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农业市场分析合集12篇

时间:2023-08-31 09:22:38

特色农业市场分析

特色农业市场分析篇1

“品牌”一词最早源于古斯堪纳维亚语“brandr”,是指“牲畜所有者用于识别他们动物的工具”。阿尔?里斯和杰克?特劳特在其经典著作《定位》中指出,“定位是指如何让你在潜在的客户的心智中与众不同”。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认为,“战略就是创建一个有利的定位。”欲准确理解和阐述产业品牌定位的涵义需从几个层面进行剖析:一是产业品牌定位的目的性。产业品牌定位的根本目的是获取产业产品市场竞争优势,创造产品消费者;二是产业品牌定位的差异性。产业品牌定位的差异性是相对于产业竞争对手和潜在竞争对手而言;三是产业品牌定位的识别性。产业品牌定位的着力点是产业产品市场消费者和潜在消费者,为消费者选购产业产品起到信号指引作用;四是产业品牌定位的方向性。产业品牌定位要结合定位主体的发展比较优势,为产业定位者指明未来发展方向。综上分析,笔者认为产业品牌定位的涵义是,“为获取市场竞争优势,指引产业发展方向,在消费者和潜在消费者心智中植入有别于竞争对手和潜在竞争对手差异化的产业印象认知”。

二、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定位分析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定位是创建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的关键环节和步骤,需要对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系统分析,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真正能指引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及提升高原特色农业市场竞争力的品牌定位。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定位主要从产业产品消费者,农产品产品属性,产业竞争对手,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建设资源优势四个维度进行分析。

(一)产业产品消费者分析

产业产品消费者分析是研究产业品牌的源点和基点,因为产业产品的消费者是产业发展基础和前提,产业发展的目标是创造消费者。消费者分析需要分析消费者需求,消费者需求分析主要分析消费者现实和潜在需求及未来需求的变化发展趋势,消费者需求市场容量决定产业未来的发展规模,消费者需求变化发展趋势决定着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中国现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消费者需求和购买力发生了显著变化,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更加注重生活品质和健康,尤其是伴随中国步入老龄化社会,健康需求已成为消费者主流消费趋势。相关研究表明,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与健康消费支出具有正相关性,即收入越高的人群,越重视健康保健。中国首富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预测,“如果未来有超越其财富的人,这个人一定会是来自于健康产业。”从现实消费需求和趋势分析,健康产业具有巨大的市场和成长空间。

(二)产业竞争对手分析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定位的目的是与其他区域农业产业形成差异化的品牌认知,提升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商场如战场,随着农产品市场供求关系的失衡和重构,农产品市场竞争还会愈演愈烈,品牌的信号显现作用会进一步增强。通过对产业竞争对手分析,避免与其他区域产业品牌定位雷同或相似,形成同质化的品牌竞争,如果自身品牌定位是追随者,品牌影响力要超越前者的概率是比较低的,因为领先品牌定位最先植入消费者心智,占据了一定的消费者心智资源,后来者如果采用类似的品牌定位策略,那么其以后的品牌建设投入更多是为先行者作“嫁衣”。通过对产业竞争者分析旨在与竞争者形成一个差异化的品牌定位,或是构建一个全新的品牌定位,获得先动优势,最先将品牌定位植入消费者心智。事实上,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已有的大部分农业产业和产品在其他区域同样拥有,如同属云贵高原的贵州省和云南的一些农业产业就存在一定的同质化竞争。同样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产品还会面临来自国内及国外其他区域或高原农产品的市场竞争。通过对竞争对手分析,创建有别于竞争对手,符合消费者需求和云南高原特色农业自身发展优势相符的品牌定位,使市场消费者在面对诸多同质化或同类型的农产品选购时,云南高原特色农产品能在竞购中脱颖而出,成为消费者首选农产品品牌。

(三)农产品的产品属性分析

农产品的产品属性是指农产品所固有的功能特性,其主要包括农产品安全性、外型、色泽、香气、口感、产品成份及其他满足消费者生理及心理需求的产品功能。农产品区别于其他消费产品最为显著的特征是产品进入人体消化吸收。消费者心智中有一个常识性消费认知“病从口入”,因此,在农产品属性中,农产品的安全性是农产品的根本属性,消费者在消费农产品时,往往把食品安全性作为首要决策考虑因素,尤其是处于经济发展转型期的中国,农产品食品安全性事实上已经成为农产品消费者共同关注的焦点。农产品的属性分析,旨在通过分析梳理出消费者最为关注和最具价值的产品属性,并结合对自身产业发展特点及消费者和竞争者分析,使品牌聚焦定位于农产品的某个价值属性,并使该产品属性成为品牌定位的内核。由于农产品食品安全性的外显性特点,这主要是针对农产品生产和加工食品安全的隐蔽性而言,即消费者在判断食品安全性往往基于农产品的生产地理环境和生产加工过程,但生产及加工过程的食品安全性难于识别,而生产地理环境安全性的判断却相对比较直观。云南具有良好的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工业发展也相对落后,对农业生产环境造成的污染较为有限,为保障云南高原特色农产品的食品安全性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和生态型农产品的消费认知。

(四)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建设资源优势分析

农业生产具有显著的地域性特征,农业生产与当地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及生物物种分布密切相关。云南被誉为“动植物王国”,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而且云南具有地型多样化、气候多样化、物种多样化的农业生产适宜性特点,为发展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原生态”农产品形象在广大消费者心智中具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定位要顺势而为,充分挖掘云南高原特色农产品在消费者心智中已形成固有认知,利用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比较优势,结合消费者需求及竞争对手分析,对这些已形成的良好消费认知及农业发展资源优势进行总结、归纳、提炼,形成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一致性的品牌定位。

三、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定位及诠释

(一)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定位

特色农业市场分析篇2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5)24-6431-04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5.24.086

Abstract: Based on summarizing the evaluation indicators of marketing force of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Huanggang, the evaluation model for marketing force of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Huanggang was established, using AHP to determine the weight of evaluation indicators. Taking Luotian chestnuts as an example,using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to verify the feasi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evaluation model. Finally the countermeasures to enhance the marketing force of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Huanggang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al products; marketing force; evaluation indicators; countermeasures

“营销力”的概念自20世纪90年代提出以来,已受到企业管理者和学术研究者广泛关注。国外学者将农产品营销力定义为:农产品生产组织或企业根据市场营销环境和自身资源条件,通过系统的营销努力在市场上获得比较优势,创造顾客价值,达成互利交换,实现农产品生产组织及相关利益方目标的能力[1]。国内学者主要从营销能力、营销的强度或力度两个方面理解和研究营销力。在总结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研究将农产品营销力界定为:组织在农产品营销过程中,获得消费者认可的营销活动和营销行为能力。黄冈是农业大市,特色农产品品牌众多。特色农产品营销力的提升对于黄冈早日实现“四个大别山”的奋斗目标和“双强双兴”战略,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本研究拟通过研究当前形势下黄冈特色农产品营销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在评价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提升黄冈特色农产品营销力的政策建议。

1 黄冈特色农产品产业发展现状

黄冈市地处大别山南麓,素有“蚕吐丝、蜂酿蜜、树结油”之称。黄冈南部沿江湖区盛产山药、大蒜、萝卜、辣椒、莲藕、酒等;北部山区盛产板栗、粉丝、药材、茶叶、桔梗、花生、甜柿、晒烟,其中,有蕲春四宝(蕲艾、蕲龟、蕲蛇、蕲竹),还有自古以来就是朝廷贡品的“黄团”、“蕲门”茶叶等。目前,黄冈市已确立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五带十区”特色农产品区域发展布局。“五带”分别为:大别山南麓板粟产业带、沿江“三水”(水产、水禽、水生植物)产业带、沿江双低油菜产业带、沿江林业产业带、柳界公路沿线优质稻产业带[2]。“十区”包含了蚕桑、山野菜、三元猪、优质奶牛、优质茶、优质蜂产品、中药材、红薯、花生和蔬菜等产品的加工生产区。

近年来,黄冈抓住发展“大别山试验区”的发展机遇,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特色农产品产业化经营已初具规模,特色农产品的销售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例如罗田板栗的产量为全国第一,英山茶叶产量为全省第一。

2 黄冈特色农产品营销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1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特色农产品与一般农产品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它具有公共属性,它是区域内政府、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牵头带动农户共同打造的体现特定区域的价值和文化,是众多力量的综合体现。因此,应本着系统性、动态性、多元性的原则构建特色农产品评价指标体系。黄冈特色农产品的营销力主要由营销战略、营销战术、营销执行、营销绩效4种基本力量构成。在参照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研究结合黄冈特色农产品的特点建立了营销力评价指标体系(图1)。

2.2 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本研究依据黄冈特色农产品营销力评价指标体系和层次分析法(AHP)的理论,构建黄冈特色农产品营销力评价的递阶层次结构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的专用计算工具yaahp计算出各层单排序的权重(表1)。

3 营销力评价实证分析――以罗田板栗为例

3.1 罗田板栗产业发展现状

罗田县是中国板栗生产大县,素有“中国板栗之乡”的美誉。罗田板栗现已成为罗田县强县富民的重要支柱产业、特色产业,罗田板栗产业发展情况见表2。表中数据来自2010 ― 2012年《黄冈统计年鉴》和2010 ― 2013年《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报告》。

目前,罗田已建成了8个板栗专业市场,是南方最大的板栗集散地和交易中心。罗田板栗已基本上形成了“巩固南方市场、占领北方市场、开拓欧洲市场、打进国际市场”的市场格局。随着罗田板栗的产业化发展,罗田板栗的产量和销售收入在不断扩大,销售渠道逐步完善,品牌意识逐步强化。罗田板栗已注册了“罗甜”牌板栗商标,进一步提高了罗田板栗的知名度。

3.2 罗田板栗的营销力评价

本研究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罗田板栗的营销力进行评价,具体评价步骤如下:

3.2.1 确定营销力模糊综合评价因素集和评价备择集 把罗田板栗的营销力分成4个互不相交的子集,构建起目标层因素集和各准则层的因素集U=(U1,U2,U3,U4);U1=(U11,U12,U13);U2=(U21,U22,U23,U24,U25,U26);U3=(U31,U32,U33);U4=(U41,U42,U43)。在评价过程中,采用五级等级评语集作为评价等级,各等级标准采用百分制,规定优秀为(90,100),良好为(80,90),中等为(70,80),一般为(50,70),差为(0,50)。评语集V={V1,V2,V3,V4,V5}={优秀,良好,中等,一般,差}={95,85,75,60,25}。

3.2.2 收集整理评价数据 于2011 ― 2013年“罗田板栗节”期间实地调查罗田板栗的生产、销售情况。每年邀请10位专家(包括罗田板栗的经销商、销售员及龙头企业的相关领导)对罗田板栗营销力指标层各要素进行模糊评价,并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整理,进行隶属度计算后,得到罗田板栗2011 ― 2013年模糊关系矩阵,其中2013年模糊关系矩阵见表3。

3.2.3 计算评价结果 根据以上模糊关系矩阵,结合表1中指标的权重,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计算罗田板栗2013年营销力评价结果,计算过程如下:

由此可知,2011年罗田板栗的营销力处于中等,2012年良好、2013年为良好,2013年比2012年略有提升。

3.2.4 评价结果分析 由表1可知,影响黄冈特色农产品营销力的首要因素为品牌传播力。根据《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报告》,2011 ― 2013年罗田板栗的品牌价值逐步提升,与实例分析中罗田板栗2011 ― 2013年的营销力评价结果变化趋势一致。此外,2011 ― 2013年罗田板栗的种植面积、产量和销售收入的变化也符合这一趋势,说明本研究提出的黄冈特色农产品营销力评价模型具有可行性,对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3.3 实证分析结论

黄冈特色农产品评价指标体系对黄冈市当前的特色农产品发展情况是适用的,但黄冈有很多县级特色农产品的经营发展还没走上正轨,在进行营销力评价时评价指标还得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修订。如,团风苦荆茶、黄梅青虾、武穴佛手山药,这些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企业的规范化经营刚刚起步,要获得相对公正的营销绩效力评价是相当困难的。“顾客满意度”这项指标就不适用于这些特色农产品,并且对于这类产品营销力的评价,应该把“产品质量水平”的权重提高。

4 提升黄冈特色农产品营销力的对策

根据上述研究结果,本研究认为提升黄冈特色农产品营销力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4.1 大力发展龙头企业

黄冈市百户特色农产品龙头企业中,有24户的年产值或营业额在500万元以下,有76户的固定资产在1 000万元以下;按产业规模及其在县域经济中的比重来衡量,难以完全代表各地的农业特色,更无法形成全市的合力和拳头[2]。黄冈应在特色农产品板块核心基地提升壮大一批、培育发展一批、引进嫁接一批龙头企业,加强基地与农户、企业间的合作,实现基地与企业的有效对接,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引进、示范、推广新产品新技术等方面的示范作用[3]。

4.2 加强特色农产品品牌推广与运作

黄冈虽然特色农产品众多,但很多市场知名度和占有率不高,存在着“有产品无精品、有名声无名牌”的现象。要依靠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多元市场主体打造品牌,依靠诚信、创新和责任经营品牌,依靠整合小、散、杂、弱来做大品牌,依靠落实政策资金扶持品牌,依靠良好的市场法制环境保护品牌。一方面,政府要拿出专项奖金,先在省内,后到国内,再到国际,逐步扩大宣传覆盖面。在电视、广播、报纸、牌匾、网络上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鼓励有规模、有实力的特色农产品企业参加有影响的全国、全省产品评比活动和展销会、博览会。通过板栗节、药材节、休闲农业采摘节等传统节会,打造富黄冈特色的农产品品牌推广模式。另一方面,要注重品牌文化建设。如英山茶叶,可将茶文化与毕升文化、红色文化和民俗文化相结合,建设茶文化设施,丰富茶文化内涵,提高英山茶叶的文化品位[4]。通过文化与产业的对接,使特色农产品产业与文化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促进特色农产品品牌经济的发展。

4.3 建设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

黄冈很多特色农产品出产地较分散,大部分位于农村,不具备有组织的、完善的销售网络体系。目前各地少数单独开展网络销售的企业或生产者已采取了在C2C网站开网店或到企业黄页免费公司信息等简单的手段,但由于没有专业营销,普遍收效不佳。很多特色农产品,如茶叶、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虽然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长时间“养在深闺人未识”。应鼓励和引导特色农产品龙头企业创新转型,通过开发和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特色农产品销售模式,不断拓宽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

4.4 加快建立特色农产品物流体系

黄冈特色农产品市场已初步形成了批发市场和个体零售相结合的流通体系,但现有的流通体系只能满足部分区域市场的需求,市场覆盖范围有限,未能将特色农产品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其营销力。要加大投资力度,建立特色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通过准确、及时地了解和掌握国内和国际的农产品市场信息,实现特色农产品配送的信息化和专业化,提升黄冈特色农产品流通的档次和规模[5]。

参考文献:

[1] 柳思维.农产品营销力影响因素模型与实证研究[J].商业研究,2010(2):134-137.

[2] 郭红霞.发展黄冈特色农产品物流业的SWOT分析[J].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88-91.

特色农业市场分析篇3

一般来说,我们将人们在某些设定的区域之内,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借助某些特定的农业资源,获得高质量、高经济附加值以及具有绝对特色的农业产品,并且将这种特色发展壮大,具有一定的规模的高效农业现象称之为特色农业。具体来说,该种农业发展形式主要包含了下列几点内容:第一,在进行农业特色定位时必须充分考虑当地的农业资源特色,设定具有当地特色化的农业生产方式,进而使当地的农业生产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第二,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生产市场需求的特色农产品;第三,所建设的特色农业必须具备一定的规模性,并且所生产的农业产品是高品质、高效率的农业产品。只有严格遵循上述发展规律才能够具备一定的社会发展前景,并且经过相关的国家部门帮扶和培养发展成为当地的主导性产业,从而有效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2.特色农业的特征

特色农业具有下列几种特性:第一,特色农业生产的基本方式有别于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该种农业生产方式能够将当地的农业资源、人文特色、历史价值进行综合,并且将这些资源所能发挥的效能最大化。最终实现农产品单价增值促进农民增收的基本目的;第二,特色化的农业生产方式的发展方向更为明确。我们实行特色化的农业生产方式的主要目的是实现所获得的农业产品有别于普通的农业生产方式,使农产品的附加值上升到一个较高的层面,也正是出于这一原因,使得特色农产品的生产成本明显高于普通的农业生产方式,若最终获得的产品难以满足市场的实际需求,那么,进行特色农业生产的农民的基本利益将会受到较大的损害[2]。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得知,特色农业的目的性更为明确,市场指向更加准确,与市场之间所产生的联系更为密切。

二、新时期发展特色农业的重要意义

长期以来,限制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于农业人口基数过大,人均耕地生产面积较小。然而,我国地域广阔,某些区域的资源极为丰富,这些资源的存在也为发展特色农业提供了基本的资源基础和广阔的市场基础。在新的历史时期下,我们应当根据市场的基本需求以及当地的资源,积极调整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加快基本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农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对于加快我国小康社会的建立,提升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加快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特色化的农业发展方式能够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基本速度,提升农民的基本收入,保证农村地区的经济稳定,对于加快我国的小康社会建设也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现阶段特色农业发展原则

1.充分发挥地区的优势资源

在特色产业结构建造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资源特色,基本生产条件,相应的市场环境和自身具备的资金数量和技术支持等多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对于具有一定竞争力和技术基础的产业应当优先发展,使其尽快具有一定的产业优势,从而产生一定的产业规模优势。另一方面来说,只有根据本地区基本的发展优势,制定相应的经济发展结构才能够使本地区的农业产品具备一定的地域特色。从而在全国范围之内可以产生各种具备基本特色的区域农业发展模式,尽可能的减少和避免各地区农业产生方式和农产品同质化现象的出现。

2.以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进行农业开发

同时注重农业发展的规模化,并且对农业发展规模进行适度的控制,在保证农产品独特性的同时还应当尽可能保证产品的基本质量。通过对生产规模的控制能够有效降低生产的基本成本投入,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然而,过度的规模扩大极有可能造成产品基本特性的消失,最终使产品失去应有的市场竞争力[3]。所以说,在实际的特色农业发展过程中应当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保证生态的基本平衡,最终实现现代特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特色农产品应满足市场的基本需求

对于特色农业来说,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应当在考虑当地的优势产业的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到实际的市场需求,生产出市场实际需求的产品。在满足当前的国内市场需求的同时还应当积极的开拓国外市场。满足企业当前发展的基本需求的同时还要切实满足企业未来的发展需求。对于在国内和国际市场占有较大份额的优势产品应当进行重点发展。在实际的农产品发展过程中,应当充分迎合市场的基本需求,迎合市场的多样化需求,尽量满足优质化的市场消费需求。

四、运用特色农业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路径

1.完善和落实农业发展规划

由于建立特色农业发展模式将会直接影响到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因此所进行的规划必须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在实际的农业规划过程中应当按照以下几点进行:第一,所选择的优势产业必须具备较强的特色兴,所选定的产业应当是以各种类别的自然资源为基础,而市场的基本需求则是产业发展的基本方向,所有的产业发展必须满足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更应当尊重农民群众的基本意愿。第二,加强产业结构和市场风险的分析,之所以将其称之为特色农业是因为其具有较强的区域性和特定性,而其中所蕴含的风险将会更加突出,因此相关的决策人员更应当充分把握特色农业的基本发展方向,对特色农业做出更为准确的产品定位。只有清晰准确的目标定位才能够将特色农业的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进而有效推动我国的特色农业向着全新的方向去发展。

2.进行特色农业融资方式的拓展

进行特色农业发展必须有基本的基础设施,相关的技术研发和推广以及农民的培养和标准化的管理等多个方面的支持,更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工作开展的基本支撑。当前来说,资金的短缺正是限制特色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而面对这一问题,我们应当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资金筹集,第一,加快和完善政府部门的资金投入和支持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第二,加快税收政策的改革,以税收减免和特定项目投资补贴的形式激发民间资本进行特色农业投资的基本热情,如此一来,能够引进多方资金,使农业金融市场更为壮大;第三,促进各大型农业企业的交流和开发,并且以工商联盟的方式推动特色农业的进一步发展,通过上述办法能够在财政资金短缺的情况下,以其他的融资方式来解决特色农业发展对于资金的基本需求将会是未来特色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

3.建立健全化农产品市场销售制度

目前工业企业发展迅速,实际经济效益比农业产品高,主要是因为工业企业有完善的市场销售制度,从而提高市场经济效益。而在经济发展迅速的时代,市场买方也愈加发达,市场销售对于工业以及农业等的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基于此,为了提高农业产品的销售额以及经济效益,应该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销售制度,完善市场影响体系[4]。首先,应该利用市场差异以及产品特性进行农产品高端市场开发。市场差异化能有效提高产品在市场的竞争优势。特色产品应该具有市场差异性,符合特色市场销售基本要求。最主要是采用先进的产品技术从而开发更多绿色食品。其次,对特色农产品市场进行考察,然后在进行合适的价格定位。而特色农产品于其他农产品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可替代性较小,因此市场其他跟随者很难效仿,根据上述特色农产品特征,对其进行价格定位时,可是适当采用高价化的方式,消费人群主要为大中城市中高端人士。而市场销售的渠道也应该符合大中城市的基本要求,可以在超市,大型商场以及专卖店等大型服务场所进行销售。

4.合理利用地域优势开发特色农产品

对于特色农业来说,创造特色农业产品品牌无疑是其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产品品牌促进特色农业快速发展,是产品差异化的基本条件,能有效提高农产品市场效益。根据市场调研发现,现如今多数特色农业发展为小户以及散户等,没有形成系统的市场销售体系,缺乏完善的市场制度管理,不利于特色农产品长久稳定发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产品品质已经符合市场要求,但是不利于特色农产品的市场价格管理控制,从而导致特色农产品受到市场的影响,并且对特色农产品的长久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基于上述分析,为了开发农产品特色市场,应该提升农产品特色品牌影响力,以产品品牌为基础,从而在产品品牌的影响下不断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从而提升特色农产品的市场效益,进一步开发国际和国内市场,提高特色农产品的影响力,从而促进特色农业的长久稳定的发展。

特色农业市场分析篇4

3、陕西行业收入差距扩大的实证分析

4、我国收入分配效率与公平问题探讨

5、××省(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及对策探讨

6、论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保护问题

7、城镇化过程中农民幸福指数调查研究

8、渭南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研究

9、适度消费与经济和谐增长的对策研究

10、中等消费阶层的消费特征及其发展趋势探讨

11、中低收入阶层实现小康的对策研究

12、渭南公共产品的城乡统筹问题研究

13、渭南地区(某地区)劳动收入所占比重持续下降的实证分析

14、渭南地区农业合作化发展研究

15、中外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差异分析

16、浅谈我国循环型农村经济发展模式

17、××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18、陕西农民工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19、××省产业承接与产业结构调整关系研究

20、渭南地区新型工业化发展研究

21、秦东地区民间资本投资的经济环境分析

22、秦东地区民间资本投资的政治环境分析

23、秦东地区民间资本投资调查

24、秦东地区民间资本投资研究

25、基于军民融合特色的西部新型工业化发展研究

26、渭南新型工业化道路研究

27、渭南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研究

28、渭南特色经济研究

29、渭南特色产业研究

30、渭南农产品营销研究

31、渭南高技术产业园区研究

32、西安——渭南和谐发展研究

33、西部三农问题与社会城乡统筹体系

34、渭南城市化发展模式探索

35、关中文化优势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36、近年来关中文化发展的变迁与特征探悉

37、陕西旅游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38、关中农村社会结构的变化及趋势分析

39、渭南现代农业发展的模式研究

40、渭南农业合作专业合作化发展现状分析

41、看陕西农业特产业发展的市场风险防范意识

42、渭南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现状分析

43、现代农业发展中融资问题研究

44、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社会养老问题研究

45、西部欠发达地区新农合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分析

46、论大客户营销与管理

47、企业营销失灵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48、买方市场条件下企业的市场营销

49、不同年龄推销对象心理特点研究

50、营销活动中的公共关系分析

51、消费心理与广告研究

52、商业贿赂的经济学分析

53、论“经济人”与“道德人”的统一

54、高消费利弊分析

55、金融危机时期消费者行为及企业营销策略研究

56、浅论企业的营销腐败

57、情感广告初探

58、网络营销广告特点分析

59、论广告创意

60、顾客与企业赢利能力关系分析

61、论企业形象营销

62、市场细分原理与企业目标市场选择

63、事件营销与经济发展

64、企业市场定位分析

65、试论专业采购对中间商模式的影响

66、基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市场营销策略分析研究

67、基于组织再造的营销渠道建设分析

68、基于商品品牌的消费者消费行为分析

69、试论营销团队的文化研究

70、基于品牌管理的企业ci分析

71、浅谈现代农业的休闲营销

72、快速消费品终端管理的探讨

73、销售人员激励措施的探讨

74、乡村基市场营销管理

75、汽车市场营销策略

特色农业市场分析篇5

阿克苏位于新疆天山南麓和塔里木盆地北缘中段,作为古丝绸路上的重要驿站,该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地理状况和气候条件多样,孕育着多样的生物资源,是全疆最具特色且农业资源十分丰富的农业区,因此,发展特色农业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摆脱资金、技术瓶颈的制约,形成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的有效途径。

SWOT分析方法是一种企业战略分析方法,即根据企业自身的既定内在条件进行分析,找出企业的优势、劣势及核心竞争力所在。其中S代表优势(strength),W代表弱势(weakness),O代表机会(opportunity),T代表威胁(threat),其中,S、W是内部因素,O、T是外部因素。按照企业竞争战略的完整概念,战略应是一个企业“能够做的”(即组织的强项和弱项)和“可能做的”(即环境的机会和威胁)之间的有机结合。通过对阿克苏地区特色产业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的分析,明确企业可利用的机会和可能面临的风险,并将这些机会和风险与产业的优势和缺点结合起来,形成促进产业发展的不同战略措施。

一、阿克苏地区发展特色产业的优势

1.气候资源优势

(1)阿克苏地区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无霜期183至227天,而且气候干燥、降水稀少、日照充足,是我国日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其全年日照时数长达2200~3400小时,日照百分率为60~70%,因此,适宜各种农作物生长,因为丰富的光热资源有利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不仅使瓜果等农产品着色浓、颜色艳、品质好,而且有利于果树和作物积累养分,为发展特色农业特别是种植业和林果业提供了良好的保证。因此,阿克苏素有“瓜果之乡”的美誉。

(2)阿克苏地区植棉自然条件优越,是世界宜棉区之一。气候干燥、大气环境和土壤环境优越,冬季寒冷,最低气温多在-20℃左右,这就使病虫越冬繁衍困难,有利于控制病虫害及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减少植保防治的费用,特别是发展无公害特色农业的优势所在。

2.土地资源优势

阿克苏地区土地资源优势突出,总面积19701.3万亩,占新疆面积的8%,人均111.34亩,是全国人均15亩的七倍多。虽然沙漠浩瀚,但其草原辽阔,绿洲星罗棋布,人均耕地面积达4.2亩,是全国平均水平的近两倍,因此也是我国重要的农牧业后备资源战略储备基地。但该地区土地利用率较低,开发难度大。

3.产业发展优势

(1)棉花产业发展优势

“中国棉花看新疆、新疆棉花看阿克苏”已成为业界共识。阿克苏地区具有发展优质、多类型棉花的得天独厚的环境条件,其棉花以“色泽洁白、纤维长、品质优、成本低、经济产量高”等特点著称,其中长绒棉(因纤维较长而得名)更是闻名已久,其品质无论从色度、马克隆值(A级)、纤维长度(38~39.7毫米)、细度(7510米/克)、强度(4.4~4.44克)等参数都可以和世界上最好的埃及棉相媲美,因此阿克苏还有“中国长绒棉之乡”的美誉。而今阿克苏已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优质棉生产基地,是新疆重要的棉花交易集散地、轻纺工业聚集地。据权威机构分析,今后几年新疆棉花产量将占全世界的1/12、全国的1/3,阿克苏作为“中国棉都”和“中国长绒棉之乡”,棉花产量持续占全疆的1/3,占全国的1/8,长绒棉占全国总产量的93%。棉花产量稳定在1000万担以上,交易量基本稳定在1500万担左右。

(2)特色林果业发展优势

气候资源优势为阿克苏地区的特色林果业发展奠定了丰厚的基础,优质瓜果资源十分丰富,生产条件极为优越,红枣、薄皮核桃、红富士苹果、杏、香梨、葡萄、甜瓜等特色产品在国内外都享有盛誉,使阿克苏成为了著名的瓜果之乡,有“中国白杏之乡”、“中国红富士之乡”之美称,并与美国、中西亚独联体五国、土耳其、伊朗等地并列为世界六大优势果品生产区。目前该地区已经形成了红枣、薄皮核桃、红富士苹果、香梨四大果品生产基地,而且林果业的发展也成为农民收入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依托特色林果业的规模优势和果品品质优势,也培育了一大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3)畜牧业发展优势

草地和饲草料资源丰富、畜种和畜产品质量优良是阿克苏发展畜牧业的最大优势。近几年阿克苏地区按照“上规模、强体系、抓管理、增效益、树品牌、保安全”的总体思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强化服务意识入手,以保障畜禽产品安全为宗旨,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农民增收为目的,使畜牧业生产始终保持健康快速发展势头。从具体产品来讲,最具优势的是细羊毛、乳制品和牛羊肉。其中,细羊毛是最具市场潜力的畜产品,因为养羊业是阿克苏地区牧业生产中的传统产业 ,其中尤以绒山羊闻名全疆。目前国内毛纺工业所用的2/3的原毛需要进口,而南疆细羊毛质量已经达到或接近世界最好的澳毛的质量水平,价格也具有竞争优势,发展前景看好。

(4)旅游业发展优势

阿克苏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境内有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总面积最大的原始胡杨林,中国最长的内陆河——塔里木河,天山最高峰——托木尔峰,有世界地质奇观——天山神秘大峡谷,有千姿百态的雅丹地貌,有奇泉怪树的神木园,有风吹草地见牛羊的大草原,也有雪山回应的高山湖泊。不仅有历史悠久的龟兹、多浪文化,而且具有浓郁的南疆少数民族风情,被誉为“歌舞之乡”。阿克苏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及风土人情构成了该地区独特的旅游资源,也成为吸引海内外旅游者的重要目的地。

4.区位优势

阿克苏市地处南疆地理中心,区位优势极为明显,500公里的半径内辐射南疆5个地州和吉国首都比什凯克、哈国重要经济城市阿拉木图,从乌什口岸出发,仅440公里就可到达中亚通往欧洲的铁路大动脉吉尔吉斯斯坦巴雷克其市,从这里进入欧洲市场,比从欧亚大陆桥进入欧洲市场缩短了1200公里,比海运时间缩短3/4,运输成本可降低1/3。形象地说,阿克苏将由“口袋底”变为“口袋口”,真正成为连接内陆13亿人口,辐射中亚、南亚进而贯通欧洲市场的桥头堡。随着乌什口岸的开通,南疆铁路复线的开工建设、国道314、217主干线全面改造升级以及阿克苏机场改扩建后6条航线的全面开通,阿克苏市将形成集铁路、公路、航空于一体,四通八达、便捷高效的立体交通运输网络,按照“东联西出”、“西来东进”的发展战略,必将形成国内外企业联手开发国际和国内两种资源、两种市场的局面

二、阿克苏地区发展特色产业的劣势

1.市场劣势

虽说阿克苏地区具有较为明显的区位优势,但是偏远的地理位置也限制了该地区的发展,从市场的表现来看:一是远离以大中城市为主体的大型消费市场,特别是和特色农产品消费群体的链结和交流,这是因为远离交通运输主干线,不利于产品运输;二是远离国际市场,不利于产品出口和进行国际贸易,一方面是因为毗邻的西亚和南亚国家经济较为落后、社会较为闭塞而动荡,市场容量极其有限,市场体系不健全、市场观念落后。另一方面是因为远离出海口。以上原因使得阿克苏地区特色农产品流通不畅,一定程度上也极大地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信息化劣势

信息化是促进发展的最有效手段,但对于阿克苏地区来说却成为了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由于所处区位偏远、城市化进程缓慢、交通网密度小、通讯设施基础差等原因导致阿克苏地区信息化建设水平极低,使得信息产业总体质量不高,这种信息劣势致使阿克苏地区特色产业及其相关农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对最新市场动态难以及时掌握,造成特色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品牌形象塑造难度大。

3.科技和人才劣势

粗放式的生产管理过程、低水平的品种的改造和繁育技术、科研人才和管理人才的数量、培训和储备相对缺乏是阿克苏地区极为普遍的现象。俗话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没有科技支撑的特色农业注定是是没有长久竞争力的,没有人才扶持的特色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必然会受到一定限制。科技和人才劣势已经导致一些已建成的特色农产品基地品质退化严重,良种繁育工作没有跟上,大量的优质乡土品种没有得到好的开发和保护。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市场的发展如果不及时调整人才战略, 这一问题将会严重影响阿克苏地区特色农业的产业化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三、阿克苏地区发展特色产业的机遇和威胁

1.发展机遇

(1)政策支持

①国家的政策支持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和自治区党委七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的召开极大地鼓舞着南疆地区的经济发展。不但国家拨专款专项用于西部大开发建设,国家各部委也都制定了相应的扶持措施,自治区也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中把特色农业产业化作为发展重点,提出了相关的配套政策,从而为南疆加快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政策保障。同时,还相继出台了退耕还林还草、治理沙化土地等政策,也为地区特色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②地区政策支持。“十一五”以来,阿克苏地区把特色林果业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成立了阿克苏市林果业协调发展领导小组,出台了《关于加快特色林果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阿克苏市林果业质量管理考核办法》等促进林果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更加明确了特色林果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重点、总体目标和政策措施。在实践中市、乡两级高度重视特色林果业发展,始终把发展林果业作为振兴农村经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战略重点,发展特色林果业的目标更加明确,思路更加清晰,定位更加准确,措施更加有力。

(2)市场条件的改善

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温饱问题解决的基础上对农产品多样化的需求日益增强。同时,我国沿海、长三角等发达地区已经步入小康生活水平,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人们更多关注农产品的营养性、安全性和保健性,对特色果品及深加工产品的市场需求很大,也为地区发展特色产业提供了市场条件。

2.阿克苏地区发展特色产业面临的威胁

虽然阿克苏地区的许多特色产品虽然很受市场欢迎,也有许多发展优势,但也存在许多潜在的威胁。主要还是表现在品牌方面。当前许多国家和地区设置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绿色壁垒等已经成为新疆农产品品牌向国际化发展的主要壁垒。由于新疆的农产品种植、加工、运输等环节很难在短时间内达到发达国家所制定的环境标准,这将使新疆外贸出口市场面临萎缩的可能。另外,新疆的农产品大多是地域性的,带有明显的属地特征,而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品牌大多是企业性的,大都通过市场竞争形成的。所以新疆农业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建立品牌防火墙将面临非常艰巨的挑战。再者,加入WTO,意味着要敞开国门接受国外产品。众多跨国公司的产品必定会以更优的质量和更低的价格大量涌入,竞争加剧。

四、大力发展阿克苏地区特色产业的对策建议

1.确定优势产品,壮大生产规模

借助“瓜果之乡”、“中国长绒棉之乡”等美称和基地的建设,变优势资源为优势产品,因地制宜,注重开发名优产品,优先培育几种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农产品,形成地区内具有一定规模的棉花、红富士苹果、红枣、大米、矿泉水等主导产业,形成具有新疆特色的优势、特色产业区和产业带,通过组建农民生产专业化团体,进行规模化生产和经营,利用规模经济的发展来带动本地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2.品牌战略

首先要利用阿克苏地区的历史、文化等资源,来增强品牌的文化品位,扩大品牌的知名度。利用早已渗透于消费者情感中的人文地理标签所映射的文化,高效、快速地激发起形象感知主体的联想,变地区优势为地名品牌。 其次,强化原产地保护意识,防止品牌盗用或混淆。农产品地域品牌除了应注意一般性产品质量认证标准(如产品品质标准、标准证书、保证书等)外,还应特别注重产品保真认证和产地认证,这是保护区位品牌的基本手段。

3.培育市场主体,大力发展涉农产业

支持以品牌生产为龙头的农业企业化组织建设。各地政府应采取扶持性政策,以品牌开拓市场,市场引导企业,企业决定生产的模式,让农业龙头企业或专业农业生产协会成为创建品牌的主体,有利于这些企业化组织参与市场竞争,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动机驱使下,加强农产品的精加工,强化产品质量,改进农产品包装,组建营销网络,按照市场规则研究和开发国内外市场,实现地域品牌形象的创建和市场扩张。

五、结论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途径,也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发展特色农业即根据一定区域的资源禀赋和特点,以市场为导向,变资源优势为产业和品牌优势,逐步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链或产业集群,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并通过增长极来拉动该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J].新疆日报,2006,(3):1~23.

[2]陶永红:新疆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影响因素初探[J],新疆财经学院学报,2000,(4):16~20.

[3]陈良珠:关于农产品的探讨[J].农业经济问题,2004,(4):5~6.

[4]黄乐平 马 盾: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J].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新疆农业科学,2003,(2):28~56.

特色农业市场分析篇6

休闲农业是我国近来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转型方向,一来是为了应对民众对于休闲旅游需求的提升,二来是为帮助农民的收入与所得的增加。休闲农业不只是一种农业经营方式,更是一种乡土性旅游服务业,因此,很多学者指出发展休闲农业首要任务就是吸引人潮。而未来的新型乡村、农村旅游需有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健康旅游、冒险旅游、美食旅游这五大类,休闲农业区提供的游息活动几乎可涵括其中,如健康旅游配合我国风俗民情,休闲农业区内的相关经营者可种植药草植物,针对注重养身保健的游客制作不同类型的养生餐,增加长期住宿顾客的吸引力。

未来农业应以多元化农业为发展目标,三大发展主轴中也提到农业深度旅游的新市场开发。应按照不同客层提供多元的主题游程。因此,吸引人潮,必须目标与分析营销,经由市场分隔、产品定位等工作,拟定适切的策略,进行市场客群开发,过去国内研究中以针对休闲农场游客的偏好、动机、体验、生活型态等变量进行市场分隔研究为主。如何提升休闲农业集客力、吸引力,是休闲农业经营的重要课题。因此,本研究欲了解农业深度旅游市的现有客群与潜在客群,并探讨游客对深度旅游的偏好、动机、体验程度及满意度,来进行游客市场分隔,提出农业深度旅游开发的策略,并具体建议政府辅导休闲农业区推动、开发与营销农业深度旅游的建议。

二、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研究问项的选取依据

本研究由文献收集整理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等资料,进行分析与归类。其次,通过专家访谈、专家问卷调查,对评估准则进行增加、保留、删除或修改等建议,得出休闲农业深度旅游资源的市场开发层级架构,借以作为本研究游客问卷与专家模糊层级分析法研究指标准则的依据。

(二)研究工具

质性访谈问项设计分别针对休闲农业区经营者的基本资料、休闲农业区环境特色、深度旅游的特色与认知、提供的产品与服务等四大方向进行访谈题项设计。游客问卷设计,以结构式问卷为调查工具,主要分为游客对于旅游资源的重视与满意程度、游客旅游经验及游客基本资料等三大部分。专家问卷设计主要为探讨专家对于休闲农业深度旅游市场开发评估指标,各个类型的权重,并与游客的调查结果进行比较与分析,故采用模糊分析层级程度法。

(三)资料收集

本研究通过休闲农业供应者(2位休闲农场及2位民宿经营者)与休闲农业需求者(2名游客)深度访谈的结果,作为探讨农业深度旅游产品项目与专家问卷调查的依据。游客问卷调查,各客群抽样的对象主要抽样深度旅游现有及潜在两种客群。现有客群,为必须在休闲农业区中的农业旅游环境下从事相关的体验活动,或在区内农场或民宿居住两天一夜以上的游客;潜在客群的抽样对象分为:在休闲农业区,以及在非休闲农业区之旅游景点,从事相关深度的体验活动之游客,旅程为当天来回或是居住在休闲农业区以外地区之游客。本研究采取便利性抽样法,于2013年8月底至2013年10月中的假日与非假日分别进行发放,选定需年满20岁以上具有独立填答问卷能力的游客进行发放。

(四)资料分析方法

本研究资料分析方法包含次级资料分析与主客观分析,游客问卷分析方法利用SPSS 17.0套装软件,分析方法包括次数分配、t 检验、因素分析、Cronbach’s α等。本研究应用重要―表现程度分析法(IPA)将受访不同客群之间对于各旅游资源问项的平均重视度与满意度加以归类,绘成重要―表现程度分析图,并利用此四象限分析结果进行拟定改善策略。专家问卷分析方法运用模糊层级分析法的方式,求算各要素的重要性程度,进而得到各评估准则的评价分数,达到客观评比的目标。

三、研究结论

(一)农业深度旅游产品开发策略

根据专家的观点,深度旅游产品开发应依据“观光农业导向”、“文化旅游导向”、“自然旅游导向”与“乡村度假导向”的顺序为优先评估的准则;生态旅游、教育体验、农业体验、地方特色、民俗活动为产品开发首要优先,旅游类型权重值之间的微幅差距,表示专家的重视程度几乎画上等号。次要为健康效益、主题旅游与乡土美食,冒险旅游与表演艺术权重值偏低,显示专家较不重视。

整体游客的观点,深度旅游产品开发应依据“文化旅游导向”、“观光农业导向”、“自然旅游导向”与“乡村渡假导向”的顺序为优先评估的准则;健康效益、教育体验、乡土美食、生态旅游、地方特色为产品开发首要优先。次要为民俗活动、主题旅游与农业体验,冒险旅游与表演艺术较不重视。在农业体验、健康效益、民俗活动与乡土美食等类型,专家观点与游客观点较不一致,专家观点认为农业体验与民俗活动为首要开发产品,游客观点认为为次要开发产品;游客观点认为健康效益与乡土美食为首要开发产品,专家观点认为为次要开发产品。其中,健康效益在开发产品的重要程度排序中,专家观点为第六顺位,而在游客观点为第一顺位。

本研究认为专家观点期望通过实际体验与知识学习的产品,提供游客知性的旅程,吸收新知,再结合地方特色与健康效益的产品,增加旅游的丰富性与深度。相对的,游客旅游的主要动机为踏青散步、放松身心(占34.7%),以及养生保健的观念日渐提升,对于健康效益的产品相对重视。其次,对于教育体验的产品开发也是相当重视,列为第二顺位。由于产品开发主要目的在于吸引游客进入农业深度旅游市场,因此,本研究依据游客的观点,依重要程度优先顺序分别提出下列产品开发的方向:(1)顺序一:健康效益的深度旅游产品,包含体能增加的(如自行车),缓解压力养生的(如泡温泉),以及注重优化心灵的园艺治疗等旅游产品。(2)顺序二:教育体验的深度旅游产品,提供通过自然生态解说、环境教育、野外求生的知识与技能学习,以及亲手参与的DIY等旅游产品,让游客深入与接触大自然,增长日常知识与资讯,游客更主动参与与体验的方式。(3)顺序三:文化旅游的深度旅游产品,文化旅游产品著重于乡土美食与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开发。包含美食与料理,参观地方传统建筑,观赏与制作手工艺品,品尝与挑选地方特产与伴手礼等。(4)顺序四:生态旅游的深度旅游产品,开发以自然景观与资源为基础的生态旅游产品,以了解当地环境的自然,在不影响当地生态体系下,达到保育自然资源,增强游客的环境意识。

(二)农业深度旅游市场开发策略

了解深度旅游市场开发的产品,包含健康效益、教育体验、地方特色、乡土美食、生态旅游等,本研究发现与IPA分析中,继续维持的旅游类型相同,显示以游客认为最重要与最满意的类型,作为产品开发的方向是相当具有说服力。此外,本研究以IPA分析中,需要立即改善的项目,显示游客对于此类型与旅游资源非常重视,但却感到不满意,应当急需改善,以提升游客满意度,作为主要市场开发的方向。

一是以农业体验与主题旅游为整体客群的开发市场。农业体验的市场,利用农林渔牧的生产资源,转化成各项休闲活动。主题旅游的目的,主要通过休闲农业的环境,提供会议、打工渡假、团体员工旅游的性质,整体客群更认为主题旅游可以赋予休闲农业更宽广的市场开发。二是以教育体验与地方特色为现有客群的开发市场。教育体验主要在本身的生产经营之外,把重要资源用于体验与教学。结合地方特色的市场,以欣赏、参观和认识具有特殊价值与历史价值的地方产业文化等,提供游客丰富的乡土体验。三是以民俗活动为潜在客群的开发市场。结合地区性或具浓厚当地文化色彩的民俗活动、与庆典活动,提供民众感官刺激,与体验各地不同文化的差异。

四、研究建议

(一)产品开发方面的建议

一是策略联盟助于资源整合与开发,政府积极扮演协调与整合的角色由于农业深度旅游的产品开发相当多元,包含健康效益、教育体验、地方特色、乡土美食、生态旅游等旅游产品。然而,目前多数休闲农业业者的发展现况,提供的体验活动大多为欣赏乡野景观的生态旅游、生态解说教育的教育体验,其次为参与地方文化、品尝特色料理,且多数农场也提供体验农产作业、感受主题风情和旅居农庄民宿,而仅少数农场提供户外健身运动和心灵舒压疗养的健康效益旅游产品。因此,业主在发展过程中若无法直接资金投资或提供,除了可以借助休闲农业业主之间的合作,或是与外部其他产业之间的异业策略联盟,利用异业的专长与特性来补强其不足,从双赢的方向思考,让合作的各方都能够提高获利,创造策略联盟的最高效益,进而增加活动提供的广度,助于多样性资源整合与开发,游客参与活动的意愿与选择相对会提高。

二是推动与规划深度游程的旅游产品。潜在客群的游程主要以当日来回的一日游为居多,若能够规划出附有价值与意涵的旅游景点,并与其他产业合作,通过包装与营销,推出与设计符合教育体验、健康效益与地方特色的多日游套装行程,将游客的停留时数延长与过夜,体会到不同旅游地区的深度旅游内容与资源。因此,建议政府相关单位与业主合作,规划小众的套装行程与路线,由政府进行大力推广,设计优惠方案,更可提供游客作为安排旅游行程的参考。

三是开发新的旅游产品与资源。本研究认为整体客群对于各种旅游资源的接受度高且广泛,加上重游的忠实游客不在少数,约有六成的重游率,开发新的产品与资源,提供不同的游程体验,吸引新客群进入休闲农业的旅游市场,创造旧有游客新鲜感。

(二)市场开发方面的建议

一是渔业体验需要近一步加强。渔业体验在旅游资源IPA分析中,现有客群与潜在客群均认为游客重视程度低,满意程度低的旅游资源,属于优先顺序低旅游资源。目前我国的渔业体验活动较为少数,常见的为采贝、钓鱼,能够与其他产业的连结性较低,也收到产季与气候的限制,使渔业活动较为单调,游客的重要程度与满意程度相对降低。本研究建议可以向周边国家取经,找寻适合的开发策略,打开渔业体验的市场。

特色农业市场分析篇7

加入WTO以后,我国农业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特别是贫困山区的农业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不少深层次的矛盾更加显露出来。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而效益却在逐步降低;农村经济持续增长,而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减缓;温饱问题解决之后,农民由过去的求温饱转到求富裕。如果继续沿着传统农业的路子走下去,不但小康难以实现,农业自身的扩大再生产也难以进行。为此,必须引导干部、群众强化认识,走发展特色农业的道路。

1、发展特色农业综合效益高。特色农业是遵循自然和经济规律要求的农业,一般具有科技含量高、资源利用率高、投入产出率高、加工增值率高、市场占有率高、综合效益高等特征。例如重庆市开县关坪乡新元村*0年通过种植魔芋使全村人平增收80元,可以看出,特色农业已成为山区农业,尤其是特困山区农业经济发展中最主要的增长点,这是常规农业不可比拟的。

2、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带动强。特色农业是贫困山区农民奔小康的致富产业、希望产业,它经济效益好,带动能力强,既能充分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直接给农户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又能促进加工、运输等二、三产业的发展。特色农业是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也是特困山区农民增收的希望产业。

3、发展特色农业资源潜力大。贫困山区一般海拔高,污染小,对发展“无毒、无公害绿色食品”这一特色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例如重庆市开县关坪乡,草原丰富,可以发展肉牛、山羊等草食动物,乡政府立足本地资源发展特色经济,在“特色”上做文章,带动扶贫示范区的建设,使扶贫示范区上了档次升了位。

二、发展特色农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特色农业是特困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牛鼻子”,牵住了这个“牛鼻子”,农民收入才会大幅度地增加,生活水平才会大幅度提高。但是,特困山区发展特色农业还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集中表现为以下方面:

1、市场信息掌握不够。山区农民特别是特困山区农民,由于处在边远贫瘠的自然环境,至今还没有摆脱计划经济的束缚,对市场需求缺乏较多的了解,更谈不上研究市场,把握市场。大多是“凭着自我感觉抓生产,跟在别人后面搞调整”,致使市场波动带来的负效应时有出现。

2、科技推广力度不够。特困山区的农业科技,尤其是特色农业的种养技术推广严重滞后。即使有一些实用技术,也是覆盖面小、科技含量低、粗放经营,带来的只能是高成本运行,使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3、示范基地建设不够。不少特困山区特色农产品没有稳定的生产基地,而是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或零星的小打小闹,没有形成规模,吸引不了市场,缺乏参与大市场流通的能力。这些问题若不解决,将直接制约特困山区特色农业的发展。农民收入增长须依靠农村经济的发展,只有挖掘农民增收潜力,解除增收制约因素,壮大农村经济,特别是壮大村集体经济,农民收入才能够快速增长。

三、特困山区农民增收难的原因分析

根据近年来特困山区农民收入增长的实际情况分析,从农民自身因素和存在于农业内部的矛盾看,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农民文化素质较低。农民是增收的主体,其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其收入能否快速提高。但是,目前农民的整体素质无法适应经济的快速发展,自然经济观念仍普遍存在,究其根源是文化素质偏低,无法接受高科技含量的种养技术,无法正确判断市场的供求信息,无法适应市场的激烈竞争。

2、农业产业化进程缓慢。表现在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中介组织不够健全,产业链条缺乏紧密度,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步伐慢,大部分农副产品只能以原料为主进入市场,难以实现再次或多次增值。大多数龙头企业存在着组织化程度不高,占有市场份额少,一体化经营机制不健全,龙头、基地、农户形成的利益共同体松散等弊端,致使抵御市场风险力差,市场稍有波动,农产品就会出现“卖难”现象,既压抑农民生产积极性,又影响农民收入的增长。

3、农业结构调整不到位。产品质量不高,大路货多,名优特新产品少;一般性品种多,初级产品多,加工产品少,精深产品更少;农业结构调整不同程度存在大而多、小而全问题,缺乏特色,竞争力不强;结构调整盲目跟从,对自身优势认识不足,市场信息把握不准,一哄而上;存在短期性,品牌意识不强,持续发展力弱;规模小,形不成支柱产业。由于这些原因,致使农产品供求脱节,导致农产品价格下滑,影响农民收入提高。

四、强化特困山区发展特色农业的措施

特色农业是商品性农业。促进特色农业经济发展,着力点要放在更新观念、强化经济意识上来。要破除“温饱则满”的小农思想,树立“以农为本、艰苦创业、多业致富”观念。在稳定常规农业的基础上,重拳出击,突出抓好各主导产业的发展,在特色、规模、效益上狠下功夫。

1、更新观念,切实转变生产经营方式

经过近几年的艰苦探索,特困山区开始出现了较好的发展势头,但是绝

大多数还没有完成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基本上处于一种自由种植种养的状态,经济效益低的问题依然存在。为此,特困山区必须把依靠市场发展特色农业作为工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首先,要立足于市场需要,调整优化品种结构。遵循“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多、人多我新”的原则,向特色化、规模化、优质化、效益化方向发展,以增强特色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彻底改变目前基本上自种自养自食的现状,用更多的优质产品去占领省内外乃至国际市场。其次,要按照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优化资源配置。广泛动员和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吸纳更多的资金投入特色农业;充分利用现有的高山资源,大力发展具有本地特征的种植业和养殖业。第三,要适应市场规则,改进工作方法。要从过去抓生产计划,采取行政号令、依靠行政手段的工作方法,转到分析市场、研究市场,注重搞好市场调查、分析、预测、预报,为生产经营者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减轻风险上来。第四,要从市场需求出发,加快流通体系的建设。把搞活流通作为发展特色农业的一项重要配套措施来抓。把分散、零乱的产品经营,通过“三制一化”联系定点销售地。并以此带动特色产品的销售,抢占市场,扩大特色产品销售半径。第五,要牢固树立信息观念,增强信息意识,推进农业信息化,实施“信息兴农”战略。加强对农民信息知识的普及,扩大农民对信息的需求,使之真正认识到信息就是资源、信息就是财富、信息就是效益,只有掌握准确完备的农业信息才能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针对农业信息的公共特性和广大农村还不具备农业信息化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力量,政府应承担起农业信息化的责任,对农业信息的基础设施建设给予大力支持,加快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开发,提高农业信息处理系统的自动化水平,大力开发高质量的农业信息资源,加强农业动态信息的收集,做好预测,增加信息的有效供给。

2、突出品牌,提高特色产品的科技含量。科技含量的高低,科技

特色农业市场分析篇8

《2015-2020年中国互联网+智慧农业趋势前瞻与产业链投资战略分析报告》明确提出:“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强化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作用,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支持电商等企业参与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以互联网为载体,将互联网与传统产业融合,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升换挡是我们未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最近两年,以电子商务为载体的特色农产品直供网销成为电子商务领域的热点之一。

一、特色农业的内涵

特色农业是以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和最优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为目的,依据区域内整体资源优势及特点,突出地域特色,围绕市场需求,坚持以科技为先导,高效配置各种生产要素,以某一特定生产对象或生产目的为目标,形成规模适度、特色突出、效益良好和产品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非均衡农业生产体系。特色农业的发展是适应当前社会消费需求、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农业市场细分需要的必然结果。

二、湖北秭归县脐橙发展现状

湖北省秭归县地处湖北省西部,位于三峡工程坝上库首,是国家首批命名的中国脐橙之乡。秭归脐橙品质优良、风味独特,具有皮薄色鲜、肉脆、香味浓郁、香甜可口的特点,是全国唯一能提供周年上市的产区。并且秭归培植柑橘历史悠久,自2006年6月起对秭归脐橙实施了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是国家划定的脐橙栽培最佳适宜区之一。目前秭归脐橙已销往全国30各省市自治区、50多个大中城市,并出口到俄罗斯、新加坡等国家和港澳地区。

三、秭归脐橙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质量标准程度低,产品定价不均

秭归县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形波动起伏,层峦叠嶂,脐橙种植分布不均,农户种植技术不标准,产品质量参差不齐,这导致秭归脐橙的整体生产处于分散阶段,质量标准化无法满足,市场相对独立。据2015―2016年市场调查分析,脐橙的每斤价格相差在5元左右,同一种类脐橙价位不一,严重扰乱了整个秭归脐橙市场价格。

(二)品牌知名度差,消费市场狭小

近年来赣南脐橙凭借品种优质、外观好看、产业规模化种植的特点抢占了60%的脐橙市场份额。由于秭归县政府对秭归脐橙保护性政策制定不完善、开发力度不足,导致宣传效果不佳,农户的种植积极性减弱,产量减少,秭归脐橙供应量和品牌效应远不及赣南脐橙。另外,受市场竞争的压力,秭归脐橙在销售过场中收到了以次充好、以小充大及包装杂乱的负面评价,秭归脐橙的良好声誉受到巨大挑战。

(三)冷链物流体系不完善,电子商务设施不完善

秭归县地理位置处于丘陵地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脐橙作为果蔬农产品,在采摘、装卸,运输过程中容易受到损坏,脐橙的损耗成本高。另外秭归县物流基础设施的建立不完善,物流企业规模小,物流运输量小,物流运输成本高,大大限制秭归县物流的运输条件。

目前,秭归脐橙冷链物流设施缺乏规模化与专业化的管理,物流仓库与配送技术设施目前并未建立。这些原因都导致秭归脐橙的销售成本高,市场面积狭小。

四、“互联网+”背景下湖北省秭归脐橙电子商务发展对策

(一)推进秭归脐橙的标准化建设

针对秭归脐橙难以形成规模化种植的现状,秭归县政府一方面应加强对农户的种植指导,根据不同品种的脐橙树的生长要求,因地制宜,使地形等自然因素更有利于脐橙的规模化生产。另一方面应制定秭归脐橙精品果的质量标准,从外观、口感、环保三个方面,保证秭归脐橙的整体质量。同时,政府应联合企业对种植农户提供资金、技术方面的支持和鼓励,让农户自发形成合作社,联合经营,节约资源,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收购者的随意提价,影响农民的收入,利于市场的规范。

(二)加强秭归脐橙品牌建设

秭归脐橙的品牌发展需要得到秭归县政府提供相应的政策扶持,以政府名义推广秭归脐橙的品牌形象,通过政府拉动企业和农户、媒体合作,共同打造秭归脐橙的专题宣传活动,通过利用O2O线上营销和线下营销模式,宣传秭归脐橙的优良品质,打响品牌知名度,树立秭归脐橙良好品牌形象。

(三)加强电子商务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对于秭归脐橙的电子商务发展来说,冷链物流和仓储设备的基础建设不完善,为了克服秭归地区的电子商务物流建设的瓶颈。第一,秭归县政府对当地的电子商务物流基础设施进行合理的规划与引导,尤其是在冷链物流的上与当地的交通环境相适应。第二,在现代O2O的果蔬电子商务新模式的发展下,要加强对于冷链物流基础建设技术的重视,从而使冷链物流成为秭归脐橙发展的一大助力。第三,在地区扶持下,建立O2O社区平台,使线下实体店铺和线上虚拟平台相互配合,实现互利共赢。例如,有大学生创立的湖北省橙・秭秭归脐橙电子商务公司,就是利用线上网站与线下实体商铺相结合,打造秭归脐橙特色活动,从而实现对秭归脐橙的推广、宣传,打开秭归脐橙的销售市场。

三.总结

在当今“互联网+”时代大背景下,农业作为第一产业,与电子商务相结合,不仅可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改变农民的经营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也可以提高农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使得中国特色农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该文为武汉东湖学院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2012年度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数据监测报告。[EB/OL.].(2013-03-01).http://

[2]向锋,宋文化,谭勇等.湖北秭归脐橙标准化生产技术[J].中国园艺文摘.2015,(9):184-185

[3]丁景涛.一个生鲜电商失败者的经验分享[J].农产品市场刊,2013(6):32-33

特色农业市场分析篇9

农产品批发市场是农产品市场体系的重要构成,其布局的优化、运行的规范对稳定市场、引导生产具有关键性作用。“十一五”期间,农业部扎实推进批发市场改造。组织实施了“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拓展5520工程”,加强冷藏保鲜、质量检测、电子结算等基础设施建设。修订《农业部定点市场管理办法》,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开展质量检测。加强与商务部、中国农业银行等合作,共同推进批发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了免收个体工商户管理费和市场管理费政策的出台、覆盖全国的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的建立。在一系列政策的引导下,各地农产品市场建设和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上海2010年建成西郊国际农产品展示直销中心和交易中心,为全国农产品销售提供全方位专业服务;贵州农产品市场的分工、布局不断完善,形成了遵义虾子辣椒、关岭断桥反季节蔬菜、贵阳三农资等一批专业批发市场。

特色农业市场分析篇10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日益繁荣,农产品营销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而吉林省作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拥有良好的地理环境和特色农产品产业发展环境,但是在特色农产品发展规模和营销上却缺乏显著优势,在品牌知名度和发展规模上缺乏竞争力。

一、吉林省特色农产品营销的影响因素PEST分析

1.政策法律因素分析

政府的支持力度对农产品品牌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直接关系。结合目前吉林省农产品发展的实际情况,吉林省政府为扩大特色农产品在市场中的占有率,出台了相应的规划和支持措施,企业应该以自身经济和资源作为发展特色农产品品牌营销基础,与农产品产业有效结合,提升吉林省特色农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在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充分利用好我们的优势,合理利用生态资源,建立我们自己的品牌,提高自身特色农产品品牌的竞争力,使经济效益得以提升。

2.经济因素分析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农产品产业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开始重视农产品的发展,特别是特色的农产品,使各个企业也开始重视了农产品的营销与发展。生产者和销售者为了顺利实现销售不得不开始进行更有效方法来进行创新,从而推动了农产品营销模式的兴起,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而特色农产品也作为一个逐渐被消费者认可和接受的新概念,成为了新的市场领域。

3.社会因素分析

消费者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能力已经不再是唯一的追求目标,自然环境对我们的优质生活非常重要。现在人们越来越重视农产品的健康与环保,从而对绿色农产品的需求增加。但是目前大多数人对于特色农产品的概念十分模糊,对其作用和价值缺乏足够的认识,使得消费者对于特色农产品这种新型的营销模式的熟悉,将成为企业营销的重要手段。

4.技术因素分析

企业管理技术的改进使营销主体能够实现大规模的扩张,使大区域内各零售网点的运输及人员得到控制,从而使连锁经营和绿色营销等新型经营方式迅速发展成为可能。然而农产品科技含量的水平阻碍的农产品的发展与进步,由于吉林省农产品的生产、加工、物流工艺相对比较单一,导致在市场上难以生存。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企业在农产品深加工等方面有了一定水平的提高。改进特色农产品加工和销售工艺,对于提升农产品价值具有重要作用。

二、吉林省特色农产品营销存在的问题

1.品牌意识不强,缺乏品牌保护意识

特色农产品生产的主体是农民,由于大多数农民所接受的教育比较少,导致自身素质不是很高,往往没有考虑到消费者的需求和市场现状。许多特色农产品经营者只重视农产品本身而不重视农产品的品牌,从而缺乏品牌形象,不能利用品牌进行有效的拓展业务。我国一些比较有名的农产品都是用产品本身的名称作为品牌来命名的,存在假冒现象的问题非常严重也影响了市场的平衡。

2.宣传力度不够,缺乏品牌知名度

当今,企业缺乏对特色农产品在市场的宣传,使一些产品得不到广大群众的认可。农产品的知名度不高,导致消费者认可产品数量少,从而使农产品在市场中得不到发展。对于产品品牌的推广不单单需要在一些网络媒介上宣传,还应该组织一些产品交流会,吸引其他企业的管理者聚集到一起取长补短。只有建立起我们自己的品牌才能使我们的产品走向世界,让消费者们从根本上认同我们的产品,以外在的品牌力体现出我们产品内在的品质。

3.科技含量不高,品质得不到保证

目前,吉林省农产品生产流程过于单一,加工过程过于简单,生产出的产品缺乏吸引力,在市场中的影响力不足。同时,原料的品质也极大的影响产品的生产,有效的利用原料,找到合适的生产加工方式是目前的当务之急。通过科技发展来带动产品,在科学技术的帮助下,大力发展吉林省农产品,使其在国际中站稳脚跟。由于吉林省特色农产品在加工、运输、储存、冷藏等环节,导致产品附加价值低,没有良好的产品品牌,在进入高级市场时受到非常大的限制,无法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使吉林省农产品品质得不到保障。

4.龙头企业规模小,品牌推广力度不够

由于吉林省龙头企业发展缓慢并且涉及的范围比较小,不能对农户的生产起着较好的推动作用。一些龙头企业仅仅依靠自身的发展,在区域经济结构和特色农产品经营中存在很大的不足,特色农产品在生产以及品牌推广力度等方面明显不强,致使龙头企业与当地农民的利益不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目前,吉林省特色产业农产品生产企业数量繁多,多数以小企业为主,家家户户都在生产,普遍规模很小。

三、吉林省特色农产品营销的对策及建议

1.加大品牌整合力度,创立知名品牌

加大产品品牌整合力度,创立产品的知名度是实现农产品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于特色农产品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对同类品牌进行整合并通过建立行业标准以及行业合作社等方式,减少行业内部的无序竞争也使同行企业合作互惠互利。同时要规范使用统一的具有吉林省特色的主打品牌,统一商标、统一生产标准、统一产品形象,打造优势品牌,从而提升产业价值。农民对农产品的品牌不够重视,农户们在生产上仍然运用传统的思想。应该加强对农产品品牌的广泛传播,加强农产品品牌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消费者的广泛认可。使农民对农产品品牌有更深入的认识,让农民更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加大品牌的推广。

2.加强品牌的宣传力度,扩大品牌的知名度

树立吉林省特色农产品的品牌知名度可以借助政府的力度和企业的影响力来加大对农产品品牌的宣传。将特色农产品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融入一起,让人们感受到特色产品有其独特的地方,从而提高其当地农产品品牌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增加网络上的宣传,通过微信、微博等一些热门的网络平台来推广,使人们更深入地了解我们的产品,直观地把我们的产品信息传递给每一个人,逐渐建立起我们自己的品牌,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一些活动来宣传吉林省特色农产品。

3.加强科技创新,提升竞争力

技术创新对特色农产品品牌的迅猛发展起着推动的作用,要想提高特色产品的竞争力就要不断地进行科技创新,特色农产品品质的提高也离不开科技创新。因此,根据市场对农产品的要求,在产品的质量和产品的生产效率上,应大力培养优质的、技术水平高的农产品。现在人们对生活的追求不断提高,开始重视绿色、无污染的产品。对于人们的需求,要在科技上加大力度来提高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4.培育龙头企业,保证质量

培育龙头企业是特色产业化经营的核心,是经营过程中的有效环节,它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了农业在市场经济的发展,更好促进了农民与市场关系的密切程度。在特色农产品开拓新的市场和带动农户发展中发挥着主要作用,从而推动地区经济发展。龙头企业的兴旺决定着农产品产业的规模,使特色农产品在营销发展中不可缺少。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加大力度培养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对于我国农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它的发展不仅能够让产品的质量有个很好的保障,而且也能推动农产品品牌的建设与推广。

参考文献:

[1]黄蕾,罗明.特色农产品经营中的声誉机制研究[J].农村经济,2013(09)

[2]王延明.吉林省绿色农产品营销战略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2.

[3]陈明.长白山特色农产品发展战略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3.

[4]李富英,熊卫卫.吉林省特色农产品品牌竞争力的措施分析[J].商业经济,2013(10)

特色农业市场分析篇11

一、农业休闲景观元素分析

1.农业生态景观分析。农业生态景观是农业休闲景观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休闲景观地域特色的体现,是城市居民所追求的自然环境,农业生态景观不仅是对外形象的展现,也是对内生产环境的改善,在设计的过程中应该把握农业文化这一关键要素,进行各个历史阶段农业文化的展示,通过农业场景展示、农作品种展示、农作工具展示、文字图象信息展示、农业科技展示、互动体验展示等深化农业生态景观的景观节点,通过时间和空间的衔接使其成为一本农业历史发展的教科书,这对继承和发扬农业文化是很好的宣传方式,同时也增强了农业休闲景观的主题性。2.人工景观分析。人工景观设计是在农业生态景观的基础上,更好的完善农业休闲景观的功能。通过对建筑物、道路、绿化、广场等基础设施进行设计,使其形态、色彩、空间等元素能更好的融合到整体环境中,使其形象风格符合地域特色。根据功能的主线分区分点设定景观基础设施系统、交通系统、绿化系统、导引信息系统、无障碍设施系统等。从而完善农业休闲景观的功能。综上所述,从景观生态学的观点来看,休闲农业景观也是由基于斑块——廊道——基质景观结构模式的不同类型景观要素组成的。

二、农业休闲景观设计的特点

1.观赏性。农业休闲景观的自然生态资源丰富,绿色有序的农田,使游客获得绿色农作物的多种美感的享受,忘却城市的浮华和烦躁;收获时节金色的农田,繁忙的收割场景,给人内心深处无比的成就感;通过地方民俗表演感受农村朴实的农闲文化生活;农业科技展示也是独特的观赏场景,即了解的科技又增长了农业常识。北方寒地农村,可以观赏冬季农作收获之后平静的雪景。在这样淳朴的环境中,使游客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不同季节地享受自然生态农业资源所带来的特色农村风情。2.趣味性。农业休闲娱乐的趣味性是农业休闲景观中重要的特点,通过农村长期特有的农业文化开展的多项娱乐项目,例如:农村运动会、秧歌表演、农家度假、户外野餐、农耕劳动、采摘体验等。北方寒地的冬季是农闲期,可以滑雪、拉爬犁、捞鱼、打猎等特有的冬季娱乐项目。通过多项农业特有的趣味活动,使游客感受到农业文化带来的欢乐和美好的回忆。3.参与性。参与性是农业休闲景观有的属性,游客不仅为了观赏娱乐,更希望得到参与活动的机会,如通过学习参与农作生产,了解操控农业生产工具,体验采摘的成就感,这些参与性的农作项目,既让游客体验到农业生产劳动带来的乐趣又锻炼了身体。4.市场性。在农业休闲景观中只有管理好市场的运营才会使农民带来经济效益,所以经营管理者要有秩序有计划地开发农业休闲旅游的市场。不能盲目地追求一时利益,忽律长期市场的建设,要根据地域特色开展特色的市场,将绿色餐饮、农村娱乐、农作体验、农家住宿、土特产商品等融入到这个市场体系中共同打造特色品牌效应。

三、农业休闲景观设计的重点

1.突出地域主题。我国农业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物种繁多;民族文化众多;地域民俗文化差异比较大;南北方季节变化明显。这对农业休闲景观地域主题文化的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这对游客了解地域农业文化和民俗民风文化有着很好的潜在市场。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普遍农业休闲景观园其定位单一,缺乏地域特色,导致市场不景气,突出地域的主题文化,是拓展农业休闲旅游市场的关键,所以,切实地挖掘农业休闲景观的地域主题文化是长期发展的重点。2.提升建设的品质。国内农业休闲景观规划方面过于追求国外的表面形式,把景区的发展过多寄托于高额投资、高回报、高经营、高宣传等表面的运营。这种昙花一现的短期行为,不是园区发展长久的运营模式。注重基础建设的功能性,把握经营管理的科学性,园地域文化区活动策划的实效性等,要把握建设园区的特色文化,精心策划,长期投入,稳定发展,这样通过园区的各方面品质的把握,才会被大众长久的接受,真正成为游客认可的环境。3.迎合市场需求。根据市场导向不断改善经营项目的模式,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这样才能做到园区的可持续发展,这些特色性活动会激活农业休闲旅游的市场,以点带面,通过传统节日、节气、特殊时期等开展具有主题性娱乐体验活动,例如:以农业生产为特色的(如播种节、采摘节、农村绿色美食节、丰收节、农作技能大赛、农村运动会等。)以传统、法定节日为特色的(如五一活动周、中秋篝火节、端午采摘、国庆大丰收、大年农家乐、冬季运动会,农家冰雪节等。)4.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好农业休闲体验园区的自然生态环境,是其特有的资源,是产业发展的关键,在尊重区域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农业园区的景观规划设计,保持自然生态环境的原始面貌,在此基础上进行局部或分期建设,试探性的开发,避免对自然生态环境被一次性毁灭,保护或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中动植物的生态链。在经营管理上注重自然生态环境的维护与宣传教育,达到提升人们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结语

在进行休闲农业景观设计时,首先要对园区所在地的自然地理因素进行分析,对当地的自然、历史资源进行挖掘,注重对当地人民物质经济发展水平的调研。因为,上述内容是进行休闲农业景观设计的基础工作,只有将上述资料有了深入的研究,才能充分挖掘出当地的乡土文化特征,才能把握好建设的品味,并且建设、完善生态有机体。在进行设计时,要充分了解国家的有关政策,要抓住各种有利机遇,开展主题活动,打造自身特色;要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休闲农业景观园区的服务水准。

参考文献:

[1]方世敏等.我国休闲农业产品的体验化设计研究[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4期.

特色农业市场分析篇12

庆阳市特色农产品丰富,绝大多数历史悠久,享负盛名。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市场经济步伐加快,特色农产品得到了一定程度发展。苹果、烟叶、黄花菜、小杂粮、牛羊肉等特色农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全市已建成了一批品牌、示范基地和龙头企业,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庆阳市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1、特色农业资源丰富

庆阳市是甘肃优质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其早胜牛、环县滩羊、陇东黑山羊、羊毛绒等大宗优质品享誉国内外。地处全国苹果生产最佳纬度区,已被农业部列入西北黄土高原苹果优生带,红富士苹果、曹杏、黄柑桃久享盛誉。庆阳是全国最大的杏制品加工基地和全国规模最大的白瓜籽仁加工出口基地;全国品质最优、发展面积最大的黄花菜种植基地,具有“中国优质苹果之乡”、“中国黄花菜之乡”、“中国小杂粮之乡”、“中国杏乡”之美誉。庆阳市还是中医药之乡,产有甘草、黄芪、麻黄、穿地龙、柴胡等300多种中草药,其中69种已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2、庆阳市农产品加工业规模逐渐形成

改革开发以来,农产品加工业规模不断扩大,随着市场的推进,从2000年起,整个农产品加工业进入了新一轮的整合,在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自我调节下,农产品加工业由最初的无序发展逐渐进入一种规模化的经营,企业数量大幅度减少,从2005年趋向于稳定发展,然而同时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和利税总额却呈现出了强劲的增长势头。这充分说明了企业的规模在不断扩大,竞争力在不断加强。

二、庆阳市农产品比较优势区域差异

农产品区域综合比较优势是由该区的资源禀赋、技术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市场需求等多因素共同决定的。按照以往的研究,选择代表农作物生产的关键因子,即单产(P)、播种面积(S)作为基本变量,构建指标包括效率优势指数PAI、规模优势指数SAI,由于这两者相互制约关系较强,对两种优势指数进行几何平均,即可得到综合优势指数CCA(Comprehensive Comparative Advantage):

CCA=■

其中,效率优势指数是指PAI(Productive Advantage Index)为各种植区域某作物单产水平占该区所有作物平均单产水平的比率:

PAI=■

式中,Pij为i地区j种作物的单产;

Pit为i地区的粮食作物的单产水平;

Pj为背景区域作物j的单产;

Pt为背景区域粮食作物的单产水平;

PAI>1时,表示与背景区域水平相比,i地区在该作物生产上具有产量相对优势;PAI

规模优势指数是指SAI(Scale Advantage Index)为研究区域某作物的播种面积占该区域作物播种面积的比值与背景区域同一比值的比率来表示。计算公式如下:

SAI=■

式中,Sij表示i地区j种作物的播种面积;

Sit表示i地区作物播种面积;

Sj表示背景区域j作物的播种面积;

St表示背景区域作物总播种面积;

SAI>1,表明与背景区域水平相比i区j作物的生产具有规模优势;SAI

1、庆阳市特色农业比较优势评价

为了对该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状况进行比较分析,以庆阳市作为研究的背景区域,选择该地区特色产业:小杂粮、油料、苹果、杏、黄花菜、烟叶、羊、牛作为研究对象,节选1991年、1995年,2000―2012年的统计数据,计算出各年农产品的效率比较优势指数(PAI),规模比较优势指数(SAI)和综合比较优势指数(AAI),同时为了消除各种指数的年际波动影响,计算了各种指数十五年的平均数(见表1),均值为八个县区的整体平均结果。

2、各县区农产品比较优势的地区差异

根据综合优势指数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各县区的位次,其结果如表2所示,可见各县区比较优势地区差异。

种植业农产品。就小杂粮和油料而言,庆阳市各县区的差异不大,发展较为均衡。比较突出的是西峰和宁县。从效率优势和规模优势可以看出,在小杂粮的发展上西峰无论是效率优势还是规模优势均占据了领头的地位,比较优势突出;而庆城和宁县虽然不具有综合优势,但其具有一般的效率优势。而生产规模相对太小(如庆城SAI=0.53)是导致这些县区缺乏比较优势的主要原因。同样的问题也表现在华池的油料作物中,由于规模太小(如镇原、华池)导致了具有一定较强优势的效率优势没有充分发挥,从而使得综合优势过低。因此,如果能扩大播种面积,挖掘潜力,则在这些地方提高生产效率,增加粮食产量,还是具有很大潜力的。

水果产品。在水果的生产方面,以苹果和杏为代表,庆阳市整体具有较强的综合优势,尤其效率优势比较突出,其中以华池的优势最为明显。在杏的生产方面,效率优势和规模优势均位列第一。而在苹果的生产方面,效率优势尤为突出(PAI=3.34)但其规模却位列最后,与其特别突出的效率优势非常的不协调。因此,应该扩大苹果的种植面积,充分发掘苹果的效率生产优势,重点开发水果产业的生产能力,提高整体竞争力。

畜牧业农产品。在畜牧业生产方面,庆阳市以早胜牛、环县滩羊、陇东黑山羊为其历来的特色优势产业。从比较优势分析看来,环县的羊和宁县的牛优势远胜于其他的地县,而对应的环县的牛和宁县的羊却位于相应位列的后位。所以,这两县应该充分考虑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扬长避短,集中精力发展优势产业,限制或放弃劣势产业的生产。

特色经济农产品。以黄花菜和烟叶为例,黄花菜是庆阳市极具特色的农产品,知名度较高。从比较优势分析来看,庆阳市整体具有黄花菜的比较优势,其中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县就有西峰、镇原、庆城、合水、环县这五个地区,其突出优势可见一斑,且以西峰、镇原、庆城三地的优势最为明显,而正宁、华池、宁县却非常不具有比较优势,其中正宁几乎没有一点在黄花菜方面的生产优势,在这些地区可以放弃对黄花菜的生产。在烟叶方面,就庆阳市整体而言不具优势,但是正宁的烟叶却表现出非常突出的比较优势,同时镇原的烟叶也具有较强的优势。

三、农产品生产专业化与比较优势背离现象解析

庆阳市农产品生产专业化水平的变动基本与其比较优势相符,但是还存在着与比较优势的要求相背离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多数县区妄图兼顾所有的特色农业资源,而不知道自己的相对优势,从而没有按照优势来分工生产;二是部分地区面对市场的波动,既忘记了自己的优势所在,又把握不准市场行情的变化方向,因而产生农业结构调整行为上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导致农产品生产专业化水平的变动背离了比较优势的要求。具体原因如下。

1、比较优势不突出

比较优势产品的选择不仅需要考虑本地区所有产品的生产成本或机会成本,而且还需要兼顾其他地区所有产品的生产成本或机会成本,从而准确定位,突出优势。从庆阳市的实际情况看,各县区对本区域比较优势产品的选择还主要停留在凭主观经验和对对方的大致判断上。最多也只是将比较优势产品的选择建立在一种与平均水平相比的基础之上,从而可能出现选择上的失误。这可能是庆阳市农产品专业化变动背离比较优势变动的主要原因之一。

2、盲目调整产业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的波动是绝对的,而均衡则是相对的。市场机制就是通过“看不见的手”来调节市场上商品的供求关系,使之不断的从失衡走向均衡,又从均衡走向失衡。正是这种价格的经常波动,使得千万小规模经营农户无所适从,不知道该种什么不该种什么,该扩大什么该压缩什么。结果是盲目调整,对原本具有比较优势而且已经走向专业化生产道路的农产品轻易地进行压缩、调减,或者彻底放弃,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改种其他作物,从而造成与比较优势相背离的调整现象。

四、庆阳市特色农业发展的建议

农产品加工业对于任何一个地区而言,都不可能具有完全的竞争优势,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和资源要素禀赋论,必须在农产品加工业中选择最具优势的产业,对弱项可以放弃,特别是既不具备资源优势业,也不具备加工优势的行业,必须敢于放弃。结合比较优势的分析,在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同时,积极发展经济作物,扩大小杂粮、水果和蔬菜的播种面积,建立生产基地,严把质量,科学合理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控制农村小企业的同构性。同类企业之间通过兼并及合作,组成规模化企业。对于极具优势的作物比如黄花菜、苹果、杏、小杂粮、药材、烟叶等要把目标定位在国内乃至国际市场上,进行规模化经营,不断提升产品质量,扩大市场影响力和占有率。以资源为依托,综合考虑产业基础、区位优势、市场条件等因素,突出区域特点和地方特色,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将潜在的比较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品竞争力。而庆阳市由于区域之间在资源禀赋、经济基础和技术条件等方面的差异,各县农业生产的比较优势存在着较大的偏差。从庆阳市整体平均来看,已处于相对劣势的产品仍然有一些县区在该产品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甚至是显著的比较优势;对于庆阳市平均水平显示存在比较优势的产品,也并不是所有地区在该产品生产上都具有比较优势,有些地区已处于比较劣势。这就告诉我们,对于在该市平均水平上显示具有比较优势,可以扩大生产的农产品,并不是说所有地区都应当扩大生产;相反,对于那些不具比较优势的地区在这些产品上应当进行压缩生产,合理布局特色农产品发展区域(见表3)。

【参考文献】

[1] 戴小枫、杜颜坤: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现状与瓶颈[J].调研世界,2002(4).

[2] 李姝睿、高阳、王勇: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J].农产品加工,2005(3).

[3] 聂亚珍:湖北省农产品加工业的竞争力分析[J].农业经济,2007(2).

[4] 沈兆辉:农产品加工与农业产业化发展对策[J].农机科技推广,2004(12).

[5] 姚玉平:浅议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科技与企业,2013(1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