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体育活动合集12篇

时间:2023-08-16 09:21:05

初中生体育活动

初中生体育活动篇1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各项身体机能都在不断发展和完善。适当进行课外体育锻炼能够更好地促进初中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校体育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因素。合理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对于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初中生接受学习教育的同时,学校根据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合理安排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正确引导学生认识体育、热爱体育,积极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强身健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现阶段初中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分析

1.初中生进行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短

由于初中生的学业压力逐渐增大,学业任务越来越繁重,学生在学校很少有休息的机会,就连规定的体育课也经常被数学、英语等大课老师占去,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越来越少。另外,由于现在大多数孩子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充满高期待,为孩子填报了许多课外补习班,以及特长班,使学生在放学回家和周末都没有进行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造成了现在初中生课外体育活动匮乏的现象。

2.初中生进行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单一

对于初中学生,由于设施不足,造成很多男女学生参与的体育项目出现明显的分区,男生大多打篮球,踢足球,打乒乓球,而女生大多打羽毛球,练健美操等,对于像网球等对于场地要求较高的项目,初中生很少涉猎;对于拳击、散打等需要专门的教练的体育项目,也很少有初中生参与。

3.学校对课外体育锻炼的重视不够

现在很多初中还是将升学率看作是学校发展的重点,对于体育锻炼这种长期性的健体项目,学校给予的重视不够,这也造成了初中体育教师对于学生体育锻炼的要求不高,出现课业任务执行度低,体育课上课,以及课外体育项目的开展不积极等问题。

4.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缺乏变通,时间安排不合理

由于初中生课业任务较重,学生进行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集中在课间和放学后,这时大量的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学习的体育设施就会出现不足。因此,学校应该合理调整学生的作息时间,合理分配体育设施。另外,一个班的学生喜欢从事的运动是多种多样的,统一时间的体育课很难满足学生对于自己喜欢体育项目的锻炼要求。

二、针对现阶段初中生进行课外体育活动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

1.加强与家长的沟通,正确对待课外体育活动

进行课外体育活动是增进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学校应加强监管,确保学生在学校能有足够的锻炼时间。在晨练、眼保健操、课间操等时间段,应专门安排学生进行监督检查,确保学生的锻炼时间不被耽误。在进行体育课教学时,也要保证学生都能得到锻炼,坚决杜绝将体育课变成数学课、语文课、英语课等其他课程的现象,保证体育课时。另外,学校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让家长意识到体育活动的重要性,适当地减轻学生的课外学习压力,让学生进行高效率的学习,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2.丰富课外体育活动形式,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为了适应学生的发展要求,学校在进行体育课教学时,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多样化教学,对于散打、健美操、乒乓球、羽毛球、篮球等运动都需要有所涉猎,让学生找到自己喜欢的运动,进行针对性的学习。让专门的体育老师充当社团顾问,定期开展社团活动,定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这样,学生有专门老师的教授,进步也会更快,自信心和兴趣都会大增,有助于学生树立进行课外体育活动的意识,养成进行课外体育锻炼的习惯。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将教学过程趣味化,在教学过程中穿插游戏,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3.加强教育,端正体育教师的教学态度

针对很多初中体育教师在进行体育课教学时出现的教学散漫、教学不积极、体育课要求低等问题,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教育,使其树立崇高的教学精神,促进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的顺利达到,保证各项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增强学校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初中生的全面发展。

初中生体育活动篇2

(一)客观因素的影响分析。虽然目前初中体育教学得到了全面重视,但是各地区对于体育教学的投入依然不足,使得部分初中学校在具体的建设及器械的购置中资金较为匮乏,无法有效的改变当前体育教学的环境及现状。在体育器械落后、环境较差的前提下,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不到提升,初中体育教学的目标无法实现。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篮球、足球的训练较为普遍,在惯性的作用下,学生的安全问题极易受到影响,因设备维修工作不足、训练环境较差而造成的安全事故频频出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与校方的采购不合理、后期管理使用不善有着直接的关系。

(二)学生自的原因。体育活动开展前,教师一般都会组织学生进行热身运动,活动筋骨,避免运动中的损伤。但是部分学生缺乏安全意识,对于前期的热身活动不重视,致使运动中极易出现肌肉损伤等问题,再加学生对自己身体的了解不足,过量运动下也会造成身体出现不适的现象出现。

(三)教师责任意识缺失。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体育活动非常自由,部分教师缺乏课前准备及设计的是,采用惯性思维随意组织学生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没有针对学生的身体现状制定训练计划,这无疑也给教学中的安全隐患埋下了导火索。同时,不合理的器械摆放及管理、场地清理工作不重视、安全教育意识不足等,这些都会影响教学的秩序化。

二、初中体育教学中安全教育渗透的有效策略

(一)提高学生的安全意义

1.正确的示范

体育教师一定要有安全意识,时时刻刻注意安全教育。体育教学中有很多需要教师做的示范动作。体育教师的示范非常重要,动作一定要是正确又安全的。因为假如示范动作不到位,学生就很容易出现错误动作,错误动作更易产生危险。特别是在示范技术含量高,有一定危险的体育活动时,更应该注意。

2.安全长记心头

教师不但要示范正确,更要时时处处讲安全。活动前,组织学生检查活动场地是否安全;活动时,检查器械是否安全,学生有没有做危险的动作。教师做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久而久之,学生也会受老师影响,提高安全意识。只有教师安全意识强,时时讲安全、刻刻以身作则注意安全,学生才会有样学样,把安全长记心上。

(二)活动前做好充分的活动准备

首先是材料的准备。比如在玩单杠前,海绵垫子一定要充足,学生初学单个动作时,要有保护装备,杠下铺好垫子。接着是意外发生时安全自救知识的准备。还以单杠为例,假如学生发生动作失误时,学生要能知道一定要紧握单杠不松手,避免掉落。还有意外发生时的自救知识,假如不慎掉下单杠时,要低头屈膝?p顺势团身滚动以保护自己。

另外也要对其他孩子进行品德教育,告诉他们要随时随地准备帮助动作有困难,或者危险即将发生时,及时伸出援助之手,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同伴有困难时,扶一扶、帮一帮,既是关心同学的表现,又体现了班级大集体的凝聚力与向心力,使每个同学都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三)重视学生活动中的自我保护

体育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安全知识教育。初中学生一般活泼好动,喜欢挑战高强度、高难度的动作,但他们由于骨骼肌肉尚未发育完全,导致控制精确度差,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容易发生意外。如果教师对学生思想上加强安全教育,提前告知有可能的风险,学生们练习时就会加倍小心谨慎。

教师在指导学生练习跨越式跳高动作要领时,要给孩子充足的时间准备。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尽快自己找到安全起跳的点。多跳几次,如果觉得起跳点太靠近,可将起跳点向后移动相应距离。如果起跳点太远,则将起跳点向前移动相应距离。反复练习,直到找到适合自己的步点再正式起跳。只有学生自己觉得能安全起跳了,教师才可以安排学生活动,反之,如果学生自己没做好准备,心理上、行动上准备不充分,千万不要强迫学生做相应动作,以防意外事故的发生。

体育教师每次组织活动前都要对学生进行充分的热身运动,调动起身体沉睡的细胞,假如准备活动不充分,活动中也容易动作不到位,产生安全隐患。

(四)提高教师的责任心

初中生体育活动篇3

一、四川农村初中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基本情况

笔者对四川农村初中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情况采用统计、走访、现场观察等方式发现,各校开展活动的形式多样。具体的说来,主要体现在,由主管体育的教学单位或者学校直接组织的课外体育活动还是相对较少,更多的课外体育活动都是以体育教学和体育协会组织的形式体现。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四川地区部分农村初中学校已经突破原来的体育教学模式,逐渐实行了符合实际的体育教学俱乐部为学生课外体育主要活动场所和组织者。并且,为了适应地区和学生的需要,部分学校也成立了由学生组织和主导的体育社团,逐渐向大学体育社团靠拢,并定期组织一些符合学校实际的体育活动和竞赛。而这些体育活动的形式主要表现为:男生大多参与到篮球、足球、乒乓球和羽毛球俱乐部,并且大多都对这类活动较为感兴趣,但也有部分女生喜欢观看这类体育活动;而大部分女生则主要参与健美操、羽毛球、乒乓球和散步等,她们对这类运动量较小的运动较为感兴趣也乐于参与其中,此种调查结果比较符合男生和女生的性别需求。另外,调查结果还显示,该地区的校外学生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有着不均衡的特征。主要体现于:部分农村初中由于受到环境限制,使得场地、设施不齐全,造成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也有部分学校在尝试着拓宽学生课外活动的形式,将散打等具有健身、攻击性等搏击体育运动项目纳入体育课程教学,并教育和引导学生在课外活动中逐步推广。

二、四川地区农村初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分析

个体对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需要引发体育行为动机,只有明确和了解了初中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才能从学校和体育管理机构出发做好相关管理工作,从而有效促进初中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良好开展,以达到初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为了使初中学生全面发展,有必要对四川地区农村初中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在调查过程中,按照相关理论的要求,将调查对象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类型划分为:兴趣爱好、娱乐消遣、身心健康、社会性需要和满足考试需要四个方面。其中,兴趣爱好是那些对体育活动充满了兴趣的学生,他们在课外体育活动中能够找到乐趣;消遣娱乐是指打发课余时间或者通过体育运动寻找乐趣;身心健康是指通过课外体育活动达到锻炼身体、陶冶情操、健美体型、缓解学习压力等方面;社会性需要是指通过体育活动来认识和交往一些有共同爱好的朋友,适应社会生活等社会生活的动机需要;满足考试的需要是指为了通过考试,而不得不在课后对一些体育项目进行锻炼。基于在当前四川地区农村学校中,体育考试成绩与学生获得学校各方面的奖励和荣誉,以及能否顺利毕业息息相关。对调查对象的动机进行统计和归类我们可以发现,四川地区农村初中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中,具有娱乐消遣动机的学生数量最多,说明了初中学生更加重视体育运动的娱乐性。而身心健康需要却居第二,其原因可能在于,初中学生正处于发育期,他们都已经清醒地认识到体育活动对其健康具有一定的影响。值得我们重视的是,为了通过相关体育考试而突击进行一些课外体育活动的学生数量占到了统计人数的37.36%,这足以说明,学生更加重视自身成绩,该地区应试教育情况较为严重。

三、四川地区农村初中学生每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情况

通过对四川地区部分农村中学学生每周参与课外活动的时间进行统计发现,大部分学生每周参与课外活动的时间为2~3h,并且都集中在下午放学和课间休息时间,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每周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能超过5 h。这些充分说明四川地区初中学生每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没有规律性,并且持续时间短。一般是在下午放学后锻炼一会,更多的是在课间进行。

四、结论与建议

1、健全管理,加强课外体育活动宣传

与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相关的部门和单位应逐步健全课外体育活动管理活动,可以定期地组织一些体育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之中,让学生在学习文化课程的同时还能够参与到体育竞赛中。并加强对体育活动的宣传教育,通过学校班主任、体育任课教师来加强对学生体育的教学,让学生在学好文化课程的同时注重体育锻炼。根据男女学生的生理特征,以及初中学生的整体特征,来选择和宣传一些有助于他们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课外体育活动形式。

2、积极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课外体育活动动机

通过调查我们不难发现,四川地区农村初中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总体上表现出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形成了以个体娱乐、身心健康和社会性需要等多样性体育价值观。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有着娱乐消遣需要的动机学生占据多数,这就需要我们相关管理人员及体育教师应积极引导,开展正确的教育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只有形成了正确的活动动机,才能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外体育活动之中,并有助于使初中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并且,为学生的终身体育精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统筹管理,做好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推广

由于四川地区初中学生每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大多是下午放学后以及课间休息时间。这种情况使得四川地区农村中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相对比较集中,这就造成我们学校的活动场地、运动器材和设施的使用较为集中,较多的学生同时在利用有限的资源,这给学校场地、设施等安排带来了一定的压力。这就需要我们学校及相关部门加强研究,做好统筹,一方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拓宽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场所和方式,另一方面合理利用现有资源,从全局上来统筹安排学生的作息时间和实现场地、器材的补充和功能发挥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李江等.我国农村学校体育现状[J].贵州体育科技,2009(2).

初中生体育活动篇4

一、前言

根据2012年公布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学生体能下降,肺活量下降,肥胖比例增加.这些问题都应引起我们学校体育工作者的关注. 调查区有公办初级中学46所,民办24所。在浙江南部还具有代表性。研究本地区初中学生体育活动的现状。对全省开展学校体育工作具有借鉴意义。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调查区在校初中学生。随机确定各乡镇学校的调查对象,调查范围遍及全区13所乡镇。街道中的12所中学。年龄14-16岁。三个年级段。男女约1.3比1。调查人数为560人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根据1997年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课题组对“中国群众体育现状的调查研究”的调查内容,结合瓯海区的实际设计了调查问卷表。发放调查表560份回收有效数534份有效率为95.2%

2.数据统计法。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整理,利用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3.文献资料法。收集我国关于中学生体育卫生方面的政策法规和瓯海区体育设施场馆调查统计。以及中学生体育活动的文献资料。

三、结果与分析

(一)体育活动参与者的基本情况

1.体育活动爱好者比例。我区学生当中爱好者比例只有48.92%。还有相当多学生没有形成自己的特长和兴趣,这对今后从事体育活动锻炼带来很大的障碍。

2.每次参加体育活动时间(除体育课)。大部分参加活动时间在30分钟以下.除去准备活动,放松的时间。真正锻炼的时间很少了。这样的活动时间对增进身体健康效果不佳。对运动技能的形成和掌握也没有什么效果

3.参加体育活动的原因。从表2看,瓯海初中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动机是健身,提高运动能力。感觉运动不足。说明瓯海初中学生有参加体育活动健身意识。对体育文化的需求和发展自己的特长以及参与群体活动意愿较强。但学校生活并不能满足学生体育活动需要。但整体比例较低。

4.学生的活动项目。选择跑步散步还是因为场地简单条件要求不高,和我国人习惯有很大关系。大球类活动还是受到学生喜欢,小球还是有一定的群众基础。棋类排名第7,和温州棋类开展普及有很大关系,全国少儿国际象棋比赛在温举办过。还有国际象棋世界冠军诸宸的影响还是很大的。

5.参加体育活动场所。主要集中在学校的体育活动设施场地,学校以外活动占的比例很小。和我区适合青少年活动的场地和设施分布不广.

(二)不参加体育活动的原因

学生学习负担比较重,对各个学校来说升学压力还是很大。学校在时间安排还是倾向于学习,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应该能满足学生的活动需要,但在双休日一般不开放,双休日是学生课余时间最多的时候。学生也就没有地方活动。不开放的原因主要是管理上的困难。场地维修费用紧张。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瓯海初中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和体育爱好者比例较低。参加体育活动的目的是健身。提高运动能力为主,参加活动主要形式是体育课。活动项目以简便的健身和球类为主。参加学校体育活动的条件还可以,但社区活动场地缺乏,家庭体育器材较少,场所都还不正规。

2.瓯海初中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受到,场地设施器材和文化课学习时间,经济条件的制约。

3.瓯海初中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目的还是不明确,部分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还比较差。

(二)建议

1.加强体育工作的宣传。切实贯彻“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认真实施中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真正把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全民体育结合起来。形成学生为载体,学校为平台。人人参与的良好局面。

2.课余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的补充是进一步促进学生体质水平提高。增进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学校应积极推广建立学生课余活动的俱乐部,并逐步开放和利用学校体育设施和场地在课余和双休日向学生开放,为学生参加活动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上海统计年鉴(M)上海统计局,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7

[2]于可红等.国家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个体评价标准研究.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

初中生体育活动篇5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0 前言

作为高职高专院校教学的延伸及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运动一直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但是近几年频频发生的体育事故,特别一些媒体报道的猝死事件,给学生家长、高校工作者以及社会都造成了消极影响,阻碍了高职高专院校体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据统计,每年大约有4000多名高职高职学生在体育活动当中非正常死亡,在这些事故当中有85%是可以通过制定相应的规范措施来避免的。

虽然体育活动本身具有竞争性和对抗性,在进行体育活动的过程当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大大小小的意外。但是,我们不能因噎废食的取缔一些必要的体育活动,而应当制定有效的体育安全措施来增强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特别是2006年“阳光体育运动”开展以来,对广大体育工作者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和新的机遇。对此,本文根据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途径获取的数据,探讨了体育教师、学生、医院医疗、运动器材设备与使用上潜在的风险,并针对这些风险,提出来了有效的应对策略,以期能够为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提供一些有用的建议和指导。

1 高职高专学生体育活动风险来源

本文通过在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国体育在线网站以及互联网等网站查询到相关论文240多篇,对这些文献进行分类研究,结合专家访谈后的建议,制备了详细的问卷调查内容和方案,对13所高职高专院校中850多名学生及130多名体育教师和专家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回收870份,回收率87%。 学生、体育教师及专家接收调查的数量分别为790、65和15名,男性比例分别为69%、82%和20%,男性发生事故的次数分别为153、21、4次,女性则分别为82、5及2次。

通过这次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结果,我们对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活动当中存在的风险进行了如下分类:

1.1 不同体育项目风险值评估

本文首先对不同体育项目存在的风险系数进行了初步的评估,得出风险依次从高至低的项目分别为足球、单双杠、篮球、游泳、羽毛球、乒乓球、跑步、体操、竞走。根据以上结果将体育活动项目按风险高低分为三类:第一类,高危险类,包括足球,单双杠和篮球;第二类是中危险类,包括游泳和武术;第三类是低危险类,包括跑步,体操,竞走等项目。其中高危险类发生体育事故的概率最高,占54左右;其次是中危险类项目,占26%;低危险项目和其他项目分别占12%和8%。

1.2 应对体育场地及器材风险

通过文献资料和实地调查发现,目前,我国高职高专院校体育场地及器材短缺,跟国外水平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只有25%的高职高专院校能够完全满足大部分学生的体育活动要求53%院校的体育场地及器材能够基本满足学生的基础体育活动要求,而剩余22%院校的体育场地及器材则非常稀缺,根本达不到学生基本的体育活动要求。这种情况首先会导致学生不能完全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其次必然会导致学生在体育活动过程当中出现争抢的情况进而引发体育事故。但是这种体育活动所需的硬件设施建设需要一个详细长久的规划,并不是以某些专家和体育教师的意志为转移。这就需要全社会及各级政府的呼吁,在分配学校办学经费时,也能够把学校的体育场地建设及器材配置考虑到其中。学校场地设施的改善及实验器材的完善也是减少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在体育活动当中发生事故的重要措施。

1.3 应对体育设备风险

在学生进行体育活动过程中,与之接触最为密切的就是各式各样的体育设备。可以说这些体育设备是否健全安全,与学生是否会发生体育事故有着最为直接的联系。因此,本文通过对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过程当中最常用的并且息息相关的四类体育设备进行了调查分析。

有27%的高职高专院校没有对学校的体育设施及场地进行定期的检查和维护,成为酝酿学生体育事故的摇篮;在对其他的78%院校进行进一步维护频率分析可知,只有67%的院校做到每学期维护一次,分别只有8%和2%的院校曾经对学校的场地和进场进行了每两个月和每一个月维护一次,分别有18%和5%的院校只是每年一次和每两年一次的对体育场地和器材进行了例行的检查维护。

在对学校场地材质进行调查时发现,竟然有43%以上院校的体育场地是水泥地面,可想而知,在这种场地上进行体育活动,一旦出现一些意外,轻则擦破皮或者流血,重则会导致骨折等严重的伤害。拥有正规塑胶跑道的学校只有24%,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另外,炉渣、土地和其他类型的体育活动场地分别占到12%、9%和12%,都属于最基础的体育场地。同时,我们也对学校是否有400米标准跑道进行了初步调查,结果也不是非常乐观,大约只有85%左右。这表明我国对体育场地的建设仍处于一个初级阶段,为了保持各高职高专院校学生能够有一个安全舒适的活动场所,必须增大学校、社会和国家对基础体育设施建设的支持。

2 建议及措施

针对上文提到的可能出现的体育风险,作者通过参考大量文献以及专家访谈,提出了以下几点现代风险管理办法及应对策略,以期能够为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安全的进行体育活动(或竞赛)提供保障:

(1)针对不同的风险类型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如对于危害大、概率大的事件采取风险回避;危害小、概率大的事件采取风险降低;危害大、概率小的事件采取风险转移;危害小、概率小的事件采取风险转移;危害小、概率小的事件采取风险自留。

(2)风险教育预防为主。学校应该就体育活动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对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及相关的工作人员进行系统的风险教育,以加强其对体育活动风险的防范意识和能力,防微杜渐。

(3)加强学校管理者、体育教师以及学生自身方面的风险应对策略。学校管理者、体育教师和学生,是体育活动当中三个有机整体,学校管理者首先应该重视体育活动当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风险事故,要求体育教师提高对体育风险事故的认识,体育教师在掌握一定的方法后再去影响学生,以达到减少体育活动中风险事故的发生概率。

3 结论

(1)体育活动作为高职高专院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生事故的风险性是客观的性的必然存在的,但是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和体育教师,可以采取风险回避、风险降低、风险转移、风险自留等措施来把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中的风险降到最低值。

(2)根据风险评估值,可以把体育活动中的项目分为高危项目、中危项目、低危项目三大类。针对不同的体育项目学校管理者和体育教师应该采取不同的措施和教育手段来避免这种体育事故的发生。

(3)在体育活动当中,男生发生体育事故的风险是女生的三倍多,因此,可以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重点应对。

参考文献

[1] 陈仿军.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论我国学校体育改革的目标定位[J].浙江教育科学,2003.25(3):45-46.

初中生体育活动篇6

中图分类号:G804.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09)10-0070-04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 extracurricular sports activities and the mental health of left alone and non left alone middle school students

HUANG Yong-fei,KANG Hui-bin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Gannan Normal University,Ganzhou 341000,China)

Abstract: By means of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by using the self-established Extracurricular Sports Activity Questionnaire and the Middle School Student Mental Health Checklist established by professor WANG Ji-sheng as the measuring tools, the authors investigated and measured the extracurricular sports activity status and mental health conditions of 1,200 left alone and 1,200 non left alon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t middle schools in villages and towns in rural areas in order to probe into the relations between extracurricular sports activities and the mental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t middle schools in villages and towns in rural areas, performed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the mental health conditions of these two groups of students, and revealed the following findings: in general the students did not have sufficient extracurricular sports activities, and the left alone students were even worse; the rate of measured mental health harmful trend of the left alone students is 44.5%, which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e same of the non left alone students (36%); there i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mental health condition between the left alone students of different genders and grades, the male students had a better mental health condition than the female students; grades 1 and 2 students had a better mental health condition than grade 3 students; as for the left alone students, there i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main circumstances of extracurricular sports activities and various aspects in mental health.

Key words: exercise psychology;mental health;extracurricular sports activity;left alone middle school student

近年来,农村劳动力过剩,大量农民外出务工,而将孩子留在家里。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不能正常教育和陪伴孩子的成长,导致留守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其中有心理问题。近年来,有研究表明,留守孩子的心理健康不容乐观[1-3]。初中时期是学生个体生理发展的第二高峰期,也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个体身心的顺利发展对于学生一生的心理健康起着重要的奠基性作用[4]。心理健康依赖于自身、家庭、社会支持。有研究表明,参加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增强体质,改善情绪,而且能够减轻或消除心理疾病的症状[5-10]。那么留守与非留守初中生课外体育活动有何特点,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又有何特征,本研究通过对留守与非留守初中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及相关性研究,试图探讨课外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旨在为寻找促进留守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提高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参考。

1研究对象与方法

“课外体育活动问卷”结合农村乡镇中学课外体育活动的实际情况,从体育活动频数、体育活动持续时间、体育活动后的身体感觉、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意愿、课外体育活动形式、参加课外体育活动项目、影响课外体育活动的因素等维度设计了9个题目,每个题目设计4~6个选项,然后请7位体育专家和2位心理学专家对问卷的内容及问卷的效度进行筛选、评价和修正。问卷的内容包括问卷指导语及9个题目。专家对该问卷的效度评价较高。问卷的信度采用重测法,以30名学生为对象,时间相隔15 d,两次问卷所测的相关系数r=0.81。

2008年10月采取整群抽样的方式对江西省于都县6所农村乡镇中学随机抽取留守和非留守初中生各200名进行问卷调查。问卷调查表包含“课外体育活动问卷”和“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在老师的指导下,采取无记名方式,由学生在指定地点和规定时间内独立填写。回收问卷调查表分别为1 200份,去除无效问卷调查表后,有效问卷调查表分别为留守1 038,非留守1 128份,有效率分别为86.5%,94%。运用SPSS11.0对问卷调查进行统计分析。

心理测评采用王极盛教授编制的“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该量表共60个项目,分为强迫症状、偏执、敌对、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适应不良、情绪不平衡和心理不平衡等10个因子。每个项目为一个陈述句,采用5级记分制,得分越高者心理问题越严重。记录量表总均分、各因子得分;计算整体心理健康不良的发生率及各因子心理问题的发生率。评定标准:各个维度平均分在2分以上表明在该维度有不良倾向,全套量表总均分在2分以上,表示整体心理健康状况有不良倾向;各个维度平均分在3分以上表明该维度有明显不良倾向,全套量表总均分在3分以上,表示整体心理健康状况有明显的不良倾向。量表回收后,通过计算量表克朗巴赫a系数进行信度分析,得到10个分量表的a系数分别为:强迫症状0.880 7、偏执0.821 5、敌对0.823 4、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0.884 2、抑郁0.811 8、焦虑0.765 5、学习压力0.828 0、适应不良0.832 0、情绪不平衡和心理不平衡0.798 6;整份量表的a系数为0.952 5。这说明量表内部一致性较好。

2结果与分析

2.1留守与非留守初中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状况

1)一周体育活动频数差异。

留守与非留守生的一周体育活动频数存在显著性差异,留守与非留守男生、留守与非留守女生一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频数上差异存在非常显著性(P

2)每次体育活动持续的时间差异。

经卡方检验,虽然留守生与非留守生在每次体育活动时间上总体没有差异,但留守与非留守男生在每次体育活动持续的时间差异存在非常显著性(P

3)每次体育活动的运动负荷差异。

运动负荷是机体获得有效刺激的指标,由运动负荷的量与强度决定。根据《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中的有关表述,运动负荷用体育活动后的出汗量来界定体育活动的强度[11]。留守与非留守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后的感觉以微出汗者居多。留守男女生和非留守男女生运动后的出汗量差异都存在非常显著性 (P

4)参与体育活动的意愿差异。

虽然大部分学生都愿意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但留守与非留守初中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都不足。留守与非留守生之间差异存在非常显著性(P

5)参与体育活动的其他状况差异。

调查结果显示,留守与非留守生在课外锻炼形式上,主要以与同学一起或独自锻炼为主。且男女生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形式上差异存在显著性,男生大多愿意与同学一起进行群体性体育运动,而女生大多较喜欢独自锻炼。男女生在锻炼项目上也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男生喜爱参加球类和田径,女生喜爱游戏项目和田径。这可能与男女生的性格不同和农村学校体育教学内容较单一有关。

研究结果表明,留守与非留守初中生课外体育活动均不足,但留守生更甚。

2.2留守与非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

1)心理健康状况整体差异。

初中生的心理状况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良倾向,其中非留守生心理健康不良检出率达36%,留守生心理健康不良检出率达44.5%。经卡方检验,留守与非留守生心理健康状况差异存在非常显著性(P

国内外有关资料表明,中学生中有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为13.00%~20.00%[12]。而本研究中非留守生有心理不良倾向的为36%,留守生有心理不良倾向的为44.5%,明显高于文献报道的中学生有心理问题的平均检出率,但与刘敏岚等[13]报道的农村中学生中可能有心理问题的检出率相近。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检测工具不同导致一定的差异;另一方面,文献报道的是中学生的平均检出率,而本文检测的是农村乡镇中学初中生这一特殊的群体,这一群体所处的特定年龄阶段和农村环境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有着重要的影响。农村乡镇初中生中可能有心理不良倾向的比例之高,不能不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更多的关注。

2)心理健康状况性别差异。

为了进一步考察留守与非留守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从性别考察留守与非留守生的心理健康进行比较分析。两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留守情况与性别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3.136,P=0.077),性别因子主要效果的F值为6.840,P

3)心理健康状况年级对比。

从年级来考察留守与非留守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留守情况与年级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0.653,P=0.521),年级因子的主要效果F值为49.896,P

事后多重比较可知,初一和初二年级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但是初三与初一、初二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

2.3课外体育活动状况与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从留守与非留守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状况的分析结果可知,非留守生的课外体育活动状况明显好于留守生。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测试结果表明,非留守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也明显好于留守生。结果表明,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1)课外体育活动主要状况因子与心理健康总体状况的关系。

体育活动频数、持续时间、活动的量与强度、体育活动意愿对留守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显著影响。以留守生的心理健康不良检出率(44.5%)为参照,经卡方检验,体育活动频数、持续时间、活动的量与强度、体育活动意愿4项因子在不同状态分布上对留守生心理健康状的影响差异均存在显著性,且表现出较为一致的变化规律,即随着一周体育活动频数、持续时间、活动量与强度的增加以及体育活动意愿程度的增强,心理健康因子分值大于或等于2的比例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经常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留守生的心理健康不良检出率明显低于很少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这一结果与周丽君等[14-16]的研究结果相似。

2)课外体育活动主要状况与留守生心理健康各维度的相关性。

一周体育活动频数和体育活动持续时间两个因子与留守生心理健康各个维度均呈显著负相关,参加课外体育活动频数多且持续时间较长的学生,其心理健康水平各个维度都较好,随着一周体育活动天数增多和体育活动持续时间的增加,强迫症状、偏执、敌对、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和心理不平衡等症状均有所减轻。课外体育活动的量与强度因子与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和抑郁两个维度呈显著负相关,表明合适的运动量与强度可以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体育活动意愿与留守生心理健康各个维度均呈显著正相关,体育活动意愿的提高有利于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意愿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想法,不违背学生意愿的体育活动,能提高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身心效应,对提高留守生心理健康水平起着积极的作用。

从课外体育活动状况与留守生心理健康关系的分析结果可知,课外体育活动与留守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在留守生中一周不参加1次课外体育活动的高达23.8%,1~2次的比例为53.9%,学生体育活动持续时间在30 min以内占36.5%。留守初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严重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

3结论与建议

留守与非留守初中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不足,留守生更甚。留守与非留守初中学生心理健康不良倾向检出率都较高,特别是留守生的心理健康不良倾向检出率更高。男女学生及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男生情况整体好于女生,初一、二年级学生总体好于初三年级。从留守与非留守初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状况与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性分析可知,经常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好于很少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学生,这表明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与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特别是在当今社会转型与经济结构调整时期,农村乡镇中学的大批留守学生已成为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特别关注。因此,农村乡镇学校要真正实施好教育部提出的“阳光体育工程”,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宗奎,孙晓军,刘亚,等.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71-79.

[2] 潘昌坤. 在留守孩身边留住爱[J]. 求是杂志,2005(16):58.

[3] 中国农民工问题研究总报告起草组. 中国农民工问题研究总报告[J]. 改革,2006(5):5-30.

[4] 杨红帆. 对经常参与体育运动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效应的研究[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5] 季浏,李林,汪晓赞. 身体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1998,14(1):37-42.

[6] 张河川. 有氧锻炼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J]. 中国学校卫生,2005,26(3):184-185.

[7] 杨剑,季浏,田石榴. 不同锻炼方式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实验研究[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3):80-83.

[8] 兰自力,骆映. 学校体育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影响作用探讨[J]. 体育与科学,2003,24(1):72-74.

[9] 李林. 中小学参与不同项目锻炼的心理效应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 中国体育科技,2000(6):35-37.

[10] 谢琴. 不同运动强度对经常与不经常锻炼者心境的影响[J]. 体育学刊,2008(12):108-112.

[11] 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课题组. 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12] 曾天德.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 教育探索,2002(4):261.

[13] 刘敏岚,李东斌. 山区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J]. 中国健康教育,2005,21(1):11-14.

初中生体育活动篇7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诞生于20世纪教育改革运动,是历史与社会结合产生的新观念。经过100多年的发展,无论在理论层次还是实践层面都已经发展成熟,并被国际教育工作协会认为是促进学校教育进步的双轮之一。可见,现代学校教育先进性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初中学生阶段正值成长发育阶段,是一个人知识、信念、行为塑造的重要时刻。而这一时段也正是中学生产生各类心理问题的敏感时期,而学校体育活动是防治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通过体育活动有效调节潜在的心理问题,使人的注意力发生转移,也是情感发泄,紧张程度得到松弛,情绪趋向稳定,达到心理平衡的有效途径。基于此,本研究在体育教育中实施心理健康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施方略的基础上构建了“知信行融合统一的发展性体育教育模式”,这对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大连市4所中学初二、初三年级学生为实验对象,以初中生对体育与健康的知识、信念、行为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

研究选取辽师大附中、45中的初二、初三8个班级为干预组,以这2所学校的另外4个班级、79中、85中的同等年级的4个班级为对照组。实验之前,学生总人数1345人,其中干预组691人,对照组654人;实验之后,学生总人数,1332人,其中干预组687人,对照组645人。实验的有效数据人数共1250人。

1.2 研究方法

1.2.1 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

运用知信行KAP问卷,将学生对体育与健康方面的知识、信念、行为在实验前、实验后以及回测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对体育教师、家长、学生本人在干预前后进行面访、电话、邮箱采访,确保数据真实。

1.2.2 实验研究与行动研究相结合

借助体育课、学校课余活动等手段,对受测学生的体育活动与身心健康的联系开展干预实验,笔者以实验体育教师的身份参与其中,并设计和实践实验的整个过程。

2 干预结果与分析

2.1 干预前中学生体育与健康知识、信念、行为比较

①表1显示,一级指标中,学生对体育与健康的知识、信念、行为的知晓率分别为37.21%、61.10%、36.82%,表明无论是初二学生还是初三学生总体认知水平偏低。如果以60分为及格线,除在信念方面略微及格之外,在知识和行为方面均为及格,而KAP的总知晓率为45.04%,也没有及格。二级指标中,学生对“学习与体育”和“心理健康与体育行为”的信念度较高,分别为80.82%和76.19%,其它两项的信念度较低,不及一半水平。而对体育活动各个知识点的知晓率各项指标非常低,身体健康观念方面知识的知晓率为35.40%,生理知识为30.30%,运动技能知识28.77%,竞技比赛知识46.50%,体育性常识45.10%。这些数据显示出学生对体育与身心健康相关知识认知水平很低,对每学期体育课测试项目的基本要求的回答也很模糊。这也必然影响了初中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在运动过程中安全性的保障。

②对体育与健康知识匮乏的认知水平导致了学生自觉体育行为的缺失,体育活动的频率只有52.77%。对学生进一步调查后获知,每星期能自觉进行一次体育活动的学生占受测学生的57.3%,其中活动时间不足30分钟的占30.2%。另有30.1%的学生由于自身不喜欢体育活动不能自觉的参与体育锻炼。而完全自觉地从事体育锻炼,并且每次时间超过30分钟的学生只占受测人数的13.6%。初中生缺乏自觉体育行为的主要原因在于学校在学生体育知识的普及度和宣传方面缺少足够的认识,体育课开设的课程也不足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学之间由于学业压力交流也很少,尤其在初三学生群体中更为明显。所以,对初中学生进行系统、完整地普及体育与健康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③不同性别的体育行为方面也存在差异,无论是体育活动的频率、体育运动的处方还是体育运动的参与度,女生的表现都不及男生,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P

④年级不同使得体育知识与行为的知晓率成反比例现象。初三学生的体育活动的参与积极性和频率远远不及初二年级,但是在知识结构方面却优于初二年级的学生,但两个年级在信念方面的差异性不显著。

⑤“学习与体育”和“心理健康与体育行为”在KAP问卷中信念指标的分数最高,分别为80.82和76.19。这说明从内心深处学生对体育可以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的理念是认可的。但是由于受个体、学校和社会的制约因素,学生对体育健康的认知与自觉参与体育活动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虽然人们的知识、信念和行为存在一定的间接因果关系,但并非完全具有协调性,因此,激励、引导和发挥体育的健康教育功能,是启发和促进初中生形成健康生活方式的关键所在。

2.2 干预后初中学生体育与健康知识、信念、行为比较

表2、3显示,体育活动干预实验后,KAP问卷中知识、信念和行为的各项指标的分数较干预前分别有所增长,其中知识增长了2%,信念增长了5.7%,行为增长了11.25%,同时KAP总分由之前的45.04%增长为87.88%,这说明学生在与自身纵向相比后,在体育与健康的知识、信念和行为的组间中存在着显著性差异,而对照组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显示出体育活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干预产生了积极作用。另外,表2的回测数据显示,知识、信念、行为和KAP的数值略有下降,主要原因是初三学生面临中考,课业负担加重,导致学生忽视了体育健康,然后在对学生和体育教师面访之后获知,为了拥有健康的身体应对繁重学业,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能自觉地参与体育活动,并在其过程中有意识的执行自我健康监测。

表2、3表明,体育活动干预实验后,初中学生在一级指标“知识”,二级指标“身体健康观念、生理知识、运动技能、竞技比赛、体育性常识”的效果最为明显,其中身体健康观念分值增长65.93%,生理知识得分增长了53.81%,运动技能分值增长51.94%,竞技比赛知识得分增长49.01%,体育性常识分值增长50.3%;而在“信念”中只有“了解体育运动的误区”和“体育运动态度与兴趣”有非常显著性的改善;对于“行为”下的指标分数也具有显著性的差异。学生在体育活动的频率和参与度方面都有所提高,根据体育教师反映,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并有计划地实施,除了受到干预教育的促进之外,还与中考体育加试的积极引导作用有关。

3 小结

对体育干预教育前的需求分析说明初中学生总体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但轻度心理健康问题学生占受测学生人数的60%左右,这也体现了干预教育的必要性和应时性。不同性别的体育行为方面也存在差异,女生的普遍表现不及男生。年级的不同使得体育知识与行为的知晓率成反比例现象。初三学生的体育活动的参与积极性和频率远远不及初二年级,但是在知识结构方面却优于初二年级的学生,但两个年级在信念方面的差异性不显著。中学生普遍缺乏正确的体育与健康知识,体育与健康的“知而不行、行而不知”现象较为严重。

在体育活动干预教育后,实验组学生心理健康的人数增多,KAP问卷中知识、信念和行为的各项指标的分数较干预前分别有所增长,最显著的改变是学生对体育与健康知识的认知和了解大幅度提高,这证明了体育与健康教育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方面是有效的,也表明了体育活动的干预教育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对学生的健康心理和身体生长起到很好的示范效果。

参考文献:

[1]吕姿之.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6,07.

[2]王极盛等.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及其标准化[J].社会心理科学,1997,04.

[3]吴德亮.体育活动中实施心理干预的案例分析与研究[J].体育教学,2010,02.

[4]江广和.心理养生视角下的体育教学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能力影响的实践研究[J].陕西体育科技,2010,03.

初中生体育活动篇8

2.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根据研究需要,随机抽取我校初一、初二、初三各1000人,共计3000人,进行了调查。

2.2研究方法。

根据研究需要,本文采用了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科研方法。

3.结果与分析

3.1学生喜欢的大课间活动项目:

从表1可以清楚地看到,初一年级学生喜欢的大课间活动项目,排在前三名的分别是:羽毛球、篮球、乒乓球;初二年级学生喜欢的大课间活动项目,排在前三名的分别是:羽毛球、篮球、乒乓球;初三年级学生喜欢的大课间活动项目,排在前名的分别是:中考项目、羽毛球、篮球。三个年级学生普遍喜欢羽毛球、篮球,为何?原因有二,一是这两个项目的门槛比较低,学生在没有经过系统训练、技能水平不高的情况下,也可以玩得不亦乐乎。例如,学生不懂得羽毛球比赛规则,也不熟悉各个技术动作规格,只要把羽毛球你来我往的多回合击打,就能体验到运动的乐趣。二是这两个项目的运动乐趣非常高,学生很容易找到乐趣。例如,不管用什么动作,学生只要把篮球投进篮筐,便可以兴奋不已,但过程又有一定的难度,这难度便成了学生积极活动的催化剂。另外,初三学生最喜欢的大课间活动项目是中考三项(50米跑、原地双手头上前掷实心球、篮球“8”字运球),不难理解,在中考压力下,学生参加大课间活动,更注意活动项目的间接兴趣,即通过大课间活动,能够快速提高中考三项的成绩,争取在体育加试的时候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

3.2学生喜欢的大课间活动形式:

从表2可以知道,三个年级学生对“个人兴趣为主的俱乐部式”的大课间活动形式最为喜欢,都分别达到了93.8%、97.3%、98.5%。出现这种一边倒的结果,也是在意料之中,学生在大课间都希望可以玩耍自己喜欢的项目。“年级为单位的统一式”是最不受学生欢迎的,因为这种活动形式过于死板,学生很难体验到运动的乐趣。“班级为单位的轮换式”处在中间位置,通过项目轮换,学生可以间歇性地玩耍到自己喜欢的项目,对于那些班级依恋性强的学生来讲,比较欢迎。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三个年级的学生对羽毛球、篮球都比较喜欢,没有过大的差异,另外,初三年级的学生对中考三项情有独钟。

4.1.2三个年级的学生都十分喜欢“个人兴趣为主的俱乐部式”的大课间活动形式。

初中生体育活动篇9

体育活动始终是和胜负联系在一起的,我们进行体育活动就得不断地接受胜负和以后带来的压力,即胜利后的掌声和失败后的嘲骂,因为我们的学生毕竟生活在学校这个小社会里,虽然这种压力有,但并不大。我们的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这一点是明确的,体育活动只是一种活动的方式,锻炼身体的一种手段,日久天长的经受这种压力锻炼,再加上我们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帮助,我们的同学就能在将来的社会竞争中面对一切来自于社会、家庭的压力,形成一个胜不骄、败不馁的良好心理状态。

二、适应新环境

我们的学生将来不可避免的升学、入学、毕业及种种原因而重新踏上新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为了能尽快地适应新环境并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这需要一个良好的适应性心理状态。适者生存,这是一个千古不变的真理。体育活动,它不可能是独立的,而是一个双方的或集体的活动,我们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时,也不可能固定在一个群体环境里,它经常是跨班级甚至是跨年级的,而且,活动中经常地更换对手,这也是一个新环境的变化。每当更换一个新的环境,我们的同学就得面对一些能力比自己强或弱的同学,就得接受随着环境的变化所带来的胜与败的转化,这对我们同学的心理也是一种考验和锻炼。在新的环境里,我们同学只有正确地面对它、接受它,并且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心理“位置”

所谓的“位置”是对自己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中是强或弱以及自己的“长短”有一个正确的评价和衡量及置于其中的地位。我们现在的学生,由于他们多是家中的“小皇帝”,生活和学习的环境小,往往造成对自己缺乏一个正确的衡量,放不准自己的位置,过高,会导致容易失败,过低呢,则会丧失很多胜利的机会。在体育活动中能否正确地摆正自己的位置对胜负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而且表现得相当直接。例如,申花队和韩国天马一和队的比赛,以及和延边、松日的比赛,这之间的强弱转化,就需要把自己的位置摆正,申花队正是摆正了自己的位置才取得了不俗的战绩。就个人而言,我们也应当清楚自己的“长短”,才能找准自己的位置。假设申花队的范志毅和高佳换个位置,那会是什么样子呢?只是给世人增添一个笑话罢了。所以,我们只有清楚自己的强弱和“长短”,才能找准位置,在心理上才能有所准备地面对一切,立于不败之地,并在这个位置上最大极限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在一个平凡的位置上,做出不凡的成就,取得最终的胜利。

四、坚强的毅力是取得最后胜利的关键

因为现在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学生的生活环境相对也较优越,但是同时也在丧失吃苦耐劳的生存能力。他们因为不能吃苦,而且缺乏毅力和耐心,这就往往在最后关头功亏一篑,无法取得最后的胜利。这就需要我们通过一系列的手段,训练学生坚强的毅力,使他们在最后的时间和程序中,仍能以良好的心理状态完成最后的工作。而体育活动中长跑无疑是最好的体现与训练坚强毅力的最好手段。

初中生体育活动篇10

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喜欢程度,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初一有47.7%、初二有66.7%、初三45.9%的男生和27.3%、46.7%、49.2%的女生非常喜欢参加参加课外活动;初一有34.1%、初二有25.6%、初三有29.7%的男生和54.5%、36.7%、24.6%的女生喜欢参加课外体育活动;还有初一11.4%、初二有5.1%、初三有21.6%的男生和16.4%、13.3%、19.7%的女生觉得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无所谓;还有极少数的学生不喜欢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都非常喜欢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同时值得注意的是男女在对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喜欢程度有显著性差异,男生在喜欢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程度上明显好与女生。

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所持的的态度,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初一有34.1%、初二有66.7%、初三有21.6%的男生和14.5%、18.3%、31.1%的女生觉得学习紧张也要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初一有34.1%、初二有30.8%、初三有56.8%的男生和52.7%、55.5%、42.6%的女生认为有时间就去参加体育课外活动;初一有15.9%、初二有10.3%、初三有16.2%的男生和有25.5%、21.7%、14.8%的女生觉得可参加、可不参加课外体育活动;还有少数的同学因为学习忙就放弃参加或是不喜欢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总体表明,大部分学生对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态度是学习紧张也要参加和有时间就参加,一部分学生觉得可参加、可不参加,另外还可以看出男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的参与比例要明显高于女生。

学生每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次数,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初一有15.9%、初二23.1%、初三5.4%的男生和7.3%、8.3%、24.6%的女生每周一次课外体育活动也没参加体育活动;初一有29.5%、初二有17.9%、初三有13.5%的男生和38.2%、25.5%、4.9%的女生每周参加1-2次课外体育活动;还有初一38.6%、初二有46.2%、初三有75.7的男生和50.9%、58.3%、67.2%的女生每周参加3-5次课外体育活动;还有极少数的学生活动次数在6次以上。由此可见,中学生积极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其中参加3-5次学生占有多数,其中初三年级没有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女生明显比男生比例多。

学生每次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初一有22.7%、初二有28.2%、初三有29.7的男生和27.3%、31.7%、37.7%的女生每次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小于30min;初一有52.3%、初二有51.3%、初三有62.2%的男生和72.7%、61.7%、55.7%的女生每次参加的时间为30-60min;还有初一有18.2%、初二有12.8%、初三有8.1%的男生和0%、3.3%、3.3%的女生每次参加的时间为60-120min;还有少数的同学的活动时间在120min以上。通过以上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每次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30-60min的学生最多,其次是时间在小于30min的学生,60-120min和大于120min的人相对较少。明显可以看出男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高于女生。

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项目选择情况,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初一有47.7%、初二有46.2%、初三有40.5%的男生和61.8%、48.3%、34.4%的女生参加的项目为跑步;初一有54.5%、初二有69.2%、初三有48.6%的男生和18.2%、18.3%、18.0%的女生参加的项目为篮球;初一有11.4%、初二有15.4%、初三有16.2%的男生和3.6%、6.7%、3.3%的女生参加的项目为足球;初一有54.5%、初二有66.7%、初三有54.1%的男生和72.7%、56.7%、68.9%的女生参加的项目为羽毛球;初一有29.5%、初二有30.8%、初三有27.0%的男生和30.9%、26.7%、23.0%的女生参加的项目为乒乓球。因此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参加跑步、羽毛球、乒乓球项目的学生比较多,男女学生在体育项目的爱好上有明显的差异,男生喜欢对抗性强的运动如:篮球、足球;而女生则比较喜欢对抗性弱的项目,如:跑步、羽毛球。

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通过调查可以看出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选择上,男女生是相同的,首选都是与同伴在一起形式。这与体育项目特点紧密相关,许多体育项目尤其是球类项目需要对练或集体对抗,必须有同伴的参与才能进行。同时与同伴一起参加能够在健身时增进同学间的交流,达到愉悦身心的目的。集体活动和班级活动可以克服部分同学的惰性,但不易多数人的自主选择。因此,多种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有机结合有利于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和受到良好效果。

初中生体育活动篇11

 

一、前言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生在规定课时之外,利用课余时间自觉参加的体育锻炼,它与体育课相辅相成,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好坏,对进一步提高初中生的健康水平、培养初中生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及促进体育教学的更好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课的延伸,是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要形式;充分地发挥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功能和作用,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近而促进学校体育文化建设与发展。本研究通过对初中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了解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分析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影响因素,探析其内在规律与特点。 

 

二、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分析 

1.在客观上,由于缺乏场地、器材设施等因素所占比例较大,一般一节课外活动课有两个年级甚至更多年级的学生参加,在很多场地、器材都会出现冲突。这说明体育运动场地器材的不足,导致课外体育活动内容不丰富,已成为阻碍初中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因素。 

大多数初中生对课外体育活动地开展还是持肯定态度的,只有极少数的初中生是不喜欢的,同时喜欢课外体育活动的人数比例,男生普遍比同年级的女生要高,这与中学阶段男女生的生理特点是相吻合的。这说明广大初中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的喜欢程度较高,且表现出明显的性别特征。初中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目的不但可以反映初中生对体育锻炼的作用和功效的认识,还可以反映初中生对体育活动的需要和行为的倾向。只有充分了解初中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才能卓有成效地引导和发展初中生的正确动机,这对提高初中生的锻炼效果,促进学校的群体工作的广泛开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从问卷可以显示,男女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目的多集中在兴趣爱好、增强体质和缓解压力上。这与初中生的自身需要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还说明初中生已认识到了体育的价值和功能。 

2.在主观上,学校在初中生总体培养目标上,仍以文化知识的传授为中心,初中生课业负担重,没有时间去参加,这也严重影响了初中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初中生的缺乏活动兴趣也制约他们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男女生都喜欢一些不易受场地所限,且作为一般性练习,技术动作又较易掌握而被多数人所喜爱的球类项目:但是男女生比较起来,男生更喜欢活动量大,具有身体直接接触的集体项目,如篮球、足球等,而女生主要喜欢有一定活动量,对抗性弱且无身体直接接触的项目,如羽毛球、乒乓球等。 

3.由于我们学校是普通的农村初级中学,提供给初中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开设的项目相应不够丰富,有些初中生想参加自己喜欢的体育活动项目,但却无法开展。 

教育部提出:在校初中生每天应参加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故而学校体育工作对初中生每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次数和每次持续的时间要有新要求。学生希望每周应参加3~4次的课外体育活动,及每次持续的时间在45分钟左右,女生喜欢的运动强度是微微出汗、较兴奋,而男生喜欢的运动强度是头、脸和上身较出汗,情绪好,说明男生喜欢较大的运动强度的运动项目。 

三、改进措施与建议 

1.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应积极配合中学体育课程改革,加大对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视程度。在教育思想上应以初中生终身受益为出发点,科学引导初中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另外要从实际出发,积极创造条件,改善运动场地,创造有利于广大初中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环境和条件。尽可能的共享学校的设备和器材,为初中生创造一个良好的锻炼环境,满足广大初中生课外参加体育锻炼的需要,以激发初中生的锻炼动机和兴趣,使其逐步养成经常锻炼的好习惯。 

2.学校应完善和扩展课外体育活动的种类和形式,并加强与体育组的密切联系,组织各种丰富的课外体育活动。积极举办校内各项体育比赛,提高初中生参与体育的兴趣,满足初中生各种课外体育活动的需要。 

3.学校应减轻初中生的学习负担,在保证学业的前提下,尽量不在初中生的课余时间里作其他安排,给其充分时间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学校适当增开一些受欢迎的活动项目,尽量满足更多初中生的需要。提高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自觉性,使参加者更广泛,活动更持久,达到增强体质,愉悦身心的目的。 

总之,由于受到传统的教育观念的影响,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残余,学生、家长、教师对体育运动的认识不足,以及农村体育教学器材的匮乏,农村中学的学生参与体育课外活动习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李民.滨州市省示范初中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0. 

[2]程素珍.新课标下高中课外体育活动现状调查与分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30(7). 

[3]余海涛,薛俊.广东肇庆市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调查与分析[j].慧州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0(3). 

初中生体育活动篇12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29-0072-02[WN]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广,体育教学改革的力度越来越大,教学方法也在不断创新。情境教学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对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完善及体育学习热情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将情境教学法应用于初中体育教学,可以使体育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氛围更加生动,师生关系更加和谐。

一、利用兴趣情境的创设,提高体育学习积极性

学生的学习动力是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而学习兴趣往往会使得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动机。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利用有效的情境,使初中体育学习活动得到学生更广泛的关注。在过去的初中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很少对学生进行了解,往往是在固定的教学内容与传统教学方法下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让学生通过机械化的练习,掌握一定的体育活动技巧。当代初中体育教师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需求,了解初中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点,将学生的兴趣与课堂结合起来,通过情境让初中体育课堂更加圆满。

为了提高初中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体育教师可以将故事与学生的体育学习结合起来,促进初中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兴趣情境的创设,因体育教学内容的不同而有不同的重点。比如在引导学生学习“弹跳”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就可以将弹跳教学内容与初中生学习过的故事结合起来,如小青蛙的故事,就是创设体育兴趣情境的有效依据。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阶段,先给学生讲一个有关小青蛙练习跳跃的故事,再引出本节课体育技能学习的重点。在这样的导入之后,学生会很自觉地将故事与体育学习内容结合起来,教学情境也就因此而形成。在这样的初中体育课堂中,学生可以感受到体育学习的快乐,享受体育学习,这会大大促进初中体育教学效率的提升。

二、利用问题情境的创设,促进学生学习主动化

学生参与到初中体育学习活动中来,对于教师教学顺利度的提高有着重要的影响。问题情境的创设,对于学生的体育学习情感有着重要的激发作用。只有学生的情感因素被调动起来,才能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到提高。问题情境的成功设置,有利于初中学生注意力的高度集中,更有利于师生交流的增多,能让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在过去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很难提出问题,一节体育课除了必要的技能讲解与操练口号,学生几乎不进行交流。这样的教学不能创设教学情境,也会使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大打折扣。在当代体育教学中,初中体育教师需要正视问题情境的重要作用,将其利用于体育教学实践中。

比如在讲解体育活动的作用时,教师可以由浅到深,通过提问让学生认识体育活动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教师可以问学生有哪些喜欢的体育运动,学生会回答跑步、羽毛球、篮球、跳方格等体育活动。这时,教师可以从这些运动项目入手,分别进行提问,如:“你们认为跑步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呢?羽毛球运动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呢?”在教师的不断提问下,初中学生的思维一直在跟着教师的节奏思考体育活动的意义。这时的课堂已经通过师生交流建立起了一个有效的问题情境,大大提高了学生体育学习的自主性。

三、利用想象情境的创设,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初中学生具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其思维比较活跃,善于想象,常会有一些超乎寻常的想法。对学生的想象力进行利用,创设想象情境,会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初中体育学习中得到有效的培养。激发初中学生的想象能力,让想象能力作用于初中体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会使初中体育教学活动的创新性大大提高。在传统的初中体育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不会了解学生的想法,也不会接受学生的建议,往往将自己视为教学的“统治者”。如在进行体操练习时,大多数体育教师都会对体操的动作反复地强调,让学生一遍一遍地练习,这样的教学比较低效。

在现在的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调动学生的想象力,让体操学习更加有吸引力。教师引导学生做体操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感受体育锻炼的魅力。因此,教师需要在体操学习中调动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利用自己的想象力对体操进行二次创作。教师给学生机会让学生将自己的想法融入当前所学习的体操当中,会使体操学习更加具有时代性。一些学生会选择将骑马舞植入到初中体育课堂,也有一些学生会将具有民族特色的动作植入到体操中。学生的每一次想象,都是对体育课堂的贡献,也是学生参与到体育学习活动中来的重要表现。因此,教师需要关注初中学生想象力,充分利用其想象力,促进初中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四、利用生活情境的创设,促进学生体育生活化

初中体育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是极其密切的,教学中,对生活情境进行创设,有利于体育教学服务于学生的生活。生活体育是一种新的体育教学理念,教师通过在课堂上创设生活情境,将生活元素融入到课堂情境中,会大大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情趣。平时,教师需要将体育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情境有机地结合,让学生感受体育学科的现实性。只有学生在生活中发现体育,在体育学习中感受生活,才能使学生的体育学习信心得到提高。

比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跑步这一运动项目时,可以将跑步与生活中的晨练进行结合。许多人选择慢跑作为自己的晨练形式,这是因为慢跑可以让人们的大脑更加清醒,在运动的同时,呼吸新鲜空气。教师可以将体育课堂设置成晨练模式,让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下对自己的跑步项目练习方法进行选择。一些学生选择慢跑,一些学生选择“跑酷”。生活情境下的初中体育教学更加具有实际性,有利于体育学科积极作用的发挥。

综上所述,将情境教学法应用于初中体育教学活动中,是肯定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重要方法,也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手段。本着完成教学目标、丰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手段的目的,初中体育教师应当认可情境创设的重要作用,利用情境创设的正面意义,推动体育教学活动的改革。让情境教学成为体育教学的重要方法,成为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保障,这是每一位体育教师的责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