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技能培训合集12篇

时间:2023-06-01 08:52:26

实践技能培训

实践技能培训篇1

一、高职院校加强会计实训教学的必要性

1.会计学科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应用性的学科,它包括完整的理论体系,同时也有与之相配套的专业技术操作方法,这一特点决定了会计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对学生理论课程的教学,让学生们掌握基本的会计理论和知识,还要将理论学习与课程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掌握实践技能,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2.高职院校会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技能型会计人才,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适用企业、事业单位在会计用人方面的要求,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目前,企业、事业单位在用人方面的要求不断提高,往往要求招聘的人员必须有较丰富的相关工作经验,上岗就能工作,往往没有岗前培训时间。

二、会计实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我国目前高校会计实训教学情况并不理想,高校会计实训教学还存在种种弊端,需要进行会计实训教学改革。会计实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会计实训教学的重视不够,存在偏重理论学习的现象

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中实践教学所占比重过低,课堂理论教学与实习实训的课时结构不合理。很多高校的会计学基础课程安排一定学时的实践教学,而对一些专业主干课程,比如《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实务》等只设置理论教学,却没有安排实践教学。实际上这些专业主干课程要求的实际操作能力更强,需要学生通过大量的实训去掌握。在会计实训的时间安排上,有些学校把实训课放在毕业前夕集中训练,在理论教学过去一个或几个学期后进行实训,造成理论课学习和实践课训练的脱节。

2.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会计教师缺乏,教师结构不合理

对于会计实训教学能否取得预期效果,师资队伍的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一支经验丰富、知识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是会计实训教学中的关键因素。但是高校目前的会计教师队伍,尽管教师学历很高,但真正从事过会计工作实践的却很少,教师的动手能力不强,对于学生在实习实训中遇到的问题把握不准,所做的解答有时模棱两可,教学过程很难与实际工作结合。

具有会计实践经验和资质是担任实训教师的必要条件。教师除了要具备相应理论知识,更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并且具备跟踪会计理论最新发展、大胆实践的能力,具备把学科发展的新成就引入教学的能力。在进行系统性实训教学之前,教师必须完整地进行会计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传授,在此基础上才可以进行仿真和实务操作。

3.校内会计综合实训在多个方面的仿真度不够

首先校内会计综合实训原始凭证种类较少。原始凭证,俗称单据,是经济业务发生或完成时所取得或填制的,用记录经济业务发生或完成情况的书面证明。实际经济业务处理过程中的原始凭证可为五花八门、形式多样,比如:发票有普通销售发票、增值税专用发票、运输发票、服务业发票、行政事业单位发票(收据);发票的结算联、记账联、抵扣联、存根联;银行业务凭证包括银行支票、现金支票、银行本票、银行汇票、银行承兑汇票、商业承兑票据、电汇单、信汇单、托收承付结算票据等;企业内部的原始凭证有领料单或发料单、领料登记表、限额领料单、产品入库单和出库单、材料验收单或验收报告等。但校内会计综合实训原始凭证种类较少,而且形式单一,原始凭证的仿真程度和训练内容不全面。

其次是校内会计综合实训环境不够真实。会计实训题目设计一般只是要求学生填写一些比较简单的原始凭证,然后根据审核的原始凭证独立完成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然而原始凭证的审核、签字、盖章、内容不全凭证的补正、错误凭证的作废修改等过程则没有体现出来;会计部门与生产部门的对账、与仓库保管部门的稽核、与资产管理部门的对账、银行业务以及纳税业务的办理等过程也无法体现出来。

4.手工会计实训与会计电算化实训存在脱节现象

手工记账与电算化会计处理差别很大。手工记账前提下,遵循报账——复核——记账——报表的流程,周而复始。在这个过程中,手工会计的资料记载在纸上,传递于不同会计岗位人员、会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之间,而且往往有一定的凭证传递时间要求。

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存放在电子计算机中,通过计算机网络来传输。原始数据可以在各个数据发生地点直接进入电子计算机中,通过计算机网络传输到会计部门,经会计人员确认后自动生成会计凭证,继而完成凭证审核、账簿登记、对账结账、编制报表等账务处理工作。会计核算流程进一步优化,凭证审核、账簿登记、对账结账、编制报表成为信息化流程上的一个工作站,大大增加了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和集成度。

但是,会计电算化教学中,课程融合度不高。会计专业教学与会计电算化教学、手工会计实训与会计电算化实训存在脱节现象比较严重。

三、提升会计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主要途径

要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人才,解决办法主要有二:一是与校外企业联系,建立学生会计实习基地,进行工学结合;二是加强学校的会计实训环节教学;

1.与校外企业事业单位联系,建立学生会计实习基地

实践技能培训篇2

1高校教育技术能力存在的问题

1.1理论知识基础较差

一些高校教师对教育技术能力的理论知识掌握不扎实,教学观念陈旧,照搬老套的教学方法,缺乏创新,仍以教材为中心,主要原因就是教师对教育技术观念的认识还不够。在教育技术培训过程中,很多人对教育技术理论感到乏味,有的学校甚至直接把教育技术理论学习取消,造成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缺失,不知道该如何运用教育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

1.2教育技术能力不够

教育技术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也可以把它当做是一门全新的学科。只有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技能,教师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但一些教师能力有限,缺乏系统的教育技术知识,无法灵活运用新媒体,无法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虽然有些学校开展了教育技术培训,但由于参训教师的思想认识不到位,很难达到培训的预期目标。

2高校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策略

2.1明确负责部门

教育技术培训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牵涉许多部门,需要各部门的合作与分工。例如,可以由教务部门负责协调培训教师的工作,人事部门负责组织管理参加的培训教师,教育培训部门负责设计培训方案并组织具体实施,具体内容如下:制订合理的培训方案、制订详细的实施方案、确定培训教材。

2.2完善培训机制

培训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作,并非搞一次培训就能建成,需要有一整套完备的培训组织形式、管理制度、激励措施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有据可依。要想搞好培训,必须“事有专人,人有专责”。教育培训部门作为组织培训和会务服务的主要部门,要安排专人负责教师培训,及时关注教育培训的前沿动态,掌握第一手资料。同时,要有计划性地组织专题培训,积极探索新媒体的教学模式,稳步提升教学质量。

2.3建立监督反馈机制

很多教师参加培训时满腔热忱,但在教学过程中却很少应用新教学方法,教育技术也停留在口号上,最终流于形式,没有起到培训应有的效果。首先,要着重加强教育技术理论和教学模式的培训,要从思想观念上转变,适应新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其次,要加强沟通交流,要到教学中了解实际应用情况,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与教师进行有效沟通,使培训效果真正落到实处,不断丰富教师的教学手段。最后,发挥监督作用。可以对教师进行抽查,给教师以紧迫感,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质。

3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实践应用

3.1改变教学培训模式

可采取“混合式教学+培训”的模式,即“面对面教学培训+网络”在线互动,这样可以将传统的培训方式与网络学习的优势进行互补,能更好地提升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和学习积极性,激发其参与培训的兴趣,大幅提高教学效率。

3.2丰富培训内容

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合理设计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内容,更新教育理念,提高信息化专业素养,拓展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与时俱进,融入前沿的教改实践理念。

3.3完善组织与管理

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培训工作要有针对性,要根据学校自身情况,分层次开展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应灵活运用培训方式,可采取“长短班结合”和“面对面+线下授课”的培训方式,促进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全面提升自身的教育技术能力与专业素养。

3.4搭建在线交流平台

利用平台的交互功能构建协作学习模式,组织受训教师协作学习,并聘请有经验的专家学者进行在线答疑,摆脱传统培训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最大限度提升培训的实用性。搭建在线交流平台能促进教师间的沟通和互动,从而实现个性化的定制学习。

3.5改进评价方法

实践技能培训篇3

我校作为中职学校,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为企业培养了大批一线的技能型人才,学校与多家企业通过冠名班和派遣学生到企业进行专项实习的方式深入加强校企合作。为了缩小校企距离,更好地与企业对接,缩短学生从学校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换的时间与步骤,我们不仅要使学生具备熟练的职业技能,还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这关系到学生的就业问题。因此,在中职学校中学生管理中引入“5S”管理理念,让学生提前接触、了解企业“5S”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让学生就业后能很快地认同和接受企业文化及管理理念,缩短从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变的时间和步骤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企业对员工的基本职业素养要求及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现状

1.企业对员工的基本职业素养要求

企业的发展靠员工,但企业员工必须具备一些基本素养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要求。通过我们对企业人员的调研,企业对员工的基本素质要求主要有知识、态度和技能三个方面。首先是知识和技能,从企业来看,员工首先要掌握自身岗位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企业产品的更新,企业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艺也在不断的提高,就要求员工不但要熟练掌握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还要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有不断学习的精神;其次是态度,要求员工有从基础做起的态度和积极对待工作的心态、工作中要诚信有很强的责任感以及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2.学生职业素养现状

(1)缺乏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因此做事或处理问题时会任性,我行我素,不顾他人的感受;有问题不会从自身反思,一味的职责埋怨周围同学,遇事不能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2)缺乏积极的心态和好的学习习惯

缺乏主动性和刻苦钻研精神,有些学生培训过程中不能自觉主动的完成培训任务,遇到问题就找培训教师寻求帮助,自己不能主动思考寻找解决的办法。纪律涣散,有些学生培训时迟到、旷课、玩手机、聊天等现象。培训中需要培训教师花费大量时间维持纪律、督促学生完成培训内容。

(3)缺乏诚信和责任感

有些学生在培训时将零食、饮料等带入实训车间,将包装袋或饮料瓶随手乱扔,破坏车间实训环境;维修电工技能培训所使用的低压电器容易损坏,部分学生没有保护工具、器件的意识,器件损坏后为了逃避责任不承认自己损坏器件或将损坏器件偷偷的换给其他同学。

因此,我们的学生在职业素养方面远远达不到企业对员工的要求。本课题通过在维修电工技能培训中引入“5S”管理理念,寻求一种行之有效的能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工作习惯和培训效果的管理方法,使学生成为受企业欢迎的好员工。

二、“5S”管理的内容

“5S”是源于日本的一套管理方法,它包括整理(SEIRI)、整顿(SETION)、清扫(SEIE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等五项内容。由于它们在日语的罗马拼音中,均以“S”开头,故简称“5S”。它是现代企业中的一种先进管理模式,是通过规范的现场管理来提升员工的素养,从而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益。

但是企业“5S”管理和学校“5S”管理又有明显的不同。企业“5S”管理针对的是生产现场的事和物进行管理,如各种材料、机器、半成品、切屑、垃圾、废品、多余的工具甚至是工人的生活用品等,讲求的是什么地方放置什么物品、放多少、怎么放,并进一步形成规章制度。但是学校的“5S”管理针对是是学生,通过教师的严格管理和正确的引导使学生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怎么做、达到什么样的目标等,进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培训效果。因此我们只能借鉴企业“5S”管理理念,不能照搬企业的“5S”管理的形式。我们根据维修电工技能培训的实际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如下“5S”管理内容:

1.整理

首先让学生明白在实训车间了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东西可以带入实训车间,什么东西不能带入;其次让学生知道培训所用到的工具、器件放在哪里,怎么放。最后,让学生能根据培训内容确定培训需要的工具和器件,把能用到的工具、器件拿出来,工作台上只能有能用到的工具、器件和电路图,其他东西都不应该出现在工作台上。整理的目的是为了保证物流通畅,防止误用工具、器件。

2.整顿

学生将根据培训内容选择出来的工具和器件以及万用表和导线分别放在什么位置方便自己完成培训任务。同时将再次使用的导线和绝缘皮、纸屑等垃圾分开放置。整顿的目的是为了使工作场所整洁明了,减少取放物品的时间,提高培训效率。

3.清扫

首先,教师安排好培训的值日生,每次培训结束后及时对实训车间进行清扫后方可离开,使每个学生都能意识到自己有责任保持实训车间的整洁干净。其次,每次培训前和培训结束的时候,学生都要针对所使用的工具和器件进行检查,如发现存在问题的,要及时上报,及时维护;最后,将检查无误的工具和器件放回原处。清扫的目的是给学生提供、保持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4.清洁

要求学生能够自觉主动的保持实训车间的整洁干净。培训教师制定相关的培训管理制度和车间“5S”检查项目,使整理、整顿和清扫的执行深入人心。让这项工作从形式化、到行事化、再到习惯化,使学生能自觉主动的执行“5S”的内容。清洁的目的是将整理、整顿和清扫工作成为一种习惯和制度,以此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管理。

5.素养

教师在培训时严格按照以上步骤执行,并在每一步骤的细节上严格要求学生,让学生慢慢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主动去践行培训的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细节,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素养的目的是通过素养让学生成为一个遵守规章制度,并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和工作习惯的人。

三、本课题的研究特点

本课题研究重点在于寻求一种有效的提高学生素养和培训、学习效果的管理方式。通过一个学期的培训来看,5S管理模式的引入对学生习惯养成、增强责任意识和提高培训效果有着一定的效果,但是“5S管理”是一项循序渐进的长期管理工作的理念,不可能在短期内取得很大的效果。因此,要求我们在以后的教学或培训中坚持5S管理理念,将这项工作从形式化、到行事化、再到习惯化,使“5S管理”成为每一个学生日常工作学习的一部分。让我们的学生缩短从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身份过渡的时间,更容易让企业接受他们。

此外,课题研究过程中由于各培训教师对5S管理理念的理解和对相关规章制度的执行上存在差异,因此在《技能培训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上存在许多不够完善的地方、实施力度也有所欠缺;在利用5S管理理念对培训学生进行管理和检查时不同的培训教师所关注的重点也不一样。因此,就要求我们的培训教师要统一认识,坚持认真执行相关规章制度。

四、“5S”管理在技能培训中的实施效果

1.学生对“5S”管理理念的理解及“5S”素养养成情况

我们在培训前,选取一个自然班级的培训学生进行了相关的调查问卷的填写,培训结束后选取两个自然班级的学生参与问卷调查,另外我们还抽取本校12年毕业学生20多人进行相同的调查问卷,这20多名学生分别涉及到青岛及周边地区近十几家企业。

(1)培训前后针对学生对5S管理理念内容的了解设定了如下内容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尽管经过培训后学生对5S管理的内容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和较深刻理解,但是和毕业学生在企业接受到的5S管理的教育相比还是有差距的。

(2)培训前后针对学生5S素养养成和毕业学生在企业的5S素养养成进行了调研,从结果上可以看到,尽管经过培训后学生的工作习惯整体上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和毕业生在企业形成的工作习惯相比有一定的差距。

(3)除了针对参加技能培训的学生进行上述两个内容的问卷调查,我们还选取了多家企业的人事或一线的工作人员进行了关于新员工对5S内容是否了解和理解、5S素养养成、学生在校期间是否有必要接受5S管理的问卷调查并给出了学校5S管理实践的建议。

通过问卷调查分析,我们在技能培训和日常的实训室教学中运用“5S”管理模式进行教学管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是必要可行的。学生在校期间可塑性较高,这个阶段如果接受5S管理养成良好工作习惯的话,在踏上工作岗位后不管技能如何,首先都能给人留下一个积极的印象。

2.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在以往的培训中,由于学生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自我约束能力差,而且缺乏耐心和责任心,导致学生的出勤、组织纪律性和培训效果较差。因此,在总结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技能培训的特点,首先制定了《技能培训管理制度》和《技能培训5S管理检查项目》,其次是将整个培训过程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排队点名进入车间。(2)培训前领取检测器件、工具的好坏。(3)控制线路的安装连接及检测。(4)培训结束,断电、检测回收器件。(5)教师检查回收器件后打扫卫生。培训时严格执行上述5个步骤,培训学生只有将上一步完成后方可进入下一步,同时严格执行管理制度和检查项目,通过培训老师的严格管理和正面引导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首先,在习惯养成上杜绝学生将零食饮料带人实训室的现象;敦促学生在培训开始和培训结束时自觉主动的检查器件工具是否完好,降低器件的损坏率;敦促学生在线路连接完毕和培训结束时自觉主动的整理现场,提高学生的卫生和安全意识。其次,通过5S管理在细节上要求学生,给学生强调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培养学生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能力。养成遵守规定、养成凡事认真的习惯、自觉维护工作环境整洁明了的习惯和文明礼貌的习惯。

3.提高培训效果

培训时学生在实训室的工作位置为其工位,不允许串岗。在培训开始前进行考勤点名,让学生意识到今天上课迟到,明天就有可能上班迟到,虽然上课迟到或旷课不能扣工资,但是要扣平时成绩。这样虽然不能完全杜绝迟到现象,但多数学生都有所收敛;另外在培训过程中加大教师的巡查力度,对实训室现场管理,敦促和指导学生练习,杜绝以往个别同学培训点名后在实训室只玩不干的现象。通过教师的严格管理,让学生对5S管理细节的执行从形式到行事,最后形成习惯。当学生习惯与完成培训任务的时候,培训效果自然而然的就会得到提高。

总之,通过努力将5S管理应用在技能培训中并不难,只要能制定出相关的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就一定会取得一定的效果。因此,我们要强化5S管理意识,对学生要加强教育,使技能培训中的5S管理实践能够深入进行下去并将其推广到日常的实践教学中。

参考文献

[1] 王劲,刘萍,薛莉英. “5S”在项目化教学中的应用――以机电产品装配工程训练课程为例

[2] 罗松涛. 浅谈“5S”管理法在高职实训教学中的运用

[3] 李冬. 5S管理在实训教学寸的应用

实践技能培训篇4

1、思想不解放,择业观念陈旧

绝大部分退役士兵认为,当兵为国防献青春,退役回乡就是希望政府安排一个好的工作,普遍想到有较高收入、较低风险,较为稳定的行政事业单位或国有大中型企业上班,不愿到个私、民营企业工作,就业愿望与实际就业市场需求落差较大。实行100%货币化安置以后,有些退役士兵放不下思想包袱,认为自己在部队里没有学到什么专业技术,地方上需要的都是高技术人才,自己不可能在企业中有大的发展,所以客观上也不愿进企业。

2、渠道不通畅,就业竞争激烈

随着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和国有企业全面改制,以往安置就业的主渠道被堵死,政府已完全不具备实行包底安置的客观条件,实行政府安置就业已无路可走;而目前退役士兵自身素质与市场就业规则不合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力市场的规则就是竞争,企业用工的标准就是高学历或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而退役士兵普遍文化层次低,无一技之长,缺乏竞争力,致使退役士兵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

二、对退役士兵就业难的思考与对策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退役士兵自谋职业难的问题,为此,我们认为必须以遵循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促进就业为目标,建立符合本地实际的培训模式,达到部队满意、退役士兵满意、用人单位满意的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目标,帮助退役士兵学知识、学技能、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能力,促进他们更快地找到一份可靠的工作。所以,我们在开展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实践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思考,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

1、针对企业用工需求确定培训专业

据有关部门预测,我区每年新增就业岗位5000个左右,而需要就业的退役士兵仅400人左右,退役士兵就业具有很大的空间。军人是一个特殊职业,往往缺乏其它职业所需的专业技能,过高的择业期望与自身素质、技能方面的落差,使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中处于弱势地位,因此,政府相关部门,承训学校应做好市场劳动力及用工企业所需专业调查预测,组织开展有目的性、针对性的订单式培训。所谓订单式培训,就是按照企业需求设计培训内容,照“单”培训。一是政府相关部门应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开发定向培训专业项目,用工企业需要什么人才,我们就确定什么培训专业,做到有的放矢。二是应充分考虑人本因素,按照退役士兵就业意向进行培训。在培训中要采取因人而宜,灵活多样的培训模式,特别是要根据退役士兵各自的文化层次、个人特长、个人爱好等人本因素,以退役士兵意愿先确定就业意向和就业单位,然后把相同或相近的工种合并,由承训学校分类培训。通过这种方式,无论对用人单位、退役士兵、还是培训学校来讲都是互惠互利的,也只有这样,政府有限的投入才能取得最佳的社会效果。三是对退役士兵进行综合性培训。以某个职业综合能力培训为目标,以某个生产项目为对象,把相关的基础理论、专业理论、操作技能揉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综合性的职业能力教育,使退役士兵一开始就进入一定的职业境界,从“工作与学习紧密结合”的职业活动中获得综合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工作责任心,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等,使退役士兵的综合职业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四是要安排学员到企业顶岗实习计划。承训学校要侧重技能与技巧的培训,要多安排学员到一线生产企业去实习,使他们的学习、思考、动手得到有机结合,既能提高学习兴趣,又能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更有利于技能的快速提高。

实践技能培训篇5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2-0148-03

学院依据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和财政部批复的《部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实施方案》,项目建设期内实行分级管理、统一协调,顶层设计、合理规划;始终坚持校企融合、专家伴随,构建体系、规模培养的建设原则。重在培训体系的构建,采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推行的一体化课程开发技术,构建了一套培训课程体系,实施了一套培训评价方案,整体提升了培训能力,高质量完成了培训任务。

一、“工学一体、学做合一”构建培训体系

培训体系的构建,通过调研明确培训人员的具体职业或岗位需求,确定培训的总体目标。学院各专业组织召开了多场次企业实践专家访谈会,对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机械设备维修和食品加工与检验三个重点建设专业对应的各类职业进行了分析,确定了各职业的代表性工作任务,归纳出各自的工作领域,然后将代表性工作任务总结归纳出典型性工作任务,再转化为教学任务,设计完成培训课程体系,编写课程标准。培训体系的构建充分体现了:企业参与、工学结合、两层分解、梯次转化的特点。

1.课程开发,企业参与。为将学生的学习与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学校吸纳企业技术人员参与课程建设,课程开发充分体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双方共建”的原则,由学院各专业的带头人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进行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企业技术人员了解行业一线工作特点,专业带头人明确课程开发的原则和设计思路,在此基础上双方合作编制课程标准、编写培训教材、设计学习工作页、完成教学任务。

2.课标编写,两层分解。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先要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解。确定每一个典型工作任务中所应涵盖的代表性工作任务有哪些。再将代表性工作任务分解为工作过程中的每一个具体环节。根据工作实际需要确定每一个工作环节的对象、要求、所需工具、工作组织方式等方面,然后为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确定教学目标等提供依据从而编写课标。

3.学习内容,工学一体。“工学一体”就是在教学过程分析和职业工作分析的基础上开发课程。课程开发不能按照传统的开发流程由教师依据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按照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和学生的思维水平来安排。而是要以企业技术人员为主,先进行职业工作分析,对代表性工作任务进行总结归类,再提取典型工作任务;然后再进行教学过程的分析与加工,从而设计学习内容。

4.学习过程,梯次转化。梯次转化就是将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教学分析处理,将之转化为教学内容来组织教学。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校企双方根据培养目标、师资状况、企业需求、设备条件等因素共同协商,选择合适的学习性工作任务,进行转化。学习性工作任务就是为了满足人才培养需要而将职业工作中的真实任务――代表性工作任务转化成用于教学的学习性工作任务,由浅入深地将职业工作中的代表性工作任务依次转化为学习性任务后,按照工作过程设计学习活动并组织教学过程的实施。所以学习性工作任务的设计要符合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规律,让学员在完成若干个完整的情境中反复训练、熟悉不同的工作过程、积累初步的工作经验。

二、“点、线、面结合,德、能、研并举”开发培训课程

在项目建设期间,学院先后与北京玻璃集团、北京元六鸿远电子有限公司、北京北方车辆有限公司、北京南车二七车辆有限公司、北京星海钢琴集团有限公司、大连机床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市食品安全监控中心、北京市一轻研究院、北京龙徽酿酒有限公司、北京红星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义利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通过“教师进企业、员工入学校”的形式,举办各类培训班,构建了基于校企合作的高技能人才培训模式,创新了一套“点、线、面结合”,“德、能、研并举”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训体系。实现了加强职业素养、提升职业能力的培训目标。

1.“点、线、面”结合的培训体系。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训的过程中,课程体系建设以岗位需求的知识点、技能点为突破口,以生产过程为主线,以全面提高技能人才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来构建培训体系,全面提升培训能力。

2.“德、能、研”并举的培训内容。培训内容的确定依据企业实际和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对于中级工和高级工的培训,主要侧重于职业道德素养和基本职业技能水平的提升;对于技师及高级技师则采取技师研修的形式,除了进行职业道德素养和基本技能提升外重在创新研究能力的培训。

3.企业员工进学校的培训途径。培训采取企业员工进学校,企业提出培训需求,双方共同制订培训方案,确定培训课程,再由企业提供真实的工作项目和任务,在此基础上,按照工作流程,再根据培训人员的数量、知识层次等因素进行系统化的培训。培训采取任务驱动、项目引领、工学交替的方式进行。理论知识和仿真模拟操作主要由学校专职教师担任,技能提升主要由企业兼职人员担任,双方在整个培训过程中都将职业道德素养和创新研究能力培养贯穿始终。

4.学院教师下企业的培训形式。学院根据企业需求,在参加培训人数较多、时间不好协调的情况下通常由专职教师去企业完成培训任务。这种培训一方面是根据企业要求对参训人员的职业素养、敬业精神、责任意识等方面通过培训进行提升。另一方面是培养员工善于总结工作经验,提升理论水平和修养。鼓励技术技能人才学会总结提炼具有创新性并取得显著成效的加工方法、操作技巧等工作成果,形成对其他企业员工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的经验性论文。激励员工参与成果研发和论文撰写的积极性,增强技术研发的能力。

三、评价“多元、多样、多级”,保证培训质量

培训质量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培训教师培训能力的提升和高技能人才技能水平的提高,从而提高企业的满意度,保证培训质量,形成了《高技能人才培训评价体系》。学院在总结以往培训经验的基础上,针对企业用人标准,建立了“多元、多样、多级”的评价标准。遵循“以评促建,重在建设;以评促改,改利于评;以评促管,优化管理”的指导思想,采取诊断性、过程性与终结性多样化的评价形式和教师评价、学员评价、企业评价多元化的评价体系。通过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评价过程的实施、评价结果的认定,立足于对高技能人才培训行为产生很好的规范、导向与激励作用,从而促进高技能人才在职业道德、业务水平、自身素质等多方面的提高,促使校企双方深入分析、认真反思和改进以往的评价模式,保证培训质量的提升。

1.评价形式多元化。以食品检验专业为例:培训学员的课程分别采取诊断性考核、过程性考核、终结性考核、盲样考核四合一方式。诊断性考核是对学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摸底诊断,了解学员的基本情况,以便使教学有的放矢,成绩不计入结业成绩的总分。过程性考核占课程结业成绩的40%,终结性考核占课程结业成绩的40%,盲样考核占课程培训结业成绩的20%。单门课程合格者发给课程培训结业证书,全部课程综合成绩合格者发给专业培训结业证书。培训课程修完合格后,可参加相应部门组织的职业鉴定和综合评审,取得相应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

2.评价主体多元化。建立完善的培训评价指标体系,形成科学、合理、可操作性的评价体系和具体指标,由培训学员、培训教师、企业共同参与培训过程的综合评价。通过评价,达到以评促学、以评促改、以评促管的评价效果。

学校每期培训后均向学员发放培训反馈表,及时征求培训意见,了解培训效果。学员的反应层评价为平均93%,企业满意度评价为100%。

3.评价内容多样化。评价内容涉及培训学员出勤情况、培训课堂学员参与的积极性、检验学员基本能力和基本素养及培训能力提升等多重指标,根据评价主体不同,设置不同的评价指标和具体操作标准,引导学员技术技能的全面提高。

4.四级评估效果显著。以提高培训效果为目标,建立四级培训评估制度。第一是反映层评估,是指培训结束后向每位培训学员统一发放各专业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问卷设计的目的是调查培训内容的设置是否合理,此外还包括对培训教师的评价;第二是学习层评估,是指培训结束后对学员进行的终结性考试,目的是检查学员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第三是行为层评估,是指培训结束后在1~3个月之内,对学员进行跟踪,进行追踪性评估,目的是检查参加培训学员是否在工作中有行为的改变或者是否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工作过程中,提高了工作的实效性。第四是结果层评估,是指通过培训后对规模较大,人数较多的企业进行调研,分析培训是否为企业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

这种基于校企合作的四级评价体系不仅有利于提高培训的质量,同时,通过这种“多元、多样、多级”的评价方式,有效提高了受训人员的培训积极性和参与度,从而保证了高技能人才基地培训工作的实效性。

四、校企“共建、共享、共赢”,培训能力提升

为确保培训质量让企业和学员满意,学校大力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以打造国内领先的示范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为目标,坚持“共建、共享、共赢”的原则,以基地的共同管理和资源的共享为基础,多方联合政府、行业企业的支持,扩建实训场地,改善实训装备条件,优化整合实训资源,增加实训工位,配备先进的仪器设备,完善实验室功能,建成兼教学、培训、鉴定和科研需要为一体的现代化一流的多功能综合实训中心,目前通过项目建设,重点建设专业的实训工位明显增加,同时可以承担从中级工到技师不同级别和机械维修、食品检验、电气自动化等不同专业的职业资格的培训及鉴定工作,培训能力明显提升,达到和完成部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的标准和任务。

1.培训体系构建,促进队伍成长。高素质的师资培训队伍是提升培训能力的关键,是促进学校发展和专业建设的核心竞争力。在培训体系构建过程中,重点建设专业形成了以本专业带头人、校级名师、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体的专业工作小组,在企业技术人员的共同参与指导下,校企双方分工协作,勇于创新,在教学能力、技能水平、项目管理等方面得到明显提升。形成了专任教师为主体,企业专家、能工巧匠为补充的稳定的师资队伍。

2.专业能力提升,服务社会需求。服务社会需求和产业需求是职业教育的目标和宗旨。培训基地的三个重点专业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不断优化专业结构,提升专业内涵。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紧缺型、实用型技能人才。特别是食品加工与检验专业选准在首都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中为社会、企业提供多形式、高质量的技能人才培训服务,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拓宽了专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3.深化校企合作,实现共享共赢。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学院深化校企合作,积极构建培训体系,各专业分别成立了校企合作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制订培训方案,明确培训目标,协商培训计划,评估培训质量,反馈培训信息。充分发挥了企业在人才需求、培养目标、知识结构、技能水平等培训内容和评价方式等方面的指导作用。建立起了工学结合、校企互动、多方参与,实现了校企共享共赢的运行机制。

4.开展模式创新,提高培训质量。近年来,学校以“立足轻都市工业,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就业”为宗旨,立足专业发展,以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提升高技能人才培训能力为目标,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创新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创新培训管理模式、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等方面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及时进行培训分析,改进培训方法,使学员满意度达98%以上。

学校通过部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在培训体系的构建上遵循职业规律做到了“工学一体、学做合一”、“点、线、面”结合,“德、能、研”并举;采用多元培训评价体系,评估制度有效,培训能力明显提升,为首都高技能人才培养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美荣.部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研究[C].中国职协2015优秀科研成果获奖论文集(下册),2015,(12).

[2]张美荣.探讨基于校企合作的高技能人才有效培训模式[C].中国职协2014优秀科研成果获奖论文集(中册),2014,(12).

[3]张美荣.基于校企合作的高技能人才有效培训模式探讨[J].机械职业教育,2014,(10).

[4]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5]路建彩,褚建立.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与教育,2009,(2).

实践技能培训篇6

一、研究背景

实训基地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本支撑条件之一,实训基地建设能否与专业教学体系构建实现有机的融合与匹配,适应训练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的需求,是高职教育能否真正培养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关键。

近年来,虽然我国高职实训基地建设已受到广泛重视,基地建设在专业建设中的投入比重大大增加,涌现出了一批能适应教学改革需要、教学设施条件较好的实训基地,但从全局看,实训基地建设还相当薄弱,存在着建设主体、运行机制、筹资方式仍单一;实训设备的真实性、先进性和共享性(开放性)不足;没有实现管理模式的企业化、实训工作的情境化、工作任务的真实性;基地功能只有单一的教学功能,不存在效益性等等,这些问题严重地制约着高质量技能人才的培养和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分院自2007年以来启动建设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实践教学基地,2010年经教育部评审,被批准挂牌成为国家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示范性实训基地,在实训基地的建设过程中,围绕基地建设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问题进行了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二、以高技能培养为目标的高标准实训基地的建设

在实训基地的建设过程中,我校将基地的定位重点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如何建设成一个集聚“社会、企业、学校”资源,开放性、多功能的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的综合实训基地,成为“技能型人才培养、先进适用技术的吸收与转化、技术服务与人员培训”的区域职教平台;第二是如何把基地建设和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类专业紧密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基地教学设备先进、师资力量雄厚、实训任务真实等的综合优势,进行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材建设和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大力度的创造性改革。

围绕上述工作重点,项目组成员深入多个行业企业进行深入调研,充分提炼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以社会经济发展对技能型人才需要为出发点,高标准建设实训基地,高质量培养技能型人才,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讨和尝试,促进了学校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在构建电工电子与自动化实训基地时,(1)基于实际工作过程和工作情景,研制开发了适合技能训练需要的仪器设备,使实训设备真实性、先进性。包括:流水线炉温控制实训装置、模拟电子实验箱、单片机综合实验箱、PLC流量控制实验系统、SIEMENS全自动网络控制系统、吐丝机头部定位检测实验装置等,并配备开发了相应的实训项目。实训内容既与技能训练密切结合,也训练了学生的职业素养。拥有10多项自主知识产权的实训仪器设备已成为精品、部分实训仪器设备填补了国内的空白。(2)基于厂校合作,探索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形成了建设主体多元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筹资方式多样化、管理模式企业化。机加工中心与湖州圣晖机械设备有限公司进行校企合作建厂,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实现资源互补和利益双赢,营造真实的工作场景。同时建立了湖州金恒力研发中心、湖州远来工控研发中心等多个校企合作研究中心,学校提供研发场所和技术力量,企业负责承接项目、提供研发用仪器设备、产品的市场推广。(3)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和“科研开发”的实验实训室建设,使得基地功能多样化、社会服务效益化。在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注重了“创新型实验室”和“研究型实验室”的建设。建立了“创新教育实训中心”,包括:“电子创新实验室”、“机器人创新实验室”、“电工技术创新实验室”等,建立了“产学研结合的生产研发中心”,包括:“电子新技术研发中心”、“过程控制研究室”、“PLC应用研究室”、“传感器应用研究室”等。(4)基于“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训室建设,使得实训工作情境化、工作任务真实化。通过条件配置,改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单一教学方式,按照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现代模式,注重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教学合一”,学练并重。构建“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将课堂搬到实训室,教师边讲课,边演示,边指导;学生边学习,边动手,边提问,实现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培养融合。

三、“任务引领式”的校企合作课程体系、系列化教材及课程教学得建设

几年来,相关专业积极探索以能力为目标的“任务引领式”实践课程体系改革,通过以工作任务的划分为基本依据,以实际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来组织课程,明确职业目标与职业能力要求,结合专业教学特点,并将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要求与相应的国家职业标准相衔接,以构建与职业岗位需求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

以生产过程自动化专业为例,课程开发方法如下:(1)以电力、冶金、制药等流程行业的控制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工作任务----确定课程设置;(2)以岗位职业能力为依据----组织课程内容;(3)以典型设备、生产工艺的过程控制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4)以仪表工和ASEA自动化系统助理工程师的职业技能鉴定为参照----强化技能训练。构建了如图1所示的生产过程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

所有核心课程推行了以能力为目标的任务引领式课程教学,如图2所示。教学过程采用任务导入、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学生每学完一个案例,就可以在真实环境动手实践,教师边教、边演示,学生边学习、边实践、边提问的“教、学、做”一体的课程教学模式,实现了教学与生产现场的零距离,提高了教学质量。

四、构建了综合培养学生工程和创新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实践技能培训篇7

一、环境艺术专业面向职业岗位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职业指向性比较明确,可以面向装饰施工企业、中小型家装与公装公司。该专业的适应岗位包括:广告企业、设计院所的环境艺术设计师;各类设计院环境景观设计工作;城市、企事业单位物业的园林绿地规划设计及管理;城市公园、风景区、旅游规划设计及管理等岗位。针对本院近年来该专业学生毕业流向和社会需求,我们制定了岗位分析表,针对岗位所需专业技术职业能力,确定实践课程。

二、根据工作岗位趋向制定实践目标

根据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群的整合与剖析,确立了以计算机辅助设计、语言表达能力、绘制效果图、制图出图等能力为基本技术能力目标;以外环境景观设计、室内空间与装饰设计、家具造型设计、材料与工艺、展示陈列设计等能力为专业技术能力目标;以环境艺术设计方面综合业务技能、组织、协调、管理、应变能力为岗位能力目标。

三、构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结构体系

专业实践教学的层次结构由基础实训课、专业实训课、综合实践构成;在形式结构上,由社会实践或调查、课程实训、环境软、硬装饰综合模拟实训、毕业设计、专业实习组成;在课时结构比重上,专业实践教学的学时占总学时的50%。形成了理论与教学相互配合,以基本技能为基础,专业技能为重点,注重技术应用和岗位应变能力的培养,特色鲜明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四、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以文化创意为背景模式实施递进式的“三训”模块化实训战略

学校借鉴了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并结合本院高职教育的实际情况,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配置了“三训”模块实习环节。“三训”教学模块即将三个模块化实训方式进行梳理、整合后,形成以设计概念模块为专业模块的理念导向支持,以主体实训模块为专业设计水平拔高手段,以能动性的校企合作运营模式等为毕业实习前的实战拉练提供一个直面的务实性业务环境,这一系列的实训模块是一个递进式的、循序渐进的、由理念式的设计方法转化为市场实战的有机的整体设计程序。

(一)创建以“文化创意”为导向的课题式专业模块理念。

文化创意是以文化为背景,以创造性、发散性思维为源泉,以创意设计为手段,以创造与区域经济特色、文化内涵特征相适应的艺术作品为目标的产业特征。其精髓在于“创意”人的创造力是这一产业中最为鲜活的重要元素和不可忽略的亮点。“文化创意”设计是目前各院校致力开发与研究的重要设计元素,我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以“文化创意”背景为设计元素,以挖掘学生设计能力为目标,鼓励并引导学生尝试了不少概念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学生超常规的逆向思维能力的延伸,培养了个性化的“叛逆”性设计风格,突出了与众不同的“特异”性文化概念特征。例如,环境艺术专业在进行软装饰设计之陈设设计的时候,教师不设主题,让学生根据自己家乡的文化概念特征或一些独特的异域风情设计一批特征迥异的独创性课题作品,要求以特殊材料体现成品面貌。学生经过精心搜集整理资料后,依照设计效果图确定制作工艺与材料,然后开始制作成品,成品完毕后最后就是作品的创意展示过程,整个流程让学生从一个单独的片段式的被动性设计转换为一个能动的、多维化的、综合的整体性的设计能力,从而大大提升了学生的设计能力。譬如,有一位同学,他利用苗族服饰的民俗特点,提取了一些精粹的色彩概念,将京剧脸谱概括为符号化的形象特征,然后将萃取的苗族服饰色彩经过精心设计后搭配到京剧脸谱中,将整合后的概念性色彩形象以陶瓷新彩釉料瓷盘为最终的材料,经烘烤后形成礼品来馈赠外国友人,这实际上是一个很好的设计创意形式,最终的成品效果以地域特色与国粹符号有机结合在一起,表现了很好的文化概念形态。

(二)以行业性的厅级、部级等具有相当权威性的艺术设计竞赛式项目实训模块为主体实训模块。

实践技能培训篇8

我校为了适应电力工业不断发展的需要,加强电力职工职业素质培养,提高职工综合职业能力,办出职工岗位培训特色,进行了理论与技能一体化培训模式的探索。理论与技能一体化培训将专业理论、岗位技能融为一体,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互为补充、同步提高,培训教师与学员共同在一体化培训场所完成教学目标。一体化培训场所教学设备、环境尽量与现场实际相一致,使学员在学中干、干中学,用理论指导技能、技能检验理论,两者不人为分割、不相互脱节。切实体现培训内容与工作任务相一致、培训情景与工作环境相一致,实现培训目标、培训内容与生产实际的无缝对接。实践证明学员理论知识掌握牢固、操作技能规范娴熟,提高了学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返岗后工作得心应手、效果显著。

一、理论与技能一体化培训实施过程

1、建立一体化培训管理模式

我校针对理论与技能一体化培训模式的改革,学校教学管理人员多次深入现场调查研究、了解情况。通过召开座谈会、进行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岗位要求进行研究、归纳、罗列,然后根据企业具体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坚决反对本本主义、教条思维、空洞与脱离实际的现象。学校根据教学目标,由专业教师兼管相应的实验室和实训室,彻底打破了过去专业教师与实训教室分别由不同人员管理的局面,克服了专业教师很难参与技能实训指导的问题,使专业教师与实训设施实现了“零距离”接触,从而使专业教师更加方便地结合专业理论进行实训教学,为实现理论与技能一体化培训创造了有利条件。

2、改革创新、优化培训资源

培训资源是培养学员职业能力的物质保证,主要包括培训课程和实践教学设施、设备。教材是传授知识、培养职业技能的载体。教材的开发、编写和选用,要体现岗位培训特色。我校根据理论与技能一体化教学原则,实行模块式教学,组织专业教师编写了《进网作业电工》等岗位的多个教学模块,配有相应的理论测试、实操培训题库。对教学模块制定教学目标、知识要求、技能标准及考评细则,内容上充分反映电力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培训运行上紧紧结合岗位实际设定学习内容,满足了电力岗位知识和技能的需要。

实践教学设施、设备是使实践能力得以增强的物质条件,学员在实训室可以受到模拟生产环境的熏陶,可以通过相应的实验、实训设备进行操作技能的训练,逐步形成工作岗位应有的各项能力。

3、合理设置一体化培训教学过程

我校首先在深入了解生产实际的基础上,设立出明确的一体化培训目标。尽力做到培训目标与工作岗位所需职业能力相一致。按照职业岗位工作的需要精选适合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根据教学目标实行模块式教学,并对教学目标制定学习标准。教学目标尽力符合学员工作实际,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其次,针对一体化培训,我校精心设计合理的实施步骤,使学员以最高的效率掌握每一教学目标所要求的工作标准。我们在设计实施步骤时,尽力做到步骤科学合理,避免学习中的内容重叠、杂乱无章、胡子眉毛一起抓。本着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结合一体化技能教室,进行理论指导和实操训练。

二、理论与技能一体化培训取得的效果

通过近几年一体化教学的具体实践,体会到在下列几个方面效果比较突出。

1、教学过程符合岗位实际、培训效率高

一体化培训将理论与技能完整地结合在一起,培训实施步骤严谨合理,便于教师演示指导,更便于学员自学自练。它克服了原来系统性学习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弊端,实际上是一个学员自己主动参与专项能力培训的过程。这一培训模式真正做到了让学员在做中学、学中做,简洁明了、力避空洞,学员体会到有真实感,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能力训练过程,培训效率得到极大提高。

2、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有助于提高学员综合能力

一体化培训密切结合生产实际,针对性强,而且具有可操作性、直观性,因此,对从事一线工作的电力工人而言,对实际工作能力的提高效果显著。这一模式打破了原有“完整的系统性”培训模式,代之以提升学员工作能力为宗旨的分项专题培训。每一个教学目标都紧紧围绕工作实际进行,有助于提高学员实际工作能力。

3、教学模块灵活组合,便于满足不同层次培训的要求

实践技能培训篇9

1 引言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快发展,职业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如何使学生尽快适应企业的生产实践,是职业教育关注的重点,其中实践技能培训是职业教育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职业操作技能和职业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我院机电系多年来结合电气专业特点及学生就业实际工作情况,认真开展维修电工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

2 高级维修电工实践技能培训现状

目前很多教育工作者就如何提高实践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方面都做了大量的研究。其中对维修电工职业资格培训与实践相结合的学术探讨也并不少见,但就维修电工实践技能培训与技能考核标准对接的研究与实践进行探讨的却相对较少。

维修电工是一门专业技能突出、实践操作性强的一个工种,同样维修电工职业技能培训也是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因此在电专业课程设计和教学上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实践岗位要求为标准,以企业的实际需求为目标,强化学生实践操作技能、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引导学生从“职校生”向“职业人”的转化。同时,当前维修电工技能培训存在一定的缺陷,较大程度地限制了职业教育的效果,影响着学生专业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2.1 培训目的不明确,培训时间安排不合理

在培训时间的安排上也存在一定问题,部分培训部门只是单方面考虑时间的迫切性,有对课时尤其是实践课时时间进行挤压,减少授课或者实践的时间,故而出现学员的理论知识面窄、理论研究浅显。

2.2 培训模式不科学,培训效果受影响

培训方式不科学,培训效果受到影响,对于实践操作存在问题的解决缺少方法,还有的实训方法与内容不能做到与时俱进。

3 高级维修电工实践技能培训与技能考核标准对接实践

通过多年的高级维修电工技能培训的研究与实践,积累与总结,我们对高级维修电工培训项目所涉及的考核内容、考点要求、以及实施过程进行了分析和设计,对高级维修电工培训内容中所涉及的课程进行了整合;针对技能培训环节进行的优化设计,做到高级维修电工实践技能培训与技能考核标准的对接。

3.1 转变培训理念,完善教学方法,科学施教

对于培训工作者,首先要更新教学培训理念,以为学生服务的态度,根据学员基本情况,灵活完善教学方法,及时分析学生现状,科学施教,通过创新课程设计、精选教学方法,调整教学模式,合理安排培训课时与内容,将维修电工实践技能培训与技能考核标准完美对接,使学生在完成培训任务及要求的同时,全面提升学员专业实践操作能力,为将来就业及专业发展奠定基础。

3.2 分层次教学,合理安排培训内容,使培训工作事半功倍

在实践培训过程中,培训教师首先根据学员基础的实际情况,按照要求分层次、分重点、分项目、分组进行,将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按不同的时间及进行合理安排。这样就避免学生因基础不同,理解程度不同,而培训教师的进度相同导致部分学生学不会,而另一部分学生吃不饱的现象产生。

3.3 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提升学生专业能力与创新思维

在培训过程中,培训教师将实训与理论的结合效果发挥到极致化,利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形式激发学生对技能实训的灵感,提高学生对实训技能的兴趣,通过这种双向的结合使得学员的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积极探索的能力得到锻炼与加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教学培训的效率。

3.4 以考核标准来要求学生进行实践操作,使学生专业目标明确,专业技能过硬

培训教师应认真研究维修电工考核标准,以考核标准来加强对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培训,使学生在培训过程中,学习目标明确,学习动力十足,即能保证学生职业技能通过率,又能全面促进培训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培训过程中,严格贯彻依据实践技能考核标准,根据各有关考核的特点和要求,采取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多样化的培训方法,能更充分发挥职业技能鉴定培训的实效性。

3.5 开放式教学与训练,是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重要保障

在培训过程中,实训室要随时保证对学生开放,保证学生的额外实训技能的要求,做到开放时的实训室有教师辅导,封闭时的实训室有着专人的保养与维护。

4 实践效果

我院维修电工技能鉴定与考核工作,在市劳动保障部门的支持下,多年来,一直是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多年的维修电工技能培训的研究与实践,积累与总结,尤其是高级维修电工实践技能培训与技能考核标准对接的实践工作收到良好效果。

5 结语

实践证明:职业教育中的职业技能岗位资格证书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而职业技能鉴定应在培训过程中,针对培训项目的考核内容、考点要求、以及实施过程进行科学分析和精心设计,对培训内容中进行必要整合;优化技能培训环节,做到实践技能培训与技能考核标准的完美对接,不仅提高学生的培训效果,而且全面提高学生的操作实践能力,实现职业教育的实践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王福战.《试论维修电工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与实践》.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4期.

[2]冯海强.《维修电工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的探讨》.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22).

实践技能培训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7-0202-02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的日益发展与融合,信息的处理和传递突破了时间性和地域性的限制,网络化和全球化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发展趋势和潮流。一种崭新的商务形式――电子商务,作为商业贸易领域中一种先进的交易方式,正在逐步取代传统的商务活动。随之而来引发了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需求的迅速增长。当前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方案中却存在着一些不足,学生缺乏必要的实践技能培训,不能适应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岗位要求。因此,要求高校在具体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一、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实践技能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学校培养人才脱离企业需求

人才培养目标首先要与社会需求相一致,这是创设该专业的初衷,同时也反映了基本的经济学供求原理,即人才的供给要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相一致。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面向需求,而当前却存在着学校与企业之间互不沟通,而企业是人才需要的摇篮,也是专业设置的基础。脱离了企业需求就等于脱离了实际,等于闭门造车。这样校企距离越来越大,学校不了解企业对人才需要的变化,不能做到与时俱进,教学中的理论和实践往往难以融为一体。

(二)人才目标定位大而空

电子商务是一个涉及面非常广泛的专业,内容几乎遍及整个经济领域,包括管理以及计算机科学领域,是集多门学科于一身的综合体。因此,容易导致高校培养方向模糊,许多学校甚至不能很清楚地说出其培养的电子商务人才将来究竟能够具体从事什么工作。或者培养目标比较宽泛,试图培养出“万能型的”电子商务人才, 这是非常不现实的。电子商务专业作为一个交叉学科,是融合网络、营销、经济管理等学科为一体的专业,如果没有明确的方向,清晰的定位,那么在专业思想、课程设置上都会出现问题。在课程设置方面就会缺乏侧重点,没有划分主要和次要学科,盲目追求所谓复合型人才,实际上大而空,是不科学的,也是无法实现的。

(三)课程设置混乱

当前,由于缺乏对电子商务人才要求的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和论证,专业课程设置的随意性很大,很多课程设置不合理。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将现有的有关计算机应用技术和商务管理方面的课程设置简单放在一起,缺乏有机结合的系统性;第二,课程设置重视书本知识而轻实务部分,缺乏必要的案例教学和实务操作能力的培训;第三,师资力量严重缺乏。这一点主要表现在很多教师是从计算机专业、管理类专业及其他相关专业转移而来,其知识储备大多来自目前出版的一些电子商务书籍,缺乏系统性、深入性,再加上大多没有电子商务实务的经验,不少教师在从事电子商务教学时不能得心应手。因为教师本身就缺乏实践培训,懂管理的老师不懂技术,懂技术的不懂管理,造成电子技术和商务知识的随意和简单的组合。

(四)对学生实践技能培训不够

目前,许多学生只有理论上的电子商务,对未来要从事的职业概念模糊,存在着不确定性。很多高校以理论讲授为主,教师照本宣科、学生不理解现象严重,存在着学生不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必要的案例教学和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训环节,而电子商务方面的教材本身又存在着偏于定性方面的描述,深浅不一,案例和实训内容缺乏等问题。有些重视实务环节的高校也没有为电子商务学生创造更多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平台,实践环节只是以软件模拟实验为主,且软件设计的比较简单、陈旧、甚至脱离现实,导致学生在电子商务实习、创意、兼职创业等方面缺乏实践体验。

二、提高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实践技能培训研究

(一)明确专业技能培养目标

电子商务人才具有实务性、复合型、多元化特征。实务性特征是从网络和商务实践中发展起来的,而且还处在不断发展之中。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要突出实务性,在培养过程中使电子商务人才能够迅速理解、适应和进入电子商务实务环境,能够熟练操作并运作电子商务活动,具有从实务中学习和进步的能力;复合型特征反映的是电子商务人才应该拥有足够的技术和商务方面的知识作为基础,不但要懂得电子商务技术手段,还要求能将商务需求转化为电子商务应用,要熟知一些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商务运作方式和模式;多元化特征涉及到人类经济生活的所有方面、所有层次,而每一方面、每一层次都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需要不同的电子商务人才。比如, 有些岗位需要网络技术过硬的电子商务人才,而有些岗位则要求精通商务运作规律的电子商务人才, 有些岗位还侧重于需要掌握支付、物流和信息流的电子商务人才。

根据电子商务人才岗位要求的特点,设置不同人才类型和专业培养方向,针对于不同人才类型而设置不同实践技能培养方案。具体做法:1.对技术型电子商务人才实践技能的培养目标应该是精通电子商务技术、掌握电子商务技术的最新进展,同时还要具备足够的现代商务知识,善于理解商务需求,懂得如何以最有效的技术手段来满足实施商务运作的需求。2.对商务型电子商务人才实践技能培养的目标是精通现代商务活动,充分了解和理解商务需求,同时具备足够的电子商务技术知识, 懂得电子商务具体业务活动,善于提出满足商务需求的电子商务应用方式。3.对于战略型电子商务人才实践技能的培养目标是通晓电子商务全局,具有前瞻性思维,懂得理解电子商务理论研究,熟知至少一个行业或一种模式的电子商务理论与应用,能够从战略上分析和把握其发展特点和趋势。对这一人才的要求往往要高于其它两种类型。

(二)设立实践技能培养方案

要提高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首先要提升教师的实践技能。专业培养方向定位后,首要的任务是建立起一支能力强、素质高的多学科教师队伍, 使专业教师不仅具有较为扎实的学科知识基础,而且还精通某一具体行业知识,并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中有所成就;其次,要不断地完善实践教学环节,以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再次,要真正建立个性化的培养方面,使培养的学生满足企业不同方向人才的专业化需求。

1.提升教师的实践技能。提升教师自身实践技能素质是加强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实践技能培训的前提条件。第一,加强师资培训。可以重点组织电子商务专业实践课教师进行专业培训、观摩和相互交流。建议任课教师从讲授电子商务导论和实践课开始,注重研究和推广先进教学方法,多采用案例教学和课堂讨论。第二,要经常展开一些学术交流。比如, 经常组织电子商务专业学术带头人进行交流,就实践培养方案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充分的讨论和交换意见,有计划的安排人员参加国际性的学术交流,到国外去实地考察等。第三,鼓励教师多参与实践项目。青年教师应考虑抽出一定时间参加企业的实践活动,同时也可以吸收一些企业专业工作人员参与教学活动,以缩短市场与课堂的距离。

实践技能培训篇11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8C-

0060-02

一、高端技能型人才及其培养现状

高端技能型人才是指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水平、较高超的操作技能以及综合职业能力和专业基本素养,能够在工作中运用关键技术来解决复杂工艺,适应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专门人才。高端技能型人才能够在促进企业技术改造、提高企业竞争力、实现企业自主创新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高端技能型人才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实用性。高端技能型人才本质是掌握必需的专业基础知识,练就较强的专业基本技能,具备良好的实际应用能力。二是层次性。高端技能型人才职业岗位群是操作群体中的管理者――高级蓝领,以及管理群体中的运行者――银领艺术人才。三是技术性(实操性)。高端技能型人才的行为主体是知识与技能的应用活动,不是机械地模仿和简单劳动,是在“应知”的基础上“应会”的技术。四是引领性。高职教育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教育,不是培养廉价劳动力的教育。高端技能型人才是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创新者、技术骨干。

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实践教学。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实训,要给学生提供实训条件,理论知识水平达到技师要求,在技能水平达到一定的标准,如中级工、高级工要求。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既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也是职业教育的组成部分和高级阶段。因此,提升专业服务能力,与企业岗位技能要求对接,培养学生拥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具有较强的工程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社会培养大批优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在实践教学的环节上,通常会遇到一些实际状况,使实践教学不能完全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一是设备、仪表、元件、工具在实训操作过程中出现故障,在调整、更换中会影响实验的按时完成。二是学生对操作技能的知识要点预习不到位,在操作中边了解、边熟悉、边操作的状况会影响实验的进度。三是两次随堂实验课之间的时间间隔较长,不利于技能操作的温故知新。四是操作技能的学习和提高需要借助设备、仪器的实体来反复练习来实现。五是校企合作培训深度不够,多是简单合作,主要是订单式培养。学校根据企业需求量身定做,进行相应的课程开发,学校以企业为实习基地,双方签订合作协议,学校按协议为企业培养合格的人才多是在等等。为此,应结合目前职业技术教育的实际状况,充分挖掘和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实验条件,开发新的实训项目,激发学生的潜能,让课内的实践教学延伸到课外和社会的实际课堂,实现无缝和有机的连接。

二、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实践训练途径

(一)从教学大纲上确保实践教学课时

高职教育的理论以“适度为主”,项目驱动教学法、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法,都是这一观点的体现,因此,在整合课程编制大纲的时候,在教学文件上,统一确定实践课时应不少于该门课程总课时的二分之一,从而保证教学效果。比如电工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如学生的实践过程有一个连续而不是间断的实践课时,在课时上确保学生有一个较系统的操作过程训练。在实践教学中发现问题后,再从理论的高度去剖析和讲解,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和记忆,教学效果更佳。

(二)通过实验及故障的排除,练就专业基本技能

实验中,总是有部分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没有完成实验任务,一是学生没有按照电路接线;二是因元件本身存在问题;三是熟练程度不够。如学生在完成电路接线但调试不成功时,教师在帮助他们排故的同时,循序渐进向他们传授电路排故的方法。例如,电路在没接通电源的情况下,可采用电阻法检查电路的通和断,通过所测电路的电阻值找出电路的故障点;而电路在已经接通电源的情况下,则采用电压法,通过测量元件两端的电压值以寻找故障点,如三相异步电动机正反转电路的故障排除,四种常用机床电路的故障排除都是可以采用这种方法,从而快速找到故障所在。注重提高生产效率的企业,需要能快速、有效地排查工作现场设备故障并解决,这正是企业最企盼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也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专业基本技能,使其具备良好的实际应用能力的有效方法。

(三)通过专业俱乐部平台开发创造创新能力

1.通过内联组建。专业俱乐部是相同爱好者的共同联盟,可把专业俱乐部与专业的学习和提高有机地联系起来,利用专业俱乐部的特质,发挥实验室的资源优势,大力扶持俱乐部的健康成长。有序地开放实验室,为专业俱乐部提供一个学习、培训、技能训练的平台和实操机会,从实验设备、耗材、活动场所上,为其提供便利,让俱乐部定期地开展各种技能比赛,以赛代练,如电工技能比赛、焊接比赛等;另外,在俱乐中成员享受实验室资源的同时,也让其承担一定的责任:定期参与相关实验室的建设,以及设备元件的维护和维修等,不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俱乐部成员在工作中、实践中不断提高、提升专业技能水平和综合能力,不断成长。同时也为将来选拔参加区级、部级竞赛的队员打下坚实基础。

2.通过外延加强。有选择地把建立在大学生创业园基地的科技有限公司,引入学校实训中心,将1到2个有代表性的专业实验室与对口的科技有限公司建立共建合作关系,在公司享受学校师资、设备、场所的同时,要求公司提供给俱乐部学生一个全程参与的学习机会。比如,为学生提供开展俱乐部比赛的费用,给俱乐部的成员进行相关讲座;在进行项目的时候,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见识的机会,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指导俱乐部学生,让其参与项目的设计、安装、调试等过程,在学习中不断提高工程能力。

让俱乐部成为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补充,使俱乐部成员在实训中,掌握基本技能和技艺,不断进步和成长,进而有能力去接受各种专业技能比赛的挑战。这是培养学生创造、创新能力的一个良好和平台,在这平台他们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拓展自己的能力。在组织、开展俱乐部活动的同时,不少成员扮演了管理者的角色――高级蓝领,以及管理群体中的运行者――银领艺术人才。

(四)以赛代练提升专业技术操作能力

赛场如战场,竞赛从组队、训练、淘汰、训练、比赛等各个环节,随时都可能出现无法预知的状况,需要经过艰苦的技术技能训练和心理的历练才能胜出,这显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比如广西教育厅就定期组织电子操作技能大赛,部级的技能比赛也是定期地举行。学生在备赛的强化训练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专业操作技能,这是一个能得到区级、部级教育职能部门认可的绝佳锻炼机会,获奖者破格获得相应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这不仅能证明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操作能力,更是体现了参赛学生的胆识、毅力,是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创新者、技术骨干,无疑更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就业和创业。

(五)通过专业对口的勤工俭学夯实操作技能

积极帮助学生寻找与专业对口的假期的勤工俭学机会,一则使他们有机会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自己所学的与专业相关的知识,为工作服务,在工作中巩固所学的知识;二则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发现自己专业知识之不足、实际操作技能之欠缺;三则如在工作中发现问题,更能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渴望;四则可以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培养他们对专业的认同感。这是一个一举四得的事情,从中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接触到社会,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锤炼自己的专业能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这是一次集动手能力、创造能力、适应能力均可得到练习机会。

(六)在教师科研项目的实施中提高操作技能

学生的学习和实训不仅只是为了得到学分和考证,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科研项目当中,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学习和提高,将使用知识作为重要的学习手段,也为今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当专业教师的科研项目与相应的专业学生在知识方面有关联时,积极创造机会,激发有兴致且又爱好的俱乐部的学生,踊跃参加到科研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来。引导学生首先从他们所知所会的方面入手,提高他们的兴趣,然后再往进一步的指导,允许他们在失败中再次改进,脚踏实地完成每一项工作。让他们全程参与,从科研项目的立项申报,到立项后施工图纸的设计、设备元件的型号选择、购置等,都让学生知晓参与并提出宝贵意见,方案确定后再指导他们进行安装、调试、改进、再调试等,这也是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创造创新能力的一个有益路经。

【参考文献】

[1]孙友.电工基础及实训[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2]孙海潮.大学生安全教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实践技能培训篇12

临床技能包括:实际操作、思维判断、医嘱下达、人文关怀、医患沟通等方面。临床技能培训的主要目的:是将学生在课堂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实现自身位置的转变,由听课接受输入,到付出主动工作的过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重点的培训原则。我院是山西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晋城地区唯一的一所三甲医院。充分利用本院先进的教学设备、临床学科资源及具有丰富经验的师资队伍。发挥临床专家的积极性,积极探索临床临床技能培训与时间的新模式,取得显著效果。

1.临床技能培训与时间存在的问题:

1.1教师方面:

1.1.1教师的能力层次不一、水平参差不齐:目前我院临床带教老师学历、水平参差不齐,高校的不断扩招,刚毕业参加工作的一些年青住院医生,知识结构有限,外出学习进修机会少,医生个人自己的技能操作动手能力尚需进一步培养。因此不能满足目前医学生高标准要求,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生的实习质量。

1.1.2 授课能力欠佳 ,个别年青教师技能操作不够准确,特别是对操作的细节重视不够。例如动作不够规范、无菌意识差、有部分遗漏、不注意细节,这是影响实习教学的另一因素。

1.1.3 带教时间与精力不足 因临床工作繁杂琐碎,一线医生负责的任务繁重,且病床使用率和患者更换的加快、手术病例的增加、以及新技术的开展、患者要求的提高,特别是医疗文件的书写、与病人和患者家属的沟通等等,占据了许多时间,都使工作量不断加大,带教老师必须在完成大量临床工作的同时再负责带教,时间和精力都不够。

1.1.4 带教意识的淡薄 负责具体实习生带教的教师均为临床一线医生,存在着带教观念不够强、带教意识淡薄等问题。同时临床工作繁忙,人手紧张,实习带教工作常让位于常规的医疗工作。医生常重视作为一个救死扶伤的医生角色,而忽视了同时还是一名教师。认为反正带不过来,索性让学生毕业后到临床再慢慢去学。特别是碰到所带的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也就随他而去,日后工作能力到底有多高,与己无关。

1.2.学生方面

1.2.1 学生学习主动性缺乏 现在的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家庭娇惯、有惰性,总体上缺乏主动勤奋、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没有社会竞争意识,实习中往往缺乏工作热情和主动性。一个轮回下来,只学会了办出院,开化验单,专业知识和动手操作能力却无长进。现在学生写的病历不用放进出院病历中,书写病历相对马虎,老师对其病历的修改也很草率,写病历的水平得不到提高。

1.2.2 学生就业的压力 就业制度改革后,随着就业的难度增大,所以很多学生从实习一开始就四处联系工作,很多情况下要利用实习时间请假去面试等等。此事关系同学就业大事,老师不好阻拦,实习也就放在一边。此外为考研奋斗,为了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多一点筹码,很多学生选择了考研,实习时间成了这些学生的考研复习时间,对实习不感兴趣,有部分学生不重视甚至放弃了临床实践,更谈不上培养综合能力了。致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大打折扣。

1.2.3 缺乏与病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 实习生很少主动深入病房和病人接触。在临床科室中经常可以见到实习生端坐桌前,一人面前一本教科书,大家都在埋头看书。大部分实习生除了在早上查房时跟随老师在病房走一圈,其他时间基本不去病房,接触病人太少。有一学生回答科主任的问话时竟然回答:“问病史可有可无,辅助检查就可以诊断”。可见学生根本就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首先是实习生尚未学会如何与病人沟通、如何关心体贴病人、取得病人的信任。其次是还未掌握临床学习方法,不能结合实践。三者,还没有摆正自己的心态,又要管病人,又没有处方权,如何处理好这种矛盾心里没数,所以不能积极主动参与到临床工作中来。

1.2.4 学生知识结构参差不齐 我院实习生来自不同等级的学校,各校教学方法不一,学生(特别是扩招生或自费生)的知识结构参差不齐,接受能力不一样,给带教带来一定难度。另外,医院对学生的管理没有实质性的利益关系,也就是说对学生没有具体的量化考核管理制度,对学生实习表现的好坏医院无权作出相应的奖惩处理。

1.3 病人及社会问题

1.3.1 医疗环境与医患关系的影响 社会不断进步,法律逐步完善,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日益增强,医疗纠纷呈上升趋势,给学生实习带来了负面影响。 医疗纠纷、举证倒置使带教老师不敢放手,学生不具备执业医师资格,无实践经验,动手操作可能引来不必要的麻烦。所以动手的机会就少之又少。这严重影响了实习生的操作能力。更有甚者,有些病人拒绝让实习生询问病史和查体(这在临床见习中更为常见),这大大挫伤了同学的求知欲望,严重影响实习教学效果,很不利于未来医生的培养。

1.3.2 病人自我保护意识增强 病人要求有知情权,隐私权,每项操作都需向病人交代清楚。实习生缺乏社会经验和与患者沟通交流的技巧,不能简单通俗地对患者进行相关知识宣教。

加上患者缺乏对实习医生的技术水平的信任度,这样病人大多拒绝学生操作,减少了动手机会,使实习成为走马观花,形同虚设。只有理论,没有实践。

1.4 目前临床技能评价存在的问题忽视技能考核,培训标准不统一。技能考核成绩相差较大,临床技能评价水平参差不齐 临床技能是医学生将来的工作的重点,各医院对学生进行临床技能的评价水平参差不齐,各行其道。有的医院只进行出科理论考试,无出科技能考核;有的医院甚至以出科鉴定代替技能考核。没有统一规范的技能评价体系和量分标准.

总之:行业的要求不断提升,对伦理道德的不断重视,以患者为学习对象的传统的教学方式存在问题,既要保护患者隐私、又要学生实践,二者无法兼顾,有时为了减少麻烦,就减少了学生动手的机会。致使学生只能写处方、写病历,至于查体、上手术等动手的机会很少。再加上学生的实习积极性问题,教师带教水平及责任心等造成医学院学生临床技能的水平低下。

2.为了提高医学院学生的临床技能,我科根据实际情况摸索出一套临床教学及培训的模式,取得明显效果

2.1入科前准备:

2.1.1创造良好外部条件:(1)、我院已配备多媒体电脑、幻灯设施。(2)、保护患者隐私的床边隔帘已经使用。(3)、今年我科又申请胃镜检查模拟人,便于进行胃镜实习及进修人员的教学。

2.1.2调动学生实践学习的积极性,进行入科前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就业观、考验观、人生观,形成学生培养临床能力的内在动力,激发学生为医学献身的精神。激发学生为患者解除痛苦的思想。实践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提高知识应用的重要环节。

2.1.3使学生认识实践的重要性:告诉学生,实习是学生时期的最后阶段,一定要珍惜,不懂时随时提问,任何问题都不过分,因为是学生。而1年以后工作后,成为医生,所提的问题时,自己也会考虑是否天真?是否可笑?能提吗?会影响进步。

2.1.4宣讲科室实习纪律:不允许不请假不上班,不能迟到早退,实习课不学到位,实习课结束后要参加考试等。

2.1.5对带教老师进行三基三严培训:如果老师能够在临床实践中处处按照规范进行,同时提醒同学该注意的一些细节问题,对学生的提高帮助更大。2.2入科后工作:

2.2.规定临床技能培训项目、建立教学管理监控系统:

2.2.1我科非常重视临床技能培训,学生入科后科室教研室(组长由科主任担任)根据教学大纲,首先制定定期定时的操作及理论教学计划,并要求每次教学有组织、有安排、有实施、有记录。

2.2.2、细化在我科实习期间技能培新项目、体格检查、病历书写、临床操作技能的任务及指标。每项教学均以分数来评判,体格检查一项不合格1分,技术操作一想不合格1分、顺序混乱着扣1分,病例书写扣分标准按照《山西省病历书写规范评分标准》评判,超过15分

2.2.3临床实习时,为保证实习医生的临床教学质量,使临床教学工作科学化、制度化,我科实行教学干事负责制。由教学干事具体负责组织、监管学生学习,观察学生书写、操作中的每个细节,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问题,根据每个学生的操作、书写及沟通、思维等方面能力打分。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手把手纠正。

2.2.4 教研组监督带教老师,监督带教老师的教学过程是否认真、尽力,使之能为学生进行有效、规范、准确的教学,要求带教老师把教学作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严禁只看病人不教学生,对不能完成规定教学任务的,从当月工作考核的奖金中体现。

2.3、严把出科关

2.3.1 制定一套完好的出科制度:医学生的临床技能的培训是培养合格临床医生的重要途径,也是医学教育的重点和难点,是决定所诊治患者疾病治疗效果的的关键。所以出科的学生是否合格是判断学生在该科实习的效果。我科实习医师出科包括考试及出科考核,出科室时由教研组统一进行技能考试及闭卷考试。最后签字通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