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供水一体化改造合集12篇

时间:2023-10-02 08:47:57

城乡供水一体化改造

城乡供水一体化改造篇1

1城乡一体化供水建设特点

城乡一体化供水是在城乡区域范围内,将供水由城市延伸至乡镇,形成城镇乡村互联的供水模式。城乡一体化供水消除了传统城市供水系统与乡镇供水之间的差别,使整个区域内享受相同的供水服务,有利于促进城乡社会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1]。城乡一体化供水建设往往需要很大的初始资金投入,具有协调原有小型水厂的归属权变更、从业人员从新安置等问题,通常应由当地政府作为主导,从改善民生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为出发点,提出相应政策,完善规划方案,逐步推进,充分保证城镇和农村居民享受同等用水服务待遇。例如《江苏省城乡供水条例》中规定:“城乡供水应当推进农村与城市同水源、同管网、同水质、同水价,实现城乡一体化供水”[2]。《福建省城乡供水条例》中规定:“鼓励有条件的城镇向周边农村延伸供水管网,推动农村与城镇同水源、同管网、同水质”[3]。江西省城乡一体化供水目标为:“让用户享受‘同质、同价、同网、同服务’的供水设施”[4]。城乡一体化供水通常是在城镇乡村的原有供水基础上改造而成,建设可分为调整服务范围和运行规模、优化性能与长效管理3个阶段。调整服务范围和运行规模阶段的建设内容通常包括:①关停一些原水水质较差或制水工艺落后的乡镇水厂,通常将其改造为中途加压泵站,解决因供水管道较长、沿程水头损失较大,致使管网供水压力不足的问题;在泵站的集水井或清水池进水管上二次加氯,起到保证下游供水水质目的;②扩大主要水源取水和输水设施规模;③新建或扩建水厂,扩大供水规模并提高供水水质;④合理布置相邻供水片区间的联络干管和增压站。供水规模扩大后,为保证用户需求,水厂、泵站、管网等设施将根据实际情况有一段适应期,需要对制水工艺、泵站和管网设施的性能进行优化。该阶段的主要内容包括:根据管网末梢水应满足饮用水质标准的要求,优化水厂工艺;根据用户水量和水压要求,优化泵站性能和调度方法;根据水量漏损控制要求,需进行管网合理分区、改造管网、加强水表计量等。最后将落实城乡一体化供水长效管理机制,包括供水系统资料的实时调查和更新;供水系统运行的实时调度;制定严格的管理措施,强化卫生监督,水质检测;培训相关技术人员等。

2实施城乡一体化供水的效益

2.1有助于合理利用水资源

城乡一体化供水可以解决城乡水资源不平衡问题。一个县内或市内在空间上存在水资源分配不均情况,往往山区水资源丰富而人口稀少,平原地区人口较密集但可用优质水资源较少。同时也存在季节性水资源分配不均问题,通常在雨季水资源量较高,旱季水资源量较低。水资源的时空分配不均不利于小范围内的水量调节和调度。此外,农村多采用地下水为水源,随着工农业生产需水量的增长,地下水位明显下降,原有水源井出水量大幅减少甚至干枯,造成一些区域因水源保证率不高而饮水困难[5,6]。于是,城乡一体化供水可以通过大型给水工程设施,合理调配水资源,增加地下水涵养,满足居民用水需求。

2.2有助于解决村镇居民饮用水安全问题

实施城乡一体化供水,以优质水取代河塘井水,以现代化水厂取代简陋的小水厂,从定时供水到一天24h连续供水,将显著改善村镇居民的生活质量,保障了群众的身体健康。例如,江苏省常熟市在实施城乡一体化供水之前的五年中,每10万人中肠道传染病的平均发病人数为162人;实施城乡一体化供水后的5年中,每10万人中肠道传染病的平均发病人数为27人,下降了近84%[7]。

2.3有助于提高供水可靠性

城乡一体化供水系统常形成由多水源、多水厂面向同一区域管网供水的布局,城镇之间、村镇之间联网形成环形输水网络,城镇乡村内部管网同样形成环形配水网络。当有一条供水路径出现故障时,可通过另外路径供水到用户,提高了供水可靠性[8]。

2.4可充分发挥大型水厂的运行管理能力

城乡一体化供水实施前,通常要面临乡镇水厂数量众多、分散经营、规模小、设备简陋、管理水平、技术力量薄弱等问题。当水厂规模较小,尤其在2万m3/d以下时,单位工程造价指标会迅速增加。城乡一体化供水实施后,通过关闭小型水厂、建设(扩建)大型水厂,处理设施大型化集中化,可以发挥规模效益。通常小范围供水时,水量波动较大,而在大范围供水下,由于用户较多,各种用水模式的高峰和低峰减缓,使水厂处理水量变化幅度较小,有助于运行管理。此外大型水厂在规范化管理情况下,也使出水水质更为稳定[9]。

3宜兴市城乡一体化供水实践

宜兴市位于江苏省南部,太湖西岸,地势南高北低,南部为丘陵山区,北部为平原区。2008年以前,全市有20余座乡镇水厂,这些水厂规模小,制水工艺落后,大部分原水水质较差,出厂水质得不到保障,且管网质量差,漏损高,因此群众要求喝上合格自来水的呼声较高。从2009年开始,按照宜兴市委市政府“统一规划、统一运行、统一建设、统一监管、统一服务”的要求,由宜兴水务集团逐步收购乡镇水厂,实施“同城、同网、同质、同价、同服务”的城乡一体化供水。到2015年完成了全市的所有水厂收购整合任务。目前全市有3座中心水厂(氿滨水厂、大贤岭水厂和湖父水厂),制水设计总规模37万m3/d,供水主干输水环网DN300以上管道总长330km(不包括乡镇内部配水管网)。城乡一体化供水环网见图1。参照城乡一体化供水建设的调整服务范围和运行规模、优化性能与长效管理3个阶段的划分,目前宜兴市已进入优化性能的攻坚阶段。该阶段中的首要任务是降低管网中加压站的能耗。宜兴市城乡一体化供水区域内共有13座中途加压站,其中6座是利用乡镇水厂原有构筑物改造而成。考虑到各乡镇用水量变化,以及原有加压站设计规模、水泵选型与当前需求不适应问题,于2016~2017年对一些泵站采取了优化调度和技术改造措施,取得降低泵站能耗的效果。在充分调查现状基础上,3种典型泵站改造情况如下。(1)结合实际用水需求,更换合适流量和扬程的水泵。2005年建造的万石加压站,安装有3台单级单吸卧式离心泵(2用1备),单泵参数Q=100m3/h,H=50m,n=2960r/min,N=22kW;城乡一体化供水模式改造之前,一直处于停用状态,该加压站服务区域由和桥加压站直接供水。近几年万石镇用水量逐渐增加,需启用加压站。2016年加压站经设备维修保养后投入使用,发现实际工作扬程只需30m,原水泵出水流量120m3/h,长期处于低效运行。2017年6月更换成3台新水泵(2用1备),单泵参数Q=160m3/h,H=32m,n=1450r/min,N=22kW。在增加供水流量情况下,水泵运行功率不变,节约电耗33.3%[(22/120-22/160)/(22/120)]。(2)充分利用加压站前输水管网剩余压力,低用水时段直接由管网供水。都山加压站设有2台单级双吸离心泵(1用1备),单台水泵额定功率N=30kW。原来工作状态为全天24h内运转。在城乡一体化供水后,经压力数据分析,认为在23:00~次日4:00这5h内可关闭水泵,由管网直接供水至当地配水管网。从2017年5月起调整了这种运行方式,于是每天可节约泵站能耗约30kW×5h=150kWh,占原来能耗的5/24=20.8%。(3)条件许可时,不经泵站清水池,直接在进水管上安装管道泵加压供水。屺亭加压站原来一天中18h由功率45kW的单级双吸离心泵从清水池抽水加压后,向当地配水管网供水;另外6h自流。经分析计算后,在站内进水管上安装功率为30kW的立式管道泵直接增压供水,全天仍采用18h加压,其他时段自流,运行后并不影响主干管网向其他地区的正常供水。改造后可节约能耗(45-30)kW×18h=270kWh,占原来能耗的(45-30)/45=33.3%。屺亭增压站改造后现场见图2.下一步重点任务将加大力度推进供水管网漏损控制工作,即建立健全漏损管理制度。对压力控制管理、漏损分析、管道检漏、计量管理等方面进行分析;强化管网巡查力度,提高漏点修复效率,确保爆管抢修及时率,拓展阀门设施巡查,强化日常停水等日常管理;加快老旧管网等基础改造;加强管道设备和二次供水等设施的维护与保养,确保供水管网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等。

城乡供水一体化改造篇2

水是人类生存的源泉,水资源的安全问题直接关系着地区人们的生命健康。况且乡镇医疗水平较为落后,一旦感染重大疾病就会直接造成人员伤亡。近年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已经不仅仅是停留在地表程度,地下水也难以逃过污染大潮,用水安全已经成为人类生死存亡的关键问题。所以为提高乡镇用水安全和居民生活质量,加快城乡供水管道网络的建设和加快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机制已经迫在眉睫。完善城市和乡镇之间的一体化供水工程建立,促进供水管道网络增加的速率和质量,改良传统直接用地下水作为水源的供水方式,加快城市向乡镇的供水延伸一体化进程,处理好农村居民的用水质量需求,是能够为广大民众谋取福利和维护人民生命健康安全的有效对策,也是统筹规划城乡共同发展进步的重要举措。

1.推进城乡供水管网和一体化的意义

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具体是要利用城市之间的供水系统网络向乡镇供水系统延伸,实现城市乡村供水质量和网络的同步。最近几年,我国积极进行乡镇人民的饮用水改造工程,扩大村里的水厂容积,把城市网络的供水延伸到乡镇的每家每户,提高乡镇中家用自来水的普及面积。

工业的快速发展让我国大部分的水源都受到了严重的污染问题,更加推进了排污入水违法企业的增加和居民用水逐渐困难。有一些村镇的地下水甚至已经出现了明显的污染痕迹,散发的异味,甚至是水生植物动物的大规模死亡爆发现象。工厂普遍建设在城市的边缘或者是在乡镇里,生产加工期间产生的工业废水给人民的生活用水安全带来了极大的隐患。但是由于工厂和管理部门的利益相挂钩出现了大量违法乱纪现象,这样的情况给水资源防护带来了极大的阻碍和压力,甚至是在枯水季节时期沦落到了只能去邻村买水的窘迫现象。目前的供水系统弊端早已凸现出来,城乡供水管网和一体化工程需求也日趋迫切。供水工程的完善不仅能够有效消除当地供水质量安全隐患还可以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水平。近年来的工厂泛滥,工业污水压入地下水的违法行为屡禁不止,可见我国在环境保护政策的和实施上还有很大缺口,政府的手段不够狠厉就会让奸诈的企业赚取不义之财,使人民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农村生活中一般从河道或者是深井中取水,然而不论是工业排水还是生活排水都会直接流入这些渠道之中,有地方上的一些水厂的水处理设施简陋陈旧,供水的水质根本得不到保障还需要居民每年缴纳净水手续费,严重影响着当地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经济水平。

2.推进城乡供水管网和一体化的对策

推进城乡供水管网和一体化的建设是完善作为乡镇居民生活正最基础的饮水设施也是政府部门为人们健康生命权负责任的集中表现。饮水工程与人民的生产生活方方面面相关联,强调十一五城乡引水工程建设的理念和管理机制,为进一步理清城乡改造供水工程步骤和改革思路以及提高农村自来水的普及率有着深远的意义。

2.1科学引导城乡供水管网和一体化

政府部门应该设立专门的管理部门来处理城乡供水管网和一体化的问题,建立出一套健全科学的城乡供水同质网络方案,让具有带头作用的政府行政部门先行其责,使社会各界能够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做到理念制定和行动落实。城乡供水管网和一体化管理里小组的部门设立组成结构应该做到面面俱到,包括政府管理部门、财政管理部门、水利整治部门等等,选举负责人来管理和监督整个供水工程的实施建设,安排相关技术人到现场进行彻底的工程勘测和现场调研,从工程设计审计的初期就坚持科学合理的原则,可应到社会各界参与讨论结论不明的解决方案,争取在群众给出的方案中选出最适宜的城乡供水管网和一体化建设改革方案,并在工程建设时期积极排除万难贯彻理念,确保城乡供水管网和一体化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

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影响是一般企业和行政部门没有办法匹敌的,只有政府把整件事揽在身上、放在心上、挂在嘴上、落到实际和重点扶持才能让让其他部门积极配合共同将城乡供水管网和一体化这一优化老百姓饮水安全,改善人民生活质量的民生过程贯彻到底。城乡供水管网和一体化管虽然是公益性质的工程,但也是城乡日常生活中的重点基础设施工程,加强各级政府的关注意识,保障城乡供水管网和一体化管工程的准确定位,从资金上资源上保证投入的充足和管理。管理机制和财政体系的支持和纳入可以让乡镇城市化的进程加快也可以更好的做好城乡供水管网和一体化管的工程统筹规划。

饮用水最基本的问题就是口感问题,没有哪种合格饮用水会有又苦又咸的口感,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就是供水水质中个氯氟严重超标。但是如果引用水质一直不发生改变过量摄入氟就会引发中毒现象,影响人体包括牙齿、骨骼和其他软组织的损伤和病变,甚至是动脉硬化、瘫痪的严重疾病,不仅影响当地居民的身体健康还会拖垮区域内的经济发展,所以城乡供水管网和一体化的建立不仅是势在必行也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政府部门更应该制定好轻重缓急的引导方案,规划好因地制宜的供水政策,通过水质合格的省份和地区大规模集中供水网络的建设和联网,让网状供水分布和布局遵循统一分配、按需支持的原则向乡镇地方供应饮用水,提高区域性枯水期防范能力和抗旱能力。由政府作为科学引导的主体,做到城乡供水管网和一体化供水工程区域集中、统筹规划、坚决执行,为城乡供水一体化贡献力量。

2.2创新城乡供水管网和一体化管理

城乡供水管网和一体化在组织上和计划上的任务都非常繁重,这就需要管理部门具有计划安排、监督审查、考核验收等方面的促进管理体系完善的能力。实现城乡供水管网和一体化工程的管理体系机制建设,同时需要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统一管理和统一盈亏的管理运营机制。只有把上下级的利益和权利捆绑在一起才能保证城乡实现饮水资源质量共享、水管网络互联互助,工程资金共同取用等供水系统一体化的管理理念。强有力的领导班子也是可以快速推进城乡供水管网和一体化过程中的基本规划、筹集投资、监督管理等工程建设进程。确保城市和乡镇供水网络的连接和同质是为了实现城乡互帮互助的具体体现,也是顺应城乡一体化的具体要求。

从工程的源头抓起,就要从管理体制抓起,理顺工程的勘测、设计、实施等各个方面的监督管理人员需要排出的关键问题和关注的重点环节,合理增加资金和技术的投入,一切从人民群众的实际利益出发,从工程执行人员自身的管理和综合素质思想培养做起,把城乡一体化的理念彻底融合到勘测初期和工程设计中去,让饮水网络的稳定和饮水质量的提高在管理体系的监督下贯彻落实。推进城乡供水管网和一体化的建设不仅是要在国际上和资源共享的理念接轨,更要让自家百姓从心里得到好处。安全饮用水工程不是用来喊口号争政绩的,不能为老百姓做实事的工程都是渣滓。只有让人民群众用上安全的饮用水,把供水工程的建设实施放到议事进程的必行项目中,做到监督监测两手抓,才能保障供水安全和水质达标。资金的部分可以采用多种渠道筹备,政府的投入支持是必须争取的,其次是当地先进企业和银行的资金投入,还可以通过众筹的方式建立专款专项基金的形式,让社会各界的环保人士贡献出自己的绵薄之力。

2.3落实城乡供水管网和一体化惠民政策

政府部门的科学引导下资金方面可以得到充足的筹集,为老百姓做事的实惠就体现出来了。坚决不从老百姓那里拿出一毛一厘才是城乡供水管网和一体化工程公益性质的突出体现,给人民群众在经济上减轻负担,生活上创造便利的生存

条件,才是政府优异功绩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的倡导初衷。供水企业可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提出创新为民办事的方法,在基本的供水改善服务中开辟出重点部分并做到跟踪服务,给有困难的人民群众开设绿色服务通道。城镇供水是我国城市乡镇建设的基本组成部分,所以实现老百姓的安居乐业是体现政府和供水企业能让群众放心满意的工作宗旨。供水企业应该采取走访服务相结合的解决问题工作方法,为乡镇居民解决用水难点问题。倾听人民群众在水质、水压、供水服务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为普及科学用水问题达成共识,为做好大用户的供水服务和供水保障奠定基础,营造了人民和政府及供水企业之间的融洽关系。

3.结束语

综上所述,目前乡镇上的饮用水安全问题令人堪忧,对人民群众的生活和生存都造成了难以平复的影响。而面对这样的问题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和科学引导是实现城乡供水管网和一体化工程的先行步骤,供水工程既是公益工程又是民生工程,关系着老百姓的生命安全和生活水平,同时也影响着供水企业的未来效益和规模拓展,因此推进城乡供水管网和一体化需要政府的重视和社会各界的支持。提高供水工程管理机制的落实程度也是一大重点,在工程实施的各个步骤上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同时做到对规避和处理工程实施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让供水工程可以顺利建成。只有从政策上做到为民请命,在过程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基本原则,从理念上牢记社会主义的核心,才能得到社会各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理解,让城乡供水管网和一体化这项为全人类生命负责的任务贯彻到底。

参考文献:

[1]徐子春.加快城乡供水管网建设着力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J].管理观察,2013,19:118-119.

城乡供水一体化改造篇3

在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关于“改革水的管理体制”的精神指导下,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缓解城乡供水紧张状况,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水法》有关规定,落实中央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和治水新思路,全市开始积极推进水务管理体制改革。现已完成了全市五县(区)组建水务局的改革任务,以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为工作重点,认真履行水务统一管理职能,在统一调配地表与地下、城市与农村、区内与区外水资源,统一编制涉水规划,提高城乡防洪安全与供水安全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全市已初步实现了涉水事务的一体化管理。我市水务改革取得的成效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理顺水管理体制方面。长期以来,我市的水管体制形成了部门分割、政出多门、执行难和管理难的问题。全市从20*年5月开始进行的水务改革,将城市供水、节水、水土保持、地下水开采、水资源保护的管理职能统一赋予水利部门。到目前为止,全市一区四县均成立了水务局,在管理体制上整合了涉水行政职能,在全市范围内实现了水资源、防洪、供水、用水、节水以及农田水利、水土保持等涉水行政事务的统一管理。强化了水务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促进了治水理念、管理职能、工作重点、运行机制的转变,较好地实现了工作领域从农村水利向城乡一体化水利的转变,管理,运行机制从单纯的政府管理向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企业介入、市场运作并重的转变。

(二)在促进城乡水务一体化方面。进行水务改革后,全市五县(区)水务局根据职能的调整,逐步接管了县城自来水公司,并结合自身实际,组建了城乡供水公司或供水股份有限公司,有条件的乡镇组建了乡镇供水公司或乡镇供水股份公司。供水公司组建后,利用水资源统一管理的优势,增加供水量,扩大供水范围,提高供水水质,降低供水成本,摸索城乡供水一体化的路子。全市日供水能力已由1978年的1万立方米增加到了近18万立方米。(隆阳7.4万m3、施甸1.5万m3、腾冲4.5万m3、龙陵1.6万m3、昌宁3万m3)。为了更好地盘活现有资产,激活运转机制,改变过去城乡分割、地表水和地下水分割,部门分割的水资源管理格局,进一步提高全市县城和集镇的供水能力,从规模上做大做强,实行“政企分开”现代企业制度,引入社会资本,建立股份制,使供水企业良性发展。

(三)在创新投融资机制方面。建设管理的理念有了根本性转变,坚持区分公益性项目与经营性项目,确定不同的投资机制与运营模式,对于城镇供水等经营性项目,吸收社会资本参与开发,走市场化开发、社会化投资、企业化管理、产业化发展的道路。广辟投融资渠道,多元化筹措水务建设资金,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水利水电建设。根据水利产业政策,结合*实际,树立“你发财、我发展”的思想,积极引进外来资金参与水利水电建设。隆阳区政府以自来水公司为平台,吸引了云南泸滇公司对自来水公司进行控股投资建设、经营,并成立了*市永昌水业有限公司,投资5600万元建成了隆阳区第三自来水厂。龙陵县供水公司由公司员工购买自来水公司现有固定资产及经营权,向股份制转变。昌宁县供水公司由公司五位股东私人出资组建,向有限责任公司转变。昌宁县珠街、耈街、更戛、湾甸、大田坝等一批乡镇集镇供水工程,按照“明晰所有权、放开建设权、搞活经营权”的原则,借鉴企业经营理念,遵循经济规律,把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采取承包、租赁、拍卖使用权等灵活多样的形式采用出让工程经营管理权的办法,吸纳了大量民间资金的投入,改变了工程设施老化失修、管理维护不善、有人用、无人管等问题。卡斯、漭水、翁堵集镇人饮工程由私人组建昌宁清泉城乡供排水公司,实行经营权承包和资产使用权相结合的方式,加大供水工程改造投资,提高水量和水质,扩大供水面。使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逐步走上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

(四)在强化水资源管理方面。坚持以构建统一协调的水务规划体系为龙头,对城乡水资源全面规划、统筹兼顾、优化配置,对防洪、水土保持供水、排水、地表水、地下水实行统一调度,努力做到城市防洪工程与城市建设相协调,农村供水与城市供水相统筹。改变了在水资源管理上部门分割、地域分割、供需脱节的状况,逐步实现了城市与乡村、水量与水质、地表水与地下水、供水与需水的统一。在继续抓好农村水利,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可靠水资源保障的同时,综合考虑水安全、水资源、水生态、水景观、水文化、水经济,加强了城市防洪与供水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城市水环境,基本实现了水资源的合理开发,科学利用,优化配置和有效保护,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如腾冲县漂泊河整治工程,从单一的城市防洪河道整治向多功能的文化、观光、旅游复合功能转变,达到治理与开发并举。腾冲县漂泊河位于腾冲县腾越镇观音塘坝子内,长期以来,上游水土流失严重,排泄迟滞,原河道淤积了大量的泥砂及生长了大量的水生植物,严重阻碍了雨洪期洪水流泄,遇洪成灾,农田淹没,更为严重的是处于中游地段的“腾冲第一自来水厂”产生污水倒灌,严重影响了城市饮用水质量。水务一体化后,为治理水土流失、保护水源、美化环境,腾冲县在省水利厅的支持下,治理河段长545米,共投资800多万元进行开发式治理。经过治理后的漂泊河,集治污、水源保护、风景园林景观为一体,展现了“玉泉夜月”的美景。腾冲大沙河城市防洪工程的整治,从单一的城市防洪功能渗透到城市文化、城市建设、城市生态、城市水环境等领域。大沙河全长19.7公里,总投资为3800万元,近期建设重点为观音塘大桥至太极桥总长5公里的城区段,投资1100万元。目前长4.8公里宽26米的大沙河河道已经建成,水务部门投资完成河堤整治6.0公里;城建部门投资完成堤岸人行道和堤岸文化休闲广场2.4万平方米,建路灯236盏;园林部门投资完成河岸绿化3.6万平方米;环保部门负责清淤治理污染。两岸890亩易涝地已变成城市建设黄金地,平均每亩土地比开发前升值16万元,仅此一项,就为腾冲的城市建设提供建设资金1.4亿元。在直接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社会效益也显现出来,起到了防洪保护农田面积5000亩,防洪保护城市面积4.6平方公里,保护人口2.5万人。大沙河防洪工程的建成,推动了腾冲县城城市建设水平,改善了生态环境,丰富了城市文化内涵,提升了城市形象。龙陵县龙山东河、昌宁县右甸河、隆阳区城南、城北防洪河及东门红花河等重要河道也在改革的推动下得以改造和新修,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真正体现了水资源统一管理的优势。

二、当前我市水务改革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现行水价过低,乡镇人饮工程基础薄弱

我市农村人饮供水水费标准分别按乡镇居(村)民、机关单位、经营、工业、建筑等用水的水价分别按每立方0.3~1.20元收取。目前,我市多数乡镇所在地的集镇人饮工程都能按最低标准收取水费,但存在问题:一是管网老化,渗漏严重;二是水源不足,水量得不到保证;三是多数集镇人饮建成后都留有债务,对水质、水源、管网进行改造的资金短缺;四是输水管网投入既有政府投入、集体投入,也有农户自己投入,产权不清;五是小规模的人饮供水大都没有收取水费;六是现有管网的投资大都由国家投入,收取水费标准过低,如进行成本核算,亏损严重,但如果按成本水费标准收取,农户难以承受。

(二)城乡供水一体化工作,需要更新改造资金

为贯彻落实我市水务管理体制改革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深化水务体制改革,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优化配置,充分发挥水资源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腾冲县结合实际,为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管理,建立供水工程自我维持、自我发展、良性运行、永续利用的新机制,腾冲县在原自来水公司的基础上成立了腾冲县城乡供水总公司,并将界头、马站、滇滩、中和、荷花朗蒲、曲石公平等6个乡(供水点),纳入城乡供水一体化试点,通过运行,情况参差不齐,除中和乡运作基本正常外,其他乡镇都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一方面是管理机制不活,公司和供水站之间的责、权、利关系不明确,不能有效调动各级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是由于这些工程大都处于老化期,需改造更新工程,投资大效益回收慢,加之水务投资渠道不畅,国家投资没有用于水务基础设施建设,而公司又无法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更新改造,企业即使投入有限资金,从公司经营的角度上看,投资效益不明显,甚至亏损严重,处于进退两难的尴尬局面,严重制约着城乡供水一体化工作的开展。

(三)排水污水处理回用职能需要进一步调整

现在我市排水、污水处在回用的管理职能仍在环保和建设部门,要实现水务一体化“一龙管水”的管理职能,必须理顺体制。仅靠部门推动,困难较大。

三、下一步水务改革的计划

一是整合行政职能,组建水务机构。利用政府新一轮机构改革,努力实现市级水务局,将市级原有的水利、供水职能与排水污水处理运用的相关职能归并,组建水资源和相关涉水事务统一管理的政府工作机构。理顺排水和污水处理回用,改变目前管供水的不管排水,管排水的不管治污,管治污的不管回用的水资源管理现状,将分散在环保、建设部门的涉及排水、污水处理及回用与水利部门的城乡水源、供水、用水、节水、防洪、水土保持等行政管理职能调整归并为一体,统一由水务部门实行集中管理。

二是优化资源配置。按照新型的水务管理体制,相关部门要加大水利基础设施、防洪保安、饮水安全、污水处理等建设投资管理和资源保护、节约用水、水土流失治理和管理力度,保证水资源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供需平衡,逐步形成水资源保护、开发、利用、治理协调推进的局面,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力。

城乡供水一体化改造篇4

中图分类号:TV674文献标识码:A

1、侯马市城乡供水一体化背景

侯马市地处山西省南部,临汾盆地南端,东毗曲沃县,西邻新绛县,南依紫金山与闻喜县、绛县接壤,北傍汾河与襄汾县隔河相望。北距山西省省会太原市340公里,南离陕西省省会西安市300公里。全市总面积220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25.5万人。

2009年,山西省政府批准侯马市设立“城乡发展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推进

一体化综改试验区的建设,侯马市提出了“1+4”城乡一体化建设战略,突出“全域侯马”理念,以侯马市城市核心区为中心,围绕东、南、西、北四个乡镇的城镇化建设,形成“1+4”的城乡一体化格局,通过实施产业转型、生态修复、城乡统筹、民生改善四大工程,全面提升侯马市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

供水系统作为侯马市的重要民生工程,实行城乡供水一体化,可以直接解决城乡供水差距问题,实现农村与中心城区同网、同质、同价供水,提高用水保障率,而且侯马市水务局大力配合,同意自筹部分资金进行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建设。因此,侯马市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的建设条件已经成熟。

侯马市现状供水能力为35000 m3/d,主要的供水设施有水源地3处:分别为上马驿桥水源地、南杨水源地和下裴庄水源地,3处水源地共有水源井33眼。供水水厂有2座:上马水厂和凤城东水厂。现状供水范围为市区、城中村及周边宋郭、汾上、西侯马等21个村,其余57个村未接通自来水。侯马市城乡供水一体化,其实质是解决目前剩余57个村的供水问题。

2、侯马市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侯马市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建设条件已经成熟,工程的建设使得剩余57个村居民多年的愿望得意实现,可以说该工程的实施,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民生工程,但工程建设推进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具体如下:

2.1 工程规模确定问题

侯马市城乡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工程规模的确定需结合总体规划和当地现状实际用水

况,合理确定用水量标准。对于农村用水定额的选取,由于总体规划中并未对农村的发展情况做具体说明,且现状缺少相应的计量数据,农村定额的选取就成为制约工程规模的关键性因素。

2.2 供水水压问题

侯马市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建设中,若对农村和中心城区实行统一的供水水压,势必造成中心城区的供水水压较高,造成能量的浪费,若不实行统一的供水水压,又有可能造成规划期末,农村供水水压不足。

2.3 供水水质问题

侯马市由于地理构造的原因使得SO42-、F-等超标,水质不达标,现状农村自备水源井缺少相关水处理设施,无法保证供水安全性。要实行城乡供水一体化,就意味着城乡实行统一供水水质,然而由于资金、管理等问题,工程建设前期只能实施城市出厂水达标,由于中心城区至农村的转输管线较长,在后期的运行中如何保证农村管网末梢的水质达标,也是工程建设中需考虑的问题。

2.4 水价问题

侯马市现状乡镇水厂的供水水价较低,还有部分村民自行打井取水,无需缴纳水费。实施城乡一体化后,将本着“同城同待遇、同城同服务、同城同价格”的原则,实行同网、同供、同价。供水价格比原来水价高,居民对水费争议较大。

3、由侯马市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引发的思考及处理措施

3.1 统一规划水资源量,保障各区域供水量

要实行城乡供水一体化,首要条件是保障供水量,因此,在进行具体的规划之前,应对项目区的水资源进行详细论证评价,以确保项目区的水资源总量满足规划期的用水需求。在水资源论证的基础上,进行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的编制,这样才能在确定供水标准和工程规模时,确实做到有据可依。

3.2 依据总体规划和给水专项规划,合理确定供水水压

根据侯马市城乡总体规划及侯马市“1+4”城乡一体化建设项目的要求,结合侯马市的实际情况,确定中心城区供水水压按6层楼考虑,即满足最不利点水压不低于28m。

侯马市农村供水水压的确定,根据现状农村与城市管线相接处的剩余水压进行确定,按4层楼考虑,即满足最不利点水压不低于20m。

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建设中,对于农村供水应进行给水专项规划,结合专项规划合理确定供水水压。

3.3 结合项目区的水质情况,合理选择水处理方式,保证供水水质

城乡供水一体化要求农村与城市实行同一水质进行供水,考虑农村庭院灌溉等用水量较大、浪费较多的特点。若要实行同一水质进行供水,势必造成浪费。诸如有些地方的地下水水质硫酸盐超标,采用反渗透方式进行水处理,若将净水厂膜处理后的水用于农村庭院浇灌,过于浪费。

针对以上问题,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可考虑仅对居民生活饮用水部分进行相应的水处理,在农村居民家中安装小型家用水处理器,对生活饮用水进行处理,对村内其他用水不考虑做水处理,即采用分质供水方式进行供水。这不仅可以解决村民的安全饮水问题,还可在一定程度上节约治水成本。这种简单的水处理措施,局限性很大,面对很多较为复杂的水质情况,目前市面上的家用型水处理器的水处理效果并不理想,致使处理后的水质达不到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只能由城市净水厂统一处理后直接供给用户,或者在农村建设小型的集中水处理站。

鉴于以上情况可见,实行城乡同一水质进行供水,需结合当地实际的水质情况,并考虑城市净水厂和周边农村的相对位置和距离,以及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合理选择水处理方式。

3.4政府协调,供求双方民主协商,合理制定水价

供水价格对于供售双方都是十分敏感的问题。由于原乡镇水厂水价较低,部分村民自打水井,无需缴纳水费。实行城乡供水一体化后,对于水费的收取,首先应加强宣传教育,让居民逐步提高供水安全意识,自愿选择优质水、放心水。

水价问题还存在水耗的分摊问题,按国家建设部有关规定,供水企业的产销差率应控制在15%以下,而一般企业都很难达到,尤其是城乡供水一体化更是难以控制,因农村的地理位置比较偏远,管网长,加上人为的破坏及偷盗水,产销差率高居不下,在水价测算时水损成为比较矛盾的问题,标准以外的分摊若全部由用户负担显然不合理,而全部由供水企业负担也有失公平,所以也只能结合实际情况协调解决。

3.5采用“水表出户,一户一表”方式,规范收费,为实现阶梯水价提供条件

计量问题关系到供售双方的计量准确性,是供水系统中供售双方都比较关注、重视的问题。

侯马市现状部分老城区采用总表计量,农村的供水有的没有计量设施,有计量的也是总表计量,这样就造成村民对于缴纳水费存在纠纷,对水费收取造成不便,因此城乡一体化实施后,要将“水表出户,一户一表、收费到户”视为硬性规定,这对用户来说公平合理,对供水企业来说为今后创造了阶梯水价的条件。

“水表出户,一户一表”的实施,对于计量设备的选择,应选择高精度智能性预付费水表,该水表相比于老式的IC卡水表,加入了智能电子模块,采用基表脉冲进行控制,能够在起始流量不大于2L/s的条件下平稳转动,真正实现滴水计量,有效避免了一些违法用水行为。

4、侯马市城乡供水一体化建成后的成效及意义

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是保障城乡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基础工程,也是实施侯马市“1+4”城乡一体化规划,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资源保障。其成效及意义如下:

1、侯马市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之后,有利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政府可实行宏观调控,对水务部门统筹调度,有利于缓解供需矛盾,提高供水保证率。

2、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之后,有利于供水市场秩序的规范化、标准化。通过供水系统的统一规划建设、统一管理、统一调度、统一定价,提高供水保证率,提高饮用水质量,让群众喝上放心水,彻底解决城郊用水供需的矛盾,实现由原来的“定时供水”向现在的“24小时供水”转变。

3、城乡供水一体化有利于实施供水、排水价格政策。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后,根据相关产业政策和水价政策,从促进水资源保护、节约用水到优化资源配置,按不同时期确定统一价格政策标准,实行“同网、同质、同价”,有利于降低成本及运营费用,有利于水价政策的统一实施。

4、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之后,有利于促进节约用水。侯马市现状供水方式缺少合理的管网设计和计量设施,缺乏统一的收费管理模式,节水宣传教育不够,尤其是在农村,节水意识非常淡薄,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浪费用水现象。实行城乡供水一体化后,可建立起从源头到水龙头的一整套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按照“一户一表,计量收费”的管理模式,逐步实现阶梯水价制度,保证人民群众既能喝上放心水,又做到合理用水、节约用水,有效地保护资源。

五、结语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议要求,“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侯马市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建设符合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对于其他地区城乡一体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侯马市城乡总体规划・规划纲要・总报告[R] 2012

2侯马市“1+4”城乡一体化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R] 2012

3侯马市“1+4”城乡一体化――供水管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R] 2012

4侯马市“1+4”城乡一体化――供水管网建设项目初步设计[R] 2013

5崔宏胜 周新超. 杭州市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的探讨[J]. 城镇供水 2011,2:97-99.

6马丹. 论城乡一体化的供水体系规制[J]. 水利科技与经济 2011,7(7) :52-53

7王浪 景臻. 山区城乡一体化供水系统研究――以浙西某县为例[J]. 城市规划 2010,3:112-114

8盖海英. 关于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后续管理机制的研究[J]. 城镇化与城市发展 2010,4(14):280-285

9曹静. 城乡一体化供排水系统规划研究――以杭州市余杭区为例[J].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07,8(4): 41-45

城乡供水一体化改造篇5

推进城乡一体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破解“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举措。双辽作为全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市,必须先行先试,主动探索,统筹抓好城乡规划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力争率先在全省实现城乡一体化,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目标。

一、 统筹城乡建设,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

加快建设城乡一体的交通网。加快推进双辽市境内高速、城市道路、铁路客货运站等重大交通基础项目的前期准备和建设工作。加强303国道、大广高速、市内公路改造升级和市内干线公路、通村公路建设,消除“断头路”,建成“达标路”,形成畅通便捷的城乡交通网。

加快建设城乡一体的供水网。以城区主管网延伸和建设中心水厂为主要模式,建设城乡对接的供水管网,力争3年内全面完成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加快建设城乡一体的供气网。加快辽南街工商村天然气工程、液化气站建设,积极推进城市天然气向周边镇和村庄延伸,大力发展户用沼气和集中供沼气。加快建设城乡一体的供电网。积极争取启动热电联产项目建设,加快改造升级一批乡镇输变电工程,加快推进农村产业基地电网工程和农村公共照明工程建设,实现城乡供电同网同价同保障。加快建设城乡一体的生态网。完成城区污水处理二期工程,加快推进乡镇污水处理试点工程,加强重点水污染流域综合整治,深入开展农村“垃圾集中处理、墓园集中管理”,着力改善城乡环境,打造生态双辽。加快建设城乡一体的信息网。加快推进电话、电视、宽带网三网向农村延伸,加快城乡数字电视一体化建设,以城乡信息化带动城乡一体化。

二、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优化资源配置,切实改善人居环境

在2012年实施“方便农民五件实事”工程的基础上,今年全面铺开剩余17个村庄的实施工作。全力推进农村环境卫生美化工程。5月份,我市投资100余万元实施镇容镇貌美化工程,在303、304国道沿线对行道树进行了补植补栽,对村内残垣断壁进行了修葺粉刷,对街巷垃圾进行了集中清运。6月份,随着农村环境卫生清洁工程的实施,组建了信义镇环卫处,招聘管理人员3名,同时,划定了清扫区域,启动了环卫工人招聘工作,为创建省级卫生乡镇提供了财力保障。三是积极实施住房条件改善工程。为改善农民居住条件,争取危房改造资金200余万元,在双山、东明两个行政村实施整村改造任务,目前已完成工程总量的75%;在跃进村为贫困户新建住房45处,并争取残联资金41.5万元,改善残疾人居住条件18处。

创新投融资机制,破解“钱从哪里来”的难题。建立稳定增长的财政支农投入机制,确保农业基建投资保持在较高水平。建立项目整合投入机制,对涉农项目资金统一规划,整体配套,集中使用,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建立市场融资机制,对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可开发经营的土地、资产、资源,采取市场的办法引进工商资本投入。建立村级稳定的可持续投入机制,坚持走以地生财、盘活资产、服务创收的路子,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建立农民自主投入机制,通过产业增收、示范引导、项目带动和政策激励,引导农民投资投劳,共建家园。

三、抓管理,在理顺体制机制上求突破

一是理顺管理体制。针对管理工作中多头执法的问题,科学调整和划分城市管理部门职责范围,建立城乡一体、上下垂直的管理网络。同时,认真落实区域管理、“门前三包”、定点巡查和部门协作制度,整合执法、综治和环卫等城市管护人员,以小组为单位对县城主要街道和路段实行包干管理责任制,做到全天候、精细化管理。二是加大违法建设查处力度。实行违法建设的动态化管理和“零报告”制度,发现问题,及时报告,依法处理,有效遏制违法建设的蔓延势头。三是建成“数字城管”信息平台,加强对公共设施、市容环境、交通安全和社会治安的科学监管,实现全时段、全方位覆盖的城市化管理。四是实施“四化”工程。扩大城市绿化面积,实施城市景观亮化工程,抓好主要街区、马路市场及城郊结合部环境卫生整治,同时,挖掘榆中文化底蕴,建造一批富有深厚文化内涵、独具魅力的城市地标性建筑和公园、广场。

四、统筹城乡管理,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

城乡供水一体化改造篇6

(二)在理顺水管理体制方面。长期以来,我市的水管体制形成了部门分割、政出多门、执行难和管理难的问题。全市从20*年5月开始进行的水务改革,将城市供水、节水、水土保持、地下水开采、水资源保护的管理职能统一赋予水利部门。到目前为止,全市一区四县均成立了水务局,在管理体制上整合了涉水行政职能,在全市范围内实现了水资源、防洪、供水、用水、节水以及农田水利、水土保持等涉水行政事务的统一管理。强化了水务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促进了治水理念、管理职能、工作重点、运行机制的转变,较好地实现了工作领域从农村水利向城乡一体化水利的转变,管理,运行机制从单纯的政府管理向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企业介入、市场运作并重的转变。

(三)在创新投融资机制方面。建设管理的理念有了根本性转变,坚持区分公益性项目与经营性项目,确定不同的投资机制与运营模式,对于城镇供水等经营性项目,吸收社会资本参与开发,走市场化开发、社会化投资、企业化管理、产业化发展的道路。广辟投融资渠道,多元化筹措水务建设资金,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水利水电建设。根据水利产业政策,结合*实际,树立“你发财、我发展”的思想,积极引进外来资金参与水利水电建设。*区政府以自来水公司为平台,吸引了*泸滇公司对自来水公司进行控股投资建设、经营,并成立了*市永昌水业有限公司,投资5600万元建成了*区第三自来水厂。*县供水公司由公司员工购买自来水公司现有固定资产及经营权,向股份制转变。*县供水公司由公司五位股东私人出资组建,向有限责任公司转变。*县*、*、*、*、*等一批乡镇集镇供水工程,按照“明晰所有权、放开建设权、搞活经营权”的原则,借鉴企业经营理念,遵循经济规律,把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采取承包、租赁、拍卖使用权等灵活多样的形式采用出让工程经营管理权的办法,吸纳了大量民间资金的投入,改变了工程设施老化失修、管理维护不善、有人用、无人管等问题。卡斯、漭水、翁堵集镇人饮工程由私人组建*清泉城乡供排水公司,实行经营权承包和资产使用权相结合的方式,加大供水工程改造投资,提高水量和水质,扩大供水面。使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逐步走上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

(四)在强化水资源管理方面。坚持以构建统一协调的水务规划体系为龙头,对城乡水资源全面规划、统筹兼顾、优化配置,对防洪、水土保持供水、排水、地表水、地下水实行统一调度,努力做到城市防洪工程与城市建设相协调,农村供水与城市供水相统筹。改变了在水资源管理上部门分割、地域分割、供需脱节的状况,逐步实现了城市与乡村、水量与水质、地表水与地下水、供水与需水的统一。在继续抓好农村水利,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可靠水资源保障的同时,综合考虑水安全、水资源、水生态、水景观、水文化、水经济,加强了城市防洪与供水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城市水环境,基本实现了水资源的合理开发,科学利用,优化配置和有效保护,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如*县漂泊河整治工程,从单一的城市防洪河道整治向多功能的文化、观光、旅游复合功能转变,达到治理与开发并举。*县漂泊河位于*县腾越镇观音塘坝子内,长期以来,上游水土流失严重,排泄迟滞,原河道淤积了大量的泥砂及生长了大量的水生植物,严重阻碍了雨洪期洪水流泄,遇洪成灾,农田淹没,更为严重的是处于中游地段的“*第一自来水厂”产生污水倒灌,严重影响了城市饮用水质量。水务一体化后,为治理水土流失、保护水源、美化环境,*县在省水利厅的支持下,治理河段长545米,共投资800多万元进行开发式治理。经过治理后的漂泊河,集治污、水源保护、风景园林景观为一体,展现了“玉泉夜月”的美景。*大沙河城市防洪工程的整治,从单一的城市防洪功能渗透到城市文化、城市建设、城市生态、城市水环境等领域。大沙河全长19.7公里,总投资为3800万元,近期建设重点为观音塘大桥至太极桥总长5公里的城区段,投资1100万元。目前长4.8公里宽26米的大沙河河道已经建成,水务部门投资完成河堤整治6.0公里;城建部门投资完成堤岸人行道和堤岸文化休闲广场2.4万平方米,建路灯236盏;园林部门投资完成河岸绿化3.6万平方米;环保部门负责清淤治理污染。两岸890亩易涝地已变成城市建设黄金地,平均每亩土地比开发前升值16万元,仅此一项,就为*的城市建设提供建设资金1.4亿元。在直接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社会效益也显现出来,起到了防洪保护农田面积5000亩,防洪保护城市面积4.6平方公里,保护人口2.5万人。大沙河防洪工程的建成,推动了*县城城市建设水平,改善了生态环境,丰富了城市文化内涵,提升了城市形象。*县*、*县*河、*区城南、*防洪河及东门红花河等重要河道也在改革的推动下得以改造和新修,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真正体现了水资源统一管理的优势。

二、当前我市水务改革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现行水价过低,乡镇人饮工程基础薄弱

我市农村人饮供水水费标准分别按乡镇居(村)民、机关单位、经营、工业、建筑等用水的水价分别按每立方0.3~1.20元收取。目前,我市多数乡镇所在地的集镇人饮工程都能按最低标准收取水费,但存在问题:一是管网老化,渗漏严重;二是水源不足,水量得不到保证;三是多数集镇人饮建成后都留有债务,对水质、水源、管网进行改造的资金短缺;四是输水管网投入既有政府投入、集体投入,也有农户自己投入,产权不清;五是小规模的人饮供水大都没有收取水费;六是现有管网的投资大都由国家投入,收取水费标准过低,如进行成本核算,亏损严重,但如果按成本水费标准收取,农户难以承受。

(二)城乡供水一体化工作,需要更新改造资金

为贯彻落实我市水务管理体制改革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深化水务体制改革,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优化配置,充分发挥水资源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县结合实际,为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管理,建立供水工程自我维持、自我发展、良性运行、永续利用的新机制,*县在原自来水公司的基础上成立了*县城乡供水总公司,并将界头、马站、滇滩、中和、荷花朗蒲、曲石公平等6个乡(供水点),纳入城乡供水一体化试点,通过运行,情况参差不齐,除中和乡运作基本正常外,其他乡镇都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一方面是管理机制不活,公司和供水站之间的责、权、利关系不明确,不能有效调动各级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是由于这些工程大都处于老化期,需改造更新工程,投资大效益回收慢,加之水务投资渠道不畅,国家投资没有用于水务基础设施建设,而公司又无法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更新改造,企业即使投入有限资金,从公司经营的角度上看,投资效益不明显,甚至亏损严重,处于进退两难的尴尬局面,严重制约着城乡供水一体化工作的开展。

(三)排水污水处理回用职能需要进一步调整

现在我市排水、污水处在回用的管理职能仍在环保和建设部门,要实现水务一体化“一龙管水”的管理职能,必须理顺体制。仅靠部门推动,困难较大。

三、下一步水务改革的计划

一是整合行政职能,组建水务机构。利用政府新一轮机构改革,努力实现市级水务局,将市级原有的水利、供水职能与排水污水处理运用的相关职能归并,组建水资源和相关涉水事务统一管理的政府工作机构。理顺排水和污水处理回用,改变目前管供水的不管排水,管排水的不管治污,管治污的不管回用的水资源管理现状,将分散在环保、建设部门的涉及排水、污水处理及回用与水利部门的城乡水源、供水、用水、节水、防洪、水土保持等行政管理职能调整归并为一体,统一由水务部门实行集中管理。

二是优化资源配置。按照新型的水务管理体制,相关部门要加大水利基础设施、防洪保安、饮水安全、污水处理等建设投资管理和资源保护、节约用水、水土流失治理和管理力度,保证水资源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供需平衡,逐步形成水资源保护、开发、利用、治理协调推进的局面,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力。

城乡供水一体化改造篇7

关键词: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2006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逐步实现基本服务均等化。2007年6月7日,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下发《国家发改委关于批准重庆市和成都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通知》,正式批准重庆市和成都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要求成渝两地要“根据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的要求,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体制改革,并在重点领域率先突破,大胆创新,尽快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新体制机制”。[1]几年以来,在户籍改革、农村宅基地流转以及农村社区建设等配套改革的基础之上,成渝两地在城乡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为城乡统筹发展的推进提供有有益的经验。

一、公共服务的城乡二元化格局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一直存在着城乡的二元制发展,国家将精力主要放在城市的发展以及城市社会保障系统的构建之上,而长期忽略了农村社会公共服务的配给,甚至对于农村地区长期以来就是一种资源的汲取状态,用农村的资源供给城市化与工业化的推进,这就造成了所谓的“城市像非洲、农村像非洲”的尴尬现状,尤其是在社会公共服务方面,城乡之间呈现出了巨大的差距,最终使得城乡社会公共服务与当下的城乡统筹发展不相协调,也与我国“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长远目标背离。因此,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尤其是在“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社会阶段,构建并完善农村地区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进而实现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配置成为当前的重中之重。

成都与重庆两地均处于我国西部地区,区位优势难以与东部地区相比,交通状况相对落后,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低,均是现代化城市与落后的农村并存,具有典型的“大城市带大农村”或“大城市带大郊区”的发展特征,因此,两地的城乡公共服务供给也存在着极大地差异性,两个城市对于全国公共服务城乡供给现状而言具有很大的代表性与典型性。[2]因此,成渝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中在城乡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配置发展中的有益实践将对全国形成带动意义。对于成渝地区在城乡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配置中的经验的总结必将推动全国相关改革的推进,进而在全国范围内促进国家城乡统筹战略的发展。

二、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配置的意义

提供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政府职能转变的共识,而社会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也是政府职能的具体体现,是社会公平正义的现实要求。[3]因此,推进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尤其是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供给进而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配置是我国当前一个阶段的重点工程之一,对于完成“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阶段性任务以及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促进社会公平,提高政府公信力

城乡社会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建设将一改以往的城乡二元发展模式,很大程度上拉近城乡公共服务配给水平,尤其是提高农村的公共服务配给,是农村居民能够享受到与城市居民相近的社会公共服务,从而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提高政府的社会公信力与赞誉度,从而稳定社会尤其是基层的秩序,促进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进一步健康、稳定、快速推进。在成渝地区,我们也欣喜的看到了这一结果,城乡统筹改革中的系列措施与国家近几年出台的加强农村社会公共服务的相关政策方针相得益彰,共同推进了农村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建构与完善,从而极大程度上提高了群众对于党和政府的支持,提到政府,百姓赞不绝口,认为党和政府真的是为百姓做实事,做好事,为农村发展搭建起了一道坚挺的保障体系,解决了农村发展的后顾之忧。因此,在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社会贫富差距拉大、社会矛盾加剧的情形下,加强农村社会社会公共服务建设、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配置成为各级政府的必然选择。

2.提供社会保障,促进社会发展

城乡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配置必将极大程度的改善农村的社会保障水平,进而为农村居民搭起一道牢固的保障体系,为农村居民解除后顾之忧,改变农民生活观念,促进农村社会进步。这种进步首先体现在经济方面,有了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农村居民将有了基本的社会生活保障,从而转变思想,更加乐意将积蓄用于投资与扩大在生产,在激活社会经济发展活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推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此外。城乡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配置的推进也必将改善当前农村社会生活凋敝的现状,为农村社会文化、政治、社会生活的重新复兴起到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农村社会将取得全面发展,农村社会和谐建设也将上一个新的台阶。

三、成渝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路径

成都、重庆两地凭借获得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契机,大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配置,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农村社会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也为全国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配置积累了很多有益的经验,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3.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建立均衡的城乡公共服务分配制度

城乡公共服务体系改革的趋势就是由二元体制向城乡一体化转变,逐步取消农村户口,执行统一的居民登记户籍管理,实现城市和农村居民的自由流动。进而在此基础上,让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享受同等的政策待遇,同等的社会保障。[4]成都与重庆也正是将户籍改革放在了改革的首要,进行城乡户籍改革,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从而实现城乡户籍地统一,为城乡居民享受公共服务奠定了制度基础。在此基础上,成渝两地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改变了农村居民原来的分散的居住模式,为公共服务的有效配给提供了物质条件;推进新农合、新农保等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农村文化设施与教育设施投资力度,积极推进农村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是农村居民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公共服务,极大程度的促进了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发展。

4.改革财政体制,加大对于农村公共服务的转移支付力度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两级财政政策,农村的社会公共服务资金投入主要靠地方政府负责,这就使得农村地区社会公共服务受地方财政影响较大,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较大的差距。在一些落后地区,农村公共服务投入长期不足,严重影响了地方的发展。因此,在新的改革中,必须现行财政体制,加大国家财政对于农村公共服务建设的转移支付力度,为农村公共设施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成渝两地在城乡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配置建设中就是充分发挥财政转移支付的作用,加大对于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财政支持力度,以为短时间内大幅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准提供物质基础。尤其是成都地区,灾后重建过程中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契机,当地政府利用国家的相关财政转移支付款项大力发展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极大地促进了农村地区社会公共服务水平,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应与社会效应。

5.实施以钱养事,打造社会化公共服务体系

以前传统的“七站八所”为载体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由于体制机制上的“顽疾”,早已“线断了、网破了、人散了”,新的办法就是培育和依靠社会化力量,向社会购买服务。[5]因此,在新的社会公共服务体制建设中,就必须变以前的“以前养人”为“以钱养事”,真正实现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的多元化。社会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的多元化一方面使得政府在公共服务供给过程中从具体事务中解脱出来,而只是专门负责公共服务供给的监督与管理,“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政府负担,也有助于提高政府进行社会监控的能力;另一方面,供给主体的多元化也有助于形成一个社会竞争体制,以提高社会公共服务的效率与效益。重庆和成都在改革过程中,也积极创新,改革以前单一的公共服务供给方式,探索多元供给渠道,积极探索农村社会公共服务供给的新思路,新方法,以最有效的方式为农村居民提供便捷、高效的社会公共服务。从而促进了乡村公共服务的体系的快速发展,为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配置的推进提供了诸多有益的经验。

6.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

社会公共服务的设计即使很完善,没有具体的组织落实,也还是形同虚设。因此,保障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就必须增强政府的执行能力。[6]所以,要促进农村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发展、实现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配置,就必须首先推进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的职能转变,提高基层政府的公共服务意识与公共服务水平,进而为城乡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的提高提供人力资源与软实力。成渝在改革过程中,非常注重服务型政府的打造,采取各种措施,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切实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与服务能力,通过人员培养提高政府服务水平,使得新的农村社会服务建设有了一批合格的建设者与实践者,从而保证了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城乡社会公共服务供给的差距的缩小,最终有助于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四川省南充市西华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四川;南充;637000)

参考文献:

[1] 蔡.城乡一体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

[2] 杨顺湘.成都与重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比较研究[J].西部论坛.2010(05).

[3] 李振海,任宗哲.西部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现状、制度设计和路径选择[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1).

城乡供水一体化改造篇8

(一)城镇化水平稳步推进。**辖7个镇、两个乡、两个苏木,全旗人口36万,是一个蒙、汉、回、满等多个民族聚居的地区。截至2019年,全旗城镇化率达到35.5%。

(二)**城市建设成效显著。**作为**的旗政府所在地,近年来城市建设发展不断完善,中心镇的城市职能日益凸显。

1、深入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五年来,完成了投资8190.79万元对工行住宅楼、财政局住宅楼等91个老旧小区实施了基础设施更新改造;累计投资23.72亿元,实施了沙里街二期、北塔周边、桃花岛片区等12个棚改项目,共征收房屋3437户;完成了投资7423.3万元的**新老城区供水管网改造项目,改造给水主管网36公里,支管网34里,投资596.7万元新建加压泵站一座;完成了投资6108.328万元的**清源处理厂扩建工程,新建日处理3万吨的污水处理厂1座;完成了投资1680.49万元的清源污水处理厂3万吨中水厂扩建项目;完成了投资7029万元的**城区中水回用管网项目,铺设中水管网17.8公里,新建清水池2座,加压泵站1座;完成了投资4568.21万元的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项目,新建再生水利用管网29.29公里,新建清水池2座;完成了投资1.75亿元的供热管网更新改造,新建换热站10座,改造一次管网8公里,新建一次管网15公里,新建二次管网32公里,改造二次管网35公里;改造高压电力线路8.5公里,新敷设高压电力线路11.5公里;完成了投资2800万元的天然气主管网铺设7000米。

2、切实提升城市综合服务承载能力。五年来,城市路网累计完成投资2亿元,完成了振兴大街西段、皇城路北段道路、北新街西段等12条道路建设,建设道路长度达13公里;累计投资4000万元,完成了博物馆广场改造、市民公园亮化、政府办公楼亮化及22个小巷硬化工程,林东城区街巷亮化硬化面积达到98%以上;城市绿化累计总投资2.62亿元,修复了林东公园,新建了福山公园、辽上京遗址带状公园,新增绿地面积131.34公顷,城区绿化覆盖率达36.7%,较以前提升了5.9个百分点,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空间,城市承载能力进一步提升。

(三)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小城镇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坚持以城乡规划为龙头、重点项目为突破,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在合理规划设计的基础上,加大小城镇建设力度。

1、聚力打造两个特色小镇。为了促进小城镇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优化产业结构、规范城乡规划管理,完成了对碧流台镇和隆昌镇的小城镇总体规划的评审工作。完成隆昌镇区道路硬化6公里,构筑了镇区“三横四纵”的路网格局;完成镇区1150米的中心街道排水工程,铺设自来水管道6000米;实施街巷硬化17.1公里,完成市场门牌楼修缮工程和镇区主街道两侧花池绿化工程,实现镇区水泥路全覆盖;产业发展方面,完成了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工程,可容纳商户600多户。2016年实施碧流台镇主街两侧硬化铺砖8800平方米,市场内硬化2100平方米,市场内设计建设商棚4处,通过ppp项目实施街巷硬化13.5公里,主要街巷栽植树木2000株。产业发展方面,实施了总投资8500万元的丰润农贸市场建设项目。

2、着力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治理。以“应改尽改”为基础,全面实施了危房改造工程。五年来,累计鉴定房屋76191户,改造危房28967户,发放危改补助资金4.1亿元,4.2万人从中受益,实现全旗危房改造“清零达标”,助力全旗顺利通过国家第三方脱贫验收。农村“双治”工作成效显著,完成厕所改造713户,“厕所革命”稳步推进。新建、改造农村牧区道路889.5公里、桥梁4座,获评自治区“四好农村路”示范旗。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扩面推广,村庄清洁百日行动扎实开展,农村牧区村容村貌明显改观。11个苏木乡镇垃圾治理规划,9个苏木乡镇的污水处理立项、选址,为全旗城乡一体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全旗城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城镇化水平偏低。2019年全旗城镇化率仅为35.5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是小城镇建设文化内涵不足。城市建设中体现辽文化元素少,文化景点不多,没有充分彰显**辽文化的特色。

三是核心地位不突出。****基础设施仍存在短板,城区商业档次整体偏低,文化娱乐、休闲、体育设施缺乏。老旧小区基础设施破损严重,运行受制,问题突显,需加大改造力度。

四是城乡联动不足。尚未形成城乡一体的产业格局和消费格局,城乡差距较大。建设资金缺口比较大,财政及国家资金的支持城市建设资金比较少。

三、关于推进中心城镇及小城镇建设的建议

(一)指导思想。

“十四五”时期**新型城镇化建设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精神,以国家、自治区和赤峰市各项指标为依据,以**“十三五”城镇化发展现状为基础,紧紧围绕“丰富城市内涵、提升城市品位、增加城市亮点、完善城市功能”的发展思路,进一步优化关于城镇化水平、新型城镇体系、基础设施配套、城市高质量发展、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等方面的建设,把加强中心城镇及小城镇建设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

(二)工作目标。

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努力将我旗打造成为生态园林城市、文化旅游城市、宜居宜业城市。把我旗中心城镇及小城镇建设成为县域人口集中的新主体、产业集聚的新高地、功能集成的新平台、要素集约的新载体,成为经济特色鲜明、社会事业进步、生态环境优良、功能设施完善的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心,将**打造成为“十四五”时期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示范旗。

(三)主要任务。

1、加强规划编制管理,拓展城镇发展空间。围绕中心城镇及小城镇发展目标,以全旗城镇体系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据,全面推动国土空间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的编制,实现规划建成区详细规划全覆盖。合理规划城市空间布局,明确定位城镇各部分的功能和发展方向,大力发展商务、旅游、休闲度假、文化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健全公共服务,建设生态宜居社区,提高城市品位。

2、优化城市高质量发展,提高城镇化水平。到2025年,城镇化率力争达到50%。围绕“发展新城、改造旧城、统筹兼顾、完善功能、适度建设、量力而行”的思路,以新城开发和老旧小区改造为重点,加大老旧小区改造力度和经济适用房建设规模,实施精品建筑工程,抓好城市的绿化、亮化和美化,实施城市绿化工程,提高城市绿化品位。到2025年,实现人口、产业、城镇规划的高质量发展,新增农村转移人口和外来高层次人口就业。促进城镇化进程,形成以城区为核心,重点镇为骨干,新型农村为基础的三级城镇体系,提高城市综合管理水平,推进城镇和社区精细化管理,打造红色物业,不断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和居民生活环境质量。

城乡供水一体化改造篇9

在摸清现有供水工程状况、水源情况、工农业用水需求的情况下,因地制宜选择饮水工程的类型、规模及供水方式,把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美丽乡村、小城镇建设等有机结合,统筹考虑,对全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进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施工、统一标识,确保农村饮水安全。2011年9月,编制了全县21个乡镇和农村学校饮水安全工程规划和实施方案。2011年10月初完成了《上杭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二五”规划》编制。

2.加强领导,健全机制

一是成立工作机构。上杭及时成立了农村饮水安全建设领导工作机构,各乡(镇)成立了项目工程部,按照“县级领导、乡(镇)负责、村为主体”的原则,建立统筹协调、组织有序、保障有力的工作机制,并把农村饮水安全建设列为乡(镇)党政目标管理的一项重要考核内容,实行乡(镇)长负责制,工作任务层层分解落实。二是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行县级报账制。乡镇设立专户,实行专户专账管理,严格按照规定落实工程审计、财务管理等制度,确保资金专款专用。三是完善监督机制。各乡(镇)将项目建设有关内容在乡(镇)村政务公示栏公布,接受群众监督。严格执行项目建设“五制”(即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竣工验收制),把好“四关”(材料设备采购关、施工队伍选择关、工程建设质量监督关、检查验收关)。同时,健全社会监督网络,向社会公示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充分发挥人大政协监督、社会监督、宣传舆论监督等作用。四是加强水质监测。对供水水源地和供水工程设施划定保护区,设立保护标志牌。对新建工程,注重从项目前期、工程建设、运行管理到水质检测和监测等环节抓起,做好水源水质和水量论证。以县疾控中心为依托,建立和完善水质监测中心,合理设置水质监测点,乡(镇)集镇水厂设立简易化验室,做好机构、人员、任务、责任、仪器设备、经费的落实,加强水源水、出厂水和管网末梢水的水质检验和监测。

3.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根据上杭县实际,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按照中央、地方和受益群众共同负担,困难大的多补、困难小的少补等原则制定有效的资金筹措计划。一是确保县财政配套投入。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按现行487.5元/人的建设标准,除省级以上补助414元/人、市级补助30元/人外,县财政补助43.5元/人。二是加大乡(镇)村的配套投入。为进一步提高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标准,乡(镇)村加大了配套投入。三是推进城乡水务一体化。成立了水务投资公司,并创造条件组建水务集团,逐步实现“多龙治水、一龙管水”的新格局。建立和拓宽投融资平台,统筹解决城乡供水问题。加快推进重点乡镇工业集中区和重点小城镇水源工程建设。四是引导民间资本参与。通过采取政策引导、市场化运作等方式,积极引导金融资本、民间资本参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

4.创新建管模式,整体推进

(1)创新建设模式,实现全面覆盖上杭按照“巩固、提升、配套、完善”的总体思路,坚持因地制宜,根据各乡村实际,合理选择饮水工程的规模、类型及供水方式。一是管网延伸。优化配置水资源,扩大集中式供水规模,发挥水利工程效益。二是配套完善。对现有水源水量充足、水池及管网配套较好、没有净水设施的供水工程,采取一体化净水处理设备等净水工程措施进行配套完善,提高供水质量。三是改造升级。对一些水源水量不足、没有管理房和消毒净化设施的,在原有基础上,巩固提升,改造升级,使其达标并满足安全用水需求。四是新建扩建。对水源有保证,但由于城镇化进程加快、居住人口增加而出现供水不足的乡(镇)村,通过新建扩建饮水安全工程,实行集中供水,提高供水保证率。五是自主建设。对居住分散、人口较少的小山村,鼓励联户供水或直接采用终端用户净水设备。(2)创新管护机制,确保良性运行“先建机制,后建工程”,上杭有序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一是设立奖励基金。上杭县出台了《上杭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办法》,每年安排200万元,建立管护奖励基金,纳入县财政预算,专款专用,可连年结转,对于管护较好的工程实行以奖代补,以充分调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推进产权改革。对相同或邻近供水区域的多个供水厂(站),进一步明晰工程产权,通过资产重组、参股、出让经营权、租赁承包、并购等形式,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整合供水资源,焕发老厂活力,落实专门管理机构和人员,发挥规模效益。三是实行有偿供水。供水工程的水价纳入政府定价管理,按照“一户一表一龙头”计收水费,实行有偿供水。联村供水站和村级供水站推行水费民主决策制度,村委会或用水户协会组织召开村民代表会议或水价民主听证会,在确保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正常运行管理和保本微利的基础上制定水价,以保证水费的合理、高效利用,缓解村财政压力。加强水费管理,积极推行“水价、水量、水费”公示制度,让农户用上放心水、明白水。四是提升服务水平。建立和完善职能明确、布局合理、队伍精干、服务到位的供水服务体系,组建一支作风正、业务精、纪律严、效率高的供水服务队伍,全面提升农村安全用水的服务能力。(3)创新经营模式,发挥长久效益一是集团模式。对城区郊区供水、乡(镇)集镇以及跨村集中供水工程,由新组建的公司进行统一管理。目前,古田、溪口、下都等乡镇集镇水厂已注册水务公司,对集镇供水工程进行了统一管理。二是协会模式。村级集中供水工程以村级水利协会为基础,以协会的形式对工程进行管理,村两委和乡(镇)人民政府进行监督,同时加强用水户参与管理。目前,全县已成立村级水利协会305个(占336个农业村的90%)。三是股份制模式。对于股份合作建设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根据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有关规定进行管理。四是自主模式。以农户自用为主的小型、微型饮水工程及分散供水工程,实行“自建、自有、自用、自管”。

二、下一步工作思路

当前,上杭农村饮水安全还存在工程管理体制和运行管理不到位、水费计收困难、管护队伍素质不高等问题。此外,随着农村地区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农村饮水安全要求也相应不断提高,加快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成为当前饮水安全建设工程的首要任务。上杭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将围绕“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的供水目标,按照“巩固提升、配套完善”的总体思路和“统一规划布局、分片联网供水”的供水原则,通过“一延二改三建”的建设模式提升供水水质,提高供水保证率,基本实现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的格局。

1.加快推进“一延二改三建”的建设模式

(1)延伸城市自来水管网计划对县城近郊的临城镇、湖洋镇、旧县镇、庐丰乡采取延伸城市自来水管网的方式进行供水,上述4个乡镇大部分区域实现农村供水城市化,直接解决城乡自来水同网、同质、同价供水的问题。(2)以乡镇为中心改造、新建一批水厂一是进一步实施供水水厂提升改造,提高供水质量。在确保供水水质良好的同时,进一步加快集镇水厂净水工艺改造,对2012年前建成、较为落后的净水工艺或设施的水厂进行技术改造,保证水厂供水能力及出厂水质。二是进一步有序推进供水水源建设,增强供水能力。根据水源布局形成规模适当、分散的多水厂供水布局,结合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打破行政区域界线,加快推进建设规模化、集中连片的农村规模供水水源工程。(3)改造和建设农村自来水工程对于城市和乡镇水厂供水管网无法覆盖的村庄,拟改造和建设一批农村高标准自来水工程。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施工,积极采用适合当地条件并经工程实践和鉴定合格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达到提高工艺、改善水质、注重实效的目的。

2.加快改革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供水效益

加快上杭县水务集团组建进程,鼓励并引导乡(镇)加快组建相应水务公司,对集镇水工程进行统一经营管理。通过集团模式、村级协会模式、股份制模式,建立和拓宽投融资平台,统筹解决城乡供水问题。对村级供水站可采取先行托管、企业运作的模式,通过划拨、控股、兼并、收购、关闭等多种形式,分类开展整合工作,加快实现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

3.建立财政奖补机制,强化运行管理

建后的农村饮水工程运行成本较高,农民对水价的支付能力有限,应避免采用自负盈亏的运行方式,采取持续稳定的各级财政奖补才是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长期持续的根本保障。工程的折旧和大修实行报账制。

城乡供水一体化改造篇10

一、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

1、组织编制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按照城乡统筹、合理布局、防治并重、综合治理、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的原则,由县水利、建设部门牵头,会同县发改、环保、国土、卫生等部门在20*年底以前编制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明确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

2、深化落实各专项规划。各有关部门应按照《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的要求》,编制和完善各项专项规划。由县建设局牵头编制完善城乡给排水规划,综合布局城乡给排水系统,统筹安排供水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合理规划建设供水管网。由县环保局牵头编制完善饮用水源地保护规划,合理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地,界定保护区域。县卫生局要做好相关规划的卫生学评价及水质卫生监督监测方案。编制实施各种涉水规划,必须坚持把保障饮用水安全摆在第一位,加强相关规划的衔接。

二、综合防治,加强饮用水源的保护

1、认真实施水(环境)功能区划,切实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和《*县生活饮用水源保护办法》有关规定,落实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的各项环境管理制度。严格把好建设项目审批关,禁止对水源有污染的项目和设施进入生活饮用水源保护区,新建项目要严格按照环评法要求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县环保局要定期开展对饮用水源保护区的检查,对查出的问题要进行专项整治并挂牌督办,对违法违规建设的项目,要责令停建并限期整治或拆除;对违法违规经营的项目如码头、饭店等,要责令立即停止经营并限期纠正。

2、进一步加大工业污染防治力度。县环保局要全面推进富春江、分水江以及主要水库的水污染防治工作。积极推进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严格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继续加大对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污染整治力度,限期实现整治目标。对不达标排放、严重污染环境的企业,一律实行停产治理,达标无望的坚决予以关闭。加大环保执法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各种违法排污行为。严防城乡饮用水有机污染,饮用水源上游不得建设生产和使用高毒高危原料和产品的项目,现有的相关企业要限期关停搬迁。

3、加快推进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县农业部门、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要加快推进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防治,认真做好禁养区的畜禽禁养工作,20*年前完成猪存栏数300头、牛30头以上规模化养殖场的治理任务。对养殖大户实施规范管理,以乡镇为单位统一规划,集中治理,建设一批生态畜禽养殖小区。各乡镇(街道办事处)要加快形成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和处理机制,因地制宜处理好农村生活污水。加快实施种植业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控污”工程,全面禁用高毒高残留农药。严格实施水产养殖证制度,加强水产养殖污染防治,在一级饮用水源保护区内严禁施肥养鱼和投饲养鱼、养鸭。县水利局要加快实施“万里清水河道”工程,加强农村小流域治理。

4、加强城镇生活污染防治。县建设局要加快推进县城污水处理厂二期和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建设,加强对全县集镇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工程建设的指导,加快构建城乡一体的垃圾收集处置网络。

三、城乡统筹,加快供水工程和设施建设

1、继续提高集中式供水水厂的供水能力和供水质量。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加快综合利用水库、供水水库建设和已建水库的供水配套,发挥水库在城镇供水中的积极作用。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加快集中式供水水厂、管网的建设和改造,增强集中供水的稳定性。加强制水工艺改造,提高常规处理能效,推广深度处理技术,提高供水水质。凡饮用水水质不符合标准的集中供水水厂,应当提出强制性技术措施,制订技术改造规划,采用先进技术,改进水处理工艺。

2、加快实施区域集中供水,以城带乡扩大农村受益范围。县建设局要制订实施城乡一体化的给排水规划,结合实施“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督促指导乡镇加快区域集中供水设施和管网建设,不断提高区域集中供水的人口覆盖面。城镇集中供水水厂要在提高供水能力的基础上,积极扩大供水半径,通过延伸供水管网将自来水直接输送到周边农村。

3、加快建设农村分片、分散式供水工程,因地制宜解决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对城乡一体化供水系统不能覆盖的山区乡镇和山区村,县建设局要会同县水利局和有关乡镇(街道),结合“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生态村建设和改水改厕工作,加快农村现有简易水厂和供水设施的建设和改造,提高规范管理水平,落实各项净水措施,确保供水水质。在人口比较集中的单个或多个山区乡村,要加快建设小型水源工程,配套净水和消毒设施,建成一批独立的供水体系,并尽可能做到互联互通。

四、加强监管,确保城乡饮用水水质安全

1、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要指定专人负责生活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对本辖区内的生活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实施监督管理。县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要配合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做好生活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并积极做好农村生活饮用水安全保障的指导督促和协调工作。

2、切实加强水源水质的监测。县水利局要按照水(环境)功能区划管理的要求,对全县水资源实施统一管理。县环保局要按照饮用水源保护区的管理要求,优化监测站网设置,加强对饮用水源的水质监测,并建立定期报告和水质公告制度。

3、严格实施制水的全过程规范管理。县建设局要加强对取得供水许可的城镇和区域集中供水水厂的监督管理,督促指导供水经营单位建立以水质保障为核心的质量管理体系,依据国家标准建立严格的取样、监测和化验制度,落实保障水质的各项技术、工艺和管理措施。

4、加强供水水质的卫生监督。县卫生局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严格实施对集中供水单位和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产品的卫生许可,加强对集中式供水单位和二次供水的卫生监督监测,加强对农村饮用水水质的定期抽检。对城乡饮用水监测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查处,督促有关单位限期整改。自备取水的企业和学校等单位要严格按规范对自备饮用水进行消毒处理。

五、健全机制,促进全社会节约用水

1、在全社会广泛开展节水工作。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节水意识,大力倡导节约用水的生产、生活方式。积极推广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废水资源化和零排放技术、中水回用技术,鼓励生产和使用各种节水设备和节水产品,强化节水技术服务体系建设。

2、加快建立合理的水价机制。积极推行居民生活用水阶梯式水价,非居民用户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和高耗水行业差别水价政策。加强水资源费征收管理,确保应收尽收,适时提高征收标准,尽快将集中供水覆盖范围内地下水的水资源费调整到高于供水价格。开征城镇污水处理费,确保城镇污水处理厂保本微利运行。

六、完善制度,加强储备体系和饮用水安全保障应急机制建设

1、加强城乡饮用水储备体系建设。由县水利局负责,建立全县水资源和饮用水战略储备体系。选择部分水库作为区域性战略储备水源,并制订特殊情况下的区域水资源配置和供水联网调度方案。建立特枯年或连续干旱年的供水安全储备,规划建设备用水源。

2、进一步完善饮用水安全保障应急机制。要根据县城生活饮用水源突发性污染应急预案,进一步落实好应急措施。各乡镇要结合当地实际制订完善生活饮用水安全保障应急预案。水域周边的化工、医药等重点污染企业以及从事危险化学品生产、使用、经营、贮存的企业要严格防范水污染事件的发生,并制订专门的应急预案,确保一旦发生水污染事件能够及时有效处置,把危险控制在最小范围。供水单位应当摸清取水口上游及周边地区存在的污染隐患情况,针对不同的污染源制订相应的应急预案。当原水水质发生重大变化或供水不足时,必须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并报请县人民政府及时启动应急预案。

七、加强领导,建立完善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的政策体系

城乡供水一体化改造篇11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基本公共服务在城乡之间达到均衡,也就是城乡全体公民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机会和结果大致相等。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城乡全体公民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机会均等;城乡全体公民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标准均等;城乡全体公民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结果均等;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是平均主义。

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均衡的主要表现

(一)从财政投资总量上看,财政对农村投入仍不足

2009年全国公共财政支出6万亿元,但其中用于农业、农村、农民的支出仅占10%,并且还包含了对农村水利、修路的支持资金,因此真正用在农民身上的财政支出大约仅占5%。公共财政在农村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投入相比城市则更少。国家财政支出向城市的严重倾斜,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直接造成了城乡居民在收入、消费水平等方面的差距和城乡关系的失调。

(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具体对比

1、城乡义务教育。2006年,全国城市小学校均拥有计算机71台,而农村小学平均只有6台;全国城市初中校均拥有计算机102台,而农村初中校均只有38台;西部农村小学的建网学校比例为3.1%,农村初中建网学校比例仅为18.4%。据对中西部9个省(自治区)的学校数据统计,2006年,3万多所农村小学的班师比平均仅为1∶1.3,远低于全国小学1∶1.9的平均配置水平。

2、城乡医疗资源配置。公共卫生是现代公民应当享有的最基本的公共服务之一。而当前我国城乡之间在医疗卫生投入与资源分布方面尚有着明显差距。2006年,按市县统计的每千人拥有的医疗卫生技术人员为3.59人、医疗机构床位数为2.54张;而每千农业人口乡镇卫生院人员数为1.16人、乡镇卫生院床位数为0.81张。

3、社会保障体系。从养老保险制度来看,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已经基本建立,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尚未完全建立,农村养老仍以土地保障和家庭保障为主。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方面,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于2007年才全面启动,保障范围与保障程度也远远落后于城市。从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来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管理模式,根据医疗费用所处的不同区间分别给予经济补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由个人、集体和国家三方出资,以大病统筹为主,存在着报销比例低、设有门槛费、忽视小病预防等问题。

4、城乡劳动力就业机会不均等。尽管近年来国家不断改革户籍制度和就业制度,但因为诸多因素的制约,进展较为缓慢,城乡居民就业机会不均等的事实并未根本改变。城乡就业机会的不均等,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步伐,这还将影响到外来农民工的权益保障。

5、城乡基础设施投资失衡。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但由于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底子薄弱,目前在大部分农村地区生产性基础设施仍普遍落后,农田水利设施存在着年久失修、功能老化、更新改造缓慢等问题,水、电、交通、取暖设施等农民生产生活必需的基础条件还很缺乏,文化、体育、娱乐、休闲等农村生活基础设施的建设普遍不足。

三、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原因分析

(一)我国城乡二元体制是造成我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的制度性根源

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务主要是由国家通过财政手段予以提供,城市居民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就业、住房等方面均享有优待;而农村的基本公共服务主要是由农民自行解决或通过集体制度外筹集资金解决,国家只提供适当的补助。我国实行城市与农村分割的二元公共服务供给制度,使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不仅在供给总量上存在差别,而且在供给主体、手段、方式、资金来源渠道上也存在诸多差异,城乡二元公共服务体系导致城乡差距不断扩大。

(二)我国现行的财政管理体制――分税制与社会经济运行不适应是造成我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的直接原因

分税制按照税种来划分各级政府之间的财权,一级政府有一级政府的事权,相应地就必须赋予该级政府一定的管理事务的财权。现有的财税体系规范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权集中与分散关系,保证了中央和省一级的财力,但是对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事权及责任界定却不明确。目前,农村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主要由县乡财政来承担。但是县乡政府没有税收立法权、举债权,也没有独立的主体税种,其收入主要来自共享税,掌控的收入极其有限,再加上转移支付不到位,由此导致我国县乡政府普遍面临财政困难问题,特别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

(三)我国现行的转移支付制度不完善

1、财政转移支付层级过多。我国有中央、省、市、县、乡五级政府,相应地形成五级财政。这种体制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行政机构臃肿,管理层级重叠,行政效率低下,县级财力被市级财政挤压、截取、挪用等现象,造成县乡财政困难,严重阻碍县域经济发展,城乡差别不但不能缩小反而拉大。

2、我国省级以下财政支付转移方式大多参照中央对省级财政转移支付办法执行,因此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过小且制度设计不合理。一般性转移支付只占转移支付总额的10%。二是我国税收返还大约占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总规模的三分之一,现行的税收返还制度规定:中央对地方上划的税收按基期年如数返还,税收额多的地区得到的税收返还额多。这样的制度设计不仅没有解决因历史原因所造成的地方财力分配不均和公共服务水平差距大的问题,反而在新体制下强化了这一差距,这不利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三是专项转移支付的数额占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数额的将近三分之一。对于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地方政府没有调剂权,不仅不能增加地方财政的可支配财力,还需要地方政府额外增加配套资金,进而影响地方财力的运用。

3、转移支付制度缺乏相应的法律保证。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以法律形式对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做出明确了的规定,甚至有的国家在宪法中做出了相应规定,使财政转移支付的执行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和可操作性。虽然在199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对中央和地方收入范围划分做了较为明确的规定,但是其法律效应看来也十分有限,对于支出范围、体制,特别是转移支付制度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

四、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具体措施

(一)改革财政二元供给体制

逐步取消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已无多大异议,统筹城乡社会管理,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放宽中小城市落户条件,使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促使政府对农民工的政策目标从“就业导向的服务”转向“整体的定居服务”,不但要提高农民工的就业收入,还要让农民工在城市享受均等化的公共服务。逐步剥离户籍制度上附带的各种利益,使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和公民权利等各方面在服务对象上摆脱户口属性的限制,按其性质来逐步取消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实行全国统一的公民身份。不断完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体系,逐步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在供给总量、供给项目、供给主体、供给手段和方式、资金来源渠道等方面的趋同。

(二)建立健全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公共财政体制

从我国政治经济体制的国情看,不同层级政府之间的公共服务责任是不同的:级次越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压力越小;级次越高,其压力越大。由此可以推论,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政责任主要在中央和省级政府,而保障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责任应主要在地方,尤其是基层政府。因此,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政责任应当上移,保障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责任应当下移,给地方基层政府以充分的责任和权力。

(三)完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

为保障县乡政权的正常运转和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必要供给,需要对现行转移支付体制进行结构性改革,强化其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及调节收入再分配的功能。一是提高财力性转移支付比例及其均等化功效。增加对县乡财政的一般性转移支付,逐步提高县级财政在省以下财力分配中的比重,探索建立县乡财政基本财力保障制度。二是规范专项转移支付。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基本医疗、社会保障、大江大河治理、扶贫开发投入等方面的专项转移支付力度,切实保证专项补助资金的使用方向和效率。三是完善省以下转移支付制度。逐步推行“省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省级财政在分配转移支付资金时,要做到辖区内公平与公正,将解决县级财政困难作为稳定基层政权和完善财政体制的战略任务,增加了县级财政的财税分享比例,使县级政府的财力得到了改善与保障,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效缓解县级财政困境,逐步缩小城乡间因财力差距导致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不公平。

(四)深入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城乡供水一体化改造篇12

Abstract: water supply enterprise changshu for 40 years of development, create the urban and rural water supply during the integration of regional water supply "changshu model", made the changshu population's "life project".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network GuanYang more will push the water service standard in changshu citywide carried through and unity. Changshu in network management category method including: planning management, project management, operation management and maintenance management.

Key word: changshu sino-french water urban and rural water supply network GuanYang integration pipe network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U82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前言

常熟中法水务有限公司(常熟中法)服务区域面积1265平方公里,服务人口180万,主要服务常熟城区、10个行政镇、滨江部级经济开发区和东南省级经济开发区,用户水表超过36万个。常熟中法目前拥有三座水厂,设计日供水能力67.5万吨/日。第三水厂和滨江水厂供水能力60万吨/日,位于常熟市东北角的长江边;第二水厂供水能力7.5万吨/日,位于城区西南。

1、城乡实现供水一体化

1.1发展背景

40多年前,当时常熟自来水厂的日供水能力仅为800立方米,随着乡镇企业的快速崛起和城市化步伐的不断加快,1986年建设完成了7.5万立方米的第二水厂。各乡镇也实施农村改水工作,30各乡镇相继建立了30个小水厂,小水厂大多采用地下水水资源。然而,由于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和地下水的过量开采,现有的水厂供水能力日显不足,常熟要解决供水瓶颈,出路在何方?

1.2打造常熟“生命工程”

经过三年的水资源调查,13各月的奋斗,在 1997年12月28日,投资3.5亿元、日供水20万立方米的第三自来水厂一期工程和20多公里网城区的通港路主输水管道竣工通水,饮用长江水的梦想成为了现实。

2002年,常熟市自来水公司确立“发展供水管网扩大市场;发展自来水用户占领市场;提高产品质量赢得市场;发展供水能力满足市场”的经营策略,自筹资金2.3亿元实施“三水厂续建和全市区域联网供水工程”。2002年底20万立方米的三水续建工程和200多公里DN500以上输水干管圆满完成,使常熟的日供水能力达到47.5万立方米,服务全市包括30个水厂全部实现统联网供水。在江苏省率先完成区域供水,使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5%,打造了供水行业的“常熟模式”。

2005年自来水公司有投资1.4亿元建成滨江水厂,增加日供水能力20万立方米,使常熟日供水能力达到了67.5万立方米。

1.3乡镇管理一体化

在实现全市区域联网供水的基础上,2003年公司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经营”的要求对全市供水市场进行整合,将分属各乡镇和水利、电力系统的30个小水厂全部划归自来水公司,改为营业所,并成立独立安装队,实现一体化管理。从而杜绝了各小水厂混供水的现象,保证了全市供水安全和供水水质。

2.城乡管网管养一体化

乡镇管理模式经历了由1998年前个小水厂独立运行;1998年乡镇成为二次供水单位独立核算模式;2003年成立营业所二级核算,与当地安装队签订服务协议,经营费用考核的过程。在运行管理中发现各乡镇签约安装队基础、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参差不齐,严重影响公司对外形象。

常熟中法DN100以下的管道总长5302千米,DN100以上管道总长2617千米,DN500以上管道510千米。1996年常熟市在开始推进区域供水工作时,主要输水干管大量采用了缠绕式玻璃钢管,至今仍在运行的233千米。常熟中法将管网分为两大区域:城区所有管网、区域供水管网和各乡镇考核计量表内的DN300以上的管网由公司管网部进行管理;乡镇行政区域内的N300以下的大量管网的管理职责由乡镇负责。特别是各乡镇区域内5161千米的DN100以下管道80%是80年代农村改水工程时敷设的,大量的采用PCV管、镀锌管,这类管道由于使用年限长,材料质量较差,因此对全市管网管理特别是乡镇管网的管理任务十分艰巨。

2006年12月份,常熟通过引进外资,成立常熟中法水务有限公司,成为中法水务在国内唯一从事城乡全面供水服务的合作公司。为进一步贯彻“以客户为中心,注重履行公众义务、提供高品质标准服务”的理念,在全市管网形成统一的服务标准,在2008年在辛庄镇进行管养一体化改革试点,计划在09年全面推广。并成立独立法人的子公司―格瑞水务工程有限公司,根据乡镇营业所建制组建项目部,承担管网管理职能,包括了管网巡查检测、维修维护、DN100以下给水管道工程的施工、周期换表等工作。并且在对工程外服务做到城乡统一预决算、统一材料供应、统一收费标准。

3、管网管理科学化

常熟中法把管网管理的范畴包含:管网规划管理、管网工程管理、管网运行管理和管网养护管理。

3.1管网规划管理

常熟中法拥有一个专业的给水排水设计室,满足城乡个类客户给水工程的专业设计,从源头控制了城乡管网的布局和给水工程中管道材料和附属设施的规格和质量。2000年后DN100以上基本上采用球墨铸铁管和钢管,小口径管道采用钢塑复合管。

3.2管网工程管理

工程管理是是确保管道安装质量的关键,常熟中法经长时间考察和综合评估在众多施工单位中选择了两家技术力量雄厚、施工经验丰富的施工单位作为合格承建商,主要负责改造工程和用户工程,大口径管道工程都采用公开招标。

3.3管网运行管理

“常熟市供水管网信息管理系统”维护和完善已有1000多公里管线的基础上积极推行城乡管网信息一体化管理,将各乡镇DN50以上管网逐步进行普查录入管网信息系统。

3.4管网养护管理

常熟中法在满足日常管网维护维修的同时积极采取各类措施降低公司产销差,根据城乡管理不同成立专业的检漏队伍,将城区151平方公里划分28片区检漏,而乡镇管网主要以枝状网形态,主要以在各枝状节点安装检漏考核表,通过同期抄表来进行漏损控制,目前,检漏考核表数量为2100只。另外,常熟中法每年委托专业检漏单位对城区管网进行检漏,有效地降低了管网的漏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