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学质量提升合集12篇

时间:2023-08-28 09:24:04

高校教学质量提升

高校教学质量提升篇1

1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1.1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影响因素

通过查阅文献,对国内外高职教学质量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同时对影响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影响高职教学质量的因素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外部因素指的是社会背景及社会形势,如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等。内部因素包括学校自身硬件及软件因素,如教学设施及资源、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专业及课程设置、师资水平、教学管理水平、教学质量评价方式等。

1.2影响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

影响高职教学质量的诸多因素都发挥了相应的作用,研究发现,教学质量形成于教学活动过程之中,教学活动的进行离不开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条件等教学基本要素,这些要素是教学活动正常进行的前提和基础。通过调查问卷及影响因素比较分析,发现课程、学生和教师这三个因素最为关键,对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影响最大。这三个关键因素是紧密联系的,它们是“以课程体系为基础,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教师队伍为保障的”的互动关系。课程是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核心,课程体系的构建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学生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属地,决定了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成败;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主力军,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

2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提升策略

2.1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体系

2.1.1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报告都提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学生作为学校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属地,是教学质量的“尺子”和标准。很多高职院校将教学质量问题归咎于高职院校单招扩大后生源质量的下降,认为新时代学生存在“不爱学”“不愿学”“动手能力差”等问题。就学生而言,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所有教学活动都需要学生深刻理解和自主吸收,学校不应完全按照自身的意愿“裁剪”学生,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需求开展教学活动,将传统教学思想中“因材施教”“教学相长”“有教无类”与现代教学思想“立德树人”相结合,将学生塑造成一个全面发展、值得信任的卓越“品牌”。

2.1.2制定学生发展标准

要使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迫切需要立足国情、结合校情,结合时代特点,根据学生成长规律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把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细化为高职院校学生需具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构建学生发展标准,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基于学校人才培养定位和大学生核心素养要求,从学习规划、职业规划、自我管理、团队协作等方面出发,帮助学生自我诊断,根据诊断结果分析自身状况,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最终实现学生全面进步和发展。

2.2深化专业与课程建设

2.2.1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落实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性教学文件,是学校进行教学组织、运行、管理、监控和评价的基本标准,是师生完成教学工作各环节的主要依据。人才培养方案正确与否决定人才培养的质量。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依据社会、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构建了金融院校复合技能型人才“P+M”培养模式。“P+M”人才培养模式中,“P”指的是Platform,包含通识教育平台、职业能力培养平台和创新创业素质教育平台3个平台。“M”指的是Module,包含综合素质课程模块、专业融合课程模块、人文素质网络课程模块、职业能力课程模块、综合实践课程模块和创新创业素质拓展六大模块。学校明确了“具有金融特色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复合人才”的培养目标和“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规格,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注重通识人文素质和专业融合,全程融入创新创业素质拓展”的培养路径,以学生获得的职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等职业行动能力为衡量标准,形成与培养目标相比对的人才培养质量的内部诊改反馈螺旋。同时,根据“毕业生、家长和用人单位”的综合反馈,形成外部反馈螺旋,构建了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通过工作过程系统化、课证岗赛一体化、现代学徒制、订单式培养等,加大人才培养的灵活性,不断修正人才培养方案。

2.2.2深化课程建设与改革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职院校需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将学校与企业、教学与生产、素质养成与专业学习相结合,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必修与选修、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厘清课程目标定位、教学进程、学时及资源需求等,编制课程建设实施方案,建立课程标准开发与修订机制。在课程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及时收集、整理和完善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不断进行课程标准优化,改进课堂教学方法。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通过举办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竞赛、组织教师参加地方财经高校教学竞赛、“国泰安赛名师杯”教师创课大赛等教学比赛,将“课证岗赛”一体化、“工作过程系统化”融入课堂教学,将课程设置与岗位职责、教学内容与与职业资格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融合与对接;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重视授课方法的改进,通过“微课”“慕课”推动混合式教学课程建设步伐。

2.3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高校教学质量提升篇2

教学质量是教育之本,学校发展的生命线,这一主题永恒不变。为此,要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进一步强化学校的办学条件、教学管理,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加强学生学习管理等。集思广益,形成合力,多途径、多手段、全方位构建起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对教育教学质量优劣起决定性作用。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指导者和影响源,可谓“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因此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等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好坏。当然教育教学离不开优越的教学条件支持,离不开科学的教学管理,离不开团队的合作努力,离不开学校的科学领导和调控。因此要提高教学质量,保证学校的健康发展,促进学生成才,直接受制于上述制约因素的影响。要想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出优秀人才,需多方努力得以实现。现就目前高校教学存在的问题予以解析。

1目前高校教学存在的问题

1.1学校层面

目前存在部分学校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与国家的相关政策要求与导向存在差距,个别学校发展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求,不能够为社会培养出急需的人才。这是一个学校的发展方向与导向问题,取决于学校领导集体和部分教师代表。因此学校领导的能力、目标与胸怀等对学校整体发展带来一定影响。领导层面定位的学校发展目标直接影响一所学校发展的走向,领导集体决策正确如否等,将对学校发展带来致命的影响。存在管理机制、政策导向、质量标准、对教师教学支持方面的问题急需解决,如重科研、轻教学,一切考核依据科研成果分量过重所带来的影响,导致部分教师不能全身心投入教学之中。学校对学生的管理问题,部分学校对学生的学习、日常生活管理过于松散,直接影响一校的学风。对学生的引导与关怀,创造的社会环境、校园文化环境、学术氛围、管理制度等问题急需解决。

1.2教师层面

第一,职业目标盲目化:教师在职业定位上存在个别教师对职业的定位不明确,个别教师以生存为职业支点,把薪水作为自己工作的导向。尚未做到以发展和兴趣为支点,不能够以自身进步和快乐作为发展导向。对现实目标的专注度、耐心度不够,现实目标不切合实际。教师的职业精神、专业精神、敬业精神不够。第二,教学目标模糊化:存在教学的目标落后,缺乏应有的创新性。教学的内容过于陈旧,缺乏应有的价值性。教学的方法过于单一,缺乏应有的灵活性。教学的规范不足,缺乏应有的常识性。教学的规划不明确,缺乏适度的耐心等问题。第三,教学管理缺失化:对学生的关注度不够,在教学中“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做得不到位,在课堂中讽刺学生、训斥学生等。个别学生被边缘化,扼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四,教学过程形式化:教师教学存在磨洋工的招数,如课堂上通过课前点名、讲段子、放与教学关系不大的所谓教学片、讨论问题、愤青、念PPT、早下课、谈人生、划重点等。这样严重占据了学生课堂有效学习时间,浇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随意性大、目的不明确,不了解学生的需求,缺乏有效的教学激励与约束机制。第五,教学科研倒置化,部分学校的考核规范导致部分教师为了考核而工作,重科研轻教学。教师的精力投入科研胜于教学,导致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缓慢。

1.3学生层面

学生的成人特点,来自不同学校的学生特点,对因材施教带来巨大影响。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学习性投入不够。学生的自律行不强,盲目随从性大。独立性缺乏,吃苦能力欠缺,功利性强等特点并存。

2成功教学策略分析

2.1学校层面

学校要依据党的教育方针,制定切实可行的学校发展规划,学校领导的决策即做正确的事,直接决定学校发展的目标与方向。作为学校的舵手,应具有大视野、大思维和大格局。从学校的长远发展,从人才培养质量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制定保证教学质量提升的各项考核监控制度。科学决策、科学实施,决策的执行即正确做事,需全校上下联动,齐心协力,全面推进,真正做到上下同欲者胜。人才培养应做到全面发展,个性发展,自主发展,可持续发展。积极改善办学条件,为学生学和教师教营造良好的氛围与条件。学校应明确定位教学的发展导向,教研分明,以研促教,以教代研,杜绝万事看科研的局面。

2.2教师层面

第一,职业目标确定化:正确定位,不能把薪水作为工作的导向,应以自身发展和兴趣作为自身发展的导向。做到学习为了工作,工作为了生活,生活为了幸福,用专业和职业的发展去支撑未来事业有成。热爱自己的职业,通过几年的时间锁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并为之奋斗。热爱学生,真心热爱,才会付出。善待自己的单位,因为他是你与社会,你与他人之间进行交换的桥梁。正确对待职业,在发展事业之中发展自己。第二,教学目标明确化:强化本领,教师的工作主要包括教学工作、科研工作、行政工作和服务社会。以研促教,以教带研,加大科研成果转化,服务于社会。作为教师应热爱职业、热爱学生、热爱学校,在教学中通过用心思考、精心准备、大胆行动、认真完成打开局面。应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深刻的专业思维,浓厚的教学兴趣,良好的表达艺术,灵活的管理技巧,这是有效教学的前提。提升教学策略:理解学生,促进独立,观摩反思。第三,教学管理常态化:在教学中,应加强度对学生的管理。始终把责任心放在第一位,关爱学生,真心付出。教师的行为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取向,应德为先,先育己,再育人。真正起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作用。第四,教学过程精细化:教师应增加教学性投入,把好教学关。通过精心备课,用心讲课,细心批改,耐心辅导等建立教学自信。积极投身于教学改革之中,认真研读国内外教学改革与创新成果,结合本专业特点与课程实际加以应用。在教学中通过修饰仪表形象吸引人,气氛渲染。多途径激发学生动机,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入心。设计具有挑战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让学生动脑思考。听过不如看过,看过不如记过,记过不如做过。组织学生实践活动,增加动手机会。目前普通高等学校教师应顺应时展的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科研业务能力,具备提高科学思维能力,增强工作驾驭能力,夯实基本工作能力。为要成为人品好、形象好、教学好、科研好、实践好的“五好教师”而努力奋斗。

2.3学生层面

根据个体差异,有的放矢。做到人人明确目标,人人动力十足,人人全心投入。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日常管理,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建立健全各项奖惩制度并严格实施。教育管理应更新观念,以人为本。变“管理”为“服务”,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理念。教育学生深入理解分子与分母的区别,努力做分子。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学生不仅要具有回答问题的能力,而且要能够提出好问题的能力。

作者:马志君 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钱伟,薛二勇.高校教学质量管理:问题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12(9):66-69.

高校教学质量提升篇3

1 前言

职业教育的工作,其实就是通过不同的手段,达到解决学生职业技能提高的问题、实现学生所学与企业所需零距离对接目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选择好的方法至关重要。因为在正确的方法指导下,我们能以最少的时间、最少的资源达到目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本质的体现,体现了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要求,是关系高职教育能否真正办出特色、办出活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举措。职业教育作为工业革命的产物,与企业生产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如果与企业生产相脱离,职业教育就失去了存在与发展的依据。

校企合作的实质是实现工学结合,而工学结合不仅可以使学生在生产和学习过程中更好地熟悉生产情况,了解企业文化,掌握生产工艺技能,获得适应生产环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是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获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进行课程改革的方向,是实现校企合作化下工学结合的目的,对改变目前的课堂教学状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学生自身职业能力发展、职业岗位的适应性等方面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笔者经过对多家高职院校调研,总结以下几点做法,供同仁商榷。

2 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工作任务调研

评价一个学院教学质量的好与坏首先是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科学性如何,科学合适的人才培养方案一定来源于基于工作过程的深层次工作任务调研的基础上。很多院校调研时调研对象只针对高层次管理人员,认为他们有经验,随着他们经验的积累和职位的提高,他们对很多事情非常了解。但是,即便是到了这个水平,他们的所知还是不如实际工作人员,比如说,在对易腐食物的库存管理实践方面,他们就比不上那些已经在Stop&Shop公司中一直从事分销工作达10年之久的职员。因此基于工作过程的工作任务调研应从基层岗位做起,对各专业岗位群工作任务进行详解,在此基础上开展企业中层管理岗位人员成长经历、个人职业领域职业历程、职业领域的工作任务分析,归纳等,凝练出适合高职培养目标的典型工作任务;理清课程、工作任务、职业岗位、职业技能之间的衔接关系,从而为做正确的事,提高效能埋下了伏笔,为课程体系构建创造了条件,为提高教学质量打好了基础。

3 围绕专业核心能力,构建“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课程体系基本是严格按教学计划走,只在实习期或顶岗期与实际工程接触,此种方式的缺点是与企业的实际生产进度脱钩;企业有生产任务时,学生可能因理论课未讲完不能到企业去实习;学生需要实习时,企业生产可能是淡季,无岗可顶。

有些高职院校的做法很可取: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开展职业岗位要求与能力分析后,对校外实训基地拟生产、已生产进度情况进行充分了解,调整实施性教学计划,使每一门核心课程中的核心内容都与一个执行层岗位相结合,学院根据已定生产进度计划对实施性教学计划中课程的授课顺序进行微调,授课教师的授课计划、实际授课内容以及章节顺序与生产进度紧密联系,将学期小型化、多元化,化整为块,利用不同专业生产过程的特点将一门课分成一个个小型项目来开展教学。较好的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完成了模拟实训与理论教学的有机融合、利用校外实训基地完成企业见习与顶岗实训的有机融合,从而达到职业教育的本质-接轨标准,对应岗位,实现实习预顶岗,就业即顶岗的高职培养目标。

现阶段的大多数高职院采取的以校内全真模拟综合实训基地为载体,根据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按全真模拟、任务驱动、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实现应用性技能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过程与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保持同步正是校企合作模式下实现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基本保障。

4 建立准职业人制度 强化学校服务地方能力

企业首先是盈利性经济组织,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是企业行为的首要目标与内在动力。工学结合是办好高职的基本要素之一,但学校应该给予企业本质属性以充分的理解与尊重,不能单方要求企业为学校做什么,而是要先考虑学校能为企业做什么,以服务求合作。其次,学校应当参照企业的生产安排适当调整教学计划,积极配合企业对学生进行生产安全教育,力争在顶岗实习前能把学生培养成能顶班上岗的“准职业人”。避开理论与实习之间知识的衔接矛盾,避开企业生产的淡季。

很多企业在生产任务繁重的情况下,出于对安全生产和学生尚不具备顶岗能力的考虑,一些企业把学生顶岗实习当成一种额外负担。而准职业人制度建立的前提条件是建立起校企合作办学的长效机制,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学校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培训服务的能力均是做好此项工作的铺垫。有些学院采取学院对接产业、专业系部对接行业、教师团队对接企业的三层对接法,层层设定对接的任务和职责,层与层之间互相协作,对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学院根据个别教师特长、学院的人脉关系穿针引线以校企合作为切入点在专业教师和企业之间架桥,教师发挥自身专业的特长与企业合作开展横向课题,以横向课题的展开实质性、深层次介入企业技术以及管理工作;学生是横向课题开展到一定阶段后进入企业的附件之一,从而引发工学结合。

笔者在对多所高职学院调研后,此项工作开展的较好的学院做法为:初期学院和企业合作建有公司或工作室,企业提供主要技术或设备,学院提供场地和辅助人员,运行初期学院不收取任何费用;中期工作室逐步进入轨道,教师成为主体,企业技术人员辅助,学生以学徒性质少量融入;后期工作室运行正常,教师是管理者学生以员工角色进入,一届带一届,如此周而复始运转,以就业实现了更近一步的创业。认真分析岗位职业标准,以项目导向课程,工学交替来组织教学,以真实工程模拟现场情景验证的方式,对学生的能力提升起到了较好的效果,能力为本,素质为先是很多高职院提出的口号。

5 “双师结构”教师团队的打造

建设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是校企合作提升教学质量的基础。开展好此项工作的关键是在教职工中建立职业教育教学理论学习与理念更新,树立工学结合的职教思想;要想激励教职工积极主动地参与此事的关键是把教师平时开展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的态度和能力作为参评教学名师、精品课程、职称晋级的准入条件,开展由学生、教师、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参与品评的活动,并使之制度化;在校内形成“创精品、建精品、学精品”的教学研究氛围,充分发挥精品课程在学校教学工作中的示范和辐射效应。

可以依托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实施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影子工程”,充分发挥来自企业一线的技术能手、技师等兼职教师在工学结合中的作用。从笔者对多家院校调研的情况来看,要想充分发挥好兼职教师的作用,专兼职结合是必不可少的。很多院校单独把一门课程完全交给兼职教师来完成,从课程内容和兼职教师的职业背景来看,非常合适,可是学生的感觉是比校内最差的老师还差。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兼职教师到学院授课是他的第二职业,无论是备课还是管理学生花费的精力有限;兼职教师对目前学院推行的项目驱动、工作导向等教学模式理解不到位,不能将工作任务转化成学习情景被学生所接受;兼职教师课堂自我约束能力较差,上课过程中易随自己的工作经验延伸内容;由于种种原因,学院对兼职教师的监督还浮在表层,不能深入。在这种情况下,专兼职教师数量的1:1,并没有收到教育部当初设定这个比例的成效,数字上的符合并不代表质量的达标。收效较好的学院做法是由校内专任教师牵头与兼职教师一起进行课程的能力本位整体设计,在对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调研的基础上将兼职教师带入的真实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对应起来,授课按专兼职教师的特长展开,因为有了来源于工作任务调研基础上的课程标准和实施计划及要求,接下来的任务就是把好落实关就可以了。这种做法避免了由兼职教师独立完成的不保障、由专任教师独立完成的不真实。

6 校企合作开发校本教材 技术与课堂不脱节

众所周知,教材从编写到出版有一定的周期,这个周期最快也得一两年,在目前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就意味着生产当中实际运用的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规范与学生在课堂上使用的教材之间存在脱钩现象。如果学校只是在教学方法、授课内容上去认真考虑任务驱动,没有与之相配套的统编教材或校本教材,很难达到预期效果。编制工学结合型校本教材,核心课程均按照能力本位要求与实际生产运行层结合,按照工作过程、职业岗位所需对教材的知识体系进行新技术、新规范方面的调整和增删,面对实际,讲求实效;为加强教材的实践适用性,应尽可能吸收来自生产管理第一线的业务骨干、管理精英加入编写队伍,构建以行动导向、任务驱动的课程教学模式,确定以实际生产需求知识结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社会执业资格标准内容为基本教学内容的课程整合改革思路来撰写校本教材,成熟后推广。

7 发挥区域优势 开发特色课程

特色课程的开发对于高职院也是必修功课之一,各校在开发特色课程时应结合当地主体经济发展、结合当地的气候、地质条件、政府的导向等多个方面,比如新疆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考虑到新疆是一个多地震区,就将抗震从建筑结构中单列出来,并结合新疆少数民族建筑的特点,自编适合于新疆地区的建筑抗震教材,并将建筑抗震建成了省级精品课。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将江苏省节能技术研究中心落户到学院,将节能科技成果转化、教学服务、学生实习实训、社会服务等功能融为一体,不但提高了学院的社会知名度,完成了国家节能减排工作的推广工作,经济效应也不容忽视。

8 结语

高职院校发展到今天,最正确要做的事就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这也是学生、家长、社会的共同期盼,课堂教学质量、实践环节教学质量哪一个都不能轻视。就像是世界上出现锁以后就必然有与之相应的钥匙一样,问题与方法也是共存的。而如何找到最合适、最高效的工作方法,是每一个管理者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在《有效的主管》一书中简明扼要地指出:“效率是‘以正确的方式做事’,而效能则是“做正确的事”。 我们当然希望同时提高效率和效能,但在效率与效能无法兼得时,我们首先应着眼于效能,做正确的事而非正确做事,教育的弯路不能在走了。

参考文献

高校教学质量提升篇4

关键字:

高校;教学质量;路径

美国著名的教育专家马丁•特罗认为,以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为衡量指标,高等教育的发展可分为精英、大众、普及三个阶段,低于15%为精英教育阶段、介于15%—50%之间为大众教育阶段、达到50%以上为普及教育阶段。随着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高校开始大规模扩大招生,在大学生数量快速增长的同时,如何提升高等教育教学质量越来越被教育专家、学者所关注。《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总的来看,高等教育质量包括人才培养质量、课程教学质量、教师科研能力、师资水平、学风建设等多方面。

一、提升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

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1]作为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组成部分,提升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如下。第一,推动了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实现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科学、系统、多元化的课程建设体系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改进高等教育管理、提升高校教育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途径,是高等教育健康、合理、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推动。第二,有助于推进师资队伍建设。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和实施者,他们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专业素养和学术水平,对课程教学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课程教学质量与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教学能力、工作态度是息息相关的,教学质量的提升必然会对师资队伍建设提出新的要求。第三,顺应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对高校教育质量提升的要求。截止到2015年9月,全国共有高等学校2852所,高等教育在校总规模达3647万人,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40%。由于招生规模的扩大和入学人数的大幅度增长,加强课程教学质量建设,对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完成大学课程教学具有重要作用,是解决大学生招生数量增加与人才培养质量下降之矛盾的有效途径。第四,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在经济全球化时代,高等教育作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之一,对培养优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2]。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以提升课程质量为切入点,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结构,合理安排课程设置,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综合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能推动社会经济的进步和不断发展,成为提升综合国力和创新能力的动力支持。

二、提升课程教学质量的路径

大学生的专业课程设置要顺应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开展、体现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反映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其关键点是能提升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保障高等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和可持续发展。提升高校课程教学质量的途径有以下几点。

(一)顺应时展,转变教育思想观念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树立全面、科学、多元化、多层次的高等教育质量观,以满足社会对人才多样化、个性化、多类型的需求。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强化教育质量保障意识,对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授课模式、教学方法手段、课程评价体系等不断进行改进和完善。如英国、荷兰、美国、日本等国对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起步较早,对如何提升课程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积累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经验。我们应积极借鉴他们的先进成果和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情况和就业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构建合理、科学、系统的质量保障平台。

(二)把握好人才培养定位

高校作为开展教学工作的主体,要充分考虑到当前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并根据自身的办学目标、特色和实力,结合学校的师资状况、办学水平、专业和学科特色,做好人才培养的定位。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将知识、能力、素质与学生的个性协调发展相结合,以应用型、创新型、特色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现代化经济发展需要的、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能的复合型人才。针对不同的学科专业,要突出专业特色和学科定位,根据学科特点、师资情况、现有办学条件、人才素质的需求,不断调整专业设置、课程结构和人才培养目标,将人才培养的最终成果与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结合。

(三)制定科学、合理、规范的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制定实施的关于人才培养目标、学科专业设置、课程结构、专业教学模式、学分和课时量等教育教学总体方案,对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实践能力、综合素质、专业素养等提出明确的标准,是教师组织教学过程、把握教学进度、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依据。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做出相应调整,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优化课程内容和知识体系,形成科学、合理的学科专业结构设置,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不同类型的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四)优化课程设置,推进课程改革

树立课程人才观,把传授理论知识、加强专业实践能力和提升综合素质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注重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的全面发展。积极探索构建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宽口径、厚基础”的学科基础理论教育、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的传授,同时突出专业技能课程的学习,实现从知识传授向注重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推进课程体制改革,对课程目标设置、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评价等加以调整和创新;优化专业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设置,开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主修与辅修课程相结合;调整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学分、学时比例,建立多学科、专业交叉的课程体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五)建立课程质量保障平台,健全质量评价体系

高等院校作为课程质量保障体系的主体,教学主管部门要制定课程质量保障的相关政策规定,建立不同专业、不同类别课程质量评价体系标准,完善课程质量评价体系的管理和相关协调工作。加强内部质量监控,建立一个系统的、公平的、合理的课程质量监督评价体系,对教学过程、课程设置、教师的工作态度、教学方式、教学效果、教学目标的实现等方面进行监督和自评,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形成书面的质量评估报告[3]。尤其要合理接受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反馈信息,并将其作为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健全学校、教师、学生相互监督、相互评价的教学质量内部保障体系,对教学质量进行自我监督和评价,有利于教学管理模式的改进,也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

(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作为高校教学和科研的主体,教师队伍的师资结构、综合素质、教学水平、工作态度与课堂教学质量息息相关。坚持引进与培养并举,积极引进教授、博士等高职称、高学历人才补充师资队伍,加大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教师的选拔和培养工作。鼓励本校教师通过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担任访问学者、到国内外知名院校进修学习、参加继续教育等形式,不断提升综合素质和学术水平。加强与其他院校、专业的文化交流与经验借鉴,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学术讲座、专题会议、教学研讨会等学术交流活动。营造尊师重教的校园环境,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鼓励教师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积极开展科研活动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七)推进精品课程建设

“国家精品课程”是指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重视精品课程建设的示范引领作用,构建部级、省级、校级三级精品开放课程体系,不断提升课程建设水平。广泛利用网络平台和现代化教学信息资源,提供精品课程让学生在线观看和学习,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充分利用。学生通过观看和学习不同院校开放的精品课程,有利于了解其他高校的课程学习状况,开拓了学术视野,加深了对专业课程的理解等。

三、结论

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灵魂和生命线,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的核心,课程是教学活动开展的依据,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体现。在不断推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前提下,以课程教学管理改革为关键点,转变高等教育思想观念,把握好人才培养定位,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加强师资队伍培训,推进精品课程建设,健全课程质量监督评价体系,形成全面的课程教学质量保障运行机制,有利于专业课程的不断调整优化和可持续发展,为提升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提供有效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潘懋元.关于《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2010—2020)》的理解与实践问题[J].集美大学学报,2010,(11).

高校教学质量提升篇5

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也是知识创新的重要场所[1]。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社会对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各高校普遍加强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近几年升本的高等院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加大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的比例、增加实践技能训练项目、改善实验实习条件、加强实习基地建设等。虽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受地理位置、基础条件、生源状况、经费来源、师资水平等因素的限制,目前仍然存在着实践教学质量提高不快,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不强的问题。笔者结合多年实践教学的经验,针对升本院校实践教学的现状,对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途径进行了探索。

一、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制约因素

(一)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

近几年升本的院校多是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非中心城市,其学生绝大部分来自于农村,由于受高考指挥棒左右和当地基础教育条件的限制,很多学生在中学阶段就养成了不重视实验教学的习惯。学生进入大学以后,一时很难改变轻视实验教学的习惯。根据我对陇东学院园艺、农学、农业综合技术、建筑工程等专业新生的调查,高考教学大纲中规定要作的实验全部作完的学生很少,做完一半以上的学生占73%,看老师或其他同学做全演示实验的占87%,没有作过任何实验的学生仍有18%。高考前只是按照老师的要求死记硬背了所有实验的过程和结果,学生连最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都没有掌握,这就给大学阶段实践教学带来了较大困难。

(二)学校的基础条件

近几年升本的院校都是在国家实施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过程中,由专科学校与当地的科研机构、职业技术学校等合并组建而形成的。普遍存在着教学条件差,实验仪器设备老化、破损严重,先进仪器设备缺乏甚至是空白的情况。出现了教学仪器设备台件数不少,能用的和上档次的仪器很少的状况。这种状况制约着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生源状况

升本院校录取的学生,其高考分数在最低录取分数线附近的占绝大多数,高分考生很少,也就是说,升本院校的学生知识基础与老牌本科院校相比存在着一定差距,录取的学生在知识基础、学习兴趣、学习态度、自学能力、实践意识、吃苦精神、创新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着不足。这也成为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制约因素。

(四)经费投入

升本院校目前普遍存在着办学经费不足的问题,很多院校都是在贷款搞建设,加之这些院校都面临着接受国家或地方有关部门的本科教学水平合格评估,按照国家对本科院校教学水平评估的指标体系要求,学校投入了大量的财力、人力、物力搞基本建设。例如:学校为了能使生均建筑面积达标,不得不贷款建教学楼和学生公寓楼;为了能使生均图书藏量达标,不得不筹措资金购置图书、建立电子阅览室;学校为了自身发展,在招生数量逐年增大的情况下,不得不增设新的学科和新的专业,增加的学科和专业都需要大量投资搞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有限的经费来源很难满足多项支出的要求,实践教学条件的改善势必会因经费投入不足而受到制约。

(五)师资水平

由于受南方经济发达地区、老牌高等院校人才吸引政策的影响,一些专家、教授和学科带头人,纷纷调离。尽管升本学校也出台了一系列人才引进政策,但和发达地区的高校相比仍然缺乏真正的吸引力,出现了人才引不来、引来留不住、留住不安心的状况。一些通过深造取得博士学位的教师和评定了教授专业技术职称的教师,也陆续调入条件好的院校。造成升本院校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很难提高的现状。这种现状也成为实践教学质量提高的一大制约因素。

(六)实践教学资源配置

升本院校在升本后都面临着学科、专业调整等问题,随着新专业的开设,人力资源、实验设备等都要进行新的整合。从人力资源方面来看,相近专业不同教学系(室)的学生都开设有某一门课程,由于受各教学单位教学工作相对独立的管理体制限制,除公共课程以外,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都是由各教学单位安排本部门的老师承担教学任务,导致教师跨专业任课,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而一名曾多年承担某个专业实践教学任务,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具备较强实践教学能力和较高教学水平的教师,经过整合后划归到某个教学系(部),即使教学班次很少、教学任务很轻,也只能承担这个教学部门相应专业和课程的教学任务。这就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从实验仪器设备使用方面来看,各教学系(部)围绕本部门所开设的专业投资组建实验室,造成重复投资、重复建设。由于受经费的限制,组建起的实验室都不够完备。一方面造成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影响了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

(七)实习基地建设及作用

升本院校学生实习基地尚不完善,有些正处在筹建阶段;有的虽有一定规模的实习基地,但由于管理不善,连年严重亏损,成了学校和教学部门的包袱;有的因受经济利益驱使,没有真正发挥实习基地应有的功能和作用;校企联合模式的教学实习基地,多数把学生看成廉价劳动力,在生产量大的情况下,才允许学生参与管理和进行实地操作,学生很难参加到比较复杂或者技术性强的生产环节中去。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就无从谈起。

二、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途径

(一)摸清学生的实验能力基础

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一名好的教师,除了有较高的知识水平、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强的教学能力以外,还必须充分了解学生情况。这是提高教学效果,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在新生入校以后,要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在中学阶段对各实验项目的参与完成情况,通过现场抽查、考核等方式来检验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根据学生已经具备的能力水平,及时调整实践教学活动计划,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二)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和实践学习兴趣培养

专业思想教育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前提和重要保证,是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的重要举措。兴趣是指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这种倾向是和愉快的情感体验相联系的,兴趣是动机的进一步发展,若一旦对实验实习产生兴趣,必然有与之相伴随的学习动力。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有机地利用实践教学的各种手段,培养学生的实践学习兴趣[2]。因此,升本院校要把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和实践学习兴趣培养作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举措,作为教师教学工作的一项任务,常抓不懈。

(三)加强实践教学队伍建设

加强实践教学队伍建设,主要从稳定现有教师队伍,提高实践教学队伍素质两方面着手。

1.稳定实践教学队伍

实践教学队伍是高校教学不可缺少的师资力量,实践教学队伍建设是专业发展的重要保证。在目前升本院校办学经费紧张,学校地处非中心城市和不发达地区,教师工作生活条件相对艰苦的情况下,除根据现有条件和能力,提高教师待遇外,增大情感留人的分量,积极主动地为引进人才、教学骨干、学科带头人提供学习、生活和工作保障,帮助他们解决所遇到的困难。另外,现行的高校管理制度中存在着不合理的部分。实践教学人员千方百计创造条件和机会,向教师系列转移的现象,完全是制度导向的结果。因此,要调整管理制度中不合理的部分,把实践教学人员与专任教师一样对待,以稳定实践教师队伍。

2.提高实践教学队伍的素质

高校的实践教学需要“双能型”的实践教学人员。学校和教学部门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实践教学人员进行培养,把实践教学人员的培养纳入教师培养计划,选派他们到相关高校和企业进行实践锻炼,鼓励他们积极参加科研和生产技术改造,鼓励他们申报课题,开展实验教学研究,参与实验装置项目的研制开发,以提高他们的科研水平。只有不断提高实践教学队伍的素质和业务水平,才能保证实践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四)加大实践教学经费投入,改善实验实习条件

升本院校办学经费不足的现状短期内很难彻底改变,学校要等有关部门拨款后再着手改善实验实习条件是不可行的,应依靠校内资金的合理分配和开辟投入渠道来缓解经费不足带来的压力,要在经费预算中优先保证教学经费投入,通过采用无纸化办公的方式压缩办公经费开支,通过吸引开发商投资或面向社会入股建设公寓楼的方式减少基建投资,通过开展创建节约型校园活动来节省开支。总之,要想尽一切办法将有限的资金用好用活,达到既不影响高校各项建设,又能保证实践教学条件及时得到改善的目的。

(五)科学管理教学资源,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通过教学资源的优化重组,让有限的人力资源和实验实习装备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这样既避免重复建设,又实现了资源共享。具体做法有:一是相近专业合并成立新的教学机构,如设二级学院,由学院来统一协调安排教学活动,真正达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二是成立实验中心,由实验中心统一负责实验室建设和实验实习教学活动,改变目前教学机构分支过细过杂,条块分割、各自为阵的状况。三是开放实验室。开放实验室,打破了完全按固定班组织教学的模式,赋予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权,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学习的空间,也为学分制及弹性学制的实施以及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提供了时间上的保证,创造了一种宽松的环境,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六)加强基地建设,发挥基地服务教学的职能

实验实习基地是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练习的重要场地,也是师生进行科学试验研究的重要阵地。升本院校必须重视实验实习基地建设,采取多种方式建立实验实习基地,改变基地重效益、轻服务的观念和做法,从管理体制和经营模式改革入手,围绕培养目标搞基地建设、管理和使用。充分发挥实验实习基地为教学服务的职能。

(七)科学评定学生的实验成绩

科学合理地评定学生的实验实习成绩,可以激发学生的动力,创建良性竞争机制。一方面,采用先进的带有计算机管理能力的实验设备,直接根据学生的实验情况由计算机给出实验成绩,另一方面,采用平时考核和考试考核相结合的办法,平时的实验态度、实验能力、实验报告成绩占总成绩的30%左右,而实验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左右。考试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实际操作、答辩、设计、笔试、写实验心得等等。从而,能够合理地评定出每个学生的实验成绩[4]。

(八)建立实践教学质量监督评价体系

实践教学质量监督评价体系的建立,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保证。教学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制定集体听课制度、教学督导机构评课制度、学生实验实习报告展评制度、教学日志检查制度、学生代表网上评课制度和学生信息员反馈体系等方式,收集实践教学质量评价资料,综合分析评价教师实践教学水平和质量,并将评价结果与教师年度考核结果、奖惩及津贴等挂钩。有效促进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汤俊玲.加强实践教学队伍建设推进实践教学改革,文教资料[J].2005,29:11-12.

高校教学质量提升篇6

1.教学模式落后。当前,我国高校英语教学仍然沿袭着过去的老套路,即以教材为指导,以教师为中心,以语法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这种落后的教学模式不仅剥夺了学生参与语言实践的机会,而且也违背了高校以注重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目标的英语教学理念。同时,以语法、词汇教学为主的思想也常常造成教师按照教材内容按部就班的灌输语法知识,而忽略了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能力。2.教学方法单一。高校英语教学大多仍采用传统的教授方法,即教师主讲,学生主学的方式来开展教学。这种单一的、满堂灌式的教学往往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其实,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教学,课堂本应是生动的、活泼的、充满乐趣的,教师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学生更加积极,使课堂更具活力,从而提升学习效率。3.教学内容陈旧。通常情况下,高校英语教学中所用的教材都至少要用上几年甚至更多,这导致英语教学缺乏新意,缺少变化。陈旧的教学内容既跟不上时展的需要,又容易使教师产生懈怠的心理,导致其不精心备课,同时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造成其学习主动性欠缺,影响教学质量。

二、提升高校英语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

1.转变观念,改进教学模式。高校英语教师应该与时俱进,转变教学理念和思路,改变过去陈旧、落后的教学模式,重新定位教学目标。在新的形势下,教师要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采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把课堂让位给学生,促进学生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主动参与,大胆实践。同时,教师也要明确意识到词汇、语法知识教学只是高校英语教学的一部分重要内容,更为重要的是要通过语言实践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应根据学生所在专业情况和就业市场需求,有针对性的调整英语教学内容,尽可能的将学习内容与学生就业结合起来,这样不仅能拓宽教学思路,丰富教学内容,还能让学生在实际体验中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从而为日后的就业工作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2.多措并举,优化教学手段。在传统高校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基本上主导一切,满堂灌的注入式教学方式一定程度上打消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甚至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厌恶感。为了扭转这种不利局面,教师要针对英语教学的具体内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促进其积极投身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这样学生不仅能够深刻的学到课本知识,还能在语言实践中磨练能力,提升素质。3.促进参与,强化语言实践。教师在改进教学理念和方式方法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学生是语言学习的主体,要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效结合起来,以更好地实现高校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在高校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放在重要位置,通过设置一些活动环节,如情境对话、角色扮演、游戏竞赛等将学生引入到一个和谐的语言学习环境中,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表达。只有让学生积极融入到英语教学中,才能让他们与教师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高效地完成教学进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去锻炼听、说、读、写方面的能力,真正改善自身英语水平。所以说,有学生主动参与的英语课堂才是富有生命和活力的,才是高效高质量英语课堂教学的保证。

高校教学质量提升篇7

教师的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对学生传播知识和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对于声乐教学来说,教师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做到有效的教学呢?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紧密地配合,教师通过自己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全面地提高学生的声乐表演能力。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青年教师在高校教师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没有相应的教学经验,不能很好地进行教学。对于如何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成为教师面临的难题。

1.教学质量低的原因

首先高校对于艺术教育的重视不同于其他学科,艺术类专业的录取对于文化知识的成绩要求较低,所以报考声乐专业的人逐年增加。很多高校在对于学生的知识积累量不予以足够的重视,只是单单的为了满足学校需求而开设声乐课程,使艺术教育更加的缺乏积淀,这是当前一些高校声乐教学质量低的主要原因。扩大招生也是艺术专业学生增多一个重要原因,同时也会严重影响教学的质量,大部分艺术类考生的心里不完善,对于自己的认识不足,有的心里想法甚至是错误的,他们都会认为通过短期的艺术培训,就能考上艺术专业。在声乐的课程中,声乐教学课程本身对教师本身的音乐素养也有很高的要求。高校教师直接影响到高校声乐教学质量,有些高校声乐教师本身就存在着不足,他们的音乐素养尚需完善,教学能力仍需加强,在课堂学习氛围方面需要进一步学习,在声乐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经验和技巧,这些方面的缺失会使高校声乐教学质量受到严重的影响。

2.提升教学质量的策略

提高高校的艺术类专业的教学质量势在必行,怎样提高声乐教学的质量,本文作者给与借鉴的方法。希望对有需要的人有所帮助。

2.1教师方面

随着时代不断向前发展,高校声乐教学对声乐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声乐教师在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同时还要完善自己的艺术人格。在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念的同时,必须掌握正确的歌唱方法,也要培养自己的专业素质,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还有必须有很强的舞台表演能力和一定的相关的科学文化知识。教师应按照大学生的认知现状和心理特点,要不断的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转变教学思想,利用新的教学方式,学会创设轻松的课堂环境,这样应该可以提高教学的质量。教师应该定期的组织一些歌唱比赛,给学生创造实践机会,在比赛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必须熟悉教材以及教学大纲中的要求,知道每一节课的教育意义和教学方法。科学的书写教案,为了更好的达到教学目的。现在所有的学校都在进行教育创新,这就要求学校进行教学方面的改革,需要教师“走出去”学习其他学校先进的教学方式,这样就可以使教师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教育的角力实质上是课堂质量的竞争,就是教师教学质量的竞争,它主要集中表现在,学生对知识的接收情况,对新事物的认识情况。这就要求教师对教学方式进行更改与创新,在声乐教学创新的过程中,也是声乐教师不断自身完善的过程。提升自身修养的过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做到前后课程间的相互呼应,每一节课都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切实做到这节课是上节课的延伸并未下节课做铺垫。高校声乐教师在学生演唱时要给与充分的肯定,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演唱的自信心,同时必须要求学生掌握发声方法,让学生能用悠扬的歌声完成优秀的音乐作品,促使学生良好的乐感形成。当然,高校教师必须能够准确的判别学生的音准、节奏等,这是高校对声乐教师的基本要求。

2.2学生方面

现在的艺术类学生的文化成绩普遍偏低,在高中时期没有培养出良好的学习态度,这就要求学生应该积极主动参加各种的实践活动,以此来增加自己的阅历,有助于在歌唱时情感的流露。在参加社会实践中实现自我价值,增强服务社会的意识。同时学生应该加强自主学习,在教师传授知识的时候,一定要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意识。学生自主学习是以学生自己为中心,学生要懂得自我评价并根据自己的不足,积极自主地学习,使自己的歌唱水平得到提高。学生必须知道自己的特点、能力,在自主学习中,知道自己在学习中的不足,掌握正确的发音方式。当然,学生自主学习会给声乐教师带来更大的压力,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学术与艺术修养。教师在授课时,对学生的审美观念进行正确的引导,科学的评价音乐作品。同时着力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学校要重视声乐专业的招生,必须提高对考生文化成绩的要求,更要重视学习声乐学生的音乐方面的素质,同时,招生院校要严格控制招生规模注重学生自身的音乐素质。在学生方面要“因材施教”才能解决更多学生的难题,更好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助于提高高校的声乐的教学质量。

2.3教学方式方面

学习声乐,要求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的积累和在生活中多次实践才能掌握要领的课程,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到引导学生的作用,只有学生自己步入正确的学习轨道,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声乐是民族的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声乐学习必须带有每一个国的民族化,声乐对民族文化做出很好的诠释,所以,在高校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民族情感来进行声乐课程的教授,更能很好的渲染课堂气氛,更容易与学生在心灵上产生共鸣,培养学生良好的歌唱情绪。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教师对学生的审美个性的形成有着直接影响,所以,教师要告诉学生,音乐无国界,教导学生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运用现代化是现在教学的必然趋势,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不能很好的传达给学生演唱时的情感,因此,在拥有现代化教学技术条件下,高校的教学就可以使用多媒体或音频软件等数字化技术,使歌唱的情感更好的表达,教学更加直观化。在教师的示范演唱课是声乐教学的一个主要环节,在现实中,学生体会演唱情境,犹如身在其中。但是教师在示范过程中必须做到:明确示范内容所表达的情感,这样教师的教学行为才能对学生起到示范的作用。在教师的示范过程中,学生对进行歌唱技巧也会有一定的理解。科学的示范,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演唱方法,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以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3.结束语

在高校的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循序渐进的进行教学活动。高校声乐教学质量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的需要不断改善的过程,教师要充分将“音乐美”贯穿到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去。教师在教学中起到引导作用,学生占据教学的主体地位,合理的处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使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就可以很好的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加强学生对声乐理论和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着力培养学生实际演唱能力。在高校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每一个环节的变化,同时不断地对课堂进行创新,让高校声乐课堂跟得上时代的潮流,以达到培养良好的声乐人才。从而培养出演唱水平高、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优秀人才,使高校的声乐教学良好的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大海.浅谈如何构建高校声乐生态模式课堂教学[J].音乐时空(理论版),2012(5).

[2]刘洋.如何提高高校声乐教学的质量[J].音乐大观,2014(2).

高校教学质量提升篇8

高校会计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会计专业所必需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会计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从事会计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从该目标可以看出,高校会计教学与普通会计培训是有很大区别的,它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全面、系统的会计学知识,而不是仅仅会记账就可以了;而且,高校会计教学还要求学生具有会计研究和学术探讨的初步能力,这就需要以一定的理论知识为基础,从而进行更深、更高层次的研究。因此,高校会计教学的内容是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理论性的。

1.2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会计是一门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学科,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学生们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这样才能胜任今后的会计工作。所谓丰富的实践经验,就是指对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情况的了解,以及对企业会计处理方法和流程的熟悉。高校会计教师应注重实践教学,努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适应未来会计岗位的工作。

1.3能力培养的全面性

高校对会计专业学生进行的教育应该是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就是要从多层面、多角度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如培养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业务学习能力等。没有经过学校全面能力培养和熏陶的学生,是无法达到社会期望和要求的,更无法胜任将要从事的会计相关工作。因此,高校会计教师一定要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4知识的国际性和更新性

我国会计专业知识逐渐和国际接轨,每隔几年就会推出新的会计准则,财税法规也不断完善和更新,会计电算化知识更是日新月异,因此会计专业学生们必须学习最新的知识,并随着知识的变化不断更新自己的现有知识。所以,高校会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所讲授会计知识的国际性和更新性。

2高校会计教学中常见的问题及增强会计教师素质的必要性

2.1高校会计教学中常见的问题

(1)“填鸭式”教学。目前,大多数高校的会计教学基本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云里雾里。由于会计学科的理论性较强,对教学内容的技术性要求较高,在授课过程中,如果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在学习时必然会感到枯燥无味,提不起兴趣,也会降低教师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2)没有采用现代化设备和方法授课。许多高校会计课程的教学仍然停留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个教案讲半天”的旧模式,这样的授课效果一定会大打折扣。如果高校能有条件支持、帮助会计教师,使会计教师能利用多种电子信息化设备,通过多种现代化方式和方法给学生授课,必定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

(3)教师的实践经验不够。大多数高校会计教师一直在学校的课堂授课,没有到企业实践锻炼过,甚至有些年轻老师一上班就走上教师岗位,基本上属于从大学出来就进入另一大学工作,根本没有实践经验,讲课时只能照本宣科,学生不爱听,也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教师的知识更新跟不上。我国几乎每年都会对财务法规、准则等进行调整,高校教师的继续教育大多跟不上,知识更新不了,这样教给学生的只能是一些过时的会计知识。这样的教师不可能很好地给学生传授那些获得知识和更新知识的方法,而如何教会学生点石成金的本领才是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最高层次,这还需要高校会计教师在学习中不断总结经验。

2.2增强高校会计教师素质的必要性

上述高校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多数在于高校会计教师的素质亟待提高,只有不断提高高校会计教师的素质,才能解决这些问题,不断提高会计教学质量。教师自身素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和保证。高校教师不仅要教书,而且要育人;不仅要培养学生成才,还要培养学生成人。因此,高校会计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其教学质量。大家都知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高校会计教师的榜样作用,对学生也是一种无声的教育。高校会计教师有必要从各方面不断增强自身的素质,提高会计教学质量和效果,以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进行。

3增强高校会计教师素质以提高会计教学质量的方法

3.1高校会计教师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

高校会计教师应针对所教授学生的层次和专业特点,挑选出适合学生的教材,并认真备课,准备教案,精心制定教学计划,设计教学程序。在实际授课过程中,会计教师要不断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设计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会计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适当地引入相关案例来辅助教学,并对教材中没有讲到或讲得不够深入的内容进行补充和完善,教学中以引导和启发学生的思考能力为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另外,会计教师还可以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手段,如多媒体、网络教学、下载教学内容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体会到会计学习的生动有趣,从而提高会计教学质量。

3.2组织高校会计专业教师的教学研究活动

高校会计教师可以定期组织一些教学研究活动,使教师们轮流选择不同的章节进行示范教学,其他教师观摩、听课,然后组织说课和评课等手段,以促进教师教学方法的不断优化,使教师们在互动交流中得到学习,改革自己的教学方式,努力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3.3丰富高校会计教师的实践经验

会计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理论知识只有和实践相结合,才能认识到会计的精髓。高校会计教师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才能将会计课程讲得有血有肉,精彩异常。因此,高校会计教师可以在学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有计划地到一些企事业单位进行实践锻炼,不断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另外,高校还可以聘请一些资深的会计方面的专家或经验丰富的会计人员到学校来开展会计实践讲座或担任学生们的实习指导教师,这样既提高了学生们的实践水平,也能使高校会计教师的专业水平得到提高,为提升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创造条件。

3.4高校会计教师要以科研促教学

高校会计教师应积极参与科学研究,通过科研课题、论文、专著和教材等,适时更新知识结构,时刻跟踪会计专业领域的学术动态,始终站在会计学科发展的前沿,这样才能不断提高会计教师的教学水平,培养出高层次、高素质的创造型人才。现代高校会计专业教育强调培养创造型人才,如果高校会计教师自己没有创新能力,又如何培养会计专业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只有高校教师的科研实践能力提升了,其学术水平才能随之提高。因此,科研工作对于高校会计教师的素质以及教学能力的提高是至关重要的。

高校教学质量提升篇9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2-0240-02

模拟实验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地加强理论与实际之间的联系,被广泛应用于许多高校的专业教育中。经过西方国家的实践检验及我国部分高校的尝试,模拟实验教学的实施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然而,由于模拟实验教学的形式与本质之间关联的相对松散性,使得模拟实验教学有可能成为一种华而不实的东西,无法实现预期的目的。因此,加强模拟实验教学的质量监控,发挥质量监控的导向功能,提高模拟实验教学的质量,培养高素质、有特点的应用型人才,成为很多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模拟实验教学的发展现状与特点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以及市场对劳动力或人力资源需求的变化,企业择优的标准己从过去的考试成绩优越型向操作技能优越型、实用型人才转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不仅需要普通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关理论知识,还需要具备专业技能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加强专业技能训练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以适应市场和企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就是高等专业教育不得不重视的问题了。在这种背景下,模拟实验教学作为一种理论与市场相联系的教学方式便应运而生并被广泛应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西方一些大学纷纷把模拟实验教学引入相关课程中。最早的模拟实验教学如会计模拟实验,就是专业或职业教育领域在学校范围内组织的一种对某一会计主体的会计管理、会计核算工作进行模拟,并运用实际会计核算中的各种实物资源而展开的一种全真模拟实验,这种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局面。之后,一些大学财经类专业的模拟实验教学在形式和方式上更注重多样性。这种方式既可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又可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既可使学生由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又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缩短了毕业生对就业岗位的适应期。

模拟实验教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教学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具有以下的特点:一是“实践性”。模拟实验教学将学生们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真实并实际地运用到实践中,使大家对所学到的知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记忆更深刻。所以,模拟实验教学一般是技能型教学。二是“简单性”。运用模拟实验教学,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使得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概念具体化,理论知识变得更加的直观、简单。学生可以更加清楚地知道所学的理论知识具体是怎么运用的或者软件是怎么操作的。三是使得教学变得生动形象。传统的教学一般上是枯燥的理论知识讲授,这种模拟实验教学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联合起来,更贴近实际生活,使得教学变得更加的生动形象,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探索知识的好奇心。

二、模拟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软硬件设施不健全,师资力量薄弱。尽管目前有很多高校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开展模拟实验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但部分高校的教学环境还不够完善,模拟实验教学趋于形式化。首先,软硬件设施不健全。传统教学一般上只需要有授课的地方就可以进行,而模拟实验教学需要专门的教室,大量的计算机,还有与授课内容配套的专门软件等等一些专业性的设施。这些硬件和软件设施,需要学校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进行。部分高校受到财力的限制,无法建立模拟实验教学实验室,导致模拟教学软硬件设施不健全。其次,师资力量薄弱。许多学校的模拟实验教学的管理人员和任课教师没有经过必要的系统的培训,缺乏实践经验,这是各个高校存在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由于许多教师都是毕业以后直接进入学校当老师,虽然说专业的理论知识功底深厚,但是缺乏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所以,在模拟实验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问题。

2.模拟实验项目设置不合理,缺乏科学的教学体系。虽然说有的高校已建立了模拟实验教学,但是许多的模拟实验教学本身没有建立起科学的教学体系,而且也缺乏独立而又相对完整的模拟实验教学计划。由于学校没有明确学生的培养目标,只是开设了这门课程,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模拟教学体系活动。各门课的模拟安排没有明确地划分主次而且不注意各自的相互衔接和内在联系,再加上各个任课教师只注重自己任课的教学活动,因此,现在的模拟实验教学的整体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目前,各学校模拟实验教学一般来说不是综合性的,而是各门课分别进行的,由此造成模拟项目单一,授课内容过于简单,仅仅停留在表面,不涉及更深层次的操作,实际情况的应对等等。模拟实验教学内容简单易懂,课上学生会轻松地完成任务,之后可能会用多余时间上网、游戏或者是干别的事情,或者由于内容简单,不屑于动手完成,积极性不高。

3.考核标准不科学,影响模拟实验教学效果。虽然很多高校已经开设了模拟实验教学课程,但是在最后的成绩考核上却没有一套科学的考核标准。不少高校对模拟实验教学的组织管理工作还采用传统教学的方式,包括课时的设定、场所的提供、学生出勤率、任课教师的教学安排等方面。关于对学生的操作过程以及结果如何评价没有一套完整的体系。最后的期末学习成绩考核往往依据任课教师的整体印象、学生的出勤率、实验报告和平时上课的实际的简单操作来确定。这中带有一定主观性的成绩考核,对于有的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同时,带有一定主观性的成绩考核,不能真实地反映模拟实验教学的成果,可能对模拟实验教学以后的优化带来一定的误导。

三、提高模拟实验教学质量的措施

1.合理安排教学时间。模拟实验教学既然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进而提高其综合素质,那么在进行教学时间安排时就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设定。一方面,学校有关部门要根据各专业的性质,来合理地确定每节课的上课时间,这样更具有时效性。另一方面,合理安排教学时间长度。传统的教学,每一门课程的教学是一个学期,每一个学期结束后,要对所学的课程进行测试,给出评价。模拟实验教学可以不用局限于这种形式,根据所开设课程的具体内容安排教学时间的长度,可以半学期完成,也可以一学期深圳两个学期完成。

2.积极动员各方力量参与。提升模拟实验教学质量是一项复杂长期的工作,它需要学校有关部门、学校领导、任课教师以及学生的密切配合,大力合作。学校有关部门的积极参与,可以为实验室的建设提供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保障实验室的顺利建设,提高办事效率。有利任课教师和学生的参与,他们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对实验室的建立和教学质量提升提供具有参考性的意见,使得实验室的建立少走一些弯路。另外,任课教师是直接参与到模拟实验教学过程中的,身份比较特殊,除了多听取任课教师的建议外,还应该让教师直接参与到教学质量提升的建立过程中去。总之,学校有关部门、任课教师以及学生都应该积极参与到模拟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才能切实提高模拟实验教学质量。

3.实施监控教学质量。提高模拟实验教学质量,就是要对教学进行实时监控,建立模拟实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如若出现问题,及时做出调整,充分发挥质量监控体系的作用。具体来看,教学内容更多的是涉及实践操作的部分时,可以进行模拟课程;教学内容多少理论知识,不涉及实践操作时,可以只讲授理论知识;教学内容较难,学生比较迷茫时,可以进行模拟操作,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模拟操作内容较难时,可以指导学生多练习几次,巩固效果。质量监控体系要实时对模拟教学进行监控,根据教学内容或者碰到的实际问题,及时地做出调整,这样更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另外,模拟实验教学既然是模拟实际情况的,也应该根据现实情况与时俱进。

4.落实质量评价指标。模拟实验教学一般上没有具体的书面作业,所以学生的成绩很难确定,更难对教学质量做出评价。有时即使有学生的成绩作为依据,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质量评价对模拟教学质量进行评价,会失真,失去有效性,对以后的教学还可能起到误导作用。因此,针对模拟实验教学应该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质量评价指标。关于外部环境,可以将实验室的设备、环境卫生等列入评价体系之内;关于学生的出勤率、课堂表现、实际操作成果等也列入评价体系之内;关于教师的教学管理工作,例如模拟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学生对老师的评价,也可以作为质量评价的一部分内容。制定具体的质量评价指标,使得评价教学质量时有一定的依据,使得模拟实验教学的成果可以更加直观清晰地表现出来,明白模拟实验教学的长处与不足在哪里,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进一步地改进,为以后的教学工作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汤俊玲.加强实践教学质量监控提高教育质量[J].高教研究,2005,(3).

[2]叶辉.高等院校实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高等农业教育,2005,(10).

[3]廖宗廷.高等学校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教学妍究,2005,(3).

高校教学质量提升篇10

大学语文课程开设至今已走过了90多年的风雨历程,它因其鲜明独特的个性、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和魅力,已经成为全国各高校普遍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但是在一些高职院校,它的教育现状却处境尴尬、形势严峻,被学生讥讽为“高四”语文,地位与专业课相比可谓是天壤之别。大学语文边缘化的状况,除了课程本身的弱点,如课程地位模糊,教材不够新颖、完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囿于传统应试教育的范畴,僵化陈旧等,笔者认为还有极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队伍的不合理,导致教学质量不佳。那么,大学语文教师究竟应该具备怎样的素养,才能提升教学水平,使学生乐于上大学语文课呢?

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技能型的人才。尽管语文这门课程是公共基础学科,可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沟通能力,并能够促进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因此,提升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质量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不容忽视的。

一、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具备学习能力的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不管学生学习任何的专业知识,都不能保障学生的终身。学生需要学会一些学习的能力。而学生学习能力的具备决定于学生的各种素质,如谦虚的品质、良好的文学修养、美好的道德素质……高职语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这些目标。因此,高职语文教师需要坚持为学生服务终身的教学思想,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开拓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最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一般来讲,高职院校学生的基础都是比较差的,在学习专业知识的时候,常常由于基础比较差而变得比较困难。比如,大部分学生在写实习报告的时候,都是从网上找资料;学生在考试当中出现的错别字比较多,答题的逻辑性比较差。因此,高职语文教学不但需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而且还需要发挥语文学科的工具作用。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需要全面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充分发挥出语文学科的工具作用来。

二、提升高职院校语文教学质量的策略

1.创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由于高职院校语文教学是比较特殊的,它所牵涉到的教学内容是比较多的。因此,高职院校教师需要具备扎实、系统、完整的语文专业知识;能够深刻理解本民族的人文精神;具备一定的审美表达水平与鉴赏能力;了解先人的审美情趣、人格品质、思想感情,尽可能地使自身成为专业的教师。此外,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师还需要具备丰富的哲学、美学、文化、经济、政治、地理和历史知识,高职院校语文教师需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高职院校语文教师不但要做到“广博”,而且还要做到既要“精深”,不但要具备“书本知识”,而且还要具备“生活经验”。为提高大学语文教师的学历层次,应鼓励年轻教师进修硕士、博士学位,学历进修可以采用脱产与不脱产两种方式。此外,还可以把学历进修和短期交流结合起来,根据教师的不同情况进行安排,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派教师参加骨干教师进修班、短期研讨班,这些活动时间短,讨论的问题针对性强,对于解决实际问题是很有帮助的。同行之间经常进行学术交流,潜心钻研、善于思考、勤于动笔,就会逐步具备更高能力与素质。

因此,大学语文教师应该是综合素质很高的人才。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得有一桶水。作为大学语文教师,在知识结构方面应做到兼收并蓄、触类旁通。既要“精深”,又要有“广博”。既要有“书本知识”,又要有“生活经验”。要保持对现实生活的敏锐观察,主动去贴近当代生活,既要“教书”,更要“育人”,只要加强对相关教材的深掘和对时事的感悟,讲课时才会底气十足、风采动人。

2.改革教学模式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在传统意义上的语文教学模式当中,教师一味地“教”,而学生一味地“学”,学生不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教学效果是比较差的。而互动教学法能够冲破旧的、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该教学法讲求探究、合作,很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在互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学生能够在和谐的教学氛围当中学习语文知识。互动式教学法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基本立足点,增强了学生的判断能力,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传统意义上的语文教学模式当中,教师的地位是具有权威性的,学生的思维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学生学习知识变得比较被动,不能够深刻地理解语文知识,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被扼杀。而互动教学法能够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师需要转变思想,改革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地实施语文实践课教学,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由于高职院校语文课程的安排是比较少的,要想完成教学任务,就一定要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最大程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这就需要教师应用辩论法、设置情景法和绪论导入法等多种教学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借助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播放一些语文知识讲座和电视片等,以增强学生的兴趣。

3.实施模块化教学

教师在进行高职院校语文教学的时候,需要根据现代高职教育的特点,实施模块化的教学方法。高职院校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教师可以划分为写作能力、沟通和交流能力、书写能力三个模块实施教学,并在教学中有所侧重。在写作方面,通过进行写作练习,让学生学会应用文的写作技巧;在沟通和交流方面,应用礼仪练习、辩论、演讲和有声语言等方式,通过练习,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沟通和交流能力;在书写方面,通过教学练习,让学生写出一手美观、清楚与正确的字。

4.具体专业和语文教学相统一

在教学实践当中,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跟学生的专业知识有一定的距离。对任何学生来讲,语文这门公共基础学科肩负着培养学生口头表达技巧、书写和人文素养的责任。因此,任何学生在学习高职院校语文这门学科上都是具有共性的。然而,不同专业对语文知识的要求存在着差别,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师在教授语文知识的时候应当要有针对性。比如,对具体产品的宣传和说明、专业教科文件的编制、产品的文字表达,等等。只有使具体的专业知识学习和语文教学统一起来,才可以使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满足学生与社会的发展要求,才可以更加有效地改善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效果。

5.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高职院校语文教师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根据高职院校学生参与意识和实践能力都比较强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从以下几点做起:首先,应用情景教学的方法。在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模式当中,都是教师一人在教授,学生缺少参与。这样的教学效果是比较差的,应用情境教学的方法,借助一定的情境能够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语文知识。比如,教师在教授《包身工》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让几个学生扮演课文当中的一些人物,并走上讲台表演,不进行表演的学生是是观众,并且要评出表演最理想的学生。表演课堂结束之后,所有的学生都兴高采烈,学生们的表演淋漓尽致地把对日本资本家的“恨”体现出来,而“芦柴棒”的遭遇让学生感叹不已,甚至落泪。为了更好地表演好课文当中的角色,学生需要仔细阅读文章,揣摩人物的心理变化,这样,加深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印象。其次,应用参与教学的方法。在高职语文课文当中有不少知识具有实践性,这是由于学生从高职院校毕业之后需要踏入社会进行工作,需要面对各种现实问题,因此在教材当中有不少应用文的练习,如采访、辩论和演讲等。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可以设计一次辩论赛,题目是:大学生的学业和打工的关系通过激烈的辩论,提高了高职院校学生的逻辑思维表达能力。由于全体学生的参与,因此十分了解辩论赛的注意事项与流程。最后,应用灵活的教学法。现代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就是喜欢多样化,不喜欢模式化。即使教学方法是长期有效的,学生也会感觉到厌烦。因此,高职语文教师需要灵活地应用教学法,以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教师可以结合课文的类型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教师在讲解《林黛玉进贾府》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需要大胆取舍,大胆地舍弃掉这篇课文当中关于服饰的描写文字,重点探究这篇课文当中的人物语言,从而对人物的性格进行分析。在讲解《天山景物记》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把自己当成一名导游,使学生与教师一同进入那富饶美丽的天山,去观赏那美丽绽放的鲜花,清澈的小溪,高大的山峰。

6.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习惯

教师在教授学生听、说、读、写的过程中,都可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习惯。所有的语文学习活动都需要有语文习惯作为支撑,高职院校的教师只有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习惯,才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从学生的一生来讲,在高职院校当中学习语文的时间是比较短暂的,而当学生离开校园,在工作与生活当中学习语文知识,则是学生终身所需。

另外,为提高大学语文教师的学历层次,应鼓励年轻教师进修硕士、博士学位,学历进修可以采用脱产与不脱产两种方式。此外,还可以把学历进修和短期交流结合起来,根据教师的不同情况进行安排,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派教师参加骨干教师进修班、短期研讨班,这些活动时间短,讨论的问题针对性强,对于解决实际问题是很有帮助的。同行之间经常进行学术交流,潜心钻研、善于思考、勤于动笔,就会逐步具备更高能力与素质

在高职院校中,语文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学科。语文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沟通和交流能力、表达能力,因此,高职语文教师应使学生充分地认识到语文的重大作用,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实施一些提升高职院校语文教学质量的策略。

高校教学质量提升篇11

(一)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

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是指学校培养的人才是否符合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以及对于现代生产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适应性。高职教育的人才要突出以职业能力为中心,要会学习、会生存、会做人、会与人相处,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四会”要求,并将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创新能力等纳入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中,树立新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观[2]。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纵观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高等职业院校已经由规模扩张发展到稳定发展的新阶段,这也要求高职院校把工作重点放到强化办学特色、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上来,确保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真正把教学质量当作今后工作的核心。

(二)目前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

1.教学模式和学生学习考核方式滞后

高职教学目前主要是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课堂教学模式。基本特点是“粉笔加黑板,教师一言堂”,这几年引进了多媒体教学,采用了讨论式、启发式教学方法,但这些教学方法仍然是离不开教师为主角这一特色的。这样单调的教学模式是不符合高职教学要求。同时,目前高职院校对学生大多还实行以学期末的考试成绩为主、平时成绩为辅的方法进行考核,对以培养一线应用型和技术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院校来说,这种过分依赖标准化正规考试来评定学生的方法也是不科学的。目前虽有不少院校在考核方式上已经开始尝试开卷、半开卷、半合作、替代、抽签、讨论、答辩、学习笔记、课程设计、大型作业、小论文等不同方式,或采用上述方式的部分组合,但是对于如何加强学生职业技能方面的考核还稍有欠缺。所以滞后的教学模式和学生学习考核方式已经影响到了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

2.教师队伍建设不能满足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

目前的教师队伍结构不够合理,主要表现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目前的高职院校扩招迅速,教师资源严重不足,不少综合性大学的研究型人才还未到相关行业锻炼就直接被招聘到学校任教,这导致了高职院校的教师普遍存在实践经验不足、动手能力不强的现象,而有行业、企业实践经验的教师相当缺乏。这种教师教学上理论与实践的脱轨现象,使得人才的培养质量受到影响[3]。

3.教育教学模式仍需改革

适应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是高职教育培养的主要目标。然而,当前多数高职院校,无论是培养计划的制定,还是教学的实施,都没有将高职人才培养的自身特点体现出来。这就使得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偏重理论学习却极少掌握应用型技能,从而致使学生专业发展出现“四不像”的尴尬局面。

4.学生实践环境缺乏保障

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办学经费比较缺乏,再加上近些年来高职院校大量扩招,这就造成必要的教学设备和实践教学设施严重不足。大多数高职院校对实践实训条件的现状认识不够,缺乏相应的评估和检测体系使得学校没有看到实践教学环境对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影响,致使实践教学无法发挥其正常作用,严重影响了高职教育教学质量[4]。

二、工程测量专业学生技能竞赛体系和运行机制

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工程测量专业自开办以来,一直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技能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积极探索大学生技能竞赛运行模式,确定了“通过课堂竞赛考核技能,端正学风;通过校级竞赛促进竞争,选拔精英;通过国家竞赛争取荣誉,促进交流”的“课堂—校级—国家(省部级)”3个层次相对应、相促进的技能竞赛体系;建立了“以领导重视为前提,学校制度作保障,各个部门相配合”的长效合理的技能竞赛运行机制,逐步形成了以技能竞赛检验和带动教学质量的人才培养特色,探索了一条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如图1)。

(一)较完整的技能竞赛体系

技能竞赛围绕“通过部级竞赛争取荣誉,通过校院级竞赛提高水平”的思路展开工作。将技能竞赛作为一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主要形式,形成部级竞赛、省部级竞赛、校级竞赛多层次,理论基础、技术基础和综合素质全方位考察的技能竞赛体系。目前,测量技能竞赛分为3个层次:一是课堂竞赛,指结合专业实训教学计划,在课堂内对学生所学技能进行竞赛和评比,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二是校级测量技能竞赛,覆盖面较广,同时有利于培养锻炼学生综合能力。例如,学院在2009年5月举办的“南方———科力达杯”测绘技能竞赛中,报名参赛学生来自工程测量、建筑工程技术、工程监理等专业共280余人,参与比赛组织、服务学生100余人,在检验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也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学生受益范围大。三是部级竞赛,对校级竞赛成绩突出的学生在大赛前集中指导和训练,挑选最优秀的学生走出去,在多拿奖项的同时,促进学校之间的了解和沟通。例如,在2009年教育部高职高专测绘教指委和国家测绘局主办、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承办的首届“拓普康”杯高等职业院校测绘类专业技能竞赛中,学院代表队从40所院校中脱颖而出,获得1:500数字测图项目一等奖,一级电磁波测距导线项目二等奖,四等水准测量项目三等奖和团体二等奖的优秀成绩。在各层次技能竞赛的项目设置上,以部级竞赛项目为指导,为了扩大学生参与覆盖面,在校级竞赛中增设了工程放样等适合其他专业参加的项目,在工程测量专业实训教学过程中结合项目化教学,采用分阶段,一段一赛的方式,针对学生的实训项目组织特定竞赛,考核学生学习情况。各层竞赛均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参与组织比赛,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促使学生理论联系实践。

(二)较合理的技能竞赛运行机制

1.制定相应技能竞赛管理制度,设立特定的竞赛管理机构

为使竞赛组织更加规范,制定相应的制度成立相应的管理机构是十分必要的。学院在《关于对高职学生实施素质拓展教育的意见》中明确规定:设立技能竞赛管理机构,并通过组织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在全体学生中营造崇尚技能、尊重技能人才、争做技能能手的良好氛围,在竞赛中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提高综合职业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的职业技能竞赛活动由教务处统一管理,各系负责对学生进行考核。学生在校期间参加技能竞赛以获得相应学分,累计获得4个以上学分方能毕业。

2.建立技能竞赛奖励机制

建立竞赛学分制度促使全部学生参与学科竞赛,但是提高竞赛水平需要奖励机制进行保障。技能竞赛奖励主要分两个方面:一是把参加技能竞赛活动纳入到学生的德育考核中,对于参加技能竞赛获奖的学生都给以一定的德育加分,甚至可以替代选修课的学分,并作为推荐专升本的条件。二是对指导教师和竞赛组织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肯定教师在竞赛前的指导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除对教师进行一定的物质奖励以外,还在评优评先等方面给予考虑。

3.建立开放的实验室管理制度

技能竞赛前需要学生大量的训练和实验,为此工程测量实验室、校内测量实训场地、机房等均全天候向学生开放,方便学生借还仪器,为学生参与技能竞赛提供服务和咨询。另外工程测量专业还选拔优秀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训练,通过“一带一”的方法,迅速提高参赛学生竞赛水平。

4.规范的技能竞赛经费管理

为规范技能竞赛经费,促进学院技能竞赛健康有序地发展,学院制订了切实有效的技能竞赛专项经费管理制度,确保技能竞赛专款专用。

三、技能竞赛对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专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出,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工作,可以归纳为6项,即院校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团队建设、实训条件建设、技能竞赛。其中对高职技能竞赛提出了“技能竞赛与专业教学改革相结合、技能竞赛与行业企业相结合、技能竞赛与注重个人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培养相结合”的三个结合,强调了技能竞赛对专业建设、课程改革以及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引领作用和重要意义。

(一)技能竞赛促进高职院校的学风建设

在各层次技能竞赛中,学生既是参与竞赛的主体,又是竞赛的最大受益者。学校通过组建专业竞赛团队培养骨干分子发挥带头和示范作用,采取“一带一”的方式进行普及性训练。同时建立竞赛奖励机制和技能证书认证等方式鼓励学生群体参与技能竞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专业知识,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更好地把握专业的方向。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技能竞赛能够充分发掘、树立典型以激励学生。让广大同学能够感受到经过努力就可以达到目标让学生燃烧起实现理想的火焰;同时技能竞赛又能为学生提供实现理想的机会和平台,使他们不仅看到希望,还有在希望中拼搏奋斗的机会。学院在组织学生3个层次的测绘技能竞赛中,出现了“竞赛典型激励学生,竞赛环境感染学生,竞赛机会造就学生”的良好氛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此氛围中空前高涨,技能竞赛已经俨然形成了学校的特色文化。

(二)技能竞赛推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

通过落实技能竞赛制度,能够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办学模式的转变,促进职业教育质量不断提高[5]。

1.促进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改革

技能竞赛的结构体系配合教学内容,倡导项目化教学,并将实践教学分散到课堂教学当中[6]。在测量技能竞赛中,参赛项目需要综合多个教学项目的内容,而将这一过程落实到平时的教学中,需要对传统教学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进行改革,构建合理的理论教学和培养技能相符的项目教学计划,确保知识点学习、课堂实训和技能培养三位一体的整体性。在此过程中,技能竞赛与课程改革紧密结合,形成以技能大赛引导、推进和检验课程改革的循环模式,使课程改革能充分反映技能竞赛对教学的要求,技能竞赛的内容也提炼转化为课程教学项目,反映到了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技能竞赛对更新职业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起到了推动作用,技能大赛能够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目的并通过竞赛来检验学校的教学成果,对促进学校教学质量总体水平的提高具有直接的积极意义。

2.提高学校实训教学条件

各层次测量技能竞赛的训练场地和设备均由学校自己提供,能否满足竞赛的要求,体现了学校实训室的技术装备水平和管理水平。学院一直重视工程测量实训室和实训场地等的硬件建设,完全能够满足竞赛要求,同时学院测量实验室创新管理模式,针对竞赛准备时间长等特点,开创学生实训第二课堂,在优化管理的基础上使实训室在假期等时间对学生全面开放,使学生充分利用学校教学仪器和实验设备资源,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全天候的实践训练环境和条件。

3.促进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测量技能竞赛,邀请了多家测绘单位派代表到场参赛,专业教师也直接参与或指导学生参与技能竞赛,这样促进教师全面了解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情况及相关职业岗位的技能要求,不断提高自身“双师型”素养与水平,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形成师生同赛、教学相长的教学格局。

4.有助于推进实施“双证沟通”

“双证”沟通是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相互沟通与衔接的简称,是指职业技术教育中学历教育(以学历证书为标志)与职业资格培训(以职业资格证书为标志)之间的一种融合、互认和沟通,其实质就是在校生实行“一教两证”[7]。学院参加首届“拓普康”杯高等职业院校测绘类专业技能竞赛的4名学生均获得了由国家测绘局职业技能鉴定中心颁发的高级工程测量员证书(国家职业资格三级证书)。这在全专业范围内掀起了考证热。

5.有利于深化校企合作

竞赛的组织离不开企业的大力支持,企业也对参加过各类竞赛并获得名次的学生十分青睐并普遍认为这些学生往往在综合素质方面优于其他学生。为此学院所在地的南方测绘能企业积极为学院组织测量技能竞赛和国家竞赛参赛队提供赞助。并优先录用了竞赛成绩优秀的学生4名。同时通过技能竞赛,企业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和制定过程,方便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进而转变学校的办学模式。

(三)技能竞赛有利于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

职业素质包括两方面的素质。一是专业职业素质,即专业技术、专业能力、方法技巧等技术职业素质。二是综合职业素质,即职业观念、职业道德、职业习惯、创新能力等非技术职业素质。提高学生职业素质不仅体现出高等职业教育对培养目标的要求,也符合当前社会的人才标准。而组织技能竞赛是有效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的方法[8]。

高校教学质量提升篇12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技术;教学改革

随着大幅度地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目前在国内高校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其一,从整体上讲,这些多媒体课件存在着重教学内容的呈现与讲解,轻学习环境与学习活动的设计的问题;其二,缺乏与学生之间的交互学习、协同学习的设计,以及组织与实施的指导和建议等。究其原因,主要是高校对提高多媒体教学质量重视不够,研究不力。因此,如何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发挥出课件的技术优势和效能,提高高校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内迫切需要研究并加以解决的课题。

一、改进多媒体课件内容和课件形式

(一)课件内容要适合课堂教学的需要

课件技术要素应适合课堂教学的需要设疑和释疑是多媒体课件中经常采用的教学方法,但屏幕内容显示过多,或一节内容整屏一次出现,就会挤掉教师设疑、释疑和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灌输。[1]因而在改进课件内容和设计新课件时,对需要学生思考的重点和难点内容,特别是定性分析、定量计算和画波形图等难以理解的知识,要分步显示,讲解时力求简明扼要,并留出设疑、释疑和学生思考的时空。只有对于一看就懂、没有悬念或者简介内容,才能整段显示或一带而过。

(二)改革多媒体课件的授课方式

1.对教材内容作相应的处理,授课速度不宜过快用多媒体课件讲授时,由于大部分教师将所用文字、图形、公式推导、动画等内容都事先存储在计算机中,课堂上很少甚至完全不用粉笔书写,所以讲课速度大为加快。[2]如果把握不当,就会不可避免地带来负面效应。如果照搬课本内容,往往会提前讲完,这时候如果增加授课内容,又会使学生不知所措,掌握不了所加内容。因此在重组多媒体教学内容时,不能照搬课本章节,不仅要对教材内容作出适当的处理,而且讲授速度也不能太快。

2.授课重点应放在讲授和解惑上,上课时不能过分地依赖电子讲稿,注视屏幕时间不宜太多,因为这样讲课太呆板,同时也会疏忽对学生的反应和注意学生掌握知识状况。相反地,与传统讲法一样,上课时要密切注视学生的听课反应,及时调整授课内容和讲解方式,或视情况对有关知识点作出相应的解释,这样会使课堂气氛和师生之间的互动性好一些。

(三)设计多媒体教学环境时应考虑的问题

1.教学策略的设计。教学策略的设计要以学生为主体。对于学习的方法和路径只提供指导和建议,具体实现务必由学习者控制。教学目标确定后,学习目标和进度可由学习者依据自身特点和学习水平进行控制。

2.支撑环境的设计。包括信息资源的设计、帮助系统的设计和认知工具的设计等。信息资源的设计要确定学习领域所需的信息资源的类别以及各种信息资源所能起的作用。同时对于资源的使用,获取资源的方法等也要进行必要的帮助设计。认知工具是一种支持、指引、扩充学习者思维过程的心智模式和设备。认知工具的设计是为学习者探索学习、协同学习等提供帮助,建立学习的桥梁。

3.教学模式的设计。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与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教学模式设计是教学设计的落脚点,同时也是学习环境设计的终极处。教学模式是教学内容、教师、学生和教学媒体的有机结合,在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中,它是指导者、学习者、学习内容和信息资源等构成的支撑环境的综合,并体现为稳定的教与学活动的程序。

4.学习情境的设计。多媒体学习环境中,要创设与当前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情境设计要依据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表现手段。对于有严谨结构的学科,可创设有丰富资源的学习情境,如包含不同环境下的应用实例和有关的信息资料;对于不具有严谨结构的学科,可创设接近真实情境的学习环境,如反映真实场景的录像带、VCD等或利用虚拟技术现场仿真,以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二、增强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性、协同性和异步性

(一)互动性、协同性和异步性的设计

1.多媒体教学中的多维互动。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互动共生的过程,是在师生相互作用和生生之间多维互动的情境中不断生成课堂教学经验的过程。多媒体教学也不例外,而且互动性在其中显得分外重要。因此如何增强多媒体教学中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性,就成为任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需要探索和把握的新规律、新问题。

2.多向互动与协同学习。多媒体教学又是一种多向互动的过程,因为多媒体网络具有三重交互性:学生与计算机的交互,学生与老师的交互,学生与学生的交互。学生与机器的交互既是通过课件,又是通过教学环境中的教师(一个软实体)感知学生学习的过程和遇到的困难,对问题进行分析和引导。这种本质上也是教师经验的总结。生生之间的交互通过多媒体网络,可以协同学习,共同探索,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老师的交互则表现在,当多媒体教学环境感知到学生的困难并经初步的引导无效时,就要由教师亲自辅导。[3]

3.多媒体网络更适合于异步学习。多媒体网络以异步学习为基础,但网络既可支持同步学习,又可支持异步学习;而从网络媒体的特性来说,网络更适合于异步学习,因为异步学习可以利用网络的时间和空间两个自由度,而同步学习只利用了它的空间自由度,且受带宽限制。

(二)增加多媒体教学中互动性的措施

具体可设计为: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感氛围或问题情境,启发学生去思考,学生自主利用教材或教师或网络提供的资源进行个性化、探究式的学习,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抓住重点,让学生自由选择合作伙伴,进行师生、生生之间的多维互动,合作研究问题;汇总信息,师生共同对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完成对问题的研究,形成共识或提出更多深层次的问题。如此说来,多种信息的融合、多种方法的选择、多种思维的碰撞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主动建构知识,形成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过程。比如,课前10分钟,教师可以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忆前一次课的内容,指出前段所学知识在自然科学应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提出改进意见,而不是一开始就机械地放映课件幻灯片,这样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本次课的学习情景。

再如,针对学生的反应或肢体语言(BodyLanguage),即席调整授课内容和讲授方式;讲课时可适当进行设问、提问或布置思考题,随时了解学生的听课、思维和反应情况;课间与学生交谈,以了解对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制作意见,以及对使用课件讲授情况的看法,以此作为对改进课件设计的参考依据。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中的协同性和异步性

1.协同性和异步性。在不受时空限制的情况下,学习者通过网络不仅能够进行学术交流研讨,还可以利用适当的软件工具支持协同创作。现在许多网络教育平台都具有群件系统的功能,完全能够支持一个学习群体方便地进行通讯交流、工作空间共享、应用软件共享和协同创作等。

基于多媒体网络的异步性,即对所操作的媒体而言,多媒体通信用到人的视、听、触觉等多种感官功能;就形成的信息内容而言,多媒体通信针对文字、图像、视频等多种内容的组合;就通信的交互性而言,多媒体通信基本上是双向的、多节点的。多媒体通信的上述特点,使学生能够从多种媒体上获取大量的信息,以自己的习惯方式探索这种非线性的信息,也能以多媒体形式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

2.具体措施。多媒体教学环境的特点可概括为:有利于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使学生在有意义的情况下依据某些问题进行创造性学习;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支持开放式学习;指导学生深入进行自我卷入的独立研究。因此,多媒体网络系统特别有助于学生们进行独立学习。

三、将课件讲授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

如今,学生寄希望于教师上课“因件施教”是不现实的。因为再好的“因件”而进行的教学,其隐含的或实际的指向是教而非学,强调的是教而不是学,学生仍跟不上多媒体教学的步伐,体现在听讲时反应不过来,笔记记不下来,理解也不合拍,这无疑将会影响到授课质量。所以要变“因件施教”为“因件适教”,不能单纯靠多媒体教学课件讲课,而全盘舍弃传统的教学方法,但也不能断然丢掉多媒体教学课件,走传统教学法的老路。因此,传统讲法须与多媒体教学法有机结合。利用课件信息量大、教学内容呈现立体化和交互界面友善的特点,结合传统讲法教师授课速度的可控性,尝试着将两种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受到扬长避短、优势互补的效果。例如,在组织“模拟电子技术”课的教学中,我们采用多媒体课件,同时针对多媒体画面切换快,同学们反应跟不上的缺陷,授课时注意适当放慢速度,讲清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并用传统方法讲几道例题或提纲挈领地作出归纳、小结,列出注意点等,这样妥善处理,既较好地解决了内容多与学时数不足的矛盾,又发挥出多媒体课件直观、省时的效能,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

四、积极探索多媒体技术下的教学规律和有效的授课方式

多媒体技术与课程整合强调的是把信息技术(IT)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的工具,利用IT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和提高。同时,教师的综合素质也在整合研究的过程中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