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时代的特点合集12篇

时间:2023-07-24 09:24:52

自媒体时代的特点

自媒体时代的特点篇1

关键词 自媒体 网络反腐 得失

近年来,网络反腐可谓风生水起,自媒体时代的网络反腐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新特点,在助力廉政建设、改良社会风气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从2012年开始,多起影响较大的网络反腐案例相继出现,自媒体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通过这些案例可以分析出自媒体时代网络反腐的一些新特点以及带来的一些社会影响。

一、自媒体及其特点

2003年由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联合提出的“We Media自媒体”研究报告对“We Media自媒体”下了严谨的定义:“We Media自媒体是普通化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它们本身的事实、它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①自媒体包括但不限于个人微博、个人日志、个人主页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托管平台是美国的Facebook和Twitter,中国的Qzone和Weibo。自媒体的主要载体为博客、微博、播客、论坛、即时通讯等,它具有平民性、易操作性、交互性等特点。

二、网络反腐的现状

1、网络反腐的发展

我国的网络反腐,最早可以追溯到最高人民检察院于2003年建立网络举报平台。2005年12月28曰,中央纪委、监察部首次公布了中央纪委信访室、监察部举报中心的网址,这标志着网上举报正式纳入了官方权威反腐渠道。②2008年南京市江宁区房产局原局长周久耕因其“雷人语”被网友人肉,这一年是网络反腐的兴起之年,这一事件也是网络反腐的标志性事件。2009年,“网络反腐”这一词条被收录在《中国党建辞典》里。

2014年1月1日至2014年4月20日这110天时间里,中纪委监察部网站案件查处栏目总共通报了209名官员违法违纪案件,平均每周就有13名领导干部被组织调查或接受处理。③网络反腐已经成为公众参与反腐的重要途径。网络反腐的形式包括官方网站举报、论坛发帖、发微博等。微博,俨然成为网络反腐的主阵地,自媒体与网络反腐的关系日益紧密。十八大以来,掀起了新一轮的反腐热潮,其中,网络反腐成为了亮点。但由于一些虚假信息以及不理性的网民行动,关于网络反腐的讨论也同时展开,公众逐渐达成了共识:网络反腐只是制度反腐的补充,网络反腐离不开制度化的保障。

2、自媒体时代网络反腐的新特点

(1)广泛的参与性。“陕西安监局长:车祸现场微笑是想让基层同志放松”成为热度最高的单条网络新闻。据统计,当日14时30分,此新闻已有15000余条网友评论。自媒体时代的网络反腐呈现出广泛的参与性,畅通、便捷、多样化的自媒体平台为网民提供了参与的途径。不管是举报、提供线索、交流、关注、转发还是评论,都可以轻松实现。网络隐匿性以及民意的扩张促进了网民积极发声,实施参与,使用话语权。

(2)反应的迅速性。2012年11月,不雅视频主角从被新浪微博网友举报到重庆纪委确认为雷政富,再到免职和立案调查,耗时仅63个小时,开创了网络反腐新速度。自媒体时代的网络反腐涉及到各个方面的快速反应。政府方面,面对问题,及时调查、公布结果;各大媒体对信息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报道,并且适时发表评论,引导舆论;网民无声的转发,有声的评论都在较短的时间内使事件迅速发酵。迅速的反应来源于自媒体交互强传播快的特点,以及因此带来的强大的舆论热潮。

(3)偶然性与低俗化。目前,反腐报道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低俗化严重,严肃性缺失。反腐报道本是揭发腐败分子腐败行为或对其因腐败行为受到法律制裁的报道,应该客观、真实地反映腐败案情。但是有的网络媒体为了“眼球效益”,故意把反腐报道做成花边新闻。由于反腐报道总是与“钱、权、色”交织在一起,公众的兴趣不一定与反腐焦点完全重合,娱乐化和低俗化会转移舆论的反腐视线让公众过足“戏剧瘾”,从长远来看,娱乐化和低俗化也不利于媒体自身发展,不利于媒体的公信力建设。

三、网络反腐得与失

1、网络反腐之得

(1)促进公民意识觉醒,民众参与国家事务积极性提高。在“表哥”事件之后,又出现了“表嫂”、“表叔”,很多民间的反腐人士认为通过“鉴表”来反腐,是一种很好的途径;有网友认为,这种行为不够理智,还是要将奢侈与腐败区分开,并且提出了一系列想法,比如“网络反腐狂欢和阴谋论的盛行缘于民众对官员的不信任”,显示出民众对国家事务的深切关注,正是自媒体时代的网络反腐给予了民众表达的平台。网络举报的隐匿性为深喉式的举报者提供了保护,使知情人敢于揭露真相。公民意识与网络反腐是相互促进的。当代中国的教育体系中,公民教育的缺失带来了一系列问题,而互联网在公民意识的启蒙上发挥着日益强大的作用,特别是论坛、微博等自媒体的兴起,更是大大促进了这种作用的发挥。以往,惩治腐败是政府的问题,个人至多提供线索,而大众则处在被动接受信息的处境。而在自媒体时代,个人成为独立的传播主体,作为个人的主体同样拥有了发布和传播消息以及公开表达意见的权利,社会的发展、表达平台的多元以及通畅使得不同的声音有了自由表达的渠道,这也为公民参与国家事务提供了契机。一些腐败分子因此落马,令人拍手称快。

(2)全民监督,加快案件处理进程。雷政富从曝出不雅视频到落马只经过了63个小时,可以说这样的处理相当迅速。网络反腐的全民监督大大加快了案件的调查进程。一旦形成了舆论热点,相关部门就会立即调集力量进行调查,一旦公开的信息不够及时准确,就会引发新一轮的舆论“声讨”。每一次的过程都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全民行动,所有关注事件进展的人,不论是相关媒体、意见领袖还是普通网民,一次关注、评论和转发都是点滴的聚力,监督者数量的提升以及监督力度的加强对于传统的监督机构来说是一种鞭策。

(3)教育官员,纠正不良风气。再费尽心思进行的廉政教育,似乎也比不上现实案例的警醒。十八大以来,有多名官员在网络反腐力量的推动下落马,从“表哥”杨达才的名表到刘铁男学历造假、官商勾结、包养情妇,反面的教材让越来越多的官员开始注意自己的行为,无处不在的群众和媒体监督使不少官员产生了畏惧心理。网络监督是对廉政建设的助力,这既是对于腐败案件提供线索的支持,也使得对官员进行全民监督成为可能。一起起网络反腐案件折射出的是现实问题。网友近乎一边倒的形势,折射出的是政务与官员信息公开不足带来的民众对政府及官员的信任度较低。这是一场学习,官员们应该认清自己的位置以及身为公仆的使命。由于网络媒体揭发而落马的官员与日俱增,很多官员开始惧怕网络监督的威力。据人民网和《人民论坛》杂志的一项调查资料显示,有70%的网民认为中国官员患有“网络恐惧症”。“担心工作疏漏等不良现象被曝光、影响前途”高居榜首,占60%。④可以看出,媒介的反腐报道具有一定的警示启迪作用。

(4)推动反腐廉政建设良性发展。举报者之所以纷纷投向网络渠道,透露出的是传统举报方式的弱化。相比传统举报方式,网络举报更为便捷,也更为安全。无需实名,无需拥有过多的证据,只要能引起关注,就会有相关部门介入调查。如果举报内容属实,被举报者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但网络反腐只是制度反腐的补充,确保网络反腐的作用更好地得到发挥则离不开制度化的保障,这个问题也得到了关注,网络举报监督专区的设立正是完善网络反腐制度建设的探索和开端。

2、网络反腐之失

(1)举报者动机复杂,事件真实性不能保证。公开报道显示,利用网络手段反映官员腐败的案例正逐年增加。《2012年微博年度报告》显示,在24起影响较大的网络反腐案例中,有9起属于谣言误传,占37.5%。网络反腐具有低门槛与非实名制的特点,一些言论太过随意,某些人甚至借此造谣生事、打击对手、敲诈勒索,不明真相的网民被煽动,一些无辜者遭到误伤。爆料人为了保护自己,常常拒绝透露其真实信息,也因此信息的真实性无法考证、责任无法追究,加之网络举报者动机复杂,也带来了信息准确性不足的问题。

(2)疯狂转载形成舆论压力,造成媒体审判。举报曹阜忠的帖子先是在天涯论坛得到了关注和评论,有网友将此转发到了微博,微博的大量转发引起了媒体的关注,媒体报道后引起了更多网民的参与,相关部门积极采取措施。这是一个网络反腐的典型案例。通过自媒体的交互传播,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转发、评论、关注,并且,往往在接收到信息之时,会对事件进行预判。因为爆料者的细节充实的叙述导致大部分民众在调查结果出来以前就对曹阜忠定下了罪名。合理的解释和辩解也会招致质疑和责难。由于缺乏奖惩机制,虚假举报信息往往很难消除,情绪化的网友会质疑辟谣和澄清,认为这是对官员的一种“掩护”。由于微博具有匿名性、低门槛的特点,发布出来的消息也是真假难辨,有的甚至是谣言,但在网络引起关注之后,相关部门就必须承受压力,不遗余力地展开调查,浪费了很多人力物力,也使一部分无辜的人承受舆论的压力。

(3)低俗化倾向严重,造成习惯性质疑等副作用。网络反腐娱乐化是一个不可避免的互联网事实。“网络反腐”从出现开始,就是一场由公众和政府部门共同参与的公共事件。一边是政府部门的严肃应对,另一面却是网络空间中嬉笑怒骂的“狂欢”。这一点从“雷冠希”、“表哥”、这些调侃意味浓重的符号化称谓就可见一斑,几乎每个案件主角都被冠以这种带有戏谑口吻的头衔。一方面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引起大众的注意,另一方面也是举报者内心情绪的一种表达。更不用说那些网民们争相发挥创作才华的嘲讽段子、PS照片、网络歌曲等。

参考文献

①赵勇,《“自媒体”时代的共识引导》[J].《中国行政管理》,2011(11)

②张亚明,《中国网络反腐机制:现状、困境及路径选择》[J].《燕山大学学报》,2010(4)

③盛卉、刘早,《中纪委2014年反腐大数据:“打虎拍蝇”每周13名》,[OL].politics.people.com.cn/n/2014

/0421/c99014-24924324.html

④汪冬莲,《有多少官员恐惧网络》,[EB/OL].gs.people.com.cn/GB/

自媒体时代的特点篇2

一、自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特点

分析自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特点,需从何谓自媒体说起。所谓自媒体,就是指以个人作为传播者,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的新媒体总称。像博客、微博这样的自媒体面向的就是开放的不特定的大多数,而像微信面向的则是较为封闭的特定的单个人。

从自媒体的定义不难看出,自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特点首先就是新闻传播主体的多元化。相较于传统新闻传播系统,受众只能通过向专业传播机构提供新闻线索并在被采纳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在职业记者的笔触下发布新闻,而在在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有发布平台,人人都是新闻传播者。其次,传播方式多样化是自媒体时代下新闻传播的第二个特点。传统媒体经历了从报纸、到广播、再到电视的发展历程。相较于传统媒体采取一种或者几种传播形式相结合,自媒体时代新闻传播方式融多种传播形式于一体,文字、图片、语音、视频自由组合。第三,自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特点突显了一个字――快。青海省玉树县发生地震、央视大火、没过客机坠落哈德逊河……这些突发新闻、热门新闻第一时间、第一手材料、第一信源都来自于微博这一自媒体平台。第四,自媒体时代下新闻传播过程中穿受主体的“交互性”强于传统媒体。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具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单向传递,受众只能被动接受。而自媒体传播具有传受关系交互性优势,也就是说,自媒体的主体既可以是新闻发布者,也可以是信息获得者。

二、自媒体时代下对新闻当事人隐私的侵犯

在“人人皆记者”的自媒体时代,很多新闻都发端于自媒体,发酵于网络,随着而来的问题也给很多人带来了困扰和隐患――隐私被侵犯。2014年7月初,上海地铁九号线,一名“咸猪手”男子摸女生大腿的视频在网上疯传,并引起传统媒体的关注和报道。尽管部分视频中,当事人脸部被打上马赛克,但这名“咸猪手”男子还是很快被网友“人肉”出来,并在女孩报警后受到了行政处罚。应该说,这名“咸猪手”要为自己的违法违德行付出代价,并不值得同情,但令人担忧的是,网友不但通过人肉搜索曝光了“咸猪手”男子的个人隐私信息,而且连他妻子、女儿的信息也一并曝光,甚至直接打电话给他的妻子进行“声讨”。互联网信息海量性和流通性的特点,使得获取一个人的信息变得非常简单。毫无疑问,“咸猪手”男的行为在此案中是违反法律并应受到道德谴责的,然而作为咸猪手”男的妻子和孩子,却也受到了同样的人肉,将隐私暴露无遗,这一点值得思考。咸猪手”男的妻子和孩子与此案并无关系,他们的隐私应当受到保护。更何况对于孩子而言,《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有明文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

“咸猪手”妻子和孩子遭人肉搜索隐私受到侵犯并非偶发事件,明星因隐私在网上被泄漏成为新闻当事人,新闻当事人因遭网络人肉隐私受到侵犯不断推动新闻发酵的事情近年来在网络及传统媒体报道中屡见不鲜。自媒体时代下如何保护新闻当事人隐私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自媒体时代的特点篇3

1自媒体舆论的现状研究

1.1自媒体的传播特点

常见的自媒体平台有微博、博客、论坛、百度官方贴吧、微信和多种不同的网络社区。其中微博、微信和各类网站论坛等以图片、视频和文字信息为主要的传播形式,而播客则是以音频、视频为主要的传播形式。这些自媒体信息传播具有明显的平民化、个性化和低门槛、易操作以及传播快、交互性强的特点。现代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较普及,人们在使用自媒体平台获取不同的信息内容、参与讨论不同的生活话题时,都可以及时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人人均可以成为自媒体平台上的内容创造者和使用者,并且更好的完成了“信息旁观者”向“信息当事人”角色的转变。人们利用自媒体平台构建属于自己的社交网络,生活化、平民化特点突出。

另外在使用自媒体信息传播技术时,成本耗费较低,传统的纸媒和电视媒体传播需要耗费较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去宣传和维系,并且还要经过国家相关部门的多层审核,使用门槛较高。但是在互联网背景下应用的自媒体平台,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更加自由的获取和发布相关信息,常见的博客、微博、微信等平台上只要完成简单的注册,人??即可根据平台供应服务商提供的网络模板和发布空间,在平台上发布图片、文字、视频和音乐等信息材料,总体入门门槛低、操作简单,可人人应用,这也是自媒体平台用户数量大、发展迅速的主要原因之一。自媒体平台上的信息发布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较小,在数字科技的应用下,信息传播的实效性明显增强,且与受众的互动性较强,在信息发布以后,短时间内即可获得大量的点赞、转发和评论,因而具有交互性强和信息传递快的特点。

1.2自媒体时代网络舆论的影响力

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实现了普通民众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支持下,完成信息的高度整合和高速传播,从而形成一种具有全球性特征的知识联结体系,在此过程中人们可以充分的分享和提供自己身边发生的事,这也在极大程度上促进了新闻传播途径的改变。自媒体用户数量的增加促进信息共享和传播范围的扩大,但是由此形成的网络舆论也给个人或集体带来名誉或精神上的影响。

网络舆论内容一般也是通过图片、文字、音乐和视频等信息形式来呈现的,这些符号化的内容更能吸引人们的眼球和阅读兴趣,同时有效的缩短了人们的阅读时间,进一步促进舆论信息的广泛传播,实现人们意见、情绪和态度的公开性、综合性表达,具有反映多人意见和情绪的特征。网民利用网络舆论就某一社会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有利于进一步促进问题的解决,具有实现公权监督和匡扶正义的作用,但是这也可能带来一些不利影响,导致负面情绪的广泛传播,影响社会秩序稳定。自媒体信息传播是在一个相对虚拟化的网络空间中形成的,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网络谣言实行人身攻击或是传播虚假信息,将给社会大众带来严重误导,不当网络舆论侵犯人们隐私权和名誉权的同时,影响司法公正。

1.3自媒体时代网络舆论对大学生的影响力分析

当代大学生是社会重要的储备人才,也是自媒体时代下自媒体网络平台应用和信息互动的主要参与者和引导者,由于大学生的文化水平较高,在基本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上具有一定的平等意识和公平意识,多样化和多元化的特性突出,因而民主意识和维权意识也较强烈。“圈群文化”中关于自媒体核心理念在网络舆论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与此同此,需要积极改进网络宣传方式,大力弘扬社会主旋律,根据自媒体时代下网络传播规律,规范网络市场,充分激发正能量,使当代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其正确的人生理念和集体价值观。

一些境外敌对势力在网络上通过民主、自由和人权等名词的包装,向大学生灌输其政治理念,还有一些组织机构借学术、慈善和救灾扶贫的名义蛊惑大学生,在高校内渗透一些不当的价值观念,影响学生的社会取向。还有一些宗教势力会在高校周边与境外组织勾结,企图拉拢学生,鼓动学生参加具有扰乱社会秩序性质的活动,由于这些工作在实地中开展具有一定局限性,相关组织机构的管理和人民群众的监督举报较多,这就促使敌对势力和一些宗教组织通过网络自媒体平台发表一些信息,诱导学生参加其组织活动。高校大学生由于是科技发烧友和网络主力军,因而受网络舆论诱导的影响较大,微信、博客、微博和不同网络论坛上,有一些境外敌对组织通过相关信息和内容的发布传播西方思想,动摇大学生信念,影响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使其基本的道德情感和集体荣誉主义精神被弱化。当代大学生在自媒体时代网络舆论诱导下,自制力或是非辨别能力不足,将导致不良社会思想在校园内的传播,影响高校和谐校园的创建。

2自媒体时代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研究

2.1自媒体时代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

自媒体时代下,信息传播的方式发生巨大改变,高校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在网络舆论的诱导下容易发生偏离,但同时这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机遇。大学生在网络活动中由于参与度和活跃度较高,但是生活经验不足,明白是非的能力较弱,因而在面对网络舆论时,其情感、态度、情绪和意见等不够稳定,针对“快餐文化”对大学生思想和观念上造成的冲击,亟待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正处于学术研究和接触社会、认识社会的重要时期,学生通过自媒体信息传播获取足够的交流空间,学习、社交范围扩大,这就需要我们根据自媒体信息传播的特点和规律在网络舆论中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和教育。

自媒体时代背景下,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和传播需要突破以往传统的模式,从扁平化传播转为立体化传播,实现网络平台信息传播的优势。另外在引导舆论的同时需要适当缩小身份认证带来的心理差距,促使大学生能够自主、自愿的参与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中来,学生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由被动式转变为主动式,学习积极性有效提高,从而也进一步提高学生信息感知和信息学习能力,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学生产生的思想和情感上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实际教育效果增强。除此之外,自媒体时代下信息传播的透明性和开放性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较大便利,尤其是手机媒体的产生,因其双向互动和快捷方便的独特属性,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一个更加开放和自主的平台,为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一个现代化的技术载体。例如通过自媒体活动调查和手机用户调查,能够实现具有高价值追求和高精神理念的社会取向舆情,并且能够在先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制高点广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识形态,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坚决抵制不良信息舆论的诱导,提高大学生以及社会公众对先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度与认可度。

2.2自媒体时代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自媒体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一系列的社会性挑战和教育性挑战。由于当代大学生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因而在选择自媒体平台和技术载体的过程中存在多样性和多元化的特点。根据统计研究发现,大学生群体中拥有QQ账号的比例在100%,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研究和发展,不同自媒体社交平台不断增加,大学生中使用微博和微信的人数和比例明显上升。这些均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宣传、教育平台难以有效抉择的问题,影响思政教育工作开展。

另外,由于使用自媒体平台时,一些使用者的素质水平参差不齐,导致信息内容的审核难度增加。自媒体使用过程中本身就具有门槛低、入门简单的特点,使用者在信息发布和评论共享过程中受到的约束力较小,大学生又存在使用水平高低的问题,导致对信息的甄选和辨别能力较弱。在信息高频更新和内容快速更新的过程中,高校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难度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主流社会思想的传播效率难以提高。自媒体使用过程中具有与后现代性相融合的特点,在信息大爆炸过程中大学生的信息阅读和知识学习存在零散化、碎片化和扁平化的特点,这就导致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难以实现系统化的教育教学。由于自媒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人们观念和意见复制现象明显,因而人们难以形成独具个人色彩的观点、意见,导致大学生在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缺乏独立自主的思考和深度探析的学习精神。

3自媒体时代掌握舆论话语权与高校思政教育创新研究

3.1创新教育理念

自媒体时代掌握舆论话语权需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但是思政教育工程属于一项复杂且系统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需要突破以往传统的教育模式,转变教育理念,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自主性和创新性。自媒体时代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和研究不断深化,属于科技运用的最佳时期,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也应该与时俱进,鼓励教育工作者以身作则,积极学习和应用新技术,充分了解和掌握高校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需求。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学校一般是组织公开课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学习,老师在课堂上主要是以说教的模式对课本内容进行讲解,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内容,知识属性的政治意味和理论性较强,缺乏生动性和趣味性,因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普遍不高。如果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理论性内容,将会导致学生不能很好的完成学习、消化和应用,总体学习效果不理想。针对这些,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转变教育理念,不能一味强调书本内容的学习,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可以在课堂上结合网络事件或其他社会话题,让学生根据网络评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对学生的是非价值观予以正确引导。

3.2整合教育方式

思政教育中需要注意话语表达者和话语使用者之间的角色转换,不能过分重视课本理论知识的灌输,否则容易导致学生的厌学情绪。思想政治教育属于软知识教育,因而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从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充分发挥其课堂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善于利用自媒体平台完善自己学习、生活和社交等多个不同方面的需求。自媒体时代要更好的实现网络舆论话语权的掌握,学生首先需要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针对不同的网络信息和舆论内容,在弄清其是否具备可信性和可验证性的情况下再予以评论和转发。

微博和微信朋友圈中不同新闻信息纷杂,一些大学生在浏览后不加思考和判断就完全转发,容易导致谣言的进一步扩散,这种行为既说明当代大学生缺乏新闻敏感度和信息甄别能力,同时又说明其缺乏必要的社会责任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工作者需要整合不同的教育方式,一方面在课堂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理?教育,另一方面,也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辩论的形式对网络舆论话题展开讨论。除此以外,老师还可以让学生以案例分析或项目合作的形式参与到思想政治课学习过程中来,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在踊跃参与中增强对自媒体时代舆论信息的了解和甄别,并能够通过先进的思想政治内容学习,完善自身在自媒体信息传播下的信息使用和传播行为。

3.3提升舆论引导能力

网络时代下掌握社会舆论话语权,要有一定的公众意识和责任意识,在发布一条信息前需要考虑到事件本身可能给社会带来的不同方面的影响,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需要有意识的将这一内容要点融入。思政教育工作对高校大学生能够起到思想上教育引导的作用,从而进一步规范其言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以学生为工作中心,整合教育方式,提高教育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过程中需要提升学生的舆论引导能力,网络信息良莠不齐,背后的信息发布者真实目的难以考量,而当代大学生作为高学历人才,应该能够客观、公正的看待某些社会现象,并能够以正确的思想态度去解决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老师应该鼓励学生在网络平台中建立起平等、和谐的社交结构和社交环境,使学生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能够保持自己的观念和取向,不盲从他人,不毫无根据的散播未经完全证实的消息,维护网络秩序。

自媒体时代的特点篇4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3-0250-03

一、 研究新媒体环境下校园文化的特点及变化规律的意义

1.理论意义

在新媒体的环境下,校园文化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姑且称之为新兴的校园文化。这种新兴的校园文化有着它独特的特点,它具有开放性、多样性和时代性。因此,研究在新媒体环境下校园文化的特点及其变化规律已经成为一个热点研究课题。有关新媒体环境下校园文化研究有很多,但多停留在怎样建设新媒体环境下的校园文化,或拓展新媒体环境下校园文化的建设途径等,从理论上对新媒体环境下校园文化的特点及其变化的规律研究却少之又少。本课题着重研究新媒体环境下校园文化的特点及其变化规律,以便更好地搞好新媒体环境下新校园文化的建设。

2.实际应用价值

掌握新媒体环境下校园文化的特点及其变化规律,才能遵循规律来满足大学生的信息需求、个性需求、人际融合与社会互动的需求以及娱乐和消费需求,才能够更好地建设新媒体下的校园文化。

新媒体能满足人们特别是大学生对信息的需求。新媒体具有分众性、交互性、实时性等特点,信息内容及形式十富多样,传播源广泛,传播成本低廉,这就使得大学生通过新媒体能够及时、便利地获取所需信息,并参与信息的反馈和再创造,最大限度的满足大学生获取知识、进行自我教育、获得解决现实问题的建议和思路的要求。①

新媒体能满足大学生的个性需要。大学生通过网上论坛、个人网页等平等、互动地表达和交流自己的主张,展现自我个性,从而强化个人价值,拓展心灵空间。

新媒体能满足大学生对人际融合以及社会互动的需求。新媒体消除了时空距离、社会地位、文化背景、种族、、风俗习惯等方而的差异,提供了“无障碍”的人际交往的环境。大学生在新的虚拟空间里能畅所欲言,尽情宣泄,更好地满足自我表达和渴望沟通的欲求,有益于人的精神调节,也容易洞察他人的境况,寻找到谈话和社会交往的基础,加强同亲友和社会的联系,减少孤独感和寂寞感,寻回归属感、认同感和被需要感,实现感情沟通和社会交往。②

新媒体能够满足大学生对娱乐的需求及消费的要求。新媒体的内容丰富并且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来呈现,能够给受众带来一种多维度和全方位的感受,大学生可以通过新媒体来体会美学和文化所带来的乐趣,身心可以得到彻底的放松。此外,现在的校园中,很多的大学生利用新媒体在网上进行购物、交费、储蓄等。目前新媒体已经成为了一种方便,快捷、经济的方式,深受大学生的欢迎。

其次,研究好新媒体环境下校园文化的特点及其规律才能更好的普遍马克思主义理论,做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校园中的推广工作,扩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校园文化的影响。新媒体时代,应该以新的传播方式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既然传统的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代大学生的需求,我们就需要用新媒体手段刺激大学生的感官,从而扩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力和影响范围。作为马克思主义者也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不断创新。③

新媒体不仅仅为在校师生的学习、娱乐、工作以及生活提供了便利的同时,也潜在的在改变着人们固有的思想意识和习惯,从而可以重塑或养成新的思维方式,进而成为创新型人才。如利用微博传达学校精神,微博讲座,博客讲座等形成等。加强和改进新媒体时代的校园文化建设,成为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因此,在加强新媒体时代的校园文化建设之前,我们应当掌握好新媒体对校园文化的新影响等理论知识,本文的研究就是对新媒体环境下校园文化的特点以及变化的规律进行研究,在理论的基础之上,运用理论更好的去指导实践,更好的加强和改善新媒体时代的校园文化建设。

我们要把握时代的特点,找准新媒体校园文化建设的立足点。搞好新媒体校园文化的建设,不仅要把握时代的脉搏,时时以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为核心开展工作,也应善于利用先进的设备及技术,使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永远走在时代的前列。④可以利用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成果去指导实践,借助现代新媒体传播手段,利用网络、手机等新媒体来拓宽新媒体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有效的延伸和有益补充新媒体校园文化建设的功能。

作为马克思主义者,我们同样要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运用新媒体环境下校园文化的特点及其变化规律来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新媒体方式扩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校园文化的影响力,让大学生们更容易的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做好新媒体环境下校园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对接。①

二、新媒体及传统校园文化的内涵及特点

1.新媒体的内涵及特点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我们在日常生产生活学习中总是接触新媒体,然而何谓新媒体呢?新媒体是指依托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新技术而形成的新的传媒技术体系,由这些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而产生的,有别于传统媒体传播方式的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媒体称之为“新媒体”。新媒体包括网络以及手机等当今社会流行的传播媒体。新媒体具有覆盖面广,分众性、交互性、实时性强等特点,它内容及形式十富多样,传播源广泛,传播成本低廉,是那些传统媒体所无法比拟的,这些也是新媒体的显著特点。这就为补充校园文化建设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平台。

2.校园文化内涵以及传统的校园文化特点

(1)校园文化内涵。校园文化是大学生活的一种存在方式,是在物质环境、精神风貌以及活动方式上具有一定独特性的文化类型。②高校校园文化的主体是大学生,大学生生活在校园的这个大的空间内,学习与生活,参与课外娱乐活动等,获得全方面的发展。

(2)传统校园文化的特点。传统的校园文化特点十分显著。首先,传统的校园文化具有一定的渗透性,它可以渗透到大学校园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之中,无论是教学、科研、管理还是学习、生活及课外活动。其次,传统校园文化具有实践性。传统的校园文化可以使大学生获得丰富的体验,可以在这些活动中提高自己的实践与动手能力。第三,传统校园文化具有教育性。传统的校园文化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文化,它是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之中构建起来的。第四,传统校园文化具有群众性,无论是在校园生活、工作还是娱乐,都少不了群众的参加,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是群众的一部分,校园生活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在群众的参与下完成的。

三、新媒体传播背景下校园文化的特点、变化规律及其影响

1.新媒体传播背景下的校园文化的特点

(1)时代性。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文化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它打着深深的时代刻记,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高校校园文化也不例外。③现在是新媒体广泛传播的时代,新媒体被打上深深的时代烙印,它是根据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社会在发展,不同时代背景下的校园文化的形式和内容也有所不同。在我国,从学校的建立到新中国成立以前这个阶段,我国的校园文化是充满着抵抗压迫、争取民族自强的,各种学生运动风起云涌。新中国建立以后,每一个阶段,校园文化也都有其特有的特色,时期的校园文化是激进的,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也大大的增加;时期的校园文化则是批判性的,学生们戴着批判的眼镜看待校园的一切。在新媒体时代,校园生活也必然的存在着这个时代特有的特色,大批的学生依赖新媒体接触外界,吸收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并利用新媒体传播自己的主张,这就赋予了新媒体鲜明的时代特征。

(2)开放性。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流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其重要的有机构成。高校校园文化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社区文化、部队文化、企业文化、街道文化等文化都一样,都是社会文化中的一部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高校与社会的联系不断加强,只有更加开放的校园文化才能被先进的社会文化所接纳,校园文化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更加面相市场和社会,更加开放。只有这样,校园文化才不会被社会所淘汰,才会被社会文化这个大熔炉接纳。

在新媒体传播的环境下,各种信息的接受和都是开放的的,校园文化也变的更加具有开放性。新媒体传播信息的本身就具有开放性的特点,所有的信息都是全面的对外开放的,大学生们可以自由地获取信息,这是时代的进步,同时也为大学生开拓了眼界。

(3)多样性。高校校园文化内容是丰富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处于主体地位的大学生提供了张扬个胜、展示才能、施展魅力的舞台。校园文化的载体是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的表现形式也就是多种多样的,这包括社团活动、课外活动以及教育教学活动。

(4)创新性。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这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生机与活力。高校应该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己任,建设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文化。新媒体不仅为在校师生的学习、娱乐、工作以及生活提供了便利,也潜在地改变着人们固有的思想、意识甚至习惯,从而塑造和培养出新的思维方式,进而影响校园文化的方方面面,如利用微博传达学校精神、微博讲座、校园文化论坛等。新媒体背景下的校园文化,为人们知识的掌握与观念的更新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从而为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提供了思想基础。因此,校园文化具有创新性特征。

2.新媒体环境下的校园文化的变化规律

(1)对立统一规律。校园文化是不断的变化发展着的,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二者是对立统一的,二者相互制约又互相影响。当今的校园文化离不开新媒体,同样也离不开传统媒体,二者有其各自的特点与优势,相互推动,构建着新的校园文化。

(2)量变到质变规律。校园文化从传统媒体环境下发展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共同作用环境下,必定经历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新媒体传播工具从少到多,就表现了这个规律。

3.新媒体对校园文化的影响

新媒体满足了人们特别是大学生对信息的需求。新媒体具有分众性、交互性、实时性等特点,信息内容及形式十富多样,传播源广泛,传播成本低廉,这就使得大学生通过新媒体能够及时、便利地获取所需信息,并参与信息的反馈和再创造,最大限度的满足大学生获取知识、进行自我教育、获得解决现实问题方法的需要。④

新媒体满足了大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大学生通过网上论坛、个人网页等平等、互动地表达和交流自己的主张,展现自我个性,从而强化个人价值,拓展心灵空间。

新媒体满足了大学生融洽人际以及社会互动的需求。新媒体消除了时空距离、社会地位、文化背景、种族、、风俗习惯等方而的差异,提供了“无障碍”的人际交往环境。大学生在新的虚拟空间里能畅所欲言,尽情宣泄,更好地满足了自我表达和渴望沟通的欲求,有益于人的精神调节,密切了同亲友和社会的联系,减少孤独感和寂寞感,寻回归属感、认同感和被需要感,实现了感情的沟通与社会交往。⑤

新媒体不仅满足了大学生对娱乐的需求,也满足了其对于消费的要求。新媒体内容丰富,图文并茂,能够给受众带来一种多维度和全方位的感受,使大学生的身心得到彻底的放松。此外,很多大学生在网上购物、交费、储蓄等,这种方式不仅便利、快捷,而且经济,深受大学生的欢迎。

随着技术的进步,校园文化也在不断的发展。所以,第一,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问题,要与时俱进,不断的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校园文化。第二,我们要把握时代的特点,找准新媒体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契合点,搞好校园文化的建设,用先进的校园文化去敲开创新人才培养之门。第三,先进的校园文化即包括浓厚的学术氛围、丰富的文化生活、和谐的人际关系、文明的生活方式、良好的校园环境、共同的价值取向,它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是人才成长不可或缺的土壤。

――――――――――

注 释:

①周书俊,等.正确认识-5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内涵和相互关系[J].新视野,2012,(2).

②石丽敏.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探析 [J].教育探索,2010,(8).

自媒体时代的特点篇5

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是国家经济、科学技术等领域实现腾飞的重要标志,也是大国崛起的重要象征。在这一时代背景之下,自媒体的发展严重冲击了传统的政府信任结构,进而影响到公共管理。因为自媒体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政府信任的建构方式,在宏观上冲击了公共管理的信任基础。就此,地方政府的公共管理工作要面对新的压力,需要敢于迎接新的挑战,这样才能建立一条适合自媒体时展背景的地方政府的公共管理路径。

一、自媒体时代的特点

自媒体时代指的就是传播主体以个人为主,通过现代化的电子设备向不确定的大多数人群或者确定的社会个体传播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媒体时代。在这个时代,任何一个社会个体都有机会成为“记者”、新闻传播者、评论家,将自身持有的信息源或者观点通过麦克风、社交媒体公众号传递出去,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时代的发展。在自媒体时代,媒介有着明显的交互性、自主性特点,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WeMedia)是由普通大众主导的信息传播方式,由传统的“点到面”传播转化为“点到点”的对等传播。言论的自由度极高,为人们提供交流和互动的空间更为广阔。在自媒体时代,媒介信息的流传速度、广度都有着极大程度上的提升,政府与社会各界之间的沟通、交流的渠道随之增加,能够增强政府的社会公信力,在解决社会问题上政府必然会有社会民众的坚强后盾,社会个体自我动员能力普遍提升是自媒体时代最为显著的一个特点。还有一个特点是十分明显的,由于社会个体广泛热衷于发帖子、转微博、评新闻,造成每一个社会个体的信息、观点、态度汇入了互联网的比特之海,信息泛滥、难以甄别、难以管控的现象由此生成,“信息爆炸”就成为自媒体时代十分突出的特点之一。

二、该背景下地方政府的公共管理要面对的挑战

地方政府的公共管理工作的开展,需要保持与时俱进的姿态。在自媒体时代背景下,原有的以强制执行命令的公共管理工作开展思路显然不能适应时展要求。地方政府在该时代背景下,公共管理工作认识到应该面对哪些挑战已经是路径建设的基础。

(一)行政方式必然要发生改变

行政方式指的就是以行政机构或管理者的权威为基础,通过行政体系采用强制性的政令,针对管理对象进行控制和管理的方法,更为直观的讲就是以命令式为主的行政方式。在自媒体时代的驱使下,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行政机构的命令式行政方式显然已经不再适用,社会各阶层民众已经不是处于被动接受政令的状态,而是以观点或意见相互交换的姿态参与各项事务之中,提升社会各阶层参与公共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判断社会形势方面也要做出调整

众所周知,自媒体是社会大众在信息化时代,通过网络与世界知识体系相联系,随时随地向特定的某个人或不特定的多数人,发表或分享自己的看法、观点及新闻事实等信息的传播载体的总称。自媒体是网络社会快速发展的必然产物,信息传播源的多元化必然造成虚假信息掺杂在其中,信息的可信度同样会受到严重的影响。还有很多信息与社会主流思想相违背,容易造成人们难以正确判断某一件事物真相的情况出现。为此,地方政府的公共管理工作在自媒体时代背景之下,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挑战就是调整判断社会形势的视角,通过辨别、控制、过滤的方式,将违背主流社会思想的信息、虚假信息、非理性言论剔除掉,提炼出自媒体时代下社会民众最真切的想法与意愿,进而判断出社会发展的形势。

(三)社会管理工作要承受新的压力

网络社会固有的特点非常集中,主要就是信息来源十分广泛,信息的传播速度非常快,信息传播的范围非常大,可以说有网络覆盖的地方就会有当下最及时的信息存在。特别是在自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员,各自的观点、看法都会在最短的时间内汇集起来,流向广阔的地域。然而地方政府面对这一形势的到来必须应对其挑战,要增强政府部门应对新实践、处理新矛盾、承受新压力的能力。可是在最近的几年间,我国社会接连出现了多起性质恶劣的群体性事件,如启东事件、石首事件等。这些事件的产生普遍与自媒体、地方政府的做法有关,新媒体曝光事件真相导致民愤集中爆发,地方政府在事件处理上未能做到公开透明、方法不当、政府解释不及时,酿成重大恶性群体事件。

三、自媒体时代地方政府的公共管理的路径

自媒体时代是个体自我动员能力明显提高的一个时代,该时代背景下任何一个社会个体都可以是新闻传播者,社会发展的动态自然显得更加清晰。然而在自媒体时代政府公共管理工作应该做出哪些改变,建立起与时代背景相吻合的地方政府的公共管理路径还值得去深入探索。在这里必须要强调以下三个方面:

(一)实行政务信息公开、透明、互动的行政方式

信息公开是各级政府主动将政府工作进度、工作流程、工作现状公之于众,是与社会公众之间坦诚相待的一种表现。我国在2007年宣布实行政府政务信息公开制度,并将该制度落实到各级地方政府日常工作之中,要求信息要有一定的透明度,与社会各界保持紧密的互动。实行政务信息公开、透明、互动的行政方式需要做到几个方面:一是地方政府必须肯定社会公众有着准确的判断能力。地方政府公开的政务信息需要做到准确、及时、全面三点,本着社会公众有知情权的理念,将政府一切政务信息向社会公众无保留地公开,最大程度上争取到信息发布的主动权。毋庸置疑,自媒体时代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传播方式的即时性与互动性、传播内容的情绪性与失真性都会影响到政府的话语权。二是要不断探索出新的政务信息公开的方式。在自媒体时代背景下,地方政府政务信息公开的方式主要以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为主,尤其是在出台某一项政策、重大社会公共事件的解释方面,不仅要以召开新闻发布会的形式向社会公开,还要通过新闻媒体、社交媒体向社会公众发布真实、可靠的消息,正确选择好政务信息公开的时机,增强社会舆论的引导力,如:政府网站、“微博”、“微信”等。三是地方政府需要建立起政务信息公开长效机制。建立政务信息公开长效机制的目的是将政务信息公开作为一种常态,一改个案信息公开的状况,确保政务信息能够高度的透明。其间地方政府需要认识到政府网站、“微博”、“微信”等工种平台的服务功能建设,将自媒体的服务内容进行不断地完善,为地方政府与社会各界之间密切互动提供广阔的平台。

(二)建立集群众智慧的社会形势判断思路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走过了长达30年的市场化改革,而在改革中俨然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利益群体,而这些利益群体的目的都只有一个,那就是寻找各自的利益。在这些利益群体的诉求驱动之下,激发了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近年科学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新型传播媒介逐步走入人们的视野,自媒体这一媒介传播方式显然成为人们生活中获取信息资源的重要途径,社会各界参与社会问题的讨论越来越普遍,同时人们探讨社会问题的视角、得出的观点越加理性化。为此,如何利用自媒体,发动更多、更为广泛的社会群众参与到地方政府公共管理事业之中,有很多细节问题需要进行缜密的思考,并制定出具体的方案和计划,这样执行才能更为坚决、彻底。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细节就是政府要与广大群众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交流的渠道,在第一时间能了解到群众的疾苦、各项诉求及最为普遍和基本的意愿。地方政府要建立信息交流平台,与社会中的众多自媒体保持相互连接,在最短的时间内关注到社会广为流传的事件,结合事件的真实性站在社会民生角度发表政府官方公告,表达政府的态度,让政府作为社会群众最坚固、最有力的后盾,这样群众参与社会公共管理的决心和信心才能调动起来。

(三)坚守并牢固法律信仰来推进依法治理

我国作为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发展中国家,而我国社会以构建法治社会为蓝图,奉行依法治国的治国方针,各项社会主义事业都已经有相关的法律规范和法律保障,公民社会权利受到高度重视。进入新世纪不久,我国就已经逐渐进入到了自媒体时代,自媒体时代就是以个人传播为主,以现代化、电子化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媒介时代。在该时代背景之下,各种负面信息所能够带来的影响会不断地放大,有法不依、违法不记、执法松散的现象必然会得到改善,地方政府应借助自媒体传播这一广阔的平台,向社会各界宣布依法治理的决心,用法律的手段维护社会稳步发展,满足社会各界迫切需要法治的愿望,提高地方政府的社会公信力,维护甚至重塑地方政府在社会公众内心中的形象。自媒体的传播路径通常以“网状辐射”的形式展现在人们面前,以信息源为中心向周围快速的扩散,信息的受众范围十分广泛。为此,地方政府的公共管理要下足功夫,利用自媒体传播路径,将法律的强制性、规范性、公信力作为信息源,广泛的辐射到社会公众群体中去。这些信息源可以包括很多方面内容,如:地方政府在加强法治工作建设中取得的新进展、惩治违法乱纪现象取得的进展等等。总而言之,在自媒体时代地方政府开展公共管理工作必须要注意到最基本的三点,而这三点是该时代背景下地方政府开展公共管理工作的主要路径。一是行政方式要发生改变,要建立与民众之间主动对接的行政方式,一改政府发号施令而民众被迫接受的公共管理工作思想。二是社会形势的判断思路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要相信社会公众的思维和判断,站在公众的角度来看待社会发展的走势,这样地方政府在开展公共管理工作中才能与时代背景相统一。三是必须要认识到依法治理的重要性,确保自媒体传播的信息源能够得到法律的重视,为地方政府顺利开展一切公共管理工作提供法律保障。

注释:

①丁香桃.自媒体时代公共管理的挑战与机遇——政府信任的视角.管理世界.2017(12).180.

自媒体时代的特点篇6

中图分类号 0220 文献标识码 A

在新技术新媒体带来媒介生态革命性变革并构建出新的媒介矩阵的情况下,电视同以往相比,虽然在媒介融合的语境下做出了诸般的调整适应和变革,但依然渐趋失去“第一媒体”、“媒介之王”的地位与影响力。它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表现出走向边缘化的趋势。

这一走向体现在现实实践中。就如胡智锋所说,在新媒体咄咄逼人的上升趋势面前,电视呈现出一个传统老大媒体的整体颓势。表现在:电视媒体的整体市场份额的下降、关注度的下降、内容的相对封闭,造成了全行业的困惑和焦虑。0针对这一状态,尹鸿曾形象地称2006年的电视是“软媒介”(乏力),2007年是“冷媒介”(不火)。

困惑和焦虑的电视在2008年却一扫颓势,重新展示出其独特的传播价值。这一年大事频发,电视媒体也大展身手,表现不俗。尤其是它在“5・12"汶川大地震中的表现,更凸现出其作为主流传播媒体的特有优势和不可取代性。

5・12地震发生后,以电视为主的媒介矩阵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力度投入对这一重大灾难性事件的危机传播,为抗震救灾作出了不可忽视和难以取代的贡献。

媒介矩阵是共同存在的媒介相互联结的网络。。我们当下世界的媒介矩阵由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构成。在这次整个媒介矩阵全力投入进行的危机传播中,无论是起到的作用还是获得的好评,电视媒体都是最突出的。中央电视台总编室于5月21日到25日对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2072个受众样本的调查表明:53.23%的中国民众是通过电视第一时间得知汶川地震消息的.汶川地震发生后,95.37%的民众通过电视了解相关信息.接触各类媒体时间最长的是电视,平均每天为270.2分钟,81.95%的民众认为电视是了解地震相关信息最重要的媒体,81.78的民众收看了CCTVI,37.65的民众收看了灾区频道――四川卫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公众意见调查部于5月22―27日期间,就抗震救灾话题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120个地市2648位城乡居民进行的电话调查表明:91.4%的公众认为这次四川抗震救灾的电视报道能满足自己的要求.其中39.8%的公众认为这次电视报道完全能满足自己的要求,51.6%认为基本能满足自己的要求。

在这次危机传播过程中。电视具有启发性的逆转式表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契机.让我们得以去思考并认识,在新的媒介生态情境下,在新的媒体矩阵布局中,电视拥有什么样的独特优势,具有哪些不可取代的性质,什么才是电视媒体自体的规定性,即电视媒体的自性(self-existence)。    一、危机、媒体、现代性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高风险化时代,我们置身的社会是一个风险社会,在这样的时代和社会里,危机已经成为一个显著特征,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一种常态。风险社会不仅是现代性的直接后果.也成为了对现代性困境的总体性表达。

现代媒体也是现代性的产物。现代社会的动力机制就来自于“时间和空间的分离和它们的重新组合,”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则是依赖于“象征标志”,即现代传媒的产生。现代传媒“使时间意义上的在场与空间意义上的在场分离开来”。对于现代社会来说.传媒可以是“镜”与“灯”。是社会文化的自我感知和自我认知系统。它不仅源于现代性,也能有效地促使人们反思和修正现代性。

现代性催发了风险的常态性存在,作为风险具体体现的危机在日常生活中主要以事故、危害或灾难的形态呈现。它们共同具有的特点是。突发性、紧迫性、不确定性、威胁性和潜在损害性等。危机传播就是在具有上述特点的危机状态下进行的信息传播。

在重大突发性危机事件发生之后,现代传媒系统都会行动起来发挥他们的功用,进行危机传播。

二、现代媒介矩阵中的电视

媒介矩阵是共同存在的媒介相互联结的网络,不同类型的媒介常常是高度地内部相关。这些不同类型的媒介在演化过程中历时地先后产生发展,又共时地处在由它们竞合所产生的媒介生态中。媒介理论家保罗・莱文森描述媒介演化的过程,并认为媒介演化趋势是对媒介和技术存在前的传播手段更加全面的复制。媒介越来越不象媒介,而是更像生活(Live)。莱文森认为人类利用媒介尽可能地重建“自然”与“符合人性”的传播手段,同时克服了传播的前技术限制(缺少永久的记录,不可能远距离看和说,不可能同时出现在两个地点,等等)。早期形式的媒介为了克服空间或时间限制,最初放弃了“真实世界”的某些方面。媒介的后继形式又再次捕捉自然传播的各个方面。从媒介演化的过程和特征看。电视作为典型的现代传播媒介,处于媒介演化进程中的相对优越位置。它一直具有即刻进行视觉和听觉报道的潜力。因此.在危机出现的时候。我们期望电视能利用这种潜力。

在危机传播中,媒介矩阵中的不同媒体各司其职各显其能,在携手合作的前提下,充分地开掘自己的潜力,发挥自己。.的优势,在传播中形成竞争的态势。危机中的信息需求可以分为三类:1.关于危机的一般信息需求;2.危机中的个人信息需求。如寻求关于危机地区的家人、朋友和同事等状况的信息;3.关于如何消除危机的信息需求,如雪灾中要求司机绕行以及动员公众救灾的信息等。一般认为,对不同的信息需求.可以使用不同的危机传播媒介。如大众媒介一般用来满足第1和第3类需求,而电话和手机等个人媒介一般用来以上第2类需求。这种分工合作和同场竞争是在适应危机传播需求的情况下进行的。

虽然凭借媒介演化的成果和优势电视在重大突发性事件发生时具有其他媒体所无法比拟的传播优势,但我们也可以发现,在汶川大地震的新闻报道过程中,广播、报刊、网络、手机等媒体也都将有关灾情几乎进行着全方位的“直播”,甚至新媒体如互联网上WEB2.0的即时反应、互相纠缠、复合印证以及结构性的信息提纯能力也使其微内容、微价值的聚合力量得到彰显。而在灾难的报道中,检讨制度缺失和举措失当这方面,平面媒体做得比电视媒体更加深人。

但无论我们横向从危机传播中组成媒介矩阵的各媒体之间的竞争性表现,还是纵向从电视媒体自身由走向边缘到重回中心,都无法否认电视媒体认识和发挥自身独特优势,遏制住在新媒体挤压下的颓势,重新认识和展现了其自身的不可取代性。

从媒介演变的进程来看,电视媒体此前出现颓势不是偶然的。自1925年电视技术被发明。1936年电视事业诞生以来,虽然随着技术的发展,它在制作和播出等方面发生了很多变化,以至使其不断地处于“再发明”的状态中.但直到数

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出现和普及前,电视都以拥有影音兼备的电子传媒的性质占据着传媒王国的王者地位。由于基于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一系列最先进技术体系的网络媒体具有快捷便利、形象直观、互动性强等特点,以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威胁。把网络媒体作为新闻来源的人正在增加.网民在网上浏览新闻的时间也在逐渐增加。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网民减少了与传统媒体的接触。美国一家公司调查显示,在因特网用户中,比以前减少了读报、看杂志、看电视时间的人分别达15%、20%和25%。作为传播媒体,电视存在的根基是拥有受众,但新媒体这种咄咄逼人的发展态势,大有撼动电视存在根基的可能性。

三、危机传播中电视媒体自性的凸现

重大突发性事件以突如其来的方式像闪电撕裂天空.将危机推到社会前台。也展示出风险社会的底色。紧急时刻,电视媒体以其迅速敏捷的反应映证了约书亚-梅洛维茨的一段论述:(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极大地改变了我们已经开始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广播”世界。但这种改变并没有破坏媒介(如电视)在同一时刻将数百万人吸引到同一事件的能力。0在汶川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电视媒体就行动起来.成都电视台的SNG车与地震两小时后到到都江堰剧院中学营救现场,成都电视台6个频道全部中断电视节目的正常播出,采用SNG系统24小时并机直播;央视新闻频道也在地震发生后不到一小时中断正常节目,直播《关注汶川地震》。截至2008年5月24日晚,抗震救灾报道直播节目总时长达1034小时.仅5月12日至21日,就有10.3亿电视观众收看了央视抗震救灾直播报道。

由此,电视媒体将自己独特优势激发和展现了出来。现场直播这种方式最大的特点和优点就是能做到采访报道、制作播出、接收观看同步进行,具有消除时空、实时体验的巨大力量和全覆盖性、共时性和情感诉求的超越其他媒介的能力。

电视能做到这一点,和它具有高科技的特征密不可分。即使是在网络传播时代,电视也往往代表了一个时代最高水平的科技成果,电视节目的采、编、播等各个环节都蕴含着很高的科技含量,体现着高度发达的科技,能为人们提供从来没有过的辽阔视野与多方位的参照系数。电视可以通过画面与声音双通道的信息辐射,凭借每秒30万千米的传播速度,使信息传输突破时空制约,基本上能做到与事件同步。在荧屏上展示正在进行和发生的事务。双向中继采访、现场切换、临时插播、现场采访和电视特技等电视手法的采用,又不断丰富电视表现形式,扩大传播领域。在技术设备和技术手段的支撑下,作为一种大信息容量的动态传播媒介,电视能够并且已经全方位地展示了人类生活的各个层面。在此过程中,它凸现出其最突出的特征,那就是实时的现场再现功能。这一功能使得它能在荧屏上即时再现人类感知所不及之处的场景。

但问题是,基于网络视频和网络传输技术的网络直播似乎也能在电视媒体最为核心的优势领域进行竞争。在近来世界上发生的很多重大突发性事件的信息传播场域,我们都能看到网络直播的参与。网络视频本身也以其与电视同样的声画兼备的特点在蚕食着电视多年来形成的领地。

网络媒体在媒介演进的进程中固然已吸收容纳了在它之前出现的诸多媒介的特点和优势,但是重大突发性事件的现场直播领域,网络视频和网络直播在以下几个方面仍不能和电视媒体相比,更不能完全取代电视:

在技术成熟程度所决定的编码和解码方面,目前的带宽水平使得网络视频在清晰度上和电视声画还无法相比:

自媒体时代的特点篇7

在新技术新媒体带来媒介生态革命性变革并构建出新的媒介矩阵的情况下,电视同以往相比,虽然在媒介融合的语境下做出了诸般的调整适应和变革,但依然渐趋失去“第一媒体”、“媒介之王”的地位与影响力。它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表现出走向边缘化的趋势。

这一走向体现在现实实践中。就如胡智锋所说,在新媒体咄咄逼人的上升趋势面前,电视呈现出一个传统老大媒体的整体颓势。表现在:电视媒体的整体市场份额的下降、关注度的下降、内容的相对封闭,造成了全行业的困惑和焦虑。0针对这一状态,尹鸿曾形象地称2006年的电视是“软媒介”(乏力),2007年是“冷媒介”(不火)。

困惑和焦虑的电视在2008年却一扫颓势,重新展示出其独特的传播价值。这一年大事频发,电视媒体也大展身手,表现不俗。尤其是它在“5·12"汶川大地震中的表现,更凸现出其作为主流传播媒体的特有优势和不可取代性。

5·12地震发生后,以电视为主的媒介矩阵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力度投入对这一重大灾难性事件的危机传播,为抗震救灾作出了不可忽视和难以取代的贡献。

媒介矩阵是共同存在的媒介相互联结的网络。。我们当下世界的媒介矩阵由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构成。在这次整个媒介矩阵全力投入进行的危机传播中,无论是起到的作用还是获得的好评,电视媒体都是最突出的。中央电视台总编室于5月21日到25日对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2072个受众样本的调查表明:53.23%的中国民众是通过电视第一时间得知汶川地震消息的.汶川地震发生后,95.37%的民众通过电视了解相关信息.接触各类媒体时间最长的是电视,平均每天为270.2分钟,81.95%的民众认为电视是了解地震相关信息最重要的媒体,81.78的民众收看了CCTVI,37.65的民众收看了灾区频道——四川卫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公众意见调查部于5月22—27日期间,就抗震救灾话题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120个地市2648位城乡居民进行的电话调查表明:91.4%的公众认为这次四川抗震救灾的电视报道能满足自己的要求.其中39.8%的公众认为这次电视报道完全能满足自己的要求,51.6%认为基本能满足自己的要求。

在这次危机传播过程中。电视具有启发性的逆转式表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契机.让我们得以去思考并认识,在新的媒介生态情境下,在新的媒体矩阵布局中,电视拥有什么样的独特优势,具有哪些不可取代的性质,什么才是电视媒体自体的规定性,即电视媒体的自性(self-existence)。    一、危机、媒体、现代性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高风险化时代,我们置身的社会是一个风险社会,在这样的时代和社会里,危机已经成为一个显著特征,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一种常态。风险社会不仅是现代性的直接后果.也成为了对现代性困境的总体性表达。

现代媒体也是现代性的产物。现代社会的动力机制就来自于“时间和空间的分离和它们的重新组合,”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则是依赖于“象征标志”,即现代传媒的产生。现代传媒“使时间意义上的在场与空间意义上的在场分离开来”。对于现代社会来说.传媒可以是“镜”与“灯”。是社会文化的自我感知和自我认知系统。它不仅源于现代性,也能有效地促使人们反思和修正现代性。

现代性催发了风险的常态性存在,作为风险具体体现的危机在日常生活中主要以事故、危害或灾难的形态呈现。它们共同具有的特点是。突发性、紧迫性、不确定性、威胁性和潜在损害性等。危机传播就是在具有上述特点的危机状态下进行的信息传播。

在重大突发性危机事件发生之后,现代传媒系统都会行动起来发挥他们的功用,进行危机传播。

二、现代媒介矩阵中的电视

媒介矩阵是共同存在的媒介相互联结的网络,不同类型的媒介常常是高度地内部相关。这些不同类型的媒介在演化过程中历时地先后产生发展,又共时地处在由它们竞合所产生的媒介生态中。媒介理论家保罗·莱文森描述媒介演化的过程,并认为媒介演化趋势是对媒介和技术存在前的传播手段更加全面的复制。媒介越来越不象媒介,而是更像生活(Live)。莱文森认为人类利用媒介尽可能地重建“自然”与“符合人性”的传播手段,同时克服了传播的前技术限制(缺少永久的记录,不可能远距离看和说,不可能同时出现在两个地点,等等)。早期形式的媒介为了克服空间或时间限制,最初放弃了“真实世界”的某些方面。媒介的后继形式又再次捕捉自然传播的各个方面。从媒介演化的过程和特征看。电视作为典型的现代传播媒介,处于媒介演化进程中的相对优越位置。它一直具有即刻进行视觉和听觉报道的潜力。因此.在危机出现的时候。我们期望电视能利用这种潜力。

在危机传播中,媒介矩阵中的不同媒体各司其职各显其能,在携手合作的前提下,充分地开掘自己的潜力,发挥自己。.的优势,在传播中形成竞争的态势。危机中的信息需求可以分为三类:1.关于危机的一般信息需求;2.危机中的个人信息需求。如寻求关于危机地区的家人、朋友和同事等状况的信息;3.关于如何消除危机的信息需求,如雪灾中要求司机绕行以及动员公众救灾的信息等。一般认为,对不同的信息需求.可以使用不同的危机传播媒介。如大众媒介一般用来满足第1和第3类需求,而电话和手机等个人媒介一般用来以上第2类需求。这种分工合作和同场竞争是在适应危机传播需求的情况下进行的。

虽然凭借媒介演化的成果和优势电视在重大突发性事件发生时具有其他媒体所无法比拟的传播优势,但我们也可以发现,在汶川大地震的新闻报道过程中,广播、报刊、网络、手机等媒体也都将有关灾情几乎进行着全方位的“直播”,甚至新媒体如互联网上WEB2.0的即时反应、互相纠缠、复合印证以及结构性的信息提纯能力也使其微内容、微价值的聚合力量得到彰显。而在灾难的报道中,检讨制度缺失和举措失当这方面,平面媒体做得比电视媒体更加深人。

但无论我们横向从危机传播中组成媒介矩阵的各媒体之间的竞争性表现,还是纵向从电视媒体自身由走向边缘到重回中心,都无法否认电视媒体认识和发挥自身独特优势,遏制住在新媒体挤压下的颓势,重新认识和展现了其自身的不可取代性。

从媒介演变的进程来看,电视媒体此前出现颓势不是偶然的。自1925年电视技术被发明。1936年电视事业诞生以来,虽然随着技术的发展,它在制作和播出等方面发生了很多变化,以至使其不断地处于“再发明”的状态中.但直到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出现和普及前,电视都以拥有影音兼备的电子传媒的性质占据着传媒王国的王者地位。由于基于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一系列最先进技术体系的网络媒体具有快捷便利、形象直观、互动性强等特点,以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威胁。把网络媒体作为新闻来源的人正在增加.网民在网上浏览新闻的时间也在逐渐增加。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网民减少了与传统媒体的接触。美国一家公司调查显示,在因特网用户中,比以前减少了读报、看杂志、看电视时间的人分别达15%、20%和25%。作为传播媒体,电视存在的根基是拥有受众,但新媒体这种咄咄逼人的发展态势,大有撼动电视存在根基的可能性。

三、危机传播中电视媒体自性的凸现

重大突发性事件以突如其来的方式像闪电撕裂天空.将危机推到社会前台。也展示出风险社会的底色。紧急时刻,电视媒体以其迅速敏捷的反应映证了约书亚-梅洛维茨的一段论述:(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极大地改变了我们已经开始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广播”世界。但这种改变并没有破坏媒介(如电视)在同一时刻将数百万人吸引到同一事件的能力。0在汶川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电视媒体就行动起来.成都电视台的SNG车与地震两小时后到到都江堰剧院中学营救现场,成都电视台6个频道全部中断电视节目的正常播出,采用SNG系统24小时并机直播;央视新闻频道也在地震发生后不到一小时中断正常节目,直播《关注汶川地震》。截至2008年5月24日晚,抗震救灾报道直播节目总时长达1034小时.仅5月12日至21日,就有10.3亿电视观众收看了央视抗震救灾直播报道。

由此,电视媒体将自己独特优势激发和展现了出来。现场直播这种方式最大的特点和优点就是能做到采访报道、制作播出、接收观看同步进行,具有消除时空、实时体验的巨大力量和全覆盖性、共时性和情感诉求的超越其他媒介的能力。

电视能做到这一点,和它具有高科技的特征密不可分。即使是在网络传播时代,电视也往往代表了一个时代最高水平的科技成果,电视节目的采、编、播等各个环节都蕴含着很高的科技含量,体现着高度发达的科技,能为人们提供从来没有过的辽阔视野与多方位的参照系数。电视可以通过画面与声音双通道的信息辐射,凭借每秒30万千米的传播速度,使信息传输突破时空制约,基本上能做到与事件同步。在荧屏上展示正在进行和发生的事务。双向中继采访、现场切换、临时插播、现场采访和电视特技等电视手法的采用,又不断丰富电视表现形式,扩大传播领域。在技术设备和技术手段的支撑下,作为一种大信息容量的动态传播媒介,电视能够并且已经全方位地展示了人类生活的各个层面。在此过程中,它凸现出其最突出的特征,那就是实时的现场再现功能。这一功能使得它能在荧屏上即时再现人类感知所不及之处的场景。

但问题是,基于网络视频和网络传输技术的网络直播似乎也能在电视媒体最为核心的优势领域进行竞争。在近来世界上发生的很多重大突发性事件的信息传播场域,我们都能看到网络直播的参与。网络视频本身也以其与电视同样的声画兼备的特点在蚕食着电视多年来形成的领地。

网络媒体在媒介演进的进程中固然已吸收容纳了在它之前出现的诸多媒介的特点和优势,但是重大突发性事件的现场直播领域,网络视频和网络直播在以下几个方面仍不能和电视媒体相比,更不能完全取代电视:

在技术成熟程度所决定的编码和解码方面,目前的带宽水平使得网络视频在清晰度上和电视声画还无法相比:

自媒体时代的特点篇8

1.自媒体定义

“We Media(自媒体)”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传播途径,是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传播者,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新媒体的总称。

第一代自媒体平台是博客(Blog)。而真正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是在微博兴起之后。

2009年,中国新浪受Twitter启发,开发了“新浪微博”。新浪微博可以嵌入多媒体,增加回复、转发等多个功能,140字的限制,使微博表现出特有碎片化、即时性特征。微博兴起之初,还只是作为一个新兴事物,被少数“潮人”介入。到2011年,微博已经成为大众交流的一个新工具,并表现出强大的影响力。无论是“7・23”温州动车特大事故,还是“让领导先走”的新疆失火事件;无论是微博炫富的“郭美美”,还是直播开房的“蠢局长”,都是由微博最早播报,从而迅速引起全国性的关注。微博的兴起彻底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专业主义壁垒”,为普通公众提供了一个更为便捷的话语表达平台。这是一个“人人都能发声,人人都可能被关注的时代”。可以说,2011年,中国真正进入了微博时代,也即进入了自媒体时代。

2.自媒体的传播特征

与传统媒体比较,微博在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形式、传播对象、传播速度、传播效果和传播范围等方面都表现出自己的不同特点。平民化与平等性、交互强与快速性、多元化与时实性,是它的主要特征。

2.1 平民化与平等性

自媒体之所以爆发出如此大的能量,对传统媒体产生如此大的威慑力,从根本上是取决于其传播主体的多样化和平民化。传统媒体有严格的等级类别,如中央媒体与地方媒体、商业媒体与公益媒体,时政类媒体与娱乐媒体等,这种等级在微博自媒体中不复存在。微博每条限数140字,用手机、电脑随时可以传播或接受信息。用户只需要通过简单的注册申请,即可拥有一个微博帐户,文字、音乐、图片、视频等信息,创建属于自己的“媒体”,自主表达观点,传递对生活的感悟,构建社交网络,并通过转发、评论等途径来扩大影响,获得粉丝。传播主体的多样性、低门槛带来了传播平台的平等性,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信息者、信息的接收者和信息的评论者。

2.2 交互强与快速性

微博是一种核裂变媒体,又称“病毒式媒体”。它没有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得益于数字科技的发展,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人们都可以在自已的媒体上信息,只要拥有一定的粉丝,就可使信息迅速传播,传播速度远远高于传统媒体。而交互强是微博的另一个特点。在微博上,一条信息只要具有阶层文化兴趣利益的穿透性,能激起大家的兴趣、关注,很快就能获得爆炸性、核裂变式的传播能量。任何人都可以在别人的微博上发表意见,评论、转发(除非受限),自媒体与受众之间的无距离,其交互性也就大大增强,这种强大的交互性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的。“只要一条信息出去,它会像病毒一样传播,管理者不可能把所有人的微博删掉,它是现场直播,不可能事先审查,这是微博对现在新闻传播制度管制的一个很大挑战”。“任何一种其他的传播形态都不如微博来得丰富、活跃和互动性之强”。“与过去已有的通信形式相比,微博具有革命性、划时代的意义。”

2.3 多元化与实时性。

作为多种媒介功能融合的产物,微博实现了电脑与手机的终端融合,打破了传统媒体受时间与地域的限制,打破了信息采集者单向渠道,受众也可以成为新闻源,从而媒体的范围多元化了。微博时代,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采集者与者,什么样的信息都有传播的机会。以前的传播是新闻广播式的传播,微博的传播则是信息多节点接力式传播。

微博新闻的实时性,使其为当之无愧的“媒体先锋”。由于用户也能成为新闻的采集者和传播者,当突发事件发生时,微博用户通过手机就能将身边发生的事情随时、随地传播出去,从而体现出它的实时性。如2009年2月9日发生的“央视配楼失火”事件,就是由一位普通网民,最先到微博的。再如汶川大地震、舟曲泥石流灾害、江西宜黄强拆自焚事件、腾讯大战360……微博都是新闻的“第一时间”、“第一现场”。

3.自媒体时代的公众影响力

在微博上,每一个账号,都是一个自媒体。而目前,在中国已有近5亿网民、3亿微博,从而使微博这种自媒体焕发出巨大能量,公众的影响力也前所未有地在社会事务中,突显出来。在进行舆论监督、反映社情民意上,自媒体发挥出前所未有的巨大作用,从而在不知不觉间改变着中国社会。

3.1 聚集热点话题,关注国计民生。

在传统媒体时代,权利不对等使公众话语与来自官方、企业等权威部门,话语权有明显的不对等,参与公共事务、反映个人问题、表达个人观点的话语诉求多被压制,维权往往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功。微博时代,得一些意见领袖和有一定影响力的人,开始凸显出强大的公众影响力。一个公知能拥有千百万的粉丝,从而在一个新闻事件的传播路径中发挥非凡的作用。微博营造的话语空间,又使蕴藏在民间的话语力量被激活,以“微”力搅动舆论动向,给强势话语施以舆论压力。几年来,微博上一个一个热点聚集,最后的结果都朝向了公众的意向。而与公众利益息息相关的“国计民生”,也更容易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如食品安全、环境保护、中小学生教育现状、高考压力、医患问题,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面对这些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事务,民众不愿再沉默,他们通过微博表达意见,参与公众事务。自媒体对公众意识的唤醒,超过了任何一个时代,这种公民意识,促进了中国社会朝着良性方向发展。

3.2 参与社会事务,影响政府决策。

微博真正成为表达民意的途径,微博时代,公众对对政府、官僚、新闻,都起到间接的监督作用。如一些官员的不良生活作风,被曝光到微博,受全民热嘲,而因此丢官。这显示出微博开始从对民生的关注,渗透到对国计的影响。微博所传达出的民意,有时甚至能直接影响到政府的决策。比如上海松江区国轩电池厂事件,正是由于微博的大量转发,使得政府对信息的封锁失效,最后国外媒体的介入,终于迫使上海市政府再也不能忽略民众环保的决心与意志,最终取消了该项目。

传统媒体在监督权力方面受到技术和机制的制约。而“微博这一网络驱动型的公民参与,让滥用权力的人更加难以藏身。”这是中国进入微博社会呈现出来的一大特点,反映了中国走向公民社会的巨大进步。微博已经证明了它在社会变革中所起到的伟大力量。由于微博的存在,一个社会的串联能力和鼓动的力量也成倍的增长。

自媒体时代的特点篇9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37-0187-01

新媒体包括数字广播电视、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新技术支撑体系下各种媒体形态,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新媒体被可以随时满足人们随时随地的互动性表达、娱乐参与及信息共享的需要,为传统广播节目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为此,广播新闻主持要主动适应新媒体技术的到来,整合特色资源,培养个性化节目和主持人。同时,积极应用移动终端和网络技术平台等新媒体技术,实现广播新闻主持传播多元化,走新媒体时代的发展之路。

1 新媒体时代下广播新闻主持的优势和特点

1.1 节目与生俱来求“新”和“快”的特质

“广而播之”是广播传播最大的优势之一,广播新闻也源于生活,也以客观真实的反映事实为特点。广播新闻在及时客观报道百姓身边事的同时,还通过电话、网络、现场直播等技术方式,迅速地传播被报道对象的变化发展情况,第一时间将依托民生、具有新闻性的事实呈现给听众。特别是是在突发自然灾害和应急新闻事件中,广播新闻主持更能发挥自身参与性广,制作成本低廉等优势,充分利用广播新闻短小精悍,“新”、“活”的特点,原原本本地展示突发新闻事件中各类人物的精神风貌,让广大听众及时、准确了解相关真实信息,并通过口述、现场连线、网络互动等形式发挥广播在防御和抗击自然灾害中的作用,展现了广播的“新”和“快”的特质。

1.2 受众广泛,声音传播的真实性和生动性

广播拥有一定的特殊受众,近年来,广播纷纷推出了网上收听、智能手机收听等服务,成为了广播最具发展潜力的收听渠道。目前,一些电台还推出了针对适用苹果ISO系统和安卓系统的收听软件客户端,让广播新闻的接受方式更方便听众。此外,广播只能通过声音来传播,与电视、网络等传播手段相比具有一定劣势,但正因为广播主持依靠声音传播的“劣势”才要求广播主持必须更加贴近听众,在新闻报道中策划听众所关注的、要求的声音,选取最为典型、最为代表性和历史价值的声音去反映体现新闻价值,从而锤炼出与其它媒介不同的声音,通过主持人有声语言表现出来,用真实生动的声音世界吸引听众群众。

1.3 节目主持互动性强,情感运用形式多样

在微信、微博、手机等方便快捷的媒介平台支持下,听众只需轻轻一点,自己的赞誉、不满、建议就能与广播节目中的主持人、嘉宾及时沟通互动,增加了听众对广播新闻的黏性,有效地推动了广播电台、节目、主持人在新媒体上的拓展延伸。同时,广播新闻节目内容丰富,报道面宽,能够让听众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下,甚至走路、开车、坐飞机、锻炼时轻松收听新闻信息,了解天下大事、经济形式和社会百态,而这些均是通过播音主持人有声语言来在客观真实传播信息的同时,也将主持人的情感直接表现在听众面前。无论是各种新闻消息、现场连线、专稿,还是专题新闻系列报道、评论、连续报道,主持人对会针对不同稿件,进行语言再创作和情感上,从理性到感性、从内容到形式获得新鲜感,激起听众收听感情的波澜。

2 新媒体时代广播新闻主持的创新策略

2.1 要以时不我待的开放心态,迎接新媒体时代

新媒体时代下,以手机、网联网等移动终端信息平台已经缩小了时间、空间和媒介的融合距离,也对媒介产品的内容和形式提出了新要求。广播也不例外,要在传统媒体的弱势地位中突围,抓住新媒体发展机遇,精心呵护受众群体,以开放的心态不断激发自身内生动力适应市场变化,主动适应新媒体和选择新媒体。一方面,广播新闻主持要加强对新媒体操控能力,强化对微信、微博、移动客户端等新技术、新应用认知和操控能力,进一步扩大自己新闻节目主持传播的深度、宽度和广度,提高广播新闻与听众的互动,分享新媒体给予广播新闻的红利。另一方面,新媒体衍生了很多专业化、类型化的新闻台,要积极探索电台频率专业化发展道路,细分特定需求的听众群体和市场需求,发展个性化需求的类型化新闻传播平台,进一步扩大节目在听众中的影响,实现广播新闻的可持续发展。

2.2 整合特色资源,培养个性化节目和主持人

新媒体各种传播手段和方式层出不穷,广播新闻主持也要与时俱进寻找适应受众需求传播模式,这就要求在个性与特色广播新闻品牌上下功夫。要立足自身资源,一些地方广播电台面向的是本地区特定群体的听众,节目主持要策划和包装一些提醒地方特色和受众的节目形式赢得听众,巩固自身传播信息的主导地位,比如开办一些民生类节目,以鲜活事例和百姓关注问题进行报道,还可以针对交通、医疗、教育等信息服务的优势,充分利用自身传播特点,为各类受众方便、快捷在通过收音机获取大量服务性的信息。此外,主持人在节目品牌的形成过程中起十分重要作用,在新媒体时代下,广播电台要打造出一批有影响、一定专业技术的播音主持人和优秀专业的编辑记者团队,打造新闻节目品牌,通过精心策划编排,从选、编辑、剪裁、播出各个阶段提升质量,打造出具有特色的广播新闻节目。

2.3 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实现广播新闻主持传播多元化

广播新闻主持呈现出的是一种线性的特点,只能听不能看的劣势直接影响广播传播效果,然而新媒体技术的到来改变了这一窘境。随着3G、4G、移动手机客户端、微信、微博等技术不断应用,广播新闻主持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影响力也不断提升。要加强与电信运营商合作,目前一些广播电台可以通过移动通信技术为听众提供路况信息,通过移动通信技术再以画面形式呈现在听众手机上进行导航,带动了广播新闻的辐射效应。还有些省级广播电台利用官方网站、微博、微信、音频客户端、战略合作的门户网站输出内容的同时,还加强新媒体技术应用研发,将旗下各频率、各节目、各主持人账号下的微信用户转换为新闻广播主持的微信产品注册用户实现微应用,有效推动了频率、节目、主持人在新媒体上的拓展延伸,实现了广播新闻内容碎片化、制作精致化、编排格式化、传播多样化,给予听众崭新的收听体验,开启了广播节目主持新的模式探索。

总之,新媒体时代广播新闻主持,不仅要依靠新媒体技术,还要结合广播自身发展特点和优势,打破传统广播经营管理发展理念,不断解放思想,创新发展,针对全媒体时代的发展趋势和发展特点,抓住机遇,摒弃糟粕、吸收各种传播媒介技术的精华,并找到最佳的切合点,互补优劣,不断推陈出新,推进自身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自媒体时代的特点篇10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5-0141-03

一、什么是自媒体?

自媒体是基于互联网发展的全新数字媒体,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即凭借强大的生命力对传统媒体的地位发起挑战。关于自媒体有多种定义,最被大众认同的是美国新闻学会媒体中心于2003年7月了由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两位提出的“We Media(自媒体)”研究报告:“We Media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自身的事实、新闻的途径。”我将其理解为个人通过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等信息传播渠道,以个人电脑或移动手机作为信息终端,个人信息,已达到分享信息的目的。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人们思想意识、生活形态的多元必然导致诉求表达的多元,自媒体的出现,正好符合这一需求。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又保证了自媒体发展的技术支持,让很多人都成为 “自媒体人”。

二、与传统媒体相比,自媒体有明显的特色

(一)铺天盖地的信息量

自媒体有铺天盖地的信息量,这种现象是由自媒体数量、自媒体信息量和受众的数量共同决定的。且自媒体拥有不确定的受众群体,一条微博经过“粉丝”的转发以后,受众可能会达到数以千万计。

(二)分享性、主观性与随意性

传统媒体一贯以“独家”作为信息的重要价值,而自媒体却以分享作为传播活动的最终目的。在报道方式或报道内容上,传统媒体追求“客观、真实、准确”,并认为这是确保拥有忠实受众,拥有权威话语权的手段和基本要求。而自媒体的“报道”多为主观意见的表达和感性的认识。传统媒体在报道中,由于具有职业精神和专业素养,对事件的报道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做到客观、真实、全面、准确,而自媒体在描述某一件事时,往往带着自媒体人强烈的主观色彩,这就是主观性报道。另一方面由于受专业素养和其他条件的限制,自媒体人只能获取事件的部分信息,虽然报道的是事实,但信息片面、不准确,不免有盲人摸象之嫌。

(三)多向互动的传播方式

传统媒体是以单次单向传播为主要传播方式,单次是信息基本上之传播一次,即使有二次传播,传播的影响力也要比第一次弱得多。所谓单向传播,传统传播方式是由媒体到受众的传播,很少存在媒体与受众的互动。而自媒体尤其是微博、微信的传播以多次多向为主要特征,信息经过转载和评论后呈非中心、几何式裂变传播,所形成的影响和传播力度也呈几何级数放大。

(四)积小流以成江河的传播效应

传统媒体报道所产生的影响力和传播效果往往在开始最为明显,其他媒体转载、转播后,影响力递减,后续的深度报道和思考,只有少数的受众会关注,类似于地震与余震,可以视为“地震式传播”。自媒体的传播开始只局限于者的社交圈,但被无数自媒体人转发、转载后便被更多的受众所了解、转发,最终成为江河似的信息洪流,我们称作“山洪式传播”。

(五)媒体与受众,受众与受众

传统媒体中,媒体传播信息,受众接受信息,二者的行为泾渭分明。自媒体和受众的关系是“传受合一”的,传播者即受众,受众也可以成为传播者。

而在传统媒体时代,受众之间的交流、互动受地域限制,仅在很小范围内发生,自媒体时代中,受众可以通过交流平台频繁的互动,交换观点。

(六)自媒体人的自由自在

传统媒体严格的行业准则和媒体人的职业素养,使得传媒工作成为严谨又庄严的工作之一,但在自媒体时代,注册、观点、、传播获得了最大的自由。况且自媒体并没有固定的传播模式、传播场所、传播人员,使人既能切实感觉到自媒体的存在,又很难准确的捕捉和把握。

三、自媒体负面舆情的产生和特点

在传统媒体时代中,负面新闻大多是经过审核、符合政策或具有现实意义,通过传统媒体报道,媒体主导着舆论走向。而在自媒体时代,自媒体人都可以是负面内容的传播者、制造者。传统媒体时代中,促使主流媒体正面定调便可以消除负面事件产生的影响,但在自媒体时代中,这种方式已经行不通了。

自媒体时代舆情危机的特点是建立在自媒体的特点和舆情危机的产生原因上的。

(一)负面来源多样化,消息“绝对封锁”成为空谈

个体即媒体,这是自媒体时代的真实写照,所有拥有社交能力,能运用新兴媒介、传播信息的个体,都是自媒体人。在这样自由的传播活动中,消息的“绝对封锁”只能成为空谈。

(二)信息大爆炸

在自媒体时代“传受合一”的传播模式下,任何能引起公众强烈兴趣的信息,尤其是负面内容会从的那一瞬间开始,在极短的时间内扩散。在自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和受众接受信息后所产生的舆论,都更加难以捉摸。

传播速度并不是信息爆炸的唯一原因,更重要的其实在于“非中心、几何式裂变”,以微博为例,甲的信息在他的社交圈引起关注,甲的“粉丝”乙将感兴趣的内容转发后,又将被乙的“粉丝”持续关注、转发。

(三)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常言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这种现象在自媒体时代变得轻而易举,互联网将整个地球变成一张巨大的网,任何事情都能够传“千里”。

自媒体时代下,负面事件的影响会被空前的放大

1.微博和网络论坛的直播功能使某地方的局部危机可能演变为全网的群体讨论,甚至演变成为线下的。2010年9月,一名叫钟如九的女孩因拆迁引起自焚的事件引起了轩然大波,并最终形成了一次重大危机事件,使当地政府的声誉受到恶劣影响,当地政府主要领导人被免职。

2.网民的猎奇心理和盲目心理促使他们对负面事件进行恶搞、对负面事件主人公进行人肉搜索等行为。这种行为使得本身简单的负面事件以丰富的形式广为传播,增加了危机的危害性。这种影响由于传播过程的不可控性,会发展成为一种强大而不可控的舆论力量,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影响到司法程序的公正,对当事人产生不可估量的伤害。

(四)自媒体人的主观情绪引导自媒体的舆论导向和主流价值

我国社会目前经济发展不平衡,东西差距和南北差距异常突出,由此引发的矛盾也会成为自媒体传播的内容之一,仇富、仇官情绪占据了部分自媒体平台,当这种情绪和扭曲的价值观便引导这个群体的舆论导向,所有不符合导向的言论都将成为被批评的对象。

(五)滋生谣言的“沃土”

微博、微信的普及使个人成为信息源,尤其是新浪微博认证的名人、媒体记者的言论,都成为舆论的风向标。这种现象为谣言的产生、传播提供了便利,使谣言更加容易蒙蔽大众,传播更加迅速,破坏力也更强。近几年因通过网络传播谣言引发的刑事案件数不胜数,例如甲型H7N9疫情在某地出现等,互联网安全也开始引发人们的关注。

(六)自媒体主宰舆论导向,全媒体危机凸显

微信、微博作为人们日常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已经占据了人们大部分时间,也主导着大众的舆论方向,官方媒体的权威性明显减弱,舆情危机已经演变为全媒体行业的危机。

四、自媒体时代应对“舆情危机”的策略

应对“舆情危机”,政府部门和传统媒体应该各有作为。

(一)政府部门

为了尽量避免自媒体舆情危机给政府部门带来影响,首先政府部门要从自身做起,严格依照国家法律法规,规范行政,科学决策,从根源上减少工作失误。

其次政府官员应该提高行政水平和个人修养,遵守法律法规,注重公众形象,端正作风。

第三,应对自媒体时代舆情危机,应该做到防患未然,反应迅速,态度诚恳,立场坚定,客观真实,对症下药。

自媒体舆情的发展需要发酵过程,政府部门应做好舆情监测工作,为舆情处理争取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传统媒体时代,个别地方政府应对媒体批评采取“一堵二拖三掩盖”的措施。但在自媒体时代,这个办法显然是行不通的,一是堵不住,自媒体的舆论来自千万自媒体人;二是拖不得,自媒体的特性,往往让危机的影响力、破坏力越来越强;三是无法掩盖,自媒体的传播渠道无处不在,传播速度快、范围广。

应对危机唯一的办法就是和自媒体保持顺畅沟通,在事件发生后及时回应媒体。对于需要核实的舆情,官方应该立即表明立场,介入调查,并在调查过程中公布最新进展。在表明态度,公布结果时,要客观真实,做好充分的调查核实工作,答复有理有据。部分地方政府在发表声明时会选择传统媒体,无异于隔靴搔痒,由自媒体引发的舆情危机,必须在自媒体上及时作出回应,才能得到自媒体人认同,才能改变舆论导向。由此看来政府部门建立健全官方微博、微信平台等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二)传统媒体

自媒体已经悄然发展成为影响力巨大的新媒体,对传统媒体形成强有力的挑战。年轻社会群体更加关注来自自媒体的信息,而广受关注的舆论热点大部分由自媒体首先披露。2013年6月26日公布的《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3)》显示:“最近三年,在自媒体上曝光的反腐舆情事件达156件,是传统媒体的两倍。”目前很多传统媒体将自媒体披露的热点舆情作为深度报道的线索。但由于自媒体人大部分并不具备新闻专业素养和手段,造成“主观式报道”和“盲人摸象式报道”层出不穷。《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3)》对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的100个自媒体舆情案例进行了研究,事件中出现谣言的比例超过三分之一。

应对自媒体时代舆情危机,传统媒体能做的有很多。

形式上,传统媒体应该借鉴自媒体传播的优点,完成传统媒体的自媒体化。严格来说传统媒体的官方微博并不符合“自媒体”的定义,但是其通过自媒体载体出现,能够影响到自媒体的舆论导向。

在传播内容上,首先,传统媒体应该坚守新闻专业主义,对自媒体上的质疑声进行积极回应,对自媒体谣言进行澄清,对自媒体反腐、揭露社会丑恶现象进行声援,树立权威性和品牌效应,夺取网络话语权,将舆论的发展趋势把握在手中,这既是自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的发展需要,也是传统媒体的责任和良知。其次,传统媒体的自媒体平台在转载、转发信息时,一定要做到客观真实,权威有效,才能够赢得受众的信任。第三,传统媒体应该重视对官方微博、微信等平台的严格把关,避免让自媒体的主观性、随意性占据了官方微博的宣传阵地。

注 释:

①边八哥.新媒体时代如何应对舆情危机[EB/OL]/u/2533817942.

参考文献:

〔1〕彭小毛.自媒体时代及其舆情应对[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3(8):59-62.

〔2〕沈蓉.自媒体时代的舆情应对[J].中国科技论坛,2013(7).

自媒体时代的特点篇11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0-0370-03

一、自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一)教育主体传统关系秩序面临解构危机

传统教育模式中,教育者、受教育者通过教育过程角色定位来促成二者关系的形成。而传统教育模式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往往是支配关系。教育者依据自己积累的知识及获得的经验,并将思想政治内容相结合,展现给受教育者一个授道者的形象。在自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由单一的填鸭式教育演变为多向、多渠道获取。教育途径及信息来源的多向化促使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灌输式的领导优势削弱,自媒体的传播和教育功能被强化,教育主体之间传统的关系面临解构的危机。自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传统的教育关系危机主要表现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拥有知识的秩序被颠覆,受教育者可能详尽、准确的获得教育信息,而并非教育者在教育次序的优先,进而也打破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使传统的关系秩序面临解构危机。

(二)信息渠道的多元化使教育主体价值选择偏离

在自媒体时代,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借助自媒体展开,与此同时,自媒体也成了新型教育形式的载体,并对大学生的意识形态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特别是思想政治意识、价值观等方面。生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中的当代大学生,容易受到外来观念的影响,特别是自媒体时代信息来源渠道的多元化,思想政治教育更容易受到外来观念的侵袭。

自媒体时代的大学生,对信息甄别能力较差,这无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不小的阻力。多种思想政治文化渗透,信息交融过于繁杂,自媒体环境中的大学生对信息甄别能力差,对信息的真伪、信息的良益需要有辨别能力和评判标准,往往这种环境容易使受教育主体的价值选择发生偏离。

(三)信息“分子化”造成滤网功能丧失,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受到威胁

微信、微博、各种论坛可以自由发帖,表达自己的观点,在我们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是媒体人,每个账号都是一个传播信息的门户、一个载体。自媒体时代网络等信息资源的飞速发展,人们可以通过博客、论坛等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观点,个人表达意识态度的空间越来越广泛,媒体也呈现出星罗棋布的态势,信息资源也呈现“分子化”的发展趋向,对信息的滤网功能难度越来越大,这种具有隐匿性及互动交流性特点的信息资源就造成了监管领域的盲区。大学生接触信息并获得的知识及对其思想观念的影响远远超出了高校思想政治所涉及的范畴,对现行方式的思想政治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挑战[1]。而信息的“分子化”使原有的滤网功能丧失,学校及国家缺乏有效的监管,国家意识形态受到威胁。

二、自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

(一)自媒体环境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自媒体时代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信息环境的开放性。自媒体时代一改过去信息渠道单一的状态,自媒体已经发展成为当今社会人们接受新鲜事物,表达个人思想,传播政治文化的新手段、新媒介、新载体。在自媒体迅速发展的时代,大学生作为象牙塔的塔尖教育中的精英,他们对知识、信息及新鲜事物的接受及运用走到了时代的前列。自媒体时代的大学生表达“话语权”的空间日益增大,他们在民主、平等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与社会上不良事件及风气斗争,表达着自己的政治、价值观[2]。因此,高校应积极利用自媒体这个途径及手段,发挥大学生主观能动性,挖掘不同特点学生的潜能,充分利用自媒体提供给高校的教育空间,使自媒体成为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

(二)自媒体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自媒体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其特殊性,因此,需要根据自媒体时代的实际情况来调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一个适应自媒体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要准确把握大学生核心思想[3]。因为大学生是教育过程中的受

育者,他们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在传统教育模式中,由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特殊的关系,作为受教育者的大学生一般不会开放自己的内心世界。而在自媒体时代,虚拟世界、虚拟身份赋予大学生更多的勇气以表达自己内心想法,将自己的观点通过自媒体传播到网络,通过自媒体这个平台来实现各种思想的讨论。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采用自媒体手段可以简化程序、缩短空间,学生们通过微博、微信、qq等加好友、加关注及时地了解掌握大学生的关注热点、思想困惑和思考路径,便于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4]。

三、自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策略

在自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如何规避自媒体所带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种种困难,如何发挥自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帮扶和促进作用,来抵御各种风险的考验,降低自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是自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自媒体时代改革、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等多重因素交错,处理好三者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坚持改革方向,以自媒体手段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最终发展好思想政治教育是自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各要素的地位与分工,更是终极目标的体现。

(一)转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以适应自媒体时代的新要求

自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者和组织者应树立信息社会的发展思维,转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来实行自媒体时代的新要求。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课堂、传统的媒介为载体,而对于自媒体时代的主流群体的当代大学生来说,更应该将自媒体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自媒体手段来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因此,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者与管理者要及时预判这一形势,尽早转变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广泛的利用自媒体的传播优势,开展各种形式的网络互动,以互动形式来摸清大学生的真实想法和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使其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立场,来达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各高校可以建立自己的自媒体传输平台,创建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及时向学生传播思想政治信息。如建立微信、qq、微博关注群体及群,开辟校园bbs交流互动平台,来传播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等等。 (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来适应自媒体时代的新目标

尼葛洛庞蒂指出:“信息社会,最大的鸿沟横亘在两代人之间,当孩子们霸占了全球的信息资源时,需要努力学习、迎头赶上的是成年人。对教育者来说,更是如此。[5]”自媒体时代需要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产生影响的大势已不可逆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顺应自媒体时代的目标要求,发挥自媒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优势,在自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目标的要求下不断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各高校通过互联网建立“官方微博”,在微博中传播贴近大学生热点主题、广泛的吸引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与讨论,使官方微博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战场。同时又要依托学生党员、团干和社团精英来作为“意见标兵”,发挥他们在自媒体环境下的示范与鼓动作用,并积极开办学生“思想道德诊所”,诊断学生不良的思想道德行为,并给他们开出一剂良方来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利用智能手机终端软件构建班级qq群,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生活中,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状态进行全程布控并加以引导,通过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来适应自媒体时代的新目标。

(三)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之间的沟通途径以适应自媒体时代的新关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沟通在我们自媒体时代有着广泛的空间。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91亿,较2012年底增加2656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4.1%,较2012年底提升2%。在新增加的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高达70.0%,高于使用其他设备上网的网民比例[6]。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三网融合”政策深入实施和突破性进展,在宽带、移动互联网以及3g网络的蔓延之下,台式机、手机、平板等平台建立起的微博、新闻门户网站、新媒体音视频、手机报、电子书等新媒体形态推陈出新、层出不穷,数字化、碎片化、分享化、便捷化、多元化、全民化、草根化的网络意见表达随时随地可以实现。新媒体改变了互联网的面貌,正如互联网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新兴的媒介传播形态,

由于打通了和网络新媒体、手机、即时通讯工具等多种通道,使其紧密结合,其在实效性、传播速率效率上具有其他媒介所无可比拟的优势。除了大学生之间可以建立良好的沟通途径之外,自媒体为大学生与教师、高校及政府之间建立良好的联络途径。各高校应积极利用通过自媒体教研工作动态,征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看法,建立高效、快捷、易行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之间的沟通桥梁。

(四)提升大学生媒介素质教育来适应自媒体时代新环境

大学生的媒体素质教育是自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影响因素。自媒体时代对高等教育人才要求规格更高,特别是自媒体时代的媒介素质教育,已经成了学界及高校关注的热点及重点问题。自媒体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作为素材与自媒体,如微信、微博、qq、网络论坛等自媒体相互融合,提升受教育者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热情与活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完善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和判断能力。媒介素质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通过长期接触和使用媒介来培养,公民新闻和公民记者是对全社会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途径。大学生的媒介素质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提升学生对大量繁杂信息的甄别能力,从而更加有效的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石霞香.大学生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机遇与挑战[j].青年与社会,2012,(2):154-155.

[2]周源源,费国强.微博视野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1,(5):26-28.

[3][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自媒体时代的特点篇12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微博等自媒体的迅速扩张,对传统媒体带来的冲击是不言而喻的。近两年,在国内一些新闻事件的报道上,微博的影响力日渐显现。特别是在一些重大公共事件的报道上,微博等自媒体起着发起、推动甚至左右舆论的作用。有人在解读微博时这样阐述:“话语权一直以来都掌握在传统媒体手中,但在微博时代,每个人都拥有发出声音的权利,话语权也将发生质的改变。”

微博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实质上就是影响力的争夺和话语权的主导。自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如何把微博这一传播平台为我所用,提升影响力,掌控和主导话语权,是我们必须面对并要积极探索解决之道的新课题。

一、自媒体崛起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为5.64亿,微博用户规模达3.09亿,网民中的微博用户比例达到54.7%,并已开始向移动终端大规模迁移,通过智能手机访问微博的用户已经超过PC端的登录情况。这种爆炸式的增长带来的最直接结果就是话语权整体格局的变化,传统媒体对话语权的垄断正在逐步被打破。

微博等自媒体的迅速扩张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首先其自身固有的媒体属性迎合了新媒体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需求。微博是微博客(Microblog)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它的最大传播特点就是:轻信息、轻关系、轻障碍以及互动性和即时性。

轻信息,就是信息的碎片化。只有区区的140字,很简单,比起洋洋洒洒的博客来讲,人们可以随时把自己所思、所想、所见、所闻通过微博出来,非常轻松,不需再经过繁杂的程序,创作不需要考虑完整的逻辑,使“沉默的大多数”在微博上轻易找到了展示自己的舞台,发出自己的声音。

轻障碍,简言之就是低门槛。一是只要注册账户就可以发表博文。二是信息平台要求不高,只要有手机等无线网络平台即可适时或更新自己的内容,其适时性、现场感以及快捷性超过所有媒体。三是传播简单易操作。一个用户信息之后,粉丝不需经过审批就可以随时转发,它的传播模式是裂变式的,理论上讲是无限的,瞬间可能让无数的人知道。

轻关系,即信息和观点分享不分彼此。一般的博客模式是先互为好友,然后才能相互传递信息。而微博只需要成为关注对方的粉丝,就可以随时随地接受对方的信息。只要关注一些名人、名家等意见领袖,便可以跟自己的粉丝朋友分享他们的资讯和观点。

同时,微博的互动性、即时性等特点,也使社会进入“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自媒体时代,使普通个人的话语权得以充分彰显。

本来话语权一直以来都掌握在传统媒体手中,但在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拥有发出声音的权利,到处充满了接地气的讨论、反思、吐槽和调侃。话语权在这喜剧的变化过程中也发生了质的改变。没有人会觉得你是高层就对你刮目相看,相反可能会对你监督有加;没有人会因为你是专家就对你言听计从,相反可能会对你的观点产生质疑进而进行一番驳斥。话语权在这里变得微妙而且复杂,但其发生的质变又同时让很多人欣喜,以往主流媒体“一言堂”的时代慢慢过去,信息量不再是传统媒体独有的产品,而是每个人轻易就可以获取的免费资源。

但从另一角度来看,自媒体虽然使普通民众有了话语权,但与传统媒体相比,自媒体的真实性、公信力等都是短板,各种谣言和小道消息大行其道,一些看似客观实则偏颇的观点容易误导受众。微博上这样的例子确有不少。

面对自媒体的迅猛发展,犹豫和沉默只能造成传统媒体的缺位。唯有积极介入,主动就位,自觉适应自媒体传播的特点,第一时间回应各种疑问,第一时间还原事实真相,第一时间揭露各类谣言……才能牢牢抓住自媒体时代的话语权。

二、在融合中重构话语主导权

自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如何破局、掌控话语主导权,是一个必须深思熟虑的大问题。新华社前总编辑南振中曾经提出“两个舆论场”的概念:一个是主流媒体着力营造的媒体舆论场,一个是人民群众议论纷纷的口头舆论场。传统媒体如何适应新媒体时代的舆论变革,与民间舆论场一起共同打造一个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无疑是一个现实而又紧迫的课题。传统媒体唯有强势跟进,真正在与自媒体的融合上有所作为,才能真正打通“两个舆论场”,用新媒体弥补传统媒体的不足,用传统媒体的责任强化新生媒体的力量。

1. 积极跟进,避免缺位

对接新媒体,传统媒体一定要有强大的内生动力,以开放的心态,坦然迎接新媒体带来的机遇。首先要积极介入微博等自媒体,构建自身的话语平台。这就要求必须深入了解新媒体传播的特点、规律以及优势和劣势,认真研究其媒体属性及独特的个性,知己知彼,才能扬长避短,主动引导。

传统媒体过去只是单向的信息传输,媒体说什么,受众就得听什么。在自媒体时代,这样的传输方式陷入困境也不足为奇。面对困境,提高自身的互动性是必然的选择。传统媒体要通过积极介入微博的话语平台来抢占话语权,要把自身微博的经营和推广作为舆论引导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放下身子和架子,以接地气的形式和内容,吸引受众对自身的关注,扩大和提升自己的影响力。

2012年12月,、副总理(现任国务院总理)年终岁末下基层调研。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大家不必再等新闻通稿,而是在微博上就能及时了解到考察行程的一些内容。从12月28日晚间到29日,新华网的@新华视点共播发了十几条微博。这些及时播发的微博,让人们对领导人的调研、考察工作有了更多现场感,这既让公众看到了领导人的亲民作风,而且这种报道方式也符合新闻传播规律,广受公众好评。有评论指出:“新媒体既是新的传播渠道,也是新的官民互动平台,新媒体的特性也在塑造新的官民互动交流方式。这样的背景下,需要我们顺应新时代新闻传播特性,展现政治自信,打破传统的领导人报道套路、。这样就能掌握舆情的主动,赢得民众信任。”《人民日报》的官方微博对此也是高度评价,“领导人基层调研,微博上现场直播。这让人感受到执政新风,也赞叹传播变迁。当感谢微博,它让‘房叔’曝光、‘表哥’倒下,让权力保持敏感和痛感;当善待微博,它不仅是反腐利器,而且是治国理政重要资源。微博绝非洪水猛兽,而是建设性力量,避之如虎只会自闭视听,善待善用才能耳聪目明”。

截至2012年12月底,新华视点已有368万粉丝,《人民日报》官方微博有346万粉丝、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官方微博有342万粉丝,这些都是传统媒体向新媒体拓展的成功例子。

2.扬长避短,主动融合

微博等自媒体以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低门槛等特点,适应了现代人和获取信息的需要而迅速发展,但内容存在着“碎片化”和目前未能实行有效监管的情况。微博等自媒体上大量未经证实的信息很容易让人无所适从。此外,大多微博信息缺乏深度,很难满足受众对深度解读的需要。这些短板也正是传统媒体大有可为的领域。

自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并非消极被动,其自身在舆论引导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传统媒体几十年来打造的社会影响力并不会因为自媒体的出现而消失。在信息泛滥、真假难辨的情况下,人们更需要权威和真相,传统媒体对此责无旁贷。依托权威的新闻资源和记者深入的采访,传统媒体的信息、还原的真相更为确切,更能取信于民;再加上传统媒体有着一支业务精、作风硬、历经磨炼的新闻队伍,这些优势都是自媒体所不能比拟的。

同时,传统媒体要积极介入,主动融合,要学会并善于利用自媒体做好舆论引导工作。微博上有着丰富的信息资源,传统媒体要擅于从中甄选有价值的信息,在对信息的真实性加以判断的基础上,对事件的来龙去脉进行深入的调查采访,质疑追问,用事实还原真相。

自媒体时代缺少的不是信息,而是对信息的整合、放大和延伸。在信息时代,人们需要的不仅仅是适时的资讯,更渴求对碎片信息的深度解读和理性分析,这也正是传统媒体的长处和优势所在。我们可以在深入采访的基础上,以独特的角度和观点对碎片化的信息进行解读和剖析,并持续通过自媒体的形式,还原真相,引导舆论,掌控话语权。

传统媒体还可以通过微博等自媒体形式,打破与受众的沟通限制。通过在微博中主动设置议题,征集题材、线索或受众的反馈带来零距离互动体验。通过互动了解民意、民情,有针对性地进行舆论引导。在议题的设置上要本着重要(受众关心)、利益(受众利益)、互动(受众交流)、个性(媒体特点)、有趣(文风改变)的原则,只有这样,受众才会关注你的微博,并自动分享和转发,进行口碑传播,使传统媒体的影响力得以扩大和提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