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创新发展合集12篇

时间:2023-06-06 09:02:08

企业创新发展

企业创新发展篇1

一个企业的发展亦与创新息息相关,无数事实证明任何一个企业的领导者只要高度重视“创新”,理解了创新的根本意义,不断在企业中实施创新的手段,企业就会不断产生出人们所需的新产品,从而企业也会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展现新的面貌。

一、加深科技创新的理解

在企业中长期以来把创新单纯理解为小改小革、新技术推广或是技术革新或是技术改造,诚然不可以否认这些创新方式多年来为企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效果,但它的根本点也是其狭隘点,是仅仅将创造性的成果转化为好一点、更多一点的生产力,从而使企业产生一定限度的经济效益,当今创新的概念已大大超越了原有的境界,创新这个词已展延成创新工程的概念。它既包括传统的创新观念,更包含有对人类知识创新概念,创造企业文化的概念,创新不仅仅是某种技术方式方法的研究和探讨,而且已扩展到对人类传统的工作方式方法的研究和探讨,对人类的思维方式方法的探讨和研究,对人的创新能力提高的探讨和研究。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就十分重视创新,他曾经亲自提出“勇于创新,多作贡献”,可见国家对“创新”是何等重视,为了使企业更快更好地适应21世纪飞速科技发展的需要,企业更需要加深对创新的理解,以尽快健全创新工作,促使企业加快创新的步伐。

二、一个良好的机制是确保企业发展的基础

科技创新既然是作为即将进入2l世纪的主要指导新思想,首先这一思想要在企业结构中形成共识。作为企业的领导要成立专门班子去研究去实施。这种班子既不能隶属于过去总师技术系统,又不能隶属于一般管理系统。它在企业中的地位应当具有更高层次,作为主要厂领导来说,可以为他起到重要的参谋作用。作为企业的发展来说,他应当作为企业发展的总参谋部。他的功能既可以为企业发展拟订长远发展规划、设想、建议,也可以为企业现行生产服务,为提高企业的科技素质服务。

当然一旦建立创新思想的科技发展体制,企业内原有的科技、管理系统,其功能亦应调整,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其实为了满足21世纪的高速发展的需要,我国企业原有的一些制度及体制早就应该进行脱胎换骨的转变,一成不变的企业管理体制是满足不了具有划时代高速发展的科技工业的要求。

三、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如何在太湖周边地区开展好企业创新活动呢?创新必须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紧紧结合在一起。探索这一地区创新的方法,从工业企业方面来看,必须引进高新技术,摒弃过去“五小”带来的危害,几是对自然生态环境有危害、哪怕是一点点影响的企业必须坚决彻底关、停、并、转,杜绝一切污染源,应把发展高新技术、无污染新技术作为太湖周边地区企业发展的唯一立足点。

企业创新发展篇2

2.创新型企业的地区分布从地区分布的角度看****,北京拥有的创新型试点企业数量最多达到80家,海南、宁夏拥有的创新型试点企业最少仅为10家(见表1)。拥有试点企业超过30家的地区共计有8家(见表1、图1),依次是北京(80家)、山东(45家)、浙江(44家)、广东(39家)、上海(34家)、安徽(32家)、辽宁(30家)、江苏(30家),共计334家,占671家试点企业总数的49.8%。拥有创新型企业数量超过15家的地区有8家(见表2、图2),依次是北京(54家)、山东(24家)、广东(23家)、浙江(19家)、辽宁(16家)、安徽(16家)、上海(15家)、江苏(15家),共计182家,占353家创新型企业的51.6%。从上述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创新型(试点)企业在空间分布上总体呈现向东部经济发达地区集聚的趋势。试点企业数超过30家和创新型企业数量超过15家的8个省市,除安徽外,均位于东部沿海地区,并且2013年经济总量均排名全国前15名(见表3)。说明创新型(试点)企业数量与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呈现明显的正相关,也充分表明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对地区经济发展的驱动性与带动力。中部地区的安徽、湖北、河南和西南地区的四川、重庆等地的创新型(试点)企业的数量也相对较多,在一定程度上与这些地区近年经济快速发展的趋势相吻合。除河南外,安徽、湖北、四川、重庆2013年GDP的增长速度均超过10%。8个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市*****(青岛市的企业数纳入山东省一起统计)拥有的创新型(试点)企业数量也排在前列,显示很强的示范作用。由于创新型(试点)企业中有相当部分的中央企业和原国务院部门所属的企业化转制院所,其总部主要设在北京等地,所以北京的试点企业和创新型企业数量明显多于其他地区,分别为80家和54家,也影响到创新型(试点)企业的地区分布格局。

二、辽宁创新型企业发展

在2005年国家启动创新型企业试点以前,从全省角度来看,辽宁创新型企业建设与发展某种程度上处于自由状态。各个企业依据本企业所在行业特征,基于自身的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资源优势,构筑不同的创新发展战略。虽各具特色,但示范性与带动作用不强,某些企业的发展更是缺乏可持续性。2005年国家启动创新型企业建设工作至今近10年的时间,辽宁创新型企业发展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初始发展阶段、拓展发展阶段和全面发展阶段。

1.国家层面创新型(试点)企业2005年,国家“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以来,在5个批次的申报过程中,辽宁均有企业获批。第一批入选4家、第二批入选10家、第三批入选6家、第四批入选3家、第五批获批入选7家,总计30家,其中16家被正式命名为国家创新型企业(见表4和表5)。辽宁创新型试点企业数位居全国第7位、创新型企业数位居全国5位。分别占全国试点和命名企业总数的4.47%和4.53%。从行业分布来看,30家创新型(试点)企业主要集中在装备制造、石油化工领域,企业总数达到了17家,占比56.7%。其中,装备制造类企业为12家(见表6),占比40%,石油化工类企业为5家,占比16.7%。创新型试点企业的行业分布,充分表明了辽宁工业经济发展战略中以先进装备制造业和重要原材料工业两大基地建设为重点。从地区分布来看,30家创新型(试点)企业分布极不均衡。全省14个市,只有7个市拥有创新型(试点)企业。在拥有创新型(试点)企业的地区中,企业分布也呈现明显的集聚现象,主要集中在沈阳、大连两市。沈阳、大连两市的创新型企业总数达到了21家,占比达到了70%。其中,大连分布的企业最多,为12家,沈阳分布的企业为9家。辽宁创新型企业的地区分布特点充分印证了创新型(试点)企业数量与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呈现明显的正相关性。沈阳、大连两市的经济总量在辽宁省是突出的两极******。而与此相对应,辽西北地区经济总量偏小,仍旧以资源类企业为主,产业基础薄弱,创新要素资源短缺并且吸引力不强,所以没有产生创新型(试点)企业。抚顺、辽阳、丹东、锦州创新型(试点)企业的产生,某种程度上与所在地区原来的产业布局与基础有关。辽宁奥克化学股份有限公司正是依托辽阳石化公司的资源优势,依靠其自身的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逐步发展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并在国内环氧乙烷精细加工领域持续保持领先势头。

2.省级层面技术创新型企业为落实省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精神,进一步提高辽宁大中型骨干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科技进步水平,2008年4月,辽宁省启动实施了“辽宁省科技创新示范企业创建工程”,并印发了《辽宁省科技创新示范企业创建工程实施方案》[3]。辽宁技术创新示范企业与国家创新型企业的主要区别在于,创新型示范企业要求具有创新型企业的主要特征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对其他企业创新工作的示范和引导作用。辽宁省科技厅针对全省重点行业的各种所有制企业,有选择地挑选了121家科技创新牵动力较强的大型骨干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辽宁省首批技术创新型企业。121家分布在全省14个市(见表7),其中沈阳分布的企业最多,为29家,朝阳分布的企业最少,仅有4家。企业主要集中在装备制造、石化、冶金等辽宁的主导与优势产业。在示范企业的扶持发展方面,辽宁省科技厅在科技攻关、创新人才队伍引进培养、研发平台建设等方面给予企业资金和政策上的重点倾斜和扶持。经过强力推动和积极扶持,示范企业的内在创新意识和动力显著增强,企业创新活动日趋活跃,能力显著提高,成为集聚创新要素的重要载体,有效带动了全省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3.辽宁创新型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政府对创新型企业发展的扶持力度不强。目前,辽宁对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的重视程度还稍显不足。自国家开展创新型企业建设活动以来,全国多数省、市、地区组织开展了本地区的创新型企业建设,辽宁也开展了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但截止2013年底,辽宁只开展了1次创新型(试点)企业建设活动,与云南(4次)、厦门(3次)、上海(3次)、四川(3次)及其他省/直辖市(2次)相比稍显不够。另外,辽宁创新型试点企业有121家,与四川(511家)、福建(181家)、北京(179家)、江苏(165家)、湖北(150家)等相比差距较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辽宁创新型企业的发展。(2)政策未能充分体现创新型企业特殊性。与一般企业相比,创新型企业具有一些典型特征,主要包括:有自主品牌;有较强的研发实力;主要通过内生方式实现增长,等等。目前,国家层面专门针对创新型企业的政策还非常少,主要包括:2006年4月,科技部、国资委和全国总工会联合印发的《关于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的通知》(国科发政字[2006]110号)、2007年6月,国家开发银行和科技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对创新型企业进行重点融资支持的通知》(开行发[2007]225号)、2008年6月,科技部印发的《关于开展创新型企业评价工作的通知》(国科办政[2008]40号)。这些政策主要是围绕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来制定的,除了融资支持政策外,并没有更为具体的专项政策。辽宁现有的与企业技术创新相关的激励政策,并没有清晰地界定几种创新主体之间的范畴和差异,大部分政策都是笼统地针对参与技术创新的所有企业,使得这些“一视同仁”的政策效果大打折扣。另外,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当前激励创新型企业技术创新的相关政策落实不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个别企业对于现有的关于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内容不了解,导致企业采取某些不合理甚至不合法的手段与方式规避税收,以降低企业的创新资金成本。(3)企业创新的投融资体系不完善。充足的资金投入,是企业开展自主创新活动的必要条件。虽然辽宁在2012年全省科技大会以后,围绕《中共辽宁省委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意见》重点任务落实,加大了政府专项资金的投入,资金规模增加近一倍[4]。但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在初始阶段属于典型的资本密集型。对于创新型企业来讲,政府投入的专项资金只能够部分解决企业的资金难题。对于辽宁创新型企业来讲,企业自主创新的资金来源还比较单一,过于依赖自有资金,金融体系和资本市场的支撑作用尚不明显,导致企业创新投入资金供给普遍不足,抑制企业的创新能力。(4)某些企业追求“做大”,核心竞争力并未相应提升。多年来,在相关政策的影响和引导下,辽宁许多企业都极力追求尽快“做大”。某些地方政府和企业常常把进入“500强”作为梦想,有的通过不计代价的多元化扩张勉强进入门槛。一方面,只有形成一定规模,政府才会给予更多关注,企业才有可能得到更多的好处;另一方面,企业盲目求大,不专注于核心业务,往往公司资产盘子很大,核心竞争力却不升反降。一旦市场发生变化,创新型企业的资金和业务风险极大,甚至影响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三、辽宁创新型企业发展能力评价

本文借鉴《中国创新型企业发展报告2012》的全国创新型企业TOP100相关数据[5],采用企业技术创新依存指数的理论与方法,对辽宁创新型企业发展能力进行分析评价,并将辽宁创新企业发展情况与全国其他省(市、区)进行横向比较。

1.企业技术创新依存指数理论与方法(1)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可采集性、可比性、可操作性,技术创新依存度指数共遴选出研发经费强度、千名研发人员发明专利拥有量、新产品(工艺、服务)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全员劳动生产率等4个定量指标和“创新组织与管理”1个定性指标,构成“4+1”指标体系,来表征创新型企业的四个基本特征,评价企业创新投入、创新产品、创新绩效和创新管理等对企业发展的影响。“4+1”指标以考察企业发展对技术创新的依存程度为核心。通过4个定量指标反映创新型企业创新战略实施的效果。1个定性指标反映企业创新战略制定、部署和实施的过程。这些指标互为补充、互相印证,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企业技术创新的意愿、行为和绩效,既克服了单纯使用定量指标反映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局限性,又克服了单纯使用定性指标反映企业创新状况的模糊性,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和严密的指标体系,可以比较全面、系统地考察和评价企业发展对技术创新的依存程度:①“研发经费强度”,即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反映企业在资源配置上对技术创新倾向的程度。通过该指标,可以考察企业运用资本资源实现发展过程中对技术创新的依赖程度。这也是国际上通用的测度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指标。研发经费支出采用国家统计局与科学技术部的统计口径。②“千名研发人员发明专利拥有量”,反映企业对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掌控情况和创新效率。发明专利拥有量是指在考察期间内企业作为专利权人拥有的,经国内外专利行政部门授权且在有效期内的发明专利数量。研发人员(全称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是指参与研究与试验发展项目研究、管理和辅助工作的人员,包括项目(课题)组人员、企业科技行政管理人员和直接为项目(课题)活动提供服务的辅助人员。③“新产品(工艺、服务)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反映企业收入构成和获取利润中直接源自技术创新成果的部分。新产品(工艺、服务)销售收入的计算主要采用国家统计局与科学技术部对新产品的统计口径。新产品一般是采用新技术原理、新设计构想研制、生产的全新产品,或者在结构、材质、工艺等某一方面或几方面比原有产品有明显改进,从而显著提高了产品性能或扩大了使用功能的产品。通过“千名研发人员发明专利拥有量”和“新产品(工艺、服务)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两个指标,可以考察企业获取竞争优势和取得经济效益对技术创新的依赖程度。④“全员劳动生产率”,指企业当年创造的增加值与员工数量的比,反映企业综合经济效益情况。通过该指标可以综合考察企业发展过程中投入产出的整体效率,其中也包含技术创新对企业发展的贡献,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绩效和创新之间的依存关系。该指标是国际通用的反映企业或其他经济体的技术创新依存度的综合指标。工业、建筑业增加值是指工业企业(包括运输与邮电业)、建筑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表现的工业、建筑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收入法计算的工业增加值包括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和营业盈余。⑤“创新组织与管理”主要包括创新战略谋划、研发组织建设、知识产权管理和创新文化建设等内容,结合定量指标。可以综合反映企业着眼长远发展对技术创新的依存情况。(2)计算方法。技术创新依存度指数基于–尔菲方法综合考量赋予各指标相应的权重,通过对“4+1”指标的分值进行加权平均计算最终的结果。由专家们对各指标重要性进行打分,再综合分析专家们对创新的影响程度,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3)评价标准。该评价方法的最大特点是用一个综合性指数对不同行业、规模和技术密集度的企业进行评价和比较。通过数字模型计算出来的技术创新依存度指数介于0—1.00。分值越大,表明企业发展对技术创新的依存程度越强。根据专家分析并结合中国创新型企业发展状况,通常企业技术创新依存度指数在0.85分以上,可以认为企业发展对技术创新的依存程度强;在0.75-0.85分,可以认为企业发展对技术创新的依存程度较强;在0.65-0.75分,可以认为企业发展对技术创新的依存程度一般;在0.65分以下,可以认为企业发展对技术创新的依存程度较弱。

2.基于技术创新依存度指数的辽宁创新型企业评价基于技术创新依存度指数的全国创新型企业TOP100中,辽宁共计拥有7家。与上海并列排名全国第4位(见表8)。前三位分别是北京(11家)、山东(11家)、广东(9家)。从拥有的TOP100数量角度看,辽宁创新型企业发展较好。但从计算的各企业技术创新依存度指数来看,辽宁的创新型企业的发展情况并不乐观。企业整体排名偏后,企业的技术指数普遍偏低。7家企业中,排名前50名的企业仅有2家(见表9):大连重工•起重集团有限公司和辽宁恒星精细化工有限公司。排名最高的大连重工•起重集团有限公司只排在第21位,辽宁恒星精细化工有限公司排名第48位。企业排名与辽宁拥有的企业数量排名存在不小的差距,几家企业的排名甚至落后于中西部地区的部分企业。辽宁7家企业的企业技术创新依存度指数平均值只有0.7463,处于0.65-0.75分值段。按按照评价标准来看,企业发展对技术创新的依存程度仅仅处于一般的水平。大连重工•起重集团有限公司的指数最高,为0.800(见表9),处于0.75—0.85分值段。按照评价标准来看,企业发展对技术创新的依存程度也仅处于较强的水平。与排名前十位的创新型企业术创新依存度指数平均值相差0.0489(见表10),与全国排名第一位的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的指数差值达到了0.147。

四、加快辽宁创新型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辽宁省创新型企业发展中存在的创新型企业数量太少、创新型企业经验推广不足、研发投入不足等诸多问题,一定程度上与政府、政策在某些方面的不足相关,亟待有针对性地完善与加强,从而有效地提高辽宁创新型企业的创新发展能力,更好地发挥创新型企业的示范与引导作用。

1.持续开展创新型企业建设活动在创新型企业的建设发展中,尤其是在短期内大多数企业还不可能成为自主技术创新主体的情况下,政府的作用至关重要。特别是对于创新型企业建设活动,辽宁政府及有关部门有必要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将活动推向深入。首先,继续开展创新型企业建设活动,广泛培育创新型试点企业,促使企业确立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并起到示范带头作用。其次,组织开展座谈会、交流会等,加强各创新型企业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促进经验交流,深入调研创新型企业遇到的问题及困难,加强指导与支持。

2.研究制定省级专项政策,抓好现有政策落实为了提高政策内容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应当进一步细分辽宁现有的121家国家创新型(试点)和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的类型,如具体到某个行业的企业,或者采用同种关键技术的企业,深入研究每种类型企业群体的共性特征和创新障碍,然后据此确立相应的政策目标[6]。参考借鉴福建、上海张江等地的做法,研究制定诸如《创新型企业创新成果后补助办法》、《新型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试行办法》等辽宁省级创新型企业发展专项政策措施。除此之外,有必要进一步采取措施推动政策落实,以用足用好国家及省现有的优惠政策,尤其是积极推动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政策的落实。主要做法包括:加强科技部门与国地税之间的协调和责任分工,制定操作指南和规范,定期组织面向创新型企业的政策宣传和宣讲等。

3.加强创新型企业融资体系建设要建立多层次的金融资本市场体系,以引导和激励社会资源对企业的创新活动进行投入。政府应担保或搭建平台,促进在辽宁地区的商业银行与自主创新型企业建立稳定的银企关系,对创新活力企业予以重点支持。政府可以引导商业银行设立专门机构全面负责创新型企业的融资问题,专门扶持创新型企业的发展。具体包括:在沈阳金融商贸开发区“科技金融产品研发中心”过程中,借助金融资源集聚和创新活跃的优势,提供针对辽宁创新型企业发展的科技金融产品研发设计和供给服务,优先支持创新企业融资。推广辽宁省政府和招商银行联合实施的“创新型成长企业综合金融服务”项目经验做法与成果收益,示范引导更多的商业银行参与创新型企业建设。应当与国家有关部门积极沟通,探索建立与辽宁创新型企业发展相适应的地方政策性银行[7]。目前各大商业金融机构也都在积极进行针对创新型企业信贷的探索实践,但传统的管理体制和模式决定了这些探索都是有限的,很难收到应有的效果。发展辽宁专业的金融机构如科技银行等,使其与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形成合理的分工,从理论和实践来看都是可行的。

4.实施创新型企业院线提升计划建立和健全企业研发机构,是增强创新型企业创新能力的核心任务。可借鉴广东省的做法,实施辽宁省创新型企业院线提升计划,对创新型企业研发机构建设进行重点支持和引导。围绕辽宁传统的装备制造、石化等优势产业以及高端新型电子信息与软件、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型企业实施院线提升计划。主要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是引导辽宁省尚未组建研究开发院的创新型企业积极整合创新资源,组建及发展企业研究开发院;二是引导已组建研究开发院的创新型企业制定实施创新路线图,制定有针对性的企业创新发展战略。探索从思想路线图、市场路线图、产品路线图、技术路线图、组织路线图等制定企业创新路线图,帮助企业加速发展壮大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龙头创新型企业,为科技型企业开展自主创新活动和创新型企业提升创新能力提供经验和借鉴。

企业创新发展篇3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经济运行方式的演进,创新日益呈现出明显的集群化发展趋势。企业集群创新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检索发现,研究者主要集中于研究企业集群创新的生成动力,缺少对促进企业集群创新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随着环境的迅速变化,集群在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创新停滞甚至退化,使集群逐渐丧失竞争优势。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激烈竞争中,如何加快企业集群创新发展速度,保持集群的持续健康发展,是摆在企业界和政府面前亟待思考的问题。本文以复杂性理论为视角,分析企业集群创新系统的复杂性特征,并以此为依据,将化学催化反应方程引入企业集群创新行为,构建企业集群创新发展的动力模型,分析促进企业集群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

企业集群创新行为的复杂性分析

企业集群创新行为不仅涉及到集群内部企业各种资源要素的投入、群内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且还包括一系列广泛而复杂的社会资源,融合宏观与微观、纵向与横向、群内企业与外部环境的交互作用,彼此形成一个密切相关的、动态的、开放的有机整体(系统)。其复杂性系统特征体现在以下方面:

开放性。企业集群创新是一个向集群内外开放、主体间互动、整体创新不断发展的过程。集群竞争优势的获得,不仅有赖于集群内各行为主体之间的频繁互动、知识技术的交流、组织学习以及柔性制度的渗透来达到内部的有机整合,而且要求集群网络的各个节点不断与集群外的网络节点发生多方位、多层次的联结,寻找新的合作伙伴,以获取远距离的知识和互补性资源。

自适应。企业集群作为复杂适应系统的适应性体现在:一方面,系统中主体(集群内企业)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在知识发展越来越快,技术的复杂度越来越高的情况下,主体在新产品开发中,必须借助于其它企业优势,才能更好发挥自身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企业集群与外部环境之间也同样存在着相互适应。当外部环境(包括行业、技术、市场和制度等方面)发生变化时,集群企业能够及时响应环境中的变化,研究和掌握行业先进的核心技术,以更快的速度向市场推出满足顾客快速变化的需求产品。

非线性。企业集群创新是一个非线性的系统,这一系统的输出变量或状态的变化并不是与对它的输入变量或刺激强度成简单的线性关系。由于在企业集群和外部环境之间存在着反馈作用(包括正反馈和负反馈),此外还有集群内企业间的主动相互作用活动,这些都会导致集群创新过程呈现非线性特征。

涌现。涌现是复杂系统自组织过程中出现的新的、协同的结构、模式和性质,出现在系统的宏观层次上,是系统整体具有而部分不具有的、全新的现象。由于集群内企业不完全由系统内部条件决定和不可完全预测性而使他们行为具有显著的涌现性。涌现行为是复杂适应系统的集体智慧的充分体现。

复杂性理论视角下企业集群创新发展的动力模型

企业集群创新作为一个复杂适应性系统,其可持续发展涉及内外部环境要素的复杂的相互作用。从更全面的视角去研究系统要素组成、系统结构与系统外在表现的关系对我们更加深刻理解企业集群创新发展的机理十分重要。本文以复杂性理论为视角,将化学催化反应方程引入企业集群创新行为,构建企业集群创新的动力模型。

复杂性理论框架下选择催化反应模型的依据。首先,化学催化反应发生的前提是反应物分子之间必须相互碰撞,碰撞频率越高,反应速率越快。但不是每次碰撞都能发生反应,只有那些动能特别大的分子碰撞才是有效碰撞,进而产生化学反应,体现出自适应性。其次,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十分复杂,往往不遵循简单的线性规律。而且化学反应过程有时伴随自组织和混沌现象的出现,表现出非线性的复杂机理。最后,化学催化反应的速率要受到如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等外部条件的影响。催化剂通过改变化学反应的途径,而提高或降低反应速度,呈现出开放性特征。本文认为该结论同样适应企业集群创新发展研究。

(一)化学催化反应方程

在化学催化反应中,催化剂的作用可以用反应式(1-1)来说明。

式(2-1)表示企业集群创新行为的投入产出的转换方程式。其中,M、F、……、R表示企业集群创新行为所需的各种资源投入,如原材料、知识、人才、技术;m、f、……、r表示参与集群创新的各种资源对创新行为的敏感程度,称之为“要素活度”;P.S.Λ.W表示企业集群创新的各种产出,如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等;Structure表示对企业集群创新行为起重要作用的组织结构、社会文化、法制政策、地理环境等;N表示集群内企业数量;C表示企业集群创新行为受到的环境约束(如政府政策、法律法规、社会责任等)。

式(2-2)表示企业集群创新发展的速率方程式。其中D(t)表示t时刻企业集群创新的速度;f(t)表示t时刻企业集群创新的动力系数;CM、CF、ΛCR表示企业集群创新所需各种资源的投入比例;α、βΛλ表示各种资源投入对企业集群创新发展的贡献程度。

式(2-3)描述了影响企业集群创新发展的动力系数的各种制约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其中f0为指数前因子,定义为与集群的资源禀赋、区位优势有关的一个常量。E(t)表示t时刻企业集群为完成某个特定的目标,在激励、调动和整合内、外部要素时,所要耗费的资金、时间和感情数量。G(t)表示集群内企业的竞争程度。N(t)表示t时刻集群内企业数量。

(三)模型参数分析

1.m、f、……、r分析。m、f、……、r又称之为“要素活度”。

所谓“要素活度”,就是指参与集群创新行为的各种要素当前具有的效能与其潜在的最大效能的比值。如果资源净数量满足要求,但不能被很好的调动、组合利用,或是由于某些关键要素、关键环节不能正常运作导致内耗的产生,就会产生与预期相反的效果。在企业集群创过程中,“要素活度”主要取决于集群内企业本身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以及企业之间的协调配合能力。

结论1:企业本身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越高,企业之间的协调配合能力越强,企业集群创新效果越显著。

2.G(t)分析。G(t)反应集群内企业的竞争程度,E(t)、N(t)一定时,G(t)值越大,f(t)越大,从而企业集群创新发展速度越快。

结论2:集群内企业竞争越激烈,集群创新发展速度越快。

3.E(t)分析。当G(t)、N(t)一定时,E(t)与集群创新速度成反比。

结论3:降低创新过程中的协调费用,有助于提高企业集群创新速度。

4.N(t)分析。在大多数的化学催化反应中,反应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同时,催化剂也可以通过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使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大从而增大反应速率。但酶是蛋白质,可随温度的升高而变性。在温度较低时,前一影响较大,反应速度随温度升高而加快。但温度超过一定数值后,酶受热变性的因素占优势,反应速度反而随温度上升而减缓,形成倒V形或倒U形曲线。因此,酶的催化作用存在一个最适温度。

在方程(2-3)中,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当企业集群数量增加时,需要协调企业之间关系的资金、时间、情感等值也会随之增加,并且当集群内企业数量达到一定程度以后,N(t)的增加往往导致E(t)成倍的增加,进而导致集群创新发展速度减慢。这也说明了现实中的一个现象:当集群内企业数量达到一定程度以后,企业数量的增加反而会导致集群发展速度递减。

结论4:集群发展初期,集群创新速度会随着群内企业数量的增多而加快;但达到一定程度后,会因协调所带来的成本增加而导致集群创新发展速度减慢。

5.Structure分析。在方程(1-1)中catalyzer为催化剂。众所周知,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主要是通过降低化学反应中的“活化能”Ea,从而提高反应速度。在方程式(3-1)中,structure代表对企业集群创新发展起促进作用的集群组织结构、社会文化、法制政策、管理机制、地理环境等,同催化剂的作用相同,structure通过减少协调费用,进而提高集群的创新速度。

结论5:合理的集群组织结构、良好的文化氛围、健全的法律法规、有效的管理机制、优良的地理环境等都会降低协调成本,从而促进企业集群创新速度的加快。

结论

本文以复杂适应理论为视角,运用化学催化反应方程构建了企业集群创新发展的动力模型,通过对模型要素的分析,得出影响企业集群创新发展速度的因素。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企业集群创新速度不仅取决于创新投入要素,而且与集群组织内部条件与外部环境均密切相关。对这方面的深入研究可为企业集群加快创新,走持续健康发展的道路提供有益的思路。

参考文献:

1.霍兰德.隐秩序——适应性造就复杂性[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

2.张兵.基于CAS理论的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4

3.胡恩华.企业集群创新行为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视角[M].科学出版社,2007

企业创新发展篇4

企业管理技术受信息技术的带动及冲击和而不断发生着变化,管理理念不断创新,管理环境也日新月异。理论、事物和思想也在不断更新。在这样特殊的背景下,我国企业管理一定要转变管理创新的思路及理念,具体转变措施如下:

1 观念创新

观念创新在企业管理创新体系中属一关键点,企业若要追求管理创新,首先应创新管理观念。管理者应该多学习目前企业管理的新理念,多观察新事物,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把思想融入全球企业管理创新系统中。因此,应在思想上树立以下观念。

1.1 树立“信息第一位”思想。全球步入信息高速公路时代,唯有不断更新企业信息,才能对企业的核心理念和思想正确的把握。

1.2 树立“能力为本”思想。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要求企业一定要具备快速应变的能力,企业的发展模式一定要从过去的以物为本转变为现在的以能力为本。

1.3 树立“企业伦理”思想。在过去的工业经济时代,最大限度的获取利润是企业的首要目的,忽视了企业伦理。企业利润的增长多是以对环境的破坏为前提,造成了产生很多负面影响,这就与企业管理的原则及根本相背离,若要创新企业的管理,一定要树立伦理思想,重视道德建设和信誉形象,以确保企业健康的发展。

2 方式创新

2.1 促进企业从传统的管理转变为信息化的管理,实现企业创新管理的基础条件就是信息化的发展,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企业创新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课题,因此,企业一定要转变思想意识,加大建设企业信息化的创新力度,优化企业资源,以更好的获取经济利益。

2.2 注重企业弹性柔性和谐管理思想。企业的管理不只是简单的采取强制的办法“管”,而是必须用创新的办法,对员工的心理进行研究和分析,激发员工的创造性及积极性。而且企业属一有组织的大家庭,和谐的氛围有助于企业的发展,因此,企业的管理一定要秉承和谐的思想,各成员团结协作,以提升管理效率,增加企业利润。

2.3 注重转变企业组织运营的方式。目前,企业内部资源已经无法满足企业的发展要求,企业的管理方式、业务交流等应该摒弃地域环境的限制,注重团队及外部力量的协作,集中各方面的力量赢取企业竞争的主动权,对企业内部和外部资源应该充分把握及利用,有效的整合这两方面的资源,使其互相补充,这样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力的位置,获得竞争主动权。此外,若要创新企业管理,还需打破组织上的局限性,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多和外界保持沟通及交流十分重要。因此,信息时代创新企业管理的一个趋势就是打破企业内部的局限性。

2.4 企业营销模式的网络化创新思想。进行企业管理运营时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要属企业营销。企业生存及发展的生命线就是营销。传统的企业营销模式中,过长的分销渠道导致信息反馈的速度太慢,企业网络化营销模式一定要建立起来,以打破这种传统营销模式的束缚,提升企业的营销及信息反馈的速度,同时也有利于转变企业的营销模式。过去一般均采用的一对一营销模式,无形中加大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增加了企业的运营负担。当今,互联网快速发展,并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同时也为企业提供了网络化营销的渠道,企业产品消化也加快了,从而实现了一对多的营销模式,节省了企业营销的成本,为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利润。在网络平台上,企业还能与消费者近距离的交流,生产适合不同消费人群的产品,还可进行个性化营销。利用网络平台,企业能够更广泛的宣传自己的产品的同时,还可有效的收集信息资源及客户资源,企业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实现管理的创新。

企业创新发展篇5

一、创新的含义

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技术或者思维方式,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依托现有的知识和物质,本着满足人类社会的需求,而生成的思维方式或者物质产品。创新包括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等。管理创新是为了更有效地运用资源以实现目标而进行的创新活动。技术创新是把已发明的科学技术引入企业之中,形成一种新的生产能力。

二、企业在开展创新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创新人才缺乏。

创新人才缺乏是制约企业创新最主要的因素。在全国科技人员中,高层次和优秀科技人才缺乏,尤其是缺乏高精尖制造业、信息产业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据调查,多数企业家认为“创新人才匮乏”是妨碍创新工作的重要因素。

(二)政府与企业角色的错位。

政府和企业之间存在角色错位的现象,政府习惯于做市场主体的事情。经调研发现,除了大型龙头企业外,多数大中型企业未设有规范的研发机构或技术开发中心。此外,投资体制方面,政府投入的技术创新经费过多,而企业投入较少。

(三)企业对创新主体的认识不足。

多数企业对其创新主体的认识不足。以2014年针对不同行业企业未来创投意愿调查数据为例,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有71%,制造业有62%,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有28.1%,房地产业有38.2%等。

(四)企业外部创新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

外部环境对企业开展创新活动起着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资金、政府政策方面。目前,企业创新外部资金来源渠道单一,主要来源于自由资金,次之以银行贷款和政府资金为来源。政策方面,政府的政策调控手段有限,尚未建立起开放、平等、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

(五)企业突破式创新模式偏少。

创新战略不同可能会带来不同的创新绩效。据调查,我国有28.6%的企业采取渐进式创新模式,8.3%的企业采取突破式创新模式,36.4%的企业采取渐进性与突破性创新并重的创新模式,26.7%的企业没有明确的创新模式。

三、创新在企业发展中的促进作用

(一)创新是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最有效形式。

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有利于强化企业基础工作、规范管理程序、转换经营机制等,还可以提升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能力,使其成为企业的核心技术,形成企业的核心业务,最终形成企业的核心市场竞争力,赢得市场。

(二)创新是企业适应市场环境和增强生命力的必然选择。

企业通过内部创新要素集成等,迅速汇聚各种创新资源;通过创新管理和组织方式的变革,集成技术创新中的关键要素,从而能有效应对技术与市场均不确定条件下的竞争,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例如:苹果公司借助开放式、集成式的创新等,创造出了苹果手机新的亮点,这些新亮点的吸引力使得苹果公司一步步走向成功。

(三)创新是改造企业战略、组织能力、文化和领导力的催化剂。

企业家起着创新组织者和推动者的作用,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往往会将创新作为企业战略的核心,提供创新方向,凝聚创新人才,筹措创新投入,推动企业创新发展。

(四)创新是企业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的有效途径。

技术创新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技术的创新可以有效的节约资源,减少投入,降低企业成本。例如:一些类似于中国万成集团的老牌企业,正是因为其不断创新,以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进而创造更高的利润,所以,这类老牌企业才得以经过几十年的经济大潮依然存活到现在。

(五)创新是培育中国国际名牌,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基本动力。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要想获得持续性的发展,就必须适应市场需求,不断创新,增强企业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和品牌创建能力。同时,从发展高科技入手,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质量,形成独特的品牌优势,这样的产品也才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

(六)创新是改变世界商业格局的重要推动力。

创新可以改变而且正在改变世界的商业格局。企业要想在未来的竞争中获胜,就必须注重自主创新,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研发和技术成果转化能力。例如:比尔盖茨缔造的微软在计算机软件业一直处于霸主地位,正因为他开发个人计算机等创新想法受到广泛欢迎,使得个人计算机成了日常生活用品,改变了现代人的工作、生活乃至交往的方式。

四、完善企业自主创新的对策

(一)改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推进行业骨干企业与国内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面对市场需求和技术变化,鼓励企业以合作研发推广、技术成果交易、联合创办科技企业等多种形式开展协同创新,共享研发成果。

(二)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明确政府与企业的关系,认清企业创新主体的地位,同时要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为自主创新创造良好的环境。经调研发现,企业内生动力和市场驱动比政府政策优惠激励的企业自主创新更为有效。因此,政府应当把精力放在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上,包括完善政策法规等。

(三)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支持企业制订创新战略,引导企业从商业模式等各方面进行创新。发挥大型企业创新骨干作用,支持行业龙头企业牵头组建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引导大中型企业建设企业技术中心等,支持中小企业自建或与高校院所联合建设研发机构。

(四)建设创新型孵化器、专业孵化器、科技企业加速器。

强化创新型孵化器建设,支持创新创业者建设“孵化+创投”模式的新型孵化器。优化专业孵化器建设,支持领军企业和高校在我国建设创业孵化平台。完善“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梯级创业孵化体系,为创业团队和创业企业提供创业物理空间和专业化服务。

(五)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从建设创新型城市、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企业竞争力的高度出发,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健全科技创新投、融资机制,积极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贯彻落实相关政策法规,加大政府助推力;政府还应制定合理的有关企业创新的普惠性减税政策和产业引导政策。

(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一是坚持制度创新,激发社会创新活力。鼓励科技人才到企业开展创新工作或创业,允许科技人员兼职技术研发等活动,引导大学生到孵化器载体创新创业等。二是有效整合科技资源,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优化整合新能源、新材料等科技资源,支持高校院所、科研机构与企业密切合作。

五、总结

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和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创新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当今世界瞬息万变,技术和市场的激烈竞争,常常影响企业的发展。企业间的竞争最主要的就是技术创新实力的较量,企业要认识到技术创新的艰巨性和紧迫性,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解决资源浪费,实现集约型经济增长,才能在竞争中取胜。

【参考文献】

[1]张海林.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困境解析[J].渤海大学学报,2011,(1):113-118.

[2]宋剑宫.浅析技术创新与企业发展[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2,(3):45-45.

企业创新发展篇6

引言

技术创新是企业抓住市场信息的潜在盈利机会、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建立起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从而推出新的产品,新的生产工艺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给来源或建立企业新的组织。这个过程可分为五个阶段:初始阶段、设计阶段、试制阶段、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企业技术创新的成败就取决于以上各阶段的工作是否顺利进行。由于技术本身具有隐蔽性、潜在性和复杂性,决定了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成功与否以及其所带来的社会及经济效益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风险。

技术创新、自主创新与原始创新的关系。企业创新主要有自主创新、模仿创新或合作创新三种模式。这三种模式彼此间存在若干差异,但也有某些共性和互动性。企业往往不是选择某种单一的创新模式,而是三种模式的混合体,只不过是以某种模式为主导而已,但选择的原则都是最大限度地增强企业竞争力,并要根据市场竞争状况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变动及时调整创新主导战略。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要与企业本身的技术实力、市场机会及技术市场发育程度相匹配。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自主创新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三类。原始创新是指创造和应用新的知识,以大学和研究院所为主。集成创新就是指把个别的知识或者技术,整合为新的系统,是新系统的整体创新。而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是对引进的科学与技术,通过吸收、消化再研究,突破引进的科学与技术的成果。后两种创新以企业为主,产学研合作。过去我们的原始创新少一点,所以现在讲得比较多。事实上,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吸收和消化再创新都是自主创新,不能偏废哪一类。原始创新的难度最大,把它放在首位也是企业长远发展必须的。但鉴于中国目前的科技和经济实力,原始创新不可能也不应该占很大比重。事实上,即使在发达国家原始创新在创新整体中也没有占到最大比重,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普遍采取的方式。在中国现阶段,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应该是大量的。由于缺乏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中国企业只能不停地引进升级设备,造成了“反复引进”。因此,企业在确定技术引进项目时,就应该制定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制度及具体步骤,这样才能真正“买到”技术,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中小型企业技术创新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1.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制。以企业为主体,加强产学研合作。大型企业要推进产学研一体化,聚集技术力量,促进技术开发、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强优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建立健全企业研发机构,扶持有条件的企业参与或建立战略技术联盟;促进国家重点企业本着“高起点,高层次,高水平”的原则,建立和完善企业技术中心,形成有效运行机制,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充分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建立有利于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迅速转化的运行机制,形成市场化的科技服务体系;调整和改进中国产业组织政策,鼓励和保护企业间的合理竞争,限制不正当竞争,使产业组织政策能更好地促进产业的技术进步,提高中国技术创新系统整合效率。

2.政府方面对技术创新作出长远规划。建立与完善高新技术工业园区,促进技术创新产业化,以形成比较优势。同时,加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国际合作,使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有关部门应当及早将这些工作纳入国家政策的整体布局中,统筹规划,制定积极的对策。中国的科技体制改革的取向应是市场化,一方面应把技术创新的主体推向市场,使他们以市场为导向,向市场提供适用的技术成果;另一方面还应转换技术创新的主体,即由院所导向型转为企业导向型,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这样,有利于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创新成果的快速转化,从而激励技术创新。

3.加强科技中介机构建设。国家要采取相关政策和措施,加快建立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加强对科技企业孵化器、技术产权交易机构、科技咨询等科技中介机构的扶持,促进科研成果的转让和流通,促进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企业生产力。尤其要发挥信息网络优势,构建面向全社会的产学研联合信息网,向社会公布企业技术难题,征集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及时做好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和组织合作,促进产学研结合上的持续创新。

4.完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中国要完善竞争法、金融法、税法等,形成有利于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外部法律环境,完善科技进步法、知识产权法、公司法,增强企业自主创新的内在动力。各级政府要重点加大保护知识产权工作力度,完善以保护知识产权为核心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进行具体细化,增强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以此激励企业创新,引导企业创新并保护企业的创新成果。此外,明确科研成果的产权归属和利益分配机制,促进科研成果的转让和应用,切实保护产权所有者的利益,鼓励科研机构及发明创造人发挥潜能进行科研创新;大力宣传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加强对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指导和支持,鼓励企业进行专利申请,并加快审批速度;引导企业制定知识产权战略,提高企业对商标、专利、商业秘密、版权的综合运用和战略管理能力,发挥知识产权在保护企业技术创新、促进成果转化、提高核心竞争力中的重要作用。

二、合理构建技术创新模式打造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

1.自主创新模式。自主创新模式是指企业主要依靠自身的创新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进行研究开发,实现创新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并最终获得市场的新收益。自主创新是企业利用自有的资源进行深入的研究,发现新的规律,掌握新的方法,发明新的技术,创造新产品,占领更大的市场迅速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自主创新使企业抢占行业的技术制高点,处于行业的领先地位,能够获得稳定的超额利润。自主创新优势: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优化产业结构;推行效能革命;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

2.模仿创新模式。模仿创新是指在率先创新者的示范影响和利益机制驱动之下,企业通过合法手段引进技术,并在率先创新者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改进的创新模式。模仿创新是对获得的高新技术的隐含知识;通过模仿实验掌握技术要领,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最初的隐含知识多从先进的分解技术来破译高新技术产品获得,或是通过招聘有此经验的工程师的方法获得,也有的是通过对从文献中获得的明确知识进行研究,以及采用参观生产现场的办法来提高企业前期隐含知识水平。这种模仿创新比较适合于企业现有产品的改进和提高。

3.引进创新模式。引进创新是引进高新技术,进行充分消化,全面掌握技术要领,同时紧紧跟踪引进方技术发展,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引进的目的在于创新。离开创新的引进是消极的引进。这种引进能维持企业短暂的领先地位,然后便会进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怪圈。引进创新的成本较高,但成功的把握亦较大。引进创新优势:在原始创新技术的基础上容易实现局部技术改进;更明确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喜好而容易创新成功;攻关方向明确,可以避免原始创新的许多弯路,易获得技术上的跳跃式发展。许多国家的企业的实践证明,引进创新是弱小后进企业实现后发优势的重要的赶超战略,是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快速途径,是实现低风险、低成本的创新形态。

4.合作创新模式。合作创新是指企业为主体,企业、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政府相互或共同合作实现创新经济活动的创新模式,紧紧依靠科技,通过产学研结合,促进了产品结构调整和新产品开发,加速企业的发展,大大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合作创新的优势在于优势互补。

结束语

技术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是形成企业核心能力的重要法宝。中小企业在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保持市场繁荣,增加财政收入,促进劳动就业和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中国中小企业主要集中在轻工、服装、化工、仪表、机械等传统工业行业中,加入WTO后,这些行业将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小企业为了生存和保持竞争优势,必须依靠技术创新来提高企业的素质和竞争实力。企业技术创新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事,在知识经济时代,中小型企业只有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才能保持长久的生命力。中小企业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层面,不仅在创造GDP、解决社会就业等方面发挥着突出作用,而且也是推进技术创新的活跃力量。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中小企业面临着日益严峻而复杂的竞争局面。如何拓展生存空间,实现可持续发展,大力推进技术创新是唯一的选择。

参考文献:

[1]吴贵生.技术创新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2]白津光.国有企业改革的新视角[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

[3]李富强.知识经济和知识产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企业创新发展篇7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已占据全国企业总数的99.6%,其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9%,提供的出口占出口总额的68%,交纳的税收占全部税收收入的48%,并提供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机会。显然,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市场繁荣和就业扩大的重要基础,并以其灵活的运行机制和市场适应能力,成为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体制改革、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推动力量。然而,鉴于科技创新的高投入、高风险,以及技术能力的内生性、累积性,以及我国广大中小企业长期形成的技术上的“路径依赖”等矛盾和问题,短期内简单、笼统倡导所有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也必须一概地在技术特别是核心技术上实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赶超和创新战略,是既不太现实,也是很难有所作为的。因此,研究如何促使正处于产业技术链下游且还不具有开发自主知识产权能力的我国多数中小企业能够以最有效的方式直接掌握和运用当代科技创新发展的最新成果,策略性地选择那些最适合自身状况的关键技术领域及其创新路径与模式进行创新开发,在此过程中获取创新能力的积累与提升,进而缩短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最终实现自主创新水平的超常规赶超,无疑就是本文所试图要解决的问题。

二、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战略定位

自1912年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提出“创新”(innovation)这一概念至今,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和系统的创新理论体系,并在引领世界各国经济增长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熊彼特看来,“创新”包括以下内容:(1)引入一个新产品或提供一种新的质量;(2)引进新技术,即新的生产方法;(3)开辟新的市场;(4)开拓并利用原材料新的供应来源;(5)实行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例如建立一种垄断地位。由此可见,熊彼特的创新概念包含的范围很广,涉及技术性的创新(如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及非技术性的创新(如服务创新、组织管理创新或制度创新)两大方面。

然而,目前对于创新的理解,无论是在产业界还是政府部门,甚至学术界,人们的首先反应往往就是原始创新、根本性创新。因此,基于创新的不可预测性或明显不可管理性以及大投入、高风险性,导致了我国的企业,特别是大量的中小企业,都视创新为可望不可及的事情。而实际上,创新并不意味着一切都要从零开始,这就好比做麻婆豆腐不必从种豆子开始一样。企业的创新能力,不仅在于能产生科研成果,更重要的是成果的转化、产业化应用和市场开拓。所以,我们必须要突破对于创新模式的狭隘理念与误区,拓宽视野,从一个更加广泛的维度来思考创新的模式。

诚然,现阶段条件下,对于我国广大的中小企业来说,在技术创新的战略定位上,总体而言无疑应当倡导、鼓励和支持其在核心技术领域里实施创新,开发并争取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但与此同时,当前更要注意引导广大中小企业关注并及时跟踪核心技术的发展趋势,积极地同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争取比竞争对手更快、更优惠地取得核心技术的使用权。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应充分认识到,企业所谓的独特的竞争优势,它的产生往往具有形成的累积性、环境的匹配性和整体组合性,离开了企业特定的历史因素和环境条件,往往就产生不出其特有的效果,亦即别的企业所“偷不去、买不来、拆不开、带不走”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我们在强化企业的非核心技术创新的同时,还要特别提倡加强非技术方面的创新,诸如经营观念、营销手段、服务质量、管理模式等许多方面。国内外许多知名企业之所以成功,很多并不完全是其技术方面如何世界领先,而是在这后一方面内容的不断创新发展,有其独到之处。

三、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策略选择

1、准确的市场细分与定位

市场不败的秘诀在于是否选准了免予竞争的领域。从西方发达国家中小企业发展的实践看,中小企业的成功,依赖于它在特定市场领域中的科学定位,依赖于企业在市场中能否寻找到处于领先地位和免于竞争的“生存空间”。美国经营学家保罗·索尔曼曾提出,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胜应寻求“生态空间”。因此,基于企业自身实际,科学的市场细分与准确定位就成为了中小企业寻找市场成长空间的重要方法。

对于我国众多的中小企业来说,提出并运用“生存空间”的创新理念,实际上就是要在大企业涉足的边缘地带、企业之间相互协作的生存空间、其他企业进入之外的自然生存空间、市场夹缝生成的空白地带、潜在的科技产品市场领域、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的综合应用以及特殊资源的利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技术能力和专业化优势,争取在一些特殊产品市场和技术上成为佼佼者。

2、潜心掌握技术转化为商品和市场的手段与方法

技术是企业盈利的手段。然而,技术本身永远不应该是目的。追求技术的原动力是市场和竞争,但市场和竞争同时也可能成为追求技术进步的一个制约因素。企业在技术上的领先,并不一定就能够转化为现实的经济利益。因此,企业懂得如何开发技术固然重要,但如何应用这些技术,并把它和市场更好的结合,同样是一个重大挑战。

现阶段条件下,我国中小企业所面临的创新生存与发展的威胁,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并不是我们技术创新能力的不足,而是技术商业化能力的严重缺失。中国科协《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报告(2003年)》所显示的数据对此现象给予了有力的佐证:我国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或者应用于生产的项目数,人均仅为0.78件;其中成果转换为产品或者应用于生产的项目数为零的高达74.5%。相比之下,日本等发达国家专利和科技成果转化率一般却高达70%至80%。因此,对于我国广大的中小企业而言,不仅要潜心于核心技术的研发,更要潜心于掌握把技术转化为商品的方法,尤其

是掌握如何有效地把技术转化为商品并推向市场的方法。这正是一个企业积累技术能力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企业走向成功所必须遵循的发展规律。3、重点寻求“know-who”而不是“know-how”

创新活动的结果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尤其是在研发的早期阶段更是如此。目前我国广大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现状决定了我们的创新策略必须要实现从寻求“know-how”(技术诀窍)到寻求“know-who”(合作者)的转变。

如果说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早期,竞争能力的关键在于缩短从开发到实际投产的时间,以求快速响应客户的需求。那么,在技术和市场变化快速,产品寿命周期日渐缩短,研究开发项目越来越耗时耗资的今天,以至仅关注企业内部关键技术开发已不能再产生竞争优势。企业的竞争力已经更加取决于有效学习、取得和运用最新知识的能力以及将发明转变为突破性创新的能力。

日本是少数达到西方国家工业发达程度的东方国家。日本的崛起曾引起西方社会的极大震动。因为在过去的40多年中,日本恰恰在西方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技术领域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并在许多领域打败了西方的大企业。而其中的成功秘诀之一就是,在西方公司非常强调本公司自己的发明创新(know-how)的时候,日本公司则十分清楚自身的弱项,通过大量的正式与非正式手段,寻求外部的知识支持,也就是说强调“know-who”的寻找。佳能、索尼和丰田三公司就通过技术突破的外源化,从大学、供应商和海外实验室补充专业技能等手段,竞相“寻求合作者”(know-who)而妥善地解决了技术和产品创新两方面日益增长的难题。日本企业这种通过向外部企业“借用”技术源的做法,应该成为我国企业学习的楷模。

4、战略性运用反向工程技术

学习竞争者创新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就是对“反向工程”(reverseengineering,RE)技术的战略性运用。国外的历史和实践已经证明,在一定阶段,通过反向工程实现企业创新能力的积累和提升是一个国家创新战略实施过程中的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一项针对500多家欧洲企业所做的调查研究表明,接近50%的企业认为,通过反向工程所积累的技术知识对企业自身的创新活动极其重要。日本的丰田公司就通过非直接的技术移植,或反向工程进行原创性产品开发的做法,获取成功。远在20世纪30年代早期,KiichiroToyoda就确信他能复制和兼容福特、雪弗莱和克莱斯勒各家之长。他发现这种做法能迅速、有力地加强他的工程师的适应力,即使在丰田的研究和开发能力坚实地壮大了的今天依然保持着这一传统。

目前,“反向工程”作为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的一种基本途径,在我国已经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但“反向工程”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其往往不是单个企业就能够独立完成或有能力承受的。因为“反向工程”的费用通常也需要到原始开发成本的60%到70%,而且需要大约三年的时间才能够成功。因此,为了促使企业能够更快地通过“反向工程”的实施获取技术创新能力的跨越式发展,相关的政府部门应当对企业集成性“反向工程”系统的开发建设从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支持。在此,日本和韩国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当然,对于广大的中小企业来说,更重要的还在于通过“反向工程”学习、消化、吸收已有的先进技术,进而研制与开发出“青出于蓝胜于蓝”的新产品,同时通过专利保护手段的及时采用,摆脱对于技术创新的“路径依赖”,以最终实现“突破性创新”的真正跨越。

【参考文献】

[1]张雅:中小企业登上大舞台[N].经济日报,2006-9-14(13).

[2]计剑褐行∑笠凳亲罨钤镜拇葱禄騕N].文汇报,2005-01-06(5)

[3]张玉利:企业家型企业的创业与快速成长[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84

[4]PrakkeF.,TheManagementoftheR&DInterface,DoctoralDissertation,MIT,1974.

[5]吴贵生:技术创新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10

[6]Teece,D:(1986)Profitingfromtechnologicalinnovation:implicationsforintegration,collaboration,licensingandpublicpolicy’,ResearchPolicy,15,285-305

[7]计红梅:成果转化究竟难在何处.[DB/OL]:

企业创新发展篇8

随着我国要素红利的衰减、央行进一步收缩银根以及劳动力的价格上涨、企业成本的增加,大批中小企业面临发展困境。在当前国家“转方式、调结构”的宏观背景下,中小企业如何发展?就企业而言,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拥有核心竞争力;而政府则需要把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扶持中小企业回归实体经济作为政策着力点。

企业发展的核心在于技术创新

实际上,资金短缺只是中小企业陷入困境一个导火线,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这些中小企业产能落后,技术创新跟不上企业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步伐。

不可否认,企业在创业之初很难拥有自己的成熟技术,依靠别人的技术进行生产、发展无可厚非。但是,如果长期依靠别人的技术,企业的发展将面临很多的未知数,更不要说做大做强。在国内,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山寨生产厂商。

其实国内企业中不乏技术创新的成功案例,这些企业经过积累,将从国外引进的技术内化为自己的技术,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进行技术开发和创新,创造出自己的品牌。

社会学家艾君认为,山寨是市场经济培育期的必然现象。一切创新的基础都是模仿,没有模仿就没有创新。但是,模仿的时间久了就成为了一种习惯,让人丧失了创新的勇气。当下的许多中小企业从创业之初到现在,更多采用的是别人的技术,引进的也并非是最先进的生产线,既然一直需要被扶着走,摔个跟头便是意料之中的事。

现在很多企业真正缺的不是资金,也不是人力资源,而是技术创新的意识和胆识。创新和创业有很大的差别,创新需要有比创业更大的决心和勇气,需要根据自身的发展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增强竞争力。企业发展的核心在于技术创新,没有创新,企业只会是昙花一现。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要靠体制突破

历史和现实因素的叠加令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格外突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特别是从金融机构贷款难的问题既是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事关中国经济未来前途的长远之计,恐怕不能仅靠一时之政策,而要从体制上做出根本性安排。

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世界各国面临的普遍问题,其关键是中小企业资信差,在缺少有效担保的情况下,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面临较大的风险。商业银行是自负盈亏的商业机构,要对股东的利益负责,尽量规避风险,不愿为中小企业承担风险。这成为一个体制性矛盾。

西方发达国家普遍的做法是,在现行商业银行体制外,设立专门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或贷款担保。例如,日本于2008年将原来的中小企业金融公库等4家政策性金融机构合并为政府全额出资的日本政策金融公库,为中小企业提供长期低息贷款。特别是当私营金融机构紧缩信贷时,公库要加大放贷量,缓冲信贷紧缩对中小企业的不利影响。其他西方国家也多由政府出面设立类似机构。

在国外,利率水平靠市场自由竞争确定,银行对资信差的中小企业放贷利率一般高于资信好的大企业。银行承担了较大风险,自然要求较高的回报,因此只要解决了担保问题,通常不会因收益水平问题而影响对中小企业放款。而在国内,由于还有利率管制,商业银行为中小企业放款时风险较大,却不能收取较高利息,这也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一个体制性原因。此外,国内难以建立为当地中小企业服务的地方性小型金融机构,也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一种体制。

中小企业融资难并不是新问题,只是目前在货币政策影响下更为突出。多年来国家也出台了不少政策措施,但由于在体制改革方面突破性不足,成效有限。如今,中国经济进入重要转型期,没有广大中小企业的转型就谈不上整体经济的转型,而没有资金支持中小企业很难实现转型。现在,恐怕不能单纯指望依靠政策倾斜来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了,而是要靠体制性突破,才能较彻底地解决中小企业在转型期所面临的资金支持问题。

应扶持中小企业回归实体经济领域

近几年,随着要素红利的衰减,劳动力、土地以及初级产品价格的上涨,许多低端制造的行业利润率越来越薄,靠实业起家的众多民营企业纷纷“逃离”实体经济,“卖商品不如倒资本”、“不求百年基业但求资产增值”的论调流行于坊间,中小企业做实业的动力渐渐变小。

中小企业普遍税负较高。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中小企业总体税收负担水平居高不下,税收占销售收入的负担率为6.81%,高于全国各类企业6.65%的平均水平;税收占资产总额的负担率为4.9%,高于全国1.91%的平均水平。过重的税负不但增大了企业的负担,而且降低了企业的投资能力和竞争能力。

民间资本无法进入某些行业也是部分资金逃离实体经济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国垄断性行业的市场准入环境封闭,垄断性行业国有资本“一家独大”的问题依然严重,对民营资本进入的壁垒障碍较多,“弹簧门”、“玻璃门”现象依然存在。

此外,我国的产业结构、市场需求结构、投资结构、劳动力结构等还存在着既往传统经济模式的烙印,与中小企业发展相适应的创业孵化体系、风险投资制度、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分配与激励制度以及中小企业支持体系等一整套的制度结构尚不成熟。

在眼下比较困难的时期,中小企业迫切需要国家给予更多的扶持。从发达国家发展经验看,日本和欧盟都在企业孵化器、融资等方面制定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企业创新发展篇9

一、引言

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在自己的著作《竞争优势》一书中论述,企业竞争有三种基本优势:成本领先,标新立异和目标集聚。其中,标新立异战略是指产品或公司提供的服务能独树一帜,树立起一些全产业范围内具有独特性的东西。可以说,创新是中国民营企业最核心、最重要的特质。民营企业出身一无背景二无资源,只有依靠创新,发现其它人没有发现的商机,运用其它人没有想到的资源才有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成就创业梦想。

对于“创新”,中国古代就有阐释。古代所说的“创新”,一为新容貌,二为新心性。清洁容貌,使自己有一个崭新的形象,这是新的最低层次,而“吾日三省”、“发明本心”,则是君子对自己内心更高的要求。能日日新之人,才能内外圆融、人情练达、志存高远,企业莫不如此。

华人集团正如这位大师所倡导的那样,把“标新立异”当作核心价值观,将“创新”二字融入企业品牌,把创新思维深深根植于企业文化之中。创新是企业基于生存、发展、竞争需要的必然选择,主要包括理念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等。

改革开放30多年,最突出的成就之一就是民营经济的大发展。民营企业虽然在很多方面没有国有企业的优势,但是民营企业唯一优势是能与时俱进、根据市场变化不断地创新,哪怕失败,亦无怨无悔。

二、业务创新 两轮驱动

华人集团是一家以科技园区建设与成长型企业金融服务为核心,集科技园区开发及经营、高新技术企业孵化、私募股权投资、证券投资咨询、融资担保及财务顾问等为一体的综合式服务提供商。集团旗下公司除开发经营科技园区、高新技术企业外,还涉及到金融、证券等业务。在整合资源方面,华人集团坚持专业化与规模化原则,在业务领域戮力创新,实现了“实业+金融”两轮驱动。

炎黄集团是中国产业园区的综合服务商,致力于园区的规划、招商、运营;而华人集团定位为中国成长企业金融服务提供商,主要提供金融、资产服务。两集团各有所长,比翼双飞,协同发展。

我们认为,与国外相比较,国内外最大的差异性在于软环境的不同,换言之,就是理念不同。现今中国很多领域硬件设施已达到了国际标准,只是经营理念与国外有很多差异性。国内以审批制为主,国外以注册制为主。对于我国产业园目前发展现状,我们认为主要存在着两大方面的问题:其一,中国有十三亿人口,是人口大国,却是“人才小国”,仍缺乏具有国际化水准的人才群体。其二,目前我国在很多领域仍在遵循传统思维方式,未能从根本上解放思想,与国际接轨。

针对这种现状,在实体产业发展问题上,我们没有选择走传统的建厂办厂的路子,而是根据现实国情和公司发展方向,选择差异化战略,将传统理念与世界潮流相结合,走国际化创新之路。

变换路数,整合资源。华人集团在西安主导投资了一个合资项目,叫西安光谷半导体有限公司。公司充分利用了国有企业完备的工厂、熟练的工人和现成的生产线,加上集团掌握的原有产能1.5―2倍的订单量,华人集团只输入资金、订单、尖端技术和科学管理,综合国有企业原有的资源优势,这家合资公司就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很好地契合了当前国家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的政策大方向。

紧盯市场,与时俱进。随着国家宏观调控等政策的出台,华人集团选准突破市场的平台,进行规模工业地产、科技地产的投资,充分发挥土地资源优势。目前正在建设的有炎黄科技园(中部数谷)、武汉市为侨服务产业园、武汉汽车公园、华中智谷、随州炎帝科技园等几大科技产业园区。

华人集团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正是以超前的眼光遵循“五化”原则,即“国际化”、“前沿化”、“高端化”、“专业化”和“规模化”。企业的能力在于预测与判断未来五至十年经济发展的走势,是否能提前布局,超前把握市场。因此,华人集团在进军工业地产之初便找准定位:不仅做科技企业的早期孵化器,也做企业总部基地。将市场需求与宏观政策紧紧结合起来,借政策东风,引导市场需求,起到“推波助澜”之效。我们相信,现今中国的硬件设施已达到了国际化的标准,只是经营理念与国外有很多的差异性。若中国的产业园区能有效地处理转型,与国际先进管理机制接轨,未来经济还将有6―8倍增长空间。

在华人集团的下属企业中,一半是实业投资与管理,涉及LED、MEMS、可控硅半导体等前沿产业;一半是资本运作和金融服务,包括股权投资、基金管理、融资担保、财务咨询、融资租赁等诸多领域。十年来,集团先后培育发展了总部基地、产业园区、创业投资、投资顾问、典当担保、财务咨询、机构投资者服务、基金管理等业务,系统地形成了成长型企业综合服务产业链,彰显综合服务业务板块的核心优势。从服务企业周期来看,华人集团开创性地根据服务企业所处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提供服务产品。比如,对于尚处于项目阶段的企业,集团着力于提前抓好园区建设,为他们提供办公场所;对于处在发展早期的企业,集团及时跟进,提供创业投资、金融担保等方面的服务;对于进入快速上升期的企业,集团侧重提供股权投资、财务咨询等方面的服务;对于已进入成熟期的企业,集团则提供证券投资咨询、机构投资者服务、并购重组等方面的服务。

作为一名归国华侨,本人非常看好武汉未来的发展潜力。目前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就是中国,而中国机会最大的掘金地就在武汉光谷。华人集团选址光谷,大力发展金融、实体产业,是对市场进行充分调研的结果。我们计划,到2015年建成10个国际化产业园区,让更多的外国友人来武汉学习交流,让国外的华人华侨身为武汉人而骄傲。

三、思想创新 完善管理

华人集团有一家和日本合资的下属企业,叫武汉光谷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在与日方企业的工作接触过程中,我们充分学习、研究了日本百年以上老字号企业的历史及管理体系,尤其对创立于公元578年,迄今已有1431年历史的大阪市寺庙神社建筑企业金刚组进行了认真学习。研究发现,这些企业之所以能代代延续,香火不灭,有两个最重要的因素:重视人才和不断创新。

柯达公司是不创新而堕落的最好例子之一。柯达公司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影像产品及相关服务的生产和供应商,业务遍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员工约8万人。柯达公司一百多年来帮助无数人留住美好回忆、交流重要信息、享受娱乐时光。但是随着数码技术的崛起,柯达公司止步不前,于2012年1月申请破产保护,火灭烟消了。

由此可见,民营企业创新,比较国有企业的创新,其主要的问题不是创新的想法和金点子,而是思想开放,不能拘泥于现有习惯。要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其实绝大多数创新并不是天翻地覆的变革,而是改进改良,小小的变化。这种时候,人们囿于习惯,囿于爱好,并不想打破,不想标新立异,不愿当容易遭攻击的“出头鸟”,更有一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观念在作祟。因此说,创新并不神秘,也不困难,只要改变观念,放开思想,真心想变,就会有源源不断的新思路,新办法,新成果。

很多企业负责人,天天喊口号,天天要创新,真到需要创新时却畏缩不前。可见,创新不能停留在文字和口头上,只能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因此,我们一直提倡:广大员工是企业发展的主力军,是发展战略的执行者,同时是经营成果的共享者。因此,华人集团一直非常重视情感管理模式,把员工队伍培养、管理团队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构建独特的企业文化,打造企业品牌。

为此,我们积极倡导“根据能力给岗位,根据贡献给报酬”,创造性地提出“5123”福利体系,即“五险一金二权二薪三种津贴”,率先在同行业内推行住房公积金制度,以基本薪资和年薪制度为基础,对骨干员工采取期权、股权等两权激励,对全体员工提供工龄、交通、通讯等多项补贴。

目前,集团内部还推行“董事长肯定表扬信”制度,广泛开展树“华人之星”、创“华人之星”、学“华人之星”活动,让实干者及时享受到精神与物质的双重奖励和实惠。

四、视野创新 放眼全球

眼睛盯的范围有多大,开拓的市场就有多大。华人集团作为武汉市乃至湖北省侨资企业的代表,定位于立足武汉,放眼全国,环视全球。

我们参与筹划创立了澳大利亚湖北联谊会以及澳大利亚杰出华商协会。2011年6月13日晚,湖北省政协主席杨松、中国驻悉尼总领事段洁龙亲自参加了澳大利亚湖北联谊会在悉尼举行的成立揭牌仪式。澳大利亚湖北联谊会由旅居澳大利亚,原籍湖北或曾在中国湖北生活、居住、工作的华人华侨以及经常往返于中澳两地的湖北商人、留学生联合发起组成,是澳洲一个冉冉升起的新兴社团,目前有会员近五百人。联谊会旨在联谊乡情、互帮互助、共同发展、协力提高。联谊会在澳洲构建了一个籍贯和文化社区,加强了与中国驻澳洲使领馆及其他华人社团的联系,加强了与全球友好社团和组织的合作。

成立澳洲杰出华商协会是为了让澳洲、中国乃至世界华商有一个交流沟通的平台,充分利用各自资源和信息优势。多年来,协会一直以“华商携手,共创辉煌”为宗旨,致力于为澳洲中资华人企业和华人服务,维护中资和华人企业的正当权益。以两协会为平台,华人集团一直致力于推动中澳两国的友好交流。2011年2月,本人陪同湖北省副省长张通先生赴澳大利亚参加“荆楚文化走澳洲”系列活动。通过一系列的文化、商贸及旅游推介活动,让澳大利亚人民进一步了解湖北,推动了双边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2013年10月,澳大利亚湖北联谊会承办“湖北―悉尼投资贸易推介洽谈会”。湖北省副省长甘荣坤出席会议,见证了湖北省商务厅与澳大利亚湖北联谊会《经贸合作备忘录》的签订及湖北国际合作澳大利亚工作站点的授牌仪式。

2013年,本人受聘为湖北省驻澳大利亚首席商务代表。未来,我们将利用自身及企业、协会的优势,完成好湖北省政府交付的关于加强对外开放、国际合作、国际交流、服务湖北省在澳大利亚企业和个人的任务,加大湖北与澳大利亚之间商务团体的互访交流合作步伐。

2014年是华人集团的国际发展年。利用澳洲两协会的平台,集团制定了跨省以及国际化发展战略。近期,集团已经启动联合日本侨界优秀企业在日本联合组建华人集团的战略计划。另外,集团还在与日本、德国、新加坡等国家的上市公司及高新技术企业洽谈合作,计划将国外环保、能源、生物等领域的高新技术引进国内,同时搭建桥梁将国内的优势技术输往海外。未来,我们还计划在欧洲、美国等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设立分支机构,深入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鼓励“走出去”的战略,最终完成全球化发展格局。

五、制度创新 避免随意

创新是动力,是根本,是灵魂,但要真正落到实处并不容易,关键要建立相关的制度,才能保障永恒创新,避免人为随意性。

在企业创新方面,华人集团积极提供创新的土壤和条件,切实制订措施鼓励团队员工创新。树立创新人人有责的观念。认为创新不仅是管理层的事情,也是每个员工的事情。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每一个员工脑子里都装着“创新”二字,公司才会健康发展。创新的过程中,会遇到失败、挫折,但这些都不可怕,失败的教训与成功的经验同样宝贵。怕就怕死水一潭,了无生机。

建立创新考察制度。在分公司试点推行是否存在“思路不清”、“职责不明”、“效率不高”、“团队不稳”、“效益不多”、“配合不力”、“人员不少”的“七不”思想讨论主题活动。每月一次的业绩考核,不仅考核赚了多少钱,也考察着各单位的创新能力。

设立创新奖励制度。只要是好点子,经论证,可以为企业带来效益,就在公司内部大张旗鼓地进行奖励,进行重奖。在每年一次的“华人之星”评选中,专门设立“最佳创新奖”,用于奖励在工作中主导或创造性地建立健全制度体系;致力于提升内部管控水平,成交显著,在管理、运营、服务创新方面有成功案例和显著业绩;执行能力强,富有开拓精神,能在团队中发挥带头作用的优秀员工。

企业创新发展篇10

(此处有公式或插图)

特征一:普遍以家族企业形态出现。美国企业史学家钱德勒在系统考察了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工业变革后,在《看得见的手》中为“现代企业”下了这样的定义:“由一组支薪的中、高层经理人员所管理的多单位企业即可适当地称为现代企业”,这一定义至今仍被奉为经典。参照钱德勤的研究思路,王宣喻等人的研究显示,我国86%的中小私营企业股权掌握在企业主手中,而实际控制权几乎100%掌握在企业主及其家族手中。以控制权的演变为核心,我国民营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演变与19世纪70年代美国企业的演变大致相同(见表1),区别在于美国家族企业中家族成员的工作基本上是消极性的,而我国家族企业的家族成员不仅控制着高层职位,还控制着很大一部分中层经理职位;企业的实际控制、决策权由家族牢牢控制,外来经理人员很难独立做出决策。

表1民营中小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演变

*

特征二:企业家对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一种观点认为,我国民营中小企业只存在“业主”而没有企业家,只有大企业才有企业家。这种观点可轻易地被卡森和张维迎的研究驳倒。卡森在1982年发表的《企业家:一个经济理论》一书中指出,企业家是“擅长对稀缺资源的协调利用作出明智判断的人”。他强调,一个企业家如果要使自己的判断得到支持,就必须拥有个人财富。张维迎发展了卡森的理论,进一步指出,“当且仅当一个有较高经营能力的个人同时也是资本家时,他才能成为一个企业家”,即没有个人财富的人充当企业家无法取得别人的信任②。此观点可由以下模型表达:

*现代经济学认为,生产要素一般包括劳动、土地、资本和企业家才能;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使科学技术也成为一种极其重要的生产要素。因而,民营中小企业的生产函数为:

Q=f(L,K,E,M,T)

其中,L表示劳动的投入,K为资本的投入,E为生产中土地的投入,M代表企业家才能,而T则代表技术的投入。假设Q不是固定比例生产函数,生产要素是稀缺的,任一种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都会使Q增加;而且任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对民营中小企业的生产都是不可或缺的,因此有:

1.(此处有公式或插图),(此处有公式或插图),(此处有公式或插图),(此处有公式或插图),(此处有公式或插图)

2.当且仅当L=0,K=0,E=0,M=0或T=0时,Q=0

民营中小企业和其他类型的企业一样处于特定的制度环境下,改革开放以来制度因素对民营中小企业的影响尤为明显。设各种制度因素的函数可综合表示为F=f(Z),制度因素对民营中小企业的影响可由(此处有公式或插图)表示,将(此处有公式或插图)展开可得:

(此处有公式或插图)

当制度环境改善时,劳动的投入和使用处于更加有利的环境,使用效率、投入产出比将进一步提高,因而(此处有公式或插图),同理可知(此处有公式或插图),(此处有公式或插图),(此处有公式或插图),(此处有公式或插图);因此(此处有公式或插图)。

求Q对F的二阶导可得:

(此处有公式或插图)

近年来,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表明,制度基础对企业的发展十分重要,制度因素同样是企业生产经营必需的一种生产要素。由生产要素之间的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可知,(此处有公式或插图),(此处有公式或插图),(此处有公式或插图),(此处有公式或插图),(此处有公式或插图),因此(此处有公式或插图)。这说明制度环境的改善会使民营中小企业的生产状况改善,但这种改善的速率将会越来越小。根据以上分析,可用图2表示民营中小企业生产函数与制度因素的关系:Q-Z曲线是一条向上倾斜的曲线((此处有公式或插图)),而且是下凹的((此处有公式或插图))。

(此处有公式或插图)

三、民营中小企业制度创新的战略路径安排

无论在我国还是在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家族式民营中小企业的存在和发展都与一定的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状况、社会文化特征密切相关。家族企业作为现代市场经济中企业生态群体的母体和重要的企业组织形态,其治理结构优劣并存;全盘否定民营中小企业的家族治理模式,就等于了当前我国民营经济的基础,这是不可取的。民营中小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演变有一个特定的历史过程,根据其发展阶段采用相应的治理结构,才能使其生命力不断延伸,而现代企业制度并不适合我国大多数民营中小企业的现实状况。

创新体系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在创新体系中,制度创新以理论创新为前提,但对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具有保障作用。目前我国民营中小企业的制度环境还很不完善,制度环境的改善将使我国民营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得到很大的改善。只有坚持制度创新,积极改善现存体制和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中的各种制约因素,使民营中小企业的创造力和生产力与制度框架在交互作用中不断演进,才能使企业跨上新的发展平台,顺利完成企业形态的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民营中小企业的制度创新应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培育企业家精神。由于企业家的素质决定了我国广大中小民营企业的素质和发展,因而民营中小企业制度创新中最重要的就是企业家自身的创新。企业家创新的途径有三个:第一,加强对企业家的人力资本投资。企业家可以通过系统学习先进的管理知识来提升自己的经营、管理能力,如主动参加培训、进修MBA、自我学习等。第二,坚持“干中学”,不断地用科学的方法归纳总结自己的经验和教训,从实践中体会、感悟企业经营管理之道。第三,适时引进职业经理人。民营中小企业家可在时机成熟时引进职业经理人,给予其一定的资本所有权,自己则保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

企业家精神能对民营中小企业的经营哲学、价值理念产生极大的影响,因而培育企业家精神是民营中小企业制度创新和企业家创新的核心内容。进一步强化企业家的实干精神、创新精神、不屈不挠、逆流而上的精神,对民营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十分重要。

2.进行产权制度创新。众多学者的研究表明,清晰合理的产权制度是企业制度创新的突破口,产权不清会导致人们热衷于瓜分企业而丧失关注企业效率的责任心。我国民营中小企业产权制度创新的重点是:第一,明晰企业产权。明晰民营中小企业产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要在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的框架下逐步实现与公有产权的分离,即创业初期采用集体企业形态的民营中小企业要在科学核算的基础上真正“摘帽”;另一方面是逐步实现企业产权与企业家或家族财产的分离,为引入家族外部投资、鼓励人才以技术和管理才能入股、实现企业形态的进一步转变创造条件。第二,实现产权多元化。封闭式的单一产权结构虽然使民营中小企业保持了高效的激励机制与决策效率,但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其弊端也日渐显现。单一产权使企业家或其家族承担了很高的经营风险,限制了企业的规模,不利于企业实现企业形态的转换,更不利于企业向现代企业转变,而积极引入外部投资,实现产权多元化,是民营中小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第三,实现企业内部产权结构合理化。目前,我国大多数中小民营企业内部产权的“分散”仍局限在家族成员之间,通过在企业内部合理分配股权,吸纳职业经理人和技术骨干的股份并适当送股,进行股权激励,能使其增强主人翁意识;实行员工持股,能使员工获得劳动收入之外的资本收益,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企业家或家族则能在相对股权降低的同时增加股份的绝对份额,从而提高收益的绝对额度。

3.健全企业运行机制。美国学者詹姆斯.柯林斯在其《基业长青》一书中指出,真正优秀的企业不是依赖优秀的企业家,而是依靠让企业家、经理人各司其职的企业运行机制;健全的企业运行机制,能使中小民营企业更换数代企业家而经久不衰。健全机制有两方面内容,一方面要健全企业内部运行机制,通过董事会、职代会、监事会等机构强化对企业家的约束,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并健立一整套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企业管理机制,如财务机制、技术创新机制、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等;另一方面要健全企业外部约束机制,包括产品市场、要素市场、资本市场等,加强对企业的约束。有效的市场机制能迅速反映企业任何合理或不合理的行为,并对企业进行“纠错”,增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4.改善企业经营的外部制度环境。政府应积极采取措施为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消除外部制度障碍。第一,实行公平的行业准入政策。目前,我国正逐步取消各种外资准入限制和壁垒,逐步对外资开放外贸、金融、保险、证券、电信等服务业领域,在向外资开放这些领域的同时,也应向中小民营企业开放,除了关系国家安全和必须由国家垄断的行业以外,其他行业都应允许民营中小企业进入。第二,减轻民营中小企业的税费负担。一方面,各级政府应该规范对民营中小企业的收费,对于有关的收费科目要进行清理和规范,调整不公平的收费政策,坚决禁止不合理收费。另一方面,凡是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可以享受的各项税费减免政策,民营中小企业也应当享受。对国家鼓励民间资本投资的项目,可以让民营中小企业在固定资产折旧、新产品开发费用计入成本、基础设施配套费减免、土地租用费付款和用地价格等方面享受到相应的优惠。第三,改善民营中小企业外部融资环境。社会信用建设是改善民营中小企业外部融资环境的前提,要建立完善的企业信用评估体系和企业信用调查体系,通过社会评价力量对各民营中小企业的信用能力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推进企业外生性信用建设;健全企业的财务制度和审计制度,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和管理,不断进行科技开发和创新,以提高企业的信用能力,推进企业的内生性信用建设。此外,发展中小金融机构、改善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对民营中小企业的服务、设立为民营中小企业服务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可以显著改善民营中小企业的外部间接融资环境,而尽快建成二板市场、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基金将会大大改善民营中小企业的外部直接融资环境。

(此处有公式或插图)

简化对民营中小企业企业家能力的分析,可建立企业家才能模型:E=f(K,M),其中K表示个人财富,M表示经营能力。

显而易见,*(此处有公式或插图),即企业家才能与个人财富、经营能力成正比。在图1中,只有处于Ⅱ中的企业家,即既有较强经营能力,又有较多个人财富的企业家,才是卡森和张维迎意义上的企业家。

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历程其实就是民营企业家不断奋斗的历程。民营企业家一手创办企业,并使其不断发展壮大,是企业的灵魂,在企业中有绝对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民营企业家的素质是中小民营企业发展最重要的前提条件,其自身的才能、人际关系、信誉等也是企业极其重要的资源。

特征三:企业产权单一或产权不清。产权单一体现在民营中小企业家族持股比例很高,而且往往不愿意接受外界的参股投资,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高度统一,“委托一”问题几乎不存在。产权不清则体现在共有式的产权使家庭成员之间或合伙人之间财产关系不明确。由于业主制或合伙制企业不具备法人资格,企业的财产就是业主的财产,业主对企业承担无限连带责任,根本谈不上法人财产问题。另外,我国许多创立较早的中小民营企业在创立之初往往注册为集体企业,而在政策环境改善后纷纷“摘帽”,又常常陷入产权归属之争,影响了自身的发展壮大。

特征四:治理结构优劣并存。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中小企业经受了更大的生存压力,民营企业家也担负了更多来自家族和自身的压力,因而我国民营中小企业在治理结构上比国有企业更具优势(不同类型企业治理结构的比较见表2)。由于企业的财产和企业家的个人财产紧密相关,民营中小企业的激励机制也十分完善。但是,由于缺乏职业经理人,民营中小企业在人才、外部融资、企业目标等方面的劣势比较明显;企业的管理缺乏制度化、规范化的程序,管理和决策有较大的随意性;大多数民营企业家习惯于自己管理、自行决策,因而很难与中层经理及员工平等地交流和沟通。

特征五:企业发展受到诸多外部约束。一是行业准入障碍。行业准入政策在不同经济类型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这使得民营中小企业在选择行业时受到了很大限制。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国中小民营企业在行业准入方面处于次国民待遇地位,实际准入的行业不仅少于国有、集体企业,还少于外资企业。二是不合理的税费负担。由于存在着大量不规范的收费与社会负担,我国民营中小企业的实际负担很重,大部分民营中小企业要应付30多个部门,上缴50种税费,其中大部分是各种项目收费。三是外部融资障碍。长期以来,我国民营中小企业的资金50%至60%靠内部融资,自有资金比重过大。近几年来,我国资本市场已经形成了股票类、贷款类、债券类、基金类、项目融资类、财政支持类六大融资方式,但除了短期信贷以外,其它融资渠道对民营中小企业的开放度都很低。间接融资方面,我国企业信用建设一直落后于经济和企业规模的发展,民营中小企业也存在普遍不注重信用建设的问题;国有商业银行存在严重的体制弊端,与民间投资发展相配套的中小金融机构尚未获得发展。直接融资方面,由于主板证券市场的进入门坎太高,二板市场久久呼之不出,风险投资基金欠发达,使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的外部直接融资更加困难。

表2不同类型企业治理结构的比较

企业创新发展篇11

作者简历:李明(1963-),男,辽宁海城人,鞍山铁塔制造总厂党委书记,政工师。(辽宁?鞍山?114042)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4-0067-012011年是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公司正式扬帆起航之年,也是各项工作都取得长足进步与发展的一年。在2012年集团公司年度工作会议上董事长杨继学明确指出:要攻坚克难,以创新的思维加大改革步伐,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按照集团公司“做强做优,世界一流”的发展战略和实现今年“两保一冲刺”奋斗目标的工作部署和要求,作为集团下属的装备企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和企业内部条件,要求一定要在管理创新上下苦功夫,要认真剖析企业管理上存在的深层次问题,有针对性地创新管理模式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在未来的发展历程中取得更大的进步。管理创新永远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回顾鞍山塔厂几年来的艰苦创业历程,我们曾为自己取得的一点点成绩而欣慰,同时更深感企业今后发展的任务艰巨、责任重大。现实要求我们不得不冷静下来认真思考。因为虽然几年来企业在极度困难的情况下有了一定的好转和进步,但对照同行业先进单位相比,我们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除了有体制机制上的弊端、历史遗留问题多、包袱重等客观因素外,更是干部员工的思想观念、工作能力和工作作风上的差距。集团公司今年提出“全面保增长,全力保稳定,冲刺五百强”的工作目标,既是实现集团公司“做强做优、世界一流”的重要基础,也是对集团公司全体干部员工提出的奋发图强、敢于争先的新要求。对此,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要对照先进找差距,向先进企业学习,不断地进行自我改进、自我完善和创新。

几年来,鞍山塔厂在上级领导的亲切关怀和全力支持帮助下,经过全厂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企业的总体状况发生了很大改观,干部员工对企业今后的发展增强了信心。一是三年累计投入1500多万元进行设备更新改造,目前已经具备年产铁塔6万吨以上的生产能力;二是通过梳理优化生产流程,单月产量创出7000吨的历史新高,质量稳定、供货及时,较好地履行了对用户的承诺。新成立的“客户服务中心”竭诚为工程提供良好的售后服务,得到了广大用户的高度认可,企业的市场信誉有了较大幅度提升;三是通过加强内部管理,生产成本和管理费用得到有效控制,经济效益及职工收入水平明显提高;四是高度重视队伍稳定工作,真心实意为职工办好事、解难事,职工的认同感、归属感进一步增强。各项管理工作都在原有的基础上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但经过冷静思考,虽然几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绝不是企业已经具备能够稳步发展的条件,除了市场很大的不确定因素外,与同行业先进企业相比我们的各项基础工作、依法规范管理水平、员工的思想观念、责任意识、效益意识、争先创新意识等方面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企业就不可能实现长期稳步发展。

一、企业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员工的思想观念亟需转变。由于受体制机制和长期传统思维的束缚,部分职工的思想观念依然陈旧,吃“大锅饭”、老大自居、不思进取以及等、靠、要的思想还比较严重,效益意识、服务意识和大局观念需要进一步提高。

二是市场竞争力不强。其一,随着市场需求的逐步萎缩,市场竞争将日益激烈。而鞍山塔厂由于包袱沉重、设备设施依然陈旧、生产成本相对高、职工年龄老化及思想观念跟不上市场经济要求等种种原因,企业的综合实力已经由过去辉煌时期的“老大”逐步跌至目前的二流水平。其二,市场意识、服务意识不强,缺乏市场竞争能力,市场开发的难度越来越大。

三是企业负担依然沉重,员工年龄老化严重,设备设施陈旧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总数1900人的离退休人员(含集体)每年要担负统筹外开支和退养人员工资及相关费用1100多万元;5600万元的银行贷款每年需要支付利息300万元;每年支付土地使用税500万元。总计负担为每年1900万。塔厂在岗全民职工平均年龄50周岁,明显老化;大专以上学历(含后续学历)仅153人,占职工总数的13%;技术工人和某些关键技术岗位断档,后备人才储备不足,制约着企业进一步发展。虽经近三年已经投入1500多万元进行了设备更新及基础设施修复,但根本问题仍没能解决,隐患依然存在。

四是管理比较粗放,责任落实不得力,工作流程不够顺畅。经过三年来的经济责任制目标考核体系建设,企业精细化管理初见成效,管理水平也有了明显提升。但受现行体制、机制和传统思维观念的影响,制度不完善、程序不明晰、标准不统一、执行力层层衰减等问题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制约企业管理效能、效率的提高。

五是安全生产的基础工作和全员安全意识不牢固。通过大力整治安全生产作业环境、治理安全隐患、更新维护生产设备、抓清洁生产、搞安全培训,使我厂安全生产工作有了新起色。但要确保长治久安,还需要在建立长效机制上下功夫,特别要在反习惯性违章、排查安全隐患、建设应急体系、加强环保等方面下苦功夫,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强化基础管理,同时教育全员牢固树立安全责任意识。

企业创新发展篇12

(2)问题分析:三个和尚需要坐在一起好好讨论以下几个问题,理顺一下关系:

①三个和尚为什么要来到这座破庙?回答:和尚嘛,无非是念经修行,图个山里清净,力争在佛道上有所发展有所悟;当然还得吃上饭,喝上水,要生存,这是最起码的要求。②寺庙里现在有啥资源可以利用呢?回答:除了泥菩萨,应该还有和尚生存的几样必需品:几分薄地,以饱肚皮;几本经书,修行念佛;山下一口井,山上一个大水桶等等。③要完成生存与修行的最终目的,需要做些什么呢?回答:念经,种地,做饭,挑水。

(3)解决和创新:和尚究竟是和尚,六根清净,他们的要求和目标很同质,应该可以很好地整合,应该可以更好地利用寺庙里有限的资源。

①三个和尚要将自己的目标做分析、分层、整合。最高的目标的自然是修行发展;最低的目标自然是生存活命。要修行好,就得吃饱,如何吃饱呢?种好菜,做好饭,这两个工作无疑都需要水的参与。挑水的工作很重要。②目标分析完了,就需要分配工作。三个和尚初步决定:三个人轮流做饭,挑水,一起种菜,一起念经。

(4)理论拓展:上面的故事和分析中,可以看出,和尚们之所以弄得连水都没得喝,很大的一个原因在于,他们对自己的目标没有明确,各行其是,没有想到合作对他们生存和修行的重要性,也没有好好想想他们三个所面临的是一个怎么样的寺庙、怎么样的环境。

在企业管理中,经营者也常常面临着这样的问题,不论是新进入市场的企业,还是致力于拓展自己经营领域的发展中的企业,都需要一种新的有效的发展思路指导企业的前进,而这些工作都得仰仗战略创新。

战略创新就是一种能力,就如管理大师哈默尔所说,战略创新是一种分析和重构企业和行业现有的资源配置方式为顾客创造新价值以及为所有股东创造新财富的方法的能力。战略创新也是新进入厂商在面对巨大的资源劣势时赢得成功,以及现有厂商继续获得成功的唯一途径。

战略创新的核心问题是重新确定企业的经营目标。企业确定的经营目标会决定企业如何确定自己的顾客、竞争对手、竞争实力,也会决定企业对关键性成功因素的看法,并最终决定企业的竞争策略,成功的战略创新者会采用与所有竞争对手完全不同的竞争策略和经营目标。

2组织创新

(1)寓言故事:三个和尚初步分了工,开始几天还能相安无事,可是没过多久,又回到了没有水喝的日子,直接原因是,胖和尚把水挑上来后,就一个人占着水桶,小和尚要喝水,他不让,说这是他挑的水,凭什么让别人喝,小和尚说:你打的水你自己喝,可那桶得给我啊,我自己挑水。胖和尚不给,因为他的水还没有喝完。三个和尚开始抢水桶,菜也没得种了,饭也是有一顿没一顿,日子过得比较烦。

(2)问题分析:三个和尚对目标都统一了认识,初步划分了各自的工作,但事实证明这样的组合效果很有限。问题在于:三者认识上的统一不等于行动上会统一。和尚有三个,井只有一个,水桶就一个,资源很有限,和尚又要经常喝水,这决定了三个和尚只有合作才有出路,可是他们谁也不服谁。论修行,三者都是入道尚浅;论年龄,虽说有大有小,可也都是佛门弟子;连脑袋都是一样“聪明绝顶”。而且原本的分工就不合理,小和尚体质弱却要承担和另两个和尚一样的挑水活;大和尚种菜还行,可是颠勺的功夫有点让人郁闷;胖和尚干得多,吃得更多。资源分配,劳动强度,劳动所得都不太合理。这样的寺庙怎么能撑下去呢?

(3)解决和创新:针对权威性不够,协调性差的问题,三个和尚决定“空降”一名领导,请老方丈出山,一个寺庙没有方丈,也确实说不过去。老方丈德高望重,知识广博,三个和尚都心悦诚服,愿意在老方丈的领导下,共同为了寺庙的存续和发展,为了自己能修成正果,也为了共同的如来佛祖,决定不计前嫌,再次合作。方丈掌管和分配寺庙所有东西,包括寺门钥匙。分工如下:小和尚力气小,可是做菜很好,让他专门负责做菜;胖和尚力气大,专门挑水,饭量可以加倍;大和尚贫农出身,让他负责种地;四个和尚轮流负责日常打扫事务,晚上由老方丈给三个和尚讲佛论禅。

(4)理论拓展:三个和尚无组织也无纪律,寺庙的问题惊人。起初商量好的分工为什么实行不下去呢?先不用说分工是否是合理,领导的缺位就是一个很大的原因。领导是组织结构中的一员,在协调统一,指挥监督方面的作用不可或缺。组织创新需要领导的支持和参与。但三个和尚的矛盾也不是仅仅靠一个老方丈坐镇就可以解决,还需要和尚们在分工和具体的职责上明确各自的角色。

在企业中,也是同样,战略已经改变的组织需要创新,以实现更加合理的资源配置方式。

组织创新是企业组织形式的变革和发展,通常意味着企业组织结构的变革以及相应的管理方式变化。然而从更深的层次上看,组织创新意味着企业资源的重组,因而这里的组织创新涵盖了组织治理、结构、流程等多个方面。组织创新应当以打破部门壁垒,促进资源积聚和杠杆效应的扩大,从而更有效地进行持续的价值创新为目标。

组织创新也是组织所进行的一项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变革过程。

3制度创新

(1)寓言故事:目标明确了,领导到位了,工作也分了,新的寺庙算是运转起来了,可是问题又出现了,老方丈发现最近的菜越来越蔫了,饭也有时不太熟,喝的水有时也不够了,后勤搞砸了,晚上念经都没神气了。

(2)问题分析:三个和尚都指责对方有过错。种地,挑水,烧饭,一环接着一环,任何一个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到其他两个任务的完成,最终还影响到寺庙的核心工作和战略中心:念经。小和尚说:胖和尚打的水不够烧饭。胖和尚说:饭都吃不饱,怎么挑水啊,再说你也没告诉我挑多少啊。大和尚则埋怨:菜蔫了不怪我哦,本来水就不多,烧饭就用去大半,我怎么浇菜啊。

这些问题都涉及到资源和分配,老方丈开始沉思了:怎么样才能分水均匀,水量充足,饭量合适呢?

(3)解决和创新:方丈需要引入工作分析与规范制度和相应的激励机制,具体可以这样做:小和尚与老方丈一起,测算做一顿饭需要的水量,做两道菜需要多少水量,并让胖和尚这个饭资源的最大消耗者空腹半天后进食,测算他的最大食量;之后大和尚和老方丈经验分析,交换意见,一致认为种菜的用水为一天4桶;这样一算,胖和尚一天要挑6桶水,胖和尚有意见了,“凭啥我一个人累死累活的啊,半点好处没有”。(假设和尚有“经济人”的思考)方丈深知胖和尚的重要性,他负责的挑水是寺庙整个良性运行的基础。老方丈灵机一动,决定采用一个小小的激励措施。胖和尚随是大块头但没有大智慧,晚上例行的佛禅课经常因为背不出经书而被方丈罚站。老方丈对他说:这样吧,以后你挑满6桶水后,每多挑一桶,可以抵消一次罚站,由我亲自记录。胖和尚不傻,满口答应。

(4)理论拓展:和尚挑水都会碰到寺规(制度)的问题,可见制度的重要性了。企业的发展需要充分合理地配置其内部资源,充分调动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的积极性,发挥其创造性,而做到这一点,需要科学的制度安排。

制度创新是实现企业制度的变革,通过调整和优化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三者之间的关系,使各个方面的权利和利益得到充分的体现,不断调整企业的组织结构,修正完善企业内部的各种规章制度,使企业内部各种资源合理配置,发挥最大限度的效能。当今意义上的企业制度创新主要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它是企业产权制度(企业所有者对企业的权利和责任)、经营制度(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包括目标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等)、分配制度(企业内部资源如材料,资金,设备,劳动力等的取得和使用的规定)的综合创新。

4文化创新

(1)寓言故事:自从老方丈对寺庙的规章制度进行大规模整改之后,寺庙的生活一直都还平静。但有一天,小和尚突发高烧,需要休息,没有人做饭。老和尚让大和尚去做饭,大和尚却说:庙里的规矩没让我做饭啊,而且我做饭很差,您找胖师兄吧。胖和尚却说:怎么让我做饭啊,我挑水一天,我容易吗我。最后,方丈没法子,只好自己动手,烧了一盘茄子。

(2)问题分析:人生在世,难免伤病,和尚也不例外。寺庙的人力资源有限,缺了哪个都麻烦。虽然分工明确了,大家做事也算循规蹈矩,可是一到有人有点伤病,不能完成既定任务了,寺庙的日子就不好过了。老方丈明白寺庙缺少一样东西,缺一样把几个和尚串在一起的东西。一个人哪能不有点病什么的啊,如果他们能互相体谅,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为了寺庙,为了修行大业,不怕苦不怕累多好啊!哎!

(3)解决与创新:老方丈要的东西,是能让四个人紧紧团结在一起,拧成一股绳的东西。那就是他们的“寺庙文化”,属于他们自己的文化。虽然工作制度和极力机制让几个人各司其职,不敢怠慢,可那毕竟只是硬绑绑的规定,制度只能守住底线,有时需要他们为寺庙做出牺牲和奉献。

方丈决定来一次“文化节”,增强几个人的归属感,增加他们的信任与了解。主要的活动有:打坐竞赛,菜肴品尝和评比大赛,寺庙形象大使评比,道德之星表彰大会,工作经验交流会,方丈《六祖坛经》讲座,寺庙口号会……

一系列活动下来,几个和尚对寺庙了解多了,互相也更了解了,小和尚向胖和尚讨教摔跤,胖和尚希望大和尚教他棍法,大和尚要小和尚教他炒菜,大家都互相学习,互助互爱。而寺庙的口号定为:团结,勤奋,求佛,创新。

自此后,整个寺庙其乐融融,平静而有序。

(4)理论拓展:一个寺庙要有自己的文化,一个企业更需要自己的文化,有人说,战略加文化等于卓越。企业文化一般是指企业内部共有的基本价值观念和一系列行为准则,其实质是企业内部的价值观,企业文化对于其员工行为有着重要影响。为了形成支持持续价值创新、战略创新的组织氛围并影响员工行为,企业需要通过文化创新使人们重新认识环境,认识企业,更好地把握和创造变革,同时有利于资源整合方式和价值创造系统的不断更新。

文化创新就是改进企业文化管理方式,将文化管理与企业的物质精神环境相结合,通过一系列的文化管理活动,培养和发展新的合适的企业文化。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文化创新的新趋势有以下几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