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的艺术特色合集12篇

时间:2023-07-14 09:45:12

雕塑的艺术特色

雕塑的艺术特色篇1

中国原始雕塑主要以人和各种动物形象的陶塑为主,人物形象随意性很强,形象粗简、稚拙。商周时期的雕塑作品以青铜器铸造为主,商代青铜礼器造型奇特,充满威严而神秘,崇高而怪异的美感。而从这时期考古挖掘中大量出土的雕塑中,唯不见有神像,这是世界雕塑艺术史上的一个独特现象。秦汉时期最具典型意义的是秦始皇陵兵马俑雕塑群。与青铜器神秘怪异的风格相反,兵马俑充满崇高阳刚之美。以体量的巨大、数量的众多、形象的真实,产生着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西汉名将霍去病墓前的大型动物石刻,手法简练概括,于浑厚中显示着雄强的力之美。其中《马踏匈奴》再一次体验到中国雕塑艺术的写意传神的特点。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雕塑的鼎盛期,其成就首先表现在石窟雕塑上,如龙门石窟奉先寺石刻造像。不仅体现着唐帝国博大、雄强的时代精神,同时也显示出唐人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雕刻技艺。

《昭陵六骏》是唐太宗陵墓前的浮雕,与兵马俑一脉相承,《昭陵六骏》体现中国古代雕塑的现实手法,没有失实的夸张,没有虚化诡异的造型,这些雕刻同样显示出对自然和人的力量的肯定。此外,最能代表唐代雕塑艺术水平的还有那些真实生动的三彩俑和四川大足石窟。

“温柔敦厚”是中华民族气质,受生活条件及地理环境,哲学思想,伦理道德观念等其它文化因素的影响,中国的雕塑艺术同样也具有含不尽之意于象外之感,没有创剑拔驽张的火气,而是像中国毛笔之用法:藏锋而将力量包裹在内部,给人留有更多的余味。例如严阵以待的秦始皇兵马俑,载歌载舞的汉唐女俑,孔威武风的唐代天王力士,乃至雄强猛历的南北朝辟邪和唐代石狮,都具这种效果,现中国古代雕塑含而不发的美感特点。

中国的雕塑也同样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儒家尊天命,道家崇自然,则中国的雕塑及整个艺术反映为,崇高、庄严、壮丽、典雅;飘逸、雄浑、淳厚、古朴、淡泊、天真稚拙等风格。云岗石窟,龙门石窟及很多寺院的佛像及人物造像都符合中国两派哲学所反映思想的风格的艺术特征。希腊古风时期的雕塑形式接近中国的古代雕塑但都是因为当时的艺术技巧的不成熟所造成,而中国的绘画雕塑却有意返朴归真,退熟回生,追求一种内在的原始的美感,一种大巧若拙的哲学精神境界。这些追求或许是难于站在西方的艺术角度理解的。

中国的佛教雕塑源自古印度,中国艺术家在学习摹仿的过程中,逐步将它们加深认识和理解体现具有中国特色的佛像造像,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步形成了中国雕塑的艺术特点,这些特点不一定都是优点,但正是因为这些特点,一种艺术才有了它存在和发展的理由和价值,中国雕塑的特点将会达成世界的共识得到承认和尊重,它也会以一枝独秀久立世界艺术之林。

古典雕塑可能很容易被人视为太旧,太传统,但尊重传统意味着承认艺术史的连续性,雕塑艺术需要不断创新探索,但任何创新都不是异想天开的标新立异,创新也意味着对传统的继承。当今传统艺术正受到西方现代主义越来越强烈挑战,新的思潮要摧毁一切旧的传统,可是今天的艺术家为什么又纷纷回到被毁的废墟上寻找残存的传统文化呢?尘归尘,土归土。让我们踏上历史尘土,回味中国古典雕塑艺术魅力。

二、新世纪要继承中国古代雕塑的艺术特色

在本世纪末我们看待“西”和“中”这个问题,多少带有民族自卑感。现实中许多人将自己的艺术往西方靠,认为这是新的、现代的。这很危险。更危险的是,西方有些人企图利用他们的价值观,影响中国的艺术,达到全盘西化,达到统治世界的目的。我自己认为经过百年的实践,我们不应该是盲目的崇拜西方。特别是文化艺术,如果你没有自己民族的传统,是不能在世界立足的。文化之间是有差别的,不能因为它涉及到的是形而上,涉及到民族积淀的问题,我们就不能碰。进入新世纪以后,我们必然首先面对这个问题,必须要应对这个问题。在当前文化多元化的格局下,许多国家起来捍卫自己的民族文化.历史上真正对中国产生重大的影响的中西文化交流有二次。一次在汉代,此后魏晋南北朝的佛教文化,彻底打破了当时的文化结构;一次就是这近百年西方文化的涌入。这是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强行推行。

文化的本质是创新,新时代的中国文化对雕塑艺术的要求,是逐步建立起立足于本土的雕塑体系,建立自身的雕塑艺术的观念方式和语言方式。中国雕塑家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只有为外来样式赋予本土的、民族的内容,只有积极主动针对中国雕塑的特殊境遇,积极建构中国本土的雕塑体系,振兴中国民族雕塑,这才是中国雕塑家所应该承担的历史使命。

雕塑的艺术特色篇2

人类文明历史源远流长,纵观其发展雕塑比绘画、建筑、工艺美术的历史更加悠久。原始人类雕石器、塑陶器、创造出各种立体形象,这便是雕塑的起源。早在石器时代,他们就已将石器的功能性与形体的美学认识结合起来,并不断地提高对材料的认识和改进。在博大精深的中国艺术长河中,雕塑艺术一直与人们的社会生产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既反映了一个国家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也传承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气韵。

从中国传统的雕塑来看,其表现手法上多有在装饰美方面进行考虑,既有具象的造型形象,但又不是对客观物象完全的再现,运用变形夸张是其主要艺术手法之一。

那么装饰艺术与雕塑艺术又有什么样联系呢?首先,“装饰”并非单纯指表面的修饰,而是实用与美观、内容与形式、价值与审美诸多方面的统一,绝不能将“装饰”片面狭隘的理解为“纹样”和“花纹”之类。雕塑艺术中运用或吸收装饰性艺术形式特点创作的艺术作品,通称为装饰雕塑风格。装饰风格的雕塑其内容特点是侧重欣赏性。其形式特点表现在造型上有一定幅度的图案化夸张,一般不强调三维空间的真实光影和透视等因素。在艺术创作时将造型、色彩、材质、构图等形式的装饰元素附于雕塑语言之中,便形成极强装饰意味的装饰雕塑。装饰元素在雕塑艺术中的运用,大致可分以下几个方面:

1 单纯、意向化的造型

装饰元素具有一个普遍特点即在造型上具有单纯化、意向化的造型特征。

造型的单纯化主要表现为造型的概括化处理。大胆取舍,省略无关紧要的细节、琐枝,突出造型对象最典型的部分,进行高度的提炼概括。另一方面十分注重以形态语言表现造型的样式,纯艺术化的造型形象,简练生动。运用不同的线条组成的纹样图形是装饰元素中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造型语言中“线”的曲直、长短、轻重、缓急、粗细、疏密等变化。既表现了对象的形体结构又能够表现空间及质感,从一定程度上也体现出了绘画者的情感,从而形成其独特的装饰风格。

意向化的造型主要指造型上在审美主观倾向驱使下的艺术处理,是为强调对象的主观化特征,在对客观对象充分理解的基础之上,加入创作者强烈的主观感情与丰富的想象力,对造型的处理可扩大缩小、拉伸、变细、加粗等艺术处理,使其形象更富有情趣,增强艺术感染力。画面中的人物、动物等不同装饰形象,在变形风格、程度上都不求写实和模拟对象,其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妙在似与不似之间”、“随心造型”,在创作中不受客观世界局限,而常常是根据主观理解或理念对自然物象进行分解、重组、概括、取舍、夸张、变形,创造出全新的形象,如龙、凤形象(如图1)。

著名艺术家韩美林先生的作品很多都是雕塑与装饰元素运用恰到好处的典范,他长期从事装饰画研究,并对雕塑艺术抱有极大兴趣,从平面绘画走向立体雕塑;形成了自己的一条特色之路,代表作品《金马骄嘶》高8米,紫铜金锻造(如图2)。作者吸取中国古代传统石马上的装饰元素使整个雕塑“健美、洗练、造型完整,线条挺拔流畅,基调豪放激昂”。特别是在马身上开凿的两个圆孔与整个造型十分协调,加强了雕塑的装饰性,

这是借取中国民间剪纸和皮影中的装饰元素融会其中,使其具有明显的中国传统装饰特征。此外还有坐落在大连老虎滩的《群虎》大型装饰雕塑,其形象吸收了商周时期青铜、玉器上的造型,以立体形式呈现给观众,突出表现传统艺术中雄浑壮阔之美、阳刚之气(如图3)。他的作品大多都充分继承发扬了传统文化艺术的精华之美,充满了装饰美。

2 强调形式美

所谓形式美就是在特定环境中,将符号、形象有序的组合,构成形态的和谐与冲突,揭示富于节奏和韵律的造型及构图规律,用其强烈的形式感来表达人的观念,具有极其强烈的意味倾向以满足人们的情感或心理的审美要求。通常情况下,正三角所示的形象语言就是崇高、稳健、坚不可摧,倒三角则显示出危险、压抑和不安的情绪;圆或球的形式语言就是圆满完美;直线提示挺拔、刚劲有力的形象;曲线则是优柔、舒展、自由的感觉。这些只是一些常见形式。在雕塑艺术创造过程中还应依据具体环境,社会层次、自身知识、经验、价值观、宇宙观等加以理性研究、不断丰富和强化形式美感和内涵,使其达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我们将写实雕塑归为对自然的模拟。将抽象雕塑作为一种形态和观念。装饰性雕塑则是对悦目形态的创造。一件完整的雕塑作品无论什么风格,都在表现、解释一种文化或精神内涵,而装饰雕塑则乐于追求一种形式美感,为大众所青睐,是充满群体性、设计性的、它的表现形式就是由其外在形式决定的,这就决定了其规律和特征。它正逐步地走进城市空间,具有旺盛的活力,它以简单的形式来诠释自然的特征或复杂的世界。装饰雕塑就是纯艺术化的形式,它更加注重于形式美的变化,追求大的动势倾向,简洁、洗练的形体韵律、节奏。其目的是为满足公众心理要求,是空间的精神补充。人们强烈、单纯化的现代意识,激起了强烈、单纯化的追求。

现代建筑的几何化和高度整体化,高度概括化,使人们逐步认识到昔日某些具体情节和太过庄重的题材性雕塑已不能够与现代化的建筑相适应。艺术家们从空间构成的原则出发,现代雕塑作品,以一种造型独特,大幅变化的手法与建筑体的大平面配合,以其最简几何形的形态来体现形式感和情感。置放在澳大利亚墨尔本文化中心建筑草坪上的装饰雕塑,用不锈钢弯曲后焊接起来,没有特定的主题思想,只是与建筑风格迥然相异起到对比效果,以建筑之“方”衬托雕塑之“圆”,以建筑物之实体来反衬雕塑的透感。这种运用线的大跨度弯曲、体现出强有力的内在张力,这种形式美大胆而优雅、活泼、浪漫,能够唤起对“力量”的联想。

3 非写实色彩的运用

对于色彩,装饰艺术强调主观情感表现。色彩运用上不拘泥于对自然界真实色彩的摹拟和再现,而是重新设计色彩,以一种理性的色彩表现形式或一种抽象的文化观念来表达。

上世纪60年代初,有人在雕塑上涂一层颜色,被称之为创举,这是因为作品体积是可视的,一经加色,明暗对比就集中到整体的关系结构上去了,从而丰富了人们的视觉美感。就功能而言,其有助于整个作品的视觉整体感,色彩加强了其可视度,这是美感的需要。这是反传统雕塑作品的特点之一,其形式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种类型:

(1)自然物色彩。自然色彩美是材料最本质之美。可以说每一个雕塑家在选择材料的同时,对自然的色彩都有所追求;材料的自然色彩在雕塑作品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材料的质地美与色彩美设计是现代雕塑的重要特征之一。

图4 红孩儿

(2)人工着色。雕塑家们在雕塑作品的色彩效果追求中,直接将各种所需颜色涂在雕塑上,涂料在雕塑上改变了其材料自身的性质,材料的本质变得模糊而居从属地位,从而使其视觉上的个性愈加鲜明。同时利用涂料对材质进行再创造,也强调了人为的力量和创造力,现代雕塑色彩观念已占有重要的地位。如福建雕塑家陈文令的《红孩儿》系列作品,引起很大的反响,在繁复的现代社会生活中,一种单纯的色彩却成为一种“符号”,制造了强有力的视觉冲击力和整体形式感(如图4)。

(3)环境与光学的利用。雕塑中采用极度磨光的金属和玻璃等,不仅是表现金属或玻璃的材质美,同时也是利用其具有镜子特征,作为一般反射物,以映衬出环境的自然色彩,已达到一种让人耳目一新的独特效果。

在雕塑上涂上色彩,无疑是一种进步,雕塑作品在借助生动的色彩语言和象征意义手法,表达强烈的感彩和现代感。

4 多样的材料

材料本身特有的颜色、质感、功能性就具有某种倾向的装饰性。材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形式的制定,但装饰雕塑更加强调使用材料的灵活性,不受约束地研究其形式语言,思想自由驰骋,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美学观念创造新的艺术形式。

现代装饰雕塑中早已不局限传统的石、木、铜、铁等材料,而是运用各种新的材料充分体现材质的肌理美,从材料的角度考虑其表现力,形态的把握。当今,高科技材料、技术的广泛采用,利用声、光、电来活跃环境,使装饰雕塑广度和内涵达到一个更高的阶段,科学与艺术结合起来,创造更新的,出人意料的作品,现代的表现手段在空间构成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例如风动或声控水流雕塑,光感效应雕塑等等,近些年兴起的娱乐性沙雕和冰雕也包括其中。

雕塑艺术正在发生着一场巨大的革命,这场革命将无疑地革新了人们的空间构成意识,一个更加现代化的空间领域急待我们继续探索、研究。

5 理性的、图式化构成形式

装饰浮雕作品与装饰绘画特点大多相同,构图既有中国传统的散点透视,也有西方现代绘画立体主义的元素,极其重视画面的理性分割,这种图式化的分割构成,主观自由地以程式化和形式化的方式设置艺术形象。在装饰性浮雕中集焦点,散点透视与西方现代视觉艺术的成果,自如地将昨天、今天、明天、古代、现代、未来的事贴切的放在一起,将发生在不同场合、地点的事物并置在一起,一目了然,创造一种新的视觉世界。

装饰元素在雕塑艺术中大量的运用,使其逐步迥然于具象和抽象雕塑。其独特的风格使人赏心悦目,形象的象征性和内涵给人以更多美的联想。因此,装饰性元素在雕塑艺术中的运用必须更多考虑其文化含义和审美含义,在现代艺术作品中,越来越多的吸收装饰性元素,这是一种令人鼓舞的趋势。装饰雕塑设计中,除了要体现视觉需要的形式美,还要恰当运用传统装饰元素的文化定式,进一步强化主题,使其更好地服务大众。随着艺术家对现代人心理状态的不断深化把握以及艺术家自身无限的创造力,21世纪的雕塑艺术将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参考文献:

[1] 高阳.中国传统装饰与现代设计[M].福建美术出版社,2005.

[2] 张燕根.装饰雕塑[M].广西美术出版社,2003.

[3] 朱和平.中国工艺美术史[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

[4] 许华铛.中国传统泥塑[M].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5] 钱绍武.百年丰碑——20世纪中国城市雕塑[M].江西美术出版社,2004.

雕塑的艺术特色篇3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6)02-0148-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城市化脚步的加快,城市雕塑艺术表现形式具有多样化特征。相较于传统的城市雕塑艺术表现手法而言,现代城市雕塑在艺术表现手法与方式表达方面更加自由和非对称。因此,如何加强城市环境空间与城市雕塑艺术的有效融合是当前国家规范城市景观设计蓝图的重点问题之一。

一 城市雕塑在城市环境中的作用

(一)城市雕塑相关简述

21世纪是以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加快城市生活节奏和提高城市艺术品为逐渐成为时展的趋势。因此,城市雕塑作品的艺术审美化和功能化是当前城市景观设计师们探讨的热门话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逐渐转移到城市文化和城市文化艺术环境方面。无论是公共场所还是国家雕塑博物馆,城市文化和城市艺术文化已经逐渐与城市生活进行了有机结合,从而将城市艺术文化逐渐深入至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实现了人类情感与城市雕塑的有效融合。

作为城市空间视觉形象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的城市雕塑,也是城市文化领域的重要载体,在城市艺术文化和社会环境中占据重要地位。相较于视觉艺术三维立体表现手法而言,城市雕塑的视觉艺术表现形式具有艺术语言特色。不仅加强了城市雕塑与城市环境、社会公众之间的情感联系,而且一个城市的雕塑彰显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和空间生命力。

(二)城市雕塑对城市环境空间的作用

城市雕塑对城市环境空间的作用不仅仅局限在艺术表现手法方面,还表现在一个城市是否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作品。城市雕塑―方面装饰了一个城市的建筑景观,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一个美化环境和艺术空间的作用。另一方面城市雕塑是人类情感和城市文化进行浓缩后的标志性作品,寄托着设计师们的情感。城市雕塑的艺术空间表现手法不同于一般的艺术三维视觉表现手法,而是在设计理念中融入了现代景观设计的层次感和空间感,激发人们对城市雕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城市雕塑艺术与环境空间进行有效融合的最终目的是调节城市空间场所的外部轮廓,注重城市雕塑与景观环境的互动与沟通。由此可见,现代城市雕塑在艺术设计理念中融合了城市环境空间文化和人文文化。一件优秀的城市雕塑作品不仅可以凸显出一个城市的文化,还可以透过城市雕塑看到城市发展的实质情况,即所谓的环境与人文的整体融合。因此,当孤立的城市雕塑与一个城市的环境和人文文化可以做到有效衔接,不仅彰显出一个城市的文化之美,还可以凸显出雕塑本身与社会公众之间的互动与情感交流。总而言之,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与建筑景观的和谐发展为人类生活增添了一抹情感色彩。

二 城市雕塑的表现形式与空间特征

现代城市雕塑艺术表现手法相较于传统雕塑表现手法而言,具有多元化和多样性特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在城市雕塑艺术体系中的广泛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不仅推动了城市雕塑技术以及艺术表现形式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为现代城市雕塑在创作方法、艺术设计和艺术表现手法方面提供了坚实的基石,丰富了城市雕塑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创作材料,进一步为现代城市雕塑技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相较于传统的城市雕塑艺术形式而言,现代城市雕塑艺术形式更具文化交流特征。传统城市雕塑主要通过广场、公园等建筑物凸显建筑雕塑的公共性,因此传统城市雕塑具有浓厚的景观性特色。但是现代城市雕塑在建造与设计过程中不仅仅显示着一个城市的建筑文化,而且还代表着城市与公众之间在情感与精神层面的交流与沟通。加强城市建筑、雕塑与公众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主要是指利用城市雕塑作品将人类的情感与艺术作品融为一体,不应该在城市雕塑作品中存在与公众隔离、人类不愿意接近城市雕塑等现象。由此可见,现代城市雕塑具有强烈的参与性特征,以期为社会公众提供一个娱乐玩耍、触摸体验的公共场所,将城市雕塑成为人类生活的一种形式。城市雕塑成为人类生活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不仅凸显出传统雕塑的艺术特色以及艺术表现理念,使城市雕塑具有强烈的艺术形式感。而且城市雕塑为现代城市铺上了一层厚厚的文化基石,将城市雕塑的艺术表现手法与现代城市生活进行有机融合,凸显城市雕塑的主体性和层次感,进而扩大城市雕塑的艺术表现范围。

相较于西方古典雕塑的主题范围而言,中国城市的雕塑在主题范围方面主要集中于城市人文文化和公共环境的认知等领域。西方古典雕塑在主题范围选择方面主要以山花、壁龛为主,其雕塑风格以具有浓厚的建筑风格为主。作为城市比较有代表型的广场雕塑,西方古典雕塑仍然以“歌颂君王”作为主题内容,雕塑的性质以碑柱为主。由此可见,西方古典雕塑在主题选择方面具有单一特点,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雕塑主题范围的拓展。而城市雕塑在主题内容的确立方面带有浓厚的社会化和生活化特征,不仅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进行了有效衔接,还将现代人文情感元素与城市景观背景进行了有机统一,从而促使城市雕塑主题逐渐向多元化、生活化和人性化方向发展。城市雕塑主题方向的变化从侧面反映出公众对城市文化和城市景观文化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因此,只有将城市雕塑与现代生活从实施方面做到有效统一,才能够帮助景观设计家们站在社会公共的角度设计城市雕塑,并在城市文化的变迁与发展中体会社会公众内心对城市雕塑的认知与了解。现代城市雕塑的艺术表现手法以“极简主义”和“构成主义”为主,其外在表现形式以现代城市建筑的空间层次感作为灵感源头,将现代城市雕塑进而简单化和功能化。另外,城市雕塑设计师们在设计雕塑景观的过程中将抽象简练的几何知识与艺术设计表现手法的张力和美感有效整合,向社会公众传递城市之美。将几何知识与雕塑设计的机械之美进行有效整合的目的是提高城市雕塑的创新型设计手法,进一步提升雕塑对空间环境的影响。

社会发展过程中文化和艺术审美观点的变迁致使社会公众对城市雕塑的艺术表现形式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和了解,而不同社会群体对城市雕塑的艺术观点的不同导致雕塑创作手法的不同。现代城市雕塑还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以革命性为主题的雕塑仍然占据重要主导地位。以革命性和祭奠历史人物为主题的城市雕塑以营造庄严的气氛空间作为设计目的,多以对称性和正向性分布为主。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全球化脚步的加快,生态型城市发展理念在城市景观布局中得以广泛运用,以生态型和人性化为主的城市雕塑不仅反映出一个城市的文化特色和艺术表现手法,而且更凸显出一个城市的人文文化。时代的变迁促使城市雕塑的艺术变现手法也在逐步发生变化,由传统的绘画和雕塑创作手法逐步向音乐和建筑为一体的雕塑创作手法方向发展。既有小巧精致的城市雕塑景观,又有简单大气的城市化气息浓厚的雕塑景观。由注重城市雕塑对称性和正向性分布特点为主逐渐向非对称性和自由式为主的雕塑转变,打破原有设计师们传统的创作手法和思维观念,以自由发挥的创作手法拓宽城市雕塑的艺术表现形式。

材料也是现代城市雕塑的表现手段之一,随着城市雕塑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城市雕塑对不同质感的材料要求亦不一致。影响城市雕塑材料质感的因素包含肌理感、色彩光泽度、光感等,设计师在设计景观雕塑是不仅需要全面向系统地了解不同质感的材质,还需要对城市景观空间和雕塑艺术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意义。

三 城市雕塑与城市空间的融合

如何有效地将城市雕塑与城市空间进行融合的关键因素是全面了解雕塑功能和环境性质。就雕塑设计师而言,雕塑设计师们除了了解雕塑艺术设计基本技巧之外,还需要对艺术环境空间设计理论进行全面系统地认识,才能够从根源上把握雕塑作品的动态美。设计师们在设计城市雕塑作品的过程中以创新性思维观念和情感理念作为理论基础,掌握城市雕塑作品的视觉艺术特点和城市环境的空间层次感,进而为设计凸显城市环境和情感的雕塑作品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石,进一步促进社会环境与人类之间的和谐发展。

其次,国家需要加大现代城市的服务力度,将现代城市雕塑与社会公众服务体系融为一体,提高城市雕塑的亲和力,加强城市雕塑与社会公众之间的联系与沟通。随着生态型社会理念在城市发展体系中的广泛运用,城市雕塑不仅具备亲近性的特点,还具备娱乐性和服务性特点,进一步拉近城市与人类之间的距离。

雕塑的艺术特色篇4

观赏特性是园林雕塑的首要特性.雕塑家根据相应的特定环境中的性质功能、空间结构、尺度比例及情调气氛,追求布置在特定环境中的艺术效果,雕塑艺术品与它所在的环境紧密地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成为一种公共艺术.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们完美地做到了这一点,如米开朗基罗,他全面的知识结构决定了他能够从艺术、建筑、环境等诸因素去整体把握作品,使艺术作品与环境达到最佳融合点,留下了许多不朽的雕塑杰作.公共园林景观雕塑主要作用是美化空间环境,满足人的心理美感需求.所以园林雕塑有别于其他类型的雕塑.它的主要功能是让作品更富有美感,令人赏心悦目,强调艺术品装饰的一面.我们现在观赏到的园林景观雕塑大多是以装饰为题材的抽象或半抽象作品为主,它们处在优美而恰当的环境中,在形式上突出它的工艺性,内容上突出它的趣味性,使之在园林中形成一种点缀,成为与环境和谐相融洽的艺术品.

2公共园林景观雕塑的多元性

随着高科技的不断发展,雕塑的表现范围更加广阔,形态也层出不穷.目前,雕塑的表现形式在不断地向边缘化发展,它从材料的选择、加工制作方法、语言的表达和教育意义等方面全方位审视作品内在的意象美和外在的形体美.它的美感体现在雕塑与周围建筑环境等其他空间物体环境的关系上,给人展现出静态的美感;其体量的大小映照在观赏的视觉角度上,给人产生出距离美;其形体构造与空间景观环境相组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给人带来动态的美感.如今,雕塑艺术为园林设计的多元性注入了新的活力,现代材料的运用又为园林景观雕塑拓展了思路,例如:钛合金、不锈钢、塑料、树脂、玻璃等新材质广泛运用于园林景观雕塑中,极大地拓展了园林景观雕塑使用材料的范围,丰富了园林景观雕塑材料的多样性.在雕塑艺术中材料的运用是非常关键的,材料的合理运用可使环境中的雕塑具有独特魅力.同时,雕塑的形式多种多样,梦幻雕塑、虚拟雕塑、视觉雕塑以及利用声光电等现代模拟技术产生的声音雕塑、光雕塑等形式的出现,拓展了雕塑的表现手法,使雕塑不再拘泥于现实的环境空间.因此,我们应该大力促进雕塑的多元性发展,使公共园林雕塑艺术得到进一步的发扬光大.

3公共园林景观雕塑的兼容性

雕塑作品的形式和风格取决于公共环境中的兼容性因素.就传统雕塑而言,雕塑艺术表达往往是人对自然中所有事物的感知,雕塑家创作的是对自然形态有意识的提炼,所以传统雕塑大多有着宗教背景,并且没有走出室内.而现代的雕塑大多是有着一定象征意义的抽象几何体,是对于社会生活中的某种特有观念的表达,在公共园林中的应用也不同于具象雕塑那样给人直观感受,而是多以简洁抽象的形体激发观赏者对美好事物的丰富联想和无限向往,它逐渐地走向室外,并且在现代园林景观规划中应用日益广泛.在园林景观规划中,雕塑作品越来越重视艺术质量并逐渐乐于接受新的艺术倾向,社会的认同感、积极宽容的态度和开放的文化氛围使不同的艺术家以不同的专业手法建构雕塑的空间形态,而观众又以不同的视觉感知来欣赏艺术作品,这种新生的艺术形态使公共园林景观与雕塑作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和谐面貌.

公共园林景观雕塑案例分析———芜湖雕塑公园为例

1项目基础研究

芜湖雕塑公园分为一期和二期两个公园,位于芜湖市鸠江区鸠江北路神山公园内,整个雕塑公园占地9.7万平方米,绿化面积8.2万平方米,园内中外雕塑作品共有109件,是中国“刘开渠奖”国际雕塑大展作品的展出地.

2理念剖析

芜湖雕塑公园将雕塑文化与自然景观相结合,既尊重了艺术规律,注重雕塑的质量和内涵,又以轻松和谐的方式融入城市景观规划中.雕塑公园的设计融合了传统与现代,在体现芜湖江南水乡灵动多姿的同时,还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令人喜闻乐见、回味悠长.

3作品分析

与水景结合的雕塑芜湖雕塑公园的景观环境中,水环境无疑是其中的一个亮点.雕塑家以自然景观为背景,并考虑雕塑本身的朝向、色彩以及与背景的关系,将雕塑作品与水、天空、山坡、绿地结合,构造出一幅幅美丽而又灵动的景色.例如:《涟》这一作品,作者董明光利用不锈钢的造型巧妙地与水元素结合,不锈钢的涟漪置于水中与水中涟漪形成映衬,形成动静与虚实的美.使得环境成为雕塑的构成部分,它们的相互渗透与包容,改变了园林景观的形态面貌,成为一种新的艺术整体.

与山坡结合的雕塑与山坡结合的雕塑作品,其最大的特点是:由于山的坡度不同而使观赏者的视觉感受不同.在这个大环境中,雕塑的摆放没有那么多的约束,它起到了点缀和装饰环境的作用.例如:①《故乡的云》,作者:施丹,作品以云为主体,将其置放在绿色的坡地上.白色大理石材质的使用,以葱郁的树林和淡蓝的天空为背景,意图传达一份禅意,即在清净雍和的心境中,体验超越凡俗的恬静与愉悦,达到一种新的境界.②《日神剧场》,作者:唐尧,作品用单纯的几何语言,构建了具有数理美感的雕塑空间.这一结构将随着太阳照射的角度,在绿地上呈现出丰富的光影变化,暗红色的雕塑起到了点缀绿色环境的作用.

与道路、绿地结合的雕塑园林景观中,绿地和道路作为一个联系体,连接了公园里的所有雕塑而统筹形成了一个整体.雕塑公园展示出了绿地和树木所具有的经典公园的景观特点,同时,雕塑家以个人的艺术风貌来表现个人对于自然、文化的理解,从而使这类雕塑更加耐人寻味.例如:①《路边上栽了花》,作者:任世坤,这件雕塑作品形式新颖,铜材质的颜色与周围自然景观环境融为一体.在视觉感受上,与道路、绿地、远处的树林产生错落感,有一种美好的意境.作品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人类追求幸福,吉祥美好的精神家园.②《结》,作者:布鲁斯?比斯利(美国),雕塑的外形会让我们想到它应该是柔软而可流动的,但大理石的材质却将这一艺术形态永久定格,这样就使作品柔软的形态和坚固的大理石之间产生了一个有趣的反差.白色石材的使用在绿地上更凸显了景观雕塑的装饰效果.

与园林环境结合的趣味雕塑园林景观雕塑因考虑观赏人群的特性,一般不宜过于庄重肃穆的主题,可以从民间传说、儿童生活、文学作品和体育舞蹈中选择一些轻松的题材,或者以抽象的艺术语言,结合周围景观环境,给人以趣味性的感受和审美情趣.例如:《岁月》,作者:杨奇瑞,滚铁环是一种旧时的儿童游戏.与当今时代各类丰富多彩的游戏、娱乐相比,它显得尤为简单朴素.铁红色的雕塑作品点缀了绿色的草坪,半圆弧的造型表现出奔跑的动态趋势.一群背着书包的孩子滚着铁环成为城市放飞的风景.

雕塑的艺术特色篇5

景观雕塑艺术能够在一个地区存在和发展,往往流淌着当地悠久文化血液和现代生活气息,通过奇特艺术构思展现文化魅力,具有审美引导和文化标志作用。从艺术形态和文化特点来看,它具有历史传承、地域特色、时代特征三个特点。

1历史传承

景观雕塑文化拥有强大的历史传承性,如实地展现着当地的繁盛历史和文化风貌。西方雕塑发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以神话和宗教支撑着雕塑的发展与创新,经历了写实主义、浪漫主义。中国古代自新石器时代起就有雕塑艺术,历经朝代演变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艺术瑰宝,一脉相承地展现着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形态。例如,中国保留下来的佛像雕塑和陵墓雕刻就是典型代表,它记载了中国不同历史朝代的意识形态和宗教文明,集中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一直为现代雕塑艺术所继承和发展。

2地域特色

由于地理条件、气候特征和人文环境等特性差异,景观雕塑作品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地域特色,巧妙地融入到当地的特定环境和文化氛围中去,保持生态环境和文化特色的一致性。中国地大物博、形态各异、民族众多,自然形成了多元而又丰富的地域文化,同时造就了形态各异的地域性景观雕塑,它集中体现当地人民的生活风貌、经济发展和精神追求,反映出当地独有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特质。

3时代特征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景观雕塑的演变是不一样的,它所蕴涵的艺术形态都有其独特的时代特征,富有鲜明的个性魅力,也具有形态各异的格调风貌,它服务于当时人民群众的审美追求,反映时代的艺术价值取向,因此具有强烈的时代特质。景观雕塑大多以一些纪念性的重大主题和题材为创作源泉,以此表现与当代社会紧密相连的思想观念,具有深深的现实烙印和鲜明的时代特征,给人一种强烈的时代气息感,易于被当代人民所热爱和接受。

二景观雕塑艺术作品设计的影响要素

当今世界,雕塑艺术开始走向户外,走向社会,走向大众。景观雕塑作为一种公共雕塑艺术,必须考虑到公共环境的立体维度和外延空间,使之与公共环境遥相呼应,并起到衬托、升华的作用。要想打造一件举世瞩目的景观雕塑精品,就必须提高雕塑作品的质量、品位,那么雕塑作品本身能否和城市环境、建筑空间和旅游景区相匹配、相协调就尤为关键了。因此,我们在设计雕塑作品时应该考虑以下几方面要素:

1景观雕塑设计能否与城市环境相协调

景观雕塑设计布局具有时间性、空间性和层次性,它是立足于某一特定环境、空间而设计出来的艺术作品,与艺术家个人雕塑作品具有不同的形态特点。艺术家个人雕塑主要根据个人想象、发挥和创造,具有随意性、无限性和超时空性等特点。然而,景观雕塑更多的是考虑城市公共环境等因素,立足于环境而又超脱于环境,通过艺术升华的手法阐释内涵,与城市环境形成强烈的对比,二者相依相生、融为一体。因此,在设计景观雕塑作品时,应该予以统筹安排布局,使环境空间因为雕塑作品的完美融合而更加优美和谐。

2景观雕塑作品能否融入建筑空间中

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曾经说过:“建筑师必定是伟大的雕塑家和画家。如果他不是雕塑家和画家,他只能算个建造者。”可见,雕塑对于建筑空间的重要性。建筑与雕塑自古以来就是一对孪生兄弟,建筑为人们提供居住空间便利,雕塑为人们提供艺术审美享受,两者的结合成为人类艺术史上的一朵奇葩。雕塑艺术是人类情感艺术表达的物化形式,利用雕塑文化语言展现建筑空间的无限魅力,让现代建筑体现出雕塑艺术之美。因此,在设计景观雕塑作品时,要充分利用建筑体的空间形态,将其融入建筑空间并形成雕塑化建筑,使建筑成为雕塑艺术的载体,营造出一种追求和谐、热爱生活的艺术环境氛围。

3景观雕塑创意能否对旅游景区产生影响

在现代艺术领域,每一座雕塑都具有独特的形态、含义和韵味,拓展了旅游景区的美感和韵律,赋予非凡的艺术灵魂,在旅游景区布局中尤为重要。景观雕塑与旅游景区的高度结合,可以产生一个独特的人文景观环境,使旅游景区的档次、品位和效益都有一个质的提升,更好地吸引国内外游客,达到艺术创造和经济价值的双重收益。例如,西安的大唐英雄谱雕塑群就是典型代表,它承载着华夏民族的恢宏气势,体现了浓郁的大唐雄风,成为西安地标性建筑物,吸引着世界各地游人前来参观。

三景观雕塑艺术文化对鄱阳湖城镇的发展意义

景观雕塑是一种具有艺术风格的文化产品,它能悄无声息地融入城镇居民日常生活中,发挥其美化环境和精神文明方面的特殊功能,能够让城镇建设散发出艺术的芬芳,同时满足居民的文化艺术生活,推动鄱阳湖经济区建设和发展。

1提升城镇文化品位、彰显艺术独特魅力

雕塑艺术是城镇文化气息的脉搏,是城镇提升文化品位的重要途径。在鄱阳湖城镇建设中,打造一批雕塑文化风情区结合水资源的动态效应,让整个城镇徜徉在古典艺术风情中,积淀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现实文化追求,展现独特的艺术魅力,用以体现自然城镇、文明城镇和和谐城镇的良好形象,让雕塑成为城市的“例证”。景观雕塑在城镇建设的完美运用,还可以为城镇居民生产生活、休闲娱乐打造一个品质优良的居住环境,提升新城镇景观品位和整体形象。

2陶冶人们情操、培育崇高精神追求

景观雕塑作为公共艺术产品,它能够让艺术成为一种通俗易懂、抽象意会的形态表达,并赋予其陶冶情操的使命,使雕塑艺术从少数人享有的文化特权,成为一种大众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在鄱阳湖城镇建设中,要借助雕塑作品所传递的文化符号,让人民享受到多元的文化氛围和宽容的文化心态,与艺术融为一体、与自然合为一身,鼓舞人们追求更高品质的精神享受,让雕塑文化占据艺术殿堂的重要地位,不断带领人们走向更加广阔的未来人生。

3促进城镇旅游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随着旅游经济的飞速发展,旅游景点的竞争也进入白热化阶段,如何拥有独特风味的景观已经成为吸引游客的杀手锏,这时景观雕塑艺术在旅游经济中的广泛运用便是理所当然,景观雕塑也就成为旅游景点的显著标志。景观雕塑文化作为经济活动的辅助机制,将其纳入鄱阳湖旅游经济、生态建设中统筹考虑,以雕塑文化促环境美化,以环境美化带动旅游发展,以旅游发展助推经济快速发展。将景观雕塑文化植入鄱阳湖旅游经济发展大局,开发旅游创意文化产品,成为旅游经济快速发展的助推器,增加人民群众的经济收入。

四景观雕塑艺术在星子县城镇发展的规划

近年来,具有城市韵味的雕塑也陆续出现在江西人民的生活中,其中八一广场的《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南昌市步行街的《井边挑水》等雕塑艺术成为城市一道奇特的风景线。然而,当你来到鄱阳湖经济区重要城镇九江市星子县,你会发现它虽然拥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地域风情,但却很难看到形态逼真、寓意深远、造型独特的景观雕塑作品。因此,星子县应积极探索如何将景观雕塑与城镇建设完美结合,使之具有鄱阳湖地区独特的本土文化气息,促进城镇的社会经济、人文精神和旅游文化共同发展,为鄱阳湖经济区建设提供借鉴和指导。

1城镇特色雕塑

星子县自然风光秀美多姿,历代名人辈出,同时也是著名诗人陶渊明的故乡。今后,星子县政府在打造旅游城市时,应充分发挥县域名人效应,在其广场、高速公路口等处设计一些特色雕塑,将名人文化雕塑纳入建设星子县庐山旅游城镇的规划建设中,如:雕塑中可勾画几大诗人聚集此地,吟诗饮酒之形态,展现城镇的深厚文化底蕴和浪漫历史风情,突出雕塑文化主题元素,让雕塑作品融入城镇文化精髓,成为星子县发展的时尚新元素。

2园林景观雕塑

园林中的景观借鉴雕塑艺术的设计理念和表达手法,将园林景观的山水风景和田园意境更加优美地展示给世人。星子县应因地制宜,善于利用县城的自然环境条件,打造一批大小各异的市民文化公园、市民休闲广场,将佛像雕塑、塑石假山等艺术作品镶嵌其中,利用人造材料替代天然石材,突出园林雕塑灵动逼真、设计巧妙的特性,为市民打造一个优美的园林城镇,让城镇居民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达到雅俗共赏的境地。

3建筑艺术雕塑

雕塑的艺术特色篇6

一、单纯、意向化的造型

造型的单纯化主要表现为造型的概括化处理。大胆取舍,省略无关紧要的细节、琐枝,突出造型对象最典型的部分,进行高度的提炼概括。另一方面十分注重以形态语言表现造型的样式,纯艺术化的造型形象,简练生动。运用不同的线条组成的纹样图形是创作元素中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造型语言中“线”的曲直、长短、轻重、缓急、粗细、疏密等变化。既表现了对象的形体结构又能够表现空间及质感,从一定程度上也体现出了绘画者的情感,从而形成其独特的装饰风格。

意向化的造型主要指造型上在审美主观倾向驱使下的艺术处理,是为强调对象的主观化特征,在对客观对象充分理解的基础之上,加入创作者强烈的主观感情与丰富的想象力,对造型的处理可扩大缩小、拉伸、变细、加粗等艺术处理,使其形象更富有情趣,增强艺术感染力。画面中的人物、动物等不同装饰形象,在变形风格、程度上都不求写实和模拟对象,其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妙在似与不似之间”、“随心造型”,在创作中不受客观世界局限,而常常是根据主观理解或理念对自然物象进行分解、重组、概括、取舍、夸张、变形,创造出全新的形象,如龙、凤形象。

二、强调形式美

所谓形式美就是在特定环境中,将符号、形象有序的组合,构成形态的和谐与冲突,揭示富于节奏和韵律的造型及构图规律,用其强烈的形式感来表达人的观念,具有极其强烈的意味倾向以满足人们的情感或心理的审美要求。通常情况下,正三角所示的形象语言就是崇高、稳健、坚不可摧,倒三角则显示出危险、压抑和不安的情绪;圆或球的形式语言就是圆满完美;直线提示挺拔、刚劲有力的形象;曲线则是优柔、舒展、自由的感觉。这些只是一些常见形式。在雕塑艺术创造过程中还应依据具体环境,社会层次、自身知识、经验、价值观、宇宙观等加以理性研究、不断丰富和强化形式美感和内涵,使其达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我们将写实雕塑归为对自然的模拟。将抽象雕塑作为一种形态和观念。装饰性雕塑则是对悦目形态的创造。一件完整的雕塑作品无论什么风格,都在表现、解释一种文化或精神内涵,而装饰雕塑则乐于追求一种形式美感,为大众所青睐,是充满群体性、设计性的、它的表现形式就是由其外在形式决定的,这就决定了其规律和特征。它正逐步地走进城市空间,具有旺盛的活力,它以简单的形式来诠释自然的特征或复杂的世界。装饰雕塑就是纯艺术化的形式,它更加注重于形式美的变化,追求大的动势倾向,简洁、洗练的形体韵律、节奏。其目的是为满足公众心理要求,是空间的精神补充。人们强烈、单纯化的现代意识,激起了强烈、单纯化的追求。

现代建筑的几何化和高度整体化,高度概括化,使人们逐步认识到昔日某些具体情节和太过庄重的题材性雕塑已不能够与现代化的建筑相适应。艺术家们从空间构成的原则出发,现代雕塑作品,以一种造型独特,大幅变化的手法与建筑体的大平面配合,以其最简几何形的形态来体现形式感和情感。

三、非写实色彩的运用

对于色彩,装饰艺术强调主观情感表现。色彩运用上不拘泥于对自然界真实色彩的摹拟和再现,而是重新设计色彩,以一种理性的色彩表现形式或一种抽象的文化观念来表达。

上世纪60年代初,有人在雕塑上涂一层颜色,被称之为创举,这是因为作品体积是可视的,一经加色,明暗对比就集中到整体的关系结构上去了,从而丰富了人们的视觉美感。就功能而言,其有助于整个作品的视觉整体感,色彩加强了其可视度,这是美感的需要。这是反传统雕塑作品的特点之一,其形式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种类型:

(1)自然物色彩。自然色彩美是材料最本质之美。可以说每一个雕塑家在选择材料的同时,对自然的色彩都有所追求;材料的自然色彩在雕塑作品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材料的质地美与色彩美设计是现代雕塑的重要特征之一。

(2)人工着色。雕塑家们在雕塑作品的色彩效果追求中,直接将各种所需颜色涂在雕塑上,涂料在雕塑上改变了其材料自身的性质,材料的本质变得模糊而居从属地位,从而使其视觉上的个性愈加鲜明。同时利用涂料对材质进行再创造,也强调了人为的力量和创造力,现代雕塑色彩观念已占有重要的地位。如福建雕塑家陈文令的《红孩儿》系列作品,引起很大的反响,在繁复的现代社会生活中,一种单纯的色彩却成为一种“符号”,制造了强有力的视觉冲击力和整体形式感。

(3)环境与光学的利用。雕塑中采用极度磨光的金属和玻璃等,不仅是表现金属或玻璃的材质美,同时也是利用其具有镜子特征,作为一般反射物,以映衬出环境的自然色彩,已达到一种让人耳目一新的独特效果。

在雕塑上涂上色彩,无疑是一种进步,雕塑作品在借助生动的色彩语言和象征意义手法,表达强烈的感彩和现代感。

四、理性的、图式化构成形式

装饰浮雕作品与装饰绘画特点大多相同,构图既有中国传统的散点透视,也有西方现代绘画立体主义的元素,极其重视画面的理性分割,这种图式化的分割构成,主观自由地以程式化和形式化的方式设置艺术形象。在装饰性浮雕中集焦点,散点透视与西方现代视觉艺术的成果,自如地将昨天、今天、明天、古代、现代、未来的事贴切的放在一起,将发生在不同场合、地点的事物并置在一起,一目了然,创造一种新的视觉世界。

创作元素在雕塑艺术中大量的运用,使其逐步迥然于具象和抽象雕塑。其独特的风格使人赏心悦目,形象的象征性和内涵给人以更多美的联想。因此,装饰性元素在雕塑艺术中的运用必须更多考虑其文化含义和审美含义,在现代艺术作品中,越来越多的吸收装饰性元素,这是一种令人鼓舞的趋势。装饰雕塑设计中,除了要体现视觉需要的形式美,还要恰当运用传统创作元素的文化定式,进一步强化主题,使其更好地服务大众。随着艺术家对现代人心理状态的不断深化把握以及艺术家自身无限的创造力,21世纪的雕塑艺术将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参考文献:

雕塑的艺术特色篇7

        江西景德镇市是世界闻名的瓷都,也是我国最大的产瓷基地。自元明清以来,形成我国制瓷中心。在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景德镇的瓷文化得到了飞速发展,品种繁多,有茶具、酒具、咖啡具、中西餐具、烟具、文具、玩具、7501毛泽东用瓷等一系列产品,数不胜数。

        一、陶瓷雕塑艺术设计现状

        从以上可以看出,现代陶瓷雕塑创作,不外乎解决传承与发展、传统与现代,抽象与具象的关系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处理好陶瓷雕塑艺术设计问题。提起景德镇的艺术设计,大多会认为是陶瓷产品的设计包装,抑或是日用陶瓷产品的普通设计,而鲜有人把它与陶瓷雕塑挂钩。陶瓷雕塑艺术设计是陶瓷雕塑艺术创作的重要途径,雕塑是以造型艺术展现艺术美,同时兼容色彩学、材料学、建筑学、美术学诸多学科要求,陶瓷雕塑还兼具了陶瓷学与陶瓷文化学科等。它的材质从软到硬,由冷到热,从平面到立体,从形体到意像,它实现了陶瓷从泥到火的涅磐。陶瓷雕塑设计通过形体造型的构思、变化,通过雕塑题材的涉及与使用升华,将美术中绘画拓展延伸、将建筑中力学平衡,实现了人类造物的梦想。陶瓷雕塑艺术设计具有极大的构思空间,它可立据传统雕塑模式,借鉴石雕、牙雕、木雕等技法精华,同时摒弃其不足,陶瓷雕塑可以在其烧制时修改完善,同时它丰富的可塑性,为艺术家提供了极大的创作思维空间、制作施展空间,在艺术技巧上、个人品味上,也为雕塑家布设了重重障碍,提出了诸多的挑战。

当今景德镇陶瓷雕塑无外乎两种模式,一种是走中国传统的路子,另一种是走西方的雕塑路子。传统陶瓷雕塑在景德镇具有深厚的根基,在国内外有着深远的影响,景德镇许多优秀的瓷雕艺术家继承发扬景德镇优秀的传统雕塑文化,将传统瓷雕赋予新的艺术生命力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另一批艺术家则大量借鉴吸收国际上新的雕塑创作手法,有些甚至抛弃传统雕塑造型模式,以新的类似中国画表意手法,创作出一批抽象、前卫的瓷雕艺术作品,这些艺术家有中年的,但更多的是年轻艺术家,他们观念更新,思想更激进。后一批艺术家作品更强调新颖或直白说逆古、叛逆,这些雕塑作品强调装饰性与造型的抽象以追求其表意性。现在风起云涌的现代陶艺如陶艺墙,其实根本还是陶瓷雕塑浮雕、堆雕、雕刻等技法的表现,但这种司空见惯的雕塑手法被冠以时尚的词汇“现代陶艺”,景德镇现在已有许多著名的陶瓷雕塑家,在继续探讨瓷雕艺术创作的同时也在不断地研究陶瓷绘画,并且还有一些著名的陶瓷绘画家又是陶瓷著名雕塑家的现象。景德镇陶瓷雕塑艺术设计与审美新要求,又造就了一批将传统与现代结合的陶瓷雕塑家,景德镇由于以上雕塑家的与时俱进,使得瓷都景德镇雕塑艺术异彩纷呈。现代陶艺的呼唤,很多原来从事陶瓷产品设计的陶艺家也通过作品走向陶瓷雕塑,现在很多城市陶艺雕塑造型,其实有不少不擅雕塑的陶瓷设计人员参与进来。这充分说明陶瓷雕塑在走向大众的同时更是走向不少艺术家的内心。

        二、景德镇现代陶瓷艺术的文化特色

景德镇的现代陶艺人,正在把瓷与五千年中国文化结合成现代陶瓷文化,如笔者瓷绘的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作品以242幅全过程讲述《红楼梦》的故事情节,人物多达3800多人次。历经5年之久,采用明末清初宫廷重彩渲染,每件所绘物体,反复加色,6次烧制成品。为烘托出陶瓷特色和质感,运用了古彩、粉彩、新彩、墨彩描金等多种用彩技术相互结合,穿插使用。其程序是:1.破土、压坯、吹釉、高温烧瓷坯;2.定稿、构线、第二次烧制;3.粉彩打底、渲染底色、补线、三次烧制;4.全面渲染、粉彩点苔、四次烧制;5.整理补色,第五次烧制;6.墨彩描金、补色、六次烧制;7.玛瑙笔刮金。其程序禁然,工艺复杂,烧制中风险性不言而喻,其中表现内容涉及服饰学、建筑学、园林学、民俗学、礼仪学等多种美学问题。构图继承传统,采用散点透视,打破时间定律,将不同时间、不同场合的故事情节,巧妙地组合在同一幅画面上。创作者精确地把数以千计,不同身份、性别、年龄、形体、性格、容貌的人物在瓷板上刻画得惟妙惟肖,把不同场合人物的各异表情、姿态体现得生动、细微、贴切;将宁荣二府中的亭阁楼榭、山水拱桥、古树名刹、奇花异草绘制得生动而逼真,葱郁而鲜活,完整地再现了《红楼梦》的主要故事情节,使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为世界叹服,丰富地展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人文长卷,使《红楼梦》这一不朽的中国古典名著得以在瓷板画这一全新的艺术形式传世,为景德镇现代陶瓷艺术的发展另开渠道。

 四、景德镇现代陶瓷艺术百花齐放

景德镇现代陶瓷艺术如雨后春笋,百花齐放、种类繁多。如釉上装饰有古彩、粉彩、墨彩、新彩、广彩、电光彩、刷花、贴花、喷花、戳印花、描金、腐蚀金等。此外,还有圆雕、堆雕、捏雕、镂雕等技法;各种颜色釉更是五颜六色,仅一个瓷厂就能生产100多种色彩缤纷的釉彩,其中青花釉里红更是托出景德镇艺术陶瓷的特色。又如鲜红、桃红、翠绿、玛瑙红等高温釉和金星绿等低温釉都已超过历史水平。目前,景德镇已建成一个拥有陶瓷原料、机构、生产、教育、科研、机构等比较完整的陶瓷工业基地,发展前景可想而知,也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如著名书画家张玉东先生还被邀请到景德镇在陶瓷上作画。张先生深厚的书法、国画功底,及其在青花上表现得如鱼得水的精湛技艺,使南北文化在陶瓷上得到了完美的融会贯通。

        五、结论

雕塑的艺术特色篇8

中图分类号:J31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9-0083-01

公共艺术的概念近年来在中国使用频率越来越高,主要在美术和视觉造型艺术领域内使用,更准确的名称应是“公共造型艺术”。立于城市公共场所中的雕塑作品,统称城市雕塑。它在高楼林立,道路纵横的城市中,起到缓解因建筑物集中而带来的拥挤、迫塞和呆板、单一的现象,有时也可在空旷的场地上起到增加平衡的作用。

一、 城市雕塑的公共艺术特征

作为一种相对于“架上雕塑”的“城市雕塑”,它的公共艺术形态的特征是种天性,公共特性也是城市雕塑最重要的特征。

从空间本质上来说,公共空间城市雕塑的公共艺术特征来自于公共空间的固有属性。公共空间是任何人都有权进入的地方,人们不用缴费或购票进入,或进入者不会因背景受到歧视,在公共空间的人和物都是平等的,都持有一种敞开的态度。在当代社会中,由于城市有效公共空间资源的不断减少,大部分城市的公共艺术作品实际上只是公共环境建设的配套设施而已。

从社会的角度来说,城市雕塑的公共特性体现在作品蕴含和传递给公共领域的各项观念与意图。首先,城市雕塑是针对社会的公共特质;其次,城市雕塑整体规划的出发点是大众,不是强调个人审美,而是从公共空间特性的受益点出发;第三,城市雕塑题材所涉及的通常是所在公共领域相关的风俗或事件。

所以,公共特性是城市雕塑步入当代城市公共空间的特有属性,城市雕塑不能想当然地认为把大尺寸的雕塑安置在公共空间里,而是应该着重考虑雕塑与公共空间,雕塑与相应环境,雕塑与人之间的多种联系。这样也决定了城市雕塑的设计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公共性的行为,城市雕塑是为公众反映和表达其当代社会的、物质的、历史的、政治的需求而创作。

二、 城市雕塑的创作要素与公共空间的联系

在特定公共空间的制约下,城市雕塑的创作需要对多个细节有所考量。如雕塑的尺寸与空间大小的相互制约;材料质感、颜色与光线的选择;整体结构,形态,比例的选择,从整体到细节的来回推敲与确定。最后要显示既能与厚重的历史文化、不同类型空间相呼应,又能适应当代文化与审美的要求,不断创造舒适、和谐的公共空间。

(1)城市雕塑的尺寸与公共空间相协调。城市雕塑的尺寸是雕塑与公共空间和谐共生的核心要素,这两方面体现出城市雕塑的公共特性。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环境的空间容量是设计城市雕塑造型的首要指标。根据视觉经验来说,人欣赏城市雕塑的最佳视距为雕塑整体高度的2至3倍之间。处于2倍视距时,雕塑主题占视域中占主要位置,环境空间次之;3倍视距时则相反。因此在公共空间中的城市雕塑设计中要注重考虑这一点。

(2)城市雕塑的质感与公共空间属性。传统雕塑的材料单一以金属和石料为主,当代科技发展促进了雕塑材料的多样化,丰富的复合材料形成的质感和机理成为城市雕塑的标志之一。不同雕塑表面机理的处理,给人不同的视觉心理感受。现在涌现出木质、陶瓷、玻璃钢、有机玻璃、灯光、活动、水景及冰雪、沙制成的临时雕塑等,极大地丰富了城市景观,体现了城市雕塑与公共空间的功能与氛围契合。

(3)彩色的城市雕塑与公共空间气质。色彩单一也是传统雕塑的特点之一,但是单一材料和色彩的城市雕塑已经不能适应城市公共空间环境和当代审美的需要。色彩已不是雕塑的附属品,而是城市雕塑的一个重要表现主题。现代雕塑家能利用色彩带来的感官冲击,创造出具有现代感的城市公共空间。如美国活动雕塑家考尔德创作的活动雕塑,运用红、黄、蓝等颜色的雕塑点缀了单调沉闷的城市空间;杰夫・昆斯的《气球狗》《悬挂的心》更是大胆运用了鲜亮的纯色,在绿草蓝天的衬托下显得异常明媚。

还要考虑城市雕塑与空间环境的关系。对于有明确主侧面的城市雕塑,如纪念性城市雕塑、浮雕等,在总体设计中优先考虑光线的时间、角度和场地空间,人流路线等关系。

三、结语

协调美化城市雕塑与公共空间关系,依旧是未来公共艺术空间拓展要重视的问题。城市雕塑与公共艺术空间相互影响,相互催生的关系,不仅体现在雕塑的形式与空间布局问题,还需要运用城市雕塑材料、机理、色彩等要素进一步考虑城市雕塑如何融入日常生活,通过公共艺术空间影响当代人的审美。

参考文献:

[1]宗白华. 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雕塑的艺术特色篇9

艺术精神是雕塑艺术的灵魂,是城市雕塑的文化意蕴所在。“艺术品的存在,能以无形之力创造精神氛围。所以,艺术以精神境界为上,有精神境界,则自有高格,自成良品。”我们在评价当下一些城市雕塑的好坏,艺术精神是非常重要的条件。首先,城市雕塑艺术精神的失位体现在其艺术思想。艺术思想是城市雕塑创作的源泉,城市雕塑作为城市文化的载体,其艺术思想必须来源于城市文化,从而引导和提高市民文化。而艺术思想的失位使城市雕塑不仅不能反映城市文化,更可能会误导市民文化。在2012年网络上有评价出十大丑陋雕塑,其中有郑州市“流氓猪”这件城市雕塑作品。从艺术思想的角度分析,这件城市雕塑作品和市民生活脱离了联系,不能够代表城市的精英文化引导市民文化,也就说这件雕塑作品没有积极的思想,会误导市民文化,甚至会玷污了城市文化和面貌。因此,艺术思想是衡量一件城市雕塑作品的重要标准,它的失位使城市雕塑作品没有积极的意义和艺术精神内容。然后,城市雕塑艺术精神的失位也体现在艺术品格方面,艺术品格是不同艺术种类特有的艺术格调,它包括艺术门类的特性和不同时期呈现的审美品格。当下城市雕塑艺术品格的失位,不仅体现在雕塑三维空间特性和城市文化特征的失位,还表现在当代大众艺术需求下形成的审美品格的失位。因此,一件具有艺术精神的城市雕塑必须具有雕塑特性和城市文化特征,并形成满足市民艺术需求的审美品格。雕塑特性的失位让一件城市雕塑沦为一个三维的物体或模型,而城市文化特征的失位使一件城市雕塑变得空洞没有内容,如“插花艺术”,它不属于这个空间的艺术产物。同时,审美品格的失位使城市雕塑与市民的艺术审美需求背道而驰或与这个时代、地域的艺术特征格格不入。所以,艺术品格的失位使城市雕塑不再成为雕塑艺术,也让城市雕塑和市民文化脱离了联系变成空中楼阁,从而致使城市雕塑艺术精神的失位。

二、雕塑语言的失位

雕塑语言贯穿于城市雕塑创作的整个过程之中,通过创作思想的设定,表现形式的展现和最后材料、颜色的运用来表达城市雕塑的精神内涵。当下城市雕塑语言的失位是雕塑自身失言的一种表现,使市民无法领会到雕塑创作的精神内容。“雕塑建设暗含着一个城市的文脉,通过雕塑人们可以看出一座城市的品格和气质。”城市雕塑代表一个城市的地域文化,是城市文化中的精英部分。首先,城市雕塑语言的失位体现在文化语言方面。文化语言的失位让一件城市雕塑不能代表城市的精英文化,也就说这件城市雕塑不能展现城市的地域特征、历史特征和社会人文特征。从文化语言失位的地域特征角度来看,一件城市雕塑地域特征的失位是因为雕塑本身没有和当地的自然、地域环境相结合,没有充分的尊重地域文化,失去了城市雕塑的个性部分,让文化重生无法和城市雕塑相融合。那么,从社会人文特征的角度分析,城市雕塑文化语言的失位主要体现在人文性和引导性两方面,雕塑设计者在雕塑创作的时候,脱离了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对城市雕塑与市民情感的交流考虑欠缺,城市雕塑作品不能对市民文化进行引导和提高。然而从历史特征的角度思考,历史特征体现了城市的时代性,它的失位是因为雕塑设计者忽略了城市的发展历程,没有反应城市特定的时代特征。其次,城市雕塑语言的失位也体现在造型语言方面。“判断艺术形式的得失,不只是考虑它所体现的思想或情感如何,还要考虑它与广义的社会生活的联系如何。”城市雕塑形式的失位是因为自身和市民生活脱离了联系,无法满足市民的审美需求。如网上热议的桂林市“扶老”雕塑作品,这件城市雕塑在表现形式上缺乏美感,与市民生活脱离了联系,因而不被市民认可。可见雕塑形式的失位会使一件城市雕塑的创作思想和精神内涵无法表达,甚至还会丑化了雕塑的内容。最后,城市雕塑语言的失位也体现在材料语言方面。“在艺术作品里,除掉在本质上与内容相关的并且能表现内容的东西之外,就没有什么别的东西了。”能表达雕塑作品的内容除了通过雕塑作品的形式还有材料和颜色的运用。材料语言的失位会降低了一件城市雕塑艺术性的传达质量,导致材料美的缺失。同时也会对市民审美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给城市公共空间文化带来了负面作用,给城市建设造成了资源浪费。材料语言的失位还体现在作品的颜色上,“色彩文化是民族文化中最突出,最醒目的部分,色彩能有利的表达情感。”正所谓色彩辅助造型,色彩语言的失位不利于弥补雕塑造型和材质不足,使城市雕塑作品丧失增色的可能。导致城市雕塑作品与公共空间文化不能有机融合,让市民审美失去了色彩文化的认同感。

雕塑的艺术特色篇10

一、城市雕塑概念的界定

人们对城市雕塑的界定不尽相同,但是与其他雕塑艺术不同的是,城市雕塑是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与非竞争性的特点,是指在一个公共环境里为公众所享有的室外雕塑艺术形式,它是一种现代城市空间的三维造型艺术品。城市雕塑是现代城市环境、城市建设与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城市整体环境相统一的一种艺术形式。城市雕塑体现了一个城市的历史与文化特色,反映了城市的精神面貌与综合实力,并以其鲜明的文化特质,艺术地为城市树立起与众不同的形象。城市雕塑作为一种空间艺术、环境艺术,它的存在不仅需要一定的空间和环境,而且还讲究空间的尺度和环境的协调,以促进城市环境的和谐。因此,在城市雕塑的设计与造型时要充分考虑其与环境的关系,在精心设计好雕塑本身的基础上,要根据城市的社会环境、人文环境、建筑环境等环境的特点来进行造型,才能够创造出深受大众喜爱并能彰显本地特色的独具一格的雕塑作品。

二、城市雕塑的特点

(一)公共性

首先,城市雕塑是公共物品,其在被某一城市政府提供后,是为全体民众参与欣赏与审美,具有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的特点。非竞争性即每个民众对雕塑的消费(欣赏,审美)不会减少其他任何人的消费,非排他性是指城市雕塑建成后,任何人都不能被阻止来欣赏它。其次,城市雕塑作为一种公共艺术,其根本出发点是人,即城市里最普遍的市民体现的是“以人为本”,因而其核心就是民众的参与性。城市雕塑的公共特性是现代社会民主、平等、自由观念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标志着城市公共雕塑不再只是艺术家“为艺术而艺术”作品,尽管不排除创作者情感经验、艺术观念、思想倾向、个人风格在艺术品中的流露与表达。

(二)环境性

对于城市雕塑来说,公共艺术与其所在环境呈现一种相辅相成的良性互动关系。城市雕塑从属于空间环境,是都市空间环境的一部分。空间环境给城市雕塑提供了展示的空间,城市公共雕塑反过来又给空间环境增光,改善和美化了公共环境。因此,城市雕塑的主体和类型必须与城市环境相联系相适应。城市雕塑与公共环境就正是在这种关系中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得益。像亨利•摩尔于1957年至1958年为在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楼创作的雕刻《斜卧像》,就是一件城市雕塑作品的表现形式和环境取得和谐统一的成功典型。如广州美术学院教授潘鹤、段积余等创作的《珠海渔女》之所以成为一座成功的作品,除了雕像本身的雕刻的比较完美外,还在于雕像的主题内容与环境的和谐照应。

(三)艺术性

城市雕塑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潜移默化的提高人们的审美情操,唤起人们的公共精神与文化的良知。城市雕塑是艺术品,具有艺术性,应给人以美的享受,这就要求其无论从立意造型、材料还是色彩上都具有相当的艺术水准。艺术水准的高低成为衡量城市公共雕塑成败的重要因素。

(四)社会性

一座优秀的城市雕塑已成为一个城市的标志性风景。在如今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城市建设及其形象塑造已经成为城市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而城市雕塑不仅是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和个性特色的艺术体现,也是城市形象和文化底蕴的重要载体。

三、城市雕塑与环境艺术

本文认为城市雕塑的环境艺术主要表现在城市雕塑的空间环境和城市文化的传承。

(一)城市雕塑与空间环境

城市雕塑作为一门造型艺术,是根据三度空间关系的硬质材料塑造出来的占有实际空间的实体形象,像城市里的以铜、石头为原料的人、动物、其他几何体,它们都有着很强的空间感和立体感。因而,他们的欣赏角度也是多维性的,具有强烈的空间感应。城市雕塑的设计应注意联系所处的空间环境,放置于公共空间的雕塑应与周围环境发生关系,构成一个新的巨大的延伸空间。如在合肥“包河公园”的东侧的开阔地方,修建了一段古城墙并建造了包公塑像。该包公塑像背靠古城墙面对包河,并与包河南岸的“清风阁”相互呼应。雄伟而坚固的城墙突出了包公的铁面无私、执法如山,而河水的柔软又体现了包公的平和与仁爱,形成了较强的对比效果,从而体现了包公刚柔兼具的性格。在这里,包公塑像与环境产生了和谐的关系,塑像在环境的衬托下显得更加宏伟壮观,而周围环境在包公塑像的衬托下显得更生动,两者相得益彰,使得整体空间具备较强的视觉冲击力。

城市空间是一个与人们心里息息相关的公共空间,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城市雕塑塑造的成功。因此,艺术家在构造城市雕塑时,必须要把个人经验与公众要求结合起来,把个性追求与公众经验结合起来,找到与公众之间找到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结合点。因为艺术家在工作室里思考的东西,个性的追求、情感的渲泄、自我的表现,材料的实验、形式的探索等,都远远超出了公众对雕塑的传统知识所能容纳的程度。倘若艺术家完全沉浸在自我表现中的创作,那注定只能是一种“架上艺术”,而非公共艺术。既然城市雕塑是属于一种公共艺术,是为城市公众所参与欣赏或审美。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城市雕塑不只是艺术家个人感情以及个人艺术观念在公共空间的表达,而是基于在公共空间范围内的艺术创作,受到公共空间很大的制约,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因而,城市雕塑应该是脱离艺术家思想的完全制约,这要求雕塑的创作除了考虑美学方面的因素外,最重要的还是要考虑大众文化层面的问题。城市雕塑与公共空间的协调是精神与文化气氛的合拍,并不单纯是技术性所能解决的。城市雕塑是属于环境艺术,与一般的雕塑作品只是追求作品自身的艺术性和完整性不同,他必须以城市环境为背景,从时间、空间、文化、公众心理等艺术形式上与雕塑布局的城市空间形成相互联系的系统。但是雕塑与环境的结合不能是被动的点缀环境,而应该是积极的选在渗透环境,因而空间意识就是环境意识。如果城市雕塑的布局合理,那么就会对城市环境起到促进的作用,而雕塑的加深应该持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在设定雕塑的各种条件时,应该以人眼视界为范围,以人们的审美心理为界限。因此,城市雕塑的设计中,必须要处理好色彩、动静、光影等效果,把握好体量与空间的关系。雕塑应注重与环境的融合关系,其设立应该是建立把握城市环境的基础上,才能有效的把握空间、表现空间、适应各种文化的精神要求。就如,亨利•摩尔曾说过:“雕塑家必须到现场了解环境,因为往往环境中的任何事物就可能影响到尺度上的变化,光有图纸是绝对感觉不到的。”德国美学家黑格尔认为,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和再生的美”。艺术家不应该先把雕刻作品完全雕好,然后再考虑把它摆在什么地方,而是在构思时要联系到一定的外在世界和它的空间形式以及地方部位。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画家米开朗基罗的著名雕像《大卫》有两座复制品,一座放在西民奥里广场上佛基奥宫前原来安放原作的位置,另一座放在以作者名字命名的露台式河畔广场中央,两座同样是复制品,但是带给人的审美体验不一样。《大卫》雕像的精彩之处在作品的正面,在佛基奥宫前的雕像,因而有宫殿的深色墙壁做背景与环境就比较和谐,而位于广场中央那座却因广场的空间过大,却显得与环境不是十分的协调。这是因为创作者没有把握好不同的城市不同位置的环境和人们对于特定环境中雕塑的审美心理。另外,朝鲜平壤市主体思想纪念塔,体现的是金日成主体思想的严重公式化作品,雕塑视觉元素组合突出了意识形态的作用而忽视了人性。

雕塑的艺术特色篇11

【关键词】雕塑;色彩;色彩运用

现代雕塑离不开色彩的运用。色彩已经发展成为雕塑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是雕塑创作中的一大要点。色彩蕴含的艺术意义,值得艺术家们不断的探索与研究。至19世纪末出现了工业革命以来,雕塑也随着工业革命的风潮出现了多元化发展的趋势。雕塑不再仅仅是单调的颜色、三维、无声、静止的,和其他学科也不再是泾渭分明的了。绘画、影视、声音、光影、装置这都可以成为雕塑的一部分。艺术家们可以把能想到的任何形式,任何元素加注在雕塑上。色彩的加入,使得雕塑这一艺术语言更包罗万象。色彩的利用,或是彩色雕塑的回溯,使整个雕塑环境丰富多彩。

色彩是有感情的,色彩对雕塑视觉空间不再是单一的平面效果,色彩具有明度、纯度、色相三个要素,在空间中它依旧占具了独特的视觉感受。不同色块组合就会产生视觉变化,如果按照一定的规则排列组合,就会产生视觉的错觉,形成如三维物体的空间效果。雕塑作品本身是三维的,是立体的,是占据一定空间的。有时雕塑单纯形体满足不了艺术家对视觉空间表达的渴望,适当的利用色彩能让视觉空间的塑造更加完美。由于光线的特性,人眼对光线的刺激可以产生相当复杂的反应,所以会让人产生视觉错觉。人的眼睛常常会欺骗大脑,故我们能利用这一点丰富雕塑的视觉空间。在图片上由于明暗和阴影的影响,使我们得到凸出或凹入的知觉。同一张图片中的物体明亮部分在上方,阴影部分在下方,看上去这个物体是凸出的。把这张图片上下倒置过来,便会得到凹进去的知觉。这是我们长时间的生活经验造成的,在生活中光源(阳光)总是位于上方,这就自然形成凸出来的物体的明亮部分位于该物的上方,阴影在下方。凹下去的东西相反,这已是无例外的现象了。所以把同一张图片倒置就会得到相反的图像知觉。绘画上就是利用颜色的明度、纯度、色相对比塑造了具有空间感的画面。如超写实画家冷军,其作品完全诠释了色彩对空间塑造的超能力。其作品《画框》表现的空间感觉欺骗了所有的观众,如实体一般挂在墙壁上,仿佛伸手能触摸到画框的背面。再如LG optimus one推介会上的3D投影展示,也是利用不同色块的组合形成一幅幅画面投影到一幢大楼上,那画面上楼房像变形金刚一样变形,鱼儿就像游到你面前触手可碰的错觉,让你不禁感叹画面的真实。这些都充分地表现了色彩的空间表现力。作为现当代雕塑,色彩更能使只占据空间的雕塑语言不再那么单一,反而贴近生活,更能扣人心扉。

下面来谈谈笔者对色彩在雕塑中的运用:

(一)环境与色彩

在雕塑创作中,特别是城市雕塑或环境雕塑都必须考虑环境的因素。一个雕塑和周围的环境是否融洽,最重要的是雕塑的色彩是否与周围的环境的色彩相融洽。如果雕塑本身的色彩与周围环境的色彩相冲突,不管雕塑本身做得如何完美出色,这都是失败的。要使环境与雕塑的色彩相融洽,必须得确认环境范围,环境范围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要考虑的是地方材料和气候条件等,人文地理环境要考虑的是地方人文传统与风俗习惯等。

人文环境受历史、文化影响,不同时代与社会给环境留下色彩印记,也就是时代主体环境的特征。如我国唐代建筑常以黄褐、红、青、淡绿等色装饰建筑的内外环境,建筑的木结构外露部分,几乎都涂以朱红色,和白色的墙体产生简洁、明快的建筑外观色彩效果;而宋朝则是建筑中强调朱金色的装饰,并以青绿彩画融入建筑环境,获得建筑外观效果上的红墙、黄瓦的视觉效果;到了现代,社会出现多元化的发展,在注重个性的时代,色彩的偏向是五花八门的,很多方面都是追求独一无二与别人不一样的色彩。雕塑作品是很个人的东西,是艺术家的思想、情感的结晶,但总或多或少受到大时代背景下的主流影响。人具有共性,形成了社会。每个社会下的个体之间都存在着某种共性,这就是集体文化、风俗习惯在人身上表现出的人性特征。在考虑环境与色彩的关系时,我们要充分考虑这种共性对雕塑的影响。雕塑表达的内容要与色彩、环境相协调,人文环境始终影响着艺术家的艺术理念。

地理环境也是雕塑色彩运用的一大关键要点。在自然环境中绿色占据自然景观很多面积。素有“翡翠国”之称的奥地利,就以绿色为城市景观特色。奥地利人酷爱绿色,城市的广告牌、指示牌,甚至建筑的屋顶都是以绿色的运用为主。如在闹市的广场上竖立一件雕塑,就要考虑周围背景与雕塑的关系了。1956年,摩尔受托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做雕塑,这个雕塑是《斜倚形体》,摩尔在创作时,面临着如何在众多的长窗建筑物前突显出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初要求采用铜材料,但摩尔意识到青铜在户外是深色的,作为背景的玻璃也是深色的,因为明度上的相同使得看不清雕塑。因而摩尔坚持自己的观点,采用浅色的石灰石作为雕塑的材料,使得雕塑在环境中脱颖而出。

(二)材料与色彩

材料和色彩都是雕塑表现艺术家思想、情感的重要元素。材料本身具有色彩,如大理石、木料、青铜等都有自身的质地美和色彩美。这种从材质上显现出来的自然本色的美,它神秘、自然、辽远,使人感到此种有着生命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现代雕塑中,材质是多种多样的,有些雕塑家喜欢材料本身的色彩,有些喜欢材料的质地美,但总的来说材料与色彩是分不开的。

材料原有的色彩有一个优点,就是非常的自然,不矫揉造作。很多雕塑家的作品都是非常注重材料本身的色彩美。如法国雕塑家布朗库西许多作品就想方设法表现材料的本质美。他的作品《鱼》,利用有纹大理石纹理的色彩充分地发挥作用去丰富整体效果,让人感受到海洋生物及海洋世界的神奇。本色在现代雕塑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也是现代雕塑色彩的一个重要特征。

雕塑的艺术特色篇12

本文将以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特色专业的建设和改革为例,探索艺术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的基本方向,总结基本经验,梳理逻辑体系。

一、艺术院校雕塑特色专业建设的必要性。

深厚的历史积淀:雕塑专业是四川美术学院的传统优势专业,涌现了一大批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的雕塑作品。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雕塑系师生集体创作的大型组雕《收租院》被誉为“雕塑史上的革命”,至今仍被国际学术界作为对中国美术研究的热门课题。雕塑系为纪念堂创作的雕塑《》,为中国革命博物馆创作的大型雕塑《三大战役》以及《百万农奴站起来》等作品获得了广泛的赞誉。

良好的改革基础:雕塑专业1982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雕塑艺术硕士学位授权点;1991年批准为校级重点学科,1996年批准为四川省重点学科;2003年《泥塑》课程批准为重庆市(省级)重点建设课程,2006年《泥塑》课程评为重庆市精品课程,2009年批准为重庆市优秀教学团队,2010年批准为部级特色专业。几十年来雕塑专业形成了系

统、科学、完整的教学体系。

“传统与现代”结合的专业拓展实践:目前雕塑专业设有“雕塑艺术”和“景观雕塑”两个专业方向。“雕塑艺术”有严谨系统写实造型渊源和久远生动的造型积淀。“景观雕塑”从空间造型的角度切入现代城市公共景观的建造与设计,为雕塑艺术注入全新的视觉元素和创作内涵。近年来,随着雕塑专业“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内涵拓展,产生了更加广泛的社会影响。雕塑系师生活跃在我国当代艺术的学术领域,创作了大批具有重要影响的优秀作品,并在景观雕塑的学科建设中走在了全国同类院校的前列。

二、艺术院校雕塑特色专业建设的目标

雕塑专业建设的目标,是要积极介入当代艺术、推动学科发展、应对扩招形势、促进教学的时效性。通过深入梳理学科体系,优化专业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深化雕塑专业坚持开放办学、实践教学、注重学科前沿领域研究的办学特色,提升雕塑专业的学科实力与人才培养质量。

三、艺术院校雕塑特色专业建设的改革方案

(一)在人才培养方面

1、存在的问题

传统雕塑艺术专业作为纯艺术学科门类,,决定了培养雕塑家必须遵循严谨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从毕业生的从业状况调查得知,虽然雕塑专业的毕业生适应性和竞争力很强,尤其是在立体和空间造型方面的工作容易上手并能很快做出显著成绩,但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日益丰富和多元化,传统的架上雕塑在向户外景观艺术发展,泥塑制作已不是雕塑创作的唯一方式,在教学中需要顺应新材料的应用和新观念与形态的转化,雕塑设计的主题和形态应该满足公众需求,符合客体的审美层次,从这一方面来看,纯艺术的雕塑艺术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从社会需求和目前学生创业愿望来看,主动扩展专业内涵、积极拓宽专业口径,有利于构筑学术新高地、优化学生创业结构。

2、改革的目标:

雕塑艺术方向在保持原有教学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开拓新领域,初步建立现代材料教学系统,充分探讨纯艺术领域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景观雕塑方向面对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对公共艺术的需求,进行公共艺术领域的研究,注重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适应社会需求。

3、具体措施:

通过专业课程设置调整、增加专业考察、社会实践等课程,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使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艺术实践中了解雕塑专业与社会生产的广泛联系,开阔艺术眼界,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课程设置环节的多元和综合:突破专业界限,实现雕塑、景观、建筑、园林设计、展示设计、在公共领域的交融与扩展,培养综合性人才。

专业考察环节注重思维和实践:从思维拓展基础与创意应用设计出发,组建3d技术运用、木雕石雕、金属锻造、景观造型的和综合构成等课题小组,完善学科框架、扩展独特的学术影响。

社会实践环节的共建和拓展:与多家公司合作,共建学生实验基地,将教学中的新成果运用到实践当中,真正形成一个可以面向社会、面向当代的雕塑教学体系,使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手段得到提高,同时推动教学、科研与创作的变化,为促进教学成果服务社会提供有力支持。

(二)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1、目前存在的问题:

本专业现有专业教师18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6人,讲师8人,行政管理人员3人。博士学位1人,硕士学位9人。重庆市学科带头人后备人选1人。部级百千万人才一二层次候选人1人。当前雕塑系师资队伍中存在的问题是:

梯队建设需要加强。目前老一代资深教授即将退休,而近几年青年教师则没有更新,近两三年内本专业面临教授缺乏、30岁以下青年教师无人的状态。本专业的持续和长足的发展,离不开老中青三代教师的梯队建设。

专业教师的视野需要拓展。当代艺术对本专业的介入和影响日渐深远,专业教师不仅需要在教学中深入专研,更需要拓展艺术视野,以自身的艺术实践带动教学的创新。

教师的理论素养亟待提高和增强。当前本专业教师在创作上的实力有目共睹,但还需要增强理论品格的塑造和梳理,以便于在教学和创作上形成完善的体系。

2、规划目标

拓宽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的视野以及对当代艺术的多元包容性;以自身的艺术实践强有力的带动教学创新;切实明确教学目标,掌握专业方向对专门师资的真正需要,并逐渐形成为与新专业对应的有新知识、新办法的教学岗位。

3、具体措施

雕塑系教师个人作品系列展览。每年策划2-3名左右的专业教师个人作品展,全面展示近年来雕塑系教师在当代艺术领域的创作面貌。

中青年教师培养计划。通过选送中青年教师参加进修培训、选拔优秀研究生留校等方法进一步完善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和学缘结构。

鼓励教师著书立说,提高理论水平;出版教师系列画册,树立学术骨干的模范带头作用,争取在2年内出版5本专业教师画册,以带动专业整体学术水平的提高。

(三)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目标与措施

1、目前存在的问题:

基础训练的目的不明确

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有着优良的基础教学传统,本科进校以来就开设了大量的泥塑写生课。这些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和空间认识能力,使学生具备雕塑专业素养和塑造技术。然而,近年来,随着当代艺术的快速发展,装置艺术、观念艺术、大地艺术、现成品艺术对雕塑的影响日益深远,再加上新媒介、新材料介入当代艺术创作,因此,雕塑的边界显得越来越模糊。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长时间的基础训练无法有效的提高学生们艺术创作的能力。

实验教学缺乏系统性

就当代艺术来讲,实验性是其一大显著特点。但是如何将这种实验性转化为一种教学手段,成为真正的实验教学,同样也是现目前所面临的问题。众所周知,艺术创作本身是直观的、感性的。然而教学是系统化和体系化的。在这之间就存在着矛盾。因此,研究出一套系统的实验教学方案,在传承传统的同时适应当代艺术创作,是十分必要且紧迫的。

雕塑理论教学欠缺

不同于绘画,雕塑理论自身建设有待提高。然而在缺乏理论和史学背景的状况下,雕塑系的教学呈现出基础教学与实验教学衔接不够,学生在艺术创作方向的判断上不确定,学生的知识背景缺乏多维度等多方面的缺陷。因此在当代艺术背景下的雕塑教学理论创新,应该进一步思考艺术理论、艺术史的梳理与雕塑创作的关系,加以引导。

2、改革目标:

以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为载体,依托当代艺术发展的大背景,对各大美院的当代艺术教学展开深入调研,同时结合雕塑专业的教学特色和资源优势,制定出系统的、现实的、符合时展潮流的教学方案,创新教学理论,搭建专业的当代艺术教学平台。

3、具体措施:

基础训练目的性的增强

在基础训练的设置上,要扩大基础训练的范围,强化基础的意识,改变对基础的认识,对基础教学提出新要求:不仅包括写实能力的训练,还包括抽象造型能力的提高。在以人体泥塑课作为重点课程的基础上,增加材料课与实践课,不仅要深入的做技法研究,更要与当代艺术的发展相适应。

加强实验教学的系统性与逻辑性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