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时代》杂志创刊于1982年,其前身刊名为《商业经济研究》,是研究我国社会主义商品流通理论和商业管理实践的学术性刊物,它是中国商业经济学会(经当时的中共中央书记处批准成立)的会刊,同时也是由原国家商业部创办的我国商业领域最早的部级商业核心期刊。当时,我国正处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改革开放之初,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亟需商品市场经济理论的研究和指导,《商业经济研究》在此大背景下的创刊,旨在通过加强我国社会主义特色的商业经济理论的学术研究和思考,以适应指导我国商品经济体制改革发展实践的需要。在历次的中央政府机构改革中,《商业经济研究》历经商业部、国内贸易部、国家内贸局、国务院国资委、中国商业联合会等中央机构主管,一直立足于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商品流通经济为主导,突出商业经济的专业性、学术性和针对性,致力于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相结合的学术理论研究,长期以来始终保持着在商品流通经济和商业经济管理理论研究方面的专业特色优势。
2000年,随着我国期刊行业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加之国家对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改革的逐步实施,期刊的市场化改革趋向也日益明朗,对此杂志社从内部组织、人事、财务等方面实行了全面改革,对《商业经济研究》进行了全新改版,并在更改刊名、创立杂志社和邮局发行上进行了全面的探索尝试,面对当时的历史条件和发展的需要,将《商业经济研究》更名为现在的《商业时代》。组织管理的改革和《商业时代》的改版,在行业内率先实施并完成了杂志社的企业化管理改革,是较早从事业单位转制成为企业法人的为数不多的杂志社,由此摆脱了杂志社对“吃皇粮”的依赖,确立了职业办刊人办刊的模式,使自身处于背水一战、没有任何退路和依赖的境地,强化了办刊人的责任意识,确保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主办刊、自我发展,以独立的市场主体参与期刊市场竞争地位,虽然在改革中经历了经费短缺、人才不足、业务不顺等各种阻碍和困难,但由此也锻炼和培育了我们适应期刊市场竞争的能力和水平,当后来许多期刊靠租卖刊号、搞承包而求得生存时,《商业时代》已摆脱了生存经营上的困扰,以灵活的机制和特色的优势适应了期刊事业发展形势变化的需要,步入了全面快速发展的轨道。
改版后,杂志社就开始不断地探索企业化经营管理模式的变革,围绕提高效率与质量的原则,打破原来稿源由行业内部推荐组稿、管理机制僵化繁琐、编排单一简陋等期刊运行的低效低质状况,通过逐步扩大稿源渠道、改革内部组织管理、制定灵活的用人策略、提高刊物编印质量、实行有效的奖惩制度等措施,为《商业时代》最终的经营定位和品牌特色的确定,摸索并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在企业化改制和期刊改版的初期,杂志社遵循“新闻性与理论性并重,专业性与社会性结合”的发展路子,创设了《商业时代》新闻版与理论版双向编刊发行的模式。新闻版《商业时代》以全新的内容和版式,采集和报道我国商业领域的焦点与热点问题,极大地增强了行业时讯信息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同时也有效地扩大了《商业时代》在业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进而为《商业时代》品牌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理论版《商业时代》在承继原来编审模式的基础上,拓宽了稿源渠道,规范了编审流程,提高了编印标准,使期刊运行的整体质量水平得到了不断的提高。
从2005年开始,杂志社通过对《商业时代》改制和改版以来实践经验的积累以及期刊运营规律的总结,紧紧围绕自身在商品流通经济领域的学术理论优势,加强了期刊的专业化、特色化的品牌建设。《商业时代》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多次被国内权威学术机构评定为“全国社科类核心期刊”、“全国贸易经济类核心期刊”、“新华畅销经济类重点期刊”,多次被南京大学、北京大学评定为“CSSCI来源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贸易经济类核心期刊”,2012年再次入编最新版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目录,现已发展成为享誉中国商界并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部级核心期刊。
品牌兴刊 质量为本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期刊事业不论从数量、种类还是从质量上,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同时也出现了期刊行业内激烈甚至残酷的竞争形势,业内的洗牌整合趋向已渐渐显现,也预示着我国期刊以特色和品质为内涵的品牌化时代的到来。在这样一种行业背景下,《商业时代》较早地将期刊运营的品牌管理意识纳入到自己的长远发展目标,长期坚持学术期刊的发展应立足于自身专业特色和学术品质的原则,通过建立并不断完善期刊品牌管理的质量体系,形成了自己良好的独特办刊风格,确保了《商业时代》在品牌建设与发展过程中的行业特色优势和品牌竞争实力。
首先,从期刊的组稿流程环节上,改变单一组稿方式,积极拓宽稿源渠道,以保障稿源数量和学术质量具备应有的水平。稿源质量是期刊质量保障的本质根基,尤其是学术性期刊的稿源,其质量往往直接决定着期刊本身的层次和水平。相对一些社会性的综合类媒体,学术期刊先天就缺乏对社会即时热点现象进行炒作的条件和手段,而只能以理性、冷静、务实、专业的精神去关注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追踪行业发展本质规律的智慧创新成果,从而达到促进社会经济的进步。对此,《商业时代》采取公开组稿、自由来稿和特别约稿相结合的方式,改变以前的行业内部推荐组稿仅关注业内人士交流的局限定位,从根本上突破转变为面向各类政府研究机构、学术研究组织、高等学府专业院校以及企业事业单位和关注行业发展的个体学者公开募稿,对自由来稿重在审查论文稿件的最新学术观点和学术水平,对行业内著名专家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和重要课题采取特别约稿的方式,积极提升期刊稿源的数量和质量。
其次,从期刊的编审流程环节上,规范审稿、编刊、校核的编辑流程,严格把握文稿的学术质量,以确保期刊刊发文章的整体学术水平。吸纳了与商业经济相关的经济类稿件来源。在期刊的编审环节,综合学术课题的新颖性、论文的学术价值、撰写的理论水平、文稿的逻辑结构等指标因素,择优选定期刊所用的刊发文稿。在期刊的编辑环节,重点加强稿件版权检索,预防复制或剽窃作品的出现,在此基础上尽力保持论文作品学术思想的完整性和逻辑结构的严谨性,从而保证《商业时代》所发表的论文作品具有较高的学术思想和理论水平。在期刊的校核环节,《商业时代》始终坚持一刊三校终审的校核制度,每期三次编校责任到人,经最终审校后方可编定刊印,从而使整个编辑流程形成缜密的业务链条,确保期刊运行的持续稳定和较高的学术品质要求。
再次,从期刊的刊印发行环节上,采取刊印“定厂、定点、定时”和发行“多路径、多方位、多形式”的模式,保证刊印发行的质量和效率,以扩大期刊的传播速度和影响力度。没有了刊印质量和发行效率的保证,期刊的传播影响力也就无从可谈,前期的编审质量再高也会失去意义。对此,《商业时代》一直以来对期刊的刊印发行工作都给予高度重视。在刊印阶段,从定版制片、交版付印到印品验收,都制定有严格的时间约束和质量标准,并建立了滞后延展的质量责任追溯制度;在发行阶段,更是采用邮局订阅、自办发行、定向赠阅和网上在线阅读的交互并进方式,在满足不同类型读者的阅读偏好的同时,更加保证了期刊发行的及时、便捷、有效,从而也保证了《商业时代》整体学术价值的传播和期刊品牌价值的最终实现。
与此同时,《商业时代》立足现代商品流通经济理论学术的专业视角,致力于优化和完善栏目设置,成功培育出商业经济、物流研究、电子商务、国际经贸、产业观察等一批较有前瞻性和影响力的知名品牌栏目;在完善作者和读者服务方面,从作者投稿进入编审流程开始就建立编辑与作者的联络热线,时刻就文稿的修改、完善、编辑进程以及刊发时间等事宜进行沟通并提供相应的人性化服务,对读者的意见或建议都会予以及时的回复和处理,即便读者需要查阅购买封存已久的库存杂志,发行部门也会积极稳妥地处理,以满足读者的服务需求。在期刊的品牌化时代,期刊的品牌建设是一个系统化的质量体系建设,大到期刊的组稿、编审、版式、发行等基础环节,小到细节性的规范服务,都是期刊品牌建设中质量保障不可或缺的有机部分,只有建立在细节性、规范化的质量保障体系的基础上,期刊的品牌价值才能得到不断的提升。
品牌之路 任重道远
历经三十年的风雨磨砺,《商业时代》在经历坎坷中茁壮成长,取得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良好业绩,现已发展成为在我国商业经济领域以商品流通经济理论见长的品牌学术性期刊。在《商业时代》的品牌建设过程中,它从过去的月刊发展为现在的旬刊,从过去依赖中国商业经济学会下属省级学会推荐组稿发展到现在的自己面向社会独立组稿,从过去行业内部的摊派发行发展到现在的多途径、多形式的自主发行……诸如此类的许多重要的改革和转型,极大地提升了《商业时代》的信息容量、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得到了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学术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学研组织、专家学者以及工商业界企业领袖的认可和赞誉。目前,《商业时代》已被南开大学、武汉大学、重庆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许多院校图书馆联合指定为全国高校图书馆重点推荐商业期刊,被许多大、专院校图书馆指定为馆藏刊物和重点推荐商业期刊,成为在学界科研部门中颇具地位和影响力的品牌核心期刊。
2竞争对手产品评论规则分析
NanHu(2010)曾对评论操纵的存在做出研究,已经证明产品质量与产品类型的差异性导致供应商与客户对评论操纵的不同。同时他假设商品的评论是真实的,那么不同网站上的打分是接近的,并且稳定的。然后他对亚马逊网站上和当当网上抽取了2011年7月刚上架销售的数码相机和图书的共20件商品总共400条评论的内容,以及用户对这些商品的打分(1-5分)情况,从而得出结论用户对商品的打分是随着月份t的增加,总体上呈现出下降趋势。因此本章在对数码产品分析时从当当网,亚马逊网,京东网,网上苏宁等网站进行研究,探讨是否不同的网站对不同的产品评分不一样。我们会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商品的打分渐渐变低,这和NanHu(2011)对商品打分进行分析时得到相同的打分趋势,即进一步肯定了NanHu的结论:用户对商品的打分是随着月份t的增加,总体上消费者对商品的打分是呈现出下降趋势的。咨询公司eVOCInsights调查发现,超过85%的消费者在网上购买过大件商品如家电产品,服装产品等,63%的人更倾向到那些提供商品评级和评论功能的网站进行产品研究和购买。在这项实验中,eVOCInsights测验了用户在4个购物网站上购买数码相机的购买心理和购买过程,来研究是什么样的原因促使消费者决定在这个网站而不是别的网站购买。这4大网上商场分别是:,,和。调查结果显示用户更喜欢到Amazon和CircuitCity购买电子商品。报告注意到,Amazon是消费者最熟悉并被认为是网上商店的领军者,而CircuitCity被认为是使用起来最方便的网站。除此之外,消费者之所以在以上2个网站上买电子商品是因为2个网站同时提供商品评论和商品评级,而BestBuy和Wal-Mart均不提供这两项功能。因此可见消费者对不同专业性网站存在着不同的信任度,因此对不同专业性的网站中的评论信任度而不同。
3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协同决策规则识别
本文利用火车头数据采集器从选取了京东网和当当网上的佳能A4000IS数码相机的评论数据。该产品2012年2月上市,我们选取了从2012年2月到12月的用户评论,其中京东网上的评论有1922条,网上的评论为53条。本文利用Matlab实现模糊神经网模型来进行供应商与客户应对竞争对手产品评论操纵策略的识别,我们首先要建立模糊神经网络。模糊神经网络分为五层。第一层是数据输入层,这一层存放着从文件中的数据直接输入的数据;第二层为模糊隶属函数层,将输入的数据经过隶属函数,将输入的变量的模糊化;第三层为模糊规则层,实现的是模糊规则的“与”操作;第四层是模糊输出层,通过模糊OR操作,实现“或”规则的综合;第五层为去模糊层,将第四层节点的输出转变为精确值。具体的建模如下:输入层:竞争对产品评论操纵模糊规则,设计如下:,为输入的2个维度,分别代表的是时间,网站的专业性和营销策略,其中=(,)为i的一个特征值。输入的三个维度并非可以很明确的进行分类,我们利用的隶属函数为集合函数。其中,时间维度,刚上市的时间范围我们假设在1到12个月之间(1,12),(13,24)为下一个阶段的时间范畴。网站的专业性可以从它的主营产品来看待,我们为每个类别的产品设置数字编号,书籍为1,音像产品为2,笔记本电脑产品为3,数码相机产品为4,接着我们可以将当当设置为(1,2)表示当当主营书籍,音像产品;京东设置为(3,4)表明京东网主营电脑和数码相机产品。结合我们在4中评论内容中产品特征的评论操纵,我们得到供应商与客户应对竞争手的协同策略隶属函数。模糊规则主要有2种类型IF-THEN型和TSK型。本文采用TSK型。模糊规则库构成神经元输入向量。隐藏层:由25个神经元节点组成,通过tansig函数与logsig函数存贮输入、输出之间关系。通过神经网络训练进行自动学习并推理竞争产品评论规则与协同决策方案间动态关系。输出层:采用反模糊对照表,输出供应商与客户应对竞争对手产品评论的协同决策方案:(1)产品后期更加注重对产品服务和价格的操纵,竞争对手在与自身产品专业性程度高的网站上的操纵力度大于专业程度低的网站的规则;(2)产品后期更加注重对产品服务和价格的操纵,在网站专业性与自身产品相关度高的网站上加大操纵力度;(3)在早期注重产品质量和功能的操纵;(4)在后期注重产品服务和价格的操纵。
4结果分析
本实验利用当当网和京东网上的产品评论探讨供应商与客户应对竞争对手评论操纵时的协同决策,在产品上市时间和网站的专业性2个维度中得到竞争对手对评论操纵力度上的变化,结合识别竞争对手对产品评论内容中产品特征操纵的倾向来研究供应商与客户对产品的不同上市时期,不同的专业性网站,采取对评论内容中产品特征不同的操纵方法。用模糊神经网络的方法得到的结果图1、2所示:从图1得到了模糊神经网络的性能误差曲线图,得到的误差已经小于10-5,达到了一定的准确率。图2中显示了我们得到的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图,从图中看预测结果和实际结果非常吻合,因此我们的模型进行一定程度上的预测。我们已经得到结论竞争对手对产品的评论进行操纵时,在产品上市的早期,竞争对手对产品的操纵的力度是最大的;对于网站的专业性,越专业的网站因为其公信力的存在越容易受到竞争对手的评论操纵。我们又结合了竞争对手对评论内容操纵的规律,发现在产品的上市初期质量和功能更多受到竞争对手的操纵,而在后期,评论中价格和服务成为竞争对手的操纵对象。总体上而言,供应商与客户应对竞争对手评论操纵时,在产品刚上市时应加强对专业性网站上,产品评论中质量和功能的操纵;当产品渐渐不再是新品,随着时间的推移,供应商与客户因降低操纵力度,同时转向对产品评论中的价格和服务进行操纵。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专项课题《新农村建设中商贸经营型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的部分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XJK08BJD001;主持人:彭建国)
中图分类号:C96文献标识码:A
一、涉农商贸人才的特征
(一)涉农商贸人才的概念。涉农商贸人才是指在各类农副产品生产、经营企业或各类农副产品流通中介组织从事农副产品的采购、储运、销售与销售、信息传递、服务等经营活动,以及独立从事农副产品经营或中介活动的个人。他们是农副产品流通的主要促进力量和承担者,是保证农村现代流通服务体系高效运转的中坚力量。
(二)涉农商贸人才的主要特征
1、应用性。涉农商贸人才是工作于各类农副产品生产、经营企业或各类农副产品流通中介组织管理和服务一线的、从事实践操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优秀的实践动手能力是岗位对涉农商贸人员的最首要要求。因此,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也成为了涉农商贸人员的最主要特征。
2、人文性。商贸经营类专业从业人员提供的主要产品是服务而非实物。服务产品所具有的无形性、生产与消费的不可分离性、不可贮存性、质量测评的复杂性等特性,不仅使与消费者直接发生联系的从业人员成为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因素,而且使商贸经营类专业人员的技术水平、个人修养等因素对于产品质量的稳定和提高更具有决定性意义,也使商贸经营类专业工作岗位对其从业人员具有比其他工作岗位更强的人文性要求。
3、复合性。涉农商贸人才是一种复合型人才,无论从事农副产品的采购、储运、销售还是信息中介活动,都应该拥有足够的商务和农副产品两方面的知识与技能。这种复合型特征,绝不意味着是一堆现有商务知识和农副产品商品知识的随意组合,而应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他们应当掌握现代商务知识与技能,并在深入了解农副产品商品知识和流通规律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的商务组织、管理和业务方式,来对传统的农副产品商务运作体系进行改造,以提高农副产品流通服务体系的效率。
4、多元化。农村现代流通服务体系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其所涉及的农副产品生产、加工、经营企业和农副产品流通中介组织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形式多样。各类企业、组织都有着自身的特殊性,随着类型、地域、规模等的不同,企业、组织对涉农商贸人才的层次、类型以及知识能力结构要求也有着较大的区别。因此,不能简单地将涉农商贸人才归为某一个类型或某一个层次;相反,必须充分认识到涉农商贸人才在类型和层次上的多元化特征。
5、通识性。工科、农科等专业人员强调通过个人专业技术和技能直接生产有形产品,工作内容相对固定,主要强调的是知识和能力的专业化水平;而商贸经营类专业人员是通过专业服务,与各种类型的消费者直接打交道,工作内容具有极大的灵活性,除专业知识、专业技术和技能以外,合作能力、沟通能力、承受挫折和应变的能力以及良好的情感、态度等更是其取得良好工作成果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和素质。所以,这些能力和素质已成为各类型、各层次涉农商贸经营人才的通识要求。
6、热爱农村。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育,就行业景气度、个人收入与社会地位而言,与“农”有关的行业、企业与其他行业、企业的差距越来越大。因此,一个不热爱农村的人,是很难以服务农副产品流通为己任,花大力气了解农副产品流通市场、掌握农副产品流通知识与技能的,也很难成为一个优秀的涉农商贸经营从业人员。
二、涉农商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其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分析――以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农产品经纪与专业为例
(一)农产品经纪与专业的培养目标。农产品经纪与专业旨在为农村现代流通服务领域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农产品经营及销售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及创业能力,能在各类农副产品生产、经营企业从事农产品收购、储运、销售以及销售、信息传递、服务等工作,适应现代农产品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毕业生主要面向各类农副产品生产、经营企业,从事农产品市场调研、市场开发、信息传递、收购、储运、销售及等工作。其主要业务工作范围是:从事农产品市场调研、信息传递等市场咨询工作;从事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企业市场开发、管理、维护等营销管理工作;从事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企业储存、运输管理工作;从事农产品收购工作;从事农产品销售工作。
(二)企业对农产品供销人员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调查主要以问卷的方式进行,问卷设计参阅了杨群祥(2004)对高职高专市场营销专业人才需求情况的调查项目。被调查企业共涉及各类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企业和供销社、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45家,回收有效问卷218份。问卷设计采用Likert五点量表设计,从“很不重要”到“很重要”分别给予1~5分。(表1)从表1可知,企业最为看重的知识(平均分超过4分的项目)主要集中在市场营销(推销与谈判、现代市场营销、市场调查)、商品知识(农产品鉴别与等级评定、农产品质量标准、农产品生产与加工)、法律法规与物流管理等四个方面。
有关职业能力要求的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表2)从表2可知,企业最为看重的职业技能(平均分超过4分的项目)主要集中在营销能力(商务谈判、拟定合同、信息收集、营销策划)、商品质量鉴别与管理能力(农产品鉴别与等级评定、农产品质量管理、农产品分析检验)、沟通协作能力(口头表达与文字写作、沟通与协作)、储运操作能力(农产品储存运输)与网络应用能力(计算机操作)等五个方面。
有关素质要求的调查结果如表3所示。(表3)从表3可知,企业最为看重的素质(平均分超过4分的项目)主要集中在职业道德(服从管理,忠诚于公司;吃苦耐劳的精神;诚实守信)、道德素质(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文化素质(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能解决实际问题)等三个方面。
(三)农产品经纪与专业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1、知识结构。根据调研结果并结合各方面的要求,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的农产品经纪与专业形成了以公共基础知识为前提,以专业知识为重心,以专业扩展知识为辅翼的应用性知识结构。其中,公共基础知识是高职涉农商贸类专业人才必备的基本知识,分为思想政治、人文素质与科技基础三个方面。主要包括“思政”概论、“思政”基础、大学语文、大学英语、经济数学、经济学基础、大学体育、计算机应用、电子商务等课程。
专业知识是从事专业工作所应具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分为商品知识、经营法规、市场营销、期货交易、物流管理与交易核算等六个方面。主要包括农业概论、经济地理、农产品商品学、农产品市场准入与安全标准、经纪法律法规、农产品信息采集与分析、农产品推销与谈判、农产品经纪理论与实务、农产品品牌策划、农产品物流管理实务、期货交易实务与会计基础知识等课程。
专业扩展知识是高职涉农商贸类专业人才提高其后续发展能力所必须具备的多学科基本理论知识,分为经营与管理两个方面。主要包括公共关系、会展策划、农产品国际贸易实务、农村经济管理、企业管理等课程。
2、能力结构。根据调研结果,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农产品经纪与专业构建了以沟通协作能力与网络应用能力为基础、以营销能力和商品质量鉴别与管理能力为核心、以储运操作能力与企业管理能力为补充的专业能力结构体系。其中,沟通协作能力是高职商贸类专业人才从事任何岗位工作均需要的一种最基本的能力,分为口头表达与文字写作、沟通与协作等两个方面,其培养主要通过大学语文、个人团队管理、演讲与口才、农产品推销与谈判、农产品推销与谈判实训等课程实现。
网络应用能力是现代商贸类专业人才从事信息收集与分析、信息、网上贸易等活动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其培养主要通过计算机应用、计算机实训、电子商务、电子商务实训、农产品信息采集与分析实训、期货交易实务等课程实现。
营销能力是高职农产品经纪与专业毕业生从事未来工作所必须具备的核心专业能力,分为市场信息采集与分析、商务谈判、产品销售、合作拟定、交易核算、期货交易、会展与品牌策划等七个方面。其营销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农产品信息采集与分析、农产品信息采集与分析实训、农产品推销与谈判、农产品推销与谈判实训、农产品经纪理论与实务、期货交易实务、农产品品牌策划、品牌策划实训、会展策划、会计基础知识、农产品国际贸易实务等课程实现。
商品质量鉴别与管理能力是高职农产品经纪与专业毕业生从事未来工作所必须具备的又一核心专业能力,分为质量鉴定与等级评定、质量管理两个方面。其培养主要通过农产品商品学、农产品商品学实训、茶叶商品学、棉花商品学、食用菌商品学、湘莲商品学、经纪法律法规、经济地理、农产品经纪理论与实务等课程实现。
储运操作能力的掌握有助于农产品经纪与人员降低农产品在储运过程中的损耗,提高供货的及时性,从而极大地提升企业的利润空间和竞争能力。其培养主要通过农产品物流管理实务、ERP综合实训等课程实现。
企业管理能力的具备不仅能使农产品经纪与专业毕业生更好地理解其本职工作岗位与企业其他部门、工作岗位的关系,使毕业生具备全局观念,也能为将来参与企业的管理做储备。其培养主要通过企业管理、公共关系、沙盘实训等课程实现。
3、素质结构。根据调研结果,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农产品经纪与专业构建了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以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培养为两翼的素质培养体系。其中,职业素质的培养旨在使毕业生具有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有较强的组织纪律性和团队精神,自觉遵守企业行为规范,善于处理职守与变通、竞争与协作的关系。主要通过就业指导、心理素质教育、毕业教育、毕业实习等课程实现。
道德素质的培养旨在使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熟悉并自觉维护与本职工作有关的法律法规。主要通过思政概论、思政基础、“两课”假期社会实践、时势政治、经纪法律法规、入学教育与军训、农产品经纪理论与实务等课程来实现。
文化素质的培养旨在使毕业生具有一定的人文知识和科学知识,具有行业眼光、知觉能力和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具备钻研新领域知识的智力和打破思维定势发明革新的创造能力,具备较强的再学习能力。主要通过大学语文、计算机应用、大学体育、经济数学、经济学基础、农村经济管理、供销合作经济等课程来实现。
(作者单位: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7-0030-02
随着我国食品工业持续快速的发展和食品贸易与技术交流的不断增长,社会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的需求从过去的单一专业技术人才向技术与管理复合性型人才转变,即社会迫切需要那些既熟悉食品生产与检测技术又懂得食品经营管理与贸易规则的人才[1-2],这为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开设《食品商品学》课程带来了契机。
《食品商品学》是商品学课程的一个分支,是以食品商品质量和经营管理为核心内容进行研究其鉴别特征和使用价值的应用学科。它从商品学的角度研究商品化的食品,阐述食品在流通领域中的来源、特征、规格和质量变化规律;以及与保证食品质量有关的经营管理等基本理论与实用鉴别技术问题。即:是研究在商品流通领域中如何保证食品安全性、有效性、稳定性的应用学科[3]。然而,大多数《食品商品学》课程是在商品学相关专业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并由商业类大学编写教材,其内容注重各类食品的生产、加工以及检测,这对于已经学习了食品工艺学、食品检验分析等相关课程的本专业学生,内容重复太多,因此,原有的课程体系必须进行适当的改变以满足本专业学生的需求[4]。如何在《食品商品学》课程教学中体现本专业的针对性和应用性是该课程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对本领域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食品商品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及教学评价等方面浅议该课程的一些教学体会。
一、制定培养目标,优化课程内容
围绕本专业培养技术与管理复合性型人才这目标的要求,《食品商品学》作为一门专业课,其所讲授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应该切实起到对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我们制定该课程的培养目标如下:了解食品商品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掌握有关商品质量、商品分类与编码、标准和标准化等商品学基础知识,从商品学的角度对食品的生产、运输、储存、销售各环节有充分的认识;掌握与食品质量的有关法律法规、国内外常见的质量认证及质量管理方法,并能够系统分析影响食品商品质量的因素;掌握食品商品质量的基本要求及大类食品质量变化规律,具备从事食品商品检验、评价和质量管理的初步能力。通过本课程学习,强化学生对“生产是源泉,流通要监管”食品商品的全面质量管理的认识,具备系统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有关食品商品学的实际问题。
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实现课程培养目标的关键。针对以上培养目标,我们将商品学原理与食品知识有机结合,以经典的商品学教材思路为主线,将商品学基本理论及其在食品商品中的应用作为教学重点,同时避免教学内容与所学课程重合,并加强与已开课程的联系,还要结合食品市场实际情况及学生兴趣和专业需求而精选教学内容。主要内容如下:第一,商品学基础知识,包括商品学导论、商品质量、商品分类和编码、商品标准与标准化等。对于食品专业学生来讲,对这些概念知识较为陌生,需要加大讲解。第二,食品商品质量与质量管理,讲解食品质量的基本要求,影响食品质量的因素等知识,并介绍国内外常见的质量认证标志以及食品商品全面质量管理方法。第三,食品商品标准,介绍目前与食品相关的各种标准与法规的相关知识。第四,食品商品流通的基本知识,介绍食品的包装、食品的运输与储存、食品的物流信息系统等相关知识。第五,大类食品质量变化规律及感官鉴别,介绍大类食品等在流通领域中的质量变化规律及感官鉴别方法。
二、探索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
丰富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兴趣。在每一部分的教学过程中,尽量从学生熟悉的和感兴趣的食品商品或事例开始,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参与性与互动性兴趣,运用案例、讨论、商场调查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通过学生串讲、课程论文、合作讨论式教学等多种形式丰富课堂教学,实现由接受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例如,在商品学基础知识的内容中,就评价商品质量优劣的标准这一知识点,首先教师导入“网上购物时”这一学生熟悉的事例,让学生讲述网上购物的选购经历,就学生之间不同的选购标准进行讨论。
在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实物演示和课外实践,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食品商品学》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利用多媒体教学中的实物图片、视频、声音,不但可以增加课程信息量,而且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将一些食品商品实物带入课堂,使学生能够直观地认识有关食品商品,并能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体现课程的实践性。如在讲解食品商品包装标签的内容中,选择乐事薯片作为代表性商品,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食品包装标签的组成及要求,并加深理解食品包装标准的相关知识。同时,开展实践教学,课堂内外,结合教学。在学习了食品包装标签内容后,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分组调查商场或超市的几类食品的包装标签,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标签是否规范并鉴别真伪,制作电子文档和幻灯片格式的讲演稿,最后每组派一位代表在班级作发言交流。
三、完善综合成绩评定模式,真实考核学生的能力素质
“一卷定成绩”的传统评定模式只是看重期末成绩,而忽视了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判断,因此仅依据期末考试卷评定学生的素质往往是不全面、不科学的。所以,在开展教学改革的同时,相应的考核方式也必须进行改革以求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形成良性循环,否则,学生就会对新的教学模式失去兴趣,这不利于新教学模式的实施。因此,我们的课程综合成绩评定模式由以下三部分组成:学习态度(考勤、纪律)占10%,平时的课业占20%,案例讨论发言占20%,期末考试(论文答辩)占50%。期末考试内容主要为运用课堂讲授的知识,查阅资料,分析当前食品商品所出现的问题,制作幻灯片讲演稿,在课堂上报告并答辩。这种考核方式,使得学生既可以较好地掌握书本知识,又提高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考查学生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综合素质,有利于教学模式的实施,对学生的评价也更具有科学性、合理性。
随着人们对健康状况和生活品质的要求日益提高,社会对食品检测技术与监督管理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愈加迫切,因此,构建适合食品质量安全专业的《食品商品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及教学评价方式,对培养高素质、强能力、复合型的食品质量安全专业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付红军,汤小红,彭湘莲.关于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与课程设置的思考[J].食品工业,2011,(7):110-112.
价值理论是经济学的基础理论。自从经济学产生以来,经济学家就有不同的认识,长期以来争论不休,至今没有形成共识。2001年以来,我国学术界发表了大量的文章,研究价值理论,开展学术争鸣。本文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出发,对劳动价值论、商品价值论、剩余价值论进行探索,供学术界参考。
一、劳动价值论
劳动创造价值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同时也是广大劳动人民的价值观。研究劳动价值论,必须代表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劳动创造价值的基本观点,这是发展劳动价值论的基础和前提。否认这个基本观点,就不是劳动价值论,而是别的价值理论。
西方经济学家萨伊提出生产三要素(劳动、资本、土地)共同创造价值论。他讲的生产是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他讲的价值是商品的效用,即使用价值。我国学术界也有人提出这种观点,因此引起学术争论。争论的关键是对“创造”的理解问题。在生产三要素中,只有人的劳动具有积极性和创造性,其他生产要素(土地、资本)都是被动的因素,本身并不具有创造性。因此,我们只能说劳动创造价值,不能说土地创造价值,更不能说资本创造价值。生产要素共同创造价值论把主体(创造者)与客体(创造物)混为一谈,把人与物等量齐观,是西方经济学的价值观,不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
坚持劳动创造价值的基本观点,并不否认其他生产要素(土地、资本等)在价值形成中的作用,也不否认自然资源是商品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源泉。因为“创造”和“源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混为一谈。自然资源是天然财富,本身具有使用价值,稀缺性的自然资源具有交换价值,这是不能否认的事实。商品交换不仅是劳动交换,同时也是资源交换。没有自然资源,人类就不能生存,当然也谈不上创造价值。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树立资源价值观念,节约利用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已经提出了“自然资源财富”的新概念,就说明了这一点。商品价值源泉的逻辑关系如下:
自然资源+人的劳动(创造性)=产品-使用价值-商品-交换价值
坚持劳动创造价值的基本观点,要认清狭义劳动价值论的局限性。狭义劳动价值论认为,只有物质生产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非物质生产劳动不创造价值。引起“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争论。争论的结果产生了宽、中、窄三种观点。宽派认为,凡是满足社会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劳动都是生产劳动,都创造价值;窄派认为,只有物质生产劳动才是生产劳动,才创造价值,非物质生产劳动不创造价值;中派认为,除了物质生产劳动,还应加上为生产服务的劳动。争了几十年,至今未能形成共识,可谓“劳而无功”。我认为,判断一种劳动是否创造价值,不能以劳动形式(生产劳动、非生产劳动)为界线,而应以劳动效果(有效劳动、无效劳动)为标准。事实证明,生产劳动不一定创造价值,例如生产假冒伪劣商品、制造“豆腐渣”工程,不但不创造价值,反而浪费资源,污染环境,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非生产劳动也可以创造价值,例如第三产业的服务劳动虽然不生产商品,但是也可以创造价值。国民生产总值中就包括服务劳动创造的价值;国际贸易中就包括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因此可以得出结论:有效劳动创造价值,无效劳动不创造价值。
发展劳动价值论,必须突破狭义劳动价值论的局限性,创立广义劳动价值论。广义劳动是真正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包括社会全体劳动者的有效劳动(无效劳动不创造价值)。广义价值是劳动的社会价值,即满足社会需要、对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所具有的意义,包括商品、知识、人才、艺术、服务的价值。广义劳动价值论认为:人的劳动所创造的一切价值,最终都是为了满足人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都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离开人这个社会主体,一切价值都无从谈起。广义劳动价值论不仅符合“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发展观,而且对于反对商品拜物教和拜金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具有历史进步意义。
广义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劳动创造物质文明,劳动创造精神文明,劳动创造价值。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切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劳动都创造价值,只不过价值存在的形式不同罢了。发展劳动价值论,不仅要扩大劳动的外延,而且要扩大价值的外延,即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出发,把抽象的劳动和抽象的价值具体化,阐明不同形式的劳动创造不同的价值,形成新的价值理论体系,逻辑关系如下:
劳动—创造—价值
(抽象劳动)(抽象价值)
(具体劳动)(具体价值)
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商品市场)
科技工作者的劳动—创造—知识的价值(技术市场)
教育工作者的劳动—创造—人才的价值(人才市场)
艺术工作者的劳动—创造—艺术的价值(艺术市场)
服务工作者的劳动—创造—服务的价值(服务市场)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这要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在全社会认真贯彻。要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不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不论是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一切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的劳动,都是光荣的,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广义劳动价值论的内容完全符合十六大精神。它不仅可以解决学术界长期争论不休的价值间题,而且对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即指导各行各业的广大劳动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辛勤劳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创造性的贡献。
二、商品价值论
商品的价值是什么?商品的价格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自从经济学产生以来,经济学家们对此就有不同的认识。主要观点有劳动价值论、抽象劳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边际效用价值论,以及均衡价格论等等。各种价值理论长期争论不休,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学家们的立场、观点、方法不同,对商品价值这个抽象的概念有不同的认识,对价值、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和价格的关系没有完全搞清楚,价值理论因此成为经济学之谜。
商品价值问题不是单纯的经济学问题,而是经济哲学间题,只有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从哲学上讲,价值是客体对主体的意义以及主体对客体的评价,它反映了客体和主体的关系。商品的价值是什么?就是商品对人所具有的意义以及人对商品所作的评价,它反映了商品和人之间的关系。换句话说,我们讲商品的价值,就是指商品对人有何价值,人对商品作何评价(买不买?值不值?)。在这里,商品是价值的客体,具有客观性(客观存在);人是价值的主体,具有主观性(主观评价)。价值反映商品(客体)和人(主体)之间的关系。离开人这个价值的主体,商品无人问津,价值也就无从谈起。这是认识商品价值的关键所在,也是发展商品经济的意义所在。我们为什么要发展商品经济?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的消费需要。只有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才能揭开商品价值之谜。
在商品经济社会中,人从整体上讲具有二重性: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商品是用来出卖的劳动产品,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消费的需要,因此就决定商品的价值也具有二重性:对消费者具有使用价值,对生产者具有交换价值。使用价值是根本的,是商品价值的物质内容;交换价值是派生的,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内容决定形式:有使用价值的商品,才有交换价值,没有使用价值的商品(如腐烂变质的食品),就没有交换价值;使用价值降低(如旧车),交换价值也降低;使用价值消失(如过期失效的药品),交换价值也消失。商品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是辩证统一关系,统一于商品的价值。这种新观点不仅符合形式逻辑(价值概念包含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而且符合辩证法。研究商品价值间题,必须首先研究使用价值。只有弄清使用价值,才能弄清交换价值。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的社会价值,即满足社会消费的需要。任何社会的商品生产,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满足消费需要。商品使用价值包括三个要素:品种、数量、质量。不同品种、数量、质量的商品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同一商品也可能有不同的用途,这些都是不言而喻的。商品使用价值的大小是可以分析比较的,根据使用价值三要素对消费者的效用就可以比较出来。
品种(序数效用):商品类别品种很多,使用价值大小不同,可以进行定性分析,按序数排列,排在前三位的应该是:食品、服装、住房……吃饭、穿衣、住房是人民基本的生活需要,解决的是温饱问题。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第一步就是解决温饱间题。有人说,商品使用价值的大小无法进行比较,难道粮食与烟草使用价值的大小也无法比较吗?为什么不联系实际想一想呢?
数量(基数效用):商品数量有多少,决定使用价值的大小,可以进行定量分析,用基数计量。例如,我国现有十三亿多人口,每年需要多少粮食?根据统计,得出基数,满足需要,效用最大。粮食生产就是要根据这个基数来安排。国家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护粮食生产基地;同时建立粮食储备制度,以丰补歉,保证粮食安全,防止发生粮食危机。
质量(时间效用):商品质量不仅要合格,而且要有保质期,过期则失效。特别是食品、药品、保健品,关系人民生命健康,质量尤其重要。现在,市场上假冒伪劣商品泛滥成灾,广大消费者深受其害(有些婴儿因食用劣质奶粉被害死)。国家必须制定商品质量标准,加强质量检查监督工作,严厉打击假冒伪劣行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商品的交换价值是商品的经济价值,能够给商品生产者带来经济利益。盈利或赚钱是商品生产的直接目的,它决定商品生产和流通的全过程,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在商品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商品交换价值的形式也发生了变化:从简单的价值形式到扩大的价值形式,从一般价值形式到货币形式,从金属货币流通到纸币产生,如今又发展到电子货币“一卡通”。在货币产生以前,没有价值尺度和价格标准,商品交换价值的形式是不明确的,在很大程度上带有互通有无的性质,交换双方获得的都是物品使用价值(货物)。在货币产生以后,有了价值尺度和价格标准,单位商品的交换价值明确地表现为价格。商品价值、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与价格的逻辑关系是:
商品价值:
从这里可以看出:商品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这个物质就是商品的数量和质量。没有数量就没有质量;没有质量(如食品腐烂变质),数量再多也不顶用,等于零。商品交换价值与价格、数量成正比。商品价格与质量成正比(优质优价),与数量成反比例方向变化(薄利多销)。劳动生产率提高可以增加商品产量,与交换价值成正比;同时降低生产成本,与.价格成反比。消费者购买商品考虑的因素是:买什么(品种),买多少(数量),好不好(质量),贵不贵(价格),这是经济生活的基本常识。经济学不能脱离实际,违背经济生活的基本常识。
商品价格就是货币与商品相交换的比例关系,即单位商品交换价值的货币表现(亦称单价)。这是我给价格下的新定义,用公式表示:
商品价格=
这个公式不仅包括各种商品的各种价格,而且反映了价格变化规律,即供求规律。
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上,个别商品的市场价格是由生产成本和供求关系决定的。生产成本是决定商品价格的内因,市场价格只有高于成本价格,生产者有利可图,才会继续生产,否则就会停产或转产。供求关系是决定商品价格的外因: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供过于求,价格下跌;供求平衡,价格稳定,市场价格等于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即生产价格。市场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是市场经济的价格规律。《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第八条规定:“经营者定价的基本依据是生产经营成本和市场供求状况。”这个定义是符合实际的。整个社会的商品价格水平是由货币发行量决定的。国家制定货币政策,控制货币的发行总量,可以保持商品价格水平的基本稳定,防止通货紧缩或通货膨胀,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平稳发展。
三、剩余价值论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内容。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资本积累就是剩余价值资本化,导致生产相对过剩、社会两极分化,发生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它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和灭亡,必然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所代替。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对于批判资本主义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公有制一统天下转变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类企业(包括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和“三资企业”等)都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和市场主体,都要参与市场竞争,追求经济效益。盈利赚钱是企业生产经营的直接目的。投资回报率是考核企业的标准之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同时又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生产要素包括劳动、资本、土地、技术等等。按劳分配可以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按资分配可以调动投资者的积极性;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在这种新形势下,怎样认识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和剥削问题,是经济学的一大难题。理论界发表了大量的文章,产生了很多意见分歧,至今没有形成共识。
剩余价值是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剥削使用的概念。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不使用这个的概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用这个概念,都使用利润概念。“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追求利润是市场经济的普遍现象。但是,企业利润从何而来?归谁所有?有无剥削?这些都是错综复杂的经济问题,需要深人探索研究,不能轻易下结论。在此,谈几点初步意见。
首先,企业有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三资企业,等等。不同的企业经营方针有区别。私营企业的经营方针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就是“利大大干,利小小干,无利不干,唯利是图。”但是在市场竞争中,私营企业有的盈利、有的亏损,有的破产,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不一定能实现。国有企业是全民所有制企业,经营方针应该是追求社会福利最大化,即为社会提供优质产品和优良服务,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能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否则,与私营企业就没有什么区别。集体企业应该追求集体福利最大化,就是实现共同富裕。
其次,企业利润有平均利润、垄断利润、非法暴利,等等。不同性质的利润来源是不同的。平均利润是市场公平竞争的结果,企业应该获得的利润。没有平均利润,企业就不能发展。垄断利润是凭借垄断地位、制定垄断价格获得的。国有企业的垄断利润应该上交国家财政,由国家统一分配。企业内部不能瓜分垄断利润,否则就会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非法暴利是企业采取非法的手段,获得的暴利。例如,非法集资、非法经营、假冒伪劣、坑蒙拐骗、官商勾结、瓜分国有资产等等。国家要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严厉打击企业的非法活动,没收非法企业的暴利,保护国家财产和消费者的合法利益。
中图分类号:F25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12)08-0052-07
2012年,我国已经把财政体制改革作为最重要的问题提出来,作为财政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采购工作,将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政府采购工作的绩效如何,供应商的关系品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供应商关系品质如何影响政府采购绩效的角度作一探索性研究,希望通过实证研究探讨这两者的关系,从而促进政府采购事业向着科学管理的方向健康稳步发展。
一、关系品质理论及测量方法的演变
目前学术界对关系品质的概念尚未达成共识,但较为公认的关系品质的概念由 Crosby et al.(1990)①最先提出并给予明确定义。就关系品质的概念而言,各位学者对关系品质都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其中多数学者都参考了 Crosby et al.的观点,并结合各自所研究情境适当加以发展。如Susan,Powell认为关系品质如同产品品质的概念,可视为关系人在满足需求上的认识程度②。可见,他们的关系品质定义充分吸收了Crosby et al.的思想,实现了一般质量概念与关系品质概念的对接,奠定了关系品质理论的演进基础。
多数学者认为关系品质是一个多维度的高阶变量,不存在单一维度的测量方法[注:Sheth,Jagdish N,CanUslay.Implications of the Revised Definition of Marketing:From Exchange to Value Creation,Journal of Public Policy&Marketing,2007,26(2):302-307;
Ashnai,B,Sm irnova,M,Kouchtch,S,Yu,O,Barnes,B.R,and Naud,P.Asses sing Relationship Quality in Four Business to Business Markets,Marketing Intelligence and Planning,2009,(27).]。由于各位学者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引起关系品质维度选择具有特定情境导向[注:Woo Ka-shing,Ennew C.T.Business-to-business relationship quality: An IMP interaction-based conceptualization and measurement,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2004,38(9/10):1252-1271.]的原因,各位学者关于关系品质的维度构成亦各不相同。学者们在关系品质的维度划分上各有不同,但大多数学者均认为信任、满意和承诺是关系品质的基本维度。同样,由于关系品质维度选择具有特定情境导向,也不存在一种适合所有情境的关系品质维度选择方案,即应视具体研究需要而选择关系品质维度组合方案。
二、模型和假设
(一)概念模型
通过对文献梳理发现,国内外学者对关系品质与政府采购绩效的研究在理论上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模型,这可能是由于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关系品质影响政府采购绩效进行理论分析,缺乏整合的研究框架,并且其对政府采购绩效的影响因素、结论以及对策建议也各有差异。主要由于政府采购绩效受到制度环境和信息不对称的影响,难以有效地测量,导致不同学者对关系品质影响政府采购绩效的理解有差异。本文建立在对关系品质和政府采购绩效文献阅读的基础上,通过对政府采购绩效和关系品质相关文献的追溯与整理,一方面认为供应商和用户的关系品质主要包括信任、满意和承诺三个维度;另一方面,在参照以往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并考虑到政府采购绩效的特殊性,认为政府采购绩效可以通过管理绩效、财务绩效和社会绩效三个维度来衡量。本文试着提出关系品质影响政府采购绩效多因素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
(二)研究假设
中图分类号:F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7)08-0077-07
一、引 言
自有品牌(Private Brand)一般是指由零售企业或批发企业拥有的品牌,其一系列产品通过独家或有控制的渠道分销。但只有零售企业的自有品牌能对制造商产生较大的对抗力,因此,学术界通常所说的自有品牌一般是指零售企业拥有的品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零售商自有品牌的市场份额已经达到了一个惊人的程度,如世界著名的零售商J.C.Penney的自有品牌销售额已经达到总销售额的40%,西尔斯占55%,在Target的服装销售中,自有品牌占据了80%的份额。Krishnan and Soni认为通过自有品牌的开发,零售商可以在与供应商的交易中占据有利地位,获得更大的渠道支配力量。许多研究也证明,零售商经营自有品牌可以比经营制造商品牌获得更多利润,同时可以树立零售商差别化优势,成为参与市场竞争的有利武器,这是导致零售商自有品牌发展迅猛的重要原因。
目前,在中国零售市场全面对外开放的宏观背景之下,一些本土零售企业为了节省成本,增强与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开始实施自有品牌战略,将其作为与外资零售企业竞争的利器之一。但是由于缺乏对自有品牌的理论认识,盲目开发的情况经常出现,结果导致消费者对零售企业自有品牌商品评价不高,结果不但没有提高市场竞争力,反倒影响了零售企业绩效。那么,在中国现实的零售市场环境下,零售企业如何开发出能够让消费者认可和接受的自有品牌商品,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实际上,自有品牌的成功依赖于消费者对自有品牌的感知和评价,Sprot and Shimp(2004)指出,虽然从理论上讲,零售企业可以通过不断提高自有品牌质量,加强广告宣传来提高消费者对自有品牌的感知,但是,这样做的结果会使企业成本增加,与自有品牌开发的初衷相背离。对于一个已经达到基本质量标准的自有品牌商品而言,利用自有品牌声誉与零售商自身声誉紧密相连的特点,通过店铺形象的优化来提高顾客自有品牌感知,是零售企业自有品牌发展的有效途径。但是,目前学术界对店铺形象与顾客自有品牌感知的关系问题并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或者研究结论并不一致。因此,针对店铺形象对自有品牌感知及购买意向影响的研究,不仅仅有助于进一步丰富自有品牌理论,而且对于零售企业通过店铺形象优化来提高顾客对自有品牌的感知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文献回顾
1.顾客对零售商自有品牌感知的研究
很多研究发现,消费者对零售商自有品牌质量的感知明显劣于对制造商品牌质量的感知,这说明了与制造商品牌相比,自有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通常被定位为一种低品质的商品。
Richardson等的实验研究初步探讨了自有品牌感知质量偏低的原因,认为各种外在提示,如价格、包装等会影响消费者对自有品牌质量的评估。零售商通常把自有品牌的价格定得比制造商品牌的价格低15%--37%,出发点是为了吸引消费者,结果这种低价位却降低了消费者对自有品牌质量的感知,并使他们不愿意购买自有品牌。Sinha and Batra分析了消费者的价格意识及与价格相关的认知(如价格一质量联想、对制造商品牌的感知价格不公平)对自有品牌感知质量和白有品牌购买行为的影响。Garretson等通过分析消费者对零售店铺中自有品牌和制造商品牌商品促销态度的差异,说明了价格因素和非价格因素对自有品牌感知与制造商品牌感知的影响程度不同。Semeijn等研究发现顾客购买某类自有品牌的一次不愉快经历会严重妨碍顾客对店铺其他类别自有品牌商品的购买,甚至会影响到顾客对店铺整体的信任程度,零售店铺自有品牌商品类别越多,或者说自有品牌延伸范围越大,这种负面的溢出效应就越明显。Guerrero等却发现绝大多数消费者对自有品牌质量的感知直接取决于店铺的要素特征,零售企业开发自有品牌或进行自有品牌延伸时,必须考虑店铺本身的因素对顾客自有品牌感知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作用是如何发生的。可见影响自有品牌感知的因素很多,但是在这些因素中,由零售店铺诸多要素集合而成的店铺形象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2.零售店铺形象及测量维度的研究
店铺形象的概念最早是由Martineau提出来的,他认为店铺形象是顾客头脑中界定商店的方式,界定一方面基于店铺的功能性属性,一方面基于顾客的心理属性。但是迄今为止,关于店铺形象的定义以及测量维度在学术界一直没有达成共识。比如Lindquist认为店铺形象是消费者感知的多要素的复合体,并提出了构成店铺形象的9大类要素:商品、服务、顾客、硬件设施、便利性、促销、商场气氛、制度、售后满意;Doyle and Fenwiek认为店铺形象就是消费者对商店的一种态度,从中传达了消费者对该商店的总体印象信息,测量维度包括商品、价格、品类、式样、选址五个方面;Bloemer and de Ruyter将零售店铺形象定义为消费者对店铺不同维度或属性感知的集合体,测量维度包括选址、商品、店铺气氛、顾客服务、价格、广告、人员销售、销售刺激;Chowdhury等在综合前人研究基础上归纳了店铺形象的六个主要维度,即服务、便利性、质量、选择范围、价格、气氛,并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六维度划分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可见不同学者对零售店铺形象的测量维度观点不一,这和不同学者研究的时代背景、立足的国家文化背景以及对样本消费者的选择有密切关系。
3.店铺形象与自有品牌感知关系的研究
店铺形象是消费者判断商品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一些关于店铺形象与自有品牌感知质量之间关系的研究结论并不一致。Rao and Monroe(1989)的研究表明,消费者对商店名称的态度与消费者对商店产品质量的感知关系不显著。Grewal等和Birtwistle等的研究都证明,零售店铺形象与自有品牌形象呈正相关关系。但是这些研究多把店铺形象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忽视了不同的店铺形象维度对自有品牌感知的差异化影响。Vahie and Paswan(2006)虽然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了店铺形象的商品质量要素和气氛要素对顾客自有品牌质量感知呈正向影响;店铺形象中的便利性要素、质量要素、价格要素对顾客自有品牌情感感知呈正向影响,但是由于该研究的样本局限在20多岁的青年人之中(以学
生样本为主),并且只运用了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的方法,没有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深入研究,使得该研究表现出较大的局限性。
4.品牌感知与购买意向关系的研究
关于顾客品牌感知与购买意向关系的研究已经积累了不少的文献。如Spears and SinRh(2004)的研究证实了品牌态度(偏好)影响购买意向;Bou-Llusar等(2001)在对感知质量和满意度对购买意向影响的实证研究中,验证了感知质量与购买意向的正相关关系;Taylor and Baker(1994)证明了服务感知质量对顾客购买意向的正向影响。Fin and Suh分析了韩国折扣店中自有品牌感知与购买意向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但是由于不同学者对品牌感知的内涵界定并不一致,针对品牌感知不同维度对购买意向影响程度的研究还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
三、研究假设及模型构建
本文拟构建店铺形象不同维度对自有品牌感知与购买意向的理论模型。Vahie and Paswan(2006)曾指出店铺形象不同维度对自有品牌购买意向的影响往往是通过自有品牌感知为中介调节的,也就是说店铺形象不同维度对自有品牌购买意向并不存在直接的影响。所以我们将按照两个关系层次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设。
1.店铺形象不同维度对自有品牌感知的影响
零售店铺形象是消费者对店铺商品、服务、价格、环境等多维度的一种综合性评价。综合Bloemerand de Ruyter(1998)、Chowdhury等(1998)对店铺形象维度的划分,在本文中,我们将零售店铺形象分为六个维度:店铺的商品整体形象、店铺服务形象、店铺价格形象、广告及促销形象、店铺环境形象以及便利性形象。
关于自有品牌感知的定义,学术界迄今并没有统一的说法。以往的研究中,关注最多的是自有品牌感知质量,但是感知质量高,并不意味着消费者会喜欢这种自有品牌商品,也并不意味着消费者会愿意购买自有品牌商品,而只有当消费者对自有品牌的感知质量高同时对自有品牌具有特定偏好的时候,消费者才有可能购买自有品牌商品,这时零售企业的自有品牌战略才可以算作成功的。因此本文将借用Keller将品牌形象联想分为情感维度和感知质量维度的观念,从自有品牌的感知质量和感知情感两方面来定义自有品牌感知。
店铺形象不同维度都会对自有品牌感知质量和感知情感产生影响,且影响程度可能存在差异。一些学者从不同角度已经做了一些相关研究,为了全面研究店铺形象不同维度对自有品牌感知的影响程度,我们提出如下一系列假设:
H1-1店铺服务形象对自有品牌感知质量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H1-2店铺价格形象对自有品牌感知质量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H1-3店铺环境形象对自有品牌感知质量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H1-4店铺商品整体形象对自有品牌感知质量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H、一5店铺广告促销形象对自有品牌感知质量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H1-6店铺便利性形象对自有品牌感知质量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H2-1店铺服务形象对自有品牌感知情感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H2-2店铺价格形象对自有品牌感知情感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H2-3店铺环境形象对自有品牌感知情感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H2-4店铺商品整体形象对自有品牌感知情感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H2-5店铺广告促销形象对自有品牌感知情感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H2-6店铺便利性形象对自有品牌感知情感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
2.自有品牌感知对购买意向的影响研究
在品牌感知与购买意向关系的一些文献中,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验证了感知质量和感知态度都对购买意向存在正向影响。但是在本文研究中,我们强调的“自有品牌感知”是基于顾客对店铺形象评价而引发的自有品牌的质量感知和情感感知,我们试图发现这种感知是如何影响到消费者最终的购买决策,影响程度有多大。据此,我们提出如下假设:
H3真自有品牌感知质量对自有品牌购买意向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H4自有品牌感知情感对自有品牌购买意向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
上述假设构成了本文的研究模型,如图1。
四、实证分析
1.量表设计及数据采集
本研究在进行量表设计前进行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收集、消费者小组座谈等前期研究工作。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初始量表。在初始量表中,店铺形象维度的测量主要参考Chowdhury等的题项,自有品牌感知质量和感知情感参考Gaski and Etzel的测量题项,自有品牌购买意向的测量参照Grewal等的研究。为了便于被调查对象进行评价,我们将量表的项目调整为中国人容易了解和接受的表述方式,并且将所有分值统一为7分。采取正向和逆向叙述相结合的方式,每个问题都用了7级李克特(Likert)量表进行测定。确定初始量表后,我们对部分消费者进行了试验预调查,同时访问了相关营销专家。在综合各方意见后,对初始量表做了进一步改进,得到正式量表及问卷。正式问卷确定以后,便进入实证数据的采集阶段,我们通过在大型综合超市内随机拦问的方式,共发放问卷600份,淘汰无效问卷后有效问卷558份,有效率93%。
2.数据分析结果
在进行模型评价及假设检验之前,首先使用内部一致性法来检验变量衡量的信度。表1反映了信度检验的结果,所有结构变量的Cronbach’a系数都大于0.7,并且大部分都在0.8以上,这表明本研究的量表具有非常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
然后,我们利用LISREL8.5软件,对各个观测变量的载荷情况、设定模型的拟合优度以及路径系数进行了分析。各个观测变量的载荷情况见表2,结果表明,各个观测变量在相应的潜变量上的标准化载荷系数绝大部分超过了0.7,且全部通过了t值检验,在p<0.001的水平上显著,因子载荷的t值从10.99到24.70,这说明本研究的各变量具有充分的收敛效度。
拟合优度统计指标反映了结构方程模型整体的可接受程度,根据检验结果(见表2),模型的绝对拟合指数χ2/df为2.04,为理想水平;近似误差均方根RMSEA为0.053,接近理想水平0.05;拟合优度指数GFI、AGFI超过0.8,简约的拟合优度指数PGFI在0.7以上;NFI、NNFI、PNFI、CFI和IFI也均达到理想水平。可见模型的设定是可接受的。反映各个潜变量之间结构关系的标准化路径系数及模型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从模型结果上看,有3条路径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P>0.05),分别是店铺价格形象对自有品牌感知质量的影响,广告促销形象对自有品牌感知质量的影响,便利性形象对自有品牌感知质量的影响,路
径系数也显示出这3条路径的关系强度很弱,同时与这3条路径对应的理论假设H1-2,H1-5,H1-6没有得到实证数据的支持。而其余的11条路径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在p<0.001统计水平上显著),其对应的理论假设均得到了实证数据的支持,这些假设路径的标准化路径系数在0.11~0.42之间。
从假设检验结果我们可以发现,对自有品牌感知质量影响最大的店铺形象维度是商品形象,路径系数为0.37,其次为店铺环境形象和店铺服务形象,影响系数分别为0.26和0.20,广告促销形象对自有品牌感知质量的影响非常小,而店铺价格形象与便利性形象对自有品牌感知质量几乎没有影响。对自有品牌感知情感影响最大的店铺商品形象,路径系数为0.32,其次为店铺环境形象和店铺价格形象,影响系数分别为0.30和0.23,再次为店铺服务形象、广告促销形象和便利性形象,路径系数分别为0.19、0.14和0.11。自有品牌感知质量与感知情感对自有品牌购买意向的影响系数分别为0.42和0.29。
五、结论与讨论
1.结论及意义
本文的研究为零售企业通过店铺形象的优化来提升自有品牌形象提供了思路。根据本文的实证检验结果,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对研究发现及相关意义进行归纳:
(1)店铺商品形象、环境形象和服务形象三个店铺形象维度对自有品牌感知质量和感知情感都存在显著影响。其中,店铺商品形象对自有品牌感知质量和自有品牌感知情感的影响都是最大的,对自有品牌感知质量的影响程度(路径系数0.37)大于对自有品牌感知情感的影响程度(路径系数0.32);店铺环境形象对自有品牌感知质量和自有品牌感知情感的影响都居于第2位,对自有品牌感知情感的影响程度(路径系数0.30)大于对自有品牌感知质量的影响程度(路径系数0.26)。这一研究说明了对于零售企业而言,尤其应该注重优化这几个对自有品牌感知质量和感知情感影响都较大的店铺形象维度。在商品形象优化方面,应努力营造一种商品质优、选择范围大、陈列美观的形象,这就要求企业应该对供应商的商品质量进行把关,注重进货渠道的多元化,店铺主力商品、战略商品、辅助商品和关联商品的比例协调等,同时应加强与供应商建立快速反应系统和自动补货系统,以确保商品配送的及时性和科学性,此外还要注意商品陈列的科学性,运用适当的陈列技巧给顾客营造一种美观的印象。在店铺环境形象方面,应注重店铺的内部的通道设计、橱窗设计、照明设计、音乐和音响的设计、色彩设计以及对气味的控制,给消费者创造一种舒适的购物环境和气氛;在服务形象方面,应加强对各类服务人员的培训,及时处理顾客的抱怨和投诉,确保店铺人员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2)店铺价格形象、广告促销形象和便利性形象三个维度对自有品牌感知质量的影响不显著,但对自有品牌感知情感存在正向影响。其中广告促销形象和便利性形象对自有品牌感知情感的影响程度较之其他维度而言,显得相对较低(路径系数仅为0.14和0.11)。这说明了店铺价格形象、广告促销形象和便利性形象的优化并不会改变顾客自有品牌感知质量,但是却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增强顾客的自有品牌感知情感,零售企业也应该对这几个维度的优化引起重视。
电子商务是指实现整个贸易活动的电子化。从涵盖范围方面可以定义为:买卖双方的整个交易过程不是通过当面交换或直接面谈方式进行的而是通过电子的交易方式在网络平台实现,在线订货、支付方式以及市场调查等都是这个市场的一部分。电子商务的经济学意义在于其降低交易双方的交易成本,减少双方之间的中介,实现了“一对一”的交流。
然而,网络交易并不是完美的,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使得网络厂商的身份不易识别,网络产品质量评价描述的主观性和网络主体的多样性等原因造成的产品质量的不对称性比传统市场更加严重。以作为目前中国主要的一种电子商务模式——网络购物为例,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中国互联网络热点报告(电子邮箱和网络购物)》,用户没有尝试网络购物的主要原因,“担心商品的质量问题”占了47.4%,31.1%的用户认为在网络购物环节中,“质量问题”是必须首要解决的方面。可见产品的质量问题是买家最为关注的,一些劣质产品损害了买者的利益,加大了买者对卖者的信任危机,也降低了买者对于卖者优质商品的评价,使得买家只愿意出低价购买卖家的商品,调查发现买家对卖家商品的恶意出价已经成为卖家售物的最不愉快的经历(淘宝、ebay易趣、拍拍卖家分别为35.3%、52.8%、57.8%)。由此长久下去将会形成网络所售商品质量水平的下降,从而形成所谓的“柠檬市场”。
本文试图通过“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理论来解释网络商品的柠檬市场问题的形成机制以及分析其市场效率,并根据分析的结果提出提高网络商品质量水平的解决对策。
电子商务“柠檬市场”的形成机制
“柠檬”(lemon)来源于美国人对次货和二手货的称呼,由美国经济学家阿克洛夫(Akerlof,1970)的旧车市场(lemons model)引入并开创了逆向选择理论的先河。形成“柠檬市场”的原因来自于买者和卖者有关产品质量信息的不对称,卖者知道产品的真实质量,买者不知道产品的真实质量,只知道产品的平均质量,因而只愿意根据平均质量支付价格,但这样的结果使得市场上出售的产品质量的下降,买者愿意支付的价格将进一步下降,更多的较高质量的产品退出市场,如此使得低质量的产品将会把高质量的产品驱逐出市场,从而使市场上的产品质量持续下降。
假设网上购物市场上存在两种产品:高质量产品H和低质量产品L。如果产品质量的信息是完全的和对称的,网上购物市场就会由SH、DH和SL、DL构成上述的两个市场,并得出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pH、pL、qH、qL(如图1所示)。SH、DH 分别为高质量产品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SL、DL分别为低质量产品的供给和需求曲线。由于高质量产品的投入较大以及买者对高质量产品的愿意支付更高的价格,所以SH、DH 均高于SL、DL 。在现实的市场中,卖者比买者掌握更多的产品质量信息。买者只能根据市场上高低质量产品的存在概率来决定其购买行为。本文假设买者开始认为高质量产品存在的概率为50%,因而他们认为市场上的商品是“中等”质量的,以图1中的DM给出买者的需求曲线,介于DH与DL之间。从图中可以看出曲线SH与曲线DM均衡点pMH、qMH均小于信息充分对称市场上SH、DH两条曲线均衡点pH、qH。在这种情况下,高质量产品的卖者由于不能够获得足够的利润或不能弥补其生产经营成本被迫退出交易市场,而更多的低质产品将占据市场。当买者了解市场上所售产品的质量在下降时,他们的需求曲线进一步向左下方移动,如图1中的D*M,高质量产品的价格为p*MH(
电子商务“柠檬市场”的市场效率
由于电子商务市场的质量信息不对称,买者不能从卖者的信息中确定其产品质量的真实情况,在网上购物市场上不同质量的产品具有了形的相似而具有了相近的价格。对于高质量产品来说,实际的价格远远低于其获得最大利润时的价格甚至不能弥补其生产的成本。如图2所示,在消费者具有完全的产品质量信息的情况下,供给曲线SH与需求曲线DH实现了均衡的价格pH和均衡数量qH。但由于实际市场上消费者对于所有产品的质量都以平均质量来衡量,从而降低了对高质量产品的价格评价,这就形成了市场失灵。在这种实际价格在市场出清价格之下的情况下,作为理性经济人的高质量产品提供商只能选择减少产品的提供量,将高质量产品的数量由qH降低到qMH。由于市场上高质量产品的供应不足,从而造成了相应的总剩余损失,图中B+C即为总福利损失,使得买者和卖者总体情况恶化。在DM曲线向D*M的进一步移动过程中,福利损失将更加的增大。
而对于低质量产品来说,实际的价格大于其市场出清时的价格(如图3所示)。由于买者被迫接受低质产品的高价格,使得低质卖者获得了超额利润矩形A部分,这部分是由买者转移给卖者的消费者剩余。在发现实际的价格高于低质产品的真实价格后,一些买者不再购买低质产品,使得消费者剩余损失为图中的三角形B,一些卖者也不再提供这部分产品,生产者剩余损失为三角形C,因此,在低质产品市场上也导致了福利损失B+C。更为严重的是,在高价格水平pML的激励下,越来越多的低质产品将进入市场中,从而造成整个网上购物市场的恶化趋势。
从以上的效率分析可以看出,电子商务的“柠檬现象”造成整个市场效率的损失,质量稍高产品的卖者退出市场,低质产品充斥市场,商家和买家的利益都受到了损害,如何提高这个市场的效率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电子商务“柠檬市场”的解决对策
由于电子商务存在着质量信息的不确定性,一些购物网站为解决电子商务的“柠檬问题”制定了相应的对策,本文在购物网站已有对策措施的基础上,从行业和政府两个层面来分析运用行业监督和政策措施来降低网络商品的质量信息分布的不对称程度和解决价格不能反映真实质量的市场失灵。
(一)建立网上商家的行业协会
我国的电子商务商家还没有建立类似于传统市场上的行业协会,商家之间的联系目前还比较松散。建立网上商家的协会行业有利于加强商家组织内部的自律,提高对单个商家的监督与管理,弥补政府微观管理单个商家行为的不足,还能通过各种方式传递信息来促进行业的良性发展,使消费者获得“正”的市场信息,作到优质优价,减少市场失灵带来的效率损失。
发挥网上商家的行业监督机制。加强网上商家之间的联系与沟通,利用网上即时聊天方式和网络平台的信息功能对同类商家进行监督与管理。可以在买者信誉评价和卖者信誉评价的基础上,增加行业信誉评价。行业信誉评价根据一段时间内商家两个信誉评价情况以及消费者对其的投诉情况等进行评估。以此向消费者传递高质商品的正确信息,减少价格扭曲。
培育和完善专业性的网络交易中介组织。电子商务的高效率在于减少了市场交易的中间环节,使得买卖双方面对面直接完成交易。然而电子商务依旧离不开中介的支持,其质量的不确定性需由第三方来权威论证。行业组织有必要培育权威的第三方论证机构对网络商品特别是高档商品进行质量的鉴别,降低供需双方搜寻信息的成本,改善信息不对称的状况。加强电子商务行业与银行部门的合作,将银行的电子中介支付作用与商家的诚信相结合,建立诚信激励机制。
(二)加强政府的监管引导力度
目前,电子商务方面法律的欠缺,政府对网络商品质量安全管理体制的薄弱是造成电子商务市场“柠檬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消费者在网上买到假货、劣质商品,无法获得相应的法律支持和部门处理,增加消费者的投诉成本。政府应通过制度方面的建立弥补微观市场失灵的缺陷,间接发挥信息传递的功能,并降低消费者投诉的成本。
1.不断完善法律法规以及执法体系,实行奖惩并举。电子商务发展具有日新月异的特征,因此有关的法律法规的制定不仅要与之俱进,还要具有前瞻性。政府不仅要严格立法,更要严格执法,对于消费者的投诉要及时处理,并对提供劣质商品的商家进行惩罚,增大劣质商品的供应商进行逆向选择行为的机会成本,遏制这种行为的发生。对于高质商品的商家,根据其信誉度评价的高低对其进行税收方面的补贴,建立诚信激励机制。并立法将网上商家的电子支付与其银行信用相结合,完善信用制度。从而间接提高消费者对网络市场质量水平的信息掌握程度和可信程度。
2.实施政府质量保证体系。对进入电子商务市场的B2C商家进行直接资格论证,对C2C的个人商家通过C2C网站实行间接资格论证。并加强对传统市场上商品的质量保证论证体系的建设,以此确保网络市场和传统市场的结合,达到政府向消费者提供网络购物市场的商品质量“正”的信息,降低信息的不对称性程度。
3.建立网上投诉和网上仲裁辅助机制。针对网络的虚拟性和跨空间性,建立网上虚拟的投诉监管机制,并强制购物网站链接网上投诉部门的地址。对于消费者投诉的商家,监督部门根据商家提供的售后票据、身份论证和数字ID通过网上和网下两个方式相结合对其进行索赔和惩罚,加强对劣质商品的监管力度,从而增加消费者对网络商品的质量信心。
参考文献
一、问题的提出
绝大多数消费者由于在网上购物不能直接接触产品,已经习惯参考其他消费者的在线评论,因此,产品在线评论的多少与好坏成为了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在线评论的相关研究中,学者们已经关注评论的正负性,其中,Arndt(1967)研究表明,正面评论会促进购买,负面评论会减少购买;[1]Tax等(1933)研究出在线评论具有一定的情感表现形式,积极或消极的评论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2]Lee(2008)的研究表明负面评论越多则会引起更多的负面评论;[3]Lazarsfeld和Katz(1955)研究表明,消费者对产品或服务的态度由不满意到满意的转变过程中,评论所起的作用是广告的九倍。[4]基于此,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在线评论进行研究,但评论的情感倾向对于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差异性影响到底如何?本文通过实地访谈和问卷调查探究具有消极情感的在线评论具体是从哪些方面以及如何影响消费者行为的。
二、模型构建与研究假设
依托S-O-R范式,基于学者们的研究成果以及本次问卷调查之前的深度访谈,本文将外部刺激即负面在线评论的特征,主要涉及负面评论长度、表达方式、内容、数量与质量,探究其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
1、负面在线评论长度
消费者一般更倾向关注评论较长的信息,因为其涵盖了关于产品、使用体验等各方面更多的内容。郝媛媛等(2010)通过研究评论对电影消费的影响发现,评论长度正向影响评论有用性。[5]评论内容作为网站中很重要的部分,将会对潜在消费者有用性的感知产生影响。对于潜在购买者而言,不同产品评论的内容能带来不同的社会临场感。评论越长则包含越多的细节信息,这些信息对潜在购买者越有用。因此,评论长度对产品的有用性存在差异。
H1:负面在线评论长度反向显著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
2、负面评论的表达方式
评论内容根据评论本文的表达形式分为两种:客观表达评论内容和主观表达评论内容。一般情况下,主观表达方式体现出带有主观意识的较强情感性的描述,经常采用第一人称的形式;客观表达方式是采用第三人称语气的陈述句,以客观的态度评论产品总体或其他和产品有关的部分。学者们也从评论中表现出的积极、中性、消极情感倾向发现其对消费者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即评论标题、正文中的表达方式对其在线评论的浏览量和关注度有相关性。
H2:较主观表达方式的负面评论反向显著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
H3:较客观表达方式的负面评论反向显著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
3、负面评论的内容
产品相关信息是消费者第一关注的内容。消费者的购买行为越复杂,即网络购买的产品价值越大,越是非习惯性购买,消费者就越需要从在线评论中掌握大量的补缺信息。一方面,消费者需要关于产品的质量和款式等具体产品信息;另一方面,涉及网购的流通环节,即消费者对店主的服务质量和物流质量。
H4:产品方面的负面在线评论反向显著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
H5:店主服务方面负面在线评论反向显著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
H6:第三方物流方面负面在线评论反向显著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
4、负面评论的数量
目前国内很多购物网站潜在购买者都可以查看到全部的评论和评论数量。在线评论数量越多,消费者越有可能接触到更全面的信息;另外,评论数量越多则说明这款产品在市场上受欢迎程度越高。相反,负面评论的数量越多,则表明该产品用户体验越差。
H7:负面评论的数量反向显著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
5、负面评论的质量
态度功能理论认为,人们持有某种态度是为了满足其自身的内在需求,如果外界的信息能够满足这种需求,它就更容易改变人们的态度。学者们对在线负面评论质量的定义是:在线负面评论内容的真实性、客观性、相关性,以及是否能够满足消费者需求。[6]高质量的负面在线评论,一般都包含着丰富的产品使用过程、体验和感受等多方面信息,这些信息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真实属性,而且逻辑清晰、组织严密、论据充分,容易被信息接收者所理解与认同。相反,低质量的负面在线评论一般言语不详,没有用准确的文字描述自己的使用经历,仅仅给出自己对产品的评价,因此低质量的负面在线评论显得没有条理,没有依据,难以使信息接收者信服。
H8:负面评论的质量反向显著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
三、数据分析及结论
1、变量及测量指标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构建了7个自变量,分别为负面评论的长度、负面评论的表达方式、负面评论产品的内容、负面评论店主服务的内容、负面评论物流的内容、负面评论数量和负面评论质量。2、数据分析
(1)信度和效度检验。本次问卷调查的Cronbacha系数为0.869,且自变量的α值都大于0.7,说明问卷可信度很高。KMO的值为0.840,题项变量间的关系基本是良好的;同时,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达到0.05的显著水平(P=0.000
(2)回归分析。本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共经过5步回归。步与步、块与块,模型之间的相对似然比检验,第1步,整个回归模型的Chi-square值为23.743,Sig=0.033
回归结果显示:负面评论的字数sig值为0.031
四、对策建议
1、网络零售商方面
(1)避免负面在线评论的出现,重视对商家的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中,服务质量和水平作用日益突显。网购行业的竞争十分激烈,网络零售商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商家应当真实反映产品的基本信息,比如衣服类的纯棉指数、羊毛指数等,避免消费者客观地反映产品的相关参数不准确而造成负面评论;商家应当对产品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说明,如手机的待机时间会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而减少;以及对产品进行一些操作后的变化如实告知消费者,避免消费者对于产品本身方面的原因提出差评;商家应当注重客服人员的管理与培训,同时商家应当尽可能提高发货速度,从而减少差评;商家应当对物流公司进行选择,尽量选择服务好、信誉度高的大公司,并与物流公司签订具体协议,如差评是由于物流的原因造成的应当由物流公司对商家进行一定的补偿;鉴于消费者更倾向于相信和他们相似性高的在线评论,商家应针对性地关注在线评论信息者,从而掌控目标客户群的偏好和需求;可以适当控制评论字数来降低负面评论的质量。
(2)积极回应负面评论并进行补救。网购的基本模式是通过浏览在线评论对消费者备选产品进行比较,形成最终购买行为。在负面评论出现后商家应当积极回应,一方面,可以通过目标客户的负面针对性纠正产品信息;另一方面,通过在线评论的及时回应体现商家的服务质量,坚定潜在消费者的购买信心。具体做法如下:商家应当成立专门的售后服务部门,在顾客收到货物后有任何问题可以及时与售后部门进行沟通,如果满足条件买家可以将产品返回至售后部进行售后维修或处理,以此方法来避免在双方沟通之前的差评出现;商家在看到负面评论后应当及时与买家取得联系,了解差评的真实原因,及时道歉并进行解释,用真诚的态度打动评论者,而不应当不予理会甚至与消费者发生冲突;若消费者态度十分坚决或是已经做出了负面评论,商家应当进行物质方面的补救,比如可以用赠送优惠券的方式进行对消费者的补偿,如果能在消费者负面评论之前解决那就再好不过了。
(3)关注消费者个人信息和在线评论。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可以反映该消费者基本的购买习惯、特性以及产品需求类型等重要内容。将消费者在线评论中的内容和个体特征相关联,便于商家更好地解释评论中消费者提出的问题和质疑,筛检评论信息的不真实性,从而使目标客户更好地通过评论者提供的信息了解产品,同时也可以增加目标客户群的信任度。与此同时,在网络大数据的支持下,通过消费者个人信息,商家可以个性化地提供满足其不同需求的差异性产品,从而增加正面评论的数量。
2、消费者方面
(1)提高对评论真实性的判断力。消费者在看到负面评论后应当理性地去分析该负面评论的真实性与可靠程度,并理性判断评论者是在怎样的状态下的该评论,若是评论者自身比较挑剔,并且评论的语气明显太过偏激,主观意识强烈,甚至语言带有人身攻击,消费者应当自动屏蔽这样的评论内容,如果该负面评论下面有商家的回复,消费者也应该在看完商家回复后做出理性判断。
(2)关注负面评论的语言描述。消费者应当关注负面评论的语言语气,是否过于偏激,过于主观,语言是否明显自我意识强。比如消费者评论“这件衣服的材质摸起来感觉不像是100%纯棉,与商家的描述不太符合”可信度比较高,语气也比较客观。但是比如这样的评论“这件衣服的版型太大,我穿上去就像只熊”语气过于主观,自我意识强烈,可信度较低。消费者应当重视那些客观性的、语气较为中立的负面评论,这样的评论能够真实反映产品存在的缺陷,同时应该屏蔽那些自我意识强、语气是主观性的负面评论。
【参考文献】
[1] ArndtJ.Roleofproduct-relatedconversationsinthediffusionofanewproduct.JournalofMarketingResearch.1967,4(3)291-295.
[2] Tax,S.S.,Chandrashekaran,M.,Christiansen,T.,Word-Of-MouthinConsumerDecision-Making:AnAgendaforResearch[J].JournalofCustomerSatisfaction,Dissatisfaction&ComplainingBehavior.1993,(6)75-80.
[3] LeeJumin,ParkDo-Hyung,HanIngoo.Theeffectofnegativeonlineconsumerreviewsonproductattitude:Aninformationprocessingview[J].ElectronicCommerceResearchandApplications,2008,7(3)341-352.
[4] Katz,E.&Lazarsfeld,PF.PersonalInfluence:ThePartPlayedbyPeopleintheFlowofMassCommunications[M].Gleneoe,IL:FreePress,1955.
[5] 郝媛媛,叶强,李一军.基于影评数据的在线评论有用性影响因素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10.13.8,78-96.
近年来,中国网络购物市场持续高速增长,据CNNIC和iResearch最新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底,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302亿,使用率达489%;网络购物市场交易规模达185万亿元,同比增长42%。目前,很多自主式B2C零售平台如当当、亚马逊、京东等除传统自营业务外,均已纷纷走向开放,提供第三方平台式交易服务,平台式网络零售已成为在线零售的主要形式。随着平台上各类品牌入住商家的增多,这些网络零售商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如何争取顾客、让顾客满意并留住顾客成为众多平台式网络零售商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目前,国内外已有一些文献研究了在线零售顾客满意影响因素,它们主要集中在自主式B2C电子商务领域[1-5],仅有少数分析了影响平台式网络零售顾客满意的服务质量因素[6-7]。虽然平台式网络零售与自主式B2C零售在顾客群体及其需求方面具有一些相似性,但是在交互对象、物流配送方式、交易流程、交易评价机制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从而影响二者顾客满意的因素也应有所不同。此外,对于平台式网络零售来说,除服务质量外,商品质量和价格也应是影响顾客满意的重要因素。为此,本文拟在识别平台式网络零售质量维度的基础上,纳入商品质量和价格因素,全面了解影响平台式网络零售顾客满意的相关因素,为平台式网络零售商营销决策提供参考。
1研究假设
11网络零售顾客满意
顾客满意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被美国学者Cardozo首次引入营销学领域后,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焦点,而目前顾客满意概念尚未统一。一般认为,它是顾客消费后根据其期望和需要的满足程度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反应。其形成的主要理论基础是Oliver的期望不一致理论,即顾客根据自己的购前期望,将实际感受到的商品或服务绩效与先前的购买期望进行比较,二者之间的差异即为不一致性,如果实际绩效低于期望,顾客就会不满意,否则就会满意。据此,顾客对平台式网络零售的满意度可以定义为零售网店顾客将交易后实际感受到的商品和服务绩效与购买前的期望进行比较而形成的一种情感反应。由于期望类型多样、难以度量,且与感知实绩缺乏区分效度,实证研究也发现基于实绩的评价比基于明确的先前期望的评价更准确和更有解释力[8]。本文拟以质量感知实绩代替质量实绩和期望的差,探讨平台式零售网店顾客满意度的影响因素。
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伴随网络零售实践的发展,网络零售服务质量问题开始得到学界的关注。网络零售服务质量和传统服务质量一样,也是一个多维概念,其构成要素与具体应用情境密切相关,适应于不同应用环境的服务质量维度识别是进行顾客满意管理的首要一环。服务质量的维度识别方法多种,如焦点小组讨论、问卷调查和内容分析等,其中基于过程的维度分析方法为服务质量改善提供了更丰富的诊断信息和管理启示[9]。顾客的在线交易过程一般可以分成一系列阶段,满意度正是各阶段体验的结果[2]。平台式网络零售包含了从顾客到达网店到交易完成的整个过程,在此过程中,平台统一提供了支付安全、隐私保护、系统可用性等公共服务;网店向顾客提供商品和便于购买的在线服务,通过交易前高质量的信息内容和店面设计、交易后的订单履行以及贯穿交易前后的在线顾客服务,为顾客的商品选购提供便利。因此,网店设计质量、信息质量、订单履行质量、在线顾客服务质量和商品质量是平台式零售网店服务质量的主要组成部分。
网店信息质量指顾客对于网店提供的信息内容的满意程度;网络环境下,消费者和商品无法直接接触,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主要依靠商店的信息描述,高质量的信息内容既可满足顾客消费决策的需要,又注意避免顾客信息过载,可以大大提高消费者购物决策的效率和买到满意商品的概率,信息内容的完全性、详细性、准确性和有用性等对顾客满意具有重要影响[10]。顾客对网店信息的有效利用离不开网店信息的有效组织和呈现,即网店设计;便利性和节省时间是很多顾客选择在线购物的重要原因,而网店设计质量好,便于顾客获取、阅读信息,可有效减少顾客信息利用的时间和精力,增加购物的愉悦性;实证研究发现商品信息和网站设计是顾客满意形成的重要决定因素[1]。据此,本文假设:
H1:信息质量对平台式零售网店顾客满意度具有直接正向影响。
H2:设计质量对平台式零售网店顾客满意度具有直接正向影响。
订单履行质量是指顾客感知的网店订单处理速度、准确性和可靠性等承诺的履行程度,Wolfinbarger和Gilly研究发现它是影响顾客满意的最重要因素[11];网店发货越及时、准确,商品传递越安全、可靠,顾客收货等待时间和风险就越低,购物体验就越好。在线顾客服务质量是指网店售前、售后响应顾客信息咨询的效率和效果。尽管利用网站自助服务技术,顾客可以获取大量商品和交易信息,但是在整个交易过程中需要和网店沟通的情形时有发生,网店的响应速度越快、服务态度越好,顾客感知到的服务体验就越好,满意度越高。商品感知质量被定义为顾客对商品总体卓越性或优越性的判断,在本文是指是指顾客对商品性能可靠性及其满足预期或需求状况的判断,显然,顾客对最后购得的商品的感知质量越高,满意度越高。据此,本文假设:
H3:订单履行质量显著地正向影响平台式零售网店顾客满意度。
H4:顾客服务质量显著地正向影响平台式零售网店顾客满意度。
H5:商品质量显著地正向影响平台式零售网店顾客满意度。
13价格优势
在交易过程中,消费者获得商品和服务的同时,也需为此支付一定的货币量,即商品价格。相对商品和服务质量,它对消费者来说是一种货币牺牲,同样是影响顾客满意的重要因素[12]。在给定的商品及服务质量水平下,顾客感知到商品价格越具优势,即公道、合理、合算,感知到的货币牺牲越少,对交易就越满意。因此,本文假设:
H6:商品价格优势显著地正向影响平台式零售网店顾客满意度。
综上,本文的研究模型及假设如图1所示。
2研究方法
21测量工具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问卷一共包括二部分,问卷的第一部分为被调查者的性别、年龄、职业等人口统计变量,以及平台式零售购物网站名称、平台使用经验及购物信息等,便于对受访者进行身份识别和筛选。第二部分是对研究模型涉及的八个潜变量的测量,所有问项的测量都采用李克特7级量表。
潜变量测量项目均来自以往的研究文献,并根据平台式网络购物实际情况进行了适当的修改和调整。其中,网店信息质量的测量借鉴了Muylle等[13]及Ranganathan[14]的研究;网店设计质量的测量主要参考了Bauer等[9]的eTransQual量表研究;订单履行质量和顾客服务质量均采用PZM的E-S-QUAL量表[15];对顾客满意度的测量参考Cronin等[16]的研究;商品质量参考ACSI[17]中的测试条目;价格优势参考Bei等[18]的研究。鉴于问卷中的测量问项大部分是从英文文献翻译并改编过来的,为了保证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在正式收集数据前,笔者进行了预调研,并根据预调研结果对问卷进行了修正,最终量表见1。
22数据采集与样本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为具有平台式零售网店购物经验的顾客,采用设计在线有奖调查问卷(http:∥/jq/1543137.aspx),并通过平台式零售网站论坛、微博、电子邮件、及时通讯工具等进行推广,吸引顾客参与调查,调查时间是2013年6月至2013年8月。共收集问卷242份,其中有效问卷202份,有效率为835%,样本数量满足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所要求的大于200的样本条件。有效样本中,男性占457%,女性占543%;年龄20~29岁占594%,20岁以下占3%,30岁以上占376%;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占504%,大专及以下学历占496%;学生占292%,企业职工406%,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占233%;淘宝和天猫购物平台顾客占803%;网络平台购物经验超过1年的占815%;近三个月消费额在100元以上的占822%。这与CNNIC的《2012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研究报告》中的网络用户特征大体吻合,说明样本具有一定代表性。
3数据分析
31信度效度分析
本研究运用SPSS200和LISREL87检验了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结果显示测量模型拟合指标χ2/df=174、RMSEA=0061、SRMR=0042、NNFI=098、CFI=098、IFI=098,均在推荐范围以内。所有测度指标的标准化因子负荷高于合理临界水平07且达到显著性水平(详见表1);每个构念的Cronbach值都大于09、CR都大于07、AVE都大于05且其平方根都大于该构念与其它构念的相关系数(详见表2)。由此可见量表具有一定信度和效度。表2构念相关系数与AVE值比较,构念Alpha值、CR
AlphaCRη1ξ1ξ2ξ3ξ4ξ5ξ6η1094094092ξ1088088040080ξ2089089054069085ξ3091091047041054085ξ4094094054035061064087ξ5091090062038049055059090ξ6094094076040051055053062〖〗092注:对角线上的值为该概念的AVE的平方根32假设检验
本文采用极大似然估计法进行结构方程模型运算,模型整体拟合指标χ2/df=165、IFI=098、NNFI=098、CFI=098、RMSEA=0059、SRMR=0046,均具有合适的拟合度,这说明样本数据较好地拟合了概念模型,可以用来检验研究假设;顾客满意度的SMC值分别为064,说明本文提出的概念模型具有较理想的解释力。
假设检验结果见表3。由表3可见,商品质量和价格均对平台式网络零售顾客满意度具有显著地正向影响,且商品质量的影响更大,路径系数达为057(T=709);设计质量、信息质量、订单履行质量、顾客服务质量4个因素对平台式网络零售顾客满意度的影响不显著。
41结果讨论
(1)商品质量和价格优势对平台式网络零售顾客满意具有显著地正向影响,它们亦是顾客网络购物实用价值的主要组成部分[19]。由此可见,在我国平台式网络购物环境下,在线购物者仍是以目的和任务导向的实用主义者居多,实用型价值的创造仍是信息沟通技术和网络零售的本质,正如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2012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研究报告》指出,商品质量不好和价格太高是目前购物网站顾客流失的主要原因。此外,与价格相比,平台式零售网店的商品质量对顾客满意度的影响力更大,这反映出目前平台式网络零售环境下,人们对商品品质的重视,商品一旦质劣即使价廉也将难以立足。
(2)平台式零售网店设计质量对顾客满意无显著影响。该结论与查金祥等[3]、谢佩洪等[5]学者以我国网络购物和B2C电子商务为背景进行的实证研究结果一致,但不同于国外Szymanski和Hise[1]以美国购物环境为背景的研究结论。可见,在国内,无论是平台式零售网店还是自主式购物网站,购物界面设计对顾客满意度均无显著影响。
(3)平台式零售网店信息质量、订单履行质量、顾客服务质量3个因素对顾客满意度亦无显著影响。该结论不同于前人以B2C电子商务为背景的相关研究结果,对此,本文通过进一步调查和访谈,认为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平台式网络购物环境下,平台为运营其上的零售网店提供了统一的信息搜索工具、商品描述模板、虚假信息惩罚机制、在线顾客服务工具以及物流外包服务环境,可供零售网店服务创新的空间有限,服务特色难以体现;另一方面,伴随平台式零售网店的蓬勃发展,围绕平台式零售网店运营的外包市场发展越来越成熟,平台式零售网店整体服务质量得到较大改善,服务水平差异不大。
42实践启示
基于前文研究结论,本文对平台式网络零售商如何提高顾客满意度有两点启示:
(1)应重视通过商品质量和价格优势这些实用价值的创造来提高顾客满意度。商品质量和价格是影响平台式网络零售顾客满意的重要激励因素,平台式网络零售商可通过加强商品采购、存储和运输过程中的质量管理与风险控制,并根据营销目标,制定具有竞争优势的商品价格,辅以短期价格促销手段,提高顾客的购物满意度。
(2)应适当控制网店设计质量、信息质量、订单履行质量和顾客服务质量方面的资源投入。网店设计质量、信息质量、订单履行质量和顾客服务质量属于影响平台式网络零售顾客满意的保证因素,因此,企业在营销实践时一方面要避免在这些因素上投资过度;另一方面要注意把它们维持在一个合适的满意水平。
参考文献
[1]Szymanski D M,Hise R T.e-Satisfaction:An Initial Examination[J].Journal of Retailing,2000,76(3):309-322.
[2]McKinney V,Yoon K,Zahedi F.The measurement of web-customer satisfaction:an expectation and disconfirmation approach[J].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2002,13(3):296-315.
[3]查金祥,王立生.网络购物顾客满意度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管理科学,2006,19(1):50-58.
[4]盛天翔,刘春林.网上交易服务质量四维度对顾客满意及忠诚度影响的实证分析[J].南开管理评论,2008,11(6):37-41.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创立100多年来,一直存在多方面的争议,其中包括价值是不是由劳动创造的,劳动价值论以现实指导意义何在,物化劳动是否创造价值等等。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自动化、电子化甚至电脑化的出现,生产中需要投入的活劳动要素相对减少,而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包括机器、设备、新工艺、新产品在内的资本要素,即物化劳动要素却急剧增多,很多产品似乎不需要人的活劳动参与就能生产出来。那么,该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笔者认为,讨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必须采用全面的观点,整体地看待劳动价值论的真正含义。
一 关于劳动创造价值问题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从无产阶级立场出发,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揭示出“人类的抽象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这一原理,为以后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根据。伴随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日益发展,特别是今天社会主义社会形态下的经济关系、劳动过程,均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结合新的实践,深化社会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已经成为新的历史条件下面临的一个重大理论命题。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早期著作中曾表现了对价值问题的极大关注。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差别》(1841)中,曾对人的自由与必然和反对神本主义价值观等问进行过探讨。在《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手稿和其他经济学著作中,马克思对各种不同意义的价值概念作过考察和把握。他首先严格区分物品的使用价值和商品价值、交换价值,立足于对交换价值及其内在尺度的考察,揭示了商品生产的秘密,从而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面对利用混淆商品价值与使用价值来否定他的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庸俗经济学观点,进行了坚决的、毫不妥协的斗争。他反复强调一般意义上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同政治经济学意义上的价值“毫无共同之处”同时,马克思并未因此而将它们的差别绝对化,并未否认在一般科学的范围内研究使用的价值的意义。
在以往的经济学著作中,“价值”一词有时表示商品的价值,有时表示交换价值,有时则表示使用价值,其含义往往只有根据上下文联系及作者的思想才能具体地确定。虽然一些英国经济学家曾有用“worth”(价值)表示使用价值、用“value”(价值)表示交换价值的习惯,但无论是日耳曼语源的“worth”,还是罗马语源的“value”,都只是“价值”一词的两种不同语言符号形式罢了。为了避免象这样多义地使用“价值”一词所造成的混乱,马克思对“价值”、“交换价值”、“使用价值”这三个概念作了明确的区分,并分别用三个不同的词,且Ⅱ“value”、“usevalue”、“exchangevalue”来表示它们。换句话说,在马克思的经济学著作中,与价值问题直接相关的,实际上有三个概念,其中,“价值”概念指的是商品中所凝结的社会必要劳动,“交换价值”概念指的是商品价值在社会交换过程中的表现形式,它们都是经济学领域的概念;而“使用价值”概念则不完全是一个经济学概念——只有“作为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的使用价值,才属于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作为商品的使用价值,不属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围”。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认为,只有劳动才创造价值(“value”),而且是活劳动,不是物化劳动,它强调劳动价值论中“劳动”二字的含义及其理论价值。它强调和认可了劳动在创造社会财富方面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揭示和确认了劳动是人类存在、发展的动力和条件。
马克思认为,价值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在商品中的凝结,价值实体是抽象劳动;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劳动量,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生产商品的劳动量是衡量商品价值量大小的唯一尺度;从价值量的变化规律来看,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量成正比,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商品价值量的变化,归根到底是由劳动量的变化引起的。劳动生产率的改变,并不直接改变商品的价值量,而仅仅是改变生产单位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影响单位商品的价值量。
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今天人们生产产品、创造价值的劳动,不再是以生产简单工具和简单日常用品为基础的,只需要很简单的工艺流程就可以完成的简单劳动,而是需要许多现代化的机器设备等资本要素的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的复杂劳动,生产和消费之间的链条也大大地拉长了。但是,即使是最复杂的生产工具和机器设备,如果向前层层推移,最终都归结于人类的活劳动,劳动在社会生产过程中仍然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劳动创造价值仍然是正确的。
二 关于物化劳动是否创造价值问题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劳动要形成价值,光靠劳动自身还不行。如果只有劳动而不具有诸如土地、机器、原材料等物质生产要素,无论如何是生产不出商品来的。没有商品,自然也无价值可言。关于产品的生产要素,马克思明确指出:“不论生产的社会形式如何,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作为产品的生产过程,“劳动过程所需要的一切因素”,包括“物的因素和人的因素,即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胁”“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正象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可见,在任何社会和任何时代,劳动力和生产资料都是产品的生产要素,这是马克思关于生产要素的基本观点。
近年来,有人认为,生产的过程是一个由活劳动与物质生产要素共同作用的系统工程,劳动与资本彼此之间谁也离不开谁,因此,不能说剩余劳动仅仅是由活劳动创造出来的。尤其在今天,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物化劳动包含了大量的科技因素,具有巨大的生产能力,发挥着不可替代的、越来越大的作用,否定它在价值创造过程中的作用,就不能客观地、科学地、正确地认识先进技术、先进设备、新材料、新工艺的作用和功能。因此,认为应该是价值及剩余价值是由物质生产要素和活劳动共同创造的。 我们认为,物质生产要素虽然不是价值的源泉,但它在价值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物质生产要素本身的价值是商品价值的组成部分。物质生产要素本身也是商品,也有价值。它的价值通过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成为新产品价值的组成部分。需要指出的是,在商品生产过程中,物质生产要素的消耗只有在社会“平均消耗”的情况下,其价值才能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如果大于社会“平均消耗”的范围,就意味着物质生产要素的浪费,超出部分的价值不能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反之,如果大力节约物质生产要素,使物质消耗大大低于社会的“平均消耗”,就有利于降低生产该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从而有利于商品生产者实现更多的价值。其次,先进的物质生产要素有利于劳动者从事复杂劳动,在单位时间内创造更多的价值。同样的劳动者,如果他们使用的劳动工具不同,在同一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就不同,创造的价值也不同。但是,物质生产要素的先进程度要与劳动者的素质相适应,不是越先进越好。
但承认物质生产要素在生产商品价值中的作用,并不否定劳动是价值唯一源泉这个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这是因为:第一,前者说明的是商品价值形成的条件,没有这些条件,就不能创造商品价值;后者说明的是商品价值形成的源泉,没有劳动这个唯一源泉,无论物质生产要素多么先进,多么丰富,同样创造不出商品价值。第二,物质生产要素对商品价值的作用是通过劳动为媒介而实现的,它并不改变劳动量是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唯一尺度这个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
三 关于劳动价值理论的指导意义问题
所谓劳动价值论,就是指商品的价值由劳动创造,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的理论。劳动价值论自问世以来,各个领域的学者对它的争论从来没有停止过。尤其是近几十年以来,世界的经济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劳动价值论与有些经济情况发生了偏离,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劳动价值论的正确性产生了怀疑。我们应该看到,劳动价值论作为马克思主义有关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而是需要不断发展与完善的。劳动价值论之所以出现与现实情况偏离的情况,主要原因是,劳动价值论作为特定时期的经济学论断具有其历史时代性。由于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众多的与劳动价值论诞生时很大不同的经济状况,因此,劳动价值论也应该根据时展的需要,不断地加以完善。对待劳动价值论不能坚持“永远的真理”的标准,应该依据特定历史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对其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对其中正确的部分要加以继承、完善和发展。
在新的历史时期,劳动价值论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争议,其中关于价值的创造问题、价值与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问题、价值分配的问题是争论中的焦点问题。wWW.133229.COM下面结合我国新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分别就以上三个问题进行阐述。
一、关于价值的创造问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人的劳动才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事实上,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本身具有成为价值源泉的特殊属性,因此,它的使用本身就是劳动的物化,从而是价值的创造”。
除生产领域外的其他有用劳动同样创造价值。马克思认为只有从事生产领域的劳动才能创造价值,而其他领域的劳动则不能创造价值。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局限性是由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特定历史时期决定的。随着人类生产性劳动范围的扩大,从使用价值或效用也影响商品的质和量来看,生产性的劳动不能仅仅局限于物质生产部门,生产精神产品,提供服务等劳动也同样可以创造价值。因此我们认,只要为人们提供使用价值,而这种使用价值具有真实性的劳动都创造了价值。
知识不创造价值。众所周知,人类社会已经迈进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信息、技术等要素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贡献越来越大,对生产的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有部分专家学者认为知识也创造价值,在此基础上创造了知识价值论。我们说这种观点是违背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是不正确的论断。知识是人类劳动的结果。知识就是认识,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不断地积累经验的结果,是经过实践而产生的。实践是联系认识主体和客体的桥梁。只有在实践中,人们的感觉器官才能同外界事物接触,才能获得对客观事物外部联系的感性认识,才有了进一步产生理性认识的可能。所以,一切认识都来源于实践。而人类实践的过程也就是人类劳动的过程。知识所创造的价值归根结底是人类的劳动创造的价值。
二、对价值与使用价值之间关系的重新解读
商品是由价值和使用价值组成的,二者缺一不可。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价值的质和量的研究,还要重视使用价值的存在。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一样决定着商品的质和量。众所周知,抽象劳动决定商品价值的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数量决定着商品价值的量,但是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人们对商品认识程度的加深,我们还应该看到使用价值也同样对商品的质和量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具体地说,当产品的生产花费了人类的劳动后,如果生产出来的产品不具备使用价值,或者说它的使用价值不能很好的实现,那么人类的劳动则是多余的,这样的产品也不能称之为商品;另外,商品的使用价值实现的多少也决定了商品的质和量,当使用价值过剩时,商品的价值量就不能完全实现。因此,商品的使用价值也决定着商品的质和量。
使用价值比价值更重要。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商品的二因素,缺少其中任何一个因素都不能称之为商品。商品的价值是由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创造的,是由抽象劳动创造的;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由人类的具体劳动创造的,用于满足人们对商品的使用需求。当一件产品被生产之后,虽然已经凝结了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但如果不具备使用价值则也不能称之为商品;还有一部分商品并不是劳动产品,没有凝结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但是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具备一定的使用价值,比如原始森林、自然景观等,却没有人能够否认这些都可以成为商品。
三、对价值分配的重新解读
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是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人分配。不少片面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人认为,既然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也就肯定了劳动价值论的根据人们为社会提供的劳动多少来进行分配,也就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分配制度;实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就是对劳动价值论的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