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护理诊断及措施合集12篇

时间:2023-11-02 15:50:06

手术室护理诊断及措施

手术室护理诊断及措施篇1

(一)第一次接诊的医师或科室为首诊医师和首诊科室,首诊医师对患者的检查、诊断、治疗、抢救、转院和转科等工作负责。

(二)首诊医师必须详细询问病史,进行体格检查、必要的辅助检查和处理,并认真记录病历。对诊断明确的患者应积极治疗或提出处理意见;对诊断尚未明确的患者应在对症治疗的同时,应及时请上级医师或有关科室医师会诊。

(三)首诊医师下班前,应将患者移交接班医师,把患者的病情及需注意的事项交待清楚,并认真做好交接班记录。

(四)对急、危、重患者,首诊医师应采取积极措施负责实施抢救。如为非所属专业疾病或多科疾病,应组织相关科室会诊或报告医院主管部门组织会诊。危重症患者如需检查、住院或转院者,首诊医师应陪同或安排医务人员陪同护送;如接诊医院条件所限,需转院者,首诊医师应与所转医院联系安排后再予转院。

(五)首诊医师在处理患者,特别是急、危、重患者时,有组织相关人员会诊、决定患者收住科室等医疗行为的决定权,任何科室、任何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或拒绝。

二、三级医师查房制度

(一)医疗机构应建立三级医师治疗体系,实行主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和住院医师三级医师查房制度。

(二)科主任、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或主治医师查房,应有住院医师、护士长和相关人员参加。科主任、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查房每周1-2次;主治医师查房每日1次。住院医师对所管患者实行24小时负责制,实行早晚查房。

(三)对急危重患者,住院医师应随时观察病情变化并及时处理,必要时可请主治医师、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临时检查患者。

(四)对新入院患者,住院医师应在入院8小时内查看患者,主治医师应在48小时内查看患者并提出处理意见,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应在72小时内查看患者并对患者的诊断、治疗、处理提出指导意见。

(五)查房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如病历、X光片、各项有关检查报告及所需要的检查器材等。查房时,住院医师要报告病历摘要、目前病情、检查化验结果及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上级医师可根据情况做必要的检查,提出诊治意见,并做出明确的指示。

(六)查房内容:

1.住院医师查房,要求重点巡视急危重、疑难、待诊断、新入院、手术后的患者,同时巡视一般患者;检查化验报告单,分析检查结果,提出进一步检查或治疗意见;核查当天医嘱执行情况;给予必要的临时医嘱、次晨特殊检查的医嘱;询问、检查患者饮食情况;主动征求患者对医疗、饮食等方面的意见。

2.主治医师查房,要求对所管患者进行系统查房。尤其对新入院、急危重、诊断未明及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进行重点检查与讨论;听取住院医师和护士的意见;倾听患者的陈述;检查病历;了解患者病情变化并征求对医疗、护理、饮食等的意见;核查医嘱执行情况及治疗效果。

3.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查房,要解决疑难病例及问题;审查对新入院、重危患者的诊断、诊疗计划;决定重大手术及特殊检查治疗;抽查医嘱、病历、医疗、护理质量;听取医师、护士对诊疗护理的意见;进行必要的教学工作;决定患者出院、转院等。

三、分级护理制度

(一)分级护理是指患者在住院期间,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病情和生活自理能力,确定并实施不同级别的护理。分级护理分为四个级别:特级护理、一级护理、二级护理和三级护理。

(二)医院临床护士根据患者的护理级别和医师制订的诊疗计划,为患者提供基础护理服务和护理专业技术服务。

(三)医院应当根据本指导原则,结合实际制定并落实医院分级护理的规章制度、护理规范和工作标准,保障患者安全,提高护理质量。

(四)确定患者的护理级别,应当以患者病情和生活自理能力为依据,并根据患者的情况变化进行动态调整。

具备以下情况之一的患者,可以确定为特级护理:

1.病情危重,随时可能发生病情变化需要进行抢救的患者;

2.重症监护患者;

3.各种复杂或者大手术后的患者;

4.严重创伤或大面积烧伤的患者;

5.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并需要严密监护病情的患者;

6.实施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并需要严密监护生命体征的患者;

7.其他有生命危险,需要严密监护生命体征的患者。

具备以下情况之一的患者,可以确定为一级护理:

1.病情趋向稳定的重症患者;

2.手术后或者治疗期间需要严格卧床的患者;

3.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且病情不稳定的患者;

4.生活部分自理,病情随时可能发生变化的患者。

具备以下情况之一的患者,可以确定为二级护理:

1.病情稳定,仍需卧床的患者;

2.生活部分自理的患者。

具备以下情况之一的患者,可以确定为三级护理:

1.生活完全自理且病情稳定的患者;

2.生活完全自理且处于康复期的患者。

(五)对特级护理患者的护理包括以下要点:

1.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监测生命体征;

2.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给药措施

3.根据医嘱,准确测量出入量;

4.根据患者病情,正确实施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如口腔护理、压疮护理、气道护理及管路护理等,实施安全措施;

5.保持患者的舒适和功能体位;

6.实施床旁交接班。

(六)对一级护理患者的护理包括以下要点:

1.每小时巡视患者,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2.根据患者病情,测量生命体征;

3.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给药措施;

4.根据患者病情,正确实施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如口腔护理、压疮护理、气道护理及管路护理等,实施安全措施;

5.提供护理相关的健康指导。

(七)对二级护理患者的护理包括以下要点:

1.每2小时巡视患者,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2.根据患者病情,测量生命体征;

3.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给药措施;

4.根据患者病情,正确实施护理措施和安全措施;

5.提供护理相关的健康指导。

(八)对三级护理患者的护理包括以下要点:

1.每3小时巡视患者,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2.根据患者病情,测量生命体征;

3.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给药措施;

4.提供护理相关的健康指导。

四、术前讨论制度

(一)对重大、疑难、致残、重要器官摘除及新开展的手术,必须进行术前讨论。

(二)术前讨论会由科主任主持,科内所有医师参加,手术医师、护士长和责任护士必须参加。

手术室护理诊断及措施篇2

1.1临床资料将2008年1月-2012年10月外科急诊收治的危重腹部创伤手术病人100例,其中,对照组男38例,女12例,平均年龄(30.2±12.8)岁;实验组男36例,女14例,平均年龄(28.5±12.6)岁。术前诊断:两组闭合性腹部外伤并脏器破裂分别为32例、34例,开放性腹部外伤并脏器破裂分别为18例、16例;入院处休克状态分别为18例、19例;合并胸部外伤分别为8例、6例,合并骨折分别为12例、14例。两组在性别、年龄及主要疾病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在急诊手术绿色通道中行常规护理,实验组在急诊手术绿色通道中,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全部实施干预性护理。护理干预措施根据目前有关急诊腹部创伤手术,急诊手术绿色通道的护理管理、护理体会和护理干预的相关文献[2.3.4]来制定,具体护理干预方法入下。

1.2.1知识和技能的培训:⑴手术室全体护士在科室主任和护士长的组织下定期进行知识培训,如腹部的解剖,易损伤的部位,损伤后出现的病理生理特点,出现异常情况下的应急措施,各种急救药品的作用、使用方法、剂量以及不良反应。熟悉腹部手术全过程、以便准确传递手术器械及物品,配合医生手术和急救。根据以往的手术和抢救经验,制定急诊腹部创伤手术抢救配合程序。⑵对腹部损伤手术使用的特殊器械定期护理、保养,妥善保管,处于备用状态。了解各种抢救仪器的性能和原理,熟悉使用方法,熟练配合要点。⑶针对重症急腹症急诊手术术前准备不充分、容易出现手术风险的特点[5],根据病情及时评估病人的风险,制定相关风险的控制措施,学会跟病人及家属沟通技巧,争取病人和家属对手术的理解、支持。

1.2.2 人员准备: 接急诊科或病房电话通知后, 问清病人病情、年龄、性别,立即通知麻醉师,启动手术绿色通道。值班的两名护士立即做好分工,高年资的护士马上安排手术间,开启空气净化设备和空调,准备好手术及抢救所需用物。夜间立即呼加班人员10 m in内到位; 另一名低年资护士在手术室门口负责与急诊科护士交接手术患者,将手术准备时间缩短到最少。

1.2.3建立静脉通道: 以娴熟的操作迅速建立最少两路的静脉通道, 保证抢救药物进入体内的有效途径,协助麻醉医生快速完成气管插管, 立即打开急救所用的物品。

1.2.4分工明确、密切配合: 新老护士搭配,老护士临床经验丰富、判断准确、动作敏捷,各项抢救措施落实到位,老护士带着新护士在抢救患者过程中会忙而不乱, 能做到急、快、稳、准。

1.3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由spss13.0软件包统计完成,计量数据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 检验。

3结果

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护理干预后,手术准备时间和手术时间较对照组短,休克发生率降低,2h内手术率和抢救成功率明显提高,具体比较见表1。

表1

注: 与对照组比较, P< 0. 05。

手术室护理诊断及措施篇3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09.026

急性胰腺炎是临床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具有发病急、进展快、并发症多、病死率高及治疗棘手等特点[1]。严密观察和护理、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是降低急性胰腺炎病死率的关键措施,因此,急性胰腺炎患者的急诊救治护理工作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2]。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09年10月-2011年10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急诊科抢救室治疗的37例急性胰腺炎患者从入急诊抢救室至各项生命体征平稳后转送期间的抢救方法及护理措施进行整理和分析,旨在为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急诊护理措施提供参考依据。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0月-2011年10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急诊科抢救室治疗的37例急性胰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符合中华医学会胰腺炎外科组2002年公布的急性胰腺炎诊断标准[3]。男性18例,女性19例;年龄36~68岁,平均年龄(49.16±12.89)岁。

1.2 急诊护理方法

1.2.1 监测急性胰腺炎患者的生命体征 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及呼吸等生命体征,随时掌握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为抢救措施的实施提供参考依据。

1.2.2 观察急性胰腺炎患者腹痛的进展情况 急性胰腺炎腹痛常在急性胰腺炎患者饱餐或饮酒后突然发作,出现持续性钝痛、刀割样痛、钻痛或绞痛,故在对急性胰腺炎患者进行护理时,严密观察急性胰腺炎患者腹痛的程度、部位及性质。疼痛剧烈时,因吗啡可引起Oddi括约肌痉挛而加重胰腺损伤而忌用吗啡,选用度冷丁止痛。若对疼痛判断尚未明确,则不轻易使用止痛剂,以免掩盖患者病情,不利于疾病的诊断。

1.2.3 观察急性胰腺炎患者恶心、呕吐情况 急性胰腺炎患者多数伴有恶心、呕吐。频繁、剧烈的呕吐可导致患者出现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故应给予禁食,并行胃肠减压,以减少胰腺酶的分泌。此时,观察患者胃液的颜色和量,并保持胃管的通畅和有效的负压。如果患者出现大量咖啡色液体,及时报告医生。必要时,护理人员尽早进行静脉穿刺置管,监测中心静脉压。根据患者患者的血压、中心静脉压和尿量调整输液的速度和量,以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为入院后的进一步治疗创造条件。

1.2.4 低血容量休克 常见于出血坏死型胰腺炎,患者可突然出现烦躁不安,大理石样皮肤,斑状青紫,四肢发冷,脉搏快,血压下降等血容量不足的表现。此时,护理人员应迅速建立静脉通路,按医嘱给予药物,尽快补充血容量。

1.2.5 密切观察患者病情的变化 注意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意识及瞳孔的变化。意识状态是判断治疗效果的重要依据,随时观察患者血压和尿量的变化情况,记录24 h出入液体量,定时测体温、呼吸、脉搏、血压,严密观察患者意识障碍的程度。

1.2.6 做好急性胰腺炎患者检查与入院的护送 患者在急诊室时,医生为了早期诊断,常需要进行血、尿淀粉酶及生化的测定,必要时还要进行B超或CT检查,护理人员应尽早给予急性胰腺炎患者抽血化验,并协助取小便标本。在检查和入院途中要给予舒适的,并保持各种管道的通畅,保证急性胰腺炎患者的安全转送。

2 结果

本研究所有患者全部收住院治疗,内科治疗17例,外科治疗20例。内科治疗中有2例患者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1例出现肺功能衰竭死亡,1例出现休克死亡。外科手术治疗中,有4例为出血坏死型胰腺炎,手术后2例患者死亡。

3 讨论

加强急性胰腺炎患者的急诊护理,为进一步的住院治疗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可减少患者发生各种并发症,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有效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及提高其生活质量[4-5]。

参考文献

[1] 韦惠云.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和护理若干进展[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1,1(1):85-87.

[2] 韩庆海.重症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实用医药,2011,6(2):48-49.

[3] 徐有富.重症急性胰腺炎的非手术治疗进展[J].中国医药科学,2011,1(16):28-29.

手术室护理诊断及措施篇4

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社会上各式各样的潜在的危险不断向我们袭来,造成急危重症种类及数量逐年增加[1]。而腹部创伤就是急危重症的其中一种,它严重危险着人类的生命和健康。急诊手术绿色通道是维护和抢救腹部创伤病人生命的重要途径,护理干预在急诊手术绿色通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我院2008年1月-2012年10月外科急诊收治的危重腹部创伤手术病人100例采用护理干预的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将2008年1月-2012年10月外科急诊收治的危重腹部创伤手术病人100例,其中,对照组男38例,女12例,平均年龄(30.2±12.8)岁;实验组男36例,女14例,平均年龄(28.5±12.6)岁。术前诊断:两组闭合性腹部外伤并脏器破裂分别为32例、34例,开放性腹部外伤并脏器破裂分别为18例、16例;入院处休克状态分别为18例、19例;合并胸部外伤分别为8例、6例,合并骨折分别为12例、14例。两组在性别、年龄及主要疾病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在急诊手术绿色通道中行常规护理,实验组在急诊手术绿色通道中,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全部实施干预性护理。护理干预措施根据目前有关急诊腹部创伤手术,急诊手术绿色通道的护理管理、护理体会和护理干预的相关文献[2.3.4]来制定,具体护理干预方法入下。

1.2.1知识和技能的培训:⑴手术室全体护士在科室主任和护士长的组织下定期进行知识培训,如腹部的解剖,易损伤的部位,损伤后出现的病理生理特点,出现异常情况下的应急措施,各种急救药品的作用、使用方法、剂量以及不良反应。熟悉腹部手术全过程、以便准确传递手术器械及物品,配合医生手术和急救。根据以往的手术和抢救经验,制定急诊腹部创伤手术抢救配合程序。⑵对腹部损伤手术使用的特殊器械定期护理、保养,妥善保管,处于备用状态。了解各种抢救仪器的性能和原理,熟悉使用方法,熟练配合要点。⑶针对重症急腹症急诊手术术前准备不充分、容易出现手术风险的特点[5],根据病情及时评估病人的风险,制定相关风险的控制措施,学会跟病人及家属沟通技巧,争取病人和家属对手术的理解、支持。

1.2.2 人员准备: 接急诊科或病房电话通知后, 问清病人病情、年龄、性别,立即通知麻醉师,启动手术绿色通道。值班的两名护士立即做好分工,高年资的护士马上安排手术间,开启空气净化设备和空调,准备好手术及抢救所需用物。夜间立即呼加班人员10 m in内到位; 另一名低年资护士在手术室门口负责与急诊科护士交接手术患者,将手术准备时间缩短到最少。

1.2.3建立静脉通道: 以娴熟的操作迅速建立最少两路的静脉通道, 保证抢救药物进入体内的有效途径,协助麻醉医生快速完成气管插管, 立即打开急救所用的物品。

1.2.4分工明确、密切配合: 新老护士搭配,老护士临床经验丰富、判断准确、动作敏捷,各项抢救措施落实到位,老护士带着新护士在抢救患者过程中会忙而不乱, 能做到急、快、稳、准。

1.3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由spss13.0软件包统计完成,计量数据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 检验。

3结果

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护理干预后,手术准备时间和手术时间较对照组短,休克发生率降低,2h内手术率和抢救成功率明显提高,具体比较见表1。

表1

注: 与对照组比较, P< 0. 05。

4讨论

腹部内是人体重要器官所在,无论是交通伤还是暴力创伤,如抢救不及时或不力都会给病人造成生命危险、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遗症,致残率较高。因此,急诊绿色通道畅就是为了确保急诊危重病人的快速诊治而开通的通道,在急诊绿色通道畅中,特别是在急诊腹部创伤病人手术的绿色通道中,护士采取何种护理干预措施才能更好地配合医生,争分夺秒、有效地抢救病人生命是一个深远的课题和实践。

在急诊绿色通道腹部创伤病人手术中,在护理干预过程中,在实施护理措施中,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使护士能掌握更多的基础理论知识,熟悉疾病的病理生理。通过技能训练使护士了解抢救仪器的性能、原理,每个护士都能娴熟操作各种抢救仪器,积极配合抢救。器械的定期保养和维护,以备随时抢救使用。在抢救过程中要全面评估病人的风险,做到随时、及时跟病人家属沟通,使病人家属了解手术风险,积极配合抢救。在抢救过程中做到新老护士搭配,即能有质量地实施护理干预措施,又能促进新护士的快速成长。合理的人员准备和分工使抢救病人过程忙而不乱, 做到了急、快、稳、准。从本组结果资料看出,急诊绿色通道腹部创伤病人手术的护理干预,能最佳配合医生抢救,明显缩短术前准备时间,提高2h内手术的比例,降低休克的发生率,缩短手术时间,提高了抢救成功率,显示了时间对救治生命的重要性。我还真心期望在今后的急诊“绿色通道”中,手术室与各科室能联动起来,使患者的救治按照一套完整全面的医疗护理计划进行,减少挂号、等待检查、交费等所造成的时间浪费,使检查和术前准备所需要时间减少到最少,从而进一步确保绿色通道的畅通无阻[6]。

参考文献:

[1]王会,王玉梅,舒阳.畅通急诊绿色通道重要环节探讨.吉林医学杂志[J],2011,32(8):1585.

[2]刘小芳,刘昌俊.加强手术室绿色通道护理管理对提高重症急腹症抢救的意义.临床急诊杂志[J],2011,12(2):132-133.

[3]易芳,吴珊,王燕等.绿色通道手术病人治疗与护理体会.护士进修杂志[J],2005,20(5):464-465.

手术室护理诊断及措施篇5

脑卒中疾病为急诊科室患者常见的一种危重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以及致死率。为高效救治患者,减少致残率以及死亡率发生,我院开始从2012年3月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实施护理路径急救治疗,护理效果显著,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分析我院从2012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经120急救车运送救治的8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组,男50例,女30例,年龄为44~86岁,平均年龄为(65±1.1)岁,脑出血25例,脑梗死55例,GCS评分为2~14分,平均为8.2分;2011年5月~2012年3月收治的80例经120急救陈运送救治的急性脑卒中患者为对照组,男32例,女48例,年龄为23~83岁,平均年龄为(53±1.2)岁,脑出血27例,脑梗死53例,GCS评分为3~15分,平均为9.2分。所选取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脑血管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卒中诊断标准,且经MRI和CT检查诊断确诊。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仅接受常规护理,将患者送入到医院后,给予其脑卒中疾病的常规治疗以及护理。研究组患者采用护理路径护理,具体措施为:

1.2.1首先制定科学、方便的护理路径 从急诊科室受到120例提供患者的信息开始,直至急诊救治结束。首先注意分析大量的循征资料,形成接诊前、接诊、评估病情、急诊护理、术前护理、护送的具有护理路径。在患者到达急诊科室1h内完成患者病情的评估,给予患者实施急诊救治,做出明确诊断,并做出准确的决定。

1.2.2有必要加强培训相关培训 为成功救治脑卒中患者,急诊护理路径应建立一套快捷、连贯、同一时间内多科重叠救治模式,并对后勤、财务、信息系统、药剂、医技、麻醉科、介入科、神经、财务以及后勤等多科室部门进行集中培训管理。因此医院有必要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明确自己所应承担的职责,若有必要可组织进行模拟训练,规范具体的救治操作。

1.2.3做好充分的接诊准备 接诊前,有必要对准备好接诊车,做好急救的监护以及相应的药械。告知相关科室人员做好待命工作,在患者送入到急诊科室前10min,再次联系接诊人员,提前到急诊地点等待患者的到来。

1.2.4快速接诊 患者到达急诊科室15min,立即开启绿色通道,先对患者进行急救,之后挂号,给予患者必要的用药治疗诊查后在进行缴费。

1.2.5与医生进行配合,做好病情的评估以及及时的救治护理 到达急诊科室15min后,于抢救科室准确评估患者的病情,观察患者的意识、生命体征、瞳孔、呼吸道、颅内高压情况、言语、肢体活动等,医护人员有必要做好相应的配合,实施急救措施治疗,之后护送患者进行必要的相关检查。

1.2.6与医生进行配合进行必要的救治护理 患者到达急诊科室20min,医护人员携带相关的监测、急救药械箱以及各种记录单,与医生一同护送患者接受相关检查,防止患者病情恶化发展,便于针对性提出相应的应急救治措施。重点检查患者的心电图、CT、MRI、血液化验等,并将检验后各项指标送入到检验科室。在检查期间,应注意有必要与专科医生保持密切联系,若有必要需进行现场或网络会诊,根据检查结果做出相应的判断,并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征求意见,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

1.2.7术前护理 患者到达急诊科室30min。观察有手术指征患者,应在医嘱要求下对患者进行必要的术前护理准备工作,包括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备皮、置尿管、插胃管,做好术前用药、皮试、抽血医嘱等,有必要提前告知介入室或手术室做好相应的术前准备,医护人员以及医生将患者送入到手术室接受专科治疗。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接诊到确诊救治时间、确诊到接受治疗时间、致残率以及死亡率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数据资料采用SPSS17.5统计软件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组间比较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结果

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治疗过程中各项指标情况,见表1。

从本次研究中可以看出,研究组患者的接诊到确诊救治时间、确诊到治疗时间、致残率以及死亡率均少于对照组,P

3讨论

急性脑卒中多是指病变在直接、间接作用下而出现丘脑下部损害而导致的,可将其用于判断重度脑卒中的程度以及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1]。相关临床研究表明,该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脑卒中为一种临床常见多发的危重脑血管疾病,是人类致死的主要疾病之一,同时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因此,早期采取有效干预措施,对于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减少致残率,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2]。从护理学角度分析,提出一条科学、快捷的急诊护理路径,对于成功救治患者相当重要,是当前临床护理工作的重点。临床护理路径是指科室的医护人员以及相关科室人员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制定的科学的医疗抢救程度。该护理模式是按照一定的顺序,依据一定的时间,制定最为适合的临床诊疗计划[3,4]。脑卒中急诊护理路径是坚持以循征医学为指导,在一系列科学论证基础下,制定一套连贯、多角度、多方面的标准化救护模式,既充分考虑到救治流程的标准化以及救治的时间性,同时应注意考虑到科室的协同性,有利于早期诊断以及干预治疗,在最佳时间内做出有效治疗的治疗[5]。本次研究中,在120 接诊条件下,研究组患者的死亡率以及致残率明显少于对照组,且研究组患者的接诊确诊救治时间、确诊到治疗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给予急性脑卒中患者采用急诊护理路径救治,可大大缩短治疗时间,为成功救治患者提供充足的时间,提高治疗效果,可有效减少死亡率以及致残率。

参考文献:

[1]黄丽燕,杨红叶.急诊护理路径在急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J].广西医学,2012,34(7):940-941.

[2]王岑立,康志浩,陈利斌.急性脑卒中相关性肺炎的病原菌分布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7(7):1614-1616.

手术室护理诊断及措施篇6

人体共分为24部分,多发性骨折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部位发生骨折,常常合并脑、肺、腹腔脏器、神经、血管等其他系统损伤,发病突然、并且容易发生感染、休克等重症,血药及时采取合理护理措施[1]。发生的原因主要为交通事故、压砸损伤、坠落损伤等,导致患者大量失血等,所以合并主要为失血性休克,严重的威胁着患者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因此需要迅速的采取急救措施和护理措施,纠正患者的休克[2]。本文通过收集我院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60例多发性骨折合并休克患者,探讨急诊室护理措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急诊科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多发性骨折合并休克患者60例,其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在19~65岁,平均(42.34±6.79)岁,伤后到就诊时间1~48h,平均(24.56±4.36)h。轻度休克26例、中度休克18例、重度休克16例。骨折原因:交通事故23例、压砸损伤20例、坠落损伤17例。所有患者进入急诊室经过相应的诊断为多发性骨折合并休克,排除患者诊断不明确,以及受伤原因不明的患者,或者患者需要及时手术治疗;再者就是患者同时还有严重的器官方面的损伤的都应排除。

1.2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紧急进入抢救室,根据患者基本病情采取急救护理措施缓解患者的症状和体征,以配合手术治疗。首先进行全身病情评估,全身检测、及时控制出血和休克治疗。主要的护理措施:迅速建立静脉通路、人工吸氧改善缺氧状态、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各项生命体征(血压、体温、脉搏、呼吸等)、尿量观测和中央静脉压的检测以及心理安抚等。休克纠正:首先及时止血、根据患者病情确定合适的避免移动,严重者输血,尽量纠正生命体征正常。

1.3研究指标 观察不同性别、年龄段患者恢复率、脏器损害率、死亡率、病残率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取P

2 结果

所有患者均经过严格的急诊室护理60例患者中有44例恢复,占73.33%,10例脏器损伤,占16.67%,4例病残,占6.67%,2例死亡,占3.33%。恢复率、脏器损害率、死亡率、病残率等在男性与女性间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恢复率在≥45岁以上年龄组中为58.33%,明显低于

3 讨论

多发性骨折是由人体受到了严重的打击或者创伤后造成,起病快,危害严重,并发症较多,同时会危害多个器官组织损害,严重的威胁的生命安全,但是抢救过来,也会致残或者留下后遗症[3]。所以及时抢救和严格的护理措施至关重要,主要在创伤后1h是抢救的最佳时间,在这段时间内及时采取有效的抢救措施是提高成功率、减少伤残率和死亡率的重要环节,主要为创伤性休克和失血性休克[4]。入急诊室最主要的措施不是治疗多发性骨折,而是及时对症治疗,纠正患者休克,改善患者的生命体征,对于患者生命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5]。所以合理的护理措施是现在探讨的重点。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患者均经过严格的急诊室护理60例患者中有44例恢复,占73.33%,10例脏器损伤,占16.67%,4例病残,占6.67%,2例死亡,占3.33%。恢复率、脏器损害率、死亡率、病残率等在男性与女性间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恢复率在≥45岁以上年龄组中为58.33%,明显低于

综上所述,多发性骨折合并休克的急诊室护理及其的重要,并且对于年龄较大患者更重要,老年人创伤后恢复较慢。

参考文献:

[1]张洪波,陈晓安.多发性骨折60例的急诊护理[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2013,34(5):S3-S6.

[2]吴凡.多发性肋骨骨折外科手术治疗效果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35(5):773-776.

手术室护理诊断及措施篇7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01000-01

门诊质量工作好坏。还直接影响医院形象。目前越来越多的患者都选择在医院门诊治疗,把门诊作为疾病诊治最快捷,最方便的首选方式,患者不仅要求门诊医护人员尽快解除他们的病痛。同时也要求优质护理服务和高素质医护人员的关怀,重视门诊护理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是提高医院门诊护理质量的关键。因此,作为门诊护理管理工作者要善于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问题并总结经验进行分析,探索解决方法。

1 门诊护理工作的特点分析

1.1岗位多,工作杂,综合医院门诊护理一般设有咨询服务台、挂号室,检验室、抽血室、门诊手术室、输液室、换药室、急救室、观察室等,其主要护理工作是为门诊患者提高供医疗咨询、注射、门诊治疗与护理等,同时还包括门诊与主要各科室之间的护理工作协调。随着医疗科技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增加,服务范围也在不断拓展。

1.2门诊病种多特点,由于门诊患者及陪伴家属来自社会各阶层的不同年龄段,年老体弱者,婴幼儿和抵抗力较低者,有一般急慢性疾病或感染性疾病的患者极易造成患者和健康人的交叉感染。

1.3接待门诊数量多:综合医院门诊一般每天接待千人以上不同社会阶层的患者,门诊患者数量与护理质量之间存在矛盾。

1.4诊疗时间短:门诊患者要求接诊快,检查详细,诊疗正确合理,存在患者数量与服务质量矛盾,需要加强科学管理,依靠医院医护人员。

1.5应急变化多:门诊的人数病种疾病轻重缓急,难以预测,病人尽可能求不一,门诊护理人员必须随时做好应急准备和临时调度的潜力和能力,以应急门诊的变化。

1.6诊室多,门诊诊室几乎涉及所有临床科室,各科室派出的门诊医生流动变化较快,一次门诊护理工作的特点是要求落实到提高护理质量上。通过各种管理措施,改善设施条件,装备新设备,合理布局,提高工作效率,克服不利因素。通过努力,提高护理人员素质,改善于门诊服务质量要做好门诊导诊服务,简化就诊手续,合理安排。护士要不间断地保持与医生联系。

2 门诊护理工作存在问题

2.1 门诊工作的不稳定性:门诊就诊患者多、就诊环节多、患者流动性大、应诊时间短、候诊时间长,医务人员也相对不稳定。门诊护理管理具有分散性、繁杂性和不确定性。

2.2 门诊护理人员整体素质一般:比如,有的护士在病区工作到一定年龄后,往往会被调整到门诊护理岗位,这部分人员专业知识与技能参差不齐。

2.3 门诊护理人员缺乏新的服务观念:多年来形成的患者有求于医生、护士的观念仍然存在。特别是门诊护理人员往往是坐等患者,主动欠缺,也很少考虑门诊患者在医疗过程中的感受及心理需求,没有真正体现“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2.4 门诊病人投诉增多:随着相应医疗法律法规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医疗过程逐渐透明化、规范化,患者感觉看病花钱就应该获得等值的医疗服务,患者由原来的被动接受服务变为选择服务,而医务人员虽然了解相应的法规制度,但仍然重视不够,有时会忽视患者的权益,有的医疗服务还存在缺陷,导致门诊患者不满意,投诉事件增多。

3 门诊护理工作管理的措施

3.1门诊管理者的素质要求:门诊护理工作的特殊性对护理管理者提出了特殊的要求。护士长应关心、爱护、尊重护士,做护士的知心人。护士长的思想觉悟、业务技术、工作能力以及管理艺术都直接影响整个门诊的护理质量。因此,门诊护士长不仅应该是一个护士长,而且还应该是学术上的带头人、技术上的排头兵,同时,又要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建立良好的护护、医护、护患关系及与兄弟科室、辅助科室、后勤供应、器械维修等系统的关系,使各方面均处于良性运转状态,这样才能提高效率,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护士长必须胸怀坦荡,待人诚恳,知人善任,能妥善安排工作,充分利用人才资源,集思广益。

3.2门诊护理工作对护士的综合素质要求高:门诊护士需要极具爱心、细心、耐心,不仅要成为合格的技术工作者,还应该是多元化角色,必须要苦练基本功,刻苦钻研业务,努力完善护理技能,掌握运用各科新业务、新技术的精湛技能,要定期培训,组织学习,科室交流,向患者发放满意度调查表,让患者对每一名护士做公正认真的评价。门诊护士是医院护理的重要一环,是具体体现医院优质服务的窗口。目前正处于一个改革的时代,门诊分诊护士要脚踏实地从实际出发,进取的精神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素质,只有从这一高度去认识,才能把本职工作做好。树立护理人员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使其能以热情、诚恳、宽容、积极的态度和端庄的仪表去接待患者,使患者感到亲切、信赖。

3.3加强门诊制度建设:门诊部作为医院精神文明建设的前沿窗口,由于门诊就诊对象的特殊性,医院应从规章制度建设着手,先建章立制,制度上墙,流程明示,表示明确、清楚,要以文化创新为牵引,强化硬件设施,美化服务环境、优化流程管理,视患者为亲人,着力贯串医院“人性化服务”的主题。我们应该通过一些措施制度的建立和落实,让服务行为达标、服务规范达标、服务素质达标,使医院全体医务人员能以敬业的奉献精神,全面改变门诊的服务流程,达到优化服务流程,优化服务环节,提高医院的服务品质和员工的服务素质,提升医院的整体服务水平,针对不同患者采取不同方案,满足患者需求。

3.4门诊护理服务措施:医疗体制的改革使提高了人们对医疗服务的希望值,患者不仅对医疗技术水平而且对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有了更高的要求。严格执行首问负责制,热情接待,耐心解释;帮助老人、重病号、孕妇、行动不便的患者挂号、交费、取药等一条龙服务;要求门诊导诊分诊护士掌握各科的专科知识、药物的作用及不良反应、常见化验单正常值与危机值;遇到前来咨询的患者,要做好健康宣教、咨询工作,同时提高分诊准确率。要掌握并熟悉医院专科专家的坐诊时间及特色专长,电话联系专家,指导需要看专家门诊的患者挂号,并保持诊室一医一患的就诊秩序,保证急诊患者的绿色通道通畅。

手术室护理诊断及措施篇8

【关键词】急诊;手术;患者;心理护理

在急诊手术中,患者通常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应激反应,主要表现为恐慌、畏惧、忧郁等心理状态,如果不能对患者采取有效的心理护理措施,将对患者的内分泌、神经及循环系统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且会干扰麻醉效果,对于患者预后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在急诊手术患者的护理工作中,护士必须深入了解患者的生理与心理需求,进而才能开展有效的心理护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2010年2月-2011年5月收治的急诊手术患者186例,男性99例,女性87例;年龄3-86岁,平均(35.4±1.7)岁;发病至入院时间0.5-3h,平均(1.1±0.2)h。本组病例中,急性阑尾炎68例,腹外伤42例,急性胰腺炎30例,消化道穿孔25例,急性胆囊炎15例,肠梗阻6例。

1.2 方法

1.2.1 术前心理护理措施 急诊手术患者的临床症状多表现为:病情重、发展快、手术时间紧迫等特点,而在术前普遍缺乏足够的时间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对于手术效果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在本组病例的术前焦虑程度分析中,患者在术前的心理状态以烦躁、焦虑及恐惧为主,为做好接受手术的必要心理准备,因此,本院护士用较短的时间向患者简要介绍了手术的方法、基本流程和注意事项等,并且向患者说明进行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和必要性。同时,当患者病情较为紧急的情况下,护士利用手术准备阶段的时间与患者进行简单的交谈,以安抚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和情绪,自觉接受医护人员开展相关急救工作。

1.2.2 术中心理护理措施: 由于手术室的环境较为特殊,患者在进入手术室后容易产生恐惧、紧张的心理,护士应向患者进行手术室相关仪器、设备及主治医师基本情况的介绍,以减轻患者对于手术室气氛的敏感情绪[1]。护士在急诊手术的进行过程中,应尽量减少各种因素引发的不良刺激,保证各项操作的稳、轻、准、熟。在对患者使用约束带辅助手术治疗时,护士应向患者进行必要的解释工作,减少患者的紧张情绪和误解。

1.2.3 术后心理护理措施: 在急诊手术患者术后3-5d,护士应有针对性的对患者心理反应与相关需求进行细致、耐心的护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满足患者的实际心理需求。在患者术后,护士应主动进入病房与患者进行交流,了解患者在术后是否出现相关不良反应和并发症,以便及时与主治医师取得联系,迅速采取有效的救护措施。在急诊手术患者的术后护理中,护士还应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特别是要关注患者在术后常见的焦虑、恐惧、紧张等不良心理状态,鼓励患者按照医嘱合理进食、及早进行恢复性锻炼,以利于患者在术后早日康复。

2 结果

本组急诊手术患者中,除37例全身麻醉患者之外,其余患者在术前、术中、术后均接受了系统的心理护理,所有患者均以平稳的心态度过手术期,术后恢复效果也较为理想。

3 护理体会

在现代临床医学中,心理护理作为一项新型的护理项目,其以现代医学研究中的科学理论为基础,旨在促进护士与患者之间构建良好的关系,从而达到改善患者偏激行为和不良心理状态的作用。对急诊手术患者开展心理护理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要保证护理措施贯穿于术前、术中、术后的全过程,因此,急诊手术室护士必须注重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与知识层次,在对患者提供心理护理服务时,要保证仪表端庄、操作娴熟、动作温柔、言语亲切,其目的是在全面展现自身修养和学识的基础上,协助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安全感[2]。

在本组急诊手术患者的心理护理中,通过系统的分析得出患者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紧张、恐惧的心理状态,急诊手术患者普遍面临生命安全的威胁,或者躯体遭受伤残,因而心理长期处于高度应激的状态,特别是在患者进入手术室时,脱离了亲人、朋友的关怀与照顾,面临陌生的手术室环境,患者自然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紧张与恐惧的不良心理状态;2)焦虑、担心的心理状态,接受急诊手术的患者普遍会产生一定的焦虑情绪,这是一种正常的机体防御反应,其主要原因是:患者对于急诊手术的原理和流程缺乏必要的了解,而对于治疗效果的预期则较为强烈,所以在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下,患者极有可能产生焦虑、担心的不良心理状态;3)急诊手术患者的常表现出情绪休克的状态,常见于车祸、摔伤、急性工伤等致残者,由于在受伤过程中患者处于难以接受现实的无欲状态,所以在急诊手术治疗中表现出现表情淡漠的状态,对于周围的刺激则不言语、无反应、无主诉。

随着现代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特别是人们对于疾病和健康知识认识程度的加深,在接受急诊手术治疗时,患者普遍能够理解不良心理状态对于手术效果的影响,因而多数患者乐于配合护士开展的心理护理工作[3]。而作为护理人员则必须牢牢抓住患者的这一心理特点,适时加强对于患者的心理疏导,引导其主动配合医护人员开展相关急诊室救治工作。另外,开展行之有效的心理护理,对于保证患者安全度过手术期、改善护患关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周意丹,李晓凡.国内急诊手术焦虑的研究进展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3,12(27):119-120.

手术室护理诊断及措施篇9

第二条病历书写是指医务人员通过问诊、查体、辅助检查、诊断、

治疗、护理等医疗活动获得有关资料,并进行归纳、分析、整理形成

医疗活动记录的行为。

第三条病历书写应当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

第四条住院病历书写应当使用蓝黑墨水、碳素墨水,门(急)诊病

历和需复写的资料可以使用蓝或黑色油水的圆珠笔。

第五条病历书写应当使用中文和医学术语。通用的外文缩写和无正

式中文译名的症状、体征、疾病名称等可以使用外文。中医术语的使

用依照有关标准、规范执行。

第六条病历书写应当文字工整,字迹清晰,表述准确,语句通顺,

标点正确。书写过程中出现错字时,应当用双线划在错字上,不得采

用刮、粘、涂等方法掩盖或去除原来的字迹。

第七条病历应当按照规定的内容书写,并由相应医务人员签名。

实习医务人员、试用期医务人员书写的病历,应当经过在本医疗机构

合法执业的医务人员审阅、修改并签名。

进修医务人员应当由接收进修的医疗机构根据其胜任本专业工作的实

际情况认定后书写病历。

第八条上级医务人员有审查修改下级医务人员书写的病历的责任。

修改时,应当注明修改日期,修改人员签名,并保持原记录清楚、可

辨。

第九条因抢救急危患者,未能及时书写病历的,有关医务人员应当

在抢救结束后6小时内据实补记,并加以注明。

第十条病历书写中涉及的诊断,包括中医诊断和西医诊断,其中中

医诊断包括疾病诊断与证候诊断。中医治疗应当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

第十一条对按照有关规定需取得患者书面同意方可进行的医疗活动

(如特殊检查、特殊治疗、手术、实验性临床医疗等),应当由患者

本人签署同意书。患者不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时,应当由其法定代

理人签字;患者因病无法签字时,应当由其近亲属签字,没有近亲属

的,由其关系人签字;为抢救患者,在法定人或近亲属、关系人

无法及时签字的情况下,可由医疗机构负责人或者被授权的负责人签

字。

因实施保护性医疗措施不宜向患者说明情况的,应当将有关情况通知

患者近亲属,由患者近亲属签署同意书,并及时记录。患者无近亲属

的或者患者近亲属无法签署同意书的,由患者的法定人或者关系

人签署同意书。

第二章门(急)诊病历书写要求及内容

第十二条门(急)诊病历内容包括门诊病历首页(门诊手册封面)、

病历记录、化验单(检验报告)、医学影像检查资料等。

第十三条门(急)诊病历首页内容应当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出生

年月、民族、婚姻状况、职业、工作单位、住址、药物过敏史等项目。

门诊手册封面内容应当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工作单位或住址、

药物过敏史等项目。

第十四条门(急)诊病历记录分为初诊病历记录和复诊病历记录。

初诊病历记录书写内容应当包括就诊时间、科别、主诉、现病史、既

往史,阳性体征、必要的阴性体征和辅助检查结果、诊断及治疗意见

和医师签名等。

复诊病历记录书写内容应当包括就诊时间、科别、主诉、病史、必要

的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结果、诊断、治疗处理意见和医师签名等。

急诊病历书写就诊时间应当具体到分钟。

第十五条门(急)诊病历记录应当由接诊医师在患者就诊时及时完

成。

第十六条抢救危重患者时,应当书写抢救记录。对收入急诊观察室

的患者,应当书写留观期间的观察记录。

第三章住院病历书写要求及内容

第十七条住院病历内容包括住院病案首页、住院志、体温单、医嘱

单、化验单(检验报告)、医学影像检查资料、特殊检查(治疗)同

意书、手术同意书、麻醉记录单、手术及手术护理记录单、病理资料、

护理记录、出院记录(或死亡记录)、病程记录(含抢救记录)、疑

难病例讨论记录、会诊意见、上级医师查房记录、死亡病例讨论记录

等。

第十八条住院志是指患者入院后,由经治医师通过问诊、查体、辅

助检查获得有关资料,并对这些资料归纳分析书写而成的记录。住院

志的书写形式分为入院记录、再次或多次入院记录、24小时内入出院

记录、24小时内入院死亡记录。

入院记录、再次或多次入院记录应当于患者入院后24小时内完成;24

小时内入出院记录应当于患者出院后24小时内完成,24小时内入院死

亡记录应当于患者死亡后24小时内完成。

第十九条入院记录的要求及内容:

(一)患者一般情况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民族、婚姻状况、

出生地、职业、入院日期、记录日期、发病节气、病史陈述者。

(二)主诉是指促使患者就诊的主要症状(或体征)及持续时间。

(三)现病史是指患者本次疾病的发生、演变、诊疗等方面的详细情

况,应当按时间顺序书写,并结合中医问诊要求,记录目前情况。内

容包括发病情况、主要症状特点及其发展变化情况、伴随症状、发病

后诊疗经过及结果、睡眠和饮食等一般情况的变化,以及与鉴别诊断

有关的阳性或阴性资料等。

与本次疾病虽无紧密关系、但仍需治疗的其他疾病情况,可在现病史

后另起一段予以记录。

(四)既往史是指患者过去的健康和疾病情况。内容包括既往一般健

康状况、疾病史、传染病史、预防接种史、手术外伤史、输血史、药

物过敏史等。

(五)个人史,婚育史、女性患者的月经史,家族史。

(六)体格检查应当按照系统循序进行书写。内容包括体温、脉搏、

呼吸、血压,一般情况(包括中医四诊的神色、形态、语声、气息、

舌象、脉象等),皮肤、粘膜,全身浅表淋巴结,头部及其器官,颈

部,胸部(胸廓、肺部、心脏、血管),腹部(肝、脾等),直肠肛

门,外生殖器,脊柱,四肢,神经系统等。

(七)专科情况应当根据专科需要记录专科特殊情况。

(八)辅助检查是指入院前所作的与本次疾病相关的主要检查及其结

果。应当写明检查日期,如系在其他医疗机构所作检查,应当写明该

机构名称。

(九)初步诊断是指经治医师根据患者入院时情况,综合分析所作出

的诊断。如初步诊断为多项时,应当主次分明。

(十)书写入院记录的医师签名。

第二十条再次或多次入院记录是指患者因同一种疾病再次或多次住

入同一医疗机构时书写的记录。要求及内容基本同入院记录,其特点

有:主诉是记录患者本次入院的主要症状(或体征)及持续时间;现

病史中要求首先对本次住院前历次有关住院诊疗经过进行小结,然后

再书写本次入院的现病史。

第二十一条患者入院不足24小时出院的,可以书写24小时内入出院

记录。内容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入院时间、出院时间、

主诉、入院情况、入院诊断、诊疗经过、出院情况、出院诊断、出院

医嘱、医师签名等。

第二十二条患者入院不足24小时死亡的,可以书写24小时内入院死

亡记录。内容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入院时间、死亡时

间、主诉、入院情况、入院诊断、诊疗经过(抢救经过)、死亡原因、

死亡诊断、医师签名等。

第二十三条病程记录是指继住院志之后,对患者病情和诊疗过程所

进行的连续性记录。内容包括患者的病情变化及证候变化情况、重要

的辅助检查结果及临床意义、上级医师查房意见、会诊意见、医师分

析讨论意见、所采取的诊疗措施及效果、医嘱更改及理由、向患者及

其近亲属告知的重要事项等。

第二十四条病程记录的要求及内容:

(一)首次病程记录是指患者入院后由经治医师或值班医师书写的第

一次病程记录,应当在患者入院8小时内完成。首次病程记录的内容

包括病例特点、诊断依据及鉴别诊断、诊疗计划等。诊断依据包括中

医辨病辨证依据与西医诊断依据,鉴别诊断包括中医鉴别诊断与西医

鉴别诊断。

(二)日常病程记录是指对患者住院期间诊疗过程的经常性、连续性

记录。由医师书写,也可以由实习医务人员或试用期医务人员书写。

书写日常病程记录时,首先标明记录日期,另起一行记录具体内容。

对病危患者应当根据病情变化随时书写病程记录,每天至少1次,记

录时间应当具体到分钟。对病重患者,至少2天记录一次病程记录。

对病情稳定的患者,至少3天记录一次病程记录。对病情稳定的慢性

病患者,至少5天记录一次病程记录。

(三)上级医师查房记录是指上级医师查房时对患者病情、证候、诊

断、鉴别诊断、当前治疗措施疗效的分析及下一步诊疗意见等的记录。

主治医师首次查房记录应当于患者入院48小时内完成。内容包括查房

医师的姓名、专业技术职务、补充的病史和体征、诊断依据与鉴别诊

断的分析及诊疗计划等。主治医师日常查房记录间隔时间视病情和诊

疗情况确定,内容包括查房医师的姓名、专业技术职务、对病情的分

析和诊疗意见等。科主任或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

格医师查房的记录,内容包括查房医师的姓名、专业技术职务、对病

情的分析和诊疗意见等。

(四)疑难病例讨论记录是指由科主任或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

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主持、召集有关医务人员对确诊困难或疗效不

确切病例讨论的记录。内容包括讨论日期、主持人及参加人员姓名、

专业技术职务、讨论意见等。

(五)交(接)班记录是指患者经治医师发生变更之际,交班医师和

接班医师分别对患者病情及诊疗情况进行简要总结的记录。交班记录

应当在交班前由交班医师书写完成;接班记录应当由接班医师于接班

后24小时内完成。交(接)班记录的内容包括入院日期、交班或接班

日期、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主诉、入院情况、入院诊断、诊疗经

过、目前情况、目前诊断、交班注意事项或接班诊疗计划、医师签名

等。

(六)转科记录是指患者住院期间需要转科时,经转入科室医师会诊

并同意接收后,由转出科室和转入科室医师分别书写的记录。包括转

出记录和转入记录。转出记录由转出科室医师在患者转出科室前书写

完成(紧急情况除外);转入记录由转入科室医师于患者转入后24小

时内完成。转科记录内容包括入院日期、转出或转入日期,患者姓名、

性别、年龄、主诉、入院情况、入院诊断、诊疗经过、目前情况、目

前诊断、转科目的及注意事项或转入诊疗计划、医师签名等。

(七)阶段小结是指患者住院时间较长,由经治医师每月所作病情及

诊疗情况的总结。阶段小结的内容包括入院日期、小结日期,患者姓

名、性别、年龄、主诉、入院情况、入院诊断、诊疗经过、目前情况、

目前诊断、诊疗计划、医师签名等。

交(接)班记录、转科记录可代替阶段小结。

(八)抢救记录是指患者病情危重,采取抢救措施时作的记录。内容

包括病情变化情况、抢救时间及措施、参加抢救的医务人员姓名及专

业技术职务等。记录抢救时间应当具体到分钟。

(九)会诊记录(含会诊意见)是指患者在住院期间需要其他科室或

者其他医疗机构协助诊疗时,分别由申请医师和会诊医师书写的记录。

内容包括申请会诊记录和会诊意见记录。申请会诊记录应当简要载明

患者病情及诊疗情况、申请会诊的理由和目的,申请会诊医师签名等。

会诊意见记录应当有会诊意见、会诊医师所在的科别或者医疗机构名

称、会诊时间及会诊医师签名等。

(十)术前小结是指在患者手术前,由经治医师对患者病情所作的总

结。内容包括简要病情、术前诊断、手术指征、拟施手术名称和方式、

拟施麻醉方式、注意事项等。

(十一)术前讨论记录是指因患者病情较重或手术难度较大,手术前

在上级医师主持下,对拟实施手术方式和术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应对

措施等进行讨论的记录。内容包括术前准备情况、手术指征、手术方

案、可能出现的意外及防范措施、参加讨论者的姓名、专业技术职务、

讨论日期、记录者的签名等。

(十二)麻醉记录是指麻醉医师在麻醉实施中书写的麻醉经过及处理

措施的记录。麻醉记录应当另页书写,内容包括患者一般情况、麻醉

前用药、术前诊断、术中诊断、麻醉方式、麻醉期间用药及处理、手

术起止时间、麻醉医师签名等。

(十三)手术记录是指手术者书写的反映手术一般情况、手术经过、

术中发现及处理等情况的特殊记录,应当在术后24小时内完成。特殊

情况下由第一助手书写时,应有手术者签名。手术记录应当另页书写,

内容包括一般项目(患者姓名、性别、科别、病房、床位号、住院病

历号或病案号)、手术日期、术前诊断、术中诊断、手术名称、手术

者及助手姓名、麻醉方法、手术经过、术中出现的情况及处理等。

(十四)手术护理记录是指巡回护士对手术患者术中护理情况及所用

器械、敷料的记录,应当在手术结束后即时完成。手术护理记录应当

另页书写,内容包括患者姓名、住院病历号(或病案号)、手术日期、

手术名称、术中护理情况、所用各种器械和敷料数量的清点核对、巡

回护士和手术器械护士签名等。

(十五)术后首次病程记录是指参加手术的医师在患者术后即时完成

的病程记录。内容包括手术时间、术中诊断、麻醉方式、手术方式、

手术简要经过、术后处理措施、术后应当特别注意观察的事项等。

第二十五条手术同意书是指手术前,经治医师向患者告知拟施手术

的相关情况,并由患者签署同意手术的医学文书。内容包括术前诊断、

手术名称、术中或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手术风险、患者签名、医

师签名等。

第二十六条特殊检查、特殊治疗同意书是指在实施特殊检查、特殊

治疗前,经治医师向患者告知特殊检查、特殊治疗的相关情况,并由

患者签署同意检查、治疗的医学文书。内容包括特殊检查、特殊治疗

项目名称、目的、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风险、患者签名、医师签名等。

第二十七条出院记录是指经治医师对患者此次住院期间诊疗情况的

总结,应当在患者出院后24小时内完成。内容主要包括入院日期、出

院日期、入院情况、入院诊断、诊疗经过、出院诊断、出院情况、出

院医嘱、医师签名等。

第二十八条死亡记录是指经治医师对死亡患者住院期间诊疗和抢救

经过的记录,应当在患者死亡后24小时内完成。内容包括入院日期、

死亡时间、入院情况、入院诊断、诊疗经过(重点记录病情演变、抢

救经过)、死亡原因、死亡诊断等。记录死亡时间应当具体到分钟。

第二十九条死亡病例讨论记录是指在患者死亡一周内,由科主任或

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主持,对死亡病例

进行讨论、分析的记录。内容包括讨论日期、主持人及参加人员姓名、

专业技术职务、讨论意见等。

第三十条医嘱是指医师在医疗活动中下达的医学指令。

医嘱内容及起始、停止时间应当由医师书写。

医嘱内容应当准确、清楚,每项医嘱应当只包含一个内容,并注明下

达时间,应当具体到分钟。

医嘱不得涂改。需要取消时,应当使用红色墨水标注"取消"字样并签

名。

一般情况下,医师不得下达口头医嘱。因抢救急危患者需要下达口头

医嘱时,护士应当复诵一遍。抢救结束后,医师应当即刻据实补记医

嘱。

医嘱单分为长期医嘱单和临时医嘱单。

长期医嘱单内容包括患者姓名、科别、住院病历号(或病案号)、页

码、起始日期和时间、长期医嘱内容、停止日期和时间、医师签名、

执行时间、执行护士签名。临时医嘱单内容包括医嘱时间、临时医嘱

内容、医师签名、执行时间、执行护士签名等。

第三十一条辅助检查报告单是指患者住院期间所做各项检验、检查

结果的记录。内容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病历号(或病案

号)、检查项目、检查结果、报告日期、报告人员签名或者印章等。

第三十二条体温单为表格式,以护士填写为主。内容包括患者姓名、

科室、床号、入院日期、住院病历号(或病案号)、日期、手术后天

数、体温、脉博、呼吸、血压、大便次数、出入液量、体重、住院周

数等。

第三十三条护理记录分为一般患者护理记录和危重患者护理记录。

一般患者护理记录是指护士根据医嘱和病情对一般患者住院期间护理

过程的客观记录。内容包括患者姓名、科别、住院病历号(或病案号

)、床位号、页码、记录日期和时间、病情观察情况、护理措施和效

果、护士签名等。

危重患者护理记录是指护士根据医嘱和病情对危重患者住院期间护理

过程的客观记录。危重患者护理记录应当根据相应专科的护理特点书

写。内容包括患者姓名、科别、住院病历号(或病案号)、床位号、

页码、记录日期和时间、出入液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病情

观察、护理措施和效果、护士签名等。记录时间应当具体到分钟。

采取中医护理措施应当体现辨证施护。

第四章其他

第三十四条住院病案首页应当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修订印

发中医住院病案首页的通知》(国中医药发〔*〕6号)的规定书

写。

第三十五条特殊检查、特殊治疗的含义依照*年8月29日卫生部

令第35号《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第88条。

手术室护理诊断及措施篇10

    1.1 临床资料2008年6月一2010年5月,我们接待门诊手术患者共8 015人次,通过电话回访,患者及家属到医院办公室、门诊部、护理部等部门的护理投诉记录共76起,投诉发生率为0.95% .其中,口头投诉52起,占68.42% ;书面投诉8起,占10.53% ;电话投诉l6起,占21.05% .共涉及护理人员33人次。经核查有效投诉44起(基本属实30起,部分属实14起)。

    1.2 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根据各部门对每起投诉的详细记录,按投诉发生的时间、原因、涉及的护理人员等进行分类、归纳、分析,并根据相关标准进行评定 .

    2 结果

    76起投诉

    3 投诉原因分析

    3.1 医院因素①基础设施不完善:手术房间少、床位不足,器械、物品数量少,当患者突然增多时,不能满足手术需要,患者得不到及时的治疗。② 手术服务流程不合理:为意外受伤患者行急诊清创,患者病情急,有时出血量相对较多,如头部外伤,多数患者见到流血场景感到恐惧、焦虑,易出现不良情绪反应;患者就诊过程中的检查、诊断、等候时间过长,容易产生急躁情绪而引起纠纷和投诉 .

    3.2 管理因素① 便民措施不到位:不能及时为患者提供轮椅、担架车、休息床;多数患者步行进出手术室,地面潮湿,患者体质虚弱、疼痛、恐惧及反射性晕厥,有发生跌倒的可能;患者上下手术床或安置体位后,未及时固定好,有发生坠床的可能。②护士人力不足:门诊手术时间短,频率快,护理人员少、工作量大而繁杂,手术多时,1个护士同时巡回几台手术,无法做好术前计划和术中配合。③护理病历不健全:无门诊手术护理记录单,手术交接多为口头交接,易造成差错事故。④病理标本保管及送检失误:门诊手术切下的标本一般较小,未及时或忘记固定而致标本腐烂、损坏、丢失,有时请患者家属送检标本致标签脱落或交接不清容易造成失误。

    3.3 护士因素 ① 服务意识淡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患者更多地关注自身需求及心理感受 J.而某些护士服务态度冷漠,工作主动性、积极性欠缺,说话语气生硬或手术过程中说笑、谈论与手术无关的话题,忽视患者的感受。②泄露患者的隐私:患者的隐私受法律保护,患者出于对医务人员的信任,往往将病史、病因甚至自己的隐私全盘托出,而有的医务人员缺乏法律意识,泄露患者的隐私,给患者造成极大的伤害 J.③责任心不强:当手术多而护士人员少时,1个护士同时巡回几台手术,不执行清点制度,未来得及清点或清点用物不及时,可能造成术后缝针等细小物品遗留在切口或伤口内。④ 围术期健康教育不足:门诊患者手术时间短,不需要住院,护患交流机会较少。护士围术期护理知识欠缺,健康教育不到位,可能导致手术切口延迟愈合或增加患者不必要的麻烦和痛苦。如腋臭手术后对肢体活动方面的健康教育不足导致切口裂开、出血等并发症,患者不满而投诉。

    3.4 患者因素①对护理服务期望值过高:患者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认为在医院应该得到满意的服务和疗效,对手术护理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不理解。如清创过程中的疼痛、对局部麻醉的要求等。② 对收费不满意:新药和一次性物品的使用,以及医疗保险自付费用的增加与患者承受能力之间存在矛盾而引起投诉。

    4 对策

    4.1 完善基础设施增加急症手术房间(2间)及手术床位,配置一定数量的设备、器械、物品,保障患者的手术需求。优化手术服务流程,合理调配人力资源,实行动态管理、弹性科学排班。做到“闲时有人歇,忙时有人顶”的合理排班,手术多时安排预备班护士上岗,对急症患者优先检查、治疗,缩短患者等候时间。

    4.2 落实便民服务措施提供人性化的手术环境,满足不同病情的患者的需要。为患者提供开水、一次性杯子、担架、轮椅、术后休息床等,减少患者对服务质量的投诉。加强安全教育,术前30 rain停止拖地,及时擦干室内潮湿地面,以防患者滑倒。搀扶年老体弱的患者进出手术室,在其上下手术床时扶一把、穿脱衣服时帮一把、体位安置时固定妥当。手术结束后患者起床时,护士仔细观察其面色、有无出汗,询问有无不适,若有反射性晕厥先兆则及时处理。

    4.3 完善护理病历及手术记录针对门诊手术室的工作特点,建立门诊手术专用护理记录本,每室1本,首先由手术接待室护士严格按手术通知单与门诊病历对患者进行身份确认;再由手术医生进行术前复诊,了解并检查患者的状况,再次确定手术适应证,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手术方法及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并请其在门诊病历上签字;最后,消毒前由医生、护士、患者共同确认手术部位无误后方可手术。严格进行手术交接班,完善护理病历及手术记录。

    4.4 严格执行手术标本管理制度 病理检查是明确诊断最具科学性的诊断依据,原则上对所有手术标本均应进行病理检查,建立专用的标本登记本,项目包括日期、患者姓名、性别、年龄、标本名称、手术医生、巡回护士、接收护士、自行送检或拒绝化验患者或家属的签名;将送检标本及时放入专用标本袋,并固定好,每天由专人负责核对、登记、保管,与病理科交接时核对清楚,病理科专人签收及备注,双方签字后确认。

    4.5 尊重患者隐私权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是根本,而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是提高护理服务质量的关键。牢固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规范手术室护理人员服务用语,医务人员在工作期间不谈论与手术无关的事情医学|教育网整理搜集。手术护理过程中护士要耐心听取患者主诉,对患者及家属提出的疑问做好解释工作,使患者以良好的心理状态安然度过手术全过程。

    学会换位思考,尊重和理解患者,加强工作责任心,遵守操作规程,严格执行查对、清点制度,杜绝发生差错事故。

手术室护理诊断及措施篇11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1)15―0117―01

急诊科是接受急诊病人就诊、抢救危重病人的场所,足医疗护理工作的最前线和窗口。急诊科的特点:病人具有突发性、危急性、复杂性、情绪急躁性,数量不定性。医护人员具有高风险性、高技术含量性、快节奏性、思维敏捷性。急诊科护理质量高低直接关系到病人的切身利益,因此,急诊科护理质量提高,是保障急诊科的救治和护理水平的关键。

1、基础设施是完成医疗护理工作的保障

首先,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做好各项急诊、急救工作的基础。设置要求急诊科用房面积达到国家卫生部门规定的标准,并设有诊断室、抢救室、留观室、治疗室、处置室、手术室及其他辅助配置。配备相应的抢救床、留观床等。其次,配备除颤仪、监护仪、呼吸机、吸痰器、洗胃机、心电图机、输氧装置、气管切开设备。物品齐备,抢救药品齐全。

2、提高急诊科护士心理素质及应变能力

要保汪急诊工作的顺利进行,真正做到救死扶伤,就对急诊科护士的素质提出高的要求。除了具备临床护士素质的要求外,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精湛的急救护理技术和相关的应变能力。

2.1 急诊科工作纷繁复杂,变幻莫测,急诊病人大多数病情急,来势凶猛,突发事件较多。这就要求平时的训练中提高心理适应能力,把紧张的抢救变得得心应手,稳固心理防线,这样有助于专业技能的正常发挥。同时在繁忙的抢救工作中注重病人的心理护理,根据病人的特点掌握其心理变化,向病人说明情绪对疾病的影响,创造良好的环境气氛,帮助病人自我放松,变病人被动救治为主动配合治疗。

2.2 急诊科工作不仅没有规律,而且会面临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作为急诊护士首先要忙而不乱,随机应变;根据具体情况做出相应的处理。在严格操作规程的情况下,要求急诊护士向病人及家属作出解释,说明操作的必要性和危险性,争取他们的理解,并签名支持。这样既为抢救病人解除顺虑,同时也保护了自己。

3、加强各项能力培养,提升急诊护士专业素质

急诊科护士在抢救中时刻处于应急状态,各项抢救操作都是技术性很强的工作。这就要求护士必须具备各种急救知识和要求,技术熟练、动作敏捷,要争分夺秒。在很多情况下要在医生未到达之前做出处理,如建立静脉通道、吸氧、吸痰、止血等。同时还要做好抢救记录和查对工作。

3.1 快速反应能力

这是急诊急救护理工作的关键内容,也是急诊科的主要工作特点。不能快速反应,就不能适应急诊科的工作性质,不能适应急诊急救病人的需要。反应快、行动迅速、操作准确、抢救成功率高,这足快速反应观念的四要素。

3.2 快速出诊急救能力

院前急救观念指一有呼叫,能迅速出诊,以最快速度赶到现场;在现场有能力开展救治,途中的不间断救治;具有现代的院前急救知识与技能。

3.3 现代监护设备操控能力对现代设备的正确使用与维护;准确的判断监护仪的各种数据;各种管道的观察。

4、保障措施到位,体现人性化服务

4.1 现代服务理念现代服务的核心是以病人为中心,一切为了病人。病人及家属满意是现代服务的最高标准。服务就是效益。

4.2 现代效益理念这足现代急诊急救的突出特点。救治病人应坚持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的原则。但人道主义不是不收钱,而是以抢救病人为主,按规定、按标准收货,效益好有利于扩大“再生产”。

4.3 优化急诊抢救的程序急诊抢救重在“急”宁,对危急的,医护人员急病人所急,开通绿色通道,使病人得到快速的救治。

4.4 服务流程的优化和改进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急诊候诊区装饰了多处温馨提示镜画、服务告知、壁画、路标指引牌等,减轻病人焦躁心理,方便病人就诊。并制作了有关急诊科简介、院前急救知识、抢救指引、输液安全等宣传小册子供病人取阅。

4.5 更新便民措施如轮椅、开水、茶杯、手纸、便器、拐杖等;为无陪人患者提供全程陪伴服务;对危重病人检查过程实行全程陪伴,并备好各利,急救药品与用物,严密观察病情,防止意外发生。

5、讨论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命越米越重视,急救意识也不断增强。通过加强急诊科的护理质量,与护士各方面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抓住“抢救病人生命”这个主题,在“急”字上做文章,在“快”字上下工夫,在“救”字上多研究,在“高”(效率、效益)字上多思考,不断完善各项管理制度,措施得力,服务到位,使急诊科的服务意识有了根本的转变,急救技能有了不断地提高,风险防范能力有了更进一步地增强,为今后更好的开展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坚实的基础。

手术室护理诊断及措施篇12

灾难事件尤其是突发的灾难通常是难以预测的,当今世界,自然灾害、重大灾难事故、交通事故,突发意外伤害事件屡见不鲜,尤其是基层医院的急诊科每天都在接诊大量的突发事件伤员,突发事件造成人员伤亡是十分令人痛心的,但随后因抢救不及时或抢救措施不当造成病情恶化甚至危及生命,就更令人扼腕叹息[1]。而严重颅脑损伤所致的神经外科患者的抢救更是争分夺秒,因此对突发灾难事件的颅脑损伤患者急诊抢救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提高患者救治的成功率是每一位急诊护理人员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泰兴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在2013年9月~2015年9月,在接诊102例颅脑损伤的危重症患者的处置中,应对迅速,组织管理得当,抢救及时,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3年9月~2015年9月共接诊颅脑损伤危重症患者102例,其中男78例(76.47%),女24例(23.53%),男女比例为3.25:1年龄在5~89岁,平均年龄36.54岁。GCS评分大于8分者,69例,GCS评分小于等于8分者33例。其中脑疝患者28例。收治入院急诊手术患者89例。急诊室死亡患者4例。所有患者均行颅脑CT检查证实存在严重颅脑损伤, 符合颅脑外伤诊断标准[2],均有急诊手术指征。

1.2方法

1.2.1应对措施 急诊现场控制,急诊科在接到急救车病情急救电话,立即启动危重症患者急救预案,询问现场情况和伤员情况,致伤原因,以及生命体征。根据伤员数量和伤情,及时安排抢救场地,准备急救器材,药品等,联系相关急诊科室医师急诊支援。

迅速组织应急救护队员在急诊室门口接应急救车,转送患者至急诊抢救室,立即给予检查生命体征,心电监护,吸氧。心跳骤停者立即启动心肺复苏流程,自主呼吸不佳者,立即清除口腔呕吐物,并行气管插管,给予开放静脉通道,快速输液纠正休克,考虑严重颅脑损伤者血压稳定者给予快速静滴甘露醇。完善相关检查,生命体征稳定者,在医务人员陪同下急诊进一步行CT,心电图等常规检查。

1.2.2抢救现场环境维护 由急诊保安人员及时疏导家属,维持抢救现场秩序,排除一切干扰抢救的外在因素。必要时协助联系家属,通知单位,保管昏迷患者的物品,确保抢救工作的有序进行。

对于没有家属的昏迷患者,开放绿色通道,及时汇报医院医务科或者总值班,进一步指导、协调抢救和住院事宜,并完善相关审批手续。按照程序积极抢救。

1.3观察指标 急诊室死亡率,入院时GCS评分,急诊室抢救时间,住院死亡率,合并多发伤情况。

2 结果

急诊室死亡患者4例,其中2例为合并全身多发伤,病情进展迅速,虽经CT检查,急诊抢救等,最终呼吸心跳骤停,抢救无效死亡。其中一例患者受伤后现场时间超过2 h,在急救车上行紧急气管插管,球囊辅助呼吸入院,急诊完善相关检查后,血压下降,急诊扩容抗休克治疗,最终心跳停止,抢救无效死亡。其中一例患者高龄85岁,入院时双瞳散大,经CT检查后,家属要求放弃进一步积极抢救治疗,迅速病情恶化死亡。入院时GCS评分在13~15分者21例,其中有13例转出急诊室时GCS评分下降;入院时GCS评分在12~8分者30例,其中有18例转出急诊室时GCS评分下降;入院时GCS评分5~8分者28例;入院时GCS评分3~5分者19例。102例患者中,入急诊科抢救时间≤10 min者有13例(12.7%),10~30min者有42例(41.2%),30~60 min者有30例(29.4%),60~90分钟者有10例(9.8%),>90 min者有7例(6.9%)。住院患者行急诊手术患者89例,住院死亡23例(23.5%);非手术治疗9例,住院死亡7例(7.1%)。其中有因考虑预后不佳或者其他原因自动出院患者5例,随访均死亡。本组研究病例中死亡率为38.2%。入院患者合并多发伤者59例(57.8%),包括骨折,胸部损伤,腹部损伤,尤其以骨折和胸部损伤多见。

3 讨论

灾难事件中造成严重颅脑损伤的特点:病情危重、复杂、变化快,其抢救要求专业性强,措施要求全面、及时、得力[3-4]。这类患者在早期没有得到正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将直接影响其生存率和抢救成功率。因此,建立良好的院内急救模式,在危重患者到来之前做好准备工作,入院后快速判断、评估病情和及时有效的处理,可以赢得抢救时机,提高抢救成功率[5]。本组资料中结果显示非昏迷严重颅脑损伤患者其中有31例(30.4%)在急诊室抢救过程中意识障碍加深,故急诊抢救严重颅脑损伤患者需要提高警惕,部分非昏迷患者合并严重颅脑损伤时,病情进展迅速,应争分夺秒,抓紧时间。本组患者死亡率为38.2%,其中院内死亡30.9%,说明严重颅脑损伤具有较高死亡率。而因家属原因选择非手术治疗的死亡率更高,具有手术指征的严重颅脑损伤患者选择手术治疗能显著降低死亡率。急诊室检查抢救时间在10~60 min患者最多,尤其是在10~30 min患者占41.2%,研究表明在此阶段加强救治能力,能够提高患者后期治疗效果[6]。本院开通危重患者“绿色通道”,启动危重症急救预案等措施是有力的措施。

3.1据资料分析,重大伤亡事件中许多生命损失和伤残多是由于没有统一的指挥系统,未能有效地调动资源。集结精锐,迅速有效的分诊和急诊抢救是为患者赢得宝贵抢救事件的基石。尤其是在突发灾难事件群体伤员的救治中,救护工作的效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7]。采用检诊分类、抢救观察、分流后护送为一体的救护预案,抓好快速检诊,尽快分辨轻重缓急,对危及生命者采取及时有效的救护措施,可以提高了救护速率[8]。我们科室目前制定出科学快速的突发灾难事件伤员应急处置预案,主要发挥护理骨干的作用,第一时间由主管护师协调医护配合,医患配合,快速有效的形成护理集结,各司其职,完成患者的入区管理,急诊检查,术前准备,现场抢救等护理工作。绝大多数患者在得到积极、正确、稳妥的治疗,治疗效果得到了提高,和国内其他研究者得到的结果是一致的[9]。

3.2神经外科诊疗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颅脑外伤手术对于手术时间的要求是分秒必争,除了快速有效的临床抢救路径,完美的医护配合也为患者生命的抢救赢得宝贵时机。而完美医护配合需要护理人员具有精专专业知识。因此对急诊科护士进行神经外科专科的培训,要求掌握专科的理论知识,熟练专科技术和沟通技能。护理人员要积极学习最新的专业知识,以达到专科技术规范化、程序化、专业化,推动专科护理事业的发展,结合我科实际情况,制定了专科组护士培养目标和计划。每年均组织神经外科相关的业务学习,包括:①神经外科基础解剖知识;②各种常见神经外科疾病的诊治;③各种神经外科护理技术要点;④神经外科护理的新动态和新发展;⑤危重患者个体化护理的要求和实践。通过学习,科内护理人员在理论上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在技术上迅速成长。在对专科知识和技能熟练掌握的基础上,也大大提高了患者的整体护理水平,并且同时及时反馈信息,对医疗工作提出建议,及时做出改进,从而提高了护理质量。

3.3重视对家属的思想工作,注重医患沟通。一个家庭遇到突发事件,亲属受到伤害,做为家属大多心情都较为激动。目前医患关系较为紧张,对于突发事件积极、有效、妥善处理,医务人员不仅要提供最优质的医疗服务,更要密切与患者和家属的沟通,积极使医疗和救治工作得到家属的理解和肯定。并且可大大降低医疗风险。在急诊抢救室抢救以及辅助检查现场,通过保安和护工协助维持抢救秩序,疏散大批家属和群众围观等,对于顺利开展抢救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多难兴邦,只有在工作中总结思考,才能更加从容面对,推动急诊与灾难医学的发展,提高这类患者的救治水平。首先对于突发灾难事件危重伤员的救治工作要形成一个完备的管理体系包括:灾难救援的法律法规以及应急预案,现场急救及院前急救体系,医院紧急救治体系等,在严重颅脑外伤患者救治中要责任明确,救治迅速,协调通畅,切实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1]。做为一名急诊护理人员只有苦练基本功,严格按照相关工作预案,为及时抢救严重创伤提供有利条件,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积极有效的与患者沟通,为患者及家属提供更加优质人文的护理服务,才能促进患者生理和心理上的康复,避免医疗矛盾的产生[10]。总结经验和教训,为突发灾难救治提供科学有效的护理策略;进行有关灾难事件中严重颅脑损伤患者护理的研究,创新护理工作体系和制度,才能使优质护理服务的目标落到实处,使患者受益。

参考文献:

[1]段晓春,李瑶瑶. 二级医院应对突发事件的策略和思考[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0,05(9):861-862.

[2]梁桂芬.优质护理在颅脑外伤患者中应用分析[J].医药前沿,2001,1(24):281-282.

[3]李东海.重型颅脑创伤的治疗进展[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7(12):26.

[4]相久大,王尚武.基层医院颅脑损伤的急救处置程序[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8(01):36.

[5]胡如军,徐如祥,姜晓丹,等.交通事故性重型颅脑损伤院内急救后效果分析(附1107例报告)[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2:11(9):916-919.

[6]刘红霞,吕炎英,江桂连,等.48 例颅脑外伤的急救措施与优质护理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医药,2010,5(20):183-184.

[7]陈辉.颅脑损伤救治需要重视的问题[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11, 10:1189-119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