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时间:2022-12-15 09:28:53 关键词: 初中物理 思维能力 培养策略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化,新课程对初中物理教师组织实施物理实验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教师组织物理实验教学、引导学生探索实验的主要目的之一。

初中物理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初中物理思维能力培养篇1

科学思维是初中物理教学中衡量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标志。物理学科是一门逻辑思维性较强的理科类学科,物理学科中的相关原理均来自生活,能够引导学生实现对生活实践问题的积极思考,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关键切入点。通过在物理教学课堂中对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能够使学生用科学的眼光和思维方式看待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帮助学生不断提升科学素养。因此,在初中阶段的物理教学课堂中,教师应该采用创新型的教学策略,通过实验教学,积极引导学生形成科学思维,使学生能够通过科学思维理解物理原理,同时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本文主要分析了初中阶段实验教学课堂中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希望能够为提升初中阶段物理教学课堂的有效性提供参考意见。

一、物理思维能力的概述

21世纪的今天,伴随着全球信息化以及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而新的人才发展观念以及人才培育观念也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在素质教育的改革背景下,社会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应该培养新时代具备综合性核心素养的人才。在这样的发展形势下,我国基础教育工作先后提出了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等教育观念,旨在引导一线教师在实践教学活动中着力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就业以及社会发展方向的必备品质以及关键能力。物理学科是初中阶段最为重要的理科类学科之一,同时也是帮助学生培育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的基础学科。而在物理教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不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一线教师应该思考的重要问题。物理思维能力是人类大脑对客观世界的概括以及反应能力,是人类大脑发展过程中对客观世界认知的高阶思维能力,通过科学的论证以及思维,能达到对客观事物本质的认知以及运动规律之间内在联系的了解。根据思维抽象程度的不同,可以将思维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以及直觉思维这四个方面,而人类个体的思维能力具有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独创性以及深刻性等特征,实现思维的过程就包含了人类对客观事物的分析、总结、抽象认知和概括这几个步骤。物理学科中的科学思维能力以物理学本身的学科特征具有其独特的个性。首先,物理学科中的科学思维是人类对事物认知精确性以及近似概括的统一。在学习物理知识时,物理概念、物理原则以及物理规律都具有较强的精确性,而在物理实验课堂中处理具体问题时,更加倾向于在理想化的环境中处理物理问题。其次,物理科学思维是抽象性与形象性之间的统一。例如,在物理学科中,可以将抽象的电力线性规律刻画为形象的描述方式,还可以将抽象的原子内部结构用形象的壳层结构体现出来。最后,物理科学思维具有较强的直觉性。直觉思维其实是人们对未知世界探索和领悟的一种主观判断,人们对未知世界的客观现象会具有一个整体且综合性的判断,以此引导人们认识这些客观现象的本质。

二、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有效策略

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其实是由四个维度构成的,其中,科学思维能力是衡量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一个标准和维度,同时也是帮助学生在其他三个维度方面实现稳步发展的关键因素。所谓科学思维能力,就是指学生在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实践问题时,能够从物理学的角度以及科学的思维对问题进行思考,并且以此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再采用正确的物理方法对问题进行科学的推理和论证,最终解决实际问题。除此之外,科学思维能力还要求学生在解决问题后能够对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及所采用的思维方法进行反思,以促使学生对同类型物理问题和现实问题的解决。由此可见,在物理实验教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需要从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以及物理探究等方面入手,帮助学生不断提升科学思维素养。以下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一,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第二,设计科学的实验步骤,推动学生思维的发展;第三,通过问题引导的方式,引导学生独立完成对物理问题的推理过程;第四,激发学生的质疑精神,使学生在反思和总结中提升科学思维的品质,详情如下。

(一)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引发学生对问题进行独立思考,是物理实验课堂中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基础条件。但是要使学生对物理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和自主思维,就要建立在学生对问题感兴趣的前提条件下。因此,教师应该找到学生的兴趣切入点,设置实验问题情境。想要调动学生的思维兴趣,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与生活实践相连的现实场景,通过创设与生活实践联系性较为紧密的实践场景,拉近学生与物理实验的距离,同时能引发学生的物理实验热情和兴趣,使学生在思维层面上对物理问题产生疑问和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对物理内容进行自主探究,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例如,在“光的反射”实验教学中,在课堂导入环节时,教师可以利用激光笔在课堂的墙壁上打出一个亮点,然后在激光笔射出的光束与墙壁中间的部分,利用清水喷雾喷出雾气,引导学生对所看到的现象进行观察。紧接着,教师可以在黑板的位置悬挂一面镜子,将激光笔中的光束斜射到镜子上,然后同样利用清水喷雾喷出雾气,并提问学生为什么产生这种物理现象。通过这种简单且生活中常见的物理实验操作,能够自然而然地为学生创造出与本堂课程主题贴近的实验问题情景。而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目光会不由自主地随着教师的引导观察实验现象,并且对实验现象进行独立的思考,深入地探究产生实验现象的原因。当学生对实验现象产生疑惑并提出问题时,教师就可以顺其自然地引出本堂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光的反射”,将学生带入新的知识理解情境中。由此可见,将与生活实践相贴近的实验环节作为导入环节,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探究,不仅能够调动学生自主思考的积极性和热情,同时还能让学生借助实验现象,更好地探究物理实验的规律,为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打好基础。

(二)设计科学的实验步骤,推动学生思维的发展

在初中阶段的物理实验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会提前为学生设计好实验步骤,并且提供与实验相关的教学器材,而学生在实验活动中只能按部就班地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但是,物理实验教学的根本目标,其实是要通过实验设计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以及实践动手能力,这也是未来学生从事科研工作或其他工作的重要基础能力。因此,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留下充足的空间,让学生借助自主思维对实验流程和步骤进行设计。如果在实验过程中教师提前设计好实验步骤,让学生按部就班地进行操作,从表面上来看整堂课程会井然有序,而物理实验的成功率也较高,但其本质是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没有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初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教师应积极地鼓励和引导学生互相讨论以及独立思考,设计出完整且独具个性的实验方案。在学生设计实验操作方案时,教师也应该从旁引导,并且要求学生结合书本中的理论知识以及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进行实验设计,避免实验过程中出现安全风险,通过这种自主思考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例如,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产生的影响实验课程时,教师可以提前为学生准备好实验过程中可能会用到的实验器材,然后引导学生先在草稿纸上画出实验装置的设计图,留给学生充足的自由思考空间,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装置图进行调整,最终完成对此次实验的独立设计。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按照设计图纸中的装置以及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出引导者的作用,并且给予学生相应的技术指导,始终做学生实验探究道路中的指路明灯。如果学生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教师还应该针对学生操作过程中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意见。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始终应该将主角地位还给学生,整个实验操作流程的主动权应该掌握在学生手中,这样才能以物理实验的方式帮助学生独立地完成科学实验的设计,推动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发展。

(三)通过问题串引导的方式,引导学生独立完成对物理问题的推理过程

初中阶段的物理实验探索课程,大多数都是按照“假设—实验—得出结论”这一步骤有序进行的。而想要将更多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教师就要通过精心的设计,以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的思维,进而使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有序地接近学习目标。而实验的过程就是验证科学结论的重要方法,因此在初中阶段的物理实验教学课程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实现对结论的推理,让学生独立地完成推理活动,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在理论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问创设问题串,引导学生对物理实验中发生的现象进行自主观察,并且让学生利用逻辑推理或类比推理等科学方法,实现对实验结果的初步假设,最终再通过实验流程以及推理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比较,进一步探讨实验现象以及假设过程中存在的差异性,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在这一教学环节中不仅要针对实验现象,设计问题串,还要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提出假设问题,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找到提出假设的依据。例如,在“摩擦力”这节课程中,教师可以先对学生进行问题引导:“同学们认为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会与哪些因素有关呢?”这时,学生可能会给出不同的答案,有的学生认为摩擦力的大小会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也有的学生认为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积的光滑和粗糙程度有关。这时,教师应该继续追问:“同学们是通过什么依据推测出与摩擦力大小有关的因素的呢?”然后引入本节实验课程。在问题假设环节中,教师不应该将本堂课程所学习的科学结论以及推测结果直接告诉学生,如果直接告诉学生结果,就相当于代替了学生的思维全过程,应该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思考的方式,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假设,使学生通过有序的思维方式以及实验步骤获取正确的物理结论。

(四)激发学生的质疑精神,使学生在反思和总

结中提升科学思维的品质在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模式中,教师通常会以口头传授理论知识的方式,将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而学生本堂课程的学习任务,就是要将理论知识牢牢地刻在脑中,并且运用在解决物理问题的过程中。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导致很多学生对物理理论的理解不足,即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疑问,也无从得到论证。因此,一堂物理课程的教学不应该仅仅局限于理论知识的教学,而更应该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开发和提升,一方面,教师要让学生学会物理知识,并且实现对物理知识的迁移和应用;另一方面,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将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展现出来,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很可能会对所学的理论知识产生疑问,这时教师就可以以学生的质疑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对科学理论进行进一步的探究和思考,改变传统教学工作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育局面,为学生留下更多的自主思考空间。例如,在探究“焦耳定律”的实验环节中,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疑问点:电压的大小是否会影响到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的热量呢?而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应该给予鼓励,可以利用实验教学或生活常识的方式,对学生做提出的问题进行验证。教师可以为学生举例,以家用电器为例反问学生:“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家用电器的电闸开关会自动跳闸呢?”最终得出讨论结果:当一个电闸开关中并联的电气越多,就会导致整条线路的温度不断提升,最终产生跳闸的结果。但是,并联的家用电器在使用过程中电压为恒定的220伏,并没有发生变化,由此可见,电压的大小并不能影响电流通过导体时的热量。通过反向推理的方式,教师就可以帮助学生解答疑惑,同时也在引导学生推理论证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总之,在实验教学环节中通过多种策略引导学生的思维,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极其重要。因此,在组织物理实验课堂时,教师应该以学生的思维兴趣作为切入点,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反向推理、实验论证等各种方式,为学生留下充足的独立思考空间,促进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作者:李幸桧 单位: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第一中学

初中物理思维能力培养篇2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化,新课程对初中物理教师组织实施物理实验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教师组织物理实验教学、引导学生探索实验的主要目的之一。以苏科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下册(以下统称“教材”)第六章“物质的物理属性”的教学为例,教师根据物体的密度有关的实验活动,提出能够引起学生思考且层次不同的问题,逐级引领学生探究,实现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观察物理实验思考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根据教材第六章“物质的物理属性”中关于物体密度的测量、应用、单位、含义等内容,教师设计了“小石头的密度实验”。在实验之前,学生已经理解了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也通过之前的学习掌握了密度的写法与读法,会进行不同密度单位之间的换算,能够初步运用密度公式完成简单的计算。这些都是学生参与这次实验活动的知识基础,也是接下来教学中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思考问题、提出疑问的条件保障。“小石头的密度实验”活动中,教师先在学生面前展示对石头密度的测量过程,并提出问题:我的测量方法对吗?你们可以结合之前学习的知识自己设计出一组测量石头密度的实验方案吗?各小组学生交流讨论,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学生交流成果如下。A组学生表示:老师的测量方法是通过计算已知数据而得结果,我们还可以利用实验的方法知道小石头的密度。B组学生表示:根据老师的实验原理,我们认为可以按照一定步骤进行设计。B组学生设计实验的操作步骤为:(1)根据教材中的密度测量方法准备实验工具;(2)调节天平平衡,测量石头的质量;(3)在量筒中倒入水,使用细线绑住石头,将石头缓缓下降到量筒中,让石头被水完全浸没;(4)读取量筒中的数据变化,利用数据差值获取石头的体积,利用体积与质量数据,采用公式ρ=mv计算密度。学生根据教师的问题思考测量小石头密度的思路,灵活利用已经学习的知识完成知识迁移,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思考过程既是学生的知识迁移过程,也是学生的思维活动过程。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已学知识,启发学生思维,促使学生的实验思维、逻辑思维、科学计算思维活跃起来。

二、思考多层次问题表达想法,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并不是跳跃式的,是随着教师的引导、对各种问题的思考逐渐发展的,呈现一种动态化的特性。教师结合具体的课堂教学实际情况,面向学生提出多层次问题,以追问的形式激发学生思考,驱动学生不断深入思考,逐层加深对问题的思考深度,促使学生在不断深入思考的过程中自然解决问题,实现思维能力的发展。“小石头的密度实验”教学活动中,在学生已经设计出自己的密度测量方案后,教师设置如下。追问1:为什么要在量筒里面注入清水?水量对测量效果有影响吗?追问2:若先在量筒内装水,测量水体积变化之后再测量石头的质量,可以这样操作吗?会有什么变化?为什么?追问3:若想要测量一些较大物体的体积,这个实验还可以使用吗?如何优化呢?追问4:若想要测量泡沫等不会沉到水下的物体,该如何优化实验呢?在教师的多层次追问之下,学生陷入思考。在这一阶段,学生的思维活动是环环相扣的。具体思维活动可以体现为:记录教师提出的问题—标记自己的解题思路—根据标记思考追问1~追问4—思考中获得答案,形成对密度计算方法的理解。A组学生根据上一个环节实验情况的总结归纳,表示:注入清水,是为了将石头的体积转化为水的体积测量出来,因为石头是不规则形状的,很难直接测量出体积。之所以要先测量质量,是因为石头进入水中之后,质量会发生较大的变化,多出来的是携带的水分的质量,会影响之后的密度计算结果。B组学生表示:要想测量泡沫等较轻物体的体积,我们认为可以利用铁丝将其‘怼’到水中,让其完全浸没在水中,这样就可以获得泡沫的体积了,这样当然会存在误差,但是可以选择用极细的铁丝,这样产生的误差是微小的。各组学生通过思考、表达与交流,一致认为:这组实验可以同时满足多种不同物体的密度测量,测量过程与原理都是相似的,即将测量目标物体以其他形式物体体积呈现,通过转换与计算得到物体的密度。由此可见,教师若把握住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时的思路,顺着学生的思路分别提出实验原理、实验误差条件、实验对象的变化等三个层次的问题,就能够得到学生的积极响应,引起学生积极思考。学生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迅速且深入,更能够举一反三,提出“面向更多的物体”,将实验条件归纳为“利用流动性较强的物体测量体积”。学生思考问题和对实验条件进行归纳的过程均是思维活动的过程。教师适当追问多层次问题,不仅能够引导学生加强对知识的理解,更能够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持续发展。

三、跟随教师指引创新实验,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要局限于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或者选定的实验模板,也可以顺着学生思维的发展方向进行拓展,进一步转变为本节课的实验条件,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广阔的知识迁移空间,支持学生灵活运用已学知识,不断锻炼、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小石头的密度实验”教学活动进入尾声阶段,学生在教师的追问下不断深入思考,设计出新的实验方案,并对新的方案进行操作。教师按照“可以测量很多不同的物体,计算出不同物体的密度”的思维方向,调整本次实验的条件。提供实验工具:天平、烧杯、牛奶与水。提出新的问题:如何测量牛奶的密度呢?当测量物体与介质均为液体时,你们会如何做呢?实验条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此时“将两种物体混合再分开”的方法明显不适用了。这就要求学生突破思维局限,思考更多的密度测量方法。A组学生设计出的实验过程为:(1)测量烧杯质量。(2)在烧杯中加满水,测量烧杯与水的质量。(3)在烧杯中加满牛奶,测量烧杯与牛奶的质量。此时烧杯与水的质量减去烧杯的质量,再除以水的密度,则是水或牛奶的体积;烧杯与牛奶的质量减去烧杯的质量,则是牛奶的质量。(4)将这两个公式融合起来,得到的结果就是牛奶的密度。在这一环节中,学生脱离了单一的密度公式使用方法,分别将密度公式运用到两个公式中,将两个公式合二为一,获得答案。通过这样的自我突破思考过程,能够进一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实现在物理教学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总而言之,以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让学生真正地思考问题,才能起到锻炼思维、强化思维的作用。教师可以用物理实验直观呈现各种物理现象,以多层次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这些现象,支持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或者引导学生主动观察物理实验,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疑问,引起学生思维活动,以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作者:李红君 单位:江苏省徐州市鼓楼区杨屯中学

初中物理思维能力培养篇3

初中物理作为一门具有极强实验性、应用性与理论性的基础性学科,在对普遍物理现象本质、成因与内在规律不断掌握与认知的过程中,以实践化的物理实验教学方式提升了物理课堂的教学质量[1],并全面发展了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从信息化时代的“核心素养”人才培养体系发展角度来看,实验教学是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它不但能够推进初中生基本理论知识掌握能力的提高,还能够在实验仪器的熟练操作中,有效培养初中生个体的创新思维能力与独立操作能力,并通过实验现象的解释与推理,拓展初中生个体的思维想象空间与自主学习、动手实验操作能力.因此,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教育策略,全面提高初中物理理实验课堂学生个体的创新思维能力,对初中生的核心素养教育与素质全面发展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1初中物理实验环节对培养初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作为一门基础性重点教育学科,初中物理最主要的学习目标是:针对不同事物内部之间的关联关系与潜在联系,以教学为媒介展开对物理学科的科学研究与深入探究[2].为了能够更好地强化学生个体对事物现象与事物之间规律的认知,展开大量的物理实验教学课程,促进物理理知识的积累,提升学生个体的物理学习兴趣与自主学习意识[3].因此,教师必须给予物理实验更多关注,向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操作机会,给予学生个体更多的创新机遇,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物理实验技能与物理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交流合作与分析归纳能力,进而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实验探究素养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在初中物理实验环节,只有采取丰富多彩的物理实验教学方法,才能在课堂教学中获得主动权,也才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物理学科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掌握与了解更多物理基础规律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与自我创新能力拓展.因此,以物理实验环节推进学生创新思维发展,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核心素养,是初中物理学科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2探究初中物理实验环节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关键途径

在实际的物理实验课堂教学过程中,物理实验操作内容比物理理论课堂教学内容更加有趣,也更容易激起学生的思考兴趣与自主思考问题的学习激情.基于物理实验环节的教学课堂,能够为学生带来更多的动手操作机会,进而锻炼学生个体的发散思维与创新思维能力.在学生动手实验过程中,每一步操作过程都会引发学生个体的思维碰撞,并能从潜意识出发,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火苗,促进学生主观能动性与创新意识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在物理实验环节,想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思维意识,就需要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措施与手段,来促进学生个体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2.1借助信息技术媒体,创设物理实验教学情境

在核心素养人才培养目标的引导下,“生活即教育”教学理念成为基础教学中的一项重要教学方法[4].将初中物理学科教学内容与学生个体的现实生活有机融合,并以生活中的物理知识向学生潜移默化地传递物理学科基础理论知识体系,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与认知外界事物的内在规律,并能够调动学生参与物理实验操作的自主性与积极性,进而培养物理实验能力与创新能力.初中物理学科教学内容的最大特点,就是以理论概念等方式,向学生传递物理相关的基础知识.创设良好的初中物理课堂实验教学情境,能够充分激发学生个体的实验兴趣,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在设计物理实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时,必须要转变自身角色,立足于学生个体的实际生活,借助信息技术媒体启发学生思维.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使用物理教学APP平台、希沃软件或是教师自建的教学平台,利用“互联网”技术,初步认识与搜集物理实验相关资源,并了解与掌握物理实验器材的应用方法,对学生个体的差异化与自主化发展而言,至关重要.与此同时,教师尝试鼓励学生利用废旧物品,创设物理实验教学情境,自主完成趣味性物理小实验,也能够为物理教学带来更多的趣味与新奇.例如在“浮力”相关知识点的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媒体向学生展示“可口可乐饮料瓶和乒乓球浮力实验”,以生活中最常见的物品来展开创新实验,不但能够迅速调动学生内在学习动机,还能够在观察“乒乓球上浮”物理现象过程中,使学生自主思考问题并得出答案:浮力是由于固定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所实施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而形成的.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验,并联系自身生活,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浮力”相关知识点,更能够将该知识点学以致用,进而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

2.2展开实验创新教学,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我国基础教学相关教师大都认为理论教学相较于实验教学而言,更能提高学生个体的成绩[5].所以,在大多数课程的课堂教学环节中,更加注重对理论知识点的构造与讲解,进而忽略了学生的动手操作机会与操作能力的培养.在新时代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部分,只有充分发挥自我的“主体”作用,才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思维空间的拓展,也才能进一步开拓学生个体的创新思维与创新意识.在开展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创新性地进行实验教学,采取科学完整的设计实验流程,提升学生间的密切合作意识,引导学生思考实验中遇到的各种现象与现象产生原因,将教学实践从“重知识”向“重能力”转变,以此来潜移默化地转换学生实验思维,能够实现学生实验创新水平最大化的提升.例如在“电路的连接”相关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尝试以讨论法引入教学各个环节,让学生自主猜想与设计实验,并通过小组分析实验的方法,科学设计实验相关操作,学生不仅能够亲自参与自主设计电路的实验过程,还能够在探寻问题的过程中,积极锻炼自身思维,自主完成实验探究活动.

2.3创设开放性试验,初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物理思维的创新,从理论上来说,最初均源自于人类的大胆猜想.早在1665至1667年间,著名物理学家牛顿就从大胆猜想“地球存在引力”,最终经过一系列的实验、观测和演算,发现了重力,并揭示了宇宙的普遍规律———万有引力定律.德国物理学家欧姆也是因为勇于猜想和大胆创新,才在一次次物理实验中,推断出“欧姆定律”.创设开放性物理试验,引导初中生根据自身“学情”特点来发现物理问题、分析物理情境、自主解决与解释物理问题,是在“以学生为中心”基础上,推动学生个体创新型思维发展的重要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创设开放性物理试验,让学生以创造猜想为前提,以教师的实验课堂教学引导为媒介,在不断地猜想中寻找创新灵感,是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教学方法改革之举.例如在“振动发声”知识点的课堂实践演示实验过程中,教师尝试用橡皮筋做为课题实验教学的教具,并用不同大小的力来波动该橡皮筋,使其发声.然后,让学生自主完成该实验,并思考:(1)橡皮筋能够发出声音的原因是什么?(2)为什么橡皮筋会发出声音会因受力的不同而不同?在“以实验为基础”的物理学科教育中,运用“边学边实验”的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自制实验器材,组建开放式教学空间,通过口、手等动作协调并用,有效提升初中生的物理知识学习效率,使学生懂得各学科之间的潜在性连接关系,让学生创造性地进行问题思考与实验创新,对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2.4引导物理学科迁移,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重视其课内知识到课外知识的延伸,做好学科之间的迁移与拓展,让学生能够在生活实践的基础上,将所学的物理知识与数学、地理等学科融会贯通,并积累与综合相关知识点,进而提高学生个体的知识应用与问题解决能力.例如在“天平的使用”知识点的物理基本器材使用教学中,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砝码,并尝试将数学计算与化学元素测量与“天平的使用”教学内容相融合,让学生深入了解天平的重要应用价值,并激发学生的“学科迁移”思维.教师尝试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物理器材,给学生补充物理器材使用相关注意事项,能够在有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同时,拓宽学生视野与知识拓展应用能力.

2.5培养物理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实践活动意识

兴趣的培养是一切活动得以形成并持久发展的重要动力支持,想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需要从激发学生个体的物理实验学习兴趣视角出发,探究与创造物理实践机会,培养学生个体的物理实验兴趣,并在“学与做”全面结合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物理实验探寻科学奥秘的激情,进而在教案精心设计的基础上,增强学生实践活动意识,培养初中生个体的创新思维能力.在实践化的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个体的“学情”差距,教师需要组织与设定不同的实验教学目标,并针对学生个体的差异化特点,进行个体化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引导.社会实践观察作业、课后观察记录等课外教学内容的布置,能够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观察问题与主动发现问题能力.在观察、质疑、思考、实验、验证的物理实验全过程中,将日常生活融入物理实验,并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物理学习习惯,是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以物理来构建学生正确价值理念,树立学生良好物理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个体实践活动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

3结语

在初中物理课堂的实验教学环节中,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与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个体的创新思维能力,对教师而言,是一项艰巨而又重要的课堂教学任务.在“核心素养人才”培养时代大背景下,教师转变教学观念,针对学生个体的“学情”,从生活即教育角度出发,优化物理实验课堂教学方式,展开差异化的教学设计与实验创新,能够提高学生个体的自主物理实验操作能力,启发学生个体的创新思维,增强学生个体的物理学科学习兴趣,并能够在物理学科的迁移与知识体系拓展中,促进高素质的人才的进一步培养与物理课堂教学效果的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李松柏.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J].文理导航(中旬),2022(07):82-84.

[2]徐辉.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J].智力,2020(04):127-128.

[3]章安明.“互联网+”背景下提高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浅析[J].读写算,2022(15):13-15.

[4]李彩霞.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1(A0):112-114.

[5]沈晓婷.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教育界,2020(06):41-42.

作者:朱盛 单位:黑龙江省大庆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