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经营战略案例合集12篇

时间:2023-07-12 09:33:39

跨国经营战略案例

跨国经营战略案例篇1

一、《国际投资与跨国企业管理》课程要求

《国际投资与跨国企业管理》课程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和国际商务专业本科必修课程,也是是国际经济与贸易硕士和国际商务专业硕士核心课程,其主要内容包括: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及发展、国际投资环境及评估方法、跨国企业的经营与管理战略、跨国企业的投资决策与资本运作、跨国企业的内部贸易与转移价格、跨国企业的营销、财务和人力资源管理、国际社会对跨国企业的管理等。

本课程教学目的是,让学生系统掌握国际投资和跨国企业管理的主要内容与前沿研究成果,训练和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投资项目选择、国际企业管理和实际业务操作的能力。

本课程教学方法为,教师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理论知识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学生通过听课、课堂讨论、案例阅读、及分析世界500强企业的小组作业等方式,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案例,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强调案例教学,因此对教师的要求是:(1)提供课堂讨论案例;(2)提供章节教学案例;(3)关注跨国企业时事热点新闻事件等。

本课程对学生的要求是:(1)通过世界500强企业官方网站,了解跨国企业经营与管理;(2)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世界500强企业经营与管理活动;(3)分小组完成一个世界500强企业分析作业。

二、《国际投资与跨国企业管理》课程教学环节设计

1.课堂讲授

课程讲授重点内容:跨国公司;跨国公司的组织形式;跨国公司进入国际市场方式;跨国公司全球战略;跨国公司内部转移价格;跨国公司技术贸易;跨国公司的研发、生产、营销、财务、融资、税收、人事管理;跨国公司社会责任;跨国公司在华投资。

学生需要掌握的主要理论:跨国公司投资理论、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投资理论、跨国公司投资理论的新发展等。

2.案例教学

课堂讨论案例是以世界500强跨国企业为主,主要有:案例1,美国迪士尼进入日本、法国、香港和上海等国际市场方式比较及分析;案例2,韩国三星集团技术研发跨国战略联盟战略分析;案例3,美国苹果公司技术创新战略与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分析;案例4,瑞士SWICH手表的国际转移价格避税案分析;案例5,世界500强企业撤出中国市场典型案例分析等。

案例讨论和分析内容包括:(1)针对所学章节知识分析上述案例,如战略联盟、国际转移价格、技术战略、进入国际市场方式等;(2)通过案例分析和了解跨国公司战略决策导致企业成功或败的原因;(3)案例分析过程要求学生参与。

3.时事热点新闻

在课程讲授的整个学期中,教师密切关注与世界500强企业相关的时事热点新闻事件,在课上结合讲授的相关章节知识,做到每周一个新闻事件,及时分析,使学生深切感受到:(1)书本知识与实际问题的相关性;(2)理论知识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指导作用;(3)学习和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重要性。

同时要求学生关注时事热点新闻,特别是与本书章节相关的发生的与世界500强企业相关事件、跨国公司战略、跨国企业收购并购案例等。

例如:2015年9月份,披露的“德国大众企业尾气排放数据造假事件”,由此,引发的德国大众总裁文德恩因造假事件辞职的报道。针对这一事件,对德国大众企业品牌、股价和跨国诚信等一系列问题的分析。

4.小组分析作业

在学期开始时,布置小组分析作业,每4名-5名学生一个小组,要求每个小组分析一个世界500强企业。分析内容包括:企业概况(涉足的行业、现任CEO、500强排名);经营产品(系列品牌名称);企业标识;海外市场分布情况;组织结构图;技术领先领域(重要的技术发明);成功的经营与管理经验;企业国际化战略;在华投资情况等。

其目的,学生参与教学活动,通过资料收集,全面了解世界500强某一企业,以PPT演讲方式与全班同学分享。

小组分析作业的教学预期是:一个学期大约有10-12个小组,分析了10-12个世界500强企业,整个学期每位同学都能够较深入地了解10-12个世界500强企业。开拓了学生的眼界,通过收集世界500强企业资料,阅读企业年报,获得企业二手资料。

三、考核方式及教学效果

《国际投资与跨国企业管理》课程考核目的是了解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考核方式包括期末考试和学生平时课堂表现。考核包括三部分,具体分值占比为:学生课堂讨论发言占总成绩的20%;小组分析作业PPT演讲占总成绩的20%;期末闭卷考试占总成绩的60%。上述考核方式,较全面地考察了学生的能力,也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跨国经营战略案例篇2

风险;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F275

伴随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跨国并购浪潮蓬勃兴起,跨国公司以强化市场地位、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优化资源配置为目的的跨国并购已经成为国际资本运动的主要形式。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乔治・斯蒂格勒指出:“纵观美国著名大企业,几乎没有哪一家不是以某种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应用了兼并、收购发展起来的,几乎没有一家大公司能主要依靠内部扩张成长起来。”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中国企业国际化步伐在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以跨国并购作为对外直接投资、开拓国际市场的新策略,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规模在迅速扩大,并购的领域也在向多元化发展。商务部数据显示,我国境内投资者2016年全年共对全球164个国家和地区的7 961家境外企业进行了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累计实现投资11 299.2亿元人民币(折合1 701.1亿美元,同比增长44.1%)。其中:并购的地位和作用凸显,支持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领域成为热点,2016年全年,我国企业共实施对外投资并购项目742起,实际交易金额1 072亿美元,涉及73个国家和地区的18个行业大类,中国化工430亿美元收购先正达是迄今为止最大的海外收购案例,海外并购已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主要方式之一。

一、跨国并购的常见动机分析

跨国并购的动机至关重要,它决定了跨国并购后企业整合的方式,并影响着企业通过跨国并购能获得多大的效果。根据近年来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案例分析,笔者认为企业跨国并购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动因,即外部动因和内部动因,具体为:

(一)外部动因

1.政府的鼓励政策推动跨国并购迅猛发展

近年来政府不断地推出了种种政策来鼓励企业的海外发展。国务院的《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中要求健全和完善境外投资鼓励政策,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境外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快了境外投资管理职能转变,为投资主体实施境外投资项目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为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在境外投资中的重要作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等13个部委联合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积极开展境外投资的实施意见》;商务部的《境外投资管理办法》,促进和规范了境外投资,提高了境外投资便利化水平。

2.科技的进步为跨国并购提供强大支撑

20世纪90年代以来,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了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快速发展,为跨国公司全球并购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和有利条件,使跨国公司的产品供应和销售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减少了中间环节,大大支持了跨国公司的运营管理技术的巨大进步,导致组织结构的扁平化使得管理信息在组织内的传导速度和信息准确率大大提高,并使得组织更容易适应科技进步。

3.宽松投资环境为跨并购提供了发展空间

一方面国际经济组织的贸易投资自由化措施促进许多东道国逐步取消了对跨国并购的法律和政策限制,跨国并购的监管和审查放松,统一的世界市场正在逐渐形成,资本的自由流动、活跃的市场中介、新兴的金融工具为跨国并购投资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世界经济的艰难复苏,国内经济的稳中向好为我国企业跨国并购提供了机会。

4.充足的外汇储备为跨国并购提供有力保障

有着庞大的出口和外汇储备,国内资本供应能力强,中国经常账户持续顺差,外汇储备充裕,跨境资金流动总体均衡,跨境收支具有良好的稳健基础。

(二)内部动因

1规避贸易壁垒

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大量的出口到其他国家和地区,对出口国家的生产企业经营、就业及国际收支产生了负面影响,于是不少国家开始举起反倾销、环境保护的大旗,人为设置贸易壁垒。中国企业为打入欧美发达国家市场不得不通过并购或直接投资绕开贸易壁垒。比如TCL收购施耐德电子、海尔收购意大利一冰箱厂,这些并购都使企业生产当地化,从而立足东道国,绕开关税及非关税壁垒,同时也通过兼并减少市场竞争对手。

2.获取核心技术

技术特别是核心技术的缺失是中国企业的最大软肋之一,通过并购的方式直接接收外国企业的技术研发部门是中国企业尽快提升自己技术创新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为获得先进技术,一部分资金较为充足的企业便选择了通过海外并购获得外国公司的先进技术,直接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从而增强竞争力。这方面主要案例有:双汇国际控股有限公司收购全球规模最大的生猪生产商及猪肉供应商史密斯菲尔德,浙江华立集团收购飞利浦的CD2MA业务等。

3.获取销售渠道和品牌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国际跨国公司的加入,原来的市场份额被挤占,国内企业面临被挤出市场的危险。中国企业通常采取贸易的方式进入国际市场,但对于欧美高度发达和成熟的市场,新品牌的进入是异常困难的。因此,通过跨国并购尽快建立起中国企业的国际品牌并形成自己的营销网络,既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又能迅速有效地开拓国际市场。这方面主要案例有:中国际遇派(天津自贸区)有限公司全资收购了日本株式会社CONTRAIL,正式进入日本通用航空市场;“万向集团”收购美国汽车零部件制造商UAI公司,利用其品牌、销售渠道和售后服务网络,增加自身产品的销量;京东方收购韩国现代TFT-LCD业务取得了直接进入全球市场的通道。

4.获取战略性资源

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对自然资源需求量不断增加,国内有限的资源难以满足需要,而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对初级形态的资源出口采取限制政策,对石油等矿产资源的需求使海外投资成为中国企业利用国外资源的必然选择。这方面主要案例有中海油收购加拿大尼克森;“五矿”并购世界矿业巨头加拿大诺兰达公司。

5.多元化经营

分散经营本身可以通过区域多元化、产业多元化来分散和降低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跨国并购较之新建企业减少进入不熟悉领域面临的不确定风险和高成本压力,有效地降低了进入新行业的壁垒,实现多元化经营,并且企业可以利用被并购企业取得原料的有效途径,生产技术,原有N售渠道,政府的优惠政策,已占有的市场份额,顺利进入新行业。这方面主要案例有:万向除UAI外已吸收兼并国外16家企业,涉足海外金融保险业。

二、跨国并购的常见风险分析

(一)国际政治风险

主要指东道国政府为了保护本国企业以及政治与经济安全方面的考虑,会运用政府的力量来干预国外企业对本国企业的并购,并设置各种政治。长期以来的意识形态偏见使得许多西方国家动则以“能源威胁”、“国家安全”等种种借口阻挠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这方面的主要案例有:中海油收购美国优尼科石油公司一案,引起美国众议院禁止批准表决,中海油最终放弃了收购计划。

(二)对目的国法律法规不够熟悉的风险

西方国家为了促进和维护公平竞争,常常通过立法对并购活动进行规范,制定了诸如兼并法、公司法、证券法、反垄断法等一系列法律。企业在设计并购活动方案时,一旦对相应法律政策认识不足而出现违反法律的行为,就会使并购方案无法实现。这方面的主要案例有:中集集团披露将间接并购荷兰博格工业公司75%的权益,随即受欧盟反垄断机构调查,以宣告失败告终。

(三)缺乏明确的投资战略的风险

企业并购的根本价值在于通过并购获得对方的核心资源,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这就要求企业注重战略并购。如果企业跨国并购缺乏长远的战略规划,而没有根据企业自身实力和行业特点,选择适当的并购时机、并购目标和并购方式,将很难成功。这方面的主要案例有:四川腾中重工收购悍马的失败。

(四)尽职调查不充分的风险

在并购中,能否及时获取真实、准确与有效的信息是决定并购行动成败的关键。企业作为一个多种生产要素、多种关系交织构成的综合系统,极具复杂性,并购方很难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全面了解目标方。由于信息不对称,被并购企业很容易为了获得更多利益而向并购方隐瞒对自身不利的信息,甚至杜撰有利的信息,使好多企业在实施后落入陷阱,难以自拔。这方面的主要案例有:日本三菱地产并购洛克菲勒中心时未充分尽职调查使得洛克菲勒中心并购前为两家房地产公司出面担保融资13亿美元成为三菱地产一个沉重负担。

(五)目标企业价值评估风险

主要体现在对目标企业的资产评估和定价上,价值评估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并购的成败。评估价值和实际价值的差别越大,并购企业将面临支付成本过高的风险。企业并购作价需要具有权威的技术机构进行评估,合理的计算被并购企业的实际价值。这方面的主要案例有:首钢并购秘鲁铁矿过程中,首钢在投标中一下子就开出了远远高出对手的1.2亿美元高价,这导致首钢在以后多年中长期存在贷款规模过大、偿付能力偏低、每年支付银行的财务费用过高等问题。

(六)整合风险

并购双方签订合同后,其法律意义上的并购已经结束,但实际上的并购活动才刚刚开始,企业并购后面临中西方国家间的管理理念、文化差异、工作习惯、社会习俗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如果企业并购之后,无法产生经营、财务、管理、市场等方面的协同效应和资源共享效应,或者并购之后规模过大,管理跨度增大而产生规模不经济,未能实现并购目标,就会引发整合风险。并购的“七七定律”指出,70%的并购没有实现期望的商业价值,其中70%的并购失败于并购后的文化整合。这方面的主要案例有:上汽集团并购韩国双龙汽车后整合的失败。

三、跨国并购的风险控制策略

(一)以提升核心竞争力为基础,促进发展战略的实现

企业在并购前必须清楚地了解自己通过并购所要达到的战略目标,之后根据战略目标甄别、选择市场上的并购目标,从企业长远利益出发,不受与自身战略目标不相符的偶然机遇或因素的诱惑,以战略性跨国并购为主,尽量减少投机性并购。

(二)对目标企业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

价值评估是并购的核心,价值评估的质量直接影响并购的成败。在并购中,并购方必须了解目标企业所在国的会计标准,对目标企业的经营业绩、财务状况、出售动机以及出现的负债情况进行可靠的财务评估,对并购后的盈利前景做出准确预测。要注意设立并购止损线,在对目标企业的价值进行科学评估和成本收益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交易双方可接受的交易价格。

(三)组织优秀的项目团队,建立一套有关跨国并购交易的完成流程

跨国并购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知识附加值高,技术性和政策性都非常强,需要企业调动企业内外投资、法律、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等各方面专家人员,充分发挥投资银行、会计师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在跨国并购中的重要作用,组成优秀的项目团队,在方案策划、沟通游说东道国政府、与目标企业管理层的有效沟通、业务尽职调查、财务尽职调查、法律尽职调查,项目融资、法律手续交割等环节全面通力合作,积极努力,促进并购的成功。

(四)提高整合能力

首先要制定详细周密的整合计划,妥善而有效地整合目标企业对并购的成败是至关重要的;要稳定军心,做好并购后的人员沟通,让企业员工清楚未来企业的经营发展方向,消除员工对适应新环境的担心,取得员工的认同;要谨慎整合企业文化,跨国并购整合中最为关键就是文化背景差异,包括企业文化、经营理念、民族文化、管理风格、行为差异、思维方式差异,要把握好整合力度和整合策略;要重视企业内部的业务、技术、管理、组织、人事等的整合,发挥资源的互补优势、实现协同作用或规模经济性,增强企业的真正实力。

(五)遵守和利用好跨国投资相关的法律制度

一方面,企业在进行跨国并购投资时,应当注意遵守东道国的法律法规,避免违法行为导致的跨国并购投资失误;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好我国的出口信用保险及世界银行的保险政策,规避和分散风险,提高并购的成功率。

(六)大力培养和引进人才,重视跨国经营能力的开发和储备

在企业实施跨国并购战略前,应该将相应的跨国经营能力开发、跨国经营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放到企业战略资源能力储备的高度予以重视。尽快培养和引进大批通晓国际金融投资、法律乃至跨国文化背景知识的综合型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做到对东道国商务环境非常了解和熟悉;对东道国的政治法律、社会文化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商务环境具有相当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在具备基本能力的条件下,实施跨国并购活动;在并购整合过程中,不断把提升能力作为目标。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进一步加快,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已经在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企业应当结合企业的特点做好战略规划,明确跨国并购的动机、时机、目标、方式,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跨国并购。在此同时,更须充分认识企业跨国并购全过程的风险,做好应对防范措施,不断提高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能力,使我国企业国际化步伐走得更稳、走得更好!

主要参考文献:

跨国经营战略案例篇3

定 价: 39.00元

上 市: 2010年5月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书 号:ISBN 9787111304036

云南白药,作为一个百年老字号企业,凭借“伤科圣药”的历史美名,长期以来一直专注于中成药产品的发展,在行业内取得了较高的市场业绩!

2005年,云南白药为了获得更持久的企业竞争优势、获得更持续的企业发展,云南白药作出了一个战略性的决策:必须牢牢把握市场机会,跨界创新,做中国药妆产品领域的先行者,为企业的发展争取一片广阔的市场蓝海!这一年,云南白药将目光投向了牙膏市场!

经过一系列的市场策略运作,经过6年的时间,云南白药牙膏创造了一个产品跨界崛起的奇迹:2006年底,云南白药牙膏市场销售额累计已飙升至3个亿,成功开拓了功能性牙膏高端市场的新大陆,确立了中国功能性牙膏的品牌地位;2007年底,云南白药牙膏的销售额累计已冲破6亿,2008年当年销售额已过5亿,累计销售额已过10亿,而到今天,云南白药牙膏累计销售额已达29个亿,一举成为医药企业跨界日化领域的一个品牌高杆。

云南白药牙膏是如何创造这样的行业奇迹的呢?《跨界战》将给你一个答案!

一、图书看点: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云南白药、娃哈哈、巨人集团、今麦郎、中信资本……29位企业界、学术界、财经界,传媒界精英联合推荐。

一次对时代消费巨变的深度解读,一本可以帮助中国企业跨越式成长的实战新兵略。

21世纪最具突破性的思想新革命,一本可以改变中国企业命运的书,16家一线企业中国式跨界的成功模板,21世纪决胜中国市场的最强利器!

“营销界惯于推陈出新的提出新理念、新观点,但若不接地气的流于形式,最终多沦为无根浮萍而迅速消亡。沈国梁先生从业多年,但直到此刻方出版第一本观点性图书,是基于丰富实战后的严谨之作,这让此书独具一格,值得有兴趣人士一读。”

——吴晓波 著名财经作家 蓝狮子财经图书出版人

二、内容简介:

本书深度解剖了跨界消费新时代和跨界整合营销传播新浪潮的来临,并揭示了在这样一个时代里,企业面临的种种新的市场挑战,从而提出了一种以“市场解构、跨界创新”为核心思想的策划新思维、新方法——跨界策划,并阐述了一系列凯纳策划在市场实战中形成的跨界策划的策略、方法、战术,也全案展示了云南白药牙膏、21金维他、今麦郎、娃哈哈、鳄鱼彩妆漆、孔府家酒等十多个经典的跨界成功案例。

三、作者简介

“跨界策划”理念首创者和实践者,2008中国广告5大突出贡献人物,中国100位财智品牌人物,中国广告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营销策划网创办人,中国实效营销传播的幕后推手,曾为众多药品、保健品、快速消费品等全国一线品牌创造过销售奇迹。倡导中国企业的“第三极生存模式”,著有营销实战案例集——《非常突破》,发出“广告就是卖货的艺术”的行销号召。提出“关键点营销”、“营销7度论”等重要理论。

凯纳营销策划机构策划群总监,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策划思维犀利、独特,崇信“没有饱和的市场,只有饱和的思想”,擅长在“无路的地方开路”,相信“卖货才是市场硬道理”,成功帮助21金维他、云南白药、上药集团、燕京啤酒、娃哈哈、今麦郎等中国一线企业实现了市场的快速突围和品牌的高速成长!

四、名家名人推荐:

这本书,终结了一个时代! 未来,一个企业的跨界创新能力将直接决定这个企业的生存力和发展力!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告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 陈刚

跨界策划,将成为未来的主流策划理念,《跨界战》是一本极具划时代意义的书,它将帮助中国企业构建新的核心竞争力!、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导师 崔保国

跨界创新,让云南白药从传统医药产业迈入一个更广阔的大健康产业市场,而这本《跨界战》,开阔了中国企业的发展思维。是一本值得一看的书!

——云南白药集团董事长 王明辉

《跨界战》中的观念、策略和案例,都具有很强的实战意义,它不仅是一本可以革新我们思维的书,更重要的是,它能帮助企业开拓更广阔的市场!

——今麦郎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 范现国

走进书店,给我惊喜的书很少,《跨界战》给了我一个很大的惊喜,我想,每一个看到这本书的企业经营者,都会有与我一样的感受!

——青岛啤酒营销总裁 严旭

跨界创新,是大势所趋,一个没有跨界创新能力的企业,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是很难生存和发展的,而一个跨界创新能力卓越的企业,很容易成为一个行业的强者乃至王者。

——巨人集团副总裁 程晨

《跨界战》,为中国策划界注入一个新的策划思维、一些独特的策略理念,将成为中国企业开辟市场新蓝海的一把利剑!

——《销售与市场》社长、主编 李颖生

《跨界战》,为中国企业的产业发展和市场开拓找到了一个有效的突破口,跨界策划,正如书中所说,是适合中国企业的最好的市场解决方案!

——香港中信资本总经理 张淼

五、图书目录

推荐序

中国企业:走进“跨界策划的新思维”(孙先红)

前言 大风起兮……

趋势篇 跨界消费时代,大潮汹涌

第1章 时代消费的巨变

今天,我们处于怎样的一个时代

中国消费群态之变

消费群态之变背后的解构主义

解构,催生中国跨界消费新时代

第2章 跨界整合营销传播新浪潮

跨界消费开启全新的整合营销传播时代

案例链接鳄鱼彩妆立体墙面漆——跨界开启中国墙面立体装饰新时代

把握新机遇,跨出企业新蓝海

观念篇 跨界策划,中国市场新的突围之战

第3章 新时代,企业新困境

困境一:订单骤减,利润稀薄——外贸企业如何应对“经济寒流”

困境二:偏居一域,市场受限——地方品牌企业如何跨步走向全国

困境三:市场萎缩,品牌没落——成长型企业如何才能规避“短命魔咒”

困境四:行业同质,举步维艰——传统行业企业如何挖掘新的增长点

困境五:百年品牌,老路难走——老字号企业如何才能再创经典辉煌

困境六:新苗破市,挑战重重——新企业(新产品)如何跨越生死线

第4章 跨界策划:在跨越中突围

市场战,呼唤新的策划思维

什么是跨界策划

解构和创新:跨界策划的核心思想

案例链接船牌液态皂:向洗衣粉开炮

跨界策划的“四大博弈守则”

跨界策划的常见类型

跨界策划是适合中国企业最好的市场解决方案

案例链接激流三部曲:一个老药企的渠道营销转轨

小心:跨界误区

第5章 升级策划力,决胜跨界战

策划力升级,思维之变是关键

策划力升级下的策划人之变

兵略篇 市场跨界战之六大兵略

第6章 兵略之魂:第三极生存模式

品牌是水,销量是火吗

第三极生存模式

中国企业,需要第三极式的策划

案例链接稳健盈利模式下的品牌崛起——“家居乐”南京建材业市场争夺战实录

第7章 产业跨界兵略

科技发展和逐利本能催动下的产业跨界

产业跨界:要有“核”武器

产业跨界策划的原则

案例7-1

5年,从3000万元到18亿元——云南白药牙膏从医药向日化的跨产业崛起

第8章 产品跨界兵略

产品跨界创新的1+1模式

奥斯本的6m创新法则

品类第一,品牌第二

案例8-1云南白药创可贴成功开创“有药”新品类——百年老品牌从1000万元到1.2亿元的新产品营销活动

案例8-2青稞传奇:娃哈哈再造“大健康产业帝国”——娃哈哈杏仁青稞粥策划纪实

案例8-3今麦郎:从“弹面”到“直面”的二次飞跃

第9章 人群跨界兵略

洞察,消费者的需求差异

激发,消费者的潜在需求

人群跨界突破的两大策略

案例9-121金维他:走出“白领误区”,重构品牌内核

案例9-2云南白药气雾剂——老、中、青“代沟营销”策划纪实

第10章 传播跨界兵略

传播媒介的跨界:选择是关键

传播形式的跨界:创新是根本

传播内容的跨界:独特是核心

传播地域的跨界:差异是本质

案例10-1燕京仙都啤酒:破市浙江,品牌再造

案例10-2从众:保险新传播,200天洞开上海市场

第11章 渠道跨界兵略

你需要什么样的渠道

渠道营销:广撒网,深做渠

案例11-1易生印帝安:低成本、高盈利、渠道大突破

案例11-2飓风出击:抢滩中国“鞋业第三极”

第12章 文化跨界兵略

什么是文化营销

文化营销的应用

企业文化跨界营销的实施

案例12-1文化名酒“孔府家”的新文化复兴

案例12-2茂昽松茸:嫁接高端文化,打造云南第三张高端礼品名片

附录A 沈国梁:行走策划界(节录)

附录B 凯纳荣誉榜(含客户)

六、作者自序

大风起兮……

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有一首诗歌叫《大风歌》,全诗只有三句: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在刘邦的《大风歌》中,你可以看出一个领袖必须具备的素质:观势!

作为一个策划人,我一直在想:什么样的策划是中国企业所真正需要的?什么样的策划是真正可以帮助中国企业创造市场价值的?

我知道,要想给自己一个更满意的答案,就必须去不断的审视中国的企业、中国的市场乃至整个中国所处的时代,在我一次次的审视和寻解过程中,我越来越强烈的感受到:大风起兮!

放眼今天的中国社会,你会发现:麦当劳、NBA、好莱坞等各种西方文化在冲击着我们的生活,互联网、3G手机等新媒体正在兴起,而国学热引发了传统文化的强势回归……这种种外来的、传统的、现代的文化的杂糅并处,催生了一个新兴的消费群态:他们被称为乐活族、奔奔族,他们会上开心网、建QQ群,他们热衷混搭、山寨,喜欢雷人、恶搞,他们追捧郭德纲、于丹、小沈阳,他们诱发了一股全国性的跨界潮:开跨界车、听跨界音乐、喝绿色健康的新型蔬果汁!

而这种种时象,无不昭示着我们的社会已经迈入了一个全新的消费时代——跨界消费时代,昭示着中国企业迎来了一个全新的跨界整合营销传播时代。

大风起兮,我深刻的认识到,在这样一个时代里,跨界创新将成为企业开辟新蓝海、撬动整个市场的一个有力支点,反之,固步自封、不求突破的企业,其生存和发展空间将越来越窄。于是,跨界策划——这一新式的策划理念在我脑海中一跃而出:

跨界策划,是一种新锐的策划理念和思维模式,通过嫁接外行业价值而进行创新,制定出全新的企业和品牌发展战略战术,让原本不相干甚至相互对立的矛盾,相互渗透相互融汇,从而产生新的亮点,进而完成企业和品牌质的蜕变,即给品牌一种立体感和纵深感,带来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的迅速提升,又实在扎实的开创市场新蓝海,创造销售奇迹。

我相信,跨界策划,就是今天中国企业所真正需要的策划,是可以帮助企业创造市场奇迹的策划,而事实上,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跨界策划理念的实践应用,我们相继成就了云南白药、燕京啤酒、孔府家酒、德国鳄鱼漆、宝人拖鞋等数十个本土一线品牌,打造了100多家一线企业中国式跨界的成功模版,使它们迅速完成了销量和品牌质的飞跃,创造了中国众多本土企业高倍速增长的销售奇迹:

云南白药牙膏,合作第一年销量,从3000万上升到1个亿,5年后,云南白药牙膏销量已突破18个亿,该市场案例在2009中国广告与品牌大会上还获得了“2008中国广告品牌策划全场大奖”;而到今天,云南白药牙膏累计销售额已达29个亿,

燕京啤酒仙都小炮:在国际啤酒巨头的市场围堵下,实现啤酒资本运作区域营销大突破,新品逆市而上,销量翻三番,被业界誉为“小炮神话”;

浙江嘉善黄酒西塘老酒:成功嫁接旅游资源,独创“情景文化黄酒”,成功占据中、高端黄酒市场,突破老酒厂多年的利润滞涨,同期利润提升30%……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些市场成就的取得,让我更加坚信:跨界策划,不仅可以对企业提供更具全局性和全程性的策划服务,更重要的是,跨界策划具有开放性的策划思维、多元性的创新视角,是适合中国企业的最好的市场解决方案。

大风起兮,我在想,每一个中国企业都应该、也可以通过跨界创新铸造属于自己的发展奇迹,而中国企业首先所需要做的,就是要真正的学会跨界,为此,我们写作并推出了这本《跨界战》,对我们所处的时代进行了深入的消费解读,对跨界策划这一新的策划理念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对我们服务过的一些经典的跨界成功案例进行了全景的展示。

我希望,这本书可以为中国企业的跨界创新和突破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可以为中国企业群体的整体性成长和壮大带来一些更多的可能!

大风起兮,真正的强者,需要不断的开疆拓土,你准备好了吗?

或者,你需要带上这本《跨界战》!

七、名家名人序言

中国企业:走进“跨界策划的新思维”!

蒙牛乳业创始人之一

小肥羊董事

蒙草抗旱绿化有限公司副董事长

孙先红[/b]

看了《跨界战》这本书,我感受到了一种革命性的创新思维,值得我们分析和借鉴。

从自己切身感受而言,也是一直就是“跨界的实践者”。烧了毕业证、放弃电大教书的职位“弃文从商”,从创办广告咨询公司开始到助推伊利,从加入创立“蒙牛”再到 “小肥羊”,短短几年,内蒙古随着一个个品牌的崛起创造了中国市场营销奇迹。

但是仔细一想,我们周围的很多人一直在和自己曾经不相关行业、不相关的企业、不相关的产品、市场打交道,都在扮演着一个“跨界实践者”的角色,而值得称道的是,这样的成功和精彩有其必然的规律和偶然的创新,所以我们要体会这本书。

每一个企业、产品,就像是自己的孩子,而做为父母最大的希望就是他们能快快长大,我曾经参与过两本书的,一本叫《蒙牛内幕》,一本叫《中小企业快速成长之道》,我一直在探寻中国企业能够快速、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今天当我看到这本《跨界战》,让我们达成了共识。

正如这本书开头所说的,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与上个世纪80年代乃至90年代相比,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我们今天的企业市场策划必须要非常透彻地去研究这种变化,研究这种变化之下的消费者喜好。庆幸的是,《跨界战》为我们的这种研究开了一个不错的头,其对跨界消费时代及消费群态变化的心理解读都是很深刻和精辟的。

跨界消费时代的来临,对企业的跨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或者说,跨界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今天中国企业市场生存和竞争能力的一个最重要的评判标准。纵观中国市场,我们也可以看到很多跨界成功的经典案例,其中也包括蒙牛和小肥羊。

2005年,蒙牛酸酸乳依托湖南卫视《超级女声》进行跨界营销,利用海选、手机短信互动的方式,让消费者深度参与营销过程,品牌传播效果远远超过传统媒体,获得了品牌的跳跃性发展,无论品牌认知还是市场销售都获得大幅度提升。

2009年,作为中国餐饮巨头的“小肥羊”借道高端运动“滑雪登山大会”进行跨界营销,一个代表着时尚、激情的运动和一个代表着中国餐饮界绿色健康、时尚快乐的品牌,两者完美结合,被业界称为中国餐饮与首个高端运动的“跨界”和中国餐饮文化的维新运动。

在这样一个需要跨界创新的时代,上海凯纳策划所提出的“跨界策划”理念,具有深刻的意义,这是一种对传统策划思维的突破:不墨守陈规,而是勇于从行业、产品本身之外寻找创新元素。在这样的策划思维之下,真正的是“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可以说,《跨界战》为中国企业的发展展示出了一个更加广阔的新天地。

作为一个市场实践者,我非常认同实践意义永远要重于只有理论口号的空谈之作。我坚信,只有可以指导实践的理论,或者说,只有那些可以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市场销量的理论,才是中国企业成长真正需要的东西,而《跨界战》,应该是这样一本书。

值得细细品读,带你走进跨界策划的新思维!

八、案例评论

中国式营销传播的成功实践[/b]

文/中国广告杂志社社长兼主编 张惠辛

云南白药牙膏的迅猛崛起,确实是2007年不容忽视的重要营销事件。其背后是正在涌动的中国式营销传播的方法论。可以说,这是中国式营销传播的又一场成功实践。

第一,把握中国市场与品牌发展的独特阶段与要求,坚决把品牌建设与销售提升结合起来。第二,从坚决认准消费者的问题入手,从中国消费者的具体要求出发切入市场。第三,反对不切实际的市场细分。第四,坚持“空中覆盖”与地面终端活动突击相整合的传播方式。无疑,大众媒体的规模化投放与地面的渠道活动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云南白药牙膏强有力的立体攻势,这是品牌提升与产品销量飞跃的基本保证。必须承认,选择在大型卖场举办“凡有牙龈出血、口腔溃疡、牙龈肿痛的消费者,可领取一支云南白药膏30克试用装,免费赠送10万支”这样的活动是具有杀伤力的,有效地促使广告投放的效果“落地”。第五,敢于在快销品广告中使用超长文案。经典广告理论认为,快销品属于低卷入产品,是不适合长文案的。但是策划者大胆用了,事实证明,对于加快消费者对于这一新产品的理解乃至整体接受,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百年品牌 今铸传奇

文/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院长 教授

黄升民

云南白药品牌在推广其进入日化领域的高端牙膏产品——云南白药牙膏的过程中,正是成功地运用了品牌背书战略。通过研究云南白药牙膏现象,你会发现企业在使用品牌背书战略时坚守的一些基本原则:

首先,必须建立起产品为核心的营销战略。注重消费需求研究,更加重视产品技术含量,产品人文化关怀的设计。

其次,所推广的产品必须与品牌背书密切关联,将企业或品牌的文化内涵在所推广的新的品牌中得以延伸和渗透。云南白药在进行产品多元化的策略执行过程中,适时地提出了健康品牌的理念,在分析了消费者的需求变化的前提下,赋予了品牌新的内涵,也使云南白药牙膏在牙膏品类中脱颖而出。

再次,在推行品牌背书战略的过程中,必须坚持推广及传播方式的一致性。在云南白药牙膏的市场推进过程中,平面广告起到的作用不可忽视。■

读懂消费者的心理图谱

文/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副院长、教授 金定海

云南白药的历史、传说、故事等文化的神秘性,构成了普遍的消费常识。这一点,对于云南白药牙膏的推出,是至关重要的。

云南白药牙膏目前的成功得益于两个方面:一是命名,二是通路。

命名。以云南白药为核心词,辅以产品形态,构成“云南白药牙膏”,这样就不需要教育市场和消费者了。所以,云南白药牙膏的命名是颇有见地的。

通路。既然云南白药牙膏主推的不是一般的卫生、清爽概念,而是保健、防止牙龈出血的概念,那么,药店的通路选择就是很自然的了!其它品牌是很难仿效的。再由药店拓展到大卖场,则是在达成预期营销战略的基础上所做的市场扩张。

仔细分析,命名与通路成功的共同之处在于绑定云南白药这个主品牌。借助云南白药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信任度,延伸相关产品。云南白药牙膏以极快的速度占有了自己的份额,可以说是云南白药牙膏读懂了消费者的心理图谱。读懂人心者,读懂市场!云南白药牙膏的价位,实属市场最高。关于价位,可能还需要相关的策略跟进。对此,应该抱有谨慎心!■

日化产业,中国医药企业的“蓝海”?

文/民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陈稳竹

看今天的云南白药牙膏,不禁让我联想到几年前21金维他的成功。与云南白药牙膏开创保健牙膏蓝海类似,民生21金维他的成功,也是一次与时俱进的思维创新。

近年来,由于医药市场整个大环境的变化,一方面药品广告监管力度加强,老产品利润不断下滑;另一方面,随着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的调整,新产品上市的难度和风险也越来越大,医药企业利润空间一再被压缩。迫于生存压力,企业要发展,怎么办?

于是,医药企业纷纷寻找利润突破口,有的企业遂逐步将目光投向了与药业有关联的保健食品、功能性饮料或美容化妆品行业,试图通过进军新领域来保持企业利润和规模的扩展。

走日化成功的例子不少,云南白药牙膏就是其中最为成功的品牌之一。但是,凭此就认定日化行业是可以使药企摆脱药业“红海”的“蓝海”,大为不妥!

首先,药品和日化产品存在巨大的渠道差异。对于药企来讲,日化的商超渠道与药店、医院有着天渊之别,进军日化就意味着渠道的重起炉灶;

跨国经营战略案例篇4

中国

1.跨国公司本土化经营战略

1.1 跨国公司的概念

跨国公司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经济实体所组成,并从事生产、销售和其他经营活动的国际性大型企业”。

1.2最有效发挥跨国公司优势的战略选择——本土化经营

本土化经营指主要针对地方性的竞争和消费需求,某一子公司自主做出的资源配置决策。在许多经营领域中,跨越各子公司的整体协调行动可能不会带来竞争优势;相反,则可能会有损于竞争优势。一般来说,凡是不特别需要规模经济或先进技术的经营领域,都需要根据当地市场的需求进行本土化化经营。

1.3 跨国公司本土化战略的意义

跨国公司本土化经营的战略意义在于:

第一,可以满足不同地区消费者偏好的差异。

第二,满足分销渠道的差异。

第三,替代产品的可获得性及产品调整的需要。

第四,本土化经营可以更好地适应东道国市场结构。

第五,东道国政府的政策规划。

2.跨国公司在华的本土化经营战略

2.1 人才本土化——英特尔

英特尔自1985年进入中国,已经在中国大陆设立了16 个分公司和办事处,拥有本地员工6000多人。具体说来,英特尔的人才本土化战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聘用本土员工;开设研究院;培养人才幼苗。

2.2 产品本土化——肯德基

产品本土化,是跨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在市场上开拓疆土的一把利器。根据中国市场定律,谁愿意迎合中国消费者谁就能得到中国消费者的心。2005年,肯德基在中国市场推出了一句看似平淡、貌不惊人的广告语—“立足中国,融入生活”,并在全国范围内大力传播。这平平常常的一句广告语其实包含着肯德基进入中国市场近20年来持之以恒的本土化策略。

2.3 品牌本土化——宝洁

品牌战略属于营销战略的一部分。品牌是商品的灵魂,名牌效应是其他营销手段所不能比拟的,因此跨国公司—向十分注重实施品牌战略。

宝洁公司在中国市场的本土化非常成功,在宝洁公司的各种媒体的广告中,消费者不但看不到“美国”的字样,而且二十多年来,宝洁公司向中国市场推出7大类17个品牌的产品,其中产品名字都是广泛调研后产生的,也有不少是中国消费者参与的结果。

3.跨国公司在华本土化经营战略的方法及展望

3.1 跨国企业在文明古国的本土化策略

跨国公司在中国进行本土化策略时,灵活的运用以上案例所列举的人才本土化、产品本土化和品牌本土化战略可以帮助跨国公司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而有效率的打开中国市场,同时,中国的文化特殊性也注定了在华跨国公司对这个文明古国独特文化进行有针对性的本土化营销。

结合中国市场环境和文化环境,我们很容易分析出中国消费者的价值观并采取相应本土化策略。如,针对扩展家庭与核心家庭这一要素,中国这种东方文化国家,家庭责任与义务通常延及外甥、侄儿、侄女等。亲戚之间很容易为对方的孩子置办物品。再如,主动与被动因素,在美国,人们对问题的解决倾向于采取一种“行动”导向的态度,而在中国则强调“三思而后行”。

3.2 跨国公司在华本土化发展的阻力

跨国公司在华的本土化营销也还存在一些阻力。首先,中国的广告行业运作中有很多不规范的地方,相比之下,成熟市场中的媒体策略尽管十分细化,但在中国的市场环境中的有效性却大打折扣。

其次,中国幅员辽阔,各个地区和省份之间还存在地区保护主义的现象。因此,跨国企业的战略制定者应时刻关注中国政府关于跨国公司在华经营的各种政策规则,以便及时根据政策来调整本公司战略。

3.3 展望未来,跨国企业中国的本土化发展之路

有人曾提出,人口+国民所得=市场。中国的人口优势是其他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无法相比的。同时,中国市场人口结构及分布的状况不得不引起跨国公司的重视。人口的增加意味着消费者数量的上升,短期对销售是有利的,但长期效应却不一定,因此企业必须根据中国未来人口结构变化做出相应战略调整。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购买力的提高形成了巨大的市场需求,不少产品在中国的市场规模已经相当可观。同时,不少跨国公司的产品在中国市场已取得了很大的市场份额,比如在个人护理用品方面,宝洁公司和联合利华公司的一些品牌产品在北京、上海和广州都占有绝对优势。针对这些长胜不败的产品领域,跨国公司应积极发挥其既有优势,不断开发或优化本土化产品,让优势持续发挥下去。

参考文献:

[1]逯宇铎 常士正. 国际市场营销学.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07

[2]帕拉哈拉德. 跨国公司使命.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01

跨国经营战略案例篇5

特殊国情决定的特殊战略发展曲线,同时决定了企业营销的演进模式。推销,点子、概念、广告、策划、价格战、渠道、终端、品牌、区域、组织、管理,见诸于《销售与市场》不同时期的一系列关键词,是中国企业的时代标签。如果说发轫于家电行业的价格战(长虹)是基于中国的比较优势而产生的低成本竞争战略,同样发轫于家电行业(TCL)的网络渗透是本土化的渠道/分销竞争战略,那么2004年原材料的价格攀升和跨国公司的渠道反击,则使得处于世界大产业价值链低端的广大中国企业陷入了深层次的困惑和结构性矛盾。出路何在?

跨国经营战略案例篇6

[中图分类号]F5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13)09—0101—06

一、我国民航业跨国并购现状及分析

随着全球航空运输业自由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大型航空公司参与到跨国并购的活动中,我国目前对航空公司间的跨国并购活动还处在探索阶段。国内的航空公司对跨国并购尝试比较多的当属海航。

我国最早发生的民航业跨国并购案例为海航计划收购匈牙利航空公司(简称“匈航”)。虽然该并购计划最终没有实施,但无疑为我国航空公司跨国并购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2004年8月,海航正式开通至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的首条洲际航线,也是中国首条连接东欧的航线。而此时的匈牙利航空公司已经连年亏损濒临破产倒闭,于是匈牙利政府邀请海航参与重组匈牙利航空公司。对于首次将并购重组延伸至国外的海航来说,这无疑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重组匈航,可以为海航进军欧洲市场做准备,同时也可以扩充自身国际航线,扩大其在东欧的市场。然而权衡利弊,海航最终主动放弃了这次并购,主要原因在于:(1)虽然海航已开通至匈牙利的国际航线,但其在欧洲尚不具备完善的航线网络,即便并购成功也无法发挥在布达佩斯的中转优势;(2)当时海航的资产负债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而收购一家已经连年亏损的航空公司无疑会使该种情况雪上加霜。由于无法带来利好的形势,我国民航业首次跨国并购的尝试以失败告终。

其后,海航集团又尝试收购立陶宛集团公司(下属Starl航空公司和Star假日酒店),最终也以失败告终。终于,2012年10月23日,海航集团宣布以4000万美元收购法国蓝鹰航空公司48%的股权,成为该公司的第二大股东,集团以海航为主体完成整个收购过程,收购完成后,海航占据最高管理机构——5名执行委员会的2个席位,此外,海航有权指派一名执行委员兼任蓝鹰航空副总裁和一名副财务总裁。该起跨国并购案也成为我国航空公司首次成功并购国外航空公司的案例。蓝鹰航空公司是法国第三大航空公司,主营法国国内及意大利、葡萄牙等国的定期国际航线,航线网络涉及30多个航点,且以区域性的中短途航线为主。此次跨国并购的成功实施无疑使其获得了更好的资源。首先,两者具有良好的航线互补性。海航目前开通了布鲁塞尔、柏林、莫斯科等多条欧洲直达航线,蓝鹰航空主要运营北非、法国国内航线,通过并购两者可以构建连接亚、欧、非的航线网络。其次,通过并购可以使海航获得期待已久的国际黄金航线航权,并购完成后,海航可以蓝鹰航空名义向法国交通部申请“巴黎一北京”航线的经营权,实现以法国为辐射点,继而以点到面的“曲线国际化”战略,同时提高海航在欧洲尤其是在西欧航线的竞争力。在世界航空运输市场一体化的今天,我国航空公司的首例海外并购终于打开了我国民航业跨国并购的大门,本次并购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

二、民航业跨国并购背景

(一)政府取消多种政策限制,逐渐开放天空市场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各国垄断政策都有所放松。航空运输业发展初期各国民航业施行管制政策,20世纪90年代起各国政府逐步施行天空开放政策,此时一系列航空公司跨国并购案频频活跃在世界航空运输业的舞台上。以航空公司跨国并购案最活跃的欧洲为例,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欧洲国家和美国基本以双边协议的方式界定航空航线,协议中有诸多限制,欧盟航空公司的飞机只能从本国机场飞往美国而不能从欧盟其他成员国机场起飞。20世纪90年代前后欧盟分三次颁布实施了一揽子自由化规定,分阶段逐步完成了欧盟航空运输市场的一体化和自由化改革。该规定赋予了共同体航空承运人完全的自主定价权,促进了欧盟一体化和欧盟民航业从管制走向自由化。1997年欧盟放松管制彻底实现,欧洲航空公司在欧盟国家范围内取得了完全的航线准入权。在此背景下,法航和荷航的跨国合并掀开了世界民航业跨国并购的序幕。

(二)航空运输自由化已经成为世界民航业发展趋势,各航空公司不断争抢世界航空运输市场争取成为超级航空网络承运人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天空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航空运输自由化已经成为世界航空运输业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各国航空公司除面对本土航空公司竞争外,还面临来自国外航空公司以及低成本航空公司的激烈竞争。在航空公司业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以及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航空公司都在努力争抢世界航空运输市场以成为超级航空网络承运人。民航业是以垄断为主要特征的行业,在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的背景下,迅速扩大规模以取得规模经济是航空公司能够继续生存的必由之道。无疑并购重组能够使航空公司短时间内迅速扩大规模,因此,世界民航运输业的发展历程其实就是民航并购重组发展的过程。近年来,世界上的航空公司在经历一系列的并购重组后,已经形成了数家超级网络承运人。而欧美的天空开放协议更加剧了跨洲型大型网络承运人的进程,未来全球可能会被几家大型网络型航空公司所掌控。

三、民航业跨国并购特点

(一)跨国并购集中在欧盟等发达国家

《世界投资报告》指出10亿美元以上的大宗跨国并购案几乎均发生在发达国家,且是以欧盟各国和北美国家为主,如荷兰、法国、德国、英国、加拿大、瑞士等国家。民航业中的跨国并购同样主要活跃在欧盟和北美等国家(表1),如法荷航合并(法国、荷兰)、汉莎先后并购瑞士国际航空、英伦航、奥地利航等、英航与伊比利亚航合并(英国、伊比利亚)、加勒比航并购牙买加航(北美)等。20世纪90年代后,欧盟实施了一揽子自由化规定,逐步放开了天空市场,该规定在促进了欧盟一体化的同时实现了欧盟民航业从管制走向自由化,由此为欧盟民航业跨国并购奠定了基础。欧盟作为一个共同体系有其特殊性,天空市场可作为一个共同的开放的市场,欧盟各国为应对全球一体化和世界化带来的民航业的激烈竞争,争夺世界超级承运人地位,跨国并购作为迅速扩大规模实现规模经济的捷径成为其必选途径。国外民航业中跨国并购案例欧盟国家占到了将近70%。

(二)以谋求双赢或多赢的战略性并购为动机

民航业中跨国并购并非完全是因为经营不善或效益不好,也不全是单纯地利用国际资本市场投机以牟取短期利益,更不是简单地完全吃掉竞争对手。其并购目的主要在于在共同的发展前景和市场利益下迅速获得各自所需要的资源、市场、航线以及机队规模、人员等,以形成更为强大的核心能力以及着眼于全球市场化和共同发展的共同需求下的企业竞争能力。以法荷航的合并为例,合并之前,法航规模是欧洲第二大的航空公司,虽然其已经保持了连续6年盈利的业绩,但面临着全球化和天空开放带来的民航业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以及欧洲高速列车等其他交通运输方式不断抢占本土和跨英吉利海峡等运输市场;荷航是欧洲第四大航空公司,由于近年来油价上涨、成本上扬、客源不足等情况,其运营状况不尽如人意。而法荷航的成功合并使其成为欧洲第一大和全球营业额最大的航空公司,市场份额迅速上升,两家公司在节省成本、提高效益、提高载运量的同时,可以更好地迎接来自全球化和低成本航空公司的强大竞争。民航业中航空公司的强强联合、跨国并购行为反映了全球竞争时代航空公司经营战略的变化,已经从主要是国内并购逐渐演化为以谋求双赢或多赢的战略性并购为主的跨国并购。

(三)联盟内跨国并购

随着全球一体化和国际化越来越深入以及各国对天空开放政策的支持,世界民航业发展迅速,逐渐进入了一个联合做强的时代,各国航空公司在积极寻求合作伙伴的同时逐步结束了单打独斗的时代,航空联盟由此应运而生。航空联盟是两家或以上的航空公司为谋求共同发展,应对其他航空公司竞争所达成的合作协议,目前全球最大的航空联盟分别是星空联盟、天合联盟和寰宇一家。航空联盟提供了全球航空网络,加强了国际联系,并使跨国旅客在转机时更方便。汉莎航空与其先后并购的奥地利航空、瑞士国家航空、布鲁塞尔航空公司等同属于星空联盟;法国航空公司和其合并的荷兰皇家航空公司同属于天合联盟;英国航空和其收购的西班牙伊比利亚航空公司同属于寰宇一家。

四、法荷航并购案例分析

随着世界民航业的发展,航空公司间跨国并购案例也在不断增加。但是,无论是规模还是并购后的协同效应都无法与法荷航合并相比较,可以说,法荷航的成功合并是民航界跨国并购案例中最值得研究和借鉴的案例,加之整个民航界跨国并购案例较少,因此,本文以法荷航为例研究其并购前后的绩效和并购效果。

(一)法国航空公司

法国航空公司(Air France)简称法航,天合联盟创始成员国之一,成立于1933年10月7日,是法国政府控股的欧洲最大的航空公司、全球第三大客运航空公司和全球第四大货运航空公司(图1)。虽然法航运营良好,但是,其同时也面临着内外的困境:首先,高速列车和欧洲之星列车的迅速投入使用使得法航在本土和跨英吉利海峡的运输市场几乎全部沦陷。来自其他交通运输方式的竞争使得法航不得不转战国际航空市场,于是法航将“飞得更高更远”作为自己摆脱困境的现实选择。其次,除了本土其他交通运输方式的竞争外,法航与欧洲其他航空公司的竞争也不是一帆风顺。虽然是欧洲最大的航空公司,但是法航同时也面临着来自欧洲第二大航空公司汉莎和第三大航空公司英航的竞争,特别是在美国航空市场上,其营运收入仅占法航营运收入15.8%,根本无法与英航相抗衡。最后,随着航空自由化浪潮的出现,低成本航空公司也迅速发展。来自低成本航空公司的竞争压力也迫使法航不得不扩大规模以获取协同效应,降低成本。

(二)荷兰皇家航空公司

荷兰皇家航空公司(KLM Royal Dutch Airlines)简称“荷航”,创立于1919年10月7日,是欧洲第四大航空公司。其以有“欧洲第一港”之称的阿姆斯特丹史基普机场为枢纽,运营通向欧洲各地、非洲、亚洲、美洲等131个目的地的航线网络。合并之前,荷航一直饱受运营状况不佳的困扰(图3)。加之受其时“9·11”事件、伊拉克战争以及亚洲非典影响,油价上涨、成本上扬、客源不足,导致荷航的财务危机日甚一日,连续2年亏损(图4)。面对财务危机和运营困境,荷航希望通过行业整合来解决自己运营能力过剩、利润萎靡的情况,其后一直致力于寻求通过合并来解决窘境。2000年,荷航尝试与英国航空公司合并,但未能达成一致,此后与意大利航空公司合并谈判再度触礁,先后2次的合并谈判失败使荷航的经营状况更加雪上加霜。2002年,荷航被迫宣布裁员4500人,2003年初起便有近3000人离职。此时若与法航联姻成功,除了能迅速摆脱财政危机和经营窘境,还能使自己卖个好价钱,合并对于荷航来说无疑是件求之不得之事。

(三)合并结果

法航和荷航的强强联合催生了一家巨无霸航空集团——法荷航集团,这是欧洲大航空公司间的首次跨境合作,合并后新集团成为欧洲规模最大的航空公司,服务范围覆盖欧洲、美洲、亚洲、非洲等全球200多个航空点。从法荷航成立后的运营数据(图5)和财务数据(图6、7)可以看出其在世界航空公司中的地位迅速提高,不管是从旅客运输量和运输总周转量等指标来看,还是从营业利润、净利润等指标来看,都显示法荷航已经成长为世界航空公司的一方霸主,其在欧洲的地位更是无可替代。

法荷航的运营数据如下图:

(四)合并案例绩效研究

本文基于民航业资金、人员、技术密集型的行业特点出发,首次从财务和非财务角度全面衡量法荷航并购前后的绩效状况。从财务层次出发,主要分析法荷航并购前后的经营业绩和效率。从非财务层次出发,主要分析法荷航的核心竞争能力是否提高。

(五)基于非财务数据的绩效分析

航空公司竞争力的强弱与其运营规模、运营管理、生产效益等方面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本文从以上几个指标来逐步分析法荷航并购前后其竞争力是否得到提高。

以法荷航2003年至2010年的非财务数据为分析对象,分别从运营规模、运营管理和生产效率三个方面选出可以综合体现该方面实力的5个指标:运输总周转量、劳动生产率、飞机生产率、单位吨公里成本、单位吨公里收入等。以该五个指标做因子分析,并以合并前一年的得分为基数,求出合并后每年的综合得分如表3:

从上表可以看出,法荷航并购之后的各年综合得分均高于并购之前的得分,说明并购提高了新集团的竞争能力,从该层面讲法荷航的合并是有效的且成功的。

(六)基于财务数据的绩效分析

基于财务数据的实证分析主要是研究法荷航并购前后公司的经营业绩与效率是否提高。公司的经营业绩可以通过公司的盈利能力和成长能力来体现,公司的效率可以通过公司对资产负债的管理能力来体现。因此本文选取盈利能力、成长能力、资产管理能力、偿债能力4个指标来分析法荷航并购前后的绩效。

1.本文选取财务数据的7个指标即净资产收益率、营业利润率、总资产净利润率、速动比率、现金流动负债比率、资产现金回收率、资本累积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表4为法荷航并购前一年即2003年至2010年的7个财务指标。

2.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分析结果如下。根据各个因子得分函数可以计算各个样本的因子得分。由于因子在非常大程度上反映了原有变量的绝大部分信息,其累积贡献率达到90%以上,因此,可以各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权重,计算样本的综合得分,并以合并前一年的得分为基数,求出合并后每年的综合得分如表5。

从2003年—2010年综合得分可以看出,法荷航在合并后4年的绩效提高明显,2008年起绩效下降,2010年状况逐渐好转。对应其当年营业情况可以看出,法荷航在2008年和2009年现亏损状态,是其绩效下降的直接表现,分析其原因应是国际大环境下民航业不景气等主要原因造成的。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波及全球、影响力巨大,是造成民航业不景气的主要原因。但是,从2010年的得分可以看出,这种情况正在逐渐好转。因此,从财务数据可以看出,法荷航的并购效果非常明显。

五、法荷航成功合并对我国民航业跨国并购的启示

(一)航空公司间整合很重要

航空公司并购之后面临的一个长期问题就是公司的企业文化和政策不同给整合带来的效率低下,因此,公司应立足于未来可持续发展带来的效益,更好地整合企业文化和政策。法荷航的整合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的,这得益于法航和荷航的共同努力。法航最初的收购经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收购荷航的态度和方法。法航认为自己的收购是一个可见的握手式的收购过程,而不是一种掠夺式的接管。法航认为直接吸收合并荷航将造成不必要的冲突,因此着手创建两种截然不同的具有共同基础和核心价值观的航空公司。

(二)规模经济产生的协同效应是航空公司的生存基础

目前,全球航空格局还不足以使航空公司拥有定价权,以欧洲市场为例,前8家航空公司的市场份额占到60%左右,并且随着越来越多的航空公司以及低成本航空公司加入竞争,其市场份额会越来越少,而如果航空公司不能控制一定区域的市场份额,就将引发行业价格战即恶性竞争。因此,唯一提高盈利的方法就是不断做大,以产生规模经济,降低航空公司成本。大型航空公司间的联合重组就是其改善经营、提高盈利的方式,通过并购提高其控制航空运输市场的能力,实现规模经济和协同效应,降低公司成本,同时也可以更好地迎接来自低成本航空公司的竞争。

(三)并购双方应以航线互补为出发点

法荷航成功合并的一个根本原因是两者的航线具有很好的互补性。在两者106条长途航线上,只有36条是两者共有的,因此合并之后,集团的协同效应得以更好的发挥。航空公司在航线的布点上也应有一定的互补性,如法航在南欧有较强的控制力,而荷航在北欧与北大西洋航线上有较强控制力。因此,选择并购的双方航空公司航线重合度也不能过高,应以互补为主。

六、我国民航业跨国并购的对策及建议

(一)积极推进走出去战略,做强我国民航业,提高航空公司国际竞争力

提高我国民航业的国际地位和竞争力,应审慎推进“走出去”战略,循序推进民航企业跨国兼并和收购,提高我国民航的国际地位和竞争力。除了合理引导企业联合重组、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提高服务能力和效率外,还要审慎推进“走出去”战略。要充分考虑民航企业跨国投资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规范国内航空运输市场,以国内经营业务绩效为参考起点,突出我国民航企业的比较优势、核心竞争力、国际化管理水平和人才,循序推进民航企业跨国兼并和收购,培养2—3家国际知名的跨国航空企业。

(二)发挥市场与政府的相互作用

跨国经营战略案例篇7

我思想的第一次升级,是因为读了《定位》,按照作者的观点:定位,是从产品开始,可以是一件商品,一项服务,一家公司,一个机构,甚至于是一个人,也可能是你自己。定位并不是要你对产品做什么事情,定位是你对产品在未来的潜在顾客的脑海里确定一个合理的位置,也就是把产品定位在你未来潜在顾客的心目中。

可见,所谓定位,就是让品牌在消费者的心智中占据最有利的位置,使品牌成为某个类别或某种特性的代表品牌。这样当消费者产生相关需求时,便会将定位品牌作为首选,也就是说这个品牌占据了这个定位。

事实上,定位也是由我们所面临的传播环境所决定的,我们目前已成为一个传播过多的社会,而消费者只能接受有限的信息,消费者抵御这种“信息爆炸”的最有力武器就是最小努力法则——痛恨复杂,喜欢简单。

现有产品在顾客心目中都有一定的位置,例如,人们认为可口可乐是世界上最大饮料生产商,格兰仕是中国最大的微波炉生产商,王老吉是中国最著名的凉茶等,这些产品的提供者在与消费者长期的交易中所拥有的地位,是其他人很难取代的。也就是说,消费者对品牌的印象不会轻易改变。

定位的优势,也就在于消费者一旦认定了你是某种东西中最好的,那你就能牢牢的抓住消费者的“心”!

而对于企业来说,定位可以将企业所有的资源进行最有力的聚焦,2001年,定位理论压倒菲利普科特勒、迈克尔波特,被美国营销协会评为“有史以来对美国营销影响最大的观念”,可见这一观念的巨大影响力!

《蓝海战略》:找位,要在蓝海中找!

定位,为营销人指明了做市场的一个方向,但是,有定位,就能成功吗?《蓝海战略》给了我们一个更明确的答案!

企业为了寻求持久的、获利性的增长,往往与其对手针锋相对地竞争。它们为竞争优势而战,为市场份额而战,为实现差异化而战。

然而在过度拥挤的产业市场中,硬碰硬的竞争只能令企业陷入血腥的“红海”,即竞争激烈的已知市场空间中,你在与对手争抢日益缩小的“利润蛋糕”。在《蓝海战略》中,作者对你所熟知的一切战略成功的定律提出挑战。他们认为,流连于红海的竞争之中,将越来越难以创造未来的获利性增长。

《蓝海战略》作者基于对跨度达100多年、涉及30多个产业的150个战略行动的研究,提出:要赢得明天,企业不能靠与对手竞争,而是要开创“蓝海”,即蕴含庞大需求的新市场空间,以走上增长之路。这种被称为“价值创新”的战略行动能够为企业和买方都创造价值的飞跃,使企业彻底甩脱竞争对手,并将新的需求释放出来。

《蓝海战略》为企业甩脱竞争提供了一套系统性的方法,《蓝海战略》告诉我们,市场找位,就要在蓝海中找,而不要把自己丢进一个群狼抢食的市场之中!

《跨界战》:21世纪新时代下的营销思想和实战新革命!

《蓝海战略》之后,就再没见到一本让我“心潮澎湃”的书,直到我在书店看到了《跨界战》,细读之下,感触颇大,感觉我的思想经历了又一次的升级和洗礼!

在《跨界战》开篇,作者说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跨界消费的时代,对于这一点,我也深有感触,做市场、做广告这么多年,我也看到了各种跨界创新产品的出现,什么跨界车、跨界服装、跨界家具,都是建立在消费者的这种多元化的时代消费趋势之上才得以成功的,在这样一个时代环境之下做市场、做广告,我们作为一个市场营销人、一个广告人,如果不积极的寻求突破创新,而是“固步自封”,在老路子上打圈,你会发现,自己脚下的市场会越来越小,自己生存的空间也会越来越狭窄,最终面临的是被市场和时代“淘汰”的命运,可谓“自封者自毙”!

正因为如此,作者提出了“跨界策划”的理念,正如作者所言,跨界策划是“通过嫁接外行业价值而进行创新,制定出全新的企业和品牌发展战略战术”,而正是这种跨界创新,可以帮助企业开辟市场新蓝海!

跨国经营战略案例篇8

在全球化条件下探讨中国企业的成长战略,需要全面深入且具体地思考以下几个问题:在全球化环境中,中国企业处在什么样的起点位置上?在全球市场中,已占据较大市场份额和拥有技术优势的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战略有什么样的特点及其变化?在外国跨国公司云集的全球市场,中国企业有哪些跨国成长的机会?这些机会的性质和特点是什么?中国企业如何抓住这些机会,采取哪些有效的行动才能成为一家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跨国公司?

一、全球环境中的中国企业

以全球视野审视中国企业,我们认为,中国企业的战略本质属性是弱小者、后来者,并有某些特殊性。在主流跨国公司理论中,对战略本质属性的全面、深入认识有一个隐含的假设,即以强大者和先行者为前提。但对中国企业而言,这个假并不成立。因此,对战略本质属性的认识是中国企业跨国成长战略思维的起点,它在较大的程度上决定了中国企业跨国成长的战略选择及其成功率。

(一)中国企业是弱小者

从全球视野来看,今天的中国企业总体上是弱小者。首先,从规模实力和技术优势来看,除极少数垄断型国有企业外,中国企业的规模小、实力弱;第二,从市场地位来看,除极少数全球细分市场冠军企业外,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的地位很低;第三,从品牌价值来看,中国企业的品牌至今还未进入“全球品牌100强”;最后,从商业规则来看,中国企业普遍缺乏参与制定商业规则的能力,只能遵守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制定的商业规则。

这是客观存在的现实,我们必须正视这个现实。我们不仅要从自身历史发展中看到中国企业的日益强大,而且还要从全球视野看到中国企业的弱小现状。只有这样,中国企业才能认清自身在全球环境中的位置,才能找到进一步成长的起点。认清“弱小者”这个现实,并不是表明我们甘当弱小者。恰恰相反,这是中国企业日后成为“强大者”的前提。反过来,如果我们现在就以“强大者”自居,中国企业日后就难以成为全球市场中的“强大者”。这不仅是一种辩证思维,而且还被历史所证实。

资源有限是弱小者的本质特征,“长袖善舞”是强大者的主要体现。区分强大者与弱小者,是企业战略的前提,更是企业跨国成长战略的前提。但遗憾的是,我们所熟知的来自美国的主流企业战略理论并非如此。如果我们仍然是以美国主流企业战略为指导,实际上就是以强大者战略为指导,中国企业就难以制定和实施适合自己的战略,也就难以实现成为“强大者”的宏伟目标。因此,我们必须寻找到适合弱小者的战略,即如何从弱小者成长为强大者的战略。

(二)中国企业是后来者

强大与弱小主要是在某个时点上,从规模实力、市场地位、技术优势、品牌影口向力等因素比较而言的;先行者与后来者则是从时间历程来看的,先行者是行业/市场的开拓者,而当后来者进入市场时,已有一批先行者早就存在。

对“中国企业是后来者”这个判断,估计不会有人反对,因为大家都能够看清楚这个历史和现实。第一次工业革命从欧洲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都从美国开始,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前,一直远离世界工业和信息革命的潮流。只是在近30年的时间内,中国企业才加入到这一潮流中,扮演着一个明显的后来者角色。

中国企业在知识产权领域面临的困境,是作为后来者的必然现象。先行者作为行业/市场的开拓者,通常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而后来者的技术依赖特征明显,从先行者引进技术是其成长的起点,随着后来者技术能力的不断提升,先行者与后来者之间的技术差距不断缩小,先行者就会感到明显的威胁,它们就会以知识产权为武器来打压后来者,从而保护自己的利益。

后来者拥有的“后发优势”是学术理论界经常讨论的一个话题。但我们认为,后发本身并无优势,后来者只有拥有学习与创新能力之后,才会有优势可言。学习是后来者的“必修课程”,中国企业是优秀的学习者,在不到30年的时间内,我们走过了西方企业上百年的历程。在学习基础上的创新,是今日中国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只学习不创新,后发优势难以形成和发挥,也就无法“后来居上”。

先行者与后来者的不同地位决定了战略思维的差异。如果一直模仿先行者而无战略创新之处,后来者就无法取得实现“后来居上”的目标。在全球复印机市场,美国施乐公司是先行者,许多大型企业(美国GE、IBM、柯达等)以后来者身份进入市场,一直模仿先行者施乐公司的战略,其结果是全部以失败告终。后来者只有在战略上有所创新,才能在市场上取得合适的位置。日本佳能进入全球复印机市场时是一个后来者,战略创新使其“后来居上”,最终成为全球复印机市场的领导企业。美国的沃尔玛、西南航空、戴尔电脑等都是后来者成为领导者的成功案例,战略创新的作用是第一位的。

中国企业要“后来居上”,就必须在战略上有所创新。战略创新的首要任务是突破原有的战略思维定势,这个思维定势的核心是“我也是”(Me Too),即模仿主导的思维模式。在中国这种思维模式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在其后的20年行之有效,得以强化。1998年过剩经济来临,2001年中国加入WTO之后,中国企业成长环境发生了本质变化。中国企业本应随环境而变,改变自己的战略思维。但是,至今许多中国企业仍然固守“我也是”思维模式,这是中国企业战略创新必须克服的首要问题。

除以上两个战略本质属性外,中国企业还具有某些特殊性,这主要体现在成长环境和成长路径两个方面。

首先,成长环境的特殊性有三个方面:一是市场环境从封闭走向开放;二是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大部分中国企业是在不完善的市场经济环境中成长的;三是宏观经济持续高速增长。

其次,以上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中国企业成长路径的特殊性,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战略路线的特殊性。美国大企业的战略路线是:专业化一多元化一归核化3个明显的阶段。相比之下,中国企业的战略路线差异很大:一开始就采取多元化经营,而且是一种特殊的多元化――市场机会型多元化;进入21世纪之后,少数中国企业奉行专业化战略路线,许多民营企业仍然难以走向归核化,陷入到“战略迷茫”之中。二是企业能力的特

殊性。美国企业走向多元化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即企业在专业化经营历程中形成了较强的企业能力后,多元化经营才开始起来。中国企业并非如此,我们是在市场的驱动下,而不是在企业能力的基础上开展多元化经营的。直到今天,中国不少企业仍未形成专业化能力,需要补很多基础管理能力的课程。

二、以什么样市场为战略重点?

成为全球市场上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跨国公司,是当前许多中国企业的战略目标,这是“我想做什么”的一般表述。更具体的决策是:我们应该进入哪样的市场?或者说以什么样的市场为战略重点?为此必需分析先行者和强大者的战略与行为(对东道国本土企业的了解,我们暂且忽略),从其中找到“我可做什么”的战略思路和法则。

根据我们的初步分析,由于经济全球化而出现的全球市场,使每个行业都产生了巨大的分化和重组,加上中国、印度、巴西等新兴经济国家企业的冲击,强大先行的跨国公司原有的较为完整的市场格局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分化,逐渐形成了4个板块。

1、“严防死守”的市场。强大先行者们经过归核化活动后保留下来的核心业务,都属于“严防死守”市场板块。

2、“被迫放弃”的市场。全球化迫使这些强大先行者们进行的战略调整之一就是归核化,每个公司都从现有业务中剥离出非核心业务。这一大批被放弃的业务,就汇合成一个“被迫放弃”的市场板块。

3、“无心关注”的市场。这是长期存在的一种市场形态,主要指那些市场规模相对小、市场地域相对远、强大先行者们不愿意进入或不够重视的一类市场。

4、新技术带来的新市场。主要指那些由新的下一代技术的出现而产生的一类新市场。

必须注意的是,以上4类市场的划分对某个特定企业只在某个时点上是绝对的,也就是说,如果加上时间维度,4类市场的边界是变化的。例如,“严防死守”的市场可能转化为“无心关注”的市场或“被迫放弃”的市场;“无心关注”的市场也有可能转化为“严防死守”的市场;新技术带来的新市场,可能是“严防死守”的市场,也可能是“无心关注”的市场;等等。

三、战略法则

中国企业的起点是弱小者、后来者,为了实现成为跨国公司的战略目标,我们需要的是弱小者如何成为强大者、后来者如何成为领先者的战略理论。从外国战略理论丛林中,满足以上要求的战略理论虽然不占据主流地位,但仍然存在许多值得中国企业借鉴的思想和内容。例如蓝彻斯特的弱者战略理论、钱德勤的挑战者战略理论、马卡德的战略创新理论、山田荣作关于美日跨国公司的比较研究、巴特利特等人关于“挑战全球领导者”的研究等。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也有很多关于以小胜大、以弱胜强的战略理论和策略。我们把上述理论中的精华归纳成如下几条法则:

1、起点的利基法则。“做什么”的范围选择是战略的业务起点,必须根据企业自身的资源和能力状况来选择。强大者选择市场规模大的业务,弱小者选择市场规模小的业务,其选择标准是保证“单位空间内的高力量比”(这是军事战略中的一个基本法则)。所有的挑战者都是从某个利基市场开始成长起来的,因为一个企业,能否成为挑战者,不是企业自身所能决定的,而是由其客观的市场地位所决定的。只有在某个利基市场上获取较好的市场地位,你才有资格和能力向领导者发起挑战。一般而言,在某个业务范围内,领导者只有一个,市场地位仅次于领导者的第二、第三位企业才有资格扮演挑战者的角色。从这个角度来看,企业的成长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成为挑战者阶段和挑战之后的阶段。在成为挑战者阶段,利基战者是其合适的选择。

2、竞争的避实击虚法则。在有资格成为挑战者的时候,企业面向领导者发起进攻。在这样的进攻战中,挑战者必须坚持避实击虚法则,不要与领导者面对面、硬碰硬地竞争,而是回避领导者的长处,在领导者的短处发起进攻。领导者无论多么强大,都会有自身的短处存在。这些短处主要有两类:一是领导者实力强大本身中的短处,二是领导者市场地位高带来的短处。针对这两类短处发起进攻,领导者一般无还手之力,因为这时的领导者陷入一种困境:如果它反击就会伤害自身。最经典的案例是百事可乐针对可口可乐经典形象的攻击,戴尔电脑针对所有依靠分销体系的个人电脑制造商的攻击。

3、资源的集中法则。在找到领导者的虚处作为攻击对象之后,挑战者还必须坚持资源集中的原则,仅在某条业务线上向领导者攻击,而不是分散资源进攻领导者的多处。即使所攻击的对象都是领导者的虚处,挑战者如果同时攻击的话,其成功的概率也会降低。企业史中的大量事实证明,挑战者若是一下子在非常广阔的阵地上投入多种产品,发起全面进攻,企图尽快获取尽可能多的领地,最终会丧失所有的领地。因为任何时候,防御者的优势都是客观存在的。领导者作为防御者,总是有绝对的力量优势,无论是财力资源、产业关系、分销渠道,还是顾客认知。要记住,“全线产品”是一种奢侈,只有领导者才能担负得起。

四、全球化条件下中国企业的成长战略

根据上面的理论分析和对中国企业实践的总结,我们认为全球化条件下中国企业的成长战略主要有4种类型。

一是针对外国跨国公司“无心关注”市场的“利基”战略,即找到先行强大者普遍忽视、不太关注的细分市场,利用中国企业的综合优势,进入并占领这个市场。典型案例是海尔集团在美国小冰箱市场,以及全球市场的若干中国冠军企业,例如中集集团在全球集装箱市场,万向集团在全球万向节、传动轴市场等。

二是针对外国跨国公司“被迫放弃”市场的“承接”战略,即抓住某个先行强大者主动或被动退出的市场机会,利用中国本土的制造优势和市场优势,在发达国家承接老牌跨国公司的业务,填补外国跨国公司退出的全球市场。典型案例是联想集团在全球个人电脑市场、中国蓝星集团总公司在全球有机硅和蛋氨酸市场等。

三是针对外国跨国公司“严防死守”市场的“嵌入”战略,即在外国跨国公司的价值链中,找到某,个链节,把本企业的业务“嵌入”其中。OEM/ODM是嵌入战略的典型行为,代工企业按委托企业对产品和过程的指标要求进行生产,产品冠以委托公司品牌进行销售。典型案例是鸿海(富士康)集团在众多lT产品市场,都是采取OEM/ODM方式,把自身的业务牢牢地嵌入外国跨国公司的价值链中,占领了较大的“制造环节份额”。

跨国经营战略案例篇9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主流是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两大主流形成和发展的动力和载体就是跨国公司,跨国公司发展迅速,其数量、规模、经济实力、科技开发能力都达到空前,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过程中的支柱力量。

一、市场营销战略的基本理论

战略是确定企业长远发展目标,并指出实现长远目标的策略和途径,贯穿于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市场营销战略是企业市场营销部门根据战略规划,确定目标市场,选择相应的市场营销策略组合,并予以有效实施和控制的过程。市场营销总战略包括:产品策略、价格策略、营销渠道策略、促销策略等。企业市场营销战略实施情况会直接影响跨国企业的在华的发展和生存。

二、跨国公司中国市场营销战略的发展

(一)跨国公司在中国营销发展的三个阶段

(1)探索性进入阶段。在此阶段,跨国公司通常采用合资或独资的方式,协助母公司进驻中国市场。跨国公司通过各种途径把它们的产品出口到中国市场。例如宝洁公司在最初探索性进入中国时候, 一方面让中国的专业客户逐步认识自己公司的品牌,另一方面借此认识中国的日用消费品市场,发现发展机遇,降低经营风险。

(2)战略进取阶段。跨国公司在这一阶段,为了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往往建立自己强大的品牌,品牌效应可以增加企业的利润,有利于扩大品牌在中国的影响,增加产品的竞争力,提高市场占有率,提高顾客的忠实度。树立良好的品牌和企业形象,有利于企业长远在中国的发展。

(3)市场主导阶段。这一阶段,跨国公司涉入中国的程度已经非常高。跨国公司仍把实行差异性市场营销作为在华营销战略的重点内容,它们主要通过销售高档产品获取高额利润,以中低档产品扩大市场份额,并不断增加中国的产品研发部门和生产基地。在经营管理方面,在华跨国公司以完善的管理来控制较大的经营,并努力在消费者和供应商中树立市场领导者的形象。

(二)跨国公司在华营销战略的主要类型

(1)全球标准化营销战略。全球标准化营销指的是跨国经营的公司在一个国家、地区或全球市场上提供统一的产品。在各方面条件相似的情况下,跨国公司会采取标准化营销战略。标准化营销战略的优势有:受规模经济的影响,具有价格优势;有利于形成品牌优势,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2)全球差异化营销战略。全球差异化营销认为企业选择本土化营销是着眼于满足各国、各地区当地市场所特有的需要。采取本地化战略的公司会把每一个国家乃至地区作为一个不同的市场单独对待。差异化营销战略能够满足当地消费消费者的需求,一定程度上避免文化差异;有利于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提高市场占有率。

三、跨国公司营销战略对中国的启示

(一)中国如何应对跨国公司的影响

跨国公司对华投资和营销策略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应从正反两个方面来看待这一问题:跨国公司为我们带来了大量的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为我国经济增加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环境污染,外部经济风险,民族品牌流失,拉大贫富差距等问题,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我国经济的脆弱性。

(1)优化跨国公司在我国的投资环境。改善有利于跨国公司投资的软硬环境。完善我国的法律法规,形成健全的法律体系,建立良好的法制环境;加强对知识产权得保护;加大科研投入,位高科技人才提供良好待遇;进一步完成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为跨国公司提供公平待遇。

(2)加强对跨国公司的积极引导。鼓励跨国公司投资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业;鼓励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生产基地和制造中心,研发中心;鼓励跨国公司投资西部地区和东北革命老区;鼓励跨国公司在华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向我国企业转让先进技术。

(3)扶持民族品牌,保护民族工业。我国政府和企业都应提高名牌战略的意识,尽力减少跨国公司对华营销战略新变化给中国民族品牌带来的冲击。一是建立和完善有关规章制度,加强对外资收购国内品牌的管理,反对形成垄断。二是加强对国内名牌的宣传力度,大力提倡政府在其采购行为中,增加对国产名牌产品的购买。

(二)中国公司如何走出去

(1)形成核心竞争力,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品牌意识淡薄,是我国企业的普遍现象,也是制约我国企业的关键因素。建立强大的品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品牌是新经济时代营销的基础,树立品牌效应是跨国公司在我国营销的重要一环,也是核心竞争力之一。

(2)形成以顾客为导向的营销方法。满足顾客需求,顾客忠诚度的维系也是市场营销战略的重要环节。跨国公司一般都有多年成功的市场运作经验,但它们在进驻中国市场时,通常做足了市场调查。例如宝洁公司工作人员曾经发现许多消费者宁愿经常购买小包装的产品而不愿买大包装的产品,这与美国的消费方式正好相反。于是,他们开发了小袋装的洗发露,最终深受消费者欢迎。

(3)树立战略营销思想,做好长期竞争准备。市场营销的形成与建立,不是一个短期的行为,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特别是我国企业发展基础薄弱,而竞争又非常激烈,最终要有打长久战的准备。跨国公司往往把把营销提高到战略高度来认识,围绕营销战略来设计和开展经营活动。

(三)通过并购来开拓市场

跨国经营战略案例篇10

在全球化条件下探讨中国企业的成长战略,需要全面深入且具体地思考以下几个问题:在全球化环境中,中国企业处在什么样的起点位置上?在全球市场中,已占据较大市场份额和拥有技术优势的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战略有什么样的特点及其变化?在外国跨国公司云集的全球市场,中国企业有哪些跨国成长的机会?这些机会的性质和特点是什么?中国企业如何抓住这些机会,采取哪些有效的行动才能成为一家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跨国公司?

一、全球环境中的中国企业

以全球视野审视中国企业,我们认为,中国企业的战略本质属性是弱小者、后来者,并有某些特殊性。在主流跨国公司理论中,对战略本质属性的全面、深入认识有一个隐含的假设,即以强大者和先行者为前提。但对中国企业而言,这个假并不成立。因此,对战略本质属性的认识是中国企业跨国成长战略思维的起点,它在较大的程度上决定了中国企业跨国成长的战略选择及其成功率。

(一)中国企业是弱小者

从全球视野来看,今天的中国企业总体上是弱小者。首先,从规模实力和技术优势来看,除极少数垄断型国有企业外,中国企业的规模小、实力弱;第二,从市场地位来看,除极少数全球细分市场冠军企业外,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的地位很低;第三,从品牌价值来看,中国企业的品牌至今还未进入“全球品牌100强”;最后,从商业规则来看,中国企业普遍缺乏参与制定商业规则的能力,只能遵守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制定的商业规则。

这是客观存在的现实,我们必须正视这个现实。我们不仅要从自身历史发展中看到中国企业的日益强大,而且还要从全球视野看到中国企业的弱小现状。只有这样,中国企业才能认清自身在全球环境中的位置,才能找到进一步成长的起点。认清“弱小者”这个现实,并不是表明我们甘当弱小者。恰恰相反,这是中国企业日后成为“强大者”的前提。反过来,如果我们现在就以“强大者”自居,中国企业日后就难以成为全球市场中的“强大者”。这不仅是一种辩证思维,而且还被历史所证实。

资源有限是弱小者的本质特征,“长袖善舞”是强大者的主要体现。区分强大者与弱小者,是企业战略的前提,更是企业跨国成长战略的前提。但遗憾的是,我们所熟知的来自美国的主流企业战略理论并非如此。如果我们仍然是以美国主流企业战略为指导,实际上就是以强大者战略为指导,中国企业就难以制定和实施适合自己的战略,也就难以实现成为“强大者”的宏伟目标。因此,我们必须寻找到适合弱小者的战略,即如何从弱小者成长为强大者的战略。

(二)中国企业是后来者

强大与弱小主要是在某个时点上,从规模实力、市场地位、技术优势、品牌影口向力等因素比较而言的;先行者与后来者则是从时间历程来看的,先行者是行业/市场的开拓者,而当后来者进入市场时,已有一批先行者早就存在。

对“中国企业是后来者”这个判断,估计不会有人反对,因为大家都能够看清楚这个历史和现实。第一次工业革命从欧洲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都从美国开始,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前,一直远离世界工业和信息革命的潮流。只是在近30年的时间内,中国企业才加入到这一潮流中,扮演着一个明显的后来者角色。

中国企业在知识产权领域面临的困境,是作为后来者的必然现象。先行者作为行业/市场的开拓者,通常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而后来者的技术依赖特征明显,从先行者引进技术是其成长的起点,随着后来者技术能力的不断提升,先行者与后来者之间的技术差距不断缩小,先行者就会感到明显的威胁,它们就会以知识产权为武器来打压后来者,从而保护自己的利益。

后来者拥有的“后发优势”是学术理论界经常讨论的一个话题。但我们认为,后发本身并无优势,后来者只有拥有学习与创新能力之后,才会有优势可言。学习是后来者的“必修课程”,中国企业是优秀的学习者,在不到30年的时间内,我们走过了西方企业上百年的历程。在学习基础上的创新,是今日中国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只学习不创新,后发优势难以形成和发挥,也就无法“后来居上”。

先行者与后来者的不同地位决定了战略思维的差异。如果一直模仿先行者而无战略创新之处,后来者就无法取得实现“后来居上”的目标。在全球复印机市场,美国施乐公司是先行者,许多大型企业(美国GE、IBM、柯达等)以后来者身份进入市场,一直模仿先行者施乐公司的战略,其结果是全部以失败告终。后来者只有在战略上有所创新,才能在市场上取得合适的位置。日本佳能进入全球复印机市场时是一个后来者,战略创新使其“后来居上”,最终成为全球复印机市场的领导企业。美国的沃尔玛、西南航空、戴尔电脑等都是后来者成为领导者的成功案例,战略创新的作用是第一位的。

中国企业要“后来居上”,就必须在战略上有所创新。战略创新的首要任务是突破原有的战略思维定势,这个思维定势的核心是“我也是”(Me Too),即模仿主导的思维模式。在中国这种思维模式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在其后的20年行之有效,得以强化。1998年过剩经济来临,2001年中国加入WTO之后,中国企业成长环境发生了本质变化。中国企业本应随环境而变,改变自己的战略思维。但是,至今许多中国企业仍然固守“我也是”思维模式,这是中国企业战略创新必须克服的首要问题。

除以上两个战略本质属性外,中国企业还具有某些特殊性,这主要体现在成长环境和成长路径两个方面。

首先,成长环境的特殊性有三个方面:一是市场环境从封闭走向开放;二是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大部分中国企业是在不完善的市场经济环境中成长的;三是宏观经济持续高速增长。

其次,以上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中国企业成长路径的特殊性,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战略路线的特殊性。美国大企业的战略路线是:专业化一多元化一归核化3个明显的阶段。相比之下,中国企业的战略路线差异很大:一开始就采取多元化经营,而且是一种特殊的多元化——市场机会型多元化;进入21世纪之后,少数中国企业奉行专业化战略路线,许多民营企业仍然难以走向归核化,陷入到“战略迷茫”之中。二是企业能力的特殊性。美国企业走向多元化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即企业在专业化经营历程中形成了较强的企业能力后,多元化经营才开始起来。中国企业并非如此,我们是在市场的驱动下,而不是在企业能力的基础上开展多元化经营的。直到今天,中国不少企业仍未形成专业化能力,需要补很多基础管理能力的课程。

二、以什么样市场为战略重点?

成为全球市场上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跨国公司,是当前许多中国企业的战略目标,这是“我想做什么”的一般表述。更具体的决策是:我们应该进入哪样的市场?或者说以什么样的市场为战略重点?为此必需分析先行者和强大者的战略与行为(对东道国本土企业的了解,我们暂且忽略),从其中找到“我可做什么”的战略思路和法则。

根据我们的初步分析,由于经济全球化而出现的全球市场,使每个行业都产生了巨大的分化和重组,加上中国、印度、巴西等新兴经济国家企业的冲击,强大先行的跨国公司原有的较为完整的市场格局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分化,逐渐形成了4个板块。

1、“严防死守”的市场。强大先行者们经过归核化活动后保留下来的核心业务,都属于“严防死守”市场板块。

2、“被迫放弃”的市场。全球化迫使这些强大先行者们进行的战略调整之一就是归核化,每个公司都从现有业务中剥离出非核心业务。这一大批被放弃的业务,就汇合成一个“被迫放弃”的市场板块。

3、“无心关注”的市场。这是长期存在的一种市场形态,主要指那些市场规模相对小、市场地域相对远、强大先行者们不愿意进入或不够重视的一类市场。

4、新技术带来的新市场。主要指那些由新的下一代技术的出现而产生的一类新市场。

必须注意的是,以上4类市场的划分对某个特定企业只在某个时点上是绝对的,也就是说,如果加上时间维度,4类市场的边界是变化的。例如,“严防死守”的市场可能转化为“无心关注”的市场或“被迫放弃”的市场;“无心关注”的市场也有可能转化为“严防死守”的市场;新技术带来的新市场,可能是“严防死守”的市场,也可能是“无心关注”的市场;等等。

三、战略法则

中国企业的起点是弱小者、后来者,为了实现成为跨国公司的战略目标,我们需要的是弱小者如何成为强大者、后来者如何成为领先者的战略理论。从外国战略理论丛林中,满足以上要求的战略理论虽然不占据主流地位,但仍然存在许多值得中国企业借鉴的思想和内容。例如蓝彻斯特的弱者战略理论、钱德勤的挑战者战略理论、马卡德的战略创新理论、山田荣作关于美日跨国公司的比较研究、巴特利特等人关于“挑战全球领导者”的研究等。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也有很多关于以小胜大、以弱胜强的战略理论和策略。我们把上述理论中的精华归纳成如下几条法则:

1、起点的利基法则。“做什么”的范围选择是战略的业务起点,必须根据企业自身的资源和能力状况来选择。强大者选择市场规模大的业务,弱小者选择市场规模小的业务,其选择标准是保证“单位空间内的高力量比”(这是军事战略中的一个基本法则)。所有的挑战者都是从某个利基市场开始成长起来的,因为一个企业,能否成为挑战者,不是企业自身所能决定的,而是由其客观的市场地位所决定的。只有在某个利基市场上获取较好的市场地位,你才有资格和能力向领导者发起挑战。一般而言,在某个业务范围内,领导者只有一个,市场地位仅次于领导者的第二、第三位企业才有资格扮演挑战者的角色。从这个角度来看,企业的成长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成为挑战者阶段和挑战之后的阶段。在成为挑战者阶段,利基战者是其合适的选择。

2、竞争的避实击虚法则。在有资格成为挑战者的时候,企业面向领导者发起进攻。在这样的进攻战中,挑战者必须坚持避实击虚法则,不要与领导者面对面、硬碰硬地竞争,而是回避领导者的长处,在领导者的短处发起进攻。领导者无论多么强大,都会有自身的短处存在。这些短处主要有两类:一是领导者实力强大本身中的短处,二是领导者市场地位高带来的短处。针对这两类短处发起进攻,领导者一般无还手之力,因为这时的领导者陷入一种困境:如果它反击就会伤害自身。最经典的案例是百事可乐针对可口可乐经典形象的攻击,戴尔电脑针对所有依靠分销体系的个人电脑制造商的攻击。

3、资源的集中法则。在找到领导者的虚处作为攻击对象之后,挑战者还必须坚持资源集中的原则,仅在某条业务线上向领导者攻击,而不是分散资源进攻领导者的多处。即使所攻击的对象都是领导者的虚处,挑战者如果同时攻击的话,其成功的概率也会降低。企业史中的大量事实证明,挑战者若是一下子在非常广阔的阵地上投入多种产品,发起全面进攻,企图尽快获取尽可能多的领地,最终会丧失所有的领地。因为任何时候,防御者的优势都是客观存在的。领导者作为防御者,总是有绝对的力量优势,无论是财力资源、产业关系、分销渠道,还是顾客认知。要记住,“全线产品”是一种奢侈,只有领导者才能担负得起。

四、全球化条件下中国企业的成长战略

根据上面的理论分析和对中国企业实践的总结,我们认为全球化条件下中国企业的成长战略主要有4种类型。

一是针对外国跨国公司“无心关注”市场的“利基”战略,即找到先行强大者普遍忽视、不太关注的细分市场,利用中国企业的综合优势,进入并占领这个市场。典型案例是海尔集团在美国小冰箱市场,以及全球市场的若干中国冠军企业,例如中集集团在全球集装箱市场,万向集团在全球万向节、传动轴市场等。

二是针对外国跨国公司“被迫放弃”市场的“承接”战略,即抓住某个先行强大者主动或被动退出的市场机会,利用中国本土的制造优势和市场优势,在发达国家承接老牌跨国公司的业务,填补外国跨国公司退出的全球市场。典型案例是联想集团在全球个人电脑市场、中国蓝星集团总公司在全球有机硅和蛋氨酸市场等。

三是针对外国跨国公司“严防死守”市场的“嵌入”战略,即在外国跨国公司的价值链中,找到某,个链节,把本企业的业务“嵌入”其中。OEM/ODM是嵌入战略的典型行为,代工企业按委托企业对产品和过程的指标要求进行生产,产品冠以委托公司品牌进行销售。典型案例是鸿海(富士康)集团在众多lT产品市场,都是采取OEM/ODM方式,把自身的业务牢牢地嵌入外国跨国公司的价值链中,占领了较大的“制造环节份额”。

跨国经营战略案例篇11

我们把访问心得写成一个海尔在日本的案例,供全球商学院教学使用,并持续对海尔的体系发展及国际化的进程进行追踪。在这里,我提出几个有关跨文化管理的思考方向供读者参考。

尊重文化差异的精髓

海尔并不是一般的企业。从1984年起,在张瑞敏领导下,海尔即依不同市场需求及企业发展阶段,逐步建立起全面且相当有独特性的战略与管理体系。以海尔的话来说,海尔是“时代的企业,总是踩着时代的节拍前进”。如今,尽管海尔已经进入到第五个战略发展阶段,但是始终不变的核心精神,就是对人(包括客户和员工)的尊重,以及引申而来的对产品质量的要求和给予员工最高自主性(即人人都是自己的CEO),让员工能直接跟市场挂钩,充分体验顾客的需求。依循这样的企业精神,海尔发展出了倒三角组织、自主经营体、人单合一双赢等相关机制。

在国际并购时,强势的企业文化可以说是一个整合国际经营团队的力量。然而,强势文化本身也可能成为文化融合的潜在障碍。海尔并购三洋白电,就碰到了许多文化差异与挑战。例如海尔的薪酬和升迁体系,就和日本的年功序列制和平均主义发生相当大的碰撞。具体来说,根据海尔“人单合一”精神,激励奖金的发放是要和个人绩效紧密挂钩的;提升较年轻但工作绩效强的员工到领导位置,对海尔体系而言也是自然的。但是日本员工很难接受这样的安排。“尊重并接受文化差异”是跨文化管理非常重要的原则之一,海尔也特别强调了尊重日本文化的做法。问题是,为了尊重日本文化,海尔该放松自己体系中的哪些制度呢?

海尔如果要将其给予员工高度自主性并直接跟市场挂钩的企业精神贯彻到海外的经营点,放松任何一个制度都可能对整体造成长远的影响。那如此说来,到底该不该尊重当地文化?要尊重又应尊重到什么程度?杜镜国应对这些挑战的方式相当特殊,他没有坚持当下立即实施和日本文化发生矛盾的海尔制度,而是花了相当长时间和日本员工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与顾虑,也让他们看到海尔体系可以为他们创造的价值。最后,日本员工逐步接受了各项海尔制度,更对海尔与杜镜国产生深厚的信赖与认同,甚至自发地将2012年销售目标从70亿日元提升到350亿日元。

尊重文化差异并不表示跨国企业需要完全遵照当地运作模式,而是要在充分理解当地文化特色后,用符合当地文化价值的方式和程序取得当地员工的接受,但是在实质项目上,仍然能坚持完成自己所设定的目标。海尔在日本落实制度的方式,完全体现了跨文化管理中尊重文化差异的精髓。

哈佛商学院的巴特莱和戈夏教授 (Bartlett & Goshal) 曾提出企业进军国际市场的几个不同模式,各自对应不同的管理思维与经营重心。其中,超国界模式 (transnational) 指企业同时强调整合全球效率以及回应各地市场差异性的能力。海尔的国际化似乎更接近于超国界模式:一方面,海尔希望将其独特的体系实践到全球经营据点;另一方面,尊重当地文化,要求员工及产品跟当地客户需求紧密挂钩。采用这个模式的企业,特别需要同时兼顾平衡全球与区域间张力的能力。海尔收购三洋,给予我们一个有效面对超国界模式之跨文化挑战的成功案例。

超国界模式的着力点

然而,要真正成为领导全球白电市场的超国界企业,海尔还须进一步面对几个相关问题。

首先,海尔必须持续发展符合战略方向的经营体系,使企业战略和体系达到高度一致化(strategic fit)。其实,这点原本就是海尔的强项。海尔不断进行组织创新时,新的战略制度需要符合其超国界模式的运作布局目标,并必须让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清晰理解海尔的体制。在这个层面上,语言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挑战。因为其体系的特殊性,海尔发展出了一套独到的语言来诠释沟通自己独特的企业体系。但是,用中文解释海尔体系都有它的复杂度,在翻译成他国语言时,要说清其精妙处的难度就更高了。举例而言,看似简单的“人”“单”“合一”,每个字都具有深刻的含义,很难用其英语翻译individual-goal combination完整传达。海尔需要发展出有效的沟通战略以应对这个难题。

跨国经营战略案例篇12

如何定位企业战略的核心;

如何处理企业发展与品牌发展的关系;

如何协调中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之间的关系;

如何管理与公司重构有关的品牌问题;

如何提高公司产品的清晰度,明确品牌提升的核心;

如何通过品牌裂变和延伸来拓展产品的市场范围,从而获得发展;

如何通过纵向的品牌延伸进入具有价值和额外收益的细分市场;

在一个动态的市场上,“人们购买什么”在不断发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保持你的品牌与市场相适应;

如何利用品牌提升工具为你的品牌注入活力和品牌个性,并使其有别于其他品牌。

如何解决这些难题?基于对品牌管理趋势和事实的判断,我们梳理了品牌管理在组织管理中的价值和位置,建构了品牌价值提升系统方案(BrandUp)。

品牌管理的角色转变

随着经济环境的转变,品牌管理从品牌形象管理、品牌资产管理进入到现在的战略性管理阶段。

全球经济一体化给品牌进入战略管理提供了前提和竞争环境。传统的跨国品牌管理模式意味着各企业在当地设立自主的品牌经理和品牌管理体系。随着企业全球市场竞争使命的变化,该理念的不足之处也日益显现,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采取了有助于贯彻全球整体经营策略的组织结构,企业价值链中的不同环节。比如采购、生产、研发和品牌也在不断本土化。品牌领导模式应具有全球观念,所以获得竞争合力、提高效率和实现策略整合应是跨国和跨市场品牌管理的主要目标。全球观念还有另一层意义,即品牌战略中哪些要素是全球通行的?哪些必须适应当地市场?战略的实施不但涉及更多组织和个人参与合作,而且在全球范围内培养企业获取知识的能力,建立最佳行动准则也会因此遇到新的困难。

产业专业化和多元化在全球的不同领域均取得重大突破。纵观全球500强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专业化还是多元化,作为企业最为基本的战略选择,均有成功或者失败的案例。GE大体上是全球多元化最为成功的企业,其品牌管理模式也是将多元化战略视为经典;微软是有限多元化战略最为成功的企业,其品牌管理模式对于在特定行业内有限多元化的企业具有标杆作用,而宝洁公司的多元化战略和多元化品牌管理模式,为中国企业进入市场,进行多元化品牌管理,提供了极好的学习案例。宝洁公司的管理体制鼓励同类产品不同品牌之间互相竞争和品牌保护(如护发产品中的潘婷、海飞丝和沙宣等等),因为这些品牌覆盖了各细分市场,组织内部的竞争也被视作是有益的。两种主要因素促使许多企业考虑以同一产品类别的不同专业品牌取代独立品牌的组合。同时,产品的多元化还体现为管理品牌的产品和市场范围所遇到的挑战允许管理者拥有足够的灵活度,既保持了跨产品与跨市场品牌的合力,又能在不同市场上所向披靡。

品牌战略与企业战略、企业商业模式关系越来越紧密。从企业发展的角度而言,企业发展的终极目标是建构领袖品牌,即所谓的“百年老店”和“基业长青”,所以企业战略与品牌战略具有高度的同一性,品牌战略的实现需要不断经过企业战略的达成来推动;在企业战略中,营造企业独特的商业模式是关键,独特的商业模式不仅仅决定了企业持续的盈利模式,同时也决定了企业的战略管理模式和品牌管理模式,比如互联网B2B的商业模式下的品牌战略与实体经济的B2B品牌战略就有巨大的差异。

日益复杂的品牌架构。传统的品牌经理很少处理品牌延伸与亚品牌(Sub―brand)的问题,而品牌领导模式却要求经理们具有驾驭复杂品牌架构的灵活度。品牌架构的发展趋势已经突破了传统的单一品牌、主副品牌、背书品牌、多层品牌的架构,根据企业战略和发展阶段的需要,建构新型的品牌结构成为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比如混合品牌结构的产生,比如企业品牌-产品母品牌产:品品牌子品牌服务品牌的架构为越来越多的企业所接受,并且随着企业多元化战略的实施,品牌延伸和品牌核心价值的继承成为品牌管理中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为扩展品牌和充分发挥品牌的能量,人们导入托管品牌、亚品牌(如Campbell公司的Chuncky)等新型的品牌模式,以应对日益复杂的产品格局。

从有限的聚焦到广阔的视野。品牌管理已经突破传播的理念和范畴,从传播的角度提升为企业运营管理的层面,把品牌与组织战略、营销管理、后营销管理连接起来,建立广阔的品牌管理视角。传统宝洁模式下品牌经理的视野只局限在单一品牌、单一产品和市场,沟通工作比较狭窄,内部的品牌沟通多被忽略。品牌领导模式下面临的挑战和环境完全不同,传播任务也相应扩展了。

品牌管理核心的转变

伴随品牌管理战略地位的提升,品牌管理核心也发生相应改变,从品牌终端消费者的品牌研究入手,进行战略、策略和战术的系统思考。

品类管理是核心。在品牌战略架构中,品类管理成为基础和核心。基于产品品类的多元化,如何归类产品的核心价值,并把这种核心价值外化为品牌传播的策略和战术,体现组织品牌战略对于组织发展的价值。品牌的力量来源于与某个品类之间牢固的关系,当消费者想购买某个品类的时候会自然地想起这个品牌,因此,品牌与品类必须要锁定在一起,营销和打造品牌的本质,就是锁定品牌与品类的关系。在新的经济环境下,企业不断拓展品类的概念,跨界营销成为一个新的特点,这就为新的品牌管理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按照传统的品牌管理理论,品类是给予消费者细分基础上的归类管理,新的跨界品类从消费者细分的角度而言,使得传统的细分人口经济学标准不足以准确地描述,社会消费学的视角更为切合这种新的情形。

品牌识别与定位的双重挑战。品牌是识别体系不仅仅是CIS,更为主要的是体现组织品牌定位和品类管理的核心价值定位,在新的竞争局势下,品牌定位和品牌识别面临双重挑战,一方面尽可能追求独特的定位(UPS);另一方面,品类的可复制性为这种独特的定位提出了技术上的挑战。品牌识别的发展依靠人们对公司的顾客、竞争者和经验决策的全面理解。推动品牌价值的最终力量是消费者,因此品牌策略必须建立在严格的市场细分策略基础上,同时对消费者动机要有深入的了解。品牌识别

还要体现出与竞争对手之间显著的区别,所以分析竞争对手也很关键。最后,正如我们已经提到的,品牌识别要反映经营策略。品牌要实现对消费者的承诺就要进行项目投资,品牌识别还要能体现出企业的这种投资意愿。

从战术管理到战略管理。在品牌管理过程中,过于注重战术和反应,缺乏战略、策略和远见卓识,往往只能给企业的品牌管理带来局部的收益,但是要达到对消费者的持之以恒的传播,达到品牌管理的终极目标――培育忠诚消费者,提升品牌核心价值,需要把品牌管理从战术层面提升到战略层面。为实现这一目标,品牌经理必须介入经营策略的制定和实施。经营策略是品牌策略的总指挥,它同样要具有战略眼光,能融入不同文化。此外,品牌识别不应承诺那些经营策略没有体现的或表达的东西。制定一个建立在没有财力支持的策略指令基础上的品牌识别是最危险、最浪费的。空泛的品牌承诺比没有承诺更糟糕。

品牌提升道、策、术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匹配以上提出的新经济环境、系统的品牌价值提升方案就必须以企业战略思维为起点,以品牌价值提升为目标,以品牌管理价值链的全方位服务为特点,这三点可谓是一个方案的“道”、“策”、“术”三方面。

以“道”为例,“道”体现在企业战略上,则是我们常说的企业的使命、愿景、价值观。其实质是:用什么来让消费者信赖你。中国不少企业家摆脱不了“一夜暴富”的心态。靠花钱做广告来迅速壮大规模的不计其数,而肯花时间和精力研究消费者心理,对消费者价值观和品牌理念进行分析的却凤毛麟角。在企业的品牌战略目标选择与制定上,世界级公司让顾客信仰自己的品牌价值,中国企业则习惯用广告吸引消费者。

品牌价值提升是一种“策”。“策”,我们可以理解为是处理问题的方式。品牌的定位并不体现在市场上,而是体现在消费者心中,要在消费者心中占有心智资源。最佳效果就是让品牌在消费者心中占有一个字眼,就像英特尔代表“微处理器”那样。这一点对于品牌价值的提升尤为重要。

“术”则是具体工作的原则和方法,是更为细化和实在的方法,以DBG为例,“教育培训、研究与咨询、事件营销”是DBG的商业之“术”。基于行业研究和品牌研究的坚实基础,DBG将三大核心业务教育培训、营销与品牌咨询、事件营销融会贯通,在汽车/制造/能源、银行/现代服务业、房地产/时尚/体育、电信/IT和高端消费品等领域全面帮助客户在品牌、产品和业务各方面获得成功。

BrandUp:新环境下的新方案

传统的品牌管理系统为宝洁和其他仿效者效力了几十年,它的确见证了企业和品牌的日益完善,同时使品牌管理成长为企业管理的重要部分。但市场日趋复杂,竞争压力不断加大,媒体发生巨变,全球化日益迫近,经营环境中出现了多元化品牌,侵略性的品牌延伸和复杂的附属品牌结构等问题,使传统的品牌管理系统显得力不从心。因此,一种新的模式正在宝洁和其他公司里逐步取代传统的品牌管理系统。我们称之为“BrandUp”,它注重战术,更注重战略,其视野更开阔,不但为销售,更为品牌识别所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