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病人护理措施合集12篇

时间:2023-08-23 09:19:39

发热病人护理措施

发热病人护理措施篇1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2-0462-02

发热(fever),是指机体在致热源的作用下或者各种原因引起的体温调节中枢出现功能障碍时,调定点上移引起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腋下温度〉37℃、口腔温度〉37.5℃定义为发热,其中,37.5~37.9℃为低热,38.0~38.9℃为中热,39.0~41℃为高热,〉41℃为过高热[1]。发热不是独立的疾病,而是多种疾病的重要病理过程和临床表现,也是疾病发生的重要信号[2]。持续发热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并损害心、肝、肾等重要器官,因此在不影响病情观察诊断的基础上,对病人进行有效的退热降温成为发热病人的首要任务。本文通过我校120例发热病例的回顾,总结和分析了有效降温措施,与大家共同探讨。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9月至2013年7月我校医务室处置的120例发热病例,均为在校中学生,其中男性63例,女性57例,年龄在17~19岁;病史0.5~2天;体温37.5~40℃;主要表现:乏力、头疼头痛、肌肉酸痛、呕吐、咳嗽、鼻塞、流涕、咽喉肿痛。经检测,均未感染H1N1、H7N9流感病毒。

1.2护理措施

1.2.1降低体温:实施的有效降温措施有:①物理降温 措施(一)用30%~50%酒精擦拭病人身体,特别是窝、肘窝、腋窝等大动脉流经处,促进患者体表蒸发散热。措施(二)用冷毛巾或冰袋放在病人头部,有效保护脑细胞,不至于因高热而引起谵妄等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改变,同时在腋窝、腹股沟等大动脉流经处放置冰袋,促进机体散热。措施(三)协助病人洗温水澡,促进表面皮肤蒸发,从而散热。②药物降温 措施(一)口服扑热息痛0.25~0.5g,每日三次。措施(二)遵医嘱给予病人复方氨基比林2ml肌肉注射或遵医嘱采用其他药物降温。措施(三),遵医嘱给予清热解毒中草药。上述措施逐条实施,选其一实施,30分钟后重新测量体温,并密切观察病人反应。若体温未降,则根据情况进一步采取措施,直至体温下降,并加强观察。

1.2.2 病情观察:发热分为三个时期:体温上升期、高热期、体温下降期。

1,若病人脸色苍白,畏寒,寒战,说明病人处于体温上升期。2,病人脸色潮红,出汗,呼吸快,说明处于高热期。3,病人大汗,皮肤潮湿,说明处于体温下降期。不同时期,给予不同的护理,上升期注意保暖,高热期注意散热,下降期注意更换衣物防治二次着凉。4小时测量一次体温,同时观察脉搏、血压、呼吸灯变化,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1.2.3 饮食护理:体温升高时物质代谢加快。一般认为,体温没升高1℃,基础代谢率提高13%,所以发热病人的物质消耗明显增多。如果持久发热,营养物质没有得到相应的补充,病人就会消耗自身的物质,导致消瘦和体重下降[3]。护理过程鼓励病人多饮水,每天达3000ml,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

1.2.4 基础护理:卧床休息,督促其暂停学习,多睡觉,避免劳累,避免剧烈活动,减少体能消耗,增强对疾病的抵抗力;同时保持皮肤清洁,穿宽松透气衣服,利于散热;注意房间空气对流,加强通风。

1.2.5 心理护理:中学生学习压力大,认为生病耽误学习,出现紧张、抑郁等负性心理。因此,积极对病人进行心理护理工作,疏导其负性情绪敦促他们安心养病。同时,加强健康宣教,详细讲解发热的原理,使其了解发热也是一种机体防御反应,对机体也有积极的一面。

2 结果

经过3~7天的治疗护理,120例病例,体温均恢复到正常,降至37℃以下,一些疾病的症状也消失,疾病痊愈,继续投入到学习生活中。

3 讨论

发热是机体的一种应激反应,往往不是独立的疾病,而是多种疾病的重要病理过程和临床表现[4]。发热可造成机体水电解质代谢紊乱、机体脂肪蛋白等分解过多,不利于学生机体康复。本文搜集的120例在校学生病例,排除了重大疾病的可能性,故可积极采取降温措施,促进了病人的机体愈合。物理降温是利用气体、液体或固体等导热物质,通过蒸发、辐射、对流和传导等物理方法达到人工散热的目的 。物理降温起效快,安全,避免了药物的副作用,且因其舒适度高,中学生病人易于接受。药物解热,包括化学药物水杨酸类、类固醇解热药以及清热解毒中草药,都有很好的解热效果。执行过程中,注意服药注意事项以及肌肉注射时的无痛技术,同时做好心理抚慰,消除病人对药物的恐惧抗拒心理。除了医护人员无微不至地关照,还可动员老师同学多来看完病人,让他们拥有归属感,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和耐心。

本文中120例中学生病例,在有效的抗感染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积极的护理措施,包括物理药物降温、基础护理、心理护理,使患者体温均降至正常范围,临床症状消失,身体得到痊愈,未有一例发生并发症。

综上所述,在校中学生离开父母、独自求学,自我照顾不周、加上升学压力大,易发生以发热为主要表现的感染性疾病。各种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能有效降低患者体温促进机体愈合,使患者恢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参考文献

[1]尤黎明 . 内科护理学. [M]4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46

发热病人护理措施篇2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26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404-02

中医护理理念即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将临床辨证、现代管理、营养学与心理学相结合,进行保健与疾病防治的护理技能,在儿科临床护理工作之中,中医护理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儿科与其他的科室相比而言,有着一定的特点,小儿机体处在不断发育的过程之中,在生理、形体与病理方面均有着独特之处,且患儿年龄越小,这种特点也就越加的显著,因此,中医护理理念在儿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也具备一定的独特之处。

1 中医护理辩证施护观念

中医护理是我国医学领域为保护人类健康、防止疾病形成的一门专门性的学科,也是研究预防疾病以及中医预防保健的中医护理技术的学科。

中医护理精华是中医整体衡动观的集中体现,其主要依据为中医的“病因、八纲、经络、气血、脏腑”,以“和阴阳、顺四时、均劳逸、慎起居、节饮食、勤锻炼、调情志”为辩证施护原则,并以疾病个性与共性为出发点,因时、因地、因人的开展护理,以达到护病求本、扶正驱邪、标本缓急的目的。

中医护理理念强调辩证,即将望闻问切等资料、体征与症状收集,通过综合的分析理清疾病的性质、原因、部位以及邪正关系,并根据以上治疗确定好具体的护理方式,辩证理念是中医护理的精华,也是开展护理工作的原则,是异病同护、同病异护的原则,即使为同一种疾病,在不同的发病阶段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护理措施。因此,中医护理理念重视人、病、证的三位一体,强调疾病与人体的共性和个性,并根据这些共性与个性制定出法、理、护一致的护理措施。

从中医理念而言,人与自然、人体自身均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在开展护理工作时不仅需要关注患者局部的病变,还需要将其他脏腑的生理病理变化进行有机联系。从这一层面而言,中医护理观念与现代护理观念中将人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人类的健康观点有着异曲同工之妙[1]。

基于以上的观点,在儿科临床护理工作之中,护理人员要进行仔细的观察,及时的掌握好患儿病情的变化情况,再根据辩证护理的原则制定出完善的护理措施。

以小儿发热为例,此类疾病是小儿群体中的常见疾病,很多家长不熟悉病因,往往比较紧张,不知道应该如何应对,实际上,对于小儿发热,除了可以使用药物治疗之外,从中医的角度出发,还有一些简单的应对措施,如酒精擦拭、冰袋降温、温水浴、饮食疗法、通便疗法等多种护理措施,当然,在实际的护理工作中必须要对症治疗,切忌病急乱投医,如果处理措施不当,反而会导致患儿疾病加重[2],引起小儿发热的原因多种多样,因此,必须要采取辩证护理的原则进行治疗与护理,对于不同病症的处理措施如下。

表需热证:此类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有汗、尤怕风、稍怕冷、或欲呕、或有喘,此类发热主要由外表受风引致,皮肤内外调和不均,因此,对于此类原因引起的发热,宜选择固表调和法进行辩证治疗。

表实热证:此类症状主要表现为怕冷、发热、无汗,周身不适,主要由外表受寒凉导致热量难以正常散去积聚在皮肤位置所引致,因此,对于此类原因引起的发热,宜选择解表散寒法进行辩证治疗。

里实热证:此类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大便不通,精神无异常或尤为充沛,或伴随腹胀、腹痛与手足潮热出汗,主要由于大便不通导致的内热。对于此类原因引起的发热,宜选择通便泄热之法进行治疗。

里热证:此类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且热度较高,全身大汗,伴随口渴、口干或者乏力,主要由于无形之热过度散发,皮肤难以收敛,大量散热,加之内在阳气被消耗而导致,对于此类原因引起的发热,以选择冰袋降温法进行治疗。

以小儿腹泻为例,该种疾病也是儿科的常见疾病,会引起患儿营养不良、生长障碍甚至死亡的情况,对于此类患儿,可以采取以下的中医护理措施:

腹部穴位按摩:用拇指、中指、食指或无名指指腹按摩患儿丹田、中脘、肚角、脐部、天枢等穴位,每次选择2、3个穴位进行按摩,每个穴位按摩3-5min,80-200下,肚角以3-5下为宜,丹田则以50-100次为宜。按摩时用力要适当、手法要轻柔,以患儿舒适为佳,一般1次/d即可。

中药灌肠:在灌肠前对患儿即家属进行针对性心理护理,取得患儿信任,灌肠时关好门窗,注意患儿的腹部保暖,灌肠完成后,开窗通风。

将以上两种护理措施相结合对于小儿腹泻的治疗有着良好的效果,芦金萍等将120例腹泻患儿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采取按摩加中药灌肠的方式进行护理,对照组采取常规西医治疗与护理方式,护理结果,见表1。

发热病人护理措施篇3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6~2008年我科18例病人突发病情变化,其中过敏性休克5例,晕针6例,窒息2例,高热惊厥5例。

1.2 临床表现及处理

(1)5例过敏性休克病人用药前做皮试均为阴性。3例于给药后2min内出现过敏症状,表现为突起面色苍白,出冷汗,脉搏细弱,血压分别为80/60mmHg。2例于给药10min后胸闷,呼吸困难,面色发绀,意识丧失,脉搏细弱,血压为0。急救措施:立即停药,取休克卧位,保暖,遵医嘱皮下注射0.1%盐酸肾上腺素0.1 ml;给抗过敏药,如地塞米松10mg加入5%葡萄糖500ml静脉滴注,密切观察病情,对病人体温、脉搏、血压、尿量作好病情动态观察记录,直至脱离危险期。

(2)6例晕针病人均处于饥饿状态,坐位方式输液。其中4例在反复穿刺过程中发生,2例为初次输液病人。临床表现均为头昏、心悸、瞬间昏倒,不省人事,面色苍白,四肢冰凉,脉搏细弱,血压偏低。急救措施:改坐位为平卧位,口服热开水或热糖水,给氧,指压人中、合谷穴,数分钟后病人自行缓解。

(3)2例窒息病人为2岁小儿,临床诊断为支气管炎,痰鸣音明显,在护士为其进行静脉穿刺过程中发生窒息。表现为持续哭闹声突然停止,瞬间神志不清,脸色紫绀,双眼上视,呼吸停止。急救措施:将病儿置于头低脚高位,拍打背部,促进痰液排出,给氧;必要时加用吸痰器吸痰,及时解除呼吸道阻塞,恢复呼吸道通畅。

(4)5例高热惊厥病人均为3岁以下病儿,其中2例既往有高热惊厥史。5例均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体温在38.5℃以上,常规抗炎、抗病毒处理。临床表现:突然头后仰,意识丧失,眼球固定、上翻,呼吸暂停,口吐白沫,面色紫绀,四肢抽搐。急救措施:使病人侧卧,头偏向一侧,随时吸出口咽分泌物;必要时给予冰敷、酒精擦浴等物理降温方法联合降温。5例均在处理后3~5min症状缓解。

2 护理体会

2.1 加强病情的动态观察

经常巡视病人,加强对病情的观察,尤其是对该疾病关键的症状或突出的症状进行观察。及时发现病情变化的先兆,配合医生及时处理。如过敏性休克病人一般最早出现皮肤过敏症状,如瘙痒、荨麻疹及其他皮疹等;高热惊厥病人的先兆表现为翻眼、眼球固定或颤动,面部和肢体抽搐等;晕针病人的早期表现为头昏眼花、心悸、恶心欲吐、四肢无力。早期发现病情变化对医生采取救治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2.2 出现情况紧急处理

如窒息者行体位引流、清除异物等方法排出阻塞呼吸道的异物,恢复和保持呼吸道的通畅。过敏性休克的病人最早的抢救措施是立即皮下注射0.1%盐酸肾上腺素。高热者发作时应立即退热、止痉。晕针病人取平卧位,口服热开水或热糖水,保暖。

2.3 心理护理

发热病人护理措施篇4

脓胸是指渗出液聚于胸膜腔的化脓性感染。有大量渗出布满全胸膜腔时称为全脓胸;机化纤维组织引起粘连形成包裹性脓胸;脓腔可穿破胸壁形成自溃性脓胸。临床上以发热、胸痛、食欲不振、咳嗽、咳脓痰为主要特征。急性脓胸行抗炎、体位排痰等对自症治疗;慢性脓胸行肺剥皮术。常见护理问题包括:①焦虑;②自我形象紊乱;③营养不足:低于机体需要量;④清理呼吸道低效;⑤体温升高。

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 35例患者中,男20例,女15例,年龄18~70岁,经过积极的治疗与护理,治愈30例,好转5例。

2 护理

2.1焦虑

2.1.1主要表现

病人表现郁闷,不爱社交,心事重重,有的则表现脾气粗暴。

2.1.2护理目标

病人能向医务人员诉说焦虑的原因。能以积极的态度接受手术治疗。

2.1.3护理措施

多与病人接触、谈心,了解病人的思想动态。护士以诚待病人,处处为病人着想,解决病人的急需,争取使病人少花钱、治好病。多向病人讲解手术的进展及效果,使病人对治疗充满信心。

2.1.4重点评价

焦虑的原因及程度。焦虑是否减轻。

2.2自我形象紊乱

2.2.1主要表现:病人有一种自悲感,痛苦感,孤独感,唯恐因脓液臭味而遭人唾弃,不愿进行社交活动。

2.2.2护理目标

病人对治疗、手术能改变自我形象而充满自信心。病人能掌握自护胸壁脓腔破口的方法。病人能掌握长期置胸腔闭式引流管自护方法。

2.2.3护理措施

多与病人接触,护士不能有任何伤及病人自尊心的言行。脓腔穿破胸壁,污染衣物要及时更换,并予换药,用无菌纱布覆盖。咳脓痰时要加强口腔卫生,每天用生理盐水漱口,减轻口臭。

鼓励带管出院的病人正视暂时的现状,指导病人出院后生活起居,并教会病人自护的方法:如更换引流瓶技术;保护引流瓶及管道无菌的措施;长管是接病人的胸腔管,并插入水中2c m以上,应放生理盐水或冷开水;引流液的处理;活动时,引流瓶的放置等等。

2.2.4重点评价

自我形象紊乱的程度。改变自我形象紊乱的方法有效与否。

2.3营养不足:低于机体需要量

2.3.1主要表现

慢性病容。消瘦,可低于正常机体体重的20%。低蛋白血症。

2.3.2护理目标

病人机体需要量得到补充,增加耐受手术的能力。

2.3.3护理措施

向病人解释增加营养的重要性,介绍营养食谱。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饮食,必要时给予静脉高营养。高热时给予对症处理,物理降温,减少机体消耗。生理盐水漱口,每天3次,保持口腔清洁增进食欲。遵医嘱积极抗炎治疗使排脓痰减少,尽早手术治疗。

2.3.4重点评价

营养状态改善程度。血红蛋白及血清蛋白是否正常。病人精神、食欲状态是否正常。

2.4清理呼吸道低效

2.4.1主要表现

脓痰较多,尤以早上为甚。咳痰无力。双肺闻及痰鸣音。阻塞性肺部感染可伴有发热。

2.4.2护理目标

病人能有效地排痰,保持呼吸道通畅。脓痰量逐渐减少。

2.4.3护理措施

术前指导病人有效地咳嗽排痰。指导和协助病人作体位引流,每天2次。体位引流的方法是:上肺病变取半坐卧位,下肺病变取头低足高位,中肺病变取仰卧与平卧交替位,使脓痰及时排出。咳痰无力者给予协助,如拍背、雾化吸入。每班仔细听双肺呼吸音,并记录24小时脓痰量及性质。

2.4.4重点评价

呼吸道听诊痰鸣音是否消失,肺部清晰度如何,痰量的多少。病人能否掌握体位引流的要领,引流是否有效。

2.5体温升高

2.5.1主要表现

有肺部或邻近部位的炎症病灶。有急起高热及高热的伴随症状。

2.5.2护理目标

配合药物使病人体温正常或接近正常。

2.5.3护理措施

高热者,物理降温,包括醇浴、冰敷等。高热者,每天测体温6次。体温下降时出汗较多,要勤换床单、衣裤,保持皮肤清洁。高热时要嘱病人多饮水,或遵医嘱静脉补液,保持水、电解质平衡。遵医嘱根据药敏结果使用抗生素,并观察其疗效和副作用。注意观察病人口腔粘膜及全身情况,及时给予病人预防口腔炎、感冒和褥疮的知识指导。

2.5.4重点评价

体温是否正常或有无下降趋势。物理降温的效果。

参 考 文 献

发热病人护理措施篇5

【中途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349―02

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是一种由于在造血组织内白细胞无限制地恶性增生,并侵犯和弥散到全身组织器官的急性恶性疾病,具有起病急骤、进展快、病程短、预后差的特点。因正常造血受抑制,主要表现为贫血、出血、感染以及浸润四大症状。治疗除做骨髓移植可能完全治愈外,主要靠化疗来达到病情缓解,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随着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白血病已不再是通常认为的绝症,及时发现、正确治疗及科学的护理给了白血病患者生存的希望。现将近年来我科收治的8例白血病患者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护理措施:

1 心理护理

除了对患者进行常规入院教育外,首先让患者懂得化疗是急性白血病缓解或治愈的主要措施 因此,治疗前耐心向其讲解化疗的目的和意义,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解决措施,治疗中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杨晓敏[1]通过给予舒适护理,如安静的环境,热情的服务,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使病人有良好的心情,充分调动病人的抗病能力,化疗前针对个体情况,全面评估并掌握病人生理、心理、社会状况,与医生沟通合作,制订化疗方案,讲解化疗药物的使用方法、作用、目的、效果及注意事项等并取得家属的支持,使病人以良好的心态配合化疗。

2 化疗护理

2.1掌握给药剂量时间及方法 化疗需要在一定时限内准确给药,严格控制输液速度,正确掌握静脉注射的时间和剂量。

2.2 血管护理 先远端后近端,选择弹性好、较粗的血管,避免选择关节、神经和韧带处的血管,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化疗药物对患者血管、组织损伤大,在静脉注射时会刺激局部血管出现静脉炎,或渗漏至皮下组织引起皮肤红肿疼痛、起泡及组织坏死。因此, 对化疗的患者要有计划选择血管,注意静脉的保护。输注时疑有或发生外渗,立即停止注入,不要拔针,由原部位抽取血液以除去一部分药液,局部注入碳酸氢钠,拔掉注射针,局部冷敷后再用硫酸镁湿敷。

3 对症护理

3.1 发热的护理 白血病化疗后,机体抵抗力下降, 极易因感染而发热。密切观察体温变化,嘱咐其卧床休息,补充热量和水分,减少损耗; 轻中度发热不做特殊处理,如有高热病人可予以物理降温或遵医嘱药物实行降温,禁用乙醇擦浴,保持皮肤衣服被褥床单清洁干燥,防止受凉。

3.2 消化道反应的护理 许多化疗药物可引起恶心呕吐纳差等反应,化疗期间饮食要清淡,少量多餐,必要时,遵医嘱在治疗前给予止吐药物,可减轻恶心呕吐反应。

3.3 贫血的护理 (1)评估贫血程度。(2)重度贫血需要绝对卧床休息,减少机体耗氧量

轻中度贫血或贫血进展速度缓慢病人可下床活动,避免劳累及骤起骤立。(3)给予高蛋白,糖类,脂肪及足够的热量。

3.4 出血的护理 化疗后由于血小板减少,常有出血症状,因此,要注意观察有无新鲜出血点、鼻出血等。注意有无剧烈头痛、呕吐伴视模糊等颅内压升高的表现。尽量避免肌内注射,若不可避免,一定要用干棉球压迫针眼3~5min,当血小板低于20×109/L或有出血症状,应遵医嘱输血小板。

3.5口腔护理 程度评估和制定护理方案,保持口腔清洁,供给营养丰富的食物,避免刺激性食物,防止口腔黏膜外伤,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合理有效的方法,能促进溃疡早期愈合,减轻患者的痛苦[2]。

3.6骨髓抑制的护理 多数化疗药具有抑制骨髓作用,应加强预防出血和感染的护理,并根据病情给予及时对症营养支持治疗。

4 提高病患生活质量

采取黄杰等[3]一系列护理干预措施,如患者第一次化疗出院后家庭随访、电话随访,每月1次门诊复诊访谈,每月1次举办健康知识讲座等对随机抽取的白血病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家庭护理干预,让家属与患者参与整个治疗过程,自觉的采取防护措施,减轻患者心理应激反应等,从而改善病患的身心健康。白血病的护理需通过严格执行化疗计划,严密的病情观察,采取有效措施,有效地预防或减轻毒性反应,保证化疗顺利进行,进一步的提高病患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发热病人护理措施篇6

作为一名中医特色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护理工作者,首先要了解中医护理发展简史,学习和掌握中医护理哲学知识、基础理论以及中医在数千年的临床实践中,积累的诊治疾病和护养患者的经验,关心体贴患者,把患者的需求当成自己的需求,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中医护理计划,有效地运用护理程序,才能做好中医护理方案的实施。因此,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作为一名中医特色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护理工作者,首先要了解中医护理发展简史,学习和掌握中医护理哲学知识、基础理论以及中医在数千年的临床实践中,积累的诊治疾病和护养患者的经验,关心体贴患者,把患者的需求当成自己的需求,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中医护理计划,有效地运用护理程序,才能做好中医护理方案的实施。因此,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做好中医护理评估

做好中医护理评估

中医护理的评估方法须在掌握中医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通过“望、闻、问、切”的手段,收集与病因、病位、病性有关的资料,了解患者所需,为辨证施护提供依据。例如:患者表现神昏烦躁、面色红赤、恶热喜冷,小便短赤、大便燥结、舌尖红、苔黄、脉数,则属热证,病位在心;表现纳呆腹胀、面色苍白、恶寒喜热、口淡不渴、手足厥冷、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舌淡苔白,则属寒证,病位在脾胃;精神萎靡不振、声低气短息微、腰痛喜按,属虚证,病位在肾;声高气壮息粗,腹痛剧烈拒按,舌苔厚腻,脉实有力属实证,病位在大肠。同时,要了解发病原因是与感受“风、寒、暑、湿、燥、火”之邪有关,还是因“喜、怒、忧、思、悲、恐、惊”过度,或由于饮食、劳倦、外伤所致。因而要求护理人员对患者的临床表现能运用中医理论正确判断。在临床实践中加强与患者的沟通,提高观察能力,不断积累经验,才能真正掌握具有中医特色的评估技能。

中医护理的评估方法须在掌握中医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通过“望、闻、问、切”的手段,收集与病因、病位、病性有关的资料,了解患者所需,为辨证施护提供依据。例如:患者表现神昏烦躁、面色红赤、恶热喜冷,小便短赤、大便燥结、舌尖红、苔黄、脉数,则属热证,病位在心;表现纳呆腹胀、面色苍白、恶寒喜热、口淡不渴、手足厥冷、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舌淡苔白,则属寒证,病位在脾胃;精神萎靡不振、声低气短息微、腰痛喜按,属虚证,病位在肾;声高气壮息粗,腹痛剧烈拒按,舌苔厚腻,脉实有力属实证,病位在大肠。同时,要了解发病原因是与感受“风、寒、暑、湿、燥、火”之邪有关,还是因“喜、怒、忧、思、悲、恐、惊”过度,或由于饮食、劳倦、外伤所致。因而要求护理人员对患者的临床表现能运用中医理论正确判断。在临床实践中加强与患者的沟通,提高观察能力,不断积累经验,才能真正掌握具有中医特色的评估技能。

掌握中医护理诊断

掌握中医护理诊断

护理诊断是对护理对象生理、心理、社会文化及精神、情志方面现存或潜在的健康问题反应的一种临床判断。其诊断范围必须在护理职责范围内能解决或缓解的问题。例如:自理能力缺陷与肢体偏瘫有关;知识缺乏与缺乏对本病的认识有关等。但某些护理诊断是从中医护理评估中产生的,其健康问题和相关因素是应用中医辨证分析作依据的,描述中可采用中医理论或增加中医辨证的相关因素,以更全面、细致地反映患者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例如:关于营养代谢方面的,可以提出:辛凉解表饮食的需要与外感风热有关。以此类推,可根据患者的证候提出各种饮食的需要。如:滋阴饮食的需要与肝肾阴虚有关,从而提供有针对性的饮食指导――进食枸杞子、百合、党参、麦冬等;又如:便秘与胃肠积热有关;或与气虚传导无力有关;与饮食不节、过食辛辣有关等,以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解决便秘问题,如指导患者饮食不宜过于辛辣、每天适当活动,可做揉腹运动等。关于体温方面,可提出:壮热(体温过高)、恶寒发热、寒热往来、但热不寒、但寒不热、畏寒肢冷等,其临床依据、相关因素各不相同,护理措施也完全不同,关于睡眠方面,可提出不寐、多梦易醒、入睡困难、早醒等,其相关因素中的病理因素除西医提出的以外,可增加肝火扰心、气血不足、心神失养;痰热扰心、神不守舍;饮食不节、胃中不和等,护理措施及健康教育内容也可更有针对性。

护理诊断是对护理对象生理、心理、社会文化及精神、情志方面现存或潜在的健康问题反应的一种临床判断。其诊断范围必须在护理职责范围内能解决或缓解的问题。例如:自理能力缺陷与肢体偏瘫有关;知识缺乏与缺乏对本病的认识有关等。但某些护理诊断是从中医护理评估中产生的,其健康问题和相关因素是应用中医辨证分析作依据的,描述中可采用中医理论或增加中医辨证的相关因素,以更全面、细致地反映患者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例如:关于营养代谢方面的,可以提出:辛凉解表饮食的需要与外感风热有关。以此类推,可根据患者的证候提出各种饮食的需要。如:滋阴饮食的需要与肝肾阴虚有关,从而提供有针对性的饮食指导――进食枸杞子、百合、党参、麦冬等;又如:便秘与胃肠积热有关;或与气虚传导无力有关;与饮食不节、过食辛辣有关等,以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解决便秘问题,如指导患者饮食不宜过于辛辣、每天适当活动,可做揉腹运动等。关于体温方面,可提出:壮热(体温过高)、恶寒发热、寒热往来、但热不寒、但寒不热、畏寒肢冷等,其临床依据、相关因素各不相同,护理措施也完全不同,关于睡眠方面,可提出不寐、多梦易醒、入睡困难、早醒等,其相关因素中的病理因素除西医提出的以外,可增加肝火扰心、气血不足、心神失养;痰热扰心、神不守舍;饮食不节、胃中不和等,护理措施及健康教育内容也可更有针对性。

制定中医护理措施及健康教育计划

制定中医护理措施及健康教育计划

在制定护理措施及健康教育计划时,应充分发挥中医护理的优势,开展辨证施护,应用中医传统技术,才能使护理对象获得真正具有中医特色的优质护理。举例:护理诊断:体温升高(恶寒发热)与外感风寒有关;健康教育:①向患者讲解外感病须卧床休息的意义。②向患者及家属宣教解表药的服法及服药后的注意事项。③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热退汗后应及时擦干汗液或更换汗湿衣被,防止病情加重。④指导患者及家属调配饮食。

在制定护理措施及健康教育计划时,应充分发挥中医护理的优势,开展辨证施护,应用中医传统技术,才能使护理对象获得真正具有中医特色的优质护理。举例:护理诊断:体温升高(恶寒发热)与外感风寒有关;健康教育:①向患者讲解外感病须卧床休息的意义。②向患者及家属宣教解表药的服法及服药后的注意事项。③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热退汗后应及时擦干汗液或更换汗湿衣被,防止病情加重。④指导患者及家属调配饮食。

搞好中医护理评价

搞好中医护理评价

在对患者实施一系列措施及健康指导后,需评价患者掌握了多少,为其解决了多少问题,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以便继续采取必要的措施。特别是患者的满意度和社会对护理工作的评议,对社区卫生护理工作的提高和改进是非常必要和有意义的,所以搞好中医护理评价是护理工作中一项主要内容。

在对患者实施一系列措施及健康指导后,需评价患者掌握了多少,为其解决了多少问题,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以便继续采取必要的措施。特别是患者的满意度和社会对护理工作的评议,对社区卫生护理工作的提高和改进是非常必要和有意义的,所以搞好中医护理评价是护理工作中一项主要内容。

发热病人护理措施篇7

【关键词】 艾滋病;高热;护理

艾滋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中国艾滋病流行已进入快速增长期,发病从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转换,艾滋病高热的护理,已给医务人员带来了严重的挑战。2005年1月至2007年3月,我科收治艾滋病高热患者32例。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2例,男性27例,女性5例,年龄最大73岁,最小12岁;感染途径:经静脉吸毒感染22例占69%,经性行为感染6例占18.72%,感染途径不祥4例占12.5%;文化程度:小学8例,初中17例,高中5例,大学2例。

1.2 高热的临床特征

1.2.1 临床表现

规律发热10例;不规则发热12例;24小时持续高热10例。体温持续39~40℃ 20例;体温大于40℃12例。其热型多见于:稽留热10/32,占31.25%;驰张热15/32,占46.87 %;间歇热 7/32,占21.88%。

1.2.2 32例AIDS患者的特征可分为如下三步曲

(1)发热初期:体温为中高度热38-39℃,此期多为驰张热和间歇热,对口服降温药及一般的抗感染药有效。(2)再次发热期:体温正常后15~30天患者再次发热。体温为高热39~40℃,对口服降温药及一般抗菌素治疗无效,所以常用静脉给药降温和物理降温。75%可以获得降温效果。(3)顽固发热期:此时病人往往是半个月左右为体温正常期。当再次发热时,体温常常呈超高热>41℃,此时病人极度难受,并有心、脑、肺、肝、肾、胃肠功能障碍,这时发热多为稽留热。此时对所有降温药无效的情况下,呈为临终关怀期。

2 护 理

2.1 高热护理

发热是艾滋病发病的主要症状,其机理可能为机体免疫力低下,机会性感染存在,全身多脏器功能受损有关。患者由于持续高热,增加了耗氧量,导致脑细胞缺氧,加之多源性感染,毒素对脑的刺激,患者常出现惊恐不安、谵妄、嗜睡、昏迷。在高热情况下迷走神经兴奋兴减弱,消化液生成和分泌减少,影响消化系统的吸收功能。同时,高热分解代谢增加,蛋白质、维生素、碳水化合物等物质大量消耗,水电失衡。由于高热新陈代谢增快、消耗增多、进食减少、体质虚弱,因此高热的护理极为重要。我们采取了如下的措施:(1)物理降温:头置冰袋,四肢大血管处置冰袋,酒精擦浴,以及降低室内温度。(2)静脉输液:在超高热的情况下,静滴4℃冰液体,直接降低血循环温度。(3)冰盐水灌肠:用4℃冰盐水250ml,保留灌肠。(4)亚低温治疗仪:将控温毛毯置于患者背下,冰帽带于患者头部,根据发热的程度调整相应的温度,达到降温的目的 。(5)药物降温:以上降温措施不理想,应遵医嘱药物降温,一般先用口服降温药(如扑热息痛、消炎痛),口服降温药不理想,应改静脉滴注(赖氨匹林)。同时注意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的变化。

2.2 基础护理

2.2.1 口腔护理

高热时会引起口腔粘膜破溃,易造成真菌感染。所以每日保持口腔清洁,用0.02%呋喃西林含漱半小时,4次/日。

2.2.2 皮肤护理

注意保持床单清洁、干燥,汗湿的衣裤应及时更换,使用温水擦浴,保持皮肤清洁。

2.2.3 休息及饮食指导

艾滋病患者高热应绝对卧床休息,减少体力、能量的消耗,因HIV感染引起食欲下降和消耗综合征,导致AIDS患者严重营养不良[1]明显消瘦,因此鼓励患者高热期应给予易消化、营养丰富的无渣流质软食。恢复期,易消化软食,逐渐至正常营养丰富的饮食,以改善消化道的障碍。

2.3 同时注重消毒隔离、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等综合护理措施。

3 护理体会

3.1 体温正常出院22例占69%;体温不降、经济困难而自动出院8例占25%;死亡 2例占6%。从2例死亡的原因看,都是高热不降,导致心、脑、肝、肾、胃肠功能衰竭而死亡。

3.2 艾滋病高热患者目前仍无特殊治疗方法,有效地采取降温等护理措施是降低病死率的主要关键。患者的心理疏导及健康教育是做好AIDS患者高热护理的前提。严格消毒隔离制度,防止医源性感染,是实现医疗护理安全的保证。

3.3 注重降温方法的选用,使体温降低而不伤身,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发热病人护理措施篇8

【关键词】小儿高热惊厥;急救;护理.

小儿高热惊厥是临床儿科常见病,临床研究显示有3-4%的儿童发生过一次高热惊厥,小儿发生惊厥是由于大脑发育不完善,对刺激的分析鉴别能力较差,弱刺激即可导致大脑的运动神经元异常放电,引发惊厥[1]。一旦患儿发生高热惊厥,医生应及时给予准确的诊断,并进行对症治疗,采取急救处理,并给予有效的临床护理措施,改善患儿的病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2]。为研究小儿高热惊厥的临床急救及护理,我院选取收治的80例小儿高热惊厥患者,均采取及时有效的急救措施,对照组采取常规的护理措施,观察组采用全方位的护理措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2月-2013年2月期间收治的80例小儿高热惊厥患者,所有患儿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丧失、体温升高、口吐白沫、四肢肌群呈强直性以及呼吸节律不整等症状。其中男51例,女29例,年龄1-6岁,平均年龄(3.5±0.7)岁,惊厥时间为0-5min,平均为(2.4±0.7)min,发病原因:46例因上呼吸道感染和肺部感染致高热惊厥,34例肠道感染致高热惊厥。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两组在性别、年龄以及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可进行对比分析。

1.2 急救措施

惊厥发病比较急骤,进行抢救时需要维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及时解开患儿的衣领,保持患儿平卧,将头偏向一侧,及时清理口鼻中的分泌物,在患儿牙齿中放入压舌板,以免发生唇舌咬破和窒息。若患儿的脸色发绀明显,医护人员要及时给予患者面罩吸氧治疗。使用温水或35%-45%乙醇擦浴进行降温,或者采用冷生理盐水灌肠或者冰敷降温,应放置冰袋在患儿的颈旁、腋下、腹股沟等大血管处进行降温。治疗时首选安定针以控制患儿的临床症状,给予0.3-0.5mg/kg地西泮静脉注射治疗,或者采用肌内注射10-15mg/kg苯巴比妥,若患儿发生不良反应,应及时停止治疗,并给予对症治疗。

1.3 临床护理

对照组采用临床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采用全方位的护理措施,医护人员应积极与患儿及其家属进行交流,取得其信任,缓解其焦虑烦躁心理,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注意对患儿皮肤的护理,温度上升时由于全身皮肤紫绀,四肢冰冷,因此需要注意保暖。温度下降时通常患儿会大量出汗,因此需要及时更换衣物,保持皮肤干燥,避免着凉。注意保持病房内安静,以免导致患儿烦躁。及时监测患儿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报告医生,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饮食护理时需要为患儿提供高热量、高维生素且易消化的食物,以补充机体的能力消耗,提高机体免疫力。

1.4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临床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体温恢复正常。有效: 临床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体温有所下降,但仍高于正常体温。无效: 临床症状和体征无明显改善,体温仍处于高热状态。总有效=显效+有效。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分析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包,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观察组有效38例,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有32例,总有效率80%,两组总有效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由于较长时间的惊厥或者不正常的处理均可加重患儿脑损伤,引发脑缺氧和脑水肿等症状,时间越长所造成的缺氧性脑损伤越重,甚至导致中枢性呼吸衰竭危及生命安全[3]。因此一旦患儿惊厥发作,医护人员必须争分夺秒、有条不紊地实施抢救,确保呼吸道通畅,快速建立静脉通道,及时给予吸氧,采用合理的方法进行降温,给予有效的治疗。同时给予全方位的护理措施,保证患儿生命体征的稳定,以保证后续治疗的有效。密切监护患儿的生命体征,详细记录患儿发生惊厥的实践和症状,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进行对症治疗。叮嘱患儿家属给患儿提供高热量和高营养的食物,合理搭配食物,以引起患儿的食欲,使其尽快补充能量,提高机体的免疫力。治疗过程中多鼓励和安慰患儿,多与家长沟通,取得其信任,缓解其内心的焦躁情绪,使患儿积极配合治疗。同时医护人员要向患儿家长宣传有关高热惊厥疾病的相关医学知识,便于家长及早确定患儿的病情,给予相应的急救措施[4]。

通过本组资料研究显示,经过急救与护理后,给予全方位护理的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给予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患儿,与文献报道[5]情况相符,由此可见,对小儿高热惊厥患者采取有效的急救措施,并采取全方位的护理措施,可有效缓解患儿病情,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减少患儿痛苦,促进患儿尽快康复,值得进行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吕春.小儿高热惊厥 168 例急救与护理[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95( 6) : 89-90.

发热病人护理措施篇9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2014年7~11月本科共收治重症登革热121例。其中男81例, 女40例。年龄17~86岁, 平均年龄(45.67±10.23)岁。随机将患者分成优质护理组(60例)和常规护理组(61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护理措施

1. 2. 1 常规护理组 均给予常规的临床护理措施和方法[2]。

1. 2. 2 优质护理组 在给予常规临床护理措施和方法的基础上, 采取以下优质护理措施[3, 4]。

1. 2. 2. 1 实施保护性隔离 按照医院的消毒管理制度实施相应的消毒措施和方法, 每天用含氯消毒液对地面以及相关医疗设备进行消毒, 一般早晚各1次;每日定期采用移动紫外线灯对房间进行照射1次, 1 h/次;采用空气净化设备对房间空气进行净化消毒, 确保空气新鲜;限制患者探视。

1. 2. 2. 2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 密切观察患者的各项生理特征, 当出现高热、咳嗽等症状体征时, 应加以注意。

每2小时记录1次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数据, 并对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和预测。对于相关指标波动变化较大的患者应给予多功能心电监护仪进行实施动态监测。对于临床危重患者要注意观察其意识、瞳孔及肢体活动情况。如果问题及时报告医生实施必要的抢救和治疗。

1. 2. 2. 3 高热护理措施 针对患者出现的高热现象要给予足够多的重视, 主要采用物理降温的措施, 避免酒精浴、安乃近滴鼻等措施和方法, 其临床目的是降低患者的出血风险和几率。同时, 也要避免使用退热剂, 降低退热剂对于患者肝肾功能的不良影响。

1. 2. 2. 4 出血护理措施

1. 2. 2. 4. 1 皮肤出血的护理措施和方法 及时发现患者皮肤的出血位置, 并时刻保持其皮肤的干爽、清洁;定期对患者的衣物进行及时更换, 确保清洁;定期对患者的体位进行变动指导;对患者相关床位上可能导致其受伤的物品进行及时检查和调整。

1. 2. 2. 4. 2 消化道出血的护理措施和方法 严格科学的控制患者的饮食, 对刺激性食物禁食;同时, 密切观察患者的是否出现腹痛、呕血和便血等现象, 如有发生应做好相关的紧急处理措施。

1. 2. 2. 4. 3 肺出血的护理措施和方法 对患者的核心情况进行密切的跟踪和观察, 对于呼吸困难的患者给予高度重视。对其肺功能的相关临床指标进行密切监测。当患者出现咳血的临床症状时, 应协助其保持正确体位, 防止患者出现窒息的现象。

1. 2. 2. 5 心理护理措施 密切注意患者的各项心理状态, 对患者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的干预和处理, 增强患者的归属感, 并帮助患者建立早期治愈的信心。同时, 通过病例介绍、专题研讨等多种方式对患者进行相关的健康教育等。

1. 3 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的观察指标为两组入选患者实施不同护理措施后的临床护理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总满意度=非常满意率+满意率+基本满意率)和平均住院时间。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PEMS3.1 for Windows 软件包进行数据的分析和统计。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满意度比较 优质护理组总满意度为96.67%;常规护理组总满意度为77.05%, 组间比较, 优质护理组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1448, P=0.0014)。见表1。

2. 2 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比较 优质护理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19.24±6.43)d;常规护理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24.34±7.98)d。优质护理组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8672, P=0.0002)。

3 讨论

在临床实践的过程中, 登革病毒进入人体的最常见方式是通过蚊虫叮咬。在这样的前提作用下, 病毒可进入人体并发生作用。病毒进入人体后可以随血液循环系统迅速传播, 临床主要症状以发热最为常见, 同时部分患者也有病发肌肉及骨关节疼痛的现象。如果患者治疗不当或不及时, 患者生活质量将大大下降, 在一定程度上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5, 6]。

发热病人护理措施篇10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959(2017)14-0133-02

肾综合症出血热属自然疫源性疾病,导致肾综合症出血热发生的主要原因为病毒感染。肾综合症出血热具有病情发展快,死亡率高的特点,危害程度高[1]。出血、发热、肾脏损害为其主要临床症状。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可病情发展分为五期,包括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良好的护理干预可对患者的康复起到保障作用[2]。本研究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肾综合征出血患者98例,探讨全面护理在肾综合症出血热患者中的运用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符合诊断标准的肾综合征出血患者98例,临床表现主要为出血、发热、腰痛、头痛等症状,经辅助检查,显示患者伴有HR损害,血小板数量减少。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9例。对照组中,男26例,女23例,年龄28~65岁,平均年龄(42.5±6.7)岁;观察组中,男28例,女21例,年龄29~63岁,平均年龄(41.8±6.9)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 行常规护理,包括病情观察、病房环境护理、用药护理、健康教育等。

1.2.2观察组 行全面护理,包括一般护理及针对性护理。

1.2.2.1一般o理 ①心理护理:当患者病情发作后,可能导致多种并发症的出现,因此,患者心理压力通常较大,易产生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因此,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及时对出现的不良情绪进行疏解,要多与患者沟通交流,通过成功案例,鼓励患者树立康复信心。②饮食护理:肾综合症出血热患者饮食以热量和维生素含量高,盐分含量低,且易于消化的食物为主,可多食新鲜水果、蔬菜。当病情发展为多尿期时,应特别注意水分的补充。③消毒隔离:应该病症具一定传染性,因此须做好消毒隔离工作,避免病情传染给其他人员。病房须保持良好的通风,并定期消毒。

1.2.2.2针对性护理 针对性护理主要是根据患者病情发展的不同时期来开展相应的护理,包括:①发热期护理:护理人员应告知患者尽量卧床休息,同时做好体温监测工作,体温测定间隔2~4 h开展1次。为防止休克或休克加重,禁止采用药物降温,应进行物理降温。同时指导患者做好个人卫生,积极预防感冒。②低血压休克期护理: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心跳、血压、脉搏)加强监测,为防不时之需,可将抗休克药物以及器材放置于患者床边,告知患者家属,避免对患者进行随意搬动。③少尿期护理:做好尿量监测工作,以及患者进液量(包括饮用水,静脉输注液体等),避免输液过量,导致肺水肿等情况的发生。做好眼部护理工作,如患者出现球结膜充血症状,可采用经生理盐水打湿的纱布,对患者眼部进行敷贴。④多尿期护理:饮食上多食高热量食物,同时对机体水电解质平衡进行维持,如患者尿量每天多于3000 ml,可视情况补充适量钾盐、蛋白质。⑤恢复期护理:做好健康教育工作,指导患者适量运动,避免劳累过度,如感不适,及时就医。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及护理满意度。治疗效果:显效:经过相应干预措施护理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头痛、出血、发热等)全部消失;有效:经过相应干预措施护理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头痛、出血、发热等)得以改善;无效:经过相应干预措施护理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头痛、出血、发热等)无明显改善,甚至更为严重。以显效率+有效率计算护理总有效率[3]。护理满意度采用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进行评价,满分100分,>90分为满意,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 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用[n(%)]来表示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护理有效率比较

经过相应干预措施护理后,观察组护理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经过相应干预措施护理后,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肾综合症出血热患者病情发展快,且会伴发多种并发症,大部分患者在入院治疗时,通常处于发病初期,针对肾综合症出血热患者,除了采用有效的药物进行治疗外,全面细致的护理干预对患者的疾病康复也具有重大意义[4]。有学者通过研究发现,根据肾综合症出血热病情发展不同时期,为其开展相应的护理干预,可使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得以有效提升[5]。本次研究结果显示,采取全面的干预措施对肾综合症出血热患者进行护理后,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护理满意度均优于常规护理,提示根据肾综合症出血热病情发展的不同时期,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对患者进行护理,可有效提高护理效果,这也和前人的研究报道相符。

综上所述,全面护理在肾综合症出血热患者中的运用效果突出,可使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得以有效提高,促进患者康复,同时可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杨丽霞.浅谈肾综合症出血热病人的护理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3,08(15):298-299.

[2]李亚丽,张维华.肾综合症出血热的临床护理[J].内蒙古中医药,2013,32(7):149-150.

发热病人护理措施篇11

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0.00%,显著高于对照组61.47%的总有效率,两组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结论:使用综合护理干预三叉神经痛手术治疗,可以提高手术效果,改善患者的预后和病情,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关键词:射频热凝术三叉神经痛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9-0356-02

三叉神经是人体面部神经中最粗大的混合神经之一,对咀嚼肌的运动、鼻腔、口腔、脸部的感觉具有支配的作用,同时可以将头部感觉信息传至大脑,在人体中是一条较为重要的神经。三叉神经痛经常发生在神经区中多个或者是一个分支区,伴有阵发性、闪电性、突发性的强烈疼痛感,在神经内科是较为常见的病症之一。在临床的治疗中多是使用手术的方法进行治疗,但在手术后,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现象,所以,手术前后的护理措施则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月至2013年6月期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三叉神经痛患者320例,均给予手术治疗。本组患者其中男性患者184例,女性患者136例,最小年龄44岁,最大年龄79岁。将320例患者随机分实验组160例与对照组160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征、职业、病程以及临床表现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在手术前进行常规检查,手术时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在CT室内对患者进行麻醉,使患者取平卧位,进行常规射频手术治疗。手术后进行常规抗生素治疗,防止感染现象的发生,一般3~5天,进行常规护理。

1.2.2实验组:在手术前进行常规检查,手术时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在CT室内对患者进行麻醉,使患者取平卧位,用射频热凝术进行治疗,使用射频电极刺入患者三叉神经半月节和后根部,对射频仪的输出功率大小进行调节,使用75°持续射频三次,使用43°持续射频三次,穿刺针退出后对伤口进行10min以上的按压处理。在手术前后对患者进行综合护理措施。

1.2.2.1手术前护理措施:①防止并发症和感染的发生。由于病痛导致患者不能过多的进行讲话,严重者会无法进食或者是漱口,会使口腔的卫生情况下降,容易出现感染的现象。所以要对患者在每日早晚和饭后坚持使用多贝尔氏液和生理盐水漱口,使口腔环境得到改善,保持口腔的清洁程度,防止并发症和感染的出现;②饮食控制。患者在手术前要尽量进食,使自身机体的免疫力得到提高,可以食用半流质或者是全流质的食物,确保体质和营养的加强,禁止食用带刺、带骨、辛辣等食物,防止对口腔起到刺激影响,使疼痛感增加;③心理护理。由于病痛会导致患者不愿与他人进行沟通,会出现自闭、烦躁、焦虑等不良心理状况。护理人员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护理,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减轻患者的精神压力,使患者积极的配合手术治疗。

1.2.2.2手术后护理措施:①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和不良反应进行严格的观察。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后,半月节内的蛋白质会出现轻微的变性情况,导致疼痛无法进行传导,护理人员要对患者的异常情况进行观察,如发现问题应及时告知医生采取措施;②康复指导。护理人员在患者术后应进行定期的疾病知识教育和讲解,有助于患者树立良好的信心防止疾病的发生,告知患者在日常的生活中不要大声说话、过猛咀嚼食物、注意卫生等,饮食避免发物及辛辣等,在恢复期间忌烟忌酒,注意休息,季节转换时注意患部的保暖情况,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活动。

1.3护理疗效评定。

3讨论

三叉神经痛在临床疾病中是较为常见的顽固性疼痛疾病一种,射频热凝术是近年来临床中应用较多的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手术手段,具有疗效较好、安全性高、创伤较小、费用较低等特点[2]。同时,在患者进行治疗中,护理人员应为患者全程提供优质、精心、综合的护理,从生理、饮食、心理等方面对患者的预后和病情进行改善,使患者树立良好的治疗信心,增加对病情的了解程度,积极的配合治疗,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通过研究后发现,对患者使用综合护理措施后的治疗效果要优于使用常规护理措施,其中疼痛感消失的患者94例,占58.82%,大部分疼痛感消失的患者50例,占31.18%,有疼痛感的患者16例,占10%,临床中的总有效率为90%,并且没有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由此可见,使用综合护理干预三叉神经痛手术治疗,可以使手术效果得到提高,对患者的预后和病情起到改善的作用,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患者的恢复,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发热病人护理措施篇12

小儿高热惊厥(febrile convulsion,FC)是儿童常见疾病,常因各种原因所引起机体的急性感染,使体温超过39.0℃以上,引起躯体不自主抽搐的临床表现【1】。相关研究表明,小儿在发生高热惊厥后,有25%~40%的患儿会再次出现惊厥现象,且长时间反复复发会对脑细胞造成损伤【2】。部分患儿还会遗留癫痫、智力低下、行为障碍等严重后遗症,是儿科常见的危急症。预见性护理是护理人员根据患儿的病情变化进行综合性分析,采用PIO格式总结患儿现存及潜在的护理问题,并作出相应的护理干预【3】。本研究通过对高热惊厥患儿实施有效的预防干预措施,取得了较满意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至6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86例高热惊厥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都符合全国小儿神经学术会议关于高热惊厥诊断和治疗的建议【4】。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各43例。对照组中男患儿23例,女患儿20例,年龄5个月~8岁,平均年龄(4.4±0.9)岁,体温38.5~40.0℃,平均体温(39.2±0.3)℃,病种:上感28例,腹泻8例,化脓性扁桃体炎4例,肺炎3例。干预组中男患儿21例,女患儿22例,年龄6个月~8岁,平均年龄(4.7±0.7)岁,体温38.6~39.9℃,平均体温(39.3±0.2)℃,病种:上感26例,腹泻9例,化脓性扁桃体炎5例,肺炎3例。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体温、病种等一般情况,经检验无统计学差异性(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患儿常规高热护理措施,主要内容为治疗原发疾病、降温处理、饮食指导等。

1.2.2 干预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患儿高热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1.2.2.1 病情观察 高热惊厥多见于6~36个月的小儿,此年龄段患儿的言语表达能力不佳,因此,对于病情变化需要护理人与和家属双方密切观察。尽早发现患儿发热先兆,及时处理,避免造成高热。部分患儿在发热前表现为精神萎靡、畏寒怕冷、四肢末端冰凉及食欲不振等;多数患儿则表现为面色潮红、莫名哭闹、呼吸急促、头颅发热等。此时,护理人员需要为患儿及时测量体温和脉搏,查看体温情况,并汇报医生做好相应退热措施。同时,告知患儿家属不能单凭触摸患儿额头温度来判断患儿是否发热,应教会患儿家属通过正确使用体温计以及脉搏的测量来判断疾病。患儿夜晚休息时,避免影响患儿休息,应减少体温测量次数,可告知家属通过测量患儿脉搏来初步判断。告知家属不同年龄段,患儿正常的脉搏范围,同时告知体温每上升1℃,脉搏就会增加15次/分以上。

1.2.2.2 发热处理 患儿发热时,做好发热护理是护理的重点。当体温未超过38.5℃,应采用物理降温,如多饮温开水、温水擦浴、酒精擦拭、化学冰袋冷敷等;体温超过38.5℃时,应遵医嘱给予药物退热,密切观察体温变化等;对超高热患儿发生惊厥时,应立即将患儿平卧头偏向一侧,解开患儿衣领,从患儿上下臼齿处放入开口器,及时清理患儿的分泌物,以呼吸道保持通畅。必要时还需给予约束带适当约束患儿肢体。遵医嘱使用镇静解痉、脱水药、退热剂等并使用冰帽等器械降低脑组织耗氧量。必要时,在患儿高热惊厥阶段可以预防性使用退热、抗惊厥药物,但必须密切监测病情变化。

1.2.2.3 健康指导:小儿高热惊厥的防措施主要包括两方面【5】:1、加强患儿的身体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免疫能力。2、当体温超过38.5℃时,积极采取各种治疗手段控制体温,是预防高热惊厥反复发作的重要措施。因此,护理人员需指导患儿家属储备几种常用退热药物,并能正确掌握各种药物使用途径和计量。同时,患儿家属还需掌握惊厥的紧急处理方法,避免患儿发生高热惊厥时,家属慌张抱起患儿往医院求救等错误方法。处理不当极易造成患儿大程度上的损伤,甚至还会给患儿带来生命危险。

1.4 观察内容

①观察两组患儿的高热持续时间、复发频率及复发间隔时间。

②满意度调查【6】 通过对两组患儿家属进行满意度调查,评价包括十分满意、满意及不满意三类,总满意度=(十分满意+满意)×100%。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版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采用χ2检验;表示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形式;组内比较用配对t检验。

2 结果

2.1两组患儿运用不同护理措施后,高热持续时间、复发频率及复发时间间隔比较

干预组患儿运用预见性干预措施后,高热持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复发频率少于对照组,复发时间间隔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患儿高热持续时间、复发频率及复发间隔时间比较(X±s)

2.2 两组患儿家属满意度情况比较

干预组患儿家属的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95.3%vs74.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患儿家属的满意度比较[n(%)]

3 讨论

小儿大脑皮质功能发育未完善,弱小的刺激对小儿的体温中枢都能造成强烈的刺激,导致神经元异常放电,引起机体不自主抽搐。张凤伟、王风玲【7-8】等人研究报道表明,单纯的高热惊厥对患儿发育无明显影响,但对近期记忆力能造成一过性失忆;高热惊厥反复发作,会对患儿的大脑发育带来严重损伤。因此,对高热惊厥的患儿采取预见性干预措施,对控制小儿智能损伤有积极作用。

本研究针对高热惊厥患儿从病情观察、发热处理及健康指导等方面着手,积极处理现存的护理问题,对潜在问题实施护理干预措施,有效控制了高热复发频率,拉长了复发时间。本文采用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在治疗小儿高热惊厥原发疾病的同时,同等重视了潜在并发症的预防。患儿病情变化往往发现最早的人是其父母,护理人员用最简单的方法,教会患儿父母对病情的观察判断及对惊厥的紧急处理原则。使父母能早期发现发热征兆,并能采取简单的控制手段,降低了惊厥发生率。从根本解决了患儿家属的需求,使更多家属对护理人员给予满意评价。

综上所述,小儿高热惊厥采用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有效针对疾病快速做出了护理决策,并能提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本文研究结果表现,干预组患儿采取预见性干预措施后,较对照组更有效减少了高热复发频率、延长了高热复发时间、缩短了高热持续时间,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

参考文献:

[1]应桂芬,章晓军.健康教育对小儿高热惊厥后再复发的影响[J].临床护理,2011,49(17):98-99.

[2]金辉.社区护理干预在防止小儿高热惊厥复发中的作用[J].吉林医学,2010,31(18):2956.

[3]张颖.预见性护理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J].天津护理,2011,19(2):122-123.

[4]董幼祺,董继业,郑含笑.固本防惊汤预防小儿高热惊厥复发的疗效观察[J].临床报道,2012,27(3):766-768.

[5]孙宗芬. 护理干预对儿童高热惊厥病的治疗效果浅析[J]. 内蒙古中医药, 2013, 15(01): 17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