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工程专业定义合集12篇

时间:2023-09-07 09:20:13

物流工程专业定义

物流工程专业定义篇1

1.引言

为进一步落实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2014年6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从职业教育发展的总体布局方面做出了精细安排,体现了国家对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期望接受良好教育的意识日益增强,进而导致高等教育的社会需求量快速增大。数据统计显示,2011年全国普通高职院校招生数为325万人,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总数的47.7%。高职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其发展必将对我国的高等教育产生深刻的影响。《决定》进一步指出,为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必须推进职业教育与终生学习相对接;必须推进教学工程与生产过程相对接;必须推进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对接;必须推进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相对接;必须推进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对接。这个文件及时出台为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方向和要求。

与其它传统行业相比较,物流是一个新型的服务领域。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重视物流行业的发展,2002年为了配合物流产业的发展,教育部把物流人才列为12类紧缺人才之一,2009年国务院把物流业列为十大调整与振兴产业之一。进入新世纪以来,珠三角地区物流业顺应传统物资管理向现代物流转型的发展趋势,高度重视发展现代物流服务业,物流规模和物流环境都有了长足进步,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也尤为迫切。高职院校物流管理相关专业是向社会输送合格物流人才的重要基地。因此,就物流人才的培养模式,很多的学者进行了大量的探讨。韩洲雄等以其本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经历提出了“一岗双轨三段四合格”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一岗指设定一个“虚拟企业工作岗位”作为专业人才成长平台;“双轨”指通过“课程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两个轨道完成专业人才培养任务;“三段”:指上述两个人才培养轨道的体系结构。即课程教学体系由“职业素质课程、职业能力课程与职业能力拓展课程”三个侧重点不同但又相互承接的课程模块构成;实践教学体系由“课程实训、专项技能实训与专业综合实训”三个递进式的实训阶段构成;“四合格”指学生的“课程学习、实践训练、综合能力考评与职业资格证书”等四个必备项目的考核成绩必须全部为合格及以上;仇荣国通过对高职物流专业高技能人才的界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要素进行分析,构建了高职物流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十维”一级指标(政府、行业、企业、学校、教师、企业导师、学生、学生家长、媒体和社会)和65个二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李铁峰认为,学院在响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育人理念,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实施“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二线三循环’人才培养模式”。所谓工学结合“二线三循环”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以现实物流管理职业岗位能力提升为主线,以“物流采购管理一物流仓储管理一物流运输管理”即现代物流企业工作过程为循环线,通过抓好校内学生课堂理论教学,有序实施“基于现代物流企业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循序渐进教学,完成校内课堂理论教学循环;通过学生校内课程专项实训、岗前综合实训等模拟仿真实训,利用校内“现代物流实训中心”模拟当前现代物流企业营运过程,完成校内模拟仿真实训循环;通过学生校外毕业顶岗实习,进行现代物流企业实际业务操作,完成校外毕业顶岗实习循环。但是,我们认为以上学者在探讨物流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模式的设定方式方法上,停留在操作层面,缺乏对现象背后的理论机制层面的分析。同时在物流管理专业的建设方面,很少有基于相关理论支持的表述。本文以建构主义作为理论依托,深入探讨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方面的问题,以期在执行落实时,能找到扎实的基础和令人信服的理由。

2.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是指主体不能通向外部世界,而只能通过利用内部构建的基本认识原则去组织经验,从而发展知识。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62)认为教育必须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教育就是经验的生成和经验的改造,学生从经验中产生问题,而问题又可以激发他们运用探索的知识产生新概念。

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认为知识既非来自主体,也非来自客体,而是在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建构起来的。一方面,主体需要在原来经验的基础之对新经验赋予意义而获得知识;另一方面,主体将获得的新经验融入到既有的知识体系,会导致原有的经验发生一定的改变,使它得到丰富、调整或改造,这就是双向的建构过程。

因此,如何减少学校学习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差距,这是建构主义者所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建构主义理论对传统教学观念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设计作出了新的解释,以这种理论为基础,大量的研究者提出了一系列改革的设想,这对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是具有重大意义。李朝军认为职业教育应该基于情景建构主义理论而将实践和理论有机地融为一体,提出将学生知识、技能的主动建构作为职业教育教学的首要理念;职业教育教学应尽可能接近真实的职业环境。杨仲夏指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及其实践对于物流学科的教学,特别是高职物流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应把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应用到具体的物流学科教学中,是物流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合理选择。其中提出项目教学法就是综合运用建构主义理论所提出教学尝试,强调的是将课程的教学内容按照项目的工作分解结构(Work Breakdown Structure,以下简称WBS),以课程教学要求为导向而对教学任务进行的分组,它把课程整体教学任务分解成较小的、易于管理和控制的若干子任务或工作单元,并由此组织和定义整体课程的教学范围。其中WBS是针对专业所对应职业工作任务为依托,按照工作过程逻辑建构学习内容;基于这种工作任务的课堂教学设计,在课堂上就可以引导学生置于特定的工作情景,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更为了解本专业工作的价值。冯海英等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应用,深入探讨了职业教育中的教师角色,指出教师应当扮演意义建构的引导者和帮助者,学习共同体的组织者和协作者、知识的产婆以及学术顾问四种角色。通过对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阐明了教师在课堂中所发挥的积极主导作用。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所指导职业教育教学理念应该回归为:课堂教学设计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精神,并对所学课堂知识的意义要主动建构,改变学生被动受教为主动求知。而《决定》指出:为适应经济快速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进步需要,专业教学标准应该以新形势下职业标准为准则施行与时俱进的改革。针对行业企业发展对人才技能的要求,积极推进新型专业设置、新型专业课程内容与行业职业标准相衔接,形成专业所学与职业技能要求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无疑地,这对职业教育的改革探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物流管理作为新型的特色专业,其专业建设内容(专业定位、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训的设计等)应该要建立在具有指导意义的建构主义理论之上,以期达到《决议》对职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3.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问题及改革建议

高等职业教育对人才的培养高度强调职业性和应用型,它是着重以培养具有理论够用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企事业基层、面向第一线岗位的技术应用型和管理型人才为目标的。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被誉为第三利润源的现代物流业蓬勃兴起,因此物流人才数量需求及其技能要求给物流专业教育提出了崭新的诉求。目前,虽然全国有700多所大学开设有物流管理专业,为满足物流企业对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但是,社会上仍旧呈现出各类物流企业对专业人才需求的难题。为破解这一难题,许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作为珠江三角洲的重点职业院校之一,GS是开设物流管理专业比较早的院校之一,在物流管理的专业的建设方面进行了尝试和研究,我们以之为研究对象,通过详细访谈,对以上问题的原因归结为如下几个方面:

3.1专业定位不明确

作为高职教育的物流管理专业的首要目的就是以培养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作为宗旨,为满足地方经济的发展需要服务。因此,从专业定位上,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该通过广泛调研本土行业企业发展,收集企业对物流专业人才的素质需求,再经过校内外各类专家的共同研讨来确认人才规格和素质要求,从而使得制订人才培养计划能够做到有的放矢。

按照建构主义的核心理念:一切以学生为中心。该院物流管理专业在专业定位方面就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结合本身所处地理位置的优势:毗邻大型工业园区,拥有大量的制造企业,需要企业物流管理类人才。因此其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就是:第三方物流人才的培养。这是由校外企业专家和校内的专任教师共同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进行共同讨论、论证,获得的人才培养的共识,并且每一学年至少举办两次专业建设的研讨会,一方面是搜集企业对物流人才素质的要求,以及物流技术的最新发展前沿等;另一方面针对需求适时地调整教学计划,为学生就业所需要的技能提供针对性的训练。

3.2课程体系建设缺乏系统化

由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在我国举办的时间相对较短,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教育规律认识还有待进一步深化,特别是当前所使用的教材存在较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教材所要求的内容,教材之间缺乏协调性、系统性,各科教材各自为政,造成许多教学内容大量重复,而且观点各不相同,学生感到茫然,教师感到困惑。一般地,物流管理专业都开设以采购管理、仓储配送管理、运输管理、物流信息技术及国际货运的五大核心专业课程。就以这些核心专业课程为例,其中内容的重复尤为明显如:EOQ经济订货批量最初的引入是在管理学基础课程中,然后在物流基础课程中再次出现,采购管理中单独列章陈述,仓储配送管理中的介绍也不能少等等。又如5种主要的运输方式:公路运输、铁路运输、海洋运输、航空运输及管道运输,在物流管理基础、运输管理实务、国际货运实务和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等课程中都有涉及。这种重复的教学内容既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又使学生感到厌烦,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合格物流人才的培养。

一般地,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按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技能课设置了30多门课程,总课时在2400学时,要求所修学分达到135-140学分之间。但设计的教学内容或难度太大,或枯燥乏味,学生学起来很吃力,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造成设而不学、学而不精的状况。如其中的高等数学、统计学基础、物流会计等课程难度较大,涉及的物流行业实操内容较少,学生无法将课程与专业相结合,学起来兴趣不高,收获不大,甚至导致学生厌学现象的出现。

基于建构主义的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的探讨气氛,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活用课堂所学理论知识以提升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教学方法。因此,对课程体系的教学中消除重复的教学内容,是激发高职学生学习兴趣的重点。

该院的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建设进行了大胆地尝试,跟物流企业的经营管理行家和专业技能高手共同组建物流教材的编写团队,按照物流系统运输、包装、流通加工、装卸搬运、仓储保管、配送、信息7大功能要素,将所涉及的课程进行重新规划与设计,形成物流管理专业核心的课程主体。这对于基于建构主义的情景教学、案例教学以及抛锚式教学方式的展开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激发学生对于本专业课程重视与爱好,提高学习动力,为提升专业素质提供保障。并且定期地组织学生在校内进行层层选拔大赛,然后再挑选出精英参加市一级、省级的物流行业职能大赛,并多次取得比较理想的成绩,为学生在专业技能的学习创造“学中赛,赛中学”的交替模式。然学生体会专业技能学习的乐趣,更然教师体验建构主义教学方案实施的功效。

3.3师资队伍素质不齐全

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才开始设置物流管理作为一门独立专业。而要求高职物流教师具有物流多年物流行业工作实践、了解物流企业运作并具备实践教学能力,这往往是难以满足职业教育师资力量的要求的。事实上,多数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任教师都是从管理、会计、英语等学科转过来的,物流行业的实务经验较为缺乏。由于近年来高职院校中物流专业设置的快速兴起,导致很多的物流专任教师是直接从高校的应届硕士生转过来的,这种从学校走向学校的师资,由于缺乏基本物流业务如仓储、运输、配送、包装、流通加工和物流信息服务的感性认知,基本的物流单据运作流程都没有实际体验经历,导致相关的教学过程中讲解操作技能知识缺乏信心和底气,从而影响教学效果。此外,由于物流专业范围广、业务模式多,既包含有企业内部的物流,又有专业物流企业的物流作业流程。如果全面了解物流各种情形的作业流程及区别,需要教师花费很长的时间才能了解物流作业的全局情景,同时也造成很多开发的实训项目与实训项目之间缺乏业务连贯性,难以和行业实际情况相吻合,自然培养的人才技能就难以满足企业的需要;综合实训原本是将模块化的业务流程集成为一体,培养学生对物流业务流程的宏观把控能力和操作技能,这无疑对教师的实践课程设计要求更高。例如,新型的物联网、云计算等物流信息技术的推出应用,特别是需要对物流教师的专业知识与时俱进。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专业人才,要求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和经验具备培养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因此对于高职物流专任教师来说,首先应当充分认识课堂教学过程所传输的知识、技能必须能为人才培养目标服务,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应致力于提高作为建构式学习指导者的专业技能。通过围绕主题寻求解决方案的过程设计,引导、激发学生的创新思想,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

在提高专任教师的物流专业知识的实践技能,该学院也做了有益的探索,鼓励专任教师充分利用寒暑假的假期时间,深入物流企业的一线现场,考查和体验物流的操作过程,积累实践经验和教学素材;另一方面在毕业生的毕业实习指导过程中,提倡跟踪管理毕业生的实践过程,同时将校内实训内容与校外实践的专业技能有效地对接起来,为毕业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实现“零接触”的目标,即企业无须再对学生进行职前培训,就可直接上岗工作,大大地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提高企业对毕业学生素质的满意度。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实践,本专业教师的思想认识逐步统一,教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形成一支事业心强、敢于迎接挑战的教学团队。

3.4实验实训基础不扎实

高职教育对物流管理人才规格培养的基本要求就是面向地方经济的发展要求,从事物流管理及其一线操作工作的高技能人才。教育部2000年《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就明确了实践教学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实践教学要改变过分依附于理论教学的状况,探索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具体规定“三年制专业的实践教学一般不低于教学活动总学时的40%;二年制专业的实践教学一般不低于教学活动总学时的30%”。2011年《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提出“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由此可见,实验实训在高职教育中重要性。

由于提供真实工作现场为学生感受实践技能的要求,需要企业与学校进行大量的投入,并找到合适的连接点,这是所有高校开展实验实训所面对的难题。在多数情况下,高职院校进行的实践教学都是采用模拟仿真性质的,但这并不能替代学生在错综复杂的实际工作现场、实际工作环境中实习实训所获得体验,尤其在对应职场的心理感受、责任意识、思维能力和处理各种实际技术应用与技术创新的能力的培养,模拟仿真环境是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建设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是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必不可少的环节,更为重要的是实训基地建设要与专业技能的培养必须做到完善配套,内外结合。

该学院在专业课程的实验实训和课程外的顶岗实习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校内就课程的实践实训,除了进行必要的仿真实训,还购置了物流沙盘模拟经营平台。每一个学期在学院内举办层层的经营大赛的选拔,一方面完成教学的实践任务,另一方面选拔出优秀队伍参加省内、国内的各类物流技能竞赛,提高学生对综合物流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以及物流操作技能。

创办校内学生物流公司实体运营平台,由学生组成管理团队完成校内所有快件、包裹的收发业务,为校内老师和同学提供物流服务。校外运输职能有专业的物流公司承担,该平台只负责校内的物流服务。在项目的运营过程中,如何安排每天的收发工作、账务处理、成本控制;面对竞争采取何种营销手段(校内还存在其它物流公司形式)等,这些需要考量团队合作的能力、团队领导者的智慧。每一年为一届,每一届可容纳20个同学的业余时间的就业实习,每一个月可创造每人150-200元的收入。通过实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锻炼了自身的沟通能力与人际交往的能力。

物流工程专业定义篇2

1引言

物流学是一门综合学科,物流产业是一个新兴聚合型产业,它的理论与实践必然在中国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被称为"第三利润源"的现代物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正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竞争的国际化、需求的多样化、市场的一体化使现代物流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高级阶段。许多专家指出,现代经济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流的水平。物流实践的发展,需要对物流学理论更深入、更规范的研究,需要更多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物流人才,这就迫切需要建立和不断完善物流学学科体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我国物流发展的要求、适应物流学理论研究和物流人才培养的要求。本文提出关于对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两种设计方法,望引起各界同仁们的争鸣和共同探讨。

2.构建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必要性

从二十世纪初,美国人提出物流这一概念开始,就有许多争论,并逐步深化与发展,到目前为止,各国对物流的定义也不完全一致,但大同小异。物流业已成为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一个重要产业,已是既成的事实,物流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已无可质疑。物流作为一门科学,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各国研究的成果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兴趣。但是,物流尚未作为一个学科屹立于众多成熟的学科之林,这个学科就是“物流学”。直至目前,物流学还是一个没有进行充分研究的新学科,建立和不断完善这样一个学科是否有必要?是否可能?这个学科下面又应该包含哪些子学科、其学科体系究竟如何?这是长期致力于物流实践、物流理论研究、物流教育和培训的专家们共同关心的问题。

2.1物流实践的发展急需明确物流学学科体系

目前,物流学学科体系的不明确和物流学理论研究上的滞后已严重影响了中国物流实践的发展。物流实践活动对商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影响日益明显,已引起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然而,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物流学学科体系至今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致使物流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还没有真正研究清楚,物流学学科的本质还没有被全面揭示出来,进而直接导致了人们对物流认识的偏差。

2.2新兴的物流学呼唤建立自己的学科体系

物流学理论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物流概念、物流技术和物流模式,产生了许多传统学科无法解释的问题,带来了传统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这就必然要求建立起物流学学科。通过理论研究,我们越来越认识到,物流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是由管理学、经济学、工学和理学等相互交叉形成的新兴学科;物流学学科有着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研究内容;作为一个学科,物流学有着自己的学科体系。从物流学理论研究出发产生的建立物流学学科体系的需求,是学科发展的必然。

2.3物流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学科体系的支撑

为适应物流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深入,社会和经济发展各对层次物流人才需求的急速增长,目前我国物流教育正在快速发展(见下表),从2001年仅有一所高校招收物流专业,到2003年9月已有47所高校在办物流专业。但是,我们的同仁中仍在对有关物流的学科专业的内涵进行着讨论。例如,对物流工程,有的定义为“从系统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称为物流系统工程,简称为物流工程”,有的定义为“物流工程是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有的定义为“物流工程是指在物流管理中,从物流系统整体出发,把物流和信息融为一体看作一个系统,把生产、流通和消费全过程看作是一个整体,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物流系统规划、管理和控制,选择最低的物流费用、高的物流效率、好的顾客服务,达到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和企业经济效益的综合组织管理活动过程。”这样,就从方法论、工学、管理学三个角度对同一概念产生了三种定义。物流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学科体系的支撑,试想,在这种内涵混乱的情况下,必然产生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正是由于物流学学科体系的不明确产生的。

近三年我国招生物流专业的高等学校数

专业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物流管理

1

7

37

物流工程

2

10

2.4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对今后学科的调整和完善会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目前我国的物流学学科体系正在建立过程中。由于受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分业管理等问题的影响,我国物流业呈现一个分散的状况,再加上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物流教育条块分割的状况也未得到彻底的改变。因此,各学科专业的研究领域、研究目标、研究的重点不明确。新设的物流工程和物流管理等专业,在很大程度上是原来某一物流相关学科的转型,使物流学学科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此,目前迫切需要对物流学学科体系进行构建,以期对今后物流学学科体系的调整和不断完善起到指导作用。

3.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设计方法

学科是指学术的分类,是指一定的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学科发展历史表明,一个学科的成熟将要引发这个学科与相关学科的集成。对于在一定层次和高度已经认识清楚的事物,人们将会在更高的层次上来认识。物流学学科的发展也是这样的。以前人们所认识的重点是物流各要素所组成的这些学科。目前我们认识到,这些学科必需进行集成才能达到更大规模的优化,而这个更大规模的范围就是物流学学科的研究范围。

研究物流的目的是要有效地管理控制物流的全过程,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使其消耗的总费用最小,因此,经济指标是衡量物流系统的基本尺度。研究物流学必然涉及经济学的有关内容,特别是近代兴起的技术经济学和数量经济学都和物流研究有密切关系。在对作为物流要素的对象物的研究中,以及对对象物产生时间维和空间维物理性变化的方法、手段的研究中,又涉及到工程技术科学的许多领域。在运输技术、仓储技术、搬运和包装技术中融合了机械、电器自动化等学科的成果。对物流系统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必须以数学特别是应用数学、运筹学等为基础,也要以电子计算机作为手段来实现分析和控制的目的,这些都是物流学的研究范畴。综上所述,物流学可以说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或是管理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鉴于此,我们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提出以下两种设计方法,供大家讨论和完善。

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第一种设计方法:

将物流学作为管理学学科门类下的一个一级学科,物流学下面进一步分为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二级学科。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这种意见见表1。

学科门类

一级学科

二级学科

管理学

物流学

物流管理

物流工程

物流经济

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第二种设计方法:

在管理学学科门类下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中设立一个二级学科——物流管理工程,该二级学科下可设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等多个研究方向。将物流经济作为经济学学科门类中应用经济学下产业经济学二级学科的一个研究方向。这种设计方法可鼓励多学科共同研究物流问题。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这种意见见表2。

学科门类

一级学科

二级学科

研究方向

管理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

物流管理工程

物流管理

物流工程

供应链管理

物流系统分析

等等

经济学

应用经济学

产业经济学

物流经济

等等

在上面两种设计方法中,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基本构成都是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子学科,有必要对这三个子学科作一分析。

3.1物流管理

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物流的定义为:“高效、低成本地将原材料、在制品、产成品等由始发地向消费地进行储存和流动,并对与之相关的信息流进行规划、实施和控制,以满足用户需求的过程。”西方物流(LOGISTICS)理论强调物流学科研究的重点就是对物流系统的管理。在我国,物流管理学科应该作为国内物流学的重点子学科进行研究。

物流活动是由物流组织来完成的,而“管理是一切组织的根本”。企业的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业务的具体运作、物流过程的控制、物流效益的考核与评估等都是管理,需要管理理论的指导。物流与许多的管理学专业有关,如工程管理、工商管理、信息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但物流管理学科有着自己的研究范围。

(1)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可以概括为:同现代生产经营、科技、经济、社会等发展相适应的物流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工具。

(2)物流管理学科的内涵

物流管理研究的对象是物流系统,它是由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物质资料(物品)的运动构成。物流管理研究的核心是社会经济活动中物品实体运动的客观规律,它包括物品运动的时间及时性、路径合理性、速度的经济性以及物品运动过程中的停滞和相关形质变化的必要性等。物流管理学科是研究以经济效益为目标,运用现代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手段来分析处理物流活动,设计建立物流系统,以及对物流问题进行决策的科学。因此,物流管理学科必须以经济学、管理学、运筹学为基础,以网络化的电子信息技术为支撑。

(3)物流管理学科的目标

物流管理学科的目标概述为: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方法与科技成就,阐明和揭示物流管理活动的规律,发展物流管理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提高物流过程的运作效率。该学科作为一个专业,培养具备坚实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理论方法、管理数学及计算机应用等基础理论;掌握物流系统分析、物流管理方法等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物流计划、预测、决策、经营、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专门人才。

(4)物流管理学科的特点

物流管理学科具有理论与应用并重的特点,将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应用于物流管理实践领域,通过分析宏观和微观物流发展的规律,研究发展适合宏观管理和企业管理特点的新的物流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

(5)物流管理学科研究的意义

物流管理实际是对物流活动的管理,通过这一管理使物品得以合理配置和运动,但是,“物流”或“物流系统”作为概念所反映的物质实体是“物”而不是“人”。物品是企业构成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一,它的运动不仅存在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中,而且还由于它的运动,使社会经济主体之间形成供应链。科学地进行物流管理,不仅可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还可消除或缓解经济主体之间联结点上的矛盾。

3.2物流工程

“物流工程”是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学科。大型的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一般都是高度自动化的物流设施,建设前需要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分析和工程设计,建成后需要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维护和管理;物流的载体——运输车辆、自动立体仓库、装卸搬运设施的建设等,也需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设计。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实施都涉及大量的工程和技术,因此“物流工程”涉及到工学的许多学科方向,如机械、建筑、电子、信息、材料、交通运输等等。

在众多的理论研究中,“物流工程”有多种含义(见本文第一部分)。我们认为,“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是真正意义上的物流工程,国家也是把物流工程划在了工学学科门类下。

(1)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多目标决策的、复杂的动态物流系统,主要从工程角度研究上述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2)物流工程学科的内涵

物流工程学科主要是对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实施与管理的全过程进行研究。设施设计是工程的灵魂,规划设计是物流系统优劣的先决条件。物流工程为物流系统提供了软件和硬件平台。一个良好的物流系统不能仅留在规划阶段,需要通过具体的工程建设来实现,物流工程的实施过程就是完成整个系统的硬件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等过程,同时也需要规划软件的功能。在进行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和实现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其经济性指标,又要考虑技术上的先进性、科学性。因此,物流工程学科主要是以工学学科作为其理论基础的,它既是技术学科,也有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的渗透。

(3)物流工程学科的目标

物流工程学科的目标概述为:运用工学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根据物流系统的基本要求,对复杂物流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和实施,以提高物流技术水平,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

(4)物流工程学科的特点

物流工程学科具备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的特征。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方法,不仅要运用自然科学中常用的科学逻辑推理和逻辑计算,同时,也常采用对系统进行模型化、仿真与分析的方法。研究中常采用定量计算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

(5)物流工程学科的意义

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意义主要在于培养一批具有工科背景的物流人才。物流业的发展需要大批掌握物流工程同时掌握管理方面坚实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够熟练运用现代物流工程理论、系统规划设计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具备独立从事大型物流工程项目规划、实施、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专门技术人才。

3.3物流经济

物流学科研究大量的物流资源优化配置、物流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宏观物流产业的发展与增长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靠的是经济学理论,包括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理论在物流研究中的具体应用。

日本行政管理厅统计审议会对物流的定义是:“物的流通是与商品的物理性流动相关联的经济活动,包括物资流通和情报流通。物资流通由运输、保管、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以及运输基础设施活动组成。”日本的物流定义中强调了物流是一种经济活动,物流在日本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从经济学科的角度,研究物流经济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1)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经济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物流产业的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问题。

(2)物流经济学科的内涵

物流经济学科应以宏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中国宏观物流问题的关注为基础,以深度分析宏观物流发展趋势及宏观物流产业发展政策为特色,致力于探索和建立经济发展中的宏观物流理论体系;同时应关注微观物流经济的研究,研究重点集中在与企业问题有关的物流企业制度、物流项目评估、物流市场需求预测等政策和理论问题上。

(3)物流经济学科的目标

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目标为:研究物流产业发展政策及其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关系,对物流业发展提出决策建议,成为有关决策部门和企业的思想库和参谋部;加强物流经济理论体系建设并与国际物流经济学科接轨。

(4)物流经济学科的特点

物流经济学科同样具备多学科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的特征。相关学科有运输经济、物流管理、物流工程、技术经济、信息经济和会计学等。该学科的特点就是要紧密结合物流业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宏观和微观的物流发展问题进行理论探讨。

(5)物流经济学科研究的意义

物流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物流不仅是国民经济的动脉系统,同时对实现资源配置具有重要的作用。物流还以本身的宏观效益支持国民经济的运行,改善国民经济的运行方式和结构,促使其优化。特定条件下,物流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一个新的物流产业可以有效改善我国产业结构。因此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必将促使国民经济向更加合理的、协调的方向发展。

4.对物流学学科体系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的相关建议

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物流人才的培养应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物流学学科的设置应立足于培养复合型物流人才。按照这一思路,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建设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提出如下几点相关建议:

(1)保留现有某些按物流环节设置的物流类专业。这类专业有交通运输、油气储运工程、包装工程等,它们既是按物流环节设置的专业,也分属不同的行业。这些专业都有他的特定的领域适用性,不一定要全盘改造成为物流工程专业。

(2)尽快构建和完善物流学学科体系,进一步明确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等学科专业的内涵。

(3)加强高校、学术团体、企业之间的交流,对物流学学科体系问题进行不断的探讨,逐渐深化,求同存异,在适当的时候向国家提出调整学科专业目录的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1]丁俊发,现代物流与中国经济发展,首届中国物流学会年会,2002,R

[2]何明珂,物流系统论,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M

[3]宋伟刚,物流工程及其应用,机械工业

物流工程专业定义篇3

1引言

物流学是一门综合学科,物流产业是一个新兴聚合型产业,它的理论与实践必然在中国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被称为"第三利润源"的现代物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正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竞争的国际化、需求的多样化、市场的一体化使现代物流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高级阶段。许多专家指出,现代经济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流的水平。物流实践的发展,需要对物流学理论更深入、更规范的研究,需要更多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物流人才,这就迫切需要建立和不断完善物流学学科体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我国物流发展的要求、适应物流学理论研究和物流人才培养的要求。本文提出关于对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两种设计方法,望引起各界同仁们的争鸣和共同探讨。

2.构建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必要性

从二十世纪初,美国人提出物流这一概念开始,就有许多争论,并逐步深化与发展,到目前为止,各国对物流的定义也不完全一致,但大同小异。物流业已成为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一个重要产业,已是既成的事实,物流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已无可质疑。物流作为一门科学,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各国研究的成果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兴趣。但是,物流尚未作为一个学科屹立于众多成熟的学科之林,这个学科就是“物流学”。直至目前,物流学还是一个没有进行充分研究的新学科,建立和不断完善这样一个学科是否有必要?是否可能?这个学科下面又应该包含哪些子学科、其学科体系究竟如何?这是长期致力于物流实践、物流理论研究、物流教育和培训的专家们共同关心的问题。

2.1物流实践的发展急需明确物流学学科体系

目前,物流学学科体系的不明确和物流学理论研究上的滞后已严重影响了中国物流实践的发展。物流实践活动对商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影响日益明显,已引起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然而,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物流学学科体系至今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致使物流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还没有真正研究清楚,物流学学科的本质还没有被全面揭示出来,进而直接导致了人们对物流认识的偏差。

2.2新兴的物流学呼唤建立自己的学科体系

物流学理论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物流概念、物流技术和物流模式,产生了许多传统学科无法解释的问题,带来了传统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这就必然要求建立起物流学学科。通过理论研究,我们越来越认识到,物流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是由管理学、经济学、工学和理学等相互交叉形成的新兴学科;物流学学科有着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研究内容;作为一个学科,物流学有着自己的学科体系。从物流学理论研究出发产生的建立物流学学科体系的需求,是学科发展的必然。

2.3物流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学科体系的支撑

为适应物流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深入,社会和经济发展各对层次物流人才需求的急速增长,目前我国物流教育正在快速发展(见下表),从2001年仅有一所高校招收物流专业,到2003年9月已有47所高校在办物流专业。但是,我们的同仁中仍在对有关物流的学科专业的内涵进行着讨论。例如,对物流工程,有的定义为“从系统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称为物流系统工程,简称为物流工程”,有的定义为“物流工程是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有的定义为“物流工程是指在物流管理中,从物流系统整体出发,把物流和信息融为一体看作一个系统,把生产、流通和消费全过程看作是一个整体,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物流系统规划、管理和控制,选择最低的物流费用、高的物流效率、好的顾客服务,达到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和企业经济效益的综合组织管理活动过程。”这样,就从方法论、工学、管理学三个角度对同一概念产生了三种定义。物流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学科体系的支撑,试想,在这种内涵混乱的情况下,必然产生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正是由于物流学学科体系的不明确产生的。近三年我国招生物流专业的高等学校数

专业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物流管理

1

7

37

物流工程

2

10

2.4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对今后学科的调整和完善会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目前我国的物流学学科体系正在建立过程中。由于受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分业管理等问题的影响,我国物流业呈现一个分散的状况,再加上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物流教育条块分割的状况也未得到彻底的改变。因此,各学科专业的研究领域、研究目标、研究的重点不明确。新设的物流工程和物流管理等专业,在很大程度上是原来某一物流相关学科的转型,使物流学学科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此,目前迫切需要对物流学学科体系进行构建,以期对今后物流学学科体系的调整和不断完善起到指导作用。

3.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设计方法

学科是指学术的分类,是指一定的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学科发展历史表明,一个学科的成熟将要引发这个学科与相关学科的集成。对于在一定层次和高度已经认识清楚的事物,人们将会在更高的层次上来认识。物流学学科的发展也是这样的。以前人们所认识的重点是物流各要素所组成的这些学科。目前我们认识到,这些学科必需进行集成才能达到更大规模的优化,而这个更大规模的范围就是物流学学科的研究范围。

研究物流的目的是要有效地管理控制物流的全过程,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使其消耗的总费用最小,因此,经济指标是衡量物流系统的基本尺度。研究物流学必然涉及经济学的有关内容,特别是近代兴起的技术经济学和数量经济学都和物流研究有密切关系。在对作为物流要素的对象物的研究中,以及对对象物产生时间维和空间维物理性变化的方法、手段的研究中,又涉及到工程技术科学的许多领域。在运输技术、仓储技术、搬运和包装技术中融合了机械、电器自动化等学科的成果。对物流系统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必须以数学特别是应用数学、运筹学等为基础,也要以电子计算机作为手段来实现分析和控制的目的,这些都是物流学的研究范畴。综上所述,物流学可以说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或是管理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鉴于此,我们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提出以下两种设计方法,供大家讨论和完善。

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第一种设计方法:

将物流学作为管理学学科门类下的一个一级学科,物流学下面进一步分为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二级学科。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这种意见见表1。

学科门类

一级学科

二级学科

管理学

物流学

物流管理

物流工程

物流经济

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第二种设计方法:

在管理学学科门类下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中设立一个二级学科——物流管理工程,该二级学科下可设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等多个研究方向。将物流经济作为经济学学科门类中应用经济学下产业经济学二级学科的一个研究方向。这种设计方法可鼓励多学科共同研究物流问题。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这种意见见表2。

学科门类

一级学科

二级学科

研究方向

管理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

物流管理工程

物流管理

物流工程

供应链管理

物流系统分析

等等

经济学

应用经济学

产业经济学

物流经济

等等

在上面两种设计方法中,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基本构成都是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子学科,有必要对这三个子学科作一分析。

3.1物流管理

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物流的定义为:“高效、低成本地将原材料、在制品、产成品等由始发地向消费地进行储存和流动,并对与之相关的信息流进行规划、实施和控制,以满足用户需求的过程。”西方物流(LOGISTICS)理论强调物流学科研究的重点就是对物流系统的管理。在我国,物流管理学科应该作为国内物流学的重点子学科进行研究。

物流活动是由物流组织来完成的,而“管理是一切组织的根本”。企业的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业务的具体运作、物流过程的控制、物流效益的考核与评估等都是管理,需要管理理论的指导。物流与许多的管理学专业有关,如工程管理、工商管理、信息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但物流管理学科有着自己的研究范围。

(1)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可以概括为:同现代生产经营、科技、经济、社会等发展相适应的物流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工具。(2)物流管理学科的内涵

物流管理研究的对象是物流系统,它是由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物质资料(物品)的运动构成。物流管理研究的核心是社会经济活动中物品实体运动的客观规律,它包括物品运动的时间及时性、路径合理性、速度的经济性以及物品运动过程中的停滞和相关形质变化的必要性等。物流管理学科是研究以经济效益为目标,运用现代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手段来分析处理物流活动,设计建立物流系统,以及对物流问题进行决策的科学。因此,物流管理学科必须以经济学、管理学、运筹学为基础,以网络化的电子信息技术为支撑。

(3)物流管理学科的目标

物流管理学科的目标概述为: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方法与科技成就,阐明和揭示物流管理活动的规律,发展物流管理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提高物流过程的运作效率。该学科作为一个专业,培养具备坚实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理论方法、管理数学及计算机应用等基础理论;掌握物流系统分析、物流管理方法等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物流计划、预测、决策、经营、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专门人才。

(4)物流管理学科的特点

物流管理学科具有理论与应用并重的特点,将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应用于物流管理实践领域,通过分析宏观和微观物流发展的规律,研究发展适合宏观管理和企业管理特点的新的物流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

(5)物流管理学科研究的意义

物流管理实际是对物流活动的管理,通过这一管理使物品得以合理配置和运动,但是,“物流”或“物流系统”作为概念所反映的物质实体是“物”而不是“人”。物品是企业构成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一,它的运动不仅存在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中,而且还由于它的运动,使社会经济主体之间形成供应链。科学地进行物流管理,不仅可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还可消除或缓解经济主体之间联结点上的矛盾。

3.2物流工程

“物流工程”是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学科。大型的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一般都是高度自动化的物流设施,建设前需要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分析和工程设计,建成后需要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维护和管理;物流的载体——运输车辆、自动立体仓库、装卸搬运设施的建设等,也需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设计。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实施都涉及大量的工程和技术,因此“物流工程”涉及到工学的许多学科方向,如机械、建筑、电子、信息、材料、交通运输等等。在众多的理论研究中,“物流工程”有多种含义(见本文第一部分)。我们认为,“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是真正意义上的物流工程,国家也是把物流工程划在了工学学科门类下。

(1)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多目标决策的、复杂的动态物流系统,主要从工程角度研究上述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2)物流工程学科的内涵

物流工程学科主要是对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实施与管理的全过程进行研究。设施设计是工程的灵魂,规划设计是物流系统优劣的先决条件。物流工程为物流系统提供了软件和硬件平台。一个良好的物流系统不能仅留在规划阶段,需要通过具体的工程建设来实现,物流工程的实施过程就是完成整个系统的硬件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等过程,同时也需要规划软件的功能。在进行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和实现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其经济性指标,又要考虑技术上的先进性、科学性。因此,物流工程学科主要是以工学学科作为其理论基础的,它既是技术学科,也有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的渗透。

(3)物流工程学科的目标

物流工程学科的目标概述为:运用工学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根据物流系统的基本要求,对复杂物流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和实施,以提高物流技术水平,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

(4)物流工程学科的特点

物流工程学科具备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的特征。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方法,不仅要运用自然科学中常用的科学逻辑推理和逻辑计算,同时,也常采用对系统进行模型化、仿真与分析的方法。研究中常采用定量计算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

(5)物流工程学科的意义

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意义主要在于培养一批具有工科背景的物流人才。物流业的发展需要大批掌握物流工程同时掌握管理方面坚实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够熟练运用现代物流工程理论、系统规划设计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具备独立从事大型物流工程项目规划、实施、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专门技术人才。

3.3物流经济

物流学科研究大量的物流资源优化配置、物流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宏观物流产业的发展与增长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靠的是经济学理论,包括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理论在物流研究中的具体应用。日本行政管理厅统计审议会对物流的定义是:“物的流通是与商品的物理性流动相关联的经济活动,包括物资流通和情报流通。物资流通由运输、保管、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以及运输基础设施活动组成。”日本的物流定义中强调了物流是一种经济活动,物流在日本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从经济学科的角度,研究物流经济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1)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经济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物流产业的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问题。

(2)物流经济学科的内涵

物流经济学科应以宏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中国宏观物流问题的关注为基础,以深度分析宏观物流发展趋势及宏观物流产业发展政策为特色,致力于探索和建立经济发展中的宏观物流理论体系;同时应关注微观物流经济的研究,研究重点集中在与企业问题有关的物流企业制度、物流项目评估、物流市场需求预测等政策和理论问题上。

(3)物流经济学科的目标

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目标为:研究物流产业发展政策及其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关系,对物流业发展提出决策建议,成为有关决策部门和企业的思想库和参谋部;加强物流经济理论体系建设并与国际物流经济学科接轨。

(4)物流经济学科的特点

物流经济学科同样具备多学科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的特征。相关学科有运输经济、物流管理、物流工程、技术经济、信息经济和会计学等。该学科的特点就是要紧密结合物流业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宏观和微观的物流发展问题进行理论探讨。

(5)物流经济学科研究的意义

物流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物流不仅是国民经济的动脉系统,同时对实现资源配置具有重要的作用。物流还以本身的宏观效益支持国民经济的运行,改善国民经济的运行方式和结构,促使其优化。特定条件下,物流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一个新的物流产业可以有效改善我国产业结构。因此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必将促使国民经济向更加合理的、协调的方向发展。

4.对物流学学科体系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的相关建议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物流人才的培养应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物流学学科的设置应立足于培养复合型物流人才。按照这一思路,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建设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提出如下几点相关建议:

(1)保留现有某些按物流环节设置的物流类专业。这类专业有交通运输、油气储运工程、包装工程等,它们既是按物流环节设置的专业,也分属不同的行业。这些专业都有他的特定的领域适用性,不一定要全盘改造成为物流工程专业。

(2)尽快构建和完善物流学学科体系,进一步明确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等学科专业的内涵。

(3)加强高校、学术团体、企业之间的交流,对物流学学科体系问题进行不断的探讨,逐渐深化,求同存异,在适当的时候向国家提出调整学科专业目录的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1]丁俊发,现代物流与中国经济发展,首届中国物流学会年会,2002,R

[2]何明珂,物流系统论,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M

[3]宋伟刚,物流工程及其应用,机械工业

出版社,2003,M

物流工程专业定义篇4

1 引 言

物流学是一门综合学科,物流产业是一个新兴聚合型产业,它的理论与实践必然在中国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被称为"第三利润源"的现代物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正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竞争的国际化、需求的多样化、市场的一体化使现代物流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高级阶段。许多专家指出,现代经济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流的水平。物流实践的发展,需要对物流学理论更深入、更规范的研究,需要更多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物流人才,这就迫切需要建立和不断完善物流学学科体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我国物流发展的要求、适应物流学理论研究和物流人才培养的要求。本文提出关于对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两种设计方法,望引起各界同仁们的争鸣和共同探讨。

2.构建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必要性

从二十世纪初,美国人提出物流这一概念开始,就有许多争论,并逐步深化与发展,到目前为止,各国对物流的定义也不完全一致,但大同小异。物流业已成为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一个重要产业,已是既成的事实,物流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已无可质疑。物流作为一门科学,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各国研究的成果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兴趣。但是,物流尚未作为一个学科屹立于众多成熟的学科之林,这个学科就是“物流学”。直至目前,物流学还是一个没有进行充分研究的新学科,建立和不断完善这样一个学科是否有必要?是否可能?这个学科下面又应该包含哪些子学科、其学科体系究竟如何?这是长期致力于物流实践、物流理论研究、物流教育和培训的专家们共同关心的问题。

2.1 物流实践的发展急需明确物流学学科体系

目前,物流学学科体系的不明确和物流学理论研究上的滞后已严重影响了中国物流实践的发展。物流实践活动对商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影响日益明显,已引起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然而,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物流学学科体系至今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致使物流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还没有真正研究清楚,物流学学科的本质还没有被全面揭示出来,进而直接导致了人们对物流认识的偏差。

2.2新兴的物流学呼唤建立自己的学科体系

物流学理论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物流概念、物流技术和物流模式,产生了许多传统学科无法解释的问题,带来了传统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这就必然要求建立起物流学学科。通过理论研究,我们越来越认识到,物流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是由管理学、经济学、工学和理学等相互交叉形成的新兴学科;物流学学科有着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研究内容;作为一个学科,物流学有着自己的学科体系。从物流学理论研究出发产生的建立物流学学科体系的需求,是学科发展的必然。

2.3物流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学科体系的支撑

为适应物流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深入,社会和经济发展各对层次物流人才需求的急速增长,目前我国物流教育正在快速发展(见下表),从2001年仅有一所高校招收物流专业,到2003年9月已有47所高校在办物流专业。但是,我们的同仁中仍在对有关物流的学科专业的内涵进行着讨论。例如,对物流工程,有的定义为“从系统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称为物流系统工程,简称为物流工程”,有的定义为“物流工程是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有的定义为“物流工程是指在物流管理中,从物流系统整体出发,把物流和信息融为一体看作一个系统,把生产、流通和消费全过程看作是一个整体,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物流系统规划、管理和控制,选择最低的物流费用、高的物流效率、好的顾客服务,达到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和企业经济效益的综合组织管理活动过程。”这样,就从方法论、工学、管理学三个角度对同一概念产生了三种定义。物流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学科体系的支撑,试想,在这种内涵混乱的情况下,必然产生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正是由于物流学学科体系的不明确产生的。

近三年我国招生物流专业的高等学校数

专业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物流管理

1

7

37

物流工程

2

10

2.4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对今后学科的调整和完善会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目前我国的物流学学科体系正在建立过程中。由于受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分业管理等问题的影响,我国物流业呈现一个分散的状况,再加上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物流教育条块分割的状况也未得到彻底的改变。因此,各学科专业的研究领域、研究目标、研究的重点不明确。新设的物流工程和物流管理等专业,在很大程度上是原来某一物流相关学科的转型,使物流学学科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此,目前迫切需要对物流学学科体系进行构建,以期对今后物流学学科体系的调整和不断完善起到指导作用。

3.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设计方法

学科是指学术的分类,是指一定的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学科发展历史表明,一个学科的成熟将要引发这个学科与相关学科的集成。对于在一定层次和高度已经认识清楚的事物,人们将会在更高的层次上来认识。物流学学科的发展也是这样的。以前人们所认识的重点是物流各要素所组成的这些学科。目前我们认识到,这些学科必需进行集成才能达到更大规模的优化,而这个更大规模的范围就是物流学学科的研究范围。

研究物流的目的是要有效地管理控制物流的全过程,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使其消耗的总费用最小,因此,经济指标是衡量物流系统的基本尺度。研究物流学必然涉及经济学的有关内容,特别是近代兴起的技术经济学和数量经济学都和物流研究有密切关系。在对作为物流要素的对象物的研究中,以及对对象物产生时间维和空间维物理性变化的方法、手段的研究中,又涉及到工程技术科学的许多领域。在运输技术、仓储技术、搬运和包装技术中融合了机械、电器自动化等学科的成果。对物流系统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必须以数学特别是应用数学、运筹学等为基础,也要以电子计算机作为手段来实现分析和控制的目的,这些都是物流学的研究范畴。综上所述,物流学可以说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或是管理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鉴于此,我们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提出以下两种设计方法,供大家讨论和完善。

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第一种设计方法:

将物流学作为管理学学科门类下的一个一级学科,物流学下面进一步分为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二级学科。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这种意见见表1。

学科门类

一级学科

二级学科

管理学

物流学

物流管理

物流工程

物流经济

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第二种设计方法:

在管理学学科门类下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中设立一个二级学科——物流管理工程,该二级学科下可设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等多个研究方向。将物流经济作为经济学学科门类中应用经济学下产业经济学二级学科的一个研究方向。这种设计方法可鼓励多学科共同研究物流问题。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这种意见见表2。

学科门类

一级学科

二级学科

研究方向

管理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

物流管理工程

物流管理

物流工程

供应链管理

物流系统分析

等等

经济学

应用经济学

产业经济学

物流经济

等等

在上面两种设计方法中,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基本构成都是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子学科,有必要对这三个子学科作一分析。

3.1物流管理

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物流的定义为:“高效、低成本地将原材料、在制品、产成品等由始发地向消费地进行储存和流动,并对与之相关的信息流进行规划、实施和控制,以满足用户需求的过程。”西方物流(LOGISTICS)理论强调物流学科研究的重点就是对物流系统的管理。在我国,物流管理学科应该作为国内物流学的重点子学科进行研究。

物流活动是由物流组织来完成的,而“管理是一切组织的根本”。企业的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业务的具体运作、物流过程的控制、物流效益的考核与评估等都是管理,需要管理理论的指导。物流与许多的管理学专业有关,如工程管理、工商管理、信息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但物流管理学科有着自己的研究范围。

(1)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可以概括为:同现代生产经营、科技、经济、社会等发展相适应的物流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工具。

(2)物流管理学科的内涵

物流管理研究的对象是物流系统,它是由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物质资料(物品)的运动构成。物流管理研究的核心是社会经济活动中物品实体运动的客观规律,它包括物品运动的时间及时性、路径合理性、速度的经济性以及物品运动过程中的停滞和相关形质变化的必要性等。物流管理学科是研究以经济效益为目标,运用现代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手段来分析处理物流活动,设计建立物流系统,以及对物流问题进行决策的科学。因此,物流管理学科必须以经济学、管理学、运筹学为基础,以网络化的电子信息技术为支撑。

(3)物流管理学科的目标

物流管理学科的目标概述为: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方法与科技成就,阐明和揭示物流管理活动的规律,发展物流管理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提高物流过程的运作效率。该学科作为一个专业,培养具备坚实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理论方法、管理数学及计算机应用等基础理论;掌握物流系统分析、物流管理方法等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物流计划、预测、决策、经营、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专门人才。

(4)物流管理学科的特点

物流管理学科具有理论与应用并重的特点,将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应用于物流管理实践领域,通过分析宏观和微观物流发展的规律,研究发展适合宏观管理和企业管理特点的新的物流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

(5)物流管理学科研究的意义

物流管理实际是对物流活动的管理,通过这一管理使物品得以合理配置和运动,但是,“物流”或“物流系统”作为概念所反映的物质实体是“物”而不是“人”。物品是企业构成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一,它的运动不仅存在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中,而且还由于它的运动,使社会经济主体之间形成供应链。科学地进行物流管理,不仅可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还可消除或缓解经济主体之间联结点上的矛盾。

3.2物流工程

“物流工程”是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学科。大型的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一般都是高度自动化的物流设施,建设前需要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分析和工程设计,建成后需要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维护和管理;物流的载体——运输车辆、自动立体仓库、装卸搬运设施的建设等,也需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设计。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实施都涉及大量的工程和技术,因此“物流工程”涉及到工学的许多学科方向,如机械、建筑、电子、信息、材料、交通运输等等。

在众多的理论研究中,“物流工程”有多种含义(见本文第一部分)。我们认为,“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是真正意义上的物流工程,国家也是把物流工程划在了工学学科门类下。

(1)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多目标决策的、复杂的动态物流系统,主要从工程角度研究上述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2)物流工程学科的内涵

物流工程学科主要是对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实施与管理的全过程进行研究。设施设计是工程的灵魂,规划设计是物流系统优劣的先决条件。物流工程为物流系统提供了软件和硬件平台。一个良好的物流系统不能仅留在规划阶段,需要通过具体的工程建设来实现,物流工程的实施过程就是完成整个系统的硬件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等过程,同时也需要规划软件的功能。在进行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和实现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其经济性指标,又要考虑技术上的先进性、科学性。因此,物流工程学科主要是以工学学科作为其理论基础的,它既是技术学科,也有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的渗透。

(3)物流工程学科的目标

物流工程学科的目标概述为:运用工学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根据物流系统的基本要求,对复杂物流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和实施,以提高物流技术水平,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

(4)物流工程学科的特点

物流工程学科具备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的特征。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方法,不仅要运用自然科学中常用的科学逻辑推理和逻辑计算,同时,也常采用对系统进行模型化、仿真与分析的方法。研究中常采用定量计算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

(5)物流工程学科的意义

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意义主要在于培养一批具有工科背景的物流人才。物流业的发展需要大批掌握物流工程同时掌握管理方面坚实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够熟练运用现代物流工程理论、系统规划设计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具备独立从事大型物流工程项目规划、实施、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专门技术人才。

3.3物流经济

物流学科研究大量的物流资源优化配置、物流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宏观物流产业的发展与增长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靠的是经济学理论,包括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理论在物流研究中的具体应用。

日本行政管理厅统计审议会对物流的定义是:“物的流通是与商品的物理性流动相关联的经济活动,包括物资流通和情报流通。物资流通由运输、保管、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以及运输基础设施活动组成。”日本的物流定义中强调了物流是一种经济活动,物流在日本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从经济学科的角度,研究物流经济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1)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经济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物流产业的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问题。

(2)物流经济学科的内涵

物流经济学科应以宏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中国宏观物流问题的关注为基础,以深度分析宏观物流发展趋势及宏观物流产业发展政策为特色,致力于探索和建立经济发展中的宏观物流理论体系;同时应关注微观物流经济的研究,研究重点集中在与企业问题有关的物流企业制度、物流项目评估、物流市场需求预测等政策和理论问题上。

(3)物流经济学科的目标

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目标为:研究物流产业发展政策及其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关系,对物流业发展提出决策建议,成为有关决策部门和企业的思想库和参谋部;加强物流经济理论体系建设并与国际物流经济学科接轨。

(4)物流经济学科的特点

物流经济学科同样具备多学科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的特征。相关学科有运输经济、物流管理、物流工程、技术经济、信息经济和会计学等。该学科的特点就是要紧密结合物流业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宏观和微观的物流发展问题进行理论探讨。

(5)物流经济学科研究的意义

物流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物流不仅是国民经济的动脉系统,同时对实现资源配置具有重要的作用。物流还以本身的宏观效益支持国民经济的运行,改善国民经济的运行方式和结构,促使其优化。特定条件下,物流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一个新的物流产业可以有效改善我国产业结构。因此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必将促使国民经济向更加合理的、协调的方向发展。

4.对物流学学科体系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的相关建议

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物流人才的培养应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物流学学科的设置应立足于培养复合型物流人才。按照这一思路,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建设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提出如下几点相关建议:

(1)保留现有某些按物流环节设置的物流类专业。这类专业有交通运输、油气储运工程、包装工程等,它们既是按物流环节设置的专业,也分属不同的行业。这些专业都有他的特定的领域适用性,不一定要全盘改造成为物流工程专业。

(2)尽快构建和完善物流学学科体系,进一步明确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等学科专业的内涵。

(3)加强高校、学术团体、企业之间的交流,对物流学学科体系问题进行不断的探讨,逐渐深化,求同存异,在适当的时候向国家提出调整学科专业目录的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1] 丁俊发,现代物流与中国经济发展,首届中国物流学会年会,2002,R

[2] 何明珂,物流系统论,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M

[3] 宋伟刚,物流工程及其应用,机械工业

物流工程专业定义篇5

1引言

物流学是一门综合学科,物流产业是一个新兴聚合型产业,它的理论与实践必然在中国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被称为"第三利润源"的现代物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正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竞争的国际化、需求的多样化、市场的一体化使现代物流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高级阶段。许多专家指出,现代经济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流的水平。物流实践的发展,需要对物流学理论更深入、更规范的研究,需要更多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物流人才,这就迫切需要建立和不断完善物流学学科体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我国物流发展的要求、适应物流学理论研究和物流人才培养的要求。本文提出关于对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两种设计方法,望引起各界同仁们的争鸣和共同探讨。

2.构建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必要性

从二十世纪初,美国人提出物流这一概念开始,就有许多争论,并逐步深化与发展,到目前为止,各国对物流的定义也不完全一致,但大同小异。物流业已成为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一个重要产业,已是既成的事实,物流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已无可质疑。物流作为一门科学,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各国研究的成果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兴趣。但是,物流尚未作为一个学科屹立于众多成熟的学科之林,这个学科就是“物流学”。直至目前,物流学还是一个没有进行充分研究的新学科,建立和不断完善这样一个学科是否有必要?是否可能?这个学科下面又应该包含哪些子学科、其学科体系究竟如何?这是长期致力于物流实践、物流理论研究、物流教育和培训的专家们共同关心的问题。

2.1物流实践的发展急需明确物流学学科体系

目前,物流学学科体系的不明确和物流学理论研究上的滞后已严重影响了中国物流实践的发展。物流实践活动对商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影响日益明显,已引起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然而,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物流学学科体系至今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致使物流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还没有真正研究清楚,物流学学科的本质还没有被全面揭示出来,进而直接导致了人们对物流认识的偏差。

2.2新兴的物流学呼唤建立自己的学科体系

物流学理论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物流概念、物流技术和物流模式,产生了许多传统学科无法解释的问题,带来了传统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这就必然要求建立起物流学学科。通过理论研究,我们越来越认识到,物流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是由管理学、经济学、工学和理学等相互交叉形成的新兴学科;物流学学科有着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研究内容;作为一个学科,物流学有着自己的学科体系。从物流学理论研究出发产生的建立物流学学科体系的需求,是学科发展的必然。

2.3物流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学科体系的支撑

为适应物流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深入,社会和经济发展各对层次物流人才需求的急速增长,目前我国物流教育正在快速发展(见下表),从2001年仅有一所高校招收物流专业,到2003年9月已有47所高校在办物流专业。但是,我们的同仁中仍在对有关物流的学科专业的内涵进行着讨论。例如,对物流工程,有的定义为“从系统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称为物流系统工程,简称为物流工程”,有的定义为“物流工程是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有的定义为“物流工程是指在物流管理中,从物流系统整体出发,把物流和信息融为一体看作一个系统,把生产、流通和消费全过程看作是一个整体,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物流系统规划、管理和控制,选择最低的物流费用、高的物流效率、好的顾客服务,达到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和企业经济效益的综合组织管理活动过程。”这样,就从方法论、工学、管理学三个角度对同一概念产生了三种定义。物流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学科体系的支撑,试想,在这种内涵混乱的情况下,必然产生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正是由于物流学学科体系的不明确产生的。

2.4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对今后学科的调整和完善会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目前我国的物流学学科体系正在建立过程中。由于受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分业管理等问题的影响,我国物流业呈现一个分散的状况,再加上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物流教育条块分割的状况也未得到彻底的改变。因此,各学科专业的研究领域、研究目标、研究的重点不明确。新设的物流工程和物流管理等专业,在很大程度上是原来某一物流相关学科的转型,使物流学学科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此,目前迫切需要对物流学学科体系进行构建,以期对今后物流学学科体系的调整和不断完善起到指导作用。

3.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设计方法

学科是指学术的分类,是指一定的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学科发展历史表明,一个学科的成熟将要引发这个学科与相关学科的集成。对于在一定层次和高度已经认识清楚的事物,人们将会在更高的层次上来认识。物流学学科的发展也是这样的。以前人们所认识的重点是物流各要素所组成的这些学科。目前我们认识到,这些学科必需进行集成才能达到更大规模的优化,而这个更大规模的范围就是物流学学科的研究范围。

研究物流的目的是要有效地管理控制物流的全过程,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使其消耗的总费用最小,因此,经济指标是衡量物流系统的基本尺度。研究物流学必然涉及经济学的有关内容,特别是近代兴起的技术经济学和数量经济学都和物流研究有密切关系。在对作为物流要素的对象物的研究中,以及对对象物产生时间维和空间维物理性变化的方法、手段的研究中,又涉及到工程技术科学的许多领域。在运输技术、仓储技术、搬运和包装技术中融合了机械、电器自动化等学科的成果。对物流系统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必须以数学特别是应用数学、运筹学等为基础,也要以电子计算机作为手段来实现分析和控制的目的,这些都是物流学的研究范畴。综上所述,物流学可以说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或是管理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鉴于此,我们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提出以下两种设计方法,供大家讨论和完善。

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第一种设计方法:

将物流学作为管理学学科门类下的一个一级学科,物流学下面进一步分为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二级学科。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这种意见

在上面两种设计方法中,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基本构成都是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子学科,有必要对这三个子学科作一分析。

3.1物流管理

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物流的定义为:“高效、低成本地将原材料、在制品、产成品等由始发地向消费地进行储存和流动,并对与之相关的信息流进行规划、实施和控制,以满足用户需求的过程。”西方物流(LOGISTICS)理论强调物流学科研究的重点就是对物流系统的管理。在我国,物流管理学科应该作为国内物流学的重点子学科进行研究。

物流活动是由物流组织来完成的,而“管理是一切组织的根本”。企业的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业务的具体运作、物流过程的控制、物流效益的考核与评估等都是管理,需要管理理论的指导。物流与许多的管理学专业有关,如工程管理、工商管理、信息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但物流管理学科有着自己的研究范围。

(1)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可以概括为:同现代生产经营、科技、经济、社会等发展相适应的物流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工具。

(2)物流管理学科的内涵

物流管理研究的对象是物流系统,它是由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物质资料(物品)的运动构成。物流管理研究的核心是社会经济活动中物品实体运动的客观规律,它包括物品运动的时间及时性、路径合理性、速度的经济性以及物品运动过程中的停滞和相关形质变化的必要性等。物流管理学科是研究以经济效益为目标,运用现代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手段来分析处理物流活动,设计建立物流系统,以及对物流问题进行决策的科学。因此,物流管理学科必须以经济学、管理学、运筹学为基础,以网络化的电子信息技术为支撑。

(3)物流管理学科的目标

物流管理学科的目标概述为: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方法与科技成就,阐明和揭示物流管理活动的规律,发展物流管理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提高物流过程的运作效率。该学科作为一个专业,培养具备坚实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理论方法、管理数学及计算机应用等基础理论;掌握物流系统分析、物流管理方法等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物流计划、预测、决策、经营、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专门人才。

(4)物流管理学科的特点

物流管理学科具有理论与应用并重的特点,将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应用于物流管理实践领域,通过分析宏观和微观物流发展的规律,研究发展适合宏观管理和企业管理特点的新的物流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

(5)物流管理学科研究的意义

物流管理实际是对物流活动的管理,通过这一管理使物品得以合理配置和运动,但是,“物流”或“物流系统”作为概念所反映的物质实体是“物”而不是“人”。物品是企业构成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一,它的运动不仅存在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中,而且还由于它的运动,使社会经济主体之间形成供应链。科学地进行物流管理,不仅可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还可消除或缓解经济主体之间联结点上的矛盾。

3.2物流工程

“物流工程”是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学科。大型的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一般都是高度自动化的物流设施,建设前需要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分析和工程设计,建成后需要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维护和管理;物流的载体——运输车辆、自动立体仓库、装卸搬运设施的建设等,也需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设计。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实施都涉及大量的工程和技术,因此“物流工程”涉及到工学的许多学科方向,如机械、建筑、电子、信息、材料、交通运输等等。

在众多的理论研究中,“物流工程”有多种含义(见本文第一部分)。我们认为,“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是真正意义上的物流工程,国家也是把物流工程划在了工学学科门类下。

(1)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多目标决策的、复杂的动态物流系统,主要从工程角度研究上述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2)物流工程学科的内涵

物流工程学科主要是对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实施与管理的全过程进行研究。设施设计是工程的灵魂,规划设计是物流系统优劣的先决条件。物流工程为物流系统提供了软件和硬件平台。一个良好的物流系统不能仅留在规划阶段,需要通过具体的工程建设来实现,物流工程的实施过程就是完成整个系统的硬件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等过程,同时也需要规划软件的功能。在进行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和实现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其经济性指标,又要考虑技术上的先进性、科学性。因此,物流工程学科主要是以工学学科作为其理论基础的,它既是技术学科,也有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的渗透。

(3)物流工程学科的目标

物流工程学科的目标概述为:运用工学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根据物流系统的基本要求,对复杂物流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和实施,以提高物流技术水平,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

(4)物流工程学科的特点

物流工程学科具备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的特征。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方法,不仅要运用自然科学中常用的科学逻辑推理和逻辑计算,同时,也常采用对系统进行模型化、仿真与分析的方法。研究中常采用定量计算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

(5)物流工程学科的意义

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意义主要在于培养一批具有工科背景的物流人才。物流业的发展需要大批掌握物流工程同时掌握管理方面坚实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够熟练运用现代物流工程理论、系统规划设计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具备独立从事大型物流工程项目规划、实施、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专门技术人才。

3.3物流经济

物流学科研究大量的物流资源优化配置、物流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宏观物流产业的发展与增长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靠的是经济学理论,包括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理论在物流研究中的具体应用。

日本行政管理厅统计审议会对物流的定义是:“物的流通是与商品的物理性流动相关联的经济活动,包括物资流通和情报流通。物资流通由运输、保管、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以及运输基础设施活动组成。”日本的物流定义中强调了物流是一种经济活动,物流在日本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从经济学科的角度,研究物流经济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1)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经济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物流产业的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问题。

(2)物流经济学科的内涵

物流经济学科应以宏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中国宏观物流问题的关注为基础,以深度分析宏观物流发展趋势及宏观物流产业发展政策为特色,致力于探索和建立经济发展中的宏观物流理论体系;同时应关注微观物流经济的研究,研究重点集中在与企业问题有关的物流企业制度、物流项目评估、物流市场需求预测等政策和理论问题上。

(3)物流经济学科的目标

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目标为:研究物流产业发展政策及其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关系,对物流业发展提出决策建议,成为有关决策部门和企业的思想库和参谋部;加强物流经济理论体系建设并与国际物流经济学科接轨。

(4)物流经济学科的特点

物流经济学科同样具备多学科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的特征。相关学科有运输经济、物流管理、物流工程、技术经济、信息经济和会计学等。该学科的特点就是要紧密结合物流业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宏观和微观的物流发展问题进行理论探讨。

(5)物流经济学科研究的意义

物流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物流不仅是国民经济的动脉系统,同时对实现资源配置具有重要的作用。物流还以本身的宏观效益支持国民经济的运行,改善国民经济的运行方式和结构,促使其优化。特定条件下,物流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一个新的物流产业可以有效改善我国产业结构。因此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必将促使国民经济向更加合理的、协调的方向发展。

4.对物流学学科体系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的相关建议

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物流人才的培养应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物流学学科的设置应立足于培养复合型物流人才。按照这一思路,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建设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提出如下几点相关建议:

(1)保留现有某些按物流环节设置的物流类专业。这类专业有交通运输、油气储运工程、包装工程等,它们既是按物流环节设置的专业,也分属不同的行业。这些专业都有他的特定的领域适用性,不一定要全盘改造成为物流工程专业。

(2)尽快构建和完善物流学学科体系,进一步明确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等学科专业的内涵。

(3)加强高校、学术团体、企业之间的交流,对物流学学科体系问题进行不断的探讨,逐渐深化,求同存异,在适当的时候向国家提出调整学科专业目录的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1]丁俊发,现代物流与中国经济发展,首届中国物流学会年会,2002,R

[2]何明珂,物流系统论,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M

[3]宋伟刚,物流工程及其应用,机械工业

物流工程专业定义篇6

近年来,物流行业发展迅猛,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急剧上升,各地物流人才缺口巨大,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旨在为社会培养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满足社会对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

1 当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有500多所高职院校开办物流专业。从我国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大部分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都是从物资管理、交通运输管理或商业储运等专业发展演变而来的,办学时间普遍较短,办学规模较小,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有待改进,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1 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不完善

20世纪90年代以来,虽然我国物流管理理论和专业教育都得到长足发展,但物流理论的研究和专业学科体系的建设还不够完善,现有的物流理论不成熟,几乎都是从国外引进,还没有形成与本国本地区物流发展实际相结合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课程体系。

目前绝大多数学校所开设的课程普遍存在过分强调理论知识教学的现象,实践课程较少,不符合物流管理专业实际操作性较强的特点,不能适应物流企业发展的需要。

1.2 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由于我国物流管理专业教育起步较晚(2001年,北京物资学院首次开设物流专业),当前,从事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教育的教师大多数是从管理学、经济学、工业工程、计算机科学等专业转行而来,对物流管理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上不扎实、不系统、不全面,而且,如本院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师基本上是从高校毕业直接进入学校教学,严重缺乏物流行业的实践经验,专业教师队伍中真正具有物流专业背景和实践经验的教师比例很低,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更注重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的质量和专业教育的发展。

1.3 校内实训设施不足,难以满足实践教学要求,毕业生不能凸显“高职”特色

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性很强,对实践教学要求较高。另一方面,物流实训设施价格较高,占用空间大,在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存在诸多困难,校内实习实训条件不能满足课程实践教学的要求,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教育比不上本科教育,实践教育又不能满足职业岗位的需要,不能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毕业生与市场吻合性差,满足不了物流企业的需求。

2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实习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不足,不能满足企业需求

如上所述,由于学生在校期间实践教学不足,学生实践能力较弱,达不到企业的要求。到企业实习期间,只能简单地打杂,无法做到真正的“顶岗实习”。部分“顶岗实习”的学生存在角色转变慢,不能尽快适应岗位要求;缺乏责任心,组织纪律性较差;与人沟通能力较弱,心理承受能力差不足等。有些企业还反映,一些学生的价值取向不正确,要求工作条件好一点,待遇高一点,轻松一点;一些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缺乏科学的规划,不肯脚踏实地,逐步提高,只想一步登天。有些货代企业反映,许多学生实习时不愿意当业务员,到企业去揽货找业务,吃了几次闭门羹就认为太难了,一般连两个月也坚持不下来。

转贴于

2.2 实习学生管理制度不完善

实习学生既是在校学生,又是企业员工。从学校的角度来看,实习学生在遵守校纪校规的同时,更应遵守所在实习单位的规章制度,所在单位有责任对实习学生进行严格管理。然而,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实习学生虽然暂时是企业的“员工”,但又与真正的企业员工不同,企业对他们缺乏约束力,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最终导致实习学生纪律散漫,学校不知道学生是不是真正在实习,而企业地学校的学生管理存在较大怨言,甚至很多企业提出部分实习学生影响了了企业的正常运作,学生“顶岗实习”的时间与企业工作安排相冲突等。因此,实习学生管理制度亟待完善。

2.3 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如上所述,由于学生自身的实践能力不强和实习学生的管理制度不完善,企业在接收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需要付出较大的时间和精力,对学生进行培训,辅导,安排工作岗位,工作场地等。在很多时候,实习生刚能真正顶岗作业的时候,甚至还没有能真正顶岗作业的时候,实习的时间也结束了,而企业辛苦培养好的学生最终毕业以后也不一定能到该企业去。这些都使得企业的付出较多,而收益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最终导致部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高,有些参与的企业也很难长期坚持下去。失去企业的参与,这无疑又给“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提出了难题。

3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策略

3.1 深化高职物流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实施校企共建,促进人才培养模式一体化

实现高等职业教育校内教学与校外教学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深度融合即一体化,是提升职业教育水平的必然选择,也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积极与物流企业合作,实施“校企共建”,即共建“师资队伍”,共建“实训基地”,共建“人才培养计划”,共建“课程”,共建“课堂”。校企双方通过这五个“共建”,促进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一体化的有效实现。

(1)共建“人才培养计划”。专业积极聘请相关行业、企业领导和专家,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制定本专业符合社会和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参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制订和修订工作。通过校企之间的密切合作、企业全过程参与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计划,使毕业的学生就业更有保障。

(2)共建“师资队伍”。一方面,聘请物流企业及相关单位经验丰富的中高层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操作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扩大“双师型”队伍数量。例如:物流管理专业聘请了浙江中道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朝丰,义乌国际物流中心主任朱丽娇为兼职教授;另一方面,校内专职教师可以利用节假日及业余时间深入企业进行调研,顶岗实习等,提高专职教师实践技能。

(3)共建“实训基地”。按照专业建设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专业与物流企业及相关单位互动,先后在义乌国际物流中心,义乌民航机场、江东货运站,浙江中道物流有限公司挂牌建立实训基地。

(4)共建“课程”。专业紧紧围绕物流及相关企业的实际运作情况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规格标准,不断进行课程改革,认真听取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意见,聘请企业领导、技术骨干参与课程改革。同时对物流管理专业职业岗位进行具体剖析,根据物流企业的工作流程、岗位技能和综合素质的要求,设置了《现代物流管理概论》、《运筹学》、《运输管理》、《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生产与运作管理》、《商品存储与配送》、《采购与供应链管理》、《货运代理实务》等专业主干课程,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深化改革,压缩理论课时,强调实际训练,以训代讲。转贴于

(5)共建“课堂”。一方面,专业从物流行业、企业聘请一大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定期或不定期给学生授课、开设讲座、作学术报告,把来自企业经营管理和实际操作第一线的最新知识、最新技术、最新经验传授给学生;另一方面,企业为学校提供场地,方便本专业教师和学生进行现场教学,如:义乌市易开盖实业有限公司为本专业《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的现场教学提供生产车间,《商品陈列与礼仪》由教师组织学生在世纪联华、好又多、有加利等各大超市进行现场教学,效果显著。而且企业为学校提供校外实训基地的同时,由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业务骨干担任实训指导教师,现场解答学生疑难问题,使学生和教师都受益匪浅。

3.2 开辟各种途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物流实训设备价格高、占用空间大等客观因素,都给校内实训基地建设造成了较大的困难。但作为高职院校,培养高质量的专业人才是首要任务。专业建设更不能坐以待毙,而应积极开辟各种途径,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事实上,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也可以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等途径来实现,例如:培养供应链管理的实践能力,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对企业真实案例的分析讲解,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岗位环境,分析实际形势,寻找科学的解决方案;培养学生国际货运代理业务中的单证操作能力,可以通过对企业真实案例和单据的学习和填制,来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总而言之,在校内,也可以尽力营造企业的真实环境和氛围,通过采用各种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满足企业的需求,让学生走入企业以后,能真正地做到“顶岗实习”。

3.3 加强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完善实习学生的管理制度

专业学生在进行顶岗实习之前,必须具备相应的职业素质,对于物流管理专业而言,主要指具有“守时、守信、高效、服务”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质,具备国际商务活动所必须的法律素质和人文素质。对于实习学生的管理,学校与企业应加强沟通,实现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实施细则和应急措施等,签订学生管理协议。本院物流管理专业还为每位实习学生制定一名的校内指导教师和一名企业指导教师,双方定期沟通,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针对具体问题共同商议解决方案,以确保实习顺利进行,并达到较好的实习效果。

物流工程专业定义篇7

近年来,物流行业发展迅猛,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急剧上升,各地物流人才缺口巨大,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旨在为社会培养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满足社会对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

1 当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有500多所高职院校开办物流专业。从我国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大部分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都是从物资管理、交通运输管理或商业储运等专业发展演变而来的,办学时间普遍较短,办学规模较小,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有待改进,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1 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不完善

20世纪90年代以来,虽然我国物流管理理论和专业教育都得到长足发展,但物流理论的研究和专业学科体系的建设还不够完善,现有的物流理论不成熟,几乎都是从国外引进,还没有形成与本国本地区物流发展实际相结合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课程体系。

目前绝大多数学校所开设的课程普遍存在过分强调理论知识教学的现象,实践课程较少,不符合物流管理专业实际操作性较强的特点,不能适应物流企业发展的需要。

1.2 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由于我国物流管理专业教育起步较晚(2001年,北京物资学院首次开设物流专业),当前,从事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教育的教师大多数是从管理学、经济学、工业工程、计算机科学等专业转行而来,对物流管理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上不扎实、不系统、不全面,而且,如本院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师基本上是从高校毕业直接进入学校教学,严重缺乏物流行业的实践经验,专业教师队伍中真正具有物流专业背景和实践经验的教师比例很低,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更注重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的质量和专业教育的发展。

1.3 校内实训设施不足,难以满足实践教学要求,毕业生不能凸显“高职”特色

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性很强,对实践教学要求较高。另一方面,物流实训设施价格较高,占用空间大,在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存在诸多困难,校内实习实训条件不能满足课程实践教学的要求,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教育比不上本科教育,实践教育又不能满足职业岗位的需要,不能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毕业生与市场吻合性差,满足不了物流企业的需求。

2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实习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不足,不能满足企业需求

如上所述,由于学生在校期间实践教学不足,学生实践能力较弱,达不到企业的要求。到企业实习期间,只能简单地打杂,无法做到真正的“顶岗实习”。部分“顶岗实习”的学生存在角色转变慢,不能尽快适应岗位要求;缺乏责任心,组织纪律性较差;与人沟通能力较弱,心理承受能力差不足等。有些企业还反映,一些学生的价值取向不正确,要求工作条件好一点,待遇高一点,轻松一点;一些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缺乏科学的规划,不肯脚踏实地,逐步提高,只想一步登天。有些货代企业反映,许多学生实习时不愿意当业务员,到企业去揽货找业务,吃了几次闭门羹就认为太难了,一般连两个月也坚持不下来。

转贴于论文联盟

2.2 实习学生管理制度不完善

实习学生既是在校学生,又是企业员工。从学校的角度来看,实习学生在遵守校纪校规的同时,更应遵守所在实习单位的规章制度,所在单位有责任对实习学生进行严格管理。然而,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实习学生虽然暂时是企业的“员工”,但又与真正的企业员工不同,企业对他们缺乏约束力,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论文联盟顺,则事不成”。最终导致实习学生纪律散漫,学校不知道学生是不是真正在实习,而企业地学校的学生管理存在较大怨言,甚至很多企业提出部分实习学生影响了了企业的正常运作,学生“顶岗实习”的时间与企业工作安排相冲突等。因此,实习学生管理制度亟待完善。

2.3 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如上所述,由于学生自身的实践能力不强和实习学生的管理制度不完善,企业在接收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需要付出较大的时间和精力,对学生进行培训,辅导,安排工作岗位,工作场地等。在很多时候,实习生刚能真正顶岗作业的时候,甚至还没有能真正顶岗作业的时候,实习的时间也结束了,而企业辛苦培养好的学生最终毕业以后也不一定能到该企业去。这些都使得企业的付出较多,而收益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最终导致部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高,有些参与的企业也很难长期坚持下去。失去企业的参与,这无疑又给“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提出了难题。

3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策略

3.1 深化高职物流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实施校企共建,促进人才培养模式一体化

实现高等职业教育校内教学与校外教学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深度融合即一体化,是提升职业教育水平的必然选择,也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积极与物流企业合作,实施“校企共建”,即共建“师资队伍”,共建“实训基地”,共建“人才培养计划”,共建“课程”,共建“课堂”。校企双方通过这五个“共建”,促进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一体化的有效实现。

(1)共建“人才培养计划”。专业积极聘请相关行业、企业领导和专家,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制定本专业符合社会和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参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制订和修订工作。通过校企之间的密切合作、企业全过程参与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计划,使毕业的学生就业更有保障。

(2)共建“师资队伍”。一方面,聘请物流企业及相关单位经验丰富的中高层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操作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扩大“双师型”队伍数量。例如:物流管理专业聘请了浙江中道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朝丰,义乌国际物流中心主任朱丽娇为兼职教授;另一方面,校内专职教师可以利用节假日及业余时间深入企业进行调研,顶岗实习等,提高专职教师实践技能。

(3)共建“实训基地”。按照专业建设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专业与物流企业及相关单位互动,先后在义乌国际物流中心,义乌民航机场、江东货运站,浙江中道物流有限公司挂牌建立实训基地。

(4)共建“课程”。专业紧紧围绕物流及相关企业的实际运作情况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规格标准,不断进行课程改革,认真听取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意见,聘请企业领导、技术骨干参与课程改革。同时对物流管理专业职业岗位进行具体剖析,根据物流企业的工作流程、岗位技能和综合素质的要求,设置了《现代物流管理概论》、《运筹学》、《运输管理》、《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生产与运作管理》、《商品存储与配送》、《采购与供应链管理》、《货运实务》等专业主干课程,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深化改革,压缩理论课时,强调实际训练,以训代讲。转贴于论文联盟

(5)共建“课堂”。一方面,专业从物流行业、企业聘请一大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定期或不定期给学生授课、开设讲座、作学术报告,把来自企业经营管理和实际操作第一线的最新知识、最新技术、最新经验传授给学生;另一方面,企业为学校提供场地,方便本专业教师和学生进行现场教学,如:义乌市易开盖实业有限公论文联盟司为本专业《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的现场教学提供生产车间,《商品陈列与礼仪》由教师组织学生在世纪联华、好又多、有加利等各大超市进行现场教学,效果显著。而且企业为学校提供校外实训基地的同时,由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业务骨干担任实训指导教师,现场解答学生疑难问题,使学生和教师都受益匪浅。

3.2 开辟各种途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物流实训设备价格高、占用空间大等客观因素,都给校内实训基地建设造成了较大的困难。但作为高职院校,培养高质量的专业人才是首要任务。专业建设更不能坐以待毙,而应积极开辟各种途径,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事实上,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也可以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等途径来实现,例如:培养供应链管理的实践能力,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对企业真实案例的分析讲解,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岗位环境,分析实际形势,寻找科学的解决方案;培养学生国际货运业务中的单证操作能力,可以通过对企业真实案例和单据的学习和填制,来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总而言之,在校内,也可以尽力营造企业的真实环境和氛围,通过采用各种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满足企业的需求,让学生走入企业以后,能真正地做到“顶岗实习”。

3.3 加强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完善实习学生的管理制度

专业学生在进行顶岗实习之前,必须具备相应的职业素质,对于物流管理专业而言,主要指具有“守时、守信、高效、服务”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质,具备国际商务活动所必须的法律素质和人文素质。对于实习学生的管理,学校与企业应加强沟通,实现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实施细则和应急措施等,签订学生管理协议。本院物流管理专业还为每位实习学生制定一名的校内指导教师和一名企业指导教师,双方定期沟通,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针对具体问题共同商议解决方案,以确保实习顺利进行,并达到较好的实习效果。

物流工程专业定义篇8

一、高校关于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物流行业的发展可以说兴起于20世纪,发展于21世纪,早期我国对外开放深入不够,仅在地方性的港口及大型航空、陆运等贸易口设立专业的物流运输机构。随着2000年马云的电子商务潮流时代快速发展和兴起,物流行业开始普及和常态化,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综合目前我国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教育情况来看,可以将不足总结为以下几点:第一,专业的物流教师的师资力量相对紧张。物流专业不像其他学科专业,它更多的涉及实践,然而高校中实战经验丰富又能胜任教学工作且富有一定文化程度的教师相对还是少数,这样在物流管理教学的专业性上相对就拉低了教学质量,不利于物流专业人才的储备和培养.第二,教师在教学中对物流专业的前景、就业方向、发展趋势等不够明确,导致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就业意义和对自己未来的就业生涯规划没有认知和方向感。不仅是物流专业教学,还有很多其他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只是延续惯性的形式化教学,对于学生所学学科的整体发展和就业都没有明确的指导,这样学生在将来就业时就会非常被动。学生不知道自己将来学完这个专业能从事什么工作,那教师的教育意义又体现在哪里呢。第三,教学课堂的情景性和新颖性没有创新,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不强。高校的学习非常重要,它不仅关系到学生的未来就业,更是对学生奋斗意识和学习能力的锻炼。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更应创新自我的教学方式,构建情景趣味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第四,缺乏对学生课下专业知识的引导和相关社会实践的鼓励。高校学生的学习状态相对轻松,在业余时间学生可以自我进行课外知识的补充,多参与社会性的知识兴趣班,锻炼自我的专业知识技能,提升自己的社会经验值,为自己日后的就业做好铺垫和知识积累。综合以上四点不足,广大高校在物流管理的教学中应积极引进优秀教师人才,完善相关教学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学、积极创新,构建新式教育课堂,结合课下活动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为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做好人才储备和培养。

二、提高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积极引进优秀人才,加强师资力量建设

高校教育水准的界定和教师的师资力量强弱有直接的关系,学校要想提高学生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的质量和效率,首先要在教师的聘用和培养上做好基础工作。高校学生就业关系到我国未来的人才战略方针和国家竞争力,对此,相关院校在育人的教师选用上务必仔细斟酌,全方位权衡,做好教师的聘用和任职培训。例如,在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师聘用上,学校应明确设置聘用条件,聘用985或211工程院校的研究生以上学历人员,对我国的现阶段物流市场有着一定的调查或了解,任职过或实习过相关大型物流机构的工作优先录用;对聘用教师的师德、教育理念等进行全方位测试,对物流管理教学有自我的创新意识,性格正直的教师优先录用;最完善教师的教育技能,为教师提供相关的专业技能培训机会,增强教师的专业性和技能性,这对于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未来就业率也是一项保障。在日常的教师研讨会中学校要经常和教师进行互动和探讨,强化教师的教学责任感,对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教学困难积极给予配合和支持;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大型物流管理专业教师进修班级,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设置先进教师的评选,积极鼓励教师参加评选,营造积极向上的教学氛围,引进更多优秀的教师来校工作,提高本校的专业知名度,为物流管理专业的招生做好铺垫。积极引进优秀的物流专业教师来校工作,完善学校的师资力量,不仅是对学校教学效率的有力提升,更是对学生就业的有力保障,同时对于我国物流行业的人才战略方针也是尽一份绵薄之力。

2.注重对学生进行物流行业前景发展、就业方向及生涯规划的教学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根本目的,学生对于自我学习专业知识的功能性和实用性没有清晰的认知,在日后的就业中则会显得迷茫或者麻木。教师进行基础专业知识教学时,需要加强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实用性和功能性引导,准确定位学生的专业未来定向,帮助学生认识到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和行业发展趋势是实现教学目标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增强学生对物流行业前景发展的认知,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第一,从宏观意义层面进行物流剖析教学。这主要是从国家政策方面考虑。物流业打败房地产业跻身国家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可见发展物流业已上升到政策面层次。这既是物流业在社会发展中重要程度的体现,同时也反映出我国物流业与发达国家存在的差距,需要宏观方面的政策支持。第二,从物流行业方面特性进行教学。现实中,大多数人认为“物流=运输或者=储存”,这是错误的观念,认为“物流=快递”更是错上加错。但由此也反映出物流业的落后和不规范的发展。目前的物流业还仅停留在行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因此,学生选择这行需要做好吃苦受累的准备,同时学生也要看到积极的一面:正是因为处于落后发展、不规范发展的初级阶段,所以未来的物流业才有大幅度上升和前进的空间。例如,我国的一些物流企业通过探索已经发展起来并形成一定的规模和知名度,如海尔物流、美的物流、京东物流、天猫物流等。第三,着眼于学生自身进行就业教育。360行行行出状元。任何行业都不缺人但缺人才,所以关键的还是学物流管理专业的人自身,保持良好的心态,将物流专业知识通透钻研,力求精良,未来的就业前景定是无限光明。关于物流管理专业的就业方向,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可在物流企业、港口、海关、货运公司、商贸企业等就业,就业前景良好。物流专业人才已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缺口达60余万。据了解,目前最为抢手的物流人才,是那些掌握现代经济贸易、运输与物流理论和技能,且具有扎实英语能力的国际贸易运输及物流经营型人才。学生只有充分意识到所学专业的优良前景和发展,对自我的就业方向有明确认知和规划,学习起来才会更有动力,教师教学的意义才有体现。

3.构建新式情景教学课堂,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纵观我国设有物流管理专业的高校,其专业课程设置上大致分为以下几类:物流英语、物流会计、物流技术与实践、物流运输与仓储、采购与供应、思想政治教育。其中以上课程类别根据高校的专业资质进行适当选修,即本科和专科学习的内容有区别,但总体围绕以上几大类进行教学。对于书本类的理论知识,学生经过九年义务教育的熏陶已经麻木,高校教师对此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点进行教学方式创新,构建新颖的趣味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理论知识直观化、形象化、趣味化地展示给学生。例如,在物流英语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全程英语口语教学,针对书本上专业的英语词汇,结合多媒体选取比较有特色的英语影片片段,培养学生的英语口语和流利表达能力。同时,教师可以聘请自外国友人来参加课堂教学互动,通过外国教师参与教学的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教师可以选取某一节课搜集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英语电影播放给学生观看,如《泰坦尼克号》《速度与激情》等。英语课不是固化地灌输英语知识,适当结合多媒体锻炼学生对全英式口语环境的感受和适应能力,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放松学生的紧张学习压力,寓教于乐,侧面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对于物流类的采购与供应类课程,教师可以结合案例进行实际教学,利用多媒体事先做好教学课件,举好案例,让学生在课上结合案例进行知识运用结合和讨论,学生在案例的剖析和知识融合中不仅能锻炼自我的学习思维,对于知识的运用也会加深灵活。新式教育课堂就是结合新型教育技术及手段,在完成教材基本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将课堂趣味化、生动化、新颖化,告别过去说教形式教育,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4.为学生创造课下实习机会,锻炼学生的社会经验

物流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教师要做好社会企业的实习对接,尽量多为学生提供实习的实践机遇,锻炼学生的社会经验。例如在物流技术与实践的课程学习中,关于物流的信息获取、信息处理、分类注意事项、物流会计等,学校在对接好相关的实习企业后,教师要及时与企业的负责人进行联系,根据自己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掌握安排学生定期进行实践实习,通过到企业的工作岗位工作,提升学生的实操动手能力,对学生的理论知识进行扎实和巩固。课下和寒暑假期间,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走出家门,多找一些类似兼职的工作,锻炼自己的社会交际能力和适应能力,提前为自己的未来就业做好准备功课。社会经验不是教师教学的范畴,但是作为就业的引导者,教师有义务帮助学生意识到提前接触社会、锻炼自我社会经验的重要性。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物流教育在我国高校存在些许不足,面对这些不足,学校首先要加强优秀教师的引进,完善师资教育的队伍建设。其次,教师要加强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知,树立学生的就业观。再次,教师要创建新式教育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趣味性。最后,学校和教师做好配合,为学生的实习做好铺垫,锻炼学生的社会经验。

参考文献:

物流工程专业定义篇9

一、高校关于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物流行业的发展可以说兴起于20世纪,发展于21世纪,早期我国对外开放深入不够,仅在地方性的港口及大型航空、陆运等贸易口设立专业的物流运输机构。随着2000年马云的电子商务潮流时代快速发展和兴起,物流行业开始普及和常态化,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综合目前我国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教育情况来看,可以将不足总结为以下几点:第一,专业的物流教师的师资力量相对紧张。物流专业不像其他学科专业,它更多的涉及实践,然而高校中实战经验丰富又能胜任教学工作且富有一定文化程度的教师相对还是少数,这样在物流管理教学的专业性上相对就拉低了教学质量,不利于物流专业人才的储备和培养.第二,教师在教学中对物流专业的前景、就业方向、发展趋势等不够明确,导致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就业意义和对自己未来的就业生涯规划没有认知和方向感。不仅是物流专业教学,还有很多其他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只是延续惯性的形式化教学,对于学生所学学科的整体发展和就业都没有明确的指导,这样学生在将来就业时就会非常被动。学生不知道自己将来学完这个专业能从事什么工作,那教师的教育意义又体现在哪里呢。第三,教学课堂的情景性和新颖性没有创新,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不强。高校的学习非常重要,它不仅关系到学生的未来就业,更是对学生奋斗意识和学习能力的锻炼。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更应创新自我的教学方式,构建情景趣味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第四,缺乏对学生课下专业知识的引导和相关社会实践的鼓励。高校学生的学习状态相对轻松,在业余时间学生可以自我进行课外知识的补充,多参与社会性的知识兴趣班,锻炼自我的专业知识技能,提升自己的社会经验值,为自己日后的就业做好铺垫和知识积累。综合以上四点不足,广大高校在物流管理的教学中应积极引进优秀教师人才,完善相关教学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学、积极创新,构建新式教育课堂,结合课下活动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为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做好人才储备和培养。

二、提高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积极引进优秀人才,加强师资力量建设

高校教育水准的界定和教师的师资力量强弱有直接的关系,学校要想提高学生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的质量和效率,首先要在教师的聘用和培养上做好基础工作。高校学生就业关系到我国未来的人才战略方针和国家竞争力,对此,相关院校在育人的教师选用上务必仔细斟酌,全方位权衡,做好教师的聘用和任职培训。例如,在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师聘用上,学校应明确设置聘用条件,聘用985或211工程院校的研究生以上学历人员,对我国的现阶段物流市场有着一定的调查或了解,任职过或实习过相关大型物流机构的工作优先录用;对聘用教师的师德、教育理念等进行全方位测试,对物流管理教学有自我的创新意识,性格正直的教师优先录用;最完善教师的教育技能,为教师提供相关的专业技能培训机会,增强教师的专业性和技能性,这对于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未来就业率也是一项保障。在日常的教师研讨会中学校要经常和教师进行互动和探讨,强化教师的教学责任感,对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教学困难积极给予配合和支持;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大型物流管理专业教师进修班级,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设置先进教师的评选,积极鼓励教师参加评选,营造积极向上的教学氛围,引进更多优秀的教师来校工作,提高本校的专业知名度,为物流管理专业的招生做好铺垫。积极引进优秀的物流专业教师来校工作,完善学校的师资力量,不仅是对学校教学效率的有力提升,更是对学生就业的有力保障,同时对于我国物流行业的人才战略方针也是尽一份绵薄之力。

2.注重对学生进行物流行业前景发展、就业方向及生涯规划的教学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根本目的,学生对于自我学习专业知识的功能性和实用性没有清晰的认知,在日后的就业中则会显得迷茫或者麻木。教师进行基础专业知识教学时,需要加强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实用性和功能性引导,准确定位学生的专业未来定向,帮助学生认识到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和行业发展趋势是实现教学目标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增强学生对物流行业前景发展的认知,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第一,从宏观意义层面进行物流剖析教学。这主要是从国家政策方面考虑。物流业打败房地产业跻身国家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可见发展物流业已上升到政策面层次。这既是物流业在社会发展中重要程度的体现,同时也反映出我国物流业与发达国家存在的差距,需要宏观方面的政策支持。第二,从物流行业方面特性进行教学。现实中,大多数人认为“物流=运输或者=储存”,这是错误的观念,认为“物流=快递”更是错上加错。但由此也反映出物流业的落后和不规范的发展。目前的物流业还仅停留在行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因此,学生选择这行需要做好吃苦受累的准备,同时学生也要看到积极的一面:正是因为处于落后发展、不规范发展的初级阶段,所以未来的物流业才有大幅度上升和前进的空间。例如,我国的一些物流企业通过探索已经发展起来并形成一定的规模和知名度,如海尔物流、美的物流、京东物流、天猫物流等。第三,着眼于学生自身进行就业教育。360行行行出状元。任何行业都不缺人但缺人才,所以关键的还是学物流管理专业的人自身,保持良好的心态,将物流专业知识通透钻研,力求精良,未来的就业前景定是无限光明。关于物流管理专业的就业方向,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可在物流企业、港口、海关、货运公司、商贸企业等就业,就业前景良好。物流专业人才已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缺口达60余万。据了解,目前最为抢手的物流人才,是那些掌握现代经济贸易、运输与物流理论和技能,且具有扎实英语能力的国际贸易运输及物流经营型人才。学生只有充分意识到所学专业的优良前景和发展,对自我的就业方向有明确认知和规划,学习起来才会更有动力,教师教学的意义才有体现。

3.构建新式情景教学课堂,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纵观我国设有物流管理专业的高校,其专业课程设置上大致分为以下几类:物流英语、物流会计、物流技术与实践、物流运输与仓储、采购与供应、思想政治教育。其中以上课程类别根据高校的专业资质进行适当选修,即本科和专科学习的内容有区别,但总体围绕以上几大类进行教学。对于书本类的理论知识,学生经过九年义务教育的熏陶已经麻木,高校教师对此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点进行教学方式创新,构建新颖的趣味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理论知识直观化、形象化、趣味化地展示给学生。例如,在物流英语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全程英语口语教学,针对书本上专业的英语词汇,结合多媒体选取比较有特色的英语影片片段,培养学生的英语口语和流利表达能力。同时,教师可以聘请自外国友人来参加课堂教学互动,通过外国教师参与教学的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教师可以选取某一节课搜集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英语电影播放给学生观看,如《泰坦尼克号》《速度与激情》等。英语课不是固化地灌输英语知识,适当结合多媒体锻炼学生对全英式口语环境的感受和适应能力,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放松学生的紧张学习压力,寓教于乐,侧面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对于物流类的采购与供应类课程,教师可以结合案例进行实际教学,利用多媒体事先做好教学课件,举好案例,让学生在课上结合案例进行知识运用结合和讨论,学生在案例的剖析和知识融合中不仅能锻炼自我的学习思维,对于知识的运用也会加深灵活。新式教育课堂就是结合新型教育技术及手段,在完成教材基本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将课堂趣味化、生动化、新颖化,告别过去说教形式教育,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4.为学生创造课下实习机会,锻炼学生的社会经验

物流工程专业定义篇10

    近年来,我国的会展经济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从小到大,从单一到多样,从综合到专业,以年均20%的速度递增;会展内容涉及到几乎所有生产性行业与商业流通、运输、通讯、旅游等服务性行业;举办地由少数几个中心城市发展到许多地方城市。与此相应,会展业也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但纵观会展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论着,较多的是从经济或市场营销的角度关注会展业的发展问题。包括物流方面的专家把“会展物流”作为专题研究的也相当有限,如北方交通大学的张文杰教授主要致力于奥运物流(属于会展物流范畴)的研究;这方面的其他专家更多的是从事于该行业的领军人物,如北京中远的高振武总经理等。从物流发展的角度来看,现代物流业被称为“经济的血管”,是信息时代实现流通效率,达到资源配置最优的重要保证。但随着竞争的日益剧烈,物流企业都在谋求新的获利空间,而将市场按照特征分类,针对每个更小的群体更专注集中地开展服务,成为开拓收入新增点的重要手段。因此,“会展物流”论题的提出,对会展业和物流业发展都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二、物流、会展及会展物流定义

    物流的概念最早出现在美国,最初被称为Physiealnis眨bution,{’](p34一35)译成汉语是“实物分配”或“货物配送”,到20世纪80年代开始被西方国家称为Logistics,该词原意为“后勤”,它是二战期间军队在运输武器、弹药和粮食等给养时使用的一个名词,是为维持战争需要的一种后勤保障系统。物流的定义也是随着物流业务的发展而不断演变的,最初,美国物流管理协会(CLM一eouneilofLogistiesManagement)在1985年对其定义为:[2]“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的,对原材料、在制品、产成品以及相关信息从供应地到消费地的高效率、低成本流动和储存而进行的计划、实施和控制过程”;到了1992年,CLM修订了物流定义,将原定义中的“原材料、在制品、产成品”改为“产品、服务”,这就拓展了物流的内涵与外延,既包括生产物流,也包括服务物流;随着供应链的出现,1998年10月,CLM对物流的最新定义变为:“物流是供应链流程的一部分,是为了满足客户需求而对商品、服务及相关信息从原产地到消费地的高效率、高效益的流动及储存进行的计划、实施与控制过程”。由此可见,CLM在考虑物流时不仅涉及到运输仓储、还涉及到生产、消费等诸多领域,以及强调信息及管理在物流中的作用、运输可见性、库存可见性和电子商务在今日物流中的应用。会展是指现代城市以必要的会展企业和会展场馆为核心,以完善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为支撑,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会议或展览活动,吸引大批与会人员、参展商、贸易商及一般公众前来进行经贸洽谈、文化交流或旅游观光,以此带动城市相关产业发展的综合性产业。

    会展业集商品展示、商贸交易和经济技术合作为一体,兼具信息咨询、投资融资、商务服务等配套功能,以超常的关联影响和经济带动作用促进相关产业如房地产业、宾馆业、餐饮业、交通业、商业、旅游业、信息产业等蓬勃发展;促进经济贸易合作,加速城市建设,[4](P64一67)被人们形容为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市场走势的指示器、加速友好的纽带,促进交流的桥梁。相对于一般性的物流,会展物流的研究主体是展品的流动(广义的会展物流还包括如会展活动期间向参展商和观众分发食物的物流,与此相配套的会展设施的物流等,本文的研究范围仅针对展品),结合物流的定义及会展业的特点,我们给会展物流作出如下定义:为满足商品展览的特殊需要,将展品这种特殊的商品及时准确地从参展商所在国(地)转移到参展目的地,展览结束后再将展品从展览地运回的过程,包括展览前后的仓储、包装、国内运输、进出口报关和清关、国际运输、展览中的装卸、搬运,以及在此过程中的信息流动。[51(P,93一,97)申报单,协助进行产品的运输并安排好仓储等工作,由于参展企业的情况不一,上述工作在实际操作时非常繁杂琐碎,因此需要在物流体系的规划与运行过程中科学决策,根据需要对其进行优化调整,达到整体最优。兀6](p3’一32)(二)高度及时性、正确性、稳定性展品必须如期顺利运达会展地,要确保在正确的时间以正确的方式运达正确的地点。会展物流的基本要求就是参展物品运至展览场馆的空间移动过程中,不受到任何损坏,包括外观与内在品质。在确保运送质量并且满足经济原则的前提下,要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会展物资从供货地点到会展现场甚至购物者的空间转移,切忌运输迟滞、供货不及时,给会展活动造成重大的损失。在发货、运货、提货等各项业务中,要保证货单相符,在运送过程中不发生错乱、丢失等事故,力求准确地完成物资的流通运输任务。

    三、会展物流的特征会展物流具有一般物流的特征,例如科学化、标准化、电子信息化、自动智能化、综合化和全球化等。但与一般物流不同的是,会展物流不涉及原料采购与产品生产,仅指参展物品的运输,因此较传统物流体系的供应链较短,但是线路更复杂,它是发生在短期内,同时与众多参展企业发生关联的物资流通活动,而且在短暂的会展期结束后又有返回物流,因而它具有自身的特征。

    (一)复杂性会展物流的管理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明确会展的主题、功能和层次后,会展组织者需要尽快联系参展企业,核定其参展产品的四、会展物流系统的内容会展物流系统包括物流作业系统和物流信息系统,其中前者主要的业务范围包括:展览品参展之前的报关检验等;货物从参展商所在地到展馆所在地的多式联运;展品到达城市后向展馆现场的运输搬运以及展览结束后展品的回运等4大部分;后者指的是参展商和主办方的信息反馈、最佳运输路线的选择、全球定位系统,通过信息系统对会展过程中的各种信息进行收集、分类、汇总、跟踪、查询等处理。相对于国际会展,国内范围的会展除了在作业内容上没有国际运输和进出口环节外,其他方面都是一致的。目前,西方会展业发达的国家都是由专业中介物流公司为会展提供外围服务,他们通过为参展商提供专业化的物流管理与转运服务给会展物流运作以技术支持。这样,通过物流中介公司这种渠道负责会展物资及客户需求产品的运送流通服务,一方面增加了安全性、减少了风险系数,另一方面由于他们的专业化水平可以很大程度地提高整个会展物流的效率。

    五、我国会展物流业的现状及发展措施目前,我国举办的各类会展中仍然大量采用的物流模式是各参展商的展品物流各自为政,他们各自寻找自己的物流服务商来完成展品从参展商处至展览场馆的运输、储存、保管、装卸等作业,以及展览结束后的回运等工作。因为单一的参展商展品物流量较少,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单位物流成本较高,参展商也难以获得全面有效的服务,以及在会展过程中由此造成的信息沟通受阻、协调困难而影响活动效率的情况也时有发生。与会展业发展成熟的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会展业的总收入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0.0科%左右;l8]”‘77)而发达国家的这一比例为0.2%,会展业在我国的增长空间巨大。而在我国加入WTO后,国际展览巨头们在世界市场回春乏力,把开拓亚洲市场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其中中国市场更是他们力争拔得头筹的重点区域,所以我国的会展业面临着“分水岭”阶段,[9]传统的会展物流模式的缺点逐渐显现,已成为制约会展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因此需要用现代的会展物流思想来管理,

    具体应对措施如下:(一)从硬件上完善会展物流的配套设施从大的方面分析,在会展场馆及仓储配送中心的规划上都应充分考虑物流因素,如会展场馆的出入口要避免与城市的交通干线交汇,以免会展期间增加交通压力从而影响城市的整体交通状况要把地点选择在能够方便利用各种交通方式的位置,如临近机场、车站、地铁和高速公路等,在选址上把交通条件、环境条件和地形条件作为三大要素进行论证;在会展场馆的设计上,要做到人车分流,避免人流物流的太多交叉,形成单向(one一way)流动;应设有独立的卸货区,预留充分的展品传送周转区域,以方便布展;要设置足够容量的停车场,如着名的展览王国—德国的汉诺威展览中心就设有5万个车位的停车场;从小的方面分析,在展厅的设计上也要从整体面积、层高、地面条件等细节问题上充分考虑到物流因素。

    (二)会展物流模式的创新如前文所述,由一到两家专业中介物流公司作为整个会展活动的物流服务提供方,他们可以通过招投标的方式产生。对于国际会展,更得由能够承揽海关监管的展品运输业务的专业运输商组织物流活动。他们兼容了物流过程中必然涉及的各个领域的业务服务,使物流过程的社会分工转为统一企业集团内部的分工,大大减少矛盾冲突,增强协调性,利于实现会展物流体系的整体优化。由他们来科学设计交通路线,有机组合货物列车、汽车、船舶、飞机及其他用于物流的运输工具,形成多元化的会展物流手段,发挥立体物流方式的合力效应。

    (三)增强会展物流业务的运作能力结合会展业的运作特点,物流公司在组织会展物流业务时,要把展会当作复杂的系统工程对待,从组展到展品运输,再到展台搭建,直到展览本身及后续工作,环环相扣,任何一环脱节,展会便无法顺利进行。因此,有限的会展期间可以说是全方位的考验物流公司运作能力的时期,物流公司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因素积极主动的做好会展物流服务工作,保证会展顺利有效的进行。

物流工程专业定义篇1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0 引 言

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提高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和迫切要求[1]。高等学校物流实验室建设要利用有限的资金,优化资源配置,满足日益增多的教学实验需要,提高实验教学水平[2],同时为学生的创新性实验和研究性学习提供保证。目前,实验室往往忽视各个实验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综合应用,实验类型和实验方式单一[3-4],各院校实验室建设的侧重点不一、层次不齐,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5-7]。物流管理专业与工业工程专业虽在管理和经济方面侧重点不同,而在实验教学方面有许多共同点。由此,高校物流实验教学与实验室建设引起了相关学者的重视[8-12]。其中,李静等[8]对物流信息技术实验平台进行了设计,然而其设计的功能简单,已不适应现代物流专业和工业工程专业教学的发展需要。

随着物流管理专业和工业工程专业教学与实验水平的不断提高,同时经过近几年山东省的投入和青岛大学文科实训中心的成立,青岛大学目前已经有较为系统的物流管理相关的实验体系,其中最主要的模块包括原材料供应系统、生产加工系统、自动化立体仓储/自动化分拣、电子标签捡货系统、电子看板系统、条码技术/POS系统、无线视频识别(RFID)、物流仿真(Flexsim)、全球定位系统(GPS)、供应链管理的整套软件等。为了有效整合现有的实验资源,提高学生实验的效果和实验的实用性,在实验室构建了专用的内部网络,将实验室和实验室的相关设备也进行了适当的组合,取得的效果非常明显,师生对于系统的评价也很高。然而高校实验室建设仍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针对青岛大学的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实验室而言,主要体现在现在关注的重点还是如何提高学生在某项实验的实践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上,因而对实验设备和资源总体利用不够充分。并且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在相应课程的对应实验中,更多地进行的是参观性、验证性实验,这对现有的实验资源而言是一种较大的浪费,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也是一种制约。

本研究是在青岛大学国家文科实训中心的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实验室的基础上,主要面向物流管理专业和工业工程专业综合性的物流信息技术实验体系建设,增加物流信息技术实验的系统性和趣味性,通过各子系统间的信息共享,让学生在该实验平台上运用学过的知识实现相应的实验,在教师指导下,各分组学生协调工作,并主动参与实验内容设计和实验创新。

1 创新性实验平台硬件结构设计

由于资金投入和规划等原因,目前各个学校多数的实验室建设独自进行,无法形成整体和规模优势,而且学生在与指导老师设计和开发创新性实验的同时,也可能会因不同设备在不同实验室或实验室独立使用设备,而影响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特别是对于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需要更好地运用现有设备并进行系统集成设计。为此应整合现有资源,构建综合创新实验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验环境。为了适应学校整体建设和满足创新实验的需求,我们建立的实验室信息系统网络构建于青岛大学校园专用网,主控局域网通过交换机与原材料供应系统、生产加工系统、自动化立体仓储/自动化分拣、电子标签捡货系统、电子看板系统、条码技术/POS系统、无线视频识别(RFID)、物流仿真(Flexsim)、全球定位系统(GPS)、供应链管理的整套软件等模块的局域网相连。实现信息传输和共享、办公自动化、异地操作等工作和信息服务。

主控局域网可以为综合实验系统提供信息查询和记录、办公自动化等重要的服务功能, 为日常的实验工作提供了条件,是整个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整个实验室信息系统网络内各类服务器有多台,包括Domino服务器、WEB服务器等,及100台左右的工作站,分布在各个实验室。根据网络实际结构,综合考虑全网络的各个环节,根据各个环节的实际要求,将相关软件结构分布于不同节点,搭建物流信息技术综合创新实验平台。该综合实验平台的网络拓扑如图1所示。

2 创新性实验平台软件接口设计

考虑到物流管理专业和工业工程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特点,为便于学生实验前的设计,同时降低实验过程中的难度,本研究设计了一些接口模块,能够让学生自己较容易地实现相对于硬件透明的系统开发平台,同时也鼓励学生做各个子系统的接口部分软件开发。为进一步增加系统的兼容性,本研究选择Java平台作为系统开发平台,结合实验室的硬件条件共开发了10个接口,每个接口都有多个对应于该子系统的功能方法可以调用,所有的接口都布置在一台服务器上,通过调用这些接口,可以实现对所有实验系统的调用,因此可以实现系统的平台功能。具体的接口包括如下10个:

public class StockB

{仓储系统类,内部定义多种方法可以设定自动立体仓库控制器参数,由控制器控制堆垛机的各种运行状态。}

public class ManufactureB

{生产系统类,内部定义了多个生产线和其中多个工位控制方法,读取RFID标签信息方法,与看板和平板电脑相匹配。}

public class PosB

{POS系统类,主要用于调用POS机供应商提供的前后台软件的接口,设定POS系统的前后台网络连接,以及与条码打印机和扫描器的网络连接。}

public class IotB

{物联网类,主要用于定义接收GPS/GIS信号、RFID读写信号、视频和红外信号的方法,利用A JXP技术实现在Java平台上的地图处理系统。}

public class AsortingB

{分拣系统类,定义自动分拣和分拣桥的控制方法。}

public class RawmaterialB

{原材料管理系统类,主要定义原材料和半成品的管理方法和相关出入库管理方法,定义读取低频RFID标签的方法。}

public class ElightB

{电子标签拣货系统类,主要定义控制摘取式和播种式操作流程的方法。}

public class RfidB

{无线射频识别系统类, 内部定义的方法包括读标签、写标签两个主要功能,以及对于系统操作错误率检测的方法。}

public class SupplychianB

{供应链管理软件类,在一台服务器上运行供应链管理软件,定义与其他模块的信息方法。}

public class FlexsimB

{物流仿真软件类,在一台服务器上运行Flexsim仿真软件,定义与其他模块的信息交换方法。}

灵活调用以上10个接口,学生可以在实验局域网中实现对多种硬件的透明化操作控制,并根据所作实验的要求,轻松构建自己设计的物流实验平台,提高综合处理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需要学生维护和管理各个接口,以完善各个接口的功能,还可以满足学生在一些实验过程中因为兴趣而提出特殊需要的某些功能。由于接口开发和维护要求开发人员对多种硬件的控制程序尤其是PLC有一定的理解,所以目前主要是采用实验指导教师为主导,部分专门培养的学生参与的模式,而大多数学生的创新性实验中都没有涉及这一领域。因此,如何在物流管理专业和工业工程专业加强学生在硬件方面的能力也是以后要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

3 创新研究性实验的开发与设计

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性实验和研究性学习,我们设计了多个创新性实验让学生按照兴趣自由选择并结合成研究小组,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自我设计创新性实验,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物联网环境下的供应链流程再造。该实验要求学生对于物联网环境下信息的传递和流动方式的改变,从而引起对供应链流程的改进这一问题有较为深刻的认识,进而在此基础上设计出新的供应链流程,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改变供应链运作方式的认识。(2)RFID技术对供应链决策的影响。由于产品位置放错和产品在供应链中的由于偷盗等数量的减少而引起的库存信息不准确,从而产品不能及时销售且不能满足顾客需求。通过RFID技术的信息检测的准确性,消除这一弊端。该实验的关键是测出RFID系统和条码系统的信息准确率之间的差异,从而通过模型确定供应链可承受的最高标签成本,并可通过设计的实验平台确定RFID的数据读取准确率,开展进一步的研究。该实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过的其他学科如最优化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自动化立体仓库流程改进。自动化立体仓库是一个使用频繁而又耗时的复杂实时动态系统,要求对所出入库货物的信息以及库存的盘点等常用操作所产生信息进行及时的采集和传递,自动化立体仓库才能够有效的运转。该实验通过方案设计以达到及时和方便地获取和传递仓储操作过程中产生的信息的目标,进而设计出新的操作流程,该实验能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4)基于智能算法的生产调度系统。该实验要求学生能够综合启发式智能算法、生产系统的各个工位(U型或S型布局)、工件的RFID标签等信息,对模拟自然状态生产线中的产品进行跟踪,研究最优生产调度方案,提高学生对智能算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综合运用能力。

其他实验还包括基于POS系统的应用系统开发、分拣系统、电子标签拣货系统和原材料管理系统及其相互结合等实验开发的内容。为了鼓励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自主创造性,还鼓励学生自我组织、自拟题目的实验。为了加强管理,专门制定了相关的实验室开放条例,首先要了解学生目前的基础知识和兴趣特长,先找老师进行专门辅导学生以避免盲目;然后学生进行自主结合,形成小组参与实验;实验过程中,采用老师启发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对于实验方案较为完善的小组,在实验之前要有一个详细的实验计划,主要由小组成员完成实验;实验方案不够完善的小组则安排指导老师重点指导。

对于创新性实验和研究性学习的开发,青岛大学整体还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学校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因此如何让现有的资源更好地发挥效用,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验平台并开发出更多的实验项目将是以后的一个重点研究问题。

4 结束语

高等学校实验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关键一环,是实现教学创新、学科建设和社会服务的主要方式。根据物流管理专业和工业工程专业学科的发展,探讨了物流信息技术创新实验平台的建设总体思路和相关创新实验的开发。通过以上方案的成功实施,青岛大学整个物流综合实验平台实现了全方位无缝整合。在综合运用各个实验室功能的基础上,大幅度提高创新性实验和研究型学习的能力,为青岛大学教学与科研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对于促进学校的相关学科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福华. 实行开放式研究性教学,培养研究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5):18-20.

[2] 潘鸿,董绍捷. 物流实验室建设与功能分析[J]. 实验室科学,2008(2):114-116.

[3] 杨世强,原大宁,李德信,等. 现代物流实验工程体系的研究和建设[J]. 工业工程,2008,11(1):129-132.

[4] 陈世平,廖林清,郑光泽,等. 我国高等教育工业工程专业实验室建设模式浅析[J]. 工业工程,2005,8(6):108-111.

[5] 宋志强,李连红,韩尚梅. 现代工业工程专业实验室的建设思路[J]. 工业工程,2002,5(4):62-64.

[6] 杨晓英,马伟,李济顺,等. 现代工业工程教学实验系统的规划设计[J].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04,25(2):17-20.

[7] 周利琴,洪玫,饶军. 物流教学仿真实验室的实现[J]. 计算机应用,2006(26):298-302.

[8] 李静,张兆同. 物流信息技术创新实验平台设计与实现[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8):136-138.

[9] 姜大立,王丰,杨西龙. 军事物流实验室体系构建研究[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3(11):97-100.

物流工程专业定义篇12

二、物流管理类课程的特点

(一)物流管理类课程的综合性较强物流管理类课程综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其包含的理论与方法既融合了大量的技术科学,也有许多经济管理的基本原理。因此,对于物流专业学生的培养,要首先从知识体系的综合性出发,除了在教学中强化自然科学如生产和运输等技术知识外,还要重点从管理的角度对这些知识和理论进行详解。

(二)物流管理类课程应具有较强的实用性物流管理类课程理论和方法来源于实践,通过学习研究,其成果还将回到实践领域,可以说,离开了实践和应用,物流管理课程本身将变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2]因此,物流管理本身和实践中的管理如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管理、国际贸易等领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三、物流管理类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过于理论化,缺乏应用案例物流管理类教材的编写者大多数为高校的一线教师和相关领域的专家和学者,这些人通常都具有较好的理论功底,但是普遍缺乏实践经验,所以整体上物流管理类课程选用的教材内容偏重理论,要么理论过于简单,学生觉得通过自己的阅读也可以掌握相关概念,激不起他们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要么理论性过强,如引入自然科学领域的数学或计算机等相关专业知识来佐证物流管理理论,这往往又让学生感觉晦涩难懂,完全和实践脱节。即使有的教材结合了一定数量的案例,这其中的某些案例也被反复引用,缺乏新意,更是很难和日新月异的现代物流技术现状相结合。

(二)教师教学方式单一,课堂效率不高现阶段物流管理类课程的教学方式还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虽然引入了多媒体技术,但是教学方式的本质没有发生改变,往往一堂课下来,学生感觉到收效甚微,提不起兴趣;教师也承受着巨大的教学压力。总体来讲,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效率较低,直接影响着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识水平。

(三)教学实践环节比较薄弱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应用性的物流人才,物流管理类课程本身也应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完全照本宣科,很显然和这种培养目标相背离。目前,在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和发展中,各个高校都投入了大量经费构建物流实验室,搭建物流模拟运行系统平台,在硬件设施建立健全的基础上,物流管理类课程的授课教师也应转变教学观念,逐渐从理论教学转变到理论加实践的教学模式中来。

四、在物流管理类课程中构建建构主义教学观

基于上文的分析,在构建建构主义教学观中,应以理论教学为基础,数法并施,同时结合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笔者建议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在物流管理类课程中的实践如下:

(一)以理论教学为基础本模块的目的是夯实理论基础,使学生建立起系统、科学、完备的物流管理知识体系。在理论教学模块中,我们在继承的前提下,突破了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嵌入了互动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多种新型体验式教学手段,重点突出物流管理类专业课程的实用性与操作性。通过课堂提问、互动、讨论,演讲、课外阅读、完成作业、论文等形式让学生由被动听课,转变为积极思考、主动参与,逐渐培养起学生自觉运用所学理论与方法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对市场营销的兴趣与爱好,激发其主动学习的热情。

(二)案例教学法在建构主义教学观的构建过程中,案例教学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此法不仅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而且简单易行。在使用本方法时,教师应先对教学班级进行分组,一般5-7人左右为宜,然后介绍教师精心准备的案例,包括案例的背景,案例的主要内容等,并逐步引导学生以解决某个方面的问题为目的,展开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物流管理》课程中有关运输管理的知识时,笔者用到了一个有关百胜餐饮物流的案例,列举百胜物流公司有关环境条件,要求学生分析百胜物流面对现实的市场环境和自身的条件,应采取的对策。经过反复讨论,学生所制定的策略,正是百胜物流后来所采用的,这说明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开动脑筋,勤于思考,专业能力和管理决策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三)项目教学法在建构主义教学观的实践中,项目教学法是一种综合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是以典型的某物流职业工作任务为依托,按照工作过程逻辑建构学习内容;通过这种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学生可以了解所学专业的主要工作内容,并能在一个整体性的工作情境中认识到该工作的价值;工作小组的学习方式既有益于学生特长的发挥,也有助于每个学生责任感和协作精神的形成;在能充分发挥潜能的宽松环境下,学生不仅有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职业能力的提高;项目教学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在项目教学过程中,指导教师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四)角色扮演法在教育教学领域中,“角色扮演法”又称“情景模拟教学法”,是适用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学方法之一。它在假设而又逼真的情景中进行,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背景材料设计场景。学生根据情节在仿真场景中扮演一定的角色,身临其境地按设定岗位的职责、任务、工作程序、人际协调等提出观点,方案或进行实际操作,从而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3]例如,在进行某某配送中心的作业流程模拟时,要按其公司标准设置信息组、门卫、收货组、理货组、拣货组、调度员、装车组、送货组等岗位。每一岗位由一名组织能力和责任心强的同学作为该组的组长,负责与其它组的沟通和本组的组织工作。在分组的过程中,应根据流程及场地等要求合理安排人数比例。然后,就以教室为场地,就地取材,利用桌椅板凳为工具搭建临时场景,尽可能做到真实,使学生能更投入。[4]再如,教师也要充分利用物流实验室,物流模拟运行系统平台和ERP沙盘比赛等实验设备和实验条件,充分让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进行体验学习,提高实践操作能力,提升竞争学习的意识,同时不断增强解决物流管理类实际问题的能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