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应试教育合集12篇

时间:2023-06-04 08:36:40

中学应试教育

中学应试教育篇1

作者:邓荣贤

为了应付各科试,不少语文老师不得不改变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只要我的学生考高分,就说明我教得好。”于是急功近利“唯分而教”的现状出现了:中考考什么,我就教什么;你不考的内容我一概不教。譬如:中考考多音字、形近字、多义词、近义词的辨别,那么我在授课中就教这方面的知识;中考考文段关键词语、关键语段的分析,那么我就索性把每册基本篇目课文中关键词语、关键语段挑出来,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中考考名言警句的识记,那么我就把名言警句收集在一起让学生背诵。

中学语文教学怎样才能实现“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的大目标?怎样才能培养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我们每位语文教师首先必须明确的问题。光靠课堂上读那几本语文教材,光靠课堂上做那些无穷无尽的语文练习题能行么?光靠培养班内为数极少的几个尖子生,能“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吗?在这种“应试教育”下,即便有些学生的语文中考能得高分,能升入高一级学校就读,但又有谁能保证他的语文素质就一定能好?谁能保证他不是高分低能呢?

我们都知道,“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本工具,语文是学习各门学科的基础工具。”《教学大纲》明确地阐明了语文的性质,阐明了语文与其他学科的区别。叶圣陶先生曾在《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中就明确指出:“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要做到个个学生善于使用这个工具,语文教学才算对极大地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尽了分内的责任,才算对实现四个现代化尽了分内的责任。”叶老从语文工具性的角度出发,明确地阐述了语文教学的任务。

也只有如此,“才算对实现四个现代化尽了分内责任”。那么,目前的中学语文教学,能尽到这样的“分内责任”吗?光靠让学生死读那么几本教材,死背那么几个条文,怎么能使学生“正确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仅让学生学会一些应试文章的写法,怎么能使学生一辈子随时随地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呢?可见,中学语文的应试教育再也不能适应我们的要求了。

通过多年来中考语文的总结,可以较好窥视出淡化中学语文应试教育的新动向。

首先,不从课本中出题,其本身就是对“应试语文教学”的巨大冲击。你死抠课本,死记教条,知识面狭窄,缺乏实际运用的能力和思维应变能力,是绝对做不好试卷的。

中学应试教育篇2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素质教育之根本。它立足于学生未来的能力培养及发展,我们应该了解学生的不同性格特征和兴趣爱好,帮助他们发展这些品质,如诚实、智慧及身体素质等,把他们真正培养成“四有新人和具有创新意识的人”。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引导学生尽量和谐活泼地发展,学生不仅仅要被教会如何学习,还要学会如何做人、如何思考、如何锻炼、如何审美、如何创造、如何生存等,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要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教育教学方法与课程来形成一种科学的测试及认证系统。因此,在我们实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与应试教育所充斥的矛盾及困难是在所难免的。

第一,最大的矛盾就在于教学内容及能力培养之间、新老教材之间的矛盾。新的英语教材已经打破了旧的传统教学模式——语法翻译教学,而形成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五步教学。它更强调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加强素质教育的力度,如,在新版的初一英语上册中就明确了“听、说、读、书、演、练”等几步要求,特别是“演练”这个环节异于旧教材,尤为突出。如今,老师们一张嘴、一支粉笔垄断课堂的现象已经过时了,因为现代化的手段已经深入课堂。过去我们常说学生是课堂中的上帝,但实际不然,因为老师从头到尾控制着整个课堂,他们讲语法、解释课文、布置大量练习,而且常用汉语进行全程教学,这一点对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和学习锻炼是非常有害的。在高中,“填鸭式”教学更为突出,因此,老师想要完成教学任务,适应新教材是很难的。长此以往,学生的兴趣就会消失,甚至会害怕去学英语。过去我们常常强调写作的重要性,而实际上“听、说”才是英语学习的重点,在现行高中课本中,每个单元都有五个部分,包括阅读、听力、讲练、写作及语法,这样安排的目的是全面发展四种技能。而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往往只注重一种技能的培养,那就是“语法”。英语给学生留下的印象只有记笔记和各种各样的试卷,以至于许多同学在中学毕业时认为,原本实用性强的英语对他们而言只是一种哑语。

第二,不断变化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及考试间的冲突。许多人认为考试是教育的基本,传统教育方法就是应试教育的结果。老师、学生、学校的目标就是升学。学生和老师每天从早到晚连轴转,因为他们认为做得越多分数就会越高。在这种情形下,语法教学是最合适的。但是教育要求在不断改变,考试目标却依然不变,这对于英语教学改革必然不利。新的教学方式使老师和学生的兴致大增,他们将共同创造活跃课堂,听、说、读、写全得派上用场,无形当中就缩减了语法教学,结果学生的成绩就下降了,因为在考试中只有阅读和写作的技能可得到显示,听和读则不然。慢慢地,学生将失去对新教学的信心,最终新教学法也将会被否定,一切又将回到从前,教育改革也必将得不到人们的支持。情景教学是现代教学中的一个亮点。老师们往往会设置一些仿真情景,鼓励学生用英语去交流,实物、图片、录音机、VCD等,往往是这种教学方式的常用手段,它们有利于形象、生动、直接地掌握知识,所有这些方式都将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好知识,但这种方法却会占用过多的课堂时间,所以这些素质教育模式只能流于形式了。

俗话说:“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果一台旧机器只在小部件上做改动,它又能维持多久呢?同样,素质教育改革也是如此,如果我们只基于表面改动,那么矛盾永远都将得不到解决,只有找到根源我们才能彻底解决问题。

我们应该改变传统教育思维,建立起新的教学模式,“孩子是教育的中心”应该在人们的思想中占据主导地位,老师应该从演讲者变成引导者,成为传授知识的中介,教学过程应该从传统的教转变为解决问题的过程,不是吗?

考试制度改革应切实可行、有效。考试的目的是为了检验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考试是综合能力的体现,但很长一段时间里,它扮演的却是指挥棒的角色,很多人为考试和分数而忙碌着,学生成为知识的奴隶。而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全面发展,语法掌握得再多,考试也有可能失败,所以考试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我们应该不断更新教学方法。素质教育对我们而言是新事物,没有研究试验就不可能有经验。坦白地说,一堂成功的课,不在于教师教授了多少内容、板书有几面,而在于学生掌握了多少,实际能运用多少知识。近年来,除了“五步教学法”及情景教学法,还涌现出了其他许多新的教学方法。如,3P教学法、张思中教学法、实物教学法等,都强调语言的运用能力,它们追求的目标是“记忆—训练—运用”,值得推广。

中学应试教育篇3

一般而言,语文是语言和文字,语言和文章,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简约式统称,它不但是人类文化传承的载体更是文化当中的一部分。高中语文教学在引导学生传承文化,领会语文作为一种文化瑰宝魅力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以应付升学考试为目的应试教育中,高中语文教学只能追随应试教育的脚步,以及格率的高低来检验教学的教育质量、及学生学业水平。在这种以考试为目的的教学模式下,学生能力的充分发挥已经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在应试教育中培养的学生已经难以适应工作和社会的发展,高中语文教学出现畸形发展现象。因此对应试教育中的高中语文教学进行深刻反思,找出教学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发展有着刻不容缓的作用。

一.应试教育中高中语文教学的不足

(一)应试教育中的高中语文教学思想落后

应试教育中的高中语文教学问题中最尤为突出的就是教学思想落后问题,虽然近几年来教育部对我国的高中教学进行了彻底的改革,然而改革效果并不明显。我国作为一个具有五千年文化历史的大国,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早已在教学领域根深蒂固,在当代高中语文教学的课堂上,随处可见的都是教师们为了提高学生们的及格率,在课堂上进行“满堂灌”授课方式,不断地传授应对考试的“必胜招数”,还有分析文章精髓的基本路线,一味地将书本知识机械性地灌输给学生,生怕学生错过任何一个所谓的“知识重点”。如此毫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的教学思想完全阻碍了学生语言学习能力的发展。与此同时,因为应试教育对强化练习,题海战术的偏重发展,无形中也加重了任课老师的的教学负担与心理压力,生怕自己所布置的题海练习比其他老师的任务量少,以至于出现了教师之间的不合理与不理性竞争,导致教师队伍稳定性发生了动摇。

(二)应试教育中高中语文教学扼杀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对于学生而言,其学习所在的根本动力在于“我要学”而不是“要我学”。而对于应试教育中的高中语文教学而言,其侧重的重点只是在于给学生灌输知识,“把成绩搞上去”方面。面对注入式的教学,学生上课只能跟着老师的模式走,认真做笔记,拼命做练习,生活之中,少了以语文角度去观察、感受、思考生活的闲暇,阻碍了自己的语文发展空间。面对如此机械化的学习方式,学生心中一开始的学习兴趣早已缺失,变成了为了考试的学习的应试教育下的牺牲品。

(三)应试教育中的高中语文教学导致人为教育不平等现象

应试教育作为一种以考试为目的的教育模式,其以分数的高低来平衡学生的水平。高中语文教学作为应试教育模式下的一门学科教学,其难免受到应试教育目的的影响从而造成教师对学生的错误认识,偏重辅导和肯定语文成绩突出的学生,对低分学生采取“放养”模式,任其自由发展。长期下去,低分学生由于得不到老师的重视很肯定会很容易产生厌学态度,减低语文学习的兴趣。久而久之,就会造成学生的语文水平分化差扩大。

二.改进应试教育中高中语文教学的不足

(一)教师的教学思想要转变

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在改进课堂教学的不足中起主导作用。学生们整天泡在书山题海里,早已只记得学习只是一种压力而忘记了学习的根本目的是获取知识了。所以我们首先得明白教学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过程,教师不能脱离学生而唱独角戏,搞满堂灌。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老师要对学习进行引导学习,对教学方式进行变通,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发挥其主体地位。

(二)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也就不会具有学习的欲望,所以只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才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才会有探究的欲望与动力。创设情景,有助于调动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帮助学生开启思维,让学生学会去感受去体验。例如高中语文课文《雷雨》的教学,就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对《雷雨》进行演绎,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这样一来,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学生对《雷雨》一课的了解程度远比其他乏味文章的要更深一层。

(三)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应试教育中的教师总给学生一种是高高在上,权威不可侵犯的感觉。为了改正这些不足,我们必须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增强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度。故此,就高中语文教学角度而言,语文老师首先要放下自己的架子,认真地听取学生的发言,给予积极的肯定,鼓励学生发言。不可因为自己的见解与学生不同就固执己见,语气生硬,更不可因为学生是低分学生,不是自己心目中的优秀学生而忽略学生的见解,挫伤学生的自尊心。而是拉进与学生的距离,以一副具有亲切感,亲和力的面孔面对学生。作为一个高中语文老师,授课的语气也不容忽视,不能一直都是是平铺直叙直到文章结束,而是要具有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对课文进行声情并茂,以情感人的描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一来就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结语:就我国现阶段应试教育中高中语文教学而言,其存在的教学方式明显表现出不利于学生的全面素质的培养。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通过反思,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力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平台。

参考文献:

[1]王洪军,高中语文教学反思及其意义[J],成才之路,2011

[2]谢清华,浅议高中语文教学的反思与改革[J],时代教育,2010

中学应试教育篇4

面对频发的自然灾害、人身事故伤害、校园暴力事件等,应急避险技能教育已经得到国家、社会、学校的广泛关注。将应急避险技能教育融入到体育教学中并不断强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面对突发事件的知识和技能,以便进行有效的自救和互救行为,减少生命和财产损失。

1 应急避险技能的概念及构成要素

1.1 概念

人的一生中会处于多种不同的环境,既包括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也包括地震、火灾、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环境,当然也有车祸、食物中毒等人为灾害环境。为了生存,人们要具备一定的应急避险技能,而体育教学成为传授、学习、培养这种能力的最佳选择。强化体育教学中应急避险技能教育,不仅能够系统的向学生传授正确有效的应急避险知识和技能,同时通过考试要求可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掌握基本的传授内容,在紧急的情况中使应急避险技能充分发挥作用。

应急避险技能是指人体在遇到紧急情况或环境突然发生恶劣变化时,能够根据自身已积累的应急避险相关知识和技能训练,采取有效的手段和方法进行自救,使灾害对自身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事发突然并且能够对人体造成不利影响的事件,称之为突发事件。突发事件又可以被分为公众类突发事件和职业类突发事件:公众类突发事件是指每个人都可能会遇到的突发事件;职业类突发事件是指从事某一类职业的人可能容易遇到的突发事件。强化体育教学中应急避险技能教育主要是针对公众类突发事件。根据以上情况,应急避险技能可以分为公共类应急避险技能和个体类应急避险技能:公共类应急避险技能是指应对公众类突发事件的技术和能力;个体类应急避险技能是指应对职业类突发事件的技术和能力。

1.2 构成要素

应急避险技能的构成要素包括:1)应急知识,即遇到突发事件时所具备的知识,既包括对突发事件的了解,也包括基本的应对措施和方法。例如,当地震发生时,要具备对地震特征及自身所处环境的了解,根据应急知识的积累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进行自救或是救助他人。2)身体素质,即身体的健康,拥有健康的体魄才能够应对突发事件。突发事件往往会使人体处于较为危险的环境状况,实施自救或互救行动会极大地消耗人体的能量,这就需要健康的身体作为基础。3)运动能力,即走、跑、跳等的能力。如前文所说,突发事件会极大地消耗人体的能量,同时需要不断的进行挖、爬、跑、负重前进等能力,所以具有较强的运动能力对于应对突发事件至关重要。4)应急技能,即面对突发事件时进行有效自救或互救的技术和能力。5)心理素质,简而言之就是面对突发事件时要尽量保持冷静,勇敢的战胜困难。

2 强化体育教学中应急避险技能教育的必要性

2.1 现实需要

现代社会,灾害频发,尤其是不可预防和抗拒的自然灾害,对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2005年6月,黑龙江省宁安市发生洪灾,死亡106人,其中学生102人;2008年1月10日,我国发生特大冰雪灾害,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造成全国19个省、市、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损失严重;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死亡人数八万七千五百余人,直接经济损失8451亿元人民币;2008年6月中旬以来,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等地部分地区遭受雨袭击,造成严重洪涝、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因灾死亡164人,失踪68人,紧急转移安置187.3万人,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73.9亿元;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7.1级地震等等,这些例子还有很多。

面对频发的灾害,强化体育教学中应急避险技能教育迫在眉睫,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如果学生们都进行过有效的应急避险技能教育,掌握了相关灾害的必要知识以及基本的应对技能,那么在上述灾害发生时相信能够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2 现有的应急避险技能教育存在问题

近年来,国家制定了有关中小学和幼儿园的相关安全管理办法,但是对于学生的安全教育局限于形式,往往只是在所谓的“安全日”或者“纪念日”进行一些相关活动,难以使学生真正掌握有关知识和技能,不能够起到有效、长远的作用。

有些学校虽然制定了应急避险技能教育的学习内容和课程,但是大多局限于简单的课堂传授。如果想要真正的掌握应急避险的知识和技能,关键在于有效的训练。只有在模拟的实战状况中,才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应急避险的知识和技能,实现教育目的。

3 强化体育教学中应急避险技能教育的可行性

体育教学与应急避险技能教育紧密联系,相辅相成。二者都是通过进行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内容,不仅能够增强体魄,同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指导日常生活,实现教学目的。所以,强化体育教学中应急避险技能教育具有强大的优势。

首先,体育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体育教学中会涉及到跑、跳、攀爬、游泳、负重训练等内容,而在应急避险技能教育中同样会涉及到这些内容。二者的区别就是进行这些活动的环境不同,前者是在体育场馆中,而后者是在突发事件发生的自然环境中。在体育教学中的实践训练能够帮助学生熟悉、了解、适应技能,以便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熟练的运用。其次,体育教学的形式更加灵活,可以将知识的传授和实践训练相结合。例如,进行某项应急避险技能的教育时,可以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对某一突发事件的相关知识和应对措施有初步的了解,再将学生带出教室,在模拟环境中进行实践训练,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能够使学生真正掌握所学内容,在日后的突发环境中真正发挥作用。再次,体育教师的素质更适合进行应急避险技能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教师相比,体育教师能够更好的将理论传授和实践训练结合起来,因为体育教学就是遵循这样的教学步骤。而且对于实践训练,体育教师也具有更好的指导经验和能力,具有稳定的心理素质面对学生实践训练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最后,体育教学是伴随学生从小学到大学的必修课程,能够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进行适合的应急避险技能教育,而且具有一定的连贯性。

参考文献:

[1] 邓若锋. 从关注生命到生命体验——从汶川大地震来反思学校体育教学[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8(7):41-43.

[2] 王强,闵彬彬. 论体育教学中学生应急避险能力的培养[J].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1,19(1).

[3] 靳春菊. 学校体育应加强对学生应急避险能力的培养[J]. 体育教学,2009(9).

[4] 但艳芳. 体育教育:生命教育的本源回归[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42 (1):79-81.

作者简介:

中学应试教育篇5

关键词:试论 尝试 教育 幼儿 应用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人终身教育的基础阶段,在大力提倡“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注重培养幼儿主动性”的今天,邱学华先生创导的尝试教学理论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一直指导着幼儿教育工作者在平时工作中大胆尝试、勇于探索,通过一次次的实践和总结感觉出“尝试教学理论”对我们本职工作的指导作用。

一、“尝试教学理论”对幼儿教育的指导作用

“尝试教学理论”是一种教育教学的模式,也强调以幼儿为主体的原则,让幼儿从小就有“试一试”的精神。因为当前独生子女普遍存在着娇生惯养、百般依赖、胆小、任性等不良的现象,那么我们幼儿教师就要让幼儿在干什么事的时候都要自己去想,自己试着做,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的品质,这些品质对幼儿一生的发展将有极大的益处。从根本意义上讲,在幼儿园采用尝试学法,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能充分展示幼儿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二、在尝试中培养幼儿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年龄小,天生好奇好动,对于一些新奇事物特别敏感,往往会刨根问底。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幼儿的这种心理特点,将尝试教学理论应用于组织的各项活动中,使幼儿对教师准备的活动材料和所提出的问题跃跃欲试。比如在认识水的沉浮时,教师事先为幼儿准备不同性质的材料,有铁制品、木制品、纸制品、塑料制品、布制品等许多幼儿常见玩具,让幼儿自由操作、尝试、总结,最后大家一齐找出规律、得出结论。幼儿在这种活动中,情绪高昂,注意力集中,既没有压抑,又没有限制,通过自己操作尝试,不但解决了本节活动的教学目的,而且效果非常好, 同时还引发了一些新问题,更加激发了幼儿课后还要尝试的欲望。

三、在尝试教学中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

尝试教学提倡让幼儿干什么事都要先想一想,再去试一试,这就要求幼儿教师在组织及设计活动时,除了以游戏为主要形式,还要考虑为幼儿创设一种使幼儿主动探索、主动尝试的环境。比如在教幼儿认识“颜色”的时候,在认识三原色的基础上要让幼儿发现其他颜色是怎么来的,教师就为幼儿提供滴管、透明的小瓶、三原色、纸等,让幼儿试着把两种原色调和在一起,得出其他颜色。

通过多次试验观察,幼儿就会明白,将不同比例的三原色中的任何两种色调和在一起会变出另外的许多颜色。要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索去发现新问题、新现象。记得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儿童的世界是多么大,有伟大的自然急待他去发现,有广博的大社会急待他去探讨。”在儿童的一日生活中,凡是幼儿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去做,凡是幼儿能够想的,就应当让他自己去想,不要把大人的思想强加于幼儿,更不能强迫幼儿做不愿意或不感兴趣的事,我们应当从小就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在一日教学活动中,各项活动都有让幼儿尝试的可能。在每一项活动的开始,教师不要马上将结果演示给幼儿看,充分让幼儿自己试、自己想、自己操作、自己找规律、自己发现问题,进一步解决问题,这就为幼儿提供了一个极好的锻炼机会,不知不觉操作能力便提高了。如在计算教学中在学习“数的组合”的时候,教师为幼儿提供积木、图片、分合板、橡皮泥小球、小铁棒等,让幼儿动手操作,试着将总数分成两部分。幼儿在尝试的过程中发现了数的分合方法和分合规律,如部分数交换,总数不变,或者是分合时一边的数字从开始逐渐增大,后一个数比前一个数多1,另一边依次减少1。课后幼儿在玩游戏时,提醒幼儿可将参加游戏的人数分成两组,每组可以是不同人数。这样,幼儿的动手能力大大提高了,寻找和发现规律的经验也大大地丰富了。

四、在尝试教学中启发幼儿的创新意识

当前教育有很多地方急需改革,如何从小培养幼儿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品质是对幼儿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从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悟出,尝试教学为幼儿形成这些优良品质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在尝试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幼儿的探索意识,启发幼儿的创造力,拓展幼儿的想象力。如续编故事,看图编儿歌,用直线、横线、波浪线作画等活动,孩子们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把那天真烂漫、充满童趣的想象展示于现实生活之中,画出一幅幅优美的图画,讲出一个个动听的故事,这一幕幕让人欣慰的场景,体现了幼儿具有极大的创造性。

中学应试教育篇6

传统的中职数学教学重视向学生传授数学的知识和技能,让学生掌握数学的概念、命题等。注重的是定理的证明、公式的推导和解题的演练,却忽视了培养学生对数学作为一门科学的思想体系、文化内涵的认识。数学在学生心中只是一堆数字和公式,它抽象、深奥甚至神秘,是“一种符号的游戏”,给学生造成了数学课程是枯燥的,使不少学生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与热情,导致数学素质教育不能全面、正确的贯彻落实。因此,中职院校数学课非常有必要加强关于数学文化的教学实践,在推崇文理交融的今天,我们理应转变观念,将数学教育提升到数学应用性层面上去。

一、以现代应用性教学为指导,构建中职院校数学新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中职院校数学教学观念只是把数学作为“学习其他相关课程的基础”这种相对狭隘的定位,没有看到它还是整个大学教育的一个基础,甚至是终身教育的一个基础。

因此,在进行中职数学教学研究过程中,我认为要在数学的教学内容、体系上进行新的突破,即重构中职数学教学内容,如学生最为头疼的不定积分部分,可打破其表面化、形式化的大量形式训练,可深入的讲解微积分的思想以及它作为数学工具的实用性,要教会学生如何使用积分表,对于微分在近似计算上的应用这一内容,在计算器普及的今天,可直接删去等;在教学方式和方法、教学环节和手段上要与现代网络技术相适应,因此,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中职数学网络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实验、教学测评等整体有机结合的新的教学模式是可形的教育模式。该模式主要考虑了中职数学与其系列课程的“三个结合”和“五个关系”。“三个结合”是指:基础内容与综合提高相结合;教学内容的知识点与应用知识点的数学建模和数学实验能力相结合;经典内容与数学技术(理论、模型)相结合。“五个关系”是指:正确处理系列课程内部的关系;基础知识与建模及实验的关系;后续相关课程的关系;以学生为中心与教师网上答疑的关系;课上引导与课后练习的关系。

二、应用性教学为学生独立思维提供更大的思维空间

在传统的中职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通常感到数学知识枯燥难学并与实际生活无多少联系,建立的中职数学网络课程不仅可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能力,也可提高学生应用综合性知识来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向学生展示了一种有别于传统数学课程的推理和思维方式,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了拓广学生的独立思维空间,可试着在数学网络课程中设计一批数学实验案例。案例可从教学、实验、应用这三部分收集整理。其中教学案例主要是针对问题的分析与数学知识应用来支持教学讲解与演示,使学生直观理解知识点的涵义,如地球表面明明是一个球面,但常人看到的却是平面,其理论依据就是一条弯曲度很小的曲线可认为是直线,即局部曲线可用直线代替,依次推广到局部曲面可用平面代替,实例将数学理论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了,学生也直观理解了知识点;实验案例则是在教学案例的基础上提供给学生,让学生直接动手验证的,即对同一问题不同条件下,观察、检验、解决问题的结果不同;而应用案例是在教学、实验案例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对同一问题采用不同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并拓展为解决同一类问题的方法学习,通过案例的问题可变、条件可变、方法可变,观察案例问题解决结果的可变性,从中把启发式、探索式、互动式、讨论式有机结合,达到扩大学生独立思维空间的目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研究问题的能力,启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中学应试教育篇7

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指学习者偏爱的加工信息的方式。如,同样是学习,有些人喜欢听别人讲,有些人喜欢自己看,而有些人喜欢与别人讨论。无论是哪一种偏好,都必然与学生的个性相关,而且与学生的情感、动机特征连在一起。它们和智力不同之处在于:智力是指学生在智力或学业成绩中表现出来的差异,有高低、好差之分,只有一个维度,而认知方式则是根据两极来描述的。如相对一个问题来说,我们不能确定是聚合式思维方式好些,还是发散思维方式更好些,而要看哪一种认知方式更适合解决问题。

一、中职学生的个性特点

性格是个性心理特征的重要方面,是指人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及其相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每个人对于现实给予的影响,都有自己的独特的反应。这种反应表明他对事物的态度。一个人对某些事物的态度和反应,如果在类似的情境下不断地出现,逐渐在生活经验中得到巩固,这种对现实的较稳固的态度和习惯了的行为方式就构成了他的性格。

作为个性心理特征的另一方面,气质则主要反映了人的神经类型在行动中的直接动力表现,是先天的,没有好坏之分。性格与气质之间,有着相互渗透、彼此制约的复杂关系。

第一,气质影响性格特征的表现方式.,使性格具有气质特征。如同样是乐于助人,胆汁质的人常常满腔热情、急切豪爽地去帮助人;而粘液质的人则往往是不动声色、从容不迫地去帮助人。

第二,气质影响性格的形成和发展的速度。如要培养坚毅、冷静、自制的性格品质,胆汁质的人比粘液质的人更困难。

第三,气质不能预定一个人最终形成什么样的性格。相同的气质也可能形成不同的性格特征。如同样是多血质的人,既可以成为正直、诚实、热情亲切的人,也可能成为狡猾、虚伪、自私自利、冷酷无情的人。

第四,性格也能影响气质的改变。如胆汁质的人经过艰苦持久的控制和磨练,也可以变得颇为稳重、冷静[2]。

二、教育心理学在中职学生教育工作中的应用

学生的身心发展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年龄特征是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一方面,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同的特点,如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等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身心发展方面都有彼此区别的典型特征,从而表现出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另一方面,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并不是截然分开或毫不相干的,而是保持着其内在固有的连续性,前一阶段的身心发展水平为后一阶段的身心发展提供前提和基础,而后一阶段的身心发展水平又是前一阶段身心发展的必然结果,每一阶段既带有上阶段的部分特征,又孕育着下阶段的新质。

(一)确保学生身心健康是中职学生教育的首要内容

教育者应教育学生学会在学校中生活并热爱学校、集体,做学校、集体的主人,目的是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形成积极的、有所作为的人生态度打下坚实的基础。中职教育要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发展多种能力,使学生的身心两方面都得到健康发展。教师应当把关心学生的健康、发展学生的体质作为重要任务。对中职生而言,尽管其体质较中职生有了明显的增强,但与他们在学校所承担的学习任务相比,仍是比较薄弱的。过重的学习负担,不仅会使学生的身体受到伤害,而且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惧学的心理,这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十分不利。鉴于此,教师留给学生的学习任务要适当。

(二)使学生热爱学习和学会学习是中职阶段教有的核心任务

学校教育在中职阶段开始系统展开。在学习方而,除教学内容外,教师要注意学生的读、写、算和手工操作技能的训练和协调发展,这将对学生今后智力和学习能力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克服学习困难,完成学习任务,以培养他们的学习自.主性,增强战胜学习困难的信心。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和战胜困难的自信心培养和发展与教师引导、信任或鼓励性评价分不开,教师要相信学生会成功,并善于通过各种方法去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自己的力量去克服困难,获得成功,这也是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有效方法。

(三)对中职生道德品质的培养也是教育的重要任务

中职生道德品质培养的关键就是要使他们能做到言行一致、校内外一致。学生言行不一的现象既与学生的意志力薄弱有关,也与学生的道德行为的养成需要一定数量与强度的实践和训练有关,同时还与教师的具体做法久妥当有关。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空洞说教无助于学生做到言行一致。对中职生的道德品质教育:要提高道德认知,使他们知道哪些行为是道德的,哪些是不道德的,哪些是可做的;哪些是不可做的:进行及时的道德评价,纠走不道德行为,强化道德行为:让学生进行道德实践,充分利用“榜样效应”,特别注意利用中职生身边的榜样,这样的榜样与他们的常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容易模仿和实践。

总之,只有针对中职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去进行道德品质教育,才能收到实际的效果。

中学应试教育篇8

英语被认为是中国和其它国家之间的纽带和桥梁,如何教授和学习英语成为人们最为关注的问题。中学作为英语学习的第一站,是人们试图研究英语的一个大本营。

恢复高考制度以来,考大学成了应试教育的目标,获取高分成了它惟一的目的。老师们把语法点列为教学重点,采取“填鸭式”教学,口语和交际英语早就被否决了,学生的能力也被否定了,这正是“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众所周知,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对知识的一种渴望都是需要浇灌和培养的,但应试教育往往却是逆道而行。在20世纪80年代,教育大纲中就提出了“听、说、读、写”四个英语教学要求,但这个计划也只是作为一个文件而停在了表面,并没有真正得到实施,所有的书本和考试都只是围绕着考卷而服务,只重笔试,不重视其它能力的培养,老师们通过逐字逐句的翻译讲解教学生,学生也只是被动的死记硬背,根本不懂得如何理解和阅读。值得庆幸的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注意到了这些弊端,他们正在不断的对英语教学方式进行改革,素质教育被提到了教育改革第一位的日程上。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素质教育之根本。它立足于学生未来的能力培养及发展,我们应该要了解学生的不同性格特征和兴趣爱好,帮助他们发展这些品质,如诚实、智慧及身体素质等,把他们真正的培养成“四有新人和具有创新意识的人”。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引导学生尽量和谐活泼的发展,孩子们不仅仅要被教会如何学习,还要学会如何做人、如何思考、如何锻炼、如何审美、如何创造、如何生存等,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要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教育教学方法和课程来形成一种科学的测试及认证系统。因此,在我们在实行素质教育的过程当中,与应试教育所冲斥的矛盾及困难就是在所难免的。

首先,最大的矛盾就在于教学内容及能力培养之间、新老教材之间的矛盾。新的英语教材已经打破了旧的传统教学模式——语法翻译教学,而形成了一个新的教学模式——五步教学。它更强调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加强素质教育的力度,如在新版的初一英语上册中,就明确了“听、说、读、书、演、练”等几步要求,特别是“演练”这个环节异于旧教材,尤为突出。如今,老师们一张嘴一支粉笔笼断课堂的现象已经过时了,因为现代化的手段已经深入课堂。过去我们常说学生是课堂中的上帝,但实际不然,因为老师从头到尾控制着整个课堂,他们讲语法、解释课文、布置大量练习,而且常用汉语进行全程教学,这一点对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和学习锻炼是非常有害的。在高中,“填鸭式”教学更为突出,因此老师想要完成教学任务,适应新教材是很难的。长此以往,学生的兴趣就会消失,甚至会感到害怕去学英语。过去,我们常常强调写作的重要性,而实际上,“听、说”才是英语学习的重点,在现行高中课本中,每个单元都有五个部分,包括阅读、听力、讲练、写作及语法,这种安排目的是全面发展四种技能;而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往往只注重一种技能的培养,那就是“语法”。英语给学生们留下的印象只有记笔记和各种各样的试卷,以至于许多同学在中学毕业时认为,原本实用性强英语对他们而言只是一种哑语。

第二,不断变化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及考试间的冲突。许多人认为考试是教育的基本,传统教育方法就是应试教育的结果。老师、学生、学校的目标就是升学。学生和老师每天从早到晚连轴转,因为他们认为做的更多分数就越高,这种情形下,语法教学是最合适的。但是教育要求在不断改变,然而考试目标却依然不变,这对于英语教学改革必然不利。新教学方式使老师和学生兴致大增,他们将共同创造活跃课堂,听说读写全得派上用场,这无形当中就缩减了语法教学,结果学生们的成绩就下降了,因为在考试中只有阅读和写作的技能可得到显示,听和读则不然。慢慢地,学生将失去对新教学的信心,最终新教学法也将会被否定,一切又将回到从前,教育改革也必将得不到人们的支持。情景教学是现代教学中的一个亮点。老师们往往会设置一些仿真情景,鼓励学生用英语去交流,实物、图片、录音机、VCD等,往往是这种教学方式的常用手段,它们有利于形象、生动,直接地掌握知识,所有的这些方式都将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好知识,但这种方法却会占用过多的课堂时间,所以这些素质教育模式只能流于形式了。

俗话说:“牵一发而幼全身” 。如果一台旧机器只在小部件上做改动,它又能维持多久呢?同样素质教育改革也只是如此,如果我们只基于表面改动,那么矛盾永远都将得不到解决,只有找出根源我们才能彻底解决问题。

首先,我们应该改换传统教育思维,建立起新的教学模式,“孩子是教育的中心”这应该在人们的思想中要占主导地位,老师应该从演讲者变成引导者,成为传授知识的中介,教学过程应该从传统的教变为解决问题的过程,不是吗?

其次,考试制度改革应切实可行、有效。考试的目的是为了检验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考试是综合能力的体现,但很长一段时间里,它扮演的是指挥棒的角色,很多人是为考试和分数忙碌着,学生们成为了知识的奴隶。而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全面发展,语法掌握得越多,考试也有可能失败。所以,考试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然后,我们应该不断更新教学方法。素质教育对我们而言是新事物,没有研究试验就不可能有经验,坦白地说一堂成功的课,不在于你教授了多少内容板出有几面,而在于学生们掌握了多少,实际能运用多少。近年来,除了“五步教学法”及情景教学法,还涌现了其他许多新的教学方法。如3P教学法、张思中教学法、实物教学法等,都强调语言的运用能力,它们追求的目标是“记忆——训练——运用”,值得推广。

最后,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也是素质教育改革的必备条件。老师是导航灯是灵魂的工程师,高素质的老师要求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强烈的责任心,要勇于改掉旧东西,时刻钻研如何更好的教育和引导学生,他们应该不断地提高和完善自我,正如有一位老师所说:“老师所给予学生的未必是金山、银山,但必须是开启智慧的钥匙”,好的老师知道该如何取长补短,找到适合的方法因材施教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科教兴国、人人有责。如果我们能认清形势,广泛深入地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我们就能真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只有知已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中学应试教育篇9

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进步,在我们身边每时每刻都有海量信息不断得到传播,传统用笔墨叙说的方式显得迟缓落后,而表达迅速、传播快捷的口头叙说越来越具有不可取代的优势,逐渐成为人们交流的重要方式,例如,人们越来越倾向于使用手机电话的方式取代书信传递就是明证。可以设想,随着未来技术进步的进步,口头表达可以直接转化为笔头表达,终有一天完全可以取头表达。为在各种重要考试中越来越注重口头表达能力的考察。适应这种现实变化的需要,各种教育中也开始注重培训与考核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法学是一门靠“嘴巴”吃饭的学问,口试考核在法学教育中所占的核心地位当之无愧。但非常遗憾的是,受传统的影响,我国法学教育经常忽视了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以及考试考核的重要地位。为此,本文在结合本人多年法学教育的经验,针对我国法学教育中的口试考核相关问题作一粗浅探讨,以求不断推进我国法学教育中的口试考核的研究与应用。

 

一、口试考核的在法学教育中的意义

 

笔试考核是我国传统考试方法,自隋唐开科举取士至今,至少沿用了1400多年历史,为我国人才培养与选拨做出了突出贡献。笔试考核的优点在于便于统一试题和评分标准,不足考试形式死板僵化,不利于因材施教。而口试考核却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笔试的弊端,显示它的优越性。因此,越来越多的教育考试中开始采用口试考核的方式进行。所谓口试考核(Oral test)是指在主考者面前,考生用口述的方式回答预先确定好的相关问题,主考者根据问题回答正确程度、语言表达、临场应变等情况的评分标准给予评分的考试方法。口试考核实际上通过主考者与考生(报考者)之间的口头对话、肢体语言等进行话语交流而进行的考核方式。口试考核既可以灵活运用考签、录音带、幻灯片、图片、图表、论文等作媒介物,向被考者提出问题,并要求考生当场作出口头回答,也可以根据考生实际情况和临场需要,主考者即兴提问,并要求考生作口头回答。与传统笔试考核比较,口试考核具有诸多优点。可以说,笔试考核的缺点就是口试考核的优点。

 

第一,全面提升法科学生的能力。考试是指挥棒,直接决定了考生学习的内容和过程。八股文的考试只能培养出八股文式的人才。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开放型社会,也是一个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考生能否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取得成功,必须在知识与能力诸方面有全方位的发展与提升,这就决定了教育必须是全方位的。通过口试考核可以弥补传统笔试考核的诸多不多,为全面提升学生能力提供了重要方式。

 

一是可以提升考生的表达能力。表达能力(俗称口才)是当今时代作为重要的才能之一,在法学中更为如此。律师、检察官、法官无不是以雄辩见长,以“说”为最重要手段。古往今来,口才在人类的发展史上曾起过难以想象的重大作用。中国古人就非常注重表达能力的重要作用。古人就说过: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南北朝时著名学者刘勰在其《文心雕龙》一书中曾说:“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口才的作用可见一斑。现代社会,与其他能力相比,表达能力更显重要。如果不会表达出自己的思想,不会与他人进行良好的沟通,即使再高的才智,也只是水壶煮饺子——倒不出。要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除开在日常教育中注重学生的表达能力的培养与锻炼,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口头考核倒逼考生必须对口才进行高强度训练与培训。

 

二是可以增强考生临场应变能力。临场应变能力是现代快速节奏生活所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现实生活并没有太多的预设与不变的计划,一切都在不断变化之中,并且留给我们思考的时间往往是极为有限。为此,培养临场应变的能力在现代社会越来越显得重要。口试考核由于时空所限,考题变化莫测,考生必须注意力高度集中,大脑快速运转,积极发挥出思维的积极性、本动性,将所学知识在思维中仔细筛选,快速选词造句,创造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调动,考生才能应声而出,其逻辑思维能力及快速应变力可以得到快速提高。

 

第二,便于考查法科学生的真实水平。如何考查考生的能力,一直是教育领域一个重要环节。传统的笔试考核,通过主考者出题、阅卷、评卷等环节,对考生的知识积累以及灵活运用能力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考查。但是这种填鸭式教学与考试,最大的缺陷就是“千人一卷”,难以全面检查出法科学生的临场反应、逻辑思维、知识积累、语言组织归纳、选词造句等各种能力的综合情况。笔试考核由于考试时间充裕,考生完全可以慢慢审题,困倦时还可以稍作休息,发生了错误还可以在试卷上慢慢检查并加以改正。更有甚者,有些考生在这个充裕的时间内经常发生考试作弊的情形。而在口试考核过程中,主考者可以根据考生实际情况临时命题,通过不断追问,深入了解考生对知识掌握与运用的实际水平。由于思考时间较短,又是主考者现场交流对话,防止了考试作弊情况的出现。

 

第三,提高法科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口试考核是强化学习兴趣的一剂良药。口试考核改变了传统考试方式,激发学生去深入学习和记忆所学学科知识,只有熟练到了一定程度之后,在临场考试时才会随机应变,出口成章。而口头表达流畅的那种快感与喜悦,是笔试考核中无论如何也难体会得到的。口试考核的成功,来自老师及同学的赞许,可以激化附属内驱力,是促进学习的诱因和动机。

 

二、口试考核的方法与程序

 

与笔试考核比较,口试考核显得更为复杂。因此,需要结合口试考核的实际经验以及不同院校条件,可以选取适当地点、时间,组织相关主考者、考生进行考试。为保证口试考核的的顺利完成,必须按照一定的原则、方法和程序,对考试的各种因素进行科学地组织、计划、指挥、控制、协调,使整个考试实施过程处于最佳运行状态,以保证最好测试结果。根据笔者多口试考核的经验,其基本方法和程序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准备阶段。在需要进行口试考核的学科开课前,就应及时通知学生做好口试的准备工作,告知其口试的范围、考试时间、考试要求、考试标准等内容。有些课程需要口试与笔试考核相结合的,更需要对口试所占的比分,以及考试时间等内容预先告知考生。要求学生提前做好充分准备,在熟练掌握相关知识的同时,需要注重表达能力、应变能力以及仪表仪态的培训与锻炼。对于任课教师而言,除开平时做好备课以及对口试技巧的讲解与培训外,更需要对口试考题的准备,为下阶段的考核做准备。考题通过考签、录音带、幻灯片、图片、图表、论文等设置问题,向考生提出问题,并要求被考者作口头回答,并运行主考者可以临时发问或补充追问。

 

第二,组织阶段。组织阶段是口试考核的主要内容。每学期准备进行口试考核的课程,应由该学科的任课教师提出书面申请,由所在教研室和系部签署意见,于开课前到教务处进行审批。通过口试考核的课程,可以由教研室主任组织课程口试考核组,老师组成一般不少于2人(1人为主考官),另外设有助教或教学秘书1名。老师的主要职责是根据考题提出问题,并对考生的回答情况根据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助教或教学秘书把主要任务是做好考场记录。

 

第三,进行阶段。根据口试考核的要求,助教或教学秘书应提前一周将考试时间、地点、注意事项等内容,通知任课老师、口试考核组、进行口试的考生进行考试。考试半小时前,助教或教学秘书组织老师与考试入场。考试开始后,助教或教学秘书宣布考试纪律以及相关注意问题,确定考生考试的顺序。然后,主考官抽出预先准备好的考题进行考试。考题可以是文字表述,也可以是录用、图片、影视片段等。考生做答后或答题过程中,老师可以根据考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连续追问或补充性地提出相关问题。口试考核时,每个考生的口试时间应不少于5分钟。参加考试的老师依据评分标准当场评分,并且当场公布分数。考生最后的成绩由参与评分的老师平均成绩进行计算。由教学秘书负责记录和计算统计最后成绩。口试考核成绩单由主考教师及任课老师签字后生效,然后交教务处登录成绩、留存备查。

 

第四,总评阶段。口试考核完成之后,任课老师、考试组老师应该对考试成绩、考试题目等内容进行分析,并做出相应的总结。对于试题出现的问题,需要对相关试题进行改正与完善,为下一次考试做好准备;对于考生出现的问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知识点的讲解,以及注意有针对性地对考生表达能力进行锻炼与培养,以提升考生的能力。

 

三、口试考核的问题及其弥补方法

 

任何考试方式都不是完美的,口试考核也一样。一般来说,由于笔试考核更具有客观性和保存性,因此其考试具有较高的效度。相对而言,由于口试考核一般采用主观性试题,试题的采样量与难度、不同考生的考试时间与条件、考生对考场指令的清楚程度与兴趣动机、考生身体健康状况等影响,对考生影响颇大。而且由于不同考生的考题不同,考题之间很难具有可比性,导致了口试考核具有较大的主观性,缺乏一定的可信度。为避免口试考核中出现的各种不足,在组织口试考核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并及时加以弥补。

 

第一,法学试题的选择与设计问题。试题设计在口试考核中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考生水平的考查。设计得好的试题,能够引导学生不断往前进行思考,并能较容易地鉴别出考生专业水平的高低。由于法学学科既具有实证主义的一面,例如我国法律规定的基本法条、基本制度等就是如此,也具有理论性、主观性的一面,例如法律精神、法律原理等就是如此。对于法律实证主义意义上的试题都可以设计出客观的、唯一正确的答案,主要考查学生的知识记忆积累水平。而对于法律原理等内容,一般则没有唯一正确答案,有赖于考生的领悟,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与运用。对于口试试题设计而言,笔者以为以考查法律原理为主,主要需要考查学生理解与运用能力,考生面对这些题时,也多少能说上几个一二三。如果是法条之类试题,考生上场一时记忆不上,也就无法张嘴说话了,口试也就无法进行下去。此外,试题应该覆盖面足够大,可以让考生有发挥的空间。试题应该清楚易懂,不能出现歧义的情形,以免考生答不对题。

 

第二,口试考核的评分标准问题。由于口试考核考查的是法律原理之类的问题,具有较强的主观性一面,很难用一种客观的标准加以衡量,导致评分的过程中差异很大,甚至可能出现很有水平和能力的考生,因为在考官脑海中没有留下好的印象而在考试中得分不高。为此,为保证考试的公平性、客观性,还是需要设计出合理可靠的评分标准。评分标准的设置要合理,要细化。按照100分总分计算,可以至少分成10个等级,依次为:基本法学理论熟悉度、基本法学理论运用程度、法律语言的掌握程度、遣词造句的灵活程度、普通话标准程度、语言表达流畅程度、台风风格等。主考者需要对这些评分标准非常熟悉,同时按照统一的标准对考生进行评分,把握好评分等级。

 

第三,口试与其他考试模式相结合的问题。口试由于自身的问题,不可能取代所有其他考试形式。因此,口试需要与其他考试模式相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出口试的优势。从目前考试方式的现状来看,初口试之外,笔试、实践操作等都是比较实用的考试方法。在法学学科而言,也需要加以适当结合。法学学科除开模拟法庭等课程之外一般不具有可操作性,不适用实践操作考试外,其他的学科都可以采用笔试加口试的模式进行。口试与笔试的具体分配比例可以由任课老师决定,一般可设为30%与70%的比例进行。

 

中学应试教育篇10

【中图分类号】G623.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152-02

前言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地理课程和教材,以其丰富的思想性、地理性、实用性、时代性及趣味性的特点正逐步引领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在初中地理教育教学实践中担当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与此同时,作为教师群体,怎样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带领学生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把初中地理教学任务及教学目标所应达到的标准实际化、可视化,从而保证初中地理教学的良性可持续化发展是我们当前亟待研究和攻克的课题。本文试图通过对“尝试教学法”的一些分析研究,以期对初中地理教育的教学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促使初中地理教、学相长。

1 初中地理教育现状

地理课程在基础教育阶段是一门以地理环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内容的基础课程,它具备学科综合性强、涉及面广等特点。

在我国,由于东西部经济发达程度高低不同,城乡差距大;因此教学资源存在严重的分配不均现象,教师队伍自身建设良莠不齐、教学质量水平参差不一。

1.1 学校现状。 就学校而言,很多教育落后地区,尤其是偏远贫穷地区存在教学资源严重不足现象。由于财力、物力以及教学资源的局限性,缺乏地理学图书室、地理学标本室、地理实验仪器等日常教学资源;传统观念严重,把地理教育当做“非主课”,被重视程度不高,有些学校为节约教学成本,甚至使用非地理专业老师代课;信息化教学程度不够,以计算机为主的多媒体教学仪器、校园网网络架设等现代化教学设施缺失等。由此可见学校的硬件措施已经不能满足新课教育改革所要求的素质教育前提。

1.2 教师现状。 就教师而言,部分教师自身素质并没有随着新课程教育改革的深入而提高,仍保持封闭式课堂教学状态,视野不够开阔。对新课程教育改革的领悟依旧停留在传统的注入式教学,即教师讲学生记这种教学模式。在日常教学实践中除了应用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外,不知道引用新的教学模式促进教学质量,不懂怎样带动教学气氛,挖掘学生的主观能动,引领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转变。

1.3 学生现状。 就学生而言,由于受多年应试教育的影响,已经习惯了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模式;而且伴随着部分学校对地理课程的不重视,部分地理教师专业教学水平的不足,很大一部分学生对地理课程的学习产生抵触心理。要么认为地理这门学科可学可无,要么就思维产生固定化,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可塑造性差。

综观这些现象,我们发现当前初中地理教育中资源配置不合理;教学形式单一化、固定化;学生缺乏积极主动性。虽然,资源配置问题我们暂时无法在短期内有所改善,但是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体系,却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对教师教学模式的改进具有指导性作用。

2尝试教学理论

尝试教学法是由我国著名教育家、特级教师邱学华先生首创,它强调“尝试”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并从尝试中认知课内外知识,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尝试教学理论的实质是“先学后教,先练后讲”,以尝试为认知手段,运用直觉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形成学生的自学能力,从而开发人的创造能力。学生先在旧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尝试题进行尝试练习,在尝试的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自学课本,引导学生讨论,尔后在学生尝试练习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引导学生尝试,这是一种良好的学习过程;学生尝试成功,就收获到学习成果。假若尝试失败,也同样从中收获到学习的快乐,并且以后在遇到类似的尝试时,就积累了一定的宝贵经验,从而引导学生走上正确的尝试,收获知识。

3尝试教学法的教学应用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的教主要是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作为课程教学的组织者,使学生有机会发挥自己的特长完成课堂内外安排的任务;同时作为课程教学的促进者,解决教学当中的具体问题,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为主导者,教师要“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一些方法和规律,引导学生自己参与,学会尝试,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学科体系下建立起来的“讲授——接受”课程教学方法,在注重素质教育的现代教学实施过程中已经不太适应教学。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自学以及分析与探索地理问题的能力,完全可以实现知识的迁移,运用已经掌握的地理知识去认知未知的地理知识。这也为我们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应用尝试教学理论提供了先决条件。

3.1 尝试教学前期。 创设积极的课堂氛围,构建良好的课堂环境是有效实施尝试教育的一个前提。在教学中努力为学生提供勇于尝试的表现机会,注意培养学生好奇乐学的积极兴趣。尝试教学法认为在进行尝试教学的前期,教师需要提出一些关于教学内容并且能够引起学生强烈好奇心的问题,以此引发学生进行尝试解答的积极心态。这就对教师设置尝试性问题提供了一个发挥想象的平台,如何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为了教师的一个教学重点。

3.2 尝试教学中期。 帮助学生建立起积极主动的成功体验,是尝试教学的一个核心观念。在引发学生强烈好奇心之后,就要积极引导学生去解答问题,收获知识,获得成功的体验。在尝试回答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主要以“自学-交流-总结”这种教学模式进行。其目的主要是把“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交到学生的手上,而不是教师纯粹的说教,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主要起到引导的作用,体现在如何引导学生去自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交流的能力。

3.3 尝试教学后期。 经过尝试学习的前期教师引导和中期学生的主动自学以后,学生对课本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高低不同,教师就要对尝试回答提出的问题及时的解答,以免使学生形成错误的认知。这个过程中,教师除了对课程知识的讲解之外还要帮助尝试失败的学生分析为什么会失败,并且要多加鼓励尝试失败的学生,避免其产生失落感。

尝试教学是以尝试问题引路,使学生产生对未知的悬念,激发其兴趣和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学生在尝试解答过程中可以举一反三,促进知识迁移,有利于其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欲使学生主动、自觉地学好地理,实现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教师一定要努力激发和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兴趣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不仅能使学生积极能动地学习,更能够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积极求知欲望。通过教师激发、引导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整个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形成教与学的良性循环。

4 总结

中学地理教学方法的改进是一个时期主流教育思想的客观体现,同时也是教学理论与实践不断进化的一个过程。随着地理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教学的更为开放,教学成果宣传力度的增加,媒体和出版业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经验能够被大家认识;越来越多的地理教学实践者能够有机会在地理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促进实践,实践再反作用于理论,形成良性的可持续发展格局。

参考文献

[1] 林培英.学校地理教学方法的变革—我国地理课程变革中的继承与发展之教学法篇[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60-67.

中学应试教育篇11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目前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之所以在体育教学中运用不广泛,主要存在以下4个方面的原因:

1.制作课件不轻松

对开发多媒体体育教学课件工作者的水平要求较高,编制者除具备一定的编程能力外,还需有较高的体育理论水平,即运动生理学、某体育项目的竞赛规则、裁判法以及体育常识。因此,一个完善实用的多媒体课件的开发需多方面的努力协作才能够完成。

2.矫正传统体育观念难度较大

有些教师的体育教学观念依然停留在一味的身体练习和单调的课堂理论课上,不重视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或对多媒体技术知之甚少。当然,身体练习仍然是体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然而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往往比教师的示范讲解更直观、更生动、更易被学生接受。

3.屏幕显示理想化有难度

大多数学校用于教学的计算机屏幕较小,这对于人数较多的教学班来说,学生接受起来不是很理想。

4.可资借鉴的课件资源匮乏

由于多媒体研究人员对体育科目多媒体课件的开发不足,成功的课堂教学案例少之又少,在其他学科多媒体教学课件日益丰富的今天,体育教学课件却极为匮乏。

二、应把多媒体技术大胆地引入体育教学

多媒体电脑游戏不同于普通的电子游戏,它具有较高的智能性,且画面生动、逼真。教师只有牢牢抓住这一特点,充分挖掘多媒体的多项功能,精心地设计和制作课件,才会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进行篮球教学中指导传切、空切、联防等战术配合时,由于大多数学生对专业篮球基本战术知之甚少,在配合教师进行战术示范时往往会表现出迟钝、紧张,耗时多而收效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带着问题仔细观看录像,将注意力集中到战术配合上,辅以简短而精致的图解讲解,就会较好地使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和要领。

教师还可以通过尝试运用多媒体游戏软件进行辅助教学。现在,“篮球”多媒体游戏光盘越来越多,许多光盘在竞赛规则允许的条件下随意设置比赛环境,可以毫不费力地将基本战术配合一一表现出来,伴随着有声有色的动画场面,学生会表现出极高的兴致,观看后,可以迅速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会让学生通过反复的实战演练,创新性地去尝试精彩的战术配合,效果比较理想。

三、要多角度地去探索制作多媒体体育教学课件

教师在进行课件设计时,要根据体育教学中不同知识与技巧的需要,有机地将动画、电子白板、音频、视频的特效应用到实践中,使教学变得更加直观、生动、活泼。

1.尝试用课件传授运动生理知识

如教师在给学生展示运动后的生理反应―血液循环、吸氧量、心率等现象时,可将抽象的生理反应制成课件,以立体动画的生动形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对运动后出现的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出汗发热等生理现象进行科学而直观的认识。

2.可以通过“模拟裁判”让学生感知竞技规则,领会要义

教师可将不同球类的比赛场面展现出来,让学生通过画面的呈现进行自主裁判,对实战中出现的各种犯规情况进行裁决,加深学生对球类裁判法的了解,规范自己的竞技行为,提高自身竞技水平。

中学应试教育篇12

[作者简介]冯戈,广西机电工业学校副校长,高级讲师,广西南宁530022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1)04-0143-03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于1854年提出了“快乐教育”的思想,认为学习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即使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辍。他的理论完全符合心理科学,因此,根据他的理论创造的各种课堂快乐教学法在英国教育界普遍得到师生的欢迎。愉快教学在我国得到了国家教育部门的肯定,也为广大教师所接受。愉快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的做法,注意发挥情感的作用,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减轻了学生负担。

现代心理学表明,当人们处于轻松愉快的状态时,视觉、听觉、味觉、触觉,都更灵敏,记忆力会大大增强,思维会更加活跃。在这样的状态下,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学习潜力会得到更大的发挥,学生常常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使自主性得到发展,创造性得到培养,自信心得到提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就必须为中职生创设快乐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兴趣促进乐学德育课,达到学习的自动化,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快乐教学法”是指教师在课堂上要讲究教学艺术,使学生在心情愉悦的状态下进行学习,从而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提高学习成绩的一种教学方法。快乐教学法的特点就是诱导激趣,直观展示,激发兴趣,寓教于乐。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对德育课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摆在任课教师面前的一个严峻问题。笔者认为,要让中职生学好德育课,必须先让学生对该门课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觉到上德育课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

一、建立民主平等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建立民主平等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德育课实行快乐教学的基础和前提。不妨设想一下,专制高压充满火药或冷冰冰的唯命是从的课堂气氛会不会有快乐的教学?笔者认为,随着教学实践和课堂改革的深入开展,作为教师,尤其是德育课教师,备课时不但要备教材,更应该备学生。只有和学生的关系搞好了,融洽了,学生才可以喜欢你,才相信你讲授的道理,才对你讲的课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教师应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去,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起探讨,使课堂气氛其乐融融。课下,教师还应承担起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这样,师生之间才能建立起相互信任、尊重、帮助、团结、友爱、共同进步的良好关系。所以,老师必须勇于抛弃陈旧、迂腐的传统观念,放下唯我独尊的架子。当老师走下传统的“师道尊严”的圣坛,把学生当作自己的朋友、合作学习的伙伴时,学生的心灵才能得以自由放飞,学生才敢于质疑,敢于分析,敢于辩论,敢于畅所欲言,课堂才会有灵光出现,课堂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乐园。

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的共同活动,若要学生乐学,教师必须做到乐教。有些学生在学习中往往带有浓厚的感彩,即“亲其师,信其道”,所以,教师特别是德育课教师必须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从自身做起,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为学生树立榜样,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这样,教师的要求就会顺利地“内化”为学生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对学习优者不偏爱,对学习差者不歧视,了解学生,理解差生,关心差生,多鼓励,少批评,努力发掘学生的闪光点,使学生的自卑感逐渐消失,激发起学生勤奋好学的上进心,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多提问,多鼓励,多辅导,让学生在点滴的进步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二、坚持快乐教学的原则

坚持“二走三注重三结合四多四鼓励”的原则。“二走”即走出课堂、走入社会,不拘泥于传统的在教室上课的教学方法,走入社会这个大课堂去教学。“三注重”为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重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的培养和良好品德的养成。“三结合”即讲、练、评相结合,课堂教学以练为中心,使提问、朗读、实践、讨论等多种学习任务都能在课堂教学中完成,既减轻了学生课外作业负担,又使学生得以快乐地学习,愉快地成长。“四多”即多启发、多直观、多引导、多参与,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和直接参与社会实践。“四鼓励”即鼓励提问、鼓励讨论辩论、鼓励有主见和创意的意见、鼓励上台表演,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注意收集整理快乐的素材(案例)

“快乐”教学离不开“快乐”的素材,每天都要上课,如何搜集这么多的“快乐”素材呢?这就需要教师平时注意多多积累。生活中有许多的“快乐”素材,但需要教师不辞辛苦细心积累,编辑整理。搜集素材的途径有很多,比如:留意身边或社会生活中的一些活生生的案例,看电视、听广播、阅读书籍、上网浏览查阅等等,只要有心就不愁没有素材。同时,在制作课件或上课举例时,要坚持这样一条原则,就是能用录像或动画的尽量不用图,能用图的尽量不用表,能用表的尽量不用文字,这样教学才不沉闷,学生学习起来才能积极思考,教师教学才能寓教于乐。

四、创建快乐学习的氛围

要想真正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就应学会经营课堂,构建师生互动的课堂氛围。一是创设“快乐”的教学情境,将教学内容生活化,以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如在一次“职场礼仪”课堂上,笔者设计了一次“文明礼仪大赛”的快乐教学情景。课前宣布比赛规则:(1)每位同学均可参赛,先在抽签筒里随意抽取情景考题,然后根据考题的要求进行即兴表演;(2)欢迎其他同学上台客串配角;(3)由同学们推选出6名同学担任评委,最后评委根据参赛选手的得分评出最佳“礼仪先生”或“礼仪小姐”。同学们听完比赛规则后跃跃欲试,争相上台表演,就这样,整堂课在一种非常轻松、欢快的气氛中度过,同学们在“快乐”中掌握了许多有关礼仪的知识,也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教师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教学任务。二是列举“快乐”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投入到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去,并以其亲身生活实践为基础,从中体验并获得做人的基本道理,真正使学生在情感、能力、知识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如在一次“新员工必备职业素质”教学中,笔者选用著名童话故事《木偶奇遇记》和众人皆知的《狼来了》的故事为案例搞活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共鸣,引发学生对诚信问题的深思,感悟诚信的重要性,坚定诚信做人的信心。三是借助现

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图文并茂、影音俱全的手段,刺激学生的“快乐”神经,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为学生营造一种开放、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乐中学,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教学效果。如在一次讲“人类面临严峻的环境问题”时,笔者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给学生播放了当今森林锐减、土地荒漠、物种灭绝、垃圾成堆、酸雨的危害、淡水的危机的视频,学生被视频中的画面深深吸引,感慨万千,并自然而然地在课本中寻求答案以及解决的办法,学生的认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教学效果很明显。四是要给予激励性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学生微小的进步与闪光点,给予积极的肯定与赏识,让学生充分体会成功的“快乐”,促进学生进一步树立自信心,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进一步加强。若学生的行为出现偏差、成绩下滑时,也不要一味地否定或置之不理,而是要加强引导,给学生鼓励,让学生有信心改正错误行为,提高成绩。通过教师的鼓励性评价让每个学生都坚信:我能行,我可以。五是多给学生讨论的时间与空间,并在全班交流,以达到共同提高的教学目的。要知道,道不辩不明,理不讲不清。心理学表明,光靠看和写,记忆力不会长久,脑口并用和亲身实践才能入脑人心。

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德育课的教学方法很多,如讲授法、社会实践教学法、讨论法、现场教学法、竞赛教学法、情景表演法、案例教学法、游戏法、调查研究法、参观考察法、演讲法、辩沦法、心理测试法、探究学习法等。哲学上常说,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教学方法也一样,也有利有弊。如探究学习法,它虽然可以拓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创造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耗费的时间过多,有时甚至造成“哄堂”现象。因此,教师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应努力学会尝试运用多利,教学方法,不搞一刀切,做到游刃有余。

六、宽严结合的课堂纪律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