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理学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7-04 09:25:16

儿科护理学论文

儿科护理学论文篇1

2注重素质教育与人文关怀

护士面对的不仅是无法表达或不能完全表达自己病情和需要的患儿,而且要面对焦虑烦躁,对孩子倍加疼爱的父母等,在操作过程中,须进行换位思考,理解做父母的心情,对患儿有耐心、细心、爱心、责任心。护士应掌握娴熟的穿刺技术,专业技术操作时架起患儿及家长与护理人员的桥梁,在整个护理过程中占重要地位,是一种重要的护患沟通方式。为提高学生人文关怀的意识,我们将儿科护士的特殊素质要求教育作为实验课前的必修课,使学生明确知道,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儿科护士,必须对儿童的健康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并热爱、尊重儿童,必须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精湛的操作技能。要求学生在婴儿模型上操作时表现出高度认真负责、充满爱心和同情心的良好品质。

3培养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与时俱进,改进实训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实训课的质量。在进行儿科护理教学时,理论教育与实训教学同等重要,两手要抓,两手要硬。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这样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更易发现问题,老师可以及时纠正。通过实践学习,使学生更加熟练的掌握操作技能,更好的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让学生们把课堂上学到的理论与工作实践相结合,充分的掌握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同时丰富实践内容,更利于自身的全面发展。以往实训教学中,学生们只是单纯的看老师操作,而没有自己动手的机会。学生空有一腔理论知识,而不知如何与具体的实践相结合。所谓的实训教学,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她们的创新思维。所以,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实训课时教师讲清每项操作要领后,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分组进行练习,教师边看边指导;然后让学生上台回示,全体学生评价,最后教师归纳总结。在《儿科护理》教学中多应用不同的实训课教学方法,在学生中可获得较高的教学满意度,同事极大提高了学生临床综合能力、综合技能及学习效果。实训课的强化应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培养出综合素质更高的学生,真正发挥了实训课的教学作用。

儿科护理学论文篇2

1.2图文声像并茂,通过多感官刺激提高学习效果。人的学习过程是通过自身的眼、耳、手、鼻、舌身等感官把外界信息传递到大脑,再经过分析、综合,从而获得知识与经验的过程。有研究表明,人们一般能记住阅读内容的10%,听到内容的20%,看到内容的70%[2]。使用多媒体课件,通过声音、图片动画、视频等使教学内容表现得丰富多彩,形象生动,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学生得到视觉、听觉的联合刺激,使一些难点知识变得容易理解。这样的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人们喜欢看电视画面而不宁愿听电台广播就是这个道理。如法洛四联症患儿出现的青紫、生长发育明显落后于同龄儿,杵状指(趾),喜蹲踞等临床表现,经下载相关图片插在课件上,学生就很轻松地理解和掌握,而且印象深刻。这与传统教学中把相关教学电影在课后集中放映比较,多媒体课件展示得更及时更有效。

1.3缩短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若没有感性认识为基础,学生只能纸上谈兵。多媒体教学可以将临床的实际标本图片、患者的典型症状、体征直观地展现在同学面前,提供了大量具体的临床信息;对教学中机制复杂、难度大、实验成本高、罕见和难以实体操作的内容,都可以通过教学课件中逼真的实物图像、三维动画模拟演示等,使学生很快地将理论联系实际,获得感性经验[3]。如在小儿静脉输液的教学中,将小儿静脉输液的操作录像导入计算机,分解动作讲解,使课堂上难以表达的重点内容真实、直观地再现出来。

1.4转变了教学模式。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可以自己控制学习进度,按需所取,灵活选择,同时可以加强教学中对“重点”、“难点”问题的辅导。如在讲授“蓝光疗法”的操作时,教师先进行集体播放多媒体课件,使学生对蓝光疗法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然后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对蓝光疗法中的重点、难点部分进行反复播放,强化记忆,直至掌握,学生不再为跟不上教学进度而担心,也不用死记硬背,学习效果明显提高,为临床见习、实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5提高了教学满意度。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受到了学生的一致欢迎。我们曾用不署名问卷调查向学生搜集反馈信息,结果表明,学生对应用多媒体课件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满意度达98%。

2使用多媒体课件应注意的问题

2.1重视课件,轻视教法。许多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不再注重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导致课堂应变能力差,一旦电脑异常,就无法进行正常的教学;教师过分依赖课件授课,完全放弃了直观的形态教学模具、板书,使得课堂教学缺少新意,接触久了,学生新鲜感少了,收效就减弱了;少数教师把以前做好的课件拿来使用,课前不再注重教学内容的演练,导致课堂上出现教学错误;有的教师为了把课件做得漂亮,在课件的制作上付出高倍的时间和精力,相反忽略了对教学方法的研究,对教学模式的选择,本末倒置,以至于取得的效果并不与其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成正比,失去了其辅助教学的作用。

2.2师生交流减少。课堂上的师生交流是教师掌握学生的理解和接受程度的基础,是教师把握课堂授课节奏、临场授课效果的基础。使用计算机后需要教师操纵演示进度,教师被局限于电脑前控制鼠标,过多地注视显示器,与学生眼神交流相对减少。这样,一方面不易及时了解学生的反应,另一方面学生的注意力因缺少与教师的交流,降低了学习兴趣。多媒体课件是事先做好的,在课堂上容易把学生的思路往课件的模式中拽,让课件“统治”课堂,限制教师根据学生学习表现及时调整自己的思路和因材施教。教师应铭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不应只注视显示器,而应根据课堂情况适时离开电脑,适当采用教鞭提示,穿插提问,调节课堂气氛,充分发挥教师这一主导作用,防止忽视学生这一学习主体。这样才能保证师生之间的交流,不致于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

2.3学生易产生视疲劳。多媒体课件教学,大多数时间里学生得注视着电脑显示器或大屏蔽,易产生视疲劳。为了减轻疲劳,教师在制作课件时,除了插入必要的声音、图片、动画、视频等文件外,文字内容应少而精,简明扼要,待上课时教师离开电脑展开讲解,并用形体语言吸引学生视线,穿插提问等让学生的视线得以调节。另外,课件的文字与背景色对比应鲜明。

2.4课件容量过大,学生难以接受。使用多媒体技术使教学节奏加快,知识容量增多,过多的知识点以及多媒体图片播放较板书速度快,使学生应接不暇,学生难以深入思考。这样,学生无法把教学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课堂教学更不能由传递知识向培养能力转变;也造成课堂教学主次不明,学生学习不知该掌握什么,从而降低学习兴趣。为避免这种情况,在制作课件应根据课时定量,在讲课时应把握好节奏,多作讲解,适当板书,留给学生记录的时间和思维的空间,多做一些交流和讨论。

2.5课件制作质量有待提高。一个高质量的课件包含文字、图像、动画、视频和声音等内容,这需要制作者掌握足够的计算机知识技能方可完成。有些教师制作课件的资料来源局限,把从网上下载的相关资料或课件进行简单的修改,造成课件重复混乱,不伦不类。在课件中加入一些不必要的声音等,一味追求新颖、花哨、动感,却忽视其内在的知识性,教学内容被淡化,致使课件质量偏低、制作水平不高。所以教师都应该参加培训,掌握制作技术后方能制作出自己满意的课件。而高质量的课件,并非因参加了培训就能在短时间内制作出来,而是要在常年的工作学习中不断总结和收集素材,加以分析和选择,才能使课件越做越好。

3结论。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是现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生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起到了传统教学难以达到的效果,深受教师和学生的欢迎。但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计算机辅助教学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只有正确的把多媒体技术运用到儿科护理学教学中,才能真正的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有真正的做到了计算机多媒体与儿科护理学教学的整合,才有可能让计算机多媒体设备服务于教学,给学生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

参考文献

[1]薛桂蛾.多媒体在社区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05,7(20):89.

[2]兰芳芩,胡双九.现代教育技术与医学教育改革[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1999,1:17-18.

儿科护理学论文篇3

传统的实践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以讲授为主,学生只是按照教师的布置和演示,对实验进行简单的重复,显得非常机械。而情景教学创设生动的情景,学生在情景中扮演一定的角色,犹如身临其境,其情感体验和知识体验生动、有趣,转机械记忆为意义记忆,令人印象深刻。

1.2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情景教学通过创设恰当的情景能引发原有认知结构与新现象的矛盾和冲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调动其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思索。在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前,要进行必要的示范。示范演示法是临床最常用的技能训练教学法,特点是加强教学直观性,不仅是帮助护生感知和理解书本知识的手段,也是获得知识、信息的重要来源。示教作为一种传统的实践教学手段,是保证护理实践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内容。首先由多媒体进行病例演示,相同的疾病可以进行不同病情的演示,然后由带教老师对一些关键环节进行示范,通过演示和示范,让学生获得感官上的认识。

1.3培养相互支持、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景教学中,学生要按照多媒体演示的要求,在具体情景中扮演一定的角色,而且要进行角色的互换,不同的角色相互支持,完成整体实验的要求,而且,每一个病例都是一个符合实验要求相关的专业知识和人文知识的综合体,不同角色、不同门类的知识相互交融,在有些病例里甚至出现角色的碰撞,许多工作必须合作才能完成,因此,情景教学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合作式学习的能力。

1.4便于师生的双向交流:

传统的教学更多地是单向的交流,交流方向是从教师到学生。在情景教学中学生和教师可以分别扮演不同角色,在实验及实验总结过程中,相互探讨,实现双向交流。

1.5做得多学科融合:

在角色扮演过程中,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体验,病情的模拟变化过程中涉及多学科的知识,每一个儿科护理病例都涉及基础学科、边缘学科、儿科护理的专业学科、人文学科等,从而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质、专业知识素质等,大大地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1.6优化评价方式:

传统学习的评价主要借助重大的学习事件,如考试。而情景教学提供了真实的评价,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可考察学生实际的应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层层递进的角色扮演,学生的能力得到逐步提高,评价方式倾向于发展性评价。

2多媒体辅助实验教学的优势

2.1能逼真地模拟典型病例:

利用动画的制作技术,模拟儿科护理病例的现场,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环节。但在模拟过程中要贯入儿科疾病及病房的特殊性。现在的患儿以独生子女居多,往往是孩子一生病,父母辈、祖辈全家都出动,加上对病情的担忧,就诊时家属往往存在急躁情绪,容易产生护患关系紧张,甚至因护理过程中的细节问题产生言语冲突。因此,病例设计时除了考虑单纯的疾病因素外,还要考虑人文因素。

2.2提高教学效率:

情景教学短时间内提供大量的涉及多学科、多种形式的实验内容信息,加上课前学生针对实验内容的前期相关知识储备,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另外,利用动画、摄像等,可以直观、形象地表达护理操作要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观察,强化学生对护理实验的深刻理解和实验内容的掌握,在兼顾学习效率的同时,为下一步模拟操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3儿科护理实践教学中情景教学的实施

3.1围绕教学目标,挑选典型案例:

儿科护理实验要求学生学会儿科常见病护理及儿科基本的护理技术操作,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际操作的能力。例如口服给药法,儿童生理、病理情况与成人不同,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有其独特之处,用药过程中具有比成人更多的复杂性和更大的风险性,药物不良事件给他们带来的灾难可能会持续一生甚至危害生命。临床上儿童给药主要采用年龄段、体重、体表面积三种计算方式给药。首先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到底用哪种计算方法,然后根据不同年龄、病情等提供不同的服药方法,以增加患儿的服药依从性,提高儿科护理质量,提升家属的满意度,再次考虑个性化和人性化的护理干预,掌握有效沟通技巧,经常与患儿和家属沟通,通过交流让家长辅助掌握患儿服药时间、方法、剂量。对年龄较小患儿,不会主动表达感受,不配合给药,增加了喂药的难度,利用其对物体、对发声玩具的兴趣,吸引患儿的注意力,以完成给药。同时要掌握一定的喂药技巧,如利用奶瓶、奶嘴等给药,对于易于溶解的药物用温水溶解后,可用滴管喂服等,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案例设计好后,要用恰当的多媒体进行演示,演示过程中要强调案例的要求。

3.2以案例为中心,设计教学情景:

不同的案例有不同的情景,例如小儿发热,如果是高热惊厥等,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其设计主要围绕如何抢救,其给药按照现场医嘱快速执行,而普通发热,主要围绕查明病因、安抚患儿及家属、正确执行医嘱。要让家长明白发热是机体的一种正常防御机制,不能滥用退热剂,以免掩盖病情,延误诊断。然后根据病情采取不同的降温措施。并且指导家长正确运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浴、乙醇擦浴,嘱咐家长多补充水分等。

3.3以角色为主体,继续情景扩展:

儿科护理技术要求高,难度大。在日常护理工作中需要护理人员必须具备综合的专业素质。儿科护理纠纷与儿科特殊的护患关系、家长对治疗护理过程不理解、护理工作不到位等有关。学生在护理过程中要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不同的角色,产生不同的体验,提升综合专业素质。如扮演病儿要熟悉案例中会有哪些症状,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等,扮演家长,会有哪些要求,会有什么情绪上的变化,扮演护理人员如何应对病情的变化、如何正确执行医嘱等,对情绪不稳定患儿,如何分散患儿注意力,使各种技术操作得以迅速完成。对家长情绪的变化,如何取得家属的配合,提高家属对护理工作的信任。护理人员任何不恰当的言行都可能成为纠纷的触发点。

儿科护理学论文篇4

1.2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情景教学通过创设恰当的情景能引发原有认知结构与新现象的矛盾和冲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调动其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思索。在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前,要进行必要的示范。示范演示法是临床最常用的技能训练教学法,特点是加强教学直观性,不仅是帮助护生感知和理解书本知识的手段,也是获得知识、信息的重要来源。示教作为一种传统的实践教学手段,是保证护理实践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内容。首先由多媒体进行病例演示,相同的疾病可以进行不同病情的演示,然后由带教老师对一些关键环节进行示范,通过演示和示范,让学生获得感官上的认识。

1.3培养相互支持、合作学习的能力:情景教学中,学生要按照多媒体演示的要求,在具体情景中扮演一定的角色,而且要进行角色的互换,不同的角色相互支持,完成整体实验的要求,而且,每一个病例都是一个符合实验要求相关的专业知识和人文知识的综合体,不同角色、不同门类的知识相互交融,在有些病例里甚至出现角色的碰撞,许多工作必须合作才能完成,因此,情景教学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合作式学习的能力。

1.4便于师生的双向交流:传统的教学更多地是单向的交流,交流方向是从教师到学生。在情景教学中学生和教师可以分别扮演不同角色,在实验及实验总结过程中,相互探讨,实现双向交流。

1.5做得多学科融合:在角色扮演过程中,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体验,病情的模拟变化过程中涉及多学科的知识,每一个儿科护理病例都涉及基础学科、边缘学科、儿科护理的专业学科、人文学科等,从而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质、专业知识素质等,大大地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1.6优化评价方式:传统学习的评价主要借助重大的学习事件,如考试。而情景教学提供了真实的评价,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可考察学生实际的应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层层递进的角色扮演,学生的能力得到逐步提高,评价方式倾向于发展性评价。

儿科护理学论文篇5

我国学者庞维国[2]主张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来界定自主学习:从横向角度是指从学习的各个方面或维度来综合界定自主学习,即如果学生本人对学习的各个方面都能自觉地做出选择和控制,其学习就是充分自主的;从纵向角度是指学习的整个过程来阐释自主学习的实质:如果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自已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做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做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自我补救,那么他的学习就是自主的。

综合上述观点,自主学习应具备以下特征:①主体性: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指导作用;②选择性:强调自主学习首先体现在学生自主选择权上;③独立性:自主学习并非绝对的独立学习,而是尽可能摆脱对教师或他人的依赖;④能动性:即自主学习以尊重、信任、发挥人的能动性和主动性为前提;⑤有效性:一般来说,学习的自主水平越高,学习的过程也就越优化,学习效果也就越好;⑥相对性:自主学习不是绝对的,绝对自主学习和绝对不自主学习都比较少,学生的学多是介于两者之间。

2自主学习在儿科护理教育中的应用

2.1树立互敬互爱、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中专生正处于青春期,叛逆心理严重,自我认同紊乱,常常依赖外界的评判。目前在社会上,护理专业上有研究生、本科生、大专生,中专生是最底层,因此他们心理压力大,既有没能上大学的失落感,又要面对就业困难的社会现实,同时又怕被别人忽视和看不起。一些研究发现,许多中专生心情压抑、消沉、沮丧、自暴自弃、学习兴趣低下。因此,老师不仅仅是在课堂上传授知识,更应注意运用肯定和鼓励的情感诱导功能,真诚与学生沟通和相互理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情境,让学生感受尊重、享受学习的快乐、克服心理障碍、勇敢面对现实,激发起自主学习的强烈愿望。

2.2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营造一个既严肃又活泼的课堂气氛,给学生自由发挥和独立思索的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都喜欢或愿意在课堂发言。但实际的情况是积极主动发言的情况很少,很多时候需要教师点名,这似乎是矛盾的。其实不然,很多学生往往是碍于情面或担心自己出错而放弃了主动发言的机会。因此,不但要寻找真正让学生感兴趣的讨论主题,适时给予学生鼓励和支持,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之间和谐互动的空间,让学生在这种自由探索的气氛中学到知识,增强对课程的兴趣,才能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创新性思维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在讲授《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一课时,教师首先引导性帮助学生复习人体维生素D的来源、维生素D在体内的代谢及其生理作用,确定本课的学习目标,以后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要求学生思考并分组讨论:①什么原因可导致维生素D的缺乏?②本病的发病率你认为在哪一季节较高?南方和北方有区别吗?城乡有什么区别吗?为什么?③本病应该怎样预防?④你怎么指导家长正确地给小儿晒太阳?⑤用自己的语言或肢体表演描述一下本病的症状和体征。学生在这些问题的讨论中,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还常常超越课本原有的内容让知识的认知更形象、更具体,掌握得更全面、更牢固。同时,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师生能够相互交流,学生真正被放到学习主体的位置上,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2.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只有把学生看成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并且在教学进程中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时,教师才可能有效地实现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如果教师只相信自己的“一言堂”,从不敢轻易放手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势必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在临床学科中,儿科护理学比较起内、外科而言似乎是“小科”,教材的内容较少,在护理专业的统考中仅仅只占了50分的分值,再加上学生往往存在“小儿就是成人的缩影”这一不正确的观念,因此造成了学生对儿科护理学重视程度较差、缺乏兴趣。所以在我在教学别注意多利用模型,教学挂图、多媒体等教具来创设一种直观生动的教学情境。这种教学情境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如讲授《小儿腹泻》时,先播放一段多媒体动画:“穆罕,男,1岁零4个月,因呕吐、腹泻两天入院,嗜睡不易唤醒,双眼干燥无泪,眼窝深陷,口唇极度干燥,腹壁皮肤弹性完全消失。”这是一个典型的重度脱水的案例。看过动画,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反应因势利导地提出以下问题:小儿腹泻和成人腹泻完全相同吗?危险性在哪里?为什么会发生这些表现呢?学生开始讨论、发言,教师适当引导、及时激励,顺理成章地推出小儿腹泻的临床特征和护理要点。这样的理论学习强调了对疾病的理解,学生有着较浓的兴趣和较大的自,也使学生有了更多展示自我能力的机会,在探寻中获得快乐和成就感。

2.4妥善处理学生自学和教师指导的关系

在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同于传统教学中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关系,双方既彼此独立又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的指导和教学服务要以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为目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学生的自学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形式,不仅不能排除教师的指导,还必须加大对其能量的吸收。教师的指导应是有所侧重的、有针对性的、有一定高度的指导,只有这样,才能在自主学习中产生师生之间的互动效应。

总之,自主学习以观念上的与时俱进、方法上的灵活多样、过程上的开放互动及质量要求上的层次递进,得到了教育者的普遍肯定。此外,当我们的学生离开学校,走向护理岗位时,自主学习能力也是他们应对知识技术的更新、日益增加的健康需求的必备素质。但是,由于中专卫校教学资源有限、课程繁多、生源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再由于专业特殊性等因素的影响,致使自主学习在护理教育中的研究和应用受到限制。但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及终身学习观念的树立,相信自主学习会在护理教育的探索和改进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儿科护理学论文篇6

【Abstract】Theyoungchildscalpvenoustransfusionisthedepartmentofpediatricsnursesanitemtobemostbasicbutthemostimportantbasicskills,thedepartmentofpediatricsnurseinusualnursesinthework,notonlymusthavefullwarm,theselflesscompassionandtheintensesenseofresponsibility,moreoveralsomusthavetheexquisitetechnology,therichexperience,isgoodatsummarizingthemethodofwork,paysattentiontoyoungchild’spsychologytonurse.

【Keywords】Scalpvenipuncture;Venipuncture;Holdsbackthemethod;Thepsychologynurses1头皮静脉穿刺的基本方法

1.1血管选择:小儿从出生~3岁这一时期,头部皮下脂肪少,静脉清晰表浅,呈网状分布,血液可通过侧支循环回流,因此,这个时期的小儿宜选用头皮静脉穿刺。3~12岁的患儿头皮皮下脂肪增厚,头发厚密,血管不清晰,不利于头皮静脉的穿刺。从解剖位置方面讲,额正中静脉固定表浅,血管中粗,易穿刺,但输液过程容易渗漏,主要用于药物刺激性小,短时间内输液的患儿;眶上静脉表浅,清晰,输液时不易渗透漏;颞前静脉及颞静脉粗大,位置深,适用于大量输液及注射刺激性大的药物时使用。

1.2光线的强弱:光线的明亮及照射角度,直接影响穿刺的成功率。光线太强瞳孔缩小,光线太弱瞳孔增大,明亮的自然光线是最理想的光线,静脉显得清晰,操作者眼睛不易疲劳,光线不好时,我科选用2根30W日光灯,灯管在操作者前上方,距穿刺静脉在50cm左右,以保证充分的照明条件。

1.3针头的选择:对于出生到3岁的小儿,一般选用412~512号大小的头皮针,用2~5ml注射器抽生理盐水并与头皮针连接。

1.4进针手法:进针时针头与皮肤成10~15°夹角,针头斜面向上,右手持针,左手绷紧皮肤,直接通过皮肤刺入静脉,见回血后不宜再进,直接固定。如未见回血,右手抽注射器针栓,如穿刺成功,即可回血。

1.5针头的固定:穿刺成功后,左手拇指固定针柄,用3~4条胶布固定,头皮针小辫绕圈后用1条短胶布固定于耳廓上,头皮针小辫绕圈范围不宜过大,以免在输液过程中被牵拉或碰掉,要特别提出在穿刺前要剃掉穿刺点周围毛发,以利于胶布固定。如遇到有患儿因哭闹或应用退热药物引起头部多汗而影响胶布固定时,可用头围固定法。长35~45cm,宽2~3cm的松紧带两端连接,套入头部,固定于穿刺点所粘胶布之上,可避免因出汗胶布脱落,拔针时不粘头发。

1.6肥胖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方法:肥胖小儿头皮静脉不清晰,头皮脂肪厚,进针深浅不易握,我们掌握运用以下3点来进行操作:

1.6.1肥胖小儿头皮边缘常有静脉显露,但管腔细回血慢。穿刺时要求持针稳,进针慢,感觉针头进入血管后,回抽注射器针栓,可见回血,证明穿刺成功。

1.6.2根据静脉解剖位置,在额正中静脉,颞前静脉,耳后静脉等血管的相应部位,用手指横向触摸时,可触及“沟痕”感,触摸“沟痕”时可感觉静脉的走向及深浅,穿刺时进针角度15~20°,进针速度宜慢,有时进入静脉会有落空感,见回血时,穿刺成功。

1.6.3小儿头颅沿额缝、冠缝、矢状缝、人字缝均有静脉走行。穿刺时摸清骨缝,进针角度45~60°,针头斜面进入皮内后,平行向前刺入,见回血,即可固定。

2静脉穿刺及输液时的注意事项

2.1在配药及穿刺过程中,严格按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操作。

2.2穿刺时从静脉一端开始穿刺,逆行顺行均可,而不应从血管中段开始穿刺,以防穿刺失败,形成皮下瘀血,致整段血管模糊不清,无法再穿刺。

2.3固定胶布要牢固:固定时针头不能漂浮在皮肤上,以致针头移位,穿出血管,造成局部肿胀。

2.4注意按压方法。

2.4.1拔针时先分离胶布,将消毒棉球放在穿刺部位,左手拇指沿血管方向纵向压住棉球,迅速拔出针头,这样可将进皮针眼及进血管针眼同时压住,以防皮下瘀血。

2.4.2因血小板及其他凝血物质形成的“生理性止血”需1~3min,加之小儿在拔针时因疼痛及恐惧而哭闹时头皮血管内压力增高。固需按压3~5min。切忌边压边柔,揉搓可使已凝血的进血管针眼重新出血,发生皮下瘀血。

2.5做好宣教工作:告知患儿家长在进行静脉穿刺前不要喂奶喂水,以免在穿刺过程中患儿因哭闹引起恶心呕吐,造成窒息,发生意外。进行穿刺操作前告诉家长协助约束患儿头及腿部的方法,可采取一人约束头部,一人约束膝部的方法,穿刺成功后可采用喂奶的姿势抱患儿,并适当约束患儿双手,以免患儿拔掉针头。

2.6输液过程中要加强巡回观察以及时发现患儿面色,神志变化,及固定胶布的松动,针头移位,局部的肿胀等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保证输液的顺利进行。

3心理护理

3.1环境及氛围:我科护士均着淡粉色工作衣,头戴淡粉色燕帽,床单及窗帘为淡粉色碎花样,通风条件良好,灯光明亮,营造了一种活泼、愉快、轻松、亲切的环境,给人以温馨、愉快之感。

3.2利用小儿注意力易被转移及喜欢表扬鼓励等特点,穿刺前安抚及逗引患儿,语调柔切、语言温柔、耐心和蔼,消除其陌生和恐惧感,尽量减轻他们的痛苦,以减轻哭闹。小儿哭闹时尽可轻轻拍一拍,摸一摸他们的脸颊、四肢等。并亲切、温柔的安抚他们,用爱心体贴和爱护他们受伤的小心灵。

4提高护士的心理素质

4.1提高自身修养,理解家属心情:患儿哭闹时,患儿家长心情紧张,心疼孩子,遇事易冲动,激动的情绪会干扰护士的操作,因此,做为护士,要理解家长的心情,用自己博大的爱心和宽容心,理解和宽容患儿家长的过分语言及行为,用温和的语言化解家长的不安情绪。

4.2克服急躁情绪,提高应变能力:护士在操作时一定要保持平稳的心理状态,集中精力,沉着镇静,从容不迫,排除干扰,工作忙而不乱,尽力做到1次穿刺成功。

儿科护理学论文篇7

选择我校2009~2011年分别招收护理专业学生,每级三个班,分别有198名,203名及211名学生,均为初中毕业生,在本校已就读一年半,具备一定的医学理论基础。

1.2方法

《儿科护理学》是护理专业临床主干学科之一,我校一般安排在第二学年下学期讲授,是护考必考课程,儿科护理学试题一般占护考总试题的13-16%。随着笔者对教学、护考认识和实践的深入,自2011年起,采用儿科护理学教学与护考紧密结合的教学方法,具体方法如下。

1.2.1提高护考认识,加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对学生进行护考相关知识的讲解,让学生充分了解护考的具体情况,使学生清楚意识到毕业后只有持有护士执业资格证才能顺利就业和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督促学生在校期间积极、主动、自觉学习理论知识,临床实习期间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前为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做准备。

1.2.2紧贴护考大纲,对教材内容去繁就简,采用模块化教学

首先,应该深入了解和吃透护考大纲,将教材内容进行梳理提炼,去繁就简,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考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采用模块化教学,一般来讲,中职学校所使用的儿科护理学教材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及影响因素;第二部分为儿童保健;第三部分为儿科各系统疾病的护理。对这三部分内容,教学过程中应明确进行划分,根据护考大纲要求的内容,教学中应该重点讲解,对于大纲没有要求的内容,而临床中又有应用的内容,也应该重点了解,这样既有效应对了护考,也有利于临床知识面的拓展。另外,还应注重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的应用,通过提出问题、查找资料、讨论问题,以获得问题的解决,这种从传统讲授为主转变为讲授研讨相结合教学方法的应用,不但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积极性,而且将基础学科和临床实践相结合,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效率。

1.2.3帮助学生提高理解和记忆知识点的能力

儿科护理学中各系统疾病的护理是考试的重点,主要包括临床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治疗和预后及护理要点,这部分部分内容系统性较强,与临床实际工作联系紧密,不但需要专业的医学知识,还要具备临床工作经验,也就是说要具备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很多学生不足的地方。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提倡理解后再记忆。如对发热患儿要注意保持体温稳定,当体温超过38.5℃时可采用物理、化学药物的方法进行降温,而对麻疹患儿,高热时需兼顾透疹,不宜用药物或物理方法强行降温,尤其禁用乙醇拭浴,而对水痘患儿可用物理降温,但不能用阿司匹林。这些知识点都是需要理解疾病的特点,然后再进行记忆。另外,在教学中注重口诀记忆法,如婴儿发育的过程,粗运动发育可编成口诀为:二抬四翻六会坐、七滚八爬周会走。精细运动发育可编成口诀为:一握二伸三抓扒、六换七捏九食拇。

1.2.4重视病案教学

教学中注意采集并整理各种疾病的真实案例,在每节课结束后,老师提供典型病例进行分析,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能力。如:患儿男,5月,发热5天,伴咳嗽气喘3天,加重1天。查体:体温39.4℃,脉搏146次/分,呼吸34次/分,精神较差,面色苍白、口周发绀,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中细湿罗音,血WBC18×109/L,N0.75,X线:双肺纹理增粗,有斑片状阴影。医生初步诊断:支气管肺炎。教师应依次提出问题,支气管肺炎的诊断依据是什么,治疗原则及药物的选择,护理措施有哪些?理论依据是什么,最后教师进行总结。

1.2.5注重习题练习,巩固知识点

通过积累和精炼,我校儿科教研小组已初步建立了有近1000道题的《儿科护理学护考题库》,并应用在教学实践中,每天教学结束后都布置一定的习题进行课后练习,巩固当天学习的知识点,每部分内容学完后,让学生完成历年护考真题相关部分的练习,以查验知识的掌握情况。护考前,应进行模拟试题训练,寻找差距,对薄弱知识点进行重点突破。

1.2.6考前集中辅导

近年来,我校针对护考生在临床实习期间学习自觉性、积极性较差、且忙于临床实践,不能有效保证学习时间的情况,采用自主报名、考前集中辅导的形式,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在4个周的集中辅导中,围绕《护士资格考试大纲》,制定考前辅导计划,在教师精讲、串讲课程内容的同时,学生通过做《护考题库》的试题进一步加深理解和记忆。最后一周安排为模拟考试,达到增强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和查缺补漏的作用。

2结果

2011年采用教学与护考对接的方法后,2012年护考通过率为64.0%,2013年护考通过率为69.0%,2014年护考通过率为77.0%。护考通过率持续提高。

儿科护理学论文篇8

从案例选择的角度来说,基本上都是经过临床实践的真实的可靠的病例,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故这些案例具有高度的真实性。

1.2教法新颖

案例教学法打破传统的以老师讲解的授课方法,它以学生为主体,老师的职责是引导、启发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角色转换之间,案例教学法能很好地完成教学目的。

1.3启发性强

案例教学法必须根据案例内容提出一些相关问题,而且这些问题要有留白,目的是启发学生思考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2案例教学法的基本过程

2.1案例的收集

收集案例是案例教学法的前提。要根据教学目的收集案例,由于学生没有临床工作的经验,所以在收集病例时要选择有代表性的、经典的案例。可以针对儿童肺炎、儿童腹泻、先天性心脏病、营养性贫血、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等常见病例收集案例。案例的收集应紧扣教学目的,突出针对性;勿面面俱到,要突出精、优特点;勿多而杂,要突出导向性,做到举一反三。总之,要根据教学目的收集案例,根据学情筛选案例。

2.2案例的设计

设计案例是案例教学法的基础。案例设计要突出教学的重难点,要根据病例特点设计案例,不要抛弃病例空谈一些理论知识。上课过程中老师可围绕一个病例,设计一些对学生有兴趣、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问题的设计要有针对性、代表性。另外还要考虑学情,因为不同基础的学生对问题的领悟能力是不同的,所以要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

2.3案例的实施

2.3.1课前设疑

教师在准备上新课前可给学生展示一个具有吸引力的案例,让学生带着疑问去查阅相关资料,对新课内容进行预习。

2.3.2课前导入

上新课前教师可围绕新课内容,通过一个案例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2.3.3案例讨论

案例讨论可就整个案例进行讨论,也可对某一个问题进行讨论。案例讨论课采取分组讨论法,也可采取分班级讨论。无论采取哪种方法,必须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对学生讨论的问题要及时进行解答,并对讨论的情况进行总结,并且通过案例分析对教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2.3.4案例比较

教师完成一个或多个教学案例后可将案例相关的内容进行比较,讲相似的案例放在一起,学生讨论其异同点,通过此可以提高学生对相关、相似案例的鉴别能力,如急性肾炎与肾炎性肾病,高热惊厥与中毒性脑病。

2.3.5案例呈现

教师把教学内容讲完后选择合适的案例,可通过多媒体、幻灯片、图片的形式连同病例展示给学生。如腹泻患儿脱水,可以通过幻灯片将病例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对患儿脱水的程度和脱水的性质有感性的认识。

2.3.6案例评价

案例教学结束后教师要和学生对案例内容进行总结,总结时要抓住关键性本质问题,进行明确的归纳总结。若有不足之处,可找出存在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进行补充纠正,共同给出解决的方法。

3案例教学法优化运用的意义

耶鲁大学的鲍廷格教授说:“传统的学术性教学模式把学生放在被动的地位,而新兴的实践性的教学则努力把学生放在首要地位,使学生坐在驾驶席上主动、负责地学习。”可见,案例教学法对改变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有重要的作用。

3.1调动教师对护理教学改革的兴趣

案例教学法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能力、工作态度及教学责任心的要求很高。它既要求教师有极强的儿科护理理论知识,还要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并且能够将理论和实践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做到融会贯通。教师要不断发现临床中出现的新问题,不断从临床实践中寻找具有代表性、典型的案例,并及时通过案例教学展示给学生。所以,案例教学法调动了教师对护理改革的积极性,使护理教学始终处于进取的状态,也更好地发挥了教师在教学上的主导作用。

3.2利于学生对问题的评判性和思辨性

案例教学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是案例和问题相结合的教学法,它必须在具体的情景下进行。在具体情境下,教师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评判和思考,它能够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接受知识与应用知识相结合,对问题探究和思考相结合。学生对问题的评判和思考使学生对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有了新的拓展。

3.3教学相长助教学

案例教学法必须在教师和学生两者之间进行,它有利于增加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师生互补,教学相辅”,案例教学法恰好体现了这种特点,这种教学法让学生积极参与,在阅读、分析、研究案例的过程中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师起“导演”的作用。教师既要选择好案例,又要在案例教学中起到“因势利导”的作用,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发挥积极性,调动他们对案例的参与作用,这个过程大大增加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从而教学相长助教学。

儿科护理学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G642;R47-4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6-04-27

儿科护理学有着极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现代护理模式的转变对儿科护理人员的综合能力与素质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在儿科临床带教活动中,为了提升护生的能力,需要实现儿科护理技能与理论知识之间的有机结合,锻炼护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近年来,学校对儿科护生采用了多种教学法,成效理想,现将带教模式总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将2014年3月至2015年7月学校儿科实习护生纳入研究范围,共计46名,均为女生,年龄为16~18岁,平均年龄为(17.3±0.8)岁,按照随机分组方式将46名护生分为多种教学法组与对照组,均为23名,两组护生在年龄、在校成绩、带教环境与带教仪器上无显著差异(P>0.05),不会干扰带教效果。

2. 护理带教方式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带教模式,由带教人员为护生介绍儿科护理环境,按照大纲要求来讲解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对于多种教学法组,采取入科教育、多媒体教学、集体示范等教学模式:①在护生入科的第一天,由带教老师采用游览式教学模式为护生介绍儿科的相关工作流程、规章制度、实习安排与授课要求,消除护生的紧张心理,让她们明确自己的实习职责;②按照实习计划要求采用集体示教模式,让护生对儿科基本操作有初步认识,介绍病房内的相关设施以及仪器的清洁与使用方法,让护生对儿科护理工作有系统、全面的认识;③采用多媒体教学法为护生播放相关的视频,包括小儿患者的心理特点、各类常见小儿疾病的临床护理方式、与家长的沟通和交流技巧,等等。这些视频资料配备了语音解说,业务教学模式采用幻灯片的形式为学生进行播放。对于重、难点知识,可以反复播放,这有效提升了护生的学习积极性,也缓解了带教老师的工作压力;④应用情景模拟教学法是指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要求为护生设置一定的模拟情景,让护生扮演各种角色,以锻炼护生的综合能力,让护生进行各项操作,带教老师则负责帮助护生巩固相关理论知识,最后组织护生进行总结。

在护生出科之前,进行理论和操作考试,对比两组的综合成绩。

3.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来表示,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X2检验,以P

二、 结果

多种教学法组理论成绩与操作成绩分别为(92.9±4.2)(94.6±5.3)分,对照组理论成绩与操作成绩分别为(87.7±4.3)(88.9±5.1)分,前者考核成绩显著优于后者,上述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

三、讨论

临时护理实习属于儿科护理教学中的重要阶段,也是帮助护生巩固知识的主要途径。在护理实习中,应用多种教学法可以有效提升护生的操作能力。同时,多种教学法可以有效提升护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让她们真正对儿科护理这项工作产生兴趣,成为高素质的儿科护理人才。在儿科护理带教过程中,不仅要为护生讲解相关的护理基础知识,还要注意培养护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与综合素质。本研究在多种教学法中采用了入科教育、多媒体教学、集体示范等教学模式,从护生进入科室开始,就予以系统全面的培训和教育,注重锻炼护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在实习结束之后,多种教学法组理论成绩与操作成绩分别为(92.9±4.2)、(94.6±5.3)分,对照组理论成绩与操作成绩分别为(87.7±4.3)(88.9±5.1)分,前者考核成绩显著优于后者,上述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

综上所述,在儿科护理带教中采用多种教学法可以提升护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这一护理带教模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和使用。

儿科护理学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 R248.4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6(a)-0171-03

在护生临床实习阶段,如何把先进的护理观念融入到带教中,让护生养成根据实证,运用掌握的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循证护理(evidence-based nursing,EBN)已成为现代护理学科发展的方向,其核心思想是循证证据护理思想,即审慎地应用当代的真实证据,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和愿望,结合护理人员的临床经验,进行个体患儿医学治疗,为患儿提供最佳护理行为[1]。传统的重复既往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临床教学的要求,为探究循证护理在儿科临床带教中的意义,本院将循证护理和传统护理条件下培养的护生,进行成绩对比,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6月~2012年9参加本院儿科临床带教培训的护生58名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29名,实验组29名,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实验组采用循证护理的教学方法培训儿科临床带教,两组护生的年龄都在20~24岁,对照组平均年龄(21.4±1.8)岁,实验组平均年龄(21.7±2.0)岁,所有参加儿科临床带教的护生均为大专生,两组学生学历、经验均无差异。所有大专班实习护生均自愿参加本次实验研究,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无差异。

1.2 研究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先统一进行科室的工作环境及仪器设备介绍,再选择专科以上学历,具有丰富教学经验,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又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的老师进行带教,在带教中采取一对一的模式,按照每日学习内容教授护生相应的儿科临床带教护理知识,监督检查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完成情况,无需过多的理论讲解和系统的知识培训,只注重传统的操作技能培训,护生往往只专注基础操作能力,理论原理掌握不理想,遇到问题不会独立思考及解决。

1.2.2 实验组

1.2.2.1 制订循证护理计划 根据教学大纲目标,制订详细的带教计划,做好带教记录,组织新实习的护生先进行科室工作环境介绍,仪器设备介绍,学校制订的岗位目标和儿科临床带教中使用到的各类器械的操作要领和方法讲解,此外,对此岗位的职责和工作意义也对护生进行演讲,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工作的责任感和意义。待护生熟悉科室情况后,安排有经验的带教老师向他们讲解专科护理知识,针对儿科科室特点,有针对性地讲解本科室特别需要注意的问题,理论联系实际,让每位学生都了解儿科临床带教的特点和容易出现的问题,老师亲自示范护理查房内容,并组织护生进行护理查房和护理文件的填写。

1.2.2.2 选择经验丰富的老师,严格进行循证护理培训 选择专科以上学历,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且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的老师担任新护生的培训工作,带教培训采取一对一的带教模式,同时科室建立教学评估系统,对带教老师的工作和护生的反馈意见进行评估,以提高教学质量。循证护理的方法主要分为先提出问题,然后引导护生查询护理文献,检索证据,最后根据所查得的实证与临床经验,结合患儿的需求制订相应的护理计划。首先由带教老师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一个有意义的问题,如在儿科穿刺中,如果患儿年龄太小,可能不会正确运用吸气加屏气的呼吸方法来配合穿刺,那么在对这些年龄偏小的患儿进行穿刺时,如何进行呼吸配合。这样我们就启发护生选定了思考问题,接下来引导护生查询护理文献并思考,然后讨论制订合理的护理计划,查阅文献发现,文献中称不能配合吸气加屏气动作训练的儿童改成用“捂口捏鼻法”[2],最后循证发现“捂口捏鼻法”用于实际操作会存在一定阻碍,需要在实际操作前的一段时间持续对患儿进行相关的针对性训练,有目的地增加患儿吸气和呼气的深度,同时在操作前对患儿进行缺氧程度的评估,在实际操作中,一方面,按平时的训练来引导患儿尽量先深吸一口气,另一方面,根据患儿个体的缺氧程度评估来掌控进程,尽可能分散他们的注意力,避免患儿产生强烈反应,导致操作失败。

(1)理论联系实践,提高带教质量:一名优秀的护士既是医嘱的执行者,又直接与患儿接触,是病情的观察者,同时还要了解患儿的需求,解答家属的疑问,作为儿科的护士不但要有足够的耐心,还要对患儿进行更加仔细的护理,患儿可能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感受,需要护士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扎实的理论知识及时应对患儿可能会出现的问题,然后思考可能的原因,应用循证护理来解决问题。在对护生的培训中,老师不但要求护生要具备相应的理论知识,还要掌握正规的操作方法和严格的无菌规范操作,对医疗器械的使用要熟练和规范,应该注意的事项都要熟练掌握。从细节处严格要求,避免不规范操作。

(2)拓展教育范围,丰富教学形式:除了掌握适应本科室的循证护理任务,还要对护生进行医德、护士职业教育、护士道德教育等相关方面的介绍,宣讲医院的各项规章和管理制度,相应的医疗法律法规,让他们了解和自己职业相关方面的规章制度,为以后在工作岗位上开展工作提供安全保障。科室还根据每期护生实习存在的一些问题制订针对性的教材,对如何使用冰箱保存药物、特别是血液制品和生物制品等方面进行教育。

(3)重视信息反馈,做好循证护理在儿科带教中的应用: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医院定期举行护生感悟座谈会,填写教学质量回馈表,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并由护生选出自己心目中的优秀带教老师,督促激励循证护理工作的学习和应用。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观察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实际操作能力、提出问题能力以及查阅文献能力,并观察两组学生成绩[2]。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所得数据采用SPSS 11.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组内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照组和实验组的护生出科室成绩的考察比较

在培训结束时,对两组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一次测试,检验这两种护理方法的结果,比较是否存在差异。具体见表1。由表1可见,实验组的平均理论考试成绩为(86.32±12.55)分,操作成绩为(85.22±14.21)分,考核优秀人数为28名,考核优秀率为96.55%,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表1 对照组和实验组的护生出科室成绩的考察比较

注:与实验组相比,*P < 0.05

2.2 两组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比较

从创新能力、提出问题能力、观察问题及实际操作能力等方面比较,实验组要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综合能力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表2)。

3 讨论

循证护理是一种科学的临床护理干预方法,它根据护理人员的个人水平和临床经验,考虑到患者的实际情况和愿望、价值,找寻事实依据来总体制订出的一套护理方法。循证护理为我国的临床护理和护理教育提供了一种新的理念和新的思维[3-4]。一直以来,我们临床带教中所采取的教学方法主要以传统教学为主,以知识传授和技能的训练为主要学习内容,由此培养的学生,基础理论知识更为扎实,基本训练较好,但是严重缺乏创新能力,即使能够接受到循证护理知识,但在实际中,面对复杂的临床病情,还是会遇到诸多问题,随着对循证护理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临床护理人员已经可以将循证护理的临床方法融合到临床护理的实践中,采用循证护理的教学方法培训护生,也得到了比传统培训方法更好的结果,在儿科临床护理中应用比传统护理方法得到更高的评价。

在儿科临床实习中,问诊一直是护生的一个难题,许多护生不知道从哪些方面问,问些什么,因此就不能得到有效的信息反馈[5-6]。同时也存在有些患儿的家长心理上排斥护生,不愿意与护生交流的情况。经常有许多患儿因为害怕打针、吃药而说假话,使得收集的病例不准确,因此,必须要与患儿和家长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让他们能放心将自己的情况告诉你[1,7]。这个过程是护生需要学习的,通过有经验的教师向护生传授问诊技巧,通过言传身教让护生体会到如何以诚待人,慢慢与家属接近,取得他们的信任,以获取详细的病例资料。为了避免护生在进行问诊时遗漏了一些项目,要求护生在进行问诊前先列出问诊项目,再进行询问[8-9]。

此外,在儿科的临床带教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对实际临床病情变化有充分的了解,一般儿童病情变化较快,症状不够明显,不具有典型性,尤其对于新生儿来说,病情发展非常迅速,遇到的疑难问题较多,同时因为患儿较小,无法诉说病情,因此对于儿科的护理来说,是一个较大的挑战,因此在带教中,不仅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注重临床的应用,提高提出问题和查阅文献的能力,通过采取循证护理,改变学生的固有思维模式,更好地利用评判思维去面对现实中的实践,从而来提高学生的临床运用能力,同时在儿科临床带教中运用循证护理,还可以将个人的临床学习经验与一些研究证据相结合,为以后的实际操作打下基础。

总之,循证护理用于教学实践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提高了教学效率,充分发挥了护生的学习主动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各方面的学习能力。研究证明,开展循证护理教育,有利于护理向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在儿科临床带教中也有很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卢红艳,李晖,童庆,等. 循证医学在儿科临床实习带教中的应用体会[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16(11):100-101.

[2] 付建秋,陈晓旋.循证护理在儿科心理护理中的应用[J]. 中国实用医药,2010,5(34):210-211.

[3] Meeker MA,Jones JM,Flanagan NA. Teaching undergraduate nursing research from an evidence-based practice perspective[J]. J Nurs Educ,2008,47(8):376-379.

[4] Jonsdottir SS, Lewis JA. Toward evidence-based practice[J]. MCN Am J Matern Child Nurs,2010,35(4):240-242.

[5] 艾方,张会敏. 循证护理在儿科临床带教中的应用研究[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20):10-11.

[6] 付建秋,陈晓旋. 循证护理在儿科心理护理中的应用[J]. 中国实用医药,2010,5(34):210-211.

[7] 叶华,姜宪辉,李筠波. 循证护理在儿科护理实践中的应用[J]. 当代医学,2008,14(24):15-16.

儿科护理学论文篇11

本研究选取我院儿内、外科共四个科室———小儿外科、新生儿室、儿内一科和儿内二科共89名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年龄20~53岁。其中,副主任护师4名,主管护师18名,护师47名,护士20名;学历层次:本科学历21名,大专学历51名,中专学历17名。

1.2科研培训方法

在培训开始前对儿科护理人员的科研状况和能力进行调查,针对具体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科研知识培训课程。儿科护理人员科研知识的培训主要分两个阶段开展,第一阶段:对儿科的全体护理人员开展护理科研的重要性及其意义的学习,同时加强护理科研相关知识的培训,重点为护理科研的选题原则、选题方法、科研步骤、科研设计和论文写作等方面的培训,第一阶段培训经考核合格后参加第二阶段的学习。护理科研培训的第二阶段:所有参加培训的护理人员结合儿科的临床护理特点,开展一定的护理科研实践活动,结合儿科的工作特点和性质进行护理科研的选题和设计,然后请有关专家对相关护理科研实践活动进行点评,指出不足之处,督促其不断改进。每个阶段为期一个月,共两个月。

1.3调查方法

对所有儿科护理人员在护理科研培训前后分别就对待护理科研的态度、科研动机和科研能力进行调查和比较。调查均由同一组人员进行,调查前进行统一培训,采用统一说明语,调查前事先声明此调查不会给被调查者带来任何负面影响,要求如实填写,匿名完成,当场回收。

1.4科研能力的评价

根据潘银河相关研究量表对护理人员的科研能力进行评估,具体包括发现问题的能力(含三个方面)、检索文献的能力(含五个方面)、科研设计的能力(含五个方面)、科研实践的能力(含六个方面)、处理资料的能力(含五个方面)、写作论文的能力(含六个方面)。每部分的评分标准:任何时候都能做到4分,绝大多数时候能够做到3分,一般情况下能够做到2分,偶尔能够做到1分,任何情况下都做不到0分。满分120分,分数越高,表示其科研能力越强。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采用t检验对计量资料进行比较,采用χ2检验对计数资料进行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培训前后儿科护理人员对待护理科研的态度变化情况

培训前后儿科护理人员对待护理科研的态度有明显变化,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2.2培训前后儿科护理人员科研动机变化情况

培训前后儿科护理人员在为发展护理事业做贡献、更好地总结临床经验、解决护理实际问题、对护理科研有兴趣、为了晋升职称的需要和其他等护理科研动机上有明显差异,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2.3培训前后儿科护理人员科研能力变化情况

培训前后儿科护理人员在发现问题的能力、查阅文献的能力、科研实践的能力、科研设计的能力、处理资料的能力、论文写作的能力和总分等护理科研能力上有明显差异,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儿科护理学论文篇12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人们生活和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健康的需求和期望不断增长,21世纪,护理工作发展面临着重大的机遇和挑战。儿科护理将向着高质量、多元化和人性化的方向发展。为了适应现代“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宗旨,贯彻以人为本”的职教理念,立足培养护理专业学生全面职业素质的思想,这就要求我们儿科护理学的高职教育工作者对课程教育实施改革和优化。根据护理专业课程的培养目标要求和学生自身发展及就业的需要,合理优化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设置能力培养模块,与临床对接,成为我们改革探索的趋势。

《儿童护理》是护理专业的必修课程、主干课程之一,跟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儿童护理是研究儿童生长、发育、保健、疾病预防及临床护理的一门护理专业课程。研究对象是从新生儿期至青春期的儿童,运用现代护理理论和技术为儿童提供整体护理,以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1]。

教学改革坚持“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岗位”的基本原则,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 适应“必需、够用”和“整体护理”的职教理念。按照职教思想和现代护理理念构建教学内容,淡化学科与学术观念,降低理论难度,注重实验实训和学生技能培养。

一、按照职教理念构建教学内容,降低理论难度

现代高等教育理念以“必须,够用”为度,我们按照这样的理念选择、重组、整合教学内容,避免教学内容遗漏和重复[2]。我院儿科护理教研组负责人组织所有儿科专业课教师参与集体备课,共同商定授课计划,将儿科护理学与其他课程有交叉的内容进行整合;根据学情特点,将学生缺乏的基础知识进行补充,增加临床实例和实验教学内容,按照职教理念构建教学内容,降低了理论教学难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病理组织教学内容。在讲述较难理解的授课内容时,可以采用“课堂提问+导出第一病例+讨论病例(病因、临床表现、治疗要点、护理措施)+提出第二病例+总结本节内容”的模式进行。一节课以一个病例开始,以另一个病例结束,激发学习兴趣,降低了理论学习的难度。

二、注重实验实训建设,提高学生护理技能

为更好的达到本课程的能力培养目标,培养出不仅基础理论扎实,更重要的是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创新意识优的专业型技能型高素质护理人才,应注重校内外实验实训建设,提高学生护理技能。

1、注重理论教学服务于实验教学,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强化校内实验室建设,为学生的实验操作提供良好的环境因素。更多内容选择在理实一体化教室进行,教师讲解+示范教学+学生操作的形式,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理论结合实际,使课堂知识在实践中得以巩固。

2、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加强学院和医院的合作共赢,使学生在第三学年的顶岗实习过程中,掌握儿科常见疾病的诊断及护理,应用护理程序对急慢性及临终病儿进行护理;熟悉医院儿科的各项护理操技术;在实习结束时完成一份儿科护理大型病历[3]。

3、开发适合本校护理专业学生使用的实验教材

结合学院软硬件设备,充分挖掘教学资源,将原开设的儿童护理实验和母婴护理实验项目进行筛选整合,再开发新的实验项目,编写适应本学院护理专业学生使用的实验实训指导,作为校内自编教材。

三、以学生为中心,任务驱动实现角色扮演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尽早实现角色转变。在教学模式上,提倡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以提出护理问题为焦点,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创造精神、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中可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辅助工具,例如,计算机、幻灯机、视频、光盘、模具、挂图等辅助教学,以提高临床教学的形象性。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目标,要求高职护理专业的学生从学生的角色转变为为护理活动的执行者、健康知识的宣传者、健康教育者、患儿代言者、患儿知心者等多重角色。

四、以儿童对健康的需求为中心,改革教学方法

儿童护理人员对儿童的健康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为儿童护理事业奋斗终生的医德修养。健康与疾病是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健康不只是没有疾病,更是生理、心理、精神和社会方面的和谐状态。以儿童对健康的需求为中心,改革教学方法[4]。

儿童护理工作者良好的职业道德,对于咿咿学语不能明确表达感情的儿童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交会学生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还应交给学生谨慎、诚实、有爱的服务态度。

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黄金时期,在各方面的发展水平都与成人有很大差别,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在身心方面发展也不均衡。因此,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以儿童的年龄分期和特点设置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儿童的健康与家长的日常看护和指导密不可分,我们在教学中还应教会学生对患儿家长的健康知识宣传和咨询技巧。使家长能够培养儿童良好的卫生习惯,例如饭前、便后要洗手,勤剪指甲不吮手指,勤换内衣裤等等,定期对儿童进行健康检查。

五、小结

儿童从生命开始到整个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诸多方面均与成人不同,儿童护理工作者责任深远,工作内容多、难度大、要求高,基于这样的学科特点和职业教育的新要求,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初步探索了《儿童护理》的教学改革和教学优化方法,即按照职教理念构建教学内容,降低理论难度;注重实验实训建设,提高学生护理技能;以学生为中心,任务驱动实现角色扮演;以儿童对健康的需求为中心,改革教学方法。旨在适应现代“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宗旨,贯彻以人为本”职教理念,立足培养护理专业学生的全面职业素质。

参考文献

[1]儿童护理(卫生部护理教改课题研究成果)[M] ,崔焱,程志军.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