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合集12篇

时间:2023-09-06 09:32:36

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

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篇1

一、引言

经济全球化是在技术革命的推动下,由跨国经营、国际贸易增长、国际资本迅速发展所形成的国际分工和全球范围内资源配置的世界经济发展总趋势,形成了对民族国家经济的冲击和压力,企业之间的竞争扩及世界,企业面对着变化如此迅速的环境很难适应,如何取得良好的发展成为企业界目前关注的重要问题。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80年代随着全球环境与发展问题出现的概念,并从环境领域渗透到其他领域中,其中企业可持续发展理论是指企业在追求自我生存和永续发展的过程中,考虑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的同时又要保持持续地盈利增长和能力的提高。“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十七大对我国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对广大企业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企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国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二、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要使国内企业实现从原始积累向资本扩张的阶段性跨越,必须全面提升企业整体素质,使企业能够适应各种条件的竞争,适应各种环境,不能只注重企业短期效益,企业发展战略是企业长期发展规划,决定企业的发展方向。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企业发展战略不仅要适应国内市场的竞争,而且还要适应国际市场的竞争,这就不仅要把握国内市场需求的变化,而且要把握全球市场竞争的趋势,从以下几方面树立可持续性发展观念,使企业能够在适应新的形势变化的过程中不断发展。

1.创新可持续发展战略

环境的动态化严重削弱了企业经营决策与行为可行性预见的基础,动态环境中,企业要想能够获得持续竞争优势,就不能只是凭借其战略资源、核心能力等被动地适应环境,而是要求企业能够深刻预见或洞察环境的变化并迅速地做出相应反应,企业持续竞争优势源自于持续性创新,即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创新,只有不断创新的企业,才能保证其效益的持续性,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企业的生产力是不断发展的,管理也必须随之不断创新。企业管理创新能力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手段;企业文化及创新能力是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基石,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企业特征;机制决定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决定效益,效益决定发展,任何先进的企业制度都是相对的,竞争机制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企业要始终保持制度的先进性,就必须具备不断进行制度创新的能力,企业制度创新能力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2.文化可持续发展战略

高境界的企业文化应该是以人为本、保护生态、节约资源、热心公益、共享双赢、科学发展的文化,超越企业狭隘的利益观,追求企业可持续发展,肩负社会责任,谋求与社会和谐共进,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方向。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文化需要不断创新,对原有企业文化的理念、核心价值观、管理模式和企业文化的表现方式赋予新的创意,企业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其面临的适应性环境、经营策略都不相同,与之相应的企业文化也应该进行不断的变革。据统计资料可知,企业文化和企业的核心价值体系对企业长期经营业绩有着重大作用,具有优秀文化的企业总收入平均增长682%,其他企业则仅增166%;股票价格增长901%,而其他为74%;净收入增长为756%,而其他仅为1%。

3.核心竞争力可持续发展战略

企业核心竞争力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指企业可持续发展主要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各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虽然是不同的,但都包含以下几个基本方面:

人力资本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发挥人才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贡献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首要问题,建立高效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是关键;技术创新这是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越强,其产品的技术含量、质量、性能、工艺水平和服务水平就会越高,窗核心技术重复使用会使价值连续增长,具有报酬递增特征;管理体系是指通过组织机构、规章制度等方而,对企业的资源利用的研究和开发,对企业生产和经营活动的管理,实施各项管理的职能;营销系统包括营销技术和营销网络,企业通过营销技术将高效的产品以低廉的价格向顾客提供满足其个性化需求的商品和劳务,营销网络是企业推销产品和售后服务的前沿。

4.要素可持续发展战略

要素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指企业的发展取决于人力、知识、信息、技术、领导、资金、营销等几种要素。企业可持续发展依靠的是以上要素的协调发展,既要要求各要素的发展,同时也要求各要素之间的协调发展。

三、结论

本文在分析全球化趋势下我国企业的发展现状基础上,提出了企业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并进一步从创新可持续发展战略、文化可持续发展战略、核心竞争力可持续发展战略、要素可持续发展战略等角度进行了论述。

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篇2

(一)利用外商投资虽稳步增长但也带来威胁产业安全、环境污染等问题

2006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金额694.68亿美元,同比下降4.06%,但我国仍是利用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2007年1~2月,我国实际利用外资金额97.09亿美元,增长13.04%。外资的不断进入对保持我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外资并购给我国产业安全带来影响。目前,外资企业在我国并购的对象已重点转向一批具有竞争优势和成长力的重点企业,如装备制造业企业等。而且众多属于国民经济命脉的经济领域,如交通运输、电力、公共设施等,也越来越多地成为外资企业并购的对象。可以看出,外资企业开始谋求对我国工业从产业链和价值链上的全面控制。二是部分地方政府为吸引外资不计成本。在我国目前以GDP为主的官员考核机制下,一些地方政府对跨国公司投资采取过于积极的态度,把扩大招商引资作为保持经济增长、实现企业改制、扩大就业、体现政绩的重要途径,甚至通过行政手段,以国有资产流失为代价强行推动。三是跨国公司带来不容忽视的环境污染问题。随着发达国家环保标准的日益提高,跨国公司不断将橡胶、塑料、制革、造纸、电池以及五金矿产等污染密集型的产业转移到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治理这些外资企业带来的环境污染,将加大我国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成本。四是吸引外资面临其他国家的竞争。如日本、越南、印度等国家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的增加可能会分流部分跨国资本,成为导致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下降的因素之一。

(二)外贸依存度过高引发贸易摩擦、产业安全风险等

2006年,我国外贸依存度为67.5%左右。2007年1~2月,我国出口总值1687.1亿美元,增长41.5%,同比提高16个百分点;进口总值1291.0亿美元,增长20.6%,同比减缓6.8个百分点;累计实现贸易顺差396.1亿美元,增长2.3倍。强大的出口需求有力地增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但也蕴含诸多风险:一是巨额贸易顺差引发与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摩擦。针对我国过快增长的贸易顺差,发达国家制造和滥用多种形式的贸易壁垒,使贸易摩擦逐步从产品、企业等微观层面向宏观经济政策、体制和制度层面延伸。截至2006年,我国已连续13年成为世界上遭遇反倾销调查和被实施反倾销措施数量最多的国家,因此而导致巨额损失。二是高技术产品进出口虽较快增长但蕴含不良因素。2006年我国高技术产品进出口总额达5287.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7.1%,占全国外贸总额的30%。近年来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高技术产业逐步形成了以我国为加工中心、以东亚为原材料和零部件供应方、以欧美为技术研发和主要市场的产业链,这决定了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只能以加工贸易方式为主,生产多集中在增值较少的装配环节,再加上国内出口企业为扩大市场份额而竞相压价,从而造成出口产品附加值较低。同时发达国家对我国高技术产品进行出口管制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急需产品的进口。三是我国出口企业面临巨额坏账风险。目前我国众多出口企业由于缺乏外贸经验,面临海外应收账款无法收回或不能按时收回的状况。据有关部门预计,我国出口企业的坏账率高达5%~30%,而发达国家平均仅为0.25%~0.5%;我国海外应收账款总额约达1000亿美元,而且以每年150亿美元的速度递增。四是对外依存度过高诱发产业安全风险。一方面,我国部分出口产品对外依存度过大;另一方面,部分资源性产品和高科技产品对国际市场依赖程度不断加深。对外依存度过高将使我国相关产业发展中的不确定因素增加,加重产业安全风险。

(三)外汇储备过快增长成为短期内不可逆转的趋势

截至2007年2月底,我国国家外汇储备余额达11573.72亿美元,比上年底增加910.28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一位。虽然外汇储备是一国经济实力的表现,但如果外汇储备过快增长超出适度区间,且结构不尽合理,将不可避免地给经济发展带来不良影响:一是降低货币政策有效性,加重金融调控难度。我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矛盾持续累积,外汇大量流入导致外汇占款不断增加,使货币政策难以保持较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陷入减轻人民币升值压力与抑制货币供给增长难以兼顾的两难境地,加重了金融调控难度。二是引发通货膨胀和投资膨胀风险。巨额外汇储备在央行账目上的对应项是外汇占款,外汇占款是构成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组成部分。尽管政府会采取“对冲”政策来吸收过多的货币,但囿于金融工具短缺的限制,难以对冲过多的外汇占款。如果对冲量不足,基础货币的投放速度加快,将进一步构成通货膨胀的潜在威胁。同时,基础货币投放所导致的大量流动性,给银行信贷扩张提供了资金条件,可能会引发信贷规模的膨胀和固定资产投资的高速增长。三是造成人民币升值压力,不利于形成稳定的外部环境。外汇储备的激增将会引起国际上对我国人民币升值和贸易状况的高度关注,容易引发争端,造成更多的贸易摩擦,引起反倾销等一系列问题。人民币升值反过来会助长外汇储备增加,二者形成恶性循环。四是以美元为主的外汇储备结构面临贬值风险。据估计,目前我国外汇储备的60%为美元资产。这种过于单一的储备结构使我国外汇储备资产的安全性受到严峻挑战。

(四)我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稳步实施,但抗风险能力亟待增强

2006年,我国企业境外投资规模保持快速增长,全年中方协议投资额约156.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4.2%,投资领域和方式不断拓展,但油气和矿产资源类投资仍是我国对外投资的重点,约占投资总额的73.6%。我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优势主要在于规模经济和较低的劳动力成本,但也存在缺乏世界性品牌与自主核心技术、跨国经营经验不足、公司治理结构缺陷等劣势。目前我国企业总体上仍处于转换机制、学习和适应国际化经营的阶段,缺乏经营全球业务的管理技巧;对市场前景缺乏应有的调查和评估,缺乏可行性分析,盲目投资现象较为普遍;大部分企业对所在东道国的法律缺乏应有的了解和掌握,导致法律风险;由于政府补贴和金融配套措施的缺乏,部分“走出去”企业处于资金不足的窘境。同时部分“走出去”的民营企业囿于经营规模的限制,难以承受国际市场波动的强烈冲击,导致收益水平难尽人意。

(五)巨大的能源消耗使我国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限于世界政治、军事形势的变化

由于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仍没有根本改变,我国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目前我国GDP大约只占世界GDP总量的5.5%,而能源消耗却占到了世界能源消耗总量的15%左右;2006年能源消耗系数高达0.87,比发达国家水平高出4~8倍。由于庞大的能源消耗,2006年我国石油进口量超过1.8亿吨,对外依存度达到47.0%。这种过高的对外依存度将会使我国的石油供给在很大程度上受世界政治、军事形势变化的影响。目前,我国战略石油储备体系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三大国有石油公司的商业储备量加上第一批国家储备基地的储油量,也仅够全国30天的消费。由于我国进口石油的60%来自海湾地区,因此,如果伊朗战争发生且超过一个月,我国将可能减少近50%的石油供应,这会使正在高速增长的我国经济难以承受。而且如果石油供给大幅减少,将会导致从上游的石化产业到下游的化纤、纺织、服装以及塑料、家电乃至汽车等与石油相联较密切的产业都受到影响而可能会放慢增长速度,从而引发我国经济增长率的全面下滑。

(六)国际市场价格变化可能使我国产生输入性通货膨胀

目前,国际市场价格变化对我国国内市场价格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贸易的方式得以实现,即通过影响进口价格水平,最终对我国国内价格水平产生影响。以国际市场石油价格为例,据国际能源署研究表明,如果国际市场石油价格持续上涨10美元,将导致我国经济增长减缓0.8个百分点。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国际油价猛涨可能会使我国产生输入性通货膨胀,将深入影响我国油品以及化工、电力、钢铁、造船等相关生产资料的价格,增加公路、水路、航空等交通运输行业的经营成本,带动服务价格上涨,进而影响居民消费价格上涨,波动我国整个价格体系,最终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带来不良影响。由于目前市场格局的变化,这种传导影响的最终程度可能有限,但仍值得给予重视。

二、对策建议

(一)构建内外需均衡的发展战略

如果能成功地将过多的外部盈余转化为国内需求,那么我国经济增长将保持持续性,因此要力争把持续稳定增长的动力更多地建立在国内经济自身和企业内部,实现内外需均衡发展。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促使消费升级;稳步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不断开拓农村市场;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增加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水平;完善消费信贷品种,健全与完善消费信贷的担保与保险制度;继续改革和规范公务员工资制度,推进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大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的力度,坚决制止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市场行为,保持消费者食品安全知情权,为居民消费需求的稳定增长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二)转变粗放型外贸增长方式,不断优化进出口结构

调整粗放型外贸增长方式,促使外贸出口从规模导向转向效益导向。提高出口产品科技含量,既要保持中低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又要提高和实现中高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继续严格控制资源性、高耗能、高污染产品的出口。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逐步淘汰增值比例低、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的加工贸易企业。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对名牌产品的扶持措施,加大对名牌企业提高研发能力、产品自有科技含量和培育国际营销队伍的支持力度。健全重要商品出口预警和贸易摩擦协调应对机制,妥善解决与主要贸易伙伴国之间的贸易摩擦。强化出口企业的信用风险控制。进一步扩大有关节能环保等方面资本设备的进口比重。

(三)进一步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

加强利用外资的法律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跨国公司投资,特别是与跨国并购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同时注重其可操作性。探索以产业基金、投资基金等方式利用外资的新途径。鼓励跨国公司在我国建立研发中心,积极参与我国基础研究、应用研究、高新技术研究以及和国内科研单位、企业研发中心合作研发。积极探索有效方式,逐步拓宽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参与我国金融市场改革的范围以及使其参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处置和重组不良资产的途径与管理办法。利用好国际产业转移的新机遇,实现外资政策和国家的区域与产业政策相结合,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强对跨国公司大型并购投资的审查和监督,以维护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和产业安全。进一步规范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行为,严禁引进高耗能、高污染企业。

(四)改善外汇储备结构,拓宽外汇储备使用范围

通过多元化来增强其安全性,增加除美元外其他国家货币比重,鉴于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黄金储备占比过低的状况,应选择适当时机,适度增加黄金储备,逐步形成以美元、欧元和日元等世界三大货币和黄金为主体的多元外汇储备体系。选择适当时机对部分外汇储备进行分散投资,提高其他资产如长期国债、公司债券或优质证券的投资组合比例,通过有效的管理获取合理的预期回报,减少持有外汇储备的机会成本。发挥国家外汇储备对促进国家能源战略的实施和确保经济金融安全的积极作用。加大原材料进口及对国外资源的开发力度,对境外资源开发给予相应鼓励。考虑运用部分外汇储备,用于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建设等和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技术改造。

(五)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推进境外投资健康快速发展

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篇3

如果用一个词来描述海湾国家的经济本质,最恰当的莫过于“一体化”。不管是否是因为石油资本,几个世纪以来,海湾地区对于外部大国来说一直是商业和战略上的一块肥肉。海湾地区与外界的联系可以追溯到前伊斯兰教时期。回顾殖民时代,我们会发现海湾地区横跨了欧印殖民贸易路线。海湾地区的诸多部落之所以能够持续发展,得益于广大的印度洋地区与世界其他地区之间形成的繁忙的跨洋运输网络。当地造船厂制造、当地水手领航的单桅帆船(dhows)和帆桁船(booms)每个季节都会从波斯湾驶向印度次大陆,或沿东非海岸线航行。随着区域内和区域间复杂多样的贸易方式的兴起,当地人用阿拉伯小马、枣椰和珍珠来交换大米、木材和棉花。直到今日,这张贸易大网仍在为该区域的经济发展创造着动力。

当前海湾地区和西方国家之间的密切联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海湾发现了石油。海湾地区巨大而迅速的收入增长及其重要的战略位置,恰恰造成了如今海湾国家不可持续性的特征。令人欣慰的是,海湾国家认识到了这一短板,目前正在进行经济转型。比如,迪拜因已因成为金融服务、交通运输和物流服务的国际商业枢纽而名声大噪。尽管迪拜几乎没有石油资本,它仍在不到20年的时间内经济迅速繁荣。迪拜经济部国外投资办总裁法赫德·艾尔·卡尔卡维(Fahad Al Gergawi)公布的数据显示,输入迪拜的外国直接投资在2012年增长了16.6%,新增119家公司,新增投资额达42亿迪拉姆(约合12.25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的增长主要集中在金融和商业服务、房地产、休闲娱乐、化工、食品烟草、保健和金属等行业。

笔者不会像其他观察人士那样,把迪拜的发展路径乐观地称之为“迪拜模式”或是“迪拜奇迹”,但可以肯定的是,海湾地区和世界其他地区的金融一体化已为海湾国家所认可,这是脱离石油经济的一种途径。迪拜完全可以视为一扇重要的门窗,透过它人们得以了解海湾地区未来的经济发展趋势。

贸易型实体经济

巨大的石油收入令海湾国家成为食利国家。大多数国民都愿意在公共部门工作。公共部门的工资比私营部门至少高一倍。私营部门大多是外籍劳工,既有来自印度次大陆和东南亚国家的极低收入的流动劳工,也有主要来自欧洲国家或其他西方主要英语国家、收入较高的中高级管理层人士。市场流动性构成海湾国家经济的新特点。在海湾国家市场,看不到其他主要市场上见到的那种市场稳定性。海湾国家,以迪拜为代表,依靠20世纪下半叶积累的石油资本,正回归到其作为中转性枢纽的传统角色。作为商品和金融交易中心,海湾国家作为全球市场的关键枢纽继续存在,充满动态稳定性。

总的来说,海湾地区的未来在于其自由贸易港经济。从2005年开始,阿联酋航空公司(Emirates Airways)(迪拜)、阿提哈德航空公司(Etihad Airways)(阿布扎比)和卡塔尔航空公司(Qatar Airways)(多哈)迅速发展成为全球主要客运和货运航空公司。随着这三大航空公司的快速增长,迪拜和多哈成为“超级空港”,从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到另外一个地方,只需在波斯湾中转一站就可到达。这些航空公司证明并加强了区域间贸易和交流航线的重组。其中,总部设在迪拜的阿联酋航空公司居国际航空运输量世界第一。截至去年3月31日,其年纯收入为23亿迪拉姆(6.27亿美元);而到今年3月31日,年纯收入则达31亿迪拉姆(约合8.45亿美元)。

发展可持续金融经济

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篇4

2、经济全球化对可持续发展的负面影响。(1)加剧资源负担;(2)全球化有可能扩散环境污染,引发生态安全问题;(3)经济全球化拉大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差距,这与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是背道而驰的。

二、正确处理经济全球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1、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基本原则。从人类的根本利益与长远利益出发,经济全球化必须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经济全球化能否真正健康发展,经济全球化到底能走多远?关键就在于它是否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原则,切实推进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可持续发展在全球“自然、社会、经济”这个复杂系统中的有序规范和成功运作,应当看作是实现经济全球化目标的最终归宿。

2、在可持续发展原则下构建经济全球化。(1)经济全球化对环境容量的占有应当同环境容量的培育相平衡。全球的环境容量是环境的缓冲力、抗逆力和自净力的总和。在实施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应始终保持对环境容量的持续培育,使其保持为一个常数,不随时间而减少。不允许环境污染的跨国转移。(2)经济全球化应促进全球资源的生产价值与生态价值的协同。自然资源的生产价值比较容易为人们所理解,经济全球化中寻求资源优化配置的初衷,就是发掘其生产价值,但是对于它的生态价值则十分容易被人们所忽略。(3)经济全球化必须维系物质再生产与人口再生产的协调。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必须把“人口、资源、环境”的充分协调作为一切行动的前提条件。(4)经济全球化应实现“经济成本外部化”与“经济效益外部化”的对等。二者之间的相等,恰好将其对自然的索取同对自然的回馈平衡起来,以确保应获得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不受损失。

3、可持续发展不能成为反对经济全球化的借口。在人类维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活动中,一些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以可持续发展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以保护环境的名义,建立自己的环境标准,排斥他国商品进入本国市场,构筑“绿色贸易壁垒”,在这些国家看来,利用贸易手段达到保护本国和世界环境的目的、是正当的、无可厚非的。而在出口国看来这些标准的确构成了阻止本国商品出口的贸易壁垒。

4、完善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协调机制。(1)实行国际协商和国际合作。在制定经济全球化和可持续发展关系的一般原则和具体规划时,必须经过充分广泛的国际协商,最终达成国际公认的公平合理的协议。单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实施环境措施时,应该与有关国家进行协商和谈判,任何国家的单方意志都不能强加于他国。(2)明确负有协调责任的国际组织。负责协调经济全球化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国际组织应该是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要充分发挥这些国际组织在研究、主持谈判、规则制定和争端解决中的主要作用,明确其权威,保持其公正性,防止任何国家左右这些组织的运行。(3)制定和实施统一的国际规则。统一的国际规则必须充分反映和兼顾不同发展水平、不同地域和不同国家的利益,具有足够的公正性。同时要保证统一的国际规则不折不扣地实施,任何国家都不能超越于国际规则之上。(4)建立国际争端解决机制。在协调国际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许多争端。因此有必要建立国际争端解决机制。

三、全球化条件下世界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趋势

1、世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将进一步提高。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虽然经常会出现一些阻碍因素,世界经济的发展也会出现反复,但是,全球化的潮流是任何组织和国家都阻挡不了的,世界经济从总体上来说仍将保持不断增长的趋势。因此,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物质财富的绝对量都将进一步增加,从而为其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奠定了物质基础。

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篇5

中图分类号:D9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6)14-0106-02

现阶段,全球经济已经得到了非常快速稳定的发展,世界上各个国家为了寻找更好的发展来对资源进行过度利用,人们面临着逐渐严峻的环境方面的问题。现阶段,在二十一世纪当中,各个国家开始慢慢认识到环境与国际贸易这两者之间所存在的关系,应该对可持续发展战略进行严格遵循,对经济、环境以及资源三者之间所存在的关系进行更好的协调,在该问题方面,所有国家都应该参与其中,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需要运用积极主动的态度以及实际行动,真正的参与到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当中。所以,站在环境与贸易的视角,探讨以及研究国际经济法当中可持续发展原则,存在着一定的必要性。

一、对可持续发展原则和国际经济法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一)分析可持续发展原则在国际经济法当中的体现

通常来讲,国际经济法在二战之后所得到发展的重点处理跨国商品的自由流动和资源利用等都与国际法有关联的一些问题,主要的目的是对国际经济关系进行协调,在该框架之下所制定出的有着普遍遵循意义的相关法律规范以及法律制度的总和[1]。在最近几年当中,可持续发展属于受到全球关注的一个全新概念,这个理论主要建立在人类的保护环境意识觉醒的前提之下,该理论的具体实施,一定会为人类的实际生存以及发展所处在的生态环境带来了非常大的改观,对经济和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进行有效促进,推进人类的快速稳定进步[1]。站在国际经济法实施的目的角度,本质是利用对国际经济关系进行一定的调整,进而来有效促进全球经济的繁荣富强,有效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可持续发展原则需要吻合,国际经济法在之后的具体实施过程当中需要对可持续发展原则进行严格遵循,结合其他原则来对发展进行有效的指引[1]。

(二)分析国际经济法的基本原则以及可持续发展原则之间的关系

通常来讲,国际经济法需要严格遵循几个主要的原则,主要包括原则、平等互利原则以及共同发展原则,这是被国际社会所公认的,属于是对国际经济有着非常重要遵循意义以及指导意义的原则,上面所提到的三条基本原则已经构成了国际经济法的基础,属于国际经济法内涵的重要体现,具体的内容和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相关内容有着内在的联系,存在着互动性[2]。通常来讲,国家经济一开始的倡导是由发展中国家开始的,对于国际法当中的原则基本符合,对于世界当中各个国家的经济共同发展进行强调,站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若世界经济当中不存在发展中国家的积极参与,根本就不能够有效实现世界经济的共同发展繁荣[2]。一般情况下,国际经济贸易应该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之上进行,在地位方面,不管是大国还是小国,强国或者弱国都是平等的,然而,现阶段的国际经济法的框架之下依然有着非常多形式方面的不平等,可持续发展原则为了追求本质上的平等,属于是平等互利原则的一个全新的发展方向。国际合作求共同发展的原则深入表明各个国家之间增强合作的重要性,南南合作以及南北合作是现阶段国际合作的一个重要方式,可持续发展原则重点强调全球经济发展方面,所有的国家都需要积极参与其中,不可以独善其身,本质是共同发展原则的一个深化性的发展[2]。所以,国际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和可持续发展原则这两者之间属于是互动关系。

二、对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基本特征进行分析

现阶段,可持续发展是全球性的一个发展全新概念,已经深入到人心当中,已经得到了各个国家的共识以及政策。可持续发展原则完全不同于那些相对比较传统的发展观念,存在着独特的属性以及特征[3]。

(一)分析可持续发展原则所具有的发展性

在所有的国家以及地区,发展都是令人心动的一个字眼。从古代到现在,发展有着非常多的含义,在各个领域当中,人们对于发展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哲学家觉得发展是纯粹思维所规定的辩证演进,也就是将社会发展懒成是和辩证进展一致的发展。而社会家觉得发展指的主要是社会进步,经济家觉得发展在根本上来讲指的主要是国家、民族、地区怎样实现现代化的一个问题,也就是,发展属于研究寻找国家、民族以及地区的现代化过程当中遇到的理论以及实践方面的问题,主要有发展目标、模式、途径以及方式等所存在的联系[3]。可持续发展属于全新的一种发展战略,发展是最终的一种归属。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发展性属于根本性属性,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特征。

(二)分析可持续发展原则所具有的可持续性

通常来讲,可持续性是一种不同于相对比较传统的发展观的一个全新发展策略,主要的原因是可持续发展追求的是可持续性的发展,对于可持续发展原则来讲,可持续性是非常显著的一个特征,可持续发展觉得发展和环境保护是存在着紧密的联系的,构成了有机整体,重点强调发展持续性。通常来讲,可持续发展观念是在环境资源危机问题解决前提下发展的全新的一种发展理念,然而,它不仅仅局限于此,重点是寻找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因素间所存在的联系以及协调。可持续发展所追求的是社会持续性、经济持续性以及生态持续性,同时还追求这三种持续性间的和谐以及统一。除此之外,可持续发展是人们在社会发展过程当中的一个长期目标,有着一定的持久性与延续性[4]。可持续发展核心是能够有效满足人们的实际需要同时还不能够损害后代的实际需要的一种能力。

(三)分析可持续发展原则所具有的整体性

众所周知,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发展来源是人类解决环境资源的危机,然而,它不是单纯的局限在此,经过长期发展,可持续发展理念有着非常广泛的涉及范围,是一个综合性的理论范畴,有着经济、人口、社会、环境等各个方面的属性,该原则重点强调将这些存在着比较大关联的方面在一个相对比较大的系统当中进行有效的协调,实现和谐统一。可持续发展整体性指的是把资源环境的利用以及保护和相关的方面发展进行有机结合,实现环境和发展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发展,实现各个相关方面的综合发展。可持续发展不会单纯片面的强调单一的方面,追求所有方面之间的结合以及协调,不可以用保护环境而对发展进行全盘否定,可持续发展所追求是的整体和谐发展,整体性在可持续发展当中属于是空间方面的要求,是其内在的一种属性。

三、对环境与贸易关系视角之下的可持续发展原则进行分析

(一)分析可持续发展原则对于国际经济法造成的影响

站在环境与贸易的角度,若把环境保护和开展自由贸易进行协调,本质就是有效促进资源利用,保证存在良好的利用率,保护环境和开展自由贸易本质上就变为了有效推进国际经济法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电,可以非常明显的发现,环境与贸易在本质上属于是相辅相成以及协调统一的,这两者属于国际经济法当中非常关注的一个重要性内容,而可持续发展原则对于环境与贸易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有着非常关键的指导意义[5]。因此,可持续发展原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国际经济法。现阶段,世界贸易组织已经把可持续发展当作指导贸易自由的一项非常关键的原则,随着可持续发展的深入发展,国际经济法一定会当作一项非常重要的原则,对于国际经济关系进行有效的指导。

(二)分析可持续发展原则指导之下的国际经济法的发展

通常来讲,在环境与贸易之间存在的关系当中,过分片面的强度单独一方的均不可能实现全球经济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环境与贸易两者间最佳的结合点进行准确的寻找是国际社会需要面对以及解决的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所以,存在着下面的几点建议:第一点建议是,在国际层面有效建立以及处理环境以及贸易之间关系的基本框架,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对国际经济法的内容进行一定的丰富,并制定出具有遵循意义的法律规范以及法律制度,进而来对国际经济关系进行有效的指导,保证全球资源可以实现优化性配置,经过可持续经济发展,进而来有效实现全球贸易的自由化,在该过程当中,应该始终坚持环境成本内化更加的符合各个国家经济长远发展的相关要求[6]。第二点建议是在国家层面上对共同发展以及有差别对待的原则进行严格遵循,因为发展中国家以及发达国家的经济有着不同的起点,同时还存在着不同的经济发展状况,发展中国家在实际的国际贸易当中处于劣势的地位,在共同发展的实际过程当中理所应当的需要对发展中国家的实际利益进行照顾,需要在国际经济法当中有充分体现[7]。第三点建议是应该有效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尽可能增强环境方面的立法,在本质上有效解决现在所存在的不平等的一些现象,对环境和贸易之间的关系进行更好的协调,对于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发展中国家经济得到科学合理的发展,才能够有效解决环境保护和自由贸易之间的关系,实现全球经济的繁荣富强,进而来实现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总的来讲,在现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背景之下,应该对国际经济关系进行良好的处理,各个国家应该对国际经济法进行普遍的遵循,要想对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进行有效促进,需要把可持续发展原则向国际经济法当中进行有效的渗透,目前,站在环境与贸易的视角,探讨以及研究国际经济法当中可持续发展原则所具有的现实性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媛.试论可持续发展原则对国际经济法的影响[J].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3:85-87+123.

[2]刘宏.以国际经济法的角度讨论全球化下的可持续发展[J].经营管理者,2010,09:69.

[3]刘媛.经济全球化下的可持续发展原则———以国际经济法为视角[J].法制与社会,2009,28:135-136.

[4]李屹东.国际经济法中的可持续发展原则研究———从环境与贸易的视角[J].现代经济信息,2014,21:345.

[5]曾婷.国际经济法中的可持续发展原则研究[J].品牌,2014,12:25.

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篇6

    从全球经济的发展形势看,尽管有关国际权威机构对2006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测的基点不同,但初期一致认为2006年全球经济增长将减缓,低于12005牢的经济增长。半年过后,全球经济总体运行超出了国际机构最初的预期,经济保持着较快的增长态势。第一、第二季度全球经济同比分别增长了4.7%和4.5%,其中发达国家经济同比分别增长了2.9%和2.8%,发展中国家经济同比分别增长了6.5%和7.0%。对此;有关国际机构又一致认为2006年上半年以来,虽然全球经济仍面临着许多不稳定因素,后期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也同时存在,但经济复苏将明显加快,并纷纷上调了对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测。2006年初,联合国的《2006年世界经济形势和展望报告》中指出,2006年全球经济增长速度将略高于3%,与2005年基本相同,下半年联合国根据全球经济发展趋势重新调整了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测,上调至3.6%。世界银行最初对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测与联合国最初预测基本一致,最初预计全球经济增幅为3.2%,与2005年持平,上调后的预测高于联合国,上调到了4.4%,并大幅度上调了部分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预测。WTO的预测则略低于联合国和世界银行,认为最终全球经济增长可达3.5%。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早期和近期的预测则均高于联合国、世界银行和WTO的预测。早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06年全球经济增长为4,3%,2006年4月上调到4.9%。尔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2006年即使在原油价格高位徘徊的情况下,全球经济依然表现活跃与强劲,对全球经济前景更为乐观,将经济增长预测再次上调到5.1%。上述预测还不能说是最后的预测和最终的增长,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测和最终的增长有可能还会被改写,无论是上调还是下调全球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已成为定局。

    二、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

    1.世界各国消费需求旺盛。2006年全球经济摆脱了通货紧缩的束缚,在经济增长的带动下世界各国消费需求持续旺盛,持续旺盛的消费需求同样也支撑了全球经济的快速增长。从需求上看,2006年世界各国消费需求的增加不仅体现在能源上,而且对有色金属产品的需求保持着较快的增长。由于美国制造业发展状况良好以及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消费需求的强劲增长,对有色金属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推动了国际市场上有色金属产品价格的持续走高,年初以来国际有色金属产品价格与能源价格并肩屡创新高。在居民消费需求上,2006年上半年主要发达国家的居民消费持续旺盛,美国商品零售额1-5月份同比增长率保持在7%以上,其中5月份增长了7.6%,比上月高出0.6个百分点;1-4月份消费信贷折年率分别增长了3.9%、2.1%、0.8%和5.9%;欧元区第一季度居民消费同比增长了0.7%,高于2005年第四季度的0.3%,4月份零售额同比增长了1%,为近年来最高水平;日本上半年民间消费增长了0.6%。与此同时,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居民消费需求也出现快速增长趋势。2006年在能源和有色金属需求强劲和居民消费增长的驱动下,上半年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工业生产增长呈现强势增长。以美欧日为例,美国工业生产1-5月份同比分别增长了3.2%、3.1%、3.8%、4.7%和4.3%;欧元区1-5月份工业生产同比分别增长了1.6%、1.7%、1.8%、2.2%。和2.6%;日本1-5月份工业生产同比分别增长了2.8%、2.5%、3.1%、3.3%和3.1%。世界各国消费需求持续旺盛,为全球经济的进一步增长提供了条件和增强了动力。

    2.经济行为活跃。经济行为活跃是经济繁荣的重要标志。从许多预测数字表明,2006年全球各种经济活动十分活跃,特别是商业和服务业(如旅游、商务旅行、交通、零售业及其他相关行业)等经济活动并没有因恐怖活动的猖獗和自然灾害的发生而减少,反而进一步活跃。以商业和服务业对全球经济增长影响的重要程度和贡献上看,预计商业和服务业的活跃将推动2006年全球经济增长率增加0.4个百分点,再加上与此相关的连带效应,这个数字则有可能扩大1倍,经济行为的活跃意味着全球经济的增长和繁荣将继续保持下去。

    3.全球贸易增长加快。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加深,2004年全球贸易迅猛增长,贸易额增长了21%,贸易量增长了9%,2005年增速有所回落,但仍高于近10年的平均水平,2006年上半年以来,在全球经济增长加快的同时,全球贸易继续呈现快速增长态势。据统计,2006年第一季度全球商品和服务贸易出口同比增长了9.5%,进口同比增长了10.3%,全年全球贸易量将增长7%,明显好于2005年。其中经合组织(OECD)贸易增长将在5.5%-6%,中国、俄罗斯、巴西、印度尼西亚、新加坡和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贸易量将进一步扩大。全球贸易持续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全球经济增长加快以及发达国家提供了主要的消费市场,进口明显要快于出口;另一方面,全球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相互依赖程度不断加深,成为当前全球贸易发展的深层次原因和动力。另外,近期国际泊价、矿产品和有色金属价格进一步上涨,导致全球贸易格局发生新的变化。在石油和资源价格不断上涨的情况下,石油和资源出口国出口额猛增,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也随之提高,部分盛产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发展中国家在市场强劲需求的带动下从中受益。

    4.国际投资进一步复苏。2004年在美国等发达国家以及全球经济普遍复苏的情况下,国际投资开始呈上升趋势,2005年全球国际投资继续大幅度增加,达到8950亿美元,增长29%。从2006年的国际投资形势看,随着全球以及美国等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加快,以及全球经济活动的活跃和跨国企业并购的增多,全球国际投资将继续攀升。从国际投资流向看,国际投资流向的主流仍将是美国等发达国家,据有关人士分析,2006年国际投资流入发达国家将超过3800亿美元,其中流入美国的国际投资将超过2000亿美元,这不仅将有利于恢复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资本市场的活跃与繁荣,同时也将给美国和西方整体经济的恢复注入新的强有力的活力。与此同时,2006年流入发展中国家的国际投资也进一步增加,从资源战略上看,国际投资流入发展中国家的侧重点是自然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其主要原因是全球对石油等资源需求旺盛,资源问题已成为许多国家极为关注的战略问题。另外,从地区特点上看,国际投资的重点也开始从传统地区向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转移,未来亚洲和东欧地区的国际投资发展前景将更加广阔;国际资本对拉美的投资将进一步复苏;流入非洲地区的国际投资将保持稳定增长。当前,国际投资的进一步复苏,体现了全球经济和国际金融市场的繁荣与活跃。

    5.失业率逐步下降。2005年全球平均失业率为6.3%,2006年全球经济的增长,使世界各国失业状况普遍得到逐步改善,其中西方主要国家美、欧、日2006年以来失业率均出现下降趋势;困扰俄罗斯多年的失业问题也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改善;世界其他国家失业状况均有不同的改善。1-5月份美国、欧元区和日本失业率稳步下降,美国失业率分别为4.7%、4.8%、4.7%、4.7%和4.6%,均低于2005年底4.9%的水平;欧元区失业率分别为8.2%、8.1%、8.0%、8.0%和7.9%,低于2005年底的8.4%;日本失业率分别为4.5%、4.1%、4.1%、4.0%和4.0%,除了1月份出现回升,其他月份均低于2005年底的4.4%。预计到20%年底美、欧、日失业率不仅不会高于现有水平,还会有所下降。尽管目前俄罗斯失业率仍高达7.7%,失业人数为570万人,但与2005年相比减少了3.8%,就业人数大幅度增加。2005年拉美地区的城市失业率为9.3%,同比下降了1个百分点,2006年有望进一步下降。东亚、南亚和东南亚2005年失业率分别为3.8%、4.7%和6.1%,预计2006年同样有所下降。目前,各国失业率的普遍下降,是世界各国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表现之一。

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篇7

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有各种不同的定义,除了《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的定义被广泛使用之外,世界银行(World Bank)也有类似的定义:“建立在成本效益比较和谨慎的经济分析基础上的发展和环境政策,加强环境保护,从而导致福利的增加和可持续水平的提高。”国内一些学者则认为:可持续发展包括环境、经济、社会、体制四个方面,也可称为“生态、生活、生产、体制”的“三生一体”的范式。综合各种定义,本文认为可持续发展基本上至少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或内涵:

(1)生态可持续:保护自然生态为基础,包括自然资源的復育与再生;考虑环境承载力、容受力的有限性;建立“生态足跡”的衡量观念。发展的同时,生态保育和环境保护都获得休养生息。具体作法是保护环境,包括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命支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地球生态的完整性、保证以“可持续”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资源。

(2)经济可持续:依靠科技革新提高生产的质与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强调“绿色GDP”、建立环境经济学的新思维。

(3)社会可持续:以改善和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为目的,要与社会进步相适应。当代世界上大多数人口仍处于半贫困或贫困状态,“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贫困问题。而对待社会弱势族群的公平与正义、保存文化多样性与可持续性,是社会可持续的主要关怀。

二、可持续发展的层级与范畴

可持续发展固然是全球共同的议题,但在推动或执行上,可以分为全球可持续、国家可持续、地方可持续与社区可持续等不同的层级:

(一)全球可持续

全球可持续发展指的是从国际的观点,整合各个国家、各区域,共同致力于可持续发展。最明显的例子是1972年6月16日在斯德哥尔摩通过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1992年6月3日至14日在里约热内卢召开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共同发表《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rio declaration)又称《地球》(earth charter),其“目标是通过在国家、社会重要部门和人民之间建立新水平的合作来建立一种新的和公平的全球伙伴关系”,签订尊重大家的利益和维护全球环境与发展体系完整的国际协定而努力;因为全球必须认识到我们的家园地球的大自然的完整性和互相依存性。除了里约宣言之外,“二十一世纪议程”的第一部分“社会和经济方面”特别列举了以下多项的内容:加速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合作和有关的国内政策;消除贫穷;人口动态与可持续能力;保护和增进人类健康;促进人类住区的可持续发展;将环境与发展问题纳入决策过程等。1997年联合国“气候变化纲要公约”第三次缔约国会议(COP3)签订《京都议定书》,显示各国对温室气体影响全球暖化议题的重视,且愿具体执行气候变化纲要公约所订的减量目标,2004年俄罗斯批准加入京都议定书,而使此议定书于2005年2月16日生效。

(二)生态环境面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最根本的关怀,详细区分还可分为生态保育与环境保护两部分:生态保育系指自然生态的维护、保存、復原,进一步还希望“复育”成功。环境保护则系针对物理性公害如:噪音、悬浮微粒;化学性(毒性化学物质)、生物性(水质优氧化)等公害的防治或减量,使环境受到的影响力增加,达到地球可持续。

(三)社会经济面的可持续发展

在大多数国家的发展经验中,环境生态维护与经济发展,往往呈现相反的走向,甚至被形容为“经济与生态相悖”的现象。因为资本的内在逻辑是建立在:(1)无止境的累积与商品化;(2)生存竞争与利润极大化。因此,资本家对自然的剥削,对环境的破坏,是不会纳入其“生产成本”的计算之中,在资本主义的逻辑下,污染与污染权的买卖只是个“经济问题”,而无关乎道德。当然,无可否认的,经济生产会造成资源消耗、环境污染,是难以避免的,如果在合理的、可容受的范围内,基本上还是符合可持续(可持续)的精神,反之,若超过其限度,就无法可持续发展。

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篇8

当前,全球正处在大调整大变局之中。一方面,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物质财富不断积累,全球贸易、投资、人口流动从来没有达到今天这样的规模。互联网正在把越来越多的人连接在一起,全球拥有移动电话的人数已经超过通电通水的人数。全球化推动的经济发展也使越来越多的贫困人口摆脱贫困,根据世界银行的报告,1990-2013年每天生活费不足1.9美元的贫困人口从18.5亿减少到7.67亿,国家之间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持续下降,全球收入分布的曲线更加均衡。

另一方面,世界上战乱、冲突、地区动荡此起彼伏,难民潮规模越来越大,财富越来越向少数人集中,最富裕的1%人口拥有的财富超过其余99%人口财富的总和。信息网络技术发展并没有如预期那样,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给贫困人口和中产阶层创造更多机会,而“赢者通吃”法则加剧了工作岗位流失和中产阶层萎缩。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布兰科・米拉诺维奇绘制的大象图,展示了过去20年全球经济“蛋糕”分配“几家欢喜几家愁”的不均衡局面。

全球经济复苏的重要关口

有人将当前世界出现的问题,包括难民潮、收益分配不均完全归咎于经济全球化,这是片面的,也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经济全球化将世界市场融为一体,推动了贸易、投资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发展,推动了全球经济增长和繁荣,推动了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发展。

当前,逆全球化思潮抬头与全球经济陷入“低增长困境”是分不开的。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长达8年的低增长和部分国家经济停滞,加剧了全球收入差距扩大,部分人群包括发达国家制造业蓝领工人利益受到冲击,使得各种矛盾凸显出来。在这种情况下,是让全球化“刹车”、“开倒车’,还是推动全球化继续前进,将关系到全球经济复苏进程。

当前,全球经济复苏处在重要关口。经过金融危机后8年的调整,世界经济出现新曙光。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主要经济体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G20制造业PMI加权值持续位于扩张区域,大宗商品市场逐步回暖,持续多年的通缩风险有所缓解,国债收益率逆势上扬,金融市场风险偏好有所提高。目前形势下,若为了维护一时利益,关起门来搞贸易保护主义,切断资本、商品和人员流动,寻求自家独享的安全避风港,将会使世界经济复苏面临更大不确定性;而顺应全球化发展趋势,克服全球化负面效应,打造全球化升级版,推动全球化向更加包容、更加公平、更有活力、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将为全球经济开辟更加光明的未来。

中国新一轮经济转型

中国经济发展已经深度融入全球化进程。从改革开放初期打开国门到加入世贸组织,再到成为最大的贸易国,中国一直是全球化的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过去一个时期,中国积极推动新一轮经济转型,投资和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降低,转向更加依靠消费、服务业和创新驱动,2016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64.6%,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达到51.6%。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2016年下半年以来,中国经济出现一系列积极变化,经济增速缓中趋稳,工业生产价格由负转正、企业效益由降转升、就业增长超出预期,特别是制造业、民间投资等市场力量主导的内生性指标触底回升,表明经济趋稳的因素不断积累,“L”型增长有望进入下半程,从“降速”阶段转向“提质”阶段,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将成为主旋律。

中国经济转型是全球经济不可或缺的部分,过去几年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都在30%以上。展望未来,中国经济转型将有效减缓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为世界经济复苏注入新动力。

1. 中国从“世界工厂”向“世界市场”转型,将持续提升全球市场需求。需求不足是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的重要因素,而需求潜力最大的市场在中国。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2006年的消费额仅占全球消费总额的6.6%,但到2015年中国消费额占全球的比重上升到15%。从增量看,近两年来中国都占全球的三分之一。随着居民收入较快增长,中等收入群体不断扩大,居民购买力将大幅提升。预计今后5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口规模有望达到8万亿美元,服务贸易进口规模将超过2万亿美元,出境旅游将达到7亿人次。如此大规模的跨境货物和服务贸易,对各国工商界而言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将给全球经济带来更多机遇。

2. 中国持续加大创新投入和人力资本投资,将深化全球价值链分工。2016年,中国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已经达到2.08%,研发投入强度从1%上升到2%仅用了12年。同时,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加强职业教育,让更多人进入到产业链中高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有利于延伸产业链,深化全球产业分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3. 中国向绿色发展转型,将为全球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2016年,水电、风电、核电、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中国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已经上升到19.7%,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下降5%和6.6%。中国向绿色发展转型,对于全球减排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 中国企业扩大对外投资,将为投资对象国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近年来,中国在积极吸引外资的同时,对外直接投资也在快速增长。2015年中国成为净资本对外输出国,2016年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1701.1亿美元,较2015年增长44.1%,改革开放以来累计对外直接投资已超过1.2万亿美元。今后5年,中国将吸收6000亿美元外商投资,而对外投资将达7500亿美元。中国企业加快走出去,不仅为持续低迷的全球投资与贸易注入动力,也将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篇9

(一)可持续发展强调超越国界看待全球环境问题,以求在环境要素的垒球化配置中解决不利于环境要素可持续发展的障碍。从而要求人类通过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以改善生态环境对发展的制约。主张全球问题由各国共同解决,比如在环境问题上要求发达国家应承担起主要责任。

(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要求是在全球范围内通过协调解决经济与生态的关系。同时,也体现出共存于一个地球的现实所决定的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性。所以。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赋予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就是强调发展不应超过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纳力,并通过重构国际经济关系,在事关经济发展与生存所需基本要素资源的协调问题上取得一致,实现环境资源、环境要素的合理配置。由于可持续发展既表明了正确对待代际环境经济关系的重要性,也强调了代内环境经济关系的解决。显然,目前的国际经济秩序还不能保证代内公平的实现,所以,需要建立国际环境保护制度,以推进环境保护的国际化进程。

(三)可持续发展理念包含着解决全球环境问题要共同承担有区别的责任。例如,合理分摊环境治理费用,进行环境资源核算体系的完善。以及严格法制约束等,而可持续发展思想正是强调不同国家应根据各自的权利和职责担负起环境保护的责任,改变各自的生产和消费模式,以减量使用资源和少污染排放为目标,在环境保护中加强协调与合作。因此,《里约宣言》提出“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成为国际环境保护合作的基本准则。

二、环境问题的跨国性强化了环境问题国际化趋势

经济全球化引发了全球环境问题的产生。对国际环境问题的关注又促进了全球意识的形成和经济全球化进程。而经济全球化又会使资源和环境容量禀赋状况难以支撵自身持续发展的国家,选择通过开放程度的提高,避免和化解所面临的发展约束,从而保持和促进本国经济活动规模及实力的不断扩展和提高。因此,作为全球问题之一的全球环境问题与经济全球化同步发展。而全球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之一是由于污染具有扩散性因而具有跨国性,所引致的全球环境关系问题日渐突出。因为环境恶化会损坏国家存在的基础,而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后果从长远来讲是没有国界的。长期以来发达国家面对资源使用和污染排放超出其可持续极限的现实。所做出的应对措施就是污染转移。即直接利用贸易和投资这些跨国往来形式,使对外贸易和投资行为具有不可持续性。说明在整个国际经济活动中始终存在要素使用的不可持续性,即一国可能在以其他国家的不可持续发展为代价来保证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可见,生态环境对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表现为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影响因素。国际经济交往中体现出的环境烙印深嵌于国际分工格局之中,从而使环境问题国际化趋势得到加强。从目前来看,环境保护运动已经向着全球化趋势发展,各国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进一步深化,深刻认识到由于环境问题的流动性,使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危机具有跨国性,导致不太可能单纯或主要依靠一国政府解决环境问题。而且由于经济全球化发展。必然会增加对资源能源和生态环境容量的需求。同时,不断出现的污染转移、垃圾及各种废料的跨境倾倒现象,使国家环境安全问题日益突出,越来越需要国家间的合作来共同解决环境问题。由此形成在环境问题的产生、环境问题的解决和环境保护的要求上,把所有国家纳入其内的国际化趋势。

三、全球环境保护要求国际环境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四、环境非政府组织的国际化推进了环境运动的国际化

在全球环境保护运动国际化的过程中,不同参与主体在环境运动中的作用程度各异。尤其是在环境运动中非政府组织及公民的环境行动,确实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促使政府依靠强大的力量和政策法规,进行环境保护和环境建设,并逐步形成全方位的环境保护体系。而非政府组织的保护措施更趋于理性与制度化,以替代初期的频繁发生的抗议活动。特别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家及国家间政府组织虽然以其权威颁布着各项法令、法规和相关文件发挥着主导作用,但非政府保护组织从中仍然发挥着推动、敦促、协调、沟通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可见,以生态环境保护为目的形成的环境非政府组织,已成为全球非政府组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解决环境问题单靠市场机制的局限性越加明显,同时。以各国政府为解决环境问题的垒球治理体制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民间的非政府力量在推进环境问题国际化中起的作用既直接也具有影响力。从今后的发展趋势看,将在促进全球生态环境保护上的积极作用得到更充分的发挥,主要的表现是环境保护的组织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参与成员的跨国性特征也越明显。所做的环境保护工作内容越来越广泛而深入,既对本国有深刻的影响,也在国外有非常大的影响,其活动范围和内容都具有跨国性。另外,组织和活动的广泛联系性,使之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政府问都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尤其是与联合国组织的多方面合作,促使全球环境保护的纲领性文件和政策的频繁出台和实施,引领着环境保护向区域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在全球环境运动中具有功不可没的作用。所以,环境非政府组织的不断发展和壮大,代表着目前和今后环境运动国际化趋势将不断得到加强。

五、环境质量上的国际差距,成为中国关注国际环境问题的理由

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篇10

摘要 全球可持续发展涉及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环境和可持续社会三方面的协调统一,要求人类在发展中讲究经济效率、关注环境和谐与追求社会公平,最终达到人的全面发展。自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来,国际社会积极推动实施《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宣言》、《21世纪议程》和《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执行计划》,各种形式的国际和区域环发合作深入开展,各个国家为促进可持续发展付出了巨大努力,在消除贫困和实现千年发展目标方面取得一些成绩。但是,全球在经济、环境和社会发展方面正在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形势,全球可持续发展事业依然面临严峻的挑战。本文从经济、环境与社会三个方面,系统分析了全球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分析表明:全球经济发展依然不平衡,不稳定性在加大,而且世界贫富差距明显,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官方援助不足;全球能源结构没有根本性改变,CO2排放不断增加,气候变化问题突出,而且一些国家生态环境问题较为严重;世界总人口数不断增加,各国就业水平难以提高,各国教育水平非常不均衡,而且欠发达国家人均医疗卫生支出水平低,居民健康状况堪忧。针对全球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①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可持续发展没有统一的模式,各国的发展阶段、条件和能力的不同必须予以正视;要区别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不同国情,要充分尊重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利;要为发展中国家向可持续发展转型提供技术、资金和能力建设方面的强有力支持。②加强各国政府在环境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仅要重视全球性环境问题,而且更要优先考虑区域性环境问题,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③积极推动全球社会朝向均衡、普惠和共赢的方向发展。世界上所有国家都应有权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全球治理过程以及不断改进和优化治理机制,而且全球治理结构应该向发展中国家倾斜;要积极消除贫困、减少不平等现象、使增长具有包容性、使生产和消费更可持续;要增强人们做出可持续选择的权利,特别是妇女、年轻人、失业者以及社会最弱势和最脆弱群体的权利等。

关键词 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X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2)05-0032-08

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篇11

循环经济是一种完全区别于传统经济的新型经济,它强调节约资源、清洁生产、废物利用。循环经济作为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演进的历史阶段,必然有其发展的社会必然性。本文从自然资源的稀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可持续发展理念,经济全球化趋势要求四个方面谈一下当前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一、自然资源的稀缺需要发展循环经济

自然资源,在人类生存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它的状况与发展趋势是制约着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主要因素。欧洲经济共同体在一份预测报告中,曾向人们发出这样的警告:现在如果用简单方法计算,即把资源的埋藏量用每年的消耗量去除的话,估计还可用500年,如果按复利法计算,假定每年消耗量以平均2.5%的速度递增,那就只能维持90多年了。最近,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的报告对我国国情进行了系统分析,结论是:当前,我国的自然资源日益紧张,接近资源承载极限。森林资源已经处在其顶点的状态;淡水资源受到地理和气候条件的限制;矿物燃料和矿石的储量是由自然法则所决定的。由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作为经济增长的自然资源(包括土地、矿产、燃料等)已经几近耗尽,或者说由于发展速度的不同而呈现出分布的越来越不均衡。土地和矿产资源的质量正在逐渐恶化,我们需要钻更深的井才能获得石油,需要使用更多可用可不用的土地,需要采用低品质的矿石,等等。自然资源的稀缺,使得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资源的节约与充分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层次,从深层次来开发新资源,从而以小的代价实现自然资源的有效价值转化。发展循环经济正是以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节约自然资源为目标的。

二、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吁求发展循环经济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环境问题也大规模地呈现出来,而且现在的环境问题已经由区域性发展到全球性。土地酸化和有害化学物质的聚集;同温层臭氧层正受到破坏;大气中温室气体使气候变暖的现象越来越明显;海平面在升高;部分南极冰层在断裂;热带森林的退化在加速,沙漠化在蔓延。自然资源被大量利用,不仅破坏了地球生态系统,而且产生了大量污染,已经超出了环境的吸纳能力。面对经济发展与环境冲突的世界范围内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在这个世界里,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是必须的,但传统模式下的经济发展是生态系统难以承受的。面对在全球范围内出现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一些发达国家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出发,提出变革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倡导工业生态系统模式,进而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建立循环经济的命题。通过减少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从源头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产品和包装容器以初始形式多次使用,减少一次性用品的污染和物品完成使用功能后重新变成再生资源;不论是微观层面还是宏观层面,其根本目的是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模式,通过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以求保持和发展生态平衡,扩大有用自然资源的再生产,保障人类社会的永续发展。

三、可持续发展理念呼唤发展循环经济

经济发展过程不仅仅是对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也是不断对社会、文化、环境的认识和深化过程。“可持续发展”是在现代经济发展条件下提出的一个新的重要的理论范畴,被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从经济学角度定义可持续发展可以认为:可持续发展是不削弱无限期地提供不下降的人均效用的能力的发展。经济产出的本质不是生产出的产品数量,而是向消费者提供的最终服务的质量和价值。增长只是一种物理数量性的扩张(量变),发展则是质量性变革(质变),可持续发展则是一种超越增长的发展。可持续发展不是把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转化为资本,而是把人从残酷的异化中解放出来,让人有时间、有机会继续接受教育和从事探究活动,从而打开人类想象与创造的源泉。这样,所有人都能休戚与共地奔向共同美好的未来。如果我们想让子子孙孙享有和前人相同的机会,那么我们就必须找出永续使用自然资源的方法。发展循环经济,可以为优化人类经济系统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关系提供整体性思路,可以从根本上消除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冲突,可以真正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

四、经济全球化趋势要求发展循环经济

全球化使跨国公司成为最为直接的受益者,他们以成本最低、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虽然全球化加快了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和管理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和扩散,提高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效率。但在发达国家,生态环境已经被作为有限资源严格纳入政府的公共管理和公众的监督之下,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十分严格,这使得开采自然资源和发展污染密集型的产业成本很高,在国际市场上没有竞争优势。在环保和开放的双重压力下,一些生态资源不足的国家开始从那些资源相对丰富的国家输入自然资本。发达国家一方面采取向发展中国家采购资源和污染密集型产品的战略,另一方面通过在贸易领域为进出口商品制定特定的环保标准,限制以至禁止外国商品进口,从而保护本国的产业。更有甚者,有些发达国家不择手段地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污染物。全球化和自由贸易要求各国开放市场、取消贸易壁垒,而许多国际环境条约和一些国家的环境政策都不同程度地采取限制贸易的手段来实施环保措施。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发达国家环境贸易壁垒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选择既有利于经济发展、又能保证环境质量的经济模式,不仅能够促进本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而且对全球的共同繁荣具有深远的影响。作为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环境的经济发展模式的循环经济,可以为优化人类经济系统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关系提供整体性思路,为工业化以来的传统经济向可持续发展提供战略性理论范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不仅能够节约能源和原材料,减少污染,而且能够提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我们从地球索取的,大大超过了它能再生的限度,而且这种索取却还在与日俱增。传统的经济模式必然会被全新的、适应整个生态圈共同利益的发展模式循环经济所代替。循环经济是适应地球生态系统,节约的,清洁的,可持续的,有利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篇12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发达经济体已经陷入衰退,全球经济增长率大幅放慢。2009年是自二战以来全球经济首次经历负增长的一年(见图1)。为应对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各主要经济体采取了大规模的财政刺激政策,并加强了相互协调,这在世界范围内有效地挽救了人们的信心,使工业生产下降势头得以逆转,从而为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创造了条件。目前,全球金融危机已经大体上得到控制,世界经济也已经显露出各种复苏的迹象。但许多深层次问题在短期内还不能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全球经济情况还比较脆弱和不稳定。

金融危机带来了国家间经济实力的相对变化,发展中经济体将成为近期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其中亚洲地区发展中经济体的经济增长最快,发达经济体也将出现增长,但幅度不会很大。

金融危机导致国际贸易大幅收缩。金融危机引起了人们对美元本位体制下储备货币发行缺乏约束的质疑,激发了国际社会对现有世界经济秩序的反思,也促使人们对现有发展模式的可持续性与合理性进行探索。

2.从长期基本趋势来看,世界经济仍然会保持稳定的增长;到2030年,全球经济规模将翻一番,经济增长将越来越多地由发展中国家推动。

从长期基本趋势来看,世界经济仍然会保持稳定的增长。根据美国EIA《国际能源展望(2009)》预测,全球经济低迷不会持续太久,中长期经济增长趋势将会逐步回归。2006年~2030年期间基于购买力平价的全球实际GDP增长率有望达到年均3.5%。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长速度要高于发达国家(见表1)。

根据世界银行《2007 全球经济展望:应对下一波全球化浪潮》预测,2006~2030 年全球经济增长将比1980~2005 年稍快一些,全球经济的增长将越来越多地由发展中国家推动。全球经济实际规模将增长一倍,全球经济产值将从2005 年35万亿美元增加到2030 年的72万亿美元(按照200年不变汇率和不变价格计),年均增长率约3%,其中,高收入国家的年均增长率为2.5%,发展中国家为4.2%。发展中国家总产值将增长两倍,其在全球经济产值中所占份额从23%提高至33%(见图2)。

3.到2030年,全球化趋势更加显著,全球化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全球贸易比重进一步提高。

到2030年,金融一体化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将继续加强,新技术将在全球范围内迅速传播。中国、印度和其他新兴经济体的崛起意味着世界人口的绝大多数正参与到全球经济中。贸易的迅速扩大、国际移民的的迅速增加、更加统一的金融和资本市场,以及技术的吸收和扩散速度的加快,都标志着全球化趋势更加显著,全球化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970年~2004年期间,全球范围内的出口占总产出的份额已增长一倍,达到25%以上。据世行预测,到2030年出口在全球经济产出中所占的份额将升至34%,服务贸易的比重会大幅增加。全球商品和服务贸易的增长速度快于产出的增长,其增长速度约增加3倍,到2030 年将达到27 万亿美元。全球贸易的增长将主要来自于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将不断扩大在全球化产品和服务产出中所占的份额,预计到2030年,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将达到45%左右,其中中国的表现尤为突出(见图3和图4)。

经济的全球化将带来严峻的挑战,经济增长及一体化将产生全球的结构失衡、失业、不平等以及贫困等问题,快速的经济增长将导致对稀缺能源和资源的竞争更加激烈,全球环境也将面临更大的压力。

4.全球收入大幅度提高,国家之间和国家内部的收入不平等可能会更加严重。

根据世界银行《2007 全球经济展望:应对下一波全球化浪潮》预测,到2030年,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从现在的4800美元增加到2030年的11000 美元,年均增长率将从从2.1% 提高到3.1%。发达国家的平均收入也将增加2倍。发展中国家占全球产出的份额将从约全球经济的1/5增加到近1/3,它们的全球购买力份额将超过一半。

全球化经济强大的力量可能增加很多国家之间的不平等。由于潜在的增长趋势不高,以及政府发展基础比较脆弱,非洲可能最有可能成为落后的地区。

国家内部的收入不平等可能也会变得更加严重。一些社会群体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可能处于落后甚至被边缘化的地位。由于未来的经济发展将会需求有技术的劳动力,因此技术工人和非技术工人之间的收入差距会继续加大。

5.新的产业革命正在孕育之中,新能源将可能引领第四次产业革命。

第一次产业革命的核心是蒸汽机,实质是能源发现,由于能源替代了手工劳动,有效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第二次产业革命的核心是电力,实质是能源传输,通过降低能源传输成本而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第三次产业革命的核心是计算机和互联网,由于人类的信息处理速度加速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目前世界科技日新月异,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科学与技术的界限趋于模糊,技术更新速度越来越快。

世界科学技术正在酝酿着新的突破,一场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之中,在未来30~50年里世界科学技术会继续出现重大原始性创新突破,很有可能在能源技术、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物质科学,以及脑与认知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数学与系统科学乃至社会科学之间的交叉领域形成新的科学前沿,发生新的突破。目前新能源产业已经成为新一轮国际竞争的战略制高点,新能源很有可能引领第四次产业革命。

二、世界社会发展形势预测

1.世界人口将持续增长,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速度快于发达国家。

根据世界银行《2007 全球经济展望:应对下一波全球化浪潮》预测,人口趋势将成为未来世界形势变化主要的推动力之一。到2030年,地球上的人口预计将从现在的65 亿增加到80亿,每年平均增加6千万,而这些人口增长有97%是来自于发展中国家。中国的人口将继续增长,但要比其他的发展中国家增长速度缓慢。在此期间,印度的人口增长快于中国,将会超过中国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欧盟和日本的人口可能会减少,其他发达国家的人口增长主要是来源于移民。

全球劳动力将从现在的30多亿增加到2030 年的41亿,劳动力的增速高于人口的增长速度。与此同时,抚养比率可能会下降,从而推动世界经济持续增长(见表2)。

联合国《世界人口前景:2006 年订正本》称,世界人口很可能在未来43年里增加25亿,从目前的67亿增加到2050年的92亿。这一人口增量相当于1950年的世界人口总量,并且人口增量主要集中在欠发达区域。欠发达区域的人口预计将从2007 年的54 亿增加到2050 年的79 亿。相比之下,较发达区域的人口预期将大致维持在12 亿。若发展中国家移民到发达国家的净人口数不是正数(预计2010 年后平均每年的移民数量为230 万人),则较发达地区的人口将会下降。

2.人类预期寿命增加5年;全球人口老龄化趋势突出,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

到2030年,人类的预期寿命将从67.3岁增加到72.2岁。日本人的平均寿命将继续名列首位达到85.7岁。全球80岁以上的人数将是现在的3倍,其中亚洲人将占到60%。与此同时,非洲国家近几十年来由于艾滋病肆虐而不断下降的预期寿命将有所回升。女性的寿命仍然比男性长,不过相差的年数缩小到了4至6岁。世界各地20岁以下和40岁以上女性的生育率将全面降低。

联合国《世界人口前景2006 年订正本》预测,由于生育率下降和人的寿命越来越长,越来越多国家人口急速老化。从2005年到2050 年期间,世界人口增长中有一半是60 岁以上人口的增加,儿童人口将略微下降。在较发达区域,60 岁以上人口预计将加倍增长,而60 岁以下的人口很可能下降。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不太突出。尽管如此,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会进入人口快速老龄化时期。到2050年,发展中国家总体上将从8%增加到20%。

3.全球性贫困人口减少,世界性的中产阶级出现 。

尽管世界人口将持续增长,到2030年贫困人口却将大大减少。不过贫困人口的地区差异将非常明显,亚洲的贫困人口出现相对和绝对的减少,非洲的贫困人口的总量几乎没有变化,但所占的比重将明显上升。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到2030年消费低于每天1美元的贫困人口,将从目前的11亿减少到5.5亿;而消费低于每天两美元的贫困人口,将从目前的27亿减少到19亿以下。 ①

根据世界银行《2007 全球经济展望:应对下一波全球化浪潮》预测,到2030 年,全球中产阶级中发展中国家的人数,将从现在的4 亿增加到12 亿,约占全世界总人口的15%(见表3)。中产阶级的政治偏好可能更倾向于支持进入国际市场,更需要政治的透明度、明确的公司治理、确定的契约合同以及财产权。

三、世界能源变化预测

1.全球能源消费量将持续增长,到2030年能源短缺和需求压力严峻。如果各国能采用新开发和已经成熟的能源技术,各国政府制定有利于低碳技术发展的政策,主要经济体之间史无先例的合作,以及各国公共和私有部门持续的努力和投资,世界能源有可能会进入可持续的发展轨道。

国际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以下简称IEA)《能源技术展望(2008)》认为如果按目前的趋势发展,世界经济增长对石油需求将在未来的20多年时间内快速增长。如果不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到2030年,燃油需求将增加45%。在全球能源需求增量中,85%依然是化石燃料。根据美国EIA《国际能源展望(2009)》预测,从2006年到2030年,全球能源消费继续增长,全球能源市场消费总量将增长44%。全球能源消费将从2006年的472千兆BTU增加到2015年的552千兆BTU,到2030年将达到678千兆BTU,能源短缺和需求压力日益严峻。

为保障世界能源进入可持续的发展轨道,必须改变全球能源供给方式与使用技术,其核心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技术创新对于降低能源消耗、推动经济发展、减轻温室气体排放以及改善能源安全方面起到关键的作用。可再生能源、核电、碳捕获和存储(CO2 Capture and Storage, 以下简称CCS)等技术在化石燃料工厂的综合应用将会从根本上达到去碳化发电。建筑、工业和交通行业的能效降低技术、洁净煤与CCS技术、天然气发电、核能发电、可再生能源发电、由于交通的生物燃料和氢能燃料电池等领域的关键技术的实施,将大幅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见表4。

发展可再生能源、核能、碳捕获和存储(CCS)、无碳交通运输等技术需要各国政府制定有利于低碳技术发展的政策以及主要经济体之间史无先例的合作。

如果各国能将现有的先进技术如碳捕获和存储(CCS)等充分商业化应用,在2050年前将二氧化碳排放回复到当前的水平是一项艰巨的挑战。这需要在2050年前各国公共和私有部门额外增加巨额的投资。但据估计,这一巨额投资在2050年前带来的收益,例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成本的降低,将远大于投资本身。

2.化石燃料仍将是全球能源主体,天然气和煤炭为燃料的发电量占全球发电总量的第一位。可再生能源将成为增长最快的发电能源,其中水电和风电将占主体,核能发电稳步增加。

根据美国EIA《国际能源展望(2009)》的预测,假定全球石油价格仍保持在相对高位,液体燃料和其他石油资源仍将是全球增长最慢的能源来源。从2006年到2030年,全球液体能源将年均缓慢增长0.9%。高昂的石油价格将使许多石油使用者,尤其是工业和发电部门,在可行的情况下从液体燃料和其他石油燃料转而使用其他燃料。

目前以天然气和煤炭为燃料的发电量占全球发电总量的第一位,超过全球电力供应的60%。到2030年,天然气和煤炭将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发电燃料,比重将达64%。在没有政策或立法限制煤炭消费增长的情况下,美国、中国及印度将转而使用煤炭以替代其他高价燃料。从2006年到2030年,上述三国的煤炭消费增量将占全球煤炭消费增量的88%。

预计由于石油价格的高昂,人们越来越担心化石燃料的使用对于环境的影响,加上全球大多数国家制定政策刺激可再生能源的使用,这些因素将促进未来全球使用可再生能源的前景。可再生能源将成为增长最快的能源源泉,年均增长率将达2.9%。水电和风电将占可再生能源的大部分。在预测期内,新增的、来自可再生能源发电的3.3万亿千瓦时中,水电发电为1.8万亿千瓦时,占可再生能源发电的54%,风电发电为1.1万亿千瓦时,占可再生能源发电的33%。与水电不同的是,除了在有限的市场,其他的可再生能源技术在经济性方面无法与化石能源竞争。政府的相关政策与奖励措施成了可再生能源发电设施建设的主要动力。

3.新增的能源需求将主要来自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能源消费增长最快。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