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合集12篇

时间:2023-06-01 08:52:19

中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篇1

二、问题处理方式以教师角度看待问题,忽视学生“发展”方向

在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观察过程中可以发现这样的教学问题普遍存在,很多教师对于课堂问题的出现经常是站在自身角度考虑问题。忽视了学生课堂问题出现的原因所在,解决方法没有以学生角度进行问题研究和解决。这样的教学思想与“生本理念”教学思想相对立,不能顺应教育发展的具体要求,从而对学生的自身发展也会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三、新时期“生本理念”在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的运用

1.转变传统“应试教育”理念,提高教学明确性转变传统高中信息技术“应试教育”思想的关键在于对教师“生本理念”进行有效的引导过程,从而使得教师能够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对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展开细致的研究,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重要位置,对教学模式以及教学理念进行不断优化,最终达到新时期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发展要求。在此,学校应对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思想进行有效培训,增加教师之间教学理念的相互沟通与交流,促使教师传统教学观点产生质的飞跃,达到“生本理念”贯穿于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之中。

2.突出学生主体观念,有效形成“生本理念”“生本理念”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主要诠释了学生为教学主体这一基本思想,围绕学生发展进行教学过程的开展与研究,将课堂教学过程归还给学生,使得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在教学中围绕“探究式”与“合作式”教学方法进行“生本理念”的有效结合,突出学生为教学主体,教师进行学生发展方向的有效引导,最终实现教学效果的大幅度提高。这是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生本理念”运用的根本所在。

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篇2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学生如果提不起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就谈不上信息素养的培养。作为教师应把严肃的“讲电脑”和烦闷的“学电脑”变为活泼的“玩电脑”和轻松的“用电脑”,使得课堂气氛轻松而有趣;也可以借助学生对电脑游戏的兴趣,训练和培养学生操作计算机的技能技巧和学习方法。比如,我们可以用纸牌、五子棋游戏教学鼠标的用法;用“打地鼠”和“摘苹果”游戏训练指法。

二、营造良好的校园信息环境

一个良好的信息环境,对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非常重要。目前,许多高校已有完善的校园局域网,并与G0438034连接,学生在宿舍就可以上网。图书馆有丰富的馆藏,图书馆馆员负责选择、收集、加工、存储信息,并提供某学科或某主题的相关信息等服务;对在校教师、学生进行信息检索、网络资源的培训,对新的网络检索知识开展不定期的讲座,用网络进行信息、信息导航、信息交流,用不同形式的读书社或社团开展信息活动,促进信息交流,使整个校园形成了一个浓浓的信息氛围,为信息素养培养奠定了良好的支撑环境。

三、教师的教育观念和自身信息驾驭能力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前提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要求教师自身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能把信息教育整合到各科教学中去。课堂教学作为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方面具有“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把信息素养的精神、意图整合到课程和教学的要求中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教师的能力就成了决定教育教学效能的基本因素。教师为了提高自身信息素养应主动在校内外参加培训、观摩教学、讲公开课等活动,听取其他老师、专家的评议和指导,拓展、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主动争取参加校内外同行之间的教学方案的交流,通过这种交流提高自己的信息能力。

四、在信息技术教育中教会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

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身处信息时代,通讯能力不仅仅包括阅读、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这只是人们生活的基本技能。在这个分秒必争的网络时代,如果不会使用电子邮件、传真机等先进的通讯设备,那么他将被新的世纪所抛弃,培养学生在信息时代生存的基本技能,信息技术教师还应促使学生掌握搜寻自己所需的信息并能对已有信息进行有效地组织、整理、利用和传播的方法。如:教会学生能熟练使用各种信息的采集工具、编译工具、发送工具、存储工具。能熟练使用阅读、访问、参观、实验、资料检索、电子视听等获取信息的方法。善于运用创造性思维、灵感思维与发散思维方法,通过比较分析、相关分析,寻找信息生长点,发现与创造新的信息。善于运用外界信息改进学习方法,调整学习计划,善于扩充自己的知识信息库与学习方法库,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所发现和占有信息的教育效益和社会效益。信息素养的培养应特别重视学生以信息技术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信息的理解、对信息的判断和评价比具体机器的操作、具体软件的使用更为重要。在具有通讯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基础上,学习者不断发展自己对信息的敏感度,是有效完成学习任务,学会学习及掌握思考技能的前提条件。

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篇3

一、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策略

(1)设置问题情景,亲身体验,让学生意识到信息技术的风险性。信息技术学科本身是一门体验性的学科,需要学生有切身的体会才能真正提高自身能力和素养。为此在教学中应经常利用课程本身的内容,设计一些具体的问题情景,让学生亲身去体验信息技术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如果利用不当也会给使用者、他人或社会造成很大的损失,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景中不断增加信息技术也存在风险的意识。

设计问题情景时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制定。第一要结构清晰,确保是一个可以解决的问题,并且是利用本节课知识来解决的,解决后能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的;第二要适度的真实,能让学生产生共鸣的生活实际和亲身经历的问题,能在学生的经验世界中产生,这样更能让学生亲身体验到信息技术风险的存在;第三要能激发学生动机中的情感成份,能让学生体验到自己在解决问题中的价值感、成就感。

(2)改变评价方式,小组自评,培养学生规避信息技术风险的能力。信息技术学科的评价方式跟其它学科相比更为灵活,但操作起来也更困难一些。为此改变传统的以老师评价为主的评价方式,代之以学生之间互评为主。结合问题情景的设计,让学生相互评价对方的做法,在评价中体会到同学的做法会带来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展开讨论,说出自己的想法与体会。在这个过程中从不限定具体的分值,而是鼓励每个同学说出自己在利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得到知识和可能的负面影响,从而培养学生规避信息技术风险的能力。

(3)加强师生之间的联系,强化学生防范信息技术风险的能力。由于信息技术教师一般会教很多班级,对于学生情况不易掌握,很多时候无法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这就易造成师生之间关系不密切,学生有问题时不愿对教师说,教师也无法在第一时间内了解到学生的想法。这种现状对于学生防范信息技术风险非常不利,为此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利用技术优势加强与学生的联系。如可以利用博客、微博、E-mail、QQ、飞信等软件工具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因为可以不用面对面甚至匿名交流,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会更容易些,从而也可以尽快地深入了解到学生的真实思想,这也要求教师要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沟通能力等,能让学生相信你。

二、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整合

(1)其它学科教学中渗透应对信息技术风险的内容。新课程中各学科都涉及到信息技术的利用,学生在利用信息技术学习其它学科知识的同时,也会提高信息技术的利用能力。在备课时主动与其他学科的老师相联系,给他们信息技术利用的相关资料,同时也弄清楚各科需要利用信息技术做的工作,在信息技术课上可以结合各科的知识设计练习题。例如通用技术课中,技术的两面性是一个重点,在学生学习这个知识点的同时,我们在信息技术课上也同时学习到信息技术的两面性,让学生对信息技术的风险性有更深的认识,同时对技术的两面性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2)提高其它学科教师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各学科教学也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帮助,而一部分学科教师缺少相应的信息素养。教师自己对于信息技术的风险性不了解,甚至有个别教师不懂得尊重别人的知识产权或自己利用信息技术查阅不健康信息,教师的这些行为更会影响到学生轻视信息技术风险。

如何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第一,学校根据际配置相应的现代化教学设施,使教师在查阅资料、相互交流、电子备课、出题测试、编制课件和课上应用多媒体授课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第二,通过继续教育、专门培训、网上培训、自主研修等方式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特别是网络自主研修方式是最有成效的培养方式,它能增强教师提高信息素养的迫切感,并且能够在网络上得到知识、情感的支持,与专家、同行们进行交流,能更好、更快的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

三、利用学生活动强化自我教育

当前,信息技术已经影响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运用信息技术来服务社会,同时体会信息技术的风险性对社会的影响。这样,学生接触到的都是真实的生活案例,比间接得到的知识更具说服力。

(1)加强学生社团活动的指导。目前高中学校出社团活动不断增加,学生喜欢参加一些感兴趣的社团活动,认为社团在学生和社会之间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在进入社会后需要具备的许多能力就在社团活动中得到了培养。在一些高中社团的凝聚力甚至比班级还强,因此,加强对学生社团的指导教育对于预防信息技术风险具有更好的效果。

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篇4

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为主要教学内容的信息技术课,我们要培养的目标:一是面对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是要让学生感受到技术的更新,意识到需要不断地更新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并逐步培养起有效地去更新自己知识的能力;二是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作为以应用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教育,如果只是纸上谈兵,是不可能掌握这些实用技术的,必须加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才能切实掌握这些技术;三是学会应用,培养在应用中创新的能力。立足于实践,在应用中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尽可能地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并帮助学生光大这些火花,进而让学生在实践和成功中,养成创新的能力。

1、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知识产权意识

信息技术教学中要首先加强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要增强学生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培养他们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道德规范。

在教学生上网时,要让学生自觉不浏览不健康的内容;聊天时要文明;不在网上传播不健康的东西;要拒绝使用盗版软件。在日常的使用中教师也要身正示范,从自身做起,正确引领学生。同时对学生进行不文明使用的危害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法律法规要求的教育。对于网络中暴力、色情等虚幻东西要通过教育学生树立自己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了解它们的危害性、虚幻性,使学生能够自我控制,自我拒绝侵蚀。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培养学生与各种不道德行为、犯罪行为进行斗争的意识。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让学生了解防治计算机病毒的重要性,着重让学生认识到计算机病毒的危害性,了解计算机病毒的特征,并且掌握预防和清除病毒的操作技能。

2、培养学生实践技能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过程要素已经不同于传统学科,除了教师、学生、教材之外,还应该包含教学媒体DD计算机。勿庸置疑,实践在信息技术课中的重要性。信息技术课教材中安排了许多实用的、可操作的内容,以加强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我们不但要授之以鱼,而且还要授之以渔。

对于实践课教学,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计算机配置情况和不同的教学内容,可采用不同的方式。例如基于资源的主题探究、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基于学生作品的交流评价的教学方式。

例如,采用教师边讲解,学生边练习的教学模式,教师课前要认真分析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过程并制作一些适合于本课的演示教学课件,考虑好什么时候该上课,什么时候该让学生练习;教师讲课时能统一控制学生用机,学生练习时能开放学生用机。这种模式具有很强的实效性,学生可以及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学过程是双向的。

当然仅仅依靠课堂有限的练习要想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是极其有限的。我们还可以通过选修课、活动课,甚至开放计算机实验室,增加学生上机实践机会。时间的积累只是提高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一方面,教师还应当注意对学生的实践加以监督和指导,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各尽其能:多数学生应达到教学目的的基本要求;少数基础较差的学生经过努力要有所提高;少数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深入学习课外知识。

信息时代要求人们具有合作精神,这是学生必须具有的适应信息社会需要的一种现代精神。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要求人们具有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有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在高效的合作中取得良好学习成绩与工作业绩。

在我的教学实践中,遇到这样一种情况:每班学生人数较多,绝大部分同学上机操作时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作为教师根本忙不过来,有时不免会挫伤同学的积极性。于是,在分组的基础上,我让几位先掌握的同学当“小老师”,把他们分到各组去,这样既可以减轻教师逐个辅导学生的压力,也使“小老师”们得到锻炼,使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还克服了部分学生因怕问老师问题而举步不前的现象,从而使所有的学生各得其所。在这种分组情况下,学生们之间彼此请教,互相学习,互相激励,使他们以最快的速度提高计算机操作水平。同时,在同学互相辅导学习中增进了感情,了解到合作的重要性,创造出合作学习的和谐氛围。

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注意知识的连续性和知识的迁移,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例如,计算机的文字、数据、图象处理,网络应用等内容,为教学中概念的引入带来了极大方便,在问题讲述时,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试探学生的认知水平,探寻学生思维中的闪光点,适时给予鼓励,这对学生是莫大的精神激励。在教学内容顺序的编排时,可以让学生先掌握基本应用软件的使用,再回来学习操作系统的知识,这样可以使学生对操作系统的功能有实践性的认识。

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篇5

主管单位: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

主办单位: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1-7384

国内刊号:11-4860/G4

邮发代号:2-103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2002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篇6

德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组成,其影响着学生的思想道德,关乎学生的成长发展。信息技术建立在计算机技术与电信技术之上,可获取、处理、传送不同类型的传感信息,它的出现提升了信息传输速度、拓展了信息传输范围、加快了信息处理速度,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较大转变,为德育教育带来全新挑战的同时,创造了更多的机遇。因此,德育教育应灵活利用信息技术,改变德育教育思想,优化德育教育手段,完善德育教育内容,将德育教育推向更高台阶。尤其是在中学德育教育层面,需让德育教育和学生思想实际、现实生活、个人感情紧密联系,而信息技术可促进这种联系,拉近德育和生活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德育教育成效的提升。

一、信息教育技术的应用现状与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信息技术作为高新科技的主要代表,其在信息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信息技术的提升优化了生产生活,使得人们的思维也发生了转变。然而,信息技术也对德育教育造成一定的困扰。一项调查显示,中学生与成人相比,其上网比例大约是81.2%,明显高于成人,近乎超出20个百分点。中学生高频率地上网与五花八门的信息内容在某种程度上混淆了学生的视野。信息技术如同一柄双刃剑,既可推进中学德育,还可阻碍中学德育。以往的德育教育主要是教师讲授、学生倾听,缺少生机,较为空洞,削弱了学生的兴趣,最终的教育效果也不是很理想,一般存在以下问题:

(一)德育教育形式较刻板

德育并非一个独立学科,也不是喋喋不休的说教,它与其他课程存在关联,应该将其和所有课程紧密相联。现阶段,我国主要通过德育课程来实施德育教育。由此可知,我国当前所采用的德育形式较刻板,缺少多样性。例如一些学校仅仅在德育课程中进行德育教育,几乎不会在其他课程中探讨德育问题,进而削弱了教师和学生对德育问题的重视度。

(二)德育教育方法单一

课堂讲授是中学德育的基本方法,通俗来讲便是说教,有超过90%的教师都应用此种方法,主要依赖黑板板书,即便应用多媒体,无非是增加了内容展示的独特性,具体讲授的内容并未改变。以抽象、枯燥的道德内容为核心,通过背诵、考试等实施强制性学习,盲目地把德育内容传授给学生,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接受情况。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期,处在这一阶段的学生十分不稳定,非常容易出现情绪波动,硬性、盲目地灌输一定会让学生形成逆反心理,若教师采取的德育方法不适宜,则最终的德育效果并不会很理想。

二、加强信息技术和德育教育相结合的重要性

面向学生开展德育教育是广大教师的基本职责,而加强信息技术和德育教育的结合是践行德育工作、达成这一职责的有效途径。信息技术可丰富德育内容,除文字、图片外,还包含动画、视频,可将学生带回至现实生活,能够让学生切身体会网络技术,彰显学生的主体性,让师生处于平等地位,积极获取有用的知识,解决实现自主教育目标,打造网络教育。本文将从教师和学生这两个层面进行剖析。

(一)在教师层面

1.优化知识展现,增强学习成效。在中学时代,思想品德内容相对零散,主要是文字和文本,学习内容较为分散,不具有系统性。由此可知,我们应利用动态化、模块化形式来展示思想品德内容,通过直观记忆,促进学生的理解,有效利用信息技术,能够让学生快速掌握各种知识,增强学习成效。例如学国腾飞、保护环境等内容时,可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鼠标,动态、连续呈现教材内容,以此来加深学生的认识,增强学习成效。

2.丰富教学资源,增加信息量。建构主义指出,学生不仅是信息加工的活动主体,还是知识意义的基本建构者,而教师仅仅是引导者、推动者和帮助者。信息技术以及品德教学的统一整合,不单纯是教学改进,还是将众多信息资源引入至思想品德教学过程,科学应用信息技术,让学生掌握学习主动权,这除了能够锻炼学生的想象力,还可增强自学能力、提升主动意识,全面挖掘学生的内部潜能。

3.对学生进行网络心理辅导,提升教育成效。与学科教学相似,计算机可推动德育教育,通过生动、形象的计算机开展辅助教学活动,教师能够依托图形、视频、VCD等逐步践行德育工作,这比以往文字讲授更加合理,可促进学生的认识和理解。例如讲授寻求法律帮助内容时,教师可对《今日说法》进行汇编整理,并在课堂上来播放展示,不仅包含案例过程,还涉及专家评议与最终结果,形象地展现给每一位学生。在主题班会以及德育专题讲座中融入信息技术,将事半功倍。

(二)在学生层面

1.激发德育兴趣,强化学习动机。兴趣是提高学习成绩的关键,不管是在哪一科目的教学中,有了兴趣,便可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若无法唤醒学习兴趣,则教育效果的提高将变成空谈。在德育教育活动中,通过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各种教育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设计组织内容生动、形式独特、趣味性高的实践活动,可极大地激发学习兴趣。同时,采用面对面模式,如借助视频来呈现家乡变化,使其从各个层面欣赏家乡,以此来提升对家乡的喜爱。另外,学习形式更加自主,师生以及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独立思考较多,大大强化了学习动机。

2.促进个性发挥,有利于个体成长。二十一世纪的中学生不仅重视自我价值的达成,而且关注个性发挥。其思想活动与日常行为便可彰显这一特点。在信息时代背景下,中学生能够通过互联网查询各种所需信息,也可及时表达内心观点与个人见解,在信息选择方面具有独立性,个性色彩浓厚。由此可知,围绕他们开展道德教育活动时,依赖说教、群众性活动缺少一定的可行性。换而言之,信息技术在坚持思想品德基本形成规律的基础上开展德育教育,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它可还原生活实例,增加德育内容的直观性,提升德育内容的认识度,进而促进德育教育。

三、运用信息技术实施德育教育的具体措施

德育教育影响着学生自身的成才与未来发展,而信息技术的结合可促进学生的认识理解,并能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念和优良的道德品质。因此,在德育教育过程,我们应合理运用信息技术。首先,教师应转变观念,辩证看待德育教育,不断增强自身素质,充分发挥带头作用;其次,应从学生着手,构建校园网,研制实用工具,具体可从下述几点着手:

(一)转变观念,提高网络素质

教师应转变思想观念,不断增强自身素质。一方面,应变堵为疏。以往大多数教师均排斥、抵制网络,这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德育效果。因此,广大教师应改变原有的认识,将信息技术看作一种德育手段,在德育活动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另一方面,教师应明确信息技术的优势,并借助这一优势,合理进行德育教育。结合各年龄段学生,全面发挥主导性,使其变成德育主题。当教师通过网络技术进行引导时,应注意下述内容:指引方向,让学生落实德育目标,使其依托这一目标,借助网上资源,科学开展学习活动;指导方法,让学生掌握德育方法,合理运用德育资源,有序学习;启迪学生质疑,让学生明确网络学习过程遭遇的问题,并予以解决;指引德育行为,把德育思想践行到德育行为活动中,达到认知、感情、意志和行为的统一。

(二)辩证看待信息技术,科学筛选网上资源

信息技术不仅可拓展德育空间,而且还会对德育环境产生污染,简单来说,信息技术如同一把双刃剑,它在带来有利条件的同时,还会掺杂许多不良的东西,阻碍德育教育的开展,我们应持辩证的眼光,科学看待、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并合理运用。由此可知,务必要强化网上资源筛选与分类。通常采取以下两种手段,其一,针对校园网装设过滤软件,阻隔不良信息;其二,指派专业人员负责信息筛选工作,过滤掉不良信息,再下载至校园网中,科学归类,合理编辑,以供广大学生参考查阅,为学生打造资源信息齐全、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

(三)构建校园网,扩大学校德育活动空间

学校应留心并明确互联网所带来的具体影响,有效利用网络的推广宣传优势,借助网络增加学生的认识,通过正确、有效、积极地信息互动,合理构建网络文化,迅速抢占网络阵地。基于校园网打造满足形势走向、宣传主旋律、充满正能量的教育阵地,借助这一阵地,传扬我国优秀文化,赞扬先进事迹,形成网上主旋律。同时,还可在网络平台开设新闻热点、最新政策方针、素质教育、成果学习、心理辅导、普法宣传等栏目,以此来完善网络文化,扩大德育活动空间,打造健康的网络文化体系。

(四)研制实用工具,更好地服务于德育活动

依赖信息技术,各所学校可参照德育工作要求,研制出适宜的、可行的软件工具,进而更好地服务于德育活动。例如可开设网络评选平台,选取道德高尚、素质优良的模范学生,借助网络平台的实时性和普及性,充分发挥带头感染作用,通过小视频提升德育教育的影响力,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笼罩光辉、绚丽、积极向上的道德氛围。综合来说,德育教育在中学教学中占据着基础位置,且德育教育具有持续性。信息技术的高度普及,使得信息技术的作用愈发凸显,信息技术将促进德育教育的开展,推动素质教育。我们应依据新课标的具体内容,积极改革,不断优化德育教育形式,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强化德育与学生实际的联系,全面渗透到各项内容中,持之以恒,为社会建设培育更多理想的人才。

作者:蒋理 单位:湖南省电化教育馆

参考文献:

[1]李荣.浅议信息技术与德育教育的有效整合[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5,(18):125

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篇7

由于机房管理不规范,我们不时会在机房发现以下现象:刚

上完课的机房桌椅凌乱,桌面上或键盘下到处有杂物、纸屑等,主机还在运行而显示器已关闭了,屏幕保护出现不文明的语言等等。

针对以上现象,我采取了以下对策:首先,固定座位并以小组为单位组织教学,在练习中经常提醒学生发挥小组的监督作用,及时表扬做得好的小组和个人。其次,课后安排学生及时检查,轮流值日,把不讲卫生、不按程序关机的同学的机号记下来,在下一次课给予通报,教育并引导他们学会自律。再次,教师要有的良好的素养,不要忽视娴熟、规范的演示,对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教学演示过程中,教师要规范操作,要十分注意自身的表率作用。

二、结合生活实际,深挖教材,发掘教材的育人因素

信息技术教材中的德育切入点比比皆是,关键是教师要以德育为己任,善于发现并创造性地利用这些育人因素,有目的、有计划地寓德育于教学之中,达到教学与育人的双重功效!如果每位教师都能联系生活,在课堂中增设课堂德育环节,我们的课堂德育渗透就会变得色彩斑澜。在信息技术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是隐性的。这就需要教师研读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要素蕴藏于知识讲解内容中。

譬如,在学习“画图”的教学过程中,选取“画美丽家乡”的作为教学内容,通过课程来向学生灌输“爱家乡”的集体主义思想;在word用“制作贺卡”的任务中,让学生制作给同学朋友、父母亲人的贺卡,以此进行友爱、亲情、感恩教育;在讲解ppt时,让学生收集有关歌颂祖国、家乡、学校的资料,在《长江之歌》的雄浑背景音乐中、在圣洁的雪山、绚丽的风景、悠远流畅的沿岸概貌中,让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之感油然而生;在Excel教学中,结合奥运会、全运会、校运会的举行,让学生收集我国在历届奥运会中的获得金牌数,通过金牌数的变化,然后用图表表示出来,让学生感受金牌数不断增长,祖国在不断强大,使学生树立的民族自豪感。

三、注重合作,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21世纪教育有“四大支柱”,其中之一就是“学会共同生活”。在信息技术中,资源共享则是共同生活的前提,而共同生活则离不开交往,交往则应有协作精神,否则,人们就不能共同相处,不能“共同生活”。因此,重视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是21世纪教育工作者的又一使命。现在学生的绝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就缺乏与同伴相处的经历,

直至到了上学的年龄,仍然缺乏与同学、同伴友好相处的能力。如果我们的教育不注重交往与协作精神的培养,他们长大成为独立的社会人时,会因为缺乏协作精神而难与他人一起学习和工作。我们应注重采用以小组为单位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通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来培养和训练他们为人处事的能力,培养他们团队协作的精神。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一定要创造机会,让学生与他人在一起为共同的目标而奋斗,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合作、相互帮助和支持中,感受伙伴间的友谊和真情,从而愿意与他人进行交往与合作。信息技术课一人一机的格局很容易让学生互相隔离,学生在完成作业时,缺乏其他学科中的讨论气氛,完成作业后,常去玩游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对班级学生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对他们进行自由组合和教师协调的分组,以小组为学习的基本单位,进行生生合作、小组协作的学习方式。通过小组成员的协作学习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集体协作能力、人际关系交往能力,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

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小组成员先经过讨论确定任务,然后各自分工。小组长负责协调,遇到困难先在小组内寻求帮助,小组解决不了,再向其他小组成员或教师求助。在这一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信息素养,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让学生学会表扬、欣赏他人的成果,共同分享小组合作成功的喜悦。任务可以是收集有关信息技术发展、应用的资料;总结某一软件的使用技艺;编排一份电子小报;其他学科的的资源整理等。任务应该有趣味性、难度适宜、有利于信息技术的学习使用。同时,为了培养学生课外作业要独立完成,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创新精神,还可组织课外兴趣小组、集体竞赛活动,并由学校开办业余电脑科技活动课,等等。

四、在网际交流中强化网络道德教育

网络德育教育既包括发展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提高道德层次的意识和能力,还包括发展学生对浩如烟海的信息的反思和辨别能力,形成健康向上的信息伦理和道德伦理。

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篇8

在技能训练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教育学生要正确、规范使用电脑设备。电脑是学生重要的学习工具,在使用的过程中,对学生多进行机房各项制度的灌输,教育学生爱护电脑,把电脑当作与自己一起学习的朋友,养成正确开机、关机的习惯,以保护电脑设备;其次,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要求学生在上课前、下课后要及时洗手,禁止在微机室内吃零食,因为键盘上有很多的细菌、尘土,并且与当前的流行性感冒等传染性疾病教育相联系,保持学习环境的清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要作出榜样,以身示范,对学生的行为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渐让学生在使用电脑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引导学生正确应用网络,培养良好的网络道德信息技术教材不仅是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载体,也是思想教育的载体,信息技术教材资源丰富,形式多样,更容易让学习接受,所以要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思考教材中隐含的德育内容,作为其中重要的学习目标,尽量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德育素材,渗透到信息知识的学习中,潜移默化地进行德育教育。在学习计算机发展时,用投影机示计算机各方面应用的视频资料及我国最新的计算机科技发展的巨大成就,激发学生热爱信息科技,热爱国家的热情。在学习网络信息交流的内容时,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首先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行为教育,了解网络文明公约,约束自己的网络行为,争做一个有教养的网络文明好学生。另外,借用网络上真实案例,让学生从心里去感知网络不良的一面,结合网络上的病毒,让学生从自己身边感受,计算机病毒给电脑使用带来的危害,以及计算JOL~E罪现象,如网络诈骗、盗取别人的网络信息等,都是违法行为,过度进行网络游戏、网络聊天都是不良的行为,因为这会使学生消耗在电脑上的时间逐渐增加。引导学生上网查找学习资料、网络交流、收发邮件、网络论坛、智力游戏,教育学生遵守网络公约,讲文明,讲礼貌,尊重别人,遇到无聊、不健康的信息马上离开,学会自我保护,谨防受骗,养成文明的网络道德,彻底端正学生对网络应用的正确认识,消除学生的好奇心理,让学生形成健康的网络心理。

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团结协作是目前衡量人才标准一个重要方面,不会协作就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教学中,先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组,两人或j人一组;然后在教学时,把教学内容分成一个个的有趣和难度大小适宜的学习任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交流、讨论,互帮互学,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对小组的合作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记录,考核小组,促进小组成员积极主动参与讨论,建立一种和谐亲密的伙伴关系,让学生从进步中体会团结协作的快乐和重要性,激发学生的竞争合作意识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结合本地的人文资料,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结合信息技术教学内容,挖掘本地的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料。临淄是齐国故都、世界足球起源地,学生知道齐国时期的天文、军事等方面的成就吗?让学生围绕“齐闰历史知多少”为主题,利用搜索引擎,搜集相关的资料,利用PowerPoint或Word软件,做成电子报刊的形式进行展示,领略齐国历史博物馆、古车博物馆、姜太祠等家乡历史的人文资源,同时提高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

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篇9

1掌握学情,有的放矢

开学初,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一次信息技术方面的问卷调查,调查学生对于信息技术及安全知识的认知程度。利用开学初期的一节课或两节课时间与学生探讨:人们利用计算机能干什么事情?我们为什么要进行信息技术的学习?通过信息技术这门课程,你想学习哪些知识和技能?你认为应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使学生们重新审视无处不在的信息技术,重新认识对计算机及网络作用。而后教师可以调查一下学生的其他兴趣爱好,比如绘画、写作、计算、音乐等,并且根据他们的爱好进行信息技术学习分组。俗话说,知已知彼,百战不殆。只有对学生先做了解,才能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信息安全方面的引导和教育。尤其是对于那些在信息安全方面问题比较严重的学生,可以考虑多方面进行干预和引导。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向学生教授信息技术教材的基本内容之外,还可以针对不同的兴趣小组,结合信息技术知识,设置不同的学习内容,并安排他们完成相应的任务。比如,对于喜欢绘画设计的兴趣小组学生,教师可以根据其所处的年龄段,向兴趣小组学生介绍相应的绘图软件操作,并推荐绘图设计相关网站。引导学生接触到相关知识后,教师的教学指导工作最好能与学生的兴趣点和认知点同步,因人而异、因时制宜,指引学生不断学习和提高。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内容不宜太大太多,应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相一致。当然,这里对教师的知识结构要求比较高,教师要关注到班级里每一个兴趣小组,甚至每一名学生的知识发展情况,有时甚至还需要计算机学科教师和兴趣小组对应的学科教师联合起来进行针对性的指导,真正做到对症下药、因材施教。这样一路做下来,学生的时间和精力被有意义的内容占用和吸引住了,自然也较少出现沉迷网络方面的问题。

2科学引导,绿色上网

在开学之初,教师还要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讲述身边听到或看到的青少年由于沉迷网络而受到巨大伤害的真实故事,从而引导他们思考“上网该做些什么,不该做些什么”“怎样看待网络游戏”等问题。教师平时可以收集一些真实的案例作为素材,用一些震撼性的事件或图片视频展示给学生,从而在学生的脑海里对浏览不良网站所造成的巨大危害或网络违法犯罪行为所造成的严重后果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他们自觉远离网络游戏,或其他有损于自己身心健康的网站和网络信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多向学生推荐一些专业的绿色的网站,保证孩子们在网上既获取了知识,又避免不良信息的毒害和侵蚀。要适时地在学生中开展网络道德教育,构建规范的网络伦理;要对学生多加强网络法制教育,防止网络犯罪。并且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说明,让学生充分认识网络世界存在的虚拟性、游戏性和危险性。使学生知悉,哪些网站是可以上的,哪些是不宜上的;让学生明白,在网络上,哪些行为是可以做的,哪些行为是禁止的。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上网意识,保持对待网络的正确心态。

3家校共管,健康上网

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篇10

近年来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我国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生活发生了变化,人们越来越关注教育行业的改革,而将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应用在教育领域中,就是改革的一种重要表现。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行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它为社会输送了无数的技术型人才。因此,在中职化学中采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已经成为了大势所趋,学校、教师与学生等各方力量应该积极克服传统教育模式对现代信息教育技术的阻碍,真正将改革落到实处,不断促进中职化学教学的效率,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

1中职化学中应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需要注意的问题

1.1化学实验不能全部采用模拟实验

化学是一门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操作的科目,虽然为了保证学生的人身安全可以采取模拟实验的方法进行教学,但是并不代表所有的实验都可以通过动画的方式展示。教师在综合考量知识的重要性以及实验的危险性之后,可以为学生安排实验,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将模拟实验与动手操作相结合,提高中职化学的教学效率。

1.2现代信息教育技术的应用没有与实际相结合

将现代的教育技术应用在中职化学的教学中,教师还应该注意将其与生活实际进行有机的结合。运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不单单是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形式进行授课,还应该包括对生活实际的引用,达到启发学生思维的效果。化学现象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将生活中实际发生的案例与现代信息教育技术相结合,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的效率,使学生对理论知识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并能在生活实践中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3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师是课堂中的主体,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因此,在中职化学课堂上运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的时候,应该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论,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尽快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而且教师应该从具体的学情出发,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同时,教师也应该时刻关注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使自己的教学设计紧密贴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2中职化学中应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的策略

2.1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

化学知识的抽象性以及中职学生的学习特性,都决定了化学课堂所面临的困境。因此,在化学课堂上学习新课的时候,无论是教师单方面的讲解还是充满感情的演说,一般都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教师在运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的时候,应该积极为学生创设化学情境,在导入中可以运用图片、视频、音乐等形式,将生活中的化学事件引入到教学中,将学生带入到具体的情境中,从而提升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2.2整合学科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中职的学生在学习化学时,应该注重将不同的科目整合到化学的学习过程中,掌握不同科目之间的联系,从而促进对化学内容的深入理解,增强自己的综合素质。现代信息技术中的核心就是计算机技术,通过使用计算机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丰富了他们的学习内容,为他们提供了更加便捷的知识获取途径,所以在中职化学的教学中,教师就应该引导他们在学习中使用计算机技术,将知识应用在实践中,树立“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同时,教师也应该鼓励他们参加化学实践活动,让他们自行在网络教育平台查阅资料,完成有关化学知识的报告,这样在无形中就锻炼了他们的语文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促进他们综合能力的发展。

2.3将抽象变为直观将繁琐变为简单

在中职化学的教学中,往往会存在一些抽象和繁琐的知识,这些内容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很难被学生吸收融合,比如化学实验中有些操作非常危险,实验步骤也是特别繁琐,为了保证学生的安全,教师通常会将实验环节取消,只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这就导致学生对知识理解不清。但是,通过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可以将曾经抽象难懂和繁琐复杂的知识具象化,将亲手实验转换为模拟实验,比如模拟动画演示等等,既使学生清晰明了地体验到实验过程,又保证了学生的人身安全。

2.4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升综合能力

当代的学生生活在信息时代之中,所以中职学生在化学课堂上应该培养信息素养,具备基本的信息能力。因此,在中职化学学习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正确地搜集信息、获取信息、利用信息,选择与课程内容相关又能深化教学内容的信息,利用网络平台、计算机技术搜集资料展开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以及资源整合能力。综上所述,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以及新课程标准中对职业教育的要求,教师应该积极转变自己的观念,将现代信息技术与中职化学的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不断为构建中职化学高效课堂而做出努力。在应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的时候,教师也不能一味地全部照搬照抄,应该结合本校本班的实际情况,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使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发挥最大的优势,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篇11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传授技术知识,让学生掌握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健康的信息意识和信息伦理道德。那么,对于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克服单纯学习技术的倾向,在课堂中更好地渗透德育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也就成了每位信息技术教育者急需思考的问题。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谈谈如何将德育更好地渗透于信息技术教学中。

一、信息技术教师应先转变观念,强化德育渗透意识

要让信息技术教师按信息技术教学大纲的要求,自觉地寓德育于教学中,必须提高教师的德育渗透意识,并且认真挖掘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内容中内在的德育因素,把其贯穿教学全过程,同时采用一定的方法,推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信息技术教师要连续不断地学习和接受培训,不仅要加强学习专业知识,还要学习教育理论、德育理论,为在课堂教学中提供切实保障。平时要认真阅读新课程改革纲要,根据计划,精心策划设计好每一堂课,在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中强调德育渗透目标落实,抓住教学内容中德育的闪光点。同时还要深入了解所教学生,有针对性地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落实德育。

二、信息技术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通过介绍我国古代著名人物作出的杰出贡献,激发民族自尊心,增强民族自豪感,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科学的教育。例如,我国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家祖冲之就是用算筹计算出当时世界上最精确的圆周率。又如在讲信息数字化,讲二进制数时,可介绍二进制数是由德国数学家莱布尼次发明的,但是他是根据中国的八卦发明的。

在介绍计算机发展史的教学中,让学生看到我国计算机发展水平与国外的差距。计算机硬件所需要的核心技术是非常尖端的技术,一般只为美国、韩国、日本、德国、中国台湾等少部分国家和地区所掌握。我国地广人多,市场潜力非常大,而中国人的信息技术产业只相当于美国产品和台湾产品的组装工厂,巨额利润被少数几个国家所瓜分。中国人大部分只生产计算机中技术含量较低的周边设备,而且占有的市场份额很少。目前中国人所使用的应用软件,大部分由美国人研发,比如office系列、大部分的编程语言、图形处理软件、工程控制软件……而中国人所编写的软件比较出名的只有金山公司的wps系列,网络上的Foxmail,以及一些杀毒软件和常用软件,在激烈的应用软件竞争中市场的占有率很少。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应多使用国产软件,并呼吁广大师生对民族软件给予大力支持。

三、信息技术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养成各种良好习惯的过程,我们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上机实践过程中,要教育学生爱护信息技术各种设备,树立正确规范的操作意识和行为。

1.从第一节课开始,我就从抓好课堂常规入手,加强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一是要求学生穿好脚套才能进入机房,培养他们爱护公共环境的习惯;二是要求学生安静有序地坐到指定的座位上,做到人机对应,培养学生遵守公共秩序的习惯;三是要求学生认真填写上机登记册,按正确的方法开关机,培养学生爱护公共财物的习惯;四是要求学生规范操作,文件存放到自己的文件夹中,培养学生规范使用计算机的习惯。

2.关注学习习惯培养,教育学生对待问题一定要独立思考以获取答案,学会思考问题;对待困难要刻苦钻研,不要畏惧困难,被困难吓倒要勇于尝试。在教学中可以这样做,比如在初二选修教材VB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经历编写程序关键步子和过程,碰到错误后,老师不要急着帮他们解决问题,而要让他们自己尝试检查、修改程序,自己解决问题,从而树立独立思考、勇于探索、不怕困难的学习态度,同时如果学生努力解决问题,可以让他们在信息技术学科任务的完成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增强自信心。

3.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在当今社会任何人要取得成功,就要学会善于与人合作。而且,与人协作的精神会产生一种和谐亲密的人际环境,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因此,我们在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这种精神。比如,在教学中对于某个操作难点或任务可采取交流、讨论的形式解决,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如部分作品的完成要求是以组为单位,这可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培养集体荣誉感、信息素养,锻炼多种能力,还让学生学会评价、鼓励和欣赏他人的成果,从而体会到与人合作的快乐,获取成功的喜悦。

四、信息技术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感知和领会美,这是审美教育的基础和关键,是审美素养的核心。”因此,在课的开始,创设美的情境,给学生美的享受,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篇12

中图分类号:G633.6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8631(2009)12-0123-01

一、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加强德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社会大环境的改变对青少年品德修养的消极反面影响。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不断渗透,学生接收到的信息越来越多,五花八门的信息在影响和侵蚀着正在身心发展关键时期的青少年,我们可以深刻的意识到现在的学生自我意识过于强,叛逆、责任感的淡薄,对于网络和游戏的沉迷、缺乏感恩和回报的意识等等。如何培养学生文明,有选择性的应用信息技术、应用网络信息是我们大家都认识到的一个紧迫问题。虽然我们现在已经在付之于实际行动了:净化校园的周边环境,对网吧的各种管制,游戏控制软件的开发等等,都在积极地将对学生的影响尽可能的降低。而作为学生德育培养形成一重要基地――学校,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更是不容忽视的。从理论上,从学生的一言一行,从每一件小事上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教导,规范。作为信息技术这一影响学生的主要科目,在加强学生德育教育的同时,我们还要利用我们科目的有利条件特点,引导学生正确的利用,辨析信息,进一步完善学生的品德修养。

2.学生信息技术课上的品德行为表现

虽然老师一再的强调上信息课堂不允许带吃的进来,可是每次打扫卫生时都可以从桌缝,拐角的地方找到很多的垃圾;对于机房的公共设备没有丝毫的爱惜之心;上课大声喧哗,不认真完成作业,将大量的时间用在QQ聊天上等等这些行为可能是信息课堂的一共性现象,也是我们信息老师最头疼的问题,修正学生信息课堂上的行为表现,端正信息课堂态度也是作为学生信息品德素养的重要方面。

二、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加强学生德育教育

德育是指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它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的决定性作用。“把德育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这已是我们的共识,因此,对于我们信息技术教师来说,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也应该将德育教育作为教学的一重要目标。我觉得我们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教师对德育应有一较为全面深刻的理解,并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和感化学生。

1.加强德育理论学习, 在教学中灵活恰当的渗透德育知识。了解中学生身体,心理发展特点,结合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创设相应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培养理念,教学过程中修正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以达到学生品德修养的提高。

2.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教师不仅应该是知识渊博的智者,而且应该是道德修养的榜样。每位教师,不管你是否自觉,本身就是学生的一本活的德育教材。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在平时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或在课堂的教学中都应该有意或无意的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和学生交流关于上网的相关内容时,多给学生一些网络操作指导,多让他们了解互联网给我们带来的益处:发送电子贺卡,建立自己的邮箱,创建自己的电子相册,建立博客等。中学生现在上网还处于一种盲目的跟从,而且对于网络上的很多东西他们不了解,游戏成为他们唯一可干和会干的事,这也许是中学生迷恋网络游戏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而这样的点拨给了学生更多的选择和启发,学生的游戏动力当然就小多了,现在我的学生中有很多人有自己的相册和博客,我也经常上去和他们交流,给他们留言,鼓励,在更多更深的了解中,我的学生在逐渐的长大,他们变懂事了,变诚恳了,干事情也认真多了。

(二)在信息技术教学环节中进行德育渗透,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信息意识,帮助学生成为有道德,有纪律、精神饱满的现代中学生。在实际的教学中,我经常有意在教学中安排学生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学生相互交流评价作品这样的教学环节。学生在与小组成员分工合作中,相互讨论、交流,必要时积极去学习、探究,提高自身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让他们体会到人与人合作的快乐,学会与人相处。在学生作品的相互评价中,学生积极的去表达自己的见解,评价,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张扬了他们的个性,也使得他们的成就感得以满足,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教学内容上,根据信息技术的教学特点我们将学生的电脑操作知识渗透,融合到日常的生活问题中。在每节课上都安排相应的主题,在主题选择上注重以扩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爱国、爱家乡的情怀,养成诚实,守纪,谦虚的品德修养。在Word字处理、PowerPoint幻灯片、FrontPage网页制作的教学中,介绍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及运用情况,特别介绍年轻一代的IT人物如泡泡网创始人李想等,给学生先树立榜样;在去年的512地震时,我和学生在学习演示文稿链接时共同制作了《链接牵挂的心,链接人间温情》演示文稿,表达学生对灾区人民和同龄朋友的关心与牵挂;在photoshop图片处理软件介绍中融入环保教育,在主页制作中要求学生制作以热爱家乡、学校为主题的作品,制作班级主页、个人主页,在课堂评分标准中加入德育评分项,并在学校网站上进行优秀作品展示。以多样的主题将德育渗透到学生行为的方方面面。

(三)开展丰富多样的信息技术课外活动开展各种形式的、丰富多彩的比赛活动,也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有效形式。比如结合一些学习和生活中的所见所闻,组织开展学校或班级的活动,要求学生制作主题健康向上、风格独特的演示文稿、主页、电子报、Flas等作品。这样,不但能让学生学以致用,而且能让学生在活动中开展自我教育。使学生亲身感受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的成就和快乐,真切地认识信息技术的趣味性、实用性和重要性,促使他们逐渐喜欢上信息技术课并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制定合理有效的信息技术课堂制度、机房使用管理办法、学生信息技术上课要求细则等相应的规章制度,一定的奖惩措施也是学生德育养成的必要条件。

和班主任老师密切配合,加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管理,形成信息技术课堂秩序井然的教学氛围。信息技术课堂学生乱、吵、难于管理是所有老师、学生共同的感受,也形成了学生懒散的信息课堂作风习惯。从学生新入校就培养他们良好的信息课堂习惯也是信息课德育养成的一重要方面。我在学生刚入学时,就提前制定好相关的管理措施,利用课余班会时间和班主任配合学习具体的管理办法包括奖惩措施。在开学初的上课中,严格按照管理办法执行,通过打扫卫生、整理机子、记名等相应的惩罚方式加强课堂秩序,促成学生好习惯的养成,保障信息课的顺利进行。“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对于中学阶段的学生,严格的要求,严厉的措施有时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德育是教学中必然的环节,信息技术的德育由于学科的特殊性也带有一定的特殊性,但归根结底,德育的基本指导思想是不变的,因此,我们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教材,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的发展德育渗透教育,将学生培养成为信息社会中合格的人才。“最好的教师是和最重要的人生课程结合在一起的。”我们教师必须认清德育渗透的重要性,把握德育渗透的隐含性,注重德育渗透的实效性,在课堂教学中有机进行德育渗透,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年第2期.

[2]《“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报告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