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基础知识合集12篇

时间:2023-09-08 09:29:34

节能基础知识

节能基础知识篇1

中图分类号:TU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08-0000-01

在农村,随着国家改革开放和农村各项优惠政策的进一步落实,群众家庭经济收入有了显著的增长,农民对家电的购买力逐年增加,许多家电企业和商家都不约而同的进行战略调整,纷纷抢占农村市场销售高地。目前我们国家对家电产品的生产厂家监管非常严格,伪劣、低效的家电产品基本都被挡在了正规商店门外。而面对花样翻新、眼花缭乱的众多家电产品面前着实让农民失去自己对优劣产品的判断力,他们在对家电产品进行选择时往往被商家的宣传广告所左右。同类家电产品的基本功能都基本一样,而被公认的衡量家电产品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家电产品是否能够更环保和高效节能,节能降耗是国家对电子产品一个硬性的要求。因此有必要在农村中推广和普及家电环保和节能知识,教会他们认识家电产品上的能效标识,让他们购买到合适的电子家电产品。

每个家电产品的能效标识上除了包含生产者和产品的基本信息外,还包括产品能效比、输入功率等信息。

目前,能效等级主要分为1、2、3、4、5五个等级:

1级代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能耗最低、最节能;

2级代表比较节能;

3级代表产品的能源效率为我国市场的平均水平;

4级代表能源效率低于市场平均水平;

5级则是市场准入指标,低于该等级的产品不允许生产和销售。

例如:冰箱的能效标识还包括耗电量和容积等信息,冰箱能效比越高,在制冷量相等时节省的电能就越多,洗衣机能效等级也分为5级,与冰箱和空调一样,等级越高产品越节能。对于洗衣机,能效标识的内容则包括了耗电量、用水量、洗净比、洗涤容量、噪音等因素。其中洗净比指的是洗衣机的洗净程度。如果一台洗衣机的洗净比为0.7,则表明这台洗衣机可以在70%的程度上洗净衣物。但购买家电产品时也不能迷信节能标志,虽然有了节能标识,那只是让消费者在选购的时候多了一个很重要的选择标准,带有节能标识的产品不能代表就是合适的产品,还要考虑其他的影响因素,如果买了超过所需求的高效节能电器,反而是一种浪费。节能标志对于消费者来说,是作为一个比较不同品牌产品的参数,在价位相同的情况下,能效比越高的产品一般就越好。因此在购买家电产品时必须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存在。

在用电器上除了贴有该电器的能效标识之外,铭牌上还标有一个重要的指标: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在购买电器时一定要根据电器的实际用途,决定购买怎样的电器,例如:在购买空调设备时一定要明确是安装在什么地方,影响面积大小来决定。根据科学推算和实际安装经验,功率较小的空调有小1匹和1匹,这类产品适合在10平方米以下的房间;对于10-18平方米空间来说,1匹空调的制冷制热稍微有些吃力,大多数情况下需要大1匹或者1.5匹的产品;中小户型的客厅、大户型的起居室和主卧室套间的面积基本上在18-25平方米之间,对应可以选择1.5匹到2匹的空调;适合25-35平方米有2匹-小2.5匹空;适合35-45平方米:2.5匹-3匹空调;适合45平方米以上有3匹以上空调,一般来说南方农村地区对空调机的选择都是以单冷机为主。如果事先没有足够的考量和设计将会造成“大牛拉小车或小牛拉大车”现象出现,既没有达到预期要求理想的效果也很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额定功率是指用电器在额定电压状态下所消耗的最大功率,额定功率越大,表示在满负荷相同时间内消耗的电量越多。例如额定电压为220伏额定功率是100瓦“220V 100W”的电灯泡正常情况下一小时的耗电量为:

W=pt=0.1千瓦×1小时=0.1度(1千瓦・小时=1度电)

节能家电标识的一点知识:

一、认证机构

我国在1998年10月成立了专门认定节能产品的机构――中国节能产品认证中心(简称CECP),CECP有一系列标准来判别某产品是否属于节能产品。

其认证范围是节能、节水和环保产品。中心成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从1999年4月开始,首先从家用电冰箱入手,正式开展了节能认证工作。

CECP目前受理家用电冰箱、微波炉、电热水器、电饭煲、座便器、电视机、电力省电装置等18类产品的节能产品认证工作,以后还将进一步开展洗衣机的节能节水认证。

二、认证标识

目前我国市场上有2种标识可以帮助消费者进行选择,其一是由CECP认定公布的中国节能认证标识,另一个就是欧洲能效等级标识。这些不同的标准也反映出我国节能产品发展的进程,随着科技进步,节能水平在不断提升,也带动了标准的升级。

(一)中国节能认证标识

带有蓝色的“节”字,表明该产品已经通过了中国节能认证。这项认证在1999年刚开始进行,经过这几年的努力,目前大多数家电都能够达到这个指标。

(二)欧洲能效等级标识

欧盟家电能效等级为A到G共7个等级,电冰箱、电冰柜能源标签引入A+和A++两个等级,对家用洗衣机的能效标签引入A+等级。新引入的A+等级耗电量将比同类产品节电58%以上,A++等级耗电量比同类产品节电70%以上。

节能基础知识篇2

[关键词]

医教协同;生理学;教学设计

在临床医学人才医教协同培养模式下,医学基础课程面临新的定位和思考,如何更好地为医教协同模式提供基础和支持,提升人才质量,是当今医学基础课程深化改革的核心内容,而教学设计是体现教育目的性、计划性、针对性和预习性所必需,又是顺利实施教学方案、调控教学过程的前提,还是确保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1],同时教学设计也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2],因此我们从教学设计理念、层次和环节展开探索,从教学设计深化生理学教学改革,为医教协同模式下,中医院校医学基础课程的改革提供思路。

1生理学教学设计理念和思路

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及其各组成部分正常功能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是重要的基础医学理论课程。从研究方法来说,生理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它所有的知识都来自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3]。生理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学科,起到了联系基础与临床的桥梁作用,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把握基本的理论、方法和基本技能,还应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4]。以认知主义教学理论为指导,基于课程的特征和定位,基于学生的学习特点,基于课程的目标,我们提出以知识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科学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为重要环节,渗透科学素养和人文关怀的培养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是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为根本目的,运用系统的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等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有效的教与学系统的“过程”或“程序”。是以解决教学问题、优化学习为目的特殊的设计活动,既具有设计学科的一般性质,又必须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5]。因此基于课程目标,我们采用课程、章和节3层次教学设计把目标落实分解到节,基于节的知识点阐明目标,分析内容和学情,提出教学环节的策略和方法,设计过程和板书,设计互动环节和自主学习资源,根据实施的过程设计评价方案,并且根据实施的情况进行教学反思和改进以及总结。

2生理学教学设计层次

采用课程、章和节3层次教学设计,以节层次教学设计为基本单元,其中由课程到章到节是逐步深入和深化,而由节到章到课程突出知识的关联和整体性,其中课程层次教学设计主要突出整体设计,包括课程一般信息、课程简介、章节内容和学时安排、学生特点分析、课程目标、课程教学环节设计和课程形成性评价方案,其中章节内容和学时安排主要设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生理学史话与前沿、生理与临床和双语案例5个环节及每个环节的课时分布,学生特点分析是基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特点分析学生学习生理学的潜在情况并且提出应对的策略,课程目标是针对课程知识,学生学情分析,提出课程总的理念和课程知识、能力以及情感目标;章层次教学设计突出衔接作用,主要阐明章的教学目标和节的时间安排,分解课程的知识、能力和情感目标;而节层次的教学设计是基本环节也是主题环节,在节层次的教学设计中,以知识点为依托,在课程和章设计的布局和框架下,展开设计,所以3层次教学设计是整体规划,逐步实现,然后又回到整体把握。

3生理学教学设计主要环节

以节知识为基本单元,展开教学设计,突出基础与临床结合,多元化方法的应用以及形成性评价。

3.1教学目标

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学习态度目标和价值观目标,其中知识目标是根据节的知识,根据大纲细化到了解,掌握和熟悉3个层次要求,能力目标是根据课程的能力培养目标,根据章节知识的内容突出科学思维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习态度目标是结合知识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能动性,而价值观目标主要在知识中渗透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的培养。

3.2内容分析

根据知识目标阐明主要教学内容,并且对内容进行图注加工,明确思路和逻辑,介绍重点和难点,根据内容的加工和难点以及重点的分析,提出知识目标实现,重点把握以及难点突破的策略和措施。

3.3学情分析

根据知识特点,从学生的知识维度(认知基础)、技能维度(学习能力)和素质维度(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意志品质)3个方面分析学生是否具备学习本节知识所具备的知识基础,是具备学习的方法以及能否主动地去学习,并且针对上述情况提出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及预解决的方案。

3.4课堂设计

包括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设计,根据教学目标,根据知识分析和学情分析,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和相应的教学手段,设计课堂教学的环节以及使用的教学方法,包括课堂教学与媒体教学的结合等,主要突出对课堂教学策略的选择,针对不同的知识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提问式,案例式和逆向推理式等。综合上述因素,根据目标、内容、策略和方法,细化过程,以课时为单位,设计整个过程,包括内容以及时间的分布,教学方法的应用。

3.5板书设计

以重点和难点为主线,加强学生对于重点的把握和难点的突破以及对于知识的整体性把握,结合课件设计相应的板书。3.6教学互动环节设计包括课堂互动和课外互动环节,课堂互动环节主要是课堂提问,包括教师和学生提问环节,设计课堂提问,提高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并且引导学生对相应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而课外互动环节主要是构建课外学习平台,课后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及时答疑和课外辅导,并且引导学生小组学习,根据节内容开展,图形复习,思维导图制作,案例讨论等,引导学生深层次加工和应用知识,基础联系临床。

3.7自主学习资源

主要是辅助学生学习提供相应的教材或学习网站、视频等资料,拓展学生学习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3.8教学评价

根据内容,根据目标和实施的情况设定评价方案,构建考核体系,考察学生对于知识掌握和应用的情况,考察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评价体系突出过程,突出知识、学习态度的评价。

3.9教学反思和改进以及实施小结

根据以往实施的情况,基于内容,基于过程反思整个设计然后提出已经改进的措施,对于内容来讲,学生是否已经基本知识掌握,并且能应用相应知识,做到基础与临床的结合,对于过程来讲,学生是否能积极主动学习,参与小组学习,并且能主动去把握,并且根据具体实施的情况,重新审视教学设计,研讨改进方案。

4教学设计实施小结

教学设计的探讨,明确了课程目标,理清教学思路,突出了基础与临床的结合,多元化教学方法和注重能力和过程的考核体系的设计,能更好的引导学生系统深入地掌握知识,并且理论联系临床实践,能调动学生学习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而在当今临床人才培养的医教协同模式下,明确提出也明确提出要深化院校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突出了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临床能力与人文沟通相结合、专业素质与医德素养相结合的培养内容与方式[6]。因此教学设计的探讨深化了医教协同模式下医学基础课程的改革,促进了医学基础课程与临床人才的培养的整合。

作者:尹抗抗 唐标 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

参考文献

[1]贾学艳.对教学设计的思考[J].考试周刊,2010(4):220-221.

[2]乌美娜.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11.

[3]朱大年.生理学(8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4.

节能基础知识篇3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法治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法治观念和法律素质的重要内容。这就需要我们“基础”课教育者正确把握法治教育的教学目标,积极探索教学方法,使“基础”课中的法治理念内修于心,外显于行,切实实现培养大学生法治意识的教学效果。

一、“基础”课法治教育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意义

案例教学法又称个案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采用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锻炼的方法。案例教学法最早在 20 世纪初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管理课程的教学中采用,我国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引入并运用于经济、管理等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教学。在法学教育中,案例教学法历来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所谓案例,就是现实生活中某个真实发生的典型事件的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 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只有当案例所蕴含的理论问题与教学目标相关联或相一致时, 才能称之为教学案例[1]。

“基础”课注重理论知识和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有较强的实践性。在“基础”课法治教育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

第一,“基础”课法治教育中运用案例教学法,能激发学生对法治知识点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法治精神。

案例把“基础”课程中法治知识点的抽象内容具体化,把真实、典型问题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因此,通过案例教学,能增进学生对法治知识点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去思考和分析案例背后的法律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法治理念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法治精神。

第二,“基础”课法治教育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容易使学生将法治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社会的法治生活密切联系起来,从而实现培养法治理念的教学效果。

“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教学目标,一方面强调学生在法治方面理论知识的提升和知识结构的完善,另一方面更强调学生运用法治思维的能力培养,让法治思维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习惯。而案例教学法,正是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与现实实际紧密结合的有效教学方法。案例教学的过程就是学生主动运用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中的现实问题密切联系的过程。在“基础”课案例教学中,学生能设身处地地感受一种教学实践情景。这种实践情景能使学生清楚地认识法治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解决了现实实际问题,也培养了自身的法治理念。

二、“基础”课法治教育案例的递进式教学组织

以典型的案例为导入,展开“基础”课法治教育案例的递进式教学组织,能实现案例教学法在“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有效运用。具体来说,就是用典型的案例中基本案情反映的法律事件,为学生提供一种虚拟的教学情境,将案例情境带入课堂,让学生通过自己对案件的欣赏、解读和分析,在小组讨论中充分展开论证和思辨,在模拟法庭中扮演特定的法律角色,通过训练学生的法治思维,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递进式教学组织中,展开“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案例教学,应合理设计案例教学的具体环节。

第一,学生查询资料环节。

学生查询资料环节是案例教学是否成功展开的前提。教师通过以多媒体或网络平台等形式给出案例的基本案情后,应注重引导学生关注案情的积极性,并结合法治的基本知识点,给出几个大方向的问题启发引导,如案例背后的法治思维问题,要求每位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询案例中的法律知识点,探知案例中的法律问题,找出相关法律知识点,如人权保障和正当程序等,记录疑惑之处,为下一个环节的讨论和庭审做好应对的准备。这种做法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

第二,课堂案例讨论环节。

课堂案例讨论环节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并提高学生法律表达能力、论证能力和法律推理能力。在这个环节,教师要先根据学生自主学习中总结的法律问题的相似性,将学生进行分组,一般以8-10人为一个小组,采用小组研讨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们畅所欲言,在充分讨论交流中发现和解决法律问题。如针对案例中的法律至上、权力制约、公平正义、人权保障和正当程序等知识点进行思考的同学,分别组合成小组。学生要利用自己查询搜集到的有关案情和法律知识材料来进行论证问题,说服其他同学,并提出自己的法律观点。这个环节教师主要起到组织者的作用,在分组后教师要巡视各个小组,鼓励学生结合案情进行推理与提问,引导学生在合理的课堂时间内给出一定的交流讨论结果,并最终听取各个分组代表的案例讨论汇报。

第三,模拟法庭审理环节。

在小组案例讨论的基础上,由各组选出代表,扮演模拟法庭中的各个法律角色,如法官、公诉人、被告、证人等,展开模拟法庭的调查、辩论和裁决等审理实践环节。这个环节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学生自主学习法庭审理中的程序规则,准备法庭审理中的诉讼文书、辩护词等法律文书,并展开课余的模拟法庭审理演练,在课堂模拟法庭中充分展示其法律表达能力、临场应变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法律论证能力。尤其在法庭辩论阶段,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灵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结合案例的播放过程,教师可以情景假设某一庭审过程,引导学生代表围绕案例中的法律问题展开模拟法庭审理的设计和演练,运用“公平正义” “正当程序”等法治理念进行法律推理,最终实现在课堂上展现一场精彩的模拟法庭。

第四,教师总结点评环节。

通过课堂案例讨论环节和模拟法庭审理环节,同学们基本上对案例中的主要法律问题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这时就需要教师及时进行总结和点评,这也是案例教学的关键环节。教师要指出学生在资料搜集、案例讨论和模拟法庭审理等环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值得表扬的地方,做好对学生培养法治思维的讲解,引导学生积极掌握“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教学内容。同时,针对社会舆情的各种正负面的信息,教师应从正能量的效果加以正确积极的引导。

三、“基础”课法治教育案例教学组织中的注意要点

选用典型的案例,展开“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案例教学,应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第一,在教学培养目标方面,“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案例教学应实现培养学生知识、情感和行为“三位一体”的法治理念。

一切教学法包括案例教学法在内,都是实现教学目标所采取的手段和途径。方法服务于内容,案例是为了揭示理论,它是提升课堂效果的手段而不是目的,不能舍本逐末,以手段代目的,为了方法而方法[2]。因此,在“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案例教学中,不能为了案例而讲案例,而要实现培养学生法治理念的知识、情感和行为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从知识层面上看,教师在案例教学中要进行对法治知识点的法理解析。如2015年修订版“基础”教材从法律至上、权力制约、公平正义、人权保障和正当程序五个方面来概括法治思维的基本特征,其学理基础是将法律、权力、价值、权利和程序视为治国理政的五个基本要素。因此,“基础”课教师要在案例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充分挖掘案例中有关法律、权力、价值、权利和程序等五个要素上的法治知识点问题。

从情感层面上看,教师在案例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在案例交流、辩论和分析法律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学法遵法守法用法”的法治情感,坚定学生深层次的“认同法治、尊重法治”的法治态度,最终实现以法治信仰作为培养学生法治理念的高境界要求。

从行为层面上看,教师在案例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发现法律问题能力、进行法律辩论和推理能力、表达和沟通能力以及解决案例中法律问题的能力等,并在法治实践能力的培养中,真正使“基础”课法治教育中的法治理念知识内修于心,外显于行。

第二,在教学原则方面,“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案例教学组织中应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教师在 “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整个案例教学过程中,主要是组织、引导学生围绕教学目的开展案例分析、讨论活动。而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要自主学习,查阅相关法律法规,搜集并整理有关材料,针对案例所涉及的法律问题,设计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充分论证其合理合法性和操作可行性。这将加深学生对相关法治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有助于学生法治理念的培养。

第三,在教学导向方面,“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案例教学中老师应正确解读案例,实现正能量价值观的教学导向。

如果说,在案例教学法的运用中,典型案例的正确选择是前提,那么,案例的正面解读则是关键。案例中或多或少都存在着正面或负面的信息,只有正确地进行价值观的解读,才真正实现案例教学的教育效果。“基础”课法治教育中,教师应结合案例案情因素和社会舆情,给学生进行正能量的说理和引导,及时消除负面信息带给学生的负能量感受,从而引导学生以积极、正确的态度看待司法公正和培育法治理念。

总之,以典型案例导入,通过查询资料、案例讨论和模拟法庭审理等递进式教学组织活动,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在灵活生动的案例教学中实现“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教学目标,使典型案例与法治课程的基本知识点融为一体,使案例相关人员与学生的法治情感融为一体,使案例解析与学生法治理念融为一体,从知识、情感和行为三个层面实现“基础”课法治教育的知识理解、法治情感的体验和法治理念的培养。在建设“法治中国”的大背景下,“基础”课法治教育也要与时俱进,积极培育学生学会用法治思维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把法治理念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而提升其自身的法律修养。

节能基础知识篇4

随着教育改革的愈加深入,语文教学工作发生了一些改变。相比较传统的语文教学来说,现今的语文不管是在教学方式还是在教学观念上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教学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但需要注意的是,对初中语文教学方式进行改革的时候,不能对其进行随意改革,需要立足于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在此基础上进行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发挥初中语文教学的实际效果。本文主要对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今后的初中语文教学效果得以显著提升。语文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它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基础性作用。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愈加深入,语文教学也改变了过去固步自封的局面,开始做出一定的改变,以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但应该看到的是,语文教学工作还存在诸多问题,使素质教育的开展受到阻碍。针对这种情况,必须采取相应措施,改善语文的教学工作,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同时,也应该注重语文教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发挥语文基础知识对于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基础性作用。

一、初中语文基础性知识内涵

在初中Z文教学工作中,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就是其中的基础工作,也是语文教育的关键所在。语文教学的时候,教师不可能对所有语文知识都进行讲授。开展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提供语文学习的平台,引导学生打开接触语文知识的窗口。因此,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的时候,更主要是对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如词语、语法、修辞、阅读能力等知识。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学生对于语文基础知识有充分了解,继而为之后阶段的语文学习打下基础。这样的条件下,不论是语文改革还是语文教学都应该以语文知识为基础,从而开展语文教学以及语文改革工作。

二、如何利用初中语文基础知识进行教学

要想使现今的语文课堂教学更加高效,让学生充分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改革:

1.注重对文中内容的挖掘

在语文学习中,需要注重对文中的细节内容进行深度挖掘。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需要对书本上的细节内容予以充分关注并深入挖掘,如在阅读学习中,老师可以对文章某一个词语的运用、某一句话、某一段文章进行细致提问,让学生的注意力放在课本中的细节之处。这种细节问题不仅会使学生对文章的细节有详细了解,还让学生把握细节的同时对于文章语境进行充分把握,使学生对于文章的内容充分了解,从而使语文阅读的教学效果更好。

2.因材施教

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他们之间都会存在这样那样的差异,有生理上的,也有心理上的,如有的学生接受能力很强,有的学生接受能力相对来说就会差一点,因而他们之间的学习方式、学习效果都会存在差异。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根据他们的接受程度、学习能力等进行积极引导,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语文学习。对于一些学习能力强、接受能力也比较强的学生给予及时引导,鼓励他们更深层次地学习。而对于那些学习能力不太好的学生就要耐心辅导,使其充分了解课文的内容,从而创造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

3.改变教育观念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深刻影响,因此,现今的语文课堂依然会存在应试教育的影子。在课堂上,教师大多只注重知识的输出,却忽视了学生的吸收情况,使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一直不显著。要想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对这种教育观念进行清除,教师需要积极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运用新的教学方式,从而使现今初中语文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得到显著提高。一般来说,老师对于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进行充分认识,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进行积极引导。并指导学生自主完成课文的阅读,课文阅读完成后,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后感,并在课堂上讨论。

注重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给现今的语文教学带来了深刻思考,语文学习和其他学科的学习不同,它主要目标就是对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行培养,因此,在课堂上,老师不仅要充分尊重学生对于文章的不同观点,尊重学生之间的思想差异,让课堂上的不同观点可以自由表达,还需要对语文基础知识的作用进行重视,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时候打好基础,发挥基础知识的作用,进而使初中语文学习取得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钱晨.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探究[J].语数外学习(高中语文教学),2014(6).

节能基础知识篇5

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学生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就没有游刃有余的解题能力,复习成为空谈.“知识回顾”是学生复习基本知识,训练基本能力的过程,即夯实“双基”的过程.学生夯实了基本知识,能使知识网格式内化和拓展性运用;学生扎实了基本能力,能提高思维能力,操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知识回顾”环节,学生唤起和重现已学知识的回忆,把头脑中分散和无序的知识有序地联系在一起.这样有利于学生理清知识形成体系,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物理概念和掌握物理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2“知识回顾”的方式

2.1直接呈现

“直接呈现”是教师把所复习的物理概念、规律等基础知识通过讲授、板书、多媒体等方法用最直接的方式向学生呈现.教师为了能让学生迅速回顾知识,讲授的内容一定是提纲挈领,简明扼要,条理分明.在课堂上教师讲得头头是道,而有些学习底子薄的学生则听得云里雾里,特别遇到物理概念多、原理难的章节,学生更是反应迟钝,表情疑惑,在练习时困难重重.

“直接呈现”是教师对所授知识简单的呈现,是对复习知识的快速播放,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只是被动的充当“听众”.学生没有亲身参与基础知识的回顾过程,不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和掌握,更谈不上对基础知识的全面深刻地理解.这种方式显然不够有效.

2.2挖字填空

“挖字填空”是教师把叙述某个物理知识或规律的一句话中省略几处关键内容,划上横线以备学生填写.为了完成所填内容,学生回顾知识,查阅资料.学生虽然参与了基本知识的复习,但注意力往往只是所填写的内容,而忽视整句话所表达含义,也就忽略了知识的完整性.

“挖字填空”看似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复习的“主人”,但这种方法不可避免的造成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够完整和系统,这种方式在有效性上略显不足.

2.3习题引导

“习题引导”是教师精心设计包含一个或者几个重难点知识的习题,让学生在解决教师创设的几个小问题中回顾和应用已学的知识,使大脑中碎片化的知识记忆串联在一起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例如在复习《交流电的产生及其描述》这一课中, 我们可以创设这样的习题:如图1所示,线圈abcd的面积是0.05 m2,共100匝,线圈总电阻为1 Ω,外接电阻R=9 Ω,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B=1π T.线圈从中性面开始以10π rad/s的角速度匀速旋转.则:(1)转动中的最大电动势及位置;(2)写出线圈中感应电动势的瞬时值表达式;(3)电路中,交流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4)从图示位置转过90°过程中的平均电动势和这一过程中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

这样的设计就在解题过程中帮助了学生回顾产生交变电流的知识,体验了交变电流“四值”问题求解过程.设计的题干和问题巧妙地解决了基础知识的重点和难点.

“习题引导”让教师成为“知识回顾”环节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成为环节的主体,充分发挥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基础知识的复习过程,深刻体验解题思路和技巧.努力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建构者的方法,显然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复习策略.

3“知识回顾”的有效策略

“习题引导”是“知识回顾”的有效策略,如何有效的创设物理复习情景,设计习题,提高基础知识的复习效率?

(1)选题.选题应该坚持简单、典型原则.首先选题要简单,简单就是所选习题难度低一些,文字信息量少一些.习题的难易程度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若选题过难,学生容易在学习上产生畏难情绪,不利于其他环节的复习,若复习的起点低了,学生有信心了,复习才有效果.其次选题要典型,典型就是所选习题包含基本知识、基本解题方法、基本思维模式.毕竟学生对已学知识有部分的遗忘,基本的物理模型和常用的物理思想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回顾和建构基础知识体系,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

节能基础知识篇6

教学方法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手段,对教学目的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在确定了教学目的,有了相应的教学内容之后,为了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就必须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要与学生的认识规律相适应,要与训练指导思想和教学原则相适应。因此,教育工作者在教学方法上作了大量的改革和创新,比如已有的问题教学法、任务驱动法、专题式教学、引导发现教学法以及KM教学法等。其中,KM教学法符合教学方法赖以存在和发展的认知机理,能够系统而有重点地组织教学内容,符合学习思维的逻辑认知过程,它贯穿于教学的主要环节,具有实用性和通用性。

1.KM教学法的思想

KM教学法是一种将“知识逻辑结构”(Knowledge Logic Structure)与“思维导图”(Mind Mapping)相结合,既注重传授具体知识,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的教学法。其核心思想是引导学生以“知识逻辑结构”为主体,贯穿、融入“思维导图”方法,构造综合集成、逐层递阶的知识系统。

“知识逻辑结构”主要表达形式是知识逻辑结构图(KLSG),它给出所论知识系统的总体架构,表征各知识子系统内部的概念、命题(定理)、推演、证明、问题求解、类化(种属关系)等内在逻辑关系,它从宏观层面讲授了课程的知识体系。

“思维导图”是英国记忆之父托尼·巴赞1993年在《思维导图》一书中首次提出的,它将代表发散知识点的关键词紧密而有序的表达在思维导图中,并使用颜色、形状和想象力,使得负责逻辑、词汇、数字的左大脑和负责抽象思维、直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右大脑相结合,充分激发右脑在学习中的作用,帮助学习者提高思维能力,加强记忆。托尼·巴赞在书中这样阐述思维导图:“它是放射性思维的表达,是人类思维的自然功能,是打开大脑能力的万能钥匙。”教学中思维导图主要是从微观层面上融入到概念(概念图)、证明、问题求解等环节中,表征其具体、发展的逻辑构成与逻辑推演特征,揭示其形成概念证明与问题求解的思路,揭示其逐步精化的过程。

2.《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也是为适应社会信息化发展要求,提高学生信息素质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它为后续计算机教育及其它相关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课程。在教学中,教材内容与教学方法多与实际工作生活脱节,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了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迫切需要改进现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知识体系庞大、内容丰富,计算机发展迅速,课程的内容更新快。学生中越来越多的人在入学时就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理论和操作的知识,教学应相应地拓展授课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而且由于学生的教育环境、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差异,入学前对计算机的掌握程度也不一样,计算机的基础能力差别较大。而在教学中合班授课使得上课学生人数较多,教师的授课不可能完全符合每个学生的学习要求,教学效果不好。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脱节,教师用例过于理论化,学生难以马上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传统的考核办法,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对如实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和综合素质有局限性。

3.KM教学法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KM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实用化的抽点-连线-成网-扩展-概型的具体教学步骤。我们选用的教材是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计算计基础教程》。具体实施过程见如下所述:

首先,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进行逐节-逐单元-逐章-逐篇的剖析,将每一部分的概念、规则、要点抽取出来,即暂时舍弃那些次要的、枝节性的内容,抽取骨干的、框架性的知识结构。对各章节的知识点抽点为:

第二章:计算机硬件系统,包括主机与外设;主机包括主板、CPU、内存;外设包括显示器、键盘、鼠标、外存储器(软盘、硬盘、光盘等);

第三章:操作系统,包括操作系统基础介绍和Windows操作系统;

第四章:办公软件应用基础,包括word、excel和powerpoint;

第五章:计算机网络,包括网络基础知识、局域网和Internet。

接着,对各知识进行思维导图引导的横向与纵向的连线与成网。计算机系统包括硬件系统与软件系统,软件系统又由操作系统与应用软件组成。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组成的单个计算机称为单机,由若干个单机连成网便称为网络中的计算机。将各知识点通过抽点、连线、成网的逻辑加工,体现了对知识“薄”加工的过程,学生接受这样的框架性的知识后,再“蚕食”“厚”的具体知识,最后经过消化吸收形成学生自己的知识,这便是“概型”,是认识上的螺旋上升。

经以上步骤实施形成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的逻辑结构思维图(见图1所示)。在基本结构的基础上,可以有效地更新各知识要点且各知识要点可分别实施KM法形成逻辑思维结构图。

有逻辑思维结构图的引导可以总括整个知识的全貌,具体知识细节再在这个框架的基础上填充,这样容易理解知识且学生可以牢固掌握知识。老师在这个图的引导下,可以有效地备课,有效地组织课堂,使基础好的学生提升知识结构,基础差的学生快速习得知识,提高整体教学效果。

4.结语

教学的关键就是教授学生学习知识的思路及学习课程的方法。KM教学法就是一种便于抓住事物本质、高效掌握知识的符合认知规律的科学方法。本文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提出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KM教学法的具体思路,在知识逻辑结构的宏观架构下融入思维导图进行微观演绎,将所有知识融为一体。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对教学及学生学习都是非常有效的。

参考文献

[1]齐波.关于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探讨[J].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17-18.

[2]姚琳,韩伯涛,李小燕.大学计算机基础教程[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

节能基础知识篇7

二、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复习中的应用

1.利用思维导图对高中地理基础知识进行复习

在传统的高中地理基础知识复习中,教师基本都是采用填鸭式的方式进行复习教学的。教师把各个知识点对学生进行系统讲解,归纳,然后根据知识要点,制定大量的试题,让学生进行反复练习,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是离零散的,学习内容是不成系统的,学生对这种学习也是很头疼的。而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基础知识点的复习,通过图像、数字、颜色等多种视觉元素对基础知识点的进行记忆,能够有效增加学生的识记能力,使学生对知识点知识体系有更深入的理解。利用思维导图制作网络图像,可以亚有效展示整个知识体系,在每个细节处对知识点进行注释,能够促进学生对每个细小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比如,在教学《行星地球》的章节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思维导图对这一章节内容进行复习,通过思维导图,学生对于天体的概念、宇宙物质性、九大行星的运动特征、结构特征、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体积、质量及运动特点等基本内容有系统的了解,教师合理设置一些例题,学生对这个章节的内容就能充分理解和认识,学生的知识框架可以有效建立起来,思维导图进行地理基础知识复习的效率可以得到极大的提升。

节能基础知识篇8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3)17-0022-02

[作者简介]麻妍(1984―),女,上海人,本科,上海市青浦区实验中学教师,中学二级。

在新课程体系下,教师既要面向全体学生,也要注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认清学生的原有基础。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基础,对学生已有基础的分析是把握教学起点的主要依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1]这表明教师了解学生学习现状,把握教学起点,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

《自然界里的水循环》是一节用概念和科学术语来解释实际问题的理论探究课,通过学习,学生经历了从抽象到具体的思维过程。课例组教师围绕“如何分析学生基础,实施有效教学”的主题对这节课展开观课研究。

一、抛开学生认知基础,为完成工作单而上课

《自然界里的水循环》一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在描述自然界中的水循环和设计模拟自然界中雨的形成这两个实验环节。这堂课上,执教教师做了如下指导来突破重难点:

(教师引入课题后,进入模拟雨水形成的实验环节)

师:接下来我们做一个“模拟自然界中雨水形成”的实验。请大家观察后完成学习单1。(学习单1是简单的填空练习)

师:你看到什么现象?

(教师请2位有不同意见的学生把学习单1的答案朗读一遍,并肯定了第1位学生的答案)

师:我们根据这个模拟实验,完成学习单2。

(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完成学习单2上的填空练习)

师:为什么往上跑的水蒸气又变成小水珠呢?我们继续讨论完成学习单3和4。

(该练习还是以填空的方式来完成)

生1:因为气温会随着高度的增加而下降,所以当热空气上升至一定高度时,便会冷却,使空气中的水蒸气冷却成小水珠。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2:因为气温会随着高度的增加而上升,所以当热空气上升至一定高度时,便会冷却,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

(还有一些学生在下面保持沉默并显出茫然的表情)

听完这堂课,课例组的教师感觉学生整节课都在围绕着学习单忙碌,似乎执教教师在课堂中的指导任务就是为了让学生填写好这份练习。可是使用学习单产生的效果并不显著,学生对水循环中某些环节的理解(如水蒸气变成小水珠过程)还是一知半解。描述自然界中的水循环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而用水的三态变化来解释这个过程是教学关键。六年级的学生虽然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水的三态变化知识,但是他们对这部分内容,尤其是液化、凝华、升华等抽象概念还是第一次接触,生活中有关的事例也不多见,所以只通过一节课的初步学习,学生仍然感到陌生。教材设计中又将三态变化的6个概念放在一起教授,学生更容易对概念产生混淆。

因此,教师在做教学指导时,需要做学情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学习障碍,不能用学习单一味代替。学习单的设计也要考虑能否给学生带来思维训练,反映出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

二、在认知基础上提升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在观课老师的建议下,执教教师做了如下修改:

(教师引入课题后,首先进入水循环示意图的描述环节并复习水的三态变化,然后进入模拟雨水生成实验)

师:实验中为什么要用到热水?

生:因为热水会冒出水蒸气。

师:为什么要在皿表面上放上冰块?

生:为了让水蒸气液化成水珠。

师:所以液化的条件是?

生:遇冷。

(接着,教师又补充了“模拟雨的形成实验”动画演示,并对该活动进行归纳和总结)

根据师生交流的结果,课例组的老师感觉这一节课上学生对水循环过程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和认识。从后测来看,基础知识题的解答准确率达到80%以上,但令老师们意想不到的是,后测中的分析题“荒岛上鲁滨孙如何获取淡水资源”,全错率竟高达45.9%,大家针对这节课再次交流和讨论。后测中的这道思考题是考查学生是否达成学以致用目标的能力分析题。雨水和淡水生成的原理一致,但环境不同。如果缺乏引导,学生很难从表象中找出它们的本质。教师在课堂中需要搭建一座桥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去“同化”一些新问题,增强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反思

(一)找准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是教师课堂指导的前提

教师做教学指导,必须要关注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要突破重难点,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来考虑他们现有的认知基础和教学目标之间的差距,以此来确定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以及需要铺设的台阶和采取的教学策略。就本节课而言,教学对象是刚入初中的六年级学生,他们正处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变阶段,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他们能够对自然界中水呈现的形式产生感官上的认识,但对水循环的理性理解不够。所以,教师在课堂指导中必须围绕水循环变化的本质问题开展由浅入深的教学活动,通过台阶铺设,使他们对水循环现象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二)在学生认知基础上强化知识迁移能力是教师课堂指导的升华

迁移是学生根据已有的认知基础,通过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到连接点进行知识的转化。[2]根据迁移规律,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牢固程度是实现迁移的重要因素之一,先前的学习越扎实就越容易产生迁移。在本节课中,学生通过40分钟的学习,基本掌握了水循环的理论知识。可是,怎样把这些理论应用于生活,解释鲁滨孙获取淡水资源的原理,还需要教师搭建桥梁,引导学生把课本知识和实际问题联系起来,从而使知识实现从“故”到“新”的纵向迁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节能基础知识篇9

先有刘xx老师执教复习示范课,被子植物的一生,学案导学,整节课分为四环节,第一环节学生依托学案,回顾基础知识,第二环节,教师精讲点拨,整合这一单元知识形成知识网络,第三环节,典型题例分析,结合往年中考题,分析考察的知识点和方式,指导学生针对性解答。第四环节,训练。

第二节课是十中的刘xx老师的执教的示范课,生物和生物圈,教学流程和刘xx老师大同小异,注重学案的设计,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训练,注重学为主体,注重重点知识重点复习。

第二阶段姜老师安排了白沙埠的一位老师做了发言,发言老师分析了近5年中考考察的内容,并得出了以下结论:

1、着重于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的考察

2、注重对学生实验、演示实验、探究实验的考察

3、联系生活、联系社会热点问题的考察

4、突出对生物的图形、图表的识别和解读能力的考察

5、体现试题的选拔功能

发言老师并对复习过程提出以下建议

1、重视基础知识,掌握基础知识,课本是基础

2、正确处理课本和课外辅导材料的关系,适当练习

3、要重视课本插图

4、重视实验,不仅要会操作,还要求学生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姜老师对本学期八年级结业性考试出题做重要指示:

1、考试意图:

(1)要重视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考核,(2)注重实验的基本方法、技能的科学分析和探究,(3)重视核心概念的考察,(4)对生物图形、图表的分析能力的考察

2、本次结业性考试的变化:

(1)难度适当增加,(2)命题思路的变化:注重初高中的衔接,注重重要概念,注重能力测试,加强实验考察

3、复习建议:

(1)科学制定计划:4月15日初三毕业考试不要影响复习进度,复习过程要扎实有效,第一轮复习到5月初完成,第二轮复习以专题复习为主。

(2)全面把握教材,夯实基础

(3)要求学生要俯视教材

(4)注重引导中考题的分析

(5)全面使用好同步

4、对本学期教研活动的安排

3月,区实验优质课评选,优质课程资源征集, 创新实验大赛

4月,市教学研讨会

节能基础知识篇10

高三化学总复习的特点是它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紧迫的时效性,要求复习中在全面中讲重点,在规范中讲策略,在强化中讲效益。总之,如何提高化学考前复习效率是摆在全体师生面前的重要课题。那么,如何做好高中化学考前复习呢?

一、考前系统复习的基本要求与任务是:

(一)首先要作好思想准备

不管是哪种考试,要认识到考试的重要性,它是对自己学过的知识是否掌握多少的一次检验,反映出你学习过程中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所以思想上正确认识了,重视了,你就能全心地投入到复习过程中去。

(二) 制定的复习计划

根据学科特点制定出适合自己的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对后几天的学习做出详细、科学、合理的安排,以便心中有数。同时要明确重点,攻克难点,侧重疑点。在对知识点进行梳理的时候应抓住重点、难点和疑点。复习更重要的是查漏补缺。

(三) 复习的方法多种多样

不同的方法也许适用于不同的人,我们应在实际运用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复习方法,同时应注意不断地变换自己的复习方法。复习中要文理科交替,因为文理科交替复习能减少学科知识间的互相干扰和相互摄制,利于记忆,增强知识在脑海里的时间性。

(四) 适当做些综合题

综合题能反映出你对该学科的知识掌握的全面性。因为一门学科的知识之间都存在着密切联系,如果你做综合题做得较顺利,证明你在系统复习中对该学科的知识掌握是比较完善和系统化复习工作是做得较好的。如数学中的综合运算题就反映出你是否掌握各种运算法则和运算技能。这会增强你综合知识运用的能力。

(五)坚持做好系统复习

要认识相对集中的复习时间的宝贵,不能轻易浪费,所以要十分珍惜。把各学科的知识系统地进行整理,克服放松情绪。

(六)强化记忆,查漏补缺

在系统复习中,将平时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对某方面的内容掌握不够的、理解还欠深刻的内容及时补正,达到完美无缺。

(七)融会贯通、强化记忆

平时学习,是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学习的,这就难免显得分散和凌乱,通过系统复习,可以把平时学过的知识点地“串”起来。这样,“串”起来的知识就比较系统了。在“串”的过程中其实也是一个对知识的再认识过程,重新学多一次,再认识过程记忆中起着强化作用。系统复习次数越多,强化作用越多,印象也深刻。

二、做好高中化学考前复习的策略

1、要准确把握复习重点

主干知识是教材中的重点,特别是中学化学的核心内容,如物质结构、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元素化合物知识、电化学、化学实验、化学计算等。在抓主干知识时又要把重点放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上,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能力的培养,力求做到“记住――理解――会用”。 近几年高考理科综合试卷化学试题非常重视中学化学主干知识的考查。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重点。在高考中应对各种新情境、新变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永远是不可缺少的,所以总复习时教师一定要带领考生充分利用课本及复习资料,打好坚实的基础,把握好复习的主线,集中精力,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提高的复习作为最基本的策略。在复习中教师一定要克服想当然的思想,认为复习的都是基础的知识,高三的学生应都掌握了,老师应在复习中善于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及时做出调整,才能更有效地掌握基础知识,提升学生的基本技能。越是基础的知识越不能让学生忽视。

学科能力、学科方法的培养是重点,高三复习不仅要促进学生掌握化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根据化学科的学科特点和高考的考试要求,能力的提升要以自学能力为主线,思维能力为核心,实验、观察能力为基础。学科能力的培养要融入复习的每一个环节,要贯穿于高三复习的始终。

2、建立知识网络

首先,建立知识网络应立足于章节或单元知识。各章节的知识有其自身的结构,同一章节的知识联系相对而言更紧密一些,具有一定程度的独立性。在复习中,同学们应在弄清各章节的主干知识、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掌握本章节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理解知识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起本章节的知识网络。

其次,在形成章节知识网络的基础上,形成跨越章节的内容之间的联系,建立学科内某些板块知识的网络结构。当我们复习了多个章节或第一轮复习结束的时候,就可以将书中多个章节整合为一个板块,比如将我们学过的几章非金属元素整合成一个板块:非金属元素和化合物。从中找到非金属元素间的共同点和不同之处。

节能基础知识篇11

一、教学内容与学情分析

1.本课在教材、新课标中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内容是二次根式章节的复习课,是学生在学完新人教版八年级教材下册第十六章后的一个总结复习。二次根式是初中数学知识体系与结构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是中考直接考查的一个重点内容。本课复习内容的教学将让学习更为系统地认识二次根式,并在学习新知的基础上得到一个升华。同时也是为了学生能够在下一张勾股定理以及九年级的解直角三角形学习中打下一些有效的基础。

关于二次根式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要求:

1.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及其加、减、乘、除运算法则;

2.会用它们进行有关实数的简单四则运算(不要求分母有理化);

在本章内容新授过程中,教师更多的关注了学生对概念及运算法则的讲解,对方法、技巧、能力等各方面并没有对学生作出更高的要求,同时学生本身在学习新课知识时,也是一种模糊的感觉。对课程标准提出的第2点:会用它们进行有关实数的简单四则运算并不能很有效的完成。而本节复习课的教学将给学生一个巩固提高的机会,让大多数学生能加深对二次根式的运算的理解,同时更是为学生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学习技巧,提高学生的能力提供机会。彻底地贯彻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要求,完成九年级学生应完成的任务。

2.本课知识点与前后知识点的联系

本课内容是综合性复习,所讲知识点学生基本都熟悉,只不过是没有真正的理解透彻,甚至有些学生可能都已经有部分渐渐淡忘。本节内容的教学其实从本质上讲就是为学生理清知识点,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与结构。把已学知识系统、全面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同时也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对二次根式的理解与运算真正落实到位作出努力。

其实,本课内容的教学不单单是为了复习巩固,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对本章的知识在初中数学教材中明确地位与作用,让学生感受本章知识的重要性,为即将学习后面的知识做好铺垫工作。

3.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由于新课内容结束离综合性复习时间较长,可以说大多数学生对本章的知识并不是非常熟悉,但学生已具备的知识基础从理论上讲应该是完全具备的,只不过需要一个回顾的过程。同时,随着知识面的拓广以及一些章节中对二次根式的应用,逐步让学生对二次根式这一章的内容也有了更多的认识。在复习时,学生应该说还是很易于接受的。

4.学生学习新知的障碍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本节课的教学其实更主要的是经历回顾、理解、巩固的过程。本节教学内容的新知并不是真正的“新的知识点、新的知识技能、新的知识能力”,而是一种对已学知识的一种重新加工处理的能力,从已学的 知识上提炼出更精粹的东西来。这也正是学生在这方面的缺憾,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与分析。这更是学生的主要障碍。

二、目标的设定及重难点

1.目标的准确与完整

知识目标:

(1)能够有效回顾本章的重要基础知识;

(2)二次根式的计算与化简;

情感目标:

(1)对章节内容的总体把握,全面分析;

(2)体会对问题的解决办法的优化处理;

能力目标:

(1)提高学生善于处理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系统的能力;

2.重点、难点确立及依据

二次根式的计算与化简是新授时的重点,更也是复习课上的重点。前面的公式、运算法则等都是为了这些计算与化简服务的,学生真正体现所学的基础知识应就是在解决这些问题上。故此,本课教学内容的重点设定为:

二次根式的计算与化简;

伴随着重点内容的出现,学生的问题也得以体现。要熟练地解决二次根式的计算与化简问题,需要学生真正理解所要求的基础知识,并灵活的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继而重新回归到重点内容上。然而这些都是学生的困难之处。也就是说本课的重点内容就是难点内容。

3.重、难点突破方法

本课内容的重点也就是难点,突破的方法都在于如何有效地理解二次根式的模型,以及如何运用基础的知识去解决较为复杂的问题。而这些都在基础的回顾上让学生得以重新的认识,所以,突破的方法之一就来源于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另外,通过对比以前所学的知识可以让学生进行方法的探索以及能力的培养,这正是重难点突破的方法之二。

三、教法设计

自主复习基础知识(整理知识点)、复习测评合作探究达标训练堂清检测

四.学法设计

1.学生学习本课知识应采取的方法

由于本课是复习课,更多的情况之下学生参与课堂的比例很大。所以,在课堂上,学生学生应积极参与课堂,通过对比新授与复习之间的不同,在课堂上形成新的认识,教师更是注重对学生系统分析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2.培养学生能力采用的方法

复习课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一个升华的阶段,在本节课上应着重关注前后学习方法,问题的思考方式的对比,让学生主动的讲,主动的暴露更多的问题才能让学生获得真正的技能,真正的提高学生的能力。

3.学生主题作用体现的方法与手段

合作交流(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是解决本课内容所采取的一个必要环节,敢于质疑更是解决本课内容的关键所在。在整个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的确立,教师只是通过问题的形式以及组织课堂活动的形式将学生的思维联系在一起,而学生在课堂上无疑是一个真正的主宰者。

五、教学过程

①基础回顾与测评:将本章的基础知识都以一些常见的基础问题的形式展现,便于学生理解更便于学生对二次根式的模型的真正理解;

②整理知识点:一个问题整理一个知识点,让学生能对号入座,便于掌握与分析;

③合作探究:对本章中典型的计算与化简进行专门的探究讲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④达标训练:对所复习的知识点进行巩固训练,已达到进一步掌握;

⑤堂清检测: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问题进行不同的检测,以确定其对本章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达到实现面向全体教学的目标;

五、作业设计

1.作业设计目标

节能基础知识篇12

一、农村初中数学课堂预习、引导、交流、巩固教学模式效果

1.有利于提高学生数学综合素质。因为数学本身是一门逻辑性比较强的学科,所以学生在学习时难免会存在一些问题,教师运用这一教学模式,一方面能够让学生深入、系统地学习数学知识,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更加深入地理解数学基础理论,从而为今后数学的学习提供支持。此外,在这一教学模式教学的过程中,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因为该教学模式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更好更全面地学习数学知识,从数学基础知识、解题技巧、课堂交流等多个方面实现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2.提升数学教学效率与质量。农村初中数学教学课堂的教学效率与学生有直接的联系,教师使用该教学模式进行数学教学,可以同时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知识实践能力、知识总结能力、新知预习能力等,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水平会得到提升。与此同时,也会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在高效率的课堂中学习数学知识。

二、“预习、引导、交流、巩固”教学模式要点概述

1.预习。在进行数学新课程教学时,预习是学生了解新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如果学生在学习之前没有经过预习,那么则会在课堂中出现摸不着头脑的现象。在预习阶段,教师在指导学生预习时,需要将课程中的要点进行总结,让学生对新知识有一个系统的了解。以人教版七年级数学《直线、射线、线段》一课为例,教师针对这一课指导学生进行预习时,要先将这一课重难点进行总结,例如直线、相交、交点、尺规作图、中点、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定义等。预习时教师可以制作PPT,通过多媒体的方式让学生动态地了解教材中的所有知识点,为之后的正式教学奠定基础。学生因为已经有了了解,所以在真正学习时便会得心应手,以此便会真正深入了解本节课知识。2.引导。教师对学生进行数学教学时,“引导”这一环节非常重要,因为学生在学习时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这时便会需要教师通过话语、实践等方式对其进行引导,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更加深入地了解数学知识,并且熟练掌握运用方式。依然以教师在进行《直线、射线、线段》一课为例,学生在学习“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知识点时存在疑惑,那么教师便可以对学生进行引导,通过画线段的方式,以实践的方式体会这一点。学生在接受教师指导之后,会有一种茅塞顿开之感,这时再通过习题对该知识点进行巩固,以此了解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而提升教学效率。3.交流。所谓交流,即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的讨论,通过有效的交流,能够使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数学知识。在对《直线、射线、线段》一课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尺规作图这一知识点进行探讨,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尺规作图的方式与技能。在讨论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在小组中讨论尺规作图的方式,并且由小组出一个作品,教师再进行评判,对画得好的小组进行表扬,以此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而学生经过交流之后,也能了解小组内其他同学的想法,对自己的知识结构进行完善,从而实现数学学习水平的提升。4.巩固。巩固是整个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主要目的在于对本节课知识进行了解,熟练掌握本节课的知识。依然以《直线、射线、线段》一课为例,教师在对此课进行教学时,进行到最后巩固这一环节时,可以让学生对这一课知识先进行整理,针对不了解之处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或者是直接询问教师,深入了解这节课中的重难点。随后,教师则可以准备一些习题,让学生将本节课中学习的知识点进行运用,从而真正达到熟练运用的目的。此外,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记忆知识,学生可以准备错题集,以此让学生对自己曾经做错的题目进行记忆,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农村初中数学课堂预习、引导、交流、巩固教学模式的运用

1.从数学基本知识入手,扎实学生基础。初中数学基础知识对于学生而言非常重要,学生只有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才能提高自身数学综合素质以及学习水平。所以运用“预习、引导、交流、巩固”教学模式时,教师便可以从基础知识方面入手,让学生深入掌握初中数学基础知识。例如,教师在进行人教版八年级《画轴对称图形》一课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对这一课基础知识进行预习、了解,例如轴对称图形、垂直平分线等,学生在了解这些基础知识之后,便可以进行后续知识的学习,以便学生更加熟练地画出轴对称图形。2.合理通过课堂交流,培养学生协作精神。初中阶段的教学,除了要进行基础知识教学以外,也要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例如协作精神,而“预习、引导、交流、巩固”教学模式恰好能够通过课堂交流这一环节,让班级中学生进行良好的交流,进而为其创造一个积极的课堂氛围,这对于学生的学习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以人教版八年级《等腰三角形》一课为例,教师在进行此课教学时,可以先提出问题,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对问题进行探讨,在小组的交流讨论过程中交换自己的意见。如例举生活中常见的等腰三角形物体。学生对该问题进行小组讨论交流时,一方面可以加强同学间的情感,让学生在学习之余与其他同学进行沟通;另一方面,也可以将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与小组内其他同学进行交换。对于该问题,学生可以举例流动红旗、圆锥主视图以及45°三角板等。学生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可以增长见识,丰富自己的知识面,此外也能够更好地掌握这一节课的基础内容。3.设置教学习题,高效巩固知识。在“巩固”这一环节,教师除了基本的教材课后习题以外,也可以搜集一些课外的习题,让学生进行解答,要注意习题既要包含此课重难点知识,同时也要开发学生的思维,通过习题对本课知识进行牢固掌握。以人教版八年级《勾股定理》一课为例,教师在对此课知识进行课后巩固时,除了教材中最基本的练习题以外,也可以在网络中搜集一些适合学生且可以拓宽学生知识面的习题,让学生既能够巩固勾股定理的基础知识,同时也能够提高解题水平,真正达到一举两得的目的。

综上所述,在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运用“预习、引导、交流、巩固”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提升数学教学质量与效率,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深入巩固数学知识,将数学知识运用于实际习题中,进而提高学生的解题水平,全面突破农村教学条件等方面的限制,实现教学与素质的双向提高。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