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出口贸易情况合集12篇

时间:2023-07-09 08:23:44

进出口贸易情况

进出口贸易情况篇1

1.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情况

从2004年起,中国的对外进出口贸易第一次超过了一万亿美元,跃居为世界第三的贸易大国。从这之后,持续上升的外贸出口业务,投资以及消费都成为了拉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主动力。进出口贸易不仅为中国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有效得促进了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以及技术进步。在中国对外贸易日益繁荣的同时,国内的贸易顺差也在不断扩大。(见下图)。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09年的进出口总值比08年下降了13.9%,与此同时,贸易顺差也同比下降了30.2%。而在2010年又我过对外贸易总值又获得了重新的快速增长,进出口总额达到了奖金29727.6亿美元,比上一年同比增长了34.7%。

数据来源:根据商务部网站data.mofcom.省略/channel/includes/list.shtml?channel=mysj&visit=A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进出口总额的增长并没有导致贸易顺差的高速增长,贸易顺差为1831忆美元,比上一年同比下降了6.4%。从图中也可以看出,从2009年开始,我国贸易顺差在逐渐减小。在2008年顺差到达最高点的时候,已经在2009年,2010年,持续呈下降趋势。2012年商务部举行例行记者会,发言人沈丹阳称,从2012年,1,2月份的贸易情况来看,属于逆差情况,但是逆差额仅仅是41.5亿美元。这是因为我国进出口第一季度可能出现进口多,出口少的情况,所以逆差不太可能保持下去。2012年全年依旧可能保持贸易顺差,但是顺差会逐步减少,占GDP的比重有望进一步下降。金融危机之后,努力实现进出口贸易平衡是我国外贸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总体上来说,对外贸易总体转向基本平衡的方向发展。

2.中国常年贸易顺差的原因分析

在我国参加了WTO之后,对外贸易总额持续高速增长,促进了我国经济的长期稳定。但是我国国际收支长期顺差也导致了我国外汇的快速增长,造成了为对冲外汇储备过多而引起的流动性泛滥的现象。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中国的常年贸易巨额顺差呢?

国际产业的分工理论表明某个产业在一个国家发展到成熟期之后,都会发生产业外流。比如说,在20实际70年代开始,美欧和日本等发达国家都选择将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亚洲国家,这也就形成了亚洲的新型工业化国家。同样,由于我国具有丰富低廉的劳动力,所以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又开始转向我国。这也是我国出口量快速提升的原因之一。但是经济发展了,人们的收入增加了,对进口的需求却没有同样高速增加。在我看来,有三个主要原因:

(1)国家政策具有偏向性

在1978年前,我们国家存在着经济发展缓慢,外汇储备严重不足等问题,为此,千方百计扩大出口,并使之带动经济发展是政府任务的重中之重。所以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采取了很多鼓励出口的政策,其中有财政政策,信贷政策,倾销政策,资本政策,组织政策以及其他方面的政策,开始发展沿海外向型企业。从广义的角度看,可以将各种出口鼓励措施分为三个类型。一是直接影响进出口汇率的因素。二是政策不涉及直接影响汇率的变量,但能过间接影响其值。三是政策本身并不对汇率本身产生影响,但能为企业的出口和进口提供便利。比如说,1990年我国取消了直接出口财政补贴,但是逐步在财税领域建立和完善了负荷国际惯例和市场经济要求的出口鼓励政策体系,包括出口退税,进口关税以及内外资企业差别所得税税率。1994年对于人民币汇率的并轨改革,还有1998年针对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的出口发力以及内需不振的情况,国家及时调整了出口退税率,同时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来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

(2)国内有效需求不足

凯恩斯在《就业、理论和货币通论》一书中提出了“有效需求不足”用来解释是失业和经济危机。所谓有效需求,是指商品的总需求与总供给相等时的总需求。我国经济的运行情况证明了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在于货币不足。从1998年开始,中央政府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但由于货币的增长率相对总是在低位徘徊,对将近600中商品供求关系的调查显示,在1998―2002年间,供给大于需求的商品年年增加。另外货币服务于整个经济领域内所有的商品交易和流通,任何商品供给增长和物价上涨,都增加对货币的需求。

(3)全球过剩流动性的输入

金融危机的阴影依旧徘徊在世界各地时,2009年11月我国统计局高调宣布09年保八毫无悬念。面对危机,中国实施了一揽子的经济刺激计划。其中包括4万亿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以及家电下乡等,将巨大的国内需求拉动起来。但是随着中国经济形势好转和世界经济复苏现象的出现。中国立马又面临了另外一个严峻的问题。那就是通货型膨胀特别是输入型膨胀。面对金融危机,美国光2009年9月向市场投放的基础货币量就达到了1.8万亿美元,英国央行和日本央行也同时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各国都向市场注入了大量的流动性,导致了全球流动性过剩。在这个背景下,美元贬值导致的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更加剧了中国的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压力。

3.人民币升值和贸易顺差

2003年起人民币开始升值的问题就已经引发了全球的关注。在2005年,我国实行了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汇率改革,由以前的盯住美元,变为以市场供求为基础,进行浮动汇率制度。将美元兑人民币的交易价格由一美元兑换8.2762元人民币调整为一美元兑换8.11元人民币,人民币升值2%。现在美元已经下降到一美元兑换6.3175人民币元。从贸易角度分析,我国出口贸易中55%是通过加工贸易的方式进行的,不管是来了加工还是进料加工,其中大部分原材料零部件都是进口于国外市场,作为加工出口国只获得了很有限的加工费,商品增值比例很少。人民币升值会使进口材料价格更便宜,企业成本下降,会抵消了大部分人民币升值给出口带来的消极影响。

(1)从贸易方式分析

如今经济全球化,跨国公司日益发展与资源的全球流动导致出口国的产品,有可能大部分零件都是进口的,或是来自最终产品进口国的进口。根据传统的统计方法的话,加工贸易出口额都会记载出口国的国际收支账户上,这不仅掩盖了出口国的出口规模后的经济关系,且扭曲了国际贸易中实际的利益关系。因此从贸易方式上来看,人民币升值不会对贸易手指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2)从国际产业转移的角度

国际产业转移是发生在国家质检的产业转移,是产业由一些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些国家或地区的现象。主要是通过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和国际投资来实现的,一般是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开始,然后是到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移,从相对发达的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与中国贸易顺差最大的美国来说,中美之间的产业转移属于垂直型的产业转移方式,根据产品声明周期理论,美国将本国已经处于标准化阶段的制造业以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将生产转移到具有劳动力比较优势的中国。国外资企业从本国或地区进口大量机器设备和中间产品,进行加工装配后再以中国的名义向欧美出口,导致了贸易顺差。

从以上分析,汇率并不是导致出口顺差的主要原因。

4.我国贸易顺差在近几年有减小的趋势

(1)从国内需求来看:国内需求显著高于外需促进进口高速增长

2010年以来,我国进口贸易增长率明显高于出口增长率,国内需求旺盛,夸大进口效应开始显现。一方面,我过加大力度建设基础设施,推进了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另一方面,我国国内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也有力的促进了我国汽车等耐用消费品的进口。另外,发达国家的债务危机使其内需处于紧缩状态,我国出口面临的是全球需求紧缩。所以国内需求大于外需是导致贸易顺差减小的主要原因。

(2)大宗进口商品价格大幅上涨

2010年,中国主要大宗进口商品价格大幅上涨,其中进口铁砂6.2亿吨,进口价平均为每顿128.4美元,上涨了60.6%;大豆上涨了28.8%。在2010年初国际原油价格为70美元/桶左右,目前上升到130美元/桶左右,上升了85.7%左右。大宗商品价格和数量上涨使得进口金额增加。同时CPI上升也提高了出口产品的生产成本。抑制了出口,从而导致了贸易顺差的减少。

(3)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日趋严重

在2010年全球新启动的15项贸易保护政策中,针对中国商品的占10项之多。比例高达67%。巴西启动针对中国产鞋类商品的贸易保护措施,印度、美国,加拿大等国家针对不同中国商品都实行了贸易措施。加拿大和美国对中国商品进行了严厉的税收报复,欧盟对中国的三聚氰胺和优质涂装纸发起反倾销调查;墨西哥,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也对中国产品发起了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面对日益严重的贸易保护主义行为,造成了我国出口贸易更加严峻的出口贸易境况。

参考文献:

[1]张燕生.中国贸易顺差减少是趋势[N].中国证券报,2010-06-05.

[2]徐同生.中国贸易顺差可持续的经验分析――基于内生结构突变的单位根及协整检验[J].当代财经,2012年01期.

进出口贸易情况篇2

中图分类号:F830.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4392(2008)04-059-03

一、天津市贸易外汇收支的总体情况

天津市贸易外汇收支保持了稳步增长的势头、增长幅度呈现逐年扩大的趋势、贸易外汇收支保持顺差、且顺差额逐年增长、6年累计顺差达84.85亿美元(见表1)、为同期国际收支顺差的1.7倍。贸易外汇大额顺差是促成国际收支持续顺差的决定因素。

表1 2001年―2006年天津市贸易外汇收支情况表

单位:亿美元

注:数据来源于国际收支统计监测系统。

(一)贸易外汇收支变动趋势

近年来、天津市贸易外汇收支变动中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出口收汇增长较快、2001年至2006年平均增速达31.7%。汇改对天津贸易出口收汇的影响并不明显、2006年出口收汇增速为32.7%、与常年基本持平。2007年上半年出口收汇160.95亿美元、同比增长11.69%。

(二)进出口差额变动情况

天津市贸易外汇在稳步增长的情况下、出口收汇增速明显加快、贸易收汇顺差额不断扩大、2006年贸易外汇顺差24.11亿美元、同比增长4.9%。虽然2007年上半年贸易外汇收支顺差为9.02亿美元、同比下降了22.44%、但预计随着大批企业赶在7月1日退税率调整前突击出口、由于出口收汇存在滞后性、这部分货款将陆续流入境内、将使得下半年顺差规模快速增长、全年贸易外汇顺差的局面不会改变。

二、近年来天津市贸易外汇收支呈现的几个特点

(一)外汇收支与海关统计之间存在差距

造成外汇收支与贸易进出口差额存在差异的原因主要为:一是外汇统计与贸易进出口统计口径不同、如没有收付汇行为的“三来一补”原料部分进出口、实物投资等;二是统计上的技术问题、如预收货款、延期付汇等存在时滞的部分、统计错误与遗漏;三是与进出口报关价格不相符的收付汇部分、如商品报关后的溢价和减值。货物部分价款的减免等;四是存在借用贸易外汇名义的其他外汇资金。

从天津市外汇收支统计来看、除2001年出现小幅逆差外、其余年份均为顺差、而从海关统计来看、贸易进出口差额与外汇收支差额不相匹配、2002年至2005年持续出现外汇顺收大于贸易顺差的现象、显示出外汇资金加速流入的迹象。2006年顺收大于顺差的情况出现逆转、2007年1至5月份则出现贸易进出口顺差超过外汇收支顺差9.86亿美元的情况、顺差大于顺收且金额之大为近年所罕见。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大批企业赶在7月1日退税率调整前突击出口、使得当期贸易进出口顺差17.58亿美元、同比增长了644.9%;另一方面、贸易收汇和结汇管理政策的实施对抑制贸易收汇过快增长起到了一定效果(见表2)。

表2 2001―2007年天津市贸易外汇收支与贸易

进出口差额情况表

单位:亿美元

注:数据来源于国际收支统计监测系统及天津市国民经济发展统计年度报告(天津市外经贸津网)。

(二)加工贸易出口收汇增长较快

近年来天津市加工贸易发展迅速、加工贸易出口收汇在贸易收汇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2001年全市加工贸易收汇占贸易收汇的比例为32.6%、2006年则达到49%、平均占比为45%。几年来加工贸易进出口收付汇累计实现顺差101.3亿美元、为同期贸易外汇收支顺差的1.19倍、是贸易外汇收支顺差的主要来源。

表3 2001年―2006年天津市加工贸易收汇增长情况表

单位:%

注: 数据来源于国际收支统计监测系统。

1.加工贸易快速增长的原因。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化和国际产业转移的背景下、大量境外资本来华投资、利用我国低廉的劳动力发展加工贸易、特别是一些大型跨国企业、纷纷将其生产工厂转移到中国、促使加工贸易快速发展。天津跨国公司众多、多以加工贸易为主要生产形式、因此加工贸易快速发展的局面在短期内不会改变、加工贸易仍将是导致贸易外汇大量顺差的主要原因。

2.加工贸易发展使得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的难度增加。加工贸易具有大进大出的特点、由此带来的进出口收付汇增长较快、同时加工贸易具有加工增值的特点、增值部分必然带来贸易顺差、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使得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的难度增加。

3.加工贸易外汇顺差与增值水平对应关系不明显。从理论上讲加工贸易出口大于进口的部分即为其增值部分、而增值水平应基本保持平稳、不会出现较大的波动、但观察近几年的数据可以发现、加工贸易顺差率(计算顺差额与加工贸易进口付汇额的比率)并不稳定(见图1)、最低的年份2001年这一比率为2.79%、而最高的年份2004年这一比率则高达64.26%、相邻年份之间的差异均在15个百分点以上、如果排除产品内销、企业异地报关、时间因素、统计误差等问题、我们仍然认为加工贸易的顺差率不应该有这样大的波动、不排除有境外资金通过加工贸易途径流入境内、造成顺差率异常增大。

(三)跨国公司贸易进出口所占份额较大

跨国公司在天津市对外贸易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2006年全市三资企业进出口额达527.4亿美元、占全市的81.7%、其中10家最大的外资企业外贸进出口达298亿美元、占全市的45%左右、部分大型跨国公司其外贸进出口状况甚至直接影响到全市的贸易外汇收支情况。

1.跨国公司生产组织形式对贸易进出口的影响。跨国公司的生产组织形式使其具有利用内部交易和划拔价格在系统内安排各类生产资源和要素的优势、以实现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因此、跨国公司的贸易行为特别是关联公司之间发生的贸易进出口往往根据东道国产业、税收、外汇等方面政策在系统内转移资金和原料、以降低成本获取更高收益。

2.跨国公司关联交易对贸易进出口的影响。跨国公司内部的关联交易对全市的进出口影响巨大、据有关研究数据、国际上跨国公司内部交易已经占全球贸易额的30%以上、按此比率计算、2006年天津市外资跨国公司内部交易达158.2亿美元以上、占全市进出口总额的25%以上、跨国公司内部交易的变动、将直接影响到全市的贸易进出口形势。

三、天津市贸易外汇收支变化中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随着天津市对外贸易的持续发展、特别是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必将吸引国内外一批有实力的大企业落户新区、进一步推动全市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也将带动全市贸易外汇收支的持续增长。

(一)贸易结售汇顺差增长较快、贸易外汇结汇率上升

2007年1至5月天津市贸易外汇结售汇顺差12.23亿美元、同比增长了255.5%、远远大于贸易外汇收支顺差的增长速度、企业贸易收汇结汇率达到48.2%、同比提高了9.8个百分点。5月末银行外汇存款余额比去年下降4亿美元、其中单位定期存款同比减少78.3%、企业持有外汇的意愿持续降低。

(二)贸易增长过于依赖部分特大型跨国公司、容易产生波动

部分特大型跨国公司贸易外汇收支量在全市贸易外汇收支中所占据的比例较大、如:2006年全市出口量最大的前五家跨国公司贸易出口总额为130亿美元、占全市外贸出口的38.8%、其中摩托罗拉一家公司出口额就达62.5亿美元、占全市的18.6%。特大型跨国公司对外贸易经营情况常常影响到全市的贸易外汇收支状况、甚至一两家企业个别经营行为就会造成全市贸易外汇收支出现较大变化。

(三)部分通过特殊区域进行的贸易影响交易数据的真实性

目前海关监管的特殊区域包括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等、部分企业通过特殊区域进行货物的“境外一日游”、取得出口退税等经济利益、而由此造成海关统计的进出口数据中包括一批原产地为中国的贸易进口或目的地为中国的贸易出口、影响了对外贸易数据的真实性。按照全国出口复进口货物的比率计算、2006年天津市进口货物中有28.8亿美元为出口复进口货物。

四、完善贸易外汇管理的建议

(一)完善贸易外汇管理方式、有重点有针对性的进行管理

改革现有的核销管理模式、依托技术手段建立非现场核查系统、通过对一定时期内企业外汇收支数据与贸易进出口数据进行比对、发现需要关注的重点企业、通过加强对重点企业的核查、以点带面提高贸易外汇管理效率。

(二)建立企业贸易情况调查制度、加强对特大型企业外贸情况的监测和预警

加强对特大型企业特别是在地区外汇收支中有重要影响的跨国公司的监测、通过建立重点企业定期调查制度、及时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掌握其外汇收支变动趋势、评估对地区国际收支状况可能产生的影响、及时预警并采取相应措施、以维护国际收支稳定。

(三)整合特殊区域外汇管理政策、完善特殊区域贸易外汇收支情况统计制度

加快整合特殊区域外汇管理政策、按照放开一线、管住二线的原则将现有的各项政策加以统一、给予特殊区域企业以更多的用汇自由、促进特殊区域企业的规范发展。同时建立特殊区域贸易外汇收支统计制度、定期统计、分析外汇收支状况、监测异常交易行为。

(四)加强对加工贸易外汇收支情况的分析和监测、关注外汇资金流入情况

进出口贸易情况篇3

根据国际经济学和国际贸易理论,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出口贸易发展情况是与国际及国内经济形势紧密相联系的。本文将从理论方面分析影响湖南省出口贸易的因素(1)。 一、 影响湖南省出口贸易的国际因素 1.从贸易伙伴国经济增长率对湖南省出口贸易的影响上来看,根据凯恩斯的出口需求理论,一国的出口总量受贸易伙伴国的实际收入和该产品的相对价格影响。贸易伙伴国经济增长迅速时,其居民的实际收入就会提高,那么对出口国的产品需求就增多,有利于出口国出口贸易的发展。反之,若贸易伙伴国的经济增长缓慢,则不利于出口国出口贸易的发展。则理论上可以认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湖南省贸易伙伴国经济增长率提高,湖南省出口贸易发展迅速,反之,湖南省出口贸易发展缓慢。即贸易伙伴国经济增长率和湖南省出口贸易发展呈现正相关关系。 2.从出口价格水平对湖南省出口贸易的影响上来看,按照需求供给理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出口价格水平提高,国外对出口产品的需求将下降,而国内对出口的供给将上升;相反,出口价格降低,国外对出口产品的需求将上升,国内对出口产品的供给将下降。由于湖南省具有劳动力优势,并且国家和地方政府长期以来贯彻鼓励出口的对外贸易政策,因此其出口供给受价格影响程度不是很大。所以,一般来说,出口价格水平的上升会阻碍湖南省出口贸易的发展,而出口价格水平的下降会促进湖南省出口贸易的发展。即湖南省出口贸易发展情况和出口价格水平呈现负相关关系。 3.从外商直接投资对湖南省出口贸易的影响上来看,从理论上讲,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之间的关系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蒙代尔认为:贸易与投资之间存在替代关系,即贸易障碍会促使资本的流动,而资本流动阻碍会促使国际贸易的发生。而日本学者小岛清认为,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之间存在互补关系。外商直接投资可以通过技术转移、分工深化等渠道促使东道国出口贸易的发展。所以从理论上讲,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之间的关系并不明确。外商直接投资的快速发展,对出口贸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要从多方影响的综合效应来看外商直接投资对出口贸易的影响。 二、影响湖南省出口贸易的国内因素 1.从湖南省的经济发展水平对其总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上来看,湖南省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其出口供给水平。一方面,湖南省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了出口产品的生产规模,从数量上提高了出口贸易的供给能力。另一方面经济的快速增长通常伴随着经济效益的提高、产业结构的完善和升级,以及产品竞争力的提高。因此,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可以提高了出口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而且也优化了出口产品结构。所以,从理论分析上来看,湖南省经济的快速发展能够从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促进湖南省出口贸易的发展。即湖南省的GDP水平和出口贸易发展水平之间呈现正相关的关系。 2.从汇率变化对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上来看,汇率对出口贸易的影响是理论界长期以来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并且在理论上一直是存在有争议的。所以,汇率对湖南省出口贸易的具体影响,还必须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判断。 3.从进口贸易对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上看,进口贸易对出口贸易的影响机制可以按照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方式分两种情况考虑。首先,在一般贸易方式下,初级品和工业制品的进口为出口产品的增加提供了投入品,并且提高了出口国的劳动生产率,尤其是工业制成品进口对于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进口提高了出口的竞争力,因此,进口对出口的影响是同向的正相关。其次,在出口加工贸易方式下,由于出口加工是“两头在外,中间在内”的国际贸易模式,出口国外产品的投入品绝大部分是来自国外的进口,所以出口贸易与进口贸易是相辅相成的。鉴于以上的分析,无论是在一般贸易还是加工贸易方式下,进口对出口的影响都是正相关的。 4.从技术投入对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上来看,技术是当今世界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推动力,同时技术进步对国际贸易也有着强大的促进作用。按照技术差距理论,科学技术被认为是一种生产要素。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技术进步可以改变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比较优势。科学技术进步不仅能降低其传统工业的生产成本,而且能促进新兴产业部门发展壮大。从而在深度和广度上增加出口。当前科技进步在中国及湖南省均越来越受到重视,同时湖南省出口产品中技术密集型产品所占的比重逐步提高的基本事实也证实了这一点。因此科学技术进步对出口贸易有重要影响,并且可以认 为技术进步是促进出口贸易发展的。 三、影响湖南省出口贸易的不确定性因素 湖南省1985年~2005年贸易出口额趋势图 由于经济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相互关联的、统一的有机系统,任何一方面的变化都可能引起出口贸易的变化。如比较典型的1994年外汇体制的改革,汇率的并轨、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2001年的9. 11事件、2001年中国加入WTO, 2003年的“非典”事件等。从理论上讲,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汇率体制的并轨,以及中国加入WTO等事件完善了中国的外贸体制,有利于出口贸易的发展;而亚洲金融危机、9. 11事件和“非典”事件对出口贸易的发展起阻碍作用。根据下图,湖南省的出口贸易增长率波动比较大,可以看出1994年以前,湖南省出口增长率一直不稳定,而由于受1994年国家外汇体制改革的影响,随后由于受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1995年~1999年间,湖南省的出口贸易增长率都在低位徘徊,2000年才开始回升。但2001年由于受9. 11事件的影响,尽管中国于11月份加入WTO,湖南省的出口增长率仍然比上一年有大幅度的下降,由2000年的28.94%下降到2001年的6.11%继而到2002年2.34%。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中国加入 WTO的积极作用进一步显现,2003年~2005年间,出口贸易增长率一直比较高;而2003年的“非典”事件,由于得到及时的控制,其影响面比较小,对湖南省出口贸易的影响并不显著,并没有影响其出口贸易上升的总体趋势。

进出口贸易情况篇4

一、汇率改革与进出口贸易概述

(一)汇率内涵简析

汇率Exchange Rate)是指两个国家的货币之间的交换比率,用公式可表示为汇率=A货币/B货币,货币汇率可反映不同国家货币价值之间的对比关系。有专家学者认为,没有汇率就等于没有计算标准,则没有进出口贸易。作为一种经济杠杆,汇率可反映一国一时的经济状况,同时可称为调节外汇收入的重要指标。

汇率调整一般可表现为货币的升值或贬值,货币的升贬值属于官方汇率变动的范畴。货币贬值是指一国公开降低本国货币的含金量,或降低本国货币对外币的比率,或提高外国货币汇率,一国政府主动降低本国货币价值,一般有多方面理由,例如该国出口困难、或长期贸易逆差,国际收支出现危机或国民严重失业等,由此可见,货币贬值是一国政府在不得已的情况下采取的应急措施,旨在对进出口贸易或国际收支产生较大影响;货币升值是指提高本国货币价值,提高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的比价,有人认为货币升值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不稳定的一种表现,同时,这并不意味着本国货币的购买力增强。

(二)进出口贸易的涵义

进出口贸易又称对外贸易,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另一个国家或地区进行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过程,包括进口和出口两个方面。对输入商品和劳务的国家或地区来说,就是进口;对输出商品和劳务的国家,就是出口。一般来说,用以下几个指标来统计衡量进出口贸易的基本情况。

1、对外贸易值

一定时期一国从另外一国进口的商品或劳务总值,为进口贸易总额;一定时期一国向国外出口的商品或劳务的价格总和,为出口贸易总额,两者之间的差额则反映一个国家进出口贸易的总体情况。当进口贸易总额大于出口贸易总额时,出现贸易逆差,即贸易赤字;两者相等时,称为贸易平衡;进口贸易总额小于出口贸易总额时,则称为贸易盈余或贸易顺差。

2、贸易条件指数

贸易条件指数是指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再乘以100假设基期的贸易条件指数是100),若乘积大于100,说明贸易条件较基期获得改善;若乘积小于100,则说明贸易条件相对基期恶化。

3、贸易的商品结构

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进出口贸易中的商品构成,通过对商品构成的分析,可看出一国的资源配置、技术等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按照生产商品所投入的生产要素可分为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按照产品的加工程度可将商品分为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两大类。

综上所述,对外贸易值、贸易条件指数都与货币汇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国人民币汇率机制的改革对进出口贸易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作用。

二、人民币汇率变动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作用

(一)货币贬值对出口的影响

1、原材料价格降低情况下

原材料价格降低,生产成本降低的情况下,出口商品的价格下降,产品的外币价格下跌。这可造成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提高了本国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吸引更多外国人购买中国制造;另一方面,相对应的进口商品价格会增加,这会影响本国国民选择国产产品,同时进口替代产品的产量会增加,刺激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进而对进口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2、原材料价格不变情况下

原材料价格不变,生产成本不变,商品的本币价格不变,但由于汇率下降,本币贬值,这同样会造成商品外币价格下跌,同上分析,同样也会增强出口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原材料价格提高的情况下

原材料价格提高,导致生产成本提高,出口商品的本币价格提高,但在汇率下降的情况下,要考虑外币的汇率变化情况,外币的汇率变化情况与本币贬值的幅度共同决定了最终结果。若商品r格上涨的幅度与本币贬值的幅度相同,则出口产品的外币价格不变;若商品价格上涨的幅度大于本币贬值的幅度,则出口的产品外币价格上涨;若价格幅度小于本币贬值的幅度,则商品的外币价格下降。

(二)货币贬值对进口的影响

货币贬值只针对自己国家,并不会影响外币的价格。但在人民币贬值的情况下,进口商品的外币价格折算成人民币后则会显示商品价格上涨,从而导致进口产品的减少,对国内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也将凸显。

三、人民币汇率变动对进出口贸易影响作用的局限性

(一)汇率变化不能反应市场参与者的意图

汇率变化影响外汇市场供求,但这并非是市场参与者的意愿,因此汇率变化对市场的影响作用具有非市场特点,对其调控不具有规律性。

(二)银行外汇市场缺乏主体

银行间的外汇市场实行会员制,具有严格的准入原则,这并不是真正作用上的外汇市场,导致了市场主体的缺乏。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形成的交易价格并非市场的外汇价格,当前的外汇市场主要作用是实现人民币与外币的转换,不是真正作用的金融性的外汇市场。

参考文献:

[1]李健.如何打造中国外贸升级版――以人民币汇率机制为例[J].中国经贸,2013(07).

进出口贸易情况篇5

2009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继续影响全球实体经济,其后果也反映在美国与其贸易伙伴间的贸易和海运方面。中美之间贸易关系紧密,港航业直接感受到这种变化。

1美国国际贸易海运货量和货值

2009年,美国国际贸易海运货量达到12.15亿t,其中:出口货量4.52亿t,进口货量7.63亿t;国际贸易海运货值达到亿美元,其中:出口货值亿美元,进口货值亿美元。

次贷危机在2006年底初露端倪。2007—2009年各季度美国国际贸易海运货量见图1。从图1可见,从2007年第2季度到2009年第1季度,美国国际贸易海运进口货量呈现逐步下降趋势,从2009年初开始保持在较低水平上。从2007年初到2008年初,海运出口呈现稳定增长趋势;从2008年初到2009年中,呈现逐步下降趋势;2009年下半年以来又呈现增长趋势。美国国际贸易海运货量的变化情况,与金融危机打击美国消费者的消费信心导致消费需求下降、美元贬值等原因导致美国出口产品成本下降、油价剧烈变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等因素密切相关。2009年下半年以来的情况表明,美国国际贸易及海运需求在恢复之中,但是要恢复到与次贷危机之前相当的水平还有待时日。

2004—2009年美国国际贸易海运货量和货值年增长率变化见图2。从图2可见,自2004年以来,美国进口海运货量呈现逐步下降趋势,而出口海运货量只从2009年开始下降,这与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在2009年才有充分表现有关。2009年之前,进出口海运货量和货值均呈现基本类似的变化趋势,表明单位海运货物重量货值变化并不大。但是2009年情况有所变化,进出口海运货值的下降率均大于货量的下降率,表明单位海运货物重量货值在降低,这与经济不景气导致的货物价格下跌以及运输货物构成变化相关。

2美国国际贸易海运货量变化的区域差异

金融危机对美国实体经济影响反映在美国国际贸易结构的变化上,表现为美国国际贸易海运货量变化的区域差异。

2006年,美国国际贸易海运货量达到创纪录的13.82亿t,其中:出口海运货量3.81亿t,进口海运货量10.01亿t。与2006年相比,2009年美国与不同区域(美国的海运统计分亚洲、南美、北美、非洲、欧洲、中东、加勒比、前苏联、中美洲和澳大拉西亚等10个贸易伙伴区域进行)间海运货量变化情况见表1。

与次贷危机前的2006年相比,2009年美国除了出口到北美的海运货量有所减少外,出口到其他各个区域的海运货量均有所增加,出口到亚洲的海运货物净增量最大,占美国出口海运货净增量的64.74%;出口到南美的海运货量增长率最高,达到39.06%;除了自前苏联进口的海运货量增加外,自其他区域进口的海运货量均有所减少,自亚洲进口的海运货物净减量最大,占美国进口海运货净减量的22.94%;自亚洲进口的海运货量减幅最大,达到38.46%;在所有贸易伙伴区域中,除了与前苏联和中美洲之间海运货量有所增加外,其他区域均出现下降,其中:北美下降率最大,亚洲下降率最小。美国国际贸易海运货量变化的区域差异反映美国在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情况下,国际贸易结构和国际贸易海运货物结构的调整情况。由于金融危机下美元贬值、贸易不平衡、劳动力成本提升、石油价格飙升以及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因素的影响,美国国际贸易海运量出现上述变化。

3中美之间的海运货量和货值

2009年,中美之间海运货量达到万t,其中:美国出口至我国海运货量万t,自我国进口海运货量万t。中美之间海运货值达到亿美元,其中:出口至我国海运货值448.65亿美元,自我国进口海运货值亿美元。

在美国的贸易伙伴国家(地区)中,美国出口至我国的海运货量排第2位,仅次于欧盟,撒哈拉以南非洲排第3位;自我国进口海运货量排第7位,排在第1至第6位的依次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委内瑞拉、墨西哥、欧盟、加拿大和沙特阿拉伯。中美之间的海运货值排第2位,仅次于欧盟,撒哈拉以南非洲排第3位。其中:美国出口至我国的海运货值排第2位,仅次于欧盟,东盟排第3位;自我国进口海运货值排第1位,欧盟次之,日本排第3位。中美之间的海运货值排第1位,欧盟次之,日本排第3位。

进出口贸易情况篇6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14-0089-03

1 引 言

继2006年美国次级贷款危机产生,进而引起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之后,2009年,三大评级机构相继调低希腊的债务评级,并在2010年年初的时候一度陷入最严峻的局面,此后处于胶着状态,2011年葡萄牙、意大利、爱尔兰、希腊、西班牙全部政府更迭,欧债危机再次升级。2012年年初欧债危机有所缓解,但问题仍在继续。欧盟是东亚重要贸易伙伴,从2004年至2011年,欧盟连续七年成为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2010年,欧盟对日本来说是仅次于中国和美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与欧盟的贸易额占日本总贸易额的111%,欧债危机以来,欧盟自身的贸易增长放缓,而考虑到东亚,特别是中日与欧盟的密切贸易关系,欧债危机对东亚的贸易,乃至中日在东亚生产网络中的分工地位也会产生相应影响。

2 欧债危机对中日进出口贸易影响及其相关性检验

图1 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中国进出口贸易情况

数据来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综合司进出口统计相关数据整理得出。

在总量上(见图1、图2),自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中国和日本的进出口贸易额都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但不能说,中日两国没有受到欧债危机的影响,下面本文将根据2011年欧盟、中国以及日本的对外贸易增长波动情况进行联动说明。

21 中国2011年每月贸易增长与欧盟贸易增长率具有相关性

将图4显示的中国每月对外贸易增长率与图3中欧盟每月对外贸易增长率进行比较发现,除了2月的贸易增长率大幅下降外,其他月份的波动与欧盟进出口贸易增长率的波动方向基本相同,上下起伏时点有关联性。中国每月对外贸易情况与欧盟一样有波动的下降,从1月的贸易出口同比增长率377%,到12月的贸易出口同比增长率134%,从1月的贸易进口同比增长率51%到12月的贸易出口同比增长率118%。

利用stata软件针对中国和欧洲2011年的月增长情况进行相关性检验。中国进口与欧盟出口的相关性系数为06172,中国出口与欧盟进口的相关性系数为06706,两个系数都较高且都通过5%的显著性检验。上述相关性检验并没有去除2月的干扰,若去除2月数据的干扰,相关程度将更高。因此,可以说2011年中国和欧盟的外贸增长情况是相关的,也就是说,中国2011年外贸情况受到了欧债危机的影响。至于2月的大幅下降,一定程度上是因为2月春节长假对国内生产造成影响,产出出现短期的季节性下降,随着春节因素的消失,3月出口同比增速又大幅回升。因此,除去2月的干扰,考虑到中欧紧密贸易关系和欧债对欧洲对外贸易的影响,以及2011年中国进出口同比增速较2010年同期有所回落,可以说,欧债危机对中国的对外贸易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22 日本2011年每个月贸易增长主要受自然灾害影响

图5 2011年日本每月对外贸易增长情况

数据来源:根据日本贸易振兴会(JETRO),日本财务省相关数据整理得出。

欧盟作为日本的第三大贸易国,其贸易的衰退必然或多或少地影响到了日本的贸易,然而在图5中看不出与图3中趋势的相关性,本文利用stata软件针对日本和欧洲2011年的月增长情况进行相关性检验(见附录),日本进口与欧盟出口的相关性系数为00952,日本出口与欧盟进口的相关性系数为04096,两个系数都较低且都没通过5%的显著性检验,因此,可以说2011年日本和欧盟的外贸增长情况是不相关的,也就是说,日本受欧债危机的影响很小。主要是因为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遭受了88级大地震,这一严重自然灾害打乱了日本贸易节奏。日本东部海岸集中了大量钢铁、石化、制造业和核电工业等日本重点产业和支柱行业。地震及海啸给沿岸产业造成大范围影响,许多企业仍受困于零部件供应不足和电力不足的境况中,而农林渔牧业更是长期受害,日本要从这场灾难中复苏并不是短期内可以做到的事。

3 中日在东亚生产网络中贸易地位的变化

31 欧债危机后中国在东亚生产网络中的贸易状况

(1)从贸易对象上看,中国与东亚新兴市场的贸易联系持续加强。2010年随全球贸易市场回温,东亚整体区域内贸易大涨,中国大陆贸易回升333%。根据商务部的《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2011年秋季)》可知,受欧债危机影响,2011年1至9月,中国与传统市场贸易增速有所放缓,与新兴市场贸易快速发展。中国对欧盟、美国、日本三大市场出口合计增长175%,进口合计增长213%,分别低于整体增幅52和54个百分点;中国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继续显示较大增长潜力,中国与东盟贸易额同比增长264%,高于整体增幅18个百分点,占外贸比重10%,略高于去年同期。自2011年4月起,东盟超过日本成为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

(2)从贸易方式上看,中国在东亚内部的贸易方式逐渐告别处于产业链低端的加工贸易方式。从产业链角度来看,处于“微笑曲线”底端的加工型企业会由于业务量减少而受到冲击,而对于技术含量较低的零部件供应商,特别是中小企业则会出现由于下游企业需求下降而导致其库存积压或不得不降价销售而遭受利润受损,从最终商品需求角度来看,在欧美对最终需求品大幅减少的情况下,生产替代性较强产品的各个厂商将会由于供大于求而面临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因此,广大外贸企业加紧转变增长方式,不断提高自主营销比重,2010年及2011年,我国外贸都呈现一般贸易进出口增速快于加工贸易的态势。

如下表所示,2011年我国以一般贸易方式进出口192459亿美元,同比增长292%,增速超出当年我国进出口总值增速67个百分点,高于加工贸易进出口增速164个百分点,占同期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达528%,比2010年扩大了27个百分点。其中,一般贸易出口和进口增速分别为273%和31%,加工贸易出口和进口增速分别为129%和125%。一般贸易进出口增速均显著超过加工贸易,贸易方式得到进一步优化。

32 欧债危机后日本在东亚生产网络中的贸易状况

321 2010年,日本进出口贸易形势转好

从贸易额上看,2010年日本出口总额为674059万亿日元,比上一年增长244%,是遭遇全球金融危机以来首次出现增长;进口总额为606357万亿日元,增长177%。全年进口和出口额均位居有统计以来第四高水准。从贸易额上看(见图2),日本在2010年整一年都处于贸易顺差,贸易顺差总额达67702万亿日元,是上一年的25倍,贸易顺差连续第二年扩大;从贸易商品结构上看,日本出口商品结构的显著特点是工业制成品所占的比重最大。

322 2011年,日本在东亚生产网络中的贸易波动主要受自然灾害影响

2011年3月日本贸易受地震冲击,损失惨重,作为出口超级大国,日本2011年出现贸易逆差249万亿日元(约合2030亿元人民币),是自1980年第2次石油危机引发原油价格暴涨导致进口额增加以来首次出现贸易赤字。日本2011年的出口为6555万亿日元,比上年减少了27%,是2年第一次出现减少,3月的大地震还导致供应链(供给网)断裂,使生产急速下滑。汽车出口减少了10%,拉低了出口总值。作为东亚主要的零部件和资本货物生产国,日本一直为东亚各国的生产链供货,地震对该国的经济影响也波及了东亚其他国家,例如,2011年地震后,东亚地区产自日本的零部件开始出现短缺,韩国、菲律宾等国家的电子产品生产已经受到了影响,部分产品价格上涨超过20%。

参考文献:

[1]Henderson,J,etc. 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s and the Analysi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Review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2002(9):436.

[2]Akyüz,Y. Export Dependence and Sustainability of Growth in China and the East Asian Production Network[R].Turkish Economic Association Discussion Paper.2010.

[3]李娇,陆晓丽.从国际生产网络视角考察东亚贸易模式转变[J].亚太经济,2008(3):5-11.

[4]唐海燕,张会清.中国崛起与东亚生产网络重构[J].中国工业经济,2008(12):60-70.

[5]黄升春.东亚区域生产网络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8.

[6]韩霖.东亚区域分工模式与产业链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2007.

[7]周昕.东亚零部件贸易研究——中国在东亚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D].天津:南开大学,2007.

[8]喻春娇,徐玲.中国在东亚生产网络中的分工地位——基于机电行业零部件贸易的考察[J].国际贸易,2010(2):14-20.

进出口贸易情况篇7

近二十余年来APEC服务贸易发展越来越快,截至2012年世界服务贸易前三十名出口国家中APEC成员国有11名,前三十名进口国家中APEC的成员国有12名。从2004年至2013年间,APEC成员国服务贸易的出口总额从8497亿美元增长到18309亿美元,进口总额从8464亿美元增长到17797美元,在这十年里,服务贸易的进出口总额增长了两倍多。图1显示了2004-2013年间APEC区域服务贸易进出口额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到在这期间APEC区域服务贸易的进出口总额呈现稳步增长状态,且APEC总体服务贸易出口额总是略高于同期进口额,呈现贸易顺差情况。表1显示的是近10年APEC区域服务贸易三大领域历年的进出口贸易额情况。从数据上可以看到,在出口方面,除了在2009年由于受到前一年金融危机的影响,APEC区域总体服务贸易在运输、旅游和其他商业服务上均出现下降之外,其余年份都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在这三个领域中,其他商业的出口额最大,旅游次之,运输服务的出口额所占的份额最低;进口方面,同样也是除了2009年受前一年金融危机的影响,APEC总体运输、旅游和其他商业服务稍有下降,其余年份都逐年上升。与出口不同的是,在这三个领域中,其他商业贸易额仍是最大,但其次是运输行业,且从数值上可以看出金融危机对运输服务的进口额影响最大,最小的是旅游服务进口额。对服务贸易的各项进出口额进行对比,可以看出运输服务方面呈现明显的逆差,而旅游和其他服务方面都保持顺差。进一步详细分析一下其他服务方面的情况,图2是APEC区域2013年其他服务方面的进出口额情况。可以看到,在其他服务方面,只有在出口方面有详细的统计数据。

统计中的“其他服务”包括通信、建筑、保险、金融、计算机与信息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其他商业服务、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其中,“其他商业服务”占比最大,其次是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占比最小的是个人文化娱乐费用。具体数值如表2所示,从近十年的情况来看,各行业均保持增长趋势,在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下,除计算机与信息服务仍继续增长,其他行业均有所下降。其中增长最快的是计算机与信息服务也和建筑业,这两项均增长了3倍多。增长最小的是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业。

2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

自加入APEC以来,我国的服务贸易取得了迅速发展,其模式、规模、结构、比重和流向都有很大的改变。据统计,2004年至2013年,中国服务贸易的进出口总额一直处于增长状态,只有2009年由于受到前一年金融危机的影响出现了负增长,在2010年,中国的服务贸易就恢复了正增长,并且在进出口总量上达到了新的高度。至2013年,中国服务进出口均居APEC成员国中的第二位。目前,中国的服务贸易的发展速度很快,已经远高于世界水平,其在全球服务贸易市场中占的比重不断提升,排名也越来越靠前。据统计,从2004-2013年的数据来看,中国服务贸易的进出口总额增长了7倍左右。其中,出口额增长了6.22倍,进口额增长了8.44倍。同期,APEC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仅增长了2.9倍。其中,出口额增长了3倍,进口额增长了2.8倍。

2.1中国的服务贸易发展状况中国自2004年以来,其服务贸易的进口和出口都是呈现增长的趋势,进出口额从2004年的846亿美元和850亿美元上升到2013年的3294亿美元和2047亿美元,如图3所示。中国自2004年以来,贸易逆差也逐年增长,从2004年76.6亿陡增到2013年的1247亿美元,尤其在2008年经历了经济危机之后,贸易逆差额增长的势头更加的迅猛强劲,几乎成直线型增长。数据来源:根据WTO国际贸易统计数据库和中国外汇管理局网站数据整理、计算。

2.2中国服务贸易在APEC中所占比重数据来源:根据WTO国际贸易统计数据库和中国外汇管理局网站数据整理、计算。从出口方面来讲,中国出口额在APEC各成员国中所占的比重从2004年的7.59%增加至13年的11.18%,对APEC成员国的出口贡献仅次于美国;在进口方面中国对于APEC贡献的比重增幅更大,从2004年的8.53%增加至2013年的18.51%,而且出口比重和进口比重之间的差值越发增加,贸易逆差逐年递增。由此可以看出这十年来中国服务贸易的飞速发展以及存在着贸易逆差过大的问题。

2.3中国服务贸易中几种商业服务的分析在中国的服务贸易进出口中,运输和旅游一直是占比很大的两大商业服务,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逐渐加快,力度不断加深,一些新兴的其他商业服务比如计算机及信息技术所占的比重也逐步增大。通过对不同商业服务所占整个APEC服务贸易比重的研究,可以看出我国服务贸易的结构和比重都发生了变化。数据来源:根据WTO国际贸易统计数据库和中国外汇管理局网站数据整理、计算。运输业在我国服务贸易中一直是很重要的产业,在整个服务体系中占比最大。从2004年到2013年这十年间,我国运输业进出口在APEC所有21个成员国中,所占的比重从10%和6%提升到2013年的20%以及10%;除2008年经济危机时,其出口所占比重有下降外,其余年份均处于上升状态。相比于运输业,我国的旅游业出口在APEC中所占比重却在逐年下滑,进口比重却逐年大幅增加,特别是近几年增长较快。2004年我国旅游业进出口在APEC中的比重相差不是特别大,而且存在贸易顺差,由上面曲线图可以看出,到2008年出口比重和进口比重之后,我国旅游业的进口在APEC中所占比重逐年增加但出口比重每一年都在减少,贸易出现逆差且逐年增大。这一方面是因为APEC中其他成员国的旅游业发展迅速,另一方面是因为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国人经济能力提升,出国旅游热情增高。

进出口贸易情况篇8

一、贸易自由化对环境污染影响的理论分析

贸易自由化对环境的影响,一般归结于三种效应: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

1.规模效应

在生产活动的污染系数一定和产业结构的布局一定的情况下,国际贸易促进了经济活动规模的扩大,增加了对环境的污染。因此,在污染系数和生产布局一定的情况下,贸易的发展对环境影响的规模效应是负的,也就是说对环境是有害的。

2.结构效应

结构效应产生于贸易活动所导致的全球范围内的专业化分工,也就是说,开展贸易活动之后,原来多元化生产的国家会趋向于专业化生产,而且生产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并出口而进口其他产品。对于一国的环境来说,如果扩大的出口部门的生产活动的平均污染程度低于规模缩小的进口部门,则该国的结构效应就是正的,也即自由贸易会使该国的环境状况得到改善。反之则结构效应为负,开展自由贸易将使该国的环境状况趋向恶化。

3.技术效应

技术效应指的是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生产单位产品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程度降低。随着收入的提高,人们对洁净环境的偏好增加,对“洁净环境”这种特殊产品的需求也增加了,人们愿意支付更多的钱购买以对环境负责的方式生产的产品。在不存在“政治失灵”的情况下,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各国将实施更加严格的环境标准与法规,使生产单位产品对环境的污染程度下降,促使环境改善。

二、对外贸易与我国环境污染

1.出口贸易对我国环境污染的影响

皮革、毛皮、羽绒制品和纺织制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是我国传统的出口优势产品,尤其是纺织品占到了出口品的24%,这些产业在技术和资本均比较落后的条件下,主要是利用劳动力资源丰富及价格低廉的比较优势进人世界市场。但是这些产业同时也是污染密集型或轻度污染产业,如棉印染,丝印染、制革、毛皮鞣制等都是高度污染密集产业。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使这些产业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竞争力,一些地方政府与企业特别是乡镇企业在出口创汇及巨大经济利益的诱导下,大力发展这些产业,导致地区性的土壤污染与水污染日益加剧,严重影响了这些地区的农业发展与居民生活。吴江盛泽是著名的“丝绸之乡”,盛泽丝绸享誉国内外,但是当地丝印染业的发展却给盛泽镇河道下游地区造成了极大的水污染,使渔业生产连连遭受重创。

2.进口贸易对我国环境污染的影响

目前,中国每年都进口大量的ODS(臭氧层损耗物质)和化肥、塑料薄膜等环境污染物。首先,进口CFC(氟氯,又名氟利昂)和使用CFC的空调器、冰箱等,加重了中国环境的压力,并增加了中国淘汰这类ODS难度,进而影响中国履行对国际社会的承诺。其次,由于大量使用化肥(尤其是氮肥),使地面水富营养化,易造成赤潮并使近海生态平衡受到严重威胁;易造成地下水硝酸盐污染, 蔬菜等农作物也会受污染;而且还使土地严重板结,最终失去农业耕种价值。另外,中国自20世纪70年末引进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后,面积已扩大到5000余万亩。由于塑料薄膜在自然界中难以分解(需400年之久),故形成“白色污染”。研究结果表明,在每亩地有残膜3.9公斤的条件下,玉米产量下降11%~12%,大豆下降5.5%~9.0 %,蔬菜下降14.6%~59.2%。

三、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设计

可持续发展的贸易理论认为,生态环境不应成为贸易增长的牺牲品,对外贸易应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而传统的对外贸易发展观只重视出口多少,进口多少,比过去增长多少,评价对外贸易发展规模多,评价外贸与社会经济均衡发展少;对外贸成绩掩盖下的生态失衡、环境污染视而不见。

传统外贸发展观没有跳出贸易本身看问题,就贸易谈贸易。其发展评价指标概括不了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全貌,更反映不出其发展规律。创建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必须从经济全球化趋势着眼,从社会经济整体结构和综合功能出发,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经济目标,以开放、改革、发展为设计基本取向,使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具有科学性、客观性和规律性。

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应包括对外贸易规模总量评价指标、服务或货物贸易总量比例评价指标、贸易收益增率比例评价指标、对外贸易经济效益评价指标、对外贸易技术效益评价指标、对外贸易生态效益评价指标、对外贸易资源效益评价指标等七个评价指标。从对外贸易对环境污染影响的角度出发,我们重点研究环境保护评价指标――对外贸易生态效益评价指标和对外贸易资源效益评价指标。

1.对外贸易生态效益评价指标

对外贸易生态效益是指对外贸易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的程度。对外贸易本身只是一种交易行为,但是支撑这些交易行为的是交易商品的物质生产。在这种物质生产过程中必然产生大量的废气,废水、废料等,必然要消耗或开采一定的物质资源。对外贸易的发展固然要以一定的物质资源作为基础,但不一定要以损害生态环境为代价。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与生态环境和谐共存,协同发展的基础上的。如果只有对外贸易的短暂效益,而生态环境遭到很大破坏,就谈不上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对外贸易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一,对外贸易源于自然、取之于自然,必然要服务于自然。如果只有索取,没有奉献,必然破坏人与自然的关系,这种相容关系遭到破坏,人类自身也必然受到惩罚。对外贸易生态效益评价就是从对外贸易与生态环境的角度看对外贸易的作用。换句话说,也就是从对外贸易的角度看人与自然的关系。其目的是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生存,摒弃单纯以追求对外贸易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发展观。

对外贸易生态效益评价主要引用绿色产品贸易额作为评价指标。指一定时期内绿色贸易额在贸易额中所占的比例,适宜于货物贸易分析。它可取三个数据:进出口生态效益、出口生态效益、进口生态效益。可用公式表示为:

进出口生态效益=绿色贸易额(绿色出口额+绿色进口额)/进出口总额

出口生态效益=绿色出口额/出口总额

进口生态效益=绿色进口额/进口总额

用一定时期绿色产品贸易额占总贸易额的比例来反映对外贸易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程度,能够及时监督贸易与环境相关性,调整进出口贸易对环境与生态的不利影响。其比值越大,说明对外贸易对环境和生态的负面影响越小,这时对外贸易的发展与环境、生态的发展要求是一致的,而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的状况就越好;反之,对环境和生态的负面影响越大,而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的状况越差。出口生态效益指标评价出口对环境、生态的影响;进口生态效益指标评价进口对环境、生态的影响。其道理是一样的。政府及企业应根据检测指标及时调整进出口商品结构,防止对外贸易对环境与生态的负面影响扩大。

2.对外贸易资源效益评价指标

对外贸易资源效益是指对外贸易对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的合理性。对外贸易对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的合理性高,则对外贸易资源效益好,反之则差。

资源是对外贸易依赖的重要物质基础。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主要依赖于资源,特别是可再生的生物资源的永续性,而不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就更为重要。

世界上已探明的石油资源按目前的开采水平,也不过够开采100年左右,我国已探明的石油资源,按目前的开采水平,不够开采40年,所以全力防止地球生态资源的衰竭和灭绝,将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速度限制在其再生速率的限度之内,既是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对外贸易资源效益评价就是从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的角度来评判对外贸易,以期达到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该指标可引用单位耗材量和单位耗能量来评价,即一定时期内每出口或进口1个美元消耗多少原材料,一定时期内每出口或进口1个美元消耗多少能源,主要用于货物贸易分析。它可取三个数据,进出口资源效益、出口资源效益、进口资源效益。可用公式表示为:

进出口资源效益=出口资源量(单位出口耗材量+单位出口耗能量)×出口额/进口资源量(单位进口耗材量+单位进口耗能量)×进口额

出口资源效益=出口资源量(单位出口耗材量+单位出口耗能量)×出口额/出口额

进口资源效益=进口资源量(单位进口耗材量+单位进口耗能量)×进口额/进口额

进出口贸易情况篇9

中图分类号:F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0月10日

一、山西省煤炭出口贸易对经济影响现状分析

(一)山西省煤炭出口贸易对山西省产业结构的影响。出口贸易与产业结构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同的国家根据本国国内的生产特点和优势,生产适合自己的产品。根据这种生产模式能够决定该国国内的产品结构。各个国家通过不断优化自己的产品结构,能够为该国的发展带来更大的契机和机遇。通过不同国家之间的贸易,能够充分发挥该国的相对优势,弥补该国家的相对劣势。产业结构的调整必须适合本国的发展要求,不能只盲目地追求高产量而忽视其他方面的发展。因此,我们也必须选择正确的出口贸易方式。

(二)山西省煤炭出口贸易对就业的影响。山西省煤炭出口贸易能够直接或间接的促进就业。山西省煤炭出口企业和相关的煤炭生产企业能够带来大量的就业岗位,这些岗位包含与其相关的生产和服务岗位。自改革开放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山西省煤炭出口贸易不断增多,出口贸易的增多带来了大量的就业岗位,解决了部分的就业问题,从而促进了山西省经济的发展。

但随着金融危机的到来和其他方面的影响,山西省煤炭出口贸易在带动就业方面有所下降。有不少的煤炭出口企业出现危机,并带来了工作人员下岗的现象。山西省煤炭出口贸易带来的就业出现不稳定的状况,这与整个煤炭出口贸易行业有着密切的联系。另外在煤炭出口贸易带来的就业中,有不少的劳动者存在着劳动素质低下的状况。提高劳动者素质也是山西省煤炭出口贸易行业必须重视的问题。

二、优化山西省煤炭出口贸易的对策

(一)优化与煤炭出口相关产业结构。山西省煤炭出口贸易属于第二产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必须适合本地区的发展要求,不能只盲目的追求高产量而忽视其他方面的发展。山西省要适当降低第二产业的比重,将发展的重点放在第一、第二产业中。山西省本身的地理环境并不适合发展第一产业,在保障耕地、林地、草地不变的情况下,要把发展的重点放在第三产业中。第三产业的发展要满足本身的实际情况。

(二)培养高素质的煤炭出口贸易相关工作人员。我们发现,培养高素质的煤炭行业人员是优化山西省煤炭出口贸易的重要措施。山西省煤炭出口贸易相关工作人员不仅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而且应该懂得其他相应知识,注重相应的法律知识、财会知识、管理知识的培养学习。当代竞争越来越激烈,培养综合性煤炭出口贸易相关工作人员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山西省煤炭出口贸易是一种跨区域的经济活动,这就需要我们不仅要注重本区域内的经贸活动,更加注重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形势,及时了解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政策。

(三)煤炭出口贸易相关税收的制定要合理。在一般情况下,一个国家为了促进本国经济发展,都会采取一定的措施来保护本国利益。针对山西省煤炭出口贸易出现的税收不合理现象,我们要结合当前煤炭行业实际情况,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在山西省煤炭出口贸易中,税收对贸易发展影响重大,税收的制定一定要符合企业自身的利益,使企业真正融入到市场竞争中。并且税收改革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通常各个国家颁布的对外贸易政策是贸易保护的常用方式。我国采取的取消炼焦煤、焦炭出口增值税退税以及其他煤种降低退税率的举措,目前已经产生一定效应。山西省在采用税率方面,除满足国家规定的税率范围外,一定要结合本身发展的情况制定。

(四)提高煤炭开采技术,研发新型煤炭开采设备。山西省出口的煤炭量不断下降,为稳定山西省煤炭出口量,我们可以从源头上减少山西省煤炭在开采过程中的浪费率。减少煤炭的浪费量,我们可以从技术方面解决这个问题。在当今的国际市场竞争中技术竞争越来越重要,我们应高度重视新技术的研发,开发使用新型煤炭开采设备,提高煤炭开采质量与效率,从而增强煤炭开采量。只有在效率与质量上有所提高,我们才能在煤炭出口贸易中处于不败地位,增强竞争力。在研究新型的煤炭开采技术时,我们要注意技术的应用要与当地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使其适用本地的煤炭开采。研发新技术需要我们积极地学习引进其他国家的先进技术与设备,不断开拓创新。

主要参考文献:

[1]仇兵奎.山西煤炭产业政策演进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

进出口贸易情况篇10

中图分类号:F752.省略

一、问题的提出

2006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17 600亿美元,排名世界第三;文化贸易①(①文化贸易总额包括核心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和文化服务进出口总额。2006年核心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为103.2亿美元,文化服务进出口为26.5亿美元。)进出口总额为129.7亿美元,其中出口47.9亿美元,进口81.8亿美元,文化贸易逆差33.9亿美元。与庞大的货物贸易额和丰富的文化资源相比,我国的国际文化贸易发展滞后。突出的问题是:文化贸易进口大于出口,缺乏能够吸引人的、占领国际市场的文化产品,尤其是被人们广为接受的品牌性文化产品。

中国有着天然的人口优势,使得中国成为文化服务的巨大市场。国内现有的文化产业生产水平已经不能满足国内的需求。与之相反的是,国外文化大国却通过其文化服务竞相抢滩中国文化市场,大量的外国文化软件产品和文化服务机构进入中国市场,造成中国文化贸易的巨大逆差。

2006年中国主要的文化贸易伙伴分别是美国、欧盟、日本、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和韩国,这六大文化贸易伙伴都是高收入水平国家或地区,人均收入水平是中国的十几倍甚至几十倍。根据瑞典经济学家林德(Linder, 1961)的需求偏好相似理论,影响不同国家之间贸易格局的主要因素是国内需求特征,因此,各国应该与具有相似需求的国家存在大量贸易额。

如何扩大我国的文化出口贸易?文化贸易的情况是否符合林德的需求偏好相似理论呢?本文将通过对中国2005年文化贸易的国别贸易结构进行实证检验,说明文化贸易情况偏离了需求偏好相似理论,从检验结果得出未来中国扩大文化贸易出口的有效途径。

二、中国文化贸易结构的计量经济分析

1・为什么需求相似理论不完全适用文化贸易

需求相似理论又称重叠需求理论,是瑞典经济学家林德于1961年在其论文《论贸易和转变》中提出的,主要用来解释工业制造业的产业内贸易。服务贸易是货物贸易的延伸,文化服务的出口结构、流向及贸易量的大小决定于本国的需求偏好,而一国的文化服务的需求偏好更决定于该国的平均收入水平。这是由于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文化服务的出口建立在国内基本需求基础上,并先为本国消费者所接受。其次,文化服务的出口流向、贸易量取决于两国需求偏好的相似程度。最后,一国文化服务的需求偏好取决于该国的平均收入水平。平均收入水平越高,对文化服务消费需求的质和量都会提高;平均收入水平越高,对服务的需求也越高。因此,两国人均收入相同,需求偏好相似,两国间文化服务贸易范围可能越大。但如果人均收入水平相差较大,需求偏好不同,两国文化服务贸易则会存在障碍。

一国在满足文化服务市场需求的过程中,可以从具有相似偏好和收入水平大致相当的国家获得出口该类服务所必需的经验和效率,具有相似偏好和收入水平相当的国家之间的贸易量是最大的。

但是,文化贸易具有不同于货物贸易的两个特点:一是表现在平均收入水平仅仅决定文化贸易的交易数量,不决定文化贸易的内容。货物贸易交易的是有形产品,而文化贸易交易的是无形产品,这种产品的消费与供给是同时进行的,而且,文化贸易的内容取决于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的“情结”,这种“情结”是难以在短期内改变的,因此,文化贸易在收入水平相当的情况下,两国之间的产业内贸易不会有货物贸易那样大。二是文化贸易比货物贸易更有可能发生在相邻国家市场,因为文化传播具有地域上的便利性和文化趋同性,文化趋同又表现为边境附近的文化接受的渐进性。渐进式国际化经营的产业往往是国内外需求偏好相似的产业,产业一开始往往表现为国内经营,待国内市场饱和后或因偶然机会(被动地)才向外延伸到相邻国家市场,而后才是全球市场。基于以上原因的考虑,有可能存在需求相似理论不完全适用文化贸易的情况。

2・对中国文化贸易偏离需求偏好相似理论的实证检验

文化贸易结构是否符合需求偏好相似理论,与贸易国的国民收入水平是否高度相关呢?本文将对中国2005年的文化贸易情况进行分析,分析中国文化贸易结构对该理论的符合程度,从而从实践上检验需求偏好、收入水平与文化服务出口贸易扩大是否具有一致性。

(1)中国文化贸易逆差的现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编制的《2005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我国在主要的文化产品贸易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逆差。除了录音带是我国完全出口、数码激光视盘的出口明显大于进口外,其他的都过分依赖进口。最严重的是版权贸易中的软件和电视节目,只有进口而没有出口;其次是期刊的版权,进口量是出口量的374.5倍。还有一种情况必须引起重视的是,虽然有些品种的文化产品逆差不大,但是,由于文化产品在文化认同性方面要求很高,所以,我国出口的许多文化产品大多流向单一,对世界文化贸易的格局和世界文化发展的格局起不到应有的影响。

(2)中国文化贸易国别流向分析。根据中国2005年国别文化贸易结构分析,中国文化贸易的伙伴集中在北美、欧盟和亚洲,中国与美国、欧盟、香港、台湾、日本和韩国的文化贸易占文化贸易总额的75%。中国2005年人均GDP为1300美元,属于下中等收入国家,而文化贸易的六大贸易伙伴如美国(37460美元)、日本(34063美元)、中国香港(25163美元)、中国台湾(13252美元)、韩国(11915美元)、欧盟(26046美元)都属于高收入国家和地区。根据林德需求相似理论的观点来看,中国与下中等收入国家或地区的贸易应该占较大比重。而从结果来看,初步判断中国的文化产品贸易情况与需求偏好理论有较大出入。

(3)计量经济分析。

第一,模型的建立。根据2005年中国文化产品贸易国别情况,对中国文化贸易伙伴国(或地区)国民生产总值与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差额绝对值的对数、三类收入水平的国家①(①由于中国文化产品贸易伙伴国集中在高收入国家,上中等收入国家贸易量极小,为便于计量虚拟变量分析,将上中等收入国际和下中等收入国家都归为中等收入国家。)、前二

者的乘积,以及中国与各国文化贸易总额的对数构建回归方程,前三者为自变量,最后一个变量为因变量,检验三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程度。利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可以建立多元线性回归的数学模型:

LnXM =C (1) +C (2)×LnAVGDP+C (3)×CLASS+C (4)×GDPC  (1)

其中, LnXM为中国与各文化贸易伙伴国进出口总额的对数, LnAVGDP为中国文化贸易伙伴国国民生产总值与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差额绝对值的对数,代表贸易伙伴国的收入水平; CLASS为依据世界银行按收入将各国分为三类,代表贸易伙伴国的收入类别; GDPC为CLASS与LnAVGDP的乘积,代表贸易伙伴国的收入阶段;本文构造CLASS和GDPC虚拟变量的目的在于考察收入结构对文化贸易额的影响。

为了初步判定各个变量之间的逻辑关系,以便为模型设计做出初步规划,对各变量作滞后2期的格兰杰因果检验,检验结果如表1。

从表1的检验结果看,中国文化贸易总额和贸易伙伴国国民生产总值与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差绝对值因果关系不强;收入类别和收入阶段是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变化的原因;这说明中国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在一定程度上受贸易伙伴国收入类别和收入阶段的影响。但是,直接对上述变量进行普通统计描述,以对模型进行修订,得出图1散点图和表2统计描述表。

由图1 (散点图)可以初步判断:中国与各国文化产品的贸易额和国民收入差距基本没有相关关系。初步判断现实中国的文化贸易情况偏离了需求偏好相似理论。上述两种统计描述得出截然不同的结果,究竟林德的需求偏好相似理论是否能够对中国文化贸易结构进行较好的解释,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分析。

第二,计量经济分析。由Eviews4.1对中国文化贸易结构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得出回归方程如下:

由上述统计指标可以看出LnAVGDP、CLASS和GDPC均未通过T检验,模型拟合优度相当小, R2也太小,显示出模型对现实的解释力度不强。总体来看,该模型对中国文化产品进出口国别的解释能力较差;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林德的需求偏好相似理论不能完全用于解释中国的文化贸易状况。

接下来通过对残差进行检验,以反映该模型的可靠性和真实性。残差检验结果说明模型的拟合方式符合计量经济学的规范,模型本身设定并没有问题,变量未通过统计检验的原因在于其自身的解释力度较低,这说明中国文化贸易的情况确实偏离了需求偏好相似理论。

三、中国文化贸易偏离需求相似理论的原因探析

实证结果表明:中国的文化贸易情况偏离了林德的需求偏好相似理论,导致这种偏离性的原因是由文化贸易不同于一般货物贸易特征决定的。本来,不论是在意识形态还是在文化传统方面,西方国家都不应该是中国文化产品的主要进出口流向地,而实际却出现了这种贸易状况。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移民”可改变消费者行为,消除民族国家的文化“情结”,从而改变文化消费内容,扩大两国之间的文化贸易。

首先,从中国文化输出角度来看,西方国家对于中国文化产品的消费主要由两部分人群构成:一是一部分需要了解中国的西方人,西方国家首先是中国的货物出口流向地,伴随着巨大的货物贸易量,了解中国包括中国文化,成为搞好对华贸易的重要条件,这样,文化产品贸易量的增加是自然的。二是移民及其后代。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移民90%是流向西方国家的。移民对于母国文化的自然的亲和力,使其对于中国文化产品的消费量不断增加,这也导致中国文化产品贸易的地域结构特点以及与需求偏好相似理论相违背。美洲是中国移民增长最多的地区,在20世纪最后10年中,移民美国和加拿大的中国人数增长很快,超过了500万人,占中国海外华人移民总数的14%。欧洲的中国移民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有了显著的增加。目前大约有40万中国人合法居住在西欧各国,欧洲华侨华人总数有148万人。大洋洲也是一个中国移民聚集较多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至2006年,大洋洲各国约有华侨华人90万人。非洲大陆的中国移民目前才13万人,大部分集中在南非等30余个国家。移民的上述分布情况,与文化产品出口流向正好对应,客观上形成了中国文化产品的主要的消费人群,自然也就与林德的需求偏好相似理论不符。

其次,从中国文化输入角度来看,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在文化贸易领域具有绝对优势,占据了世界文化贸易总额的75%,发展中国家在总文化贸易量中所占的份额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西方文化产品正在影响现在和未来部分中国人的文化产品消费偏好。任何产品在市场上销售都面临消费者的消费偏好问题,文化产品的消费偏好深层次上取决于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一种建立在明确的世界观之上的信念体系。长久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就非常重视在他国培育西方的意识形态理念,并在发展中国家争夺文化市场,在发展中国家培育自己文化产品的忠实消费群体。

从中国本身文化出口的现状来看,文化企业的规模普遍偏小,尤其是产业集中度过低,规模经济的影响力更是微乎其微,而很多文化发达国家对外的文化出口都主要是集中通过少数几个文化巨头完成的,要与之竞争,并在世界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经济上没有雄厚的规模是难以与其抗衡的。发达国家的文化产品在生产、销售等环节形成了一套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成熟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如好莱坞的成功,归根到底是市场营销的成功。相比而言,中国的文化产业之所以至今还没有在世界市场形成有效的竞争力,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世界市场观念,盲目地陶醉于国内市场的庞大,结果不仅使内容的生产缺乏原创的想象力,而且使国内的文化消费资源在国际文化产品面前大量流失。

四、启 示

一个真正的大国,不是通过成为所谓的“世界工厂”就能强大起来的,还必须拥有影响并引导这个世界的文化力量。而这文化力量,首先就表现为我们有多少文化产品能够出口到国外,使外国的消费者对我国的文化产品产生消费依恋心理。但是目前我们没有什么可供出口的,我们在这方面已经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甚至已经远远落后于韩国、新加坡这些新兴市场国家了。从初级生产要素到高级生产要素升级的国际贸易模式来看,只有三流的国家才只去开展货物贸易,而二流的国家却开展服务和技术贸易,一流的国家去开展文化贸易。只有在技术、服务贸易,特别是文化贸易引导下的货物贸易才是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造福于民的贸易。

通过本文的实证分析和经济学分析,得出未来中国文化贸易的流向应该是和我们收入差距较大的国家和地区,而不是差距相近甚至更低的国家和地区。因此,未来应重视培育发达国家市场,一方面,通过有效的营销方式改变发达国家消费者行为,另一方面,重视移民政策的影响力,强行文化输出,移民成为输出中国文化的传播者。扩大我国国际文化贸易是贯彻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要载体,把我国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 蒋伟・文化产业:国际贸易竞争的新领域[J]・商业研究, 2003, (16).

进出口贸易情况篇11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2

一、引言

中国的贸易增长依然表现为以规模扩张为主的“粗放增长”态势。而在当今时代,贸易额已不再是衡量一个国家国际贸易实力的唯一标准,发展中国家通常采用的以数量扩张为主的增长模式受到国际贸易剪刀差、微笑曲线、市场波动以及资源等诸多因素的制约,经济发展遇到许多的瓶颈。2004年欧盟东扩以来,欧盟保持着中国第一大的贸易伙伴的地位,中欧贸易的发展情况对中国贸易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于贸易结构的研究,国外学者Saka(1963)发现,欠发达国家的产业当中即便是工业制成品,在国际贸易当中仍然处在非常不利的地位,现实情况当中的微笑曲线便是一个非常好的例证。Fondler(1973)提出,发展中国家贸易的发展主要还是依赖发达国家进口需求增长,这种情况下发展中国家很难获得贸易的主动权,如果发展中国家想改变自身被动的地位必需减少对发达国家的依赖,同时保护国内的朝阳产业。

二、模型解释

国际贸易当中引力模型的概念及结构来源于Isaac Newton在1687年发现的万有引力定律。引力模型最先是由 Poyhonen& Tinbergen分别于1963年1962 年在国际贸易的研究中使用,其原始模型可表示为:

T=C(G1G2)/D 2-1

其中被解释变量T为两个经济体之间贸易的总量, C为常数项,解释变量G表示经济体生产总值,D表示两个经济体之间的最短距离。继Tinbergen&Poyhonen首次将引力模型运用到国际贸易研究之后,许多学者在此基础之上对模型的运用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主要是增加自变量的个数。

三、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

(一)变量的选取

被解释变量分别为:ZG_EXP:中国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对欧元区的出口额;ZG_IN:中国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自欧元区的进口额。国内生产总值、物价指数、财政收支状况、汇率和距离作为解释变量。其中:GDP_C: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_U:欧元区国家国内生产总值;GPI_C:中国的物价指数;GPI_U:欧元区国家的物价指数;CZ_C:中国财政支出与财政收入的比值CZ_U:欧元区国家财政支出与财政收入的比值;M2:中国广义货币发行量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M3:欧元区广义货币发行量与欧元区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REER:直接标价法下的名义汇率;D:贸易距离

(二)模型选择和数据处理

Panel data也被称为 “面板数据” ,是在时间序列上取多个截面所构成的样本数据。这一模型是约20年来计量经济学方法的重要成果之一,其最大优势在于估计个体差异,可以明显的减少模型自变量之间的共线性以及缺损变量带来的损失。

建立面板模型时,首先要正确的选定模型 ,否则估计误差会比较大。因此, 研究面板数据的第一步是检验刻画被解释变量Y的参数是否在所有横截面样本点和时间上都是常数, 也就是检验所研究的问题应当使用于上述三种情况的哪一种,从而确定模型形式。根据原始贸易引力公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改,针对中欧资本密集型贸易品的引力模型的表达式可以表述为:

3-1

(三)实证结果分析

1.中国资本密集性贸易品出口模型的估计

通常情况下,进口国宏观经济因素对贸易量的影响更为显著,根据中欧贸易实际情况,在公式3-1基础上做调整,形成中国对欧元区国家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引力模型:

估计结果显示,进、出口国家经济规模因素的系数都为正,说明经济规模越大,中国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规模越大。但是发现商品出口国(中国)的经济规模对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影响程度大于贸易品进口国(欧元区)的经济规模因素,中国经济规模的影响系数几乎是欧元区国家的两倍。欧元区财政支出与收入的比值对中国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影响系数明显为负,表明欧元区财政赤字程度越高,从中国进口的资本密集型产品越少。欧元区货币发行量对中国向欧元区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影响不显著,这主要是由于中国该类商品的科技含量、产品层次和市场地位决定的。中国贸易品技术含量相对较低、品牌优势不明显导致差异化水平低,在市场上会遇到东南亚等国家产品的激烈竞争,出口商为了保持市场份额,在总体物价上涨的时候不能够随意提升自己商品的价格水平,存在比较强的价格粘性,因此造成了物价和货币发行因素对中国出口额影响不显著。汇率的相关系数为正而且绝对值较大,表明人民币贬值对中国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这说明中国产品在欧元区国家市场上竞争手段还是以价格竞争为主。

2.中国资本密集性贸易品进口的模型估计

估计结果显示,进出口国的经济规模对进口量都有显著正向影响,但是出口国经济规模因素对贸易额的影响系数更大,这说明产品的供给层面对贸易量的影响更大。欧元区国家财政收入与支出的比值与中国进口贸易额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从价格和货币发行角度看,中国广义货币M2与GDP的比值对贸易存在明显的正影响。汇率系数为正,说明人民币贬值对欧元区出口仍然有正向影响,这一结论似乎不符合常理,但是深入分析中欧贸易情况,就能够发现贸易结构是这一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欧元区国家出口的产品技术含量高、品牌附加值大,所以中国的进口需求弹性比较低,当人民币贬值时,欧元区的出口商不需要通过压缩利润空间的方式降低价格,就可以维持产品在华市场份额,因而造成人民币贬值对欧元区出口有正影响。

四、政策建议

在这些结论的基础上,我国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改善贸易结构。首先,从短期效益来看,中国必须发挥自己在人力资源上的禀赋优势,以保证我国外贸出口的稳定。其次,2003年至2007年贸易额和贸易竞争力同时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很难再出现,我国重出口轻内需的国民经济增长模式很难再维系下去,必须改善收入分配状况,扩大内需。再次,我国资本密集型产品的技术含量较低,仍然无法摆脱剪刀差对产业发展的束缚,必须在人力资源禀赋优势丧失之前完成产业的优化升级。最后,在科技水平短时间内无法取得大的进步的情况下中国企业必须树立起品牌意识,欧元区国家科技水平较之于美国日本没有比较优势,其它生产要素禀赋水平不及许多亚洲国家,而其能在国际分工当中占有优势地位与其发挥文化品牌优势有很大的关系,这点非常值得中国企业借鉴。

参考文献:

[1]Abrams R K. International Trade Flows Under Flexible Exchange Rates [J]. Economic Review, 1980.

进出口贸易情况篇12

关键词:商业银行 国际贸易融资 风险管理

   1前言

      中国在加人WTO宣布外资银行准人的政策之后,外资银行各种投资大量涌人,国内商业银行在多个业务领域面临更严峻的挑战和竞争;特别是在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上,外资银行具有强烈优势.国际贸易融资是商业银行的一项重要业务,几乎所有的商业银行都把它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分析研究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目前的状况并认识到其中存在的风险,为客户提供应对变化趋势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在当前就显得尤为重要。

2国际贸易融资概念

      根据《巴塞尔协议》条约第244条可知:国际贸易融资是指在商品交易中,银行运用结构性短期融资工具,基于商品交易中的存货、预付款、应收账款等资产的融资。广义而言,国际贸易融资是指国际贸易下的资金融通,是银行运用结构性短期融资工具进行的融资,是银行对进出口商提供与国际结算相关的营运资金支持,用以进出口商完成相关国际贸易运作,其还款资金来源于相关国际贸易运作之后的所收货款。国际贸易融资的主要方式有国际保理融资、福费廷、打包放款、出口押汇、进口押汇、提货担保、出口商业发票贴现等等。

3国际贸易融资的常见风险

3.1进出口商资信风险

    进出口商资信风险是指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如果参加交易的任何一方不履行合约,就会导致另一方有可能遭受风险,进而使对进出口商提供融资的银行遭受风险。我国很多进出口企业存在管理混乱、普遍多头开户、结算、贷款和融资押汇等现象,其资信状况欠;常因资金短缺导致利用押汇、打包贷款等信用手段套取银行资金后挪作他用。甚至还有一部分企业与外商勾结,向银行申请开立无贸易背景的信用证,利用汇率变动撤证后赚取汇价差润,严重影响银行经营资产的流动性和安全性。

3. 2贸易风险

    进出口贸易从谈判、签约到合同的履行都是一种商业信用,不仅要考虑到进出口商的资信能力,还要考虑到贸易商品的质量、交货、市场行情、汇率变动等因素,贸易过程中又会出现贸易纠纷和索赔,出现贸易风险。因此,进出口企业双方的经营能力,进出口货物的质量、价格、交货期限、市场行情和汇率变动情况以及生产厂家的生产能力等诸多因素均会影响到贸易是否顺利完成。这期间,任何一个不利因素的出现,都有可能导致经营失败,产生贸易纠纷,出现贸易风险,导致风险贷款。

3. 3金融诈骗风险

    在贸易融资诈骗中,信用证诈骗最多最为典型。信用证是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的有机结合,在其给国际贸易带来极大便利之时,也可能诱发欺诈的产生。为客户提供贸易融资的银行有时会面对企业盗取银行密押或校验码,伪冒通知银行印鉴和密押用假信用证诈骗;伪造提单或主要议付单据,真实单据中加人虚假资料诈骗银行融资;利用软条款信用证诈骗银行打包贷款,相互开立信用证诈骗,滚动开立信用证诈骗等等。加人WTO后,各家商业银行之间以及我国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之间在贸易结算领域中的竞争将日趋激烈,信用证贸易融资的比重会不断增加,融资的风险也会随之扩大。

   3. 4货币风险

      货币风险也称为外汇风险,指在一定时间内的经济交往中,以外币计价的债权债务、资产,由于利率和汇率的变动,而引起有关货币价值的上升和下降,致使国际经济交往中的任何一方有可能遭受的风险。外汇风险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交易风险、经济风险和折算风险。交易风险是指以由于以外币计值的未来应收款、应付款在以本币进行结算时,其成本或收益因汇率波动而面临风险,是一种流量风险;经济风险是指预测之外的汇率变动通过影响企业的生产数量、价格、成本而使企业未来一定时期内的收益和现金流量减少的一种潜在损失;折算风险是指在对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以外币记值的会计报表以母国货币进行折算过程中所产生的外汇风险。

3.5操作风险

      信用证贸易融资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各家商业银行拓展国际结算业务,加强竞争能力、提高经营效益的一种手段,但是由于各家银行在发展这项业务初期,未对其操作实行严格的管理,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因而出现了许多制度不严、监察不力、管理失常等操作失当造成资金损失的操作风险。

4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的防范措施

4. 1审查进出口商家的资信状况

    (1)甄别进出口双方贸易的真实性,应深人调查借款申请人的基本情况。落实信用证项下贸易的真实性,是防范贷款风险的基础。

   <2)要审查开证行的资信,应当认真了解开证行的资本结构、资本实力、经营作风等,来证金额是在银行控制的授证额度内,在开证行的资本实力与来证金额明显不符的情况下,要求知名的大银行保兑。

    (3)认真审核可转让信用证。无论在进口业务,还是出口业务中,有关银行和进出口商对这种信用证都要十分小心,尤其是国外银行转来的信用证,在出口信用证交易中,我国银行和出口商对可转让信用证应严格审查开证行和转让行的资信,并对信用证条款逐条进行审核,同时要加强同出口商联系,帮助其分析其中的风险,配合公司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

4. 2完善管理制度,规范业务操作

    国际贸易融资是一种高风险的业务,所以必须实施全过程的风险监管。

    (1)需要做好融资前的调查。一方面了解申请企业的资信状况、履约能力,企业负责人品行、经营能力以及该单业务的盈利情况;另一方面严格审查开证申请人、开证行的资信及信用证条款。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