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发展方向合集12篇

时间:2023-10-09 10:37:03

农业发展方向

农业发展方向篇1

2以延长农业产业链为突破,提升产业附加值。延长农业产业链,实施全农业产业链发展,将产业链条体系覆盖农业生产、农业加工、农业运输、销售环节,通过利益结合实现产、供、销链条的整合,通过农业生产单位与生产龙头企业合作实现生产、精深加工链条的延长,通过将产业链条拉长到营销及衍生服务业等环节实现生产、加工与销售的紧密联系,改变以往各环节信息的割裂,实现已销定产、以产定销的环状信息流。在现代农业发展中,除农业发展具备基本生产功能之外,还可将农业发展衍生出展示、科技示范、休闲体验、旅游观光等第三服务功能行业,即地区农业可作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示范园,生态型食品的原料基地、现代农业信息、高新技术、特色农产品的展览馆、农业景观资源度假区。通过农业产业链条的丰富,增加了农民在各个链条中的收入,引导和扶持农民改变传统生产方式和销售方式,尝试错季销售、精深加工、加工终端精品、增加产品多样化,增加服务的附加值。

农业发展方向篇2

1我国农业金融与互联网金融发展概述

1?1农业金融的本质与内涵

农业金融是指在农村经济体中以农业为主,但包含非农产业在内的资金融通与流动的行为,即在农村中以农业为主、与农业效益存在关联的资金的借贷和使用[4]。农业金融内涵包括:①农业贷款的资金利用和融通;②筹集、运用农贷资金的农业金融体系的形成与管理。农业金融≠农村金融,农业金融属于农村金融的一部分。农村金融是指农村作为一个整体经济体,在这个经济体中所产生的所有与农村经济存在关联的资金融通行为[5]。农业金融是农村金融得以发展的主要原动力。以农村信用社农村贷款为例。整体而言,农村信用社农村贷款属于农村金融的一部分,但如果农村信用社农村贷款没有被用于农业生产,则农村信用社农村贷款不被纳入农业金融体系[6]。不过,鉴于农村金融体系中农业金融的重要地位,我们常常把农村金融作为分析农业金融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2我国农业金融发展历程与现状

农业金融起源最早来自于民间“高利贷”。《周礼地官泉府》中记载:“泉府掌以市之征布、敛市之不售、货之滞於民用者[7]。”,描述的就是当时的借贷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农业金融的发展基本是伴随从农业合作社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转变而转变的。时至今日,我国农业金融的三大组成部分:政府、商业银行、农民之间形成了互相合作、互帮互利的农业金融模式。近些年我国城乡收入差被进一步拉大,造成了我国现在农业金融需求的不断增加,现有的农业金融制度已经比较难以匹配人民的需求和农业发展的需求,我国农业金融将会在未来一段时间进行转型[8]。

1?3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

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放贷规模达到4.38万亿元,较2016年增长了904%;2018年,居民放贷持续转移,加之我国金融理念的渗透和场景布设提升消费金融渗透情况,互联网消费金融放贷规模持续走高,全年达到约9.78万亿元,同比增长123.0%[9]。得益于互联网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全球范围内的各个大型金融体系都已经实现了与互联网的结合,如各大银行的网络银行、阿里巴巴旗下的支付宝、腾讯旗下的微信支付等,互联网金融时代已经来临。

1?4互联网+农业金融发展现状

互联网与农业金融结合较为良好的地方,通常都是我国农业经济比较发达且接触网络比较早,网络比较普及的地方。尝试发展农业互联网金融的企业如表1所示。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农业发展情况不尽相同且相当一部分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尚处于初级阶段,互联网环境下的农业金融发展也仅仅处于入门阶段,在最终的交易阶段很少通过互联网直接进行。?

2互联网+农业金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1互联网+农业金融的优势

对于我国现代金融体系来说,不论是互联网金融或是农业金融,都处于整体发展的初级阶段。在政策上加以扶持,在基础建设上加大投入,在发展经验上对国外发达国家互联网+农业金融发展历史进行借鉴,则未来互联网+农业金融的发展优势巨大,主要体现在以下4方面。第一,我国目前网民总体数量超过8亿,其中农村网民人数约为2.22亿,占整体网民的26.7%,较2017年底增加1291万,年增长率为6.2%[10]。数量庞大的网民基数带来了巨大的人口红利。农业金融针对这一群体进行开发,势必会为今后我国经济的总体发展开拓新的思路。第二,虽然我国农业金融相对价值缩水,但是其产业附加值的绝对价值却处于上升阶段。在此状态下,进行适宜程度的资本与杠杆经营更加可行。第三,互联网的到来,打破了实体经营的固定模式。一方面使金融产品的传播不再受地域和空间的限制,在降低互联网金融机构生产和运营成本的同时,也降低了人们使用互联网金融产品的时间成本。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产品具有相对透明的经营模式,也更容易打消人们对金融产品的顾虑,同时更加简单的操作方式让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使用金融产品。这都是互联网金融更加吸引人的地方。第四,自2013年8月17日我国正式实施“宽带中国”政策以来,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互联网建设已逐渐开始普及,虽然离真正完善还有很长距离,但是覆盖面积已经很广[11]。政策支持下,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人民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互联网基础。在互联网与农业金融相互结合的这段时间中,农村人民能够更好地适应和接受。

2?2互联网+农业金融面临的挑战

2?2?1互联网+农业金融发展资本空间较小

作为第一产业,农业产业附加值远低于第二、第三产业。我国农业还不发达,造成现阶段农业金融发展的困境[12]。我国偏远地区由于运输、储存等技术的限制,使农产品的最终销售存在很大的困难。以淘宝、京东为主的电商对农产品线上销售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但是普及程度对于我国如此广阔且分散的农村地区来说还远远不够。虽然近些年我国一直非常重视“三农”问题,但是仍然无法避免农业金融在整个现代金融体系中占比的缩小以及附加值的下降。在这种先天环境下,资本可运作的空间被急剧压缩,短期内想要改善现有农业金融模式难度较大。

2?2?2软硬件设施建设不完善

硬件设施建设的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落后的基础建设使农业金融的发展受到了比较大限制;软件设施建设的不完善主要体现在农村人口素质提升水平有限以及应用互联网能力的限制上。城镇化建设如火如荼进行的同时,大量农村中青年涌入城市,造成了农村空心化[13]。留在农村的大多是留守儿童和老人,他们对互联网的认知程度决定了这类人群无法对互联网以及农业金融的改革和发展起到正面作用。

3互联网+农业金融未来发展方向

3?1健全网络法律法规制度,完善农业保险制度

一方面,互联网+农业金融的发展离不开制度的保障,没有完善和健全的法制环境,互联网金融的整体运营不可能得到长远发展[14]。这需要政府职能部门发挥作用,针对我国农业金融发展现状制定相关政策,保证互联网+农业金融政策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完善的保险制度是促使农村人口勇于尝试互联网+金融改革的前提。农村人口由于长期没有充足的保险保障自己的风险,一般情况下都会选择把钱放到更加稳妥的地方如银行等,用来应对无处不在的意外以及平时的吃穿用度[15]。很难在这种情况下,让农民放心地将手中的资金放入金融体系中。因此,只有在充分保障农民生存质量的基础上,广大农民才愿意尝试这种金融改革。完善的制度保障和保险保障,是促进农民参与农业金融改革的第一步。

3?2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落后的基础设施建设,无法保证互联网与农业金融的融合,这在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农村表现更为明显。需要继续贯彻“宽带中国”政策,让更多农村人口和更为广阔的中西部农村地区享受互联网带来的生活和工作的便利。一方面通过宽带降价、家电下乡等政策促使这些地区的人民积极接触互联网;另一方面,要提高农村人口知识素养,实现农村人口与农业金融的接触与融合。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民收入,减缓农村劳动力的流失,带动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在农业经济良好发展的基础上,大力引导传统农业金融模式的转型。

3?3继续适度放宽市场准入

农业发展方向篇3

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应用(2000~2006年)。随着设施栽培技术在全省的推广应用,设施栽培机械化技术被提到了议事日程。2001年农机局开始实施农业机械化创新示范工程项目,把有关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列为创新示范的一项重要内容,对电动卷帘机械等设施栽培机械化技术与机具进行了创新示范,通过财政资金予以扶持。机械化技术的普及与革新(2006年后)。2007年省农机局将大棚电动卷帘机纳入当年农机补贴范围。2008年7月,农业部下发通知,要求各地采取措施,加快促进设施农业技术的发展,省进一步加大了设施栽培有关农业机械的补贴力度。2010年国家农机购机补贴政策对设施农业进一步加大倾斜力度,将与日光温室大棚相关的机械与设备列入补贴目录,几乎涵盖了日光温室大棚所需的机械与设备。这个时期是设施栽培技术机械化技术快速普及的时期,并且电子技术开始在设施栽培中得到了应用,一些自动化控制设备开始应用到设施栽培中,涌现出了一批起点高、规模大、有特色的设施栽培生产基地,并开始引入物联网进入设施栽培生产中。这些基地通过规模化、专业化生产,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

2设施栽培技术面临的主要问题

对比国内外设施栽培技术发展,结合设施栽培技术的实际应用情况,我们可以看到当前在设施栽培技术应用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栽培设施建造标准低,高档设施少。85%以上的设施栽培仍是以简易塑料大棚和塑料拱棚为主,仅具简单的防雨保温功能,对设施内温度、光照、水分、肥料、空气等环境因子的调控能力不强,一旦遇到恶劣气候条件,设施栽培作物就可能减产,甚至绝产。从设施栽培技术的发展来看,栽培设施的档次决定了栽培设备的发展应用,在一个普通的冬眠式塑料大棚里面,也很难用得上自动化的工厂设备。

二是设施装备机械化程度低,电子技术少。传统意义上的设施栽培需要消耗大量的劳动力,属于劳动密集型的农业生产,农民工作强度大。近几年来,随着设施栽培机械化作业水平的提高,设施栽培技术与机具装备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作业机具和配套设备仍然不够完善,现有的设施机械装备只能说部分替代了劳动力,但整个生产过程仍以人为主,劳动强度大,劳动效率不高。电动卷帘可以有效解决人工卷放温室覆盖物费时费力的问题,但自动化程度也不高,仅限于机械卷帘替代人工卷帘放作业。另外,设施栽培中仍有大量劳动强度大的工作,如秧蔓的定期拉放、果实采摘等没有相应的机械设备可以代替。

三是设施栽培管理水平低,信息技术少。近几年,由于看到了设施栽培给农户和社会带来的显著效益,各级政府也围绕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做工作,压缩粮食面积,扩大设施蔬菜栽培面积。但是,现有的设施栽培技术的应用主要是一家一户中实施,栽培管理主要靠个人经验,栽培设施内温、湿度调控以人工调节,肥料营养、病虫害防治还处在凭经验决策时期,加上现有设施栽培技术不配套、不规范,缺乏量化指标,致使现有设施条件下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始终难以上档次上水平。特别是有的地方信息化程度低,农户信息不灵,市场流通不畅,丰产不丰收,直接影响到菜农的积极性和经济收入。

四是设施栽培土壤质量低,无土栽培少。一些多年耕种的温室大棚,土壤质量问题已经明显显现,土壤亚硝酸盐含量超标,矿物质增多、板结,农药残留量严重超标,微生物含量减少。由于土壤质量的下降,影响了设施栽培蔬菜的产量和质量的提高。无土栽培虽然优势明显,但由于目前生产成本高,配套设施不健全,尚未被农民接受。无土栽培技术虽然比较成熟,但是主要用在观光农业示范园。

3今后设施栽培技术的发展趋向

关于设施栽培技术的发展方向,毫无疑问,机械化、电子化程度在设施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今后我们要充分利用农业发展的有利政策,抓住发展设施栽培技术的机遇,加快设施栽培技术中的机械化、电子化新信息技术的应用。

一是要提高设施栽培机械化装备水平。设施栽培机械化装备不同于一般的大田作物,由于设施栽培作物品种多,农艺要求千差万别,要想实现装备水平快速提升有一定困难。究其主要原因,标准化程度低,种植多样化是制约农业机械应用的重要因素之一。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一方面要做好栽培设施建造标准化工作,为未来农业机械设备的应用提供基础条件。另一方面,对于已经成熟的机械化技术与设备,要分作物分环节重点突破,比如目前可以大力推广温室栽培中需要迫切的小型农业机械耕作技术、温室智能化环境、节水灌溉与水肥一体化技术、高效低量与超低量喷药植保技术、二氧化碳施肥技术、物理农业技术等。然后,在有条件的地方可尝试引入电子控制系统与设备,走分区、分层、分级实施的推广路子。

农业发展方向篇4

农产品一直有两大分类,第一类民生农产品,如粮食,国家管控严格;第二类优质农产品如地方农特产。

民生农产品的价格合理上浮是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但始终会保持一个合理稳妥的增速,这个比较好理解;优质农产品过去十几年的发展,过于依赖政府、企事业单位的福利和送礼,买者不吃,吃者不买,使得产品成为符号,价格水涨船高,但新一届政府力主改革,所以此前浸润在这桶“蜂蜜”中的传统农企须尽快醒悟过来,回归到真正的市场化运作,价格必定回归。

预测二:线下农产品实体店关闭潮

一方面是因为“预测一”中提及的福利团购市场严重缩水(此前大部分的实体店主要是为了给福利团购市场做品牌支撑,否则单靠零售很难维持运营);一方面是因为电商的冲击,电商与电商之间的过热竞争,让价格突破了底线,直接让许多实体店关门大吉。

而笔者的判断是,大部分实体店没有O2O转型的基因。

预测三:传统农企和电商企业的大洗牌

这轮洗牌其实从2013年初就开始了,但因为市场前景不明了,很多企业还在苦撑,等待原来市场的复苏,所以企业不至于倒闭。到2014年,关闭或者转行的决策将比较明确。

对于电商来说,其中亦是一半火焰一半海水。成熟类目,如坚果干货、零食等,竞争过度激烈,一两年来只有平台赚钱,商家只能赔本赚吆喝。据一位业内人士透露,天猫排名前十的零食卖家,盈利堪忧,明年将有不少企业退出或转行。生鲜电商行业模式不清晰,服务体系不完善,虽是蓝海,但推进缓慢。接下来几年,会按照品类一个接一个地成熟,而此种品类中必能成就品牌。

预测四:农业金融服务的进一步完善

关于农业金融服务,笔者将自已看到的冰山一角,分享给大家。今年余姚的一场大水,检验出了农业保险的重要性。一个朋友,几百亩稻田受灾严重,而以当地政府出资保费(政府出大头,企业出小头),第三方保险公司出保的农业保险,最后帮他拿到了一批可观的保费,挽回了部分损失。接下来,农业保险会进一步向养殖、水产等领域扩展应用,会进一步解放农业受自然的局限,让农民和农企更大胆地进行农业生产。

此外,国家对民营银行的紧箍咒开始放松,整个银行业将会充满竞争和生命力;而此前的农业对于银行业来说完全是鸡肋,因为有钱赚的行业多的是,银行根本看不上;而在未来,无论是对于国有银行还是民营银行来说,“三农”中的机会,将是一片蓝海。

虽然针对农业,究竟如何进行金融服务的模式还不清晰,但刚需就摆在那里。部分民营银行已经与有农业基础的系统进行金融合作,开发针对三农的金融产品。对农业金融感兴趣的朋友值得关注一下。

预测五:更多单品类农产品品牌的出现

对于大企业来说,投资农业无非两个方向:第一,以土地为核心的固定资产投资方向,可延伸度假房产、养老、休闲观光农业等等;第二,以品牌为核心的无形资产投资方向,打造样板产品和基地,进行上下游全产业链控制,包括境外投资等,其关键在于初步占据单品类的消费者心智。

笔者更看好第二个方向,因为这是真正帮助中国农业转型升级,走向世界的路径。以联想为代表的企业,跨界进入农业,必会引起许多大型企业的跟随,在水果、水产、海产等领域的各个单品类都有很大的机会。

预测六:新农人将成为热词,也会成为改变中国农业最重要的一股力量,没有之一

一个产业的改变,首先是这个产业内人的改变。新农人是相对传统农人的一个概念,指带着创业理想投入农业,通过互联网等新技术、新思维推动农业转型升级的一批人。

个人觉得新农人的组成包含:传统农人的转型,非农人的跨界,除了生产种植以外,还有大量农业服务体系中的人员。

预测七:Farmigo式的生鲜平台服务商的出现

大家了解下farmigo的案例,这个行业的服务体系有待完善,比如农场和消费者如何进行多对多信息连接,最后1公里的服务成本过高,营养师队伍的不健全等问题。

Farmigo,是目前美国最火最大的在线生鲜交易平台。Farmigo从本质上讲是连接消费者和农场的中介。对于农民而言,Farmigo则是一个在线平台、一个新的销售渠道,农民通过它可以管理自己农产品的生产、销售及配送。对于消费者而言,Farmigo是一个在线的市集,消费者通过它可以直接地从农民的手中购买优质新鲜农产品。

预测八:农产品微电商的出现

阿里(农用地、商住地、工业地)系曾经在电商行业一枝独秀,但就是因为如此,天猫的过度竞争,淘宝C店(普通店铺)的没落,2014年会出现了一批电商迁出者;微信在手机端的应用日渐成熟,微商城陆续推出,互动互联网电商将是下一个蓝海。

农业发展方向篇5

中图分类号 F32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9-0297-03

Abstract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motion of modern agriculture development,farmers′ income,rural infrastructure and public utilities,farmers′ quality,etc.I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condition for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and service for the″Three Rural Issues″.In recent years,Shanxi Province further promotes the agriculture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th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information resources construction and information service system construction were summarized,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were analyzed,rural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ization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Shanxi Province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information resources;information service system construction;Shanxi Province

农业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优化资源配置、改造传统产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有效手段。农业信息化是指借助现代化的信息传播手段,及时、准确地将有关农业发展的信息传递到农民手中,大幅度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和现代化、市场化水平[1]。现如今,实现农业信息化对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事业发展、提高农民素质具等方面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俨然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与服务”三农”的重要条件。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产业的创新与发展,信息网络的广泛普及,信息化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并渗透到社会变革的各方面,其推动了产业分工的深化与结构调整,对传统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形成了挑战。

1 山西省农村农业信息化发展背景

山西省地处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区,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虽使其很难成为大宗农产品生产基地,但却孕育了许多特色农产品,是全国知名的小杂粮生产大省,目前已经初步建立了农经牧加协调发展的特色生态农业产业体系。在以信息化为特征的现代农业发展环境下,山西省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折期。如何使山西省农业信息服务系统高效运行,将现代信息技术成果广泛应用到农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是信息化在农业生产活动中面临的重要挑战,其必将成为经济增长中的源动力与引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与此同时,农村经济逐步面向市场化和知识化,农民、生产经营者对信息的需求日益增强,获取及时准确全面的农业信息,有助于他们掌握科学的生产方法、改善经营管理、了解市场供需信息和机会、规避市场风险、预防自然灾害、提高劳动者素质,从而对增加农民收入和改善农村经济效益有直接积极的影响[2]。

2 国家“金农工程”在山西省的实施状况

1994年12月,为加速和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第三次会议提出了建立国家“金农工程”。此工程在“十五”期间开始谋划,“十一五”期间实施一期工程,“十二五”期间实施二期延伸工程。

截至目前,山西省“金农工程”一期已经竣工通过验收,依托此工程,全省初步形成了“一个数据中心和三个应用平台”的农业农村信息化基本框架。“一个数据中心”即山西省农业数据中心,“三个平台”即农业电子政务平台、农业信息服务平台(“12316”信息服务平台)和农业应急视频指挥平台,并取得了良好成效。作为延伸的二期工程建立了一批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示范基地和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健全全省农业应急指挥平台,启动全省农业云计算中心建设,建立共享化农业信息综合数据库和网络化信息服务支持系统,开展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

3 山西省农村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发展现状

依托“金农工程”,山西省目前农业信息化基设础施建设卓有成效。据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15年末,山西省农村居民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移动电话201.24部,其中接入互联网的80.39部,分别比上年增加10.35部和11.92部;拥有计算机31.8台,其中接入互联网的22.66台,分别比上年增加5.76台和4.17台。但不难看出,鉴于使用门槛低的原因,手机在农村的普及率高于计算机,农村网民对网络科技信息使用相对较浅,这与农村网民学历整体偏低有着密切联系。

4 山西省农村农业信息资源现状

4.1 涉农网站

农业信息网站被称作整个农业信息网络中间的“节点”,也是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目前,全省各级农业部门建设有农业政务网、特色农业网、农产品电子商务网。除了省农业厅这样的官方网站外,山西省农业科研部门、高校以及不同涉农行业都根据自身行业特点,相继加入到网站建设中来,成为农业信息化建设工程中不可忽视的力量。既有综合性的晋农网,还有山西养殖、山西种业等特色专业网站。科研部门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的山西农业科技信息网,其面向全省提供农业资讯、成果技术、专家咨询等服务,并且打造了网上服务平台,同时实现了与国内各农业网站的联网,成为省内农业信息化网站建设的代表。2015年8月,山西省首家大型涉农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农芯乐”商城在太原上线,这是山西省特色专业的农业营销网,该商城以产地直供为主题,为全省11个地市开设网上主题展馆,展销各地特色农产品,将山西省最具代表的地方特产推向全国。

4.2 农业热线、短信

鉴于山西省农村手机普及率偏高,农业科技部门联合电信运营企业,在全省开通“12316”助农服务热线、“1259010”农科热线、“12582”农信通、“12396”科技服务热线,为农民提供养殖、种植、市场、农科、劳务等信息。省气象局开设覆盖全省的声讯服务平台与气象信息电话答讯系统,为致富信息的交流起到了积极作用[3]。

4.3 农业广播电视

鉴于山西省农民整体文化教育水平偏低,作为“第四媒体”的网络信息传播方式在农村并未大面积普及。传统信息传播手段的广播、电视在山西省农村农业信息传播渠道中依旧占据重要地位(占据传播渠道的35%)。山西新闻联播面向全市农民传播生产经营管理信息、农业科技信息、农业市场经济信息和政策法规信息。最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10月,作为山西省唯一的省级对农广播,山西农村广播FM(调频)100.9开播启动,播出覆盖全省11个地市,全天节目播出24 h,在太原、晋中的大部、吕梁、阳泉、忻州的部分地区实现了双频覆盖。山西农村广播立足于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为城乡听众提供农产品信息、科技知识、经济法律资讯、政策解释等节目,同时提供文艺节目,旨在以大众的视角体察“三农”,以农民的视角观察社会,以新闻性、权威性、服务性和娱乐性作为节目的根基,努力打造在山西、华北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农村广播频率形象。

4.4 农业信息化装备

作为“十二五”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重点,现代通信、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在促进传统农业转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农业信息化装备是指在农业生产、管理、销售等过程中使用的信息化设施、设备与软件系统,如农业自动化控制系统(智能温室、智能养殖、自动化排灌)、农业GIS、质量控制与追溯系统、电子交易系统等。随着信息技术的成熟,山西省逐步开展了在农业领域的试点应用。目前,物联网技术已在山西省大田农业、设施农业、果园生产管理中得到了初步应用,实现了联通生产、储运、加工、销售的全过程追溯。

4.5 农家书屋的建设

山西省作为经济欠发达的内陆省份,由于历史原因和地域局限,大部分地区发展比较封闭落后,为解决农民“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实际问题,山西省从2007年试点建设农家书屋。据全国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信息管理系统显示,山西的农家书屋信息填报使用率全国第一。“农家书屋”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农村经济文化全面协调发展。榆次从2004年开始试点建立农村图书流动点,构建一种新的图书馆基层服务网络模式:县级图书馆直接服务于乡村的图书流动点,直接管理农家书屋的图书,解决农家书屋的流动问题。晋城市积极探索农家书屋建设管理途径,每个书屋严格按照市县财政资金4∶3∶5进行足额配套,建立一季一检查的监督机制。目前,《山西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规划纲要(2014―2020年)》制订的2016年行动计划指出,将启动实施农村卫星数字农家书屋工程。

4.6 农村信息化人才培养

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要特别重视大力发展对农业信息服务人才信息技术培训,努力为农业生产一线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为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增加农民收入,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是建设解决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有效途径。新绛县是山西省蔬菜生产大县,已有乡级专职管理员和信息员24名,通过农业部认证的农村信息员达到150人,另有1 000余人的农村信息员队伍和遍及全县10个乡镇180个村庄400农户的服务网,构成了县、乡、村、户四级信息网络体系,有效解决了农村信息化“最后一公里”问题[4]。

5 山西省农村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发展现状

5.1 山西省农牧信息中心

山西省农牧信息中心是省农业厅下属职能部门,负责农业信息化规划及实施全省农业信息体系建设,推广应用农业信息技术,搜集、整理、分析、预测、农业信息,为山西省农业发展提供信息服务。目前它承担着全省农业“三电一合”和“12306”“三农”热线建设工作,负责全省“金农工程”的网络推广与技术支持,承担农业厅办公室自动化系统技术服务工作。

5.2 各级信息服务中心和信息服务站

目前,山西省11个市都建有市、县(市、区)信息级职能部门,主要职能包括农业信息、建设与管理信息服务平台、加工处理信息、推广信息技术、信息咨询、决策支持等。90%经济发达地区乡村建有乡镇信息综合服务站。截至2012年,全省有信息员2.923万人,行政村覆盖率为100%。全省所有建制村确保至少有1种手段可及时将涉农综合信息传递给每一户农户,实现“多站合一、一站多用”“多网合一、一网多用”“多员合一、一员多用”,切实形成推进现代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强大合力。有917个乡镇建成综合信息工作站,有1万个行政村建成村级综合信息服务站。

5.3 其他涉农信息机构

最具代表性的是山西移动为建立起政府、企业与农民共建共享、市场运作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运营机制,搭建了全国最大的“我爱我村”农村信息商务平台。以省、市、乡、县、村五级架构为基本框架,覆盖山西省全部行政网络门户,设定了信息员渠道、中介机构信息渠道、10086呼叫渠道、地方政府渠道、农村经纪人渠道。开设了直接服务农民的农村供求信息、价格行情、远程教育等栏目[5]。

6 山西省农村农业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山西省农村农业信息化发展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农村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发展与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农村网民规模小,农民家庭电脑拥有率较低,整体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很大发展空间。虽然省内涉农网站已经初步形成一定规模体系,但在农业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发展非常不平衡,基层乡镇农业网站并未普及;不少农业网站普遍存在缺乏实效性、信息更新缓慢的问题。农业热线、短息服务虽然很受农民欢迎,但现有用户规模并不大,其缺乏服务推广度,内容也需要进一步优化。农业信息化装备的发展在山西省尚属于试点、示范阶段,由于设备集成体系的成熟度与农民自身的驾驭能力的局限性,大面积推广的难度很大。在农家书屋的建设中,部分书屋存在重建轻管,缺乏实用信息资源,借阅率低的问题。省内基层农业信息员队伍非常不稳定且分布不均,高层信息人才紧缺。总体来看,由于目前对农业信息化建设中技术和管理等局限,农业信息资源整合不足,不同农业信息服务平台、资源服务平台内容难以实现共享,重复建设且依旧缺乏优质农业信息资源。政府部门与科研院所、电信运营商等共同参与的建设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健全率与服务作用有待进一步提高。全省农村信息化发展水平整体目前缺乏区域协调性发展,经济发达地区90%以上的乡镇村建立了信息服务站,而在经济不发达地区仅为40%[6-8]。

7 山西省农村农业信息化发展方向

为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山西省2016年“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出:加快发展农业信息化,推进互联网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的深度融合。农业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省各级政府部门与各类社会机构共同努力。建议今后山西省农村农业信息化需要继续推进的工作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政府部门需提高认识,发挥主导作用。各级政府部门和电信运营商加强合作,继续推进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现有的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装备;政府可以通过一系列惠农补贴措施促进农民购买电脑等信息化终端,提高其普及率,电信运营商也可针对农村用户给予一定的扶持,如降低上网等信息服务的成本。同时,政府部门和各类社会机构应加强完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覆盖与利用。二是农业信息化装备的发展在山西省尚属于试点阶段,还未能较好适应现代农业建设的发展需要,应大力发展智能农业、精准农业,加强远程视频系统、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和农业物联网建设。同时要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农产品营销的信息化进程。这首先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文化教育和信息技能培训,加快对农业信息化专业人才队伍的培养,提高山西省农民对信息化利用的素养。三是提高农民获取信息的意识,深入基层调查了解其对农业信息服务的真实迫切需求并有针对性地提供信息和改进农村信息供给服务。结合农民实际情况,充分利用传统与新型的农业信息平台相结合,有针对性地提供信息服务。不断完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探索长效服务机制。政府应当根据山西省信息化发展目标与任务,出台相应扶持政策与资金投入,加强组织协调,同时鼓励各级涉农机构积极投入农业信息服务,形成政府主导、各类市场主体参与的多元化信息服务新格局。

8 参考文献

[1] 杨宏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三维审视[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282.

[2] 黄晓斌.农村实用信息的收集与利用[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97.

[3] 蔺建霞.山西省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14(6):54.

[4] 郭恩臣.山西省农业信息化问题初探[J].山西农经,2006(2):62.

[5] 李亮道.中国农村信息化发展报告[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88.

农业发展方向篇6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3-0090-01

研究农业产业化经营要利用农村自然资源丰富、优势产业基地大、农产品种类多、批量大的优越条件,发挥城市企业加工能力强、存量资产大、市场信息灵、科技进步快、管理水平高等诸多现实优势,全方位优化资源配置,走出一条“适应市场、城乡一体、工农结链、优势互补、合理布局、盘活存量、省费兴业、良性循环”的低投入、高产出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新路子。

1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现状及特点

(1)优势产业快速发展,特色产业有所突破,具有湘潭特色的产业化发展格局已初步形成。突出培育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引导农产品生产向优势产业和优势区域集中,促进产业链条向上游和下游延伸,资源优势、规模优势、特色优势和市场优势凸现。

(2)项目投资形势喜人,农产品加工业园区初具规模,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各县市区依托自身的区域特色,以园区为载体,大力开展招商引资,依托大项目、大企业,加快形成了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和基地。

(3)龙头企业实力增强,农产品出口势头强劲,农业的外向度提高。农产品加工出口型龙头企业的发展,一年一个台阶,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亮点。

(4)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迅速,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不断完善,带动功能得到增强。通过几年的发展,专业合作组织日趋活跃,服务领域不断拓展,服务功能不断增强。

(5)科技创新步伐加快,技术引进合作加强,形成了开放式的农业科技支撑体系。近几年来,企业家和科学家到农村投资置业,带来了大量科学技术、信息、资金、设备和人才,科技创新步伐加快。

2 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2.1 农业产业化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

农业产业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和农村经济深化改革和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它综合发挥了生产专业化、布局区域化、产销一体化、管理企业化、服务社会化、经营规模化、质量标准化、营销市场化等诸多优势性。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重要阶段,农业产业化搞不好就根本谈不上农业现代化。多年的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加速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农民增收致富步伐,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发挥着带动作用,在农业科技创新中发挥着先导作用,在农业市场竞争中发挥着促进作用,在完善农业经营机制中发挥着创新作用。因此,发展农业产业化,符合我国国情,符合市场经济要求,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具体形式,是新阶段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2.2 农业产业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现实选择

要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农业产业化是前提条件。农业产业化一头连着农业和农村,一头连接工业和城镇,是城乡统筹、工农统筹的最佳切入点。只有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吸引各类市场主体,聚集各类资源要素进入农业领域,才能改变目前农村资金、技术、人才匮乏的状态;只有农业加工企业的蓬勃兴起,才能有力地促进农村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市场物流活跃和人口相对集中,提高农村的城镇化水平,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战略转移。

2.3 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途径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业,焦点在农民。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中央一号文件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在促进农民增收的措施上,不仅从农业内部挖掘潜力,更重要的是要在农业外部开辟渠道。农业产业化经营这种形式,既包含了农业内部,又涵盖了农业外部,把农村一、二、三产业联在一起,把城乡联在一起。推进农业产业化的目的,就是让农民生产出来的农产品通过加工、包装、储运等手段不断增值,使农民从中得到实惠,确保农民的收入不断增加。与此同时,产业化经营延伸了产业链,增加了就业岗位,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场所。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生产、加工、运输、仓储、销售等环节逐步配套,产业化所带来的生产能力扩大和生产领域的不断拓展,必将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力,有利于农村劳动力的分流与就地转化,为农民实现持久增收提供就业保障。因此,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农民就会有一个稳定的增收基础,解决“三农”问题就有一个可靠的保证,实现全面小康就不会成为一句空话。

2.4 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作为一个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突出的农业大国,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从本质上来说,农业产业化经营与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是一致的。在最近全国农业产业化会议上,中央已经提出注重发挥产业化在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中的示范作用。与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相比,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和组织制度,可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实现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保证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总之,农业产业化是“三农”工作中的一项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我们必须从思想上充分认识,从工作上狠抓落实,从而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层次和水平。

农业发展方向篇7

一、我国农业企业管理会计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将面临着外部压力和内部压力的双重挑战。农业经营面临市场化、信息化以及国际化,严谨的管理会计体系协助企业经营迫在眉睫。因为,外部环境的高速发展,迫使农业企业的管理会计能够顺应这种趋势,以便于在千变万化的市场中获得更好的发展。可是,管理会计体系由于发展时间较短,故而仍存在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但总体上,管理会计体系在未来的应用,将由此前以单一方式的应用为主,转变为涉猎一系列方法和工具的综合协作型管理会计体系。具体如下:

(一)作业链分析与价值链分析相结合

作业成本管理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运用广泛且实践时间较长,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的成功运用,我们发现,通过对农业的作业链和价值链的分析,可以有效了解其成本状况,把握动态的农业企业市场需求,从而帮助其规避市场风险,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若想通过作业为消费者预期提供价值,或者从为消费者提供的价值来源中获取更多利润,就必须通过作业链分析,来确定农业的增值和非增值部分。企业在产品设计、生产、销售、发运和辅助其他的产品销售过程中所要进行的各种作业活动都可以用一个价值链来表示。作业完成的过程也是价值创造的过程,通过工作的转移,实现价值的创造,最后以产品的形式移交消费者,因此,作业链又可以表现为价值链,价值链是从货币和价值的角度反映的作业链。我国农业企业可以通过价值链分析,从中发现并减少那些不增加价值的作业,提高企业运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以及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二)业务和财务融合

由于互联网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业务和财务分离的管理模式将不再适用于当前的信息时代,企业要想谋求更好地发展,就要突破以往传统的思维模式,紧跟时代的发展潮流,做出相应的战略决策,借助移动互联网的强大推动力实现行业转型,提高现代精细化农业管理水平。而业务和财务的融合,不仅能够有效消除信息孤岛现象,而且还能有效加强企业经营风险管理,实现高效的分析决策。基于互联网的发展,农业的资源计划系统的广泛应用连接了整个企业的主营业务和公司财务。它通过一个单一的软件数据库系统来实时收集各种相关数据并及时传送到各个软件业务系统中,使得整个软件业务系统信息的相互共享成为了一种可能。借助于农业价值链,生产和市场分销两个职能部门已经能够快速准确地响应市场供需的变化,这很大程度上为我国农业企业提供了市场信息,从而实现供需平衡,达到其价值最大化的目标,也能减少因消费需求减少,农产品大量堆积导致的损失。

二、业财融合视角下我国农业企业管理会计应用

(一)在财务预算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财务预算管理是预算管理的核心部分,是农业财务管理工作中的重点项目,预算管理的质量与农业的整体发展和经济效益密切相关。实现财务预算管理是现代农业管理的迫切需要和时代选择,高质量预算管理可以降低运营成本。业财融合运用在财务预算管理工作中,可以有效解决企业成本控制问题。业财融合的运用实现了农业管理会计的动态管理和运营成本的精准控制,有利于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二)在企业财务绩效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绩效管理是现代农业完成绩效评价的重要手段。现代农业的财务管理目标是实现价值最大化。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依靠财务人员高绩效的工作,使得会计人员达到工作绩效最优。在业财融合背景下,农业管理会计可以完成农业与其他部门之间的绩效评价、优化农业的经营战略以及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

(三)在农业发展决策中的应用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投融资活动,而管理会计能够对农业的投融资行为起到重要作用。农业的投资行为经常面临各种风险,一旦风险过大,超出了企业的预计承受范围,就会使得其面临巨大的财务危机,甚至导致其破产。在业财融合背景下,管理会计能够根据企业的投资情况进行全面分析,降低其投资风险,减少其损失,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建设性意见。

三、“大智移云”背景下数据共享的特征及对农业企业的影响

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出现了大智移云技术,从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所谓“大智移云”,是指将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结合在一起,是产业互联网重要技术的载体和推动力。而数据共享是互联网时展的重要特征之一,企业通过数据共享,将各部门联系起来进行信息运输,从而减少资料收集、数据采集等重复劳动产生的费用,提高经济效率。数据共享的特征主要包括:(1)信息传递便捷性;(2)信息反馈及时性;(3)财务核算集中化;(4)业务流程标准化;(5)成本控制有效化等。另外,“大智移云”意味着信息不断更迭,技术不断进步,庞大的数据流能够给农业带来潜在的商机。业财融合与互联网结合,农业企业从传统的财务会计转向管理会计是近几年农业不断发展的结果。通过数据共享,可以减少资源浪费,避免部门效率低下等问题。而我国农业企业通过数据共享,可以及时获取市场信息,根据顾客需求来调整产量供给,实现由以前的先种后买转变成先买后种的经营模式,从而减少其成本以及避免农产品堆积滞销的问题。此外,信息时代下,机器逐渐代替人工,未来我国管理会计将更多地依赖于数据,通过数据将业务和财务两个部门连接起来,“大智移云”为业财融合提供了新思路。将数据共享的理念运用到农业企业上,有助于其在解决相关问题上采用新思维,推动我国农业企业的发展。加之数据共享传递信息及时性这一特点,使得其在数据处理上更加高效,增加了其数据的准确性,也节省了人工计算的大量时间。大数据的广泛运用,让其更加注重培养管理类人才,并鼓励会计人员提高运用互联网技术的能力,这不仅改变了会计人员传统的思维观念,提高了自身的技术能力与社会价值,也为农业企业培养了新人才。

四、业财融合视角下我国农业企业管理会计应用与创新

(一)构建一个符合现代农业管理会计体系

目前,我国农业发展仍存在许多问题,如成本和效益问题、供需结构问题等,这些问题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农业的发展。而通过实施管理会计,利用财务数据来进行预测、决策、预算、控制、评价等,不仅能有效加强农业的管理和控制,而且能准确把握市场价格,促进农产品在市场中的顺利流通。

(二)提高农业企业人员的综合素质,重视对财务人员的培训

基于业财融合的管理会计体系不断深入,企业应鼓励财务人员学习业财融合的相关理念,培养业财融合的高素质管理类人才。

(三)提高农业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和健全信息化建设

我国信息化发展迅速,网络数据发展将成为未来的一大主流,但由于大多小农业企业资金有限,要想实现信息共享,推动农业企业信息化发展,则需采用内部控制系统建设和会计信息化建设同步兼容的方法,以推动其持续发展,提高其管理水平。通过大量的信息流与大数据获取顾客需求以及价格走向,从而迅速做出相应的决策。总之,业财融合与互联网相结合实施管理会计是我国农业企业发展的一大创新,也是时展的必然结果。

参考文献:

[1]赵晖.管理会计在我国应用的现状及其创新发展[J].会计之友(中旬刊),2006(02):10.

[2]郑石桥,李宇立.关于管理会计研究的若干思考[J].财会月刊,2006(05):46-47.

[3]郭延琦.对管理会计在企业中应用的思考[J].北方经贸,2006(02):60+63.

[4]门昕燃,陈晓园.我国管理会计未来发展趋势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17(21):87-88.

农业发展方向篇8

中图分类号:S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033222

农业机械是指在农业生产处理过程中应用的各种机械。农业机械的使用,大大改变了传统小农经济,高效的生产效率使其成为农业发展的主力军,在我国未来的农业发展中会越来越重要。根据日益增多的市场需求,我国的农业机械将朝着一个更全面的方向发展。

1 我国农业机械的发展过程

1.1 原始时期

原始社会的简易农具标志着我国农业机械的起源,在《齐民要术》、《耒耜经》等古籍中有所记载。耒耜――一种早期的耕地工具,在我国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5000―前3000)出现。发展到公元前13世纪,拥有了铜犁头为主的牛耕。随着古代农业的发展,公元前3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铁、木制农具已经在农业的耕种、收获、生产与加工的各个方面广泛应用。一些原始社会农具的基本原理至今仍在部分农业机械中应用。

1.2 建国至今

1.2.1 建国1949―1980年,初始发展进程

在中央及地方政府农业机械化的政策与方针引导下,初步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套比较完整的农业机械保障服务体系,广大农民群众对于应用农用机械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积极投身农业机械的初始建设当中,使得我国的农业机械有了基础性的进步。这其中包括第一拖拉机制造厂、天津拖拉机制造厂、鞍山红旗拖拉机厂等一批早期的农业机械制造骨干企业。

1.2.2 1981―1995年,体制转变进程

土地经营权的主体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变成了农民本人。由于国家在农业机械上的扶持力度和优惠慢慢降低,农业机械的发展步入暂时的“窘境”。1983年出台了相关政策鼓励农民个体购买、使用农业机械来改变这种情况。此后,农业机械的发展又步入正轨。根据当时农民购买、操作农业机械的能力有限以及农业机械应用小型化的特点,农业机械的生产模式有所侧重,重点生产小型、应用广泛的农业机械,因此这一类农业机械在该进程中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1.2.3 1996―2003年,跟随市场进程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城市化进程发展,农村出现“进城热”的现象,大量劳动力开始向城市转移,导致农村劳动力出现了季节性短缺。为改善此类情况,经过国家农业部等部委的决策,在1996年,开始对小麦进行规模化的跨区域机械收割。市场引导下,中国特色的农业机械道路形成了。

1.2.4 2004年以来,法治引导进程

这一进程从2004年颁布的《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开始,这一里程碑式的进步,在促进和保障农业机械化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一系列的法治保障,根本上促进了农业机械的发展,加快了农业现代化进程,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2 我国的农业机械的发展方向

我国迅速发展的农业机械在过去的时期内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随着农村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机械化操作的趋势的增强,农业机械的发展方向也会发生改变。结合市场需求,我国的农业机械向着高效智能、节约环保、舒适便捷和个性、专用性方向发展,是必然的选择。

2.1 向节能环保发展

一直以来,我国的农业机械采用的是一种高投入的粗放型生产方式,依赖传统的设计方法,以高能源、资源消耗来得到较低的生产效益,同时对环境也造成了一定的破坏。未来的农业机械通过增加环保节能设计,向低能耗、环保型方向发展,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使用成本,实现农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2.2 向智能高效发展

农用机械的发展技术将呈现以下特点:马力系统将向无级变速转变,实现更平稳的驾驶;GPS定位技术在农业机械的应用,将使农业实现导航作业、精准定位;“互联网+现代农机”模式,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平台,以信息化技术引导智能化农业机械技术和装备的创新。

2.3 向舒适便捷发展

在农用机械的操作中,劳动强度比较大,驾驶员相对比较累。随着农业机械的发展,农民在注重其生产效率的同时,也逐渐增加了对其舒适度的关注。在这方面,我国已有初步探索。中国一拖的大轮拖在保证作业效率的同时,增加了先进的换挡系统和人性化设计,在2013国际农业机械博览会上带给参观者舒适的驾驶体验,曾获得“优秀新产品奖”。

2.4 向个性、专用性发展

当前市场上有各种各样的农业机械产品,但大都结构相似,功能单一。现在农业机械的“多拉快跑”已不再是农民选择的唯一标准,农业机械的个性、专用性也同样重要。比如蔬菜、禽类等不同农产品的生产运输,山地、高原等不同地理区域的农业作业,所需要的农业机械也不同。未来的农业机械必须综合用户的使用范围、使用习惯及地域等方面进行设计研发。

农业发展方向篇9

一、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时代特征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首先要明确我国农业发展所处的历史时代,明确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把握现有的政策和机遇,将我国现代农业推向优质、健康发展的轨道。我们将从农产品供需情况、农村劳动力供给和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关系三个方面来阐述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时代特征。

1中国农业发展正处于对农产品数量追求到质量追求的一个过渡阶段

从农产品供需情况来看,农产品供给需求发生很大的变化。一方面,我国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比重由1995年的73.43%下降到2005年67.07%。与此同时,水果蔬菜种植面积所占比重由1995年的7.08%上升到2005年的12.82%。这种农产品种植面积上的变化,是消费者对于农产品需求喜好变化的直接反映。另一方面,我国粮食产量年年上升。与国际市场相比粮食价格较低、储备粮充足,但进口量却逐年扩大,这种并存情况的存在有持续和不断扩大的趋势,这显然是消费者对农产品的品质喜好变化的直接反映。这两个直接反映说明,中国农业发展正处于对农产品数量追求到质量追求的一个过度阶段。

2农村劳动力正处于大量剩余并向城镇转移的阶段

从我国农村劳动力供给情况来看,我国农村劳动力供应大量过剩,农业劳动生产率极低,劳动力二元结构突显。现阶段农村流动人口年龄较轻,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是具有较高生产力的劳动群体,我们必须正确的认识这种结构的流动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从长期来看,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无疑对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及消除二元经济结构带来了积极影响。从短期来看,这种结构性的流动对农业生产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尤其是农业劳动力质量下降,对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方面。

3农业朝着有助于实现与非农产业的有效对接方向发展

从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关系来看,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由改革开放初期的27.9%逐年减少为2005年的12.6%。近几年,我国农业的发展已经开始关注农业与非农产业间形成的链条关系,农产品加工行业逐渐彰显出其发展壮大的趋势,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对我国农产品的品种和质量要求提出了挑战.致使农业生产的初级农产品必须朝着优质、健康方向发展,以满足农产品深度加工的需要,更好的实现农业与非农业链条的高效率对接。

由上述特征可以看出,要使我国现代农业又好又快的发展,就必须满足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时代特征的需要,从而进一步明确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二、据国内外现代农业的发展现况,明确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根据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时代特征的把握,明确其发展方向和定位,使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走向坦途。

(一)据我国的现实情况说明,我国走以生物科技为主导的现代农业的潜在趋势是势不可挡的

我国人多地少,农业自身具有发展的要求;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农产品的品质有了进一步的要求;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发展,对农作物品种质量要求有所提高。所以。这些变化致使我国的现代农业必须走以生物科技为主导的发展道路。

1农药化肥施用量的增加对我国单位亩产量的贡献

我国处于现代农业的起步阶段,生物科技的创新和推广应用能力还不强,农业生物科技应用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农药化肥的使用对在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上。我国的化肥施用量由1980年的1269.4万吨逐年提高上升到2005年的4766.2万吨。历年的增长幅度平均可达5.91%。在我国农业化肥施用量增加的同时,我国农产品单位面积产量也得到了大幅提高,主要农作物单产量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平均增长了116%。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大量农药化肥的使用对于我们的环境带了严重的破坏。由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单靠农药化肥的施用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已不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2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反映出的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喜好

目前,我国正处于农业生产率高速增长时期,在这个阶段不仅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大量的应用,并取得了显著成果.人们由只追求温饱发展为更追求品质的消费理念。

2006年,国家统计年鉴资料显示,粮食作物构成由1995年的73.43%持续下降到2005年的67.07%,而药材和蔬菜水果的构成则大幅度提高,种植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逐渐减少而对更具营养的水果蔬菜需求量不断增长。由于人们不断追求高质量、安全指标都达标的农产品,必然驱使农业生产以生物科技为支撑,使之为现代农业的实现做好充分的硬件准备。

3现代农产品加工产业需要高质量的农作物

发展现代农业就必须发展好农业的后续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阶段。在农业领域,要通过积极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发展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深度加工,增加农业的后续效益。但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除了对自身加工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外,最重要的就是对其加工原材料的品质要求,在这种动力的驱使下,现代农业的发展就必须走以生物科技为主的道路.为农产品加工业的顺利发展提供保证。

(二)据国外的实践说明,走以生物科技为主的现代农业道路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根据国外农业发达国家发展农业的经验来看,我国发展现代农业走以生物科技为主的道路是正确的选择。以下将选择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进行说明。

1以色列——世界领先的以生物科技著称的现代农业。以色列是个资源贫国、人口小国。2005年,农业总产值为4亿美元,占经济总产值的6%,从事农业的人口占4%。其土地主要是沙漠,耕地面积少,水资源稀缺。以色列在农业资源及其匮乏的条件下,生产出世界一流的农产品,其主要依靠的就是世界领先的生物科技,如世界领先的生物综合防治技术、滴灌技术、高产种养技术、精准农业技术、多倍体繁育技术及光热网膜技术,等等。

2美国——人少地多的大规模集约化兼世界领先生物科技并称的现代农业。美国自然资源丰富,发展农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但从事农业的人口仅占全国总人口的2%,农业的生产率极高,农业高生产率的坚实支柱就是先进的科学技术。美国的经济实力使它有可能吸引世界上大批优秀的科学家.以确保其农业技术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美国农业研究的基本目标可以概括为:在保护环境、提高环境质量的前提下,最有效地利用和节省资源,提高农业产量和利润率.改善农产品的品质,保持农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根据发达农业国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地处沙漠荒原还是丘陵山地,无论是地少人多还是资源贫乏,其现代农业发展都离不开以生物科技为支撑。所以,借鉴上述两国发展现代农业的共同经验,走以生物科技为主的现代农业道路是正确选择。

三、现代农业发展的机制选择

在明确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以生物科技为主导的方向后,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就在于我国科技创新、推广和应用的机制选择问题上。我国在科技创新、推广和应用的过程中,政企和农业组织是处于研发和推广的主动地位,而广大农民则处于接受的被动地位。高效的创新、推广的农业科技队伍的建立、发展和壮大,对于农业科技的创新和推广是至关重要的。从政府、企业、农民组织与农民的关系的角度来分析如何建立高效的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及应用机制。

1政府与农民

要建立高效的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应用机制,就必须充分发挥政府政策支持、财政支持和教育支持。政策支持力度直接反映在农民的劳动积极性上,有力的政策支持可以加速现代农业的实现;政府的财政支持也直接体现在农业科技发展的各个方面,现阶段我国政府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科技的创新是个积累的过程,成果出现的前期就需要大量的投人,政府对教育的支持程度直接反映在一国的科研成果上,同时,也反映在农科的推广程度及农民对新科技的接受能力上。

2企业与农民

企业可以分为农业科技的创新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作为农科的创新企业来说,通过独立自主的研发为创新提供了资金支持,通过销售新产品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作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来说,通过其对农产品的要求为农民提供相应的市场信息。企业在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应用上所发挥的作用可以看作是对政府在这方面发挥作用的有效补充,可以看出农民在接受应用新科技方面有了一定的选择权,但仍然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

农业发展方向篇10

一、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时代特征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首先要明确我国农业发展所处的历史时代,明确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把握现有的政策和机遇,将我国现代农业推向优质、健康发展的轨道。我们将从农产品供需情况、农村劳动力供给和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关系三个方面来阐述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时代特征。

1 中国农业发展正处于对农产品数量追求到质量追求的一个过渡阶段

从农产品供需情况来看,农产品供给需求发生很大的变化。一方面,我国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比重由1995年的73.43%下降到2005年67.07%。与此同时,水果蔬菜种植面积所占比重由1995年的7.08%上升到2005年的12.82%。这种农产品种植面积上的变化,是消费者对于农产品需求喜好变化的直接反映。另一方面,我国粮食产量年年上升。与国际市场相比粮食价格较低、储备粮充足,但进口量却逐年扩大,这种并存情况的存在有持续和不断扩大的趋势,这显然是消费者对农产品的品质喜好变化的直接反映。这两个直接反映说明,中国农业发展正处于对农产品数量追求到质量追求的一个过度阶段。

2 农村劳动力正处于大量剩余并向城镇转移的阶段

从我国农村劳动力供给情况来看,我国农村劳动力供应大量过剩,农业劳动生产率极低,劳动力二元结构突显。现阶段农村流动人口年龄较轻,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是具有较高生产力的劳动群体,我们必须正确的认识这种结构的流动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从长期来看,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无疑对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及消除二元经济结构带来了积极影响。从短期来看,这种结构性的流动对农业生产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尤其是农业劳动力质量下降,对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方面。

3 农业朝着有助于实现与非农产业的有效对接方向发展

从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关系来看,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由改革开放初期的27.9%逐年减少为2005年的12.6%。近几年,我国农业的发展已经开始关注农业与非农产业间形成的链条关系,农产品加工行业逐渐彰显出其发展壮大的趋势,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对我国农产品的品种和质量要求提出了挑战.致使农业生产的初级农产品必须朝着优质、健康方向发展,以满足农产品深度加工的需要,更好的实现农业与非农业链条的高效率对接。

由上述特征可以看出,要使我国现代农业又好又快的发展,就必须满足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时代特征的需要,从而进一步明确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二、据国内外现代农业的发展现况,明确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根据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时代特征的把握,明确其发展方向和定位,使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走向坦途。

(一)据我国的现实情况说明,我国走以生物科技为主导的现代农业的潜在趋势是势不可挡的

我国人多地少,农业自身具有发展的要求;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农产品的品质有了进一步的要求;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发展,对农作物品种质量要求有所提高。所以。这些变化致使我国的现代农业必须走以生物科技为主导的发展道路。

1 农药化肥施用量的增加对我国单位亩产量的贡献

我国处于现代农业的起步阶段,生物科技的创新和推广应用能力还不强,农业生物科技应用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农药化肥的使用对在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上。我国的化肥施用量由1980年的1269.4万吨逐年提高上升到2005年的4766.2万吨。历年的增长幅度平均可达5.91%。在我国农业化肥施用量增加的同时,我国农产品单位面积产量也得到了大幅提高,主要农作物单产量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平均增长了116%。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大量农药化肥的使用对于我们的环境带了严重的破坏。由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单靠农药化肥的施用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已不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2 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反映出的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喜好

目前,我国正处于农业生产率高速增长时期,在这个阶段不仅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大量的应用,并取得了显著成果.人们由只追求温饱发展为更追求品质的消费理念。

2006年,国家统计年鉴资料显示,粮食作物构成由1995年的73.43%持续下降到2005年的67.07%,而药材和蔬菜水果的构成则大幅度提高,种植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逐渐减少而对更具营养的水果蔬菜需求量不断增长。由于人们不断追求高质量、安全指标都达标的农产品,必然驱使农业生产以生物科技为支撑,使之为现代农业的实现做好充分的硬件准备。

3 现代农产品加工产业需要高质量的农作物

发展现代农业就必须发展好农业的后续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阶段。在农业领域,要通过积极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发展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深度加工,增加农业的后续效益。但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除了对自身加工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外,最重要的就是对其加工原材料的品质要求,在这种动力的驱使下,现代农业的发展就必须走以生物科技为主的道路.为农产品加工业的顺利发展提供保证。

(二)据国外的实践说明,走以生物科技为主的现代农业道路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根据国外农业发达国家发展农业的经验来看,我国发展现代农业走以生物科技为主的道路是正确的选择。以下将选择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进行说明。

1 以色列——世界领先的以生物科技著称的现代农业。以色列是个资源贫国、人口小国。2005年,农业总产值为4亿美元,占经济总产值的6%,从事农业的人口占4%。其土地主要是沙漠,耕地面积少,水资源稀缺。以色列在农业资源及其匮乏的条件下,生产出世界一流的农产品,其主要依靠的就是世界领先的生物科技,如世界领先的生物综合防治技术、滴灌技术、高产种养技术、精准农业技术、多倍体繁育技术及光热网膜技术,等等。

2 美国——人少地多的大规模集约化兼世界领先生物科技并称的现代农业。美国自然资源丰富,发展农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但从事农业的人口仅占全国总人口的2%,农业的生产率极高,农业高生产率的坚实支柱就是先进的科学技术。美国的经济实力使它有可能吸引世界上大批优秀的科学家.以确保其农业技术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美国农业研究的基本目标可以概括为:在保护环境、提高环境质量的前提下,最有效地利用和节省资源,提高农业产量和利润率.改善农产品的品质,保持农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根据发达农业国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地处沙漠荒原还是丘陵山地,无论是地少人多还是资源贫乏,其现代农业发展都离不开以生物科技为支撑。所以,借鉴上述两国发展现代农业的共同经验,走以生物科技为主的现代农业道路是正确选择。

三、现代农业发展的机制选择

在明确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以生物科技为主导的方向后,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就在于我国科技创新、推广和应用的机制选择问题上。我国在科技创新、推广和应用的过程中,政企和农业组织是处于研发和推广的主动地位,而广大农民则处于接受的被动地位。高效的创新、推广的农业科技队伍的建立、发展和壮大,对于农业科技的创新和推广是至关重要的。从政府、企业、农民组织与农民的关系的角度来分析如何建立高效的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及应用机制。

1 政府与农民

要建立高效的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应用机制,就必须充分发挥政府政策支持、财政支持和教育支持。政策支持力度直接反映在农民的劳动积极性上,有力的政策支持可以加速现代农业的实现;政府的财政支持也直接体现在农业科技发展的各个方面,现阶段我国政府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科技的创新是个积累的过程,成果出现的前期就需要大量的投人,政府对教育的支持程度直接反映在一国的科研成果上,同时,也反映在农科的推广程度及农民对新科技的接受能力上。

2 企业与农民

企业可以分为农业科技的创新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作为农科的创新企业来说,通过独立自主的研发为创新提供了资金支持,通过销售新产品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作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来说,通过其对农产品的要求为农民提供相应的市场信息。企业在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应用上所发挥的作用可以看作是对政府在这方面发挥作用的有效补充,可以看出农民在接受应用新科技方面有了一定的选择权,但仍然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

农业发展方向篇11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为了加速经济的发展,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国实行了一系列的农业革新政策,使我国农村农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为了促进小康社会的建成,实现农业现代化,就要不断提升科技水平,推进农业机械化向更高层次迈进。

1以科技为先导,推动农业机械化发挥更大作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了推动农业机械化发挥更大作用,农业机械化部门要关注农业机械和技术新动态,积极了解和钻研新技术,把新技术、新机械及时有效的推广到农户手中,同时农业机械化部门要致力于旧机械的完善和更新以及新机械的研究和使用,农业机械化技术的研发与推广需要强有力的技术供给得以实现。要根据我国农业生产的基本国情,并结合发展目标与科技需求,对农业机械化的技术问题从源头得到解决。所以只有以科技为先导,才能带动农业机械化向更深层次迈进。

2加强推广人才队伍建设,夯实农业机械化发展基础

农业机械化工作者是推进农业机械化工作发展的原动力,农业机械化工作者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决定着农业机械化工作的落实是否到位,能否收到良好的效果,所以大力培训实用人才,才能推进农机标准化作业,促进农业机械化健康发展。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推广还需要优秀的高素质的农业机械化人才的支持,大力培养农业机械化的实用型人才,严格推荐农业机械化的标准作业,进一步夯实农业机械化科技的人才基础,是农业机械化向更深层次得以迈进的重要需求。作为农业机械化部门要致力于农业机械化人才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能吃苦,爱岗敬业的农业机械化团队。在实际开展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的过程当中,各地农业生产区域至少要有一名农业机械化的技术骨干,并在每个区域进行农业机械化的技术培养与学习,提高农业机械化人才队伍的建设水准。

3加强农艺与农机的完美结合,促进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农业的健康发展

农机技术与农艺技术密切相关,不可分割,农业机械离开农业技术也无法发挥其对农业生产的巨大作用,只有农机与农艺的完美结合才能保证农业机械更好的服务于现代农业生产,促进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农业的健康发展。所以农机技术与农艺技术的深度融合,是促进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和普及,提高应用效果的重要举措。笔者认为农业机械的研发要满足农业技术的要求,保证两者的完美结合度。再者在农机研发时还要针对不同地区、不同产业的农业技术特点,结合实际开展研究工作,同时在农业机械推广的过程中,农机推广工作人员也要了解一定的农业技术知识,便于农业机械化推广工作的开展。所以加强农机技术与农艺技术的进一步融合对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健康发展和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现实意义。

4加强农机推广方式的创新,加大与各部门协作力度

要致力于培育合作社和种植大户,依法促进土地流转。通过培育农机专业合作社以及种植大户,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依法促进土地流转到合作社和种植大户手中,变农机大户为种粮大户,变合作社为家庭农场。要大力彰显农机合作社在提高农民机手组织化程度方面的优势,通过机具、资金、技术、人才等整合,合理调剂农机具的有偿使用,实行组织化、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充分发挥农业机械的科技水平,充分挖掘土地资源的潜力,使人、机、地有机的结合,实现农业生产要素的有机结合。在推动农业生产科学化、机械化、规模化发展的同时,要想解决好农机推广效果不佳的问题,农业机械化部门要与其他相关部门经常沟通,形成合力,一起为现代农业发展添砖加瓦。

5搭建农机推广综合服务平台,从根本上消除农民“购机难、培训难、维修难”的问题

新建集农机推广、经营、技术培训、维修服务、技术检测、信息咨询、新机具展示演示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农机综合示范基地。利用示范基地平台,组建区级维修中心,为农民机手提供农机维修服务。利用示范基地平台,为农民机手提供技术培训。利用示范基地平台,加大对农业机械实施安全监管的力度。一方面加强安全教育和培训,严格考核发证,提高机手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水平;另一方面,加强对机车技术性能的检测,保证机车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通过完善示范基地各种功能,从根本上消除农民“购机难、培训难、维修难”的问题。

6结语

实现农业机械化的生产目的,坚持以科学技术为指导,树立新的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理念,准确把握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方向,明确发展目标,切实落实农业机械化人才的培养和农业机械化的技术支撑,为努力实现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促进农业机械化向更深层次迈进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朱慧琴.加强协同创新提高农机化科技水平[J].农机质量与监督,2013,(6):11-12.

农业发展方向篇12

中图分类号 G1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5-0350-02

农业文化是一种以动植物为生产对象,以自然环境为载体,以农业活动情结为核心,以达到高效高产优质农业为目标,以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为手段,以科研、教育和管理等农业活动为形式,而在农业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产业文化。

1 农业文化的价值

在社会的现代化过程中,由于工业文明不断发展而产生了许多消极的文化因素影响,人和大自然之间的和谐逐渐被破坏,甚至人与人个体以及社会群体之间的裂痕逐渐拉大,社会、生活、人文、经济等各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均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正是基于此背景下,中国传统农业文化却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在前进中展现出其内在价值。

1.1 农业文化的经济价值

我国传统的农业文化弥补了工业社会发展之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弊端,同时克服了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不良后果。我国的农业现代化既继承了传统农业文化精华,又与现代化技术融合,创造着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高效经济价值。轮作复种就是传统农业几千年来在实践基础上总结出来并应用至今的生产方式,早在东周时期就已经出现,为预防病虫害的侵袭,也为了防止土地肥力的加速衰退,于是轮作技术被发明了,即在同一块土地上按不同时令有计划地轮换种植不同的农作物;轮作的同时还有一种技术称为复种,就是为了提高同一块土地的利用率,在同一年内播种2次以上。轮作、复种能产生高效的农业经济价值,在淮河以南地区常采用多种形式的水旱轮作制,而在中原大地以北地区主要发展豆谷轮作。同样,精耕细作也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的农业文化精华,对土地的精细规划和对农作物的细心栽培能产生较高的农业经济价值,当今世界农业的发展仍然要借鉴中国的精耕细作技术。传统农业文化处处体现着循环利用、尊重自然、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例如水旱轮作、施肥轮作和豆谷轮作。我国的传统农业文化是当今可持续农业发展的基础,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土壤肥力的持续和稳定,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处处都蕴含着巨大的经济价值[1-2]。

1.2 农业文化的生态价值

在几千年的农业生产实践过程中,辛勤智慧的劳动人民总结了丰富的农业生产实践经验,发明创造出成熟的农业技术和一系列符合生态发展要求的耕种制度,形成了用地养地、轮作倒茬、精耕细作等优良的传统。

我国农业文化很好地协调了农业生产的多方面关系,它的生态价值突出表现为:一是通过合理施肥、系统灌溉、土地轮种、复耕细作、修建梯田等多种农业技术方式,实现了对土地精心保护并且达到合理永续利用的目的,传统农业一贯遵循着养地用地相结合的原则,从而很好地保护了水土资源;二是人类的先祖知道人与自然息息相关,他们努力保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最大限度地按自然规律办事,通过颁布相关法令法规来严格约束人们的狩猎、捕鱼和采集等行为,从而杜绝人们过度的索取自然资源;三是对各种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我国人民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不同的地域优势,使农林牧渔各业相互依存,协调发展,这样就能够更加合理的利用农业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传统农业文化的生态价值正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巨大作用[3-4]。

1.3 农业文化的社会价值

农业文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非常突出的贡献,这正是传统农业文化的社会价值的体现。首先,诚信为本是传统农业文化社会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础,也是构建当今和谐社会关系的重要条件。当今社会,人们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对经济利益过分追求,从而导致产生了崇尚投机的思想行为,于是诚信观念逐渐淡薄,人与人之间尔虞我诈。从传统农业文化角度出发,重塑人与人之间的诚信关系,一方面要引进以契约为主的现代业缘合作形式,另一方面更要充分利用传统血缘和地缘为主的合作传统。既要辅以制度信任,又要发挥人际信任,现代社会契约关系和传统农业文化讲求的诚信相辅相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其次,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是农业文化所倡导的优良品质。在农业社会,耕耘与收获是必然的相互关系,辛勤的付出,才会有农业的丰收果实。中华民族从古至今一直保持着勤俭的生活作风,这正是传统农业文化给我们留下的宝贵品德。现代社会提倡低碳环保的生活和消费方式,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这正是对中国传统农业文化中勤俭节约和再利用思想的传承。再次,孝道伦理是农业礼治社会的秩序基础。传统农业文化长期影响社会形成的礼治,对维系社会秩序具有重要价值。在传统的文化中,长幼有序,子女孝顺父母,亲朋友爱,这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美德,孝文化是农业文化的社会准则,孝道被认为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向心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继承和发展优秀的传统农业文化。

2 农业文化的功能

农业文化是一种最早出现的文化,它是农耕文明产生并且逐渐发展成熟后,随之慢慢积淀形成的。农业是最古老、最原始的产业,经过成千上万年的经历、演变和发展,形成了一种文化――农业文化[1]。因此,往往导致人们在认识上产生误区,认为农业文化是一种落后的文化。事实上,时至今日,农业文化在现代社会进步中发挥着各方各面的功用。一是社会凝聚功能。农业文化是传统智慧的结晶,倡导先进、积极的农业文化时,就能用其厚重的思想底蕴把单位和个人凝聚到农业文化的旗帜下,共同为农业发展而努力。二是生产导向功能。农业文化以其独有的特质展现着它的精神和价值。农业和文化是统一的,它们共同指引着农业的发展方向,即创造高产高效优质农业。农业文化既引导着农业生产方向,同时也是社会道德的导向文化之一,它的导向功能显而易见。三是历史贯联功能。农业文化具有贯联古今的功能,它一脉传承,将原始、古代、近代、现代和未来的农业有机的联系、贯穿起来。传统农业文化是先人一辈辈积累下来的,并且传承至今,今人继承并且发展了农业文化,这种血脉关系使农业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得以发扬光大。四是产业协调功能。农业文化属于整个社会文化大系统中的一员,它能协调农业部门与其他产业部门的关系,以有利于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农业文化还能协调自然资源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关系,让农业资源既有利当代又造福后人。同时,农业文化也协调了农业生产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使农业生产协调有序进行。五是生产服务功能。农业文化一方面服务于农业,农业文化起源于农业,伴随着农业生产活动而产生发展,同时又反作用于农业,可以促进农业生产力和效率的提升,以达到优质高效。农业文化另一方面服务于社会,农业文化的发展会让社会文化更加丰富,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提升人民道德素质,同时有利于和谐社会稳定发展。

3 农业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随着农业生产力的逐步发展进步,人类从刀耕火种、器具化农业,一直发展到现在的机械化、现代化农业。在继承传统农业文化的同时,还要不断地发展农业文化精神和充实农业文化内涵。传统农业文化有很多方面值得继承和发展:一是技术经验。对于灌溉、育种、耕种等传统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必须加以保护和传承。传统的耕作技术遵从中华民族美好的天人合一的思想[3],必须继承发扬。同时,还要借鉴现代化的生产科技,不断提升农业效率。二是生产制度。从古至今,农业生产制度都对维护农业生产秩序发挥着重要作用。建立合法有序的农业生产制度,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基础。吸收改造传统农业生产制度的同时,发展合理合法的现代化农业制度是重中之重。三是农业配套设施。中国人创造了自己独特的生产工具和农业配套设施,并且不断地改进改良,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农业生产在进步中摸索前行。农业生产设施要遵循自然的原则,需要在保护传统农业技术和设施的基础上,研究和发展适合当代农业的先进生产方式和设施。四是农业信仰。农业信仰是农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信仰作依托,传统农耕文明就不可能实现稳定发展。传统的农业信仰值得学习和传承,同时也要引导人们摒弃迷信,相信科学,继承发展与改革相结合来充实农业文化内涵。传统农业文化与现代工业文明相互融合,相互借鉴,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丰富了精神文化的内涵。农业文化是与时俱进的先进文化,伴随着农业的发展,农业文化将继往开来,一直发展下去。

4 参考文献

[1] 罗凯.农业文化的基本问题的思考[J].改革与开放,2011(11):4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