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质量管理合集12篇

时间:2022-11-24 14:00:04

商品质量管理

商品质量管理篇1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全面建设“平安*”的总体要求,以提高行政能力为抓手,对流通领域商品质量实施有效监控,排查商品质量安全隐患,及时、快速、有效地处置商品质量引发的安全问题,预防和遏制商品质量安全问题的蔓延,最大限度地降低商品质量问题的危害程度,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目标

通过实施流通领域商品质量信息公示,及时有效地消除流通领域的商品质量问题,防止区域性重大商品质量问题的发生,形成流通领域商品质量安全长效监管机制,增强经营者的自律意识,增强消费者的监督和自我保护能力,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商品消费安全的信心和满意度,切实保障人民群众消费安全。

三、公示内容

根据各级行政管理部门对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所掌握的情况,以及采集获取的有关信息,重点对以下信息内容实行公示:

(一)全区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的监督检查和检测情况;

(二)全区涉及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的举报和投诉情况;

(三)各级行政管理部门对有关流通领域商品质量问题的公告、公示内容及预警信息;

(四)被各级媒体曝光并证实涉及流通领域商品存在质量

及安全问题的事件;

(五)辖区内群众关注的流通领域商品质量问题信息;

(六)有关商品知识、假冒伪劣商品的识别和法律法规常识等信息。

四、工作机制

为了有效地开展流通领域商品质量信息公示工作,根据流通领域商品监管工作实际,进一步加强领导,健全网络。决定成立区流通领域消费安全建设领导小组(名单附后),并下设办公室;在全区范围内建立以工商部门组织实施,乡镇、街道、相关职能部门积极配合,各社区、行政村和大型商场(超市)落实责任的信息采集和公示工作机制,规范信息的采集和公示。

(一)信息采集。信息采集工作主要由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实施,乡镇、街道及相关职能部门确定信息采集报送联系人,各社区、行政村和大型商场(超市)确定信息采集员。各职能部门按职责采集相关公示信息,重点是职能范围内对流通领域商品的相关检查和检测结果信息;各社区、行政村和大型商场(超市)结合各自受理投诉、处理纠纷等实际采集相关公示信息,由工商部门进行汇总整理和审核。

(二)信息公示。采集汇总后的信息内容,由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把关后,通过在各社区、行政村和大型商场(超市)建立信息公示栏(橱窗)、相关媒体设立信息公示栏目等形式进行定期公示,重要信息内容由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领导小组审定。

五、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开展流通领域商品质量信息公示是深入实施商品准入工程,进一步探索并完善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体系的重要举措,各乡镇、街道和有关部门必须从建设“平安*”和提高行政监管能力的高度出发,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措施,扎扎实实地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要明确专人负责该项工作,主动落实相关信息采集、报送和工作。

商品质量管理篇2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强化,在生产、市场、资金全球化、科技开发与应用、信息传播的全球化中,生产活动全球化,使分工从传统的小而全转变为世界性分工,形成世界性的生产网络,不同的国家成为世界生产领域的一部分,成为商品价值链中的一个环节,加强了各国经济的依存与互动;国际贸易对世界经济拉动作用日益趋强,国际商品贸易品种多样化,电子化贸易手段普遍使用,使质量、环境和健康与贸易关系更加密切,ISO9000,ISO14000系列成为国际贸易商品的共同标准,世界多边贸易体制框架已经形成。

我国自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确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目标,导致我国社会市场化、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为我国提高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它也给我国带来不利和风险。如何抓住机遇,兴利除弊,就是我国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因此,经济全球化要求我们加强对商品质量的控制与管理的研究。

一、“入世”后商品质量检验与管理人才匮乏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培养的人才越来越趋向于多学科复合型。入世之后,我国服务贸易领域将逐步提高对外的开放程度,按照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从2005年12月11日起,我国检测市场已经全面开放,一些国外检测机构已获准在我国设立独立子公司,从事检测服务。由于国际一些著名检验机构十分看好我国这个庞大检测市场和其丰厚的收益,他们进入我国检验市场会使竞争更加激烈。当然,国际竞争机制的引入,也将有利于促进我国检验市场的优胜劣汰、合理布局,促进我国的质检机构改善经营管理,提高服务水平;有利于我国的检验机构联合、重组;有利于我国的质检机构按照国际通行的市场化运作模式来运作;有利于我国政府行政主管部门按照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做法来规范检验市场。

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商品质量检验涉及的商品种类越来越广,检测指标越来越多,检测标准越来越高,因此,促进了商品质量检验市场的迅速发展。从目前来看各行各类商品质量检验检测机构大约有几千家,而且数量还在增加,范围也在不断扩大,故需要大量的商品质量检验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而目前从事商品质量检验的人员一般或是食品、或是纺织、或是机械等某专业的人员,从事商品质量检验管理人员一般是学习市场营销、工商管理专业人员。既懂商品属性、商品检验技术又懂得管理的人员极为缺乏,这正是商品质量检验与管理所要培养的人才类型,也是商品质量检验市场所需要的人才。从商品质量检验与管理人才培养的专业归属来看,目前,可以归属商品学专业,以其专业方向招生。

二、社会对商品质量检验与管理所需人才的层次和知识结构

在经济全球化时期,商品质量检验与管理人才的培养需要我们建立一套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针对商品质量检验与管理专门人才需求的培养问题,笔者调研了部分高等院校商品学专业(或商品学方向)建设、课程设置和相关的实验室情况,走访了质量技术监督局、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国家建筑材料检测中心、工商行政管理局、海关、进出口报关公司、连锁经营企业、保险公司、资产评估事务所等用人单位,了解了对商品质量检验与管理人才的需求和要求,重点研究了其发展所需人才的层次和知识结构,明确了其培养定位和培养目标。

(一)社会对商品质量检验与管理人才的需求分析

通过调研明确了目前社会对商品质量检验与管理方向人才的需求主体是商品质量检验高层、基层管理机构和企业,他们对商品质量检验与管理方向人才的需求主要有4个方面:为提供商品质量检验社会服务,对人才的需要;为履行行政管理职责,对人才的需求;企业管理,对人才的需求;商品检验技术研究与开发,对人才的需求。在上述4类人才需求中,第1方面人才的需求会随着商品质量检验机构涉及领域的扩大、数量的增加而不断加大。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检测服务的触角已伸向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室内空气质量检测,大到重大工程标准核算,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家庭装修不再停留在美观舒适上,还要求健康、环保,检测就必不可少;目前,“只要有需求,就会有服务”的检测市场已初步形成,检测项目涉及环境监测、食品卫生、产品标准等多个方面。第2方面人才需求会随着政府管理力度的加大,管理职责的健全,市场管理的规范而不断增加。第3方面的人才会随着企业自律意识的加强而不断增多,企业是由利益导向的,如果实现商品质量检验的结果是有利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即便没有政府部门的推动,企业为了在市场竞争中立足,也会主动请第三方检测机构出具权威报告,作为产品质量的信用凭证。第4方面人才的需求层次则较高。经分析在商品质量检验与管理人才需求层次上,可将该人才大体上分为4类:一是技术型检验人才。这类人才主要是在商品质量检验机构从事商品质量检验与鉴定,负责出具检验报告,要求他们具有某一专业背景,掌握检验设备的使用,精通检验技术,熟悉检验标准。二是管理型检验人才。这类人才主要是在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部门、检验机构、企业从事商品质量检验业务开发、业务管理,要求这类人才不仅懂得商品及其企业的技术管理、标准化与质量管理、环境管理、安全健康管理、进出口管理和物流管理,也要懂得各类消费品生产或服务性行业及政府有关部门的服务指导型与监督引导型管理。要求在商品及其企业的技术与经济管理相结合方面,系统掌握上述有关管理所需要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进出口产品(商品)技术特性、质量管理、环境及安全管理政策、法规,了解国内外产品(商品)技术和市场的发展动向及其规律,具有较强的分析、决策、协调和组织的能力。三是研究型检验人才,这是对人才要求较高的需求类型,要求这类人才除了具备以上的两种人才的能力外,通晓检验理论和国际、国内、行业标准,能从战略上分析和把握检测市场的发展趋势,可从事政策研究、标准研究等。四是开发型检验人才,主要从事检验项目研究、开发,检验设备的研制等。基于上述分析商品质量检验与管理人才培养,本科应定位于第1、2类,主要是第2类。

(二)商品质量检验与管理人才的知识结构

商品质量检验与管理人才所具备的知识结构应包括以下4个方面:商品知识;检验技术;管理知识;检验行业的特定知识。在商品知识方面,不仅要了解某一类或某几类商品分类、属性、功能等,还要了解与商品相关的生产流程、工艺等,如机电商品学、金属材料商品学、非金属材料商品学、建筑材料商品学、纺织商品学、食品商品学、工程力学、金属材料学、金属工艺学、纺织品生产工艺学、食品工艺学等等;在技术检验方面,不仅要掌握或了解物理检验、化学检验、生物检验、力学性能检验的基本方法和某类商品特定的检验要求和检验方法,还要掌握或了解数据分析方法、计算机技术等,例如长度、重量、密度、强度、刚度、硬度、稳定性、耐磨性、化学成分、化学稳定性等等的检测方法、检测设备使用、数据分析等等;在管理知识方面,不仅要掌握管理的基本理论,还要掌握企业内部组织、计划、指挥、协调方面的知识,例如管理学原理、商务交流、市场营销、现代物流、贸易理论等等;在检验行业特定的知识主要是与检验直接相关或间接相关的国际法律法规、国家法律法规、行业法律法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等。

单独掌握以上任何一个方面的知识,均无法满足现代和未来商品质量检验与管理对人才的综合素质的要求,培养熟悉商品专业知识、掌握商品质量检验技术、懂得管理基本理论、具有管理基本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是现代和未来社会最急需、最受欢迎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才发展量化分析与预测[EB/OL].中国网,2004-12-27.

2、选择新增专业更需理性慎重[N].中国教育报,2005-07-27.

3、检测市场将开放 人才争夺战在即[N].人才市场报,2005-09-28.

商品质量管理篇3

监督单位:xx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为进一步加强我市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特别是食品安全的监督管理,坚持标本兼治、防打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切实加强流通领域商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违法行为,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充分发挥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执政兴国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履职尽责,真正树立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意识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根据国务院赋予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督管理的职能实现监管到位,特制定本责任书。

责任单位和责任人

本责任书的监督考核单位为XX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责任方为各县、区工商局、分局;各县、区工商局、分局局长为主要负责人;分管局长为具体负责人。

责任范围

1、责任方对管辖范围内的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综合监管负全面责任;

2、各县、区工商局、分局局长负总责;

3、分管局长负主责;负责消保工作的股长负具体责任;

4、具体做消保工作的干部负直接责任

责任内容

(一)建立基层工商所辖区责任制。健全市场巡查职责、巡查内容、工作程序、考核标准等巡查制度。在巡查中对一般违法违章行为和简单消费争议,应现场即时查处和解决。

(二)严格市场巡查制度。建立与“经济户口”管理相配套的市场巡查工作档案,规范市场巡查工作行为。以工商行政管理所为责任单位,将监管任务落实到人。

(三)对进入流通领域商品的质量,要加强日常监督检查。重点检查的商品是:突发、特殊商品,涉及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商品。以“六查六看”为主要内容,全面加强市场巡查工作。

(四)按照上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要求,结合辖区内商品质量状况,针对问题突出的商品和监管的薄弱环节适时开展辖区商品市场专项检查。

(五)加强流通领域以食品为重点的商品质量监测,实施规范的商品质量快速检测,充分利用已配备的商品(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仪,及时发现和查处存在质量问题的商品(食品)。

(六)积极配合省局、市局组织的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测,对发现的假冒伪劣商品、不合格商品,要依法进行查处,并责令经营者限期下架,退出市场,同时建立经营者档案,进行跟踪监督管理。

(七)认真实施商品质量监管抽查制度和市场巡查制度,对各经营户的检查情况、处理结果及其整改效果如实记录,建立公示制度,对在检查和抽查中发现的假冒伪劣商品和不合格商品,应及时向消费者发出消费警示。切实保证辖区内进入流通领域的商品必须符合国家有关质量监督管理的规定,严禁假冒伪劣商品和不合格商品进入市场流通。

(八)以工商监管、群众监督、企业自律为基础,全面构筑“三网”工程

(1)完善“监管责任网”,增强工商所在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中的作用。层层签定责任书,落实责任制,实行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督管理登记制。

(2)完善“群众监督网”,增强广大农村消费者参与监督的意识。发挥消委会及基层组织、12315申诉举报网络、舆论监督的作用,加快建设覆盖全市的县、乡、村三级消费维权监督网络建设,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广大消费者维权意识。

(3)构筑“农村现代流通网”,实施“放心示范店”工程。在全市社区、乡镇、行政村积极推行连锁超市和放心购物示范店,引导和支持商贸流通龙头企业,向社区、农村发展连锁经营网点,并向有条件的村延伸开设便利店。

(九)积极探索工商系统对食品安全的日常监管,充分发挥工商系统在维护食品安全中的作用,建立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督管理长效机制。

⑴继续深入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突出“五个重点、五个确保”,切实维护食品消费安全。针对食品季节性、节日性、区域性消费特点及消费申诉举报多和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品种,集中开展三项专项执法检查:

①以城市社区、农村和城乡结合部为重点,开展重点区域执法检查,重点解决无照经营和制售假冒伪劣食品问题;

②以商场、超市、集贸市场和批发市场为重点开展自律制度专项执法检查,重点解决经营者进货验证验票、不合格食品退市、食品质量责任等自律制度的建立和落实问题,引导和监督经营者切实对消费者和食品安全负责;

③以五一、十一、中秋、元旦、春节为重点开展节日食品市场专项执法检查,重点解决销售有毒有害和不合格节日食品问题,确保节日消费安全。

⑵加大清理食品经营主体资格力度,严格规范食品市场主体准入行为。主要内容包括证照是否齐全有效、经营事项与登记事项是否一致、年检和验照是否通过等。对发现存在主体准入方面的问题依法及时处理,确保食品经营者主体资格合法有效。对食品生产经营者要严格坚持先证后照,坚决依法取缔无照经营。

⑶加大日常监管力度,严格规范工商所食品安全监管行为。认真贯彻《工商行政管理所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规范》,按照“监管责任落实,监管重心下移”、“所管片、人管段”的要求,推进基层监管工作的经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基层工商所要做到“五有”:即有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制度、有食品经营者经济户口、有食品监管巡查记录、有食品快速检测手段、有食品安全信息公示,切实抓好工商所食品安全的日常监管工作。在日常监管中,要以食品质量监管和规范经营行为为重点,严格食品市场准入管理;以“六查六看”为主要内容,全面加强食品市场巡查工作;以“查验登记”和“不合格退市”为重点,引导监管经营者健全和落实各项自律制度。

⑷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认真贯彻总局和省局《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和市局《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处置应急预案》的相关规定,进一步完善以快速信息收集、快速科学决策、快速指挥调度、快速应急处置为主要内容的流通环节食品安全预防和快速反应机制,不断提高食品安全监管和突发问题处置的能力和水平。

(十)进一步加强服务消费维权工作,继续加强对餐饮、旅游、修理、美容美发、电信服务等重点服务行业的监管,切实维护消费安全。

(十一)积极推行“五制两查一承诺一指导”的监管模式,在推行中,通过“两查一指导”监督指导辖区流通领域商品经营者分类型、分批次、有计划地全面建立质量准入、查验登记、不合格退市、质量承诺等自律制度,年底前必须达到90%以上。

(十二)重视和加强消保队伍建设,加大培训力度,通过学习和培训等多种方式,不断提高消保执法人员把握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保障商品(特别是食品)消费安全的能力、依法行政的能力、预警防范和应急处置突发问题的能力、组织协调和协同作战的能力。

(十三)收集、掌握辖区内商品质量的不良信息,准确向上级汇报并及时安排专项整治,切实保护好消费者的利益。

(十四)做好本辖区内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的法律法规宣传,并积极探索健全消费维权体系,完善消费维权机制。

(十五)各局要对本局履行职责是否到位进行自查,对工商所对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特别是对食品安全监管)进行督察,确保工商所履行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职责落到实处。

(十六)认真完成上级部署的各项专项整治和检查任务,及时准确上报工作情况。

责任追究

1、工作无计划、无安排布置,市局将不予考核,并给予通报批评。

2、责任方领导不重视、不认真履行职责,以文件传达文件,以会议传达会议,监管不到位,出现严重假冒伪劣问题处理不及时、恰当,造成严重后果的,作“不作为”责任追究,给予严肃处理,并追究领导人的责任。

3、对严重违法行为需要立案调查的,按有关办案程序处理。对不认真履行职责,巡而不查,查而不究的,作“不作为”追究。

4、对不及时查处在检查和抽查中发现的假冒伪劣商品、不合格商品,以及制假售假、非法经营、欺诈消费者等违法行为的,要给予通报批评和作“不作为”追究。

5、执法人员因不负责任,工作失职,给消费者或经营者造成较大损失的,给予通报批评或赔偿损失。造成严重后果的,视情节轻重给予党纪政纪处分。

6、对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不力,造成严重的社会不良反响,影响部门工作开展及队伍形象的,追究主要负责人、具体责任人责任,直至撤职处分。

7、在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中,执法人员有下列行为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纪给予行政处分。

(1)、、的;

(2)工作中,包庇、放纵商品经营户的违法行为的;

(3)向违法销售商品的当事人通风报信,帮助其逃避查处的;

(4)查处商品(特别是食品)经营违法行为失职、渎职造成严重后果的;

8、在查处流通领域商品质量案件过程中、落实市场巡查检查工作中、对流通商品质量监管中,出现超越职权的行为(包括横向越权和纵向越权的)的给予通报批评。

9、对通过12315消费者申诉举报电话等途径获得的案件线索搁置不积极主动地查处,已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获知辖区内存在违法行为而不积极地调查处理的给予行政处分。

10、各局对工商所的监管工作督察不到位的,将给予通报批评,并追究主要负责人的领导责任。

11、对平时不认真履行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职责,年终考核弄虚作假的,将给予通报批评,并追究主要负责人的领导责任。

12、对不及时上报流通领域商品质量检查情况和虚报、瞒报商品质量监督检查中存在问题的,将给予通报批评;造成严重后果的,追究相关人的责任。

附则

(一)本责任书一式二份,责任单位、监督单位双方各持一份。

(二)本责任书自签定之日起有效。

监督单位:XX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负责人签名:

二六年月日

商品质量管理篇4

1原材料质量管理

一般情况下,原材料的挑选、进厂质量控制是商品混凝土质量管理的关键。石、水泥、砂、外加剂、掺合料、水等是商品混凝土的重要构成材料,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了商品混凝土的质量与性能,所以需要仔细筛选。选择原材料的主要原则是选择具有较好的稳定性能、质量合格的材料。在商品混凝土生产过程,只有使用性能稳定的原材料,严格按照配合比进行配料,才能够生产出质量较好的商品混凝土。原材料的质量管理重点环节就是存放过程,很多原材料出现质量问题都是由于原材料进厂之后管理不合理所导致的,所以生产企业在日常工作中应该重视原材料的存放。生产企业必须拥有充足的原材料储存区,各类原材料实行分类存放,以便更好地管理和使用。另外,高度重视原材料的堆放贮存。

(1)在砂石场的日常管理中,必须修建良好的排水设施,更好的防止砂石厂底部出现积水现象,避免铲车和皮带上料过程中导致砂石含水量出现较大波动,从而保障商品混凝土的强度。通常情况下,堆放砂石的场地必须是硬化的地坪。在砂石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根据砂石厂的实际情况加设遮雨棚。同时,还可以采取“先进先用,后进后用”的措施,以此稳定砂石的含水量。

(2)砂石材料必须严格根据不同的品种、不同的规格进行堆放,确保混凝土各项配置比准确无误。

(3)各种材料应该清楚的标识,对于粉料和液体储存罐,需要在进料口添加盖子,并安排专人负责管理,有效防止原材料贮存出现错误而受到污染。

(4)水泥、粉煤灰、矿物掺合料等粉料设置专用筒仓,有醒目的指示铭牌,标明品种和等级,不同生产企业或不同品种的掺合料严禁混仓。掺合料贮存时保持密封、干燥、防止受潮。这方面要引起管理人员的重视,以避免发生重大质量事故及经济损失。

2生产工艺的控制管理

商品混凝土技术质量管理的基础条件就是生产工艺控制管理。在一个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技术质量管理是工作重心,只有将生产工艺控制管理和技术质量管理有效结合起来,才能够确保混凝土生产企业正常的运行,生产出质量高、性能稳定的商品混凝土。为了有效地提高商品混凝土生产水平和质量,便需要做好以下几个环节的质量控制:

(1)投料前的准备工作。①在商品混凝土生产之前应该安排试验室严格检查砂石的含水量,以及砂石的粒径、粒形等情况,以便合理调整混凝土生产配合比;②全面检查各种设备设施的运行情况,如:上料系统设备,螺旋输送机、皮带运输机、搅拌机等,是否正常运行。特别应该注意外加剂称斗的下料闸门是否关闭严实,以避免因为外加剂出现渗漏而造成混凝土长时间不凝固的现象,进而出现重大的质量安全问题。

(2)确保设备计量准确。①各个操作人员必须严格按照试验室要求的配合比进行操作,并且应该使用电脑来控制整个系统生成,准确记录各个环节的数据,为之后检查提供准确的数据依据。②定期使用砝码校正电子称量,以保证达到GB/T14902—2003《预拌混凝土》规定的计量精度。

(3)需要根据不同搅拌机的类型、搅拌机的实际搅拌效果、混凝土运输时间设置商品混凝土的搅拌时间,并且应该充分利用搅拌车在搅拌运输过程中进行二次搅拌所能达到的效果,从而在保证商品混凝土质量的前提下减少混凝土的搅拌时间,有效提高商品混凝土的生产效率。

(4)在商品混凝土的日常生产过程中,质量检查人员和操作人员应该随时观察混凝土的坍落度和强度,一旦发现异常现象便需要及时进行检测。通常情况下,试验室除了随机抽样检测混凝土的坍落度和强度之外,还应该在每车混凝土出厂之时目测混凝土的坍落度和易性,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禁止坍落度不合格的商品混凝土出厂。

3设备质量控制管理

在日常生产过程中,商品混凝土生产企业不仅需要具备优良和先进的配套设施设备,而且还应该随时确保设备设施具有良好的工作状态,从而确保商品混凝土安全生产的正常运行。其中主要包括商品混凝土搅拌、运输和泵送等各类设备设施。为了生产出更多高质量的商品混凝土,便需要全面做好各类设备设施的检验校对和日常维修保养工作,确保商品混凝土各种试验设备和计量设备准确无误,充分保障商品混凝土的生产质量。每隔一段时间便使用砝码对称量系统进行校正,每两年便联系相关技术监督部门检验各项设备设施。针对商品混凝土日常生产过程中遇到到设备检验问题,应该及时进行修整,从而确保商品混凝土生产控制系统正常运行。有效防止因设备设施出现故障而影响商品混凝土的搅拌时间和搅拌质量,实现降低商品混凝土搅拌成本的效果。

4运输过程的控制管理

当前,大部分商品混凝土运输都是使用专门的罐车,所以在商品混凝土的运输过程中必须严格根据整个路程的时间、运输过程中的天气状况、输送方式等各种条件,合理调整商品混凝土的和易性和初凝的时间。合理控制商品混凝土的运输时间。将商品混凝土从搅拌到入模的时间合理控制在混凝土初凝的时间内。通常情况下,混凝土初凝时间应该根据不同水泥的种类、外加剂的类型和坍落度的大小、气温等实际情况而定。一般将商品混凝土的运输时间控制在2个小时之内,从装料到卸料不能够超过4个小时。在各个搅拌车装料之前必须将搅拌筒中的水倒尽,并在出厂之前使用具有一定压力的水冲洗混凝土料斗和混凝土下料槽,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应该严格控制商品混凝土的搅拌水量。除此之外,商品混凝土质量管理人员还应该不断强化商品混凝土的检查力度,严格禁止混凝土罐车司机私自加水,认真做好商品混凝土生产和运输全过程的质量检验管理工作。

商品质量管理篇5

关键词:

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管理;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

0引言

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建设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大电力集团和煤炭供应商越来越关注煤炭产品质量。由于各种原因,市场上开始出现假冒伪劣产品,煤炭市场上掺杂使假现象也时有发生。用煤单位在商品煤检测过程中也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如不能严格执行国家和行业标准、检测方法不统一,计量设备器具性能和精密度不符合国家和行业标准要求,对商品煤检测过程的监管不全面系统、不能持续进行。大唐长春第二热电有限责任公司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商品煤检测和校准工作,本着完善管理制度,落实管理责任入手,勇于探索,勤于实践,大胆创新燃料管理机制,突出重点,规范流程,把精细化管理理念渗透到商品煤质量检测的全过程,不断探索燃料质量检测科学化和制度化运作机制。从管理到技术等诸多方面如组织机构、管理体系、内部审核、人员、设施化境、检测校准方法、设备和标准物质、结果质量控制等方方面面并遵照大唐集团公司火电企业燃料标准化管理相关要求制定标准和方法,通过培训实施到自主化管理保证实现化验室检测工作科学化、制度化管理。科学地构建了煤质检测管理体系,该体系目前运作良好,化验室出具的检测数据科学、准确、可靠,满足企业严把质量关目标,成功地解决了很多用煤单位在商品煤检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供货商方面也树立了良好的信誉度,给企业树立了公平、公正的社会形象。同时实现提高企业竞争力和控制成本的目的。在煤质检测领域保持省级先进。

1商品煤检测现状分析

大唐长春第二热电有限责任公司处在贫煤地区,受资煤炭源匮乏限制,为保证发电和供热用煤需求,积极争取低成本煤源。由于百万电厂用煤量比较大,煤质复杂,商品煤检测工作也面临诸多问题和风险:如采制化方法和设备落后。首先是采样受气候影响一直是人工采样,采样误差占采制化总误差的80%,是商品煤检测中最为关键的环节。人工采样相对于机械化采样代表性差,精密度低,人为因素也比较多,风险较大。其次制样设备类型不全面,性能也相对落后,当不同煤质需用不同种制样机才能制出符合标准,粒度均匀的煤样时,现有制样设备就不能满足检测工作需要,也会给下一个工作环节———化验工作带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引起样品不能完全燃烧、水分在规定时间内不能烘干,达不到检测目的的现象发生。最后是化验设备自动化程度低,化验程序设计相对落后的设备既达不到国标要求的精密度又会在检测过程中带来人为数据造假的风险性。另外,在整个采制化过程中,不严格执行标准如采样的子样量和子样数不达标,制全水分样时水分损失较大、粒度不达标,化验环节设备热容量标定不准确,环境温度飘忽不定,对不同燃烧特性煤没有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处置样品,这些错误的做法都会造成检测的最终结果不准确,或高或低。商品煤化验结果偏高会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严重时会影响锅炉安全经济运行,造成灭火,结焦事故发生。化验结果偏低会损害供煤方利益,引起供需双方矛盾,损害企业声誉。

2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综述

一套完善的化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应对其活动过程予以严格规范的控制。作为提供服务的商品煤检测的化验室,还应确保其建设和运作的质量体系符合商品煤化验室质量管理的国家标准。大唐长春第二热电有限责任公司通过借鉴先进质量管理理念,正在对探索商品煤化验室质量管理工作进行一种有益尝试。

2.1什么是质量管理体系

质量管理体系是指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并通过质量体系中的质量策划、控制、保证和改进使其实现的全部活动。

2.2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对于商品煤检测的重要意义

全面质量管理既符合国家“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基本国策的要求,也是实现用煤单位和供煤方各自经济建设的需要。目前各大电力集团和煤炭供应商越来越关注煤炭产品质量。由于各种原因,市场上开始出现假冒伪劣产品,煤炭市场上掺杂使假现象也时有发生。电力和煤炭系统各种检测校准试验室依靠仪器设备,提供准确数据,为各自经济建设和发展提供公正和科学的技术服务。科学地构建了煤质检测管理体系,该体系运作良好的化验室出具的检测数据科学、准确、可靠,既满足企业严把质量关目标,在供货商方面也树立了良好的信誉度,给企业树立了公平、公正的社会形象,产生了及其深远的社会影响。

3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在商品煤检测中的应用策略

在全面质量管理过程中首先要坚持“科学准确,精细严禁,求真务实,诚信守约”保证供煤客户满意,其次是不断标准化检测流程,提高检测准确度。为持续改进管理体系,人员培训要采用创新思维方式,针对不同层次的员工采用不同的培训方式,如定期讲课、组织交流、岗位互查,既节约时间,空间和资金,效果也会更显著。最后是控制检测中心环节,即商品煤采样环节,确保采样无系统偏差,无人为因素干预。保证体系正常运作。

3.1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总体流程

3.2具体措施

3.2.1全员参与体系建设

筹建吉林发电用煤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长春站建立伊始,大唐长春第二热电有限责任公司领导向全体参与实验室管理、技术、现场操作、执行和核查化验室人员通过各种形式进行管理体系建设方面的宣传培训,旨在充分调动他们参与体系建设的积极性,理解他们在建立管理体系的重要性,理解他们在建立管理体系工作中的责任和作用,认识到建立健全化验室管理体系的工作中人人有责。使化验室全体人员在思想和行动上都能做到积极响应和参与。培训分对象分层次逐步开展:公司决策层通过学习《实验室和检查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评审准则》、“管理体系要素”提高他们对实验室资质认定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提高按国家标准建立管理体系的认识、明确决策领导在管理体系建设中的关键地位和主导作用。对于体系建设的骨干力量,重视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力,是重点培养对象。对于检测全过程参与的作业人员,使其熟悉本岗位活动有关内容,及在质量活动中应承担的任务、权限,以及造成质量过失应承担的责任。

3.2.2制定体系建设计划圈定重点层层推进落实

化验室管理体系成立了一个精干的领导小组,确定建立化验室管理体系目标,提高企业竞争力和为企业控制成本的目的,不断创新管理,提高管理标准。领导小组由总工程师挂帅,煤检中心主任主抓落实。领导小组任务包括:实验室管理体系建设总体规划、制定质量方针和目标、按职能进行质量职能的分解。化验室负责人员按照质量体系建设总体规划具体组织实施、化验室专业技术人员明确管理体系要素的责任,制定工作计划。计划对质量体系完成时间细化到周工作,对质量体系建设主要阶段需要完成的工作内容一一部署,对关键环节可能遇到的阻力制定对策和安排负责协调解决的责任人,确保整个工作表如期进行,顺利完成。

3.2.3质量方针、质量目标的确定

质量方针是长二热化验室全体检验人员工作中遵循的准则,管理体系小组结合化验室工作内容:商品煤检测和校准工作,是为满足供煤客户对检验数据的质量基本要求,为电厂经济建设和发展提供公正和科学的技术服务。为此确定化验室质量方针“科学准确,精细严谨,求真务实,诚信守约。”质量方针的确定指引着化验室管理走向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同时确定的质量目标对检验的及时率、差错率和客户的满意度详细给出规定,并本着诚实守信的态度为客户提供满意的服务。为持续改进管理体系,质量目标中对各部门专业人员持续培训、提高人员素质都制定出不同的阶段计划。化验室质量方针目标的确定指导者整个管理体系的设计、建设工作。

3.2.4掌控质量环节确定体系要素

长二热化验室管理体系领导小组选派出既熟悉化验室业务工作,又熟悉管理工作,能准确理解《评审准则》的工作人员对检验工作及将要实施的要素进行分析比较,能够合理地选择体系要素。确保运作管理体系符合长二热化验室实际情况,与长二热自身的检测活动相适应。长二热化验室为了能使体系内工作人员明确管理要求,明白自己的职责和职责范围内的各项管理和技术活动,如何去实施,达到什么样的要求和目的,质量活动过程中一些基准要求是什么等等、统一编写成可参考操作的书面文件。文件包括管理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表格报告及质量记录等文件。保证体系有效持续运作,对检验过程中的质量环实施控制,最终能够提供合格的检验报告为目标。

3.2.5职责明确管理畅通资源合理配备

长二热化验室为了做好质量职责的落实工作,对组织机构精心筹划设计。根据电厂和化验室管理特殊性,确定出有利于化验室检验工作的组织机构主管工作的主任担任站长,分管副主任担任质量负责人,专工担任技术负责人,各级人员对质量体系要素职能分区负责,相关人员协办。组织机构确立和职能明确后,有利化验室各环节与管理工作的衔接,有利于质量职能的发挥和管理;同时有效避免职能重叠或职能空缺造成的无人管理的现象发生。在长二热质量体系活动开展过程中所涉及的硬件和软件通过合理计算工作任务、设备运行寿命和化验室发展趋势后分阶段进行充实和调配,以保证检测活动正常开展。

3.2.6管理体系试运行

长二热化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后,通过试运行对暴露出的问题及时进行改进和纠正。质量负责人对体系运行和体系文件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搜集,召集相关人员提出整改建议,采取纠正措施。对质量信息做到及时收集、分析、传递、反馈、处理归档。

3.2.7管理体系正式运行

当管理体系通过评审合格后进入正式运行阶段,由于领导重视,经常关注体系活动效果,并采取激励措施对管理体系运行达到预期效果和提高工作效率起到积极促进作用。电厂质检验收部门全员参与使体系运作各个过程达到受控状态,实现了预期目标。审核活动的开展、纠正措施的落实是促进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和提高的重要手段。作为提供服务的商品煤检测化验室,也被日益发展的大燃料管理体系标准化建设所要求,确保其建设和运作的质量体系符合商品煤化验室质量管理的国家标准。通过借鉴先进质量管理理念,对探索商品煤化验室质量管理工作进行一种有益尝试,在探讨和分析商品煤检测化验室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内涵的基础上,大唐长春第二热电有限责任公司提出商品煤检测化验室实行全面质量管理的运行机制,成立吉林发电用煤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长春站,商品煤质量检测通过全面质量管理活动达到规范检测化验室检测行为,最终实现为客户公平公正提供具有证明作用的数据和结果的目的。

3.3实施效果

4结论

作为提供服务的商品煤检测化验室,也被日益发展的大燃料管理体系标准化建设所要求,确保其建设和运作的质量体系符合商品煤化验室质量管理的国家标准。通过借鉴先进质量管理理念,对探索商品煤化验室质量管理工作进行一种有益尝试,在探讨和分析商品煤检测化验室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内涵的基础上,大唐长春第二热电有限责任公司提出商品煤检测化验室实行全面质量管理的运行机制,成立吉林发电用煤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长春站,商品煤质量检测通过全面质量管理活动达到规范检测化验室检测行为,最终实现为客户公平公正提供具有证明作用的数据和结果的目的。

作者:徐红 单位:大唐长春第二热电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商品质量管理篇6

1 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商品混凝土供应企业自身的问题

1.1.1 试验室人员问题

实验室主任兼职多个岗位或长期不在岗。专职试验人员不具备相应专业的初级职称现象比较普遍,只是经过短期的培训即获得上岗证,其专业技能达不到规定的要求。

1.1.2 原材料问题

商品混凝土厂所用的砂、碎石产地比较稳定,而水泥、粉煤灰和外加剂的使用和管理存在一些问题。部分商品混凝土厂对进厂的水泥难以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分批储存及检后使用(如安定性、凝结时间或28d龄期强度检验),实际上多数是即进、即入库、即用,增加了商品混凝土质量的不可预见性。

1.1.3 混凝土配合比及调整问题

混凝土配合比是商品混凝土生产的重要技术文件,通过系统与专项试验,制定常用及特殊混凝土配合比作为储备。在实际生产中,个别商品混凝土企业为了追求利润,不按配合比单进行生产,减少水泥用量而加大粉煤灰的掺量。当粗、细骨料来源、水泥、外加剂等改变时,与之配套的配合比试配工作也不是每次都做,有时只是根据经验在原有配合比的基础上加以调整。

不能根据砂石含水量及时调整生产配合比。许多商品混凝土厂对现场砂石含水率的测定频率明显偏少,仅仅依靠控制室搅拌电流的高低来调整实际用水量。

1.1.4 设备、试验仪器问题

部分生产厂长时间使用搅拌设备,不能定期对设备进行维修和检测,一旦其计量系统失准,配置混凝土时不能准确按配比单进行,这样的混凝土用于工程中,后果是不堪设想的。个别企业的电脑配料系统陈旧,无法保留混凝土配合比生产数据,不利于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及发生质量事故后的调查溯源。

试验仪器不能按时计量。一些商品混凝土生产企业的试验室本身不够完善,虽拥有常规性的检测设备和仪器,保养工作不到位,不能按期校验,这样很难保证检测数据的准确性。

1.1.5 商品混凝土企业与施工现场缺乏沟通

商品混凝土的生产企业,在供方与需方之间的沟通工作明显不够。混凝土在使用过程中,商品混凝土企业很少有专门的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地去联系施工现场,掌握施工中卸车时混凝土的拌和物的性能、泵送情况,甚至对施工方的一些违规操作行为难以及时发现并制止。

1.1.6 市场、价格、资金问题

商品混凝土企业发展速度迅猛,生产能力与实际需求相差较大,由此引发了无序的过度竞争。应各混凝土企业的要求成立商品混凝土协会,各企业负责人共同制定行业自律公约、并签字盖章,缴纳自律保证金,相互制约、解决相互之间乱打工地的问题,同时希望拉动价格。但是由于利益趋使,混凝土企业没有形成有效的行业自律,面对市场恶性竞争的危害,各企业间无法做到团结一致,依然各自为政。于是各预拌企业为了争取任务恶性竞争,竞相压价。有的企业不择手段,偷工减料、以次充好、不顾后果一味“节约”成本。

1.2 施工过程的管理不规范

1.2.1 施工现场随意加水

民工为减轻劳动强度,又缺乏起码的混凝土泵送知识,在监理或技术人员不在现场时,往往要求搅拌站加大订货要求时的混凝土坍落度,甚至在施工现场直接对混凝土加水,结果导致混凝土的强度不符合设计要求。

1.2.2 混凝土现场交接验收流于形式

施工单位发现运抵现场的商品混凝土不符合要求时(主要表现为离析、坍落度不符合要求、和易性不合要求、混凝土运抵现场已超过初凝时间等问题),不是令其退场,而是继续使用于工程中;个别工程中,混凝土运抵现场后,根本不进行逐车检查验收。

1.2.3 商品混凝土试件取样、制作和养护不规范

许多工地都比较重视混凝土试件的制作和养护,但也有一些工地不按规范去做,造成扯皮现象,使商品混凝土公司的质量管理人员深感困惑。一般工地都缺乏混凝土标养室,多数施工单位认为,混凝土质量应由混凝土生产企业负责,从而把混凝土试件的取样、制作、养护让普通民工去完成或全部由混凝土生产企业代劳,工程质量的见证取样失去了意义,埋下了质量安全隐患。

1.2.4 混凝土浇筑后不养护或养护不到位

根据调查所知,能按规范要求执行的工地并不多。《商品混凝土》GB14902-2003规范的条文说明中明确指出“商品混凝土不包括运送到交货地点后的混凝土浇筑、振捣及养护。”也就是说,商品混凝土的所有权在交货地点交货验收后就由供方转移到需方了。这样,混凝土产生收缩裂缝就很难分清责任,经常发生扯皮现象。

1.2.5 工地施工管理人员对混凝土的相关规范和规程认识不足

许多建筑施工人员对于商品混凝土有关知识的认识比较肤浅,特别是有的施工管理人员对商品混凝土的相关规范和规程认识不足,使他们处理问题的理念还停留在原现场搅拌混凝土的基础上。

2 策略

2.1 为了确保商品混凝土的质量符合要求,必须加强质量控制,严格按规范操作,形成商品混凝土生产厂家、质监部门、协会、监理、施工单位齐抓共管的局面。千万不要孤立地开展对商品混凝土的监督管理,在发现问题后要能及时跟踪处理到具体项目。

2.2 加强对商品混凝土生产企业的质量行为的监督。重点查处在商品混凝土生产过程中不按规范建立生产、销售、设备、试验台帐或台帐混乱,不按配合比进行生产或擅自修改配合比以减少水泥用量、蓄意偷工减料,商品混凝土不按规定进行原材料复试和留置试块,不按规定对不同使用要求同等级混凝土分别进行配合比设计、生产,不严格执行出厂检验制度和交接验收制度,不按有关暑期、冬季施工验收规范规定进行暑期、冬季混凝土生产、运输以及在运输过程中随意加水等违规行为。凡是在检查中发现的质量问题进行网上公示,除对相应的生产企业按有关规定记不良行为记录、进行相应处罚外,还将由监督科室责成有关项目经理、总监理工程师牵头、由责任单位负责整改落实。如检查认为有关项目经理、总监理工程师存在违规质量行为的,按照相关规定一并处理。

2.3 发挥监理单位的监督管理作用。商品混凝土厂属工程的分包单位,监理单位除应审查资质等级,考察其生产能力外,还应在操作过程中对其进行监督和管理,看其制度是否落实、管理是否完善、行为是否规范,以确保工程质量。

2.4 对各商品混凝土企业的生产任务实行申报制度、备案制度。商品混凝土企业在签订混凝土购销合同后持有关中标文件、合同附件至质监站办理备案手续,经审查同意后办理备案手续,各单位工程项目经理、总监理工程师在审核商品混凝土企业提供的备案手续后方可使用该企业生产的商品混凝土,否则,按使用不合格材料论处。商品混凝土企业不执行申报制度或弄虚作假的,将视情节轻重分别予以通报批、记不良行为、停产整顿等行政处罚。

2.5 加强质量培训工作,提高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和质量意识,增强工作责任心,保证混凝土质量的合格。如果把监督工作看成是保证商品混凝土质量的外在因素的话,那么商品混凝土企业自身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则是内在因素,也是最主要的因素。对商品混凝土企业的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定期开展有重点的技术培训,这无疑对节约成本、提高效益和进一步保证混凝土质量都会起到比较明显的效果。

2.6 采用现代化的监控手段。建立“网上视频监控系统”,监督人员要可坐在办公室就可通过网络对商品混凝土厂和建筑工地的质量实行远程监控,发现问题即可第一时间通过网站公示或手机短信发给商品混凝土厂及工程参建各方责任主任责任人。另一方面,通过“网上视频监控系统”,可以对商品混凝土厂和建筑工地不规范的质量行为起到了很大的威慑作用。

2.7 应充分发挥商品混凝土协会行业监管和自律作用,提高协会在“服务、代表、协调、沟”通方面的职责,规范市场的有序发展,解决行业内部之间的矛盾,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商品质量管理篇7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加深,企业间竞争日趋激烈,无论是外延式还是内涵式的发展方式,都要向产品要效益,降成本要求显得日益明显,物资供应链的双方(供应商、采购商)供需关系变得日趋紧张。采购商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而低价采购的原辅材料、备品备件等,往往因质量问题造成公司产品不合格或造成生产事故。如何加强供应商管理,与供应商之间建立供应链上的双赢合作伙伴关系,已经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供需关系的特征

传统供需关系的特征:

1、大量、分散的供应商;2、几乎没有建立特点关系;3、供应商之间相互竞争,相互替代;4、没有正式的供应商行为评估;5、以价格和质量为主要的选择标准,但还是更突出价格因素。

现代供需关系特征:

1、偏爱数量有限的关键供应商;2、有供应商评估系统和双向大量供应;3、突出供应质量;4、调查供应商,巡视现场;5、与供应商有限的合作。

先进的供需关系特征

1、正式的供需关系认证;2、制定服务协议;3、行为规范和正式评估;4、理解供应商的成本构成。

如果说采购商关注的重心由关心价格转移到不仅关心价格,更注重供应商的产品质量与交货及时性、售后服务是采购管理的一大进步的话,那么帮助、敦促供应商改进产品设计进而让供应商能主动为自己的产品开发提供设计支持,标志着供应管理进入了真正的伙伴关系阶段。

二、供应商的分类

如同人际关系一样,任何一个采购商永远不可能和供应商成为亲密、永远的好朋友,既然如此,建立供应商的管理梯次,寻找犹如标准化、专有技术、工艺要求的产品供应商建立伙伴关系,显得十分重要。

采购商依照采购物品分类策略及物资依存等级,对供应商进行分类,针对不同供应商建立不同的关系。比较简单的做法是将供应商分成战略级供应商、重点供应商、普通供应商、拟淘汰供应商。划分标准按照八二原则,即占有80%采购额的20%供应商为战略与重点供应商,其余20%采购额的80%供应商为普通供应商。对战略与重点供应商应投入80%的时间、精力进行管理、改进,对普通供应商只需投入20%的时间精力跟踪其交货,服务。但是更先进的做法则是五类模块法,如下图:

采购商依据自身需求,与供应商共同的、明确的目标而建立一种长期的、合作的伙伴关系,双方之间相互信赖,有以下意义:

(1)缩短供应商的供应周期,提高供应灵活性;(2)减少原材料、备件的库存,降低行政费用,加快资金周转;(3)提高原材料、备件的质量,降低非质量成本;(4)加强与供应商沟通,改善订单处理过程,提高材料准确度;(5)共享供应商的技术与革新成果,加快产品开发速度;(6)与供应商共享管理经验,推动采购商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供应商的管理:

(1)外部跟踪考核:通过供应商会议、供应商访问等形式,针对计划实施进行组织和进度跟踪,内容包括对质量、交货、降低成本、新产品、新技术开发等方面的改进进行跟踪考核,定期检查进度,及时调整行动。

(2)内部综合考评:采购商内部通过供应商月度评价、体系审核等机制跟踪供应商的综合表现,及时反馈并提出改进要求,对供应商的伙伴关系总体计划应至少每年检查调整一次,更重要的是采购商应将对伙伴型供应商能力的利用纳入到公司的中长期战略计划中去。

(一)对供应商考核的指标:

(1)、质量指标:包括来料批次合格率,来料抽检缺失率,来料在线报废率,供应商来料免检率等;(2)、供货指标:包括准时交货率,交货周期,订单变化接受率等;(3)、经济指标:包括价格水平,报价是否及时,报价是否客观、透明、具体,降低成本的态度及行动,分享降价成果,付款等;(4)、支持、配合、服务指标:包括对订单、投诉、交货的反应表现,沟通手段,表现合作态度,共同改进,参与开发,售后服务等。

(二)对供应商评估的方法:

对现有供应商的业绩进行评估,是考核供应商的重要手段,应根据采购商产品定位,经营战略和物料需求性质等,设置考核内容的权重,一般分为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两种:

(1)定性考核法:主要是根据供应商的实际情况和评价者的主管判断,对供应商进行评估。

(2)定量分析法:指通过数据统计方法,对供应商的业绩作出评价的方法。

例如,某企业规定,某种物料的价格给予50分,品质30分,交货期20分。三个供应商报价分别为供应商A为59元,供应商B为63元,供应商C为70元。一年采购中,各供应商的表现如下表:

A、价格评估(50分)

价格分=直接价格比较*权重数

供应商A:59/59=100.0%*50=50.0

供应商B:59/63=93.7%*50=46.8

供应商C:59/70=84.3%*50=46.8

B、质量评估(30分)

质量分=合格率*全重数

供应商A:90.8%*30=27.2

供应商B:100.0%*30=30.0

供应商C:95.6%*30=28.7

C、交货评估(20分)

交货分=交货准时率*权重数

供应商A:80.0%*20=16.0

供应商B:94.3%*20=18.9

供应商C:84.4%*20=16.9

D、最终总分=加个分+质量分+交货分

供应商A:50.0+27.2+16.0=93.2

供应商B:46.8+30.0+18.9=95.7

供应商C:42.1+28.7+16.9=87.7

评估结果第一、二、三名分别为供应商B、供应商A、供应商C

各采购商应该根据不同情况合理选择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评估方法,加强供应商管理,提高采物物资质量,降低采购价格,提高物资售后服务水平,进而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采购与供应商管理》.崔光明.中国物资出版社.2008

商品质量管理篇8

前言

商品混凝土,又称预拌混凝土,简称为“商砼”,俗称灰或料:是由水泥、骨料、水及根据需要掺入的外加剂、矿物掺合料等组分按照一定比例,在搅拌站经计量、拌制后出售并采用运输车,在规定时间内运送到使用地点的混凝土拌合物。现代建筑施工大部分均使用商品混凝土。商品混凝土的使用可以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加快施工进度,减少环境污染,使混凝土的质量更稳定且易于控制,是混凝土生产技术的一大提高。

1. 商品混凝土及其生产的特点

1.1 随拌随用

由于用户的要求各异及混凝土本身的特点(如必要的工作性能、性能存在经时变化等),作为建筑材料的商品混凝土不能储存,只能按用户的具体要求临时生产,随拌随用。

1.2 受原材料影响非常大

作为普遍使用的一种建筑材料,商品混凝土本身,受其组成原材料的质量和掺用量的影响非常大,如水泥的组分比例,外加剂的性能、用量及与水泥的相容性,砂石级配及含水率,水胶比等,混凝土质量对上述因素的变化非常敏感。

1.3 受环境影响明显

混凝土的相组成及强度、耐久性等特性,除受原材料影响较大外,受环境温度、湿度等影响也较大,且随时间而变化。

1.4 商品混凝土只是半成品

考虑到房屋结构对混凝土最终的强度及耐久性要求,商品混凝土供应站供应的混凝土只是一个半成品,要最终达到结构要求的强度、耐久性能等使用指标,还需要考虑运输、浇筑(包括振捣)、养护、使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1.5 混凝土所用原材料

尤其砂、石一般为地方性材料,性质不易改变,质量不容易控制,更不易改善,只有想办法去适应它。

所以,影响混凝土质量的因素众多且原因复杂,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混凝土质量受到严重影响。而且有些原因,我们还不能认识清楚,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有时只能靠经验处理,有一定的盲目性。

2.商品混凝土的质量控制措施

2.1 选用优质的原材料

混凝土的组成材料为水泥、砂、石、掺合料、外加剂和水,这些材料各项性能指标的优劣及其质量稳定性,直接影响到混凝土的质量及其性能。对原材料进行认真的筛选,是确保商品混凝土质量的基础。

2.2 加强生产前期管理措施

2.2.1 加强原材料的管理

(1) 石堆场有良好的排水设施,以免料堆底部积水。水泥、粉煤灰等粉料筒仓有防潮、防湿措施。

(2) 砂、石按品种、规格分隔堆放,严防混料,避免混用或错用。

(3) 各种材料标识清楚,特别是水泥、粉煤灰、外加剂贮存仓,进料口加盖上锁,并由专人管理,以防止进错料或受污染。

2.2.2 做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是保证混凝土质量的核心环节,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确保工程所需的耐久性。

(1) 用低水胶比、富配合比配制的混凝土具有良好的抗氯离子扩散、硫酸盐侵蚀性能和对钢筋的长期防腐蚀性能。

(2) 掺适量的优质高效减水剂,大大增加减水效应,显著降低水胶比,提高混凝土强度。

(3) 掺加适量优质粉煤灰、矿粉,取代部分水泥和部分细骨料,在保证混凝土强度等级与稠度要求的前提下,可以显著提高混凝土的密实性,增强对钢筋的保护作用。

2.2.3 加强混凝土配合比管理

(1) 结合具体工程设计要求、施工工艺、原材料性能状况,按照有关技术规程进行混凝土配合比理论设计计算、试验和调整。由试验室通过试验取得的配合比在生产前再进行复验,符合规定要求后,方能应用于生产。

(2) 混凝土配合比在生产过程中要进行动态控制,动态控制在基准混凝土配合比基础上进行,由试验室掌握,根据工程情况、设计要求、气候变化、运输距离、原材状况等因素,结合实践经验进行调整。

2.3 过程控制措施

2.3.1 强化生产过程质量控制

(1) 确保计量精度。

配料系统是混凝土生产的重要部分,有条件的工程尽量采用计算机自动控制,当混凝土配合比或混凝土配合比编号输入计算机后,电子称对混凝土所需的原材料进行精确计量,混凝土需按配比严格配料,这使混凝土的离散性大大减小。定期进行计量动(静)校验,以确保达到GBl4902《预拌混凝土》规定的计量要求。

(2)确定合理搅拌时间。

根据搅拌机类型、实际搅拌效果、运输时间、坍落度大小等情况而设定搅拌时问。

(3) 加强过程检测。

在生产过程中,当班人员除随机抽样检测外,还应在出厂前目测每车混凝土的坍落度及和易性,如有异常情况,应查明原因并采取措施,坍落度及和易性不合格的混凝土不准出站。

2.3.2 加强施工现场的技术管理

(1) 根据工程要求、施工方案和原材料特点,将混凝土的性能特点(如缓凝性、强度增长规律、养护方式等)情况在技术交底时告知施工班组,使有关人员更加深刻认识和熟悉混凝土的特性,进行正确的施工操作。

(2) 确保混凝土浇筑的连续性,并且严格控制混凝土从出站到浇筑的间隔时间,保证混凝土结构的整体性及质量。

(3) 在施工现场随机进行混凝土取样,并按规范制作试件,妥善养护,作为判定混凝土是否合格的依据。

(4) 为控制好施工现场混凝土质量,搅拌站派出现场服务员或技术人员,监督处理现场的质量问题,并及时与搅拌站有关部门联系、反馈信息。

2.4 加强质量检验

质量检验是进行混凝土质量控制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保证混凝土质量的主要手段。强化原材料、混凝土质量检验应做到:

(1) 把好五关、做到三个不准:即原材料检验关、配合比设计关、计量关、混凝土搅拌时间关、坍落度及强度关;不合格材料不准使用、计量不准的设备不准生产、不合格的混凝土不准出站,确保混凝土符合质量要求。

(2) 做好事前控制,预防质量事故,通过原材料和混凝土的质量检验和生产全过程的质量监督,及时掌握混凝土的质量动态,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处理,预防发生工程质量事故,使混凝土的质量处于稳定状态。

商品质量管理篇9

本办法所称定量包装商品是指以销售为目的,在一定量限范围内具有统一的质量、体积、长度、面积、计数标注等标识内容的预包装商品。

第三条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对全国定量包装商品的计量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定量包装商品的计量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第四条定量包装商品的生产者、销售者应当加强计量管理,配备与其生产定量包装商品相适应的计量检测设备,保证生产、销售的定量包装商品符合本办法的规定。

第五条定量包装商品的生产者、销售者应当在其商品包装的显著位置正确、清晰地标注定量包装商品的净含量。

净含量的标注由“净含量”(中文)、数字和法定计量单位(或者用中文表示的计数单位)三个部分组成。法定计量单位的选择应当符合本办法附表1的规定。

以长度、面积、计数单位标注净含量的定量包装商品,可以免于标注“净含量”三个中文字,只标注数字和法定计量单位(或者用中文表示的计数单位)。

第六条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标注字符的最小高度应当符合本办法附表2的规定。

第七条同一包装内含有多件同种定量包装商品的,应当标注单件定量包装商品的净含量和总件数,或者标注总净含量。

同一包装内含有多件不同种定量包装商品的,应当标注各种不同种定量包装商品的单件净含量和各种不同种定量包装商品的件数,或者分别标注各种不同种定量包装商品的总净含量。

第八条单件定量包装商品的实际含量应当准确反映其标注净含量,标注净含量与实际含量之差不得大于本办法附表3规定的允许短缺量。

第九条批量定量包装商品的平均实际含量应当大于或者等于其标注净含量。

用抽样的方法评定一个检验批的定量包装商品,应当按照本办法附表4中的规定进行抽样检验和计算。样本中单件定量包装商品的标注净含量与其实际含量之差大于允许短缺量的件数以及样本的平均实际含量应当符合本办法附表4的规定。

第十条强制性国家标准、强制性行业标准对定量包装商品的允许短缺量以及法定计量单位的选择已有规定的,从其规定;没有规定的按照本办法执行。

第十一条对因水份变化等因素引起净含量变化较大的定量包装商品,生产者应当采取措施保证在规定条件下商品净含量的准确。

第十二条县级以上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对生产、销售的定量包装商品进行计量监督检查。

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进行计量监督检查时,应当充分考虑环境及水份变化等因素对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产生的影响。

第十三条对定量包装商品实施计量监督检查进行的检验,应当由被授权的计量检定机构按照《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计量检验规则》进行。

检验定量包装商品,应当考虑储存和运输等环境条件可能引起的商品净含量的合理变化。

第十四条定量包装商品的生产者、销售者在使用商品的包装时,应当节约资源、减少污染、正确引导消费,商品包装尺寸应当与商品净含量的体积比例相当。不得采用虚假包装或者故意夸大定量包装商品的包装尺寸,使消费者对包装内的商品量产生误解。

第十五条国家鼓励定量包装商品生产者自愿参加计量保证能力评价工作,保证计量诚信。

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按照《定量包装商品生产企业计量保证能力评价规范》的要求,对生产者进行核查,对符合要求的予以备案,并颁发全国统一的《定量包装商品生产企业计量保证能力证书》,允许在其生产的定量包装商品上使用全国统一的计量保证能力合格标志。

第十六条获得《定量包装商品生产企业计量保证能力证书》的生产者,违反《定量包装商品生产企业计量保证能力评价规范》要求的,责令其整改,停止使用计量保证能力合格标志,可处5000元以下的罚款;整改后仍不符合要求的或者拒绝整改的,由发证机关吊销其《定量包装商品生产企业计量保证能力证书》。

定量包装商品生产者未经备案,擅自使用计量保证能力合格标志的,责令其停止使用,可处30000元以下罚款。

第十七条生产、销售定量包装商品违反本办法第五条、第六条、第七条规定,未正确、清晰地标注净含量的,责令改正;未标注净含量的,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可处1000元以下罚款。

第十八条生产、销售的定量包装商品,经检验违反本办法第九条规定的,责令改正,可处检验批货值金额3倍以下,最高不超过30000元的罚款。

第十九条本办法规定的行政处罚,由县级以上地方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决定。

县级以上地方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按照本办法实施行政处罚,必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关于行政案件办理程序的有关规定。

第二十条行政相对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二十一条从事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的国家工作人员、、,情节轻微的,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从事定量包装商品计量检验的机构和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省级以上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责令限期整改;情节严重的,应当取消其从事定量包装商品计量检验工作的资格,对有关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伪造检验数据的。

(二)违反《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计量检验规则》进行计量检验的。

(三)使用未经检定、检定不合格或者超过检定周期的计量器具开展计量检验的。

(四)擅自将检验结果及有关材料对外泄露的。

(五)利用检验结果参与有偿活动的。

第二十二条本办法下列用语的含义是:

(一)预包装商品是指销售前预先用包装材料或者包装容器将商品包装好,并有预先确定的量值(或者数量)的商品。

(二)净含量是指除去包装容器和其他包装材料后内装商品的量。

(三)实际含量是指由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授权的计量检定机构按照《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计量检验规则》通过计量检验确定的定量包装商品实际所包含的量。

(四)标注净含量是指由生产者或者销售者在定量包装商品的包装上明示的商品的净含量。

(五)允许短缺量是指单件定量包装商品的标注净含量与其实际含量之差的最大允许量值(或者数量)。

(六)检验批是指接受计量检验的,由同一生产者在相同生产条件下生产的一定数量的同种定量包装商品或者在销售者抽样地点现场存在的同种定量包装商品。

(七)同种定量包装商品是指由同一生产者生产,品种、标注净含量、包装规格及包装材料均相同的定量包装商品。

商品质量管理篇10

建筑工程“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而混凝土是建筑工程中重要的结构材料,随着建筑业的发展,对混凝土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严格,商品混凝土出厂属于半成品,其质量控制较其他成品难度加大。因此,商品混凝土从原材料堆放贮存、投料、计量、搅拌、出料、运输各个环节层层把关,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才能有效的提高混凝土的生产水平。

1.原材料的选择和管理

1.1水泥是混凝土中主要的胶凝材料,是混凝土质量的主导因素,因此,对水泥应每一批次都要严格做好各项检查。尽可能的选择旋窑水泥,其批与批之间强度波动较小,有利于商品混凝土的质量控制。其次,如果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采用同一厂家,同一品种的水泥,做好水泥强度统计,及时向厂家反馈使用情况。

1.2选择集料要注意其级配、粒径、含泥量、泥块含量、表观密度、压碎值、针片状等。对于碎石尽量选择同一矿源,采取分批堆放,黄砂按不同的细度分别堆放,分批使用有利于保证混凝土的质量。同时,对集料堆场搭设雨棚,能够稳定砂石的含水率。

1.3对于粉煤灰而言,其粗细程度和烧失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混凝土的需水量和外加剂的用量,因此,粉煤灰的质量对混凝土至关重要,应尽可能选用优质粉煤灰。粉煤灰细度越细越好;烧失量越低越好,一般颜色表现较浅者烧失量小;密度越大越好;活性指数越大越好;含水量越小越好。另外,尽量选择粉煤灰品质波动较小的,质量稳定,信誉好的供应商。

1.4选用商品混凝土外加剂以其减水率、保水率、保水性和保塑性为主要指标,在不增加用水量的前提下,使商品混凝土具有大坍落度、不离析、不泌水,坍落度经时损失小等性能的外加剂是优选产品。

2.做好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是保证混凝土质量的核心环节,如果没有合理的配合比和相应的严格管理制度,即使有优质的原材料、良好的生产设备和工艺,也不可能生产出既优质又经济的混凝土。对混凝土配合比进行试配,应根据原材料、施工工艺、季节、天气情况等合理的设计配合比,按不同要求进行试配,优选出效果较好者用于生产实践,通过生产数据进行验证和修正。设计砼试配强度,拟在砼强度等级115~130%范围为宜,大体积砼取下限值,抗折砼、水下灌桩砼取上限值。强度标准差在试配强度范围内选择。水泥强度按水泥的实际强度统计的平均值确定,统计按不同的水泥强度等级、品种、产地进行统计,统计周期为一个季度。配合比的水灰比计算采用等效水灰比。砼试拌后的强度大于设计配制强度4MPa时应进行调整,若最后确定的配合比是经过调整的则这一配合比必须再经过试拌验证。根据坍落度要求,综合考虑掺入外加剂种类、掺量,确定其单位用水量。粉煤灰掺量,以超量取代为宜。水泥用量少其掺粉煤灰量略多,并且掺灰取代水泥部分应遵守;GB146-90 《粉煤灰在砼应用》标准规定。针对用户要求应储备一定不掺粉煤灰的配合比数量。外加剂选择,应注意气候条件、施工工艺、砼的性能要求。在高强度砼时,宜用高效减水剂。所出具理论配合比,必须经过试拌测定其初凝和终凝。试拌中应测试砼容量、凝结时间、坍落度及坍落度经时损失,对特殊设计要求加试特殊实验项目。并对不同龄期要求有3d、7d、28d、60d及用户要求的更长龄期,进行强度测试,并对设计容重与实际容重修正,要求龄期强度与设计试配强度进行调整,以确定最佳配合比。

此阶段应注意未经验证、试验的材料和配合比,不能随意用于生产中。在混凝土生产过程中,对配合比要进行动态控制,由试验室掌握,根据工程情况、设计要求、天气变化、运输、原材料变化等综合因素,结合实践经验进行调整,切忌生搬硬套。

3.生产控制

调度室应负责生产的龙头,根据每天的生产方量,车辆运输,施工进度等情况进行合理的安排车辆,避免发生车辆多,施工慢所发生混凝土因时间过长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搅拌楼是生产的主力军,操作工应严格要求自己,加强自身的素质,提高操作的水平,控制好每车砼的坍落度,不要随意增减坍落度,对混凝土的和易性,流动度及用水量的增减,砼砂率做到心中有数,特别是水泥秤,骨料秤,外加剂秤和水秤的仪表上的数据要正确,严禁仪表数据出现波动时继续生产,要及时通知试验室和维修班进行维修。

铲车工要服从试验室指挥,对于几种原材料掺和使用要坚决服从,铲料要按试验室指定的地方,发现原材料变化,及时通知试验室。

驾驶人员要做到每天第一车之前,倒掉罐内的积水(无论晴天或雨天)在冲洗车辆时,严禁将水龙头对准进料口冲洗,不准随意加水,重载搅拌车的滚筒不得停止转动,以避免混凝土在运输过程中产生离析、分层等现象。在施工现场时间超过2小时以上的混凝土,要及时和当班调度,试验室人员联系,及时处理。

泵车工在泵送混凝土过程中,严格控制施工现场乱加水现象,发现砼有异常情况要及时和当班调度联系,确保每方砼的合格率。

4.商品混凝土施工现场的技术管理

商品混凝土的质量如何,最终体现在施工现场的工作性以及入模后硬化混凝土的抗压抗折强度、耐久性、抗渗性、耐磨性、抗冻性等方面。因此,商品混凝土在现场控制质量和服务是十分重要的。对施工人员要适当的进行商品混凝土的质量意识引导,做到正确施工,确保施工质量。同时,要保证混凝土浇筑的连续性,确保混凝土结构的整体性。

5.质量改进

商品质量管理篇11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China's economy has made great development, urban construction in all parts of the country are vigorous development. Concrete products is decided to building quality one of the important factors, so we should intensify the concrete products production quality management, in order to avoid for concrete products quality caused by a building quality problem.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crete products in simple after commercial concrete production quality fluctuation caused by the main factors and reduce concrete products quality the technical measures of fluctuation two problems are discussed in detail.

Keywords: concrete products quality fluctuation technical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我国的建筑企业正从传统的形式向新的形势转变。混凝土行业也从传统的在建筑工地搅拌向专业混凝土公司转变,商品混凝土逐渐在中国推广开来。对于工业化生产,由于种种因素,混凝土生产质量会有一定程度的波动,而质量控制就是要减少波动,使生产尽可能稳定在一定范围,保证生产出来的混凝土各项性能在满足施工要求的同时达到设计要求,

一、商品混凝土简介

自20世纪70年代末商品混凝土在我们问世以来,已经走过了近三十年的历程,目前,我国商品混凝土有了很大的发展。商品混凝土主要有水泥、骨料、水以及其他根据需要掺入的外加剂,矿物掺合料等按照一定比例,经搅拌站搅拌,计量、经搅拌车按照指定时间,指定地点运输至使用现场的一种用于出售的混凝土拌合物。它具有以下特点:

1.远离城市,减少了城市污染

由于混凝土搅拌生产搅拌过程中会产生一些粉尘,因此混凝土搅拌站一般都会远离城市而分布在城市的边缘,这样也就避免了以前传统施工造成的粉尘、噪音和污水等,保护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

2.技术先进,产品质量稳定,提高了生产效率

随着生产过程中推广使用新技术、新材料提高了商品混凝土的质量,减少对城市环境的干扰,同时节约了资源,降低了能耗。搅拌出来的商品混凝土不仅质量稳定可靠,而且生产量大,生产周期短,计量准确,生产供应稳定。

3.提高了施工的文明程度和施工环境

混凝土搅拌从现场分离出来,减少了施工现场的物品堆放,明显改善了施工现场脏乱差的施工环境,提高了施工环境的安全性。

二、引起商品混凝土质量波动的主要因素

1.水泥性能对商品混凝土质量稳定性的影响

水泥是商品混凝土的重要原材料之一,也是决定混凝土性能的最重要的原材料,水泥的品种很多,从组成来看,不同水泥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差别,一是水泥孰料矿物组成的差别,二是混合材料品种和掺量的差别,正是由于组成上的这种差别,使不同的水泥具有不同的特性,我们在建筑施工时,就根据这些差别选择合适的水泥品种。

目前,为了满足建设的需要,建筑材料也在不断的更新着材料标准,水泥新标准更新后,很多水泥厂也相应的更改了水泥的孰料的矿物组成,比如水泥的硅酸三钙和铝酸三钙的含量就明显提高,由于硅酸三钙、铝酸三钙的比例变大了,所以它的水化速度也随之加快了。并且由于细度提高,质量进而提高,也就导致了水泥的需水量大大提高了。而且,水泥的吸附减水剂能力变得比以前要强,这样容易导致施工现场混凝土拌合物坍落度的损失。

另外,散装水泥供货温度过高,造成混凝土出机口温度高,施工中混凝土坍落度损失较快。对于这个情况,在现场混凝土拌合时,可以掺入少量的缓凝剂,起到调节混凝土凝结时间的作用,另一种解决办法,就是增加储存罐的数量,适当延长储存时间来降低水泥的温度。

2.外加剂性能对商品混凝土质量稳定性的影响

外加剂是在混凝土拌制过程中掺入的一种用以改善混凝土性能化学物质。外加剂是现代混凝土的一个重要组分,可以说现代混凝土的技术进步几乎都与外加剂的应用有密切的关系,使用过程中必须重外加剂质量的稳定性。目前我们所用的外加剂主要有减水剂、引气剂、膨胀剂、缓凝剂、泵送剂,防水剂、速凝剂等等,在施工中根据混凝土设计要求合理进行选择。

外加剂虽然占混凝土总量的一小部分,但它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它能影响着整个建筑的结构的安全性,比如在选用缓凝减水剂时,必须检测减水剂和相应水泥的适应性,适应性不好的减水剂用于现场施工可能会出现假凝现象,严重影响混凝土浇筑质量,另外,外加剂中氯离子含量如果超标会使混凝土中的钢筋锈蚀,影响混凝土的使用寿命。所以,外加剂的选择必须根据设计要求,进行必要的相关检验后才允许使用。

3.细集料对商品混凝土质量稳定性的影响

我们在购置细集料的时候,需要注意细集料质量的稳定性,主要是细度、颗粒级配、含泥量等技术指标必须满足设计要求。细集料颗粒级配良好,那么集料的空隙率就低,需要填充的胶凝材料就少,相同流动度下,水泥用量就低,而且混凝土泌水少,还不离析;相反,如果集料级配不良,会直接影响混凝土和易性,就需要增加水和水泥用量,拌合物其他性能都将降低。另外,如果细集料的含泥量过大,会直接影响混凝土的抗压强度。

在混凝土生产的时候,细集料的含水量的变化是影响混凝土质量的又一重要因素。混凝土拌合时,应用合理的方法,保证砂石骨料的含水率相对稳定十分重要,为使混凝土出机口塌落度达到设计要求,需要不断调整拌合用水量,确保出机口混凝土水灰比与设计水灰比一致,从而保证混凝土各项性能达到设计要求。

4.粗集料对商品混凝土的质量稳定性的影响

粗骨料级配、含泥量、泥块含量、最大料径、针片状含量等对混凝土强度有一定影响,然而却容易被忽视。另外,如果混凝土的强度等级要求较高,那么粗骨料的强度就显得十分重要,对粗骨料的压碎指标进行检测是十分有必要的。

根据相关规范,碎石的强度可以采用岩石的抗压强度或压碎指标值表示。如果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高,可进行岩石抗压强度检测,岩石的抗压强度与混凝土强度等级之比应达到合理标准。

5.计量不准引起的质量波动

如果计量工具出现问题,或者计量过程中有其它因素影响了计量的准确性,就会造成质量的不准确性,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计量设备称量精度达不到要求,导致混凝土生产的配合比不能按设计执行,另外一个情况是集料分隔不清,出现堆放混仓的情况,这些因素都会造成混凝土实际称量和设计配合比的不一致,必将引起混凝土生产质量的波动。

三、减少商品混凝土质量波动的技术措施

1.把好原材料关

原材料是混凝土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保证混凝土的质量,首先就要从原材料开始把关,在保证混凝土生产原材料品质稳定的前提下,对原材料的储存要有专人管理。在砂石料场必须设计一个良好的排水系统,保证料堆的底部不要积水;水泥、粉煤灰等要进行保护,做好防潮、防湿措施;砂、石按品种、规格分隔堆放,严防混料,避免混用或错用。各种材料标识清楚,特别是水泥、粉煤灰、外加剂贮存仓, 应防止进错料或受污染。

2.保证外加剂掺入量的稳定可靠

外加剂购置后,必须先检后用,按经配合比设计论证后的混凝土外加剂掺量,严格控制,并且必须经过计量后方可使用。另外,缓凝剂掺量的多少应根据环境气温的变化合理调整,以满足施工需要。

3.对集料采取均化措施

商品混凝土的含砂率要按施工要求进行合理设计,在使用过程中必须保证砂石料的质地均匀,保证混凝土生产各参数的稳定性。

4.定期校验计量设备。

计量设备是混凝土配置过程中重要的工具,应根据行业规范要求,在生产前进行计量检定,合格后方可进行生产,并在生产过程中安排定期检定,以便及时发现问题,保证计量设备在使用中能够正常准确地发挥其计量的作用。

总结:

商品混凝土是建筑工程的重要原材料,而它的制作也需要各种其它的原料进行组合生产,生产过程复杂,质量的要求也高。在生产过程中影响混凝土质量的因素众多,为确保混凝土的质量,混凝土生产企业必须清楚地掌握影响混凝土质量的因素,从这些因素中总结相应的处理和解决办法,同时结合当时各种的影响因素综合考虑,做好混凝土全面质量管理工作。同时,施工单位也要在施工中正确使用混凝土,遇到问题要仔细分析,全面考虑各种因素,以确保混凝土在建筑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苑竹.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检测、评定及优化设计方法[D].浙江大学,2011.

[2]张承志.商品混凝土,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11)

商品质量管理篇12

中国作为世界出口制造业第一大国,随着国际间贸易竞争不断加剧,出口商品对通关便利化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在保证出口商品质量安全的同时建立高效、便捷的通关机制,质量监管部门必须创新出口商品质量风险管理机制,以出口商品质量安全信息为基础,全面掌握与出口商品质量安全相关的风险信息,开展风险分析和质量安全状况评估,落实风险管理措施,依据产品风险等级和企业诚信情况、质量保证能力实施差别化监管,扶优限劣,提高通关效率。2012年5月至2013年8月,福州出入境检验检验局选择了较具代表性的出口鞋类商品,前瞻性地开展了检验监管业务风险管理模式改革试点工作,构建了"动态监控、分级管理"的检验监管新机制,取得了良好的实效,同时也对出口法检目录调整之后的出口商品质量监管模式起到很好的参考作用。

一、实施出口商品质量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风险管理,指防范风险的管理工作,包括了风险信息采集、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风险监控等一系列活动。出口商品质量风险管理,就是要识别各类出口商品质量风险,对风险发生的频率和后果进行分析,寻找并引入风险控制措施,消除或者减轻因质量因素带来的潜在危害,从而实现出口商品质量的有效控制。

出口商品质量监管工作中实施风险管理,首先是当前外贸形势的要求。当前出口企业面临诸多困难:生产成本上升,国际市场需求不旺,受周边国家的价格挤压,产品单价难以提高等等,企业利润大幅下降,对产品质量不可避免地造成负面影响。与此同时,出口产品面临的国外技术壁垒却有增无减,部分发达国家对产品安全性的要求甚至到了苛刻的程度,一种产品可能涉及的危害控制项目往往多达几十种,给出口企业在质量管理方面造成很大的困扰。

其次是促进外贸持续发展的要求。国家质检总局早在2012年初就提出了深化检验监管模式改革,积极建立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出口商品检验监管机制,提高出口产品监管效率。通过深化和全面加强风险管理,促进外贸出口。

通过实施风险管理,可以提高利益相关方风险意识,有效配置和使用资源,实施主动性、前瞻性的质量管理,改善工作效率和效果;遵守国内外质量法律法规和国际规范,减少损失,为计划和决策奠定可靠的基础;提高产品质量水平,增强出口企业生存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出口商品质量风险管理总体思路是:运用风险管理的理念,深化和全面加强风险管理,通过风险信息采集与识别、风险分析和评价,区分不同风险等级,来确定监管需求和资源配置的优先顺序。同时依托口岸电子信息化手段,有针对性地加强关键风险防控,做到"该严则严、该快则快、打劣促好",构建"动态监控、分级管理"的出口商品质量监管新机制。

二、出口商品质量风险信息的采集

风险,指在某一特定环境下,在某一特定时间段内,某种损失发生的可能性。风险是一种未来的不确定性,可能会产生严重损失、或是可容忍的损失,甚至获利。从质量的角度讲,风险与危害不同,危害是事物本身固有的属性,如有毒物质对人体、环境造成的危害等,危害是造成产品质量风险的重要原因之一,但不一定会直接导致风险。

风险信息是实施风险管理的基础,需通过各种方式、途径,全面采集出口商品质量信息,并识别出风险。

1、外部质量风险信息的采集。包括各个出口商品输往国的质量法规、标准、行为习惯,以及各种现行和即将出台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各国对产品危害点的管制不尽相同,同一产品输往不同国家产生的质量风险也不同,如对产品中重金属铅含量的限制,欧盟国家、美国、及其他国家的控制要求各不相同。

2、产品自身质量风险信息的采集。不同产品存在不同的质量危害,由此产生的质量风险也不相同,需针对不同产品进行梳理和识别。一般而言,产品自身中存在的潜在质量风险主要包括:一是有害化学物质,如:禁用偶氮染料、邻苯二甲酸盐、富马酸二甲酯、全氟辛酸等等。二是物理安全性能,如:婴儿用品的小附件、锐利尖端和锐利边缘、绳带的缠绕,电气安全等。三是卫生性能,如霉变等。四是一般使用性能和外观要求,如:耐摩性能、拉伸强度、变形、污渍等。

3、出口商品质量风险反馈信息的采集。包括出口商品遭遇国外通报、召回信息;出口商品退运信息;遭遇消费者投诉或媒体负面的质量信息反馈;以及对出口商品实施监督抽查、专项检查的不合格结果信息等。

4、企业质量诚信信息的采集。不同企业的质量诚信和质量管理水平也会对出口商品质量风险产生不同的影响。质量文化良好、质量管理规范的企业,相对质量风险低;反之,质量风险就高一些。因此对同一产品的不同生产企业也要进行质量信息采集与风险识别,区别对待。企业质量信息点主要包括:企业的质量意识,企业在各部门、各机构的诚信记录,质量体系建立及运行的有效性,质量体系及产品认证情况,质量管理人员配置,产品检验控制,贸易信誉,过往质量记录等。

三、出口商品质量风险等级

风险发生所产生的后果,可以根据其严重程度分成不同的等级。理想化来说,所有可能产生不良后果的风险,都需要控制。但是不同风险导致的结果的不可接受程度不同,需要采取不同的防控措施对待,质量保障资源的平均分配或者动用对待关键风险的人力、财力、检测资源来控制低风险的质量项目都是不合理的。通过风险分级,有利于突出重点,节约质量成本,化解风险在可接受范围内。实际工作中根据风险后果影响程度的不同,将风险区分为关键控制风险,一般控制风险和基础性质量风险三个风险等级。

1、关键控制风险。其一旦失控,存在不可接受的质量风险,必须被总是监控。它必须是客户、消费者或者政府部门最关注的因素,对产品质量的影响是最直接的,或者说是最负面的。如输美儿童玩具中铅含量的控制,输欧真皮皮鞋中六价铬的控制等。

2、一般控制风险。其一旦失控,一般不会直接导致不可接受的质量风险。主要涉及产品一般使用性能和外观,如衣服扣子钉歪了,鞋底开胶了等等。

3、基础性质量风险。涉及企业生产规范、设施、设备保障,以及企业道德、行业自律、产品标准体系建设、检验检测认证市场规范、社会质量文化等等。这些因素对质量保障的影响是基础性的,也是降低产品质量风险的治本之举。

四、出口商品质量风险评估

1、运用风险矩阵法确定风险等级。运用风险评估技术中的风险矩阵法对各种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价,确定风险的等级。具体而言,对每一种风险发生的频率(即可能性)和后果的严重程度分别进行量化的评估,计算出每一种风险的风险指数,同时将风险指数范围定义为不同的三个区间:可接受区间、检查区间和不可接受区间,分别对应风险的三个不同等级:关键控制风险,一般控制风险和基础性质量风险。某种项目风险频率级别的量化值,可以根据该项目被抽查检出的不合格比例,以及被国外通报、退运等数据的统计进行确定;风险后果的级别量化值,可以根据该项目对人体产生危害的严重程度进行区分。

2、关键控制风险的确定与动态调整。通过风险评估,可以得到某个阶段的关键控制风险。风险评估的结果不仅可以作为出口商品质量监管的重点项目,同时也可以成为相关生产企业和贸易商的重点质量保证项目,引导生产企业主动在设计、原辅材料采购和生产过程中对这些项目进行控制。同样的方法也可以对不同行业、不同商品、不同企业、不同目的国,甚至不同环节发生的质量风险进行风险等级的判定,从而确定关键控制风险。

风险评估过程是动态的,开放性的,当遇有国外相关法律法规、强制性技术规范、标准、风险预警信息、国外通报情况、监督抽查检测不合格情况、生产条件,及其他影响风险分析、评价的因素发生重大变化时,须及时或定期重新进行风险评估,对关键控制风险进行动态调整。

五、出口商品质量风险应对

重点针对关键控制风险,加强质量监管,提高质量风险防控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合理配置行政和企业资源。

1、强化关键控制风险监管。对涉及关键控制风险的出口商品加强审核、查验、检测、监控,介入点可以是口岸查验,生产环节的企业合格评定等。如果出现行业性、区域性严重质量风险时,可以采取必要的临时性措施,如提高市场准入门槛等,严格控制质量风险。另外,针对特殊商品的质量安全监管,如出口危险化学品、高风险玩具和稀土等特殊商品,应制定明确的法律法规、制度,完善监管流程,确保质量安全。

2、提供针对性的技术支持与服务。加大服务企业的精准度,相关风险项目的技术指导,包括质量控制方法,生产规范,原材料选择等,提供免费的技术培训和咨询服务,帮助企业了解、掌握、有效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化解质量风险。

3、突出企业责任,树立风险意识。通过对出口企业广泛、深入、细致的宣传培训,牢固树立企业的质量主体意识,不断提高企业的质量风险意识。鼓励企业开展产品风险分析,源头质量检测,和生产过程的自检,提高风险防控能力。同时引导企业开展首件产品确认,并争取客户的有效确认。

4、强化执法,维护市场秩序。任何质量风险的控制都需要质量成本的付出做支撑,并在产品的价格上反映出来。必须通过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开展通报退运后续调查、监督抽查、专项检查等方法手段,打击出口假冒伪劣商品,净化市场环境,引导市场走出低价劣质无序竞争的困境。

六、出口商品质量风险管理改革成效

通过出口商品质量风险管理模式改革的实践,验证了关键风险控制理论的可行性,取得了良好的实际运行效果。

1、产品整体质量水平不断提高。企业对产品风险控制的意识和能力显著提升,促进了出口商品质量的持续提高。虽然监管部门的总体抽检批减少了,但检验针对性提高,有效拦截了不合格商品的出口;同时企业对其产品质量风险点能否进行有效控制决定了其产品通关速度和通关成本,管理的差异化有助于促进一批优质企业转型升级,实现了"促好促快"的良性循环。

2、提高了质量监管工作有效性和针对性。改变以往"一刀切"式的、无差别的按比例随机抽检的方式,通过高风险关键控制点布控拦截,增强现场施检的针对性。统计数据显示,针对风险点的抽检批占总抽检批的三分之二,集中了有限的检力资源管住管好了该管的,凸显了检验的有效性。

3、提升了电子信息化技术应用水平。促进了电子信息化技术在出口商品质量管理中的进一步优化、完善,实现了高风险项目的严密布控、一般风险产品的快速放行和风险信息日常电子化管理。

参考文献:

[1] 国际标准化组织合格评定委员会 产品监管和市场监督的原则与实践 良好实践指南 2012

[2] 马文拉桑德著,刘一骝译 风险评估理论方法与应用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3.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