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景观设计思路合集12篇

时间:2023-08-07 09:25:07

公园景观设计思路

公园景观设计思路篇1

1 公园景观设计理念思考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加上现代化生活的快节奏,人们越来越追求通过某种途径获得生理和心理上的平衡。而城市公园逐渐成为人们活动的理想场所,其可为人们提供休憩娱乐的场所,公园景观设计的逐渐得到重视,鉴于城市公园的作用,其更应该在设计上从产生意图出发考虑。笔者通过实践,分析了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应当遵循以下的设计理念为基础。

(1)生态可持续性。保持场地原有的肌理及原生态基础,加以保护性改造,通过河涌、河岸、公园的不同水生态设计,形成一个自我净化系统;整体规划河涌网络纵贯的本区,保持这一生态廊道的连通。同时通过设计有生态绿岛,具有家具抽象符号和长度标听环形单车径及散步跑步径,穿行于绿色生态景观空间。同时,在城市公园的景观设计必须整合地块周边生态系统,完善生态自我修复,打造自然健康的生活环境。同时本公园项目地处乐从家具、钢铁商贸区西侧,且与沙滘村和葛岸村富有文化历史的两村紧密联系,其公园设计特点应当融合现代与历史两个方面,体现现代商贸的风采,又延续历史文化传统,充分体现商贸风采与传统记忆

(2)城市的互补作用。城市公园作为日后发展居住区的一个重要辅助设施,通过设计一个全开放的公共绿地,营造山丘、树林、河流、浅滩、湿地不同要素组合而成的自然环境,与居住小区内部庭院功能起到互补作用,为都市生活提供一个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

(3)超前意识。公园设计中导入安全避难防灾理念,预留大片开放空间,作为紧急避难场所为大量人群提供庇护。

2 项目概况

某城市公园用地呈正南北向,矩形,南北长239米,东西长180米,公园占地总面积为45130平方米。地块南北两边分别接人工河,根据该城市的发展定位,鉴于本片区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优异的地理交通位置,为此对其设计城市公园,为当地城市未来商住中心提供一个优美和生态环境。

3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手法

3.1 生态设计手法

从以上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理念的思考,生态景观设计效果是城市公园设计发展的重要理念之一,本公园为了有效地实现生态环境设计理念,从公园饰品以及环境方面都运用了生态设计手法。结合实践,笔者总结本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实施中采取生态手法处理。

(1)公园景观设计采用石笼作为一种生态格网结构,一种新型材料结构。生态格网根据工程设计要求组装成箱笼,并装入卵石填充后连接成一体,用做堤防、路基防护等工程的新技术。作为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的新型生态格网结构,成功地应用于各种保护工程中。与传统刚性结构比较起来优点突出,更提供了一个新的景观视觉效果,较好地实现了工程结构与生态环境的有机结合。卵石柱摒弃了传统刚性结构建筑物的单一性立面装饰,在保证钢结构亭安全性的同时,增加景观的观赏性和趣味性。

(2)基于人们一直在探索如何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下使公共环境建设与环境保护相结合,本公园在设计手法上核心是采取生态技术,通过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措施,重点创造水生态环境的城市公园。本公园照明系统均使用环保节能的太阳能照明系统,以环保、节能配合公园的生态性设计。公园设计水生植物净水系统。水生植物营造了丰富多彩的水体景观,点缀水面与岸边,加强水体的美感。同时水生植物还具有净化水质的功能,水生植物能吸收水中有害物质、改善水体质量,且能消除水体中许多污染元素,因此水生植物也具有重要的生态恢复功能。水生植物在美化水体景观、净化水质、涵养水源、保持湖水生态平衡方面具有显著功效。同时采取生态化净水,公园与河流形成一个完整的水系系统,通过水深、驳岸形式、植被护堤等水设计,建造一个的生态设施,由河道作为廊道,河涌水流经公园的入口湿地生态水生植物床和浅滩的过滤,进行生物净化,再进入深水区,再到净水区。如此进行一系列的过滤,最终达到水体的自净,最后到达卵石浅滩,为儿童提供安全戏水用水。

(3)公园生态水景设计,通过水生植物净化床对水体进行净化,设立动态水景观——喷泉,为水体增氧。湖体基底和驳岸设计以自然土堆坡为主,表面层换粘土保水。对于公共卫生间、公园管理处等服务用房给水方面以自来水供应。植物灌溉主要采用自动喷淋系统,设净化池,利用湖水补给,提供日常的灌溉用水。公园的服务性污水主要来自洗手间和小卖部与公园管理处,采取就近排进周边的市政污水管。雨水方面则采用天然排水为主,沿路边设置不同形式的明沟排水,以自然的卵石、水生植物构成,暴雨时期会形成水溪景观,其他以暗沟排水为辅。

(4)天然的排水调节系统。本城市公园在各处设置天然排水系统,以保持水土,水通过有序的地表排水路径,以明水渠、地形明沟、卵石径的形式,汇集到深水区。当暴雨时侯,形成溪流的景色,水退时又是旱沟,草花丛生,呈现另一种景象。

(5)生态护坡景观设计。河涌设计还原河流原生的形态,设计成蜿蜒弯曲的河流,设计不同的水深,采取自然放坡的原生态驳岸,利用水生植物加固河堤,形成自然生态的河岸风采。湖泊设计还原原地形湖泊的原生形态,扩大湖面,增加蓄水面积,形成婉延弯曲的自然放坡原生态驳岸,设计不同的水深,利用水生植物加固河堤,形成自然生态的河岸风采。同时公园里设计了生态绿地植物床,潜水跌水区、活水区、净水区以及戏水区。

3.2 特色设计

本城市公园设计有彩色安全胶垫活动区,主要是考虑到随着生活的快速发展步伐,人们更加地崇尚健康环境生活观,儿童游戏场地及青少年活动场的安全性和趣味性设计尤为重要。在绿意盎然的小山坡中间穿插橙色和红色的小径,它们是用安全性能高的地面材料制作而成,在绿色植物与红色系的强烈色彩对劲以及巧妙结合下,充满视觉冲击和动感,这孩子们创造一个趣味性的安全嬉地带。

同时本公园通过雕塑、图案以及建造材料等,有效导入乐从家具、乐从钢铁等产业文化和品牌形象名片;同时引入新概念钢结构更楼在不经意间流露出对地方历史文化的记忆及传承;贯穿公园的单车径更是文化绿道的延伸,倡导人们一个健康、绿色的生活态度。

4 结语

文章通过结合笔者公园景观设计实践经验,分析了当前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理念,通过结合某城市公园项目加以探析,对于本城市公园设计上采取卵石明沟与草坪明沟等天然排水沟,以及各种可渗性的设计,节省不少排水管道等材料;太阳能照明系统的设计,施工方便,减少管道的铺设和缩短施工工期,在日常使用中,比起常规配电节省不少电费。通过对南片区公园的生态环保设计,提升了南片区的环境效益,为这个片区居民的提供一个设施较为完善的生态社区公园,吸引更多人到这里居住;从而,对于整个片区的土地升值起到积极作用,人口聚集造就消费的增加,商业价值也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公园景观设计思路篇2

人类设计是体现一定时期人们对审美、道德、历史文化以及伦理情感因素的行为活动。唯物主义论称之为物的人化或者是造物的人化。但人类的意识、情感和文化必须要通过一定的物质形式来体现,而人类设计作为人类生活方式的载体在一定程度上也承担人类精神的表达,这可称之为人类精神的物化或者是人的物化,物化和人化构成了人与设计作品的互相联系的关系,物化和人化是统一结合体,二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4]我们从这个层面也应该明白设计中的人性化是人类自身就拥有的特质,而不是空穴来风。对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只是将人化和物化有机相融合,达到人与物融为一体的过程,即所讲的人性化景观设计过程。古时也有天人合一之说,从辩证的角度分析,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应遵循人性化的理念,达到人与景观统一的效果。

1.2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的安全性与实用性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广大的市民群众提供良好的公园景观环境,为人们营造一个充满人文特征的,人性化的满足人们需求的设计作品。如果景观设计过程中未将人性化理念作为设计思路,而是沿着传统的公园景观设计理念和方式进行设计,过多的束缚思想将难以给人们打造具有时代气息和人文气息的公园景观作品,难以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换句话说,这样的设计作品只不过是现代城市建筑中的摆设品而已,毫无实际作用。此外,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应严格从人性化的角度考虑设计内容,比如,在设计过程中要考虑设计结构的合理性和安全性,尽可能地在城市公园的构造物中少设带有尖锐棱角的景观物体,台阶高程尽可能地低,这样的设计思路主要是为老人和儿童着想,使每一位使用者人身安全都有保证。这是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基本要求也是关键要求,如果做不到这点,即使公园景观装点的华丽无比,也谈不上人性化设计。

1.3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脉传承

城市公园景观具有地域性特征,也就是说不同区域的人文风情、生活习惯和不同对城市公园景观的要求不同;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作为设计者应充分认识到地域文脉的差异性,针对不同区域城市的公园景观采取不同的设计思路,将各个地域的文脉得以体现和传承。具体分析,作为公园景观设计者在景观设计中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在同一文化背景下,人们普遍对事物的认知存在相似性,历史遗留下的建筑或者其他事物能引发他们相似的情感共鸣,勾起他们相同的回忆,因此在景观设计中应注重将多数人认同的景观事物融合到设计作品中。第二,在景观设计中应深度发掘该城市的历史文化,将最具该座城市历史文化的元素融合到设计中,使设计作品具有较强的识别性和唯一新,将城市的历史文化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使公园景观使用者享用者因处于富有历史文化底蕴的景观环境中倍感自豪和荣耀,提高使用者对公园景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只有深刻认识城市的历史文化背景,将最有地域特征的体现城市文化底蕴的元素深挖出来并融合到设计中,才能创作出优秀的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精品。

1.4“绿色”的城市公园景观设计

随着人们保护环境、珍惜资源意识的不断提高,作为城市公园景观设计者应将“绿色”、环保、低碳的理念融入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坚持走人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达到设计出的城市公园景观作品既能满足当代人生活需求和精神需求,又不对后代人的发展需求造成影响的效果,使人、环境及社会的发展达到和谐统一。

公园景观设计思路篇3

秋思园位于XX市的中间部分,是在市文化用地和建设局旁,是唯一的一个公园。

2、场地现状分析

根据对方提供的规划设计条件,公园的用地面积约为1200平方米(不包括公园门口专用停车场),东至建设局办公用地,西至文化馆用地,整个用地比较完整。

公园实际的规划用地面积约为1200平方米。其中有体育娱乐中心,和老年活动地区的蒙古包,还有小孩子的乐园——儿童乐园。每一处地方都是按照其所有的要求来的,按照低挖高堆的方式来整理土地的,进行规划全园。

3、周边环境

公园西临文化馆用地,南临城市主要道路,东部与建设局办公用地相邻,其他部分与城市道路相邻,其中该地的中部有着一条河流。其中,公园东北角的住宅区将会对公园产生直接影响。此外,在基地内还可以看到远处城市的高层建筑。

4、现状分析

根据公园的区域位置、场地现状和周边环境,在规划设计之前对基地的用地适宜性、使用者人群、公园对外交通和外部视觉景观等做出了详细的分析,以便使公园规划功能合理健全、景观优美并与城市环境有机结合。

东北部的建筑群将按照设计的需要进行拆迁,由于没有任何的历史意义,而且这样的建筑群让人感到杂乱的情绪,使人感到厌恶。至于河道我们按照设计的需求,进行扩展延伸的地方,我们将挖河成湖,源头和河尾只是将改建,其他没有改变。原来的梨园我们将实行保留,但由于需要,我们也将把它铲平,改做其他用。至于此地中的农田,我们也将其改掉,不保留,因为保留我们的公园将会是一片湿地,所以为了减少工作量把它改做其他。

二、规划社计依据

1.秋思园规划设计条件书。

2.1:1000场地现状地形图。

3.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

4.关于秋思园规划方案的修改意见以及变更规划用地边界的通知。

5.关于同意秋思园规划最终方案。

三、规划目标(公园性质)

根据上述分析,本规划将秋思园定性为具有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反映城市和满足市民休闲、娱乐、游览的综合性城市开放空间。

四、规划原则

1、场地性原则:体现场地的原有的内涵和特色。

2、功能性原则:满足市民休闲、娱乐、游览的需求。

3、生态原则:强调公园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强调人与自然的共生。

4、经济原则:充分利用场地条件,减少工程量,考虑公园的经济效益。

五、总体设计思想

秋思园是开放的城市空间,它是线索也是故事,讲述了人与自然的交流、人与人的交流以及人与城市的交流。它以特殊的符号、场景、实物和空间来使人、城市、和自然融为一体。

人与人的交流,人与自然的交流:

特别按原有线路修建了一条公园景观主路,把拆迁住房的红砖经过处理作为该路面的主要铺装材料。路两侧按现状条件和规划意向的不同分别布置了三个场景,展示在该地区生活工作的人的历史遗迹。

在一些比较悠远的地方建了老年的活动区,用蒙古包的形式出现,同时该处也是公园中一个集中的休闲、娱乐和交流空间。

在某些地方可以用做烧烤的好地方,绿地占据了主要地区,可以和朋友们在一起观光和娱乐,称的上为一个好地方。

2、功能性—功能合理的综合性市级公园(人与人的交流)

(1)开放性城市公共空间

规划中,公园设围墙和大门,及次入口和专用入口,通过对不同性质空间的特殊处理来达到吸引人流和限制人流的作用,并方便管理和游览人员的出入。

(2)满足不同年龄层次、不同需求层次的使用者的需求

通过对场地现状和使用者人群的分析,规划的秋思园功能有以下几方面:

体育活动、休闲:以体育活动场地、器械等来满足康体休闲活动的需要。

与水相关的系列活动:满足划船、钓鱼、戏水、科普教育等活动的需要。

综合性活动:提供观景展览、烧烤、餐饮、喝茶、晨练等活动的场所和设施。

3、生态性—尊重自然过程,因地制宜(人与自然的交流)

(1)充分利用场地的特殊位置和现状条件,在场地中部规划大面积水体、湿地、强化该公园在城市生态系统的作用。

(2)利用地形将驳岸完全自然化,将道路在需要时做成栈桥,人在芦苇丛、花丛、树丛中行走。

(3)充分利用乡土树种,强化生物多样性,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体系。

4、经济性

(1)充分利用原有地形、植被、水体和拆迁建筑物,力求减少工程量和造价。

(2)在材料的运用上力求经济美观相结合,在环境维护中力求减少维护费用。

(3)通过经营性项目如:划船、卡丁车赛车等增加经济效益。

六、总体布局

1、功能结构

根据场地特色、使用者活动内容、公园周边环境及公园对外交通等情况,将公园分成五个大的功能区:

(1)娱乐休闲区

根据XX市规划局提供的《秋思公园规划设计条件书》的要求,在公园西北部,以双悦亭为核心,有占地面积约为100平方米的娱乐休闲区。在主入口的附近,人们可以在很累的情况下,在期间可以自由的进行娱乐,由于双悦亭是古典的建筑,可以在那里思考许多烦心的事,想通了事情就可以继续的向前走了。可以说这里也是人们散心的好地方。

用于住宅开发用地用掉了居民最方便使用的原公园用地的东北部,所以位于公园西北部设置少量体育设施,形成娱乐休闲区。里面有不少的体育设施,还有的是广场中心有个游泳池,可以进行水上的娱乐。如果游泳池不够的话,在另一个娱乐区有更广泛的水上游乐场,可以让人们游的更欢。

(2)儿童游乐区

位于公园入口相对的部位,由广场群、大型疏林草地组成,是人流最为集中,儿童进入公园很容易可以找到的一个区域。中间有小孩子玩的卡丁车赛车场,蹦蹦床,儿童练胆活动园,等等的娱乐项目。在该功能区南部,设计了一系列与公园南北轴线相呼应的城市观景林带。公园整体结构受到破坏的影响;强化儿童游乐区的突出地位;同时,用现代的设计手法给人以全新的视觉冲击和空间体验。

其间还有进行密林设计,可以让带孩子来的家长或是爷爷奶奶们进行休息、看孩子。可以双方面间顾,和乐不为。

(3)水上活动区

位于公园南部,以曲折有致的水面(起蓄洪作用)为核心。周围以堤、岛、港、河湾、码头、栈桥等围绕,形成各种形态的水景和植物景观,满足划船、钓鱼、探险、野餐、烧烤和湿地景观观赏等多种需求。详见“功能结构分析图”。

(4)老年活动区

老年活动区是位于东面的次入口附近的地方,那里是一个比较安静的地方,不会很吵闹,很适合老年人来此进行娱乐休息。其建筑主要为蒙古包的形式来突出。老年人与人的交流越来越广泛了,但由于儿女都没有空去陪伴他们,所以用蒙古包的形式来突出,可以让所有的老年朋友一起聊天,下棋……欢乐无穷。

(5)最后说的是最南部的休息区。游至全园,有点累了,刚好这里可以是休息的最好地方,在休憩之余,我们还可以在这里烧烤,垂钓,等等的娱乐,观赏着风景。这里也是全园绿荫最好的地方。

2、景观和空间格局

本公园的景观格局和空间格局可以概括为以直线形和弧线形景观轴贯穿起来的空间系列。

3、景观视觉分析

(1)对外(城市)视线的开与合

公园四周视线有开有合,体育娱乐休闲区在视线和空间上半开放;有一次入口对新开河视觉完全开放;老年活动区和一体育娱乐区则通过地形和植物加以围合。

(2)内部视觉体验的多样性

景观轴同时也是视线廊道。空间的闭合与开放,场景的不同,动静的不同等都给人以丰富的视觉享受。

(3)借景和框景

远处城市高层建筑群会成为公园的借景和对景,而主要园路则成为一个景框,从而和水体形成一系列的观景平台,透过主要园路,可以远远地看到建设局的高楼群,从而将城市景观引入公园。此外,在综合活动区内规划的城市观景林带也极大地强化了这种关系。

4、道路系统规划

(1)道路系统

弧线形景观路:也即是公园环路,规划路宽为5米。为公园主路,沿公园边界内布置,自由舒展,连接和贯穿各功能区和多个景观(功能)节点,该路在住宅开发用地中作为主路使用。是一条供市民散步和慢跑的道路。在部分地段做成堤、桥。局部道路加宽可以通行机动车。

方便游人快速抵达各景区和景点。路面铺装较为独特(砖铺地面,铁路及步行路结合等)。次要线路:宽为2.5米,个主要园路里分出来,绕至个景点,可以从一景点走至另一景点。在连接中有水便以栈桥的形式来完成。

广场式林荫道:将道路宽至10米,以广场式铺装和大树种植形成林荫路与林荫广场相结合的道路形式。在住宅区内做成绿色通道,以保持公园与外部的良好联系。

小径(直线形和自由式):路宽1.5米,连接各景点。栈桥:宽2.5米。一高架栈桥斜穿水面,轻盈活泼,局部柳枝夹道,与高架铁路的恢弘稳重形成鲜明的对比,并方便易达,是水中的观景走廊。而斜伸入水的小栈桥则是钓鱼、观景的好去处。

(2)广场

在人流较为集中的入口设置入口广场。运动场、儿童游戏场与林下广场相结合。宗教广场则做成圆的坏绕形状,形成广场系列。

(3)停车场

在公园主要入口公两侧设置战地约0.8公顷的专用停车场。其他入口则在林下布置小型自行车停车场。

5、对外交通和内部游览分析

为了便于开放式公园的管理,本规划根据人流来向分析,将入口分成主入口、次入口和一般入口,公园周边规划成开放式和封闭式两种(在交通上),通过地形变化、植物种植和水体分隔等来阻止游人随意进入公园。

6、种植规划

植物种植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针阔叶混交林以樟子松、雪柳为主体树种的针阔叶混交林,主要分布在个景点周围以及其他用以分隔空间的区域内。

(2)城市观景林带以新疆杨为主体树,强调其挺拔的姿态。

(3)行道树以黄檗、臭椿为主体树,结合道路所在地区景观进行布置。

(4)广场庭荫树以黄檗为主体,遮荫和观赏性相结合。

(5)滨水植物以柳树为主体(乔木)的湿生植物区,以丛生柳树、芦苇、白茅为主体,配以观赏性湿生、水生植物如千屈菜、鸢尾、荷花、睡莲等。

7、水系格局

分为自然式水体和人工水体。

在场地西南角用暗管(必要时用水泵)将新开河河水引入。沿长大铁路挖水渠,将水引到场地个部,再经大水面从水体西北角最低处流回新开河。该水体系人工开挖,起蓄洪作用。该水体可部分深入到住宅开发用地种。采用自然式堤岸,沿岸水草丛生,形成生态型的湿地景观。

公园景观设计思路篇4

秋思园位于XX市的中间部分,是在市文化用地和建设局旁,是唯一的一个公园。

2、场地目前状况分析

根据对方提供的规划设计条件,公园的用地面积约为1200平方米(不包括公园门口专用停车场),东至建设局办公用地,西至文化馆用地,整个用地比较完整。

公园实际的规划用地面积约为1200平方米。其中有体育娱乐中心,和老年活动地区的蒙古包,还有小孩子的乐园——儿童乐园。每一处地方都是按照其所有的要求来的,按照低挖高堆的方式来整理土地的,进行规划全园。

3、周边环境

公园西临文化馆用地,南临城市主要道路,东部和建设局办公用地相邻,其他部分和城市道路相邻,其中该地的中部有着一条河流。其中,公园东北角的住宅区将会对公园产生直接影响。此外,在基地内还可以看到远处城市的高层建筑。

4、目前状况分析

根据公园的区域位置、场地目前状况和周边环境,在规划设计之前对基地的用地适宜性、使用者人群、公园对外交通和外部视觉景观等做出了具体的分析,以便使公园规划功能合理健全、景观美丽并和城市环境有机结合。

东北部的建筑群将按照设计的需要进行拆迁,由于没有任何的历史意义,而且这样的建筑群让人感到杂乱的情绪,使人感到厌恶。至于河道我们按照设计的需求,进行扩展延伸的地方,我们将挖河成湖,源头和河尾只是将改建,其他没有改变。原来的梨园我们将实行保留,但由于需要,我们也将把它铲平,改做其他用。至于此地中的农田,我们也将其改掉,不保留,因为保留我们的公园将会是一片湿地,所以为了减少工作量把它改做其他。

二、规划社计依据

1.秋思园规划设计条件书。

2.1摘要:1000场地目前状况地形图。

3.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

4.有关秋思园规划方案的修改意见以及变更规划用地边界的通知。

5.有关同意秋思园规划最终方案。

三、规划目标(公园性质)

根据上述分析,本规划将秋思园定性为具有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反映城市和满足市民休闲、娱乐、游览的综合性城市开放空间。

四、规划原则

1、场地性原则摘要:体现场地的原有的内涵和特色。

2、功能性原则摘要:满足市民休闲、娱乐、游览的需求。

3、生态原则摘要:强调公园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强调人和自然的共生。

4、经济原则摘要:充分利用场地条件,减少工程量,考虑公园的经济效益。

五、总体设计思想

秋思园是开放的城市空间,它是线索也是故事,讲述了人和自然的交流、人和人的交流以及人和城市的交流。它以非凡的符号、场景、实物和空间来使人、城市、和自然融为一体。

人和人的交流,人和自然的交流摘要:

非凡按原有线路修建了一条公园景观主路,把拆迁住房的红砖经过处理作为该路面的主要铺装材料。路两侧按目前状况条件和规划意向的不同分别布置了三个场景,展示在该地区生活工作的人的历史遗迹。

在一些比较悠远的地方建了老年的活动区,用蒙古包的形式出现,同时该处也是公园中一个集中的休闲、娱乐和交流空间。

在某些地方可以用做烧烤的好地方,绿地占据了主要地区,可以和朋友们在一起观光和娱乐,称的上为一个好地方。

2、功能性—功能合理的综合性市级公园(人和人的交流)

(1)开放性城市公共空间

规划中,公园设围墙和大门,及次入口和专用入口,通过对不同性质空间的非凡处理来达到吸引人流和限制人流的功能,并方便管理和游览人员的出入。

(2)满足不同年龄层次、不同需求层次的使用者的需求

通过对场地目前状况和使用者人群的分析,规划的秋思园功能有以下几方面摘要:

体育活动、休闲摘要:以体育活动场地、器械等来满足康体休闲活动的需要。

和水相关的系列活动摘要:满足划船、钓鱼、戏水、科普教育等活动的需要。

综合性活动摘要:提供观景展览、烧烤、餐饮、喝茶、晨练等活动的场所和设施。

3、生态性—尊重自然过程,因地制宜(人和自然的交流)

(1)充分利用场地的非凡位置和目前状况条件,在场地中部规划大面积水体、湿地、强化该公园在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

(2)利用地形将驳岸完全自然化,将道路在需要时做成栈桥,人在芦苇丛、花丛、树丛中行走。

(3)充分利用乡土树种,强化生物多样性,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体系。

4、经济性

(1)充分利用原有地形、植被、水体和拆迁建筑物,力求减少工程量和造价。

(2)在材料的运用上力求经济美观相结合,在环境维护中力求减少维护费用。

(3)通过经营性项目如摘要:划船、卡丁车赛车等增加经济效益。

六、总体布局

1、功能结构

根据场地特色、使用者活动内容、公园周边环境及公园对外交通等情况,将公园分成五个大的功能区摘要:

(1)娱乐休闲区

根据XX市规划局提供的《秋思公园规划设计条件书》的要求,在公园西北部,以双悦亭为核心,有占地面积约为100平方米的娱乐休闲区。在主入口的四周,人们可以在很累的情况下,在期间可以自由的进行娱乐,由于双悦亭是古典的建筑,可以在那里思索许多烦心的事,想通了事情就可以继续的向前走了。可以说这里也是人们散心的好地方。

用于住宅开发用地用掉了居民最方便使用的原公园用地的东北部,所以位于公园西北部设置少量体育设施,形成娱乐休闲区。里面有不少的体育设施,还有的是广场中心有个游泳池,可以进行水上的娱乐。假如游泳池不够的话,在另一个娱乐区有更广泛的水上游乐场,可以让人们游的更欢。

(2)儿童游乐区

位于公园入口相对的部位,由广场群、大型疏林草地组成,是人流最为集中,儿童进入公园很轻易可以找到的一个区域。中间有小孩子玩的卡丁车赛车场,蹦蹦床,儿童练胆活动园,等等的娱乐项目。在该功能区南部,设计了一系列和公园南北轴线相呼应的城市观景林带。公园整体结构受到破坏的影响;强化儿童游乐区的突出地位;同时,用现代的设计手法给人以全新的视觉冲击和空间体验。

其间还有进行密林设计,可以让带孩子来的家长或是爷爷奶奶们进行休息、看孩子。可以双方面间顾,和乐不为。

(3)水上活动区

位于公园南部,以曲折有致的水面(起蓄洪功能)为核心。四周以堤、岛、港、河湾、码头、栈桥等围绕,形成各种形态的水景和植物景观,满足划船、钓鱼、探险、野餐、烧烤和湿地景观观赏等多种需求。详见“功能结构分析图”。

(4)老年活动区

老年活动区是位于东面的次入口四周的地方,那里是一个比较恬静的地方,不会很吵闹,很适合老年人来此进行娱乐休息。其建筑主要为蒙古包的形式来突出。老年人和人的交流越来越广泛了,但由于儿女都没有空去陪伴他们,所以用蒙古包的形式来突出,可以让所有的老年朋友一起聊天,下棋……欢乐无穷。

(5)最后说的是最南部的休息区。游至全园,有点累了,刚好这里可以是休息的最好地方,在休憩之余,我们还可以在这里烧烤,垂钓,等等的娱乐,观赏着风景。这里也是全园绿荫最好的地方。

2、景观和空间格局

本公园的景观格局和空间格局可以概括为以直线形和弧线形景观轴贯穿起来的空间系列。

3、景观视觉分析

(1)对外(城市)视线的开和合

公园四面视线有开有合,体育娱乐休闲区在视线和空间上半开放;有一次入口对新开河视觉完全开放;老年活动区和一体育娱乐区则通过地形和植物加以围合。

(2)内部视觉体验的多样性

景观轴同时也是视线廊道。空间的闭合和开放,场景的不同,动静的不同等都给人以丰富的视觉享受。

(3)借景和框景

远处城市高层建筑群会成为公园的借景和对景,而主要园路则成为一个景框,从而和水体形成一系列的观景平台,透过主要园路,可以远远地看到建设局的高楼群,从而将城市景观引入公园。此外,在综合活动区内规划的城市观景林带也极大地强化了这种关系。

4、道路系统规划

(1)道路系统

弧线形景观路摘要:也即是公园环路,规划路宽为5米。为公园主路,沿公园边界内布置,自由伸展,连接和贯穿各功能区和多个景观(功能)节点,该路在住宅开发用地中作为主路使用。是一条供市民散步和慢跑的道路。在部分地段做成堤、桥。局部道路加宽可以通行机动车。

方便游人快速抵达各景区和景点。路面铺装较为独特(砖铺地面,铁路及步行路结合等)。次要线路摘要:宽为2.5米,个主要园路里分出来,绕至个景点,可以从一景点走至另一景点。在连接中有水便以栈桥的形式来完成。

广场式林荫道摘要:将道路宽至10米,以广场式铺装和大树种植形成林荫路和林荫广场相结合的道路形式。在住宅区内做成绿色通道,以保持公园和外部的良好联系。

小径(直线形和自由式)摘要:路宽1.5米,连接各景点。栈桥摘要:宽2.5米。一高架栈桥斜穿水面,轻盈活泼,局部柳枝夹道,和高架铁路的恢弘稳重形成鲜明的对比,并方便易达,是水中的观景走廊。而斜伸入水的小栈桥则是钓鱼、观景的好去处。

(2)广场

在人流较为集中的入口设置入口广场。运动场、儿童游戏场和林下广场相结合。宗教广场则做成圆的坏绕外形,形成广场系列。

(3)停车场

在公园主要入口公两侧设置战地约0.8公顷的专用停车场。其他入口则在林下布置小型自行车停车场。

5、对外交通和内部游览分析

为了便于开放式公园的管理,本规划根据人流来向分析,将入口分成主入口、次入口和一般入口,公园周边规划成开放式和封闭式两种(在交通上),通过地形变化、植物种植和水体分隔等来阻止游人随意进入公园。

6、种植规划

植物种植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摘要:

(1)针阔叶混交林以樟子松、雪柳为主体树种的针阔叶混交林,主要分布在个景点四周以及其他用以分隔空间的区域内。

(2)城市观景林带以新疆杨为主体树,强调其挺拔的姿态。

(3)行道树以黄檗、臭椿为主体树,结合道路所在地区景观进行布置。

(4)广场庭荫树以黄檗为主体,遮荫和观赏性相结合。

(5)滨水植物以柳树为主体(乔木)的湿生植物区,以丛生柳树、芦苇、白茅为主体,配以观赏性湿生、水生植物如千屈菜、鸢尾、荷花、睡莲等。

7、水系格局

分为自然式水体和人工水体。

在场地西南角用暗管(必要时用水泵)将新开河河水引入。沿长大铁路挖水渠,将水引到场地个部,再经大水面从水体西北角最低处流回新开河。该水体系人工开挖,起蓄洪功能。该水体可部分深入到住宅开发用地种。采用自然式堤岸,沿岸水草丛生,形成生态型的湿地景观。

公园景观设计思路篇5

在我国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原有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防护绿地随着城市扩张,其周边用地性质会发生改变,其绿地的防护功能会相应转变为其他绿地功能,如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附属绿地等[1]。其中最主要的是改建为公园绿地,从而增加城市公园绿地面积、人均公园面积等指标,使城市绿地更好地服务于城市居民[2]。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防护绿地一般为单一树种林,如杨树、柳树、槐树等,在公园改建过程中,主要面临着低成本、快速成型、如何利用现状、整体建设的可实施性等特殊问题。在公园设计的行业规范中,城市公园中,建筑占地不超过5%,道路广场不超过10%,绿地不小于65%等。在防护林中,因其特殊性,大多数是临主干道、河流、铁路等区域。因此,改建的费用主要是地形和植物,地形和植物的设计在防护林改建中占主要的地位。

1城市防护绿地改造的作用与意义

1.1提升城市绿地系统的效率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原有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防护绿地会随着城市扩张而改建为公园绿地、附属绿地等。因此,新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空间布局、结构会在新的城市总体规划下进行更合理的布置、构筑,从而使其更有效、更合理地服务于城市居民。

1.2提升城市绿化水平

由于城市防护绿地改为公园绿地等,这样增加了城市公园绿地面积,扩大了公园服务半径范围,提升了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1.3美化城市景观

改建中增加树木的种类和品种,有各种观赏树木和花草的组合,形成美丽的景观,在美化城市景观上作用显著。

1.4提升周边价值

在当今城市土地资源愈加稀缺的情况下,公园绿地的价值无疑更加宝贵。一定面积的公园绿地可以改善居住和投资环境,使公园周边的不动产升值。

2城市防护绿地改造的设计原则

根据城市园林设计理论,城市防护绿地改造为公园绿地的设计,必须从公园的综合功能要求、环境质量要求和游人活动休憩要求出发,既要保证良好的环境生态效益,又要达到人工艺术美与天然美的和谐统一[3]。其设计原则主要为:

2.1低碳经济和节能可持续的思路

在低碳经济、可持续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可持续和低成本的园林是未来的趋势,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城市绿地更应采用生态节能、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符合时展的要求。

2.2符合生态园林的思路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日益面临着工业化和城市化所带来的生存环境危机,客观上要求公园设计必须符合生态园林的思路。

2.3满足人们休憩游乐的需要

城市公园作为城市公共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之一就是满足市民休憩游乐的需要。

2.4符合园林美学原理

城市公园的景观设计必须同园林美学相一致,园林美主要包括单体美和群体美2个方面。

3北京顺义新城中心公园景观设计分析

3.1公园入口景观设计

公园的入口包括主要入口和次要入口,北京顺义新城中心公园南邻顺义减河,北邻顺义新城政府行政中心,东临潮白河森林公园,西临过境铁路。在设计中,入口采用与周边环境无缝对接的方式,采用主入口和多次入口组合的方式来满足城市居民不同层次的需求。主入口分布在人流量大的顺安路两侧和区政府行政中心南侧;其他的为次入口,与周边的道路和场地无缝对接。主入口景观设计采用大地艺术、景观雕塑、花镜和轴线等设计方式和手法,彰显顺义蓬勃向上、与时俱进的发展精神风貌;次入口主要起辅助作用,便于附近居民和小批量游人入园,这类入口的景观营造以高大的乔木为主,配以美丽的观花、观叶灌木和花卉,营造出一个郁密、优雅的小环境,给游人清新、幽静之感[4]。

3.2园路景观设计

园路是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承担着引导游人和连接各区等方面的功能。按其作用及性质的不同,分为主要道路、次要道路和散步小道3种类型:

主要道路是公园道路系统的主干,依地形和地势的不同而做不同形式的布置。北京顺义新城中心公园以活力环道为主园路,园路宽4m,兼消防通道。

次要道路是主路的一级分支,联接主路,是各分区内的主要道路,一般宽2~3m。次要道路的布置既要利于便捷地联系各分区,沿路又要有一定的景色供观赏。

散步小道是

最能细腻体现公园风景变化的园路,分布于全园各处,一般宽1.5m左右。散步小道或沿湖布置,或蜿蜒入密林,或穿过开阔草坪。

3.3生态与节能设计

地形设计是公园设计的基底,合理的地形是形成公园内部空间结构、经济合理、美学提升、生态性的重要基础。北京顺义新城中心公园在分析原地形排水、积水等问题的基础上,通过计算机模拟分析设计地形,使其场地内达到无积水、土方平衡、土方量最低等,从而实现低成本建设和运营,体现生态、节能的设计理念。

3.4骨干植物设计

城市公园设计中,骨干植物是园林树木的乔木部分,是公园的核心和空间骨架,是景观生态栖息地。如杭州花港观鱼设计中,大草坪中的雪松及周边乔木是公园的骨干植物,是组成场地空间的主要构成元素。

园林绿化观赏效果和艺术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园林植物的选择和配置。因此,要搞好园林植物造景设计,必须合理地进行园林植物配置,这是建设好园林绿地的关键。

北京顺义新城中心公园在骨干植物空间处理设计上,采用正负形空间处理手法,公园西侧是由现有防护林改建而成的,因此将在现有密闭的林下空间改造成开放、半开放的多功能空间体系;而公园东侧由骨干植物围合出各种不同类型的空间,如大草坪、观赏植物专类园、运动场地、休闲广场等空间。各类空间主要有骨干植物围合和分割,这样方便分期建设,公园前期完成对骨干植物的施工,其整体性的效果就可以显现;后期分区进行各项功能性空间建设,其主体结构由骨干树种定型,从而解决了公园效果快速成型、整体建设的可实施性等问题。

4参考文献

[1] 朱祥明,孙琴.英国郊野公园的特点和设计要则[j].中国园林,2009(6):1-5.

[2] 阳慧.开放式公园景观设计——以杭州市钱江新城市民公园为例[j].河北农业科学,2009(6):70-73,75.

公园景观设计思路篇6

1引言

我国山地地貌约占国土面积的2/3,因此,山地公园有着较为广阔的发展前途,探讨城市山地公园游憩空间的塑造方法对公园绿地的建设乃至城市绿地的规划都有积极意义。当今,从保护生态、尊重环境的角度进行景观塑造已成为时代的共鸣。然而在城市山地公园景观建设中,仅将“因地制宜”流于口号,对山体地形任意改造,使山地环境遭受毁灭性破坏的现象屡见不鲜。尤其是在人们环境保护意识和对景观环境多样化需求日益提高的现在,为城市山地公园建设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优秀案例已迫在眉睫。本文就这一目的,以大连金石滩山地公园设计为例对山地公园游憩空间营造进行分析,其具体设计思路如下:1)着眼于整体,结合现场实际踏勘、测绘图纸、现状模型,并应用GIS空间分析技术等获得相关量化信息和模拟效果,为游憩空间营造和选址提供科学依据。2)具体分析各类游憩空间如何在尊重现状的前提下,融合其他造园要素,塑造多样化的主题游憩空间。3)顺应山势,合理组织流线与园路,并通过分级园路串联主要游憩空间节点。初步探讨如何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营造游憩空间,并归纳出具有借鉴与指导意义的山地公园游憩空间营造方法,可减少土方工程量和建设费用,实现节约、低碳、可持续的城市山地公园景观设计。

2城市山地公园和游憩空间的概念

2.1城市山地公园的概念

城市山地公园,是指拥有变幻的地形、丰富的植被,以自然风光为主要内容的公园,它是以绿化、生态功能为主,结合景观、休闲、运动、文化等功能的综合性开放式城市绿地,以人作为衡量标准适当造景,通过富有节奏的景观设置带给人们强烈的景观感受,为周边居民提供一个休闲好去处。城市山地公园还具备集调节生态环境、展示新区风情、提升城市旅游形象于一体,重点体现休闲游览、游憩体验、运动健身、科普教育为主的功能。

2.2游憩空间的概念

游憩空间是处于城市或城市近郊的、游憩者可进入的,具有休息、交往、锻炼、娱乐、观光、旅游、购物等游憩功能的开放空间、建筑物及设施。城市山地公园在依托自有山体资源的基础上,发展自然生态,休闲康乐,展示城市人文特质,丰富城市休闲娱乐等游憩空间。

3城市山地公园游憩空间设计原则

3.1保护性原则:尊重山体,维持生态

山地公园以山体为主,山地独特的地形地貌是城市山地公园最大的自然特色,也是最吸引市民的地方。山地公园的核心是山林景观,所以在当前规划建设中,需竭力维护山林景观,珍惜和维护公园特有的植被、沟谷、平台等特色景观资源。

3.2景观性原则:因地制宜,整体规划

在建设城市山地公园的过程中,设计师要掌握山地基本情况,包括山地的自然特征和所处环境条件,依据地形进行整体布局、功能分区。设计中,应通过各种设计手法,如景观要素设计、交通联系、标识系统设计等,体现整体和谐的设计构思、贯彻整体和谐的设计理念。

3.3人性化原则:以人为本,满足功能

秉承自然生态,维护城市绿肺,坚持生态环保设计理念,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公共开放游憩空问,满足城市休闲、旅游的综合需求,吸引市民及观光客。

3.4地域性原则:延续历史,展现文化

山体可以挖掘的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可充分考虑区域本身的传统和特征,将当地文化内涵、社会传统、经济机遇与挑战、当地居民以及游客需要进行统筹规划,结合开放空间引入活动,创造野趣,力求在城市山体公园的营造中体现地域性特征。

4城市山地公园游憩空间营造实践———大连金石滩山地公园

4.1项目概况

大连金石滩山地公园项目占地面积689600m2,位于大连市金州区金石滩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南部,邻渤海。地处庙上村,银滩路以南,滨海路以北。西面距离轻轨3号线金石滩总站不到3km。交通便利,自然生态环境优美,地理区位条件优越。金石滩山地公园位于丘陵地带,四周低中间高,高差变化明显,用地范围内共有13处山丘,其中,最高峰海拔75.9m,相对周边市政路高差64m;最低峰海拔33.2m,相对周边市政路高差22m,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用地范围内平坦地块比例较小,不利于门区、景区设置。

4.2设计目标与构思

大连金石滩山地公园以大连市市花月季花作为植物主题,突出“月季的世界,鲜花的海洋”特色植物景观。1)掇———青山:充分利用山地原始地形,结合GIS软件,对山形竖向进行局部整理,尽可能减少土方工程量。2)理———碧水:充分利用原有2道山谷加以改造,形成2条溪涧,汇于山脚下人工主湖;并完善雨水收集系统,将山体地表径流汇于主湖。3)造———森林:以“生态修复”为主要技术手段,营造出以自然为特色,乔灌草搭配,层次分明、季相显著的森林景观效果。4)惠———万民:因山构园,结合山地不同的竖向效果,打造多样化的主题游憩空间,满足居民游憩需求。5)塑———特色:突出“月季的世界,鲜花的海洋”特色植物主题,打造功能复合型绿地。

4.3城市山地公园游憩空间营造手法

4.3.1基于GIS分析,科学规划布局由于山地公园的特殊地形条件,设计师无法通过现场考察或现场照片对场地空间特征有一个全面直观的认识,使得在进行空间分析以及后期游憩空间选址时困难重重。运用GIS软件,可以对场地的建设适宜性进行精准分析、评价,使得山地公园游憩空间选址更加科学合理[1]。4.3.2因山构园,营造主题游憩空间根据全园方案策划与基于GIS分析的游憩空间选址意向,全园主题游憩空间主要有:1)主题广场———万花广场。位于公园东侧,通过GIS坡度分析可知,场地大部分坡度在0~8%,地势相对平坦,适宜设置主题广场游憩空间,南北环山,西面隔水与月季花坡相望,是最佳观湖、观花点,东邻规划市政路,是游客主要来源方向,景区整体背山依水,向市政路呈开敞迎纳、环抱之势。万花广场是公园的主要入口广场和游人集散地,引导疏散游客到其他主要景点进行浏览观赏。设计通过台地解决高差问题,设置绿色覆土管理门房,覆土建筑符合生态理念,同时达到自然的景观效果。台阶广场处理为露天音乐剧场形式,可进行观演活动。2)体验空间———台地月季园。台地月季园使用GIS坡度与坡向分析结果进行设计。GIS坡度与坡向分析结果显示,坡度主要集中在8%~30%,坡向以南坡居多,光照条件有利于植物生长,设计中结合现状地形,依山就势,将坡面改造为多层台地,利用高差强化景观立面,并以密林为背景,展现立体景观,自上而下形成多层台地,营造台地月季园景观。前山主要以色带及廊架等形式展示品种丰富的地栽月季、藤本月季,突出月季园的整体景像。山顶设台地园,呈中轴对称式布局,其中设置叠水、雕像等,中央场地两侧设有廊架,制高点为围合空间的欧式柱廊园。3)观景空间———月季花坡。月季花坡作为全园的景观焦点,为全园最佳观赏面,设计中将观赏坡向较好的东坡作为景观展示面,交通游线采用迂回的“之”字形,一方面,“之”字形路叠加在山体坡面上,能够增强山体横、纵两个方向的透视感,通过视觉手段加大观赏面积,彰显山的高远,坡度分析计算出的20%坡度也恰好适于“之”字形路的布设;另一方面,“之”字形路较垂直登山路能够有效消纳高差,将每条园路的坡度都控制在8%以下,在提高行走舒适度的同时实现无障碍通行。同时,在山顶设置观景平台,布置一组白色张拉膜构筑,表达“闲云逸彩,东眺大海”慢生活、静赏花与海的意境。4)休憩空间———樱花园茶庭。樱花园位于主湖西南侧,原山地地形为山谷与缓坡顶,将山谷沟壑加以改造,形成叠水溪涧,汇集山体雨水径流入溪,溪水自半山腰跌宕而下,最后汇于主湖,游客登山经过山谷樱花谷后便进入坡顶的日式茶庭,景观上以幽静的山间石径、景观矮松、洁白的白沙、沧桑厚重的石灯笼来营造幽静、古雅的茶道氛围为主。植物特色上,选取当地特色花———灌樱花,打造樱花芬芳漫谷。5)健身空间———桃花源。桃花源现状为主湖北侧另一条山谷,作为主湖区的中心景观延续,将山谷沟壑加以改造,形成叠水溪涧,汇集山体雨水径流入溪,溪水自半山腰跌宕而下,最后汇于主湖,溪岸两侧种植桃花春花密林,活动场地布置于溪流两侧,并利用现状地形高差设置3层活动平台场地,分别设置乐龄广场、儿童乐园,以满足不同年龄层对休憩、登山、健身、娱乐等活动的需求。4.3.3顺应山势,组织流线与园路金石滩山地公园在道路组织规划前期进行了GIS坡度分析,根据分析结果使园路尽量贴合山势走向,通过“之”字路的方式,尽量减缓道路坡度,减小土方工程量,力争将每条园路的坡度都控制在8%以下,在提高行走舒适度的同时实现无障碍通行,并通过分级园路串联主要游憩空间节点。4.3.4利用地形,控制视线按山体所处位置不同,游憩空间与视线感受各不相同。顶峰的地理位置一般是要高于其他四面景物,由于视域范围大,所以,适合设置开放型空间,视野远眺地势平坦。凸山腰景观视线有开放的感觉,凹山腰则景观视线内向相对封闭。根据现状地形分析,对大连金石滩山地公园进行规划设计时,通过植物空间与游憩空间的围合,共形成4类景观视线,分别为登山眺望视线、观山视线、观水观山视线、林地透景线。在后期进行种植设计时,结合地形特色,应合理预留或围合出景观视线[2]。4.3.5体现文化,营造地域性景观保持山体风貌,保护山体历史,突出地域文化是城市山地公园建造的重要目标。且设计师需要注重营造与城市紧密相连的具有地域性特色的景观。设计题材依从于整体景观概念定位,尊重原有城市肌理,嵌入一些文化元素,建筑与景观相结合,增加当地元素,将现代的功能、美学元素、技术元素融入其中,使之融合成一个有序的统一整体。

5结语

中国城镇化发展至今,城市生活空间越来越拥堵,喧闹的城市环境使人的焦虑与压力与日俱增,为此,建设山地公园、塑造游憩空间,能够为人们提供自然空间去放松自己。本文就这一目的,初步探讨如何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塑造景观,归纳出具有一定指导意义的山地城市景观设计的基本方法:首先,基于现状地形,获得坡度分析、高程分析、坡向适宜性分析的相关量化数据,确定主体景观框架;其次,结合地形塑造空间,融合其他造园要素,如水体、植物塑造特色景观空间。目前,山地公园的设计仍然处于积极探索阶段,在“因地制宜”造园思想的基础上,利用现状地形塑造景观空间,深化对景观多样性的探索将成为建设山地公园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公园景观设计思路篇7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165(2012)04-0087-05

当今时代,城市规划中对于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重要性逐渐凸显,无论是法国还是中国都曾经颠覆过传统的设计理念,跳出传统的单一框架,以以人为本作为设计核心,给居住者营造更好的城市环境。在经历了一系列的设计浪潮后,园林景观的营造更是着力于人的行为与心理需要,关注人的健康需求,引入遵从自然的生态设计理念,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人居环境,但也出现了园林设计打着以人为本、遵从自然的口号的现象。[1]城市公园到底如何真正地将自然景观带给大众,是值得每个设计师深思熟虑的问题。

一、法国城市公园绿地景观设计

(一)公园总体布局

法国城市公园设计将自然现状的利用放在第一位,在将自然还原的基础上考虑功能需求,使设计意图和自然现状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城市中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真实交流。正如代表着当今法国景观设计主流方向的米歇尔·高哈汝所设计的苏塞公园(Le Parc du Sausset),坐落在巴黎近郊的法兰西平原上,周边是以大片耕地和水面为主的自然景观,设计师保留了土地和植物原貌,尽量保持原有的生态群落环境;在整体布局上丝毫看不到人为的划分,人进入公园后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中;在设计中运用最少的人工元素,根据场地的高差变化设计不同的观景平台,并使用原为防洪的蓄水池周边去建沼泽景观,在自然现状的基础上添加了娱乐功能的设施;园中并没有很多人工的道路,设计师想通过自然的道路如林间小道、田埂等去体现自然风貌(图1和图2)。[2]

(二)公园道路系统

城市公园作为城市主要的公共空间,法国设计师在设计时将公园和城市通过道路的链接达到了很好的整体性效果,使城市公园内部与公园周边及整个区域乃至城市都有一个很好的连接性,真正地创造了开敞的公共空间。例如在蒙梭公园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公园的道路系统和园外的城市道路通过曲线达到了和谐的衔接,公园周边环境和公园内部有着很好的通达性,更加吸引周边的人进入城市公园游览;而公园内部的道路没有刻意与园外城市道路分割开来,而是使用城市道路的延伸性概念使公园与周边场地空间相互融合。在米歇尔·高哈汝设计的里昂田野公园(LeParc de Gerland)中,设计师利用原有的一条城市道路,通过“地平线”的空间延伸,使公园内部与周边索恩河对岸的景观相互融合;公园内部则保留广阔的开敞草坪,仅在草地边沿设置了一条宽阔的木质步行通道,整个场地很好地展现了自然的田园景观。[3]37

(三)公园植物栽植

植物在现代法国园林师的心目中有着重要的地位,由于植物的生命期和生长周期不同,所以设计师在植物栽培上会更多地考虑植物的季向变化和生长发育的特点,并且会将植物的适应性及局部植物与园林整体的关系来进行考虑,注重植物缓慢生长和衰败的过程。例如设计师在种植初期会栽植幼苗,并愿意等待15~20年。通过精心的培育,曾经的幼苗变成如今成熟的林相群落,这不但减少了初期的成本,而且植物的缓慢生长过程具有教育意义。正如苏塞公园设计初只有30cm高的幼苗现在已经变成郁郁葱葱的森林,通过时间的变化赋予了不同的景观效果,将植物的自然变化过程展现在人们眼前。[3]45同样地,设计师也认为四季气候的变化对植物的影响也是自然景观的一部分,所以设计师对于城市公园设计时往往会采用耐旱耐水的本土植物,大大减少后期的维护成本。设计师还采用了“任其发展”的方法将自然景象展现给人们,无论四季气候如何变化,城市公园中的大部分植物都可以抵抗恶劣的气候而茁壮生长,这也正是设计师想展示给人们的(图3和图4①)。

二、中国城市公园绿地景观设计

(一)公园总体规划

中国城市公园注重空间的划分和整体功能布局,通过主次游览空间的景观序列分布及景观功能的分区来划分空间。景观序列分布是根据公园面积的大小分为三段或两端式,由起景、高潮、结景的思路去布局全景,全园景观丰富多变。景观分区主要是为了满足不同功能的需求,将不同功能分割开来形成独立的空间,再通过道路将不同的空间串联起来,形成点、线、面的结合,正是由于这种过分追求清晰的功能分区导致全园缺乏自然和整体性。[4]

在满足了功能的同时,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整个园区充满着人工的元素,导致城市公园失去了自然的景观。而且,由于中国城市公园注重审美性和展示性,所以不惜花重金去改造场地的现有地形地貌,大规模的兴建造成城市公园失去地方特色,错失场地的原有自然风光,打造出仿自然的人工景观。如目前南京最大的河西中央公园,占地近10万km2,其中,景观绿化占9万km2,整个园区分区分明,人工设计场所较多,由3个下沉式广场和人工湖、景观山组成,希望通过人工的手段去打造以生态、景观、水体为主的城市休闲公园。虽然公园中央有大型人工湖和占地近4000m2的人造山体,但没有达到设计的初衷,整个园区过多地强调景观美学却忽视了人与自然景观的互动,试图通过人工手法去再现自然生态美景,却忽视了人的行为活动(图5—图7)。

(二)公园道路系统

中国的城市公园道路与法国公园道路相差很大。中国的公园道路是整个公园的框架和脉络,通过精心的道路交通设计引导游人的浏览路线,并且组织景点和公园的活动内容。为了便于公园管理,城市公园几乎与外在场地分隔开来,缺乏连接性。公园内部根据功能的不同分为不同级别的道路,整个公园的道路都是由人工设置的,游客必须遵守所设计的道路。这样由于整个园区处处设立了不同等级的道路,不但失去自然野趣,而且游客的游览路线很局限,失去自由游览、探索园区的机会。

(三)公园植物栽植

中国从古典园林开始就注重植物在景观中的作用,试图通过人工栽植的方法去再现自然风光,并把植物归为主要的造园要素之一,这一传统一直延传至今。如今的城市公园植物也是公园造景的主体,通过植物色彩、形状、高低的合理配置去营造出优美的公园环境。在植物的运用上,设计师为了体现公园的活力多变,常使用常绿树种且划分当季花卉群落,引种国外花卉,让游客在每个季节都可以欣赏到当季色彩缤纷的植物。但随着设计师对景观审美的过分要求,游客几乎看不到自然生长的野生植物,大多为人工栽培,并且在形式上为了满足造景的效果,植物也变成了人工设计的产物。不难发现,在中国的城市公园中,人和植物缺乏很好的互动,植物完全成了只供观赏的个体,人不能真正地亲近自然、感受自然。占地超过140hm2上海浦东世纪公园, 种植着20万株灌木和40万m2草坪[5],但这么大面积的草坪却仅仅是为了满足视觉上的观赏效果而没有考虑到如何使人进入其中活动,于是人们只能看到草坪却无法零距离接触。

三、中法绿地景观设计的差异分析

通过中法两国在城市公园布局、道路、植物栽培等对比,可以看出无论在设计理念上还是对于景观、使用者及自然变化上都有着很大的差别。

(一)对待绿地景观的态度

首先,法国对于绿地景观持有的是可持续发展循环利用的理念,尊重场地,因地制宜,寻求与场地和周边环境密切联系,形成整体的设计理念,成为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6]设计师最注重的是设计前期的场地分析,力求最大限度地运用原有自然资源,所以,在法国的城市公园中会发现很多原有场地的肌理,并通过城市绿地的建设来改变整个城市的面貌,通过将自然引进城市以及游客和自然的互动来达到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的平衡。为了给游客提供一个真正自然的放松娱乐的空间,在植物的栽培上设计师保留原有野生植物的基础上,再运用本土树种去营造自然生长的环境。不同的是,中国设计师认为绿地景观应展现其最美的景观效果,城市公园中为了凸显整齐一致、搭配合理的植物效果,不惜将原有场地的植物移走,建立新的人造自然环境,过多地注重植物的景观效果而忽视自然生长的植物给游客回归自然的感受,给自然环境添加了过多的人工元素。

(二)对待使用者的态度

城市公园的设立本身是为使用者提供游乐休憩等功能的场所,且为城市增加绿色自然的风景,所以,场地的设计第一步应该是考虑到使用者的需求。因而,法国设计师多注重场所和使用者的互动和交往关系,让游客真正参与到场所中,达到设计的最终目的。而进入中国很多城市公园,你会发现游客本身和公园景观设施是分割开的两个独立体,没有互动的关系,纯粹是视觉上的感受,无法与场地环境亲近,这正是因为设计师在设计时过多地考虑形式上的审美要求和机械地提供功能设施,却没有从使用者的角度去思考怎样的城市公园可以给人自然的归属感。另外,中国城市公园在规划时,将场地根据功能的不同划分得过于清晰,间接地指引了游客的去处。而法国城市公园是根据游客的游览喜好在自然景观空间里设立所需要的功能设施,在考虑了使用者的心理后去设计,所以,游客进入公园后自然会找到属于自己的休憩场所,这样就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真正地落到实处,营造出不刻意的自然的景观。

(三)对待自然变化的态度

植物的生长、茂盛、衰败和天气的四季变化都是自然变化的表现形式,正是因为植物的生长周期变化和四季气候的变化才能使人们真正地感受到自然万物的变化过程。法国对于自然变化采用了尊重及认同的手法,而不是通过人为的手法去刻意地改造自然。而中国设计师在很多尺度较大的城市公园设计中,想把植物生长最好的时期展现出来,所以往往栽植已经成熟的植物使公园在建成时就可以达到理想的效果,但是在满足景观的视觉效果的同时,忽略了植物自然生长的变化。中国设计师在城市公园设计时很在乎植物所营造的景观效果,为了达到“四季有景”的效果,设计师会不停地更换当季的花卉植物,并且多采用常绿树种,使城市中总是显示欣欣向荣的景象。这样的手法不但耗资巨大,而且会使人们产生视觉疲劳,导致“千城一面”的景象。

四、法国城市公园自然景观对中国的启示

(一)仿自然和真自然

城市公园设计中应根据现有场所的现状来进行设计,不同的场所有不同的肌理,保留场地原有可利用肌理,顺应自然环境,将自然的风貌引进城市中,才能带给人们真正的自然风光;而改变场地现状后再通过景观手法去体现自然环境的手法,只能永远停留在仿造自然风景的阶段。

自然的风景是真实、不经雕琢的,所以无论展现在人们面前是好的一面还是不好的一面都会使人有亲切感,相反,为了展现美的一面而过度地加入人工设计及片面地思考人们的需求,只能导致城市公园给人冷漠与自然观背道而驰的效果。

(二)真正意义上的景观自然

真正的景观自然是自由、开放、不经雕琢并能满足大众的功能需求的景观,给民众提供一个自然舒适的城市公共绿地环境。我国设计师需要跳出现有园林设计框架,回归自然、顺应自然,多利用、少改变才能给城市公园带来真正的自然景观效果,让城市公园的存在给城市带来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总之,城市公园作为城市中最主要的公共绿地,景观设计师更应将真正的自然引入城市,多注重场地现有自然资源的利用,少用设计手法模拟自然环境,通过自然地形地貌、自然植物群落和以自然布局为主的手法使游览在城市公园的人们真正地放松心情,和自然真正融合在一起。

参考文献:

[1]夏春华. 遵从自然与以人为本的园林设计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08,36(3):1030-1031.

[2]朱建宁. 米歇尔·高哈汝及其苏塞公园[J]. 中国园林,2000(6):58-61.

[3]崔柳. 法国巴黎城市公园发展历程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6.

公园景观设计思路篇8

20世纪90年代,曾经是德国最重要工业基地的鲁尔区,进行了一项对欧洲乃至世界上都产生重大影响的项目──国际建筑展埃姆舍公园(IBA Emscherpark)。它的最大特色是巧妙地将旧有的工业区改建成公众休闲、娱乐的场所,并且尽可能地保留了原有的工业设施,同时又创造了独特的工业景观。这项环境与生态的整治工程,解决了这一地区由于产业的衰落带来的就业、居住和经济发展等诸多方面的难题,从而赋予旧的工业基地以新的生机,这一意义深远的实践,为世界上其他旧工业区的改造树立了典范。由德国慕尼黑工大教授、景观设计师彼得·拉茨(Peter Latz)设计的杜伊斯堡风景公园(Landschaftspark Duisburg Nord)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公园之一。

要了解拉茨的这一作品,首先要了解一下国际建筑展埃姆舍公园的情况。国际建筑展埃姆舍公园位于德国鲁尔区,由西边的杜伊斯堡市到东边的贝格卡门市(Bergkamen),长70km,从南到北约12km宽,面积达800km2,区内人口约为250万。埃姆舍河地区原为德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经过150年的工业发展,这一地区形成了以矿山开采及钢铁制造业为主要产业的工业区。纵横交错的铁路、公路、运河、高压输电线、矿山机械、高大的烟囱、堆料场等成为地区的典型景观。自60年代以来,作为主要工业的煤矿和铁矿开采,渐渐衰落、倒闭,大量质量很好的建筑也不再使用。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促使当地政府为地区的复兴采取有效措施,即建造国际建筑展埃姆舍公园,主要内容包括:350km长的埃姆舍河及其支流的生态再生工程,净化区域中被污染的河水,恢复河流两侧的自然景观;建造300km2的埃姆舍公园,改善地区的生态环境;改造现有住宅,并兴建新住宅,解决居住问题;建造各类科技、商务中心,解决就业问题;原有工业建筑的整治及重新使用等。这些项目多与风景园林相关,世界上许多最著名的建筑师、景观设计师都参与了项目中一些建筑与环境的规划与设计。

由于整个地区被大量的高速公路,铁路、轻轨、污水排水渠、高压线等分隔,埃姆舍公园的规划非常复杂。当地政府希望“通过这个方案使该地区成为居住和办公区,并有就近休息的绿地,景观必须是生态的、功能的、美观的,工业历史的痕迹要看得出来,要有休憩和运动场。”

处于核心地位的埃姆舍公园,把这片广大的区域中的城市、工厂及其他单独的部分联系起来,同时为整个区域建立起新的城市建筑及景观上的秩序,成为周围城市群及250万居民的绿肺,园中有人行小径和自行车道系统。在埃姆舍公园中,又包括了众多景观独特的公园,杜伊斯堡风景公园是其中之一。

面积200hm2的杜伊斯堡风景公园是拉茨的代表作品之一,公园坐落于杜伊斯堡市北部,这里曾经是有百年历史的A.G.Tyssen钢铁厂,尽管这座钢铁厂历史上曾辉煌一时,但它却无法抗拒产业的衰落,于1985年关闭了,无数的老工业厂房和构筑物很快淹没于野草之中。1989年,政府决定将工厂改造为公园,成为埃姆舍公园的组成部分。拉茨的事务所赢得了国际竞赛的一等奖,并承担设计任务。从1990起,拉茨与夫人──景观设计师A·拉茨领导的小组开始规划设计工作。经过努力,1994年公园部分建成开放(见彩页)。

规划之初,小组面临的最关键问题是这些工厂遗留下来的东西,像庞大的建筑和货棚、矿渣堆、烟囱、鼓风炉、铁路、桥梁、沉淀池、水渠、起重机等等,能否真正成为公园建造的基础,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又怎样使这些已经无用的构筑物融入今天的生活和公园的景观之中。拉茨的设计思想理性而清晰、他要用生态的手段处理这片破碎的地段。首先,上述工厂中的构筑物都予以保留,部分构筑物被赋予新的使用功能。高炉等工业设施可以让游人安全地攀登,眺望,废弃的高架铁路可改造成为公园中的游步道,并被处理为大地艺术的作品,工厂中的一些铁架可成为攀缘植物的支架,高高的混凝土墙体可成为攀岩训练场……公园的处理方法不是努力掩饰这些破碎的景观,而是寻求对这些旧有的景观结构和要素的重新解释。设计也从未掩饰历史,任何地方都让人们去看,去感受历史,建筑及工程构筑物都作为工业时代的纪念物保留下来,它们不再是丑陋难看的废墟,而是如同风景园中的点景物,供人们欣赏。其次,工厂中的植被均得以保留,荒草也任其自由生长。工厂中原有的废弃材料也得到尽可能地利用。红砖磨碎后可以用作红色混凝土的部分材料,厂区堆积的焦炭、矿渣可成为一些植物生长的介质或地面面层的材料,工厂遗留的大型铁板可成为广场的铺装材料……第三,水可以循环利用,污水被处理,雨水被收集,引至工厂中原有的冷却槽和沉淀池,经澄清过滤后,流入埃姆舍河。拉茨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工厂的历史信息,利用原有的“废料”塑造公园的景观,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新材料的需求,减少了对生产材料所需的能源的索取。在一个理性的框架体系中,拉茨将上述要素分成四个景观层:以水渠和储水池构成的水园、散步道系统、使用区、以及铁路公园结合高架步道。这些层自成系统,各自独立而连续地存在,只在某些特定点上用一些要素如坡道、台阶、平台、和花园将它们连接起来,获得视觉、功能、象征上的联系。

由于原有工厂设施复杂而庞大,为方便游人的使用与游览,公园用不同的色彩为不同的区域作了明确的标识:红色代表土地,灰色和锈色区域表示禁止进入的区域,蓝色表示为开放区。公园以大量不同的方式提供了娱乐、体育、和文化设施。

独特的设计思想为杜伊斯堡风景公园带来颇具震撼力的景观,在绿色成荫和原有钢铁厂设备的背景中,摇滚乐队在炉渣堆上的露天剧场中高歌,游客在高炉上眺望,登山爱好者在混凝土墙体上攀登、市民在庞大的煤气罐改造成的游泳馆内锻炼娱乐,儿童在铁架与墙体间游戏,夜晚五光十色的灯光将巨大的工业设备映照得如同节日的游乐场……我们从公园今天的生机与十年前厂区的破败景象对比中,感受到杜伊斯堡风景公园的魅力,他启发人们对公园的含义与作用重新思考。

拉茨的另一重要作品是位于萨尔布吕肯市(Saarbruecken)的港口岛公园(Buergpark Hafeninsel),在那里拉茨也是用生态的思想,对废弃的材料进行再利用,处理这块遭到重创而衰退的地区。1985至1989年间,在布吕肯市的萨尔(Saar)河畔,一处以前用作煤炭运输码头的场地上,拉茨规划建造了对当时德国城市公园普遍采用的风景式的园林形式的设计手法进行挑战的公园──港口岛公园(见彩页)。公园建成后立即引起广泛的争议,一些人热情洋溢地赞扬拉茨对当代新园林艺术形式所做出的探索和贡献;另一些人则坚决反对,认为那是垃圾美学,认为公园在材料、形式及表现手法上都非常混乱。拉茨的思想清晰坚定,他反对用以前那种田园牧歌式的园林形式来描绘自然的设计思想,相反,他将注意力转到了日常生活中自然的价值,认为自然是要改善日常生活,而不只是仅为改变一块土地的贫瘠与荒凉。

港口岛公园面积约9hm2,接近市中心。二战时期这里的煤炭运输码头遭到了破坏,除了一些装载设备保留了下来,码头几乎变成一片废墟瓦砾。直到一座高速公路桥计划在附近穿过,港口岛作为桥北端桥墩的落脚点,人们才将注意力转到了这块野草蔓生的地区。拉茨采取了对场地最小干预的设计方法。他考虑了码头废墟、城市结构、基地上的植被等因素,首先对区域进行了“景观结构设计”,目的是重建和保持区域特征,并且通过对港口环境的整治,再塑这里的历史遗迹和工业的辉煌。

在解释自己的规划意图时,拉茨写道:“在城市中心区,将建立一种新的结构,它将重构破碎的城市片段,联系它的各个部分,并且力求揭示被瓦砾所掩盖的历史,结果是城市开放空间的结构设计。”拉茨用废墟中的碎石,在公园中构建了一个方格网,作为公园的骨架。他认为这样可唤起人们对十九世纪城市历史面貌片段的回忆。这些方格网又把废墟分割出一块块小花园,展现不同的景观构成。

原有码头上重要的遗迹均得到保留,工业的废墟,如建筑、仓库、高架铁路等等都经过处理,得到很好地利用。公园同样考虑了生态的因素,相当一部分建筑材料利用了战争中留下的碎石瓦砾,并成为花园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们与各种植物交融在一起。园中的地表水被收集,通过一系列净化处理后得到循环利用。新建的部分多以红砖构筑,与原有瓦砾形成鲜明对比,具有很强的识别性。在这里,参观者可以看到属于过去的和现在的不同地段,纯花园的景色和艺术构筑物巧妙地交织在一起。

港口岛公园获得1989年德国风景园林学会奖。

2 拉茨的设计思想

拉茨1939年出生于德国达姆斯塔特,父亲是一位建筑师。童年时他即在父母的花园里种植蔬菜。十五岁时,便种植了一处拥有几百棵果树的果园,在以后的很多年中,他能为父母和亲戚朋友们提供新鲜的蔬菜水果,后来又用卖果园赚的钱供自己上学。对栽培果树和有关果树方面的兴趣至今还体现在他的规划中。由于父亲的影响,他对建筑产生浓厚的兴趣,也获得了许多重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他上中学的时候,就决定了将来要做一位景观设计师,这样他可以像建筑师那样创造性地工作,但是用更多的植物材料。

1964年拉茨毕业于慕尼黑工大景观设计专业,然后在亚琛工大继续学习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1968年毕业后建立了自己的设计事务所,并在卡塞尔大学任教,在那里,他有机会与很多工程师、艺术家和建筑师合作,接触不同的行业、学习不同的技术。他们探讨的问题包括屋顶花园、水处理、太阳能利用等,并且积极地把研究的理论附诸实施。这些研究与合作使他受益匪浅,对他今后的事业发展和在景观设计中始终贯彻技术和生态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83年拉茨在卡塞尔市建造了自己的住宅,这是一处以利用太阳能为主的生态住宅,在当时并不多见,这一住宅赢得了相关的建筑奖。后来他移居慕尼黑附近,在那里他又为自己的家和事务所建造了类似的住宅。拉茨从建造住宅的过程中学到许多相关的知识,这种体验对于他的景观设计实践也非常重要。

拉茨认为,景观设计师不应过多地干涉一块地段,而是要着重处理一些重要的地段,让其他广阔地区自由发展。景观设计师处理的是景观变化和保护的问题,要尽可能地利用在特定环境中看上去自然的要素或已存在的要素,要不断地体察景观与园林文化的方方面面,总结它的思想源泉,从中寻求景观设计的最佳解决途径。

设计之初应尽可能采用一种理性的,结构清晰的设计方法,设计师首先要建立一个理性的系统,即对于特定项目的观念和哲学的系统。在不同的项目中,规划可以有很多变化。只要一个规划项目是在不断发展的,就会有某些不可预见的情况,这意味着要在做的时候,就能预想到以后的发展。

对于传统园林,拉茨认为,应该学习借鉴,但是不能照搬。过去的许多手法他在设计中也经常运用。他的设计不是故意违背传统,追求标新立异,但也不追求与传统的一致,而是寻求适合场地条件的设计,追求的是地段的特征。他对自然与美有自己的理解。例如,他从来都不认为采石场是刹风景的东西,相反,在他眼里,它极富魅力。还有,他认为,熔化的铁水在凝固时产生的肌理和铁块的锈蚀本身就是一种自然,比起种植花木毫不逊色,甚至要更自然一些。也正因为如此,他在杜伊斯堡风景公园中让粗糙的铁板地面,让钢铁的构筑物自然锈蚀。这种与众不同的理解也许就是他的作品不同于传统的原因。

拉茨非常欣赏密斯凡德罗(Mies Van der Rohe)的建筑,特别是密斯建筑中“少”与“多”的关系。他常常在景观设计中利用最简单的结构体系,如在港口岛公园中,他用格网建立了简单的景观结构。他认为港口岛的这一结构体系是非常自然的,就像在大地上已经存在的一样。形式和格网在拉茨的许多规划设计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拉茨感叹现代景观设计与相关学科相比发展的滞后,他认为,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至少落后于艺术和建筑二十年。五十年代有一些借鉴建筑语言的较乏味的设计,但也只是过眼烟云。除了个别园子以外,大多数的园林中缺少一种真正理智地与现代主义的对话,而流于一种表面的尝试。从来没有真正的包含大众文化和后现代主义的园林,景观设计师几乎没有找到通往后现代园林艺术的切实可行的道路。现在,又没有仔细考虑结构主义,尽管它特别适合于表达景观结构。大多数景观设计师或者玩一些形式的游戏,或者一头钻进了历史,他们不敢用体现当代文化的设计语言。景观设计要赶上艺术与建筑发展的步伐,需要做更多的事。

拉茨认为,技术、艺术、建筑、景观是紧密联系的。例如,技术能产生很好的结构,这种结构具有出色的表现力,成为一种艺术品。杜伊斯堡风景公园中的铁路公园就是由工程师设计的。拉茨在设计中,始终尝试运用各种艺术语言。如在杜伊斯堡风景公园的由铁板铺成“金属广场”和他在法国Tours附近设计的国际园林展花园中就能看到极简主义艺术语言的影子,杜伊斯堡风景公园中地形的塑造、工厂中的构筑物、甚至是废料等堆积物都如同大地艺术的作品。事实上,在国际建筑展埃姆舍公园中,有关艺术的主题也越来越多。拉茨的作品从很多方面是难以用传统园林概念来评价的,他的园林是生态的,又是与艺术完美融合的,他在寻求场地、空间的塑造中,利用了大量的艺术语言,他的作品与建筑、生态和艺术是密不可分的。

参考文献:

Broto, Carles, Urbanis. Barcelona,1998

Holden, R.: International Landscape Design. London, 1996

Richardson, Tim: The Garden Book. London, 2000

Weilacher, Udo: Betwee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Land Art.

公园景观设计思路篇9

中图分类号:TU984.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3(a)-0115-02

丁香湖是沈阳最大的城中湖,被誉为沈阳人自己的“西湖”。丁香湖公园位于沈阳主城区西北部,西至裕虎铁路联络线,南至昆山路、沈山铁路,东至六零灌渠。公园总面积4.1 km2,其中水域面积高达3.1 km2,也是沈阳辖区内最大的人工湖。近年来,于洪区不断加大力度对丁香湖公园进行景观改造,主入口道路及广场的设计就是其中的重要一项。

1 丁香湖公园主入口改造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公园主入口缺乏具有主题性的元素符号。主入口仅为一般的绿化栽植,缺少属于丁香湖公园的标志和特色。同时由于主入口临近二环快速路,高速行驶的车辆很容易忽略丁香湖公园的主入口。

(2)丁香湖景观大道存在功能定位问题。丁香湖景观大道连接了二环快速路、黑山路、松山路、赤山路、环湖路等重要路段。设计之初突出了交通功能,弱化了景观功能,突出体现在路口分车岛凌乱、中分带曲化景观效果差、机非隔离带生硬、地面材质和标识中规中矩缺乏活力等。

(3)植物配置缺乏特色。栽植的植物以北方常见乡土树种为主,缺乏突出丁香湖“浪漫爱情”主题、“丁香文化”特色的植物搭配。

(4)缺少入口广场。改造前丁香湖景观大道直接与环湖路连接,这种方式缺乏导向功能、缺少游客集散地、o服务信息传播平台、无全面介绍景区文化信息的平台,同时存在安全方面的隐患。

2 概念生成

传说,丁宝在湖边救了一只白色水鸟,白色水鸟留下一片羽毛后飞走了,丁宝因为羽毛,10年后又遇见了一位白衣女子天香,两人结为夫妻,天香从此改名为丁香。丁香下凡触犯了天条,天庭将降难于此,丁香为保百姓安康被迫回到天庭,她走后留下一朵五瓣丁香花,因此能找到五瓣丁香花的人,就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爱情,我们的故事就从这里开始。该方案契合丁香湖公园“东方梦之都,浪漫丁香湖”的主题,形态用富有匠人精神的独特工艺,雕琢一朵五瓣丁香花,绽放在丁香湖畔。

3 设计方案

该设计方案范围从白山路与丁香大道交口处至丁香湖滨湖路全长约1 318 m,设计总面积约为9.9万m2。其中硬质景观面积为3.4万m2,绿化面积为6.5万m2。设计主体由主入口、入口大道和主题广场3个部分构成,名称分别为“丁香邂逅”“丁香花街”和“丁香绽放”。下面我们从美学角度、功能性角度、植物配置角度对这3个部分进行设计分析。

(1)丁香邂逅(主入口):位于二环与丁香大道的交叉口。总的思路:将行人视线通现代艺术手法引入丁香湖畔,为浪漫丁香湖预热。具体设计,手法:一是主题标识的设置。在主入口一侧设置丁香湖公园Logo,颜色选择白色,清晰醒目,与周边绿化植物和谐统一。同时设置了22 m高的丁香湖公园精神堡垒雕塑,配以霓虹灯光的设计,加强了夜景的效果。二是景观小品设计。在主入口两侧各50 m的范围内,设置了多处丁香花形雕塑、紫丁香灯海等标志性景观小品,烘托主入口的主题氛围。三是植物的配置。硬质材料的设计是既定的,没有四季的变化,只能给市民一种一成不变的美,要想让市民对城市公园感到一种循环变化的欣赏美还需要借助软材料――植物。入口栽植云杉、油松、国槐、五角枫、银杏等乔木和紫丁香、榆叶梅、红王子锦带、水蜡等灌木,通过大组图、大绿量等绿化手法,将丁香湖公园的绿意引出,为丁香花街预热。

(2)丁香花街(入口大道)。总的思路:从景观角度出发将原有市政道路通过景观改造升级为城市景观大道。具体设计手法:一是中央分隔带的改造。将原有宽度为7 m、10 m不等的绿岛统一扩建为10 m宽度,拆除原有道路变线2 044 m2恢复成绿地,形成简介流畅、富有节奏感的植物景观,并且以“丁香花”为特色,通过不同品种丁香的搭配,打造区域特有的主题性景观。二是道路功能的改造。保持丁香湖景观大道原有的双向8车道,改造的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通过铺设红绿两色彩色沥青、设立里程标识、绘画艺术标识标线、改造绿化隔离带、设置隔离护栏等方式,形成了4 m宽的慢跑路和4 m宽的自行车路,为市民观光游览提供了便利的交通环境。三是植物配置改造。丁香湖景观大道行道树选择高大挺拔的银杏。中央分隔带通过紫丁香、白丁香、红丁香、粉丁香、红王子锦带等灌木进行绿化,同时富有韵律地栽植云杉、金叶榆、京桃等乔木组团。两侧绿化带,采用组团栽植、林荫小路和休闲广场搭配的方式,形成两道绿色的屏障,保证绿化景观效果和景观大道的相对封闭环境。四是景观小品的设置。行道树之间增加挡车杆及休闲座椅,用以分隔非机动车及人群。

(3)丁香绽放(主题广场)。总的思路:以绽放的丁香花为设计理念,以丁香传说为故事线索,灵活运用地势高差与植物造景,形成满足大型活动的主题广场。具体设计手法:一是广场形状的设计。广场区域总占地面积5.9万m2,形状为一朵绽放的“丁香花”。其中硬质面积1.8万m2,绿化面积4.1万m2。二是广场的功能布局。中部为1.2万m2的广场主体,设置了儿童戏水娱乐的旱喷广场活跃广场气氛,夏季带来活力清凉,喷泉后方为花瓣形艺术廊架,形成整个广场的主题景观。周边应急消防通道及休闲步道串联各个绿地,沿线布置围树椅、树池等休息节点。三是铺装材质的设计。广场中间主体部分采用50 mm厚花岗岩铺设,基础下方采用破除下来的建筑垃圾作为垫层,回填深度接近1 m,保证了基础的稳定和抗压能力。为突出主题广场轴线设计4块地面浮雕,以石材雕刻讲述“丁香传说”的故事,展现丁香湖美丽浪漫的文化氛围。周边的休闲步道采用了彩色沥青材质,色彩明快,强度高。 四是广场植物配置。广场区的绿化采用疏林草坡的形式,中部栽植高大乔木五角枫、云杉等配以灌木及花卉,形成视线通透、层次分明的景观效果。广场外侧绿地植物材料以移植原有的树木作为骨干树种,配以开花亚乔木、地被花卉等重新组合搭配,形成疏密有致的绿地景观,降低了投资成本,节约资源。

4 结语

城市公园入口不仅仅是衔接街景和公园风景的景观,也是一个引导方向的入口。公园主入口具有传递主题元素、吸引游客的重要作用,因此公园主入口道路及广场的设计成为了当今园林景观设计的热门话题。此次对丁香湖公园主入口、入口道路、主题广场的设计分析应有不错的借鉴意义。

公园景观设计思路篇10

Abstract: Take Shenyang University of construction as an example, the article introduced the concept of "green schools", described that starting from two aspects of landscape ecology and historical heritage to create a "green schools" full of rich atmosphere of institutions and human environment. Put forward an campus planning concept.

Key words: Green schoolsLandscape ecologyHistorical heritageCampus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绿色学校”这个概念是在1996年的《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中首次提出的。“绿色学校”是指学校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导向,在全面的日常工作中将可持续发展思想纳入管理中,创设环境保护的文化氛围,以此全面提高师生的环境素养。此次沈阳建筑大学校园改造规划设计旨在打造“绿色学校”的环境氛围,并渗透到学校的教育理念,同时塑造具有浓郁人文特色的大学校园也是此次设计的重点。

现状概况

沈阳建筑大学浑南校区的建设基地是一块东西长为1000m,南北宽660m的矩形用地。地势平坦。基地南接沈抚铁路;北临浑南大道,在该方向设置了新校区的主入口。学校占地面积约6. 6 万m2 ,总建筑面积30万m2。校区主要由生活区、体育运动区、教学区三部分组成。三区块中,教学区构成了整组新校区建筑的主体。这是由行政楼、长廊和教学楼及相关附属设施组成的一组建筑群。以长廊为主线,南侧是九宫格状的教学楼群,与长廊穿插接驳。长廊北侧是行政楼、带状的商业区以及部分服务设施,在某种程度上与庞大的教学楼达成了体量平衡。生活区在教学期的东侧。体育活动区布置在南面的铁路线旁,主要是为了避免铁路对教学和生活的噪声干扰,它与教学区、生活区之间又分别隔着一片稻田景观和中央水域,这样也避免了运动场上的噪音对教学和生活带来的干扰。

规划立意

现阶段逐渐提倡将大学校园作为城市来建设,以此带动所在区域的发展。校园往往散布在城市或市郊,良好的绿化环境成为城市的绿肺,起到调节城市空气质量、为周围市民提供休闲场所的功能。据现状调查发现,沈阳建筑大学附近几乎没有公园,最近的公园也就是“五里河公园”与学校的距离也超过它的服务半径,因此,笔者旨在将沈阳建筑大学打造成一个公园式的“绿色学校”,纳入到城市绿地系统的一部分。大学校园是集各种文化的大熔炉,要在其中形成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并延续校园历史文脉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学校作为校园文脉传承的载体,弘扬校园文化、提升学校形象是必要的。因此,营造一个具有独特魅力的校园文化氛围是这次设计的另一项重点。因此,“绿色”与“文化”是本次设计的主旨。

设计构想

“绿色学校”强调校园的生态环境的营造,人文关怀的体现,绿色空间的渗透以及资源的共享。因此,在校园规划的过程中,营造生态化的绿色空间和充满学府意境、文化氛围和人文关怀的校园环境是设计之重。

3.1 对学校的初步认识

首先对校园环境加以阐述。沈阳建筑大学在校园的东南角保留了一块珍贵的原生态稻田区,在这里建筑与生态、城市与村庄、繁华与宁静完美结合,这块稻田传达了建筑大学尊重自然的设计理念。校园一侧建立了一个微型自然保护区,是校区开工前的真实土地。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 也体现了对自然和生态的关注。中央水系两旁的芦苇也是生态的一种体现。这些都体现沈阳建筑大学在环境设计中注入了生态的设计思想,同时这些作为绿色预留用地,也为将来的学校发展提供了空间,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理念。

其次,笔者对校园历史文脉的传承进行思考。在新校园的规划建设中,设计者独具匠心地在校园的很多角落都留下了历史文脉的影子。例如老校门的搬迁,这个刻了历史印记、凝聚人们历史情怀的老校门被移至新校区的主入口广场上,并成为新校区非常具有纪念意义的标志物。这些都是设计者通过历史元素的移植和转换来达到传承历史文脉的思想。

再次,对新校区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进行探讨。一是具有便捷的路网体系,通过直线道路来连接教室、食堂、宿舍和实验室,形成穿越稻田和绿地及庭院的便捷的路网;二是形成严格的功能分区,将学校分为教学区、生活区和活动区;三是网格状的形态,无论是建筑群体设计还是稻田景观设计都遵循这一点;四是大体量的建筑集群,以通过长廊联系大体量、集约化的巨构建筑集群来满足气候、联系、交往的多重需要,组团式的两幢“L”型宿舍楼组合,促进学生之间的交往。

3.2 校园建设的问题与不足

3.2.1 景观设计方面

设计者虽力求体现生态的规划思想,但是对景观细部的考虑不足,导致学校虽有大片的开敞空间,却没有形成校园景观体系。如学校的中央水系的设计,它虽然有大片的人工水面,但是人气聚集度却不高,只有在冬天可供学生溜冰娱乐,而在其他时节却没有发挥出它应有的人气聚集功能。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其亲水空间设计的不足,只零星地设置了一些亲水平台,沿岸设一些休憩座椅,设计粗糙无力,无法产生足够的吸引力。

3.2.2 历史传承的解读困难

学校对于历史文化的传承有很深入的研究与运用,并被外界所传颂。然而,调查发现,很多本校生对学校的历史传承并不了解,这主要是因为学校对于历史传承的手法过于单一,主要采用的是提取历史文化元素的手法,这使得历史传承解读增加难度。校园从老校区提取历史文化元素的那一份历史情怀和文化内涵产生了缺失。

3.3 设计构思

通过对学校的初步认识,还有后来对其景观设计、历史文脉的研究分析,笔者有了进一步的构思和想法。

3.3.1 生态化的延续

沈阳建筑大学保留原生态稻田、微型自然保护区等手法,既达到了环境保护的目的,也实现了可持续发展。可以借鉴此种设计手法,利用学校未开发的空间,如校园入口处的绿化用地、西门的灰空间等。一方面,此次规划需满足2030年的学校招生规模的需求,因此空间的开发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另一方面,部分空间可以作为绿化预留地,可供将来进一步开发,力求用地的可持续发展。

3.3.2 景观的连续性

校园公共交往空间是现代化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是体现环境育人的物质基础。这与本校办学宗旨相符。校园景观设计就是重在营造交往场所并强调其可参与性,为促进校园内的交往活动创造良好条件。所以,进行校园景观设计时,不只是设计几处零散的交往空间,而是要做到景观的连续性,形成一条校园景观轴,聚集更多的人气。

3.3.3 历史序列

为实现历史文脉的传承,除了提取历史元素,还可以结合景观打造历史序列,形成一道历史文化轴线。利用沈阳建筑大学的历史来打造这条轴线,使人们在通过这条轴线时能充分感受校园的历史卷轴。

3.3.4 校园人文环境的营造

要塑造文化或人文环境,营造有助于学生良好的学习、思考和研讨氛围的学府环境,通过研究多个大学校园规划的案例,了解到校园环境设计应力求将美化、节水、遮荫和对人的关怀结合起来,使校园处处体现出“一草一木参与教育”的人文理念。

表达手法

4.1 景观设计

4.1.1 景观结构分析

校园景观主轴延续了沈阳建筑大学原有的轴线,从正对大门的广场出发,通过长廊经过中央水系,终止于南面的体育中心前的广场。规划重点打造一条景观次轴,从铁石广场延伸至八王寺。与景观主轴在空间上形成“+”字型。为保证景观的延续性,在中央水系与稻田景观之间打造一个带形广场,形成铁石广场、中央水系、带形广场、稻田景观以及八王寺这几个景观功能与内涵各不相同的景观节点,这条景观轴线将会成为校园内另一条美丽的风景线。

4.1.2 景观节点

景观节点在空间和功能上主要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以中央水系为核心组织的两条景观轴线上途径和功能各不相同的景观节点;二是以教学楼围合庭院为中心组织,各个庭院按照其特性规划不同的景观,使其具有更强的可识别性、景观性与功能性。

中央水系两岸要打造更具吸引力的亲水空间。采用局部开辟较为宽大的亲水平台,或结合滨水小广场,或沿岸设置廊架,或布置些许精心设计的景观小品、供人休憩的凳椅等手法,打造精致的校园滨水空间,吸引更多的学生驻足。从滨水空间的公共开放性来说,应将中央水系引入其他的景观游园,拓展开敞空间,这样能加强驻足停留性和公共开敞性。因此,在打造中央水系和稻田景观之间的带形广场时,考虑将中央水系的水部分引入,开辟一处集供人游憩、观赏、人流集散等功能于一身的开敞空间,如图3所示。

庭院景观的设计选择了产业区里的一个60米*60米的空间,主要功能是业园区的师生休憩娱乐和观赏。在庭院中心布置几个木凳围合着一颗大树,师生们可以在此聚集交谈,营造富有生气的学府风气。在庭院的东北角置些石桌石凳,通过乔灌木围合成半私密空间,可以供人在此静静的思考或休息,如图5所示。

4.2 历史序列的构成

在原有的历史文化节点打造的基础上,构筑一条历史文化景观序列。从北入口广场出发,途径规划的生态公园、铁石广场、中央水系、稻田景观、八王寺,再回归入口广场旁的景观节点。在历史景观节点的塑造上,除了沿用提取历史文化元素的手法外,可以利用文化雕塑、历史文化墙、历史文化柱廊的手法。

4.3 规划设计

4.3.1 道路交通规划

在规划步行交通系统的时候,应力求为师生提供一些优美、舒适、安全的步行环境,以营造浓郁的学府氛围和人文环境。在道路系统规划中,将道路分为车行系统、步行系统,做到人车分流。同时,车行系统又分为一级车行路和二级车行路。一级车行环路,为满足车辆通往校园内部的需要;二级车行路与一级车行路相连接,以满足车辆通往各个功能片区形成相对独立的车流系统。在现有的步行道路上加以修改和完善,规划一条步行道从生活区通过鹏程桥穿过图书馆门口到达教学区,以缓解人流过于聚集于长廊的现状。

4.3.2 功能分区规划

第一,要处理好生活区和教学区的关系。为了使学生受到校园良好人文与文化环境的熏陶,应该将生活区和教学区紧密地联系起来。如果二者距离过长,既会加大图书馆、自习室的服务半径,也会使校园自行车等交通流增大,停车场地需求也更多,因此规划应使教学区与生活区紧密联系。第二.要处理好教学区、体育区和生活区的关系。规划中,应使体育区与活动区紧密结合。教学、学生、体育三区形成了“三角形”,这是最佳的联系模式。

5 结语

高校校园应具备良好的物质环境与高雅的文化环境。本文主要从这两个方面出发,以生态景观规划为切入点,以历史文化为打造重点,力图营造具有浓郁的学府氛围和人文环境的“绿色学校”。在此次规划中,注入了景观生态学的新鲜血液,力求创造一个生态的、优美的、可持续化的校园空间环境。

参考文献:

[1]宋泽方.有机・有效・有情―大学校园规划与设计的几点思考[J] .教育建筑.2009(2)

[2] 倪茜,师立德.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大学校园规划研究―以陕西财经学院新校区为例[J]. 安徽农业科学.2009, 37 (14)

[3] 王建国.从城市设计角度看大学校园规划.城市规划,2002(5)

[4] 何镜堂.当前高校规划建设的几个发展趋向.新建筑,2002(6)

公园景观设计思路篇11

我国传统园林艺术多以皇家园林为主,建国后各地也根据原有的园林遗址实施了诸多创新型发展。比如,北京著名的颐和园、圆明圆;再如,西安在大唐诸遗址上建设的大唐慈恩寺周边公园、南湖景观、大明宫遗址公园等,均采用了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手法进行了景观的造型设计,以及景观布景,极大的提升了人们对于这些公园景观方面的休闲兴趣,也促进了城市化建设。农村地域则利用退耕还林、传说故事、古代遗址等实施了诸多森林公园基础上的旅游生态文化建设,主要集中于公园景观设计方面,如袁家村、云集生态园等均属此类。下面对主题展开具体论述。

1、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特征与价值

现代化的中国传统园林艺术与古典园林存在的差异显著体现在“园林艺术融合”方面,即在传统园林艺术的基础上融入了诸多西方园林艺术元素,如对于英国地貌式的自然元素的借鉴,还有对于法国“裁剪式”园林艺术元素的应用。但在整体上传承与发展了中国传统园林艺术。根据传统园林艺术的特征与价值分析,主要体现在哲学思维的运用,比如,我国传统文化中一直隐含着“天人合一”、“大小格局一统性”等特征,平移到传统园林艺术后的应用则主要体现在“取景自然”、“法式同构”方面。从取景自然方面分析,传统园林艺术主要以自然为法,在园林艺术实践中尽可能运用法式同构的方法,对自然界中的山、水、树、石等进行景物方面的同构平多,如黄山迎客松就会被平移到“假山假水”之上形成对应的景观;另一方面,在自然造型方面则主要取法自法形势,形成了人、景之间的交互,比较自然、符合人性层面的审美需求。具体分析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价值可以认识到它对于自然地理环境的采撷以描摹法实施“以小见大”的重构设计;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维,并且在这种哲学一以贯之的前提下,达到了景观师法自然、造园手法灵活多变、园林景象诗画情趣合一、园林意境意N深远等目的,从而为我国森林公园景观设计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新方向。

2、传统园林艺术在森林公园景观设计中的植入分析

森林公园景观设计属于现代景观设计范畴,其中的重要特代具有一定的时代性,要求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休闲需要、游玩乐趣等。因此,在设计方法层面注重应用“生态环保”、“以人为本”、“和谐发展”、“节能节约”等新型理念。根据现阶段我国森林公园景观设计的现状与事实分析,应该体现出自然、生态、地域、场地、空间、简约等基本特征。所以下面探讨传统园林艺术在森林公园景观设计中的植入主题时结合突出特征展开全面分析。

2.1以哲学思维带动自然景观设计

司马迁在《史记》中的提出了“究天人之际”的理想,而这一点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人”、“自然”关系的研究主题,根据中国古典文化中的“和”的理念可以在现代森林公园景观设计中以文化融入自然景观的思维路径,在思路决定出路的原则引导之下,实施“师法自然”的景观类型设计,如利用森林公园中的水流营造与水相邻的植物氛围,形成带状、蜿蜒状、水中点状等景观的设计,使其与自然生长中的水、树、石浑然一体,表达出“和而不同”、“同中存异”,将森林公园中的自然景观与人文化思想对应起来,提高审美观看者通过景物通道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底N的目标。另一方面,造景中应该注重生态为核心,使可持续发展理念对接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但需要注意在整体造园手法方面的灵活多变,比如,中国传统园林艺术中集中体现了假山假水,给人的感觉相对单一,不能形成一种气势磅礴的印象,因而可以借助森林公园景观设计中的“植物貌”在灵活多变手法之下,实施了一些自然气势的营造,如利用“群集效应”以密集化的“石榴林”、“枫叶林”等达到氛围烘托,令森林公园的园景整体上实现系统性的设计构建与整体上的局部表达产生和谐一致的效果。

2.2以文化景观增强造型审美下的底N

哲学思维的运用是中国传统园林艺术设计的根基,而文化景观方面的强化能够进一步在形式化的生态审美需求满足之上,进一步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入与内涵传达。比如,在我国诸多城市有所谓的“长安八景”、“南京十景”、“西湖八景”等,一方面有以“数”为主的景观设计,其主要目的在于符合中国人对于传统文化中的“易经之数”的喜爱倾向,因而在森林公园景观设计中可以利用这种文化传统制造一些因势利导的文化景观,如在森林的高地可以设置与日出相关的文化景观,催生泰山日出方面联想;同时,也可以在洼地以森林景观中的荷塘景观设计令人产生对于“爱莲说”、“河塘月色”等方面的文化意象联想,并利用这种文化景观进一步使森林公园景观达到意境方面的深远化传达,强化其中的文化底N,令观看者有一种诗情画意的感受性传导体验,增加休闲中的精神与修养提升。另一方面,在中国传统园林艺术中非常注重“人性化”,这与英国单纯的自然化景观设计、法国单纯几何化的景观设计恰恰相反,它更加注重“和谐”文化理念之下的“阴阳五行论”,即将所有的景物存在纳入到一个整体的森林公园景观之内,并利用这种元素之间的衔接、对接、融合,达到一种“万物一统”的祥和效果表达。从操作方面分析,新时期的森林公园景观设计可以在造型方面选择“拟自然”的方法进行简约手法应用,增加对于自然物势态方面的因势利导,减少施工量。根据目前应用较多的方法与效果经验可归纳为“剪除多余、弯直因势、化繁为简”。为了达到这些目标需要注重对于空间的利用,尤其是在低矮植物、灌木、地被植被、花卉、果实类植物、风景类植物等进行空间的合理配置,提高造型与地理地势方面的匹配度,如坡地尽量选取一些花卉、地被植物相间,并置入一些古典文化图案;再如,可以在较窄的狭长带地利用一些细木类植物或者灌木增加排列效果,利用空间的同时形成带状景观等。至于一些平坦的地势、则应该尽量以高大植物增加茂盛、葳蕤的氛围营造,使观者可以体验到森林的原始风貌,提高其对自然力量的了解;另外应该体现森林公园中的林荫大道的景观设计,使人、树、景之间产生一种共生共存印象等。因此,在森林景观设计中植入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就应该从游览路径的设计、沿路景观的设计、休闲区域的景观设计、生态理念传导景观(如湿地、河塘、动植物等)各个层面实施统筹规划,令以路为主线的公园休闲功能、作用得到全面体现;同时,应该通过文化景观为森林公园景观的审美功能增加形而上的内涵传导,令我国的森林公园景观设计与中国非物质文遗产、生态发展实施协调发展。

结束语

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在森林公园景观设计中的植入重点在于氛围营造、造型设计、审美表达等方面,因而实践过程中应该注重对中国传统园林的中文化要素的采X应用,发挥其中的文化功能表达;同时应该借助现代化的公园景观设计造景方面,实施生态理念之下的新型设计,包括在地域地貌、人文特征、空间利用、景观顺势而建等。建议在当下选取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元素时,关注其中的取法自然、依势而建;而在造型方面尽可能增加设计后的施工节约,降低施工成本,以简约手法尽量提升森林公园景观的创新性、生态性;尤其需要注重传统园林艺术中承载的哲学思维,将其中的“阴阳五行论”加以发挥,从而更好的实现对于“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和谐生存观念的应用实践,达到贝聿铭先生所说的“景中有人文”、“人眼观自然”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郭青俊.城市中心区域景观设计浅析――以包头市新都市中心区中央公园和森林公园景观设计为例[J].林产工业,2016(9).

公园景观设计思路篇12

1长乐新区城市总论

1.1公园概况城市公园位于长乐市新区首占片区,属区域性公园,为周边区域的居民服务,具有较丰富的活动内容和相关设施完善的公园绿地。用地面积66905m2,地块以西洋南路为分界线分为两地块,西侧为A地块———城市公园,东侧为B地块———城市绿地。其中公园A用地面积为57397m2,包括勤政河及防护绿地13968m2,道路分摊用地713m2。公园B用地面积为13200m2,包括勤政河及防护绿地2835m2,道路分摊用地350m2。公园西接会堂南路,南靠占前路,东临院前路,呈长方形。现状东岱湖水系至会堂路桥下,未来与本公园相接。场内地势基本平坦,周边用地为水田、少量菜园和果园,场地内基本为稻田。根据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内其他规划要求公园A设置城市社区体育设施;

2设计指导思想与原则

2.1指导思想城市公园位于首占新区主要发展轴和景观轴线上,为门户新形象。在设计过程中,通过充分挖掘片区滨水特色、打通公园与城市区隔、创设公共绿地开放空间以及打造体育休闲公园模式,实现新区城市公园的绿地与户外场所有机融合,营造一个风格现代、功能齐全、生态良好的新区城市公园,满足市民运动休闲、社会交往、亲近自然的需求,让人与自然更趋和谐。2.2设计原则2.2.1因地制宜的原则城市公园绿地景观设计应结合公园自然条件,如:空间环境、植物类型以及阳光和空气等,同时还应融合当地人文环境,如:风土人情、文化习俗、审美特点等。公园内通过微地形的处理,有利于丰富空间结构,形成多层次的景观效果,达到加强艺术性和改善生态环境,营造出自然倾斜的风景。这样,城市公园绿地景观既能达到自然的和谐,又能做到有机的融合。在确保城市公园绿地景观结构统一的基础上,更加适于市民的观赏和认同。2.2.2整体设计的原则城市公园绿地是城市公园景观的综合,也是城市格局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进行城市公园绿地景观设计应该以公园为基础,抓住这一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通过整体设计使城市公园绿地景观更加有利于公园功能的实现,协调城市公园和城市的关系。城市公园绿地景观设计应该从整体性出发,以公园的性质、规模和选址为主要参考对象,采用空间设计、生态设计、功能设计等方式使整个公园成为协调的有机整体,并与城市格局和特点相结合,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城市公园绿地景观改善环境、优化空间、塑造形象等功用。2.2.3以人为本的原则城市公园强调人与人的和谐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充分接近,强调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因此,城市公园绿地景观设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多向互动作为设计的中心,强调人在城市公园绿地景观的主体地位,体现城市公园绿地景观的人文关怀,满足当今社会中人们日益丰富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重视残障群体、老龄群体的行为活动需求。公园的使用者包含老年人、儿童、女性、残障人士这些特殊人群,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应继续深化对老年人的关怀。设计综合考虑老年人集体活动的场所,以及方便老年人与儿童活动的场地设施。例如:1)老年活动区内设有门球、健身器械和棋牌区域,配以休闲、休憩的场所,一个供中老年人娱乐的空间。2)儿童娱乐区域配以富有童趣的儿童玩乐设施,例如沙坑、组合玩具等,集娱乐、亲情、教育于一身,将整个氛围体现出未来感,以此来充分满足儿童的好奇心,激发想象力。再者将老年活动区与儿童活动区相邻,方便老年游客照顾儿童的特殊要求,最终达到健身娱乐的目的。3)在公园设计中也要考虑残障人士的需要,为残障人士设置无障碍系统。加强无障碍设计,提供必要便利残疾人的游览设施,如残疾人坡道、导盲设施等,方便残障人士轮椅方便进入。

3城市公园绿地总体布局与设计构想

3.1总体布局新区城市公园作为长乐市对外展示的一张别致“名片”,应成为高品质体育休闲场所,并为周边土地开发经营、集聚人气创造良好环境。因此,新区城市公园绿地景观设计以体育休闲为主题,创造绿色、运动、休闲空间,增强人与自然互动,为市民提供一个绿色、运动、休闲的场所。如(图2)3.2分区设计根据公园自然条件及资源状况,并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及周边发展的需求,将公园划分为“一环(林荫主环路)、一带(滨河漫步带)、三区(全民健身区、球类运动区、自然休闲区)”。3.2.1全民健身区为公园的集中活动区,主要包含主入动广场及儿童、少年和老年活动空间。主入口位于占前路北面,主要以人行为主,由流畅的线性铺装及特色廊架形成入口景观序列,是整个公园景观的序幕。入口较大的硬地铺装广场,满足集散及不同的健身活动功能,形成简洁、大气的整体景观空间,广场两侧种植高大乔木,具有强烈的引导性。位于主入口轴线末端设计“全民健身”主题雕塑,作为视觉焦点,也是本区景观的重点,与主入口广场形成对景。多功能草坪活动位于主环路以东,是一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空间,充分满足市民亲近自然的需求,基本所有的户外活动都可以在此处进行,如:五人足球、羽毛球等活动。儿童游戏点位于多功能草坪活动东侧,地面采用塑胶垫铺设,防止幼儿游戏时受伤;老年活动点位于全民健身雕塑东面,与勤政河水系相邻,主要设计了太极广场及亲水台阶,场地周围环境优美、视野开阔,既可满足晨练需求,又能呼吸新鲜空气。如(图4)3.2.2球类运动区靠近会堂路,主环路的西侧,主要为市民提供场地化的球类运动环境,涵盖了篮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等运动场地,形成了集散便利、个性突出、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体育活动区,适合不同人群在同时间进行各种球类运动。如(图5)3.2.3自然休闲区位于西洋南路东侧,设置主次出入口,主入口位于占前路,次入口位于西洋南路。以植物造景为主,创造幽静闲适的景观氛围,主要休闲项目为棋牌、散步、慢跑等。整区铺装采用大地艺术,融合自然、流畅的线型,将景观小品、坐凳等置于其中,组成不同的景观效果。廊架造型轻巧,采用钢结构与环保材料塑木相结合,整体简洁、美观。如(图6)

4城市公园绿地景观设计

4.1道路交通设计出入口是联系内外交通的关键节点,是整个公园景观空间序列的起始,是道路交通规划设计的重要环节。新区城市公园位于会堂南路东侧,占前大道北侧,公园共有1个主要出入口,4个次要出入口,都平均分布在公园的各个方位。新区城市公园内主环路宽5.5m,满足机动车通行需要,满足防灾救灾要求,垫层做法均符合车行荷载。其他园区支路2-3.5m,园区小路为1.2-2m。灵活穿插广场空间,线性多变,形式多样,图案丰富,增加了步行的趣味性。4.2植被景观设计以人为本,是现代社会人们的思想;生态原则,是自然界稳定的法则。为此,在新区城市公园植被景观设计时,强调生态的绿化设计,遵循乡土树种与外来树种、速生树种与慢生树种并用的原则,依照自然群落的结构营造美观且可持续的人工群落,创建一个回归自然、融入自然的意境,享受大自然带给我们的恩惠。树种规划以乡土树为主,兼顾多样性的需要种植能适应本地生长条件的外来树种,并根据适宜的比例选取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等,尤以色彩植物为主。4.3建筑景观设计建筑作为公园的一部分,让建筑与环境共生,对绿地景观形态构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新区城市公园建筑主要为主入口大门、服务建筑(公园管理办公室、小卖部、厕所及更衣室)、户外座椅、小品雕塑等。尤其是服务建筑,配套服务整个公园。为了更好的契合公园的主题,将墙面和屋顶作为整体设计,并通过建筑形体的分割、转折、高低错落,呈现一个深植大地、流动简约建筑形象。此外,玻璃、钢材等材料的使用,让建筑反衬自然、贴近自然、融入自然,成为公园的有机部分。如(图7)4.4夜景照明设计公园绿地夜景照明是指对硬质景观(山石、道路、建筑、流水及水面等)和软质景观(绿地、树木及植被等)的照明进行统一规划,精心设计,形成和谐协调的照明。新区城市公园以人为本,从视觉感受出发,选用节能灯具和节能变压器,借助光影的交错、明暗的分布及色调的变幻,利用点的处理(对公园入口处的铭牌、树阵广场、建筑小品、雕塑、树木进行不同亮度、颜色的视觉处理)和线的处理(景观构筑物轮廓LED照明),营造舒适、安全、环保、健康的夜景效果。

5结语

城市公园是市民放松休憩、接触自然、陶冶身心的主要功能性场所,是公共绿地的重要类型。城市公园绿地景观的设计,须本着因地制宜、整体设计、以人为本等原则,充分利用地区的特色树种和特有的环境资源,在完成基本功能的基础上,优化细节和要点,提升品味和质感,同时有效达到美化城市、体现人文和改善生态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肖钰.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与研究[J].青春岁月,2015,(24):74.

[2]张仁徽.公园绿地的规划设计初探[J].中国农贸,2014,(16).

[3]顾芳.城市公园绿地人性化理念探索与实践—以上海南园滨江绿地设计为例[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3,28(5):211-21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