农作物资源调查方法合集12篇

时间:2023-05-30 08:36:20

农作物资源调查方法

农作物资源调查方法篇1

中图分类号 S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1-0063-03

以山、丘、河、湖、江为格局的山丘湖区的县域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简称“作物普查”),既与平原、高原县(市)不十分雷同,又与山区、湖区、丘陵县(市)有所区别。山丘湖区的鄂东南阳新县生物多样性有其多彩的特色,作物普查有其独具的地域与特点、实施与作法、成效与建议。本文所论仅供商榷,以促进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及其可持续发展。

1 地域状况与特点

1.1 状况

1.1.1 地形复杂――山丘河湖江相互交错区。阳新县位于幕阜山北麓,湖北省东南部。父子山横陈县北,七峰山等10余座大山绵亘县西、南边界。长江流过县东北边缘,富水河自西向东横穿县境,网湖等100余个大小湖泊星罗棋布。县中部及沿江滨湖地域多平原、岗地。“多山之乡,百湖之县,富河连长江”,推进了境内峰峦叠翠、湖泊纵横、丘陵岗地、冲积平原、滨湖洼地相互交错区的形成。

1.1.2 气候独特――亚热带北缘地区季风区。阳新县年均温16.2~21.0 ℃,年总降雨量1 281~1 821 mm,无霜期240~300 d。绝对最低气温-11.0~1.1 ℃,7月平均气温27.7~29.2 ℃。仅从1981―2014年相隔33年相比,年总降雨量、年均气温每年分别以5.718 18 mm和0.048 49 ℃的速度递增。不容忽视的小变化加剧了独特气候的形成[1-2]。

阳新县属于亚热带季风区,光照充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分布不匀,冬寒夏热,四季分明。这种独特的地貌、气候造就了境内生物多样性,特别是果树各类资源丰富多种,属于亚热带常绿果树带北缘地区。境内既适合柑橘、枇杷等常绿果树种植,又适合某些落叶果树中南方品种群的种植,如桃、李、枣、柿、板栗、石榴等。

依据我国果树带的划分,阳新县处于亚热带常绿果树带北缘地区。因此,阳新县既具有亚热带季风区的共性,又具有热带北缘季风区的特殊性,对农作物种植、引种等更具有境内气候的严格敏感性。中稻是20世纪阳新境内最大宗粮食作物,为了顺应气候的特殊性,群众自觉改为“早二季”。

1.1.3 生态脆弱――灾害频发的地域贫困区。阳新县的山崩、地陷时有发生,丘陵地区的水土流失现象普遍而严重。雨量充沛,但分配极不均匀,常常有洪涝和干旱发生。气候温和,但往往有周期性冻害威胁常绿果树和农作物[3-4]。脆弱的生态环境所引起的灾害频发、强度大、持续时间长是导致阳新县多年来未脱贫的重要因素之一。

1.2 特点

1.2.1 农业大县,多乡之县。全县海拔为8.7~860.0 m,地理坐标为东经114°43′~115°30′、北纬29°30′~30°9′。全县22个镇区场418个村。全县人口105.9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8.75万人。土地面积2 782.80 km2,其中耕地6.53万hm2。2014年农业总产值288.20亿元,占生产总值460.58亿元的62.57%,“农业大县”特点十分突出。

在地域状况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农业大县”及其“油菜大县”“水产大县”基础上,还是全国、全省有名的“多乡之县”,如杂粮之乡、“红薯半年粮”之乡、花果之乡、枇杷之乡、柑橘故乡、苎麻之乡、国家地理标志――阳新山茶油之乡、金竹云雾茶之乡、阳新豚(番鸭)之乡、阳新猪(狮子头)之乡。这是粮、油、果、麻、茶、饲等品种资源多样性的生存基础[5]。

1.2.2 生态退化,资源流失。在20世纪90年代多次调查,并撰写“浅谈‘自然生态角’的保护问题”一文。文中指出:湖北省阳新县农作物资源逐年下降,其中33%的资源是自然生态角上养育的资源。

农作物及其野生资源流失源于20世纪60年代“森林乱砍乱伐,水土流失”造成的生态破坏、70年代“以稻为纲,全面遭殃”的人为破坏和“管理体制多次变更,网湖水域大量缩减”的生态功能逐步退化、湿地生物总量减少[6]。湖北网湖湿地原有维管束植物131科397属595种,现存在不多,其中假稻、歪头菜、野芝麻、野豌豆等名贵珍稀资源近乎灭绝。

1.2.3 污染严重,结构变化。随着县域经济的工业化快速发展,加之意识淡薄、重视不够,规划缺位、管理落后,投入不足、扶持乏力,各种污染交叉、叠加,造成了农业环境污染现状的严重性[5]、土壤酸化的广泛性、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加剧性[7]。特别是近些年来的农业发展,如农业新品种更新、经济作物快速发展、农业集约化不断提高、土地流转速度加快、规模化养殖迅猛发展[5]等。所有这些因素,动摇了农、饲作物当地品种抗逆性全面、适应性广、质量好的优势,放大了“追求产量的人”说其产量低的缺陷,导致了其数量由多变少、面积由大面积连片种植为小面积零星分散种植等品种资源结构变化。受这种“结构变化”的影响,该县在1981年第二次农作物资源普查中有大量种植的阳新御谷、木港大麦、洋港白玉米、糯高粱、中棉、鱼籽黄油菜、细叶绿苎麻等名牌品种消失殆尽。

总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结构调整及气候环境变化,导致野生近缘植物资源因栖息地环境变化而急剧减少,一些地方品种和特异资源濒临灭绝,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8]。

2 具体实施与做法

2.1 实施

2.1.1 宣传发动,统一认识。在宣传发动中,首先学习国家三部委颁发的“农种发[2015]2号文件”、农业部办公厅印发的“农发办[2015]26号文件”及其有关《技术规范》。通过学习,统一了认识,进一步认识到作物普查的必要性、重要性。农作物种质资源是农业科技原始创新、现代种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保障食品安全、建设生态文明、支撑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加大对濒临灭绝的野生种质资源进行抢救性调查和收集,深化基础研究,确保种质资源安全保存,实现可持续共享利用[8]。丰富我国农作物种资源基因库,能够为未来国家生物产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源,提升国际竞争力。全县种质资源丰富,应为我国的基因库进一步完善做出贡献,选出优质高产的地方品种作为本县的“精准扶贫”提出新的思路。

2.1.2 培训学习,熟悉业务。在认真学习的基础上,办好各种培训班,并动用县域内广播、电视、各种行政会议、系统内业务骨干会议和科技网站、种子网站精心广泛宣传,为本次普查打下舆论基础。

2.1.3 做好采购,备足物质。严格按照“技术规范”的规定,采购和备足电子设备类、工具类、文具类、交通工具共4类、42种及其他系统调查所需物质,以保障作物普查工作的顺利开展。

2.1.4 加强领导,成立专班。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县农业局成立了“阳新县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领导小组”专班。同时,种子管理局还聘请了2名长期在农村蹲点驻队的农学、果蔬方面品德好、身体好的退休老专家为顾问,以提高普查效果。

2.1.5 查阅资料,明晰种源。聘请人员查阅了在20世纪在区、公社农技站工作时不定期组织开展的种质资源调查原始资料、著作、论文汇集;保存的《阳新县志》(2本)、《阳新县农业志》(1本)。熟悉思路,明晰种源,制定《阳新县农业品种资源普查与收集初稿》,以提高普查效能。

2.1.6 制定方案,明确目标。制定“作物普查”方案(预案),主要内容是普点的18个镇场区关于粮、棉、油、麻、丝、茶、糖、菜、烟、果、药、杂、绿肥、饲料等14类作物地方品种及其野生近缘品种312个;制定普查路线,走访干群;预约座谈人员;采收(购)标本、种子对象等。明确、锁定基本目标后,不走或少走弯路,以提高普查效率。

2.2 做法

2.2.1 搞好部门调查,认真填表分析。按照《作物普查表》的要求,组织专班在全县12个部门及有关单位,着重对1956年、1981年、2014年的县名、历史沿革、行政区划、地理系统、人口及民族状况、土地状况、经济状况、特有资源与农业生产状况等8个方面进行了详细、反复而认真的15 d调查、填表和分析,为以后的普查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2.2.2 因县制宜展开,重点村组普查。县域“作物普查”方法:一是因县制宜,普查8个区有关村组,即开发区、托管区、旅游区、高山区、丘陵区、湿地区、经纬度边缘区、海拔最高与最低区的2~3个重点村组。二是因地制宜,重点普查县域内水稻、红薯、豆类、蔬菜4种主要作物。三是因特制宜,注重果树、r麻、桑茶、湿地植物4个方面的特异资源寻找。本阶段对8个镇区场16个村进行了普查。

2.2.3 资源收集整理。及时鉴定上交。普查农作物当地老品种、特异资源时,就地商定、确认、编号、区位登记、植株包扎、种子(果实)晾晒和枝条封蜡收集,严防漏登、损耗。收集后,及时送交省农科院鉴定、保管(贮存)、入库、入圃。

2.2.4 翌年四季复查,全面系统总结。由于农作物有春、夏、秋、冬四季播种、收获等区别,故此次历时逾2个月的第一阶段普查不能代表全面普查,有许多遗漏的农作物资源品种,必须进行翌年四季复查,并进行系统全面总结。

3 普查成效与建议

3.1 成效

3.1.1 完善与纠错。在完成作物普查1956年、1981年、2014年《基本情况普查表》和第三次《作物普查》的种质资源征集表及其全部数据录入电脑数据库基础上,完善了1956年第一次普查应补登的种质资源203份,纠错了1981年第二次普查登记“新品种选育”人为造成的错处3份、漏处6份。填补了全县农作物种质资源的历史空白和遗误。

3.1.2 普查与征集。本次第1阶段普查全县共征集农作物种质资源122份,其中已登记、定位、编号79份,目前回收送省入库的种子(果实)、块茎、枝条等40份,超额完成了上级标定的任务20~30份。

3.1.3 名优与珍稀品种。在本阶段“作物普查”中,征集到阳新名优与珍稀品种资源30份,如黄颡菖湖晚糯105、洋港车虐卓桥础⒀蟾墼律酱罅E础⒀蟾鄢怕懿肥怼⒀蟾鄢哦烫俸炱ず煨氖怼⒒乞菖湖绿豆、洋港车帕月爆黄豆、龙港大力冬豆(小蚕豆)、洋港月山青皮黄豆(七月绿)、洋港月山黑皮黄豆、枫林月朗鸡眼豆(背虱豆)、洋港大力秤砣结(齐头黄)白芝麻、黄颡菖湖红禾芋头、洋港车抛虾逃笸贰⒒乞花果丝瓜、红扁豆等。

3.1.4 古老与特有品种。在第1次、第2次“作物普查”中未捕捉到的古老与特有的本地果树品种资源,本次本阶段已征集到14份,其中100年以上的果树品种有黄颡花果朱红橘(常橘)、川橘、臭柑、甜橙(橘红)、朱砂李和沙港撑皮柑;200年以上的有黄颡花果土枇杷、沙港园枇杷、沙港洋枇杷(大金钟)、沙港石滚枣、牛奶枣、花果棉絮坨枣、凤凰酸枣、鸡心枣。

3.1.5 野生与近缘品种。本次查获到的野生资源共有56份,其中已定位、入数据库的有33份。如:黄颡菖湖野莲藕和野生桑叶树(百年古神树)及其附着生长3个野生大灵芝、龙港月山老蟹眼野绿豆(黑豆)、洋港车乓笆磷印⒘港岩泉野生八月撑(炸)猕猴桃和野生茶叶树、枫林五合野生板栗和野生山茶(油)树、源尧治多角型野菱角、多粉型野莲藕和野菱白、网湖五爪咀(光叶)野豇豆和金莲苞(芡实)、网湖金湖野参和野葱(胡葱)、群生野r麻、野椿刁树、综合新塘网湖野湖蒿(蒌蒿)和野黄豆、野绿豆、野牡蒿、野芥菜(油菜)等。阳新独特的古老野生近缘品种有2个:黄颡花果花红和(野)柿子。

3.1.6 选育与其他品种。近些年来,阳新县干群通过嫁接、单株选择等方法或与省有关单位、院校合作而长期选育成的新品种有5个:阳新军垦柑桔“新兴杂柑”(爱缓28号)、阳新吴茱萸、阳新油茶、阳新金竹尖云雾茶、阳新浮屠山下华阳1号竹笋。其共同特点是产高质优,深受群众欢迎。其他方面还有阳新有本地的地方品种和野生的绿肥、饲料、药材类品种资源100余个。

3.2 建议

3.2.1 调查表格应科学设计。调查表格要切合县情、科学设计。3年调查表中土地状况、经济状况、受教育状况不是设计者想象的有资料来源而好填。原来只有农民人均纯收入统计,缺少人均收入的统计。“年均降雨量”提法不妥,气象部门只有“年总雨量”的数据资料。

3.2.2 上级加大支持力度。在普查旺季的专班、专车、专时、专款和录音笔、摄像机、记录、收集、登记等“四专”“五配套”保障问题及其“县域两套普查专班”等难度较大,应在再宣传发动、争取上级支持等方面加大力度和普查人员的刻苦工作下功夫。

3.2.3 植物检索表发送基层。植物(作物)分类检索表应作为作物普查必备工具下发基层或电脑信息传递给县种子管理局“种子资料库”网站。否则,无法填表。因资源复杂,原大学教科书无法查全,电脑无法进入高校图书馆查找。

3.2.4 制定精准扶贫品种规划。利用县域农作物当地农家品种资源优势,制定精准扶贫品种规划与实施方案。

3.2.5 完善种子法规建设。制定县域《农作物种质资源管理办法》,以完善种子法律法规建设。在全国《种子法》《农作物种质资源管理办法》和《生物多样性公约》《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公约》的基础上,省区级、地市级,特别是县(市)级的法规建设与完善问题,应加快步伐,为我国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提供法律保障。

3.2.6 设立作物普查奖惩机制。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应设立“作物普查”奖惩机制,如作物重大资源“发现奖”“青年贡献奖”“老年奉献奖”或“特殊贡献奖”;对工作失误者进行批评教育、责任追责制;对纂改成果者进行行政记过、职称警告处分等。

4 参考文献

[1] 方达福.山丘湖区种植业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鄂东南贫困山区阳新县为例[J].现代农业科技,2014(14):312-313.

[2] 黄石市统计局.黄石市统计年鉴(2006―2014)[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2015.

[3] 湖北省阳新县县志编纂委员会.阳新县志[M].武汉:崇文书局(长江出版传媒),1986-2005.

[4] 赵知维,方永阳,方向亮,等.桃树流胶病与立地环境的关系[J].现代农业科技,2012(4):219.

[5] 方达福,方向亮,方永阳,等.鄂东南贫困山区阳新县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湖北农业科学,2012,51(3):629-632.

农作物资源调查方法篇2

关键词:草业科学;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 642;S 8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500(2015)03-0109-04

草地资源调查与规划课程是高等农业院校草业科学专业教学计划中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其主要目的和任务是为草业科学、动物生产及其邻近专业的本科学生介绍草原、草地和草地资源概念、草地成因与分类理论、草地资源评价方法和调查技术、草地规划理论[1,2],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是这门学科的主要特点。

目前我国几个主要农业院校均在草业科学专业开设这门课程。甘肃农业大学、兰州大学、新疆农业大学等设立草业科学专业历史较长的院校,在本科和研究生教学计划中均设立了草地资源调查与规划课程。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和就业需求,部分农业高校对该课程设置进行了改革。内蒙古农业大学生态环境学院下设的草业科学专业教学计划中,取消了草地资源调查与规划课程,而是通过草地资源学、草地管理学和草地环境评价来体现原草地资源调查与规划的教学内容,而且比原来的内容有了较大延伸;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也是采用了这种教学模式;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下设的草业科学专业没有开设该课程,通过草地资源学、草地遥感学、草地管理学3门课程综合体现原草地资源调查与规划的教学内容[3,4]。

从以上这几个主要院校的草业科学专业归属和草地资源调查与规划课程的开设情况看出,随着国家生态保护战略的影响和草产业的缓慢发展,草业科学本科教育也需要及时地进行调整和改革。随着全球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草地资源管理的重点也发生了转移,其目的从过去注重草地生产变为生态优先,以实现草地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草地资源调查与规划课程的部分教学内容和方法急需转变,与时俱进地开展该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改革,为培养高素质、实用性和创新型的草业科学专业人才服务。

1课程教材的主要变迁

1964年,任继周院士在甘肃农业大学创建草原专业,并为本科生开设了草原调查与规划课程。1985年,任继周教授主编的《草原调查与规划》教材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而且后来使用年限超过了20年[1]。这本以任继周教授任主编的教材,不仅系统地展示了甘肃农业大学草业科学的学术思想,而且确立了近50多年来甘肃农业大学草业科学引领国内草业教育和研究的地位。

随着这门课程的设立,教材建设也在不断发展。1991年,甘肃农业大学陈宝书教授等编著了《草原与牧草学实习试验指导书》作为该课程的实习指导书[5]。1994年,新疆农业大学(时称新疆八一农学院)的许鹏教授主编出版了《草地调查规划学》,1995年,内蒙古农业大学刘德福教授主编出版了《草地调查与规划实习指导》配合《草地调查规划学》使用。随着社会各界对草地资源生态功能认识的不断增强,2000年,许鹏教授在《草地调查规划学》的基础上重新修订出版了《草地资源调查与规划学》[2],此教材的特点之一是突出了草地资源的生态价值,如对草地生态环境资源评价、草地游憩地评价等方法做了介绍。目前,这本教材在新疆农业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等的草业科学专业广泛使用。

此外,中国农业大学和宁夏大学的动物科学专业和草业科学本科专业讲授的草地学,从课程内容看它是一门关于草地资源调查与规划和草地培育学思想的综合课程。是经过了牧草学、草原学到草地经营学的不断扩充而发展的一门专业课程,内容包括草地植物与环境,草地植物群体与草地生态系统,草地植物的生物学基础,草地的饲用植物及有毒植物,草地类型、分布及分区,放牧地的合理利用,割草地的合理利用,草地的改良与保护,人工草地的建立,草地调查与规划。

2《草地资源调查规划学》教材中需要增补的内容

目前使用的《草地资源调查规划学》教材于2000年出版,使用年限已超过10年。这个阶段也是全世界草地资源研究、管理发生重大转变的10年。从全球范围来讲,随着草地资源生态功能研究的不断深入,草地资源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固碳、水资源保护等方面的功能被社会各界广泛认识。从草地资源管理来讲,从过去强调草地资源作为畜牧业生产资料转变到生态生产并举,我国政府加大投资力度以保护和提升草地资源的生态功能。因此,目前使用的《草地资源调查与规划》教材需要增补以下内容。

2.1增加草地资源动态监测的内容

草地资源是可更新的自然资源,随着自然条件和利用方式的改变,草地资源处于动态变化之中,故需要用动态监测的技术去实时掌握和了解。但我国目前没有开展大规模的草地资源普查,因此必须通过开展草地资源的动态监测来掌握资源状况。而动态监测的技术与草地调查普查不一样。加之,全球对草地资源动态监测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有许多新技术需要让学生认识并掌握。如3S(RS、GIS和GPS)技术[6]、农业资源快速评估技术(PRA)、草地植被快速调查技术等,这些技术也是对常规草地调查技术的一个补充。

2.2教材中草地资源调查技术以技术含量较高的调查方法为主,增加实用性调查技术的介绍

草地资源中的植物资源和土壤资源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草地资源调查规划学》对植物群落调查方法以样方法调查植物群落的盖度、多度、频度、生物量为主。这些调查指标需要有良好的植物分类基础。这不仅对在校本科生有很大的挑战,就是毕业后参加实际工作他们也很难在短期内掌握。加之,样方法取样数量难以反映广袤的草原实际情况,国外在对草原资源监测中使用许多简单实用技术,如生物量估测法、步测法等反映草地资源的动态变化和实际利用状况。因此,这些实用技术应该增加到教材中。

2.3鉴于与其他草业科学教材重复内容较多,需要归类整理

在教学中,学生常反映草地资源调查与规划学与草地培育学、地理信息系统概论等课程重复[7-9]。如草地资源调查规划学讲授草地成因,草地培育学也讲授此部分内容。草地资源调查规划学讲授的草地类型调查与成图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概论中有重复。这些重复内容不仅占用宝贵的授课时间,而且各自侧重不同内容,讲不深,讲不透,无法保证教学质量。因此,草地资源调查与规划学应该测重讲授草地成因、分类、资源属性。而应将草地资源制图、遥感内容放在草地遥感教学内容中。

2.4增加草地资源规划方面的内容

草地资源调查与规划学重调查轻规划,15章的教学内容中,涉及与调查有关的内容占12章,规划方面的内容只有3章,内容偏少。导致学生毕业后在实际工作中不会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因此,该教材应该增加符合目前国际自然资源管理趋势和发展的理论,如综合生态系统管理、适应性管理理论等内容,以便更好地达到完成草地资源规划的目的。

3草地资源调查规划学教学内容改革

3.1重新定位草地资源调查规划学教学目标

草地资源调查规划学教学目标应以通过讲授草地成因、分类、草地资源的生态属性、生产属性以及草地资源监测技术等,介绍中国和世界各国的草地资源状况和管理措施,注重草地资源管理理论的讲授。理论联系实际,以培养高素质、实用性和创新型的草业科学专业人才。

3.2理顺草业科学课程关系,完善专业课程体系

草地资源调查规划学是草原管理学、草地培育学等课程的基础。目前,甘肃农业大学草地资源调查规划学在本科生3年级第2学期开设,而草地调查地理信息技术在3年级第1学期开设,学生对如何将地理信息技术结合草地资源调查认识不足,影响到草地资源调查规划学中3S技术的应用。在开设草地资源调查规划学的学期草地培育学也同时开设。草地培育学主要讲授草地管理和改良,但是,学生对草地资源是什么都没有认识清楚,草地改良就更模糊。因此,应该将草地资源调查规划学开课时间提前到3年级第1学期,以保证学生有个坚实的基础。另外,对课程体系中涉及重复的内容应该合并或删减,以保证各门课程各有教学重点。

3.3教学内容中增加草地资源动态监测和实用技术讲授内容

目前,农业部已出台了草地资源动态监测技术规程。此规程主要包括遥感监测和地面监测两大部分。因此,应该将草地资源遥感监测,主要是3S技术的应用增加到教学内容中。此外,教师在讲授中,借鉴国外草地资源监测技术,将步测法、定点拍照法、生物量估测法、评估打分法等增加到教学内容中。

3.4增加国外草地资源大国有关草地资源的法律和政策等内容

我国早期的草地资源管理沿用前苏联的管理方式,虽然近几年发生了重大改变,但是与国外草地资源大国的管理仍然有差距。草地资源调查规划学不仅讲授草地资源的调查技术,更应该关注草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因此,草地资源管理是关系到规划的基础。目前,加拿大、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在草地资源管理上各具特色,如美国的放牧法案、澳大利亚的牧场管理委员会、加拿大的社区牧场等,这些知识对我国草地管理也是一个很好的借鉴。教师在讲授中,应该在该课程教学内容中增加这方面的知识,以利于培养学生对国外草地资源管理的认识和了解。

4草地资源调查规划学实践教学改革

4.1紧密联系草原管理技术单位,增加学生实践机会

目前,我国各省都有草原技术推广部门和草原监理单位,他们承担着草地资源的监测和监理任务。应该通过院校与技术推广部门合作,增加学生实践实习时间,将学生安排到这些单位的草地资源调查和监理任务中,紧密结合工作实际,通过“干中学”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实践工作能力,有利于学生掌握所需知识,也利用学生较快适应毕业后工作需要。

4.2增加学生实践地点和实习时间,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目前甘肃农业大学草地资源调查规划学教学实践主要在青藏高原的高寒草甸牧区实习。全国有18个草原大类,各草地类型特点不同,利用和管理方式也不同。学生只在高寒草甸实习,难免认识有限。对温性草原、荒漠化草原等其他草地类型和畜牧业生产认识不足,影响到学生对我国草地资源总体认识,影响到学生择业和实际工作能力。建议增加学生实践经费,根据不同的草地类型,在条件容许的范围内,安排教师带学生到本省甚至全国不同的草原牧区,了解各自的草地类型、畜牧业生产特点,并要求学生撰写高质量的实践调查报告作为考核依据,为后期学生工作打好基础[10-13]。

参考文献:

[1]任继周.草业科学框架结构与教学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10(4):1-7.

[2]许鹏.草地资源调查规划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3]中国农业大学.草地学(第二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4]内蒙古农牧学院.草地管理学(第二版)[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1.

[5]甘肃农业大学草原系.草原学与牧草学实习实验指导书[M].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6]吴咏梅,靳瑰丽,朱进忠,等. 适应新形势,改进草地资源调查规划学教学实习内容[J]. 草业科学,2006,23( 7):102-104.

[7]胡自治.草原分类学概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8]孙吉雄.草地培育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9]牟新待.草原系统工程[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10]马红彬,王宁.草地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J].中国农业教育,2005(3):51-52

[11]杨智明,王琴,杜广明.草地资源调查规划学教改的设想[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1(9):152-153.

[12]韩国栋,云锦凤,王明玖,等. 草业科学研究生教学改革思路[J].草原与草坪,2002(4):76-77.

[13]王明君,崔国文,李景欣,等.草地资源调查与规划学实践教学模式初探[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1(6):167-168.

Exploration on teaching reform of grassland

resource survey and planning course

HUA Li-min

(College of Pratacultural Science,Gans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Key Laboratory of Grassland Ecosystem,

Ministry of Education/Pratacultural Engineering Laboratory of Gansu Province/Sino-U.S.Centers

农作物资源调查方法篇3

一、调查目的

农作物秸秆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收获了农作物籽粒以后,残留的不能食用的茎、叶等副产品。我市的基本生产单元规模小,耕作方式仍是非机械化或半机械化、农村地区的整体生活水平不高,秸秆分布分散、统计困难,缺乏对农作物秸秆产生量的详细普查。目前,秸秆资源量测算主要依据不同区域农作物播种面积、产量、收集方式以及相应区域作物的草谷比,大致估算各地农作物秸秆的理论产生量和可收集资源量。但是各地区的土壤、气候以及耕作制度也不相同,不同地区的同一作物草谷比差异较大。同一地区、同一作物的不同品种,以及不同种植类型,其草谷比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同一地区的同种作物,其丰、平、歉年的草谷比也可能是不同的。

目前已有的草谷比数据已经不适应产业发展的要求,通过有关试点县作物秸秆资源产生量的抽样调查、测试和计算方法等,用于指导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有关试点县作物秸秆资源产生量的抽祥调查。

同时,通过理论分析和典型实地监测相结合的方法,对农作物秸秆草谷比、可收集系数以及“五料化”利用比例进行科学分析测定,构建秸秆产生量和利用量测算方法,促进秸秆综合利用有序开展。

二、调查对象和范围

包括早稻、中稻和一季晚稻、双季晚稻、小麦、玉米、薯类(马铃薯、甘薯)、木薯、花生、油菜籽、大豆、棉花等作物秸秆资源产生量的抽样调查与测定。其中,不计被调查区域播种面积小于总播种面积1%的农作物秸秆。因此,我市主要调查作物为中稻、小麦、马铃薯、玉米、花生、油菜籽、大豆、棉花。

三、秸秆产生量调查工作流程

(一)准备工作

调查工作开始前,应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

1、成立秸秆产生量抽样调查小组。小组组长由农业环保站站长担任,成员为辅助调查员、组干部和有经验的农 民等担任。调查工作必须有专人负责,一般以统计或农业技术员为主,农业技术人员、家庭农场场长和有经验的人员参加。

2、向群众做好宣传工作,争取农民对秸杆产生量抽样调查工作的理解和支持。首先应向群众说明来意,讲解调查的意义和方法,然后说明要求群众协作的有关事项,如帮助取样和样品制备等,以争取群众的大力支持和默契的配合。

3、搜集取得有关试点市和各区镇处的资料,如作物播种面积、作物种植比例、地块分布、地形和近几年产量等数据。

4、准备各种抽样表格和抽样工具。如表格、皮尺、米尺、测框、测竿、标签、秤、镰刀、样品袋、计算器、GPS测量仪、运输车辆等。有条件时可准备水分测试仪器等。使用前应进行检查和校正。并准备好样品脱粒、晾晒、保管场所。

测框。一般为1平方米(即其边长为1米正方形),制或钢筋制作。

测竿。可用木竿或钢筋,长度一般为1平方米除以作物的平均行距。

秤。电子秤,量程0-30千克,精度1克。

(二)选取抽样地点

以普查区(行政村)为抽样单元,以作物播种面积为基础构建抽样框,采用与播种面积规模成比例(PPS)抽样方法抽选普查区(行政村),共计选取5个普查区(行政村)作为采样地点。区镇处抽样表见1-1。

PPS抽样是指按概率比例抽样,将总体按一种准确的标准划分出容量不等的具有相同标志的单位在总体中不同比率分配的样本量进行的抽样。在多阶段抽样中,尤其是二阶段抽样中,初级抽样单位被抽中的机率取决于其初级抽样单位的规模大小。初级抽样单位规模越大,被抽中的机会就越大,初级抽样单位规模越小,被抽中的机率就越小。

(三)抽选抽样地块

在调查主题农作物收获前1一2天,带队人员与区镇处农技人员、抽中村辅助调查员、村干部及有经验的农民一起组成调查小组,选择播种面积调查村中对该调查主题有代表性的自然村,对所选自然村的所有自然地块,进行踏勘估计播种面积,并从高到低或从低到高 排队,编制成抽样框。采取随机起点对称等距的抽样方法。以某调查主题的地块面积为排队标识,组距为各地块面积合计除以调查地块数量。调查地块数量为2个自然地法。行政村地块抽样表见1-2。

(四)草谷比的测定

1.在调查地块内放小样本

根据调查地块的形状,采用"品"字、"梅花"、"对角线〃等放样法,在调查地块单位内放5个长方型小样本进行取样。条 (撒)播和垄作作物,每点取1平方米面积内的植株(垄作作物在一条垄上割取);穴播作物每点割取5行5穴,具体取样方式按当地实际条件进行调整。

2.对小样本中的作物进行实割(采〉实测

水稻、小麦、马铃薯、玉米、花生、油菜、大豆要将每点的作物收割保存,农作物地上部分整株割下,待全部收获后将作物和秸秆样本晾晒、烘干,将作物脱粒:然后分别称取作物和秸秆的产量(精确到1克)。将测量结果记入附表1-3中。

要在专门场地进行晾晒,避免样本晾晒过程中的意外损失。样本脱离要做到尽量脱净每粒粮食,确保不遗失。

棉花则在收获季节对抽中样本内的棉花分期分批采摘保存,待全部收获后将采摘的样本棉花混匀抽出一部分进行测定水分和衣分率,推算出样本内的棉花产量。待样本地块的棉花采收完毕后,将棉花秸秆地上部分整株割下,晾晒、烘干后称取棉花秸秆的质量。

3.样品制备

对每个调查地块实际实割(采)、晾干或烘干的作物,分籽粒和秸秆分别进行样品制备,用于含水量测试,可制备1-2份样品,每份样品的不小于1千克。

4.样品邮寄

根据试点县所在区域选择实验室,在24小时内对样品进行送检,邮寄到实验室。此外,在10份样品中,随机再制备一份样品,邮寄到中心实验室,用于交叉校核。多余样品按照地块标上标签后进行保管,样本应保存12个月,以备核查。保存条件为干燥、通风,避免样本在保存期间发霉变质。

(五)收集系数的测定

1.割茬高度的实测

对于小麦、玉米、水稻等禾本科作物、以及大豆和棉花等,在调查村根据农作物的收获方式(机械和人工)的不同,分别选取10个典型地块,测量各种收获方式的秸秆割茬高度,每个典型地块测10株(丛),计算平均值,将测量和计算结果记入表1-4。

对于马铃薯、花生等秧蔓类秸秆,可不考虑机械和人工收获方式的不同,统一认为割茬高度为0。

2.枝叶损失率测定

实地调查秸杆收集和运输过程中的枝叶损失率,并将结果记入附表1-5。在缺乏实际资料的情况下,可按照0.05进行计算。

(六)数据汇总

试点县根据农作物种植情况,在完成上述工作的基础上,汇总相关数据并上报。见附表1-6。

四、秸秆利用量调查

(一)普查范围和对象

1.调查范围

(1)农户:按照PPS抽样法在随机抽取4个乡镇,每个身镇随机抽取2个行政村,每个行政村抽取15个农户,共计抽取120个农户进行秸秆利用量调查。

调查的农户既包括从事农作物种植的普通小农户,也包括将其他农户的土地承包、流转、租赁过来,进行农作物种植的种植大户、家庭农场或合作社。其核心是从事有农作物种植活动。

(2)秸秆综合利用企业/合作社:所有秸秆综合利用企业或具有法人资格的合作社的秸秆利用情况进行普查。

秸秆综合利用企业/合作社包括秸秆能源化利用企业、秸秆饲料化利用企业/合作社、秸秆肥料化利用企业/合作社、秸杆食用菌种植企业/合作社和秸秆原料化利用企业/合作社。以上企业/合作社所利用的秸秆大部分为从本县或本县以外收购,也有少数企业所利用的秸秆由自身耕种的农作物得到。

秸秆饲料化利用企业包括规模化养殖企业和秸秆饲料加工企业。规模化养殖企业/合作社可能同时从事养殖和饲料加工两种生产活动, 秸秆饲料加工企业/合作社则专指只从事秸秆饲料加工生产、不从事畜禽养殖的企业/合作社。

(3)秸秆收储运组织:秸秆收储运组织是指专门从事秸秆收储运业务的、具有企业法人资格的企业和独立法人资格的合作社。秸秆收储运组织专门从事秸秆收集、储存和运输等业务,主要将秸秆销售给秸秆利用企业、合作社,自身不对秸秆加以利用。

2.调查对象

我市以中稻、小麦、玉米、马铃薯、大豆、花生、油菜籽、棉花等农作物秸秆可收集利用量为基数,调查农作物秸秆利用量。农作物秸秆的利用量特指可收集利用农作物秸秆的“五料化”利用量,即肥料化利用量、燃料化利用量、饲料化利用量、基料化利用量和原料化利用量。

其中,水稻秸秆不统计稻壳部分,玉米秸秆不统计玉米芯部分, 花生稻秆不统计花生壳部分。

(1)可收集利用秸秆资源:即某一区域利用现有的收集方式下,能够收集获得的农作物秸秆。包括农作物收获过程中已打包收集的秸杆,也包括能够收集但未收集如在机械收获过程中直接抛撒于田间秸杆,或人工收割堆放于田间的秸秆。

(2)秸秆肥料化利用:通过秸秆直接还田、堆沤还田、腐熟还田、秸秆生产有机肥技术等途径,将可收集利用的农作物秸秆以有机肥料的形式施入农田。其中,秸秆直接还田特指可收集利用秸秆的直接还田,不包括经过充分合理收集之后仍然无法被收集起来的那部分农作物残茬。

(3)秸秆词料化利用:即农作物秸秆离田收集后,经过青(黄) 贮、氨化、压块、揉搓丝化等技术处理用作牲畜词料。

(4)秸杆燃料化利用:将结秆直接用于农村居民炊事、冬季取暖等用途,或通过沼气、固化成型燃料、热解气化、直燃发电等新型能源化利用方式,将秸秆转化为清洁能源。

(5)秸秆基料化利用:利用秸秆生产食用菌基质、育苗基质或其它栽培基质。

(6)秸秆原料化利用:利用秸秆生产人造板材、复合材料、清洁制浆、木糖醇生产、可降解包装材料、墙体材料、盆钵、造纸、编织、建筑材料、养殖垫料等。

需要注意的是:①在填报调查表时,秸秆除特别标明“鲜重”的, 皆为晾晒干重或折合干重(含水量15%)。用于青贮的各类鲜秸秆, 统一按3:1折算秸秆风干重;②在合理的收割留茬条件下、经过充分合理收集之后仍然无法被收集起来的那部分农作物根茬残留在田间,虽然后期通过翻耕得以还田,但由于其不在可收集利用秸秆资源的范畴内,故不计入秸秆“五料化”利用量。

(二)普查内容

1.农户秸秆利用情况

农户调查的内容包括:

(1)农户基本情况:包括被调查人年龄、受教育程度、2017年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时间、农户家庭人口、耕地面积等基本情况;

(2)2017年农作物种植与自产秸秆利用情况:①各类农作物播种面积、单产水平;②农作物收获方式(人工收获、机械收获)及其面积,不同收获方式下的农作物留茬高度;③自产农作物秸秆“五料化”利用比例;④自产农作物秸秆赠送、出售的用途及比例。

2.企业/合作社秸秆利用、收储运情况

(1)各类秸秆综合利用企业/合作社的秸秆利用情祝

各类秸杆综合利用企业的年生产能力、2017年实际产量、各类原料的年利用量、秸秆的来源等。

(2)专门从事秸秆收储运业务的企业合作社的秸杆收储运情况秸秆收储运组织的收储方式、收储秸秆种类及数量、运输半径等。

3.县市级秸秆利用情况

抽样调查县市的乡镇数量、乡村人口数、农户数等情况;种植业、秸秆综合利用企业/合作社、秸秆收储运组织等的发展情况;秸秆“五料化”利用量。

(1)调查员培训。发放秸秆利用量抽样调查培训教材,对进行入户抽查和企业/合作社普查的人员进行培训。

(2)抽取入户调查的行政村。抽取4个乡镇、每个乡镇抽取2个行政村、每个行政村15户农户,对每个县抽取的120户农户实行登记。

(3)调查登记。对抽样县中所有的秸秆综合利用企业/合作社进行名录登记。

(4)发放调查表。发放农户抽样调查表、企业普查表、县级调查表。

(5)指导填报。农作物秸秆利用农户抽样调查表按调查区抽样农户名录和企业名录,由调查员在普查指导员的指导下访问调查对象,入户或前往企业登记并填报。县级调查表由普查机构统一布置,由县级统计机构有关人员填报。

(6)调查表收集与校核。对填报完成的调查表进行检查,对于不符合要求的调查表重新返回进行完善,对于符合要求的调查表,交付数据录入单位进行数据录入。

(7)补充调查。当实地调查完成以后,应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和计算,使调查的资料成为可供分析、预测的信息。如在此过程中发现问题,应及时调整、修改调查内容,进行补充调查。

(三)调查时点

普查时点:2017年12月31日

时段资料:2017年

五、资金概算

1、培训费:参加省组织的培训和镇处普查员培训1万元。

2、资料费:培训资料及调查表:1万元。

3、采样费:请专业采样人员五点采样,每点一个平方。500元/样品,90个样品计4.5万元。

4、样品费:五个平方农作物补助,50元/样品,90个样品计0.45万元。

5、制样费:作物籽粒晒干脱粒,秸秆切碎,50元/样品,180个样品计0.9万元。

6、采样制样工具:剪刀铡刀及劳保用品0.6万元。

7、交通费:开展秸秆产生量和利用量典型调查,全市要在80个不同作物地块取秸秆和籽粒样品90个,同时在全市开展秸秆利用调查,所有开展综合利用的企业、合作组织、收储单位、120个农户都要入户调查,同时还要开展点位核实,需90个工作日。300元/天计2.7万元。

8、下乡补助:每次下乡按4人计算,80元/天计2.88万元。

9、调查录入设备:电脑空调手持终端2万元。

10、录入人员工资:请专业人员录入调查数:1万元。

合计:17.03万元。

表1-3农作物秸秆能源化利用——稻秆热解气化和炭化工程普查表

省(自治区) 市(区) 县企业/合作社名称

企业被调查人姓名及电话 企业编码:NY3

调查员姓名及电话: 填表时间: 年月 日

D001

D002

D003

其中:2017年秸秆来源、利用数量(风干重,吨)

D004

J)005

D006

D007

D008

D009

D010

D011

D012

D013

D014

年可利用生物质 能力® (吨)

年丈际利用生物 质a® (吨)

燃气产量 (万立方米)

秸秆来源®

稻草

麦稻

玉米

大豆

油菜

花生

棉花

马铃

薯秧

甘薯

木薯

M1本县

N1自种

N2收购

M2本省(本县以外)

M3外省

(请在后 面注明省份)

①D001年生产能力:按照每年开工300天,每天开工8小时的标准计算年生产能力。

②D003生物质利用量:包括秸秆和林木三剩物(砍伐剩余物、造林剩余物、加工剩余物)。

③本表所填数据均为2017年数据。秸秆利用数量填写秸秆风干重,含水率15%。水稻秸秆不统计稻壳部分,玉米粘杆不统计玉米芯部分,花生秸秆不统计花生壳部分。

④N1自种是指有些企业本身从事农作物种植活动,并将种的秸杆收获后直接用作本企业生产原料。N2收购、M2本省(本县以外)及M3外省均指企业收购的秸秆原料数量。

表1-4农作物秸秆能源化利用——秸秆沼气工程①普查表

省(自治区) 市(区) 县企业/合作社名称

企业被调查人姓名及电话 企业编码:NY4

调查员姓名及电话: 填表时间: 年月 日

E001

E002

2017年生物质利用情况®

2017年各类秸秆来源、秸秆利用数量(风干重,吨)

E003

E004

E005

E006

E007

E008

E009

E010

E011

E012

E013

E014

发酵总池容 (立方米)

沼气年产量 (立方米)

粪便

(鲜重)(吨)

秸秆来源®

稻草

麦稱

玉米秸

大豆秸

油菜秸

花生秧

棉花秸

马铃薯秧

甘薯秧

木薯秆

Ml本县

N1自种

N2收购

M2本省(本县以外)

M3外省

(请在

后面注 明省份)

①本表中的沼气工程不包括户用沼气。本表所填数据均为2017年数据。

②生物质利用量:包括秸杆和畜禽粪便。秸秆利用量填写秸杆风干重,含水率15%。畜禽粪便填写鲜重。水稻秸秆不统计稻壳部分,玉米稻秆不统计玉米芯部分,花生秸秆不统计花生壳部分。

③N1自种是指有些企业本身从事农作物种植活动,并将自种的秸秆收获后直接用作本企业生产原料。N2收购、M2本省(本县以外)及M3外省均指企业收购的秸杆原料。

表2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企业和合作社普查表

省(自治区) 市(区) 县企业/合作社名称

企业被调查人姓名及电话 企业编码:SL1

调查员姓名及电话: 填表时间: 年月 日

各种秸秆来源

2017年各类秸秆利用数量(吨)

F001

m

麦粘

玉米秸®

大豆秸

油菜秸

花生秧

棉花秸

马铃薯秧

甘薯秧

木薯秆

F002 青黄贮

F003

非青

黄贮

F004

青黄

F005

非青

黄贮

F006

青黄

F007

非青

黄贮

F008

青黄

F009

非青

黄贮

F010

青黄

F01

非青

黄贮

F012

青黄

F013

非青

黄贮

F014

青黄

F015

非青

黄贮

F016

青黄

F017

非青

黄贮

F018

青黄

F019

非青

黄贮

F020

青黄

F021

非青

黄贮

Ml本县

N1自种

N2收购

M2本省(本县以外)

M3外省

(请在后 面注明省 份)

① 秸秆饲料化利用企业/合作社包括规模化养殖企业/合作社和饲料加工企业/合作社,均是具有企业法人资格的企业和独立法人资格的合作社,规模化养殖企业/合作社可能同时从事养殖和饲料加工两种生产活动。秸秆饲料加工企业/合作社专指只从事秸秆饲料加工生产、不从事畜禽养殖的企业/合作社。本表所填数据均为2017年数据。

②N1自种是指有些企业本身从事农作物种植活动,并将自种的秸秆收获后盡接用作本企业生产原料。N2收购、M2本省(本县以外)及M3外省均指企业收购的秸秆原料。

③本表秸秆利用量中,用于青黄贮的各类鲜秸秆填写鲜重,非青黄贮的秸秆填写风干重(秸秆含水率15%>。

④ 玉米秸包括籽实玉米和粮饲兼用玉米,全株整体收获的专用青饲玉米不统计。

表3农作物秸秆基料化利用——秸秆基料化利用企业和合作社普查表

省(自治区) 市(区) 县企业/合作社名称

企业被调查人姓名及电话 企业编码:JL1

调查员姓名及电话: 填表时间: 年月 日

各种秸秆来源®

2017年各类秸秆利用数量® (风干重,吨)

H001

H002

H003

H004

H005

H006

H007

H008

H009

H010

H011

稻草

麦稻

玉米稻

大豆秸

油菜秸

花生秧

棉花粘

马铃薯秧

甘薯秧

木薯秆

Ml本县

N1自种

N2收购

M2本省(本县以外)

M3外省

(请在后面注 明省份)

①秸秆基料化企业/合作社是指食用菌种植或生产各类基质的企业/合作社,均指具有企业法人资格的企业和具苻独立法人资格的合作社。本表所填数据均为2017年数据。

②N1种是指有些企业本身从事农作物种植活动,并将自种的秸秆收获后直接用作本企业生产原料。N2收购、M2本省(本县以外)及M3外省均指企业收购的秸秆原料》

③秸秆利用数量填写秸秆风T重,含水率15%。水稻秸秆不统计稻壳部分,玉米秸秆不统计玉米芯部分,花生秸秆不统计花生壳部分。

表4农作物秸轩肥料化利用——秸秆有机肥生产企业和合作社普查表

省(自治区) 市(区) 县企业/合作社名称

企业被调查人姓名及电话 企业编码:FL1

调查员姓名及电话: 填表时间: 年月 日

1001

2017年各种秸秆来源、利用数量(风干重,吨)

1002

1003

1004

1005

10(?6

1007

1008

1009

1010

1011

1012

有机肥产量(吨)

秸秆来源®

稻草

麦秸

玉米秸

大豆秸

油菜秸

花生秧

棉花秸

马铃薯秧

甘薯秧

木薯秆

Ml本县

N1自种

N2收购

M2本省(本县以外)

M3外省

(请在 后面注 明省份)

①秸秆有机肥生产企业和合作社是指具有企业法人资格的企业和独立法人资格的合作社。本表所填数据均为2017年数据。

②秸秆利用量填写秸杆风干重,含水率15%。水稻秸秆不统计稻壳部分,玉米秸秆不统计玉米芯部分,花生秸秆不统计花生壳部分。

③N1自种是指有些企业本身从事农作物种植活动,并将自种的秸秆收获后直接用作本企业生产原料。N2收购、M2本省(本县以外)及M3外省均指企业收购的秸秆原料。

表5农作物秸秆原料化利用——秸秆原料化利用企业和合作社普查表

省(自治区) 市(区) 县企业/合作社名称

企业被调查人姓名及电话 企业编码:YL1

调查员姓名及电话: 填表时间: 年月 日

J001

J002

2017年各种秸秆收购来源、利用数量(风干重,吨)

J003

J004

J005

J006

J007

J008

J009

J010

J011

J012

J013

产品名称

产品产量

单位

秸秆来源

稻草

麦秸

玉米秸

大豆秸

油菜秸

花生秧

棉花秸

马铃薯秧

甘薯秧

木薯秆

Ml

本县

N1自种

N2收购

M2本省(本县以外)

M3外省

(请在

后面注

明省份)

①秸秆原料化利用企业和合作社是指具有企业法人资格的企业和独立法人资格的合作社。本表所填数据均为2017年数据„

②产品产量的单位:秸秆浆,单位:吨:秸秆板材,单位^平方米;其他秸轩类产品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进行标注。

③秸秆利用数量填写秸秆风干重,含水率15%。水稻秸秆不统计稻壳部分,玉米秸秆不统计玉米芯部分,花生秸秆不统计花生壳部分。

④N1自种是指有些企业本身从事农作物种植活动,并将自种的秸秆收获后直接用作本企业生产原料。N2收购、M2本省(本县以外)及M3外省均指企业收购的秸秆原料。

表6专门从事农作物秸秆收储运的企业和合作社普查表

省(自治区) 市(区) 县企业/合作社名称

企业被调查人姓名及电话 企业编码:SC1

调查员姓名及电话: 填表时间: 年月 日

名称②

K001

代码

K002

秸秆收储来源及数量(风千重,吨)

秸秆销售去向

(直接在选项上打)

K005

销售出的粘秆用途及数最(风干重,吨)

收储来源 (直接在选项上打√) K003

收储数量K004

肥料

K006

饲料

K007

燃料

K008

基料

K009

原料

K010

稻草

200

M31本县

M51本县

M32本省(本县以外)

M52本省(本县以外)

M33外省(请在后面注明省份)

M53外省(请在后面注明省份)

麦稻

201

M31本县

M51本县

M32本省(本县以外)

M52本省(本县以外)

M33外省(请在后面注明省份)

M53外省(请在后面注明省份)

玉米秸

202

M31本县

M51本县

M32本省(本县以外)

M52本省(本县以外)

M33外省(请在后面注明省份)

M53外省(请在后面注明省份)

大豆秸

203

M31本县

M51本县

M32本省(本县以外)

M52本省(本县以外)

M33外省(请在后面注明省份)

M53外省(请在后面注明省份)

名称 K001

代码

K002

秸秆收储来源及数量(风干重,吨)

秸秆销售去向(直接在选项上打) K005

销售出的秸秆用途及数量(风干重,吨)

收储来源@ (直接在选项上打√) K003

收储数量 K004

肥料

K006

饲料

K007

燃料

K008

基料

K009

原料

K010

油菜秸

204

M31本县

M51本县

M32本省(本县以外)

M52本省(本县以外)

M33外省(请在后面注明省份)

M53外省(请在后面注明省份)

花生秧

205

M31本县

M51本县

M32本省(本县以外)

M52本省(本县以外)

M33外省(请在后面注明省份)

M53外省(请在后面注明省份)

棉花秸

206

M31本县

M51本县

M32本省(本县以外)

M52本省(本县以外)

M33外省(请在后面注明省份)

M53外省(请在后面注明省份)

马铃薯

207

M31本县

M51本县

M32本省(本县以外)

M52本省(本县以外)

M33外省(请在后面注明省份)

外省(请在后面注明省份)

甘薯秧

208

M31本县

M51本县

M32本省(本县以外)

M52本省(本县以外)

M33外省(请在后面注明省份)

M53外省(请在后面注明省份)

木薯秆

209

M31 本 县

M51本县

M32木省(本县以外)

M52本省(木县以外)

名称® K001

代码

K002

秸秆收储来源及数量(风干重,吨)

秸秆销售去向(直接在选项上打√) K005

销售出的秸秆用途及数量(风干重,吨)

收储来源® (直接在选项上打√) K003

收储数量0 K004

肥料

K006

饲料

K007

燃料

K008

基料

K009

原料

K010

M33外省(请在后面注明省份)

M53外省(请在后面注明省份)

①专门从事秸秆收储运企业和合作社是指具有企业法人资格的企业和独立法人资格的合作社,包括从事秸秆收储运的农机合作社在内,不包括个体从事秸秆收储的没有法人资格的秸秆经纪人。专门从事秸杆收储运企收和合作社包括进行秸秆收集、储存和运输,将秸秆销售给秸秆利用企业、合作社,自我不进行秸秆利用。本表所填数据均为2017年数据。

②水稻秸秆不统计稻壳部分,玉米秸秆不统计玉米芯部分,花生秸秆不统计花生壳部分。

③秸秆收购来源中,M31指来自本县, M32来自本县以外本省以内,M33指来自外省。秸秆销售去向中,M51指销往本县,M52销往本县以外本省以内,M53指销往外省。

④秸秆收储数量和销售数量均指粘秆风干重,含水率1.5%。

县级调查表

省(自治区)市(区)县调查员姓名及电话: 填表时间:年 月日

县级基本清况

农作5

吻种植、收获与秸秆综合利用情况

乡镇个数(个)L001

品种

播种面

积(亩)

作物总产量

(吨)

草谷

机械收获

人工收获

株高(厘米)

直接还田面积(亩)

秸秆利用量(吨)

面积

(亩)

留茬高度(厘米)

面积

(亩)

留茬高度(厘米)

肥料化

饲料化

基料化

燃料化

原料化

L006

L007

L008

L009

L010

L011

L012

L013

L014

L015

L016

L017

L018

L019

村委会个数(个)L002

早稻

中稻和一季晚稻

乡村户数(万户)L003

双季晚稻

小麦

玉米

乡村人口数(万人)L004

马铃薯

甘薯

木薯

花生

耕地面积(万亩)L005

油菜籽

大豆

棉花

秸秆利用企业/合作社名录登记表

NY省(自治区)市(区)县农作物秸秆能源化利用企业/合作社名录登记册

秸秆发电企业/合作社NY1

秸秆固化成型燃料生产企业/合作社

NY2

秸秆热解气化和炭化工程NY3

秸秆沼气工程NY4

企业编码

企业名称

企业编码

企业名称

企业编码

企业名称

企业编码

企业名称

NY10001

NY20001

NY30001

NY40001

NY10002

NY20002

NY30002

NY40002

NY10003

NY20003

NY30003

NY40003

NY10004

NY20004

NY30004

NY40004

……

……

……

……

合计(个)

合计(个)

合计(处)

合计(处)

SL1省(自治区) 市(区)县 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企业/合作社名录登记册

企业编码

企业名称

SL10001

SL10002

SL10003

SL10004

……

合计(个)

JL1 省(自治区) 市(区)县 农作物秸秆基料化利用企业/合作社名录登记册

企业编码

企业名称

JL10001

JL10002

JL10003

JL10004

……

合计(个)

FL1省(自治区) 市(区)县 农作物秸秆有机肥生产企业/合作社名录登记册

企业编码

企业名称

FL10001

FL10002

FL10003

FL10004

……

合计(个)

YL1 省(自治区) 市(区)县 农作物秸秆原料化利用企业/合作社名录登记册

企业编码

企业名称

YL10001

YL10002

YL10003

YL10004

……

合计(个)

SC1 省(自治区) 市(区)县 农作物秸秆收储运企业/合作社名录登记册

企业编码

企业名称

SC10001

SC10002

SC10003

农作物资源调查方法篇4

中图分类号:S159 文献标识码:A

农业地质调查就是指对浅层地下水、水中的元素和土壤进行科学地分析和研究,将区域的地球勘察技术当作是重要的技术手段,从农林牧等方面对农业地质进行充分地调查,保证基础性调查工作是科学的,为农业结构的调整、农业产品质量的提高和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做出贡献。本文就是从农业地质调查的内容和技术两个角度对农业地质进行充分地分析,保证农业调查数据的准确性。

一、农业地质的含义

从环境地质学的角度来看,农业地质就是对农业土壤的地质和农业地质背景,还有农业矿质养分等进行充分地分析和研究,在应用领域上的一种科学,这种科学在应用的过程中是极为复杂的,主要是由多个分支学科构成的,系统性比较强,在这样的情况下,一定要从农业地质的内容上进行充分研究。但是现在农业地质的研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研究的时间也比较短,技术还不成熟。农业地质调查使用的主要是对调查区域进行地球化的勘察方法,从广义的农业地质角度来看,农业地质主要包括农林牧,这几个方面对环境也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农业地质调查主要是为了现代化的农业发展而服务的一种调查手段,也是一个新的领域,从调查的内容和环境等角度对这些内容进行科学地分析,已经成为科学界农业研究领域的重点。

二、农业地质调查的内容

(一)背景调查

农业地质背景就是指与农业生产相关的一些地质要素,针对这些要素进行调查,具体包括以下内容:土壤状况、地球化学、工程与地质、水文地质和地形地貌。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农业的生产与土壤、水利、气候和地形有着紧密的联系,除此之外,与地质条件也有关。地质的构造和岩石的类型存在着显著的差别,那么形成的地形、地貌和土壤也就会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种植的农作物也是不同的。因此在农作物种植的过程中,种植分布与相应的地质条件有着很大的关系。例如在花岗岩地区,这一地区形成的岩石主要是风经过了破碎形成的一种坡积物土壤,这种土壤比较适合的作物种类是林木或者显示农作物,如果是长英质岩石形成的变质岩区,这一区域的岩石经过了风化会形成沙土,从结构上来看,通气性强,结构是良好的,而且酸碱度也是适当的,这样的土壤可以不断地促进植物根系的发育,充分地吸收生长所需的养分,沙土地质的土壤有利于水果的生长,尤其是橘子和苹果,对农作物的生长是极为有利的。

(二)农业土壤地球化学调查

1.土壤资源简单阐述

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进行农业土壤化的相关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因为受到生物活动的影响,水、土以及岩石中的相应元素会出现迁移的现象,并且产生富集以及分散等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对植物生长会带来不利的损害。之所以要对农作物的生长以及发育进行研究,是因为这与高产高质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加强对土壤的调查研究工作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在土壤的组成中,酸碱度以及物质组成等都会产生一定影响,所以在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才能保证农作物按照最合理的方式生长。

2.土壤资源质量

从土壤的资源质量来看,植物的生长是离不开化学反应的,在化学反应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地的重视生物反应和化学反应,在这些反应的过程中,会发生反应的必要条件就是土壤中的一些地球化学元素,无论过多还是过少都会对植被造成影响,在土壤使用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土壤中各个元素的主要来源,保证整个土壤中的各个成分是均匀的。例如绿叶菜类农作物是离不开硼元素的,需要对整个植被进行充分地滋养。因此土壤资源在使用的过程中,是极为重要的,提高利用的质量。

3.资源调查

在进行土壤资源调查的过程中,是需要结合土壤的和地质的类型来开展的,具体包括有效元素的测定、pH值含量的测定和有机物质的分析等。从数据调查的过程中可以知道,作物、有效元素和成土母质之间需要保证平衡,才能够平衡,但是不同的农作物平衡性是不同的,否则就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除此之外,还要对某一个网点进行具体地分析。针对微量元素来调节质量和产量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高效和增产的目的。

三、农业地质调查技术方法

(一)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

在第四纪覆盖区展开的一系列基础性的调查工作则是所谓的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这一工作的采集密度和网度为1∶250000,涵盖了基础地质调查、区域生态环境分析、资源含量和发展前景等多个领域,辅以水中地球化学测量。

(二)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

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是在区域多目标的化学调查结束后得出的成果基础上,该评价的原则依照了点与面相结合的评价方式,综合考虑到点与面的P系,对评测中的重点区域进行集中而深入地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探索规律,此后再将评价扩大到区域。

(三)关于土地质量的地球化学性评价

前文提及的多目标式的区域类地球化学调查为土地的质量化学性评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生态性地球化学理论的指导下,科研人员通过对土地质量的量化,将相关的数据进行汇总和管理,建立一个可视化的模型,实现数据的管理和查询,最终达成对土壤的有效利用。

结论

我国的建设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发展矛盾也越来越尖锐,建设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维护生态环境平衡的目标已经比较明确。

农作物资源调查方法篇5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4-0144-02

一、 菏泽市概况

菏泽市(古称曹州府)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其地理坐标为北纬34°32′~35°44′,东经114°48′~116°24′。与苏、豫、皖三省接壤,是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地。南北纵距145km,东西横距146km。现辖区牡丹区、曹县、定陶、成武、单县、巨野、郓城、鄄城、东明等八县一区和一个省级经济开发区。

二、项目背景及来源

菏泽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土地资源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性资源,建立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实现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规范化、科学化,用先进的科学手段搞好土地调查,随时掌握土地资源的现状和变化趋势,提高土地调查数据的准确性和土地变化的现势性,是强化土地资源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首要环节,也是贯彻执行可持续发展战备的重要措施。菏泽市于1992年完成了全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地详查)工作,并通过了原山东省土地管理局验收,取得了大量基础数据。但是,由于前些年变更调查基础资料和技术手段落后,基础投入差,没有建立土地利用数据库,信息化程度比较低,土地信息不能共享、更新不及时,造成了一些图、表、实地不一致的问题,给合理开发利用土地带来很多不便。别处,由于是平原地区,砖瓦窑厂较多,窑厂采用平地取土,形成矿坑,占地面积无法精确统计,给土地管理部门的管理造成很多麻烦。为解决上述问题,菏泽市根据国务院及省政府的要求,安排部署第二次土地调查及数据库建设工作。

三、第二次土地调查主要任务

开展农村土地调查,查清全市农村各类土地的利用状况;开展城镇土地调查,掌握城市建成区、县城所在地建制镇建成区的土地状况;开展基本农田状况调查,查清全市基本农田状况;建设土地调查数据库,实现调查信息的互联共享。在调查基础上,建立土地资源变化信息的调查统计、及时监测与快速更新机制。(1)农村土地调查。以1∶10 000比例尺为主,以县级行政区为基本单位,按照统一的土地调查技术标准,以正射影像图为调查底图,逐地块实地调查土地的地类、位置、范围和面积等利用状况;查清全市农村各类土地的利用状况。(2)城镇土地调查。充分利用已有地籍调查成果,对城镇范围以内的土地开展大比例尺调查。调查城市、建制镇内部每宗土地的界址、范围、界线、地类和面积等利用状况,以及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状况。(3)基本农田调查。在农村利用土地调查基础上,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照基本农田保护区(块)划定和调整资料,开展基本农田状况调查,查清全市基本农田状况;将基本农田保护地块(区块)落实至土地利用现状图上。汇总统计基本农田的分布、面积、地类等状况,并登记上证、造册。(4)专项用地统计调查。在农村土地调查和城镇土地调查基础上,收集利用有关资料,统计工业、基础设施、金融商业服务、开发园区和房地产等用地的利用状况。(5)建立土地调查数据库及管理系统。在农村土地调查和城镇土地调查基础上,建立国家、省、市、(地)、县四级集影像、图形、地类、面积和权属于一体的土地调查数据库及管理系统。实现调查信息的互联共享。在调查基础上,建立土地资源变化信息的调查统计、及时监测与快速更新机制。(6)统一时点变更。通过土地变更调查,将成果统一到2009年10月31日同一时点,逐级汇总土地调查成果。

四、土地调查技术要求

(1)坐标系统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2)高程基准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3)投影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4)计量单位:长度单位采用米(m),面积计算单位平方米(m2),面积统计汇总单位采用公顷(km2)和亩。(5)调查比例尺:农村土地调查采用1∶10 000比例尺;城镇土地调查以1∶500比例尺为主。(6)基本调查单位:农村土地调查为完整县级行政辖区;城镇土地调查为宗地。

五、农村土地调查内容和方法

(1)权属调查以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为重点。此阶段主要工作内容是按宗地开展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国有土地便有权调查,将权属界线调绘在调查工作底图上或直接标绘在土地利用现状图上,处理和调处权属争议,签订或继续使用原签订的《土地权属界线协议书》或《土地权属界线争议原由书》。(2)农村土地调查方法:采用全面调查方法,综合运用实地调查统计、遥感监测等手段:查清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状况。查清国有农、林、牧、渔场(含部队、劳改农场及使用土地)等国有土地使用权状况。查清村庄内部的国有土地使用权界线。查清城镇、村庄居民点外的厂矿、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企事业单位使用的国有土地使用权界线。查清公路、铁路、河流的土地权属状况。其他土地的国有、集体权属性质。

六、城镇土地调查内容和方法

(1)权属调查以宗地为单元,查清每宗土地的权属、界址、位置、用途、利用状况等内容,经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认定,并记录于地籍调查表,为土地登记的权属审核提供法律意义的调查文书凭证。(2)城镇土地调查方法:维护法律法规的严肃性。遵循“尊重历史事实,贯彻实事求是”的原则,严格依照《城镇地籍调查规程》的技术要求,确保权属调查工作质量。确定调查范围。根据确定的范围大小,可再逐级细划成若干个小区域,即街道─街坊―宗地三级划分。准备调查底图,街道、街坊、宗地的划分、接受申请文件、下发调查通知、进行宗地权属调查和界址调查。

七、外业调查基础资料收集

收集资料,包括收集2007年以来的航空遥感资料制作的标准分幅正射影像图或数字正射影像图、更新调查资料、行政勘界资料、土地权属资料、地类调查资料、基本农田资料、耕地后备资源资料、调查区自然、社会经济资料和其他资料。(1)调查要求:外业调查时必须直到、看清、绘准、绘真;真实准确。对画在底图上的各种要素都必须实地认真判读,做到位置准确地、符号运用正确、大小等级分明、地物形态逼真;问清查实。地理名称要问清、问准、各种数字注记资料要实地量测,核实无误;记清记全。对于野外调查内容要在外业调查记录表上全部记录,做到清晰易懂,新增地物补测要画草图加以说明。(2)精度要求;与影像相比,调绘(转绘)的各种明显界线移位不得大于图上0.3mm;不明显界线移位不得大于图上1mm;补测的地物点相对邻近明显地物点距离中误差,平地、丘陵地不得大于图上0.5mm,山地不得大于图上1mm;线状地物宽度丈量精确到0.1米,二次量算的相对误差小于20%。(3)外业调绘:地类调查采用调绘法。调绘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当影像上地类界线与实地一致时,将地类界线直接调绘到调查底图上;二是当影像不清晰或实地地物与影像不一致时,采用实地测量方法,将地物补测到调查底图上;三是当有设计图、竣工图等有关资料时,可将新增地物的地类界线直接补测在土地利用现状图上,但必须实地核实确认;四是将地物的坐落、权属性质、权属单位、图斑编号、地类编号、耕地类型、线状地物宽度等属性标注在调查底图或《农村土地调查记录手册》上。

八、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

农作物资源调查方法篇6

1、领导重视,组织得力

治理农田“白色污染”是一件大事,我市一直都将农田废膜清理工作作为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一件大事来抓,并纳入到年度目标考核内容之内。对各乡镇要求要加强对农田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指定专人负责,分村进行落实。使农民能结合灌水、犁地、耙地、播种等对农田残膜进行清理,把促进农民增收与农田环境保护宣传相结合,确保了及时将残留地膜进行有效地清理。

2、广泛宣传,积极动员

使用地膜在给社会带来巨大效益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残留在土壤中的农膜,容易影响土壤透气性,造成土壤板结,阻碍水分流动和作物根系发育,影响农作物收成;还会缠绕农机,影响田间作业,长期下去会影响深层土壤,使土壤环境恶化,进而威胁人类生存。为此我们多次印发了图文并茂的宣传材料免费发放到各家各户,并且我们环保站的工作人员亲自到田间地头,现场讲解塑料地膜的危害以及再回收利用的好处,提高了农民的环保意识。

3、根据生产季节积极开展活动

各乡镇在大力引导农民应用地膜科学种田的同时,加大了应用残膜后的回收和清理力度,建立了回收清理的长效管理机制。各乡镇动员广大农民及学校的师生进行清理农田残留地膜活动。目前各乡镇基本杜绝农田、林带、渠道和房前屋后废膜随处飘飞的现象,清理工作较扎实。4、做好检查、督促和落实工作我市农委始终把地膜污染治理工作当作农业生产技术保障措施来抓,高度重视地膜清理工作,专门制发了关于残膜治理的文件,对农田残膜清理的重要性、开展方式、检查方式、统计方式进行了要求。并安排农业环保站工作人员在春播前对各乡镇进行农田残膜检查和调查工作。

二、调查治理农业环境污染事件

随着标准化农业生产的贯彻落实及农业执法力度的加大,农业环境污染情况有所改善:一是农药污染情况大大降低,高毒剧毒高残留农药禁止使用,以生物农药和农业措施、物理措施为主的防治病虫草害的手段,保护了农田自然环境,维护了生态平衡。二是土壤结构有所改善,随着平衡施肥技术的推广,农民不再盲目施肥,农肥、有机肥、作物专用肥、生物肥及叶面肥的应用面积逐年扩大,基本实现平衡发展。三是对有化肥厂、水泥厂等企业采取重点监测的方法,将污染事故扼杀在萌发前,全年无农业环境污染事故投诉。

农作物资源调查方法篇7

1 调查时间

2007年3月1日――2007年5月20日

2 活动方法和步骤

2.1动员成立组织,制定活动方案,(3月1日至10日)由孟坝中学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统一组织,在各班成立“家乡水资源利用”调查小组,聘请高海平、米响响等老师担任活动指导。

2.2设置“家乡水资源利用”调查项目表。(3月2日-3月5日)

2.3初中每级选3个班级,高中每级选5个班级,利用节假日,回乡通过访问咨询,调查当地水资源的利用情况,并填写调查表。(3月6日至28日)

2.4在指导教师参与下对调查项目进行汇总分析,并对提出的节水建议的措施进行归纳整理(3月29日至4月20日)

2.5各班汇报汇总结果,讨论交流,提出改进和增补意见(4月21日至5月1日)

2.6对各班组的调查结果进行梳理归纳,完成调查报告(5月2日至5月10日)

2.7将调查结果向学生、学校和社会进行反馈和宣传(5月11日至5月20日)

3 调查结果分析

这次调查活动,参与人数达1872人,占全校学生总数81.4%,发放调查问卷2000份,学生回乡后通过观察,走访问调查了165个行政村的1743个自然村的水资源利用状况,收回有效调查1748份,结果汇总统计如下表:

被调查区为镇原县北部梁峁沟谷地带,除少数塬区,大多地形坡度大,耕地挂在陡坡上,蓄水不足。本区处于半干旱农业区主要产业以农为主,而农业用水主要依靠雨水,但本区降雨量少,变率大,分布时空不均匀,多集中在7-8月份;1-4月、10-12月降水量少,作物各生育期需水量与实际降水相差较大,高耗水型作物达33.2%,占有较大比例,严重制约本区农业经济的发展。从调查结果分析可以看出;本区水源匮乏,河流、小溪等地表水断流变干的趋势加剧,调查区的蒲河、茹河变小,交口河年断流在6个月以上。2964条小溪中的2335条变干,达被调查量的81.5%。地下水的采集量不断增加,2007年前半年新掘井总计65眼是2006年年掘井量的2倍。即使这样还有46%人畜用水依靠窖水,有816村取水须在上公里以外的地方,人畜饮水困难;梯田损坏严重;灌渠多已坦塌;水利工程设施大多年久失修,仅存者94.5%采用大水漫灌,使水源严重浪费;集雨节流工程95.3%闲置,水循环利用率极低;73.4%的人根本想不到节约用水,人们的节水意识淡薄。供水工程标准低,无机化肥使用在63%以上,水土流失过程中,土壤养分和生产生活污水对地表地下水产生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水性地方病和水性传染病在一些村落不时发生,因此被调查水资源状况形势严峻,不得不使我们当地政府和群众引起高度重视。

4收获和建议

这次调查过程中,我们指导学生,采取个人调查和小组调查相结合的方式,深入各自家乡的自然村进行了历时两个多月的反复调查,使学生学会了水资源利用调查的具体方法,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社会实践能力。使学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节水意识现实教育。我们已明确地认识到当地水资源利用形势严峻,采取必要的治理措施迫在眉睫。因此,我们一致建议:

4.1加强水资源利用的宣传教育工作,培养群众的节约水意识和节约用水习惯

公众水资源意识的形成是解决被调查区水资源面临问题的重要措施,政府部门可利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节日和日常科普活动采用举办水资源状况展览和水资源科普报告等形式对群众进行宣传教育,培养群众的节水意识和习惯。如每次洗衣服的水,只要浸没衣服即可;一些去皮蔬菜水果,尽量做到去皮后再冲洗;洗手、洗脸、刷牙、洗澡放水时用盛水器,用多少放多少,水龙头随开随关,出门前或临睡前仔细检查水龙是否关好,有无漏水;学会自己动手小修,避免拖延漏损。树立对水源、梯田、农业水利工程及集体用水设计保护的责任心和道德感,使“生命之水”长流。

4.2大力发展节水型农业,提高农业生产力

提高农业生产力这是解决当地产业用水的基础措施。被调查区水资源短缺,干旱少水,高耗水型作物占有相当比例,粗放灌溉,水源浪费严重,水的利用效率低。因此,建议当地政府可通过节水农业技术示范等方式引导农民在农业生产中,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减少高耗水作物的种植面积,推广抗旱节水新品种,实行节水灌溉技术,扩大地膜覆盖技术的应用面积,应用抗旱保水剂,采取渠道防渗措施,进行渗灌或滴灌,以节约水源,提高水源利用效率。继续壮大集雨节流工程,蓄积水源,补充缺水少雨季节农作物的水分供给,以提高作物产量。

4.3加强农业水利工程的进一步完善和建设

调查区原有水利设施多已老化失修,利用率极低。建议有关行政部门组织群众对原有梯田、水坝、灌溉渠道、节流工程等进行定期整修完善,使其在发挥原应有作用的基础上再建新功。同时,进一步大力加快新农田水利技术和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引导群众通过个体投资或集资等方式建坝掘井、修渠;对原有公共水利工程可实施在保护广大灌溉户基本权益的基础上,实行收费承包责任制的灌溉制度,调动群众自发投资参与水利工程维修和建设的积极性。

4.4改善农村饮水条件,提高农村饮用水质量

本区水源匮乏,人畜饮水困难,供水质量标准不高,存在点源和面源污染。因此,建议当地政府在统筹规化的基础上,加快农村饮水条件和质量的改善。尽力加快各村人工饮水工程建设和管理保护,进行必要的经济型的饮水处理。推广使用有机肥料,防止水土流失,制定预防水性病和水性传染病的方法条例制度,消除污染点和污染面,定期各饮用水点进行检测,保证饮用水源的清洁和卫生。

4.5发动群众性的经常性的退耕还林还草运动,提高植被覆盖率

这是解决本区水源缺乏的根本措施。本区干旱缺水,山溪和河流变小、断流、干涸的根本性原因在于植被覆盖率低。我们利用“退耕还林”的契机,发动群众充分认识退耕还林还草的宏远意义,积极自觉参与造林运动。开始经常性的自发造林和群众性造林活动,可实行“包栽、包活、包管、包受益、包更替”的可继承性“五包”造林制度。树立植树造林,造福子孙的责任心和道德观,尽快提高我区的植被覆盖率,以保护和涵养水源,调节本区气候,实现水资源和气候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农作物资源调查方法篇8

中图分类号:F3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11-2695-05

农地资源利用效率直接影响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准确的农地资源评价是农地资源合理利用的基础[1,2]。随着人们对农地资源系统性认识的加深,农地资源评价研究经历了从单项资源评价到资源整体综合评价的发展过程。当前单项资源评价集中在水、土地、气候和化肥等方面,如采用频度统计法、专家咨询法、谱系聚类法之分裂法、理论分析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构建农地资源利用评价指标体系[3-6]。更多的农地资源评价研究着眼于区域农地资源整体,逐步走向农地资源综合性评价,并开始注重农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有利用综合指数法、区位熵法等评价方法对主要农地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与社会资源)进行定量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利用资源优势度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7-10]。而当前对大别山地区农地资源的研究较为缺乏,因此本研究以罗田县凤三养生走廊典型农地为研究对象,对该区域农地资源进行调查,并构建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价,以期对该区域今后农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综合开发提供依据。

1 研究区域概况

以罗田县凤三养生走廊为研究区域,范围涉及罗田县凤山镇、三里畈镇和大河岸镇3个镇的33个村或街道办事处,包括三里畈镇的温泉村、桥头湾、尤河嘴、古塘河、新铺村、叶家湾、宜林村、六家坳等11个村,凤山镇的鸟雀林、中石源河、花石桥、栗子坳、土门坳、河东街、三里桥、黄道山等15个村或街道办事处,大河岸镇的高庙村、罗家嘴、周家嘴、石井头、枫树湾、滚石坳、闵家河等7个村。

根据罗田县凤三养生走廊确定的行政范围,结合2009年底罗田县第二次土地现状调查数据分析表明,凤三养生走廊土地总面积为13 599.94 hm2,其中农用地为11 096.55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81.59%;建设用地1 621.60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11.92%;其他土地881.79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6.49%。

2 农地资源调查取样

2.1 调查单元的划分

根据罗田县凤三养生走廊农地资源分布情况及行政村范围,结合实际踏勘线路,将凤三养生走廊划分为39个评价单元,其中农地资源评价单元为35个(图1)。

2.2 调查取样

以35个农地资源评价单元为依据,分别组织土壤测验、农业规划相关人员于2012年2月27日~3月5日先后3次对评价单元逐一取土采样,采样覆盖了凤三养生走廊区内全部典型农地地块,符合农地资源评价调查标准,可满足农地资源评估的需要。

3 农地资源调查评价指标体系与测度

3.1 指标体系的建立

根据农地资源调查评价指标体系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系统性与完整性、评价指标相对独立性的构建原则[11],结合罗田县凤三养生走廊农地资源实际,构建农地物理指标、土壤主要养分指标以及基础设施指标等三大项目层,并在此基础上明确具体指标[12,13],共确定10项指标:地貌类型、坡度、耕层质地、pH、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碱解氮、农田灌排条件、交通通达能力,见表1。

构建的指标体系中有定性描述性指标,为使构建指标可量化,需对指标进行度量,具体指标赋值说明如下。

1)地貌类型:根据农地资源调查评价相关标准,结合罗田县实际地貌情况,进行度量确定:水网平原赋值为1.0,河谷平原赋值为0.7,低丘赋值为0.5,高丘地貌赋值为0.3。

2)坡度:根据全国第二次国土资源调查的相关数据,确定小于2°为1级,赋值为1.0;2°~6°为2级,赋值为0.8;6°~15°为3级,赋值为0.7;15°~20°为4级,赋值为0.4;20°~25°为5级,赋值为0.1。

3)根据实际踏勘采集土壤样本,明确评价单元内耕层质地情况,确定黏壤土赋值为1.0;壤土赋值为0.9;黏土赋值为0.7;砂土赋值为0.5。

4)pH:根据农地资源调查评价相关标准,确定pH8.50的赋值为0.2;4.50~5.50的赋值为0.4;5.50~6.50的赋值为0.8;6.50~7.50的赋值为1.0;7.50~8.50的赋值为0.7。

5)有机质:根据农地资源调查评价相关标准确定:农地有机质含量小于10 g/kg的赋值为0.3;10~20 g/kg的赋值为0.5;20~30 g/kg的赋值为0.8;30~40 g/kg的赋值为0.9;大于40 g/kg的赋值为1.0。

6)有效磷(碳酸氢钠法):根据农地资源调查评价相关标准确定:农地有效磷含量小于5 mg/kg赋值为0.2;5~10 mg/kg赋值为0.5;10~15 mg/kg赋值为0.7;15~20 mg/kg赋值为0.8;20~30 mg/kg赋值为0.9;30~40 mg/kg赋值为1.0;当有效磷大于40 mg/kg反而起到副作用,赋值为0.8。

7)速效钾:根据农地资源调查评价相关标准确定:农地速效钾含量小于50 mg/kg赋值为0.3;50~80 mg/kg赋值为0.5;80~100 mg/kg赋值为0.7;100~150 mg/kg赋值为0.9;有效磷大于150 mg/kg赋值为1.0。

8)碱解氮:根据农地资源调查评价相关标准确定:农地碱解氮含量小于50 mg/kg赋值为0.3;50~80 mg/kg赋值为0.5;80~100 mg/kg赋值为0.7;100~150 mg/kg赋值为0.9;有效磷大于150 mg/kg赋值为1.0。

9)农田灌排条件:根据对凤三养生走廊实际踏勘确定:有新建硬化沟渠,认为其农田灌排条件很好,赋值为1.0;如仅有老旧的土质灌排系统,认为其农田灌排条件一般,赋值为0.6;如农田无明显灌排系统,则认定其农田灌排条件很差,赋值为0.3。

10)交通通达能力:根据对凤三养生走廊的农地交通通达能力调查情况,确定:如有县级以上道路,认为其农田交通通达能力很好,赋值为1.0;如有县级道路,认为其交通通达能力较好,赋值为0.8;如有乡村道路,认为其交通通达能力一般,赋值为0.4;如仅有田间机耕道,则认定其农田交通通达能力较差,赋值为0.3;如仅有田间人行道,则认定其农田交通通达能力很差,赋值为0.1。

3.2 指标权重的确定

在多指标定量综合评价中指标权重的确定尤为重要。目前关于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主要有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两类。其中主观赋权法是由具有丰富专业知识的专家凭借经验来确定指标权重,但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客观因素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导致主观上对各因素的重要程度难以作出精确的判断,因而需与客观赋权法相结合。客观赋权法得出的权重独立于人的偏好以及经验,克服了主观赋权法的不足。本研究采用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相结合综合确定各指标的权重。首先由具有丰富专业知识的专家凭借经验认为土壤常规5项养分指标对农地资源评价的影响最大,其次为农地物理指标,最次为基础设施指标。因此,综合指标权重确定农地物理指标为0.20,土壤养分指标为0.70,基础设施指标为0.10。采用客观赋权法中的熵权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对主观赋权和客观赋权再进行平均确定综合权重,见表2。

3.3 综合指数的测度

根据农田评价单元各指标权重和土壤调查、分析测试结果,计算出综合分值,结合农地地力分等定级综合评价指数方案(表3),即可得出农地资源评价单元综合等级状况。

4 农地资源综合评价结果与分析

农地资源包括耕地、园地、林地、草地以及养殖水域等,但根据凤三养生走廊农地资源中林地多为有林地,以及养殖水域和草地很少的现状,本研究主要对区域内的耕地和园地进行综合评价。根据现场踏勘取样获取的现状信息和实验仪器对土壤主要养分指标的检测结果,以罗田县土地利用现状图作为工作底图,利用ArcGIS软件对指标体系确定的10项指标进行单要素分析。

4.1 农地物理指标分析

4.1.1 地貌类型 凤三养生走廊区内农地资源以低丘和河谷平原为主,其中河谷平原主要分布在新昌河新浦村、义水河宜林村、鸟雀林村、罗田河石井头村、闵家河村;花石桥村附近部分为高丘地貌;其他区域主要以低丘地貌为主。对应评价单元最终确定第1、2、6、8、35、36、37评价单元为河谷平原地貌;第27评价单元为高丘地貌;其余评价单位为低丘地貌。

4.1.2 坡度 研究区域内的农地资源坡度以二、三级为主,其占总量的78.10%;一级占总农地资源的16.18%;4级和5级比例较小,占总量的5.72%。农地资源坡度等级一级主要集中在新昌河新浦村、义水河宜林村、鸟雀林村、罗田河石井头村、闵家河村;二、三级主要分布在以低丘地貌为主的大部分区域,四、五级零星分布在花石桥村、登场坳村等区域。就坡度一项而言,凤三养生走廊内的农地资源土地平整度状况一般,农地坡度主要集中在10°~15°。

4.1.3 耕层质地 耕层土壤质地是土壤物理性质之一,指土壤中不同大小的矿物颗粒的组合状况。土壤质地与土壤通气、保肥、保水状况及耕作的难易有密切关系;土壤质地状况是拟定土壤利用、管理和改良措施的重要依据。虽然土壤质地主要决定于成土母质类型,有相对的稳定性,但耕作层的质地仍可通过耕作、施肥等活动进行调节。调查结果表明,罗田县凤三养生走廊区内农地资源耕层质地主要是砂土和黏土,其中黏土分布在新昌河、义水河、罗田河的河谷平原区域;低丘岗地等主要是砂质土。

4.2 土壤主要养分指标分析

4.2.1 土壤pH 对照我国土壤pH划分,研究区域内的农地酸碱度较好,pH在6.05~7.25,以中性和弱酸性为主。主要位于6.50~7.50和5.50~6.50两个区间,其中6.50~7.50主要分布在中部低丘地区,5.50~6.50主要分布在新昌河和罗田河河谷平原区。

4.2.2 土壤有机质 研究区域土壤有机质含量差异性较大,最小值仅0.17 g/kg, 最大值达43.45 g/kg,含量较高的主要分布在三里畈镇内新昌河以东义水河以北的区域,含量较低的分布在凤山镇及大河岸镇,但总体有机质含量较低,大多数区域的有机质含量在30 g/kg以下。

4.2.3 土壤有效磷 在农业生产中一般采用土壤有效磷的指标来指导施用磷肥。土壤有效磷含量是决定磷肥有无效果以及效果大小的主要因素。

研究区域内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差异性很大,最高值为84.88 mg/kg位于鸟雀林村,最小值位于枫树湾村,仅1.12 mg/kg。整体上土壤有效磷含量较好,大部分属于三级以上。但需指出的是有部分地区土壤有效磷含量明显超出40 mg/kg的合理值,实践证明,土壤有效磷含量过高并不利于作物增产。

4.2.4 土壤速效钾 钾肥能够促进作物的光合作用,促进作物结果和提高作物的抗寒、抗病能力,从而提高农业产量。研究区域内土壤速效钾的含量处于四级和五级两个级别之间,无一、二、三等级,其土壤速效钾含量远低于一级150 mg/kg的标准值,最高值为72.76 mg/kg位于三里畈镇新铺村,最小值仅7.53 mg/kg,位于枫树湾村。其中四级主要集中在大金湾、古塘河村、新铺村附近。可见,凤三养生走廊内土壤速效钾的含量整体偏低,因此,建议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对调查范围区内的农业用地增大钾肥施用量。

4.2.5 土壤碱解氮 元素氮对作物生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研究区域内土壤碱解氮的含量处于三、四、五级三个级别,无一、二等级,其土壤碱解氮含量远低于一级150 mg/kg的标准值,最高值为98.73 mg/kg,位于三里畈镇宜林村,最小值仅28.04 mg/kg,位于大河岸镇高庙村。其中含量较高的三级主要集中在宜林村、叶家湾村、大金湾村附近。由此可见,凤三养生走廊内土壤碱解氮的含量整体偏低。

4.3 基础设施指标

4.3.1 农地灌排条件 排水良好的农地不易受侵蚀,易于机械化耕作。因此,在农地资源评价过程中需考虑到农田灌排情况。在对凤三养生走廊35个农地评价单元进行实地踏勘后,发现其范围内主要存在有因农田土地整理而修建的硬化沟渠,有20世纪70年代修建开挖的老旧灌排系统,也有相当部分区域无明显灌排系统。

4.3.2 农地交通通达能力 凤三养生走廊位于罗田凤三镇、三里畈镇以及大河岸镇的核心区,区内有318国道、省道长三线、胜麻线等,主要村湾也已由乡村硬化道路相连,整体农地交通通达能力较好。但也有少量区域农地因低丘冲积扇改造而成,农地内部道路等级较低,通达能力较弱。农地通达能力较弱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罗家嘴村、七里牌村、登场坳村、花石桥村、古唐河村等区域。

4.4 农地资源综合评价结果

结合各单要素数据,计算各评价单元的综合得分,见表4。根据各评价单元综合得分,结合农地资源综合指数测度方案,利用ArcGIS对单要素叠加分析,得到农地资源综合评价分级图(图2),从图2可以看出,凤三养生走廊区内没有一级农田,只有二到六级农田,且以四级和五级的农田居多,由此可见,凤三养生走廊区域内农地资源总体状况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但区域内农地资源也存在较大差异性,其中较好的二级农田主要分布在宜林村、大金湾村一带,其次主要分布在新昌河与义水河冲积河谷平原地带,如古塘河村、叶家湾村、新铺村等。

5 结语

1)该研究利用GIS空间分析和多源信息复合分析对罗田县凤三养生走廊农业用地进行综合评价,比较深入地分析了研究区自然土壤要素、基础设施条件的地域差异。同时,所选基本单元不是采用传统的以行政单元为基础,而是依据现状地类, 打破了行政区界,使得各行政单元内部的综合评价状况有了较大变化,从而为乡(镇)、行政村内部因地制宜的管理提供了参考。

2)研究表明区域内无一级农田,且以四级和五级的农田居多,农地资源总体状况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主要原因是:区域内农地以低丘岗地为主,土壤主要为砂质土,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的含量整体偏低。

参考文献:

[1] 陈印军,卢 布,杨瑞珍,等.农地资源管理研究发展趋势与未来展望[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7,28(6):21-25.

[2] 孙进群,雷 娜.我国农业资源评价与利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6):20899-20901.

[3] 黄初龙,邓 伟,杨建锋.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其应用[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5,26(6):422-425.

[4] 石丽忠,陈金良,迟道才,等.辽宁省农业水资源多维耦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8(3):9-12.

[5] 王宗明,张 柏,宋开山,等.东北地区农业土地资源潜力评价模型及其应用[J].生态科学,2008,26(4):351-360.

[6] 高桂芹,齐作辉,董玉武.唐山市农业气候资源DTOPSIS优势分析[J].气象科技,2008,36(2):202-205.

[7] 于伯华,吕昌河.基于DPSill模型的农业土地资源持续利用评价[J].农业工程学报,2008,24(9):53-58.

[8] 陈生永,鞠敏睿.土地资源综合评价研究进展[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11(5):25-28.

[9] 程绍文,张 毅.湖北省农地资源及其利用评价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35-39.

[10] 姜文来,罗其友.区域农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系统评价模型[J].经济地理,2000,20(3):78-81.

农作物资源调查方法篇9

以深入学习贯彻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以构建完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服务“三农”为宗旨。促进我市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营造法治、公平、规范的农资市场环境,以涉农法律、法规为依据,严厉打击制售假劣农资等违法行为,深入推进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切实做好农资打假执法和监管工作,保障我地区“备春耕”生产顺利进行,为我市农业生产安全保驾护航。

二、工作目标

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整治行动,加大对农资产品的监管力度,主要是对以玉米、水稻、大豆等主要农作物种子为监管重点,严厉打击生产经营假劣种子、转基因玉米种子、套牌侵权种子、未审先推种子、无证生产经营种子、未按要求备案种子、生产经营档案和标签不规范等违法违规行为。

对辖区种子经营门店抽查覆盖率达到80%以上,被抽查门店经营的品种抽样覆盖率达到30%以上。被检查企业经营档案、包装、标签整改合格率100%,零售主体经营活动备案率100%。按时办结省农业农村厅、市农业农村局转办督办的举报等案件,及时向相关部门书面反馈。加强种子案件查处,对结案案件公开曝光并上传《中国种业大数据》信息平台。

农药等农资产品的监管,农药许可、限制使用农药定点经营和实名购买制度,严厉打击生产经营禁用农药、假冒伪劣农药、特别是严厉打击无证生产经营行为,检查台账不健全、标签不规范等行为落实情况。突出重点,明确分工,狠抓落实,严厉打击制售假劣农资违法行为,保障农业生产顺利进行,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为2021年农业生产打下良好基础。

肥料等农资产品的监管,以复混肥、配方肥、有机肥、水溶肥微生物肥为监管重点重点检查对假冒伪造肥料登记证、登记产品中有效成分不足未经登记、一证多用、水溶性肥料添加植物生长调节剂、肥料产品中含有有毒成分、肥料产品标签不规范、标签标识混乱、虚假宣传等违法违规行为严厉查处。

三、工作重点

农资打假行动以关系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种子、农药、肥料等为监管重点。种子质量监管是重中之重,严厉查处生产经营假劣种子、转基因玉米种子、新种子套牌侵权、无证生产经营、未审先推、包装标签不规范、档案不规范等违法行为;严厉查处生产、经营和使用禁用高毒农药,以及无证生产农药、一证多用、套用或冒用农药生产登记证等违法行为;严厉查处肥料有效成分不足、未经登记、一证多用、假冒伪造登记证、肥料产品标称具有农药功能等违法行为。对辖区内农资生产企业和经营门点进行一次“拉网式”排查,重点是乡村级农资零售市场和经营门点,农资挂靠、代销和承包经营户等。对已经丧失相关资质条件或者有严重违法行为的农资生产经营主体,依法予以清理。对无证、无照生产经营农资的黑窝点,联合有关部门严肃查处,坚决予以取缔。

(一)种子管理

1.农作物种子经营实行许可证管理制度

(1)申请领取主要农作物杂交种子及其亲本种子、常规种原种种子经营许可证的,由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报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核发。申请领取其它农作物种子经营许可证的,由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审核,报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核发。

(2)经营农作物种子的企业在有效区域内设立分支机构的,凭市场监督部门核发的合法证照到市农业农村局办理备案手续后方可经营。

(3)受委托代销不分装农作物种子的经营单位,到市农业农村局申请、办理市场准入手续后方可经营。

2.打击未审先推及越区种植

(1)农作物种子经营企业不准引进和销售未经审定通过的品种。对于试验、示范的品种,经省农业农村厅批复后,由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备案管理,申请单位方可按批准条件安排非经营性质的试验、示范,并与农户签订示范合同,给农户造成损失的要进行补偿。

(2)禁止引进、销售越区品种。对销售越区品种或因越区种植造成损失的,要依法追究经营者的法律责任。

3.加强种子质量管理

(1)严禁销售假劣农作物种子。以一般品种种子冒充粒型相似的紧俏种子进行“易名”销售的,“一种多名”或“一名多种”的及经营种子质量标准达不到种子标签标注指标的,按经营假劣种子处理。对重点品种进行质量抽检。因种子质量问题造成使用者损失的要承担赔偿和其他责任。

(2)农作物种子经营单位调出或邮寄出我市行政区域的种子,必须向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申请检疫。经检验、检疫合格后方可调运、邮寄。

(3)加强种子标签检查。销售的农作物种子必须符合《农作物种子标签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

(4)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负责管理在本市内进行的农作物种子预备试验、区域试验和生产测试。新品种的推广,必须通过试验、示范。对某些品种在试验或使用过程中存在严重缺陷、退化及适应性差等突出问题的,由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提出停止经营销售意见,经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报省农业农村厅后,对该品种实行市场退出制度。

(5)加强对退出种子市场品种的检查。按照省农业农村厅文件要求,对退出种子市场的品种,停止其经营、推广。

4.建立农作物种子经营档案

农作物种子经营期间,各种子经销单位必须建立农作物种子经营档案,内容要填齐填全。完整的经营档案要记载种子的销售去向、销售时间、销售数量、联系方式、进货数量、该批次种子的检验合格证。销售种子必须使用统一的农作物种子销售凭证及种子经营档案台帐,如实填写相关内容并保存两年。销售发票上要填写种子正规名称,不允许填写品牌名称、代号或土名。

5.严厉打击虚假广告行为

对发现的农作物种子虚假广告行为,未审定的品种或夸大其词、断章取义等虚假内容的广告行为,移交市场监督部门处理;对因虚假宣传造成使用者损失的依法追究其责任,建议市场监督部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处罚。

6.加强对农作物种子生产的管理

凡具备农作物种子生产条件,并持有《种子生产许可证》的种子企业,到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备案后,经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或批准后,方可在我市境内从事农作物种子生产活动。种子管理部门要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种子企业生产的种子进行田间检验,确保种子质量,使生产的种子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在种子基地播种期前后,对辖区内种子企业的制种情况和落实基地情况进行排查,全面准确掌握种子生产者名称、品种名称、生产地点、生产面积等信息;在种子生产花期,对辖区内玉米、水稻制繁种专项检查,严厉打击制繁种基地无证生产、套牌侵权、生产非法转基因种子等违法行为。

7.严把种子进货渠道

种子经营单位应及时、详实地向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提供种子来源、数量、品种名称、该批次种子的检验合格证,经检验、核实备案后,方可上市出售。

8.加强转基因种子监管。

从基地源头治理和市场流通监管,严厉打击非法生产和销售转基因种子的违法行为。一是强化制繁种生产环节监管,对备案制种田块实行全覆盖检查,开展转基因成分检测,严防非法转基因种子制种生产;二是强化流通环节监管,对辖区内种子企业、经营门店经营的种子开展转基因成分抽检,严查转基因种子非法销售,利用转基因试纸条快速检测手段,为农民提供检测服务;三是深入村屯开展入户倒查。要深入村屯开展以玉米种子为重点的转基因成分抽样检测。要追根溯源,严查非法生产经营主体。四是加大检查力度。采取明察暗访、群众举报等多种方式,对涉种案件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

要加大违法案件查处力度,提高案件办结率。

认真对待执法检查中发现的、群众投诉的和举报的案件线索,符合立案条件的要依法立案调查处理,涉及外地或外省的案源,要按规定程序报告或移送;对经营和使用环节发现的假劣种子线索,要深挖源头,摸清假劣种子生产经营链条,实施溯源打击。对线索明显、事实清楚的重大案件,要商请当地公安机关提前介入,从物流信息、资金往来和账户凭证等方面固定证据。对涉嫌犯罪的假劣种子案件,及时移送公安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农药管理

1.加大农药标签管理力度

严格执行新的《农药标签和说明书管理办法》,对拒不执行的,从严处理。

2.加强对国家禁用限用农药的管理

把甲胺磷等5种高毒有机磷农药的管理做为长期工作来抓,一经发现,从严从重从快处理。同时要求农药经营单位,长期坚持建立高毒农药和鼠药购销台帐。

3.加强对农药质量的抽检

对重点农药品种进行不定期抽检,严厉打击掺杂使假、质量不合格等行为。根据用药实际,重点检测农药有效成分含量,及产品中是否含有禁限用高毒农药和未登记成分。

4.加强对药肥混用产品的检查

对水稻床土调理剂类、作物生长调节剂类以及部分种衣剂,涉嫌混有农药成分的加强检查,一经检出,一律按无农药登记证处理。

(三)肥料管理

加强对肥料登记证号的管理,依据《肥料登记管理办法》,重点查处无登记证号、冒用登记证号肥料产品。

四、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把农资打假行动落到实处

市农业农村局成立农资市场监管工作领导小组。

(二)建章立制,落实安全生产经营责任制

农资经营业户作为农业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要充分认识农资安全生产经营工作的重要性,按照省农业农村厅、市政府的相关要求,落实安全生产经营主体责任,保证进货渠道正规,产品质量合格,销售记录完整,做到制度完善,职责明确,责任到人,工作到岗,切实保障农业生产经营安全。

(三)加大案件查处力度

要组织精干力量,采取明查暗访等形式,严厉查处一批大案要案。加大生产经营假劣农资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集中曝光重大假劣农资案件,以达到警示和震慑的作用。对构成犯罪的案件,要及时移送司法机关,坚决给予打击。

(四)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打假氛围

农作物资源调查方法篇10

山西省作为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试点省、循环经济试点省、生态省试点省和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明确实施城乡化策略。山西省城乡生态化就是要遵循整体优先和生态优先的原则,实现城乡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整体协调而达到一种稳定有序的演进过程,它是可持续发展模式。[1]复合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包括经济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还含有自然和社会两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基于生态产业下的复合生态系统发展模式,生态产业注意到了自然生命生态系统中本无废物的事实,遵循“整体、协调、循环、共生”的生态调控原则,而生态产业协调了三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复合生态系统在某一发展阶段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得以持续发展。[4]基于城市和农村生态系统下的复合生态系统发展模式,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在农村生态系统中,存在着农业、农民和农村即所谓的“三农”问题,从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看,“三农”实质上分别对应着复合生态系统中的三个子系统,即农村→自然、农业→经济、农民→社会,可见,三农现象不只是经济或社会领域内的问题,“三农”之间形成了“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生态关系,相互作用,协同发展。[4]

城乡生态化背景下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分析

建立复合生态系统发展模式可以作为山西省城乡生态化背景下农村环境治理的主要内容。根据榆次区20个村、灵石县14个村和保德县16个村的调查,目前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4]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和水质改善。村建立水源保护区占调查村总数的100%,村建立生态功能保护区占调查村总数的38%,基本上切实保障农村饮水安全。村委能主动加强农村地下水资源保护的在调查村总数中占比为0,而且有30个村地下水资源受到煤矿区的影响,占调查村总数的60%,农村主动加强农村地下水资源保护存在一定的问题。农村生活污染治理。村建设污水处理设施的在调查村总数中占比为0,在榆次区、灵石县和保德县城周边村污水没有纳入城市污水收集管网;距离榆次区、灵石县和保德县城较远、经济条件较差村庄的生活污水,没有采取分散式、低成本、易管理的方式进行处理。村尚未做到推广户分类、村收集、乡运输、县处理的方式,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村垃圾没有进行无害化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在调查村总数中占比为0,直接倒入深沟和深坑内;加强粪便的无害化处理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按照国家农村户厕卫生标准,推广无害化卫生厕所的村占调查村总数的52%,但各村推广的户数并不多。在农村污染治理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同发展清洁能源结合方面,能够大力发展农村户用沼气,发展户用沼气村达到调查村总数的100%,但各村发展的户数并不均衡;村综合利用作物秸秆,推广“猪-沼-果”、“四位(沼气池、畜禽舍、厕所、日光温室)一体”能源生态模式的村占调查村总数的6%;推行秸秆机械化还田、秸秆气化、秸秆发电等措施的村在调查村总数中占比为0。

企业对农村外部不经济性的影响。村周边企业污染物达标排放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已经建立,有效地防治农村地区工业污染,村周边不存在污染问题的村占调查村总数的100%。在拥有煤炭资源丰富的灵石和保德县,由于煤矿企业的开采,村内存在一定面积的土地坍陷问题,村内存在坍陷的村占调查村总数的48%。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村内已经淘汰污染严重和落后的生产项目、工艺、设备,占调查村总数的100%。畜禽、水产养殖污染防治。各村能推进健康养殖,在强化养殖业污染防治方面,已经科学划定畜禽饲养区域,力求改善农民生活环境的村占调查村总数的100%;但人畜混居现象彻底改变的村在调查村总数中占比为0。已经建设生态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力求提高养殖的规模化水平的村占调查村总数的100%;能够通过养殖小区发展沼气的村占调查村总数的100%;能够通过养殖小区生产有机肥的村占调查村总数的100%。但不能有效地进行无害化畜禽粪便还田的村占调查村总数的0%;重点治理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实现养殖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村在调查村总数中占比为0。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按标准化生产,强调采取技术、工程措施,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村在调查村总数中占比为0。能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积极引导农民科学施肥,在种植区域普及的村占调查村总数的50%;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生物防治和精准施药等技术的村占调查村总数的50%;实施田间合理灌排,发展节水农业的村占调查村总数的50%。

防治农村土壤污染。村对农产品种植区域的土壤污染监测和修复示范在调查村总数中占比均为0;村对煤矿废弃地区域的土壤污染监测和修复示范在调查村总数中占比均为0。但所调查的村均能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占调查村总数的100%,严格控制主要粮食产地和蔬菜基地的灌溉,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农村自然生态保护。村能以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功能为重点,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农村生态环境;坚持生态保护与治理并重,加强对矿产、水力、旅游等资源开发活动的监管,遏制新的人为生态破坏的村占调查村总数的100%;加快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严格控制土地退化和沙化的村占调查村总数的100%。但重视自然恢复,保护天然植被的力度不够,村庄绿化工程建设的村占调查村总数的16%;庭院绿化工程建设的村占调查村总数的12%;通道绿化工程建设的村占调查村总数的16%;农田防护林工程建设的村占调查村总数的16%;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村占调查村总数的64%。

城乡生态化背景下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模式

农作物资源调查方法篇11

农用地综合生产能力调查与评价的工作基础

现阶段开展农用地综合生产能力调查与评价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工作基础,一是国内外的有关研究成果和调查评价成果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二是“十五”期间国土资源部门开展的农用地分等定级等相关工作,为当前开展农用地综合生产能力调查与评价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国外于19世纪初期就开始进行农作物生产潜力方面的研究。1840年,德国化学家李比西提出了最小养分定律,英国学者布赖克曼于1905年提出了限制因子定律,日本学者村田吉男、美国学者Williams等利用量子效率理论对农用地进行了生产潜力研究。之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提出农业生态地区法(AEZ)对光温生产潜力进行了深入研究。还有很多学者进行了气候生产能力的研究工作,使生产能力研究不断深化和发展。近年来,很多学者开展了土地质量评价因子与农用地生产能力的相关研究,并提出很多估算区域农用地生产能力的定性与定量方法,为开展农用地综合生产能力调查与评价提供了技术上的参考。

我国学者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先后对作物光合生产潜力、光温生产潜力、气候生产潜力、光热水生产潜力等概念和估算方法进行了研究。中科院地理所、中国农业大学等科研、教学部门曾在20世纪80年代开展土地生产潜力研究,并将农作物生产潜力和土地利用方式等结合起来推算粮食产量,对我国粮食安全状况进行分析。原农牧渔业部、土地管理局和中国农业工程研究设计院等单位依据国内外土地评价理论,结合我国实际,以水、热、土等自然条件为评价因素,进行农用地生产潜力评价,划分农用地自然生产潜力的级别。

“十五”期间,国土资源部部署开展了全国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工作,对我国农用地的质量等级进行了科学评定。农用地分等是依据土地生产力形成原理,在全国统一标准耕作制度下,以作物的光温生产潜力为基础,依据分等单元的自然条件计算作物的理论产量,评定土地的自然质量等级,在土地自然质量的基础上根据土地利用状况、投入产出水平进行逐级订正,分别计算评定出农用地的光温生产潜力、自然质量等指数(自然质量等别)、利用等指数(利用等别)、综合等指数(综合等别)四个层次的分等成果,是开展农用地综合生产能力调查与评价的重要基础资料。

农用地综合生产能力调查与评价的目标、任务

农用地综合生产能力是指在一定地域、一定时期和一定的经济社会条件下,各种农业资源要素综合投入所形成的农用地生产功能,包括农用地的自然生产能力、利用生产能力和经济生产能力等。它是由作物种植规模(种植面积)与作物生产能力的乘积而得到的某作物总的经济产量。

农用地综合生产能力调查与评价的目标是,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科学评价我国不同区域和全国总体的农用地综合生产能力,切实掌握我国农用地资源的安全状况,服务于国土资源管理与改革的需要,实现我国严格保护土地资源的战略目标。

农用地综合生产能力调查与评价的任务是,对各个省农用地的自然生产潜力和现实生产能力进行调查,评价其在某一时期农用地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并在计算机技术的支持下由下自上逐级汇总形成国家成果,在开展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分析评价农用地综合生产能力的分布变化规律和时空差异性。具体包括:1.在农用地数量详查和质量评定的基础上,通过开展农用地综合生产能力调查与评价,摸清我国区域农用地生产能力的状况。2.通过对区域农用地综合生产能力状况的年度动态变化的评价分析,摸清我国工业化、城镇化以及社会经济发展与农用地生产能力变化的关系,为制定保障我国农用地资源安全的有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3.通过区域间农用地综合生产能力的对比分析,反映区域性生产能力的消长变化。4.进行不同层面的生产能力的比较分析,反映因农用地自然质量状况、利用水平差异等造成的农用地在生产能力上表现出的差异。5.对农用地生产能力与实际粮食产量进行比较分析,正确评价我国农用地利用强度和潜力,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节约用地提供技术支撑。

农用地综合生产能力调查与评价成果对于加强国土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将有助于实现“保障农用地综合生产能力不降低”的耕地保护目标,而不仅仅局限于保障行政区域内耕地总量不减少的耕地保护初级目标。以农用地生产能力调查评价成果为基础,协调我国粮食安全与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和生态平衡之间的关系将保证我国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并最终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农用地综合生产能力调查与评价的工作思路

农作物资源调查方法篇12

污染源普查是重大的国情调查,是了解污染源数据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是污染治理和环境监管等一系列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搞好污染源普查,详细了解污染物的排放情况,有利于正确判断环境形势,科学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和规划;有利于有效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切实改善环境质量;有利于提高环境监管和执法水平,保障环境安全;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二)普查工作目标

1.全面掌握全市各类污染源的数量、行业和地区分布,主要污染物及其排放量、排放去向、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状况、污染治理水平和治理费用等情况,为污染治理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参考。

2.建立各类重点污染源档案和各级污染源信息数据库,促进污染源信息共享机制的建立,为污染源管理奠定基础。

3.掌握污染源的总体样本,为建立科学的环境统计体系、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创造条件,并根据普查结果,建立新的“十二五”环境统计平台。

4.提高环保等相关部门的管理能力,健全环境统计、监测、监督和执法体系。

5.通过普查工作的宣传与实施,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广泛参与污染源普查,提高全民环境保护意识。

二、普查时点、对象、范围和内容

(一)普查时点

普查时点:20*年12月31日。

时期资料:20*年度。

(二)普查对象、范围及内容

污染源普查对象为我市范围内所有排放污染物的工业源、农业源、生活源和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

1.工业源

主要普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第二产业中除建筑业(含4个行业)外39个行业中的所有产业活动单位。为提高普查效率,节约成本,本次普查充分利用现行环境统计基础,将工业源普查对象划分为重点污染源和一般污染源两部分,分别进行详细调查和简要调查。

重点污染源的范围是:

(1)有重金属、危险废物、放射性物质排放的所有产业活动单位;

(2)11个重污染行业中的所有产业活动单位;

(3)16个重点行业中规模以上企业。11个重污染行业及16个重点行业名单详见下表。

11个重污染行业及16个重点行业名单详表(详见打印版)

一般污染源是指工业源中除重点污染源以外的工业企业。

具体普查内容:

(1)企业的基本登记信息及其他相关情况,包括企业排污口情况、排水去向等;

(2)原材料消耗情况,包括水的使用和消耗量,能源(煤、油、电、气等)结构和消耗量,燃料含硫量,主要有毒有害原辅材料消耗量等;

(3)生产产品情况,包括企业主要产品的种类、产量等;

(4)产生污染的设施情况,包括排放大气污染物的锅炉、窑炉等设施,产生废水、固体废物的设施,以及这些设施的种类、数量和规模;

(5)各类污染物产生、治理、排放、综合利用情况,各类污染治理设施建设、运行及投入情况等;

(6)污染物排放监测情况,包括监测点位、时间、频次、污染物种类和排放浓度、排放量等。

2.农业源

普查对象包括第一产业的农业、畜牧业和渔业。

农业污染源普查主要针对粮食作物(包括谷物、薯类和豆类)、经济作物(包括水果、花卉、油料、糖料以及棉、麻、茶、烟草、中药材等)和蔬菜作物(包括叶菜类、瓜果类、茄果类、根菜类、豆类、花菜类)的主产区开展肥料、农药和农膜污染调查。

畜牧业污染源普查以舍饲、半舍饲规模养殖为调查对象,针对猪、奶牛、肉牛、蛋鸡和肉鸡等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畜禽粪便和污水展开调查。

渔业污染源普查以池塘养殖、网箱养殖、围栏养殖、滩涂养殖、工厂(场)化养殖为调查对象,针对鱼、虾、贝、蟹规模化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污染开展调查。

具体普查内容:

(1)样本的基本情况,包括经济规模及用水排水情况等;

(2)产、排污情况,包括肥料、农药施用情况,农膜使用和秸秆处理情况,饲料饵料投放情况,畜禽养殖粪便及其他主要污染物产生、残留和排放情况等;

(3)养殖业污染治理情况,各种污染治理设施的治理效率、污染物去除情况、投入和运行情况等。

3.生活源

主要普查第三产业中有污染物排放的单位和城镇居民生活污染状况。

第三产业普查范围主要是:具有一定规模的住宿业、餐饮业、居民服务业和其它服务业(包括洗染、理发及美容保健、洗浴、摄影扩印、汽车/摩托车维修与保养业)、医院、具有独立燃烧设施的机关事业单位、机动车、民用核技术利用单位和大型电磁辐射设施使用单位。

城镇居民生活污染普查以市区、建制镇为单位(不包括村庄和集镇)进行生活用水量、能源消耗量和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排放量的调查。

具体普查内容:

(1)排污单位基本情况,包括第三产业单位注册的基本登记信息,各类污染物的产生、排放情况,污染治理情况等;

(2)城市(镇)生活能源结构及其消费量、污染物排放情况,生活供水量、排水量及污染物浓度等。

4.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

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包括城镇污水处理厂、集中式工业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场)和危险废物处置厂等。

具体普查内容:单位基本情况,污染治理设施情况和运行状况,污染物的处理处置量等情况,渗滤液、污泥、焚烧残渣的产生、处置及利用情况等。

(三)普查污染物种类

按照全面普查、突出重点的原则,本次污染源普查的污染物种类侧重对环境影响较大、对污染防治具有普遍意义的污染物,具体是:

1.废水:化学需氧量(COD)、氨氮、石油类、挥发酚、汞、镉、铅、砷、六价铬、氰化物;造纸、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饮料制造业废水中增加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城镇污水处理厂增加总磷、总氮、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

2.废气:烟尘、工业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电解铝、水泥、陶瓷、磨砂玻璃等行业废气中增加氟化物。

3.工业固体废弃物:包括危险废物(按照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分类调查)、冶炼废渣、粉煤灰、炉渣、煤矸石、尾矿、放射性废渣等。

4.脱硫设施产生的石膏、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污泥和危险废物焚烧的残渣。

5.伴生放射性矿物开发利用和民用核技术利用企业(含使用放射源的医疗机构)产生的放射性污染物,放射源。

6.农业源:包括总磷、总氮、总铜、总锌及毒性高、用量大且难降解的农药和鱼药。

三、普查技术路线和步骤

(一)普查技术路线

按照现场监测与物料衡算及排污系数计算相结合,技术手段与统计手段相结合,调查与企业自报相结合的原则确定普查的技术路线。

1.工业源:占辖区主要污染物排放量65%的污染源、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同时采用现场监测和物料衡算与排污系数等方法,按规定程序核定污染物排放量。

其他工业源,采用分类抽样监测的方式,核对物料衡算与排污系数测算的污染物排放量。对污染物排放量小、排放形式简单的也可以用排污系数法直接计算污染物排放量。

2.农业源:采取面上调查和分类抽样实地监测相结合的方式,结合农业普查结果和有关农业统计资料,测算农业面源污染情况。

3.生活源:第三产业中的调查单位采取面上对基本情况进行调查,结合分类抽样监测与排污系数测算的方法核定污染物排放量。

居民生活污染调查根据统计人口、生活用水量、能源结构和消耗量,通过排污系数测算污染物排放量。

(二)普查步骤

本次污染源普查分两个阶段进行。

1.准备阶段(20*.6-20*.12):

(1)成立机构,制定普查方案,落实经费,开展宣传动员。

(2)开展单位清查。根据市工商、统计、环保等部门提供的相关资料,划分普查小区,实地进行调查核对,查清普查对象的名称、地址、联系人、所属行业等基本信息,形成污染源普查名录。清查工作将在20*年11月底前基本完成。

(3)开展普查培训。根据上级部署,市普查办将从11月份开始组织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员开展普查业务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是:污染源普查方案,普查内容,普查技术路线,普查方法,各类普查表格和指标的解释、填报方法,普查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等。同时根据普查中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随时开展专题培训。

2.全面普查阶段(20*.1-20*.6):

(1)以普查小区为单位,普查员在普查指导员的指导下深入到排污企业和单位,按规定组织填写普查表。

(2)完成审核录入工作,建立污染源档案。

(3)普查结果经领导小组初核报市政府审定后,上报衢州市审核验收。

3.总结阶段(20*.7-20*.9):建立污染源数据库;上报和普查数据,开发利用普查成果;总结验收普查工作,对有功人员进行表彰奖励。

四、普查组织及实施

(一)基本原则

全市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各方共同参与。

(二)组织机构

根据对普查组织机构设置的要求,成立*市第一次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负责普查的组织和实施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人员由各成员单位派出一名骨干组成,办公地点设在市环保局,负责具体普查工作的实施、业务指导和督促检查,办公室的主要职责是:

1.拟订*市污染源普查方案,经普查领导小组审定后组织实施;

2.制定和组织实施*市污染源普查各阶段工作方案;

3.组织开展*市污染源普查工作的宣传报导和培训;

4.对污染源普查工作进行业务指导、督促检查;

5.向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提交普查报告。

根据上级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的要求,同时成立第一次*市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组,具体负责农业源的普查。各乡镇(街道)和*经济开发区要成立污染源普查工作小组,负责本区域污染源普查工作。

(三)普查人员队伍

根据《*省第一次全省污染源普查、普查员、调查员和普查指导员工作细则》和我市的普查工作量,拟选聘市普查办临时工作人员5名,调查指导员50名,普查员200名。普查指导员主要由环保、农业(畜牧、渔业)、统计系统工作人员担任,普查员大部分由乡镇(街道)、社区工作人员担任,不足部分从未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以及社会招聘。

(四)部门分工

普查工作在市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进行,各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开展工作。

市环保局负责普查办的日常工作,牵头会同有关部门开展全市污染源普查工作,负责拟订全市污染源普查方案和不同阶段的工作方案,组织普查员培训,负责工业源、生活源和危险废物处置厂的普查,对普查数据进行审核、汇总和上报。

市委宣传部负责组织污染源普查的新闻报道和宣传工作,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和新闻网站等媒体,开展污染源普查的社会宣传和动员;

市统计局参与全市污染源普查总体方案及有关具体政策的制定,做好普查所需资料的提供和有关资料的衔接工作,参与普查相关数据的核定和普查结果的分析、资料开发工作;

市发改局和市经贸局配合做好工业源的普查,督促企业积极配合普查工作;

市农业局负责牵头农业源的普查,具体负责农业和畜牧业污染源的普查;

市水利局具体负责渔业污染源的普查;

市工商局负责提供普查所需的企业、个体工商户等的基本登记信息;

市卫生局负责做好医疗卫生系统污染源的普查;

市*局配合上级部门做好机动车排气污染的普查;

市财政局负责筹措普查资金,做好专项资金的拨付,并监督经费使用情况。

(五)宣传动员

市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按照中共*省委宣传部、*省环境保护局《关于做好第一次全省污染源普查宣传工作的通知》(浙环发〔20*〕54号)的要求,深入开展污染源普查的宣传工作,为污染源普查顺利实施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根据普查不同阶段宣传的重点,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精心策划,落实经费,采取生动活泼的形式,确保宣传效果;要突出主流新闻媒体的作用,组织开展一些有影响力的宣传活动,把宣传动员工作贯彻到污染源普查工作的始终。

(六)质量保证

1.市污染源普查办公室根据国务院普查办制定的普查数据质量控制规定,建立污染源普查数据质量控制责任制。制定考核办法,对普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实行质量控制,并与考核奖励挂钩。

2.编印工作简报,加强与兄弟市和各乡镇(街道)普查经验交流,解决存在的问题等。

(七)总结表彰

普查结束后,市普查领导小组将对普查工作进行全面总结,表彰奖励在普查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五、普查经费

普查所需经费由市财政负担。

普查经费用于普查办事机构日常运行费用、普查宣传、普查人员技术培训、普查材料印刷、入户调查交通费用、普查人员的工资补贴、污染源监测、总结表彰等。

市普查办根据普查工作方案编制普查经费预算和分年度经费使用计划,经审核后,作为污染源普查专项经费纳入20*年财政预算。根据工作进度按时拨付。财政部门要加强对预算编制的指导和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督。

六、普查资料的填报和管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