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务发展现状合集12篇

时间:2023-07-11 09:21:44

银行业务发展现状

银行业务发展现状篇1

(一)金融新常态的内涵。对于金融新常态的内涵目前没有统一的定义。综合来说,金融新常态是在经济新常态场景中金融领域的状态反映和应对,它是相对旧的金融运行特征而言的,包括金融产品、金融技术以及金融服务各类创新的集合,其包含业务综合化经营趋势、数字化管理嵌入、竞争化程度加深、国际化合作加深等主要特征。

(二)金融新常态的特征。一是金融业务综合化程度不断提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以政策性银行和政府性金融机构为主,产品服务也相对单一。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从1994年起拉开商业银行改革的序幕,金融领域的跨界经营与合作不断加强,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直接连通,银行、信托、证券、基金、私募、风投、保险机构和互联网金融之间的业务往来和合作日益密切,交叉性金融产品推陈出新,如商业银行的股权质押融资、险资资管计划、证券基金托管账户、信托基金托管、互联网资金第三方存管以及各类委外业务。同时,银行的资本市场业务、投资银行业务和各类业务发展迅速,已经成为部分银行中间业务的主要收入来源。

二是金融业务数字化管理不断增强。互联网金融源于信息技术革命的积累,本世纪初从美国的支付领域开始兴起波澜,比如PayPal、Square、Apple-Pay等公司,通过技术创新尝试改变金融支付方式,继而拉开金融商业模式改革的序幕。之后,Better-ment、LendingClub和Prosper等P2P金融平台将战场的硝烟蔓延至个人投资领域,通过大数据分析,将有资金需求的贷款人和资金充足的借款人有效地联系在一起,为客户提供自动化投融资服务,从而在金融领域开疆扩土。随着近年来移动互联网经济的发展,金融支付也从互联网金融进入移动互联网金融领域。2013年,BAT等互联网巨头在互联网金融领域集中布局,连同此前一批兴起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如有利网、人人贷、宜人贷等企业在P2P虚拟金融领域集中发起攻势,这一年被业内人士定位为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元年。同时,传统金融业机构如银行、保险、券商、基金等依靠强大的存量客户资源、积累的业内关系与业务基础、强大的物理网点渠道,积极拥抱互联网经济时代,直面互联网金融挑战,迅速提升金融科技水平,将互联网技术与金融业务结合,形成金融互联网化。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互相融合、互为促进,金融业务的技术角逐频频发力。

三是金融业务竞争程度不断加深。从结构上看,金融业务由“讲增速”向“讲转速”转变,由“讲数量”向“讲质量”转变。特别是随着利率市场化、本外币一体化,也即“汇率”与“利率”双率互动时代的到来,存贷利率差逐步收窄,金融盈利模式应时而变,将更加注重向管理、风控、效益、定价要效益。从范围上看,随着金融监管更加灵活、协同、务实,直接融资市场扩大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迅速发展,社会融资方式更加多元化,传统银行信贷、民间投融资、互联网金融、社会众筹等并存发展、互为竞争。这些都表明金融业的合作与竞争渐趋白热化。四是金融业务国际化合作不断加强。全球经济一体化日趋加快、国际金融市场联系日益紧密,国际产业分工调整更加细化,金融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为发挥后发优势,谋求改革红利和抢抓国际分工调整机遇,我国深度参与全球产业链分工,创造了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史上的奇迹,中国式崛起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主导性力量,产业分工也逐步向价值链、技术链和服务链的高端延伸。随着“一带一路”深入开发,人民币加入国际一揽子货币,我国企业“引进来+走出去”的交叉互动,我国个人海外投资置业需求大量派生,人民币国际化程度进一步加深,金融业务的国际化服务要求也将进一步提高。

二、金融新常态下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策略

经济新常态下,经济转型、结构调整进入关键期,多项金融改革持续推进,传统银行业创新步伐日趋加快。我们认为商业银行创新的主攻方向有四方面:以结构性改革拥抱新经济,以综合丰富产品业态,以数字化技术打造场景金融,以扁平化管理引导流程再造。

(一)以结构性改革拥抱新经济。近期以来,地价和房价快速上涨,形成强大资产泡沫,对实体行业形成挤出效应,甚至形成地产的发展路径依赖现象。过度仰仗房地产的刺激无异于饮鸩止渴,已不符合市场需求,中国经济的未来在技术创新、技术研发和高端制造。基于此,总理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里首次提出当前必须培育壮大新动能,加快发展新经济,以便另辟蹊径打破现在经济发展的困局,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空间。新经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特征和内涵。硅谷著名科技杂志《连线》(Wired)的创始主编、最著名的预言家凯文•凯利(KevinKelly)在《新规则,新经济》中提出了互联网时代经济运行的十个新规则,包括普及比稀有重要、蜂群比狮子重要、级数比加法重要、免费比利润重要、网络比公司重要、造山比登山重要、流动比平衡重要、空间比场所重要、关系比产能重要、机会比效率重要等,这些互联网新思维持续影响着全世界各个行业的发展方式,甚至“颠覆”整个经济规则。一般认为新经济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突破以及制度革新所带来的商业模式、经济业态的创新。具体包括传统产业的升级,以及包括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生命科技等新兴产业的兴起。商业银行的变革要融入新时代拥抱新经济,通过内部流程再造、外部资源整合、产品综合设计等结构性调整,适应并促进“旧经济”传承创新,为中国经济注入新的发展动力。

(二)以综合丰富产品业态。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仍然是在分业监管的环境下开展,但一些金融控股集团通过控股证券、银行、保险、信托、第三方支付等牌照的形式,或者大型商业银行通过各种方式获取了全金融牌照或跨业经营资格,进行产品的综合化服务和衍生性设计,曲线实现了综合化经营,不断丰富了金融产品和服务业态。国际上,综合化经营基于分业监管和混业监管的不同,大致可分为综合银行、金融控股、金融科技三种模式。一是综合银行可以直接渗透到企业经营,甚至可以控股企业,这类银行主要以德国、荷兰等欧洲大陆国家为主,其中日本的银行与企业相互控股以及高度关联的产业控股形式,是这一模式的特殊形式。二是金融控股集团,金融控股是经济发展到高级阶段产融结合的产物,一些金融企业或实业企业通过关联控股或绝对控股形式参与到银行业,一般以英美等盎格鲁-萨克逊国家为代表。在国内,事实上也在实践探索着,比如万科入股徽商银行、海尔入股青岛商业银行、华润集团入股珠海商业银行,甚至此前的首钢入股华夏银行、光大集团控股光大银行、平安集团控股深发展银行,等等。三是金融科技一般以互联网金融为特征,比如苹果、谷歌的平台金融,国内的支付宝、微信支付等,金融科技是未来银行的重要发展方向。为适应金融新常态,我国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也有说是混业化经营)渐成趋势。观其产品创新和衍生轨迹,按照各项业务与传统业务的紧密程度,大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延伸:依托云技术的大数据分析,提升风控能力的同时,提高审批服务效率;依托资本市场尤其是直接融资市场的开发开放,拓宽融资渠道的同时,提高资金配置效率;依托产业整合购并的市场需求,扩大投资交易类业务的同时,提升行业竞争力和企业生产力。

(三)以数字化引导,打造场景金融。信息技术不仅是传统业务的支撑平台,更是链接产品的运营系统,链接服务的生产系统,链接客户的纽带,以云计算、移动互联、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型技术和产业,正以独有的技术创新驱动传统金融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相向而行、相互促进、相互融合,而其汇聚融合点就是“场景金融”。在互联网+的时代,场景金融是人们在某一活动场景中的金融需求体验。比如淘宝购物、京东商城、苏宁易购等电子购物领域,消费者们在电子商城里体验虚拟购物场景,与这些电商业务相对应的,则有支付宝、微信支付、财付通、京东白条等支付渠道,从而保障消费金融场景的应用,由此而延伸至生活的滴滴打车、寻医问药网、途牛网等,也是消费金融数字化的集中体现。伴随着消费金融市场的群雄逐鹿,“微粒贷”、人人贷、开鑫贷等互联网金融平台纷纷进入消费金融领域。商业银行则直面挑战,积极把握消费金融数字化发展趋势,提供APP、手机银行、网银,甚至主动与互联网巨头公司合作开发产品,比如中信银行与百度战略合作,从直销银行切入展开合作,预计在支付渠道、信贷数据整合、客户关系管理、信息资源共享以及其他金融产品等方面展开合作。面对互联网金融的竞争,银行应将金融服务的方式变为嵌入流程式服务、场景化服务和生态化服务。

(四)以扁平化管理,引领流程再造。在当前市场主体层次不断提升(比如民营银行、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发展),金融需求不断升级,金融服务手段多样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背景下,如何提升管理科学化、智能化水平,精简管理层级优化组织架构,简化流程有效提升后台业务处理效率,成为商业银行顺应技术潮流与满足市场需求的必然选择因素。作为未来银行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发达国家银行依托互联网等新技术的支持,已在扁平化管理方面做出了重要探索。扁平化管理是针对组织有过多管理层级而提出的,商业银行扁平化经营管理主要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展开:纵向流程梳理方面,主要是减少管理层次、管理流程和管理人员,优化人员结构配比,柜面业务流程优化、等级行综合考核、风险垂直管理,强化经营职能,节约管理成本,持续扩大盈利,网点集中管理等事项。横向业务整合方面,着力逐步建立面向市场和客户、精简高效的经营管理中心、服务指导中心和资源配置中心,建立网格化立体式组织管理架构,通过管理路径和管理流程的重组与变革,增强协同配合力,提升绩效管理水平,实现经营效益最大化目标。

三、金融新常态下商业银行业务发展具体对策

商业银行基于金融新常态的应对,除了把握以上发展策略外,还应着眼未来,积极推进资产管理业务、交易银行业务、投资银行业务以及互联网+等创新业务的发展。

(一)创新投贷联动模式。投贷联动是根据企业成长周期不同阶段,将债权与股权灵活组合,满足企业成长价值链金融服务的一种商业银行业务方式。投贷联动在国际上已有较为成熟的经验和丰富的案例,国内投贷联动近年来也获得政策和监管的大力支持,“十三五规划”纲要,央行等八部委印发的《关于金融支持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等政策和文件先后出台,鼓励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直融市场,鼓励商业银行积极参与投贷联动试点。目前看,以客户服务对象为基础,以风险偏好为参照,国内投贷联动的实践模式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一是跟投。对具有高增长前景的科技创新企业提供贷款,与第三方风险资本、私募资本、天使基金等机构合作形成投贷联盟,探索类似小股权撬动大债权的投贷联动模式,股权比例一般在5%以内,配套大比例贷款支持,这类模式以英国中小企业成长基金为代表,国内主要是股份制银行、城商行率先探索。二是直投。即直接设立股权投资公司模式,直投模式相对灵活,同时风险也更集中,比较适合前沿科技创新、文化艺术投资、大型基础设施投资等高风险、高回报的项目,这种模式以国际上的硅谷银行为代表。目前,已有国家开发银行、中国银行、恒丰银行、北京银行、天津银行、上海银行、浦发硅谷银行等十家银行获得试点资格,其他各类银行正积极申报。三是引投。通过境外子公司在国内设立股权投资管理公司,间接投资企业股权。其实质是绕开我国《商业银行法》关于不得向非自用不动产投资或者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的监管规定,目前主要有工行和建行。随着投贷试点和政策的放开,对接非上市公司股权收益权类或股权投资类理财产品业务发行,将募集资金入股目标企业,获得股权收益。四是合投。这类模式主要以产业基金、PPP基金等模式展开,合投服务对象相对来说是基础建设、产业发展等大型项目,而在风险把控上,通过“优先+劣后”的结构化设计或股权回购增信的方式缓释风险。

(二)创新并购融资服务。伴随新一轮经济周期调整持续进行,全球并购融资市场方兴未艾。根据汤森路透最近的数据,2015年全球并购交易数额高达4.7万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1万亿元),且规模持续扩张。而国内随着我国产业整合、国资国企改革和“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并购交易金额也是屡创新高。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各省市新一轮国资改革的大幕已经拉开,央企或率先迎来并购重组的浪潮,并引领地方国企并购重组风潮。并购融资服务除并购贷款外,依托近年来迅速培育的资本市场,广泛运用并购债券、并购基金、并购夹层融资和并购后整合融资等组合融资,满足客户多元化并购融资需求。以亚洲投资开发银行设立为标志,我国“一带一路”战略向内陆纵深和海外延伸推进,大批企业对跨境融资趋之若鹜,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境内外资金价格的差异以及上市融资准入条件和准入周期更为规范透明。商业银行应适应这一新常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一是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针对企业的发债、上市和并购需求,提供财务顾问、资金信贷、财富管理、套期保值等整套“一揽子”金融服务方案和全流程的服务支持;二是丰富国际业务品种,除提供国际结算、贸易融资等单一性业务外,提供避险理财、开具保函和信用证、即期远期结售汇等结构性产品服务;三是参与全球产业分工价值链。除满足个体企业的金融需求外,扩展以跨国供应链为主体的金融服务需求,在助力国内企业转移过剩产能向海外输出资本和服务的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银行业务发展现状篇2

一、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

1、中间业务发展迅速

随着经济全球化、自由化的发展,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大众投资理财观念等的变化,使得中间业务产品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其本身“低成本、高收益”的优势为商业银行的收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由图1可以看出我国银行业中间业务收入取得了迅速的发展。据统计,2004―2009年,我国5家大型商业银行及10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均值翻了一番之多。

(注:国有大型两业银行指工、农、中、建、交;股份制商业银行指招行、深发展、兴业、浦发、华夏、民生、中信、广发、光大、浙商。2009年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不包括农行。)

2、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较低

相较于西方银行业的发展,我国现代意义上的银行起步较晚,并且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一直是其传统业务,中间业务的发展更是相对滞后。虽然近几年中间业务的发展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与西方发达国家中间业务占营业收入水平30%―50%,更有甚者达70%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由表1可以看出,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仍然较低,在2009年,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17.4%,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比重更低,为9.8%。

3、中间业务市场集中度高

市场集中度是一个反应市场结构的指标,衡量了整个市场竞争程度的高低以及效率水平的大小。市场集中度越小,表明整个市场竞争越激烈,越有效率。在本文中,以5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及10家股份制银行共15家银行为整体,CR5表示5家(其中2009年是工、中、建、交)大型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15家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比重,CR4表示4家(其中2009年是工、中、建)大型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15家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比重。由图2可以看出,市场集中度仍处在较高的水平,2004年、2005年CR5分别为91.6%、84.5%,2004年、2005年CR4分别为86.7%、78.5%,这反映了我国银行业中间业务的发展竞争程度还较低,基本上处在几家大型商业银行垄断的状态。另一方面,CR5、CR4两者均呈下降趋势,表明了随着股份制银行的迅速发展,中间业务的大力开展,市场竞争程度趋于激烈,市场效率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现状本身即是问题的反应,从上述中间业务发展现状中可窥其一斑,如中间业务收入贡献度较低,市场竞争不充分等。除此之外,本文进一步阐述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中存在的其他一些问题。

1、中间业务服务收费无序且不合理

主要表现在服务收费价格的严重偏低。以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支付结算办法》中的有关结算收费标准,这一标准严重偏低,一笔业务的手续费收入甚至抵不上银行因此而付出的相关费用,不能体现出银行经营服务的性质,而只能看作是为维持其他信贷业务,吸引、维持客户所提供的一种增值服务。另外,其他一些银行的中间业务没有明确的定价,或者缺乏行业性的统一规定。

2、中间业务创新不足,技术含量不高

据统计,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开办的中间业务已达260余种,但实际运用的品种很少且层次低、功能不完善,主要集中在支付结算和业务等劳动密集型品种方面,技术密集型品种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而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推行的中间业务已达2万余种,可谓范围广泛、种类繁多,涵盖、结算、担保、融资、咨询、投行和金融衍生等众多领域。

3、中间业务品种同质化严重,缺乏吸引力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推进,经济自由化的发展,竞争逐渐趋于激烈,在这种市场环境下,产品若要赢得市场必须有自己的特色,即成本低廉或者存在功能、形象等的差异。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所开展的中间业务品种同质化现象严重,他们本身获得的市场占有率是靠其自身的垄断优势获得的,并且在产品营销方面也处于被动地位,如部分中间业务产品的销售是靠“搭售”来完成的,贷款客户若要取得银行贷款,必须接受该银行提供的部分中间业务,如、信用证、资产管理、理财产品等,随着银行业的改革以及外资银行的进入,依靠这种优势不是长久之计。

4、中间业务发展缺乏专业人才,服务手段落后

中间业务的发展、创新和营销需要大量的知识面广、掌握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等知识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这些人才还需要具备金融、法律、企业管理、计算机、市场营销等专业知识,而我国现在对这类人才还比较匮乏,服务手段相对落后。在外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从业人员中,聚集了大量的复合型人才,他们一方面懂业务、会管理、善营销,另一方面又懂得如何运用这些电子化设备,能够为客户提供准确、高效、便利的优质服务。与此相反,我国银行业普遍缺乏高素质的金融从业人员,商业银行现有的队伍素质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相比,与中间业务创新,尤其是与新兴中间业务创新的要求差距较大。

5、中间业务管理缺乏统一规范

中间业务作为商业银行现在与未来三大支柱业务之一,其有效开展必须要有专门的机构进行统一规划和协调。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管理缺乏统一规范,在缺乏统一的操作规范和科学有效的统计考核指标体系的情况下,出现中间业务管理部门权限不清、职责不明,并与其他业务部门产生利益冲突,从而影响中间业务的开展。

三、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对策

1、转变发展中间业务的观念,提高认识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各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必须提高认识,不能仅仅把中间业务看做一种附属业务,必须把发展中间业务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面对新的国际国内金融形势,要统

一思想、转换观念,从商业银行战略发展的高度上认识拓展中间业务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要充分认识到中间业务和资产业务、负债业务的关系,充分认识到发展中间业务的重要性,协调发展各项业务,为中间业务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在工作中,上至总行领导层,下至分支行员工,要形成良好的信息传递沟通功能,创新中间业务产品,迎合市场需求。

2、加大资源整合,增强创新能力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多停留在劳动密集型层面,而低成本,高收益的技术密集型产品尚存在较大的市场发展空间。商业银行要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力度,尤其是要不断拓展中间业务品种,逐渐由低层次的代收代付向代客理财、保险业务、证券业务等高附加值业务发展。综观西方发达国家中间业务的拓展,一定程度上归因于其混业经营,而我国目前实行分业经营制度,使得中间业务的开展受到了一定的制约。因此,现阶段实力雄厚的商业银行可以成立金融控股公司,下属保险、证券、基金、信托等金融机构,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客户资源共享,品牌资源共享等,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的金融服务,吸引和稳定客户;同时,也为中间业务的创新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增强整个集团公司的市场竞争力。

3、完善中间业务定价机制,规范中间业务收费标准

随着金融自由化的加剧和银行利率管制的放松,商业银行产品的定价自进一步扩大,实施服务收费亦是大势所趋。商业银行要根据自身的实力和服务质量,制定科学合理的收费标准和政策,既有利于银行间的公平竞争,提高银行的服务水平,形成良好、有序的市场环境,又能提高银行的收益。

4、注重高素质人才引进,建立专业的中间业务员工队伍

中间业务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的竞争,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中间业务队伍对促进中间业务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商业银行既要大力引进一批具有金融、法律、财会、企业管理、计算机等专业知识的人才,又要建立员工长效培训机制,为员工提供再学习的机会,使其能了解中间业务的最新动态并参与到业务创新中来。同时,银行也要建立有效的激励考核机制,增强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力。

5、实施差异化战略,创造品牌

银行业务发展现状篇3

    个人理财业务是指商业银行运用各种金融知识、专业技术以及广泛的资金信用等专业优势,根据客户的财务状况和具体要求,为个人客户提供的财务分析、财务规划、投资顾问、资产管理等专业化服务活动。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财富的日益积累,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自己的资产能够保值增值,希望得到专业的理财服务。与此同时,我国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一)银行理财产品规模不断扩大。据银率网数据库统计,2009年各商业银行共发行5998款理财产品,比2008年增长了10.5%。其中,发行的人民币理财产品有4996款,比上年增长25.4%,外币理财产品1002款,同比下降30.6%,这主要是由于金融危机下外汇市场波动加剧造成的。从市场占比来看,人民币产品依然占有主要位置。

    (二)理财品种日益丰富。从产品种类来看,各商业银行继续推出不同风险类别的多样化产品,理财产品结构设计日趋复杂,产品挂钩的对象越来越丰富,涉及到汇率、指数、债券、股票、黄金、大宗商品、房地产等。但目前投资于债券市场、货币市场以及信贷资产的产品占据了85%以上的市场份额。

    (三)产品期限呈现短期化趋势。2009年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与之前相比有一定变化,金融危机对理财产品的明显影响之一就是产品的期限缩短了。据银率网数据库统计,2009年期限在6个月以内的短期产品占比71.2%,而2008年这一数字为63.5%。金融危机还影响了投资者的风险偏好,总体来看,2009年投资者更青睐于保本保收益的产品。2009年共发行保本保收益的产品1999款,占比33.3%,同比增长了77.5%。

    二、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存在的问题

    虽然国内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近年来有了长足发展,但是与国外银行理财业务相比,无论从规模上还是从内容上都差距甚远,存在不少问题。

    (一)缺乏专业理财人员,服务意识不足。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是一项综合性业务,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服务要求高,要求理财师具备较高的素质。一个优秀的理财师需要全面了解理财产品的各项功能,熟练掌握证券、银行、保险、法律、税收、财务等多方面知识,具备丰富实践操作经验,并有良好的交际和组织协调能力。但是,国内银行普遍缺乏高素质的优秀理财人员,一些理财人员自身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行业知识和管理能力,对所从事业务有关法律法规和监管规章也不了解,对所推介产品的风险特性认识不足,造成了销售行为的不规范。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在发展理财业务中缺乏主动的营销意识,大多是被动的等待客户来办理各种业务。这种坐等客户上门的营销理念需要转变,理财人员或客户经理应主动发现潜在目标客户,为客户制订合适的理财方案。一些银行的理财人员在理财协议及相关文件一旦签署后,就觉得任务完成,服务终止了,对客户的后续服务没有跟上,导致客户的流失。

    (二)产品设计管理机制不健全,理财产品同质化严重。当前,金融分业经营的现状及金融工具的单一制约了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创新。目前,国内各家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虽然名目众多,但实质上大同小异,互相效仿,没有本质上的差别,缺乏竞争力。多数个人理财产品没有根据客户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产品规划,产品的市场定价和定位无法形成区分度,理财服务实质性内容少,产品整体技术含量较低,导致各商业银行在同质化产品中恶性竞争,而且许多理财产品有较多的客户条件限制,使得产品的适应性不强。

    (三)理财产品潜在风险大,银行宣传中风险揭示不足。个人理财业务是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它涉及产品、交易等多个层面。一些商业银行在设计理财产品时没有充分考虑客户利益和风险承受能力,没有设置相应的市场风险监测指标和有效的市场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体系。银行在推销理财产品的时候,风险揭示不足,没有以醒目、通俗的文字进行表达,过分强调预期收益率,追求销售业绩。一些商业银行在为客户提供理财服务时没有对客户进行风险偏好评估,或随意评估。对客户的投资目的、财务状况以及风险认知和承受能力了解不深,导致客户购买了并不适合的理财产品,造成了客户的损失。

    (四)科技手段滞后,网络化程度低。以计算机网络和通讯技术为中心的金融电子化是理财业务发展的技术依托。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技术服务手段落后,通讯网络、计算机应用软件配套能力差,科技化程度低,大多数商业银行还在以宣传图表、资料、计算器等简单工具为主,缺少专门为客户设计的电脑软件,以及提供必要的查询和市场资讯服务,更谈不上为客户做理财分析、调查、量身定做理财目标和计划等。

    三、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对策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还处于新兴阶段,庞大并持续增长的个人金融资产为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个人理财业务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市场前景广阔。

    (一)更新营销理念,提升个人理财服务质量。商业银行在营销理念上应有所创新,建立整体营销体制主动向客户出售服务。银行要培育理财文化,向公众宣传金融知识、理财观念和理财产品,打造有特色的理财品牌。个人理财服务的质量对理财业务的开展至关重要,银行应以客户为中心。理财师要帮助客户分析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理财目标,详细了解客户的财务状况及其他各方面的投资需求,向客户传达正确的理财观念和方法,推荐适合的理财产品。理财协议及相关文件签署后,理财人员更应做好后续服务工作,定期为客户寄送理财明细,便于客户随时了解自己的资产负债状况、可运用的资金、盈亏情况等,帮助客户分析理财产品的投资收益及风险情况,及时给客户提出相应的投资调整建议,增加客户的收益。

银行业务发展现状篇4

个人理财业务是指商业银行运用各种金融知识、专业技术以及广泛的资金信用等专业优势,根据客户的财务状况和具体要求,为个人客户提供的财务分析、财务规划、投资顾问、资产管理等专业化服务活动。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财富的日益积累,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自己的资产能够保值增值,希望得到专业的理财服务。与此同时,我国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一)银行理财产品规模不断扩大。据银率网数据库统计,2009年各商业银行共发行5,998款理财产品,比2008年增长了10.5%。其中,发行的人民币理财产品有4,996款,比上年增长25.4%,外币理财产品1,002款,同比下降30.6%,这主要是由于金融危机下外汇市场波动加剧造成的。从市场占比来看,人民币产品依然占有主要位置。

(二)理财品种日益丰富。从产品种类来看,各商业银行继续推出不同风险类别的多样化产品,理财产品结构设计日趋复杂,产品挂钩的对象越来越丰富,涉及到汇率、指数、债券、股票、黄金、大宗商品、房地产等。但目前投资于债券市场、货币市场以及信贷资产的产品占据了85%以上的市场份额。

(三)产品期限呈现短期化趋势。2009年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与之前相比有一定变化,金融危机对理财产品的明显影响之一就是产品的期限缩短了。据银率网数据库统计,2009年期限在6个月以内的短期产品占比71.2%,而2008年这一数字为63.5%。金融危机还影响了投资者的风险偏好,总体来看,2009年投资者更青睐于保本保收益的产品。2009年共发行保本保收益的产品1,999款,占比33.3%,同比增长了77.5%。

二、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存在的问题

虽然国内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近年来有了长足发展,但是与国外银行理财业务相比,无论从规模上还是从内容上都差距甚远,存在不少问题。

(一)缺乏专业理财人员,服务意识不足。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是一项综合性业务,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服务要求高,要求理财师具备较高的素质。一个优秀的理财师需要全面了解理财产品的各项功能,熟练掌握证券、银行、保险、法律、税收、财务等多方面知识,具备丰富实践操作经验,并有良好的交际和组织协调能力。但是,国内银行普遍缺乏高素质的优秀理财人员,一些理财人员自身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行业知识和管理能力,对所从事业务有关法律法规和监管规章也不了解,对所推介产品的风险特性认识不足,造成了销售行为的不规范。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在发展理财业务中缺乏主动的营销意识,大多是被动的等待客户来办理各种业务。这种坐等客户上门的营销理念需要转变,理财人员或客户经理应主动发现潜在目标客户,为客户制订合适的理财方案。一些银行的理财人员在理财协议及相关文件一旦签署后,就觉得任务完成,服务终止了,对客户的后续服务没有跟上,导致客户的流失。

(二)产品设计管理机制不健全,理财产品同质化严重。当前,金融分业经营的现状及金融工具的单一制约了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创新。目前,国内各家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虽然名目众多,但实质上大同小异,互相效仿,没有本质上的差别,缺乏竞争力。多数个人理财产品没有根据客户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产品规划,产品的市场定价和定位无法形成区分度,理财服务实质性内容少,产品整体技术含量较低,导致各商业银行在同质化产品中恶性竞争,而且许多理财产品有较多的客户条件限制,使得产品的适应性不强。

(三)理财产品潜在风险大,银行宣传中风险揭示不足。个人理财业务是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它涉及产品、交易等多个层面。一些商业银行在设计理财产品时没有充分考虑客户利益和风险承受能力,没有设置相应的市场风险监测指标和有效的市场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体系。银行在推销理财产品的时候,风险揭示不足,没有以醒目、通俗的文字进行表达,过分强调预期收益率,追求销售业绩。一些商业银行在为客户提供理财服务时没有对客户进行风险偏好评估,或随意评估。对客户的投资目的、财务状况以及风险认知和承受能力了解不深,导致客户购买了并不适合的理财产品,造成了客户的损失。

(四)科技手段滞后,网络化程度低。以计算机网络和通讯技术为中心的金融电子化是理财业务发展的技术依托。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技术服务手段落后,通讯网络、计算机应用软件配套能力差,科技化程度低,大多数商业银行还在以宣传图表、资料、计算器等简单工具为主,缺少专门为客户设计的电脑软件,以及提供必要的查询和市场资讯服务,更谈不上为客户做理财分析、调查、量身定做理财目标和计划等。

三、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对策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还处于新兴阶段,庞大并持续增长的个人金融资产为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个人理财业务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市场前景广阔。

(一)更新营销理念,提升个人理财服务质量。商业银行在营销理念上应有所创新,建立整体营销体制主动向客户出售服务。银行要培育理财文化,向公众宣传金融知识、理财观念和理财产品,打造有特色的理财品牌。个人理财服务的质量对理财业务的开展至关重要,银行应以客户为中心。理财师要帮助客户分析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理财目标,详细了解客户的财务状况及其他各方面的投资需求,向客户传达正确的理财观念和方法,推荐适合的理财产品。理财协议及相关文件签署后,理财人员更应做好后续服务工作,定期为客户寄送理财明细,便于客户随时了解自己的资产负债状况、可运用的资金、盈亏情况等,帮助客户分析理财产品的投资收益及风险情况,及时给客户提出相应的投资调整建议,增加客户的收益。

银行业务发展现状篇5

1.产品种类增多,但同质化现象严重

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健全,中间业务的利润贡献率得到很大的提升,投资银行业务发展为当前最具发展潜力的中间业务产品。2010年我国农业银行完成了财务顾问业务平台二期的上线与推广工作,同时建立了财务顾问专业的系统,同时不断发展投融资财务顾问、并购贷款等多类投资银行业务;建设银行为客户提供多种形式进行直接融资,很大程度的提高了财务顾问业务中的债务重组、上市融资等新型财务顾问业务收入的比重;浦发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也有着很大的发展,根据2014年半年报数据显示,上半年浦发银行债务融资工具承销额为1316亿元,同比增幅78.83%,银团贷款余额为1280亿元,在国内股份制银行中名列前茅。然在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品种在不断增多的同时,还存在着明显的同质化问题。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主要投资银行业务都是偏向财务顾问、债券承销、银团贷款方面,并没有很好的结合自身实际和客户的需求来开发出个性化的业务产品,未形成自身的投资银行业务品牌。

2.经营模式多样化,但存在不足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经营模式从以往的单一模式逐渐转向于多样化,它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外部经营模式、内部经营模式。其中外部模式指的是金融控股公司模式中的银行团制模式。如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就是采用该模式经营投资银行业务,它也是我国第一家中外合资的投资银行。内部综合经营模式则分为实体职能部门和事业部两种模式,民生银行是采用事业部模式的典型案例,其在总行设立了投资银行事业部,同时也在西北、华南、华东地区设立了办事处,灵活运用市场化的竞争形式来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创新。然而由于我国银行监管、内控机制不健全,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采用这种模式的可能性还不大。

二、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创新的制约因素

在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创新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的制约因素,只有针对这些制约因素予以具体措施进行改进,方可解决投资银行业务发展的创新瓶颈。

1.外部制约因素

投资银行业务创新的外部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分业经营制度的约束。在分业经营制度下,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只是停留在投资顾问、资产管理等基本业务操作,严格限制了投资银行业务的深度和广度发展,其业务创新难以进一步发展。加上我国绝大多数商业银行尚未建立完善的投资银行组织机构,与其他部分缺乏有效合作,难以掌控好市场新动态及时创新产品;另一方面是监督管理的制约。现阶段监管权限划分不清晰,存在重复监管、监管漏洞等现象,影响投资银行业务的创新工作。同时监管效果不高,很多情况下监管当局采用强硬的方式来进行管理,忽视市场效率。

2.内部制约因素

经营理念的不科学是投资银行业务创新的主要内部制约因素。受传统经营理念的影响,我国商业银行过于重视借贷业务,而忽略了投资银行业务的重要性,业务创新意识不够强,现有的投资银行业务大多数是中介业务。同时,还存在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的制约。由于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创新的产品大都是借鉴国际发达国家的成熟产品,缺乏相应的风险转移以及资金对冲机制,风险的控制能力薄弱。此外,相关复合型人才队伍短缺。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对投行人才队伍的激励机制薄弱,相关的培训力度不够,人才培养模式处于弱势,不能很好的满足投资银行业务发展的需求。

三、加快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创新的对策

在某种程度上,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创新可以占据未来金融市场金正的战略高度,需要从转变经营理念、强化外部监管约束等方面着手,加快其投资银行业务创新的步伐。具体对策有以下几点:

银行业务发展现状篇6

关键词 商业银行 表外业务 发展

一、引言

随着外资银行在我国金融市场经营的扩大,表外业务将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和外国商业银行比拼的新战场。表外业务是八十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重点,目前成为其获利的主要途径,开展表外业务不但可以为商业银行带来丰厚收益,还可以提高商业银行的社会化服务水平,大力发展表外业务是商业银行发展的必然选择。20世纪80年代后,以表外业务创新为代表的金融业务创新活动尤为突出。随着我国金融业开放程度的加深,受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创新和金融全球化的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也出现了新的高潮,而表外业务方面的创新尤其突出,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不断推出新的表外业务品种,表外业务创新研究成为我国银行界的热点课题。

二、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内容及其确认

(一)表外业务的内容

表外业务是指确定的交易双方在未来某个时间对某项金融商品所拥有的权利和义务的合同,在交易成立时,它即形成某个企业的一项金融资产,并同时形成另一个企业的一项金融负债。按照 2000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的《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指引》的解释,表外业务被定义为:“商业银行所从事的,按照现行的会计准则不计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形成现实资产负债,但能改变损益的业务。具体包括担保类、承诺类和金融衍生交易三种类型的业务。”担保类业务是指商业银行接受客户的委托对第三方承担责任的业务,包括担保(保函)、备用信用证、跟单信用证、承兑等;承诺类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在未来某一日期按照事先约定的条件向客户提供约定的信用业务,包括贷款承诺等;金融衍生交易类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为满足客户保值或自身头寸管理等需要而进行的货币和利率的远期、掉期、期权等衍生交易业务。

(二)表外业务的计量

表外业务给传统报表提出挑战。表外业务的历史成本,如果按签约时间考虑,采用其初始净投资难以反映其价值和风险情况,如果按交易时间来考虑,由于其交易在未来发生、而且可能是一个过程,难以找到一个合适的对象来代表历史成本。另外,表外业务的价格波动很大,历史成本难以追踪其市场价值变动情况。在表外业务这个具体项目上,历史成本的可靠性和相关性都受到严重的影响,用历史成本来计量表外业务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在此情况下,公允价值作为历史成本的替代者,用来计量表外工具。公允价值计量是采用市场价格来追踪表外业务的价值波动,能更好地反映表外业务的价值和整个企业的价值,相关的信息对投资者等报表使用者的决策更有价值。

银行业务发展现状篇7

一、网上银行外汇业务的现状

(一) 网上银行外汇业务的种类

从功能来看,我国各商业银行的网上银行外汇业务,基本业务种类大同小异,已开通的网上银行个人外汇业务主要有:个人外汇账户管理、外币理财、外汇买卖、个人小额结售汇、国际汇款、B股银证转账、国际卡境外消费后购汇还款等;已开通的网上银行企业外汇业务主要有:国际汇款、网上信用证管理、账户查询、集团内外汇资金上收下拨等。与网上银行人民币业务相比较,网上银行外汇业务因外汇管理政策、货币流通等原因,处于一定的劣势,单个银行已开展的业务品种较少。例如:中国工商银行湖南省分行目前仅开办了网上银行个人外汇业务,暂时还没有网上银行企业外汇业务,这就限制了其网上银行外汇业务的整体发展。

但是与传统的柜台外汇业务相比,网上银行外汇业务无疑是一种巨大的进步,对银行和客户都更加有利,既减少了银行柜台压力和人力成本,又节约了客户时间。以外汇买卖为例,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①交易方式灵活:为客户提供即时买卖、获利委托、止损委托、二选一委托4种交易方式,供客户选择;②更长交易时间:国际外汇市场全天候交易(休市和其他非交易日除外),白天、晚间均可投资;③更多投资机遇:网上即时资金结算,当日可进行多次外汇交易,即时捕捉市场机会;④即时行情资讯:为客户提供即时的市场行情资讯,让客户把握市场先机;⑤交易随时查询:提供当日外汇交易状况和一定时间内外汇买卖成交状况查询。

(二) 网上银行外汇业务目前存在的问题

1.个人小额结售汇总额变得难以控制

我国外汇管理局规定,个人因私结售汇的年额度最高为5万美元。目前,大多数的商业银行都已经开通了网上银行个人小额结售汇业务,但由于各家商业银行的网上银行系统并不直接和外汇管理局的因私结售汇系统相互连通,造成有关统计数据无法及时共享,导致各商业银行对个人小额结售汇总额很难予以控制。

2.信用卡境外消费后购汇还款可能超出个人年度限额

信用卡境外消费后购汇还款也是目前已推出的网上银行个人外汇业务产品之一。从外汇业务的角度,银行设定的信用卡透支额度应该不高于外汇管理局规定的个人年度购汇额5万美元。但实际上,随着信用卡业务的发展和人民币对美元不断升值,各商业银行VIP客户信用卡的透支额度基本都超过了5万美元,例如中国工商银行的白金卡客户最高可透支额就达到100万人民币,这也就意味着VIP客户在境外使用信用卡消费的金额可以超过5万美元。因此,信用卡境外消费后购汇还款有可能超出个人年度限额。

3.网上银行国际汇款业务仍依附于柜台操作

以中国农业银行为例,据统计,2008年1~8月该行网上银行国际汇款业务达210亿美元,占其外汇业务总量的10%左右。实际上,该行的网上银行国际汇款业务仅仅只是将本来需要通过柜台递交的书面汇款申请改为从网上直接提交电子申请,但是汇款相关的单证仍然需要在汇款时递交到柜台,经柜台审核、批准之后,汇款交易才算结束。其他商业银行的网上银行国际汇款业务也基本都是这种情形。

二、如何有效加快网上银行外汇业务的发展

(一) 要把防范资金安全风险放在首位,加强网上银行外汇业务的安全管理

目前,各银行的网上银行外汇业务同质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没有形成自身独特的竞争力,资金安全就成为客户是否选择某家银行网上银行服务的关键。而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和网络技术的复杂性,与传统银行业务相比,网上银行业务面临的资金安全风险更高。网上银行业务的资金安全风险主要涉及以下3个方面:一是客户端的安全性,在网上银行业务中,网上银行交易的发起方为客户,而非银行自身,这在极大方便客户的同时,也加大了客户操作风险。二是信息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对传统的支付方式而言,支付信息是在银行的内部网络上传输的,银行内部网与外部网之间采取了安全隔离措施,因此其安全性是比较高的;而网上支付正相反,支付信息是在互联网上公开传递的,因此存在着支付信息被篡改和窃取的可能性。三是银行网站的安全性,尽管目前各家银行网站均采取了防火墙和网络检测等安全措施,但对于超级“黑客”来说,仍存在着防不胜防的问题。所以,无论是银行还是客户都要提高安全意识,把防范资金安全风险放在首位,采取一切必要的手段与措施保障资金安全。唯有如此,银行才能建立信誉,并吸引客户,从而加快其网上银行外汇业务的发展。

(二) 积极应对外汇政策风险,加强网上银行外汇业务的政策性合规管理

我国是实行外汇管制的国家,而且外汇管理局正在积极推进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模式转变,加大对银行外汇收支活动监管力度,严格执行违规退出惩戒机制。因此,商业银行在办理网上银行外汇业务时应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外汇管理条例》等一系列涉外的制度、规定。同时,必须按照外汇管理局的授权和相关文件要求,结合本行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和业务操作流程,并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权力和义务,不能违规经营和超权限经营。受理超权限、超金额业务时,要报请当地外汇管理局审批;未经批准,不得对外办理。

(三) 深挖银行现有的各项业务系统功能,不断丰富网上银行外汇业务种类

目前,我国各商业银行的网上银行外汇业务量总体规模还较小,绝大多数网上银行外汇业务都集中在外汇管理政策限制较少或者没有限制的业务种类上。各商业银行应该充分发挥其各项业务系统的潜力,同时不断加强对外汇管理部门政策的研究,及时改进本行网上银行系统,为网上银行外汇业务的发展开辟新途径。例如,山东临商银行的网上银行外汇自助托收业务就是其依托网上银行系统和外汇业务系统而强势推出的一项新产品。据悉,客户只需开通临商银行网上银行服务功能,提交托收业务申请,便可足不出户,安心等待收汇。与以往整理单据后再到银行营业厅办理业务的那种费时费力相比,该银行推出的这种外汇自助托收业务不但节约了客户的时间,还实现了网上银行外汇转账的即时到账。

(四) 了解客户需求,促进网上银行外汇业务的发展

客户不仅是网上银行外汇业务产品的使用者,同时也是网上银行外汇业务产品的设计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网上银行外汇业务的发展水平与竞争能力。互联网为客户提供了更多的信息资源,使得客户很容易就能对所有银行的网上银行外汇业务进行价格和质量的比较,然后选择自己喜欢并接受的

网上银行服务。因此,银行应该通过市场调研,了解客户需求,开发更合适的产品和服务,以促进网上银行外汇业务的发展。例如,宁波银行根据客户的要求,对企业开通了网上进口信用证。企业可以通过网上银行提交进口信用证开立/修改申请,在确认来单信息后决定是否承兑或付款,向银行提交信用证付汇指示,并可下载、打印进口信用证项下的SWIFT报文和各类银行业务凭证,实现了进口信用证业务全程在线申请及确认银行处理后的信息。此外,该行对企业还提供网银结汇,企业可以通过网上银行实时结汇,轻松掌控外汇资金头寸,以避免由于时间耽误造成的汇率损失,但目前仅限于非特殊监管区域企业的经常项目下结汇。

(五) 简化手续,为客户提供更多便利

相对于传统的银行柜台业务而言网上银行业务,最大的优势就在于简便、快捷。在发展网上银行外汇业务时,一定要简化办理手续和程序,努力为客户提供更多便利。如前所述,现在还有为数不少的银行的网上国际汇款业务并没有形成真正的网上银行业务,只是停留在客户通过网上银行提供电子申请的层面,其主要原因是外汇管理局要求国际汇款需提供对方要求付款命令、合同、报关单等书面付汇凭证。实际上,现有外管政策对资本项目下支出管制较严,而对经常项目下支出则基本放开,因此商业银行应该全面、准确地去理解外汇管理局的相关监管政策,可以采取先易后难的方法,如银行完全可以开发非贸易项下的网上付汇业务以方便客户,通过这种方式来简化客户办理国际汇款业务时的手续和程序。

(六) 加强管理,实现网上银行外汇业务的可持续发展

1.加强学习、形势宣导和技能提高相结合

银行外汇业务管理和操作人员要加强外汇政策、法规的学习,增强工作责任心和自觉性,提高业务操作的规范性、及时性,杜绝不必要的差错发生。在坚持不定期开展培训的基础上,可以实行外汇从业人员上岗考试制度,考试结果与从业人员上岗资格和年度绩效考核评分等挂钩。

2.拓展项目、业务发展与内控管理相结合

外汇政策管理检查力度的加强,更有利于规范同业竞争和业务操作。银行应该正确对待当前外汇管理的要求,妥善处理业务发展与内控管理的关系。积极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的沟通,保证网上银行外汇业务可持续发展。

银行业务发展现状篇8

21世纪第一个10年已经过去。其科技化、信息化的特征也逐渐融入到人们的生产及生活方式中,反映在金融领域中,最为突出的创新即网上银行的出现。自20世纪90年代起,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商业银行以柜台为主的经营模式已经不能满足顾客的需求,在此背景下,与互联网结合开展网上银行业务成为商业银行发展的趋势,经过十余年的发展,逐渐形成网上支付、在线理财等一系列网上银行业务。

一、我国网上银行业务的现状

(一)网上银行的概念

网上银行(Intemet Banking)又称为网络银行、在线银行,是银行借助网络和其他电子通讯手段,以传统的银行柜台业务为基础,为客户提供综合的、实时的金融服务。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网上银行业务已成为商业银行发展不可避免的趋势,大部分国家已经开始了本国网上银行业务发展的探索。并已形成了自己比较独特的业务体系。培养了广阔的受众群。网上银行业务已经成为银行间竞争的焦点。

(二)我国网上银行业务的现状

第一。数量持续增长。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不断加快。网络技术也逐渐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就为网上银行不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1998年招商银行一家独自试水网上银行业务。而现如今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交通银行、兴业银行等均开展网上银行业务。数量持续增长。

第二。业务量不断增加。随着各银行对网上银行业务的大范围推广以及人们对于网上银行认知程度的加深。我国网上银行年交易额从2003年仅仅二十几亿到2009年已超过了400亿,7年间增长了超过15倍的交易量,而2006-2007一年的时间增幅就超过了100%,这一组组数据都充分证明了网上银行业务在我国以惊人的速度在增长,同时用户数量也从当初少有人问津到如今已过亿。

第三。业务种类逐渐丰富。形成自有品牌。10年间,我国商业银行紧跟时代潮流。不断研究市场的需求。过去网上银行业务种类单一、有限。而如今业务种类丰富、服务品种繁多,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品牌。比如中国工商银行的金融@家,招商银行的“一网通”。中国建设银行的“e路通”。都在客户中间有良好的口碑。

第四,外资银行已经开始进入我国网上银行领域。在中国进入世贸组织后。外资银行也开始关注并涉足中国网上银行,目前已有汇丰银行、花旗银行、恒生银行等十几家外资银行面对我国开通了网上银行业务。并和国内银行展开竞争。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一步加深以及我国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深化,未来将会有更多外资银行进入我国网上银行业务领域。

(三)我国网上银行业务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首先。缺乏个性化服务。网上银行的优势之一就是可以向客户提供“点对点”的服务,而我国商业银行在发展网上银行业务时。多数业务仅仅是柜台业务的复制,并没有深入挖掘客户的信息,针对不同的目标客户群制定差别服务。同时,不同的商业银行之间的业务种类有明显的趋同现象,服务差异化程度低,缺乏独特的市场定位以及对市场和目标客户群的选择、定位,没有充分利用网络及时地收集客户的信息,从而满足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

其次。行业环境。目前。我国的网上银行都是各商业银行自己的系统,而业务一般也仅限于一个银行的系统内部,这虽然防止了客户流失。但跨行间支付这种银行间的互通互联的业务才是网上银行发展的趋势。

第三,营销机制不完善。个人业务中,客户群细化程度不够。都市白领及受过良好教育的新锐人群收入较高、经常网上购物、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成为个人网上业务中的主要客户源,对于此类人群的业务也日趋完善。但同时,银行不应忽略未成年和老年人,针对他们的网上业务并没有大力扶持的趋势,网上银行助学贷款及一些夕阳理财业务在我国商业银行中屈指可数,这就白白的流失了潜在的客户源。企业业务中,虽然B to B以及B to C模式已在中国发展多年,但其网上业务成交量规模小,始终低于国际平均水平,严重限制了网上银行企业间电子业务的发展。

第四、网络安全威胁依然存在。尽管网络已经普及,网络技术也快速发展,但从技术层面看仍然不能保证百分之百的网络安全。一些不法分子和黑客利用人们薄弱的安全意识、网络技术的漏洞以及银行管理的不规范。盗取客户的帐号、密码及其他信息,给客户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影响了客户继续使用网上银行的信心,不利于网上银行的进一步发展。

第五、法律体系不健全,监管力度有待加强。然网上银行已经进入我国十余年,但是立法方面的工作依然相对滞后。直到当前。国家依然没有更新针对网上银行业务的法律法规,仅仅是由《网上银行安全评估指引》等多年前出台的文件在维护网上银行的正常进行。因此我国继续出台一部全面规范网上银行的法律。明确规定在网上银行业务进行的过程当中。交易规则。各方享有的权力、履行的义务。违规时的处罚等。

其次,对于网上银行的监管还不到位。由于网上银行是一个比较新的领域,考虑到它各方面的特殊性,对其的监管也应该不断探索、完善,形成比较个性化的监管。而由于法律法规的缺乏以及管理经验的缺乏。近些年来对网上银行的监管不尽人意。给某些犯罪分子留下了可乘之机。另一方面。由于网上银行淡化了国界,其业务可以延伸到全世界各个国家,所以对于跨境的各种交易必将涉及到国家与国家的往来,这就要求监督部门进行实时监控,一旦国家间对于某项业务的法律法规相冲突甚至出现跨国犯罪时立刻出面给与协调。而我国目前的监管水平有待提高。

二、我国网上银行业务的发展对策

银行业务发展现状篇9

投资银行是优化资源配置、推动资本市场发展的重要金融中介机构之一,我国投资银行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目前主要业务涉足证券承销和经纪、企业融资、兼并和收购、资产管理、创业投资、财务顾问与咨询、资本市场研究开发与创新等。与国际投资银行业相比,我国投资银行业还存在着一些制约其发展的因素。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深以及我国加入WTO后资本市场的开放,我国投资银行将面临一些列挑战,同时也面临很多发展机遇。

一、我国投资银行的现状与问题

1.我国投资银行的现状

投资银行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投资银行一般仅指传统意义上的投资银行,主要指从事证券发行承销和证券交易业务的证券公司;广义的投资银行是指任何经营资本市场金融业务的机构,包括证券公司、信托公司、财务顾问、资产管理公司等。本文主要分析狭义投资银行业务。

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产生和证券流通市场的开放,产生了一批以证券公司为主要形式的投资银行。1997年以后,随着商业银行法的实施,我国金融业的分业经营及管理的体制逐步形成,银行、保险、信托业务与证券业务脱钩,诞生一批金融集团附属的证券公司,如中信证券、光大证券等。截至到2009年末,我国有证券公司106家,其中12家股票已在A股市场上市;总资产中位数为109.2亿元,总资产最多的是海通证券公司为1103.5亿元,最少的是长江保荐2.36亿元;净资产中位数23.6亿元,净资产最多的是中信证券为524.6亿元,最少的是航天证券为1.27亿元。这些证券公司主要承担了国内1718家公司的国内上市,共26162.85亿股股份的发行、上市流通;股票市值达243939.12亿元,占2009年GDP的72.7%。经过近20年的发展,我国投资银行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力。

2.目前我国投资银行业务的问题

(1)业务单一、缺乏创新能力。中国投资银行呈现出业务结构雷同,业务品种单一,主要集中在经纪、承销和自营三项业务,企业并购、资产证券化、创新业务、国际化业务等其他业务还有待开拓。从收入来源看,中国大部分证券公司的经纪业务和自营业务收入占到总收入的80%左右,其中,前5大证券公司自营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为32.18%,也就是说,国内证券公司对风险较大的股票自营业务依赖程度较高,存在较高的经营风险。而在美国,证券公司收入来源多元化,经纪、自营、承销三项业务之占总收入的40%左右。高盛、摩根、雷曼兄弟、美林、JP摩根等国际投资银行的国际性业务收入依次占总收入的45.9%,37.3%,36.8%,34.8%,26.2%平均达到36.3%。其中高盛的国际化程度最高,在其2006年376.7亿美元的净收入中,有45.9%来自于国际业务。

(2)资本资产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2009年底,我国前 106家证券公司注册资本总和约为1240亿元人民币,总资产规模约为4400亿元人民币,与国外单个投资银行数千亿资本资产规模比较相差甚远。我国最大的投资银行银河证券的注册资本金为45亿元人民币,最小的投资银行注册资本金只有1000万元人民币,而摩根斯坦利的注册资本就有1231亿美元;资产方面,中国证券公司的总资产规模为1240亿美元,同期美林集团的总资产为4072亿美元。中外投资银行的资本资产规模差距巨大。

中国投资银行由于资本资产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在每一次系统风险来临时,破产、关闭、合并重组等都不乏其例。1996年万国证券炒作“327国债”失败,被迫与申银证券合并;2006年,南方证券由于代客理财导致亏损严重,被法院宣告破产。

(3)公司治理不规范,违规违法现象多。我国投资银行公司治理不完善表现在融资业务上,我国证券商靠拉拢、腐蚀、贿赂上市企业领导的行为不在少数;在自营业务上,非法挪用巨额客户证券交易结算资金,大规模从事违规自营;在经纪业务上有相当多的咨询服务是为券商的自身利益着想,通过欺骗,隐瞒等手段使股民上套。公司治理不规范,必然导致违规违法现象增多。2005年南方证券、闽发证券、辽宁证券、汉唐证券、大鹏证券、五洲证券等13家券商也因类似原因先后被托管、重组甚至关闭,2006年约有50家中小型券商被关闭、托管或者合并给大型券商。

(4)缺少核心竞争力。目前国内有106家券商业务基本雷同,只是规模稍有不同。各家业务鲜有特色,创新能力不足,加入WTO后,与外国同行相比缺少核心竞争力。美国美林是世界领先的债券及股权承销人,高盛以咨询业务闻名等,都在各自领域特色鲜明。

二、我国投资银行业务问题的原因分析

1.体制缺陷

体制缺陷是制约我国投资银行发展的原因之一。我国投资银行业实行的是特许经营制,这一方面在国内使新投资银行的进入非常困难,另一方面,也使很多券商跨出国门,进行国际化业务也很困难,获得资格的投资银行对外竞争乏力,难以形成一个真正竞争自由的市场化环境;券商的融资渠道被严格限制,渠道少,融资困难;对券商的公司治理缺少严厉的制度安排等。

2.法制不健全

我国的《证券法》虽已出台,但是还比较笼统,还未涉及到许多具体的投资银行业务,投资银行法有待出台。目前在我国的投资银行业务中还存在着大量的违规行为,一些管理条例还很不完善。例如《股票发行和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中的一些规定与投资银行本身的业务相矛盾。它规定任何金融机构不得为股票交易提供贷款,而根据国际惯例,投资银行在从事并购时,可以为并购公司提供资金融通。要使投资银行规范其行为,首先要有完善的法规体系,稳定的法律框架,方能有法可依。

3.多头管制、政出多门

我国目前投资银行业务的管理体制是:证券机构的检查与审批由中国人民银行管理,从事债券交易的财政证券公司由财政部管理,其它证券业务由中国证监会管理。这种多头管理格局导致的结果往往是各管制部门你吹你的号、我唱我的调,使投资银行业难以得到协调统一的管理,并由此造成效率低下。

4.缺乏专业人才

我国证券公司业务单一,缺乏创新性,这主要是因为相当多的投资银行人员是素质不高,缺乏专业的、经验丰富的投资银行家。

三、我国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途径与趋势

1.政府政策和监管措施的完善

中央政府对投资银行的监管,要逐步采用市场化的政策,放宽进入门槛,允许公平竞争,严把公司治理关。

政府更多的是完善监管的法律法规,近些年来,世界各国投资银行业的发展出现了由自律管理向立法管理过渡的趋势。我们必须根据自己的国情,一方面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行业准则,对投资银行的管理主体、设立条件、业务范围、行业原则、检查和稽核作出明确的规定;另一方面,我们也要通过证券交易所和证券业协会,按照证券法规的要求对投资银行进行监控和管理,保证投资者和融资者双方的利益,谋求投资银行业在自律的氛围中得以健康发展。

2.投行正确的战略定位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迅速发展和我国加入WTO,我国的金融市场将在更大领域和更深层次上与国际金融市场接轨,使我国的证券公司面临国内国外同行的极大挑战。为了不再重蹈日本证券公司的覆辙,我国的证券公司不管是在规模上还是在业务上都无法同国际著名的投资银行相比,因而要想获得生存和发展必须要市场定位,进行金融创新,形成自己专业化的业务特色。

3.产品创新与人才培养

目前我国投资银行的产品大同小异,没有形成差异化服务,而争取客户的关键是提供个性化服务。我国的投资银行应该顺应投资银行发展的历史潮流,以新产品开发为契机,强调金融创新,突破传统业务局限,利用各种可以利用的资源,推动主体业务从传统型向创新型以及衍生型转变,走多元化发展道路,从而实现收入来源的多元化和稳定增长,提高自身抗风险能力和竞争力,满足来自企业等不同层面的需求。我国的投资银行业务创新最主要的是依靠对人才的培养。在不断培养国际型人才的背景下,使创新成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4.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严格按照《公司法》的要求完善投资银行的公司治理制度。第一,严格贯彻执行统一法人体制,对属于高风险行业的投资银行来说,统一法人体制是减少管理层次、淡化行政色彩,从而达到高度集权、控制风险、提高效益的重要手段。第二,严格推行目标责任制管理、等级管理和授权管理;第三,尽快建立垂直领导的内部稽核审计体系;第四,要逐步构建与完善风险管理架构,在公司最高领导层的支持下,实施清晰明确、切实可行的风险管理战略目标,设置合理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和职能分工,制定系统、持续的风险管理流程,选用胜任的风险管理人才和顾问,采纳先进的风险管理知识及风险管理工具,运用支持风险管理体系运作的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

参考文献:

[1]宋国良:投资银行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赵雪情:投资银行发展模式探究.消费导刊,2009

[3]csrc.省略/pub/zjhpublic/G00306204/zqscyb/201001/t20100115_175451.htm.[EB/OL].[2010-10-25].

银行业务发展现状篇10

一、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现状

(一)商业银行发展投资银行业务具有相关金融法规作支撑

我国有关金融法律法规的出台为商业银行发展投资银行业务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担保。从政策法规方面来看,近几年金融机构和监管当局对我国金融分业经营的相关政策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与改革,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商业银行业务的发展。自从1999年8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制定并颁布《证券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管理规定》以来,就陆续颁布了众多相关金融政策以及法律规定。《基金管理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管理规定》、《证券公司股票质押贷款管理办法》、《商业银行间业务暂行规定》等法律规定相继实施以来,使得银行的业务范围大幅拓展,尤其是中间业务快速发展。继《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的出台,商业银行的投行业务出现了新的发展态势。总而言之,国家在政策上对金融业经营改革的支持与鼓励,给我国商业银行实施业务整合、综合经营提供了非常便利的外部环境。

(二)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状态

依据上市银行公布的相关统计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自于存款和贷款之间的差额,然而由于净利息收入增长十分缓慢,存款和贷款之间的差距缩小,银行的利润空间有限。因此,许多商业银行把眼光放在了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上,投资银行业务的成本不高,而利润却非常丰厚,各大银行把进军投资银行业务作为发展重点,而且逐步建立起了从客户、产品、网络、区域以及业务拓展等方面比较完整、系统的投资银行架构,业绩也呈现出逐年上升的态势。伴随宏观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本市场不断健全,中间业务的利润贡献率加大,而投资银行业务则成为最具发展势头的中间业务产品。

二、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制约因素

(一)我国商业银行对开展投资银行业务存在的认识误区

从目前的发展形势看,我国的商业银行对于投资银行业务的认识存在一定的错误认识,没有清楚地掌握和认知投资银行业务的信息,一般存在如下的两点表现:首先,没有认识到我国的投资银行业务与国际投资银行业务发展的巨大差距,缺少对国际快速发展态势的认识;其次,面临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以及利率市场化后的发展格局,没有清醒地意识到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巨大危机和挑战。

(二)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动力不足

与国际资本市场发展相比,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相对缓慢,受其他一些发展因素的制约,我国商业银行的间接融资依旧是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而且,因为我国商业银行未经历资产负债业务的萎缩期,虽然面对利率市场化的新形势,存贷差仍旧很大,此外,我国的居民储蓄存款缺少敏感性,对于利率的变化没有做出快速调整,因此,商业银行的存款数额巨大,有稳定的资金用于开展信贷业务,这在很大程度上没有激发出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积极性。

(三)资本市场发育不健全

我国资本市场的发育程度较低,资本市场的整体不大,而且交易工具较为单一,市场流动性较差,透明度不高。我国以股票市场为主体的市场结构严重束缚了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在我国,由于资本市场的环境尚未完全成熟,金融市场中银团贷款属于新兴的贷款形式,这种贷款形式的认知度不高,此外,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相互分离,使得资金不能在两个市场进行自由流动,这制约了商业银行的整体发展。

(四)我国商业银行的人才构成不合理

从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人才结构构成来看,主要是由信贷和会计构成,这些人员的知识储备不充分,缺少对投资银行业务的良好认知,而且开展银行投资业务的经验不足。而商业银行开展投资业务需要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有良好的投资银行业务经验的综合性的人才,只有这种金融复合型人才才能在银行的实际业务开展中提供给客户高质量的投资银行类服务,而这类人才在我国商业银行中却是紧缺的。

三、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主要趋势

(一)商业银行把发展投资银行业务作为重要的发展战略

自从中国加入WTO以后,我国资本市场逐步放开,外资银行也涌入中国市场,这加剧了金融市场的竞争,伴随竞争的与日俱增,商业银行的传统利润也被大幅挤占,因此,为了增加商业银行的利润率,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开展新的金融产品是势在必行的。而投资银行业务则是众多商业银行首先的项目,综合考虑商业银行努力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原因: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被资本市场业务挤压,利润空间下降,而且证券市场使得存款逐渐分流,银行存款总额有萎缩倾向;面临金融机构改革以及市场竞争的加剧,商业银行不得不进行转型而应对新的生存与发展环境。

(二)商业银行发展投资银行业务将不断进行收入结构的优化

许多发达国家对于本国的金融管制不断放松,金融业的全球化和自由化程度不断增加,金融工具也不断创新,面对日新月异的发展格局,商业银行把增强盈利能力作为首目标,不断进行收入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当美国颁布实施《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以来,金融业的混业经营模式的时代开始了,我国传统的分业经营模式已经不能很好的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在金融机构内部,商业银行业务与投资银行业务交叉互补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对于投资银行业务来说,许多品种都是高附加值产品,而且具有风险较低、回报率较高的发展优势,因此,投资银行业务已成为国际大银行的支柱性业务。对于存在一定风险的投资银行业务来讲,商业银行可以制定完善的风险约束机制进行约束,有效地进行风险的化解和规避。总之,发展投资银行业务对于商业银行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

(三)发展投资银行业务是我国商业银行维持业务、稳定客户资源的需要

我国商业银行必须通过发展投资银行业务来维持和拓展客户资源,这是投资银行业务的稳定存款资金的主要来源。我国金融对外开放的发展态势使得商业银行不得不面对来自国际具有实力的金融机构的竞争,发展投资银行业务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重要途径。国际金融机构和投资银行涌入中国市场,对于优质客户资源的争夺加大了商业银行的发展难度,单纯凭借传统的发展模式最终将无从发展。面对国际竞争带来的许多负面影响和冲击,我国商业银行要想在夹缝中谋求生存与发展,就需要进行业务的转型和金融产品的拓展,在发展过程中不能忽视投资银行业务的重要性,使投资银行业务发展成为维持优质客户资源的重要资金来源。

四、结语

从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态势可以看出,商业银行进行经营投资业务的拓展主要是从管理经营模式开始的,不断着手于增加金融产品、提高金融市场的流动性,提高了商业银行的利润率。在商业银行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过程中,银行的业务范围、经营运营模式都出现了较大的变革,而且整体金融市场的环境也在不断变化,这在很大程度上为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创造了更加便捷、宽松的外部环境,商业银行定会在中国越来越完善的金融环境下实现投资银行业务的快速增长。

参考文献:

[1]董立杰.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优势和模式[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01)

[2]何桂基.国外商业银行发展投资银行业务对我国的启示[J]. 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 2007,(05)

[3]姚英元.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现实选择与策略分析[J]. 理论纵横,2008,(05)

银行业务发展现状篇11

一、国内银行卡使用现状

截止2010年年底,我国银行卡的发卡量在24.2亿张左右,ATM大约达到了27万台,POS机达到了333.4万台,特约商户约有218.3万户,跨行消费交易金额为9.05亿元,跨行交易额突破11万亿元。

根据2011年民意调查发现,中国工商银行的牡丹卡,排在了第一位,投票率占36.7%,中国建设银行的龙卡、中国农业银行的金穗卡,分别排在第二、三位,投票率各占22.3%和14.7%。其次为:招商银行的一卡通&金葵花卡、中国银行的长城卡、交通银行的太平洋卡、其他、中国民生银行的民生卡、华夏银行的华夏卡、中国光大银行的阳光卡等。通过投票调查的评论,可以看出银行类金融机构发行的银行卡已经深入到人们的生活。

二、我国银行卡存在的不足

(1)银行卡相关法规亟待出台

我国于1996年由中国人民银行正式颁布了《信用卡业务管理办法'》,1999年1月又式出台(银行卡管理办法),但是法规的执行没能够真正适应现代高速发展的金融电子时代,法规的滞后加大了人们使用银行卡的风险,对于银行卡的可持续发展是不利的。

(2)银行卡支付功能未充分发挥

我国银行卡具有发卡量大普及率高等特点,除了大众经常使用的借记卡和信用卡外,还增加了银行卡的其他增值品种。比如:金融保险卡、公积金卡、社保金融卡等新的银行卡形式。但是依然90%以上的是借记卡,银行卡的增值形式比率占比还比较低,没有开拓银行卡跨银行领域的支付渠道。

(3)银行卡的使用风险比较大

1.银行卡持有人的风险意识淡薄

持卡人不注意隐藏自己的个人信息,对于身份证、银行卡号和密码轻易向外透露,造成银行卡在使用过程中产生安全隐患。

2.银行金融机构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

对于银行卡办理的审核制度还存在漏洞,主要表现在信用卡的办理当中,对信用卡的授信审核未充分考虑持卡人的还款能力,产生一定程度的风险暴露。

3.个人征信体系建立仍需加强

金融机构能掌握授信客户详细的个人征信材料,有助于其能够更好的了解客户本身,对于其还款能力及消费习惯有准确的把握。但我国各家银行往往以不愿意透露客户资料为名,不建立客户征信资料库,使得利用银行卡进行恶意透支、洗钱、诈骗的犯罪行为屡禁不止。

三、银行卡业务开发的推手

1. 增值功能 —发行信用卡提高活卡率

开发银行卡的功能要紧密地同居民的投资、融资和理财的需求结合起来,不断丰富银行卡的增值功能,以提高居民的金融意识和理财意识,达到良性循环。中国银行业协会近期的《中国信用卡产业发展蓝皮书(2010)》显示,截至2010年底,国内信用卡发卡量达到2.3亿张,活卡量为13,158万张。可见信用卡的活卡率还比较低,提高活卡率已经是现代银行开发银行卡业务的一个重要内容,提高活卡率的关键在于制定适合每个客户的个性化信用卡服务。

2. 特色功能

金融机构还应该致力于对银行卡细分市场的挖掘,根据某类持卡人群体的定位,开发出更贴近该群体的特色金融服务,有支票卡,又称支票保证卡,是供客户签发支票是证明其身份的卡片,卡片载明有客户的帐号、签名和有效期限,还有记账卡和灵光卡等。

3.附加功能

随着IT业的迅速发展,要加快国内磁条卡与SIM卡受理设备、清算网络系统的融合。目前各家银行推出支持手机银行的SIM卡基本上都是一种不带空中下载(OTA)功能的STK卡,银行服务菜单无法增减任何应用服务。中行、工行、招商银行等都推出了手机银行服务。

四、开发银行卡的市场发展策略

(1)增值服务的市场发展策略推广

1.与移动运营商联动

随着网络支付、移动支付等非面对面支付的快速发展,银行卡基本功能(即消费功能、支付功能)的重要性相对下降。因此,争取持卡人更多地依靠差异化、个性化的增值服务,需要改善客户体验。开发银行卡与移动、电信、联通合作模式,利用移动运营商掌握的客户群,拓展银行卡业务渠道。

2.与互联网快捷支付联手

现在互联网快捷支付已经逐渐成为网络支付的主力军,在国内排名前一百位的主流电商中,如一号店、库巴、美团、大众点评等90家网上商城都已经开通快捷支付。银行与互联网快捷支付联手,不但可以提高银行卡的数量,而且还可以促进持卡人活跃用卡。

3.与数字电视支付接轨

数字电视支付作为新兴的支付异军,对于把握中老年人的眼球已经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逐步开拓银行卡业务与数字电视支付的渠道,构建银行与广电的合作模式,通过电视开发用户便民缴费、票务订购、信用卡还款等新业务。

(2)银行卡智能化的市场发展战略

1.银行卡芯片智能化替代磁条卡

传统的磁条卡只能存储简单的安全码,据说只要拥有一台价值约200元人民币的读卡机,任何人都能读取其中的信息。而智能卡中的微处理器可以产生难以破解的复杂密码,以及指纹、声纹和视网膜图纹等不易伪造的生物辨识标记,确保主人以外的其他人无法使用。

2.智能IC卡市场化拓展战略

智能IC卡能够满足网络支付、电话支付、手机支付等各种新型支付领域的安全要求,不仅具备了目前各种行业卡的功能,而且拥有更为丰富的使用渠道和充值及圈存渠道,未来将取代各种行业卡,将多种卡片功能复合在一张卡片中,降低相关资金风险,也减少公民需携带的卡片数量,保障了账户的安全。

(3)个性化银行卡客户发展策略

在拓展银行卡业务市场定位的时候,要细分银行卡客户市场。在管理学上市场细分是指银行辨别不同欲望和需求的客户群,并加以分类的过程。信用卡市场细分可以通过对目标消费客户群的收入、职业、年龄、爱好、消费习惯、业务需求等方面的分析,以发现潜力最大的持卡人群体,以及这些持卡群体一般消费领域和环境,从而确定信用卡发展的目标市场,并制定与之相关的市场营销策略。

参考文献:

[1]罗清和,欧阳仁堂.我国银行卡产业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金融与经济,2005(01)

银行业务发展现状篇12

加入WTO,银行如何在日益激烈的同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就要求银行业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进行金融创新,不断拓展金融领域,开发金融新产品,真正把银行办成金融服务多样化、业务综合全能化的现代银行,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在发展存款业务、贷款业务的基础上也要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本文主要论述我国目前商业银行的现状及发展措施

一、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

(一)中间业务发展起步晚,重视程度差

我国银行业中间业务发展起步较晚,20世纪九十年代,国内商业银行才真正开始发展中间业务。我国商业银行长期以来都把存贷业务作为发展的重点,把存贷差看作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增长点。对金融创新、发展中间业务的思想认识不足,仅仅把中间业务作为资产负债表内业务的附属,作为商业银行的一个附加业务,近年来,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方向随着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而中间业务以其“高收益、低风险”的特征,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重点,出现了信用卡、收付、票据承兑等业务。中间业务规模有所扩大,开办面有所拓宽,但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起步晚,受传统观念和体制的影响,与外资银行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二)中间业务品种单一、缺乏创新产品

我国商业银行由于中间业务发展起步晚,重视程度不够,因此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品种比较单一,主要有结算业务、信用证业务、信托业务、租赁业务、业务、信用卡业务等。而国外银行中间业务产品品种已经达到2万多种,主要是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产品,如综合理财、投资咨询、衍生金融产品交易等业务。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还比较欠缺为客户提供高质量、层次服务的金融产品。

(三)中间业务收费低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没有按照收入、成本、费用、风险的标准合理地对商业银行收费,而是对部分产品收费,例如支付结算、担保和承诺类中间业务,对部分产品不收费如代收水电、工资等业务。这种收费标准不但影响了商业银行的收入,同时也大大降低了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积极性。

(四)中间业务发展缺乏现代化手段和复合型人才

中间业务的发展需要商业银行利用信息技术和复合型人才等软件因素才能为客户提供多种业务品种,而我国商业银行在发展中间业务时信息化技术手段还比较落后,同时我国银行业人员结构比较单一,国外商业银行的从业人员中聚集了大量的复合型人才,他们一方面懂业务、会管理、善营销,另一方面又懂得如何运用这些电子化设备,能够为客户提供准确、高效、便利的优质服务。我国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中就缺乏这样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二、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具体措施

(一)提高重视程度,加大发展力度

目前商业银行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同行中立于不败之地,单纯地发展存贷款业务已近远远不够了,必需要认识到中间的重要性,商业银行要改变原来的认识,要把发展中间业务作为商业银行的竞争段,要提高发展商业银行的重视程度。同时还要加大发展中间业务的力度,要加大发展中间业务的技术改进,人才培养。

(二)大力创新中间业务产品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品种比较单一,创新能力有待提高。我国商业银行在创新中间业务产品时因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首先要全面发挥自身的设备、网络、人才、信息、技术等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提供综合性的资金清算和资金转移的有偿服务。其次开创具有特色的业务品种如集、理财、投资、保险、结算为一体的一揽子服务。

(三)合理确定中间业务的收费标准

近年来,我国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也在快速发展,但中间业务所的收入与西方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要想加快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调动起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积极性,就必需确定合理的中间业务收费标准。商业银行可以在行业内部根据业务发展需要确定统一的中间业务收费标准,这个标准的制定可以参考国际标准,这样可以为银行业的竞争营造一个公平环境。同时,商业银行可以改变原来的经营模式,对一些代收、代付业务收取适当的费用,这样既可以提高行业的服务积极性,也可以增加银行的收入。

(四)改进中间业务的发展手段,积极引进复合型人才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离不开先进的手段和复合型人才,因此商业银行要想在中间业务的发展中在同业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需改进原有的手段,同时要引进发展中间业务所需的复合型人才。商业银行需要加快金融电子化的进程,要大力借助信息化手段加快中间业务的发展。同时中间业务的发展离不开复合型人才,商业银行可以吸纳复合型人才,也可以在原有人才储备基础上培养复合型人才。

随着社会各界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增加,银行业的竞争加剧,中间业务的发展已成为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时不可待。

【参考文献】

[1]邹玉玮,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的思考.《时代金融》,200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