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风险管控策略合集12篇

时间:2023-08-21 09:26:19

金融风险管控策略

金融风险管控策略篇1

一、移动金融服务的相关概念

在现如今的社会,移动金融服务作为一种新型的产业应运而生。它主要指的是与移动网络相关的金融的一类总称。据有关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的移动交易市场行业的业务范围规模已经突破了13000亿元,同比增长了百分之八百。移动金融可以利用二维码、云计算、陀螺仪等新型的技术内容高效地方便了大众的生活。移动金融服务的安全类问题一直关乎着用户的需求问题,这对于我国的未来的金融机构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现在的金融服务在利用先进的移动通信技术的同时,也会涉及到信息系统的管理和完善,移动终端的运用和无线通信设备的实施等多种形式的内容,而且它在一般的行业服务流程,运营管理等方面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但是在一定的程度上它的发展情况也会加重金融的风险程度。移动金融服务的风险技术问题一般是由于技术上的原因造成的导致交易的停止、信息和重要内容的泄露、银行转账不畅等问题的产生,这些问题的发生将会给客户的使用带来极大的不便,严重地还会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损失和麻烦,致使客户对金融行业的信誉度大大降低,进而影响移动金融服务行业的未来发展和信誉的形成。

二、有关移动金融服务产生风险的原因

(一)技术上的故障

移动金融服务是现代信息化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移动通信技术的有机结合的产物,与传统的金融服务内容相比,有着独特的服务内容和形式,它采用了创新型的移动通信技术,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就会诱发一定问题的产生。尤其是技术上的故障,将是过程中最难以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防范内容的不健全

我国的移动金融服务的防范内容还达不到国家相对应的标准水平,一些机构还不能有效地、充分地对技术风险进行具体性的认识,无法深刻认识其内涵,缺乏一定的预见性,没有制定完善的科学防范措施,这种防控的缺失就会造成风险的加剧。

(三)管理和决策上的错误判断

金融机构的管理层人员一定要做到正确、科学、合理地对公司进行决策,错误的管理和决策上的失误会造成巨大的损失,而且这种损失一旦产生将造成无法弥补的局面。

(四)防范意识的淡薄

人员缺乏一定的风险防范意识。如果员工在进行操作时没有按照指定的流程进行操作就会造成指引性质的错误行为,这种行为的发生如果没有一定的防范措施就会进一步扩大风险的范围[2]。

三、移动金融服务的风险识别

(一)信息泄露的风险问题

金融机构在对客户的信息进行获取时,往往存在一定的信息泄露的问题。金融机构要为客户的损失而进行一定的赔偿,并且承担一定的信誉风险。所以如何防止信息泄露问题已经发展成为一项重要的课题内容。有效地防范可以做到避免公司的财务损失,同时对公司的形象产生一定的维护。

(二)交易过程中存在的风险问题

交易的过程中往往存在一定的风险。现在的网络黑客攻击如此严重,就给交易工作造成了一定的难度。这不仅仅阻碍的金融机构与客户之间的交易发生还会增加一些重大损失的可能性。

(三)系统漏洞产生的风险问题和技术风险问题

服务系统要进行定期的维护处理,否则将会产生一定的系统漏洞,而且一些技术上的问题也是可以有效地加以避免,这样才能保证金融机构的交易的顺利进行。不符合规定的操作不可以随便进行,否则造成的损失将是无法计量的,企业切不可因小失大。

四、移动金融服务的管控策略

(一)综合使用防范措施,避免技术漏洞

在移动金融服务过程中,我们要保证信息的不外泄,采用上乘的技术,安全系数高的系统执行任务,提高自己的安全防范技术水平,避免因自身原因所带来的风险损失。

(二)制定科学的应以方案,有效地建立反馈制度

制定科学的紧急应对方案,突发状况一定会发生,我们要做到有效地将这种突发的事故所带来的危害降到最低的程度。这样才能保护自身和客户的利益。还要建立一定的反馈机制,随时了解客户的需求。

(三)培养专业化的技术人才,进一步加强技术上的研究和分析

人才是一切发展的前提,我们要培养专业化的人才机制,不断加强技术上的优势能力,保证技术的硬性要求,完善用人机制,让员工积极地服务于移动金融项目。

(四)建立合理的管理体系和完善防范内容

构建管理体系和完善防范内容是最重要的工作重点内容。只有做到从计划、建设、实施、维护、更新、创新等方面不断加以进步和发展才会给企业和行业带去重大性的突破进展。建立起一个技术水平强硬、管理水平高效,安全可靠的移动金融服务项目才能把握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3]。

金融风险管控策略篇2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6-0215-02

一、我国影子银行的界定

影子银行的全名为影子银行系统(The Shadow Banking System),又称平行银行系统(The Parallel Banking System)。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执行董事保罗・麦考利(Paul McCulley)于2007年提出。影子银行是游离于传统商业银行体系之外的“类银行”金融活动,即从储蓄人或投资者手中获取资金并最终向借款方融资,其中大多数金融活动不受监管或仅受轻度监管。美联储将影子银行定义为:从事期限、信用和流动性转换业务,但无法享受中央银行流动性支持或公众信用担保机制的中介机构。

以上定义主要强调影子银行的“类银行”性和监管缺失的特点。这也是该类金融主体或活动被冠以“影子”的真正原因。另外,以美国影子银行为代表的主体主要以投行为主,其依靠强大的金融创新能力规避监管,且采用高杠杆经营策略,并利用复杂的金融衍生品,风险较大。但是,由于我国金融市场与国外、尤其是发达金融市场的发展水平和金融创新能力存在较大差距,且我国影子银行活动以商业银行为主导,因此这一定义不能准确地界定我国的影子银行体系。

在界定中国影子银行之前,首先必须明确“银行”的概念。这里的银行是指从事吸收存款、发放贷款业务的传统商业银行,并可引申为进行资金的流动性、期限、信用转换的金融中介。“影子银行”至少具有两个重要的特征,首先是“银行”,其次是“影子”。

影子银行的“银行”性质要求影子银行作为金融中介从事的是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的类银行业务,即间接融资行为。这一特征直接排出了企业债券、股票等直接融资方式。鉴于目前影子银行多使用复杂的金融工具和结构设计,以间接融资的形式掩盖直接融资的实质,因此不能简单地以是否从事吸收存款、发放贷款这一标准界定我国的影子银行。影子银行的“影子”性质是“银行”性质的有效拓展,强调影子银行业务与传统的银行信贷业务的区别,强调其不受或较少受到监管约束的特性。

综上,影子银行是一个中性名词,与任何金融业务一样都具有风险性,因而与其他金融业务一样需要引起监管方和市场的重视。本文认为,我国影子银行主要包括银行理财产品、信托贷款(包括银信合作、政信合作类信托产品)、券商资管、委托贷款、地方融资平台、民间借贷、地下钱庄等。

二、不完全信息动态监管博弈模型及其均衡分析

我国的影子银行业务是金融市场发展和金融创新的产物,是传统融资方式的有力补充,对各类企业的发展及社会资金融通产生的促进作用也同样不容忽视。因此,针对不同风险程度的影子银行业务,应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监管措施,在加强监管的同时细化、量化监管指标,而不应因噎废食,采取全面禁止的做法。另外,过分严格的监管也将造成资源的浪费。因此,在合理控制市场风险的基础上适度放松监管,有利于效率的提升。然而,在实务中,由于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监管方无法了解金融机构的真实风险,因此,需要通过建立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探求符合理论设计的监管方式。

(一)模型的基本假设

1.博弈参与者:影子银行金融机构(I)、监管方(R)。博弈双方都是理性经济人,双方博弈的潜在动力都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2.虚拟变量“自然”(N)将影子银行金融机构分为高风险影子银行金融机构(H)和低风险影子银行金融机构(L)。高风险影子银行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水平相对较差,且抗风险能力较低,业务创新灵活,但存在监管套利行为。而低风险影子银行金融机构的业务流程规范,注重风险控制和内部监控。低风险影子银行金融机构(L)在所有影子银行金融机构中所占比重为p,高风险影子银行金融机构所占比重为1-p,即:

P(L)=p ;P(H)=1-p (0≤x≤1)

3.两类影子银行金融机构都有两种策略:从事影子银行业务(D)和不从事影子银行业务(D)。低风险影子银行金融机构从事影子银行业务获得的收益均为BI1,高风险影子银行金融机构从事该项业务的收益为BI2。

鉴于风险与收益往往呈正比,因此0≤BI1≤BI2。

4.监管当局有两种策略:加强监管(R)、放松监管(R),且

P(R)=r,P(R)=1-r

当当局采取加强监管策略时,监管当局所耗费的监管成本为CR1,金融机构为应对监管而耗费的内控成本为CI1。一旦监管当局采取严格的监管策略,高风险影子银行金融机构的业务将受到影响,其利益损失为CI2。而监管当局则获得监管有效的正向激励BR2。当监管当局采取放松监管策略时,高风险影子银行金融机构开展业务将给市场带来负面影响,从而给监管当局带来危机处置成本CR2。且危机处置成本大于放松监管的收益(BR1),即0≤BR1≤CR2。

5.博弈双方都是有效率的:监管当局的监管是正当的,且影子银行金融机构不会单纯因惧怕监管而停止开展业务。

(二)均衡分析

以上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树表明博弈双方不同策略选择的收益。在未对影子银行金融机构及其业务进行详尽调查之前,监管当局无法准确判断其风险类型,即监管当局对金融机构的所属类型所具备的信息是不完全的。金融监管当局只能根据影子银行的行动判断其所属类型。在现实中,可能会出现以下两种均衡。

1.混同均衡

以上博弈模型的混同均衡是指,高风险影子银行金融机构和低风险影子银行金融机构均选择开展影子银行业务,监管当局采取放松监管策略。混同均衡的条件是监管当局采取放松监管策略的收益大于严格监管策略。

当观察到金融机构开展影子银行业务时,监管方对影子银行金融机构风险类型的判断依照以下后验概率:

P(L|D)=q P(H|D)=1-q

监管当局不同策略的期望收益如下:

E(R)> E(R),求得q>

当监管当局选择放松监管的策略时,由可知,低风险影子银行金融机构将选择开展影子银行业务;同理,高风险影子银行金融机构也将选择开展业务。

综上,当q>时,博弈最终得到混同均衡,即无论是低风险还是高风险的影子银行金融机构,均选择开展业务,而监管当局则采取放松监管策略。

2.准分离均衡

影子银行监管博弈模型的准分离均衡是指,低风险影子银行金融机构采取纯策略,即以1的概率选择开展影子银行业务;高风险影子银行金融机构采取混合策略,即以一定的概率选择开展影子银行业务;而监管当局也选择混合策略,即以一定的概率决定采取加强监管策略或放松监管策略。

金融监管当局对影子银行风险程度的判断:

P(D|L)=1,P(D|H)=s

按照贝叶斯法则修正监管当局对影子银行金融机构风险程度的判断:

P(L|D)=[]

P(H|D)=[]

要实现准分离均衡,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首先,低风险影子银行金融机构采取纯策略――开展影子银行业务,而高风险影子银行采取混合策略,需满足条件:

E(D)=E(D),即(1-r)・BI2+r・(BI2-CI2)=0,求得,r=

同时,监管当局采取也采取混合策略,即E(R)=E()

P(L|D)・BR1+ P(H|D)・(-CR2)= P(L|D)(-CR1)+ P(H|D)・(BR2-CR1),解得

S=

综上,低风险影子银行金融机构采取纯策略――开展影子银行业务,而高风险影子银行金融机构以S=的概率开展影子银行业务,监管当局以r=的概率加强监管。

三、模型分析及政策建议

(一)影响博弈行为的因素分析

1.混同均衡

在混同均衡中,高风险影子银行金融机构和低风险影子银行金融机构均开展影子银行业务。q越趋近于1,开展影子银行业务的机构是低风险影子银行的可能性就越大,监管当局采取放松监管策略就越有效。由混同均衡条件q>可知,其越小,q越趋近于1。因此,当低风险影子银行金融机构内控成本较低时,如果监管当局采取放松监管策略,此时,开展影子银行业务的金融机构中低风险影子银行金融机构占比较高,对市场而言无疑有着极大的积极意义。

2.准分离均衡

在准分离均衡中,监管机构采取严格监管策略的概率r=,即高风险影子银行金融机构开展业务的收益B12越高,高风险影子银行金融机构开展业务受到的负面影响越大,监管当局采取严格监管策略的概率越大。而在此条件下,高风险影子银行冒险开展业务的激励也越小。因此,在此情况下,金融监管当局的监管效率较高。

(二)政策建议

根据以上模型分析,要提高监管当局的监管效率,首先应在加强监管的同时加强信息披露,区分高风险机构及其业务。对于风险可控的影子银行业务,应在量化监管指标的同时鼓励金融创新,通过完善监管法规来规范该类业务;对于高风险影子银行业务,应采取严厉监管措施,提高该类机构的违法成本,加强投资者教育,压缩该类业务的开展空间。其次,鼓励低风险影子银行金融机构提高风控效率,在提升风控水平的同时实现规模经济,降低风控成本,从而提高低风险影子银行金融机构的市场占有率,降低整个市场的风险水平,保护投资者利益。

参考文献:

[1] 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金融风险管控策略篇3

影子银行的全名为影子银行系统(The Shadow Banking System),又称平行银行系统(The Parallel Banking System)。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执行董事保罗?麦考利(Paul McCulley)于2007年提出。影子银行是游离于传统商业银行体系之外的“类银行”金融活动,即从储蓄人或投资者手中获取资金并最终向借款方融资,其中大多数金融活动不受监管或仅受轻度监管。美联储将影子银行定义为:从事期限、信用和流动性转换业务,但无法享受中央银行流动性支持或公众信用担保机制的中介机构。

以上定义主要强调影子银行的“类银行”性和监管缺失的特点。这也是该类金融主体或活动被冠以“影子”的真正原因。另外,以美国影子银行为代表的主体主要以投行为主,其依靠强大的金融创新能力规避监管,且采用高杠杆经营策略,并利用复杂的金融衍生品,风险较大。但是,由于我国金融市场与国外、尤其是发达金融市场的发展水平和金融创新能力存在较大差距,且我国影子银行活动以商业银行为主导,因此这一定义不能准确地界定我国的影子银行体系。

在界定中国影子银行之前,首先必须明确“银行”的概念。这里的银行是指从事吸收存款、发放贷款业务的传统商业银行,并可引申为进行资金的流动性、期限、信用转换的金融中介。“影子银行”至少具有两个重要的特征,首先是“银行”,其次是“影子”。

影子银行的“银行”性质要求影子银行作为金融中介从事的是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的类银行业务,即间接融资行为。这一特征直接排出了企业债券、股票等直接融资方式。鉴于目前影子银行多使用复杂的金融工具和结构设计,以间接融资的形式掩盖直接融资的实质,因此不能简单地以是否从事吸收存款、发放贷款这一标准界定我国的影子银行。影子银行的“影子”性质是“银行”性质的有效拓展,强调影子银行业务与传统的银行信贷业务的区别,强调其不受或较少受到监管约束的特性。

综上,影子银行是一个中性名词,与任何金融业务一样都具有风险性,因而与其他金融业务一样需要引起监管方和市场的重视。本文认为,我国影子银行主要包括银行理财产品、信托贷款(包括银信合作、政信合作类信托产品)、券商资管、委托贷款、地方融资平台、民间借贷、地下钱庄等。

二、不完全信息动态监管博弈模型及其均衡分析

我国的影子银行业务是金融市场发展和金融创新的产物,是传统融资方式的有力补充,对各类企业的发展及社会资金融通产生的促进作用也同样不容忽视。因此,针对不同风险程度的影子银行业务,应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监管措施,在加强监管的同时细化、量化监管指标,而不应因噎废食,采取全面禁止的做法。另外,过分严格的监管也将造成资源的浪费。因此,在合理控制市场风险的基础上适度放松监管,有利于效率的提升。然而,在实务中,由于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监管方无法了解金融机构的真实风险,因此,需要通过建立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探求符合理论设计的监管方式。

(一)模型的基本假设

1.博弈参与者:影子银行金融机构(I)、监管方(R)。博弈双方都是理性经济人,双方博弈的潜在动力都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2.虚拟变量“自然”(N)将影子银行金融机构分为高风险影子银行金融机构(H)和低风险影子银行金融机构(L)。高风险影子银行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水平相对较差,且抗风险能力较低,业务创新灵活,但存在监管套利行为。而低风险影子银行金融机构的业务流程规范,注重风险控制和内部监控。低风险影子银行金融机构(L)在所有影子银行金融机构中所占比重为p,高风险影子银行金融机构所占比重为1-p,即:

P(L)=p ;P(H)=1-p (0≤x≤1)

3.两类影子银行金融机构都有两种策略:从事影子银行业务(D)和不从事影子银行业务(D)。低风险影子银行金融机构从事影子银行业务获得的收益均为BI1,高风险影子银行金融机构从事该项业务的收益为BI2。

鉴于风险与收益往往呈正比,因此0≤BI1≤BI2。

4.监管当局有两种策略:加强监管(R)、放松监管(R),且

P(R)=r,P(R)=1-r

当当局采取加强监管策略时,监管当局所耗费的监管成本为CR1,金融机构为应对监管而耗费的内控成本为CI1。一旦监管当局采取严格的监管策略,高风险影子银行金融机构的业务将受到影响,其利益损失为CI2。而监管当局则获得监管有效的正向激励BR2。当监管当局采取放松监管策略时,高风险影子银行金融机构开展业务将给市场带来负面影响,从而给监管当局带来危机处置成本CR2。且危机处置成本大于放松监管的收益(BR1),即0≤BR1≤CR2。

5.博弈双方都是有效率的:监管当局的监管是正当的,且影子银行金融机构不会单纯因惧怕监管而停止开展业务。

(二)均衡分析

以上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树表明博弈双方不同策略选择的收益。在未对影子银行金融机构及其业务进行详尽调查之前,监管当局无法准确判断其风险类型,即监管当局对金融机构的所属类型所具备的信息是不完全的。金融监管当局只能根据影子银行的行动判断其所属类型。在现实中,可能会出现以下两种均衡。

1.混同均衡

以上博弈模型的混同均衡是指,高风险影子银行金融机构和低风险影子银行金融机构均选择开展影子银行业务,监管当局采取放松监管策略。混同均衡的条件是监管当局采取放松监管策略的收益大于严格监管策略。

当观察到金融机构开展影子银行业务时,监管方对影子银行金融机构风险类型的判断依照以下后验概率:

P(L|D)=q P(H|D)=1-q

监管当局不同策略的期望收益如下:

E(R)> E(R),求得q>

当监管当局选择放松监管的策略时,由可知,低风险影子银行金融机构将选择开展影子银行业务;同理,高风险影子银行金融机构也将选择开展业务。

综上,当q>时,博弈最终得到混同均衡,即无论是低风险还是高风险的影子银行金融机构,均选择开展业务,而监管当局则采取放松监管策略。

2.准分离均衡

影子银行监管博弈模型的准分离均衡是指,低风险影子银行金融机构采取纯策略,即以1的概率选择开展影子银行业务;高风险影子银行金融机构采取混合策略,即以一定的概率选择开展影子银行业务;而监管当局也选择混合策略,即以一定的概率决定采取加强监管策略或放松监管策略。

金融监管当局对影子银行风险程度的判断:

P(D|L)=1,P(D|H)=s

按照贝叶斯法则修正监管当局对影子银行金融机构风险程度的判断:

P(L|D)=[]

P(H|D)=[]

要实现准分离均衡,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首先,低风险影子银行金融机构采取纯策略――开展影子银行业务,而高风险影子银行采取混合策略,需满足条件:

E(D)=E(D),即(1-r)?BI2+r?(BI2-CI2)=0,求得,r=

同时,监管当局采取也采取混合策略,即E(R)=E()

P(L|D)?BR1+ P(H|D)?(-CR2)= P(L|D)(-CR1)+ P(H|D)?(BR2-CR1),解得

S=

综上,低风险影子银行金融机构采取纯策略――开展影子银行业务,而高风险影子银行金融机构以S=的概率开展影子银行业务,监管当局以r=的概率加强监管。

三、模型分析及政策建议

(一)影响博弈行为的因素分析

1.混同均衡

在混同均衡中,高风险影子银行金融机构和低风险影子银行金融机构均开展影子银行业务。q越趋近于1,开展影子银行业务的机构是低风险影子银行的可能性就越大,监管当局采取放松监管策略就越有效。由混同均衡条件q>可知,其越小,q越趋近于1。因此,当低风险影子银行金融机构内控成本较低时,如果监管当局采取放松监管策略,此时,开展影子银行业务的金融机构中低风险影子银行金融机构占比较高,对市场而言无疑有着极大的积极意义。

2.准分离均衡

金融风险管控策略篇4

全球金融领域的多次风险,其爆发的区域性和系统性的影响最为明显,我们必须防患于未然,借助有效的工具管理风险,从而进一步降低系统性或全局性的金融风险的发生。金融危机暴露了银行短期行为和自利性目标的弊端,而金融企业因战略中风险管理的缺失,风险管理者时时刻刻都面临挑战。金融具有高风险性,金融危机带来联动效应,安全、高效、稳健的金融体系将影响经济全局的稳定和发展。关注系统金融风险或全局性金融风险,渗透风险经验控制,规制金融风险隐患。

我国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已挤去大量经济泡沫,但是中国金融领域仍然是暗流涌动,风险四伏。风险管理并不是一个新兴领域,风险评估、风险规避、风险管理等话题在企业中已经有很长时间的研究和探索。企业在发展中的潜在风险不可完全规避,那么如何能够让企业面临的风险可预测、可控制、可承受,使用平衡计分卡是否会有助于这些公司低于风险的冲击,创建更为稳固的金融机构和弹性的金融体系呢?

风险管理是一个持续的动态发展的过程,并渗透到企业各项活动中的一系列行动。风险管理从风险意识开始到风险识别,再到风险分析及风险处理后的风险控制和反馈,最后又返回到提高风险意识,形成新一轮循环的风险管理过程。现将从平衡计分卡的财务角度、客户角度、内部流程角度、学习与成长角度全面分析,建立企业风险管理体系框架,使得风险管理融入到企业管理的四个维度,从而形成不同层次结构的风险指标体系。将金融企业的风险管理从轻到重分为三个层级,依此为一级风险:经营管理风险;二级风险:战略决策风险;三级风险:潜在风险或不可预测风险。

一级风险:经营管理风险。

这类风险是企业风险管理中最常见的,是金融企业在运营流程中出现的某些盲点。很多情况下,化解此类风险对于企业战略发展具有必要性,但又不是企业差异化战略的最终落脚点。金融机构经营管理风险主要包括技术风险、运作风险、体制风险、道德风险。如今信息和技术是金融发展的推动力,提高了全球化和网络化的金融服务能力,随着金融运营方式的技术化和自动化,操作不当失误、业务差错、黑客入侵等运行活动将给金融机构带来灾难。金融从业人员道德约束能力下降,给金融机构带来道德风险。运作风险中资金被挪用无法清偿债务,造成客户利益损失。金融机构管理职能的泛化,监督不到位,因业务部门之间与外部机构协调不一致的弊端,使得管理体制风险日益突出为最高的风险。

对于金融企业经营管理类风险的有效管理,需要前台业务部门、审批部门以及后台监管部门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规避和管理。如图1所示,对于风险管理主题在不同类型的部门的战略地图各个维度都会有差异化的战略目标设计。同时配以相应的计分卡衡量指标动态管理战略目标的执行情况。例如:业务部门需要以周甚至天为单位审慎处理业务信息、客户信息、交易信息等业务风险最前沿的领域。而审核部门,需要严格梳理公司运营风险点,保障前台业务运作全过程得以监控。最后,监管部门在营造合规、合法经营氛围的同时,还需要在公司决策层严肃风险意识,测评经营决策风险。

图1

二级风险:战略决策风险。

金融企业过于专注短期财务表现而不能平衡风险,甚至风险管理在战略体系中缺失,而或战略指标不足以反映运营层面的实际风险,失去了对风险客观衡量和真实反映,对风险的判断不正确和防范不充分,都将直接影响战略愿景的达成。为此,建立稳固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实施战略决策的基石。金融企业的风险管理者需独立监督、稽核的权力,并单独直接汇报董事会。如果风险管理者不能有效监督控制经验管理活动带来的风险,那么企业的风险管理将弱不禁风。其次,此类风险伴随着企业所选择的战略而存在,战略决策风险有:财务风险、客户风险、创新风险、人力资源风险、信息系统风险等,企业经营运作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战略地图和平衡计分卡四个角度相互支撑和平衡管理,一体化设计企业管理框架,帮助企业明晰风险、规避风险和降低风险所带来的损失及影响。如图2所示,金融企业的业务发展战略与内控、风险管理战略需要平衡发展,即相互促进,又得到制衡。

图2

三级风险:潜在风险或不可预测风险。

金融活动的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等变革增加了不确定因素发生的可能性,此类损失也是金融企业最难以防卫和管理的风险。这类风险单纯通过部门层级甚至公司层级战略地图和计分卡中设定预警类指标已经不能够及时有效地识别并防范他们了。需要更多地发挥整体高层管理团队甚至外部专业机构的综合力量,借助情景模拟或者辩论会等形式突破常规思维框架,制定出相关应急预案。

因此,金融机构首先要做到经营分散化,从而更好地应对经济环境的变化。其次,金融机构必须具有前瞻性。风险控制框架应当能够透视整个周期,甄别并寻求减轻与周期相关的风险。三要审视金融改革风险。一项政策或改革的实践是为解决现实中的突出问题,但也可能在解决这个问题的同时,又产生其他问题。从风险的角度分析,就是又增加了一些新风险因素。这些风险因素,轻则影响政策或改革的成效,重则危及政策或改革的成败。因此,政策金融风险管理是决策时首先应该充分考虑的。四是信用风险。如今信用风险把金融企业和客户都推向了风口浪尖,金融企业黑幕交易、,客户信息虚假、漠视法规等,使得金融企业和客户的双方利益难以有效保证。

对于一级风险,我们可以通过严格的企业内控制度,全面而标准的操作流程,以及内部审计来管理和规避。二级风险,因为他们是伴随企业所选择的战略而存在的,因此企业管理高层团队在期望获取突破性业绩的同时也需要接受这类战略性风险的存在。平衡计分卡是一项综合的战略管理工具,能够帮助企业管理高层全过程可视化管理战略执行过程中得潜在风险,并且在战略的实施过程中通过风险预警指标和行动方案得到警示,并从而做出决策。最后,对于潜在风险或不可预知的风险,超出控制范围由外部因素导致的致命风险,对于企业的影响将是毁灭性的。定期地举行专题风险研讨,能够尽可能地帮助企业高层管理团队管理这类风险,并在其真正发生的时候能够有效应对。

金融企业的风险管理是有效地经营风险,将不良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影响控制在可接受的风险容忍度范围内,金融企业的发展伴随着高风险和高收益,为此,平衡计分卡以适应创新和发展的需要,为企业的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最有价值的指导。基于平衡计分卡来聚焦和解析风险管理,平衡金融企业的风险和收益,平衡金融企业的短期目标和长期战略。平衡计分卡通过从上而下的动因驱动,通过消除或减少企业各个关键运营活动中的风险,提升企业整体防范风险管理风险的综合能力,并最终帮助金融企业建立风控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周航.赵晓萌.风险管理平衡计分卡的设计与应用研究.环渤海经济望,2005年第12期.

[2]汪忠,黄瑞华.国外风险管理研究的理论方法和进展.外国经济与管理,2005年2月期.

[3]赵巍.金融危机环境下我国商业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研究. 北京邮电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1月.

[4]李明.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经济技术出版社,2007.

金融风险管控策略篇5

在具体的运作过程中,现代金融机构控制风险的基本措施是:分散化、交易限额、信贷限额,即通过对其产品、交易伙伴、业务活动领域的分散化降低风险;通过为每种产品、每一交易单位设置交易限额,为每一交易伙伴制定信贷限额以规避各种风险。金融机构根据各项业务的获利能力、市场机会、公司的长期战略定期调整各业务、各部门间的资本配置,力图使获取给定收益的风险最小化。

一董事会对总体风险管理理念和基本风险管战略的确定

总体上说,董事会对金融机构承受的风险承担最终责任和义务,因此应负起监控职能。公司整体的风险管理及控制政策应由董事会审批,为保证战略和政策得到遵守并保持适应性,决策机构应通过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和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进行实施和评估。

(一)风险管理基本原则的确定

一般来说,金融机构的董事会首先要根据自身的市场定位确定风险管理的基本理念和原则,并要求风险管理委员会和相应的风险管理部门积极予以落实。

我们可以简要地比较美林和摩根等公司的风险管理原则。

1美林公司的风险管理原则

在美林公司,尽管风险管理的方法和策略一变再变,但以下述6个原则为基础的基本理念却几乎没变。这主要包括:任何风险规避方案中,最重要的工具是经验、判断和不断的沟通;必须不断地在整个公司内部强化纪律和风险意识;管理人员必须以清晰和简洁的语句告诫下属:在资本运营中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风险管理必须考虑非预期的事件,探索潜在的问题,检测不足之处,协助识别可能的损失;风险管理策略必须具备灵活性,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风险管理的主要目标必须是减少难以承受的损失的可能性。这样的损失通常源自无法预计的事件,大部分的统计和模型式的风险管理方法无法预计。

在过去几年,用数学模型来测量市场风险已成为世界范围内众多风险管理的要点,风险管理几乎成了风险测量的同义词。美林公司认为,数学风险模型的使用只能增加可靠性,但不能提供保证,因此,对这些数学模型的依赖是有限的。

事实上,由于数学风险模型不能精确地量化重大的金融事件,所以,美林公司只将其作为其他风险管理工作的补充。

总的来讲,美林公司认为,一个产品的主要风险不是产品本身,而是产品管理的方式。违反纪律或在监管上的失误可导致损失,而不论产品为何或使用何种数学模型。

2摩根公司的风险管理原则

摩根斯坦利则认为,风险是金融机构业务固有特性,与金融机构相伴而生。金融机构在经营活动中会涉及各种各样的风险,如何恰当而有效地识别、评价、检测和控制每一种风险,对其经营业绩和长期发展关系重大。公司的风险管理是一个多方面的问题,是一个与有关的专业产品和市场不断地进行信息交流,并作出评价的独立监管过程。

应当说,这些基本的风险管理原则既是其长期进行风险管理的经验的总结,也是其实施风险管理的基本知指导原则,在整个风险管理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确定风险管理的基本程序

董事会制定风险管理及控制战略的第一步是,根据预定的风险管理原则,并根据风险对资本比例情况,对公司业务活动及其带来的风险进行分析。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要规定每一种主要业务或产品的风险数量限额,批准业务的具体范围,并应有充足的资本加以支持。此后,应对业务和风险不断进行常规检查,并根据业务和市场的变化对战略进行定期重新评估,并将结论应直接报告决策层。

在识别风险和确定了抵御风险的总体战略后,公司就可以制定用于日常和长期业务操作的详细而具体的指引。为此,风险管理的政策和程序中应包括,风险管理及控制过程中的权力及遵守风险政策的责任,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内部和外部审计等。如果公司较大较复杂,则需要建立集中、自主的风险管理部门。就风险管理和控制部门而言,最重要的是配备适当的专业人员、并独立于产生风险的部门。

因为控制结构的有效性取决于运用它的人,因此,有效控制的前提是机构内所有员工都具有高度的责任。在确定风险管理及控制过程的权力和责任时,一个重要的因素应是将风险的衡量、监督和控制与产生风险的交易部门分开。高级管理层应保证职责适当分开,员工的责任不应互相冲突。

二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架构的比较

(一)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基本架构

现代金融机构因其业务的偏重点不同而具有不同的风险管理体系,但其基本构架都大同小异。一般来说,金融机构设有"风险管理委员会"集中统一管理和控制公司的总体风险及其结构。"风险管理委员会"直接隶属于公司董事会,其成员包括:执行总裁、全球股票部主任、全球固定收入证券部主任、各地区高级经理、财务总监、信贷部主任、全球风险经理以及一些熟悉、精通风险管理的专家等,下面直属不同形式的风险管理部门来实施风险管理委员会的战略和要求。

同时,金融机构应具备风险管理及控制的报告和评估程序,包括检查现行政策和程序执行报告和发现例外情况的制度。一般来说,风险暴露以及盈亏情况应每日向负责监控风险的管理层报告,后者应简要向负责公司日常业务的高级管理层汇报。另外,金融机构要对风险战略、政策和程序的评估应该定期开展,评估应考虑到现行政策的结果、业务以及市场的变化。风险管理及控制政策的方法、模型和假设的变更应由决策层审核。政策和程序应要求风险管理及控制部门参与对新产品和业务的考察。

"风险管理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设计或修正公司的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签发风险管理准则;规划各部门的风险限额,审批限额豁免;评估并监控各种风险暴露,使总体风险水平、结构与公司总体方针相一致;在必要时调整公司的总体风险管理目标。"风险管理委员会"直接向董事会报告,它每周开一次例会(需要时可随时召集)讨论主要市场的风险暴露、信贷暴露与其它各种头寸,研究潜在的新交易、新头寸以及风险豁免等问题。

"风险管理委员会"下设不同形式的、分离或者整合的风险管理部门(如分别设立市场风险管理部门、信用风险管理部门等,或者整合为一个完整的风险管理部),他们均独立于公司的其它业务部门。市场风险管理部门负责监管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市场风险结构(包括各地区、各部门、各产品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管理部门负责监管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各业务伙伴的暴露额度;审计部通过定期检查公司有关业务和经营状况,评估公司的经营和控制环境。

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采用多层制,除了"风险管理委员会"及其市场风险管理部门、信用风险管理部门、审计部外,其它如融资部、财务部、信息技术部以及各业务部的部门风险经理均参与风险的确认、评估和控制,并接受风险管理部的监督和评估、考核。这些部门的经理及代表每隔一周开一次例会(需要时可随时召集)以求沟通信息、交流经验、正确评估风险、调整风险管理政策。

以下是对美林等几家公司的比较。

(一)美林公司的风险管理架构

为了在基层交易部门强化风险管理机制,美林公司制定了公司风险控制策略和操作规程,要求相关的区域机构和单位在识别、评价和控制风险时予以遵循。

这些策略和操作规程的实施涉及许多部门,包括全球风险管理部、公司信贷部和其他的控制部门(比如财务、审计、经营以及法律和协调部门)。为了协调上述风险管理部门的工作,公司还成立了由风险管理部、公司信贷部和控制部门高级管理人员组成的风险控制和储备委员会,该委员会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监督作用。

风险控制委员会和风险管理部对所有的机构交易活动进行总的风险监督。风险控制委员会独立于美林的交易部门,定期向公司董事会下属的审计和财务委员会汇报风险管理的状况。

储备委员会监测与资产和负债有关的价值和风险。美林公司针对那些可能导致现存资产价值损失或带来新的负债的事件,确定在目前形势下使公司资产和负债保持平衡的储备水平。储备委员会通常由主要的财务官员任主席,主要负责考察和批准整个公司的储备水平和储备方法的变化。储备委员会每月开会一次,考察当时的市场状况,并对某些问题采取行动。美林公司在决定储备水平时会考虑管理层在下述方面的意见(Ⅰ)风险和暴露的识别;(Ⅱ)风险管理原则;(Ⅲ)时效、集中度和流动性。

(二)摩根斯坦利的风险管理架构

摩根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并通过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和规程予以保障,以便在对各种各样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控制过程中,提供管理和业务方面的支持。随着对不断变化的和复杂化的全球金融服务业务认识的提高,公司不断地检讨风险管理策略和操作规程,以使其不断完善。

公司的风险管理委员会,由公司大部分高级管理人员组成,负责制定整个公司风险管理的策略及考察与这些策略相关的公司业绩。风险管理委员会下设几个专门风险管理委员会,以帮助其实施对公司风险活动的检测和考察。除此之外,这些风险管理委员会还考察与公司的市场和信用风险状况、总的销售策略、消费贷款定价、储备充足度和合法实施能力以及经营和系统风险有关的总体框架、层次和检测规程。会计主任、司库、法律、协调和政府事务部门及市场风险部门,都独立于公司业务部门,协助高级管理人员和风险管理委员会对公司风险状况进行检测和控制。另外,公司的内部审计部门也向高级管理人员汇报,并通过对业务运营领域的考察,对公司的经营和控制环境进行评价。公司经常在每一个管理和业务领域,聘用具有适当经验的专家,以有效地实施公司的风险管理监测系统和操作规程。

三对主要类型的风险的管理战略

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主要涉及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其他风险的管理,同时针对不同的风险的特点,确定不同的实施方案和管理战略。

(一)主要的风险类型

1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波动而使得投资者不能获得预期收益的风险,包括价格或利率、汇率因经济原因而产生的不利波动。除股票、利率、汇率和商品价格的波动带来的不利影响外,市场风险还包括融券成本风险、股息风险和关联风险。

美国奥兰治县(ORANGECOUNTRY)的破产突出说明了市场风险的危害。该县司库将"奥兰治县投资组合"大量投资于所谓"结构性债券"和"逆浮动利率产品"等衍生性证券,在利率上升时,衍生产品的收益和这些证券的市场价值随之下降,从而导致奥兰治县投资组合出现17亿美元的亏损。GIBSON公司由于预计利率下降,购买了大量利率衍生产品而面临类似的市场风险。当利率上浮时,该公司因此损失了2000万美元。同样,宝洁公司(Procter&Gamble)参与了与德国和美国利率相连的利率衍生工具交易,当两国的利率上升高于合约规定的跨栏利率时(要求宝洁公司按高于商业票据利率1412基点的利率支付),这些杠杆式衍生工具成为公司承重的负担。在冲抵这些合约后,该公司亏损1.57亿美元。

2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合同的一方不履行义务的可能性,包括贷款、掉期、期权及在结算过程中的交易对手违约带来损失的风险。金融机构签定贷款协议、场外交易合同和授信时,将面临信用风险。通过风险管理控制以及要求对手保持足够的抵押品、支付保证金和在合同中规定净额结算条款等程序,可以最大限度降低信用风险。

近来,信用风险问题在许多美国银行中开始突出起来,根据1998年1月的报告,其季度财务状况已因环太平洋地区的经济危机而受影响。例如,由于亚洲金融风暴,JP摩根(JPMORGEN)将其约6亿美元的贷款划为不良贷款,该行97年第四季度的每股盈利为1.33美元,比上年的2.04美元下降35%,低于市场预期的每股收益1.57美元。

3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因交易或管理系统操作不当引致损失的风险,包括因公司内部失控而产生的风险。公司内部失控的表现包括,超过风险限额而未经察觉、越权交易、交易或后台部门的欺诈(包括帐簿和交易记录不完整,缺乏基本的内部会计控制)、职员的不熟练以及不稳定并易于进入的电脑系统等。

1995年2月巴林银行的倒闭突出说明了操作风险管理及控制的重要性。英国银行监管委员会认为,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是新加坡巴林期货公司的一名职员越权、隐瞒的衍生工具交易带来的巨额亏损,而管理层对此却无丝毫察觉。该交易员同时兼任不受监督的期货交易、结算负责人的双重角色。巴林银行未能对该交易员的业务进行独立监督,以及未将前台和后台职能分离等,正是这些操作风险导致了巨大损失并最终毁灭了巴林银行。

类似的管理不善导致日本大和银行在债券市场上遭受了更大损失。1995年人们发现,大和银行的一名债券交易员因能接触公司会计帐簿而隐瞒了约1亿美元的亏损。与巴林银行一样,大和的这名交易员同时负责交易和会计。这两家银行都均违背了风险管理的一条基本准则,即将交易职能和支持性职能分开。

操作风险的另一案例是Kidder,Peabody公司的虚假利润案。1994年春,KIDDER确认,该公司一名交易员买卖政府债券获得的约3.5亿美元"利润"源于对公司交易和会计系统的操纵,是根本不存在的。这一事件迫使Kidder公司将资产售予竞争对手并最终清盘。

操作风险可以通过正确的管理程序得到控制,如:完整的帐簿和交易记录,基本的内部控制和独立的风险管理,强有力的内部审计部门(独立于交易和收益产生部门〕,清晰的人事限制和风险管理及控制政策。如果管理层监控得当,并采取分离后台和交易职能的基本风险控制措施,巴林和大和银行的损失也许不会发生,至少损失可以大大减少。这些财务失败说明了维持适当风险管理及控制的重要性。

(二)对市场风险的管理策略

金融机构维持合适的头寸,利用利率敏感性金融工具进行交易,都要面对利率风险(比如:利率水平或波动率的变化、抵押贷款预付期长短和公司债券和新兴市场资信差异都可带来风险);在外汇和外汇期权市场做市商或维持一定外汇头寸,要面对外汇风险,等等。在整个风险管理框架中,市场风险管理部门作为风险管理委员会下属的一个执行部门,全面负责整个公司的市场风险管理及控制并直接向执行总裁报告工作。该部在重点业务地区设有多个国际办公室,这些办公室均实行矩阵负责制。它们除了向全球风险经理报告工作外,还要向当地上一级非交易管理部门报告工作。

市场风险管理部门负责撰写和报送风险报告,制定和实施全公司的市场风险管理大纲。风险管理大纲向各业务单位、交易柜台经风险管理委员会审批的风险限额,并以此为参照对执行状况进行评估、监督和管理;同时报告风险限制例外的特殊豁免,确认和公布管理当局的有关监管规定。这一风险管理大纲为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决策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框架。

市场风险管理部门定期对各业务单位进行风险评估。整个风险评估的过程是在全球风险经理领导下由市场风险管理部门、各业务单位的高级交易员和风险经理共同合作完成的。由于其他高级交易员的参与,风险评估本身为公司的风险管理模式和方法提供了指引方向。

为了正确评估各种市场风险,市场风险管理部门需要确认和计量各种市场风险暴露。金融机构的市场风险测量是从确认相关市场风险因素开始的,这些风险因素随不同地区、不同市场而异。例如,在固定收入证券市场,风险因素包括利率、收益曲线斜率、信贷差和利率波动;在股票市场,风险因素则包括股票指数暴露、股价波动和股票指数差;在外汇市场,风险因素主要是汇率和汇率波动;对于商品市场,风险因素则包括价格水平、价格差和价格波动。金融机构既需要确认某一具体交易的风险因素,也要确定其作为一个整体的有关风险因素。

市场风险管理部门不仅负责对各种市场风险暴露进行计量和评估,而且要负责制定风险确认、评估的标准和方法并报全球风险经理审批。确认和计量风险的方法有:VAR分析法、应力分析法、场景分析法。

根据所确认和计量的风险暴露,市场风险管理部门分别为其制定风险限额,该风险限额随交易水平变化而变化。同时,市场风险管理部门与财务部合作为各业务单位制定适量的限额。通过与高级风险经理协商交流,市场风险管理部门力求使这些限额与公司总体风险管理目标一致。

1美林公司的市场风险管理策略

美林公司市场风险管理过程包含了下述三个要素:(i)沟通;(ii)控制和指导;(iii)风险技术。

风险管理按地理区域和产品线组织,以确保某一特定的区域或某一产品交易范围内的风险管理人员能进行经常和直接的沟通。同时,风险管理部门应与高级的交易经理进行定期和正式的风险研讨。

为了弥补基层交易部门风险规避技术的不足,公司风险管理部门制定了一些规范和准则,包括交易限额,超过限额必须提前得到批准。另外,作为新的金融产品检测过程的一部分,新的金融产品交易要由风险管理部门和来自其他控制单位的代表批准。某些业务,比如高收益证券和新兴市场的证券承销、不动产融资、临时贷款等,在向客户作出承诺前,需要事先得到风险管理和其他控制部门的批准。风险管理部门有权要求减少某一特定的柜台交易风险暴露头寸或取消计划的交易。

风险管理使用几种风险技术工具,包括风险数据库、交易限额监视系统、交易系统通道和敏感性模拟系统。风险数据库每日按产品、资信度和国别等提供库存证券风险暴露头寸的合计数和总数。交易限额检测系统使风险管理部门能及时检查交易行为是否符合已建立的交易限额。交易系统通道允许风险管理部门去检测交易头寸,并进行计算机分析。

敏感性模拟系统用来估算市场波动不大和剧烈波动两种情形下的损益。每一次测算时仅考虑一个重要风险因素,比如利率、汇率、证券和商品价格、信贷利差等,同时假设其他因素不变。以此为基础,风险管理部门可以检测到整个公司的市场风险,并根据需要调整投资组合。

2摩根斯坦利的市场风险管理策略

公司利用各种各样的风险规避方法来管理它的头寸,包括风险暴露头寸分散化、对有关证券和金融工具头寸的买卖、种类繁多的金融衍生品(包括互换、期货、期权和远期交易)的运用。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按交易部门和产品单位来管理与整个公司交易活动有关的市场风险。公司按如下方式管理和检测其市场风险:建立一个交易组合,使其足以将市场风险因素分散;整个公司和每一个交易部门均有交易指南和限额,并按交易区域分配到该区域交易部门和交易柜台;交易部门风险经理、柜台风险经理和市场风险部门都检测市场风险相对于限额的大小,并将主要的市场和头寸变化报告给高级管理人员。

市场风险部门使用Value-at-Risk和其他定量和定性测量和分析工具,根据市场风险规律,独立地检查公司的交易组合。公司使用利率敏感性、波动率和时间滞后测量等工具,来估测市场风险,评估头寸对市场形势变化的敏感性。交易部门风险经理、柜台风险经理和市场风险部门定期地使用敏感性模拟系统,检测某一市场因素变化对现存的产品组合值的影响。

(三)信用风险的管理策略

信用风险管理是金融机构整体风险管理构架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由风险管理委员会下设的信用风险管理部门全面负责。信用风险管理部门直接向全球风险经理负责,全球风险经理再依次向执行总裁报告。信用风险管理部门通过专业化的评估、限额审批、监督等在全球范围内实施信贷调节和管理。在考察信用风险时,信用风险管理部门要对风险和收益间的关系进行平衡,对实际和潜在的信贷暴露进行预测。为了在全球范围内对信用风险进行优化管理,信用风险管理部门建立有各种信用风险管理政策和控制程序,这些政策和程序包括:

(1)对最主要的潜在信贷暴露建立内部指引,由信用风险管理部门总经理监督。

(2)实行初始信贷审批制,不合规定的交易要由信用风险管理部门指定成员审批才能执行。

(3)实行信贷限额制,每天对各种交易进行监控以免超过限额。

(4)针对抵押、交叉违约、抵消权、担保、突发事件风险合约等订立特定的协议条款。

(5)为融资活动和担保合约承诺建立抵押标准。

(6)对潜在暴露(尤其是衍生品交易的)进行定期分析。

(7)对各种信贷组合进行场景分析以评估市场变量的灵敏性。

(8)通过经济、政治发展的有关分析对风险进行定期评估。

(9)和全球风险经理一起对储存时间较长、规模庞大的库存头寸进行专门评估和监督。

美林公司通过制定策略和操作规程以避免信用风险损失,包括确立和检测信用风险暴露限额及与某一订约方或客户交易额限额、在信用危机中取得收缴和保留抵押品或终止交易以及对订约另一方和客户不断地进行信用评价的权利。业务部门有责任与公司制定的策略和操作规程保持一致,并受到公司信贷部门的监督。公司信贷部门实行集中分区管理。信贷负责人分析和确定订约另一方或客户的资信状况,按订约方或客户设立初始或当前的信贷限额,提议信用储备,管理信用风险暴露头寸和参与新的金融产品的检测过程。

许多类型交易包括衍生品和辛迪加贷款要提前报请公司信贷部门批准。公司信贷部门所能审批的交易数量是有限的,限额视该项交易的风险程度和相关客户的资信度确定,超过此限额,须上报公司信贷委员会批准。

借助信用系统手工和自动记录的信息,公司信贷部门能检测信用风险暴露头寸在订约另一方/客户、产品和国别的集中度。这一系统能按订约另一方或客户累计信用风险暴露头寸,维持整个订约方/客户和某一产品的风险暴露限额,并按订约另一方或客户识别限额检测数据。整个公司库存头寸和已执行交易的详细信息,包括现在和潜在的信用风险暴露头寸信息会不断地更新,并不断地与限额相比较。如果需要,可增加抵押贷款数额,以减少信用风险暴露头寸,并记录在信用系统中。

公司信贷部门与业务部门一起设计和完善信用风险测度模型,并且分析复杂的衍生品交易的信用风险暴露头寸。公司信贷部门还检测与公司零售客户业务有关的信用风险暴露头寸,包括抵押品和住宅证券化额度、客户保证金帐户资金数额等。

集中度风险可以视为信用风险中的一个重要类型。集中度风险,即金融机构业务对单一收入、产品和市场的依赖风险。美林公司定期检测集中度风险,并通过实施其分散化的经营战略和计划来减少此风险。最近,美林公司已将其全球的收入来源分散化,从而减少了公司收入对单一金融产品、客户群或市场的依赖。

雷曼兄弟公司通过产品、客户分散化和交易活动在地区分布的分散化,以图实现减少风险的目标。为此,公司合理地分配每类业务资金的使用额,为每类产品和交易者制定交易限额,并对上述额度做地域上的合理分配。公司根据每一类业务的风险特性,寻求相应的回报。根据与公司指南相一致的收益获得能力、市场机会和公司的长期战略,公司定期地重新分配每一业务的资金用量。

(四)操作风险的管理策略

作为金融服务的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直接面临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暴露,它们均产生于正常的活动过程中。除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外,金融机构还将面临非直接的与营运、事务、后勤有关的风险,这些风险可归于操作风险。

在一个飞速发展和愈来愈全球化的环境中,当市场中的交易量、产品数目扩大、复杂程度提高时,发生这种风险的可能性呈上升趋势。这些风险包括:经营/结算风险、技术风险、法律/文件风险、财务控制风险等。它们大多是彼此相关的,所以金融机构监控这些风险的行动、措施也是综合性的。金融机构一般由行政总监负责监察公司的全球性操作和技术风险。行政总监通过优化全球信息系统和数据库实施各种长期性的战略措施以加强操作风险的监控。一般的防范措施包括:支持公司业务向多实体化、多货币化、多时区化发展;改善复杂的跨实体交易的控制。促进技术、操作程序的标准化,提高资源的替代性利用;消除多余的地区请求原则;降低技术、操作成本,有效地满足市场和监管变动的需要,使公司总体操作风险控制在最合适的范围。

美林公司采取多种方式管理它的操作风险,包括一个维持支持系统、使用相关技术和雇佣有经验的专家。美林公司借助信息系统提供的对主要市场操作风险的评价信息,能对世界范围内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立即作出反应。内部管理信息报告使得高级管理人员能有效地识别潜在的风险,控制风险暴露头寸,并促使众多的内部管理策略和规章彼此相协调。有经验的业务人员应对交易、结算和清算业务提供支持和控制,对客户及其资产行使监管,并且单独向高级管理人员报告。

因此,在现代金融市场的竞争中,西方主要的金融机构之所以能够获得良好的经营成果,其相对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效有效运行是一个关键性的因素,这主要包括:董事会确立了恰当的风险管理原则和战略;具有独立有效的风险管理框架;拥有全面系统、严格而又灵活的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并积极开发强调的风险管理技术工具,而且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这既是一个良好的风险管理体系的主要环节,也是值得当前我国的金融机构借鉴的重要内容。

主要参考文献

AnthonySaunders,CreditRiskMeasurement,JohnWileyandSons,1999.

许建华,《国外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模式和方法》,载《证券市场导报》2000年。

金融风险管控策略篇6

1 引言

随着国内资本市场与国际资本市场的逐步接轨以及国家财政金融政策的日益放松,多种融资渠道、多种融资方式将摆在众多房地产经营开发企业的面前,如传统的通过商业的借贷而完成的间接融资,当前渐渐成为融资主流的区域性市场或二板市场的发行股票或发行公司债券的证券融资,完成上市发股后的增资配股的再融资,逐步进入房地产业融资运作者视线的房地产abs融资、可转换债券融资等创新及准创新融资品种。

存在着众多的融资方式,无疑对房地产业——这一对资金需求量较大的行业而言是一大福音。但选择方式变多之后,国内的房地产企业又出现了严重盲目融资的现象,即缺乏对融入资金后的资金投向及多方式融资给企业带来的经营风险缺乏正确的认识,简单地认为资金到手便万事大吉。这种作法在金融市场、资金市场局部开放和政府部门给予过度呵护的前提下是暂时可行的;一旦国际资本市场与国内资本市场的融合达到一定程度、国家金融政策完全放开,企业的经营运作尤其是资本运作步入纯粹市场化的道路之后,房地产企业的盲目融资而不考虑融资所带来的各种风险势必会受到市场无情的惩罚。

因此,总结房地产经营开发企业可采用的各种融资方式、融资渠道存在的各种可能带来的风险,探索多融资方式下风险的量化与规避防范的措施,对于全面、快速提高房地产经营开发企业在未来市场中的竞争力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意义。

2 房地产业融资风险分析

2.1传统融资风险认识

传统的融资风险认识停留在财务风险之上,主要指企业负债比重大小而影响到企业支付本息能力所产生的风险。在融资运作中,如剑于股票或贷款等,会改变原有资本结构,从而影响到股东利益的变化。融资运作的追求目的是使企业资本增值最大化,若融资运作反而导致资本增值缩小甚至减值,便形成了财务风险。如企业采用负债融资,则存在着资金利润小于贷款利润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即为财务风险。财务风险的构成因素主要包括两方面:(1)导致股东利益损失的可能性;(2)过度负债导致企业破产的可能性。

2.1.1财务风险的特征

一般认为房地产经营开发企业的财务风险具有如下特征。

(1)不确定性

财务风险的发生是由于社会经济生活中存在着各种不确定因素。假设所有经济因素都是确定不变的,或其变化方式可人为掌控,那么经营者就能根据自己意愿,去选择满意的融资方式,从而获得最优资本结构。但所有经济与非经济的因素不可能一成不变,这就导致了风险的存在。

(2)与负债经营相关

由于采用负债融资,故必须支付利息且在约定时间偿还本金,若到期无力偿付,债权人便有权采取强制企业清偿,例如提讼、申请破产等。而当房地产经营开发企业采用权益性融资时,则不存在到期还本付息的问题。因此财务风险总与负债相关联。没有债务存在,企业经营资本完全靠投资人投入,则不存在财务风险。

(3)系统性

尽管财务风险是由于企业采用负债融资引起的,但融入的资金必须要投入到生产经营过程中,且尽量使资本利润率超过债务利息率,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举债的基本目的,以回避财务风险。因此,财务风险不仅与融资方式有关,也与民营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各方面因素相关,所以财务风险贯穿于整个房地产经营开发企业系统之内,是企业各系统间矛盾的集合反映。

2.1.2财务风险的表现

房地产经营开发企业的财务风险主要体现在下列两个方面。

(1)企业支付能力下降风险

企业支付能力是指企业清偿到期债务的能力。产生此风险的原因一般有两类:①资金性财务风险。资金性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特定时点,资金流出量超出资金流入量而产生的到期不能偿付债务本息的风险。此类风险只要合理安排资金流量即可回避,对收益影响不大;②收支性财务风险。收支性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收不抵支的情况下出现不能偿还到期债务本息的风险。此风险属整体风险,对全部债务的偿还均会产生不利影响。

(2)自有资金经济效益不稳定风险

企业借款利息随借入资金增加而增加,从而导致费用总水平上升。在企业税息前资金利润率下降或借款利率超过税息前资金利润时,企业的自有资金利润率就会以更快的速度降低,甚至发生亏损,这是一种由于借款而可能使企业经济效益下降的风险。

2.2权益性融资风险分析

2.2.1控股股东吞噬风险

近年在我国出现了一种新的由于发行股票进行融资的风险——控股股东吞噬风险。在对1073家上市公司进行调查分析,其中有332家上市公司的关联企业,特别是大股东存在侵害上市公司权益的现象,比例高达30.94%。此数据足以引起房地产业公司在进行融资决策时考虑到此种风险。控股股东吞噬风险是指上市公司中占控股地位的股东利用自己手中占有绝对优势的控制权对上市公司的权益进行侵犯与吞噬。

具体的利益侵犯与吞噬方式有如下几种:①控股母公司或其下属企业与上市公司设立全股企业,母公司高估入股资产从而多占股份或以此占用上市公司的资金;②上市公司以高价从控股母公司或其下属企业购买产品、劳务或承租资产,购买资产、回购股权及收购企业,有的甚至高价收购控股母公司的无形资产;③上市公司为控股母公司或其下属企业作贷款担保,但母公司或其下属企业不还贷从而将责任转嫁至上市公司;④控股母公司或其下属企业从上市公司以低息拆借资金,但根本是借而不还,最后以高价向上市公司出售资产等方法抵消债务。

2.2.2恶意购并风险

利用购并方式进行融资是房地产经营开发企业的一种未来融资方式,但当房地产经营开发企业通过发行股票进行权益性融资后,公司的管理权或称控制权便暴露于大庭广众之下,公司管理层权力的集中度将有可能被拆散,甚至也出现被恶意购并的风险。

恶意购并是指收购方在目标公司对其收购意图尚不知晓或持反对态度的情况下,对目标公司实行的强制收购行为。

从企业本身而言,传统的“企业合并”被视为企业借外成长的一种手段。其方式或由数个小型企业合并以增加竞争力,或由一企业兼并与其生产相关的企业,以加强其经营的多元化,因其目的在于谋求企业成长,故在合并手段及合并后对被收购企业的处置下均较为缓和。

但恶意购并却非如此,其目的不在于本企业的成长,而在于攫取个人财富。收购方往往选择具有发展潜力,或拥有丰富资产,而股票价格被市场低估者为其收购目标。收购公司目的不在于经营目标公司,而在于掌握其控制权后将之分割并转手出售;或将目标公司股票价格抬高,再售出其所持股票以获暴利。在这种“野兽精神”支配下,收购公司往往采取激烈的方式,向企业发起突然袭击,令之措手不及,成为被吞噬的牺牲品。

3 融资风险防范措施分析

3.1融资风险整体管理

融资运作与商品经营相比较,所面临环境带来的风险威胁、更为严重,操作过程也更为复杂。因此建立融资运作风险管理程序及体制、制订风险策略、加强防范风险意识,是融资运作的主要内容,直接影响到融资运作目标的最终实现。

3.1.1融资风险管理基本程序

所谓融资运作风险管理,是指在融资运作活动中,针对事件的不确定性而进行的谋略及规划过程,由于考虑了风险因素的制约和影响,管理过程相对而言较为复杂。融资运作风险的管理程序类同于一般项目的管理程序,一般可将资本运作操作风险管理分为如下几个步骤,见图1。

即:①要确定风险管理对象的状态范围,明确风险管理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②要明析风险成因,以为风险防范策略的制订而提供思路;③对风险进行量化,以便科学地进行考察;④要以不同人群对风险的偏好程度以确定出不同资本运作主体对风险的效用值,以做出相应风险偏好下的对策;⑤建立风险规避的系统,以对风险的发生进行预警、防范、控制和应急;⑥要考察风险管理的效果如何;⑦要进行风险管理的后评价,对整个风险管理活动进行总结,以积累经验,从而提高企业资本运作风险控制的能力,最终使得整个管理系统成为完善的闭环操作系统。

3.1.2融资风险总体防范策略

有了完善的管理系统,就应该建立资本运作操作风险防范策略即风险防范的总体思想,从资本运作风险的构成因素及防范措施角度出发,防范策略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1)宏观思维策略

资本运作操作受宏观政策及法律法规影响极大,因而为规避系统风险,企业在资本运作过程中,必须对现在以至将来出台的各项政策进行仔细研究分析,准确把握各项政策的脉搏,应该不局限于对政策的一般理解,要具有提前领会政策意图的能力,这样才能在资本运作中把握先机,不至于与政策发生抵触。先知先觉的投资者会在国家公布确定新的经济开发区之前,大举购置地皮以作战略储备,进而在消息公布之后再将地皮高价抛出或进行楼盘开发以获得非常的利益。

(2)转化风险策略

转化风险策略就是将发生在企业自身的风险转移给他方,以减少自身承担的风险强度的行为。一般有如下几种方式:一是调整策略,即将资本运作策略视为一个随机变化的动态过程,企业的运营主体根据环境条件的变化,不断调整修正资本运作策略方案,使之尽量与环境要求相一致。使得策略同样具有动态性;二是策略组合。即根据不同情况设计出不同的资本运作策略方案,形成一个备选方案组合,一旦环境出现风险,可立即选用相应的方案去应对。

(3)适度规模策略

资本运作是企业进行资本扩张和资本优化的有效途径,但并非是规模越大越好。从市场大环境看有一个市场容量和市场规模的认同与检验问题,从企业经营能力和水平角度而言,则存在资金筹集与管理素质的问题,资本运营规模适度,可防止资本扩张速度太快而产生负面影响,从而防范管理风险、融资风险及财务风险等。香港地产龙头长江公司在李嘉诚的领导下成就了惊人的创业神话,其成功背后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其保持了一个稳健的发展节奏。在“九龙仓”争夺战中,李嘉诚成功地与汇丰银行化解了矛盾,建立起了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这为长江实业最终收购和记黄埔奠定了坚实的资金基础。李嘉诚良好的扩容步点令人称叹。

(4)分散风险策略

即分散企业承受的压力以减轻企业从事资本运作负担的压力。主要是通过资本的多角化经营,使不同形式的资本的非系统风险相互抵消。作为房地产业龙头的李嘉诚除了持有长江实业35%的股权以外,先后还持有加拿大husky石油、加拿大帝国银行、亚洲电视及汇丰、和记黄埔、合和、百富勤等多家股权或股票,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这是一种非常安全的投资策略。因为房地产业为资金需求量极大的行业,所以房地产业公司需求运用一切可行的渠道来进行资金融通。企业融资行为决定着企业资本结构的好坏,而在各种融资手段中,负债融资是最为普遍的一种,相对于权益融资,负债融资具有标准相对较低、手续相对较简便的特点,故相当房地产业公司会以负债融资为主要融资方式。但是高负债率虽然可以有效地解决资金困难问题和提高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同时过分的负债融资也会导致较高的清偿风险甚至破产风险,例如日本大型企业八佰伴在其发展期中能够实行极速扩张要归功于高负债,但最终的轰然倒闭的罪魁祸首也是高负债。因此确定合适的负债率是有价值的探索。

3.2针对恶意购并风险的防范

当企业面临收购的潜在危险或现实进攻时,目标公司管理层可以在管理上作适当调整,以增加收购难度或降低自身吸引力,使恶意收购者退却。

(1)保持控股地位

保持控股地位即保持在目标公司中足够比例的股份,牢牢控制公司。在不得以运用股票进行融资时,可发行高股利、低表决权的股份;或对本企业的股票进行二级回购。

(2)相互持股

为避免恶意收购发生,目标公司可选择关系密切的企业,双方通过互换股权的方式,相互持有对方一定比例股份,并且承诺彼此忠诚。通过相互持股,可使流通在外的双方股权都大量减少,从而不易受到控股权的冲击。

(3)焦土战略

焦土战略是指目标公司为避免被其他公司收购,采取一些对自身造成严重伤害的行动,以降低自己的吸引力。

3.3其它防范手段

针对大股东吞噬风险,股票融资风险防范还可以从企业管理的加强、融资过程的投保及合理运用法律手段等角度进行考虑。

(1)加强企业管理

加强企业的管理是防范股票融资风险的重要内容。通过加强企业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经济实力,使企业发行的股票变成业绩优良的股票,更好地吸引投资者,从根本上规避股票融资风险。

(2)运用投保方式转移股票融资风险

企业直接转移风险的手段是保险。通过投保种类不同的险种,来化解经营性风险。企业在投保期间发生风险损失时,保险公司将按保险规定补偿投保者的经济损失。

(3)运用法律手段回避经营风险

融资者要善于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首先,融资者要以审慎的态度签订合同;其次,一旦发生违约,要运用法律手段追究违约者的责任,减少自身的损失程度。

4 结束语

可供房地产经营开发企业使用的融资渠道、融资方式日新月异、层出不穷。因此房地产业融资风险的研究必须始终处于动态之中,寻找和建立与新形式下房地产业融资方式、融资渠道相适应的研究系统,只有这样才不致与具体实际相脱离。

参考文献:

[1]谭力文.融资策划.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1.

[2]蒋先玲.项目融资.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金融风险管控策略篇7

1 引言

随着国内资本市场与国际资本市场的逐步接轨以及国家财政金融政策的日益放松,多种融资渠道、多种融资方式将摆在众多房地产经营开发企业的面前,如传统的通过商业的借贷而完成的间接融资,当前渐渐成为融资主流的区域性市场或二板市场的发行股票或发行公司债券的证券融资,完成上市发股后的增资配股的再融资,逐步进入房地产业融资运作者视线的房地产abs融资、可转换债券融资等创新及准创新融资品种。

存在着众多的融资方式,无疑对房地产业——这一对资金需求量较大的行业而言是一大福音。但选择方式变多之后,国内的房地产企业又出现了严重盲目融资的现象,即缺乏对融入资金后的资金投向及多方式融资给企业带来的经营风险缺乏正确的认识,简单地认为资金到手便万事大吉。这种作法在金融市场、资金市场局部开放和政府部门给予过度呵护的前提下是暂时可行的;一旦国际资本市场与国内资本市场的融合达到一定程度、国家金融政策完全放开,企业的经营运作尤其是资本运作步入纯粹市场化的道路之后,房地产企业的盲目融资而不考虑融资所带来的各种风险势必会受到市场无情的惩罚。

因此,总结房地产经营开发企业可采用的各种融资方式、融资渠道存在的各种可能带来的风险,探索多融资方式下风险的量化与规避防范的措施,对于全面、快速提高房地产经营开发企业在未来市场中的竞争力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意义。

2 房地产业融资风险分析

2.1传统融资风险认识

传统的融资风险认识停留在财务风险之上,主要指企业负债比重大小而影响到企业支付本息能力所产生的风险。在融资运作中,如剑于股票或贷款等,会改变原有资本结构,从而影响到股东利益的变化。融资运作的追求目的是使企业资本增值最大化,若融资运作反而导致资本增值缩小甚至减值,便形成了财务风险。如企业采用负债融资,则存在着资金利润小于贷款利润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即为财务风险。财务风险的构成因素主要包括两方面:(1)导致股东利益损失的可能性;(2)过度负债导致企业破产的可能性。

2.1.1财务风险的特征

一般认为房地产经营开发企业的财务风险具有如下特征。

(1)不确定性

财务风险的发生是由于社会经济生活中存在着各种不确定因素。假设所有经济因素都是确定不变的,或其变化方式可人为掌控,那么经营者就能根据自己意愿,去选择满意的融资方式,从而获得最优资本结构。但所有经济与非经济的因素不可能一成不变,这就导致了风险的存在。

(2)与负债经营相关

由于采用负债融资,故必须支付利息且在约定时间偿还本金,若到期无力偿付,债权人便有权采取强制企业清偿,例如提起诉讼、申请破产等。而当房地产经营开发企业采用权益性融资时,则不存在到期还本付息的问题。因此财务风险总与负债相关联。没有债务存在,企业经营资本完全靠投资人投入,则不存在财务风险。

(3)系统性

尽管财务风险是由于企业采用负债融资引起的,但融入的资金必须要投入到生产经营过程中,且尽量使资本利润率超过债务利息率,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举债的基本目的,以回避财务风险。因此,财务风险不仅与融资方式有关,也与民营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各方面因素相关,所以财务风险贯穿于整个房地产经营开发企业系统之内,是企业各系统间矛盾的集合反映。

2.1.2财务风险的表现

房地产经营开发企业的财务风险主要体现在下列两个方面。

(1)企业支付能力下降风险

企业支付能力是指企业清偿到期债务的能力。产生此风险的原因一般有两类:①资金性财务风险。资金性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特定时点,资金流出量超出资金流入量而产生的到期不能偿付债务本息的风险。此类风险只要合理安排资金流量即可回避,对收益影响不大;②收支性财务风险。收支性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收不抵支的情况下出现不能偿还到期债务本息的风险。此风险属整体风险,对全部债务的偿还均会产生不利影响。

(2)自有资金经济效益不稳定风险

企业借款利息随借入资金增加而增加,从而导致费用总水平上升。在企业税息前资金利润率下降或借款利率超过税息前资金利润时,企业的自有资金利润率就会以更快的速度降低,甚至发生亏损,这是一种由于借款而可能使企业经济效益下降的风险。

2.2权益性融资风险分析

2.2.1控股股东吞噬风险

近年在我国出现了一种新的由于发行股票进行融资的风险——控股股东吞噬风险。在对1073家上市公司进行调查分析,其中有332家上市公司的关联企业,特别是大股东存在侵害上市公司权益的现象,比例高达30.94%。此数据足以引起房地产业公司在进行融资决策时考虑到此种风险。控股股东吞噬风险是指上市公司中占控股地位的股东利用自己手中占有绝对优势的控制权对上市公司的权益进行侵犯与吞噬。

具体的利益侵犯与吞噬方式有如下几种:①控股母公司或其下属企业与上市公司设立全股企业,母公司高估入股资产从而多占股份或以此占用上市公司的资金;②上市公司以高价从控股母公司或其下属企业购买产品、劳务或承租资产,购买资产、回购股权及收购企业,有的甚至高价收购控股母公司的无形资产;③上市公司为控股母公司或其下属企业作贷款担保,但母公司或其下属企业不还贷从而将责任转嫁至上市公司;④控股母公司或其下属企业从上市公司以低息拆借资金,但根本是借而不还,最后以高价向上市公司出售资产等方法抵消债务。

2.2.2恶意购并风险

利用购并方式进行融资是房地产经营开发企业的一种未来融资方式,但当房地产经营开发企业通过发行股票进行权益性融资后,公司的管理权或称控制权便暴露于大庭广众之下,公司管理层权力的集中度将有可能被拆散,甚至也出现被恶意购并的风险。

恶意购并是指收购方在目标公司对其收购意图尚不知晓或持反对态度的情况下,对目标公司实行的强制收购行为。

从企业本身而言,传统的“企业合并”被视为企业借外成长的一种手段。其方式或由数个小型企业合并以增加竞争力,或由一企业兼并与其生产相关的企业,以加强其经营的多元化,因其目的在于谋求企业成长,故在合并手段及合并后对被收购企业的处置下均较为缓和。

但恶意购并却非如此,其目的不在于本企业的成长,而在于攫取个人财富。收购方往往选择具有发展潜力,或拥有丰富资产,而股票价格被市场低估者为其收购目标。收购公司目的不在于经营目标公司,而在于掌握其控制权后将之分割并转手出售;或将目标公司股票价格抬高,再售出其所持股票以获暴利。在这种“野兽精神”支配下,收购公司往往采取激烈的方式,向企业发起突然袭击,令之措手不及,成为被吞噬的牺牲品。

3 融资风险防范措施分析

3.1融资风险整体管理

融资运作与商品经营相比较,所面临环境带来的风险威胁、更为严重,操作过程也更为复杂。因此建立融资运作风险管理程序及体制、制订风险策略、加强防范风险意识,是融资运作的主要内容,直接影响到融资运作目标的最终实现。

3.1.1融资风险管理基本程序

所谓融资运作风险管理,是指在融资运作活动中,针对事件的不确定性而进行的谋略及规划过程,由于考虑了风险因素的制约和影响,管理过程相对而言较为复杂。融资运作风险的管理程序类同于一般项目的管理程序,一般可将资本运作操作风险管理分为如下几个步骤,见图1。

即:①要确定风险管理对象的状态范围,明确风险管理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②要明析风险成因,以为风险防范策略的制订而提供思路;③对风险进行量化,以便科学地进行考察;④要以不同人群对风险的偏好程度以确定出不同资本运作主体对风险的效用值,以做出相应风险偏好下的对策;⑤建立风险规避的系统,以对风险的发生进行预警、防范、控制和应急;⑥要考察风险管理的效果如何;⑦要进行风险管理的后评价,对整个风险管理活动进行总结,以积累经验,从而提高企业资本运作风险控制的能力,最终使得整个管理系统成为完善的闭环操作系统。

3.1.2融资风险总体防范策略

有了完善的管理系统,就应该建立资本运作操作风险防范策略即风险防范的总体思想,从资本运作风险的构成因素及防范措施角度出发,防范策略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1)宏观思维策略

资本运作操作受宏观政策及法律法规影响极大,因而为规避系统风险,企业在资本运作过程中,必须对现在以至将来出台的各项政策进行仔细研究分析,准确把握各项政策的脉搏,应该不局限于对政策的一般理解,要具有提前领会政策意图的能力,这样才能在资本运作中把握先机,不至于与政策发生抵触。先知先觉的投资者会在国家公布确定新的经济开发区之前,大举购置地皮以作战略储备,进而在消息公布之后再将地皮高价抛出或进行楼盘开发以获得非常的利益。

(2)转化风险策略

转化风险策略就是将发生在企业自身的风险转移给他方,以减少自身承担的风险强度的行为。一般有如下几种方式:一是调整策略,即将资本运作策略视为一个随机变化的动态过程,企业的运营主体根据环境条件的变化,不断调整修正资本运作策略方案,使之尽量与环境要求相一致。使得策略同样具有动态性;二是策略组合。即根据不同情况设计出不同的资本运作策略方案,形成一个备选方案组合,一旦环境出现风险,可立即选用相应的方案去应对。

(3)适度规模策略

资本运作是企业进行资本扩张和资本优化的有效途径,但并非是规模越大越好。从市场大环境看有一个市场容量和市场规模的认同与检验问题,从企业经营能力和水平角度而言,则存在资金筹集与管理素质的问题,资本运营规模适度,可防止资本扩张速度太快而产生负面影响,从而防范管理风险、融资风险及财务风险等。香港地产龙头长江公司在李嘉诚的领导下成就了惊人的创业神话,其成功背后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其保持了一个稳健的发展节奏。在“九龙仓”争夺战中,李嘉诚成功地与汇丰银行化解了矛盾,建立起了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这为长江实业最终收购和记黄埔奠定了坚实的资金基础。李嘉诚良好的扩容步点令人称叹。

(4)分散风险策略

即分散企业承受的压力以减轻企业从事资本运作负担的压力。主要是通过资本的多角化经营,使不同形式的资本的非系统风险相互抵消。作为房地产业龙头的李嘉诚除了持有长江实业35%的股权以外,先后还持有加拿大husky石油、加拿大帝国银行、亚洲电视及汇丰、和记黄埔、合和、百富勤等多家股权或股票,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这是一种非常安全的投资策略。因为房地产业为资金需求量极大的行业,所以房地产业公司需求运用一切可行的渠道来进行资金融通。企业融资行为决定着企业资本结构的好坏,而在各种融资手段中,负债融资是最为普遍的一种,相对于权益融资,负债融资具有标准相对较低、手续相对较简便的特点,故相当房地产业公司会以负债融资为主要融资方式。但是高负债率虽然可以有效地解决资金困难问题和提高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同时过分的负债融资也会导致较高的清偿风险甚至破产风险,例如日本大型企业八佰伴在其发展期中能够实行极速扩张要归功于高负债,但最终的轰然倒闭的罪魁祸首也是高负债。因此确定合适的负债率是有价值的探索。

3.2针对恶意购并风险的防范

当企业面临收购的潜在危险或现实进攻时,目标公司管理层可以在管理上作适当调整,以增加收购难度或降低自身吸引力,使恶意收购者退却。

(1)保持控股地位

保持控股地位即保持在目标公司中足够比例的股份,牢牢控制公司。在不得以运用股票进行融资时,可发行高股利、低表决权的股份;或对本企业的股票进行二级回购。

(2)相互持股

为避免恶意收购发生,目标公司可选择关系密切的企业,双方通过互换股权的方式,相互持有对方一定比例股份,并且承诺彼此忠诚。通过相互持股,可使流通在外的双方股权都大量减少,从而不易受到控股权的冲击。

(3)焦土战略

焦土战略是指目标公司为避免被其他公司收购,采取一些对自身造成严重伤害的行动,以降低自己的吸引力。

3.3其它防范手段

针对大股东吞噬风险,股票融资风险防范还可以从企业管理的加强、融资过程的投保及合理运用法律手段等角度进行考虑。

(1)加强企业管理

加强企业的管理是防范股票融资风险的重要内容。通过加强企业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经济实力,使企业发行的股票变成业绩优良的股票,更好地吸引投资者,从根本上规避股票融资风险。

(2)运用投保方式转移股票融资风险

企业直接转移风险的手段是保险。通过投保种类不同的险种,来化解经营性风险。企业在投保期间发生风险损失时,保险公司将按保险规定补偿投保者的经济损失。

(3)运用法律手段回避经营风险

融资者要善于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首先,融资者要以审慎的态度签订合同;其次,一旦发生违约,要运用法律手段追究违约者的责任,减少自身的损失程度。

4 结束语

可供房地产经营开发企业使用的融资渠道、融资方式日新月异、层出不穷。因此房地产业融资风险的研究必须始终处于动态之中,寻找和建立与新形式下房地产业融资方式、融资渠道相适应的研究系统,只有这样才不致与具体实际相脱离。

参考文献:

[1]谭力文.融资策划.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1.

[2]蒋先玲.项目融资.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金融风险管控策略篇8

一、融资租赁风险的种类

融资租赁风险是融资租赁交易中某种不利事件或损失发生的不确定性。从总体上看,融资租赁风险时客观存在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带有某些规律性。融资租赁风险主要包括商务操作风险、信用风险、租赁物损毁风险、租赁物贬值风险、税收风险、法律政策风险和金融风险等。

(一)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未能履行合同所规定的义务或信用质量发生变化,影响金融产品价值,从而给债权人或金融产品持有人带来经济损失的风险。租赁公司面对的信用风险主要指承租人由于经营管理不善等种种原因,主观上不愿或客观上无力偿还租金,从而使租赁公司遭受损失。在租赁公司经营中,要想安全高效运营必须管理好信用风险,降低其影响。

(二)商务操作风险

融资租赁特性决定了在整个融资租赁过程中,承租人最终获得对租赁物件的使用涉及租赁物件购买、租赁物从供货商到承租人的运输、租赁物在承租人处的安装以及后续的保险、验收等等环节,在此过程必须保证每一个环节都不出问题,否则都可能产生商务操作风险。如交货环节供货商推迟甚至拒绝交货,或租赁物不符合承租人的要求;相关人员在货物发出和交接中的疏忽,均会导致承租人不能按计划实施项目进行生产,从而引起相应损失。

(三)租赁物件贬值风险

在租赁持续期间,租赁物件的价值会因技术更新、宏观经济周期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使得租赁物在极短的时间内发生价值变化,远远小于应付租金的对应现值,这些将极大影响承租人的还款意愿。极端情况下,承租人甚至拒付租金。在租赁标的物价值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出租人即便是能够收回标的物,也无法在市场上进行出售,从而蒙受损失。租赁物件过时,也可能导致预期残余价值不能实现,将很难出售,转让或再租赁;此外,通货膨胀会增加生产成本,削弱了租赁设备的盈利能力,缩短经济生活,完全在租赁物件的收入来支付租金,租金的来源将严重阻碍。

(四)税收风险

有的融资租赁交易以税收为基础,对于这种融资租赁安排来说税收制度变动往往会影响融资租赁公司的受益,因为其与承租人签订的租赁合同是建立在税收优惠政策的基础上的。如果在租赁期间向不利的方向发生变动,遭受损失的必然是租赁公司。同时,融资租赁交易安排对税收政策的变动有很大的敏感性,比如财税2013年第37号文使售后回租业务几乎停滞。

(五)法律政策风险

法律规章风险是指金融法制还不健全,部分法律与法律之间,法律与政策之间经常出现不一致或没有统一标准,使出租人、承租人的权益得不到保护的风险。法律制度的不完善或者执法不严可能会出现地方政府干预使出租人对租赁物的所有权得不到保护。

综上所述,融资租赁经营活动中风险的分布具有广泛性和复杂性,对融资租赁风险的管理,对于融资租赁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三、融资租赁风险的防范策略

针对融资租赁风险主要有以下防范策略:

(一)规避风险策略

风险规避是风险应对的一种方法,是指通过计划的变更来消除风险或风险发生的条件,保护目标免受风险的影响。风险规避并不意味着完全消除风险,我们所要规避的是风险可能给我们造成的损失。一是要降低损失发生的几率,这主要是采取事先控制措施;二是要降低损失程度,这主要包括事先控制、事后补救两个方面。例如对于融资租赁风险的防范,规避风险要在租赁融资前期做好尽值调查和信用分析,注意匹配负债期限结构与融资期限结构,同时应该合理的选择贷款的币种与利率。

(二)分散风险策略

分散风险策略是在融资租赁经营过程中,将融资租赁风险分散到相互独立,较小关联度的不同性质和特点的业务品种上,在于主客观因素影响下造成一些业务风险出现时,其他业务收益并不同时受影响,把风险影响控制在出租人能承受的范围之内。首先,可利用租赁交易安排的不同形式,在资产的种类上分散;其次,在租赁投资授信金额方面做适当分散,也就是实行相应的授信制度;第三,在地区和产业上应尽可能的广泛分散。

(三)补偿风险策略

补偿风险策略是指出租方在对租赁风险建立了整体把握的基础上,事先对风险损失采取可能的补偿措施。风险补偿在传统上用于金融放款的呆账、坏账的抵补上面。

(四)抑制风险策略

抑制风险策略是指租赁双方在承担风险的同时,密切关注风险因素的变化,当有风险爆发征兆或实际发生的情况出现时,能立即采取办法阻止风险进一步恶化,转化并解除风险,尽量缩小风险造成损失的范围。主要有两种思路:第一,保全本金及原定的放款收益;第二,允许损失部分利息收益,使本金损失最小。

在保全本金及原定的放款收益的情况下,风险抑制的手段有:担保金额和追加担保人、资产抵押。在允许损失部分利息收益,使本金损失最小思路下,风险抑制的手段有:减少追加融资、向客户派驻相关监督人员和财务方面的专家,向承租企业提供管理建议。

(五)转移风险策略

转移风险策略是一种事前控制融资租赁风险的有效手段。指出租人以某种方式,将可能发生的融资租赁风险全部或部分转移给其他人承担,以保证银行自身租赁资产的安全。风险转移的具体做法有:保险,向保险公司等转移抵押物损失的风险。担保。向担保人转移信用风险,但承租人转移风险的同时,又承担了担保人信用风险。期货交易。可以利用期货交易风险转移的功能。可以利用金融期货的套期保值,向愿意承担该风险的投机商转移租赁标的物价格波动的风险。

四、总结

融资租赁的实质是以租赁标的物为载体向承租人提供融资服务,同时兼具融资和融物功能,是企业可选择的融资渠道之一。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促进设备交易顺利进行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正是由于融资租赁融资融物结合的特征,同时租赁标的物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相互分离的复杂特点,融资租赁业的风险暴露也呈现多样化、复杂化以及联动性的特点。融资租赁公司经营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融资租赁项目风险管理。加强对与融资租赁业务特征相对应的风险特征的认识和理解,在企业内部逐步建立、健全相应的风险识别、控制的文化和制度,对于融资租赁企业发展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施宾超,杨文泽.金融风险管理.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2]章彰.商业银行信用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3]凌庆燕.浅议医疗设备融资租赁中的风险及其控制.现代商业.2008.13-14.

金融风险管控策略篇9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的健康平稳发展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因此,对金融风险管理策略的研究对于防范和规避金融风险,确保资金安全,提高资金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研究背景

风险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任何企业都要面对风险,任何经营活动都有风险。所以任何企业要想取得成功,都必须学会风险管理。金融风险管理是特别针对金融行业而言,指因不确定因素的发生而给金融活动造成的损失或者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些不确定因素被称为风险因素。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分析风险因素发生的可能性、造成资金损失的大小以及制定有效的控制措施。风险管理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从风险意识开始到风险识别,再由风险识别到风险分析,到风险处理后的风险控制和反馈,最后又返回到提高风险意识,开始新一轮的风险管理过程。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金融风波迭起,危机频发,引起各国政府和金融界的广泛关注。而随着我国金融领域的进一步改革与开放,在原本比较薄弱的金融体制基础上,金融市场产生风险的因素逐渐增加。因此,分析和研究金融风险根源以及金融风险管理策略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

二、我国金融风险的产生根源和表现形式

我国金融风险产生的原因有金融行业自身的特点,也有我国特殊国情下的产物。从金融行业内在原因来看:

1.金融业务活动的综合性和复杂性的特点与一定环境变化相结合,就会出现风险问题,存在潜在的资金损失的可能性。如果处理不当或者缺乏必要的风险控制措施时,风险就会产生。

2.现有的金融管理理论和方法不能完全满足现实需要,其分析基础是在完全均衡假设和静态假设下得出结论,却要应用于非均衡状态的,复杂多变的现实经济活动中,必然常常遇到挫折和失败。

3.金融管理人员能否根据环境变化做出正确决策并组织实施也是一个关键因素。如果不能完全做到,就会给金融管理目标带来不良影响,造成风险。

从外部环境来看:

1.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经济在快速发展,然而由于众多原因,相应的金融运行有时紧缩、有时放松和再膨胀,加大了银行风险管理的困难。

2.我国人民银行侧重于法规性监管,忽视风险性监管,金融风险控制环节薄弱,金融立法和执法不健全,金融体系不规范。

3.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健全,市场信用体制的建立更是任重而道远,许多企业改革不规范,造成巨额的银行不良资产,给银行信贷资金运作带来风险。

在我国金融业快速扩张的同时,金融发展中的风险隐患也在不断加剧。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形式。

1.管理体制风险。这是指金融管理体制的不完善引起的资金损失或运营效益下降。由于在实际工作中的管理效率降低,监督乏力的问题,以及其内部之间、与业务部门之间、与外部的经济单位之间,存在不协调和沟通不及时等问题。管理体制风险是最大的风险,对该风险的化解与防范极为重要。

2.金融交易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指交易对手不能或不愿履行合同规约的条款而导致损失的可能性。这是当前我国银行业比较突出的金融风险。虽然我国几次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划出不良贷款,使不良贷款比率下降,但与其他国家相比,我们的不良贷款还是相当高的。我国银行自身约束不利,对债务人的法规约束软化也是造成信用风险的原因。

3.金融改革风险。是指因出台一项政策所带来的负面作用。毫无疑问,一项政策或改革的实践是为解决现实中的突出问题,但也可能在解决这个问题的同时,又产生其他问题。从风险的角度分析,就是又增加了一些新风险因素。这些风险因素,轻则影响政策或改革的成效,重则危及政策或改革的成败。因此,政策风险是决策时首先应该充分考虑的。

4.资金运作风险。资金运作风险包括资金流动性风险和资金管理风险。流动性风险指没有足够的现金清偿债务和保证客户提取存款而给银行带来的损失的可能性。资金管理风险是指因资金被挤占挪用而不能满足支储需要或存储不经济所产生的负面作用。这种风险出现时将严重影响商业银行。

5.金融机构内部管理风险。内部管理风险主要有技术风险和道德风险。由于金融活动和金融关系的复杂性,使得金融人员及有关业务人员在工作中可能出现技术性差错而带来损失。例如随着金融办公自动化的提高和金融管理任务的增加,线路故障、操作失误、黑客入侵、数据丢失、业务差错等问题时有发生。道德风险是指因金融人员道德品质下降,给资金安全带来的负面影响。在金融活动中,有些金融人员抓住各种机会以各种似是而非的名目、借口和手段侵吞公款的事件屡见不鲜。

6.利率汇率风险。我国银行业及吸收存款的金融机构之间时常会互相竞争抬高存款利率,收揽储蓄。这种竞争方式使得利率风险大大增加。此外,国际金融市场汇率变动频繁,直接影响外汇资产,使我国商业银行面临高汇率风险。

三、我国金融风险管理的策略研究

我国金融风险管理的现状是值得人们担忧的。建立符合金融行业战略定位的科学、完整、高效的风险管理体系,是我国金融行业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从宏观角度看,我们应该采取以下策略:

1.完善金融法制法规。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需要成熟的金融法制法规来防止金融犯罪。1993年起,我国着手的金融领域法制建设已经基本形成。法律手段作为金融风险管理与控制的重要手段日益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但是要达到理想的效果还有待于法律法规的进一步完善。

2.加快发展和完善金融市场。加快发展和完善金融市场是推进金融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前提。这些工作包括建立全国统一的同业拆借市场,真正实现利率市场化;完善票据贴现市场为企业和银行短期融资创造条件;加快资本市场发展,适度扩大股票和企业债券市场规模。国家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并保持必要的力度。以期在保持国民经济稳定增长和低通货膨胀率的同时,继续保持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从而保持宏观经济的总量平衡和国民经济的内外均衡,进一步增强我国抵御国际投机势力和国际金融风波冲击的能力,实现有效的金融风险管理。

3、加强金融监管。金融监管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必要条件。加强金融监管需要从目前的法规性监管向风险性监管转变,从单一的现场检查向现场检查与非现场检查并重转变。逐步健全对金融机构的接管、终止、兼并和破产等制度,以及对金融机构负责人的离任审计制度、要建立金融监管责任制。监督金融机构降低资产风险,提高资产质量。

从金融风险管理具体操作上,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对金融操作人员强化金融风险防范意识。把风险意识贯穿于金融人员的工作中,深入到金融部门内部,使他们在注重工作成果的同时,要善于及时发现可能的风险。只有在金融部门内部形成风险意识的氛围,开展金融风险管理才有可能。

金融风险管控策略篇10

企业金融风险管理的手段多种多样,但大体可以分为内部控制系统建设、银行关系管理、资金成本管理、风险对冲和经济资本配置等。从这些手段的操作难度大小和操作失败后给企业造成损失大小的角度分析,它们处于不同的层次上。见下列分析图:

1 战术 内控建设、银企关系

操作难度:

失败后损失:

为了有效地控制舞弊、欺诈等操作风险,企业金融最基本的风险管理手段就是内控系统的建设,包括职责分离、制度建设和内部审计。企业常见的资金风险管控策略多属于这个层级,如:收支两条线与现金池的建立、账户余额控制的策略、资金预算管控策略、资金支付审批控制策略、资金计划调拨策略、大额资金支付预警和控制策略、票据集中管理策略、客户的信用分析和控制策略、人员的授权和岗位互斥策略、轮岗和后督、审计策略等。

在企业现金的收支、集中、划拨、存储、转账过程中,银行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无论是银行的倒闭还是内控失效,都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在企业金融管理中,梳理银企关系过程始终意味着企业对合作银行信誉度和内控流程的不断审视和评价,这是企业选择合作银行的一个重要因素。

总之,这类资金风险管理手段的显著特点是:容易理解,操作技术难度相对较小,但是,一旦出现问题会给企业带来灭顶之灾。目前匡内的集团企业资金管理工作多围绕这类手段展开,信息系统和制度建设也多是面向这方面的风险管理需求设计的。

2 战术 资金成本管理

操作难度:

失败后损失:

企业运行中始终需要适度的资金流配合,随着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大和企业外部金融环境资金来源渠道的日益多元化,企业能否充分利用内部资金、能否以较小的代价取得运营的资金,即有效地管理流动性风险,是每个大型企业都要解决的问题。

在多年的实践中,资金成本管理已经形成了如优序融资理论、加权平均资金成本(WACC)控制方法等完备的理论和实践。但是国内目前大型企业中对资金成本的管理手段和效率还是参差不齐,银行和软件公司提供的服务和系统对这类管理的支持也还不够。

3 战术 风险对冲

操作难度:

失败后损失:

一般来讲,对冲风险包括对现有头寸金融风险的识别和度量,之后建立与现有头寸的风险特征相反的头寸,从而使这两种头寸的收益和风险抵消。

假设你手头持有原油,或者未来某个时间会拥有原油,那么就是“做多”原油。作为原油的持有者,你面临原油下跌的风险,因为未来不能卖到今天这样高的价格。为了规避多头面临的市场风险,可能通过远期或期货合约空头、看跌期权多头来对冲风险。

如果你在未来某一时间需要原油,那么就是“做空”原油,面临一旦价格上升则需要支付更高价格的风险。这时可以用远期或期货合约空方、看涨期权多方来对冲现货空头面临的风险。

但是如果你将交易和头寸压在一个方向上,一旦市场变化,必然出现危机。无论是历史上德国金属公司(Metallgesellschaft),巴林银行(Barings Bank)、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ong Term Capital Management),还是我国近年来中海油公司等案例都是这类操作引发的灾难。可见,对冲作为一种风险转移战略的具体操作手段不仅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操作技巧,而且一旦失误给企业带来的损失也很大。

4 战术 经济资本配置

操作难度:

失败后损失:

经济资本,也称风险调整后的资本回报(RAROc)作为一种金融风险管理技术是一个从实践界逐步走入学术界的。RAROC模型的应用时间比学术界探讨其理论基础的时间要长得多。简单地说,经济资本管理的核心思想就是分析不同行业业务的非预期风险给公司资本带来的影响,公司应当知道如何面对不同的风险与机会,如何有针对性地分配资产、资金。最初的经济资本管理用于银行的风险管理,目前已逐步发展到用于管理报告、定价、经济资本配置、公司治理与激励、资产组合管理等各个环节和方面。2004年出台的新巴塞尔协议也已将经济资本管理的理念、理论和技术融入到其对银行的资本监管中。

金融风险管控策略篇11

商业银行的供应链金融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对供应链企业进行融资过程当中,由于各种事先无法预测的不确定因素带来的影响,使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差,或者资产不能收回从而遭受风险和损失的可能性。

一、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分类

1.信用风险

供应链融资业务的信用风险,就是借款人不能依约偿还供应链融资业务项下的信贷资金的风险。影响供应链融资的信用风险有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系统风险是指宏观经济周期或者行业发展要素发生变化造成大量的企业亏损的情况。非系统风险是指企业自身的经营策略等原因造成的经营风险。

2.内控风险

供应链融资业务中的操作风险蕴涵在信用调查融资审批授信后管理与操作等等业务环节中。授信支持性资产的有效控制是供应链融资业务风险控制的核心部分,该环节中涉及到大量的操作控制,这部分操作风险管理成为供应链融资操作风险管理的重点。巴塞尔委员会建立了分析操作风险的基本框架,按照操作风险不同的成因将操作风险分为四类:人员因素导致的操作风险、信贷流程造成的操作风险、系统因素导致的操作风险和外部事件导致的操作风险。

3.市场风险

商业银行在供应链融资方面面对的市场风险,是指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造成供应链融资业务发生损失的可能性。供应链融资业务以真实的商品贸易为背景,商品的市场价格对供应链融资业务的风险大小有直接的关系。市场风险来源于在当前这个买方市场时代,产品的质量、更新换代速度、正负面信息的披露等,都直接影响抵质押项下商品的变现价值和销售,

4.法律风险

商业银行在开展供应链融资业务过程中要承受不同形式的法律风险。供应链融资是一项金融创新,尤其是供应链融资业务中广泛采用授信资产支持技术,涉及比较多的法律问题。由于法律规则的不确定性或模糊性,法律体系本身存在一定的空白、冲突和所述不详等,法律的不确定性也会使银行在开展信贷业务时带来损失。我国法律法规体现还在不断的建设和完善当中,其间的法律变动也会对商业银行造成损失。

二、如何对商业银行的供应链金融进行风险评估

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评估采用银行内部评级法,即通过选取一定的财务指标和其它定性指标,并通过专家判断或其它方法设定每一指标的权重,由评级人员根据事先确定的打分表对每一个指标分别打分,再根据总分确定其对应的信用级别不同分值对应不同信用级别。供应链融资信用风险评价体系中,不仅考虑企业基本素质、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创新能力、成长能力、信用记录以及行业状况等,还考虑了企业所处供应链的整体运营绩效、上下游企业的合作情况、供应链的竞争力及信息共享程度等因素。

三、现今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存在的风险问题

一直以来,我国银行业,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沿用总、分、支的科层管理模式,即经营单元对应国家行政区划进行层级配置,各经营单元的经营区域主要限定于地理临近地区,这样的传统组织管理架构,无法完全适应供应链融资业务的一些经营特征:

(1)业务的空间跨度大:供应链的空间延伸往往跨度很大,银行传统的分区经营的分支机构设置,显然难以适应对供应链全链条开发和服务的要求,比如,供应链成员的经营所在地将分别落入不同分支行的辖区,如果采用多头开发的模式,协调成本很高;如果由某一经营单位统一操作对整条供应链的服务,远程作业的成本又很高。

(2)业务运行自成系统:供应链融资的信贷技术、操作流程、产品运用乃至营销模式和盈利模式都有别于传统的流动资金授信业务。实践中我们看到,一些银行对供应链融资仅取其概念,内部管理仍沿用传统业务的作业框架,结果导致准入错位,风险控制没有切中要害,营销效果也难如人意。

(3)业务的专业化程度高:将供应链融资放在传统信贷的框架中运行,其不适性是明显的。一则无法挖掘专业分工的创新和效率优势,二则不利于专业资源的集成以获取规模经济;三则传统信贷损失的大数法则可能受到系统性风险的突然冲击。

四、对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进行全面的风险管理

供应链融资业务的高效运行,需要一个相对独立的运营环境,而这种环境必须突破当前国内银行业(尤其是国有银行)划地为界、综合经营的组织架构。

1.对供应链金融进行风险控制的基本策略

商业银行在供应链融资业务中风险控制中基本策略可大致分为如下类型:①预防策略;②规避策略;③转嫁策略;④分散策略;⑤补偿策略;⑥抑制策略。某种意义上来讲,规避风险是以一种消极的态度对待风险;而有效的控制和化解风险,则是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对待风险。

2.利用技术创新,构建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技术平台

目前我国的供应链产业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由于尚未建立完整的信用体系,特别是供应链金融的信用模型建设和数据业务流程信息化发展程度不高。供应链产业中,供货商、制造商、销售商、银行、客户相互间的信用保证是缺乏协调监管的。因此,必须加快信用技术创新,提高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水平。构建好信用管理技术平台,就能够加强供应链管理的信用环境建设,为供应链金融业务创新提供有力的信用管理支持。

3.对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建设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

全面风险管理涵盖了各层次的金融风险,全面风险管理偏好对资源分配起引导作用。它通过准确计量各类风险确定经济资本,通过经济资本的分配决定各类资产规模,改善业务组合的风险与收益配比关系,将有限的资源从效益较差而风险较高的业务上释放出来,为效益更好而风险可控的业务腾出空间]由于供应链涉及不同的行业、不同技术领域和不同的行政区域,这就涵盖了几乎所有的金融风险。因此,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必须纳入到金融全面风险管理之中,这样才能有效地管理好供应链出现的风险。

参考文献

[1]林毅夫,李永军.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1(3):29-35.

金融风险管控策略篇12

随着中国金融业人世过渡期的全部结束以及我国综合经营的逐步放开,国有保险公司面临更加严峻的竞争形势,突出表现为国际金融保险集团综合经营的绝对优势以及国内以银行业为核心的金融集团的迅速崛起。为了提高整体竞争力和抵御风险能力,国有保险公司应加快实施金融控股化的战略进程。

一、国有保险公司金融控股化的约束因素分析

金融控股公司是在一个集团公司(母公司)的框架之下,各子公司专门从事银行、证券、保险等不同领域的金融业务,整个集团公司涉足至少两种不同的金融业务。国有保险公司金融控股化受到法律环境、资本实力和自身经营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的制约。国有保险公司在构建金融保险集团的过程中,最明显的特点是受到政策法规的限制和指引。尽管我国已在法律和监管上确立了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制度,但现行法律对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并没有明确的禁止性规定,即没有禁止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和信托投资公司拥有共同的大股东,因而在客观上为成立金融控股公司留出了法律空间。在“十一五”期间,国家将鼓励综合经营,因此来自法律方面的约束力将逐渐降低。

资本实力是金融保险集团发展的关键约束因素。随着国内金融业与国际金融业的不断接轨,不论是银行业的资本充足率、保险业的偿付能力、证券行业的净资本监管体系、信托业以最低资本要求为核心的风险体系等,都体现了监管对资本与风险相匹配的要求。缺乏足够的资本,即使政策允许进行综合经营,也使国有保险公司在金融控股公司化的扩张过程中感到力不从心。

国有保险公司当前的经营管理水平,尤其是风险管理能力和专业化经营的技术水平限制了保险公司在金融集团搭建过程中的产业布局。与发达国家相比,国有保险公司的专业化程度并不高,突出表现为专业子公司的数量、规模、对整个保费收入的贡献与我国保险业务的发展并不匹配。因此,国有保险公司不得不立足保险业,以原有的保险专业化服务为核心,在保险相关业务领域或保险行业价值链上进行拓展。即便如此,在健康险、企业年金、保险经纪、保险资产运营方面仍缺乏运营经验。

二、国有保险公司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现状

我国国有金融机构发展为金融控股公司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现行的金融体制和法律框架出发,大致要经过三个基本阶段:一是在严格的分业监管和机构分设情况下,允许金融机构进行业务合作,开展某些综合经营业务;二是在分业监管情况下,允许金融机构在股权上进行合作,发展以多元化经营为目的的分支机构;三是在交叉监管或统一监管的情况下,发展金融控股集团,全面实现综合经营。从我国加入WTO到中国保险市场的全面开放,国有保险公司将把成为金融集团乃至国际化的金融集团作为战略目标,国有保险公司金融控股化已经呈现出阶段性和加速化发展的特点。

(一)组建保险集团股份公司,进行专业化经营、集团化发展

从国有独资保险公司到国有股份制保险公司,再到国有股份占绝对控股比例的保险集团公司,经过了近十年的发展,尤其是加入WTO后,保险集团得到快速发展。例如,1991年4月成立的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在2001年11月9日正式批准成立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公司。2003年经国务院同意、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原中国人寿保险公司进行重组改制,变更为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2003年经国务院同意、中国保监会批准,中国平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更名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于2003年重组正式设立中国人保控股公司。此外还有中国保险(控股)集团、中国再保险集团公司。截至2005年12月31日,国内已形成6家保险集团,这些保险集团的保费收入占据了中国保险市场份额的75%以上。

一些业绩表现良好的保险公司,正积极进行集团化改造。如成立于1996年8月的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9月底经中国保监会批准筹建新华保险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向集团化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新成立的阳光产险公司,在健康险、寿险领域成立了独立法人的专业控股子公司,积极向保险集团化发展挺进。

(二)在保险业务领域进行产业布局和整体上市

由于政策的不断放开和竞争的日趋激烈,保险集团积极进行产业布局。各大保险集团控股公司旗下基本都建立了产险公司、寿险公司、年金公司、资产管理公司、健康险公司等专业化的子公司。一些保险控股集团公司还在保险行业价值链上进行资源协同,建立了保险经纪公司、保险公司和保险公估公司。国有保险控股集团由原来单一的一级法人制改造成了多级法人制,国有保险公司也演变成为保险控股公司。例如,平安保险集团,就抓住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于1996年成立了平安证券公司、平安信托公司、平安海外控股公司,2004年收购了福建亚洲银行,并更名为平安银行,搭建了比较完整的金融控股公司的架构和产业布局。同时,该集团紧紧跟随保监会政策放开的节奏,相继成立了平安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平安养老金公司、平安健康险公司。

在这一发展阶段,制约保险集团化发展、多元化经营的主要因素仍然是资本和政策。为补充资本金和缓解偿付能力的压力,保险控股公司整体或部分上市是必然的选择,中国平安保险集团实现了整体上市。当整体上市的时机不太成熟时,国有保险集团视具体情况,选择了对部分优良资产重组与上市的策略。如中国人保、中国人寿专业化公司先后在境外成功上市,中国人保控股公司和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分别拥有这些上市公司的控股权。太平洋保险集团积极推进集团筹备整体上市计划,其他准备上市的保险集团也在积极准备。

(三)以控股公司为平台,发展合适的金融控股公司

国有保险公司金融控股化的最终目标是使保险集团控股公司成为一个纯粹的控股母公司,控股母公司不经营具体业务,而是整个集团的管理中心,负责整体的战略规划、计划制定、资源配置、人力资源管理等重大问题。各专业子公司作为专业营运单位和经营活动的主体,是整个集团的经营中心和利润中心。

我国加入WTO后,资本市场在一定期限内继续开放,金融机构的并购活动将愈发自然和频繁。因此,国有保险公司应该有目的有意识地研究和选择自己可能的并购对象,并在最恰当的时机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成功。为了成本效益或者盈利的需要,也可能考虑出售子公司或集团控股公司的股份。

国有保险公司金融控股公司化的根本动因在于通过提供多元化的综合金融服务来提高竞争力。因此,在条件成熟的时候积极进入银行、证券、信托、基金等金融业务领域,是国有保险集团控股公司发展的一个长期战略目标。当前与保险业务具有较大相关性的是银行业,与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业务相关的是证券、基金和信托业。在综合经营政策没有完全放开的情况下,资产管理公司和信托公司是绕过政策限制,进入其他金融业务领域的平台。从保险公司适应竞争的规律来看,应该进入银行,但根据保险公司的资本实力和发展的现状,目前还无法并购大中型或较有优势的城市银行,只能配合保险业务的区域发展战略,有选择地并购一些中小城市银行。因此,对处于资本劣势的国有保险公司来说,积极探寻与银行更深层次的合作,也是无奈的选择。

(四)比较完善的金融控股公司和国际化运营阶段

本阶段是国有保险集团控股公司走出国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重要阶段。目标是融人国际金融体系、参与国际竞争,初步树立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形象。这一阶段着重应对金融市场的国际发展趋势和规则,加强与国际著名金融集团的全方位合作,通过战略合作与战略联盟、资本融合以及设立新的国际金融公司,融入国际市场,拓展集团生存空间。

三、国有保险公司金融控股公司化特点

(一)国有保险集团金融控股公司化是形成金融集团的合适路径

在已经成立的保险集团中,母公司本身不从事具体业务,属于纯粹型金融控股公司。相对母公司本身从事某一业务经营,该业务一般又是该公司的主要或重要业务的事业型母公司,具有相对明显的比较优势和专业优势。在现行法律框架下,通过形成保险金融控股公司形式进行综合经营,是当前我国保险集团建立金融集团的合适选择。金融控股公司实行集团混业、经营分业的方式,各子公司之间存在有效的防火墙。金融控股公司模式能够有效阻断银行、证券和保险业的风险传递,维护保险体系的安全和稳健。

(二)国有保险金融控股公司基本上还处于构造业务体系的初期阶段

国有保险集团在多元化业务的开展中,真正考虑客户需要的地方还较少,仍试图从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的角度,开展银行、证券、保险等全面业务。各集团总体发展战略缺乏差异性,也缺乏明晰的多元化战略。国有保险公司组建控股公司的目的,是在为迟早的综合经营做准备,以便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因此发展轨迹基本体现为:海外组建控股公司,然后绕回内地进行综合经营;母公司进行股份制改造,改建成控股公司,海外或国内上市,时机成熟后,与综合经营的控股子公司整合,打造巨型金融集团。各大保险集团对自身优势和发展的定位是模糊的,业务酌整合以及运行能力的整合还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但与跨国金融集团相比尚有很大差距。我国保险集团短期内还无法兼并较大的银行,并购目标也只能是区域性的商业银行,银行业务形成的利润短期内与保险业务以及资产管理业务形成的净利润在数量上还不具有可比性。

(三)保险金融控股公司以保险业务和资产管理为主业

金融保险集团控股公司仍将以保险业务和资产管理为核心,主要涵盖资产管理、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务方面。金融保险集团控股公司主业和优势还是保险。保险集团公司首先要把保险这个主业做好。通过整合内部资源,发挥集团优势,成为主业突出、优势互补的以保险业为核心的金融控股集团。

资产管理业务将逐步成为保险金融控股集团的主营业务。通过资产管理,带动保险业务增长和利润的持续增长。国外金融保险集团的核心业务板块也是保险业务和资产管理业务。在保险资金投资股票市场实质性启动并获准进行基础设施投资之后,保险公司将逐步变身为实质性的资产管理公司。随着承保利润率的走低,资产管理业务将发挥支撑作用。

目前,保险公司已获得基础设施投资资格,例如港口建设、高速公路建设等国家基础建设项目。这类投资需要大量资金投入,项目回报周期长,投资收益稳定。保险资金和资本市场的对接方式多种多样,包括组建保险投资基金、参与证券一级市场配售、购买定向债券、进行资产委托管理等。在资产匹配的原则下,其它国际通行办法也可借鉴,如实业项目投资、消费信贷、抵押贷款、可转换债券、资产证券化等。

(四)国有保险公司金融控股化,具有发展空间和政策支持优势

由于大多数国有保险公司是国有股东占控股地位,并且大多数国有股东并不是金融集团,因而国有保险公司金融集团控股化,不会与股东发生战略冲突和业务竞争。因为进入这些保险公司的战略投资者,仅仅是把它作为海外金融集团在整个中国金融市场的总体战略布局的一枚棋子,最多是作为利润中心,而不会有兴趣去培养另外一个金融控股集团。另外,从我国金融产业政策、促进保险业发展和运营安全的角度,国家应该会鼓励和支持以保险业为核心的金融保险控股集团的发展。

四、保险金融控股公司实现综合经营的现实策略

(一)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以便切实防范、化解风险。因为保险企业集团和子公司之间的股权结构比较复杂,容易产生关联交易、资本金重复计算等问题,如果没有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和严密的内控制度,就可能产生更大的风险。

(二)建立和完善以保险业和资产管理业务为主的金融业务框架,提高保险专业化经营能力

继平安集团顺利进军多个金融领域之后,各保险集团控股公司纷纷将打造一个跨行业经营的金融集团,并购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纳入战略规划。

(三)加强与其他金融业的合作,有选择地进入其他金融业

目前银行销售的寿险业务已经占到寿险保费收入的近三分之一,保险业和银行业怎样通过产权关系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是目前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四)发挥整合资源优势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