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减碳的方法合集12篇

时间:2023-06-02 09:01:29

节能减碳的方法

节能减碳的方法篇1

随着2009年11月25日中国宣布了“碳减排”目标,“低碳经济”的提法在2009年年底迅速兴起,“碳减排”也在2010年年初渐渐成为了最热的新闻关键词之一。然而,长期以来媒体“碳减排”的相关报道存在若干误区。笔者择其较为典型的部分,试辨析如下。

一、二氧化碳不是大气污染物

在媒体报道中不难见到这样的新闻标题:《商用车二氧化碳污染严重》、《“清洁煤炭”技术可减少二氧化碳污染》、《降低污染,把二氧化碳埋藏在海底》……这些文章中都把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等作为大气污染物来看待。实际上,从法律角度分析,目前在我国二氧化碳还并不是大气污染物。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没有明确列举大气污染物的种类,按照该法第七条规定,我国法定大气污染物的种类,实际是由国家《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GB16297―1996)以及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行业性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具体规定的。《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规定了33种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限值,“二氧化碳”并不在其列。而其他标准虽有的与规定略有不同,也都没有列入“二氧化碳”。如《广东省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标准》中规定了37种大气污染物,把“一氧化碳”列入其中,但是也没有把二氧化碳作为大气污染物加以限制。其实,二氧化碳是否应列入大气污染物名单,在法学理论界依然有争议。作为自然界不可或缺的物质,把二氧化碳简单地看成是一种污染物,也确实是值得商榷的。

二、“节能减排”中的“减排”,其实并不是“碳减排”

“节能减排”几乎成为有关“低碳”新闻报道中最常见的词语之一。实际上,作为我国一项政策的“节能减排”,现阶段是指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约束性指标”。“节能减排”中的“减排”一词根本不是指“碳减排”,而是指“主要污染物减排”。“节能减排”作为政策名称出现时,“减排”的含义是非常明确的。如2007年11月17日《国务院批转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及考核实施方案和办法的通知》,通知中的“减排”对象,就专门是指“十一五规划”确定实施排放总量控制的两项污染物:化学需氧量(COD)和二氧化硫。虽然,“污染物和温室气体主要源于化石燃料的燃烧,两者具有一定的同源性,其控制手段也有一定的一致性”、“以二氧化硫为主的污染物减排对温室气体减排有明显协同作用”①。但是,把法律上不是大气污染物的二氧化碳,当成了着眼于“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的“节能减排”政策中的“减排”对象,无疑是一种误读。

三、节能未必减排、减排未必节能

现在,很多“碳减排”新闻报道默认了这样一个前提:“碳减排”是“节约能源”的必然结果。甚至认为“节约能源”和“碳减排”是一体的。于是,不少报道也就专注于《节约能源法》等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的实施,将之视为实现“碳减排”的“不二法门”。实际上,消耗的能源较少,不代表二氧化碳排放较少。以中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情况比较为例:美国2008年能源消费总量为2299.0百万吨标准油当量,中国为2002.52百万吨标准油当量②,美国消耗的能源远多于中国。但是,2008年 “中国和美国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大体相当”③。中国能源消耗少于美国的情况下,碳排放却与美国“大体相当”,主要原因是“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煤炭的“单位热量二氧化碳碳排放量”高于石油和天然气),低碳能源使用偏少。通过比较也揭示了这样的事实:节约能源只是实现“碳减排”的途径之一。能源结构不调整的情况下,很有可能出现“节能不减排”的情况;而扩大能源结构中低碳能源的比例之后,消耗能源增多,碳排放未必增多。寻求“碳减排”的政策路径,不能视野单一,只在节约能源方面下功夫。

值得注意的是,其实存在“减排不节能”的情况――把排放的二氧化碳收集起来,用各种方法储存以避免其排放到大气中的“碳捕集与封存”(CCS)技术,是现阶段公认的短期实现“碳减排”最重要的技术之一。但是碳捕集与封存技术却是“一项高耗能、高成本的技术”,按我国目前火电厂的情况,使用这项技术“增加了1/4的耗电量、耗煤量”,“发一度电几乎要增加30%~50%的能耗”④。为了实现“碳减排”,在这种情况下其实和“节约能源”背道而驰了。■

参考文献

①《中国污染物减排显著带动二氧化碳减排》,新华网,09年12月15日

②《气候变暖变冷对中国都是巨大挑战》,中国能源网,2010年1月25日

③《中美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大体相当》,《中国经济导报》,2008年10月30日

节能减碳的方法篇2

新时代,人们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在低碳经济视域下,对节能减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提升节能减排效果,人们必须结合低碳经济的变化,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工作。2018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要求“深化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加快构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1-2]。当前,我国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工业会排放大量温室气体,为了提高节能减排效率,人们要系统分析低碳经济的变化,优化节能减排方法。同时,节能减排理念必须贯穿于项目全过程,才能有效地降低能耗。

1低碳经济的概念

从社会总体发展来看,社会发展离不开经济和文化的融合统一,受不同经济模式的影响,不断发生变化。为了有效地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企业可以改革创新制度,从根本上降低能源消耗,创建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加大保护环境力度。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已经具备一定的节能减排意识,但是仍有部分企业盲目追求短期经济利益,不重视节能减排,污染物排放不达标,造成环境污染。所以,企业要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有效结合经济发展指标,合理调整经济结构,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3-4]。从当前社会的总体发展态势来看,节能减排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为了有效降低低碳经济的节能成本,人们就必须革新观念和技术,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2低碳经济视域下的节能减排改进之处

2.1节能减排效果不是非常显著。总体而言,我国企业的节能减排程度仍然处于比较初级的水平。尽管许多企业具有节能和排污设施,但是许多企业仍然采用比较传统的生产方式,使得节能减排还存在很多问题[5-6]。从某种程度上说,效果还不是非常理想。目前,很多企业还没有建立完善的排污系统,急需完善。低碳经济时域下,人们要有效分析污染变化,做好污染控制,提高节能减排的整体效果。2.2未构建低碳经济发展体系。从节能减排整体发展进程来说,目前,各企业的节能状况仍然处在一种不均衡的状态。特别是节能环节非常多,我国企业的节能减排技术水平较低。同时,低碳指标也不完全相同,使得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加上缺乏规范标准,很大程度地阻碍了节能减排的全面实施,低碳经济运行成本也不能得到有效控制。2.3城市生态环境的破坏。当前,建筑业能源消耗过大,严重污染环境,绿色建筑设计已经成为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城市绿化的目的是充分发挥绿色植被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中的作用,保护和提高城市的生物多样性。但是,一些地区盲目引入外来植物,忽视了物种对环境的适应能力[7-9]。城市化会破坏森林植被,威胁以森林为主导的自然生态系统,影响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因此,在城市化推进的过程中,人们要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3低碳经济视域下促进节能减排的有效方法

新时代,我国城市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提高发展速度,保证发展质量。企业要合理利用各项资源,降低生产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量。节能减排可以促进我国城市快速发展,提高发展质量[10-12]。低碳经济视域下,人们要不断探索提升节能减排效果的有效方法。3.1落实节能减排责任,加大执行力度。当前,企业要积极落实节能减排责任,加大执行力度,有效地实施节能减排,顺应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各级政府要深刻地认识到节能减排的重要地位,合理配置公共资源,通过一系列手段推动节能减排责任的落实。除此之外,也应该强化每个企业的责任。企业必须遵守有关节能减排的法律法规,履行职责,自觉开展节能减排工作。3.2优化节能减排环境。当前,城市要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节能减排环境,有效地提升竞争力,促进节能减排切实落实。人们要结合节能减排要求,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构建以节能减排为核心的生态环境体系。同时,要采取不同层次的节能减排措施,对工业生产设备进行改造升级,积极提倡节能产品的开发与推广。3.3进一步构建节能减排的市场机制。现阶段,企业要优化生产模式,进一步构建节能减排的市场机制。因此,企业要结合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做好环境污染控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有效地采取综合措施来提高节能减排效率,最终建立完善的节能减排市场机制。3.4项目规划环节融入节能减排理念。项目规划环节,人们应树立节能减排理念。例如,新能源和新材料的研发与应用,可以提升建筑节能效果。因此,建筑结构设计要贯彻绿色设计理念,以有效降低建筑能耗,满足节能减排要求[13-16]。绿化屋顶和墙体可以提升节能效果,已逐步应用于建筑领域。设计者要将绿化与建筑外部维护构件相结合,使建筑同时具有节约能源、美化环境、耐久性高三大功能。如果设计存在缺陷,可能会导致建筑漏水,不仅会影响节能效果,更会影响用户的正常使用。3.5加大节能减排宣传力度,倡导低碳环保生活方式。人们要采取多种方法宣传政策,营造良好的环境保护氛围,逐步将低碳环境意识渗透于生活中。同时,要使用不同的宣传方法,如电视、互联网和新媒体等,让更多人参与节能减排行动,达到多层次的宣传效果,推动节能减排工作有序开展。所以,要不断完善节能减排宣传机制,有效地提升节能减排效果[17-19]。企业应该积极地参与节能减排宣传活动,有效地开展节能减排工作。为了实现节能减排目标,人们要积极倡导低碳环保生活方式,大力发展低碳经济[20-22]。

节能减碳的方法篇3

根据国家发改委《关于切实做好全国碳排放交易权交易市场启动重点工作的通知》一文要求,计划2017年启动全国的碳交易市场,这促使企业管理层在战略层面和执行层面都要更加重视碳资产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影响。但相对于国外,碳资产相关的概念似乎还有些陌生,什么是碳资产,什么是碳资产管理,企业如何高效地管理碳资产,都需要我们进行探讨和分析。

区别于国际碳市场,目前中国主要采取的是自愿减排(VER)和现货交易。在低碳经济时代,企业如何进行碳资产的有效管理,使得风险最小化,收益最大化,提升碳资产的经济总价值,增强企业的持续竞争力,是企业管理碳资产的最终目标。

二、碳资产及碳资产管理

(一)碳资产及碳资产价值

为了响应减排号召,2005年《京都议定书》提出各国应该协作限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这使得减排量、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成为企业的资源,具有商品价值的属性,我们即称之为碳资产。碳资产可利用、可交易、可存储、可抵押。目前,随着研究和实践的不断深入,碳资产不仅包括政府定期定额分配的碳排放指标、通过CDM认证减排项目获得的温室气体减排量和通过交易获得的碳资产等这些本身能给企业带来直接收益的资产,还应该包括企业的碳管理技术、理念、政策等方面。本文对碳资产的定义是动态的、广义的,除了传统定义以外,本文所指的碳资产还包括企业清洁生产过程中利用的低碳技术、重新选择能源消耗较少的原材料、间接减少碳排放的生产工艺和消费方式、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和管理等提高碳减排价值的管理方法以及这一清洁生产过程中效率的提高带来的巨大影响。因此,本文的碳资产不仅包括带来显性收益的直接资产,而且包括带来隐性收益的间接资产,是能够实现碳减排价值资源的总和[ 1 ]。

可以将清洁生产量化为具体的指标,明确其给企业带来的效益增加。美国等发达国家在此领域初步取得了成就,可以借鉴并引入产品生命周期理论(LGA),通过生产周期清单分析(LCA),直接和间接收集全过程的原始数据,使用合理的技术方法对数据进行加工确认,并进行作业单元分析,输出分析结果。管理者可以对数据进行质量评价和重要输入输出的敏感性分析,衡量企业具体过程对环境的影响,采取定性和定量的改进措施,改进企业的投入与产出,达到清洁生产的目的。

(二)碳资产管理及其策略

碳?Y产管理是企业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质体现了企业对碳资源的精细化管理。企业应该仔细识别出广义的碳资产,计算分析各碳资产的边际贡献,将碳资产价值贡献进行量化,便于针对性地规划和管理,实现碳资产的保值增值(见表1)。

三、碳资产管理的实施框架

良好的碳资产管理有利于优化调整产品结构,通过加强技术创新、调整商业模式等途径来增加企业的收益。研究碳资产管理体系的实施框架,能够寻求一条获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平衡发展的途径,从制度层面了解如何高效地进行碳资产管理,保障碳资产价值的实现。

目前大多数国家对于碳资产的管理是从宏观调控入手,通过政策法律法规来引导企业进行碳减排,但是从微观角度,企业如何进行高效的碳资产管理并进行低碳管理再造,至今没有一个肯定的答复。可以从碳盘查、碳预算和碳绩效三个角度构建企业管理碳资产的理论框架,指导企业进行科学管理[ 2 ]。

(一)对企业自身进行全面的碳盘查

政府定期给企业发放碳配额,管理者预测单位的碳资产,在交易市场上买卖投资,及时披露碳资产的可靠相关信息,都需要基于可核查的历史数据进行分析,因此盘查企业的碳足迹作为碳资产管理的第一步,对企业至关重要。

由于碳资产识别的复杂性,自然而然进行碳足迹评估也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从研发设计到最后的生产销售,企业的整个经济活动价值链都包含了广泛的碳资源,企业可以使用ISO14060和PAS2050碳足迹新标准,动态监测各环节的碳排放,帮助企业开展碳盘查工作。为此企业可以编制碳盘查管理文件,明确碳盘查的对象范围和工作标准。碳盘查可以从产品碳盘查、项目碳盘查、区域碳盘查和组织碳盘查等多角度出发,收集相关的资料,用科学的方法整理计算企业直接和间接的碳足迹,再按照相应的准则进行成本核算,最后编写相关的碳排放清单或者碳盘查报告。企业进行碳盘查后,可以结合碳披露项目中同行业的可比数据,分析自身的碳风险,优化企业的生产流程、产品结构、资源配置和地域分布。

碳盘查过程中,企业可以借助信息化,利用物联网实时监测企业的能耗情况和碳排放量以及一段时间内企业碳资产排放的趋势分析。管理者可以借此对企业碳排放的整体状况有个宏观的把握,制定针对性的战略。

(二)加强碳预算管理,构建碳预算体系

通过前期的碳盘查,企业了解了自身的碳排放现状,在此基础上可以寻找减排空间,结合政府每年的控排目标和预期的分配额以及历史数据与同行业竞争对手的数据,可以预测企业未来的碳排放变动情况,做出合理的碳预算。

碳预算管理工具是企业碳规划与碳控制评价的基础,要求从产品的设计和研发、材料的采购、能源结构的选择、投融资和生产安排等各个环节发掘企业的碳价值,权衡碳排放配额、碳减排能力、碳收益与碳成本,以最经济、最合理的方式安排企业的日常生产。同时,管理层将计算的碳预算排放量通过合理的方法分解到各生产环节和责任中心,可以鼓励员工发挥主观能动性,激励企业寻求新的技术和方法,考核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

1.企业碳预算设计思路

在进行碳预算前,应该了解自愿减排机制下,由于减排活动会在短期内直观地给企业带来直接费用,很多企业出于“经济理性人”假设都不愿意对碳资产进行主动管理,这个误区应该摒弃。要清晰地认识到,企业如果实施碳资产的相关活动,主要带来三种成本费用的增加[ 3 ]:(1)购买低碳原材料和使用替代性清洁能源会额外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2)购买节能设备、外购或者自主开发新技术、CDM项目的核查与认证会增加企业的资本支出;(3)企业运输方式改进和废物回收与利用过程中增加的成本。同时,实施减排活动也会增加收益:(1)由于实施减排活动,企业的实际排放量小于政府分配给企业的碳排放配额与CDM认证带来的碳减排量之和,通过市场出售,企业可以获得额外收益;(2)由于实施减排活动,企业避免缴纳碳税和相关的?头VС觥R虼耍?企业在进行碳预算时,可以对成本和收益进行对比,从而选出最有利的方式[ 3 ]。

此外,在进行碳预算规划时,应该基于以下碳预算平衡公式:

本期碳排放量预计数=上期碳排放量实际数+本期碳排放量增加数-本期碳排放量减少数;

碳排放预算数-碳排放预计数=减排量;

本期碳排放净额交易收入(包括因实施减排活动而获得的政府补贴)-本期碳排放成本(包括未实施减排而增加的营业外支出)+再资源化折算收入=本期碳减排净收益。

因此,当碳减排净收益大于0时,企业的减排措施有效,企业可以在此基础上不断调整以使净收益值增加;当碳减排净收益小于0时,企业应该及时提出应对措施,选择替代性节能减排方案。

2.企业预算管理设计流程

图1是构建的碳预算体系,主要应用生命周期理论,从企业的各环节进行有效管理,具体的减排量可以根据国家颁布的核算指南进行计算,企业的成本和收益可以利用机会成本和差量分析的方法,根据市场上的单位交易价格进行核算,达到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方便企业反馈调整,并将责任落实到具体环节和部门。当然,企业可以进一步拓展,具体分配到每一个作业层面,实现精细化管理。

(三)构建碳资产管理绩效评价体系,评价企业碳资产管理的运行

企业在每年年初或者上年年末制定企业的碳资产预算管理,为了保持一贯性,在年末评价企业的碳资产管理,反映预算的执行力度,评价企业低碳管理的效率和效果以及实施该过程的经济性,同时方便企业做出下一年度的预算。传统的绩效评价系统重企业的经济价值轻企业的社会责任,满足不了利益相关者对于环境的要求。对碳资产管理进行绩效评价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碳管理的组织维度、碳管理的过程维度、碳资产管理的结果维度[ 4 ]。本文将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相结合、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结果与过程相结合,考量低碳绩效评级指标,构建业绩评价体系,对各个部门和流程进行绩效考核,调动员工参与低碳经济建设的积极性,见表2所示。

在进行定性分析时可以结合使用问卷调查法或者专家法,并将定性和定量指标使用层次分析法或者经验法赋予一定的权重,计算确定指标的综合值。这些指标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尽可能考虑各种显性和隐性的碳资产,全面、客观地反映企业管理碳资产的效果。根据绩效评价的结果找出问题,进行绩效改进,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争取在下一个绩效周期有效达成绩效目标。

四、碳资产管理绩效评价的运用

“十三五”期间,全国碳交易市场将全面覆盖电力、化工、钢铁等能源消耗和污染较高的八大行业,钢铁行业作为资源和能源密集型企业,是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大户,也是中央确定的首批控排行业。

(一)公司背景介绍

上海宝钢经过30多年发展,目前是中国最大的也是现代化程度最高的钢铁企业,生产的产品主要应用于家电、石油化工、机械制造、能源交通、航天航空、核电等重点行业。作为第一批试点企业,宝钢积极履行责任,配合上海市政府制定钢铁行业碳排放量的核算方法。

(二)公司的碳资产管理实践

上海宝钢作为第一批主动实施碳资产管理的企业,其在碳盘查、碳预算和碳绩效评价方面提出了很多创新性的思路和框架体系,采取了各种硬减排和软减排措施,不断完善自己的碳资产管理,超额完成了每年制定的减排目标,取得了超额收益。

1.严格根据准则制度,开展碳盘查

2013年,国家发改委颁布了《中国钢铁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试行)》,明确指出了钢铁行业温室气体排放的核算方法,企业应该根据相关指南,开展全方位的碳排放统计和盘查工作,厘清自身总排放量和各环节的排放量。

2.开展碳预算管理工作

从宝钢的社会责任报告和可持续发展报告可知,企业每年年末基于本年的情况对碳资产作了预算管理,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第一,全过程利用低碳生产工艺技术,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公司投入大量的精力,密切追踪学习低碳工艺的最新技术,率先在行业中引用先进技术,增加了新能源和低碳燃料的比例,不断改进了产品结构。企业2013年开始开发90MWP金太阳光伏发电项目,2015年项目完工,该项目预计年发电7 000余万千瓦?小时,增加了企业的碳减排量;电厂大型风机变频节能改造使得企业每年节约CO2 共计21 000吨;硅钢、冷轧、热轧压缩空气系统节能改造项目节约标煤13 095吨,节电量4 365万千瓦?小时,相当于节约30 000吨CO2,增加的减排量通过在市场上交易企业获得了收益。

第二,返生产利用冶金固体废弃物,节约能源,减少排放。公司利用回收技术二度使用废弃物,降低了原材料消耗量,提高了利用效率,节约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在副产资源的利用方面,工业固废利用在源头减量化、返生产合理利用、合规性处置方面均按照计划有秩序地推进,资源综合利用率不断突破,2015年实际高达99.4%,副产资源返生产利用率也增加到26.9%,公司不断循环反复利用企业的资源,实现了全过程的节能减排。

第三,开展绿色低碳产品,实现产品绿色化。一方面,企业率先通过ISO14001体系认证,要求上下游供应商拥有相关的环境认证,保证产品的绿色低碳化,实现清洁生产;另一方面,企业主动开发和推广以取向硅钢和高强钢为代表的高能源效率的产品和系统,研发推广有关的节能环保技术,向利益相关者提供生态优良的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

第四,引入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将成本精细化到每一个产品,便于成本的计量和考核。2010年宝钢积极参与世界资源所和可持续发展理事会开发的、提供核算单个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和企业在整条价值链上涉及的温室气体排放的方法学的温室气体盘查议定书的测试,表明主动开始接受碳盘查。2011年企业首创产品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制定系统科学的方法,记录了钢铁产品的碳足迹,留下环保“履历”,为实现低碳排放提供了数据。

同时,企业主动公布产品环境绩效的相关信息,方便利益相关者比较企业内部和外部不同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影响;自愿披露环境信息,主动承担企业的社会环境责任;资源共享与循环利用,助力城市废气处理;宝钢在企业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将环保问题纳入企业的管理战略,恪守承诺建立了企业良好的声誉,增加了企业的无形资本和竞争潜力。

根据提供的数据可知,企业2015年加大环境管制力度,免缴资源综合利用所得税0.26亿元,出售碳排放权12万吨共产生收益183.9万元,企业每年认真做好预算工作,发挥了预算的引导作用。

3.构建碳绩效评价体系,考核企业的碳资产管理工作

供给侧改革方针的提出增加了钢铁行业的压力,在大环境下构建企业碳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宝钢十分重要,有助于企业更好地评价反馈碳管理工作并采取应对调控措施。企业根据绩效评估结果对不合理的流程、非低碳产品、没有低碳意识的部门人员进行及时更新调整,鼓励企业开展低碳工作,提高员工的低碳环保意识,改良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有助于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更好地评价和监督企业环境责任的履行,有助于企业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的成功转变。

近几年,宝钢在组织层面对环境问题作出了明确规定,也一直在努力改善企业的治理环境。这里主要比较2014年和2015年企业的报告,将定性指标量化,可以得出企业碳资产管理绩效的变化。

节能减碳的方法篇4

低碳经济是一种以能源的清洁开发与高效利用为基础,以低能耗、低排放为基本经济特征、顺应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要求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我国企业在经济建设过程中,也要顺应低碳经济时代的要求,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就企业发展低碳经济,我国正在努力制定相关的法律制度和政策,我国现有的低碳经济发展方面的法律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仍然存在诸多的问题,比如环境法内容规定比较概括和原则,缺乏配套实施法规,应当建立起一套与低碳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法律体系,使各个部门法之间能配套实施。此外,还通过对企业征收低碳税等方式,倡导企业低碳运行,同时鼓励企业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开展低碳技术研发,以推动企业的低碳经济发展。

为了保障低碳经济的运行,我国先后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吸收和借鉴了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相继颁布并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矿产资源法》、《煤炭法》、《电力法》、《环境影响评价法》、《清洁生产促进法》、《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多部法律,其中《可再生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以及《清洁生产促进法》更是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具体方面来推进低碳经济运行,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实现节能减排,加强对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这样一来,使我国的企业在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方面有法可依,同时,也从法律方面规定了企业低碳经济发展义务,明确了企业的低碳责任。但总体来说,我国在发展低碳经济法律体系方面仍然比较薄弱,相关立法体系还不完善,石油、天然气、原子能等主要能源领域法律仍然缺位。

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国家的政策也给予大力支持,全国“两会”上,低碳经济成为热点,把低碳之路、节能减排行为真正落实到每一家企业,每一个产品。国家和政府对率先执行低碳技术的人和企业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同时对于低碳产品的推广给予价格竞争优势,由此来推动低碳产业的公平发展。但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发展低碳经济应该注意公平性问题,利用市场调控来解决碳控制的高成本和高投入问题,采取有效的价格制订政策,推动低碳经济发展。发展低碳经济是大势所趋。

虽然我国已经从法律和政策方面支持企业发展低碳经济,但是现行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与政策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

首先,我国在企业发展低碳经济方面的政策法律体系不够健全,还处于较低水平。在立法体系中,中国的相关立法并不完善,以石油、原子能、天然气等能源资源的单行法律仍然没有。法律制定也不够细致,遇到具体问题,无法实施,再有,虽然用税收优惠、补贴奖励手段来鼓励公众与企业参与发展低碳经济的活动,但是没有细化奖励方式与程序,难以实施。

其次,政府对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调控手段有限,我国当前企业的节能减排指标主要依靠行政指令来推行,各地方政府将指标划分到下一级地方政府部门,层层分解指标企业,具有行政色彩。我国的大多数大型国有企业特别是一些国有垄断企业,利用自身的优势,能源浪费现象严重,节能减排的意识单薄,企业节能减排的内在意识和来自外界的压力都不足,达不到约束企业的效果。甚至还有一些地方政府,为了维护本地方的利用,达到解决税收和就业的目的,保护和支持一些工艺落后,设备陈旧,高能耗,高投入的企业,与国家的节能减排要求相违背,从而使地方企业发展低碳经济阻力重重,节能减排政策难以实施。

再次,由于缺乏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也使得低碳经济难以运作,相对国际社会而言,我国能源价格偏低,造成企业对能源的节约意识淡薄,能源浪费比较严重,而国际对能源的浪费没有惩罚措施,环境资源保护的费用征收也普遍较低,例如企业的排污费征收,对企业起不到威慑作用,导致国家的限制,激励政策形同虚设,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能源浪费现象仍然严重。政府应该加强引导,加大奖惩力度,通过政策来刺激和鼓励企业的低碳生产方式,并通过法律严惩企业的高能耗与高排放,通过法律与政策相结合,真正促使企业实现低碳经济发展,国家还应当对发展利用新能源,新技术的企业实施经济支持和有效保障,使企业的低碳技术能应用于民生,促使低碳经济良好和健康发展。

总之,对我国企业发展低碳经济,国家仍然是从两方面提供平台和保障,首先应重视制定能源生产和能源转换过程的相关法规。在加快制定《能源法》的基础上,根据《能源法》的精神,对《煤炭法》《电力法》的内容进行进一步修订,更强化清洁生产,低碳能源开发利用的激励政策。此外,还要修订《节约能源法》及相关政策。配套制定:《节约石油管理办法》、《节约用电管理办法》、《建筑节能管理办法》等。制定《可再生能源法》,实现可再生能源的不断再生,不断利用,保护地球环境。对可再生资源建立合理的保护,科学的利用体制,从而优化我国的能源结构,更多的利用包括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资源,更有力的推动发展低碳经济。在制定这些法律的过程中,要吸收和借鉴发达国家的立法,用以补充我国立法的不足,并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制定发展低碳经济的促进法,以完善的低碳经济法律体系去引导企业发展低碳经济。

国家还可以在税收方面加强对企业低碳运行的约束,可以对企业开征新的税种:碳税,如果企业要使用汽油、航空燃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产品,将对企业按其碳含量的比例征税,迫使企业减少对这些燃料的使用,目前,从全球的气候发展趋势来看,由于企业的排放量增加,导致温室效应越来越明显,全球气候越来越恶劣,对企业征收碳税,势在必行。开征碳税,在经济上对企业施加压力,使企业想方设法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这样,国家就通过市场手段达到了资源的优化。抑制石油能源的消费,进而达到减少二氧化碳及其他污染物排放的目的,从而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降低能源消耗并加快节能减排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实现对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企业和产业的优胜劣汰,把征收的这部分钱可以专门用于对超额完成国家减排指标和使用碳回收技术等节能减排新技术的企业进行奖励。通过低排放及使用减排新技术可更进一步获得竞争的优势与减排动力,最终促进中国企业自身的升级与转型。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企业生产中温室气体排放引起全球气候变暖,我国企业应该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我国企业可以自我创造发展低碳经济的机会,向国外企业学习先进经验,使一些重点行业的节能减排技术在市场上有竞争优势,实现优胜劣汰,并尽早到达碳排放和能源消费的拐点。世界各国都在提倡发展低碳经济,这是后工业化社会的发展要求。各国都想通过此实现资源节约,从而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中国现在所处的发展阶段,单纯依靠企业的力量,还不能比拟发达国家水平,发展经济、减少贫困,满足就业仍然还是我国企业发展的任务。为了促使企业发展低碳经济,我国国家也应该通过政策手段促进企业的低碳发展,政府应该通过媒体,积极倡导低碳社会的生产、消费方式,大力开展低碳经济宣传活动,引导企业开发低碳消耗的商品。政府在采购物资时,也应当采购低碳经济发展优势企业的产品,政府应将低碳理念贯彻到城市建设、公共交通网络建设等各项公共事业发展中,培养和提高“低碳领导力”,政府同时应当扶持企业,制定长远发展计划,帮助企业组织开展有关低碳经济关键技术的科技攻关,并优先开发新型的、高效的低碳技术,包括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鼓励企业积极投入低碳技术的开发、设备制造和低碳能源的生产,逐步形成低碳农业、低碳工业、低碳服务业等完善的低碳经济体系。

中国企业如果不能尽快实现包括低碳化在内的发展方式的转型,出口产品被征内含碳排放的边境调节税,或面临其他与气候相关的贸易壁垒和制裁等其他风险将会阻碍中国经济的发展。因此,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现阶段。遵循经济社会发展与气候保护的一般规律,顺应发展低碳经济的潮流和趋势,同时根据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国家利益,寻找一条具有中国企业特色的协调长期与短期利益的双赢低碳发展路径就成为现实的迫切需要。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之路。为发展低碳经济创造条件。我国需要发展高能效低碳排放的产业,来解决重化工业过度发展带来的资源能源利用率低、污染物排放量大的环境问题。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完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根据不同的行业,适当提高建设项目在环保节能等方面的准入标准。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抓紧制订出台可再生能源中长期规划。推进风能、太阳能、水电、沼气的利用。催进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创新发展模式,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将减量化放在优先位置,从生产环节入手,推进资源能源的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变废为宝,化害为利。加强制度建设,强化目标责任制的落实和评价考核,切实完成“十一五”规划提出的约束性指标。

此外,企业的低碳发展还应加强国际间的合作,我国企业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先进适用的低碳技术;参与制定行业能效与碳强度的国际标准、标杆;使我国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低碳技术、设备和产品达到国际先进乃至领先水平。要积极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体系,参与全世界的碳市场,促进低碳交易机制在中国的发展,为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探索新的合作模式。

企业发展低碳经济是个系统工程,需要统一认识,健全法规,完善规划、夯实基础,落实各项保障措施,全面推进我国企业应对气候变化事业发展与改革各项工作。

参考文献:

[1]宋彪.论可再生能源法的强制性规则.江海学刊.2009,(3).

[2]王利.低碳经济:未来中国可持续发展之基础——兼谈中国相关法律与政策的完善.池州

学院学报,2009.4,23(4).周宏春.发展低碳经济的现实意义及政策建议.

[3]刘兆征.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选择.当代行政.2009.11.

[4]徐瑞娥.当前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政策的研究综述.经济研究参考.2009,(66).

[5]王小平.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推动经济良性发展的新引擎.青海金融.2010,1.

[6]黄栋,李怀霞.论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政府政策.中国行政管理.2009,(5).

[7]龚建文.低碳经济_中国的现实选择.江西社会科学.2009.7.

[8]郑立平.低碳经济_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2009.8.

课题项目:

节能减碳的方法篇5

一、背景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估算,旅游业的碳排放量约占碳排放总量的5%,2035年以前约以2.5%的年均速度增长。同时,人与人、人与环境等不同的社会问题和生态问题不断地出现。随着低碳经济在全球各国、各行业的蓬勃发展,低碳经济发展中所倡导的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低碳理念也给旅游业带来了重要启示。各国政府正大力推进以节能、减排、降耗等为主要特征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探索以节能减排为特征的旅游业低碳化发展新途径。

二、国外旅游业低碳化发展研究

(一)旅游业碳排放量测量研究

碳排放的测量是为了给行业低碳化目标的制定与实施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谢园方等在对GhislainDuboi、PaulPeet、SabinePerch-Nielse、MurrayPatterson、等研究成果的整理分析后,总结出国外的碳排放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旅游交通、旅游目的地、碳排放税三个方面,应用于旅游业的碳排放研究方法主要有实证研究法、“自上而下”研究法、“自下而上”研究法。

(二)旅游业能源结构调整研究

必须调整能源结构,减少化石能源的比例,增加清洁能源的比例,以控制与降低碳强度。StefanGossling、SusanneBecken等学者指出旅游业的能源结构对全球的气候环境有一定的影响。美、英、日、德等发达国家已立案并投入资金研发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能源等替代性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以应用于旅游业的住宿、交通、娱乐等服务与生产活动中。

(三)旅游业减排经济手段评估研究

征收碳税是发展低碳经济中最常用的经济手段之一,研究显示交通部门征收燃料碳税对旅游业交通部门的低碳化起到不同的效果。RichardSJTol使用国际旅游流仿真模型研究得出航空燃料征收碳税对中等距离的航班的影响很小,而对高排放的长途航班与短途航班的影响稍大。KarenMayora等研究指出如果用碳税代替登机税的话,在相同的收入水平下,航空业的碳排放会不增反降。因此,碳税方案的预测就显得尤为重要,ChengFLee等在灰色理论和投入-产出理论的基础上,运用模糊目标规划方法构建模型模拟了三种碳税方案下碳减排的力度和经济影响,以预测碳税实施效果。

(四)减排技术研究

低碳技术的应用标准是技术发展成熟度、研发成本与应用潜力,各国对低碳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各有侧重。如日本是光伏发电技术领先于世界;欧盟的发展重点是在风能、太阳能、生物能及二氧化碳捕集运送与贮存方面;美国的发展重点是太阳能、生物燃料以及照明技术等方面。

(五)公民低碳意识普及研究

公民低碳意识的普及是营造低碳旅游软环境的关键。SusanneBeekena、DavidG.Simmonsb等先后指出旅游者对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负有一定的责任,需要对其在旅游交通、住宿、游玩等选择行为上做出引导,建立政策保障体系。

三、我国旅游业低碳化发展研究现状

(一)低碳旅游特征研究

旅游企业生产及旅游者消费活动的低碳化,以及关注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和谐是低碳旅游的两个重要特征。因此,低碳旅游在发展过程中需要通过运用低碳技术、推行碳汇机制和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以获得更高的旅游体验质量和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环境效益。需对旅游活动过程计算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尽量降低二氧化碳排放,以减少碳排放为目标,降低能耗与减少污染。

(二)低碳旅游理论研究

目前,我国低碳旅游的理论基础绝大部分是依托在生态足迹理论、循环经济理论、脱钩理论与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成果之上,这为低碳旅游发展提供了基础理论保障。刘嘉龙在旅游区生态循环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旅游区低碳运行与生态可循环模型。侯文亮等使用一个“塔形”图,说明了低碳旅游、低碳旅游者、低碳旅游产品、低碳旅游景区的关系。

(三)减排技术研究

高效的节能减排技术、规范的技术体制将是旅游业低碳化发展的基础条件。刘啸从社会建设的角度提出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及创新,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碳源排放量的测算研究,能够推动减排技术的研究。张德英、蒋清文、刘武琼等提出了实测法、物料衡算法、排放系数法、决策树法等碳源排放量测算的研究方法。

(四)景区低碳化发展

景区自然资源的脆弱性,交通工具、游玩活动项目对化石能源高依赖性,使得近年来景区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李德山、黄文胜、汪宇明、刘通、张海霞、汪应洛等提出景区低碳化发展的具体内容。一是编制低碳建设专项规划,发挥低碳旅游规划理念。二是从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三方面分析景区的整体效益,构建景区低碳GDP评价体系。三是生产过程注意对能源结构的调整,利用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研发节能减排技术;注重对低碳旅游产品的市场开拓。四是倡导低碳生产与消费,营造低碳旅游软环境。五是建立碳补偿机制,对碳补偿行为进行引导。六是景区之间建立合作联盟,相互交流与分享减排技术与管理经验。

(五)酒店业低碳化发展

酒店住宿产品碳足迹来源包括能源消耗、垃圾释放和制冷剂泄露三方面,主要影响因素是消耗量和排放系数,酒店规模对碳足迹的影响受到了环境温度等其他因素的扰动。因此,在酒店建筑、酒店用品、服务过程、生产管理过程中做到节能、循环是酒店业低碳化发展的关键。

(六)旅游交通业低碳化研究

旅游交通业碳排放在二氧化碳排放量上占有比较大的比例,因此,调整交通业能源结构、创新交通布局模式、倡导公共交通是交通业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渠道。王润等提出了T0D(公交主导发展模式)模式,倡导空间的紧凑、环境改造、功能重构,远距离采用公共交通,近距离采用低碳排放的交通工具。蔡萌指出通过建设生态停车场,使用电瓶车、新型能源车等低碳旅游交通工具,道路改造等途径,发展低碳旅游交通。路紫等提出建立连接景点之间的公共交通网络,逐步减少私人交通工具使用率。

(七)低碳旅游者与社区居民的低碳理念培育研究

旅游者与当地社区居民的消费、生活观念与行为的发展是旅游地的旅游低碳化发展的关键。路紫等提出设计合适的碳计算器,让游客了解旅游活动带来的碳排放量及影响,引导游客旅游消费活动的碳补偿活动;利用宣传手册向游客普及低碳旅游的知识,利用名人效应推广低碳旅游理念。林震等提出依靠政府引导作用,进而通过市场调节,使得低碳产品、低碳技术、低碳服务市场化,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影响居民的消费习惯,最终改变城市的发展模式和生活模式,从而在全社会树立低碳观念、营造低碳氛围。

四、讨论与展望

国外的研究重点是对旅游部门生产活动过程中碳排放的测定,主要集中于交通、住宿部门,而对景区、旅游者碳足迹的研究相对较少。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业节能、开发新能源、技术支持、城市低碳化发展、碳补偿等方面,研究揭示了我国旅游业低碳化所面临的发展问题。第一,理论基础薄弱。第二,发展路径选择较少,出现各个旅游地具体实施措施类同的情况。第三,研究地域范围窄,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和经济较发达地区。第四,关于发展低碳旅游的经济效应理论模型以及实证研究不足。

随着旅游业低碳化的发展,面临着自然资源过度利用,缺乏新能源、节能减排新技术研发的人力与资金支持,低碳软环境营造力度弱,缺乏有效的法律政策支持体系,旅游住宿、餐饮、交通、娱乐设施的能源结构调整成本高等难点问题。旅游业低碳化发展的未来研究可能在以下方面形成热点:

第一,旅游业减排目标研究。可以借鉴已有的碳排放研究方法,如过程分析法、投入产出法、实测法、物料衡算法、排放系数法、生命周期法、物质流分析法等,对我国旅游业的碳足迹做出分析,并进行碳减排测算,从而分析旅游业的碳减排潜力,制定出旅游业碳减排目标。

第二,旅游业低碳化发展政策保障体系研究。我国政府先后通过了《清洁生产促进法》、《促进循环经济法》。需要更进一步从景区、交通、酒店、餐饮等角度出发,研究碳排放监测统计和监管体系、建筑节能标准执行率、非商品能源激励措施和力度。

第三,减排经济手段研究。旅游业的碳税实施需要通过碳税方案的预测,以确定实施何种碳税方案,或确定碳税手段在旅游业的可行性。

第四,减排技术与能源结构研究。借鉴碳捕获和碳封存技术、再利用技术、绿色消费技术、生态恢复技术等已经应用的低碳技术,加大旅游业低碳技术研发力度。以改善依靠化石能源的能源消耗结构,控制与降低碳排放量。

第五,合作模式研究。增强我国与发达国家在节能技术、提高能源效率方面的交流合作,促进地区、企业、旅游组织之间开展经验、能力交流与合作等活动。

第六,人口规模控制研究。Yoichikaya、MichaelDalton指出人口规模是影响旅游业碳排放的重要影响因子,人口越多,碳排放量越大。因此,旅游业低碳化发展过程中,可以对景区接待、住宿接待、交通工具使用的人口数量控制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石培华.旅游业节能家减排与低碳发展[M].中国旅游出版社,2010.

2、谢园方,赵媛.国内外低碳旅游研究进展及启示[J].人文地理,2010(5).

3、SusanneBeekena.DavidGSimmonsb.ChrisFrampton.Energyuseassociatedwithdifferenttravelchoices[J].TourismManagement,2003(24).

4、蔡萌,汪宇明.低碳旅游: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方式[J].旅游学刊,2010(1).

5、刘啸.论低碳经济与低碳旅游[J].中国集体经济,2009(13).

6、,黄继华,莫延芬,杨桂华.昆明市四星级酒店住宿产品碳足迹计算分析[J].旅游学刊,2010(3).

7、王润,刘家明,田大江.基于低碳理念的旅游规划设计研究――以福建省平潭岛为例[J].旅游论坛,2010(2).

8、路紫,蒋清文,刘武琼.环京津休闲旅游带低碳旅游经济发展[A].2010年度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0.

9、林震,费衍慧.基于生态文明理念的低碳城市建设研究[J].管理观察,2010(16).

节能减碳的方法篇6

1 低碳经济的概念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其实质是资源的高效利用、清洁利用及低碳或无碳能源开发。2008年联合国将世界环境日的口号定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强调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促进减排义务实现,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各自进一步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找到了较为有效的方式和途径。

2 国际低碳经济发展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

2.1 国际低碳政策和措施

2)日本。日本构建低碳社会的主要特点是依靠政府主导、创新科技、革新制度、重视示范试点及加强国际合作。2008年,日本政府提出防止气候变暖的对策—福田蓝图,包括关于低碳发展的技术创新、制度变革及生活方式的转变,并提出到2050年日本温室气体排放量比目前减少60%-80%的目标。

3)美国。美国虽未加入《京都议定书》,但近年来亦非常重视节能减排:2005年通过《能源政策法》、2007年颁布《低碳经济法案》。其发展低碳经济的原则是通过法律保护美国由于依赖外国石油带来的经济和战略风险,将研发清洁能源置于优先位置,通过低碳经济促进经济复苏并使其成为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

2.2 对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启示

目前,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已居世界第2位,单位GDP的碳排放强度为西欧发达国家的1.6倍、日本的1.69倍。中国要积极借鉴西方国家关于低碳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与政策措施,建立完善的法律及政策体系,大力发展节能和低碳技术,选取特定地区建立低碳经济发展实践区,加强国际低碳技术的合作与交流,激励各行业从事低碳生产与经营。

3 中国向低碳经济转型的策略

当前环境气候问题已成国际社会共识,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3.1 坚持国家利益、正确评估减排任务和责任

我国的碳排放增长要考虑自身特定的发展阶段因素,尤其是高碳产品出口引起的碳排放问题,减少在减排问题上面临的国际压力,避免陷入发达国家借气候问题给中国设计的陷阱。在进行低碳经济的国际合作中,要坚持严格的可持续发展标准,对技术和项目严格把关,增强碳排放交易的透明度,防止清洁发展机制等项目成为发达国家廉价的减排工具。

3.2 促进低碳制度创新与法律体系建设

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是政策制度的创新和制定,这是解决中国高碳创新问题的重要举措。我国应加快制订和修改有利于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相关法规,强化清洁、低碳能源开发利用的鼓励政策;改革能源体制,建立有助于实现能源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的价格体系;推动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机制建设,培育持续稳定增长的可再生能源市场。

3.3 税收调节

碳税的征收是一种政府的强制性调控手段,我国应逐步开始征收资源税和碳税,对高能耗和高污染的企业使用税收杠杆限制其碳排放、提高能源使用率,并将所得收入投入低碳技术。

3.4 坚持节能减排

此外,还要重视国际合作、加强低碳技术创新,加强教育宣传、倡导低碳生活方式,提高公众低碳意识,在有条件的地方构建低碳经济试点。

4 结论

①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模式转变的需要,发展低碳经济是保持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控制气候变化的重要内容。

②中国现在仍属于高碳能源结构,构建低碳社会尚需较长时间,政府在推动低碳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③发展低碳经济的策略包括正确评估减排任务、建立低碳制度及相应法律法规体系、坚持节能减排、税收调节、低碳技术创新等。

参考文献

[2] 张坤民.低碳世界中的中国:地位、挑战与战略[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 18(3):1-7.

[3] 郭印,王敏洁.国际低碳经济发展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J].改革与战略,2009,25(10):176-179.

[4] 陈志恒.日本构建低碳社会行动及其主要进展[J].现代日本经济, 2009(6):1-5.

节能减碳的方法篇7

低碳转型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新主题

低碳发展是现代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

现代化是一个社会以经济发展为核心,涉及政治、法律、社会结构、心理、文化等人类活动和思想等一切领域的全方位转换过程。一般有下列三项特征:(1)过程上具有革命性与渐进性;(2)内容上具有全局性与综合性;(3)方向上具有进步性与创新性。包括生产方式的进步、制度机制的发展、文明形态的更新。

低碳转型是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综合体由高碳形态全面向低碳形态发展的过程。低碳经济是碳生产力和人文发展均达到一定水平的一种经济形态。经济转型是低碳转型的基础。低碳经济通过技术跨越式发展和制度约束得以实现,表现为能源效率的提高、能源结构的优化以及消费行为的理性。社会转型、文化转型、制度转型等,也是低碳转型的重要方面。没有社会转型、文化转型、制度转型的配合,低碳经济转型是不可能的。总之,低碳转型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革命。在内容、性质与特征上与现代化是一致的。社会向低碳转型,是现代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是后工业时代现代化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

向低碳转型是全球现代化发展的新动向

2006年10月,由英国政府推出、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编撰的《斯特恩报告》指出,全球以每年GDP的1%投入,可以避免将来每年5%~20%的GDP损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从此,向低碳转型成为全球现代化发展的新动向。

随着“巴厘路线图”的达成,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行动不断走向深入,低碳发展转型在国际上越来越受到关注。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全球向低碳转型,不仅仅是一个选择和一种必须,而是如何迅速并且在什么规模上促进向低碳转型的问题。

面对这场新的全球现代化运动,英国等欧洲国家倡导发展“低碳经济”,日本提出建设低碳社会,美国强调发展低碳技术。世界各国各级政府和商业部门都在调整贸易、融资和生产计划方面的决策,提出了无数的低碳政策措施,发起各种低碳倡议。

发达国家着眼于低碳,其低碳经济目标是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国际义务联系在一起的。发展中国家着眼于发展,强调在实现发展目标的同时,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实现减排与发展的双赢。由此可见,向低碳转型成为全球现代化发展的主旋律。

中国面向低碳转型的现代化

发展任重而道远

中国高度重视低碳经济建设。继2007年出席APEC发表讲话后,2008年,总书记又在G8峰会、日本“暖春之旅”及国内会议等多种重要场合强调了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2008年6月27日,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会议首次把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学习内容。2009年9月22日,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提出要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研发和推广气候友好技术。哥本哈根会议前夕,国务院会议决定,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该指标将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同时提出到202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

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低碳转型所遇到的困难很多。一是人口增长。当前和今后的15年,中国人口将以每年800~1000万的速度增长。按照人口城镇化率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测算,到2020年还将从农村转移出3亿左右的人口。就业压力、消费方式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等,在未来的几十年中都将给中国低碳转型带来巨大挑战。二是收入水平提高。中国人均收入已经达到4000美元。收入水平提高,必然带来生活水平的改善,而这种改善是以能源消耗为基础的。三是处在工业化发展加速阶段即重化工业阶段,钢铁、汽车、造船、机械工业的发展以及大规模的城市化需要消耗大量的物质材料和能源。四是城市化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意味着现有城市的扩张和新城镇的建立,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原材料生产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飞速发展,而这些原材料的生产很多是能源和碳密集型的。五是处于国际产业与贸易分工低端,进口是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而出口主要是能源密集的制造业生产的产品。六是资源环境约束。中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短期内难以改变,能源结构调整难度大,在向低碳发展模式转变的过程中,将比其他国家受到更多的资金和技术压力,付出更高的代价。七是能源利用技术水平不高。 中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仅为33%左右,比发达国家低10个百分点;单位产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多,比美国、欧盟、日本、印度分别高2.5倍、4.9倍、8.7倍和43%。

从图1可见,中国的经济增长、能源消费和碳排放总量之间,呈现出一个指数型耦合相关关系。三条曲线处于高度重合或平行状态。1952~2007年期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和经济总量,分别增长了49倍和67倍,相应地,中国的碳排放总量增加了51倍。

李善同等在假定2010~2050年,我国全要素生产率从3%降到2%,能源利用效率每年提高3%~2.5%等条件下,以基准情景对我国未来能源消费需求与碳排放做了系统的分析与预测。

从表1可见,虽然我国单位GDP能源消耗处于迅速改善状态,能源结构也越来越变得低碳,但由于人口增长与人均GDP的增长,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在2045年以前,一直保持增长。由此而导致的碳排放总量在2045年以前也一直处于增长状态,2006年, 中国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4.05吨。2007年中国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为4.99吨,比世界的平均水平高出0.29吨。2010年,我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为5.09吨,到2045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达到8.98吨。

我国要将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指标,降到 2005年的40%~45%以下,已经很难了,而要将中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水平,降到世界平均水平,则更难。总之,我国面向低碳转型的现代化发展任重而道远。

中国低碳转型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2010年中国低碳转型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主要表现在:全国“两会”热议低碳经济,民间低碳活动风起云涌,城市低碳发展已经起步。

全国人大与全国政协在“两会”期间,收到了大量有关如何落实我国减排承诺的低碳经济议案。大多数“两会”代表、委员已经意识到: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需要国际社会合作应对。加大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力度,是我们推动科学发展、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内在要求。在以低碳技术和产品为核心的新一轮国家竞争力角逐中,谁领先一步,谁将引领世界经济发展潮流,并成为国际市场最大赢家。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碳排放大国,中国的选择不仅决定未来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发展前景,也决定着世界的未来。

全国“两会”以后,我国民间低碳活动风起云涌。其中,影响面较大的主要活动类型有:武汉首批54家企业签订“低碳联盟”,共同倡导生产加工与产品质量以低碳为准绳,做“绿色低碳企业”。武汉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汉阳分局成立了低碳专家组,帮助企业建设质量管理体系,实现节能降耗增效。大自然地板(中国)有限公司等企业创办 “零碳联盟”,在上海世博园零碳馆主办“零碳在中国”领袖论坛。江西共青城开放开发区管委会及所属企业,向九江市政府签署自愿节能减排协议,承诺模范遵守国家节能减排的相关法律法规,积极参与节能减排工作。

西宁市以环境工程引导低碳经济发展。中山市将培育和发展新能源产业,把新能源产业打造成中山市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支柱产业。重庆市渝中区政府与西门子签订了建筑节能合作谅解备忘录,双方将积极探索利用西门子领先的节能楼宇技术和解决方案,推进渝中区的节能减排工作,把渝中区打造成重庆市“低碳经济”示范窗口。随州市城市建筑倡导绿色节能,大力推广新型材料的应用,走“低碳经济”之路。成都正在实施打造“零碳成都”城市品牌工程,发展低碳经济既做减法又做加法。镇江规划做大做强薄膜太阳能产业,打造中国建材光伏产业基地。金华市在当地经济开发区内划出一片土地,设立异地开发区,给地处上游区域经济欠发达的磐安县开发,所得税收等收益均归磐安县。延安试点“太阳能屋顶”建设计划。潍坊积极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打造胶东半岛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新能源生产基地。深圳投放“减排节能”电动车。天津发展集中供热,贷款节能减排。

但是,纵观中国低碳发展形势,分析各地低碳发展策略与行为,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首先,大部分城市没有编制低碳发展规划就开始行动,有行动的城市项目选择定位不当,公共投入不计成本,国民福利浪费严重。

例如,上海世博园太阳能发电应用项目,创下了世博历史上“太阳能发电应用规模之最”。但由于太阳能发电技术还处于示范阶段,发电成本每度2~2.5元,比目前水火发电成本高1.5~2元。“高价”太阳能的应用,需要高额政府支出与补贴。这必然导致国民福利的损失。目前,太阳能发电越多,国民福利损失越大。太阳能发电工程实施过早,资本锁定闲置浪费越严重。

现在,国内的一些公共太阳能示范项目,如太阳能路灯,太阳能发电供热,投资大,效果不好。北京十渡风景区太阳能路灯的地面亮度,远不及初十的月亮。白天好看,形成了路灯风景线,晚上仍然漆黑一片,老百姓称之为浪费工程。

延安规划局综合办公楼的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注定是全省第一个财政与公民福利浪费工程。因为每度电的发电资金成本高达4.5元(不计利息), 国民福利浪费约2690万元。延安是一个经济并不富裕的地区,如果太阳能发电项目在全市推广,还不知对政府财政造成何种负面影响。

其次,节能减排指标分配缺乏区域合作效率。

节能减排分直接减排与间接减排两种的方式。直接减排,就是当地出资,在当地减排,在当地完成减排指标。所谓间接减排,就是一地出资,到在外省区减排,在外省区完成减排指标。一般来说,间接减排比直接减排效率更高,更能实现减排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最优化。

国家“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分配原则是“谁能减”, 而不是“谁有责任减”。海南,,“十一五”国家给的节能减排目标是12%,吉林省分配的任务最重,是30%,大多数省区是15%~20%之间。以“谁能减”的原则来分配减排任务,就是所谓的直接减排,就不能发挥间接减排的效率。

再次,对低成本清洁能源产业发展重视不够。

中国近几年开始着力发展新能源,先后出台了《可再生能源法》和《可再生能源发展中长期规划》。2007年6月,中国政府《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明确了要重点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的任务。2009年3月,中国《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明确提出到2011年要形成50万辆电动车产能的近期目标。2009年,中国政府将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等产业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加以扶持。但是从各地对新能源的理解与实施方案来看, 过分重视成本比较高的太阳能的开发与应用, 而对水电、垃圾发电、煤层气等低成本的清洁能源的利用等重视不够。

最后,实现低碳转型的政策、法律、制度还很不完善。

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方面等非常不完善,很多领域仍然处于空白状态,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也处于起步阶段,尚没有政府规范性文件,更谈不上低碳经济立法。在宏观政策管理方面能力不足,亟需加强和完善。

中国低碳转型发展的出路

要从各区域的区情和发展阶段出发,探索适合各地自己特色的低碳发展道路。

第一,开展低碳发展规划研究,构建全国低碳发展新格局。

一个区域,一个城市,如何发展低碳,需要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编制低碳发展规划。明确低碳发展目标、定位、原则、方向、任务、重点项目、时序,等等。应结合节能减排工作,鼓励城市建立低碳经济示范区,开发低碳居住空间,实验低碳城市公交系统等,为公众深度参与创造便利条件。同时,通过广泛的宣传动员,进一步倡导企业和公民开展绿色生产,绿色经营,绿色消费,实践低碳生活方式,特别是戒除以大量消耗能源、大量排放温室气体为代价的“面子消费”、“奢侈消费”等。碳排放强度应纳入城市“十二五规划”中。根据规划,各地区、各城市的政府部门应制定发展低碳经济的指导意见,明确低碳试点发展的区域与地点、项目与行业;开展行业或流程的能源强度与碳排放标准统计工作,规定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筛选和推广国家重点低碳技术及示范工程。

第二,改革节能减排指标分配制度,建立双轨分配机制,提高区域统筹减排效率。

哥本哈根会议上,我国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40%~45%。这一减排目标的分解,“十二五”期间应该落实25~30%,“十三五”期间应该落实15~20%。因为,越到后面,节能减排难度越大。

“十二五”期间应该落实的25~30%,仍然按不同省区责任有别的原则进行分配。分配原则必须是“谁有责任减”与“谁能减”相结合。只有改革节能减排指标原有分配制度,建立双轨分配机制,才能提高区域统筹减排效率。

全国碳预算亏损与盈余为识别“谁有责任减”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其中,碳预算大幅亏损省区,山西与内蒙古,应承担更大的减排责任,碳预算小幅亏损省市区,包括上海、辽宁、天津、河北、山东、宁夏等地,减排责任也是小不了。碳预算接近亏损省市区,包括北京、新疆、青海、吉林、黑龙江、海南、浙江等省市区,要承担一定的减排责任。碳预算盈余省市区,甘肃、陕西、江苏、重庆、福建、湖北、云南、江西、河南、广西、安徽、湖南、广东、四川等要承担适当的减排责任。

全国万元GDP的二氧化碳排放水平, 是识别“谁能减”的重要依据。

东南沿海带, 沪、京、津、浙、闽、海南、广东、广西等地,为低碳排放区, 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在0~2.5吨之间。可减潜力不大,尤其是沪、京、津、浙,可减潜力更小,但由于经济实力强,又是属碳预算小幅亏损或接近亏损地区,所以,直接减排责任比重分配要小,间接减排责任比重分配要大。

中部地带, 范围包括冀、晋、豫、皖、苏、渝、鄂、湘、滇、川、黑、吉、辽、青海等省、直辖市、自治区,为中碳排放区, 万元GDP排放在2~4吨之间。直接减排责任比重分配与间接减排责任比重分配相当。

北部和西部地带, 宁夏、甘肃、新疆、陕西、内蒙古为高碳排放区, 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在4吨以上,青海、贵州等人均收入较低的省,以适当分配直接减排责任为主。

第三,政府投入型公共低碳发展项目必须考虑投入产出效率。

私人资本搞低碳经济项目,一定会考虑投入产出比。政府投入的公共低碳项目,也必须考虑投入产出效率。那些需要政府高额支出与补贴的低碳发展项目,除了研究与实验外,不应搞示范工程,更不能号召推广。

第四,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与能源供应结构调整,进行节能改造,降低单位GDP的能耗,仍然是我国低碳转型发展的主要途径。

中国的煤炭消费比重在全球大国中是最高的,达70%, 世界平均的煤炭消费比重是29%,印度煤炭消费比重是53%。 中国将能源结构调整到印度水平,还有很大的空间。

目前,中国投入产出效率高的低碳能源开发项目,有水电、核电开发。我国水能理论蕴藏量超过6.7亿千瓦,居世界第一位,但开发率不到30%。我国西南地区的减排,要重点通过进一步实施水电开发来实现。

东部沿海缺煤、缺油、缺汽的省区,要重点发展核电等零碳能源。全世界正在运行的核电机组有439台,发电量占世界发电总量的17%。欧洲1/3的电力来自核能,占其发电总量的80%左右。而我国目前正在运行的核电机组只有12台,占全国发电总量的比重仅有1.92%。所以,核电还有巨大发展空间。太阳能发电、风能等新能源造价高,供给不稳定,经济效益不高,暂时仍不属于大规模发展范围。

内蒙古、山西、陕西等煤炭开采加工区, 要提高煤回采率,提高煤炭加工中的能源利用率,实行节能效益免税制度。

国内企业进行节能改造,重点推广与使用节能锅炉和节能灶。一些能源密集、经济效益不好的产业,要主动向海外转移。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转型与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等均是低碳发展的战略重点。

全国各城市要重点抓好交通节能、建筑节能、夜景照明节能等工作。夜景照明要限制在晚11点,交通节能主要在于提高城市公共交通出行比重,减少私人小汽车出行带来的能源高消费。

第五,创建可以有效降低减排成本的碳市场。

全球低碳城市联合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洪波博士说,排放交易天然不只应用于温室气体,但温室气体天然适合排放交易。其原因是:温室气体排放结果与减排效果在全球具有无地区差异性,无时间差异性。所以,它可以设计为一种规模极大、成本极小的金融工具,可以储存,可以进行现货与期货买卖。

和其他减排措施相比,通过碳市场实现GHG减排,成本很低,效果很好。目前国内节能减排,没有让企业承担具体的量化减排指标,也没有对各行业、各地区、各企业的初始排放配额进行分配,没有建立碳市场。国内的CDM碳交易,是以国外买家为主的碳项目初级市场,其本质是远期合约交易。企业只能通过CDM来换取部分减排收入,并且受到国外机构的严格审核和限制。所以,建立碳市场,尤其是建立全球碳市场,是降低减排成本的重要方式。

第六,建立并完善“碳足迹”标识和产品认证制度。

建立并完善“碳足迹”标识和产品认证制,可以倡导低碳消费模式,促进企业加快低碳产品的研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低成本引领产业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

第七,加强低碳经济立法工作。

要对可再生能源法进行修改,进一步明确编制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划的原则和主要内容,完善规划编制、审批与备案制度,从法律上确立国家实行可再生能源发电全额保障性收购制度,建立电网企业收购可再生能源电量费用补偿机制,设立国家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要求电网企业提高吸纳可再生能源电力的能力等,对推动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促进能源结构调整,加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节能减碳的方法篇8

关键词:碳减排;低碳经济;政策

中图分类号:F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11)01-0066-03

低碳经济浪潮扑面而来,但又纷争不断。本质上看,“低碳”强调的是一种有别于传统的以高能耗、高排放、多污染为代价的新发展思路,发展低碳经济与我们产业升级、技术创新、环境保护和节能降耗等既定目标相一致。从这个意义上说,既要发展又要低碳,这不是两难困境,而是经济发展模式和社会生活方式革新的倒逼机制。置身于低碳经济时代,江苏的发展策略应当是:在发展中节能减排,在挑战中把握机遇,走绿色低碳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江苏省碳排放总量较大

由于江苏的基本省情和能源消费结构,加之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对能源需求激增,碳减排总量较大,碳减排压力凸显,碳排放总量减排潜力十分巨大。

从碳排放清单看,全省碳排放总量快速上升,从2000年的8005.3万吨增至2008年的1.7亿吨,增幅为118%;碳排放结构呈工业主导性,工业碳排放占比达86%,其次为交通和农村能源消费碳排放;碳汇能力下降显著,碳吸收水平从2000年的89.4%下降到2008年的40.9%。

从碳排放强度看,单位GDP的碳排放从2000年的0.94吨/万元下降到2008年的0.75吨/万元,降低了20%,说明近年来江苏节能减排成效明显;人均碳排放对应的从1.09吨/人上升至2.27吨/人,说明人均能源消费量增长快速。

从产业碳排放看,碳排放强度高低顺序为:工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农林牧渔业>建筑业>批发零售及餐饮业>其他服务业。在工业中,制造业能源消耗量大,碳排放占比95%以上;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10大行业碳排放总量占全部39个工业行业碳排放总量的89%,是高耗能产业部门和主要的碳排放行业。

从城市碳排放看,最高的是苏州(2747万吨),其次为徐州(1567.7万吨),再次为无锡和南京,说明经济发达地区由于能源消费量较大,碳排放量也较大;徐州、淮安、连云港、镇江、扬州、镇江和宿迁的碳排放强度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52吨/万元),说明这些地区能源利用效率普遍较低。与国内相比,江苏城市碳排放强度、人均碳排放量均低于全国城市平均水平,但远高于北京、上海、浙江和广东城市,其中碳排放强度是北京的2倍多。

从区域碳排放看,碳排放量最高的是苏南(7358.5万吨),占全省总量的56%,其次为苏北,苏中最少(2233万吨);碳排放强度最高的为苏北(0.72吨/万元),其次为苏中,苏南最低(0.46吨/万元);人均碳排放最高的为苏南(3.16吨/人),其次为苏中,苏北最低(1.09吨/人)。

从外贸碳排放看,“江苏制造”通过贸易形式为国外生产承担的碳排放不容忽视。2008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出口的隐含碳排放量达3108.5万吨,占全省碳排放总量的17.8%,比重较往年略有上升;同时,通过进口商品避免了1311.2万吨的碳排放量。

从土地利用碳足迹看,单位面积碳排放近5年来快速上升,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碳足迹大小顺序为: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未利用地及特殊用地>农用地和水利用地。这说明居民集聚区和生产活动集中区成为碳排放的集中区域。

二、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思路

从当前江苏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进程看,“高碳”型工业经济仍然有相当长时期的快速增长,碳排放大量产生仍不可避免。但从未来和大背景看,向低碳经济转型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人们越来越关注以此获得更好发展的历史机遇,越来越重视发展低碳经济带来的经济、社会和政治效益。

在发展战略上,把发展低碳经济与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结合起来。发展低碳经济是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不仅不会放慢经济增长,反而会通过培育发展低碳产业及新兴产业,促进经济的新一轮高增长,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动力。要赋予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低碳内涵,推进发展观念、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生产技术和管理体制的创新和转变,形成低碳绿色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在发展路径上,把发展低碳经济与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有一定的承继关系和交叉重叠,并在技术层面上是一致的;与节能减排是手段、途径与目标的关系。要以节能减排为抓手,推行清洁生产,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形成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生产生活新型态。

在发展方式上,把碳减排与碳增汇结合起来。碳汇一般是指从空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机制。植树造林、土地管理是增加碳汇的主要途径,在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利用森林来间接减排二氧化碳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重视。要在加强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碳减排的同时,大力推进绿色江苏建设,增加森林碳汇,增强碳吸收能力,有效减少大气中的温室气体。

在发展机制上,把政府作为、市场作用和社会参与结合起来。低碳发展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为基础,要通过市场规则的合理设计和激励约束政策安排,建立政府推动、市场调节、企业减排、公众参与的工作机制,形成促进节能降耗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各方面走低碳发展之路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三、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建议

如果说2007年巴厘岛路线图提出了减缓、适应、技术和资金等应对气候变化的“四个轮子”,那么,产业、技术、资金和载体则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四个轮子”。

将低碳战略全面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家发改委最近确立了广东、辽宁、湖北、陕西、云南五省和天津等八市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具体任务包括制订低碳绿色发展的规划和配套政策。江苏也要积极行动,编制低碳发展规划,制定符合江苏实际的低碳发展标准和低碳经济路线图,增强在低碳经济发展领域的话语权。将低碳经济的统计和考核纳入“十二五”国民经济规划中的引导目标,鼓励地市级制定低碳发展规划,支持重点行业部门制订专项规划。打造低碳经济载体,选择典型区域、行业和企业先行试点,建设低碳产业园区、低碳示范企业、低碳社区、低碳城市等多层次的低碳经济示范。

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新能源产业、环保产业、碳汇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外研究成果表明,服务业碳密度只有能源行业的碳密度的1/10左右,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发展低碳高效农业,优化种植结构和农业生产方式,减少农业污染。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降低消耗和排放。限制高耗能产业,推进工业节能减排减碳。考虑到各种碳排放项目的年增长速率不同,应重点加强对能源高消耗部门和碳排放量较大领域的减排,如工业能源消耗、城市生活能源消费、垃圾焚烧与填埋等,切实降低区域碳排放强度。江苏碳减排的十大工业行业是: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纺织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饮料制造业,它们也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行业。

推进低碳技术进步。低碳技术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环节。研究表明,技术进步(包括终端用能部门技术进步和能源工业技术进步)对温室气体减排的贡献度将长期保持38%左右,2050年的贡献度将达50%左右。要大力推进产业部门的技术进步,着重在清洁生产、交通运输、能源供应与装备、废物处置与资源化等方面,加快先进技术替代和重大技术突破(见下表)。对江苏来说,重要的是大力推进节能技术开发应用,逐步改变目前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换代,通过技术创新减少碳排放。深化科技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和国内低碳经济技术的区域交流与合作,包括长三角区域合作。

探索碳金融和碳交易发展。当前碳排放的“准金融属性”已日益凸显,并成为继石油等大宗商品之后又一新的价值符号。要尝试构建江苏省碳排放权交易平台和碳交易场所,为发展低碳经济打开国际融资渠道。关注国内各地区之间的“碳源―碳汇”交易市场,以及国内重点行业大中型企业之间的碳交易市场,加强与国际国内的联系和对接。尝试设立地方碳基金或专项资金,扶持低碳技术先行先试、进入商业化运作。注重低碳经济与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开发相结合,促进国际先进技术和资本的引进与转化。

建设低碳新型城市。城市交通和生活能源消耗碳排放是仅次于工业能源活动的碳排放源。城市的空间结构、功能、产业特性和运行机制直接影响碳排放,要通过发展低碳工业、低碳交通、低碳建筑,缓解“城市病”,探索新型城市发展模式。一是构建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功能协调的大中小城市发展体系,合理配置城市内部功能区,避免资源浪费和结构冲突。二是创建低碳机动化城市交通模式,积极发展快速公交系统、轻轨、地铁建设,合理规划公交线路和公交换乘枢纽,构筑以公共交通为骨干、多种交通方式联运的城市交通体系。三是推广建筑节能。建筑能耗占总能耗的1/3左右。在城市化进程中,要大力推广新型墙体材料,全面建设节能环保型建筑。四是提高城市碳汇能力,建设城市绿化工程,多渠道拓展绿化空间,把营造城市森林作为城市“氧补偿”和气候“降温”的重要措施。

降低土地利用碳足迹。江苏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短期内难以转变,但可以在土地利用方面寻找碳减排的空间。通过合理规划土地,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能够促进经济结构和工业结构调整,推动低碳经济发展。根据相关研究,从各类土地管理政策效果来看,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碳减排潜力最大。要加强对高碳排放的土地利用类型的调控,在土地规划中考虑碳足迹效应,开发低碳排放的土地利用方式。加强区域生态管护,推进“绿色江苏”建设,营造江海河湖防护林、绿色通道、城郊人居森林等生态林业工程,增强生产性土地的固碳效率,降低区域的碳排放水平和强度。

倡导低碳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从政府、企业和个人不同层面,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和低碳消费观念,建立理性、适度、节约的消费模式,推动全社会向低碳转型。建立和推广“低碳生活”和“低碳家庭计划”,因地制宜地鼓励太阳能光热、光电、生物质能、沼气能等在家庭中的使用,鼓励使用节能灯具、节水设施和垃圾处理设施。

参考文献:

[1]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修订版,第418-424页.

节能减碳的方法篇9

(一)河北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凸显低碳经济发展重要性

根据《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指导思想,结合“十一五”期间我国宏观经济总体趋势,河北省面临着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扩大对外开放、加速建设经济强省和现代河北的重要任务,同时要把河北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其中低碳发展是极为重要的内容,其核心是要求从源头预防污染产生,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少排放或不排放废弃物,从而解决资源环境造成的发展困境。

(二)河北经济增长与环境承载能力的矛盾彰显发展低碳经济的迫切性

当前河北面临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人口增长、资源环境约束的突出矛盾,自然生态环境的承载力随着传统经济模式的发展逐渐逼近极限,经济增长与环境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需要对传统经济模式进行改革。

(三)国家宏观调控设定的节能减排指标具有硬约束性

国家为达到节能减排宏观调控目的,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对相关省节能减排目标完成情况及节能措施落实情况进行评价考核。为推动节能减排工作深入开展,河北省也制定《河北省30个重点县(市、区)和30家重点企业节能减排目标考核实施方案》,明确了目标任务、考核办法及保障措施。面对重要而艰巨的节能减排任务,如何制定符合河北实际状况的低碳法律运行机制,并且有效发挥的法律制度的有效性,成为亟需深入研究的问题。

二、河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法律机制存在现状及运行分析

河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法律机制主要在《河北省节约能源条例》、《加强节能工作决定》、《节能减排综合性实施方案》等一系列地方性规章和政策文件予以规定,规则的主要表现形式在理论上可以归纳为行政类法律机制、市场类法律机制、自愿类法律机制。法律机制具体实施过程主要是通过采用行政、经济、科技等多种综合手段,对钢铁、水泥、焦炭、电力、造纸等高能耗、高污染行业加大了淘汰落后力度,实现河北省经济发展低碳化的需要。但是从目前低碳经济的法律机制运行来看,存在着节能减排的效果和规制成本都不理想的问题。

首先,河北省发展低碳经济目前运用最为充分的是“命令与控制”类法律机制。其次,河北省在发展低碳经济的地方性法规中对市场类和自愿类法律机制规定不够充分。目前现状是河北省在发展低碳经济中忽视了市场类和自愿类法律机制的灵活和有效的积极作用。

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公共管制工具重视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矛盾冲突,以及个人理性不能自动集合成集体理性的局限,公共管制工具的设计理念主要以强制性、严格约束性为导向。但是公共管制法律工具也存在不足之处,主要有信息不对称问题和环境管理成本过高的问题。另外,由于命令与控制型的低碳控制政策往往针对的是那些具体性的行业,以及可以用指标量化的企业碳排放数量,并且可能产生政府“工具失灵”问题。因此,应该认识到政府在弥补市场失灵方面并非万能,许多设计用来弥补市场经济不足的计划却会产生与设计者的初衷截然不同的效果。所以,为构建河北省低碳经济发展的有效制度保障,必须在规定行政管制类法律机制的同时,相应的配置合理的市场类和自愿类法律机制,并且以后者来弥补前者的不足,才能达到低碳经济充分发展的目的。

三、河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法律机制创新与变革路径选择

(一)以强制政策改造传统高碳产业,重点实施高碳预防机制

为了降低经济的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河北省需要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结构上实现经济的低碳、高效发展。同时,在发展新兴产业时,应该重视高碳企业的避免,充分贯彻环境法中的预防原则,立足于预防,防患于未然,事前预测和防范其可能产生的环境危害。具体政策包括:

1、碳评估法律机制,即对涉及到碳排放的经济活动在实施之初要进行的相应的调查、预测和评估,然后提出预防或减少碳排放的对策。

2、碳排放目标责任法律机制。只有把所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碳排放量纳入到对地方和部门行政领导考核的范围,才能督促碳排放有人问津和负责,从而强化市和县政府的治理责任。

3、高碳企业退出和低碳化改造法律机制。河北省单位GDP能耗差距较大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企业的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相差比较大。因此,淘汰落后技术,以大规模生产替代小规模生产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一项重要举措。

(二)构建低碳化法律实施机制,引导市场的资源优化配置

为实现优化资源配置,最关键的就是通过制定促进政策让“低碳者”受益,让“高碳者”不能享受政策优惠,从而达到“软性治理”的效果。具体而言,构建低碳化的法律实施机制主要包括:

1、促进碳交易市场法律机制,是指为了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通过法律设计在我国建立全省范围的以碳为主要内容的碳交易制度。碳交易制度应以“损害环境者付费”为原则,按照比例付出或获取相应的碳指标,用于平时的生产交易之需。

2、促进碳减排财税法律机制。河北省在促进碳减排财税法律机制的建设上,可以制定经常性的财政补贴、贷款贴息措施发展低碳经济。

3、政府绿色采购法律机制。通过河北省政府实施绿色采购政策来建设符合本省省情的低碳消费体系,这不是减少消费,而是消费的过程中倡导低碳消费,并通过省政府的引领作用使得生产环节向低碳模式的转变。

(三)合理设计自主化低碳法律实施机制

1、公平、合理地制定低碳发展自愿协议,加强企业低碳经济实施的持续监督,并且规定合理的责权利机制。建议把自愿协议看作是一种特殊的合同,并且把该自主化类型政策作为具有一定强制力的基础。

节能减碳的方法篇10

二、制订办法,适应节能减排工作的实际需要

发展低碳经济,开展节能减排,转变生产与消费方式,保护地球,保护环境,是全人类的共同任务,应该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国际层面来看,通过世界各国近些年的不懈努力,形成了一些协议与文件,主要有1992年通过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7年通过的《京都议定书》、2007年底制定的“巴厘岛路线图”和2009年12月哥本哈根会议上发表的《哥本哈根协议》。这些文件对各国应对气候变化、节能减排中的责任与义务以及相互间的合作作了一些原则规定,对节能减排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就国内层面来看,我国虽然在1989年出台了《环境保护法》,2007年正式公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在多次会议上强调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更加注重节能环保,等等。但是,针对发展低碳经济,开展节能减排这个新课题的有关法律法规尚未出台。就施工企业层面来看,以前虽有节电、节油、节水等节约措施,但是,对于结合低碳生产、低碳消费方面的制度建设,目前有的才开始启动,有的则尚未启动。本人认为,施工企业可以按照现有的法律法规和国家的宏观政策,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些节能减排的管理办法,例如,可以制定与完善节电、节油、节水、节材和节约消费的一些办法,可以制定减少排放污染物、防止破坏环境的具体措施,以减少废气、废水、废渣、粉尘等排放,保护环境,保护地球。对已制定的管理办法,可以随着国家法律法规的出台以及情况的变化,与时俱进,不断修订与完善,使节能减排工作有章可循、有序进行。

三、坚持创新,依靠先进技术节能减排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于节能减排来说,同样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撑。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科学技术还相对落后,经济由“高碳”向“低碳”转变,开展节能减排,受着科技水平的制约,发达国家虽有成熟技术但又不会拱手转让。怎么办?除了努力学习国外先进技术之外,主要靠自主创新,加大科技研发能力,寻求技术上的突破,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消耗,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作为施工企业来讲,虽然不是科研机构,但也可以有所作为,采用一些实用技术,进行节能减排。比如,可以在施工生产中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替代原来所用的材料、工艺、设备的替代技术;可以在施工生产中采用节约资源和减少排放的减量化技术;可以在生活中采用太阳能等能源利用技术;可以对传统技术进行革新改造,用小改小革等方法,降低电、油、煤、气、水和原材料的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工程成本。总之,施工企业要坚持创新,不断学习与运用先进技术,在节能减排中同样可以大有作为。

四、发动群众,使节能减排成为每个职工的自觉行动

节能减碳的方法篇11

低碳旅游发展的途径共包括五个步骤.首先,对旅游要素的能源消耗与碳排现状进行定性与定量评估;第二步,通过具体方法促进旅游经济活动的低碳化发展;第三步,通过碳汇机制的应用与推广,分析低碳旅游的碳汇影响力;第四步,开展低碳旅游意识的调研,分析促使低碳旅游发展的潜在需求和内在驱动力;第五步,提出针对性的低碳旅游发展保障策略,促使低碳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桂林市低碳旅游现状调研

桂林旅游业低碳现状调研从旅游场所与环境入手,通过调查、访谈、资料分析等方式,抽样调查桂林的酒店和景区,探知桂林低碳旅游的发展基础,了解统计桂林市酒店与景区的节能减排举措,定性分析桂林市低碳旅游的现状,以便为桂林低碳旅游的发展提出针对性、操作性强的路径与方法.

2.1旅游酒店现状调研

旅游酒店低碳现状调研主要通过调研与资料收集,定性分析酒店与景区的能耗与碳排现状,及现有节能减排举措等内容.针对酒店的调研主要从总能耗、电耗及节电举措、水耗及节水举措、客房及餐饮管理、管理规范及其他管理措施等6部分着手.根据调研可知,桂林市的星级酒店能耗成本大约占到总经营成本的10%-20%,其中电和天然气是主要的能耗来源.电能消耗每天约为2.4万度,年消耗量约为876万度;水能消耗每天约为450吨,年消耗量约为16.43万吨;天然气的年消耗能约为35万立方米.在用电方面,酒店的空调与照明是主要的电耗.其中,空调用电占到总电能消耗的75%,照明用电占15%.国家对空调的温控范围有明确的规定,但是酒店为了营造更舒适的环境,空调温度夏季控制在20-22°、冬季23-25°之间[2].酒店对空调的节能十分重视,空调主机大多选用变频,每月清理一次滤网;在外界温度适中时,利用新风保持自然状态.在照明用电方面,桂林市酒店的节能灯使用率在70%-80%之间,根据旅客流量科学调光.在用水方面,桂林市酒店的水能消耗量较大,目前无中水回收系统,主要的节水措施为开关控制、马桶水量缩减、宣传等形式.其中,桂林市香格里拉酒店的游泳池采用上循环系统,在达到清洁的同时,节约了用水量.在调研时,还获知酒店洗衣房是重要的能耗与水耗场所.各酒店尽量选择能耗低谷时段运作洗衣机器,并选择科学的操作规范精简程序节水节电.在客房与餐饮管理方面,酒店的客房仍供应一次性洗漱用品,但有相应的回收方法;开始注重客房的绿色环保,引导顾客自主选择床单的更换时间等,马桶由9升更换为6升或5升,采用取电卡控制客房电耗.部分酒店的厨房油烟处理采用水循环或者紫外线照射的方式降低污染.在清洁能源方面,桂林市酒店目前尚未开始使用清洁能源.桂林市各个酒店领导层都十分重视节能减排,在降低成本的同时,可以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酒店的工程部定期汇报酒店的能耗与水耗,积极发现并解决问题.在对员工的教育方面,酒店采用新员工入职教育和员工培训等形式.其中,桂林喜来登酒店采用六西格玛管理方法(SIXSIGMA),不仅能节约经营成本,而且能增加顾客价值.总体而言,通过酒店的节能减排现状调研发现,桂林酒店的能耗主要包括电、天然气和水,其中电能耗是重点.酒店为了节约成本,从技术规范、保养维护、宣传教育等方面体现对节水、节电的重视,但是在使用清洁能源方面仍十分欠缺.究其原因,主要因为酒店采用清洁能源的前期投入太大,投资回报期太长.

2.2旅游景区现状调研

桂林市景区主要保护山水观光类、历史遗迹类、水上活动类和其他类型.针对景区的调研主要从资源保护、能源管理、旅游产品与活动、管理措施和其他内容等5个方面开展.由于桂林的景区类型多样,在调研时无法做到面面俱到,本文希望通过典型景区反映出桂林市景区的节能减排总体现状.山水观光类的景区在资源保护方面,大多无明确游客接待量控制,在节假日等高峰期会适当通过门票价格来调节.此类型的景区内部交通方法均为电瓶车、自行车等清洁交通方式,照明使用节能灯,但是尚未使用清洁能源;通过采用节水开关与节水马桶节约水资源,并提示游客注重节约用水.景区的领导层面开始重视节能减排,提倡员工注重节能减排,但是尚未有明确的行为规范.桂林历史遗迹类的景区以靖江王府景区为主.在资源保护方面相当重视,景区控制每批入园游客量,景观照明采用节能灯和节能开关.景区内全程禁烟,每个月都会对景区内的遗迹进行维护与保养.水上活动类的景区主要包括两江四湖和漓江等景区.两江四湖景区从规划开发时期,就十分重视节能减排和水资源保护,如垂直升船机、湿运、单级双线船闸等.景区运营方面,船只采用环保船,垃圾储备后统一处理;游船每趟间隔十分钟,以保护资源.在景区管理方法,员工之间有节约评比,提倡无纸化办公.

2.3定性分析小结

桂林旅游业节能减排现状分析主要从酒店和景区两个方面调研.概括而言,二者都因为成本投入大而未使用清洁能源,酒店有一定的节能减排技术规范贯彻施行,但景区则根据经验实施;在管理方面,二者都十分重视员工教育、宣传引导等内容.总体而言,桂林市低碳旅游发展现状目前处于探索阶段,节能减排的意识已经得到认可,企业领导重视以及政策环境有利于低碳旅游的全面推广和发展;但是,仍缺乏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强的指导与规范,尤其是酒店方面,节能减排现状参差不齐,酒店之间可互相学习,推广成功经验,提高桂林市酒店的整体水平.而景区方面,由于类型多样,因而造成景区的低碳旅游意识的贯彻执行难度大,需要针对各景区实际情况开展相应的节能减排工作.

3桂林低碳旅游要素定量测算

3.1旅游交通

旅游交通的能耗与碳排大小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游客依靠交通方式发生位移的距离;二是每种交通方式每千米能耗强度与碳排量.发展中国家的交通运输中10%是与旅游活动有关.[4]但由于桂林是旅游城市,交通运输中与旅游活动相关的比值高于平均水平,参考国内其他旅游城市的交通比值,本文取20%;在航空运输中,46%的旅客是出于旅游目的.且每种交通方式的单位能耗与碳排放量各不相同.在单位行驶距离下,飞机的能耗与碳排是最高的,汽车次之,火车相对最低,分别为396、132、66gCO2/每人每千米[3].桂林作为国际性的旅游城市,旅游交通包含汽车、飞机、火车等方式,根据各方式的运输量,计算出旅游交通的能耗值和碳排放量.其中,自驾车的出游方式难于统计,本文暂予忽略.根据统计出的桂林市旅游交通的旅客周转量,结合能耗与碳排系数,得出表1桂林旅游交通的能耗与碳排放量统计表.可见,2008年桂林市旅游交通的能耗为28.95PJ,碳排放量为255.42千t;2009年桂林市旅游交通能耗为35.23PJ,碳排放量为313.23千t.

3.2旅游酒店

根据我国旅游业现状,旅游住宿业态主要包括星级酒店、无星级旅馆、家庭旅馆和度假村等.旅游酒店的能源消耗主要来自于水、电、气的消耗,通过将酒店年消耗的水电气按一定的系数转换,可得出酒店的能耗量.其中,星级酒店155MJ、无星级酒店130MJ、家庭旅馆120MJ、度假村单位能耗90MJ.总体而言,目前我国的酒店业绿色意识不强,加之酒店的运营寿命较长,导致能源消耗量高于国际平均水平(130MJ/每床每晚),为155MJ/每床每晚;其他类型的酒店其单位能耗取值113MJ/每床每晚[4].依据旅游酒店的接待人数,即可定量测算出酒店的能耗值.酒店每床每晚的碳排放量数据取43.2gCO2/MJ,根据桂林酒店业年接待人数数据,即可计算出桂林旅游酒店的碳排放量.根据表2可知,2008年桂林市旅游酒店的总能耗为12.27PJ,碳排放量为0.4千t;2009年桂林市旅游酒店的总能耗为15.41PJ,碳排放量为51.58千t.

3.3旅游活动

随着大众化旅游时代来临,旅游活动方式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由于旅游活动能耗的区域差异和个体差异明显,因此,旅游活动的能源消耗难于准确估算.根据国际上的旅游活动能耗与碳排系数,水上活动的能耗与碳排值最高为236.8MJ/人和15300g/人,探险其次为8.5MJ/人和417g/人,能耗与碳排最低的是历史遗迹参观为3.5MJ/人和172g/人[5].旅游活动要素的能耗与碳排量统计工作难度较大.本文试图通过旅游目的地的景区类型来解决.桂林市的旅游活动类型主要有:以象鼻山、芦笛岩等景区公园为主的山水观光,以漓江和两江四湖为主的水上游览,以靖江王府为主的历史遗迹参观.因为桂林市的旅游活动仍以山水观光为主,所以桂林市全年接待人数中剩余的人数划归于山水观光类型.根据相对应景区的游客接待量,可计算出旅游活动的能源消耗.由于一个景区不仅存在一种旅游活动类型,这样统计结果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主观性.为了便于统计,仅筛选其中最主要的旅游活动类型进行统计.根据表3可知,2008年,桂林市旅游活动的总能耗为6.3PJ,旅游活动的碳排放量为38.95千t;2009年,桂林市旅游活动的总能耗为7.71PJ,碳排放量为47.81千t.

3.4定量分析小结

横向对比:桂林市的旅游业能耗与碳排都是主要来自于旅游交通,其次是旅游酒店,旅游活动的能耗与碳排占比最低.桂林旅游主要依靠自然山水资源,以观光类型为主,所以旅游活动的能耗与碳排的占比相对最低;而旅游交通方面则不可避免的产生大量能耗与碳排.因此,要充分考虑低碳节能的交通方式,如大力发展旅游公共交通系统和自行车旅游系统,以降低桂林旅游的能耗与碳排,同时也能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提高旅游者与居民的幸福感.纵向对比:桂林旅游的能耗有所增长,涨幅为18.56%,碳排的涨幅为18.78%.桂林旅游的能耗与碳排的增长是与桂林市旅游业接待量相关联的,加之2009年才提出低碳旅游概念,节能减排的意识还未能得到很好贯彻与实施,由此涨幅属于正常情况.

4桂林低碳旅游的发展模式

4.1在政府主导下构建低碳旅游城市

在自身发展方面,桂林目前正在建设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迫切需要前瞻性、试验性、引导性的改革举措.桂林市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清洁能源、循环经济方面的发展.鼓励清洁能源的产业化发展,积极推广循环经济的应用,积极引入国际上先进的清洁技术与方法,才能促使桂林抓住旅游综合改革的重大机遇,完成桂林旅游产业的升级转型.同时,在发展低碳旅游城市中,要倍加关注城市生产与生活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效益.在区域联动方面,桂林市要充分发挥与区内南宁、柳州,与区外广东省的区域协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南宁作为广西首府,又是东盟博览会的会址.桂林在建设低碳旅游城市时,要借组南宁的区域优势,吸引东盟甚至东南亚地区的优秀资源.同时应加强与广东省的交通衔接,多关注广东省等发达省份的旅游业发展态势,积极引入低碳化的旅游活动,更新旅游产品与环境.

4.2在高铁背景下打造城市节能交通网络

通过提高能源利用率和使用清洁能源等方法来实现能耗降低.推广能源效率高的混合动力车,采用先进燃油技术,减少尾气排放.大力发展桂林城际高铁交通,为旅游业提供便捷、高效、低碳的交通服务.全面发展旅游交通租赁服务业.旅游城市需要大力发展快速的旅游公交系统,提高公共交通的服务水平.鼓励游客选择汽车租赁服务,大力推进自行车租赁、私家车租赁和合租等项目.优化游船、航空等交通条件,通过技术手段和能源原料变更等实现节能减排.

4.3在生态保护前提下实现景区低碳旅游产品开发

节能减碳的方法篇12

一、我国建筑工程中低碳节能模式存在的问题

发展低碳建筑是顺应全球经济发展步伐的总趋势,中国作为碳排放大国,更应该以对人民负责、对世界负责的态度,来发挥节能减排的作用,为发展低碳经济做出应有的贡献。建筑是温室气体产生的来源之一,加快建设以低排放为特征的建筑体系将是我国今后建筑业的发展方向。

为了发展低碳节能模式,我国政府、房地产开发企业、社会各方面都开始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推动低碳建筑的发展。首先,政府不断完善监管体系,全面实施建筑节能减排工作,从规划布局到建筑施工再到建筑报废,在工程建设的每个阶段都大力提倡低碳节能模式。其次,房地产开发企业开始大力发展低碳建筑,提倡节能环保理念,并积极参与各种节能减排活动,为节能减排工作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再次,政府利用媒体大力宣传低碳环保理念,“低碳”成为热门词汇,逐渐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虽然建筑工程中的低碳节能模式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低碳节能模式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低碳节能模式缺乏法律保障。法律制度不健全,制约低碳建筑的发展。由于低碳经济正处于起步阶段,我国关于发展低碳建筑的相关法律制度还不健全,甚至在有些方面还未制定相应的政策,对碳排放量未作出统一的标准。对建筑企业也缺少相应的激励政策,无法调动企业发挥节能减排的积极性。从整体上看,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法律制度不健全,成为制约低碳建筑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

第二,低碳节能模式缺乏相应的技术支撑。由于缺少先进的技术支撑,低碳建材的开发数量非常少,导致建材市场上很难买到具有低碳环保性能的建材。低碳节能的技术开展力度不够,限制了低碳节能建筑行业的发展。另外,传统的建筑技术也无法适应低碳建筑的发展要求,而发展低碳建筑还会给房地产开发企业增加投资成本,因此低碳建筑只能停留在概念层面,发展步伐非常缓慢。

第三,低碳节能模式的推广力度不足。由于低碳节能模式推广的力度和深度不足,导致人们对“低碳”的理解不够深入。在建筑行业中,高能耗、高排放仍旧是企业采用的主要生产模式。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依然坚持传统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政府对低碳节能模式的推广力度不足,只停留在概念层面,让建筑行业以及社会群众不能真正理解低碳的内涵,造成低碳节能发展的缓慢。低碳节能模式不能真正得到应用,这成为发展低碳建筑的最大障碍。

二、发展低碳节能模式的主要对策

低碳节能模式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经济发展模式,将其应用于建筑工程中将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我国发展低碳建筑,应加强建筑工程的节能环保工作。笔者针对当前建筑节能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对策,以期减少建筑工程能耗,为节能减排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一,建立健全法律制度,为低碳节能模式提供法律保障。政府应尽快制定建筑低碳节能方面的法律法规,从施工设计、工程招投标、工程施工、投入使用等阶段,全面实行监督管理,提高建筑节能减排的效率。同时,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并结合我国低碳节能发展现状,制定科学统一的监管标准,为监管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第二,推广钢结构建筑,有效降低碳排放量。传统的钢筋混凝土建筑,其碳排放量约达7400公斤/平方米,我国传统的钢筋混凝土建筑覆盖面积广,碳排放量的超标给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相比之下,钢结构建筑的碳排放量仅为480公斤/平方米。另外,钢结构建筑具有自重轻、造价低、可回收、节能等优势,推广钢结构建筑能够大大降低碳排放量,是发展低碳节能模式的有效措施。

第三,开发并采用新技术,提高节能减排效率。我国应积极借鉴国外先进技术经验,并根据自身发展状况,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发节能减排的新技术。为了降低一次性能源的消耗程度,要积极开发可再生能源的新技术。针对不同能源,可采取以下节能措施:

(1)建筑节水方面,建立中水系统,加强对生活污水的收集和处理,节约水资源。同时,建立雨水回收利用设施,及时补给生活用水,保证供水需求。另外,设计合理的给排水系统,加强对生活污水的处理与利用,加强节水卫生器具的应用,提高建筑节能水平。

(2)空调和采暖方面,制定科学合理的空调和采暖方案,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提高建筑节能效果。例如,采用地热系统取代传统的暖气,不仅节省了运行费用,还降低了能源消耗。

(3)照明方面,在自然采光的前提下,尽量减少照明点,以提高能源利用率。照明设备应采用高效节能型,如节能灯、太阳能光伏电源等。照明控制措施应以操作简便、节能为设计原则,采用声控、光控、人体感应等智能照明设备。

第四,建立规范统一的技术标准。当前低碳建筑的技术标准,还没有统一的规范要求。由于缺少统一的技术标准,目前低碳建筑行业发展混乱,这为行业监管带来了巨大的阻力。因此,必须针对当前低碳建筑的发展现状,加快建立规范统一的技术标准,为建筑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和依据。同时,规范建筑市场中各种建材标准,提高节能环保的要求,为低碳建筑提供质量优良的建筑材料。另外,还要加强建筑材料市场的管理,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惩处贩卖劣质建材的不法行为,规范建筑市场的运行秩序。

第五,培养低碳建筑发展的专门人才。培养专业人才是低碳建筑发展的重要保障,特别是低碳建筑设计人才,是实现低碳节能的有效手段。低碳建筑的形态和功能都取决于设计,低碳建筑设计理念要通过专业人才的设计表达出来,从而实现节能减排的效果。由此可见,培养专业的低碳建筑设计人才是势在必行的。政府特别是教育主管部门,应积极引导各大高校将低碳、环保、能源、生态等内容加入到专业课程设置当中,并积极举办各种低碳环保建筑设计大赛,使学生树立低碳环保的理念。另外,还要在各种建筑资格考试中加入低碳环保的内容,使建筑从业者真正建立起低碳环保意识,并将其培养为集能源、环保、低碳、生态为一体的综合建筑专家,为低碳建筑行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