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的价值合集12篇

时间:2023-06-11 08:12:55

多元文化的价值

多元文化的价值篇1

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29(C)-0068-02

一、多元文化价值的涵义

据不完全统计,文化概念的界定已有一百多种,不同的学科对其有着不同的定义,以哲学和社会学的定义比较深刻和权威。哲学认为,文化是由人类智慧外化,劳动实践创造出来的一切成果,其中积极的成果就是文明。社会学认为,文化是人类的生活方式和存在方式。如果把这两种解释合二为一,文化的界定就很有概括性和完整性。

基于这样的宏观把握,我们认为,多元文化中的文化是指:一定区域、社会、群体中的人的全部生活方式。由于这种生活方式是建立在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信仰、艺术审美、法律观念、思维方式、风俗和行为习惯之上,其中共同的核心价值观是文化的主导部分,因此,文化与价值密不可分,被称之为文化价值。一个群体有了共同的核心价值观,即有了共同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判断标准,就有了这个群体中个体成员所普遍认同的生活追求和生活方式,从而就形成了该群体的文化。一旦一种文化形成,也就意味着具有一定意义的某种群体(比如:民族、阶级)的正式诞生,群体就是由共同的价值为核心的文化而凝聚起来的个体组合,由于他们的价值观趋向一致而形成了共同的生活方式,反过来又强化了该文化的相对独立性和个性。

文化与价值观须臾不离,是相同层次上的概念,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文化存在,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要素和主导力量。“文化是一个社会或社会群体所共同具有的价值观、信仰和意义体系”[1]文化是一种价值文化,是以价值为核心内容的文化,而价值必定是文化形成的导向力量和文化的内在固定要素。因此,文化与价值可以并列使用,即文化价值。由于价值是一种主体性现象,有什么样的价值主体就有什么样的价值取向和价值标准,所以,不同的民族、群体、阶层、阶级都有自己的独特文化,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这就形成了文化的多元性。文化是多元的,文化的多元性是文化自身固有的属性。故而,文化价值又可以称之为多元文化价值或多元文化。

多元文化可以从不同的历史时期做出界定,即从历时态界定,也要从地域性视角做出界定,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地理解多元文化的内涵。就历时态而言,不同的历史时期,尤其是在不同性质社会形态中,有着不同的主流文化和主导性文化。在奴隶社会时期,有把人当做是会说话的工具的文化价值观念,形成了奴隶社会的文化特色。同样,在资本主义社会,文化以资本为价值轴心,形成了资本文化,即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就是以资本为价值取向的观念体系,功利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都是资本文化价值的表现形式,同时还并存着社会主义、社群主义等各种非主导性文化价值。

就地域性而言,在同一地域内就存在着不同的文化,因为同一地域内存在着不同的社会群体,他们在该地域内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对生产资料和社会资源的占有关系不同,他们的价值观也就不同,文化也就各不一致。

尤其在社会转型期,新的主流价值观和大众文化观尚未确立,各种思潮又异常活跃,导致价值观在各种文化的交织、碰撞、融合、创新中不断地嬗变着。多元化的、异质性的、多样性的文化价值格局是社会转型期的突出特色。

二、多元文化价值的基本特征

依据以上定义,多元文化价值呈现以下特征:

第一,多元文化的核心特征就是文化的多样性及其所含价值的异质性和多元性。

首先,社会生活的本土性导致了文化的多样性。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是人们的生活决定意识,而不是意识决定生活。多元文化源于生活实践的地域本土性,不同地域的人由于自然环境、社会组织、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信仰等的不同,形成了不同民族、不同群体、不同阶级、不同阶层的各自不同的文化,导致了文化的多样性。其次,文化及其所含价值的专属性导致了文化的多样性和异质性。文化是一个社会组群、团体、群体所共同具有的价值观、信仰和意义体系,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要素。由于价值是主体性现象,归某一群体、阶级、阶层所专有,作为价值判断、价值取向、价值评价标准体系的价值观也具有了专属性。各种文化之所以相互区别,是由于各种文化都有自己专有的价值和价值观,这就是文化的质。文化之所以是多元的,就是由于文化之间的异质性。再次,文化的历史性也导致了文化的多元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征,不同时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产生出了不同文化价值,这种不同的文化及其内含着的价值观念,作为一种意识形式,具有相对独立性,并非完全随着社会形态的跃迁而亦步亦趋。在同一社会形态中或在同一历史时期,会同时存在着多种文化形态。尤其在社会转型期,不同的利益集团或群体,各自都有自己的价值判断和价值诉求。各种价值交错并呈现出流动性,将传统打散,将保守击溃。人们的思想与各种动态着的价值相碰撞,期间价值趋向一致或近乎一致的个体逐步走近,而形成诸多的价值共同体。拥有这些共同价值的人们,对事物和社会现象采取共同的态度、形成了自己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他们就造就了自己的文化。有诸多的价值共同体,就有诸多的文化表现,各种文化呈现出来,丰富多样,即形成了多元文化价值的态势。

第二,多元文化价值在一元主导多元交织、碰撞、冲突、融合中并存。文化价值的多元性应该以兼容并包的态度承认多种文化的共存,并且在相互对话与交流中不断发展。多元文化之间不是一种完全天然对立的关系,例如,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就不应该是敌对关系,而是一种互补关系。文化价值的异质性,又使得多元文化的价值取向不可能达成完全一致,有时会发生冲突。但是,没有这种冲突,就没有它们之间的互补、融合与发展。不能单纯以对立思维来审视多元文化价值的客观性事实,还应该以同一的思维来认可多元文化价值并存的合理性。同一并非大一统,唯我独尊,排除异己,而是要照顾到各自存在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达到一种融合,在核心文化价值中保留多元文化价值的参与、对话和互补。

世界本来就是一个五彩纷呈的绚烂花园,是一个多元文化价值的对立统一王国。多元文化价值的存在,意味着既不是一种文化价值吃掉另一种文化价值,否则就是文化独裁,是一种文化霸权主义;也不是失去主导文化价值的多元文化,否则就是文化价值相对主义。文化霸权主义唯我独尊、排除异己,实际上窒息了自己的生命力。任何一种文化价值,都应该有着开放与包容的心态,在多元文化价值中汲取自己的营养,壮大发展自己。

第三,代表着世界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多元文化是历史的潮流,是信息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加快了信息和观念的交流与传播。同时,经济全球化加速推进了国际间的社会经济交往,也促进了文化的跨国流动。这种带有各国或各民族特色的文化,既相并存,又各自呈现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价值观和生活诉求,形成了多元文化价值的历史发展趋势。

多元文化是人类智慧进步的必然要求。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罗杰・基辛指出:“文化的歧异多端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人类资源。一旦去除了文化的差异,出现一个一致的世界文化――虽然若干政治整合的问题得以解决――就可能会剥夺人类一切智慧和理想的源泉,以及充满分歧与选择的各种可能性。演化性适应的重要秘诀之一就是多样性……去除了人类的多样性可能到最后会付出持续的意想不到的代价。”[2]人类的智慧是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中闪现灵光的,单一文化没有激发智慧和创造灵感的因子,只能导致愚昧和固步自封。中国封建专制文化曾经导致中国数千年的愚昧和落后,教训可谓深刻。专制的、单一的文化价值观念只能禁锢人们的头脑,封闭人们的思维,消磨人的理性,最终导致一个民族的愚昧与落后。

作者单位:李世忠 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刘洪文 山东日照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简介:李世忠(1966― ),男,汉族,山东淄博人,获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讲师。主要致力于哲学原理、道德哲学的研究;刘洪文(1969― ),男,汉族,山东诸城人,2004年获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学硕士学位,现任教于山东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哲学。

多元文化的价值篇2

一个作文的题目,如果限得太死,甚至只指向唯一的选择,就会扼杀学生写作的自由,限制学生展现个性的空间。因此,要想学生写的作文是灵动的,作文的题目就应体现多元的价值追求。

首先,高考的作文题目应体现多元的价值观。高考作文的方向影响着教师的教学。2002年的全国高考的作文题目,面对“诚信”这一话题,你还敢选择“健康”、“美貌”、“机敏”、“才学”、“金钱”、“荣誉”吗?你别无选择。2008年四川省高考作文题目:坚强,只能写“我”要坚强。也就是说,这些高考的题目就是要学生只能迎合命题者的意图,于是说假话、空话、套话就成了一种风气。

其次,平时的作文训练题目也应朝价值观多元化的方向迈进。命题应尽量贴近学生的成长经历,尽量避免命题对学生思维认识的诸多限制,要体现开放性的原则,力崇多元化。如我根据学生对成绩的排名很敏感这点,抛出一条消息:山西高考成绩只通知考生本人,各级招生考试机构不得向除考生本人外的任何机构和个人提供高考考生成绩信息,高考分数成隐私这一事。让学生评论其利与弊。如,我还给学生提供这样的情景:美国一对夫妇叫医生替他们不能自理的9岁的女儿注射一种永远不会长高的药剂,目的是为了方便照顾她。然后让学生各抒己见,争论这对夫妇有没有权利去剥夺女儿生长的权利。不定题目,不限思路,不限主题,而是定场景,这样的作文模式也许更能调动学生的生活阅历和情感积累,有利于学生抒写真情实感,张扬个性。因此,有关作文题目的设置研究应当成为作文教学研究的重要一环。

二、给学生松绑,认可并鼓励学生有多元的价值取向,并引导学生的思考走向深刻

虽然有些学生能关注时代,结合社会现实立意,但也还只是停留在对一些社会问题的列举层面,看问题简单又僵化,缺乏对生活的深层思考和感悟,不能轻易形成自己的独立的看法,很少能够进行深度的分析。

如我市将要举行以改革开放为主题的作文比赛,在语文课堂上,我让学生即席演讲。有的学生赞美了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而有的学生却抨击了社会上的种种弊端,这时,我没有因为学生不唱赞歌而冠以他们思想不健康的帽子,而是倡导学生说真话,抒真情。

当然,作为教师,认可并鼓励学生有多元化的价值取向,还要引导学生的思考走向深刻,这样才会少一份偏颇,少一份冲动。我的做法是根据学生由浅到深的认知过程,选用一些新闻事件或发生在身边的事件,让学生通过上网和阅读报纸,遵循从参考别人的评论到同学共同聊再到形成自己思考的三步曲的梯度训练过程。随着时间的迁移,学生会慢慢形成自己的见解,而且看问题也会更客观深刻。

第一步,教师可以提供观点及理由给学生,并教学生多角度思考的方向。如根据“张磊承诺将向耶鲁大学管理学院捐赠888.8888万美元”这则新闻。教师提供以下的思路给学生:(1)指责张磊为“新派汉奸,忘本”(道德层面);(2)批评他炒作(利益的层面);(3)中国人向耶鲁捐款是一种鞭策,中国教育界应反省(教育层面);(4)张磊支配自己的正当收入,无可厚非(捐款自愿的层面);(5)别把向耶鲁捐款搞成爱不爱国事件,捐款是一种荣耀(捐款无国界的层面)。从而让学生明白原来一件是可以有这么多种看法的,让学生认识到这个世界是多元化的。

第二步,让学生以自由聊的方式畅谈对事件的看法。例如,针对班上有男生模仿谢霆锋等明星戴耳环一事,叫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有学生认为谢霆锋戴耳环照片很酷;有的学生认为明星戴耳环是“为了吸引大众的眼球,为了出名;有的学生认为当今社会是多元化社会,我们包容非主流时尚流行的东西;有的学生觉得对流行的东西不要盲目跟风,要理性思考,明辨是非,对流行的东西不能趋之若鹜,应树立健康的审美观,追求应符合学生的身份,学生的服饰应是自然、简朴、健康、青春,崇尚自然,不要刻意去装扮,穿着不应走在潮流的前沿。通过聊一聊这种自由开放的方式,让学生思想自由,言论自由,学生才敢想,敢说,才会有多元化价值观滋生的土壤。

第三步,教师让学生说出对事件的个人看法及说出理由。比如,对长江大学文理学院何东旭、陈及时、方招等勇救落水儿童事件,让学生自己说出自己的个人看法及说出理由。有人赞美他们用青春传承了见义勇为的精神,用无畏谱写了一曲英雄的赞歌;有人认为精神上的超越永远比价值可贵。学生思考问题也呈现了价值多元化的趋势,看问题也开始走出僵化和简单的怪圈,少一份偏颇,多一份深刻,多一份成熟。

三、教师要与时俱进,转变观念,体现评价的多元化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

面对这样一个多元化的时代,作为语文教师,要深入思考并不断地适应社会。作文教学应体现多元的价值追求,首先要使所选的作文题目呈现审美的多元化,接着是创设一个允许学生作文的立意呈现多元化的宽松情景,最后在作文评价的具体操作中,应体现评价的多元化价值标准。这样,在作文教学中,学生才有“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激情和洒脱,我们的作文教学才能呈现“百家争鸣”局面,才紧跟多元和谐共存的趋势。

多元文化的价值篇3

“如果说北京奥运会是史诗巨著,广州亚运会就是风俗画册。”智立方集团CEO杨石头说。众多业内资深人士的看法亦表明,中国的体育营销走到了十字路口:过于强调竞技成绩的“金牌营销”将逐步让位,体育文化的多元化价值挖掘正成为众多公司的新命题。

赞助商的账单

据广州亚组委公布的数据,本届亚运会募集到的赞助金额超过人民币30亿元,是多哈亚运会的5倍,釜山亚运会的3.5倍。但是,与北京奥运会跨国赞助企业云集不同,广州亚运会的合作伙伴、赞助商及供应商中,国资背景企业及广东本土企业居多,尤其是后者唱起了主角。如7家高级合作伙伴中有广汽集团与王老吉两家;6家合作伙伴中有TCL和网易两家。而5家赞助商中,广东企业有4家;7家独家供应商中,广东企业有5家;27家供应商中,广东企业也占了14家。

还有不少广东企业以“捐赠”名义,搭上亚运的营销顺风车。如广州绿动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借向亚组委捐赠价值上百万元的净烟产品之机,让其产品直接进入亚运会各个场馆和运动员的房间。

但可口可乐、耐克、阿迪达斯等体育赛事赞助的常客,一概不见踪影。

广州亚组委市场开发部综合处处长余小波道出其中原委:亚组委市场开发部也早早向一系列热心体育营销的国际品牌企业发出了邀请,但金融危机让这些企业犹豫不前。

但他否认广州亚运会赞助面临“广东本土化”尴尬。他说,随着金融危机冲击逐渐缓和,不少企业又流露出参与的兴趣,不过,由于亚运会各级别的合作伙伴和赞助商都有具体名额限制,名额满了,想进也进不来。

广州亚运会官方网站显示,此次设定的赞助商体系,从高级合作伙伴到普通供应商共分为5个级别,据了解赞助门槛分别为3000万美元、2000万美元、1000万美元和500万美元。

在体育营销业界看来,一个大洲内各国参加的亚运会,赞助费用标准已经接近影响覆盖全球的奥运会了。除广汽集团投下人民币6亿元外,三星电子、361度等企业赞助费也都在2亿元以上。

但很显然,精明的赞助企业也各有盘算。

亚运会合作伙伴TCL集团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他们开拓海外市场的进展一直不太顺畅,而亚洲市场向来是TCL海外自有品牌最重要的阵地,赞助亚运是他们在区域内各国提升品牌价值、拉动销售的好机会。

以菲律宾市场为例。2009年5月,TCL利用亚运合作伙伴身份在当地举行的“亚洲之路”推广活动,当月彩电等产品销售额超过了2008年全年在该国市场的业绩,6月份的销售又比5月份提高了近20%。

加速实现国际化,也是很多广东本土企业赞助亚运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向亚运场馆提供王老吉凉茶和昆仑山矿泉水的加多宝集团一位负责人坦言,东南亚是全球最大的华人聚集地,王老吉凉茶在这些国家和地区有很好的市场基础,借助亚运会营销平台,将会让更多亚洲尤其是东南亚国家的消费者认识王老吉。

韩国三星电子的目标却直指以广州为中心的华南市场。此次三星亚运赞助权益涵盖了通信、视听、数码、家电全领域,它的野心是每一个赞助商品类别上,在华南区的市场份额至少能增长20%。

但北京欧迅体育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朱晓东仍然认为,由于亚运会的影响力仅局限在单一区域市场,这块招牌既不能同奥运会相提并论,甚至也无法与一些世界顶级的单项职业赛事相比,对大型跨国企业的商业价值不是很大,而且亚组委要求的赞助金额水平也太高了。

比如361度,在亚运会这样级别的赛事中投入2亿元,让这位资深国际体育营销人士觉得简直有些不可思议。

他认为,体育营销在中国有点变味了,变成了政府营销,政府自己又不想多掏钱,只有让国有企业和一些地方民营企业买单,这些企业很难对巨大投入后产生的经济效益作出客观准确的评估。

“广州亚运会当然不是独一无二的案例,如上海F1大奖赛、网球大师杯赛以及田径钻石联赛等等,都或多或少存在类似情况。”朱晓东说。

是否存在“鸡肋”现象?

作为体育营销的主战场,亚运会体育用品公司的营销战本该最是硝烟弥漫。

但事实却是,耐克、阿迪达斯、李宁公司等一线选手都有点儿“漫不经心”,361°国际有限公司作为亚运会官方赞助商,更多是和安踏公司、乔丹体育等晋江体育用品同行“竞争。

竞技风暴是各公司体育营销的重要出口和阵地。耐克和阿迪达斯难觅广告芳踪;安踏公司冠名了“中国军团”;TCL有“3D亚运我在现场,快乐亚运新视界”投放;美的集团赞助了左上角最显眼的图片栏。

亚运体育营销是否真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这个说法很有趣,但我非常不同意。”奥美公司体育营销总监强炜告诉记者,“亚运会在国内20年才有了第二次,有些品牌想吃也吃不上。而且这类大型洲际赛事的综合影响力,在推动社会对体育文化及价值多元化的认知方面意义重大。”即便如此,强炜也无法否认,早在2007年,奥美公司帮助客户设计亚运体育营销方案时曾发出善意提醒――“要注意消费者对亚运会中国夺金潮可能有的抵触情绪”。

显然,这一点正是羊城亚运会与北京奥运会体育营销方面的本质区别。

一般而言,赞助体育赛事的风险往往在于公司付出高额酬金选聘的代言人未能取得好成绩。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商业化大获成功之后,全球顶级赛事体育营销的风向标一贯在此。最简单的例子是北京奥运会国人寄予厚望的刘翔因伤退赛,这让刘翔赞助商耐克公司多少有些措手不及。与2006年刘翔在洛桑国际田径大奖赛上创12秒88世界纪录不同,彼时,耐克公司在一天之内赶出了“12秒88”T恤,第一时间穿到耐克专卖店的店员身上;而网络、电视和平面媒体的耐克广告投放也风头强劲。

再如2010年南非世界杯,阿迪达斯和耐克展开冠军豪赌。为了提高命中率,阿迪达斯甚至赞助了约15支参赛队,接近南非世界杯参赛队伍的一半。

多元的挑战和整合营销

强炜和奥美的善意提醒3年后果然应验。

关于中国企业体育营销的反思,也随着亚运会的召开而火热起来。

“千万不要把拿金牌变成坏事。”强炜称,企业的体育营销要建立在消费者对体育文化和价值的认知和理解基础上,金牌本身并不等于体育,体育的审美价值,赛会的体验、交流、文化、国际传播等丰富的多元内涵如何挖掘,如何同企业产品和品牌进行对接,将成为新挑战。

对此,北京关键之道体育咨询有限公司CEO张庆与强炜的观点不谋而合。他认为,在国内,一线城市、“重度”体育消费人群和意见领袖对于“金牌体育”确已出现厌倦情绪,但众多中等发达、不够发达的四五线消费市场对于体育营销的“金牌荣耀”认可度仍然相当高。

“经常吃鲍鱼的人,现在让他吃大虾,当然感觉不给力。”张庆说,国外赛事和国际赛事在国内的落地、职业联赛和草根的社区赛事的开展正将中国体育营销载体的层次不断丰富和立体化,而企业定位于国内不同层级消费者的品牌营销,选择多元而有针对性的方式,才能事半功倍。

“多元化的基础是要扎实,不能盲目。”徐阳表示,安踏公司的选择是“四年赞助同一主题”,以期在“噪音大了”、竞争激烈的营销市场上“形成合力”,让安踏赞助中国奥委会的“这一刻为中国”、“品牌荣耀”概念深入人心。

事实上,像安踏公司这样考虑问题并身体力行的公司还有很多。

美的公司并非广州亚组委官方赞助商,但该公司签约了男子知名游泳运动员张琳作为代言。在张琳首战意外仅获得男子200米自由泳第四名的情况下,美的公司多少有些无奈;而当张琳协同队友获得4×200米自由泳金牌后,美的的“贺喜”广告标语长时间停留在体育频道。

作为亚运高级合作伙伴,王老吉“唱响亚运先声夺金”、“举罐齐欢呼开罐迎亚运”等营销活动,多围绕“金牌”展开。

多元文化的价值篇4

文化价值观作为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对文化价值的根本观点和看法,包括文化的价值取向、价值标准、价值评价、价值创造、价值理想等内容,从根本上规范和指导人的思想和行为,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高职大学生作为国家发展的新生力量,在对于高职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应注重对他们进行文化价值观教育,这对于他们在多元文化这个大环境下具有一定的辨别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1]党的十报告更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核心内容和精神实质的高度凝练及抽象概括。

二、多元文化对高职生文化价值观的影响

1、外部影响

1.有利因素

多元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开拓了高职生的文化视野,有利于他们用开阔的眼光认识世界、了解中国、审视来自不同国家的民族文化,促进不同形态文化的接触、对话,为借鉴、吸收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丰富和发展他们的文化知识体系提供了有利条件。

多元文化的并存表现为各种文化间的竞争。“文化成了一种舞台,各种政治的、意识形态的力量都在这个舞台上较量。文化不但不是一个文雅平静的领地,它甚至可以成为一个战场,各种力量在上面亮相,互相角逐[2]。”

多元文化还有助于高职生辩证客观地看待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确立一种兼容并包、合作开放的文化态度,提高自身的文化自觉以及文化修养,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地位。

2.不利因素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各项事业得到快速发展,特别是当我国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家时,国际间的交流日益频繁,西方国家的各种思潮蜂拥而至,不断地批量涌入、传播、渗透。其中,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借助经济、科技甚至军事上的强大优势,并通过现代网络技术的传播、主流媒体、电影、电视剧、体育赛事、少儿节目等文化交流方式向发展中国家传递代表着本国、本民族的政治模式、价值理念、精神生活方式等海量的文化信息,将他们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在无意识之间,不知不觉中使得人们对其产生某种需求、亲近感、信任感,最终认同、依赖这种文化,导致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价值体系遭受严重的冲击。

此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发展中,未能切实占领有效的推进平台,反而时常被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及个人利己主义等负面的价值观占了上风,不能很好的引领整个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再加上,互联网的广泛运用以及非主流媒体有意无意的误导,致使真理与谬误、正确与错误鱼龙混杂,大量庸俗不健康的文化大行其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遭受严峻考验,主体价值观、道德观被庸俗化。在一定程度上给人们特别是涉世未深、分辨力不足又喜欢接受新生事物的高职大学生造成了思想混乱、价值观迷茫的现象。

2、内部影响

1.有利因素

多元文化影响和改变着高职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审美要求,对其文化价值观产生了比较积极的影响。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高职大学生可以了解、接触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通过家庭、社会、学校的正确引导以及自身的学习,逐渐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了解,对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精髓,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提高文化鉴别能力,从而树立科学的文化价值观。

2.不利因素

高职学生还处在自身思想、心理尚未成熟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期,加上对新事物的求知欲强、社会实践的局限性等因素,因此,在西方文化冲击下,不少学生的文化价值判断出现了盲目跟风、迷茫的状态,文化价值观产生了令人担忧的局面。例如,有的高职生对主流文化产生怀疑,不切实际地向往富权贵生活,对社会现实怀有逆反心理,对负面报道听之信之,缺乏基本的文化辨别能力,传统价值观念体系开始瓦解,新的价值体系尚未确立起来,出现了价值真空、价值多元、价值错位、价值悬置、价值虚无等现象,滋生了自私、浮躁、急功近利、坐享其成、得过且过、好逸恶劳等思想;有的高职生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主流文化、先进文化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对西方文化则不加选择地全盘接受,无法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世界性与民族性、全球化与本土化、一元与多元等的关系。 这些都让高职院校对高职大学生文化价值观的培养和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因此,高职院校应利用自身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资源平台,通过文化教育、文化选择、文化整合等对高职生的文化价值观加强教育、引导,培养学生积极的文化心态、博大的文化胸襟和开阔的文化视野,引导他们树立科学的文化价值观。

三、高职大学生树立科学文化价值观的路径

从世代传承的角度看,一代总要胜过一代。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文化,但离开了上一代的文化传递,就会出现文化断层,造成一代人甚至几代人文化上的失教。因此,在高职院校中,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们应积极地对高职大学生的文化价值观进行正确的引导。

大学阶段是人生观、价值观重要的形成时期,高职大学生的思想行为既是开放的,又是不稳定的。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高职生的价值观会逐渐稳定下来,才会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发挥其稳定的导向和动力作用。但这样价值观的最终形成是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激烈的思想冲突,反复的试错、实践、比较、检验,才能最终完成转变的。因此,在高职大学生价值观形成过程中,教育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高职大学生,他们的逻辑起点、视野和所接受的信息量,远远胜过以前的学生,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们对高职大学生的引导与评价需要有全新的理念和全新的方法。

1、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强化

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以职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强化文化价值观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种文化的先进性,归根到底由其价值体系的先进性来标引;一种文化的吸引力,最强的磁场就在于它的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先进的、科学的价值观念,并不是凭空产生和发展的,它离不开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对西方先进文化的借鉴,因此,对高职大学生进行文化价值观教育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引领,特别是在多元文化并存的格局下,更是要坚定不移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全面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本质要求的、系统化的核心价值理论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基础。

具体来说,一方面,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使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培养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解决当下文化的现实问题和走出文化困惑的能力。另一方面,充分挖掘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中的文化价值观教育内容,例如:结合中国文化建设实践探索的经验教训加强文化发展道路教育,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专题探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培养学生的民主法制精神。结合全球的新形势以及不断变化地新动态,帮助学生比较准确判断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背景下文化发展的基本态势和发展趋势,培养学生的文化鉴别能力,教育学生坚持正确的文化立场等等教学内容,密切联系当今时代文化现实对学生进行文化价值观教育。

2、在文化素质教育中引导

高职院校大多建校时间不长,受办学前身中专学校影响,或是数校合并的格局,校园文化建设思路不能统一、不够开阔,文化底蕴不够深厚,缺少一个科学和学术浓厚的氛围,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作用不能够很充分的体现出来。

香港中文大学原校长金耀基教授曾说过这么一句话,“一所大学的文化生活常决定这所大学的风格,常影响学生的气质品性和有文化情调、有生命意义的生活方式”。

文化是大学的灵魂,即便是高职院校也不例外,它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发挥作用。大学的文化品位固化于校园的大楼与大树之间,体现于人文与自然之美的有机相连,显现于师生的语默止静和为学任事之中。

校园文化作为培养人的外因条件,通过环境氛围的熏陶,可以潜移默化地内化学生的行为习惯和精神世界。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精神、传统、作风的综合体现,离不开这所院校自身的文化积淀。学校历史越长久,文化积淀就越深厚。

因此,高职院校就需要为高职生打造一个了解、学习、感受各种文化的平台。通过开设介绍中西方文化的相关课程、讲座,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通过中西方文化的对比讲解,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西方文化,借鉴、吸收其中的科学成分,同时,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了解,使他们“以放眼全球的宽广视野,以赶超先进的雄心壮志,以中华民族自尊自强的豪迈气概,昂首阔步地走向世界”[3]。

3、在健康文化环境中熏陶

首先,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树立名人名言标志牌、校企合作墙、校训石、优秀校友或毕业生的成果展,建设好文化活动中心、文化长廊、文化橱窗,办好校园广播、电视、报刊,在图书馆、教学楼、办公楼、体育馆、学生宿舍楼等校园建筑融入具有风格特色的文化精神等措施,以此来增强校园文化“硬”实力。

其次,高职院校还可以通过办好校园文化艺术节、科技节等综合活动,举办音乐、舞蹈、绘画、书法、摄影、辩论、朗诵、演讲等各具特色的社团活动,邀请一些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专业文艺团体进校演出、开设人文专题讲座、开展各种文明校园创建活动等方式加强校园文化“软”实力。

最后,高职院校还要运用现代科学管理手段和有效政策,对网络信息加以调控、选择,抵制西方不良文化的侵袭和意识形态的渗透,筑起抵御腐朽文化侵蚀的思想防线;开设微博互动交流平台,让学生能够更好、更即时地获取相关信息,积极地与广大网民进行在线交流,有效地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建设,以丰富的内容和引人入胜的形式,使代表前进方向的先进文化在校园网上占据主流地位,为学生构筑积极向上的网上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新华网,2011年10月31日

[2]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M].李琨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3].在纪念共青团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2-05-15.

多元文化的价值篇5

我国社会的文化背景复杂,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地域特点和文化特点。并且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多,国际学校、合作办学等方式陆续出现,在这样多元文化的背景下,教师的责任更加艰巨,更加需要注重培养自身的多元文化素养。教师理解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学生的语、,文化后,才能实现与学生间无差别的语言沟通和教学互动。并且在实际的人际交往中,进一步理解不同文化背景学生的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在实践中完善自身的多元文化素养。教师面对同一文化背景的学生时,也要具有系统的多元文化教育素养,才能够全面地、正确地讲解知识,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形成广阔的视野和正确的世界观。

英语专业的教育要遵循人和社会发展的规律,迎合社会的需求,实现学生能够用英语进行沟通和交流的目标。在教育中,既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人发展的特点也要考虑到社会发展的需求,在遵循自然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才能实现英语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完善,满足社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

自1862年清朝政府创办同文馆,中国就开始了现代外语教育。外语学习者的学习语言的目的不同,学习的内容难度、层次、范围都不同。部分外语学习者是为了去国外求学和工作学习外语。部分学习者是为了完善自身的知识素养,能够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参加国际性学术交流和贸易活动等。英语是进行国际交流的最基本的语言能力,英语专业教育首先要明确培养学生英语能力的目的。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学校教育加大了对英语教育的重视程度,从小学开设英语课程,让学生从小开始接触英语,适应英语的学习环境,从中学到大学直至到研究生阶段,英语是大部分学校的必修和必考科目,目前在中国英语的学习已经走进了普通大众,可能还不包括非正规受教育者。很好地满足了对外开放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并且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重视。对英语专业教育要有清醒的理解和认识,在符合中国情的基础上制定英语专业教育的内容、目标和价值取向。在明确以上内容后,教师可以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探索高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二、英语专业教育的价值取向

多远文化时代英语专业教育的价值取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普通高校的英语专业教育的内容和培养目标。普通高校的英语专业的学生,有一定程度的语言基础,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中,可以从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出发,设计英语专业的课程。在英语专业的评估上,很多院校英语专业培养学生的目标与学校自身的定位,学校的教学软、硬件设施、师资队伍的素质、课程内容等相关。英语专业教育的价值取向要遵循外语教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从社会需要的价值取向来确定。在培养学生英语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的同时,设置了一定的素质标准、文化标准和能力要求。

英语专业教育的价值取向在于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英语是国际性的语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亟须更多的应用性高级专门人才。中国在稳定的国内和国际环境下,社会需求的不仅仅是专业性人才,研究性人才,精英性人才,对应用性高级专门人才需求量大幅度提高。普通高校在社会发展的需求下,高度重视本校英语专业教育的优化。英语专业教育在遵循外语教育规律的同时,要在实践中寻找更高效的策略,探究如何实现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目标。

英语专业教育的价值取向在于引领多元文化的共同理解以及促进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普通高校的英语专业教育每年都为社会输送大批的英语专业人才,弥补了社会亟须英语语言人才的情况。英语专业人才在实现双方、多方共同理解,实现多元文化的无差别沟通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国际各层面的交流中,最普遍使用的语言是英语,英语专业人才在国际交往中的作用不言而喻。中国的发展和崛起需要语言的支撑。中国文化是世界文化中的一部分,英语在中国文化与世界其他民族文化的接触中,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中国文化以中国的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稳定与强大为背景,在与其他民族文化的碰撞中,中国文化的活力得到增强。在中国历史上,中国文化每一次世界范围的传播都是以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强盛为前提。在英国语言专家大卫?葛拉多尔的预言中,中文将是未来普遍使用的三大语言之一,中文的使用率和普及情况将会是世界性的。在我国走出去的文化战略中,英语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强化语言的学习才能实现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实现我国软实力的增强,实现新时代的中国梦的追求,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

多元文化的价值篇6

中图分类号: 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1)05-0008-0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它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1]中国多元文化是指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民族、不同地域和不同时代的人们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精神化表现,是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等不同文化相互交融、共同发展的一种社会文化存在状态。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多元文化发展中处于轴心地位,是多元文化的灵魂和核心,而多元文化是核心价值体系发生发展的土壤和基础,他们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承担着思想引领、文化创新、共识凝聚、价值规范、制度调试和文化整合等多种功能。因此,在推动我国多元文化和谐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整合功能。

一、性质上表现为先进性整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目标在本质上是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旗帜的指导下,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信念,弘扬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努力去体现自身价值和追求价值,才能创造出最大社会价值和现实价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以其为统领的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对我国的多元文化具有整合性、先进性和引领性。只讲文化的一元性,否认文化的多元性,就会无视文化问题的矛盾性和丰富性,从而陷于绝对主义误区,导致社会发展的单一和僵化;反之,只讲文化的多元性和丰富性,否定文化的一元性引领,文化的发展就会失去前进方向,陷入相对主义、分散主义之中,阻碍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只有既承认多元文化的多样性、多元性,又承认先进文化的一元性和主体地位,又承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的先进文化是多元文化的核心基础,多元文化是先进文化在复杂的经济全球化中社会生活中的具体表现,才是真正科学地把握了核心价值体系与多元文化间的一元性与多元性的辩证统一关系;只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的先进文化去整合社会中存在的多元文化,使其在相互作用、相互撞碰、相互借鉴中朝着正确方向螺旋式上升和曲折式前进,社会才能在求同存异中更好更快发展,才能实现整体价值的最大化。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多元文化的整合在性质上主要表现为对其在方向上、本质上和终极意义上的把握和统领。

二、目标上表现为和谐性整合

和谐社会是几千年来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和价值追求,也是一切马克思主义者为之不懈奋斗的社会理想和价值追求,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目标指向。[2]和谐社会不是无差别和矛盾的社会,而是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社会。这种和而不同从价值哲学来看,就是价值的多元存在与一元主导之间的统一。人类社会是由不同民族、阶级阶层、地域、职业和的各种利益群体组成的联合体,因此,他们之间就存在着差异化的价值诉求和利益追求。随着差异化的扩大,矛盾也越来越深,极易引发摩擦和冲突。只有承认并尊重我国当前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以及新生的网络文化等相互交织的社会文化现实,承认并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与价值的多元性,才能形成一元主导、多元并存、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生态环境,造就充满生机与活力、安定和谐的良性社会发展态势;只有坚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下,充分发挥多元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化解其消极因素,才能实现多元文化的和谐发展以及整体价值的最优化。所以,核心价值体系对多元文化的引领在目标上表现为通过寻求多元文化之间的最大契合点,引领其达到和而不同、协调共存的文化发展态势。

三、深度上表现为根本性整合

坚持实事求是的文化哲学观,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找出文化发展的本质与规律,而不能被其表面现象所迷惑,只看到现象,看不到事物的本质。多元文化以其丰富性、差异性、多样性在满足不同群体对文化需求的同时,也为主流文化的改革创新提供契机,但也时常与主流文化产生碰撞与交锋。例如,传统文化中经验化、人情化的存在方式阻碍着现代化的进程。大众文化常常以其通俗性、消费性和娱乐性对主流文化产生一定消解和淡化,宗教文化中宣传的宿命、轮回等理念适时表现出迷信、腐朽气息。西方核心价值所倡导的人权、民主、自由、平等理念,充满了虚伪和狡诈,西方发达国家在全球推行的强权政治和霸权行为几乎导致这些理念的破产。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始终没有放弃“西化”、“分化”的图谋,通过政治输出、经济合作、文化渗透、民间交往等方式全方位对我国进行文化输出和倾销,试图用资本主义的核心价值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进行渗透,用西方所谓的民主、“三权鼎立”来动摇社会主义大厦的基石。各种错误思潮、腐朽文化、甚至反文化,目的是通过文化的交流和渗透,争夺群众、改变大众信仰和信念,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多元文化的整合不能停留在表面和文字上,而必须体现在本质性和根本性整合。

四、广度上表现为张力性整合

文化之间的交流总是伴随着文化的冲突,正是在文化的碰撞与冲突中,才有不同文化间的反思、对比,才有不同文化之间的渗透、吸收、融合与同化。自人类社会特别是文明产生以来,虽然时常有弱势文化被强势文化消融和同化的现象,但这些文化之间的冲突规模和范围都是有限的。英国哲学家罗素曾言:“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过去已被多次证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希腊学习埃及,罗马借鉴希腊,阿拉伯参照罗马帝国,中世纪的欧洲又模仿阿拉伯,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则仿效拜占庭帝国。”[3]而今伴随全球化浪潮的发展,多元文化之间的冲突问题已成为各国十分关注的问题。纵观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不同文化既相互开放、碰撞、冲突,又相互交流、融合、吸纳,这是各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或源泉。在不同文化交流融合过程中,同质的或相近的文化能很好地相互交融,而在异质文化之间,浅层次的物质也能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和融通,但深层次的信仰、习俗、社会心理、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核心价值是很难相容的,甚至相互对立,有时候这种冲突是十分激烈的。

文化冲突是一种极端的交流形式,也是催发文化系统内部产生张力的一种变量。异质文化的冲突虽然可能带来某些文明的消亡,但同时也可以促进有些文明的进步甚至形成新的文明体。相对于同质文化的融通来讲,异质文化的冲突更能增强文化的张力,进而产生效能和价值。[4]异质文化的冲突在带来新的形式的同时,还能够引发不同民族的传统、信仰、习俗、社会心理、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的深刻变迁;在这种张力的作用下文化向新的、更高阶段发展。主导文化若不想在冲突中消亡,就必须不断反思、提升、丰富发展自我,使自己走向更高更新的发展阶段。异质文化的冲突所引发的争鸣和交锋更能刺激系统或一种文化固有的顽强生命力,更能激发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的创新,使冲突各方的文化不断发展与完善,或是落后文化被强势的先进文化完全同化。因此,文化冲突所带来的交融与创新是多元文化发展的重要源泉和动力。[5]伴随经济全球化,强大的外来文化特别是包涵西方核心价值的文化相继涌入,对我国几十年来所坚持的一元的社会主义文化体系产生严重的冲击。核心价值观的迥异,产生信仰的不同,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不同,让年轻一代困惑迷惘,外来文化的冲击与我国固守多年的价值体系之间形成表面张力。[7]在这场交锋与斗争中,只要牢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中国多元文化的发展,就不会被外来文化摧毁或同化,反而能够激发其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出既保持既定指导思想、彰显民族特色、符合时代精神,又能充分吸纳外来文化优点的更加先进的核心价值体系,用这种先进的核心价值体系去引领、整合文化冲突中产生的张力和矛盾,使之在新的时期发挥更大的思想引领、凝聚力量的效用。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多元文化在广度上的整合表现为张力性的引领与整合。

五、本质上表现为利益性整合

利益整合是价值整合的基础。马克思曾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8]人们价值观的差异、对立与冲突最根本的在于价值主体之间的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和社会利益的不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阶层日益分化,组织形式、就业形式、生活方式、文化形态等日益多样化,各种利益群体、各种文化形态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更加复杂化、尖锐化,这种矛盾与冲突必然会在价值观上有所呈现与反映。利益冲突现实客观要求我们党更加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利益整合功能和利益调节功能,加大利益整合的力度,最大限度地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文化群体的利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增强人民群众对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拥护与支持。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在领导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建设中,以不同文化群体的根本利益为基石,对各民族、各阶层、各群体进行强有力的利益整合,始终代表、维护并努力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不同文化形态进行文化整合,保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真正建立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基础之上,从而为消解、融合、协调并妥善处理各种价值冲突,为价值整合奠定了坚实有力的利益基础,也为铸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确立了强有力的利益纽带。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光明日报,2011-10-26.

[2] 王玉.21世纪价值哲学:从自发到自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09.

[3] 罗 素.中西文化之比较[M].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7-8.

[4][5] 刘明君等.多元文化冲突与主流意识形态建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157-161.

[6][7] 李金蓉.当代中国多元文化的冲突与互补[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34-37.

[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2.

多元文化的价值篇7

[作者简介]唐全中(1961-),男,吉林白城人,白城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成教处处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科学技术哲学。(吉林白城 137000)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8-0056-02

一、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

(一)多元文化背景下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分析

当今世界正处于一个多元文化互相激荡、碰撞的时代,各种文化并存并相互影响。各种外来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道德准则等意识形态不断涌入我国,出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等多元文化并存的现象。这些文化的交锋和碰撞,直接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给大学生们提供了价值多样性选择的空间和自由,赋予了他们更丰富的精神世界。与此同时,一些大学生开始忽视集体主义、无私奉献等传统美德,价值观念向极端个人主义倾斜,价值观念出现矛盾与困惑,甚至在行为规范上表现为“失范”状态。因此,作为备受社会瞩目的知识青年群体的大学生,其价值观的重建,关系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以及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但是,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主流还是呈健康向上的趋势。从整体看,多元并存;从个体看,部分大学生尚未形成完整、稳定的人生价值观,表现在:

1.从群体本位到个体本位的位移。我国注重人的群体价值和社会价值,在以社会、集体为本位的价值观思想所规范和教育出来的大学生,呈现出一切思想和行为都服从集体和国家需要的特征。造成了个体价值依附于并轻于群体价值,这往往忽视了人的个体价值。随着多元文化的注入,这种价值观教育下的弊端明显表现出来。大学生缺少个性和差异性,乖巧、服从,缺少进取、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年轻人的闯劲、拼劲几乎荡然无存。而市场经济的功利性、现实性、竞争性、偶然性等特征带来了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巨大变化,我们欣喜地看到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竞争意识呈不断增强的趋势。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多元文化的冲突,西方注重个体价值轻视人的社会价值对当代大学生产生许多负面影响,使大学生集体主义价值观受到削弱,追求个人利益的愿望日益强烈,从而导致集体主义价值观念由群体本位倾向于个人本位,甚至表现为极端的个人主义。

2.现实目标代替理想目标。大学生科学的人生价值目标应是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目标。大学生要实现人生的理想,为社会做贡献,就必须将现实主义价值目标与理想主义价值目标统一起来。受多元文化的影响,以往注重集体主义的人文精神和道德标准,现如今被现实性和功利性所代替;一些人的理想与信仰的迷失和茫然,理想目标被注重个人的、现实的世俗性的价值目标所取代。

(二)当代大学生价值观面临的挑战

人的价值取向体现在人的行为、活动中,并对人的活动具有导向作用。多元文化格局的出现,挑战大学生传统的单一的价值取向,使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发展趋势,形成多元的价值观。这种现状成因是很复杂的,既有客体的外在的影响因素,又有主体的内在的规定因素。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科技进步的影响。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极大地满足人们的物质欲望的同时,也对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特别是思想道德领域产生重大影响。一方面对当代人的价值观重置具有不可或缺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科技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使得人逐渐成为单向度的人。人的精神、意志、情感的需要日益被忽略,工具理性高度膨胀,忽略了对人的价值的追问。一切与技术效用无关的人文精神遭到歧视与排斥,导致人文精神世界的缩小与颓废,人面临着全面异化的生存危机与种种社会危机。

2.社会转型的影响。社会转型的实质就是社会价值体系的建构与解构。我国社会的转型就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变迁和发展。社会转型,推动文化向多元化发展。社会转型在价值观上的反映,就是多元价值观在不同的领域、不同的层面的矛盾冲突和相互碰撞。多元文化社会环境一方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在社会的转型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权力主义等多种落后价值观念充斥着整个社会,这些复杂的社会环境对当代大学生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越来越关注自身的生存状况,重视物质性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对更高价值目标的追求,其价值取向趋向实利。

3.多元文化的影响。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每个国家、社会集团和个人都越来越处于一种开放的状态,各种文化不断渗透与融合,世界文化呈现既一体化又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当一种价值观念长期稳定地引导着人们的认知与行为后,就发展成人们的价值取向。多元文化作为一种全新的价值观念和方法,会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重要影响,同时也会长期影响人们价值观念的形成。在自身开放和全球化的作用下,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而弱化。同时,建立在人性是自私基础上的西方文化以及随之而来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及色情暴力等颓废、消极的思想,也在不断侵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

4.家庭教育的影响。家庭是学生的第一课堂,家庭对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长期、至关重要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大部分人是独生子女,生活在衣食无忧的家庭,从小受到父母以及亲人们的疼爱。物质生活丰裕,加上缺乏生活的磨难,使部分大学生的精神生活面临许多困境。他们精神贫乏、空虚、浮躁,找不到生活的真正意义;他们习惯于把有用作为重要取舍的标准;他们大多数重视能力培养,忽视人文基础知识的积累,重眼前利益,忽视发展的潜力和方向。这些都是多元价值观形成的内在原因。

二、当代大学生科学价值观的重建

多元文化视域下,大学生亟待应对面临的价值危机的挑战。就需要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进行重新建构。而探索新的教育途径与载体,正确引导大学生重构科学的价值观尤为重要。

(一)时代精神的培育

以为首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第一次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实现了发展观基本价值向度从“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的转变。“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时代精神的主旋律,时代精神是构筑大学生共同价值观的精神枢纽,是激发大学生奋发有为的力量源泉。要充分发挥多元化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积极作用,消除不利的影响,弘扬时代精神,把时代精神作为贯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线,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把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贯彻始终,为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动力、以学生为目的。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这也是当代大学生价值重建的指导原则。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

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主导社会理想、信念和精神风尚的灵魂,它对处于非主导地位的种种价值观念中不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的成分具有强大的抑制作用。《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强调:“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形成社会思想共识。”十七大进一步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价值观培养的关键,也是大学生价值重建的重要内容。多元文化的相互碰撞、激荡、交融,使原有的价值理念和道德标准受到了严峻挑战,致使一些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出现了困惑、迷茫、盲从。面对思想战线上的严峻形势和意识形态工作的艰巨任务,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鲜明提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的重大任务。这对于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巩固和发展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在多元价值观中坚持主流价值观的主导性,正确引导大学生重构科学的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毫无疑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应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价值重建的最主要也是首要内容。

(三)发挥高校思想教育主阵地作用

人的价值在观念上的重建主要有赖于教育来实现。学校正是大学生接受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场所、主渠道和主阵地。前苏联青年问题专家科恩曾指出:“青年期最有价值的心理成果就是发现了自己的内部世界及价值。对于青年来说,这种发现与哥白尼当时的革命同等重要。”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型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思想素质培养的最佳时期,加强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提高抵御不良思想的免疫能力,引导他们形成与社会主流价值取向相吻合的价值观,尤为迫切和重要。

1.加强“两课”教育,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高校必须充分发挥两课的作用,要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核心。我们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仅仅讲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的科学性及其价值性,同时还要阐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对个人发展的价值,要将社会和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结合起来,使大学生能够结合当前形势,认识到主流的、正统的价值观,从而解决当代大学生在多元的价值观环境下的种种困惑和消极影响,增强大学生的识别能力,引导大学生自觉地用科学的人生价值标准去分析、判定当前的价值观,自觉树立社会主义的荣辱观,为大学生提供系统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价值观教育,为确立社会主导价值观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2.形成全员育人理念。学校教育应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各个部门形成一种德育的合力,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功能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树立全员育人的理念,自觉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学、管理、服务工作的各个环节,发挥广大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主力军的作用,构建思想道德教育管理网络,使德育管理无空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突破口。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充分运用好新时期价值观教育的“载体”,帮助青年学生增长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使价值观念主旋律浸润其中,潜移默化地发挥价值观的引导功能。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全方位的文化环境,对于大学生价值观的正确引导是非常有效的。

[参考文献]

[1]林香港.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培养研究[J].今日科苑,2009(6).

[2]韩杰.多元文化视域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基本路向探究[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 ,2010(1).

多元文化的价值篇8

0 引言

当今世界全球化、信息化和市场化进一步加强,随之而来的是不可避免的多元文化现象。世界各国都面临着多元文化带来的巨大冲击。这里多元文化是指“伴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的建立及世界人口流动等因素,在经济全球化浪潮推动下,由各民族间文化流动而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齐卫东,2008)。多元文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使我国文化生机勃勃,出现了多种文化共存的共同繁荣的局面。当代大学生在多元化环境的影响下,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而另一方面,多元文化良莠不齐,尤其是欧美强势文化的入侵,给大学生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

正基于此,本课题组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青岛农业大学、青岛大学、青岛科技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和青岛理工大学六所高校的500名本科学生进行随机调查。问卷内容涉及大学生对多元文化的态度、价值观的选择、集体利益认识等问题,问题比较全面和深刻。试卷回收后,本课题组进行了数据统计,得出了客观数据。从调查结果和查阅有关论文资料来看,多元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有利和不利影响。

1 多元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有利影响

“价值观是一种外显的或内隐的,关于价值的一定的信念、倾向、主张和态度的基本观点,是关于现实的人对全部生活实践所产生的意义的一种评价标准、取舍标准的思想体系。价值观具有驱动、导向、统摄和选择等功能。”(王涛,戴均,2009)。随着我国的进一步改革开放,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和紧密。此外,随着网络尤其是无线网络的普及,大学生随时随地可以接触网络。在此背景下,学生就会不可避免地接触到多元文化。大学校园的多元文化给校园注入了更多的激情和活力,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并开阔了他们的视野。随之而来的是大学生的价值观不可避免地发生一些改变。通过调查问卷发现,大学生的价值观不再像过去那么单一,他们的价值观取向越来越多元化,正在向务实方向倾斜。他们的思想较富有批判性、独立性、多样性和跳跃性等特征。面对一些问题,他们不再持有非黑即白这种二元对立的狭隘的思维方式。他们变得客观、开放和宽容,不再迷信权威。此外,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在日益觉醒,越来越关注个性的主体性。

2 多元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不利影响

多元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它给当代大学生带来更多自我的同时,也会带来诸多不利影响。这一点一定要引起高校老师尤其是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注意。总体而言,当代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还是积极向上的。他们的人生态度较为乐观向上,对生活抱有积极的态度;他们拥护党和国家的政策,在大是大非面前能够辨别是非。但是,有些学生在非主流价值观面前比较迷茫,在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上出现了偏差。具体来说,多元文化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1 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价值认同

在非主流文化尤其是西方价值观的冲击下,一些大学生身上出现了集体观念不强,民族优秀文化淡漠,民族自豪感减弱和民族归属感模糊等问题。这些学生过分热衷与追捧西方文化,认为西方的月亮比中国的圆,甚至达到了以用苹果手机为代表的西方产品、看美国大片、吃洋快餐、听西方流行音乐和盲目过西方节日为荣的地步。

2.2 大学生功利主义越发明显,有些学生甚至达到了个人主义至上的地步

多少年来,集体主义精神一直是我国大学生价值观的中心。但是在多元文化浸染的今天,大学生不断接触西方社会价值观中的极端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和个人主义,他们的集体为上的观念逐渐淡漠。调查表明,越来越多的学生关注点从“社会”向“个人”转移,对自身关注较多,对国家大事关注不够。在选择专业和职业时,从自身角度考虑的人较多,而从集体角度考虑较少。在调查学生选择心仪职业时,超过85%的学生把“薪水较高”作为首要的衡量指标,而只有极个别的学生选择“国家和社会的需要”这个选项。调查还表明,有个别学生社会责任感极度匮乏,他们已经陷入了极端个人主义不能自拔。

3 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对策

3.1 在多元文化的环境下,确保大学生树立一元主导、多元渗透的文化观

大学生价值选择可以多元化,但一定要分清主次,所以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务必突出主导性。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的文化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体系为指导,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引导大学生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实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陈彦玲,2009)同时,要具有宽广的胸襟,理性看待多元文化,要尊重文化的差异性,包容文化的多样性。要高扬文化主旋律的同时,处理好中外文化的关系,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努力发掘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同时博采众长,汲取外来文化的精华,走中西结合的创新道路。

3.2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整体素质

确保学生树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的价值观的前提是需要一支高素质、拥有较高理论水平和较强实际工作能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但是调查报告显示,高达70%的学生认为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枯燥乏味,没有什么吸引力,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思想政治课形同虚设。这表明教师队伍授课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有些教师上课态度消极,只是敷衍了事;有些教师态度非常认真,但教学方式陈旧,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以至于没有办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有些教师照本宣科,与学生情感沟通较少。这些情况都会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的厌烦和抵触心理,他们要么逃课,要么在课堂上上网、睡觉或者窃窃私语,构成了“老师讲,学生玩”的普遍现象。所以,作为一名教师,首先态度要认真,其次要善于创新,让学生喜欢这门课程,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接纳和吸收所学的知识。

3.3 充分利用互联网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90后的大学生是伴随着网络长大的孩子,在互联网普及的今天,他们手机电脑不离手,所以他们是一群特别喜欢在互联网上学习新事物的群体。高校教师可以利用当代大学生的这一特点,通过互联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面对不一样的受教育群体,需要采用不同艺术形式的网络宣传方式。同时,也要加强对互联网的监督,以确保其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发挥积极作用。

4 结束语

在高度全球化和网络化的社会中,当代大学生处于多元文化的环境下,面临着多种诱惑和选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定要警惕多元文化给大学生带来的不利影响,通过多种途径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要引导他们合理吸收多元文化中的精华,把他们培养成为一群朝气蓬勃、有责任、有担当的可造之才。

【参考文献】

多元文化的价值篇9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9-0387-02

当下,我们已经步入了多元文化的时代,文化发展交融、交流、交汇、交锋的特征愈加明显,文化引导的难度不断增加。大学生作为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其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成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内容。如何摆脱多元文化视域下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的困境,国内不少专家学者进行了有益探索,但尚未形成比较完善的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体系。如何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对大学生进行主流价值观教育,笔者认为,应该立足多元文化的现实环境,牢牢把握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的方向,通过创新教育内容,丰富教育形式,优化教育载体,注重教育实践,加强文化整合等途径来建构比较完善的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网络体系。

一、创新教育内容,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多元文化是在全球化进程中不断形成的,对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具有重要的影响,大学生如何在多元文化的浪潮中增强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可,坚持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增强对多元文化的选择性就必须对大学生在教育内容上不断创新,通过主流价值观的引导教育增强其甄别能力、选择能力,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则是创新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内容的重要抓手。一是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的核心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下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其内容就是必须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涵内容承载了主流价值观的合理内核,应当作为大学生主流价值教育的核心内容和关键环节。二是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引导大学生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实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1]在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内容的选择上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重要参考。三是应该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内容,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与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找准两者的共同点,这样才能增强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和真实性。

二、丰富教育形式,将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贯穿在校园活动的各个环节

“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不但要在内容上进行理论创新,而且更重要的是在教育形式上注重理论学习和实践过程的统一。”[2]教育形式是承载教育内容重要方法,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教育应该与大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的各个环节有机对接起来,增强主流价值观教育的渗透性,发挥校园活动在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中的隐形教育功能。其一,坚持把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形式,应当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渗透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比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成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协会等途径来加强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其二,坚持把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通过社会实践增强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践履。理论学习的最终落脚点都要回归到实践进行检验,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程度如何,只有在大学生实践的过程中通过其思想和行为表现才能对其做出比较理性的价值评判,因此,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教育,实践教育是其重要环节。其三,坚持把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与大学生党团教育结合起来,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党团知识的教育,进一步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增强对主流

价值观的认同度;同时,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党团知识教育可以培养一批大学生骨干,通过发挥大学生骨骨干的作用,扩大对大学生主流价值观传播的渠道,进而形成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的乘数效应。

三、优化教育载体,增强网络对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的干预

当今的世界既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又是一个网络的世界。网络具有共享性,方式的快捷性和交互性特点,它使人们足不出户就能够快捷地接受各类资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情感。“大众媒体传播渠道广、传播时间久,它的声音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它对人们价值观形成的舆论影响力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3]网络作为大众传媒的重要工具和平台,已成为大学生了解世界、表达自我的重要窗口。因此,高校要有效地增强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教育,就必须迎合网络社会的趋势,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搭建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平台。一是把握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网站开发建设的原则。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网站是高校为了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计算机网络为载体,通过传播主流价值观念,实现传播和谐旋律、营造科学舆论功能的一种手段。因此,网站的建设和开发必须坚持教育性和社会性相统一,价值性和规范性相照应的原则。二是要契合网站设计的主流价值观主题。通过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网站的开发建设就是要通过网络的作用,实现大学生主流价值观不断增值的过程,即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网站的设计和开发改变了以往以课堂教育,传递知识的方式,给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可能。因此,网站的开发和建设必须凸显主流价值观教育的主题特征,并通过娱乐化的形式让大学生接受主流价值的熏陶和渲染。三是要提高网站设计质量。网络的优点客观上为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提供了技术手段和设备支持,但要提高网站设计质量抓好两个方面的问题:从网站界面的规划来说,应该体现网站的教育价值,也就是说主流价值观教育网站的平面设计应该是虚拟场所上的正面价值观教育、正确价值观引导,通过链接详实的科学的价值观理论素材、影视素材等让浏览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形成主流价值观念。从网站版块的设计的角度来看,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网站要内容丰富,界面简洁,版块清晰,使浏览者一目了然。所以,在高校校园网内建设专门的宣传网站,链接在老师、学生经常浏览的校园网主页;同时要丰富网站内容,开设特色教育宣传专栏,如“科学理论”、“主流价值”、“经典著作”、“经典影视”、等栏目,真正把网站打造成大学生主流价值观宣传教育的主阵地。

四、整合教育机制,形成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教育的合力

“教育机制的创新,就是要克服传统教育的弊端,探索并构建与经济全球化背景相适应的、与市场经济条件相协调的、与多元文化环境相一致的价值观教育新模式。”[4]教育机制的整合为大学生主流价值观念的教育提供了物力、财力、人力和良好社会环境的支撑,积极探索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的模式是增强大学生主流价值观吸引力的重要观测点。一是要整合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确立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的主攻方向,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融入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通过教育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资助育人等途径形成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的新方式和新模式。二是建构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的新模式,建构课堂内和课堂外相结合的教育机制;建构校园文化、班级文化、寝室文化为主线的横向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文化环境;建构家庭、学校、社会相统一的大学生生活环境教育机制。三是要培育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的专业队伍,为大学生开展主流价值观教育提供人才支撑和队伍保障。

总之,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如何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增强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认同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价值观教育在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多元文化背景下呈现的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的新特征和新挑战需要进一步挖掘和剖析,应该以科学的教育内容,科学的教育手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为早日实现中国梦的奋斗目标输送可靠的人才资源。

参考文献:

[1]陈彦珍.化多元化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及教育对策[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2]张琪.论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建构[j].红河学院

多元文化的价值篇10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9-0387-02

当下,我们已经步入了多元文化的时代,文化发展交融、交流、交汇、交锋的特征愈加明显,文化引导的难度不断增加。大学生作为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其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成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内容。如何摆脱多元文化视域下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的困境,国内不少专家学者进行了有益探索,但尚未形成比较完善的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体系。如何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对大学生进行主流价值观教育,笔者认为,应该立足多元文化的现实环境,牢牢把握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的方向,通过创新教育内容,丰富教育形式,优化教育载体,注重教育实践,加强文化整合等途径来建构比较完善的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网络体系。

一、创新教育内容,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多元文化是在全球化进程中不断形成的,对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具有重要的影响,大学生如何在多元文化的浪潮中增强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可,坚持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增强对多元文化的选择性就必须对大学生在教育内容上不断创新,通过主流价值观的引导教育增强其甄别能力、选择能力,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则是创新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内容的重要抓手。一是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的核心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下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其内容就是必须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涵内容承载了主流价值观的合理内核,应当作为大学生主流价值教育的核心内容和关键环节。二是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引导大学生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实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1]在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内容的选择上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重要参考。三是应该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内容,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与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找准两者的共同点,这样才能增强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和真实性。

二、丰富教育形式,将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贯穿在校园活动的各个环节

“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不但要在内容上进行理论创新,而且更重要的是在教育形式上注重理论学习和实践过程的统一。”[2]教育形式是承载教育内容重要方法,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教育应该与大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的各个环节有机对接起来,增强主流价值观教育的渗透性,发挥校园活动在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中的隐形教育功能。其一,坚持把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形式,应当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渗透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比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成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协会等途径来加强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其二,坚持把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通过社会实践增强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践履。理论学习的最终落脚点都要回归到实践进行检验,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程度如何,只有在大学生实践的过程中通过其思想和行为表现才能对其做出比较理性的价值评判,因此,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教育,实践教育是其重要环节。其三,坚持把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与大学生党团教育结合起来,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党团知识的教育,进一步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增强对主流

价值观的认同度;同时,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党团知识教育可以培养一批大学生骨干,通过发挥大学生骨骨干的作用,扩大对大学生主流价值观传播的渠道,进而形成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的乘数效应。

三、优化教育载体,增强网络对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的干预

当今的世界既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又是一个网络的世界。网络具有共享性,方式的快捷性和交互性特点,它使人们足不出户就能够快捷地接受各类资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情感。“大众媒体传播渠道广、传播时间久,它的声音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它对人们价值观形成的舆论影响力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3]网络作为大众传媒的重要工具和平台,已成为大学生了解世界、表达自我的重要窗口。因此,高校要有效地增强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教育,就必须迎合网络社会的趋势,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搭建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平台。一是把握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网站开发建设的原则。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网站是高校为了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计算机网络为载体,通过传播主流价值观念,实现传播和谐旋律、营造科学舆论功能的一种手段。因此,网站的建设和开发必须坚持教育性和社会性相统一,价值性和规范性相照应的原则。二是要契合网站设计的主流价值观主题。通过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网站的开发建设就是要通过网络的作用,实现大学生主流价值观不断增值的过程,即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网站的设计和开发改变了以往以课堂教育,传递知识的方式,给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可能。因此,网站的开发和建设必须凸显主流价值观教育的主题特征,并通过娱乐化的形式让大学生接受主流价值的熏陶和渲染。三是要提高网站设计质量。网络的优点客观上为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提供了技术手段和设备支持,但要提高网站设计质量抓好两个方面的问题:从网站界面的规划来说,应该体现网站的教育价值,也就是说主流价值观教育网站的平面设计应该是虚拟场所上的正面价值观教育、正确价值观引导,通过链接详实的科学的价值观理论素材、影视素材等让浏览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形成主流价值观念。从网站版块的设计的角度来看,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网站要内容丰富,界面简洁,版块清晰,使浏览者一目了然。所以,在高校校园网内建设专门的宣传网站,链接在老师、学生经常浏览的校园网主页;同时要丰富网站内容,开设特色教育宣传专栏,如“科学理论”、“主流价值”、“经典著作”、“经典影视”、等栏目,真正把网站打造成大学生主流价值观宣传教育的主阵地。

四、整合教育机制,形成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教育的合力

“教育机制的创新,就是要克服传统教育的弊端,探索并构建与经济全球化背景相适应的、与市场经济条件相协调的、与多元文化环境相一致的价值观教育新模式。”[4]教育机制的整合为大学生主流价值观念的教育提供了物力、财力、人力和良好社会环境的支撑,积极探索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的模式是增强大学生主流价值观吸引力的重要观测点。一是要整合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确立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的主攻方向,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融入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通过教育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资助育人等途径形成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的新方式和新模式。二是建构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的新模式,建构课堂内和课堂外相结合的教育机制;建构校园文化、班级文化、寝室文化为主线的横向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文化环境;建构家庭、学校、社会相统一的大学生生活环境教育机制。三是要培育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的专业队伍,为大学生开展主流价值观教育提供人才支撑和队伍保障。

总之,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如何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增强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认同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价值观教育在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多元文化背景下呈现的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的新特征和新挑战需要进一步挖掘和剖析,应该以科学的教育内容,科学的教育手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为早日实现中国梦的奋斗目标输送可靠的人才资源。

参考文献:

[1]陈彦珍.化多元化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及教育对策[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2]张琪.论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建构[j].红河学院

报,2011,(6)

多元文化的价值篇11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2-0071-02

多元文化的交锋与碰撞给新时期的大学生提供了价值多样性的选择空间和自由,也会让人无所适从,时时陷入不知如何是好和无法选择的困惑和尴尬,正如阿尔温・托夫勒所说:“有时候,选择不但不能使人摆脱某种束缚,反而使人感到事情更复杂、更棘手、更昂贵,以至于走向反面,成了无法选择的选择。一句话,有朝一日,选择将是超选择的选择,自由将成为太自由的不自由。”因此,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也是一种挑战。

一、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

从整体上看,我国当代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是积极向上的,但由于大学生接触社会较少,尚缺乏阅历和经验,因此难免会出现判断失误的现象。在今天以市场经济和多元文化为背景的社会中,一些大学生愿意接受西方人的“无国界”思想,认为再谈老一套的民族爱国意识已没有现实意义。同时,大学生在校所受的理想信仰教育与现实生活的反差甚大,给大学生造成了困惑。他们反感上思想政治课,认为这种课在功利性很强的现实社会中无法给他们带来实实在在的收获。因此,他们只注重那些专业课知识,而轻视思想理论教育。还需指出的是,现在一些女大学生为了追求奢华的生活而愿意去做二奶,并认为这样的做法虽然得不到社会大部分人的认同,但能实现自己的目的。这是极为扭曲的价值观。可以看出,在当今社会,一些大学生已习惯用经济眼光去衡量一切事物,这也使他们社会责任感淡薄,形成了重个人轻社会的扭曲心态。此外,在多元文化和信息化背景之下,一些大学生受西方一些浮夸思想的影响,变得过度注重个性,追求新鲜流行事物,而把我国一些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丢弃于一边,这对大学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损失。总体来说,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存在民族精神和爱国意识淡化、理想信仰出现偏差、社会责任感缺失、缺乏高尚的审美品位等这几个主要问题。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存在问题的原因

1.国外错误价值观

伴随着改革开放,我国不断向前飞跃发展,在吸收世界先进技术和理念的同时,一些错误思想不可避免的流入我国,当代大学生也受到了某些错误价值观的影响而信奉实用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大学生在校期间想方设法要入党,但不是为了共产主义理想,而是为了以后的就业和个人发展的需要。近些年,考公务员和考研也是一大热门话题。不少大学生在大三下半学期就开始抉择是继续深造还是工作这个问题。不管是选择继续深造或是工作的大学生们,都会牺牲大量的时间看考研书目、考公务员书目,或是考一些资格证书之类的,而把对自身素质是否能全面提升早已抛在了脑后。这些,无不说明当今大学生做事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和目的性。同时,还有一部分同学在进入大学后,感觉自己自由了,而上进心也大大退去了。这部分学生中有的只顾谈恋爱,有的追求穿着用品都要是名牌。他们在意的已不是成绩和个人能力,而是争相比较吃喝玩乐,这些现象其实就是享乐主义的表现。

2.社会腐败造成的不良影响

当今社会,腐败问题日趋严重,在市场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不讲诚信,钱权交易,,假冒伪劣等现象存在于社会的每一个领域与角落。这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造成了负面影响。当今学生流行一个观点:所谓理想,就是有利就想,所谓前途,就是有钱就图。可见,一些大学生已习惯把自己染于污泥中,偏离了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3.学校价值观教育带来的影响

价值观应是贴近时代主体的,也应该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迅速做出反映并改变以适应新环境的变化的。而现在大学中所上的思想课内容与他们的实际价值观相差甚远,“假”、“大”、“空”现象仍然存在,因此很难让学生从心底接受。同时,大学里用考试来评估大学生思想品德如何,确实欠佳。价值观教育是一种特殊教育,并不可能采取统一标准、运用分数高低来判断的学生的价值观水平,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开展的价值观灌输式教育,只能让学生对价值观教育感到厌倦和不屑。

4.互联网带来的负面影响

经济全球化使人类彻底进入了信息化时代。网络科技的高速发展改变了人们原有的生产、生活、交往方式,使人们的价值观呈多元化趋势,同时,也对大学生价值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网上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意识形态很容易破坏青年学生已树立的道德观、价值观和文化观,从而毒害青年学生,使其陷入泥潭而不能自拔,使原来所培育出来的观念与原则毁于一旦。其次,由于互联网传播信息的过度自由,大量的灰色、黑色、黄色不健康的信息便充斥网络,使有的大学生沉湎于网络中的色情、暴力不能自拔而精神萎靡,学业倒退。最后,大学生长期沉溺于“人―机―人”的交往模式中,必然减少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从而导致大学生感情冷漠。一些学生甚至会因此产生焦虑、苦闷、压抑、自卑、孤独等思想情绪。这对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都是极为不利的。

5.个人素质的影响

当代大学生由于年龄、知识层面以及社会经验还不足,因此对社会一些现象的观察会只停留于表面,有时会以偏概全。同时在其价值观形成过程中必然会受到一些错误价值观的迷惑而产生某些扭曲的价值观。其次,当代大学生中不少学生都为独生子女,其家庭环境优越,从未经受过艰苦生活的磨炼,往往被家长当作小皇帝娇宠,形成自私自大心理,这使他们当中不少人不可避免地在人生价值观方面出现只讲索取、不愿奉献等弱点。因此,许多大学生在面对价值选择的时候便难以区分和取舍。

三、对大学生实施价值观教育的对策思考

1.在大学生中应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很强,但鉴别力明显欠缺。因此学校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只有这样,广大学生才能使其明辨是非、正确区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也只有这样,处在社会转型期的大学生才不会产生诸多迷茫和困惑,形成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价值观。

2.运用多种途径对思想理论课进行改革

传统的思想理论课是枯燥无味的灌输式教育,在课堂上对学生过分宣传个人要对社会国家的贡献,却很少提及到个人的价值和利益。这样的上课方式和内容很难让学生从心底接受和折服,所以效果也是不敬如人意的。多元文化背景下,我们应该创新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让大学生在传统观念和现代意识、个人和社会、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等矛盾冲突寻找新的结合点。相对于以往的灌输式教育,我们在教育的方式和内容上都应采取隐性教育为主,寓教于乐,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使学生以愉悦的心态潜移默化的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真正的接受学校的思想价值观教育,并能增强他们对西方腐朽文化思想的免疫力。

3.重视校园网络的建设与管理

网络科技好比一把双刃剑,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校园网络的建设与管理,使思想道德教育在网络上占据主导地位。提升高校网络德育主导性的主要对策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要积极建设和发展高校德育网站,占领网上意识形态阵地;二是要提高教育者的信息网络技能,,掌握网络德育的主动权;三是要自我教育与网络管理双管齐下,全面提升大学生网民的主体性和自我主导能力。

4.大学教育应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

当今的大学教育普遍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工具理性的东西比较多,价值理性的东西非常少。市场经济下,很多大学设置的课程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和目的性,但是,面对多元文化带来的价值观的多元选择,如果大学缺乏人文素质教育,那么一些大学生很有可能发展成极端个人主义且社会责任感淡薄,并且也很容易受到错误价值观的迷惑而偏离我国的主流价值观。据一项调查显示,文科类学校的大学生比理工科学校的大学生更关心时政信息,且社会责任感更强。大学是科学民主的发源地,应该成为传播和创造先进文化的重要基地,对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具有示范、领导的任务。所以我们在大学里边首先要倡导科学、民主、人文的精神,要营造一个科学民主、以人为本的校园氛围。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领悟到教育的真谛,懂得如何做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王易.当代大学生价值观调查报告[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

[2] 周从标.全球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多元文化的价值篇12

中图分类号: TU8 文献标识码: A

我国的近代建筑,是指在我国近代社会发展以及历史时期中所建设的国内建筑。一般而言,从建筑的样式以及表现形式来看,我国近代建筑主要分为西式建筑、传统建筑以及新式近代建筑等三个类型。在我国,虽然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主义社会,在政治方面经历了二十余代皇帝的改朝换代与更替,在文化方面也曾经有过很多对外的交流与合作。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传统文化依然是单一的一元文化体系。

在这样的历史文化与背景下,必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近代建筑的形成与发展。在各个历史时期,我国近代建筑都有着明显的时代特征,其基本方法以及建筑原则都是融会贯通的。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我国开始步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主义的近代社会,由此拉开了我国近代建筑的发展进程。期间,我国近代建筑也被动地受到了西方建筑文化的冲击、影响与推动,具体表现在:一是对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继承,二是对西方建筑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可见,这两个方面建筑文化体系的相互作用下,不仅构成了我国近代建筑体系的主要框架,而且也使得了我国近代建筑呈现出中西结合的错综复杂的发展现状。本文认真探讨了在多元文化下我国近代建筑的历史见证,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思考与探索,以期全面推进我国近代建筑的保护与研究。

1.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西式建筑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我国的近代建筑主要是以模仿或者照搬照抄西方建筑为特征的。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但是各地以及各个时期的发展极不平衡。一般而言,在我国沿海、沿江地区,因为受到新兴轮船运输业的影响,加上西方列强的入侵以及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很多城市较早地作为商埠对外开放。因此,这个时期,我国近代建筑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方文化、思想及观念的影响,在这些沿海、沿江城市先后出现了一些西式建筑。我国的西式建筑,主要以北京的东交民巷使馆、资政院、大理院等建筑为代表,其设计一般都是由国外的建筑设计机构或建筑设计人员完成的。但是,我们必须看到,由于我国大部分内陆地区交通不便,几乎处在同外界隔绝的状态,因而表现为强烈的传统建筑思想与文化。

2.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传统建筑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我国的传统建筑主要以模仿古代建筑或者对其进行改造、创新为基本特征的。这一时期,我国近代建筑的发展历程,一个方面显示了来自世界近代建筑思想与体系的影响。另一个方面,也显示出了我国现代建筑设计人员面对西方列强入侵而激发的强烈民族思想及意识。在这两个方面的相互碰撞、融合与交叉作用下,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近代建筑的全面发展与进步。我国传统建筑的典型代表,主要是在二十年代建筑的北京协和医学院建筑群、国立北平图书馆以及燕京大学校园建筑等。值得深思的是,我国所出现的传统式建筑群,其设计都是国外的建筑设计机构或者建筑设计人员。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在我国近代多元文化的历史背景下,建筑人员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吸收与追求。

3.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新式近代建筑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