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农田跟一般农田的区别合集12篇

时间:2023-09-13 09:17:23

基本农田跟一般农田的区别

基本农田跟一般农田的区别篇1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3)10-03 -03

2010年、2011年西南地区连续的干旱现象凸显出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性。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快水利改革,“突出加强农田水利等薄弱环节建设”,我国农田水利建设由此进入了加快发展的新时期。各地在政策引导下,加大了农田水利投资力度,借以改变我国农田水利建设滞后的局面。新时期农田水利投资效果如何,项目资金使用中是否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是政策制定者关注的重要内容。本文以江苏、河南两省的实地调查资料来分析这一问题,以便为农田水利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决策参考。

一、调查基本情况

2012年7~8月,笔者带领南京审计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农村水利改革”小分队就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投资管理情况进行了专项调查。对样本地区的选择主要关注开展农田水利改革已有较长时间和经验的地区,同时考虑到我国东部和中西部地区的差异,因此分别在东部和中西部地区选择了江苏省和河南省。在两省已经进行了农民用水者协会试点的地区,分别随机选择3个样本县,在江苏,选择了南京市溧水县、盐城市滨海县和射阳县3个县,在河南,选择了焦作市的博爱县和沁阳市,以及济源市济源县3个县,其中沁阳市主要调查的是广利灌区,济源市主要调查引沁灌区。该调查走访了各灌区水利管理部门,采用调查问卷、访谈等方式详细了解了各灌区在农田水利改革中的经验、做法,以及农田水利投资、建设、管理等领域已经取得的成效,并总结了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水利管理部门的想法和措施等等。

二、农田水利投资投入情况及基本成效

(一)农田水利投资投入情况

近年来,国家注重水利建设,特别是农田水利建设,出台了很多支持政策,也加大了农田水利投资的力度。如2009年6月财政部和水利部颁布的《关于实施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意见》(财农[2009]92号),加大了中央财政扶持农田水利投资的力度,而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出台后,各地各级政府对农田水利的投资又攀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表1是样本地区农田水利投资的总体情况。表1显示,从2009年到2011年,除江苏省溧水县的农田水利投资额有所下降外,其他5个县市的农田水利投资额均有了大幅提升,如江苏省射阳县从9千万元上升到1.36亿元,而河南省博爱县从6.7千万元上升到1.46亿元。从各地区农田水利投资额的年增速上看,虽然2009年到2011年3年间每年投资额波动较大,但总体上,2011年的农田水利投资额比2010年增加了20%以上,增幅较大。在投入的劳动量上,各地区2011年投入工日显著低于2009年,投入劳动量大幅下降,这和当地水利工程的改扩建更倾向于节水灌溉工程有较大关系。

表1 农田水利投资总体情况

注:(1)a表示仅调查沁阳市广利灌区管理局所获的数据,b表示仅调查济源市引沁灌区管理局所获数据,下同,不再一一说明;(2)“—”为该项调查数据缺失。

资料来源:作者调查数据整理。

(二)农田水利投资建设基本成效

从2009年到2011年,江苏和河南两省各个样本县结合当地水文条件,对河道、小型水源工程以及泵站等进行了改造或新建,农田水利设施投资的成效明显。

两省中,江苏省农田水利投资较大的投入取得了更为明显的成效。南京市溧水县水库、塘坝众多,从2009年到2011年,该县以河道整治、新建小型水源工程为重点,分别完成河道整治78千米、67.5千米、90.7千米,新建小型水源工程110座、100座(2011年没有此项目),同时新增防渗渠道分别为26.75千米、21千米、17.5千米,加固水库19座、6座和24座,每年还完成10多个泵站的改造。盐城市射阳县和滨海县都是典型的提水灌溉地区,泵站改造是主要任务。3年时间阳县分别完成232座、2391座和2796座泵站的改造,而滨海县则改造泵站1500座、2780座、3570座。滨海县还完成河道整治570.8千米、673.7千米、390.3千米,新建小型水源工程55座、41座、44座,有力地改善了当地农田水利设施条件。

河南省3个县的农田水利投资投入差别较大,因此成效不一。投入相对最大的博爱县,属于自流灌溉和井灌混合的区域,因此修理河道和打井成为重点。2009年~2011年3年间,该县新增防渗渠道52千米、103千米、154千米,完成河道整治30千米、52千米、55千米,同时新建小型水源工程400座、300座、539座。而沁阳市和济源县则都是自流灌区,主要任务是修理河道。沁阳市在2009年和2010年新增防渗渠道14.43千米和11.58千米,济源县在2010年和2011年除新增防渗渠道13千米和28千米外,还分别修复了15处和6处水毁工程。

总体上,随着近几年农田水利投资力度的加大,河道、水渠等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修缮,泵站和机井等进行了新建和改建,水利设施老化、损毁等一些基本问题在逐步得到解决,为缓解水资源约束提供了较好的支持。

三、农田水利投资存在的突出问题

通过走访部分村镇,笔者对农田水利投资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其中存在着四类问题,分述如下。

(一)农田水利投资过于依赖财政资金,社会资金参与较少

表2给出了样本地区农田水利投资的资金来源分布情况。可以发现,随着国家支持水利投资的政策文件陆续出台,各级财政资金支持农田水利投资的作用在不断增加,尤其是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作用突出。在河南省,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支撑了主要的农田水利投资,而且中央财政资金占据了更高的比例。市县两级财政资金只在个别县起到了支撑作用。江苏省农田水利投资来源相对多样化,除财政资金外,群众资金及各类项目资金和其他单位资金、贷款等,途径较广。但2009年主要依赖市县财政资金,2010年和2011年则主要靠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

表2 农田水利投资的资金来源分布

资料来源:作者调查数据整理。

目前,农田水利投资对各级财政资金依赖较大。随着中央和省级财政支持项目在样本县的结束,一些县的农田水利投资的资金持续问题就会显现出来,尤其是一些近几年没有市县财政资金注入的样本县。从表2中还可以发现,2009年~2011年3年间,资金来源较广泛的江苏3个县以及河南省博爱县,虽然每年都有群众资金支持,但是该资金所占比例呈逐年下降趋势。而且,所有样本县的农田水利投资中都没有民营资本的介入,表明企业对于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兴趣不大,和这些水利设施的公益性强、利润低但交易成本高有很大关系。另外,从江苏省溧水县的资金来源看,依赖于其他非财政资金支持的项目资金或银行贷款的比重也在逐年下降。因此,如何引导社会资金积极参与农田水利投资,增加农田水利投资的稳定投入机制,是一个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二)农田水利投资对象过于集中在某些村,会导致投资浪费或失效

一些水利项目资金对扶持对象的选择,会优先考虑能起到示范作用的有代表性的村,一般情况下,这些村的第二、三产业发达,经济条件好,或者距离城镇较近,地理位置优越。调查中发现水利项目资金过于集中于这些村,会出现两种典型问题。

第一种,一些村庄受到了各类项目资金的支持,包括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和各类专门的水利项目等,对改善这些村的农业生产条件起到了较大作用。但是,出自不同政府部门的项目,如农业系统、农业开发系统等,在项目的目标和任务设置上都有修建水利设施的内容,而且规定了修建水渠的层次(如支渠及以上)。这导致同一个村庄中主要的水渠修理维护多次,而较低层次的水渠(斗渠等)得不到修缮,同时其他村庄的各类渠道缺乏项目资金的足够支持,从而形成水利项目资金的浪费。

第二种,位于城郊的一些农村,面临着城镇规模扩大带来的耕地征用,导致已经修建水利设施失效的情况。调查中,一些在“十一五”期间已经进行农田水利改革、建立了农民用水者协会的村庄,由于靠近城镇,在城市工厂外迁的背景下,这些村的一部分耕地被用于建厂,使得这些耕地上建成使用不长时间的水利设施被废弃、损毁,而且,农民用水者协会管理耕地面积的大幅缩小,使其几乎丧失了原有功能,村庄水利设施的管理又退回到村集体管理方式。

(三)农田水利项目的设计施工和实际需求差距较大

调研中发现,由于设计施工上存在一些问题,部分村近几年新建的农田水利设施使用寿命较短。如河南井灌区,不少财政项目扶持开掘的机井已经成为废井。这些新建机井的内径统一为60厘米,而且井筒周围的砾石层只有十几厘米厚,尽管深度达到60米以上,但是薄薄的砾石层并不能够支撑机井的长期使用,往往在开掘该机井两三年后井水和泥沙混在一起,导致抽出的多为泥浆而不是清水,成为废井的同时也容易成为“陷阱”,增加了安全隐患。和20世纪70~80年代打的内径在1米左右、砾石层厚度能达到30~40厘米以上的老井相比,现在的新井显得有点脆弱。在一些提灌区也能发现,部分防渗渠施工质量一般,渠道修成后壁厚差别很大,较薄的地方在后续的使用中也是最容易漏水的地方。

农田水利设施的设计施工标准都由项目方确定,缺少基层水利部门和农田水利设施使用者的参与,因此,统一的施工虽然容易操作和验收,但和地方实际需求之间的差距却更容易造成农田水利投资资金的浪费,增加基层单位维护的负担。

(四)农田水利投资和相应的管理制度改革联系不紧密

推进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需要进行相应的管理制度改革,以提高农田水利投资的资金使用效果。但是,调查结果显示,实践中两者的联系并不紧密。农田水利管理制度改革的表现之一是农民用水者协会数量的增加。调查中,江苏省3个样本县的农民用水者协会数量从3个到7个不等。尽管成立农民用水者协会是缘于灌溉系统老化、水资源管理无效等,但随着农田水利投资力度的加大,农田水利制度改革进展的并不顺利。河南农田水利制度改革的情况要乐观一些,三个样本县的农民用水者协会数量从13~110个。目前,农民用水者协会运营的主要困难是缺乏资金及技术设备,应该说,加大农田水利投资是有利于这些用水者协会运营的。但是,在个别县,多数农民用水者协会是在上级政府的要求下,于2011年成立的,其运作效果如何,尚需后续观察。

四、提高农田水利投资有效性的对策

(一)完善“财政资金稳定投入、社会资金积极融入”的农田水利投资增长机制

目前,财政资金是农田水利投资的主渠道,因此,要继续加大和拓宽财政资金对农田水利投资的支持力度。一是要加大各级政府财政预算资金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资力度。继续大幅增加中央和省政府两级财政资金投入,固定资产投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等要向农田水利建设倾斜并逐步提高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比重,保障农业大县、产粮大县农田水利设施更新改造的资金需求;县级政府除积极落实中央和省级财政水利项目的配套资金外,还应计划一部分专项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建设,而且要有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二是积极拓展财政预算外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途径。地方政府要严格落实从土地出让金中提取10%的收益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政策,区分农田水利建设的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等,有计划有步骤地使用好这部分计提资金;完善地方政府水利建设基金政策,拓展该基金使用范围,加大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支持;可以发行农田水利建设专项的国债或者彩票等。

各类社会资金是农田水利投资的重要融资途径。要加强农田水利设施的投融资机制改革,按照“谁投资、谁建设、谁管理、谁受益”原则,积极引导各类社会资金支持农田水利建设。一是要鼓励农户和村级集体组织加大农田水利投入,形成政府和农民共同投入的机制。要进一步简化程序,提高“民办公助”水平,引导经济条件好的农村集体的积累资金增加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比例,对经济条件差的农村集体,可以通过水利专项项目扶持等方式加大扶持力度。要加大“一事一议”的财政奖补力度,提高该项政策执行中的办事效率和社会效益。通过多种形式的产权改革,引导种植大户、农民专业组织等承接小型农田水利项目,扩大资金来源。二是要推动民间资本和信贷资金进行民营水利开发。要在投资环境、产权改革、民间资本进入和退出途径等方面制定明确的政策标准,运用财政贴息、“民办公助”等方式对民营水利开发给予财政补助,探索招标拍卖、承包租赁、股份合作等形式引导和推动社会资金投入农田水利建设。建设省级政府的农田水利建设专项平台,鼓励农业开发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增加水利建设的信贷资金等。

(二)编制县级农田水利建设规划整合各类项目资金

以县为基本单位,编制县域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形成各类资金支持农田水利建设的规范性的整合平台,构建县域农田水利建设需求和供给的总体框架。一是要按规划进一步制定实施细则,在现有的资金管理体制下,县级政府统筹安排涉及农田水利资金的政府部门,如财政、农业、国土、发改委和水利局等,将分散在各个部门的扶贫、农业综合开发、以工代赈、土地整理等各种涉及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整合起来,形成农田水利投资的合力。统筹城乡水费,将部分城市水费作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资金来源。二是按县域各类农田水利设施特点和布局以及需改建新建所需资金的规模,规划出需要区分轻重缓急的水利工程项目,可以划分为重点项目、次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三类,既要重点扶持资金需求量大的重点项目,同时对于点多面广的一般项目,要有计划分期分批的进行改建和新建。在规划中要统筹农村的河道、沟渠和塘堰等不同类型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资金,注重财政资金的平衡性。

(三)完善农田水利投资的设计论证和听证,确保工程质量

在农田水利工程的项目设计程序要适当改进,可以采取向市县乡等各级水利部门征求意见的方式,或者建立包括普通农户代表、村干部、乡镇和县级水利部门代表等参加的水利项目听证会,提高听证会成员代表的多样性。通过听证会等方式,使农田水利项目的设计更切合农户的农业生产,提高农田水利设施的使用寿命,避免由于设计不合理带来的“一次性机井”、“一次性渠道”的产生。在施工质量上,项目主管单位要公开招标,对项目施工单位的资质要有严格要求,实行农田水利工程施工准入制度,要建立严格的竣工验收备案制度和相应的奖惩制度,项目主管单位要做好农田水利工程的指导和抽查工作,确保施工质量。

建立健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后续的跟踪监测和工程责任追究制度。通过跟踪监测,不仅可以评价农田水利工程原有设计标准的合理性以便后续改进设计标准,还可以发现这些工程在使用过程中是否会出现工程质量问题,如果有工程质量问题,则要对原施工单位进行责任追究。跟踪时间上,一般可对农田水利工程设置3-5年的跟踪监测期,县级重点项目以上的农田水利工程可以适当延长跟踪监测时间。监测方式上,依据不同的农田水利设施的重要性和服务能力,采用不同的方式,如县级重点项目以上的农田水利工程,由于数量少,可以每年全面监测一次;而对于点多面广的一般项目,则可以进行重点抽查的方式,尽可能提高抽查的密度。

(四)加快推进农田水利管理制度改革

推进农田水利管理制度改革,建立专业性的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发展的框架体系,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农田水利投资的有效性。依据各地实际,开展以建立和完善农民用水者协会为主、以承包、租赁和股份合作等方式为辅的管理制度改革,能够提高农田水利设施管理的专业化,减少用水纠纷。可以探索农田水利项目必须有农民用水者协会参与的方式来推动各地进行农田水利管理制度改革。在“连片整治、整体推进”的农田水利项目投资完成的情况下,要同步建立相应的农民用水者协会进行管理,总体上按“改造一区工程,交由一个协会管理”的思路来进行。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在完成农田水利投资达到一定额度的情况下,可以规定必须交由农民用水者协会管理,由县级水利部门进行具体的业务指导和管理。农民用水者协会的组建方式,要按照世界银行建议的五项基本原则进行,包括“自愿参加,民主管理;依照水系,划分辖区;计量供水,按方结算;合理收费,财务公开;水源充足,供水可靠”[1]。

参考文献:

[1] 彭胜.盐城市世行项目农民用水户协会运行的探索与实践[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1,(04):10-11.

基本农田跟一般农田的区别篇2

广西容县是“中国沙田柚之乡”,其柚果以果大形美,味甜肉脆,营养丰富,便于贮藏而被列为中国四大名果之榜首。随着市场需求日益增长,沙田柚种植规模不断扩大,至2011年止,全县种植沙田柚面积达12万亩,产量达7万吨,产值近5亿元,沙田柚已成为容县农业经济支柱产业,是广大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但由于部分果农管理粗放,对沙田柚病害防治重视不够,特别对沙田柚黄龙病防控重视不够,使黄龙病发生有蔓延趋势。柑桔黄龙病是一种危害柑桔生产的最危险的一种传染病害,为我国B类植物检疫性病害,在柑桔的整个生长季节都可以发病。柑桔树受黄龙病原侵染后,轻则树势衰退,产量骤减20~30%,果实品质下降;重的病株3~5a内枯死,一个生长茂盛的沙田柚园感染黄龙病后可在短短的几年内全部毁灭。因此,要设法解决存在的问题,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控制黄龙病的发生蔓延,保护沙田柚产业的健康发展。

一、容县沙田柚黄龙病发生及病树清除状况

容县沙田柚种植面积大,种植基地多,果园多,自良、松山、浪水、县底、十里、容州、六王等7个乡镇规划为沙田柚生产基地,全县建起了10亩以上柚园1600多个,100亩以上柚场130多个,万亩柚场2个,据调查,感染黄龙病树的果园已达15.3%,面积达8000多亩,有的果园柚树感染率达47%;感染黄龙病的果园主要为一是农户自行种植,自行管理,面积较小(约10多亩)的果园,这类果园多为果农重视不够,管理粗放;二是不科学规划种植的柚园间种蕉柑、椪柑,容易引起黄龙病相互传染;三是沙田柚树进入丰产期后的柚园,栽培管理跟不上,特别是大丰收后,管理失调,导致柚树树势衰弱,抗病力下降,更易感染黄龙病。

黄龙病树清除是否彻底,对黄龙病的防控影响很大,据我们调查,大型基地由于管理较为到位,对发生病树能及时清除,杜绝了部分病源,黄龙病发生少或基本不发生。而果农自行种植果园,管理不到位,对发病树多数不清除,病树清除率不到2%,黄龙病防控效果不大理想,对黄龙病的发生和控制带来不少困难,困此,清除沙田柚黄龙病树应成为防控黄龙病发生蔓延十分重要的防控措施。

二、影响清除黄龙病树的主要因素

1.部分群众认识不够,行动不力,影响黄龙病的防控工作

由于果农分散种植,规模不大,虽然种植沙田柚是增收途径,但没有成为家庭主要收入,多数果户对管理不够重视,处于粗放管理状态;由于黄龙病发生过程较长,发生初期病树尚能结果,容易造成麻痹思想,不愿意认真清除;同时部分果户认为发病数株关系不大,对收入没有多大影响,更没意识到黄龙病可以蔓延可造成更大损失;有些果农则认为对病树打些农药,防治传病的木虱等传毒昆虫,再施些肥料,枝梢转绿,认为防治好了,不必再清除病树,如此种种导致行动不力,不愿意砍掉病树,影响了沙田柚黄龙病的防控。

2.部分群众识别黄龙病水平低,影响了黄龙病树的清除工作

由于部分基层干部、技术人员、果农接受培训过少,或没有接受过黄龙病知识培训,对黄龙病发病早期识别能力较低;对发病果园的黄龙病防治技术指导没有及时跟进,因此沙田柚黄龙病发生时没有得到及时诊断,及早防控;沙田柚黄龙病发病早期症状与生理性黄叶相似,很多农技人员或果农容易把黄龙病误认为因缺肥水或缺乏元素而引起的生理黄叶,延误了黄龙病的防治时间,使黄龙病发生没有得到及时的防控,特别对发病树的清除,影响了防控工作的效果。

3.政府重视不够,预防工作开展不力,影响黄龙病树清除和防控工作

政府多重视发展产业规模,近年来种植面积连年增长,产量增加,主要得益政府大力扶持和推广,如县财政每年安排专项经费,对按标准化、规模化、连片开发新种沙田柚5亩以上的种植户,给予每亩500元的奖励,激发柚农大面积开发种植的积极性,面积扩大了,规模上来了,但对病虫害综合防治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对黄龙病预防工作仍较为滞后,资金投入过少,技术咨询培训没跟上,对柚园黄龙病树的诊断、柚园的间种等技术指导,对清除病树,消除病源进行预防黄龙病进一步传染发病的技术指导相当欠缺,多数由果农自行诊断和防治,导致黄龙病从小果园向中果园,甚至向大果园蔓延,黄龙病防控工作形势较为严峻。

三、清除黄龙病树,保护容县沙田柚产业健康发展

1.加强宣传,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集中行动

砍除黄龙病树,是消除病源,抓好沙田柚黄龙病防治的关键,因此要大力宣传,广泛发动,通过召开会议,印发资料,科技咨询等活动,让更多的基层干部、农技人员、果农充分认识清除病树重要性和必要性,充分认识到清除黄龙病树成为当前防控黄龙病最有效、最经济可行的办法;让他们充分认识到清除黄龙病树是暂时的经济损失,不清除病树,病树的柚果品质也较差,经济价值也不会高,更重要的黄龙病会不断感染周边健康柚树,会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只有提高他们的科学认识,统一他们的思想,采取集中行力,让他们投入更多人力物力加入到清除病树行列中来,扩大清除黄龙病的范围和面积,才能对黄龙病的防控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2.加强技术培训和指导,提高群众识别黄龙病的技能

由县政府主导,县、乡、村、果农协会四级层层开展技术培训,在技术培训中结合实物标本观察、现场参观、图片展示等方式,加强果农或农技人员对黄龙病的直观认识,切实提高果农或农技人员对沙田柚黄龙病的识别能力,加强田间技术指导,特别是黄龙病与生理性黄叶的区别,防止把黄叶病树当黄龙病树清除。沙田柚黄龙病与生理性黄叶的主要区别:黄龙病树初期典型症状是在浓绿的树冠中出现1~2条或多条枝梢的叶片发黄,并逐步向四周扩散,这种黄化的枝梢有两种症状类型,一种是全张叶片均匀黄化,另一种是叶片一块黄一块绿,黄绿相间,称为斑驳型。这两种类型的叶片的共同特点是叶质硬化,缺乏光泽,在黄梢下部的老叶仍是正常绿色。黄龙病的病状在每年的冬季和春季表现最明显,是辨别黄龙病的最好时机。 生理性黄叶一般是从树冠下部开始发生,然后向上蔓延,多为成片发生,表现为秋梢黄化,叶片变小,病叶柔软,不会变硬,枝梢易枯,果小畸形,皮硬味酸,一般由缺乏营养元素引起,在加强水肥管理后,症状就会逐渐消退。

3.政府重视出台优惠措施,补偿农民损失

在沙田柚黄龙病防控上,政府部门要高度重视,如同沙田柚推广种植一样,采取切实可行办法,一方面加大组培育苗的扶持力度,大力推广无毒组培苗种植;制订砧木和接穗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从苗木开始杜绝黄龙病病毒传染。二是出台优惠措施,对清除黄龙病树进行适当补偿,减少果农的损失。三是抓好清除黄龙病的示范工作,对发病较重的果园进行清除,清除后的防控效果予以宣传示范推广,让广大果农知道清除的好处。

4.广泛发动群众,全面清除沙田柚黄龙病树

政府部门要组织技术人员对沙田柚黄龙病进行一次彻底的清查,及早发现病树,确定病园,组织广大果农参观因清除黄龙病取得良好防控效果的示范园,让他们切身感受清除黄龙病树所取得的成效,使他们体会到清除黄龙病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然后组织果农开展清除病树工作;在清除工作中较为困难的是刚发病1~2年的感染病树,因为有一定产量,很多果农不愿意清除,因此要充分做好果农的思想工作,提高科学认识,使清除工作顺利进行。清除病树时间以每年春、夏、秋三次抽梢期,尤其是秋梢期,认真逐株检查,发现病株或可疑病株立即挖除,对清除的病树集中烧毁,不运出果园,以免感染其他果园,挖除病株后施入石灰,空置1~2年后再补植无病苗。

五、采取综合防治,有效防控沙田柚黄龙病

1.推行容县沙田柚地方系列标准和推广“养猪-沼气-沙田柚-果实套袋-综合防治病虫害”发展模式,加强果园的栽培管理,加强肥水管理,增强树势促使抽梢整齐,加快枝梢老熟,减轻黄龙病的侵染。

2.实行植物检疫,禁止病区苗木向新区和无病区调运。在病区内,对带病或可能带病的苗木进行有控制的相对集中种植,防止病害进一步扩展。新开辟的果园一律采用无病苗特别注意采用组培无毒苗种植。

3.采用组培无毒苗直接种植,现在种植柚树采用优质品种接穗和一般砧木嫁接而成,当接穗感染病毒后,嫁接苗木自然带毒,最后发病。因此发展组培苗繁育和种植,有效消除黄龙病的发生,就像广西香蕉栽培用组培苗,能解决香蕉束顶病(病毒病)一样。

基本农田跟一般农田的区别篇3

我区全境幅员面积平方公里,辖个乡(镇)、8个街道、个行政村,总人口万人,现有耕地公顷,其中基本农田公顷,基本农田保护率为%。近年来,我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确保全国耕地红线为目标,以强化执法监察为手段,按照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要求,认真贯彻执行土地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把保护耕地,特别是保护基本农田当作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摆上日程,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基本农田保护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基本农田保护工作的领导

耕地保护,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是国家基于我国粮食安全、人民生活和社会稳定的战略高度确立的一项基本国策。因此,我区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切实了加强领导,摆上重要日程,成立了以区长为组长、主管区长为副组长,国土资源局、农业局、财政局等有关部门和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主要领导为成员的耕地保护工作领导小组,把耕地保护,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工作纳入目标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明确分工,落实职责,分解任务,并层层签订了责任状,定期检查考核。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也相应地成立了耕地保护工作领导组织,确保耕地保护工作取得实效。

(二)认真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依法保护基本农田

按照国务院《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的要求,我区于1994年编制了《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1998年6月按新《土地管理法》(讨论稿)的要求和上级政府的安排部署,对《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进行了修编。目前,全区共划定基本农田11607块,面积为13.06万公顷,占全区耕地总面积的84%。这些基本农田都以村为单位划定了保护区,编制了区、乡(镇)级基本农田规划图,建立了基本农田地块台帐,经省、市政府审批后,确定了基本农田保护范围,并结合落实《土地承包法》,将所划定的基本农田以村为单位落实到了承包农户,做到地块、面积清楚,责任明确。

(三)加强规划实施管理,严把建设用地审批关

在建设用地审批时,我区国土资源部门坚决执行规划预审制度,认真进行现场勘察,对照规划反复研究选址,做到非农业建设尽量不占耕地或少占耕地,且除国家规定的重点建设项目单独选址外,杜绝占用基本农田。经审查,2012年全区经依法批准的非农业建设项目,均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四)采取有力措施,有效保护基本农田

1.签订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落实保护责任。区政府对与市政府签订的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确定的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进行层层分解,区政府与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以及乡(镇)政府和街道办事处与村民委员会层层签订了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建立了有效的基本农田保护机制,形成强有力的责任意识和政府行为。几年来全区共签订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117127份,其中:区政府与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签订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113份,乡(镇)政府和街道办事处与各村民委员会签订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1314份,各村与基本农田承包户签订承包保护合同115700份。

2、广泛宣传,形成全社会参与的保护基本农田工作氛围。我区的基本农田遍布各乡(镇)、街道和各村屯,涉及千家万户,增强广大农民群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保护基本农田的意识和自觉性是实现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的重要条件。为此,我区利用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和印制宣传挂图、张贴标语、散发宣传材料等各种有效形式,宣传保护耕地和保护基本农田的重要目的、意义,使基本农田保护工作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和基础条件。同时,每年的土地日我区都大张旗鼓地组织开展宣传活动,设立宣传站,出动宣传车,散发宣传材料,使保护耕地和保护基本农田工作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营造了良好的工作氛围。

3.设立保护标志,发挥警示教育作用。2006年,区政府按照《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的规定,投资8.6万元,在全区各乡(镇)靠近公路和易被占用的基本农田地块设立基本农田保护标志120处,教育和警示各级领导干部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增强保护基本农田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对基本农田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4.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实现基本农田保护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一是建立了保护基本农田责任制度,明确了区政府和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二是建立了基本农田用途管制制度,不经依法批准,不得改变基本农田用途,更不准在基本农田内发展林果业、挖塘养鱼以及进行其它占用和破坏基本农田的活动。三是建立了监督检查制度,不断加大监督检查和指导工作力度,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对基本农田保护工作提出指导意见。四是建立了基本农田审批与占补平衡制度,单独选址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确需占用基本农田的,制定调整方案后,必须经依法批准后实施供地,确保新补划的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做到了图和实地相一致。五是建立了基本农田质量监测制度。结合落实《土地承包法》,各村都制订了基本农田保护承约,并将加大对农田的投入、按要求增加有机肥、保证增培地力作为村与各农民土地承包户签订土地承包书的一项重要内容。区农业主管部门不定期对增培地力情况和耕地质量进行监测,不断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充分调动了农民保护基本农田的积极性。六是建立了土地执法动态巡回监察制度,加大土地执法监察力度,坚决打击违法违规占用耕地行为,对违法用地及时发现及时查处。2012年共查处违法违规用地92宗,占地面积32.57公顷,其中耕地26.48公顷。七是加强信息化建设。为了实现耕地保护工作的现代化、信息化,加强动态监测,我区不断加强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投资近60万元,配备了电脑、绘图仪、全站议、打印机等设备,组织开展了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建立了信息库,保证了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需要,被国土资源部确定为全国规划信息系统建设试点单位,

二、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情况

我区2012年度共申报3个批次用地实施方案,总面积为205.5673公顷,耕地168.0151公顷(其中:新增建设用地173.1677公顷),省政府已对2个批次实施方案下达了土地征收批复。2012年共落实省市重点项目用地125公顷,区重点项目用地80公顷。

我区在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过程中,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履行审批程序。一是按法律程序开展土地征收工作。征收土地报批前,政府首先要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建设规划和土地年度利用计划确定建设项目,由国土资源部门编制一书四方案后进行报批。同时预征地公告和听证公告,有要求听证的依法举行听证会。国土资源部门会同被占地村民委员会对拟征用土地进行勘测,调查核实拟征土地的权属、地类、面积以及地上附着物等,防止农民抢栽抢种抢建现象的发生。同时,认真开展征收安置补偿工作,按区片地价补偿价格上线进行安置补偿,实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使被征地农民当前生活水平不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保护了被征地农民的利益。二是土地征收审批后及时进行供地,并将报批、审批材料存档。三是开展征地批准后项目供地实施工作,首先要对具体建设项目用地实行预审,对工业用地和经营性用地实行招拍挂供地,严格执行工业用地最低价规定。在供地审批前组织人员对具体项目用地进行实地勘测、踏查,做到面积准确和位置准确,批后及时进行土地登记,颁发土地证,实行持证用地;工程竣工后组织人员进行验收,实行批后跟踪管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四是依法处理征地拆迁中的上访问题。区政府成立了征地补偿工作领导小组和征地补偿争议裁决机构,对因征地拆迁而引发的农民上访问题及时进行接待,认真地处理,并按条例规定拿出答复意见,引导农民依法,从维护农民利益,构建和谐社会角度,妥善处理农民上访问题,维护了社会稳定。

三、补充耕地情况

1999年以来,我区按省、市要求加大了土地开发复垦力度,通过政府投资和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先后建立了“泥南土地开发项目区”、“方台、沈家土地开发项目区”等储备库,耕地储备量达1306.98公顷,同时本着“谁破坏,谁复垦”的原则,由建设用地单位交纳耕地开垦费,实行先补后占,加大开发复垦工作力度。目前我区省级储备库和市级储备库耕地已经用完,通过市国土资源局协调,在全市范围内有偿调剂了500公顷补充耕地指标,保证了我区建设项目用地占补平衡的需要。

四、存在的问题

基本农田跟一般农田的区别篇4

一、前言

201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制定全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总体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加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开展农村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和示范建设,集中力量加快推进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农田建设。国土资源部印发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范(试行)》首次从国家层面规范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作。2012年4月,全国新建1亿亩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计划已经分解下达至31个省(区、市)、计划单列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一系列政策文件的下发充分体现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站位高、时间紧、任务重的特点。如何才能按计划保质保量地完成该项任务、在开展建设工作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等已成为相关专家、学者探讨的重点。

二、历年基本农田土地整治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一味追求图件美观、投资比例合理,忽略了设计方案的实用性

相比一般的土地整治项目,基本农田土地整治项目的基本特点是:耕地集中连片,具有一定的规模;耕地质量相对较高,骨干设施较好;已有田间基础设施的雏形,便于出具设计的初步方案,等等。在项目设计阶段,受时间、测量图纸准确度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对项目区情况了解不够透彻,有时设计方案过于迎合对图纸美观的要求,在编制预算时受投资比例的约束,从而忽略了方案的实用性,这对后期项目的实施造成了不利影响。

(二)重设计轻监管,施工阶段变数较多

项目立项、设计等工作一般都较严格和规范,而施工及其过程中的监管和质量验收却容易被忽视。重设计轻监管的现象较为普遍,加上对施工、监理单位的资质审查不够严格,导致了部分施工工序不规范,监管力度不够;施工过程中工程变更反复次数较多,对变更材料的审查难度较大。

(三)整治后的权属调整难度较大

为了能够实现规模效益,基本农田项目一般是以大田整治为主,所以会涉及多个权属单位,权属调整则成为了整治工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另外,农村多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导的农村土地经营制度,耕地主要散落在各农户手中,项目实施过程中难免会有新修工程占地、改变原权属界线走向等情况出现,各农户对此往往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从而导致整治后的权属调整工作难以开展,土地整治项目难以达到预期目标和效益。

(四)后期管护跟不上,工程寿命缩短

后期管护主要包括工程管护及土地质量检测等。其中,工程管护是指对修建的农田水利及农村道路等设施进行及时地修缮,延长其使用寿命,使基本农田整治工程的实施达到一劳永逸的效果。土地质量的检测,尤其是对新增耕地部分的检测,宜采用动态检测的方式,定期对土地质量进行有效监管,根据土壤肥力的变化情况采取相应的改良措施,以满足耕作物生长的需要。

目前,很多项目竣工后主要是将项目移交给所在的村委会管护,因土地整治工程后期管护的制度不够完善,管护主体及权责不明确,管护资金无法落实,所以管护效果并不理想,“重建轻管”的现象普遍存在,如沟渠路工程被破坏、设施丢失等。无视后期管护的重要性将严重影响工程的使用寿命,基本农田土地整治项目实施的意义将不复存在。

三、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过程中应注意的要点分析

笔者认为,要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落到实处,必须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在保证建设目标实现的前提下,创新模式,循序渐进。现根据历年基本农田整治项目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践经验及各地区相关学者的见解总结如下:

(一)综合考虑地形地貌、水文地质等因素

地形地貌、水文地质等是进行高标准基本农田必须考虑的自然因素,它直接影响着项目规划方案的可操作性。以南方丘陵地区为例,基本农田的分布特点与北方平原地区的是截然不同的,在规划设计方面应有所区别。如北方平原区因地下水位较低,地表水资源匮乏,因此井灌比较普遍,且多为大田整治;为防风害,一般需种植农田防护林,以起到防风固沙、美化环境的作用。而南方丘陵区水资源较丰富,但地形相对复杂,田块之间高差较大,整治后多以水平梯田为主。与之相配套的农田水利工程则以明渠明沟灌排为主,为避免过度冲刷,沟渠多配套跌水或消力池;部分地区为抬高水位,需修建陂头(小型拦水坝);在地势较高的地方,一般修建蓄水池蓄水,通过管灌的形式解决田间灌溉的问题。

综上,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不能为了达到路宽、渠直、田块整齐的硬性要求,一味地追求外观设计上的美观,应以实用为主,充分结合项目区特点进行方案的设计。

(二)农田建设与水利建设相对接

近年来,为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各地投入巨额资金修复农村小水利设施、开展土地整治工作和其他基础设施建设。但是,在不少地方,小水利建设与土地整治工程不能有效对接,无法保证每一块地旱涝保收。作为小水利建设的最终目的就是要确保耕地得到有效灌溉,在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中,应将农村小水利建设和土地整治有机结合起来,国土、农业、水利等相关部门同力协作,将“最后一公里”的任务落实,以小资金获取大效益。

(三)注重施工工程质量把关及验收

工程施工及验收阶段是影响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质量的重要环节,与项目的立项、设计同等重要。为了防止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程成为质量差的“豆腐渣”工程,必须严格审查施工、监理单位的资质,把握好质量检验和工程验收工作。

工程实施过程中,应同步进行动态监督检查,将施工方与监理方的质量检验资料分类建档;对施工过程中发生的工程变更,按相关规定做好变更设计材料,及时上报备案;工程验收时结合普检与抽检、初验与复验、内业与外业检验等验收方式,对重点隐蔽工程、阶段性工程加强验收与监督,确保工程质量总体达标。只有注重施工工程的质量及工程验收的环节,才能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这一民心工程落到实处,才能保证工程的质量。

(四)明晰产权,确保农民权益

权属调整涉及农民的切身利益,所以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前后的产权问题不容忽视,尤其是项目实施后的权属调整问题,应做到未雨绸缪。在项目规划设计的实地踏勘阶段,应将权属作为调查的主要内容之一,设计的初步方案需要到实地征求国土部门及村民代表的意见,并确认项目实施后权属调整是否可以落实,在此基础上,对方案进行调整和完善。如此才能保证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才能确保农民的权益不受损害。

(五)拓宽资金筹集渠道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模大,所需资金的投入量较多,单靠政府财政出资无法满足项目所需全部资金。因此,拓宽筹资渠道是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能够顺利实施的有力保障。在资金筹措过程中,除政府财政外,还可增强吸纳社会资金的能力,引导更多信贷资金投向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另外,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与农民利益息息相关。因此,也可考虑引导农村闲散资金投入,试行农民先行投资,后期根据投资比例免收使用税费等优惠政策。

(六)加强项目后期管护,提高综合效益

高标准基本农田不仅要建设好,还要管理好。建设与管护并重是土地整治项目开展和实施的必然趋势,因此,为保障项目实施后新建的田间基础设施能够长期有效地投入使用,保障实施后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发挥应有的综合效益,必须加强项目的后期管护。同时建立健全后期管护体系,落实工程管护措施,使后续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关于后期管护经费,个人认为应将其纳入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程预算中,并在设计方案中明确后期管护的相关措施以及管护主体的职责,使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有始有终,能够发挥其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1.王瑷玲,赵庚星.我国土地整理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土地经济与管理,2005(4).

2.王颖,李江风.浅谈土地整理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6(23).

3.蒋胜强,匡春峰,郭岚.土地开发整理规划设计变更问题浅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1(2).

基本农田跟一般农田的区别篇5

从2000年以来,随着国家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党中央国务院制定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工业反哺农业成效日益显现。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进一步贯彻落实,农机发展进入了快车道。丙麻乡的农机从种类和数量上都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特别是国家采取了对农机购置进行补贴以来,各种新型实用农机更是如雨后春笋般走进农家,活跃在田间地头,为农村经济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广大农民充分享受着改革的丰硕成果。

一、丙麻乡基本情况和农机发展现状

1.基本概况

丙麻乡有国土面积213.99km2,辖15个村民委员会,145个村民小组,共有人口28576人,耕地面积1867.6hm2,其中水田657.86hm2,旱地1209.4hm2,林地11462.4hmz。

2.发展现状

据资料统计,2000年,全乡拥有各种农机875台,产值900.5万元,主要是大中型拖拉机、小型拖拉机、加工机械类,农用水泵等,农田机械较少。2011年末,全乡共有各种农产品加工机械3575台(套),农用水泵57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250台,小型拖拉机120台,微耕机683台,中型耕田机械2台,稻麦收割机2台。2011年全乡完成机收面100 hm2,机耕、机耙面积1000.6hm2,完成产值2800万元,数量增长了5倍,产值增长了3.1倍。农业机械的推广和运用,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节约了劳动力,产生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政府引导下,使得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民逐渐走出家门,打工创收,促进了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机补贴指标远远满足不了农户的需求

近两年,农民对农机需求量增大,农机购置补贴指标往往是杯水车薪。例如,2011年初我乡报名的有245户,满足的指标仅有17台。虽然上级部门后来又追加了20万元的农机补贴资金,但仍然满足不了农民的需求。

2.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农机发展步伐

我乡虽然在2009年搞了现代烟草核心示范区建设,完善了农田基础设施,沟路配套,给农机化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但覆盖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20%左右,并且局限于乡政府周围四个村,不利于大面积的大机械作业,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机化发展。

3.农业经营模式与农机化发展不相适应

分散经营的模式只给小农机具带来了发展的春天,但不适应全程机械化的发展要求,更不适应现代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4.农机发展不平衡

从目前我乡农机拥有数量情况看,坝区明显多于山区,机耕机械较多,而农产品加工机械、插秧、收获、烘干、节水灌溉等机械发展缓慢。

5.农机安全隐患多

农村的特殊地域环境和农机拥有者文化参差不齐的状况给安全带来了隐患。一是农村道路等次低,一些道路年久失修,低凹不平,急、难、险坡弯多,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农村道路的真实写照;二是农田作业机械增多,机械作业条件差,农田机耕道路跟不上农机发展步伐,田地块零敲碎打,易发生农机事故;三是农机拥有者文化水平低,对农机安全认识不足,侥幸心理严重,隐患排查松懈,一旦发生农机事故,叫苦不迭;四是农机维修和后续服务跟不上,一些农机厂商只注重售出农机数量和追求经济效益,忽视后续跟踪服务,农机作业带病工作情况较多,往往小问题最终铸成大过错。

三、促进农机化发展的对策

1.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各级投入,搞好农田沟路规划,以适应现代农业的需要。

2.推进农业产业规模化经营。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前提下,本着自愿、平等、互利的原则,积极引导农民进行土地合理流转,引进农业产业化大户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实行订单农业,将土地集中起来经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3.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积极寻求订单式农业,加大对农民工技术的培训力度,促进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通过市场化运作,充分发挥农机增产增收的优势,提高土地农机利用率。

4.建立稳定的农机安全管理机构。机构改革后,基层农机管理机构弱化,基层农机站撤销,原属集体性质的农机管理人员撤、并、转,编制部门只保留了一个编制,只留给了乡镇农科站一个岗,设立农机员,负责农机的日常管理,形成单打独斗的局面,加之基层工作千头万绪,农机执法只是浅层次的说教,没有路检、路查的权利,给一些农机户以麻痹松懈的心态,农机管理存在“管不了、管不好”的现象,现在的农机管理体制和机制已明显不适应当前农机化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上级部门在编制上既要充分考虑到农机的今天和明天,更要建立一个工作机构和一支稳定的农机工作队伍,切实搞好农机的推广、管理工作,为地方和谐建设提供保障。

5.强化农机安全生产,做好农机安全宣传教育。利用好现有宣传教育平台,广泛宣传平安农机,对促进和谐建设的重要意义。宣传农机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多形式、多角度宣传报道典型人物的事迹,充分发挥典型事例的示范教育作用,营造人人讲农机安全,个个行农机安全的纷围。每年在每个村组织1~2次农机安全教育,跟每一个农机手签订一份农机安全责任书,在农村赶集街天或重要节假日组织3~5次安全警示教育。在醒目位置搞好永久性宣传标语,强化农机宣传的根基作用。

6.建立完善的农机管理信息资料。完善乡、村、组农机信息档案资料,将农机信息资料纳入网络管理,实行资源共享,对农机的使用管理实行常态化。

7.建立农机的使用、报废管理制度。农机使用寿命跟农机使用条件、使用者文化层次、安全意识、农机质量、日常维护等息息相关。农机处在最底层,情况复杂多变,农机超期、超量、带病工作给农机安全带来了极大隐患,上级农机管理部门要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农机管理制度,形成农机的严格管理、合理使用、报废制度,最大限度地减少农机事故的发生。

基本农田跟一般农田的区别篇6

随着农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之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几乎每个村屯都有一定面积的农闲田无人耕种。笔者所在的乡镇距离柳州市仅仅30km,交通便利,水资源丰富。为配合柳州市政府螺蛳粉产业改造升级项目及本单位水产养殖技术的推广工作,利用农村闲置农田高效养殖田螺,促进本地区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特别是在扶贫领域,帮助贫困户实现脱贫。

1养殖场的选址

田螺是一种适应性较强的生物,疾病较少,只要水资源丰富清洁,排灌方便,本地绝大多数的稻田都可以经改造后进行田螺养殖。但是富含铁和硫的土质的稻田是不宜进行田螺养殖的,因为富含铁的土质其铁含量较高,养出来的田螺外壳如铁锈般不好看,肉质也有可能如铁锈一样。同样富含硫的土质养殖出来的田螺有硫磺的臭味,消费者肯定对其有很大的排斥心理,不利于田螺产品的销售。因此养殖场址的选择应避开富含铁和硫土质的稻田即可。

2稻田的改造

为了提高产量和便于管理,养殖田螺的稻田至少需要667m2以上,多个小块的稻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整合,联合饲养,共同投入,由专人管理,利润平分。稻田田基加高至80~100cm,由于稻田泥土松软,水分含量高,因此泥土铺上田基必须大力夯实,防止漏水,有条件的农户可以用水泥砖砌好田基,水泥抹面,这样保水性较强,也更利于今后的养殖管理。田基面宽度约50~100cm,方便人员走动和放置养殖物资。多数稻田只要将田基垒高或砌高即可,稻田中原有的田泥可以不必清理,保持10~20cm厚的淤泥。稻田改造完成后注入30cm深的养殖用水,用生石灰40kg/667m2化水全池泼洒,消毒池子及杀灭寄生虫等,顺便检查田基是否有漏水的情况。生石灰消毒保持7d左右可以放水,放水完后重新注入20cm深的新水。进出水口必须安置滤水网,起到防逃和过滤的作用。

3田螺的放养

1)施用有机肥。田螺放养前3~4d先在池子里投入适量已经熟化的有机肥,如鸡鸭牛猪粪等,一般每667m2施有机肥30~50kg,主要是培养池子里的有机微生物,有利于田螺的生长及食物饵料的供应。第5天可以投放500~1000尾/667m2小规格的泥鳅苗,作为试水鱼和搭配养殖鱼类。以后视田螺的生长及池塘水质情况继续施用有机肥。2)田螺种的购买。田螺种可以从大型的农贸批发市场或专业的种苗供应场选购。应选择壳颜色淡褐色,外壳完整,无缺损或砂眼的鲜活种螺。按8~10万个/667m2的投放量进行购买种螺。3)种螺的放养。种螺购买回来后应尽快投放到池塘中,但也要注意温差,特别是池塘水较冷时,应将池塘水与田螺桶装水进行混合,温差接近时就可以投入池塘养殖了。在本地每年的清明节前后,气温维持在20℃以上,池水温度维持在15℃以上时就可以进行螺种的投放。

4日常管理

基本农田跟一般农田的区别篇7

中图分类号:F3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3-275-01

马铃薯是晋西北地区主栽作物之一。主栽区年降水478.5mm左右,属旱作农业,绝大部分为春季一季作。全县现马铃薯种植面积15.23万亩,年产鲜薯11万吨。据不完全调查,马铃薯病虫害近70种,因病虫害而减产在12%-30%,严重年份减产在50%以上。是造成生产中产量不稳定、产品商品率低的重要因素。山西省五寨县常见马铃薯病虫害有14种,过去,与发达地区相比五寨县防治水平低,存在较大差距。五寨县植保站在多年的田间管理实践中,以预防为主,综台防治为出发点,总结了一套生产无公害绿色产品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一、种子防治

1.选种。选种包括两层内容,一是选择经过多年种植后已适宜当地种植的传统品种或经有关单位的适应性试验证明适应当地栽培,与传统品种相比具有一定生产优势的外引品种。这些品种本身抗病虫能力强,选择这样的品种,才能为丰收打下良好的基础也是防治的最有效途径。当前五寨县农业生产中主栽品种有紫花白、东北白、静石2号、2191等。二是在一个抗病品种内选出无病健康的优良种子。马铃薯在生长期间容易被病毒、真菌、细菌等病原物侵染。选种时应首先汰除这些带毒、带病虫的不健康种子。

2.切籽防治。(1)五寨县4-5月春播选用的种子都为上年8-9月收获的块茎,经过冬季的贮藏已过休眠期,不需要再催芽。切实籽时对块茎的切割方法有纵切、纵横切、斜切三种,要求切得的每粒籽重35-45g。籽粒切块要厚,切过籽后薯块茎不留心,切忌不可只切皮部,每个切块要有1-2个健壮芽,芽眼要尽量放在中心部。一般脐部芽生长势弱,不切做籽用,以便出全苗,出壮苗,增强芽、苗的抗逆力。(2)切籽时如发现所切块茎感病或薯肉颜色、薯形不正常怀疑块茎带病,此时应丢弃带病块茎。停止使用切刀,必要时设法将切刀消毒。简便消毒方法有三:一是火烧,将切刀放火焰上来回翻转烧15-20秒即可:二是将切刀放置沸水中煮3-5mins:三是用0.1%高锰酸钾溶液或75%的酒精擦洗。此法可有效防治环腐病、青枯病等。

3.采用小整薯播种。有条件的地方,可通过制种田专门生产适用于小整薯播种的小薯,然后用小整薯播种。小整薯播种根据有关的试验,防治环腐病平均效果为80.7%,防治黑胫病平均效果为75%。还能显著降低青枯病、病毒和类病毒率。

二、整地防治

1.施肥。五寨县马铃薯种植区都是农牧业结合,农户的农家肥有厩肥、堆肥,个别地方还有沤肥,它们廉价实用,而且量大,使用后可以有效补究土壤肥力,改变土壤理化性能,改善马铃薯生长环境。施用时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一般要求施2吨/557平方米以上。施用农家肥必需经过较长时间的高温发酵,使肥科充分腐熟,以便杀死害虫的卵和幼虫,该法可有效防治蛴螬。

2.深耕地。马铃薯用地要在上年作物收获后和当年春播前深翻30毫米再耙耱,这样不仅有利于蓄水保墒,同时可通过机械运动杀死、杀伤、暴晒、鸟类啄食、人工捕杀消灭一部分蛴螬、蝼蛄、金针虫,从而降低薯田害虫的基数。

三、播种防治

1.马铃薯播种不宜过早。播后地下10厘米处地温低于7度。就会延长从发芽到出苗的时间,这样芽苗生长势就弱,抗性就会降低。五寨县地处晋西北高寒区。属亚寒大陆性气候.全县为东南高,西北低.南端的芦芽山海拔为279米。北部海拔1300米,中间平川地带海拔1100-1900米之问,县城海拔1400米。全县马铃薯播种一般均在5月中旬,南部制种区在5月下旬。播种时如遇特殊年份,低温偏低,不应在切籽后立即下播,需装入网袋中放置几天,进行“春化催芽”后下播,这有利于出全苗、壮苗。但都应根据当地、当时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做到适时播种,培养壮苗,提高幼苗的抗害能力。

2.制种、留种。充分利用山区生态优势。在相对高海拔(1800米以上)、风大、植被好的田中制种、留种.而在相对低海拔的田中生产,可有效防治病毒病的发生。

3.轮作、间作。对有条件的农民.马铃薯跟小麦、玉米、大豆、蚕豆、水稻等非茄科作物轮作,或跟玉米、菜豆等高杆作物间作,能有效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率。

4.调整行、株距播种时,对平川地或坡度小的缓坡地,在种植密度不变的情况下,缩小株距,扩大行距(或垄距)的方法播种,便于后期管理,能改善种植株间田间的通风和光照环境.从而降低田间湿度,在同等环境条件下,达到降低晚疫病的发病率。

四、田问管理防治

1.精细锄草。及时锄草。除了消灭杂草于萌芽之外,还能提高地温,促进幼苗的健壮生长,提高幼苗的抗灾能力。在锄草时。如薯田墒情好。蛴螬幼虫、蝼蛄、金针虫已开始危害,此时应结合锄草人工消灭害虫。同时要避免对植株根茎的伤害,防止病原物从植株伤口侵入危害。锄尽草,通过消除寄主植物,降低蚜虫、螨虫类的危害。

2.培厚土。田间晚疫病菌侵入块茎,主要原因是降雨把病菌孢子快速带到块茎上。如品种不抗病,可通过加厚培土予以防治,培土厚度一般要求10厘米,可起到很好的保护块茎作用,防止病原物直接侵人块茎,降低块茎的发病率。

3.田间查看,消灭病源、虫源。(1)培土以后,如田间土壤墒情好,太阳下发现植株正在萎祷.用手拔与根分离,则必为蛴螬或蝼蛄咬嚼所致.此时挖根部寻找必找到害虫,应及时消灭;如发现地表处断茎则可能是地老虎幼虫咬断,虫可能在附近不远处,寻找捕杀。如用手拔出根部无外伤,则可能是青枯病,如叶片侧脉变黄、转褐,下部叶片坏死,折断根茎,维管束转褐,则可能是枯萎病,应立即将病株带离田间。6月下旬到8月上旬,田间、地头查找暗螬成虫金龟子,小地老虎,块茎蛾幼虫或成虫人工捕杀。(2)冬春季节,在田边寻长瓢虫越冬地点,然后消灭。夏季如瓢虫开始危害,可以在上午10时以前或下午4时以后拍打植株,利用其“假死性”捕杀。

4.诱杀。由于蝼蛄对马粪有趋性,将新鲜马粪在薯田中堆成小堆或放置坑中,可诱集捕杀,有条件的农户可利用害虫对黑光灯的趋性。诱杀防治地老虎、金针虫、成虫、叩头虫、蝼蛄等。

基本农田跟一般农田的区别篇8

中图分类号:S156.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4(c)-0196-01

阿克苏-阿拉尔一带处于天山南麓,位于阿克苏河三角洲和塔里木河上游平原地区,塔里木盆地西北部,土地后备资源丰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屯垦已有40多年,阿拉尔南口农场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重点农业开发项目。但是塔里木盆地的生态环境极其脆弱,资源、环境的组合很不协调,特别是荒漠化和盐碱地问题严重,导致中低产田的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比重很大,十二团目前现有119868.43亩耕地,但是中低产田和盐渍化面积就在63577.3亩以上。因此以中低产田改造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的农业改造迫在眉睫。合理开展中低产田改造成为促进农业发展、提高耕地质量、增加作物产量的重要举措。

1 中低产田形成的主要原因

本区域内的中低产田主要分布在各流域冲积扇上下部和河漫滩低阶地,其土壤类型以灌耕棕漠土、灌耕风砂土、灌耕草甸土为多,也有部分潮土和灌淤土。导致中低产田的原因主要是(1)土层贫瘠:多数为缺磷少氮,有机质含量低,一般含量低于0.8%。土壤施肥不足、结构不良,水分、养料和气热不协调,直接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2)耕地养分不足:农田的保水、保肥性能差,低产田土体潮湿、微生物作用较弱,造成作物生长发育进程缓慢;(3)耕地盐碱危害严重:因为本地区灌溉用水和地下水均不同程度地含有一定量的盐分,地区生态气候的特殊性,致使中低产田盐化现象比较严重,部分耕地地下水位高甚至出现积盐现象,在生产上表现为出苗不整齐、苗弱、烂根等问题;(4)耕地气温和土温低:因为一些耕地地处高寒地区,气温和土温都比较低,导致作物抗寒性能差、易早衰。

2 中低产田改造的具体措施

2.1 实行节水型灌溉

建立健全排灌系统,推行节水型灌溉是改造中低产田的关键。一是要做到防止灌溉渠道的防渗,即疏通现有各级排水渠系,保证排水畅通。对已发生渗漏的进行维修治理,未发生渗漏的开展全面防渗工作,提高灌溉的用水率。二是推广喷灌、滴灌、微灌等先进灌溉技术,比普通灌溉能节约20%~40%的灌水量。三是新建、改建部分调节水库,增加机井数量,充分利用地下水资源。

2.2 加强土壤培肥技术

耕地土壤肥力状况,特别是各种养分含量的高低对农作物产量有很大的影响。而本地区化肥投人总量不足,化肥利用率较低,各营养元素不平衡。应该持续增施有机肥料,特别是对中低产田大力推广秸秆还田、油渣还田,发展农田种草养畜。目前本地区施肥技术比较落后,化肥利用率还比较低,尤其是磷肥利用率只有12%~20%。实验证明,基肥深施和追肥沟施均可提高化肥利用率达3%~5%,同时氮、磷、钾化肥的合理配比也可提高各营养元素的利用率。今后应根据地区土壤特性及肥力状况,增加施肥投入,推进有机肥的积累量,改进施肥技术,做到配方施肥、化肥深施、平整土地、精耕细作。提高中低产田产量,改善土壤品质,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尽量降低成本,增加农田的综合效益。

2.3 改良盐碱化土壤

采用水利盐碱化土壤改良方法,具体来说就是引水洗盐、排盐,在土壤含盐碱较轻、较肥沃的土地上,开挖灌水渠、加高田埂,用水冲洗盐碱,将土壤表层的盐碱冲洗到低洼处。需要注意处理好处理上游与下游的关系,建立流域完善配套的水利工程体系和灌排系统。另外可以平整农田,合并零星地块,收复夹荒地,完善灌排系统,清淤排碱渠。结合农田基本建设,平整土地渠道防渗的同时,统一规划,大规模挖排碱渠。在重盐碱荒地上引种红柳、沙枣等耐盐碱树木,创造地上栽树、树下种草的林草双层草场,发展农区畜牧业,养畜肥田。

2.4 配套采取生物措施

在耕作措施改良的同时需要配合生物措施。如种植绿肥作物实行作物伦作以改善土壤状况。比如,绿肥作物发达的根系和茂密的茎叶,能改善田间小气候,减少地面水分蒸发,抑制土壤返盐和促进脱盐。增施有机肥料,保证桔杆还田,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使土壤肥力增加,结构改良,盐分降低,选择好耐盐碱的植物。在盐渍土壤上,耐盐植物具有很高的细胞液渗透压保证它对水分的正常吸收。试验表明,用矿化度高的水灌溉的植物,体内渗透压比用淡水灌溉提高50%。因此可选择种植苜蓿、向日葵等作物以改善土壤状况。对盐碱大的顽固性土壤可选择种植耐盐树种,如胡杨、灰杨、银白杨等树种。

2.5 综合利用工程措施

工程措施主要包括挖盐碱斑、拉沙换土、改善土壤的团力结构,增强土壤的通气性和渗水能力。条田平整、改造各级灌排渠系、降低地下水位,增强压碱洗盐的效果,适应各种作物种植和农业机械耕作的要求。在挖盐渍碱斑施工中,要注意选择在夏季地下水位低的时候进行,必须挖透盐渍碱斑,开挖的面积必须大于盐渍碱斑的面积。拉沙换土施工中要注意沙和土的质量。选择含盐碱小的风积沙作为换土的沙。控制好板结土层与沙土的比例,要做到边拉沙边混土。

2.6 因地制宜,综合治理

在中低产田改造过程中要遵循统一规划,综合治理。中低产田的改良要与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相适应,从土壤的适应性出发,宜粮则粮、宜棉则棉、宜草则草、宜林则林,增施有机肥,测土配方施肥,用地与养地相结合,推广应用节水农业灌溉技术,改变种植模式为农草轮作。种植有经济价值的耐盐牧草、苜蓿、油葵,既有利于改良土壤和生态环境改变,也有利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而对不宜种植业利用的中低产田,应进行林牧业利用,在多水区可发展养鱼。近几年来,一部分农户利用低产田发展养鱼,发展养畜或种片林,使这些低产田产生了数倍、乃至数十倍于种植业的经济效益,并且为改造劣质土地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

3 结语

综上,中低产田改造具有重大意义,在实际工作中分析中低产田形成原因,对项目的开展进行全面的跟踪管理,采取合理高效的措施对中低产田进行改造值得一再地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夏建国,魏朝富,朱钟麟,等.中国中低产田造研究综述[J].中国农学通报,2005(4).

基本农田跟一般农田的区别篇9

中图分类号:F3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2)04-0843-05

1旱灾对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我国诸多省份接连受到严重干旱的折磨,令政府忧虑、农民忧愁。先是2009年秋到2010年春,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袭击了我国西南的云南、贵州、广西、四川和重庆5个省市区,耕地受旱面积达740万hm2,2 212万人饮水困难[1]。接着2010年10月份起,我国河北、山西、江苏、安徽、山东、河南、陕西、甘肃8省又发生严重旱灾。当时,山东大部地区近140 d基本无有效降水,出现秋冬春三季连旱的情况。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的统计显示,截至2011年2月10日,全国作物受旱面积675.2万hm2,其中重旱面积100.4万hm2;全国有281万人、257万头大牲畜因旱饮水困难[2]。旱灾对农业生产和人民群众生活造成的巨大的不利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1直接经济损失大

2009年秋到2010年春季百年一遇的西南旱灾,仅云南旱区的经济损失就高达170亿元[1](人民币,下同);贵州全省直接经济损失达112亿元,其中农业直接经济损失62亿元[3]。如果这种情况在5年之内出现两次以上或连续两三年大旱,将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据估算,在“中等”气候变化的情景下,2030年东北地区的旱灾损失会增加50%,东北和华北两个地区的农业损失将从140亿元扩大至180亿元;在“严重”气候变化的情景下,两个地区的农业损失最高可达370亿元。

1.2粮食安全受到威胁

据《中国水旱灾害公报》公布的数据,1950~2007年,全国农业平均每年因旱受灾2 173.3万hm2,年均因旱损失粮食158亿kg,占各种自然灾害造成粮食损失的60%以上。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因旱损失的粮食有逐年增多的趋势。20世纪90年代,全国农作物年均因旱损失粮食由20世纪50年代的43.5亿kg上升到209.4亿kg,2000年以来则高达300多亿kg[4]。如果不加大力度解决农田干旱问题,未来中国粮食生产可能遭受更重大的损失。

1.3加剧对通货膨胀的预期

干旱使农产品减产,市场供应不足,造成价格上涨。而我国人口众多,且大多数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承受能力比较脆弱,对粮食等食品价格变动十分敏感,这些特点使粮食价格上涨的波动具有较强的传导性、同步性和放大效应。这就意味着农产品价格上涨,有可能形成对相关产品市场的不稳定预期,从而带动相关产品价格在短期内全面上涨。

2农业水利设施建设薄弱导致旱灾

我国发生旱灾的原因,从表面上看,是由极端异常的气候造成,但之所以能因旱致灾,还是因为农业水利设施建设环节过于薄弱。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民生之本。但长期以来我国对农业水利设施建设的投入是不足的。

2.1政府投入不足

历史上的“四五”、“五五”计划时期,我国水利建设财政支出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分别为4.8%、5.7%,到“六五”、“七五”时期,这一比重有所降低,仅分别为3.4%、2.5%。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政府农业投资增长低于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如“十五”时期,我国农田水利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仅为1.23%;2006~2008年,农业投资增长分别为21.3%、19.2%、21.5%,而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分别为24%、24.8%、25.5%[5]。

2.2农户投入不足

改革开放后,由于农村实行分田到户,湖区、池塘等水面等分片承包,山区水库也转包、转租给了私人,而承包户追求的是短期经济利益,往往只顾满足自己的需要,不会顾及到水利工程和水利设施的长远建设和保护。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滞后了,气象上的干旱马上就会演变成真实的旱灾。如2009年入秋后西南地区出现了历史罕见的持续大旱,而西北地区即使半年未下雨也没有出现这么大的灾情,原因就在于西北地区农民一般都备有水窖,下雨时将雨水储藏起来,等到不下雨时使用。

2.3水利设施蓄水不足

如2011年5月,长江中游洪湖、鄱阳湖、洞庭湖等大湖泊因持续天旱出现干枯现象,主要原因是这些年来湖泊泥沙的汇集沉积特别厉害,湖区实有面积减少,没有足够的容量囤积水源,湖泊的蓄水能力大为降低。这样的大江大湖,旱时无水可取,涝时自然也无法为长江削峰。这也是导致干旱问题发生的重要因素。

干旱是一种世界性的自然灾害,应对干旱的直接措施就是兴修水利。2011年我国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提出,要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突出加强薄弱环节建设。这既是一个明确的要求,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必须下更大的决心,投入更多的力量,付出更扎实的努力,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推动水利建设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3农田水利建设的主要内容

3.1养护水源

随着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全球生态的恶化和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我国很多地区出现水土流失、地下水位下降、泉水断流、水源干涸、农作物受旱等,而加强水源养护、提供稳定的给水来源,是水利建设的重点。水源的养护主要有以下措施。

3.1.1植树造林,涵养水源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调节地表径流、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维持生态平衡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综合作用。近年来我国森林面积不断扩大,2008年全国森林覆盖率由2004年的18.21%提高到了20.36%,提前2年实现了201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0%的奋斗目标。但是,森林资源总量还比较少。我国森林覆盖率只有全球平均水平的2/3,人均森林面积0.145 hm2,不足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另外,我国的森林资源质量不高,如乔木林每公顷蓄积量85.88 m3,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78%,单株乔木平均胸径仅13.3 cm,人工乔木林每公顷蓄积量仅49.01 m3[6]。所以,我国森林资源所能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为了应对气候变化、维护气候安全,涵养水源,我国还应大力植树造林,造好林。

3.1.2治理污染,净化水源一方面,从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上来说我国是严重缺水的国家之一,全国水资源总量为28 100亿m3,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 200 m3,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1%[4]。目前每年可以提供给农业应用的灌溉水资源量大约在3 600亿m3。按灌溉面积计算,水资源量约为6 300 m3/hm2,为世界平均值的19%;按1.23亿hm2耕地面积计算,水资源量约在3 000 m3/hm2,为世界平均值的80%,每年农业生产缺水高达300亿m3[7]。而另一方面,我国水资源污染严重。主要是工业废水、化学农药、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固体废弃物等未经任何处理就随雨水或直接进入河流等水体,对有限的水资源造成了一定污染。目前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和辽河七大水系总体为轻度污染;湖泊(水库)富营养化问题突出,太湖、滇池水质总体为劣V类[8]。短缺加污染,加重了中国水资源的危情。一些地区农田不得不用污水灌溉,人畜饮水也不安全。因此,治理水资源污染刻不容缓。

3.1.3引水入库,储备水源我国除了降水地区分布不均外,还存在季节差异,降雨主要集中在每年的6~9月,降雨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0%~80%,有的地区还经常发生洪涝灾害。但是,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很低,雨季时大部分雨水都是白白流走。所以,雨季时将雨水引入水库、水塘存储起来,待旱季无雨时放水灌溉充分利用非常重要。

3.2修通渠道

水渠是农业的“血脉”,只有通过水渠,水源才能到达较远的农田。我国大部分农田水利设施均始建于20世纪50~70年代,历经了长达40~60年运营,普遍存在灌溉设施标准低、配套差、老化失修、损毁严重、功能退化等问题,都需要维修、加固和完善。

3.2.1建设跨区域跨流域大型水渠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极不均衡,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耕地仅占全国总耕地面积的35%,而水资源总量却占到全国的81%;长江流域以北地区耕地虽占全国的65%,水资源总量却仅为全国的19%。因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东南沿海等水资源条件较好的地区粮食生产能力急速下降,而粮食需求却快速增长。2005年东部10个省市的粮食总产量比1998年减少了307亿kg,下降了17.6%;其在全国粮食总产量中的比重由34%降至29%[7]。

建设跨区域大型水渠有利于实现我国水资源的合理配置,缓解一些地区水资源的严重短缺和干旱问题。如目前我国南水北调已建工程在确保饮水安全和抗旱春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东线江苏段累计向淮北旱区调水41.8亿m3,山东段利用截污导流工程拦蓄水源灌溉农田4.14万hm2;中线京石段应急供水工程持续实施第二次跨区域调水,累计从河北省向北京市调水6.37亿m3[9]。

3.2.2疏通加固主干水道水库、河流与田间渠道相连接的主干渠道,是农业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这些主干渠道进行清淤维修,是解决农田灌溉瓶颈问题的重要措施。

3.2.3修建“五小”水利工程抓紧建设一批以小塘坝、小水窖(池、柜)、小堰闸、小泵站、小渠道等“五小”水利工程,是提高我国丘陵山地农村抗旱减灾能力的重要举措。在完成850个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年度建设任务的同时,启动第三批重点县建设,加强山丘区特别是西南地区“五小水利”工程建设[10]。

3.3节水灌溉

我国不仅水资源严重短缺、供需矛盾突出,而且还存在水资源利用严重浪费的现象。目前粮食生产水资源的利用率很低,灌溉水有效利用率不足40%,粮食耗水量是发达国家的4倍。特别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粮食生产的重心逐步从雨量充沛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向处于干旱半干旱的西部、北部地区转移,使粮食生产的耗水系数进一步提高。据农业部在河北省的调查,小麦生产一般灌溉3次,每次每公顷耗水1 950 m3以上,而当地小麦产量在丰收时,一般生产1 kg小麦要消耗1 m3的水[7]。数据显示,我国农业用水占到全国总水量的64%,但有效利用率仅为45%,这意味着每年耗损掉的水量多达2 000多亿m3。据统计,如果我国灌溉水利用率提高10%~15%,每年就可减少灌溉用水约600亿m3[11]。所以,我国应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启动建设一批特色鲜明、标准较高、规模较大、有一定节水潜力和示范效应的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北方平原区大力推广管道输水,优先发展大田作物喷灌;东北、西北有条件的地区积极推广大型机械化行走式喷灌;新疆大田作物着力发展膜下滴灌等;南方山丘区结合小型水源建设,因地制宜地发展集雨节灌,有条件的地区结合经济作物种植,积极推广自压喷灌等高效节水技术。

4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相应措施

我国是世界上治水难度最大的国家之一,这就要求必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关心、支持水利工作,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水利建设道路。

4.1政府促动

农田水利建设与自然、社会、政治因素关系密切。基于农业在我国的特殊地位和当前“三农”工作的实际,政府部门应在农田水利建设中发挥主导和促进作用。

4.1.1号召发动农田水利建设是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我国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时期,由于生产单位较大,政府在农业水利建设中的动员能力强,建设成效十分显著。但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户由于经营规模小而分散,没有建设农田水利的紧迫意识,农业生产主要是靠“吃老本”。所以,政府应加强舆论宣传,发挥导向作用,发动和引导农民及其他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农田水利建设。

4.1.2投资带动农业水利设施是公益性的基础性设施,主要服务于农业、农村和农民,应属于公共财政重点扶持的领域。政府是实施工业反哺农业的最重要主体,应端正投资理念,明确各级政府在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中的投资主体地位。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对农村水利的投入,引导市、县财政增加投入,尤其要落实好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等相关政策。政府一级一级地增加投入,又能促进乡村集体经济和农民增加投入,实现以政府为主、农民为辅,政府和农民共同参与水利建设的发展模式。

4.1.3协调推动农业水利建设有的不仅涉及到各村、乡、县的利益,而且还涉及到各相邻市、省的利益。由于利益的差异,各地对农业水利建设的积极性也不同,有的地区甚至闹纠纷,阻止水利建设。这就需要政府协调解决。政府应站在人民根本利益、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高度,协调各方利益,理顺各种关系,促进农业水利建设工作顺利进行。

4.2部门联动

农业水利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多方面、多部门。只有各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积极联动,才能把水利建设工作搞得更好。

4.2.1水利部门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水利工作的方针政策,制定水利发展战略和中长期规划、年度计划,制定农村水利建设标准、制度,并监督实施;按照国家资源与环境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拟定水资源保护规划,组织水功能区的划分,监测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量、水质,审定水域纳污能力;组织指导水利设施、水域、河道及其岸线的管理与保护;组织指导大河、水库及河口滩涂的治理、开发和安全监管;组织协调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人畜饮水、节水灌溉工作。

4.2.2农业部门要做好农业资源区划、生态农业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工作;指导农业用地、草山草坡、宜农滩涂湿地、农村可再生能源等的开发和利用;负责田间渠道和机耕路管理和建设。

4.2.3林业部门要全面加快林业生态的规划和建设,加强林业品种结构调整和技术推广,加快水源涵养林、防护林、绿色通道重点工程建设;加大森林资源保护力度,提高林分质量;加强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将农田林网、道路绿化、村庄四旁绿化美化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营造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

4.2.4金融部门特别是农业发展银行应加强与发改委、水利及环保等政府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协调,明确信贷支持农田水利建设的方向和重点。

4.2.5财政部门应将分散于多个部门的支农资金管理好,将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国土整治资金、以工代赈资金、扶贫资金和水利专项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建设部分捆绑使用,采取资金分部门按原渠道管理,项目建设内容按水利总体规划进行的办法,以资金整合为纽带,加强统筹协调,着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4.3企业共建

农业水利建设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工程和任务,是全社会的共同事业,需要凝聚各方面的智慧,动员各方面的力量。企业尤其是涉农企业是实施工业反哺农业的重要载体。2006年,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农业部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进一步投入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今后在新农村建设中,龙头企业应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以多种方式支持和参与农业水利建设。

4.3.1资金支持这是企业参与农田水利建设最为普遍的形式。企业尤其是涉农企业发展在农村、植根在农业、动力在农民,与农业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利益关系,与农业发展融为一体、息息相关。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配合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积极帮助农村修建道路、桥梁、农田水利等生产生活设施。民营企业也应发挥自身优势,争取政府的支持,采取与政府部门、国有建设单位和乡村农民之间的各种不同合作方式,积极参与农田水利建设。

4.3.2减少污染企业是用水大户,企业应加强技术改造,大力节约水资源,积极处理废水,减少对水体造成污染,增加农田灌溉水源。如广西上思县一批制糖企业变废水为灌溉肥水取得了好的效果。据介绍,2010年上思县的昌菱糖厂、上上糖厂建设灌溉系统三套,修建水池约6 000 m3,铺设管道近60 km,制糖企业将经排污设施处理后的废水抽到水池里,冲兑河水后变成上好的肥水,“居高临下”地通过支管,源源喷灌蔗田。有了肥水灌溉,该县新增灌溉面积0.11万hm2,每年可增产甘蔗超过3万t,增收1 200多万元[12]。

4.3.3培育新型农民农民是农田水利灌溉的实施者,实现节水灌溉的根本措施是要提高农民素质。企业要发挥技术和信息优势,通过专题讲座、现场指导等形式培训农民,建立节水灌溉示范基地,增强农民节水意识,提高农民的节水灌溉水平。

4.4市场跟进

农业水利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需要各方面的投入。目前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较快,为农业水利建设引进市场机制提供了新的空间。对那些投资大、收益高的水利建设项目,可以在水利行业内部或面向社会筹集大量资金。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金融证券化已成为国际经济发展大趋势的今天,也可以通过发行水利金融证券筹集水利建设资金,可以考虑建立规范的水利产业基金组织等途径来扩大水利资金的来源。对于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放开一些领域,按照“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采取租赁、承包等方式,鼓励民间资本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参与建设。市场化是近20年来我国水利体制改革的一个基本思路,市场化的推进有利于增强农业水利设施建设的活力。但是,农业水利建设不能离开政府支持和乡村组织的协调,政府更不能借农田水利设施的产权制度改革之“名”,而行甩掉政府财政包袱之“实”。在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市场化过程中,同样需要政府的投入和监管。特别是在外部性较大、监督管理较为困难的渠系建设中,政府还应给承包者一定的补贴,鼓励他们更多地考虑农户利益,更好地保障水利设施的高效运营。

4.5制度护航

加强农业水利建设,还应有科学严密的制度作保障。一方面,需要制度给农业水利建设创造良好、宽松的环境,另一方面需要制度规范农业水利建设。一是规范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规划和投资。规划应有科学性、前瞻性,符合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原则,防止规划的随意性;明确政府投资的主体责任和企业、农户投资的辅助义务,建立合理的投资分担机制,保证资金投入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二是规范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组织形式和运行管理模式。明确政府在水利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及各职能部门的管理职责,保障水利建设的公益性。三是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可以考虑制定《流域法》、《农业生产用水法》、《工厂排水规制法》等法律制度,对水利建设、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实行统一管理。四是完善农田水利建设的考核激励机制。各级人民政府对在水利事业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应给予表彰奖励,对作出突出贡献的予以重奖,提高全社会参与兴修水利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付全高.从西南旱灾看农田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J].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1):27-28.

[2] 张粼粼.冬麦区抗旱形势依然严峻[N].中国经济导报,2011-02-15(A2).

[3] 佚名.贵州旱灾经济损失112.4亿 农业经济损失61.86亿[EB/OL].http://news.sohu.com/20100415/n271527159.shtml, 2010-04-15.

[4] 董振国,陈钢,李钧德.旱灾频发恐成我国粮食安全主要威胁[N].经济参考报,2010-07-23(5).

[5] 柯龙山.我国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机制:变迁、困境与创新[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31(5):534-537.

[6] 田新程.西南大旱的警示:涵养水源惟靠森林[J].中国林业,2010(5)A:4-7.

[7] 颜加勇.水资源约束下的我国粮食安全的路径选择[J].生态经济,2010(12):151-154.

[8] 吴晶晶,顾瑞珍.坚定步伐 全力冲刺――解读2009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EB/OL].http://www.gov.cn/jrzg/2010-06/03/content_1620194.htm,2010-06-03.

[9] 赵永平.南水北调已建工程发挥抗旱作用[N].人民日报,2011-02-20(1).

[10] 王爱国.发展农村水利推进农业现代化[N].经济日报,2011-02-14(16).

基本农田跟一般农田的区别篇10

1引言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主要是指小型灌区、蓄水池及提引水工程等,是针对农业来说的项目,其对于农田的用水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管理进行加强,不仅与我国整体水利工程的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而且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保障农业的生产生活用水。以下主要结合实际工程案列,针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管理问题作出详细的分析与论述。

2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概述

2.1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含义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简称小农水,其基本任务是通过对各种农田水利工程设施进行兴建并采取其他各种措施,对农田水分布状况和地区水利条件进行一定的调节与改良,使之满足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促进农业的稳产高产。其最终目的是改善农田耕地的灌溉情况,解决农村人畜饮水问题,进而使农村的引用水问题得以有效地解决。例如小型水库、石河堰、蓄水池、山坪塘、中小型泵站及引水斗农毛渠等。可见,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均与广大农民的生产生活、耕地劳作等息息相关,做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管理工作,可有效的调节和改善农村用水条件,提高用水保障率,对于农业的抗旱减灾、粮食增产、农民生活水平提升以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与现代化建设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2某区实际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概况

某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现状如下:①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全区近几年进行农发水保的重点小流域综合性的治理,治理水土流失治理面28.84km2,总投资约为1150万元。②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工程建设。近几年全区先后实施了省级农田水利建设和第六批中央财政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先后完成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蓄水池415口,改造整治山坪塘224口,整治石河堰62处,配套斗农毛渠系整治222km,完成总投资约9884万元。③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对4.87万人口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予以解决,总投资约为2350万元。④小型水库整治工程。近两年全区先后对9座小型水库进行整治,总投资约为2006万元。从全区的总体情况来看,全区对于农村群众的饮水问题十分重视,将饮水安全工作的实施也列入重点工作的范畴,加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力度。加强小型工程投入,2014年底有31.73万亩的有效灌溉面积得以改善和恢复,占总耕地面积的90%,对于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

3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与上述工程实例相结合,可以总结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管理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3.1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前期勘察和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国家对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方面的政策不断调整,尤其是十以来水利工程作为建设重点后,加大了水利工程的投入,一个水利工程从立项到实施周期不断压缩,当年的国家资金要求必须要在当年内完成。结合四川盆地的实际情况,要想避开汛期抓住10月之后的两个月枯水黄金时段内来开展工程的施工建设任务,势必压缩工程的前期勘察及设计周期,存在工程建设基础资料收集不全,勘测深度及设计精度不够等问题,导致施工中项目和变更增加较多,这对于工程的投资、施工进度以及其建设质量而言都有着极为不利的影响。

3.2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在近几年任务比较集中,工程建设点多面广,施工质量监督控制难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工程施工质量的好坏都能够对其寿命以及工程的效益产生直接性的影响。目前,我国在水利工程施工管理方面虽然已经有了比较大的发展与进步,但是,施工队伍的素质参差不齐、质量监督制度不完善、建设单位管理体系不健全、工程招投标中存在的恶意低价抢标等问题仍然存在,这对于工程建设质量而言有着极为不利的影响。再加上近年来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任务重,工程建设点多面广,会在很大程度上使工程质量监督控制的难度不断加大。因此,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施工技术和管理水平,加强质量控制,确保工程建设质量。

3.3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资金中的群众投劳折资和建后管理存在的问题

尽管国家近年来对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不断加大,但由于存在建设资金配套问题,诸如:小农水的建设中资金主要为中央财政(占总投入80%),地方财政(占总投入10%)和受益农民投劳折资(占总投入10%左右)三部分组成;从表面上看,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主要是政府组织发动并进行补助,农民投劳折资兴建。但实际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农民投劳折资很难兑现,特别是近年来种粮效益不断降低,农民对种地失去热情,投工出资建设农田水利的积极性因而受到很大影响。且由于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主体一直存在争议,政府认为是在给农民办事,农民认为是在给政府工作,谁都没有真正把自己当做建设的主体。在此情况下,给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都埋下了质量隐患,存在重建轻管、建后的管护主体不明、局部地区工程无人管理的状况,从而使设施设备出现提前老损情况。ONWORLDLOWCARBONWORLD2016/3

3.4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工作还没有起到足够的重视,管理职责没有明确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现阶段管理仍然采用的是传统的粗放型管理模式,改进和完善进程缓慢,小型水利工程带病运行现象十分突出,经常性的出现一些供水问题,如:灌溉中的设施设备老化和年久失修导致农作物缺水问题;人饮供水管道没有进行及时更换,严重腐蚀导致管道水量流失问题;引水渠道常年未进行维修、清掏导致末级渠系灌面萎缩等问题。按政策要求,农民应参与到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中去,但由于管理职责没有明确地进行划分和缺乏制度的制约,大大降低了农民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参与度和关注度。尤其在风调雨顺的年份,根本不能引起农民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维护工作的重视,部分人员认为该项工作不能直接的连接他们的经济利益,忽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工作。

3.5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工作不熟悉造成工作效率低下,运营不善

现如今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过程中由于组织内容上的不完善和不健全,往往导致管理运用的形式单一,这样就大大降低了工作的效率,逐渐打消工作者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无法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项目完整地进行下去。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中没有设立一些专门的管理机构,一般就是村民自主进行管理,还有一些地区根本就没有管理人员,无经费保障和制度制约,造成这方面人员责任感的缺乏,就更加谈不上为农业发展带来实际性的经济效益。

4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对策分析

4.1做好设计,打牢基础

设计是一个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和关键。一个项目的优劣,前期设计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设计工作中,设计单位应加强基础资料的收集和设计周期、技术成果的控制,每一项设计应沿着规划项目按照可研设计、初步设计、招标设计、施工图设计不断补充完善,逐步细化和分解结构图、工程量和工程费用,充实基础资料和完善技术方案,比优选取可操作性强、投资合理、效果更优的设计成果指导施工。

4.2加强质量监管,建立监督体系

质量标准是工程的根本保障和前提,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也是如此。要确保工程建设的质量,就需要拥有一套完善健全的监督管理制度。另外,对工程项目后期进行管理也同等重要,确保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安全性与严谨性,保障工程项目可以充分发挥其社会效益和及经济效益,有利于农业的生产。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质量监督体系,做到以下几点:

(1)严格执行项目法人制。作为一个建设项目的建设管理单位,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主人翁姿态。在前期,积极收集工程相关情况资料立项申报,推进工程项目的实施。在设计工程方案时,需委托责任心强、技术力量雄厚、小型水利工程设计经验丰富的设计团队根据实地踏勘及工程资料进行比优设计,严控审查质量。在项目实施中,要积极申报、筹集好建设资金,协调好参建各方和工程影响区内的各种关系,做好各项建设目标控制和资料的收集完善、验收等工作。

(2)严格执行招投标制。在招投标的过程中,项目建设单位要提前编制招标控制价,按照招投标法公平、公开、公正的择优选择出经济技术力量雄厚的单位参与工程建设,为建设一个高质量工程做好铺垫。

(3)严格执行建设监理制。择优选择一个信誉良好、责任感强和工程技术能力过硬的建设监理单位全程参与到工程建设中,代项目业主做好工程施工前、中、后期安全、质量、进度、投资等各项建设目标的控制和管理。诸如:按期组织建设监理议事会议、原材料及半成品平行检测、特种施工人员资料收集、隐蔽工程验收、施工旁站、工程进度款审核等。

(4)严格执行合同管理制。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要求项目参建单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严格按照合同进行管理和资金拨付。

(5)严格做好质量检测工作。委托具备质量检测资质的第三方检测单位全程参与,对工程的各个环节进行跟踪检验,详细填写各项检测数据。在工程施工中,需特别重视工程建设的主要原材料的检测,其质量优劣与工程的建设质量息息相关,对于某些特殊的材料,需有关权威检测部门进行质量鉴定,须满足相关质量检验标准,才可以投入使用。并及时根据检测数据找出工程质量可能存在的问题,采取补救措施,以保障工程质量安全和效益的发挥,为后期工程验收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

4.3重视维护管理,开创经费新渠道

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工作中,水利部门要重视产权改革,确定农田水利工程的所有权和管理权,以满足水利工程的管理需要。与此同时,要制订完善的农田水利工程用水与管理责任制,让人们意识到水利工程是集体资产,自己是其中的一份子,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地位,以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根据当地农田水利工程的实际情况,制订完善、有效的补贴制度,将农田水利设施和设备等纳入补贴范围。另外,要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避免人为破坏农田水利工程的事情发生。

4.4管理和建设相分离,培养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专业化的人才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是农田水利工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农田水利工程一般都是具有长期化要求的工作内容,所以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中,我们要保持着可持续发展的远大目标,不可因为一定的局限性遏制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发展和进步。定期和不定期的对各类型人员做系统化的培训和教学,提高他们的综合办事能力和专业化素养。还要大力提倡和应用新型的技术和设施,保证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化的发展随时都能跟得上时代的脚步。并且要根据实际的市场机制和具体工作内容,完善用人机制,鼓励专业化的工作人员不断提高自身优势化水平,自主学习,保证整体的人员能力总值不断提升。同时采用管理和建设相分离的模式,不断维护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的规范性、合理性和科学性内容。

5结束语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对于农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保证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管理工作的高效、有序进行,必须要不断完善建设中的质量监管机制,逐步落实建后管理维护意识和责任,避免出现重建轻管、建而不管类似情况发生,从而让水利工程更好的为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服务,进而促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作用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刘学锋.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的对策和建议[J].吉林农业,2014(17):39~40.

基本农田跟一般农田的区别篇11

中图分类号 S158;S15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3-0256-03

1 淮阴区耕地地力现状

土壤是自然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下所形成的历史自然客体,既是自然历史客体,也是人类劳动的产物。因此,耕地地力主要由3个方面的因素决定:一是理化性状等土壤自然特征,二是成土母质、地形地貌等立地条件,三是施肥水平与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建立淮阴区耕地地力评价的指标体系(表1)。

1.1 高产稳产农田数量与现状分析

淮阴区一级地占耕地总面积的11.83%,面积为7 654 hm2,该土壤土壤质量高,土层深厚,属高肥型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强,土体结构良好,适种范围广,基本无限制因素,在1 m深土体内无障碍层次,主要分布在丁集、三树、渔沟、王兴、凌桥等乡镇。全区二级地占耕地总面积的59.4%,面积为38 411.67 hm2,该类耕地土壤一般较平整,属于中肥型土壤,对作物也有一定选择性,存在部分限制因素,保水保肥能力一般,土体内一般无障碍层次,基本配套齐全,主要分布在陈集、码头、五里等乡镇。

1.2 中低产田土壤的基本情况

三级地占耕地总面积的22.1%,面积为14 302.8 hm2,全区大部分地区有分布。该地土地基本平整,障碍层次一般出现在50 cm以下,能灌能排,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以稻麦二熟为主,地下水位常年在80 cm以下,保水保肥性尚可,耕性稍差。四级地占耕地总面积的6.7%,面积为4 304.68 hm2。该类土地不够平整,农田基础设施一般,障碍层次一般出现在30 cm以下,易板结,耕性差,保水保肥性差,农业利用方式为稻麦二熟,地下水位约为60 cm,赵集、韩桥、刘老庄、西宋集古寨等乡镇。

2 标准粮田建设目的与任务

2.1 建设目的

近年来,我国耕地特别是粮食播种面积逐步减少,土壤地力日趋下降,科技投入明显不足,加之受自然灾害影响,粮食单产水平降低,总量下降,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因此,保障粮食安全始终是国计民生的战略问题[1-2]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我国人增地减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趋势不可改变,这就要求粮食产量和质量不断提高。切实保护耕地,实行量质并举,在有限的耕地资源上,通过政策引导、科技进步和增加投入,不断提高耕地的综合生产能力,才能发展粮食生产。2007年,江苏省委、省政府对农业和粮食工作提出“以市场为导向,以保障全省粮食安全为目标,以恢复水稻生产确保口粮自给为重点,严格保护和建设基本农田,优化生产布局,加大科技创新,加快推进产业化经营,提高粮食单产,提高粮食品质,提高粮食综合竞争力,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的总体要求,并提出从由过去的“藏粮于库”向“藏粮于地”、“藏粮于市”与“藏粮于库”有机结合转变,把保护耕地、培肥地力、依靠科技、提高单产作为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重点。根据这一粮食生产发展思路,建设标准粮田不仅非常必要,而且十分迫切。

水稻、小麦都是淮阴区大宗产品和优势产品。通过标准粮田建设,可以提高耕地质量,增强防灾抗灾能力,通过与测土配方项目相结合,可不断提高稻麦生产能力,促进全区水稻、小麦生产区域布局的形成,使水稻、小麦生产优势更优,促进优质水稻、专用小麦产业化经营,增强优质稻米和面粉的市场竞争力。同时,也能促进农业整体效益的提高和收入的增加。

2.2 建设任务

淮阴区系徐淮平原稻麦两熟地区,在农业部所列的优质强筋、中强筋小麦产业带内,又属粮食主产省的粮食生产大区,符合标准粮田建设是“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的要求。标准粮田建设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恢复发展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关系紧密,项目实施的意义重大,非常必要。标准粮田建设的核心是改善耕地质量,提高基础地力,增强抗灾能力等。淮阴区标准粮田建设主要是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地力建设、地力与墒情监测体系建设。

3 标准粮田建设规划与措施

3.1 总体目标

总体目标:提高农田基础设施水平,提高土水肥资源利用率,提高良种和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增产潜力,提高农作物抗灾减灾能力,确保耕地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稳步提高。

3.2 总体规划布局

总体规划布局是首批在老张集、古寨、刘老庄等乡镇,建设3 333.33 hm2标准粮田,做好田间工程配套,做到路、桥、涵、闸、站、渠建设配套。全面应用各种建设措施。加强配肥站建设和地力墒情监测,在淮阴区土肥站化验室的基础上建立地力和墒情监测站,做到综合建站,承担项目区土壤和墒情的监测。按 133.33 hm2为1个单位,建立25个监测点,每年取样测试土壤常规农化性状,指导平衡施肥。以后根据项目要求,逐步在全区建立标准粮田。

3.3 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3.3.1 地力建设。其主要措施:一是增施腐熟有机肥。推广高温堆制快速腐熟技术,每年施用腐熟有机肥37.5 t/hm2以上。二是实行机械化秸秆还田。采用机械深耕翻埋,综合利用秸秆[5-6],每年还田量达到6.75 t/hm2以上。三是深耕深松土壤。打破犁底层,结合有机肥施用等措施,加厚耕层至20 cm。四是普及配方施肥技术。做到平衡施肥,合理施用商品有机肥、中微量元素肥料、生物肥料等新型肥料。

3.3.2 监测体系建设。地力与墒情监测点,长期定位综合试验区,土肥实验室配备完善。

3.4 产业带规划与标准粮田建设

在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立足资源特点,瞄准市场热点,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农业。一是切实加大规划力度。认真抓好《淮阴区优势农产品产业发展规划》,提高各级的规划落实水平,尽快形成有利于优质产业向优势区域集聚的政策体系,充分发挥规划的导向作用。二是明确各大产业的主攻方向。优质粮油重点突破加工增值,设施农业重点突破集约化,生态观光农业重点突破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加强基地建设。以项目为载体,集聚资金、技术、人才优势,选择重点产业、重点区域,办好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好一批核心示范基地。

3.5 节水灌溉与标准粮田建设

节水灌溉,准确地说应该是农业高效用水。农业用水中能被作物真正利用形成产量的水量是很少的,它的绝大部分都损失在从水源到田间入口输送过程的渗漏和蒸发中、进入田间后的深层渗漏和田间蒸发中以及从作物根系到形成产量的过程中。前2项损失直接影响水的利用率,后1项损失影响到水的利用效率。农业高效用水,就是要尽可能地提高水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把有限的水用到点子上,从而获得最大增产效益和经济效益。即做到节水、增产、高效。

由于粗放灌溉传统习惯的影响,再加上宣传力度、投资力度不够,节水措施、设备、工程的科技含量不高,生产、建设的标准偏低,管理滞后,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等种种原因,淮阴区现阶段节水灌溉总体上技术水平不高,单项措施多,重硬件,轻软件。因此,应该有的放矢地与标准粮田建设相结合,建设不同类型的高标准示范区,通过示范区建设来总结经验,发挥样板作用和引导作用,从而带动标准粮田建设与节水灌溉逐步走上可持续发展的正确轨道。

建设标准粮田,切实发挥示范区的示范作用,为当地大面积推广应用节水灌溉技术树立样板工程,使大家学有榜样、追有目标;为合理选择当地最适宜的节水技术模式提供科学依据;为能获得农业节水、增产,农民增收的显著效益,提出农民群众易掌握、可操作的具体办法。因此,在规划确定高标准节水灌溉示范区的具体内容时,一定要充分考虑示范区本身的示范性、导向性和实用性。高标准节水灌溉示范区的主要任务就是给广大农民群众的节水行为作示范。而农民最认可的东西是能看得见的诸如增产、增收、省地、省工等直观效益,只有让农民群众看到实效,才能把节水灌溉事业当作自己的事情来办。很显然,示范区的效益越显著,农民投入节水灌溉的热情就越高,示范区的示范作用就会发挥得越充分,就越能够有效地指导和带动周围地区节水灌溉的发展。

3.6 测土配方施肥与标准粮田建设

2005年以来,国家高度重视测土配方施肥工作,淮阴区是2006年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区之一。这项工作的社会影响广,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显著,受到了社会各界和农民的广泛称赞。一是促进了粮食增产和农业节本增效。据统计,小麦平均增产300 kg/hm2,增幅为8%;水稻平均增产630 kg/hm2,增幅为10%以上;平均节约用肥30 kg/hm2;累计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面积13.33万hm2,为农民节本增效6 000万元以上。二是促进了施肥结构的优化,化肥利用率得到提高。2006―2009年统计数据表明,淮阴区化学氮肥应用量逐年减少,养分比例进一步调优,肥料利用率提高3~5个百分点。三是促进了技术成果积累,科学施肥指标体系基本建立。通过测试土壤样品逾 6 000个,开展肥效试验逾400个,调查农户近1万户,基本确立了主要农作物施肥指标体系,为全面实施科学施肥打下了坚实基础。四是促进了技术推广模式创新,一体化服务进一步完善。“五个一”模式得到推广应用,实现了“测、配、产、供、施”一体化服务。

3.6.1 地力建设纵深发展。随着农产品供求矛盾逐步加剧,国家高度重视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耕地生产能力问题日益受到重视,地力建设提到了议事日程,地力建设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一是开展耕地地力评价。根据农业部的部署,进行了耕地质量综合评价,建立了区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为农业结构调整、无害化生产和地力建设提供了科学决策依据。二是土壤有机质不断提升。应用秸秆腐熟还田技术,提高秸秆还田的质量和效益,累计示范面积达1万hm2,平均节约人工和机耕费825元/hm2左右,水稻增产5%~10%,土壤有机质平均提升约0.03个百分点。三是标准粮田建设积极推进。通过修建田间沟渠,平整土地,增施有机肥等措施,积极改良土壤,耕地地力提高了1个等级,平均增产粮食750 kg/hm2以上。

3.6.2 肥料管理不断规范。根据《农业法》、农业部《肥料登记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严格实行了肥料市场准入制度,把肥料登记管理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区农业执法大队坚持以打假保春耕、打假保秋播为重点,开展了肥料质量大检查和执法打假活动,打击坑农害农行为,保护农民利益。坚持开展肥料主推产品公告活动,引导农民选购放心肥和安全肥。加强肥料市场监管,肥料质量明显提高。测土配方专用肥得到大面积应用。

3.6.3 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近几十年来,尽管化肥用量不断增加,但投入产出率逐年下降。据专家测算,20世纪50年代,农民每投入1 kg化肥,可增产粮食15 kg,70年代下降到9 kg,而90年代只有7 kg。出现这种状况,主要原因在于:一是有机肥投入数量减少。据调查,全区平均施用有机肥15.98 t/hm2,只有施用标准的1/2,土壤有机质明显下降。二是有些地方的化肥施用量已达到或超过边际效应,造成成本增大,效益减少。三是施肥结构不合理,长期大量偏施氮肥,土壤养分失衡的现象更加严重。这种状况,如果继续下去,必然导致土壤板结、地力下降和水体污染,土壤生态破坏,最终危及社会和经济发展,危害人们身心健康,与农业科学发展的目标背道而驰。

3.6.4 促进了农业“三增”。农业增产、农民增效、农产品增值,是“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实现“三增”,肥料的贡献率达40%以上。据测算,地力提高1个等级,平均增加粮食产量750 kg/hm2。化肥利用率的提高,也是大有潜力。实践证明,科学合理施肥不仅能够增加产量、节约成本,还能改善农产品品质、提高附加值,是生产无公害农产品、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措施,尤其对瓜果菜等经济作物更为明显。

3.6.5 工作目标。到2020年,全区测土配方施肥与标准粮田建设工作实现“四优化、四提高”:一是优化农田土壤生态系统,提高耕地质量。耕地地力提高1个等级,全区高产田比重提高12个百分点。二是优化施肥结构,提高化肥利用率。调优有机肥与化肥、氮肥与磷钾肥施用比例,使化肥利用率提高5~10个百分点。三是优化农田节水模式,提高农田水利用率。以推广农田节水技术为重点,使田间水分利用率提高9个百分点,达到45%。四是优化土肥公益职能,提高体系服务和管理能力。加强肥料管理,使市场肥料合格率达到90%;加强体系建设,使土肥队伍得到稳定,工作条件得到保障。

3.6.6 工作任务。

(1)推进测土配方施肥。从构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体系、农化服务体系和生态体系着眼,整体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工作。进一步扩大规模,2009年在配方肥应用占测土配方施肥面积的份额达到60%。强化推广技术创新,由目前粗放式服务向精细化服务转变,满足农户个性化需求,发展专家、厂家、商家、农家“四结合”的技术推广和服务模式,提升技术服务水平。抓好项目建设,组织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争取其他项目,积极争取中央和省政府的支持,增加投资规模,要积极争取政策扶持,加大投入力度。

(2)努力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大力实施标准粮田建设。这是淮阴区继测土配方施肥之后的又一个大项目,要精心组织,科学规划,扎实实施。实施耕地质量监测项目,共同构成耕地质量监测网络体系。坚持做好耕地地理监测网点建设,加强预测预报和质量监管工作。继续实施好商品有机肥项目,不断提高耕地质量。

(3)不断扩大土壤有机质提升行动。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和推广有机肥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模式。要大力推广秸秆腐熟还田技术,扎实办好示范样板,扩大秸秆直接还田,减少秸秆焚烧,积极推广粮肥、菜肥、饲肥兼用的经济绿肥种植技术,争取始实施绿肥种植补贴试点项目,积极引导农民广辟肥源,增施有机肥,达到增加土壤有机质、减少化肥投入的目的。

(4)切实加强肥料管理。强化区内肥料生产企业的登记工作,重点把好实地考察关、资料审查关和评审核定关,严格肥料市场准入。加强市场监管,坚持开展以打假保春耕、打假保秋播为重点的肥料执法检查活动,加强证后质量跟踪监管,打击制售假劣肥料、坑农害农的违法违规行为。继续做好春秋两季专用肥料配方的研制,推介一批质量优、信誉好的生产企业和肥料产品,引导农民科学、合理地选购施用优质肥。

(5)加强科技创新,促进科学发展。发展现代农业,首先要发展现代农业科技。要不断创新测土配方施肥的推广模式,加强科技培训,加强试验示范和调查研究。搞好现有技术的集成组装配套,增强实用性。积极引进高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紧跟科技发展前沿,提高技术水平。扩大科技服务领域,由常规作物扩大到各种名、特、优作物,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技术支撑。

4 参考文献

[1] 孙承军,王礼焦.连云港市耕地质量建设与保护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2):289-291.

[2] 刘云,周就猫,宋晓.上饶市城镇化建设中的耕地资源保护[J].江西农业学报,2012(1):149-153.

[3] 孟俊杰,蔡世忠.基于AHP的中原地区耕地预警实证研究――以新郑市为例[J].河南农业科学,2011(3):1-5.

基本农田跟一般农田的区别篇12

所谓生态高效农业即“万元田”指一茬或多茬进行种植的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滩涂、围垦地及其他农用地,其年产值达15万元/hm2以上、纯收益达60%以上的田块。“万元田”的实质是效益、生态实现双赢的可持续农业。即从当地资源条件出发,以发展生态农业为基础,以国际、国内2个市场为导向,以农业产业化为动力,以设施和特色农业为辅助,以可持续高效为目标。“万元田”建设与传统农业有明显不同,主要的不同点有:①对科技的需求;②对资金投入的依赖;③对市场信息的需求;④对交通物流的依赖;⑤对资源整合的要求。椒江发展“万元田”的优势条件很多:椒江虽然土地面积有限,但土壤肥沃,气候温暖湿润,适宜多数喜温果木和各种农作物生长;作为台州市主城区和行政中心,椒江区位优势明显,交通运输便捷;椒江经济发达,区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地方财政实力雄厚;椒江人才密集。

1当前椒江“万元田”发展现状

最近我们对全区“万元田”进行了1次摸底调查,我区的“万元田”大致上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露天果树类,包括杨梅、柑桔,品种有东魁杨梅、少核本地早、满头红等,经过多年改造或拥有核心技术,品质优,产量高,市场销路一般不成问题,除非遭遇严重自然灾害,一般年份均能稳定达到万元田的标准。其余的是设施蔬菜、瓜果类,主要特征是设施+优质品种+套种+外销,设施一次性投入大,管理难度高,对销路依存度亦高,搞得好的与不好的收入差异很大,受市场价格波动影响,年度间差异也很大,如茭白、红茄虽然也能达到“万元田”标准,但不稳定。椒江“万元田”的成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

1.1依靠技术和管理建成“万元田”

如三甲光辉村的2hm2少核本地早,原为滩涂,土壤条件并不好,因为极易抽生“六月梢”导致大量落果,产量一直提不高,后来种植户通过反复实践,采用环剥技术保果获得成功,加上精心的管理,目前产量可达52.5~60.0t/hm2,产值达15.0~16.5万元/hm2,净收入可达10.5~13.5万元/hm2。

1.2利用设施提高复种指数

此类型有大棚蔬菜、大棚双季茭白、大棚葡萄等,主要特点是一次性投资大,对栽培技术的要求也比较高。如葭芷水门村10hm2大棚蔬菜基地,复种模式为茄子—丝瓜,成本达7.5万元/hm2,产值18.75万元/hm2,净收入11.25万元/hm2。

1.3多因素促成

如章安街道的陈宅、李宅、山横村利用山坡地种植杨梅历史悠久,那里的土壤、气侯条件适宜杨梅生长,当地政府重视基地的培育,给予种植户贴息贷款和技术培训等方面的扶持,使面积得以逐年扩大,现总面积已达280hm2,最高收入达到27万元/hm2,扣除成本纯收入达到18万元/hm2。

2椒江发展“万元田”的制约因素

(1)技术与管理。同其他高效益农业相比,“万元田”对农业科技的要求无疑更高,虽然农户已经认识到科技的重要性,但真正掌握的不多,少数掌握关键技术的农户一般比较保守,不轻易传授给同行,大多数田地管理仍然比较粗放,制约了产量和效益的进一步提高。

(2)资金。大棚、喷滴灌等基础设施一次性投资较大,一般每公顷需要几万元,这对于起步阶段的农户来说无疑是一笔可观的资金。

(3)产后环节。产后环节包括贮存、销售、保鲜和加工等,这些环节稍有差错就可能出现增产不增收的严重后果。如章安的杨梅基地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保鲜和加工必须跟上。

(4)自然灾害。椒江地处沿海,自然灾害十分频繁,特别是多发的台风、暴雨、海潮、旱灾等灾害造成的损失严重,如台风就经常给菜农带来毁灭性的打击,使不少菜农不敢种菜。如何有效地抵御台风等多发、严重的灾害是建设“万元田”必须破解的一道难题。

(5)成本。2008年以来化肥、农药和人工费用均快速增长,使每公顷成本上升,压缩了利润空间。

(6)市场。特别是蔬菜类价格几乎每天都在波动,增产不增收现象时有发生。

3椒江“万元田”建设对策

“万元田”建设的核心和目标是建立一套能有效推动其稳步发展的服务体系,具体可细化为:科技支撑体系、资金投入机制、市场信息服务、物流配送体系、指导协调机制。

3.1加大政策扶持,凝聚社会力量

研究出台扶持政策,着力在规模连片和长久性、耐用性设施栽培上给予大力扶持,力争通过扶持政策、激励政策,把各种社会力量引导到发展高效设施农业上来,引导到关心、关注“万元田”问题上来。探索政府搭台、企业运作、大户领包、小户联包的经营模式。

3.2培育典型事例,激活运营机制

充分发挥宣传导向作用,加大对发展设施栽培目的意义、效益对比、技术信息等的宣传、。有计划组织种植大户到外地参观学习,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同时整合财政、农业、发改、水利、国土等部门项目发展资金、农水资金以及设施农业建设资金,投入设施建设,着力打造规模示范典型。整合各方面技术服务资源,积极做好产前调资料、产中包技术、产后帮销售等各项指导服务。

3.3搞好结构调整,促进由点及面

“万元田”出现在某地往往并非偶然,它是当地土壤、气候、耕作制度与群众艰苦探索等诸多因素的结晶,也是自然与科技、历史与现实交互作用的产物。对此我们要通过细致地调查研究,揭示其产生、发展的内在规律,并遵循客观规律推动其稳步发展。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搞好“万元田”布局规划,明确区域支柱产业、主导产品和生产模式。实施农业发展比较优势战略,积极培育区域支柱产业。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根据规划布局,发挥资源、技术等综合优势,实行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3.4突破两大瓶颈,营造良好氛围

“万元田”建设是建立在资本和技术高度密集基础上的知识密集型农业。为此要充分调动科技工作者和农民“土专家”的积极性,努力研究我区“万元田”的核心技术,打造核心竞争力。鼓励科技工作者以技术入股等形式直接参与“万元田”建设。加强同大专院校的合作,力争破解制约我区农业生产的技术难题。要充分运用财政支持、政府帖息贷款和银行信贷等多种手段支持“万元田”建设,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向“万元田”建设,积极引导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农业企业和个人对“万元田”的投入,已初步建成“万元田”的要不断完善各种设施,逐年追加投资。我区已建立农村信用担保公司,以加强对“万元田”的信用担保。

3.5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万元田”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