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运营的运营方式合集12篇

时间:2023-07-13 09:25:04

自媒体运营的运营方式

自媒体运营的运营方式篇1

随着网络应用技术在中国社会的深入发展,自媒体不断创新性地满足人们的网络需求,并在人们的商务及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也预示着中国社会的自媒体时代的到来。自媒体(We Media),即美国新闻学会的

媒体中心,在2003年7月出版的由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两位联合提出的“We Media(自媒体)”研究报告中,对“We Media(自媒体)”下了十分严谨的定义:“We

Media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传播途径”。自媒体包括但不限于微博、个人日志、个人主页等。自媒体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市场价值也越来越突显,特别是微博的出现并广泛使用,酒店业的营销将迎来新的时代。

1 酒店微博营销现状

1.1 增长速度快

根据酒店在线直销技术服务机构问途技术有限公司的统计,截至2011年6月30日,开通新浪微博帐户的中国酒店企业数量为1871家,其中通过了新浪V认证的酒店帐户数量为907家,占总数量的48%。在1871家酒店微博帐户中,国际品牌酒店为243家,占总数量的13%,上海、北京、广东三地的酒店微博帐户数量为385家,占总数量的20%。在酒店微博中,粉丝数量超过1000的有183家,占总数量的9.7%。微博数量在1000人~2000人有94家,2000~5000人有51家,5000~10000人有8家,10000~20000人有14家,20000人以上有16家。而“问途公司”早在2010年8月4日就酒店微博帐户数量和数据进行的详细调查数据显示,中国酒店在新浪微博中开帐户数量仅为248家,认证帐户仅41家,粉丝数量最多的酒店帐户不超过2000粉丝。不到一年时间,中国酒店新浪微博帐户数量增长高达750%。酒店微博用户增长速度很大,呈爆发式增长。

1.2 微博营销策略差异化

随着酒店微博爆发式增长,微博已成为众多酒店集团新的营销方式,但不同的酒店集团由于市场范围的不同,其微博营销策略是有差异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集团化与单体化相结合。这一策略主要是国内经济型酒店集团运用。国内连锁性质的经济型酒店通常采用集团注册微博的形式,并结合各分店的微博,如7天、如家、速8等;②单体化。这一策略主要是国际酒店集团运用。一些国际型的酒店管理集团的微博是不常见的,但集团旗下的国内营业的单店则很普遍,它们的微博主要是以单店形式存在。如三亚洲际酒店(洲际集团)、海口喜来登度假酒店(喜达屋国际酒店集团)、国际青年旅社、宜必思、佳园连锁和中州快捷等。

1.3 微博营销竞争激烈

随着微博在酒店营销中运用的推广,其价值也越来越被各酒店认知,微博俨然是酒店行业的另一个重要的竞争领地。许多酒店非常重视酒店微博的推广,并组织了专门的微博营销团队。以经济型酒店为例,从微博粉丝数量上看,截至2012年12月28日,华住酒店集团的微博粉丝数量位居第一,为328897,其次是7天连锁酒店集团和如家酒店集团,粉丝数量分别是242021和111690,位居第二和第三位,排在第四位的是格林豪泰连锁酒店。但根据新浪微博2012年8月26日的统计数字,主要经济型酒店品牌中7天官方微博以101120名粉丝数位列第一,如家酒店集团以超过8万粉丝数紧随其后,汉庭和锦江之星则分列第三、第四位,粉丝数量均为4万左右。经过短短几个月,排名前几位的经济型酒店品牌的官方微博粉丝数就有了一个新的突破,位次上也有了较大的改变;从酒店微博的活跃度上看,在微博的数量上,锦江之星的微博数量最多,为8886条,排在统计的各经济型酒店中第一位,其次是布丁和7天。酒店就是通过在微博上有质量信息,保持一定的活跃度,加强与粉丝网友互动以达到营销的目的。

2 酒店微博营销的特点

2.1 门槛低,信息简洁,每个人(顾客、员工)都可以成为信息源

酒店或个人只要在相关微博平台上注册用户就可以微博,微博内容简洁,每条微博不超过140个字,用户在140个字内可对即时心情、想法、所见所闻进行表达,文本内容可创新在适应人们的阅读习惯,受制约的条件较少,另外,信息也方便,可通过PC网络和移动互联网设备(如3G手机)随时随地信息。

2.2 即时性和交互性强

微博的即时性非常强,酒店或顾客可借助现代互联网设备随时随地地进行信息的和接收。这就大大缩短了信息源与用户之间的传播途径,缩短了信息的传播时间。另外,微博具有转发功能,如果酒店的关注者数量较多,转发者会使信息在关注群体中迅速扩张,传播速度呈现几何增长,微博用户转发信息的过程几乎可以和接受信息同步,实现即时的信息再传播。在交互性方面,微博改变了传统纸媒、电视、网络等媒体被动单向获取信息的传播方式。任何用户都能成为信息的者和接受者。用户掌握了信息传播的主动权,即可通过“被关注”功能信息,又可通过“关注”功能选择性接收信息。除了信息和接收的交互外,微博用户间还可通过评论与回复功能进行信息交互。评论与回复的双方可以是已相识的人,也可以是并不相识的人,如此便可缩短人与人的距离,提供了酒店和顾客间交互性强的沟通平台。

2.3 客户群体大,易形成群体效应

微博是一个开放的社交平台,信息传播的影响力要基于客户群体的关注度。当一个条微博被大量关注(转发)时,极易形式群体效应。当前,我国已经有了庞大的网民群体,并且规模呈扩大趋势。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64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09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2.1%,较2011年底提升3.8个百分点。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为4.20亿,较上年底增加约6440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用户占比由上年底的69.3%提升至74.5%。微博用户也持续增长,用户逐渐移动化。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微博用户规模为3.09亿,较2011年底增长了5873万,网民中的微博用户比例较2011年底提升了六个百分点,达到54.7%。相当一部分用户访问和发送微博的行为发生在手机终端上,截至2012年底,手机微博用户规模达到2.02亿,即高达65.6%的微博用户使用手机终端访问微博。

另外,酒店微博营销的特点还体现在信息传播的高效性、信息的自主性、成本较低等方面。

3 微博在酒店营销中的运用

随着酒店业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微博营销必然会成为酒店竞争的重要工具。根据微博的信息模式,酒店要考虑如何增加酒店微博的粉丝量、提高活跃度、增强微博顾客的粘性等方面以提高酒店微博的市场价值。

3.1 细分市场,专人负责

酒店可根据实际需要安排专门的员工负责通过微博和回复消息,注册不同微博平台帐户,根据不同平台的特性传递不同的信息。不同的信息可由不同的帐号发出,运用不同细分帐号将相应的信息发到不同的细分市场。这样能做到了解粉丝的需求,能与粉丝互动,能做到有针对性地满足粉丝的需求,使酒店达到精准营销的目的。

3.2 鼓励员工实名制参与

酒店每名员工背后都可能形成一个市场,酒店应鼓励员工在微博上用实名注册帐户,并在微博上显示自己的身份。因为这样实名制更能增强粉丝对微博信息的来源信任度,让客户感觉到全面的关心和帮助,让员工参与到酒店的微博营销,实现全员营销的理念,还可增强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也能使粉丝感受酒店的企业文化的感染力。

3.3 提高微博实际销售能力

微博营销的实质就是网络营销。随着微博使用群体的扩大,许多微博用户会从微博上的相关酒店信息而选择订房、订餐等酒店服务。因此,酒店要不断完善服务信息,为粉丝提供多样化的信息服务和服务项目的选择。充分利用微博本身电子商务、电子支付等功能基础上实现预订、支付、点评一体化的在线体验流程。如:通过超链、图片和视频来展示旅游酒店的软硬件设施、服务过程、环境氛围等要素,达到“眼见为实”的效果,让粉丝们为之信服,以提高微博的实际销售能力。

3.4 收集市场信息

微博是收集市场信息的最佳场所之一。一方面,酒店可以通过关注竞争者的微博了解竞争者提供的产品、采用的营销策略、市场活动的开展等信息;另一方面,酒店可以通过和粉丝的互动,了解客源市场的需求。

3.5 与意见领袖合作或培养员工成为某一领域的意见领袖

酒店每个细分市场都有自己的意见领袖。意见领袖有强大的话语权,会时刻影响着周围的群众。如果想让酒店的品牌、产品等信息传播得更快,酒店一定要巧妙地关注意见领袖,并引导他们传播相关的信息;另外,酒店也可以培养员工成为目标市场的意见领袖,使顾客成为酒店的忠实顾客以提高微博营销的效率。

当然,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酒店还应长期关注微博市场的变化,分析顾客的微博行为,利用微博创新开展各种营销活动,达到酒店营销的目的。

4 酒店微博营销存在的问题

4.1 酒店跟风开微博,但管理和维护不到位

酒店的管理者已经看到了微博的价值,也很积极地开设微博帐户,但对微博的维护和管理不到位,酒店微博的关注量和活跃度较差。

4.2 营销职能单一

当前,酒店主要是把微博当作广告媒体和促销渠道来使用,每条微博主要是酒店的产品广告,商业气息极浓,没有突出酒店的特色和文化,难以让粉丝产生兴趣和共鸣。

4.3 营销效果难以评估

酒店的微博营销不可能单一化进行,它一定是结合酒店的其他营销方式进行的,人们难以量化评估营销效果。

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时代已经来到,酒店营销也必将顺应这一时代的潮流。当前的微博在酒店营销中的运用时间还较短,但其发展的速度极快。微博营销在酒店的营销过程中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酒店应加快研究并应用微博开展营销活动,为酒店在网络营销中占领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张莹.浅析“自媒体”的特点.科技文汇(中旬刊)(J).2008(2):202.

[2]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3-11.

自媒体运营的运营方式篇2

内容融合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从内容的外在呈现形态到背后的组织方式、运营思维、生产机制在融合发展当中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打破传统的生产模式,按照媒体融合发展规律的要求进行重新组合。这是一个从稳定的生产机制走向混沌,再从混沌当中寻找新的运营规律与模式从而重新趋向稳定的过程。从稳定再到稳定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辩证过程,其中需要经历媒体运营逻辑、思维的再造。当下从业者、研究者已经能够对未来媒体融合发展趋势与方向做出比较准确和全面的把握,但是对如何从深度融合的混沌状态中挖掘出能够应用于实践层面,得到不同媒体类型、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一致认可的发展路径,依然是传媒界需要努力研究和探索的问题。

具体到内容融合发展的层面,在当下的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围绕内容存在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传统生产模式亟待改善和发展、新兴生产方式的合规化管理、多渠道传播过程中的版权保护、形成有效的基于原创内容及运营的盈利模式等,这些问题不仅制约着媒体内容的优化,同样也是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的制约因素,能够对渠道融合、产业融合等诸多环节产生直接的影响。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立足未来传媒竞争格局与生态环境变化的层面,来审视当下内容环节的格局,从具有引领性的战略布局出发提炼创新路径,带动内容融合过程的碎化与整合,使处于混沌状态的多媒体类型的重复式、同质化生产在聚合中形成新的运营模式,进而在经过传媒市场的检验之后予以完善和系统化。IP(Intellectual Property)化\营是最早出现于游戏产业的表述方式,近年逐步得到整个传媒界的认可,尤其给掌握大量优质IP资源的传统媒体以更大的信心去应对融合趋势,也给新兴媒体部署自身的未来战略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指导。IP化运营并非媒体内容融合的系统化、终极化的解决方案,但是能够在当下的媒体融合格局中形成一个可以为多种媒体形态所共同接受的运营路径,跳出媒体形态的固有格局去思考如何推进媒体融合发展。本文立足媒体内容融合发展的现状与目标,以IP化运营为切入点,探讨能够适应未来传媒生态变化要求的内容融合发展路径。

一、媒体内容融合发展创新的重要基点:从版权向IP化的转换

媒体内容融合的推进需要立足几个重要的基点,比如政策推动、技术创新等,这些基点的创新形成了融合发展的驱动因素与动力,如果融合发展的方式、策略能够建立在把握以上基点因素的基础上,便能够在实践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媒体内容融合进程更具效率。“随着文化产业各个行业门类实践的更加深入,‘知识产权(IP)’的概念正在替代‘版权’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动力表述,这也是产品经营意识和全版权运营意识深入人心的一种体现”[1]。单纯从版权这一内容生产领域的核心基点来看,也在传媒生态变化的背景下发生了转换,从原有的角度来审视版权的保护与开发是必要的,但已经不能成为激发媒体内容生产潜能的基点。也就是说,如果不能更新对内容版权的传统认识,那以此为原点所思考和探索出的创新运营路径反而会成为媒体融合发展的限制因素,使媒体融合发展无法发挥出应有的效能。IP指的是知识产权,IP化运营是基于知识产权进行深度开发,在聚合资本、市场、渠道等多方面优势力量的基础上使IP内容的价值实现最大化,并且使所有参与到IP化运营过程的主体得到相应的回报,在多方共赢中打造出可持续开发的IP生态链。经过概括,可见当下媒体内容融合发展环节的重要基点之一正在从版权向IP化运营转换,这一转换能够为媒体内容融合带来更广阔的空间。

媒体内容融合发展基点从版权向IP化运营的转换已经在很多案例中得到体现,比如开辟中国电视综艺“大片”时代的《中国新歌声》(原《中国好声音》)便充分运用了IP化运营的思路和方式(如图1),

版权持有方、购买方、制作公司、卫视播出平台、新媒体播出平台等多个主体共同介入,在版权购买、节目制作、节目播出、衍生品开发等多个环节贯穿始终,使品牌IP的价值得到了充分体现。当下这一运营思维与方式已经成为传媒界的共识,并且随着IP化运营价值的体现以及版权保护环境的逐步优化,极大地鼓舞了优质媒体内容原创者的积极性。通过对近期诸多IP化运营案例的概括以及同传统版权思维的比较,在此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媒体内容融合发展基点从版权向IP化运营转换的特征做简要分析。

第一,从静态生产到动态运营的转换。在IP化运营方式得到行业认同之后,诸多传统媒体纷纷反思自身已经拥有了大量的优质内容IP,但是这些资源长期以来基本上都处于静止的“封存状态”,在生产出来经过单次传播之后便被保存在各种媒体的资源库中。因为在传统的媒体运营思维当中,很多内容的生产在形态上只是为了填补大量的版面、时段,面对受众不断变化的信息需求以及内容创新的压力,很多优质内容便在不断“求新”的追求下成为“历史资料”。这是一种面向渠道的静态媒体内容生产,而IP化运营则打破了这一局限,在生产之初便要思考媒体内容在不同的传播渠道、平台甚至是其他媒体的原创内容中的价值,而媒体内容生产的完成、自身渠道单一传播的结束也并不意味着这一内容生命周期的完结,反而是其IP化运营的起点,由此将传统意义上的媒体内容纳入到媒体融合发展、创新运营的整体构架当中。

第二,从内容编辑思维到产业整合思维的转换。传统媒体生产的对象是“内容”,其面向的客体是受众;而新兴媒体生产的对象除了传统意义的内容之外,还有带有强烈互联网风格的“产品”,其面对的客体是用户。从内容到产品的跨越意味着需要更多的互动与维护工作,从受众到用户的转换意味着依赖性的增强,传统的媒体内容生产、编辑思维与互联网背景下的产品经营思维有着明显差别,而IP化运营便是从产品开发、推广、维护的角度出发审视媒体内容生产。这首先意味着对传统内容生产编辑思维的超越,更重要的是,融合视野下互联网产品开发的最终指向是多重资源的整合,形成以内容产品为中心向不断辐射的整合态势,按照打造产业链的要求调动各种资源,形成基于IP中心的生态圈,真正实现从价值生产走向价值实现。

第三,从单一形态到综合形态的转换。传统的媒体内容大多是以单一形态存在的,这主要是受制于传统媒体形态之间的固有界限,不同的媒体类型即使在实现了数字化之后也难以做到充分地全媒体开发;此外,还受制于不同细分产业之间的相互区隔,使优质的IP内容难以实现综合形态的运营,比如广电、出版、音乐、门户网站等不同的媒体形态之间有着各自的运营逻辑和要求,导致诸多优质内容在运营过程中都处于单一形态。IP化运营则需要充分发挥内容资源在不同传播渠道、平台上的影响力,会投入大量的工作实现IP内容的多媒体形态衍生,甚至常常会超越媒体形态的范畴。由此,从外在的存在样式上来看,IP化运营使优质原创内容实现了从单一形态到综合形态的转换。

第四,从单一媒体属性到融合媒体属性的转换。在传统的媒体内容生产过程中,虽然有很多通过打造内容品牌实现产业链运营的成功案例,代表性案例有湖南卫视的超女、快男等,但是从媒体属性上来看,还是以单一化的媒体属性为主,其他的运营方式处于辅助与补充的地位。而在IP化运营过程中,不仅要保障原创平台的媒体属性,这是保证内容原创者收益的基础条件;而且更需要面向媒体融合格局,跳出单一媒体运营思维与方式的限制,从而使媒体内容在生产之初便具备融合媒体的属性。综合来看,“版权和IP的区别在哪里?前者更侧重于内容属性,强调作者权益;后者更侧重于商品属性,强调经营开发。而全版权运营就是优质IP实现价值最大化的方式”[3]。

二、基于IP化运营的媒体内容融合引领力构建

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需要创新性的解决方案,内容融合又是其中的核心环节,融合路径的探索不仅需要能够推动媒体内容的融合发展,还得带动其他环节,形成媒体融合发展的合力,如果只做到了内容形态的创新或者市场份额的提升,但是对其他环节的融合发展并未起到正面的作用甚至形成负面影响,那就要尽快做出调整。这也说明在融合背景下,媒体内容融合路径的探索需要紧紧立足内容生产环节,但是,不能局限于生产环节,而是要从整个传媒市场变化的格局中思考内容融合在未来传媒生态中的地位和影响,进而在统筹兼顾中寻找内容融合的方向。所以,探索媒w内容融合方式不能只局限于解决当下内容生产环节存在的问题,而是应该通过多元化的创新策略构建一种引领力,通过这种力量的影响来带动与内容相关的多个环节、各方资源围绕同样的战略目标、聚合成融合发展态势。

媒体在发展过程中可以超越具体传媒形态,表现出资源聚合功能的引领力很早就存在,有来自传媒业内部的突围实验,比如中央电视台以政策优势和新闻优势等构建的传媒矩阵、湖南电视台以品牌为中心打造的电广产业链、SMG以资本为引领构建的传媒帝国等。但存在的问题是:第一,以上三个代表性案例中的引领力如何向新兴媒体平台迁移,并且使中小规模的传媒运营主体同样能够灵活运用;第二,如何在内容层面上形成能够贯穿媒体融合发展多个环节的引领力。“从产业结构演进的历程和未来的趋势看,我国版权产业在市场化改革的推动下,已经彻底改变了改革开放初期的封闭式、小作坊式的发展模式。毫无疑问,版权产业转型升级过程既是该产业自身痛苦转型的‘凤凰涅’,又同时需要政策资源、法律资源、人才资源、土地资源、传播管道资源等方面的大力支持。但也要看到,在一系列动力的作用下,这一转型升级的过程正是版权产业未来赢得发展,取得强大竞争力的关键阶段”[4]。IP化运营是版权产业的核心,是版权产业在互联网背景下的融合发展进程中的必然路径选择,IP化运营能够使优质内容版权的价值得到充分发挥,在理论上具备了解决以上两个突出问题、构建媒体内容融合引领力的基础。

在实践层面,IP化运营逐步体现出在媒体创新、融合过程中的作用,“根据传媒业的一般规律,内容资源从源头生成到用户消费的产品生命周期,会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这个链条越长,跨越的媒体介质和传播渠道越多,媒体内容产生的边际效益就越高”[5]。这是从媒体经济学的视角对IP化运营的效率做出的分析与解读,也是IP化运营具有形成媒体内容融合引领力潜能的基本原因所在。在未来的媒体融合过程中,更加需要IP化运营方式的推广应用和创新升华,因为传统的版权运营最终实现的效果是不同渠道影响力、市场份额的相加,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IP化运营则可以借助各种具有裂变效果的传播机制实现不同渠道影响力相乘的效应,同样的IP化运营方式,在传统媒体机制下和融合媒体机制下所能实现的效果有着相当大的差距,“加”与“乘”两种效果之间的区别便是基于IP化运营的媒体内容融合发展引领力的外在体现。

三、IP化运营视角下的媒体渠道与内容之辩

以上论述强调了IP化运营在媒体内容融合甚至整个媒体融合过程中的引领性作用,立足优质IP,能够实现对多种传媒渠道、平台中优势力量的重新整合,呈现出“IP(内容)为体、渠道为用”的状态,渠道与内容的辩证成为理清这一问题的关键。诚然,在技术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渠道对媒体运营的制约作用越来越弱化,渠道运营者为了吸引、聚合更大规模的受众、用户群体,开始围绕优质IP内容展开激烈争夺,对于内容生产和运营者来说,其成本已经大幅降低,但是IP化运营并不是对渠道的否定,更不意味着媒体内容融合发展与媒体渠道融合发展之间存在矛盾。在融合发展日益深化、各种媒体形态与边界逐步模糊的当下,面对未来传媒生态的重构,单纯地争论“渠道为王”还是“内容为王”已经没有太大的现实意义,因为渠道和内容已经不再是相互对立的竞争关系,以渠道为主的传媒公司与以内容为主的传媒企业之间也必须通过深度合作才能够在传媒市场竞争中立足,所以说,从宏观的传媒格局变化以及微观的市场竞争主体需求层面都跳出单纯的渠道与内容之争,转而探索能够充分发挥渠道与内容两方面优势的融合路径。

反过来看,如果一定要提炼出一个“为王”的、具有决定性、引领性作用的因素,那就是“传媒价值为王”。这里的传媒价值是一个多维度范畴,包括对用户信息需求满足的价值、传媒社会影响力与网络生态引导能力的价值、传媒产业规模的扩展、传媒国际影响力的提升等,而将这种综合价值的实现贯穿在媒体融合各个环节的关键便是优质内容资源,不过也只有当IP化运营体现出应有的引领力的时候,才能够促成以上各种价值的实现。如此又出现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IP化运营是否会以其引领力优势使内容在未来的传媒生态中占据比渠道更加重要的地位,如果这个疑问成立,那便再次陷入了“内容为王”还是“渠道为王”的争论之中。媒体融合发展的程度越高,渠道的形态会越多元,但是其作用会更加基础化、隐形化,即渠道通过其作用的充分发挥确保媒体融合发展到一定的层次,此时IP内容因为实现了多平台、多形态的无障碍传播而显得更加突出,造成一种IP(内容)为王的现象。其实,这不是因为渠道作用被弱化了,而是渠道变得更加基础化、环境化、普遍化,就像数字技术、互联网一样成为所有运营主体、内容所依赖的基础平台,我们不能以此为标准片面地否定“渠道为王”。

具体到当下的媒体内容融合过程,因为渠道还没有完全实现以上所论及的基础化、环境化、普遍化,所以在IP化运营中还会出现很多内容与渠道博弈的现象。以电影产业内容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创新运营为例,“电影产业与互联网产业融合背景下,互联网电影企业将对传统电影产业造成创造性破坏,不断推动传统电影产业链优化,进一步增强电影市场活力,为最大限度开发电影价值,互联网电影企业应致力于O2O电影闭环生态圈的打造以及电影全版权运营,以此为我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带来更多机会”[6]。电影产业拥有海量的优质IP,并且在产业链打造方面也有丰富的经验,但是在融合发展过程中又出现了新的问题。作为渠道方的互联网媒体开始通过资本、技术等手段介入IP内容生产环节,使电影IP运营过程中内容与渠道的辩证关系更为复杂。“2014年,互联网媒体已经摇身一变成为《狼图腾》《露水红颜》以及《黄金时代》等影片的联合出品方;大点评网成为《一步之遥》的联合发行方。BAT集体进军电影产业各个领域;网易电影票、格瓦拉生活网、猫眼电影等涉足电影发行业务;微博、微信已成为电影营销的必争之地。大数据、娱乐宝、众筹、IP产品孵化、在线购票网站、微信支付功能等,新鲜的充满互联网思维的电影项目运作方式层出不穷”[7]。从这些案例中可以看出强势渠道方对IP电影内容的影响,不过从运营模式的层面来看,以BAT为代表的渠道方的“上行”却表现出了对IP化运营方式的认可并且抢先应用,贯穿其中的恰恰是IP化运营所蕴含的引领力。综合以上对媒体渠道与内容关系的辩证分析可见,IP化运营是以优质原创内容版权为核心,以最广阔的渠道、平台为基础来打造产业链、形成媒体融合发展引领力、构建未来传媒生态的。

四、基于“渠道与内容之辩”看IP化运营引领力的作用机制

上文论述了媒体内容融合发展创新的重要基点从版权向IP化转换,并在这一过程中表现出从静态生产到动态运营、从内容编辑思维到产业整合思维、从单一形态到综合形态、从单一媒体属性到融合媒体属性转换的特征。之所以IP化运营能够在多个方面实现运营特征的转换,是因为其背后的传播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特征的转换仅仅是媒体融合背景下的创新发展规律与IP化运营引领力的作用机制变化的结果。在此结合媒体渠道与内容之间的辩证关系对IP化运营如何形成有效引领力的作用机制作简要的分析。

第一,IP即渠道。IP虽然在形态上是优质内容,但是在动态的运营过程中,通过IP化运营已经可以实现内容与渠道的有效融合,呈现出“IP即渠道”的效应,这也成为IP化运营引领力发挥作用的基本机制。“好的IP实际上体现的是粉丝经济、眼球经济,百度指数越高,则IP值越高。游戏领域,IP值的拍卖渐成趋势,一个优质IP拍至一两千万元已是常态。开发商还将IP值与广告利润直接对等”[8]。这里IP值的高低除了取决于基础内容之外,更重要的是依托IP所实现的粉丝、社群等传播效应,把握这一过程的关键不在于如何主动地去整合最大范围、最多形态的渠道资源,而是通过优质IP的影响力使受众注意力在各种渠道中实现聚合。IP不再千方百计地去适应渠道传播的各种要求,而是调动渠道主动寻找、对接、适应优质IP。

第二,IP即整合。IP即渠道体现了IP化运营过程中对媒体渠道与内容辩证关系的深入解读和灵活把握,并从超越二者之“争”的层面实现了双方优势力量的有效组合,这便是IP化运营对原本孤立的媒体渠道与内容所表现出的引领力,而IP化引领力更深一层的作用机制体现为资源的整合。IP化运营引领力体现在对资源的整合,围绕IP衍生的目标,要整合的不仅局限于传媒资源,还有政策资源、技术资源等,当然也包括动态的跨媒体、跨行业、跨地域、跨国境资源的整合。需要强调的是,IP化运营之所以能够形成资源整合引领力,除了IP化运营本身具有强大的整合功能外,还因为各种资源在融合时代已经被激发出了强烈的“被整合”需求,而能够扮演这一角色的恰恰是IP化运营。

第三,IP即生态。如果要寻找IP即资源的深层决定因素,那就要在传媒生态层面进行分析,IP化运营的资源整合引领力在当下的融合背景下之所以能够发挥出更大的效能,主要是因为传媒业已经出现了结构性调整的内在需求。结构性的调整意味着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整合,经过一定时间的积累自然会成为传媒生态层面的整合。IP化运营能够贯通内容、渠道、衍生等整个信息传播链条,能够连通生产者、受众、参与者等多元主体,能够带动政策、技术、资本等各种要素围绕运营要求进行优化配比,随着传媒生态融合以及整个社会结构调整的深入,IP化运营在生态层面的引领力将得到更大程度的显现。

五、在媒体内容融合过程中,IP化运营引领力的限制性因素分析

IP化运营在媒体内容融合发展过程中的引领力及其作用机制已经比较明晰,但是在目前的传媒环境中,这种引领力的发挥还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比如市场机制作用有待进一步提高、政策滞后、版权保护环境较差、盈利模式不清晰等等。媒体融合发展的过程也正是这些因素逐步淡化与消除的过程,IP化运营的引领力则是多方博弈当中的关键要素之一,IP化运营引领力与限制性因素作用之间是此消彼长的关系,所以正确认识媒体内容融合过程中存在的、尤其是与IP化运营直接相关的各种限制性因素,把握它们发挥作用的原理、机制、规律,对形成科学的IP化运营策略、推进媒体内容融合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此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对限制性因素及其作用予以概括。

第一,IP资源保护机制亟待健全。IP保护的问题一直是困扰传媒界的难题,是一个影响范围广、作用机制复杂、防控难度大的问题,仅仅依靠加强管制、规范引导、强化教育等难以从根本上解决IP资源保护的难题,这也是为什么国家、行业、单位等从不同层面做出这么多努力,但侵权问题在很多环节中依然存在的原因。IP资源保护机制健全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版权内容的保护,这是传统意义上版权保护的延续,充分保护原创者的版权权益,才能够为IP化运营的深入发展打下基础;其次是运营动态过程中的保护,媒体融合使IP内容保护面临着诸多传统媒体时代从未有过的新问题,保护机制也要及时作出更新,否则将无法适应动态运营过程中IP保护的需要。

第二,市场机制作用发挥受到限制。以上从理论上分析了IP化运营引领力所能够展现出的巨大潜能,但是在实际运营过程中,市场机制的作用在很多方面依然受到限制,这让IP化运营引领力的效能大打折扣。“数字网络环境下内容的后继开发能力很弱,版权资源缺乏市场化运营手段和变现能力,尚未建立有效的全产业链版权经营开发体系,难以利用新媒体的商业模式实现内容的衍生价值”[9]。IP化运营的引领力转化为实际的商业盈利模式需要一定的时间,而时间成本对于很多媒体融合中的竞争者来说是难以承受的。此外,“有些领域的开发经营业务范围交叉,缺乏有效协调,内耗问题严重;急需建立有效的全产业链的版权开发体系,需要进一步提升对版权的开发、使用,在版权交易上实现突破,最终达到精细化运营的目的”[10]。当下的媒体融合现状还处于混沌状态,多种驱动因素作用机制交织在一起,从不同侧面影响到IP化正常运营,这种内耗状态将对IP化运营引领力造成巨大损耗。

第三,IP化运营引领力与传媒生态关系的反向思考。从IP化运营引领力的作用机制来看,“IP即生态”,通过IP化运营有助于探索贯穿传媒生B中各种主体的融合发展策略,但是在具体的运营过程中却存在诸多的反向效应。比如随着围绕一系列IP化运营而使部分传媒企业、集团在生态中的比重、话语权越来越大,垄断经营与生态稳定之间又形成一对矛盾体;“信息的数字化控制无疑加剧了信息获取与使用的不平等,而这种不平等限制了数字网络时代市场弱势一方参与相关市场发展的机会与质量,产业的发展受到很大的损害”[11]。IP化运营如果导致传媒生态环境发展趋向限制原创内容生产的方面,即使这种现象仅仅占据较小的比例,也会对IP化运营引领力的正常发挥产生负面影响。

六、基于IP化运营构建媒体内容融合引领力的策略探析

针对当下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多方面问题,从基于IP化运营,以构建媒体内容融合引领力为目标,做出如下策略探讨。

第一,以政策引领、管理方式创新为切入点,构建机制引领力。我国传媒、文化领域的版权保护机制在近几年已经得到了很大的优化,但是从整体来看,在制度层面依然缺乏有效的顶层设计,没有明确、具体的法律法规作为基础保障,就难以形成系统性的IP资源保护机制,作为市场运营主体的传媒集团、企业也难以形成适应IP产业链衍生需求的版权流程保护与管理机制。所以主管部门应充分认识到IP化运营之于媒体内容融合发展的重要意义,并且尽快推动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给传媒市场带来良性的示范和引导,充分激发“机制■IP化运营”的潜能。

第二,强化IP内容生产,构建优质原创引领力。优质IP内容是媒体运营过程中珍贵的无形资产,具有难以估量的市场价值,而且生产与运营的成本与诸多行业相比有较大优势。但是这些优势的发挥必须建立在强大的优质原创内容IP的基础上,而与发达国家相比,这一点恰恰是我国传媒界的主要弱点。如果IP内容缺乏或者质量不过关,即使各种渠道再强大、产业链再完善,也难以在媒体内容融合过程中形成有效的引领力。所以,IP化运营引领力构建的核心在于IP内容的原创力,只有抓住了这一核心要素,其他的渠道、资本等配套资源才能体现出更大的价值,否则便会造成传媒资源的极大浪费。

第三,强化互联网思维应用,构建创新模式引领力。“新媒体版权保护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是随着新媒体日新月异的发展,逐渐向前推进的。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法律、行政、技术还是媒体自律的力量,都不是单独地在发挥作用,而是由这四种力量形成的合力,在建构新媒体版权保护体系。舍弃任何一种力量,新媒体版权保护就可能遇到障碍,导致动态的过程停滞不前”[12]。新兴媒体的迅速发展、融合进程的持续推进不断地给IP化运营提出新的要求,考验着已经成熟的IP化运营模式的有效性。在媒体内容融合过程中,需要强化互联网思维的探索和应用,实现IP化运营模式的创新,进而才能在瞬息万变的媒体内容融合过程中保持IP化运营的引领力。

第四,充分对接资本市场,构建“IP■资本”的引领力。传媒市场的巨大成长空间使其成为优质资本关注的焦点,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实现加速融合发展的案例也越来越多,按照传媒行业与资本市场的双重逻辑部署运营策略已经成为业内共识;优质IP内容如果能够与资本市场有效对接,便能够以更高的效率实现产业链布局,这种“IP■资本”的双重引领力是媒体内容融合所急需的。当然在融合过程中要科学处理IP化运营、资本、管控之间的三元互动关系,在保证融合发展方向和社会效益的基础上实现价值最大化,比如“政府设立专项基金,降低投资者的风险,在版权证券化融资模式逐渐发展成熟之后,政府再逐步退出该领域。这样就扶植了一个新的影视剧融资模式,对影视剧产业的发展最终会有很大帮助”[13],这样的尝试便实现了政府管制、IP运营以及传媒与金融市场的多方协调发展。

综上所述,媒体内容融合进程的不断深入对运营模式创新提出了迫切要求。当下的媒体内容融合战略思维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内容”与“渠道”关系的辩证与处理,因为很多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集团、企业在运营形态上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的内容或者渠道属性,所以使这一争论伴随着诸多限制性因素依然困扰着创新者。IP化运营在近期的媒体融合发展实践中表现出了超越固有媒体形态差异、传统盈利模式的优势,通过对这种超脱传统的媒体运营逻辑、体现融合方向与传媒生态进化要求的模式的提炼与概括,可以发现它在媒体内容融合进程中能够形成一种独有的引领力,而且这种引领力的构建在很大程度上将会成为决定内容融合格局的关键因素。这也提醒传媒工作者,需要紧跟业态发展前沿,跳出传统运营思维,做到从传媒生态发展的层面审视当下诸多要素的博弈,进而探索出符合媒体融合发展规律、引领生态融合进程的创新路径。

[本文为上海市2016年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海派文化传承与发展策略研究”(2016EXW0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蒲波.从版权到IP值:重视创意内容的商品属性[N].中国艺术报,2014-9-5.

[2]骆正林.“娱乐”让中国电视渐入“大片时代”[J].当代传播,2014(6).

[3]蒲波.从版权到IP值:重视创意内容的商品属性[N].中国艺术报,2014-9-5.

[4]王智源.论我国版权产业转型升级进程中的版权投融资体系建设[J].出版发行研究,2012(5).

[5]贾双林.全媒体时代 如何运营版权资产[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4-5-7.

[6]王广振.互联网电影企业:产业融合与电影产业链优化[J].东岳论丛,2015(2).

[7]刘扬.互联网化电影发行的现状与发展分析[J].当代电影,2015(1).

[8]蒲波.从版权到IP值:重视创意内容的商品属性[N].中国艺术报,2014-9-5.

[9]筱舟.传统媒体版权管理与保护面临的四大问题[J].中国记者,2014(11).

[10]筱舟.传统媒体版权管理与保护面临的四大问题[J].中国记者,2014(11).

[11]杨涛.版权扩张的负面效应解析[J].出版发行研究,2015(3).

[12]彭桂兵.新媒体版权保护体系的整体构建[J].编辑学刊,2015(2).

自媒体运营的运营方式篇3

布局全媒体经营

打造多元收入模式

当前,电视媒体主要依靠广告作为主要的利润来源,没有形成多元的收入模式。新媒体的崛起,分流电视媒体的广告资源和消费人群,这是影响电视媒体运营的直接因素。因而,单一的广告收入是电视媒体运营的问题所在。

随着伦敦奥运赛事的日渐临近,奥运营销战在中国各地也已擦出了电石火花。据悉,央视将采用全媒体经营策略进行伦敦奥运赛事传播,改变以往单一的电视报道的传播模式,尝试提供丰富的新媒体平台,即包括电视媒体、互联网、手机三大媒体平台联动进行转化,搭建“全媒体”转播平台,实现不同模式,不同渠道的高效传播。奥运赛事的全媒体经营,将实现跨平台的高效整合传播,不仅涉及到赛事播放时的广告收入,赛事转播权的转售,亦将成为央视经营奥运赛事重要的收入来源。

其实,早在2005年,国外CNN就推出了一个以当家主持人安德森命名的《安德森库珀360度》电视节目,该节目每天做一个小时的电视版,同时做半个小时的博客版以及手机推送版,实现针对不同终端的差异化生产和传播。实现多渠道的收入来源。

媒介的创新与发展,受众的进化与多元化的发展,使得电视媒体面临重重困难。然而,摆脱电视媒体单一依靠广告收入的经营模式,根据不同终端用户的不同需求,付费点播、精准营销、套餐服务、内容定制、电视购物、增值服务等新的消费方式,打造多元收入的经营模式,成为电视经营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全新媒体产业链经营

打造特色产业

2010年湖南广电整合资源组建湖南广播电视台,并挂牌成立由湖南广播电视台控股的市场主体——芒果传媒有限公司。同年,湖南广电还与青海卫视进行跨省合作,打造大型《花儿朵朵》选秀节目。此外,还与腾讯、淘宝等新媒体公司开展深度合作。据悉,芒果传媒就与腾讯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成立合资公司,将旗下艺员经纪、新媒体、新业态、卡通动漫等优势业务与腾讯的海量用户资源整合,以市场化运作的形式,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对接,打造全新的媒体产业链。

无疑,湖南广电的媒体运营模式得到了巨大成功。就自制剧而言,继2009年自制偶像剧《一起来看流星雨》红遍大江南北,2011年初,其自制剧《宫》再次创下了超高的收视率,让杨幂等众多三线明星一下跃居一线明星行列。湖南电视台自制剧的成功,引发各大电视媒体的自制剧热潮。

自媒体运营的运营方式篇4

关键词:北大方正;中文在线;新媒体;营销方式

一、 引言

本研究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互联W上以“北大方正”、“新媒体”、“营销方式”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时段为2011年1月至2016年1月。本文对近6年有关北大方正与中文在线新媒体营销方式的研究进行评析,并同前期研究成果对比分析,通过阶段性总结出北大方正近几年来在新媒体营销方式中的发展情况及中文在线新媒体营销的策略。

二、文献源分析

(一)文献分布以2011年为主

对文献时间分布的分析能够清晰的反映出对北大方正与中文在线新媒体运营的关注程度,经分析发现,2011年研究北大方正新媒体运营的文献最多。而2011年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云服务平台、合作共同开发、内容服务和集成播控。

(二)文献源类型以传媒类期刊为主

对文献源的类型进行分类可以了解关注话题的载体情况。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北大方正新媒体运营问题的关注以传媒类期刊为主,且多为新闻报道或采访、访谈类型。

三、 文献研究对象、类型和主题

(一) 研究对象为新媒体营销方式

新媒体营销是指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营销的模式,在web2.0带来巨大革新的年代,营销思维也带来巨大改变,体验性、沟通性、差异性、创造性、关联性,互联网已经进入新媒体传播2.0时代,并且出现了网络杂志、博客、TAG、SNS、RSS、WIKI等这些新兴的媒体。从而扩大商业公司想要推广的主题或品牌的影响范围。现行的新媒体营销方式主要有以下为几种:

1.搜索引擎营销。它是全面有效的利用搜索引擎来进行网络营销和推广的影响方法,作为新媒体营销中主要的营销手段之一,其拥有巨大的用户访问量。准确地向目标客户群体传递各种产品与服务信息,挖掘更多的潜在客户,帮助企业实现更高的转化率。

2. 微博营销。就是利用以 140 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的微博这个新型的 媒体,企业通过每天更新的内容跟大家交流,或者发起大家所感兴趣的话题,同时宣传企业新闻、产品、文化等企业相关信息,慢慢地形成的一个固定互动交流圈子,从而达到营销的目的。

3.论坛营销。论坛营销就是利用论坛这个新型媒体进行一系列的营销活动,即是企业借助论坛这个网络平台,通过文字、图片、视频、声音等企业产品和服务信息,建立自己的知名度和权威度,从而让目标客户更加深刻了解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最终达到宣传企业品牌、加深市场认知度的营销目的。

本文的研究对象主要为北大方正和中文在线在新媒体领域中采用的营销方式。中文在线已开通微信公众号,但阅读量和粉丝数较少,影响力较小;而北大方正集团并没有开通微信公众号,这是它们在营销中的一个缺点。

(二)研究类型以新闻报道类为主

本文将研究类型分为一般的介绍性文献和新闻报道类、理论研究、操作实务三类。其中新闻报道类16篇,占76%;理论研究5篇,占24%,这表明研究主体关注点在操作层面,而理论研究则相对欠缺。现阶段北大方正新媒体运营发展主要为初步发展,趋向是在实践分析基础上推动理论研究的创新,并给予实践以正确的指导。

(三)研究主题侧重内容方面

本研究将文献的主题分为交通领域的新媒体运营、大数据运营平台、医疗领域的新媒体运营三类。

四、 研究内容分析

(一)北大方正的运营方式

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与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各个领域的发展要想获得新鲜的血液,都要将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新媒体领域探索一番,从而进行品牌的优质推广,策划品牌发展方式,提升知名度。[1]北大方正在其精英团队的策划发展下,就其集团各个方面的发展,也朝着新媒体运营方向迈进。

1.交通领域的新媒体运营

北大方正在交通服务领域开展“互联网+交通”。2016年6月1日,方正IT联合郑州地铁开通互联网购票服务,在原有云购票APP的基础上进行升级,全面实现微信、支付宝网上购票。这一具体事件是北大方正的新型媒体运营方式,体现了新时代的特色经营。在形成企业优势的同时,也大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2.方正的大数据运营平台

人类信息经互联网的发展与支持,不断积累增多,在繁杂的数据中要想发掘有用的数据信息。[2]方正IT推出的大数据解决方案能够从信息采集、检索与分析三个方面提供给企业强大的决策支撑,在过去的十年里,方正IT采用这些技术为多个国家部委及高端政府用户提供信息采集和分析服务,其行业覆盖教育、安全、政法等多个领域。方正IT在提供专业的解决方案的同时也逐步向平台化、数据运营商转变,与媒体、企业、政府和垂直市场客户开展服务和合作,这给新兴媒体运营带来了新的尝试。

正是新兴网络环境下用户对信息的需求,让新媒体运营得以飞速发展。在内容创作更加具有时代价值的同时,新媒体平台的发展还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持,基于此,北大方正电子“新空云泛媒体融合一体化开放平台”应运而生,它可以在融合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同时加速媒体转型,为新媒体的发展提供全方位助力。

3.医疗领域新媒体运营

北大医疗集团依托北大医学部,通过自建、并购和托管等方式形成自己的医院网络,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横纵两方向的产业链拓展:以病患为中心进行纵向产业延伸,对病患实现全生命周期管理。

(二) 中文在线运营方式

1.微信营销

中文在线移动阅读终端业务分别有微博和微信两种营销方式,整合移动阅读终端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根据厂商需求,量身定制包括正版数字内容资源、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下载平台开发、在线服务平台、客户端定制、行业销售、运营商合作、读书卡产品合作等整体解决方案。用户的评论中文在线实现与客户交流,应市场所需完善自身的良好平台。

2.微博营销

中文在线利用微博这个营销平台对自己的品牌进行宣传推广,将每一位粉丝都当做潜在的营销对象,中文在线还更新自己的微型博客向网友传播企业信息、产品信息,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自己的阅读产品形象。

3.其他营销

此外中文在还采取了一些其他的线上营销方式营销方式包括:服务营销,体验营销,知识营销,情感营销,教育营销,差异化营销,直销,网络营销等,这些营销方法有有助于中文在线的品牌与推广,提高品牌知名度,有利于企业的进步与发展。

4.优势与劣势

中文在线在线上可以拥有大量顾客信息精准营销,口碑营销传播的速度和广度,不受地域、时间的传播自己的文章。而微博营销也存在了一定的优势和劣势,它的优势就在于操作简单,实用方便,多媒体信息,审美阅读,用户群体广,更易传播,成本较低,效益高,然而中文在线利用微博营销也存在一定劣势,那就是基础奠定较难,易被错过关注这两点。

五、结语

经营方式的更新是判断一个企业进步与否的重要标准,营销推广这一环节对企业的发展尤为重要。[3]将新媒体技术与营销方式高效地结合起来。在实现新媒体媒资当中重点会从全面的理念向运营角度出发,实现相关的业务功能,包括 CP 来源的管理、交易的状态、在线的状态以及上下线状态,通过这些信息的描述和分析得到被运营支撑的关键数据。[4]总之,北大方正和中文在线在运营方式上的更新是符合时展需求的,作为一个以创新为主,产学研相结合的大型企业,在运营方式上尊重社会发展的脚步,其未来营销方式的发展仍然可以作为我们关注的焦点。

[参考文献]

[1]曹素妨. 报道融合后,媒体经营转型的技术探索――“现代快报全媒体用户资源运营平台项目”的方正幕后经验谈[J]. 中国传媒科技, 2015 (5): 31.

[2] 奔跑吧,大数据――方正工厂,大数据的领跑者

[3] 王兵,刘东.新媒体平台建设――方正电子与南方传媒共同阐述新媒体平台建设[J] . 现代电视技术,2011(8):28.

自媒体运营的运营方式篇5

目前随着国外传媒大量涌入我国传媒市场,而我国的传媒产业实力还比较薄弱。面对国内外市场的激烈竞争,我国传媒产业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竞争,传媒产业产业资本的获得离不开资本的运营,因此为了摆脱这一困境的有效途径就是运用资本运营。因此,通过资本运营掌握传媒产业产业资本,建立中国的传媒集团,对于我国当前传媒产业的发展非常必要。

1 传媒资本运营概念上的界定

我们通常所说的资本运营,就是“对集团公司所拥有的一切有形与无形的存量资产,通过流动、裂变、组合、优化配置等各种方式进行有效运营,以最大限度的实现增值。资本运营的主要目的就是消除竞争并且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

而所谓的传媒资本运营,就是“将媒体所拥有的可经营资产,包括与新闻业有关的广告、发行、印刷、出版等产业,视为可以经营的价值资本,通过价值成本的流动,兼并,重组、参股、控股、交易、转让等途径进行运作,优化媒介资源配置,扩张媒介资本规模,进行有效经营,以实现最大限度增值目标的一种经营管理方式。”

2 我国传媒产业资本运营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国内外市场的激烈竞争和挑战,我国传媒产业资本运营已经启动并通过多种形式的资本运营以扩张规模,整合资源,但在其运营过程中还存在如下主要问题。

2.1 盲目追求规模的扩大

在过去几年里,我国传媒产业也曾经历了一场组建集团的风潮。各省市区纷纷组建广电集团、报业集团,从表面上看,组建集团后业务面和组织机构都扩大不少,但是这并没有给传媒业带来实质性的变化。传媒集团下的各媒体缺乏协作,因此,没有形成合力。如果资产不能有机组合起来,就不能发掘其价值,也不能带来资产的增值。在资本运作方式上,如果一味模仿西方著名传媒集团的模式-通过并购不断扩大公司规模,实现规模效益并购方式是产业资源整合、业务扩张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并不是万能的,规模的过度扩张也会是资本运营陷入困境。

2.2 运营理念扭曲

我国传媒业已经逐渐过渡为企业化经营的企事业单位,但实质上,传媒类企业是由国家或地方政府直接管辖,成立相应的主管机构或单位。因此传媒机构对资本运营的观念误区不仅体现在对资本的错误认识上;而且还体现在是对资本运作的错误认识。

2.3 产权主体模糊

目前我国传媒产业产业关系不清晰,所有者与经营者权利义务不匹配。根据科斯定理的产权定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最根本的问题就是产权关系的界定,但目前我国几乎所有传媒产业的产权关系相对较模糊。

2.4 运营人才的缺乏

传媒资本运营人才的缺乏也是我国传媒产业资本运营存在的问题之一。虽然我国媒体领域的人才不稀缺,但存在的问题是原有媒体的人才不懂得媒体市场的资本运作,而希望进入的外部资金又不了解媒体的经营。没有足够多的职业经理人,中国的传媒产业的发展将受到致命的制约。国际传媒巨头的进入,也会导致人才流向外资传媒,从而本土传媒有可能出现进一步的人才危机。

3 解决我国传媒产业资本运营问题的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目前我国传媒产业资本运营还比较薄弱,在规模界定、产权明晰度、专业人才等诸多方面存在很多不足之处,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给出如下建议。

3.1 合理界定企业规模

在传媒产业资本运营的过程中,企业决策者都希望通过扩大企业规模,达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但是,根据西方经济学的产权理论,我们发现企业的规模并非越大越好;只有当企业的内部交易费用和外部交易费用相等时,企业才达到最优规模。盲目的扩大规模只能使资本运营陷入困境。

3.2 正确认识资本运营

传媒产业是特殊的产业,传媒的运作既要坚持新闻规律,又要尊重市场经济规律,这就要求我们从观念上和思想上给予其正确的认识和评价。目前,我国传媒不是企业,并不具有企业那样的经济上的独立地位,而是企业化经营的企事业单位。虽然传媒进入资本市场成为投资者,但是它自己却没有完整意义上的财产权。传媒产业应该尽快获得作为独立经济实体的法律地位。

3.3 需要明晰产权

“产权明晰,企业才能提高市场竞争力-明确产权就是投资主体明确化。”成功的资本运营就是要有明确的投资主体。解决产权模糊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法使产权明晰:第一,通过政企分开,实行传媒业系统在所有权、经营权的分离,重新划定和规范政企之间的权、责、利的关系,切实转换国家政府部门管理角色与职能,建立现代事业制度与现代企业制度。第二,通过资本运营,使传媒业机构明晰产权。第三,加强社会资本在传媒业领域的扩张。以上三种方法互补割裂,相辅相成。

3.4 加强专业人才培养

企业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传媒企业更是这样。因此,人才是媒体经营中最根本的要素之一。据统计我国目前新闻媒体其中懂得媒体经营管理的人才占从业人员的比例不到1%。业外资本管理团队虽然有市场经验,但不了解媒体运作。重视人才战略,合理调整人才结构进行资本运营,需要懂传媒运行,还要懂财务的复合型人才,特别是跨媒体经营,更需要优秀的复合型经营人才和领导人才。因此,传媒企业要以战略眼光培养、挑选适应传媒新机制的有创新精神和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并且要逐步有计划的构建合理的人才结构,建立适应市场机制的激励机制,搭建起适合传媒人才发展的平台。同时要建立培训机制,重视现有队伍的提高和培养,以适应传媒业的迅猛发展。

4 结束语

资本运营是中国传媒业面对激烈竞争的必然选择,中国传媒业已经启动。随着中国政府在传媒体制方面的政策逐渐放宽,不断调整和适应着市场的发展,融资渠道和投资领域的多样化与外资合作渠道的拓宽,跨地区、跨媒体的合作经营,将有利于传媒的资本运营。但目前中国传媒资本运营仍然面临许多问题,改革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将需要传媒体制改革的完善,传媒企业产权的明晰,以及现代传媒管理人才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周鸿铎.传媒产业资本运营[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自媒体运营的运营方式篇6

引 言

2004年7月,国内第一份手机报《中国妇女报・彩信版》诞生,2005年5月,由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和浙江移动创办的大陆首份省级手机报《浙江手机报》开通,2005年10月,中国移动自有业务《新闻早晚报》正式上线运营,标志着中国手机报正式进入市场导入期。在随后的三年多时间里,中国手机报取得了飞速发展,完成了市场培育期,并进入高速成长期。2006年7月,《凤凰聚集》《凤凰下午茶》手机报产品上线运营(2008年6月《央视手机报》上线运营),标志着电视传媒进入手机报产业。2007年6月,《手机报-瑞丽》上线运营,标志着杂志业进入手机报产业。2008年3月19日,《手机报-中广财经》的上线运营,标志着中央广播电台进入手机报产业。2008年8月,由安徽出版集团和安徽移动共同推出的《移动漫》彩信业务上线运营,从而标志着出版业也进入手机报产业。至2008年9月,中国移动10658000(彩信端口)平台上已有121份手机报产品,用户高达4500万。可以说手机媒体业务已成为传媒业数字化发展的“蓝海”。

手机报的特征

广义地说,手机报是电信(移动)增值业务与传统媒体结合的产物,它利用最新的通信技术和无线通信网络将传统媒体上的新闻资讯提供到用户的手机上,用户每天定时或随时、被动或主动地通过手机接收、浏览最新的新闻资讯,俗称“第五媒体”。其表现形式有彩信类、短信类、WAP类、语音类(IVR)、新闻彩铃类等等。狭义地说手机报主要指彩信类的手机报。因为短信类和WAP类是彩信类的补充,而语音类、新闻彩铃类才刚刚起步。此外,目前国内开通服务的手机报大多是彩信类手机报, 90%以上的用户定制的都是彩信类手机报。

相对于传统媒体来讲,手机报是数字化的电子传媒,其实质是多媒体。目前,彩信手机报支持文字、图片、声音(MIDI格式)、动画(GIF格式)等形式,随着3G技术的应用推广,手机报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媒体业务。它有着传统媒体不可比拟的优点:

1、时效性极强。从内容采编到用户接收到手机报的整个过程可在10分钟左右完成,这样就大大加强了新闻的时效性。例如,人民网在十七大上利用手机直接完成新闻采编,然后通过移动网络进行稿件送审。当然这对新闻资讯的编、审、发等各环节提出了更高效的要求。

2、覆盖范围广阔。手机报彻底摆脱了传统纸质媒体的时空限制,只要有电信运营商的信号,无论偏远的山区还是异国他乡,手机报都能及时收到。

3、良好的互动性。手机报可通过短信、彩信、WAP技术等各种形式与读者进行即时互动。

4、内容的多样性。一方面表现在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包括文字、图片、声音、动画、游戏等多媒体内容。另一方面表现为个性化选择。目前手机报收费模式按月或次计,用户可随时更换手机报产品,还可以从彩信类换成WAP类、短信类等形式。另外,彩信手机报还可以从技术层面和操作层面实现菜单式个性产品,让读者自主选择内容、版式、色彩等传播要素。譬如,将手机报分成时政、娱乐、体育、养生等板块,用户根据自身需要进行各板块的自由选择后,系统自动完成用户所需要板块内容的组合,生成用户个性定制的手机报。

5、极强的实用性、娱乐性和亲和力。目前,一条彩信手机报普遍在50K容量内,3-5幅图片、3000-5000汉字,十帧左右。容量有限,而用户又偏于了解一些资讯概要,因此这就决定手机报的内容编辑既要强调新闻真实、信息的实用性、更要强调其娱乐互动性,以增加其亲和力。

6、规模经济效应强。目前手机报主要还是靠内容赢利,这是由电信增值业务的发行边际成本“趋零”特点决定的,也迎合了读者的阅读需要和习惯。

手机报用户特点分析

一般认为手机报读者群具有两大特征:一是拥有彩信手机(开通GPRS功能);二是工作忙的人群,这部分人群没空看报上网。因此,认为手机报读者群主要是社会的精英阶层。事实上,两年前情况可能如此,但现在已有所变化。刚开始移动运营商选择的是高端用户,如全球通品牌用户,这部分人群确实与上面两大特征吻合。但随着市场的不断拓展,运营商不得不选择其他的目标群,如动感地带、校园卡、神州行等品牌用户进行推广。而且彩信手机和每月3-5元的订阅费早就不是门槛了。所以手机报大部分用户都是普通人群。

由图1可以看出,手机报用户比例最高的为学生,其次是企业和公司的普通工作人员。因此,普通学生和刚刚就业的年轻人,才是手机报的主流用户群体。

根据相关资料分析,手机报读者具有下列几大特征:

1、年龄在18-45岁之间。这也是电信增值业务使用的主流人群。

2、性别上以男性居多。目前新闻类手机报占比在95%以上,而男性比女性更多的关心新闻。

3、职业上基本以学生、工薪阶层居多。这部分群体要么资讯相对匮乏,要么较忙,一般利用垃圾时间(车上、厕上、会上等)收看手机报。

4、越发达地区手机报订户越多。截止2008年8月份中国移动106588平台上手机报排名前五位的省份分别为:广东、浙江、山东、江苏、北京。

5、用户退订率较高。

手机报的商业模式

手机报是移动运营商无线增值产品,其产业链是以移动运营商为主导的。如下图所示①:

不难看出,手机报先是运营商的增值业务,然后才是所谓的新媒体。移动运营商在手机报上的作用是第一位的,特别是市场推广上。因为手机报最有效的推广方式是“数据库营销”,而数据库掌握在运营商手上。

根据运营商是否在手机报业务上占主导作用(主要在推广上),手机报的商业模式可分为两类:

1、以移动运营商为主导的手机报商业模式

在此类模式中,SP与运营商合而为一(SP是由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控股)。根据媒体与运营商具体的合作关系可分成三类:一类以《新闻早晚报》为代表的资源买断型。中国移动分别从人民日报、新华社、北青传媒、中新社等传媒集团购买其数字化新闻资讯,然后组织自己的采编队伍再编制成手机报的内容。这类方式中,媒体只单纯的出售新闻资讯。另一类是运营商与各家主流新闻媒体合作分成,媒体包装产品并采编发送,中国移动集团按65%-75%不等的比例分成。这类方式中媒体不仅制作产品,还要配合移动运营商作些媒体宣传。第三类即介于前二类之间。如《新闻早晚报》为了提高用户的粘性,降低退订率,与各级地方省级主流媒体进行“纯内容”方式的合作。在山东,大众报业提供本地新闻资讯,《新闻早晚报》将其提供的山东新闻内容放入山东版的《新闻早晚报》中,以供山东移动用户使用。在这类合作中中国移动按年费支付或按本地用户收入分成支付,形式灵活。

2、以服务提供商(SP)、传统媒体为主导的手机报商业模式

这类模式主要将媒体运营的手机报业务放在SP的平台上,运营商只提供通道和代收费服务,由SP和运营商主导运营。此类手机报数量繁多,但用户量相对极少,主要原因是在手机报的推广上由SP和媒体主导,而广告和人员等传统推广方式目前还基本上达不到预期效果。

此外,还有第一类和第二类相融合的情况。如省级移动公司“新业务营销平台”上的手机报业务。这类模式中运营商在推广上的支持力度要大些,因为中国移动“10658000业务平台”加强了手机报管理,提高了业务进入门槛,而省级移动为了发展本地手机报业务,只能通过“新业务营销平台”平台来运营。此类手机报业务还是有一定发展空间的。

促进手机报发展的因素分析

推出手机报可以说是移动运营商和传统媒体基于双方长远利益的考虑,这种“利益驱动”是手机报推广的根本动力,也是手机报业发展的直接推动因素。利益分配上,移动运营商与传媒均沾,但从分成比例上来讲,移动运营商占大头(中国移动集团分到65%-75%)。在手机报的实际运营中移动运营商是主导,而身为企业的移动运营商也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因此,某种程度上受到各传媒集团的制约。

推动手机报业发展的间接因素主要来自于手机报生存发展的大环境上。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庞大的移动电话用户群,且继续保持用户增长的态势。据工信部“2008年8月电信业统计月报”资料显示:截止2008年8月底,全国(不含港、澳、台地区)移动电话为6.16亿户,比上年末新增6871.1万户。

2、电信增值业务发展态势良好。“2008年第一季度,中国移动增值服务市场规模达308.8亿元,同比增长29.6%。”②从电信业总的态势来说,收入规模将会持续增长。

3、手机报是电信增值业务一个成功的、成熟的产品。目前绿色、成熟的增值业务产品不是很多,其中亮点包括音乐下载、彩铃、校讯通、流媒体、手机报等产品(手机电视被广电总局主导)。同时中国移动大力进军传媒领域,手机报用户占比目前只有15%左右,所以,手机报将会有较大发展空间。

4、中国宏观经济将持续看好,农村市场正在启动。虽然全球经济遭遇了金融危机,但中国发展势头依然良好。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刚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5、手机报等数字传媒已成为各报业集团发展的新方向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当前,各报业集团遇到两大挑战,一是新闻纸张成本飞涨,二是平面媒体广告收入受到很大冲击。而手机报经过4年多的飞速发展,已形成了一批忠实的读者群,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6、3G、4G技术的方兴未艾。3G目前正在商用,4G正在做技术试验。“由国家863计划通信领域专家组成员邢王京介绍,由上海构建的具有4G移动通信基本特征的现场试验系统已于近期通过验收”。不管3G还是4G,其核心都是解决“高速公路”问题。带宽问题解决了,多媒体才能得到更好的应用,而手机报不管是彩信形式,还是WAP、流媒体等形式,都会在新的“高速公路”上得到“更宽更深”的应用。

手机报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运营商希望通过手机报推广彩信业务,加强手机增值服务内容,培养用户的忠诚度,扩展手机的媒体功能,抢占新传媒的制高点。在手机报的产业链上,目前各传媒(报社、广电、出版、新闻网站等)只是内容提供方(CP),运营商控制内容终审(主要为广告)、发送频次、推广发行等各个环节。可以说各传媒的内容资源只是一种完全依赖网络运营商渠道的附属物。2006年6月8日,中国移动宣布与凤凰卫视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收购凤凰卫视19.9%的股份,成为凤凰卫视第二大股东,标志着中国移动正式进入传媒领域。同时与各传统媒体合作,将其新闻资讯产品(手机报系列产品)引入中国移动主导的手机报平台进行统一管理,至此,手机报成为移动的自有业务。各媒体分别收取其手机报产品收入的25%-35%不等。移动完成了“华丽转身”,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传媒大亨”。仅《新闻早晚报》已有近3000万的发行量,传统媒体只能望其项背。如下表所示:

注:因移动运营商对此数据保密,根据作者掌握数据并推理,此数据有效误差在10%之内。

一、目前手机报最有效的推广手段还是“数据库营销”,传统媒体还没有找出其它更有效的推广手段(广告)。移动运营商执手机报市场之“牛耳”,传媒方只能利用其它手段在与运营商博弈中发展手机报业务。

二、在传媒与运营商的合作分工上,各手机报基本上只负责内容提供或产品制作,其它的如手机报最终审核、下发频次等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移动运营商,所以手机报还不是一个“成熟的媒体”。例如,奥运期间,移动制定“手机报特刊下发流程”来管理各个手机报的内容下发频次,并进行内容终审(主要为广告),并一直延续至今,这显然制约了手机报及时性优势的发挥。尤其是在重大突发新闻事件发生后,按照此流程,等协调工作做好,可以发“快报”时,已经错过了新闻的最佳时机。

三、手机报业中,传统媒体只能通过移动运营商来发展市场,实则是将用户与传媒隔离,并不直接掌控市场。目前所有的手机报用户资源(号码、订购情况、手机终端及使用等情况)都在移动运营商手里,不对合作的传媒方公开。媒体很难知道自己的读者的属性,又怎么谈得上更好地为读者服务呢?

四、在手机报具体的内容制作上,也存在着以下问题。第一,中国移动自己创办的《新闻早晚报》等系列手机报是自行组织人员采编的,而不是由专业的新闻从业单位制作,势必缺少专业传媒应有的经验和理念。第二,传媒集团掌控的手机报,其内容制作上还或多或少的受到不适应市场的办报理念的影响。第三,目前手机报内容直接来源于传统媒体,是传统媒体向手机终端的简移,缺少自己的新闻原创队伍。

五、当前,传媒集团拥有的手机报业务的直接运营单位基本上还是各新闻网站。而网站还处在“小妻小妾”的地位,没有引起领导的足够重视。

我们不难看出,手机报目前还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媒体”。从表面上看,它是各传统媒体延伸出来的新媒体,但实质上,它是移动运营商的一个增值业务的资讯产品,属于移动运营商的自有的“第五媒体”。正如中国妇女报手机报姚鹏谈到此问题时所说的,只有手机媒体的内容、发行以及它的盈利模式,都有一个比较充分的操控,而不是像现在受制于人,那才是令人满意的手机媒体。手机媒体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继报纸、广播、电视和互联网之后的第五媒体。

结束语

手机媒体化是信息化、数字化时代的一种应用形式,而手机报作为手机媒体化的表现形式之一(还有手机电视、手机电台等),其未来发展的大众化、多媒体化、娱乐化等是一种必然趋势。应该说移动运营商与传媒集团共同创办了手机报,两者共存共荣,共同促进了传统媒体向数字化领域的融合与发展。这势必将打破传媒格局,引领传媒业向更加多极化方向、数字化方向发展。

注释

①张玉良、钟致明、杨广龙,《3G手机报业务发展前景研究》,《移动通信》2007年第10期第47页

②《2008年第一季度中国移动增值季度研究报告》2008年5月

参考文献

(1)张玉良、钟致明、杨广龙,《3G手机报业务发展前景研究》,《移动通信》2007年第10期

(2)《2008年第一季度中国移动增值季度研究报告》2008年5月

自媒体运营的运营方式篇7

媒体广告运营现状

新老媒体关系。“融媒体”代表新型媒体,电视、广播、报纸等则是传统媒体。两者是如何一种关系呢?“融媒体”将传统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内容融合为一体,再通过自己这个媒体将这些所有的媒体信息通过自身的平台传播出去。它打破了传统媒体那种不同的方式传播不同讯息的形式,取长补短,做到一个平台发出一种声音规定一个价格,让广告运营有着较为固定的运营方式。

宣传效果。广告、电视、报纸本事三种不同的载体,他们用各自不同的方式对同一个产品去进行宣传等,用自己的方式,那么给产品带来的效果也是不同的,如此,“融媒体”将三个载体合并为一个载体,还可以结合各个载体为产品宣传不同效果的最佳,摒弃掉其中存在的问题,这样就会为产品带来更全面、更优质的宣传。这样,就会无形中提高该产品的认可度。

形式内容。“融媒体”巧妙灵活的运用互联网各种工具,当然,就会有更绚丽的宣传效果的展现,也可以运用不同的渠道得到更多的信息再去对产品做了解,将其特征更加细致化的分析,同时,对宣传方案等的要求也较高。

价格竞争。“融媒体”下的广告将会运用多种方式渠道去完成对一种产品的宣传,对广告的制作也有着较高的要求,那么,@就需要一定的资金所制成,所以相对于传统的媒体宣传还是有着较强的价格竞争。

新媒体优势。传统媒体逐步向新兴媒体发展,不断的改革,这可能是一种机遇也可能是对传统媒体更大的挑战的来临,传统媒体从刚出现直到发展到现在通过常年的积累还有是很多的优势,所积累的各方面的信息资源、人力资源等都会对传统媒体起到很大的帮助。

金融业。以浙江电视台为例,浙江电台频道会对金融、投资、保险等行业开张相对应的营销战略。2015年起很火的投资融资平台P2P,到2016年末由于出现较多平台跑路显现,内部暂停对此广告的持续投放,尽管如此,还是有很多相关行业的发展十分火热,于是各行业就通过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渠道继续进行对它的广告宣传。

旅游业。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对于国家经济的增长还是有着较大的影响。所以各电视平台会对此有所重视,各地不同的电视平台会依据当地的自身特点进行对当地景点、美食等方面进行宣传,为推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融媒体”则会纳入各个地区的有关旅游的信息,再根据用户的需要自行提取。

自动化行业。邮电通讯、电脑及办公自动化行业在媒体中的广告宣传幅度有所增加,可通过微信、微博公众号等渠道介绍邮电通讯、电脑及自动化行业项目的特点,让更多的人了解较为专业的信息,从而购买自己所需产品。对此类的广告的投放大大增加了自动化行业的经济收入。

外部市场坏境影响。外部市场其实一直对新媒体的发展有着支撑作用,因为广告市场主要就是对其他市场的产品进行宣传广告,从而来提升自己行业的发挥的发展,外部市场对广告的需要正是广告市场获取经济效益的来源。

药业:据近年的数据来看,保健品和药品等行业在广告市场的活跃度逐渐下降。

零售业: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在大市场环境下,零售业也处于低迷的状态。

房地产业:对于这种需要投入高资金的产品,购买者会更加倾向于亲身的感受和实地的考察来评估其好坏,所以广告对广大购买者的影响是较为小的。所以房地产业广告的投放也呈下降趋势。

“融媒体”下的广告运营

“融媒体”下的广告运营为广告运营打造了新氛围,创造了新条件。

财经行业:“融媒体”为金融投资方面其实做了很大的努力,创建了很多相关经济的平台,如东方财富、同花顺等网站的建立以及APP开开发,都是为金融行业的宣传做出贡献,这些平台都属于“融媒体”下的广告运营,也是能够获取金融信息的渠道。

旅游业:网络旅游攻略,凤凰网等综合网站会对各个行业进行广告悬窗和投放,其中也包括旅游,微博、微信也设有相关的公众号,通过传放照片等方式进行广告投放。各网站还会不定期的开展一些有关旅游的活动,如义工旅游等,都是“融媒体”下的广告运营。

随着各个品牌的竞争力越来越大,开始产生节目植入广告渠道。

我们不难发现人们每天接触视频时间非常之久,所以运用这一特点,广告业发现广告植入这一渠道,而且加上节目的效应很大,所以这一方式成为了品牌广告宣传的一大热点。各种综艺节目会对自己节目的赞助商进行各种方式的植入,是对赞助商的宣传。如2017年湖南卫视推出的综艺《向往的生活》是由OPPO R9赞助播出,同时还有赞助商江中猴菇米稀。在节目中的嘉宾会用米稀做早餐并多次介绍其成分等,这种真实性的广告植入更加有说服力。这种广告运营确实又是一大创新。

“融媒体”下广告运营的思考与选择

中国进行全面深化改革,在此背景下,为了保持广告业运营不走下坡,就必须运用“融媒体”的优势,充分利用资源,加强管理,迎接挑战,快速发展。

自媒体运营的运营方式篇8

面对后奥运体育营销,诸多酒企该如何借势?在此,笔者结合后奥运体育营销的几种策略形式,简要分述如下几点。

■后奥运营销体现的是从时间和策略形式上对企业奥运营销的一种深层次、跟紧性的延伸或延续。对于后奥运营销,一些酒企不妨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后奥运机会点的跟紧

奥运闭幕后,紧接着将拉开残奥会的帷幕。虽然残奥会的影响力无法比拟于奥运会的影响力,但二者举办的时间极为相近,易于吸引公众和媒体的关注。在举世瞩目的中国奥运年里,无论是奥运会还是残奥会,概念区别上已不太重要,公众和媒体真正关心的是奥运元素已成为人们08年里谈论较多的话题,并紧紧地和国人的心贴近在了一起。

对于一些有能力启动赞助北京2008世残奥运会的酒企而言,在残奥会结束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仍有很多公益性后奥运主题事件营销可为,例如:邀请冠军作为公司的品牌代言人;启动关爱残疾人形象工程,为当地残疾人捐款或资助;在当地举办公益演出活动;等等。

从奥运到残奥会,毕竟是一种另起炉灶式的营销活动,因此,适宜于那些未能充分把握和借用奥运商机的酒企。一些已经借助奥运会光环产生品牌带动效应的酒企和实力有限的中小酒企,则适宜选择其它形式的后奥运公益营销活动。例如:签约08北京奥运冠军代言;区域性为当地籍的北京奥运冠军庆功用酒;出资奖励当地籍获奖的奥运冠军,为冠军喝彩;冠名由当地电视台主办的与奥运冠军零距离接触对话栏目等。

据了解,08年北京奥运会一些相关物品将被拍卖,竟标参与奥运物品的拍卖也是企业后奥运营销策略的一个体现。

另外,即将于湖南长沙举办的金鹰节的开幕式主题也是为奥运庆功,庆功当然少不了庆功酒,在名人云集的电影节奥运主题开幕式上开展赞助活动,也不失为一个有效的后奥运顺延策略。

媒体推广配合点的跟紧

后奥运营销与奥运营销在媒体推广上体现的变化是:一是从全国性媒体点状媒体宣传到区域配合终端面上推广转移;二是从大众化全国性传播到分众化的区域传播转移。

可以说,奥运会闭幕后,一些猜想、悬疑、预测等回归到一种现实的结果中来,随之而来的是冠军获奖者的尘埃落定和企业即将掀起的冠军代言系列主题奥运的商业或公益营销活动。

企业借助奥运的终极目的是助推自身品牌和产品实现同步提升,所以最终的落脚点在于将奥运为企业带来的丰厚卖点、亮点在传播中转化为竞争优势和企业的竞争力。

除去部分有实力的酒企有能力开展全国性媒体推广活动外,大部分酒企最终还要结合自身发展重点、市场推广需要,开展区域性后奥运主题营销推广活动。

倘若在奥运开幕前夕一些企业开展的品牌提升活动属于高空打击外,那么,在后奥运的系列推广活动中,媒体宣传是在企业整体而系统的产品销售、区域市场推广中,起到的是一种地面推广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在后奥运的媒体推广中,企业的宣传亮点和最终的宣传目的将进一步趋向明确化、具体化和纵深化的方向扩展和延伸。如果在媒体推广上不能与企业正在执行的营销活动配合和执行到位,那么对于前期的奥运营销系列宣传活动,将会造成虎头蛇尾的局面,最终因品牌不能落地而浪费了大量宣传资源。

一般在重大体育赛事期间,在赛场及国家全国性主流媒体的冠名和品牌传播行为,是属于直接参与奥运营销的大品牌厂家,或者是企业花费高昂费用在活动期间独家买断了广告时段。因此,一般酒企,应该迅速作出营销传播策略的调整,从全国性传媒向区域性传媒进行转移,抢先联合当地区域主流媒体,确保在活动开展期间,冠名组织开展区域范围内的赛事专题报道、有奖竟猜活动及奥运知识、逸闻趋事的读报有奖问答活动。以区域性主流媒体的体育营销传播,更贴近当地市场,并能有效配合酒企在当地的市场推广活动。

目标对象切入点的跟紧

这里的目标对象切入点的跟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赞助或合作的对象更为具体化,具体到某个冠军获得者,也可能具体到某个栏目或频道或媒介或某支体育团体等;二是面对的消费或公众目标群体更为明确化。这种目标群体的变化体现在:从大众到结合酒企自身消费群体的转移。

前面提到,随着奥运闭幕日趋临近,奥运的态势的也日趋明朗,这种因时因地的策略变化和调整,是必须的,也是必然的。在从奥运到后奥运营销的过渡中,目标群体的对象必须相应配合媒体推广策略的调整而适时跟紧,方能适应和满足企业后奥运营销行为的开展或实施。

一些有实力的酒企可以借助冠军代言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商业促销活动,或借助某一与企业品牌、产品目标群体定位相接近的栏目或媒介,开展后奥运主题活动,进行深一层次的延伸和延续,继续发挥奥运品牌效应。而对于那些实力一般、局限于区域性的酒企来说,可以选择区域性小范围内开展上述相关奥运主题活动,借势奥运效应,配合自身品牌的提升或产品的推广。

终端推广发力点的跟紧

对诸多酒企来说,无论是从全国性奥运营销到区域性后奥运营销,还是从官方奥运营销到平民奥运体育营销、多形式化体育营销等,最终的品牌效益、奥运效应将会选择一个途径进行发力,而这个发力点即是企业自身的营销终端。倘若缺乏或忽略了这方面基础,开展大规模性奥运营销活动,无疑浪费人、财、物,最终转化不了现实的经济效益只能是得不偿失,或者是善始而不能善终。因此,在从奥运到后奥运的转变中,从单一性品牌宣传到配合市场行销活动的转移中,进行活动时间的拉伸,进行活动范围、对象的扩展,并在跟紧的同时,加以强化,方能真正显示出后奥运营销的威力。

■奥运会结束后,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仍将对国内的一些企业产生深远的影响。作为尝到奥运营销甜头的企业,将在未来的企业营销推广行为中更为注重奥运营销及体育营销,并将使越来越多的酒企透过此次奥运营销盛宴,而引发酒企体育营销的震动。奥运营销能引起酒企体育营销热潮固然好,但难免出现一轰而上的现象。如何充分借势后奥运体育营销顺势而为,则需预先进行充分前期谋划和策略的制定。在此,也浅析几点跟进性策略。

长远化体育营销的跟进

每一项体育营销行为,可供企业挖掘的商机众多,而企业也无法全部纳入自己的怀中为己所用,价格不菲成为遏止因素不说,单就精力上而言也无从有效兼顾到位。面对众多的体育营销机会点,企业该如何选择?通过何种形式、策略进行借势?时隔四年以后的奥运营销如何顺势而为?等都有待于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现状,充分而综合地分析和统筹性权衡,方能为自身品牌和产品因地制宜、量身定制出贴身的体育营销套餐计划。这对任何一家希冀借势体育营销的企业来说都至为重要。例如:针对四年后的下一届奥运营销,一些真正具有发展眼光的酒企或许已着手在做相关的筹备事宜,进行一种长远性战略规划。

多元化体育营销的跟进

奥运营销,可谓为诸多企业提供了品牌提升的广阔的平台空间。继奥运营销之后,多元化的体育营销将会得到一个迅速的提升,并将会成为诸多商家的青睐的推广形式。这种多元化的体育营销,从奥运营销到非奥运营销、平民奥运营销;从官方的体育营销,到民间的体育营销等,将会成为诸多企业品牌借势的多种形式。

作为酒企,在这些多种形式的体育营销中,可结合自身现有资源优势,进行组合和延伸,将上述相关形式进行优势组合,巧妙运用,制定适合自身企业发展需要的体育营销大餐,力求某一时期、某一阶段、某一主题性体育营销行为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和有效的延续。

联合化体育营销的跟进

体育营销品牌效应发挥最大化的理想原则是多种资源的优化联合。在开展体育营销行为中,单方面地依靠媒介力量或企业力量都无法将势能发挥到最大化。因此,多赢下的联合策略成为理想的合作推广模式。

以今年的奥运会为例,倘若在离北京奥运会开幕还有一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内,酒企如能结合自身08年市场推广重点、目标消费人群,完全可以有精力和时间,针对奥运会的一些比赛项目,如:篮球赛、足球赛、排球赛、乒乓球赛、羽毛球赛等(从中选出一两个项目),联合组织当地经济效益好的企事业单位,开展平民健身迎奥运为主题的平民奥运联谊赛活动。通过该活动的开展,不仅顺理成章的利用了非奥运这张牌,而且潜移默化的起到了口碑传播、聚集传播及消费引导,更能进一步的培养忠诚消费群体。

又如:针对后奥运营销,在奥运结束后,由企业和媒体出面在区域内针对效益好的企事业单位组织联谊赛之类的体育活动,开展联合化的体育营销,作为奥运营销的一个延续,直接面对潜在客户消费群开展的活动,宣传上不仅更为直接,而且这样花钱不多,媒体有新闻素材,而潜在团体不用费钱也能达到组织娱乐员工活动,企业从中还可以做一种立体化宣传,这远比做硬广告、搞买赠有效的多,算是各有所得、多赢之举。倘若企业有很大的实力,还可以搞大一点,分届搞,分区域搞,最终配合区域市场推广提升品牌和产品销量。

系统化体育营销的跟进

自媒体运营的运营方式篇9

传统媒体的非广告经营现状

非广告经营是指传统媒体的除广告及其相关经营方式之外的经营活动,前期是传统媒体经济运行的辅助方式,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在传媒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甚至在少数地方其份额已经超过了传媒广告经营额。

1、非广告经营的形式

媒体的非广告经营方式目前不外以下几种:a)经营低门槛行业,如餐饮、娱乐、商贸、材料加工、人力资源等,进行资金基础积累,为进一步进行资金运作打基础;b)整合自有资源,对优质资产进行剥离重组,构建企业化运作的集团,启动上市程序面向社会募集资金以进行深度开发,电广传媒、东方明珠是其中佼佼者;c)以参股、合资方式对其他行业进行资本投入,谋求自身资本的最大化利益回报;d)运用可利用资金进入热点行业领域,比如湖南广电进行的地产产业开发、上海文广集团进行的旅游项目投入等。无论何种方式,对资金的有效运作以求得更大回报,谋求经济效益的更大化是传统媒体扩大社会效益之外的另一目标。在获得资金回报支持后,传媒机构能利用这些资金进行自身的发展,如设备的优质投入、优秀人才的招募、办公环境条件的提高改善、员工的福利发放等,逐渐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2、非广告经营的收益

传统媒体的非广告经营方式常常可以获得更大回报和收益。陕西电台2006年广告经营收入1.1亿元,而非广告经营的成绩在此之外也闪烁着喜人的光芒,湖南电广传媒2006年广告经营收入14亿元,而集团总经营收入为30亿元,大部分收益都来源于非广告经营,即便是作为同城三大主流媒体之一的云南报业集团,也于两年前开始向地产业投入。此类案例目前在国内来说不算太多,而国外的传媒界同仁们早已为我们展示了传媒机构非广告经营的美好图画。远的不说,且看全球超大型媒介集团维亚康姆(Viacom)自1986年开始通过不断并购各类产业,扩大经营范围与渠道,达到了壮大自身的目的,实现了自身发展的目标,2002年列《财富》全球500强第200位,其旗下经营的产业除传统媒体和网络之外,还有电影公司、影剧院、录像带连锁出租、主题公园等。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样的榜样成为了每家媒体机构的追赶的目标,每一个传媒从业者都希望自己的机构能成为这样的榜样。但是,在目前国内做这样的突破还存在许多困难,并非有理想就一定能成为现实的。

3、传统媒体进行非广告经营的现实困难

尽管传媒机构的非广告经营“钱”景广阔,但是在现实中要实现起来还存在许多困难。首先,媒体的社会责任要求传媒机构始终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我国的现实情况决定了传媒机构更多的责任是做好社会效益的扩大和提升,做好党和政府的喉舌始终是媒体的首要责任和任务,经济效益是其次考虑的问题。其次,体制的约束限制了传媒机构的多元化经营。现在国内的传媒机构绝大多数都是事业单位,在体制上就和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经营保持了距离,要想按照企业化、市场化运作必先经过宣传管理部门的审批,其中过程可想而知。体制如果不进行改变,就不可能有更大的运行空间,因为市场运作的决策权、话语权始终不在媒体自己手里,即便是一些先行者在真正的运作上也是名不副实的“改革体制”,仅只表面风光而已。第三,资本积累的来源相对简单。非广告经营是市场化运作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有前期资金的支持,政府拨款专款专用甚至没有政府拨款,而媒体的发展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广告经营来积累,由于国内大多数传媒机构处于经济欠发达或不发达地区,经营收入的大部分都要用于员工福利、设备更新,对于本就不多的经营收入而言一大部分就此划出,剩余资金就少得可怜,所以这一积累的过程就需要较长时间来完成。第四,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使得大多数传媒机构缺乏进行非广告经营的外部条件。传媒机构进行非广告经营需要有外部条件的支持和配合,在经济发达地区,项目选择的范围更加广阔,项目开展的机会更多,而在经济欠发达和不发达地区,就缺乏这样的条件了。条件的缺失导致非广告经营的开发运作缺乏可执行项目,资金的投入方向面窄,收益相对较小。第五,观念的相对落后导致传媒机构非广告经营的开展障碍重重。任何事业的开展都需要相关环节在观念上的理解和支持,“解放思想,创新观念”被提了许多遍,但是在许多情况下具体落实的时候却并没有做到。尤其是相关管理部门,平日里各类场合对“解放思想,创新观念”又是诠释又是要求,但是面对具体事项的时候,解放的是别人的思想,创新的是别人的观念,而自身却紧守着教条僵化的旧思想旧观念不放,其结果自然是误时误事,只是失去了大好机会。这样的例子每个人身边都有。第六,人才的相对缺乏致使传媒机构的非广告经营缺少具有大局观、能兼顾各方面的具体执行者。人是任何事物项目的创意、策划者和执行者,对于传媒机构来说,非广告经营由于涉及到其它行业领域,使得机构内绝大多数人不具备相对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无力进行这些项目的具体运作。这一点在中国中西部地区与其突出。尽管如此,国内传媒机构的非广告经营已经有了先行者,而且其榜样示范作用对整个传媒界影响深远。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并非是令人羡慕他的收获,而是敬慕其敢于先行的勇气和决心,并由此带动了一个群体的向前发展。随着在非广告经营运行中的各项困难逐渐被克服化解,国内传媒机构整体性地涉足非广告经营并以此为契机进行整个传媒业的跨越式迈进的日子也为时不远。

西部地区传媒机构发展非广告经营需要考虑的问题

自媒体运营的运营方式篇10

近几年,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迅速崛起和强力冲击,加速了传统媒体发展方式的重大转变。传统媒体逐渐摆脱内部积累的原始方式,由完全靠内部积累向内部积累与以并购、重组、上市等资本运营手段为特征的外部成长相结合转变,资本运营在媒体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资本壮大传媒发展模式逐步确立。

一是传媒企业上市步伐明显加快。传统媒体中,广电类传媒企业上市较早,1994年东方明珠在上交所上市成为国内传媒上市第一股,电广传媒、歌华有线、广电网络、中视传媒、华谊兄弟、华策影视等相继登陆资本市场;出版类传媒企业受益于政策扶持,虽然上市起步晚(2007年新华文轩在香港IPO上市成为出版业上市第一股),但近几年发展较快,出版传媒、皖新传媒、中南传媒相继在主板IPO上市,凤凰出版IPO也已成功过会,时代出版、中文传媒、中原出版等借壳上市,出版类企业在上市数量、方式、内容等方面均实现较大突破;报业传媒企业,除北青传媒在香港上市外,成都商报、解放日报、广州日报、浙江日报都是借壳上市,目前还没有一家报业传媒在国内实现首发上市,在资本市场整体影响较小。总体而言,近几年,传媒企业上市步伐明显加快,还将会有一大批出版、报业等传媒企业登陆资本市场。

二是跨区域、跨媒体、跨行业拓展取得突破。大众报业集团在这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2009年11月,大众报业集团旗下半岛传媒与潍坊日报报业集团合作,共同成立潍坊晚报传媒有限公司,潍坊日报将其主管、主办的潍坊晚报的采编权、发行权、经营权委托潍坊晚报传媒有限公司运营,将潍坊晚报的无形资产全部授权给潍坊晚报传媒有限公司使用,半岛传媒委派采编、经营管理团队,实现了管理输出和文化输出,打破了省内报业市场的地域壁垒,为更大范围内的资源整合打开了局面。2010年7月,大众报业集团又与临沂日报报业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组建沂蒙晚报传媒有限公司,双方各占股50%,共同出资组建鲁南商报传媒有限公司,大众报业集团占股51%,控股经营鲁南商报;同时以成本价收购临沂新闻大厦,标志着省级党报集团整合地市报资源取得重大突破,加快了省级报业集团整合地市报业资源的步伐。另外,在山东全省有线电视网络整合中,大众报业集团创造机会积极参与,投资参股山东广电网络公司,成功进入有线电视领域,大众报业集团占股比例达到11.96%,成为第二大股东,在跨媒体经营方面迈出重大步伐,这在全国尚属首例。

三是传媒资本运营取得突破。被誉为“传媒湘军第一股”的电广传媒资本运营硕果累累,其全资子公司深圳达晨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已是中国本土最成功的创投企业之一,2001年至2010年,连续10年进入“中国风险投资50强”,稳居内资前三名。目前,达晨创投管理资金105亿元人民币,投资企业累计140家,其中19家企业成功IPO,6家企业通过企业并购或回购退出,获取了丰厚的投资回报,可以说是中国传媒企业资本运营的成功范例。

近几年,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坚持“传媒控制资本,资本壮大传媒”的理念,以报为本,多元发展,利用资本手段做强做大产业,摸索出了一条独特的资本运营之路。2007年,浙江日报报业集团非报业利润首次超过了主业利润。浙江日报报业集团认为,新时期的多元化经营应与资本运营紧密结合起来,通过资本运营进行多元拓展,通过多元布局来不断增强主业发展所需要的资本支持。由此可见,相对于上个世纪90年代传媒第一次多元化经营浪潮,电广传媒、浙报集团的多元化资本运营无疑更多地彰显了几分理性和成熟。

跳出传媒做传媒

所谓“跳出传媒做传媒”,是指在发展观念和发展模式上,跳出传统发展方式的束缚,以资本和上市为纽带和突破口,打造现代传媒运营平台,充分利用并购、重组、上市等外部成长方式,实现发展战略、管控模式、人才培养、薪酬体系等方面的重大转变,突破单一区域、单一媒体、单一行业的限制,形成传媒为主、多元发展的产业格局,实现传统媒体和传媒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1.以资本转变方式。企业扩张的办法有两种:一是靠企业自己挣的钱来投资,扩大自己,但这个办法太慢,中国的传媒有现在的规模,大部分用的是这种方法。二是让这些企业推动资本运营,通过上市或重组别的企业来壮大自己,西方国家的传媒企业倾向于这种方式。我国传媒依靠自我积累的发展只能算是算术级数,只有通过资本运营才能取得几何级数的放大效应。①

可见,完全依靠内部积累的传统方式已远不能适应当前传媒发展的形势,转变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成为传媒集团的当务之急。而资本正是传媒集团转变方式的关键和突破口,谁做好资本文章,率先打造现代传媒资本运营平台并率先上市,实现传媒产业与资本市场的有效对接,谁就抓住了传媒发展的先机。

2.以资本创新体制。传统媒体长期以来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体制机制上与现代传媒公司相差甚远,越来越成为传媒发展的障碍。由于体制机制制约,导致传统媒体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垄断性和区域性,而不是专业化、市场化。同时,传统媒体的体制弊病根深蒂固,没有外界的强大压力很难自发地彻底转变,在中央大力推进非时政类报刊转企改制背景下,需要借助政策、资本和上市力量,创新体制机制。

一是积极推进非时政类报刊的转企改制,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二是完善集团管控,以产权为纽带,建立健全母子公司管理架构和管控模式;三是改革薪酬体系,真正实现以岗定薪,打破资历、职称、学历束缚,以能力、业绩、贡献论英雄;四是改革投融资体制,完善项目考察论证程序,用创投的眼光和标准选择项目,用传媒的人才和管理运营项目,实现创投标准和传媒项目的有机结合。

3.以资本整合资源。“跨区域、跨媒体、跨行业”的突破,标志着传媒业正式进入并购重组和资源整合时代,以资本为平台和纽带,打破传媒在市场分割、媒体形态、行业领域方面的限制,将成为传媒业发展壮大的重要手段,也标志着传媒业正由产业的初级阶段向成长阶段和成熟阶段转变。随着国内主要传媒企业的上市和现代传媒资本运营平台的搭建,将大大增强传媒企业的资本实力和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加快传媒集团以资本为纽带重组整合传媒资源的步伐,从而实现发展方式的重大转变。以资本整合资源,进一步加快了传媒资源向优势传媒企业集中的步伐,未来几年内,国内将涌现一批“资产过百亿、收入过百亿”的现代大型传媒集团和文化产业战略投资者。

4.以资本培育新媒体。近几年,作为传统媒体的替代品,以商业网站为代表的新媒体获得了长足发展,新媒体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商业模式、资本平台、人才机制等方面,而这恰恰是传统媒体的弱势。一方面,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加速了传媒传播手段的创新和传媒业态的融合,“与其将替代品视作威胁,不如将其看作是一个机会。”②顺应数字化、网络化、移动化的多媒体传播趋势,打造集报纸、网站、有线电视、手机、户外媒体等于一体的全媒体格局,成为传媒集团的重要任务。另一方面,传统媒体虽有新媒体发展战略,但考虑到新媒体的前期资本投入和培育周期,仅依靠自身资金实力又很难承受巨大的市场风险。因此,传统媒体只有借助资本力量,通过上市融资打通发展新媒体的资本通道,才会真正具备快速发展新媒体和承担市场风险的能力。

5.以资本聚拢人才。目前,我国传统媒体行业普遍存在的共同问题:一是采编人才相对丰富,经营管理人才相对匮乏;二是传统管理人才相对丰富,熟悉市场化运作的现代化管理人才、高级财务管理人员、高级投融资人才都极度匮乏;三是传统的传媒领袖很多,而真正的企业家类型的传媒领袖尚未成主流。③人为先,策为后,让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远比开发一项新战略重要。④人才已成为制约传统媒体发展的关键要素,更是新媒体发展的瓶颈。

另外,随着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发展,传统媒体向新媒体的人才单向流失现象越来越严重。加速培养和引进经营管理、资本运营及新媒体人才,实现人才战略的转变,对传媒集团来说已刻不容缓。现代传媒已是内容、资本、市场、技术、人才的结合体,一流的人需要一流的薪酬待遇和激励机制,传统媒体在现有体制框架内很难做到这一点。只有打造现代传媒资本运营平台,增强自身资本实力,才能吸引优秀人才的加盟,实现传统媒体发展的新突破。

注释:

①严三九:《中国传媒资本运营研究》,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第24页

②【美】迈克尔・波特著,陈小悦译:《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第302页

自媒体运营的运营方式篇11

中图分类号:F2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8-0162-02

引言

传媒资本运营是传媒产业活动中的一个大问题,是一个基础性的理论问题,但传媒资本运营的这种重要地位,现在还没有被认识,造成了传媒资本的巨大浪费。对于文化产业的改革,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明确指出:“文化发展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一切妨碍文化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文化发展的做法与规定都要改变,一切影响文化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

一、传媒产业资本运营理论概述

传媒资本是一个新的概念,传媒资本都包含人才资本、实物形态资本、价值形态资本和无形资本等。

传媒资本运营是指对传媒资本的运筹、策划和管理,以谋求传媒资本增殖的最大化。严格说来,传媒资本运营只是资本运营的一项内容,应纳入信息资本运营的范畴,但是,由于传媒产业的特点,决定了传媒资本运营的特殊性。

传媒产业兼并是传媒资本运营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传媒产业发展的一种必然结果。传媒产业兼并是一种经济行为,指取消被兼并传媒实体法人资格,将被兼并传媒实体将产权有偿让渡给兼并者,进而实现传媒产业一体化。传媒产业兼并是中国市场经济发达的一种表现,是市场竞争的一种结果。

传媒资本运营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传媒产业的收购,它是一种获取对被购买者控制权的产权交易行为,能够通过一家独立的传媒实体来收购另一家传媒实体或其他实体的全部股份或者部分股份,具有以下特点:(1)收购者以股东的身份享有对被收购者的控股权。(2)使被收购者成为收购者的子公司,收购者购买了被收购者全部股份,享有对被收购者的全部支配权。(3)收购者用吸纳股东的方式把被收购者的全部财产和股份作为股金投入收购者的公司,使其成为收购者的一个股东。

传媒产业涉及的范围较广,其资源相当丰富,是一种知识化产业。传媒产业重组是传媒资本运营的一种方式,对于传媒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传媒产业的联合是指为了一个共同利益目标,两个以上的传媒产业部门在自主、自愿、互利、平等的原则下而建立起来的具有独立性的产业组织。这种传媒产业的联合既可以是不同媒体之间的联合,又可以是同一媒体之间的联合。既可以是跨地区的联合,又可以是地区内的联合;既可以是横向联合,也可以是纵向联合。切忌行政手段的过分干预,可以根据本产业、本地区实体的状况来自主确定究竟采取何种联合形式完全。

二、中国传媒产业资本运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传媒产业进行资本运营的体制瓶颈。第一,传媒产业的事业属性。进入传媒产业的规定是相当森严的。有关专家统计,中国现行与广播电视有关的法律法规有近90多份,迄今为止还没有一部专项的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这就使得国家的调控手段已经完全跟不上传媒业发展,对传媒业的实际发展缺乏客观研究,这样就造成传媒产业在进行资本运营时受到诸多的限制。第二,传媒产业的“工具”属性。传媒产业的性质一直被定义为“人民、党政府的喉舌”。尽管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不断扩大它的外延,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资本运营绝对不能动摇传媒产业的“喉舌”地位,传媒产业的“喉舌”功能是政府部门的延伸,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被放在第一位的。

资本运营的两大前提就是工具属性和事业属性。只有在不违背这两个前提的情况下,传媒产业才可以进行资本运营,这样无疑就大大阻碍了中国传媒产业的发展。

2.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管理体制与规模化发展之间的矛盾。多年以来,中国传媒产业实行的是四级办报办台体制,即条块分割、部门所有、行业所属、多头管理。在媒体业中较为突出的就是计划经济体制所遗留下来的小而全、大而全、条块分割的格局。

目前想要彻底打破这种条块分割的状况,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是因为中国传媒业的管理宗旨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就是“守土有责”。这一方面阻碍了传媒业的创新发展,另一方面攘夺了传媒单位必要的自。这一管理最大的受害者就是“存量”传媒,它是以机关报为代表的。这是作为主流媒介的机关报因为在这一管理体制之下会逐步衰败,渐次成为“边缘化”的媒体。

3.资本运营的障碍是传媒产业产权不清。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新闻媒体按照国家有关文件规定为“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之后,新闻媒体对自身所掌握的国有资产有一定的使用权、经营权、管理权。

在一段时期内这一政策促进了各新闻事业和新闻媒体的快速发展。但是随着媒体为寻求资产重组和产业扩张而进入资本市场筹资融资,向“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产业化发展道路不断前进的时候,媒体发展遇到的现实问题之一就是媒体产权不清。产权不清必然很难形成一个统一的传媒市场体系,更无法通过资本运营实现传媒资产的集团化发展、产权重组和优化配置。

4.核心竞争力不足影响传媒机构的发展。中国传媒产业实力较为薄弱,没有太强的核心竞争力。传媒产业在创新能力方面缺乏创新人才和创新机制。

三、对策与措施

根据以上研究,我们得出以下对策与措施:

1.传媒产业兼并是传媒资本运营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传媒产业发展的一种必然结果。传媒产业兼并是一种经济行为,指取消被兼并传媒实体法人资格,将被兼并传媒实体将产权有偿让渡给兼并者,进而实现传媒产业一体化。传媒产业兼并是中国市场经济发达的一种表现,是市场竞争的一种结果。

2.中国传媒产业的传统赢利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途径:一是包括广播电视节目等信息产品的销售收入和制作收入;二是传输及接收设备的建设、广播电视发射、印刷设备等信息传播设备的经营收入;三是广告收入和传统媒体发行等信息产品传播过程中的收入。现代媒体的广告收入要远远大于发行收入。

3.传媒产业资本运营是一种极为有效的融资手段,可以用少量的国有资产来控制、吸纳大量的社会闲散资金来扩大中国媒体经济实力,用于媒体迅速发展,有助于提高媒体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它为传媒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保障。

4.指出了中国传媒产业资本运营存在的问题:传媒产业进行资本运营的体制瓶颈;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管理体制与规模化发展之间的矛盾;资本运营的障碍是新闻媒体产权不清是传媒产业;核心竞争力不足影响传媒机构的发展。

研究结论

资本运营参与传媒业及文化产业竞争,介入文化产业的变革,特别是传媒业的变革,将成为影响中国传媒业未来走向的重要力量。通过传媒业相关企业的改制上市或借壳上市,或通过其他形式绕过政策壁垒去资本市场筹集资金,将为社会资本、国际资本投资欲望的实现提供市场需求的巨大可能。文化产业的产权结构与产权关系的深层次变革势在必行。以资本为纽带而不是以行政隶属关系为纽带的真正意义上的跨地区、跨行业、跨媒体的综合文化产业集团将成为中国文化产业体制改革的真正组织形式。资本运营是国际传媒集团迅速成长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内传媒集团做大做强的必须选择。传媒集团应当抓住发展机遇,尽快制定和实施资本运营战略,打造出能与国际传媒集团相抗衡的传媒旗舰。

参考文献:

[1] [美]保罗·A.萨缪尔森,威廉·D.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7版[M].萧琛,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1.

[2] 邵培仁,陈兵.媒介管理:第1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5.

自媒体运营的运营方式篇12

一、遵循用户生活律动:把握信息推送时间和频率

在新媒体格局下,没有什么信息产品是不可替代的,也没有什么信息产品是用户非用不可的。唯一不变的就是用户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新媒体时代为网络用户提供了接收海量信息的可能,但没有办法将用户的时间和精力无限制的扩大。在有限的24小时中,网络用户的时间被无限地分割,更加破碎化。新媒体平台运营者,只有遵循用户的生活律动,掌握信息推送的时间和频率,融入到用户的生活方式之中,才能实现信息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一)顺应用户时间安排:减少无效推送

从r间维度来说,信息产品的推送需要把握好时间点,在用户可以接受信息的时间发送信息。否则,该信息产品很容易被淹没在信息的海洋里,失去它的阅读意义,其传播力和影响力也会受到影响。媒体信息产品推送的时间点和推送形式的选择,需要信息产品运营者根据目标用户的大致情况来决定,也可以由用户主动选择何时以何种方式来获取信息。

以罗辑思维公众号为例,在每天早上六点半推送语音信息产品,约耗费用户60秒的时间,随后用户可以根据关键字提示获得相应的推文。罗辑思维经过多少用户研究后决定这样的推送不得而知,但这种对时间的把握绝非任意为之。如果罗辑思维的信息推送情况与其核心用户生活律动不同,就很难与用户对接。如果其用户在相应的时间段不选择点开其内容,公众号推送的信息很有可能被其他信息所淹没;或在一定时间翻阅多条信息,其信息产品品牌的影响力就会削弱,多条信息同时冲击用户的感官,会使用户信息接收渠道受阻,难以达到信息传播效果。这种情况属于无效推送或低效推送,很难培养用户的忠诚度。

(二)把握信息推送的频率:增强累积效应

新媒体用户的不同活动之间会有一定的时间间隔,而且分布在每个活动上的时间都有一定的区间。如何利用用户的活动时间间隔和分布在媒体平台上的时间,将用户吸引到信息产品和媒体平台上,是新媒体信息产品运营者所需要关注的问题。媒体信息产品到达用户受众的时间间隔越长,就越会减弱媒体信息产品的影响力。用户接触媒体信息产品的时间间隔,就是用户遗忘该产品信息,选择其他媒体信息产品的时段。提高信息产品和媒体平台的用户忠诚度,其中一个方法就是减少用户接触其他信息产品和平台的可能性。适当地提高信息更新频率,提高用户接收该媒体信息产品的机率,可以加深用户对其产品的认知度。

但媒体信息更新的频率需要有一定的限制,不能达到媒体用户的信息承载上限。过高频率的信息推送,会使信息产品成为冗余信息。一方面,信息过量会超出用户承载力,引起用户的反感情绪;另一方面,信息更新过快会增加媒体生产信息的成本,影响信息质量,会消耗媒体的传播资源,增加运营负担。新媒体信息产品的推送量,需要得到合理的把控,否则会影响到新媒体平台信息产品的传播效果,其影响力也会大打折扣。最理想的效果是,用户在不同的时间都可以接收到媒体的信息,但信息量又不能达到用户接收信息兴趣的饱和点。保持适当的信息推送量,既可以对用户起到“适度侵扰”的作用,也可以不断地激发用户对平台信息的兴趣。

二、媒体互联共享资源:整合媒体运营资源和传播力

(一)整合媒体资源:最大限度让利用户

核心竞争力,在稻盛和夫看来,就是全方位的“利他”,[1]做到利益让渡才能获得用户的支持。在新媒体运营中,要做到真正地让利用户,就必须让自身具有足够的可整合性资源,实现媒体运营结构化和信息产品微创新化。新媒体运营,应具有一种极致思维,将产品和服务做到极致,并不断地实现微创新,最大限度地让利用户。

但单个新媒体平台和信息产品品牌的影响范围较小,所拥有的媒体产品、用户的资源局限性较大。媒体平合,实现媒体间的资源自由流通,将有利于形成规模效应。一方面,优势互补、强强联合,有利于避免单独运营过程中的不可抗拒性风险。媒体联合可以促使媒体间的资源重新整合,扩大运营资本、市场份额,扩展业务链,降低运营成本,实现规模效应。另一方面,各媒体间的人力资源相互流通,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加高质量和多元化的信息产品。媒体业务的创新性也会随之增强,但媒体联合如何实现结构性运营,是其面临的难题。

媒体联合会使各个媒体间的业务结构和人力、物力、财力相互融合,以达到组拳出击的效果。但媒体联合的结果并不完全是有效联合,如果其中结构不合理,会给各个媒体带来巨大的负担。媒体联合的不合理结构组成,会影响整个媒体联合价值链的运行。庞大的联合体,不仅不利于共同进步,而且会相互掣肘,制约原本良好的单个媒体运营机制。因此,媒体联合运营,只有使相互间的配合结构化,才能更好地服务用户,做出用户满意的信息产品,降低成本并更多地让利用户。新媒体运营过程中,只有做到真正地让利用户,才能得到用户的认同。

(二)扩大媒体辐射范围:建设新媒体用户孵化器[2]

不同媒体平台有其各自的用户辐射范围,但媒体间的用户群具有相互交织性,同时符合多种运营媒体的用户定位。风格不同但用户群具有一定重叠性的媒体平台,可以为其伙伴培养新的用户群。对于全媒体运营格局的运营者来说,其传统媒体平台和新媒体平台之间,可以相互为彼此培养潜在用户,实现用户的流转和共享。而且在新媒体平台运营过程中,其用户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可以共享的资源。在某种媒体关系链的建构条件下,媒体用户资源的共享,有利于扩大单一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而且媒体之间及其用户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网络,可以使媒体与用户之间的关系更具稳定性。

具有利益共享关系的媒体平台,既可以分属不同的运营者,也可以是同一运营者运营的媒体平台矩阵。针对不同运营者的媒体平台,建立在合作关系下的用户资源的共享,可以使各自的用户享用更多的个性化信息产品,提高用户感知价值。[3]针对同一运营者来说,不同媒体平台可以形成一个媒体矩阵,这些媒体不仅包括新媒体平台,也包括传统媒体平台。媒体矩阵中的媒体平台,可以为其他媒体平台培养用户,成为媒体用户的孵化器。矩阵媒体之间,可以为其他平台培养用户,作为媒体孵化器,既可以是完全盈利的媒体平台,也可以依靠价值交叉补贴[4]来维持自身运转,从盈利总额中获得利润的平衡。在矩阵平台中,不同的媒体平台处于整个运营环节的不同位置,为整个运营价值链的流动付出各自的努力。媒体矩阵中的不盈利媒体平台,不是真的不盈利,而是以不同的形式获取价值,其经济价值会在媒体运营总体的经济价值中得到补偿。

总之,媒体联合实现资源之间的自由流通,在整个媒体运营的关系网中,可以更多地让利用户。德鲁克提倡为用户提供有价值的东西,才是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5]因此,媒体联合资源共享、结构化运营,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服务用户,为用户提供更多的创造性信息产品。媒体用户从媒体平台上获得更多的利益,也成为提高媒体用户黏性的关键点。

三、挖掘用户社交价值:提高用户“转换成本”

(一)利用虚拟关系网络:实现裂变式传播

社交媒体平台具有很强的聚合作用,自发聚合的网民具有很强的分享性。社交媒体平台上,用户的分享特性,可以有效现250定律[6]的价值。将媒体的运营与用户的社交关系结合起来,将信息产品的价值附加于用户社交需求之中,利用网络效应[7]来实现新媒体平台和信息产品的无限增值。社交媒体中自发聚合的网民,具有很强的归属感和信任感。同时,为了这份归属感和信任感,网民也会有些许的从众行为。因此,将新媒体信息产品的价值和用户社交关系网络结合,更能发挥新媒体信息产品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利用网民的社交关系网络,塑造新媒体平台品牌形象,扩大新媒体信息产品的传播范围,提高新媒体产品实现经济价值的可能性。但未来主义者保罗・萨弗[8]指出社交网络达到一定规模时,就会出现与梅特卡夫定律[9]完全相反的结果,即社会网络的价值会随着成员的增加而减小。 社交网络作用的大小,不完全在于其人数的多少,而在于其内部的稳定性。邓巴数字150[10]指出,人的大脑新皮层大小有限,提供的认知能力所能保持稳定人际关系范围有限。社交媒体时代,邓巴数字已经超出了150定律,150N时代[11]已经到来。但网民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社交媒体算扩大了用户的社交范围,其社交网络还是有一定的限制。社交分层的具体人员构成或许会发生变化,但分层本身保持不变。[12]因此,社交关系链中存在一定的僵尸数字,即有一部分人际关系处于冻结状态或阶段性冻结状态。

社交网络系统有效信息趋于一个特定的值,[13]只有保持社交网络的稳定性,才能发挥网络用户的网络效应。但盲目的贪图社交网络的规模和流量,并不能有效发挥社交网络的价值。新媒体平台不能为了流量而引流,过多地引流反而会降低流量转化率。因此,在适当地控制做用户新媒体平台的聚合作用,保持新媒体用户虚拟社交网络的规模,增强社交网络的稳定性,有利于更好地提高用户的黏性。

(二)利用社交情感诉求:提高用户黏性

新媒体运营者,可以通过提高用户“转换成本”,来提高用户黏性。“转换成本”,指新媒体用户离开平台或放弃信息产品时,用户所需要承担的损失。[14]网络用户使用新媒体平台和信息产品,会付出相应的时间、精力、习惯和社交等方面的成本。对于新媒体用户来说,舍弃这些新媒体平台和信息产品,也决定用户将抛弃其以往的付出,并且舍弃付出可能带来的收获。在这些“转换成本”影响因素中,最具影响力的是用户付出的社交成本和培养的习惯。因此,要提高新媒体用户的“转换成本”,增强用户粘性,就必须注重培养用户的消费习惯甚至是生活方式,并且让用户与其他用户之间建立起深厚的关系。

互联网时代,虚拟社交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承载了现实社会人际关系的角色,甚至更能满足网民的社交需求。网络社交关系有较强的自主选择性,其社群的文化相似性、归属感、信任感更强。在社交媒体聚合过程中,用户付出了或多或少的情感。因此,针对新媒体运营者而言,提高用户黏性,可以更加侧重于感性因素。新媒体运营过程中,信息产品和平台运营赋予社交价值,就能更有效地构建媒体产品与用户之间的情感关系,赋予信息产品更多的社会价值,从而增强用户粘性。

结语

随着互联网与新媒体的发展,媒体用户承载了接收海量信息的负担。媒体信息产品同质化严重,且新媒体用户流失也很严重,用户的稳定性较差。新媒体运营过程中,很难维持用户长期的忠诚度。新媒体引流量屡创新高,但流量转化率相对较低,未能实现其经济价值。新媒体运营,需要更多地将用户吸引在自己的信息产品上,使用户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新媒体账号矩阵和媒体之间的联动,可以有效地提高其空间辐射范围,将各自的用户群体交叉影响,无限放大其影响范围;努力塑造新媒体用户孵化器,培养新媒体用户的信息产品消费习惯,加强用户对新媒体品牌的各方面认知。

新媒体用户不仅是新媒体运营者所要服务的对象,也是新媒体运营者可以利用的传播资源。利用虚拟人际关系网络,将新媒体用户变为自己的传播渠道,把媒体产品分享给社交网络中的人。当用户社交网络中的资源都在使用某一新媒体产品时,新媒体用户要放弃这一媒体的使用,就会承担巨大的转换成本。新媒体运营主体之间,具有可相互整合的资源。新媒体相互联动共享资源,有利于为用户提供更高质量的产品服务,提高用户感知价值。在新媒体运营的过程中,如何提高新媒体用户的平台“转换成本”,是提高新媒体传播力和影响力和经济价值所必须考虑的问题。

注释:

[1][5]孙正源.当德鲁克遇见稻盛和夫[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9-11.

[2]曹雪琴.浅谈新媒体与传统报刊媒体的融合[J].新闻研究导刊,2016(22):215.

[3]加里・阿姆斯特朗,菲利普・科特勒.市场营销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12-13.

[4]克里斯・安德森.免费:商业的未来[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20-29.

[6]李原.墨菲定律[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杜,2013:239-240.

[7][14]陈威如,余卓轩.平台战略:正在席卷全球的商业模式革命[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20-22、35-37、128-130.

[8][9]汤姆・海斯,迈克尔・马隆.湿营销:最具颠覆性的营销革命[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25-26.

[10]定国.朋友圈里神秘的邓巴数字[N].深圳特区报,2015-10-20.

[11]杜修平.150N时代探析[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1(4):435-438.

[12]安贾娜・阿胡贾,曹.朋友圈真能无限大? [J].国际公关,2016(4):1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