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新课标要求合集12篇

时间:2023-08-06 09:02:10

化学新课标要求

化学新课标要求篇1

与以往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相比,“新课标”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上都有了较大的突破和创新.这一标准的提出,建立在对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高中化学教育课程的深入研究分析的基础上,表现出广阔的国际视野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它的提出,表明高中化学课程设计的重点及主导思想发生了转变,为高中化学教学指明了新的方向,要求高中化学教育具有如下特点.

1.通过化学教育,培养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包括自由精神、自觉精神、超越精神和人的价值观,其核心思想是充分尊重人和人的价值,追求真善美,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目的.科学作为改造自然世界,改善人类物质生活水平的一种重要工具,其精神必须与人文精神相统一,也就是说科学精神是人文精神的一个组成部分.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环境污染与资源短缺等问题逐步凸显.这些问题追根溯源都必须归结于人文精神的失落.所以“新课标”就这一人类社会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提出高中化学教育必须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使学生学会做事之前,先学做人.这也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思想,符合人类发展的根本利益.

2.通过化学教育,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其核心思想就是进行创新教育.

因此新课标也强调,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加强化学学习与生活、社会的联系

化学是一门根植于生活之中,实用性很强的科学,小到人体自身的新陈代谢,大到大自然的变幻莫测,在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中,无时无刻不伴随着纷繁复杂的化学变化,其背后也无一不隐藏着耐人深思的化学原理.

“为什么可以用苹果催熟生香蕉”,“为什么可以用醋洗茶渍”.通过引入这些直观的生活现象,使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产生“顿悟”.不仅可以防止学生对“高深莫测”的化学产生畏难情绪,相反还可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模式,使学生习惯用科学的态度对待生活,求真去伪,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感受化学无穷无尽的乐趣.

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

4.关注自我评价,倡导个性发展

新课标提出,积极倡导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激励每一个学生走向成功.

自我评价是学生对自己的思想、行为和自身特点的认识过程,是进行自我教育的前提和动力.因此,在高中化学教育中,我们必须多为学生提供设计实验、探讨问题的机会,确保学生具有足够的发挥空间,通过发现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成功和失败,加强对自己的认识,从而有利于克服缺点,发挥优点,以促进自身的发展和完善.

此外,我们的化学教学必须注意因材施教,注重并尊重学生的个体性差异,通过更为开放性的教学方式和更丰富的课程内容,发展个体兴趣,挖掘潜在优势,促使学生更加主动和积极地学习化学和从事化学研究.

二、新课标对当代化学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化学课程标准的提出对高中化学教育无疑是一种革命性的转变,无论是在课程的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还是课程的设计思路上的改革,都是一种全新的尝试.如何适应新课标的主导思想,如何将其切实有效的贯彻进日常教学,这些都使得“新课标”的具体实施者—高中化学教师,必然要面临一场严峻的考验.

1.更新教学观念

首先,把握好教与学的关系.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要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然而,传统的教学观念是教师“讲知识”,学生“听知识”,教师成了教学活动中的强势权威者,学生在长期处于被动地位的过程中,渐渐的丧失了反驳的能力,也放弃了反驳的欲望,教学变成了教师的独角戏.这既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也不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其实所谓“教学”,有“学”才有“教”,离开了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就无从谈起.因此,在展开教学活动之前,教师必须从思想上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要求教学必须基于学生的需要,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发掘和提高,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同时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教学相长,促进自身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的不断提高.

其次,正确认识教学目的.新课标提出,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虽然目前高中化学教育在短期来看还必须服务于学生的高考升学.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应试型的人才早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因此,我们的化学教育必须紧密地与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从以往以“化学学科”为中心转向以“化学生活”为中心,避免纯理论知识讲得太深,授课内容过于单调,致使培养学生能力方面收效甚微.

此外,我们还应重视化学教学的真正价值和深层意义,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2.转变教学方法

针对前文提到的教学思想,笔者认为要贯彻这些思想,就必须转变和革新陈旧的教学方式.目前,大多数化学教育方式仍然是“满堂灌”,课程内容讲什么、怎么讲、讲多深、讲多广,这些完全掌握在教师的手中,忽略了学生兴趣及能力上的差异.因此,我们的化学教学必须坚持“民主精神”,大力提倡并开展讨论和实践活动,为学生间和师生间的互动构建桥梁,促进自主交流、合作互利.在互动实践中,为学生提供模拟化学研究的机会,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激励每一个学生走向成功.

同时,在教学互动中,注重师生情感的培养,互相尊重,互相信任,善于转换角色,从学生的视角看问题,以学生的需要作为教学的目的,通过情感来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使教学活动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高效进行.

3.优化知识结构

化学新课标要求篇2

关键词: 小学语文;新课标;识字写字教学;变化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多次课程改革的基础上吸收了大量的实践经验,针对很多方面做了较大调整变化,认真研究学习新课标对于改进教学、推进课改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而在“识字写字教学”的部分主要有一下变化:

一、调整识字量

义务教育阶段“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2500个左右会写”这个整体要求不变,但各个学段“会写”的字数有变化。也就是说,第一、二学段,要求“会写”的字数减少,第一学段减少200个,第二学段减少400个,第三学段则增加400个。

调整之后各学段的“会写”字任务更能遵循识字写字循序渐进的规律,有利于更好的完成识字写字的教学任务。按照新课标的要求,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识字教学任务偏重,特别是“会写”的任务偏重。因为,在字的音形义里面,字形教学为主要矛盾/新课标调整后,减少了第一,二学段的“会写”任务,减轻学生的负担,让学生有很多时间做听说读写方面的训练,既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又利于完成教学任务。而第三学段,学生已经基本熟练地掌握了偏旁部首/汉语拼音/间架结构/查字典等等,为学生自主识字打下了坚实基础,在此基础上,我们增加一些“会写的教学任务”,这样,学生的学习负担不重,还有利于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重视独立识字能力的培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汉字也要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新课标中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第一学段(1~2年级),学习独立识字。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用音序检字法查字典(部首)。第二学段(3~4年级),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会运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第三学段(5~6年级),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新课标在三个学段都提出了让学生掌握独立识字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独立识字能力;要让学生有主动识字、喜欢学习汉字的愿望。上课的时候采用各种方法与手段帮助学生学习汉字、了解字词的意思,引导学生用适合的方式来学习汉字。培养学生独立识字能力,可以让学生掌握识字方法,发展了组词造句的能力,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当我们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识字就不再是那么乏味的事情了。

三、培养正确的写字姿势

在新课标里,强调了“写字姿势要正确”。第一学段(1~2年级) 要求掌握汉字的基本笔划和常用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第二学段(3~4年级)要求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贴(有条件的地方,可学习使用键盘输入汉字)。第三学段(5~6年级)要求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速度;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在教学建议部分,写字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关注学生写字的姿势与习惯,重视书写的端正、正确、整洁。书写姿势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关系到学生的健康发展。

四、教学方法创新

化学新课标要求篇3

在现有条件下,利用周边的物品,设计一些简单可行的实验。例如,学习淀粉的性质时,准备土豆、馒头和米饭,利用碘遇淀粉变蓝的化学性质,检验上述三种食物中都含有淀粉,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存在的化学,对化学产生兴趣。再如,“叶脉书签的制作”实验:用10%的NaOH溶液,将质地坚硬的树叶煮到叶肉分离,最终除去叶肉,分离出叶筋制成书签。有学生提出用Na2CO3代替NaOH是否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实验,用20%纯碱溶液煮树叶,最终也获成功。通过鼓励学生主动做一些实验,特别是跟日常生活相关的实验,使他们敢于试验,乐于实验并受到启发,认识到实验仪器、装置及方法都是可以改造的,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激发学习兴趣

化学实验形象、直观、有趣,本身就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教材中“硅酸钠”时,可补做“水中花园”的实验:在大烧杯底部铺一层沙,注入饱和硅酸钠溶液,再向溶液中加入氯化钴、硫酸铜、硫酸铁、硫酸亚铁、硫酸锰、硫酸镁的晶体颗粒。约30分钟后,可以看到晶体和溶液反应,生成各种颜色的像珊瑚一样的硅酸盐,随着时间的推移,反应产物以独特的方式生长,从而形成漂亮的“水中花园”。学生看到如此漂亮的现象,产生了强烈兴趣,要求了解化学变化的理论依据。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参考相关资料,整理结论,教学效果比照本宣科要好得多。再如,讲石油的综合利用时,可以让学生查看液化气和食物保鲜膜的成分标志,讲酯化反应时联系烧菜放酒和醋可以产生特殊香味,讲氯水漂白性时让学生注意如果直接用自来水喷洒绿叶植物是否会产生斑点等,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实验太多啦。

三、体验科学探究

在化学学科的科学探究中,化学实验是最主要的探究方式,学生在实验中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享受科学探究的乐趣。化学实验探究要经历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搜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活动。例如,学生在做Fe2+和Fe3+转化的探索实验时,在课前让学生自己完成实验的猜想和设计;在课堂上,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和完善,并从中筛选出安全、有效的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最终得出结论。这个实验的设计宗旨是让学生模拟和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即:问题――猜想――设计实验――探索研究――解决问题。通过实验探索使学生明白:这就是人类在自然科学中发现真理、认识真理的过程。

四、训练科学方法

要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运用比较、反思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要求学生有较多的思考和讨论,处于主动探索知识的状态,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非常有利。例如,学生在做“氢氧化铝的制备和性质实验”时,可将新教材中的实验改为:根据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利用所给的仪器和药品(2mol/L氯化铝溶液、6mol/L氨水、6mol/L氢氧化钠溶液),设计制备氢氧化铝的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际操作,记录对比实验现象。学生通过以上的实验设计和实际操作训练,学会了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和观察、实验等多种手段,加深了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培养了自己的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

五、学会团结协作

化学新课标要求篇4

1、在实验中探索新知识

创新意识是使学生进行创新、创造行为的心理动机。作为智力正常的学生,一般都具有创新和创造的潜能。教师应具有的保护学生创新心理和创新精神的意识,是学生形成创造力的重要条件。如在实验教学中,因材施教,拓宽实验思路,使化学实验更具有趣味性、探索性和综合性,以满足学生动手、动脑、求新的心理特点,支持学生在实验中萌发的创新意识,鼓励他们去探究事物的本质。例如:在学习了H2和O2气体的实验室制取的方法之后,我们在学习制取CO2的实验中,可以对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实验进行如下的设问:(1)、制取H2和制取O2的装置有什么特点?它们是否只是用于H2和O2的制取?是否可以用来作为制取CO2?(2)制取一种气体,我们需要了解哪些信息?(3)如果实验室没有稀盐酸,可不可以用硫酸代替?(4)若没有碳酸钙该用什么药品代替?经过动手、动脑,不仅提高了学习兴趣,巩固了所学知识,同时培养了独立思维能力。

2、变演示实验为学生设计性实验

为了提高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在演示实验中,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过程,使之变为探究型、设计型、科研型的实验。例如:在关于溶液的导电性演示实验中,教师可以给出所需的药品和仪器,然后让学生自拟一个实验方案来验证物质的导电性。教学中我们可以这样安排:(1)学生自拟实验方案。(2)学生详细设计实验操作过程。(3)师生讨论、评价实验。学生在实验中,独立探索、研究,虽然时间可能长一些,但在操作中提高了他们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通过解决实验中出现疑难问题,提高了学生独立实验和学习的能力。

二、注重对实验的探究,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创新

探究的目的是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探究性地主动求知,这是学习过程的一种质的突破与飞跃。探究式教学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时空,为学生提供动手动脑的机会,促使学生产生质疑、问题、探索求解的创造性学习动机,并将化学学科的各部分知识、技能、技巧相互渗透、融会贯通。以教材?“燃烧的条件”为例,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

1、提出问题:燃烧是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现象。那么应具备哪些条件才能燃烧呢?

2、提出假设:由于学生对燃烧这一现象非常熟悉,联系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纷纷猜想问题的答案,主要有以下几种:?

猜想一:要有可以燃烧的物质(可燃物)。

猜想二:要有氧气。

猜想三: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在学生提出各种猜的问题后,老师再引导学生在猜想的基础上进行如下合理的假设。

假设1:三个条件只需满足其一就能燃烧。

假设2:三个条件要同时满足才能燃烧。

假设3:满足三个条件中的其中两个就能燃烧。

3、制订计划,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让学生制订详细的探究计划,就上述的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在实验中给予一定的指导。

实验一:在500?ml的烧杯中注入400?ml热水,放入一小块白磷,在烧杯上盖一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干表面水分的白磷,观察现象。

现象: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薄铜片上的红磷与热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

实验二:用导管对准上述热水中的白磷,通入少量的氧气,观察现象。

现象:热水中的白磷燃烧起来。

4、解释与结论:要求学生对所做的实验进行总结,从实验所得到的事实可以证明,燃烧的条件是:①氧气(或空气)②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③可燃物。这三个条件应同时满足,缺一不可。

三、注重验证性实验的探究性

通过实验探究不仅能让学生获得知识,学到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到科学方法和受到科学思维的训练,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品德,发展学习的兴趣,这是要求教师通过实验探究来得出某个结论。例如,在讲铁生锈条件时,由于铁生锈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在讲课前的10天前按右图装置做好后,放置于教室或是实验室(也可让学生回家自己做),并让学生每天观察铁生锈的情况,并做好记录。这样在实验教学中,尽量发挥实验的探究本性,让学生体验到实验的趣味,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丰富学生探究活动的亲身经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精心设计探究性习题,提高学生探究思维能力

选择好的探究性习题,对于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能力可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实验方面的探究性学习会占据大量的时间,而且会受到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而习题只需要利用大脑的思维,避开实验条件,利用已有的知识,在大脑里形成探究步骤,在大脑里比较分析各种可能情况的利与弊,从而得到正确的结论。所以它不仅能很好的锻炼探究性思维能力,而且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探究思维品质,学会把握探究过程的脉络,有利于提高在实际探究中更快的找到最佳方法的能力。

例如:某课外活动小组?在一次探究实验中,将一种金属投入盛有水的,发现反应剧烈并有大量气体生成。请根据上述实验现象探讨下列问题:

化学新课标要求篇5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的是原子、分子等微观粒子。肉眼直观观察粒子是不的。,上好化学课是训练学生养成的空间想象力和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养成思维,多观察、勤思考。训练要尽实验来,,化学学科不同于学科,要学好它,实验并且要加大思维训练才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而养成性的思维习惯。

二、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相辅相成、互不矛盾

化学教学是性、性的教学,而仅只是在实验中。学习化学要求学生在做实验和做习题时,不要急于知道答案,要在实验过程中未知,在习题中答案。要多想、多设计,看看有的实验途径,要多、多思考,看看有更多的解题思路。实验为设计,习题为出题。训练,可以培养学生勤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举一反三的。,化学教学中要地好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关系,既可以学生的综合素质,又能让学生考出好成绩。

三、化学新课标的理念重在素质培养

化学新课程于学生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高中化学课程体系。设置多样化的化学课程模块,努力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生选择的空间,以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课程内容力求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和人文性,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意识,多样化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倡多样化的教学评价,学生发展,综合素质。

四、化学新课标的要求更为实用。

化学新课标对要求的描述所用词语分别指向认知性学习、技能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并且学习的要求分为不同的。对同一的学习要求可用多个动词描述,并在新课程标准中分别列出,新的,要仔细推敲,力求把握,才能的搞好的教学活动,事半功倍的。新课标实用的特点,也要转变教育教学风格,使之的与新课标的要求相吻合。

化学新课标要求篇6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对我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与要求。在以“健康第一”为基本目标的体育课程改革和新课标的实施中,田径课程改革势在必行。田径课程是高师体育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在专业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名称与内涵的变化,使田径课程在实施“健康第一”、“素质教育”为目标的新课程体系中,面临着迫切的改革要求。为了培养当今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体育教育人才,田径课程的体系、内容、教学方式等都应以“健康第一”为指导,在田径健身领域改革、开拓,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从田径运动的功能和作用上去重新认识该课程的目标,从未来学校体育课程的发展方向上重构田径课程框架,使田径课程获得新的生命力。“新课程标准”是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结合中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对不同阶段学生制定的关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为适应新“新课标”对体育教师素质的需要,教学中要体现实施“新课标”的精神,使学生在校期间接受新课标的培养,使他们具备新课标的素养和知识,这对推动“新课标”有序地实施有重要的意义,高师田径课程的改革发展必须与新“新课标”要求相适应。

一、高师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定位要适应新课程标准

高师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主要是为基础教育合格的体育师资,同时辐射其他体育相关领域。未来的体育教师不仅要掌握体育的基本技术技能,还应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养和教学能力。根据“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全面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需要,应进一步拓宽专业培养口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应增强学生选课的灵活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更好地为基础体育教育服务,在基础体育教育改革和新课标的实施中发挥主导作用。为此,《课程方案》设置了体育锻炼手段与方法方向、体育教学训练方向、社会体育方向、体育保健康复方向及民族传统体育方向等方向的选修课程。而田径类课程是以走、跑、跳、投等多种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竞技性、健身性、实用性练习项目为主要内容,以发展人的基本运动能力和生活生存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的基础性体育实践课程。因此,从《课程方案》和田径课程的培养目标来看将田径课程定位体育锻炼手段与方法方向和体育教学训练方向比较适合新课程标准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二、高师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新课程标准需要相衔接

高师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教学可根据培养目标、学生运动技能水平、学生身心特点、学校硬件设施和新课程标准三维健康观的要求,结合“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水平目标制定田径课程的总目标。新课程标准要求体育教师具有课程内容的决策能力,因为“新课标”对教学内容没有做出明确、具体的规定,各地各校和教师在制订具体的课程实施方案时,可以依据课程的学习目标,从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化选择出发结合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需要去拓深、拓宽田径教学的内涵和外延。目前,高校田径课程设置主要是以田径竞技项目为主,积极挖掘和拓展田径类课程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增加学生的可选择性,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纵向拓展:围绕走、跑、跳、投四大块的运动形式的特点,积极探索和开发更多的适合学生健身目的的锻炼形式和方法,使课程内容更具体化、实用化、简单化,符合基础体育教育要求。充分考虑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到田径中来,达到提高体能、发展身心的目的;横向拓展:吸收其他类似的项目到田径教学中来,将定向越野,无线电测向、野外生存,拓展训练和户外运动等新兴的运动形式与田径教学相结合,从而弥补田径教学的枯燥无味,增强田径运动的趣味性。另外田径项目向生活化、实用化的教材化方向发展,体育源于生活,应该服务于生活。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把生活中的素材与田径教学结合起来。例如,投掷项目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投掷能力以及上肢力量,掷铅球可以用其它投掷方式代替,如掷纸飞机、丢沙包、抛实心球等;跳高可以用跨跃较高的障碍物、头顶高处的悬挂物、跳起摸高等。

三、田径课程教学目标要与新课标下素质教育的需求相一致

“新课标”已明确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它是在原有的体育课程基础上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而且“新课标”中对运动技术的学习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具体要求,运动技术不仅是体育课程的重要学习内容,而且还是实现“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课程目标的重要载体。

田径运动是以走、跑、跳、投等项目组成的运动,参加的人数不限,灵活方便:可以是个人的锻炼,也可以是多人合作;田径内容丰富,凡是人以自身能力进行的走、跑、跳、投等练习,都可以成为田径内容;田径运动规则简单;田径运动的练习负荷可以随练习者性别、年龄和身体状况进行自我控制和调节,四季皆宜,老少皆宜。田径运动有着其它项目所不能替代的优势:它有利于发展学生身体机能的发展:力量、耐力、速度、灵敏、柔韧等身体素质;有利于培养中学生的勇敢顽强,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以及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满足学生实现自我的需要;田径运动对运动场地、器材的要求不高。田径运动具备这些特点而成为一项简单易行且健身价值较高的运动,对中学生在生长发育阶段打好体能和素质的基础以及终身体育锻炼的基础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新课程标准摒弃了以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那种“学科中心论”的教学模式,更充分突出学生是教学中心这一主体。由“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同素质教育的理念要求是一致的。就学校体育目标而言,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强调“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此教学理念和国际上的“人本主义”教育理念是一致的。

四、高师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学习评价要与新课程标准评价接轨

学习评价是教育改革的关键和切入点,对教与学产生强烈的影响,被评价的方面会受到特别重视,不被评价的方面则不予关注。因此,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环境下,高师田径课程的评价方式要求进一步改革与基础教育评价相适应,进一步拓宽评价领域,建构科学的评价体系,使学习评价服从并服务于素质教育目标,真正成为导向和强化素质教育的有力杠杆。高师体育教育专业的田径课程的学习评价要与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评价相结合,也要求注重对学生的健康观、终身观的培养。新课标评价体系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以“健康第一的思想为指导,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核心,以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与进步程度为标志,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评价内容上以基础运动能力、教学基本技能、传承田径运动文化、社会适应能力方面为主,以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为重点,同时看学生在田径课程学习中各方面的进步幅度。这种改变,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强化了评价的激励功能,促使每一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进步。根据这一指导思想从理论上规定了评价指标的选择视角,即评价指标不仅要多元化,还要求评价指标注重学生个体的发展,实行主客观评价相结合,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切合实际的评价,让每个学生都能从教学评价中得到新的目标和新的动机。

五、结论及建议

1.结论

(1)以我国基础体育教育改革及《新课程标准》为依据,重新思考与定位高等体育教育专业改革的方向和目标,在新课标背景下,根据中学田径教学的重要和它特有的健身价值拓展新的田径领域和教学内容。

(2)高师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定位要与新课程标准相适应,高师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新课程标准需要相衔接,新课程标准下田径课程的教学目标要与新课标下素质教育的需求相一致,高师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学习评价要与新课程标准评价接轨,为解决高等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基础体育教育人才需求对接问题提供有益思路。

(3)新型的体育教师是一个具备现代教育理念和教育素养,知道如何进行课程建设以及如何运用体育教学方法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专业人员,培养出社会和时代需要的人材。

2.建议

(1)把新《课程标准》列为高等体育教育专业教育教学内容之中,使之成为高等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必学内容,这对高师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改革将产生极大的推进作用。

(2)根据田径教材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它特有的健身价值是其它项目所不具备的,应放弃旧的教学观念,结合本地特征和实际情况,充分开发田径教材资源,更新田径教材内容、形式,尽可能地满足学生多种多样的兴趣和要求,使田径教材内容为中学体育课的内容服务。

(3)教材和教学方式的选择与运用上,不能完全抛弃竞技性,在考虑学生的兴趣的基础上注意与竞技性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运动乐趣的有机结合,提倡个性化的教育,尊重个性的价值,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4)改革评价方式,对学生学习田径内容的评价应打破竞技能力评价的传统,从身体、心理、社会的三维健康观出发,采用运动技能的评价、身体素质的评价以及综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

参考文献:

[1]周兵.田径健身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滕子敬.学校体育研究与探索[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245.

[3]胡庆山,王健.基础体育教育与高等体育教育改革的对接与整合[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12):105-107.

[4]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2003.

[5]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体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体育与健康教师培训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30-38.

化学新课标要求篇7

从2004年广东、山东、宁夏、海南开始新课改实验到2010年秋季甘肃等省最后进入新课改,新课改已有好几个年头了。任何改革都是对旧秩序、旧方法的摒弃,新课改也是一样,由于我们长期以来形成的旧的思维模式的限制,我们会对新课改有许多不适应。面对新课改,我们是消极应对,还是积极面对呢?这是我们每一个高中老师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如果我们不能满腔热情地迎接新课改的到来,就会被新生事物所淘汰,为了使我们能够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本人认为教师必须首先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积极更新教育理念

现代人最根本的标志就是理念现代化。没有理念现代化,即使生活再现代,也不是现代人。理念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乐于、善于和能够接受先进的东西。理念一变,一切都跟着变。当今社会是信息时代,社会所需要的绝非是仅知钻“故纸堆”的老夫子,而是既有渊博的知识,又能洞悉社会、谙熟时势、把握机遇的新型人才。因此,学校不仅是传播知识的殿堂,更是各种信息汇集的中心。而负有“传道、授业、解惑”之任的教师,既要博学多才,更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既要有“一江春水好行舟”,更须注意“时有源头活水来”。教师要成为“杂家”,真正做到“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而这些,又怎几本教科书了得?

新课改给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旧有的理念知识已不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所以只有不断地更新理念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二、积极提高自身素质

教师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次课改的深度,因此教师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这需要教师们平时更为艰辛的努力。首先,更新观念,让自己真正适应课改环境,主动实行而非被动推行。其次,教师需积极参加各种培训、交流活动,利用各种书籍杂志、网络信息来及时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构成和教学方法、技巧,提高教学能力。再次,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学手段多样化、现代化;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形成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新的教学评价机制和体系;教学有新的思路,选择最佳最优的教学模式。最后,教师们一定要有开放的心态,加强合作,互相配合,相互研讨解决课改中的现实问题。

三、明白课程标准跟教学大纲的不同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沿用了几十年的教学大纲悄

然隐退了,取而代之的是国家课程标准。国家课程标准无论从目标、要求还是结构、体例上都是全新的,蕴涵着素质教育的理念,体现着鲜明的时代气息,是一部内容十分丰富的全新意义上的“教学大纲”。

课程标准着眼于未来国民素质。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学生接受一定教育阶段之后的结果所做的具体描述,是国家教育质量在特

定教育阶段应达到的具体指标,它具有法定的性质。因此,它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为此,课程标准的研制,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原有的教学大纲已不足以完整地体现课程的

变化,所以必须要寻求一种新的且能完整体现课程改革理念的表现形式。

在课程改革中,人们在重新思考,在国家的课程标准中,究竟应当规定些什么?经过反复酝酿讨论,众多专家、学者、一线教师一致认为,面对21世纪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为培养新时期具有良好素质和竞争力的新一代,在国家的课程标准中应当首先规定国家对未来国民各方面素质的基本要求,而不是过多地规定通过怎样的教学过程达到这一要求。为此,对未来国民素质的目标要求和各学科应达到的标准,应当成为各学科课程标准

的核心内容。

正是基于上述考虑,课程标准规定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

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

求,规定了各门课程的性质、各学科应达到的标准以及内容框架。学科的性质与地位、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各学段安排构成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

课程标准与现行教学大纲的区别,首先表现在前言部分,课程标准对每一学科课程的性质、价值与功能做了定性描述,阐述了本课程领域改革的基本理念,并对课程标准设计的思路做了详细的

说明,便于教材编写者和教师整体把握课程。

大纲强调的是知识和技能目标,课程标准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由于教学大纲的重点是对教学工作做出规定,主要表现的是基本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若干教学建议,使教师更加关注知识点,关注学习的效果,忽视学习过程与方法,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与教学大纲相比,课程标准最显著的变化是课程目标发生了根本改变。过去,课程目标侧重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如今,课程的功能由过去单纯强调知识和技能转向同时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新课程标准不仅对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提出要求,同时,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提出目标要求,这是一个根本性的变化,对培养新时期具有良好素质和竞争力的新一代具有重要意义。

课程标准力图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方面全面

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从而促进学校教育重心的转移。尤为重要的是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树立远大理想。这种过程将深刻地影响他们思想道德的形成,影响他们人生的抉择。

四、明白新课程的评价理念

化学新课标要求篇8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261-02

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非常重视课堂教学过程的管理与呈现,强调化学教学不仅应该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应该积极探索和创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新课程理念,而且应该加大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力度,转变教育教学方式,真正把传授化学知识的教学过程转变为学生积极参与的学习过程,推进化学课程改革又好又快地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教师要积极实践,有效探索化学教学方法,努力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1.教师要正确认识三维目标,并认真贯彻实施

1.1 新课程同样要求学生掌握好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知识与技能目标是初中化学课程三维目标的第一个维度,它依然要求学生掌握好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只不过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体现学生是主体的教学理念,因为课程改革是为了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纠偏、校正过去应试教育中"繁、难、偏、旧"的现象,但是新课程仍旧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重要性,而这也是学生具备各种能力与素质的重要基础。

1.2 教师要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与方法。在新课程中,过程与方法这一目标维度是让学生通过亲身探究活动,逐步学会常用的实验方法,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不仅能够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还能够与人合作、交流,逐步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而且这一目标着重要求学生要亲自参与实践活动。此外,教师还需注意此维度目标中还隐含了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让学生全部参与到化学探究活动中去。

1.3 重视学生丰富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维度,要求教师要激起学生的化学学习欲望,要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存在的化学现象产生探究欲,同时,还要求学生热爱祖国,关心自然,关心社会,能够用科学的态度与创新的眼光看待一切。此外教师还要让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逐步意识到自身对于他人、对于社会、对于自然所应该尽的职责。总的说来,新课程所设置的三维教学目标,以学生的未来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将这个三维度教学目标有机统一起来,才能够全面达到初中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

2.搞好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基本环节的有效措施

2.1 深刻领会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含义。深刻领会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含义,首先,教师要明白"双基"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只有明白这些内容,才能够准确把握新课程标准内容,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又不会额外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其次,教师要帮助学生稳固"双基"内容。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懂得让学生记住化学内容,不是通过死记硬背,不是简单的记忆和堆砌就可以完成初中化学学习,而是要让学生在正确理解化学内容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化学各个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帮助学生建立系统化、结构化的化学学科体系。再次,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运用"双基",学生要想不断提高自己的化学能力,就必须利用运用的机会将自己所学习的基础知识不断巩固与提高。

2.2 深入理解新课程标准,充分运用化学教材。化学教材是化学课程内容的物质载体,能够具体反映、体现和落实化学课程的目标以及基本理念等内容,因此,教师除了吃透新课程标准外,还需要充分运用化学教材,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作用,将教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所应发挥的作用都发挥出来。因此,教师在开展具体教学活动时,严格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对于化学教材中该"阅读"的地方一定要认真"阅读",需要进行"实验"的必须做实验,在该"讨论"和"探究"的地方也要积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与探究,绝对不能为了图省事而忽略这些内容。教师只有脚踏实地,认真实施新课程标准要求和教材要求,才能够顺利成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目标任务,逐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2.3 加强实验教学研究力度,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化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学科,很多化学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因此化学实验是在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是教学方法无法替代的。而且近年来,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新课程改革要求在中考中加入化学实验内容,并且所占比例较大,目的是考察学生的创新与探究能力,但是在实际过程中,我们却发现学生在实验探究题部分的得分普遍偏低。究其原因,除了在平时的实验训练中,学生人数较多、实验器材和药品等实验经费不足等问题外,还和教师对实验的不够重视有莫大的关系。部分化学教师在上实验课时,仍旧采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和记的单一方式,但是这种教学方式根本没有给学生亲自动手的机会,导致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普遍较低。因此,教师要改革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演示实验,或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实验动手操作机会,并在实验过程中,积极鼓励学生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并让学生自己尝试去解决问题,从而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实验探究能力均得到锻炼与提升。

3.结语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进行改革与创新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教育理论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的化学教学要面向社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就要以新理念为指导,以新手段为武器,对化学课堂教学进行不断的实践与探索,从而真正达到学生素养的全面提高的目的。

参考文献:

化学新课标要求篇9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2)10-0003-07

一、基础教育课程标准修订的重要取向

课程标准在修订过程中变与不变,小变与大变,都是由修订的主要取向决定的,包括:

(一)坚持课改的基本方向

结合课标制订和修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方向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坚持以“三个面向”为指导思想

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的重要思想,是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根本指导思想。本次修订坚持这一指导思想,进一步关注时展的新趋势、新特点,合理吸收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新成果,突出现代公民素质的新要求;充分关注国际课程改革的最新进展,全面开展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国际比较研究,深入了解国际课程改革和发展的总趋势,学习并合理借鉴有关经验,使“三个面向”的精神得到更好地体现。

2.坚持“为了每位学生发展”的核心价值观

教育价值是社会本位,还是个人本位,一直是一种“钟摆”现象,前者强调其工具性,后者强调其本体性。长期以来,更多时候都是社会本位为主流的,这是由整个社会发展质态进步程度决定的。今天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迈上现代化征程,教育进入普及化、大众化阶段。在这种大环境、大背景下,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有可能其实也有必要高度融合,在一定意义上,“每位学生”发展了,国家就能强盛,民族就会振兴。课程改革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高度,举起了“以人为本”的旗帜,并在实践层面得到热烈响应。本次课标修订努力贯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更加突出“育人为本”,彰显儿童立场,进一步倡导回归生活世界,提倡课程的选择性,使核心价值观得到更好体现。

3.坚持关注“新人”培养的改革目标

任何教育改革,根本目的都应该是“新人”的培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其实也就是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展开,国家制定的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突出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素质全面的思想,为了达成这样的目标,又提出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改革的具体目标以课程功能转变为核心,在课程体系的各个方面都做了考量。课程改革的生动实践初步表明,“新人”正在涌现。课标修订坚持以“三维目标”设计所有课程,在“新人”的关键素养方面给予了进一步的强化。

4.坚持超越学科中心的开发、实践理念

为了达成培养目标,真正体现以每位学生发展为本位的核心价值观,国家在课程改革顶层设计时非常强调课程开发和实践要坚持超越学科中心,为此,课改从各个方面做了努力,如增强课程的综合性,改进学科课程,丰富、激活地方和学校课程,构建选修课程,倡导探究性教学,推进多元化评价,等等。在本次课标修订时,这些思想都得到进一步体现,因为课标主要就学科课程而言,在充分肯定学科课程价值的同时,课标修订努力更加抵达学科本质,加强综合性学习,倡导学习方式变革,进一步推进评价改革。

(二)汲取课改的基本经验

本次课标修订是在课改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在课改推进过程中,2003年教育部组织对42个部级课程改革实验区进行调研,2007年又要求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部级课改实验区进行调研。调研成果为课标修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课改的基本经验在各个方面被吸纳进来。

1.充分肯定实验稿的基本思想

课程标准(实验稿)本身就是课程改革阶段性的重要成果,基本框架、基本思想经过十年课改大都得到广泛认同。大规模调研表明:广大教师理解并高度认同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基本理念,认为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确立课程目标是合理的;基层学校普遍认为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内容与要求较好地解决了“繁、难、偏、旧”问题;广大教师认为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教学建议”有利于教师拓宽视野,转变观念,改进教学行为,有利于指导教师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改善学习方式;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评价建议”有利于引导教师关注学生学习过程,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有利于教师评价学生学业成就。据统计,课程标准修订量在5—15%之间,广大教师的基本肯定是其决定因素,因为这些基本思想已经在实践中生根、生长。

2.对一些引起争议的问题予以进一步明确

课程改革推进过程中,对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都有一些引起广泛争论的问题。本次课标修订没有回避这些问题,无论改与不改都给予了进一步的明确,有很多问题引起争议,课标修订时仍然加以坚持,或者加以进一步阐发,这不仅说明课程标准(实验稿)得到绝大多数老师认同,也说明课程标准(实验稿)有关表述代表了学界当下的研究水平。关注哪些争议的问题课标修订时仍然坚持,明晓其中缘由,对于我们准确理解课标精神是很重要的。比如,语文学科课程标准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坚持以语文素养为核心概念,坚持不单独设内容标准,坚持不追求语文知识的系列化、细化,坚持不强化训练,知其所以然,我们对语文学科的特质就会有进一步认识。

3.从课改实践中提炼新鲜思想

课程改革为广大教师的创造提供了充分的积极可能性,一线老师在实验过程中由下而上呼应着课改的基本理念,又校本化、个性化地创造出许多丰富的新鲜经验,课程标准修订的许多闪光点正是源于课改实践的生动创造。比如,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四基”,课标组组长史宁中教授在以《注意“过程”中的教育》为题的文章中说:“基本活动经验和基本思想,绝对是在中国这样课改实验过程中抽象出来的东西,这是我们自己的东西。”这样的例子在各学科课标修订中都是屡见不鲜的。

(三)回应实践中的重要问题

十年来,改革启动之初颁布的课程标准,经过实践检验,发现了一些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的问题;当前,世界科技发展迅速,我国社会变化巨大;我国教育的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基础教育进入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任务,以创新人才培养体制与模式为深化改革着力点的新的阶段,这些都是课标修订必须正面回应的重要问题。

1.有效解决调研中反映的主要问题和建议

这主要体现:第一,课程容量、难度要进一步精选,同时要兼顾不同区域、城乡之间的多样性、差异性;第二,要恰当处理不同学科、不同年段以及不同经验背景的教师对某些特定知识内容安排的意见和建议;第三,要进一步提高课程标准的可操作性;第四,要充分尊重广大教师的首创精神,给教师留下自主选择和创造的空间。这些建议得到了各课标组的高度重视。

2.改进文本品质和功能的一致性方面存在的不足

课程标准(实验稿)在“一致性”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前后矛盾、言之不详等等,在修订过程中,在结构内容上,各个部分作为有机要素,包括目标与内容标准、教学与评价要求以及附录等,都一以贯之,相互支撑、互为补充;在文字表述方面,更为准确简练,尽量避免误解,注意到文字与其背后观念的一致性,使课标的整体形态有了较大改进。

3.努力体现与时俱进,反映时代精神

课程标准遵循深化改革的方向,一方面回应时代对现代公民素质的新要求,落实德育为先,突出能力为重;另一方面与时俱进,及时反映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向、新思想,恰当体现当代科技发展新成果,比较充分地体现了课程的时代性。

二、课程标准修订的主要变化

课程标准之“新”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

(一)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本次课标修订,非常重要的一个思想就是落实德育为先,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各学科课标在综合评审时,第一条就是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否体现,是否恰当,现在总体来看,在这个方面是做得比较到位的。

1.根据学科特点提出要求

有些人文学科,如语文、历史、思想品德等,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相关内容,直接写进课程标准。以历史为例,在“前言”涉及课程总目标方面,明确提出“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是时展和社会前进的要求,也是青少年自身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需要”。大多数学科,则是将其作为课程指导思想阐明,如音乐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明确:“以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发挥重要作用。”

2.突出渗透为主要的方式

以语文为例,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教育,不是在听说读写的语文学习过程之外另加一项内容,而是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将思想情感的教育,渗透于学习语文文字运用的过程之中,融入到课程实施的方方面面。

3.在本质意义上理解并体现

在课程标准综合评审时,专家组针对有可能贴标签的做法,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实事求是,是尊重、遵循事物本身发展的客观规律。这一精神在课程标准修订中得到了高度重视。

(二)突出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

各科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具有初步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目标落实到课程设计中,已经做了较好的尝试,在课程标准修订中,则结合现代公民素养的新要求,对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做了进一步落实。

1.结合学科特点阐述具体内涵

以数学课程标准为例,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列为核心概念,对应用意识的内容作了如下阐释:一方面有意识利用数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理解现实世界中的现象,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另一方面,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与数学图形有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抽象的数学问题,用数学的方法予以解决。对创新意识的培养作了如下阐释: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得到猜想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

2.在整体上贯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的意识

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是各学科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之一,而不是某一具体板块的任务,如语文强调实践性的特点,提出非连续文本阅读的要求,要求语文学习要多读书,倡导探究性学习,重视引导学生体验性阅读,提出表达要有个性,要有新意。可以说通篇都体现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

3.进一步强化了实验与实践方面的要求

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在“科学内容”中对具体实验项目要求有30项,大多数以“通过实验……”来表述,很多是学生“看”实验。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列出20个物理实验的项目清单,作为学生必做的分组实验。化学则明确规定学生至少完成八类实验。对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的实践要求都丰富了、具体了。

(三)进一步彰显了学科特点

一门学科对学生发展的价值,除了学科领域的知识以外,从更深的层次看,还应该给予学生认识世界提供独特的视角、思维的方法和特有的逻辑。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明确和彰显学科性质特点,这是确定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基础。新颁布的课程标准在总体上更好地彰显了学科性质特点。

1.对学科性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美术课程标准修订稿在课程性质表述上加了一段限定语:“以对视觉形象的感受、理解和创造为特征”,使美术学科独有的性质、特征得到充分肯定和强调,可以说还原了美术课程应有的面貌。语文课程强调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明确它是实践性课程,不像有些学科是由一系列概念、定理、公式等构成的逻辑性体系,具有比较明晰的学科边界。历史学科课程标准指出时序性和系统性是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等等,都体现了对学科性质认识的深化。

2.对学科性质有了更为准确的表述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对数学的定义是:“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而修订的标准将其修改为“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数学是一门科学而非一个过程,无论是直接来源于现实世界,还是来源于数学世界,只要是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都可以构成数学的研究对象,课程标准修订稿将这样的思想准确地表述出来了。

(四)更为合理地设计目标内容

1.突出按照“三维目标”整体设计的思想

实验稿制订时,各学科课标组就努力按照三维目标设计课程。在修订中,这种思想更加明确,比如物理课标组提出的思路就是,落实三维目标,合理设计课程。再如,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基本思想的提出,就是体现三维目标的闪光之处。

2.依据对学科教学规律的新理解调整内容

有些学科课程标准修订,对学科特征有了新的表述,体现对学科特征和教学规律的新认识,因而课程内容的调整幅度就比较大。历史课标组明确课程内容的设计是此次修订工作的重点。原有的实验稿在课程内容的体例上,采用的是主题的方式,而本次修订突出历史发展的主线,强调历史过程的时序性,在内容设计上就按照历史发展的阶段和顺序编排具体内容。

3.更好地体现学科目标和内容的循序渐进

各课标组都努力根据儿童认识发展规律,体现学科目标和内容循序渐进的特点。以语文课程说,课程标准修订使各学段目标、要求的梯度和层次更加清晰。识字、阅读、写作的学段目标内容都很明确。如阅读,在第一学段强调主要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以及儿歌、童谣和古诗;第二学段在阅读目标中突出叙事性作品;第三学段则对叙事性作品、诗歌和说明性文章分别提出具体的阅读要求;第四学段则根据多样化的阅读内容(文学作品、议论文、新闻和说明性文章、科技作品、古代诗词等)提出针对性的阅读目标要求,循序渐进,拾级而上,为教材编写和教学提供了具有操作性的依据。

4.提炼学科的重要概念

部分学科根据学科特点,提炼出学科的重要概念,将对学科教学带来重大影响,如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10个核心概念。这10个核心概念揭示了课程具体内容与基本数学思想之间的联系。生物采用重要概念构建课程框架,在修订后的课程标准中增加了对50个生物学重要概念的表述,这些重要概念会对学生的生物学学习起到支撑作用,也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设计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5.适当增加了新的内容

基于对学科发展和现代公民素养新要求的回应,课程标准修订适当增加了新的内容。如生物学修订“生物学多样性”主题时增加了“苔藓植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软体动物”、“两栖类”、“爬行类”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这是根据公民素养的要求作出的调整。当然,也有些内容看上去新,其实是基于整合而呈现的新貌。如物理“新材料”这个条目,是由原来与半导体、超导体、纳米材料等有关的条目整合而来。如体育,将原来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两个学习领域合而为一,最终形成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方面。

6.落实减轻负担要求

通过删减内容和降低要求,减轻学生负担,是本次课程标准修订的一条重要原则。各课标组都在修订过程中加以努力贯彻,如语文适当降低第一、二学段识字写字量的要求。英语对小学、初中词汇量的要求也有所降低。化学对开放性较大的某些内容加以限制,化学用语、物质的微观知识和定量计算控制在较低水平的要求上,删去了一些难度较大的实验,降低了一些实验活动的要求。

(五)进一步优化教学建议

课程标准在实践层面的“一致性”方面有不少差距,课标本身某些教学要求不具体,不一定符合实际情况,是其原因之一,在修订过程中,各课标组就教学建议的优化作出了认真努力。

1.努力贴近学科特质

教学要求不应该是泛泛而谈,而应当贴近学科特质,符合学科教学的规律。思想与品德课程就明确指出,情感体验的道德实践是最重要的道德学习方式。要求教师善于利用并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与感悟,在获得情感体验的同时,深化思想认识,并提出教师还要为学生提供参与实践的机会,提高他们道德践行的能力。数学课标组组长史宁中教授在各个场合强调数学的基本思想与基本经验的积累必须靠感悟。他提出,要提供“讲理”的数学,而不是什么都是“规定的”。“讲理”,数学的特质也就会得到体现。

2.教学要求更加具体

具体才会增强操作性。语文写字在“教学建议”部分强调:“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生物在修订时进一步完善对探究性学习的具体要求。例如,通过五个重要概念完善对科学探究的要求。另一方面,又提出要关注重要概念的学习建议,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教师在设计组织教学活动时,应注意围绕重要概念展开,精选恰当的教学活动内容,其教学方式可以是讲授、演示、实验、资料分析、讨论等等,以促进学生对重要概念的建立、理解和应用。

3.增加案例提供借鉴

物理企图用实例消除实践中的困惑,设计了两个科学探究的实例,一个是“探究电磁感应的条件”,另一个是“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还介绍了一个要课外进行的完整的科学探究实例。数学与实验稿相比,修订后的课标增加了大量丰富而典型的案例,为教学实施提供有益的借鉴。

4.明确纠正实践偏差

有些课程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出现了一些带有倾向性的问题,课标修订时针对这些情况,明确提出具体要求。如语文提出阅读教学要防止“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以及“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进行过度发挥”,等等。

(六)改进充实评价建议

针对科学评价意识缺失,或简单地以纸笔考试代替全部评价的做法,课标修订时普遍将评价建议的充实修改作为重点内容。

1.评价关注目标内容的整体性

过去的评价,往往是关注知识的达成,修订后的课标呼应“三维目标”,着眼学生整体发展,提出了全面要求,即使是知识目标也注意体现能力为重。以生物课程说,除知识目标的评价建议外,在评价内容方面还提出“重视对学生的探究能力进行评价”和“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对于检测学生知识目标的达成,提出“在具体操作中,要重视考核核心的、具有良好结构的知识,而不是枝节的、零散的知识”,“要重视考核学生对生物学概念、原理的理解和应用以及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等,实际上是对检测知识目标达成作出了新的诠释。地理课程在评价过程中,明确提出:“评价时,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强化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弱化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

2.提倡评价方法途径的多样性

为了实现全面性的评价目标,必须有多样性、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和手段。修订后的课程标准普遍提倡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具体评价方法大致有:纸笔测验评价方法、档案袋评价方法、观察评价方法,等等。

3.落实评价实施的操作性

在这方面,各课标组根据学科特质,做出了成效明显的努力。美术课程修订时适当增强了对知识和技能的规定性,在评价要点中,运用量化和具有量化意味的限定词,让学生学习目标具体化。比如要求学生“知道中国美术史中的5位以上有代表性的美术家及其作品,外国美术史中2个以上的重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与作品”,“描述和分析美术作品的意义和特质,写出300字以上的评价文章”,等等,都非常具体。体育与健康标准在课程内容中每一条学习目标下都增加了“评价要点”和“评价方法举例”,以帮助教师明晰如何评价相应的学习目标是否达成。

三、课程标准的教学期待

调研结果表明,课程标准与教学实践的吻合度只有百分之五十,个中原因是各方面的,但总体上看,大都是因为学习、理解、实践课程标准的教学精神不是完全到位的。要改变这种状况,还是要高度重视并认真理解课程标准的教学期待。

(一)加强对课程标准的整体理解

掌握课程标准的教学精神,不能只就“教学建议”讨论,而应着眼整体,把握特质。

1.在整体上理解课程标准精神

历史课程标准组提出,希望老师们在三个方面予以关注,一是建立时序意识,二是全面理解“点——线”呈现方式,三是理解并实践教学建议。历史新的课程标准在课程设计时适当弱化每个板块中心的学习主题,按照历史发展时序,以“点——线”结合为呈现方式。“点”是具体生动的历史事实,“线”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以“线”穿“点”,以“点”连“线”,通过点与点之间的联系来理解线,使学习内容依据历史发展线索循序渐进地展开,使学生在掌握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理解历史发展的过程。课程标准实验稿主要以学习主题编排内容标准,针对基层的批评意见,课标修订作了重大调整,这种调整包含了课标组对历史学科特质的新认识,对初中生历史学习规律的新理解,只有超越教学看教学,在整体上把握课程标准新精神,才能有效地实施教学建议。

2.关注重视教学建议的方向性表述

品德与生活课程新增的教学建议,有些是一种方向性表述,如:“深刻理解本次课改的性质、特点和基本理念”,“把了解儿童作为教学法的基础”,“以活动作为教与学的基本形式”。抓住了这些要点,就理解了课程标准的教学期待。

3.关注课程目标的整体实现

所有课程都是按照三维目标设计的,三维目标在各学科课程的呈现形态是遵循学科特有规律的,教学过程中把握这些目标,强化整体实现的意识,才可能使三维目标有效达成。如数学课标组的专家们提出,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蕴含的教育价值——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中能够感悟的“基本思想”以及可能积累的“基本经验”,从而结合教学内容,努力把“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方面目标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这种思想在各科教学中都应强调。

(二)按照课改精神组织教学

课改十年,在课堂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已经形成了一些基本经验,在新课标的实施过程中,应该得到坚持和发展。这里仅是列举几个方面。

1.正确理解“三维目标”

所有课程都按照“三维目标”设计、“三维目标”的精神也应体现在教学过程中。但是三维目标并不是教学的具体目标,有些老师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设计教学目标的基本模板,这是不对的。我们首先要把握“三维目标”在目标系统的定位:教育目的,这是指向所有教育的;培养目标,这是指向具体学段的;课程总体目标,这是指向某个学段所有课程的;学科课程目标,这是课程总体目标在学科的体现;教学目标,这是指向具体教学要求,以至具体课堂的。可见“三维目标”是课程的总体目标,但课程的总体目标在不同学科,在具体课堂教学中也应有生动体现,这种体现主要是一种意识、一种精神,而不是绝对地对应、生硬地去“套”。在落实三维目标的教学中,我们要关注认知水平与情感水平彼此的关联性,认识、情感与价值体系互为基础性。真正落实“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寓于活动之中,教学多重目标的实现必须以活动和经验为载体。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活动,“三维目标”才能得到较好的落实。

2.培育课程意识

课程意识源自于课程哲学,又引导并制约着课程行为。课程意识强调的是:①关注人的发展。课程意识首先关心学习知识的人,而不是仅仅关心人学习的知识,是以人的发展为本,而不是以知识为中心。②注重整体思考。只有教学意识常常是以学科为中心,课程意识则把教学提升到课程体系的高度认识,面对具体的教学任务、教学问题,课程意识也要求从学科课程的整体思考问题。③基于课程标准教学。华东师大崔允漷教授倡导基于标准的教学,要求学习结果和目标源自课程标准,评价设计先于教学设计,教学行为指向学生学习结果的质量,像专家一样思考标准、教学、评价的一致性。其实,这也是在强化课程意识。④具有课堂反应的敏感性、自觉性。能够敏锐地关注课程变化,敏感地作出合理性的教学反应,这是具有课程意识的一种表现。⑤教师(学生)即课程。要强调教师、学生不仅仅是课程的执行者,同时也是课程的创生者,是课程的一部分。⑥有效进行课程整合。具有课程意识,教学资源是开放的,各种资源可以根据课程实施的需要进行有效整合。

3.提倡生成性教学

按照杜威的观点,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改组、不断改造和不断转化的过程,所以,教学本质上应该是生成性的。首先要提倡生成性预设,即预设就要有生成性教学的意识,要关注学生的知识起点、经验背景,教学目标要有开放性,关注预习达成的可能性,学生知识、情感的差异性、教学的重点、难点、兴趣点、亮点,教学情境的丰富性,等等。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有生成性关注,创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提倡对话性教学,以活动为课堂的组织要素,让师生都成为教学的活生生的主体力量,等等。再次,也要关注未曾预设的生成。课堂生成大都是预设形成的,但也总有一些是未曾预设的,面对未曾预设的生成,要重视个体发展和共享的关系,对生成内容要有准确的价值判断,同时也要培育教学机智,创造未曾预设的精彩。

4.正确认识有效教学

在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实践中讨论有效教学,首先要跳出教学看教学,要建立大众教育、终身教育、素质教育的理论视角。今天的基础教育早已从精英教育转型为大众教育,这就需要从学校选择学生转向适应学生。终身教育是贯注所有教育的核心理念,这要求我们的教育要从“现在式”向“未来式”转型,着力培育学生可持续发展、终身发展的能力。素质教育则要求我们从关注部分转向关注全体,从对学生片面的要求转向全面素养的要求,从对学生统一要求转向更加有利于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在这样的理论视角的观照下,学生的学习应当具备如下特点:主动的参与;明确的目标;挑战性活动;深刻的体验;适切的方式;有效的知识建构;清晰的反馈;迁移、创造的愿望和能力。从教学组织实施看,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思维活动,在某种意义上,一节课的效率是由学生有效思维的时间长度决定的,学生学习的快乐主要是享受酣畅淋漓的思维活动的快乐。有些老师认为讨论学生思维问题有些空,感到难以捉摸,笔者建议借鉴杜威的“思维五步”,杜威提出情境、问题、假设、推断、检验,我们可以应此转化为思维五步,或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反思提出和解决问题这三步。斯腾豪斯说:“教育通过将人引入作为人类思维系统的文化知识,增进了人的自由,知识形式最主要的特色是人们可以用它来思维。”有效教学的关键就是组织高质量的思维活动,打开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学会思维,包括学会创造性思维。

四、以基于标准的评价促进教学

基于标准的教学需要有基于标准的评价来促进,否则,教学就会走形,课堂教学实践与课标就难以有较高的吻合度。

1.理解教学与评价的整体性

如图示,标准、教材、教学、评价、学习之间的关系,应当是:

由图可见,源自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是设计评价内容的依据,教学设计包含了预设与教学目标的一致的教学评价,基于课程标准的评价有利于促进教与学的行为。

2.基于课标落实评价要求

化学新课标要求篇10

长期以来,我国高中英语教学一直遵循传统的教学方法与管理制度,单一化的教学方式目前已经难以适应时代的需要。作为对传统教学的优化,教育部研究并设计了新型课程标准,旨在落实素质教育的相关要求。针对新课标的要求,在高中英语教学中,一线教师在教育模式与授课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在新课标的具体落实过程中,教学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暴露出了较多亟待改正的问题。下面分别对课堂实施策略、实施问题、解决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一、新课标下课堂实施策略

高中英语新课标课堂实施策略主要以现代教育理论与思想为理论指导,在对教学过程的要素与环节进行优化后,编写出教学指导策略。教学实施策略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在英语教学中,它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手段、方法的选择与组合过程中,以实际教学方案为载体。另外,教学策略具有较强的灵活性,这一点区别于教学方法的概念。一般来说,高中英语教学实施策略具有指向性、整合性、灵活性、启发性、可操作性几个主要特征,与高中英语教学的目的性与单一性相对应。从分类上看,高中英语课堂实施策略主要分为课堂提问策略、呈现策略、激励策略、学习指导策略等。另外,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有机会进行积极的问题探究与对话交流,个性发展状况较为理想。

二、新课标实施中的问题

1.单一化的讲授模式

在新课标要求下,一线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自我学习,但在实践教学中,“穿新鞋走老路”的问题依然较为严重。具体来看,多数教师依然遵循原有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教师自身的教学观念并无显著变化。在教学中,由于教学任务压力较重,而且高中教育依然以应试为主要目的,因此很多教师只能“无可奈何”地采取以讲代学的方式进行授课。另外,还有部分教师采取以不变应万变的方式,固守原有的机械化教学模式,客观上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英语教学重归“哑巴英语”的歧途。

2.形式化的教学活动

目前,高中英语教学依然存在较为严重的重形式、轻内容的问题。教学活动作为教学手段的一种,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兴趣,提升教学水平。但部分活动过于形式化,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只注重活动内容,缺少语言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英语的全方位学习。在日常教学中,多媒体教学泛滥也是教学形式化的重要体现,由于授课内容容量较大,部分教师选择使用课件辅助教学,但课件播放过程中,学生难以进行积极思考,直接导致课堂教学缺乏实效。

3.本末倒置的教材认知

由于高中教学以高考等应试目标为主要要求,因此在教材的认知与使用过程中,部分教师过于重视考试要求,产生较大误区。对教材的重点内容进行全方位讲解,唯教材内容是论忽视了对教材内容的选取与加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英语素质,但直接导致了课时不够、内容缺乏的大问题,可谓因小失大。部分教师则紧抓课外教辅的作业要求,抛开主体教材,摒弃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刻意迎合高考需要,使得学生难以达到新课标提出的三维目标整合要求。

三、新课标实施问题的解决对策

1.灵活应用教材知识

对于高中英语教育存在的教材内容使用僵化的问题,教师应当积极对教材进行灵活处理,依据本校实际情况,在教学大纲的要求范围内,对标准教材内容进行适当删减、补充与调整。对于教材中缺乏的知识背景与拓展要求,可以进行适当补充;对于冗长的课文与听力材料,可以片段化地截取主要内容进行讲授,舍弃不必要的内容;对于单元内或跨单元的类似的语法知识,可以重新安排教学顺序,优化教材的处理方式。

2.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优秀英语教学需要以实力过硬的一线教师为基础,对于英语教师的选拔与培训工作,要适度提高门槛,以教学培训与思想教育的方式提升一线教师整体素质。首先应当加强学校的教研活动,开办全体教师参与的课程研讨会议,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自我学习。其次要加强师资的培训,各级教育主管机关应当设立分级培训中心,积极引进英语人才,以新课标的理念为依托,构建全方位的教师选拔与培养机制。

3.优化课堂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是贯彻新课标要求的主要环节。对于高中英语教学的优化,应当从创新课堂教学设计要求入手,有计划、有目的地强化课堂活动的应用效果。对于课堂时间的分配要做到合理化,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知识水平,设计课堂的主要活动。课堂设计要注重增加学生交流的时间,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表演、课堂演讲与小组讨论,发挥课堂活动的真实作用,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有效强化了素质教育的教学效果,但在一线实践教学中,依然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对于新课标下的高中英语教学活动,主要存在讲授模式单一化、教学活动形式化和教材使用主次不分的问题。有鉴于此,对于高中英语教学,一方面要紧抓教师专业素质的培训工作,另一方面要按照新课标的基本要求,结合英语学科的特点,灵活化地处理教材内容,优化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完善英语教学的实施策略。

参考文献:

化学新课标要求篇11

二 新课程对化学教师提出的要求

(一)思想观念转变[2,3]

思想上要深刻认识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深入理解新课程的宗旨和新课改理念并渗透到化学教学中。第一,要树立新的教育价值观和学生观,结合新课程标准领会“科学素养”“科学探究”“STS教育”等理念的深刻内涵,以新课程的理念来指引化学教学。第二,要重新定位教师角色,形成新的教学过程观。新时代的化学教师从知识的传递者、灌输者转变为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而教学过程则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识、认识教学成果的活动过程。第三,形成新的课程观。要突破教材和教学用书的“禁锢”,优化课程资源、利用信息化课程资源,发掘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素材。第四,要形成新的教学评价观。新课程要求实施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专业素养提升

1 知识方面的完善

新课程要求化学教师要具备精深的化学学科专业知识、熟练的学科教学知识(PCK)和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新教材知识总量上减少了,去除了一些繁难部分,降低了对学生化学计算的要求,同时增加了开展科学探究和科学、技术、社会相联系的内容[4]。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具有精深的化学专业知识,深刻理解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熟练掌握化学计算方式;其次要具有熟练的学科教学知识(PCK),PCK是指教师根据课程理念和课程标准进行系统思考,将自己所知道的学科内容以学生易理解的方式 “转化” 为学生实际的获得的知识[5];最后,要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只有具备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社会知识,才能在化学教学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旁征博引,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

2 技能、素养的提升

新课程要求化学教师能规范、熟练地开展化学实验教学。新课程理念下化学教学呈现出一些新特点[6]:化学实验教学的目标更加全面,由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转变为全面考虑学生能力的培养和过程体验;教学形式上更注重课上指导、组织学生分组开展实验,每位同学都有动手做实验的机会;化学实验更贴近生活、体现科学探究。这对化学教师的实验操作、演示技能和组织、指导实验探究的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课程对化学教师课堂教学技能提出了新要求。教学设计上要贯穿新的课程教学理念,要以课程目标为依据确定教学方法和内容;新课程提倡“科学探究”“全面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对教师的课堂教学组织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提倡“以人为本”,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人文教育”;新课程提倡多样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要求评价呈现灵活性和人文性。

新课程对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教学告别了仅仅以粉笔、黑板为教学工具的时代,提倡使用现代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例如运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教师应掌握多媒体课件(PPT)的制作方法和网上搜寻教学资料的技能,这既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升,又有利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优化。

三 新课程背景下化学师范生试讲的建议

(一)做好试讲相关知识的储备

1 加深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

课程标准是课程实施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也是编写教材、开展教学、实施评估的依据。师范生在试讲前应进行新课程标准的专题学习,深刻理解课程理念和目标,把新课程的要求贯穿于教学设计和实践教学中。

2 加强学科教学知识(PCK)的积累

PCK是学科知识与教育教学知识的“合金”,是教师个体的独特知识领域,它是教师针对特定学科知识和教学对象,组织、调整、呈现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教学的知识[7]。师范生应在试讲中探索、积累教学方法,形成自己的学科教学知识。

3 提升博雅素养,积累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

新课程提倡STS教育,要求师范生具备广博的文化、科学、社会知识。在多元文化与多元价值观视域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宽广的、发展是多元的,教师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博雅素养和多方面的阅历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和发展[8]。师范生从进入大学开始就应多渠道接受博雅教育,为试讲、实习和就业做好准备。

(二)加强基本功的练习

1 加强粉笔字和普通话练习

粉笔字和普通话是师范生重要的教学技能,试讲中应高度重视加强这两方面的练习,指导教师应悉心指导粉笔字书写方法、排版技巧,纠正普通话发音。

2 提升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

新课程提倡使用现代化教学载体,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多媒体课件制作、运用能力和信息素养。试讲初期大多数师范生PPT课件制作水平不高,出现排版不规范、知识呈现无条理、逻辑不清晰、色彩搭配不恰当等问题。应加强多媒体课件制作练习,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提升教学效果。

3 培养课程资源开发能力[8]

师范生要形成科学的课程观,课程是开放的、生成的、持续发展的,不仅有预设的内容,还有在教学实践中生成的内容;不单有固定的内容,还有持续吸纳、发展的新内容。师范生在试讲中应努力提高课程开发的能力。

4 提高师范生实验技能

新课程重视实验的地位,提倡科学探究。试讲阶段部分师范生实验操作、演示能力和组织探究实验的能力不强,有的师范生做演示实验时会出现紧张、失败率高、解说不流畅、无逻辑等情况。在试讲中要着力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演示技能、讲解技能和探究实验组织技能。

(三)加大说课训练力度,提升教学技能 [9]

说课是指教师在独立备课的基础上依据教育理论、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结合学生情况和教学条件,向其他教师、教研人员或教学管理人员口头表达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的活动,很多中学选拔教师会采用说课形式,中学教研活动大多是以说课形式进行的。说课能帮助避免试讲或上课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能让师范生主动思考怎样教和为什么要这样教,能帮助提升试讲的效果。因此加大说课训练力度能帮助师范生作好教师应聘和从教准备。指导教师可先集中讲解说课的内容、方法和意义,让学生了解说课、认识到说课的重要性。

(四)试讲中渗透新课程教学理念

1 “以人为本”的理念

承认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依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遵循“准备性原则”,以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为起点来优化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探究兴趣和科学精神为目标进行探究设计;采用多元评价指标、多种评价方式,体现评价的灵活性和人文性,关注学习过程。

2 STS和STSE理念

STSE教育即(科学、技术、社会、环境)教育,该理念是在STS教育价值上整合了环境教育(Environment Education)。STSE探讨和揭示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四者之间的关系,关心四者的协调、健康发展。教学中要提升师范生环保意识、贯穿STSE理念,提倡节能、低碳生活理念。

3 科学探究理念

新课程提倡科学探究,它体现了“学生主体”的学生观和学习方式。知识不是直接从书本获得的,而是通过自己探究而“生成”的,鼓励学生大胆去探索、去验证知识,让学生从中体验“做科学”的愉快,感受科学精神的可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角色是指导者、辅助者,教师要为学生科学探究创设环境。

参考文献

[1]邵艳秋.新课程标准下化学师范生教学技能结构论析[J].高师理科学刊,2007(1):52-54.

[2]饶水华.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化学教师的素质要求[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6(26).

[3]江胜根,何穗.新课程标准对化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要求[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8):64.

[4]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

[5]梁永平.论化学教师的课程知识及其发展[J].化学教育,2012(6).

[6]程永新.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对化学实验教学的要求[J].学周刊,2011(10).

化学新课标要求篇12

教育部新课程改革专家组组长钟启泉教授说:“新课程要求教师弘扬团队精神,基于共同的课程理念而合作,而不应视为一种工作形态来操纵,它是一种文化的生成。”新课程要求教师既要树立全新的理念,又要达成全新的工作形态,集中团队的智慧。集体备课是教师团队精神和集体智慧的重要体现,为了发挥其在教学研究中的积极作用,我校提出了以下三个要求。

首先要全员解读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编写教材、组织教学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既要根据“知识与技能”的阶段性和层次性要求分期达成目标,又要将看似空洞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教学实践。对此,我校要求教师认真解读课程标准并完成三项任务:一是找出相同知识在新旧课标中的不同要求,并把握新课标的新要求;二是明确新教材内容和新课标要求的对应关系,领会新教材的编写意图;三是紧抓课标,紧扣教材,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

其次要重点解答高考试题。学校要求教师对课改实验区历年高考试题认真研究并形成独到见解。通过几年的综合与分析,我校教师对新课程教学达成了共识:关注知识基础,重视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应用;关注社会生活,重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关注知识联系,重视主干知识的提炼和知识网络的构建。为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学校每年组织一次仿高考专业测试。校长会在全校教师大会上对成绩优异的教师提出表扬,而对测试成绩不理想者,由教务科编制诫勉信息,单独发给教师本人。

最后要深入落实备课常规。备课前,需要做好两项前期准备工作。一是教研组长制定新授课教学计划;二是在期初第一次备课组会议上,备课组长根据教学任务的学期安排和各授课教师的特点,布置给教师不同的研读任务。在每周半天的备课会上,由负责专题研读的教师对下一周的教学内容做中心发言,谈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研读体会和自己的教学设想,然后集体商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形成统一意见后,教师带着统一的教学框架再结合自身的教学特点独自备课。这样,既萃聚了集体智慧,又保留了每个教师的教学个性和教学特色。

二、立足教师专业引领突出课程价值导向

新课程和传统课程的最大区别是更加注重课程的文化价值。其中最突出的表现是关注学生人格的培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但这也是教师难以把握甚至容易忽视的地方。新课程的实施不能仅停留在理念层面,必须让教师掌握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和操作规程,实现专业发展,进而促进课堂教学对学生人格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我校在此方面的努力表现为三个“坚持”。

一是坚持每学期邀请专家来点评研讨课。听完课后,分学科召开教师会议,先由上课教师陈述设计方案及教学过程的成败点,再请专家根据课改要求进行现场点评。近三年,先后有二十多名专家应邀来我校听课指导,有效地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二是坚持每学期分组推出示范课。评课由年级教学主任主持,教学干部全程参与,按照授课教师说课一听课教师点评一教研组长小结的程序进行。近三年,学校每学期组织示范课20节以上,教师们踊跃上课、积极听课、客观点评的教研风气已然形成。

三是坚持对教师外出参赛的支持。学校尽力为参赛教师创造条件,各教研组参赛热情高涨,一旦有参赛机会,全组教师主动参与,并对教学方案出谋划策,积极提供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教师们还会对试讲教师坦率谈出自己的感受和建议。可以说,教师赛前的准备过程就是集体教学研讨的过程,教师的参赛成绩凝聚着全组教师的集体智慧。

三、立足提高课堂效率优化课堂教学规范

课堂教学规范是教师课堂行为的准则,这既是课程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课改后,教师普遍认为学科时间不够,难以完成教学任务。由此,我校将实现高效课堂作为追求目标。

制定课堂标准。新授课教学遵循的原则是:能看懂的不要讲,看不懂的要讲透,前后联系要贯通,从字缝看出字来。复习课教学遵循的原则是:讲知识重难点,讲知识交叉点,讲知识易混点;学生已经熟悉的不讲,学生自学能懂的不讲,讲后学生也不懂的不讲。

落实教学常规。新课改不是放弃传统的教学常规而盲目追求新招数。我校要求教师上课时要语言精练、板书醒目,语言、板书、演示与课件有机结合;要注意课堂教学的组织环节,即教师进入课堂后关好教室门,课前礼仪结束待学生坐下安静后再开口说话,每堂课必须板书课题并有完整的板书设计,下课前必须有课堂小结、作业布置和课外学习要求,机智处理课堂上的偶发事件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