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的预防合集12篇

时间:2023-07-27 09:29:38

精神病的预防

精神病的预防篇1

1. 1 空气—呼吸道传播 是结核病最主要的传播方式, 当患者大声说话, 咳嗽, 打喷嚏时, 就会释放很多细小的飞沫, 患者一次咳嗽可以释放3500个飞沫, 用力打喷嚏时飞沫更多, 若易感者吸入这种带有结核杆菌的飞沫即可被感染。另外吐痰传染也是一个重要的传染途径, 肺结核患者如果把含结核杆菌的痰吐在地上, 痰液干燥后痰中的结核杆菌与尘埃混在一起飞扬在空气中, 可被健康人吸入肺内引起感染。

1. 2 食物传播 结核病患者用的餐具、吃剩的食物上都可能污染结核杆菌, 如与结核病患者合用餐具, 或吃患者剩下的食物等, 饮用未经消毒的牛奶或乳制品等也可感染牛型结核, 替排菌患者倒痰罐不小心手上沾了痰液, 如果不认真洗手, 用手拿食物吃, 也可能受到感染。一般情况下, 消化道对结核杆菌有较大的抵抗力, 结核杆菌一进入胃内很容易被胃酸杀死, 除非咽下大量结核杆菌, 否则不易感染, 消化道结核杆菌多数由于饮用未经煮沸的牛奶引起。

1. 3 结核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疾病, 许多动物如猪、猫、狗、 牛、羊、猴等, 均可患结核病, 人类和这些动物经常接触也可被患有结核病的动物感染。

2 预防措施

2. 1 控制空气污染是预防结核病的关键, 定时通风,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据统计每10 min通风换气一次, 4~5次后可以吹掉空气中99%的结核杆菌, 病房每日紫外线消毒30 min, 有杀死结核杆菌的作用, 对患者进行卫生宣教, 使患者了解结核病的危害和早期保健, 培养患者良好的卫生习惯是预防肺结核的有效方法, 训练患者不随地吐痰, 将痰液吐在纸或吐在加有2%煤酚皂溶液的痰盂里, 每日消毒一次, 咳嗽或打喷嚏时用卫生纸或手帕掩口鼻等。

2. 2 患者实行分食制, 不吃其他患者吃剩的食物, 洗漱用具专人专用, 患者餐具用后经消毒柜消毒30 min, 有感冒症状的患者分桌进餐, 牛奶煮沸后饮用。勤洗手, 勤换衣, 对患者的书籍、棉被等可经常在阳光下暴晒, 倒完痰罐后要认真用肥皂洗手等。

2. 3 有肺结核病史与肺结核接触史的患者及较长时间应用激素类药物或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及患疱疹性角膜炎或结节性红斑的患者要掌握其病情动态变化, 做到早发现及时治疗, 防止结核病的蔓延。

2. 4 提高患者发现率, 控制传染源。精神患者是一特殊群体的患者, 由于受精神症状的影响, 感染结核后其临床症状并不典型, 尤其是那些轻微局限性感染的以及从患结核病经治疗病灶已经钙化的老年精神患者, 感染后仅有反复感冒, 咳嗽的表现, 易被误诊为上呼吸道感染, 气管炎, 慢性支气管炎, 是误诊率高的首因。护理人员对咳嗽, 发热、气急、胸闷10 d以上经抗生素和抗病毒不见明显好转的患者, 应怀疑得了肺结核需做胸部X片检查。

2. 5 患者一旦感染肺结核, 首先是有家属的尽量通知家属, 将其转入结核病院治疗, 但很多家属都不愿意, 我们就要把结核病患者的危害讲清楚, 如果家属坚持, 一定要和家属签署一份告知书, 表明你已经进到告知义务, 如果出现任何问题由家属负责, 另外要隔离治疗, 防止传染。对病房内其他患者, 我们是全部做胸透排除, 对近期消瘦明显的患者我们会定期做胸透监测, 并监测体温, 因为结核病有一定的潜伏期。

总之, 护理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同情心, 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动态变化, 提高患者发现率, 做好相应的消毒措施坚持消毒, 严格消毒, 杜绝传染源的传播, 只有这样才能预防结核病的产生。

精神病的预防篇2

[Summary] Investigating the reason of occurring psychic sufferer’s infection in hospital,discussing the preventing measure,reducing the occurring of infection in hospital. Diagnosing and doing analysis the reason of infection according to the national standard of infection diagnoses in hospital on two hundred and eighteen psychic sufferers in hospital. As a result,fifty sufferers occurred infection in hospital among two hundred and eighteen sufferers. The probability of psychic sufferer’s infection in hospital is quite high. Enhancing the life nursing for the sufferers they have being in hospital for a long time,and they are old people and they are weak,improving the resistibility of economy and meliorating the management of psychic section ward are important measures of reducing the probability of infection in hospital.

[Key words] Psychosis sufferer Infection in hospital Infection in respiratory channels Infection in intestinal channels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示码:A 文章编号:1729-2190(2008)10-0026-02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抽取我院精神科2007 年8 月份~2008 年8 月份的218例住院精神障碍患者,其中男138 例,女80 例,年龄14~72岁,平均37.9岁。

采用回顾性调查,逐一查阅病案,统一登记院内感染发生情况,并作统计分析。所有感染诊断标准按国家卫生部制定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1]。

2 结果

2.1 本组218 例患者中发生院内感染50 例,院内感染率为22.9%,其中男病人32例,女病人18例。

2.2 呼吸道感染27例,占54%;肠道感染20 例,占40%;尿路感染2例,占4%;带状疱疹1例,占2%。

2.3 40岁以上(含40岁)35 例,占70%;40岁以下15例,占30%。

2.4 夏季25例,占50%,为院内感染的高发季节;其次为秋冬季22例,占44%,春季3例,占6%。

3 讨论

精神疾病是以精神活动紊乱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其病程长,易复发,需长期服药,患者意志行为衰退,生活自理能力下降,院内感染的机率增加。我院精神科住院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主要因素如下:

3.1 住院时间

长期住院的精神病患者院内感染发生率较高,本组达50例,占22.9%;其中男32例,占23.1%;女18例,占22.5%;男女无明显差异。

3.2 感染部位

本组以呼吸道感染为 与我院精神科床位紧张、病人密集拥挤、空气流通差、换气设施不足有关;其次是肠道感染,与病人卫生意识差、受精神症状的驱使,捡脏东西食用有关,与文献报道一致[2]。其他感染少见。

3.3 年龄

本组中以40 岁以上的中、老年病人为多见,与文献报道一致[3]。

3.4 嗜烟、药物副反应

我院精神科住院的大部分男性患者每天都吸烟。加上病人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后,由于一些抗精神病药物的副反应,防御性反应能力较差,可增加感染的发生。有研究显示嗜烟、药物副反应为精神科院内感染的易感因素[4]。

3.5 季节

在夏季,由于天气热,精神病人活动少,肠蠕动减慢,消化功能减弱,喜食生冷食物,食品保存不当或暴饮暴食,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在秋冬季,病人无自知力,不能随气温变化适量增减衣物,工作人员和患者家属作为带菌者,很容易把易感病毒带进病区;是造成院内感染发生的重要原因。

4 预防

4.1 长期住院精神病患者医护人员要充当照顾者及教育者的双重角色。采取个别教育与集体讲座的方法,使病人掌握预防院内感染的有关知识。

4.2 在肠道感染高发的夏季,做好环境卫生和饮食管理及基础护理。在执行消毒隔离的原则上改善卫生条件,确保病区清洁、舒适。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年老体弱者禁止吃生冷食物,不吃发霉或变质的食物,妥善保存食品,室内温度应适当,睡觉时防止腹部受凉等。

4.3 在呼吸道感染高发的秋冬季,病区内保持空气流通,患者注意衣着适当,随气温适量增减,多吃蔬菜水果,多喝白开水;工作人员注意手的清洁和消毒,必要时戴口罩,防止把病原体传给病人。在易感季节,每天对病房及工疗室用醋熏或紫外线消毒,对探视家属做限制性规定,防止交叉感染。

4.4 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在工娱活动时安排活动,身强体壮的患者每天做健身活动;年老体弱的患者,定期督促在室内散步、做操,每天督促料理个人卫生,必要时工作人员给予协助。通过适量的运动,可增强机体抵抗力。

4.5 建议医生为患者使用一些副作用少的抗精神病药物,劝男性患者戒烟,告之吸烟对疾病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医政司医院内感染监控协调组.医院内感染的诊断[J].中华医院杂志,1991,7(2):28.

精神病的预防篇3

在精神科疾病中,患有抑郁症、精神分裂症,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及病态人格的患者,极易出现自杀观念或行为。此外,长期患慢性疾病,癌症,年老体弱等病人缺少社会的支持而产生厌世观念。

自杀是一种伤害行为,它有二种表现形式。

1 症状

病人在病态的支配下,特别是在命令的支持下,患者对此坚定不移。

1.1作态性自杀:多见于神经官能症患者,认为别人不关心,不重视自己,用自杀手段减轻心理上的压力,以吸引他人注意,此行为一旦失手,而造成假戏真作。

1.2强迫症或主观失眠的病人:感到十分痛苦、焦虑、坐卧不安,无法摆脱而自杀。

1.3在意识朦胧状态下,病人受丰富的幻觉、错觉的支配下,无任何准备,目的性,发生冲动性自伤或自杀行为。

2 情绪

2.1抑郁症患者,对任何事情均无兴趣,感到前途渺茫而产生自杀。

2.2恢复期的患者:对精神疾病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长期有病,对学习、工作、家庭造成重大损失,生活上缺乏目标,不知如何面对和处理问题,将仇恨转向自身,为逃避痛苦,而选择以死求得解脱。

3 预防

3.1做好评估:自杀危险因素的评估,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到患者自杀的危险度,根据评估打分的情况,可以有的放矢地开展护理工作,进行护理风险干预。

3.2自杀相关因素:

a:自杀:又称自尽,自决,自裁,自灭,自终,指杀死自己的行为,自杀又分为:成功自杀,自杀未遂,自杀意念三种。

b:易导致自杀的疾病:精神疾病是导致自杀的主要原因之一;所有自杀患者中约80%患有抑郁;50%以上抑郁症患者有自杀意念;15%—25%抑郁症病人最终以自杀方式结束生命。

c:抑郁与自杀:抑郁症患者心境低落,表现为显著而持久的悲观,整日愁眉苦脸。

d:自杀的高危时间:午夜之后频率最高;午后交接班时间;节假日;春秋两季。

e:自杀的地点:厕所,病室床上,无人居住的房间,未上锁的房间(更衣室,洗漱室,洗澡间)。

f:自杀的方式:自缢的占80—90%,吞食异物,割腕……

g:抑郁症患者自杀,在难以分辨真伪时,宁可信其有,而不可轻率予以否定,可以从以下方面寻找线索:患者平素对穿着,打扮不注意,现突然将新衣服穿上,打扮的漂漂亮亮;言语线索:患者向自己的亲属或朋友交代一些如果自己不在了,对今后的家庭、财产、子女、亲人……都一一交待;行为线索:患者有意识地寻找一些自杀工具及场地,如:买老鼠药;敌敌畏;或找一些绳子;或去一些无人的地方。

4 护理

4.1心理护理: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可减轻或消除病人自杀企图,阻止自杀行为的发生,取得良好的护理效果。

其次,做好沟通,鼓励病人抒发内心体验,护理人员以温和、平稳的言语及情绪,接纳病人对护理人员的倾述,有时也可以让患者大哭一场,以宣泄内心的情感,最后,护理人员也可以利用肢体方面的语言,如:拥抱患者;握住病人的双手;给病人以心理上的支持与安慰。护理人员应指导病人处理压力,给予正确的疏导方式,鼓励病人建立生活的信心,以发展个人适应客观实际行为进而取代自杀意图或行为。

4.2环境的安全:对于有自杀观念的患者安置于重护病室,对病房做好安全检查,将病人的危险物品如:刀、剪、玻璃、绳、带、打火机……拿走,护理人员不要将患者的所有个人物品都拿走,除非病情非常严重,因为这样会加重患者的无用感。

4.3增强患者的自信心:有自杀观念的患者都比较悲观、自卑,对任何事情均失去信心,护理人员应挖掘患者的优点,及时给予表扬,以帮助患者建立自信心。此外,向患者强调生活的意义,帮助其建立对现实的期望,可提高患者的自尊。

精神病的预防篇4

部份精神病人由于受症状支配表现为暴饮暴食,在治疗中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斜颈吐舌、面肌痉挛、唇舌震颤、吞咽困难等锥体外系症状,在进食时均有可能出现噎食现象。

1 预防

1.1 加强健康教育 对健康饮食开展指导:规律、均衡、适量、小口喂食、细嚼慢咽、饭前先喝少量汤,口中含有食物时应避免大笑、讲话、行走或跑步。发现面、颈部或吞咽不舒适要及时报告医护人员。指导病人自救处理方法。

1.2 注重开餐工作 开餐时加强观察病人的食量、食速及,暴饮暴食的要加以控制数量和速度,小口送食。出现吞咽困难、面肌痉挛、唇舌震颤等症状者,要给予稀、软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缓慢进餐、协助喂食、不可催促病人,忌食馒头、饼及坚硬的、长条、大块食物,若须吃可将馒头、饼泡在汤或牛奶、豆浆中充分软化、捣碎成半流质,长条、大块的食物切成细块充分咀嚼。

1.3 心理护理 当病人出现锥体外系症状时,可能出现恐惧、焦虑、紧张、丧失信心、失眠、拒食等情绪反应,医护人员要给予关心、支持、引导、帮助病人树立信心、全身放松、积极应对,指导合理进食,保证营养。

1.4 及时报告医生 对症处理、配合抢救。

2 临床表现

①海姆立克征象,病人将一手放到咽喉部,不能言语、表情苦恼;②病人不能说话或呼吸;③面唇青紫;④失去

知觉。

3 护理

3.1 询问或观察病人情况迅速确诊 就地求助,立即进行抢救,同时安慰病人。

3.2 抢救方法

3.2.1 方法一 就地平卧、用开口器将病人嘴张大,用食中二指快速抠出病人口中的食物,抠的越快越多病人呼吸缓解的越快。

3.2.2 方法二 海姆立克手法:

3.2.2.1 成人 ①抢救者站在病人背后,用手臂环绕病人的腰部;②一手握拳,将握拳拇指一侧放在病人的胸廓下和脐上的腹部;③用另一手抓住你的拳头,快速向上冲击压迫病人的腹部,不能用拳击和挤压,不要挤压胸廓,冲击力限于你的手上,不能用你的双臂加压;④重复之,直到异物排出。

3.2.2.2 儿童 使患儿平卧、面向上躺在坚硬的地面或床板上,抢救者跪下或立在其足侧或取坐位,并使患儿背靠骑坐在抢救者的两大腿上,用两手的中指和食指放在患儿胸廓下和脐上的腹部,快速向上冲击压迫,但要很轻柔,重复之直到异物排出。

3.2.2.3 自救 采用上述用于成人4个步骤的2、3、4三点或稍弯下腰去靠在一固定的水平物体上(如桌子边缘、椅背、扶手栏杆等),对着这边缘压迫你的腹部,快速向上冲击,重复之直到异物排出。

3.2.2.4 无意识病人 使病人仰卧,抢救者面对病人,骑跨在病人的髋部,用你的一手置于另一手上,将下面一手的掌根放在胸廓下脐上的腹部,用你身体的重量,快速向上冲击压迫病人的腹部,重复之直至异物排出。

3.3 其他措施 ①不能扣击病人的背部,将导致病情恶化。②心脏停博立即进行徒手心肺复苏,肌注强心剂,呼吸兴奋剂。③在自主呼吸恢复后,缺氧症状未缓解,立即给予氧气吸入,直至完全恢复正常为止。④补液、增加机体需要量。

3.4 心理护理 安慰、鼓励、疏导病人,做病人坚强后盾,减少或缓解紧张、恐惧、焦虑等。

3.5 饮食护理 鼓励或协助病人进食流质或半流质,少量多餐。

参考文献

[1]冯瑞珍,陈淑君,字佐喜,主编.精神病科临床护理手册.

精神病的预防篇5

病人出现冲动伤人行为时,护士要果断作出反应,及时控制兴奋冲动行为,在保证病人及工作人员安全的情况下,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并及时报告医生处理。特别是新入院的病人,大部分都有冲动行为。如何预防和护理这些病人,是我们精神科每个工作人员都必须基本的常识。在此我就针对精神科病人冲动伤人行为的原因分析以及如何预防及护理谈一下几点看法:

1 原因分析

1.1 受到住院时间的影响 很多刚入院治疗的患者不愿意接受住院,他们不承认自己有病,加之其精神经常受到幻想、妄想的支配,使得他们感觉兴奋、烦躁、情绪激动,容易伤人。

1.2 受到用药量的影响 很多新入院病患不承认自己有病,他们的精神大都过于兴奋,情绪激动,也不配合医生接受治疗,不吃药也不打针,总认为医护人员让他们吃药是在迫害他们,所以,将药物东藏,药物摄入量极少,根本没有得到治疗。另外,部分年龄稍大的病患,倘若身体本身就含有其他疾病,注射一些抗精神病的药物后容易导致其他意外发生。

1.3 受到文化程度的影响 据了解,在发生冲动伤人病患中,有一半以上都是小学或者初中学历,他们的素质较低,当遇到问题时,坚决问题的方法简单,容易对他人造成伤害,另外,病患冲动伤人的形式多种多样,一般情况下,病患发生冲动伤人都发生在医护人员较少或者是在治疗过程中。

1.4 与精神症状密切相关 很多精神病患者自认为无病,所以,他们不愿意呆在医院,也不会配合治疗,当护理人员开门之后,他们便出手伤人,精神病患者喜欢幻想、妄想,他们稍微一听到有人要害他们,就会不自觉的进行“自卫”,伤害他人,当医护人员为其打针,督促其吃药时,他们极力反抗,认为这是一种迫害行为。

2 预防及护理

2.1 认真搜查和管理危险物品

2.1.1 新病员入院后,通过对病员或家属入院宣教后,彻底搜查危险物品,如:皮带、领带、鞋带、钥匙、水果刀、项链、戒指、耳环、玻璃杯、刀剪、绳索和药物类等无论病员配合与不配合,都要想办法拒绝将危险物品带入病房。

2.1.2 还应做好病房内危险物品的管理,如:约束带、体温计等在病房内流动的危禁物品要认真交接班,用后及时收回,绝不能遗留在病房,办公室、保管室要上锁,进出关门。每天进行病房内危险物品的搜查,每周进行一次大搜查并有记录。

2.1.3 对于兴奋状态又有冲动行为的病人,应安置在重点病房,限制其活动范围,随时将其控制在视线范围内以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

2.2 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道德水平

2.2.1 护理人员必须具备有接触病员的基本常识和安全防范意识。

2.2.2 对病人态度应和蔼耐心,满足病员的合理要求,加强心理沟通,设法稳定病员的情绪。

2.2.3 对于持续兴奋、难以护理的病员,应尽快组织医护联合查房,研究治疗、护理方案,做到早期控制。对症处理并观察和记录精神状态改善情况。

2.2.4 严格交接班,对病患的情况要做到心里有数,例如,每个病患的所拥有的病患人数,每个刚入院的病患的姓名、样貌、特征、病情症状都需要了解清楚,并掌握到每个病患出现问题后应采用什么样的处理方法,患者的病症是什么,劝导教育对其有用与否等。对于平时已经有了冲动伤人记录的病患,要引起高度重视,密切关注其行为变化,在交接班过程中,一定要详细询问,认真交接。

2.3 加强心理护理,可应用启发、诱导、暗示等方式,耐心解释、说服和劝服病员,为其创造良好的住院环境和气氛,增加病人的自控能力,可降低冲动行为的发生。

2.4 加强基础护理,保证入量、定时进食、进水,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2.5 对已发生冲动伤人行为的病人,要做出果断处理。

2.6 如病员发生冲动伤人行为时,经劝服教育无效时,可采取暂时隔离式保护约束措施,以防止病员再次伤人、毁物或自伤,同时做好解释工作。

2.7 环境的改变可能会引起病人情绪的变动,让病人激越、冲动,所以应尽量避免环境对病患带来的影响,日常生活中的项目步骤要尽量简化,让病患能够不被打扰,有充足的休息时间,倘若病患遇到疼痛、口渴、饥饿、便秘等,要及时为病患解决,让病患感觉身心舒适。

总之,尽管精神科病员的冲动伤人行为常带有突然性,但在工作中,只要大家加强责任心及真强安全意识,随时提高警惕,多与病员沟通交流,掌握其心理动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对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要有预见性,才能更好地保证精神科病房的安全。

精神病的预防篇6

【摘要】 目的 探讨接种疫苗及一般预防措施对住院精神病患者爆发甲型流行性感冒的预防效果。 方法 对甲型流行性感冒疫区的200例住院精神病患者中未发病的173例患者随机分为接种甲型流行性感冒灭活疫苗组152例,一般预防措施组21例,比较两组发病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采取预防措施前2 d内200例患者中有27例爆发流感,152例实施接种流感疫苗预防措施后发病5例(3.29%),21例一般预防措施者发病4例(19.0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6.37,P<0.05)。接种流感疫苗组较一般预防措施组发生甲型流感的潜伏期长,平均最高体温低(P<0.05)。 结论 接种流感疫苗能有效预防甲型流感的爆发流行,并可延长潜伏期,减轻患病后的症状严重程度。

【关键词】 甲型流感;住院精神病患者;预防接种

Investigations and prevention study of epidemic situation of influenza outbreak in hospitalized psychiatics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prophylactic effect of vaccination and common preventive measures on influenza A outbreak in hospitalized psychiatric patients. Methods 173 psychotics without influenza A from 200 hospitalized ones in flu epidemic area were assigned to vaccination(n=152) and common protective measure group(n=21),incidences compared and statistical analyses conducted. Results Within 2 days before taking protective measures,27 of 200 patients developed flu, among them 5 of 152 ones taking vaccination (3.29%) did and 4 of other 21 ones without vaccination(19.05%),which showed obvious difference(P<0.05).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latency of influenza A was longer and average max body temperature lower(P<0.05). Conclusion Inoculating influenza vaccine could prevent the epidemic outbreak of influenza A in effect, lengthen latency, relieve the severity.

【Keywords】 Influenza A;hospitalized psychotics;vaccination

甲型流行性感冒具有较高的发病率,易引起流行。住院精神病患者是一个特殊群体,存在诸多的甲型流感发生的危险因素。目前尚无住院精神病患者甲型流感发病情况及接种疫苗预防效果的相关研究。作者对2005年我院住院精神病患者甲型流感患病情况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对象 样本选自2005年4月20日~5月20日我院住院在甲型流行性感冒疫区的2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例资料。入组标准:(1)甲型流行性感冒流行疫区住院的精神病患者;(2)年龄19 a~65 a;(3)排除严重躯体疾病,脑器质性疾病,药物滥用,妊娠、哺乳期妇女及药物过敏者。

1.2 方法

1.2.1 分组 甲型流感爆发后,将未发病的173例精神病患者随机分为接种甲型流感灭活疫苗(流感疫苗由江门市防疫站提供)组152例和一般预防措施组21例(预防措施包括隔离观察、空气消毒、预防服用抗病毒药物等)。

1.2.2 诊断 取鼻咽部分泌物及深部痰液,以及静脉血后,立即由江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送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痰培养及病毒分离,并对标本血清进行免疫荧光及ELISA试验,以确诊甲型流感。

1.2.3 潜伏期计算 潜伏期为从患者接触流感患者后至出现症状的时间。本文以第1例患者出现症状为潜伏期的起始时间[1]。

1.2.4 最高体温检测 自患者症状出现起,每隔2 h测体温1次,至患者症状消失时的最高体温。

1.3 统计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与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200例患者中的27例在采取预防措施前2 d内爆发流行性感冒,9例患者于实施预防措施后发病,总患病人数36例(18.0%)。其中152例接种流行性感冒疫苗的患者有5例(3.29%)发病,21例给予一般预防措施的患者有4例(19.05%)发病。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6.37,P<0.05)。疫苗保护率=(19.05-3.29)/19.05=0.83[2]。

2.2 接种流感疫苗后发生甲型流行性感冒的5例患者的潜伏期分别为5 d,5.5 d,6 d,7 d,8 d,9 d;实施一般预防措施后发生甲型流感的4例患者的潜伏期分别为4.5 d,4.5 d,5 d,5 d。接种流感疫苗者发生甲型流行性感冒的潜伏期明显延长,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

2.3 接种流感疫苗后发病的5例患者的最高体温分别为37.9 ℃,38.0 ℃,38.1 ℃,38.2 ℃,38.3 ℃;给予一般预防措施后发病的4例患者的最高体温分别为38.3 ℃,39.0 ℃,39.3 ℃,39.4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3 讨论

甲型流感是由甲型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一般发病较急,潜伏期较短,病情较严重,传染性较强,易引起局部流行甚至大面积流行,尤其在人群密集的地方、冬春季较易流行。

住院精神病患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长期生活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人群密度相对较大,也是流行性疾病的易感人群。本调查结果显示,2005年4月~5月(春季)住院患者爆发流感时没有先兆,未能采取及时的预防措施,所以流行较快,仅在爆发2 d内就有27例感染,且体温高、病情重、病程长。在及时实施预防措施后,两组患者流感发生率、病情严重度及潜伏期降低和缩短。尤其是接种流感疫苗组甲型流感发生率仅为3.29%,而给予一般预防措施组甲型流感发生率为19.05%,与瞿凤岐[3]报道的结果相一致。本调查总罹患率为18.0%,高于胡超云[4]报道的4.23%。提示住院精神病患者也属易感人群。流感的爆发需要具备三个必要的环节,即传染源、传染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环节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缺一不可。所以,加强住院精神病患者的流感预防非常重要。因精神病患者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长期生活在封闭的环境中,缺乏应有的运动,加之住院环境人员密度大,空气流通差,卫生差,造成患者免疫功能逐渐下降,极易造成传染病的流行和爆发。所以,医疗单位应尽可能做到:(1)有效控制传染源,(2)降低人员密度,(3)增加病房通风及空气消毒,改善病房卫生条件,(4)改善患者的营养,增加户外活动和锻炼,(5)传染病流行季节应及时接种疫苗,(7)加强传染病监测等。

参考文献

[1] 彭文伟.传染病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69~72

精神病的预防篇7

【摘要】 目的 探讨接种疫苗及一般预防措施对住院精神病患者爆发甲型流行性感冒的预防效果。 方法 对甲型流行性感冒疫区的200例住院精神病患者中未发病的173例患者随机分为接种甲型流行性感冒灭活疫苗组152例,一般预防措施组21例,比较两组发病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采取预防措施前2 d内200例患者中有27例爆发流感,152例实施接种流感疫苗预防措施后发病5例(3.29%),21例一般预防措施者发病4例(19.0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6.37,P<0.05)。接种流感疫苗组较一般预防措施组发生甲型流感的潜伏期长,平均最高体温低(P<0.05)。 结论 接种流感疫苗能有效预防甲型流感的爆发流行,并可延长潜伏期,减轻患病后的症状严重程度。

【关键词】 甲型流感;住院精神病患者;预防接种

Investigations and prevention study of epidemic situation of influenza outbreak in hospitalized psychiatics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prophylactic effect of vaccination and common preventive measures on influenza A outbreak in hospitalized psychiatric patients. Methods 173 psychotics without influenza A from 200 hospitalized ones in flu epidemic area were assigned to vaccination(n=152) and common protective measure group(n=21),incidences compared and statistical analyses conducted. Results Within 2 days before taking protective measures,27 of 200 patients developed flu, among them 5 of 152 ones taking vaccination (3.29%) did and 4 of other 21 ones without vaccination(19.05%),which showed obvious difference(P<0.05).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latency of influenza A was longer and average max body temperature lower(P<0.05). Conclusion Inoculating influenza vaccine could prevent the epidemic outbreak of influenza A in effect, lengthen latency, relieve the severity.

【Keywords】 Influenza A;hospitalized psychotics;vaccination

甲型流行性感冒具有较高的发病率,易引起流行。住院精神病患者是一个特殊群体,存在诸多的甲型流感发生的危险因素。目前尚无住院精神病患者甲型流感发病情况及接种疫苗预防效果的相关研究。作者对2005年我院住院精神病患者甲型流感患病情况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对象 样本选自2005年4月20日~5月20日我院住院在甲型流行性感冒疫区的2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例资料。入组标准:(1)甲型流行性感冒流行疫区住院的精神病患者;(2)年龄19 a~65 a;(3)排除严重躯体疾病,脑器质性疾病,药物滥用,妊娠、哺乳期妇女及药物过敏者。

1.2 方法

1.2.1 分组 甲型流感爆发后,将未发病的173例精神病患者随机分为接种甲型流感灭活疫苗(流感疫苗由江门市防疫站提供)组152例和一般预防措施组21例(预防措施包括隔离观察、空气消毒、预防服用抗病毒药物等)。

1.2.2 诊断 取鼻咽部分泌物及深部痰液,以及静脉血后,立即由江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送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痰培养及病毒分离,并对标本血清进行免疫荧光及ELISA试验,以确诊甲型流感。

1.2.3 潜伏期计算 潜伏期为从患者接触流感患者后至出现症状的时间。本文以第1例患者出现症状为潜伏期的起始时间[1]。

1.2.4 最高体温检测 自患者症状出现起,每隔2 h测体温1次,至患者症状消失时的最高体温。

1.3 统计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与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200例患者中的27例在采取预防措施前2 d内爆发流行性感冒,9例患者于实施预防措施后发病,总患病人数36例(18.0%)。其中152例接种流行性感冒疫苗的患者有5例(3.29%)发病,21例给予一般预防措施的患者有4例(19.05%)发病。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6.37,P<0.05)。疫苗保护率=(19.05-3.29)/19.05=0.83[2]。

2.2 接种流感疫苗后发生甲型流行性感冒的5例患者的潜伏期分别为5 d,5.5 d,6 d,7 d,8 d,9 d;实施一般预防措施后发生甲型流感的4例患者的潜伏期分别为4.5 d,4.5 d,5 d,5 d。接种流感疫苗者发生甲型流行性感冒的潜伏期明显延长,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

2.3 接种流感疫苗后发病的5例患者的最高体温分别为37.9 ℃,38.0 ℃,38.1 ℃,38.2 ℃,38.3 ℃;给予一般预防措施后发病的4例患者的最高体温分别为38.3 ℃,39.0 ℃,39.3 ℃,39.4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3 讨论

甲型流感是由甲型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一般发病较急,潜伏期较短,病情较严重,传染性较强,易引起局部流行甚至大面积流行,尤其在人群密集的地方、冬春季较易流行。

住院精神病患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长期生活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人群密度相对较大,也是流行性疾病的易感人群。本调查结果显示,2005年4月~5月(春季)住院患者爆发流感时没有先兆,未能采取及时的预防措施,所以流行较快,仅在爆发2 d内就有27例感染,且体温高、病情重、病程长。在及时实施预防措施后,两组患者流感发生率、病情严重度及潜伏期降低和缩短。尤其是接种流感疫苗组甲型流感发生率仅为3.29%,而给予一般预防措施组甲型流感发生率为19.05%,与瞿凤岐[3]报道的结果相一致。本调查总罹患率为18.0%,高于胡超云[4]报道的4.23%。提示住院精神病患者也属易感人群。流感的爆发需要具备三个必要的环节,即传染源、传染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环节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缺一不可。所以,加强住院精神病患者的流感预防非常重要。因精神病患者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长期生活在封闭的环境中,缺乏应有的运动,加之住院环境人员密度大,空气流通差,卫生差,造成患者免疫功能逐渐下降,极易造成传染病的流行和爆发。所以,医疗单位应尽可能做到:(1)有效控制传染源,(2)降低人员密度,(3)增加病房通风及空气消毒,改善病房卫生条件,(4)改善患者的营养,增加户外活动和锻炼,(5)传染病流行季节应及时接种疫苗,(7)加强传染病监测等。

参考文献

[1] 彭文伟.传染病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69~72

[2] 王陇德.现场流行病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4~41;166~168

精神病的预防篇8

中图分类号:D631.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53(2014)02-0019-06

一、精神病患者违法暴力案件现状

据统计,我国精神病患病率一直保持着上升态势,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的3.2%~7.2%上升到90年代的15.56%。根据中国疾病预防中心的统计,“在我国,各类精神障碍患者保守估计有1亿人以上,其中1600万是重性精神病患者,而其中又有约10%有肇事肇祸行为及危险。”从一个最新的统计资料看,中国的重症精神病患者得到良好的治疗不到30%,也就是说,有70%的人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完整的治疗,即便得到完整的治疗,复发率也在40%以上。而且在1600万重型精神病患者中,有暴力倾向的有10%,即有160万人有暴力倾向。有些精神病患者平常看起来和常人没什么两样,但当其中一些人面临就业、婚姻、子女、养老等生存压力时,其无助和挫折都可能成为一触即发的“引信”,瞬间点燃“炸药包”。

央视新闻调查显示,精神病人暴力事件每年造成的严重肇事案件超过万起。有关法律人士曾对精神病人的刑事犯罪进行过统计,发现杀人的占91%,平均每名被监管的精神病患者杀1.85人,最多的杀死7人。在失控状态下行凶杀人,近期所曝光的违法事件呈不断加剧态势,导致其行凶杀人数量已超过刑事犯罪,成为不确定人群无辜致死致伤致残的“危机杀手”。种种迹象进一步表明,由精神疾病而致行凶,似乎正在演变为某种“全球病”,成为威胁社会公共安全的“非定时炸弹”。

二、精神病患者违法暴力案件的特点

(一)具有显著的突发性

精神病患者违法暴力案件具有显著的突发性。这个特点与精神病患者所患疾病有着密切的客观联系,精神病患者的发病不受他自己的主观意识所决定的,是由于其自身的生理病症造成的。精神病患者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发病时的危害程度都是预先很难预测的。例如,2012年12月14日,河南光山县一乡村小学22名学生被砍伤,嫌犯闵拥军被媒体爆出“疑似患有精神病”。同年2月11日,河北廊坊一些行人在街头像往常一样行走时,一名患有精神疾病的男子骑着自行车在街头用水果刀冷不丁地连刺了7人,造成1个人死亡。这些行为充分表露出精神病患者发病具有突发性的特点。

(二)作案对象具有不确定性和使用工具的随意性

精神病患者违法案件的作案目标具有不确定性和使用工具的随意性。司法实务证明,正常人犯罪除过失性犯罪外,大都具有犯罪客体的特定性。但精神病患者案件则与之相反,作案对象是不确定的,作案的手段和工具简单,往往见利器就拿、见人就乱打。由于精神病患者表现为人的行为、知觉、思维、情感、智能的失调,因而,病人精神活动容易随意变异,我们很难预测精神病患者发病时会攻击什么人,攻击什么物品。甚至攻击很贵重的财物,伤害与他们很亲近的亲人、朋友。,例如:2011年5月6日,吴某某突然手持柴刀在其房屋附近对过往的群众追赶乱砍,并扬言要杀掉自己70岁的母亲和9岁孩子,对群众的人身安全造成极大威胁。2012年12月14日,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康涅狄格州,28人在一起震惊世界的校园枪击案中丧生,而嫌犯亚当・兰扎被警方证实患有亚自闭症,时常“神经质、粗暴”,曾接受过药物治疗。

(三)案件发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精神病患者违法暴力案件具有规律性特点。此类精神病患者犯罪多为间歇性精神病患者及部分丧失辨认或自控行为能力的精神病患者,即因发病时间间隔一般有一定周期性,因而如果发病后犯罪相对就有一定的规律性特点。再如“武疯子”作案,虽然突发性很强,但在发病前往往会表现出一些征兆,如情绪异常激烈、精神晃晃不安、言语怪异偏激以及动作平衡失控等。因此,如果能在精神病患者发病前注意观察,发现他们的这些变化,就能防止和有效应对精神病患者违法暴力案件。

(四)案件具有较强的性

精神病患者违法暴力案件具有严重的伤害性,而且作案手段可能极其残忍。精神病患者违法暴力案件中的精神病患者发病时的强度、力度可能会超出正常人的想象。例如,崇阳县青山镇吴城村一个深山中的小山村,几乎家家装上了防盗门、防盗窗。他们防的不是小偷,而是本村一个大个头的精神病患者华某。华某力气非常大,木门木窗一踹就开,有时候半夜三更,他都会踹门进来打人,所以村民们纷纷把门窗换成了“铁家伙”。不管白天还是晚上,村民们几乎都不敢开门,有小孩的人家更是把门窗关得严严实实。而且华某的大嫂雷某的胳膊和背部都被砍伤过。

(五)案件具有亲友易受伤害性

精神病患者的亲人、朋友和精神病患者接触的时间比较多、距离比较近,这样就自然会比其他人目睹和感受更多精神病患者发病时的状态,同时,也为精神病患者伤害这些与他们朝夕相处并且关爱照顾他们的人提供了更多机会。一幕幕惨绝人寰的人间悲剧正说明精神病违法暴力案件这一特点,如2006年5月23日,广西柳州市柳江县里雍镇红花村精神病患者张某打人,致一死二伤。而这已是张某四年内第二次行凶。2006年8月,张某打死自己的母亲,其妻因劝阻被他用刀砍成重伤,送医院抢救无效身亡,14岁的女儿也被他砍中,还有一村民也挨了他一刀。

三、当前基层公安机关处置精神病患者违法暴力案件面临的问题

基层公安机关在处置精神病患者违法案件时普遍存在对精神类疾病认识不足、安全意识不够、战术处置能力有限等问题,以至于造成处置不当或处置过度等情况发生。

(一)对精神病患者病理状况认识不足

很多基层警察对精神病的相关知识了解不够,处置精神病患者违法暴力案件时,其方法和处置普通人的案件相同,结果可能由于语言、行为等刺激到精神病患者,使精神病患者的病情爆发,使案件更难解决;或者认为和精神病患者谈得来,过于轻信有潜在危险的精神病患者,而放松对他们的警惕,导致这些精神病人伤害其他人,甚至民警自己。

(二)对精神病患者的档案资料收集不够完善

精神病患者违法案件发生时,如果基层民警事先对这个精神病患者的情况较熟悉,毋庸置疑这对民警处置精神病患者违法案件有很大的帮助,会让民警对这个精神病患者的病情、危险程度等有一个大概的判断。而现实中,很多民警在平时的工作中不注意收集有关本辖区内精神病患者的情况,导致这些精神病患者作案时,采取的措施无针对性,起不到预想的效果,甚至在面对这些精神病患者作案时不知所措。

(三)对精神病患者违法暴力案件处置的技战术培训缺失

精神病患者属于特殊的群体,对精神病患者案件的处置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普通人的案件。很多民警对精神病患者违法案件的处置缺乏相关的培训;在处理精神病患者违法案件时,不懂如何处置,束手无策;也不懂如何通过与精神病患者交流来稳定他们的情绪,致使简单初级的违法案件演变为重大违法案件,并造成严重后果。

(四)自身安全意识不够,战术处置能力有限,应对措施不足

束手无策、慌乱处置,常常是抵达现场的部分民警的真实写照。表现在处置有关精神病患者违法案件时安全意识不够、战术意识不强以及战术处置能力有限等。一些民警到达精神病患者案件现场时,没有及时将在现场围观的群众疏散或是隔离,导致精神病患者发病伤害到围观群众,而且群众的围观可能加剧对精神病患者的刺激,更易诱发精神病患者发病。一些民警在处置精神病患者违法案件时,过于自信,过于信任精神病患者,认为精神病患者不会发病,而当精神病患者发病攻击他们时,他们变得很被动,疲于应对,以至于给民警本人和群众带来严重伤害。一些民警在处置精神病患者案件时战术意识不强,战术水平不高,不懂得使用谋略,往往选择难度大的、危险系数高的正面进攻,增加了处置的危险性。

四、处置与预防精神病患者违法案件的对策

(一)处置精神病患者违法暴力案件要牢固树立安全意识

美国一起警察处置精神病患者案件失败的案例给了我们很好的警示,警察杰克逊找到约翰,希望通过说明来源和劝说促使精神病患者约翰戒毒的时候,约翰突然精神病发作,掏出手枪对准杰克逊头部就是一枪,接着,一不做二不休的约翰调转枪口,当场枪杀了5名正在围观的无辜群众,并击伤多人,直至被闻声赶到的特警队控制。这个案例充分警示我们,在处置精神病患者违法暴力案件时要牢固树立安全意识。首先,处置精神病患者违法暴力案件时至少要有两个警察在场,一个负责和精神病患者交流,一个负责警戒,随时准备策应,并在处置精神病患者案件时保持高度警惕,因为精神病患者的病情随时都可能爆发。其次,在处置精神病患者违法暴力案件时一定要疏散群众,使围观群众和精神病患者保持足够的距离,防止精神病患者突然病发伤到围观群众,也防止围观群众的不当言行刺激到精神病患者,以免造成案件性质升级、处置难度加大的窘境。《人民警察法》第14条规定:“对严重危害公共安全或者他人人身安全的精神病人,可以采取保护性约束措施。需要送往指定的单位、场所加以监护的,应当报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批准,并及时通知其监护人。”

(二)提高警察对精神病患者病理的认识

1.常见的精神病种类和症状

精神病是一种病,是严重的精神障碍。精神病患者日常所体现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心理活动方面与常人明显有差异,尤其在自制力以及判断力方面有极严重的缺陷,而且常伴有精神异常恍惚、狂躁不安、抑郁难眠、妄想、心态恐惧、思维疑虑、情绪冲动、幻视、幻听等症状,甚至袭人毁物。

(1)常见的精神病种类。功能性、器质性及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人格障碍及性心理障碍等。

(2)常见的精神病症状。功能性精神障碍――重型精神病:精神分裂症、反应性精神病、偏执性精神病、更年期精神病、儿童精神病、双相情感性精神病、躁狂症、抑郁症、感应性精神病等。轻型精神病:神经衰弱、癔症、焦虑性神经症、恐怖性神经症、强迫性神经症、抑郁性神经症、疑病性神经症;器质性精神障碍:脑器质性及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病、颅内与躯体感染所致的精神障碍、脑血管病所致的精神障碍、颅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颅内肿瘤所致精神障碍、癫痫性精神障碍、内分泌疾病所致精神障碍、低血糖所致精神障碍等;精神障碍:精神活性物质、酒精中毒所致精神障碍、有机磷中毒所致精神障碍与非依赖性精神障碍、肾上腺皮质激素所致精神障碍、镇静催眠剂中毒所致的精神障碍等;精神病的症状表现为:感觉障碍、知觉障碍、思维障碍、注意障碍、记忆障碍、智能障碍、情感障碍、意志行为障碍。

2.提高警察对精神病患者病理的认识作用

提高警察对精神病患者病理的认识,有助于提高警察在处置精神病患者违法暴力案件时对精神病患者情绪、言行、需求、病发程度的观察判断能力,有一些案件如果处置的民警能预先判断识别作案者是否为精神病患者…,可以使案件的处理更有针对性,有利于警察对精神病患者违法案件的处置;有利于警察在处置精神病患者违法案件时和精神病患者交流,避免因不了解精神病的基本常识而造成民警的言语、动作刺激到精神病患者,导致精神病患者发病,使处置精神病患者违法案件难度增加;有利于警察在处置精神病患者违法案件时制定更有针对性,更合理的处置方案。所以,提高警察对精神病患者病理的认识对警察妥善处置精神病暴力违法案件是十分必要的。《刑法》第18条规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责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

(三)注重与精神病患者交流方式的训练

警察在和精神病患者交流时应对其尊重、礼貌,不能在言语、举止中表现出歧视的意思,如果对其言语、行为粗暴,易激怒精神病,造成其精神病发作或者精神病情变得更加严重。例如,千万不要对着精神病患者吐口水、吐痰或做出其他轻视精神病患者的举动,因为这类行为特别容易引起精神病患者的误会。他们很容易把这类行为看成是歧视他们的行为。过去在精神科医生中执有这样一种观点,即对精神病患者要不冷不热。如果过分热情或过分冷淡,都容易让他们产生误解。在和精神病患者交流时,站在精神病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很重要,不能以正常人的思维考虑问题,而应顺着其思维和其对话,但要始终记住“假设我是精神病人”,顺着其思维与其交流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足够的警惕意识。

(四)强化完善精神病患者的档案收集

完善精神病患者的档案对警察预防和处置精神病患者违法案件十分有帮助,完善了精神病患者的档案,民警处置精神病患者违法案件时就会对精神病患者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处置时就更有针对性,更有效,更有利于民警评估精神病患者发病时可能产生多大的危害。完善精神病的档案材料应主要由负责管理辖区的民警来收集,因为社区民警对本辖区的人员情况更了解,且有更多机会接近群众。民警收集精神病患者材料时可通过走访精神病患者的家属、邻居完成。收集精神病患者材料时可使用表格的形式,表格中应包括被收集信息的精神病患者的照片、具体患了什么精神病、发病时的状况、患病的原因、接受过什么治疗、发病时其家人应对的方法。同时,建议在公安系统中建立有关精神病患者的专门信息库,以便处理精神病患者案件时共享并查询使用。

(五)加强对处置精神病患者违法暴力案件的专项战术科目训练

公安机关接警后,第一个领受处置任务的往往是基层公安机关的民警,而负责处警的基层民警多数缺乏对精神病人暴力事件现场处置的培训学习,缺乏对精神病人的病理认识,对精神病人暴力案件的特殊性认识不足,出现了不会处置、延误时机的情况,导致处警现场混乱,甚至民警自身也受到伤害。因此,对民警进行如何与其交流、如何稳定他们的情绪、运用何种控制措施以及处置精神病患者违法暴力案件时应该注意的事项等处置精神病患者专项战术科目的训练是十分必要的。对精神病患者违法暴力案件现场处置有以下战术要求。

1.战斗保障要充分

战斗保障,是为遂行战斗任务而采取的各项保障性措施与进行的相应活动的统称。战斗保障的内容包括信息保障、通信保障、警力保障、战术欺骗保障、武器装备保障、警械保障。对于处置精神病的信息保障可以通过前期的对精神病患者的档案收集以及现场对于精神病患者的观察来完成;处置精神病患者案件至少需要两个警察在现场,一个负责与精神病患者交流、沟通,另一个负责警戒,防备精神病患者做出过激的行为;对于武器装备保障与警械保障,处置的民警应佩戴防刺服、头盔、警棍、催泪剂、手铐,对于危险性较高的武疯子还应带上长棍、长叉以及其他先进的抓捕装备。

2.应善于运用警察谋略

警察谋略,是警察在履行法定职责与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作斗争过程中对抗性的思维谋划规律和方法策略。示形、奇正是警察谋略的基本方法。所谓示形,即示出假形、隐其真形,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制造种种假象,以造成对手的错觉。所谓奇正,是指相反相成的两种用兵方法。例如,在抓捕违法犯罪的精神病患者时,可以问路或其他借口等形式接近他,给他一种假象。接近他后,出其不意,趁其不备将其抓捕。又例如,在处置“武疯子”持械发疯时,可以一名警察在正面为其喊话,稳住其情绪,吸引其注意力,另一名警察持抓捕器从其后面接近,将其捕获或者身着防暴器械接近将其擒获。这两个例子其实都是示形、奇正的运用。

3.现场战术方法应用的多样性

(1)追捕精神病患者违法暴力案件嫌疑人时,应尽量做到内紧外松,灵活多变,避免给目标造成过于强烈的视觉刺激,导致其暴力升级,使我方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遭受不应有的损失。在遭遇追捕时,普通人往往会产生恐惧、紧张心理,而精神病患者的思维方式和正常人不同,个别的精神病患者暴力违法案件嫌疑人也许不会产生这种心理,对于病情未发作的精神病患者违法暴力案件嫌疑人,这种紧张、恐惧心理的加重,则很可能成为他们病情发作的诱因。所以,在追捕精神病患者违法暴力案件嫌疑人时,追捕的民警应充分认识到所追捕对象的特殊性,并要有高度防卫、安全意识。

在追捕精神病患者违法暴力案件嫌疑人时应尽量采用秘密、伪装的方式,尽量少用公开、直接的方式,因为秘密、伪装的方式可以减少对嫌疑人的刺激,麻痹嫌疑人,给嫌疑人造成错觉,利于战斗突然性的达成,利于减少、避免伤亡事故的发生。例如,设卡盘查嫌疑人的车辆,巧借名目,如,例行安检、查走私、查拐卖人口、查肇事逃逸车辆等,麻痹嫌疑人。又例如,堵截嫌疑人驾驶车辆以及乘坐车辆时,可假借车辆事故、婚礼车队、送葬队伍、检修路面、临时安检等多种设障方法,让嫌疑人车辆处于限速行驶或局部阻塞的状态。

(2)对精神病患者违法暴力案件嫌疑人的搜索战斗。搜索战斗是通过搜索作战对象隐蔽、活动的区域或场所,发现并实施抓捕嫌疑人的进攻型执法战斗样式。由于处于敌明我暗的情形,并具有遭遇性突出的特点,处置的危险性较大。对精神病患者违法暴力案件嫌疑人实施搜索战斗时首先应注意主动地获取情报,尽可能多的掌握缉捕人数、体貌特点、所患精神病的类型及病情,所携带的武器装备情况等,以利于警方的部署以及处置具有针对性。其次,要把住出入通路要道,观察、盘查可疑人员,防止嫌疑人从通路要道逃跑。再次,要保持好队形,努力做到先行发现嫌疑人。搜索时应特别注意加强组员的动作协同,相互掩护,队形不能过于松散,尽力避免民警各自为战的危险情形。努力做到先行发现嫌疑人则是为了给民警更多的处置时间,降低战斗的危险性,提高抓捕的成功率。由于警方面对的是精神病患者,则需根据精神病患者的病症特点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为达到奇胜的效果提供坚实的砝码。

(3)对精神病患者违法暴力案件嫌疑人的围捕战斗。围捕战斗是指我方警力主要以机动的方式占领和切断作战对象的一切逃窜通路,并将其抓捕的进攻型执法战斗样式。如果包围完成后,目标尚未被惊动,可以采取突然攻击的方式,打其措手不及。如果在包围前,作战对象已经与警方或群众形成对峙局面,而地形环境对我方严重不利,或可能伤害人质、引燃爆炸物品时,强攻易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则通常采取喊话令其主动投降、投其所好放置诱饵、火力惊吓迫降、谈判劝降、围三缺一、强袭歼灭等战术方法。由于我们面对是精神病患者这特殊群体,所以我们在谈判、劝降时,使用与其病症相对应的语言会更有利于案件的解决,而现场处置环境的优先创建尤为重要。因为嫌疑人被围捕时心理一般会高度紧张、应激反应强烈,所以易诱发其病症爆发,其容易做出过激行为,这一点处置民警应充分认识到并高度警惕。

精神病的预防篇9

精神病患者常在精神症状的影响下,发生冲动伤人、毁物等暴力行为[1]。往往导致医务人员及其他患者的人身伤害或毁物事件发生,是精神科病房管理的难点之一。而患者暴力行为的发生常常具有突发性和难预料性,因此,探讨防范精神病患者暴力行为的护理对策,减少暴力行为的发生,对确保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我科采用NOSIE进行激惹因子测评,结合患者情绪反应评估,采取相应的心理社会危机干预措施,使暴力行为发生率明显降低。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68例住院精神病患者,其中男61例、女7例,符合CCMD-3相关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在家均有暴力行为发生史,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4例,研究组精神分裂症21例,躁狂8例,癫痫伴发精神障碍2例,酒精所致精神障碍3例,年龄16~56岁,平均(33.33±9.20)岁。小学3例,初中12例,高中以上19例。对照组34例,其中精神分裂症23例,躁狂9例,癫痫伴发精神障碍1例,酒精所致精神障碍1例,年龄17~55岁,平均(32.61±10.16)岁。小学5例,初中11例,高中以上18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精神科治疗常规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根据激惹因子分值的高低和患者情绪反应评估,采取相应的心理社会危机干预措施。

1.2.1对安静无暴力倾向的患者(10分),安置在一般病室,患者在病区内可以参加各种工娱治疗活动,巡视1次/h,责任护士要主动与患者沟通交流,适时进行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

1.2.2 对轻度激惹低暴力倾向的患者(11~25分),安置在一般病室,患者在病区内可以参加各种工娱治疗活动,使用转移技巧,减少患者激惹情绪,活动期间作为重点观察对象,其活动范围要在护理人员视线范围内,允许患者畅所欲言以减轻其焦虑心理,同时责任护士要多与患者沟通交流,了解患者的内心感受,与患者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1.2.3对中度激惹中暴力倾向的患者(26~39分),要安置在观察病室,限制活动范围,移走一切随手可用的硬性物品,沟通交流时使用放松技巧,引导患者转移到感兴趣的话题,转移患者病态体验,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必要时提供个人空间。

1.2.4对高度激惹高暴力倾向的患者(≥40分),要安置在监护病室,与其他患者隔离管理,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治疗时有2位工作人员一起参与,必要时通知医生,遵医嘱使用镇静药物或实施保护性约束,对约束患者要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做好患者生活护理、心理护理和护理记录。

1.3评价指标 采用护士观察量表(NOSIE-30)中激惹因子项目评分,该因子有6个小项,即"不耐烦、容易生气、不如意便心烦、拒绝做日常事务、易激动发牢骚、容易冒火"。每项0~4分。0 =无,1 =有时有,2 =较常发生,3 =经常发生,4 =几乎总是如此,共5级。 首次评定在患者入院24h内,2w后再进行一次评定,由两名精神科工作10年以上的护师通过观察交流,对患者的行为、思维、语言、表情、情绪反应、接触合作程度以及对治疗的态度等进行评估,对照量表中6项激惹因子进行评分,分值计算,两评定员评定分值相加,最低评分为0分,最高评分为48分。10分患者安静,无暴力倾向,11~25分患者轻度激惹,低暴力倾向,26~39分中度激惹,中暴力倾向,≥40分高度激惹,高暴力倾向。

1.4统计方法 使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

2结果

2.1心理危机干预前 研究组患者10分无暴力倾向6例,11~25分低暴力倾向6例,26~39分中暴力倾向14例,≥40分高暴力倾向8例。对照组患者10分无暴力倾向5例,11~25分低暴力倾向7例,26~39分中暴力倾向15例,≥40分高暴力倾向7例,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心理危机干预后 研究组患者10分无暴力倾向16例,11~25分低暴力倾向12例,26~39分中暴力倾向4例,≥40分高暴力倾向2例。对照组患者10分无暴力倾向8例,11~25分低暴力倾向患者4例,26~39分中暴力倾向14例,≥40分高暴力倾向8例,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2.3心理社会危机干预前 研究组患者发生暴力行为12例,发生率为35.29%,对照组患者发生暴力行为11例,发生率为32.35%,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798),心理社会危机干预后研究组患者发生暴力行为2例,发生率为5.88%,对照组患者发生暴力行为7例,发生率为22.58%,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31),见表3。

3讨论

3.1激惹因子测评可有效防范精神病患者暴力行为的发生 精神病患者住院期间出现的暴力行为,往往会导致医务人员及其他患者的人身伤害或毁物事件的发生,是精神科管理者面临的一个严重的问题,暴力行为的发生,不仅影响医院的工作秩序,而且能够对医务人员产生严重的短期或长期生理、心理和情感创伤[2]。为有效降低住院精神病患者暴力行为的发生,保证医务人员和患者的人身安全,对精神病患者激惹因子进行测评,观察激惹因子分值与患者情绪反应的联系,制定相应的心理社会危机干预措施,指导临床护理工作,减少住院精神病患者暴力行为的发生,提高护理安全。

3.2 激惹因子测评能及时预测精神病患者的暴力行为 精神病患者的暴力行为多是在精神症状影响下发生的,其特点具有突发性和难预料性[3]。护士观察量表是对住院患者行为的观察量表,是通过护士的严密观察和沟通交流,对患者症状存在与否、症状的频度、强度和患者的情绪反应进行评估,对有潜在冲动行为的患者及时给予有效的心理社会危机干预措施,能有效防止住院精神病患者暴力行为的发生。

3.3激惹因子测评的临床意义 精神病患者最突出的症状是缺乏自知力,否认有病,尤其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大部分患者是被哄骗住院或强制治疗,因此易造成患者的逆反心理,加之精神症状的协同作用,容易激发患者冲动和暴力行为的发生[4]。本文研究组患者通过护士观察量表对患者激惹因子测评,结合患者的情绪反应,及时给予恰当的护理干预,两组患者暴力行为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总之,住院精神病患者的暴力行为,可以在适当的护理干预下降低或避免发生,这需要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有敏锐的观察力、审慎的思考能力,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掌握与精神病患者接触与沟通的特殊技巧,以及应对暴力行为的护理技能,提倡团队合作精神,减少暴力行为发生。

参考文献:

[1]杨志平.精神科患者冲动行为的原因分析及防护措施[J].全科护理,2010,8(11):3074.

精神病的预防篇10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377-01

《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是一部确保精神疾病患者得到治疗、保障精神疾病患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精神疾病者快速康复的适用法律。

1 精神疾病是公共卫生工作的重点与难点问题

精神疾病的属性是公共卫生属性,同时也是公共卫生管理工作的重点与难点。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精神疾病的患病率及发病率近年来在我国呈现上升趋势。流行病学研究数据表明,我国公众患有不同精神疾病的概率高达17%;卫生部最新估计,我国目前患有不同精神疾病的患者超过1600 万人。

第二,国际最大的公共卫生组织―世卫组织统计,我国由于精神疾病导致的家庭疾病经济负担在所有疾病经济负担的占比为14%,其中作为抑郁症仅次于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在单病种疾病经济负担的排列第二。

第三,精神疾病容易引发患者自杀、意外、暴力甚至吸毒酗酒。国外约有九成的自杀人群患有精神疾病。在我国,约有60%的自杀死亡人群可能患有精神疾病。精神疾病引发的交通事故、伤害事件、死亡、犯罪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也有蔓延的趋势。

第四,精神疾病对于患者的家庭及社会形成沉重的经济负担与社会负担。绝大部分的精神疾病外在表现的病程是慢性的,精神疾病患者自己的工作能力、生活能力也会受到严重影响,需要长期治疗及专人照顾。假设我国每一家的人口数为3.1个人,则重度精神疾病会直接影响到5000 万个家庭成员的正常生活。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治疗及看护要耗费家庭大量的人力、物力及财务。

第五,精神疾病和身体健康密切相关,精神疾病经由影响神经内分泌、降低免疫力等方式影响身体健康。和正常的人相比,严重的精神疾病患者极有可能伴有冠心病,且影响寿命。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充分考虑了精神疾病的公共卫生属性,进一步强化了政府与社会在预防精神疾病、治疗精神疾病及满足精神病人的生存条件等方面的重要责任。

2 精神疾病以预防为主

一直以来,精神疾病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预防为主也是我国开展卫生工作、促进全民健康的主要方针。从改革开放到现在,我国不断建立并健全了疾病预防、疾病控制与卫生监督体系,但这一体系中并不包括精神疾病。精神疾病的预防通常包括三类预防,即一级预防、二级预防及三级预防。其中一级预防的预防目标是减少不同种类的精神疾病的发病率;二级预防的主要预防目标则是降低各类精神疾病的患病率;三级预防的主要预防目标则是减少精神疾病患者的致残率,降低精神疾病发生严重后果(如自杀、意外、暴力等行为)的发生率,并降低精神疾病的复发率。《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明确规定,各级政府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精神疾病防治和监测负有责任。同时还强调:心理健康关系每人、每家,企业、学校、社区及家庭均要密切关注精神卫生问题,共同维护和促进心理健康,为预防精神疾病的发生奠定扎实的基础。

3 公共卫生视角的精神卫生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公共卫生视角的精神卫生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如下:一是对精神疾病患者开展的救治或救助的水平不高,精神疾病预防、精神疾病治疗及精神疾病康复服务体系均不完善,无法有效、系统地保障精神疾病患者的合法权益;二是严重的精神疾病患者缺乏科学的管理与监督,造成精神疾病患者引发严重事故的事件屡禁不止;三是强制收留、治疗精神疾病患者的程序不健全,个别地方在强制收治患者时甚至会引起其亲属的质疑,“被精神病”时常出现在舆论的风口浪尖,严重影响社会稳定。

4 公共卫生视角的严重精神疾病发病报告制度

国家通过此次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严格推行严重精神疾病发病报告制度。严重的精神疾病患者能够依法免费享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严重精神疾病患者因为贫困,可由政府资助其参加基本的医疗保险,并优先得到医疗救助;符合相关条件的严重精神疾病患者可以享有最低生活保障。

精神卫生法中的“严重精神疾病”是指精神疾病的症状比较严重,造成患者无法适应社会,不能正确认识自身健康状况、无法完整认识客观现实的精神疾病。国家要提供给这些严重精神疾病患者以基本的公共卫生救助服务,如建立健康档案、评估健康情况、定期健康随访、调整药物剂量、对症治疗及生活技能培训等康复方面和心理方面的支持。在部分已经开展医疗救助或试点的地方,严重精神疾病患者可向民政部门申请相关的医疗救助。

5 结语

精神卫生作为重大的公共卫生课题,同时也是广大公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的出台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解决现今我国精神卫生工作产生的诸多出问题,确保精神疾病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救治,确保严重精神疾病患者可以得到有效管理,减少人他们造成的伤害事故的发生率。通过精神卫生法,可以更有效地关爱精神疾病患者,促进患者及时、积极就医,避免病情延误或加重,帮助精神疾病患者得到合理的治疗,早日康复,保障患者基本的人身权利与医疗救治。

精神病的预防篇11

坚持以人本、预防为主、依照社会治理创新工作的要求,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的,充分发扬多部分本能机能效果,依法开展对神经病人的综合救治和服务治理,具体增强精神疾病医疗救治才能建设,提高综合服务治理程度,削减重性神经病人生事肇祸行为的发生,维护社会不变。

二、工作目的

(一)坚持县、乡、村三级精神疾病预防服务收集。

(二)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有用治理医治率2012年到达60%,2015年80%。

(三)开展精神疾病康复服务2012年到达70%,2015年到达85%;精神疾病患者承受康复服务的比例2012年到达60%,2015年到达80%。

(四)将重性神经病人悉数归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规范化治理,坚持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健康档案,2012年到达60%,2015年到达80%。

(五)心思健康教育、心思健康指导、心思行为问题预防和心思危机干涉工作明显提高。居民取得心思健康指导的比例2015到达80%。

三、工作内容

(一)坚持以精神卫生专业机构为主体,综合病院为辅佐,基层医疗机构为依托的精神疾病预防服务收集。

1、增强康宁神经病专科病院建设,首要负责普通精神疾病的预防、医治和康复工作。

2、乡镇卫生院设立公共卫生科,村卫生所指定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负责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坚持健康档案,按期开展精神疾病患者随访评价和健康体检,施行精神疾病患者分类干涉及宣布道育工作。

(二)增强精神卫生工作队伍建设和培育。

1、康宁神经病专科病院按医疗机构设置规范装备医务人员。

2、组织开展精神疾病医治专业人员常识和技艺培训,鼓舞在岗精神疾病医治专业人员参与继续医学教育,重点提高基层医护人员在精神心思疾病预防、筛查、评价、诊治、康复等方面的专业程度。

(三)规范开展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治理服务项目。

1、坚持居民健康档案。在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归入治理的时分,记载家眷供应来自原承当医治任务的专业医疗机构的疾病诊疗相关信息,为患者进行一次具体评价,为其坚持居民健康档案。

2、按期随访。关于归入健康治理的患者,经过预定患者到门诊就诊、德律风追踪和家庭访视等方法,每年至少随访4次。依据患者病情的节制状况,对患者及其家眷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生活技艺练习等方面的康复指导,对家眷供应心思支持和协助。

3、健康体检。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每年至少进行1次健康检查,可与随访相结合。内容包括血压、体重、空肚血糖,普通体魄检查和目力、听力、活动才能的普通检查。有前提的可添加血惯例、尿惯例、大便潜血、血脂、眼底、心电图、B超级检查。

4、分类干涉。依据患者的风险性分级、精神症状能否消逝、自知力能否完全恢复,工作、社会功能能否恢复,以及患者能否存在药物不良反响或躯体疾病状况对患者进行分类干涉。

(1)对病情不变(精神症状基本消逝,自知力基本恢复,社会功能处于普通或优越,无严厉药物不良反响,躯体疾病不变)的患者,无其他异常,继续执行上级病院制订的医治方案,3个月时随访。

(2)对病情基本不变(精神症状、自知力、社会功能情况至少有一方面较差,处于“病情不不变”和“病情不变”之间)的患者,若无其他异常,大夫可在现用药物基本上在规则剂量范围内调整剂量,需要时与患者原主管大夫获得联络。调整过一次剂量后,可延续察看4-6周,若患者症状不变或虽然症状分明但比前次已有好转,可维持当前医治方案,3个月时随访;若仍无效,则转诊到上级病院,2周内随访转诊状况。

(3)对病情不不变(神经病症状分明,自知力不足,社会功能较差,有影响社会和家庭的行为,有严厉药物不良反响或躯体疾病)的患者,对症处置后立刻转诊到上级病院。需要时申报本地公安部分,协助送院医治。

(四)组织开展心思征询服务与宣布道育。

组织精神疾病预防专业人员编制影像、图文、图片、文字等方式的宣传材料,经过电视、播送、报至、文艺活动等多种路子开展精神心思疾病宣布道育。按期组织专家深化乡村、社区、学校等开展精神心思卫生常识宣讲普及活动,预防精神心思疾病发生。

四、首要办法

(一)增强组织指导

县级成立精神疾病患者服务治理指导小组,负责有关工作的组织、协谐和严重事项的决定计划与部署等。

(二)明确职责分工

卫生部分

1、卫生行政部分:

负责坚持和完善精神疾病预防服务收集,制订精神疾病预防工作方案与方案,组织成立精神疾病预防专家组,组织开展精神疾病治理服务监督检查。

2、专业医疗卫活力构

(1)县精神疾病专科医治机构

协助县卫生局制订全县精神疾病预防规划,承当全县重性精神疾病治理培训,对乡级精神疾病预防工作指导,负责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治理服务项目标质量节制与评价,做好相关数据和信息申报工作。为精神疾病患者供应诊疗服务,供应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信息,承当辖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应急医疗处置任务。

(2)县疾病预防节制机构职责

依据工作需求协助卫生行政部分组织开展精神疾病预防服务治理和心思卫生教育工作。

3、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

负责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按期随访、信息搜集与申报,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坚持健康档案,供应患者服药及家庭护理指导,开展精神疾病预防常识健康教育工作。

财务部分

负责依照公共财务的要求,落实相关财务津贴政策并安排有关经费。

民政部分

对符合民政部分医疗救助前提的人员,实时予以救助。

发展改革部分

负责将精神疾病预防归入本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依据国家投资方案,安排精神卫生建设项目。

人社部分

精神病的预防篇12

【关键词】祖国医学;中医学;治未病;未病先防

祖国医学即中医学,中医学历来就重视预防,所谓预防是指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在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强调“防患于未然”。《素问-四海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臂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它生动地指了“治未病”的重要意义。

所谓“治未病”就是“未病先防”,意思是说在疾病未发生之前,做好各种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关系到正邪两方面,邪气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而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原因和根据,所以“治未病”必须从正邪两方面入手。

1 调养身体,提高正气抗邪能力

邪气虽有发于阴和发于阳的不同,但发病的关键在于人体正气的强弱,而正气的强弱是由人的体质所决定的。《素问-遗篇-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评热病论》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因此增强体质是提高正气抗邪能力的关键。增强体质要注重形体和精神的调养,要注意调摄精神、锻炼身体、饮食起居和避免过度劳逸、适当药物预防等方面。

1.1 调摄精神:中医学认为精神情志活动与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有密切的关系,强烈或反复、持续的精神刺激可使人体气机逆乱,气血阴阳失调而发病,同时精神刺激又可导致人体正气内虚,使外邪入侵而致病。《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意思是说思想上安定清静,不贪欲妄想,使真气和顺,精神内守,病从哪里来呢?所以说调摄精神,可以增强正气抗邪能力,预防疾病。

1.2 锻炼身体: 经常锻炼身体,能增强体质,可以减少或防止疾病的发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春三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行,以使志生。”的健身运动,就是锻炼身体的方法;汉代医家华佗创造了“五禽戏”健身运动,模仿虎、鹿、猿、熊、鸟五种动物的动作锻炼身体,以及后世演变的太极拳等健身方法,促使血脉流通,关节流利,气机调畅,以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预防疾病的发生。

1.3 生活起居应有规律:《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意思是说,要保持身体健康,精神充沛,益寿延年,就应该懂得自然变化规律,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对饮食起居、劳逸等有适当的节制和安排。只有这样才能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预防疾病的发生。

1.4 药物预防及人工免疫:《素问-遗篇-刺法论》有“小金丹……服十粒,无疫干也。”的记载,由此可见我国很早就开始了药物预防的工作;宋明时代即开始应用“人痘接种法”预防天花;16世纪的《种痘新书》先后流传到欧亚各国成为“人工免疫法”的先驱,比英国18世纪末用牛痘接种法还要早几百年,为后世免疫学的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近年来,用中草药预防疾病也收到良好效果,如用贯众、板兰根、大青叶预防流感;用茵陈、栀子等预防肝炎,用马列齿苋等预防菌痢等等,都有较好的效果。

2 防止病邪的侵害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