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发展的现状合集12篇

时间:2023-06-18 10:25:47

商业发展的现状

商业发展的现状篇1

一、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分类以及特征

(一)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分类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是指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种类繁多,中国人民银行暂行规定把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分为九大类,分别是:支付结算类中间业务、银行卡类中间业务、类中间业务、担保类中间业务、承诺类中间业务、交易类中间业务、基金托管业务、咨询类中间业务以及其他类中间业务。中间业务作为商业银行利润的一个增长点,越来越受到各个商业银行的重视。2003年6月26日《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暂行办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商业银行不仅仅是靠存贷利差来满足银行需要,随着近几年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拓展,中间业务在商业银行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也在大幅度的增加,俨然已经成为商业银行利润增长的一个增长极。

(二)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特征

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由于不动用银行资金,是商业银行的表外的业务,因此在性质上具有中介的性质,而且现在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已有近300种,种类非常的多,而且服务面广,通过接受委托,收取手续费来获利。这些性质就决定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成本相对较低,风险较小。

二、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现状

更好的分析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状况,本文分别从国有商业银行以及股份制商业银行分别选取两家对其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进行对比分析:

从上表可以看出,由于各商业银行相继推出新的产品,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在总体上成上升的趋势,并且国有商业银行在形式上要好于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国银行由于负责国际结算类,所以其中间业务所占的比例明显的高于其他商业银行。

但是,由于我国商业银行所采用的是分业经营的机制,西方国家大都是混业经营的机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所占的比例同西方商业银行中间银行所占的比例还是有一定的差距。西方商业银行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平均在50%左右,已经超过了存贷利差。

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问题

(一)认识问题

资产、负债、中间业务构成商业银行的三大业务,但是传统观念在商业银行的发展中仍占主导的地位。很多的商业银行仍认为中间业务在其整个的生产经营中无足轻重,有部分银行甚至把中间业务作为其“附属产业”,其主要的精力还是放在传统的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上。由于传统观念在商业银行经营中根深蒂固,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的创新一直只是停留劳动密集型的最基本的方面。并且,由于监管的谨慎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商业银行在中间业务创新上缺乏积极性。没有引起经营领导层的足够的重视。使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二)资源投入有限,高素质科技人员不足

中间业务特别是新兴的中间业务大多是大力资本和科技含量高的业务,它的运作需要大量的科技投入。虽然目前各商业银行已经基本上达到了行业性、区域性联网的阶段,但仍处于传统的金融业务与现代的金融业务之间,层次不高。中间业务的发展缺乏专业人才,中间业务是金融行业的一个高科技的、知识密集型的业务,它涉及范围广,属于高级服务,因此中间业务的发展需要大批知识面广、实践经验丰富的人才,既懂技术,又要会管理。但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从业人员虽然大部分都具备了一定的学历和专业背景,但精通金融、法律以及企业管理和计算机等多方面的复合型、综合型人才却极度缺乏,服务手段也相对落后,导致中间业务难以得到更深层次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间业务的发展速度。

(三)中间业务的产品品种较多,但覆盖范围相对狭窄

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情况来看,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正逐渐受到关注,无论是从质的方面还是从量的方面来看,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其产品已经有了上千个品种,而且从目前发展的趋势来看,还在不断的增加,但是其覆盖范围却相对狭窄,主要还是集中在一些操作比较简单的业务上,比如对技能要求也较低的结算支付类以及委托类的劳动密集型业务,如工资、代收水电气费等。而技能要求高、为客户提供智力服务并可以从中收取手续费的资产评估、资信调查、企业信用等级评估、个人理财以及金融衍生类品种才刚刚起步,有的甚至还未开展。

(四)中间业务的市场营销不到位

从西方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状况分析来看,它们的市场营销已经成为了维系银行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方式,成为扩大其中间业务范围的主要手段;而在我国,商业银行多年来一直将“大众营销”和“市场占领”作为其经营和占据市场,获得竞争的重点。我国的商业银行在设计某种中间业务产品的过程中,首先是将其实现标准化,然后适合普遍的大众购买。新产品的诞生不仅耗费大量的广告宣传资金,而且由于标准化的特点导致其很容易被其他银行模仿。因此,其推出的大部分中间业务品种与同一地区的市场需求并不能相适应,缺乏针对性。另外,国内商业银行在推广中间业务产品过程中一般不会使用任何销售手段,而是习惯性的等待客户自己上门。这必然会导致客户对银行中间业务的办理及收费等问不能得到及时的了解,进而对新品种的认同度不高。所以,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市场营销还不到位,总的来说,还是缺少必要的、专业化的营销团队,影响了中间业务的发展和创新,影响了银行品牌发挥应有其应有的作用。

四、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健全中间业务的管理体系

目前,大多数商业银行都没有专门的中间业务部,而是分散在其他若干部门。因此各商业银行总行应制定全行的业务经营战略管理,加强中间业务的集中领导和统一管理,促使中间业务的快速发展。其次,必须注重中间业务经营的规范化管理,加强内部监控,设立风险评价部门,对潜在风险和防范化解措施进行分析。

(二)市场目标定位

一方面,我国的商业银行需要深入的调查市场的需求,了解客户反馈,进行同行动态产品的替代等,争取推出市场反映强烈的产品,提高市场的竞争力。另一方面,银行还要明确营销目标,采取适当的促销手段,配备专职的客户经理,

为高端客户提供一对一的差别化服务。

(三)引进高素质人才、加大投入力度

商业银行既要大力引进一批具有金融、法律、财会、企业管理、计算机等专业知识的综合人才,又要建立和完善一套适合员工长效培训的机制,给思想先进、积极肯干并具有业务拓展意识的员工提供再学习的机会。同时,银行也要建立有效的激励考核机制,增强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壮大银行中间业务队伍,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适应业务的发展需要。

(四)营销培养品牌

商业银行应加大投入研发中间业务新产品,敢于突破传统中间业务的经营范围和模式,挖潜市场潜在的客户需求,利用西方先进的技术,设计开出为我国消费者接受的中间业务种类。例如:开办私人银行业务,为私人或企业提供理服务,如电话银行、自助银行、家庭银行等便利型业务;拓展信贷服务对象的中间业务,如项目评估、资产评估、信用等级评定、财务顾问、投融资顾问、企业上市包装、企业并购重组策划等高附加值的服务等。

参考文献

[1]宋慧.从统计数据分析青海商业银行发展缓慢的原因[J].青海统计,2006(12).

[2]程凤朝.理性看待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J].商业银行.

[3]许达丽.浅谈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J].时代金融,2011(8).

[4]卢立富.欠发达地区城市商业银行如何发展中间业务[J].

商业发展的现状篇2

许多实力雄厚的外资金融机构进入国内,金融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残酷,国内商业银行因缺少创新和规模相对小,竞争中处于弱势,只有发展投行业务才能加强竞争力。

(1)是中国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发展的必要补充。金融改革在取得了成就的同时还存在众多的不足。中国经济结束了高速发展进入中高速的新常态,更需要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完善。近年来中国一直以中介贷款为主,证券融资为辅。融资结构不合理,资本市场弱小致使金融市场发展落后。

(2)中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单一,面临考验。国内银行普遍存在问题是营业收入的绝大部分都来自于利息收入,以中国农业银行为例,其2015年第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394.43亿元,其中,利息净收入为1094.42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重高达78.5%,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269.78亿元,占营业收入的19.4%,主要是手续费的增加。中国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比与美国商业银行的相比明显偏低,且中国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主要来自手续费,充分说明了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手段单一,很少创新开拓投行业务。

二、我国商业银行投行业务的运作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投行业务多是借鉴国外已经成熟的发展经验,相应的业务部门成立和运行的时间较短,受制于金融监管环境,主要是通过与证券公司合作的方式实现,如银证转账、基金托管、证券、资金合作和买卖部分债券业务。近年来,随着金融体系的完善和监管的规范化程度提高,商业银行可开展的投行业务逐步增多。

当前招商银行的成绩还是可以的,据招商银行公布的2015年第一季度季报显示,其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4.16%,国内全行业净利润增速跌倒个位数的情况下,招行净利润增速仍维持15.22%。其一季度营业收入507.47亿元。其中利息净收入333.89亿元,同比增加22.22%。其中手续费、佣金及其他中间服务净收入,同比增加49.23%,且主要来源于除手续费外的财富管理、基金、债券业务等中间服务,这些服务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首次突破30%。总之,当前中国商业银行借鉴国外经验开展的投行业务,为其进一步拓展投行业务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三、我国商业银行投行业务的主要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在投行业务领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由于宏观环境所限、自主创新能力和意愿不足等方方面面的原因,我国商业银行投行业务也存在着制约其发展的许多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投行业务增长潜力有限,但当前由于市场过度泛滥,造成基数过大。基数过大就会导致许多情况的变化,如盈利模式、组织架构、经营理念和市场需求等情况,情况的变化会增加投行业务收入跃升的难度。

(2)涉及投行业务的产品种类少,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导致现有的投行业务无法满足客户日益复杂的需求,投行业务产品大同小异,使得行业内竞争较弱,难以形成良性竞争。且这种结构很脆弱,一旦受到外部条件的影响会带来大规模的波动。中国的宏观环境转弱,政策监管严格。受经济下行和企业业绩低迷的影响,部分企业投融的计划不断徘徊,投融意愿较弱。国家政策监管日趋严格使得财务顾问业务发展缓慢,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压力下,利率下调,但有些银行职员为了业绩,却巧立费的名目转嫁给客户。

(3)人才队伍建设滞后不适应投行业务发展。虽然投行业务快速增长,但是一些银行至今尚未真正配备专职人员,而是由从事其他业务的人员兼任,人员的非专业化,难以提供给客户高质量的投行业务服务。

(4)国内银行投行业务增长空间巨大。一直以来,中国商业银行的营业收入来自存贷款利差较多,非利息收入较少,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因此,中国商业银行转型发展的驱动因素之一就是努力拓展创新投行业务在内的中间服务、逐步提升非利息收入所占比重。

商业发展的现状篇3

一、我国商品包装行业的现状与问题

包装作为国民经济的配套服务行业,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发展壮大。我国商品包装行业的产生与发展,应从1980年12月21日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了中国包装技术协会以后开始的,逐步形成多门类的庞大包装行业体系。商品包装行业是一个朝阳产业。中国的现代包装行业从1978年前基本为零的状态,到现在已建成为拥有纸包装、塑料包装、金属包装、玻璃包装、包装材料、包装机械6大现代门类的工业体系。包装产值以每年18%的速度高速增长,品种规格繁多。包装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地位从原来的40多个行业中最末几位跃居到第15位。随着进出口贸易的发展,中国的包装制品的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很多方面已经与国际先进水平不相上下包装工业制品产量跨入世界前5名,使我国成为世界包装大国。。包装工业的快速发展大大减少了商品损失,提高了商品价值,GDP增长、市场繁荣、外贸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清醒的看到现存于我国物流包装业的许多问题。

1.包装行业发展的不均衡。一方面低端包装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我国的发展相对过剩,另一方面高端包装业作为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在我国的发展相对不足。制约我国包装企业发展的不仅有原材料供给方面的压力,技术、人才的缺乏也是重要的因素。

2.包装企业的规模较小。我国小型包装企业数量多达8750家,占全国企业单位总数的90.07%,只占有50.41%的资产、61.91%的销售收入和55.36%的利润份额。我国包装企业产业集中度较低,在世界上有一定影响力的包装企业集团很少。而且许多企业仍未摆脱“三高一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粗放型经营状况,企业创新能力差等。

3.我国包装行业区域发展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发展较快,中部、西部发展相对滞后。排在前六名的地区大多数都属于东部沿海地区,只有河南和河北是属于中部地区,充分反映了区域发展不平衡的事实。

4.包装工业消耗资源大。包装工业产品80%为一次性使用,使用后即成为废弃物,产品生命周期较其它工业产品短很多,而且我国包装产品回收利用率低,资源二次利用率只相当工业发达国家1/4~1/3,资源浪费较大,包装工业是一个典型的资源耗用型产业。

二、商品包装行业迅速发展的动力和原因

目前,我国商品包装行业每年承担着3万多亿元国内商品和1000多亿美元出口商品的包装任务。随着中国加入WTO,产品出口将进一步扩大。据初步预算,我国主要出口产品,如服装纺织、机械制造、农产品等都将有较大幅度增长,每年可望增加出口额80亿美元至100亿美元。产品出口的增加,必将带动相应产品包装的大幅增长。

1.物流和生产的需求,促进了包装行业的发展

包装是属于生产领域的活动。作为生产的终点,是最后一道工序,标志着生产的完成,包装必须根据产品的性质、形状和生产工具进行,必须满足生产的完成。在物流生产过程中,包装主要提供了以下便利:

(1)生产的物资储存环节。物资在出、人库时,在包装的规格尺寸、重量形态上适合仓库、车间等生产部门内的作业,为从而为生产提供了搬运、装卸的方便;包装物的各种标志,在生产过程中有利于识别,易于存取、方便盘点,物资验收时,易于开包,便于重新打包的包装方式为验收提供了方便。

(2)生产的物资装卸环节。物资经过适当的包装后为装卸作业提供了便利。物资的包装便于各种搬运机械的使用,有利于提高装卸搬运机械的生产效率。包装的规格尺寸标准化为集合包装提供了条件,从而极大地提高转载效率,并最终提高生产效率,缩短生产周期。

(3)物流生产的运输环节。运输作为物流中重要的环节,是实现物资转移的关键,在物流成本中占到较大的比例包装尺寸与运输车辆、船、飞机等运输工具的箱、仓容积的吻合性,方便了运输,提高了运输效率,节约了运输成本。

2.市场上商品销售的需求,促进了包装行业的发展

商品的包装应该与销售环境相协调(包装应便于商品摆放)。消费者进店购买商品,能否清晰、准确地感知商品形象,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好的商品摆放,应为消费者观察、触摸以及选购提供最大便利。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始认识到,商品包装作为一种视觉传达工具,决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东西,现代商品包装以其简单、明了的造型成为商品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好包装是无声的推销员。利用包装体现内在商品魅力的促销方法,通过包装促使消费者产生第一次购买欲望。消费者第一次消费感到满意就会再次购买,其道促销的作用。

3.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促进了包装行业的发展

(1)方便消费,给消费者带来便利性。包装的文字、图案、色彩起到美化、宣传和推销商品的作用,新颖美观的包装给人以美的享受,能够刺激、引发消费这的购买欲。合理的包装具有防震、放冲击、防断裂、防损伤、防挤压、防潮、防霉等功能。包装上的图文介绍商品的特性、用途及使用方法,起到引导消费的作用。在开架售货的自选商场,包装上的标记及图文可以解答消费者的疑问,如查看生产日期可以知道该商品是否过期等。这样包装就起到了联系、沟通商品与消费者的作用。

(2)包装与消费者的心理。消费心理分为三种:生存型、生存享受型和享受型。生存型消费心理是对商品讲究经济实用、外形和品质并重;购买商品反复比较,选择性强,分析后才能做出结论。而享受型则是求新。求奇,买名牌,其次才是质量和价格,常常会构成平常所说的“眼球经济”。生存享受型是二者兼备,在富裕时偏重享受型,在不富裕时则偏重生存型。在包装装潢上应用不同的类型,适应了不同的消费心理。引人注目的包装常常将顾客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产生购买动机。

(3)包装与消费习惯。消费习惯与消费者所处的地区的社会制度、文化水平、生活方式息息相关;消费习惯还取决于该地区的民俗、宗教、地理及气候等因素。商品的包装只有适应不同的消费习惯,根据目标市场的定位来设计包装装潢;包装可以考虑到不同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因人制宜,因地制宜。

4.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促进了包装行业的发展

(1)包装积极意义。一个小小的包装,足以体现一个国家或地域的经济状况。商品包装的投入越大,所附加的成本也就越高,促使商品本身价值越高。一个好的商品,其包装会给人带来心灵的美感。人们购买商品很容易受品牌影响,作为品牌商品的生产商,会将自己企业的文化以及销售区域的文化结合起来,反映在包装上。

(2)包装消极意义。包装消极意义就是包装废弃物的影响。如一些不可降解塑料制成的包装物,每年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造成垃圾的堆积,一般的做法是可以回收的就回收,不可降解的塑料包装一般采取填埋、焚烧的方法进行处理,焚烧会产生大量的有害烟尘,进入大气层,污染了环境极有可能造成后来的环境恶化。消费者该怎么做,生产商又该怎么做,这就要求我们要发挥商品外延使用价值的问题。现在正是提倡“节约型社会”,一些消费者非常有心,他们对保装废弃物再利用,比如将一个月饼盒改纳物盒,易拉罐改成烟灰缸等。而一些聪明的生产家则更是绞尽脑汁想尽办法回收他的包装资源,以减少下次再生产的成本。这些都是在寻找包装新的增值点,变消极为积极。

三、我国商品包装行业的发展趋势

从我国制造企业产品包装业的总体发展状况看,未来几年我国国民经济仍将保持持续稳定发展的态势,将带动商品包装行业的需求、供给的全面持续增长。

1.包装行业的发展受到国民经济波动的影响

第一、二产业的发展情况将决定包装业的市场风险情况。包装工业总产量同比增长20%,在我国40多个行业的排名中已从最后一位升至第12位。在与其他制造业的对比分析中,商品包装行业的利润总额也在不断地增长

2.商品包装的现代化

包装行业将向着包装用料减量化,包装生产清洁化,包装资源循环利用,包装废弃物高效回收利用等方向发展。包装业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成为最大的污染型、资源浪费型行业之一。因此,包装物的反复利用和废弃物的处理、资源的回收、梯级利用、资源再循环是包装领域现代化的发展方向。

3.物流包装的大型化和集中化

大型化和集中化有利于加快作业速度及系统的效率,有利于减少包装单位,节约包装材料及费用。同时,还能促进和实现物流机械化、自动化,提高物流效率。

4.商品包装材料的现代化

作为制造企业产品包装用量较大的塑料、纸和纸板、金属,可以作为现代化标志之一的包装材料的发展趋势来分析。塑料包装材料将会向着高机能、多功能,环保要求及采用新型原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拓宽应用领域等方向发展。以塑代钢、以塑代木已成趋势;纸和纸板作为包装用则将趋向优质、轻量化的方向发展;金属包装容器发展的空间还是很大的,金属容器生产企业不仅应打出名牌,保持名牌,还应将开发新产品作为一大发展趋势;

5.企业产品绿色包装

绿色包装就是在整个产品的生命周期中,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无害,能够循环利用和再生利用,可促进持续发展的适度包装。绿色包装必须符合“4R1D”的原则,一般应具有5个方面的内涵:实行包装减量化(reduce);包装应易于重复利用(reuse);易于复原利用(recover);易于回收再生(recycle)。通过回收、复原、净化处理等手段重复利用,通过生产再生制品,焚烧利用热能,堆肥改善土壤等措施,达到再利用的目的。最后是包装废弃物可以降解腐化(degradable),其最终不形成永久垃圾。

商业发展的现状篇4

中图分类号:S64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632143

在市场需求不断增加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羊肚菌养殖中存在的商机。但是供应者的不断增加,很有可能导致羊肚菌的商业化发展过程中出现买方市场,降低羊肚菌的经济效益。因此,在开展羊肚菌商业化发展活动时,一定要明确的了解当前市场的具体发展状况,合理规划未来的发展方向。

1 羊肚菌进行商业发展的有益条件

羊肚菌是子囊菌中最著名的美味食菌,检验证明羊肚菌的菌盖部分含有7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羊肚菌味道甘甜、性质偏寒凉,无毒,且存在促进肠胃消化吸收、化痰理气等功效。除了氨基酸外,羊肚菌还富含粗蛋白、粗脂肪、碳水化合物等成分。羊肚菌所提供的营养成分对于良好的补充人体营养的作用,尤其是其中的氨基酸更是被称之为“必需氨基酸”。另外,相关检测结果显示,羊肚菌至少含有8种维生素,即: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12、烟酸、泛酸、吡哕醇、生物素、叶酸等。羊肚菌中所蕴含的营养成分,可以与牛乳、肉、鱼粉不相上下,因此羊肚菌的商业化发展具有广泛的市场前景。

2 羊肚菌商业发展的基本现状

从羊肚菌商业化发展所面临的市场形势来看,可谓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居民对影响产品的热捧,以及现代化栽培、管理等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羊肚菌的商业化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支持与保障;由于羊肚菌目前在市场上仍然处于比较稀缺的状态,导致其价格明显高于其它类型的食用菌,因此一些普通消费群体只能望而却步。另外,羊肚菌种植和栽培在前期阶段的投入较大,对于普通的种植者而言可能无力承担,因此羊肚菌的种植者相对较少。

从市场发展的基本状态来看。目前我国对于羊肚菌的开发、研究、栽培、养殖等技术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掌握一手技术的单位和个人,往往在这个市场体系中占据主导性地位,在定价上也存在着一定的主动权。当相关技术得到全面的发展之后,羊肚菌的消费首先会在我国经济比较发达的省市兴起,之后逐渐推广到全国各地。

从羊肚菌市场中的发展关系来看,从买方来看,受到经济水平的掣肘,我国国内的羊肚菌消费并不乐观,但是在经济发达地区,羊肚菌消费情况良好,市场需求量呈现出乐观增长趋势;但是从卖方的角度来看,受到前期投资巨大、栽培及养殖困难等条件的限制,我国所销售的羊肚菌以野生为主,以种植为辅。这就导致其供应量容易受到人员、天气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导致市场供应量无法确定。

3 羊肚菌商业化发展的未来方向

为了确保羊肚菌的商业化发展并非昙花一现,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充分的保护好现存的羊肚菌野生资源,在进行野生菌挖掘的过程中,注重保护、维持其原有的生态环境。这既需要当地政府部分加大政策的管理与宣传,也需要采挖者不断提高个人保护意识。

当地政府需要充分调动当地农业科学管理相关部分的人力资源,详细分析当地的羊肚菌产业分布状况,在此基础上制定科学的羊肚菌采挖计划,保护羊肚菌的生长链条;政府部门需要将相关计划进行明文规定与管理,对于不遵守相关规定、私自挖掘羊肚菌的人员,需要进行必要的经济处罚;当地政府需要结合宣传部门,向相关民众宣传羊肚菌资源保护的相关知识。

为了进一步实现供需之间的平衡,相关区域还需要不断加大羊肚菌种植和栽培的相关技术投入,除了政府的财政支持之外,相关企业也可以主动寻求技术研究伙伴,比如与当地的农业大学研究院开展合作,形成产学研一体的研究、开发、生产的模式。这不仅可以大幅节省技术研究的相关资源,也可以更加充分的利用和挖掘羊肚菌的营养价值,不断扩展羊肚菌的市场发展空间。除此之外,加大技术的研究和分析,还有望尽早扩大羊肚菌的种植范围,提高羊肚菌的产量。目前,我国的羊肚菌栽培技术主要包括熟料脱袋栽培、室外生料栽培2种类型,相信随着研究力度的不断深入,相关栽培技术能够早日突破技术瓶颈,迎来羊肚菌的丰产。

4 结语

商业发展的现状篇5

中小商业银行的概述

中小商业银行的含义、范畴。对于中小商业银行的界定,主要是根据资产额为标准进行的。除了传统的五大国有商业银行之外,中小商业银行主要包括了城市农村信用社、股份制、区域性的商业银行等,都是其中的组成部分。

我国设立、发展中小商业银行的意义。对中小商业银行进行建立和发展,非常的关键和重要。在完善和健全银行体系、改革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促进银行同业竞争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中小商业银行能够对我国经济结构的变化进行适应,对国有商业银行机构收缩带来的市场空白进行填补。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现状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资金规模分析。近年来,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资金规模正在不断扩大,截止到2016年末,在所有的中小商业银行当中,已经超过了110万亿元的总资产规模,同比产生了30%以上的增长量。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分析。中小商业银行的规模较小,因而其盈利能力不但具有灵活性的特点,但同时也很容易受到外资银行或大型国有银行的冲击和影响,因而盈利能力稳定性稍显不足。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市场占有份额分析。以2016年为例,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存款市场份额,达到了85%以上的比例,而在中小商业银行当中,仅占有了不足15%的市场份额。在其它方面的市场份额当中,贷款占比、资产占比、净利润占比等,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分别为84.51%、84.36%、85.77%,均高于中小商业银行的15.49%、15.64%、14.23%。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分析。截止到2016年底,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大约拥有950亿元以上的不良资余额,和同期相比,发生了较大幅度的下降。同时,达到了85%以下的不良贷款占比,同期相比,也产生了一定的降低。资产质量正在不断提升。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竞争力分析。在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竞争力方面,已经上市的地方商业银行竞争力由于其它股份制商业银行,甚至可能超过国有商业银行。从整体竞争力方面来看,股份制的商业银行,要比国有商业银行更高,但是,其只具有比较分散的竞争力水平。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在发展中存在的题

我国的中小商业银行,在发展中,存在一些问题,利率市场化迫使存贷利差收入空间变窄;人才制度不够完善,高端人才储蓄不足;发展程度严重失衡,受外力因素政策影响较大;具有比较集中的经营区域,在金融服务方面,覆盖面还不是很广;在理财产品、盈利模式上,只具有单一的形式,没有产生较高的中间业务收入;在内部结构方面,缺乏完善性,政府的意愿,往往会对贷款造成影响;在市场定位上,存在着不恰当的问题,可能会进行盲目性的投资,没有形成较高的盈利能力;风险处置有待深化。

地方政策干预。在很多地区,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会受到地方政府及政策的较大干预。地方政府,可能会对中小商业银行进行控股,所以能够控制这些中小商业银行。在市场竞争中,中小商业银行处于相对较为劣势的地位,因而对地方政府和政策存在着一定的依赖性。在这样的情况下,使得地方政策对中小商业银行的干预更加容易,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难以与市场实际情况相匹配。

高素质人才欠缺。在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当中,由于薪资福利待遇和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大型国有银行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因而在高素质人才的竞争中,处于劣势的地位。在中小商业银行的很多关键位置和关键领域上,都欠缺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不能为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较大的帮助,所以,中小商业银行在发展中,会产生阻碍及影响。

市场定位不准确。当前有很多中小商业银行,都是在原有信用社的基础上发展和建立的,采用的经营方式仍是过去较为陈旧的方式,对于自身的灵活性特点,没有进行很好的体现。在市场定位方面,无法摆脱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的传统观念,没有进行很好的创新。对于自身在传统业务、资金实力方面与其它银行的优劣势,没能进行很好的认识,仍然希望以传统业务带动银行发展,市场定位上存在着较大的问题。

客户群选择范围小。我国当前的很多中小商业银行,往往会进行比较狭窄的客户群的选择范围,存在着质量不足的情况。中小商业银行由于自身规模和实力较为有限,对于一些大型工程或大型企业的贷款项目,很难顺利获取,因而主要的客户群体仍然集中在中小企业身上。中小企业小额贷款,缺乏稳定性,提供有限的资产的能力,低技术含量的产品,生命周期较短,并且缺乏政府部门的有力支持,因而容易破产,造成中小商业银行的坏账。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的对策建议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在中小商业银行发展当中,利率风险管理系统应该建立提高定价能力;积极引进人才,优化管理层,加强人才培养;通过兼并和重组扩大自身的规模;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增加业务创新;细分市场,努力做到精而细;加强内控机制改革,提高管理水平,获得合理的政府政策支持,加强产品创新,突出特色,明确定位,提高资产的质量,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实行跨区域发展。对于我国中小商业银行来说,应当大力推动跨区域发展,追求规模经济,区域风险规避。中小商业银行一旦实现规模的扩大,收入提升,成本降低,盈利能力和利润规模都能够得到扩大。通过跨区域发展,使自身品牌价值得到提升,从而提高自身的整体竞争优势,在金融业市场竞争中,取得更为理想的生存与发展。

大力发展网络业务。中小商业银行和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相比,跨区域网点往往偏少。因此,如果仍然坚持传统的金融服务、地理位置、机构网点,资产规模,将带来更大的限制。因此,中小商业银行应加大力度发展网络业务,不断完善和优化网络银行,实现个性化、低成本、宽空间的网络业务服务,为中小商业银行带来的竞争优势也会体现在发展和竞争上。

对中间业务进行开展。对于中小商业银行来说,较低的中间业务是一个重要的业务风险和巨大的利润空间,因此应当受到中小商业银行的充分重视。与金融体系的改革的深化,商业银行之间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只有为客户提供更高效和方便的服务,能够战斗和留住更多的客户。中小商业银行应当基于客户的实际需求,汇票业务,收费业务、保险业务,代表工资业务、信用卡业务,储蓄信用卡业务,信用卡业务和其他中间业务发展,从而吸收大量的低成本存款。

商业发展的现状篇6

一、引言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和Internet的发展,由信息技术、商务技术和管理技术相结合而创生的新型经济模式――电子商务(Ec)正以其空前无比的生命力推动着经济领域跃上一个新台阶。同时它也对经济领域内的传统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

电子商务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而架构的跨时域跨地域的电子化世界(E-world)。它为企业之间的密切合作、为企业的拓展提供了更多机会。电子商务以企业信息化为基础,强调要使系统的软件和硬件,参加交易的买方和卖方,银行或金融机构等合作伙伴都要在Intranet,Extranet和Internet中密切结合起来,共同从事在网络计算机环境下的商业电子化应用。

二、企业电子商务的现状

1.管理观念的更新

随着竞争的日益加剧,企业为了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逐渐意识到把贸易合作伙伴视为对手的传统观念已经过时,要想使自身竞争力增强必须同各合作伙伴之间发展战略合作关系。

在电子商务时代,企业内外部的运作方式将大为改观。随着Internet和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企业对外的接口界面大大扩展。企业管理的内涵也得到进一步的延伸。随着网络计算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电子化企业管理思想的出现,企业管理软件也进行着不断的调整,以适应电子商务时代的来临。特别是Internet应用的革命性变化,为广大企业客户,也为许多企业管理系统供应商带来崭新的机会。

2.扩展了企业的管理范畴

企业的活动可以不再像以前那样受时间和空间的严格限制,而是可以跨时域、跨地域地将合作伙伴 客户纳入到企业的管理范畴之中,以实现价值链上的协同管理。

在电于商务时代,企业内外部的运作方式将大为改观。由于Internet大大缩小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企业内部部门和员工之间的沟通模式将有很大变化。在内部工作和业务流程的控制方面,企业将会主动地大量采用电子商务模式进行交流。无论该项业务涉及的员工或经理是否在同一物理位置或网络上,业务的处理将会同样顺利进行。例如,传统管理系统模式下.一个财务或采购单据的审批,如果审批人/经理出差在外,单据的执行或入帐只有等待他回来或远程登录到系统。可是,有了电子商务模式.即使出差非洲也同样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方式审批这个单据.而不必延误业务。但目前很多宜称电子商务的系统模块只是提供了Web页面的查询或订单输人,无法在全部环节面向新的需求。

3.改变了企业传统的业务流程管理模式

同传统的链式单项业务活动相比,Internet的交互性使企业能够和贸易伙伴直接进行双向的业务交流。

随着Internet和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企业对外的接口界面大大扩展。传统的系统一般只能提供电脑终端给系统使用者.而电子商务时代的终端可以是多种多样的。除了固定的或可以移动的电齄之外.还有更广泛的各类数字终端,如:电话、电视、PDA、BP机等,要求新一代系统也能很好地利用这些资源,更加方便系统用户的使用。在ERP系统涉及的内部和外部用户当中,对这种薪型的系统使用形式的需求是十分强烈的。

正是以上这些原因,企业管理的内涵也得到进一步的延伸。除了传统的企业财务、库存、销售、采购、生产等管理以外.涉及整个企业价值链的许多环节也被要求进入管理范畴。“呼叫中心”就是典型的例子之一。呼叫中心也称为客户服务中心.企业建立呼叫中心能够更好地、更有效地与客户沟通,了解客户的需求和市场的变化,从而在销售和服务等方面提高企业服务水平和整体形象。通过电话或Internet等各种不同类型的接口 企业可以提供大量的、连续不断的此类服务。而提供这样的服务的数据来源就是企业管理系统中各方面的信息.如产品价格、序列号、维修记录等。ERP系统在这里得到了扩展。客户关系管理又是另一个实例。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蓝激烈.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本身巳很难分出绝对优劣。谁能把握客户的需要、加强与客户的沟通.谁就能取得竞争优势,捷足先登。客户、供应商以及合作伙伴联成一片的价值链已经成为企业与企业之间竞争的核心。客户关系.包括供应商和台作伙伴的关系管理和发掘,再一次拓展了传统ERP系统的概念和范畴。

随着电子商务这种新型经济模式的出现,企业作为经济领域的主体,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冲击和影响。

三、企业电子商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对我们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毕竟作为一个电子商务产业,技术、安全防范的等方面需要在应用中进一步完善,在很多方面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1.安全问题

无论对于传统电子商务还是企业电子商务,安全问题都是至关重要的,要通过研发新技术为企业电子商务提供基本安全保障.如密码、密钥、SIM智能卡等。

2.缺乏丰富内容

我国企业电子商务市场还不成熟,无法与以Pc机为主流访问终端的传统互联网相提并论。在这种情况下 就必须以丰富多彩的内容和服务吸引用户,只有丰富的内容才能吸引用户,也只有用户通过对内容的体验,不断提高对企业商务的认知度,才能进一步促进企业商务的发展。

3.缺乏良好的商业模式

传统电子商务的商务模式发展到今天已经逐渐成熟,如网上商店、网上拍卖等。而企业电子商务要想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就必须打造良好的商业模式。缺少成熟的商业模式已经成为我国企业商务发展的瓶颈。要创造出良好的商业模式,要通过整合价值链,做好价值链各环节的利益分配,提供基础设施的维护和运营,在应用服务和终端用户之间提供基本的信息和数据沟通桥梁。

4.企业电子商务应用开发不足

随着企业商务发展,企业应用将逐渐成为电子商务应用的最主要部分。电子商务的应用可以使企业大大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企业将成为电子商务领域的中心和热点。但目前我国企业商务应用开发明显不足,企业要根据自身业务和发展现状,明确自身应用需求,结合适合的电子商务模式,充分利用电子商务优势,从而不断提高企业竞争能力。

四、后奥运时代企业电子商务发展新趋势

2008是奥运年,也将是我国物流业和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一年。企业电子商务将呈国际化、主流化趋势。中国企业电子商务在经历了多年来由定性模式向创新模式的艰难探索中,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之路,而且开始迈向跨国电子商务大市场。2008是奥运年,大批国外资源将进入,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和农业电子商务将呈现多样化快速发展态势。

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的启动,对现代物流提出了新增需求。目前,农村网民已超3700万,涉农网站有17822个,特别是农业结构调整和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我国农民对信息服务方式和需求内容发生了新的变化,农业电子商务具有潜在巨大的物流需求。企业商务发展将呈现步入快车道趋势。特别是价值链构建形式和操作模式有创新,应用驱动型、服务跟进型、技术引导型和资源扩散型等四种模式会有新增的物流需求。此外,绿色商务和绿色营销将成为新营销趋势。

参考文献:

[1]董月红:浅析我国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现状与问题[J].商场现代化,2008.8

商业发展的现状篇7

3.价值定位情况

对于企业而言,通过经济活动创新,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应该是企业经营管理的目标。在引入工商管理理念之后,很多企业都能对自身价值进行重新定位,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时候,也开始认识到自己所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能够根据自身的实力开展一些公益性的项目,能够重视企业的文化的塑造,重视企业员工利益的保障。这些举措对于企业深化发展是一种促进。但也有一些企业对自身价值定位不够明确,企业只追求经济价值,忽略自身形象的塑造,不重视保障员工的利益,忽略员工素质的提升,这样,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就不完善,企业就不能保障长期有效的发展,其经济效益不能得到长期稳定的提升。

4.企业内部责任划分的不够明确

企业要在发展过程中,需要能够确定所有权,监督权,经营权等不同层级人的不同权利,这样,才能保障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才能保障生产经营工作的成功开展,保障员工工作积极行动的有效调动。但同调查,我们发现,有一些企业的内部责任划分并不是很明确,相关人员的权利划分不明确,就容易导致管理举措无法得到有效的落实,就容易导致一些人的职权使用不规范,导致员工责任不明确,这样,企业资源配置必然存在问题,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必然会受到阻碍。

5.人力资源流失较为严重

企业要发展,必须要保障充沛的人力资源,企业需要不断的吸收优秀的人才,并能够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工作。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多企业缺乏一线技能型人才,缺乏真正拥有先进的工商管理知识和技术的人才。一些企业即使吸引了部分优秀人才,但因为人才管理机制不完善,也很容易导致优秀的人才的流失,这种现象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工商管理工作深化发展的重要问题。

三、企业工商管理发展方向

1.构建科学化人性化的工商管理制度

构建科学人性化的工商管理制度是目前企业提升工商管理工作效果的重要保障。企业要能够研究工商管理内容,研究工商管理工作的作用,能够通过有效的制度,保障工商管理工作的成功开展。工商管理工作主要是对人进行管理的工作,因此,工商管理工作开展的目的是能够激烈员工工作积极性,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对员工行为进行约束,使之能够与企业发展相适应。制定工商管理制度,需要具体围绕这三个方面制定政策。为了提升工商管理工作效果,管理者在制定政策的时候,就要保障其科学性,又要保障其人性化建设,能够把人性化理念融入到政策制定工作中,能够根据工商管理工作的需要,明确相关人员的权利和责任义务,划分相关群体的利益。在员工管理中,尤其要重视人性化管理,能够做到恩威并施,鼓励优秀,打击落后,要明确相关制度,能够严格按照制度进行管理,保障企业工商管理制度的公信力,这样,才能促进工商管理工作的有效发展。

2.加强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工作是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财务管理工作与企业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涉及到企业发展各层面的内容,同时与每一个员工利益相关,因此,做好财务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加强财务管理,企业必须要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工作制度,同时要打造高水平的财务管理团队,这样,才能保障财务管理各环节工作能够得到有效的开展。在财务管理工作,要能够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不断拓展财务管理工作范围,同时能实现财务的精细化管理。通过加强财务管理,提升工商管理效果,实现对企业财务信息等方面资源的有效管理开发,以促进企业的深化发展。

3.加强对人才的管理

加强人才的管理工作,才能保障企业人力资源的质量,这样,企业的发展才有动力,因此,在工商管理工作中,企业要重视人才的管理工作。企业要能够设置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加大对专业性技能型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在人才管理中,企业要重视人性化管理,能够关心员工的思想状况和生活状况,能为员工创造条件,引导员工进行业务水平的提升。企业要加强管理人员的培养,对管理层人员出现的问题要重视,并能够采取措施有效处理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在思想生活方面存在大问题。需要注意的是,在现代化社会,加强人才的管理,尤其是要重视引导企业员工和管理人员加大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企业要为员工和管理人员提供更多的培训学习的机会,要积极引导员工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不断提升管理人员的工程技术素养和管理能力。

4.加强工商管理工作的创新

在企业工商管理工作中,相关领导者必须要具有创新意识,要认识到只有实现创新,管理工作的效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企业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每一个工商管理人员都需要积极树立创新意识,能够在研究市场供需现状,研究竞争对手个体情况的基础上,能够创新管理工作内容,创新管理工作方式。思想的僵化必定导致改革策略难以落实,并将影响到企业效益的提升。作为工商管理者要能够积极鼓励员工进行创新,鼓励员工能够基于现在的管理制度提出创新建议。对于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员工,需要为他们提供一定奖励,以鼓励员工的创新行为,这样,企业才能保障良好的发展态势,企业的竞争力才能得到提升,企业才能真正实现良性发展。

5.坚持国际化发展方向

在全球化背景下,企业必须要能够坚持国家化发展方向。企业工商管理模式也需要能够与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方向相适应。目前,企业的工商管理模式无法满足企业国际化发展的需要,因此,这种管理模式是需要创新的。在国际化背景下,企业要能够不断拓展自己的市场空间,能够不断创新提升自身综合实力。如果企业一味地降低价格,搞价格战,企业的收益是非常低的。因此,单凭价格优势想要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是不可能的。在工商管理中,管理者要认识到这种问题,要能够从构建优秀的文化,打造企业品牌,完善相关服务等方面做出政策的调整,以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制定,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这样,企业才能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不断实现壮大发展。

6.强化关键技术创新

企业要提升自身的竞争实力,必须要加强关键技术的创新,通过技术创新,获得一宗独特的能力,这样,企业才能获得发展的动力。强化关键技术的创新,企业工商管理中,资源才能实现优化配置,实现关键技术的创新,应该成为企业工商管理的重要发展目标。在工商管理中,企业要结合自身情况,找到发展优势,然后集中优势人力资源,进行关键技术创新,以实现对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有效管理。另外,要实现关键技术的创新,企业还需要能够加大资金、技术和财力方米的投入,要具有创新意识,这样,企业才能真正实现关键技术的创新,企业发展才能更具生命力。

参考文献

商业发展的现状篇8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8-0087-02

商业票据是一种以短期融资为目的,由较高信用等级的企业在货币市场上发行的无担保的承诺票据,发行对象主要是其他工商企业、保险公司、养老基金、货币市场共同基金和银行等。与货币市场其他工具相比,它具有成本优势。商业票据的利率一般低于规定的基准利率1.5到3个百分点,高于短期政府债券0.125到0.5个百分点。目前,商业票据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已经成为企业短期融资来源的重要手段。1999年底,美国发行的商业票据为14 030亿美元,而银行贷款只有10 066亿美元。我国票据市场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据国家统计局出版的《中国经济景气月报》报告,2010年1月,人民币各项贷款总额为413 679.6亿元,而其中票据融资为22 653亿元,仅占贷款总额的5.48%,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同期水平。由此可见,我国票据市场有待加速发展。鉴于传统商业票据的种种弊端且全球处于金融电子化和网络银行时代,这就要求我国的票据市场要改变以往的实物券和手工交易方式,转而进入在西方已经非常发达的电子商业票据时代。

一、我国电子商业票据的发展历程

电子商业票据以数据电文形式替代原有纸质实物票据,以电子签名取代了实体签章,以网络传输取代人工传递,以计算机录入代替手工书写,实现了出票、流转、兑付等票据业务过程的完全电子化。

2005年,我国部分商业银行开始在票据电子化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同年3月25日,招商银行和TCL集团在深圳签署协议,率先在我国联手推出名为“票据通”的电子票据业务,电子票据承兑金额700多万元,这标志着新型的电子商务支付手段的问世,使我国金融业现代化建设又向前跨出了一大步;2006年12月18日,影像交换系统在北京、天津、上海、河北、广东和深圳六省(市)成功试点运行;2007年,全国支票影像交换系统的建立,意味着支票在全国范围的互通使用已经实现,这之前票据只能在当地使用;2008年,银行本票和华东三省一市银行汇票的业务通过小额支付系统进行清算,实现了电子化处理,此时的商业票据电子化步伐仍然非常缓慢,业务处理基本上还是采用传统的手工、纸质方式,效率低下;2009年,电子商业汇票系统建成投入运行,同年央行签署《电子商业汇票业务管理办法》的行政法规,这促进了我国电子商业票据的快速发展。

二、我国实行电子商业票据的必要性

与传统的纸质商业票据相比,电子商业票据在签发和流转过程中都采取电子化方式,以数据电文来完成,具有快速、方便、安全的特点,所以商业票据电子化改革有其必要性。

首先,互联网的普及促使电子商业票据快速发展。据上海艾瑞市场咨询有限公司报告,2010年第三季度,中国家庭及办公网民总数稳定在3.7亿余人,比上年同期增长32%,且网络基础设施条件优越,这为电子商业票据市场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其次,纸质商业票据具有可能伪造的缺点,且不利于环保。由于我国商业票据印刷技术仍滞后于市场需要,防伪功能有待进一步加强。这必然会存在着商业票据被仿冒被篡改的风险,而且票据制作依赖油墨技术,如果处理不当会造成汞污染和纸张浪费等不利于环保的问题。电子商业票据的推广,通过互联网有效辨别票据真伪,且无须用纸,减少污染,更加环保。

最后,电子商业票据运营成本低且效率高。传统的票据市场,票据出票签发的都采用人工交易形式,存在着速度缓慢、流通效率低,且企业使用过程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电子商业票据业务主要由客户自助操作、计算机系统自动处理,不需要银行柜员的计入操作,因此耗用的人力成本低。且由于消除了柜员与客户之间的物理距离,突破了时空限制,使交易时间大大缩短,提高了资金流通速度和周转效率。

三、我国电子商业票据市场面临的主要问题

由于我国电子商业票据市场起步较晚,发展比较缓慢,再加上商业票据在我国发展过程有的缺点,电子商业票据不可避免地具有下列缺点。

(一)电子商业票据具有商业票据本身的弊端

(1)信用制度不完善。如评估机构的行为短期性,评估本身受到行政干预较强等,而且缺乏像美国的穆迪投资服务公司和标准普尔公司的大型评估机构。(2)商业票据市场工具单一,票据融资功能低下。我国的票据是以真的商品交易为基础,使企业的融资范围限定在了临时性流动负债上,而不是像国外票据把融资用于整个流动负债上[1]。(3)商业票据贴现率未市场化。我国货币市场利率如同业拆借利率和回购市场等已基本实现了市场化定价,而商业票据贴现率仍受到严格的管制,银行企业自主定价能力还很有限[2]。电子商业汇票是纸质商业汇票的继承和发展,其所体现的票据权利义务关系与纸质商业汇票相同,必然具有我国商业票据业务本身所固有的一切弊端。

(二)我国电子商业票据市场建立的交易体系和交易平台尚未得到充分利用

我国2009年前的电子商业票据缺乏统一的系统平台[3],实际上我国在2009年建立了电子商业汇票系统,使以前票据市场的分割状态大大改善。但由于建立时间较短,且大部分商业票据仍然采用纸质签发、分散保管和集中登记票据的形式,票据在各行各地区之间的流动性差。目前,中央银行的再贴现是采用的大区行分配指标的管理方法,而相应的票据承兑和贴现业务量却较大,两者之间出现了不协调状况[4],如在再贴现指标较紧的情况下,各地人民银行一般优先办理本地的票据贴现,人为地制约了票据流通。

(三)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

我国的票据市场起步较晚,而商业票据市场的电子化改革更是最近几年才开始实施。2005年4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对于规范电子签名行为、确立电子签名的法律效力、维护有关各方的合法效益,起到了重要作用。而原有的《票据法》和《支付结算法》等法制法规制定于十年前票据市场刚起步的时候,很多规定已明显滞后。例如,我国的《票据法》仍然停留在纸质票据真伪确认、权利转移等方面,而有关电子票据的监管法规很不完善,这将导致相关消费者的权益得不到保护,从而使电子商业票据业务本身的经营风险进一步扩大。

(四)电子商业票据的安全问题

电子商业票据市场的发展完善依赖成熟的电子商务环境,在实施过程中需要保证数据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和一致性等,对技术的加密和解密的安全性有更高的要求。在安全体系上,电子商业票据像其他电子商务业务一样有受到计算机系统突发的软硬件故障的影响及计算机病毒和网络黑客攻击的威胁,这势必为电子商业票据业务的开展埋下安全隐患。

四、对目前我国电子商业票据市场发展的建议和展望

上述问题的存在显然阻碍了我国电子商业票据市场的发展,为此,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1.针对票据市场本身的弊端,我国迫切需要建立权威的信用评级机构和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对发行商业票据的公司进行严格的信用评级,对失信缺信的公司进行严惩,以排除质量不合格的公司企业,降低市场的非系统风险。同时,完善的信用评级体制有利于市场化利率的形成,使票据发行者更有效率地筹集资金。但也应该看到中国经济只有几十年的发展时间,金融市场还很不完善,单纯照抄欧美国家那些成熟市场经济体制国家的信用评级模式并不可取,应着力培养适合中国国情、具有民族特色的信用评级机构,从而保证我国票据市场的安全和稳定。同时,在票据融资方面应借鉴国际上普遍采用的票据无因性原则,不以签发票据有没有真实的经济关系为基础,进而扩大企业的融资范围,放开企业选择融资方式的自由度。

2.优化电子票据交易系统。建立全国统一的电子商业票据清算交易平台,有利于突破原有的地域限制,所以,应对电子汇票系统进一步优化,使其早日达到国际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另外,由于我国电子商业汇票系统建立的时间比较短,很多企业还不了解甚至不完全信任,这就需要我国广大银行和金融机构的大力宣传,最大程度地发挥电子商业汇票对经济金融发展的促进作用。

3.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根据《票据法》和《支付结算法》所存在的缺点,中国人民银行已经制定了《电子商业汇票系统运行管理办法》、《电子商业汇票系统证书管理办法》、《电子商业汇票系统危机处置预案》。这些法律法规对电子商业票据的运作和数字认证和预警机制方面都做了规定。这些电子商业汇票运行的规章制度同样应该适应于其他同类的电子商业票据,而且在实施的过程中应根据新问题不断调整。同时,我国应早日完善有关电子商业票据的法律法规,确定电子商业票据的法律地位。

4.健全电子票据业务安全机制,培养专业人才。为了排除电子商业票据存在的安全隐患,应采取安全措施,防范恶意攻击。建立“防火墙”体系,在各个关键位置和关键服务器中布置入侵监控系统,随时监控对电子商业票据系统的非法访问和攻击企图,在信息传输方面要结合身份认证技术、数字加密技术、数字签名技术,确保票据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真实可靠,另外,要建立灾难备份系统以确保电子商业票据系统的稳定运行。同时,针对金融电子化的快速发展趋势,我国的网络建设、网络规划、电子支付、网络安全等专业技术人才还远远缺乏,应加紧对这方面人才的培养工作,使人力资源的供给跟得上电子商业票据发展的需求速度。

总之,中国电子商业票据市场的发展和成熟不但依靠信用评级机构、商业银行机构的职能完善和创新,还要依靠发行人、投资者及承销商的共同努力。中国经济正以高速度增长,应抓住高速发展的契机,不断完善票据市场和相关的法律法规,同时,加快各种类型的金融产品创新,以推进电子商业票据市场的发展,这将对我国货币市场和金融市场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 侯秋杰,王海燕.国外商业票据市场与我国商业票据市场的比较分析[J].改革之窗,2005,(4).

商业发展的现状篇9

二、中国商业银行发展现状及发展问题

截至2013年底,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为151.4万亿元,比2003年的28万亿元增加123万亿元,增长了近5.5倍。从机构类型看,我国的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较大,其中,大型商业银行资产总额65.6万亿元,占比43.3%,同比增长9.3%;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总额26.9万亿元,占比17.8%,同比增长14.5%。由此可见,我国商业银行资产增长速度较快。

其次,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影响力持续扩大,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虽然我国银行业相比世界起步较晚,到2007年,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才首次进入榜单前十。但是在2014年,工、农、中、建四大银行已经全部进入了榜单前十,这种发展速度是十分惊人的,这也充分展示了中国银行实力的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再者,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思想素质的提升,商业银行也越来越重视自身的社会责任,更加重视社会效益。此外,我国的网上银行业务由于既方便快捷,能满足客户的多种需求,又有利于银行降低成本,节约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一经出现,便飞速的发展起来。

然而,虽然我国的商业银行在改革开放以来已经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是,它仍然面临着许多严峻的问题。

(一)产权性质单一,国有化程度过高

我国银行业中的大型商业银行规模庞大、市场份额稳定,国有化程度较高,占据了垄断地位,虽然部分银行已经上市,但股权大都集中在政府手中,这就使得我国商业银行的产权性质相对国外而显得单一。

(二)资源配置无序,决策效率低下

我国的商业银行长期来多以分支行为资源配置中心,采取层级授权的方式进行经营管理、开展各项业务。然而这种多层次的组织管理模式,将使得管理成本大大增加,总行对资源的掌握和调配能力不足又会导致其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三)内控机制不健全,监管力量薄弱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机构布局并不合理,管理环节过多使权力严重分散,内部部门职能重叠,协同能力不强,并形成了自成体系的权力中心。内部审计机构仅被当作一般职能部门,独立性和权威性不足。

(四)不良资产巨大,金融安全堪忧

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由于历史原因存在大量不良资产。 尽管国家组建了东方、长城等几家资产管理公司来帮助国有商业银行,对其不良资产进行转移,商业银行自身也处置了诸多不良资产,但其不良资产依然在增长。

三、我国商业银行未来发展趋势

(一)加大改革,产权股份化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也应对现有的体制模式进行转变。我认为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发育尚不健全的背景下,为了保持国家对宏观经济的调控力度,我国商业银行可以采取以国家资本控制的形式,加大实行股份化的改造。银行业应使理财与信贷业务分离。产品与项目应逐一对应、单独建账管理,并使信息公开化透明化。

(二)提高员工素质,优化竞争环境

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主要还是人才的竞争。因此,我国商业银行的员工队伍素质必须与世界发达国家看齐,并不断赶超。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员工素质和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我们必须将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建立和完善培养人才、使用人才、激励人才的机制,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培养和竞争环境。

商业发展的现状篇10

一、商业银行的形成与发展

最初使用“商业银行”这个概念,是因为这类银行在发展初期,只承做“商业”短期放贷业务。放款期限一般不超过一年,放款对象一般为商人和进出口贸易商。人们将这种主要吸收短期存款,发放短期商业贷款为基本业务的银行,称为商业银行。

我国银行的雏形可追溯到明末的钱庄和票号,1897年中国人自己开办的第一家中国通商银行开始营业。“户部银行”是1905年清政府创办的最早的国家银行,后称“大清银行”。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在石家庄成立,并开始发行人民币。新中国成立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各个银行都成了中国人民银行的内部一个组成部分。使中国人民银行既是办理存款、贷款 和汇兑业务的商业银行,又是担负国家宏观调控的中央银行。

1979年初,在改革开放方针指引下,相继恢复了主管中国农村金融业务的中国农业银行,从中国人民银行分设出主管外贸信贷和外汇业务的中国银行,从财政部分设出主管长期投资和贷款业务的建设银行。1981年底又成立了负责国际金融机构贷款及其他境外资金转贷给国内企业的中国投资银行。1983年9月17日,国务院发文明确了中国人民银行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同时决定成立工商银行,接办人民银行原有的信贷与储蓄等商业银行业务。1985年中国人民银行出台专业银行业务可以适当交叉即“银行可以选择企业、企业也可以选择银行”的政策措施,鼓励四家专业银行开展适度竞争,打破了原有的“统收统支”的“供给制”。1994年相继成立了专门办理政策性信贷业务的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为国家专业银行向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转变创造了有利条件。形成了以中国人民银行为核心、四大专业银行为主体,其他各种金融机构并存、分工协作的金融机构体系。1995年5月10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3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明确了商业银行的性质、地位及与其他金融主体间的关系,为商业银行的自主经营、提高资产质量提供了法律保障。

二、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

目前,对于我国的商业银行市场来说,国有四大银行规模庞大,市场占据份额相对稳定,处于市场竞争垄断地位,国有化程度高,从客观条件上决定了我国商业银行的产权性质比较单一。与国外金融机构相比,我国商业银行推出的业务品种相对单一,业务范围较窄,无法满足高端各户快捷、多样、高效的金融服务要求。

近些年,虽然不少商业银行引进国外先进经验,进行业务创新,包括银行理财产品开发、建立金融信息技术平台和发展电子银行业务等,但受技术和人才资源匮乏制约,金融产品深层次的挖掘短期内那见成效。同时,我国的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银行受不良资产影响巨大。虽然国家在政策方面给予扶持并由资产管理公司专门对银行不良资产进行多次大规模剥离,商业银行也通过自身提取拨备准备等措施对诸多不良资产进行核销处置。但是受宏观经济的波动、内部经营不善、监管不力、信用缺失以及制度转轨等不利因素影响,使商业银行加大自身运营成本,新的不良资产形成加剧。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随着外部经济周期的变化,商业银行会因此积聚更多的风险。因缺乏对利率、汇率和宏观政策变化所带来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流动风险的主动预警和自身调节机制,所以防范风险能力有限。无论从体制建设还是技术能力,面对国际金融市场的竞争都是极大的挑战。

三、我国商业银行未来发展

我国商业银行不仅在盈利结构上,即使盈利水平也与国外先进水平存在差距。据英国《银行家》杂志历年的“世界1000家大银行”排名资料显示,2005年入选全球1000家大银行的197家美国银行平均资本收益率为26.3%。2006年全球1000家大银行平均资本收益率为22.7%。其中的20家英国银行平均为26.8%。44家拉美银行平均为33.2%。相比之下,2011年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收益率平均为20.40%。可见,从全球范围看,我国银行业目前的资本收益率还没有达到同业最好水平。促进我国银行业合规经营并保持良好经营效益的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竞争能力和适应能力,才能融入世界银行业发展的大潮之中。

首先,要强化银行核心业务。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固有的业务模式和产品并未切合市场需求,而是让市场和客户适应银行原有的业务分工及开展方式,这在银行垄断经营和缺乏竞争时期是可行的,在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和竞争已不能适应。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通过对当前市场导向的判断和客户群的分析,根据市场需求选择适合银行自身发展、定位的核心业务流程,强化核心业务,使分工更趋于专业化,提高相关领域专业化水平和工作效率。

其次,加强风险监控机制,提高风险预警能力。就目前而言,我国商业银行在内部风险控制建设方面较为落后,没有形成完备的风险预警体系,风险防范和控制能力差,严重影响到我国商业银行营业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高。由于我国并没有明确规定风险承担的主体。其后果就是导致了金融风险管理意识淡薄,对风险管理缺乏紧迫感和积极性,因而造成很多商业银行出现一些漏洞进而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多数银行的风险管理制度仅仅是应付监管部门的监管,这严重制约了商业银行的正常发展。随着自身问题的增多,要建立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和必须完善风险预警、风险防范和控制的管理体系。商业银行必须加强其自身的管理与监督,为此其必须通过采取市场并购等手段实现跨区发展、学习外国经验,建立“风险问责制度”、“风险垂直管理”、“风险与业务平行操作”风险管理体制和建立完善“信用评级机制”等措施保证其自身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商业发展的现状篇11

二、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的现状

现在普遍的商业银行在服务方面已经有了非常深刻的认识和改观,同时在市场营销方面也加大了的力度,市场营销的策略也有所改变,而且已经初具成效,但是任然存在一些弊端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正确的市场营销观念

相当一部分的商业银行任然存在市场营销观念的缺失,坐等客户上门缺乏主动的市场营销,没有从真正意义上了解市场营销对现在的商业银行的重要性,还受陈旧观念的影响认为银行行业具有垄断性,但是随着商业银行数量的增多,客户的选择同时也增多了。还有就是很多的商业银行没有相对长远的市场营销规划,只注重当前时期的营销任务,对消费者没有系统和深入的剖析,只会从银行的利益考虑不主动换位思考,不了解消费者的实际需求,从而造成了相当一部分消费者的流失,进而导致了商业银行的经营效果不佳。

(二)市场定位不准确

缺乏正确的市场定位是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忽略了从可持续发展的长远角度对市场进行细分,只是随波逐流的创新服务、开发新产品等等,对消费者的需求缺乏系统的分析,对市场没有深度的细分,导致很多的资源优势受到限制无法充分的展示。当前商业银行推出的金融产品的共性大,营销手段也是大同小异,没有形成一个个性的独特品牌和服务,不能为消费者提供具有一定针对性、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和服务,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商业银行对消费者的吸引力。

(三)市场营销不足

随着商业银行的不断增多,银行之间的竞争也在不断的明显,各个商业银行业在不断的推出新产品和服务,不断的努力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尽最大的努力增加销售额,但是成果都不是很理想,做好市场营销工作就显得非常重要。目前商业银行市场营销工作的不足重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银行自己内部缺乏浓郁的营销氛围,没有主动的对产品进行营销,知识单纯的将商业银行所有产品的宣传资料放置在报架上,或者是通过各种视屏、字幕在电子显示屏上进行展示,缺乏主动的对消费者进行产品的介绍,使得相当的一部分消费者不清楚甚至是不知道产品的存在,只有银行工作人员熟悉产品,从很大意义上来说也就丢失了非常多的消费者。

二是外部宣传和销售的缺乏同样是营销工作不足的表现,就目前而言,我国的商业银行的外部销售基本是寥寥无几,与保险行业相比较,银行的外部宣传和销售的市场营销几乎是没有可比性的,银行产品的外部销售仅仅局限于银行内部工作人员认识熟悉的人,进而进行关系的拓展,这种方式的营销力度是远远无法满足需求的,范围非常的小而且存在局限性。

(四)缺乏专业的营销队伍

商业银行的营销工作人员缺乏专业的知识,有的甚至是非对口专业的人员,通过较为短暂的培训就从事银行产品的营销工作,使的银行的营销队伍水平参差不齐,尤其是专业知识和营销技巧方面都存在严重的不足,对银行的产品和服务没有熟悉的掌握,商务礼仪等方面的知识更是知之甚少,这样的营销队伍也就直接的导致银行的营销效果差,甚至是出现营销不规范的情况发生。

三、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的发展对策

(一)转变观念

必须要让银行的营销工作人员转变市场营销的陈旧观念,让营销人员明白和正视市场营销的重要性和必然性,因为优胜劣汰一直是市场恒古不变的法则,尤其是面临竞争如此激烈的商业银行的市场营销。所以商业银行的市场营销观念也要与时俱进,把被动营销变成主动营销,改变从前单一的营销模式,更加全面的营销,更好的适应和满足当前市场发展所需,我认为要做好以下三点:

一是商业银行要积极的转变市场营销观念,要正视现在的形式,商业银行的增多使得从前的垄断时代已经过去了,相对于消费者而言选择多了,所以要积极主动的抓住消费者,最大限度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率先赢得市场的主动权。

二是要求工作人员对市场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分析,对市场做深度的剖析,牢牢把握消费者这个市场营销的主体,换位思考以消费者的角度出发去思考,围绕着消费者进行全方位的研究,更深层次的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并针对不同的消费者提供不同的产品和服务,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三是要求商业银行的营销工作人员有一定的商务礼仪知识,为满足消费者需求为服务宗旨,不断的提升服务的质量,树立良好的全员营销的工作氛围。

(二)开展个性化营销服务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在不断的提高,消费的层次和要求也不尽相同,很多从前的产品和服务都远远无法满足现在消费者的需求。商业银行应该要本着充分尊重市场和满足市场需求的理念,结合市场消费者的实际,针对不同的消费者制定出不同的个性化的产品以及个性化的服务,更好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可以将上门服务列为特色服务之一,主要针对资金金额较大的客户,为资金金额比较大的客户提供信息、理财等专项全面的服务等等,针对不同的客户需求提供不同的产品和服务,真正的细化市场,牢牢的把握住原有的消费者,不断的开发新的消费者,并且在消费者中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三)培养专业营销队伍

商业发展的现状篇12

1、经营规模小效益低

连锁经营的实质是规模效益。一般认为,连锁分店发展到14个时,才能开始盈利,发挥规模优势。我国现有的连锁企业平均每家拥有店铺数15个,但不少连锁企业仅有3―4个分店。我国规模最大的上海华联超市公司和上海联华超市商业公司,至1997年仅有248个和230个分店,即便是今天,我国拥有分店最多的“上海联华”也只有1225家分店,而美国的“沃尔玛”连锁集团已经拥有3989个分店,法国的“家乐福”有9061个,日本的伊藤洋华堂“7-11”拥有连锁商店26442个,香港每家还锁企业拥有的店铺数平均也在200个以土。相比之下,我国连锁企业在规模上与国际连锁公司差距很大,普遍得不到规模效益所带来的利润。

2、管理方式不科学

我国连锁企业有的组织形式上虽然开始连锁,但是经营方式上并没有达到统一标准,使顾客在统一商号连锁店里,得不到一样标准的服务。而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核算、统一管理,是连锁经营规范化的核心内容。目前,我国已经发展起来的连锁店中,大部分都存在着不规范问题,主要表现在产权不明确,管理手段落后,导致成本没有明显降低,不能充分体现连锁优势。

3、配送中心建设滞后

配送是连锁的纽带。国外成功连锁企业的配送中心已经形成采购、库存、商品后加工、集配等一系列标准化、集约化和现代化的生产流程,成为化解产销差异、提高物流管理效率、降低经营成本、适应规模化经营的最关键环节。而我国连锁企业配送中心建设在与其他方面的建设比较中显得相对滞后,多数连锁企业机械化水平低、计算机应用有限;有的店连集中进货也做不到,经营上相当分散;多数店没有独立的配送中心,或现有的配送中心难以高效运作;信息系统建设滞后。这些已经成为制约连锁企业发展的严重障碍。

入世对我国连锁商业的冲击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于我国的连锁商业来说,不可避免的要面对将来与国外大型跨国连锁企业同台竞争的局面。连锁商业的竞争主要是围绕价格展开的,而影响价格的最主要因素是规模和管理,因此,面对的冲击也主要来自这两方面。

1、资金实力和规模经营的冲击

外国连锁企业一般都是跨国公司,资金雄厚、实力强大,交易成本低、劳动效率高,往往通过扩大销售额,提高其市场占有率,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同时,国外连锁集团在规模上也具有明显优势,对国内连锁业形成了较大的竞争压力。

2、营销理念和管理机制的冲击

国外连锁企业一般都是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发展起来的佼佼者,其经营理念不断发展、更新和成熟,不仅有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现代商战的营销手段,而且还有先进的营销指导思想,完整的公司文化,长远的营销目标,完善的营销组织,高效的营销运作体系,科学而又严密的管理机制,使企业的各环节紧密连接,大大增强了企业的竞争能力。

我国连锁商业的发展对策

1、实现连锁经营的规模化

发展我国的连锁业必须实施集团化、规模化战略,有重点地扶持、发展一批大型的、有实力的连锁公司和连锁集团。发展大型连锁集团必须以结构调整为重点,灵活运用联合、兼并、参股控股、收购、拍卖、破产、资产重组与划转、股票上市等多种途径,通过资产重组、企业兼并、特许连锁等方式,尽快提高连锁业的组织化水平,实现规模经营和效益。

2、实行管理制度化和规范化

经营管理规范化和标准化是连锁经营的前提条件和基本保证,只有坚持规范化原则,才能不断“输出”和重复利用连锁企业的管理技术和无形资产,充分发挥出连锁企业在经营、管理、竞争等方面的整体优势和协同优势。在管理中,在加快基本建设步伐的同时,尤其要注重采购、配送、销售等环节的供应链管理,以及管理的自动化、信息化程度,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带来的效益,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3、立足本土积极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