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农业市场研究合集12篇

时间:2023-08-29 09:20:07

特色农业市场研究

特色农业市场研究篇1

1.1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小沙江没有种植金银花时,是远近闻名的贫困乡。现小沙江普通人家里至少种了0.53公顷金银花,一般人家年收入8万元左右,大户人家年收入可达30万左右,年人均收入约9000元左右。

1.2人民生活质量迅速提高住房方面,约有80%的农民已修建了30万至100万不等小洋楼。交通工具方面,小沙江的小汽车数量就达1000多台,且镇上已开有多家汽车维修店。家用电器不断更新,品牌服装店不断开设,通婚半径扩大……

1.3第三产业迅速发展2004年,药材收购店是小沙江市场结构的主体,小沙江的市场基本只能提供人们日常的生产生活用品,而较高层次需要的产品,仍然需要去隆回县城购买。2011在小沙江调研时发现,小沙江已是各类商铺林立,市场主体愈发多元化,第三产业迅速发展。

2市场对特色农业的影响路径分析

效率价格即依据市场供求形成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作用的市场价格,它与政府干预下人为制定的价格相对比,可以更有效地引导资源配置效率,价格形成并发挥作用的基础是市场体制,所以要让效率价格在改造传统农业中充分发挥作用就必须选择市场经济体制,就必须促进市场改革。[3]小沙江金银花产业发展的实践表明,市场改革对特色农业发展的影响主要通过以下路径:

2.1市场主体多样性的提高,促进了特色农业发展市场主体,是指参与市场交换活动的一切个体和组织,从参与市场交换活动的个体角度来分析,参与市场交换活动的个体一般有三种类型:商品生产者、商品消费者和商品交换的中介人。以小沙江为例,在没有种植金银花之前,小沙江的市场主体结构极为单一,主要由传统的农业生产者、供销社、农资店、纸草铺(供迷信用品)、打铁铺、小商店(日常用品)组成。随着小沙江金银花种植面积的扩大,小沙江的市场主体结构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金银花种植户数量快速增加。由80年代的纷纷仿效到如今每家都种,商品生产者的数量大大增加。二是从事金银花流通的药材收购店数量大增。1992年至2004年这段时期,药材收购店的数量由原来的10几家发展到近400家,成为小沙江最常见的市场主体。三是从事消费品经营的市场主体大大增加。2011年,在小沙江调研时发现,各类商铺林立,市场的多样性进一步提高。据初步统计,在2011年,小沙江有药材收购店500多家、大小超市30余家、药材加工店20家、家电店10家、农资店7家、农机店4家、宾馆20家、餐馆25家、水果店10家、炒货店4家、服装店10余家,此外,还有其他的如理发店、纸草店、汽车美容维修店、摩托车销售店各几家。市场主体多样性的提高,使得市场中商品生产者、商品消费者和商品交换的中介人和谐共存。市场主体的多样化,为小沙江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并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金银花产业发展当中去。当一个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高级形态时,不仅需要与产业发展直接相关联的市场主体,也需要与产业发展间接相关联的市场主体。这时,市场主体多样性程度的提高,能够促进特色农业进一步向前发展。

2.2市场层次性的丰富,推动了特色农业发展市场主体层次的丰富,有力推动了特色农业的发展。同一种类的市场主体,其经营规模存在一定的差异,即层次性差异。如小沙江的宾馆,有三星酒店,也有40元一晚的招待所;小沙江的超市,有规模超过百万的,也有几万元的。当然,在所有的市场主体中,药材收购店的市场层次性最为明显,按照其规模大小和经营方式的差异,可以将其从低到高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的药材收购商从农民手中收购金银花,进行简单的加工后卖给当地第二层次或第三层次的药材收购商,这种商店一般都是夫妻店,经营资金需100万左右。第二层次的药材收购店不仅在小沙江拥有门店,而且在广西玉林、广东广州、山东淄博等大型药材市场租有店面,小沙江的门店负责收购,药材市场的门店负责销售,这种经营模式至少需要4人合作,一般为一对兄弟夫妇、二姐妹夫妇或二姐弟夫妇,所需资金大约为500万左右。最高层次的药材收购商不仅在药材市场拥有门面进行金银花销售,而且凭借自已雄厚的人脉资源往大制药厂送货。他们的金银花销售量巨大,一般不会向农民收购金银花,而是从第一层次与第二层次的药材店提货。这种层次的经营模式所需资金为1000万左右,并需要极广泛的人脉资源。三个层次主体之间彼此分工,又彼此配合,有效解决小沙江金银花销售问题。这说明,一个成熟的市场,同一种类市场主体存在层次差异,且主体在完成同一职能时,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各自承担不同的职责。市场各个区域、各个环节都有不同的市场主体存在,提供不同的服务,更易促进特色农业的顺利发展。

2.3劳动力要素自由流动的加快,促进了特色农业发展如果劳动力的流动采取行政调拨方式,很难实现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有效结合,必将阻碍产业发展。而经济改革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作用的不断加强,我国农村劳动力在职业选择和地区流动方面更加自由,劳动力流动更加频繁,有效协调各区域间劳动力要素,促进了经济发展。[4]金银花的种植与加工,需要较多的劳动力,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以一对正常成年劳动力夫妇种植0.67公顷金银花为例,一般夫妇两人就能完成,且他们还有空余时间从事传统的农业生产,其子女则在外打工。但金银花的采摘期一般为15天左右,如果碰到雨水较多的年份,采摘期则缩短为7天左右。而此期间巨大的工作量,夫妇两人在7天的时间里是不可能完成的。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开放,小沙江采花时节的劳动力需求可由市场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很好地解决。一到开花时节,隆回邻近县如洞口、武冈与邵阳县的农闲农民(主要以妇女为主)就会成群结队地涌入小沙江,打短工采摘金银花;金银花采摘回来后,需要马上烘干,否则富含水分的湿花就会糜烂,价值全无;烘干后,农民仍需对其进一步加工,将金银花的枝叶拣选出来,提高金银花的纯度。因此在采摘、烘干及分拣枝叶等环节均需聘请劳动力,劳动力市场的自由流动有效地解决了金银花产业各环节的劳动力短缺问题。按照经济学理论,商品市场、金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这三个市场,是社会化商品经济的三根支柱,离开了这三个市场,商品经济就很难发展起来。[5]在实践中,随着农村市场改革的深化,各类要素市场特别是劳动力市场流动性增强,劳动力可以按照市场季节性需求在不同区域间流动,从而促进了特色农业发展。

2.4市场开放程度的提高,促进了特色农业发展

计划经济时期,人们不能在城市与农村间任意流动,产品不能在各个市场中自由流通,在这种封闭的市场环境中,商品的流通存在诸多障碍。随着市场经济被全国人民接受并转而推崇,市场的开放性程度逐步提高。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4.1商品实现自由流通。现小沙江从事金银花运输的汽车约50台,此外还有一定数量的小卡车(30台)和农用三轮车(200台),货运市场非常发达。只要药材市场或制药厂一个提货电话,货运车辆即可马上到位,货物就会顺利实现流通环节的转移。

2.4.2资金的开放性。2011年3月,小沙江农村信用社共有存款人民币3亿元,对于小沙江镇而言,这是一笔巨大的资金。资本只有在流动中才能实现追逐利润的目标,小沙江农村信用社为了促进金银花产业发展,为客户量身提供一系列服务,简化贷款手续,确保每个客户不会因为资金紧张而出现经营不善的状况,提高了金融市场的开放性,而市场的发展和扩大,又为特色农业的进—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2.5市场竞争性的增加,推动了特色农业发展市场的本质是竞争而非合作,随着时间推移,小沙江的人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市场的精髓,有意无意之中更会按照市场的规则及规律而不是原来的伦理道德办事。小沙江人们目前主要面临以下两种市场竞争:

2.5.1外部市场竞争。随着外地的金银花生产基地的发展,小沙江面临愈发严峻的外部市场竞争,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还处于下风。如山东的金银花品质特别好,贵州金银花产业的劳动力成本低,摘花工人一天才需40元,这都迫使小沙江人们改进技术,建立完善的制度,取得更大的发展。

2.5.2内部竞争。小沙江的药农之间、药材收购商们生活在一个面积较小的乡镇,他们既是熟人、朋友或是亲戚,又是竞争者,他们有时需要刻意隐满市场信息,有时也需要通过各种方法挤压对方来获得更多的市场利润。这种内部竞争性的存在,使得金银花的从业人员努力提高金银花的品质,完善经营手段,增加更多的投入,使用先进技术等,这无疑也促进了金银花这一特色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市场是竞争的场所,买者之间、卖者之间以及买者和卖者之间的竞争都只能在市场上进行。竞争进行得越充分,价值规律发挥的作用就越大,商品经济就越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市场机制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和调节社会生产比例的作用,都是通过竞争机制而实现的。在这种意义上,可以说,没有竞争这个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行,市场机制的作用就很难发挥出来。小沙江市场的内部竞争与外部竞争的充分开展,有效地促进了小沙江金银花产业的发展。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将市场推动特色农业发展的路径用下图2简要概括:市场改革通过提高市场主体的多样性、丰富市场的层次性、加快劳动力要素的自由流动、提高市场开放程度与增加市场的竞争性来促进特色农业发展。而不管主体的多样性、层次性、自由流动还是竞争性,它实际上改变的是市场主体彼此之间的人际关系,它通过改变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而实现产品在时间与空间上的优化配置,从而推动特色农业发展。

3如何有效利用市场推动特色农业发展

市场经济以“市”为本,故特色农业能否兴旺发达,与市场化问题密切相关。但市场不是万能的,在农村市场改革的过程中,特色农业的发展也会跌宕起伏,小沙江金银花产业的发展避免不了市场作用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起步与小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第一次低潮(1986年)——大发展(1987年后尤其是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第二次低潮(2000~2002年)——高潮(2003年非典黄金周)。尽管特色农业发展跌宕起伏,但这并不是否定市场对特色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而是这些低谷的出现更好地说明了由于市场不完善而导致特色农业发展的受阻,因此需要深化市场改革进一步促进特色农业发展。

3.1以改革为推手,建设特色农产品的市场体系尽管特色农产品市场需求潜力大已为社会各界所重视,但与常规农产品市场一样,在以潜在性、成长性、新兴性为显著特征的市场内,如果政府与经营主体在市场开拓上不力,特色农产品销售也会出现销售难问题。因而特色农业发展,需要高度重视特色农产品市场改革,开拓更宽的市场。首先,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则,建设各类特色农产品市场,完善市场体系。但在建立完整体系的过程中,市场建设要重点选择特色农产品专业化生产区、交通枢纽地和农产品集散地,使特色农产品市场建设能够辐射全省乃至全国。其次,加大农产品销售市场的硬件建设力度。要建成以初级集贸市场为基础、以批发市场为中心、以期货市场为方向的结构完整、功能互补的市场网络。第三,要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及时准确地向农民提供价格信息、生产信息、库存信息以及中长期市场预测分析等,使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成为政府引导农民调整结构、发展特色农业的重要手段。第四,积极发展农村生产要素市场。大力培育和发展农村资金市场、土地流转市场、技术市场和信息市场等,建立起开放的、发达的农村生产要素市场体系,帮助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决策的能力和水平。

特色农业市场研究篇2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5)24-6431-04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5.24.086

Abstract: Based on summarizing the evaluation indicators of marketing force of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Huanggang, the evaluation model for marketing force of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Huanggang was established, using AHP to determine the weight of evaluation indicators. Taking Luotian chestnuts as an example,using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to verify the feasi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evaluation model. Finally the countermeasures to enhance the marketing force of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Huanggang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al products; marketing force; evaluation indicators; countermeasures

“营销力”的概念自20世纪90年代提出以来,已受到企业管理者和学术研究者广泛关注。国外学者将农产品营销力定义为:农产品生产组织或企业根据市场营销环境和自身资源条件,通过系统的营销努力在市场上获得比较优势,创造顾客价值,达成互利交换,实现农产品生产组织及相关利益方目标的能力[1]。国内学者主要从营销能力、营销的强度或力度两个方面理解和研究营销力。在总结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研究将农产品营销力界定为:组织在农产品营销过程中,获得消费者认可的营销活动和营销行为能力。黄冈是农业大市,特色农产品品牌众多。特色农产品营销力的提升对于黄冈早日实现“四个大别山”的奋斗目标和“双强双兴”战略,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本研究拟通过研究当前形势下黄冈特色农产品营销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在评价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提升黄冈特色农产品营销力的政策建议。

1 黄冈特色农产品产业发展现状

黄冈市地处大别山南麓,素有“蚕吐丝、蜂酿蜜、树结油”之称。黄冈南部沿江湖区盛产山药、大蒜、萝卜、辣椒、莲藕、酒等;北部山区盛产板栗、粉丝、药材、茶叶、桔梗、花生、甜柿、晒烟,其中,有蕲春四宝(蕲艾、蕲龟、蕲蛇、蕲竹),还有自古以来就是朝廷贡品的“黄团”、“蕲门”茶叶等。目前,黄冈市已确立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五带十区”特色农产品区域发展布局。“五带”分别为:大别山南麓板粟产业带、沿江“三水”(水产、水禽、水生植物)产业带、沿江双低油菜产业带、沿江林业产业带、柳界公路沿线优质稻产业带[2]。“十区”包含了蚕桑、山野菜、三元猪、优质奶牛、优质茶、优质蜂产品、中药材、红薯、花生和蔬菜等产品的加工生产区。

近年来,黄冈抓住发展“大别山试验区”的发展机遇,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特色农产品产业化经营已初具规模,特色农产品的销售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例如罗田板栗的产量为全国第一,英山茶叶产量为全省第一。

2 黄冈特色农产品营销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1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特色农产品与一般农产品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它具有公共属性,它是区域内政府、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牵头带动农户共同打造的体现特定区域的价值和文化,是众多力量的综合体现。因此,应本着系统性、动态性、多元性的原则构建特色农产品评价指标体系。黄冈特色农产品的营销力主要由营销战略、营销战术、营销执行、营销绩效4种基本力量构成。在参照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研究结合黄冈特色农产品的特点建立了营销力评价指标体系(图1)。

2.2 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本研究依据黄冈特色农产品营销力评价指标体系和层次分析法(AHP)的理论,构建黄冈特色农产品营销力评价的递阶层次结构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的专用计算工具yaahp计算出各层单排序的权重(表1)。

3 营销力评价实证分析――以罗田板栗为例

3.1 罗田板栗产业发展现状

罗田县是中国板栗生产大县,素有“中国板栗之乡”的美誉。罗田板栗现已成为罗田县强县富民的重要支柱产业、特色产业,罗田板栗产业发展情况见表2。表中数据来自2010 ― 2012年《黄冈统计年鉴》和2010 ― 2013年《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报告》。

目前,罗田已建成了8个板栗专业市场,是南方最大的板栗集散地和交易中心。罗田板栗已基本上形成了“巩固南方市场、占领北方市场、开拓欧洲市场、打进国际市场”的市场格局。随着罗田板栗的产业化发展,罗田板栗的产量和销售收入在不断扩大,销售渠道逐步完善,品牌意识逐步强化。罗田板栗已注册了“罗甜”牌板栗商标,进一步提高了罗田板栗的知名度。

3.2 罗田板栗的营销力评价

本研究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罗田板栗的营销力进行评价,具体评价步骤如下:

3.2.1 确定营销力模糊综合评价因素集和评价备择集 把罗田板栗的营销力分成4个互不相交的子集,构建起目标层因素集和各准则层的因素集U=(U1,U2,U3,U4);U1=(U11,U12,U13);U2=(U21,U22,U23,U24,U25,U26);U3=(U31,U32,U33);U4=(U41,U42,U43)。在评价过程中,采用五级等级评语集作为评价等级,各等级标准采用百分制,规定优秀为(90,100),良好为(80,90),中等为(70,80),一般为(50,70),差为(0,50)。评语集V={V1,V2,V3,V4,V5}={优秀,良好,中等,一般,差}={95,85,75,60,25}。

3.2.2 收集整理评价数据 于2011 ― 2013年“罗田板栗节”期间实地调查罗田板栗的生产、销售情况。每年邀请10位专家(包括罗田板栗的经销商、销售员及龙头企业的相关领导)对罗田板栗营销力指标层各要素进行模糊评价,并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整理,进行隶属度计算后,得到罗田板栗2011 ― 2013年模糊关系矩阵,其中2013年模糊关系矩阵见表3。

3.2.3 计算评价结果 根据以上模糊关系矩阵,结合表1中指标的权重,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计算罗田板栗2013年营销力评价结果,计算过程如下:

由此可知,2011年罗田板栗的营销力处于中等,2012年良好、2013年为良好,2013年比2012年略有提升。

3.2.4 评价结果分析 由表1可知,影响黄冈特色农产品营销力的首要因素为品牌传播力。根据《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报告》,2011 ― 2013年罗田板栗的品牌价值逐步提升,与实例分析中罗田板栗2011 ― 2013年的营销力评价结果变化趋势一致。此外,2011 ― 2013年罗田板栗的种植面积、产量和销售收入的变化也符合这一趋势,说明本研究提出的黄冈特色农产品营销力评价模型具有可行性,对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3.3 实证分析结论

黄冈特色农产品评价指标体系对黄冈市当前的特色农产品发展情况是适用的,但黄冈有很多县级特色农产品的经营发展还没走上正轨,在进行营销力评价时评价指标还得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修订。如,团风苦荆茶、黄梅青虾、武穴佛手山药,这些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企业的规范化经营刚刚起步,要获得相对公正的营销绩效力评价是相当困难的。“顾客满意度”这项指标就不适用于这些特色农产品,并且对于这类产品营销力的评价,应该把“产品质量水平”的权重提高。

4 提升黄冈特色农产品营销力的对策

根据上述研究结果,本研究认为提升黄冈特色农产品营销力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4.1 大力发展龙头企业

黄冈市百户特色农产品龙头企业中,有24户的年产值或营业额在500万元以下,有76户的固定资产在1 000万元以下;按产业规模及其在县域经济中的比重来衡量,难以完全代表各地的农业特色,更无法形成全市的合力和拳头[2]。黄冈应在特色农产品板块核心基地提升壮大一批、培育发展一批、引进嫁接一批龙头企业,加强基地与农户、企业间的合作,实现基地与企业的有效对接,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引进、示范、推广新产品新技术等方面的示范作用[3]。

4.2 加强特色农产品品牌推广与运作

黄冈虽然特色农产品众多,但很多市场知名度和占有率不高,存在着“有产品无精品、有名声无名牌”的现象。要依靠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多元市场主体打造品牌,依靠诚信、创新和责任经营品牌,依靠整合小、散、杂、弱来做大品牌,依靠落实政策资金扶持品牌,依靠良好的市场法制环境保护品牌。一方面,政府要拿出专项奖金,先在省内,后到国内,再到国际,逐步扩大宣传覆盖面。在电视、广播、报纸、牌匾、网络上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鼓励有规模、有实力的特色农产品企业参加有影响的全国、全省产品评比活动和展销会、博览会。通过板栗节、药材节、休闲农业采摘节等传统节会,打造富黄冈特色的农产品品牌推广模式。另一方面,要注重品牌文化建设。如英山茶叶,可将茶文化与毕升文化、红色文化和民俗文化相结合,建设茶文化设施,丰富茶文化内涵,提高英山茶叶的文化品位[4]。通过文化与产业的对接,使特色农产品产业与文化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促进特色农产品品牌经济的发展。

4.3 建设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

黄冈很多特色农产品出产地较分散,大部分位于农村,不具备有组织的、完善的销售网络体系。目前各地少数单独开展网络销售的企业或生产者已采取了在C2C网站开网店或到企业黄页免费公司信息等简单的手段,但由于没有专业营销,普遍收效不佳。很多特色农产品,如茶叶、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虽然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长时间“养在深闺人未识”。应鼓励和引导特色农产品龙头企业创新转型,通过开发和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特色农产品销售模式,不断拓宽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

4.4 加快建立特色农产品物流体系

黄冈特色农产品市场已初步形成了批发市场和个体零售相结合的流通体系,但现有的流通体系只能满足部分区域市场的需求,市场覆盖范围有限,未能将特色农产品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其营销力。要加大投资力度,建立特色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通过准确、及时地了解和掌握国内和国际的农产品市场信息,实现特色农产品配送的信息化和专业化,提升黄冈特色农产品流通的档次和规模[5]。

参考文献:

[1] 柳思维.农产品营销力影响因素模型与实证研究[J].商业研究,2010(2):134-137.

[2] 郭红霞.发展黄冈特色农产品物流业的SWOT分析[J].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88-91.

特色农业市场研究篇3

马增俊会长长期以来关注我国流通领域的发展,对我国农产品流通和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和发展颇有研究,特别是他就任全国城市农贸中心联合会常务副会长以来,对推动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作为我国农产品流通领域的资深专家,马增俊先后参与起草了《农副产品绿色批发市场》、《农副产品绿色零售市场》及《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技术与管理规范》等三个国家标准;主持并参与了《构建北京现代化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和《生猪及肉类食品现代流通体系》等研究课题;配合商务部草拟了《流通领域食品管理办法》、《绿色市场认证管理办法》、《绿色市场认证实施规则》。

在理论研究方面,近年来,马会长先后发表了《规范和搞活农产品批发市场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食品安全状况研究报告》、《中国流通领域食用农产品安全现状分析与解决方案》、《国际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经验》、《中国农副产品批发市场20年发展回顾及未来展望》等一系列学术文章;2006年,创新提出“第三代批发市场”理论体系;参与撰写《三绿工程学习读本》、《绿色农副产品生产、流通、消费指南》、《绿色消费指南》、《三绿工程下乡:食品安全消费手册》、《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行业通鉴(1984-2005)》等理论丛书。

特色农业市场研究篇4

一、引言

江西农产品资源丰富,品类繁多,素有脐橙之乡、金橘之乡、毛竹之乡的美誉,拥有水产、茶叶、蔬菜、果品等一系列特色农产品。然而,除脐橙和茶叶等部分特色农产品外,大多数的特色农产品品牌的个性化和比较优势开发严重不足,主要表现在:特色农产品“土而不特”,虽有名品,却无名牌;品牌数量有限且影响范围较小,大多局限于江西本省,尚未广泛拓展到外省甚至国外市场;农产品品牌市场主体地位缺失,“公地悲剧”频发,致使品牌信誉严重受损;农产品科技含量低,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突出。农产品品牌已成为制约江西农产品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是江西特色农产品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文献回顾

品牌理论的研究与发展经历了一个相对长期的过程,主要包括品牌形象、品牌定位、品牌资产、品牌战略和品牌生态五个阶段(韩福荣和王仕卿,2006)。而品牌战略理论属于其中的第四阶段,它是以公司战略为出发点,在对外部环境、内部资源和能力分析的基础上,对企业品牌的活动方向、范围及过程进行长期、系统、科学的规划。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农产品品牌战略研究一直是我国农业企业和理论界关注的热点。对于实施农产品品牌化战略的现实意义,国内学者的看法趋于一致,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能有效规避市场风险;二是,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三是,减少消费的购买风险,增加顾客让渡价值;四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

就农产品品牌战略管理而言,不同学者从不同视角进行了研究。第一,基于品牌权益保护视角,政府应当加强对品牌商标的保护,向企业宣传品牌权益的重要性,大力打击假冒商标,整顿市场环境,有效地维护商标品牌的品牌形象与个性(费明胜,周寿春,2007)。企业作为农产品品牌的市场主体,更应当增强品牌意识,通过注册子品牌、推动行业标准体系的建立等维护品牌权益。刘玲玲(2007)在对原产地标志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品牌发展战略。第二,农产品标准化视角,主张通过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完善农产品标准化质量认证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徐元珍(2006)研究指出我国农产品品牌发展滞后的根本原因就是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低,主张加快制定和修订农产品各项标准,全方位实现农产品标准化。卢岚等(2005)借鉴工业生产标准化管理的经验,提出农业标准化途径可从组织标准化、物料标准化、作业标准化和管理标准化四个方面进行。第三,农业产业化经营视角,将农产品品牌建设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紧密结合起来(彭艾珍,1998),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以农业产业带动农产品品牌建设,形成产品特色(乔娟和张宏升,2005),打造强势品牌,逐步实现产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李敏,2007)。李德立(2006)也认为品牌战略是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手段,以农业产业化促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标准化,为品牌战略的实施奠定基础。第四,强调品牌延伸对农产品品牌战略管理的重要性,通过农产品区域品牌与农产品产业集群的互动,延长价值链,通过整合营销传播,做响区域品牌(如江智强,2003;杨海波,2006)。

虽然国内学者对于农产品品牌战略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仍存在一定不足:一是,对品牌价值的研究不足,偏重定性研究而忽视实证检验;二是,结合人文、地理、市场等区位特征等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并不多见,而能真正将战略措施落实到位又是一大问题。

三、特色农产品品牌战略制定原则

(一)合理定位

即在对特色农产品品牌现状、特色农产品产业的发展环境进行了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分清特色农产品所面临的内部优势和劣势、外部机会和威胁,才能找准其战略定位,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打响农产品品牌,扩大知名度。

(二)立足特色

特色农产品,顾名思义,最主要的还是在“特”字上下功夫,即以产地的特色资源为基础,将产品的特色(如风味、口感、外形等)与文化的特色(特殊的历史和文化传统)相结合,制定相应的品牌战略。尤其是要重视品牌的差异化,强调个性,提炼品牌核心价值,着力培育品牌文化。

(三)系统规划

品牌战略的制定是对品牌的活动方向、范围及过程进行的长期的系统的科学规划过程。其中,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只有坚持系统性原则进行权衡,建立一个完整的品牌发展战略体系,才能有效推动农产品品牌的发展。

(四)动态调整

品牌战略的制定是一个长期的、科学的规划,应当根据农产品品牌的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一方面,品牌的建立和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农产品品牌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相应的品牌战略;另一方面,当内外环境发生变化时,尤其是政府政策变化时,品牌战略也应当随着进行相应的调整。

四、江西省特色农产品区域品牌内外部环境分析

(一)机会

1.政府政策的支持。在《国务院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的指导下,江西省政府在土地、产业投资、税收及科研开发等方面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增加对农产品生产、加工和市场体系建设的投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大力实施“品牌”战略。2012年5月,江西省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其后,宜春、鹰潭、上饶、抚州等市结合各自实际,提出了具体的政策措施,狠抓落实,大力推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通过引进优良品种并推广、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加工企业的技术改造及技术创新给予重点支持;通过财政贴息、以奖代补等手段,对高新技术成果和农产品著名品牌进行扶持。

2.绿色消费观念深入人心。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环境意识也日益深入人心,消费者更加注重自然、安全、健康的生活方式。消费者普遍开始青睐于“无毒、无公害、无农药残留、无污染”的绿色食品、纯天然食品,对掺杂使假的农产品则深恶痛疾,市场对绿色农产品的需求量也大大的增加,为特色农产品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3.农业科技的发展。经过多年的努力,江西已经建立了涵盖农、林、牧、水产、加工等产业、学科门类比较齐全、功能比较完备的农业科研体系,在农业科技创新、科技兴农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农业科技开发和服务功能逐步增强。

(二)威胁

一方面,农产品品牌的公共物品属性导致区域品牌的经营主体缺位,假冒伪劣产品乘机充斥市场,使得区域品牌信誉严重受损,消费者对农产品品牌的信任度不高,忠诚度不高。例如,南丰蜜橘以果色金黄、皮薄肉嫩、食不存渣、风味浓甜、芳香扑鼻而闻名中外,但近几年来,市场上却有许多周边的县市也纷纷打起了南丰蜜橘的旗号,使得消费者无法准确判断谁真谁假,无法实现其自身价值。另一方面,由于农产品市场竞争行为不规范,农产品品牌间的恶性竞争导致无法形成品牌优势,直接影响到农产品品牌营销的进一步展开。

(三)优势

1.区位优势。江西省热量较丰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山区气候丰富多样,能满足以种植水稻、棉花、油菜等喜温作物为主体的农、林、牧、渔各业发展的需要,为农业发展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由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以资源为依托,发挥地域优势形成了一批名、优、特农产品,成为农产品品牌营销的资源依托。

2.深厚的文化底蕴。江西省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素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美誉。尤其是,奇秀险峻的自然景观和深厚悠久的人文历史交相辉映,历史文化与绿色生态浑然一体,加之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与当地文化、风俗等相融合,形成独特的区域优势。

(四)劣势

1.品牌意识滞后。大多数营销主体的农产品区域品牌意识不强,缺乏统一的农产品区域品牌管理规划。不仅仅是农民,就连一些企业也缺乏品牌意识,“品牌”概念较为模糊,对于农产品品牌的认证和创建缺乏长远意识和品牌眼光,认为农产品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质量不稳定,不好创品牌。虽然拥有一批具有影响力、诱惑力的地方农产品品牌,但却没有统一的商标,没有一个整体的形象。

2.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不健全。目前,我省企业仍然存在着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不很健全,对农药、兽药残留限量要求太少,缺乏完善的残留检测方法标准体系,导致农产品整体质量不优, 农业污染严重,农产品卫生安全性还有待提高。加之,名牌产品个数不多,现有的名牌所占市场份额不大,缺乏市场竞争力。

3.农产品科技含量低。许多农产品仍然停留在初加工阶段,技术相对较单一,如米、面、油的加工等,其加工链条断,精加工、深加工、系列加工严重不足,产品附加值不高。特色农产品“土而不特”,普遍存在着土味浓、精品少、附加值不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

4.品牌延伸不够,影响力不足。农产品品牌是一种信誉,是一个地区及企业对广大消费者做出产品质量,不仅代表农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更重要的是它代表顾客对品牌农产品的信任度和忠诚度。我省品牌农产品企业的品牌运作水平普遍较低,缺少品牌战略规划或规划不够完善,品牌延伸不足,系列品牌严重缺乏,影响力较小。

五、江西省特色农产品区域品牌战略对策

针对江西省特色农产品区域品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及其内部优势和劣势,本文主要立足于企业的角度,同时结合政府和农户,从区域品牌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对策分析,构建以差异化、标准化和形象力为支撑的农产品品牌发展战略。

(一)品牌创建阶段

1.注册子品牌。为避免公共品牌泛滥带来的损失,企业应当提炼品牌核心价值,通过品牌商标的设计、注册与保护,形成区域品牌下的子品牌,实现由公共品牌向自身品牌的过渡。以法律手段来保证企业对品牌的使用权,通过区位品牌与产品品牌的交互发展,推进农产品品牌的推广和发展。政府则应当推进区域品牌标准体系的建立,通过有效的品牌审核和认定机制,依法保护产品品牌权益,防止产品品牌的滥用。

2.与农户达成战略联盟。农户是初级农产品的生产者和提供者,农户的品牌意识直接关系到农产品品牌的成败。企业与农户间达成战略联盟,立足长远,拒绝短视,通过培训示范户,增强农户的品牌意识,重视品质和质量、安全、卫生、风味、口感等,从而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二)品牌推广阶段

1.品牌整合。江西特色农产品小品牌杂多,缺乏竞争力。强势企业通过兼并、收购弱势企业,整合农产品品牌,能有效提升品牌知名度,促使特色农产品产业化经营。而在此过程中,政府应当从全局出发,大力支持和鼓励,通过培育主打品牌,“四两拨千斤”,有效推广农产品品牌。

2.品牌宣传。“酒香也怕巷子深”。特色农产品品牌的传播和推广离不开品牌营销渠道的建设。企业应当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手段相结合,如广告宣传(包括电视、报刊、杂志、互联网等)、营业推广和公共关系等,加强品牌宣传力度,吸引“注意力”,提高特色农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此外,通过办节的方式(如赣南脐橙节),参加特色农产品展销会等也能扩大其销售渠道范围,加快品牌传播,是打响品牌的有效手段。

此外,企业还应当加强乡土文化宣传,针对特色农产品品牌的“乡土性”和“绿色”两个品牌诉求,可借用政府信誉为担保,从而提高消费者的认知程度,降低认知风险,实现农产品品牌的推广。

(三)品牌延伸阶段

所谓品牌延伸,就是指一个品牌从原有业务发展到新业务或新产品上,让企业的多项产品或业务共享一个品牌。江西现有特色农产品大多以初级产品形态进行销售,品牌延伸不足。企业应当加强农产品品牌运作,通过精加工、深加工及系列加工,延长产品价值链,合理实现品牌延伸,增强品牌生命力。但是,需注意的是,品牌延伸并非肆意而为,应当注意产品之间的相关性,使延伸的产品与原产品的核心价值保持一致,确保延伸产品的品牌形象保持不变。

(四)品牌维护

农产品品牌维护应贯穿品牌发展始终,政府和企业都应当切实维护好区域农产品品牌形象,促进农产品品牌的良性发展。

1.以质量为品牌基础。企业应重视农产品质量,减少农药残留,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实现农产品生产和管理的标准化。大力发展高产、优质、生态、安全的农产品,重视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储运等过程的质量控制,树立特色农产品区域品牌形象。

2.以规模求品牌发展。为增强特色农产品品牌的市场影响力,企业应扩大生产规模,集生产、加工、营销于一体。延长价值链,通过加工、深加工及系列加工等,突出农产品差异化和个性,真正实现农产品的特色所在,提升特色农产品的品牌价值。另一方面,通过市场调研、市场细分等,开拓并找准目标市场,避免生产的盲目性。

3.以创新保持品牌活力。通过科技创新,提升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实现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扩大品牌影响力。实施农产品区域品牌的营销创新,通过新的营销渠道,如超市农业、网络农业、会展农业等,实现目标市场多元化,降低对某一或某些地区市场的依赖度。通过挖掘当地文化底蕴,扩大品牌知名度。

4.以标准化生产稳定品牌形象。严格推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稳定品牌形象。将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纳入标准化轨道,严格规范农产品生产加工、质量检验、选购验收等环境的质量、卫生、安全,加快农业从粗放经营向集约化、规模化转变。

此外,政府应当加强府监管,实施品牌保护,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整顿市场,建立有序的竞争环境。通过完善品牌管理体系,实行区域品牌的授权管理,以行业协会的名义注册,保护品牌商标和品牌权益,使特色农产品区域品牌合法化。加强行业自律,建立区域品牌质量标准体系,加强农产品标准化。

参考文献

[1]郭锦墉.江西特色农产品区域品牌经营的思考[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5(4),51-54.

[2]焦伟伟,刘洁.我国农产品品牌战略中的障碍性因素及对策[J].乡村经济,2006(4):46-49.

[3]李敏.国内农产品品牌战略管理研究述评[J].商业研究,2010.

[4]王爱红.农产品品牌营销分析[J].商业研究.2009(12):139-141.

特色农业市场研究篇5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198(2013)06000902

1 特色农产品跨区域市场进入是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于市场进入模式的研究很多,涉及到市场进入模式的定义、分类、影响以及在各个领域的应用等方面,本文以Root(1987)对市场进入模式的定义为基础,将市场进入模式定义为选定目标市场,通过资源转移达到市场进入目的所使用的方式。

目前我国已将特色农产品的发展放在较重要的位置,研究趋于成熟,包括在营销、加工、区域化、品牌建设等方面,特色农产品跨区域市场进入模式的研究对农产品的营销、销售、流通都有很强的借鉴一样,之间也有非常强的联系,我们可以通过借鉴学者们对营销、销售、流通、竞争力、产业化方面的研究成果。Ricard L.Kohls和Loseph N.Uhl 将农产品营销定义为农产品从农户到消费者手中的一切商业及服务活动,因此,我们对市场进入模式的研究也需考虑到农产品从农户到消费者手中的各个环节。陈善毅(2007)认为中国特色农产品在销售、储藏、加工方面存在问题,农产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没有得到发挥。他通过六安市“六安瓜片”茶叶营销的分析,研究了特色农产品品牌化经营的途径,并总结了茶叶大市场、品牌加盟店、专营店、商场名茶专柜和品牌连锁专卖店的市场进入模式,强调加强特色农产品品牌化经营的重要性,并提出应注重市场细分在市场进入中的作用。贾国银(2004)指出应先进行市场需求调查和预测,估计市场规模,然后进行市场细分,最后对市场定位。在强调市场作用的同时,也充分肯定了政府在特色农产品营销中的重要作用(李银兰、沈翠珍,2008和周修亭,陈大志,2010)。各个区域特色农产品的营销问题也逐渐引起了学者们的注意,例如对于新疆(张欢、孙兰凤、袁媛,2010;程燕,2012)、安徽(栾敬东,2003;贾国银,2004;)、江西(饶华,2008;郭锦墉,2005)等地的特色农产品营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研究。

市场进入模式主要分为出口进入模式、合同进入模式、投资进入模式三大类,出口进入模式主要包括直接出口和间接出口,合同进入模式主要包括授权经营、服务合同、建设与生产合同,投资进入模式主要包括独资经营和合资经营。市场进入模式理论以前的着眼点主要是海外市场的进入,但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有部分学者开始将市场进入模式理论应用到国内跨区域市场进入中。黄宇驰(2007)基于资源基础观从资源、战略动机、交易特定变量对区域市场进入模式的影响。石忆邵(2007)在市场扩张问题上,研究了国内市场扩张的方式,市场扩张的本质、分市场的布局和定位、和市场模式的“克隆”问题。李贻伟(2003)探讨了跨文化营销的两种市场进入模式,研究的跨区域市场进入模式属于相近文化市场进入,在相近文化地区市场进入时,企业应采取步步为营的方式,逐渐逼近并最后达到终极进入的目的,但这种模式发展相对缓慢。

在市场进入模式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特色农产品的特点,寻求特色农产品可实现的市场进入模式。

2 特色农产品市场进入模式

2.1 直接输出模式

直接输出模式是指直接到目标输入地进行营销,包括在当地设立分销机构、选择分销商、指派外销人员、设立特色农产品专营店和寻找商。

(1)进驻各地超市(酒店、宾馆)或专柜。特色农产品的市场进入,最基本也是最直接的方式是通过进驻超市、设立专柜的方式,这种市场进入模式具有消费面广、成本低的优势,但是在选择超市时,需要充分考虑超市的购物环境、规模、知名度、人气、消费群体,结合特色农产品的特点进行抉择。但是进驻超市的方式,提升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效果较差。这种市场进入模式适宜在特色农产品进入市场初期。

(2)商。特色农产品市场进入的一种重要方式为商,是指商特色农产品,通过给商一定比例的提成或佣金,销售特色农产品的行为,商对特色农产品没有所有权。商可分为一级、二级,通过商的方式进入市场,可以分担特色农产品出厂商(出产地)的风险,使出厂商和商具有共同的利益,共同拉动市场从而降低特色农产品市场进入的风险;同时,商更加熟悉市场进入地的市场状况,可迅速拓展产品市场,组建良好的客户资源关系,拥有较好的市场进入效果,可以极大提高销售及知名度。但是商的方式相对于进驻各地超市和专柜的市场进入方式,投入较大;方式进入市场也较难管理,特色农产品出厂商对特色农产品的管理难度增大,维护特色农产品形象费用增加。

(3)设立专营店(直营店)。特色农产品的市场进入,企业可根据市场进入目标地区的需求和该地区的特征,若需求量大,可直接设立专营店。设立专营店需要高素质的运营人才,便于对特色农产品市场进入的直接管理,能有效的提升产品形象,扩大市场需求,树立特色农产品品牌。但是该种市场进入方式成本较高,风险较大,需要具备市场需求、市场环境和人才等条件。

(4)外派人员。外派人员主要从事特色农产品的市场进入、市场拓展工作,独立自主的从事特色农产品的经营工作。外派人员的市场进入模式,便于加强特色农产品市场的管理,及时了解反映市场进入状况和销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效的对特色农产品市场进入进行管理和控制。但是对于外派人员的管理和绩效评价都较复杂,销售过程难以监督,且具有较高的成本。

2.2 合同进入模式

合同进入模式是指特色农产品产地通过与目标输入地区的法人签订的长期的非投资性合作协议而进入目标市场。包括开办合资公司、合同生产、战略联盟。

(1)经销商。经销商是指市场进入目标地只拥有特色农产品销售和服务的单位和个人,是独立的经营机构。在开发新市场,市场进入初期,特别是对市场进入目标地不了解、资源信息掌握不全面的情况下,采用经销商的合同进入模式显得尤为重要。在这种市场进入模式中,特色农产品出厂商不直接与市场联系,不直接参与经营活动,既可以节省费用,也可降低风险,并充分利用经销商对市场信息的掌控来开发市场。但是,从长远看,出厂商始终无法获得目标地经营的直接经验,信息反馈不及时,缺乏控制特色农产品进入市场的过程。

(2)合同生产与销售。选择市场进入地区的公司签订合同进行生产与销售,实现优势互补,分工合作。合同生产与销售的市场进入模式可减少文化差异,增加目标地客户的市场亲近感,充分利用目标市场的资源,减少市场进入成本,控制风险。但这种方式的控制权较低,从长期发展的角度看,无法获得最直接的市场进入经验。

2.3 投资进入模式

投资进入模式是指通过直接投资进入目标市场的一种进入方式,包括独资经营、合资经营(生产性和营销性)、设立办事处(商业办事处)、设立分公司或者分部、设立新公司。投资进入模式一般是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以后,基于稳定特色农产品的供货渠道,为开辟新市场或稳定市场,在销售业务相对集中地区设立的机构。

(1)设立办事处:办事处一般属于非直接经营活动,但是它的核心内容是为特色农产品在目标地的营销工作服务,主要从事业务联络活动、销售协调工作,对经验活动、市场进入产生直接重要的影响。设立办事处是一种成本低且有效的市场进入模式,可以更好的了解市场进入目标地的情况,更好的掌握目标地的市场习俗、市场需求、市场状况、消费模式和经验成本、地方政策等,并且更直接的与客户建立联系,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但是办事处不能直接从事经营活动,在市场进入过程的活动中受到一定的限制,同时费用较高,程序复杂。

(2)设立分公司或子公司:在市场进入初期,可考虑设立分公司,若经营发生亏损可以与总公司的冲减,减少总公司的负担。在市场逐步稳定后,获得盈利时,可设立子公司,在保证盈利的同时又充分享受目标地的税收优惠政策。这种模式有利于特色农产品更好的渗透目标地市场,企业更好的掌握市场信息并及时反馈。分公司相对于设立办事处而言,具有可以从事经营活动的优势。与其他的投资进入模式相比,设立分公司或子公司的市场进入模式同样,具有较高的运行成本和管理成本以及很高的风险。

(3)设立新公司:设立新公司包括设立生产销售一体的公司和贸易公司。特色农产品的市场进入,是一种可迅速进行市场扩张的市场进入方式,即可通过设立专门的销售贸易公司进行,也可在市场进入目标地设立新公司,既从事特色农产品的加工,也包括特色农产品在当地的营销。这种方式既可以增添目标地客户的亲近感,生产更符合他们的喜好的特色农产品,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充分利用资源,有利于企业获得最大的利润。但是这种方式,设立过程费用昂过且过程复杂,企业独立经营,在独享利润的同时也独自承担风险。

(4)合资经营:选择市场进入目标地的一个或多个公司为合作对象,组建合资经营公司。这种方式既充分利用了合资公司的市场优势,也转移了一部分风险,同时共同的利益又使得公司的利益得到了保证,是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市场进入模式。目标地的合资人可以为特色农产品进入市场消除部分进入障碍,解决生产经营上的困难,提升进入速度和效果。这种方式在资金和人力资本等方面投入较小,又比设立分公司、子公司和新公司的风险要小,是一种很好的分担风险的进入方式,在合资公司不赢利、市场条件改变或企业本身的投资方向发生了变化,便可以终止协议的执行,同时,合资公司也是一种很好的融资方式。但是这种市场进入模式过程复杂,对合伙人的选择需要较长时间的沟通。利润有限,企业处于少数股权地位时,不能对合资公司的管理加以控制。

3 特色农产品市场进入模式决策选择

由于特色农产品的特点,市场进入目标地的环境不同,公司状况和市场环境等因素,并没有一种市场进入模式适合所有的特色农产品。在进行市场进入模式抉择时,应充分考虑特色农产品本身的特性、资源投入、风险水平和灵活性等因素。

与其他商品不同,特色农产品保鲜与运储的要求较高,是选择市场进入模式时需重点考虑的因素。特色农产品市场进入目标地的习俗、爱好、需求、市场竞争程度,以及特色农产品进入市场的风险水平、资源投入程度、市场进入效果、灵活性、控制水平这些因素应综合考虑,选择适合特色农产品进入某地的市场进入模式。当然,外部环境、内部环境都在不停的变换中,决策者需根据自己的需求已经环境的变化对市场进入模式进行调整,只有适应环境的厂商才能生存,充分利用这些环境,可大幅度提高市场进入的效果。特色农产品的市场进入目标都是为了长期的发展,但是在市场进入的各个阶段应采取不同的市场进入方式,例如,在市场进入初期,可选择进驻超市、寻找商、经销商、外派人员等进入模式,而在初步实现市场进入,有稳定的市场后,应考虑设立办事处、分公司、子公司、成立新公司、合资公司等适宜长远发展、获得较大利润的市场进入方式。市场进入模式决策可基于产业基础观、资源基础观、制度基础观等理论基础进行抉择,选择各阶段效率最高的市场进入模式。实现特色农产品的市场进入,能够发展农业、提高农民收入、带动区域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Ricard L.Kohls,Loseph N.Uhl.Marketing of Agriculturalproducts[M].PrenticeHall,Inc.2002.

[2]陈善毅.浅析特色农产品品牌化经营的有效途径[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7,(10):22.

[3]贾国银.农产品营销策略研究[J].农村经济,2004,(12):13.

特色农业市场研究篇6

休闲农业是我国近来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转型方向,一来是为了应对民众对于休闲旅游需求的提升,二来是为帮助农民的收入与所得的增加。休闲农业不只是一种农业经营方式,更是一种乡土性旅游服务业,因此,很多学者指出发展休闲农业首要任务就是吸引人潮。而未来的新型乡村、农村旅游需有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健康旅游、冒险旅游、美食旅游这五大类,休闲农业区提供的游息活动几乎可涵括其中,如健康旅游配合我国风俗民情,休闲农业区内的相关经营者可种植药草植物,针对注重养身保健的游客制作不同类型的养生餐,增加长期住宿顾客的吸引力。

未来农业应以多元化农业为发展目标,三大发展主轴中也提到农业深度旅游的新市场开发。应按照不同客层提供多元的主题游程。因此,吸引人潮,必须目标与分析营销,经由市场分隔、产品定位等工作,拟定适切的策略,进行市场客群开发,过去国内研究中以针对休闲农场游客的偏好、动机、体验、生活型态等变量进行市场分隔研究为主。如何提升休闲农业集客力、吸引力,是休闲农业经营的重要课题。因此,本研究欲了解农业深度旅游市的现有客群与潜在客群,并探讨游客对深度旅游的偏好、动机、体验程度及满意度,来进行游客市场分隔,提出农业深度旅游开发的策略,并具体建议政府辅导休闲农业区推动、开发与营销农业深度旅游的建议。

二、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研究问项的选取依据

本研究由文献收集整理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等资料,进行分析与归类。其次,通过专家访谈、专家问卷调查,对评估准则进行增加、保留、删除或修改等建议,得出休闲农业深度旅游资源的市场开发层级架构,借以作为本研究游客问卷与专家模糊层级分析法研究指标准则的依据。

(二)研究工具

质性访谈问项设计分别针对休闲农业区经营者的基本资料、休闲农业区环境特色、深度旅游的特色与认知、提供的产品与服务等四大方向进行访谈题项设计。游客问卷设计,以结构式问卷为调查工具,主要分为游客对于旅游资源的重视与满意程度、游客旅游经验及游客基本资料等三大部分。专家问卷设计主要为探讨专家对于休闲农业深度旅游市场开发评估指标,各个类型的权重,并与游客的调查结果进行比较与分析,故采用模糊分析层级程度法。

(三)资料收集

本研究通过休闲农业供应者(2位休闲农场及2位民宿经营者)与休闲农业需求者(2名游客)深度访谈的结果,作为探讨农业深度旅游产品项目与专家问卷调查的依据。游客问卷调查,各客群抽样的对象主要抽样深度旅游现有及潜在两种客群。现有客群,为必须在休闲农业区中的农业旅游环境下从事相关的体验活动,或在区内农场或民宿居住两天一夜以上的游客;潜在客群的抽样对象分为:在休闲农业区,以及在非休闲农业区之旅游景点,从事相关深度的体验活动之游客,旅程为当天来回或是居住在休闲农业区以外地区之游客。本研究采取便利性抽样法,于2013年8月底至2013年10月中的假日与非假日分别进行发放,选定需年满20岁以上具有独立填答问卷能力的游客进行发放。

(四)资料分析方法

本研究资料分析方法包含次级资料分析与主客观分析,游客问卷分析方法利用SPSS 17.0套装软件,分析方法包括次数分配、t 检验、因素分析、Cronbach’s α等。本研究应用重要―表现程度分析法(IPA)将受访不同客群之间对于各旅游资源问项的平均重视度与满意度加以归类,绘成重要―表现程度分析图,并利用此四象限分析结果进行拟定改善策略。专家问卷分析方法运用模糊层级分析法的方式,求算各要素的重要性程度,进而得到各评估准则的评价分数,达到客观评比的目标。

三、研究结论

(一)农业深度旅游产品开发策略

根据专家的观点,深度旅游产品开发应依据“观光农业导向”、“文化旅游导向”、“自然旅游导向”与“乡村度假导向”的顺序为优先评估的准则;生态旅游、教育体验、农业体验、地方特色、民俗活动为产品开发首要优先,旅游类型权重值之间的微幅差距,表示专家的重视程度几乎画上等号。次要为健康效益、主题旅游与乡土美食,冒险旅游与表演艺术权重值偏低,显示专家较不重视。

整体游客的观点,深度旅游产品开发应依据“文化旅游导向”、“观光农业导向”、“自然旅游导向”与“乡村渡假导向”的顺序为优先评估的准则;健康效益、教育体验、乡土美食、生态旅游、地方特色为产品开发首要优先。次要为民俗活动、主题旅游与农业体验,冒险旅游与表演艺术较不重视。在农业体验、健康效益、民俗活动与乡土美食等类型,专家观点与游客观点较不一致,专家观点认为农业体验与民俗活动为首要开发产品,游客观点认为为次要开发产品;游客观点认为健康效益与乡土美食为首要开发产品,专家观点认为为次要开发产品。其中,健康效益在开发产品的重要程度排序中,专家观点为第六顺位,而在游客观点为第一顺位。

本研究认为专家观点期望通过实际体验与知识学习的产品,提供游客知性的旅程,吸收新知,再结合地方特色与健康效益的产品,增加旅游的丰富性与深度。相对的,游客旅游的主要动机为踏青散步、放松身心(占34.7%),以及养生保健的观念日渐提升,对于健康效益的产品相对重视。其次,对于教育体验的产品开发也是相当重视,列为第二顺位。由于产品开发主要目的在于吸引游客进入农业深度旅游市场,因此,本研究依据游客的观点,依重要程度优先顺序分别提出下列产品开发的方向:(1)顺序一:健康效益的深度旅游产品,包含体能增加的(如自行车),缓解压力养生的(如泡温泉),以及注重优化心灵的园艺治疗等旅游产品。(2)顺序二:教育体验的深度旅游产品,提供通过自然生态解说、环境教育、野外求生的知识与技能学习,以及亲手参与的DIY等旅游产品,让游客深入与接触大自然,增长日常知识与资讯,游客更主动参与与体验的方式。(3)顺序三:文化旅游的深度旅游产品,文化旅游产品著重于乡土美食与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开发。包含美食与料理,参观地方传统建筑,观赏与制作手工艺品,品尝与挑选地方特产与伴手礼等。(4)顺序四:生态旅游的深度旅游产品,开发以自然景观与资源为基础的生态旅游产品,以了解当地环境的自然,在不影响当地生态体系下,达到保育自然资源,增强游客的环境意识。

(二)农业深度旅游市场开发策略

了解深度旅游市场开发的产品,包含健康效益、教育体验、地方特色、乡土美食、生态旅游等,本研究发现与IPA分析中,继续维持的旅游类型相同,显示以游客认为最重要与最满意的类型,作为产品开发的方向是相当具有说服力。此外,本研究以IPA分析中,需要立即改善的项目,显示游客对于此类型与旅游资源非常重视,但却感到不满意,应当急需改善,以提升游客满意度,作为主要市场开发的方向。

一是以农业体验与主题旅游为整体客群的开发市场。农业体验的市场,利用农林渔牧的生产资源,转化成各项休闲活动。主题旅游的目的,主要通过休闲农业的环境,提供会议、打工渡假、团体员工旅游的性质,整体客群更认为主题旅游可以赋予休闲农业更宽广的市场开发。二是以教育体验与地方特色为现有客群的开发市场。教育体验主要在本身的生产经营之外,把重要资源用于体验与教学。结合地方特色的市场,以欣赏、参观和认识具有特殊价值与历史价值的地方产业文化等,提供游客丰富的乡土体验。三是以民俗活动为潜在客群的开发市场。结合地区性或具浓厚当地文化色彩的民俗活动、与庆典活动,提供民众感官刺激,与体验各地不同文化的差异。

四、研究建议

(一)产品开发方面的建议

一是策略联盟助于资源整合与开发,政府积极扮演协调与整合的角色由于农业深度旅游的产品开发相当多元,包含健康效益、教育体验、地方特色、乡土美食、生态旅游等旅游产品。然而,目前多数休闲农业业者的发展现况,提供的体验活动大多为欣赏乡野景观的生态旅游、生态解说教育的教育体验,其次为参与地方文化、品尝特色料理,且多数农场也提供体验农产作业、感受主题风情和旅居农庄民宿,而仅少数农场提供户外健身运动和心灵舒压疗养的健康效益旅游产品。因此,业主在发展过程中若无法直接资金投资或提供,除了可以借助休闲农业业主之间的合作,或是与外部其他产业之间的异业策略联盟,利用异业的专长与特性来补强其不足,从双赢的方向思考,让合作的各方都能够提高获利,创造策略联盟的最高效益,进而增加活动提供的广度,助于多样性资源整合与开发,游客参与活动的意愿与选择相对会提高。

二是推动与规划深度游程的旅游产品。潜在客群的游程主要以当日来回的一日游为居多,若能够规划出附有价值与意涵的旅游景点,并与其他产业合作,通过包装与营销,推出与设计符合教育体验、健康效益与地方特色的多日游套装行程,将游客的停留时数延长与过夜,体会到不同旅游地区的深度旅游内容与资源。因此,建议政府相关单位与业主合作,规划小众的套装行程与路线,由政府进行大力推广,设计优惠方案,更可提供游客作为安排旅游行程的参考。

三是开发新的旅游产品与资源。本研究认为整体客群对于各种旅游资源的接受度高且广泛,加上重游的忠实游客不在少数,约有六成的重游率,开发新的产品与资源,提供不同的游程体验,吸引新客群进入休闲农业的旅游市场,创造旧有游客新鲜感。

(二)市场开发方面的建议

一是渔业体验需要近一步加强。渔业体验在旅游资源IPA分析中,现有客群与潜在客群均认为游客重视程度低,满意程度低的旅游资源,属于优先顺序低旅游资源。目前我国的渔业体验活动较为少数,常见的为采贝、钓鱼,能够与其他产业的连结性较低,也收到产季与气候的限制,使渔业活动较为单调,游客的重要程度与满意程度相对降低。本研究建议可以向周边国家取经,找寻适合的开发策略,打开渔业体验的市场。

特色农业市场研究篇7

农产品批发市场是农产品市场体系的重要构成,其布局的优化、运行的规范对稳定市场、引导生产具有关键性作用。“十一五”期间,农业部扎实推进批发市场改造。组织实施了“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拓展5520工程”,加强冷藏保鲜、质量检测、电子结算等基础设施建设。修订《农业部定点市场管理办法》,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开展质量检测。加强与商务部、中国农业银行等合作,共同推进批发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了免收个体工商户管理费和市场管理费政策的出台、覆盖全国的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的建立。在一系列政策的引导下,各地农产品市场建设和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上海2010年建成西郊国际农产品展示直销中心和交易中心,为全国农产品销售提供全方位专业服务;贵州农产品市场的分工、布局不断完善,形成了遵义虾子辣椒、关岭断桥反季节蔬菜、贵阳三农资等一批专业批发市场。

特色农业市场研究篇8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9123

1引言

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来,绿色理念不断深入人心。绿色发展理念充分体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这一基本国策的宗旨,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及实现农业现代化、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导航。近几年中央一号文件一直强调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的发展,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突出优质、安全、绿色导向,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申请“三品一标”认证,加快提升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的权威性和影响力等。与此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也在逐步提升,对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视,对绿色、有机农产品的需求也不断增多。但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农业自然生态环境污染的状况越发严峻,加之我国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等,这些都引起了社会大众及政府的关注,也影响了消费者购买绿色农产品的行为。而绿色农产品的购买行为是促进绿色农产品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对绿色农产品消费者的购买行为进行分析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通过研究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的购买行为,可以为促进绿色农产品的发展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也有利于引领人们由传统的消费观念向科学、文明、理性、绿色的消费观念转变。

2文献回顾

绿色食品指的是产自优良生态环境、按照规定的技术规范生产、实行全程质量控制,并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的无污染、安全、优质的食用农产品及加工品。本文研究的绿色农产品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农产品。由此看出,绿色农产品是绿色食品的主体,并且通过大量文献资料发现,我国学者在研究绿色农产品大多都是从绿色食品的角度进行研究讨论。

21国外相关文献回顾

国外关于绿色农产品或绿色食品的说法是不存在的,而c绿色食品类似的产品有“有机食品”“生态食品”等,但其标准水平更高。国外学者关于有机食品的研究起步比较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的初期阶段,并且研究的内容较为全面,领域也较宽泛。其中最早提出“有机食品”这一概念的国家是美国,日本则称之为“自然食品”。世界第一个有机农业组织1924年在德国成立。1938年美国人J・Rodeel进一步对有机农业进行试验研究并开办了有机农场。1972 年国际有机农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IFOAM)成立,并制定了有机农业组织必须遵守的基础准则。1980年英国学者TollnElkington和JuhaHailes出版了《绿色消费指南》一书,自此掀起了人们绿色消费的一阵热潮。

自21世纪开始,国外学者对绿色有机食品的研究又步入了一个更深入的层次。M・Yussefi(2003)指出,对于企业发展市场来说有机食品需求的增长是个很好的机遇,企业应该紧紧抓住它,通过应对市场需求去调整产品的生产结构和营销策略,从而促进企业发展。Masahisa Fujita(2006)表示,当人们满足了基本需求之后就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求,这有利于发展扩大有机食品市场的空间。Carriquiry、Miguel(2007)认为应该积极开阔市场创新产业政策、组织、管理、技术等,从而有效调节有机食品市场的供需。Bum SM(2008)认为消费意见的导向者正是有机食品的消费者,为此应该重视消费者彼此间的口传效应。DavidBAudretsch(2008)研究发现,要想提高有机食品产业的竞争力就要注重技术创新和相关产业政策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国外学者对有机食品的研究由早期的基础理论研究到后来的多层次多方面研究,研究领域主要涉及质量安全、政策体系、消费者及市场等,可以看到,国外关于有机食品研究已经具有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

22国内相关文献回顾

国内学者针对绿色农产品和绿色食品方面的研究起步则比较晚,并且研究的内容和领域没有国外研究的完善和宽泛。我国农业部首次提出“绿色食品”的概念是在1989年,1990年我国对绿色食品进行研究和开发,1992年成立了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并且建立了绿色食品的经营模式,1993 年加入了“有机农业运动国际联盟”。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我国学者的研究从起初的浅层研究向多角度、多层次研究发展。

(1)从消费者出发进行多角度的研究。张海英(2010)根据广州市的调查研究发现,购买习惯对于绿色农产品的消费影响最大,并且具有显著的负效应。赵昶等(2011)基于杭州地区的研究发现,女性的绿色农产品消费意愿比男性的要强。薛永基(2016)在计划行为理论研究基础上,加入感知价值、预期后悔两个变量对理论模型进行扩展,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对消费者绿色食品购买意向进行实证研究,并依据研究结论提出影响绿色食品消费意向的“三因素模型”。

(2)从营销方面进行研究。于浩淼(2013)经过对绿色农业和农产品的限定进行研究,得出“云营销”应用于绿色农产品营销的策略。余娟(2014)通过研究发现绥化绿色农产品网络营销的许多弊端,诸如网络营销渠道不畅,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农民互联网知识匮乏等,并提出了相应的改善策略。田嘉(2015)认为在实施绿色农产品营销的过程中,还面临一些制约因素,需要社会各方面给予支持并大力推进其实施。

(3)从品牌角度进行研究。赵晓华、岩甾(2014)以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普洱为例,通过SWOT分析探讨了该市绿色农产品品牌发展的优势、劣势以及面临的机遇与威胁,同时对绿色农产品品牌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对策。王运浩(2015)提出了我国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在2015年的品牌发展思路,还指出了工作重点以及推进策略。秦宇琪、于振伟(2016)从企业、政府、消费者三方面提出有效对策,进而提高绿色农产品品牌的知名度,扩大市场占有率。

(4)从产业发展、结构、竞争力等角度出发进行研究。赵大伟(2009)研究了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发展受制度结构与供给的影响状况。韩杨(2010)认为绿色食品产业竞争力会遭受生产基地小、产品科研能力不足等方面的不利影响。王德章(2011)认为绿色食品产业的不同发展阶段,资源、需求、市场和政策等因素对产业竞争优势的影响不同。宋国宇、赵莉(2012)指出通过产业组织结构不断优化,实现绿色食品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演化是绿色食品a业的发展过程。张玲玉(2015)研究提出黑龙江省绿色农产品产业链的整合策略。常筱磊、赵辉(2015)通过分析我国绿色食品信息化业务平台建设现状,探究了绿色食品信息化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发展思路。张志华等(2015)研究提出了优化产业结构、推进精品形象、促进市场机制、提升国际竞争力4个方面的产业战略布局。

总体来看,国内相关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对绿色食品产业品牌、竞争力、消费者、营销等方面的研究,其中关于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购买行为的研究比较少,有关的理论专著也较少,虽然已有学者对绿色食品或绿色农产品的购买行为进行研究,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因此本文在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基础上对消费者购买行为进行研究。

3绿色农产品购买行为研究设计

31科特勒模型在绿色农产品购买行为的应用

311科特勒购买行为模型的基本内容

美国菲利普・科特勒教授提出一个强调社会两方面的消费行为的简单模型,此模型说明了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反应不仅仅会受到营销产生的影响,还会受到外部因素所带来的影响,并且指出了不同特征的消费者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活动,再通过消费者的决策过程形成一定的购买决定,最终形成了消费者对产品、品牌、购买时机、购买数量的选择。模型如图1所示。

图1科特勒购买行为模型

312针对绿色农产品进行模型修正

科特勒的购买行为模型是针对消费者的普遍消费购买行为所构建的一种模型,但本文研究的是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的购买行为,因此要基于绿色农产品的相关特点对科特勒的购买行为模型进行一定的修正,去掉一些不相关或影响较小的因素,增加一部分相关或影响较大的因素。经过修正的购买行为模型划分为四部分,分别是刺激因素、决策过程、购买过程和分享。刺激因素主要强调来自企业、社会和消费者自身这三方面因素对消费意识产生的刺激;决策过程主要强调从对绿色农产品的认知,再到信息搜集,最后进行评估决策的过程;购买过程主要强调购买时对产品、品牌、地点、时间以及数量的选择;购买后分享主要强调平时生活中对绿色消费理念的分享、消费绿色产品品牌的分享,以及在网络平台上进行分享的方式。购买行为模型结构修正结果如图2所示。

图2绿色农产品购买行为模型

32绿色农产品购买行为模型分析

321刺激因素的分析

消费者在进行绿色农产品的消费前会形成一定的消费意愿,而消费意愿会受到多方面刺激因素的影响,主要是企业营销的刺激、社会外部的刺激、消费者个人因素的影响。在企业营销方面的刺激主要是营销策略,营销策略当时就会刺激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的购买意愿增加,主要包括绿色农产品的宣传、价格的合理性、售卖地点的选址、促销手段和程度等。社会外部的刺激则包括很多,如政府对绿色农产品的宣传力度、社会关于绿色农产品的舆论导向、身边他人的积极意见等都会刺激消费者的消费意愿增加,最重要的还是来自消费者个人的影响,影响因素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收入、婚姻状况等。

322决策过程的分析

当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产生消费意向后就会进入决策过程,决定是否要购买绿色农产品,这首先取决于消费者自身对绿色农产品的认知程度。如果认知程度较高的话,就会减少信息搜集和评估决策的过程,并会较快做出是否购买绿色农产品的决定,但如果认知程度较低,消费者就会根据自身需求情况进行相关信息的搜集,例如什么是绿色农产品、绿色食品,生产的标准是什么,质量认证的标准如何等信息,经过对这些相关信息有所了解后,会评估并决策最终是否购买绿色农产品。

323购买过程的分析

购买过程是在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产生了消费意愿并做出购买决策后的过程。这一过程中消费者会考虑购买哪些种类的绿色农产品来替代平时生活所必需的普通农产品,选择种类时还会考虑选择哪种品牌的绿色农产品。做好上述选择后,还要继续选择购买的地点,菜市场、大型农贸市场、超市等场所的距离、规模以及是否设有绿色农产品专柜等都会影响消费者的选择。除了品种品牌、地点的选择,还有时间和数量的选择、销售方的促销力度等因素会影响绿色农产品的购买进而决定消费者购买的时间及数量,此外,消费者愿意替换掉平时生活所需普通农产品种类数量也是数量选择的一部分。

324购后分享的分析

消费者在购买绿色农产品后会有自己的使用体会和评价,在社会生活交往的过程中自然会与他人进行分享。分享的内容以绿色农产品的品种和品牌为主,也会分享购买的地点和自身绿色健康的消费理念。在分享方式上以前主要是以生活中人与人、面对面交流的方式进行分享,或是口口相传进行分享,但在当今的网络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网络平台问世,例如微信、微博等,这些网络平台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分享绿色农产品的渠道,同时也扩大了消费者对消费者的影响速度和范围。

4研究结果及建议

41研究结果

文章将科特勒购买行为理论模型应用于研究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的购买行为,对原模型进行了部分的修正,使之与绿色农产品消费行为更适应。又结合现实的社会状况针对改建后形成的绿色农产品购买行为模型进行各环节的分析,并对各环节的影响要素和内容进行了理论性的阐述。厘清了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购买行为整个过程的思路,从消费者受哪些方面刺激、产生了消费意愿后又进行消费决策,经过认知判断、信息搜集到做出决定时会出现哪些情况,再到购买过程中消费者做出的选择过程和内容,最后是购买行为后的分享内容和平台方式,这些前后过程都是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的,厘清这一过程为本文提出相关建议奠定良好的基础。

42研究建议

(1)基于政府的视角。政府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保障绿色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维护好消费者的权益,这要求从绿色农产品的生产到流通各个环节做好标准的制定工作,同时也要监管相关企业对标准的执行与落实,对于不严格执行标准的相关企业实施处罚,还应该在目前的基础上加大处罚力度,对于各环节的责任单位加强问责力度。此外,政府还应做好社会宣传工作,加强人民群众对绿色农产品的认识与了解,引导人们的消费理念向健康绿色发展转变。

(2)基于企业的视角。企业首先要确保的自然也是绿色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这关乎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其次企业还应加强绿色农产品品牌的建设任务,建设有特色有保障的自己的品牌,提高品牌的公信力和影响力,从而推动绿色农产品的消费和产业发展。最后企业还应重视营销策略,根据所在市场的实际情况及时制定或调整企业的营销策略,拉动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的消费需求,推动绿色农产品市场的繁荣。

(3)基于消费者的视角。消费者购买的前提是对绿色农产品的认知,只有在对绿色农产品了解后才会影响自身的消M理念,向绿色健康的消费理念转变,因此,应该从日常生活别是利用互联网关注食品安全和绿色食品的相关信息。在当今互联网发达的社会背景下人们更应该注重分享,发达的互联网使以前的口口相传式分享转变为网络化分享。网络增加了消费者的分享方式和分享平台,提高了消费者的影响速度,扩大了消费者的影响范围。因此,消费者应该利用好多样化的网络平台分享自己对使用绿色农产品的心得,以及绿色农产品对我们生活和健康的有利影响。这种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分享,会全面提高消费者对所购买的绿色农产品的信任度。

参考文献:

[1]张海英广州市绿色农产品的消费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52-56

[2]赵昶,靳明,赵敏女性群体绿色农产品购买行为结构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1(5):44-54

[3]薛永基,白雪珊,胡煜晗感知价值与预期后悔影响绿色食品购买意向的实证研究[J].软科学,2016(11):131-135

[4]于浩淼“云营销”在绿色农产品营销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3(27):11190-11192

[5]余娟电子商务环境下绥化绿色农产品网络营销策略[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4(11):6-7

[6]田嘉以绿色农产品营销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构想[J].农业经济,2015(6):116-118

[7]赵晓华,岩甾绿色农产品品牌建设探析――以普洱市为例[J].生态经济,2014(11):93-96

[8]王运浩推进我国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品牌发展的思路与对策[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5(2):10-13

[9]秦宇琪,于振伟黑龙江省绿色农产品品牌竞争力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6(27):79-80

[10]赵大伟绿色食品产业发展阶段与转变增长方式研究[J].学术交流,2009(2).

[11]韩杨中国绿色食品产业演进及其阶段特征与发展战略[J].中国农村经济,2010(2).

[12]王德章,李翠霞,杜会永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竞争优势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1(1).

[13]宋国宇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中的结构调整对策研究[J].上海商学院学报,2012

[14]张玲玉黑龙江省绿色农产品产业链整合模式及策略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2015

[15]常筱磊,赵辉绿色食品信息化业务平台建设现状及发展思路探讨[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5(3):23-25

特色农业市场研究篇9

关键词 :资源;环境;特色农业;发展

一、引言

2010 年国务院批准设立“山西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为全国第一个全省域、全方位、系统性的部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2014年4月18日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规划,提出积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农业,促进农产品生产向优势产区集中,实现专业化、规模化和基地化,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和服务主体。依托山西综改区的优势和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的机遇,山西南部四县特色农业发展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山西南部四县由于资源环境约束,现代农业发展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在现代农业发展中,需要根据区域特征、特殊的产品品质和特定的消费市场进行发展。国内专家学者从特色农业发展上研究现代农业发展,在宏观上对特色农业的作用、意义、发展模式、实践经验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吕火明从不同角度研究分析特色农业的发展模式。伍建平从因地制宜角度分析研究特色农业发展建议。李先德认为特色农业发展是为扩大农、林、牧、副、渔业生产规模,提高其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形成新的经济活动。罗富春对特色农业发展的必要性进行分析研究。丘陵山区县现代农业发展要立足于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环境优势和技术优势,根据市场需要和社会需要来发展具有一定规模的高效农业。针对山西南部四县现代农业发展的实践,2014年5月至12月,我们课题组对山西省南部垣曲县、平陆县、新绛县、河津市四县特色农业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山西南部四县资源环境表现具有一定的独特性,探讨资源环境与特色农业发展路径。

二、资源环境表现与特色农业发展关系

(一)资源环境表现山西省晋南四县资源环境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地势

地貌有所不同,随之带来的气候条件等资源环境条件有所不同。山西省垣曲县和平陆县山区丘陵面积比重较大,而河津县和新绛县山区丘陵面积比重较小,见表1所示。山西省晋南四县资源环境的差异形成各自独特的资源环境表现。

1.山地资源环境

垣曲县历山镇及皋落乡北部一带,地势较高,独特的地理位置,良好的气候环境,使各种野生动植物相宜生长,植被种类丰富,形成过渡性、特殊的暖温带森林植被类型。平陆县北部中条南麓前沿,由东、西两部分组成,需要进行生态恢复和荒山、荒坡治理。河津市吕梁山区的下化乡和山前沿一带的僧楼镇、樊村镇、清涧办的北部区域。山区东北—西南向的园子沟、没底沟横贯下化乡全境,山前沿倾斜平原区呈条状分布于吕梁山前,全区总面积153.9平方公里。新绛县北部吕梁山区的泽掌、北张等乡镇。山地资源环境区域因受地貌限制,土地破碎、贫瘠,耕作不便。

2.丘陵浅山及黄土塬面资源环境

垣曲县西部、西南部的丘陵浅山地区,以及位于华峰乡、英言乡、蒲掌乡的两大黄土塬面,该区域土地贫瘠,受地形所限,地块分散,且大部分为旱地,耕作不便。平陆县三门镇以西的各个乡镇,介于沿山和沿河的中间地带,为黄土台塬区。自西向东塬面较大的有洪池塬、西侯塬、常乐塬、留史塬、张村塬、杜马塬、部官塬、晴岚塬、南村塬、淹底塬等,海拔700-500米,总面积26 万亩。塬面由北向南倾斜,黄土覆盖深厚,地势比较平坦。

3.汾河谷地资源环境

河津市小梁乡及柴家乡一带和赵家庄乡全部,僧楼镇、樊村镇、清涧办城区东部的一部分,属于汾河谷地南岸的三级阶地(即南塬)和汾河谷地北岸的三级阶地(即北塬),地面较平坦,微向汾河倾斜。新绛县域中部的汾河两岸农业区。这一带属于汾浍阶地,广泛分布于汾浍河南北。一级阶地区分布于樊村、南关、木赞一带。面积约90 平方公里,高出汾河3~10 米。地势开阔平坦,汾河贯穿其中。二级地区分布于南刘、龙香、南梁、赵村、符村、韩家庄、中村北一带,阶面平坦,成带状残存,高出汾河8~28 米,阶面向河谷下斜。汾北三级阶地分布于汾北的永丰庄、周庄、乐利庄一带,面积138 平方公里,高出汾河l8~48米。地势比较平坦。

4.河川资源环境

垣曲县的亳清河、允西河、西阳河三条河流形成的河川地带,土地相对平整,光热资源充足,水资源丰富。黄河绕平陆县境南部流经常乐、张村、圣人涧、三门、坡底、曹川6个乡镇,东至曹川镇老鸦石出界入夏县,过境总长度85.2 公里。沿河有70 多处滩地,面积约7 万亩左右,高程均在310 米以上,土质肥沃,是很好的农耕地。河津市黄河沿岸龙门滩至连伯滩一带,总面积73 平方公里(约合10 万亩)。北部为风沙较大,土地贫瘠;南部连伯滩,土地资源充足,水资源丰富。

(二)资源环境表现是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趋向的基础

山西省晋南四县资源环境的表现,是构建山西省晋南四县县域发展定位的基础。县域发展定位决定着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趋向,见表2 所示。垣曲县以山地资源环境、丘陵浅山及黄土塬面资源环境为主,其发展定位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生态县,形成特色生态化产业发展趋向;平陆县也以山地资源环境、丘陵浅山及黄土塬面资源环境为主,其发展定位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精品农产品发展示范县,形成特色精品化产业发展趋向;河津市以汾河谷地资源环境、河川资源环境为主,其发展定位为新型城镇化与现代农业同步推进展示区,形成特色服务城市化产业发展趋向;新绛县以汾河谷地资源环境为主,其发展定位为无公害蔬菜高科技生产与农产品现代物流集散中心,形成特色标准化产业发展趋向。

(三)资源环境表现是特色农业产业布局依据

资源环境表现是县域发展定位的基础;县域发展定位决定着特色产业发展的趋向;特色产业发展的趋向是特色农业产业布局依据,见表3所示。

(四)特有的产业布局决定着独特的名优产品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布局是发展名优产品的基础。垣曲县依据“山地板块、丘陵板块、河川板块”布局,发展山里红果脯、中条山蜂蜜、泉鑫白厂丝、沐风香菇酱、舜皇菖蒲酒、舜土坊野生核桃油等特色名优产品发展;平陆县依据“两轴、三带、三大片区”布局,发展水化柿、红不软桃、百合、平陆屯屯枣、甜樱桃、西红柿等特色名优产品发展;河津市依据“一轴两带、四大区域、五大板块”布局,发展“农之龙”牌粉丝、粉条系列产品、特色蔬菜罐头、连伯韭菜、“汾滨”牌果汁饮料、河津芝麻糖、黄河鲤鱼等特色名优产品发展;新绛县依据“一轴两线、五大板块”布局,发展莲藕、无公害蔬菜、油桃、亿家康面食产品等特色名优产品。见表4所示。

三、特色农业发展的策略

(一)土地规模化策略

山西省晋南四县以土地适度规模化,发展优势基地和特色板块,围绕基地、板块联动,实施规模集约。垣曲县实施“山地板块、丘陵板块、河川板块”片区覆盖的特色农业发展片区和产业带,重点构建生态化产业发展片区和产业带。平陆县实施“两轴、三带、三大片区”片区覆盖的特色农业发展片区和产业带,重点构建精品化产业发展片区和产业带。河津市实施“一轴两带、四大区域、五大板块”片区覆盖的特色农业发展片区和产业带,重点构建服务城市化产业发展片区和产业带。新绛县实施“一轴两线、五大板块”片区覆盖的特色农业发展片区和产业带,重点构建标准化产业发展片区和产业带。

(二)组织化战略

围绕“五大板块”、“十大基地”,构建农业企业化经营模式,构建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重点发展家庭农场、经营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的产业化运作,以产业化龙头企业和“513”工程为标准,重点培育和扶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依据独特的名优产品,延伸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垣曲县发展山里红果脯产业链、中条山蜂蜜产业链、泉鑫白厂丝产业链、沐风香菇酱产业链、舜皇菖蒲酒产业链、舜土坊野生核桃油产业链。平陆县发展水化柿产业链、红不软桃产业链、百合产业链、平陆屯屯枣产业链、甜樱桃产业链、西红柿产业链。河津发展“农之龙”牌粉丝产业链、粉条系列产品产业链、特色蔬菜罐头产业链、连伯韭菜产业链、“汾滨”牌果汁饮料产业链、河津芝麻糖产业链、黄河鲤鱼产业链。新绛发展莲藕产业链、无公害蔬菜产业链、油桃产业链、亿家康面食产品产业链。

(三)技术现代化策略

以现代科技为引领,坚持技术集成、技术创新与示范应用三结合,建成技术型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重点进行新品种的综合开发引进推广、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灾害性天气的预报预警、校地联合培育技术支撑体系、农业技术队伍与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培育一批具有一定市场意识,懂经营、会管理、有技术的新型职业农民,加快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产业工人转变、向技能型新型职业农民转变,使其成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力量。形成产业链的上中下游贯通和产前、产中及产后衔接的现代技术支撑体系,垣曲县形成特色生态化产业技术体系;平陆县形成特色精品化产业技术体系;河津市形成服务城市化产业技术体系;新绛县形成特色标准化产业技术体系。

(四)经营市场化战略

垣曲县围绕生态化产业发展片区和产业带构建市场,突出延伸农业产业链发展;平陆县精品化产业发展片区和产业带构建市场,突出延伸农业产业链发展;河津市围绕服务城市化产业发展片区和产业带构建市场,突出延伸农业产业链发展;新绛县围绕标准化产业发展片区和产业带构建市场,突出商贸物流园区建设,巩固和拓展国际市场。以市场为导向,对接市场,优化产品和产业结构,完善市场体系。建立八大服务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标准化体系、农业经营组织创新体系、现代农业投入体系、农业节水灌溉体系、土地资源保障体系、农机化服务体系、现代农业物流体系、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熊宁.曾尊固.试论调整农业结构与构建区域特色农业.经济地理,2001,21(5):564-568.

[2]吕火明.论特色农业[J].社会科学研究,2002,(3):27-30.

特色农业市场研究篇10

1.2特色农产品产业化经营进程加快全市拥有以天津市金三农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天津市优质小站稻开发公司、天津市鸿腾水产养殖公司、天津黄庄洼米业有限公司、天津市换新水产良种场、蓟县绿色食品总公司、天津市鑫三角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天津万花农业有限公司、大港绿生源冬枣公司等为代表的特色农产品产业化龙头企业20多家,以天津市兴农黑马蔬菜专业合作社、天津市宝坻区欢喜稻蟹养殖合作社、天津市鸿道果品种植专业合作社、民发西瓜专业种植合作社、天津市曙光沙窝萝卜专业合作社等为代表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近50家。“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初步形成,大多数农户进入产业化经营体系,种养加、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链条逐步完善,特色农产品的开发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1.3特色农产品品牌效应日益凸显全市有各类特色农产品品牌30多个,“换新”水产、“沙窝”萝卜、“黑马”蔬菜、“蓟州牌”小杂粮等知名品牌享誉全国,部分产品出口韩国、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宝坻大蒜”、“马厂减河”小杂粮等系列产品被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小站稻、沙窝萝卜、茶淀葡萄、七里海河蟹、杨家泊对虾、黄庄大米、宝坻大葱、宝坻大蒜和宝坻天鹰椒等十几个品牌被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部分品牌同时被国家质检总局和农业部认证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大港冬枣”、“茶淀”牌葡萄、“日思”牌小站稻、“七里海”河蟹、“黄庄洼”大米等一批品牌被评为天津市著名商标。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大幅度提升,在稳定京津市场,拓展国内市场的同时,积极进军国外市场,部分产品出口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南非、东南亚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国内外市场占有率日益上升,品牌效应日益凸显。

2特色农产品发展存在的问题

2.1资源刚性约束日益突出,特色农产品发展空间有限由于特定的区域性生态环境及自然资源条件的作用,天津市孕育出了许多品质上乘、备受喜爱、享誉国内外的特色农产品。但是由于特色农产品生产强烈依赖于独特的区域资源,受特色资源分布的限制,特色农产品发展空间非常有限,很难实现规模化扩张。加之天津市土地资源短缺,特别是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资源锐减,导致特色农产品发展缓慢,部分产品甚至出现萎缩,无法形成规模效益。特色农业资源优势难以形成特色产业优势和特色经济优势。

2.2科技创新与应用水平不高,特色农产品品种更新换代慢天津市特色农业科技支撑不足,农技开发和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由于特色农业规模相对较小,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未能受到重视,现代化的特色农业技术研发体系发育很不健全,针对小规模特色农业的适用技术开发还很落后,特色农业生产技术更新缓慢。特色农业种类繁多,需要特殊的生产机械和生物技术,而现有技术供给体系尚难以满足多样化的农业技术需求,特色农产品生产还没摆脱传统的生产方式,标准化生产技术落后。特色农产品的品种培育更新工作进展缓慢,引进选育、嫁接改造工作落后,基本处于自然发展、自我更新状态,导致品种退化、品质下降,严重制约了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提升。

2.3产品深加工不足,产业链延伸不够目前,天津市特色农业的产业链普遍较短,主要停留在初级产品生产环节,大多数特色农产品仅经简单包装后以“土特产”的形式存在。特色农产品加工滞后,商品化处理水平低,产业链延伸不够。由于加工层次较低,产品档次不高,缺乏精品,特色农产品加工环节增值效益低。此外,生产组织化程度低,现有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小,带动能力差,特别是龙头企业和农民形成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的较少,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仍有待规范,经济实力差,带动农民增收的能力不强。由于缺乏技术咨询、种子培育、市场推广等相关农业服务,影响了特色农业产业链延伸和集群化发展。

2.4宣传力度不够,传统特色品牌市场开拓能力不强虽然天津市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已经取得了不错成绩,但是由于行业标准、品牌认知、宣传推广等方面的原因,特色农产品“走出去”的能力不强。特色农业的品牌建设仍亟待加强和完善,某些产品注册品牌多但强者少,品牌之间缺乏差异性,存在恶性竞争;品牌保护不力,一些知名品牌被伪造仿制,极大地限制了品牌的市场价值发挥;品牌观念、品牌推广经验、品牌立法与执法等方面的缺陷,是制约特色农业知名品牌做强的重要因素。由于缺乏具体的相应举措和政策,特色农业和特色农产品宣传力度不够,传统特色品牌打得不响,消费导向作用不强,市场影响力小、占有率低。

3天津市特色农业开发路径

3.1推进特色农业全产业链开发特色农业作为天津市现代都市型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突出现代都市型农业的特征,注重产业融合发展和全产业链开发。延伸特色农业产业链条,发挥生态、资源、文化等方面的比较优势,走“一产接二连三”的互动协调发展道路。一是以特色农业的优质特色产品为基础,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的现代物流和精深加工。二是深挖特色农业的文化内涵,将特色农业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发扬传统文化相结合[3]。拓展特色农业休闲旅游、科普教育、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积极发展观光休闲、生态旅游等第三产业,包括经营农家乐、农业体验活动、销售土特产品、举办农事节庆活动等。通过相关第二、三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带动特色农业的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发展,实现特色农业生产、加工、休闲、生态和服务等全产业链能级提升,实现第一、二、三产业的有机融合和良性互动。

3.2推进特色农业品牌化发展实施品牌带动战略,依靠品牌带动特色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增强商标意识,推进农产品地理标志工作,制定特色农产品商标培育计划,挖掘、培育和整合独具地域特色的传统优势农产品品牌,抓好特色农产品的品牌产权保护。农产品地理标志是标示农产品来源于特定地域,产品品质和相关特征主要取决于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人文因素,并以地域名称冠名的特有农产品标志。天津市农业资源丰富,地域特色明显,农业文化底蕴深厚,在农产品地理标志方面有着丰富的资源和得天独厚的优势。推进农产品地理标志工作,对于整合优势农业资源,打造特色农产品著名品牌,提升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和信誉度,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经济效益,以及提升特色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4]。

3.3推进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是在特色农业领域中,众多与特色农业联系密切的生产者、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的集聚[5]。发挥地缘优势,以特色农业区域化、规模化、产业化和基地化为导向,按照产业集群的理论进一步加强政府调控,通过制度化、市场化运作把种植、加工、科研、营销等相关产业有效组合,推动特色农业生产专业化分工和产业集聚发展,在一定地理空间形成规模化的特色农业集聚区。加快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建立较为完善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同时,利用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资源,带动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以及流通、中介、仓储、包装、印刷、餐饮、金融、保险等中小企业发展,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产业服务配套体系。

3.4提升特色农业科技化水平实施科技提升战略,必须具备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科技人才队伍。加大对特色农业的科技投入力度,积极鼓励并引导企业、非营利组织和个人对特色农业科研进行投资,建立特色农业科研投入逐步增长的长效机制;鼓励各级科研人员参与特色农业研究,创新和推广科技成果,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保障特色农业科研人才队伍稳定;加强特色农业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研究,尤其要加强对特色农业小品种、小产量产品的生产、收获机械的研发和生产,实现特色农业生产资料生产的产业化和特色农业生产技术的标准化;加强绿色农业技术创新,提高特色农产品的生态质量;健全特色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强农民特色农业技术培训工作[6]。

特色农业市场研究篇11

城乡接合区域是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前沿地带,又叫城市边缘区,位于城市与乡村之间,是城市地域的组成部分,具有“亦城亦农”的特征。作为“农村之首,城市之尾”,这一区域兼具城市与乡村的特点,是城乡功能的过渡区,也是城乡功能的混杂区。这一区域经济形态复杂、发展活力最强,是城乡一体化要求最迫切的地区。接受城市辐射,发展特色农业,实现城乡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日益融合,这是城乡结合区域一体化进程中必须研究的问题。

一、城乡接合区域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城乡接合部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多样化特点,由于发展机遇和片区差异,城乡接合区域大部分经济欠发达,存在大量的传统低端服务业,同时仍保留着相当数量的农村地域和农业人口,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他们的从业空间和收入渠道还不可能与农业相脱离,传统农业仍占有一定比重。但是在现代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粮食种植业比重己不断下降,“高产”也不再是农业发展的首要目标。农民对改善生活条件的愿望十分强烈,农民的生产方式己悄然发生变化,非农产业和服务于城市的特色农业比重不断上升,经济的发展对城市的依附性不断加强,城市性产业及城市需求导向产业明显增加。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调整产业结构,强调区域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技术资金的合理充分利用,发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围绕“特色”进行农业生产或提供服务的新型农业发展形式,则顺理成章地成为调整区域经济结构进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选择。这种选择有利于城乡接合区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更有利于生态旅游业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这是城乡接合区域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

1.什么是特色农业。特色农业是与传统农业相对而言的,是具有区域地缘、工艺特色和高新技术特色的农业产业总称,其最大的特点是高投入、高风险、高效益。发展特色农业,就是根据一定区域内的资源禀赋和特点,以市场为导向,变资源优势为产业和品牌优势,使其逐步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链或产业集群,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经济增长极,最终促进区域经济全面发展的经济。以传统农业为基础形成特色农业的方式有三种:一是传统优质名牌农产品的开发与发展,二是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形成自己的特色产品,三是在原有传统农产品的基础上,通过技术开发改造、包装和加工,形成更具特色的新产品。

传统农业以小生产为特征,规模小,商品率低,科技含量低,是“小农经济”。面对现代经济社会的新挑战,城乡接合区域发展生态特色农业,走特色之路,有利于改造传统农业,有利于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能形成一定规模,对当地经济形成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产业链,逐步实现农业向第二、第三产业的转化,可以很好地弥补城市经济的多元化,调整城乡接合区域的经济发展思路,形成富有活力的特色产业带。

2.依托产业化要求经营发展特色农业。农业产业化经营自20世纪90年代从山东诸城、维坊等地发展而来,它是对农业和农村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市场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的一种经营形式,通过公司、基地和农户的纽带关系,集种、养、加、产供销、内外贸、农科教为一体,能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要,促进农民增收。

农业产业化能积极促进地区特色农业的发展,早在1998年10月中央召开的十五届三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等文件中就明确指出:“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业逐步走向现代化的实现途径之一。”产业化是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的有效手段,是农村经济登上新台阶的突破口,特色资源开发、技术开发、规模化开发和基地化经营,特色农产品的深度市场开发和资本运作等方面都离不开产业化经营。

特色本身是一种生产力,但产业化经营为特色农业做大做强做优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模式。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进程,可以形成有竞争优势和区域特点的主导产业,建立独具特色的产业区。所以,要不断推进城乡接合区域的生态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壮大特色产业,走出一条“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独特道路。

二、城乡接合区域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瓶颈

1.综合经济较差,产业发展缓慢。城乡接合区域大多是由农村演变而来,城乡管理体制直接冲突,城乡差距较为明显,产业发展缓慢。大部份城乡接合区域集体经济不发达,农民收入缺乏可靠来源,除传统农业外,大多借助“瓦片经济”即大量盖房屋以对外出租作为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流动人口多,存在大量的传统低端服务业,影响当地产业发展环境,严重制约了当地产业的优化升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业实体较少,体量较小,层次较低,集体经济发育不足,农业生产规模小,生产单位分散,规模效益较低,农民没有稳定增收的产业依托。

2.基础不够坚实,农民缺乏组织。城乡接合区域的经济产业结构总体来说缺乏战略性调整,缺乏有序组织和科学的总体规划。农业生产以粮食为主的格局没有改变,农产品品种结构单一,产品品质较差,大多数农户仍属单兵作战,无法形成规模经营,缺乏市场核心竞争力。现有合作组织内部机制较松散,利益机制没有形成,没有形成龙头组织,形不成向心力和凝聚力,影响产业化经营的发展。产业化经营的主导产品少,市场竞争力弱,农业附加值不高,产业链条较短,整体效益不高。

3.缺少龙头企业,主导尚未形成。农业产业化的基本思路是依靠龙头企业带动,发展规模经营,实行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组织形式。然而目前在城乡接合区域内很少有企业将资金投向农产业,真正能带动一个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品牌意识不强,产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低,企业自身实力和带动力不强。

4.农民文化水平偏低,缺乏专业技术人才。农民普遍受教育水平不高,技能型劳动者少,苦力型劳动者多,对新品种、新技术接受能力差,经营观念落后且思想保守。从业人员文化素质偏低,开拓创新意识不强,“农业企业家”太少,现代化农业技术难以推广,同时政府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为农业产业化服务的组织尚未真正建立,服务内容跟不上发展的需要。

三、城乡接合区域特色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思路

1.依托特色建立农业科技园区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产业化与生态特色农业相辅相成,特色农业的发展必须依靠农业产业化的推动,一定规模的特色农业基地建设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础和条件。要立足本地状况,综合考虑区域优势、产业基础和市场条件等因素,找准切入点,“有所为,有所不为”,准确定位专业化发展方向,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实现区域布局,促进农业向区域化、专业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要提升传统农业,使之与现代农业相融合,加大对农业生产基地基本设施建设,建设一批高效生态特色农业示范园区,树立绿色、环保、安全健康的产品形象,培育支柱产业,创出品牌,增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保证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在稳固的基础上。

2.增加农业投入加强龙头企业建设。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是生态特色农业发展的关键环节。政府应该着眼于改善龙头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大力加开展招商引资,引进整体实力强、市场信誉好、科技水平高的大企业开发生态特色农业。要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在基地建设、土地政策、银行贷款等方面给予具体优惠和扶持,为龙头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要把有限的投入用在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形成产业化发展模式,形成规模,壮大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带动、促进传统农业向都市农业转化。同时要看到,仅仅做大做强一两个龙头企业是不够的,要形成多个龙头企业竞争的局面。

3.建立多样化利益联结机制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企业和农民是发展生态特色农业的主体。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越高,越能增强规避市场风险的能力。要进一步探索“公司+农户”、“专业合作组织+农户”、“行业协会+农户”等多种类型的产业组织方式,实行公司制运行,企业化管理,用企业化的理念经营农业,用工业化的要求发展农业,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组织形式和利益机制,是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完善风险补偿机制,互惠互利,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共同抵御市场风险。

4.坚持抓好农业产业化与地方特色的结合。特色农业关键在“特”。要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着力抓好创意提升,形成独特品牌。以绿色食品为品牌形象,以健康无害为宣传特色。迎合城乡居民“新、奇、特”的消费变化,以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为引导,大力培育特色化,个性化、艺术化农产品,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把商品变礼品,把农产品变成艺术品,打造特色农产品。延长产业链,在农产品深加工上做文章,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综合效益。如:从本地着眼,主导产品有哪几方面的优势,每一优势又可有多种利用方式,再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又可形成若干系列的加工产品等。

5.加强农民文化教育以提高特色产品科技含量。根据产业发展的需要,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建立健全技术推广、职业培训等多层次、多元化的服务体系,培养一大批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大力开展生态特色农业的科研、示范和推广工作,提升产业开发的层次和水平。充分认识到区域品牌在提高产业竞争力的重要作用,依托骨干龙头作用,打响区域品牌推进品牌带动战略,打造一批名牌产品,提高竞争力。

6.推进特色农产品市场化营销。要拓宽农产品流通渠道,支持和逐步发展各种营销组织中介,提高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要加快建设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综合市场和专业化市场,加快建立市场管理服务体系,建立健全信息网络,开展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加快农业网站建设,丰富信息量,引导企业、农户按市场需求发展并能有效规避风险。重视企业文化的建立和发展,使产品更有文化内涵,促进特色农产品市场化营销。

7.发展特色农业旅游产业。抓好功能拓展,将发展特色农业与旅游产业耦合,积极发展都市农业、景观农业。近年来,乡村旅游己逐渐受到各级政府及旅游界的重视。要将注意力投向这个大市场,全面拓展农业的生产、生态和生活功能,重点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和观光休闲农业,为城市提供鲜活农产品,为市民提供接触自然、体验农业及观光休闲的场所;着力打造“乡村乐”品牌,形成一定规模的观光休闲农业项目。它既是对传统农业的拓展,也是对旅游产品的开发。另外它还具有信息交换、社会文化的功能,通过城乡旅游互动可以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有利于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有利于促进区域整体经济的发展。在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指导下,以发展农业观光游为突破口推进小城镇建设,形成了城乡“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使城乡接合区域成为宜居新区、城市经济服务带和环城休闲景观带,助推城乡接合区域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发展农业特色,促进山区经济增长[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7(1)24-25

[2]洪银兴.阶段改革和发展的秩序[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3]吕火明.论特色农业[J].社会科学研究,2002(3):27-30

[4]叶永青.论特色农业产业化[J].农村发展论丛,1996(5):14-15

[5]李 亚.论以市场化带动西部特色农业产业化[J].现代商贸工业,2009(7):90-91

[6]李锦桃.文县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与建议[J].产业化论坛,2010(23):15-16

[7]何 勋.特色农业与旅游产业耦合的动力机制及其发展模式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41-44

[8]胡际莲,周淑清.探讨“城乡接合部”的统筹建设发展思路[J].湖北社会科学,2010(8):85-88

特色农业市场研究篇12

在市场环境不断变化的今天,汕头农业区正在暴露出过去短缺经济环境下掩盖住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其中农业整体质量引发的连续多年农民增产不增收已发展成现代农业发展的突出制约因素。农产品市场由卖方市场变成了卖方市场与买方市场并存,且逐步向买方市场过渡。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铁定规律已不复存在,买方市场的快速形成,城镇居民对农产品选择性消费趋势的发展.给我市农业生产提出一个新的命题:即如何以市场为导向组织、安排、管理农业个体系,满足外向型、开放性囚民经济发展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农业产品多样性、高质量的需求,有效解决特色农产品供给与市场需求品种性、地区性、季节性不相应的问题〔2〕。这个命题从表面看是给特色农业提出质与量的双重要求,实质上则是一个质与标准化生产与管理的融合问题,特色农业正在呼唤着建造标准型农业构架的要求。标准化自然而然地成为我市农业发展新阶段的战略选择。

1.2从创农业品牌的角度肴

买方市场条件下的农产品竞争的实质是品牌竞争.而农业标准化是农产品创品牌必由之路。一个农产品牌的形成,必然要建立在对资源、市场、科技、经营管理、配套服务体系充分论证的基础之上,克服传统经济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并要在育种、栽培、植保,到产后的加工、保鲜、贮藏、运输,以及生产资料的供应和技术服务等各个环节上,都要实现标准化生产与管理。我市农业领域正在确立一种新理念,这叫做“小商品、大市场;小商品,大产业”,这是一种“品牌农业”的理念,是发展品牌农业、提高竞争优势的理念,这种理念将为我市农标准化快速发展开创一个新视野:农业标准和农业品牌产品是互为促进、密不可分的关系。首先,农业标准化的发展要以效益为中心,要靠赢利来支持,而农业名牌产品的效益远远超过非名牌产品,具有巨大的价值升值功能,能够为农业创造巨大的效益。第二.名牌产品离不开标准,名牌产品的基础就是高水平的产品标准。把标准化工作同创建农业名牌产品结合起来,可以利用农业名牌效应,提高农业标准化效益。农业产业部门的领导将象工业部门的领导一样抓标准化生产。

1.3从我国加入WTO对我市农业带来挑战的必然趋势

加人WTO与实现我市农业外向型.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国际农产品自由贸易对一个发达农区实施标准型农业的客观要求。当今世界,影响农产品国际贸易相对优势的主要因素是科学技术,由科学技术水平决定产品质量.成了农产品国际贸易竞争中的主要因素。因此,努力提高我市农产品的质量也就成为我市农业科技进步模式选择的出发点之一,同时,也是我市农业科技进步的主攻方向。我市应从遗传改良、生物技术、条件控制、品种更新,农产品生产质量标准体系和农产品生产技术标准化等方面人手,综合运用各种农业科技手段,研究、开发、推广农林牧渔等优质农产品的标准体系,提高我市农产品的商品性能和国内、l司际两个市场的竞争力。农业发展的国际前景,对我市农业外向型的发展已经提出了很高的农业标准化要求。推动我市标准化构架的建设是因应WTO对我市农业带来的挑战的有效举措。

1.4我市初具实施构筑标准型农业构架的良好机遇和条件

第一,民众生活水平较高、对农产品质量要求不断提高,农业正初步由“生产者主导型”转向为“消费者主导型”.光靠传统农产品以及农产品的传统用途,已经很难适应和满足一个大城市广大消费者高度分化对农产品的要求,比喻,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农产品的安全卫生及营养倍受关注,这是实施农业标准化的基本条件。

第二,我市大多数农产品相对过剩,都市型农业结构调整面临千载难逢的良机。同时,城市居民对绝大多数农产品有极大范围的选择权(国内优质,绿色食品,国外产品).这为实施标准化农业构架提供了前提条件。

第三,我市农业既属城郊型农业,也属港口型农业,更具都市型农业的基本特征,具备生产优质农产品的环境、资金、技术、人才。通过在城市率先实施农业标准化,进人城市市场的农产品就要达到城市对农产品要求的质童标准,这就促使农产品生产者要以此为导向,以城市的农产品标准为导向进行生产。同时,城市拥有的资金、科学技术、生产资料和设备,可以通过城市强大的辐射作用向周边地区渗透和发展。这样,城市就可以在市场上对本地区农业标准化进行引导从核心农区向农区推进。汕头作为粤东的中心城市,实施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效应十分明显,这是实施标准化农业的良好条件。

第四,我市具备发展农业国际贸易的基础,特区优势、沿海优势、邻近台港澳地理优势、侨居世界各国和地区的潮人众多优势(人文资源优势)等比较突出。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市场观念和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具有一定基础,为实施标准化农业准备了市场竞争条件。

2.标准型农业的内涵与我市的规划构架设想

2.1标准化农业的内涵

农业标准化是把生产实践中积累和总结的生产经验,同国内外先进科学技术和成果相结合,纳人农业领域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指导和规范生产、加工、经营、销售等活动,进而达到提高农产品的产量、质量和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预期目的。农业标准化是一个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而在一个特定区域内,农业领域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则可以说,这种农业就称之为标准型农业。标准型农业是通过全面实施农业标准化而形成的.标准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标准化体系的综合性:包括农业生产资料标准、农业生产和管理技术标准、农业环境保护标准、农业经营管理标准;

—标准化体系的政策性:表现在要遵循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来确定适应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农业标准化方针政策和标准化规则与计划;

—标准化体系的技术性:突出特点是以载体的形式而不是以物质的形式出现,所以标准不是研究对象技术本身,而是研究负载其上的载体(标准)的。标准这一载体的技术形式,不是只迫求反映对象技术的先进性而是合理的先进,是融合着标准化方针、政策、经济要求的总合。所以,标准化是受政策性指导的技术;

—标准化体系的经济性:表现为可以使农业生产发展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劳动损失.其经济效果有的可以定量地计算出来,有的是间接地表现出来,有的是从保护自然资源、人类工作与生活环境和身体健康等而长远地表现出来;

—标准化体系的法制性:突出地在产品质量监督和质童管理过程中体现出来。

2.2农业标准化是我市特色农业产业化的一种技术支撑

“九五”期间,我市农业全面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已初见成效,形成一批有区域特色作物区、水产区、畜牧区,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发展,2000年全市15家农业龙头企业带动5万多农户每户增收2000余元;农业标准化生产开始启动,组织一批优质农业产品注册商标,实现零的突破;农业科技服务广泛开展,乡镇企业保持较快增长势头。我市70%土地和人口在农村,没有农业的现代化,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就难以实现,一定要从战略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对农业产业化、产业特色化的渗透作用,重视刚刚兴起的农业标准化工作对特色农业的推动作用,重视农业标准化工作对外向型农业发展的巨大影响,才能在国际贸易中占据优势川;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长期农业产业化发展目标,依靠科技不断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积极探索农业产品规模化经营.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完善公司加基地加农户的经营机制,把农村分散的千家万户与市场联系起来。政府要相对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把刚刚实现“零的突破”的我市农业标准化工作更有效地推进一个新台阶。

我们必须首先明晰我市实施农业标准化的总体思路(发展的阶段目标、规划)和采取的有效方式(结合国家标准,参考国际标准,制定适合我市农区特色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具体标准,以及建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然后确立标准化农产品市场的战略定位,并深人研究实施农业标准化对本市农区农业结构的调整、优化的作用机理,进而探索通过实施农业标准化来调整、优化本区域农业结构的新途径,以此指导今后我市特色农业经济的具体实践。从而,为我市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成功推动外向型农业发展夯实基础。

2.3我市实施农业标准化思路

以国家“农业科技发展纲要(2001年~2010年)”中有关毛I毛找11化问题的论纲,作为我市实施农、l卜今l、找l·化_l二作的理论指南‘“,,包括:

“实施作物良种科技行动,促进种植业结构调整。以优质高产作物新品种选育及其产业化为重点,加快种植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发展优质高效种植业.促进种植业和产品标准化、布局区域化、经营产业化。”

实施优质高效畜牧水产科技行动,加速养筑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进程。开展畜牧水产优良品种选育、饲料开发、生产设施设备研制、疫病综合防治等技术研究.加快畜牧水产业的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建立健全畜禽水产品质t检测体系,推动畜牧水产业全面发展,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建立健全农产品加工质量标准体系和监测、检测技术体系。开发先进监测技术与设备.推动主要农产品监测、检测网络体系的技术升级,加速农产品加工质量监测、检测网络体系的技术升级,加速农产品加工质量监测、检测技术体系与国际接轨。发展有机(绿色)食品等无公害产品,提高农产品与食品的安全性。”

“依靠科技,建立新型农产品加工业。采用‘公司加墓地加农户’的农业产业化模式,引进良种.开发配套生产技术,推动标准化、规模化优质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建设;大力加强农产品加工技术与设备的研究开发,培育大宗农产品加工科技企业.开发国内外市场,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全面快速发展。”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技术,提高抵御农业自然灾害的能力。开展无公害农业生产技术研究;建立无公害农业生产技术标准;开展乡镇企业污染治理技术研究和示范;大力开展农业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建立生态农业技术体系,提高抵御早、涝、风、雹等气象灾害能力。”“加强农业标准化体系和动态监测网络建设。”

汕头农业标准化工作既要以“纲要”作理论指南,更要围绕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战略要求,以高新技术为先导,大力发展工厂化农业、创汇农业,大幅度提高农业企业的创新能力,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增强农业的国内外竞争力。

2.4我市标准型农业规划构架

2.4.1指导思想

充分发挥标准化和监测工作在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作用。根据本市区域农业优势制定实施农业标准化工作规划和项目,把重点放在农业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上,品种的重点放在名、特、优和高产、高效的农业产品上,立足创建农业品牌和名牌,在农副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都注人新的科技成果,从选种、育种到生产、收获、加工、贮藏,都执行规范的生产方法和质量保障体系。

要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能有较大提高,就必须加强农业标准化工作.在现代市场经济对农副产品,特别是消费者对名、优、特农副产品的商品化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国内外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势下.制定并实施农副产品的加工标准、检测技术标准、包装规格标准、品质等级标准等可以使农副产品的商品化过程在标准的监控下,以高品质和优质服务适应市场竞争,使农产品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农产品标准与国际接轨,更能扩大我市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

农业监测体系是指为提高农产品、农用生产资料和农业生态环境的质量,由各类具备农业专业技术和监测能力的检验、测试机构组成的监测网络,是农业标准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农业标准化工作就必须重视建立以农副产品和农用生产资料监测为重点,包括对农业生态环境检测在内的完整的农业监测体系。此将有效为规范市场交易,杜绝假冒伪劣产品的市场流通,切实保护生产者和为消费者提供服务。

2.4.2我市农业标准化体系范围

农业标准化体系主要指农业、林业、畜牧业和水产业制定的,以国家标准为基础,地方标准为重点,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相配套的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系列标准的总和,还包括为农业服务的化工、水利、机械、环境保护和农村能源等方面的标准。

按农业生产主体和为主体服务的其它因素,我们把我市农业标准化体系分为主要农副产品标准体系,以及支撑和服务农业的标准体系两大类。

农副产品标准体系,包括粮食、水果、蔬菜、畜牧业、水产业、林业、其它农产品(包括茶叶、烟叶、糖料、热带作物(引种>、食用菌、花卉等)、动植物纤维等方面的标准。支撑和服务农业的标准体系包括饲料、动植物保护设备、农用化工产品(化肥、农药、农用塑料薄膜)使用、农业机械管理与使用、农用水利与水土保持、农业能源、农业环境保护等。上述的两个方面都应按市场需求的原则,根据具体需要确定标准的级别,按标准化法规的规定操作,逐级分解细化,制定具体的个体标准。

总体来说,主要突出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农副产品的等级标准,二是种苗的品种和用种质量标准及生产资料质量标准,三是农业技术规范,四是农副产品包装、储藏和运输标准。

2.4.3我市实施农业标准化工作的计划、规划项目选择

2.4.3.1农业标准化项目内容非常广泛,对于全市性的计划、规划项目,只能因地制宜,有目的、有重点地选择,具体细分如下:

第一,着重考虑种子标准项目

种子标准是种子、种苗、种畜、种禽和菌种、鱼苗的标准总称。在计划中,要着重考虑种子标准项目。

第二,重点制定并实施农产品等级标准项目

农产品等级标准,是对农产品等级质量的技术规定,是产品生产、产地检验,交货验收及质量仲裁的技术依据。农产品等级质量以外观形态、内在质量、加工精度作为分等级的主要依据。

第三,突出种养生产技术规程项目

种养生产技术规程,是指农作物、林木、畜禽及水产类,在各自生产过程中,把科技成果和生产实践经验,有机地形成最佳生产技术方案,经选用优良品种并合理运用栽培、速生、饲养及养殖生产技术措施。

第四,开发农业主导产业标准项目

为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以立足我市长期以来形成的畜禽、水果、水产、蔬菜、食品加工等特色优势产业作基点,按商品化生产要求,从这些特色产业中找准系列品种,列入计划,实施主导产业标准项目,并在实施中按市场要求不断提高完善标准,全面与国际市场的标准接轨。这不仅满足了农产品优质化的规范要求.也满足了小包装、规格化的市场需求及现代连锁店经营的需要。这是一种“小商品,大市场”的现代农业理念。

2.4.3.2实施我市“无公害农业”标准化工作

无公害农业是90年代出现的一个全新概念。它是指在无污染区域内或已经消除污染的区域内,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最大限度地限制污染物质进人农业生产系统,生产出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产品,同时,生产及加工过程不对环境造成污染危害。农产品生产由普通农产品发展到无公害农产品(或称之为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态食品、自然食品),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我国消费者环境意识与自我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普遍需求市场提供安全、优质农产品,西方发达国家对进口农产品中各种污染物的含量不断进行严格限制.可以说,未来的市场将是无污染市场。因此,必须将“生态安全”和“环境友善”作为现代农业标准体系的新内容旧。发展无公害农业不仅具有极良好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能够大大地增强我市农产品具有应对加人wTO后适应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当前迫切需要制订具有出口优势的汕头农产品的商标标准、定量标准、包装标准,这些标准是发展外向型农业中消除国外技术壁垒的通行证。

我们建议把无公害技术标准的构架中的关键技术的突破补充列人市“十五”科技攻关计划,抓好以下工作:通过无公害农业关键技术的攻关,改进无公害农业生产资料(农药、肥料、饲料)的人工化学物质的配方,开发符合我市土地、水质、气候条件的高效、低残留、无污染的生物制品,培育具有复合功能生物农药工程菌种.使之兼备优良的生物学工艺特点及工艺性状,为产业化打好基础;着重研究微生物和植物性生物农药的资源开发和品种选育,开展发酵、后处理、制剂等工艺研究.提高生物农药产品的品质、稳定性、货架寿命,降低成本;开发安全、高效、价廉的兽药系列产品;采用生物技术手段研制多功能生物肥料工程菌株,开发新型微生物肥料生产工艺,重点开发有机肥料、有机无机复混肥、腐殖酸类肥料、矿质肥料、及其掺和肥料等;

研制安全、天然、营养、多功能和通过发醉技术制取的新型食品添加剂和饲料添加剂.着重研究食品(饲料)添加剂的天然资源开发和提取技术,开发微生物发酵、提纯等工艺研究,提高天然食品(饲料)添加剂的品质、色泽及效能,降低生产成本;在包装储运方面,重点研究物理灭菌工艺、CO:超临界萃取技术、膜分离技术、酶工程、发酵工程、冷冻干燥、挤压膨化、低温浓缩技术,研制灭菌包装技术及安全、可降解和可重复使用的包装材料;开发食品气调储藏技术;为生产出符合人体健康或特定需要的安全谷物、果蔬、畜禽及水产品莫定符合国内外,特别是发达国家准进口的严格品质安全物质的标准要求。没有上述无公害农业关键技术、设备的研制和开发,实施无公害农业的标准化工作即失去核心的支撑科技力量,外向型农业将会受控于人。

无公害蔬菜标准体系的建立与实施是我市发展无公害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无公害蔬菜生产标准化工作要努力建立比较完善的标准体系,与发达国家标准接轨,才能获得国际贸易“通行证”;才有“资格”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才能拉动无公害蔬菜新产业的形成与发展。

无公害标准体系的构成与建立,包括与其生产、流通有内在联系的各个环节的标准:

—无公害生产基地的条件标准。主要规定生产基地的土壤质t、空气质量、农用灌溉水质最控制指标,以确保生产环境满足无公害标准要求。

—无公害蔬菜有毒、有害物质残留限量标准。主要规定蔬菜中有毒、有害物质限量标准及其试验方法。

—无公害蔬菜农药合理使用规则。主要规定严禁使用的杀菌剂、杀虫剂等高毒高残留农药和允许限量使用时的常用药盘及稀释倍数及安全间隔期(天),以确保无公害蔬菜中有毒有害物质残留量不得超标。

—无公害疏菜产品标准。主要规定无公害蔬菜品质质坛和卫生质量要求,以此作为无公害蔬菜质量判定标准。

—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规程。根据无公害蔬菜生长特性,规定出品种选择、育苗、整地、定植、田间管理、农药化肥使用标准、病虫害防治、采收、初加工等技术操作规程,以确保其生产过程达到无公害标准规定。

—无公害蔬菜农药残留量试验方法标准。主要收集、制定与无公害产品标准相配套的方法标准。

—无公害蔬菜包装标准。主要规定无公害蔬菜包装用材料、包装基本原则,标注内容等。由于无公害蔬菜标准体系的建立比较复杂,需由专业部门进行专题的调研论证工作。

2.4.3.3研究制定一个我市农区通川的“安全I又生优质农产品(或原料)产地环境地方标准”

这项标准是结合汕头农产品生产和质量控制的实际情况,参考有关发达国家的农产品标准进行制定,它应包括与优质农产品的安全卫生有密切相关的土壤、水质和空气三个环境质量要求,包括农[[]灌溉水质标准、养殖少}l水质标准、畜禽用饮水水质标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等等。其中,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应采川国家标准中有关自然保护区、风景区的环境空气质量要求。用汕头优质的空气、韩江优质的水源、潮汕无污染的优质耕地等构成的优质生态环境,生产具有汕头系列品牌标志的农副产品,将是汕头特色农业的最大特色。

2.4.4关于我市标准型农业的战略思维

综上,提出建设我市标准型农业基本构架,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将使汕头农业现代化有一个实用而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整体体系。分为六大体系:建立以环境农业为主体,水、土、生物资源科学为依据的生态体系;二是建立污染环境极小的“三高”农业技术生产体系;三是形成布局合理,连接国内外市场的运输、仓储、营销技术体系;四是建立高水平都市林业和都市园林为主体的环保科技体系;五是建立能提供有效服务的信息服务和情报服务的服务体系;六是建立完善的监测、法律体系。由于标准化工作的网络式贯穿作用,以上体系是一个相辅相成的一个农业科技总体,体现了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

3.推动构建我市标准型农业构架的战略对策

从产量最大化到效益最大化,这是我市农业发展新阶段区别于过去的一个重要标志。据专家测算,在同样的生产条件下.如果投人决策目标从产量最大化转变为效益最大化,单位农产品的生产效益可以增加10一30%以上〔,,。如何有效地推动?我们提出:

3.1用“区域发展”推进“标准型农业”的跳跃式发展

我市于2000年通过实施的“汕头面向21世纪科技振兴规划”中确立四个与农业相关的“科技发展重点区域”,是我市标准型农业的示范区域川。它们是:

设施农业示范区

示范区设于市白沙蔬菜原种研究所及市白沙禽畜原种研究所,基地总面积为1715亩,分为蔬菜业设施示范区和禽畜业设施示范区两大类。

蔬菜业设施示范区下设蔬菜研究成果展销中心、国家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区、蔬菜引种研究中心、蔬菜生物工程研究区、良种繁育区、种子包储加工区,通过采用远缘杂交、辐射育种、化学诱变育种、杂种优势利用、染色体r几程、基因工程等现代种子人工二干涉作物遗传变异.培育出水平更.佰的蔬菜新品种,认真抓好“种子工程”,实现蔬菜种子产业化。

畜牧业设施示范区下设种鹅场、种鸡场、现代化孵化厂、种牛输精配种场和家禽育种中心,力求布局科学合理,设备先进配套。通过示范指导作用,为家禽育种提供一个符合科学设计的场所,促进家禽育种工作的开展,增育更多更好的家禽良种。

农业科学园

科学园以市农科所为载体,利用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智力和研究开发条件,借鉴国内外农业发展经验,结合汕头市情形成“科学内容、园林外貌、潮汕特色、规模产业、良好效益”的综合体,将对摸索、总结和推广“三高”、“四化”农业发展经验,普及农业科学知识,丰富地方文化意蕴情趣,美化市容环境,维持生态平衡,探索新时期农业科学研究所发展的新路子产生积极的影响。

农业科学园置于汕头市区西北,占地面积约20公顷。参照潮汕园林设计模式,整个园区按功能分若干个小区,并人工改变部分地貌,依靠园林造景、人工湖、人造山丘结合种植特色植物,达到园林风景如画,处处洋溢科学文化内涵与潮汕特色的境界。

设立墓因工程育种、航天育种等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基地,重点选育优质、高产、多抗的水稻、花生和名贵花卉新品种,并利用组织培育、工厂化育苗,实现花卉种苗产业化;研究适合南方气候特点的农业设施设备及模式化栽培技术,建成设施花卉生产示范基地;优化资源配置,建成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基地。

汕头农业科学园,作为现代农业与都市农业相结合的产物,以其在集约经营、资源优化配置、科技进步、经济发达、生态环境良好等方面综合表现出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效果.充分发挥研究、试验、开发、推广、培训、示范、服务的典型作用,进而推动农业产业化的进程。

潮阳民曹科技发展试验区

民资民力雄厚、民营经济发展较快是潮阳的优势。本区域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调整种植业区域结构,发挥区域优势,推广良种良法,发展国外市场需要的高价值经济作物。以潮阳盟兴水产品养殖有限公司和侨丰(集团)公司二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为依托,重点发展高效生态型水产养殖业和高科技工厂化养殖,发展水产品的精加工、深加工和综合利用,重点抓好大宗水产品的保质和低值水产品的深加工,提高水产品质量和附加值。

南澳科技兴海示范区

国家科技部等五个部委己把南澳列为“全国科技兴海示范区”,是我市海水增养殖的主要基地,将以汕头大学在南澳建立的广东省海洋生物重点实验室临海试验站为依托,利用本地的地理环境及资源优势,建立海洋经济生物培苗中心,重点发展高效生态型水产养殖业,开发新品种和增养殖新技术,优化增养殖结构,重点建设水产种苗厂.工厂化养殖场,搞好水产品精深加工,提高水产品附加值。

上述四个高技术农业发展区域,备受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其农业技术与经济发展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已远远超出汕头农区,波及粤东整个区域,在省内乃至全国也颇具知名度。已经取得的成就以及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和生态资源等优势条件,极其适宜将其建设成汕头标准型农业的试验基地、示范基地及中心区。这不只是简单再加挂一个招牌的问题,而是应当有支撑性的再投人、吸引人才、增加设备和设施,成为有实力的实施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模范区域。要在动植物良种、生物工程、现代化集约种养技术、农产品储运加工技术、农作物病虫害及自然无害的综合防治、农业资源的高效运用、农业检测、土壤能源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先进的经营管理等的技术及其含量的标准化措施,并在设施化、工厂化、企业化建设和管理方面,提出并建立可行的技术化标准。

模范区域要成为有能力引进国内外最新的农业科技成果和先进技术、先进装备,形成网络健全、反应快捷、测定精确的现代农业标准监测及管理体系的中枢,并有能力把触角伸向广大农村,提高监测品种和手段,加强农产品质量跟踪和打假力度,真正使标准农业取信于民,成为全市农业标准化工作的中枢。

3.2发挥龙头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

我市1999年有潮阳市侨丰集团有限公司、澄海市畜牧总公司被广东省评为第一批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000年又有汕头大洋集团公司、潮阳市盟兴水产品养殖有限公司、潮阳市粮丰集团有限公司等三家公司被省评为第二批省级农业龙头企业。至今全市已有包括5家省级龙头企业在内的15家农业龙头企业。据统计,1999年共创值10亿元,带动6.36万户农户,增加农民收人1.39亿元,户平均2183元。上述农业龙头企业较好地化解农民分散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的矛盾,初步(一个侧面)解决农产品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这一实际情况所带来的问题,成为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头羊。但是,我市农业的总体产业化水平仍然是低水准的,其发展规模仍不及全省的平均水准。1999年广东全省公司加农户产销一体化龙头企业已近1400家,销售收人39。亿元.带动农户140万户。珠江三角洲地区正在试办的十大农业示范区总面积为14万亩。预计总投资40亿元,1999年已投资10亿元。形势说明,在农业产业化竞争中,我市需要充分发展和发挥产业链条中“龙头”企业的作用t6J。把产业化的规模和水平推上一个新台阶,才能有效缩短距离,获取应有的农业产业化利益。

如生态农业是通过生物链把种植业、养殖业与畜牧业结合起来,产生循环经济所特有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一样,按照耗散结构经济论的观点,现行的“公司加基地加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产业结构是一个特有的经济非平衡系统,产业只有不断打破原有的平衡,呈现开放状态,才有活力;注意与其它产业要素的融合,才有促协力。农业产业化就是企业、基地、农户三要素的相互融合,因而融和之后产生一种杂交优势亲和力。这种“活力”、“亲和力”的经济表现就是经济效益,企业经济效益与农户经济效益都得以提升。在这样一个经济生态系统中,再把“农业标准化工作”、“标准型农业理念”引进这个系统中去实施,“公司加基地加农户”的产业化系统又一次被打破原有的平衡,再一次呈现开放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讲,标准化工作是农业龙头企业取得壮大和持续发展的有效动力。把我市的农业龙头企业再发展至30家或40家.带动的农户再增加至10万户或者说15万户,汕头全市标准型农业将呈雏形而不仅仅是实现零的突破。

这样,现在表现为制约农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农产品发展的市场定位不准确.大路货农产品供过于求,造成价格因成本倒挂,亏本生产经营;市场预测难度大,生产出现盲目性;加工保鲜技术跟不上,制约具有地方特色优稀高值品种的发展;技术含量高的高值、高效优质品种不多,引进力度不够;缺乏农业企业、中介组织,制约设施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产品难以形成品牌,难以打进大市场、国际市场竞争力不足等等,将在龙头企业实施农业标准化工作中有效地被消化被解决.我市农业实施发展“小商品大市场,小商品大产业”的目标就有可能实现。

3.3选择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农业标准化工作的盆点

现代农业食品几乎不再是从菜园子到菜篮子,而是经过多重加工和各项消费前服务川。要从汕头实际出发,抓住大宗农产品和特色产品,确定加工目标,扶持加工企业,不断提高加工水平,形成一批具有汕头特色,符合国际质量标准的农业加工产品名牌,拓展国内外市场,实现对农产品商品价值的提升。

我市大宗的农产品主要有蔬菜(尤其是冬种大芥菜)、海淡水产品(尤其是贝壳类、中低档鱼类)、禽畜产品(尤其是鸡、鹅),目前多数以初级产品进人市场.要认真研究加工、保鲜技术,开发系列产品,善于包装,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加工附加值,提高经济效益。要选择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优势产品,如潮阳金玉三棱橄榄、澄海樟林林擒、潮阳西肪杨梅、南澳桔红,以及各地的一批优质蕃薯、优质玉米等,进行保鲜和包装研究开发,把具有稀少性价值,而市场价值较高的特色农产品全面实施标准化生产。

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多属小型、分散,竞争力不强.要通过知识培训.树立品牌意识,提高经济管理水平。要逐步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卫生标准和质量标准,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我国加人Wl一O的需要。企业不仅要有注册商标的产品,还应有自己的名牌产品。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通过引导和必要扶持,促进一批农产品加工骨于企业形成。要通过选择有一定规模、效益、有自己品牌产品、有市场前景的企业.经过筛选,确定一批重点农业和农蒯产品加工的企业,给予相应的扶持。一是扶持企业开展150900。系列标准认证;二是产品技术开发扶持,帮助重点企业建立研究开发中心,开展新产品和保鲜包装技术的研究、开发、创新及应川;三是帮助企业组织一批品牌进行著名商标、驰名商标认定和15014001绿色食品认证。强化一系列服务,使我市形成一批基础扎实、产品知名度高、信誉良好的农产品加工绿色企业,让汕头农产加工品在即将到来的绿色产品、绿色消费、绿色市场、绿色营销的大潮中领导潮流。

产品只有通过市场交易成功,才能实现商品价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目的也才能实现。如何拓展市场,最重要是规范现有专业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秩序和管理,形成市场的交易吸引力。与此同时.要选择一、二个大型的市场建立信息网络,逐步实行网上报价、交易、代购、代销,配套金融、保险、食品卫生检验等机构,以形成标准化农产品的标准化市场。

3.4用“人才离地”支持构筑标准型农业产业构架

我市倘若缺乏一大批具有标准化科技知识的实施农业标准化工作的人才,就难以构筑起标准型农业产业构架。因而培养和广揽人才既是当务之急、又是长远所需,吸引人才的政策则要由“刚性”转向“柔性”。为适应发展之需,我们认为我市至少需要形成以下三支队伍:一是具有全局观念、超前意识、创新精神及现代农业管理能力的农业产业化的宏观管理领导者队伍,尤其要造就具有国际商业头脑和全球化经营战略的农业企业家.以适应加人WTO以后的发展形势;二是具有市场眼光、知识转化能力,敬业创业,熟悉本产业、本企业的标准化管理的管理者队伍;三是具有较强的岗位能力.在生产(服务)过程中起骨干作用,始终坚持在第一线,提供一流优质服务的专业技术骨干队伍(宜在现有的农业技术、农业管理队伍中进行知识改造和更新)。

“人才高地”的形成.其最终目的是为我市建立“三个体系”、“四个创新”提供智力资源保证闭:

“三个体系”:一是建立农业标准体系,把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纳人标准化管理轨道。二是建立农业监测体系,形成较为完善的农业生产资料、农副产品和农业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监测网络。三是建立农产品评价体系,通过制定和完善质量认证标准和产品评价标准.实施农业品牌(商标)战略,扶持和培育优质农产品.提高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四个创新”:一是种子质量标准创新。农产.钻质量的竞争核心是良种的竞争,谁拥有良种,谁就能掌握质最竞争的主动权种子既是农业生产的“源头”.也是农业标准化的第一站。二是操作规程创新。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随着大中城市农产品准人证的实施和加人wTO,农产品的安全、卫生、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今后在制定操作标准时,既要重视操作规程的技术含量,更要注重操作规程的操作环境和安全控制。三是产品标准创新。我市农产品大多数至今还没有实施产品标准.这不仅给实施品牌农业带来困难,而且也难以实行优质优价。四是农产品的加工和包装创新。加工和包装是实现农产品多次增值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重要手段。

4.措施建议

第一,标准型农业是我市农业发展新阶段的战略选择,它代表着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成为现代农业的新概念。我们应当切实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农业标准化工作列人农业产业化的议事日程。我市农业现代化处于沿海地区发展的前沿,对农业标准化的认识更应超前一步,全市各级政府和部门要统揽全局,加强领导,在研究农业如何产业化时,同时研究农业标准化,要结合农业产业的总体安排,制定农业标准化规划或计划,在实施“丰收”、“星火”等科技发展计划时应同步考虑标准化,对一些带全局性的产品实施产业化时,应由政府牵头,组织包括标准化行政部门在内的有关部门共同推进标准化进程。

第二,农业标准化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作,必须把涉及农业标准化的有关部门有机的组织起来,建立一个体系.形成一个合力,制定与国际接轨的新的法律、法规和有关标准,把农业标准作为重点进行攻关〔”。这一体系目标的形成,可以参照借助于农业推广体系建立农业标准化体系。从行政上看可分成为市、县、乡、村四级。这四级标准化组织的建设可采取不同的组织形式、不同的标准管理内容、不同的要求,即协调市一级、提高县一级、健全镇一级、加强村一级。协调市一级,组织形式上可以成立农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把农业、水产、水利、农机、计委、财委、科委、农委、技术监督、外贸、高等院校等部门的有关专家、分管领导组织起来,具体负责领导全市农业标准化工作的计划、规划,部署实施每年的全市农业标准化工作,农业主管部门是起草标准、宜传标准、对标准执行情况进行日常检查的主力军,承担大量的具体工作;科委应当把农业标准的制定与实施列为科技项目加以推广;技术监督部门做好统一管理,组织协调,主要工作是制定农业标准化工作计划,指导正确运用标准化的原理和方法制定标准,协助有关部门贯彻标准及对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外贸部门应从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形势提供信息服务,国际市场除了产品的供求形势常发生变化外,产品的类型、规格及生产流程也常常发生变化,且往往以修改标准或制定新标准的方式出现,特别是对农产品进出口的严格技术壁垒,外贸部门应提供农业标准化工作的对应措施。各部门通力配合,才能做好我市的农业标准化工作。

第三,“十五”期间,应采取多种形式培养一批掌握标准化理论、熟悉标准化管理的政府官员、企业管理者,促其更新观念,把农业的标准化工作放在农业现代化的战略层面上去认识,象抓工业标准化那样来抓农业标准化。同时也应强化标准化的宣传教育,大面积、大幅度地提高广大农民群众、企业职工的标准化意识。开展标准化教育培训的目的还在于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农业标准化人员。因为标准化人员的素质是决定农业标准化水平的基本条件,也是影响当前标准化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要选拔一批年青农技人员或企业中的科技人员,从管理学、系统工程学、外语外贸等方面进行重点的培训和深造,使之成为农业标准化事业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的中坚力量,成为新世纪的农业标准化专门人才。

第四,加强农业标准化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研究体现市场对我市特色农产品优质要求的等级品质划分的科学依据和方法,键全高效的农业标准监测体系,研究并确定农产品中农用化学物质等涉及安全卫生方面的限蚤指标及配套的分析方法,研究和开发适合于现场应用的快速检测设备和技术;研究农业标准高效示范的理论与技术途径;研究国外农业标准体系,以及我市农业标准体系如何与国际接轨问题。据此作为新切人点、重新审视农业系统关于产、研、学合作解决农业系统问题的途径,重新定位我市农村四级农业技术推广体制和队伍的重要性。

第五,选择扶持“潮汕小菜”推行标准化生产作为我市农业标准化工作的突破口〔1的。潮汕小菜系指由澄海大芥菜、乌榄、萝卜、青竹梅、生姜腌制加工而成的咸菜、贡菜、昔菜、橄榄菜、萝卜干、咸梅、醋姜等潮汕特色的小菜。由于近年的发展,已成为我市农业的一大特色经济。以澄海市为例,每年发展8一10万亩冬种大芥菜生产,鲜菜总产t15一20万吨,90%用于腌制,加工品总值2.5亿元。据农业部门统计,汕头全市现有芥菜腌制加工企业、作坊467家,其中有工商执照企业92家,有商标品牌企业仅21家,约占加工企业的4.5%,较有知名度的如“咸菜王”、“蓬盛橄榄菜”等17个品牌,而出口罐头批号尚为空白。产品除主销潮汕地区外,通过展销会及试销点等渠道,试销至国内很多大中城市,也销往港台地区及东南亚、欧美等国的华侨居住地。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