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合集12篇

时间:2023-08-27 15:10:53

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篇1

【摘要】以德育人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关键。强化以德育人的认识,把德育放在首位,这是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是个人发展、国家繁荣稳定、长治久安的客观要求,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迫切需要。这是带有根本性的指导思想。在任何时候,不能动摇,因此必须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同心同德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功立业。

【关键词】强化以德育人的认识 把德育放在首位

【本页关键词】论文写作 期刊征稿

【正文】

三、把以德育人放在首位,正确处理三种关系1.正确认识和处理德育、智育、体育关系,坚持把以德育人放在首位以德育人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这是正确认识和理解素质教育的核心。德、智、体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实践证明,没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良好的文化科学素质,以及良好的身心素质,是不可能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因此素质教育特别强调德、智、体诸方面的协调发展和全面提高,要始终坚持把德育放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创新人才的首位。2.正确认识“德育首位”和“教学中心”与德才兼备的关系“德育首位”和“教学中心”是辨证统一的关系,不应该使二者对立起来。社会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德育解决人生的根本方向和态度,从这个意义上讲应该摆在首位。“德育首位”对“教学中心”从方向上和动力上起保证促进作用。而教学这个中心工作又为德育的实施提供了主要的舞台。这恰如一个旅行者“识别方向”与如何行路之间的关系。良好的道德品质是人才成长的基本要求,也是人才的首要条件。德对才具有促进和导向作用。一个人志大才疏,不学无术不行;反之,才大志疏也不行。美德出良才是人才成长的一条重要规律。人有高尚的道德,才能正确运用科学知识为人类造福。而道德丑恶者,只会用科学手段伤害别人,危害社会。有德无才办不成事,有才无德坏大事,治国之道,吏治为本,选人之道,品质为本。这是有识之士的治国方略。有道德,人才能高尚;有修

一流信息监控拦截系统

一流信息监控拦截系统提醒您:很抱歉,由于您提交的内容中或访问的内容中含有系统不允许的关键词或者您的IP受到了访问限制,本次操作无效,系统已记录您的IP及您提交的所有数据。请注意,不要提交任何违反国家规定的内容!本次拦截的相关信息为:江泽民o:p>

【文章来源】/article/65/3189.Html

【本站说明】中国期刊投稿热线:专业致力于期刊论文写作和发表服务。提供毕业论文、学术论文的写作发表服务;省级、部级、核心期刊以及写作辅导。 “以信誉求生存 以效率求发展”。愿本站真诚、快捷、优质的服务,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便利条件!自05年建立以来已经为上千客户提供了、论文写作方面的服务,同时建立了自己的网络信誉体系,我们将会继续把信誉、效率、发展放在首位,为您提供更完善的服务。

联系电话: 13081601539

客服编辑QQ:860280178

论文投稿电子邮件: 1630158@163.com

投稿邮件标题格式:投稿刊物名 论文题目

如:《现代商业》 论我国金融改革及其未来发展

声明:

本站代理期刊绝对正规合法

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篇2

一、我局履行素质教育职责各项工作完成情况

1、在城乡规划中积极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对于学校基本建设,我局在布局上均进行了统筹考虑,在城乡规划中落实项目布局,并在对学校周边的设施进行了规范设计。

依据《总体规划》和我市教育十一五规划,我局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充分优先考虑各类教育设施用地的布置。按照各类教育设施的服务人口和服务半径,结合各类学校的办学标准和发展要求,广泛征求市区教育部门的意见,依据卫星城的人口规模和布局,安排布置了各类教育科研用地。

在乡镇域规划中,按照市教育十一五规划要求,落实各类教育资源整合需要,对各乡镇教育资源进行规划布局调整,推动乡镇形成学前教育、小学、中学、成人教育的布局体系,保证乡镇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2、在规划管理中积极推进教育项目的实施

为提高教育质量的需要,省建设厅按照省教育厅新的办学标准重新制定了《居住公共设施规划设计指标》,提高了中、小学每个学生的建筑面积。中学生每学生建筑面积从平均9平方米提高到11.5平方米,小学每学生建筑面积从平均6.8平方米提高到19.5平方米,并适当提高了中、小学的容积率。我局按此标准积极落实我市教育项目的实施。

我局在教育项目立项过程中,积极与建设单位沟通、协调,从项目选址、规划布局到详细设计上给予积极的建议。在审批上要求优先立项、优先审查、优先批复,尽可能地缩短审批工作时间,以更好地服务我市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3、加强服务和监督,确保配套建设的教育设施落实到位

为确保新建、改建居住区的配套教育设施建设,我局积极从规划选址意见和规划验收阶段把关。在选址意见中明确有关配套教育设施的建设规模和位置,并在规划验收阶段对配套教育设施进行同期验收,确保配套建设的教育设施落实到位。

4、积极开展职工在职教育,努力创建学习型先进组织

我局多年来一直十分重视干部职工的在职教育,以提升业务素质,提高工作效率为核心。

首先是鼓励在职干部深造最高学历,不断提高职业水平,业务素质和知识水平,制定了凡是提高学历档次的同志毕业后可凭毕业证和正式发票给予报销90%学费的鼓励政策。以来已取得在职学历晋升的有60余人;局目前正在攻读在职研究生学历的有13人;攻读本科学历的有7人。

其次是组织我局人员参加各类岗位培训和业务培训。以来有320余人次公务员参加人事部门组织的岗位培训,85余人次参加初任培训,80余人次参加上级单位组织的业务培训。

二、在推进素质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篇3

1994年6月,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基础教育必须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同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增强适应时展、社会进步,以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和迫切需要的素质教育。对道德素质、心理素质、艺术素质等的培养和发展提出了要求。文件中正式使用了“素质教育”这个概念。

1996年2月,《人民教育》刊载了湖南汨罗大面积推行素质教育的报道,其经验由国家教育委员会向全国推广。这是素质教育实践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使素质教育改革试验从学校试点扩展为区域改革,为在全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奠定了基础。

1996年3月,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

1997年9月,国家教委在烟台召开了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议,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出席了会议。这是在全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标志性会议,标志着行政推进素质教育的工作全面展开。

1997年9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会议指出:“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重视受教育者素质的提高,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999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了“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并召开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发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动员令,素质教育开始进入全面推进的新阶段。

2001年,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印发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作了明确部署。教育部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决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新的课程体系涵盖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素质教育正式进入课程落实阶段。

2001以来,全国全面展开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的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工作。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从2004年开始,由包括山东在内的3省市率先开始实验。

2006年6月通过,9月1日起施行的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在第三条中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篇4

1994年6月,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基础教育必须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同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增强适应时展、社会进步,以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和迫切需要的素质教育。对道德素质、心理素质、艺术素质等的培养和发展提出了要求。文件中正式使用了“素质教育”这个概念。

1996年2月,《人民教育》刊载了湖南汨罗大面积推行素质教育的报道,其经验由国家教育委员会向全国推广。这是素质教育实践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使素质教育改革试验从学校试点扩展为区域改革,为在全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奠定了基础。

1996年3月,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

1997年9月,国家教委在烟台召开了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议,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出席了会议。这是在全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标志性会议,标志着行政推进素质教育的工作全面展开。

1997年9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会议指出:“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重视受教育者素质的提高,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999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了“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并召开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发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动员令,素质教育开始进入全面推进的新阶段。

2001年,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印发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作了明确部署。教育部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决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新的课程体系涵盖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素质教育正式进入课程落实阶段。

2001以来,全国全面展开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的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工作。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从2004年开始,由包括山东在内的3省市率先开始实验。

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篇5

一、把握机遇,迎接挑战,进一步把思想统一到实施素质教育上来

素质教育就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教育,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认识、环境、体制机制等因素的影响,我市在推进素质教育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当前,我市基础教育已经进入了由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转变的新的历史时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条件已基本成熟。一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政策环境进一步优化。2006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首次将实施素质教育上升到法律层面。党的十七大立意鲜明地对实施素质教育提出明确要求。去年底,省教育厅制定出台了《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年初省政府又专门召开全省中小学素质教育工作会议,对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作出安排部署。这都为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二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条件已基本具备。近年来,我市城乡学校办学条件持续改善,师资队伍素质不断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快速提升,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人才基础。三是要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随着社会需求和社会评价标准的日趋多元化,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和评价也逐步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向,越来越多的人把关注的重点放在了孩子“成才”,而不仅仅是“升学”上,社会各界要求推进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强烈。

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在我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阻力。一是应试教育观念根深蒂固,学校管理和施教方式与素质教育的要求尚有一定差距。二是有些学校办学行为不规范,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比较突出。三是考试评价制度改革进展缓慢,还没有建立起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评价体系。四是有的地方领导对实施素质教育认识不到位,把素质教育当成“软任务”,把升学率作为“硬指标”,像抓GDP一样抓升学率,助长了应试教育倾向。

面对新的形势,各级各有关部门、单位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把握机遇,正视存在的问题,深入研究对策,知难而进,奋发工作,把教育工作的重心逐步转移到素质教育上来,努力形成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局面。

二、明确任务,突出重点,建立和完善素质教育工作推进机制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实施素质教育的总体思路是: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实施素质教育摆在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以全面建设合格学校为基础,以规范办学行为为突破口,以构建德育为先的育人体系和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重点,以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为保障,以改革考试评价制度为导向,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更多更好的优秀人才,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要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开展工作:

(一)依法保证教育投入,全面建设合格学校。一是要严格落实教育经费“三个增长”政策,巩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成果,确保列入财政预算的生均公用经费、校舍维修改造资金、教师工资、教育救助资金等按时拨付到位,保证学校办学的基本资金需求;同时,要足额征收并依法依规使用城市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二是要深入实施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省政府将于近期出台《省普通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学校要认真对照《标准》查找存在的差距,各级政府要按照管理职责依法加大投入,确保全市中小学公用经费、师资配备、设置与规划、用地、校舍建设、装备条件等达到省定标准,全面建设合格学校。三是要进一步合理调控资金流向,促进教育和谐发展。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学生由农村涌入城市,城市生源急剧膨胀与教育资源相对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这个问题,建立和完善城市学校经费保障的有效机制,适应生源增长的需要,配套完善教育设施,保障学校正常资金需求。

(二)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构建德育为先的育人体系。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建设好学校心理咨询室,配备好专任教师,做好引导和疏导工作,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出现的心理问题。要遵循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把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法制教育、环境教育作为重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要建立健全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各类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和社会实践基地的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想道德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道德体验。各有关部门要研究学生在校时间减少之后的社会教育问题,加强协调配合,进一步加大校园周边环境特别是网吧、歌厅等娱乐场所的治理力度,统筹管理好培训、家教等社会教育资源,构建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三)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形成科学规范的教育教学新秩序。加强学校管理,规范办学行为,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刚才,局长对这个问题作了重点强调,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学校在思想上一定要高度统一,行动上要步调一致。各中小学校要认真学习研究《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等文件,切实把办学行为规范到文件要求上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监管,及时纠正不规范办学行为,严肃查处违规问题。

(四)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素质教育由外延到核心突破的关键环节。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要强化课程资源的建设和管理,严格落实国家课程标准,开全课程、开足课时。特别是音体美、通用技术、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要严格按照有关要求配齐师资,确保开课率,学校不得以任何理由不开课、开不全和随意删减课时。要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引导学生不断增强自主学习能力。要强化课程改革的政府责任,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在经费投入、办学条件、教师编制、评估督导、成果奖励等方面制订和完善配套措施,形成有利于推进课程改革的长效保障机制。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教育行政干部、校长、教师三支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关键。要进一步完善培养培训工作机制,拓宽培训渠道,创新培训模式,加强追踪培养,提高三支队伍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要建设一支有思想、懂管理、会实施素质教育的专家型校长队伍。要高度重视农村教师队伍老化和结构性缺编问题,建立农村教师补充机制。要统筹城乡资源,继续深入实施城市优秀教师支教制度,帮助农村学校提升办学理念和管理水平。各级政府要建立教师培养培训经费保障机制,将教师教育经费足额纳入财政预算。

(六)加快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建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导向机制。考试评价制度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是教育的“指挥棒”。要加大改革力度,充分发挥评价对素质教育的正面导向作用。一是进一步改革学生日常学习评价制度。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要全面实施日常考试无分数评价,所有中小学校要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严格禁止各种不必要的统考,逐步推行成绩评定等级制,减少“分分必争”给学生带来的压力。二是积极推进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制度改革,尽快建立初中学校素质教育工作评价制度,把初中学校的升学竞争转变为办学水平的竞争,进一步增强初中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在动力。省政府明确要求,实行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之后,各级要将实施综合素质评价所需费用全额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不得向学生收取任何费用。对此,各县区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立即研究落实。三是认真研究高考招生报名社会化和我省将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引入高校招生录取之后的工作运行机制,既要保证我市高中学生在高校招生录取中的合法权益,又要做好社会服务工作。

(七)全面准确把握素质教育内涵,确保教育事业健康有序发展。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既要积极又要稳妥,新制度的实行要建立在一定的保障措施之上,要确保教育发展的有序性。一是小学阶段严格按规范要求办学,所有考试由学校自主进行。教育部门评价必须符合素质教育要求,鼓励学校办出特色。二是初中阶段要在遵守规范办学的基础上,探索建立教育教学质量的监测机制,防止学校脱离办学目标,搞形式主义。三是要保持对高中学校高考成绩的监测。市教育局要给予及时督促指导,让各学校及时掌握本学校的教学质量状况。

三、加强领导,强化监管,建立和完善素质教育工作的保障机制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切实加强领导,推动我市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

(一)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政绩观。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进一步树立“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才”的教育质量观,树立正确的教育政绩观,纠正单纯以升学率为考核指标的错误做法。要禁止下达升学指标,严禁在媒体上炒作升学率,不以分数、升学率为唯一标准评价学校和教师的工作成绩,引导学校深入实施素质教育。

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篇6

1999年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首次提出了素质教育概念。

1999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了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要求素质教育从典型示范为主转向整体推进及制度创新为主,即主要通过课程教材革新、评价制度改革和师资队伍建设,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办好高质量的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及民族创新能力。1996年2月,国家教委推广了湖南汨罗大面积推行素质教育的经验。1997年9月,国家教委在烟台召开了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并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发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动员令,素质教育开始进入全面推进的新阶段。

(来源:文章屋网 )

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篇7

在当前深入推进素质教育面临着一个思想障碍,就是一些教师的教育理念没有创新,以往沿袭的应试教育思想根深蒂固。应试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为了学生在考试中获取高分而开展教学工作的片面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没有面向大多数学生,没有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应试教育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没有兼顾学生能力和心理发展,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的激发和创造性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国家提出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正是基于这样的情况。素质教育注重面向全体学生,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基本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注重学生发展的全面性、全体性、基础性及发展性等方面。因此,教师首先要转变教育理念,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形成全面的人才观与学生观。这就要求广大教师敢于突破传统教育教学观念,敢于实践。学生在地理知识测试中获得高分不是地理学科教学的全部与最终目标,通过地理教育教学活动,所有学生在地理基础知识掌握、地理基本技能形成和地理基本情感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这才是初中地理教学的最终目标与任务。

二、注重学习,提高素质,为推进素质教育提供人才保障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有效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基础条件就是要有一批具有全面素质的课任教师,所有的教育思想、教育目标都是需要通过教师的工作来完成的。因此,有效提高广大地理教师的思想业务素质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首先,教师要提升文化素养。教师只有具备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有效胜任素质教育工作。新课程理念要求地理教师不仅要全面理解、掌握初中地理教材、地理学科教学大纲的有关内容与具体要求,而且要进一步加强自身素质建设,改善自身知识结构,充实地理信息,适应时展对地理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其次,教师要强化业务学习。教师不仅要加强地理教研工作,严格执行各项教学常规,圆满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还要积极参加继续教育,提高自己的学历,完善知识结构,为胜任地理学科教育教学工作奠定基础。最后,教师要提高师德。教师的师德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一个参照标准,教育工作的特殊性注定了师德标准要远远高于一般的道德标准,教师的言行对学生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初中地理教师要有勤奋的工作精神,要检点自己的言行举止,关心爱护学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三、调整要求,灵活安排,为推进素质教育确定目标体系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过分强调教学大纲规定的一般教学要求,特别强化知识点教学。素质教育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基础知识,还要培养能力与情感,实现全面发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强化地理知识、地理能力、地理观念、地理思想的基础上,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的地理综合素质。在初中阶段,地理教师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传授和培养学生系统的地理知识与技能,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并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等。所以,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发展实际和素质教育要求,抵制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科学地调整教学目标和要求,使初中地理教学走上更科学、全面的发展轨道。

四、争取重视,拓展空间,为推进素质教育提供有效载体

由于初中地理不是中考主要科目,在教学中一些教师只讲授大纲上的主要内容,能少讲或不讲就少讲或不讲,破坏了地理知识的完整性,将地理课本变得面目全非。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将地理学科当做副科,对地理知识缺乏学习兴趣与探究的积极性,不求甚解,更谈不上阅读地理书籍增加知识量了,结果地理教学内容没有全面讲授,教学任务没有全面完成,学生的地理知识匮乏,没有形成系统能力。在当前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地理教学迎来了极大的机遇,广大地理教师应抢抓机遇,立足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地理学科教学争取领导的重视与条件的改善,确保开足课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紧扣地理课本,对学生进行完整系统地理知识的传授。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地理学习空间,并在地理教材的基础上,积极拓展学生学习的载体,采取编辑校本课程等方式拓宽学生知识面,训练学生的地理能力,开发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加强学生思想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篇8

一、抓认识,造氛围,在创建科研兴教氛围上求突破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要加强科研,首先要提高全民,尤其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思想认识。为此,要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广泛、深入、持久地宣传教育科的重要意义,宣传教育科研的先进典型,使上上下下不断树立和强化科研兴教的观念。教育要改革,科研需先行,素质教育要向科研要质量,在全社会形成重科研、兴科研、搞科研的浓郁氛围。

二、选人才,建网络,在完善科研兴教体系上求突破

建设高素质的教育科研队伍, 完善教育科研网络是推进教育快速发展的根本保证。要大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热爱现代教育事业的教育科研骨干,为他们出题目、压担子,使之在教育科研中大显身手,做出成绩。要充分发挥各级教育学会、教育学院、教育科研机构的职能作用,并以此为基础,吸收学校、社会甚至家庭等多方面力量,形成全方位、大角度、立体式的教育科研网络,通过网络及时沟通信息,定期交流成果,不断推进广经验,以此推进素质教育科学、有序、快速、全面的发展。

三、攻课题,上水平,取得科研兴教成果上求突破

选准课题,定好标准是开展好教育科研的核心和关键。如果没有课题的确定和标准的确定, 教育科研就可能无的放矢,流于形式。因此,要适应素质教育各个发展阶段的不同特点,选择教育科研课题,明确时限要求,提出质量标准,加大研究力度。我们认为,在近期内,针对素质教育理论的研究较多,但实践经验不足,特别是素质教育还没有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普遍自觉行动。教育研究应该把研究课题和努力方向放在如何破解素质教育制约因素上,只有在这方面取得成果并推广应用,才能启动和推动全面素质教育。

四、靠政策,创环境,在形成科研兴教合力上求突破

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篇9

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大举措,关系到国家的兴旺发达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党和国家从“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高度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可为什么在现实生活中却“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如何解决素质教育实施“难”的症结?改革国家人才选拔录用体制是有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和当务之急。

一、国家人才选拔录用体制是影响素质教育实施的关键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的存在和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规律性,即内部诸要素以及与其它事物之间存在着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素质教育的体制、理念、内容、方法、考试、评价、人事、物质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其中起着主导、决定作用的是人事制度的人才选拔录用体制。人才的选拔录用与人才的教育培养紧密联系,相互影响,人才的选拔录用决定着人才的教育培养,有什么样的人才选拔录用体制,就必须有其相应的人才教育培养的目标、内容、方式;人才的教育培养必须为人才选拔录用服务,学校教育必须培养国家所需要的选拔任用的各类人才。人才选拔录用体制是国家各行各业所需人才挑选录取任用的组织制度,它包括学校选拔性的招生和社会用人的人员选拔录用的国家制度规定。目前,我国不论是学校高中、大学、研究生等就学,还是社会公务员等岗位从业,人员选拔录用都得通过“文化考试”,按其考试成绩择高录取,单一的文化理论知识“考试成绩”成为其升学、就业的先决条件,甚至成为唯一标准,人才选拔录用中片面强化了文化理论素质,而忽视人的思想道德、实践能力和身体心理等素质。人才选拔录用导向人才的教育培养,选拔录用人才的“考分”如同“货币拜物教”般产生了神奇的魔力,“考分”决定着人们的升学和就业,决定着人们的前途和命运,于是人们拼命地去追求与选拔录用人才有关的决定自己前途命运的“考分”,去追求与“考分”直接有关的文化知识,而不去顾及其他素质要素。不仅学校招生的“唯分数论”使人们的片面追求、片面发展形成汹涌澎湃的潮流,而且社会用人的“唯学历论”也为人们的片面追求、片面发展推波助澜,人们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就业观”、“成就观”、“荣耀观”等价值取向和教育行为都无不倾向于“高分数”、“高学历”,人们的追求无不倾向于能够取得“高分数”、“高学历”的知识素养,而淡化或放弃了人全面发展的道德、身体、审美、技能等其他素养。作为对社会、国家培养人才的学校教育在“一考定终身”的人才选拔录用体制中只能在狂热追求“考分”的旋涡中竞争拼搏,从小学、初中、高中教育到高等教育,都是在片面追求智育“考分”的主体轨道中运行,甚至连有的学前教育也不例外。考分就是“就学”,考分就是“就业”,考分就是“教育质量”,考分就是“生命线”,不论是“片追”、“偏智”还是“加负”、“择校”都是为了取得“高分数”、“高学历”,以便在升学、就业的激烈竞争中取得一席之位,取得在社会中生存、生活、发展的有利地位。国家人才选拔录用体制与素质教育要求的相悖,导致了学校教育外在与内在的“两张皮”,一方面表面高谈国家要求的素质教育,一方面实际大干国家人才选拔考试的应试教育,使得素质教育“口头化”、“虚无化”、“雷声大,雨点小”,甚至“只打雷,不下雨”。“一考定终身”、“分数论成败”、“学历定职业”单一片面的人才选拔录用体制把人们的一切努力都驱聚到追求“考分”的热潮中,而素质教育陷入了冷遇虚浮的困境。国家选拔录用人才的片面化导致了人才教育培养的片面化,人才培养、选用的片面化严重影响了国家的建设发展。国家人才选拔录用体制单纯追求文化知识“考分”、“学历”的片面性弊端,致使社会、学校和家庭只顾追求智育的片面性教育,使得人才素质的思想道德、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身体心理等素养不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发展,学校人才的培养与社会人才的需用难以紧密联结,国家、社会需求的人才难以得力培养,国家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型人才严重缺乏,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质量多样化人才需要与教育培养能力不足的矛盾突出。国家建设所需人才与所选人才任职素质矛盾突出,“高分低能”、“学不致用”的现象普遍严重存在,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用人就业的矛盾日趋增大,国家建设所需人才紧缺,而学校培养的“人才”却难以就业,长此以往,不仅严重影响国家建设,而且更要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

素质型的人才选拔录用体制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动力机制。社会需要是素质教育运行的动力源泉。提高人的素质既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又是社会、国家以及整个人类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提高人的素质能有效满足个人、社会发展各种需求,符合人们的根本利益,这是实施素质教育永不枯竭的动力源泉。如果提高素质像“考分”一样能够直接解决升学、就业等人们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最根本的利益问题,“素质第一”的观念和“重素质”的氛围则会自然形成,人们便会千方百计地追求“素质”。要有效推进素质教育,就必须建立素质教育的人才选拔录用体制动力机制,把“素质”作为人才选拔的重要标准,激发人们对素质发展的内在需求,特别是引导人们将单纯片面的“考分”、“学历”追求变为着重对“素质”的追求。目前,实施素质教育“难”的症结是缺乏素质教育应有的动力体制机制,即缺失素质型的人才选拔录用体制机制,没有把“素质”纳入人才选拔录用体制机制选用“素质型”人才,而是以“考分”为标准选用“应试型”人才,提高“素质”不能直接解决人们升学、就业等现实生计需求,只有提高“考分”才是最有用、最重要的,因为它能够就学从业,能够改变人的前途命运。素质型的人才选拔录用体制是实施素质教育客观的、现实的、根本的动力源泉,对素质教育具有巨大的内在驱动和导向作用。国家选用什么人才,就推动什么人才的教育发展,选用“应试型”人才,则推动应试教育的发展,选用“素质型”人才,就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不改革国家现行的不适合素质教育的人才选拔录用体制,就无法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只有建立起适合素质教育的人才选拔录用体制机制,才能真正保证和推动素质教育的蓬勃发展。

    二、人才选拔录用体制影响素质教育实施的客观必然性

人才选拔录用体制对教育发展的影响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教育客观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和必然结果。教育规律是教育活动内部以及其它事物之间的一种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目前,我国学校人才选拔录用的普遍方式是文化理论知识考试,决定性的标准是“考试成绩”。教育活动中,教学与考试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教学是考试的前提和基础,考试必须适合教学的性质、水平和发展,按照教学的目的、目标、要求、内容来确定考试的内容、形式和范围。同时,考试是教学的测评和导向,对教学具有巨大的反作用,适合教学状况的考试促进教学的发展,对教学起着合理测评、积极激励和正确引导等作用。反之,不适教学状况的考试,就会阻碍教学的正确发展,使教学偏离正确的方向。教学与考试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教学活动本身固有的客观存在,是由教育特殊的本质所决定的必然联系。教育本身固有的本质属性是有意识地影响人、培养人,它主要解决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所要达到的教育目的能否为教育对象所接受和实现的矛盾,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必须运用一定的教育手段、方法对教育对象施加各种教育影响,实现其教育目的,使受教育者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考试是影响教育对象接受和实现教育目的的有效手段,它是教学的“杠杆”和“指挥棒”。在教学中,为什么从学校领导、教师到学生及其家长,普遍重视升学考试的科目,而大抓特抓,却忽视升学不考试的科目,而敷衍应付?为什么好多学校对非升学考试的科目开不齐,课时开不足,对考试的科目却增时加负?为什么升学考试科目的社会家教、办班辅导门庭若市,非升学考试的科目却无人问津?为什么从上至下口上喊的是“德育为首,全面育人”,却实际做的是“智育第一,片面追求”?为什么普遍难以引起重视的“劳技”课,却曾在湖南汩罗教育中理论、实践双丰收?“有的劳技课教师连续三天到街上修车点悉心请教,学了手艺好教学生。汩罗恰当地用考试来指挥素质教育,也将德、音、体、美、劳列为中小学必考科目,而每次大型的劳技课考试,都是市教育局长亲自抓。考试有力的促进了这些学科的发展,使德、智、体、美、劳‘五子登科’,形成了‘汩罗教育现象’,即‘全面发展现象’、‘素质教育现象’”。为什么“文革”中取消升学考试,而极大影响了教育质量,严重耽误了人才培养?这都是考试必须适合教学性质的客观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和结果。考什么,教师就注重教什么,学生也就注重学什么,怎样考,教师就注重怎样教,学生也就注重怎样学,强化了什么考试,什么教育就迅速发展,取消什么考试,什么教育就自然淡化,这种“考试效应”,已成为普遍而必然的教育现象和不依主观意志转移的客观现实。

人才选拔录用考试制度对素质教育发展的影响是教学与考试相互作用的必然联系,是教育规律的固有作用,是客观必然的,我们必须遵循教育规律,运用教育规律,科学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三、必须建立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人才选拔录用体制

人才需求、人才培养、人才选拔、人才任用是密切联系、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有机统一体。要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就必须研究解决素质教育与人才选拔录用体制的相互统一问题,建立起适合素质教育的人才选拔录用体制。

高层决策部门应大力加强人才选拔录用体制的改革。实施素质教育是党和政府的决策,是国家层面上的制度性要求,根本上要靠法治、靠制度保障,必须加强党和政府的领导,建立起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建立素质教育体制机制在于党和国家高层决策部门,党和政府高层决策部门应加快人才选拔录用体制的改革,建立起社会、学校多元化的全面的素质型人才选拔录用体制,克服人才选拔录用中单纯追求考分、学历的片面性弊端,全面选拔录用人才,从关键上解开实施素质教育“难”的症结,有力开创素质教育的新局面。

建立适合素质教育本质的人才选拔录用体制。实施素质教育的本质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国家人才选拔录用体制必须与党的教育方针相统一,把德、智、体、美、劳等素质纳入人才选拔录用体制机制,诸育结合,学历能力兼顾,建立全面选拔录用人才的用人体制,以全面选拔录用人才的用人体制引导人才素质的全面教育培养,以全面教育培养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真正造就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建立适合素质教育质量观的人才选拔录用体制。全面提高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任务,素质教育要求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提高素质教育质量必须建立提高素质教育质量的人才培养和选拔录用的制度保障体系,建立以全面提高素质教育质量为导向的人才选拔录用体制,“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篇10

关键词:

成人教育;素质教育;模式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里,人才或人才资本将成为第一资源、人才和知识归于一体,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显得更为重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面向21世纪教育和发展的指导思想,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然而,在成人髙等教育领域有没有必要推进全面素质教育?如何去实施全面素质教育?本文拟对成人髙等教育的素质教育进行探讨。

—、必须走出认识上的误区

当前,在成人髙等教育领域内,素质教育的理解存在着种种认识上的误区。误区之一,成人髙等教育尤其是业余大专班不必要或不需要开展素质教育。其理由是:业余大专班学生大多是在职干部和职工,本身已具有一定的素质和技能,他们来校学习的目的是提髙专业理论水平,有的甚至只是来取得文凭,因而无需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误区之二,素质教育就是取消考试。即取消平时测验、甚至学期结束考试都应取消,把素质教育与考试对立起来。误区之三,素质教育就是减少理论课程或理论教学时数,增加劳动课程和时数。而增加劳动课程和时数就是开展技术培训,提髙动手能力。误区之四,素质教育就是多开展各种科技小组活动与文娱体育活动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这种种认识上的误区,归根到底是对素质教育的内涵认识不淸。要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必须充分认识素质教育的必要性,深刻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才能走出认识上的误区。

二、在成人高等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条件

1.迎接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对知识挑战的需要。

面对知识经济时代和经济全球化时代对知识的挑战,对于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目前面临的是如何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和经济全球化时代带来的挑战。这种挑战至少有以下四个方面:第―,物质生产髙度发展的需要与现实生产力仍处在农业现代化和工业现代化二个补课阶段的矛盾。第二,科学技术髙度发展的需要与科学技术总体水平较低的矛盾。第三,人的素质普遍提髙,劳动力结构趋向高知识化的需要与目前劳动力素质总体偏低的矛盾。第四,知识作为主导资本最终取代金融资本居于核心地位的需要与目前金融资本仍处在核心地位的矛盾。面对知识经济时代和经济全球化时代对知识的挑战及其引发的矛盾,正确的选择就是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极大地提髙全体人民的素质,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科技,关键是人才,而基础则是教育,不仅基础教育要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髙等教育和成人髙等教育也必须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和经济全球化时代对髙素质的髙级专业人才的需要。

2.实现成人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需要。

成人髙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职业性强的“应用型”髙级专业人才。要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必须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因为素质教育是培养人的基本品质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为提髙全体国民素质,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获得全面发展的教育。只有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才能实现成人髙等教育的培养目标。

3.适应和开发成人教育市场的需要。

市场经济体制是一种以满足市场需要为核心,以市场竞争力为主要表现形式,按经济规律运转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它的发展规律就是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消亡,优胜劣汰。国办成人髙等教育正面临民办髙校等社会力量办学的冲击和成人自学考试的冲击以及行业办学的冲击。各种办学实体对成人生源的争夺,使成人教育市场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国办成人髙等教育必须适应教育市场的需要开设适销对路的专业;同时,要全力推行素质教育,强化教学管理。这既是培养髙素质专业人才的需要,也是适应和开发成人教育市场的需要。

4.在成人高等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条件已经成熟。

一是素质教育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现在的素质教育已不仅仅是专家的设想,而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一种生动实践。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得到了全社会的共鸣。二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各种实验、试点和研究有了实质性的进展。素质教育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及,而是广大师生的一种活生生的教育实践。各地推行素质教育试点的经验,为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积累了可供借鉴的宝贵经验。三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办学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各地在教学中采用先进的实验条件、多媒体教学和电化教学的声光效果及各种模拟教学使学生感到耳目一新。四是从成人生源的组成来看,推行素质教育迫在眉睫。目前,成人学生中在职干部和职工仍然是成人髙等教育的主要对象,这些学生的特点是实践工作能力较强,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有的是单位的各级领导和业务骨干。但专业文化理论基础较差。另有一些是从中专和技校毕业生中招来的学生,这些学生有一些文化理论知识基础,但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实践能力较差,这两类学生基础不一,良莠不齐,只有全力推行素质教育的同时,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转化为适应岗位需要的职业能力,才能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专门人才。

三、成人高等教育推行素质教育的模式

这种培养模式应有以下主要特征:

1.思想道德教育是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思想保证。

一是要培养学生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二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献身精神。

2.职业能力教育是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核心。

一是要培养学生达到髙等教育文化理论的要求。二是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本专业知识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三是培养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技能和动手能力。四是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3.课堂教育是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主要手段。

一是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二是要改革注入式的教学方法,采取启发式、讨论式等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三是采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和先进的实验手段提髙课堂教学效果。

4.创建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是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补充。

—是要建设优美的校园环境。二是要培养人文教育的校园氛围。三是要开展各种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开展各种演讲会,文娱汇演,体育比赛、专题讲座、科技活动、参观调研等活动。通过潜移默化地影响和熏陶,使学生开阔视野,促进知识结构的完善,髙品位的校园文化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补充。

5.完善素质教育的基本条件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一是开展素质教育必须建设一支髙素质的专兼职教师队伍。这支教师队伍的基本要求是除爱岗敬业、业务精湛外,还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先进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手段。二是要改革陈旧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立结构合理的课程体系。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比例以2.5:4:3.5为宜,做到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度,专业基础知识比较扎实,专业技能较强,能达到职业岗位的知识能力要求。三是要有现代化的教育设备和教育技术手段,如电化教学、多媒体教学、各种模拟教学等等。四是建立素质教育的管理机制。使素质教育向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逐步形成规范化的素质教育体系。

作者:刘桂春 秦燕江 单位:江西宜丰二中 宜春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少兵,秦燕江.试论成人高等教育的素质教育[J].航空教育,2002(7).

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篇11

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大举措,关系到国家的兴旺发达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党和国家从“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高度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可为什么在现实生活中却“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如何解决素质教育实施“难”的症结?改革国家人才选拔录用体制是有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和当务之急。

一、国家人才选拔录用体制是影响素质教育实施的关键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的存在和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规律性,即内部诸要素以及与其它事物之间存在着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素质教育的体制、理念、内容、方法、考试、评价、人事、物质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其中起着主导、决定作用的是人事制度的人才选拔录用体制。人才的选拔录用与人才的教育培养紧密联系,相互影响,人才的选拔录用决定着人才的教育培养,有什么样的人才选拔录用体制,就必须有其相应的人才教育培养的目标、内容、方式;人才的教育培养必须为人才选拔录用服务,学校教育必须培养国家所需要的选拔任用的各类人才。人才选拔录用体制是国家各行各业所需人才挑选录取任用的组织制度,它包括学校选拔性的招生和社会用人的人员选拔录用的国家制度规定。目前,我国不论是学校高中、大学、研究生等就学,还是社会公务员等岗位从业,人员选拔录用都得通过“文化考试”,按其考试成绩择高录取,单一的文化理论知识“考试成绩”成为其升学、就业的先决条件,甚至成为唯一标准,人才选拔录用中片面强化了文化理论素质,而忽视人的思想道德、实践能力和身体心理等素质。人才选拔录用导向人才的教育培养,选拔录用人才的“考分”如同“货币拜物教”般产生了神奇的魔力,“考分”决定着人们的升学和就业,决定着人们的前途和命运,于是人们拼命地去追求与选拔录用人才有关的决定自己前途命运的“考分”,去追求与“考分”直接有关的文化知识,而不去顾及其他素质要素。不仅学校招生的“唯分数论”使人们的片面追求、片面发展形成汹涌澎湃的潮流,而且社会用人的“唯学历论”也为人们的片面追求、片面发展推波助澜,人们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就业观”、“成就观”、“荣耀观”等价值取向和教育行为都无不倾向于“高分数”、“高学历”,人们的追求无不倾向于能够取得“高分数”、“高学历”的知识素养,而淡化或放弃了人全面发展的道德、身体、审美、技能等其他素养。作为对社会、国家培养人才的学校教育在“一考定终身”的人才选拔录用体制中只能在狂热追求“考分”的旋涡中竞争拼搏,从小学、初中、高中教育到高等教育,都是在片面追求智育“考分”的主体轨道中运行,甚至连有的学前教育也不例外。考分就是“就学”,考分就是“就业”,考分就是“教育质量”,考分就是“生命线”,不论是“片追”、“偏智”还是“加负”、“择校”都是为了取得“高分数”、“高学历”,以便在升学、就业的激烈竞争中取得一席之位,取得在社会中生存、生活、发展的有利地位。国家人才选拔录用体制与素质教育要求的相悖,导致了学校教育外在与内在的“两张皮”,一方面表面高谈国家要求的素质教育,一方面实际大干国家人才选拔考试的应试教育,使得素质教育“口头化”、“虚无化”、“雷声大,雨点小”,甚至“只打雷,不下雨”。“一考定终身”、“分数论成败”、“学历定职业”单一片面的人才选拔录用体制把人们的一切努力都驱聚到追求“考分”的热潮中,而素质教育陷入了冷遇虚浮的困境。国家选拔录用人才的片面化导致了人才教育培养的片面化,人才培养、选用的片面化严重影响了国家的建设发展。国家人才选拔录用体制单纯追求文化知识“考分”、“学历”的片面性弊端,致使社会、学校和家庭只顾追求智育的片面性教育,使得人才素质的思想道德、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身体心理等素养不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发展,学校人才的培养与社会人才的需用难以紧密联结,国家、社会需求的人才难以得力培养,国家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型人才严重缺乏,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质量多样化人才需要与教育培养能力不足的矛盾突出。国家建设所需人才与所选人才任职素质矛盾突出,“高分低能”、“学不致用”的现象普遍严重存在,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用人就业的矛盾日趋增大,国家建设所需人才紧缺,而学校培养的“人才”却难以就业,长此以往,不仅严重影响国家建设,而且更要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

素质型的人才选拔录用体制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动力机制。社会需要是素质教育运行的动力源泉。提高人的素质既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又是社会、国家以及整个人类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提高人的素质能有效满足个人、社会发展各种需求,符合人们的根本利益,这是实施素质教育永不枯竭的动力源泉。如果提高素质像“考分”一样能够直接解决升学、就业等人们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最根本的利益问题,“素质第一”的观念和“重素质”的氛围则会自然形成,人们便会千方百计地追求“素质”。要有效推进素质教育,就必须建立素质教育的人才选拔录用体制动力机制,把“素质”作为人才选拔的重要标准,激发人们对素质发展的内在需求,特别是引导人们将单纯片面的“考分”、“学历”追求变为着重对“素质”的追求。目前,实施素质教育“难”的症结是缺乏素质教育应有的动力体制机制,即缺失素质型的人才选拔录用体制机制,没有把“素质”纳入人才选拔录用体制机制选用“素质型”人才,而是以“考分”为标准选用“应试型”人才,提高“素质”不能直接解决人们升学、就业等现实生计需求,只有提高“考分”才是最有用、最重要的,因为它能够就学从业,能够改变人的前途命运。素质型的人才选拔录用体制是实施素质教育客观的、现实的、根本的动力源泉,对素质教育具有巨大的内在驱动和导向作用。国家选用什么人才,就推动什么人才的教育发展,选用“应试型”人才,则推动应试教育的发展,选用“素质型”人才,就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不改革国家现行的不适合素质教育的人才选拔录用体制,就无法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只有建立起适合素质教育的人才选拔录用体制机制,才能真正保证和推动素质教育的蓬勃发展。转贴于

二、人才选拔录用体制影响素质教育实施的客观必然性

人才选拔录用体制对教育发展的影响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教育客观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和必然结果。教育规律是教育活动内部以及其它事物之间的一种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目前,我国学校人才选拔录用的普遍方式是文化理论知识考试,决定性的标准是“考试成绩”。教育活动中,教学与考试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教学是考试的前提和基础,考试必须适合教学的性质、水平和发展,按照教学的目的、目标、要求、内容来确定考试的内容、形式和范围。同时,考试是教学的测评和导向,对教学具有巨大的反作用,适合教学状况的考试促进教学的发展,对教学起着合理测评、积极激励和正确引导等作用。反之,不适教学状况的考试,就会阻碍教学的正确发展,使教学偏离正确的方向。教学与考试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教学活动本身固有的客观存在,是由教育特殊的本质所决定的必然联系。教育本身固有的本质属性是有意识地影响人、培养人,它主要解决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所要达到的教育目的能否为教育对象所接受和实现的矛盾,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必须运用一定的教育手段、方法对教育对象施加各种教育影响,实现其教育目的,使受教育者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考试是影响教育对象接受和实现教育目的的有效手段,它是教学的“杠杆”和“指挥棒”。在教学中,为什么从学校领导、教师到学生及其家长,普遍重视升学考试的科目,而大抓特抓,却忽视升学不考试的科目,而敷衍应付?为什么好多学校对非升学考试的科目开不齐,课时开不足,对考试的科目却增时加负?为什么升学考试科目的社会家教、办班辅导门庭若市,非升学考试的科目却无人问津?为什么从上至下口上喊的是“德育为首,全面育人”,却实际做的是“智育第一,片面追求”?为什么普遍难以引起重视的“劳技”课,却曾在湖南汩罗教育中理论、实践双丰收?“有的劳技课教师连续三天到街上修车点悉心请教,学了手艺好教学生。汩罗恰当地用考试来指挥素质教育,也将德、音、体、美、劳列为中小学必考科目,而每次大型的劳技课考试,都是市教育局长亲自抓。考试有力的促进了这些学科的发展,使德、智、体、美、劳‘五子登科’,形成了‘汩罗教育现象’,即‘全面发展现象’、‘素质教育现象’”。为什么“文革”中取消升学考试,而极大影响了教育质量,严重耽误了人才培养?这都是考试必须适合教学性质的客观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和结果。考什么,教师就注重教什么,学生也就注重学什么,怎样考,教师就注重怎样教,学生也就注重怎样学,强化了什么考试,什么教育就迅速发展,取消什么考试,什么教育就自然淡化,这种“考试效应”,已成为普遍而必然的教育现象和不依主观意志转移的客观现实。

人才选拔录用考试制度对素质教育发展的影响是教学与考试相互作用的必然联系,是教育规律的固有作用,是客观必然的,我们必须遵循教育规律,运用教育规律,科学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三、必须建立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人才选拔录用体制

人才需求、人才培养、人才选拔、人才任用是密切联系、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有机统一体。要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就必须研究解决素质教育与人才选拔录用体制的相互统一问题,建立起适合素质教育的人才选拔录用体制。

高层决策部门应大力加强人才选拔录用体制的改革。实施素质教育是党和政府的决策,是国家层面上的制度性要求,根本上要靠法治、靠制度保障,必须加强党和政府的领导,建立起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建立素质教育体制机制在于党和国家高层决策部门,党和政府高层决策部门应加快人才选拔录用体制的改革,建立起社会、学校多元化的全面的素质型人才选拔录用体制,克服人才选拔录用中单纯追求考分、学历的片面性弊端,全面选拔录用人才,从关键上解开实施素质教育“难”的症结,有力开创素质教育的新局面。

建立适合素质教育本质的人才选拔录用体制。实施素质教育的本质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国家人才选拔录用体制必须与党的教育方针相统一,把德、智、体、美、劳等素质纳入人才选拔录用体制机制,诸育结合,学历能力兼顾,建立全面选拔录用人才的用人体制,以全面选拔录用人才的用人体制引导人才素质的全面教育培养,以全面教育培养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真正造就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建立适合素质教育质量观的人才选拔录用体制。全面提高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任务,素质教育要求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提高素质教育质量必须建立提高素质教育质量的人才培养和选拔录用的制度保障体系,建立以全面提高素质教育质量为导向的人才选拔录用体制,“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篇12

素质教育从字面上理解是着眼于教育目标内容的教育,而不是着眼于手段的教育。因而,从本质上讲,素质教育被“软化”的关键在于,对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的理解不够,对素质教育的措施不够得力,素质教育被作为了一种“包装”、“门面”。进一步分析,素质教育“软化”的倾向还表现在教育教学的多个层面。如在素质教育的活动载体上,大多数是自发的、松散的、缺乏计划的和组织不严密的,缺乏项目化、流程化的配套管理。在素质教育的教材建设上,其开发的力度、效度都是有限的。最为关键的是,在素质教育的课程建设上,存在着因师资定课程、因学生兴趣定课程等现象,还没有形成自身的素质教育课程建设体系,素质教育课程还未获得国外“通识课程”所具有的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地位。

将综合素质教育纳入学分制管理是推行全面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学分制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素质教育学分制的实施能够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拓宽知识面和参加各种学术、文体、社团活动的积极性,能够有效地激励广大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水平,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为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和深化教学改革提供了实践的基础。

因此,使素质教育活动成为有组织、有计划、有激励机制的教学实践,让学生管理部门和共青团组织、学生社团组织和学生个人都参与到教学活动和教育教学改革中来,让学生的自发行为成为更有序、更有成效的素质教育项目,成为了实施素质教育学分制,并借此推动素质教育由软化走向硬化的出发点。

素质教育学分制实施的两个面向原则

高等职业院校实施素质教育因其人才培养规格的不同,与普通高校实施素质教育有着根本的区别。在素质教育学分制的推行过程中,理应注重从高职学生的特点出发推行素质教育学分制。在高等职业院校推行素质教育学分制必须把握“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面向学生的全面发展”的两个根本原则。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大众化的产物。从人才的培养模式看,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对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由精英型向大众型转换的根本要求。在教育生态学的视野下,所有的个体都是生态、和谐的共生系统中的一员。其每一个个体都是平等的,都有着他们独特的平等的价值。从价值取向上来看,全面教育主张要平等、要民主,强调群体、强调合作。这是教育发展的一个总趋势,也是国际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因此,在素质教育学分制推行的实践中,应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面向全体学生开发多种“平台+模块”的素质实践系统。在平台的设置上,可以班级、系部、学院三级平台来实施,如班级的一级平台中设置“班级暑期社会实践、百本名著阅读、班级主题班会、个人阶段目标设计和机动项目”等模块,注重学生听、说、读、写、悟等基本素质的培养;系部一级平台可以设置“思想教育类活动、专业技能教育类活动、团学组织类活动、社团文化活动及其它类活动”等等几大模块,并以推进系部实训室课余时间开放,引导系部广大同学在课余时间自觉进入实训室锻炼自身专业技能为重点,设置相应的活动内容;学院一级的平台可以设置“思想政治、人文素质、创业就业、信息素养”等多种平台,面向全院学生开放。每一级平台既相互联系,又有所侧重,三级平台的组建可以基本满足全体学生素质提高的需求。

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是我们在推行素质教育学分制过程中把握的另一个原则。与人的全面发展相适应,素质教育学分制的推行中,我们可以引入多元智能理论作为其学理支撑。按照多元智能理论关于人的素质构成设置相应的培养模块,满足学生关于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素质教育是在教育方针指导下,从学生身心发展不同特点出发,因地因校制宜,着眼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与各个环节,运用多种方式着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全面成长。实践证明只有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对社会最有用的人。

传统的应试教育把升学考试作为惟一目的,教育内容片面,怎么考就怎么教,怎么教就怎么学,学生成了一架“考试机器”,扼杀了学生其他方面的才能和特长。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等学校,突出其职业知识的传授和职业技能的训练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是“个人关系和个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自然是超越了或克服了“个人同自己和同别人的普遍异化”,而使得这种“个人关系和个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发展得更为充分。但是,高等职业教育也是“成人之道”的教育,职业人格的完善、职业精神的塑造更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应有之意。因此,高职学生的发展不是“单向度的发展”,需要走出“半个人的时代”,进入人的全面、主动发展的新阶段。

素质教育学分制的三项措施

在把握两个基本原则的基础上,还必须通过引入评价载体、实现有效对接、提供必要保障等三项措施保证素质教育学分制的切实推行。

1.引入评价载体。为保障素质教育学分制的深入开展和有效实施,必须使素质教育具备一般课程教学所具有的标准化的素质分、素质学分和素质证书,制定素质教育学分评价体系、大学生素质拓展认证评价体系,这样才能力求实现素质教育由软化走向硬化。

学分评价体系具体是指按照班级、系部和学院构建三级素质教育赋分平台,每一平台在每一学期设定纳入

授分范围的若干活动项目,并根据授分标准给予量化的素质分。素质分作为评定奖学金及其他评选优秀学生的标准,同时按照一定的比例折算成素质学分。

大学生素质拓展认证评价体系采用教育部、团中央的标准,从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及其它等六大模块对学生课余素质教育的实施情况进行科学评价,《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作为学生课余素质教育成果的评价载体。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