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化工原理合集12篇

时间:2023-07-25 09:25:12

石油化工原理

石油化工原理篇1

一、分馏塔的工作原理

在石油化工生产的过程中,分馏塔是其重要的一种分馏设备,有机共沸物是通常用来进行分馏的混合物。有机共沸物在分馏的过程中,从反应釜底部液体物质受热变成为气体后,上升到分馏段,在分馏段内沸点较低的气体会持续的上升,使得沸点低的物体被分馏出去,然而沸点较高的物体由于没有达到相应的沸点,就会由于受到冷却而回流到反应釜内,随着分馏底部的气体继续加热,沸点较低的物质就会被分馏出来,当沸点低的物质被完全分馏出去以后,沸点较高的物质也会同沸点较低的物质一样被继续分馏,最后分馏出的是沸点高的物质,而残渣就会就在分馏塔的底部。由此可见,我们发现:分馏塔可以通过塔内的磁环,在有限的时间空间内,尽分馏塔最大的可能来增大液相混合物的热交换的面积。

分馏的实质是针对液体混合物沸点的不同,而依次加热分离的结果。分馏塔的原理主要是:通过液体的饱和蒸汽压的不同,从而实现液态物质之间的分离。分馏塔作为石油化工中能够分离不同化学物质的复杂塔,它能够从塔顶分离出全部或者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杂质,来净化石油化工的产品,使用分馏塔的主要目的是使得在塔底得到杂质相对较少的产品,来净化石油产品,所以说石油化工产品的分馏过程是石油化工产品精致的预处理过程。但是,由于每次加入分馏塔物体的沸点不同,从而导致了在加热分离的过程中分馏出的物质是由沸点低的物质到沸点高的物质依次分馏出来的。与此同时,在研究分馏塔的过程中,还应当注意的是共沸点的问题,共沸点主要指的是共沸物的沸腾温度,倘若沸腾物的沸腾温度低于组成此共沸物的两个纯组分的沸点,则称之为共沸物具有最低共沸点,反之则称为具有最高共沸点。共沸物指的是把非理想的混合溶液,在一定的蒸汽压下的温度沸腾似得物质,在分馏的操作过程中,处于塔顶的馏分一般来说为混合物,通常在这种混合物当中也含有部分的塔底成分,而塔底分馏的分离过程并不那么严格,因此在塔底的产品中也会含有一部分塔顶的成分在里面,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就是由于共沸物和共沸点的性质而决定的,因此,对于这些共沸物来说,它是不能够用分馏塔来分离的。

一般来说,分馏塔的内部安装的方式分为填料塔或板式塔两种,它们的目的是为了加快分馏的过程。在石油生产的过程中,把分馏塔的操作类型主要分为了连续分馏塔和间歇分馏塔两种,如果想提高分馏的速度,需要在分馏塔有限的空间内,增加分馏塔的层数或者是增加燃料来提高热交换面积。有机共沸物是精馏分馏的混合物,共沸物是由确定组分的有机物组成,首先共沸物要从反应釜内受热上升到分馏段,沸点低的继续上升,而正是由于塔顶在受到低沸点物的传热后温度和低沸点物一致,所以低沸点物被分馏出来,而较高的沸点物因为没有达到相应的沸点,就会因受冷却后而回流到反应釜内或分馏柱下半部分,等到低沸点物被完全馏出后,较高沸点物相继被分馏,然后是高沸点物的馏出,最后反应釜底部是残渣。分馏塔的组成部分是塔内件,它在分馏塔内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能够使气液在塔内有更好的接触,来提高分馏的速度,发挥到塔的最大的生产能力和效率。分馏塔内的不同设计和安装,对整个分馏塔的性能和操作运行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二、分馏塔的内件安装

1.分馏塔内构件的施工程序

分馏塔内构件的施工程序主要是:将分馏塔安装就位是分馏塔内构件施工程序的第一步;其次,对分馏塔进行找正,调整好分馏塔的垂直位置;然后,再把分馏塔内的支撑架固定安装好,把包装箱打开,对分馏塔内的每一层内件进行依次的检查在对塔内件进行安装;最后,对塔内部进行彻底的清扫后并对其进行封控。

2.分馏塔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在分馏塔施工现场的准备工作中,首先需要对运输管道进行疏通,保证道路的平整畅通,从而保证后续工作的有序进行。其次,需要冷箱基础验收完毕,吊车的工作位置和行车路线的地耐力要达到相应的使用要求,这是因为分馏塔的质量相对较大,如果准备工作没有完成好,有可能多后续工作带来较大的影响,还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对其进行加固完善处理。吊装的要求要与基础周围的强度相适应起来。再次,等到所有的吊装机索具检查完毕后,分馏塔筒节上的组对要临时平台安装到具置,冷箱板也要按照指定的位置放好,不要让底座直接着地;最后,将吊车需要用的绳索,卡环等用具按规格准备好,并认真的检查用具有无质量问题。

3.分馏施工的吊装方法

准备一辆质量为150吨的吊车,并依次对吊装进行就位组焊,分馏塔需要分段组对吊装。然后按照吊装的质量、设备的顶部、标高尺寸来选用相对适宜的吊车,最后确定好吊装回转半径、吊臂的长度、吊车的额定起重量等等。

4.塔盘及其内部固定件安装

保证塔盘质量的关键是支撑圈的安装位置与水平度,为了确保分馏塔塔盘和内部固定件安装尺寸符合规范要求,还需要尽量的精确计算筒节展开的长度,当筒节所用的板材因材质较厚而直径较小的时候,就应当对其进行伸量的拉大处理,尤其是在热卷时拉伸量更大时,为了提高滚圆的质量,节钢板拼接焊接缝的余高影空在允许的范围内而且不能够过高。钢板为了防止滚后扭曲,因此应当保证钢板的边缘与棍子平行或者垂直。在对谈判及其内部固定件进行计算时,首先应当考虑拆检系数、不均衡系数动载系数和安全系数。在平衡梁采用管式梁时,首先应当考虑梁的受力情况,并通过校核来确定。最后为了确保焊接的质量,应当安排经验丰富的老焊工对其进行焊接。在对塔盘及其内部固定件安装的过程中,一定要认真地阅读焊接工艺的规章制度,同时对平常的焊接经验进行总结,并同步的做好施焊的记录,等到式版机械性能试验合格后,再按照焊接工艺的参数对其进行其他筒节纵缝和环缝的焊接。

5.分馏塔施工安全的注意事项

分馏塔施工的过程中,首先需要注意的是塔内件的安装,首先应当注意塔内件的安装标准,在此基础上再按照横平竖直的基本要求来进行间距、间隙、底隙、进出口堰高等这些要求严格的尺寸要求进行。其次,通过设置专职的安全人员负责现场安全技术规程和现场设备的安全操作,还要使用技术较高并且经验丰富的老焊接工、钳工技师进行高质量的操作,并保证在操作的过程中不要碰坏浮阀,并且当浮阀松动时还要及时的发现,并对其进行最快速的处理。最后,是施工人员安全的保障一定要做到位。首先,入场的人员一定要做好保护措施,并对其进行进场前的安全教育,然后还要要求入场人员做好安全防护,一定要穿安全服,戴安全帽进入施工现场,高处作业一定要系好安全带,不得从高处乱扔、乱抛物品,还要严令禁止酒后作业,对特殊的作业人员进行资格的审查,避免出现大的失误和施工事故。

三、总结

掌握好石油化工分馏塔的工作原理及其内件安装的问题,是保证化工分馏塔正常安全生产的基础,只有把基础打好,才能让以后的工作能够更加顺利的实施。因此,在对分馏塔进行安装的过程中一定要按照施工图及其流程图来对管线进行核对,只有确认不会粗线任何问题和失误以后,分别派不同的专业人员进行不同的分区管理,严格按照要求的内容进行施工建设,从而达到分馏塔装置进行长周期平稳运行的目的。本文针对化工分馏塔工作原理及内件安装问题,以化工分馏塔的工作原理作为基础,从而探讨出了石油化工分馏塔工作原理及内件安装问题是保证石油能够进行安全生产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毕杰 《化工分馏塔工作原理及内建安装探讨》 大庆油田工程建设公司庆升实业公司 黑龙江大庆 163000 2013年2月上第三期 总第159期.

石油化工原理篇2

一、中石化集团原油供应及配置现状

(一)原油供应总量及结构

中石化集团原油资源主要包括中石化自产原油、中石油供原油、进口原油各约占30%,中海洋供原油占10%。

1998年集团公司原油资源量为8073万吨,其中石化自产原油供应量2784万吨,占34.5%;中石油供2276万吨,占28.2%;中海洋原油819万吨,占10.1%;进口原油2194万吨(一般贸易1812万吨,来进料382万吨),占27.2%。

(二)原油配置现状及特点

中石化集团石化企业主要分布在华北、华东及中南地区,在原油配置上主要表现为,中石化自产原油主要供华东及长江中游地区炼厂,中石油原油主要供华北、华东内陆及中南内陆地区炼厂,海洋原油主要供沿海及沿江地区炼厂,进口原油主要供东南沿海炼厂。

从原油供应及配置现状来看,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在原油供应上,以国内陆上资源为主。

1998年中石化集团原油资源量中,国内陆上原油资源量5060万吨,约占63%,其余为海洋原油和进口原油。

2、在炼油能力布局上,有两个布局特点:一是形成了华东、中南和华北地区5:3:2的炼油布局;二是在内陆、沿海、沿江地区能力布局基本平衡。

炼油能力布局如图1-1、1-2所示。

图1-1图1-2

中石化集团石化企业原油总加工能力11360万吨(1997年数据),能力布局是,华北地区石化企业加工能力2000万吨,占18%;华东地区加工能力5800万吨,占51%;中南地区加工能力3560万吨,占31%。从内陆、沿海、沿江炼化企业的能力布局来看,分别占33%、37%和30%。

3、原油进口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主要配置在沿海及沿江地区,形成由东南沿海向中部供油的流向。

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对石油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从1993年到1997年,我国原油进口量一直呈上升趋势(见图1-3),1998年我国实际进口原油2732万吨,其中石化集团原油进口量占80%。在石化集团一般贸易进口原油1812万吨中,有1440万吨进入沿海及沿江石化企业,约占79.5%。

图1-31993-1998年中国原油进口量单位:万吨

4、在原油配置上,基本体现了就近供应的原则。

中石化集团自产原油和中石油供原油中除胜利原油、大庆原油一部分供给沿江、沿海石化企业外,其他产地原油都是就近供给当地或附近地区炼厂;中海洋原油在供应给附近炼厂的同时,也配置到沿江企业;进口原油在配置到港口及码头所在地石化企业的同时,还主要向沿江地区输送。

(三)原油配置中存在的问题

1、内部自产原油资源量不足,难以满足加工需求。

1998年中石化原油资源量中自产原油占总资源量的34%,是石化集团原油加工能力的25%,远不能满足加工需求。

2、原油加工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炼油装置平均负荷率较低。

从各地区石化企业加工负荷状况看(见图1-4),中石化集团石化企业总体炼油装置开工不足,平均加工负荷率为66.8%,其中华北地区除石炼化以外炼厂以及华东内陆和中南内陆地区炼厂的平均加工负荷率只有52.7%,加工能力远未得以充分利用。

图1-4

3、在原油配置上,存在运费偏高的现象。

一是远距离运输使运费偏高。如吐哈原油供洛阳石化和荆门石化、塔里木原油供洛阳石化和石炼化,这种长距离以铁路为主的运输使每吨原油运杂费平均达442元。二是供沿江地区石化企业的原油运费普遍偏高。供沿江地区石化企业原油的运杂费水平如表1-3所示。

表1-3单位:元/吨

供沿江石化企业的原油运杂费相对水平最低的是中石化胜利原油,最高的是中石油大庆原油,大庆原油配置到沿海企业的运杂费相对较低。

另外,在对沿江炼厂的配置中,供巴陵石化和荆门石化的原油运杂费都处在最高水平,其中配置到巴陵石化的原油中,胜利原油运杂费水平相对最低,为169元/吨,大庆原油最高,为262.2元/吨;大庆原油、西江原油配置到荆门石化的运杂费分别高达386元/吨和363.5元/吨。

4、原油加工量与成品油市场需求之间存在不平衡。

从1998年各地区成品油产需情况看(见表1-1),集团公司石化企业所在区域华北、华东和中南地区市场都存在供需缺口,总缺口达1470万吨,折合原油加工量缺口约2650万吨。目前,为了平衡供需矛盾,有中石油东北油和西北油弥补到缺口地区(见表1-2),但中南地区仍有405万吨的成品油市场缺口,折合原油加工量缺口约700万吨。

表1-11998年各地区成品油产需情况单位:万吨

序号地区原油加工量汽煤柴产量消费量供需平衡

1华北16688771166-289

2华东455222772726-449

3中南248815162248-732

合计870846726140-1470

表1-21998年成品油销售流向单位:万吨

序号地区东北油西北油小计

1华北27971350

2华东5050505

3中南26067327

二、中石化集团“十五”原油供应总量及结构预测

(一)国内原油供求趋势预测

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石油消费占我国能源消费的比重势必会增加,预期国内原油供求的基本趋势是今后至少5年内国内原油产量增长速度不及需求增长速度,原油进口量将逐年增加。

根据对2000-2005年全国原油产量预测(见表2-1),预计“十五”期间国内原油产量年平均增长率只有0.7%左右,到2005年全国原油产量约为1.65亿吨。

表2-1单位:万吨

序号名称1998年2000年2005年

1石油集团107381073510810

2石化集团353135003500

3海洋总公司163217082185

合计159011594316495

(不包括新星和地方)

而同期中国对石油的需求却呈较强劲的增长势头。1998年我国国内原油需求量(产量+净进口量)为1.72亿吨,根据国家计委能源所交能司的预测,2000年全国原油需求量约1.9亿吨,到2005年达2.48亿吨。届时原油供需缺口约为8300万吨,中国对外依赖程度将达到34%。

(二)中石化集团原油供应总量及结构预测

1、原油供应总量预测

假设供给石化企业的原油资源全部用于原油加工,则根据中石化咨询公司的预测,2000年集团公司原油供应量约0.94亿吨,2005年约1.26亿吨,较2000年增加3200万吨,较1998年原油加工量8060万吨增加约4540万吨。

2、原油供应结构预测受国内原油产量增长有限及自身资源潜力不足的影响,石化集团原油供应在结构上必然表现为国内陆上原油资源比重的减少与对外依赖程度的增加。

由表2-1可以看出,2005年国内原油供应量将较1998年增加约590万吨,其中

中石化自产原油减少30万吨,中石油原油增加约70万吨,中海洋原油增加约550万吨,2005年原油供应量的增加主要依靠进口原油约3950万吨实现。假设国内原油增加的产量全部提供给石化集团加工,则其原油供应在结构上就表现为中石化自产原油供应量2750万吨,中石油供2350万吨,中海洋供1370万吨,进口原油6130万吨,分别占总量的22%、19%、11%和48%。国内陆上原油资源在原油供应总量中的比重降低以及进口原油比重增加成为必然趋势。

根据国内各油源的原油资源潜力与开发状况,预测“十五”期间中石化集团公司国内原油资源增量的主要来源如下:

一是中石油原油资源增量主要来自西部油区。由于我国东部主要原油产区已进入开采后期,西部地区为原油资源的战略接替地区,“十五”期间中石油原油70万吨的增量将主要来自西部原油产区。

二是中海洋原油供应量的增加主要来自渤海海域。中海洋公司1998年原油产量1632万吨,其中南海产量1362万吨(南海东部产量1255万吨,南海西部产量107万吨),渤海产量265万吨,东海油区当年刚开始投产。根据海洋公司发展目标,2005年南海海域原油产量稳定在1000万吨,渤海海域原油产量达到1000万吨,即南海原油产量将较1998年减少250万吨,渤海海域为主力开发地区,原油产量将较1998年增加750万吨,2005年海洋原油增量550万吨将主要由渤海海域实现。

根据对国际市场原油供应潜力的分析,从原油供应安全的需要出发,预测“十五”期间中石化进口原油资源在结构上将表现为以中东地区国家和俄罗斯原油为主,亚太与非洲原油为辅的稳定、多元的供应结构。

表2-21995-1998年我国进口原油构成单位:万吨

进口1995年1996年1997年1998年

来源进口量比例%进口量比例%进口量比例%进口量比例%

中东776.445.41196.252.91678.147.31666.861

亚太708.141.4821.536.3941.226.5546.820

非洲183.910.8192.78.5590.716.7219.18

其他402.451.32.33379.5299.511

合计17091002261.710035471002732.3100

根据1995-1998年我国进口原油构成状况(见表2-2),在进口原油资源中,中东原油所占比例不断增加,1998年达60%,来自亚太和非洲地区的原油所占比例不断下降,1998年降至不足30%。由于目前主产低硫原油的东南亚、非洲地区的探明储量未有突破性增长,在不考虑其他原油进口的情况下,预计“十五”期间中东含硫原油在进口原油总量中所占比例不会低于目前水平,即约占进口原油总量的60%。由此预测2005年我国中东原油进口量将达4980万吨,其中中石化进口中东原油资源量为3680万吨。又根据中俄两国政府签订的有关进口俄罗斯原油的协议,2003年以后,每年约有1500万吨俄罗斯原油进入国内,约占进口原油总量的25%,届时从石油安全供应的要求出发,应减少中东含硫原油进口量至50%左右,余下约25%的进口原油资源量则考虑由亚太、非洲和其他地区国家的原油补充。

三、中石化集团“十五”原油配置的思路建议

(一)原油配置的原则

根据对石化集团原油配置现状的分析和“十五”发展趋势的预测,在研究确定集团公司原油配置的思路和方法上,主要遵循如下原则:

1、原油加工量与炼厂能力相匹配的原则。目前石化集团石化企业平均装置负荷率不到70%,其中有的石化企业加工负荷率不足加工能力的一半。能力闲置不仅意味着市场状况不景气,而且增加了企业消耗。“十五”期间企业能力的扩张必须建立在提高装置利用率,满足合理的加工负荷率的基础上。

2、原油加工量与原油供应来源相适应的原则。油源不同,原油输送到炼厂的渠道和运距也就不同,从而引起运输方式和运费的不同。由于石化集团自产原油不足,原油加工主要靠外部资源,大规模的调运必然涉及原油的有效配置问题。为避免运费的不合理消耗,应按就近供应和运费最省的原则,根据原油的不同来源合理确定各炼厂的原油加工量。

3、原油品质与加工装置相匹配的原则。由于预测“十五”期间进口原油数量,特别是进口含硫原油的数量会不断增加,石化集团原油加工装置必须适应这一变化趋势,适时加以调整改造,提高含硫原油处理能力。

4、原油加工量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原则。原油加工与配置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各地区市场需求特点确定原油加工量以及调整炼油能力布局,以适应不断增长的石油消费需求,满足不同地区的市场需求,提高集团公司的市场占有率。

(二)原油配置的思路

根据目前石化集团在原油配置中存在的问题,按照原油配置的原则,“十五”期间原油配置的总体思路应立足于满足炼厂加工需求量,统筹考虑油源、运距、运费、原油品质、市场需求等因素,在加强国内资源勘探开发的同时,促进进口原油经济、安全、可靠地供应,以实现合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提高石化集团的整体效益。在这个思路指导下,华北地区石化企业以加工中石油大庆原油、辽河原油及从天津、黄岛码头进入国内的进口原油或俄罗斯进口原油为主;中南内陆地区或长江中游地区以加工国内陆上原油为主,中海洋原油或俄罗斯进口原油为补充;中南沿海地区以加工中海洋原油及进口原油为主;华东沿海地区以加工进口原油为主。具体应采取如下措施:

1、适应各地区市场需求变化趋势,调整炼油能力布局。

目前石化集团原油加工能力约为1.136亿吨,预测2005年原油需求量约为1.26亿吨,需增加能力约1240万吨。根据2005年各地区成品油需求量预测(见表3-1),华北、华东和中南地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原油加工能力缺口。

表3-1单位:万吨

地区华北华东中南

成品油需求130342803166

原油加工247685605192

加工能力200058003560

缺口-476-2760-1632

由于“十五”期间中石油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原油加工能力依然富余,所生产的成品油可就近供给华北、华东内陆及中南内陆地区,石化集团1240万吨炼油能力的扩充则可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的石化企业,其他地区石化企业的原油加工能力“十五”期间可基本保持不变。

这样“十五”期间华东及中南地区的炼油能力较“九五”将增加约13%,华北地区能力不变;从沿海、沿江和内陆地区看,则表现为4:3:3的炼油能力布局(见图3-1、3-2),即“十五”期间主要增加沿海地区石化企业的原油加工能力。

图3-1图3-2

2、适应不同油源资源量的变化,按就近原则做好原油增量的配置。

由于预测“十五”期间石化集团原油供应总量增加,国内资源增量部分主要由中石油西部地区、中海洋渤海海域构成,按就近原则,中石油原油主要供中南内陆地区炼厂,中海洋原油主要供华北、华东地区炼厂。进口原油增量部分中俄罗斯原油主要供华北地区炼厂或南下供中南内陆地区炼厂,以提高该地区的加工负荷率;其他增量部分则主要供沿海地区炼厂。由此,“十五”期间,华北地区炼厂以加工中石化胜利原油、中石油东北及华北原油、中海洋渤海原油以及俄罗斯进口原油为主;华东沿海及中南沿海地区炼厂以加工中海洋南海原油和进口原油为主;华东内陆地区炼厂以加工胜利原油和进口原油为主;中南内陆地区炼厂以加工中石化中原原油、中石油西北原油为主。

3、适应原油品质的变化,搞好原油加工装置的适应性改造。

由于我国国内炼油加工装置是在以往原油自给自足的条件下为加工国产重质低含硫原油而设计的,随着原油进口量的不断增加,特别是中东含硫原油的增加,我国必须发展较大规模的高含硫原油加工能力。“九五”期间石化集团重点对沿海企业进行了加工含硫油的技术改造,目前国内石化企业除齐鲁石化和大连西太平洋石化公司(WEPEC)外,茂名石化和镇海炼化股份公司也已基本具备单独炼制进口含硫原油的能力。预计2000年国内含硫原油的处理能力将达到2850万吨。如果再加上能够掺炼含硫原油的天津石化、金陵石化、上海石化和扬子石化等炼厂,含硫原油加工能力将达到3650万吨。

由于预测2005年我国含硫原油进口量约4980万吨,则国内炼厂含硫原油处理能力还存在约1330万吨的缺口。主要应在沿海地区以进口含硫原油加工为发展重点,在总体炼油能力扩充的同时做好含硫原油加工装置及配套工程的调整改造。

4、充分利用炼厂装置能力,提高炼厂加工负荷率。由于石化集团目前炼油装置的平均负荷率较低,且分布不均衡,内陆地区炼厂平均加工负荷率低,沿海地区炼厂平均加工负荷率较高,为此,“十五”期间应增加对华北及中南内陆地区炼厂的原油配置量,提高其炼油装置负荷率。具体方法一是进口原油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炼厂加工,这样可以挤出一部分国内原油资源(主要是胜利原油和大庆原油)输送给内陆地区炼厂加工,从而增加该地区的原油供应量,提高其加工负荷率;二是合理调剂进口石油资源,总的原则是尽可能地多进口原油,少进口成品油,这样成品油由国内炼厂通过加工原油来生产和供应,以提高石化集团炼油装置负荷率;三是“十五”后期在实现对俄罗斯进口原油的输入以后,主要配置到内陆地区,会进一步提高该地区的加工负荷率。通过资源的合理调剂增加炼厂加工量,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从远距离出口市场进口结构性石油产品,还将为石化集团石化工业的迅速发展提供可靠的原料供应。5、依据运费最省原则,调整和优化原油配置。

由于预测“十五”期间石化集团原油供应总量增加,供应结构也发生相应变化,石化企业的炼油能力布局受各地区市场需求和资源结构变化的影响而呈现出与今不同的布局特点,原油配置需充分考虑这些因素的变化。根据目前原油配置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从节省运费的角度考虑,建议在原油配置上作相应调整和优化。如由于大庆原油到沿江炼厂的运费远高于其他来源的原油,可考虑减少大庆原油向该地区供应量,特别是不再安排输送到荆门石化和巴陵石化,所减少的供应量可调剂到华北和沿海企业;吐哈原油和塔里木原油供洛阳石化、荆门石化长距离铁路运输,使运费过高,造成原油采购成本远高于平均水平,可减少其运量或通过铺设管道改变运输方式以减少运费;西江原油配置到荆门石化的运费过高,可就近改输至茂名石化、广州石化或福建炼厂。另外,受中俄两国政府签订有关进口俄罗斯原油协议的影响,“十五”期间对进口原油的配置可分阶段采取不同措施,即在“十五”前期2000-2003年,进口原油通过各港口、码头集中配置到沿海地区炼厂和齐鲁石化,同时调整胜利原油流向主要供中南内陆地区及长江中游地区炼厂,荆门石化和巴陵石化以配置江汉原油、河南原油和胜利原油为主;“十五”后期2003年以后,增加的俄罗斯进口原油主要供华北地区石化企业,或继续南下供中南内陆及长江中游地区炼厂,胜利原油则部分改输至齐鲁石化和济南炼厂。

石油化工原理篇3

    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关于石油及其产品的物理性质和化学组成的基本知识以及主要石油热转化与催化转化的基本化学原理,并培养其将化学基础理论与石油加工的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课程内容  石油化学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了石油的化学组成、石油及其馏分的物理化学性质、石油产品的使用性能与其化学组成之间的关系,并对石油化学组分的分离分析方法及石油成因等作一般介绍,此外也重点介绍了石油加工过程的化学原理,包括热转化及各种催化转化过程,并简要介绍了从石油及天然气制取石油化学品的过程。课程中同样涉及到了部分石油生产环境保护方面的内容:如环境保护基础;石油生产大气、水污染及防治;石油生产固体废物处理等。

    但如果只是泛泛而谈,不加深入,就难以突出石化行业环境污染问题的严重性,导致学生在学习中亦是一带而过,不予重视。因此,建议在石油化学的课程教学过程中,更多地结合石化企业带来的环境问题,使环境保护的理念深入人心。

    石油化学与环境问题石油加工带来的环境问题石油是一种多组分的复杂混合物,包括烃类及非烃类。

    主要元素包括C、H、S、N、O,此外还有微量的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S、N、O为石油中的非烃组成元素,也称之为杂原子,它们组成了石油中的非烃化合物,虽然这三种元素在原油中的含量并不高,但是含这些杂原子的非烃化合物在原油中的含量却相当可观,对石油加工过程和环境的影响也相当大,例如:硫在石油中以单质硫、H2S、硫醇、硫醚、二硫化物、噻吩等形态出现,进入环境后,不仅是有毒及臭气污染源,还能加剧酸雨效应。

    如催化裂化工艺,若以减压馏分油为原料,原料中的硫大约会有10%~15%会进入到焦炭中,焦炭在再生器中燃烧,其中的硫转化为SO2和SO3,这些硫化物随再生烟气排入大气,产生大气污染。此外,硫还易产生硫化氢、硫化铁、硫醇铁等物质,对生产装置产生腐蚀作用。

    氮在石油中的含量为一般为万分之几至千分之几,存在形态如吡啶、喹啉、异喹啉、吡咯、吲哚等,当油品沈瑞华,1994年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应用化学专业,2010年获得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学位,讲师,现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化工学院工作,主要从事重油加工和材料科学方面的科研和教学。

    石油化学是高等院校石油、化工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文章从课程的教学角度出发,结合石油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阐述了石油化学课程中应有的环保理念,并讨论了如何将这种环保理念在课程教学中加以灌输的方法。

    作为化学学科之一,是无机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以及仪器分析等课程的理论知识在石油加工领域中的应用。可作为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石油炼制、石油工程、钻井技术、油气开采技术、油气储运技术等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石油天然气行业中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参考用书。

    该课程主要研究石油的组成、性质及其加工成为发动机燃料、润滑剂和石油化学品过程中的化学问题的学科,其范围大体包括石油及其产品的化学组成与性质、石油热转化及催化转化的化学原理、润滑油及添加剂化学、石油化学品合成化学原理等。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关于石油及其产品的物理性质和化学组成的基本知识以及主要石油热转化与催化转化的基本化学原理,并培养其将化学基础理论与石油加工的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石油化工原理篇4

关键词:石油、油田气、炼厂气、液体石油馏分。

中图分类号:TE62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从石油获取基本有机化工原料,大体需要通过以下几个主要步骤,首先是开采石油,与此同时可以得到油田气或天然气。然后将石油进行加工,除得到石油产品外,还得到各种石油加工气体,称之为炼厂气:此外还得到液体石油产品。天然气、油田气、炼厂气和液体石油六份,他们是石油化学工业的三大起始原料。将它们进行分离,脱氢或裂解等操作可以得到各种烷烃、烯烃、二烯烃、乙炔、芳香烃等重要的基本有机原料,从石油获取基本有机原料的主要途径。

1 油田气

开采石油时,伴随石油从油井中采出的气体,称为油田气或石油伴生气。油田气和天然气的来源非常相似,主要成分是饱和烃,其中含有甲烷、乙烷、丙烷、丁烷以及少量轻汽油。此外还含有杂质硫化氢、硫醇等。根据甲烷含量的多少,油田气也可分为干气和湿气两种。

油田气多为湿气,可用各种方法将其中的烷烃分离出来。油田气产量也很大,每开采1吨石油,可同时得到约50立方米的油田气。油田气是烷烃的重要来源,可用于生产各种基本有机原料。

2 炼厂气

炼厂气的组成。原油一般不直接使用,须经加工炼制,按沸点范围切割成不同的馏分。

炼厂气是石油炼制加工过程中副产气体的总称。主要是比碳四轻的烯烃和烷烃、氢气和其它杂质的气体,其组成因炼油厂的产品和工艺的不同而变化,没有固定组成。

各种炼厂气中比较容易加压液化的组成称为液化气。它们主要是C3 ,C4以上的烃类,经加压液化后可存放于储罐中作为燃料。也可以回收分离后得C5馏分、C4馏分和C3馏分。剩余气体,主要含甲烷、乙烷和少量乙烯、丙烯等,这些气体称为炼厂干气。

炼厂气的利用。将原油加工精制成各种石油产品的过程中都副产一定量的气体产品(包括H2C1C4的烷烃和烯烃以及少量C5烃类)

由炼油厂所得炼厂气,组成比较复杂,随加工装置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由炼油厂常减压装置所得的拔顶气,重整合加氢裂化所得的干气和液化气,均是以烷烃含量为主的:而焦化、热裂化和催化裂化所得的干气和液化气,则含有大量的烯烃。因此。当由炼厂气生产基本有机原料时,常将各种干气和液化气通入气体分离装置进行分离,再根据所得馏分的组成,分别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处理。

由炼厂气可获得大量的丙烯、丙烷、丁烯和丁烷,此外尚可获得少量的乙烯和C5烃类。由此回收而得的烯烃和烷烃时石油化工基础原料的重要来源之一。

显然,随着炼油厂产量的增加和加工深度的提高,炼厂气的回收利用将是石油化工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采用油田气或炼厂气等气态烃作为原料,价格便宜,产品成本低;裂解气态烃生产烯烃的生产技术较为成熟,烯烃收率较高。但是,一个年处理原油能力为250万吨的燃料-型的炼厂,副产的炼厂气才能满足年产乙烯万吨的裂解炉的需要,而且由于供气不稳定气体组成波动大,难以满足石油化工大型现代装置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根据具体情况作出详细的技术经济分析后才能确定。从综合利用的观点出发,尽可能利用炼厂气,除了充分利用气态烃原料外,还必须扩大技术经济更为合理的其它原来源。

3.液体石油馏分

石油化学工业发展初期,主要以石油炼制过程的炼厂气和天然气中的轻烃为原料,随着石油化学工业的高速发展,仅仅依靠轻烃裂解生产的烯烃和从煤焦油中回收的芳烃已远不能满足需要。因此,石油化工的原料很快扩展到石油馏分,即一方面从石脑油甚至柴油馏分为裂解原料,在大量生产烯烃的同时,副产一定量的芳烃;另一方面为满足对芳烃的需要,以石脑油为原料,用催化重整法大量生产石油芳烃。当前,除用直馏馏分油之外,由减压柴油或减压渣油进一步加工所得的石脑油也广泛用于重整制芳烃或裂解制乙烯;甚至二次加工所得的柴油馏分也可用作生产乙烯的原料;加氢裂化石脑油也广泛用作重整原料;加氢后的焦化汽油可用于生产乙烯。从而使石油馏分成为有机化学工业的主要原料。

馏分油裂解装置副产的裂解汽油,加氢后即可抽提出大量芳烃,其抽余油含量大量环烷烃,是重整的良好原料。而重整抽余油又可作为生产乙烯的原料。

用作石油化工的原料的液体石油馏分主要有以下几类

石油化工原理篇5

《现代企业文化》:请介绍一下中原油田企业文化建设的历程。

孔凡群:第一阶段是会战初期的企业文化。中原油田是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最后一个以会战形式建成的油田。1975年,濮参1井喷出工业油流,大庆、胜利、玉门、河南、江汉、长庆等油田的开发建设队伍陆续汇集中原,开始了东濮石油会战。各路大军发扬石油战线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三老四严、四个一样”等优良传统,艰苦奋斗,拼搏创业,使中原油田得到快速开发,在中原大地上建立起了现代化的石油城。在中原石油人身上,体现了石油战线传统的爱国、创业、拼搏、奉献精神。这个时期企业文化的概念虽然还没有明确提出来,但是已经体现在油田的各项工作中,体现在广大职工的具体行动中。

第二阶段是市场经济转型时期的企业文化。进入“八五”以后,中原油田遇到了后备储量不足、产量逐年下滑等问题。面对重重困难,中原石油人在勘探上坚持“立足东濮、突破、走出中原”,进行了不懈地探索。在开发上精雕细刻,深挖潜力,降本增效,努力扼制原油产量下滑和成本上升的势头。转变观念,率先走出国门,勇闯外部市场,打出了中原劲旅的威名。伴随着全方位、大力度的企业改革,中原油田开始自觉地进行企业文化的构建,提炼概括出了“为生存而超越”的企业精神,设计了局旗、局徽,创作了局歌。这一时期的企业文化建设为推动油田改革、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第三阶段是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企业文化。石油石化系统重组改制后,中国石化集团从经营理念、经营宗旨、经营战略、经营机制、经营准则和激励机制等方面,赋予了企业文化新的内涵,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此同时,中原油田面临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内部的管理体制、经营机制和员工的价值观念等要素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特别是“十一五”以来,油田根据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围绕油田如何持续有效发展等问题,深入调查研究,反复论证,明确提出了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要求。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油田开展了新阶段企业文化的建设工作。经过三年多的企业文化知识宣传普及和企业文化理念的系统总结提炼,中原油田在2006年正式确定了“中原石油文化”观念形态文化标志性语言,油田企业文化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现代企业文化》:油田企业文化是如何形成的?

孔凡群:2005年油田启动新时期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以来,我们本着“着眼长远抓规划,立足当前出成果”的方针,制定建设规划,加强组织领导,结合实际积极开展企业文化研究和培训。在中国石化企业文化的总体框架之下,突出中原油田特色、贴近实际,形成了中原石油观念形态文化、制度行为文化和物质形态文化。

首先,总结提炼观念形态文化。面对油田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油田认真总结回顾企业文化建设历程,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分析了油田的经营状态、管理情况、队伍状况,认清自身的定位和方向。在此基础上,油田以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企业文化理念体系为指导,确立了油田企业文化观念形态文化标志性语言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企业精神、企业宗旨、经营理念、经营准则和发展战略等五项。

其次,健全完善制度行为文化。观念形态文化的标志性语言确定后,油田开始把观念形态文化渗透和融入到企业的制度层面,遵循中国石化企业文化和中原石油文化核心价值理念,以塑造具有中原特色的管理模式为目标,逐步建立既符合国际规范和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又符合油田实际的全新规范制度,促进价值理念与管理制度的融合,健全具有中原石油特色的制度体系。油田针对规章制度,特别是岗位责任制、内部控制、绩效考核等制度进行全面梳理、修订和完善,将价值理念融入管理制度中,实现将规章制度转化为员工的自觉行动。完善员工行为规范,培养员工良好的道德风尚。深化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学习型组织建设,提升队伍的整体创新能力。

石油化工原理篇6

如果按照这一口径和过去的惯例,中石油集团和中石化集团(以下并称“两桶油”)继续获得补贴,应不属意外。

“两桶油”亏损多少?要想有一笔各方都能接受、分歧不大的明细账,且不至于引起较大的争议,可能并不容易。

国家发改委网站数据显示:2011年1~9月,国内炼油行业净亏损11.7亿元;中石油(601857.SH)、中石化(600028.SH)三季报披露显示,前三季度炼油业务亏损合计661.49亿元。

两项数据简单合并后,就得出一个惊人的数字:“两桶油”之外的石油炼制企业,在2011年前9个月中赚了649.79亿元。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两桶油”占据了国内总炼油能力的七成左右。

“巨亏”多少?

10月28日,中石油、中石化联袂亮出了前三季度的报表:前三季度,中石油盈利1034.37亿元,中石化净赚599.60亿元,合计1633.97亿元,占到了2304家上市公司总利润的一成多。

数据显示,“两桶油”炼油板块再度出现亏损:前三季度中石油炼油业务亏损415.39亿元;中石化炼油业务亏损246.10亿元,两家合计亏损661.49亿元。

“炼油亏损是政策性的,非市场决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主任邓郁松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中国成品油定价机制滞后,国内与国际油价不完全接轨造成价格倒挂是亏损的主因。

而11月25日,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的《9月份石化产业经济效益增速平稳》报告说,9月当月,炼油行业扭亏为盈,实现利润约4亿元;1~9月份,炼油行业受全年原油价格整体高位运行影响,净亏损11.7亿元。

在中国炼化市场,“两桶油”占据着较大份额。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中石化炼油能力为2.3亿吨,中石油约为1.8亿吨,全部地方炼化企业产能之和为1.7亿吨。“两桶油”占据了全国总炼能的七成左右。

如果依据“两桶油”的报表和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的数据进行简单合并计算,意味着,“两桶油”之外的石油炼制企业前9个月赚了649.79亿元。

“地炼规模小,产能分散。中石油、中石化炼厂规模一般在千万吨以上,地炼只有几百万吨,处在淘汰边缘,不可能有600多亿元的盈利。”地炼企业较多的山东省油区工作办公室一名干部说。

“对比往年,2011年的炼油市场形势还算可以。各个企业实际成本、炼油设备不一样,利润率有多高不好讲;但中石油、中石化不至于盈利水平还不如民营企业吧。”山东利津森化化工有限公司经理王化芹表示。

来自国家发改委官网的消息说,2011年5月份炼油行业由盈利转为亏损,6月份亏损额为年内新高,7、8月份亏损有所缓解,9月份炼油业再度实现盈利。

“统计口径”

面对外界对三季报数字的质疑,中石化立即做出回应。中石化新闻发言人黄文生称其“经过国际审计毕马威公司进行审计,我们国内会计组织跟国际会计组织都已接轨”。

黄文生认为,炼油板块业绩不佳,很重要的原因来自成本问题。中石化82%的原油来自公司外部,原油按照国际价格购入,而成品油销售对象大部分在国内。成品油销售收入减去炼油成本后,每吨亏3.81元。

这个说法,没有完全打消外界的疑虑。质疑者用简单的类比方式提出问题:地方炼厂的原料成本更高,而他们为什么没亏损?

在现有石油流通管理体制下,民企被限制进入油气勘探开发领域,且没有原油进口权。地方炼厂获取油源的途径主要有三种:一是两大石油公司配产的原油,目前是每年179万吨;二是收购的油田散油,主要是一些边角料和油贩子通过非正常手段获取的原油;第三种是从国外进口燃料油――这是地炼最主要的原料来源。

“燃料油,就是原油渣子。原油蒸馏加工后,留下的还含油的残余物,主要做发电、锅炉燃料用。因已拔过一道,燃料油跟原油比,出油率差远了。”王化芹介绍说。

不仅如此,其实燃料油进口价格还高于原油。王化芹举例,山东地炼大量进口的俄罗斯M100燃料油,目前运到价为每吨6400元;而胜利油田11月份原油报价是每吨5800元,两者相差600元。

油源品质差、成本价格高,地炼企业的盈利从何而来?

卓创资讯原油及燃料油组主管吕斌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国内、国际油价倒挂下,单纯炼油是会亏损;但下游深加工的化工产品是可以赚钱的。一般的主流炼厂,成品油和下游化工产品比例大概是3:2,也就是说,一吨原油的产品60%是汽柴油、40%是化工产品。炼油的亏损,可以由化工产品的盈利来弥补。”

在这个行业,吕斌有着6年的工作经验。他说,2010年地炼大部分时间在亏损,但2011年形势很好,山东地炼企业的开工率增加了5%~40%,“地炼通过延长产品链、对炼油产品深加工,整体算账可以保障盈利,2011年的盈利比上年高”。

反过来细究“两桶油”的财报,可以发现:其财报中的炼油,未包括化工、销售部分。

这样,“炼油巨亏”,是统计口径的选取角度,计算的只是炼油环节的业务。

以中石化三季报为例。按照《中国企业会计准则》编制的报表中显示,三季度中石化炼油亏损246.10亿元,但是化工盈利227.51亿元,营销及分销盈利319.58亿元。

“亏钱还是赚钱,看你的账怎么算。否则地炼怎么活?”前述山东省油区工作办公室干部说,对“两桶油”这样的全产业链巨头,其中一环的亏损数据,还不足以反映全貌。

全产业链视角下的盈利

2011年三季报显示,中石油前三季度共生产油气当量产量9.593亿桶,同比增长5.1%;其中海外油气当量产量0.929亿桶,同比增长22.6%。前三季度勘探与生产板块共实现经营利润1607.91亿元,同比增40.4%。

如果从全产业链的角度看,上游业务的巨额利润,不仅可以抵消炼油业务400多亿元的亏损,还能确保中石油超过千亿的盈利。

按照石油产业链条,“两桶油”大致区分为上游的勘探、开发板块,中游的炼油、化工板块,下游的销售、服务板块等。炼油环节的利润,可以简单计算为“炼油产品的销售收入,减去对上游原料的购买成本,再扣除加工成本、税费等”。

其中的原料成本价格,对炼油利润大小至关重要。

“两桶油”上游板块生产的油气,大多供应给了中游的炼化企业做原料。原料供应价格高低,调配着上下游板块的盈利水平:上游企业供应给炼化企业的原油价格高,则上游企业暴利、炼化企业亏损;上游企业供应给炼化企业的原油价格降低,则上游企业利润减少、炼化企业盈利增多。

“两大石油公司的做法,是有一个原油供应的内部结算价。各个油田的油品不一样,价也不一样。中石油供应给中石化的原油,也是按照这个价格走。”中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信息资源开发中心某专家告诉记者。

以大庆油田为例,其挂靠油种为印尼的辛塔油价。基准价的计算方式是,以辛塔原油上个月26日到当月25日为时段的现货均价,作为下个月大庆油结算价的基准价。在基准价基础上,换算桶吨比、汇率并加上贴水,就得到了国内原油不含税的结算价。

结算价挂靠国际油价,并不能真实反映国内油气开采的成本。事实上,“两桶油”在国内的油气开采成本要低于这个价格。

“国家对国有石油企业的石油资源与土地投入,基本上仍延续着过去计划经济时期的办法,低价甚至免费供给。三大石油公司原来占有的油气资源是国家无偿划拨的;近年来新增的油气资源虽然要付相当的费用,但费用低于国内市场合理定价、更低于国际石油公司的支付价格。”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副秘书长陈永杰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这部分国内资源,在几大国有石油公司所加工的原料来源中,所占比例不至于可以忽略不计。

工信部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为55.2%。这说明,中国自产原油占到约44%。根据国家能源局2011年初公布的数据,2010年中国自产原油总量为2.03亿吨。

这约2亿吨国产原油,通过内部结算价的方法卖出的是国际价格,其利润体现在上游勘探、开发板块;对炼油企业而言,其购进的原油虽是国产,却是国际油价,生产出来的成品油价格又因价格管制,不完全与国际接轨,存在“高价进、低价出”现象,炼油环节的亏损在所难免。

而原国家计委1998年出台的《原油成品油价格改革方案》中规定,“两桶油”内部油田和炼厂之间购销的原油价格,由集团公司自主制定,“购销双方协商的基本原则是,国内陆上油田运达炼厂的成本与进口原油到厂成本基本相当”。

寻求“完整的改革”

国资委的央企2010年“成绩单”上,中石油以1241.8亿元净利润,在120家央企中居第一,中石化以721.2亿元盈利位居第四。

“两桶油”也一再获得政策补贴:中石油2010年获财政补贴15.99亿元,中石化获3.21亿元。

查阅“两桶油”昔日年报,此前也有过补贴:2006年、2007年,中石化分别获得50亿元和123亿元补贴;2008年,补贴中石化503亿元、中石油157亿元。

有社会人士认为,这是“两桶油”以炼油板块亏损来谋求财政补贴。作为两家上中下游一体化企业,从全行业、全产业链看,“两桶油”的盈利明显且不低于社会平均利润率。

陈永杰说,“如果一个公司只从事石油加工生产,出现亏损属于政策性亏损,有理由呼吁国家要么进行亏损补贴,要么提高成品油价格;如果一个公司从事上中下游全行业业务,各个环节总体盈利,且盈利率还不低,就没有理由要求国家对亏损环节进行补贴”。

对此,邓郁松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政府之所以对“两桶油”给予财政补贴,是因为亏损原因在于国内的成品油定价政策,“中国现行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存在一些不合理不完善的地方,当国际油价高涨时国内油价常常调整不到位,即使是调整也常常滞后于国际油价,两大石油公司的炼油业务由此而出现了亏损”。

中国石化工业协会产业发展部主任王孝峰认为,“两桶油”炼油出现亏损,主要是由于进口原油价格比较高,按理说国内的成品油价格也需要相应上涨。“但是,由于国内通胀压力,国企有着承担社会责任的义务,因此管控国内的成品油价格不上涨,以避免油价上涨传导到国民经济的其他产业,影响宏观调控的效果”。

“非市场造成的政策性亏损,就用政策性补贴来弥补。”邓郁松说,给予两大石油公司适当的财政补贴,有利于发挥其积极性,在国际、国内油价倒挂时保持较高开工率以满足国内成品油市场需求。

“国企也是企业,有着盈利的要求。长期让其承担政策性亏损也不现实。财政补贴只是临时性的措施,不是制度化的。”王孝峰说,“但这种做法有一定的改进空间”。

邓郁松也认为现有的制度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应培育出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在他看来,目前的油价管理体制,实际是一种“双轨制”,这是一种不正常的非可持续状况――原油价格实现了国际化,成品油定价机制没有得到严格执行,还是管控价格。

石油化工原理篇7

石油加工行业是国家经济的能源命脉之一,但是石油加工行业的设备腐蚀问题严重威胁着石油加工的作业活动,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国家能源供应运转。施工加工企业要注意加强石油加工设备的防腐蚀控制,以防设备遭到腐蚀后引发事故,影响石油加工生产运营,进而造成企业的经济损失。笔者在文中着重分析了石油加工设备的腐蚀机理,并对腐蚀防控作了措施探讨。

1 炼油设备的腐蚀机理分析

石油过度开采会直接导致石油质量的降低,便是低质量的石油中的杂志、硫等成分破坏了炼油设备的表层,进而对设备形成深层次腐蚀,具体的腐蚀机理分析如下。

首先是石油中的杂质腐蚀。石油的主要成分包括烷烃、芳香烃与环烷烃等,这些成分自身不具备腐蚀金属设备的性质,炼油设备的腐蚀主要是由石油中的无机盐、氮化物、硫化物、有机酸、二氧化碳、水等杂质造成的,这些成分在石油中虽然量少但是对金属的腐蚀作用却不容小觑,尤其是低质量的石油中杂质成分会相应增加,腐蚀危害会更大。石油中的杂质有的自身对金属便有腐蚀性,还有的在石油加工中才产生腐蚀性,像石油中的水、氢元素等受炼油高温的影响产生高腐蚀性,在炼油设备的高压环境下直接腐蚀设备金属。因此石油炼好以后一定要及时进行石油转移以免造成炼油设备的严重腐蚀。

石油中的硫成分具有高腐蚀性。原油中硫的含量极高,包括硫、硫化氢、二氧化硫、硫醚等活性与非活性的化合物。其中的活性硫能直接腐蚀炼油设备,但是受到一定的高温等环境因素的影响。而非活性硫自身并不具有金属腐蚀性,而是在原油冶炼过程中转化为活性硫具有腐蚀性,在石油的二次加工冶炼中腐蚀性会增强,因此石油中的硫腐蚀贯穿石油冶炼的全过程,对炼油设备的腐蚀影响尤其严重。石油中硫成分的腐蚀具体分为高温部位的腐蚀与低温部位的腐蚀两种。其中高温腐蚀是指延迟焦化、催化裂化、热裂化等及相应管线等部位以及装置炼油过程中发生在常减压装置中温度在250℃以上的高温重油部位的腐蚀。而低温部位的腐蚀则是指炼油装置中温度在120℃以下的有液相水存在的部位的腐蚀。石油中的硫成分腐蚀是石油冶炼过程中的重要腐蚀机理所在,加强炼油装置腐蚀防控要着重加强石油的硫成分腐蚀防控。

炼油装置的腐蚀机理还具有一定的环境因素。一般而言,石油加工的腐蚀环境因素比较复杂,与所要的加工的原油性质有关,还包括高温冶炼过程的高温环境产物,另外炼油过程中的高压、高温、冶炼技艺等因素都可以算是炼油装置腐蚀的环境因素。炼油装置的腐蚀环境因素可以参照腐蚀介质与环境温度要点分为低温型腐蚀环境与高温型腐蚀环境两大类。低温型腐蚀环境因素是指炼油设备中温度低于230℃而且具有液化石油存在的环境腐蚀;高温环境腐蚀因素则是温度在240℃-500℃之间的设备腐蚀环境。炼油装置的环境腐蚀具有多因素化,于是对于环境因素的腐蚀防护应该进行措施的细化,分条件、分因素的着重进行石油冶炼设备腐蚀防控。

2 炼油设备的腐蚀防控措施

基于繁复的石油冶炼工序,笔者认为炼油设备的腐蚀防控措施应该从腐蚀、机理、原油选材、炼油工艺等分别进行加强,具体分析如下。

上文中已经了解到炼油设备的腐蚀机理中包括杂质成分、硫成分等,因此基于设备腐蚀机理的腐蚀防控要着重进行石油的脱硫、水与无机盐等成分的脱洗。需要注意的是原油脱硫环节要注意在提升石油质量的前提下避免环境污染,同时在再生塔顶的酸性气系统中改用防锈、防腐蚀材质的不锈钢材质,以降低脱硫过程中的设备腐蚀。石油中无机盐与水分的脱洗一般采用电脱盐装置,该装置能极大程度的降低石油的无机盐含量,在无机盐与水等杂质的脱洗过程中还应该进行二级脱盐,以保证后续加工装置的长期安全生产运营,有效避免后续加工装置腐蚀、催化剂中毒、冲塔、加热炉结垢、加氢催化剂撇头、塔顶空冷器穿孔等事故。在腐蚀机理防控制应该注意石油中许多腐蚀成分具有水溶性,所以水洗脱杂质的方式功用性能高,在石油杂质水洗作业中最常用的措施是在原油中预先注入水以进行酸性物质与氰化物的脱洗,从而有效减少原油在冶炼中度炼油设备产生的腐蚀。

加强炼油设备腐蚀防控需要加强原油选材的筛选,以保证优质的原油生产出高质量的石油产品,还要注意炼油设备的材质选择。石油行业相关设备的加工制造中工业纯态金属的使用非常有限,因此多用两种或多种金属形成的合金作为冶炼设备的结构材料。而且一般而言具备防腐蚀性的炼油设备在直接接触石油的部分都有一层保护膜,能是设备的金属壁具有一定的抗腐蚀性,加强设备的维修中注意保护膜的检修,以防保护膜的破坏造成设备性能的损害,增加事故危险。

加强炼油设备的防腐蚀还需要制定一定的炼油工艺对策。石油加工工艺中的防腐措施总的来说便是加强早期的原油腐蚀介质脱洗,运用缓蚀剂降低原油的活性成分,进而起到一定的预防腐蚀的作用。加强工艺的防腐蚀作用,主要的方法包括“一脱四注”,包括原油无机盐的脱洗与碱、氨、水及注缓蚀剂的加注。“一脱四注”防腐工艺是现阶段国内石油加工行业进行低温环境下防腐方面的有效措施。

最后笔者还有关于炼油设备防腐的几点具体的措施建议。首先,碳钢渗铝具有抗高温氧化与腐蚀效果,要加强用碳钢渗铝的环矩鞍填料替代传统的不锈钢填料,可以有效的提高防腐工作水平。其次是采用电化学保护方法保护金属的电极电位,进而降低金属腐蚀速度,对金属实施保护。

3 结语

本文着重分析了炼油设备的腐蚀机理,并进行了防腐措施探讨。笔者认为炼油设备的防腐控制应该在日常生产中便注意加强,不断增加设备防腐的资金投入,采用先进的防腐技术,并制定规范的防腐机制,以降低炼油设备的腐蚀破坏,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保证石油生产的正常运转。

参考文献

石油化工原理篇8

1.石油工程企业信息化现状

石油工程板块的经历多次专业化重组,而石油工程企业的信息化也经历多次飞速发展,信息化是推动各业务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步骤,大规模的信息化也标志着石油工程企业专业化企业走向现代化企业的建设征程,通过信息化的深度融合,石油工程企业将整体转变发展方式,大力促进体制机制创新,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走专业化、高端化、国际化发展道路,为石油工程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提升国际竞争力,打造世界一流的石油工程技术服务商。

2.石油工程企业信息化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在石油工程企业信息化在各企业总部的建设推动下,在信息化基础建设、生产运行管理、经营管理等方面,已经部分建设了相应的信息化应用,但由于其石油工程企业的主要业务仍是工程建设,随着工程建设的快速发展,原来的信息化不能很好满足满足工程建设的信息化要求,石油工程是一种多学科交叉的工程,石油工程施工厂所多集中在沙漠或者交通极不发达区域,工程工程密集的技术需求、使得信息化在石油企业发展中面临一定的挑战。同时石油工程的信息化发展相对其它行业,即是挑战也是机遇,石油工程企业施工的厂所不固定,信息化基础建设需要多次投入,石油工程企业的密集技术需求对应着信息化深度发展需求,这些也是信息化能够在石油企业飞速发展的基础。着眼于石油工程企业未来发展以及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建设以生产为核心的信息系统,建立信息化运行保障体系势在必行。石油工程企业信息化的建设是一个全面的技术体系建设,牵涉到的业务面广泛、技术体系结构复杂。在现代信息化社会体制下,由于信息和网络的开放性,石油工程企业的信息安全建设也受到一定的挑战和机遇。因此,建立安全可靠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才能保障信息化的顺利实施和正常运转。

3.石油工程企业未来信息化建设原则

3.1石油工程企业发展建设定位

建立以石油工程企业信息化综合管理平台系统为代表的现代化信息系统。完善信息化与工程企业中心业务的高度融合,根据石油天然气行业综合数据信息标准与规范,实现勘探开发数据信息采集、管理、应用与,为油田勘探开发生产、经营及油田地质研究、采油工程提供结构化的应用数据元和录井基础地质研究成果提供综合性信息平台,全方位的体现信息化技术在石油工程企业中心业务上的服务水平、建立符合中石化油田勘探开实际的综合数据信息服务模式,扩大信息化在石油勘探生产中的服务领域。

3.2石油工程企业信息化发展指导思想

石油工程细分企业众多,部分企业已经部分建立了各自的信息化系统,包括初步的基础建设,应用系统建设和相关规程的制定。但以往的信息化管理规程适合原有的管理体制,信息化系统适合原有的体制架构,基础建设进行基本的建设,配备了基础的硬件设备,石油工程企业信息化发展应该按照部门的要求,遵照“整体规划、业务驱动、结合已有成果、突出重点、边建设边应用”的指导方针。整体规划:各石油工程企业信息化建设统一考虑,各项建设内容遵循共同的规范、标准、体系、服务。业务驱动:围绕各石油工程企业的业务应用建设,为业务服务。结合已有成果:以原来信息化建设成果为基础,进行建设。突出重点:把握重点工程和重点应用,集中解决和实现。分步实施:按计划分阶段逐步进行信息化建设工作。

3.3石油工程企业信息化发展总体目标

石油工程企业应该按照石油信息化建设“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设计、统一投资、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原则,遵循“化是过程、统是原则、建是重点、用是目的”的工作要求,结合石油工程公司的实际情况,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

3.3.1资料数字化:各类数据信息及时、准确、完整、规范地采集传输入库,规范化、合理化管理,达到一次采集,多次共享目的;

3.3.2业务信息化:以最全面的数据信息,规范、统一、优化石油工程业务流程及业务管理和运行模式;

3.3.3科研生产协同化:利用数字化应用平台打破专业、部门之间界限,加强内部联系,协同工作,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3.3.4现场可视化:通过自动化监控和视频实时传输,实现石油工程企业生产指挥的桌面化;

3.3.5管理决策科学化:为决策层提供及时、全面、准确而有效的信息,使决策者对需求做出迅速反应,科学决策。

3.4石油工程企业信息化发展战略

信息化建设,必须坚持发展理念,坚持集中统一管理,坚持持续投入机制,加快整体推进步伐,为提高公司管理水平与核心竞争力提供强有力支撑。这一战略原则可归纳为三方面:

3.4.1坚持“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平台、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的六统一原则,确保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性。

3.4.2坚持“成熟”和“兼容”的技术选择,确保系统的成功建设和应用。

3.4.3坚持“实用”和“高效”的建设标准,确保信息化的协同效益。

4.石油工程企业信息化发展趋势

4.1以大系统为基础推动石油工程企业信息化横向发展

以大系统(石油工程原始数据采集、工程综合信息平台、石油工程基础数据、工程成果数据库系统、工程全程可视化系统等)为基础推动石油工程企业信息化专业系统横向发展,如石油工程中的水平井地质导向可视化信息系统研发、实现与现场作业单位进行工程施工数据信息化共享服务(知识、视频及数据),建立协同智能的工程施工信息化视频系统及调度系统,以大系统为基础稳步推进信息化专业纵横向发展。即是完善信息化与石油工程中心业务的高度融合,根据石油天然气行业综合数据信息标准与规范,实现石油工程施工数据各专业信息采集、管理、应用与,为石油勘探开发生产管理、生产运营以及油田地质研究、钻井工程、测录井工程、试采气等工程作业提供结构化的应用数据元和综合性信息平台,全方位的体现信息化技术在石油勘探中心业务、核心业务上的服务水平、建立符合石油工程企业施工实际的综合数据信息横向服务模式,扩大信息化在工程施工生产中的服务领域。

4.2以数据库整合为核心推进石油工程企业信息化纵向发展

信息化纵向发展以各石油工程企业现有数据库资源为根本,经过历年的讯猛发展,石油工程企业沉积了大量的施工数据,随着大数据技术的不断成熟,石油工程企业应不断加强公司跨专业数据库整合力度,提升现有数据库知识挖掘力度,工程数据体再集成再创新力度,在保证原来数据成果正常运行的情况下,争取更多的信息科研项目,以工程施工相关数据库整合为核心推进石油工程信息化纵向发展,在企业数据资源中心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石油工程企业信息资源中心建设纵向发展主要是多元异构数据库整合、多专业、跨系统的整合,数据库的整合是核心,也是信息化纵向发展的必经之路。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尤其是随着石化总部加强信息化建设、打造数字化油田战略的提出,勘探开发领域逐步扩展,而各类开放或半开放的数据库系统是成果的集中体现,数字油田信息化发展必须是各类数据库整合的前提下进行。公司信息化纵向发展将以数据库整合为核心,加强数据整合创新力度,使得数据资源能变为信息化创新资源,通过数据纵向发展及挖掘,推动智能油田发展。

4.3以新市场、新方向为契机拓展石油工程企业信息化服务内涵

石油工程高端业务发展将以新市场、新方向为突破点,同时伴随着拓展信息化服务内涵,信息化也应该以市场为导向,尤其是新兴市场的发展,新市场的信息化起点特点往往伴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高、精、尖技术,只有牢牢把握工程施工市场方向,才能逐步掌握石油信息化高端业务核心技术,通过石油工程信息化高端服务能使信息化发展的内涵更加丰富。例如工程工程中的钻井业务,现有高端业务主要是推进全新的可视化钻井、录井、导向系统研发,建立以生产综合信息平台以及生产运行管理与指挥平台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系统,加快以施工工程生产综合信息系统为基础石油的协同办公共享研究,建立信息化高速网络,使得生产信息系统到科研信息系统之间无缝连接。实现生产到科研的系统化信息服务体系,在生产综合系统后台研发上实现与其它石油工程核心信息系统对接,把综合信息系统的服务领域进行有效拓展,使得信息化技术真正服务于工程企业核心领域。

石油化工原理篇9

(一)两大石化企业的基本情况

中国石化股份金陵分公司:直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为国家特大型石油化工联合企业,主要从事石油炼制及石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生产高标号汽油、航空煤油、柴油、特种油品及化肥等40多个产品,原油年综合加工能力达到1350万吨/年。生产的油品主要满足华东六省一市的需要。

扬子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家特大型石油化工企业,主营原油加工、石油制品、化学原料、化学制品,注册资本23.3亿元人民币。主要产品有汽油、柴油、聚丙烯、聚乙烯、PTA、乙二醇等化工产品。原油年综合加工能力达到800万吨/年,有65万乙烯、105万吨PTA等装置,年产聚酯原料、聚烯烃塑料、基础化工原料和成品油等四大类产品700多万吨。

(二)当前两大企业的营销渠道

目前,中石化对系统内各企业进行统一管理,分工合作,购、产、销各负其责,形成上中下游的链条运作模式,南京金陵分公司和扬子股份负责生产,在石化链条中处于中游。两家公司的原油都是由中石化股份公司根据企业上报的计划进行采购,价格由中石化根据国际原油市场期货价格、企业采购合约期的长短制定;两家公司加工、生产出的汽、柴油必须统一销售给华东石油销售公司,销售价格由中石化制定,企业无权调整;华东石油销售公司再将成品油以批发价批给各省分公司,省分公司再转各市公司加油站进行零售,零售价由发改委制定。作为成品油生产企业困难很大。

(三)目前中石化对两大企业的考核指标体系

目前,中石化对扬子公司按化工企业进行考核,对金陵公司按炼油企业进行考核,并认可因为原油涨价、产品售价与成本倒挂而产生的亏损。考虑到国家对汽煤柴等油品价格的控制体系,中石化采取按年初要求制定的预算指标,按照实际生产结构算出实际生产成本,再按照实际生产销售结构,采取按内部品种、结构等系数还原相应成本增长数据,算出油品预算价格,进行指标考核。

考虑到以上因素,中石化**年给扬子发放了5.17亿的补贴,给金陵发放了7.1亿的补贴。

(四)两大石化企业在南京经济和税收中所处的战略地位

金陵分公司和扬子股份是南京地区石化行业的领头羊,不仅对南京的GDP增长贡献了很大的指数,也对南京的税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03—**年,入库税收分别占全市税收的12.47%、14.75%、14.64%;今年上半年税收大幅度下滑,仅占全市入库税收的5.25%,比原份额下降了10%,减少税额达14亿元。

二、当前两大企业面临的严峻形势和影响程度

(一)成品油价格倒挂导致两大企业亏损严重

目前,炼油企业的成品油价格倒挂形势严峻,原油采购价格与国际市场价格接轨,但是成品油价格(主要是指汽油、柴油、煤油)大大低于成本价。不仅违反价值与价格规律,也不符合公司上市承诺,更不符合税法规定。

金陵分公司**年柴油收入与成本倒挂3.16亿元;今年上半年,汽油收入与成本倒挂2.03亿元,柴油收入与成本倒挂7亿元。扬子股份**年汽油收入与成本倒挂1.26亿元,柴油收入与成本倒挂1.64亿元;今年上半年,汽油收入与成本倒挂0.98亿元,柴油收入与成本倒挂4.76亿元。

(二)销售收入稳步增长与利润、税负下降产生强烈反差

金陵分公司**年上半年加工原油559万吨,比去年同期526.16万吨上升6.28%,创同期历史新高;销售收入217.59亿元,比去年同期162.51亿元上升33.89%;利润-13.55亿元,比去年同期1亿元下降1255%。扬子股份公司**年上半年加工原油404万吨,比去年同期上升4.88%;销售收入220.61亿元,比去年同期191.7亿元上升15%;利润6.1亿元,比去年同期26.97亿元下降77.38%。与**年比,预计两企业全年将减收税收18亿元,若按这两大企业税收所占全市收入的比例计算,将减收30多亿元,这将严重影响到市政府下达的全年收入任务的完成,形势非常严峻。

三、造成当前两大企业困境的主要成因分析

成因一:国内外原油价格持续高涨,加大了炼油、化工板块企业的采购成本,同时加大了进项税金抵扣。**年初,国际原油价格平均为30美元/桶,目前,国际原油已经从年初的平均60美元/桶飞涨至平均75美元/桶,对炼油企业影响巨大。**年5月到6月,金陵分公司国内原油采购成本每吨迅速上涨了600元左右,并继续不断向国际原油价格靠拢。因为国际原油价格飞涨,**年1月至**年6月,金陵分公司累计原油的采购成本比预算增加153.48亿元;扬子股份公司累计原油的采购成本比预算增加108.67亿元。

与此同时,国内原油价格也在同步不断上涨。从采购国内原油的情况分析,我市的两大石化企业采购的国内原油主要来自山东胜利油田(原油采购品质、数量、价格由中石化指定)。**年至**年上半年,金陵分公司国内原油占总原油采购量的22%,扬子股份国内原油占总原油采购量的28%。因原油涨价,仅**年1-6月,金陵公司采购国内原油部分就增加支出33.65亿元,增加进项税金5.72亿元;扬子公司采购国内原油部分就增加支出21.57亿元,增加进项税金3.67亿元。两大企业合计采购国内原油增加成本55.22亿元,增加进项税金9.39亿元。在成本和销价倒挂的情况下,增加的进项税金就是减收的增值税。全年将影响增值税18.5亿元。但对上道采油板块来说,原油价格的疯涨不仅给胜利油田带来了巨额利润,也给山东省增加了巨额税收,据测算,胜利油田今年原油销售所增加的税收仅增值税一项就可增加50亿元以上。

成因二:中石化的管理体制和价格体制导致生产利润向上海销售公司转移,炼油环节亏损严重。中石化实行采油、炼油、销油分开经营的战略,炼油企业只管生产,销售公司专司销售,从而可以控制和调节各环节利润空间。根据中石化规定,炼油企业的成品油全部卖给中石化销售公司的区域分公司,炼油企业无权销售和定价,炼油企业利润空间被压缩,利润主要集中在原油生产企业和成品油批发零售企业。中石化确定的炼油企业成品油的出厂低价格和指定销售渠道,加剧了炼油环节的亏损,造成了炼油环节利润减少,销油环节利润增加,引起税收转移。

对我市来说,两大企业销售给华东销售公司的成品油价格大大低于华东销售公司再销售价格(批发给各省石油公司的价格),造成生产环节的利润和税收向上海转移,并且两大企业销售越多,利税转移就越多,亏损就越大;而实际上,各省石油公司直接凭中石化调拨单到两大企业直接提货。**年至今年上半年,金陵公司因上述原因,被转移利润10.55亿元,扬子公司转移4.11亿元。而且中石化正在逐步将两家企业变成石化产业链中的成本中心,因而利润转移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对南京市的整体税收影响极大。如果原油采购价格按照实际计算,但成品油价格按照省石油的采购价格计算,即按照华东分公司销售给江苏省石油公司的价格作为合理价格来计算的话,两大企业**年将影响销售收入7.25亿元,将增加销项税金1.20亿元,**年上半年影响销售收入7.41亿元,增加销项税金1.08亿元,全年预计增加税收2.16亿元。

成因三:成品油价格未能完全市场化,原油的高价和成品油的低价形成价格倒挂,导致利税大幅度减少。

随着国内外原油价格的飞涨,国家发改委根据市场情况虽然已经多次对成品油实施调价,但考虑到国民经济的承受能力,提价幅度远远小于原油价格上涨幅度,成品油价格始终没有放开与国际市场价格接轨,造成成品油的销售价格与生产成本严重倒挂和价格扭曲,两头不配比,并继而导致我市两大石化企业产生巨额亏损,税收减少。**年上半年,金陵分公司累计销售成品油551.17万吨,平均销售净价3531.87元/吨,比原油采购成本低108.86元/吨,汽柴油收入与成本倒挂9.03亿元;扬子股份公司汽柴油收入与成本倒挂5.74亿元,合计14.77亿元。

油价倒挂导致了亏损,并且炼油企业加工原油量越大,亏损越严重。**年上半年,两大企业收入与成本累计倒挂影响到所得税4.87亿元。全年将影响所得税9.75亿元。为弥补亏损,中石化根据炼油企业成品油的实际产量计算发放补贴。**年,金陵公司获取补贴7亿元,扬子股份公司获取补贴5亿元。目前,两大企业的原油加工量由中石化统一确定,企业无法自主安排。

四、国内中石化系统内其他企业的情况

通过对齐鲁石化的调查,其规模、产能与扬子公司相当(全国炼油企业排名:金陵第3名、齐鲁第5名、扬子略低),管理体制和价格体制与金陵、扬子一样,面临的问题和困境也一样。齐鲁石化去年实现的税收达28亿元,但,今年炼油项目亏损已达9亿元。齐鲁石化与扬子、金陵唯一不同的是,在原油采购环节,采购胜利油田原油的比重不同,齐鲁石化超过30%,金陵、扬子不到30%;在成品油出厂环节,齐鲁石化将成品油卖给位于天津的中石化销售公司华北分公司,金陵、扬子将成品油卖给位于上海的中石化销售公司华东分公司。据了解,北京的燕山石化、吉林的吉林石化也面临同样的问题。

五、当前迫切应该采取的对策和应对措施建议

(一)迅速加强政府部门的协调。建议市政府、省政府向中石化、发改委、国务院及时反映情况,理顺上中下游价格体系,使两大企业保持合理的利润空间,维持合理的行业税负水平,解决南京两大石化企业目前的困境,支持地方经济健康发展。依据国家计委计电(2001)96号关于进一步完善石油价格机制的文件,稳步提高成品油出厂价格,逐步与国际接轨。财政部门应该积极争取国家财政转移支付或增加对中石化的补贴,用于弥补地方财政或企业交纳税款。

(二)依法核定其成品油销售价格。鉴于目前两大企业成品油出厂价格低于成本价格,税务部门应该依据成本价格和合理的毛利率,对企业成品油的销售价格进行调整,将企业的税负维持到合理水平。若按照“成本+利润率”的方法来核定计税价格、且确定利润率为10%的话,两大企业**年将增加增值税6.80亿元,**年将增加增值税12亿元。

(三)合理调整低税负企业的考核口径。对因为国家政策,造成两大企业税负低的情况,应该积极向总局反映情况,就这些对地区GDP已经作出了很大贡献的企业,参考中石化对金陵公司的考核口径,考核企业应缴的税收收入,争取考核上的同步变化。

(四)解决两大企业测算利税的困境。按6月底情况,金陵公司**年6月末留抵税金为1.53亿元,预计销售收入增长不足抵消留抵,因此增值税收入为0。

石油化工原理篇10

石油是工业的血液,工业生产的大量需求是石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原动力。尽管工业化生产对石油的供应需求有增无减,但是石油价格下跌对石油企业的影响仍然不可忽视。通常情况下,石油企业的生产规模大,低油价下对企业的生产管理进行调整的工作很难进行,因此,探索低油价下石油企业的生存模式成为了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低油价对石油企业的影响分析

石油化工企业的经营与原油价格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原油价格走势图可以说是这些企业生产经营的“生命线”。这是因为一方面,原油作为企业上游勘探与开采业务的主要产品,其价格决定了上游板块的业务收益;另一方面,原油又是企业下游炼化业务的基本原料,其价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炼化板块的成本。所以对于石油化工企业而言,原油价格是影响企业利润的关键因素。

总体来看,低油价对勘探开采等石油化工产业链的上游业务板块影响较大,油价大幅下跌压缩了这些业务板块的盈利空间。另外,虽然低油价有利于降低石油化工产业链中下游炼化板块和化工板块的原料成本,但由于中国企业在这些板块往往大而不强,产品多以市场竞争力较弱的通用型产品为主,因此产品价格经常会跟随原油价格下跌而出现明显下降。

二、低油价下石油企业的生存发展模式讨论

(一)剥离资产及削减投资

削减投资和剥离资产这是石油公司改进公司经营现金流的主要手段。鉴于低油价严重影响着公司的业绩,同时也影响着未来油价的上升或下跌。在2015年,石油公司在投资预算中,普遍采用了以压缩投资与剥离资产为主的投资对策。在投资预算削减过程中,资产剥离作为石油公司调整经营策略的关键。

(二)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

石油企业的经济效益受到市场价格的直接影响,市场中关于石油的供求关系也会对石油企业的经济效益产生影响。石油企业的员工数量非常对,人力资源的劳务薪资是财务支出的重要部分,石油企业的勘探生产成本又非常高。所以在低油价市场环境下,必须要增强其抵抗风险的能力。因此,石油企业要对经营过程中的风险因素进行细致的分析,通过有效手段规避风险,通过技术手段降低风险。

(三)降薪及裁员

在石油市场不景气的环境下,石油企业的生存模式处于宜收不宜攻的态势,谨慎开源和合理节流是其保存元气之道。石油企业的员工人数庞大,在油价走低的市场环境下,要降低企业的劳动力成本。具体的方法是合理降低员工薪水,从保证生产正常进行的前提下科学裁减员工。油价低迷时期,石油产品的市场供求量发生变化,生产量相对缩小,根据生产需要合理配置生产工作者的数量。降薪和裁员能够大幅减少石油企业的财政支出,有利于在低油价市场环境下应对企业生存危机。

(四)整合石油企业资产

石油价格持续走低的市场环境下,石油企业的经营重心要落在生产效益上,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减小经营规模,转手不良资产,从而将经营不善的部分转让出去。对企业的总资产进行深度整合,能够让企业轻装上阵权利发展企业的主打业务。在整合石油企业的资产过程中,要对勘探技术和石油开发给予重点关注,从而夯实石油企业的核心技术,保证石油的储量和规模。重视对勘探技术的研发,能够降低生产成本,重视石油资源的开发,有利于寻找更多的原油资源,从而增加石油储量的减产能力。“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战略下,中国与欧亚国家合作密切,这些国家是石油销售的主要对象。

(五)改革企业投资管理机制

我国的石油企业整体上是总部集权计划投资管理体制,该体制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无法灵活应对市场经济中的各种变化,对于企业的发展和建设有不利的一面。该投资管理机制下企业的经营管理自由度受到限制,企业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也很难发挥出来,最终造成了企业经济效益很难提升的状况。2016年两会着力强调了创新对于各个行业发展和建设的重要作用,在改革企业投资管理机制中,要加大对石油企业内部技术创新的重视程度,通过技术革新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从而有利于企业利润的上升。

(六)降低成本与盘活资产

石油企业在经营发展中由于运用了关联交易,所以选择了与之相适应的服务队伍,这样就无法形成具有良性竞争能力的行业市场。这样就导致了石油企业的勘探成本不断攀升而勘探技术创新却止步不前。石油勘探成本不断上升,企业就很难再残酷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应对油价暴跌的风险。石油企业的发展要适应市场经济,同时利用好国家制定的各项有利于石化企业发展建设的方针政策,从而有利于石油企业提升自身地域风险的能力。例如,在科技创新城的建设中,石油企业可以与当地的科技创新中心或者当地的高等院校进行石油勘探技术的创新课题研究,从而降低勘探过程中的生产成本,进而能够在油价低迷时仍然可以创造出较多的利润,最终有利于石油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长足稳定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受到多方因素影响,石油企业因油价下跌而无法避免地遭遇经营发展困境。为了在油价低迷状态下求生存,石油以及石化企业要通过剥离资产及削减投资的方式来保存实力,要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以便于面对低油价市场对企业的冲击,要通过合理降薪及裁员的方式来缩减企业支出,要科学整合石油企业资产以便于发挥最大效力,要深化改革企业投资管理机制以利于投资收益最大化,要通过降低成本与盘活资产的方式来提高企业的经济利润。因此,在石油价格持续走低的市场环境中,石油企业要对自身各个方面的管理和生产进行改革和优化,从而有利于其安全度过油价低迷的危险期。这就需要石油企业的高层管理和决策层领导具有卓越的资源整合能力和优秀的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石油化工原理篇11

石油化工是利用裂解、分馏、精炼及合成等多种化学工艺对石油进行加工的过程,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污水,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一、石油化工污水处理概述

(一)石油化工污水。石油化工污水中一般含有硫、多环芳烃化合物、氨氮、氰化物等常见的化学污染物,这些污染物之间还会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从而产生许多新的混合物质。这些物质不仅使污水的水质更加复杂,还增加了污水的毒性,有的物质甚至很难被微生物分解。如果不采取相应的技术予以处理,就会危害周边居民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二)石油化工污水处理遇到的问题。1、污水成分复杂。近几年开采出的原油品质逐渐下降,含有越来越多的杂质,加工时需要更多复杂的工序,产生的化工污水成分也更加复杂,增添了污水处理的工作难度。2、含硫量增加。石油是不可再生资源,世界范围内石油存有量在不断减少,导致原油价格持续上升,而且高硫含量与低硫含量石油之间的差价在不断扩大。在高油价的影响下,高硫含量的原油需求量不断增加,导致石油加工的污水中也掺杂着大量硫元素。高含硫量污水破坏了自然生态化境,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3、污水处理技术水平不高。石油化工污水的化学成分越来越复杂,传统的污水处理技术已经跟不上企业发展的步伐,更不能满足环境保护的需求。目前石油化工企业较弱的污水处理技术水平严重阻碍了石油化工企业的发展。

二、石油化工污水处理技术现状

(一)生物处理技术。生物处理技术通常采用现代微生物培养技术,重点处理好氧污水,可以有效处理高浓度且较高毒性的污水,不仅可以减少污水处理费用,而且操作简便,成效显著。当前,天津大港石油公司主要采用这种处理技术。在传统生物处理技术的基础上发展产生了一项高科技污水处理技术-MBR技术。MBR技术将膜分离技术与生物技术相结合,通过有效分离污水中的微生物,且将其留置于反应器中,以确保出水符合使用要求。当前胜利油田就是采用了MBR技术进行污水处理。

(二)含硫污水处理技术。在石油化工生产中,含硫污水通常来自于富气洗涤水以及炼油厂二次加工装置中分离罐的排水。一般情况下,含硫污水的处理主要采用水蒸气汽提与空气氧化技术。其中,水蒸气汽提法主要适用于含硫量比较高的污水。然而这种污水中往往富含乳化油与酚类,该类物质进入汽提塔时,会导致汽提塔塔釜产生积油情况,从而破坏了气液平衡,降低了污水处理的质量。而空气氧化法主要应用于污水含硫量较小的情况,将醌类化合物、钴等催化剂加入到污水中,让催化剂与空气中的氧形成化学反应产生硫酸盐与硫代硫酸盐。

(三)含油污水处理技术。在生产石油化工产品过程中产生的含油污水污染性较为严重,含油污水的水面上会形成一层油膜,阻碍氧气进入水体,导致水体内含氧量不足,从而致使水生物死亡。通常情况下石油化工含油污水的处理方法主要包括生物法、化学法以及物理化学法。其中,生物法主要包括了厌氧处理法、好氧处理法以及组合处理;化学法包括了膜分离、臭氧氧化分离以及水力旋流分离等;使用率较高的生物法和物理化学组合法还包括通过电化学-厌氧生物法-好氧二级生物处理工艺相组合的方式。

(四)含环烷酸污水处理技术。相关研究表明,重质原油多数属于环烷基类原油,这类原油在生产过程中,往往在回收装置上产生大量含有环烷酸的污水,环烷酸具有强乳化性,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将会导致曝气池水质出现大量泡沫造成微生物死亡。对含环烷酸的石油化工污水通常采用活性碳吸附、气相催化氧化及萃取等技术。以活性碳吸附技术为例,企业在重质原油生产加工中的回收环节添加活性炭,借助活性炭的吸附能力对污水中的环烷酸进行处理,从而降低其含量。

(五)污水回收利用处理技术。对污水进行深度处理与回收利用也是石油化工污水处理的重要环节,因为在石油化工生产过程中通常需要消耗大量水资源,经过回收处理的部分水资源还可以重复使用。石油化工污水回收利用处理主要涉及两个环节:首先,对石油化工生产所产生的不同种类污水采取相应技术处理后,结合其水质情况将其分别安排到绿化、盥洗或循环场等进行回收利用;其次,采取污清分流O计,根据生产设备所产生污水情况建立一套独立处理设备,避免污水与干净水资源相混合造成污染。

三、石油化工污水处理技术发展趋势

在石油化工生产原料成分复杂化、生产工艺改进等因素的影响下,采用单一的污水处理技术越来越难以保证污水处理效果,因此,除了对相关技术进行深入研究以外,多种处理技术结合使用将是今后石油化工污水处理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

四、结语

随着石油化工企业规模的扩大,水资源消耗量也在逐年增加,因此必须对石油化工污水进行处理加以回收利用,才能满足生产用水需求。石油化工污水含有大量污染物,成分复杂且毒性很大,只有采取高效、经济、节能的污水处理技术才能不断促进石油化工污水处理的发展。

参考文献:

石油化工原理篇12

在1984年举办的油田标准化 工作成果展览上,国务委员康世恩又作了重要指示,他说:“美国有个API(美国石油学会),日本有个JPI(日本石油协会),我们能不能搞一个CPI(指中国石油工业标准组织)?”这对推动石油工业标准化工作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在这一时期,许多企业根据国家和主管部门的要求,建立了企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使石油工业企业标准化工作走上了新的发展阶段。为了理顺标准化工作机制,石油工业部经国家标准局批准,于1984年11月4日正式成立了第一届石油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随后陆续成立了十多个石油工业的专业标准化技术提供委员会。

这一时期,是我国石油工业标准化工作在各个领域的全面快速发展时期。1985年创办了《石油工业标准化》期刊;编制了《石油工业标准体系表》(第一版);1987年在石油 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组建了石油工业标准化研究所;全面开展了石油企业标准化工作检查和表彰活动,进一步提高了石油工业标准的制定速度和质量水平;初步建立了石油工业标准的出版、发行渠道;强化了石油企事业单位的标准化管理工作;开展了石油工业标准化的国际交流。

1990年5月,石油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换届,产生了第二届委员会领导机构,原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总工程师李虞庚担任主任委员。第二届油标委开展工作的四年,标准化继续取得快速发展。石油工业标准化工作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伴随着石油工业深化改革和持续发展的步伐,在标准制修订速度,提高标准水平,促进标准化标准化是石油工业生产发展的技术基础,是石油工业新技术发展的助推器,是石油工业市场化发展的支持与保证,是石油工业国际化发展的桥梁与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