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出口贸易相关问题合集12篇

时间:2023-06-05 08:45:40

进出口贸易相关问题

进出口贸易相关问题篇1

中图分类号:F22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217(2013)02-0088-05

一、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国和世界各国贸易往来越来越多。不仅出口在迅猛增长,进口也是在逐年增加。2004年进口贸易总额5612亿美元,2006年7914亿美元。与此同时,中国进口产品种类和进口来源国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海关进出口数据库》显示,2004年中国进口产品种类6994种,2006年7114种;2004年中国从210个国家和地区进口,2006年这一数量增加到216个国家和地区。从总量上看,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贸易关系是持续稳定增长;从微观层面上看,公司是贸易关系的承载者,基于公司层面的考察,或许可以从更深层次揭示国际贸易关系。当我们将考察视角定位在公司层面上,即一个公司从某个国家进口某种产品被视为一个特定的贸易关系时,发现中国2000年有166万对进口贸易关系,2001年183万对,2002年199万对。表面上看,中国外贸公司似乎与各伙伴之间的进口贸易关系是持续、稳定、长期的,在新的贸易关系产生的同时,旧有的贸易关系也在继续。但在作进一步分析后发现,情况完全相反,中国公司与各国之间的进口贸易关系是不断变化、不断调整的,旧有的贸易关系不断结束,新的贸易关系不断产生。在2000年的166万对进口贸易关系中,只有68万对贸易关系持续到了2001年,大约60%的贸易关系没有持续到第二年。2002年,仅有38万对贸易关系(占22.8%)还存在。只有10万对贸易关系(占6%)持续时间超过7年。究竟是什么因素在影响着贸易关系呢,他们又是如何影响的呢?

在传统的国际贸易模型中,人们经常忽视了贸易关系持续时间问题。一些理论模型总是倾向于假定贸易模式是静态的和稳定的,在这些模型中,他们认为贸易关系一旦确立就会持续到永远。例如俄林的要素供给比例理论认为,贸易是基于两国间要素禀赋的差异,在某种程度上说只要这种要素禀赋差异在两国中存在,这种贸易关系就会保持下去。尽管有另一些模型涉及到贸易的动态关系,但也很少讨论出口市场的退出问题,这些模型更多的是考虑新的出口商的进入,而对于已经存在的贸易关系会怎么样,则没有进行分析[2-5]。

除了利用理论模型来考察国际贸易关系之外,学者也利用数据进行了不少实证分析。如利用生存分析方法分析了美国的进口贸易关系及其持续时间以及德国的进口贸易关系[6,7]。

以下将根据2000~2006年《海关进出口数据库》的进口贸易数据,运用K-M曲线以及Cox比例风险模型,考察贸易关系的持续时间。同时,与Besedes & Prusa(2006)关于美国的进口贸易关系持续时间的相关研究不同,这里考察的视角定位在公司层面的贸易上,以能够更为细致地描述和揭示中国的对外贸易关系的持续时间问题。

二、 数据、模型和变量选择

(一)数据的说明及其描述性统计分析

《海关进出口数据库》(2000~2006年)包括出口和进口贸易数据,这里使用的是进口贸易数据,该数据库的产品分类标准为8位国际HS编码,逐月统计了中国进口贸易公司从各个国家进口的各种产品的金额、数量、价格等信息。为分析方便,以及借鉴同类文献的做法,本文使用经过整理后的年度数据,即只要以年为单位发生了一次或以上的贸易,都认定贸易关系持续,否则认为贸易关系中断①。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该数据可能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存在删失数据(censor data)。因为考察期间是2000~2006年,共7年(表1表明,贸易关系持续时间超过7年的仅占5.12%,绝大部分不超过7年,所以,7年样本数据可以说明问题),有些贸易关系一直持续到2006年,但我们却不能观测到2006年之后的状态,因而存在删失数据问题;二是Multiple spells问题②。它涉及到进口贸易关系中断后又再产生的问题。为了简化问题,同时又与Besedes & Prusa(2006),Nitsch(2009)的处理方法保持一致,将中断后再产生的贸易关系视为新的贸易关系。

表1描述了进口贸易关系数量及比例。我们发现在所观测到的1 967 613对进口贸易关系中,有1 191 671(60.56%)对贸易关系只持续了1年;有100 757(5.12%)对贸易关系持续了7年以上。删失数据(censor data)有209 523对贸易关系,占到整个贸易关系的10.65%。存在Multiple spells问题的贸易关系(即贸易开始年份不是2000年)306 064对,占整个贸易关系的15.56%。

四、结论

以上使用“公司-产品”层面数据考察了中国进口贸易关系持续时间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发现:中国公司与各贸易伙伴之间的进口贸易关系持续时间短,大部分(80%)贸易关系仅能持续1~2年,很少(5%)的贸易关系能持续超过7年。这表明从“公司-产品”层面看,中国进口贸易关系是动态调整的:大量贸易关系结束的同时,不断产生新的贸易关系。进一步使用KM图形方法和COX比例风险模型实证分析发现:语言与贸易关系持续时间正相关,当贸易双方语言相同时,贸易关系结束可能性小,贸易关系持续时间长;初始交易额、产品交易额、GDP和人均GDP等四个因素与贸易关系持续时间正相关,其数值越大,贸易关系结束可能性越小,贸易关系持续时间越长;距离因素与贸易关系持续时间负相关,贸易伙伴距离越远,贸易关系结束可能性越大,贸易关系持续时间越短。

注释:

例如:从2001~2005年A公司都从B国进口第C种产品,但2006年A公司没从B国进口第C种产品,那么该贸易持续时间为5年。

②例如,从2001~2003年A公司都从B国进口第C种产品,2004年A公司没有从B国进口第C种产品,但在2005年A公司又开始从B国进口第C种产品。

参考文献:

[1]Besedes, T.Prusa, T.J.Ins, outs, and the duration of trade [J] .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LVIII(39),2006,(3):266-295.

[2]Evenett,Simon J.,Venables, Anthony.Export growth in developing countries:market entry and bilateral trade flows[OL].http://.2002.

[3]Baldwin, R., & Krugman, P.Persistent trade effects of large exchange rate shocks[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LVIII (104), 1989,(3):635-654.

[4]Rauch J E.Business and social networks in international trade [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LVIII(39),2001,(3)1177-1203.

进出口贸易相关问题篇2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7096

1中印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中、印贸易蓬勃发展之下,两国之间的贸易在这个领域还存在比较多的问题。本文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具体的总结。

11中印双边贸易的规模与质量还远远没有达到应该有的水平

根据印度的《经济时报》报道,2016财年,中印双边贸易额从723亿美元下降至707亿美元。印度对中国贸易逆差从前一财年的484亿美元增长到了526亿美元。2015年的前三季度,印度对中国货物贸易的进口额占其进口总额的156%,对中国货物贸易的出口额占其出口总额的36%。因此,这种比重与两个国家的人口比例,以及宏观经济和巨大的市场相比仍不成比例。双边贸易还很低于所需的质量水平,特别是双边贸易结构相对简单,缺乏多样性。相关数据见下表。

111体现两国贸易互补性的出口商品比较单一

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我国对印度的出口已经主要是工业制成品,但是印度对我国出口仍以初级产品为主。中印没有完全实现潜在额外的双边贸易。据调查显示,中印贸易额度较大的商品主要分布在矿物、动物和植物、纺织品和机电产品的领域,品种相对来说是非常单调的,它并没有完全实现更多互补的可能性。

112产业内贸易发展水平低下

中国和印度的双边贸易中,出口的主要商品类别重叠迹象清晰可见,表明中印之间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还是比较落后的。两国之间的产业内贸易的水平是较低的。中国和印度之间的贸易在行业内仍然是劳动密集的制造业为主导。大多数中国出口的产品首要还是低技术含量,加工程度浅,附加值低的工业产品。中国和印度现在都缺少能够占据对方市场的支柱产业,这在很大程度上不具备规模经济效益。

12双边贸易摩擦日益加剧

121印度对我国出口商品频繁发起反倾销调查

印度对中国的反倾销的案件数量和涉案金额都在增加。随着快速扩张的中国和印度之间的经济和贸易合作并继续开发,印度对中国的反倾销也日益突出,主要是通过非关税壁垒,如限制包装,进口注册登记,检查和反倾销措施,以限制中国商品。多年来,我国主要遭到美国和欧盟的反倾销调查,但不管是立案的数量还是涉案的金额,在发展中国家对我国的反倾销调查中,印度都是排名靠前。

122双边贸易纠纷逐渐增加

近几年来,中印双边贸易的商品质量问题越加明显,商业纠纷也扩张迅速。尤其是从印度进口的铁矿石,其中含有过量的杂质和水分,这是明显不合格的。中国对印度的出口也有质量问题,交货时间问题及数量不足题等引起了印度的不满,且商业欺诈的现象时常发生。

2对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两国之间政治关系的影响

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和贸易关系不只是一个经济问题,从另一方面来说,这是个政治问题,换句话说政治因素也是影响中印贸易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例如,中国和印度之间的互相信任的问题,中印的边界问题、方面问题、地区霸权的问题等因素,都是长期未解决的问题,制约着两国之间的经济和贸易关系的发展。

22两国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相似性的影响

221中印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相似性决定了中印贸易竞争性较强

中国和印度都是在劳动力丰富的方面占据优势,即有一定的相似性。在制造业中,双方的优势产品也都是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因此两国之间存在贸易方面的竞争是不可避免的。

222中印经济互补性未能发挥

中国和印度的国情,经济基础设施,工业结构和贸易结构等方面的条件是相似的。两国劳动力、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秉赋基本也是相同的。所以,就比较优势而言,两国贸易合作竞争性明显高于合作性。目前,对商品的种类、结构、比例和市场等要素作比,可以找到中国和印度的双边贸易在该领域的竞争大于合作的结论。因此就能为提防对方的政策和心理提供了证据。实际上,中国和印度两国之间的贸易和合作的区域的规模是非常巨大的,更何况双方的经济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现在表现出的竞争性只是由于没有完全发挥其互补性。

23印度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影响

中国和印度双边贸易不仅摩擦较多,而且贸易额偏小。一部分由于印度自身的贸易保护主义。对比中国,印度贸易保护程度还是较高。虽然加大出口力度,但印度进口的政策是保守小心的,甚至防范的。并且利用世界贸易组织规定的条款来保护其国内产业。

231关税壁垒

进出口贸易相关问题篇3

【论文摘要】 伴随中美双边贸易的不断扩大,双边经贸争端与摩擦时有发生。如何认真对待中美双边贸易平衡问题,对其给予客观认定与妥善处理,关系到中美经贸关系全局的发展。 【论文关键词】 贸易逆差 原因分析 对策探讨 中美建立外交关系以来,两国间贸易得到较快的发展,给两国人民和两国经济带来明显的现实利益。然而中美贸易关系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随着两国贸易的迅速发展,诸多贸易问题愈加突出,中美贸易逆差问题便是其中最主要的问题之一。 一、中美贸易逆差问题形成的原因分析 1.根本因素是中美市场的需求因素 (1)中美市场需求结构不同。人们的消费选择和其收人水平密切相关,两国经济发展的巨大差异导致两国居民的需求结构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2)中国生产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大多是生活必需品,而美国生产的高技术产品却属于高档产品。由于中国居民的收人水平比较低,中国市场能够形成购买力的有效需求不足。 2.重要原因是美对华实行歧视性出口管制 对华出口管制是一把“双刃剑”,出口管制政策在对美国工业产生危害的同时,也在许多方面削弱了其出口竞争力,导致对中国出口下降。 3.直接因素是全球化产业转移所导致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进行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把其在国内已经丧失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中国,由此形成了中国从这些国家和地区进口原材料及零配件等,在国内进行加工组装然后出口到美国和欧洲国家的加工贸易格局。亚太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国际分工格局的变化使得美国减少了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进口,增加了从中国的进口,从而韩、日等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呈下降态势,中美顺差连年攀升。 4.中美贸易逆差具有较强的互补性 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为劳动密集型产品,中国对美国的大量顺差来自货物贸易。而美国在服务贸易方面具有比较优势,是世界服务贸易最发达的国家,提供的服务以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为主。 5.对华的直接投资掩盖中美贸易逆差 随着美国对华市场投资的不断向纵深发展,通过在华投资的子公司的出口而不是由美国直接对华出口将会造成美国对华出口数额的进一步减少。美国跨国公司把原本由本国生产或出口的大量商品及服务转化为海外子公司的巨额生产与出口,并相应地增加美国公司从其海外子公司对美国的进口,从而扩大了美国的“逆差”。 6.统计方式的不同夸大双边贸易的不平衡 在统计原则和统计方法上,中美双方应该基本是一致的。然而中美双方在贸易统计数据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美国统计的来自中国的贸易逆差要远远大于中国统计的对美国的贸易顺差,而且之间的差额呈现不断扩大的态势。 二、应对中美贸易逆差问题的对策探讨 面对美国政府就中美贸易逆差问题频频向中国发难的现状,针对中美贸易逆差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本文建议政府和企业可以采取以下几个相应的对策: 1.调整对美贸易进出口结构,实施外贸多元化战略 重视出口是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特点之一。近年来,中美贸易逆差日益加剧,尽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中国政府很愿意通过改善对美贸易结构来缓解这种局面。与此同时,中国政府应进一步鼓励企业拓展出口市场。调整出口市场结构,实现市场多元化战略,重视发展与周边国家间的贸易关系,以减少对美国市场的依赖。 2.与美国进行友好磋商,彻底解决最惠国待遇问题 最惠国待遇是互惠的,不是单方面给予的恩赐,美国政府对这个纯属贸易领域的间题附加人权条件是没有道理的,现在是彻底解决最惠国待遇,从根本上改善中美经贸关系的时候了。充分发挥美国在华大公司、对华友好商会和华人团体的游说力量,以消弱美国国会内的反华势力和贸易保护主义倾向。 3.建立贸易统计协调机制,统一贸易计算口径 从上文分析中可以看出,关于双边贸易逆差额的统计,中美两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在转移贸易的前提下,进口以原产地标准统计的做法,是造成这种巨额差异的原因之一。中美在贸易统计数据上的差异性,也说明基于物质资源跨国流动的传统贸易统计,已不能真实、客观地反映当代国际贸易交往中各国的利益得失。只有树立综合涉外统计的观念,掌握全面可靠的涉外经济统计数据,进行科学的定量分析,才能准确地反映经济全球化时代各国间贸易的往来状况。 4.利用WTO争 端解决机制,妥善处理贸易逆差问题 WTO机制的公平性、合理性和强制性,为解决中美贸易逆差问题提供一个稳定、公平和可预见的制度环境。这种制度环境的改善可以大大降低中美贸易交往中的风险。在中美因贸易逆差问题而产生纠纷时,尽量把握主动权,具体评价美国所设置的各种贸易壁垒,充分利用WTO的贸易争端解决机制,维护中美贸易中中国的正当权益。同时中国政府应继续努力,如期履行对WTO的各种承诺,按照WTO规则进行对外贸易,以增强全球竞争力。 5.促进美国进一步放宽对华出口技术限制 在技术贸易领域,中国市场十分广阔,大有发展余地。放宽技术出口限制,进一步督促美国放弃高技术设备产品的管制,通过降低中国低附加值加工产品的出口比重,提高高技术贸易的进口比重,来缩小中美间的贸易逆差,将大大增加美国厂商在中国市场成功的机会,从而带动美国对华出口,降低美国对华贸易差额。 6.中美高层沟通常规化,建立相应的对话机制 往往由于贸易统计标准的差异、加工贸易的两面性、非贸易因素的影响,造成两国在贸易逆差方面的误解和分歧,使美国政府和国会在制定对华贸易政策、解决中美贸易逆差问题上,使中国处于不利的境地。针对这一情况,中国政府应主动出击,促进相互合作。中美两国高层次的沟通要常规化,并建立相应的对话机制,通过平等磋商和扩大合作来解决贸易逆差问题。 参考文献: 苗迎春:《对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的重新审视》,《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中美贸易统计数据争端在哪》国际统计中心,北京统计,2011年6月

进出口贸易相关问题篇4

中图分类号:F0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5-0233-02

一、我国处理对外贸易与环境问题关系方面存在的问题

加入WTO以来,我国在处理对外贸易与环境问题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并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积极地参加了相关的国际性会议。目前,有关贸易与环境的法律法规主要有货物进出口环境管理政策、废物进口环境管理政策、环境服务贸易等。在货物进出口环境管理政策方面,2001年公布了第一批禁止进出口货物目录;在废物进口环境管理政策方面,我国已对废物的进口实行严格的审批制度,对其实行废物环境风险评估报告制度;在环境服务贸易政策方面,我国政府依照对外开放服务贸易的承诺,贯彻执行了“议定书”的有关内容。可以说,这些政策的内容与WTO有关规定基本上是相符的。但是,由于存在“盲目追求经济增长,千方百计扩大出口”的现象,我国的环境并没有得到有效保护。目前,我国在处理对外贸易与环境问题关系时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重视出口贸易的发展,轻视对环境的保护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出口导向”原则的指导下,对外贸易尤其是出口贸易得到了快速发展,贸易总额由1978年的206.4亿美元增加到2012年的38 667.6亿美元,其中出口贸易由1978年的97.5亿美元增加到2012年的20 489.3亿美元。但我国的对外贸易却是在牺牲环境的前提下进行的,环保意识淡薄、保护环境的各种标准偏低、环境检测手段落后、环境资源价格未得到合理定位等等,使我国对外贸易走的是一条不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出口产品遭遇非关税壁垒日益增多

由于保护环境的标准偏低、劳动成本低等一些原因,我国的出口产品具有相对的价格优势,但也因此遭遇了各种形式的非关税壁垒。首先,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针对中国的反倾销问题日益突出,中国变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反倾销诉讼大国。其次,针对我国的反补贴立案数量逐渐增多。最后,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凭借其在环保、科技、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对出口国的产品设置了严格的规则标准,从而使得中国等国家的产品出口到这些国家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三)国际合作欠缺

对外贸易与环境问题涉及到多个国家,这就需要加强国家之间的合作。特别对于跨国性的污染,更需要加强国与国之间的协商。如果为了发展对外贸易,将消费性带有污染的产品销往他国,为了发展对外投资,利用外国宽松的投资环境,将污染生产基地迁往国外,都会引起国家之间的矛盾。虽然我国也参加了一些有关贸易和环境问题的国际性会议,但无论从深度和广度、双边和多边以及影响力上看,我国有关环境保护的国际合作显然还有所欠缺。

二、我国对外贸易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途径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世界上经济和对外贸易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但我们在进行物质生产的同时,忽视了环境保护。为了使我国对外贸易与环境走向良性循环,必须协调好两者关系,做好3个方面的工作。

(一)对外贸易与环境问题协调发展的原则——坚持科学的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我们发展对外贸易和环境保护的指导思想,走经济发展和资源、人口、环境协调发展的道路。要强化环保意识,建立并完善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与法律保障,继续参与国际环保合作,及时调整贸易发展模式,坚持贸易结构优化战略,由数量型出口转向质量型和绿色型出口,提升产品质量。协调好进出口贸易的平衡发展,坚持无污染无公害产品进口的原则,加强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技术与设备的引进。总之,在发展对外贸易的同时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在保护环境的同时改善贸易结构,提升出口产品能力,走一条对外贸易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处理对外贸易与环境问题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环境成本内部化

环境成本是指开采、生产、运输、使用、回收和处理商品、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所需的费用。环境成本内在化主要体现在:依据环境资源的稀缺性、可再生性、给企业或消费者带来的收益,以及恢复环境的费用等确定环境资源的价格;环境资源的产权要清晰,通过产权交易,可以提高经济效率,从而减轻环境污染;需要由政府制定相应地环境法规政策,针对污染源的制造者进行征收环境税。从理论上讲,贸易不是环境退化的原因,它只是加剧了环境方面的市场失灵。若能够使环境成本内在化,贸易活动带来的环境问题就能够受到最大限度的抑制,就会消除或减少其对环境的损害,就会成为消费者、企业内在的要求和自觉的行动。因此,从理论上来说,环境成本内在化是解决我国环境问题以及协调贸易与环境发展的最根本途径。

(三)处理对外贸易与环境问题协调发展的有效方式——国际合作

国际合作可以解决环境政策制定方面的“囚徒困境”和“免费搭车”问题,一定程度上解决国内环境政策制定方面的“政治失灵”。目前,国际上还没有一个权威的国际环境组织协调全球环境问题。在贸易与环境问题的处理方面,还缺乏一个与WTO相抗衡的国际组织,与WTO共同协调解决贸易与环境问题。所以,成立一个多边的世界环境组织(WEO),既可以为各国在环境成本内在化方面进行国际合作提供组织基础,又可与WTO共同协调贸易与环境的发展,从而达到各国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作为世界性贸易大国,我国政府应积极发起并推动WEO的建立,参与其游戏规则的制定,并掌握WEO运作的主导权,使其规则的制定一定程度上表达发展中国家的愿望和利益,为我国对外贸易与环境协调提供良好的国际环境,促使世界贸易与环境保护健康发展。另外,我国积极开展对外贸易的同时,应主动参与世界环保合作工作,这不仅符合世界的利益,也符合我国自己的利益。

总之,在贸易全球化的趋势下,我国要充分的利用国际资源,大力发展对外贸易,提高国家竞争能力和人们的生活水平;与此同时,还要保护好、美化好环境,努力实现对外贸易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这既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建设和谐社会、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Dean.InternationalTrade and the Environment.International Library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Policy Series,Ashgate,UK,2002.

[2] 方锴.绿色壁垒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J].商场现代化,2008,(24).

进出口贸易相关问题篇5

中韩两国于1992年8月24日建立外交关系,建交以来,两国经贸关系发展迅速,双方已经互为重要的经贸合作伙伴。

一、中韩经贸关系的发展概况

中韩两国建交以来,主要通过香港、新加坡等地进行间接贸易或通过双方民间机构开展民间贸易方式的直接贸易。建立正式外交关系以后,中韩两国政府签订了贸易协定和投资保护协定,双边经贸关系开始迅速发展,1992年中韩建交时贸易额只有50亿美元,经过15年努力,2007年达到近1600亿美元。新世纪以来中韩经贸合作发展迅速,7年来以年均25.2%的速度增长,不仅高于同一时期中国对外贸易年均增长24.7%的水平,更高于韩国对外贸易年均增长13.6%的速度,也高于同期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欧盟(25.3%)、美国(21.9%)、日本(13.6%)的年均增长水平。中国对韩国的出口商品主要有纺织品与服装、煤炭、电子零部件、冷冻水产品、玉米、钢材等,自韩国进口的商品主要有石化产品、化工原料、电子产品、皮革、纸张、不锈钢材等。

韩国对华投资也快速增长,韩资已成为我国主要的外资来源之一。2001年以来,韩国企业对中国直接投资一直处于较高水平。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从韩国注入中国的直接投资资金占中国当年接受外国直接投资总额的比重已从1992年的1%上升到2005年10%。据中方统计,目前韩国在中国建立的企业已有4万家,实际金额达380多亿美元,成为仅次于日本、美国之后的第三大对中国投资国。

二、中韩经贸关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双边贸易不平衡,中国贸易逆差严重

中韩建交前的1990年和1991年,两国贸易中中方都是顺差,且顺差增长幅度较大,但自1992年建交以后情况中方已经逐渐成为韩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国,尤其是最近几年两国间贸易不平衡加剧。中国对韩国的贸易逆差也在持续增长。从2001年的100多亿美元,到2003年一举突破200亿美元,2004年又突破300亿美元,2005年达到400亿美元,2006年达到453亿美元,再创新高。造成中国对韩国贸易逆差不断增加的原因主要有:(1)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从韩国的进口大大增加,而对韩国的出口增长则赶不上进口的增长,这是因为中国的市场容量比较大能消费更多的韩国产品,而韩国的市场容量小,无法吸收大量中国产品。如2006年对韩国出口虽然增长26.8%,而进口在上年大幅增长的基础上,又增16.9%。(2)中国对韩国出口商品中初级产品所占比重较大。世界性的劳动力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向中国转移,利用中国低廉的成本,而核心部件和关键技术依靠从韩国或日本进口,加工组装后的产品再出口到欧美等国家。(3)中国关税政策的变化刺激了进口,消弱了出口能力。1992年中国取消了16钟进口调节税比鞥开始逐年降低关税,尤其是加入wto后中国的关税持续下降,这些政策对中韩贸易的影响是刺激了进口削弱了出口能力。(4)韩国企业注重向中国出口,对从中国进口却不很积极,中国商品物美价廉,是韩国市场所需要的,但是在对韩国出口时却遇到很多困难,既有关税方面的原因,也有非关税方面的人为限制等,很难进入韩国市场。

2.中韩贸易摩擦问题

随着中国经贸合作的快速发展,贸易摩擦也就不断产生。韩国队进出口商品尤其是农副产品加征弹性调节关税,利用“特别保护条款”对国外商品进入韩国设置“合法”障碍等,直接影响中韩两国的经贸合作。根据商务部的《2006年外国市场的行情报告》,2005年,韩国对主要产自我国的63种主要农产品实施配额管理,超出配额的关税率高达200%,其中芝麻、大蒜、红豆、枣和绿茶的超出配额关税率竟分别达到630%、360%、607.5%、611.5%和513.6%。韩国政府2004年颁布的《海关法修正案》规定,包括红豆、黄豆、花生、人参在内的45种农产品和林产品(其中21种主要来自中国)进口量一旦达到规定的数量,将征收最高达到1067%的特别保障关税。除了关税壁垒外,韩国还对进口产品设置了各种非关税壁垒,如韩国采用不同程度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检验检疫措施、反倾销等手段,阻碍中国商品进入韩国市场。截止2005年底,韩国实施的涉及中国产品的反倾销调查和特别保障调查分别达到20起和10起,对两国的贸易关系曾构成了实质性威胁。2000年6月1日韩国政府动用保障措施,对主要来自中国的大蒜征收315%的高额保护关税,中国政府也立即采取相应措施,于6月7日宣布暂停进口原产于韩国的手持(包括车载)无线电话机合聚乙烯。这次贸易战持续55天,结果双方都受到了伤害。2005年的泡菜风波中,韩国首先宣布中国泡菜有质量问题,停止进口中国泡菜,随之中国也宣布经检验进口的韩国泡菜质量不合格暂停进口韩国泡菜。这次贸易摩擦至今仍令人记忆犹新。虽然韩国已经承认了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使两国的贸易争端暂时得以平息,但随着两国贸易关系的深入发展,出于保护本国市场、幼稚产业和国内政治的需要,在市场准入方面的摩擦还将继续困扰双边贸易关系。

三、发展中韩经贸关系的对策

中韩建交以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了使双方经贸关系再上一个新台阶,对前面提到的两国经贸关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为中韩经贸关系进一步发展提供保障。

1.合理解决中韩贸易不平衡问题

中韩贸易逆差的存在对两国经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必然会产生极大的危害。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要加强双边磋商,进一步营造双方经贸合作的的优良环境,逐渐消除影响两国之间经贸关系的贸易壁垒。对两国间经贸关系中的问题、分歧进行沟通,并寻找相关解决办法。另一方面提高中国出口产品质量,加快进出口商品结构的调整。拓宽贸易范围,实现出口商品的多元化,采取“以质取胜”的战略。中国需要加强科技创新,把比较优势提升到新的层次。目前中国出口到韩国的商品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要保住市场份额和增加出口值必须加大技术开发力度,提高产品质量,创造名牌。此外,韩国政府也应该尽可能多的向中国开放市场。韩国企业只注重向中国出口,而对从中国进口却不很积极,我们希望韩国能增加从中国的进口,使两国贸易在扩大中获得均衡发展。

2.废除各种贸易壁垒,妥善解决贸易摩擦

中韩贸易摩擦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韩国实行保护贸易主义做法,尤其是针对中国产品的歧视性政策。因此发展中韩经贸关系需要废除各种贸易壁垒,韩国政府应该从两国经贸关系的大局出发,进一步调节关税项目,取消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减少对中国产品的技术性壁垒限制,积极采取切实可行的有力措施,增加对中国商品的进口。韩国不应歧视中国出口商品,应该为中国商品进入韩国市场创造便利条件和宽松的环境,并且客观公正的对待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

随着中韩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贸易的商品数量也越来越多,在贸易中产生一些问题甚至在个别商品上产生某些摩擦也是正常的,关键是如何解决。中韩两国都是wto的成员国,应该按照世贸组织规则,通过双方友好协商,本着互利互让的原则妥善解决两国间的贸易摩擦,而不应该采取制裁或贸易战的办法加以解决。

3.进一步发展中韩经贸关系

增加中国企业对韩国的直接投资促进两国经贸发展,近几年来,中国不断加大企业“走出去”的力度,目前中国对韩国的投资虽然有劳动力成本合物价高等不理因素,但是企业对外投资不只是降低成本,还有获得技术、市场和流通渠道等多种需要。现在中国企业对韩国的透支处于起步阶段,数量和金额还很小,随着贸易的发展,中国对韩国的投资也将扩大。

中韩建立fta将促进两国经贸发展。中韩两国就建立自由贸易区进行研究达成协议,现在两国正在就建立fta进行可行性研究。相信两国建立自由贸易区后,随着“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等的实现,两国的经贸乃至友好关系也将跃上新台阶。

加强研究机构和学者的交流有利于经贸的健康发展。近年来,中韩两国研究机构和学者的学术交流频繁进行,对双方经贸发展的现状、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讨,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办法,促进了双方经贸的顺利发展。多年的交流与合作已经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相信随着交流的进一步深化将为今后两国的经贸发展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开展广泛交流有利于增强友好关系。中韩建交以来,两国在广泛领域开展卓有成效的交流与合作,如,两国的旅游人数和留学生人数均大幅度增长,两国在信息、企业、环保、资金、科技等领域都有很多合作,而且有的合作项目已经作为长期项目开展下去,加强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仅促进了相互理解和事业的发展,也促进了两国友好关系的加强。

四、小结

从1992年至今中韩经贸合作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中韩两国领导人达成的协议,奠定了中韩经贸关系的基础,确保两国关系沿着长期稳定,健康互信的方向发展。尽管在两国经贸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但是其前景是极其乐观的。因此我们应全面推动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及时妥善处理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双方不仅要随着自身经济发展需要,随时相应调整相关政策,而且要充分利用两国各自的比较优势加强经贸合作的力度。我们相信通过各方面的努力,中韩之间的经贸关系在未来必将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1]何一鸣.中韩经贸关系:成就、挑战与前景.亚太经济,2007,2.

进出口贸易相关问题篇6

一、关于加工贸易“飞料”走私问题

我国的加工贸易政策规定,对加工贸易进口料件实行“保税”监管政策,即用于加工贸易出口的料件进口时,免征关税与增值税,出口时不退增值税。以加工贸易名义进口的料件,若用于生产内销产品,要补交关税与增值税。对于采用部分国内中间投入品的加工贸易出口,出口退税实行“免、抵、退”政策。应该说,这是在当前我国增值税率和关税水平较高的情况下,发挥我国比较优势充分利用国际市场的一个明智之举。正是实行了这些政策,才使我国加工贸易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是,少数不法分子受利益驱使,利用加工贸易进行走私犯罪活动。不法分子采用虚报品名、规格、数量,进口以多报少,出口以少报多,高报单耗,以次充好,甚至采用“假单证、假印章、假签名”等“三假”手段,从事走私勾当,将保税进口的货物在国内倒卖。1997年开展严打走私运动以来,连续几年破获了大量以加工贸易之名进行的走私犯罪活动。据海关统计,1997年查获30万元以上的加工贸易走私大要案401起,合计案值33.3亿元,分别占全国海关查获大要案总数的36%和总案值的54%。1999年查获加工贸易走私大要案47起,合计案值28.7亿元,分别占全国查获走私案总数的39.5%和总案值的53%(邵祥林、王玉梁、任晓薇:《未来国际贸易的主流》),第82页,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年)。2000年全国海关共查获加工贸易渠道走私案件752起,案值25.4亿元,虽然案件数只占全部走私案件数的7%,但案值比例高达42%。2001年上半年,海关调查部门立案的走私案件,涉及加工贸易的案值,仍达到总案值的42.7%;海关缉私警察立案的走私案件,加工贸易的案件呈明显上升势头,共立案148起,增长48%,案值12.5亿元,增长76%,擅自倒卖保税料件、成品、甚至减免税设备是走私的主要形式。

从海关查获的走私案件看,利用加工贸易走私案占较高的比例。但是,能否据此认为加工贸易就是走私最重要的渠道呢?答案是不确定的。据国际经验,查获的走私案值,一般约为实际走私案的10%,甚至更低。在查获的走私案件中,不同方式的走私,被查获的难度不同,因此,不能简单地从已查获的走私案件中的比例,来推算不同方式在全部走私案件中的比重。加工贸易走私,由于必然在海关留下有关单据,因此,与那些“闯关”走私案相比,以加工贸易之名走私的案件,事后仍然可能查获,所以,当大规模开展打击“走私”活动时,对以往的案件,加工贸易走私更易被查获。因此,我们尚不能从近几年海关查获走私案中加工贸易走私所占的比重来推论其在全部走私渠道中的比重。也许所查获的以加工贸易方式走私金额占较高比重,只是说明这种走私更易被查获。

走私活动的猖獗,不是因为实行加工贸易政策,而是由于过高的关税和增值税造成的巨大利益的刺激,以及监管手段的落后和官员的腐败。只要上述诱发走私的原因存在,不管是否实行加工贸易政策,走私都是不可避免的。

开展打击走私活动以来,海关加强了对加工贸易进口的监管,同时,通过保证金台账“实转”等方式,试图防范加工贸易走私,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也应该看到,现行的监管手段降低了通关效率,对正常的加工贸易活动,特别是交货期很短的高端产品的加工贸易活动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这说明,沿袭这种传统的方法加强监管,成本与收益是不对称的,必须探索新的监管思路与监管方法,在提高监管效率的同时,更加方便加工贸易进出。

二、关于加工贸易出口与贸易磨擦问题

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使我国与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有观点认为,加工贸易出口快速发展,引发出两个问题,一是与有关国家之间的贸易不平衡问题,二是所谓的贸易磨擦问题。

中国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东亚新兴经济体对我国转移出口导向型的制造业。日本和亚洲“四小龙”都大幅度向中国转移了生产制造能力,这些企业原本就是以美国市场为主要出口市场的,移到中国后,由于充分利用了我国生产要素低廉的优势,很多企业的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因此,对美出口进一步增加。中国加工贸易的发展,在东亚新兴经济体、中国和美国之间形成了独特的“三角贸易”关系:中国从日本和“四小龙”进口料件,在华组装后出口到美国市场。因此,在很短的时间内使中美之间贸易不平衡问题突显出来。按照美方统计,2000年中国已经取代日本成为美国贸易逆差最大来源国。深入分析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有几个问题需要指出。第一,中国对美贸易出口的大幅度增长,实际上是取代了以往东亚其他经济体在美国的市场份额,并没有直接威胁美国本土的企业。例如,1986~1988年间,美国鞋类进口的60%来自中国台湾和韩国,中国大陆只占2%。到1999年,这两类产品进口国的位次完全颠倒过来,美国从中国台湾和韩国进口的鞋类仅占2%,而从中国大陆进口的鞋类所占份额上升至60%。玩具和体育用品的情形也相类似。1985年,美国从中国香港、台湾和韩国对该类产品的进口占60%以上,中国大陆仅占6%,到90年代末,所占份额数刚好相反,中国大陆占60%,香港、韩国和中国台湾减少至6%。(N."Lardy,IntegratingChinaintoglobalEconomy",Chpt.5,TheBrookPress,2002)。第二,由于香港的转口贸易,中美两国对双边贸易的统计都出现了误差。在美国的统计中,经香港对大陆的出口,被统计为对香港出口,而非对中国大陆出口;而中国经香港对美出口的产品,按原产地原则,仍然被统计为自中国的进口。中国的统计恰好相反。因此,美国统计的双边贸易逆差夸大了实际情况,而中国的统计则低估了贸易不平衡状况。有关研究表明,中美贸易逆差应介乎两国统计之间。第三,中美贸易不平衡,并非中国保护市场造成的,实际上,近10年来,中国市场是美国出口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1990~2000年间,美国对中国的出口几乎增长了四倍,1990~2000年,美国企业对中国出口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了其他出口市场,到2000年,中国成为美国在全球的第出口市场。

但是,不管原因何在,中美贸易不平衡使我国在对美谈判中处于不利地位。特别是,一些美国政客出于政治动机,夸大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以期在对华交往中取得主动地位。中美贸易不平衡的主要影响,并不是像一些论者所宣称的,影响了一般贸易的对美出口,实际上,美国借中美贸易不平衡对中国出口产品直接采取的限制措施并不多,除少数纺织品受配额限制外,绝大多数产品并没有直接受到限制措施,主要原因就在于,加工贸易出口快速增长导致的贸易不平衡,只是转移了其他东亚经济体对美贸易的顺差,并没有直接威胁美国本土企业。而且,很多中国加工贸易企业对美的出口,本来就是美国在华投资的企业,或者美国企业在华的“代工”企业的产品。这种贸易不平衡的主要影响,主要体现在美国在双边贸易谈判中,以贸易不平衡为武器,要求中国加大开放市场、保护知识产权的力度,加速了我国市场开放,对国内企业形成了一定的竞争压力。但是,从长远来看,市场开放对我国经济效率的提高、竞争力的增强是利大于弊的。

第二方面的问题则是贸易磨擦问题,或贸易伙伴针对中国产品采取的不正当保护措施。最为突出的是中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遇到的反倾销问题。目前,针对中国产品的反倾销诉讼已经超过500起,中国已经成为全世界被反倾销最多的国家。不少国家将反倾销作为贸易保护主义的手段,对中国出口产品滥用反倾销措施,使我国出口形势空前严峻。不少学者与官员认为,之所以出现这么多对华反倾销,是因为加工贸易出口增长太快造成的。但是,国家经贸委委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最近完成的一项反倾销研究课题的调查表明,我国被反倾销的产品绝大部分是由一般贸易出口引起的,针对我国加工贸易出口的反倾销案例不到全部对华反倾销案例的5~10%。加工贸易出口之所以不易被反倾销,基本原因在于,加工贸易出口大多仍利用了外方原有的出口渠道,出口量、价格均由外方控制,不会出现一般贸易出现的乱打价格战的情形。这一研究成果显示,以往对加工贸易的评价,夸大了其导致贸易磨擦的负面作用,实际情形并非如此。

三、关于加工贸易与一般贸易的关系问题

有观点认为,加工贸易的发展挤压了一般贸易发展。在进口方面,对加工贸易设备与中间投入品进口实行保税政策,使我国进口纳税产品比重很低;在出口方面,加工贸易挤占了一般贸易出口市场份额。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一)关于加工贸易与进口关税收入的关系,以下几点需要明确

第一,对加工贸易进口免征关税,是合理的。加工贸易进口最终会包含在出口产品之中,如果对加工贸易进口征收关税,就会扭曲进口投入品的价格,使我国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下降。

第二,关税对总税收贡献的下降主要是由降低关税水平引起的。我国算术平均关税水平从1985年的44.3%(N."Lardy,IntegratingChinaintoglobalEconomy",Chpt.5,TheBrookPress,2002)下降到2001年的15.3%,降幅为66%,但同期关税占全部税收的比重只从10%下降到5.5%。

第三,关税比重降低的原因还在于其他方面的减免税。我国有四大类产品不纳关税,一类是加工贸易进口,二类是外资企业设备进口,三类是技术改造等进口减免税,四类是外国政府与国际组织的馈赠。1998年我国进口应税品比重只有19%,加工贸易进口占总进口比重为48.9%,外资企业投资项下进口占10.3%,二者合计为59.2%,通常馈赠进口不到1%,因此,技术改造等免税进口占到20%。也就是说,在应该缴纳关税的一般贸易进口中,政策性免税进口额达到一半以上。关税收入比重的降低,这类政策性减免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二)加工贸易挤占一般贸易出口市场的观点,是难以成立的

进出口贸易相关问题篇7

一、关于加工贸易“飞料”走私问题

我国的加工贸易政策规定,对加工贸易进口料件实行“保税”监管政策,即用于加工贸易出口的料件进口时,免征关税与增值税,出口时不退增值税。以加工贸易名义进口的料件,若用于生产内销产品,要补交关税与增值税。对于采用部分国内中间投入品的加工贸易出口,出口退税实行“免、抵、退”政策。应该说,这是在当前我国增值税率和关税水平较高的情况下,发挥我国比较优势充分利用国际市场的一个明智之举。正是实行了这些政策,才使我国加工贸易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是,少数不法分子受利益驱使,利用加工贸易进行走私犯罪活动。不法分子采用虚报品名、规格、数量,进口以多报少,出口以少报多,高报单耗,以次充好,甚至采用“假单证、假印章、假签名”等“三假”手段,从事走私勾当,将保税进口的货物在国内倒卖。1997年开展严打走私运动以来,连续几年破获了大量以加工贸易之名进行的走私犯罪活动。据海关统计,1997年查获30万元以上的加工贸易走私大要案401起,合计案值33.3亿元,分别占全国海关查获大要案总数的36%和总案值的54%。1999年查获加工贸易走私大要案47起,合计案值28.7亿元,分别占全国查获走私案总数的39.5%和总案值的53%(邵祥林、王玉梁、任晓薇:《未来国际贸易的主流》),第82页,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年)。2000年全国海关共查获加工贸易渠道走私案件752起,案值25.4亿元,虽然案件数只占全部走私案件数的7%,但案值比例高达42%。2001年上半年,海关调查部门立案的走私案件,涉及加工贸易的案值,仍达到总案值的42.7%;海关缉私警察立案的走私案件,加工贸易的案件呈明显上升势头,共立案148起,增长48%,案值12.5亿元,增长76%,擅自倒卖保税料件、成品、甚至减免税设备是走私的主要形式。

从海关查获的走私案件看,利用加工贸易走私案占较高的比例。但是,能否据此认为加工贸易就是走私最重要的渠道呢?答案是不确定的。据国际经验,查获的走私案值,一般约为实际走私案的10%,甚至更低。在查获的走私案件中,不同方式的走私,被查获的难度不同,因此,不能简单地从已查获的走私案件中的比例,来推算不同方式在全部走私案件中的比重。加工贸易走私,由于必然在海关留下有关单据,因此,与那些“闯关”走私案相比,以加工贸易之名走私的案件,事后仍然可能查获,所以,当大规模开展打击“走私”活动时,对以往的案件,加工贸易走私更易被查获。因此,我们尚不能从近几年海关查获走私案中加工贸易走私所占的比重来推论其在全部走私渠道中的比重。也许所查获的以加工贸易方式走私金额占较高比重,只是说明这种走私更易被查获。

走私活动的猖獗,不是因为实行加工贸易政策,而是由于过高的关税和增值税造成的巨大利益的刺激,以及监管手段的落后和官员的腐败。只要上述诱发走私的原因存在,不管是否实行加工贸易政策,走私都是不可避免的。

开展打击走私活动以来,海关加强了对加工贸易进口的监管,同时,通过保证金台账“实转”等方式,试图防范加工贸易走私,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也应该看到,现行的监管手段降低了通关效率,对正常的加工贸易活动,特别是交货期很短的高端产品的加工贸易活动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这说明,沿袭这种传统的方法加强监管,成本与收益是不对称的,必须探索新的监管思路与监管方法,在提高监管效率的同时,更加方便加工贸易进出。

二、关于加工贸易出口与贸易磨擦问题

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使我国与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有观点认为,加工贸易出口快速发展,引发出两个问题,一是与有关国家之间的贸易不平衡问题,二是所谓的贸易磨擦问题。

中国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东亚新兴经济体对我国转移出口导向型的制造业。日本和亚洲“四小龙”都大幅度向中国转移了生产制造能力,这些企业原本就是以美国市场为主要出口市场的,移到中国后,由于充分利用了我国生产要素低廉的优势,很多企业的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因此,对美出口进一步增加。中国加工贸易的发展,在东亚新兴经济体、中国和美国之间形成了独特的“三角贸易”关系:中国从日本和“四小龙”进口料件,在华组装后出口到美国市场。因此,在很短的时间内使中美之间贸易不平衡问题突显出来。按照美方统计,2000年中国已经取代日本成为美国贸易逆差最大来源国。深入分析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有几个问题需要指出。第一,中国对美贸易出口的大幅度增长,实际上是取代了以往东亚其他经济体在美国的市场份额,并没有直接威胁美国本土的企业。例如,1986~1988年间,美国鞋类进口的60%来自中国台湾和韩国,中国大陆只占2%。到1999年,这两类产品进口国的位次完全颠倒过来,美国从中国台湾和韩国进口的鞋类仅占2%,而从中国大陆进口的鞋类所占份额上升至60%。玩具和体育用品的情形也相类似。1985年,美国从中国香港、台湾和韩国对该类产品的进口占60%以上,中国大陆仅占6%,到90年代末,所占份额数刚好相反,中国大陆占60%,香港、韩国和中国台湾减少至6%。(N."Lardy,IntegratingChinaintoglobalEconomy",Chpt.5,TheBrookPress,2002)。第二,由于香港的转口贸易,中美两国对双边贸易的统计都出现了误差。在美国的统计中,经香港对大陆的出口,被统计为对香港出口,而非对中国大陆出口;而中国经香港对美出口的产品,按原产地原则,仍然被统计为自中国的进口。中国的统计恰好相反。因此,美国统计的双边贸易逆差夸大了实际情况,而中国的统计则低估了贸易不平衡状况。有关研究表明,中美贸易逆差应介乎两国统计之间。第三,中美贸易不平衡,并非中国保护市场造成的,实际上,近10年来,中国市场是美国出口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1990~2000年间,美国对中国的出口几乎增长了四倍,1990~2000年,美国企业对中国出口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了其他出口市场,到2000年,中国成为美国在全球的第出口市场。

但是,不管原因何在,中美贸易不平衡使我国在对美谈判中处于不利地位。特别是,一些美国政客出于政治动机,夸大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以期在对华交往中取得主动地位。中美贸易不平衡的主要影响,并不是像一些论者所宣称的,影响了一般贸易的对美出口,实际上,美国借中美贸易不平衡对中国出口产品直接采取的限制措施并不多,除少数纺织品受配额限制外,绝大多数产品并没有直接受到限制措施,主要原因就在于,加工贸易出口快速增长导致的贸易不平衡,只是转移了其他东亚经济体对美贸易的顺差,并没有直接威胁美国本土企业。而且,很多中国加工贸易企业对美的出口,本来就是美国在华投资的企业,或者美国企业在华的“代工”企业的产品。这种贸易不平衡的主要影响,主要体现在美国在双边贸易谈判中,以贸易不平衡为武器,要求中国加大开放市场、保护知识产权的力度,加速了我国市场开放,对国内企业形成了一定的竞争压力。但是,从长远来看,市场开放对我国经济效率的提高、竞争力的增强是利大于弊的。

第二方面的问题则是贸易磨擦问题,或贸易伙伴针对中国产品采取的不正当保护措施。最为突出的是中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遇到的反倾销问题。目前,针对中国产品的反倾销诉讼已经超过500起,中国已经成为全世界被反倾销最多的国家。不少国家将反倾销作为贸易保护主义的手段,对中国出口产品滥用反倾销措施,使我国出口形势空前严峻。不少学者与官员认为,之所以出现这么多对华反倾销,是因为加工贸易出口增长太快造成的。但是,国家经贸委委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最近完成的一项反倾销研究课题的调查表明,我国被反倾销的产品绝大部分是由一般贸易出口引起的,针对我国加工贸易出口的反倾销案例不到全部对华反倾销案例的5~10%。加工贸易出口之所以不易被反倾销,基本原因在于,加工贸易出口大多仍利用了外方原有的出口渠道,出口量、价格均由外方控制,不会出现一般贸易出现的乱打价格战的情形。这一研究成果显示,以往对加工贸易的评价,夸大了其导致贸易磨擦的负面作用,实际情形并非如此。

三、关于加工贸易与一般贸易的关系问题

有观点认为,加工贸易的发展挤压了一般贸易发展。在进口方面,对加工贸易设备与中间投入品进口实行保税政策,使我国进口纳税产品比重很低;在出口方面,加工贸易挤占了一般贸易出口市场份额。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一)关于加工贸易与进口关税收入的关系,以下几点需要明确

第一,对加工贸易进口免征关税,是合理的。加工贸易进口最终会包含在出口产品之中,如果对加工贸易进口征收关税,就会扭曲进口投入品的价格,使我国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下降。

第二,关税对总税收贡献的下降主要是由降低关税水平引起的。我国算术平均关税水平从1985年的44.3%(N."Lardy,IntegratingChinaintoglobalEconomy",Chpt.5,TheBrookPress,2002)下降到2001年的15.3%,降幅为66%,但同期关税占全部税收的比重只从10%下降到5.5%。

第三,关税比重降低的原因还在于其他方面的减免税。我国有四大类产品不纳关税,一类是加工贸易进口,二类是外资企业设备进口,三类是技术改造等进口减免税,四类是外国政府与国际组织的馈赠。1998年我国进口应税品比重只有19%,加工贸易进口占总进口比重为48.9%,外资企业投资项下进口占10.3%,二者合计为59.2%,通常馈赠进口不到1%,因此,技术改造等免税进口占到20%。也就是说,在应该缴纳关税的一般贸易进口中,政策性免税进口额达到一半以上。关税收入比重的降低,这类政策性减免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二)加工贸易挤占一般贸易出口市场的观点,是难以成立的

进出口贸易相关问题篇8

韩国对华投资也快速增长,韩资已成为我国主要的外资来源之一。2001年以来,韩国企业对中国直接投资一直处于较高水平。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从韩国注入中国的直接投资资金占中国当年接受外国直接投资总额的比重已从1992年的1%上升到2005年10%。据中方统计,目前韩国在中国建立的企业已有4万家,实际金额达380多亿美元,成为仅次于日本、美国之后的第三大对中国投资国。

二、中韩经贸关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双边贸易不平衡,中国贸易逆差严重

中韩建交前的1990年和1991年,两国贸易中中方都是顺差,且顺差增长幅度较大,但自1992年建交以后情况中方已经逐渐成为韩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国,尤其是最近几年两国间贸易不平衡加剧。中国对韩国的贸易逆差也在持续增长。从2001年的100多亿美元,到2003年一举突破200亿美元,2004年又突破300亿美元,2005年达到400亿美元,2006年达到453亿美元,再创新高。造成中国对韩国贸易逆差不断增加的原因主要有:(1)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从韩国的进口大大增加,而对韩国的出口增长则赶不上进口的增长,这是因为中国的市场容量比较大能消费更多的韩国产品,而韩国的市场容量小,无法吸收大量中国产品。如2006年对韩国出口虽然增长26.8%,而进口在上年大幅增长的基础上,又增16.9%。(2)中国对韩国出口商品中初级产品所占比重较大。世界性的劳动力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向中国转移,利用中国低廉的成本,而核心部件和关键技术依靠从韩国或日本进口,加工组装后的产品再出口到欧美等国家。(3)中国关税政策的变化刺激了进口,消弱了出口能力。1992年中国取消了16钟进口调节税比鞥开始逐年降低关税,尤其是加入WTO后中国的关税持续下降,这些政策对中韩贸易的影响是刺激了进口削弱了出口能力。(4)韩国企业注重向中国出口,对从中国进口却不很积极,中国商品物美价廉,是韩国市场所需要的,但是在对韩国出口时却遇到很多困难,既有关税方面的原因,也有非关税方面的人为限制等,很难进入韩国市场。

2.中韩贸易摩擦问题

随着中国经贸合作的快速发展,贸易摩擦也就不断产生。韩国队进出口商品尤其是农副产品加征弹性调节关税,利用“特别保护条款”对国外商品进入韩国设置“合法”障碍等,直接影响中韩两国的经贸合作。根据商务部的《2006年外国市场的行情报告》,2005年,韩国对主要产自我国的63种主要农产品实施配额管理,超出配额的关税率高达200%,其中芝麻、大蒜、红豆、枣和绿茶的超出配额关税率竟分别达到630%、360%、607.5%、611.5%和513.6%。韩国政府2004年颁布的《海关法修正案》规定,包括红豆、黄豆、花生、人参在内的45种农产品和林产品(其中21种主要来自中国)进口量一旦达到规定的数量,将征收最高达到1067%的特别保障关税。除了关税壁垒外,韩国还对进口产品设置了各种非关税壁垒,如韩国采用不同程度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检验检疫措施、反倾销等手段,阻碍中国商品进入韩国市场。截止2005年底,韩国实施的涉及中国产品的反倾销调查和特别保障调查分别达到20起和10起,对两国的贸易关系曾构成了实质性威胁。2000年6月1日韩国政府动用保障措施,对主要来自中国的大蒜征收315%的高额保护关税,中国政府也立即采取相应措施,于6月7日宣布暂停进口原产于韩国的手持(包括车载)无线电话机合聚乙烯。这次贸易战持续55天,结果双方都受到了伤害。2005年的泡菜风波中,韩国首先宣布中国泡菜有质量问题,停止进口中国泡菜,随之中国也宣布经检验进口的韩国泡菜质量不合格暂停进口韩国泡菜。这次贸易摩擦至今仍令人记忆犹新。虽然韩国已经承认了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使两国的贸易争端暂时得以平息,但随着两国贸易关系的深入发展,出于保护本国市场、幼稚产业和国内政治的需要,在市场准入方面的摩擦还将继续困扰双边贸易关系。

三、发展中韩经贸关系的对策

中韩建交以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了使双方经贸关系再上一个新台阶,对前面提到的两国经贸关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为中韩经贸关系进一步发展提供保障。

1.合理解决中韩贸易不平衡问题

中韩贸易逆差的存在对两国经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必然会产生极大的危害。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要加强双边磋商,进一步营造双方经贸合作的的优良环境,逐渐消除影响两国之间经贸关系的贸易壁垒。对两国间经贸关系中的问题、分歧进行沟通,并寻找相关解决办法。另一方面提高中国出口产品质量,加快进出口商品结构的调整。拓宽贸易范围,实现出口商品的多元化,采取“以质取胜”的战略。中国需要加强科技创新,把比较优势提升到新的层次。目前中国出口到韩国的商品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要保住市场份额和增加出口值必须加大技术开发力度,提高产品质量,创造名牌。此外,韩国政府也应该尽可能多的向中国开放市场。韩国企业只注重向中国出口,而对从中国进口却不很积极,我们希望韩国能增加从中国的进口,使两国贸易在扩大中获得均衡发展。

2.废除各种贸易壁垒,妥善解决贸易摩擦

中韩贸易摩擦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韩国实行保护贸易主义做法,尤其是针对中国产品的歧视性政策。因此发展中韩经贸关系需要废除各种贸易壁垒,韩国政府应该从两国经贸关系的大局出发,进一步调节关税项目,取消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减少对中国产品的技术性壁垒限制,积极采取切实可行的有力措施,增加对中国商品的进口。韩国不应歧视中国出口商品,应该为中国商品进入韩国市场创造便利条件和宽松的环境,并且客观公正的对待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

随着中韩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贸易的商品数量也越来越多,在贸易中产生一些问题甚至在个别商品上产生某些摩擦也是正常的,关键是如何解决。中韩两国都是WTO的成员国,应该按照世贸组织规则,通过双方友好协商,本着互利互让的原则妥善解决两国间的贸易摩擦,而不应该采取制裁或贸易战的办法加以解决。

3.进一步发展中韩经贸关系

增加中国企业对韩国的直接投资促进两国经贸发展,近几年来,中国不断加大企业“走出去”的力度,目前中国对韩国的投资虽然有劳动力成本合物价高等不理因素,但是企业对外投资不只是降低成本,还有获得技术、市场和流通渠道等多种需要。现在中国企业对韩国的透支处于起步阶段,数量和金额还很小,随着贸易的发展,中国对韩国的投资也将扩大。

中韩建立FTA将促进两国经贸发展。中韩两国就建立自由贸易区进行研究达成协议,现在两国正在就建立FTA进行可行性研究。相信两国建立自由贸易区后,随着“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等的实现,两国的经贸乃至友好关系也将跃上新台阶。

加强研究机构和学者的交流有利于经贸的健康发展。近年来,中韩两国研究机构和学者的学术交流频繁进行,对双方经贸发展的现状、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讨,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办法,促进了双方经贸的顺利发展。多年的交流与合作已经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相信随着交流的进一步深化将为今后两国的经贸发展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开展广泛交流有利于增强友好关系。中韩建交以来,两国在广泛领域开展卓有成效的交流与合作,如,两国的旅游人数和留学生人数均大幅度增长,两国在信息、企业、环保、资金、科技等领域都有很多合作,而且有的合作项目已经作为长期项目开展下去,加强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仅促进了相互理解和事业的发展,也促进了两国友好关系的加强。

四、小结

从1992年至今中韩经贸合作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中韩两国领导人达成的协议,奠定了中韩经贸关系的基础,确保两国关系沿着长期稳定,健康互信的方向发展。尽管在两国经贸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但是其前景是极其乐观的。因此我们应全面推动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及时妥善处理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双方不仅要随着自身经济发展需要,随时相应调整相关政策,而且要充分利用两国各自的比较优势加强经贸合作的力度。我们相信通过各方面的努力,中韩之间的经贸关系在未来必将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1]何一鸣.中韩经贸关系:成就、挑战与前景.亚太经济,2007,2.

[2]吴宇.中韩经贸合作及对策研究.延边大学说是论文,2006,6.

[3]徐长文.中韩经贸合作发展新趋势.中国经济时报,2008,4.

进出口贸易相关问题篇9

(一)中美双边贸易持续增长

中美两国自1979年建交以来,双边贸易已从当年的不足25亿美元猛增至2005年的2116亿美元,27年时间增长了85倍。特别是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双边贸易额每年均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2004年更是达到了34.27%的高增长率。到2005年,美国略低于欧盟成为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是中国的第一大出口市场和第六大进口来源国;中国也成为美国的第三大贸易货币、第二大进口来源地和第四大出口市场。

(二)中美经济结构互补性强

按照H-O模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开展贸易,是因为他们在自然禀赋因素上存在强烈的互补性。中美两国经济具有强互补性。目前,制造业产值占美国总产值的比重不到15%,相反制造业却是中国的比较优势产业。凭借劳动力资源优势,中国拥有纺织品、服装、家电产品、笔记本电脑、信息技术产品以及大量消费品等一大批产业部门,对美出口商品的70%以上是纺织品、服装、玩具、鞋类等劳动密集型产品。而中国主要从美国进口农产品、矿产品、化工产品,以及包括飞机、尖端集成电路、电信设备、自动化数据处理机械在内的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在这些领域,中国处于落后或短期状态。此外,美国的金融和零售业企业也开始不断地从对华商务合作中受益。这种贸易机构说明中美两国经济结构的互补性和他们各自在国际分工中所处的不同地位。

(三)中美贸易差额逐年扩大

随着中美双边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两国之间的贸易不平衡问题也逐渐凸现。据中国海关统计,中美贸易自1993年美方开始出现逆差62.76亿美元,到2005年上升到1141.73亿美元,12年增长了近18倍;而据美方统计,美国从1983年开始出现3亿美元的逆差,到2005年上升到2016亿美元,12年上涨了600多倍。2000年以后,中国对美贸易顺差超过日本,成为美国最大的贸易逆差国。此后贸易逆差继续一路攀升,到2005年中国占美国贸易逆差的26.3%,并且比位居第二位的日本高出1189亿美元,是美国对日本贸易逆差的2.4倍。

(四)中美之间贸易争端日益增多近年来,中美之间的贸易争端频繁发生,并呈逐年增多的趋势。从我国商务部的统计来看,2005年美国对华贸易限制案件较过去明显增多,其中对华反倾销调查案件4起,特保调查案1起,共涉及我国出口产品价值5.72亿美元;并以我国产品涉嫌侵犯知识产权为由,频繁发起337调查案件。在纺织品贸易方面,美国对我国多种纺织品设限,并发起特保调查,涉及我国产品24种、出口金额63亿美元。此外,美国对华出口管制、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美国牛肉对华出口、中国进口美国分账电影等问题,在中美经贸关系中也是双方各自关注的议题。

二、影响中美贸易平衡的主要因素

(一)两国经贸的总体格局对双边贸易平衡的影响

1.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增加影响中美贸易平衡。随着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的增长,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进出口贸易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目前已占到中国对外贸易的一半以上。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的持续增长会产生贸易转移效应,自1998年以来,外商在华投资企业对外贸易出口中,出口市场最大的是美国。据中国海关统计,1991年外商在华投资企业对美商品出口仅为9.3亿美元,到2003年增长到576.7亿美元,占当年中国对美商品出口的62.4%。而同期外商在华投资企业从美商品进口增长却相对滞后。两者相抵,外商在华直接投资造成的中国对美贸易顺差有了持续增长,由1993年的33.2亿美元大幅增加到2003年的408.6亿美元。这可以从以下的数据分析中反映出来:

一是分析外资企业对美商品出口商品数量、对美贸易顺差额以及外商在华直接投资额三组数据。图1是对1992~2005年这三组年度数据运用最小平方法求出的指数曲线型趋势图,图中的三条虚线分别是根据三组数据计算得出的趋势值所作的趋势线。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三条线的变化规律大体上是一致的。其中,中国对美商品出口与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变化基本相同。这也就是说,在所选的样本期间内,外商在华直接投资增加会造成中国对美商品出口增加和对美贸易顺差增加。

二是分析在华外资企业从美商品进口额、美中贸易逆差额与外商在华直接投资额三组数据(图2)。由图2可知,美中贸易逆差与外商在华直接投资之间的趋势变化大致一致。而美国从中国商品进口的变化不太明显,发展较为平缓,受其它两组数据的影响不大。这是由于中国外资企业从美商品进口还受到诸如出口管制等因素的影响。可知,在所选的样本期间内,外商在华直接投资增加会造成美国从中国商品进口增加和美中贸易逆差扩大。

2.中美两国产业结构调整影响中美贸易平衡。中美两国产业结构调整变化后,中美两国贸易格局存在互补性。美国经济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淘汰一些低附加值和劳动型密集型的制造业。而中国在全球化的产业转移中,扮演接受者的角色。这种分工格局决定物美价廉,有相对竞争力的中国商品会受到美国消费者的青睐,在美国整体贸易逆差不断增长的同时对华贸易逆差水涨船高。以2005年为例,在美国从华商品进口中,排在前10位的进口商品中有一半以上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如玩具、家具、鞋袜等,其中多数是由外商在华投资企业生产的,美中贸易逆差主要集中在原料制品、机械与运输设备,以及杂项制品三大类贸易上。但是,由于美国一直对华实行严厉的高技术出口管制,使美国对华比较优势难以发挥,双方产品的优势互补也难以充分地体现出来,这是中美贸易不平衡的最根本原因。

(二)美国现行政策对双边贸易平衡的影响

1. 美国政府采取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管制政策影响中美贸易平衡。多年来,美国始终不愿向中方出口超大型计算机、数控机床、卫星技术、程控交换机技术等中方需要的高科技产品,甚至连技术含量不是很高的产品也加以限制。美国对中国出口的高新产品所占的比重越来越低。美国对华出口管制措施使美国企业失去了高技术产品进入中国市场和参与竞争的良好时机,制约了美国企业比较优势的发挥,其结果是严重影响了美国高技术产品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并直接影响中美贸易平衡。

2.美国贸易问题的政治化趋势影响中美贸易平衡。美国常常把贸易问题政治化,在贸易问题上涂抹了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阻碍中美经贸关系的正常发展。自1990年以来,美国国会部分反华议员借口所谓人权、武器扩散、贸易逆差、市场准入及台湾、等问题,多次阻挠延长对华最惠国待遇,使原本纯粹的经济和贸易互利互惠问题演变成了两国间的政治问题,影响中美经贸关系的正常发展。近年来,美国的双赤字和美国国内制造业工人的就业问题,促使布什政府采取了不少贸易保护主义的手段,来维护其政治和经济利益的最大化。2004~2005年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就是美国实行单边贸易保护的典型表现。从中美贸易发展的过程看,上述分歧是中美两国政治经济关系深层次矛盾与冲突表现,是中美贸易长期持续不平衡的必然结果。

(三)服务贸易被忽略对双边贸易平衡的影响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这种迅速发展的趋势一直延续至今。目前,服务贸易已占整个国际贸易的四分之一,预计到本世纪30年代,服务贸易的比重将与货物贸易的比重大体相当,甚至超过货物贸易的比重。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服务贸易国,美国2002年的服务贸易出口额达到2726亿美元,占世界服务贸易额的17.4%,服务业已成为美国经济中的支柱产业。然而,在谈到中美贸易逆差时,美方却往往只强调货物贸易而忽略服务贸易。事实上,过去十年间美国对华服务贸易一直保持盈余,如果把服务贸易计算在内,美国对华贸易逆差将会减少。特别是随着中国服务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具有强大实力和竞争优势的美国对华服务贸易出口将会获得更大增长。根据USTR 的统计,2004年美国服务贸易对华出口增长20%,而其总体增长仅为11%,中国已成为美国第10大服务贸易出口市场,2004年美国对华服务贸易顺差达16亿美元。

(四)中美双方在贸易统计上的差异对双边贸易平衡的影响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和美国对双边贸易不平衡问题的估计就存在着较大的分歧,2005年两国官方报告的差距高达1711.3亿美元,可以预见,这一差距仍将逐年扩大。上面图2是对这一情况的具体反映。笔者认为,中美贸易统计差异的主要来源,一是关于中国对美出口数额,美国统计数字约是中国相应年份统计数字的2倍;二是关于中国自美进口数额,美国统计数字始终比中国数据少1/3左右。其原因在于:(1)对原产地标准使用上的不一致。一方面,从主观上说美国希望通过随意使用或滥用原产地标准来夸大中国对美国的出口规模,以便限制来自中国的进口;另一方面,从客观上看,美方的统计没有计入以香港为主的第三方的转口贸易,按原产地规则把香港的增值也计入了自华进口。(2)美方进行贸易统计时遗漏的其他部分。一是美国企业海外收入并没有计算进美国的进口里,相反,美国海外公司卖回本国的商品却成为了美国的进口,因而美国对华“贸易逆差”的背后隐藏了美国企业的巨额隐性收益;二是美国没有将源自中国的服务贸易收入计算在内;三是美商在中国进行来料加工商品出口到美国等时,统计上是按照产品的出口值计算的,这就夸大了中国实际的出口额。

从美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变化看,人民币汇率对中美贸易平衡没有实质影响。首先分析1997~2005 年美国对全球和对中国出口数据的变化(表1)。由表中可知,从1996年人民币盯住美元开始,美国对中国的出口累计增长了131.24%,是美国对全球累计增长速度30.17%的4.35倍。根据汇率对贸易影响的一般规律,弱势货币利于出口,强势货币不利出口。如果人民币汇率是低估的,美元对人民币就处于强势,在美国出口上的比较就应该是相反的。但是并非如此,这就证明了美国对华贸易不平衡的原因不在人民币汇率。其次分析1997~2005 年美国从全球和从中国进口数据的变化(表2)。由表中可知,美国从中国进口的增长大体与从全球进口的增长相一致,前者大约是后者的三倍,但与同期美国对中国出口增速是其对全球出口增速的7.6倍相比,增长速度偏低。这在人民币汇率因素上也是无法解释的。这也可以得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变化同中国对美国出口增长以及美国逆差变化并没有实质性的联系。

三、正确处理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的思考

对美出口的快速增长为提高我国经济实力,解决国内就业问题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双方不对称的贸易依存关系也带来了负面影响,使中国在处理与美摩擦时总是处于被动地位。为此,中国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以确保中美贸易向着良性的方向发展。

(一)努力扩大国内需求。中美贸易现时的不平衡并非一个值得纠缠不休的问题,需要双方共同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来缓解这种不平衡。对我国而言,应把经济增长的立足点放在扩大内需上,减少对外贸易依存度,加快本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经济运作体系。同时,增加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建立相互信任、互惠双赢的合作机制,缩小美国对中国出口技术产品的控制范围,减缓和消除中国对美国贸易的出超。

(二)转变贸易增长方式。注重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努力改善进出口不平衡状况。以自有品牌、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营销为重点,引导企业增强综合竞争力;支持自主性高技术产品、机电产品和高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促进国内产业升级,积极开拓非传统出口市场,推进市场多元化;实行进出口基本平衡政策,适度扩大进口,发挥进口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扩大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及零部件和国内短缺的能源、原材料进口。

进出口贸易相关问题篇10

从近些年的中俄贸易状况来看,两国的贸易额随着时间和领域交流的加深而飞速增长,为两国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效益,解决了双方遇到的问题。因此,为了进一步扩大中俄双方的交易领域,加强双方的经济合作,增强两国的友好关系,必须采取合理有效的方法来解决中俄贸易过程中遇到的相关问题。

中俄贸易现状

中俄双方的交易额从1999年开始,到2010年这段时间,双方的交易额总体来说都会有比较高的增长。而且,中俄贸易的增长每年都在增加,而仅在2009年的增长率为负增长,并且双方向对方出口的产品的贸易额也随着时间的增长在不断地增加。虽然双方贸易额一直在增加,但是双方在贸易的过程中,中国对俄罗斯的出口额一直低于俄罗斯对中国的贸易出口额。

中俄贸易存在的问题

贸易规模小。从目前的中俄贸易交易领域来看,俄国向中国主要出口中国比较稀缺的能源产品,包括煤炭、原油和成品油等,而国内向俄罗斯出口主要是服装、农产品等价值比较低的产品。中俄贸易的领域比较小,并且规模也是比较小,中俄双方没有在科技、金融等其他的附加值高的领域进行很好的合作交流,这样的贸易创造出的价值不高。并且中俄贸易的发展仅仅是一些规模较小的贸易。

贸易结构失衡。中俄双方这些年的贸易主要是相互交换一些比较低端的产品,没有经过深加工的原产品。例如这些年中国向俄罗斯签订了巨额的原有订单,而俄罗斯则是依靠中国进口一些服装、农产品等一些附加值比较低的产品。这种贸易结构的失衡阻碍了中俄贸易向着其他领域的进一步延伸和发展,限制中俄贸易主要集中在附加值低的交易领域。

贸易发展不平衡。从中俄贸易的历史来看,俄罗斯从刚开始向中国主要出口机械、军工产品为主的出口产品,到现在俄罗斯向中国主要出口能源产品,而中国这些年一直向俄罗斯出口一些服装等低附加值的产品。这种贸易失衡对中俄贸易来说是一种比较大的问题的存在。阻碍了中俄贸易向着更高的层次发展。

中俄贸易摩擦问题。在中俄双方交易过程中,双方的贸易人员发生多次摩擦。由于历史原因,虽然中俄这些年中俄两国的关系比较亲密,但是中俄双方的人员之间还是存在着种种的隔阂和意见,双方都不能够相信。双方政府应该通过在各领域不断加深双方的贸易伙伴关系来缓解此类问题。

中俄贸易发展服务体系不健全。中俄双方经过多年的发展,发展潜力巨大,并且给双方带来了巨大的好处。但是在中俄贸易发展的过程中,没有专门的适合中俄贸易发展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也没有相应的中俄贸易发展的服务体系,导致很多的贸易发展双方都没有方向和保障。

双方执行质检标准不统一。在中俄贸易的双方进出口质检方面,中俄双方没有达成共识。俄罗斯方面依然坚持使用自身的质检标准,而中国方面就坚持使用国内的质检标准。由于双方各自使用不同的质检标准,双方在贸易过程中发生很多不愉快,并且不一样的标准导致了中俄双方贸易很难能够进一步的发展。

中俄贸易解决方案

下面是本文针对中俄贸易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并且结合上面的对问题的分析,提出下面的解决方案,希望对中俄贸易的发展提供一些积极的建议。

扩大中俄贸易发展规模。目前中俄贸易的发展规模比较小,相互合作的领域的也比较少,主要集中在附加值比较低的原始产品领域。俄国向中国主要出口中国比较稀缺的能源产品,包括煤炭、原油和成品油等,而国内向俄罗斯出口主要是服装、农产品等价值比较低的产品。

优化贸易结构。中俄贸易过程中应该加深双方在互联网、金融和高新技术领域的合作交流,进一步加深双方的关系稳定,提高双边贸易额,推进双方的贸易发展。因此,在以后的中俄贸易过程中应该加强其他高深技术领域合作和交流,优化双方贸易结构。

加大互补贸易领域合作。俄罗斯方面,能源储存量高,重工业发达,而这些方面中国方面是比较稀缺的。中国方面是电子产业发达,互联网等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位局世界前列,而这是俄罗斯方面非常需要的。双方应该加强双方在这些互补领域的合作。

进出口贸易相关问题篇11

1 中美贸易现状

中美自建交以来,双边贸易高速发展,优势互补明显,贸易结构日趋多元化。贸易的飞速增长为两国人民带来了实惠,给两国关系的发展提供了动力,但贸易摩擦也在增加。2001年底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以来,中美贸易出现了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确立问题、反倾销问题、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人民币汇率、纺织品配额问题以及贸易发展不平衡问题等。例如,2002年美国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实施钢铁保障行动;2003年美国对华纺织品实施特别保障;2004年,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对中国彩电和寝室木家具征收反倾销税,美国商务部还明令禁止美国进口中国购物袋,美国主要纺织品服装协会和工会要求推迟取消纺织品配额。

2 中美贸易现状原因分析

(1)美国的对华贸易限制制约了其比较优势的发挥。在美国可以自由进口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同时,美国却对其国内企业向中国出口技术密集型产品设置了诸多限制。这种贸易的不对称无疑是导致美国对华贸易逆差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两国居民的需求结构也存在着巨大差异。在人们的收入水平很低时,人们的绝大多数支出都将集中在食品等必需品上,即此时的恩格尔系数非常高。而当收入水平比较高时,除了购买生活必需品还可以购买高端产品来提高其福利水平。而中国生产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大多是生活必需品,美国一般是高技术高档产品。显然,不管人们的收入水平高低生活必需品都是必须购买的,这就导致美国会大量进口中国生产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而由于中国居民的收入水平比较低,对美国生产的高端产品的需求却非常低。这种由于收入水平的巨大差异而导致的两国对贸易产品需求的不对称是造成美对华贸易逆差的长期因素。

(2)美国国内政治因素的影响。美国总统大选每四年举行一次,自冷战结束以来的历次美国总统大选中,美国对华政策都是两党总统候选人相互攻击的重要议题,这也是赢得选举最方便的武器之一。20世纪90年代至今已经举行的美国总统大选共有三次,从这一时期的情况看,每逢大选临近,两党总统候选人就会对中美贸易摩擦的各种问题显示强硬立场,发表颇具贸易保护色彩的言论,这几乎成为一种规律性的现象。

(3)世界经济不景气导致美国出口的下滑。美国的统计数据表明,美国贸易逆差增加的主要原因在于美国出口贸易额的下滑,而不是进口贸易的激增。据美国全国制造商协会透露,在过去两年中,美国制造业的出口贸易额减少了850亿美元,主要原因在于海外需求的疲软。相反,中国对美国的进口却在增加。

(4)中美两国彼此对外直接投资(FDI)比例极不对称。中美两国间的巨额贸易顺差,在很大程度上与两国之间的接投资结构相关。美国近年来对华直接投资额均在40亿~50亿美元以上。美国对我国的直接投资代替了前者对后者的出口,中国吸引的美国直接投资又促进了前者对后者的出口。因此,如果中国具有同美国同样发达的对外直接投资的能力,直接在美国设厂,生产美国原本要从中国进口的商品,那么双方的贸易差额将会大幅度下降,贸易摩擦的几率也会随之降低。因此,中国资本国际化程度应大大提升。

(5)中国出口商品结构低下,出口市场范围狭小。现阶段我国处于国际分工价值链条上的低端,具有竞争力的产业主要为劳动密集型和附加值较低的一些加工工业。由于缺乏技术含量和自主品牌,许多产品在消耗了大量资源出口后换回的只是少量的经济利益,甚至还不断地被指责为低价倾销。我国向美国出口的商品主要为纺织品、服装、鞋类等。这些价格竞争力较强的商品一旦大量出口极易引起美国的警惕,导致我国出口产品遭遇种种限制。

(6)中国企业自身和政府部门一些做法也有不当之处。中国企业有“薄利多销”的传统,再加上中国长期对外贸企业进行出口补贴,导致不少外贸企业为完成出口指标对出口产品定价过低,因而经常被控倾销。甚至还有企业为了换取出口补贴和出口退税无利也要销售,造成不规范的定价行为,结果为美国指责中国破坏公平竞争和公平贸易的准则提供了口实。另外,中国国内存在的地方保护主义阻碍了中国政府全面履行世贸组织协议的进程。 3 促进中美贸易的相关对策

(1)早日争取“市场经济国家”地位。对中美双方来说,“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它代表着美国对中国经济性质的理解以及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所取得成绩的认可度。因此,中国应在政治层面上对美国等采取歧视性措施的主要成员施加压力,使其早日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

(2)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市场经济运作方式,使中国最终成为一个真正的市场经济体,从而缩小中国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体制差异。这种差异的缩小可以使得信任程度增加和缩小美国对中国出口技术产品的控制范围,使中美贸易实现平衡,从而使中美贸易在进出口平衡的基础上实现健康发展。

进出口贸易相关问题篇12

中图分类号:F752.8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7-000-02

一、我国对外贸易的形式

(一)进口贸易

进口贸易可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提供多种商品供消费者选择。近年来,我国进口贸易明显增长,表明我国消费者的购买力也在不断增强。

(二)出口贸易

国民的日常生活需求一般依靠传统经济即可满足,但传统经济形式过于单一,销售收益较低,不利于企业的经营和规划。出口贸易极大的促进了整个国家的GDP增加。出口贸易可以将本国产品销售国外,使商品市场扩大,创造更多的效益。

二、我国对外贸易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外贸易顺差巨大

自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对外贸易不断增长,对外贸易顺差也在不断增大,造成我国对外贸易顺差的最主要因素是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1]。我国拥有大量的原料和廉价的劳动力,近年来,制造业不断向我国转移。加之加工贸易的保税政策更加快了加工贸易的发展,使贸易顺差不断增大。其次,中国的内部经营环境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外资投资替代了一些进口,且我国国内需求有限,这就使贸易顺差不断加大[2]。

(二)对外贸易非市场化问题严重

1.出口非市场化

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体制有了很大的变化,进行了较大改革,如将进出口自营权赋予某些企业,但仅有少数国有企业享有进出口自营权,且进出口自营权也存在多项约束,严格限制企业的经营范围,因此,企业获得进出口自营权并不能完全独立的经营进出口业务[3]。此外,私有企业获得进出口自营权的门槛非常高,数量有限。故我国目前仍是由国家控制外贸经营权,政府指定了一些企业可获得外贸经营权,进入国际市场。非市场化致使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竞争,没有淘汰机制,这就造成进入国际市场的企业并一定是最有效率的企业,这就导致对外贸易的低效率[4]。我国私营企业在未得到政府允许的情况下是不能从事进出口贸易活动的,这非常不利于中国人均出口额的增长。限制私营企业的出口从根本上是限制了中国的出口扩张的能力。

2.进口非市场化

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我们对外贸易不断降低关税,意图缓解较大的贸易顺差,扩大技术设备的进口,提高国内企业的生产效率。此项措施并不是真正的实现进口自由化,并没有引入国际市场的竞争机制,对一些取消许可证管理和配额的进口商品仍然有一定数目限制,且进口产品时需得到政府的批准,且中国进口的程序也非常繁琐。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进口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使国内企业得到了高成本的生产投入品,使生产效率升高。

(三)商品的出口受到技术性贸易壁垒阻碍

“技术性贸易壁垒”又称“技术性贸易措施”或“技术壁垒”,是以国家或地区的技术法规、协议、标准和认证体系(合格评定程序)等形式出现,涉及的内容广泛,涵盖科学技术、卫生、检疫、安全、环保、产品质量和认证等诸多技术性指标体系,运用于国际贸易当中,呈现出灵活多变、名目繁多的规定。由于这类壁垒大量的以技术面目出现,因此常常会披上合法外衣,成为当前国际贸易中最为隐蔽、最难对付的非关税壁垒。我国约有一半以上的企业遭受不同程度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每年遭受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货物总额已达450亿美元[5]。涵盖生产流通领域、生产加工领域等,不仅有货物商品,还包括信息、金融等服务领域,对我国商品出口产生严重影响,使我国贸易成本增加,贸易争端加深。

(四)对外贸易摩擦增多

中国对外贸增长速度不断加快,正在逐步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对外贸易的增加也使贸易间的摩擦增多。有研究显示,中国已经连续5年成为遭受337调查最多的国家,连续12年成为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6]。随着反倾销金额的不断增加,已严重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对外贸易中反倾销问题日益受到重视对外贸易遭受反倾销严重打击我国对外出口企业的积极性。我国之所有遭受如此多的反倾销调查,一方面与我国政治、经济有关,另一方面是西方敌对势力不希望中国日益强大,借口制裁中国[7]。但对外贸易遭受反倾销调查也有部分内部原因,如企业自身因素,价格策略相对单一;企业反倾销意识不强;对反倾销认识错误;缺乏此方面的法律人才,法制不健全。

(五)服务贸易发展滞后

我国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出口比例为1:9,服务贸易的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出口比例世界平均水平为1:4.2,美国为1:2.6。造成我国对外贸易中服务贸易发展滞后的原因分析如下:(1)我国服务产业结构不合理。对外贸易商品大部分仍然集中在传统领域,此领域对劳动素质要求不高,而技术、资本密集型的新兴产业仍发展滞后;(2)我国对外贸易中服务贸易规模较小,整体水平不高[8-9]。服务贸易在国民经济中占的比例不高;(3)对外服务贸易的管理体制落后,管理人才缺乏,且无同意的协调管理部门;(4)服务贸易缺乏晚上的法律法规,立法滞后,近年来才逐渐得到重视,此前服务贸易领域的相关法律仍是空白,或已颁布的法律操作性差,抽象不具体。

三、我国对外贸易问题的对策

(一)适当保持出口增长,矫正贸易顺差

平衡进出口贸易,并提高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环保含量,坚持出口绿色、科技型产品。对外贸易中要积极发展境外加工贸易,同时对外商投资的奖励应适量减少,与国民待遇相同。对国内需求适度刺激,内需扩大后,出口就相应降低。

(二)对外贸易非市场化方面

政府逐步放松对进出口自营权的控制,允许一部分优秀效率好的企业获得外贸经营权经验权。取消对拥有许可证管理和配额的进口商品的数量限制,简化进口的相关程序。

(三)技术性贸易壁垒方面

(1)政府方面:政府应加大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宣传力度,提高全民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提高民众的环境意识,在企业的经营中导入环保概念,研制和生产更多的环保绿色产品,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提高对外贸易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对遇到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企业提供不要的对策和帮助,积极与国外沟通,了解国际化标准,尽快是本国标准与国际化标准接轨,使科学技术含量升高。加强对认证市场的控制,规范认证行业,完善认证体系,帮助企业树立产品质量认证意识,提高产品质量。(2)企业方面:①树立标准化意识,并逐渐强化,采用国际化标准,并且严格执行,从根本上保证产品的各项品质,提高企业的国际地位;②企业适当增加研究开发费用,不断提高自身环保意识,使产品成为国际认可的“绿色产品”,表面对外贸易争端的出现。一旦出现贸易争端,应积极寻求政府帮助,通过政府交涉,尽量使自身利益降至最低。

(四)对外贸易摩擦方面

(1)政府方面:①减少对经济的控制,取消市场经济标签,逐渐得到其他国家认可,为对外贸易创造更好的国际环境;②经过调研、讨论后方可制定产品出口价格,避免恶性竞争,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使行业协会发挥积极作用;③建立完善的反倾销诉讼机制;④发生贸易摩擦时,政府应积极与外国沟通,对其他国家提出的反倾销进行严格调查,并提出异议,通过双边谈判,将问题澄清,尽量使其取消歧视性的反倾销政策,降低企业损失。

(2)企业方面:①优化出口产品结构,不断研发新产品,使产品科技含量增加,并增强品牌意识,由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向资金、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转变[10];②熟悉掌握国际惯例,对待反倾销可以依法应对,化被动为主动。

(五)服务贸易发展滞后方面

(1)完善服务贸易方面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培养相关法律人才,并加强对国际相关法律条款的研究,保障服务贸易养着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11]。(2)优化服务贸易产业结构,积极发展技术、资本密集型服务贸易。(3)增强与国际的交流,与世界各组织和政府间建立紧密联系。(4)加大服务贸易的开放力度,利用国际资源发展我国服务业。

四、小结

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过程中问题也随之增多,增多目前对外贸易中出现的问题,我国应加强重视,积极采取相关措施解决问题,使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真正转变为世界强国。

参考文献:

[1]胡晓颖.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现状及影响分析[J].中国商贸,2011 (14):206-207.

[2]张二震,马野青.我国贸易顺差的成因分析及对策建议[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0(2):50-55.

[3]曾杰.我国高外贸依存度原因探析及对策研究[J].北方经贸,2008 (09):35-37.

[4]王荣.金融危机下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对策研究[J].生产力研究, 2012(2):104-105.

[5]杜永潇.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商贸,2012 (5):201-202.

[6]李文蕊.我国对外贸易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商贸,2013 (14):143-144.

[7]徐晓勇,雷冬梅.中国对外贸易中的隐含生态服务逆差及其应对策略[J].中国科技论坛,2014(11):57-61.

[8]杨利娟.中国服务贸易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 (2):169-17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