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艺术的分类合集12篇

时间:2023-11-01 11:48:16

雕塑艺术的分类

雕塑艺术的分类篇1

引言:

在现代社会中,对雕塑艺术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大,而在理工类院校中开展雕塑艺术教育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本文是针对雕塑艺术教育在我国理工类院校中的应用开展思考的,经过分析研究为我国培养雕塑艺术人才提供有效策略,从而将我国的雕塑艺术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一、我国理工类院校雕塑艺术教育的现状

(一)教育过程过度重视实践训练

在目前的理工类院校中,有关雕塑艺术教育的必修课程较少,只开设一门或几门的雕塑选修课程,而大部分的雕塑艺术教育课程是实践训练。这一现状就很有可能导致高校学生在没有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就开展实践训练,盲目地参与比赛,这样的雕塑艺术教育效果并不高。由于雕塑艺术活动具有季节性,如果理工类院校的教育过程过度重视实践训练,学生很少能够从理论基础上思考问题,这一现象并不利于雕塑艺术教育的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培养雕塑艺术人才的进程。因此,我国的理工类院校应该解决过度重视实践训练这一问题,改善雕塑艺术课程体系,均衡对待实践课程和理论课程。

(二)教育发展过程不完善

由于雕塑艺术在理工类院校中的普及率不高,所以雕塑艺术教育的发展过程并不完善,在各个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也是我国高校应该做出改善的一方面[1]。众所周知,有许多高校还没有对雕塑艺术教育开展正规的课程,雕塑艺术教育的发展过程不够全面,我国理工类院校没有对雕塑艺术教育进行正确地认识和理解。

(三)培养目标不明确

在黑龙江、东北地区的理工类院校中,雕塑艺术教育具有着很强的代表性。在这个地区的雕塑艺术教育有着两方面的应用,一方面是为了快速地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是为培养更多的雕塑艺术人才。这两个方面的应用虽然是一种双赢的策略,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培养目标不明确,从而产生了一种重视比赛、忽略培养人才的现象或者忽略经济、高速培养人才的现象。由此可以明显的发现,这种双赢的策略导致了雕塑艺术教育培养定位上的不明确。

二、提高我国理工类院校雕塑艺术教育水平的有效对策

(一)加强雕塑艺术教学能力

如果想要提高我国理工类院校雕塑艺术教育水平,首先需要保证教师队伍的强大,也就是需要加强雕塑艺术教学能力。一方面,雕塑艺术教育能力的加强,离不开专业教师队伍的建立。培养更多的雕塑艺术人才,需要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进行指导,从而使学生在教师的经验中得到进步,让更多的雕塑艺术信息在课堂上更新发展,由此可以得出强大教师队伍对加强雕塑艺术教学能力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除了需要强大的教师团队外,还应该具有雕塑艺术专业课程的保障。充足有力的教学资源也是加强雕塑艺术教学能力的关键,它将关系到学生对于雕塑艺术教育的学习兴趣,也可以通过有效的学习资源科学合理地安排一定的雕塑艺术课程。

(二)优化教学培养方案

雕塑艺术的分类篇2

一、何为雕塑

雕塑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形式,种类繁多,是多种艺术表现形式的统称,采用特定的物质材料加工出出具有实体形象的艺术作品,它是一种独立的立体造型艺术。因制作方法主要是雕刻和塑造两大类,我们常说雕是减法塑是加法,因而按制作工艺区分,雕塑可以分为雕和塑两大类。细分则分为刻、镂、塑、凿、琢、铸等各种技艺和手法。如果按照体裁来区分,雕塑又可以分为纪念性雕塑、城市雕塑、宗教雕塑、景观雕塑和架上雕塑等。按样式区分,雕塑还可以分为头像类、胸像类、半身像类、全身像类、群像类等。

二、雕塑的艺术语言

认识和研究雕塑可以从各角度切入,如雕塑流派、雕塑家、雕塑史等。但是认识和研究雕塑的最基本特质,还得从雕塑艺术语言着手。“艺术语言是艺术家创造实物与表现客观对象的精神导师。一方面,它是构成感官视觉的独特内涵,另一方面,它又是表现艺术作品内在价值体现的桥梁。”了解并研究雕塑的艺术语言形式,有助于从本质上了解雕塑艺术的发展。那么雕塑的艺术语言有哪些方面呢?具体地说有以下四点:形体、空间、材质、加工改造方式。

(一)形体语言

形状(形态)与体积,是雕塑艺术最重要、最基本的语言。雕塑家作出具备一定的空间关系、体块关系、解剖关系、动势变化等,利用材料特性制作出或具象或抽象的各种形象,客观反映现实对象,传达作业内心独白。雕塑的形体语言有表情性、空间性、可触性特点。同时雕塑的形体语言也经历了写实――变形――抽象的发展历程。

1.表情性:雕塑的变现性具备其独有的艺术表情,其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会带个观赏者不尽相同的观展感受。不相同的雕塑作品,可以唤起人们的审美情感,加强作品表现力。例如意向的表现方式可以让人感到生动、趣味性,进而唤起其对事物的深思与联想。抽象的表现方式使人感到变化与无秩序,进而引发对艺术符号的深层思考。雕塑家利用人们对形体的共同感受来进行创作,以表达自己特有的思想感情。

2.空间性:形体占有的空间为“实空间”,包围形体的空间叫“虚空间”;因为有了虚实空间,形体才有意义。

3.可触性:雕塑能够让人感知存在,这是雕塑艺术独有的特性,故雕塑也被称为“触觉艺术”。雕塑不同于绘画,具备可触碰、多角度、三维纵深等特性,可以更好地与观众互动,提高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与多样性。

(二)空间语言

雕塑的空间语言是指雕塑自身的空间塑造关系,即雕塑作品所占的实空间和虚空间的密切关联。空间是雕塑极最为重要的表现方式,空间感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其中用相当于绘画当中的进深感。雕塑家在制作泥塑过程中,首先需要想到的是先有空间,再有其他。如果只注意事物的表象而忽略了空间感,或者减弱空间感的表现力,将很难领会雕塑尤其是景观雕塑的魅力。观赏者变换方位从不同角度观察雕塑,实空间与虚空间的相互交替,用具象思维或抽象符号观察其无限的空间变现,也定会乐在其中。

(三)材质语言

雕塑的材料语言极大丰富,是雕塑艺术的重要载体与表现手段。雕塑所用材料不分高贵低贱,因为雕塑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艺术与材料的合一,双方完美、高度的融合是制作优秀雕塑作品的前提条件。所谓没有材料就没有雕塑,材料对雕塑创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雕塑材料大体上可分为石材、木料、雕塑泥、玻璃钢等等。如木之松软、细密和温暖,使人联想到自然、生命;白大理石的坚硬、细腻、高贵,使人联想到品德的高洁,恰当地选择材料,认识和熟悉材料的性质,在加工过程中锻炼技巧和驾驭材料的本领,在作品中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材料的材质美,是每个雕塑家应具备的能力。

(四)加工改造方式语言

雕塑艺术的分类篇3

雕塑艺术自出现以来,对人们的审美观和审美高度都有了定的改变,在古代的文明中,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利价值。人类生活是有两种需求构成的,即物质需求和功能需求。木雕却能将这两种需求集于一身,同时满足人们的这两种生活需要。所以,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中,木雕始终有着自己的位置,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传统木雕发展至今。已成为今日雕塑艺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的分析传统木雕、现代雕塑与现代雕塑艺术的联系。

一、传统木雕与现代雕塑艺术的联系

中国雕塑源远流长,在史前就显示出相当高的水准。中国雕塑虽然艺术价值高,但是在古代,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一点。长期以来,人们对于中国雕塑的知识十分缺乏,甚至可以说,木雕在古代并不是一个上得了大雅之堂的艺术作品。这是因为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学术思想的狭隘性在作祟。在我国古代,文人墨客、达官贵人等一些腐朽的传统文人士大夫崇尚的艺术是“琴、棋、书、画”,这些艺术不需要花费体力,是一种象征身份和修养的技能,看作是一种修养。同样是艺术,木雕艺术受到的待遇则有着天然之别,那些文人士大夫并没有觉得这是一种艺术,只是制造业的一种。像木雕这种需要跋山涉水采集原材料,又需要一些刀、锉等之类的工具雕琢才能完成的物品,那些所谓的上层人士是不屑一顾的。木雕都是由一些民间艺人完成的,他们将雕塑当成自己养家糊口的一门手艺,并没有觉得有多高的艺术价值。中国雕塑始终难以获得当权者的重视,在传统的文明史上根本没有获得相应的地位。由于从事雕塑活动,大多是一些民间艺人,他们大多文化知识不高,动手能力较强,但是理论研究方面则是有欠缺的。没有人能够自觉地把它的美学观念形成系统完整的理论推送到历史舞台。雕塑技术一代代的传承下来,只能依靠工匠们跟着中国画的形式模仿和制作,作为一种赚钱的手艺中传承下来。使得雕塑艺术本身失去了自己独特的创造力与语言表现形式,这种将传统雕塑低级的奴隶化的观念延续至今。

传统的木雕作为传统雕塑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流传至今。我国的传统木雕与同时期的其他国家的雕塑相比,是技术成熟最快的。当埃及雕塑缺少生气和精神的灌注的时候,我国雕塑已经进入了一种抒发情感与自然和谐的境界。虽然在美学方面的系统理论缺乏,是一个缺憾,但是发展至今,我们可以根据一些出土的古代雕塑做研究来弥补这一缺憾。传统雕塑在现代的雕塑史上得到了它应有的地位。现代雕塑是对传统雕塑的继承发展,虽然现在已经进入工业化,有关雕塑的很多工作可以依赖机器来完成,但是这并不影响现代雕塑的艺术性,而是在传统雕塑的基础上对加工方法进行了补充和创新。现代木雕与现代雕塑是一种继承关系,而传统雕塑永远是现代雕塑艺术殿堂里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

二、现代雕塑与现代雕塑艺术的联系

现代雕塑艺术在作品上极其丰富,但是多而精的,并不杂。大致上可以分为一下几类:宗教雕塑、明器雕塑、陵园雕塑、纪念雕塑、装饰雕塑和工艺雕塑等,这是按照雕塑的功能划分的。

宗教雕塑的出现与我国的文明是分不开的。我国自古以来是一个信奉佛教的国家,全国各地供奉着各种佛像,雕塑这些佛像就形成了今天的宗教雕塑。宗教雕塑一方面拓宽了雕塑的范围,但是也对雕塑产生了一定的限制。因为中国人很重视佛教,所以雕塑佛像更是不能越雷池一步,永远按照传统的风格来,这样雕塑本身就失去了创造力和生机,没有了进步的空间。保存至今的宗教雕塑,其艺术价值由于其本身的历史性而得到提升,越是久远的雕塑在现代雕塑艺术中的地位越重要。

转贴于

明器雕塑作为现代艺术的一部分,艺术成就也是非常高的。明器雕塑是以虚拟物象的模式,分为实物和虚拟两大类。明器雕塑的材料有木、陶、竹、金属、石材等,将这些原材料通过美学设计和技术加工,就形成了中国雕塑史上最具象征意义的一类雕塑,这种雕塑史为了代替原始社会残酷的人葬制度而产生的。现代雕塑中,已经没有了这类作品,但这不能磨灭明器本身的艺术价值。

纪念性雕塑在现代雕塑中十分常见,一些学校、一些标志性的地方总会有一些纪念性的雕塑。比如南京中山陵的孙中山像的雕塑就是一种近年性的雕塑。在今天,但凡有一些值得纪念的人或事出现,人们总会希望有个雕塑出现来纪念这一人或事。在现代雕塑艺术中,纪念性雕塑的实用性很强,而且发展形势良好。

装饰性雕塑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十分常见,紫禁城的门楣、栏杆、梁柱上随处可见这种装饰性雕塑。样式之多变、技法之娴熟、艺术价值之高是现代雕塑所无法比拟的。可以说装饰性的雕塑是我国雕塑史上的一座丰碑。装饰性的雕塑也受到现代人们的喜爱,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现代雕塑中的装饰性雕塑也处在蓬勃的发展之中,在现代雕塑艺术成就上也是种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工艺性雕塑是既有实用功能又有独立的欣赏价值的工艺品,在现代雕塑中尤为受到关注和喜爱,但是由于自唐代以后失去了创造性,发展至今的艺术成就并没有很大的提升。无论是哪一类的雕塑,都是现代雕塑大家族中的一员,也都在现代雕塑艺术中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地位,是不可替代的。

三、传统与艺术的联系

传统术雕与现代雕塑代表的是不同时期我国雕塑艺术的成就,有了传统艺术的传承,雕塑艺术的成就才会越来越高,直至成为艺术史上的一朵奇葩。传统的雕塑发展至今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新石器时代开始至汉代,雕塑艺术由简单的小件雕刻发展成为严峻风格的汉代雕塑。在这期间,雕塑发展迅速,走上了一盒巅峰。保存至今的秦朝兵马俑是雕塑史上的经典中的经典,形象生动、蔚为大观,自出土之后,令中外游客折服。这个时划的雕塑是在中国雕塑史上甚至在人类艺术史上都有着重要价值。

第二阶段,是有汉代至唐代,这个时期是雕塑艺术发展的繁盛时期,这一时期的雕塑趋于完美,是雕塑史上最为鼎盛的时期,可以称为是理性风格时期。

第三阶段,是从唐代直至清代,这个时期雕塑逐渐走下坡路,出现了发展止步的现象。这个时期的雕塑失去了原来的创造力,大多数是为了取悦人的,是艺术本身的价值大打折扣。雕塑只是一味的追求形式、追去华美的雕琢工艺,作为艺术品最终要的艺术原动力及个性的发挥却被忽略和扼杀了。

中国传统的雕塑艺术经过这三个阶段的发展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雕塑艺术。不论是高峰时期的雕塑还是衰落时期的雕塑,都是代表着一些特定时期的风格和艺术成就,都是具有艺术价值的。

总之,现代雕塑家拥有着一笔宝贵的财富,秦汉作品的魅力,唐代作品的精致,都是的现当代雕塑家学习和领悟的。笔者认为,现代雕塑要想不是去艺术性,应该在古人的作品中,去参悟那种摸索和追求的意识形态的过程,通过感悟去探求心灵美的意识形式。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追求原始的美不盲从潮流,才是一个艺术家应该有的姿态。

参考文献:

[1]陈佳学,木雕艺术创作[M]艺术探索2009

[2]陈佳,中国艺术史[M],中国教育出版社2005

雕塑艺术的分类篇4

雕塑艺术自出现以来,对人们的审美观和审美高度都有了定的改变,在古代的文明中,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利价值。人类生活是有两种需求构成的,即物质需求和功能需求。木雕却能将这两种需求集于一身,同时满足人们的这两种生活需要。所以,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中,木雕始终有着自己的位置,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传统木雕发展至今。已成为今日雕塑艺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的分析传统木雕、现代雕塑与现代雕塑艺术的联系。

一、传统木雕与现代雕塑艺术的联系

中国雕塑源远流长,在史前就显示出相当高的水准。中国雕塑虽然艺术价值高,但是在古代,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一点。长期以来,人们对于中国雕塑的知识十分缺乏,甚至可以说,木雕在古代并不是一个上得了大雅之堂的艺术作品。这是因为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学术思想的狭隘性在作祟。在我国古代,文人墨客、达官贵人等一些腐朽的传统文人士大夫崇尚的艺术是“琴、棋、书、画”,这些艺术不需要花费体力,是一种象征身份和修养的技能,看作是一种修养。同样是艺术,木雕艺术受到的待遇则有着天然之别,那些文人士大夫并没有觉得这是一种艺术,只是制造业的一种。像木雕这种需要跋山涉水采集原材料,又需要一些刀、锉等之类的工具雕琢才能完成的物品,那些所谓的上层人士是不屑一顾的。木雕都是由一些民间艺人完成的,他们将雕塑当成自己养家糊口的一门手艺,并没有觉得有多高的艺术价值。中国雕塑始终难以获得当权者的重视,在传统的文明史上根本没有获得相应的地位。由于从事雕塑活动,大多是一些民间艺人,他们大多文化知识不高,动手能力较强,但是理论研究方面则是有欠缺的。没有人能够自觉地把它的美学观念形成系统完整的理论推送到历史舞台。雕塑技术一代代的传承下来,只能依靠工匠们跟着中国画的形式模仿和制作,作为一种赚钱的手艺中传承下来。使得雕塑艺术本身失去了自己独特的创造力与语言表现形式,这种将传统雕塑低级的奴隶化的观念延续至今。

传统的木雕作为传统雕塑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流传至今。我国的传统木雕与同时期的其他国家的雕塑相比,是技术成熟最快的。当埃及雕塑缺少生气和精神的灌注的时候,我国雕塑已经进入了一种抒感与自然和谐的境界。虽然在美学方面的系统理论缺乏,是一个缺憾,但是发展至今,我们可以根据一些出土的古代雕塑做研究来弥补这一缺憾。传统雕塑在现代的雕塑史上得到了它应有的地位。现代雕塑是对传统雕塑的继承发展,虽然现在已经进入工业化,有关雕塑的很多工作可以依赖机器来完成,但是这并不影响现代雕塑的艺术性,而是在传统雕塑的基础上对加工方法进行了补充和创新。现代木雕与现代雕塑是一种继承关系,而传统雕塑永远是现代雕塑艺术殿堂里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

二、现代雕塑与现代雕塑艺术的联系

现代雕塑艺术在作品上极其丰富,但是多而精的,并不杂。大致上可以分为一下几类:宗教雕塑、明器雕塑、陵园雕塑、纪念雕塑、装饰雕塑和工艺雕塑等,这是按照雕塑的功能划分的。

宗教雕塑的出现与我国的文明是分不开的。我国自古以来是一个信奉佛教的国家,全国各地供奉着各种佛像,雕塑这些佛像就形成了今天的宗教雕塑。宗教雕塑一方面拓宽了雕塑的范围,但是也对雕塑产生了一定的限制。因为中国人很重视佛教,所以雕塑佛像更是不能越雷池一步,永远按照传统的风格来,这样雕塑本身就失去了创造力和生机,没有了进步的空间。保存至今的宗教雕塑,其艺术价值由于其本身的历史性而得到提升,越是久远的雕塑在现代雕塑艺术中的地位越重要。

明器雕塑作为现代艺术的一部分,艺术成就也是非常高的。明器雕塑是以虚拟物象的模式,分为实物和虚拟两大类。明器雕塑的材料有木、陶、竹、金属、石材等,将这些原材料通过美学设计和技术加工,就形成了中国雕塑史上最具象征意义的一类雕塑,这种雕塑史为了代替原始社会残酷的人葬制度而产生的。现代雕塑中,已经没有了这类作品,但这不能磨灭明器本身的艺术价值。

纪念性雕塑在现代雕塑中十分常见,一些学校、一些标志性的地方总会有一些纪念性的雕塑。比如南京中山陵的孙中山像的雕塑就是一种近年性的雕塑。在今天,但凡有一些值得纪念的人或事出现,人们总会希望有个雕塑出现来纪念这一人或事。在现代雕塑艺术中,纪念性雕塑的实用性很强,而且发展形势良好。

装饰性雕塑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十分常见,紫禁城的门楣、栏杆、梁柱上随处可见这种装饰性雕塑。样式之多变、技法之娴熟、艺术价值之高是现代雕塑所无法比拟的。可以说装饰性的雕塑是我国雕塑史上的一座丰碑。装饰性的雕塑也受到现代人们的喜爱,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现代雕塑中的装饰性雕塑也处在蓬勃的发展之中,在现代雕塑艺术成就上也是种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工艺性雕塑是既有实用功能又有独立的欣赏价值的工艺品,在现代雕塑中尤为受到关注和喜爱,但是由于自唐代以后失去了创造性,发展至今的艺术成就并没有很大的提升。无论是哪一类的雕塑,都是现代雕塑大家族中的一员,也都在现代雕塑艺术中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地位,是不可替代的。

三、传统与艺术的联系

传统术雕与现代雕塑代表的是不同时期我国雕塑艺术的成就,有了传统艺术的传承,雕塑艺术的成就才会越来越高,直至成为艺术史上的一朵奇葩。传统的雕塑发展至今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新石器时代开始至汉代,雕塑艺术由简单的小件雕刻发展成为严峻风格的汉代雕塑。在这期间,雕塑发展迅速,走上了一盒巅峰。保存至今的秦朝兵马俑是雕塑史上的经典中的经典,形象生动、蔚为大观,自出土之后,令中外游客折服。这个时划的雕塑是在中国雕塑史上甚至在人类艺术史上都有着重要价值。

第二阶段,是有汉代至唐代,这个时期是雕塑艺术发展的繁盛时期,这一时期的雕塑趋于完美,是雕塑史上最为鼎盛的时期,可以称为是理性风格时期。

第三阶段,是从唐代直至清代,这个时期雕塑逐渐走下坡路,出现了发展止步的现象。这个时期的雕塑失去了原来的创造力,大多数是为了取悦人的,是艺术本身的价值大打折扣。雕塑只是一味的追求形式、追去华美的雕琢工艺,作为艺术品最终要的艺术原动力及个性的发挥却被忽略和扼杀了。

中国传统的雕塑艺术经过这三个阶段的发展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雕塑艺术。不论是高峰时期的雕塑还是衰落时期的雕塑,都是代表着一些特定时期的风格和艺术成就,都是具有艺术价值的。

总之,现代雕塑家拥有着一笔宝贵的财富,秦汉作品的魅力,唐代作品的精致,都是的现当代雕塑家学习和领悟的。笔者认为,现代雕塑要想不是去艺术性,应该在古人的作品中,去参悟那种摸索和追求的意识形态的过程,通过感悟去探求心灵美的意识形式。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追求原始的美不盲从潮流,才是一个艺术家应该有的姿态。

参考文献:

[1]陈佳学,木雕艺术创作[M]艺术探索2009

[2]陈佳,中国艺术史[M],中国教育出版社2005

雕塑艺术的分类篇5

雕塑作品是室内外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平面艺术相比,雕塑作品能够摆放在不同环境中、不同光线和角度下达到不同的艺术效果。雕塑作品通常采用玻璃钢、石头、木头、陶瓷和金属材料制成,不受气候和环境影响,易于长久保存。欣赏者不仅可以多角度欣赏雕塑作品,更可以近距离地触摸雕塑作品的表面,感受材料带来了丰富艺术表现力。基于这些原因,雕塑作品日渐受到大众的青睐,在艺术市场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由于雕塑作品往往尺寸较大,摆放和欣赏需要较大空间,加之雕塑材料本身成本昂贵,收藏一件雕塑作品动辄万元甚至几千万元,让大多数喜欢雕塑作品的人们望而却步。随着艺术品市场层次的日趋完善,特别是艺术产业化发展逐步成熟,原本“高高在上”的雕塑艺术品正在试图寻找更加亲近大众的方式,雕塑艺术衍生品也就随之产生了。雕塑原作和雕塑衍生品是雕塑传播平行不悖的两条道路,两者的价格差异也不意味着其艺术魅力存在高低之分。

一、雕塑艺术衍生品的定义及种类:

衍生品是只从原生事物中派生出来的事物,而雕塑艺术衍生品就是从雕塑作品派生出来的,并与商品性质紧密结合的艺术产品。它们通常情况下是由雕塑的作者授权开发,并具有一定的艺术附加值。目前市面流通的雕塑衍生品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专门用来收藏、欣赏和纪念的仿真雕塑复制品。这类雕塑艺术衍生品通常需要作者授权后方可制作。为了保证这类复制品的收藏价值,往往采用限量发行的形式,每件作品拥有独立的作品编号或者作者的亲笔签名。此外,一些不可再生的古代艺术真品,例如兵马俑、云冈石窟佛像等,此类雕塑的复制品经过授权后也可作为旅游纪念品被流通和收藏。第二类雕塑艺术衍生品通常具有实用性,属于艺术与日常生活相结合的日用衍生品。这类雕塑衍生品从设计的角度,用多样化的载体,将艺术渗透到生活微小的细节。此外这类雕塑衍生品性价比高,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大众的需求,例如由雕塑作品形象延伸出的沙发、花瓶、玩偶、烟灰缸、牙签盒等。

二、雕塑艺术衍生品发展的必要性:

1、雕塑衍生品的开发有利于调和雕塑作品与艺术市场之间的矛盾。

雕塑作品具有可复制性,一件原作可通过翻制技术,复制出许多一模一样的复制件。而且,绘画作品的笔法、用色等技术较难作伪,而拥有熟练技术的工匠便能轻易的制作出雕塑的仿制品。这些原因使得雕塑的收藏投资价值远远低于绘画。一些学术成就很高的雕塑艺术家的作品市场接受程度和价格远不及同级别的绘画艺术家。许多雕塑家笑称自己是“天天创造奢侈品的穷人”。例如中国雕塑学会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曾成钢,其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外艺术大奖并被多个艺术机构收藏,但其上拍作品仅有十几件,但作品价格与其身份地位和艺术成就仍有一定差距。再如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院长隋建国教授,作为中国当代观念雕塑的领军人物,其作品成交价最高的是2011年香港苏富比秋季拍卖会成交的作品《世纪的影子》(图1),作品由铝、纸、木板等材料制作,高50厘米,长39.5厘米,宽22厘米,成交价格4,739,600元人民币。而同级别的当代油画艺术家早已跻身拍卖价的千万元俱乐部。中国当代油画领军人物曾梵志的油画作品《面具系列·No.6》(图2)在佳士得拍卖会上以67,077,075元人民币成交。据不完全统计,在中国雕塑学会的700位会员中,职业发展能够兼顾学术与市场,即以雕塑作为主要创作方向并且有一定拍卖记录的不足百人。以上的现象反映出雕塑艺术与艺术市场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依据惯常的思维,如果艺术创作掺杂了较浓的商业气味必然会影响艺术的价值。但艺术衍生品打破了这一观念。一方面,将雕塑作品通过实用性的小物复制,有效的降低了收藏者的投资成本,解决了雕塑艺术家基本的生存问题。另一方面,限量的雕塑衍生品,在不影响雕塑作品的价值的同时,将有效促进雕塑作品的收藏市场和收藏价格。低价艺术品市场和高端艺术品市场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其本身需求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因此,大众艺术品消费是一个由低到高的过程,不能只看到天价拍品,而忽略大众对艺术品的需求。一个雕塑衍生品的消费者很有可能有一天走进佳士得、苏富比,转向高端雕塑艺术品的消费。

2、雕塑衍生品的发展顺应了大众艺术消费的需求:

从西方艺术市场发展经验我们可以看出,人均GDP的高低直接影响艺术消费的水平。当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时,艺术消费便会呈现主流化态势。据2012年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人均GDP统计显示,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的省市共有23个,其中香港、澳门、北京、上海、江苏、内蒙古、浙江等省市的人均GDP已超过10000美元,中国已经悄然进入了艺术消费的新时代。雕塑真品依据市场惯例是指依据原作翻制的,复制量少于20件的雕塑作品。雕塑真品数量少,加之单件作品价格日渐增高,使得收藏雕塑真品是普通艺术消费者可望而不可及的。艺术市场像其它商品市场一样,市场需求是多元的,分层的。也许你买不起一件雕塑大师的原作,但雕塑衍生品的出现让越来越多的人有了与这些艺术作品亲密接触的机会。雕塑衍生品是艺术消费迅猛增长的必然产物,加之其本身的审美特性,价格相对较低,没有购买风险,并能进行大众化推广,因此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3、雕塑衍生品可延伸美术馆、博物馆的艺术教育价值和经济价值:

如今越来越多的大众走进美术馆、博物馆,欣赏艺术作品成为现代人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得到精神滋养的重要生活方式。让公众亲近艺术,让艺术走进生活,是美术馆和博物馆肩负的重要使命,雕塑衍生品的发展可以深化体验式艺术教育。一方面,从艺术的观赏形式来看,对于一些珍贵的古代雕塑珍品,观众只能隔着厚厚的玻璃或者围栏来欣赏,或者通过讲解员和讲解设备的介绍了解展品的信息。在视觉欣赏和口头讲解的过程中,观众的作用往往属于被动接受。如果将许多日常用品经过精心设计,使之包含这些雕塑精品的形象或者艺术含义,那么我们日常使用这些雕塑衍生品的过程亦是艺术体验的过程。另一方面,中国古代小件雕塑艺术作品的欣赏,十分讲究“把玩”,即感受艺术品在手里带来的特殊艺术体验和心理体验。雕塑衍生品可以帮助还原艺术品的传统欣赏形式,让观赏者可以零距离体验雕塑作品的美感价值。

三、雕塑衍生品的发展现状:

目前,艺术家将自己的作品转化为艺术衍生品的方式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艺术家与画廊、艺术品商店等合作,以授权、或者的方式推广艺术衍生品,我们称之为“授权合作模式”。另一类是建立自己的工作室或者品牌,从产品定位、生产销售、宣传策划等各个环节完全以商业化模式独立运作,我们称之为“自产自销模式”。

位于北京798的尤伦斯艺术品商店是雕塑衍生品的聚集地,也是艺术衍生品授权合作模式的成功范例。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隋建国、陈文令、于凡、李占洋等活跃在艺术前沿的雕塑家创作的雕塑衍生品。其中,由隋建国创作的限量版雕塑《中国制造》(图3)最为引人注目,现在这件作品俨然成为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标志性雕塑。这组雕塑以恐龙玩具为原型,运用写实手法将高约四厘米的塑胶材质恐龙玩具放大80倍。中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生产这种恐龙塑胶玩具的工厂基本上集中在深圳广州间的几个小县城。像塑胶恐龙这类玩具往往是由西方国家设计,利用中国的原材料和廉价劳动力制造出来,又销往海外市场。“中国制造”不仅是一个标签,更是一种经济现象,中国正在逐渐成为整个世界范围内的产品制造工厂。《中国制造》用调侃的方式体现了西方发达国家与中国之类的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跨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这组雕塑采用合成树脂的材质,表面呈汽车烤漆的效果,共有白、橙、黄、绿、蓝、紫、黑六种颜色,作品风格清新明快却富于深意,42000元一件的价格也容易被大众所接受,多次销售一空。这类雕塑衍生品既满足了艺术爱好者们将“买得起”的艺术带回家的愿望,同时为美术机构的展览、讲座等非营利性项目提供了资金支持。“授权合作模式”成为当今主流的雕塑衍生品的推广模式。

雕塑家向京、瞿广慈夫妇是雕塑衍生品“自产自销模式”的先行者。二人于2010年在北京创立了“稀奇”艺术品牌,经营以两人作品为原型的雕塑衍生品。“稀奇”品牌以“连接情感的礼物”为创意理念,结合当代艺术元素,将向京、瞿广慈的艺术作品以轻松而不失深度的方式再创作,赋予产品全新的意义。尽管“稀奇”品牌是向京、瞿广慈夫妇共同创立的,但产品的风格确实各有千秋。瞿广慈创作的《彩虹天使》(图4)系列雕塑衍生品,形象憨态可掬,充满幽默怀旧的情绪。《彩虹天使》系列共有十六种颜色,运用古语“虹双出色,鲜盛者为雄,淡者为雌”的说法,将七色男天使也叫虹天使,七色女天使就叫霓天使,还有代表白天黑夜的黑白天使。瞿广慈创作的天使不像西方绘画雕塑表现的那般圣洁美好,而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普通百姓的形象,蕴含着人世间最朴素的情感。通过这件作品我们能感受到,天使不仅存在于西方的信仰中,天使住在每个普通人的心里。只要你怀有纯洁善良的情感,每个人都是天使。相比瞿广慈的《彩虹天使》系列作品,向京的“兔女郎”系列则更偏重于表现人内心的情感和感受。“兔女郎”系列中的《我看到了幸福》(图5)表现了一个纯真的女孩,戴着可爱的兔耳朵,面带微笑紧闭双眼,似乎在回忆着生活中那些微小的幸福和甜蜜。瞿广慈、向京夫妇把“稀奇”品牌定义为一个艺术礼物品牌。我们可以从这些艺术礼物中感受艺术,体会艺术背后深切的情感,并将这份情感以礼物的形式传递给我们的朋友。

四、雕塑衍生品开发存在的问题:

1、艺术授权制度不完善

艺术授权主要分为产品授权、数字授权、原作复制授权三种类型。艺术授权不同于传统文化产品的产权转让,更多涉及作者著作权的授权。未经著作权所有人的同意,不能随意将著作权所有人的作品形象用于印刷、宣传品和艺术衍生品的开发。国内的艺术授权机制目前并不完善,许多艺术家的作品被盗版甚至被“山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艺术衍生品市场的良性发展。例如雕塑家高孝午的雕塑作品《标准时代》(图6)就被山寨成了多种版本。原本微笑鞠躬的光头形象,被戴棒球帽的形象代替,甚至有些山寨版本竟然将头部做成各国领导人的形象,盗版的猖獗程度可见一斑。这些山寨作品多次在公共场所展出和售卖,导致许多艺术爱好者将这些山寨版本的《标准时代》当作了《标准时代》系列雕塑衍生品。粗制滥造的仿制品不仅使艺术家的经济利益受到损失,更使艺术家的名誉权得到了损害。

2、雕塑衍生品的开发缺乏创意

目前市面上的雕塑衍生品大多是将雕塑原作的缩小版或将雕塑形象复制在日常用品上。雕塑衍生品不应该是简单的对原作的复制,需要设计者领会并发掘原作的特质。基于原作本身的内涵和特色,再将其通过另一种形式或者材质展现出来。优秀的雕塑衍生品应该是设计者对雕塑原作的重新演绎,需要在不同艺术语言体系间进行转换。例如博物院根据馆藏的玉石雕刻件翠玉白菜开发了一系列雕塑衍生品,其中包括有琉璃、法兰瓷等不同材质、大小不等的仿真翠玉白菜,还有利用翠玉白菜的造型开发的手机挂饰、耳机、筷夹、开罐器等。翠玉白菜系列雕塑衍生品因其实用美观而且富有创意,成为博物院最受消费者欢迎的衍生品系列。雕塑衍生品是艺术商业化的产物,创意是引起消费者购买欲望的重要因素,而价格决定消费者最终是否会买单。雕塑衍生品的开发,应该运用创意的手段,在功能性、艺术性和价格之间找到合理的平衡点,以满足大众消费的需要。

五、结论

大众对雕塑艺术品的喜好和消费需求的不断提高,使得雕塑衍生品市场繁荣发展。雕塑衍生品不仅仅是将雕塑转化为生活用品,所谓“衍生”,就是要求其既有高于生活的艺术性,又有融入生活的亲近感。雕塑衍生品的出现,真正做到了艺术面前人人平等,使零距离的与艺术亲密接触的愿望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雕塑艺术的分类篇6

在人类的艺术史中,雕塑可能是最早出现的艺术,雕塑的出现源自人类对于空间的感知,进而用以表现现实生存状态。也就是说,视觉感知是第一位的,而后才去思考雕塑创作的精神领域。笔者以为,几千年来,中国的雕塑艺术发展一直处在“匠人”的状态,多表现当时的生活以及神话故事等内容,而西方则在其发展领域较早形成了相关精神领域的思维活动。直至1979年星星美展的出现,中国雕塑艺术才算是真正走向精神的表达。例如王克平的雕塑《沉默》作品,这件作品表现的是一个眼睛被遮盖、嘴巴被封住,视觉与语言都没有自由的形象,这件作品也是星星美展的代表性作品。中国现代雕塑很长一段是在向西方学习,直至有一批艺术家开始追求中国雕塑的本土语言才开始走向另一个结点,雕塑本体语言得到空前发展的同时,其本体语言也在这个阶段趋于完善。时过境迁,中国本土雕塑艺术发展至今已更加成熟,雕塑艺术的表现也更加形式多样。在这方面,中央美术学院隋建国以《时间的形状》著称的观念雕塑便很有代表性;他的作品尤其注重观念与精神状态的表达,又不失对空间、造型等雕塑本体语言的一大拓展。1

关于设计,王受之认为:“设计指的是把一种计划、规划、设想、问题解决的方法通过视觉的方式传达出来的活动过程。”2从这个概念上讲,雕塑属于人类内在情感与思想的视觉呈现范畴。设计史研究在中国相对较晚,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国艺术中存在设计理念的缺失。因此,将设计与雕塑在某种参照系予以关注无疑具有不容忽视的学理高度和现实意义。通常,根据设计的艺术、科技、经济等重要特征,3雕塑显然可以在此语境内展开深入阐述。

因此,作为雕塑工作者,思考雕塑与设计的关系问题,或是从设计的角度去拓展雕塑创作和雕塑研究的新路径,便显得很有必要。对此,笔者首要关注的是雕塑与设计如何实现和谐与统一,雕塑对设计的借鉴应该侧重点在哪儿,如何使雕塑艺术在其本体语言上达到更好地发展?基于这样的考量,笔者认为:

首先,雕塑艺术不能为了设计而雕塑。就城市环境雕塑为例,许多城市建设者、环境设计、空间等设计的参与者,经常说的是如何设计一件雕塑。这种现象表明,在许多人的观念中,雕塑艺术仅仅是属于设计的一部分。其实,作为一个雕塑艺术家,更多的应该去跟雕塑需求方说:“我们在创作一件环境雕塑作品,而不是设计一件雕塑”。虽然,环境雕塑作为环境设计的一部分,或如有的研究者所认为,是对环境的一种装饰,但是雕塑创作不能只是为了适合环境需求或是作为一种纯装饰作用而存在于空间中。雕塑艺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各种设计材料、价值观的介入,使雕塑艺术不断地“廉价化”,这里的“廉价化”,不仅仅是材料上的廉价,更是人们对于雕塑艺术的认识和价值观上的廉价。这种认识误区的根源正在于设计的介入。

在常规的视域中,设计多为一种产品生产,这些产品具有物理的属性,它反映着商品的价值规律以及科技水平、设计的市场趋势,为时代选择的必然结果,具有其他艺术没有的特质。4显然,雕塑艺术不能被划分入批量生产的产品。雕塑艺术在环境空间中更多的需要成为一个与环境设计、空间设计并列存在的独立体,它应该能承载起社会、环境以及历史进程发展的需求。

其次,守望雕塑本体语言的纯粹性。在谈到雕塑艺术创作时,不得不提到雕塑的本体语言。现在许多环境雕塑借鉴了设计语言,表现在材料、空间表现、装饰手法等诸多方面,这也促使在雕塑艺术出现了各种分类――架上雕塑、城市雕塑,有的学者还提出了纯艺术雕塑及装置雕塑的概念。那么,谈到雕塑艺术的本体语言,笔者强调雕塑语言的纯粹性。纯艺术论强调通过以“真、善、美”为表现核心的艺术本体语言的彰显,而进入相对独立的艺术状态为宗旨。纯艺术雕塑便为抛开雕塑的商品价值和利益而进行创作的艺术作品。雕塑艺术的本体语言首先应该是其造型、空间以及其所表现的精神性。而今,环境雕塑中产生的经济价值已经或多或少地影响到了雕塑艺术本体语言的表现,至少在精神性方面是这样的。现当代许多雕塑艺术的发展,促使了许多实验艺术的出现,许多雕塑艺术家开始运用设计的思维进行创作。这些雕塑的材料以及造型更加趋于美观,追求强烈的视觉冲击,内容更加倾向于所谓的“观念”,而多多少少摈弃了许多传统雕塑造型。这种发展趋势,确实给雕塑艺术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但不可否定的是,这同样也相对造成了雕塑本体语言的流失――它可能是雕塑艺术的发展,但也可能是雕塑走向消逝的转折点。怎样寻求一个支点,在雕塑本体语言的基础上,进行寻求雕塑艺术的发展,是作为一位雕塑家应关注的首要问题。

雕塑作为一门艺术,它应该是根据空间或者相关的历史、文化为背景进行的创作,旨在表现人类社会的精神,并关注现实中的人生百态。雕塑不应仅仅以物质化的表象存在于现实空间,而应成为一种独有的精神性存在,并影响到现实社会,进而以其特有的开创性影响未来;不应为了去做一件“雕塑”而去忙于设计,过多地追求视觉上的刺激和经济价值,却枉顾其中的现实、历史与人文精神。

另外,笔者认为雕塑艺术应为时间的艺术。雕塑虽然具有三维立体性特征,属于空间的艺术,但是笔者认为雕塑艺术更应属于时间的艺术,它的价值将经由时间的磨砺而愈发耀眼。在时间平台上,设计更多的存在于单一的时态中,具有时效性、服务性。而雕塑作为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不论在现在,还是在过去,乃至在未来的时态中,均是成立的,均可以产生其价值需求。因此,雕塑艺术应去承载更多的人文思想,贴近社会生活,并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例如,在环境雕塑中,我们既可以创作关于古人以及古人生活场景的雕塑作品,也可以旨在表现当下人的生活状态,还可以通过自己对社会的理解去创作一些不曾存在、未曾发生的或是想象中的事物。这些作品放在某个环境中都是可以成立的,并且同样发挥着其应有的审美价值。而设计则不同,虽然设计师可以设计出“概念”的作品,例如概念车、概念手机、概念空间等,但是这些设计作品无一例外均应服务于当下人某种功能需求,这一点与雕塑非常不同。

所以说,虽然两者存在诸多不同,但是作为一个雕塑艺术家应以发展的眼光去应对雕塑与设计的关系,即雕塑在很多地方可以向设计学习,在作品中渗入设计的元素,最终更好地去完善作品。正如王受之教授将设计定义为将一种计划、规划、设想、问题解决的方法通过视觉的方式传达出来的过程。雕塑与设计属于平行的两个艺术门类,不存在孰轻孰重的比较。所有的艺术都是美的艺术,任何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都不能凌驾于另外一方之上。作为一个空间独立体,雕塑有着自己的“气场”,一件好的雕塑艺术作品,应该能够提升某个环境的品位和层次。例如,米开朗基罗为圣彼得教堂建造的雕塑作品――《摩西》、《被缚的奴隶》和《垂死的奴隶》,在艺术史上这些雕塑作品甚至比圣彼得教堂被予以更多注目。同样,文化、社会大环境更是雕塑艺术表达的一个重要方面,如在教堂中创作一件弥勒佛肯定不合时宜。

纵观中国古代艺术,“雕塑”与“设计”其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再现了中国古代人生活的拴马桩,便成为一个非常好的案例。从考察发现的拴马桩地理分布结构看,拴马桩所处方位均是马匹拥有量最多的区域。拴马桩柱头狮子、猴子等各种雕塑造型,在赋予拴马桩趣味与审美的同时,也使我们对于古代雕塑艺术和当时风俗民情的研究具有相当深远的意义。同时,在某些方面,它也可以归入设计的范畴,因为它被创造出来的另一个重要目的便是拴马。这些拴马桩虽然已经失去了当年用来拴马的实用性,但作为雕塑艺术来讲,它依然大放光彩,成为雕塑与设计完美结合的一个绝佳诠释。

前文曾提到,雕塑艺术越来越“廉价化”,这种“廉价化”可能基于运用廉价材料不易保存的缘由,但更多的应来自其在未来时态中,是否依然能够体现其价值的思考――许多作品在出现后的二三十年甚至更短时间便已遗忘在人们的脑海中。雕塑艺术的时间性应该充分地体现在摒弃现实的眼前的经济价值体系,而追求更加广阔的、宏观的时间状态,应该能充分体现一个时代或是一个社会的某种状态,乃至缩小到艺术家个人的审美感受中,从而能够让更多的观众接受并去思考艺术的本质意义。

当然,不得不说的是,设计艺术在其本体语言的发展上,也更多地向绘画艺术、雕塑艺术不断地借鉴,在其实用性的基础上向更加的具有艺术性、精神性的表达上转变。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毕业作品展中的不少作品,便十分强调实验性与学院性的表达。这些作品摒弃了传统设计艺术的实用价值和经济价值,通过强调作品的艺术性和精神性,赢得了众人的好评。

事实上,中国的现代雕塑艺术的发展历程十分短暂,可以说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艺术门类。这决定雕塑艺术应在多个方面向其他艺术借鉴,并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不过,笔者仍要坚持的一点就是,在借鉴其他艺术的同时,雕塑的本体语言仍为守望的要点,不能以发展的名义抛却自身的核心价值。这也是一门传统艺术得以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沉淀并保存下来的关键。时间终将使无数设计,在名利场逻辑中黯然隐退,却能给经典的雕塑作品冠以永恒的光辉。

注释:

1吕澎《塑造“时间的形状”――隋建国的艺术》[J].《荣宝斋》,2010(08)

2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版,第12页

雕塑艺术的分类篇7

引言:

雕塑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之一,它的历史几乎和人类的历史一样漫长。我们的先民在与石头打交道的过程中,不仅打造了用来谋生的劳动工具,还创造了具有审美意义的雕塑品。冰雪雕塑艺术是兼具艺术家灵慧与大自然神奇的结晶,它以其独特的质感魅力与表现形式使这一年轻的艺术名扬天下。近年来,冰雪雕塑艺术在我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1.雕塑艺术概况

雕塑是指以立体视觉艺术为载体的造型艺术。

雕塑是造型艺术的一种。又称雕刻,是雕、刻、塑三种创制方法的总称。指用各种可塑材料或可雕、可刻的硬质材料,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借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艺术。

1.1中西方古代雕塑造型特点

中国古代较少纯粹的雕塑艺术品,这是一般人不重视中国古代雕塑的主要原因。西方雕塑发源于古代希腊,古希腊人重视人体,将神塑造成完美的有血有肉的人。他们崇拜神,也崇拜和神一般完美的英雄――战士与运动家。为他们塑造供人膜拜瞻仰的偶像和纪念像。如此形成传统,在西方世代相传,成为一种纯粹的雕塑艺术。中国古代社会的制度、文化、哲学与宗教,都不同于古代希腊。中国远古时期重礼教,尊鬼神,艺术重心倾向于工艺美术,在礼器、祭器上发挥艺术天才,并且同样也形成传统,影响深远。从陶器、青铜器、玉器及漆器等工艺品发展出以装饰功能为主的实用性雕塑,在历代都占有主流地位。它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纯粹的工艺品。一类为建筑(包括陵墓)装饰雕刻。

1.1.1中国古代雕塑特点

(1)中国古代雕塑的装饰性相当突出。 (2)中国古代雕塑具有明显的绘画行。 (3)中国古代雕塑的另一个特点是意象性。(4)中国古代雕塑语言精练。(5)中国古代雕塑风格往往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精神。(6)中国古代雕塑遗产大量属于佛教造像。

1.1.2西方古代雕塑特点

1.2当代雕塑现状

当代的视觉艺术已经成为当今人类思想的组成部分,艺术本位的概念也已经大大拓宽,可以说当代雕塑(这里不包括城市雕塑)已经成为一种关注人性、社会、历史、文化以及未来的艺术,是可以看到、可以触摸的思想。

1.2.1 当代架上雕塑

中国当代架上雕塑充分吸收了平面,色彩,构成学以及影像艺术等等各家优势,同时,拓宽多种材料极其造型潜力,寻找一切雕塑可能利用的资源,去寻找未来的可能性。

1.2.2材料在雕塑中的特殊地位

由于材料在雕塑中的特殊地位,受到了所有雕塑家的倾心关注。在材料选择上强调与本土文化的渊源关系,以及和现代工业背景的息息相关。坚固、永恒和优质是传统雕塑对材料的要求,而在今天不分质地优劣和永久与否,只要能够有效、完美地传达雕塑家的意图,就是最好的材料。

2. 冰雪艺术概况

2.1冰雪文化及载体

冰雪文化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冰雪文化,是指人类在冰天雪地的自然环境从事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以冰雪为内容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其中包括饮食、服饰、建筑、交通、渔猎、体育、艺术、民俗、经贸、文学、旅游、文化教育、文化研究、文化展览、新闻报道等等。狭义的冰雪文化特指体育、艺术、文学、旅游、科技等精神财富。哈尔滨能在中国率先发展起现代冰雪文化,是因为他有着优越的自然条件、特殊的城市历史。

2.1.1冰雪饮食

2.2.2冰雪体育

2.2.3冰雪文艺

2.2.4冰雪旅游

2.2.5冰雪艺术

2.2冰雪艺术的起源

冰雪艺术的产生有其必然性。因为,北方地区人民要生存就必须与冰雪抗争,必须接受冰雪。长期与冰雪的接触让北方人民对冰雪的特殊性更加清楚,人们不再畏惧冰雪,人们利用冰雪来丰富生活。随着民俗冰雪活动的不断扩展,人们从中体会到了无穷的乐趣,出现了早期的冰雪艺术活动。我国有记载的古代冰雪文化活动出现在隋唐时期,是北方少数民族首先开始的。

2.3冰雪艺术的特征

(1)自然基础(2)社会基础(3)文化基础

3.雕塑造型给冰雪艺术带来的创新思维

3.1雕塑与冰雪的结合

3.1.1雕塑造型带来的种类及创作风格

(1)素描、绘画基础。(2)表现手法上也分有圆雕、浮雕和透雕等形式。(3)具象、装饰变形、抽象。(4)都通过造型手段来表达感情、意境。

3.1.2雕塑造型带来的功能与意义

3.2冰雪艺术中雕塑造型语言的应用

3.2.1冰雕的艺术表现

3.2.2雪雕的空间、体量造型

3.2.3冰灯的形式语言

3.2.4冰建筑中的雕塑语言

4.冰雪雕塑艺术的发展前景

冰雪活动开始是人们为了生存,在被动接受冰雪中产生的,然而经过了历史与劳动人民智慧的打磨,逐渐发展成为积极的、有力的、综合的活动,是人们利用自然充实人文生活的典型个案。

(1)促进冰雪艺术不断创新,提高冰雪艺术的可观赏性水平。(2)冰雪艺术继续普及发展,全面提高全体市民的审美水平,增强文艺活动的可参与性。(下转第126页)

(上接第125页)

4.1国际四大冰雪赛事

4.1.1加拿大的“魁北克冰雪狂欢节”

节日活动规模盛大,内容丰富多彩,包括“雪之城堡”、“狂欢节之王”、“冰河竞舟”等活动。

4.1.2日本的“札幌雪节”

有国际雪雕比赛及市民的各种冰雪竞赛活动。

4.1.3挪威的“奥斯陆滑雪节”

挪威的“奥斯陆滑雪节”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旅游及滑雪爱好者投身其中。

4.1.4中国的“哈尔滨国际冰雪节”

我国最有代表性的冰雪活动。期间的哈尔滨的冰雪大世界和太阳岛雪博会驰名中外。

4.2冰雪雕塑艺术的社会价值与意义

雕塑艺术的分类篇8

雕塑承载着人们强大的精神力量,它与城市的人文精神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雕塑是一个特定时期城市发展的结果,它随着历史变迁和城市的发展进步而不断地变化,它是一个城市文明发展的不可磨灭的标志。另外,每个城市都具有地方文化属性,而雕塑艺术也具有自身的独立特性和地方属性。无论城市如何发展,作为城市文化空间载体都应当符合地方文化属性。

二、雕塑在城市形象塑造中的运用体现

雕塑艺术在城市未来的发展和城市文化形象建设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记录了城市发展的各个阶段。另外,城市的发展需要充分的文化积累。城市的形象是城市文化不断积累的结果,文化环境也可以决定人们的生活方式。雕塑艺术与建筑艺术共同构成城市文化形象的时代特性。

(一)城市雕塑的分类

根据雕塑在城市形象塑造中所起作用不同分为五类,即纪念性雕塑、主题性雕塑、装饰雕塑、功能性雕塑、陈列雕塑。第一,纪念性雕塑是用雕塑的形式来纪念某些人或事,比如纪念碑就是用来纪念某些具有纪念意义的人和事迹,但不是所有的纪念碑都有雕塑,而纪念性雕塑中雕塑要占主导地位,与雕塑结合的其他要素放在次要位置。第二,主题雕塑指的是雕塑要与建筑相结合,补充了建筑物本身的缺陷,主题雕塑的雕塑要求比较高,要通过雕塑来展示某一个主题。第三,装饰雕塑所占的比例是比较大的,它可以作为一个城市的标志。第四,功能性雕塑,这是一类具有特定目的的装饰雕塑。第五是陈列雕塑,指的是具有特定位置的一类雕塑。

(二)雕塑在城市形象塑造中的应用

城市是人类的重要生存空间,人们对城市文化的认识是从城市的公共空间开始的。公共雕塑在城市文化建设和发展中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城市的发展是城市文化发展的综合体现,雕塑艺术作为城市景观艺术的体现,需要有自己的特性。城市雕塑在一定程度上间接地反映了民众的精神面貌,它是城市精神文化的浓缩。随着城市文化的发展雕塑艺术也在不断地发展,公共雕塑是城市景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雕塑的运用要根据雕塑本身的特征,再结合城市特定的地点和环境来确定。它在城市形象塑造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很好的艺术效果。城市雕塑通常立于一些大的公共场所,城市雕塑的应用使得城市因为建筑物集中的拥挤、单一、呆板得以缓解,同时增加了城市空旷场地的平衡感。

雕塑艺术的分类篇9

中图分类号:J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7-0031-01

雕塑艺术从古到今渊源流长,他是人类历史中无法分割的一部分。人们通过雕塑将自己思维中对现实事物的崇拜与对幻想世界的憧憬以物化的方式记录下来,将自己思想的永恒附着在材料的永恒之中。翻开历史,雕塑都是以显赫的方式昭示着自身的存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变迁,雕塑的语言和表现手段都被人们从各个方面发挥的淋漓尽致,尤其是出现了现代主义艺术之后,雕塑上人们司空见惯的各种生动活泼,惟妙惟肖的具象造型渐渐隐退,五彩缤纷的抽象、半抽象的形态以及各种各样的与现代工业、现代科技相结合的材料与制作在雕塑上出现了,雕塑语言得到了空前的丰富,可谓应有尽有,这种跨越还包含了在艺术观念上的巨大转变,人们对艺术的态度变得前所未有地宽容。雕塑艺术在语言样式上的极端发展很快将它送到极致,雕塑艺术在形式上的原创变的几乎没有了,丧失原创也就仿佛丧失了它作为形式语言的意义,雕塑艺术的创作坠入了到空前的危机之中。

雕塑要发展,必须紧跟时代,不断创新。雕塑艺术应是最富于独创性的。不可能也不应该有什么不可逾越的陈规和样板。为了雕塑艺术的发展和提高。雕塑家要积极吸收新的艺术手段,采取新的表现形式,坚持创新精神。当代雕塑应发扬“艺道合一”的传统,艺与道合,表示了艺术可符合天地自然宇宙的规律,可以揭示自然之理、社会人生之理。对境界的追求与人格的完善是分不开的。当代雕塑的发展也离不开高素质雕塑人才的培养,雕塑家不仅要领悟本学科专业知识,还要去研究构成学、符号学、材料学、工艺学、图像学等等理论,在实践上要增强对材料认识的敏感性,善于运用自然材料、金属材料、合成材料和化合物材料等等,使雕塑得到新的发展。同时,雕塑艺术介入不同信息量的积累和不同学科的交叉、结合,可形成创造性思想、理论、观点和创造出新的作品。

在当今社会,雕塑艺术的地位和概念,在以前与现代主义是有相当差别的。它如同其它传统画种,如油画等架上艺术,以往视觉艺术中绘画和雕塑一统天下的格局永不再有。随着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多种视觉媒体的急速出现强烈地冲击着绘画和雕塑在视觉范畴中的影响,严重地削弱了它们在视觉艺术中的地位。进入当代,视觉欣赏的方式和手段也在极大地丰富,人们的视觉习惯也不可避免地随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化而变化。

雕塑艺术要正确的发展,就需要雕塑形态的概念扩展,雕塑可以吸收装置艺术的综合性和灵活性;雕塑也可以学地艺术的环境意识与借景造物的手法;雕塑也可以结合一些多媒体的内容,使光、声、电的效果得以冲击一下单一体系与材料;雕塑也可以综合一些绘画的手法使得在色彩上有所突破,使得物体表面与主体发生多层次的结合,雕塑甚至可以学习观念艺术,增强作品在文化上的隐喻性、指向性方面的技巧,提高一些观念意识。总之,这样雕塑的发展就会有一个更好的平台,它可能只是一个表达艺术观念的平台,平台与艺术是相辅相成的,平台必须做宽,做稳,同时具有适当的灵活性。

这种雕塑发展中的多元展现,已经在雕塑界出现并发展着,目前,我国雕塑创作活动十分活跃、具象、抽象、观念、装置各种形式无所不有。我们以开放的姿态面对当代雕塑艺术的发展,从高科技的信息手段到大众传媒,从商业文化到观念艺术,从相关艺术门类到现代工业产品,我们就能最终完成这个转型。

雕塑艺术的探索可以大踏步地跨出去,只要能穷尽其发挥,雕塑也希望有其它内容跨进来,学科的相互渗透是学术进步的表现,但作为独立学科的特征应当是清晰的,雕塑艺术需要学习。

但雕塑作为一种有效的艺术表现手段是无法或缺的。雕塑非雕塑化是雕塑艺术求变的自觉性进步,“变”是变革,是适应时代与社会。它不会变成其它,否则它将不会是人们所期望的结果。雕塑艺术立身之本的形态研究是不能放弃的,它是保证你能自如地在艺术殿堂里飞翔的翅膀。雕塑要以自身独特的方式面向社会,以自身的文化思考与文化姿态担负起应有的文化责任。

雕塑艺术的分类篇10

中图分类号:J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3-0033-01

雕塑的出现是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对形象的创造。当时人们由于对自然界认识的有限和雕刻技术的不足,雕塑不是直接地描述自然,而是用来表达他们心中的概念和想法。现代雕塑起始年代众说不一,最普通的说法也许是1897年,那年罗丹雕塑作品《巴尔扎克纪念像》问世,1881年德加的《14岁的小》在展览会上所引起震动,或者更旱的年代,杜米埃在1830年创作的《头像》,其表面夸张变形的手法令人震撼,从真正意义上讲没有一个雕塑能够标志着全新阶段的开始。

一、雕塑艺术对人类所产生的古今意义

古时雕塑艺术以古希腊最为闻名,他们的主要特点是:1、肉体与理性的协调;2、内容与形式的统一;3、人与自然的一致;4、黄金分割的准确运用。不同于政治领域的和谐,在雕塑艺术领域,和谐被赋予了更为简单而质朴的内涵。在神话系统无处不在,民主制度高度兴盛的古希腊社会中,人们用雕塑这种艺术形式,通过比例协调、形体对称、形象丰满、精神高贵和神人同一的造型表达了自己对宗教世界的不懈探索和认识。宣传了社会和谐之美。

现代雕塑艺术随着时间的变化和人类审美的提高,艺术家的表现常将物或事件等理念通过象征性、抽象性来表达。既能起到调节人类生活节奏作用,又起到了宣传文明和美化环境的功能。更重要的是她能给人一种向上的力量,让人充满希望和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二、雕塑艺术所无法比拟的特有价值

(一)对现实生活的价值

雕塑艺术是三维空间艺术,它创造的艺术形象最贴近我们的感知方式,很容易被人们接受和喜爱。雕塑的意义就在于,它是再现中包含着表现的艺术。对人们生活有着真实的写照,为人们生活带来美好。对城市雕塑作为人的创造本质,是一种特殊的表现形态,在诠释着社会生活和表现着人们的审美观念。以此来表达城市的文明特征或精神状况。

(二)极高的收藏价值

在西方国家,纯艺术品的收藏主要是绘画和雕塑,但雕塑艺术的需求,不仅不亚于绘画艺术,而且在西方艺术品市场中,雕塑艺术还是最名贵的。随着资讯科技的发展,由于文化不断互相渗透,人们观念逐步发生变化,审美也日益趋同。加上现代建设和当代家居环境的变化,雕塑艺术环境应用和家居摆设装饰中已越来越受到欢迎,特别是年轻一代收藏家的兴起,他们时尚的观念与求新求异的心理,使得以往少人收藏而又富有艺术价值的雕塑作品逐步纳入其收藏规划之中。同样,随着各种艺术思潮与现代观念的泛涌与碰撞,众多雕塑艺术家在传承发展传统艺术的同时,也不断吸收着各种艺术营养,运用各自不同的艺术语言及创作手法赋予雕塑作品更为鲜明的艺术风格,特别是从城市雕塑为主再转向架上雕塑的发展,艺术家个性得到更为充分的发挥。架上雕塑的体积和经济投入的适应性广也使其更为普及。随着收藏市场的打开,雕塑的艺术价值正在不断的提升中。

三、雕塑艺术的独特魅力

雕塑创造的形象往往都是活生生的“美”的形象,不用更多的分析、理解,便已经具备了直观的美感,令人赏心悦目。与音乐、舞蹈等艺术相反,雕塑长于再现,拙于表现。雕塑艺术相对于表现性艺术而言,较多地具有摹仿性、客观性、真实性。它往往以具体的生活现象、自然物体、现实人物作为造型的参照或原型。再现生活中客观事物的美。当然无论雕塑多么生动,多么扣人心弦,它只能选取生活的一刹那加以表现。但是凝固并不是状态的静止、时间的僵滞,而是一种时间的浓缩,是运动过程的聚合。雕塑的魅力恰恰在于,它是在凝固中求得运动感的艺术。雕塑艺术的旨在追求静态中的动态,瞬间中的永恒。人们普遍认为,艺术是对生活的模仿,是对生活的再现。由于诸多原因,雕塑已经成为了我们现在生活的一部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融为一体。

四、结论

雕塑是美化城市或用于纪念意义而雕刻塑造、具有一定寓意、象征或象形的观赏物和纪念物。雕塑的直接作用就是艺术的享受给人以启迪,让人们在从事劳动的时候目标更清晰 态度更坚定,情感更丰富,提高了工作效率。给社会带来福音,具有养生之功效。雕塑的功能与文化人类所创造的文化艺术,是物质与精神互相碰撞的产物,都有特殊的价值和社会功能。

雕塑艺术的分类篇11

一、西方雕塑的发展历程

西方雕塑发展历史悠久,且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产生了不同的差异。西方雕塑起源于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但古希腊雕塑也被古埃及雕塑所影响,创造了《掷铁饼者》《米洛的维纳斯》等流传千古的作品。古希腊雕塑可细分为三个阶段:古风阶段、古典阶段和希腊化阶段。古风阶段的希腊雕塑尚处于探索阶段,其借鉴古埃及雕塑作品的风格来制作雕塑,雕塑大多古板、生硬,雕像的重心总是放在双足之间。直到古典阶段,希腊人们倡导自由,将雕塑的重点放在一只脚上,显得人体雕像更加生动、真实。古典阶段是希腊雕塑的繁荣时期,此时的希腊雕塑追求真实、生动、完美。历史中将亚历山大远征直至罗马帝国的建立时期称为希腊化阶段,在此阶段,希腊雕塑充满对人体的赞美,崇尚人体美感,这点可以从这一阶段诞生了大量的雕塑来体现。

罗马帝国的诞生让西方经济中心从希腊转移到意大利,罗马虽然迫使希腊成为其国土的一部分,但从文化层面来说,希腊可谓是胜者。罗马贵族以获得希腊雕塑为荣,使罗马人大量学习希腊雕塑的创造并模仿其创造风格。乃至流传至今的很多古希腊雕塑都是罗马人仿造的作品。罗马雕塑延续了希腊雕塑对真实、完美的追求,著名的罗马雕塑《奥古斯都全身像》《卡拉卡拉像》等都突显了罗马人对宏伟、庄严的追求。

随着罗马帝国的覆灭,基督教的盛行反应在当时雕塑作品的创造中。当时,许多雕塑作品充斥着基督教的禁欲主义色彩。文艺复兴活动促使人们开始正视自身的价值,艺术家对人体的赞美和追求促使当时的思想得到迅速传播。《大卫》是著名雕塑家米开朗基罗的杰出作品,在这一作品中,表现的是一个肌肉和体格都比较匀称的青年,他面容俊朗、充满自信,双眼凝视着前方,仿佛在观察远处的动向。这一作品被认为是西方雕塑中最值得夸耀的人体雕像之一,它突显了对人体的赞美,表面上是对古希腊雕塑作品的复制,但实际上是对禁欲主义束缚的突破,充分表现了人对改变世界的巨大影响。

18世纪,洛可可艺术的诞生丰富了西方雕塑的内涵。19世纪,资本主义的繁荣以及新型艺术流派(浪漫主义、写实主义等)的诞生,为西方雕塑提供了许多新的创作思路。20世纪后,工业革命推动了后现代主义的诞生,也对传统雕塑带来了新的挑战。后现代主义雕塑主要是通过对现有物品的集合、工业废料的再创造和新材料的利用等,表达了这些艺术家们对工业文明的批判和赞美。

二、西方雕塑对我国雕塑陶艺的影响

我国雕塑陶艺也有较长的发展历史,早在新石器时期就出现了彩陶雕塑。彩条雕塑表现了当时人类的精神文化和象征意义。原始陶器诞生于原始社会时期,当时人们无法就生老病死和自然现象给出一个合理的定义,便将巫术和图腾作为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原始雕塑的诞生正好与巫卜文化相对应,其在当时是一种人类与神灵沟通的道具,其蕴含的意义超过了普通的器皿,突显了象征意义。古代人民对生死的看重使得冥器类雕塑陶艺得到空前发展。“兵俑”是一种“冥器”,用“俑”陪葬在古人看来可以寄托生者的哀思之情。陶俑是雕塑陶艺中的重要分支,具有典型的象征意义。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现更加证实了这一理论。随着清朝的覆灭,我国开始近代化发展,此时中国雕塑陶艺开始出现变化,西方文化的涌入对陶艺求变求新的要求展开了新的探索。促使中国陶艺多样化发展。中西文化的冲突和融合使我国雕塑陶艺的创作思想、创作思维发生变化,并且对传统陶瓷雕塑的创造工艺和审美造成了较大的冲击。西方雕塑讲究个性化的艺术追求,中国雕塑陶艺更多的是对传统陶艺的传承,这也是造成中西方文化对立的因素。

中国现代雕塑陶艺是建立在传统雕塑陶艺的基础上,结合中西方文化而形成的。现代社会的审美取向呈多元化、个性化发展,这也促使我国陶瓷艺术的表现形式和表现特征呈多元化发展,从而诞生了许多艺术流派,其中比较突出的就是前卫雕塑陶艺,其突显的是传统中华文化的自我传承与创新。现代雕塑陶艺在各种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一定创作风格和创作水平的创作群体,同时也以更加个性化和多元化的趋势不断发展。表现风格是以雕塑陶艺表现主义作为重点,突出艺术审美的表达,主要通过借鉴社会生活中的客观存在,对事物的重新提炼,表达事物的内在涵义,促使雕塑陶艺作品更加具有艺术感。

三、中国现代雕塑陶艺发展方向

雕塑艺术的分类篇12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只有融入了情感,才能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雕塑艺术是一个古老的艺术门类,发展至今,已经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几多春秋。本文从雕塑艺术实践者的角度出发,来谈艺术家创作雕塑艺术的根本——雕塑语言及感受。

        一 雕塑的语言

        何谓雕塑语言?雕塑语言是一种视觉艺术语言,是雕塑家长期的艺术实践形成的,虽因人而异,又有着明显的共性。由于雕塑艺术是三维空间里的造型艺术,其基本概念是“雕,刻,塑三种制作方法的总称,以各种可塑的(如粘土、油腻、面粉)或可雕刻的(如各种石料、木料等)材料,制作出各种具有实在体积的形象”。在雕塑这个艺术领域里,雕塑语言自古以来都要强调空间和体积的概念。雕塑家创作雕塑的过程就是选择某一种或多种雕塑材料,制造出占据一定空间的形体,并加以艺术的感受和表现,以达到所想得到的艺术效果。在雕塑家不断的创作实践中,对雕塑材料的性质越来越熟悉,选择雕塑所擅长表现的物象进行表现,所采用的手法和技巧一代代地相传下来,由此形成了一整套、一系列的雕塑家所特有的“习惯性动作”。这其中包涵了观察方法、表现形式、表现手法等等。比如,雕塑家观察物象时总要争取能够兼顾几个面,进行多角度的观察;为了增强其作品的体量感,强调其造型的整体性,在雕刻作品时大刀阔斧;在塑造形体时让轮廓尽可能变得清晰,在空间中借助形体来勾勒出概括凝练的线条,使得雕塑作品的各个块面的关系肯定而有张力,在各个角度观看都可以让雕塑作品的空间得到最大程度的伸展;将雕塑的材质和肌理充分的表现,让雕塑变得更有触感……这些“习惯性动作”都是基于雕塑艺术自身的性质形成的,从属于雕塑艺术的基本概念,是最原本的雕塑语言。

        二 雕塑语言及感受对雕塑创作的重要性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