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年龄和心理年龄的区别合集12篇

时间:2023-09-22 09:12:37

精神年龄和心理年龄的区别

精神年龄和心理年龄的区别篇1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入,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劳动力的重新组合,人口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原有社会支持网络的削弱,导致了各种心理应激因素急剧增加,精神卫生问题日益突出[1]。精神疾病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重性精神疾病是指临床表现有幻觉、妄想、严重思维障碍、行为紊乱等精神病性症状,且患者社会生活能力严重受损的一组精神疾病。主要包括精神分裂症、分裂情感障碍、偏执性精神病、双相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等[2]。近年来国内外对各种精神疾病的研究日益深入,而对各种精神疾病之间的区别及相关因素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了解和掌握重性精神疾病社区患者病种的构成,以及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及精神发育迟滞等主要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从而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制定可行的治疗及社区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来源2011年8月1日至2012年7月31日厦门市国家重性精神疾病数据收集分析系统(以下简称系统)的社区患者。录入系统标准: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关于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等重性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同时参考《国际疾病分类诊断第十版》(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10th Revision, ICD-10),同时有完整的一般资料信息,如姓名、性别、身份证号、居住地址等资料。共计5220例,其中男性2879例,女性2341例,男女比为1.23:1;年龄4-93岁,平均年龄(46.45±14.48)岁;学生117例,无业1691例,有工作2422例;未婚1945例,现婚2410例,其他(离异或丧偶)417例,不详448例;受教育程度:文盲890例,小学1454例,初中1284例,高中/中专805例,大学及以上292例,不详495例;城镇3449例,乡村1771例;经济状况:非贫困1672例,贫困2308例,不详1240例。

1.2研究内容根据系统的信息采集社区患者的资料,包括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地区来源、经济状况等)、是否同意参加社区网络管理、发病时间、病程和疾病诊断。其中经济状况是指患者的经济状况,贫困指低保户[3]。

1.3统计学方法将系统的信息以EXCEL形式导出,并且转入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库清库,以便能保证数据的质量。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发病年龄以χ±s表示,男女发病年龄的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和精神发育迟滞四种主要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发病年龄的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采用Nemenyi法检验四种主要重性精神疾病两者之间的发病年龄差异,不同精神障碍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差异比较采用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是否同意参加网络管理的患者分析相关因素,采用前进法, =0.05, =0.10。检验水准规定 =0.05(双侧检验),P

精神年龄和心理年龄的区别篇2

一、创新老龄工作,树立“大老龄”理念

我办把发展老龄事业,做好老龄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以“开展深入基层为老年人服务”为载体,结合实际,统一部署,开展了“走进农村,贴近老人”大走访大调研活动。采取召开座谈会,发调查表,找个别谈话等形式,倾听基层干部和老年人对老年事业的意见和建议,做到听民声、知民意、解民忧、问民计、聚民智。确定调研提纲,写出了《关于我市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调查与思考》,摸清了老年人口的发展态势,为市领导决策老龄工作提供依据。同时与成员单位共同协调,抓好老龄工作,形成部门相互支持配合,齐抓共管的合力。调动社会各界关注老龄问题,支持老龄工作,参与老龄事业发展的大老龄格局。

二、抓住工作重点,加大老龄宣传力度

我们围绕老龄工作重点,通盘谋划,精心安排,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开展各种宣传活动,营造良好的老龄工作环境,采取立体化、多样化、全方位的老龄宣传形成。开展老龄工作宣传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进企业等活动。特别是在春节期间与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工会、市团委、市妇联、市文体局、市广电局开展中老年人才艺大赛,通过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我们还积极宣传自治区人民政府(桂政发[]76号关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老年人优待规定》的文件精神,为自治区于月份开展统一发放老年人优待证做好各项准备工作,让更多的老年人得到实惠。另外我们还协助市两办组织市四家班子领导春节上门慰问百岁老人活动。市领导以身作则,带头敬老得到了市民的的好评。为社会营造了真心敬老,热心助老、一心为老的浓厚社会氛围。

三、抓好老年人工作,促进社会稳定

我们把老年人工作当作一项重大的工作任务来抓,建立老年人来信来访档案,做到件件有记录,事事有答复,协调有关部门解决老年人提出的合理请求和相关问题。做到依法行政、依法办事,使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对一些老年人案件需要法律救助的我们通过市法律援助中心进行减半或免除诉讼费。有力地维护了老年人的利益和促进了社会的稳定。

四、迎接自治区评选“全国、自治区老龄工作先进单位”检查组到我市检查

、村典型、育亮点、显特色。在全市我们以重点建设新圩镇老协会,新圩镇梧村老协会、石窝镇老协会、新荣镇老协会、隆盛镇南禄村老协会和孝亲敬老(颖川山庄)教育基地为镇、村、市三级样板点,各个点都各有特色,富有教育意义。我们是以点带面,逐步铺开,全面推动市镇村三级老协会建设。

、对标准,找不足,促完善。认真按照自治区评选“全国、全区老龄工作先进单位”的评分标准,项项落实专人抓,责任到人,欠缺什么、该补什么,如何补充都落实到人。特别是老龄档案材料整理,实行既分工又合作,点点滴滴,逐条对比,反复核查,分类归档。形成了比较完整。衔接较好的老龄档案系列。

、检查工作、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对自治区评先检查组在月份对我市的检查,我们能及时向市有关分管领导汇报,制定评先检查方案,做到条理清晰,检查安排紧揍,时间合理,所到的被检点,能检出成绩,并富有特色。

、检查组满意、评价高

自治区评先检查组通过对我市的检查,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我市的老龄工作从点到面,从市到镇村,都做得较好,办公室档案齐整、完善、年度衔接等是全区县(市)级最完备的,老龄组织机构完善,人员编制、经费落实,为老服务设施和落实老年人优待政策较好,镇村级老协会工作出色,所到的被检点 各项工作十分满意。据自治区老龄办领导综合检查组意见:我市老龄工作是全区较好的县市之一,确定我市为自治区老龄工作先进单位,并选定为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单位,材料已上报全国老龄委。

存在问题

市政府转发了自治区人民政府桂政发[]76号关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老年人优待规定》文件后,许多涉老部门迅速贯彻执行,得到了老年人的好评。但有些部门至今还没有按规定要求落实老年人的优待政策,如市内公共汽车,还没有按规定为高龄老年人免费乘车,有些景点还没有对老年人免费开放。

下半年的工作重点

1根据自治区桂政发[]76号的文件精神,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办理优待证,具体按照自治区老龄办办证细则进行办理。我办将派员参加自治区老龄办的办证培训,后按要求开展工作。做到随到随办。

精神年龄和心理年龄的区别篇3

面对我国“未富先老”、家庭养老功能逐步减弱的现状,居家养老不得不成为当前我国应对养老问题的最佳选择。居家养老具有消费低廉、服务多选,使老人不离开自己熟悉生活环境的优势。本研究旨在了解不同年龄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及其对策。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按照河北省行政区域划分的11个市:石家庄市、保定市、邯郸市、邢台市、廊坊市、唐山市、秦皇岛市、张家口市、承德市、衡水市、沧州市,每市随机抽取60岁及以上老年人500人,共计发放问卷5500份,回收有效问卷5378份,有效率为97.78%)。其中男2486人,女2892人;60~69岁2291人(男1059人,女1232人),70~79岁2242人(男1036人,女1206人),80岁及以上845人(男391人,女454人)。

1.2问卷调查法

严格按照问卷设计的程序制定了“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调查问卷”,问卷由3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个人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收入水平等情况;第二部分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情况:包括日常生活服务类、医疗保健服务类、休闲娱乐服务类、精神慰藉服务类四大类内容;第三部分为对服务人员的要求:包括性别及15项素质。并请相关专家对问卷效度进行了评估,专家认为问卷效度较好,同时对问卷信度进行了检验,肯德尔系数最小为0.865。说明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2结果

2.1不同年龄段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内容需求情况

居家养老服务4大类当中,日常生活服务和医疗保健服务中的内容需求率均随老年人年龄的增长而增长;休闲娱乐服务中唱歌跳舞、运动健身、踏青旅游需求率均随老年人年龄的增长而下降,读书看报需求率男性随年龄的增长,先增长而后下降,女性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书法绘画需求率男女性均随年龄的增长,先增长而后下降,活动需求率男性随年龄的增长,先增长而后下降,女性随年龄的增长而持续下降;精神慰藉服务中谈心聊天、家人慰藉需求率均随老年人年龄的增长而持续增长,心理疏导需求率男性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女性随年龄的增长先下降而后增长,法律咨询需求率男女性均随年龄的增长,先增长而后下降。在22项居家养老服务内容中,老年人最需求的是家人慰藉,男女性均呈现随年龄增长,需求逐渐增大的发展趋势;其次是活动,排在需求第三位的是运动健身,老年人需求率最小的前三位分别是老年助餐、洗澡助浴、夜间照料。

2.2不同年龄段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服务人员性别、素质需求情况

无论男女老年人居家养老对服务人员的性别需求以女性为主,男女的整体需求比例接近1:5;随年龄的增长,对男人员的需求率有所增加。在对服务人员素质需求方面各年龄段无论男女对勤俭节约、尊老爱幼、遵纪守法三项素质均是100%的进行了选择,也提示这三项素质是居家养老服务人员最基本的必备素质;紧随其后的是保健学知识、厨艺娴熟、心理学知识,素质要求最低的三项是沟通技巧、康复训练、讲普通话。随老年人年龄的增长,对服务人员讲普通话、沟通技巧、卫生知识、法律知识四项素质的要求呈现下降趋势,但对营养学知识、急求知识、护理知识要求呈现上升趋势。

3讨论

年龄小的老年人对休闲娱乐服务需求相对较高,年龄大的老年人对日常生活服务、医疗保健服务、精神慰藉服务需求相对较高。特别是随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对家人慰藉的需求变得越来越突出。独居的老年人内心渴望着常与子女一起吃顿饭、聊聊天,但很多忙于工作的子女连这一点点要求都满足不了父母,而亲情不是服务人员能够替代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表决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提出“作为子女赡养人有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精神上抚慰,照顾老年人特殊需求的义务”。周剑等调查研究表明,老年人希望服务人员做饭时不要做得太多,最好每顿饭都吃完,用水时,水龙头不要开得太大,避免浪费。另一方面,老年人要求服务人员具有较好的“保健学知识、心理学知识、营养学知识及厨艺”,由此可见,老年人对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尤为重视。为更好地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充分满足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发展对策如下:①加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培训学校建设。学校应根据市场需求,招生时男女比例就按1∶5录取,课程设置要涉及康复、心理、医学、营养、护理、家政、社会工作等方面。有针对性地培养相关方面的专业人才,只有这样才能打造一支职业道德水平较高、业务技能较强、服务水平让老年人满意的队伍。②适时掌握社区老年人情况。针对社区老年人年龄结构、性别情况,有计划地调整服务人员结构,充分满足不同年龄老年人的服务需求,提升居家养老的服务质量。③加快居家养老服务评估体系建设,提升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的服务质量。居家养老服务评估体系建设是推进居家养老服务质量提升的必要保障,这对于资源的合理配置,老年人养老服务的平等具有重要意义。

4参考文献

[1]廖鸿冰,李斌.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理性选择〔J〕.求索,2014;34(7):19-23.

[2]张忆雄,马佳,桂莹,等.不同地区社区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生活质量现状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3):1334-6.

[3]周元鹏,张抚秀.上海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背景、需求趋势及其思考〔J〕.人口与发展,2012;18(2):82-90.

[4]陈友华.社会变迁与老年文化重构〔J〕.人口与发展,2013;19(5):78-88.

精神年龄和心理年龄的区别篇4

[中图分类号]R74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1)13-0007-01

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国家,老年精神障碍发病率逐年上升,如何有效对老年精神障碍患者进行护理,促进患者身心康复,备受精神卫生护理工作者关注。西宁地区老年患者高原性躯体疾病较多,护理的难度和复杂性较高。相关报道较少。本文对我院60例西宁地区老年精神障碍患者的护理对策进行了探讨。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选取我院2009年3月-2010年5月住院的符合中国精神障碍诊断与分类标准(第三版)(CCMD-3)精神障碍老年患者60例。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60岁78岁,平均年龄(66.46±8.32)岁。病程5天一70天,平均病程(36.58±33.29)天。诊断为短暂性精神障碍25例,心境障碍19例(躁狂发作10例,抑郁发作9例),精神分裂症16例。伴有慢性躯体者34例,占57%。

1.2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整体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整体护理组(药物治疗+常规护理+心理干预、生活

3、讨论

随着护理模式的转变,整体护理在护理模式中占有主导地位。由于精神病人的特殊性,无法配合完成护理内容,整体护理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研究发现,老年精神障碍患者整体护理组在治疗2周时,BPRS评分表明,在总分及各因子方面均有差异(P

根据老年人特点,在护理过程中进行有效的生活技能训练,尽可能满足老年人心理需求的基础上,采取多种形式的训练改善记忆功能,鼓励患者积极与他人交往,使他们保持良好的智力水平和社会功能;认真落实假出院制度、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使患者、家属及社区工作者了解精神卫生知识,尽早让患者回归社会,让患者在实际生活中体验到归属感和成就感。经常采用讲座或联谊会形式与技能及人际关系训练)30例,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龄(65.81±9.47)岁;平均病程(37.25±31.28)天;常规护理组(药物治疗+常规护理)30例,男14例,女16例,平均年龄(67.23±8.34)岁;平均病程(36.48±33.41)天;两组在性别、平均年龄及平均病程方面无差异性(P>0.05)。 1.3 评定工具两组在治疗前、治疗2周及治疗4周,由专人采用《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对患者进行量表评定。 1.4 统计方法数据资料用SPSS 1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结果显示:两组在治疗2周时,BPRS评分表明,在总分及各因子方面均有差异(P

参考文献

[1]张文范,我国人口老龄化与战略性选择,城市规划,2002,26(2):68-72

[2]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编,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31-82

精神年龄和心理年龄的区别篇5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全面深化改革苦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于“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提出了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健全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以科学发展方式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不仅要努力提高老年人物质保障水平,还需要更加关注老年人精神和心理健康,构建完善的老年精神健康保障服务体系,努力满足老年人精神和心理服务需求。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我们组织了由实践部门工作人员和专家学者构成的研究团队,于2013年8―10月对本市老年人群进行了专项调研。

一、研究背景

1986年镇江市以超前全国14年的水平跨入老龄化社会。经过近30年的发展,镇江市已步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时期,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010年全市老年人(即60岁及以上人群,下同)总计49.36万人,占总人口15.85%,年均增长率达3.53%。其中高龄老人(即80岁及以上老人,下同)增长率达6.39%,明显高于老年人总体增长率,仅2010年就新增高龄老人28,357人。

相关调查表明,老年人口健康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高龄老人失能率偏高。2005年的一项调查显示,高龄老年人生活不能够自理的比例达29.4%,需要介助和介护的分别为19.8%和9.6%,总照料比达58.8%,即超过半数的高龄老人需要家庭及社会的照料或扶助,老年失能问题十分突出。据预测,未来40年,高龄老人数量始终呈增长态势。二是整体健康状况不理想。老年人身体健康和基本健康分别占58.2%和33.1%;自我感觉健康状况很好和比较好的分别占22.2%和32.1%,一般的为35.5%;健康状况不太好和很不好的占10.2%。86.4%的人身患1―5种疾病,集中在心脑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免疫系统疾病、肿瘤四大类,仅心脑血管疾病一项患病率高达61.2%。三是老年家庭空巢化日趋严峻。近30年,镇江市家庭人口规模日趋小型化,户均人数从1982年3.81人,降至2010年的2.92人,降幅达76.6%。据第六次人口普查,老年“空巢”家庭超过11万户,涉及17.5万老年人,空巢率达35.4%。老年家庭空巢化所带来的问题,除老年生活照料之外,还有因寂寞孤独生发的心理困惑,如焦虑、抑郁、颓丧、自卑、无助、无意义感、无价值感,乃至自我抵毁、自我放弃等,严重影响老年生活质量,甚至导致老年自杀、犯罪,迫切需要引起社会各方关注,高度重视老年精神关爱问题。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为实现样本均衡,此次调查采取“立意抽样”和“整楼群抽样”相结合方式。在“立意抽样”上,分别在老城区、城乡结合部、农村地区、拆迁安置区、养老机构和失独家庭中进行调查,调查总人数为2000人。在“整楼群抽样”上,在城市,以社区楼栋为单位,逐个实现整楼栋老年人的全覆盖,直至满足本社区问卷调查所需人数;在农村,以家庭为单位,逐个实现整个村民小组老年人的全覆盖,直至满足本村问卷调查所需人数。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持问卷一对一(高龄老人、低文化老人)或一对多(中低龄老人)地进行调查。经统计,实际回收有效问卷1887份,调查有效率94.35%。在有效调查对象中,男性966人,女性921人,分别占51.2%和48.8%。年龄最大的100岁,最小的59岁,平均年龄70.78±8.63岁。

本次调查所用问卷《镇江市老年精神关爱现状调查》在参考中国老年人心理健康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等相关研究工具的基础上编制而成,内容分为基本情况、生活状况、心理情绪、社会支持、生活满意度五个部分,侧重于老年人与家庭成员之间的经济关系和照料关系以及社会支持和社会照料等因素与心理健康之间的相关性,问卷共计22题,调查结束后全部数据输入SPSS13.0统计分析。

三、调查结果

1、经济收入

老年人月收入1806―3000元占34%;领取低保金的占24.9%;1481―1805元占18%;521―1480元占13.3%;3001元及以上占9.73%。由此可以看出,老年人中生活比较富裕的接近10%,能够基本满足生活需要超过三分之一,存在不同程度困难的占43.7%。

不同地区老年人收入差异明显。拆迁安置区低保老人占44.6%;低收入(521―1480元)中失独老人占44.2%;中等收入(1481―1805元)老人1/3生活在城乡结合部;中高收入(1806―3000元)和高收入主要为城市社区老人(48.7%,50.0%)。经统计,其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0)。由此,低保和低收入老年人主要是拆迁安置老年人和失独老年人,他们会遭遇到更多的生活困难。

2、健康状况

老年人对自己健康状况自我评价,健康的351人,占18.8%;比较健康的410人,占21.9%;健康状况一般的595人,占31.8%;健康状况远不如从前的240人,占12.8%;疾病缠身的274人,占14.7%。同类归并,健康和比较健康的占40.7%,不健康和很不健康的为27.5%,2/5的老年人自觉健康状况优良。从生活地区及状态考察,生活在养老机构和城乡结合部的老年人,健康和比较健康的比例均不超过10%,甚至低至0.3%,这两类老年人有着更多的健康问题。

3、婚姻状况

在调查样本中,有配偶1278人,占67.6%;丧偶548人,占29%;未婚20人,占1.06%;离异43人,占2.28%。从年龄上看,丧偶老年人平均76.6岁,这个年龄段老年人多半有因退行性变化而导致的生理衰退,如听力视力下降、体力下降、反应迟缓、行动困难,同时又是各种老年疾病高发期,容易在吃饭、穿衣、购物、行走、洗澡、入厕、理财、打电话等日常生活方面遇到困难,老伴的缺失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尤其是女性老年人。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女性老年人由丧偶引发的孤独、焦虑、自卑、空虚、无意义感等而成为老年心理障碍发生乃至自杀的易感人群。

丧偶老年人中,失独者占10.9%;离异老年人中,失独者占21.4%,失独再失偶,无疑是雪上加霜,日后可能加重社会照料的压力。离异、未婚和丧偶三类老年人中,居住在养老机构的比例分别为35.7%、20.0%和27.9%。有配偶的老年人中,仅有5.5%的人居住在养老机构。可见,无偶且需照料是老年人选择养老机构的原因之一。

4、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指存在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对于两老相伴或独处的老年人来说亲子关系非常重要,大量研究表明,来自儿女的情感关爱和悉心照料是老年人生命中重要支撑力量,是他们生活信心的重要来源。鉴于此,本研究从以下四方面进行了调查。

(1)生育数量

调查发现,除失独老年人之外,21位老年人终身没有生育。在有生育的老年人中,生育5个、4个、3个和2个孩子的比例分别占4.3%、10%、26.5%和38%;“独生子女”占20%。从年龄分析,60―69岁,独生子女家庭占33%。因此,从家庭照料人力资源角度考察,低龄老年人拥有的家庭人力资源最为匮乏。

(2)居住方式

从居住方式看,老年人和子女居住在一起仅占46.8%,即半数以上老年人没有和孩子生活在一起。从年龄上看,居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平均年龄都在80岁以上,居家老人平均年龄70岁左右。可见老年人在生活能够自理以及家中有人照料的情况下,倾向于生活在自己熟悉的家庭和社区中,一般不会入住养老机构。

(3)子女探望问候父母情况

这些老人的子女中,16.9%的人每天回家,59.2%的人隔几天回家一次;通过电话问候老年父母,13.2%的子女每天问候,69.2%的子女隔几天问候一次,也有1.1%的子女从不打电话问候。

(4)两代人之间的经济互动

经济互动即经济关系,指老年人在经济上资助儿女或儿女在经济上补贴老年人。经济独立是心理独立的重要前提,心理独立对于心理健康非常重要。亲子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家庭成员之间最重要的关系之一,儿女在经济上是否依赖老年父母资助、资助数额的多少,与老年人的生活状况、生活质量以及对生活的体验高度相关。而老年父母是否能够得到儿女的经济补贴,又是老人幸福感和满意感的最直接影响因素之一。调查发现,老年人资助子女比例为15.3%,且40.2%为城市社区老人,农村没有一例。子女补贴老年父母的比例占23.1%,其中,32.5%为拆迁安置地老人对子女的经济依赖最强。按老人收入统计,在接受孩子补贴的老人中,72.6%为低保老人。两者对比可以看到:其一,子女补贴老人多于老人资助子女,前者占23.1%,后者为15.3%。其二,老人资助子女的平均数额高于子女补贴老人,前者为660.87元,后者为495.57元。第三,低保老人和拆迁安置老年人的子女经济负担最重。第四,超过16%的低保老人仍在经济上资助子女,表明他们还需承受来自子女们生活压力。

5、心理健康

(1)总体状况

调查显示,老年人在自我认知、情绪体验、社会适应等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良好。具体表现以下特点:女性好于男性,中龄老人(70―79岁)好于低龄和高龄老人,机关、事业单位退休的好于其他职业老年人群,配偶健在的好于丧偶和离异的,生活在家中的好于养老机构的,子女健在的好于失独老人。经统计检验,除性别差异不具有统计意义之外,其他各类型老年人之间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或P≤0.001)。值得注意的是,城乡结合部、失独老年人和养老机构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其他老年群体(P≤0.001),总体得分在中等至较差之间。

(2)消极心理体验

调查发现,老年人的消极心理体验按占比排序分别有七个方面:一是沮丧感占51.1%,“很想做点事情,但精力和体力远不如从前了,常常感到沮丧”;二是空虚感占35.9%,“成天都没事情做,不知怎么打发时间”;三是无意义感占35.3%,自认为是“坐吃等死”,生活没有意思,人生没有价值;四是苦闷感约占30%,主要是缺少沟通对象,29.4%的人“心中有了烦恼,没有一个人可以倾诉”,30.6%的人“说话时,儿女总是嫌我唠叨,很不耐烦”;五是单调感占22.2%,感到“生活单调乏味,成天就是吃饭睡觉,一点乐趣也没有”;六是孤独感、寂寞感占14.2%,“儿女不常回家,家里面总是冷冷清清的,感到孤独”;七是无助感占13.8%,“遇到困难不知向谁求助,也不知道到哪里去求助”。

(3)主观幸福感

调查显示,老年群体主观幸福感,总体表现在生活中以正性体验为主,情感中多为正性情感;生活情绪较为乐观,生活态度较积极。

四、构建老年精神健康保障体系

老年精神健康服务保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方能实现。构建一个多元互补互助共进和谐的老年精神健康服务保障体系,其基本架构可概括为“2351”(如图1所示)。所谓“2”,指外服务和内服务两个子系统。外服务,指由政府、社区和社会组织提供的老年精神健康服务;内服务,指由老年人所在家庭成员和老年人自身提供的老年精神健康服务。“3”指三种服务模式,即政府服务、社会服务和家庭及个人服务。其中社会服务由社区和社会组织两个要素组成。“5”指五个服务来源,即政府、社区、社会组织、家庭和老年人之间的个人服务。“1”指一个中心,即以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为中心,全方位地构建完善的老年健康服务保障体系。

五个服务来源各有侧重,各司其职,同时又相互补充,相互支持,相互合作,相辅相成。

1、政府服务

一是制度设计。建立健全老年精神健康服务保障制度。二是政策支持。通过制订相关政策,特别是护理保障、老年人权益保障、服务人员的职业定位和劳动保障政策等。三是财政投入。将老年精神健康服务纳入财政预算,提供财政支持。四是社会管理。理顺关系,明确职责,事权结合,强化管理,为保障体系提供规范化支持。五是文化建设。在全社会倡导敬老爱老的大爱精神,营造慈爱友善、相互扶助的社会风气,为保障体系提供社会支持。六是托底服务。为丧失养老能力的失能失智失独老年人提供照料服务,确保每一位老年人都能够无忧无虑,安享晚年。

2、社会服务

担当老年精神健康服务社会职责的主要是两大类组织:一是社区,二是社会组织。社区是老年精神健康服务保障体系的现实落点,要着力在社区打造老年人生活照料、精神关爱、健康呵护、社会参与、安全守护和权利维护“六个中心”,全面介入老年精神生活,把精神健康服务做深做实。社会组织包括各种从事老年服务的非政府组织、志愿者和专家学者,他们所承担的主要任务包括心理温暖传递、心理健康维护、心理知识讲授、心理困惑疏导和心理障碍排解。

3、家庭及个人服务

家庭是老年人最直接最重要的精神健康源泉,在老年精神健康服务保障中主要承担四大内容,即心理支持、心理照料、心理慰藉和呵护。特别是要发挥老年人助医、助购、助聊、助浴、助乐、助康等方面的自助和互助作用,是不可忽略的重要人力资源。老年人个体的作用一方面可以为同龄人提供心理互助,另一方面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有助于提升自身心理健康健康水平。

构建老年精神健康保障体系,除了确立现代服务理念、完善服务保障体系外,还需落实具体工作措施。

第一,完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技术路径应该是多元化切入,既有软件建设,也有硬件建设;既有物质服务,也有精神服务;既有健康满足,也有自我实现满足,覆盖老年生活的各个方面,让老年人全面受益。参照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全球老年友好城市指南”,要从室外空间与建筑、居住条件、社会参与、社会包容、社区支持、健康服务六个方面深化居家养老服务,进一步完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第二,全面推进社区老年教育。帮助老年人更好地“与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和社会连结在一起”,降低或减少“晚年时被排除在社会之外的风险”,“促进享有各种权利并增加获取服务的机会”,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促进老年人的健康和福祉,“享有安全而尊严的生活”。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加强硬件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在社区全面普及老年大学(学校),不断满足老年人社会参与、人际互动和社会尊重的自我需要。

第三,大力发展老年休闲文化。一是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精神。要使老年人都能无障碍地走进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文化馆、美术馆等艺术殿堂,在科学知识的引领下,建立起科学的信念、科学的生活方式。二是弘扬传统艺术,营造艺术氛围。通过设定“老年艺术周”,组织老年人文艺专场演出,举办老年文艺汇演、老年书画摄影展览等形式,让老年人唱起来、跳起来、乐起来。三是挖掘游憩内含,培育游憩文化。让老年人在游憩中开阔心胸、宽广眼界,摆脱生活中各种烦恼,提高心理健康水准。

第四,创新“时间银行”。为了把老年精神健康服务保障落实到位,一是设立“志愿者节”,唤起居民和单位投身志愿服务的积极性,“让时间储蓄社会化”。二是建立“助老基金会”,向社会征募资金、接受捐赠,用以支付为老服务项目,让“社会向老年人赠予时间”。三是成立“大学生志愿者协会”,动员高等院校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和社会实践活动,投入养老社会服务领域,实现“向年轻人借时间”。四是改革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由街道与社区养老护理员签订正式合同,实施“政府合同管理”。对于特别优秀的养老护理员,由政府为其购买社保,实现“政府购买时间”。五是组织老年文体活动。积极培育和扶持各类基层老年社会组织,支持和鼓励老年人开展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提升老年人生活和生命质量,延长老年健康时间,属于“创造时间”。通过以上方式,创新时间储蓄,走出一条符合我国特色的老年精神健康服务保障的时间储蓄的模式,确保老年精神健康服务到位、到人、到心。

【参考文献】

[1] 安艳:失独老年人养老保障研究[D].河北大学,2014.

[2] 战伟平:失独者需要状况的探索性研究研究[D].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2014.

精神年龄和心理年龄的区别篇6

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积极老龄化”的倡议,将积极老龄化界定为“尽可能增加健康、参与和保障机会的过程,以提高人们老年时的生活质量”。其中,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是“积极老龄化”的重要途径,2005年,我国民政部、全国老龄办、中国社会工作协会等9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社区志愿服务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充分发挥老年人的特长和优势,动员和鼓励低龄、健康的老年人投身社区志愿服务,将积累一生的精神财富奉献给社区。社区志愿服务内容繁多,结合老年人自身特点开展的活动可谓寥寥数几,本文通过“低龄助高龄”社区志愿服务可行性的论证,意在探索符合老年人自身特点又切实可行的“积极老龄化”形式。

一、低龄和高龄的涵义

1982年维也纳老年问题世界大会,将60岁作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老年人口起点年龄,在此基础上按照生命阶段将老年人划分为低龄老年人(60-70岁)、中龄老年人(70-80岁)和高龄老年人(80岁以上)。按此标准,目前我国80岁以上高龄老人已超1900万,预计到2050年,80岁以上高龄老人有可能会超过1亿。笔者认为,在实际志愿服务过程中,低龄和高龄的定义应更加灵活和实际,不能仅囿于生理年龄而更多的是以老人自身的健康状况和参与意愿为参考因素。故低龄可指年龄在60岁左右,身体健康并有意参与社区活动的老人。高龄可指年龄在80岁左右,缺乏照顾,身体欠佳的老人。因此笔者将“低龄助高龄”社区志愿服务描述为在社区中年龄在60岁左右,身体健康并有意参与社区服务的低龄老人,自愿地有偿或无偿为需要照料的高龄老人提供相关服务的志愿活动。

二、“低龄助高龄”社区志愿服务的可行性

“低龄助高龄”社区志愿服务作为一种新型的助老形式,其可行性主要从两方面进行论证,第一,现实的强烈需求,基于高龄照顾的需求和“积极老龄化”的要求,指出“低龄助高龄”不仅符合现实需求而且是“积极老龄化”的有效途径。第二,“低龄助高龄”的可行性,基于对低龄老人自身的优势分析以及服务内容的介绍,说明低龄老人有能力胜任职责,能确保社区志愿服务的顺利开展。

(一)“低龄助高龄”——“需在可行”

第一,满足高龄老人的照顾需求。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首要问题就是养老问题,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我国老年人口已达1.78亿,特别是高龄老人数目的不断增加,导致“未富先老”下的养老形势十分严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家庭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导致传统家庭的养老功能日渐式微。而机构养老又因缺少人情味,官僚作风严重而日显弊端。结合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优势产生的新型养老模式——社区居家养老,应运而生并蓬勃发展。而根据《全国城乡失能老年人状况研究》,我国2010年末城乡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人约3300万,占总体老年人口的19%,高龄老人中的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比例更高。面对如此巨大的养老需求,社区居家养老无论在资源供应、设施建设还是制度保障上都存在着供不应求、顾此失彼的难题。因此,必须寻找和挖掘新的方式和资源,弥补及完善在日常照顾、医护照看以及应急服务等方面的缺口和不足。优势视角理论强调,所有环境都充满资源,每个个人、团体、家庭和社区都有优势(财富、资源、智慧、知识等)。对于社区居家养老而言,缓解养老压力、提高服务质量即可通过挖掘和利用社区内的资源和优势。其中,低龄老人是其重要的资源优势。

第二,符合“积极老龄化”的要求。不同年龄段的老年人,有不同的需求。因此“积极老龄化”对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涵义,对于高龄老人而言,满足了其照顾的需求即是提高了生活质量。对于低龄老人而言,参与有利于社会和自身的活动,丰富自己的闲暇时间即是“积极老龄化”。无论如何实现老年人的健康发展,都是通过有所为来实现,而其中重要途径就是社区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是社区参与的重要表现。“低龄助高龄”社区志愿服务,实行老年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一方面能使得老年人在参与过程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解决老龄问题,实现社会和谐。

第三,广泛的社会支持。制度和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离不开社会的广泛支持。缺乏社会支持的政策制度是站不住脚的。“低龄助高龄”作为一项制度也离不开社会的广泛支持。除宏观政策的支持和鼓励赋予“低龄助高龄”一定的合理性之外,微观上,低龄和高龄家庭的广泛支持使得“低龄助高龄”更加具有现实性。

随着空巢家庭的增多导致家庭中照顾人手的缺少以及重物质轻精神的养老态度,单依靠家庭或亲属成员的照顾很难保证居家养老的质量。时下最普遍的弥补方法便是雇佣的钟点工和保姆,这一方面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存在信任和安全问题。所以,安全的、可心的和低成本的服务是高龄老人和老人家庭的共同渴求的。而“低龄助高龄”因地缘性和稳定性,即参加志愿服务的低龄老人和享受服务的高龄老人大多是生活在同一社区或附近社区以及服务对象和服务时间以及服务内容具有相对稳定性,这样既能保证安全又能稳定服务的社区志愿服务队伍符合子女和老人的期待。另外,对于低龄老人家庭而言,由于低龄老人参加社区志愿服务,即填充自己的闲暇生活又愉悦身心,继而减少了对子女的依赖,使得低龄老人的子女,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有利于家庭的和谐。再次,“低龄助高龄”本身具有一定的教育作用,无形中督促子女尊老敬老,有利于孝文化的弘扬。总之,“低龄助高龄”为老年人参与社会、服务社会和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提供了有利平台,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二)低龄老人——“势在可行”

通过“需在必行”的阐述,得知无论是出于“积极老龄化”的要求、市场的照顾需求还是老人自身的活动需求,都可谓为“低龄助高龄”社区志愿服务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和现实依据。政策上的鼓励和实际的需求都可转化为低龄老人参加社区志愿服务照顾高龄老人的外部优势。而作为供方的低龄老人是否有能力提供和满足这项需求值得探讨,下面将从低龄老人群体自身在参加“低龄助高龄”社区志愿服务所具有的可能性和优势进行论证。

第一,身体素质良好。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养生保健意识的增强以及休闲娱乐设施的普及,人的身体素质有了很明显的提高。以宝鸡市渭滨区为例,老年人的(60岁以上)健康状况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老年人认为自身健康状况非常健康和比较健康的人数占到36%,认为健康在一般水平之上的占83%。多数老年人认为自身健康状况能够适应生活的需要。由此可见,低龄老人有为社区志愿服务做贡献的身体条件。

第二,思想素质优势。当代的老年人大多数经历了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的重重考验,不仅见证了国家的风云变幻和兴旺发展,也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磨砺了坚强的意志。受时代的影响和号召,大多数老同志具有奉献的精神和习惯。在现实生活中,乐意为人民群众服务而且自愿无偿地奉献力量,希望继续在社会上发光发热。

第三,知识经验丰富。科学研究表明老人的智力和体力的衰退是不可避免的,但衰老并非全面的,认知、记忆力和推理能力最先衰退。但智慧可以在官能衰退的一定程度内继续发展,低龄老人拥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工作经验,而且可以理性驾驭自己的智慧和才干,继续为家庭和社会服务。

第四,闲暇时间充足。老年闲暇是特指个体自六十岁到临终前的全部活动时间。(潘穆,1986年)随着人类平均寿命的延长,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使花费在家庭生活中的时间较少,加之我国规定的法定退休年龄较早,老年人的闲暇空余时间较充足。而由于市场就业压力的增大,很难满足一部分健康、低龄老人的再就业愿望。这部分老人闲暇时间利用较单一和不充分,在某种程度上是人力资本的浪费。

第五,同辈群体的优势。同辈群体又称同伴群体或同龄群体,是非正式的首属群体或初级群体,主要是指在相同年龄层次上,地位大体相似的人组成的关系亲密的群体,其成员一般是在有某些共同经历、共同情感、共同爱好、共同观点或共同心理的基础上而结合起来的。低龄老人和高龄老人同属老年人群体,在应对衰老的过程中,共同的生理和心理变化经历使其在情感上更易接近。在理解高龄老人需求和提高适合的服务方面,感同身受更能提高服务质量。

由此可见,作为服务提供方的低龄老人,在照顾需求存在和迫切的前提之下,有可能、有能力、有优势向需方的高龄老人提供服务。

(三)“低龄助高龄”社区志愿服务内容——“适在可行”

有了“需”的存在和“势”的保障,开展“低龄助高龄”社区志愿服务已然具备了开展活动的可能性,但如何开展好活动,就要考虑其服务内容的适宜性和明确性,老年人群可以在社区志愿服务的许多方面大有作为,如通过培训或组织有特长的老人开展社区矫正、科普宣传、法律援助、防灾救灾、社会监督和道德教育等活动。“低龄助高龄”社区志愿服务的内容既要体现出服务内容的切实性和针对性又要保证服务的可行性和操作性。为此,“低龄助高龄”社区志愿服务可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生活照料方面,相关研究表明,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因体弱多病需要经常性特别照顾的比例等于65岁至79岁老人的5被左右,照料需求相当旺盛。“低龄助高龄”社区志愿服务具体的项目可包括送餐上门、上门做饭、打扫卫生、洗衣晒被、个人清洁、上门助浴、外出助浴、陪诊服务、陪同购物和代办等。比如苏州市金阊区“金阿姨”志愿团队提供的一日一敲门服务以及苏州吴门桥街道的“爱心厨房”等。

第二,精神慰藉方面,随着空巢家庭和空巢老人的增多,又加之大多数高龄老人行动不便自我修养不高,对精神慰藉和情感交流十分渴求。“低龄助高龄”社区志愿服务可开展上门聊天、讲书读报以及组织“谈古论今”“追忆往昔”等集体演讲活动。

精神年龄和心理年龄的区别篇7

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积极老龄化”的倡议,将积极老龄化界定为“尽可能增加健康、参与和保障机会的过程,以提高人们老年时的生活质量”。其中,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是“积极老龄化”的重要途径,2005年,我国民政部、全国老龄办、中国社会工作协会等9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社区志愿服务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充分发挥老年人的特长和优势,动员和鼓励低龄、健康的老年人投身社区志愿服务,将积累一生的精神财富奉献给社区。社区志愿服务内容繁多,结合老年人自身特点开展的活动可谓寥寥数几,本文通过“低龄助高龄”社区志愿服务可行性的论证,意在探索符合老年人自身特点又切实可行的“积极老龄化”形式。

一、低龄和高龄的涵义

1982年维也纳老年问题世界大会,将60岁作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老年人口起点年龄,在此基础上按照生命阶段将老年人划分为低龄老年人(60-70岁)、中龄老年人(70-80岁)和高龄老年人(80岁以上)。按此标准,目前我国80岁以上高龄老人已超1900万,预计到2050年,80岁以上高龄老人有可能会超过1亿。笔者认为,在实际志愿服务过程中,低龄和高龄的定义应更加灵活和实际,不能仅囿于生理年龄而更多的是以老人自身的健康状况和参与意愿为参考因素。故低龄可指年龄在60岁左右,身体健康并有意参与社区活动的老人。高龄可指年龄在80岁左右,缺乏照顾,身体欠佳的老人。因此笔者将“低龄助高龄”社区志愿服务描述为在社区中年龄在60岁左右,身体健康并有意参与社区服务的低龄老人,自愿地有偿或无偿为需要照料的高龄老人提供相关服务的志愿活动。

二、“低龄助高龄”社区志愿服务的可行性

“低龄助高龄”社区志愿服务作为一种新型的助老形式,其可行性主要从两方面进行论证,第一,现实的强烈需求,基于高龄照顾的需求和“积极老龄化”的要求,指出“低龄助高龄”不仅符合现实需求而且是“积极老龄化”的有效途径。第二,“低龄助高龄”的可行性,基于对低龄老人自身的优势分析以及服务内容的介绍,说明低龄老人有能力胜任职责,能确保社区志愿服务的顺利开展。

(一)“低龄助高龄”——“需在可行”

第一,满足高龄老人的照顾需求。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首要问题就是养老问题,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我国老年人口已达1.78亿,特别是高龄老人数目的不断增加,导致“未富先老”下的养老形势十分严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家庭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导致传统家庭的养老功能日渐式微。而机构养老又因缺少人情味,官僚作风严重而日显弊端。结合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优势产生的新型养老模式——社区居家养老,应运而生并蓬勃发展。而根据《全国城乡失能老年人状况研究》,我国2010年末城乡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人约3300万,占总体老年人口的19%,高龄老人中的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比例更高。面对如此巨大的养老需求,社区居家养老无论在资源供应、设施建设还是制度保障上都存在着供不应求、顾此失彼的难题。因此,必须寻找和挖掘新的方式和资源,弥补及完善在日常照顾、医护照看以及应急服务等方面的缺口和不足。优势视角理论强调,所有环境都充满资源,每个个人、团体、家庭和社区都有优势(财富、资源、智慧、知识等)。对于社区居家养老而言,缓解养老压力、提高服务质量即可通过挖掘和利用社区内的资源和优势。其中,低龄老人是其重要的资源优势。

第二,符合“积极老龄化”的要求。不同年龄段的老年人,有不同的需求。因此“积极老龄化”对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涵义,对于高龄老人而言,满足了其照顾的需求即是提高了生活质量。对于低龄老人而言,参与有利于社会和自身的活动,丰富自己的闲暇时间即是“积极老龄化”。无论如何实现老年人的健康发展,都是通过有所为来实现,而其中重要途径就是社区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是社区参与的重要表现。“低龄助高龄”社区志愿服务,实行老年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一方面能使得老年人在参与过程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解决老龄问题,实现社会和谐。

第三,广泛的社会支持。制度和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离不开社会的广泛支持。缺乏社会支持的政策制度是站不住脚的。“低龄助高龄”作为一项制度也离不开社会的广泛支持。除宏观政策的支持和鼓励赋予“低龄助高龄”一定的合理性之外,微观上,低龄和高龄家庭的广泛支持使得“低龄助高龄”更加具有现实性。

随着空巢家庭的增多导致家庭中照顾人手的缺少以及重物质轻精神的养老态度,单依靠家庭或亲属成员的照顾很难保证居家养老的质量。时下最普遍的弥补方法便是雇佣的钟点工和保姆,这一方面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存在信任和安全问题。所以,安全的、可心的和低成本的服务是高龄老人和老人家庭的共同渴求的。而“低龄助高龄”因地缘性和稳定性,即参加志愿服务的低龄老人和享受服务的高龄老人大多是生活在同一社区或附近社区以及服务对象和服务时间以及服务内容具有相对稳定性,这样既能保证安全又能稳定服务的社区志愿服务队伍符合子女和老人的期待。另外,对于低龄老人家庭而言,由于低龄老人参加社区志愿服务,即填充自己的闲暇生活又愉悦身心,继而减少了对子女的依赖,使得低龄老人的子女,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有利于家庭的和谐。再次,“低龄助高龄”本身具有一定的教育作用,无形中督促子女尊老敬老,有利于孝文化的弘扬。总之,“低龄助高龄”为老年人参与社会、服务社会和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提供了有利平台,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二)低龄老人——“势在可行”

通过“需在必行”的阐述,得知无论是出于“积极老龄化”的要求、市场的照顾需求还是老人自身的活动需求,都可谓为“低龄助高龄”社区志愿服务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和现实依据。政策上的鼓励和实际的需求都可转化为低龄老人参加社区志愿服务照顾高龄老人的外部优势。而作为供方的低龄老人是否有能力提供和满足这项需求值得探讨,下面将从低龄老人群体自身在参加“低龄助高龄”社区志愿服务所具有的可能性和优势进行论证。

第一,身体素质良好。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养生保健意识的增强以及休闲娱乐设施的普及,人的身体素质有了很明显的提高。以宝鸡市渭滨区为例,老年人的(60岁以上)健康状况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老年人认为自身健康状况非常健康和比较健康的人数占到36%,认为健康在一般水平之上的占83%。多数老年人认为自身健康状况能够适应生活的需要。由此可见,低龄老人有为社区志愿服务做贡献的身体条件。

第二,思想素质优势。当代的老年人大多数经历了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的重重考验,不仅见证了国家的风云变幻和兴旺发展,也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磨砺了坚强的意志。受时代的影响和号召,大多数老同志具有奉献的精神和习惯。在现实生活中,乐意为人民群众服务而且自愿无偿地奉献力量,希望继续在社会上发光发热。

第三,知识经验丰富。科学研究表明老人的智力和体力的衰退是不可避免的,但衰老并非全面的,认知、记忆力和推理能力最先衰退。但智慧可以在官能衰退的一定程度内继续发展,低龄老人拥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工作经验,而且可以理性驾驭自己的智慧和才干,继续为家庭和社会服务。

第四,闲暇时间充足。老年闲暇是特指个体自六十岁到临终前的全部活动时间。(潘穆,1986年)随着人类平均寿命的延长,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使花费在家庭生活中的时间较少,加之我国规定的法定退休年龄较早,老年人的闲暇空余时间较充足。而由于市场就业压力的增大,很难满足一部分健康、低龄老人的再就业愿望。这部分老人闲暇时间利用较单一和不充分,在某种程度上是人力资本的浪费。

第五,同辈群体的优势。同辈群体又称同伴群体或同龄群体,是非正式的首属群体或初级群体,主要是指在相同年龄层次上,地位大体相似的人组成的关系亲密的群体,其成员一般是在有某些共同经历、共同情感、共同爱好、共同观点或共同心理的基础上而结合起来的。低龄老人和高龄老人同属老年人群体,在应对衰老的过程中,共同的生理和心理变化经历使其在情感上更易接近。在理解高龄老人需求和提高适合的服务方面,感同身受更能提高服务质量。

由此可见,作为服务提供方的低龄老人,在照顾需求存在和迫切的前提之下,有可能、有能力、有优势向需方的高龄老人提供服务。

(三)“低龄助高龄”社区志愿服务内容——“适在可行”

有了“需”的存在和“势”的保障,开展“低龄助高龄”社区志愿服务已然具备了开展活动的可能性,但如何开展好活动,就要考虑其服务内容的适宜性和明确性,老年人群可以在社区志愿服务的许多方面大有作为,如通过培训或组织有特长的老人开展社区矫正、科普宣传、法律援助、防灾救灾、社会监督和道德教育等活动。“低龄助高龄”社区志愿服务的内容既要体现出服务内容的切实性和针对性又要保证服务的可行性和操作性。为此,“低龄助高龄”社区志愿服务可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生活照料方面,相关研究表明,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因体弱多病需要经常性特别照顾的比例等于65岁至79岁老人的5被左右,照料需求相当旺盛。“低龄助高龄”社区志愿服务具体的项目可包括送餐上门、上门做饭、打扫卫生、洗衣晒被、个人清洁、上门助浴、外出助浴、陪诊服务、陪同购物和代办等。比如苏州市金阊区“金阿姨”志愿团队提供的一日一敲门服务以及苏州吴门桥街道的“爱心厨房”等。

第二,精神慰藉方面,随着空巢家庭和空巢老人的增多,又加之大多数高龄老人行动不便自我修养不高,对精神慰藉和情感交流十分渴求。“低龄助高龄”社区志愿服务可开展上门聊天、讲书读报以及组织“谈古论今”“追忆往昔”等集体演讲活动。

精神年龄和心理年龄的区别篇8

二、认真做好市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贯彻实施工作。今年是贯彻实施市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第二年,要加大宣传力度,特别要注重数据性指标的实施进度,分解年度工作任务,及时解决问题,创新体制机制,切实将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继续督促尚未以政府文件出台规划的县区及早出台规划。

三、继续加强基层老龄工作。年初,全国老龄办下发《关于加强基层老年协会建设的意见》,明确了基层老年协会的基本任务和加强基层老年协会建设的主要任务,我们要按照《意见》要求,结合我市六部门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老龄工作组织规范化建设的意见》,督促县(区)按编制配齐老龄办工作人员、专编专用,100%的乡镇(街道)老龄委要明确有专职常务副主任和专兼职办公人员,80%村(社区)要建立健全老年人协会。乡镇(街道)和村(居)老龄组织机构通过抓好“六有六簿五上墙”基础工作,实施“四个一”工程,开展“五有二查一公布”等养老互助活动,发挥村老协作用,组织农村老人互助养老,重点是对留守、空巢老人进行扶助。以城乡高龄津贴的申请、审核、上报为抓手,做实村(居)老协。以点带面,推动老龄工作示范点培育和推广工作。

四、组织开展“全国敬老文明号”创建活动。结合第三届敬老月活动和第五届敬老爱老助老主题教育活动,在全市组织开展“全国敬老文明号”创建活动。“全国敬老文明号”评选表彰列为国家评选表彰常设项目,表彰周期为3年,分全国、省(区、市)、市(地、州)、县(市、区)四级创建。要在市、县、乡、村,尤其是在各行业各系统服务单位和窗口单位开展广泛动员、进行深入宣传,形成争创氛围。在此基础上,争创国家、省和市级敬老文明号。

五、学习贯彻十精神,结合老年两节开展系列宣传庆祝活动。为庆祝党的十胜利召开,市老龄委将组织广大老年群众学习十精神,发挥老年群团作用,结合系列文体活动,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筹备和主办在寿县举行的第九届全市老年人体育运动会。继续推动县区成立老年体协。组织参加省第三届老年文艺调演。参加省第三届十大福星和第五届十大孝星评选活动。部署和举办市第三届老龄新闻奖评选表彰活动,召开全市老龄宣传工作会议。

做好老年“两节”、元旦春节期间的宣传庆祝活动。办好内刊《老龄工作动态》和“老龄网”。做好《中国老年•下半月版》发行征订工作。

六、加强老龄科研。结合国家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加强老龄科研工作。加强新成立的市老年学学会工作,召开一次年会。加强中国老龄科研中心基地建设,完成中国老龄科研中心下达的科研任务,积极筹备拟在我市召开的全国老龄科研基地建设研讨会。

七、继续做好老年人优待工作。贯彻落实《省实施〈老年法〉办法》,加强优待督查。落实市人大调研意见精神,努力从机制上解决老年人乘车投诉问题。

精神年龄和心理年龄的区别篇9

【关键词】 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相关因素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空巢家庭日益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随之而来的是空巢老人身心健康问题的增多,而心理健康问题尤为突出〔1〕。如何实现健康老龄化已不仅仅是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还是复杂的社会课题。近些年国内有少数研究〔2~4〕进行了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相关因素的探讨,但多局限于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相对落后的地区开展较少,以徐州市为中心的淮海地区缺乏相关研究。为提高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给老龄工作提供参考,我们开展了徐州市区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徐州市区的4个社区进行入户问卷调查,发放400份问卷,回收有效卷370份(回收率 92.5%),其中空巢组247份,非空巢组123份。纳入标准:①年龄 ≥60岁;②意识、语言表达能力正常。 排除标准:①有意识障碍的老人;②有精神疾病的老人;③有老年痴呆的老人。

1.2 研究方法 自编一般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年龄、性别、经济状况、受教育程度、社会关系、健康状况等。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5〕 该量表由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性、恐怖、偏执、精神病性、附加因子共10个因子组成,广泛用于心理症状评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6〕。采用1~5级评分法,得分越高症状越明显,心理健康水平越低。调查员经统一培训、指导后开展入户问卷调查。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Epidata3.0双份独立录入数据,用SPSS13.0统计软件中的χ2检验、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q检验以及等级相关分析处理数据。

2 结 果

2.1 一般资料 抽样人群中非空巢组有123人,平均年龄(70.1±7.5)岁,其中男性36人(29.30%),女性87人(70.70%)。空巢组有247人,平均年龄71.2±7.1岁,其中男性83人(33.60%),女性164人(66.40%)。空巢组和非空巢组性别构成比经卡方检验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空巢老人一般状况如下:①年龄分布:60~70岁有116人(47.0%),71~80岁有94人(38.1%),81岁及以上有36人(15.0%)。②受教育程度:小学及以下148人(59.9%),高中学历79人(32.0%),大专及以上学历20人(8.1%)。③婚姻状况:未婚3人(1.2%),在婚173人(70.0%),分居0人(0.0%),离异1人(0.4%),丧偶70人(28.3%)。④职业:机关事业单位工作者44人(17.81%),企业商业从业者121人(48.98%),无正式工作无业人员42人(17.0%),其他职业40人(16.19%)。

2.2 空巢老人心理状况

2.2.1 徐州市区空巢老人与SCL90全国正常人常模〔7〕各因子比较 由表1所示,空巢老人与SCL90全国常模各因子比较,强迫症状因子、焦虑因子、精神病性因子无统计学差异,其余各因子有统计学意义(P

2.2.2 不同躯体健康水平的空巢老人心理状况不同 躯体健康评价以被调查者自我评价为指标。健康状况自评分为3个等级(好、一般、差),126人(51.0%)自评为“一般”,76人(30.8%)自评为“好”,45人(18.2%)自评“差”。由表2所示,不同健康水平间(好、一般、差)比较,经单因素方差分析,除偏执因子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各因子均有差异(P

2.2.3 不同性别空巢老人心理状况不同 男性的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因子分均低于女性(见表3),其他因子与女性类似,无统计学差异。反映出男性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女性。

2.3 社会因素与SCL90各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表4表明社会因素中除受教育程度只与SCL90少数因子有相关外,其余各社会因素与SCL90因子均呈负相关,其中躯体健康有显著相关。本调查中SCL90采用1~5级评分法,得分越高症状越表1 空巢老人与SCL90全国常模各因子比较表2 不同躯体健康水平的空巢老人心理状况表3 不同性别空巢老人心理状况对比结果1)P

明显,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因此与老伴关系、收入、与子女关系、躯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状况呈正相关。总体来说,心理健康状况受多因素影响。

3 讨 论

徐州市区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与全国常模相比,躯体化因子、恐怖因子分均显著增高。这一结果与国内学者曾长佑〔8〕的研究结论(空巢老人SCL90各因子分均低于全国常模)不一致,反映出徐州市区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状况受躯体不适严重影响,这可能与作为重工业城市的徐州地区的生存环境有关。

不同躯体健康水平的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状况不同,躯体健康水平越高相应的心理状况越好。因此,建立健全的卫生服务体制,满足老人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提高躯体健康水平,是预防空巢老人心理问题的重要措施。

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状况性别间存在差异,男性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优于女性,与梅锦荣报告〔9〕一致。可能与女性细腻的感情思维、沉重的家庭负担、心理状态易受周遭的改变而波动有关。所以,老年女性的心理健康更应得到关注。

社会因素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分析发现,心理健康水平受多因素作用。受教育程度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不大。表4也反映出和谐美满的婚姻、稳定丰厚的经济收入、与子女亲密的关系、良好的躯体健康状况均对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人的活动空间受到压缩,生活中心转移到家庭,因此,和谐美满的婚姻生活会增强老人的满足感。较高的经济收入,可以使老人更好地满足自己的物质和精神消费,增添生活的优越感和幸福感。与子女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了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水平〔3〕,儿女不在身边致使老人孤独、焦虑、抑郁。当然健康的体魄是幸福生活和良好心理状态的前提。

上述研究结果提示:空巢老人总体心理健康水平偏低,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迫在眉睫,是今后老龄化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空巢老人的心理状况受复杂的多因素影响。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家庭、社会、政府通力协作建立完善的老年特色的医疗服务体系,探索出科学合理的养老模式,真正实现健康老龄化。

参考文献

1 周成超,楚 洁,徐晓超,等.安徽省农村某镇空巢老人抑郁情况现状及相关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22(2):1147.

2 李德明,陈天勇,吴振云,等.城市空巢与非空巢老人生活和心理状况比较〔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6;26(3):2946.

3 王庆华,杨玉霞,丁志荣,等.空巢老人生活质量与心理健康相关研究〔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07;5(4):968.

4 李德明,陈天勇,李贵芸.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状况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3;23(7):4057.

5 汪向东,王希林,马 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出版,1999:12731;315;10915.

6 谢 华,戴海崎.SCL  90 量表评价〔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6; 6 (2): 1569.

精神年龄和心理年龄的区别篇10

建区以来,我区人口老龄化呈加快发展的趋势,老年人口以平均每年4%的速度增长。到2006年底,全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8.31万人,占总人口数的17.17%;其中80岁以上高龄老人达到1.23万人,占老年人口数的14.82%,人口老龄化程度位居全市第二和全省前列。“十一五”期间,我区老龄人口将继续快速增长,预计到2010年将超过10万人,约占总人口数的21%;80岁以上高龄老人将达到1.6万人以上;无子女照料独居老人家庭、空巢老人家庭将占到老年人家庭数的60%以上。未来五年,我区人口老龄化具有基数增大、增速加快、高龄化趋势更为显著、农村养老资源减少、城市社区老年人居家空巢化扩大等特点。由此带来老年群体对物质和精神文化的需求更加多样化,对社会供求的影响日益凸显,使老年社会保障问题更加突出,劳动年龄人口对老年人赡养负担加重,城乡社区照料服务需求迅速增加,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社会压力显著加大等等,这些问题必将对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带来深刻影响。

建区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老龄工委积极推动以及成员单位的支持配合下,我区老龄事业不断发展。社会养老保障体系趋于完善,基本养老保险面不断扩大,城乡一体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已普遍实施,“五统一”新型社会救助体系不断推进,困难老人的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做到应保尽保;失地老年农民获得基本生活保障;农村“五保”老人和城镇“三无”老人集中供养率达到95%以上。老年医疗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六位一体”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贫困群体医疗救助制度不断完善;建起了一批方便老年人就医的城乡社区卫生医疗专业服务机构。加快了老年生活照料服务体系建设,社区为老服务网络逐步推进。老年人权益得到有效维护。城乡老年文体活动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老年文化、体育、教育事业有了发展。各级老龄工作机构和老年群众团体不断健全。敬老养老助老的社会风尚进一步形成。

但是,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我区老龄事业在发展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老龄事业发展滞后于全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区域发展不平衡,老年人共享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成果的程度有待提高;老年人的需求与社会供给的矛盾日益突出,养老、医疗等老年社会保障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老龄事业投入机制不够健全,财力保障与事业发展需要不够适应;发展为老服务业和老龄产业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持;各级老龄干部力量配备不足,整体素质尚需提高等等。因此,抓住“十一五”有利时机,采取积极措施,加大工力度,加快老龄事业发展是应对人口老龄化高峰期挑战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二、总体思路及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争创经济强区,构建和谐”的战略目标,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关于“加快完善以基本养老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老龄工作”的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及《省实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办法》;按照“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老龄工作方针,切实加强党和政府对老龄工作的领导,完善政策措施,加快体制创新,动员社会力量,运用市场机制,推进老龄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作出贡献。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老龄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把老龄事业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促进老龄事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2.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和谐共享。重点解决老年人的养老、医疗和精神文化生活等问题。充分关注“低保”老人、独居老人、空巢老人、高龄老人和病残老人等特殊弱势群体,确保他们和其他社会群体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切实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3.坚持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照料为依托、机构养老和社会助老为补充的养老格局。巩固家庭养老,健全社区为老服务体系,鼓励和支持发展民办养老机构、社会化养老服务业以及社会助老公益事业。

4.坚持“政府推动,社会参与,资源整合”的原则,大力发展老龄事业。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老龄事业发展。通过创新体制和优化资源配置,推动老龄事业与老龄产业协调发展。

5.坚持因地制宜,实施分类指导。统筹兼顾城乡社会经济和人口老龄化发展差异,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按区域特点争创特色,大力推进城市社区老龄工作,切实加强农村基层老龄工作,实现全区老龄事业协调发展。

三、总体目标

“十一五”期间,全区老龄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建立和完善加快老龄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和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城乡老年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满足老年人多元化需求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健全与人口老龄化相适应的、精干高效的老龄工作体系;进一步营造敬老养老助老的良好氛围,为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老龄工作目标创造更为有利的社会环境。

(一)老年社会保障

1.养老保障

——到2010年,全区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市有关要求,形成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实现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逐步缩小待遇差别,规范和统一养老保险政策。

——初步构建起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既有区别又可衔接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框架和运营机制。

——加强农村家庭成员赡养老人和土地养老保障的基础作用,推行家庭赡养协议签订工作,巩固家庭保障功能;鼓励集体经济较发达的村镇对老年人实行养老补贴制度;积极实施农村独生子女家庭养老扶助奖励制度。

——切实保障被征地农民老有所养,加快构建系统完整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做到应保尽保、即征即保,确保新增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实现100%全覆盖,按月享受养老保障金。

2.医疗保障

——积极扩大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完善医疗保险政策,逐步提高老年医疗保障水平。统筹城乡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和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不断优化乡镇医院(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老服务的优先优惠政策,努力满足老年人不同层次的医疗保障需求。

——加快完善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农民医疗费用承受能力相适应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实施乡镇小额补助、区大病统筹和困难群众大病救助新型合作医疗“三条医疗保障线”。到2010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加率达到92%以上,其中老年人参保比例同步达到92%以上。

——全面实施贫困老人医疗救助制度,扩大医疗救助覆盖范围。制定医疗救助、优惠帮扶政策,实行贫困老人住院统筹和大病补助,解决老年家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加大卫生支农扶贫力度,多渠道解决农村老人医疗困难。

3.社会救助

——巩固和提高城乡一体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切实巩固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应补尽补,将符合低保条件的老年人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对贫困老人区别情况予以不同的救助和帮扶,给予养老生活服务补贴或适当提高低保标准的照顾。

——继续开展农村“五保”老人和城镇“三无”老人的集中供养工作,集中供养率巩固在96%以上。健全稳定的供养经费供给机制,做到“按标施保”,确保政策性养老人员(含散居供养老人)供养金得到同步提高,得到有效照料,生活质量不断改善。

——建立贫困老人长效救助机制,形成政府、社会、慈善组织、集体和个人共同关爱、帮扶贫困老人生活的网络构架。支持和鼓励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建立养老补助、养老救济金或养老互助金制度,支持和鼓励各级各类党团组织、企事业单位、学校、工青妇和工商联等群众(社会)团体、慈善组织以及民营企业家、各类志愿者等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捐资赠物,开展关爱困难老人的多形式结对帮扶活动。“十一五”期间,各级财政要安排必要的资金,用于救助贫困老年人。

(二)老年服务体系建设

——建立比较完备的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社会助老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到“十一五”期末,所有街道都建有1所包含养老服务在内的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或多功能为老服务中心,90%以上的城市社区居委会建有30平方米以上的多形式居家养老服务站。着力推进老龄工作规范化社区(“3587工程”)养老保障、医疗保障、生活照料网络职能的作用发挥,逐步健全以社区服务为基础、以专业化服务为支撑、以志愿者服务为补充以及定点共和上门个相结合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乡镇敬老院和民办养老机构要充分利用平台资源,发挥服务潜能和专业优势,为农村和城镇社区困难老人机构住养和居家养老提供优质优惠服务。

——研究制定政府购买服务与培育市场化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政策措施。对经济困难、生活难以自理和无子女照料的独居老人、空巢老人、高龄老人、病残老人等,通过酌情发放养老服务券或安装应急求助呼叫装置等形式实施政府购买服务。鼓励和扶持社会化养老服务业发展,努力培育适应老年人大众需求的专业服务(产品)市场,引导老年人根据自身经济能力,自费购买服务。

——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善预防、保健、医疗、护理和康复教育等社区卫生服务功能,积极开展老年人心理健康指导服务。到2010年,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覆盖率达到95%以上,为老年人就医提供便利条件,基本做到老年人就医“小病不出社区、大病进医院”。加强老年人疾病预防和保健知识教育,使老年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分别达到85%和75%以上。

(三)老龄事业基础设施建设

1.公共服务设施

——老年文化设施建设。“十一五”期间,紧密结合新农村社区建设和城市社区建设,整合各级政府财力、福利公益金、慈善款以及社会各界爱心捐助等各类资源,用于扶持城乡“星光老年之家”、老年活动中心(室)等老年文化设施建设。到2010年,所有的城市社区和行政村都建有80平方米以上、具备影视教育、图书阅览、健身等基本功能的老年活动中心。

——老年体育设施建设。“十一五”期间,结合“全民健身工程”,继续争取体育公益金对城乡社区老年体育健身设施建设的扶持,使全区90%以上的城乡社区配备有以健身路径为主、适合老年人特点的多功能室内外健身设施,为老年人就地就近健身锻炼创造条件。

——老年医疗设施建设。整合城乡医疗资源,鼓励区属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民办医疗、养老机构设置老年病专科门诊和老年病房,有条件的建立临终关怀病房和老年病康复中心,以满足老年人群及其家庭的特殊需要。

2.生活养老服务设施

——基本形成以政府举办老年福利机构为依托、社会办养老服务机构为骨干、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为基础,能满足老年人不同需求的多元化老年生活服务设施。城乡各类养老服务机构的床位数每年都有增长。到2010年,所有街道辖区建立1-2所能容纳50-150人的老年公寓(托老所)或老年服务中心;加快乡镇敬老院布局调整,开展星级敬老院创建活动;全区城乡各类养老服务机构总床位数达到1500张以上。省级示范型“星光老年之家”、市区级居家养老服务站示范点、综合性社会福利中心在养老服务中发挥示范辐射作用。

——引导、鼓励民间社会资金进入养老服务业,兴办方便老年人晚年生活的各类服务机构和服务网点。到“十一五”期末,力争民间社会资本在养老服务业的投资额有大幅度增长,民营养老服务业收入在我区服务业中占有一定比例。

——完善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十一五”期间,培育和扶持建设一批以独居、空巢、高龄老人为重点服务对象,以生活解困、精神慰藉、安康应急为主要服务内容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其中社区老人日间照料服务所(日托所)10个;社区老年配餐中心(社区老人食堂)5个;社区老年洗衣站若干个;视条件分步安装覆盖各街道社区住宅、连通中心城市各类服务网点的独居、空巢家庭老年人“一键通”求助呼叫服务系统。

3.住房和生活环境建设

——认真贯彻《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和《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按照国民经济发展和老年人口增长的实际需要,充分考虑和规划老年人养老、文体活动、医疗设施等方面的建设需要。新建居民住宅小区,应有适合老年人生活、活动以及为老服务的公建配套设施。

——积极推行无障碍设施建设,新建城市道路、公共建筑和老年服务设施等,必须严格执行《城市道路和建筑无障碍设计规范》,无障碍设施建设率应达到100%。

(四)老年法制建设

——建立健全老年法律服务与援助体系。各级司法机构与老龄工作部门建立健全老年法律援助服务站网络;区、乡镇、街道法律服务机构和法院优先为老年人提供及时、便利、高效的法律服务,对经济困难的老人及时提供法律援助服务,并按有关规定进行诉讼费减免,依法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指导基层开展签订家庭赡养协议书工作,凡有老人赡养纠纷的家庭经调解都要签订赡养协议,明确子女赡养责任。

——加强普法宣传教育工作。将《老年法》和《实施办法》纳入“五五”普法规划,实行目标管理,利用各种宣传教育手段,向全社会大力宣传涉及子女赡养义务和老年人财产、住房、医疗、生活待遇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普法教育普及率不低于90%。

——全面贯彻实施省政府和市政府《关于优待老年人规定》及《实施办法》,加强行业督查,保证各项优待政策规定落到实处。

(五)老年精神文化生活

——完善老年教育网络。健全区、乡镇、街道老年教育三级网络,所有乡镇、街道都建有老年电视大学教学点或老年学校,50%的行政村和90%的社区建有老年电大教学班。“十一五”期末,全区老年电大结业学员达到6万人次。

——加强老年文体服务。文体部门加强各类老年文体团队组织建设和专业辅导,公共文化和体育活动场所为老年人提供优先、优惠或免费服务,建立健全服务公示制度,方便老年人了解、使用和监督。每年老人节或春节期间,有计划组织送文艺下基层专场演出,丰富城乡老年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积极开展老年文体活动。办好全区性各类老年文化艺术演(展)出、老人节庆祝活动、老年体育运动会等,乡镇、街道尤其是社区居委会、村委会经常组织和引导老年人开展丰富多彩、有益身心健康的各种文艺和健身活动,使参加文体活动的老年人达到老年人总数的50%以上。定期开展老年人国民体质监测,为老年人科学锻炼提供依据。

(六)老年人社会参与

——努力营造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的社会环境。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老年群体的实际情况,各级政府及老龄工作委员会成员部门、企事业单位、民间组织、社区居委会和村委会要为老年人参与社会创造条件,支持和引导基层老年人协会按照“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原则规范协会建设,团结广大老年人积极参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鼓励和支持老年人“老有所为”。鼓励和支持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老专家、老干部、老教师、老文艺工作者、老年志愿者等各类老年人才参与技能培训、项目合作交流、科技开发应用、担当企业顾问以及文化知识辅导、宣传咨询服务、医疗卫生服务等具有专业特长的工作。鼓励和支持老年人对青少年开展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中华民族精神教育以及参与社区建设、维护社会治安等社会公益活动。鼓励低龄健康老年人从事种植、养殖和加工、服务业等经济活动。积极倡导和支持老年人广泛开展自助互助活动。通过多形式的“老有所为”,引导和激励广大老年人为“争创经济强区,构建和谐”发挥余热,作出贡献。

四、保障措施

(一)充分发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主导作用。按照党的十七大关于“加强老龄工作”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的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改善对老龄工作的领导,真正把老龄工作纳入工作日程,列入考核目标,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及时研究和解决老龄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推动老龄事业加快发展。各级老龄工作委员会是各级党委、政府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有关老龄工作方针政策、推动老龄事业发展的议事协调机构,要充分发挥各级老龄工作委员会及其成员单位的作用,各成员单位要主动承担老龄工作的各自职责,把发展老龄事业纳入本部门的工作规划。同时,注重强化各级老龄工委办事机构建设,为其充分发挥综合协调、督促检查、参谋助手作用创设良好的工作环境。

(二)建立发展老龄事业的公共财政主导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根据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老年人口发展规模,逐步完善发展

老龄事业的公共财政投入机制,逐年增加对各级老龄工作经费的年度财政预算,并通过财政、福彩、慈善等多渠道筹集老龄事业发展专项资金,不断增加对城乡老龄事业的投入。同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支持各种社会力量兴办各类养老服务业和老年产业。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和外资可根据自身条件捐助老年福利事业或利用闲置资源投资“面向社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养老服务业,形成国家、集体和个人等多元化投资格局,促进老龄事业更快发展。

(三)加强老龄工作机构和基层老年人协会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加强区、乡镇、街道老龄工委办公室组织机构建设,老龄干部队伍和人员编制要与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相适应,逐步解决定员定编问题,不断充实和加强老龄工作机构力量。老龄工作干部的培训要纳入组织人事部门培训规划,切实提高政治和业务素质。按照《省基层老年人协会组织通则》和《省基层老年人协会规范化建设标准》要求,着力加强农村和城市社区老年人协会的组织建设、骨干培训和工作规范化,充分发挥其在基层民主自治、社区建设和老龄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精神年龄和心理年龄的区别篇11

在认真总结今年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开展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扩面工作。至今,全街道享受政府埋单服务的对象518名老人,月支出费用约135000元。同时,通过出台政策,建立了街道助老服务社上门服务和乐龄站点服务合理衔接机制,并根据每位老人的不同需求设计了服务个案,有服务社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和配置组合服务套餐,坚持服务菜单优先提供老人急需及必须的基本生活服务,按服务需求发放了服务券,至今年8月底,为老年人提供助浴、理发、维修等各类服务5761人次,严格遵守服务补贴券(133人)使用期限、结算办法及要求,加强了内部管理,实现了居家养老服务运作的标准化、规范化。在服务中,286位护理员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为社区困难老人和孤老免费提供每天1-2小时的护理服务,护理服务工作涌现出一批工作扎实的典型,普遍受到老年人及家属的好评,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二、站点服务项目得以多元化

一是乐龄家园助老服务站为老年人提供就餐、送餐服务。在解决了街道辖区近450名老人的用餐基础上,以今年2月各站点的就餐老人数为基准,对早、中、晚餐的需求及用餐老人的年龄、经济、居住状况等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除泰兴站点有3位老人对晚饭有需求外,其他站点均无此要求。同时加强了对菜肴质量、食品安全、助餐用具的规范监管,采用了菜肴质量加以重视,餐具管理进出盘点,重点在服务多元上、质量监管上、动态掌握上下功夫,不断完善助餐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现乐龄家园月提供就餐约9500客左右,月提供送餐约2288客。每日不吃海鲜、鸡等22份老人菜以特殊菜肴予以供给,老年人在吃饱的同时也能吃好。个性化服务提升了为老服务理念。

二是乐龄家园运作标准化、规范化、多元化。优化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实现“乐龄家园”与居民区活动室、社区卫生站和社区文化设施等服务设施的连通,定期为社区老年人提供医疗和文化活动。至8月份,为老年人提供洗衣被、助浴等服务近400人次。联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各乐龄家园助老服务站开展老年保健健康社区行、定期为社区老年人免费检查血压、血糖等活动。通过集社会医疗资源等各种途径普及老年人健康有益的生活方式。同时,站点与综合活动兼容,为老年人提供了说书专场、交谊舞、、舒心室等相互交流、休闲养身、陶冶情操场所。多元化的生活服务和文化服务。不断扩大了服务覆盖面。

三是专业队伍以坚持“四心”服务理念,继续发挥助老服务员队伍的作用。用“爱心、诚心、热心、耐心”立足各个乐龄家园,午餐开饭时间负责供餐、端餐以及为行动不便的老人送餐上门服务外,坚持了定时登门访问采集信息,关爱独居老人日常生活,做好社区老人的精神慰藉等工作,至今助老员们走访独居老人14042人次,为老年人解决生活难事59件。大量的基础和服务工作。让老年人获得了高品质、持续性的服务。

三、为老服务活动得以实实在在

以社会组织联合会为载体,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社区为老服务。

一是街道老龄办与上海新视界眼科医院联合为老年人优惠治疗白内障,先后有10位困难老人报名参加白内障治疗,有1位老人已接受了眼科医院的手术治疗,并取得的良好效果。

二是通过城市超市、社区自忠浴室、理发店、南西社区生活服务中心等社会力量为老年人提供助浴理发、家电维修、修配钥匙、钟表维修、改衣织补、修鞋修伞、磨刀扎拖把、食品配送等二十多个服务项目。方便老人助洁维修,便于老人买菜购物,实实在在为老年人提供生活服务。

三是重点做好春节冬令期间,夏天高温季节的慰问工作。“年夜饭”慰问礼品在组织的关怀、社区单位的支助下有100位老人参加“年夜饭”活动、春节各老年协会开展走访慰问活动向百岁老人、孤老、助养困难老人、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老人发放了棉背心、冬令补品等慰问品受益老人达2770人次,向辖区内的独居、孤寡老人和生活设施差的老年人提供助浴票受益老人1080人次,向473位社区高龄困难老人发放夏令食品、节日、冬令、高温慰问系列活动温暖着孤老、困难老人们的心。

四、老年人精神文化得以丰富

一是老年教育向纵深发展。今年老年大学开设了78个专业班,参加学员13600余人。组织“乐龄讲坛”,1500人次的老年人参加精品讲座。进一步引领、规范老年教育阵地。社区空中老年大学分校在收视的同时,积极组织老年人参加了静安区乐龄“五彩星期”周活动,有20位老年人参加了象棋比赛;为250位老年人发放观慕电影卡、为38位老年人报名参加上网冲浪以及为40位老年人报名参加了世博英语口语学习。课外活动,拓展第二课堂教学,丰富了教学内容。生活在静安的老年人生活不寂寞、精神不空虚。

二是老年文体活动绚丽多彩。充分发挥了14个老年协会分会作用,积极开展各种形式健康有益的娱乐活动,各社区老年人协会、体育协会也都举办了如登山、秧歌、书画、健身操等文化活动。街道老龄办先后组织老年人参加登松江佘山健身活动。游浙江南北湖、金山枫泾、上海奉贤蔬菜园等活动,让老年朋友感受一番别样风味的江南古镇。目睹了改革开放后的上海郊县变化。参加人数达400人次。5月27日由静安区旅游局发起,南西街道老龄办组织的98位社区老年朋友参与了“感恩先烈伟绩,重温红色记忆,纪念上海解放60周年”红色经典线路游活动,使老年朋友感受到一代伟人博大而深邃的思想。与此老龄办组织老年人参加为期2个月的象棋比赛,增进了本街道老年人与其他兄弟街道老年人的交流,开宽了老年人了眼界,受到老年人的好评。老年象棋队还将在今年9月参加第一届全国老年人体育健身大会的象棋比赛。参赛老年运动员将参加竞赛项目的角逐。交流技艺,增进友谊。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生机勃勃,为促进改革开放和社会的稳定起到了独特的作用。

五、老年人权益得以有效保障

精神年龄和心理年龄的区别篇12

1老年人生理与心理特点

老年人由于年龄的增长,伴随着身体、精神、社会机能的降低,人体的各种细胞、组织、血管和系统也逐渐衰退、变形老化,各种功能也逐渐减退,如代谢能力、解毒能力、营养状况、免疫能力、抗病能力、机体储备能力等均逐渐低下,而患病(不论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还是感染性疾病)则明显增多。老年人心理状态与成人不一样,千差万别,复杂多变。老年人随着生理功能的下降,再加上患上了疾病,在精神上十分痛苦,性格上比较孤癖。因此,对周围事物反应迟钝,不愿意合作,在对其进行治疗和护理时不容易被接受。老年人常见的疾病有: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阿尔茨海默病、神经精神疾病、骨关节病、肌肉骨骼病、骨质疏松症、股骨头骨折、牙齿脱落、眼科疾病、前列腺肥大等。

2老年人护理的模式

2.1住院老年病人护理

阿德莱德宣言提出:“必须给老年人以更多的自主性、独立性,必须改变、更新对待老年人的观念。”[3]因此护理老年病人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同情心,要善于倾听老年病人的诉说和要求,要耐心细致地做好解释或安慰工作,鼓励病人树立和增强信心,减轻他们的痛苦和不安。对必须进行的治疗要具体、详细、耐心地解释说服,让病人乐于接受,消除紧张,做好思想准备,积极配合治疗,争取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社区老年人护理

联系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水平,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对老年病人的护理工作还是以家庭和亲属子女护理为主,必须从家庭式和亲属子女式护理转变为社会护理模式。为适应我国的老龄社会,就要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发展针对不同经济群体和健康状况人群的托老所、敬老院、老年公寓、老年病房、临终关怀医院等多种形式的老年医疗护理保健机构,担负起不同层次、不同类型老年病人的医疗护理工作任务。21世纪的中国老年人保健及护理从医院走向杜区将有更快速的发展和完善。老年人杜区护理作为杜区护理中的一部分,必将发挥应有的作用,为全杜会的老年人提供良好的医疗保健服务。使中国的老年人牵福、安康地度过晚年。

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人们认识到心理因素在人体致病和康复中起到重要作用。无论以上何种护理模式,都应该针对老年人的身心特点,在老年护理中开展健康教育,促进老年人的心理健康。这就需要人们的关爱,并通过家属的积极参与与密切配合,在老年护理中开展健康教育。帮助老年人改变健康观念,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增强自理能力,增加对各种疾病的预防、治疗、护理和康复知识等。增加老年患者的心理防御机能,提高自我调控能力使患者在社会生活中遇到各种困难、挫折时能及时做好心理应激,调节好情绪,不会引起内心的不满、焦虑、痛苦或愤怒,不至于被动地忍受心理痛苦而造成心理障碍,消除患者的抑郁,孤独心理。

3老年人护理人才培养

针对目前老龄化社会的现状,要求我们必须重视老年人护理问题,探讨老年人护理人才的培养。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形式:①对于已参加工作的护理人员,可采用到老年人护理开展较好的地区进修或本医院内加强相关方面培训的方法,提高护理人员的职业素质;②对于医学院校来说,可以开设相关专业、课程,提高护理人员的理论水平,以便今后能迅速适应相应岗位。

老年期是每一个人都不能回避的人生阶段,是需要他人给予关怀和照顾的特殊时期。我们应该发扬中华民族文明的传统精神和美德,每一个家庭、社区、医院乃至整个社会,都要重视、发展、做好老年病人的医疗护理工作,为我们老龄化社会平稳发展做出我们的贡献。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