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思维的策略合集12篇

时间:2023-08-17 15:53:12

培养思维的策略

培养思维的策略篇1

1.求真精神给予了学生观察世界的全新视角

求真精神对教学的涵养主要包括批判精神、计算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培养。批判并不意味着坏,也并不意味着批评;相反,它意味着看到更远处。批判让学生学会质疑和思考。而计算思维是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周以真教授指出,“计算思维是人们分析问题、研制解决问题方案,并将此方案信息化的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智能社会的到来,每位学生都应拥有将所要解决问题的方案信息化的能力,这样才能与未来的社会无缝对接。同时,求真教学思想对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因为算法蕴含的逻辑思维培养浑然天成,学生们通过程序设计的学习,通过参与机器人活动,就能习得终身受益的思维方式与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对生活在生活与数字技术共存相生、虚拟空间与现实生活并行不悖的环境中的学生而言意义重大。求真的信息技术教学终将让学生们能在数字时代保持理性头脑、拥有创造未来世界的能力。

2.向善精神给予了学生价值观的引领

向善精神对教学的涵养主要表现在对学生价值观的引领上。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能造福人类,用不好能灭绝人类。最近霍金、比尔・盖茨等人都在担忧机器人对人类的威胁,因为在并不遥远的未来,超人工智能的机器人或将不受人类控制,如果最先实现超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的人有着邪恶的价值观,那么人类将可能陷入灭绝的深渊,而如果实现超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的人有着为人类造福的价值观,那么人类将得到永生。这些可能实现超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的人今天也许就坐在我们的课堂中,如果我未能给予学生的情怀赋予涵养和牵引,那么,技术这把双刃剑终将伤害我们自己。

3.臻美精神给予了学生欣赏美、设计美和创造美的启迪

臻美教学思想对教学的涵养主要包括审美、设计与创造的浸染。臻美习惯的培养将使学生不断超越自己、积极面对人生。职业生涯规划师古典认为,未来孩子的培养方向是从强到美,“美”的情感终将感染和引领孩子们成长为有着自由的超越精神和积极的理想追求的人。臻美的教师会主动选择美的范例、提供美的素材、设计美的任务、展示美的作品、进行美的评价。在美好的信息技术课堂上,学生的审美能力自然得到培养,表达美的意愿必然会增强,美的创造水到渠成,同时,受益的还有设计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培养。

综上所述,人文情怀涵养下的信息技术教学就是要在教学技术的同时,促进学生真、善、美全面发展,使学生成长为富有人文底蕴又兼具科学精神的勇于实践创新的人。

人文情怀涵养下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这种思维能突破常规思维的界限,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方法、视角去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产生新颖的、独到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由此可知,天马行空的妄想不是创新思维;有价值的创新思维,必须是“生之有根,长之靠谱”,既与众不同,又具有社会意义。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心理学研究提供了三种思路:一是在教学中注重一些与创造力相关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倾向;二是在课程设置和教学上为学生创造空间,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对现实、知识和意义进行独特的建构(其最终目的是希望从个体知识结构兴趣点的发展独特性中产生思维内容的新质);三是通过参与特定领域共同体的创造实践活动,培养与之相关的习惯、性向、知识,从而形成专长,并跃升到创造新的理念、方法和产品的新水平。本课题研究中所运用的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与策略,思路源自上述三个方向。

1.教学指向现实世界的实际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创新思维奠基

这一策略围绕解决真实问题的学习,目标是在解决问题的实践应用中建构知识,提高技能,培养创造能力和倾向。“问题”的选择直接映射出教师的教育情怀,那些关注学生情感、希望为学生未来打下基础的教师所选择的“问题”一定是开放的、学生感兴趣并乐于去探究和表达的,并且学生在探究和表达的过程中能获得新知,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学习、迁移的能力。例如,在教学多媒体信息的加工时,教材所推荐的载体是PPT,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学习兴趣不大,究其原因,是教师选择的“问题”太简单,诸如用PPT制作新年贺卡、制作个人简介等,这类“问题”学生均能完成,完成之后学生没有成就感,也未能实现能力的迁移。如何突破这一教学瓶颈?笔者为信息技术教师支的招是用PPT讲属于自己的故事。“讲自己的故事”因其开放、独一无二、有意愿讲好故事才能够打动学生,学习因而成了对学生自发的需求。其背后的教学思想还包括对学生“设计感”和“故事力”的培养以及学生学会“讲自己的故事”之后的学习迁移能力的培养。

著名未来学家、趋势专家丹尼尔・平克在其《全新思维――决胜未来的6大能力》一书中提出未来属于那些拥有与众不同思维的人,唯有拥有右脑时代的6大全新思维能力――设计感、娱乐感、意义感、故事力、交响力、共情力,才能决胜于未来。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讲好自己的故事?这里涵盖三方面的教学智慧:一是通过课前写好故事脚本节省课堂构思的时间;二是通过写脚本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三是通过写脚本培养学生面对问题系统思考的能力和习惯。而设计思维和系统思考能力的培养又是学生今后继续拓展知识、灵活应用知识即学习迁移的最佳培养时机。

2.教学贯穿美的指引,以美启迪心灵,感性思考力为创新思维助力

目前,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及类似计算机般的能力仍然重要,但教育的目标不应该停留于此,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做好准备,迎向概念时代。丹尼尔强调“概念时代拥有全然不同的思维模式和全新的生活方式,更加重视‘高概念’和‘高感性’能力。高概念能力包括创造艺术美感和情感美,辨析各种模式,发现各种机会,创造令人满意的故事,以及将看似无关的观点组合成某种新观点”。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感性的思考力?笔者开展了审美、发现美、表达美、创造美,将美的培养贯穿始终的教学试验。于是,范例美、任务美、评价美成了课堂的主旋律,学生在美的浸润与启迪下,审美能力得到提升,发现美、表达美成了自觉行为,作品所传递出来的创意和美好让人感动。

3.教学张扬个性,以创意为评价核心,点燃创新思维

越是个性化的教育,越有可能培养出有独特知识结构、有鲜明特长和兴趣的学生。创新思维本质上是拓展的、开放的、个性化的,因此,标准化的教学或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都无法培养出富有创新思维的学生。在未来社会,创新思维产品个性化是制胜的法宝,我们有必要将个性化的培养放在首位。那么,信息技术课堂应如何遵循学生的个性来开展教学呢?首先,教学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兴趣和学习风格;其次,教学重视学生个性化选择问题的机会、问题与个人的相关程度,以及帮助学生将所选问题个性化的策略;再次,教师协助学生应用知识技能来实现学生的意义构建。这样的教学,学生的个性方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张扬,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得到点燃,学生的作品才会个性丰满、灵气袭人。

培养思维的策略篇2

新课改实施以来,地理学科教学活动的首要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要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就要采取一些措施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但有益于初中生学习地理知识,更有益于提升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应用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呢?笔者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以下几点,望抛砖引玉,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

一、优化教师导课艺术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们要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自然离不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无限好奇与积极探究。多年来,笔者在初中阶段地理课堂的教学实践中,感受到了优化导课艺术是非常重要的激趣策略。譬如,在教学“保护环境”时,我播放了《一个真实的故事》音乐视频,极大地渲染了课堂氛围,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南亚”时,为学生讲了一个西游记的故事,告诉学生,当前唐僧西天取经的目的地就在今天的南亚地区。

二、运用地图质疑、解疑

地图是地理信息的载体,是地理现象最形象、直观、综合的描述形式,也是地理学科特有的语言和重要的教学手段。通过地图,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各种信息和现象间的相互关系,剖析各种抽象、复杂的地理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地理知识,发展形象思维,提高综合和创新思维能力,使教与学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学“世界人口分布特点”时,可先让学生观察《世界人口分布图》得出世界人口分布极不平衡的特点:东亚、南亚、西欧和美国东北部地区人口最稠密;而高山、寒冷、沙漠和湿热地区则人烟稀少,甚至无人定居。然后结合《五带分布图》和《地形图》引导学生分析得出:世界人口稠密地区大部分位于北温带、亚热带和部分热带地区的平原地区或近海地区的结论。

总之,我们要在夯实学生基础知识的前提下,结合学生年龄、心理发展特点和接受能力,精心设计教学模式与授课策略,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培养思维的策略篇3

所谓“设为导学”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所学的知识停留在肤浅表面的认识时,教师不能把正确的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让学生死记结果,而应该在此处设问,促使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思考问题。由此,课堂教学的目标就是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认知结构,当学生在建立知识的过程中,对一些概念的本质还未能充分认识,或者说还在困惑不解时,教师采取的一些必要设问,常常会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去探索知识。

例如,在教学《圆柱的表面积》这节课时,学生通过动手实际操作,折一折、剪一剪,探究得出了一个结论:圆柱展开得到的长方形与圆柱底面的周长有着密切的关系,宽与圆柱的高也有着密切的关系。让学生经过分析、比较,概括出:圆柱展开得到的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接着教师再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圆柱展开一定是长方形吗?有没有特殊的情况呢?”学生立即陷入了深思中。在学生猜测、联想过程中适时引出“圆柱展开还可以得到平行四边形或正方形”这一结论,学生很快就被吸引住了,思维也就越加活跃。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会有伟大的发现。在教学中,教师不要把学习的主要内容以限定的形式告诉学生,而是向学生呈现有关知识的反例子。学生通过这些实践例子去探索,去猜想,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质疑争论的策略

“质疑争论”就是在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点比较模糊、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教师设计疑问,从而引发学生争论,加深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由于学生的个性、生活环境的不同,他们所具备的知识结构层次和素质的高低也不同。在教学中,常常会出现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重点、难点理解比较困难的问题。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处发展,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假设和疑问,共同来寻找问题的最佳理解和解决的方法。

例如,教学“长方形的认识”时,在学生简单地认识了长方形的形状及各部分名称后,我并没有着急讲解长方体的棱、面的特征,而是让学生利用学具自己制作,从而引导出长方体棱的特征。就有学生提出:“长方体6个面都是长方形,每个长方形有4条边,即24条除以2得到12条棱。”这分明是创造性思维在闪光。

三、知本求源的策略

一个人的思维可分为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两种形式,它们处于矛盾的两个方面,没有逆向思维也就没有正向思维,反之亦然。数学中有许多可逆向的性质和法则,恰当地运用这些可逆性质和法则,可达到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

例如教学“图形与变换”一课时,既要让学生懂得正向叙述的意思:绕点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90°、180°……同时,也要让学生学会反向叙述:绕点O按逆时针方向旋转90°、180° ……我们要根据不同知识的范围,学生不同的心理水平,采取不同的方式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逆向叙述数学命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四、适时沟通的策略

在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纵横串联,相互沟通,从而开阔学生的解题思路,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教师教学的目的是要使学生学会获取知识的本领,让学生通过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思维方法,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数学问题。

培养思维的策略篇4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5-073

发散思维以其联想、流畅、变通、独创的特性成为创造思维的标志,在以创新为动力的未来社会,发散思维能力将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核心能力,教师要将发散思维的培养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为学生积蓄创新潜能。

一、鼓动学生多维猜想,跃升思维灵度

思维的灵动性是发散思维的显著标志,也是发散思维的催化剂。小学生的思维模式单一,缺乏积极性、发散性和灵动性,思维中的惰性成分较浓,习惯于定式思维。为了激发学生思维的兴趣,提高思维的灵动性,教师在教学中应鼓动学生多维猜想,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流畅性,提高发散思维的速度,跃升思维发散灵度。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怎样滚得远”时,首先,教师创设了一个滚圆筒的比赛情境:小明、小敏和小宁三人玩斜坡滚圆筒比赛,他们用同样长的木板搭建斜坡,然后将圆筒从斜坡上滚下去,小明搭建的斜坡与地面的角度最大,小敏搭建的斜坡与地面的角度最小。然后,教师提出问题:“猜一猜,谁的圆筒滚得最远?”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小明的圆筒滚得最远,因为他的斜坡角度最大,有的说小敏的圆筒滚得最远,因为他的斜坡角度最小,还有的说小宁的圆筒滚得最远,学生都认为圆筒滚的远近和斜坡与地面的角度有关系。“想象一下,当斜坡与地面的角度为多少度时,圆筒滚得最远?”教师的问题再次激起学生的猜想,有的说是60度,有的说是45度,还有的说是30度。最后,教师组织到室外分组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验验证各自的猜想。

猜想是发散思维的导火索,猜想训练是发散思维培养的有效途径,教师在课堂中通过情境创设、趣味问题等方式组织学生多维度猜想,让思维漫天飞舞。

二、鼓励学生多元解题,提升思维广度

广阔性是发散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能够从不同的路径去思考问题,寻求多种答案的扩散型思维。具有发散思维的人能够灵活变通,可以跳出原有思维框架,使思维向不同方向扩散,从而通过另一种新的策略去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百分数应用题”时,教师出示一道习题:一辆汽车从A地开往B地,在汽车行驶到超过中点64千米处时,离B地还有30%的路程,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部分习惯于顺向思维的学生列方程解答:设A、B两地相距x千米,则50%x+64+30%x=x,解得x=320。为了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教师鼓励学生换一种思路解题。有学生画线段图分析:因为汽车“离B地还有30%的路程”,所以它已经行驶了全程的(1-30%),在已行驶的路程中,汽车超过中点64千米,两个64千米正好占全程的(1-30%-30%),所以全程是64×2÷(1-30%-30%)=320(千米)。也有的学生据此思路继续优化解题策略:根据汽车行驶到超过中点64千米处时,离B地还有30%,可以得出64千米占了全程的(1-30%×2)÷2,即占全程的20%,所以全程是64÷20%=320(千米)。学生的思维闸门被打开,思维立即呈放射状,思路越来越广。

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开展一题多解训练,为学生拓宽了观察、思考问题的角度,提高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带领学生突破常规思维,探寻新的思维增长点,为提升学生思维的变通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鼓舞学生多方追问,擢升思维深度

思维深度是思考力的根基,学生的思维一般比较肤浅,看问题往往只看到表面,只抓取表面特征,而不能深入剖析把握内在深层次的本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追问训练,鼓舞学生多方追问,擢升学生思维深度,提升思维品质。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多边形的面积”后,教师设计了一道思考题。首先,教师将一叠课本摞成一个长方体,这时学生看到一个长方形的横截面。然后,教师将这叠课本均匀地斜放,使横截面形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并请学生根据这个现象提出问题。生1提问:“长方形变成平行四边形后,面积有变化吗?”生2回答:“面积没有变化。”生1追问:“面积为什么不变?”生3补充回答:“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原长方形的宽是相等的,平行四边形的底与原长方形的长也是相等的,因此,它的面积没有变。”生1再追问:“从长方形变成平行四边形,形状变了,为什么高度不变?”生4道出精辟的见解:“因为每本课本的厚度没变,所以整体高度与原先的宽度是一样的。”最后,教师让学生通过测量和计算验证结果。

培养思维的策略篇5

一、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既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前提条件,也是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主动改变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模式,实施诱导式、探究式教学模式,改变教师一言堂、霸占课堂的不良局面,形成以学生为真正的学习主体,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的良性教学氛围. 因此,笔者努力践行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把自己逐渐变为教学的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帮助学生,使学生愿意接受自己的教育,主动接受自己的引导. 尤其是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敢于大胆探索、敢于说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探讨之中思维与思维之间必然产生碰撞的火花,其创新思维也必然得到激发和锻炼.

例如,关于“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教学,笔者不是上来就开讲,而是注意引导学生自己探究其计算的方法和步骤,我把学生分成三个学习组,然后拿出三张不同颜色的卡纸,让第一组剪出两个一样的直角三角形,第二组剪出两个一样的锐角三角形,第三组剪出两个一样的钝角三角形. 接着,我引导每一组进行组内拼图,并说出本组拼出图案形状有什么特点. 我还让三个学习组分别交换三角形再进行拼图,结果各组得出的结论惊人的一致:任意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出一个平行四边形. 学生通过观察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和原来的三角形,发现两个相同的三角形拼成的图形,三角形的面积是这个图形面积的一半. 三角形的底和高与拼成的图形的底和高相等. 于是得出三角形的面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二分之一. 这里,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的作用是引导、鼓励、参与,学生的创新思维主要表现在各组的第一次拼图过程、交换三角形后的拼图过程、拼图特点的总结以及三角形面积的推理过程.

二、创设创新思维的教学情境

创设创新思维的教学情境,是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的沃土. 小学数学本身是抽象的、枯燥的,那么笔者按照变抽象的为形象的、变枯燥的为有趣的教学思路,选择适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教学实例,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将数学课堂激活,使学生愿意学习数学、想学习数学、乐于学习数学.

例如,关于“商不变规律”的教学,操作程序如下: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的思维,笔者采取学生喜欢的讲故事方式导入新课,于是就设置了一个“猴王分桃子”的故事. 故事是这样的,一天,美猴王辞去弼马温的官职,回到了花果山,并带来了很多桃子. 但是如何把这些桃子分给小猴子呢?美猴王想出了一个点子,先把六个桃子分给两只猴子,两个猴子都得到三个桃子,但是其他猴子都不愿意了,因为自己没有分得桃子. 美猴王这时灵机一动,说这样吧,把六十个桃子分给二十只猴子,结果还有一些猴子不满意,因为他们也没分到桃子. 于是,美猴王一拍桌子说,把六百个桃子分给二百只猴子,这时小猴子可高兴了,心里想六百个桃子啊,这么多!可是最后分到手仍是每人三个桃子. 于是,笔者马上抛出问题:这里的谜团如何解开呢?这就需要我们学习“商不变规律”. 学生喜欢听故事,故事中融入数学问题,将学生的思维带入故事中,从听故事到讨论问题,可以看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适宜的教学情境,具有启发性的情境和问题就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深厚沃土.

三、突破定式思维,培养开放思维

小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内在因素是突破自己的定式思维,形成开放性思维模式,这也是创新思维培养的内在源泉. 由于学生习惯受家庭教育的影响,思维往往形成一定的定式,尽管这种定式还未成熟,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创新思维的发展. 因此,需要突破定式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运用开放的课堂、开放的课题培养学生开放的思维.

例如,学完“长方体的体积”后,笔者设计开放性、生活化的练习题,以突破学生的定式思维.夏天来了,大家都特别爱游泳. 某游泳馆中的游泳池长度是50米,宽度是25米,深度是3米. 如果现在将水注到1.5米,水价是一立方米4元,那么,这池水需要交水费是多少元?这里,不仅涉及长方体的体积,还涉及其他数学知识的运用,这道题开放性强,学生需要从多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开放性思维也有助于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提高学生从多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也是践行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有效途径. 只要我们教师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创新思维的教学情境,敢于突破学生的定式思维,培养其开放思维,那么,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就一定会卓有成效!

【参考文献】

培养思维的策略篇6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8B-0147-02

多年的教学经验表明,高中数学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数学知识系统的复杂性、数据运算的繁琐性等都是对学生思维能力、学习能力、领悟能力等的考察与考验,学好高中数学最重要的是要具备一种思维能力,掌握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因此,高中数学的科学教学不应局限于知识的传授,而是要注重从思维培养的角度出发,努力让学生形成一种数学思维能力,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一、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理念守旧,方法落后。目前,高中数学教学理念相对滞后,依然拘泥于一言堂、满堂灌、教师示范学生演练、题海战术等模式,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也相对落后。学生长期陷于题海世界,反复的习题训练、多次的重复演示,重复性的解题操作中。这种教学理念、模式与方法令学生疲惫不堪,无法把握数学科目各个知识点、理论系统等的精髓与实质,也不能从根源上形成一种数学思路、思维,最终影响学生的解题效率、学习动力。学生长期受制于过时的教学模式,主动思维能力得不到更好地培训,探究能力也无法得到深入培养,久而久之不能把握数学科目的主旨和灵魂。

(二)缺少思维培养意识。现阶段,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中等教育依然在围绕入学考试、升学考试展开,一切教学活动都围绕高考这根指挥棒来逐步开展,向考试要分数、向教学要成绩。学生考卷分数直接作为能力评判标准,甚至成为决定命运的一大根源性要素。对此,更多的高中数学教学,无论是课上讲课,还是课下习题训练都以提分、提高学生成绩为根本目标。

基于这样的教学目标、原则和理念,学生的思维能力就无法得到有效培养。无论是课堂上教师的讲课,还是课下习题的布置、课后训练等,都未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学生也正是因为缺少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探究意识等,所以无法切实领悟数学科目的灵魂,无法真正投入到数学科目知识学习中。

(三)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差。正是因为高中数学教学忽视了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淡化了数学科目思维能力重要性的认识,使得学生实际学习过程中较为被动、相对落后,无法在真正意义上进行思维,也难以从根源上认识到数学科目的灵魂和实质。学生在课堂上,完全听从教师的讲解,从解题思路、解答技巧等跟随教师步伐;在课堂下,习题训练也被动地接受教师的安排,无法从兴趣、爱好的角度来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数学探究性思维能力得不到培养,数学思维难以形成。

二、基于思维能力培养的高中数学教学策略

(一)变繁为简,培养形象化思维能力。高中数学知识体系中,个别的知识原理相对抽象、难懂,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知识原理,教师就要善于化繁为简,让抽象、复杂的知识变得简单、形象、易懂。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让学生从真实、具体、感知性的形象思维入手,让抽象、晦涩、难懂的原理和知识变得简单、形象、易操作。

在整个的高中数学知识理论系统中,主要涉及函数图象、圆锥曲线、三角函数等知识原理和内容。它们的共同特征体现在实际学习过程中,既要进行精密的计算,又要借助形象的图象、图形等。对此,教师则需要借助数形结合的方法来引导学生,通过灵活运用数形的转换来向学生形象地诠释抽象的知识原理,用形象的图形变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概念。

例如,在学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知识原理时,教师可以借助函数图象来帮助讲解。如用二次函数图象的单调递增、单调递减等的变化来说明并展示函数的单调性;通过绘制两个不同的指数函数的图象,来对比相同 x 值对应的 y 值大小,通过观察两个图象的位置关系来深层次认知指数函数特点。

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有效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使他们在潜意识中建立起数与形之间的表象关系,从而强化自身知识结构、理论的认知、分析与掌握。动态的数形结合与转化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维灵动性,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灵活、敏捷。

(二)适度留白,培养自主探究能力。数学思维能力中,自主推理、探究能力是重要内容。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思维能力就是要积极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具有自主探究的意识。因为学生只有通过自主思考、探究才能真正领悟数学原理及其特征,获得学习数学的乐趣。要达到这一目标,教师要具备思维培养意识,要善于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自主探究思维的空间。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积极转变方法,设置悬念、留出问题,适度留白,切忌全盘托出、自行讲解,也就是说,要为学生留有自主探究的余地和空间,要为学生自主探究创造条件。

例如,在学习数列这一知识项目时,教师为学生推导得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n=a1+(n-1)d后,就故意在此打住,然后提供一系列的等差数列给学生,要求学生自行分析这些数列的特点,并结合通项公式来自行推导出等差数列的前 n 项和公式。学生经过实例分析,结合已学公式进行深入推导、验算,最终可能推出类似的,但是未必精准的前 n 项和公式。至此,教师再次深入指导,修正、完善推导过程,最后得出标准的前 n 项和公式:Sn=na1+n(n-1)d/2(n∈N*)。

又如,学习指数函数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画出指数函数的图象,掌握并了解了指数函数解析式的特点和图形性质、特征等,之后让学生自主探究、分析、研究对数函数的性质,并自主绘制对数函数的图象,并找出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去逐步推导新知识、新原理,培养学生自主思维能力。

(三)举一反三,培养学生思辨能力。 数学学科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举一反三、逻辑思辨能力,因为各个数学原理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各个知识模块之间也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数学教学中最关键、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学生的举一反三能力,能够让学生借助于已有的数学原理来推导、理解其他相关原理。这样做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已有数学原理的理解,而且能培养学生灵活应用数学的能力,培养学生思辨性数学思维能力。要培养学生具备举一反三的能力,可以采用一题多解法来训练。

例如,三角函数的问题,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采用多种证明方法进行证明,鼓励学生进行分组讨论,集中探究其不同的解题方法,并归纳总结。如用万能公式,让函数形成同一类,或者选择变更论证法等。学生经过多重的分析、研究,得出了各类证明方法。这样思维得到了训练,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数学知识之间紧密的关系,深化了对三角函数原理以及相互之间关系的理解。并且从一个题目中引申出同一类题目的共同特点,同一类型题目的解法通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高中数学教学必须积极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革新教学方法,让学生接受到最为先进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为学生创造更加广阔的思维空间。

【参考文献】

培养思维的策略篇7

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的核心,初中数学作为初中生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可以增长学生的数学知识,开拓学习的思维视界。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结合初中学生具体的生理特点、心理特征、知识结构和数学思维的发展特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积极培育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下面,提出几点有效提升初中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构建数学思考情境,激发学生发散思维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积极引领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探究、分析和思考非常重要,是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不断提升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渠道之一,特别是积极引领学生通过不同视角对数学问题进行观察,以不同的角度对数学原理进行分析,以不同的方式解决数学问题,可以有力地激发他们提升数学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可以积极鼓励学生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或者将一些数学习题进行一题多变的训练,激发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形成从多个角度观察、分析、解决数学问题的良好习惯。

例如,在“多边形内角和定理”教学过程中,一般是通过将多边形内角之和的问题进行变换,将其变换成多个三角形内角之和的问题,然后依此进行推导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很多教师通过在多边形内部定位一点,然后将多边形划分为多个三角形,进而进行推导。对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改变该思维方式,引领学生进行探究,可以将该点进行“移动”,移动到多边形的某一点上,由此划分出多个三角形,然后再进行推导。显然,这种思维方式具有更加新奇的特点,可以促使学生更稳固地掌握知识,养成多角度分析问题的习惯,从而使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二、积极创新数学教学手段,不断优化教学思维方式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加强内功,学会通过使用更加简洁、有效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观察、分析、理解和解决数学问题,帮助他们更加快捷地认识到基本数学概念、原理的本质特征,并在这个过程中引领学生通过更加简便的思维方式理解数学知识,大胆创新,敢为人先,创新教学手段,优化教学方法,通过更加简洁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从而促使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

例如,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立足于学校提供的外在课堂教学软硬件条件,紧密结合学生的具体生理和心理特点,紧贴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分析和应用能力,以及他们已有的基本数学知识和基本数学技能,加强对教学内容的研究,科学地引入现代化教学的辅助工具,创设更加缜密、更加完善的教学方案和计划,牢牢把握住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有效激活他们对教学内容的思维,不断迸发出更多的数学思想灵感,提升思维的品质。

三、加强教学中的生化联系,提升数学生活化思维能力

依据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各种学科的教学实践活动必须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促成在生活中教学,在教学中学会生活,让教学的意义更具生活价值。而现实的教学实践也表明,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特别注意有意识地引入生活化教学策略,通过运用生活化的数学模式来帮助学生构建更加敏捷、更加全面的数学思维能力。

例如,在“三角形的稳定性”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一些示范性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到“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现实生活中随手可得、随眼可见,如,三脚杯、照相机底座的三脚架、自行车的三角支撑、木匠在钉木板过程中采用的“三角形订法”等,让学生的思维进入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三角形所具备的稳定性是和生活应用息息相关的。

综上所述,培养数学思维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必须充分结合教学特点加强研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才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

参考文献:

培养思维的策略篇8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部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一直处于被动状态,尤其是在基础教育阶段,数学成为中考甚至高考的不可逾越的障碍。数学学习的困难导致许多学生放弃高考,这一问题一直为教育学界与专家们所关注。然而,对于学生如何来学习数学,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从数学思维的角度进行入手,以期能够为学生的数学学习起到促进作用。

1.数学思维的特性

数学思维通常与一般思维有着质的区别,其抽象性是其思维的本质特征。一般思维具有具体性,有着可操作性。而数学思维兼具一般思维的特点,而同时又具有其自身的特点,是具体事物的高度概括。

数学语言的准确性、逻辑性使得数学思维具有高度的严谨性。无论是基础教育阶段,还是高等教育阶段,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重点。

2.学生学习数学的困境

2.1心理弱势导致数学学习能力弱势

数学思维给予学生广阔的学习空间,也给学生思维带来无限的延展。然而,掌握利用数学思维去思考问题的同学,在现实的学习中,会有如鱼得水的感觉。但对于掌握数学思维的同学来说,没有思维的驾驭能力,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步履维艰,难以得到心理的成功感。久而久之,便对数学失去信心,原本比较复杂的问题也不能得到较好的解决。问题的本身不是关键,关键在于对于数学问题产生心理上的畏惧感,从而使得学生对数学相关问题采取听之、任之、弃之的态度。

学科心理弱势导致学生对科目,甚至到对其他科目的厌学,我们称之为“关联性”。在接触新的与数学相关科目时,有着潜在的心理弱势,进而不会有良好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去学习其他科目,如数学、物理、化学、几何等。从而,产生相关学习的劣性影响。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数学学习的最初阶段,心理优势造就了后续的学习,弱势心理必然会影响其学科本身或其他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2.2外界因素的影响系统性

数学知识的逻辑性使得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要一步一步扎实地学习,因此学生很难有跳跃性的突破。数学知识的学习是环环相扣,互为基础的。然而,由于些许外界因素的影响,诸如生病、休学、留级等,数学基础较好的同学可能在学习过程错过部分章节的学习。进而导致后续学习的困难,难以跟上节奏。数学思维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系统与周期并存,失去对基础知识的系统学习,数学思维的培养则会陷入困境,而短期难以提升。

3.数学思维的培养的策略

3.1适时进行动机培养

数学思维的启蒙阶段通常在小学阶段,而关键在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而,在后续的学习中,对数学产生深厚的兴趣而自发地进行学习。然而,在错过培养兴趣的最佳时期,可能会导致学生对数学兴趣不浓或厌学。因此,时机的把握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在学生对具体问题抽象化之前,重点在于使学生对具体事物的属性有所熟知,才能把握问题的根本,进而形成抽象思维。在具体到抽象的过渡期间,引导和调动其思维的转型是难点。因此,动机的培养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原则是从微观到宏观角度出发,使用抽象思维来简化具体的事物。

3.2强化实物数据印象形成

在现实教学场景中,安排与数量相关的教学器材与设施,使学生在预先设置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相关数学知识的教育与影响。在课堂上,教师通过实物教具或较多的实例进行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可触摸性的知识实体,尤其是在基础教学阶段。实例或实体显得至关重要。

3.3设疑式课堂教学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的教学艺术更为关键。即使学生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如何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也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在授课的过程中,可以采用“提问题”法对学生思维设置一定的障碍,让学生以组的形式对问题进行思考。最后,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重点和详细的讲解。讲解的过程中,注意学生的疑问节点的解决。解决问题后,进行类似情境反复设置,进行反复演练,以达到对“质疑―讨论―归纳―提升”模式的环节学习系统的不断强化,使学生在自我质疑和解决问题中不断地实现细节的完善与思维品质的锻炼。

3.4“开放式”教学模式思想

数学思维具有极为广阔的延展空间,可以包含世间万物,以任何事物为主体,通过特殊的数学语言来表达,这种思维在世界各国人们的心中存在着共性的特征,些许表达方式差异,但所承载的数学原理、规则与规律大体相同。因此,在数学思维培养的过程中,“开放”的主体思想要把握清晰,开放的课堂、灵活的授课方式,开放的思维方式都是培养数学思维必不可少的条件,使所学知识或原理能够适时适度地应用于各个领域。学生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只是数学思维培养的载体,是数学思维培养个案。学习者注意知识在数学思维培养中的地位,更好地理解“开放”二字的内涵,有利于数学思维的培养。

4.结语

思维的培养有着多变性与不稳定性,同时,也有着较大的开拓性。在数学思维的培养中,开拓性表现得更为突出,因而,基础教育在思维培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多数学者在研究中发现,基础较好的学生在后续的数学知识学习中,理解能力较强,接受知识相对较快。并且,许多学生对有深度的数学题目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主动参与习题演练和学习,甚至先于教师所讲的内容进行自我学习。

参考文献:

培养思维的策略篇9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094-01

学生数学思维失稳现象在现阶段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十分的严重,越来越多的学生只重视对数学表象的学习,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仍然停留在较低的层次,下面,笔者就从三个方面出发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1 培养逆向思维,规避思维定式

初中数学教学中思维定式现象非常的普遍,数学教师为了教学的方便,在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一些有规律的解决策略,久而久之这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变成了死记硬背的数学知识,对于这种已经被学生熟记于心的数学知识,如果学生能够拿来就用,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节省思考的时间,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但是我们同样也认识到学生在记忆的过程中并没有真正的走心,更多的学生都是采用语文学习的方法来应对数学学科的学习,这样思维定式现象就会非常的严重。如在学习“勾股定理”时,学生都已经熟悉了“3,4,5”这样一种组合模式,在平时的学习中,学生一旦遇到了此类数学的勾股问题,会瞬间达到解决的效果,然而这也是一种思维定式的表现,当教师问学生:“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其中两个边的长度分别为3cm和4cm,那么第三条边的长度是多少?”学生想都不会想就会认为答案是5cm,可见思维定式给学生带来了何其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采用逆向思维的教学模式,尽量规避学生的思维定式。

例如,在学习“绝对值”的有关知识时,我们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如果a=c,则|a|=|c|是否成立?学生都会轻松的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同样也可以采用逆向思维的模式,如果|a|=|c|,则a=c是否成立?教师在这些较为简单问题的基础上适当地采用一些逆向思维的模式,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规避数学学习中的定式思维,从而确保学生的学习准确而又严谨。

2 强化训练,提高归纳概括能力

初中数学知识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学生具有归纳概括的能力。我们都知道初中数学知识很多时候会让学生产生较为零碎感觉,让学生摸不着头脑,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要具有相应的概括能力,做到将零碎的知识整体化,将分散的知识系统化。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强化训练来提高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一方面,强化训练可以让学生的思路更加清晰。如在学习到“整式的乘法”中,会涉及到幂的乘方、积的乘方和整式的乘法等知识,很多学生在学习了这些知识后都会感觉这些知识有些相似,他们之间或许存在某些相似的规律呢?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便可以让学生将这三块内容放在一起进行一个比较和归纳,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来归纳和概括有关的知识体系,从而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更加清晰,也更加有条理。

另一方面,强化训练可以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数学知识。众所周知,初中数学教学需要教师在一定的时间内为学生安排适当的强化训练任务,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来总结和归纳所学习的知识,让他们对所学习的知识达到更深入的理解。例如在学习“多边形及其内角和”时,如果教师直接将多边形及其内角和的公式告诉学生,虽然会节省更多教学的时间,但是我们的学生真的可以做到深入的理解吗?即使教师带着学生一起去推导,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会得到更好的提高吗?所以说让学生主动去探究数学问题,让他们在探究和归纳的过程中理解数学知识的内涵。如对于“多边形及其内角和公式”的推导,我们就可以采取强化训练的模式,教师在教学之前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图形计算,让学生对三角形、正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等多边形的内角和进行一个具体的演算,然后引导他们从计算方法和数字规律等多方面来归纳多边形及其内角和的公式,在这样的探究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真正理解公式的由来,即使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忘记了多边形及其内角和公式,只要他们知道如何去推导,多边形及其内角和公式仍旧会回到他们的脑海中。

3 采取变式策略,促使发散思维

在教学中,笔者提倡“一题多变”的教学思路,以此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我们在数学课堂上经常会看到教师为学生展示各种各样的数学题目,如此巨大的题目数量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大的负担。而有一些教师,他们只是为学生布置了一道数学题,却能够通过变魔术的形式为学生带来更多的神奇效果。这样一题多变的方式,不仅可以有效的降低学生学习的负担,而且可以从多角度、多层面上来解剖同一道题,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的发散。

如,我们在教学初中数学时,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甲和乙在操场上比赛跑步,跑道长400m,甲的速度是350m/s,乙的速度是380m/s,现在甲和乙在同一地点同时朝着同一方向跑,问甲和乙下一次的相遇是在什么时间?”这个问题看起来十分的孤立,但是教师只需要轻轻一变,就能创造出更多的题目。对这道题目的后半部分进行变形可以得到“现在甲在乙前面10m的距离,甲和乙朝着同时同一方向起跑,乙何时才能追上甲?”、“现在甲和乙在同一地点同时朝着相反的方向起跑,问甲和乙下一次的相遇是在什么时间?”、“现在甲和乙在同一地点同时朝着同一方向跑,问甲和乙第二次相遇是在什么时间?”可见只要教师善于挖掘和变化,这样一道简单的题目就可以成为成千上万题库的原型,同时学生在教师一步步的引导下来解决这些问题,不但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好奇心,更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的发散。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的教育中,数学思维能力的缺乏现象已经受到了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同时他们也在一定程度上做出了自己的努力,为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培养思维的策略篇10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4-369-01

一、构建知识体系,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数学是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从最基础的数字加减乘除运算到后期的四则混合运算、从简单的线形认识到多边形的了解运用,从面积计算到体积计算……知识体系内部都有相互之间的关联,对于学生自身的知识理解、知识运用能力有着严格的要求,如果学生基础的知识掌握不好,就很难开展日后的学习。所以在教学中,就需要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深刻的数学思维技能,以便能够在运用知识的时候进行及时的调配,提升学习的有效性。因为思维的深刻性就是思维的深度,是发现和辨别事物本质的能力,数学思维的深刻性表现在:善于抓住主要矛盾的特殊性;善于洞察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善于挖掘隐含的条件与发现新的有价值的因素,能迅速确定解题策略和组合成各种有效的解题方法。因此,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是培养思维深刻性的主要手段。例如,教学合数时,让学生判断两个素数的积是否为合数,并说明理由。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整除――约数――素数――合数”这样的知识链去思考:如果素数甲乘以素数乙得丙,则丙除了1和丙两个约数外,必然还有约数甲和乙,所以丙一定是合数。这样的思考过程是从知识的内在联系中演绎出来的结论,能把学生的认识引向概括、引向深层,从而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如果学生对于这些数没有科学的认识,是无法有效解答问题的,只有构建了良好的知识体系,才能够开展有效的学习活动,提升学习的有效性。

二、鼓励举一反三,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在数学解题的过程中,会存在有多种不同的解题方法,教学中就需要教师能够鼓励学生善于举一反三,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以便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灵活性,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因为客观事物是发展变化的,这就要求人们用变化、发展的观点去认识和解决问题。数学思维灵活性的突出表现是善于发现新的因素,在思维受阻时能及时改变原定策略,及时修正思考路线,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思维的灵活性是指善于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方面进行分析思考。学生解题的思路广、方法多、解法好,就是思维灵活的表现,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启发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鼓励联想,提倡一题多解。同时,设计开放性练习,促进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发展,提高他们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计算全年天数的时候,有的学生就从1月、2月……12月的顺序将每月的日期相加来得出结果;有的学生就能够想到去数一下全年有几个31天、几个30天、几个28(29)天,运用乘法就能够提升计算效率;还有的学生直接把每个月都当做31天,算出结果之后减去不满31的日期,能够更快的得出答案……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多思考、多总结,运用不同的思路去解决问题,就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度。

三、做好常规训练,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培养思维的策略篇11

创新是现代人的本质特征,创新教育是现代教育的显著标志之一,创造性是一种综合性的思维形式,是人们心理的高级活动过程,是能产生新成果的思维,是人们思维活动的精髓。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摆在我们每一位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针对这一问题,我谈一谈自己的点滴体会,和大家共勉。

一、悬念——启迪创新思维的钥匙

小学数学教学中巧妙地设置“悬念”,可以表现数学的魅力和感染力。为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创设情境,制造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意识。如,教学“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可以进行这样的教学设计:“今天我和同学们共同做一个游戏,你们可以任意说一个数,我不用计算,就能马上知道这个数是否能被2、3、5整除。”于是同学们争先恐后说了许许多多的数,教师进行判断后,让学生进行验证,验证后同学们惊叹不已,学生急于想知道教师的绝招,这时教师加以启发:“其实,这些绝招都是前人善于观察、善于发现、不断创新的结果,只要我们在学习中善于发现、勤于创新,仍然可以掌握许多绝招”。同样教学“同分子、同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倍数、约数”“年、月、日”等,都可以进行类似的教学设计,这样让学生产生悬念的设计片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猜想——激发创新思维的动力

数学猜想实际上是一种数学想象,它是建立在已有实践基础上的一种推理,是人们在探索数学规律、本质时的一种策略,是一种带有一定直觉性的比较高级的思维方式,要求在面临较复杂的问题情况时,迅速再现知识系统和经验储备中的相关信息,经过总体观察,对问题实质作出大胆的猜想和假设。历史上许多重要的数学发现都是经过猜想得到的,如“哥德巴赫猜想”“四色猜想”等。

猜想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要在教材中善于挖掘“猜想”的因素。如,教学“9的分解和组成”时,教师和学生共同数出9根小棒,然后教师把9根小棒分别放在两个信封里,让学生猜一猜,两个信封中各有几根,学生猜成l根和8根,有的猜是2根和7根,有的猜是3根和6根……总之,学生不论怎样猜,两个信封里一共有9根是不变的。

这样猜一猜的目的不是一定让他们猜准信封中小棒的准确数,而是在这种方式下,学生自觉不自觉地掌握了9的组成和分解,把教材进行这样的处理以后,鼓励学生凭着自己的直觉大胆发表不同见解、质疑,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大胆猜想,学生猜想的过程既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又是激发学生创新欲望的过程。

三、实践——锤炼创新思维的天地

教师在教学中要敢于打破教材,善于跳出教材,能巧妙组织教材,把学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摆在学生面前,让其观察生活,搜集信息,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其认知冲突,促使他们自主地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在教学“三角形的特性”时,为揭示其“稳定性”,教师可以让学生做以下实验:用4根木条做一个四边形,拉动,结果形状发生了变化;用5根木条做一个五边形,拉动,结果形状也发生了变化;用3根木条做一个三角形,拉动,结果形状未发生变化,从而揭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性,突出了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地位。该过程中,学生既体验了独立获取知识的乐趣,又从中学到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也感受到自己所学知识的价值所在,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求异——开拓创新思维的翅膀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师提倡敢于标新立异,善于选择具体案例,创设问题情境,诱导学生的求异意识。对于学生欲寻异解而不能时,则要细心点拨,潜心诱导,对于学生在思维过程中时不时地出现的求异因素及时给予肯定和热情表扬,让他们在对于问题的多解的艰苦追求并且获得成功中,倍享创造性思维活动的乐趣。如某年级男女生人数的比是5:3,已知男生比女生多30人,全年级一共多少人?

大部分学生想到的方法是:30÷(5-3)×(5+3)=120(人)

如果教师进一步做细致的诱导,学生会出现了下面不同的思维方式。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达到了目的,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1)30÷(5/3-1)×2+30=120(人)

(2)30÷(1-3/5)×2-30=120(人)

培养思维的策略篇12

一、通过有趣情境,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

小学生对数学的迷恋往往是从兴趣开始的,由兴趣到探索,由探索到成功,在成功的中产生新的兴趣,推动数学学习不断取得成功。一年级学生具有好动的天性,想让他们一开课就能静下心来学习的方法就是创设生动、富有童趣的教学情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创设情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讲故事、唱儿歌、玩游戏、猜谜语等。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创设有趣、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0的认识》时,教师根据低年级儿童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可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

师:同学们,上新课之前,我们来玩一玩“脑筋急转弯”游戏,好吗?

同学们一听到“脑筋急转弯”可来劲了,异口同声地回答:“好!”

师:树上有5只小鸟,听到“啪啪啪”的枪声后,这时树上还剩下几只小鸟?

生1:都飞跑了。

生2:一只也没有。

生3:0只。

师:同学们反应真快,一只也没有,就用0来表示。(板书:0的认识)

然后让学生通过比赛的形式,列出含有0的算式。有的能列出含有0的加法算式,有的能列出含有0的减法算式,还有的能列出得数是0的算式。

教师通过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脑筋急转弯”游戏、比赛写含有0的算式等活动,使学生们在愉快的活动中理解了0的含义,即一个也没有就用0来表示,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通过巧妙设计,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年级学生对“提问”这个词并不陌生,但对“提数学问题”就非常陌生,几乎都不理解何为“数学问题”。面对学生的疑惑,教师需要耐心引导,慢慢培养。笔者针对一年级学生提数学问题难的现状,在每节课中都巧妙地设计了学生提问环节。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加法的初步认识》时,让表现好的学生上台与老师握手,第一次上来3个学生,第二次上来2个学生。

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一共有5个同学。

听了学生的回答,笔者就意识到了学生对“数学问题”不理解,于是,笔者就慢慢地引导。

师:“一共有5个同学”是问题吗?

生:不是。

师:回答得非常棒!哪位同学能够把刚才那位同学回答的“一共有5个同学”变成问题呢?

这时,一个头脑比较灵活的学生回答道:“我会变,就变成‘一共有多少个同学’。”

笔者表扬了他,然后引导学生观察:“依据‘一共有5个同学’和‘一共有多少个同学’这两句话,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发现第一句是回答问题,第二句是提出问题,提出问题是还不知道的,用什么或几来表示。

此外,笔者在教学中也经常有意识地渗透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三、通过实践探究,培养学生的解题策略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