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理论合集12篇

时间:2023-08-14 09:24:27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理论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理论篇1

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风景园林学科中,这种关系体现的尤为明显。风景园林设计是一门运用自然因素特别是生态因素、社会因素来创建优美的、生态平衡的人类生活境域的学科。

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不仅能够反映不同地域的地理、地貌等自然环境特征,还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人类社会的各个侧面。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由于自然因素及社会因素的不同,导致当地具有独特的地理、地貌和文化传统特点,使当地的风景园林出现风格迥异的面貌。风景园林设计总是敏感的反映着这种当地文化思潮、思想体系、社会生活需求以及经济技术条件,这样风景园林设计就会具有某种倾向性,而这种倾向性往往就引导着当地风景园林出现其独特风格而又包含其内在的逻辑发展轨迹,也就形成了当今世界千姿百态风格迥异的风景园林。

1对场所精神的的表达

20世纪末,随着工业的逐步萧条,景观设计也慢慢开始转向后工业景观,北京798艺术区改造就是在对原有的历史文化遗留进行保护的前提下,将原有的工业厂房重新定义、设计和改造,带来了对建筑和生活方式的全新诠释[1]。

后工业景观作为后工业时代一种新的景观形式,伴随着工业废弃地的改造、工业遗产旅游的开展而兴起,这种工业文化的独特表达越来越受到业内人士认可,也为后工业国家生态修复做好了铺垫。这种趋势很好的反应了城市更新理念对工业历史的追寻以及对现代艺术的表达。

波尔多植物园是一个以分类为主题的植物园,风景园林师通过运用当地的乡土植物和普通的自然生境来展现不同植物景观的特点,将全园划分为水花园、生境走廊、耕作田、植物林荫道等几个部分,以表现生物多样性、自然资源的循环利用以及景观艺术变化,较好的展现了城市历史及园林师对艺术的追求。

2对文化传统的深层挖掘

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文化传统最能代表一个地区独特的景观风貌。因此,一个地区的文化传统的体现最能反映当地的地域特征。巴西著名设计师布雷•马克思将巴西当地的地域特征与他的风景园林作品完美结合,展现了独特的个性和不凡的艺术天赋。布雷•马克思早期主要受巴西本土文化和当地自然植物景观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当时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但先锋艺术并没有把他完全给淹没。布雷•马克思发挥他独特的艺术天赋,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和现代主义设计思想,通过丰富的图形,夸张的色彩打破了那种完全模仿自然的设计方式,同时也与世界其他的现代主义思潮划分界限。他对民间艺术和抽象、立体主义很感兴趣,创作的方式多种多样,灵感来源极其丰富,陶瓷贴面、花岗岩废料构筑的景墙和铺地,像绘画一样的设计平面,利用棕色、黑色、白色等马赛克组合形成有机线形的图案以及富有动感的铺装效果,与周边环境完美融合[1]。正如布雷•马克思所说:“一个好的风景园林设计是一件艺术品,对比、结构、尺度和比例等都是很重要的因素,但首先它必须要有思想。”这个思想就是对场地文化传统的深层挖掘[3]。只有这样的设计作品才能够体现出出色的艺术特质,也才能够很容易让大众接受。

3科学、艺术、文化的融合

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途径和方法,发挥艺术构思,才能体现结合场地特征。而L.麦格哈格的设计方式就是这3个方面的完美结合。L.麦格哈格在1969年出版了《设计结合自然》,书中直观的揭示了景观设计与环境后果的内在联系,并提出了计算机辅助叠图分析法。麦格哈格在《设计结合自然》中指出,“西方的傲慢与优越感是以牺牲自然为代价的,东方人与自然的和谐则以牺牲人的个性而取得”,似乎目前还没有很好的解决这一矛盾的办法。由于人类的行为正成为景观可持续性、稳定性的决定因素,在自然与人之间,在发展与保护之间,人们必须有正确的认识,可持续发展与环境生态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必须坚持。

4结语

风景园林发展到今天,很多好的作品都是完美的结合了场地规划设计,而现代化城市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使得人类更加注重结合场地的风景园林设计。地域性的表达成为现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所最求的目标,如何将科学、艺术、文化完美的融入设计是风景园林发展不变的主题。

5参考文献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理论篇2

关键词:风景园林; 景观规划学派; 研究; 分歧与问题; 发展前途

1、引 言

随着国外新学说和新观念的引入,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一些学者又开始对风景园林名称及内涵提出了不同的见解,认为风景园林的名称已经过时,应该用“景观规划”(又称为景观设计学、景观规划设计学或景观学等,主要是根据对英文Landscape Architecture 的理解翻译而来,缩写为LA)来取代。这种讨论本是学术争鸣的好事,它可以启发人们更好地认识“风景园林”在新形势下的发展方向,探索如何在继承中发展,在借鉴中创新的发展道路。令人遗憾的是,某些倡导以“景观规划”取代“风景园林”的学者,对于学术上的分歧没有坚持科学的精神,以讨论的方式来加以解决,而是通过媒体宣传、分解队伍、另立门派的形式来进行。这些做法在客观上已经超出了学术探讨的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对风景园林的专业教育、职业定位和设计市场都造成了一定的冲击。这不仅无助于解决认识上和学术上的分歧,而且还有害于园林事业、学科(专业)和学术的健康发展。由此,我们有必要对景观学派的发展方向及做法做一些分析与思考。

2 、“风景园林”更名必要性之辨对于风景园林与景观规划的名称与内涵之争由来已久

“风景园林”是目前中国园林界(包括学术界主流和政府管理机构)及社会普遍接受的一门学科(专业)和一种职业的称谓。其原因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也有社会约定俗成的共识。为与国际同行进行对等交流,其英文名称采用“Landscape Architecture”也无可厚非。因为就风景园林的学科性质、社会功能和职业活动来说,均与LA是极其相近或相似的。之所以不说其是相同的,是因为二者之间在客观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和差距。这里的差异主要是指存在于社会文化方面的,差距则是指在发展阶段方面的。而正是在如何认识和对待这种差异和差距的问题上引发了这场新的争论,当然其中也包括对LA的理解与翻译。以一些学者为代表的景观学派(即认为自己是真正LA的代表,和那些支持和赞赏这些主张的学者)通过利用媒体、出版物和学术会议等形式,宣传自己的主张,且已初步在社会上和风景园林设计市场上形成了一股势力,大有与传统、与风景园林相脱离之势,此种现象令人忧虑。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理论篇3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近年来,中国风景园林发展迅速,全国各地掀起了设计与建设风景园林的热潮。无论大江南北,我们都能看到集中国传统设计艺术与现代设计艺术于一身的风景园林。尽管风景园林的遍地可拾,但是关于风景园林的定位,学术界与实际工作中的设计者们却有着不同的见解,由此也引发了我们关于中国风景园林的深度思考。基于此,本文对近代中国风景园林领域,特别是科技发展状况及发展趋势进行简要分析与阐述,以期为未来中国风景园林领域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二、风景园林定位探讨

关于风景园林的定位,学术界与实际工作中的设计者和决策者们向来有不同的见解。笔者通过阅读相关文献何在实际工作中的走访发现,国内目前关于风景园林的定位主要集中于两个基点上,即艺术与科技。换言之,设计者和决策者们规划设计出来的风景园林究竟是艺术品还是科技品很值得我们探讨。两种不同的关于风景园林定位的逻辑起点决定了规划设计风景园林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手段与方法。

(一)风景园林艺术品论

风景园林艺术品论强调风景园林是艺术品,支持者们将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成功与否归因于其是否实现了风景园林应有的美感。他们认为,多年来中国风景园林的发展主要基于人们特别是设计者和决策者们对风景园林美感的认知。换言之,中国风景园林的迅速发展是人们对艺术美不断追求的结果。在他们看来,风景园林的艺术性是最重要的,而在建设风景园林过程中所使用的科学技术则仅是工具和手段,不需要过多关注与深入研究。

(二)风景园林科技品论

风景园林科技品论强调风景园林是科技产物,支持者们将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成功与否归因于其是否运用了风景园林可运用的最高科技成果。他们认为,多年来中国风景园林的发展主要基于人们特别是设计者和决策者们对风景园林应有的科技运用。换言之,中国风景园林的迅速发展是与人们对于科技成果不断追求分不开的。在他们看来,风景园林的科技性是最重要的,而在建设风景园林过程中所体现的艺术美感则仅是边框绣花和点缀,不需要过多关注与深入研究。

三、风景园林科技发展状况

近年来,随着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人们对于风景园林的关注焦点逐渐由艺术美感转向科技发展方面。承接上文,该部分笔者将重点阐述中国近代风景园林科技的发展状况。

近代中国风景园林运用的科学技术相对较少,从使用材料上来说,近代中国风景园林大多使用的是纯天然或经过简单加工的建筑材料,比如砖块、奇异石块、瓦片和直接移植的植被等;从建筑方法上来说,近代中国风景园林的建设大多采用简单堆砌排列和简单布局组合等。虽然科技含量不高,但是由于一直以来注重对于风景园林艺术美感的考究,所以近代中国风景园林还是有很高观赏价值的。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科学技术逐渐被引入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和建设中,使之科技含量迅速增加,并引发了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和建设的一轮改革。从使用材料上来讲,改革后的中国风景园林使用的材料不再是与传统风景园林紧密相连的砖块、奇石、瓦片等,取而代之的是塑料制品、钢筋和成品、玻璃制品、纤维膜产品和编织物品等新型材料;从建筑方法上来说,改革后的中国风景园林建筑方法也不再那么单调,结构形式也开始多变起来,框架结构和钢筋混凝土浇筑法使许多传统技术无法表现的景观呈现在风景园林中,比如临时性景观、可移动景观、包裹景观和高科技含量光电景观等等。

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说,近代中国风景园林科技发展不仅限于使用材料和建筑方法中,更在于科技理念的发展。有什么层次的科技理念就有什么层次的科技运用。近代中国风景园林迅速发展主要得益于设计者和决策者们科技理念的不断进步和升华。近代以来,越来越多的风景园林设计者跳出规划设计本身,很多设计者都有工程建筑和新科技研究经验,他们的加入,使得风景园林设计领域呈现出科技兴设计的态势。笔者总结发现,近代以来中国风景园林设计领域的科技兴设计主要由三个阶段组成:第一阶段,也即早期阶段,主要是将新的建筑方法运用到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和建设中;第二阶段,也即中期阶段,主要是将新科技革命成果,诸如光电技术、合成材料等新材料运用到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和建设中;第三阶段,也即现阶段,主要是将一些节能节耗绿色环保的材料和技术运用到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和建设中。三个阶段虽然侧重点不同,但却是与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相承接的。我们可以断言的是,未来风景园林科技的发展亦会如此。

四、风景园林发展趋势

近代以来,中国风景园林已经由重艺术美感向重科技含量转变。而这一趋势也将继续很长一段时期。一言以蔽之,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和建设会继续沿着节能接好绿色环保这个方向发展。具体而言,笔者认为会呈现以下三大发展趋势:

趋势一,风景园林节约科技的发展。当前人类发展与资源紧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如何实现资源节约化运用下的人类发展极为重要。风景园林随人类发展而存在,自然要求其实现节约化资源。未来中国风景园林可能会更多地关注乡土野生的绿化资源,充分尊重场地的自我演化过程,并让自然“参与”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趋势二,风景园林环保技术的发展。环境保护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要让未来坏境不恶化,必须做到风景园林建设的环保发展。多使用环保材料、多运用环保手段、多采用环保方案是未来中国风景园林可持续发展的又一科技要求。趋势三,风景园林综合使用技术的发展。任何一种材料都可以有多种用途。在实现风景园林建设节约环保的同时,要最大限度的综合使用所用材料,一者能提高经济效益,二者能减少耗费。只有突破综合使用技术,才能做到物尽其用,并促成中国风景园林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荣。

五、总结

中国风景园林迅速发展既得益于其艺术美感的升华,更在于其科技的使用。通过上述阐述,笔者认为,只有深刻把握风景园林的定位,知晓中国风景园林的发展过程,才能更好的驾驭风景园林的艺术创新和科技运用,进而才能真正促成中国风景园林的可持续发展,并最终让民众享受到其发展成果。

参考文献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理论篇4

一、风景园林工程教育教学

风景园林初步课程是风景园林专业中的一项必修课程。举例来说,某学院的风景园林工程总共有120个课时,分2个学期完成。按照园林规划设计的基本类型,依次从简单到复杂来完成相关园林规划学习工作。在总课时有限的情况下,教师需要不断缩短理论知识,增加课程实践内容,强化师生之间的课程探讨,从多个角度来学习风景园林初步课程。理论课程以《风景园林工程》为教材,实验课则主要培养学生回执施工图的能力。毕业后从事风景园林设计工作的学生,必须掌握好基础知识,以在工作中充分发挥所学,将设计图纸转变为实物,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

二、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实践课程的主要目标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必须掌握好实用性与操作性技能。在教育教学环节中,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是其主要目标。教学要让学生掌握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基础知识,进而提高其创新发展能力。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过程中总结经验,发现不足,合理地设计教学内容。

教师要整合植物领域和艺术领域相关的知识,不断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要重点解决好“人与环境”的命题,进而有效解决“什么是设计”以及“为什么而设计”的问题。

三、在风景园林设计初步课程中采用实践性和多维性教育教学方法

(一)实践性

首先,在教育组织方面进行分组教学。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教育教学需要有真实的设计环境,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成为设计者或评审者。在完成设计作业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和方案汇报能力。同时,明确专业评审的基础过程,强化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采用分组教育教学模式,将每一个小组划分成2~3人,让小组成员既成为设计者,又成为评审者。在方案完成过程中,根据教育教学任务来自行设计方案流程并定期进行交流和汇报,重视对学生设计思维表达能力的培养。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方案的评价指标体系总共分为三个层次:1.目标层;2.准则层;3.指标层。在准则层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总体布局――Overall layout;2.景观空间――Landscape space;3.植物景观――Plant landscape;4.水系景观――River landscape;5.道路景观――Road landscape;6.景观构筑物――Landscape architecture.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不仅仅是简单的景观要素设计,而应该也充分强调系统方面的设计。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目的是要帮助学生在功能方面和空间方面逐渐养成综合设计能力,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问题。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要重点解决好“人与环境”之间的重要课题,既要着力解决好“设计是什么”的问题,又要解决“怎样设计”的问题。某学院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将行业发展中的实用性作为课程实践训练的重点,将理论知识充分融入到实践教育教学环节中。

(二)多维性

多维性,即采用多种试验方法按照一定的社会期望,运用一定的权利来履行相应的社会职责。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维性安排实训课程,让学生适应其中的多维角色,继而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动机,在未来的职业规范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基于此,产生职业期望。在现实的景观规划和设计项目中,存在各种不同的角色,各个角色可从不同的角度对相关项目提出具体的意见和建议,风景园林设计具有明显的实践性特点,所以风景园林设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一定要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教师应按照课程的基本设计要求学生进行图文制作,例如,风景园林设计对公园的规划设计有具体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当地公园的人文特色及整个行业的整体需求,科学地规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四、结语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理论篇5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在风景园林景观设计中,地域特征是基础的影响因素,对当地的自然环境以及历史背景等地域特征进行体现。近年来,我国城市建设过程中在风景园林景观建设方面取得了重要发展,在信息化以及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过程中,西方的园林设计思想和我国园林设计思想发生了碰撞,各种新式园林风格在不断的出现,但是,在发展过程中还是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只有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风景园林景观建设的发展。

1、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的意义

1.1、是城市文化的综合体,园林是城市的名片,是城市的代言,可以充分展示城市的风貌和文化。在园林设计的时候,要充分融合城市问题以及地域特点,唤起市民的归属感。

1.2、是社会经济进步的体现园林建设和经济进步存在互相依存的关系,园林的设计可以带动城市经济的进步,而城市经济的进步可以通过园林来体现。

1.3、园林设计可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当前,由于城市大力发展经济,很多废水、废气、废渣随意排放,严重污染城市环境。大力发展园林建设可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居民在良好的环境中,可以更好地生活,进而推动城市进步。

2、遵循园林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

2.1、艺术性原则

对于普通受众而言,美学感受往往就是其对景观评判的直接标谁,感受营造良好的视觉景观氛围,是基于所有的自然与人工形态及其感受而设计,不然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因此景观的艺术美感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一点同样也在某公园景点设计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如辅设聚点湖石或黄石数块,又缀以花草竹木,这样粉墙似纸,石和花木似笔,在不同的光阴之下,形成静中有动的一幅幅活的画面。

2.2、功能性原则

园林不仅是二维平面的几何构成,而更多的考虑其功能性,即满足道路承重及安全使用。安全性中很重要的就是使用便捷性,譬如步石之间的距离如果不合理,使用起来就比较整脚。从某工程就可以清楚的体现出这点,一般说来,成年人的步幅为50cm左右,其园林游步道的设计施工以此为依据设置石板更为合理,出于对安全的考虑,设计中避免使用光面材料。

3、园林规划设计需要论证的内容

3.1、提高园林作品的艺术品味,高品味的园林工程是一幅美丽的立体图画,不仅要有点线而的合理运用,还要有四季特色变化,它是各种园林要素的艺术组合,是巧夺天工的人造大自然的再现,使人在其中有融于大自然之感,有较高的艺术水平。

3.2、对园林绿化的各项指标进行认真计算包括绿化覆盖率、人均绿地率、立体绿量、多层次植物配置、保持水土、有效地吸收有害气体及灰尘和是否符合生态效益等。只有这样才能决定是选择单一的草坪还是乔灌木与林下草坪相结合,避免盲目追求草坪的现象,使草坪与树林相得益彰。

3.3、园林绿化应考虑绿化的功能无论是公园、游园、风景名胜区、居住区、城市广场和道路、厂矿企业、机关单位及校园环境的规划设计,还是象世博园等大型专类园的规划设计,应根据其服务对象不同,明确功能和主题。

3.4、树种选择的论证实践证明,以什么树作主体,配置什么树都有讲究。不同植物在一起要考虑相互间的生长速度、影响能力、阴阳性,观花、果、叶的树如何映树,病虫害的交叉性,同种树的连片与分隔的统一,病虫害防治的难易程度,耐湿耐旱性等都是选择树种的重要因素。

4、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探讨

4.1、全面提高设计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想要提高设计师的整体水平,一定要加强理论培训、丰富知识储备,并且提供平台增加设计经验,锻炼设计能力。更好的促进设计师把自身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成为专业能力强、符合当代城建要求的优秀设计人员,更好的为景观园林发展做出贡献,为我国景观园林行业注入活力。

4.2、保护设计知识产权景观园林设计同大多行业一样,也要充分重视保护知识产权,比如设计过程中的设计图纸、设计技术、文字宣传、文化理念等。要求参与设计的每个设计人员都应该具备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并且用行动维护设计权益不受侵犯。

4.3、园林景观设计中的立体规划

4.3.1、注重面的规划

面是由点和线聚集而成的,面分为实面与虚面。在园林景观设计中,我们可以将草坪和广场地面看作是实面,将溪流与水池看作是虚面。面在视觉上可以是出于平面上的,也可以是存在于三维空间中的,我们可以将面进行水平、垂直和倾斜处理,在设计时也可以通过相切、相融、相离等方位来处理不同面间的位置。

4.3.2、注重的形的规划

“形”即不同的面在方向不同的情况下,边沿位置连在一起所形成的形体。在空间中,形体是各种形状与形状变化的一种延续,它能让人们的视线追随着它不断改变,同时也能改变空间,让人在视觉与心理体验上都获得不同的变化。此外,形体会因光线的影响而出现明暗的变化,使得形体的视觉层次得到丰富和提高。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建筑、假山等形体让园林景观不再因面而单调,它与平面上的各种图形还会形成一种和谐、呼应的关系,让整个园林景观都呈现出一种舒适的视觉状态。

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色”色彩能够用来表达设计者自身的情感与情绪,同时也能对观赏者的情绪和心理产生影响。景观的配色方法一般有同类色、对比色、类似色等,需要注意的色彩知识有色的纯度、明度、冷暖等。以对比色的配色方法为例,一般多应用于公园、广场等环境中,如利用不同种类植物的对比色设计图案,带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从而产生热烈、鼓舞、欢快等强烈的情绪,但在一些政府部门的周围环境中要慎用,以免这种强烈的情绪影响到主体建筑的庄严气氛。

4.4、做好水景规划

4.4.1、水景的构成及设计方式

在进行水景设计时,为了展现出水景的美感和动感,应尽量采用动态的水。采用动态水的设计方式主要有人工瀑布和人工喷泉两种方式。前者主要形式有滑落式、幕布式和阶梯式三种;后者主要是通过地下的给排水系统来给地面之上的喷泉供水和回收水。

4.4.2、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动植物搭配设计

显而易见,动植物在水中适当的搭配可以增强视觉效果,其作用除了丰富水中空间外,同时还能显著地改善水体质量,进而营造出一个更有生命力的水空间。首先,对于水中生物的选择需要结合当地的气候、物种分布等因素来选择,要保持园林生态环境的平衡。其次,可以通过各种植物间的科学搭配来创建一个和谐的生态水景。这需要考虑到以下两点:(所搭配植物的颜色要协调、密度要恰当;要保证水景水域的生态健康。而对于植物的搭配主要需要考虑以下两点:(对于水边的植物设计,要避免沿边线等距离栽植的单一呆板风格,而采用立体式的水景设计。对于水面的植物配置来说,应和水面面积以及附近环境要素相协调。

4.4.3、水中建筑的设计分析水中建筑的设计要综合考虑建筑设计的安全性、美观性和功能性。例如:水亭可以通过临水而建或者建在水中等不同形式来增加水面空间的层次美感;桥体设计时,应使桥体和园林的道路系统实现合理联通,不能让置身于园林中的人感到交通不便,同时还要避免阻断水路通行。

4.5、注重人文特征的传承

尊重传承地域的文化命脉,是现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重要表现特征。任意形式的规划设计流派,即使风格样式存在着风貌差异,在实质上都是不同历史时期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形成的,自然条件和社会需求可以共同决定的艺术形式能够体现出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地域人文特征对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影响作用愈来愈大,在某种形式地域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甚至体现出决定性的重要作用。历史遗迹是历史遗留给后人记载与放映出人类历史活动发展的重要记录,属于人类地域特征的重要财富,在后人对历史活动与历史人物的分析研究过程中起到关键性作用,同时在历史发展的记载与传承过程中有着不可缺少的位置。在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过程中,需要对历史遗迹进行科学有效的充分利用,然而这种利用方式不允许进行恶意篡改处理。在大多数的后现代主义代表作品中,人文符号这种性质的地域人文特征因素交融体现已经十分突出。具有代表性意义的规划设计是在西湖上的西泠印社,这里的山体比较陡峭、距离湖面比较接近,不适宜实施建筑工程,假如可以把这里建设成为提供篆刻爱好者聚会活动的园林景观别墅,则整体上的艺术性、实用性会得到很大的改观。风景园林景观的整体布局,犹如雕刻艺术中的一枚印章,具体的布局构图能够与这里的实用功用完美地达到融合目的,园林景观的规划设计布局在开合有度的情况下体现出疏密分布合理的安置景点,促使风景游览的路线可以有顿挫起伏的感觉。风景园林的石级、门坊、池、桥、洞等各种景区要素上的题刻具有生拙古朴的风格,可以将印章这种完美的人文符号深深地融入到园林景观的规划设计中,在园林景观环境中可以得到充分的内涵表达。

5、园林规划发展方向――节约型园林

5.1、节约型可持续发展

园林的建设风景园林建设的目的是为了美化生态环境,因此,不能因为园林的视觉效果就破坏生态环境。园林规划设计应该以尊重自然环境为准则,同时,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和历史文化。植物选择应该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进行,风景园林建设应该能够体现当地的特色,能够提高城市整体形象。风景园林规划还应该尽量减少建后工作,减少园林维护成本。

5.2、节约型园林的植物配置原则和方法

应用植物造景为主的园林设计方法。改变以硬质景观为主和不重视绿结构的造园方法,以合理的植物造景为主,同时科学确定乔灌草比例和配植方式,提高生态效益。植物造景选用节水植物,改变植物的浇水方式。风景园林景观设计中应该尽量选择一些节水植物或者节水种植方式,复合结构即可增加绿量,又可避免生态位的竞争,节省空间和资源,提高生态效益。又可增加群落的稳定性且耐粗放管理。合理选择浇水方式,尽量利用降水水源继续浇灌。选用乡土植物。乡土树种是最适合当地环境条件的植物种,合理应用乡土树种即可节省开支,又可达到最佳的景观效果。例如蕨类植物如贯众、井栏边草、石韦、阔鳞鳞毛蕨、斜方复叶耳蕨等在华东地区分布广泛,抗性和适应性都比较强,繁殖速度快等特点选用乡土植物。

6、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景观园林已经成为了居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但和先进国家的园林相比,我国在设计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不利于行业的发展。因此,设计人员一定要全面提高自身设计水平,了解相关知识,结合国情,更好地为城市建设提供服务,设计出美观实用的景观园林。

参考文献

[1]包瑞清.计算机辅助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策略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理论篇6

城市规划设计和风景园林设计同为人们营造城市外部空间的重要手段,尽管它们对于处理城市外部空间环境有着各自一套系统的方法和传统,但改善城市环境的信念、对美好生境的追求却是一致的。因此,彼此的融合和渗透,相互的借鉴和交流,将成为学科发展的趋向,也是两者在改善城市景观、创造更为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方面取得更大进展所不可或缺的条件。本文主要阐述了生态城市的规划内容和风景园林设计的概念及多样化表现,并对城市设计与风景园林设计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一、景观园林设计的意义

生态设计是指注重对自然生态的维护和协调,以及人为的生态环境设计。城市风景园林生态设计是将生态观念即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观念渗透到园林的设计中,不仅对园林使用者要达到最优化,而且对自然环境也要达到最优化,要尽可能地保护或恢复环境,同时为人们创造满足视觉景观美、内涵丰富、有益健康、令人愉快和安全的环境,达到合理利用资源和满足人们需要的目的。

景观园林是城市文化的综合体,是城市的名片,是城市的代言,可以充分展示城市的人文风貌和历史文化。在园林设计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城市问题,融合地域特点,唤起市民的归属感。景观园林是社会经济进步的体现,园林建设和经济进步存在互相依存的关系,园林的设计可以带动城市经济的进步,而城市经济的进步可以通过园林来体现。园林设计可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当前,由于城市大力发展经济,很多废水、废气、废渣随意排放,严重污染城市环境。大力发展园林建设可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居民在良好的环境中,可以更好地生活,进而推动城市进步。

二、城市规划设计与风景园林设计的关系

1、设计客体的同一性

城市规划设计主要面对的是城市外部空间的形态布局,创造理想的城市空间结构。风景园林设计的对象主要是城市中的绿色空间,如城市内部的绿化设计一直是风景园林师最本行的业务。由此可见,城市规划设计与园林设计在设计对象上有着高度的同一性,城市外部空间是其共同的工作领域。

2、设计目标的一致性

不管是城市设计师还是风景园林师,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里辛勤耕耘不断的创新发展,面对和追求的都应是同一个目的――创造优美的城市环境、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营建理想的可持续的城市外部空间形态。所不同的只是他们从不同的方向向这个目的努力和迈进。

3、设计理论的互通性

城市规划设计和园林设计,在理论基础也有着很高的互通性。20世纪人类在哲学、艺术、科技领域里几次大的潮流,几乎同时对两个学科领域的发展产生了影响,如功能主义到人文主义的变迁,既左右了城市设计理论思潮的发展方向,也直接影响着风景园林师的设计方法和理念。当相关理论基础随着人们的审美和社会的潮流改变时,两个行业的发展方向也就随之改变。

三、风景园林设计促进城市规划的方法

1.园林规划与城市建设协调发展

由于各个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的不同,其自然环境往往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而在设计和规划园林的过程中,必须经过实地考察,综合考虑城市的气候。温度及土壤结构等,设计出适合城市环境特点的园林规划方案,同时还需要考察城市的人文、历史特点,确保设计能够体现城市丰富的文化底蕴,保证园林的规划和城市的建设协调发展。

2.重视园林的生态效应

自然界中每一个生态系统都具有新陈代谢和自身能量循环的功能,其中最完美的生态就是自然生态。因而,为了实现城市园林的最大的生态效益,在城市园林规划中,应该尽量把园林建设贴近当地的生态环境,例如,广西的城市的园林中应该多种植红树科、山竹子科和椴树科的树种。此外,在选择物种的时候,除了考虑当地的生态环境,科学合理的选择优质的外来树种外,还要尽可能选择抗病性和抗旱性强的物种,以便有效的抵抗常见的病虫害,同时还要合理的优化乔木与灌木之间的搭配。由于园林规划涉及了多方面的知识,如建筑学、植物学、美学、林业学以及生态环境、城市规划等,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繁琐的综合性工程。因此,在设计规划园林过程中,要不断的吸收借鉴国内外先进的设计经验和技术,在深入的探索和研究过程,综合考虑园林的生态效果,以便实现园林的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的生态意义。

3.注重提高植物绿量

园林造景作为城市的自然空间,供人舒闲与娱乐,这个空间的主体就是植物。植物绿量是否能够满足和改善环境的效益,决定因素是植物的光合效率,为城市制造更多的氧气,吸收二氧化碳、有害物质、净化空气,隔离噪音。它是一座永不停歇的绿色工厂,这就是绿量决定城市环境质量的基础。就如我市而言,城市用地需要增大,人均绿地指标相对较低。如何用较少的绿地,增加更多的绿量,在植物景观中,特别注意污染较重的厂矿企业,应选择耐污染适应性强枝繁叶茂的植物,来增加光合作用,吸收更多的废气,制造更多的氧气。因此需多种乔灌木丛及林荫树来增加绿量。在绿化栽植时应尽量向地面和构筑物及天面开拓,使绿化向立体化扩展,形成海、陆、空多层次,多景观的绿色体系。在植物景观规划设计时,应考虑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多品种组合,营造良好的生态生活环境,使植物不同类型优缺点互补,达到相对稳定的园林覆盖层,以最大限度地增加绿量。在城市绿化中,要有一定限量的草坪,但大面积布局,则显得绿量不足,这样造景比较单调,层次单一,削弱了其生态效益功能。这在植物景观设计时应特别注意的。

5.建设居民参与式园林

在设计规划园林的过程中,对公众进行自然式与规则式景观的偏好调查、市民对街道花卉和树木组合的偏好调查,能充分的掌握公众的喜好和需求,实现群策群力,设计出符合公众需求的园林景观。在实际的园林规划中,不仅要将公众意见落实到整个园林规划设计中,还要引导和鼓励居民通过庭院绿地建设参与到城市绿地规划中。这样一来,一方面增加了城市绿地面积,丰富了物种多样性,另一方面还能增强居民的环保意识,爱护园林花草树木。

社会的发展带动着一切城市的软硬件发展,城市景观规划不能再停留在只以人类生活为中心的设计规划中,要与生态发展紧密结合,多了解生态学在城市景观中的有利方面,不读优化城市景观设计,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辉.数字化技术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与发展探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3(04).

[2] 叶德敏. 园林景观生态设计理论探讨,西北林学院学报,2005.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理论篇7

二、植物在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1.植物在风景园林中的配置原则

风景园林的景观建筑设计必须要有科学性和艺术性,把科学性和艺术性进行高度统一,既满足植物和环境的生态相适应,又要符合艺术构图的原理,把植物的个体和群体美展现给观众,并让观众在欣赏的时候感受到意境美。所以风景园林的植物景观设计也要符合绘画艺术和造园艺术“统一、调和、均衡和韵律”等原则,实行协调对比,体现植物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作用。

2.植物颜色的配置设计

风景园林在进行景观建筑设计时,对植物也有特殊的要求,例如植物的类别、颜色等,这些都要根据风景园林建筑设计的要求进行选择。大部分植物的颜色都是绿色,因为时间、地点和条件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变化和景观效果,所以在进行植物配置设计的时候,要根据植物颜色的不同进行。一般的植物配置可以根据植物颜色的不同,进行色度的对比,色度级差别大的配置在一起,例如银杏和桧柏颜色对比明显,可以配置在一起;如果色彩比较相近,从颜色配置上来说,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例如大叶黄杨和海桐,颜色相近,而且形状相似,不适合搭配在一起。所以,在进行风景园林建筑设计的时候,应该把植物色彩和不同颜色的背景建筑或者植物进行配置设计,实现最佳的观赏效果。3.植物在风景园林中的作用在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中,植物一般都具备表现季节变化、可以作为观赏景观和能够衬托其它景观的作用。风景园林景观的建筑设计一定要符合园林植物的配置原则,体现植物的个体美和群体美,充分发挥作为园林景观的观赏特征,吸引观众的兴趣,实现园林建筑的目的。

三、山石在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1.山石在风景园林中的布置

景石在风景园林中的布置营造,应该遵循“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原则。认真进行景石的选材和山石景观的造型,创造山石的意境,体现石材自身自然和个性的优点。在对风景园林建筑设计进行置石和山石景观的艺术创作过程中,保证山石的自然性,注意整体景区的构造,保证山石的自然特征和环境协调关系。根据风景园林的不同建筑要求和景区的不同特征,对山石景观进行不同的艺术构造。

2.山石景观的分类

风景园林景观的建筑设计中,对山石景观的构造分为:自然地貌式山石景观、艺术造型式山石景观、意境式山石景观和抽象式山石景观。风景园林自然地貌山石景观的构造,应该根据岩性和地质构造不同,进行景观构造,使观众感受自然的美好;对自然山石景观进行概括和重组,通过夸张和变形等艺术手段对山石景观进行处理,体现山石景观的艺术性;用抽象的意境进行山石景观的构造,引发观者的联想;运用抽象的艺术表现手法,山水造型进行抽象处理和构造,,表现风景区园林景观建筑设计的内在意境。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理论篇8

Abstract:The arguments and debates about the denomination and context of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have lasted a long time. Some ideas, which used a sect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to replace the main stream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or led this sect to independency, have impacted the development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have caused confusion.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analyze and consider the developing direction of this sect. In this paper the phenomenon is analyzed through the following aspects, whether it is necessary to renew the nam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how to treat the status and role of “landscape architect” and how to promote professional education programs for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n China. Based on these analyses, it is proposed to maintain and innovate greatly the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with unique features, and to make Chinese distinguished contributions to the world in this field.

1、引 言

随着国外新学说和新观念的引入,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一些学者又开始对风景园林名称及内涵提出了不同的见解,认为风景园林的名称已经过时,应该用“景观规划”(又称为景观设计学、景观规划设计学或景观学等,主要是根据对英文Landscape Architecture 的理解翻译而来,缩写为LA)来取代。这种讨论本是学术争鸣的好事,它可以启发人们更好地认识“风景园林”在新形势下的发展方向,探索如何在继承中发展,在借鉴中创新的发展道路。令人遗憾的是,某些倡导以“景观规划”取代“风景园林”的学者,对于学术上的分歧没有坚持科学的精神,以讨论的方式来加以解决,而是通过媒体宣传、分解队伍、另立门派的形式来进行。这些做法在客观上已经超出了学术探讨的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对风景园林的专业教育、职业定位和设计市场都造成了一定的冲击。这不仅无助于解决认识上和学术上的分歧,而且还有害于园林事业、学科(专业)和学术的健康发展。由此,我们有必要对景观学派的发展方向及做法做一些分析与思考。

2 、“风景园林”更名必要性之辨对于风景园林与景观规划的名称与内涵之争由来已久

“风景园林”是目前中国园林界(包括学术界主流和政府管理机构)及社会普遍接受的一门学科(专业)和一种职业的称谓。其原因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也有社会约定俗成的共识。为与国际同行进行对等交流,其英文名称采用“Landscape Architecture”也无可厚非。因为就风景园林的学科性质、社会功能和职业活动来说,均与LA是极其相近或相似的。之所以不说其是相同的,是因为二者之间在客观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和差距。这里的差异主要是指存在于社会文化方面的,差距则是指在发展阶段方面的。而正是在如何认识和对待这种差异和差距的问题上引发了这场新的争论,当然其中也包括对LA的理解与翻译。以一些学者为代表的景观学派(即认为自己是真正LA的代表,和那些支持和赞赏这些主张的学者)通过利用媒体、出版物和学术会议等形式,宣传自己的主张,且已初步在社会上和风景园林设计市场上形成了一股势力,大有与传统、与风景园林相脱离之势,此种现象令人忧虑。

2.1 “风景园林”与“景观规划”的概念比较风景园林与景观规划究竟存在着多大本质上的区别呢?我们不妨对二者进行一下比较。对关于风景园林的解释,这里引用《中国大百科全书》的有关论述:“园林学(即风景园林——笔者注)是研究如何运用自然因素(特别是生态因素)、社会因素来创建优美的、生态平衡的人类生活境域的学科。[1]”它的“研究范围是随着社会生活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扩大的,目前包括传统园林学、城市绿化和大地景物规划3个层次。传统园林学主要包括园林历史、园林艺术、园林植物、园林工程、园林建筑等分支学科。园林设计是根据园林的功能要求、景观要求和经济条件运用上述分支学科的研究成果来创造各种园林的艺术形象。城市绿化学科是研究绿化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确定城市绿地定额指标,规划设计城市园林系统,其中包括公园、街道绿化等。大地景物规划是发展中的课题,其任务是把大地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当作资源来看待,从生态、社会经济价值和审美价值3个方面来进行评价,在开发时最大限度地保存自然景观、最合理地使用土地。规划的步骤包括自然和景观资源的调查、分析、评价;保护或开发原则、政策的制订;规划方案的编制等。大地景物的单体规划内容有风景名胜区规划、国家公园的规划、休养胜地的规划、自然保护区游览部分的规划等。这些工作中也要应用传统园林学的基础知识。[1]”该辞条是20世纪80年代由已故中国现代园林学的奠基者之一——汪菊渊先生主持撰写的,之所以强调时间是为了说明当时风景园林学界的有识之士就已经对传统风景园林有了新的认识。

关于景观规划的解释,我们先看一下国内学者中有代表性的论述:“景观设计学(即景观规划——笔者注)是一门关于如何安排土地及土地上的物体和空间以为人创造安全、高效、健康和舒适的环境的科学和艺术。根据解决问题的性质、内容和尺度的不同,景观设计学包含两个专业方向,即:景观规划(Landscape Planning)和景观设计(Landscape Design),前者是指在较大尺度范围内,基于对自然和人文过程的认识,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具体地说是指为某些使用目的安排最合适的地方和在特定地方安排最恰当的土地利用,而对这个特定地方的设计就是景观设计。[2]”它的“主要专业方向包括:国土与区域规划;新城镇与社区规划设计;空间规划与城市设计;城市与区域生态基础设施规划设计;校园与科技园区规划设计;综合地产开发规划设计;风景与遗产地规划设计;户外游憩地规划设计;景观建筑设计;景观与城市管理。[3]”它的解释主要是参考了美国风景园林师协会(ASLA,成立于1899年)的有关资料①。我们再看一下欧洲风景园林院校理事会(ECLAS)的解释:“风景园林既是一种社会职业活动,又是一门学科专业,它包括在城市与乡村、地方与地区范围内从事的景观规划、管理和设计活动。它所关注的是基于当代及后代福祉的景观及相关价值的保护与提升。”它所“关注的领域包括从国家公园到户外空间的具体设计;它关注具有历史意义的公园与花园的研究、保护和重建工作;它参与城市开放空间与废弃土地恢复的管理工作;它通过利用从生态学、环境心理学的技术手段到大地艺术的方法来创造新的空间;它致力于景观资源的评价和环境影响研究的前期准备;它参与居住区环境的设计和新建基础设施项目对环境影响的改善。②”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理论篇9

1、园林规划及其设计方法研究的重要意义

风景园林作为一类侧重于处理好人居环境中诸要素的学问,是综合运用科学与艺术的手段,研究、规划、设计、管理自然和建成环境的应用型学科,以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为宗旨,保护和恢复自然环境,营造健康优美人居环境。传统的风景园林方法论中的理念与解答,有的难以描述,有的可以描述,而演变至今依然是定性的层面。对事物合乎规律的认知,是一个从定量到定性的过程。而长期以来,人类对于事物的认知习惯从定性开始,设计类学问更是无从谈及定量,矛盾、误解、遗憾、争议与设计类学问相伴而生。园林规划及其设计方法是通过描述知识结构和思维可以达到并能够准确认知的学问层面,对风景园林方法论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园林规划及其设计的基本原则

2.1集约化原则

建立在系统化思想基础之上的集约化认知方法具有统筹兼顾、权衡利益、突出重点,实现场所均衡发展的优势。站在集约的角度对风景园林环境加以认知,主要需要借助科学化的认知手段,弥补长久以来风景园林设计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主观性、模糊性、随机性的现实缺憾,以及解决随之产生的工程造价和养管费用居高不下、环境效应不高等问题。基于集约化认识的园林规划及设计方法有助于实现风景园林系统内四个方面的有机统一的设计,体现可持续的节约型风景园林设计理念。

2.2普适性原则

风景园林学作为具有自律性的一级学科,有其学科自身的规律与范畴。不同的风景园林场所丰富多变,设计方法千差万别,但从方法论的共性上来看,具有共同的特征,即有普适性的意义。对于普适性的把握,一方面可以使得设计过程变得更加透明,能够理解与表达,在另一方面,可以助于推进学科的进步与发展。古书中曾说道在建造园林的过程中“有法无式”。“有法”即有共同的方法论,“无式”即没有固定的陈式。形式的易变与方法的相对恒定,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符合风景园林学的基本规律。形式是丰富的易变的,方法是相对稳定的或者可以被精准表述的,因此对于形式的追求的意义远远不及对方法的研究。

2.3耦合性原则

物理学中“耦合”是一个基本概念,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或运动方式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至联合起来的现象,是在各子系统间的良性互动下,相互依赖、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动态关联关系。因而“耦合”的概念包含了系统、关系和动态三个方面。在风景园林的规划和设计中的因地制宜就是咯用是耦合法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耦合强调从场所出发,与场所相对应,不同环境、不同层面、不同尺度实现耦合的手段和所采取相应的适宜技术是不同的,它体现的是一种全尺度的设计方法。耦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设计目标与场所互相影响,最终达到和谐共生的设计目的,因而设计目标与场所之间的互适性是耦合的原则对于风景园林学科而言,耦合法不仅具有现实的针对性,还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2.4减量化原则

所谓“减量”,指的是实现从环境出发,依托于包括客观的存在状态与变化趋势等,尽可能减少扰动原有场地生态系统,维持并利用自然力的设计结果。减量设计理念强调把握场所规律,譬如对自然力的利用、对自然演替规律的运用,这就需要对场所进行一系列分析基础上的灵活运用,涵盖了地形、地貌、坡度、坡向等竖向问题以及汇水面积、汇水量、水质等水环境问题。强调减量化设计并非简单地不作为,也不是单纯地强调减少人为的干预,而是在集约化的规划设计思维体系架构下,基于合理的人为干预、达成对景观环境资源的优化配置,这是实现减量设计的核心所在。

3、园林规划及其设计策略

通常人们喜用“因地制宜”来描述对环境认知与利用的智慧,对于不同的学科而言,其呈现的方式不尽相同,与之对应的设计方法和策略也各具特征。以风景园林而言,所谓“设计”就是最大限度地整合场所的资源,以最少的人为干预实现预期设计的目标,强调的是在设计中最大限度地利用环境资源和自然力。因此在风景园林的设计中,要强调对场所的尊重及自然力的运用,将多设计目标与场所固有的秩序和要素之间相关联,而这样的一种关联目的就在于利用环境资源的同时提升环境整体的品质。

3.1 因地制宜的规划设计策略

在园林规划设计中,因地制宜作为全尺度的规划设计方法,不仅具有理论的指导意义,而且有着方便易用的可操作性。因地制宜作为园林规划设计的核心价值,贯彻于从项目策划、规划、设计直至建造的风景园林营造过程。因地制宜的设计策略强调对场所的最小干预以及景观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前提下实现最优化的景观效果,同时也是一条实现减量化风景园林设计的有效途径。因地制宜过程中的核心问题就是设计要素与原环境之间的互适性,在设计的过程中通过人为的干预实现对场所的优化,这就需要设计目标始终和环境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耦合法在设计中创造的是一个系统,也就是一个能够自我完善,具有自律性结构的整体。

采取因地制宜方法主要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根据环境条件的不同,选择适宜的项目,再将其引入到场所中去;第二个阶段依据不同项目选择适宜的环境来加以支撑;第三个阶段是对单一的项目进行控制,包括了譬如建筑的规模,覆盖率,体量、高度、建设强度等控制要素。在园林规划设计中因地制宜的三个阶段分别对应了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策划―总规―详规”等阶段,层层递进地覆盖了整个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过程。

3.2多方案优选的规划设计策略

几乎所有的规划设计都不存在唯一的方案,设计者对同一场地的认知、主观愿望的不同以及设计能力的差异,都会影响设计过程以及设计方案的生成与发展。长期以来,人们习惯将不同的设计方案加以比选。在园林规划以及设计的过程中要注意对最佳方案的选择,就在不同的方案之间选择与场所最为契合的构思。强调设计对场所的基本耦合度是我们评价方案优劣的前提。耦合度指的是设计方案与场所的关联度,也就是用来表述设计和场所之间适应程度的数值区间。生成多目标基础上的风景园林设计方案的类比与优化方法无疑是将多个设计方案进行科学化比较与优选的有效途径。

4、园林规划及其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

4.1设计项目

所谓项目与场所的适宜性指的便是将适当的项目落在场所中合适的区域。景观项目不是无本之木,更不是无源之水,生长于场所的项目更具合理性与可持续性。将筛选的项目从功能和定位出发加以分类,并结合对场所充分调研后得出定性、定量分析,便可以确定设计的分区,这是项目和特定区域间的选择。将筛选的项目从功能和定位出发加以分类,并结合对场所充分调研后得出的交通、自然资源等相关方面的定性、定量分析,便可以确定设计的分区,这是项目和特定区间的一种选择,与特定区域不相关的项目是没有意义的,反之则需要大规模地改造环境以适应项目对于环境的要求。

4.2设计要素

场所的认知是探讨设计要素与场所之间耦合关系的第一步。对场所的研究要从空间、生态、文化及功能四个层面出发,细分至高程、坡度、植被类型等最为基本的场所因子层面,通过GIS分析等手段与方法,充分认知场地,完成建设适宜性、生态敏感性等场所评价研究。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要素选址的特殊要求因子及制约因子选取相应场所因子进行叠合和评价最终因地制宜地确立场地与项目的对位关系。

4.3设计层面的调控

在园林设计的过程中适应性是一个全尺度的概念,适应性关注的不仅限于形式上的和谐,而是新植入的元素真正与环境的无缝衔接。所谓的无缝衔接指的是景观要素与环境之间内在关系的和谐,而从环境出发的设计调控能够更好地将建筑与人工景观“缝合”到自然环境中。不仅如此,对场所充分分析与评价基础上的控制性耦合还对环境容量进行综合研判,从空间容量、生态容量等角度对人为改造活动进行考量,不破环境承载力的设计能够使自然力发挥最大效益。

小结

现代风景园林设计早已不是修建性的规划与美化,而是基于学科的本体特征,走向了系统化规划设计之路,综合、统筹、科学地组织环境中的各种要素,具有动态、多样及综合的效应。由于风景园林学科具有自身的特征及自律性,因此关于风景园林方法论的研究不仅具有普适意义,而且具有很强的操作性。风景园林环境是复杂的巨系统,风景园林有其学科的特征和思维的特殊性,需要系统的园林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的支撑。园林规划及其设计方法是通过描述知识结构和思维可以达到并能够准确认知的学问层面,对风景园林方法论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张琰炎;;浅谈中国现代园林的特色及其发展[J];河北农业科技;2012年02期

[2]胡晓践;;大地艺术对西方现代园林设计的影响[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2年03期

[3]曹建富;;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在现代园林设计中的应用[J];大众文艺;2010年16期

[4]丁灿;;中国古典园林的教学方法浅探[J];大众文艺;2010年23期

[5]李絮;;园林设计中的人文关怀 评《园林设计方案》[J];美术之友;2013年05期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理论篇10

[2] 章俊华,刘玮. 园艺疗法[J]. 中国园林,2009(6):19-23.

[3]陈永清. 国外园艺疗法进展[J]. 国外医学( 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 ,1997,17( 2) : 57-59.

[4]班瑞益. 园艺疗法对慢性精神分裂症的康复效果分析[J].

实用护理杂志,2002,18( 2) : 50-51.

[5]杨晓明,田国行,邢俊敏. 园艺疗法及其园林应用[J]. 西北林学院学报,2007,22( 5) : 182-187.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理论篇11

随着人们对自然环境保护意识的逐渐提高,生物友好型的建筑和设计理念开始被人们重视。在生物友好型风景园林设计的过程中,有很多生物友好型的设计理念和设计策略被研究并运用于实践,从而能够真正实现生物友好型风景园林的设计。

一、生物友好型风景园林设计的相关策略

(一)控制策略。从自然环境的发展角度来讲,一个地区自成一个小的生态系统,这个生态系统中的相关生物之间相关适应,形成一种动态的平衡。所以,生物友好型风景园林设计的一个重要策略就是控制策略,控制策略主要是指在进行风景园林设计的过程中,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要进行控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含义:第一,在对风景园林进行建造、改善和拆除时,要尽量降低对周围环境的改变和危害,尽量控制风景园林的设计过程不破坏自然的生态系统;第二,要对风景园林的设计采用整体性的原则,使得风景园林的设计与区域之间的生态系统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之间能够适应,形成相互关联的自然生态系统。

(二)引导策略。生物友好型风景园林的设计需要对相关的游人进行一定的引导,从而使得人们能够加深生物友好型的意识。风景园林设计过程中的引导策略,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第一,通过一些生物友好型的设计和方法,引导人们尽量降低对风景园林设计中生物的危害,同时可以引导人们向着无害生物的区域进行活动,既可以增加观赏性和生物友好性,同时也能够保护风景园林设计的生物友好性;第二,在进行风景园林设计的过程中,需要设置一些警示性的标志,从而尽量避免人们进入一些危险区域;另外,在设置警示性标志的过程中,需要考虑生物友好型风景园林设计的初衷,从而更好地将生物友好型融入到风景园林设计的过程中。

(三)专项设计策略。将生物友好型的理念融入到风景园林的设计中,还可以考虑专项设计的策略,专项设计策略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为一些生物建立庇护所和栖息地,对于我国一些自然生物而言,其生存需要较为苛刻的环境,因此需要为这些生物建立庇护所,从而能够更好地对生物实施保护;同时还需要为其建立栖息地,在栖息地中尽量满足生物生存的相关环境;第二,为一些生物建立特殊的通道,一些生物在活动过程中,可能与人类的活动范围冲突,所以需要为这些生物建立特殊的通道,例如:为一些生物建立起通过的地下通道,从而保护生物不被人们所干扰;另外,在一些地方建立特殊的通道,避免人类破坏生物的栖息环境等等。

二、生物友好型风景园林设计策略的实践

(一)提高对生物友好型理念的重视。对于我国来讲,在近几年自然环境的破坏情况尤为严重,从而造成了较为严重的自然环境损坏,因此在进行风景园林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提高对生物友好型理念的重视,为此可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风景园林设计人员应该充分认识到生物友好型设计理念的重要性,不仅仅能够提高风景园林的观赏性,而且引入一些自然生物,能够提高风景园林的生机和活力,使得风景园林中的动物和植物形成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相互之间能够进行适应和制约;第二,将生物友好型的理念运用到风景园林的设计中,必须要在不破坏风景园林自然环境的前提下进行,对于风景园林来讲,其本身有着一个良好的环境,因此将生物友好型的理念运用到风景园林规划的过程中,是为了对风景园林本身的自然环境进行更好的保护,从而更好地进行生物友好型风景园林的规划和设计。

(二)选取生物友好型的风景园林规划材料。对于风景园林的规划来讲,在进行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利用一些材料来营造一些人文景观,因此为了更好地将生物友好型理念运用到风景园林规划中,需要选取生物友好型的风景园林规划材料,为此可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选取一些生物友好型的材料,这些材料尽量以木材、土壤、竹子和砂石等为主,这些材料来源于自然,没有经过深入的材料加工,能够保持自然材料原有的特点,不仅造价较低,而且对于生物友好型的风景园林设计能起到重要的作用;第二,对于一些柔性材料的使用,当然在风景园林规划过程中,除了一些自然材料的选取,还需要在一些地方使用人工材料,例如:合成纤维和橡胶等等,因此在选取这些材料时,也需要注重生物友好型的理念,选取对动物和植物无害的材料。

(三)营造生物友好型的风景园林视觉效果。对于风景园林的规划来讲,营造生物友好型的规划,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规划中的视觉效果,所以为了更好地将生物友好型理念引入到风景园林规划中,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选择生物友好型的色彩,色彩对于视觉的冲击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进行风景园林规划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将生物友好型理念引入进来,需要选择柔和的色彩,同时也需要注意色彩对温度的影响等等;第二,使用颜色和色彩对生物的视觉进行积极引导,风景园林规划中有很多动物的栖息地,这些动物对于视觉有着自身不同的反应,所以对于不同的生物活动区域,需要选择适当的色彩对生物的视觉效应进行积极引导。

(四)营造生物友好型的风景园林环境。对于风景园林的规划来讲,生物友好型理念营造园林环境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为此可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营造适宜的温度,不同的生物、甚至不同区域的生物对于温度都是非常敏感的,所以在进行风景园林规划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将生物友好型的理念运用其中,需要营造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第二,设置足够的水源,无论是人类还是普通的生物,其生存过程中都需要一定的水源,所以生物友好型风景园林设计中需要由足够的水源,更好地营造生物生存的环境;第三,动物和植物的生存环境相适应,对于风景园林设计中的生物来讲,动物的生存环境离不开植物;而植物的生存环境同样也需要依赖动物;因此必须要使得动物和植物的生存环境相适应,从而更好地满足生物友好型的风景园林设计理念。

三、结语

根据以上的分析和论述可知,目前我国在进行风景园林设计的过程中,开始逐渐意识到生物友好型设计理念的重要性,并且考虑开始讲生物友好型设计理念运用到风景园林设计中。因此,本文通过简要介绍目前生物友好型风景园林设计的相关策略,进而提出了如何在风景园林设计中运用生物友好型设计策略的具体方法。

【参考文献】

[1]王永庆,温留洋.浅析生物友好型风景园林建筑设计[J].建材发展导向,2015,7:174~175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理论篇12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进入了多元的现代化社会,社会各行业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理论获得快速发展。风景园林在城市建设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可以反映出我国的传统文化,在现代园林设计工作中需保持宏观视角,保证园林景观能够和城市环境相互融合,严格遵循现代设计理论的设计原则,科学应用平面要素、色彩要素,使各种要素之间合理搭配,提高现代园林的观赏性,并对园林空间布局进行合理规划,提高园林景观的立体感和层次感[1]。现代设计理论可作为园林规划设计的重要支撑,将现代设计理论应用到园林规划设计中能够进一步提升园林规划设计水平,促进园林和城市建筑之间的融合,真正实现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出园林在城市建设中的功能和作用。

1现代设计理论及设计原则

1.1现代设计理论

现代设计是20世纪提出的一种新型设计理论,此理论可为园林规划设计提供科学指导,在现代园林规划设计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现代设计在理念和应用等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对传统的设计风格造成了巨大冲击,并且在自身发展过程中被广泛应用到诸多行业中,特别是在园林规划设计方面表面尤为突出。基于现代设计理念,园林规划设计更加注重自身的功能性和实用性,虽然园林设计是设计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所以在现代化设计理念的冲击下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其设计风格没有出现较大的转变。

1.2现代设计理论的主要设计原则

现代设计理论主要有以下3种设计原则。1)生态保护原则。设计需加强对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视,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保证与周边环境相互协调。在园林规划设计工作中合理应用现代设计理论,将现代化设计理念充分融入到现代园林设计方案中,全面落实可持续发展观念,合理应用不可再生资源,最大程度降低能源消耗[2]。2)简洁实用原则。社会在不断发展和进步,传统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当前时代的需求,而现代化设计理论注重简洁性和实用性,对传统的设计理念造成巨大冲击,富有改革创新精神,通过应用几何单体体现简洁性的设计风格,同时也十分注重设计的实用性。3)功能性原则。现代设计理念注重以人为本,强调设计的功能性,在园林设计中不再单纯看重园林的观赏性,在保证观赏性的基础上尽可能增加园林的功能性。

2现代设计理论和园林规划设计的融合关系

2.1二者都来源于生活

现代设计理论中蕴含着先进的理念,并且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主要通过科学的方法展开设计工作。现代设计理论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及现代文明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所以也可以将现代设计理论当作对日常生活的感知。无论是城市园林设计还是小区中的花园,在具体设计过程中都需从生活中汲取设计灵感,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园林设计和现代设计理论之间存在着诸多相似之处,二者的灵感都来源于生活,从这一点出发可以使园林设计人员加强对现代设计理论的重视,并将此作为设计的突破口。通过源于生活实践设计出来的园林项目可以反映出设计人员的思想和见解,如果设计人员的生活经历不够丰富,那么可能就无法设计出比较成功的园林作品。

2.2现代设计理论能够支撑园林设计

现代景观设计和人们的生活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且需要合理应用科学的构图理论和方法。对于现代设计中的构图来说,需要具备形式美,这一点与园林景观设计不谋而合,二者都可以找到相互对应的基本元素。景观设计空间可以作为人们的情感寄托,同时也是满足社会需求的产物,现代设计可加强这种设计概念。如果把现代园林设计作品看作一个别致的建筑,那么现代设计理论就是支撑这个建筑的框架,能够让建筑连接在一起。此外,多样化的现代设计有很大的自由度[3]。在设计师看来,某一种物质具备多种变化形态,可为园林设计提供更多的灵感。如果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手法比较独特,那么在园林设计中能够相对增加现代设计理论的开放性,有效促进园林设计的多样性,使二者之间的联系更加有机、整体。

3现代设计理论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3.1色彩要素的应用

在进行园林设计时,需要科学合理地应用各种色彩要素,确保不同色彩之间合理搭配,有效增强园林的感官效果,使整个景观环境的层次感更加丰富、饱满,从而为观赏者带来舒适的体验感。例如,在景点集中的区域大量使用绿色元素,使观赏者感受到盎然生机,有效缓解观赏者的视觉疲劳。通过绿色元素的点缀能有效提升园林的生命力,适当选用紫色、红色系花卉植物能进一步丰富景观色彩要素,同时黄色能够发挥出调节作用,在诸多颜色中合理加入黄色,可以使整体景观环境变得更加柔和,增加观者的愉悦感。因此通过不同色彩的合理搭配,可以取得不同的观感效果,园林整体层次感也更加强烈,所以说色彩要素的科学组合是现代设计理论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有效应用。

3.2平面要素的应用

将平面要素应用到园林设计中,主要是针对点、线、面进行合理设计,得到设计人员想要的空间效果。点和线在园林设计中应用较多,是园林的重要构成要素,虽然在平面构成中点占据的面积较小,但发挥着十分重要的连接作用,利用点要素可以把边线连接起来,从而形成统一的整体。在园林设计中,可以将点当作整体构成的视觉向心点或焦点,通过整体的衬托突出主题中心或达到营造意境的效果。将线要素应用在园林设计中,主要是对直线和曲线进行设计,这2种线应用较多[4]。直线又分为水平线、垂直线和倾斜线3种不同类型,它们的共同特征都是划分比较整齐,如在园林中设计出整齐划一的树木或是道路,会使观赏者感受到秩序性和规整性。曲线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频率也比较高,在城市园林中的很多区域都能感受到曲线的存在,合理应用曲线可以有效增强园林空间的层次感,呈现出更加丰富、活泼的空间效果。面主要是由线要素构成,规整的线要素能够有效体现园林景观的规则性和庄重肃穆感,在具有纪念意义的园林广场中应用较为广泛。此外,不规则的几何曲面主要应用在景观小品和铺装设计中,从而使景观呈现出一不规则的美感。

3.3立体构成的应用

在现代园林设计中合理应用立体构成手法,充分利用现有地形地貌,采用不同高度、形态和色彩的植物进行空间搭配,打造出丰富多彩的园林景观环境。同时适当点缀富有特色的建筑单体、景观小品,传达出多维度的视觉效果,塑造出丰富、灵动、饱满的园林空间。立体构成即空间构成,通过立体构成可以实现二维到三维的转变。人们的心理状态会受到空间构成的影响,不同的空间构成可以使人们的心理状态发生不同的变化。在现代园林设计规划中科学运用立体构成,不同空间进行合理搭配,会使整个园林设计更符合人们的实际需求,从而为人们创造出比较理想的园林环境[5]。例如,将假山和拱桥等加入到园林设计中,虽然占用的立体空间有限,但是可以发挥出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够为园林建筑增加一抹色彩和生机;运用立体构成中的放射形对称,在园林设计中加入伞亭、风车等,为人们制造一定的视觉效果。在运用立体构成进行组合时,尤其要注意在完成目标的情况下,协调各元素之间的关系,争取达到最优秀的表现效果。

4园林规划关键要点

4.1地理位置的选择

现代园林景观的位置十分重要,在选择园林位置时需结合城市的整体规划要求,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条件、功能定位、规模级别、施工造价及运营管理等条件,通过合理的规划为人们提供休闲、游憩的场所[6]。将现存各种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到园林规划中,实现园林景观的资源利用和生态发展的可持续性。

4.2空间布局的规划

对园林空间进行合理布局不仅能够有效增强景观画面的视觉冲击力,而且可以使画面的整体性纵深呈现在观赏者面前,有利于人们感受自然景物的层次感和立体感,这一点与我国传统的山水画意向非常相似[7]。为进一步提升景观的观赏性,需要对各种元素进行合理搭配,并科学掌握各种元素的大小,确定合适的位置,使整个空间更加具有整体性,体现出相同的风格特点。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工作中,需加强对内部空间的合理应用,对空间布局进行合理划分,不断增强园林空间的艺术意境。设计人员需对自然景观中存在的各种元素加以利用,促进自然景观元素和人为景观元素之间的融合,提高鉴赏者不同的视觉体验和审美感受,使景观设计能够体现出视觉层面的多种变化。

4.3与城市建筑相融合

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高层建筑,建筑密度也不断加大,从而使城市空间逐渐缩小,城市的生态环境也遭到严重破坏,空气质量不断下降,使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深感压抑[8]。为舒缓人们的心情,解决或改善城市环境问题,在城市中建设园林,利用园林景观为城市增加一抹色彩,改善城市生活空间的舒适度。以此在园林规划设计过程中,需注重园林和城市建筑之间的融合,使城市建筑和园林景致相得益彰,通过园林景观提升城市形象,使园林设计与城市环境相结合,对空间进行合理利用,提升城市景观的观赏性和可游览性。在进行景观园林规划设计前,设计人员应充分搜集资料、各方调研,结合城市建筑的风格、体量与形态,进行整体规划设计,确保规划项目的整体协调性和科学可行性。

4.4因地制宜

植物在园林设计中是一项关键元素,在园林规划设计中需注重因地制宜原则。应根据当地自然环境选择植物类型,植物搭配应更多的采用乡土植物,真正做到因地制宜。乡土植物不仅具备乡土特色,而且和当地的城市环境比较契合,也容易和城市中的其他植被构成完整和谐的园林生态系统。通过乡土植物构成的景观也容易被当地人们所接受,同时容易形成明确的地方特色景观。

5结语

园林建设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化进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极大地丰富城市的景观内容,还能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多元化。因此,设计人员在现代园林的规划和设计工作中,需全面掌握规划设计要点,科学合理应用现代设计理论,将现代设计理论充分融入到园林规划设计中,提高现代城市园林的规划设计水平和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小玉.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生态学理念的应用分析[J].建筑技术研究,2021,3(10):1-2.

[2]杨彬彬,宋志萌,上官镔,等.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生态学的运用[J].大观(论坛),2019(5):70-71.

[3]王帅.中国古典园林造景艺术对现代景观设计的指导作用[J].青年时代,2019(29):35-36.

[4]吴雪燕.城市公园植物配置的色彩运用探讨:以宁德市南岸公园为例[J].中华建设,2020(11):60-61.

[5]杨逸.色彩元素在岭南传统园林建筑中的视觉传达[J].流行色,2020(6):28-29.

[6]杨绪佳.浅谈城中村人居景观与在地文化元素的融合:以昔渔社区广场景观更新为例[J].风景名胜,2019(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