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合集12篇

时间:2023-06-22 09:11:51

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方法篇1

创造性思维是指认识主体在已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借助于想象与联想等,以渐进或突发的形式对现有信息进行新的组合,从而产生新观点的过程。创造性思维是创造能力的基石,要培养创造能力首先要培养创新思维。本文仅对中学物理培养思维的原则与方法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培养创造性思维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学生主体性原则。

物理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所以在培养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的地位,即教师力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自主创新、自主发展,教师则是把角色定位在“合作者、指导者”的身份,鼓励学生创新。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首创性原则。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打破常规,具有新颖的、与众不同的独创性思维,它除了具有一般思维的特征之外,还有最突出的两点:新颖性和独创性。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必须激励学生发表独特、首创的见解。

(三)求异性原则。

创造性思维不仅要培养辐合性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为了达到某一目标而寻找出尽可能新的具有独创性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就表现为求异性的特点。

(四)多样性原则。

给学生提供一定的信息,让学生依据信息广开思路,充分想象,为达到某一目标寻找出尽可能多的解决问题的思路或方法,这就必然表现出“多样性”的特点。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必须要遵循以上四条原则,否则研究的目标会出现偏差,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难以培养。

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基本方法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须依据创造性思维的特点,结合物理学科特定的教学内容,采取相应的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在实践中应注重以下几点:

(一)创设宽松环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如,上电路课时,我让学生画出班级中四个电键、七盏日光灯之间的连接,让学生自由的画到黑板上,只要你有与黑板上不同的连接方法,就可以画到黑板上,结果学生无拘无束,共画出了十几种连接,最后我再作评讲,并一一演示给学生看。甚至请学生上去把其中一盏日光灯去掉,看另一盏或另二盏灯同受一只电键控制的情况,这样,学生学习情绪很高。

(二)训练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的有效结合。

如学到重力时,向学生提问:物体不受重力作用时,下列现象不存在的是:①人人跳起后,不会落到地上。②水从碗中倒不出来。③人可以倒着行走。④中学生将200千克的石头举不起来。这样一提问,好比一块石头激起千层浪,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引起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发展学生联想力和想象力。

创造性想象不是想入非非,它必须要沿着一定方向、目的而展开,必须接受抽象思维的指导和调节,创造性思维的新颖性就有创造性想象的成分。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后,我让学生做这样一道题:在光滑的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当突然消失一切外力作用的时候,物体将:①马上停下来。②将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③运动一段路程后慢慢停下来。④运动状态不能确定。我们常见的物体是外力作用时的状态,在物体不受外力时,可依靠创造性想象,思考物体存在的状态。

(四)要加强七种能力的培养。

(1)培养观察能力。物理知识往往通过对事物的观察才能获得,所以要想使学生学会物理,必须培养观察能力。无论在教学中的演示实验,还是学生的操作实验,都引导学生学会仔细观察实验过程中所出现的变化,同时我还要求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理现象。这样,使学生养成“见物思理”和“以物讲理”的习惯。

(2)培养注意能力。认知理论告诉我们,学习效率的高低取决于注意力的强弱。因此,我在教学中经常利用“环境的创设”、“提问的设计”以及“课外知识的穿插”等手段,指导学生培养并提高注意力,使学生保持较长的兴奋状态。

(3)培养记忆能力。记忆力的强弱取决于注意力的强弱,我在培养学生注意力的基础上,还在记忆方法的指导方面下了功夫。比如,某一章节学完以后,指导学生采用“列表法”,对所涉及的知识予以梳理归类,列成表格,既一目了然,便于对照,又培养了记忆力。

(4)培养实验操作能力。物理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我极重视“实验操作”,凡是教学内容能用实验操作的都安排学生去做,不仅如此,而且我还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也让学生实验操作,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实验操作的能力,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5)培养积累资料能力。在物理教学中,应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积累资料的能力。首先教育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只要与物理知识有关的材料都注意积累,最终“厚积而薄发”;其次,指导学生利用剪报、摘录等方法,把资料分类。

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方法篇2

学生在掌握课本基础知识的同时应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并充分利用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理论分析法可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1)从现象中提炼观点。如西汉初休养生息政策,使其出现“文景之治”。正是汉初统治者通过对生产关系的调整从而促进生产力发展,因而出现“文景之治”这个清明时期。(2)用观点驾驭史实。如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封建的波旁王朝阻碍资本主义发展,说明封建生产关系不能适应当时生产力发展。要促进生产力发展必须先废除封建的生产关系,那么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发生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

二、规律探寻法

规律是事物内部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历史规律是指通过历史现象进行科学分析得出科学结论。如中国古代的对外政策史,明朝中期以前实行开放政策,明清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反映在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科技状况可以得出“开放国兴,闭关国衰。”的规律。又如,马克思“落后民族在征服先进民族之后又反被先进民族所同化”这一规律认识,在北魏孝文帝改革、元朝初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措施的相关史实中可得到比较充分的反映。再如,讲到每一次重大的思想解放运动都是发生在巨大的社会转型和政治变革之中时,中国先秦的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大规模思想解放运动和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就是最好的例证。

三、比较分析法

许多历史现象存在着共同点和不同点,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通过归纳、比较、分析形成对原因或结论的认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有重要作用。比较分析法可分作横向比较分析法和纵向比较分析法两种。(1)横向比较分析法,即是对同一历史时期的同一历史现象进行归纳、比较、分析得出原因或结论。如围绕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和西方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迅速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在分析西方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必要的劳动力、资金和市场等促进因素基础上,认识中国在这方面的弱点:〈1〉自然经济的顽固性、封闭性造成国内市场狭窄,闭关锁国政策未能形成海外市场。〈2〉西方(英国)把农民从土地上驱往城市的时候,中国却把流亡农民安置到原有的土地上。〈3〉缺乏资金本积累,手工难以扩大再生产。〈4〉封建制度束缚,工商业发展受限制。〈5〉传统观念和习俗的影响,自然科学和技术没有转化为生产力。(2)纵向比较分析法,即把不同历史时期同一历史现象进行归纳、分析、比较得出原因或结论。如对中国古代史重农抑商、科举制度不同历史阶段起不同作用的认识。

四、逆向思维分析法

逆向思维分析法就是引导学生从已知历史知识的反面进行思考其成败的原因、教训等。如中共“二大”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在全国人民面前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纲领。由此可以说明在此之前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的纲领都是不彻底的。再如“从总路线、、化运动中应吸取那些教训?”回答此类问题可用此方法。(1)教材分析总路线时提及它“忽视客观规律”,就可反推出“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的认识。(2)“化运动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影响农业生产发展”可反推出“生产关系调整必须有利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才能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3)从的后果可推出“制定经济政策必须立足于本国国情,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认识。

五、宏观揭示法

宏观揭示法就是立足于历史,把握方向,揭示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如科举制度在中国史上演变、发展和消失这一现象的基本发展线索。再如对“1911—1921年中国革命发展的特点及其历史必然性”的认识。通过对这个时期历史知识的把握,可归纳如下特点:(1)中国人民具有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2)民主共和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3)资产阶级不能领导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中国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

六、微观剖析法

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方法篇3

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基础知识。在教学中提出恰如其分的问题,可以吸引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地去解决、去创新。 

在《比例的应用》一课中,我首先出示一道题:要求用比例知识解答,而班上有几个学生用了以前学过的方程和算术的方法来解答,这时我就为此而批评不细心,当时,这几位同学也接受了我的批评,不吭声,低下了头。课后,我仔细琢磨了一下,课堂上对那几位同学的批评是在扼杀他们的思维,局限他们的思维,不利于他们的发展。于是第二节课,我及时进行调整,要求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解答,并说明为什么用其他方法。班上一个学生说:知识就是为了应用,无论用什么方法,能做对题目就是对的,不必死板套用。当时,我觉得非常有道理,学习就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以学生的能力提高为宗旨,教学方法应该及时调整。虽然课堂多费了很多时间,但这样的训练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寻求新方法的积极情绪。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还应经常利用“障碍性引入”“冲突性引入”“问题性引入”“趣味性引入”等,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新方法的探知思维活动,这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在学生不断地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过程中,还要善于引导他们一环接一环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后来在学习“角”的认识时,学生列举了生活中见过的角,当提到墙角时出现了不同的看法。到底如何认识呢?我让学生带着这个“谜”学完了角的概念后,再来讨论认识墙角的“角”,可从几个方向来看,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在获得新知中始终处于兴奋的状态,这样有利于思维活动的积极开展与深入探寻。 

二、合理满足学生的好胜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志趣、理想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创新都是在强烈的创新意识下产生的,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创新精神的先决条件,在数学课中,针对新知识创设情景,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好胜心,使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能够积极主动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我在教学时会利用小学生的这个好胜心理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实践发现,这个方法很受学生欢迎,他们的年龄特征告诉我们在小学阶段孩子有着对知识的渴望,有着对知识的猜疑,我们不能扭曲他们原生态的思维,应该好好培养,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尽全力培养他们的创新兴趣。 

三、利用数学中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的组合,它们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在教学中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我在实习期间,会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几何图形直观教具让学生们看一看,摸一摸找到图形的特点,发现图形的美。 

四、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故事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方法篇4

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各个方面在各自基础上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一形成丰富而独特的综合素质。这一综合素质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就是创新精神。创新教育是我们这具时代教育的主旋律。创新教育对教育者来说有两层含义:一是方法的创新。墨守成规,因循守旧,固步自封,永远也不会有奇迹发生。要敢于打破常规,尤其是对于有特长的学生,绝不能“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二是教育学生要学会创新。如果教师教的学生只是一个知识的储存器,那他就只完成了教育任务的一少半,教育学生不但能掌握知识,而且还能够大胆思考,发展创新,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才。

那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一、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给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

著名心理学家托巴斯说:“我们要想创造创造能力,就需要提供一个友善的和有奖赏的环境,以便使之在其中繁荣发展。可见,和谐的富有创造性的情景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条件。

过去教师总爱滔滔不绝的给学生灌输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学生很难很少有自和参与活动的机会,久而久之,他们的学习热情消失了,自信心不足了,思维能力退化了,创造性潜能被无情的扼杀了,教师教的幸苦,学生学的烦躁,学生学习成绩总不见长进。教师们何不大胆放手,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呢?为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提供一个轻松的环境呢?在这个环节上,我是这样做的:首先,在课堂上,教师必须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营造民主氛围。对于培养学生敢于提问的习惯,开始时学生很不习惯,我便鼓励他们给老师提问,问题越新颖独特,知识面越广越好,倘若老师被难倒了,这便是学生最大的光荣。渐渐的学生对质疑提问感兴趣,信心也十足了。继而,老师要鼓励学生互相提问,并且每学完一个单元,就进行一次答题竞赛,看谁的问题提的深刻,谁答的题有创新性,选取出优胜者给予鼓励,这些措施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观性。为使学生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我鼓励学生进行试教。比如一个单元内,教师以讲读课文为例,引导学生如何学,如何教,然后学生自愿报名,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备课,试教自读课文,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发现学生的分析能力确实提高了不少。有时,学生设计的问题是老师始料未及的。

二、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教师要善于创设情景,激发学生产生疑问诱发学生的思维,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知识。在教学中有些易错的地方,如果教师直接给出结论,尽管再三强调,学生只能一时记住,遗忘的很快,相反,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设置一些疑问情景,激发学生产生疑问通过自身的探究解决,印象就比较深,更有利于增减学生的思维。教学提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应该允许学生带着批判的目光重新审视教材,敢于向书本,向权威挑战,在学习中有所发现,发明,创造,成为有所作为的探索者,使主体性发挥得到实效。应积极鼓励学生不墨守成规,允许学生标新立异。当学生的质疑有一定创新萌发时,教师要抓住契机,激励学生勇于探索,去品尝很少人能享受到的成功的滋味。一般说来,学生的质疑一般有审题不清,产生疑问,知识点不清,产生疑问,解题方法和思维方式的疑问,求异创新的疑问,对于学生的疑问教师千万不能回避或制止,而是可以在其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适当给以补充和提高,对于一些有创新意义的疑问,还可以介绍给更多的学生一起探讨,形成一种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的氛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望。

三、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在教学中坚持通过培养学生的观察,猜疑,质疑等各种能力,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1、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离不开一定的问题情境。教师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巧妙地抓住课文耐人寻味的地方,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想象,鼓励学生发展思维。如:在认识“2”这个数字时,可以先贴两个苹果,两只小鸟,两支铅笔的图形,让学生数数看,在让学生自己摆出两件物品,从而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认识到,摆的东西虽然不同,但表示的数量都是“2”。在教学“2”的写法时让学生想“2”像什么?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回答,同此展开了一个关于“2”像什么的激烈讨论,这样就打开了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2、在教学中,多角度,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训练学生“创新立意”时,可采用拓展新角度的方法,打开学生的思路。

(1) 联想法。由此及彼,生发联想,培养思维的开阔性。

(2) 逆向法。反面着眼,正反相济,及地点拨,注重发散思维训练。

(3) 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创造的基础。这种思维是根据已有的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展开行思维方式。这是一种寻求多途径,多模式解决事情的方式。因此,体现出高度的创造思维特征。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捕捉那些思维快,好奇心强的学生保护他们的好奇心,想象力,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开展师生,学生间的多项交流,探索,思考,保护他们创新意识的萌发,启发学生通过分析,判断,归纳,综合,使他们的发散思维得到充分的表达,以求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久而久之,学生就形成凡事要问个“为什么”的良好习惯,从而促使创造性思维的不断发展。要通过发散思维的训练提高学生思维的流畅度,变通度,独创度,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当今世界,创新能力与科技强弱,国力强弱成正比关系,二十一世纪的激烈竞争呼唤着多样化思维和具有创造力的人才,哈佛大学校长普西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创新思维,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可是,培养学生思考,勇于质疑,追求真理的创新思维势在必行。创新是素质教育的着眼点,教育需要创新。教学中,我们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素质为己任,每个教师都要意识到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性和可能性,为学生尽力创造一个适合自己兴趣。爱好,特长和个性发展的环境。

总之,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应首先在教学方法中有所创新,给学生提供良好的思维的环境,创造性的激情,更鼓励学生大胆的去发现,去创造,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得以提高,思维才能发展,才能从被动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去主动学习,去接受问题的挑战,去探索知识的奥秘,使蕴藏在头脑中的智慧的种子发芽,开花,结果。

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方法篇5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及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一个民族如果缺乏创新,就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要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就必须坚持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

作为中学教师来讲,在每门学科的教学实践中都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品质,历史学科也不例外。历史是一门最生动、最真实、最精彩的课程。因此,历史教学就应当“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的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生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和健全人格”。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呢?下面就培养的方法和途径谈几点看法。

1 注意加强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

1.1 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首先要激发他们创新的欲望和需求。因为只有激发出不断创新的欲望,才能实施创新活动,达到创新之目的。对于我国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灿烂的文化,学生充满好奇,会提出各种不同的问题。有的问题提的可能很幼稚,对学生来讲却是好奇心的满足,也是探索与创新的良好开端。所以无论学生提的问题有多幼稚,多么无意义,教师都不要简单的禁止和否定。课堂上,教师要努力创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使师生之间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唤起学生创造良好的热情和欲望,自觉进行创造性学习。实践证明,如果学生在学习中能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有利于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

1.2 培养学生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创新预示着风险。然而创新活动又是知识经济时代人们不可缺失的主要活动。当创新的难度愈来越高,失败的风险愈来越大时,只有树立起百折不挠的意志,持之以恒地坚持创新,才有可能获得创新的果实。实践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经过成千上万的人的努力和千百次创新活动受挫后,才可能得到一次创新的成功;历史上,很多科技重大发明,都是经过科学家的无数次艰苦劳动和无数次失败之后才创造出来的。近代历史上中国革命的成功,正是通过无数革命先烈的艰苦卓绝斗争,经历了无数次探索和失败后才取得的,这样讲才能在学生心灵深处产生震撼,使他们的心灵得到升华,从而逐步培养起坚强的意志品质。

1.3 引导学生学会归纳分析总结。善于分析总结是创新的基础,在历史教学中,的确要告诉学生比较系统的知识体系,但是,如果都是老师总结的,就算是再清晰,学生也有忘掉的时候,因为那毕竟是别人的东西,不是自己的。因此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分析,得出一个只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理清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能够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并能够运用所学去处理相关的问题。

2 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2.1 多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创造性思维。围绕解决一个问题多方寻求答案,即发散性思维。目前的历史教材重视了逻辑性,科学性、但对学生发散性思维方面的培养有所忽视。需要历史教师在课中弥补,引导学生通过开展“历史创作”等实践活动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从而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如一学生在历史小论文中通过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展开“横向联想”,联想到今天的青年学生应该继承中华民族的伟大传统,不能辜负老一辈对我们的殷切期望,把建设祖国的历史重任肩负起来。充分体现了创造性思维发散性的特点。经常开展此类活动,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就会得以极大地提高。

2.2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积极思维。问题是启发创新思维的源动力,能够诱发学生积极思维,产生求知欲望,通过阅读、分析交流等,发现寻找整理,得出有关结论。教学中教师要转变观念,解放思想,深入挖掘启疑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但其内容必须符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最好是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的或是立体思维的问题,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又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以主动的思维状态投入历史学习。例如,如在讲《》时,讲了由于袁世凯的告密,慈禧太后和荣禄发动,失败了,随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如果没有袁世凯告密,会失败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立时处于愤徘状态。即到了“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时”,教师此时抓住时机,开其意达其辞,因势利导,展开分析,就会使学生领悟其真正原因。若经常把此类问题摆在学生面前,引导他们积极思考,使他们养成爱思、多思、会思的习惯,就能够培养他们的独创性,使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3 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3.1 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质疑,培养思维创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索,从而发现真理,科学发明与创造也正是从质疑开始的。因此,质疑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要途径。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问题,发表独特见解,有的学生提出的典型问题,真正起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

设计开放性问题,培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一题多问。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富有吸引力的提问能诱发学生积极思维,对典型例题设计一组层层深入的问题,通过循序渐进的引导和启发使学生开阔思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另外通过一题多变引导学生在观察、猜想、判断中深化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外联系,可以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变通性。

在指导学生过程中,应引导他们善于发现问题,提出疑义,鼓励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一个学生读了《从隋亡唐兴看人才》一文后指出:隋炀帝心胸狭窄、不容贤才是导致隋朝迅速灭亡的加速器。而唐初之所以会出现“贞观之治”是与唐太宗爱护人才、善于用人密不可分的。该生从人才的角度分析隋灭唐兴,其探索精神非常可贵。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就应引导他们善于发现问题,提出疑义,求得解决,这样才能使他们不断进步。

3.2 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创新的明显标志是“标新”和“立异”。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应鼓励学生大胆独立思考,敢于标新立异、反弹琵琶。 引导学生认识到任何人都有发现新知识的可能,任何学者、权威都不可能穷尽真理之长河,要敢于“班门弄斧”、“异想天开”。对学生的“标新立异”教师要坚持多鼓励、多倡导的态度,培养学生的坚持精神,要教育学生不但要从成功中获得经验,而且要从错误中吸取教训。

3.3 发扬民主,为独立思考创造条件。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参与程度,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谈不上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教学中教师要以平等的科学的态度循循善诱,因势利导,营造一个民主、开放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知识,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使创新思维的火花尽情绽放,对学生的观点要及时的进行鼓励,保护每个学生的创新思维的积极性。

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方法篇6

【中图分类号】 G623.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4)01-039-01

目前,“为创造而教,为创造而学”的思想已成为教学发展的趋势。为了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创造的灵感和动手欲望,使学生能够仔细观察周围世界,认识更多的事物,发现创造价值,不断进取。创新,即不墨守陈规,而且推陈出新。而创造性思维指人在创造过程中的思维,通过创造思维,产生新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绘画像一条红线贯穿其中,从原始的岩画到现代小学生画,述说了一个永恒的真理,作为新一代的美术从业人员要有自己对美的欣赏,对美的理解,这样才能符合时代的发展,符合美的要求,才能创造出最美的东西。对于美术,我们要善于发现身边的美,对身边的一切都要联想,同时要吸取前车之鉴,创造一个与众不同的美。现在人们对美的追求越来越重视,对美的欣赏也越来越独特,人们已经把美用在不同的领域了。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是一个重要的任务了。

1. 美术教育需要给学生设计创造思维能力的情境

实践性强是美术学科教学的重要特点,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是学生创作的源泉,学生新奇的想法来源于实践,创造思维的萌发,更取决于学生头脑中接触过的。熟悉的事物,多感才能多知。如教五年级美术画围墙一课,让学生来写生,校园内极普通的宣传栏,屋前堆放许多木头砖块,如完全写实照搬画面肯定不好看,因此,在写生中是要引导学生观察的。

2. 小学美术教育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2.1小学生美术的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可行性

小学生绘画创作在一定程度上讲也是艺术。在我们学校教育中,从幼儿园开始就设立了美育课程,那么美术可教不可教已不是问题。关键在于怎么教,教和学是否具有创造性。凭着一位园丁的智慧、洞察力和判断力,在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予以及时的帮助。教师既要教给学生绘画的技能、技巧,也要把学生自主发展。全身心投入和自由探索融入教育全过程,克服把美术教育作为单向灌输,束缚学生能动性的弊端;把美术教育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融入教育全过程,实现教育过程的个性化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2.2保护好奇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好奇是小学生的天性,是对新异事物探索的一种心理倾向。美术教育中,小学生好奇心的激发,能够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美术一般可以分为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等等。

2.3教学者如何对待学生的美术创作所体现的个性

在看学生的创作作品时,教学者应需要建立起美术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把是否体现创造性,体现小学生个性作为重要标准,贯穿于美术教学过程中。在美术教学评价时,必须考虑到学生与教学者自己的标准。有许多的绘画技巧虽然很熟练,但并不具有一定的创造性,而有些学生技法虽不熟练,却具有一定的创造性,他们谁更具有创造性,更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呢?对于小学生来说,并不需要他们用熟练的技巧来达到创新的目的,而是需要他们具备创新的潜能,保持自己的个性不被泯灭。而对任何创造形式而言,应该有某种程度的感情自由,学生们在自由发展的基础上,努力展示自己的艺术个性,发展自己的美术特长。

2.4 转变教育观念,走出传统的旧模式

创新性教学就是应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途径,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情境与氛围,在传授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学。它既是一种教学思想,又是一种教学方式。

2.5鼓励多方联想,发展学生想象能力

学会了画麻雀就可以掌握类似麻雀的许多鸟的画法。又如在教学竹的画法时掌握画竹叶难在组织,如何将竹叶作为基本功,很好地理解其叶安排。通过联想,在一节课中画窄长形的植物叶如批杷叶、荔枝叶、桃叶等等,就容易入门,由联想升发到创造性的想象,学习的进步就更快。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发展他们的创造力。

2.6 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可以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如《骆驼和羊》这篇寓言,按照常规理解揭示了这样一个寓意:要全面看问题,对自己不能只看长处,对别人不能只看短处。当学生通过学习理解了这一寓意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假设:如果院子里只有从高高的围墙外伸出的茂盛枝叶,骆驼会怎样?羊会怎样?如果院子里只有草,而围墙上只有一个又窄又矮的门,骆驼会怎样?羊会怎样?学生迫不及待的说:羊会饿死;骆驼会饿死;还有的说:如果他们互相帮助都不会饿死。最后我总结出:人要善于发挥自己的长处,才能在竞争中取得胜利;人还要互相帮助,才能共同战胜困境走向光明。

3. 总结

社会的巨大变化必定会引发人们认识和观念上的变化。人们将以一种新的眼光审视一切事物,并逐渐认识到美术教育价值的独特性,这使得其他任何教育门类和活动都难以取代美术教育。在美术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思考、探索各种艺术表现手法,从而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美术教育同科学技术、物质生产活动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同时,与社会文明进程和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着相互强化的关系。

[ 参 考 文 献 ]

[1] 司绍喜.浅谈“愉快教育”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A].中国当

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

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方法篇7

一、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阵地

新课程教学理念要求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也就是课堂上充分突显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在学生的学习遇到困难时,需要给予学生适当的启示,以达到帮助学生克服困难的目的。

例如,在指导学生做还原糖、蛋白质实验时,有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斐林试剂必须现配现用?斐林试剂使用时要混合后才能用,而双缩脲试剂如果混合使用又会怎么样?如果双缩脲先入B液,后加入A液会怎样?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首先给予肯定,那么如何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就需要教师的启示,启发学生从斐林试剂的实际成分和化学性质入手,最终学生理解斐林试剂实际上用的就是新制Cu(OH)2,此时的氢氧化铜处于胶体状态。如果放置过久的话,氢氧化铜完全沉淀,反应无法发生,所以现配现用。先加氢氧化钠是为铜离子和蛋白质反应提供一个碱性环境,如果混装会生成氢氧化铜沉淀而使实验失败,如果先加硫酸铜,会使溶液呈蓝色而观察不到现象。通过教师的启发不仅使学生学到了生物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生物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有效形式之一

生物问题往往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加以解决,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提出自己的解题方法,同时,又能分享别人的解题方法,共同讨论不同方法的优缺点。

例如,在复习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时,我在黑板上写出“同源染色体”,要求学生4~5个人为一个小组,以小组形式围绕“同源染色体”展开讨论,我们所学过的高中生物知识哪些与“同源染色体”有关,有什么关系?通过讨论分析,归纳总结,学生较好地完成了对相关知识的复习,通过小组合作实验有利于提高学生生物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生物教学中设计合理猜想,也可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我们的教学中,创设一些情境,让学生体会真实的问题,得出合理的猜想,并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方法,检验猜想的正确性,使生物的教学活动成为具有无限乐趣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体会成功的喜悦,久而久之,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及对生物的兴趣就会充分体现在学习中。

例如,在学“免疫调节”一节时,教师播放“泡泡男的视频”(免疫学历史上的重要人物)。让学生思考问题: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什么?“泡泡男孩”能用意念感知病原体的存在吗?“泡泡男孩”的内分泌系统正常吗?他能否借助甲状腺激素直接杀灭病原体?哪种调节机制可以杀灭病原体?渴望妈妈拥抱的“泡泡男孩”为什么生活在封闭的环境中?由于情境的背景材料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社会实际,学生感到既熟悉,又奥妙无穷。

四、以学生动手操作为基础,积极训练思维,发展创新能力

思维往往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往往就不能得到较好发展,即动手操作是最易于激发学生思维和想象的一种活动。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一旦被激发,学生的思维就会有创新火花闪现。教师恰当地利用这种状态,可以诱导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同时,在教学中,还要以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思维为重点发展创新能力,训练思维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发散思维训练。在教学中要采用灵活多样的发散思维训练,循循善诱,启发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进行大胆尝试,提出合理、新颖的解决方法。由此达到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之目的。二是创造性想象训练。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创造性思维离不开想象。由此,教师应提供材料,使学生把头脑中原有的表象加以糅合和变幻,创造出新奇的与众不同的巧妙解法。

五、要养成学生良好的性格,良好的个性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本条件

人的创造性不仅受认知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受个性的影响。如果没有正确的学习目标、远大的理想以及努力进取、持之以恒的精神状态,就不可能经常自觉地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因此,教师首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目标,经常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科学家的故事”“科学前沿”等了解科学家的光辉思想,帮助学生树立尊重科学、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态度,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敢于创新,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树立明确的目标,从而产生持久的创造性思维的动力。

其次,提倡学生勤思与多问。要想有创造,就必须勤于思考,在教学中老师应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问难。即使学生提出的问题非常幼稚,也是他头脑思考的结果,教师也要耐心予以解释,不可挫伤他们的积极性。

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方法篇8

十年的语文教学工作,使我深刻地认识到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创新思维在语文学科教学中严重缺失。语文是一个基础学科,创新能力的缺乏将会影响到所有学科的学习,甚至影响学生的终身发展。使“中国制造”变为“中国创造”,这一代的学生任重而道远。自然语文教师身上的担子也是非常沉重。

创新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最好体现,或者说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核心。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指出:素质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学生的创造力主要体现在具有较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上。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职责。而阅读教学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块宝地。要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营造愉悦宽松的阅读情境

陶行知先生说:“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我们首先应该营造一个民主的班级氛围,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教育的作用就是创设一个宽松、自由、平等、民主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天性自然地流露出来,主动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愉快地、创造性地进行学习。”[1]人的情绪一旦放松了,那么思维也就灵敏了;思维灵敏了,就会不断地产生智慧的火花。

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营造民主的学习氛围,“应注意两点:(一)教师与学生的和谐;(二)课堂情境与教学内容的和谐”[2]。教师与学生的和谐,即是要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以平等的姿态面对学生,而不是传统的居高临下的姿态。这样我们就能尽量激励、唤醒、鼓舞学生敢想、敢说、敢问,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使师生关系融洽,营造一种“教学共赢”的和谐教学情境,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教学一体的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

课堂情境与教学内容的和谐,是指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的需要,创设情境,营造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诱发学生以高涨的情绪,全身心地进入阅读思考的主体角色,去探索,去创新。比如“母爱”这一主题,讲授《我与地坛》、《大堰河――我的保姆》等课文时,教师即可拨动学生记忆的琴弦,由己及人,真正领略那一份深厚的受,由小家庭到大社会,使学生意识和感觉到成功阅读的智慧与能力,体验到成功与创新的乐趣。这样就能引导学生将思维推向更高境界。又如讲《祭十二郎文》时,可以播放刘欢的《哭诸葛》,学生一下子就能进入文境,无需老师多言,他们就能够领悟其中的悲痛之情,不仅如此,还能理解更深沉的哀痛。

由此可知,民主和谐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最终促成了最佳的阅读心态。“而创造思维能力的出现,往往是在最佳心理状态下潜在的智能得以充分发挥的结果,而且最佳心态的形成是诱发潜在创造智能的基础”[3]。所以,民主和谐的教学情境的创造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萌芽和发展有着必然的联系。

二、鼓励学生反思批判,存疑阅读

批判性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特征。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宿儒张载说:“读书先要会疑。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阅读中的创造品质就集中表现在“质疑”这点上。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带着批判的眼光思考问题,不盲目接受既定答案。现代解读学认为,文本意义是由读者与作者共同建构的,文本脱离作者后,经读者阅读,其新质就会不断地生成,并富有时代特征,因此,有“说不完的红楼”“道不尽的哈姆雷特”之说。中学生的生活阅历与知识水平有限,不可能有专家一样的创见,但要求他们不拘泥于作者的思想,突破课文阅读提示的局限,提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则是完全可以的,也是阅读教学必需的。

上海市特级教师陈钟梁先生举过这么一个例子[4],其大意是这样的:有位老师在与学生一起分析和探讨《孔雀东南飞》一文反对封建婚姻制度这一主题时,突然有学生提出另一种理解,即本文宣扬的是一种女子应该从一而终的封建思想意识。理由是既然焦仲卿不能保全他和刘兰芝之间的爱情,那么为什么刘兰芝一定要非焦仲卿不嫁?太守的儿子真心诚意地前来求婚,刘兰芝为什么要严词拒绝?她完全可以作出再嫁的选择,因为当时的妇女这样做是允许的。而她却选择了死。课文最后还在歌颂这样的爱情,岂非在宣扬从一而终?平心而论,学生的见解是有道理的。他能破除迷信,不唯书唯师,敢于质疑求异,正是创造性的显露。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为了维护“师道尊严”,或不冷静思考就加以否定,否则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会被扼杀。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谁不迷信权威,勇于与传统的观念决裂,敢于提出新问题、新思想、新方法,谁就能有创造性的发现,这不正是社会前进的原动力吗?

三、引导学生联想思维,增强阅读感悟

“多想出智慧”,此“想”即联想。“联想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内部和外部复杂而有系统联系的反映”[5],它在学生阅读学习过程中具有其他思维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可以说它是人们一切思维的基础。

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运用好教学智慧,充分地调动学生的联想思维,使他们体验到阅读的乐趣,增强阅读感悟。比如,当学生吟咏“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时,离别之情,人皆有之,教师此时就要把握时机,激励联想,使学生更好地体味千丝万缕的离别之情。既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的凄怆,又有着“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的告白,更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桀骜。在这种“思接千载”的联想中,时空拓展了,意蕴深厚了。学生可以尽情地展开双翅在思维的王国里自由飞翔,去追求真理,增长才干,升华思想和陶冶情操。这不仅能使思维呈现出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灵活性、敏捷性等品质,而且能为创造性思维活动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四、比较阅读,培养变通思维

语文课堂教学,运用比较、对照等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促进能力的迁移。迁移有顺向与逆向之分,亦有正负之别,一般情况下说的“迁移”都指正迁移,即对学习的促进作用,但是,无论是顺向迁移,还是逆向迁移,都是思维灵活性的表现。思维灵活了,就能发挥创造功能了。在阅读教学中可以通过求同或求异等比较手段训练思维的迁移性。如将韦庄的《菩萨蛮》与白居易的《忆江南》比较,思考问题:同写江南之美,在情感上有何不同?同样是纪念烈士的文章,在学习《为了忘却的纪念》时可以与已学过的《纪念刘和珍君》进行对照,看看鲁迅先生两篇文章在写法上的异同。

思维的变通需以思维的缜密为先导。为此,比较阅读又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极大的作用。如学习了苏洵《六过论》,可结合贾谊《过秦论》、杜牧《阿房宫赋》比较分析,同类题材的文章尽管写法不同,前者开篇点题,分层阐述,后者重笔铺陈,篇末点睛,但是,综合而言,这类政论文都有共同特点,就是借古讽今,以古喻今,所述观点,直到今天仍然有警示作用和借鉴意义。比较阅读,思接千载,思维贯通,学生的创造思维也就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总之,在具体的阅读教学实践中,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任务。我们应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大胆鼓励、正确引导,让他们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开发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使带有个性的创造性阅读闪亮登场。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品质,才能称得上是成功的语文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罗杰斯(Car Ransom Rogers).转引自郑逸农.“非指示性”教学模式初探.语文学习,2000,(7):23.

[2]王芳.语文教学炽的情境设置.语文教学与研究,2001,(6):35.

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方法篇9

“创造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动力。”素质教育就是从这一思想出发,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重点。要抓住这个重点,就必须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始终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学校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会学生能动优化身心的技能是其主要任务。“能动优化身心”本身就包含着创造和创造性思维品质――这就规定了体育教学具有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的责任和义务。为此,本文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谈一谈高中体育教学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方法。

1、发展观察力、强化好奇心

观察是人全面、深入、正确的认识事物的过程,是学生认识世界、增长知识、打开眼界的重要途径。如快速跑教学中,老师将腿部力量差不多的几个学生分成强、中、弱三组,让他们做起跑示范,其他同学观察第一步放脚的位置对跑速的影响;疾跑上体逐渐抬起与直接抬起之间的差异等。在观察中引导、启发学生,让他们从熟视无睹、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发现新东西、增进新知识、发展好奇心。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教学中目标明确、态度科学、欣赏学生的观察兴趣、鼓励和发展学生的好奇性。如,跑得快的因素有哪些?肌肉结实的做法是什么?教给学生观察的方式、方法和顺序,通过做课外作业的形式,教给学生做观察记录和分析整理观察材料的方法。

2、鼓励学生勇于质疑

质疑是学习的起源和动力,解疑和答疑既是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获的知识、探索和发现真理的有效途径。如我们在讲“生命在于运动”时,学生提出“体育锻炼损害身体”的相反意见;又如“篮球比赛球压线为出界,足球压线为何不出界呢?”的疑问等等。面对学生的相反意见与疑问,教师首先要肯定学生的思考,其次要认真听取学生不同意见提出的缘由,再次要针对学生质疑的缘由,既透彻阐述“动体养形”、“静体凝思养神”、动静之“阈”的科学原理,又充分讲解身体与心理的动静对生命发生作用的辨证关系,使学生从中获得正反、左右发现问题,辨证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发展出创造性思维品质。

3、鼓励创造性娱乐

创造性娱乐,就是在体育教学中学生根据教学内容和已有的运动技术经验,创造新颖别质,有利于身心健康的体育娱乐活动,并全身心的投入其中。如打沙袋――跑圈、击中目标、“保护环境”;跑――追逐与摆脱、绕“杆”跑、你追我赶、突破重围等等。学生创造的这些娱乐体育练习,不仅增加了趣味性和娱乐性,而且也增加了健身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及时将学生的创造成果引入课堂,并对学生的创造、发明给予表扬和鼓励。这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也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意识和学习的自信心。

4、给予实践的机会

创造离不开实践,实践是创造的沃土和息壤。根据这一认识,我们在体育教学中针对基本部分的教学内容,把准备部分抽出来交给学生,让他们创编教学内容、组织准备活动。同时提出,内容必须有新意;必须使基本部分参与活动的身体部位得到充分活动;教法生动有趣,白重复前面同学的内容(但可借鉴)等要求,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教学实践。这一方法不仅发挥了学生的聪明才智,丰富和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培养了学生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打破教师局限下的陈旧训练,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为学生深刻理解教材,加工改造经验和记忆表象,克服胆怯心理,建立自信、自强、积极进取、主动探索的自我意向、获得能动优化身心的能力等方面,提供了最佳的演练舞台。

5、启发想象

全人心理学指出,我们内心的感觉就是改变的力量。创造美好、积极的感觉离不开想象,想象是保持快乐、宁静、健康以及创造力的心灵“营养”。如在慢跑健身指导中运用假设――让学生想象自己在淅沥地小雨中赤膊跑进,雨水流过自己的背,冲过自己的肩膀,同时每一次跑进地落地脚都踩在松软的沙滩上;又如在放松练习中让学生想象自己的整个身体向四周扩张,直至充满整个空间 ;再如长跑教学中让学生背一些韵律性强、意境美妙的诗文,使学生的身心全部投入和乐愉快的氛围之中,进而提高呼吸节律和轻松奔跑的能力。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多做一些探索性健身实践,让他们在享受时光、享受思想和享受欢的氛围中,收获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成果。

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方法篇10

一、创设情境的方法有:

1、问题情境:课堂教学始终以问题为主线,通过设计一系列相关问题,全面调动学生思维参与性,激发学习内驱力,达到训练思维的目的。

如我在讲述《家鸽》一节时,就是以“大多数鸟类何以能展翅翱翔”这一问题情境作为教学主线,以各种灵活的探究方式实现了师――生合作,教――学合作。

2、竞争情境:老师利用学生好胜、争强心理以分组讨论、个人抢答等多种竞赛形式,鼓励争辩切磋,突出个性,弘扬自信。如在《两栖动物的生死和发育》中,创设竞争情境,运用分组竞赛,代表发言,师生配合的形式创设人人参与的学习氛围。引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3、活动情境:重参与、重实践、重创造是这一情境的主题。例如:在观察和使用显微镜的操作实验中,我们变结果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首先创设了让学生自主活动,自由观察的情境,学生在对比了纸、头发、西红柿皮、指甲、甚至血液等材料后,自己获得“光学显微镜只能辨析薄而透明的实验材料”的感性认识,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的实践操作能力,又提高了分析、比较、概括、综合等方面的思维能力。

二、激发兴趣:合理的情境创设必然能激发学生的内在探求动机和浓郁的学习兴趣。因此,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学中利用谜语、歌谣、故事、俗语等形式吸引学生注意力。如我在《节肢动物》一课的导言设计时,自编了趣味谜语,例“神机诸葛亮,稳坐中军帐,布下八卦阵,单等飞来将。”、“春天到,百花香,谁在丛中匆匆忙,飞到东,飞到西,酿得百花鲜蜜糖。”“身披铁甲,神武大将军,八足齐上阵,横行到几时。”等,分别引出了几种常见的节肢动物:蜘蛛、蜜蜂、蟹。学生兴趣盎然,在讲授《遗传变异》时,利用故事引入,俗语说明的方式拉近了生活与科学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另外,也可以利用现代教育媒体或直观实验,通过听、触看等多种感官刺激,培养兴趣。也是很好的方法。还有我在课堂教学中,从不给学生布置大量的枯燥练习,而是通过妙趣横生的简单的练习游戏为学生的志趣注入了生命力。

三、设疑、质疑: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起于思面源于疑”,质疑和释疑是学习的重要途径,教学中应时刻注意留给学生思索和探究的空间,使学生在探索中发展能力。例如在观察鸟卵的结构中,卵的哪一部分将来可以发育成雏鸟?

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方法篇11

思维能力是人的各种能力的核心,而创造性思维又是思维的最高形式,所以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人的最高层次的能力。古今中外有突出贡献的医学家,在青少年时期大都已具有超常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对人一生成就的大小至关重要。人类社会正在进入高科技信息时代,在未来的社会里创造性劳动将成为重要的劳动形式。这种劳动性质给学校的教育和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使得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成为未来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资料分析指出:“获得诺贝尔奖,需要积累,需要有很好的教育。我国的教育,最根本的问题是缺乏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应成为各学科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下面就谈谈在《人体结构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一些方法。

一 通过联想训练,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联想是由所感知或所想的事物想起相关的事物的思维活动。联想虽然并不能直接产生有创新价值的新的形象,但它却为能够产生新形象的想象思维活动提供一定的基础。通过自由想象可探索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强制联想可找到实现预期目标的途径。联想的主要类型有对比联想和因果联想。

1、对比联想

对比联想是指由于事物间完全对立或存在某种差异而引起的联想。比如,骨的分类包括长骨、短骨、扁骨、不规则骨。就要想到肌肉的分类包括长肌、短肌、扁肌、轮匝肌。

2、因果联想

因果联想是指由于两事物间存在的因果关系而引起的联想。这种联想往往是双向的,既可以由原因想到结果,也可以由结果想到原因。在《人体结构》中,得益于因果联想的例子很多,比如讲到颅骨连接是缝隙连接时,就可能想当颅内出血时颅骨不会扩张。

二 通过想象训练,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想象是人脑在原有形象的基础上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思维过程。想象的具体类型主要有二种,即再造想象和幻想。 转贴于

1、再造想象

再造想象是根据一定的词的描述(言语、文字)或图样(图表、图解符号、模型等)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想象。例如,生命体的组成教学中,由于生命起源过程学生无法直接感知,只有借助于教师的语言 和画面给学生创造一个想象的情景和气氛,使他们仿佛置身于远古的地球,思维随着画面的变化而自由驰聘,各种表象在大脑中变化、组合,学生在理解生命起源过程的同时,也完成了再造想象。

2、幻想

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与主观意向相结合并指向未来的想象。由于幻想的结果超越现实太远,有的甚至很难实现,所以人们往往把幻想同不切实际等同起来。其实许多幻想并非是真的不能实现,而只是受制于人的认识水平,才被人舍弃的。培养现实的幻想精神,对于开发智力确实是不可忽视的,在《人体结构》教学中,应经常提出一些能激起学生幻想的问题。如讲完新陈代谢以后可提出如下问题:对于大多数生物来说,新陈代谢越缓慢其寿命越长,为了提高人的寿命,你能想出哪些方法。

三 通过发散思维训练,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也称扩散思维,是指在思维过程中,不拘泥于一点或一条线索,而是从已有信息出发,尽可能向各个方向扩展.发散思维可以使人思路活跃、思 维敏捷、办法多而新颖,能提出大量可供选择的方案、使问题奇迹般的得到解决。在《人体结构》教学中发散思维训练的主要内容有扩散列举、同解变型和引申发挥等。

1、扩散列举

扩散列举就是围绕一个问题举出多种可能相关的因素。例如在学完胃的形态时就要想到动物的胃等。

2、同解变型

同解变型就是对同一内容设计出多种形式的问题。通过变换方式求出答案能够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从而达到训练发散思维的目的。例如,讲到胃液的作用时要想到盐酸的作用是什么,有助于掌握胃液的功能。

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方法篇12

关于创作性思维的内涵,不同国家的学者都曾给出过不同的解释。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狭义创造性”是指最能代表创造性人物特征的各种能力;“广义的创造性”是指创造性人格,它是一个代表创造性人物的那些特征的组织方式的问题。英国著名的创造学家迪博诺认为“思维是为了某一目的对经验进行有意识的探究”;我国有的心理学家则认为“思维是大脑机能对于客观环境的反映”,“是在社会实践中或感觉经验的基础上产生的理智认识”。总的来看,当前心理学界一般认为,思维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二、国内外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历史及现状对比

1 国外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历史与现状

美国从20世纪30年代就着手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60年代美国的创造性思维培养有了实质性进展,从小学到大学都有关于创造性思维培养的课程。1989年,美国在《普及科学――美国2061计划》中的目标之一是用一代人的时间造就具备创造性思维的国民。当前,美国正在推广一种新的教学模式――“阿尔法”计划,用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日本中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思维的培养,尤其是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技能。1985年,日本教育改革提出了八条改革的基本设想,其中第三条为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英国是创造性研究的发源地,近20年来对创造性思维的研究十分重视,并深入讨论了创造性思维能力与智力、个性的关系。

可以看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需求的不同,各国教育都越来越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这种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理理念无疑会被渗透到各科教学中。

2我国创造性思维培养历史及现状

我国的创造性思维研究起步较晚,直到八十年代初,在钱学森教授的倡导下,成立了中国创造学研究所。小学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展创造教育的实验与研究,1993年成立了全国中小学创造教育研究会。1995年,“中国发明协会高校创造教育分会”正式成立,目前,全国约100多所大学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创造学、创造性思维教育的研究及其教学。浙江师范大学中文系教师在近年开设了创造性思维训练的选修课,并对创造性思维教育进行了一些研究。

3 国外新创造性思维培养研究进展及借鉴

近年来,从组合的角度理解创造性思维的观念日渐增多,如Baughman的部件重组, 斯滕伯格的观念有选择性组合等等。斯滕伯格认为,创造性思维是以选择性编码、选择性组合、选择性比较三个过程为基础的,其中选择性组合是创造性思维的关键,组合方式有多种,如词形的、词汇的、观念的、物体部件(或图形)的等等,找到最适应当前问题的方式是极为重要的。

目前,世界各国在创造型学习环境、教师和学生、创造性的培养途径、创造素质和创造能力、创造方法等问题上均展开了广泛的研究。

国外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起步早、底子厚,具有丰富的经验供我们学习、借鉴。比如,国外在课程标准中有专门针对创造性思维培养而设置的课程;国外对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研究较为细化,他们有系统的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模型以及测量标准,即评价体系;国外的创造性思维培养是真正的对学生个体、个性的发展,以学生为本,而我国较多的是形式上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三、国内外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方法

世界各国对创造性思维作了大量的研究,从脑解剖学、生理学、心理学、创造学的角度分析了创造性思维的生理机制和心理规律,并提出了一些有名的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方法。最为著名的是美国人奥斯本1938年提出的“头脑风暴法”,该方法的具体操作是:把一个组的全体成员都组织在一起,使每个成员都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观念,既不怕别人的讥讽,也不怕别人的批评和指责,是一个使每个人都能提出大量新观念、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最有效的方法。

1944年由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教授W•J•戈登提出了一种利用外部事物启发思考、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方法――“综摄法”,即通过已知的东西做媒介,将毫无关联的、不相同的知识要素结合起来,强调把熟悉的事物看成陌生的,把陌生的事物看成熟悉的,来打开“未知世界的门扉”,勾起人们的创造欲望,使潜在的创造力发挥出来,产生众多的创造性设想。

80年代我国的陈龙安教授提出了问、想、做、评的“ATDE”创造性思维培养模式。透过引导学生ATDE能够发挥创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须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提供扩散思考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发挥潜能。

四、对我国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思考

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中关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还有很多值得注意和改进的地方。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并综合相关的研究报告,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传统的教学模式与评价机制禁锢教师和学生的思维模式。就地理教学而言,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评价机制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此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的培养体现还甚少。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习惯于让学生不容置疑的跟从自己的思路获得规定的标准答案,尤其是标准化考试,过分强调标准答案的绝对正确性和权威性,考生的回答不得有半点差错,时间久了,学生不得不将自己灵动、跳跃的思维收起来,求同求稳,严重窒息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其次,由于缺乏对实际教学有指导意义的体现策略研究,导致教学中创造性思维培养仅限于在课程标准中提到,在教学设计中涉及到的情况。研究者对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研究成果很难用“一致”这个词来表述,尤其是中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至于具体的培养方法就更没有统一的指导。

此外,基础教育对创造性思维的认识存在着很多误区。例如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等同于对发散思维思维的培养。许多市面上有影响的高考复习指导丛书,取名时都喜欢加上“发散思维”这四个字,如 “数学发散思维”、“地理发散思维”等。其实,把发散思维等同于创造性思维,这是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在60-70年代所持的基本观点。发散性思维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确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它并非是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全部内容,只能是创造性思维培养的一个重要组成要素。

[参考文献]

1.郅庭谨.《教会学生思维》[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5月

2.段继扬.《创造性教学通论》[M]。吉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