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病例分析合集12篇

时间:2023-09-04 09:26:12

手术室病例分析

手术室病例分析篇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划分的观察组15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70例,女性患者80例,平均年龄为34.2岁。就文化程度而言,小学文化水平30例、初中文化水平60例、高中文化水平40例、大学及大学以上文化水平2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患者65例,女性患者85例,平均年龄为33.4岁。就文化程度而言,小学文化水平35例、初中文化水平55例、高中文化水平42例、大学及大学以上文化水平18例,P>0.05,观察组、对照组在一般资料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护理对象选取标准 对于观察组和对照组300例患者的选取上,是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的。首先患者必须是第一次进行手术治疗,文化程度需要在小学以上,达到能够跟护理人员正常交流的效果。同时,患者还必须同意本次的临床病例研究,愿意配合和接受医生、护理人员的管理及安排[1]。对于文化程度不适、智力水平低下或者听觉、语言存在障碍的患者,本次临床研究排除在外。还包括除不同意参加本次临床研究条件外,其他条件均合格的患者,也没有纳入到本次的观察研究中。按照是否采用了细节管理模式下的护理方式将全部患者划分为细节护理组即观察组、常规护理组即对照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均为150例。

1.3统计学方法 本次临床病例观察和分析数据采取的是SPSS 17.0软件,同时计量资料以最普遍的均值±标准差(x±s)表示,正态分布和差方水平采取的是t统计量检验方法,对于不符合正态分布的相关数据均采取秩和(r)检验方法,计量统计资料的比较分析采取的是χ2 检验[2]。

2结果

2.1观察组、对照组手术室感染率分析 细节护理方式下患者手术室感染的概率明显小于对照组,P

2.2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满意度分析 细节护理方式下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方式的满意度评价均大于对照组。P

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在不同护理方式下对护理人员服务态度的满意度具体情况为:在观察组150例患者中,患者满意人数高达140例,一般情况为9例,不满意只有1例;在对照组150例患者中,患者满意的人数只有100例,而一般情况上升到了35例,不满意高达15例。

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在不同护理方式下对护理人员服务方式的满意度具体情况为:在观察组150例患者中,患者满意人数高达135例,一般情况为13例,不满意只有2例;在对照组150例患者中,患者满意的人数只有90例,而一般情况上升到了55例,不满意高达5例。

3讨论

在实践过程中可以发现,患者在手术室发生感染不仅会大幅度延长患者出院的时间,加深患者的身心痛苦,而且还会带来高昂的感染治疗费用,加重患者家庭负担[3]。如果患者发生感染的程度严重到一定的程度,还会危及到患者自身的生命安全,影响家庭的和谐与稳定。本文以细节护理方式下探究手术室感染预防以及患者对护理人员服务态度、服务方式的满意度为研究方向,是基于丰富的临床实践基础上提出的一个具有重大研究意义的医学护理命题,是完善和强化患者护理模式上的重要途实现径,可以真正的落实到现代医学护理管理中。通过本文研究分析的结果即细节护理方式下患者手术室感染的概率明显小于对照组,并且细节护理方式下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方式的满意度评价均大于对照组,可以看出细节护理方式下患者手术室感染概率不但减少了很多,同时又提升了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方式的满意度,是一个非常可行的现代护理管理模式[4]。

此外,在临床护理中,护理专业人员还应该以手术患者为中心,结合患者的病情和患者临床症状,进行专业的护理,为患者提供一个舒适、安全、周到、体贴的现代护理环境。随时观察和掌握患者的术后病情好转情况,消除患者的不安情绪和不良生理反应,努力提升患者及患者家属对院内护理人员的放心度以及护理态度、服务上的满意水平。积极调动手术室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上的积极主动性,强化护理人员专业的知识水平和业务技能,增强护理人员在面临突发事件上的灵活性,全面提升医院整体护理水平和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的意识。从本文细节护理方式下手术室感染预防效果的临床病例研究中可以发现,细节护理方式中手术室感染病例数只有2例,手术室感染发生率为1.33%;在对护理人员服务态度的满意度上,患者满意人数高达140例,一般情况为9例,不满意只有1例;在对护理人员服务方式的满意度上,患者满意人数高达135例,一般情况为13例,不满意只有2例。由此可见,细节护理方式不但可以最大程度的降低患者手术室感染的发生率,而且还可以提升患者对护理人员态度及服务方式上的满意程度,明显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降低患者的恐惧心理,保障患者日后身体康复水平和愈合效果。

总之,细节护理可以充分的将现代细节管理理论以及其重要的核心思想全面观察到手术室护理的实践过程当中,能够快速的促使护理人员找到自身在护理实践中的不足,及时加以改进,保障患者护理的质量,提升患者对护理人员服务态度、服务方式的满意度,真正达到为患者尽心尽力。因此,在今后的护理管理工作中,可以结合传统护理管理方式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引进细节护理方式,使二者有机的融合在一起。这对于减低患者的心理焦虑、精神压力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于提升护理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的融洽关系.也可以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杜书秀.手术室医院感染原因分析和监控[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23):5344-5345.

手术室病例分析篇2

【关键词】医疗质量非计划再入院平均住院日非计划再手术原因分析

doi:10.3969/j.issn.1671-332X.2014.10.039

住院患者医疗质量与安全监测指标中,患者的再入院率(如非计划再入院率、非计划再手术率)、死亡率(如住院死亡与术后死亡率)、安全监测指标(如并发症等)是评价医院诊疗质量的重要参考依据。而非计划再入院率是体现医院医疗内涵质量和诊疗安全的最重要指标之一,且非计划再入院现象也是导致患者负担加重和社会卫生资源浪费的重要原因[1]。因此,对非计划再入院原因分析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非计划再入院指标体系包含出院当天再入院率、出院2~15天再入院率、出院31天再入院率等,对某三甲医院4月~6月出院病例1周内再入院数据分析显示,大部分再入院患者集中在出院72小时内,因此本组所指非计划再入院病例特指出院72小时内因疾病复发、各类并发症、新增诊断、分解住院等原因发生重新入院的患者。如患者短期内再次入院是诊疗计划中所既定,例如肿瘤患者因病情需要反复入院化疗、复查等情况,将不列入非计划再入院统计。

1资料与方法

通过医院统计室提供2014年4月~6月出院病例1周内再入院情况统计表,获取相关统计数据。统计结果表明4月~6月72小时内再入院病例占1周内再入院病例54.88%,其中非计划再入院病例占1周再入院病例67.18%。结合病案统计系统采集的72小时内非计划再入院患者住院信息,利用信息系统,具体追踪患者病历,对比前次入院与再入院病程记录,重点对患者再入院原因进行分析。

2结果

2.1非计划再入院病例基本情况该三甲医院4月~6月出院病例23 214例,1周内再入院病例1 188例,再入院率5.12%,其中72小时内再入院病例652例,再入院率为2.81%,占1周内再入院病例54.88%。追踪核查原始病历,发现652例再入院病例中,438例为72小时内非计划再入院病例,占再入院病例总数的67.18%。

2.2非计划再入院科室分布从表1可以看出,438例非计划再入院病例分布于33个科室,其中康复医学科96例、老年医学科63例、呼吸科63例、日间病房45例、肿瘤科42例、其余28个科室存在少数病例。

2.3非计划再入院原因构成从表2中看出,分解住院行为是引起非计划再入院率升高的主要原因,共计306例,占所有原因的69.86%。新增诊断及各类并发症再入院共84例,占19.18%。其他原因如疾病复发、办理转科等共48例,占10.96%。

3讨论

3.1非计划再入院病例科室分布特点主要集中在康复科,其次为老年病房和呼吸科,可能因这些科室的患者分类、疾病本身需求、公费医疗、其他社会因素等因素导致住院时间相对较长,也可能与经治医生的诊疗水平、经验不足、科室重视程度不够等有关。这需加强科室教育,同时院级层面给予科室多方面帮助,尽早解决长期压床病例的出院问题,长期压床病例可进行分类细化考核。对于对医院相关精神置若罔闻,仍然大范围办理分解住院的科室和个人,应进行严厉处罚。

3.2非计划再入院原因分析通过非计划再入院病例基本情况可见,产生再入院主要原因系分解住院。很多患者在大医院接受完治疗后, 不愿出院康复,希望一直住到痊愈为止,一方面与医疗付费方式有关, 更主要是对医院的不信任,担心出院后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康复指导。此部分患者住满一定时间后,经治医师只能让其重新做入院检查,办理再入院手续,其目的是为了提高病床周转率,扩大住院人次、减少人均费用、降低平均住院日,提高科室效益及医师个人绩效。但同时形成了重复检查收费,增加患者经济负担,也违反医保相关规定。这与整体医疗环境、医院管理制度与考核体系有关。针对此情况,政府应加强社区的软件、硬件建设,完善转诊和社区病床的管理工作,使得必要的康复治疗能够在社区完成,确保住院病人出院后有出口对接,减少对大型三甲医院资源的占用,提高病床的周转率,降低平均住院日。医院应加大和社区、二级医院的合作,长期派专家帮助下级医院、社区医院和诊所,提高其对老年病、慢性病、神经性疾病、骨科康复等的诊断和治疗能力;同时做好病人的沟通工作,让患者无后顾之忧地出院。让术后病人、康复期病人、慢性病人及早出院。另外,医院需进一步健全考核体系,根据各科室、亚专业具体情况有针对性校对考核标准,可建立再入院率专项考核指标,真正意义上提高病床周转率,切实有效地缩短平均住院日,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2-3],多措并举,降低医院非计划再入院率。

3.3非计划再入院中新诊断病例分析 42例新诊断再入院病例大部分为非医疗质量相关性再入院病例,本文分析时考虑新诊断病例中可能存在误诊、漏诊等医疗质量相关再入院病例,所以一并统计在内。追踪住院病历发现其中38例再入院诊断与前次住院无因果关系,4例病例因前次住院漏诊导致再入院,未发现误诊病例。这与医师责任感、诊疗水平有关,需提高重视、加强三基培训,规范各级医师诊疗行为,切实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3.4非计划再入院中并发症病例分析追踪42例因各种并发症再入院病例,其中21例病例因放疗、化疗后发生肝功能异常、粒细胞减少继发感染、食管贲门粘膜撕裂综合征等原因再次入院,其余为手术并发症病例,需提醒相关科室提高重视。

3.5非计划再手术病例分析非计划再手术率是评价住院病例手术治疗质量的重要指标[4]。追踪21例手术并发症病例,包括继发出血9例、腹腔感染5例、吻合口瘘4例、引流管阻塞并感染4例,其中16例患者发生非计划再手术。医院可通过严格执行病情评估与术前讨论制度、手术分级授权管理制度及手术操作规程等方法,降低非计划再手术的发生[5]。

由于回顾性分析具有的滞后特点,医院应建立并完善非计划再入院监控管理体系,及时发现、干预非预期再入院病例,确保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72小时内再入院病例统计应以目前在院的再入院病例为主,信息和统计部门应积极进行研究,采取信息化手段,对于再入院病例实时监控,及时提供警示。医务处、医保办等相关部门尽早介入,进行干预,消除安全隐患,益于不断提高医疗质量。

参考文献

[1]HOLLOWAY J J,MEDENDORP S V,BROMBERG J.Risk factors for early Readmission among veterans[J].Health Services Research,1990,25:213-237.

[2]吴晶. 缩短平均住院日 优化绩效管理[J].现代医院,2012,11(12):99-100.

手术室病例分析篇3

在外科肿瘤切除手术中,活体组织的快速冰冻病理诊断报告决定实施手术的方式,而手术方式又决定患者的预后和生存时间[1]。虽然现代医学中有许多先进的实验技术和诊断方法,但活体组织病理诊断仍是外科疾病最可靠、最直接的“第一诊断”,是“金指标”。随着患者需求的增加,术中快速冰冻越来越多,通过回顾2011年河南省安阳市人民医院手术室 快速冰冻标本送检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质量改进,以提高认识,完善手术室标本管理。

1 临床资料

本院是一所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年手术量1.2万例,2011年1月~2012年1月,术中快速冰冻标本687例。存在问题标本50例,占7.28%,其中手术医生原因23例,占46%,病理科原因18例,占36%,手术室原因9例,占18%。

2 快速冰冻标本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①手术医生原因:未提前联系病理科,术中临时电话通知;术前医生忙于术前准备、开医嘱等未填写病检单;病理检查单字迹潦草,患者资料填写不全,标本切取部位描述不准确,给病理科诊断带来困难。②病理科原因:正常工作日中午或下班时间无人值班,择期手术快速冰冻无法进行,手术时间只好推迟到下午,节假日或休息时间临时冰冻无法进行。③手术室原因:无专职人员送检;与病理科人员口头交接,无文字记录;病理结果口头传达,无书面报告。

3 质量改进措施

①实行预约制度。术前一日手术医生和病理科预约冰冻时间,由于手术时间不确定,病理科接到通知后预留值班人员。节假日或休息时间病理科安排听班,每个手术间张贴听班人员的联系方式,建立临床科室各部门之间协调关系,在良好沟通中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各自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义务。②手术室固定专职护士送检。手术标本切下后根据术者需要做特殊标记,洗手护士将切下的标本交给巡回护士,填写标本袋上标本签,包括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标本组织名称、标本数量、手术间电话。将标本放入标本袋,填写快速冰冻登记本,将标本、病检单及快速冰冻登记本交专职护士核对后即刻送至病理科,病理科收到标本后在登记本上签名并将登记本带回。由于专职护士对预约患者心中有数,了解手术进展,缩短每份标本送检时间5 min。快速冰冻标本不需加固定液,必须立即送检。③更换全省统一的病检单。病检单是病理科医生做出病理诊断必备的文字资料,为进行病理学检查和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或依据。手术当日将填写好的病检单随病历带至手术室,术中所见由主刀医生口述指导下级医生完成。根据《河南省加强二级以上医院病理科规范化建设通知》要求,更换了全省统一标准的病检单,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医务科应组织手术医生学习相关要求,规范病理资料的书写。对不合格标本及申请单进行登记,详细记录不合格的原因及送检人、所在科室。医院不定期对申请单、标本进行抽查,并分析、总结抽查结果。

4 建立危急值报告登记本

术中快速冰冻病理诊断报告发出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手术时间。病理科与手术室之间传递冰冻报告结果通常是电话告知方式,虽实施多年未发生错误,但是口头转述必然存在安全隐患,为此制定了快速冰冻报告接听管理措施:①每个手术间设立危急值报告登记本,记录患者姓名、床号、住院号、病理报告者、接听人、接听时间、快速冰冻报告内容、手术方式、手术医生等。②巡回护士接听后及时汇报主刀医生,采取相应手术方式。③患者家属签字后将书面冰冻报告带至手术室。④争取医院支持,申请手术室安装传真机,用于快速冰冻报告。

手术室病例分析篇4

手术室是医院对病患实行手术治疗、急救的重要场所。为了探究手术室护理质量管理工作中,持续质量改进的应用效果,文章选取了我院2012年12月~2015年1月实施的手术252例,对其展开观察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为126例2014年1月~2015年1月实施手术病患(改进组)及126例2012年12月~2013年12月实施手术病患(对照组)。在126例改进后手术病患中,男75例,女51例,年龄范围为25~69岁,平均39.2±3.5岁。在126例改进前手术病患中,男73例,女53例,年龄范围为23~65岁,平均37.6±3.1岁。2013年~2015年,手术室中护理人员72人未发生变动,其年龄范围为20~45岁,平均27.9±3.1岁。在护理人员72人中,大学本科59人,所占比例为81.25%。副主任护师5人,所占比例为6.94%,主管护师17人,所占比例为23.61%,护师30人,所占比例为41.67%,其余为护士。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和病情危急程度等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且两组患者家属均签署知情协议书。

1.2方法

1.2.1 对照组护理管理方式

对对照组病患实行常规护理管理方式,即常规手术护理、日常管理、护士长手术室检查等。

1.2.2 改进组护理管理方式

对改进组病患实行持续质量改进措施,具体操作如下。

(一)积极鼓励护理人员参与至在职教育学习中,积极利用工作之余,积极增强自身专业素养。依照不同资历护理人员对其实行层级培训,认真制定落实培训计划及目标,积极建立好一个科学合理化的培训考核体系,分层级的实行手术室护理人员理论及技术培训。主要的培训内容包括:专科手术护理配合、特殊的安全摆放、专科仪器设备使用等。科学运用晨会时间,护士长每日工作前向全体护理人员提问术中注意事项及手术配合操作[1]。每周定期组织业务学习。在不断的培训学习中,促使手术室中的护理人员可接受到有目标、针对化的系统培训,胜任手术工作岗位。

(二)完善规章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对手术室中的传统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做修订处理,有机结合实践工作,制定实施全新的规章制度,如手术室工作防护、工休会制度、科研制度等。对手术室护理标准做完善处理,主要包括:术前访视流程、医疗废物处理等。规章制度的健全完善,工作流程的建立,岗位职责的明确,可使得手术室护理工作更加趋于制度化、标准化以及规范化。

(三)加强质量安全管理及持续改进。在手术室建立好护理质量管理组,主要包括:护理文件书写组、9个专科护理小组、药品管理组、仪器设备组、护理质量控制组、科研组等。各护理质管组需制定好针对化的工作计划及规范标准,在发现问题后及时反馈至管理组,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制定好改进措施,以此帮助促进护理质量提升。

(四)手术室工作量化管理。需依照手术室工作特点邀请相关人员参与讨论,制定好手术室护理工作的考核评分标准。考核评分内容包括:护理工作质量、服务态度、操作考核、手术医生满意度、劳动纪律等。对护理质管模式实行量化管理是在手术室管理工作中引入竞争机制,充分遵循公开、公平的原则,体现出多劳多得分配制度,以此帮助增强护理人员的工作紧迫感,促使其在日常工作中更加努力,积极学习。如此一来,可在帮助增强病患对于医护人员信任感的同时,增强其对于手术科室工作的满意度,提高手术室工作效率。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病患的手术等待时间、医生、病患满意度进行对比观察,分析研究其护理管理效果。

1.4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 (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当P

2.结果

2.1 两组病患的手术等待时间对比

两组病患的手术等待时间对比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病患的手术等待时间对比(x±s)

通过对表格的对比分析后发现,改进组病患的手术等待时间39.63±5.32min要少于对照组的53.55±7.26min。两组存在差异极为明显化,P

2.2 两组病患的医生、病患满意度对比

两组病患的医生、病患满意度对比如表2所示。

表2 两组病患的医生、病患满意度对比[n(%)]

通过对表格的对比分析后发现,改进组病患的医生、病患满意度88.89%及97.62%要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78%及80.16%,两组存在差异极为明显化,P

3.讨论

持续质量改进是一个持续性的活动,只有持续性的进取、创新才能够帮助获取到较好的效果。持续质量改进措施的实施目的是增强病患及医生的满意度,确保护理质量的稳步提升[2]。在手术室护理管理工作中,持续质量改进措施的应用可帮助增强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意识,全面掌握各项手术配合。持续质量改进在现代护理管理中属于核心所在,在其应用中可避免出现计划性、目的性缺乏的问题,主要特点为:将服务对象作为中心,将测量标准作为最低的起点,持续不断改进,对护理质量实行全面化的管理,尽量使得全体护理人员充分发挥出自身潜能,提升护理质量。另外,由于质量改进属于一个持续循环的活动[3]。因此,在持续质量改进措施实施中,还要求手术室护理团队具备较佳的团队协作精神,对细微之处也不可掉以轻心,各护理人员需对自身职责及应采取的工作方式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从而使得护理质量持续优良,增强病患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在本次研究中发现, 改进组病患的手术等待时间要明显少于对照组,医生、病患满意度则要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手术室病例分析篇5

每个进过手术室的病人,往往对于手术都会滋生一种恐惧、焦虑心理。医疗技术的不断改进与医疗理念的不断提升,手术室护理人员怎样全面顾及病人的精神与心理想法,以患者为中心,用最短的时间与患者进行感情交流,对围术期的病人做好心理护理以实现最佳效果,都是各医疗机构护理人员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对此做了探讨,通过选取我院120例病患进行围术期心理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详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的120例病患中,男性患者60例,女性患者60例,年龄15~75岁,平均年龄(45±0.5)岁。其中包括普外科手术患者45例,泌尿科手术患者25例,五官科手术患者15例,骨科手术患者20例,其它手术患者15例。

1.2 护理方法

1.2.1 访视病人,掌握需求 负责本次手术的巡回护士在手术前一天要访视病人。依据手术室的护理记录表,先向病人作自我介绍,然后向病人依次讲解入室须知、麻醉方法与手术流程,介绍室内环境、手术时间、个人卫生要求以及皮肤准备等事项[1]。还要告知患者,为了自身的财产安全与麻醉安全,在进入手术室之前需要卸掉首饰、手表、假牙等配件,让病人全力配合手术室的安全防范。巡回护士在对患者进行巡防时,还要关注病人的问题需求与心理状态。对有问题的病人,需详细解释并耐心指导;对于不良心理状态的病人,需进行安慰,舒缓病人的紧张心理。护士对其执行的事项,要逐条登记,做好评估分析。

1.2.2 提升医护人员意识 传统观念下的手术室工作与其他科室工作相比,具有封闭性,手术室工作即是做好手术室的隔离与消毒,并对其严格管理,保证手术能够在无菌条件下进行[2]。随着医学模式的不断创新与进步,传统的观念意识已不再适用,必须转变这种观念,提升医护人员的意识,能够更加人性化的考虑病人的想法与感受,还需要通过病人家属或好友了解病人的心理与需求。

1.2.3 利用音乐缓解病人情绪 在病人等待手术期间或者手术过程中,可以通过播放舒缓、柔和、轻松、慢节奏的背景音乐,来缓解病人的紧张、恐惧情绪。在播放音乐时,要注意音乐音量,根据病人的意愿需求来选择音乐类型,给病人塑造一个轻松、舒适的氛围,从而舒缓病人情绪。实际方法:在手术室装置一台总控制台,要包括收录机、切换机与CD机,再与各个手术室进行连线,每个手术室装置两只挂壁式的小型喇叭,并且安上控制开关与音量控制器。

1.2.4 建立多元信息渠道 对于护士与患者之间,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尤为重要,要始终保持与病人及家属之间的良好沟通。其中可以通过口头沟通交流的方式,告知患者家属关于手术的各类信息,还可以通过在手术室外指定位置安装电视屏幕,通过计算机进行连接,实时告知家属手术进程,同时还要插播麻醉后与手术后的注意事项与护理手段,做相应的健康指导。

1.4 统计学方法

对患者的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

2 结果

2.1 术前调查结果

通过对120例患者进行术前的心理护理后,评估分析得出:情绪明显好转的患者90例(75%);与原本情绪无多大变化的患者20例(16.7%);仍然紧张的患者7例(5.8%);其它3例(2.5%)为记录不全已出院。调查反馈率为97.5%。详情见表1。

表 1 120例患者术前调查情况

注:3例病人的记录资料不全

2.2 术后随访结果

用事先准备好的调查表,通过调查表问卷的方法对120例患者的资料进行收集。经调查表上病人对手术室护理的反馈数据得出:其中有2例(1.7%)患者表示室内温度偏低,2例(0.8%)患者对于背景音乐不满意,其它均为满意。120例患者对心理护理的总满意度达到97.5%,对心理护理的需求率达到100%。详情见表2。

表 2 120例患者术后随访结果

3 讨论

人们对于手术室的感觉是神秘又恐惧,病人家属非常希望病人得到尽可能多的安慰,因此护理人员应该增强与病人交流沟通的主动性。在手术前一天,手术室巡回护士要和病人建立好护患关系,与病人多接触交流,增强亲切感。等到患者进入手术室时,患者见到熟悉的面孔,会衍生随和感,一定程度上能稳定病人的生理和心理情绪。在手术进行时,医护人员要学会站在病人的角度思考,给病人提供更好的服务,保证手术顺利成功完成。

要把病人作为中心主体进行护理,手术室护理人员就必须转变传统护理模式,提升护理理念。本文通过对120例患者实践护理,体现了舒缓病人紧张与恐惧心理的必要性,对围术期患者的护理工作有重要意义。医护人员要清楚手术台上的是一个有感情和意识的人,必须重视病人的心理状态和承受能力,舒缓病人的紧张恐惧心理[3]。120例患者的术后随访也体现了病人对于心理护理的100%需求,更应该支持与推广。

慢节奏音乐与优美旋律对于舒缓病人焦躁情绪有一定作用,可以塑造舒适的氛围。音乐辅助治疗,许多地方都有成功先例,例如英国剑桥大学医疗部的口腔科用音乐辅助拔牙,舒缓病人疼痛感[4]。本文通过术后随访120例患者,高达99.2%的病人满意音乐辅助疗法。

病人家属是即将需要进行手术病人的强大心理支撑,因此,需要家属了解病人的实时手术情况。通过在手术室指定位置提供给家属实时了解手术情况的媒介,增强了与病人家属的交流沟通,让家属对手术更有信心,同时能有效促进病人的术后康复。

病人手术结束后,不能忽略对病人康复的随访。利用调查问卷的方式掌握医护人员的工作不足与病人对心理护理的建议、满意度。

综上所述,手术室护理人员做好围术期患者的心理护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并且取得了非常好的护理效果,患者对心理护理的总满意度达到97.5%,对心理护理的需求率达到了100%。因此,护理人员要一切以病人为主体,术前积极巡防,术中通过音乐的配合安抚病人情绪,增强与家属的交流,术后积极随访。不断提高患者对心理护理的满意度,保证患者更好更快恢复。手术室开展围术期病人系列化心理护理值得各大医疗机构积极推广并运用。

参考文献:

[1]杜艳秀.手术室围术期患者的心理护理[J].医学信息,2012,25(3):275.

手术室病例分析篇6

原发性脑室出血是指来源于脑室内和脑室壁血管以及脑室脉络丛、室管膜下1.5 cm内的脑室旁区的出血[1]。根据临床统计大约占自发性脑室出血的7.4%~18.9%[2]。回顾分析2010年1月~2013年12月本院收治的41例原发性脑室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 探讨其发病原因、治疗措施及预后情况, 现总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组为2010年1月~2013年12月本院收治的41例原发性脑室出血患者, 全部患者入院均常规行头颅CT扫描确诊, 均为首次出血。其中女17例, 男24例;患者年龄34~76岁, 平均年龄50.5岁。其中有高血压病史患者9例, 肝炎、肝硬化患者3例, 糖尿病史患者3例。

1. 2 临床表现及实验室结果 意识障碍患者7例, 头痛、恶心、呕吐患者15例, 去脑强直发作及抽搐患者12例, 脑膜刺激征患者37例。高热、血压急剧升高或呼吸功能衰竭患者4例, 眼位及瞳孔异常患者13例, 患者表现为瞳孔单侧或双侧光反应消失或迟钝眼球固定中间位, 双眼球不同轴, 眼球浮动, 四肢瘫, 双侧病理征阳性患者16例, 尿失禁患者11例。影像学检查结果:其中部分脑室出血患者27例, 全脑室出血患者14例。出血累计范围:双侧脑室9例, 单侧脑室9例, 第3、4脑室7例, 全脑室14例, 其中15例患者伴蛛网膜下腔出血, 41例原发性脑室出血患者中30例行DSA检查, 发现动脉瘤7例, 动脉硬化8例, Moya-Moya病1例, 动静脉畸形2例, 其余检查结果均为阴性。

1. 3 治疗方法 内科保守治疗16例, 常规给予生命体征的监测, 镇静, 止血, 减轻脑水肿和降低颅内压, 改善脑功能, 防治并发症, 定期行头颅CT复查 ;手术治疗25例, 患者在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下行双侧脑室穿刺引流术。患者术后24 h内复查头颅CT, 如果发现脑室积血仍旧较多, 可应用加入l万单位尿激酶的生理盐水5 ml由引流管注入脑室, 夹管2 h后放开, 1次/d, 持续4~7 d再次给予患者复查头颅CT, 患者颅内压正常, 脑室积血消失, 引流管内脑脊液清亮, 再次夹闭引流管24 h, 患者意识状态无明显变化, 生命体征平稳, 可去除引流管。

2 结果

41例原发性脑室出血患者。手术治疗患者25例, 完全治愈3例、轻残4例、重残(植物生存状态)6例、死亡12例;保守治疗患者16例, 完全治愈9例、轻残3例、重残(植物生存状态)2例、死亡2例。

3 讨论

脑室内出血是危害性较大的临床急症, 出血患者有较高的死亡率以及致残率。成人脑室出血的主要原因是动脉瘤、高血压、肿瘤、动静脉血管畸形以及外伤、凝血障碍等, 患者预后一般较差, 致残率以及死亡率大大高于其他单纯的颅内出血而未破入脑室内的患者。脑室内出血又分为原发性脑室内出血及继发性脑室内出血, 从原发性脑室内出血原因分析, 高血压性和动脉瘤性脑室出血患者有较高的死亡率, 相对而言动静脉畸形以及烟雾病性脑室出血患者好一些。

对于原发性脑室内出血患者的治疗上注意以下几点:① 单脑室出血患者主要是恶心、头痛、呕吐症状, 一般伴有脑膜刺激征;全脑室出血患者起病急, 病程发展快, 患者常常有意识障碍及双侧锥体束征;部分脑室出血患者, 还表现为昏迷及一侧肢体瘫痪及锥体束征;②原发性脑室出血有时与重症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不容易鉴别, 有条件的单位可行DSA检查以明确诊断;③对于大量脑室出血同时伴有昏迷患者, 以及脑干有压迫患者宜尽早手术治疗。对于脑室明显扩张以及伴随有意识障碍的患者宜尽早行侧脑室穿刺引流术; ④对于原发性脑室出血伴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既往史有脑梗死以及脑出血病史者需要加强病情的观察及护理。对于性情急躁爱激动以及心理素质差的患者, 则需要加强其心理护理干预;⑤重症脑室出血导致梗阻性脑积水是手术治疗适应证[3]。

患者的意识变化是评价预后的一个独立因素, 患者自身的基本状况以及合并疾病也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双侧病理征阳性, 四肢瘫痪意味大量脑室出血或全部脑室出血, 这些患者预后差;意识障碍合并抽搐可造成脑缺氧, 加重脑水肿, 易出现脑疝;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患者预后差;既往有脑梗死或脑出血患者预后更差。

参考文献

[1] 王忠诚.神经外科学.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857-876.

手术室病例分析篇7

【中图分类号】R743.3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1-0067-01

急性脑室出血往往具有病情发展快,致伤致死率高的特点,手术清楚淤血的风险相对较大。通常来说双侧脑室穿刺外引流术是治疗脑室出血的主要手段,而手术成功率传统上被认为并不高,随着医疗设备的发展和技术的成熟,双侧脑室穿刺外引流术在治疗效果上有了明显的提升,从实践经验上来看,手术治实施后的效果要好于传统预期,本文针对43病例进行统计分析,运用显著性检验分析手术效果提升程度,以实际临床手术病例数据作为依据分析双侧脑室穿刺外引流术在治疗脑室出血方面的成功率是否显著高于传统的预期。

1临床病例统计分析

本文就近年来本院收治的脑出血病人共43例进行分析,年龄分布为27-64岁,平均年龄40.2岁,其中男性31人,女性12人,患者多数具有高血压病史,有19例因事故诱发出血,出血部位位于壳核的有37例,位于小脑的患者有6例,血肿大小根据多田公式计算得出:50ml的6例,统计样本总体上满足假设检验的最低要求。

2数据分析方法

按照教科书上描述,双侧脑室穿刺外引流手术对急性脑出血病症救助的成功率在10%左右,设原假设为 ,根据作者近年来手术经验,双侧脑室穿刺外引流手术成功率高于传统认识,设备择假设为 。构造总体比率的检验统计量 ,则利用样本数据计算统计量得到 ,根据 意义下的双边检验统计量进行查表得到 ,则 ,根据统计量的计算结果有理由拒绝原假设,即实际手术经验得到的成功率明显高于传统理论认为的成功率。

3手术处理主要过程

脑室出血往往发病较为突然,虽然患者就诊前不良症状的积蓄已经持续一段时间,但通常医学常识和病症警觉不高导致发病就诊时病症恶化较急。通常医学届认为脑室出血死亡率较高,一般高达90%的可能性,因积血压迫而导致出血后脑积水是造成该病症高危险性的主要决定性因素,脑室膨胀导致颅内压快速提高,脑疝形成并且脑深部结构遭到结构性的破坏,这一过程的恶化伴随呼吸循环衰竭,患者高发热,颅内压和积水的破坏作用持续蔓延,压迫到丘脑下部及脑干,导致发热和呼吸系统的进一步恶化。基于病症原因和颅内压和积水的关系,手术的目的则是尽快清除脑室内积血,防止梗阻性脑积水出现,阻止出血引发的一系列症状对下丘脑和脑干的压迫。

双侧脑室穿刺对于实施外引流过程中,脑室引流管不容易被血块淤积造成不通畅,双侧脑室穿刺能够减少这种意外的概率,通过向一侧引流管注入含尿激酶的生理盐水,而从另一侧引流血块溶解后的血性脑脊液。

双侧脑室外引流后用腰大池引流,在第三和第四脑室间的中脑导水管两端形成压差,促进血凝块的流出,尽快的清除血性脑脊液可以缓解脑血管痉挛,改善脑缺血状态。

术后处理需要注意一些问题,腰大池引流手术后脑室系统会经历较高的感染风险,需要术后实施要求较为严格的无菌护理,患者手术实施完成之后通常进驻ICU进行观察和护理,给予吸氧、心电监测以及脱水降压。

4讨论

目前临床的实际双侧脑室穿刺外引流术成功率在经验上显著高于传统理论认为的概率,手术实施过程的经验在逐步得到改进,对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有了非常明显的积极影响。随着医疗水平和医疗设备的发展,双侧脑室穿刺外引流术作为治疗脑室出血的主要手段之一,总体上手术成功率较传统预期有显著提升,实施的可行性也在我国诸多城市拓展推行开来,基于就近实施手术的原则,这一临床手术技术的逐步成熟为更广泛的在基层医疗系统中推行铸造了一定基础。从笔者多年手术经验来看,脑室出血往往需要在较短时间内完成术前预备和方案实施,手术中面临的诸多不确定状况,而病情的需要必须快速清除脑室内积血以解除压迫,抢救患者的生命,而经验的积累和条件的改善使得多种不确定因素对术中造成的影响大大缩小,双侧脑室穿刺外引流术本身合理性在近年来的学术和实践探索下得到进一步合理化,从整体上手术成功率有明显提升。

同时也不得不注意到,重型继发性脑室出血治愈的成功率依然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其主要原因是脑室内积血过多对脑室系统阻塞效果较大,导致脑压过度升高,压迫关键部位的正常功能,往往引起高发热或呼吸循环功能困难等状况,造成严重的恶性循环,并且手术中突况较多,需要医疗工作者较大的应对能力和知识储备。

参考文献

[1]刘承基.脑血管外科学[M] .南京: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

[2]靳峰,郭守刚,赵洪洋.重型脑室出血患者的手术时机选择研究[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07,13( 1 ) :12― 15

手术室病例分析篇8

【摘要】目的:分析影响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手术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及其意义。方法:对120例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各临床因素与预后关系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GCS5~7分20例、8~10分79例、11~13分21例;血肿20~30ml28例、30~40ml44例、40~50ml35例、≥50ml13例;起病至手术<6h68例、6~12h23例、12~24h22例、≥24h7例;19例破入脑室;预后良好率60.83%(73/120),预后不良率39.12%(47/120),其中死亡11例,死亡率为9.17%(11/120)。比较分析示:性别、年龄、GCS评分、手术时间、破入脑室和合并感染与预后相关。多因素Logistic分析性别、年龄、破入脑室和合并感染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了解影响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手术预后相关因素对于临床治疗和决策有着导向作用。

关键词 高血压;脑出血;预后相关因素

【中图分类号】R743.3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03-0097-02

高血压脑出血是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发病率高,预后差,是老年人群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1],而基底节区脑出血占脑出血的35%~44%,但目前对于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仍存有争议,且患者预后不容乐观[2]。为控制术后影响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预后因素,笔者对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住院并接受手术的患者12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临床经验,为患者预后提供良好的策略。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神经外科2010年10月至2013年12月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手术患者120例。患者诊断标准符合全国脑血管第4次会议修订的高血压脑出血的诊断要点(1995年)[3],并经头颅CT确诊。高血压病史超过1年,排除神经功能缺损者(ModifiedRankinscale评分≥4分)或因动脉瘤、脑外伤,或肿瘤卒中导致的脑出血。男性患者73例,女性47例;≥60岁86例,<60岁34例,平均年龄为(55.4±5.6)岁。

1.2方法收集患者既往病史,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患者预后,术后并发症,如消化道出血、感染等。以随访6个月后GOS评分评定,1~2分为预后不良,3~5分为预后较好,分析患者术后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

1.3统计分析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9.0软件分析。两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对单因素Logistic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再行多因素Logistic分析,引入和剔除标准为α=0.05。

2结果

2.1临床基本情况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4]5~7分20例、8~10分79例、11~13分21例;按多田公式计算出血量,血肿20~30ml28例、30~40ml44例、40~50ml35例、≥50ml13例;起病至手术<6h68例、6~12h23例、12~24h22例、≥24h7例;19例破入脑室;120例患者术后GOS1~2分47例、3~5分73例。预后良好率60.83%(73/120),预后不良率39.12%(47/120),其中死亡11例,死亡率为9.17%(11/120)。

2.2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预后影响因素分析预后良好和不良患者间性别、年龄、GCS评分、手术时间、破入脑室和合并感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预后良好和不良患者间比较,血肿大小、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和消化道出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观察指标与预后多因素分析将6个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破入脑室和合并感染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

3讨论

在亚洲,高血压脑出血发病率约占全部脑卒中类型20%~30%,其中脑出血以基底节区最常见,1年生存率低于50%,对于出血量较大的患者外科手术后预后也不理想,本研究预后不良患者39.12%。对于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预后影响因素的研究一直争议不断,其中术前的患者临床状况、手术过程和术后的并发症为热点研究,国外内大量文献进行了报道,但结论并不一致[2,4]。基于此,笔者再次对该热点问题进行研究分析,本研究共选取了11项临床因素进行分析,最终患者性别、年龄、破入脑室和术后并发感染,成为影响预后的独立相关因素,与以往研究略有不同,多数研究报道血肿量、破入脑室和术后并发症是预后的影响因素[1,3,5]。但在本研究中脑出血血肿量并无意义,可能因多种因素线性分析使其被其他指标掩盖,相关研究认为血肿大,证明出血量多,出血部位深,造成对周围组织压迫,严重损害脑组织使患者预后差[4],一旦血肿破入脑室影响脑脊液循环,这时患者极易脑积水,导致脑室扩大,进而造成急性颅内高压,危及生命[4-5],所以,血肿破入脑室也作为影响脑出血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需引起临床足够重视。

从本研究看,性别作为影响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独立影响因素,可能因为女性绝经后由于雌激素水平明显降低,进而引起脂肪细胞加快生长分裂,引起胆固醇和磷脂降低,升高高密度脂蛋白,具有较强抗动脉硬化作用[6]。年龄作为另一个预后影响因素,因老年人基础疾病多,免疫力下降,抵抗力差,容易感染有关,这与国内相关文献结果一致[4-7]。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是影响预后的公认因素之一。并发症发生基础为脑出血影响下丘脑功能,使重要器官功能减退,对患者预后影响较大[2-5]。本研究发现术后合并感染是独立的影响因素,一方面,由于脑出血患者常有呕吐等症状引起吸入性肺炎发生率增加。另一方面由于因患者出现尿失禁、尿潴留易导致尿路感染,这些可能诱发多器官功能衰竭,是引起患者术后死亡的高危因素之一[8]。

总而言之,对于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手术患者预后相关因素的探讨,有助于指导临床谨慎选择手术方式、正确估计患者预后,提出有针对性治疗措施有着积极的作用。今后我们应增大样本量、入选更多观察指标,为全面分析预后影响因素提供合理方案。

参考文献

[1]SessaM.Intracerebralhemorrhageandhypertension[J].Neurolsci,2008,29(2):258-259.

[2]赵继宗.脑出血的病因学和外科治疗[R].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4,12(5):337-340.

[3]中国实用内科杂志编辑部.全国的四次脑血管学术会议通过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7,17(5):311-312.

[4]吴光勇,姜冰,万新,等.原发性脑干损伤中GCS评分和脑干反射与预后的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7,17(1):106-108.

[5]刚晓坤,范佳,王尧,等.高血压脑出血血肿扩大相关因素分析[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0,27(12):1090-1092.

[6]王超.影响基底节出血患者手术治疗预后的因素[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2,25(1):17-19.

手术室病例分析篇9

【摘要】 目的 分析总结引起体外循环下停跳冠状动脉搭桥(CABG)围术期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 2000年4月~2004年4月施行的单纯CABG病人229例,对比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意外、肺部疾病史、肾功能、术前心梗、心衰、心功能分级以及造影情况、CPB时间、阻断时间、搭桥数、低心排、心律失常、心衰、IABP辅助、低血压、少尿、大量引流、开胸止血、肺部感染、呼衰、肾衰、纵隔感染、下肢感染、清创、消化道出血等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法寻找危险因素。结果 回归法显示术后使用IABP、脑梗死、长时间转流、急性肾功能衰竭和术前NYHA分级是围术期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 各项危险因素需进一步细化分析,以更好地降低死亡率。

【关键词】 危险因素;围术期死亡率;冠状动脉搭桥术

multiple risk factors analysis of mortality of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Abstract】 Objective To find out the risk factors of peri-operative mortality of CABG.Methods Two hundreds and twenty-nine patients underwent isolated on-pump CABG from 2000 to 2004.The selected factors are:gender,age,hypertension,diabetes,previous cerebrovascular accident,COPD,renal dysfunction,previous heart attack,chronic heart failure,NYHA grade,vascular angiogram,CPB time,Cross-clamp time,number of bypassed vessels,all kinds of peri-operative complication.Using Logistic analysis to find out the risk fators.Results Using IABP,brain embolism,elongated CPB time and NYHA grade are the risk factors of peri-operative death.Conclusion We need to do more details to decrease the mortality.

【Key words】 risk factors;peri-operative mortality;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是治疗严重冠心病的有效方法之一。常规方法是在体外循环辅助心脏停跳下进行,但目前国内不停跳手术(off-pump CABG)呈增加的趋势。因此有必要对常规的停跳手术加以分析,以便将来能与其分析比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胸外科2000年4月~2004年4月采用心脏停跳方式施行的单纯CABG病人229例;年龄35~87岁,平均(66.17±8.62)岁,其中男185例,女44例。不包括不停跳搭桥、再次搭桥手术及合并其他心脏手术的病人。

1.2 方法 所有病人均采用气静全麻,所采用桥血管包括单侧、双侧胸廓内动脉(IMA),大隐静脉(SV),桡动脉(RA),胃网膜右动脉(GA)。正中切口,全身肝素化,按常规建立体外循环,在主动脉根部插入顺行灌注管,经冠状静脉窦插入逆行灌注管。体外循环平稳后,全身降温至28℃~30℃,阻断升主动脉。采用单纯顺灌或顺灌+逆灌(顺灌含血常温心肌停跳液,心脏停跳后转为逆行灌注4℃冷血心肌保护液,共1000ml。之后每完成一处远端吻合,就经桥血管及逆行灌注管灌注心肌保护液,每次300ml)。桥血管远端与靶血管做端侧或侧侧连续缝合。一般最后缝合左胸廓内动脉(LIMA)与前降支,同时升温。逆灌温血后,开放升主动脉和LIMA。以侧壁钳部分阻断升主动脉,在升主动脉打孔,将桥血管与之吻合。血流动力学平稳后,逐渐撤离CPB。手术结束后病人带气管插管返回监护室。

所有病人均在ICU中接受24h连续监护,包括多导联心电图、有创血压、肺动脉压、心排量(CO)、尿量、引流量等数据。气管插管一般在术后第1天(16h左右)拔除。

每个病人均记录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意外、肺部疾病史、肾功能、术前心梗、心衰、心功能分级以及造影情况。记录CPB时间、阻断时间、搭桥数、低心排、心律失常、心衰、IABP辅助、低血压、少尿、大量引流、开胸止血、肺部感染、呼衰、肾衰、纵隔感染、下肢感染、清创、消化道出血及预后转归。其中一些变量的定义如下:低血压指有创测压收缩压<90mmHg持续30min以上;低心排指CO≤2.5且存在低血压、少尿等症状;使用大剂量升压药指需同时使用多巴胺及肾上腺素才能维持血压者;大量引流指术后6h内引流量≥1000ml;围术期心梗指ECG中ST段上抬,出现新的病理性Q波且心肌酶谱显著上升者;术后室性心律失常包括频发室早、短阵室速、室颤;清创止血包括因出血而行再次止血手术和胸骨哆开或感染需手术清创者;所有类型感染均有细胞学诊断。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计量资料都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用百分数表示。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首先,对全体变量进行筛选,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ANOVA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显著性,P<0.01表示差异有非常显著性)。其次,选择P<0100的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Forward stepwise),寻找出引起围术期死亡的危险因子。

2 结果

本组病人共229例,男186例(81.2%),平均年龄(6566±8.71)岁,女43例(18.78%),平均年龄(68.21±783)岁。围术期共有14例死亡,总死亡率6.11%。选择性手术210例,死亡9例(4.29%),急诊手术19例,死亡5例(26.32%),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急诊手术死亡率占总死亡率的35.71%。

2.1 统计分析病人的术前具体情况 见表1。死亡病例年龄偏大(65.87岁vs 70.64岁,P<0.05),NYHA心功能分级较差(P<0.001),EF也较差(P<0.01)。虽然治愈病例中部分有左主干(LM)病变,但未有因LM病变而在术后死亡病例(P=0.047)。

表1 病人术前状况分析 (略)

注:*P<0.05,**P<0.01;LM=左主干,LAD=前降支,CX=回旋支,RCA=右冠状动脉,EF=射血分数

2.2 CABG手术情况 本组病人共搭桥695支,平均(3.32±0.97)支,其中用动脉桥血管132支(LIMA 111支,RIMA 4支,RA 14支,GA 3支),占搭桥数的19.00%。主动脉阻断时间平均(93.65±28.35)min,体外循环时间平均(137.60±43.07)min。同时行室壁瘤切除9例,有169例(73.80%)心脏自动复跳。具体情况详见表2。

表2 CABG手术的总体情况 (略)

注:LIMA:左侧乳内动脉;RIMA:右侧乳内动脉;RA:桡动脉;GA:胃网膜右动脉

2.3 术中、术后各因子统计分析 将术中情况及术后各种并发症列为风险因子按预后分治愈和死亡两组进行比较,见表3,死亡组病例中较多采用单纯顺灌方法保护心肌(P<0.05),较少使用LIMA作为血管桥(P<0.05),较多同时行室壁瘤切除术(P<0.05);在术后低心排、IABP辅助、使用大剂量升压药物、室性心律失常、心肺复苏、胸骨哆开、脑血管意外、肾功能衰竭、心源性休克等方面差异有显著性。

表3 术中、术后各因子的统计分析 (略)

注:*P<0.05,**P<0.01

2.4 筛选因子的Logistic回归 按照P<0.100的规则,从表1、表3中所罗列的风险因子中选择出急诊手术、年龄、术前心梗、NYHA心功能分级、LM、EF、体外循环时间、单纯顺灌、使用LIMA、室壁瘤切除、低心排、IABP辅助、低血压、大剂量升压药物、室性心律失常、心肺复苏、胸骨哆开、脑血管意外、肾功能衰竭、术后心衰共20个因子,采用Logistic回归法寻找出5个易造成死亡的危险因子,分别是术后IABP辅助、脑梗死、长时间转流、肾功能衰竭和心功能分级(按被选择进入回归方程的先后次序排列),见表4。

表4 筛选因子的Logistic回归 (略)

注:按照进入回归方程的先后由上至下排列

3 讨论

本组病人共229例,死亡14例,总死亡率6.11%,稍高于国内外目前5%左右的一般水平[1~3],但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死亡的14例中有5例是急诊手术,占死亡数的3571%(5/14)。而选择性手术的死亡率为4.29%(9/210),且近期又有逐渐降低的趋势,这与手术指征的严格掌握、内外科的配合和手术组医生经验积累有密切关系。在本次多因素回归分析中,急诊手术未能归入造成死亡的危险因素中就说明急诊手术的死亡率是可以控制的,关键在于正确的病例和手术时机选择。

病人的年龄早已不是绝对手术禁忌,国内外80岁以上病例的报道屡见不鲜,更有90岁以上的病例。关键在于病人的生理年龄和全身各脏器功能是否耐受。本组病例中80岁以上4例,年龄最大87岁,均顺利出院。虽然在单项比较中死亡病例的年龄偏大(70.6岁vs 65.9岁,P=0045),但在方程回归时被剔除,说明年龄本身已不是致死的危险因素。

对病人心功能的评价方法很多,包括NYHA分级、彩超或造影测EF、Swan-Ganz导管心排量(CO)测定以及经食管超声测CO、根据二氧化碳排出量测CO等。较常用且较准确的是前三者。Swan-Ganz导管法虽然准确,但非常遗憾本组病例为回顾性研究,由于种种原因CO值缺失较多,未能加以分析。左室造影仍是观察心肌动态活动和测量EF的金指标,但对心肌梗死病人存在一定风险,我院心内科未列入常规检查,本文所采用的EF均为心脏彩超所测。其仅反映心功能情况,虽然单项分析中P=0.007,但未能归入方程。相反,NYHA分级更能反映出病人包括心肺功能在内的全身综合状况,其在回归方程中的体现,表明它是病人能否耐受手术的有效指标,应该引起更多的重视[4]。

随着生物材料和导管技术迅猛发展,外科手术的范围逐渐缩小到严重三支病变(P=0.476)和左主干病变(P=0.047)。但进一步统计分析并未发现这种变化造成更多病人备受争议,本组病人多采用顺灌+逆灌的方法,虽然单纯顺灌的死亡率较高(P=0.016),但并非是造成死亡的危险因素。以死亡率来分析这两种灌注方法太过粗略,不能反映出两者的优缺点。采用LIMA作为桥血管的益处已经得到公认,本组死亡病人采用的LIMA较少(P=0.047),可能与因病情较重手术者求稳的心态有关,并非是死亡的危险因素。体外循环时间作为手术预后的一项重要指标向来受到重视,它是手术中各种矛盾的综合表现,它作为一项客观指标归入危险因素是意料之中,提醒我们尽可能缩短非生理的循环时间,为病人创造生机。

CABG术后低血压、应用大剂量升压药物、低心排、IABP辅助,代表了不同程度的术后心衰,原因众多,包括心功能差、病变纠正不全、围术期心梗、感染等,以需要IABP辅助最为严重,病人往往已经低氧、少尿、使用大剂量活性血管药物,各脏器已受到不同程度损伤,病人生死悬于一线。因此,IABP辅助成为第一个被选入方程的危险因子。随着近来我们提倡预防性使用IABP,即根据病人的病情演变规律,经验性地尽早使用IABP,已获得良好成果,病人的抢救成功率明显提高,使危险因素转化为有利因素[5]。

脑梗死是体外循环手术后较为棘手的并发症,CABG术后发生率较其他心脏手术为高,与年龄、动脉硬化、体外循环有关。临床表现从情感、认知方面障碍到肢体运动障碍,更严重者术后一直昏迷,CT提示脑部大面积梗死。本组病人中2例昏迷病人全部死亡,因此脑梗死成为第二个进入方程的危险因素。正因为其高风险性,非体外循环下的搭桥术受到更多医生的推崇。

随着血液透析技术的发展完善,术前肾功能衰竭已不再是体外循环手术的禁忌。但是术后的急性肾功能衰竭在短时间内造成极大的内环境紊乱,水钠潴留,损伤心肺功能,在治疗上矛盾重重,更易合并感染,造成病人死亡。虽然经床边血液透析治疗,但死亡率仍高,其危险性在回归方程中得以表达。近来,只要病人循环稳定、无抗凝禁忌,我们则尽早对这些病人采用了血透治疗,获得了较满意效果,但具体资料还有待于进一步总结。

综上所述,本组资料通过对各种因素的单项和回归分析表明,术后IABP的使用、脑梗死、转流时间的延长、急性肾衰竭和术前心功能分级,是影响CABG围术期死亡率的危险因子。但影响手术死亡的因素错综复杂,本组资料只是对死亡病例的粗略统计,且病例较少,各因素的详细分析及交互影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以更好地降低死亡率。

【参考文献】

1 胡盛寿,郭加强,朱晓东,等.700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回顾.中华外科杂志,1997,35(5):286-288.

2 姬尚义,沈宗林,计乐群,等.185例冠状动脉搭桥术危险因素分析.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02,8(2):103-105.

手术室病例分析篇10

[摘要] 目的 探讨和分析慢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患者实施完桥式鼓室成形术治疗效果。 方法 研究对象为该院收治的28例慢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患者,对所选取的这28例患者实施完桥式鼓室成形术,在手术后对其结果进行观察,并在基础上对患者实施随访,对其术后的恢复状况进行观察,观察时间为7个月左右。 结果 所选患者的干耳时间大约在3~6周左右,其中手术成功的病患为24例,其成功率是85.7%,通过病患术前和术后的对比,所得到的成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通过该研究可知,对慢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患者实施完桥式鼓室成形术,所获得的治疗效果较为显著,同时也使得患者听力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在临床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与推广价值。

关键词 慢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完桥式鼓室成形术;治疗

[中图分类号] R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10(a)-0047-02

中耳乳突炎为中耳炎进一步的发展,由中耳腔逐渐发展至乳突腔,事实上凡是患有慢性中耳炎这一疾病均有可能患有乳突炎症,中耳乳突炎主要有3种类型,第一种为慢性单纯性中耳乳突炎,该炎症仅为粘膜发生病变,并未出现骨破坏;第二种为慢性疡性中耳乳突炎,若炎症已到这一类型,则说明已发生骨破坏;第三种为胆脂瘤性中耳乳突炎,该炎症易引发相关的并发症,如脑脓肿或者脑膜炎等[1]。慢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为细菌的感染所引发的中耳粘膜急性化脓性炎症,其临床表现为耳痛、穿孔、骨膜充血以及耳内流脓等症状[2]。若治疗不当、不及时或者病情严重者,很容易造成鼓室硬化、鼓膜穿孔等,甚者还会引发各种相关的并发症[3]。目前,关于慢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的治疗,常用的方式为手术治疗,其中尤以完桥式鼓室成形术的治疗效果最为显著。为探讨和分析慢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患者实施完桥式鼓室成形术治疗效果。 现分析该院2011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28例慢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28例慢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患者,全部患者均满足慢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诊断标准,通过手术显微镜与耳镜检查,所有患者均确诊是慢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其中将肝肾功能严重不全者与心功能严重不足者排除[4]。在这28例病患中,其中男性为20例,女性为8例,患者年龄在21~5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3.4±0.1)岁,平均身高为(161.3±0.1)cm,且平均体重为(58.3±0.2)kg。此外,所有患者都存在听力下降以及耳流脓等症状[5]。

1.2 方法

1.2.1 检查和诊断 所有患者均实施了耳镜检查以及纯音测听,且对患者颞骨轴位与冠状位实施CT检查,基于检查结果来实施诊断。

1.2.2 手术前的准备工作 全部患者均进行全身麻醉,采取侧卧位,且充分消毒确认要手术的具体部位。

1.2.3 手术方式 借助于耳后切口这一方式,使上鼓室与乳突骨区的筛区、外壁得以充分暴漏,接着将已骨质性外耳道后壁与乳突皮质切除,完成鼓窦乳突以及上鼓室的开放,将病变组织消除,最后在手术过程中进行咽鼓管的探查,查看其是否通畅,对于存在鼓膜穿孔的病患实施修复手段,而听骨链中断的病患则采取相应的听骨链重建术。

1.3 疗效评价

在该研究中,疗效的评价如下:对病患干耳时间进行观察,术后7个月的随访中,对病患实施耳镜检查,并对其恢复情况进行观察,实施纯音测听,将术后测听结果与术前进行比较,以此来对其治疗效果实施评价。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来实施统计学分析,其中组间计量资料的对比采用的是t检验,而计数资料对比则采用的是χ2检验。

2 结果

在该研究中,术后全部病患耳后术后切口均达到一期愈合,其干耳时间在3~6周左右,且在耳镜下能明显看见乳突位置上皮情况为良好。其中在这28例病患中,鼓膜穿孔修复病患由于修复不良出现穿孔问题的为1例(穿孔率是3.6%),而听骨链重建失败的病患为3例(失败率是10.7%),手术痊愈者为24例(成功率是85.7%)。手术前后纯音测听结果的比较如表1所示,从这些数据可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 讨论

导致慢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发病的因素有很多,如急性炎症的久治不愈,其表现为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没有得到彻底治疗,或者细菌毒力较强,病患自身抵抗力较低,造成病变迁延到慢性,除了这一常见原因,还有咽鼓室管功能出现异常、出现严重病变而导致病变深入骨质、邻近周围器官的病变以及机体抵抗力逐步下降而导致人体免疫力逐渐降低等[6-8]。慢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的临床表现为听力下降、耳鸣、耳部流脓以及眩晕等,由于鼓室和头颅之间的距离比较近,严重时很容易导致引发颅内与颅外等一系列相关的并发症,甚者还会造成静脉炎或者脑膜炎等病症的发生,若不及时进行处理,很容易造成病患死亡,对此,必须要对慢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这一炎症的治疗引起高度重视[9-10]。在传统慢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的治疗中,主要的目的就是为将咽鼓管鼓口、乳突与鼓室病变组织彻底的清除掉,且和外耳道相通,从而得到干耳,但是术后容易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目前这种手术方式的施行已逐步减少。

在当前鼓室成形手术中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即开放式手术与完璧式手术,其中完壁式手术则是指将外耳道壁完整性保留下来,通过乳突开放后鼓室与上鼓室,将鼓室及时清除,并在乳突腔病变组织以后同期实施听骨链重与骨膜成形术。开放式这种手术则为开放所有气房,切除骨性外耳道后壁与上鼓室外侧壁,以此使轮廓化以后的这一乳突腔可向外耳道开放。在该研究中,采用的这种玩桥式鼓室成形术,经骨桥的保留,不仅可使所有气房开放,彻底地将病灶清除,确保引流的通畅性,避免病变的复发,同时还可有效避免术后的黏连,便于鼓室成型大鼓室腔的施行和术后听力的提高,从本次研究的结果来看,所获得成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 吴华飞.完桥式鼓室成形术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7):400-401.

[2] 王胜军.完桥式鼓室成形术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J].安徽医药,2012,16(4):487-488.

[3] 吴保俊,马伟军,田鹏,等.完桥式乳突切除一期鼓室成形术106例[J].陕西医学杂志,2010,39(2):212-214.

[4] 陈向军,余滋中,付艳乔,等.耳内窥镜在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手术中的应用(附72例报告)[J].浙江临床医学,2011,13(7):756-757.

[5] 王文学.耳内窥镜手术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临床效果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3(16):2100-2101.

[6] 陈仁物, 牛建瑛, 吴寒冰, 等. 慢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乳突根治并鼓室成形术56例[J]. 武警医学, 2005, 16(11): 59.

[7] 安淑晶. 慢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乳突根治术的护理[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1, 5(3): 210-211.

[8] 王胜军. 完桥式鼓室成形术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J]. 安徽医药, 2012,16(4): 487-488.

手术室病例分析篇11

寒战是指机体处于寒冷的环境中,散热量显著增加导致骨骼肌发生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主要发生在上肢、颈部、颌部肌群,是机体产热增加的一种形式,也是机体一种保护反应[1]。一般认为麻醉所致低温是手术后寒战的根本原因,然而据笔者临床观察,手术进行的过程中是麻醉水平最深、低温程度最高的时段,但却并不是寒战发生的高峰,绝大多数患者的寒战均发生在术后的回室时间,特别是冬季尤为显著。本文试图对此现象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与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0月~2014年3月本地区气温较低术后寒战易发的寒冷季节,在本院住院手术的剖宫产病例102例,年龄20~35岁,按入院顺序随机编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收集资料中排除大出血、原发性心血管疾患、胎死腹中等病例,符合条件中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1例,两组病例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1.2.1术后寒战原因分析 有文献报道,冬春季节硬膜外麻醉后寒战发生率72.5%[2],绝大多数手术寒战均发生在回室后,推测原因如下:

1.2.1.1根据调定点学说[3],手术患者由于麻醉剂的作用,机体代谢率急剧下降,阻滞区血管广泛扩张,散热增加,形成机体低温。此时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发挥作用,体温调定点下移,尽管机体处于低温状态,但实际体温与调定点的温差并不大,因此并不发生寒战。而当手术结束时,麻醉的作用逐渐减弱甚至消失,体温的调定点也恢复正常,此时机体的实际体温与调定点的温差加大,体温的调节反射发挥作用,刺激机体大量产热以维持机体体温平衡,从而发生寒战。

1.2.1.2 患者在手术和麻醉过程中很少发生寒战,说明麻醉所致的低温以及手术时腹腔开放、脏器暴露、腹腔冲洗、冷输液等导致核心温度下降并不是寒战发生的关键因素。寒战常常发生于手术结束、麻醉作用消退的回病房后。此现象表明环境因素如手术室与病房温差大[4]对流散热以及患者身体的保暖不当,加之麻醉床、接送车、被褥的寒冷等导致体表温度下降的因素可能是引发手术后患者寒战的主要原因。

1.2.2 措施

1.2.2.1对照组和观察组共同的护理措施 手术前一日进行术前访视,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消除紧张恐惧心理;手术间温度保持24~26℃[5],相对湿度保持在60%;病室温度保持在24~26℃[6],相对湿度保持在50~60%。

1.2.2.2 观察组护理干预措施 根据以上寒战原因分析,针对性地采取保暖措施。患者入室后即给患者穿上既便于术野暴露、静脉穿刺、尿管引流又便于保暖的衣裤,上身穿袄式马夹(无袖、前襟短后襟长),下身穿连臀式开档棉裤;双脚穿棉厚袜;手术接近结束时,迅速调高室温至26℃以上;术毕,加盖被盖,被盖下盖贴身小棉被;术后在术间短暂滞留,待体温升至36.5℃以上室;推车上的被褥经过加温保暖,患者身体遮盖完全,包裹严密;病床被内温度保持38~40℃。

1.2.2.3对照组手术患者常规保暖护理。

1.2.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寒战发生率及寒战的程度,根据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标准[7]进行,寒战分级,双上肢有轻度肌肉颤动为Ⅰ级,四肢及全身肌肉均有颤动为Ⅱ级。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数据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处理,对临床资料进行两独立样本的χ2检验,对试验数据进行t检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发生寒战情况及程度情况见分别见表1,表2。对对照组资料进行分析,51例病例中有28例发生寒战,寒战发生时间点见表1,表2。

表1中可以看出,51例剖宫产病例中,胎儿娩出时间和回病房后是寒战发生的两个高峰期,第一个高峰是因为胎儿娩出本生是一次大的能量释放,加之出血带走了一部分的能量,所以容易发生寒战。第二个高峰是回病房时发生的寒战数,占总发生数82.1%。由此说明,绝大多数寒战患者是在回室后才发生。

3 讨论

3.1麻醉的药理作用和手术暴露、治疗等因素而致的核心体温下降是是术后寒战发生的基础,这些因素是护理措施无法控制因素。然而在手术过程中针对影响体表温度因素,采取细致可行的保暖措施,减少对流和传导散热,保持皮温,缩小机体核心温度与体表温度的梯度差,核心体温向体表温度传导散热减少,核心温度下降的幅度减小,可以避免寒战的发生。

3.2 手术患者寒战常发生于回室后,是因为根据体温调定点学说原理,手术完毕,麻醉作用消失,导致核心体温下降的血管广泛扩张散热因素解除,基础代谢率升高,体温调定点恢复,上升至正常,此时患者的实际体温与调定点的温度差加大,反射性地促使机体大量产热以维持体温恒定,从而导致寒战的发生。因此,在手术临近结束时,调高手术间的室温,手术结束后让患者在手术间滞留观察一段时间,使体温自然回暖恢复稳定再室,是防止手术后寒战的有效方法。

3.3返室途中的大厅、走廊、电梯以及病房等的温度与手术室温度反差较大,冷空气的对流散热,使患者身体大量热量流失,是术后患者返室后发生寒战直接促发因素。因此回室途中的全方位保暖是预防手术回室后寒战有效手段。

4结论

尽管术后寒战的原因很多,但只要在手术过程别是手术后期至结束阶段在细节和环节上采取切实有效的保暖措施即能有效地防止寒战的发生,降低寒战的发生率和寒战程度,从而消除其并发症对机体的影响,促进患者舒适及机体的康复。

参考文献

[1]徐启明,临床麻醉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46-147

[2]余如平,硬膜外麻醉并发寒战的原因分析与护理[J]上海护理,2003,3(2):127

[3]张建福,彭聿平,闫长栋,人体生理学[m]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39-240

[4]亓瑞琴,张庆华,剖宫产术后寒战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5):66-67

手术室病例分析篇12

【摘要】  目的  分析总结引起体外循环下停跳冠状动脉搭桥(CABG)围术期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  年月~年月施行的单纯CABG病人例,对比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意外、肺部疾病史、肾功能、术前心梗、心衰、心功能分级以及造影情况、CPB时间、阻断时间、搭桥数、低心排、心律失常、心衰、IABP辅助、低血压、少尿、大量引流、开胸止血、肺部感染、呼衰、肾衰、纵隔感染、下肢感染、清创、消化道出血等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法寻找危险因素。结果  回归法显示术后使用IABP、脑梗死、长时间转流、急性肾功能衰竭和术前NYHA分级是围术期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  各项危险因素需进一步细化分析,以更好地降低死亡率。

【关键词】  危险因素;围术期死亡率;冠状动脉搭桥术

multiple risk factors analysis of mortality of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Abstract】  Objective  To find out the risk factors of peri-operative mortality of CABG.Methods  Two hundreds and twenty-nine patients underwent isolated on-pump CABG from to .The selected factors are:gender,age,hypertension,diabetes,previous cerebrovascular accident,COPD,renal dysfunction,previous heart attack,chronic heart failure,NYHA grade,vascular angiogram,CPB time,Cross-clamp time,number of bypassed vessels,all kinds of peri-operative complication.Using Logistic analysis to find out the risk fators.Results  Using IABP,brain embolism,elongated CPB time and NYHA grade are the risk factors of peri-operative death.Conclusion We need to do more details to decrease the mortality.

【Key words】  risk factors;peri-operative mortality;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是治疗严重冠心病的有效方法之一。常规方法是在体外循环辅助心脏停跳下进行,但目前国内不停跳手术(off-pump CABG)呈增加的趋势。因此有必要对常规的停跳手术加以分析,以便将来能与其分析比较。

  资料与方法

.  一般资料  我院胸外科年月~年月采用心脏停跳方式施行的单纯CABG病人例;年龄~岁,平均(.±.)岁,其中男例,女例。不包括不停跳搭桥、再次搭桥手术及合并其他心脏手术的病人。

.  方法  所有病人均采用气静全麻,所采用桥血管包括单侧、双侧胸廓内动脉(IMA),大隐静脉(SV),桡动脉(RA),胃网膜右动脉(GA)。正中切口,全身肝素化,按常规建立体外循环,在主动脉根部插入顺行灌注管,经冠状静脉窦插入逆行灌注管。体外循环平稳后,全身降温至℃~℃,阻断升主动脉。采用单纯顺灌或顺灌逆灌(顺灌含血常温心肌停跳液,心脏停跳后转为逆行灌注℃冷血心肌保护液,共ml。之后每完成一处远端吻合,就经桥血管及逆行灌注管灌注心肌保护液,每次ml)。桥血管远端与靶血管做端侧或侧侧连续缝合。一般最后缝合左胸廓内动脉(LIMA)与前降支,同时升温。逆灌温血后,开放升主动脉和LIMA。以侧壁钳部分阻断升主动脉,在升主动脉打孔,将桥血管与之吻合。血流动力学平稳后,逐渐撤离CPB。手术结束后病人带气管插管返回监护室。

所有病人均在ICU中接受h连续监护,包括多导联心电图、有创血压、肺动脉压、心排量(CO)、尿量、引流量等数据。气管插管一般在术后第天(h左右)拔除。

每个病人均记录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意外、肺部疾病史、肾功能、术前心梗、心衰、心功能分级以及造影情况。记录CPB时间、阻断时间、搭桥数、低心排、心律失常、心衰、IABP辅助、低血压、少尿、大量引流、开胸止血、肺部感染、呼衰、肾衰、纵隔感染、下肢感染、清创、消化道出血及预后转归。其中一些变量的定义如下:低血压指有创测压收缩压<mmHg持续min以上;低心排指CO≤.且存在低血压、少尿等症状;使用大剂量升压药指需同时使用多巴胺及肾上腺素才能维持血压者;大量引流指术后h内引流量≥ml;围术期心梗指ECG中ST段上抬,出现新的病理性Q波且心肌酶谱显著上升者;术后室性心律失常包括频发室早、短阵室速、室颤;清创止血包括因出血而行再次止血手术和胸骨哆开或感染需手术清创者;所有类型感染均有细胞学诊断。

.  统计学方法  所有计量资料都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用百分数表示。采用SPSS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首先,对全体变量进行筛选,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ANOVA检验(P<.表示差异有显著性,P<.表示差异有非常显著性)。其次,选择P<的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Forward stepwise),寻找出引起围术期死亡的危险因子。

  结果

本组病人共例,男例(.%),平均年龄(±.)岁,女例(.%),平均年龄(.±)岁。围术期共有例死亡,总死亡率.%。选择性手术例,死亡例(.%),急诊手术例,死亡例(.%),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急诊手术死亡率占总死亡率的.%。

.  统计分析病人的术前具体情况  见表。死亡病例年龄偏大(.岁vs .岁,P<.),NYHA心功能分级较差(P<.),EF也较差(P<.)。虽然治愈病

   

例中部分有左主干(LM)病变,但未有因LM病变而在术后死亡病例(P=.)。

表  病人术前状况分析  (略)

注:*P<.,**P<.;LM=左主干,LAD=前降支,CX=回旋支,RCA=右冠状动脉,EF=射血分数

.  CABG手术情况  本组病人共搭桥支,平均(.±.)支,其中用动脉桥血管支(LIMA 支,RIMA 支,RA 支,GA 支),占搭桥数的.%。主动脉阻断时间平均(.±.)min,体外循环时间平均(.±.)min。同时行室壁瘤切除例,有例(.%)心脏自动复跳。具体情况详见表。

表  CABG手术的总体情况 (略)

注:LIMA:左侧乳内动脉;RIMA:右侧乳内动脉;RA:桡动脉;GA:胃网膜右动脉

.  术中、术后各因子统计分析  将术中情况及术后各种并发症列为风险因子按预后分治愈和死亡两组进行比较,见表,死亡组病例中较多采用单纯顺灌方法保护心肌(P<.),较少使用LIMA作为血管桥(P<.),较多同时行室壁瘤切除术(P<.);在术后低心排、IABP辅助、使用大剂量升压药物、室性心律失常、心肺复苏、胸骨哆开、脑血管意外、肾功能衰竭、心源性休克等方面差异有显著性。

表  术中、术后各因子的统计分析  (略)

注:*P<.,**P<.

.  筛选因子的Logistic回归  按照P<.的规则,从表、表中所罗列的风险因子中选择出急诊手术、年龄、术前心梗、NYHA心功能分级、LM、EF、体外循环时间、单纯顺灌、使用LIMA、室壁瘤切除、低心排、IABP辅助、低血压、大剂量升压药物、室性心律失常、心肺复苏、胸骨哆开、脑血管意外、肾功能衰竭、术后心衰共个因子,采用Logistic回归法寻找出个易造成死亡的危险因子,分别是术后IABP辅助、脑梗死、长时间转流、肾功能衰竭和心功能分级(按被选择进入回归方程的先后次序排列),见表。

表  筛选因子的Logistic回归 (略)

注:按照进入回归方程的先后由上至下排列

  讨论

本组病人共例,死亡例,总死亡率.%,稍高于国内外目前%左右的一般水平[~],但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死亡的例中有例是急诊手术,占死亡数的%(/)。而选择性手术的死亡率为.%(/),且近期又有逐渐降低的趋势,这与手术指征的严格掌握、内外科的配合和手术组医生经验积累有密切关系。在本次多因素回归分析中,急诊手术未能归入造成死亡的危险因素中就说明急诊手术的死亡率是可以控制的,关键在于正确的病例和手术时机选择。

病人的年龄早已不是绝对手术禁忌,国内外岁以上病例的报道屡见不鲜,更有岁以上的病例。关键在于病人的生理年龄和全身各脏器功能是否耐受。本组病例中岁以上例,年龄最大岁,均顺利出院。虽然在单项比较中死亡病例的年龄偏大(.岁vs .岁,P=),但在方程回归时被剔除,说明年龄本身已不是致死的危险因素。

对病人心功能的评价方法很多,包括NYHA分级、彩超或造影测EF、Swan-Ganz导管心排量(CO)测定以及经食管超声测CO、根据二氧化碳排出量测CO等。较常用且较准确的是前三者。Swan-Ganz导管法虽然准确,但非常遗憾本组病例为回顾性研究,由于种种原因CO值缺失较多,未能加以分析。左室造影仍是观察心肌动态活动和测量EF的金指标,但对心肌梗死病人存在一定风险,我院心内科未列入常规检查,本文所采用的EF均为心脏彩超所测。其仅反映心功能情况,虽然单项分析中P=.,但未能归入方程。相反,NYHA分级更能反映出病人包括心肺功能在内的全身综合状况,其在回归方程中的体现,表明它是病人能否耐受手术的有效指标,应该引起更多的重视[]。

随着生物材料和导管技术迅猛发展,外科手术的范围逐渐缩小到严重三支病变(P=.)和左主干病变(P=.)。但进一步统计分析并未发现这种变化造成更多病人备受争议,本组病人多采用顺灌逆灌的方法,虽然单纯顺灌的死亡率较高(P=.),但并非是造成死亡的危险因素。以死亡率来分析这两种灌注方法太过粗略,不能反映出两者的优缺点。采用LIMA作为桥血管的益处已经得到公认,本组死亡病人采用的LIMA较少(P=.),可能与因病情较重手术者求稳的心态有关,并非是死亡的危险因素。体外循环时间作为手术预后的一项重要指标向来受到重视,它是手术中各种矛盾的综合表现,它作为一项客观指标归入危险因素是意料之中,提醒我们尽可能缩短非生理的循环时间,为病人创造生机。

CABG术后低血压、应用大剂量升压药物、低心排、IABP辅助,代表了不同程度的术后心衰,原因众多,包括心功能差、病变纠正不全、围术期心梗、感染等,以需要IABP辅助最为严重,病人往往已经低氧、少尿、使用大剂量活性血管药物,各脏器已受到不同程度损伤,病人生死悬于一线。因此,IABP辅助成为第一个被选入方程的危险因子。随着近来我们提倡预防性使用IABP,即根据病人的病情演变规律,经验性地尽早使用IABP,已获得良好成果,病人的抢救成功率明显提高,使危险因素转化为有利因素[]。

脑梗死是体外循环手术后较为棘手的并发症,CABG术后发生率较其他心脏手术为高,与年龄、动脉硬化、体外循环有关。临床表现从情感、认知方面障碍到肢体运动障碍,更严重者术后一直昏迷,CT提示脑部大面积梗死。本组病人中例昏迷病人全部死亡,因此脑梗死成为第二个进入方程的危险因素。正因为其高风险性,非体外循环下的搭桥术受到更多医生的推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