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产业发展的典型案例合集12篇

时间:2023-09-12 09:21:50

乡村产业发展的典型案例

乡村产业发展的典型案例篇1

分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3章,共有28个案例。

南方低温雨雪冰冻典型案例

2008年初,我国南方广大地区遭遇罕见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面对复杂局势,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保交通、保供电、保民生”的重大决策,迅速组织开展了物质保障,抢通道路、抢运电煤、抢修电网、保灾区群众生活、保灾区市场供应等“五场攻坚战”,使得灾情和损失得到了有效控制。

公共事件中媒体运用和舆论应对

分信息案例、媒体服务案例、通达社情民意案例、正确对待和运用舆论监督案例、网络舆论引导案例5章,共有27个案例。

昆明出台新规支持媒体“揭短亮丑”典型案例

2008年,昆明市《关于建立重大党务政务信息公开主动接受新闻舆论监督制度的意见》,并制订配套措施,更加主动地接受新闻舆论监督。具体包括:第一时间通过媒体公开重大公共信息,不得阻挠、干预合法采访,建立新闻舆论监督员制度等内容。

基层民主建设

分基层公共事务公开、基层民主选举、基层民主决策管理、基层民主监督、基层群众自治5章,共有31个案例。

河南“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典型案例

“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简称“4+2”工作法),是河南南阳等地创造的农村村级重大事项民主决策方法。“四议”包括,党支部会议提议、“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议;“两公开”包括,决议公开、实施结果公开。

金融发展与风险防范

分金融宏观调控、维护金融稳定、创新金融服务、发展金融市场、银行业改革与发展、证券业改革与发展、保险业改革与发展、金融监管与风险防范8章,共有45个案例。

农村小额人身保险试点成效显著典型案例

农村小额人身保险是针对农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疾病、死亡和残疾等特定风险提供保障的保险产品,具有保费低廉、保障适度、保单通俗、核保理赔简单等特定,是小额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有效的金融扶贫手段。2008年,中国保监会正式启动了农村小额人身保险的试点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社会服务与管理

分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案例、社会福利管理案例、社会事务管理案例、社区建设案例、社会工作案例、优抚安置工作案例、行政区划和地名管理案例7章,共有29个案例。

山东诸城打造农村社区“两公里服务圈”典型案例

2007年以来,山东省诸城市在全市农村两公里范围内设立农村社区服务中心,优化配置现有公共服务资源,近距离为农民服务,使全市70多万农民都迈进了“两公里服务圈”,充分享受社会保障、劳动就业、医疗卫生、社区警务、文化体育等“一揽子”政府公共服务。

民生保障与公共服务

分教育、就业和工资、卫生、社会保险、社会救助、住房保障6章,共有30个案例。

沈阳五招破解择校难题典型案例

由于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优质教育资源有限而又过分集中于少数“重点校”,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沈阳市义务教育发展呈现明显的两级分化趋势。近年来,沈阳市尝试从办好每所学校入手,为义务教育发展“纠偏”。具体做法:1、改造薄弱学校;2、让教师流动起来;3、实行大学区管理;4、严格就近入学;5、政府承担改革成本。

城乡规划与管理

分城乡规划与经济社会整体发展、城乡规划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城乡规划与社会稳定和改善民生、城乡规划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城乡规划与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城乡规划与基础设施保障和城乡安全6章,共有31个案例。

重庆江北机场“留白”的智慧典型案例

重庆江北机场从20世纪50年代谋划,80年代建设实施,90年代强化控制,进入21世纪开始扩容改造,经历了半个世纪的时间。当初对机场预留地进行“留白”,正是为了今日能更好更快更顺利地发展,减少拆迁的资金成本、行政成本和社会成本。实践证明,好的城乡规划也是“生产力”,而且其无法用数字来衡量的。

自主创新

分企业技术创新、高等学校科技创新、科研院所改革创新、产学研合作创新、国家重大工程创新、区域创新、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新创业、国外借鉴8章,共有33个案例。

上海创新驿站搭建区域创新新平台典型案例

2007年,上海市借鉴欧盟创新驿站的做法,建立上海创新驿站,探索立足上海、服务长三角、辐射全国、连接世界的技术转移服务新模式。2008年5月,在青浦创新驿站试点取得初步成效基础上,上海进一步加快了创新驿站的推广建设步伐,明确了建立“19+1+2”(即19个区县+上海技术交易所+张江科技园和漕河泾科技园)技术交易分支机构,编织一张全新的创新驿站服务网的发展目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分统筹城乡发展、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培养新型农民、繁荣村文化、改善人居环境、深化农村改革、国外发展借鉴8章,共有38个案例。

小岗村的“二次改革”典型案例

作为农村改革发源地的小岗村,虽然率先解决了温饱问题,但随后相当一段时间在致富的道路上前行艰难。2004年2月,安徽省财政厅干部沈浩来到了小岗村,带领村民进行“二次改革”,把村民领上了致富之路。第一步,调整产业结构;第二步,发展红色旅游业;第三步,着力办好工业园。并以“三步走”为契机,推进“四型村”建设目标。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乡村产业发展的典型案例篇2

近些年,陕西袁家村在发展乡村旅游、壮大乡村经济、推动乡村现代化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走出了一条面向市场需求,依靠乡村内在力量,创新产业发展模式的成功道路。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们结合地理核心素养对教学目标调整如下:

二、乡土地理案例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我们选取学生比较熟悉的乡土地理案例——陕西礼泉袁家村,进行“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教学设计。2.设计理念本节课教学以任务驱动、案例分析、专题研讨等方法,设计典型的、身边的案例,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自主探究为主线”的教学原则,提前下发“陕西礼泉袁家村旅游资源的评价”学案让学生查阅,有效地运用讨论法、案例探究法和小组合作交流法,引导学生掌握旅游业的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对区域社会和文化的影响,提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3.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旅游资源及其开发条件的评价。(2)教学难点:旅游资源对区域的影响。4.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合作探究法、问题式教学法。5.教学过程环节一:视频图片导入,直扣主题导入语:袁家村,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没有名胜古迹和独特山水资源,十年前还是一个只有62户人家的小乡村,如今十年过去,却一跃成为中国乡村旅游的第一网红地,被称为“关中第一村”,获得“中国十大美丽乡村”荣誉称号。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和图片展示,利用陕西袁家村特色乡村旅游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入本节课的主题。环节二:案例分析,合作探究学生阅读案例中的材料,思考相关问题,然后小组进行讨论,每组派代表发言。案例1:袁家村位于咸阳市礼泉县境内,地处关中平原腹地,距西安市60多公里,距咸阳市40多公里。号称“关中第一村”的袁家村主打关中民俗和美食文化,它虽只有62户,286人,却带动了三千多人就业,每年吸引上百万游客,集餐饮、零售、酒吧、住宿等多种产业,仅餐饮业的日营业额已超过200万元,一年加上其他收入,基本上超过10亿元。近年来,袁家村打造了以关中院子典型老宅为建筑风格的多样化住宿产品,但同时也存在游客在袁家村留宿较少的现象。简述游客在袁家村留宿较少的主要原因,并为当地吸引游客留宿袁家村提出合理建议。学生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阅读材料,经过探究讨论后,展示讨论结果。主要原因:(1)袁家村距离西安市、咸阳市近,大部分游客在观光旅游结束后容易返回市区。(2)袁家村旅游主要以关中饮食和关中建筑为主,旅游项目相对单一,游客选择余地较少。合理建议:挖掘袁家村现有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建立各类文创基地(如美术写生基地等),开展深度体验游。充分利用袁家村周边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打造“唐昭陵+乡村旅游”一体化发展,拓展旅游农家乐等乡村休闲体验游,改善袁家村旅游环境,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与水平等。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概括作答并点评,最后进行知识拓展,让学生掌握现实中存在的旅游资源及其开发评价。设计意图:以陕西乡村旅游袁家村为例,引导学生从区域认知、综合思维能力,分析袁家村游客留宿较少的原因,同时学以致用为袁家村乡村旅游提出合理建议;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梳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解决身边的地理问题。案例2:袁家村自2007年始兴起旅游,借助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如今游客百万,资产已经过亿,2017年年接待游客量更是达到500万人次,被奉为乡村旅游黑马之典范。(1)说出2007年~2017年袁家村旅游人数变化的特点。(2)分析袁家村近年来发展乡村旅游资源的有利和不利条件。学生活动:阅读图文材料,小组合作探究后展示讨论结果。(1)袁家村旅游人数逐年增加。(2)袁家村乡村旅游资源的有利条件:①与咸阳市、西安市距离近,客源市场丰富。②通过关中乡土方式的重启,打造了袁家村关中印象体验地,唤回了一代人的乡愁记忆,主打关中民俗和美食文化,吸引力较大。③高速公路、铁路、国道交通便利。④离唐太宗昭陵近,旅游资源分布较集中,集群状况好。袁家村乡村旅游资源的不利条件:①袁家村旅游资源类型相对单一,地域组合状况不佳。②袁家村旅游资源的非凡性不突出,游览价值不高。③袁家村为游客提供的服务,比如餐饮、住宿、购物、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地区的接待能力不强。设计意图:通过身边的实际例子,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对具体的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进行评价,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旅游规划与设计;通过对身边旅游业发展现状的了解,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怀。材料一:袁家村通过打造以关中民俗和乡村生活为核心内容的关中印象体验地景区,形成村景合一、三产融合的乡村旅游商业模式。并逐步建成基础设施完备,服务功能齐全的既有田园风光,又享时尚生活,既有现代气息,又有乡愁民俗,宜业宜居,开放多元的特色小镇。袁家村的发展就是陕西乡村旅游富民的一个窗口,乡村旅游发展给当地农民带来的不光是家庭收入的增加,更重要的是文明程度的提升和文化生活的改变,思想观念的升华,生活面貌的改观以及幸福指数的提高。由此可见,完善的制度是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保障。请根据以上材料,说明袁家村旅游业发展对乡村振兴的意义?学生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得出以下结论。有利方面:①袁家村旅游业的发展会带动区域相关产业的发展。②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③有助于文化的交流,促进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④促进历史文物古迹和传统民居的保护,以及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⑤促进地区旅游区卫生的改善和基础设施的建设等。不利方面:①旅游业的不稳定会导致区域经济的不稳定。②旅游业的发展会导致消费品价格的上涨。③给旅游区的社会治安带来隐患。④对传统文化造成冲击。设计意图:运用时事热点事件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关注地理热点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利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地理原理分析地理热点问题,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和关心、了解国际和国内热点事件,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以及人地协调发展的理念。环节三:知识梳理,总结归纳教师活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结合区域特征分析旅游资源的形成和保护,能够掌握旅游业的发展对区域的影响。

乡村产业发展的典型案例篇3

农业部高度重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不断地加强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支持和指导,也树立了一批发展的典型。中国农村杂志社是农业部直属事业单位,现在有8种公开出版发行的刊物,作为三农媒体单位,我们有责任,也有优势将各地美丽乡村创建过程中好的故事讲述出来,让公众了解、认识,把他们好的经验总结出来,让其他的乡村学习、借鉴,把他们好的成果展示出来,让公众喜欢、走进来。我们也希望有更多的兄弟媒体,一起来宣传美丽乡村,来参与美丽乡村宣传和推介活动。

乡村产业发展的典型案例篇4

毕业论文(设计)研究的意义:

随着国内外旅游逐步的发展,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青睐,现代人对旅游需求的多样化已不仅单纯限于名胜古迹的观光,且旅游胜地在旺季人满为患,无形中激发了人们对集短途、经济、娱乐、度假、体验、回归为一体的旅游产品的迫切需求,由此催生了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发展乡村旅游是为了寻求一种使旅游业得以平衡发展的方式,防止城市和沿海地区的旅游产业发展速度过快,从而达到保护国家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的目的。通过对乡村旅游整体的研究,借鉴国外较为成熟的乡村旅游的发展经验,再结合中国目前乡村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与地方案例相结合,找出目前中国乡村旅游所存在的问题,并且做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是当前我们迫切需要完成的任务。

乡村旅游是由农户为旅游者提供食宿等条件,使其在农场、牧场等典型的乡村环境中从事各种休闲活动并获得快乐的一种旅游,是一种以乡村社区为活动场所,以乡村独特的生产形态、生活风情和田园风光为对象的一种旅游,是将农业生产、农业生活和生态环境三者合为一体进行旅游开发;其基本形式是凭借城市周边地带的农村自然景观、田园风光和农业资源,面向城市居民开发的集观光、旅游、科普、健身、娱乐为一体的农业园区。这是一种全新的旅游形式,它最大的吸引力在于与城市不同的环境,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以与生态旅游结合起来,形成乡村旅游独有的鲜明特色。

乡村旅游早期发源于19世纪中叶的欧洲。1863年,托马斯·库克组织了到瑞士农村的第一个包价旅游团;1865年,意大利“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的成立标志着乡村旅游的诞生;而真正意义上的大众化的乡村旅游则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班牙。

一、我国乡村旅游产生背景与开发意义研究概述

我国乡村旅游的产生有着十分深厚的时代背景。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经济建设的逐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旅游意识在日益增强,对旅游形式的需求也变得日新月异。乡村旅游以其一种既满足旅游者休闲、求知和回归自然的需求,又以对环境、生态的保护为前提的旅游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早期的乡村旅游研究很多介绍了乡村旅游的意义及背景。对意义的阐述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及农业观光满足了人们“回归自然”的需求;可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为农村农民增收创利,缓解就业压力等;可以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如梁明珠(1999)总结了观光农园的重要创新意义,提出了观光农园对农业、农村、农民和都市人不同的意义。白琳(1999)以归县为例分析了发展农村旅游对解决三峡库区农业人口的就业压力和重构社会、经济系统的特殊意义。李立华等(2002)、何景明等(2003)分别以西藏和四川少数民族自治区地方为例,分析了乡村旅游对边远贫困地区扶贫的积极意义。

我国的乡村旅游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回顾二十多年来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经历,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期,农村改革率先突破,尤其是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开辟了农村由单一农业向农、工、商、游多元发展的道路,我国的乡村旅游开始得以展露头角,发展较快的江浙地区的部分农村,作为先进典型接待了大量的国内外各方人士,甚至还有境外团队。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越来越多的农业资源得到开发与利用,村镇得以扬名,农民也从中受益,企业从中有利可图,旅游规模得到壮大,一些村镇开始兴办起旅游企业。进入新世纪以来,农村发展的外部环境、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农民就业和收入结构等都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农村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国家旅游局确定创建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后,乡村旅游产品在我国得以正名,被正式列为旅游产业的一部分。凡是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的村民,每年来自旅游的收入快速增长,农民就地搞旅游服务,不离土、不离乡,幸福指数高。实践证明,乡村旅游迅速成长为我国旅游产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靠旅游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走出了一条重要的成功之路。

党和政府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为乡村旅游大发展和上一个新的台阶提供了强大的政治、经济平台。同时,乡村旅游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一条解决“三农”问题的理想、有效的途径。

二、我国乡村旅游的特点及模式研究概述

我国乡村旅游的特点和模式研究一直是个热点问题。学者们就此提出了很多不同的见解。主要从两个方面对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特点和模式进行了阐述。一方面就全国范围而言,分析乡村旅游的发展特点和模式;另一方面细化到某个地区、景区,以特定的区域对乡村旅游的模式和特点进行分析研究。王兵(1999)对我国乡村旅游的特点进行了总结,提出根据区位把乡村旅游分为3种类型地区:景区边缘地区、都市郊区、老少边穷地区。舒伯阳(1997)将观光农业划分为3个阶段模式,即早期旅游萌芽阶段的自发式、初级经营阶段的自主式、成熟经营阶段的开发式,以及两种地域模式——依托自然型和依托城市型。尹振华(2004)提出开发我国乡村旅游要采取“做减法”的开发模式,加强农耕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和谐相融。许春晓(1995)分析了欠发达但资源丰富农村旅游业成长的3种模式,即旅游资源主题型、旅游资源共建型、旅游资源附属型,并对邵阳市西部3个县级行政区的旅游业成长模式进行了实证研究。

三、乡村旅游主要研究内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国乡村旅游的研究内容,大都不是集中于某一个具体的侧面,而是一种试图全面覆盖的“大杂烩”式的格局。从乡村旅游定义、乡村旅游特点、乡村旅游开发意义、乡村旅游市场、乡村旅游资源、乡村旅游开发模式、乡村旅游开发中出现的问题、乡村旅游开发对策、乡村旅游开发规划到乡村旅游的开持续发展无所不包,范围很广,但宏观研究较多,深入到企业、游客、当地居民、旅游目的地的卫管研究和分析则还不够,不同尺度案例地研究较多,理论性不强。这种全景式的研究状况,表明我国对于乡村旅游的研究深度和层次还相对较低,整体处于起步阶段。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历史较短,现实开发中存在不少产品、市场、体制、管理、政策、金融等方面的问题,我国学者在不同尺度上,结合具体案例地,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乡村旅游开发中的问题和对策。潘秋铃(1999)认为我国乡村旅游存在整体接待水平低下,游客配套设施不完善;产品雷同,未脱离观光的特征等问题。李太平(2003)认为南京乡村旅游发展问题有:缺乏统一的布局规划;缺乏参与性、趣味性和知识性;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接待服务水平低下;缺乏应有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等。吴建华(2004)等认为特色化、规范化、规模化、品牌化和可持续发展是乡村旅游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曹艳英(2004)等认为,我国乡村旅游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盲目投资和粗放式经营;在经典建设和项目开发上缺乏科学的规划;项目单一。缺乏内涵和特色,人工倾向化、城市化严重;产业规模小,基础设施、服务设施不完善管理与经营体制不健全;旅游地市场的季节性较大。王云才(2002)提出国际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经验对我国的借鉴意义。刘爱服(2005)以北京为例,指出北京乡村旅游存在基础设施及环境建设落后;人才欠缺乏等问题,并提出了对策。

四、临安白沙村“农家乐”

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居民回归自然、感受乡村的需求,也带动了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收入,明显的得到了提高。

临安市地处于浙江省西北部的天目山区,东临杭州,西接黄山,幅员3126.8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高达76.5%,生态优越,气候宜人,是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白沙村位于临安市的西北角,是一个典型的山区村,村域面积32平方公里,全村的森林覆盖率在95%以上。全村十里长谷蜿蜒,两侧峰峦起伏,溪流急湍,水清石现。夏天白天最高温度在30度左右,晚上更低,故有“一年四季盖棉被”的说法。近年来,白沙村通过积极保护森林和生态资源,依托太湖源景区和优美的自然资源,大力发展“农家乐”,全力打造“乡村休闲度假胜地”,白沙村是久居大城市的城市人生态旅游、避暑度假的首选。

基于以上条件,本文将从白沙村的实际发展情况出发,与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进行结合,通过对白沙村乡村旅游的区域发展特色,反映出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

毕业论文(设计)的提纲:

一、乡村旅游的起源、概念和类型

二、乡村旅游开发的意义和现状

三、白沙村乡村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四、白沙村乡村旅游开发建设条件分析

五、白沙村乡村旅游开发规划思路

六、论文小结

参考文献

刘伟,等.以色列乡村旅游发展迅速[J].世界农业,1998,231(7):12-13[2]

周玲强,黄祖辉.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J].经济地理,2004,24(4):572-576.[3]

何景明.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农村经济,2004,(7):36-38.[4]

文军.乡村旅游开发研究[J].农村经济,2003,(10):30-34.[5]

李慧欣.发展乡村旅游的经济学思考[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8(2):37-39.[6]

何景明,李立华.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2,28(5):125-128.[7]

韩丽.乡村旅游开发初探[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0,19(4):87-89.[8]

胡巍.乡村旅游开发中的旅游资源评价实证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2,(3):58-59.[9]

甘巧林,陈忠暖.从乡村旅游的非农化看乡村旅游的兴起[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4):84-89[10]

杨旭.开发“乡村旅游”势在必行[J].旅游学刊,1992,7(2):38-42.[11]

王兵.从中外乡村旅游的现状对比看我国乡村旅游的未来[J].旅游学刊,1999,14(2):38-42.[12]

杜江,向萍.关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旅游学刊,1999,14(1):15-18.[13]

肖佑兴,明庆忠,李松志.论乡村旅游的概念和类型[J].旅游科学,2001,16(3):8-10.[14]

刘德谦.关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几点辨析[J].旅游科学,2006,21(3):12-19.[15]

乌恩,蔡运龙,金波.试论乡村旅游的目标、特色及产品[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2,24(3):78-82.[16]

何景明,李立华.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8(5):125-128.[17]

乡村产业发展的典型案例篇5

一、研究背景

(一)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乡村旅游发展驶入快车道

自党的十六大以来,连续十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均关注“三农”问题,“三农”问题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过程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国家提出要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显示出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乡村旅游的蓬勃兴起,乡村旅游的发展驶入快车道,乡村旅游对于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取得的成就也是有目共睹,关于乡村旅游的研究也日益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

(二)大力推进乡村城镇化建设,乡村旅游发展迎来春天

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已成为国家基础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是解决当前“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近年来乡村旅游的蓬勃兴起,对于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它所形成的人群聚集、消费聚集、服务聚集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助推中国乡村的城镇化建设。

(三)《国民旅游休闲纲要》正式颁布,乡村旅游发展前景广阔

2013年,国务院颁布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将旅游休闲提高到国家层面,这将极大推动旅游休闲产业的发展,国务院明确提出将旅游业建设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支柱型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各项旅游经济指标表明旅游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其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二、国内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综述

(一)国内学者对国外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研究

乡村旅游在欧洲、日本、美国和台湾这些国家和地区发展状况良好,这些国家和地区都从本地的旅游资源、经济条件和社会环境出发,选取不同类型的发展模式,取得了显著效果。近10年来,国内学者对于国外乡村旅游发达地区发展模式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果,按研究对象的不同分可为政府与市场作用、旅游项目与产品、开发经营模式三大类型的

研究。

1.基于政府与市场作用的研究

在政府与市场作用方面,戴斌(2006)等从成长协调机制来划分国外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主要包括政府推动型、市场驱动型和混合成长型三种发展模式,他认为来自政府的政策倾斜和支持(政府推动模式和混合推动模式)或者是非官方组织的行业自律和自我保护作用(市场推动模式),对于乡村旅游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黄海辉(2011)从推动机制来划分国外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总结出以下三种模式:市场推动型,实行该模式一般是具有完全市场机制的发达国家,如英国、美国;政府推动型,例如台湾地区和葡萄牙等;政府 市场互动型,政府和市场的两种力量彼此互动、互相配合,例如法国等。

2.基于旅游项目与产品的研究

张宁(2009)等人则通过分析旅游产品结构、旅游活动形式方面的成功经验,选取并分析了日本饭山市乡村游、阿根廷庄园游、欧洲古堡游、法国酒庄游、美国遗产廊道五个成功案例的发展模式。也有学者把研究重点放在了乡村旅游的具体项目―乡村“农家乐”上。王霞(2013)着重分析了美国、日本和欧洲乡村“农家乐”的发展模式并总结出了美日欧三个地区发展模式的特别之处,美国乡村“农家乐”发展模式主要有:农场观光型、农产品购物型、农场度假型;日本发展模式主要分为儿童体验型、自我发展型、康体疗养型;欧洲发展模式可分为传统观光型、乡村科技型、休闲度假型。

3.基于开发经营模式的研究

陈友华(2013)通过对中国和日本两国在农村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的比较,归纳总结出日本农村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的六种典型开发模式,即“菅平方式”、“麻绩方式”、“浪和村方式”、“黑姬方式”、“第三部门”开发模式、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模式。

(二)国内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研究

中国是农业大国,更是乡村大国,乡村永远是中国大地上的主导景观。许多学者通过对国内不同旅游资源、不同地域环境、不同经济发展条件的地区进行调研,总结出各地的典型发展模式,以期为中国未来的乡村旅游发展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

笔者通过查阅近十年来国内学者关于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文献资料,总结关于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在旅游资源与区域、旅游开发与经营、旅游项目与产品等三大领域的研究成果。

1.基于乡村旅游的区域与资源的研究

马勇(2007)等对成都市乡村旅游产业进行了实地调研,研究表明当地的乡村旅游产业都结合当地的区域旅游资源特色,最后他从区域发展的视角梳理出了成都市乡村旅游的四种典型发展模式,即村落式乡村旅游集群发展模式、园林式特色农业产业依托模式、庭院式休闲度假景区依托模式、古街式民俗观光旅游小镇模式。

李东河(2012)以黄山市乡村旅游这个非大城市周边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典型代表为例,总结出了“黄山模式”,即以黄山市以当地较成熟的景区发展水平和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为依托,实施市场外部化与核心带动相结合的发展模式。黄山是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探索出的成功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完善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研究,同时也为类似区域的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成国积(2013)等以重庆酉阳县为例,在分析当地乡村旅游发展的SWOT基础上,提出了七种适应酉阳乡村旅游发展的模式,包括复合依托模式、团簇状空间模式、多元一体主题模式、特色型资源组合模式、综合型产品模式、多层次服务设施模式、生态型景区模式等。

2.基于乡村旅游的开发与经营的研究

郑群民(2004)等提出在乡村旅游开发中有多种模式可供选择,但注重社区和居民参与的模式是最佳选择,他总结出社区参与式乡村旅游五种开发模式:“公司+农户”模式、“政府+公司+农村旅游协会+旅行社”模式、“股份制”模式、“农户+农户”模式、个体农庄模式。

李德明(2005)等首先分析了乡村旅游发展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意义和乡村旅游和农村经济持续互动的基本条件,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政府主导发展驱动模式,以乡村旅游业为龙头的旅―农―工―贸联动发展模式,农旅结合模式、以股份合作制为基础的收益分配模式,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资源环境―社区参与―经济发展―管理监控持续调控模式(ER-S-E-M持续调控

模式)。

罗明义(2006)通过研究云南省根据当地客观条件与旅游资源来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的实际经验,总结出适合云南省乡村旅游的四种发展模式:景区带动型模式、乡村组织型模式、公司+农户型模式、综合开发型模式。

郑文俊(2013)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了西南民族区域,他选择了广西柳州市为研究对象,提出了4种适宜柳州市不同区域、不同经济发展条件、不同资源条件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工业企业参与型”、“大型旅游企业主导型”、“政府引导+村名参与型”、“政府主导下的新农村建设型”。

张树民和钟林生(2012)等在论述了旅游系统理论、乡村旅游系统及其驱动因素理论,并选取了北京昌平康陵村、山西皇城村、安徽黟县西递村、林芝扎西岗村等典型案例,总结出了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类型与特点,即需求拉动型模式、供给推动型模式、中介影响型模式、支持作用型模式以及混合驱动型模式。

陈友华(2013)首先从旅游项目开发主体、运作方式和收益分配上分析了中日两国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区别,最后他总结出在中国具有代表性的五种开发模式:“碧风峡模式”、“凤凰模式”、“富春江模式”、“北京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栾川模式”。

3.基于乡村旅游的项目与产品的研究

王云才(2006)认为,我国乡村旅游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完成第一次积累,当前应抓住发展机遇,实现乡村旅游产业升级和产品替代传统乡村旅游产品,他提出了7种旅游新形态和新模式:主题公园与农庄发展、传承地方性遗产之乡村主题博物馆、乡村民俗体验与主题文化村落发展模式、乡村旅游基地化之乡村俱乐部、现代商务度假与企业庄园模式、农业产业化与产业庄园发展、区域景观整体与乡村意境梦幻

体验。

刘春(2012)等人以通过研究武汉城市圈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情况,结合当地的实际开发经验总结出了五种与之相适应的发展模式:乡村度假休闲型(农家乐)、原生态文化村寨型、民族风情型、农业观光开发型、红色乡村旅游型。

张满林(2013)等人对辽宁省乡村旅游与体育旅游融合的模式和类型进行研究,总结出嵌入式融合、互动融合、重组融合三种融合模式,最终形成康体养生型、乡村民俗体验型、体育观赏型、探险(刺激)型等多种乡村体育旅游业态。

三、结语与展望

中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与社会环境差异性大、各地的旅游资旅游与经济条件也各不相同,因此孕育出了多样化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本人通过总结国内学者关于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研究成果,认识到当前相关理论研究的领域正在不断扩展,研究的深度正在不断加强,研究的框架正趋于

成熟。

乡村产业发展的典型案例篇6

抓住市委提出建设“菜篮子”工程的有利契机,扩大基地规模,提高质量,增加效益,把棚室蔬菜产业培育成为全乡的立乡产业,加快建设“小寿光”和全市最大出口蔬菜生产基地步伐。

二、任务目标

2013年,全乡新发展蔬菜棚室1000栋,其中:大棚800栋,温室200栋(详见附表)。

三、组织实施

共分四个阶段。

1、规划制定(2013年1月末至2月初)。各村按照乡里分配的建设任务数,制度本村年度发展规划。

2、宣传动员(2月初至3月末)。乡村干部深入到村入户宣传棚室建设优惠政策,比较效益,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到土地流转和棚室建设上来,同时,组织规划地块内土地的返租倒包,确保棚室建设用地。组织技术人员,开展棚室生产和建设的技术培训。协调金融部门组织贷款,组织棚室购买建棚物资。

3、组织建设和生产(4月初至6月中旬)。组织专业人员规划大棚、温室、看护房、水源井和棚间路等放线具体工作,做好蔬菜生产的各项准备工作。乡村两级组织负责协调生产建设中的有关问题。

乡村产业发展的典型案例篇7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13-0194-03 DOI:10.13535/ki.11-4406/n.2016.13.094

随着“三农”政策的实施,国家和政府部门不断加强农村建设,希望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在“新农村建设”建设中,相关部门应该要做好类型规划,转变规划理念,并结合农村实际状况改造农村面貌,这样才能达到建设目标,为农村人民群众创建更好的生活环境,推动我国新农村的进步与发展。

1 新农村规划类型划分条件

1.1 从经济角度进行划分

在进行新农村建设规划时,规划人员要从经济角度进行,不同经济水平的农村制定不同的建设方案,这样符合建设要求。比如在经济发达地区进行新农村规划时,就可以提高建设预算,充分利用当地的经济以及地理优势来改善村容村貌,更好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在进行农村建设规划时则要从交通、经济角度考虑,积极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帮助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在提升农村生活环境的同时提高经济水平。

1.2 从地理角度进行划分

我国城市化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农村人口数量庞大,不同地区的农村地理条件不同,在这样的状况下进行新农村建设时,规划人员要充分了解当地的地理条件。比如在对山区农村建设时,则要充分依靠当地的地形,尽量选择沿山谷、河道地区,使其呈现出散射状,这样有利于提升当地交通的便捷性,实现新农村的稳定发展。

1.3 从城镇关系角度进行划分

新农村建设时需要充分利用城镇资源,因此在进行规划设计时应充分考虑与城镇的位置关系。比如距离城镇比较近的农村可以利用城镇资源,转变自身产业结构,实现“以城带乡”,为农村发展创造更好的机遇。

2 新农村规划典型模式

2.1 经济带动模式

不同经济条件下的农村规划模式不同,对于经济发达地区,可以采用以下模式(见表1):

第一,工业企业带动型。在这样的模式下,农村要积极转变自身发展模式,调整经济结构,加快现代化农业、农村建设,为农村群众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以我国珠三角为例,这里聚集着大量的电子企业,它们不仅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还要有广阔的生产空间,当地政府部门在进行新农村规划建设时,就可以将这些企业搬迁到农村之中,为农村群众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以我国长江三角洲为例,该地区工业经济发达,农村发展过程中充分利用优势地位,从而带动自身发展。

第二,城镇发展带动型。在建设该种类型的新农村时,规划人员要充分利用农村地理位置优势,引导农民群众逐渐向城镇聚集。比如浙江省的周巷镇,它就是典型的城镇发展带动型,其周边农村与城镇逐渐融合在一起,形成现代化、花园式的大型城镇,不仅提升了当地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还增强了城镇发展活力。

第三,商业贸易带动型。随着我国信息网络技术的提升,电子商务贸易备受青睐。因此在进行新农村规划时,规划人员应该要利用这一技术,调整当地农村生产结构,建设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用商业贸易带动农村发展。以温州地区为例,这些农村以小商品加工、贸易为主,农村间逐步形成集约化生产形式,客商往来量增多,从而改变了农村群众以往的生活方式,其村容村貌也逐渐得到改善。

第一,劳动经济带动型。对于农村经济欠发达地区,规划人员可以采用劳动经济带动型,将农村剩余劳动力集中起来进行优化配置。比如可以采用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模式,将外来企业引入到农村地区,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用本地市场吸收本地劳动力。此外还可以实现异地转移,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然后将资金、技术带回农村地区,实现农村稳定发展。

第二,特色产业带动型。特色产业带动型要求在进行农村规划时应该要从本地区的实际状况出发,找到适合农村发展的特色产业,然后规模化生产,以提升农村经济水平。以云南省呈贡县为例,其农村地区依靠优越的自然条件种植花卉,并按照功能将其划分为种植区、生活区、文化区等,经过长时间的发展逐成为亚洲最大的鲜花生产、集散地,以优美的环境、富裕的生活闻名于世。

2.2 空间布局模式

规划人员在对新农村空间进行布局时,要遵循相应的模式,比如中心整治型、征用型、组团集聚型、内调整合型、就近并点型、设施集中型等。以中心整治型布局为例,它主要是针对农村中心地区废弃、破旧的房屋进行整治、改造。众所周知,农村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向外扩张的过程,导致村中心出现“无人区”,这样不仅会造成大量土地的浪费,而且严重影响新农村村容村貌的建设,这样的状况下就可以采用中心整治的办法,将村中心的旧宅院拆除,可以建设相应的文化娱乐中心、绿地或者其他生活服务性设施。组团聚集型建设模式主要是针对一些规模较小、自然村数量相对集中的地区,规划过程中可以将这些自然村集中成为一个大自然村,并对其进行统一规划,并修建共同的基础设施,以提升整个地区群众的生活质量,使群众享受到应有的经济发展成果。

山区丘陵地区的自然环境比较复杂,农村空间分布相对分散,如果还采用上述布局模式则会增加规划难度,不利于当地农村的快速发展。因此规划人员可以采用错位整合型、小组团分散型的模式(图7、图8)。

其中错位整合型主要是在保存原来具有人文历史价值的建筑基础上进行错位整合,结合当地地形、地势建设基础设施,处理好拆除、保留与新建之间的关系,真正做到“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以达到新农村建设要求。小组团分散型模式主要针对分散程度较大的自然村,每个自然村之间可以用绿化带进行连接,并在连接沿线建设相应的商业网点,在提升当地绿化度的同时改善自然村的空间布局,让当地农民群众对享受到更优质的生活,达到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的总

目标。

3 结语

综上所述,相关部门在进行新农村建设时应该要做好规划工作,结合当地实际状况制定规划方案,建立符合人民群众意愿和实际经济发展需求的模型,让农村人民群众共享经济发展成果,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此外,建设过程中要做好城乡间的统筹工作,保证发展的公平性与稳定性,推进新农村建设有序进行,以提升我国社会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 马志国.坚持城乡统筹 加快村庄改造――浦东新区

新农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上海农村经济,2012,

(12).

[2] 钱紫华,易峥,王芳.城乡统筹理念下的城乡规划编

制改革――实践探索与改革展望[J].城市规划,

2015,(1).

[3] 陈可石,闫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统筹规划的发

展与实践[J].开发研究,2015,(4).

乡村产业发展的典型案例篇8

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安全发展,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及“安全生产年”和“责任落实年”各项工作部署,通过开展“安全生产月”行动引导全乡重视安全生产工作,提高全民社会安全意识,为我乡各项建设创造良好的安全发展环境。

组织机构

本次“安全生产宣传教育行动”由政府乡长任主任,乡分管领导任副主任,乡安办工作人员和各有关单位责任人任成员,开展安全生产月的宣传教育活动。

工作重点和活动内容

(一)以“关爱生命,安全发展”为主题,深入开展安全生产系列宣传教育活动。

1、大力宣传安全发展科学理念,积极举办以安全发展为主题的座谈会、分析会,组织深入研究探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2、强化安全生产法治宣传教育,结合“五五”普法,充分利用“安全生产月”、《安全生产法》实施周年日,做好以《安全生产法》、《省安全生产条例》“一岗双责”和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为主要内容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普及和宣传活动。

3、组织开展好第八个“安全生产月”集中宣传教育活动。

乡安办举办一期“安全生产活动月”专栏,各村、各企业也出一期“安全生产活动月”专栏或墙报,我乡利用宣传车到各村巡回宣传。在乡村人口集聚地、各企业张贴醒目标语。利用“安全生产月”的有利契机,组织各种形式的咨询服务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形成全乡关心安全生产的良好氛围。

4、推出安全监管监察先进典型。

大力宣传先进典型感人事迹,大力倡导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廉洁执法,大力开展创优争先活动。

(二)努力推进“以人为本、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安全文化建设。

1、重点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各村、乡直各有关单位,各企业继续大力开展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示范活动,总结典型,推广经验,道路交通,非煤矿山等重点行业领域要结合生产实际,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建设有特色的企业安全文化。

2、开展安全生产诚信企业创建活动,推动企业安全诚信建设。

通过宣传教育,规范引导、典型示范等方法途径,自觉履行安全生产责任和义务,对安全诚信缺失,存在非法违法行为和发生重特大责任事故的企业,予以公布。

(三)加强领导干部,安全监管监察人员和企业负责人教育培训,鼓励企业改革招用工制度,大力开展职业培训。

1、强化安全监管监察人员安全生产专题培训,提高安全监管监察人员业务水平,执法能力。

2、加强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培训,强化农民工安全培训,新员工安全教育培训,推广高危行业企业全员持证上岗制度。

保障措施和工作要求

乡村产业发展的典型案例篇9

㈠建立和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抓住我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契机,积极做好市委、市政府的参谋,在周密调研的基础上,认真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方案等政策制订工作。之后,作为职能部门,切实做好组织、牵头、协调、管理工作,推进了制度的实施。

一是建立专门工作机构。在市政府成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后,立刻成立了市医管办,市医管办目前已到位人员3人,全面开展工作。二是加强政策宣传。至今,市医管办已编写并印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宣传手册》25万份,分发到各家各户,进行政策的广泛宣传。同时,继续利用当地日报、电视等媒体进行宣传,及时报道各乡镇(街道)推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中好的做法及经验。编印了《农村合作医疗》通讯三期,报送有关部门和单位进行工作指导和情况通报。三是抓好工作指导和督查。市医管办成立了2个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指导组,指导组除进行政策宣传外,主要抓好业务的指导和业务培训。至今市指导组组织讲座5次,受听人员达1200人次。并对开展工作进行全面监督。四是抓好规范、落实责任。市医管办制订了具体工作细则,流程及管理办法,并结合市实际,成功开发了《市农村合作医疗管理系统》软件,对具体操作人员进行了业务培训,为规范化、制度化管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在乡镇试点及在全市实施中,落实了工作责任。发挥卫生局机关干部对口联系乡镇制度的作用,加强对对口联系乡镇工作指导。

在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过程中,卫生局机关各科室齐心协力,积极配合好医管办工作,工作进展顺利,到月底,按时全面完成7个乡镇的试点。至月底,全市64.76万农业人口中已参保缴费56.59万人,占87.4%,全市参保80%以上的目标已圆满完成。

㈡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年初,制订了《年市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意见》,积极推进城区社区卫生服务向农村延伸,创造条件推进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逐步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转型,目前已有7家乡镇卫生院达标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型面已达50%以上。继续抓好西北街道卫生院、河姆渡卫生院两家省、市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单位的创建工作。实施了农村社区卫生服务规范化、信息化管理。社区卫生服务的功能不断拓展,“六位一体”社区卫生服务内容正在逐步到位。家庭契约式套餐服务得到了进一步推广,新签家庭保健服务协议2823份。并在西南、西北等街道、河姆渡等乡镇实行“联村医生责任制”,更多农村群众享受到了与城市居民同样优质、便捷、价格合理的医疗服务。全市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到83%以上,各社区卫生服务门诊达53万多,开设家庭病床2451个床日,开展健康教育953场次,发放联系单40313份。

㈢继续巩固完善乡镇村卫生管理一体化。今年以来,结合实际,对镇村卫生管理一体化进行了完善。根据行政区域调整,完成了对全市247家村卫生室的重新规划、设置和认定发证工作。对村卫生室卫生防保职能义务逐步明确、落实。为开展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三制六统一”的做法得到了规范和推广。

㈣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卫生扶贫和卫生支农。坚持了市级医院对口志支援乡镇卫生院活动,组织支农医疗队40支。继续发挥杏林医疗集团纽带作用,逐步建立了市、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人才技术等方面的互联、互助、互补等工作机制。鼓励中高级卫生技术人员错位下沉,到农村服务等措施得到了落实,目前,市二院、中医院等单位的中高级卫技人员下沉到中心、乡镇卫生院及个别民营医疗机构,为农村群众服务,满足了群众对较高层次的医疗需求,深受农民欢迎。这样,促进了卫生支农持久、稳定的工作机制的建立。今年,为强化农村卫技人才的培养,局又出台并实施了乡镇卫生院临床医生和产科医生轮流到市级医院进修的制度,培训医务人员318名,促使农村卫技人员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二、非典防治取得阶段性巨大成果。

非典疫情突如其来,面对疫情,全市卫生工作者牢记自己的神圣使命,以对人民健康高度负责的态度,以维护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及时地把非典防治作为卫生工作的重中之重,认真执行“沉着应对、措施果断、依靠科学、有效防治、加强合作、完善机制”等工作方针,全面落实“早预防、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工作措施,制订出台了《市卫生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对全市的非典防治工作起到了规范性指导作用。为全面做好非典防治工作,全市按规定建成了较为规范的“非典”隔离病区和相对独立的发热门诊。同时,周密组织医疗救治和物资保障工作,严明工作纪律,大力实施卫生监督执法。

全方位开展非典防治知识宣传。全系统在非典防治期间共发放卫生宣传资料40万份,举办各类防非知识培训几十期,近万人次参加了培训,平均每人2—3次,组织全系统书面考试3次,覆盖率达100%,并开通了咨询热线,发放消毒药液近万公斤。仅上半年共有2600余人投身到这场非典防治工作,全年共投入非典防治经费累计850万元。

卫生系统干部职工无私奉献、敢于牺牲的战斗精神赢得了社会的普遍赞誉、上级领导的肯定,全系统共有7个人次、3个单位被评为各级抗非典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市疾控中心获中华预防医学会全国先进集体,市人民医院党委获省防治非典工作先进基层党组织,市卫生局分别获市卫生系统和省抗非先进集体。非典预防工作进入常态管理后,进一步制订了我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应急预案》,加强监测报告和应急反应机制,开展了非典防治的培训和演练,基本建立了防非工作的长效应急机制,并迎接了上级的督查,得到了好评。并基本完成了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规划制订工作。

三、医院建设和内部管理得到加强。

年初,市局制订下发了医疗卫生单位年度工作考核标准对各单位建设和管理提出了具体要求。各医疗卫生单位围绕上等级、上档次,进一步加强规范化建设,市中医院开展了创建市文明单位,已通过初审,开展了物价、计量“双信”单位创建并达标。市二院、市四院以等级医院为目标,开展创建工作。9大质控的全面工作,促进了医疗质量管理,医院管理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坚持和完善首诊负责制、三级查房、疑难病例讨论等医疗质量基本制度,健全了医疗质量监管组织,并定期开展督查和评估。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投资4亿的市人民医院迁建工程完成了拆迁、设计等各项工程的准备工作,不久将破土开工;市中医院迁建工程完成了立项,已进入规划设计招标;投资3000元的市四院综合住院楼、陆埠中心卫生院住院楼等工程项目按计划建设进展顺利。陆埠中心卫生院住院楼春节后可望投入使用。

四、卫生改革取得新进展。

进一步发展卫生改革成果。巩固卫生分院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加强对民营医疗机构的管理、帮助、指导工作。深化内部运行机制改革,在系统内全面实行了效益工资分配。加大奖金分配力度,市局制订出台了奖励分配方案,对进一步规范分配行为,有效调动激励广大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医疗卫生单位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改革系统内财务管理体制。为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健全财务核算管理体系,制订了在中心卫生院建立会计集中核算的方案和操作办法,在中心卫生院成立了7个乡镇卫生院会计集中核算分中心。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拓宽干部选拔渠道,加大干部选用力度。在系统内开展了首次局管后备干部公开选拔工作,107人报名并参加了考试。进行了临时用工制度改革,制订实施了卫生系统临时聘用卫生技术人员若干规定,对规范临时用工,保证临时工的合法权益和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将起到积极作用。进行了卫生技术人员的管理改革,允许卫技人员一地注册二地执业,有效发挥了有限卫生人才资源的作用。

医疗费用得到有效控制。公立医疗机构通过各种措施,加强医疗费用控制。一是继续实施了医药收入核定比例,收支结余上缴的办法;二是从奖金分配上引导医疗单位降低药品收入结构比例;三是扩大药品招标采购单位和范围,努力降低药品价格让利群众。今年合计让利600余万元。全市药品占业务收入比例为58.93%,每床日及门诊费用分别为391.65元和89.84元,均低于市平均水平。

五、疾病控制和卫生执法得到加强

加强卫生宣教。在全市城乡开展了“相约健康社区行”活动,送卫生健康科普书籍进社区。结合慢病防治工作,进行有关慢性病防治知识专题讲座,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结合非典防治工作,加强《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培训和宣传,使相关法律知识得到了较好普及。加强传染病疫情监测,认真落实综合性防治措施,积极开展卫生知识咨询,努力遏制各类传染病疫情的发生和蔓延。—月份全市共报告甲、乙关传染病10种,计1403例,总发病例为169.87/10万,控制在历史较低水平。慢病防治工作逐步开展,全市乡镇防保机构开展了慢性病普查,全市有27个(村)社区开展了高血压、糖尿病调查。预防接种计划免疫率保持了较高水平,四苗覆盖率99.68%,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99.91%。非典以后,重点强化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机制建设。

妇幼保健工作在原有良好工作基础上得到加强。重点加强了规范化儿保门诊、产科建设,有效开展了产前缺陷诊断,保证出生人口素质。妇幼保健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今年我市孕产妇死亡率为零,婴儿死亡率为6.8‰,新生儿死亡率为9.67‰,与去年同期持平或下降。卫生执法力度不断加大。加强执法体系建设,执法网络得到完善,新建临山、马渚等5家卫生监督分所。人员队伍得到优化,人员选用实行了考录制。在做好其他公共卫生执法的同时,今年主要是加大了对医疗市场、职业卫生的执法力度,依法对违法违规事件进行处罚,共受理投诉举报案件111起,对161家违反卫生法律法规的单位和个人作出了行政处罚。开展了对石棉、蓄电池、蔺草行业等重点行业的专项整治。加强食品卫生监督工作,抓好农贸市场常识、超市日常检查,实施了对学校食堂卫生的分级复评和洗浴业的分级管理,保证了《职业防治法》和《传染病防治法》的有效实施。大力开展无偿献血工作。动员公民踊跃参加无偿献血。~月份无偿献血达1384.88升,占总用血量的108.7%,各单位加强了用血管理,成份输血率达96%。

六、爱国卫生工作成效显著。

配合宣传部积极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今年是环境综合治理的第三年,如期完成了农村环境整治任务。市爱卫办把改厕作为重点工作,在宣传部的牵头协调下,全面开展了消灭露天粪缸的专项整治,目前该项工作已取得突破性成绩,全市273个行政村(居委)已经验收消灭了露天粪缸。年底前有望全面消灭粪缸的目标。在该项工作过程中,同时抓好改厕技术指导。改水工作取得新建进展,有11个村经一次、二次改水或建村级水站,改善了饮水条件,14500人从中受益。

结合非典防治工作,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经考核,全市命名市级卫生村29个,卫生先进单位45家,有7家单位(村)被推荐为市级卫生先进单位。

七、加强卫生行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

今年,我们把加强卫生行风建设、端正行业作风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

抓好党建工作。在市直单位以“星级考评,动态管理”为载体,组织开展了五好党组织创建活动,局党委和市人民医院党委、卫监与疾控中心联合党支部,市人民医院内儿传党支部经考评列为六好党委、五好党组织候选单位。自月份以来,根据市委、市政府部署,在局机关和市属医疗卫生单位领导干部中开展了学习郑培民同志等教育活动。结合实际,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深刻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举办了迎“七一”党员干部理论学习班,为卫生系统行风建设作表率。

在行风建设上,今年组织开展了“卫生信用年”主题活动。进一步加强了对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卫生信用教育。大力宣传非典防治工作中涌现的先进事迹和先进人物,用身边的先进典型教育广大医务人员。为提高教育成效,各医疗卫生单位积极开展了各种医疗便民服务。还积极参与做好慈善助医、招生体检工作。慈善助医和慈善施药均增至800户。全系统积极开展了慈善一日捐活动,其中局机关和直属单位职工个人捐赠额比上年明显提高。

为进一步提高行风建设成效,我们加大了监督约束机制建设的力度。市局与各单位领导签订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坚持开展了职工民主评议领导干部工作。全面开展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强化内部财务管理,加大对整改意见督办力度。在系统内继续全面推行了院(所、中心、校)务公开制度。凡涉及单位重大问题决策、职工切身利益问题、单位运行情况、干部收入和待遇情况均实行向职工公开制;凡涉及病人的权利、医疗制度、收费标准和收费情况均实行向社会和病人公开制。与此同时,继续组织开展了以医药购销不正之风为重点的行业不正之风的专项整治工作,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乡村产业发展的典型案例篇10

各地党委、政府对档案工作高度重视,经费投入有所增加,软硬件设施条件得到改善,各地更有多种奇思妙想,为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源源不断注入新活力。

宜都市委、市政府成立市长任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相继出台了创建实施方案、新农村档案建设规划、加强新农村档案工作意见等一系列文件,为创建工作提供各项保障。市财政划拨专款作为创建工作经费,近三年全市累计投入创建资金1100万元,其中市乡财政预算投入800万元。全市10个乡镇、街道档案管理全部达到省二级以上水平;123个行政村全部实现有档案室、有陈列室、有档案装具、有档案、有制度、有人管、有电脑查询系统的“七有”目标;所有涉农部门档案管理被评为省特级或省一级。

在陆城、高坝洲两个乡镇街道,宜都市选取了6个村作为新农村建设档案示范村,落实专班专人,落实工作经费,全面加强村级建档、农户建档、农民专业合作社建档等工作,并组织观摩学习交流,通过树立典型,以点带面,整体推动了创建工作。

九龙坡区在每个镇选取两个或两个以上村开展新农村建档试点建设,集中力量进行打造,形成创建工作标杆,分别于2009年10月、2010年5月、2011年4月召开3次全区村级规范化建档试点培训、示范推进会,现场观摩推广村级规范化建档。随后,在陶家镇、石板镇等镇开展村级建档工作整镇推进工作,所辖村(社区)全面达到区级规范化管理标准。

三年来,九龙坡区、镇两级开展镇村档案业务培训139次900余人次,区档案局还专门建立了九龙档案QQ群,网上远程、实时指导各镇村开展规范建档工作,并将档案业务培训课件、档案工作文件、各种表册上传共享,供档案员日常工作使用。石板镇为推进全镇所辖村居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制定了以奖代补政策,按实际建档户数补助村(社区)档案工作经费,一次性验收合格的按2元/户补助,第二次验收合格的按1.8元/户补助,三次以上验收合格的按1.5元/户补助,极大地推动了所辖村(社区)的建档工作积极性。

辽宁省东港市成立了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的东港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领导小组,全力推进乡、村和社区档案工作。市委、市政府每年都将乡镇档案工作纳入全市目标考评之中,每个乡镇也将村级档案工作纳入村级目标管理之中,实行优奖劣罚,直接与村干部考绩挂钩,保证了档案工作与其他各项工作同步开展。

普兰店市以基础较好的5个乡、9个村和2个企业作为先进典型,进行重点指导、重点创建,每个乡镇确定2个村(社区)作为试点单位,优先创建,树立样板。先后召开了12次会议,下发了7份文件,播放了8条《普兰店新闻》,了网站信息30多条,宣传创建工作进展情况及先进典型的经验,从而使各乡、村学有榜样、赶有方向、超有目标,收到了老典型有新发展、新典型有新高度的效果。

涉农联动 丰富资源

各地档案部门联合多家涉农部门,建立起协调机制,围绕“农”字建档,有效地完善了农村档案资源体系。

宜都市档案局与市委组织部联合开展了党员个人档案建设、民情档案建设、村情档案建设、农村人才档案建设等一系列创建活动,与市财政、水利、畜牧、林业等部门联合发文,重点对村级财务、土地延包、林权改革、农田水利、畜情防疫等涉农档案进行了规范建设。市档案局与市农业、水利、民政等8部门联合下发了《宜都市村级档案管理制度》,规范了涉农部门、一村级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建立了档案收集、整理、保管、利用、统计、交接、保密等制度。同时,各地各单位还普遍编写了地方志、单位志、组织沿革、大事记,积极发挥档案在维护村集体和农民权益方面的重要作用。宜都市围绕建立覆盖新农村建设各个方面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普遍建立了农村改革档案、农业科技档案、新农村建设专门档案,农村特色档案、社保民生档案和民情档案等6类档案。

九龙坡区格外注重加强农户、土地流转、土地确权颁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户籍、城乡医保、城乡低保、农村社保等档案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全区11个镇、105个行政村、15个镇辖社区建档率达到100%。11个镇机关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均达到市三级以上标准,76个村达到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区级以上示范标准,规范化建档率达到72,3%。各村结合实际,突出特色,建立了涉农特色档案,进一步增强了村级档案服务“三农”的能力。白市驿镇海龙村作为市城乡统筹发展示范村及重庆市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建立了村级基础设施建设档案、入驻企业档案,幼儿园档案、照片档案,并且利用档案建立起海龙村城乡统筹展览馆,展示海龙村的发展变化及取得的辉煌成就。走马镇存有民间故事档案45卷、故事录音带420盒,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和内容充实着档案资源体系,而且产生了一定社会效应,其民间故事的资料已被重庆市非遗中心借走整理。

辽宁省档案局与省农委共同编印《辽宁省三农文件选编》,收录了关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提高农民收入等有关问题和政策法规文件175份,约67万字。普兰店市和东港市注重县、乡镇和村级组织档案资源建设,以修订和完善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为契机,将土地承包、林权改制、粮食直补、农村社会保险、婚姻档案、复员军人档案、两委换届档案等纳入归档范围,确保各类档案门类齐全、内容丰富。同时,各乡、村根据自身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还建立了特色档案,如炮台镇的农民增收致富档案、北乐村的名人照片档案……多措并举强化利用

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利用。各地档案部门因地制宜,多管齐下,大大推进了农村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

宜都市在市档案馆建立政府信息查阅大厅和电子文件中心,收集全市10个乡镇、街道和81个市直一级单位的涉农现行文件7237份,发文汇集209册,为老百姓提供一站式“超市”服务。同时依托中国宜都政府门户网、宜都档案信息网和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网,对已公开的现行文件和馆藏开放档案目录及时进行数字化处理,通过“三农档案”“惠民政策”“政务公开”“经济信息”“业务指导”等专栏,目前,全市已经上传40余万条开放档案目录和2万多份已公开现行文件。各乡镇、街道、市直涉农部门、乡镇站所、行政村、新型农村经济组织依托综合档案室,

不断开发档案资源,充分利用电脑查询系统,及时惠农政策及信息,开放惠农档案,方便农民查阅。目前,全市共有2.8万人在村级档案室获取了档案信息,基本实现了农民查阅利用档案不出村的目标。

三年来,全市共有5.6万人通过档案信息平台获取档案证明,化解矛盾纠纷1364起;帮助2635户农民获得低保、养老证明;提供农业科技信息2.1万条;提供农村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档案资料1786份;帮助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培育全国驰名商标2爪、省级著名商标8个,

九龙坡区通过多种途径开展了涉农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一是利用区档案信息网开通了专题子网站――九龙坡区农村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利用区党建网、区政府门户开设了档案栏目,积极整合、共享馆藏档案及已公开现行文件等信息资源。截至今年8月,已更新3703条开放档案目录、1446条现行文件信息、5469条三农档案目录、涉农政府信息89条,农村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网站点击量达到10800余人次。二是坚持送档下乡,向未联通互联网的18个村及时赠送区农村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光盘。三是利用九龙坡区数字档案馆应用系统平台,在各镇开展区档案馆镇级查阅点建设,实施档案查阅代办制度,远程共享馆藏电子文档,使各镇群众可就近查阅、取得档案证明。

乡村产业发展的典型案例篇11

XX县农业农村局

(2019年3月26日)

2015年,XX县被列入第二批全国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县、全省8个试点县之后,按照“需求导向、因地制宜、政企合作、机制创新”总体思路,立足实际,开拓创新,试点工作取得较大成效,作为全省利用益农信息社平台发展农产品电商上行成效显著的典型在全国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工作会议上做典型交流,作为全县特色工作之一在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现场推进会议上作典型交流,作为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工作在全省数字农业培训班上做典型经验交流。一是覆盖广。在全县22个乡镇设立236个村级简易信息服务站与45个标准型信息服务站,在省级示范社与龙头企业设立5个专业型信息服务站,覆盖全县所有村(社区)的所有群众,实现了群众不出村就可以了解三农政策信息、展示销售农产品和享受各类便民服务。二是平台好。开通“XX县三农通”综合服务网站、微信公众平台、广电网络电视首页,建立XX县三农通运营中心,实现电脑、电视、手机三屏操作,逐步培育成为区域信息服务品牌,有效满足不同群体的多样化需求。三是效益佳。目前,全县农村电子商务涵盖XX县芦柑、佛手茶、蔬菜、笋干、面线等特色产品50类500多种,产品销售全国各大城市,尤其是XX县芦柑、XX县佛手远销国外,2018年网络销售额达XX亿元。四是典型靓。在试点过程中,涌现出一批示范典型,如XX村益农信息社在2018年首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展示整省推进示范成效,XX村信息服务站被评为农业部全国百佳益农信息社,XX村信息服务站XXX被评为全国信息进村入户村级信息员典型案例。

一、狠抓“七个一”,确保有序实施

从组织领导、工作方案、项目运营、服务平台、工作队伍和服务保障等六方面发力,确保各项试点工作有序推进。一是成立一个领导机构。为确保把信息进村入户打造成为“互联网+”行动在农村落地的示范工程,2016年3月成立以县长为组长的XX县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工作职责与任务分工,为项目顺利实施奠定良好基础。二是制定一套工作方案。结合实际,2016年3月制定下发工作方案《XX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XX县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为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工作顺利推进提供有力的保障。三是确定一个项目运营商。经过多方研究与商讨,确定了项目运营商,2016年4月签订运营协议、6月签订补充协议,2017年12月签订再补充协议。四是开发一批服务平台。建立XX县三农通运营中心,2016年6月开发“XX县三农通”综合服务平台,开通“XX县三农通”微信公众平台,2016年8月开发广电网络电视的“XX县三农通”首页,根据工作需要及时调整充实、完善平台服务功能。五是筛选一批信息站与信息员。2016年3月起,逐一调查筛选具备“有场所、有人员、有设备(电脑与电视)、有宽带”条件、人流相对集中的站点,至2016年7月确定村级标准型信息服务站45个、专业型信息服务站5个、简易型信息服务站236个;挑选“有文化、懂信息、能服务、会经营”、能熟练使用计算机等办公设备和互联网、有“责任心、沟通能力强、服务态度好”的信息服务站信息员50名。六是遴选一批服务商。积极与平安保险、移动、电信、邮政、农信社等多家服务商洽谈合作事宜,按照优中选优的原则,目前已精心筛选经济实力雄厚、技术力量强大的平安保险公司作为服务商,还有多家服务商正在进一步接洽。七是打通最后一公里。依托“智慧党建+”云平台,开发建设了包括美丽乡村、阳光在线、便民服务、远程教育等四大版块的平台,将农业政务、农技服务信息、农产品商务、信息进村入户等内容通过电视送入农户家中,在全县所有美丽乡村的党员用户开通美丽乡村云平台互动功能;目前,全县已开通该平台服务的农村党员超过1万户以上,切切实实地推进农业农村信息进村入户。

二、狠抓“四提供”,推广三农服务

1、提供公益服务。积极推广“电话、电脑、手机”三位一体的“12316”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协助村民下载手机客户端,通过软件向专家咨询,共享了全省专家和政策、基地、品牌、市场、服务等资源,病虫纺治、农业技术、特色农业等服务,协助农民解决农业生产中遇到的困难,通过网络就能获得专家远程视频服务、农业技术培训、查寻农业政策、农业咨询、生产技术等信息,累计提供各类公益服务XX万人次,实现了群众不出村就可以了解三农政策信息、展示销售农产品和享受各类服务。

2、提供便民服务。为村民提供代缴通信费用,代办金融小贷、保险、票务、医疗挂号、社保、民政福利、惠民补贴查询、法律咨询等各类便民服务,累计提供各类全民服务金额XX万元,逐步培育成为区域信息服务品牌,有效满足不同群体的多样化需求。

3、提供电商服务。提供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休闲农业及生活用品等代购服务;主动联系村民,成立乡村特色合作社,整合县里、村里的特色产品进行统一的推广和宣传,主动了解相关的生产经营情况及市场供求信息,并做好信息采集上传到三农信息平台,帮助村民在网上销售农副产品,提供物流代办等服务,累计销售农副产品XXX万元以上,增加村民经济收入。

4、提供培训体验。开展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产品培训,提供农业信息技术和产品体验,向村民传授网购和开设网店的经验、技巧,已累计组织各类培训50场次以上、受训3000人次以上。

乡村产业发展的典型案例篇12

在国家大力提倡三农政策的前提下,乡村旅游的研究已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国外关于乡村旅游发展较早,其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供给、乡村旅游者及其市场细分、居民对乡村旅游的理解和态度、乡村旅游影响、乡村旅游营销和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等。国内真正意义上乡村旅游的兴起, 始于20世纪90年代前后。国内学者研究主要从概念界定、发展动因研究、乡村旅游的经济性分析、乡村旅游的发展策略研究、乡村旅游的属性特征分析、乡村旅游的规划与开发探讨等方面进行研究。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乡村旅游应与民俗文化相结合,提升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与品位。

通过对国内外文献对比可以看出,关于乡村旅游的研究的方面已非常之多,但是把乡村旅游与民俗文化相结合的研究还是比较少。本文以民俗文化视角下研究乡村旅游,从现实意义上来说,能为专题民俗村以及乡村旅游寻找新模式,提升乡村旅游文化品位与内涵发展提供必要的参考。

二、研究设计

(一)相关概念界定

民俗旅游是以特定地域或特定民族的传统风俗为资源而加以保护、开发的旅游产品。乡村民俗主题旅游产品是以农村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为吸引物,突出乡土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开发旅游产品,这是全面提升乡村旅游产品品位的一个有力手段。

(二)研究区域概况

陕西关中平原的范围是介于陕北高原与秦岭山地之间,是陕西自然条件最好的地区,号称“八百里秦川”。此次我们选取了关中地区四个典型的乡村民俗旅游地,以臊子面为特色的宝鸡岐山北郭村,以农民画为特色的户县东韩村,以泥塑为特色的宝鸡凤翔六营村,以关中民俗体验为特色的咸阳袁家村。

(三)调研过程

本次调研采用实地考察与随机访谈的形式,对于案例地的游客进行调查,调查日期为2015年3月到4月间,历时20天。调研地点选择在礼泉县城及袁家村景区,岐山北郭村,凤翔六营村,户县东韩村选择游客比较集中的地方和游客进行随机交谈。

三、关中地区乡村民俗旅游综合模式

关中乡村民俗旅游大部分还属于低级阶段,以民俗文化和乡村旅游相结合的主题乡村民俗旅游村属于民俗旅游接待专业户时期,以吃农家饭、住农家院、体验传统生活习俗富的民俗旅游活动为特点。

案例地的民俗旅游发展模式基本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

(一)乡村民俗型

乡村民俗旅游指以乡村民俗风情为载体,所开展的旅游活动,其内容包括地方特有的风俗。礼泉袁家村就是以关中民俗为载体发展乡村旅游。

(二)乡村组织型

通过政府有组织地引导农民经营户,按照统一规划和建设的要求,发展旅游接待设施和配套服务,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模式。北郭村,六营村,东韩村,袁家村都是集体规划,统一建设。

(三)“领头羊”型

乡村民俗旅游指在离客源地比较远的乡村,农民更信任那些“示范户”。这种模式通常投入较少,接待量有限,但乡村文化保留最真实,游客花费少还能体验最真的本地习俗和文化。

(四)景区带动型

乡村民俗旅游发展是以比较有知名度的旅游景区为核心,借助附近的名胜古迹和自然风光发展为乡村旅游目的地。陕西关中地区以袁家村与北郭村为典型代表。

关中地区乡村民俗旅游模式有三种发展方向:关中乡村民俗旅游发展模式有资源驱动模式向投资驱动模式变化发展;产品应品牌化 集群化,这是提升关中乡村民俗旅游的必经之路;开发主体应多元化,这是集聚乡村旅游开发资本,这是提升乡村民俗旅游品位,获取规模化效益的重要前提。

四、关中乡村民俗旅游模式创新及发展建议

(一)关中乡村民俗旅游模式创新

关中地区乡村民俗旅游发展创新模式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模式。

1、建立乡村民俗俱乐部:旅游者可以在不同地方不同乡村俱乐部享受到一体化服务,并通过订购乡村旅游线路,向自驾车群体旅游提供自助式全程服务。

2、主题农园:形成教育农园、市民农园、租赁农园等多种形态,承载农旅结合的农事参与、自然教育和DIY创意空间等功能。

3、童年到乡村:基于追寻儿时的记忆、寻找传说中的桃花源里避世文化的理想空间,旅游体验也成为现代最为时尚和有吸引力的乡村旅游活动和产品形态。

(二)关中乡村民俗旅游发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