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农业发展的认识合集12篇

时间:2023-07-13 09:25:12

促进农业发展的认识

促进农业发展的认识篇1

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关键是要着力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拓展。一是要进一步调整优化都市农业产业布局和结构,近郊区依托科技优势,生产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发展具有现代气息的园艺型农业,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场所。远郊平原地区和浅山区要加强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大宗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大力发展高端农副产品加工业。山区农业要结合生态涵养,培育农业特色,深度开发农业的生态、生活功能,使其成为首都的生态屏障和城乡居民休闲度假的场所。二是大力发展观光休闲农业,近郊区重点发展集景观、科技和休闲为主的园区农业,远郊区县要发展融教育、体验、观光和生产于一体的旅游观光农业,充分利用山区自然风光、自然景观和民风民俗优势,大力发展集农业生产、自然风光、历史文化、休闲旅游于一体的休闲观光农业。三是突出发展特色优质农产品,依据首都消费市场大、消费层次多、消费水平高的特点,瞄准中高端消费群体,进一步加快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提升郊区农产品的质量和水平,满足多层次、个性化消费需求,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四是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业减灾、防灾能力。五是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和品质,强化对生产全过程的标准化管理。六是提高农业产业化、组织化水平,着力培育和兴办出一批生产规模大、经营机制好、科技含量高、加工产品精、辐射区域广的龙头加工企业和销售企业,提升郊区农业的生产手段和生产、经营方式,提高农业由生产领域向加工、销售领域扩展的能力。农民合作组织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应积极培育和发展以农产品销售、农业生产资料采购和农业科技服务为主的各类专业协会和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七是建立和健全农业现代流通体系,大力推进农业市场化建设。八是积极推进农业生态环境建设,高度重视郊区农业在自然生态中的基础功能和作用,加快建设与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农业生态系统。开展绿化美化,进一步调整种植业内部结构,对郊区农田逐步实行园艺化管理,通过发展设施农业和绿化农业,减少农田和扬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减少农业生产排污。规范农业投入品使用,科学使用有机肥,减少化肥用量,培肥地力,降低污染,加强生物天敌保护,鼓励病虫害生物防治,减少农药使用。加强山区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山区自然植被,保护生物多样性。发展节约农业,在全市范围内大力推广节水型灌溉技术,有效节约水资源,推广节能农业。九是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科技和信息化水平。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逐步建立健全高效和富有活力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为农民提供更加便捷、有效的信息服务。十是积极开展农产品品牌建设,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应定位于占领中高端市场,要有一批以品质为基础,受消费者青睐、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产品品牌。因此,要以积极抓好都市农业品牌培育和建设为切入点推进都市农业。都市型现代农业是把城区与郊区、农业和旅游,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结合在一起的新型交叉产业,它利用农业资源、农业景观和农业文化吸引游客前来观光、品尝、体验、娱乐、购物等,体现了“城郊合一”“农游合一”的基本特点和发展方向。通过发展都市农业,可以充分利用农业资源,促进农业结构优化调整,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可以为农副产品带来销售渠道,提高农业产品的知名度;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剩余劳动力转移,扩大劳动就业;可以疏散城市拥挤人口,减轻城市人口压力创造条件;可以扩大城乡文化、信息交流,促进农村开放;可以绿化、美化环境,提高城市生活和生存环境质量。

2进一步理清了玉米饲料室的工作职责

玉米饲料室全体成员通过深入学习重新认识首都“三农”内涵和外延,讨论并回顾了首都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过程、现状和玉米饲料室的职能工作,大家一致认为,在重新认识首都“三农”的思想指导下,要及时掌握北京都市农业赋予我们的挑战和机遇,努力提高玉米和杂粮品种的多样性,拓宽种植空间,高效集成和推广玉米和杂粮资源集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生产技术,大力推进健康食品生产和加工体系,提升种籽农业水平、发展休闲观光园创意农业,推进产业、生态和景观一体化建设,在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中树立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相互融合的典范。

2.1提高玉米和杂粮品种的多样性,拓宽种植空间,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

玉米具有粮、经、果、饲、能等多方面用途,即是主要的粮食作物,又是重要的工业加工原料,更是饲料的最主要来源。2009年京郊玉米播种面积约保持15.00万hm2,其中春玉米面积约7.40万hm2,夏玉米约7.60万hm2,玉米仍是北京市种植业第一大作物和粮食生产的主要作物。从未来发展和北京市水资源短缺角度看,发展玉米种植是必然的选择。近年来,尽管我们在玉米种类和品种筛选与技术推广中做了大量的工作,但距离城市的多样性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鲜食玉米。目前鲜食玉米类型和品种发展迅速,如何进一步引进不同色彩、不同口味、不同穗型和鲜食玉米新品种示范和推广,特别是利用首都优势条件,发展种籽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拓宽和提升玉米生产的空间和多样性是我们面临的新挑战。重新认识首都“三农”问题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也需要我们重新认识玉米生产,提升、创新现有玉米生产体系,培训郊区农民,使农民能够了解和掌握现代基于生物科技水平的玉米种类和品种多样性。杂粮是指大宗作物水稻、小麦、玉米等以外的小宗粮豆作物。杂粮营养丰富、具有食疗功能以及风味独特等膳食特点。同时,杂粮抗逆性强,适应范围广,主要种植在生产条件较差、干旱贫瘠的区域。因此,杂粮历来就有其天然性,是理想的无公害食品。近年来,北京市杂粮种植发展迅速,目前已到达2.67余万hm2,一批新型花生、七色红薯、小黑麦、谷子、大豆等新品种得到有效推广。但与中国传统杂粮这个大世界相比,我们的推广和示范工作仅是沧海一粟。基于市民健康水平和对食物营养的认识,杂粮食品将是未来市民膳食结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进一步提高杂粮品种和生产方式的多样性是我们重新认识都市型现代农业必须解决的问题。玉米、杂粮种类和品种的多样性,必然也代表了适宜性的多样性。北京土地类型具有多样性,而首都空间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又会增加土地类型的多样性和破碎化,如何把玉米和杂粮种类和品种多样性导致的适宜性多样性与北京土壤、气候、土地类型多样性有机结合起来,需要我们结合都市型现代农业“五圈布局”,拓宽种植空间,不仅农民可以种植,市民也可以种植,切实体现都市型现代农业理念。这必然要求我们重新学习和认识“三农”。

2.2大力集成、推广玉米和杂粮资源集约型、环境友好型生产技术,推进城乡一体化生态环境安全格局建设

“重新认识首都“三农”,推进城乡一体化”为首都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城乡一体化包括城乡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城乡市场、社会事业、生态环境一体化。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是城乡一体化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北京市玉米和杂粮生产由于其规模大、种类多,将成为未来北京市食物生产的重中之重。按水肥物质循环和生态服务功能总量和面积计,玉米和杂粮的有机和环境友好型生产方式,对建立北京市城乡一体化生态环境基础和安全格局必然也是重中之重。其次,玉米和杂粮种类和品种多样性,是充分利用北京市多样化自然资源的基础。玉米和杂粮生产季节基本上是雨季,与北京市水资源季节变化相吻合,是建立资源集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生产的基础[1]。但玉米和杂粮种类和品种多样性,再加上未来种植空间和生产空间的扩展以及高产需求,自然降水仍然不能满足玉米和杂粮的生产需求。尽管近年来我们开展了旱作和雨养农业栽培技术示范和推广,有效提高玉米和杂粮的雨水利用效率,但与未来生产发展需求和城乡一体化建设要求相距甚远。所以,我们要在重新认识首都“三农”的思想指导下,重新认识玉米和杂粮生产在城乡一体化资源和生态环境安全格局中的战略地位,提升我们的认识高度和责任感,要脚踏实地、认真负责,以创新的精神,集成和推广玉米和杂粮旱作栽培技术体系,推进资源集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乡一体化安全格局。

2.3构建健康食品产业体系,推进一二三产业相互融合随着城市化发展,工作压力、膳食结构和不合

理的生活方式带来的“现代城市生活病”越来越严重。国内外的研究已充分证明,玉米和杂粮将成为首要的健康食品,成为人类膳食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玉米和杂粮加工食品(玉米片、玉米面包、玉米汤、玉米油炸片、玉米香肠、玉米粗粉、膨化食品和啤酒)成为未来食品加工业重要的发展方向,必然会成为服务城市都市型现代农业重要的发展方向。此外,玉米和杂粮种类多样性,不仅具有食物生产性,还具有观赏性,玉米和杂粮品种和色彩的多样性充分体现了生物基因多样性、生物自然演替多样性,以及现代生物技术发展水平。这也直接导致了玉米和杂粮成为各类主题都市型现代休闲观光农业园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良好的科技展示、示范和教育功能。

3明确了“十二五”期间开展项目、科技工作的思路

“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和安全”是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基本要求,创新是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动力。根据站里制定的7个方面的工作重点,结合玉米饲料室自身承担的业务和职能工作,在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快速发展中,要不断创新和提高服务水平,初步形成了新形势下的一些工作思路。

3.1京承都市型现代农业走廊及沟域经济带建设集成技术试验示范

拟开展观光休闲、采摘、体验现代农业园的品质提升与开发和谷子、豆类、花生等有机五彩杂粮生产示范。2007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全市各有关部门和区县政府高度重视,密切配合,通力协作,京承高速都市型现代农业走廊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京承现代农业走廊作为对外展示窗口,凸显了北京农业的整体形象,带动了相关地区农民致富,也为市民观光休闲增添了新的空间。为更好地发挥走廊农业的作用,拟对走廊两侧不同主题农业园进行技术指导,提升园区科技含量和突出主题、品质提升以及注入文化、创意品味,规划合理的观光、休闲、采摘路线,打造精品的郊区游线路。沟域经济是结合北京山区农业发展基础与特点,为促进农业区域经济发展推出的举措。重点突出以都市现代农业为基本产业,以特色生态休闲旅游为主导,以特色种植、精品粮作为支撑的基本模式。在发展沟域经济时,注重优势资源挖掘与文化创意融入,重视科技资源的引入,突出产品差异性,以市场为导向,建设有竞争力的精品工程。根据沟域经济的特点,拟在本市北部山区成片建立包括红、绿、黑等色彩各异的谷子、豆类、花生等有机五彩杂粮生产示范基地,增加市民休闲观光的场所。

3.2主要农作物目标产量和效益保障技术集成与示范

拟开展玉米高产创建与春玉米田冬、春休闲期加产蘑菇技术试验示范,以及高产优质豌豆新品种生产示范项目。多年来,北京市玉米面积近年稳定在约15.00万hm2,继续开展玉米高产创建工作,结合北京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建设高标准的玉米试验示范基地,带动全市玉米产量水平的提高。为把首都8.23万hm2农田打造成“优质产业田、优良生态田、优美景观田”贡献力量。春玉米田每年的冬、春休闲期长达6个月以上,由于多数地块玉米秸秆被利用,造成大量农田。为有效解决农田的问题,同时提高农田利用率和经济效益,计划与本站食用菌室合作,在延庆县大榆树和昌平区小汤山设立3个试验点,开展春玉米田冬、春休闲期加产蘑菇技术试验示范。预计每667m2增加经济效益8000元以上。豌豆在北京市的生产,常年约1333.33万hm2,豌豆除可加工传统的食品外,还兼有绿色、有机蔬菜的用途,它的生产可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地表的覆盖,提高土地利用率、减少风沙浮尘、清洁首都的空气。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对豌豆的需求日益增大。迄今为止北京市先后审定通过了部分豌豆品种,但由于没有进行过系统的品种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导致产量较低,一般低于20.00kg/667m2,通过品种引进和栽培技术研究、推广可以充分发挥其潜在的生产能力,提高农民的收入、丰富市民的菜篮子,同时也是对京郊非传统种植方式的一种探索并可对田地进行有效覆盖,减少风沙浮尘。

3.3设施农业技术示范

拟开展设施鲜食玉米、设施红薯、设施杂粮等高效种植模式试验示范。为拓宽与推广设施高效种植技术,实现有机生产、周年供应、丰富设施作物类型与品种,提高农民生产效益,满足市民对绿色安全鲜食玉米、红薯、杂粮的市场需求,在对“设施一年四茬鲜食玉米”预研成功的基础上,拟开展设施鲜食玉米、设施红薯、设施杂粮等高效种植技术模式试验示范工作。目标经济效益为8000~10000元/667m2。

3.4环境友好型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

建议制定玉米秸秆还田补贴政策,促进秸秆还田落实。由于玉米秸秆用途多,农民从经济效益考虑,使北京市春玉米秸秆还田工作难以全面实施。为解决北京市春玉米田冬、春季的问题,建议制定玉米秸秆还田补贴政策,每667m2补贴30元,提高农民秸秆还田的积极性,充分发挥秸秆还田保土、保水、保肥的功效,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3.5专用玉米新品种引进及配套技术推广

促进农业发展的认识篇2

为了真正的发挥农业技术对现代农业的促进作用,买现农业技术的教学与推广,需要先从自身着手,要加强对农业技术的更新,一方面要对现有的农业技术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做到分类明确,另一方面要对技术进行选择,不是单纯的大范围提供农业技术,而是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为农民提供合适的技术用于农业的发展,进而满足农民种植的需要。因此对农业技术的更新,要做到有针对性,根据地域情况和作物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技术进行教学和推广。

二、提高农业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

农业技术的教学而后推广,依赖农业技术人员。因此要加强农业技术人员的素质培养,既要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又要具有实际经验,便于将理论与买践相结合充分的发挥。农业技术的作用因此需要加强农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其对知识的利用能力,同时要立足于农民的实际,根据其知识结构和理解水平,采用合适的教学万式推广农业技术。

三、做好农业技术的宣传工作

针对农民对农业技术知识缺乏认识。需要加强对农业站农业技术教学的宣传,提高农民对农业知识的认可度,为农民了解农业技术提供有力的条件,因此可以通过宣传广播以及乡镇宣传横幅的方式,以及进行集体讲座或者是技术竞赛的方式,引导农民,利用农业技术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

四、建立农业技术示范点

农民在认识到农业技术对现代农业的促进作用,但是在实际的应用中,农民就存在犹豫不决的现象,为了改变这一现状需要建立农业技术示范点,使农民看到农业技术的效果,了解到农业技术对农业发展带来的好处,在农民切身体会到利益后,对农业技术认可并逐步推广,真正的买现农业技术对现代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促进农业发展的认识篇3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通过改革开放大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使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迅速增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土地是农业发展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也是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但从新的农村经济发展形势来看,离开了土地流转,土地的潜能发挥就受到了极大束缚。因此健康有序推进土地流转,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有效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然选择。

随着2002年8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和2007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合作社法》的颁布实施,土地流转及农民专业合作社进入有法可依的新时期。经过近10年的发展,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进入了“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要抓住“黄金发展期”,我们必须要实事求是地认识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指导,深刻的认识到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按照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理论,通过不断的实践促进对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认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及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两次飞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当前我国农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一、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看当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初期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活动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当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初期发展过程实际上正是对土地流转的认识过程,是人们对于实践发展需要的一种认识活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虽然家庭承包经营打破了高度集中的生产经营模式,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但现实中“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模式,普遍存在的是“分”。这使得生产农产品难以与市场建立真正的直接联系,从而阻碍了农村商品市场的发育。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正是基于当前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而提出的,是对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实行以来的经验总结,是一种来源于真正实践的认识。

丰富的感性材料,科学的思维方式及理论是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必要条件。从实际流转情况来看,农村土地流转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兴起,它的发展始终不顺畅。虽然农地流转的面积和比重在增加,但进展十分缓慢,流转的比例仍然很小。《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合作社法》①两部法律的颁布稳定和完善了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实现并加快了土地的规范有序流转。广大农村通过一系列方式广泛地建立起专业合作组织,切实有效的推动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实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高了农民收入。

二、从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看当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中的矛盾表现

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一次上升性循环过程往往难以达到科学性的认识,这是因为人的认识要受到主观和客观的限制。“再实践、再认识”是认识多次反复和无限发展的一个基本特点。当前我国合作社的实践已经进入了“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其中围绕实践者对实践对象的认识过程,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矛盾问题。

1.农民与合作社的矛盾:认识不统一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近些年开始的,很多地方农户对其重要性、必要性认识不足且不统一。部分农民认为合作社不过是为生产经营而组织在一起的简单联合形式,加上非常成功的典型事例较少,有的农户缺少直观认识,对成立合作社热情不高;还有些农民长期以来形成对土地的依附性强,不愿离开土地,把土地看作命根子,在其从事非农产业经营后,仍然把承包地看成是活命田和保险田,宁可粗放经营,甚至不惜撂荒弃耕,也不愿将土地转让出去。

2.社员与合作社的矛盾:专业人才缺乏

大多合作社成员基本上都是普通农民,劳动力素质普遍低,知识积累差,对新技术掌握程度低,影响到合作社与大市场的衔接。专业化人才的缺乏,社员适应市场经济的意识和能力不强,懂技术,会管理,开拓型人才不多,加之自成立合作社以来,其基本处于自主探索中,缺乏专业培训,造成合作社无法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经营管理,阻碍了合作社的创新和发展。

3.合作社与合作社的矛盾:筹措资金困难

合作社大多数自有资金少,在发展较大项目需借款时,缺乏有效的抵押物进行担保,这种现状对自身发展不利,且对银行信贷投放也存在着制约。同时,在部分地方成立合作社后,一些农民见有利可图,一哄而上,并不是从生产发展的角度申请贷款而是想利用合作社有关优惠政策取得信贷资金,得到政府的补贴。这种情况下发放的贷款不仅风险大,也加重了正规合作社申请贷款的困难性。

4.基层政府与合作社的矛盾:政策不完善

部分基层党委政府对此项工作重视需进一步加强,出台相关政策需进一步完善。合作社在市场竞争中迫切需要政府和有关部门在信贷、技术、税收、人才、注册登记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扶持其发展。工商、税务、财政、金融等部门对此项工作认识也需加强,多出台支持合作社发展的相关政策。

5.市场与合作社的矛盾:产品粗加工二次及三次转化能力差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许多仍以农作物产品为主,其规模化的种植生产促进了社员增收、带动了农民经济收入稳定增长。同时,合作社也会不断扩大种植面积,产量也会越来越高,再加上缺乏对农产品市场销售信息的深入挖掘,在产业项目的选择上得到缺乏指导,随之带来的问题是如何实现优质农作物的高附加值加工和利用,如何变普通农作物为专用农作物销售。因此,提高绿色种植技术,生产高级专用、特级农作物,延长产品加工链条,提高产品加工二次及三次转化能力是农业专业种植的未来发展方向。

所以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地认识发展中出现的矛盾,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指导,通过不断的实践促进对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认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及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两次飞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当前我国农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三、从认识的两次飞跃条件看当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中的矛盾生产的原因

说:“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认为,制约主体认识能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这种制约和影响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合作社自身的主观因素对认识能力的制约

与合作社相关的无论是农民、社员还是基层政府工作人员,其主观的认识能力都会制约其对合作社发展的认识能力,制约他们认识能力的主观因素一般包括是否掌握有丰富的感性材料,是否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是拥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以及相关的政治素质、经验储备、文化素质、价值取向和自身内在因素等。

首先,合作社相关人员掌握有丰富的感性材料,就能为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创造条件,比如组织部分村民代表参观学习土地集中规模经营效果好的典型,采取多种方式宣传,提高村民对其的认识,引导他们自愿入社。其次,面对各种矛盾,要有辩证思维的能力,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明确树立科学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为基础,以促进产业发展和农业增效、村民增收为目标;同时要以村民依法自愿,不改变土地用途,有偿使用,公开、公平、公正为土地流转合作社的基本原则。

2.基层党委政府对认识能力的制约

当前我国政府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合作社法》等相关法律文件,正是基于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实行以来的农业生产实践而产生的正确的理性认识。但是理性认识必须要与具体的实践相结合,并探索出具体的实践模式,同时,理性认识和实践模式还要为实践主体所掌握。

法律政策虽然依法维护了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消除了农民的后顾之忧。但作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政策实施的主要执行者,部分基层党委政府对此项工作重视却不够,对新事物理解认识能力不到位,致使相关政策不够完善。因而,政府及相关部门更应该对合作社给予政策倾斜,扶持其发展。使正确的理性认识与具体的实践紧密相结合,进一步提高认识能力,也在实践中验证认识的正确性,促进实践的发展。

3.社会生产力因素对认识能力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在生产领域就是社会生产力水平决定着社会生产关系水平。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尤其是我国农业的发展水平及科学技术条件,比西方发达国家仍然相距甚远,加上人们的主观认识条件不足,因而对合作社发展的认识能力不能适应不断发展着的实践要求,也不能客观真实的发映合作社发展的全貌。

因此,要切实健康有序的推进土地流转,使合作社有效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必须提高科学技术条件,促进生产生水平的提高,使农业的生产发展拥有足够后备支持力量,为认识能力的提高,理性认识的第二次飞跃提供相应的物质条件。

四、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指导当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从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整个发展过程和其中存在的哲学问题来看,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起着指导作用,自觉或不自觉地用辩证法来对待事物的发展,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对现象进行具体分析的基础上,逐渐认识到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方向。通过分析、归纳、综合、演绎等来完成对这一领域的认识,才能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为人类服务,指导人们征服自然的工作。

从上述当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出现在各种矛盾可以看出,如果不能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唯物主义的观点,便不能认清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事物的内在本质和根源,就可能导致走向错误的方向,影响我国农业的长足发展。同时,我们更应该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生事物的认识应采取主动积极的态度,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思维能力,这样才能在具体的实践工作中有所创新,有所建树。

注释:

①《农村土地承包法》明确规定了“通过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他方式流转”。

参考文献:

[1]张红宇.中国农村的土地制度变迁[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2]姚洋.土地、制度和农业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陈锡文.中国农村改革:回顾与展望[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

[4]迟福林.把土地使用权真正交给农民[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

促进农业发展的认识篇4

2.缺乏对农业经济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就目前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形势来看,农业经济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国家领导、相关部门、各地方政府都十分重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并相继出台了相关的制度和政策来提升农业经济的发展速度。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国身处基层的一些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在思想上和认识上缺乏对农业经济管理重要性的理解,忽视了农业经济管理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种不能与时俱进的思想认识导致在农业经济管理中无法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很多原来可以避免的漏洞也会因为工作的疏忽而显现出来。

促进农业发展的认识篇5

农业机械化能够有效解放农村生产力,进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应用,把农村生产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减小了对农村土地的依赖程度,从而使得农村劳动力可以有机会从事其他行业工作,增加农民收入。同时,由于脱离了农业土地生产,农村劳动力可以从事农业附加值更高的非种植农业活动和养殖业,增加了农村劳动力的收入,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全面发展。闲置的农村劳动力也可以到城市工作,这既能够促进城市的发展,又能增加农村劳动力的收入,而且还可以解放农村劳动力的思想和增加农村劳动力的知识,这样就变相的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也提高了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水平。

二、通过农业机械化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措施

首先,推动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发展。政府作为社会发展的中心环节,必须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使农业机械更好的融合当前的先进科学技术。使农业机械化的科技创新发展理念不断深化,更大程度地调动农业机械化从业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在充分结合农业机械化实际需求的基础上,鼓励农业机械化从业创新体系人员,做好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发展的研究开发与宣传推广工作,从而起到促进农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作用。要坚持农业机械化的自主研发创新与引进技术协调发展,不仅要实现农机生产企业与相关大学、科研机构的产学研合作及共同研发,更要适时引进和吸收国外农业机械化方面的先进技术,推动我国农业机械化科实现突破性的进展,推进农业机械化装备和技术水平的整体转型升级,最终实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促进农业发展的认识篇6

1促进生态建设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林业建设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指出林业建设必须要突出其生态性,积极的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林业综合效益的发挥。只有这样,才可以促进林业产业综合竞争能力的提高。我国林业的覆盖面相对而言较为广泛,不但涵盖了种植业与养殖业等第一产业领域,还涉及到了农村的生产与加工。此外,借助于当前最为先进的科学技术,有利于最大程度的利用土地资源,促进生产效率的不断提高,这同时也是当前林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表现。

2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由于机械化水平的落后,使得劳动生产率与经济效益都无法得到实质性的提高,农民的收入降低。而在农村进行林业产业的发展,不但能够有效的提高林业生产经营的标准,还可以有效的提高农民的收入,带动农村的发展,进而达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3节约土地资源

在农村发展林业产业,可以实现对农村土地资源进行节约的目标,从而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对于当前农村土地资源比较紧缺的问题是一种有效的解决办法。同时,利用各种家禽、树林和农作物,可以增加土地的肥力,使农村土壤更肥沃,促进农林牧各行业之间实现优势互补以及协调发展,从而推动新农村建设发展。

4增加农民收入

在农村大力发展林业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化。在发展林业的过程中,需要大量劳动力,可以充分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利用,避免劳动力浪费,增加农村人民的额外收入。同时,以农户为单位对自己承包的土地进行开发,也实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化和就业。有些村民在承包路段、渠塘井边栽植林木,蓄水护堤,还有些大户村民直接承包林业,这不仅改善了自身的生产生活环境条件,也提高了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促进了新农村建设发展。

二加强林业建设的建议

1提高农民的林业知识与技能

在农村中发展林业产业,应该将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作为发展的主要目标。而如何才能够达成这一目标,就需要人民群众有着较高的生态环境意识,积极的提高林业生产的技能。当前,我国农业的发展水平已经进入了现代农业前期的二元结构发展阶段,高科技的农业转变,先进的耕作方法与技术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农民的收成得以大幅度提高,农民的各方面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随着种植养殖、综合管理、外出务工等各种各样劳务形式的形成,农民的经营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在这样的情形下进行农业的发展,就必须要及时转变传统的生产方式,从根本上认识到现代林业建设发展的重要意义,积极的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农民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注意学习最新的农林专业技术知识,将农民培养成为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全能型农民。向农业专业化、社会化以及市场化的方向发展,这不只是农业发展的目标,也是当前林业发展的目标,对于林业智能部门来说,就必须要最大限度的发挥示范带动作用,鼓励更多的社会力量加入进来,促进科技推广的力度,使得农民能够尽快的认识与掌握当前科技知识与技能。只有农民真正的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求,才可以促进新农村林业建设更好更快的发展。

2优化林业产业结构

在新农村建设中发展林业,需要先进的基础设施。加强林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在一定时间内兴修桥梁、水渠、河堤、河坝等,为发展林业提供有利条件。在推动基础设施改进的同时,优化林业产业结构,全面实现与周边村庄的道路交通网络。坚持采取因地制宜的原则,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积极推广“小规模,大群体”的发展模式,以实现一村一品的目标,确立扶贫产业开发的整体思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建设新农村。

3加强营林队伍建设

想要发展农村林业,就要加强营林队伍建设。改善营林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和薪资待遇,留住优秀人才,避免人员的频繁流动。针对现有的营林工作人员,要进行相应的岗位培训,提升其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培养其实践能力和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确保营林工作的顺利展开。大力引进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营林技术人员,切实提高营林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强化队伍建设,确保营林工作的顺利展开,保证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推动新农村建设。

4加大资金投入

对于农村政府和相关林业部门而言,要正确认识到营林工作的重要性,认识到更新造林并不仅仅是对树木的种植,还必须加强管理和维护,才能保证林木的迅速成林成材,保证林木质量。因此,要结合当地村庄营林工作的实际开展情况,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聘请专业的营林技术人员,购置相应的营林设备,切实保证营林工作的顺利进行,推动林业在农村中的建设工作。

5加强林业管理

在农村发展林业,政府和有关部门一定要加强对林业的管理,充分发挥规模效应,促进营林工作的发展。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选择符合市场要求的优良树种,进行集约化管理,遵循树木的生长规律,通过科学统一的管理和培育、维护,尽可能缩短林木的生长周期,提高林木质量,从而切实提高林木的经济效益,推动当地农村经济发展。

促进农业发展的认识篇7

一、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特点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体制不断深化改革,促使农村农业经济发展发生一些改变,这使得农村农业经济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具体表现为:

(一)农业经济主体趋于多元化。之所以说,农村经济主体趋于多元化,主要是农村的农户已经从单一的耕种者的身份转化为经营者、耕种者等多重身份。因为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户意识到农业经济利益的获得不仅仅有耕种这一种方式,还可以通过开展生产经营活动来获取经济利益。所以,在很多地区农村出现农户经营土地或成立农业企业等来进行农业生产经营。这使得农村农业经济的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二)农村产业结构趋于复合化。在我国经济体制不断改革的过程中,以往农村的自给经济逐渐向商品经济转化,这使得原本单一的经济体系向多元化经济体系转变。而这也就意味着农村产业结构趋于复合化。所以说,当前农村农业经济发展具有产业结构趋于复合化这一特点。复合架构内的新颖产业结构,被划归农业经济范畴的侧重部分,支持着群众平日之中的常规生活以及日常生产。基于经济进展的态势下,应能明确复合产业之中的若干要点,在这种根基之上,拟定最适宜的、完备的有关机制。唯有这样,才能支撑住总体框架内的经济进展,不断改善生活,提升综合竞争实力。

(三)农村经济关系趋于市场化。随着市场经济新形势的到来,我国以往农业计划经济发展的形势逐渐消失,而市场化的农村农业产品生产经营正逐步实现,这在一定程度上开拓农村农业经济市场。同时,这也标志着传统的农村经济关系被改变。在现代化的今天,各种农业资源优化配置逐步迈向市场化。经济关系特有的市场化倾向下,应当变更偏旧的认知及思维,接纳新颖的市场思维,才能促进增收。采纳新颖品种,依托新型种植测验来让农民体悟出市场化架构下的创新理念。与此同时,还可设定定期特性的专家讲解,为村民解析新式技术特有的必要价值,接受科技兴农。建构市场化特有的培育基地,让村民亲身来感悟新式技术,真正体会出新颖技术独有的生活及生产便利。这种市场化之中的典型做法,可以渐渐转变认知,提升认识水准。

(四)农村农业经济持续增长。我国作为农业大国,推动农业经济发展是增强国民经济、促进社会发展、提高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举措。基于此点,我国政府在近些年中出台了多项支农扶农措施,如降低农业税、实施农业补助等。这使得农户耕种或生产经营得到良好发展,相应的农村农业经济实现了持续增长。

二、促进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

促进农村区域之中的经济进展,应当拟定适宜的完备政策,促进信息互动。信息技术时代之中,建构农村区域特有的总体网络,有助于在最短时段内,让村民接纳新近的科技信息,例如作物信息等,以便指引村民来做出适宜的经营决定。采纳科技兴农这一根本指引,助推宏观范畴中的农村经济进展。与此同时,着力提升现有的村民素质,让村民了解多层级的经营法规、经营中的科技思路等。

(一)树立科技兴农的思想观念。在我国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当下,利用科技来优化农业生产、促进农业发展是一项切实可行的举措。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树立科技兴农的思想观念,促使广大劳动人民利用科学技术来进行农业生产经营活动。那么,如何树立科技兴农思想观念呢?首先,应当是解放思想,也就是通过农业科技产品展示、新型品种种植实验、专家座谈讲解农业新技术等活动来使广大农村群众认识到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其次,建立实验基地,让农户参与到农业新技术使用当中,促使农户真切的体会到农业新技术的作用。进而逐渐转变农户的思想观念,使农户逐步树立科技兴农的思想观念。

(二)重点培育特色产业。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气候多样,各地区尤其独特的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各地区充分利用天然资源,培育与之相适应的优质农产品,这可以大大促进当地农业经济发展。因为,在信息发达、交通便利的当下,种植和生产特色农产品,这可以使其在农业市场中占有独一无二的地位,并且深受消费者的青睐,相应的农业经济将不断提升。所以说,把握资源优势、积极培育特色产业,农业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将有待实现。

促进农业发展的认识篇8

随着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经济对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农业的生产存在诸多的问题,我们应该根据具体的因素和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我国知识型农业经济的发展。

一、我国发展知识型农业经济的必要性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推进,科学技术将朝着更高层次的方向发展,市场经济将会更加激烈,一个崭新的知识型经济时代的即将到来。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目前大多数国家的发展依靠科学技术以及文化知识,世界经济的发展已经从资本密集型经济形态及劳动密集型经济形态向知识密集型经济形态发展,这种经济形态的转变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将面临重大的发展机遇,不仅促进我国传统的农业经济向知识型农业经济发展,而且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思想观念都产生重大的影响。它表明在农业依靠自然资源和体力劳动的传统的农业经济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这对于依然依靠自然资源和体力劳动发展的农业经济的发展中国家是巨大的挑战。因此,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发展科学文化技术,促进我国传统农业经济向知识型经济时代的转变,否则,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将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在全球经济市场上也将会处在不利的地位。但是我们深知,从传统的经济形态向知识型经济时代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我们应该努力发展,不断的追赶和超越,尽最大的努力摆脱我国农业经济落后的局面,最终实现知识型农业经济形态,提高市场竞争力。

二、制约我国知识型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

(一)地方政府不规范行为,给农业发展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

用市场经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遵循的重要原则。但是,我国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缓慢。所以,在农业发展的实际过程中,地方政府行为不规范等问题仍比较突出,严重影响我国知识型农业经济的发展。

(二)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影响农业科研和创新能力

在知识经济时代,传统的农业经济中土地、资金和稀有自然资源的地位已经不再重要,相比之下,智力资源和知识的地位格外重要。在现代农业发展的进程中,农业科技的投入,包括科研人才和资金的投入以及二者配置结构,直接决定着国家的农业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目前中国的农业科技投入处于较低的水平,科研经费的投入和科研人员的素质以及科研人员和经费之间的配置结构等都达不到世界的平均水平。我国农业科研人员及农业科技资金的投入的规模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也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

(三)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不健全

农业科研、技术推广与农民教育培训相互脱离,缺乏协调是我国的农业技术转移过程中一个严重的弊病。一方面是农技推广工作与农民教育培训间缺乏紧密的联系,造成农民不仅文化素质不高,而且严重缺乏获得新技术信息的机会,大大降低了技术成果扩散速度。

(四)农民对科技知识意识淡薄

贫困地区农民受到交通不便以及自然条件恶劣等影响较少与外界接触,具有一种守旧、安贫以及求稳的思想观念。他们的思想僵硬、需求不高,对新事物缺乏注意力,对科学技术认识不够,农民受到传统思想的束缚对促进农业科学技术的推进具有很大的障碍。认为学习科学技术是国家的事情与自己无关,从而导致难以向农民推广科学技术,这种依赖心理严重影响知识型农业经济的发展。实际的生活中农民喜欢根据自己的经验判断事物比较,所以对于没听过、没见过的事物很难相信,更不愿意接受,这种守旧思想严重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三、发展知识型农业经济的措施

(一)加强人才的培养和科技的创新

知识型农业经济是科学技术和科学文化知识先导型的农业经济,所以在发展知识型农业经济时,首先应该加强人才培养和农业科技的投入,促进农业科技知识的创新。培养新型的农业科技人才首先要加强高等院校结合计算机管理、自动化工程、能源化工、机械制造、医学以及营养保健等多学科进行全方面的学习,培养出农业生产技术、农业信息技术、农业工程技术以及农业生物技术等人才,而且还应该对现有农业科学技术人员以及管理人员加强培训和进修,不断加强知识的培训和教育,不断创新。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农业经济的创新是促进知识型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的途径。比如杂交水稻的研发和创新就是根据对杂交的知识技术的运用和创新。并且巨胚稻米以及彩色棉等都是在知识技术的创新基础下研发出来的。创新不仅包括技术的创新,而且还包括产品设计、思想观念以及管理制度的创新,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促进知识型农业知识的发展。

(二)转变政府职能,更好地为持续发展农业服务

促进农业发展的认识篇9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施行,这是全国农机系统的一件大事、盛事。它的出台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农机化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全社会对农机化发展重要性的认同,标志着我国农机工作从此纳入法律规范的轨道,将对农业机械化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外部环境和更为有力的内在动力。它所展现的基本精神,提出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指明了农机化系统的工作方向,所以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农机化促进法》的精神实质和时代特点是做好贯彻落实工作的基本前提,是今后正确而有效地推动农机化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思想保证,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希望通过我的学习与体会,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充分认识《促进法》的重要性

(一)、从法律的高度确认了国家鼓励农机化发展的政策取向,明确了各级政府的责任,提高了农机工作的社会地位。第一条指出:“为了鼓励、扶持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使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促进农业机械化,建设现代农业,制定本法。”第三条指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把推进农业机械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采取财政支持和国家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以及金融扶持等措施,逐步提高对农业机械化的资金投入……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上述内容从法律的高度确认了鼓励、扶持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使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措施,支持农机化的发展是国家的政策取向,同时明确规定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在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中负有的责任和应采取的扶持措施,从而把农机化工作进一步纳入国家和政府工作的主渠道。

(二)、《促进法》的出台,进一步改善了农机化发展的环境,运行质量将进一步提高。近年来,中央先后制定了对农民个人、农机专业户和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机服务组织购置和更新大型农机具给予了补贴,对种粮大户给予购机奖励,以及加强水稻全程机械化基地县建设等政策措施。农机化的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特别是《促进法》的实施、逐步实行的购机补贴和燃油补贴的试点,进一步激化了农民购机的积极性。实践表明,1元的国家投入可以带动8-10元的农民投入。这将再一次形成农机发展的新高潮。

(三)、《促进法》的实施将促进农机化管理工作从管理为主向促进为主转变。《促进法》是一部意在促进的法律,其规定的措施大部分也是支持性、引导性、调控性的,而少量以管理为主的条款则集中在质量、安全和约束政府行为方面。这说明了该法立足于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积极适度引导推动与国外促进农机化发展通行做法接轨的取向,体现了管理理念的转变,体现了《农机化促进法》的时代特点,这也是对新形势下农机化管理工作改革趋势的引领。

(四)、《促进法》进一步明确了今后农机化发展的基本原则。该法第三条提出,“要按照因地制宜、经济有效、保障安全、保护环境的原则,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这一原则既是多年来农机化发展实践经验的总结,又被与时俱进地赋予了新的内容。“因地制宜”是发展农机化的思想路线。“经济效益”是发展农机化的目标和动力。即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规划和推进农机化的发展,评价农机化的成效;“保障安全,保护环境。”是农机化工作管理的重点。它不仅包括操作者的安全、农机作业相关人的安全,还涉及农机作业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

二、如何贯彻《促进法》

(一)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就是要采取多种形式,学习好、宣传好《促进法》,不仅要使农机工作者自身吃透精神,而且更应让社会知晓《促进法》,要广大农民和农机手宣传,向社会各界宣传,向有影响、有决定力的人宣传,让各级领导都来关心农机,重视农机化。通过召开会议、电视讲话、巡回宣讲、发送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

(二)调整思路,转变观点。过去由于长时间计划经济管理理念和工作模式的影响,在工作指导思想上,一些同志仍习惯于从如何加强直接管理来思考农机化工作,所制定的农机化发展目标、布局、模式、特点往往带有过多的行政色彩,农机化的工作机构的规章、规范性文件也多数以“管理”冠名,日常工作重在加强直接管理措施,而忽视间接管理和服务促进功能的提高和完善;在农机化工作目标和效果评价上,偏重于农机数量、马力的多少,忽视农机化机构、运行质量和效益的分析;在方法上仍热衷于较多地采用行政手段,而缺乏运用引导调节方式开展工作的意识和能力;在作风上重视形式的轰轰烈烈,忽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等。这些观念和做法与《农机化促进法》关于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扶持农机化发展的基本理念和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政府经济工作以效益为中心的方向是不够一致的,需要认真地调整和转变。要转变观念,就是解放思想树立市场经济的观点,放弃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模式,按市场规律运作,树立优质服务的理念。当前主要克服三种观念,树立三种意识。一是克服“等待观望”的观点,树立市场意识,在市场中找出路;二是克服“悲观失望”的观点,树立服务意识,在服务中找出路。通过为“三农”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来发展自己,壮大自己。三是克服“无所作为”的观念,树立责任意识,在尽职尽责上找出路。在其位谋其政,在其岗谋其职,人人都来想办法、出主意、抓落实。

(三)改进方法,转变职能。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改革与发展,农业机械在数量迅速增长的同时,一是作业领域在扩大,从粮食生产向经济作物和畜牧、渔业、林业生产、农村基础建设等方面的扩展,从产业的耕耙播收向产前的生产资料、生产条件的改造,到产后的产品保鲜、烘干、加工、包装、运输等方面廷伸。从单一生产环节向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流通的全过程扩展。从以当地乡村作业为主逐步发展到跨县、跨市、跨省,有的还走出了国门。二是作业方式在转变,从传统的分散的作业方式提升到集约化、企业化的运作方式和标准化的作业方式。所有这些都逼使我们要改进方法,转变职能。

一是从传统的行政手段管理转变为依法行政和依法兴机。由以人、机管理为主向更多地为农民、机手提供组织、引导和服务的转变。加强服务指导,建立和完善农机作业,培训、维修、信息、中介等社会化服务网络体系,提高农机作业的组织化程度,从而提高经济效率。

二是从努力争取部门性支持项目转向积极争取政府对农机化事业的稳定扶持政策,创造有利于农机化发展的农村金融、流通、社会服务等系列性政策环境。

三是从以“安全监理为龙头”转变到以农机新技术推广为重点。因地制宜,推广一些本地农民买得起、用得上、修得好、推得开、收得回的新机械。农民需要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什么东西有用,我们就拿来。同时要充分发挥推广的示范作用,要培育和扶持农机大户和农业机械的示范基地,让农民有看头,有榜样。

四是安全监理应从道路转向田间,强化田间作业机械的监管。

五是从主要搞好系统内部的工作和建设,向更加注重协调,争取各有关部门的认同和支持转变。

六是基层农机站要从直接管理为主,向更多地体现政策性、引导性和服务性转变。由于农村税费改革后,促使基层农机服务组织大规模撤并。这一切不仅使原有相对独立的农机化管理行政系统难以保持稳定,还将使基层农机站从定期直接从事农机服务的“局内人”变成了与农机服务组织没有隶属关系和经济联系的“局外人”。这逼使我们从工作的内容和方式上,加以改变。该管的管,该放的放。通过提供有利的政策环境和良好的经济秩序,促进基层农机组织更好地为农机使用者和农机化服务。

三、用足政策,争取支持《促进法》明确了六大扶持措施。一是农机技术创新财政支持政策;二是农机科研开发、制造、销售和农机作业服务税收优惠政策;三是农机购置补帖政策;四是贴息贷款购机政策;五是农机作业用燃油补贴政策;六是农机机耕道等农机化基础设施的建设等。六大扶持措施以“法”的形式予以保障,给农机化事业带来了新的生机。我们必须认真吃透法理精神,争取各种支持。具体要争取如下:

一是争取乡县政府把农机化工作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要内容,列入议事日程,把农机化发展计划纳入政府工作统筹和千分制考核内容,切实加强领导,认真研究解决农机化事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二是争取政府加大投入,设立农机化推广、培训专项经费。

三是争取政府协调各有部门,赋予农机管理部门必要的管理手段,加大对农机作业市场和维修、销售市场的管理力度,规范农机中介组织行为,维护广大农民和农机手的合法权益。

四是争取政府将农业综合开发中农业机械措施的专项资金划归农机部门管理与使用。

五是争取政府提供更多的“阳光工程”培训计划,培养大批有知识、懂技术、会管理的农民机手和维修人员。

六是争取更多的购机补贴资金和燃油补贴项目落实华容。

四、健全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农机服务产业化

促进农业发展的认识篇10

关键词:

农业经济;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影响

中国的农业呈现出现代化的发展态势,但是,中国的经济体系中,农业经济的发展依然存在着滞后性。针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对促进农业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在一些典型案例中,由农业部门组建的专业合作组织占43.33%,供销部门组建的专业合作组织占20%,政府其他部门专业合作组织占10%,企业组建的专业合作组织占13.33%,由农民自己组建的专业合作组织占13.33%。

1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界定

农村经济发展的进程要不断加快,就要认识到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即为“农业合作社”,就是农业生产者要对自身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予以改善而采取了以家庭经营为单位的农业经营措施。农民之间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互相帮助,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展开各项工作[1]。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对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还有助于提高农民市场的地位。目前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其一,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中的成员的加入和退出都是自愿的,建立在相互帮助,利益共享的基础上。其二,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协作经营,主要是给予家庭经营而建立起来的。其三,农业合作经济组织需要得到政府的支持,以农业发展带动社会的发展,增强社会的和谐力度。

2现行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所存在的问题

2.1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没有规范化运行

中国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比较多,而且规模也越来越大,但是,由于组织工作的目标没有明确定位,就导致其更多的地走商业化运行路线,难以真正意义地履行服务职能。这就使得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民主管理缺乏实质性的内容,仅仅体现为形式化[2]。一些地区所建立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没有足够的开放性,不仅内有定期地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而且业务边界没有明确,使得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运行的过程中无法有序展开,也不利于组织的健康发展。

2.2很多农民对于农业生产经营依然持有传统的意识

中国的农业生产方式以家庭生产为主,从古到到今都延续着这种方法,存有浓重的小农经济意识,加之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农民的知识文化水平相对比较低,就会使得农民往往对短期的农业既经济效应予以重视,却没有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予以考虑,这就必然会导致农业经济行为在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中无法统一,不利于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良性运行。

2.3政府对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支持缺乏力度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要规范化运行,并争取到农民的配合,就要在法律上予以保障。但是,从目前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运行情况来看,由于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没有从法律的层面予以规定,就使得组织缺乏法律地位,相关的政策也无法落实。

3促进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更好地发展的有效措施

3.1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要按照一定的规范运作

从中国目前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运行情况来看,往往是与村党支部或者是与村委会相混淆,组织的管理人员为兼职,就会导致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与社会组织之间难以区分,还带有政府组织的性质。为了明确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管理职能,就要对管理人员的责任进一步明确,对组织的运营规范进一步强化,使得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各项共工作围绕着农业生产运行,切实地发挥为农民服务的作用。比如,目前福建省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就呈现出规模化发展的态势。包括部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3家,省级龙头企业150多家,市级龙头企业达600多家。一些农产品加工产业还非常具有地方特色,使得农产品加工基地不仅形成,而且成为具有全省特色的农产品加工集群和龙头企业带动型的生产基地。根据福建省的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省级的近200家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总产值达417.25亿元,共完成销售收入405.22亿元:带动农户196.54万户。从福建省的产业类型看,畜牧、园艺、林产及水产等4大主导主业分别占21.7%、30.4、8.7%及17.4%,粮油类和食品饮料类分别占8.7%和13.0%。此外,近200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中有108家经过ISO系列认证,有45家通过HACCP等国家有关质量认证,涌现出了大批的农产品知名品牌。福建省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为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3.2政府要对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给予必要的支持

对于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地方政府要予以高度重视,对组织的各项工作予以指导。通过加强政府的支持力度,就可以使得农业生产的运行环境得到改善。特别是经营市场的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3]。这就需要政府要对自身的工作职能予以改变,不断地所造秩序良好的市场环境,以提高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为农业生产提供服务的力度。对于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要从法制的角度出发实施管理,使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各项工作依法展开,按照规范执行,做到组织运行的合法化。

3.3对于农村教育工作要予以高度重视

农业经济要更好地发展,开展农村教育活动是非常重要的,政府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开展农村教育活动使农民的文化水平全买呢提高,使得农民具有良好的知识接受能力,树立现代化的农业发展意识。针对于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相关的知识,要通过宣传教育的方式提高农民对组织的认识度,了解现行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不同之处,帮助农民纠正对组织在认识上的偏见,以促进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更好地发展,发挥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比如,常州市新北区农业局积极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采取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办法,寓教于乐,大力宣传农贸流通知识、市场经济知识以及党在农村的现行法律、法规和政策,对合作社成员“充电”,完善知识结构,拓展知识层面,增强其办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能力。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国的很多农业地区都已经建立了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而且随着农业的发展,组织也逐渐规模化,在管理活动上也实现了规范化。但是,从现行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运行情况来看,并没有实现快速发展的态势,而是依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深入研究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非常必要的,对农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凤成.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J].中外企业家,2015(22):193—193.

促进农业发展的认识篇11

1.1与农业经济发展相比管理体制具有不和谐性

我国实行的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现行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却无法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其体制也无法适应农业社会结构,更不能适应农业经济的发展。在这种不合理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指导下,使其管理农业经济时有些管理方法丧失了执行力,直接影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而且在其管理机制中还存在很多的不足,特别是协调利益方面表现最为突出。

1.2农业经济管理重视度不够

一直以来党和国家的领导层高度重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而且也相应的出台了许多文件,建立了相关的规章制度,而且明确规定了农业经济管理的指示,但是管理人员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时,没有很高的重视度,执行力缺失,没有很好的管理效果。管理重视度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管理人员思想观念的落后性,伴随农业经济的发展,其思想认识必然也要与时俱进,但是部分管理人员的思想认识却一直停滞不前;管理人员普遍素质不高,无法认识到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无法落实国家制定的政策制度,导致管理执行力度不够;管理人员对农业经济管理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关系认识不清,将两方面割裂起来,造成了对农业经济管理重视度不够。

1.3管理人员没有较强的执政能力

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单一的知识体系决定了其无法适应农业经济发展的步伐,阻碍了农业市场化及产业化的实现,这都是因为其执政能力不足的原因,若想促进农业经济管理更加合理必须将执政能力提高。

2农业经济管理发展趋势

2.1管理信息化伴

随我国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也应用到了各个领域中,大大提高了各行业的工作效率。在农业经济未来发展中,农业经济管理也正朝着信息化方向发展,从而提高管理效率,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已经逐渐向信息化转变,在农业经济发展中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信息化的农业技术对农业科技成果向农业生产力转变有推动作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会提高农业管理水平,因此,要不断使管理人员认识到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提高管理效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就是对农业生产、农业管理及科研成果的相关信息进行收集和处理,为农业经济决策奠定基础。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建设,不但能提高管理水平,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可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2.2管理产业化伴

随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全面推进,促进了农业发展,而且建设了农产品基地,我国也出台了农业合作政策,农业经济合作组织也逐渐建立起来,随之也成立了许多服务中介组织,基于利益政策的基础上,农业经济产业化进程也在不断推进,提高了农业市场化。农产品基地逐渐增多,生产变得标准化,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有更多的农民加入到企业中,不但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而且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2.3管理体制的不断创新

为适应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建设需求,不断创新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是其必要条件,使其跟上时代以及社会的发展,扫清农业经济发展路上的障碍,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平稳发展。因此,要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改革,政府和国家也要继续加大对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同时国家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职能,加大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要不断开发先进的农业技术,适当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增强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等等,最终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促进农业发展的认识篇12

古人说:辨方位以正则”方位不清。确定农机化发展的时代坐标,则方向不明。正确认识并把握农机化发展的时代方位。深刻领会农机化发展的时代内涵,推动我市农机化发展的基本前提。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巩固、完善、加强支农惠农政策,切实加大农业投入,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国农业机械化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为农机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购机补贴为农机化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持,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为农机化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经济基础,农机科技进步为农机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农机化发展带来了新的需要。

今年中央1号文件按照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突出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努力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切实解决农村民生问题,扎实推进社会义新农村建设。并在醒目位置列出“提高现代农业装备水平,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大力推广机械深松整地,支持秸秆还田、水稻育插秧等农机作业;进一步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扩大补贴种类。农机化的地位和作用被提升到新高度,对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有极其重要深远的意义。从中央1号文件可以判断,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基本认识不会改变,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不会改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会减弱,农业基层服务体系会更加健全和完善。当然,也应该清醒地看到面对复杂多变的农业农村发展环境,促进农业生产上新台阶的制约越来越多,保持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的难度越来越大,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要求越来越高,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任务越来越重。按照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技术进步是长期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农业机械化是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的技术进步过程,技术进步可以促进农业经济系统出现效益增长的良性循环,从而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长期经济增长。因此,先进的农业装备与机械化技术在现代农业的发展中越来越凸显其重要地位与作用,必将成为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前提条件。

二、转变发展方式。

近年来。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全市农机化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农机部门形成了一套发展农机化行之有效的办法和措施。但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特别是当前全市“三农”工作新的特点和要求,促使我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务必在发展方式上有新突破,发展力度上有新举措,发展要求上体现新成效。

一农机要在科学发展上有新思路。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努力实现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充分发挥好广大农民群众发展农业机械化的积极性;始终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切实提高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质量;始终坚持统筹兼顾,形成协调一致共促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局面。一定要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综合配套、积极推进,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积极组织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全面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适应时展要求,树立危机意识、发展意识,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应对各种挑战,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把握机遇,及时采取对策措施,努力抢抓先机。要树立开拓创新意识,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和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上来,认真分析和把握农机化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找准定位和工作的切入点,切实谋划出独具特色的农机化工作思路。

二农机要在发展现代农业上有新作为。发展现代农业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发展现代农机。建设现代农业的基本要求,装备现代农业。也是农机部门拓展工作领域、服务中心工作的必然选择。一是要结合各地主导产业的规划格局和发展优势,突出果蔬、烤烟、高粱、茶叶、畜牧业和水产业等,加快配套跟进农机新机具、新技术,为推动高效农业规模化、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装备支撑。二是要全力抓好新农村建设成片推进,积极探索农机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与龙头企业开展合作,加快发展适用于设施农业和特色高效农业的机械化技术与装备,探索发展农产品产后处理与加工机械化,促进农产品加工和流通,增加附加值,延长产业链,提高市场竞争力。三是要加强以乡村机耕道和提灌站为重点的农机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三农机要在促进农民增收上有新贡献。今年。但还不是农业强市,省委1号文件进一步坚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市是传统农业大市。农村人口占全部人口的绝大多数,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将严重制约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农机化事业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繁荣上,空间广阔,大有作为。要充分认识到兴机”手段,富民”才是目的农机化工作就是要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个核心来开展。一是要大力推广应用农机化先进技术,进一步扩大农机化节本增效技术的应用范围和应用面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减少灾害损失,实现农民增收。二是要着力提高农机化的社会效益。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机已不仅仅体现替代传统劳动力的作用,更是农民增收的现代工具。同时,农机化本身吸纳了很多社会劳动力,更为我市的劳动力转移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三是要推进政策性增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是落实中央多予、少取、放活支农原则的基本政策,国家“三补贴、两减免”惠民政策的重要内容。这项工作社会影响大、政策性强,落实购机补贴中要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规范运作,务求实效。要通过扎实的工作,使这项惠民政策真正贯彻好、落实好,让广大农民真正得到实惠,使农机成为农民增收新的亮点。

四农机要在发展领域上有新拓展。各级农机部门要进一步创新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新路子。充分发挥和利用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提高服务水平,不断创新经营理念、创新服务模式。促进农业机械化加快发展。一要创新发展理念。坚持走农机服务社会化、市场化的路子,通过专业服务与市场调节,构建分工合作、互惠互利的农机服务新机制,实现经营者、使用者和生产者多方共赢。二要培育市场主体。通过发展农机专业协会、建立农机专业服务公司、培植农机大户、组建农机合作社等形式,壮大农机市场主体,满足农民对农机服务多样化的需求,提高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三要拓展服务领域。本着农民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延伸到哪里,农机就服务到哪里的思路,着力构建全方位、多渠道、宽领域的农机服务体系。要采取政策支持、扶持引导、规范管理等措施,搞好信息服务、组织服务和后勤服务,发展好农机服务市场,引导农业机械化发展。

三、强化自身建设。

一是要树立争创一流的工作精神。干事兴业。始终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关键在人。各级农机部门要紧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时代主题。开展一流工作,创造一流业绩;广大农机工作者要切实增强事业心、责任心和使命感,团结一致,正视不足,勇于进取,全力推进全市农机化工作。要切实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刻苦钻研业务技能,更新知识结构,着力在精神状态、思想观念、发展机制和服务本领等方面实现新的提高。

二是要加强组织领导。统筹谋划农机化工作。继续加强农机化目标管理考核工作,完善管理体系。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和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各级农机部门要加强部门协作,形成合力。要加强宣传,大力宣传农机新机具、新技术,宣传农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典型事例,提高社会各界对农机化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为加快发展农机化事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要理顺基层农机管理体制,确保在参与农机项目的组织实施及试验、示范、推广、农机行政执法、公共信息服务、农机手教育培训等方面能履行农机公益性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