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通信专业合集12篇

时间:2023-09-06 09:32:40

多媒体通信专业

多媒体通信专业篇1

1.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提高学生自主探索能力在高校通信专业教学中,不仅仅是简单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更多的是有关通信技术的实际操作,有了多媒体设备的应用,教师可以将课堂上所要学习的内容通过幻灯片形式进行播放,并且在讲解新知识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自主探讨所要学的知识,让学生自主发现学习中遇到的重点及难点。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也能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探索能力。例如,在学习“通信系统的分类”时,教师先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搜索,然后根据学生实际学习的需要,将所搜集的材料进行整理,然后将其以电子课件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并且在讲解有关通信系统分类的知识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自主探索所要学习的知识,然后再详细对不同形式的分类进行深入分析。

2.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加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在高校通信专业的教学课堂中,有了多媒体教学模式的注入,教师可以借助控制机随时更换屏幕上的课件,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清晰地解所要学习的知识,同时也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新鲜感,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高校通信专业课程的积极性。与通信专业教材上的文字相比,屏幕上的课件更具有生动性,这在无形中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跃元素,从而也营造了活跃和更吸引人的课堂气氛。例如,在讲解“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对课件上的内容进行合理的编排,将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图通过多媒体设备呈现在学生面前,先对每一个组成部分进行详细的分析,最后总结出各组成部分间的衔接关系,同时,屏幕上可以出现每个部分的相对应的图片,这样,学生可以更加直观的感受到各部分的特征,从而更加清晰的认识从信息采集—信息处理—输出模块的整个过程。

3.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实现课堂教学的创新在高校通信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方式的应用实现了课堂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创新化。通信专业教材与网络上呈现的内容相比,缺乏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多媒体呈现的通信专业知识不仅具有多样化而且赋有创新化。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中,也应适时灌输学生新颖的学习方法,并引导学生善于自我探索和创新,要敢于挑战新事物和接受新事物,以便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在学习“信号与线性系统”这一章节时,教师应先讲解信号与线性系统的基本概念,然后,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认识“傅里叶级数”,并适时运用创新的思维探索“傅里叶变换”的相关知识,这在无形中就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4.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促进学生间相互协作在应用多媒体设备的通信专业的教学课堂中,教师的任务不再是简单的说教,更重要的是利用多媒体设备创设一个更富成效的课堂环境,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促使课堂良好气氛的形成。多媒体创设的教学情境中,教师应鼓励全体学生参与到教学课堂的实践中,并给学生提供一个可以相互交流、探讨的平台,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同时也促进了学生间相互协作的能力。例如,在学习“幅度调制器和解调器的实现”时,教师先对幅度调制器的知识讲解,关于“幅度调制器和解调器的实现”的分析,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对此进行探讨,由于不同学生的观点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所以,这在无形中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增加了学生之间相互协作的能力。

二、多媒体技术在高校通信专业教学应用中的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逐步更新,多媒体教学在高校通信专业中的应用,不仅符合了时代的发展需要,同时也提高了通信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可见,多媒体教学的应用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和重要性。其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实现了通信专业课堂教学的时效性多媒体教学在通信专业课程教学应用时,教师可以先进行资料搜索,然后将有用的信息进行筛选和整理,最终以课件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以直接参考课件上的内容进行课程讲解,并且对于课件上出现的错误也可以及时修改,整个流程不仅便利而且简捷,可见,多媒体教学不仅给课堂提供了丰富的知识量,同时也节省了教师整理板书的时间。在以往的课堂的教学中,教师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浪费在板书的整理和设计上,并且修改的过程相对比较复杂和麻烦。因此说,多媒体教学的应用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且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2.实现了通信专业课堂教学手段的丰富性在高校通信专业的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教学方式的应用改变了教师传统的纸张教案,教学内容不仅仅只有文字,还包括生动的画面(静态和动态)和声音,可见,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模式都由单一化趋向于多样化,这无形中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感受。关于实际操作过程,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直接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学生就可以直观的认识到实际操作的步骤及注意事项。由于多媒体软件不仅涵盖大量的知识资源,而且它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形式也是多样性的,这些都不仅增加了学生的知识量,同时也丰富了课堂教学环节的流程。

3.提高了通信专业课堂教学的质量通过多媒体软件呈现的通信专业知识,不仅知识点丰富,而且题型也足够新颖,并且都符合通信专业课程发展的实际需要。教师可以在网络上可以搜索研究成果较前沿、并且贴近实际生活的通信专业知识。与生活衔接的通信专业知识,不仅具有一定的生动性,而且也便于学生对通信专业知识的理解。在传统的通信专业课堂中,教师只是对通信专业的理论知识进行讲解,这样,不仅削弱了学生高度的学习热情,同是也给课堂营造了枯燥、乏味的气氛,也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见,多媒体教学的应用,不仅加深了学生对通信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也在无形中提高了通信专业课堂教学的质量。

多媒体通信专业篇2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07-0127-02

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各种新型媒体的出现,推动了“媒介融合”的不断深入。媒介融合对整个媒介社会的影响是深刻而全面的。它不仅影响着媒介本身生态系统的重建,改变着传统媒体的运作模式,而且对传媒教育尤其是地方高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也提出了新的课题。中央已经明确提出,2013~2015年,全面实现三网融合发展,基本建立适应三网融合发展需要的体制和机制。理论、技术、政策等各方面的新变化都要求地方高校对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

一、媒介融合对地方高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倪宁教授曾概括指出:“随着媒介融合的深化,特别需要两类新型人才:一是能够对多种介质的媒介平台具有综合管理能力的高层次管理人才;二是能够运用多种技术工具、掌握各类传播技能的全能型记者编辑。[1]”在媒介融合的语境下,媒介生态系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媒体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不得不改变固有的传播方式,新旧媒体呈现形式出现多样化,新闻信息源多元化,新闻信息“碎片化”,这些都决定新的传播环境对“管理型”、“全媒体型”、“整合型”传媒人才的需求。

1.媒介生态系统的变化呼唤“管理型”人才。媒介生态系统的基本构成要素是传媒系统、社会系统和人群以及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媒介与人群之间的关系构成了受众生态环境;媒介与媒介之间的相互竞争构成了传媒行业生态;传媒系统与社会系统之间的关系构成了媒介制度与政策环境;媒介与经济界之间的互动关系则构成了媒介的广告资源环境[2]。媒介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也是一种社会子系统,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存在和发展与其他子系统(诸如政治、经济、文化等)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媒介融合对媒介生态系统的改变在媒介系统内部就体现在新媒体不断涌现,传统媒体从刚开始的被动应对到逐渐主动出击迎接挑战,占据信息传播新的阵地上。媒介生态系统的变化会对媒体的生存、发展没落或者崛起产生很大影响,而且新媒体技术的变化日新月异,就要求适应不断变化的具有前瞻能力和全局眼光的“管理型”人才,才能保证媒体在媒介生态系统的变化中屹立不倒。

2.媒体呈现形式的多样化呼唤“全媒体型”人才。“全媒体”是媒介融合的一种典型表现。它指的是采用文字、声音、影像、动画、网页等多种媒体表现手段传播媒介信息,利用广播、电视、电影、出版、报纸、杂志、网站等不同媒介形态,通过三网融合,最终实现用户以电视、电脑、手机等多种终端均可完成信息的融合接收,实现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终端获得任何想要的信息[3]。“全媒体”时代的媒体呈现形式多种多样,既有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又有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甚至还有交叉媒体形态,这就要求地方高校培养的新闻人才要熟悉各种媒体的信息传播规律和特性,又要具备“全媒体”技术上的能力,成为适应新技术对新闻采访、编辑、制作和传输的新要求,把握报纸期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不同类型媒体的传播特点,能运用多种技术工具的“全媒体”型新闻人才。

3.新闻信息多元化呼唤“整合型”人才。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信息的多元化主要体现在新闻信息源的多元化和新闻信息形态的“碎片化”。随着互联网和手机媒体的兴起,各种“自媒体”、“流媒体”等媒体形式使得传统上由报纸、电视、广播等采集、信息的格局发生了变化,新闻信息源中又增加了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形式。信息来源的多样化有利于新闻信息及时、迅速传播,但也因为信息者知识结构、新闻素养等方面的参差不齐,影响了新闻信息的准确性,可能会为受众和社会带来误导;而同时,新闻信息的“碎片化”也容易使得受众的认知出现片面和偏见。这就要求新闻人才不但政治立场坚定,具有较强的人文素养、伦理素养和媒介素养,能理论结合实践,而且要有整合各类信息,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的能力。

二、地方高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媒介融合对地方高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操作程序,主要包括办学理念、办学条件、教学方式等方面。本文将以陕西省省属高校西北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西北政法大学、西安石油大学等几所高校为观察对象,阐明地方高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办学理念。从办学理念上看,上述几所高校均对媒介融合对人才培养带来的变化作出了回应,提出培养“复合型”人才。如西北大学就在其办学理念中提出“培养具有扎实的新闻传播基础知识,掌握网络传播基本理论和技能,了解网络传播与新媒体发展动态及趋势,能在新闻媒体、网络媒体、政府部门与企事业单位从事网络新闻采编、策划及网络信息传播、管理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的要求;西北政法大学则提出“培养能系统掌握新闻学专业理论、专门知识和专业技能,具备较扎实的法学理论功底,具有较强的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摄像和节目主持等方面的业务能力,能够从事编辑、记者、节目主持、媒介经营管理、法制宣传及其他管理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人才”的要求。不过,除西安石油大学外,其他几所高校如西安外国语大学、延安大学等皆以传统媒体为教学导向,较少涉及新媒体方面的教学理念。

2.办学条件。办学条件主要包括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硬件为学习场所、多媒体设备等,目前,陕西省高校在这些方面的积累已相当充足。如西安外国语大学就为学生学习建有“广播电视节目演播室、新闻传播综合实验室、广告设计实验室、摄影实验室等多个实验室。”软件主要包括媒体资源、师资力量等方面。媒体资源方面陕西省地方高校主要以省内媒体为主,如陕西广播电视台、西安电视台、华商报、西安晚报、华商网、西部网等。在师资力量方面,西北大学最为雄厚,其次为西北政法大学和西安外国语大学,这三所院校皆为独立的新闻传播学院,而其他院校则多与其他学科混合建制。

3.专业特色。陕西地方高校新闻教育专业特色见下表。由表可知,陕西省地方高校新闻教育除完成新闻学的通识教育外,各个高校均在发挥各自优势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新闻教育专业。这些专业的设置只是内容意义上的特色,在应对媒介融合的新要求方面,仅有西北大学、渭南师范学院等高校迈出了一定的步伐,而大多数仍然局限于新闻的内容层面,并未在新闻技术及新技术所带来的教学理念上有实质性大突破。

高校名称 所在院系 专业特色

西北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 传统新闻、新媒体、网络新闻

西北政法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 法制新闻

西安外国语大学 影视传媒学院 英语新闻

延安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传统新闻、新闻党史

西安石油大学 人文学院新闻系 网络新闻

渭南师范学院 传媒工程学院 数字媒体技术

三、媒介融合语境下地方高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路径

1.拓宽学科范围,实行跨学科教学,确立复合型人才培养理念。媒介融合不仅是传播技术、传播渠道的融合,而且是跨学科、跨专业知识的交汇,新闻人才的培养早就提出来“通才”的说法,“通才”是基于新闻工作者与社会各方面交往的需要而提出的。而在媒介融合语境下,则对“通才”教育提出了另一种适应新形势的说法,即“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高校新闻教育要坚持通识教育与新闻专业教育并重,避免人才培养只重视专业知识,忽略技能或者过度技术化而缺少内核的支撑。

2.在突出自身新闻传播专业的培养特色的基础上课程设置上“融合新闻”,培养学生的整合性思维和多样化采编技能。特色教育是地方高校新闻人才教育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媒介融合虽然给整个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但各个地方高校不能因此就简单地迎合新媒体的发展需要,而应该积极发挥各自原有的特色,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出一条和新传播环境相适应的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媒介融合从介质上来说主要是文字、声音、画面、影像、动画、网页等多种符号形态的融合。“融合新闻”就是要求培养学生熟练掌握文字、声音、画面、影像、动画、网页等多种符号形态的传播特点和规律,能够熟练运用各种符号准确地传播新闻信息,做“全媒体型”人才,能够整合多种来源的信息和“碎片化”的信息,具有多样化的采编技能。

3.加强实践基地和平台建设,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新闻专业属于应用型专业,实践性很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新闻人才能否成功立足新闻行业的根本保障。媒介融合发展到今天,也更多地体现在应用层面,唯有不断地在实践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才能够培养出适应新媒介环境的新闻人才。地方高校新闻专业人才的培养可以有以下途径:加强与当地、省外甚至国外的媒体合作,根据自身特色与相关媒体对接,建立大量实践基地;打造校媒、校企业务合作为基础的人才孵化平台,紧跟市场人才需求;积极鼓励、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如创办自媒体,把自媒体作为试验田,提高媒体的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结 语

人才的培养是新闻行业、新闻专业及新闻产业不断发展的动力。媒介融合在对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生态位产生深刻影响之后,也对处于新闻行业专业人才源头的高校新闻人才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管理型”人才、“全媒体型”人才、“整合型”人才是从媒介生态系统变化、媒体呈现形式多样化、新闻信息多元化等角度提出的要求,是地方高校适应媒介融合新环境的必然选择。本文通过对陕西省地方高校新闻专业人才教育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呈现与分析,以管窥豹地提出了地方高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路径所在,即:从办学理念上实行跨学科培养,打造复合型人才;从专业特色上,发挥自身原有特色,通过“融合新闻”等培养“全媒体型”和“整合型”人才;而从办学条件的角度来说,应加强实践基地和平台建设,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多媒体通信专业篇3

新媒体的传播特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传播者和受众的地位的变化。传统的大众媒介环境下,传播者充当“守门人”的角色,信息的决定权在传播者手里。新媒体语境下,任何人都可以利用网络或手机,以点对点的方式传播信息,大大地淡化了传者的中心地位,受众的主体地位得到提升。

其次,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形式丰富,整合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形式。传统的大众媒介通过单一的形式传播信息,报纸主要是通过文字和图片,广播通过音频,电视通过视频。新媒体依托数字化技术,整合几乎包括所有形式的信息符号,在信息传递方面内容和形式都更为丰富。

一、新媒体语境下对新闻教育的要求

新媒体语境下,传播者的角色定位发生了改变,要求从以前新闻的“把关人”转变为信息的“引导人”,这就要求新闻教育者能够及时转变意识,在新闻人才培养的时候给学生传播有关角色定位的思想。要求学生在不断地加深对新媒体的认识,有一个准确的角色定位。

新媒体语境下,信息传播载体变成了网络和手机等新媒体,信息获得渠道增多,单一的文字或者音频、视频已经不能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能够使用和运用各种技术手段搜集并表现信息,满足新媒体语境下受众对多种形式信息的需求。在培养新闻人才的时候就注意培养学生掌握多种技能,使用多种媒介,利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将信息展现出来。

新媒体语境下,对新闻教育在思想、价值,具体教学内容、方式等方面都有所要求。首先,关注新媒体的新闻传播变革和实践对新闻教育的要求,用新媒体语境下的思想和价值取向进行新闻教育和人才培养。其次是在新闻教学过程中,体现多种技能、多学科知识融合的理念。最后,构建新媒体语境下教学实践平台,把教学、实验、实习融合在一起,把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结合起来。

二、高校新闻教育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是一种常用的战略规划工具,被广泛运用在确定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strength)、竞争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从而将企业的战略与内部资源、外部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用于组织发展决策。用SWOT分析法进行高校新闻教育发展的探索,有利于发挥内部优势和外部机遇,克服内部劣势和外部威胁的消极影响。

(一)内部优势(Strengths)分析

传统的新闻教育培养学生扎实的政治素养,注重打好专业理论基础,主要是以新闻史、新闻理论等课程来实现提高认识。学生只有在掌握扎实的理论素质后才能的到更为开阔的思路,经过专业素养的熏陶才能够才成为专业人员。我国新闻传播史上著名的新闻人物梁启超、黄远生、邹韬奋等无不是在历史、哲学、文学、地理等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具备扎实的学术素养。所以才会在新闻报道过程中博古通今,理论联系实际,充满人文关怀。

传统的新闻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是人们运用文字符号,表达抽象的概念和思维的过程,是对符号运用的高级形式。写作能力的培养能够使学生丰富知识,整理思维,对信息进行深度的分析和挖掘。写作不但在传统媒体是重要的专业技能,在互联网等新媒体的语境下,网页的写作也是重要的实践技能。

(二)内部劣势(Weaknesses)分析

对于新媒体语境下新闻传播者角色已经变化了的认识不够,依然有不少人认识还停留在“无冕之王”的阶段,角色定位不清晰。传统媒体时代,大众传媒作为信息生产的专业化组织,在信息收集、整理、解释等方面是有优势的。大众媒体对信息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受众可以看到的信息,它为大众设置议程,引导者社会的舆论走向。但是在新媒体,特别是互联网的出现,受众可以通过很多渠道了解到他们想了解的信息,而不仅仅是等待传统媒体信息的发布。新闻教育并没有跟上时代的潮流,依然以培养信息的把关人为目标,角色意识停留在传统环境。这种角色定位下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很好的适应信息环境的新需求

传统的新闻教育,围绕传统媒体形式,以单一媒介形态下的技能教育为主,强调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等实用技能的训练。新闻学专业大多用培养文字编辑的标准培养学生,注重信息内容而非技术手段,强调对工作流程、文字加工规范标准的学习。在新媒体语境下趋势及媒介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传统新闻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已远远滞后于传播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新闻教育注重学生理论的培养,新媒体技术的能力还欠缺。

(三)外部机会(Opportunities)分析

现在已经进入“信息空气”的时代,社会中几乎所有方面都要借助与媒体的沟通,信息的采集和发布在政治、社会和经济生活中越来越重要。我国推行市场经济后,大众传媒呈现出超常规发展的态势,报纸、广播、电视台、网络等媒体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对新闻人才的需求也在逐渐增长。

除了新闻媒体,还有大量的组织机构需要新闻传播人才,包括企事业单位的宣传部,国家行政部门的宣传部。据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有75%的学生从事的是与媒体相关的公关、媒体策划和文化传播工作,能在媒体工作的人不足四分之一。日本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把新闻教育的培养目标由40年代代为媒体培养人才调整为面向整个社会培养大众传播人才。这与随着数字化社会的到来,各方面对新闻传播类专业学生需求多了有密切关系。

(四)外部威胁(Threats)分析

当前,随着互联网技术、数字通信技术的发展,各种媒介形态共兴于同一平台的趋势越发明显。新媒体语境下,普通受众也会使用新媒体,只要掌握基本的数字技术,普通受众也可以自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加快了专业化的新闻人才的可替代性。国内外一些著名的新闻传播机构把自己定位为内容的供应商,将自己的功能定位为为文化创新并向市场提供丰富的信息产品。这些媒体更青睐于拥有专业知识背景如法律、经济等方面的学生,他们普遍认为新闻专业学生缺少专业背景而后劲不足。

专业教育与业界交流十分有限,致使业界对新闻学专业的认知度和关注度较低。新闻学是一门应用型学科,与新闻实践紧密结合是新闻学专业发展历程的基本经验。行业支持是专业发展的重要条件,新闻实践是专业发展的动力。然而,我国很多高校在培养新闻人才的时候,注重理论教育而忽视实践,学生动手能力差,对专业化的媒介活动不熟悉,对新闻生产的规律不清楚。

三、高校新闻教育的策略

由上面的SWOT分析看出,新媒体语境下,新闻人才培养的过程受诸多因素影响。新媒体语境下的新闻学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劣势。为了更好的建设专业,培养人才,可以采取多种人才培养策略(见表1)。依靠内部优势去抓住外部机会S-O策略,利用已有的优势去避免减轻外部威胁S-T策略,利用外部机会来改进内部弱点W-O策略,克服内部劣势并避免外部威胁的W-T策略。

通过表1的四个策略,结合新媒体语境下新闻学专业发展的趋势,可以看出新闻学教育的弱点突出,基于也很明显,可以增强优势、改进劣势,具体措施如下:

(一)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写作能力强并且适应信息社会环境的人才

发扬传统新闻教育的优良传统,抓住外部机遇,克服内部劣势和外部威胁。继续加强理论政治理论素养和通识教育培养,抓好写作能力的训练。抓住信息社会对专业新闻传播人才需求的外部机遇,培养适合新媒体语境需求的人才。面对新闻渠道和信息来源增多的外部威胁,应该培养学生深度挖掘信息,提供背景知识和信息之间关联等方面的深度报道。同时还要加强学生对新媒体技术的培养,网络写作、编辑,各种新媒体的使用方法的训练。

(二)准确定位信息社会中大传播格局的角色,培养多种技能

认清形势,更新培养理念。树立大传播的理念,培养适应现代信息环境的人才。培养学生深度挖掘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增强学生运用理性分析、判断事实,解读事实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在多元信息传播中明辨是非,能够从浩如烟海的新闻和信息进行筛选和重新组合,使这些杂乱的信息呈现出相互联系和深刻意义,并使其转化为知识培养学生在选择事实。新闻教育要把这些理念根植于人才培养方案和日常教学过程中,培养时代需要的合格人才。

(三)吸收传统教育的优点,加强与业界的交流,与时俱进

在日常教学中体现出对新媒体要求的适应。新闻人才培养与师资水平有着重要的关系,新闻人才培养首要是有专业化的教师。加大与新闻媒介的联系,把优秀的新闻从业者请进来,在选派专任教师到新闻媒介中挂职,及时汲取更多的鲜活的媒体养料,时刻关注媒介发展趋势,扩大双方的交流和合作。注重实践教学,通过到新闻单位实习,创办校园媒体的实习实训基地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完善课程体系,关注实际问题,理论符合实际

多媒体通信专业篇4

倡议发出后便得到了北京网络媒体的积极响应,开设微博业务的新浪、搜狐、网易等八家网站承诺将率先试点运行,其中,新浪、搜狐、网易三家网站已陆续从不同角度向社会公开了本网自律专员建设情况,社会反响良好。

9月9日,新浪率先召开“新浪自律专员聘用通气会”,为新浪网聘用的首批10名自律专员颁发聘书,新浪为自律专员制定专门的工作机制,建立了专门的运行团队,出台了激励机制,率先在北京网络媒体中全面启动自律专员。在自律专员聘任通气会上,新浪网副总编辑孟波表示,在积极响应行业协会号召、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将继续聘用更多自律专员,为网友提供更多积极向上的信息,同时希望借此次行动带动整个互联网行业健康发展。北京网络媒体协会会长、北京网络媒体协会新闻评议专业委员会主任闵大洪表示,自律专员的工作机制是一个崭新课题,自律专员的工作将不仅是微观信息监督,还包括宏观建议。这要求自律专员熟悉网站运作,深入了解互联网。他期待各大网站能陆续建立起自律专员机制,通过行业和广大网友努力,真正把网络媒体自律机制建设得更好。

10月19日,搜狐召开了“搜狐自律专员培训会”,搜狐高层亲自对自律专员进行上岗培训,全面介绍搜狐产品架构特点,搜狐安全防控体系,推动自律专员便捷规范的开展工作。北京网络媒体协会新闻评议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副主任王晓辉在点评该次培训会时谈到,目前各网站聘任的自律专员,都是在互联网十多年的资深网民,他们最忠诚于互联网,更深入的掌握新技术的应用,因而最了解互联网,是互联网发展的中坚力量,所以他们是互联网自律专员的最佳人选。互联网行业自律机制的建立是互联网治理的创新和有益尝试,必将对中国互联网的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11月2日,网易召开了“网易自律专员研讨会”,结合网易为广州亚运会承建官方网站,聘请自律专员担任亚运志愿者,发挥自律专员的自律监督作用,营造健康和谐的亚运会网上报道舆论环境。闵大洪表示,广州亚运会是继上海世博会之后,国际社会关注中国的一个焦点,网易的自律专员机制建立伊始就参与到了此次重大活动中,通过建立起畅通的交流机制,必然可以发挥自律专员们积极的作用,展示中国的良好形象,展示中国公民的良好形象。

自律专员是网络文明的现实需要。互联网行业的高速发展改变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场信息主导的变革中,构建和谐文明网络不仅只是行业主管部门一家之事,必须集网民、网络媒体和行业主管部门三家之力,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肩负起网络文明建设的重任。

网民。web1.0时代隐匿在电脑“背后”,扮演单一信息受众角色的网民,已经在web2.0时代走上“前台”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和制造者。网民角色的转变极大的丰富了互联网信息,海量信息无所不包、无所不及,但随之而至的虚假信息、有害信息、色情信息等等也充斥网络。

网络媒体。在享受着新媒体高速发展带来的规模和影响力不断攀升而产生的巨大社会效益和经济利益的同时,网络媒体也深受着不良信息大量出现的困扰,特别是一年多来在全国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专项行动中一批批网站因低俗信息而频繁在社会上曝光,迫使网络媒体必须投入大量的人、财、物来防范不良信息,应对行业主管部门的管理“重拳”,降低运营风险,保持网络媒体良好形象。

行业主管部门。互联网在我国16年的发展过程,也是互联网行业主管部门探索建立互联网管理体系的过程。目前,在“积极利用、大力发展、科学管理”方针原则的指引下,已经初步形成了“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相结合的管理体系”。行业主管部门在互联网管理中管理能力进一步加强,管理手段不断丰富,管理触角更加深入,把握问题愈加精准。近年末,连续在全国开展的各类清理网上不良信息专项行动,不仅遏制了网上不良信息的传播,得到了社会各界拥护,同时也给网站施加了较大管理压力,推动网站主动作好不良信息防范工作。

在网民、网络媒体、行业主管部门这三者的关系中,网络媒体即因网民提供的网上海量信息受益,同时也因大量不良信息出现而承担风险,一但管控不利行业主管部门施以法律法规或行政管理手段,必将给网络媒体带来较大损失,甚至直接影响网站能否持续运营,但同时网站内容部门受限于运营成本不可能无限扩张,为此网络媒体对低成本高效率的编辑团队有现实需求。而行业主管部门随着管理手段和管理经验的丰富,更乐于通过引导网民和网络媒体进行自我监督,来达到管理效果。为此,在多方的需求下,网站自律专员的出现也就成为网络媒体构建文明网络过程中的必然。

多媒体通信专业篇5

1、受众对纸媒的依赖度日益降低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受众获取新闻信息的渠道有了更多选择,这些新媒体不仅提供海量的信息,而且绝大多数免费。基于此,受众更倾向于从各种新媒体获取免费信息,从而降低了对纸媒的依赖。特别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受众通过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分享和获取信息,对纸媒的依赖度逐渐下降。依赖度下降意味着需求下降,市场萎缩在所难免。

2、新媒体较纸媒对受众更具吸引力

新媒体在信息传播上有纸媒无法比拟的优势,一是及时性。新媒体信息可实时发布,无时间限制,无地域限制,大多信息是免费的,可轻松实现24小时的新闻编辑、加工和发布。二是丰富性。纸媒只能为受众提供文字、图片,而新媒体不仅可以提供文字、图片,还可以提供图像、声音、动漫等多种形式的信息,同时也可以将各种形态的信息进行整合,满足受众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需求。三是互动性。新媒体在传播过程中,可以实现接受众和信息源的互动,不再是呆板的“点对面”传播,打破了传者和受者的界限,使传播形式更加鲜活。在新媒体带来的丰富多彩面前,受众的流失不可阻挡。

3、纸媒人才流失问题严重

人才是纸媒发展各类要素中最重要的“活资源”,是纸媒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源泉。然而,相比大规模引入人才,甚至不惜高薪留住人才的新媒体,目前纸媒人才流失日益严重,这已经是困扰纸媒的一个现实问题。相比新媒体,纸媒的用人方式相对刻板,在薪金激励方面较差,导致人才流失。面对市场竞争,纸媒如果不实施新的人才战略,就很可能被新媒体打败。

二、纸媒的突出优势

尽管与新媒体相比纸媒具有诸多劣势,但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纸媒形成了许多突出的优势。

1、权威性高,公信力强

为了贯彻新闻专业主义的原则和理念,纸媒在发展过程中建立了较健全的运作机制,既创设了专业协会,也制定了行业准则等。同时,纸媒聚集了一大批优秀新闻人才,他们既接受过新闻传播工作专业训练,又接受过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的专门教育。上述新闻专业理念及运作机制,为纸媒在新闻传播工作中赢得了权威性与公信力,这是纸媒相对于新媒体的一大优势。

2、专业化程度高,行业标准成熟

在新闻采访、版面编辑、报纸发行等流程中,纸媒每一个环节的专业化及行业标准都很高。与此相比,新媒体在大多数时候提供的是一种简单的“新闻快餐”。纸媒在重大主题宣传、深度报道等方面具有新媒体难以企及的后发优势,可以投入相当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更充分的策划、采访,从而做出更全面、更深刻、更客观的新闻产品,这些都是新媒体在短时间内难以匹敌的。

3、内容生产力强大

虽然新媒体的崛起挤占了纸媒的市场,但是大量的原创性首发报道仍来自于传统媒体尤其是纸媒,内容生产力仍是纸媒最核心的优势之一。根据我国当前的相关法规政策,新媒体在新闻报道的采编权限方面受到一些限制,其发布的新闻信息在很多时候只能是转自于传统媒体。此外,与新媒体相比,纸媒虽然在新闻信息发布、更新的及时性方面稍有逊色,但在新闻报道的深度、广度、高度方面是新媒体所不能比拟的。

4、本地化、地域性突出

新媒体中受众关注的焦点多数是热点,很少有一个区域被长时间关注,而新闻信息需要点和面的关注。受众虽然常常被热点信息吸引,但更关注生活区域内的事情,在此方面纸媒可以通过筛选、归类区域信息以方便受众有针对性阅读,获得本地化、区域性新闻信息。

5、版面视觉感强

纸媒独特的版面视觉感是其特有的优势之一。根据其版面编辑可以判断出新闻的价值所在,包含新闻标题的大小、报道的分栏等。纸媒把新闻的价值判断整合在版面中,使读者在较短的时间里,在接受信息的同时,接受这种判断。因此,纸媒的版面视觉语言是新媒体没法比拟的,是编辑在向读者提供信息的同时,外加给作者的附属品。

三、新媒体背景下纸媒的突围策略

1、内容和形式创新

纸媒应在内容和形式上寻求创新,争取做到极致。通过读者的需求不同将其细分,并定位其受众群,以求有针对性的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创新。纸媒的专版、专栏和专刊是最能体现其内容特色的个性化板块,所以设置个性化的专版、专栏和专刊是内容创新的新视角。另外为了得到更多的忠实读者,要在版式的设计上下功夫,以使读者能够轻松愉快地阅读信息。

2、优势互补,报网联动

面对新媒体的冲击,纸媒都应在原有电子报的基础上做大自己的网站,谋求出路。纸媒与新媒体的结合及利用应不局限于传播渠道的立体化,还应增加纸媒的互动板块,让读者也参与是重要改革之一。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及广泛应用,更多的人主动制造并传播热点信息,新媒体的受众群体愿意主动搜集、记录身边事,用自己的视角、观点评论热点话题,这些互动纸媒并没有。纸媒可以改变传统单一传播信息的方式,与用户建立一个读者数据库,推荐适合的信息内容,与读者实现互动。

3、创新营销手段

新媒体营销就是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利用新媒体的传播手段进行的市场营销活动。运用新媒体营销使得潜在消费者同时作为信息的制造者,通过双向沟通,加快信息的传播。对于纸媒来讲,通过新媒体营销的优势很多,可以节约时间成本,纸媒可以省去与客户商谈,通过官方网站进行信息发布等方式进行营销;提高了传播的速度与广度,新媒体可以通过大量的转发实现信息更快速的传播,使得纸媒的信息传播更快、更广;多元化的传播符号使得纸媒的信息传播更新颖,容易受到受众群的欢迎。

4、高质量传播信息

纸媒拥有丰富的采编及信息整合能力可以使得传播的信息质量更高,而有别于网络信息的杂乱无章,发挥自身优势分析信息提炼内容,提出独特观点,进行专项报道、深度报道。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式,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等诸多方面展开报道,体现出纸媒对新闻事件的深刻洞察和理性分析,有助于人们更全面地认识新闻事件,从而展示其独特魅力,利用高质量的信息内容争取更多的受众群体。

参考文献

①秦艳,《新媒体崛起与传统媒体的经营策略》[J].《经济研究导刊》,2011(17)

②庄海菊、姜相梅,《新媒体环境下纸媒构建数字化平台的思考》[J].《中国报业》,2013(5)

多媒体通信专业篇6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以互联网技术为发展基础的新型媒体也在逐年增加,如微信、QQ、微博以及论坛等社交网络现如今已作为一种新的媒体方式深入我国民众的日常生活。这些新媒体中蕴含着丰富的信息,这些信息通过新媒体飞速传播,在给我国民众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社会公共信息的监管工作带来挑战。因此,现阶段我国所面临的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通过利用新媒体这种新兴渠道更好地开展信息与知识管理领域的工作。为能够帮助我国更快摸索出新媒体在信息与知识管理领域之中的应用,本文通过对比国内外的新媒体领域现状,明确我国新媒体应用于信息与知识管理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同时汲取国外先进经验,为我国新媒体应用于信息与知识管理领域提供参考。

1.新媒体的起源

新媒体是近些年在世界上兴起的一种新媒体形式,是一种基于信息技术的数字媒体。新媒体主要通过二进制的方法对信息进行处理,借此满足客户交流的需求。新媒体主要存在的形式有社交媒体、数字媒体、移动媒体、网络电视及电子书,等。

1.1我国新媒体的起源

我国新媒体起源于1986年,我国专家从国外文献中正式了解到新媒体的概念,同时认识到新媒体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于是,我国开始对新媒体领域进行研究。直到2000年,新媒体的研究工作才被我国大部分专家重视起来,也正是在这一年我国开始出现了手机移动新媒体。2006年,我国正式开始对新媒体进行集中研究,此时,我国传统媒体开始受到新媒体影响,逐渐进行转型。2010年,我国广大专家对新媒体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与此同时,运用新媒体报告了我国特大灾难事件汶川地震,同时开启了新媒体在突发事件中的作用,同时还对新媒体在社会、经济、政治以及教育等多方面的应用做了大量研究。在那之后,新媒体正式成为我国引导舆论走向的重要手段。此外,我国政府还通过利用新媒体来报道大学生创新创业以及农村建设等方面的信息,这也给新媒体的功能开发拓展了思路[1]。

1.2外国新媒体的起源

现如今,世界上大部分专家都将新媒体中的数字媒体当作新媒体存在的主要方式,还有一小部分专家认为新媒体的起源是1967年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提出的。对于新媒体,国外从1996年开始关于它的研究就在逐年增多,而国外专家对新媒体的研究方向也渐渐开始逐渐朝着新媒体在信息与知识管理领域之中的应用方面进行更多的研究探索。除此之外,新媒体对于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也成为国外学者研究的一部分。由此可见,国外专家对新媒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媒体的信息服务社交媒体的信息传播以及社交媒体的公共危害等多方面[2]。

2.新媒体在信息与知识管理领域的应用探析

研究显示,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关于新媒体在信息与知识管理领域的应用一直呈逐年增长的趋势。

2.1近些年国外新媒体在信息与知识管理领域的应用探析

关于新媒体在信息与知识管理领域的应用,首先是采纳中的信息行为,由于在使用新媒体过程中会有效促进信息扩散。因此,我们通过对国外的新媒体进行研究,如社交网站等,可以得出使用新媒体对商业企业发展有良好的促进作用。除此之外,相关专家还发现社交网站通过结合该网站中注册用户的信息,可以深度挖掘该新媒体注册用户的实际需求,针对这些需求,国外专家开发研究出了移动支付功能,这给新媒体在信息与知识管理领域应用的商业行为奠定了良好基础[3]。其次是新媒体在信息与知识管理领域应用中的信息传播,国外一些专家对新媒体中的信息传播机制进行研究,通过利用数理模型展示新媒体对突发事件的重要作用。除此之外,有关专家还对民众在新媒体中的分享行为进行研究分析,不仅有效促进了新媒体在信息与知识管理领域应用中的信息传播,还对新媒体中的信息搜索以及网络互动等功能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再次是新媒体在信息与知识管理领域应用中的知识管理,新媒体不仅仅是一种知识传播的渠道,通过自身具有的多元性、触发性以及关联性等特点,影响用户之间的交流,使用户能够通过新媒体实现信息共享。最后是新媒体在信息与知识管理领域应用中的舆情传播以及信息安全,国外专家着重对新媒体对社会稳定的作用方面进行研究,以新媒体用户年龄的层次为切入点,就私有信息的泄露对各个年龄层次的新媒体用户所造成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由于新媒体打破了时间与空间限制,对于用户来说新媒体是一种非常方便的传播渠道,特别是当发生突发事件时,通过新媒体可以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将该信息扩散开来,同时新媒体对国家信息安全也存在相当大的威胁,因此,必须对其进行规范化管理。

2.2近些年国内新媒体在信息与知识管理领域的应用

首先,新媒体在信息服务中的应用。我国部分专家对新媒体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发挥的传播作用进行了研究分析;部分专家结合图书馆中的工作,对新媒体在图书管理服务方面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分析,为读者提供了更个性化的服务。我国专家金泽龙对新媒体环境下的阅读、互动以及其他数字服务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图书馆创新服务。这些研究为我国新媒体的功能开发工作提供了参考经验及新思路[4]。其次,新媒体在信息传播中的应用。新媒体对信息传播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我国一些高校专家对新媒体如何在知识管理领域中发挥作用以及如何使用新媒体进行知识传播工作等多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充分了解了新媒体在网络舆情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3.结语

新媒体在信息与知识管理领域之中的应用是具有积极意义的。新媒体的应用为我国经济、政治以及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交流方式,此外,在信息传播共享以及管理等多个方面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想要有效发挥新媒体的积极作用,我国就必须不断对新媒体领域进行研究探索,并加强对新媒体的监管,借此有效促进我国新媒体领域发展。

参考文献:

[1]赵艳枝.情报学界对知识管理研究现状分析的关联规则挖掘[J].图书情报工作,2008(7):102-105.

多媒体通信专业篇7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中文系讲师,西安710100一、媒介融合及其为新闻教育所带来的挑战

“媒介融合”其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这种关于媒介融合的想象更多的集中于将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介融合在一起。这一本意更倾向于技术融合。但如今已经形成的媒介融合这一趋势包含更多――密苏里新闻学院迈克・麦金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认为媒介融合的定义中至少要有三条线索:第一个是经济和运营目的。传媒组织都希望通过媒介融合的方式获得更多的广告份额。第二个是新闻报道方式。媒介组织融合不同的报道方式制作新闻产品,是为了追求最佳传播效果。例如广播台创办网站为自己的节目补充视觉信息。第三个是公众(或受众)和媒介之间新的社会关系。如今,在世界范围内由公众创造的内容越来越多地被专业媒体采用,同时正在流行的社交网络服务(如Facebook、微博、人人网等)也对人们的信息分享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些都大大改变了公众与主流媒体之间的关系。公众已经越来越多地参与到了媒体的议程设置过程中。Jenkins教授于2005年就已经说明,从iPod的数字录影机开始,我们就已经生活在了媒介融合的时代,这个时生了很多变化,传播、讲故事以及信息技术都在慢慢地塑造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当然也包括我们如何去生产信息、传播信息、消费信息和学习信息。目前,我国“三网融合”已经作为国家工程正式步入实施阶段,更昭示了一个崭新的媒体融合时代的来临。这一态势为新闻教育带来新的挑战:

第一,技术的挑战。媒介融合对新闻专业人才的技术需求包含两个方面,一为数字技术;二为新闻专业技术的融合,即全媒体人才。新闻业所需要的“人才要求既要掌握扎实的新闻理论和广播电视业务知识,又要掌握必要的技术技能,尤其是包罗万象的新媒体技术,如虚拟影像合成技术、数字合成技术、3G、Web2.0、影视编导、节目策划、摄像技术、灯光技术、非线性编辑”。特技制作技术、音视频编辑技术等,从而更好地适应多媒体融合环境下的新闻传播需求。另一方面,媒介融合在于新闻报道方式的融合,因此单一的专业技能已经不再适应新的报道方式,记者、编辑不再是为媒体内部的某一个部门服务,而是为集团内的多个媒体部门进行信息的采集和。记者所制作的信息既可能被用于报纸,也可能被电视或者网站采用。

第二,知识结构的要求,公众与媒体的新关系对新闻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挑战。媒介融合带来最显著的变化是使得过去一对多的传播模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而媒介融合的根本点就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意味着公民新闻时代的来临,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或者新闻业不需要新闻专业人才。因为,公民新闻也意味着信息的良莠不齐,杂乱无章。这就意味着新闻专业人才的新闻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他可以不在新闻发生的现场,可以不做现场采访和拍摄,但却必须拥有广博的知识和敏锐的判断力,在海量的信息里选择正确的、真实的信息,利用自己掌握的技术进行大众传播。可见,单一的知识结构已经无法应对新闻生产方式的变化,新闻从业人员必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多专多能。

第三,沟通能力的要求。“学习如何与社区参与者打交道,创作出高质量的报道。这是我们的毕业生需要掌握的关键技能,也是下一个时代新闻业走向繁荣的最终方式。”沟通能力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新闻采访能力,而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网络沟通能力。网络沟通能力包括利用网络进行采访;搜集新闻的能力;进行调查的能力;利用社交网站发起讨论的能力;创建网络社区作为新闻来源的能力等等。

二、新闻教育面对媒介融合的变与不变

面对已经形成的媒介融合态势,美国新闻教育已经产生了震动。少数院校因为亏损已经关闭,但大多数院校在面临生存or死亡的问题上毅然选择了市场。面对新的媒介环境带来的挑战,他们纷纷在近十年中做出相应的改革。改革的方向大都聚集在课程改革和对新媒体的利用上,如增设融合新闻、数字技术、交互式新闻课程;利用网络社区作为实训;提供双学位等。

我国的新闻教育还停留在传统观念上。“三网融合”的正式实施将成为媒介融合一次的催化剂。这样一来,传统的新闻教育变革成为生存的必然。但是,新闻教育哪些要变?哪些不变?将是新闻教育变革前需先解决的问题。

(一)新闻专业主义的精神教育不变,但新闻教育的理念要变

什么是专业主义?简单来说,专业主义体现工作者对自己工作的基本信念和态度,其中包括(1)服务公众的意识;(2)专业自律意识;(3)遵循专业社区共享的专业标准;(4)以专业的内在因素(如服务、贡献及专业成就)为基本动力;(5)工作自主。那么对于新闻专业主义而言,则表现在,第一,媒体的主要功能是传播新闻,同时还要干预和推动社会发展;第二,媒体的目的是为公众服务,并反映民意;第三,媒体的约束机制是法律和职业道德自律,尤其是后者。无论媒介成为什么样子,其传播新闻的功能、服务公众的目的不会变,所以新闻专业主义精神的核心仍然是客观的报道新闻,用新闻的力量推动社会的进步。这样的精神内核在新闻教育中仍然应该居于首位。

新闻教育理念简言之就是要培养怎样的新闻专业人才,它决定着新闻教育的走向。在这点上,实施新闻教育的院校应当敏锐的意识到新闻业的变化,及时对自己的教育理念、目标等做出调整。就目前来看,媒介融合要求“全媒体”人才,新闻教育应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对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等做出相应的改革。所谓全媒体人才是指掌握多媒体技术专业技能的人才,而非传统教育只掌握特定媒体技术、技能的人才。即需要新闻专业、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与计算机专业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国内目前大多数新闻院系已经为新闻专业开设了网络新闻等相关课程,但这种变化还只是微调,并没有将其作为未来发展趋势或教育理念来实施。仅有个别院校如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在2007年增设了“数字新闻传播”方向,“其立足于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发展的客观变化,其目标是造就一批适应新媒体以及实现数字转型的传统媒体需要的新型新闻人才。”,而早在2003年左右,美国300所新闻院校中就已经有50%针对媒介融合对课程做出了相应地调整和改革。今天,这种改革则更为全面。“忘记笔的力量吧!现如今,新闻教育的基础是键盘和摄像机”。虽然这样的口号我们不能完全苟同,但从中却可窥见出其

教育理念的变革――针对技术而言的新的新闻教育理念在美国已全面生根。因此,媒介融合时代所需要的以数字技术为核心,并具有多项专业技能的专业人才。

(二)核心技能写作训练不变,但新闻教育的方式要变

强调技术的重要性,但并不意味着要忽视新闻写作的重要性。无论是传统的新闻报道,是基于媒介融合、新媒体或者是社交网络的新闻报道,新闻写作仍然是新闻生产最重要的一环。新闻的真实性、新闻的角度、新闻的影响力都需要通过写作来实现。新闻专业主义所包含的客观性、独立性以及自律精神更是只能通过新闻写作来体现。

目前,我国新闻教育仍然沿用传统的学院派教学方式,主要教学力量多为实践经验不足的学院派教师,新媒体技术的掌握滞后。学院派教学方式有对新闻写作尤为重视的优势,但是不适应媒介融合带来的新闻报道方式的变化。媒介融合要求新闻的报道方式不拘泥于一种媒介方式,而是多媒体联合,如某一事件发生,先有网络以各种方式发出短消息,接着制作事件视频,撰写深度报道,多媒体全方位展开。这对新闻专业人才的应变能力、技能等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应该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边学习理论边进行实践的方式。在互联网技术发达的今天,完全可以利用网络社区让老师和学生一起进行开放、交互式的工作,边学习边实践,学会交互式的新闻报道方式,学会鉴别新闻,发起话题和讨论,训练良好的网络沟通能力。同时,可以进行融合新闻的演练,借助于网络平台链接视频,发表议论、推广内容、研究和搜集新闻、采访。

(三)批判精神的培养不变,但新闻教育的内容要变。

在进行信息生产的同时,新闻专业人才因为站在“船头”的特殊性,还肩负着社会的观察员、社会风向的引导者、社会进步的助推器的任务。因此,新闻教育本身不能把新闻专业人才看成是技术员。批判精神主要体现在一个人的精神境界、思想深度、人生阅历以及对社会葆有的责任感、使命感上。通识教育是培养人文精神与批判力的路径。张力奋\认为,新闻教育以培养专业记者为宗旨,重视实务。“英国则不同,鲜有新闻专科,求诸于人文通识教育与训练。记者的学科背景极广泛,很多念的是历史、文学、经济学、政治或哲学法律科学。英国人的思路是,一旦有基本的人文学养,懂得如何独立思考分析,如何采集评估证据,甄别知识,有了基本训练,以后经过专业训练,做什么都成。当然包括当记者。”在媒介融合的时代,这一论断重新焕发生命。因为新闻传播的主体发生了变化,公民新闻使新闻生产成为所有人都可以进行,那么新闻专业人才的存在价值是什么?那就是在海量信息中挑选新闻的眼光、发表议论的角度以及由其所带来的社会价值。这些都要求具有人文精神和批判力。

在具有优秀的批判力的基础上要注意多样化的知识结构。因为随着新媒体的兴盛和传统媒体数字化转型,新闻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已经不只是采集与新闻信息,它还需要通过对各种内容产品的整合,提升其品质和价值,使新闻与信息传播进一步延伸到知识与服务领域,并不断通过裂变与聚合,形成新的内容产品,从而促成媒介集团中产品链和价值链的生成。这就需要记者编辑成为多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如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在今年秋天已经开始提供新闻学与计算机科学的双学位。这对中国新闻教育不失为一个好的启发。当然,与计算机专业的合作仅仅只是一个方面。社会有多少知识,我们就要多少合作的可能。因此,与院校其他教育资源的整合以丰富新闻教育的内容,是新闻教育变革的可行性方向。

参考文献

[1]付晓燕:《媒介融合下的美国新闻业和新闻教育变革――访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媒介融合项目创始人迈克・麦金教授》.《新闻写作》.2009牟.第8期

[2]Tanner, Andrea Duh e :“Trends in Mass MediaEducation in the Age of Media Convergence: Preparingstudents for careers in a convergirtg news environment”.Sonya Simile; Aug2005, Vol. 5 Issue 3

[3]唐筱童:《媒体融合:锻造跨媒体新闻人才势在必行》,《新闻窗》,2009年,第6期

[4]《美国新闻院校改革:键盘和摄像机成新闻教育基础》,新浪传媒,省略 201 1年08月24日17:22

多媒体通信专业篇8

培养职业中专学生的阅读能力,全面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素质,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同时培养职业中专学生浓厚的课外阅读兴趣,拓展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重要措施。语文阅读教学单单依靠教材中的文本资源是远远不够的。多媒体技术的推广与网络阅读的兴起,为职专学生课外阅读开辟崭新的天地,但是网络阅读存在不足。下面我结合对新媒体阅读特点和职专学生阅读的现状的分析,谈谈新媒体阅读在职专学生课外阅读中的作用与影响。

一、新媒体阅读的特点和优势

新媒体是以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为基础和依托,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互动式数字化媒体,给人们提供个性化服务内容,同时进行个性化交流。新媒体阅读是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撑下借助电脑、手机等阅读平台,使读者获取包括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信息和知识的一种超文本阅读形式,主要包括电脑网络、手机网络、手机短信等阅读形式。新媒体阅读与传统阅读方式相比具有非常显著的优势。

1.信息丰富和搜索便捷。互联网具有的超文本链接方式,使网络阅读形成一个巨大的信息资源数据库,其信息容量之大可以说包罗万象,应有尽有。同时互联网强大的搜索功能,能够加快职专学生查询资料和搜索信息的速度,搜索便利,节省时间,大大方便职专学生的阅读。

2.信息传递和更新的高速性和阅读环境的开放性。互联网时代,大量信息如潮水涌来,可以说古今中外,包罗万象,不仅有强大的互联网技术作支撑,还能满足不同读者的阅读需求。同时,互联网更新速度快,阅读环境的开放性程度高,不受地域限制的特点,有利于职专学生快捷方便地获取知识,极大地扩展阅读知识面,提高阅读效率。

3.阅读过程的交互性增强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互动性是新媒体最具标志性的特点之一,是区别于以往媒体的重要标志。新媒体阅读是读者、作者和虚拟程序之间都进行直接的交流阅读方式,通过这种互联网方式体现学生的主导性地位,同时还可以拓宽学生思路,有效提高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力。

4.学生获得更多的阅读自由。新媒体通过互联网能够有效实现学生在查找和检索资料时隐匿其身份的功能,消除他们阅读过程中的一些不良心理因素,使他们的阅读变得更自由。

5.新媒体具有多种媒介有机整合的特点。新媒体不仅能够提供文本,还能够配上动态的图像、声音及视频等,不受时空的限制,符合职专学生追求时尚、个性的特点,是一种充满个性化和乐趣的新型阅读方式,备受广大职专学生的喜爱。

二、职业中专学生新媒体阅读的现状分析

1.职业中专学生新媒体阅读接触程度

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普通的职业中专学校,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教学得到普及。通过对我校学生的调查得知,有近八成学生家里能用电脑上网,有九成多学生拥有笔记本电脑和智能手机;在对他们平时通过新媒体进行阅读情况的调查中,有近八成的学生选择经常使用新媒体阅读。从职专学生每周新媒体阅读的次数和时间看,有近六成学生每周阅读的次数在十次以上,阅读时间在6小时以上。从这些可以看出,新媒体阅读已经深入职专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之中。

2.职业中专学生新媒体阅读的目的

就职业中专学生阅读目的看,他们的新媒体阅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娱乐、放松心情,希望通过阅读缓解他们生活和学习的压力;二是获得信息、交流,通过阅读新媒体信息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另外职专学生善于结交朋友,他们通过交流还可以获取其他学生的信息;三是辅助学习的需要,职专学生通过新媒体的帮助,查找、搜索和学习有关的知识,帮助他们学习和提高。

3.职业中专学生新媒体阅读的主要内容

尽管职专学生利用互联网阅读的兴趣很高,但因为缺乏指导,调查时发现在选择课外阅读读物时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选择的是那些休闲娱乐类读物,而喜欢读经典文学作品的学生非常少。

4.职业中专学生新媒体阅读方式和阅读习惯

对职专学生新媒体阅读方式的调查结果显示,他们的新媒体阅读方式以在线阅读为主,占八成以上,从中能够看出互联网信息的多元化,阅读环境的开放性,信息查询的便利性和快捷性,阅读交流的互动性是吸引职专学生进行网络阅读的主要原因。再具体到职专学生网络阅读习惯上,通过调查得知,喜欢采取快速浏览或选择性阅读的职专学生占被调查学生的七成,通过网络细读精读的职专学生几乎没有。由此可以看出职专学生网络阅读还基本上处于简单获取信息为目的的浅层次阅读的状态。

多媒体通信专业篇9

1. 引言

多媒体是指以计算机为中心,把处理多种媒体信息的技术集成在一起,它是用来扩展人与计算机交互方式的多种技术的综合。多媒体教育应用已经成为教育技术中的主流技术,近年来关于教育技术的国际性刊物或国际学术会议上与多媒体有关的论文占到70%至80%,教育技术正朝着多媒体化的方向迅速发展。

与采用其他媒体的教学系统相比,多媒体教学系统拥有以下优点:(1)多重感官同时感知;(2)传输信息量大且速度快;(3)使用方便,操作简易;(4)传递信息质量高,应用范围广泛;(5)具有很强的交互性。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多媒体技术及其应用迅猛发展,在教育领域多媒体技术应用的发展更是惊人。采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手段,并广泛运用于课堂,改变了传统的“粉笔加黑板,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

多媒体教学在我国大中专院校的教学过程尤其是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计算机类专业课程的教学因其专业和教师素质等特点,使得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在展示其巨大魅力的同时也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认可。

本文结合大专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经验,谈谈对教学过程中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的感受以及对如何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更好地应用于计算机类专业课程的教学进行了思考。

2.多媒体教学与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课程

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突出以实践案例教学为主的技能培养特色,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结合多媒体教学技术的使用在提高教学质量、交互性、增大教学信息量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

首先,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大大地提高了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高职高专学生的一个普遍特点是文化知识基础相对较差,对理论知识不感兴趣。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仍采用传统的理论教学方式去“填鸭”是很难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利用直观生动、注重多重感官同时感知的多媒体技术能有效地向学生传递知识和信息,提高学习和教学效率。另一方面,由于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的特殊性,利用计算机进行现场演示教学是必须的,“照本宣科”的方式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高职高专教学中,专业知识注重易懂实用,不要求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注重实用性和综合性。根据对学生技能培养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可将程序设计、数据库应用技术等课程的重点难点通过计算机运行实例传递给学生,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实际解决问题。

其次,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手段为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提供了良好的交互性。多媒体技术可以实现人对信息的主动选择和控制,教师通过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系统拥有更大的操作自由度,可以完全按照自身的教学意愿去控制计算机的信息处理过程。以计算机专业课程JAVA程序设计为例,教师在演示运行实例的过程中,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调整运行程序代码,通过实例运行过程中的人机对话更有效地传递教学信息。

最后,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课堂容量大,教学效率高。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多并且相当一部分课时用于学生上机操作,多媒体课件集中了大量的知识和信息,多媒体课教学信息容量大的特点正好满足了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的需要。

3. 关于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课程多媒体教学的思考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目前高校的重要任务,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现代教育手段受到欢迎和重视,在重视多媒体教学硬件建设的基础上,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将注意力放在提高多媒体教学质量上。对于计算机专业教师来说,关于多媒体教学的相关操作和运用技术已经比较娴熟,而提高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课程多媒体教学质量的重点在于先进教育理论的支撑。为了避免多媒体教学成为传统教学现代手段的翻版,关键在于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提高多媒体的教学质量。缺乏先进教育理论支持的多媒体教学质量很难有质的改善。

在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课程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避免教学信息量太多、课堂教学节奏过快的问题。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节省了很多板书的时间,使用计算机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换也很方便,比较容易出现教学信息展示过多、过快的现象。运用多媒体教学应要注意教学内容适量,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的同时要注重把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与好的教学形式和方法结合起来,综合运用多种课堂授课与沟通方式,维持教学过程的适当节奏,给学生理解和记忆所学知识的空间。

4.总结

本文介绍了多媒体技术以及多媒体教学的特点,结合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经验分析了教学过程中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同时对如何提高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课程多媒体教学质量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与其他类型层次的教育相比,高职高专的教育更应体现实践性与实用性,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要培养出合格的技术技能性人才,就需要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同时结合先进教育理论,改进教学形式和方法,从而发挥多媒体教学的强大优势,提高教学质量和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韦小梧.多媒体技术与课堂教学改革.贺州学院学报,2007,23(3).

[2]袁金戈,贺林茂.多媒体教学在高职教育中的利弊探讨.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4).

多媒体通信专业篇10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媒介融合趋势的演变,新闻传播事业正处于一个大变革时期,信息的载体形式、制作方式到传播技术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新闻事业的发展对新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新闻人才培养面临着新的挑战。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在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曾经的新媒体在遇到更新的传播形态和媒介形态就变成了传统媒体。本文探讨的是当下以数字和网络技术为基础,以多媒体形式互动传播信息和提供服务的媒体形式和传播形态。

新媒体的传播特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传播者和受众的地位的变化。传统的大众媒介环境下,传播者充当“守门人”的角色,信息的决定权在传播者手里。新媒体语境下,任何人都可以利用网络或手机,以点对点的方式传播信息,大大地淡化了传者的中心地位,受众的主体地位得到提升。

其次,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形式丰富,整合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形式。传统的大众媒介通过单一的形式传播信息,报纸主要是通过文字和图片,广播通过音频,电视通过视频。新媒体依托数字化技术,整合几乎包括所有形式的信息符号,在信息传递方面内容和形式都更为丰富。

一、新媒体语境下对新闻教育的要求

新媒体语境下,传播者的角色定位发生了改变,要求从以前新闻的“把关人”转变为信息的“引导人”,这就要求新闻教育者能够及时转变意识,在新闻人才培养的时候给学生传播有关角色定位的思想。要求学生在不断地加深对新媒体的认识,有一个准确的角色定位。

新媒体语境下,信息传播载体变成了网络和手机等新媒体,信息获得渠道增多,单一的文字或者音频、视频已经不能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能够使用和运用各种技术手段搜集并表现信息,满足新媒体语境下受众对多种形式信息的需求。在培养新闻人才的时候就注意培养学生掌握多种技能,使用多种媒介,利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将信息展现出来。

新媒体语境下,对新闻教育在思想、价值,具体教学内容、方式等方面都有所要求。首先,关注新媒体的新闻传播变革和实践对新闻教育的要求,用新媒体语境下的思想和价值取向进行新闻教育和人才培养。其次是在新闻教学过程中,体现多种技能、多学科知识融合的理念。最后,构建新媒体语境下教学实践平台,把教学、实验、实习融合在一起,把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结合起来。

二、高校新闻教育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是一种常用的战略规划工具,被广泛运用在确定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strength)、竞争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从而将企业的战略与内部资源、外部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用于组织发展决策。用SWOT分析法进行高校新闻教育发展的探索,有利于发挥内部优势和外部机遇,克服内部劣势和外部威胁的消极影响。

(一)内部优势(Strengths)分析

传统的新闻教育培养学生扎实的政治素养,注重打好专业理论基础,主要是以新闻史、新闻理论等课程来实现提高认识。学生只有在掌握扎实的理论素质后才能的到更为开阔的思路,经过专业素养的熏陶才能够才成为专业人员。我国新闻传播史上著名的新闻人物梁启超、黄远生、邹韬奋等无不是在历史、哲学、文学、地理等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具备扎实的学术素养。所以才会在新闻报道过程中博古通今,理论联系实际,充满人文关怀。

传统的新闻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是人们运用文字符号,表达抽象的概念和思维的过程,是对符号运用的高级形式。写作能力的培养能够使学生丰富知识,整理思维,对信息进行深度的分析和挖掘。写作不但在传统媒体是重要的专业技能,在互联网等新媒体的语境下,网页的写作也是重要的实践技能。

(二)内部劣势(Weaknesses)分析

对于新媒体语境下新闻传播者角色已经变化了的认识不够,依然有不少人认识还停留在“无冕之王”的阶段,角色定位不清晰。传统媒体时代,大众传媒作为信息生产的专业化组织,在信息收集、整理、解释等方面是有优势的。大众媒体对信息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受众可以看到的信息,它为大众设置议程,引导者社会的舆论走向。但是在新媒体,特别是互联网的出现,受众可以通过很多渠道了解到他们想了解的信息,而不仅仅是等待传统媒体信息的。新闻教育并没有跟上时代的潮流,依然以培养信息的把关人为目标,角色意识停留在传统环境。这种角色定位下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很好的适应信息环境的新需求

传统的新闻教育,围绕传统媒体形式,以单一媒介形态下的技能教育为主,强调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等实用技能的训练。新闻学专业大多用培养文字编辑的标准培养学生,注重信息内容而非技术手段,强调对工作流程、文字加工规范标准的学习。在新媒体语境下趋势及媒介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传统新闻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已远远滞后于传播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新闻教育注重学生理论的培养,新媒体技术的能力还欠缺。

(三)外部机会(Opportunities)分析

现在已经进入“信息空气”的时代,社会中几乎所有方面都要借助与媒体的沟通,信息的采集和在政治、社会和经济生活中越来越重要。我国推行市场经济后,大众传媒呈现出超常规发展的态势,报纸、广播、电视台、网络等媒体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对新闻人才的需求也在逐渐增长。

除了新闻媒体,还有大量的组织机构需要新闻传播人才,包括企事业单位的宣传部,国家行政部门的宣传部。据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有75%的学生从事的是与媒体相关的公关、媒体策划和文化传播工作,能在媒体工作的人不足四分之一。日本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把新闻教育的培养目标由40年代代为媒体培养人才调整为面向整个社会培养大众传播人才。这与随着数字化社会的到来,各方面对新闻传播类专业学生需求多了有密切关系。

(四)外部威胁(Threats)分析

当前,随着互联网技术、数字通信技术的发展,各种媒介形态共兴于同一平台的趋势越发明显。新媒体语境下,普通受众也会使用新媒体,只要掌握基本的数字技术,普通受众也可以自成为信息的者,加快了专业化的新闻人才的可替代性。国内外一些著名的新闻传播机构把自己定位为内容的供应商,将自己的功能定位为为文化创新并向市场提供丰富的信息产品。这些媒体更青睐于拥有专业知识背景如法律、经济等方面的学生,他们普遍认为新闻专业学生缺少专业背景而后劲不足。

专业教育与业界交流十分有限,致使业界对新闻学专业的认知度和关注度较低。新闻学是一门应用型学科,与新闻实践紧密结合是新闻学专业发展历程的基本经验。行业支持是专业发展的重要条件,新闻实践是专业发展的动力。然而,我国很多高校在培养新闻人才的时候,注重理论教育而忽视实践,学生动手能力差,对专业化的媒介活动不熟悉,对新闻生产的规律不清楚。

三、高校新闻教育的策略

由上面的SWOT分析看出,新媒体语境下,新闻人才培养的过程受诸多因素影响。新媒体语境下的新闻学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劣势。为了更好的建设专业,培养人才,可以采取多种人才培养策略(见表1)。依靠内部优势去抓住外部机会S-O策略,利用已有的优势去避免减轻外部威胁S-T策略,利用外部机会来改进内部弱点W-O策略,克服内部劣势并避免外部威胁的W-T策略。

通过表1的四个策略,结合新媒体语境下新闻学专业发展的趋势,可以看出新闻学教育的弱点突出,基于也很明显,可以增强优势、改进劣势,具体措施如下:

(一)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写作能力强并且适应信息社会环境的人才

发扬传统新闻教育的优良传统,抓住外部机遇,克服内部劣势和外部威胁。继续加强理论政治理论素养和通识教育培养,抓好写作能力的训练。抓住信息社会对专业新闻传播人才需求的外部机遇,培养适合新媒体语境需求的人才。面对新闻渠道和信息来源增多的外部威胁,应该培养学生深度挖掘信息,提供背景知识和信息之间关联等方面的深度报道。同时还要加强学生对新媒体技术的培养,网络写作、编辑,各种新媒体的使用方法的训练。

(二)准确定位信息社会中大传播格局的角色,培养多种技能

认清形势,更新培养理念。树立大传播的理念,培养适应现代信息环境的人才。培养学生深度挖掘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增强学生运用理性分析、判断事实,解读事实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在多元信息传播中明辨是非,能够从浩如烟海的新闻和信息进行筛选和重新组合,使这些杂乱的信息呈现出相互联系和深刻意义,并使其转化为知识培养学生在选择事实。新闻教育要把这些理念根植于人才培养方案和日常教学过程中,培养时代需要的合格人才。

(三)吸收传统教育的优点,加强与业界的交流,与时俱进

在日常教学中体现出对新媒体要求的适应。新闻人才培养与师资水平有着重要的关系,新闻人才培养首要是有专业化的教师。加大与新闻媒介的联系,把优秀的新闻从业者请进来,在选派专任教师到新闻媒介中挂职,及时汲取更多的鲜活的媒体养料,时刻关注媒介发展趋势,扩大双方的交流和合作。注重实践教学,通过到新闻单位实习,创办校园媒体的实习实训基地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完善课程体系,关注实际问题,理论符合实际

新媒体语境下,不但要坚持传统新闻教育的优良传统,把新闻史和新闻理论的课程当做重点,还要加入关于新的媒介形式下的理论课程,比如《媒介与社会》、《媒介融合与新媒体》、《营销传播》、《视觉传播》、《媒介素养》等课程。除了继续培养学生扎实的写作能力,还要关注学生使用新媒体的技能,比如网络编辑,数字新闻、PS技术等等。开展形式多样的新闻实践活动,利用校园媒体平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如可以通过学生主办校园刊物,成立传媒社团,开展手机摄影、微博、微信大赛等方式,理论联系实际,完善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四、结语

新媒体语境下,新闻人才培养观念、新闻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都受到新的要求。为了培养适应信息环境的新闻人才,高校要及时转变培养理念,转变角色,发挥传统新闻教育的优势,抓住历史发展机遇,同时克服外部劣势和外部威胁的负面影响。从教学设置、新媒体技能的培养,实践能力的提升等方面提高新闻人才培养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胡连利.简论日本新闻教育的特征[J].日本问题研究, 1997(1).

[2] 代杨.数字环境下编辑出版学专业建设的SWOT分析及策略选择[J].出版科技,2011(2).

[3] 刘海燕,曾晓虹.学科与专业、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关系辨析[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7(4).

[4] 申凡,李蓓.中美新闻教育培养目标指比较[J].现代传播,2005(5).

[5] 王建.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新闻教育的人才培养[J].辽宁教育研究,2008(7).

[6] 郑亚楠.新媒体语境下新闻教育与实践的对接[J].中国记者,2010(12).

[7] 蔡雯,翁之颢.新闻传播人才需求在新媒体环境中的变化及其启示―基于传统媒体2013-2014年新媒体岗位招聘信息的研究[J].现代传播,2014(6).

[8] 黄楚新.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创新[J].当代传播,2010(6).

多媒体通信专业篇11

1 媒介融合对新闻教育的冲击

1.1 关于媒介融合

媒体融合是国际传媒大整合之下的新作业模式,是将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的采编作业有效结合起来,资源共享,集中处理,衍生出不同形式的信息产品,然后通过不同平台传播给受众。在新闻生产流程上,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互动与融合使新闻媒体的组织结构和工作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一体化的数字内容生产平台的建构、一个采编团队同时面对多种媒体终端的内容整合,要求新闻组织与每一个新闻从业者都能胜任媒介融合带来的新的任务。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布赖恩布鲁克斯(brians brooks)06年6月在人大讲座时,曾介绍说:媒体融合的“核心思想就是,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和一些藩篱的打破,以及电视、网络、移动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类新闻媒体将融合在一起。”“记者必须跨平台承担不同媒体交给的工作,98%的工作将和今天要做的极大不同。”

1.2 媒介融合呼唤新闻教育的改革

过去的十年,媒介融合已成为全球性的热门话题,在中西方的传媒界实践中也已经相当普遍。在数字技术与网络传播推动下,各类型媒介会通过新介质真正实现汇聚和融合。媒体融合的深度发展为传媒业提供了机遇和挑战,而新闻教育也必须正视这一挑战作出相应变革。媒介整合影响了整个新闻业制作流程,对传统新闻媒体的生存竞争提出了新的问题。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整合传播,促使了以前占据独立市场份额的各个媒介开始从独立经营中转向多种媒介的联合运作,尤其是在新闻信息采集发布上的联运操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人力、资金和设备的投入,从而实现了利润的最大化。其次在整合传播的过程,技术因素的力量越来越得到突显。新媒体不仅作为一种媒介载体,更是成为一种崭新的表达方式。新媒体发展中技术的更新换代,对新闻教育提出了新的问题。

1.3 媒介融合背景下中国新闻教育改革的现状

中国的不少高校正逐步开始顺应媒介融合的时代环境,进行新闻教育的相关改革和调整,既体现在教育观念上,也体现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等方面。概况来说,现阶段的新闻教育改革呈现出三个层次。

1.3.1 把媒介融合做为一种专业课程体系来建设。通过开设具有实验意义的数字传播课程来适应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如《多媒体信息传播》《网络新闻编辑》等,在课程体系上将新增加的课程作为原有课程的补充。

1.3.2 把媒介融合作为一种专业方向来建设。不单独开设具体的数字传播课程,而将新媒体概念渗透于各个专业的课程中,尝试“大传播”意义上的“媒介融合”,并重点借助“网络传播实验室”、“新兴媒体实验室”等教研一体化实验室,让学生在新技术运用过程中掌握相关知识和技巧。

密苏里大学呼应业界的需求,紧跟技术发展潮流,于2005年9月开设了一个新的“媒体融合”的专业,在“交叉”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新闻传播技能的全面训练,以培养适应媒体融合的新型新闻人才。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推出的“融合新闻学”(convergence journalism)专业,已成为这一领域的引领者。

在中国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媒介融合的专业建设也悄然起步。2007年,南京大学金陵学院获批开设媒体融合专业(方向),并于2007年秋季开始招生,这是国内高校首次开设媒体融合专业;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与美国的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合作,成立了我国高校首家融合媒体实验室;2008年4月3日,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与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媒介融合系签署了一项合作协议,双方约定互为姊妹学院,共同举办“新媒体发展与媒介融合”国际学术研讨会,推进双方的师生互访,互相承认学分。

1.3.3 把媒介融合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加以应用。即整个学院以媒体融合为基础,将媒体融合嵌入到新闻理论演变中,将教师的日常教学和学生的实习实践都按照媒介融合的趋势和技术特点进行调整,探讨多元化互动新媒体教育模式。如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在调整学院治理结构的基础上,在教学中,尝试在本科推出6个专业课程包,让学生能够既打好学科知识基础,同时可根据兴趣、发展潜力选择专业课程包。同时,在此前提下,也积极利用学校学科优势,加强与法学、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等学科的合作互补,试行联合培养,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具有两个以上的学科知识融合。在实践层面,人民大学尝试将学生的实习真正融入到新闻业界的生产流程中,搭建真正具有实战功能的媒介融合平台。

纵观这三个层次的改革,核心点其实体现在了对专业技术的重视。然而单纯对技术的重视并不足以应对媒介融合的发展。媒介融合给新闻传播教育带来的挑战,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还体现在受众心理、社会文化、政治经济层面的转变。所以,深刻理解媒介融合的实质,正确认识媒介融合对新闻教育培养目标的改变,才能够使新闻教育从根本上适应融合媒介的时代背景。

2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教育的认知误区

2.1 对媒介融合对新闻实践影响的认识误区——停留在了对新闻制作者与制作方式上,忽视了受传者的影响

媒介融合带给新闻传播行业的改变不仅是体现在业务流程、行业规则、媒介形态上,它改变的不仅仅是制作者,更重要的是受传者对媒体选择和利用的方式。单一的从制作者层面理解媒介融合,尝试着通过培训全能记者的方式来适应媒介形态的变化,并不足以应变纷复繁杂的现实状况。更重要的是从受传者的角度来分析媒介融合的影响。媒介融合对受众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受众对新闻的获取和理解方式上。

2.1.1 改变了受众获取信息的方式公众日益摆脱被动接受新闻或信息的状态。尤其是年轻人,乐于回应、参与媒体报道,甚至创建个人的媒体。

而且在年轻人中,拥有这种新媒介技能的人群在增加。专业媒体的记者必须正视这一现实,而且学会从这种方式中获取自身工作的养分。如从网上论坛,在线视频中寻找报道的灵感和故事。

2.1.2 改变了受众理解信息的方式。在传统新闻业为主导的新闻时代,人们对新闻的认知和信赖是基于对理论、数据的臣服,而在新媒体时代受众选择和体验新闻更多是出于情感判断。传统新闻学去强调以理服人,摆事实讲道理,用社会学解决理念传播、影响力问题,但今天它的效能却在极大减损。现在95%以上的社会判断、社会信任建立在情感判断基础之上,要让人们在情感体验当中产生向心力和认同感,动之以情,这是在媒介融合时代必须学会的一种传播手段。

2.2 对融合新闻教育培养目标的认知误区——唯技术至上的专业取向

早期在新闻学框架中的新闻教育注重采写编评的技能课程。在新闻学向传播学过渡的过程中,特别媒介融合发展的背景下,注重新媒体的技能培养又成了新的学科取向,提出培养“全能型人才”、“跨媒体记者”的新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的核心就是体现在了对技术的重视上,尝试打破早期的专业类别划分,让学生打包学习不同的专业方向的知识。实际上全媒体记者的核心并不是单纯的专业质技能的掌握,媒介融合教学目的也不是要求报道者同时掌握所有媒体形式的专业技能。而是要求报道者能够在团队中正确理解自己的角色,将受传者和传播者的身份进行互动,根据现实情况选择合适的报道方式和报道技巧,以适应当前的媒体环境的变化。单纯的“唯技术至上论”会导致新闻信息的重复传播,深度信息的缺乏,减损有效传播的的效率。

2.3 对融合新闻教育课程设置的认知误区——对融合新闻教育的课程设置认知模糊

2.3.1 融合新闻课程设置上停留在了对多个不同媒介的专业技术知识的融合。

中国目前的媒介融合课程体系实质是力图将网络、报纸、广播电视三种不同媒介形态的技术课程进行打包设计,要求学生必须选修自已主修专业外的第二专业的课程。如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在将本科课程设计为新闻学选修包、传播学视觉传播选修包、传播学新媒体课程选修课程包、广播电视专业选修课程包、广告与传媒经济专业选修课程包、学术与应用选修课程包,规定专业选修课必须选修够16个学分,其中在本专业选修的课程不少于3门计6学分,其余学分可以自由选择任意一个课程包,但所选课程至少要来自本专业外的3个课程包。在这种课程体系中,网络是作为独立的课程包来讲授。 这样,在实际授课过程中,首先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课程体系重复带来的资源浪费,另一方面,过多的专业技术课程会减弱课程中非新闻专业领域的课程比重,这样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就得不到全面的系统的提高。融合新闻教育的目标并 “重视多能,忽视一专”,而是要实现“一专多能”的综合性人才的培养目标。

2.3.2 融合新闻教育的跨学科融合并没有真正体现。媒介融合带来的最大改变是,对多学科知识的融合。如何在新闻传播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上,在课程设置上,体现多学科知识的融汇,是目前新闻教育改革的重点。美国密苏里大学作为首个开设融合新闻专业的大学,以它成功的教育实践诠释了融合新闻教育的实质。威廉姆斯认为,既然将新闻确立为专业,它就既不能不强调通识、整体的文化教育,也不能偏废实践经验所能赋予的训练,新的教育方式是将专业课程和一定数量的经过精心选择的学术课程的结合。以此为理念,密苏里学院非常重视新闻学与其他科系之间的合作。尝试通过加强通识教育的方式来增强跨学科专业的整合。

中国新闻教育在通识课程的设置上,却出现了简单的“拉朗配”的局面,即简单地把两种学科领域的知识进行一定的融合。如有些学院要求学生选修经济类、文化类、法律类、信息类课程,提出培养所谓的军事记者,财经记者,法律记者等等复合人才,实质上这种课程体系培养的人才,相较于相应学科领域的专业人才来说,在专业知识的掌握上只处于粗浅的认知阶段,四年的选修课程由于缺少系统的课程体系的设置,专业的师资力量,充足的上课时间,和与传统新闻学知识的有效融合,变成了似是而非的“复合型人才”。

3 误区的重新认识和反省

3.1 对新闻教育培养目标的设置——对全媒体记者的认识解读

3.1.1 脱离唯技术至上的全媒体技者培养观念,确立培养具备技术能力、专业素养和职业理想的新闻创新人才。全媒体技术这一培养目标的三个层次正是体现了新闻创新人才的三方面素质的要求。一融合媒体人才的专业技术能力:掌握全媒体新闻采集和制作技术,在综合利用各类不同媒介特质的基础上对信息进行形态的差异化传递。如在报道一个突发新闻事件中,先用手机媒体做短信报道,然后是网络媒体滚动播报,再跟上图片报道、视频报道,最后为报纸、刊物提供详细的深度报道。通过多媒体方式对信息进行整合传播以实现信息的最佳传递效果,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二是融合媒体人才的专业素质是指具有职业道德和素养,遵守新闻伦理和新闻法律,富有创新精神,具有创造性才能。体现在全媒体时代就是脱离简单地对信息的重复性加工,防止信息的爆炸式传递,而是能够根据受众的差异化需求和媒体介质的不同特色,对信息进行多样性的富有深度的开掘。三是体现在新闻的职业理想上。不管传播技术如何进步,传播方式如何变革,新闻传播教育的人文内涵永远是至上的,新闻教育理念应以知识和技术为基础和手段,以人文精神的培养为目的。随着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的新闻教育走向了误区,即人文理想、新闻专业理念逐渐被实用主义,技术主义所取代,把新闻教育置于市场逻辑中,漠视生命教育,使新闻教育走向世俗化,功利化的歧途。 因此,全媒体记者的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内涵即是要培养坚持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维护社会公益和价值体系的社会人才。

3.1.2 全媒体记者的核心素质是叙事能力,即要具有深厚的人文和社会科学功底,能够深刻理解社会与现实,不仅能够通过掌握多种媒介技术把信息进行差异化的传递,更重要的是在信息传递过程中突显出信息的力量和价值。

美国著名新闻教育家、旧金山州立大学新闻系前主任、新闻学教授贝蒂?迈斯格在演讲中说,新媒体应用技术越来越成为傻瓜,已经变成简单易学的小手艺,今天的新闻院系培养的仍然是发掘和讲述新闻故事的能力,新闻传播院系在教学和科研中对新媒体技术的过分追求,将会削弱新闻学的核心价值,培养的学生很可能只会成为别人原创性的新闻和影视作品的剪贴员或包装工。不管媒体形式如何变化,如何让一个故事讲得生动始终是新闻学教育的关键性问题。已故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教授凯瑞说过:新闻就是一种描写的艺术,或者是描述的艺术。在美国密苏里大学、南加州大学的融合课程改革中,新闻写作课程始终是作为核心课程来开设,因为讲述一个好的新闻故事的能力实质是其他媒介技能的平台和基础。

3.2 融合新闻课程体系的设置——融合课程实质上媒介技术课程和人文与社会课程的深层整合

3.2.1 技术课程融合的实质是不同媒介专业的学科间融合,实现跨学科的整合教育。

媒介整合时代下融合新闻教育的实质是要把广播电视、纸质媒体和网络媒体的报道特色、写作范式、技术理论、视觉需求、专业术语进行课程间的协调整合,建立真正成熟兼容的媒介融合课程体系。

美国南加州大学媒介融合的课程在多次改革后逐步建立了这一体系,即把媒介融合中的网络新技术课程融入到整个传统新闻学教学中,不再像中国目前的新闻课程改革那样,把网络、广电、纸质媒体分别授课。这样的设计一方面避免了课程体系的重复导致的教学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从新闻实践的角度考量更适合融合新闻要求记者和编辑结合新闻题材特点选择最佳的媒介方式进行报道的特点。

表1:南加大新闻系媒介融合课程模式

3.2.2 融合新闻教育不仅要实现在专业课程上不同媒介技术课程的融合,更要在通识课程上实现多种学科间的融合。

媒介融合催生了融合新闻学的发展,技术层面引发的制作流程的改变,促进了在新闻教育中对技术课程的重视。但是在美国密苏里学院开设的融合新闻课程的实践中,发现单纯的技术性知识的掌握并不足以培养出胜任各种状况的优秀新闻人才。虽然媒体技术的力量谁都无法回避。但是也应该看到,内容永远主宰了高质量的新闻与新闻教育,传输系统永远是第二位的,虽然新技术挑战教育模式,但是我们应该坚持教授学生那百分之八十不变的内容,掌握百分之二十的操作技术比掌握百分之八十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更加重要。

在此理念下,美国新闻教育从早期的专才教育向通才教育发展,开设课程的重点从专业技术课程转向了人文与科学知识。各学校都努力将反映传媒技术性层面内容的课程减少,增加传媒事业社会层面、伦理层面、文化层面内容的课程。如佛罗里达国际大学的大众传播系对新闻、广告专业学生人文课程的学习做出了严格要求,要求学生必须修65学分的人文课程,包括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历史、国际关系、经济学、戏剧艺术、宗教、讲演等;宾西法尼亚大学传播系认为:“我们的毕业生应该有良好的人文学科基础,我们训练他们能够探求文化、技术、伦理、文艺以及政治事务,并能深刻理解大众传媒对公众的作用、权利和责任。”

目前在中国新闻教育所面临的时代变革和现实危机面前,加强通识教育的理念和实践成了新闻高校改革的一大举措。目前复旦和清华都提出了通识教育的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这一基本理念,定位于培养媒介精英人才。如下表2、表3可看到,虽然两者的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各有特点,但通识课程中对人文和自然科学知识的重视,加强学生知识面的拓宽是其共同特点。通识教育使学生浸润于文理贯通的博雅教育中,使其成长为更适合社会需求的“通才”。

表2 复旦新闻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与修读要求一览表

表3 清华新闻学专业通识类课程设置与修读要求一览表

综上所述,媒体融合是当代传媒业的一种新趋势,跨媒体、跨行业、跨地域的联合与合作,早已突破了现行政策的壁垒。与此相适应,融合新闻教育成为现代新闻教育改革的热点和方向。如何在融合媒介的时代背景下,对中国新闻教育的学科整合进行重新认识和规划,对新闻教育改革来说至着重要。这种学科间整合包括三个层次,一是指包括不同媒体形态技术课程的整合,尝试将新媒体融入到各个传统媒介的教学体系中。二是在新闻学院内部将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知识和传统新闻学科专业课程的整合,着眼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三是打破学院间的藩篱,鼓励学生辅修其他专业,真正实现学科间的联合办学,着力于培养社会性工作人才。只有实现这三个层次的改革,才能够真正实现融合新闻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徐沁.媒介融合:新闻传播业的新趋势.东南传播,2008(6).

2 倪宁.面对媒介融合的新闻教育.中国记者,2011(3). 3 倪宁.面对媒介融合的新闻教育.中国记者,2011(3).

4 editor and publisher.dec.24.1910,20.

多媒体通信专业篇12

关键词 新闻专业主义 自媒体 消解 重构

一、新闻专业主义的精神内核

关于新闻专业主义,学术界并未达成共识,但观点大同小异。其核心要义首先是强调新闻的客观性和中立性,并由此发展出一套专业的理念和技巧,其最主要的特征是中立的把关人和客观的反映者。其次是对新闻自由的推崇和对媒介社会责任的要求,即自由和责任是并存的,在获得新闻自由的同时,必须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为社会公众发声、建言。再者,新闻必须是职业化教育和程式化操作的,新闻工作者是社会上不可缺少的职业,其职业技能和知识需要进行专业培训和系统学习才能获得。

黄旦教授提出,新闻专业主义强调媒体最主要的功能是传播新闻,突出其新闻性,但是同时也要注意社会效益;媒体应该要独立自主,不被任何政治力量所干涉;报纸的最终目的是反映公共意见,为最广大的人民服务;媒体的自主经营应该主要依靠广告收入;建立健全的法律和职业道德来约束媒体,主要依靠媒体自律。

综上,可以将新闻专业主义的精神内核概括为:从新闻传播者的角度出发,媒体要负担起社会责任,为社会公共利益服务;从新闻传播的内容出发,新闻专业主义所倡导的是报道内容的真实、客观、公正、中立。从新闻传播环境的层面来说,要保证媒体的新闻自由和言论自由,新闻报道服从于事实,而不是服从于其他势力,如政治势力、经济势力甚至包括大众的舆论势力。

二、自媒体时代对新闻专业主义的消解

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消解着新闻专业主义,引发新一轮的话语赋权,以及新闻专业主义的重构。

“自媒体”概念首次赋予其严格定义的是美国传媒学者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他们将自媒体(We Media)定义为: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简而言之,在这个时代,“人人都是记者”,这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1、传媒机构的新闻生产权力被分化

我国的新闻媒介都是具有事业性质,企业管理双重属性的。在政治上,新闻媒介的运行规则是党性原则,在经济上则是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则运行。同时,长期的新闻实践也让媒体形成了自己生产新闻的比较规范的模式和套路。这样一来,就从制度上和操作模式上保证了新闻生产的质量和效率。

然而,随着微博、微信等各种自媒体传播媒介的不断涌现,使得专业的传统的传媒机构对新闻的生产权力被分化。其中,较典型的是微博“草根红人”作业本,他本是山东一名普通青年,因其在2010年6 月发布的一条名为《有对比,有真相——2010 全国高考作文题目真相!》的微博一炮而红,粉丝数量现已超876 万,甚至包括姚晨、谢娜等娱乐明星。很多网友甚至表示,每次上微博都要去看他的微博有何新鲜事、新观点。在微博中“草根红人”不在少数,他们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其微博大多是关于时政、社会等敏感话题,直接表达观点、传播新知,以内容短小精悍、见解独到吸引“粉丝”,成为“意见领袖”,跟传统媒体分割话语权。

2、新闻的真实性:约束机制不完善与虚假消息产生

对新闻自由的强调,是新闻专业主义的理论基石,更是新闻专业主义理念得以贯彻执行的前提。自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是信息的发布者、传播者,新闻自由和言论自由精神因此而得以大力弘扬。但同时也意味着,在没有健全的信息发布约束机制的情况下,人人都可以不负责任地发布信息,且很容易得到快速的传播。一来,给虚假消息发布和传播带来了很好的生长土壤,新闻的真实性被“削减”;二来,新闻自由让自媒体得以飞速发展,但自媒体却反过来置新闻自由于被滥用的境地,消解着新闻专业主义的真实性精神。

3、新闻的客观性:传播内容碎片化、随意性与网络语言暴力现象频发

因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工具篇幅、技术上的限制,注定了传播内容大多是碎片化的。同时,自媒体权力分布于社会各角落各阶层,很难让他们像传统媒体新闻工作者一样受到较严格的约束,因此他们的传播内容具有较大的随意性。而由于受众人生价值观、教育程度和宗教信仰等存在差异,这种碎片化、随意性的内容经过不同受众解读就会有不同含义。因此,在传播过程中就可能引发民族矛盾、宗教冲突、地域偏见、性别歧视等,很大一部分网络语言暴力也源于此,新闻专业主义所推崇的新闻客观性也因此受到消解。

三、新闻专业主义的重构

跟互联网一样,自媒体本身并无好坏,决定其好坏的是使用它的人。自媒体时代,新闻专业主义遭到了消解,但这并不表明新闻专业主义可以摒弃。面对新时代,要敢于接受挑战,对其从传播者、传播环境及内容等视角进行重构,使新闻专业主义精神继续指引时代潮流。

1、传播者视角的重构

(1)媒介融合,全媒体式传播。自媒体时代的“公民记者”是最强大、最广泛、最分散的传播者,其区别于传统媒体的优势同时也是其劣势所在,而且它们依靠自身力量难以解决的。因此,自媒体与传统媒体相互融合可谓大势所趋。自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发展,不仅利于取长补短,对二者应对激烈的媒介竞争,起到积极作用,而且是打造全媒体式传播的必然选择和题中之义。可以说,媒介融合就是要利用公民新闻传播者在自媒体上传播某一事件或对某一事件发表自己见解,通过其他自媒体用户的关注、转发,引起传统媒体的关注和报道,得以见诸报端、屏幕。同时,对于该事件的报道又会再次见诸自媒体之上,自媒体用户继续参与讨论。当前,传统媒体已纷纷开通官方微博、微信,创建移动客户端,与最广大传播者(受众)进行互动。因此,全媒体式传播是大势所趋,是重构新闻专业主义的必然之路。

(2)专业新闻工作者参与自媒体传

播。传统意义的新闻工作者是指,经过专门新闻专业训练的媒体人。他们与普通公民的区别在于,他们有普通公民所缺乏的新闻理论知识、业务水平以及职业精神。他们参与到自媒体传播中,一方面,他们能运用自身的知识、经验,在传播信息的时候做到比较专业、客观、公正,给普通自媒体用户一个良好示范;另一方面,他们多数在业内已有一定声誉,较易成为意见领袖,其观点会影响受众对事件的评判。因此,专业新闻工作者有责任也有义务引导公民新闻理念走向更为理性、成熟、公正的道路。前央视主持人柴静从央视辞职后参与到了自媒体传播中,制作了《穹顶之下》这部关于雾霾的片子,引发了广泛热议和思考,这是专业新闻工作者参与到自媒体传播的一个经典范例。

(3)加强公民媒介素养的引导。由于没有受过专业训练,尽管可以采集、制作、传播信息,但“公民记者”业务水平并不高,在信息内容写作和评论上也有着较大的随意性和波动性,容易受自己主观立场的影响。同时不像传统媒体那样需要接受严格把关,其传播内容可能有所偏颇。不明真相的普通受众对海量信息又缺乏独立判断,这会使偏颇的内容影响、误导更多人。为此,自媒体平台可以和传统媒体合作,运用各种优势对自媒体用户进行简单培训,如在公共论坛分享新闻传播学理论及业务知识,邀请专业新闻工作者开辟专栏或者开讲座等,促进公民媒介素养的提升。

2、传播环境及传播内容视角的重构

(1)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加强行业自律。要从根源上根除自媒体时代出现的虚假消息等现象,必须从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做起。一方面要完善原有法律,特别是制定与颁布实施“新闻法”,使法律能够与时俱进,契合新闻传播环境的改变;另一方面要加强法制宣传,做好普法工作,提高普通民众尤其是“公民记者”的法律意识,培养他们自觉做到遵纪守法,坚守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在追求自由的同时意识到自我社会责任的承担。

作为专业新闻工作人员,在媒介素养上理应比普通自媒体用户要高,因为他们的传播内容影响更大。然而法律只能管消息真实性问题,而对于消息的客观、公正是无能为力的,因此必须借助行业自律。普通自媒体群体都是松散的、无组织的公众,依靠他们自律难度较大,因此专业新闻工作者要做出示范,带动自媒体用户逐步学会自律。

(2)采用实名制保证信息真实可信。公民在扮演传播者发布内容、发表言论时,实名制能使他们的信息、言论都“暴露”在网络舆论的监督下,这对他们造成一定的约束,帮助他们在发声时更为审慎,做到对更广大的普通受众、信息涉及者负责。很多自媒体用户对此表示抵触,觉得限制了言论自由,侵犯了用户隐私,但是必须承认,这是目前在自媒体语境中尽可能保证信息真实可信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①郭镇之,《舆论监督与西方新闻工作者的专业主义》[J].《国际新闻界》,1995(5):32-38

②王晴川,《自媒体时代对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和反思》[J]《.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128-138

③黄旦:《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④ Chris Willis、Shayne Bowinan. WeMedia[M].The Media Center,2003

⑤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118

⑥胡翼青,《自媒体力量的想象:基于新闻专业主义的质疑》[J].《新闻记者》,2013(3)

⑦叶融冰,《自媒体时代新闻专业主义的受困与解困》[J].《青年记者》,2014(2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