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工地人员安全管理合集12篇

时间:2023-11-06 10:58:22

智慧工地人员安全管理

智慧工地人员安全管理篇1

1工程概况

某大型建筑工程项目总建筑面积约为40万m2。项目的质量、进度、安全和绿色施工管理直接关系到项目成果,如此重要的项目,如何进行好项目的安全质量和进度管理尤为重要。作为地区首批智慧工地示范项目,该项目将运用BIM技术、物联网、大数据分析等,实现项目工地的员工管理、物料管理、进度管理、生态管理和安全管理。

2安全管理

2.1工人安全教育管理

1)实名制人员教育交底智慧工地管理平台拥有员工实名制认证功能,可以实现工人实名制签到。在工人接受现场安全教育和安全交底时,通过扫描员工人脸,可以实现培训签到并生成安全交底签名手续。2)安全体验馆教育培训安全教育体验馆可以现场模拟爬梯、安全带应用、墙体倾倒、高处坠落、平衡木及撞击等场景,使员工的教育培训更加身临其境,切实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1]。

2.2工人违章作业管理

1)远程视频监控施工现场视频监控全覆盖,尤其是工地大门、材料库房、施工重点区域等重点场所,确保视频监控覆盖,安保人员定期检查巡视。视频监控数据通过网端传输至智慧工地平台,管理人员可以通过智慧工地后台或登录手机端实时查看现场情况,及时发现和制止现场违章情况,提高作业安全风险管控能力。2)未戴安全帽抓拍及报警在工地的出入口和施工现场安装视频监控,设置安全帽抓拍告警系统,及时发现未正确佩戴安全帽等违章行为,对于违章情况及时发现并告警管理人员。3)临边洞口声光报警在施工现场的电梯井口、孔洞、高处边缘等高危易坠区设置声光警报系统,当人员靠近边界时,系统自动感应并发出声光警报,后台给管理人员发送相关信息进行提醒,有效降低现场高空坠落风险[2-5]。

2.3安全隐患排查管理和危大工程安全管理

通过智慧工地平台,监理人员可以将现场质量隐患和问题拍照上传至后台,相关责任人收到后进行问题整改。管理人员对问题或违章等情况全过程审核,并生成整改通知单、考核结果、安全日志等,实现问题缺陷闭环管控,提高缺陷隐患处理效率。在起重机、升降机、卸料平台、高大支模、爬梯等高危设备附近覆盖监控系统,实时监测高危设备运行状态,实现全程监控记录、异常告警,切实提高高危区域的风险管控能力。

2.4风险源监控管理

智慧工地平台可以自动记录已经识别的风险源,并且支持打印,可张贴在工地现场。通过扫描智慧平台二维码,查看风险源具体信息,监管人员可以随时查看风险源管控执行情况,并直接将数据形成清单,按照要求上报给政府监管部门。

3人员管理

3.1人员实名制管理和考勤管理

在智慧工地平台上,将所有参建员工信息录入员工实名制管理模块,建立员工实名认证的管理系统。实名制系统可以应用于员工的日常考勤管理和日常考核管理,对在作业过程中违反相关规章制度的员工进行处理,切实规范员工作业行为,加强员工安全管控。员工实名制管理系统还可以应用于员工的日常履职考勤管理。员工日常考勤信息可以采用门禁系统、移动平台考勤等方式。门禁系统考勤是在项目门口设置人脸、指纹、身份证识别考勤机,员工进入工地施工区域时,门禁系统会自动生成考勤记录。同时,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也可以使用智慧管理平台移动端,进行人脸识别打卡考勤,记录员工出勤情况。管理人员可以登录智慧管理平台,通过后台查看员工考勤记录,系统可以自动分析员工出勤数据,计算出员工出勤率、单日出勤数等,并设置考勤预警条件,对岗位出勤不满的情况进行预警。

3.2从业资格管理和教育交底管理

智慧工地平台可以录入员工信息,并对特殊工种人员进行资格证书登记、备案等,对证书数量进行动态管理,对资格证书数量和有效期进行提前预警。进行现场安全班组会或者安全技术交底时,使用智慧管理平台终端进行人脸识别,生成教育培训和安全交底签名记录。

3.3工人诚信管理和工资管理

智慧工地平台具有人才考核功能模块,可以从考勤、作业技能、工作效率等多维度对员工进行考核。管理人员根据考核标准对员工进行权重、打分等,并将考核结果生成人员档案信息库。同时,系统中设置黑名单功能,将失信员工或者严重违章员工计入黑名单系统,将其与授权的企业共享,降低企业用工风险。智慧工地平台的另一重要部分就是工资管理模块,直接关系到员工的利益,影响到企业用工稳定。工资管理模块可以与考勤记录、奖惩记录进行自动核账,对工资与考勤不符、实发工资与应发工资不符、账户资金不足等情况及时发出告警。通过工资管理模块可以对工资发放问题及时预警并提醒管理人员解决,避免用工薪酬纠纷。

4质量管理

4.1质量隐患巡查管理和实测实量管理

质量管理模块是智慧工地系统的又一功能。系统将采集的质量和缺陷问题进行分类统计,按照分包单位、责任人、问题类型及趋势等进行分析,自动生成数据报表,对关键缺陷进行预警。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后台查询和统计质量问题并及时督促整改,提高项目建设质量。

4.2质量检测报告管理

管理人员可以将各种试验检测报告以及验收材料上传至智慧工地平台,数据资料可以与授权部门共享,相比传统纸质方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智慧管理平台与政府部门平台可以进行数据传输,实时检索查阅相关信息。

5进度管理和生态环境管理

智慧工地进度管理系统采用斑马双代号网络图代替传统Project进度管理,可以展示出劳动力资源的使用情况,管理者可以据此预判劳动力资源使用效率并进行人力资源调配。通过对比前锋线数据,自动显示实际工期和计划工期差别,工程进度展示更加直观。施工现场安装传感器,实现对废水、废气、扬尘、噪声、固体废弃物、能源消耗等实时监测和预警,及时提醒管理人员采取相关措施,改善现场施工环境。

5.1扬尘噪声监测

项目现场设置有环境监测仪,对周围环境的温湿度、噪声和PM2.5等指标进行实时检测,并通过端口将数据上传至智慧工地平台,当环境超标时进行告警,提醒管理人员并自动启动现场喷淋系统,降低粉尘颗粒浓度,管理人员收到告警后,采取相关措施进行环境干预,降噪除尘使环境指标在正常范围内。

5.2废水监测

工地废水达标后排入市政管道,在排水口设置污水感应传感器,并将数据上传至智慧工地平台,后台设置污水氨氮阈值、SS范围值、COD上限值,当监测数据达到事先整定值时,系统自动预警,平台发送预警信息至责任人和政府监管部门,相关人员则采取措施确保工地废水达标。

5.3废弃物监测

项目工地现场对废弃物分类存放,分别按照建筑碎料、剩余混凝土及房屋装饰等类别分区域存放,在存放密闭空间内安装监测仪器,数据自动上传至智慧工地平台。当垃圾数值达到设置的数值后,会产生预警,并将预警信息发送至管理人员和责任人,责任人采取措施进行垃圾处理。

5.4废气监测

项目工地现场设置废气传感仪器,主要监测环境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等指标,并将监测数据上传至智慧工地平台。当现场监测数据超过整定值时,系统进行预警,并发送信息至责任人,提醒责任人采取措施改善现场空气质量。

5.5能耗监测

智慧工地人员安全管理篇2

建设智慧社区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国外的智慧社区建设多是与政府电子政务相联系,智慧社区也多致力于政府服务功能的便利化。智慧社区是社区发展的更高阶段,在智慧城市建设下的智慧社区管理要虚实结合,实现线上、线下的同步管理。

一、智慧社区建设与管理的意义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智慧社区管理逐渐成为未来社区管理的趋势。智慧社区是数字化社区建设的升级版,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具体表现形式。智慧社区管理是城市管理现代化和智慧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变革基层管理模式和推动基层社区建设有重大的意义。智慧社区管理就是将大数据驱动下的信息技术应用于社区的服务和管理,充分利用软硬件资源,使管理服务更加互联化、物联化、智能化。如智慧物业、智慧电子商务、智慧养老、智慧家居、智慧医疗、智慧办公服务等。智慧社区的智慧化程度是一个城市智慧化水平的具体体现,智慧社区是社会管理创新的一种模式,是“互联网+”大数据驱动下,社会管理与服务的一种更为高级的形态。

二、智慧社区管理内容

社区是基层社会组织,它的目标就是给社区中的每一位成员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为社区居民提供现代政商务、教育、家庭医护、文化娱乐、生活便利等多种服务,推动社区全面发展,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社区的管理应与建设目的保持一致。智慧社区的建设与管理可以更好地完成上述目标。打造与实体社区相对应的虚拟社区以及以数字化、感知化、互联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智慧城市已经成为各地近年来的一个突出亮点。智慧社区管理内容包括社区文化管理、政府职能的智慧化管理、社区医疗和社会保障管理、社区安全管理等几个方面。

(一)智慧社区的文化管理。文化与社区不能相互分离。文化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和时间向度上生成的,社区是文化的土壤,社区结构的形成端赖于文化的制约,文化的孕育和传承又存在于社区的社会活动和生活工作之中。社区文化对于社区来说十分重要,其建设成果的好坏对该城市竞争力的有效提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社区文化建设主要从生态型文化、科技型文化、学习型文化和娱乐型文化展开。社区成员利用智慧社区平台体验、学习人与自然应如何和谐相处,通过体验未来科技,为社区成员普及科学知识,并提高社区成员对未来生活的向往感。智慧社区文化建设中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做到老与少、大与小、雅与俗、远与近、教与乐、虚与实、内与外的结合。

(二)政府职能的智慧化管理。智慧社区的建设与管理,其目的在于促进社区全面发展,更好地为社区居民服务,从而使居民得到全面发展。街道社区作为政府行政机构的派出机构,是政府延伸到基层社区,履行服务居民的重要载体。基层社区居委会充分利用信息化资源,鼓励社区成员参与和监督社区政务的开展。通过智慧电子政务平台增强社区成员政治参与的主动性、渠道的灵活性和信息的多元化。智慧社区的建设为社区成员参与公共事务讨论和决策提供了多元的参与渠道。通过社区的各种传播平台使社区成员在第一时间就能够了解到社区的发展和动态。政府职能的智慧化应依托于“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改变政府的办事效率重塑造政府职能,更好服务于社区居民。

(三)社区医疗和社会保障管理。基于大数据驱动下的健康社区平台应用,让智慧社区在医疗管理中更加有针对性,为居民提供个性化的医疗监测与治疗方案,满足社区居民的医疗需要。智慧社区的医疗管理要融入社区医院信息门户平台,整合HIS、PACS、LIS、RIS等业务应用及协同办公,提供医务人员和居民之间有效的信息互联,通过内容管理系统实现内、外网的一体化信息,通过构建健康档案信息管理系统、日常健康检查系统和远程医疗服务系统,与社区医院信息门户平台进行整合,充分利用智慧平台的便捷性,满足社区居民的就医需求,让就医可以省时省力。社会保障是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物,是经济发展的“推进器”。智慧社区的社会保障管理要利用信息技术、云计算建立社会保障社区应用平台,为社区成员提供便捷的一站式服务。

(四)社区安全管理。通过建立智慧社区的安全平台,严抓网络信息系统,加强网络化管理,防止各类事故的发生,确保社区平安。要利用社区网络平台推送防火、防盗、网络安全等安全教育活动,线下组织一些“以人为本,安全第一”为主题的社区活动。通过信息化手段建立社区治安依托全视角监控系统、门禁系统、应急预警系统、无线定位系统等提升社区安全防范标准,人人参与安全建设、营造安全社区建设的良好氛围,有效地推动社区安全宣传工作开展,保障社区居民安全。

三、智慧社区管理的建议

“以人为本”是智慧城市和智慧社区建设和管理的首要准则。目前,我国智慧城市和智慧社区建设和管理还处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居民当前所面临的困境还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对智慧城市和智慧社区的建设和管理是一项很艰巨的任务。

(一)重视和加强信息安全管理。智慧社区的建设过程中,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运用,对居民的个人信息和隐私的安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智慧社区的信息包括居民的应用数据、网络平台、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提供的服务、关键人员和文档等,安全威胁来源于多个方面,可能是合作伙伴、互联网、甚至是内部职工,黑客的攻击手段也越来越丰富,操作和应用系统的开放性和复杂度提升了安全的风险。要建立智慧社区的信息安全,要明确社区信息开放和共享的边界,构建智慧社区信息安全和保障体系,对需要保密的信息制定极为严格的标准制度,规范信息利用行为,严防泄露,保障居民的信息安全。

(二)变革智慧社区管理理念。当前,我国建设智慧城市的主要目标就是要体现其绿色和可持续性,而智慧社区的核心则是服务和便民。在该社区的管理中要做到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以人为本,以服务居民为导向。目前,我国的智慧社区多是由政府主导来推动建设,大多功能集中于社区服务和参与社区事务上,对于满足社区居民的一些信息化需求还有差距,要将智慧性社区管理理念与社区居民的需求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居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线上和线下等多种形式,形成政府力量和社会多元主体的力量以合作的态势协商共管,共同促进智慧社区的建设和管理,更好满足居民的各种智慧化的需求。

(三)多元参与社区管理。智慧社区在建设过程中是连续不断的,在初始建设期间,要有政府资金的大力支持,在后续建设发展阶段中可适当地引入商业模式。一般情况下,政府运行的平台通常会受众不足,采用商业化的手段则可以使运行相对更为活跃,更加符合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政府要为企业参与智慧社区建设提供更多机会,鼓励传统物业公司向智慧社区运营商转型,集合社区安全、社区居住、社区购物、社区教育、社区养老、社区物流、社区医疗等功能,在互联网的作用下发展多种业态,将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现代服务业结合起来,为社区居民服务,提升生活的便利性,不断改善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四)运用智慧化管理手法发挥社区自治。要不断拓宽居民参与社区管理的渠道,激发居民自治的热情。通过鼓励居民通过社区网站、QQ群、微博、微信等来表达诉求,同时通过问卷调查、社区拦问、上门走访、电话访问等多种途径了解居民需求和建议,通过数据分析得出居民需求和建议。通过推动社区文化建设,增强社区凝聚力。社区文化的建设要线上线下相结合,注重云端社区文化的建设,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社区文化。要鼓励居民自治组织发展,特别重视居民监督反馈组织的发展等。

四、结语

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在大数据云计算的驱动下,数字化社区到社区智慧化是必然趋势,智慧社区的管理涉及到社会管理制度的多层次。我国在“智慧社区”的建设和管理中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也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如信息系统发展不均衡,硬件与软件,服务功能不强;城乡便民信息服务、社会信息服务不均;政府信息化安全还有待加强;如何更好地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强社区公共管理服务;如何建立科学标准的评价体系等。我国智慧社区的建设和管理还处在初级阶段,智慧社区的建设和管理应该结合各地的自身情况,循序渐进,逐步推开。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智慧社区管理理论的进步,智慧社区一定会越来越成熟,让社区居民生活变得更加智慧、幸福、安全、和谐和文明。

【参考文献】

[1]蒋力群,姚丽萍.城市智慧社区建设的新趋势与综合对策———以上海为例[J].城市管理,2012,4:25~28

[2]宋煜.基层社会管理创新语境下的社区信息化实践研究[J].学习与实践,2013,6

[3]高山.社区社会保障———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新途径[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1:9~11

[4]康春鹏.智慧社区在社会管理中的应用[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2:72

[5]周宇.上海市静安区石门二路智慧社区建设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5

[6]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市情数据手册2015[Z].2015

智慧工地人员安全管理篇3

一、学习交流,引用先进地区智慧市场监管经验

今年4月,该局先后派出人员到深圳、广州及杭州的临安区、富阳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参观学习,学习了解市场智慧监管云平台板块构建和运行原理与机制、互联网技术下远程视频监控与食品安全监管和执法进行科学有效衔接吻合,如何让社会各界和消费群体主动便捷参与食品安全监管等方面内容。经过考察和对比,决定选用技术比较成熟、实施效果良好、且得到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认可推荐并在浙江、安徽普遍推广使用的杭州南开承盛物联科技公司的“食品安全监管云平台系统”。

二、领导重视,合力推动项目建设有序推进

目前,已成立**区“互联网+食安智慧监管”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由区人民政府分管副区长为组长,相关部门主要领导和各乡镇人民政府领导为小组成员。2019年8月26日,我区召开了“互联网+食安智慧监管”项目建设动员会,明确了各乡镇和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对项目实施步骤作了周详安排,确保组织到位、责任到位、保障到位。

三、制标定规,落实各方职责任务

该局将各行业监管标准与规范,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了食品配送企业项目实施标准、学校项目实施标准、食安智慧监管平台监管部门内部工作职责、辖区对应监管股室所工作职责和食品经营单位工作职责。通过制标定规,明确各方职责,落实责任,确保“互联网+食安智慧监管”项目建设有序推进。

智慧工地人员安全管理篇4

引言

本文以广州某一期工程为例。该项目是广州市第一个全信息化施工的智慧工地项目,目前智慧工地建设已取得一定成效,而监理人员对智慧云平台的使用也逐渐熟练并掌握。本子课题研究的目的是如何更好地利用智慧云平台提升监理工作成效。

1工程概况

某项目一期工程用地面积为33.15万m2,总建筑面积50万m2,其中,地上建筑面积约40.33万m2,地下建筑面积约9.67万m2。本工程有地上1~18层(建筑高度78.2m),地下均为1层。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教室、实验室实习场所、师生活动用房、学生宿舍、食堂、教工单身宿舍、后勤及辅助用房、科研研究用房、市政配套设施(水泵房)以及道路广场、绿化、综合管廊、公用工程等配套设施。该项目运用多种高精尖技术手段,打造成为智慧工地,监理部将应用这些技术手段、创新项目管理模式、提升项目管理效率、为提高监理管控质量进行研究。

2智慧云平台八大系统

本项目利用智慧云平台八大系统,实现人、材、机、法、环五大工程管理要素,真正达到智能化管理要求。

2.1全景监控系统

通过智慧云平台进行全方位布点,对建筑工地各出入口、加工场、在施建筑、办公生活区、通道、仓库、停车场、围墙等建设高清视频监控系统。对现场进行全景监控,通过对现场的多方位实时监控、历史回放、远程访问,足不出户,轻松解决施工场地人多不易管理的问题,施工现场的安全与进度得到了保障。

2.2质量、安全管理系统

质量安全管理具体包括现场巡查记录,整改通知,整改处理以及复核确认等。通过统计分析,对各类质量问题按项目、工序、分包单位以及问题类别进行跟踪分析。现场监理人员发现质量问题后可直接通过智慧云平台手机端操作,发起问题整改通知,再由施工单位责任人进行整改,最后由监理人员进行验收闭合该问题,形成一个闭合的流程。任何人员可以在网页端查看该问题并可打印整改通知单。云平台还可以通过连接可移动式摄像头,安装至现场需监理旁站的部位。监理人员可通过观看云平台监控系统进行多部位、全方面的旁站管理。有效地减轻监理人员旁站压力,降低旁站工作量,更可以减少项目公司对旁站人员投入成本。

2.3进度管理系统

通过监控实时记录每天施工进度,与实际模型进度进行虚拟对比,并自动形成进度周报。对施工关键节点预警,并对施工即将进行和即将完成的节点进行提醒。将工期与工程实物、资源配置等统一起来,为安排决策提供有力依据,实现高效工程活动。

2.4工程资料管理系统

通过将图档资料电子化并预先录入,实现资料共享,监理人员可通过手机随时随地,轻松查看图纸、BIM模型、传阅文件等,提高工作效率,实现无纸化办公。

2.5物料管理系统

追踪物料进场、堆放、送检、使用状态,实时汇总主要材料当月的收料情况和发料情况。通过材料进场称重系统和后期将会加入软件的材料计数系统,避免因误报、虚报导致材料成本虚高的现象。

2.6绿色施工管理系统

通过感应器对工地现场的温度、湿度、PM2.5、PM10、风力、风向、噪音、污水等环境信息进行实时监测,实时同步上云平台。按照各环境要素超标要进行报警。统计空气质量、噪音、污水排放月度、年度达标情况。对工地总用水量、用电量进行实时监测,统计每月用水、用电量。根据监测数据超限值预警。

3智慧云平台监理应用

3.1利用智慧云平台实现公司的四控三管一协调工作

3.1.1质量控制应用云平台进行可视化质量管理、销项清单管理,使工程质量信息能够快速传达至各级工程管理人员。记录各个工序验收情况,能高效的反馈现场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及整改落实情况,实行过程可追溯管理。通过质量问题归类统计,使得现场质量管理有明确的方向性。

3.1.2进度控制通过工作计划及进度输入、多方共享,随时随地查看,便于统一工作目标和协同工作,减少层层汇报、提升工作效率,并且直观反映各工区进度滞后情况,以便现场有争对性的开展进度管理工作,提高进度管理工作成效,避免了繁琐的进度分析工作。

3.1.3投资控制通过云平台辅助造价管理,变更事项及证明材料及时整理记录,便于工程结算推进。

3.1.4变更控制通过云平台登记变更事项,与图纸电子化进行核对,方便监理人员实时掌握图纸变更事宜,加强现场联动。

3.1.5合同管理通过云平台登记各参建单位合同台账,协助业主掌控总包、分包、第三方服务单位的合同履行情况及工程款支付情况。

3.1.6安全管理通过将特种作业人员证件信息、起重设备检测维护信息录入云平台,加强人员和设备管理,证件到期或者检测失效前提前预警,提高管理工作效率,避免遗漏或者繁琐的对比工作。

3.1.7文档管理通过云平台资源存储,进一步落实无纸化办公,并且在现场随时可以查阅规范、图纸、方案,支持现场高标准管理工作。

3.1.8组织协调通过云平台各参数核对出现的预警项,及时组织总承包单位进行销项管理。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的事项及时向业主单位汇报并协同解决。真正地提高监理组织协调管理效率。

3.2利用智慧云平台实现公司工程项目管理

本公司工程项目管理主要以标准化管理、科学化管理和信息化管理、知识化管理、成效化管理四个方面为主。本项目在该方面取得优异成绩,被公司评为“工程管理窗口项目”。

4智慧云平台项目管理应用改进方向

4.1现场信号微弱,数据传输影响云平台使用效率

现国家大力发展5G,相信将来云平台与5G物联网相结合,必然会大大提高工地云平台使用效率,加强智能化工地管理成效。

4.2现场动态较大,需要较多技术人才进行云平台实时更新,增加日常工作量

各参建单位应投入人员组建一个云平台管理小组,专门进行日常运维工作。同时公司应招聘相关技术人才对云平台的使用提供技术支持和建议。

4.3人员管理思想守旧,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智慧工地人员安全管理篇5

建筑工程业信息化应用

建筑行业,作为智慧城市的重要载体,对城市形态和功能的影响可谓重大。建筑企业的信息化、智慧化也就直接关系着智慧城市的整体推进。

赛迪设计把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建筑工程行业信息化总体上分为四层架构:管理决策层、应用层、信息集成层和基础设施层。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业的典型应用主要有三种:施工现场远程监控、建筑施工虚拟仿真和BIM。

■施工现场远程监控

施工现场远程监控可分为三个步骤:前端采集、信号传输及终端控制。鉴于物联网的基本原理以及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特点,首先进行前端采集,采用标签等对施工现场内的人员、设备、材料等进行标识,再应用射频识别技术(RFID)以及无线感应网络(WSN)对物体属性进行捕捉和获取,并将信息转换为网络传输的数据格式,采用网络通信技术传输到终端信息系统。最后,由相关软件对接收信息进行处理和计算,并通过终端显示设备实现直观的界面展示,还可通过视频云,融合云计算、人工智能及自动控制等诸多相关领域的知识,利用计算机视觉和视频分析的方法自动分析摄像机拍录的图像序列,实现对建设工程施工现场进行远程实时图像监控管理。

■建筑施工虚拟仿真

通过建筑施工的虚拟仿真应用可以直观、科学地展现不同施工方案的真实效果,定量地完成方案的对比,有助于施工方案的选择和优化,提前发现和解决问题,真正实现最优施工。为实现建筑施工的虚拟仿真,需要借助虚拟现实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优化与建模技术等,建立复杂的数据分析模型,针对广域分布的数据资源和计算资源进行研究、分析、实验或修正,并提供直接真实的人机交互对话三维界面,计算规模庞大。云计算平台的集成计算引擎赋予支持系统强大的计算处理能力,能够满足建筑施工虚拟仿真应用中的海量数据存储与分析处理,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行业的典型应用。

■BIM(建筑信息模型)

BIM是一个概念(或理念),可以理解为工程项目信息化集成管理系统。通过BIM,可以实现建筑描述通俗化、三维直观化,使设计师和业主等非专业人员对项目判断更为明确、高效,决策更准确;实现专业内多成员间、多专业多系统间的三维协同设计,避免不必要的设计错误,提高设计质量和效率;将建造过程与结果,在数字虚拟世界中预先实现,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未来真实世界的遗憾,使设计优化成为可能,保障工程设计企业最终产品的准确、高质量、富于创新。

智慧矿山的应用

环保问题和能源问题同样也是影响智慧城市落地的重要因素。在帮助相关企业实施信息化、智慧化的应用实践中,赛迪设计构建起了自己的研究体系,其对智慧矿山的探索和思考,对智慧环保和智慧能源有重要启发。

智慧工地人员安全管理篇6

中图分类号:TP309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智慧城市作为新经济、新文明的重要发展方式,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为一体,已经成为时展的主题。

智慧城市的研究在我国虽然刚刚起步,但已经出现了很强的发展势头。在全球智慧城市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开始进入实质性的启动阶段,中国有近700个大中城市,大约有30000个小城镇。初步不完全统计:已有23个大中城市(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南京、武汉、成都、无锡、杭州、沈阳、宁波、佛山、昆山、镇江、张家港、扬州、兰州等)了智慧城市战略或者规划,还有60多个大中城市正在加紧规划中。

智慧城市通过完善通信与信息基础设施,构建数据共享与整合平台,为城市提供包括市民管理与服务、企业管理与服务、城市管理与运营,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既有政府和企业的业务信息系统,也有面向市民提供公共服务的市民服务系统。同时还面临着城市间信息化融合所带来的互信和安全等共性问题。

就整个智慧城市的建设而言,安全问题尤为突出、严重,随着智慧城市快速发展和应用系统应用深化,对信息技术的依赖日趋严重,服务范围变广、应用交互增多、数据交换频繁、系统构建复杂度增大,城市信息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事关城市经济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成为了城市管理者重点关注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目前大部分城市在此方面的安全体系还不是很完善、安全措施还不是很到位、安全防护能力亟待提高。

1 城市安全服务平台意义

智慧城市的建设已在中国各城市如火如荼的开展,各个城市管理者所提出的应用虽然有所不同,但都集中在面向市民和企业提供公共服务的需求上,其所需要的安全服务大致是相同的,是具有共性安全需求的,智慧城市安全服务平台能够提供全面的安全服务,满足绝大部分智慧城市建设的安全需求,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1.1 安全服务平台是满足城市内共性安全需求和城市间统一安全需求的必要保障

自2000年以来,智慧城市建设在中国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95个城市建设了自身的智慧城市,未来还将由更多的城市投入“智慧城市”的大潮中,而随着智慧城市建设体量的扩大,各个城市之间的业务交互和信息共享成为了城市管理者甚至是省级决策者关注的方向,“智慧城市群”也逐步出现,例如“宁镇扬市民卡工程”,“苏锡常市民服务”等,建设一个基于云模式的智慧城市安全服务平台,能够提供支撑城市间业务交互和信息共享的安全服务,使得“智慧城市群”能够蓬勃发展,更好的为公民、企业和城市管理者服务。

1.2 安全服务平台是促进智慧城市规模化发展,推动“五化”发展的必要手段

由于智慧城市系统的复杂性,大多数城市管理者在上马智慧城市项目时,往往会因为安全问题而有所疑虑,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智慧城市规模化发展的关键性问题,智慧城市安全服务平台提出的一整套安全服务体系,从顶层设计到具体服务上,保障了智慧城市系统的运行安全,打消了城市管理着在安全上顾虑,有助于促进智慧城市项目的快速上马,实现智慧城市的规模化发展,进而支撑“十二五”期间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快速发展。

2 智慧城市安全服务平台总体设计

智慧城市安全服务平台的主体部分即服务支撑系统、服务运营平台、标准规范与服务流程。

7个安全服务支撑系统分别是:网络信任服务系统、数据安全服务系统、安全策略配置服务系统、安全监测与态势感知服务系统、等级测评与评估咨询服务系统、应急支援服务系统、安全培训与攻防演练服务系统。

服务运营平台由3层构成,分别是综合接入网关与门户、由业务门户与综合接入网关、服务目录与综合业务展现系统、服务能力与资源接口等。

通过安全支撑综合服务平台,将在智慧城市范围内,形成网络信任、数据安全、安全策略配置、安全监测与态势感知、等级测评与评估咨询、应急支援、安全培训与攻防演练等安全保障服务能力。面向智慧城市业务系统用户提供信息安全支撑服务,同时为有关信息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和平台运行管理者提供相应的接口。

3 应用价值

如今,评价检测信息化建设是否成功的标准日益多元化。城市居民对于智慧城市系统如何更好的支撑城市发展的期望会变得越来越高。智慧城市安全服务平台能够为智慧城市带来的应用价值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3.1 为智慧城市建设安全保障体系,为其提供安全服务

安全服务平台提供的智慧城市安全保障体系以“信息保障(IA)”为中心,以“深度防御”和“综合防范”为指导,以“信息安全风险分析”为手段,以“信息安全管理”为重点,依靠人员、技术、管理等方面提供安全保障能力,将网络划分成网络边界、网络基础设施、终端计算环境、以及支持性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防御领域,保护信息及信息系统,满足其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认证性、不可否认性等安全需求,为其提供安全服务。

3.2 为智慧城市提供应用安全基础设施服务

安全服务平台依托CA平台、证书运营服务平台、灾备平台、态势感知平台,为智慧城市提供了数字证书管理、权限管理、密钥管理、证据管理、时间戳服务和安全管理的网络信任体系基础设施。它为实体的身份认证、权限验证、证书管理、数字签名、数据加密和网络信息的机密性、真实性、完整性、不可否认性与存取控制等安全需求提供了具有普适性的技术支持,为智慧城市信息系统提供应用安全基础设施服务。

3.3 为智慧城市提供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服务

安全服务平台将根据网络安全技术的发展动态,结合丰富的安全系统集成、软件开发和技术培训经验,不断地改进、完善技术培训体系,使之更贴近市场、贴近技术前沿,致力于为各城市信息化建设培训合格的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安全培训的许多课程,可以用来培训在工作中可能遇到此类问题的系统安全管理员。我们可以协助客户网络实施对全部技术人员的初级安全培训,提高全面的安全意识,为新网络管理员和程序员提供中级安全培训,也可以根据客户的特殊要求,提供高级安全培训,为智慧城市信息系统提供专业人才培养服务。

参考文献:

[1]沈国明.城市安全学[M].上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4.

智慧工地人员安全管理篇7

[DOI]1013939/jcnkizgsc201625244

1前言

“智慧旅游”是一个全新的命题,是将物联网、云计算、智能数据挖掘等技术应用到旅游体验、产业发展、行政管理等方面,高度系统化整合和深度开发旅游物理资源和信息资源,用于服务公众、企业、政府等全新的旅游形态。智慧旅游,就是利用移动云计算、互联网等新技术,以便携的终端上网设备为载体,主动感知旅游相关信息,并及时安排和调整旅游计划。简单来说,就是游客与网络实时互动。

建设和发展智慧旅游,最终将体现在旅游管理、旅游服务和旅游营销三个方面。首先,对于游客来说,智慧旅游系统可以允许其足不出户,全方位地获取旅游信息,完成在线订票服务,并通过二维码进行交易;在旅行期间,游客可通过随身携带的移动设备,随时随地获取服务信息;旅行结束,可通过系统对过程进行评价,分享旅游体验,对旅游企业的服务产生影响。其次,对于旅游企业,旅游系统提供了展示企业形象,旅游市场营销的智慧,以及为客户提供实时的产品预订和销售的最佳平台,是游客和企业沟通的窗口,降低了营销成本,提高了游客满意度。最后,对于政府部门,可以通过智慧旅游导航系统、诚信监控系统、游客安全保障系统和其他子系统,全面掌握游客需要和意见建议,了解交通状况、景区容量等数据,为政府旅游公共服务的提供和管理职能的发挥创造了有利条件。

2花果山景区智慧旅游的建设策略

21推动智慧旅游平台建设

目前,国内已有不少城市进行智慧景区的建设,如四川的九寨沟景区已成功运行。我们可以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进行连云港市智慧景区的建设。我们主要通过手机APP软件以及门户网站来实现,游客可以在手机上下载安装“智慧连云港”的软件,通过线上完成门票预订、路线查询、天气查询等操作,同时可以获知景区当天的客流量、相关景点的介绍等服务,也可以访问门户网站来完成相关服务。同时,工作人员也可以通过该软件来进行数据统计,对景区进行实时监测,实现智慧化旅游管理。建设“智慧景区”发展智慧旅游,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实现旅游服务的智慧化。景区的旅游服务智慧化主要体现在导航自动化、导游智慧化和餐饮智慧化三个方面。第一,导航自动化。设置数字地图系统,根据游客所在地点,提供多种游览路线及最合适最便捷的路线供游客自主选择。第二,导游智慧化。设置旅游信息系统和实时信息系统,实时公布景区人流量及天气情况;设置自助导游讲解系统,根据游客所在景点,自动为游客讲解,同时游客可根据需要选择讲解语言;给景区内的动植物生成二维码名片,游客可通过扫描二维码来了解动物、植物的品种、习性等。第三,餐饮智慧化。设置旅游服务感知推送系统,利用互联网技术在购物点设置该系统,游客进入感知范围,即向游客自动推介商品;通过设置GPS导航系统,自动告知游客附近所设置的卫生间位置以及最近的就餐地点。

(2)实现旅游管理的智慧化。游客可在手机上预订门票,线上支付,支付成功后,系统自动生成二维码,在各景区内设置售检票系统,对售检票实行自动化、电子化,游客可在景区门口扫描二维码进入景区;设置旅游管理系统,用于实时统计车流、人流数据,便于管理者了解情况;设置数据分析系统,通过收集消费数据、客流量及车流量等相关数据,便于进行景区综合数据分析和旅游交易信息分析;设置监测预警系统,对山上可发生的火灾等灾害进行实时监控;设置评价系统,便于游客对景区服务质量的评价和景区对游客的信用评价根据游客提出的建议意见进行服务质量改善。

(3)实现旅游产品购买的智慧化。游客可通过手机在线支付购买景区的旅游纪念品,并生成支付码,在景区门口设置专门的取货点,由景区工作人员提前进行包装,当游客游览结束,可在出口处凭支付码取货;游客也可以在景区的纪念品专卖处购买纪念品,可以通过手机进行支付;系统还可以根据游客的需求,如送人或者是自己留念,进行礼品推荐,帮助游客选择他们需要的产品。

(4)实现旅游营销的智慧化。工作人员可以通过系统对景区的相关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研究客源市场对旅游产品的消费倾向,设计符合消费者需求的旅游产品,并根据消费者的消费习惯进行针对性的营销推广;利用多媒体、3D动画技术设计景区广告进行宣传推广,让游客更深入地了解景区,吸引他们前来。

22加强行业监管系统建设

政府管理部门通过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及时准确地把握游客的旅游活动信息和旅游企业的经营信息,实现旅游行业监管从传统的被动处理、事后管理向过程管理和实时管理转变,实现旅游管理的现代管理方式的转变。政府对行业进行监管,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221完善旅游数据监测系统建设

旅游数据统计工作是旅游行业的一项重要工作。传统的数据统计方式工作量大、耗时久,数据不能够及时的公布,工作人员无法对后续工作进行预测。智慧旅游将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实时数据统计,分析预测客流量、车流量,工作人员可及时安排后续工作,有效提高行业管理效率,提升游客满意度。

222加强诚信监控系统管理

诚信监控系统能将旅游企业资质查询、经营过程监控、从业人员档案、投诉处理意见、考核评价档案等多种信息进行数字化管理,帮助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及时发现旅游企业经营服务中出现的问题,有效地推动政策规范的实施和完善,实现对旅游行业的有效监管,保证旅游行业正常、有序、健康发展。系统有助于企业了解自身存在的问题,促进旅游企业不断进行自我完善,同时可以为游客出行提供权威的服务参考,为政府、企业和游客之间良性沟通提供一个有效的平台。

223促进旅游安全保障系统建设

建设连云港市的旅游安全保障系统,就是要形成旅游安全预警系统和旅游紧急救援系统,实现防治结合。游客安全保障是旅游目的地需要承担的基本责任,意外事故的发生将会影响旅游目的地的自身品牌价值。意外事故发生难以避免,对已发生的意外事故的反应速度、解决能力和损失挽回都需要一套全程覆盖的信息保障系统,能够切实保障游客旅途安全。

参考文献:

智慧工地人员安全管理篇8

随着社会进程的不断向前推进,人类正逐渐从档案管理的传统时代走入数字时代,并在数字管理模式不断推行和普及的过程中慢慢走向智慧时代。但是对于档案管理这项工作而言,无论具体采取什么样的模式、使用如何的管理方法,档案信息安全问题都是其无法绕开的关键性一环。

一、何谓智慧档案

智慧的一个重要表现特征是“独立”,而“智慧档案”的概念从根本上延续了这样一种特征,成为能够实现独立管理和运行的,基于智慧时代、智能化两大背景所提出的概念,是伴随着云计算、互联网+以及大数据分析等技术逐渐被应用于档案管理领域而生成的一种智能化的档案管理模式和手段。从其所呈现出的基本特征来说,智慧档案具有强烈的开放性,是基于多样化技术的融合而展开服务与管理的技术集合;也是能够打破档案拥有者或所属管理区域、地域和时空上的界限,进行高度共享和信息传输的资源整合机构;更是一种能够不断吸收新资源、整合旧资源,依靠对外在形势和信息内容不断吸收、整合来实现自我更新和模式递进的可持续发展系统。而且从其展开服务的对象,以及生存与发展的必然性来说,所呈现出强烈的以人为本的特征,即意味着其一切发展、规划、细节设置和战略选择都必然基于社会大众对于智能化、服务性的心理需求,也意味着其管理必然更加具有针对性。

二、智慧档案的信息安全范畴

(一)信息传输安全

智慧档案之所以会给人们生活带来一定的便捷、给所有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带来快速和高效,离不开基于网络和数字信息所产生的传输性。当今社会大量的档案信息通过云端存储、通过计算机在四通八达的网络当中进行点对点、甚至点对面的传播,而这其中绝大部分信息都是具有一定隐秘性、不可对外泄露和公开的内容,一旦云端被攻克,或个人信息传输记录被网络漏洞所窃取,那么随即而来的就是档案信息安全性的全面丧失。所以说,智慧档案的信息安全首先包括的是传输安全。

(二)信息介质安全

档案信息之所以会面临危险,除却上文所提到的传输漏洞外,还有诸多来自客观环境及人为的介质因素。当网络和计算机技术成为智慧档案生成的重要载体时,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硬件设施,安全与否、其抗灾害能力如何就成为关系到档案安全的重要因素。举例来说,档案存储的外在介质,当遭遇到不可抗力灾害(地震、火灾或其他类型的自然灾害)时,其固有的信息数据很有可能随着外在介质的被破坏,或遭到严重的损害;再比如进行信息数据维护的工作人员一旦出现擅离职守,或工作失误对计算机操作和档案管理系统造成数据损坏、导致其无法还原和备份时,便极容易造成智慧档案独立运作系统的全盘崩溃。鉴于此,智慧档案生成和管理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各类介质以及工作人员的良性操作就成为维护其档案安全的重要因素和环节。

三、智慧档案的信息安全提升路径

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进程是其不断发展并实现自我更新的必然趋势,但如何在延续和秉承这样一种发展历程的基础上,维系其信息安全,实现智慧与安全的和谐与平衡,是长久以来我国众多业内专家和科研工作人员始终专注于探讨和研究的重要议题。笔者认为“安全”是一个相对概念,就如同意识形态中的正确与否并不是某一种绝对值,是基于一定的参照对象而产生的一种评判标准一样,所以“安全”也是一个相对而生的概念。因此,对于智慧档案的信息安全,只能在原有管理模式上不断提升其安全指数,无法实现绝对安全、一劳永逸。

(一)重视智慧档案信息安全内涵,加强相关安全业务培训

基于上文中所提到的智慧档案的信息安全范畴,故而加强对于智慧档案信息安全的维护主要就是保障信息内容的完整性、可用性以及严密性。同时相对于传统纸质档案只限于纸质载体媒介的客观形式,智慧档案则将存储介质扩充为光盘、硬盘等一切可以用于存储数据的电子化载体,这就使得对其的安全性维护变得更加复杂与艰难;同时现阶段电子设备更新换代的频率日趋增高,在软硬件设备交替的过程中,其固有的用于存储电子信息和数据的载体是否能够完整地保留到下一个时代却是一个未知数(无数年前用于听取音乐的磁带因为录音机的停产和消失,已经推出了历史舞台,而且近年来传统CD和DVD随着数字影像的传播也开始呈现出消退的趋势)。

鉴于此,相关档案管理部门务必及时展开有关档案信息安全的业务培训,重视安全内涵、强化安全意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出发,在提升其理论素养、促使广大工作人员从理论上了解我们当今社会技术和科技的发展趋势的同时,还要从实践操作的角度加强其基本的业务技能,提升其有关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云端、大数据等的操作使用本领,强化自身的技能水平。此外,档案管理人员个人的职业道德、敬业态度也是档案安全链条中的重要一环,如果不加强对于自我严谨性的要求,那么人为原因造成的档案管理疏忽,所带来的损失亦是巨大的。

(二)打造互联网+物联网的安全监控体系

所谓的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而形成的网络,近年来频繁出现在生活中的“二维码”就是一个简单的物联网形式,是能够让任何物品都能够有效地和网络发生关联,快速实现定位、监控和管理的重要方式之一。那么将其与档案管理相结合,就能有效实现对于档案信息的追踪定位、对于维护其安全、生成具体的安全监控体系具有十分重要和直观的作用。而要想完善智慧档案的整个监控网络还需要从以下两个角度来开展和推进。

首先,对档案管理机构进行全方位立体监控,包括人口密集区、重要进出口通道以及档案借阅和查询大厅、微机室等。监控摄像头的设置要以灵活性和流动性为主,重要场所要实施多重控制,将指纹、门禁以及电子信息警报器等通过有效的程序设置,开发出对于安全隐患出现的警报功能。其次,构建重点档案网络,现阶段国内的很多档案都是“断本”产品,一旦被损坏或丢失后果不堪设想。因此针对重点档案要着重采用互联网标签和物联网系统,在维系日常的监控设施基础上,应善用网络进行追踪管理,使其不游离于档案管理的网络,一旦出现非常规走向,便可立刻在网络系统中做出警告和提示。

(三)云端分级,划分共享和安全指数

档案云端虽然是能够实现网络共享和平台公用的非常有效的档案管理方法,但是其所埋伏的有关信息泄露的安全隐患也是十分令人惶恐和担忧的。作为智慧档案的重要操作平台,为了维护其内部的信息安全,需要将传统的政务专网与物联网和互联网相结合来进行管理,通过彼此间的相互独立运作,来保障档案信息的安全、独立、不为外界所窃。而要想实现这一点,则要构筑严格的云端分级系统,将其内部所置档案信息的可共享程度、安全指数进行一定程度的划分,核心程度和密级要求越高的信息内容越需要置于与外界相互隔离的核心平台进行存储和管理;而对于安全要求和密集程度较低的非核心性档案则可以利用普通的云端进行管理。这样将有助于实现档案管理过程中云端共享和安全维护的所能融合共生的最大化。

(四)适时安全备份,降低风险指数

非人为的不可抗力因素,是能够对档案信息安全造成重大损害的症结之一。计算机网络硬件故障、各类自然灾害和不可预估性事故一旦出现对于档案,尤其是“孤本”档案所造成的危害无疑是致命性的。其不仅会威胁到档案信息本身的完整性,更会影响其使用价值以及日后可用性,所以在提高智慧档案的信息安全性同时,还要适时做好数据安全备份工作,以备不时之需。笔者建议档案工作者可对档案信息进行多重备份,并定期进行数据在线、脱机模式下的双重检验。备份至云端的数据需要及时构筑防火墙艺术、数字验证码及密码校验技术和入侵检测技术来为其安全性提升打下筹码。同时为了避免出现“一用皆可、一损俱损”的状况出现,数据的备份还要充分考虑到原始数据所处地区可能会诱发的各类自然灾害或是其它会威胁到档案安全的因素,并基于此搭建异地备份平台,必要时需要增加一定的资金和设备投入,来完善对于两地同其档案的备份与数据更新,以备突发事件下的特殊需求。

综上所述,智慧时代的档案信息呈现出一系列的优势与特点,但其中也存在着如何提升其安全性的问题。笔者认为,智慧档案是从原始管理到数字时代,再由数字时代进化到智能时代这种必然发展趋势下的必然产物,要想维护其安全性,就要在理解其内涵的条件下,从数据备份、云端分级和物联网监控等多重角度打造共性的安全系统维护网络,从而让档案建设事业不断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实现进步与安全的平衡,为我国的现代化档案管理事业提供更多的发展可能性。

参考文献:

[1] 刘迁.智慧时代档案信息安全的提升路径――以张家港市档案馆为例[J].档案与建设,2015(5):21024.

智慧工地人员安全管理篇9

1.企业在BYOD政策制定和执行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全球有近60%的企业没有制定专门的BYOD管理政策。而在那些制定了BYOD管理政策的企业中,有24%的企业却对需要处理更为敏感数据信息的高管人员大开绿灯。因此,这些企业很容易遭遇数据丢失和违反合规性的问题。

有超过30%的企业实际上禁止员工使用个人设备访问企业网络。

有80%的企业并没有对其员工进行良好的BYOD隐私风险培训教育。

2.忽略简单的安全预防措施

仅有31%的企业强制员工在个人设备上采用设备密码或钥匙锁,只有21%的企业在员工离职后执行远程设备擦除。缺乏相关的安全措施使得数据泄漏的风险大幅增加。

3.企业低估了公共云服务的危害

现在,企业文件共享通常通过第三方云存储解决方案,如DropBox来实现。但67%的企业并没有围绕公共云管理制定专门的政策,80%的企业没有对其员工就如何正确使用这些平台进行过专业的培训。

4.企业担心苹果设备会令BYOD安全策略更为复杂

虽然有65%的企业已经或将在明年支持苹果Mac,仍有超过一半的企业(57%)表示兼容性和互操性仍然是很大的障碍,这也使得在企业网络和苹果设备之间进行数据存储和共享存在风险。

Acronis公司亚太区移动解决方案销售总监Simon Howe表示“个人设备已然永久而积极地改变了企业的工作场所,特别是在需要员工互相协作,远程工作,并与公司的数据交互的情况下,对于企业而言,BYOD是一个巨大的机会但也带来了安全隐患。令人担忧的是,我们的研究表明,很多企业在面对某些风险时都有些大意和疏忽。然而,通过良好的管理政策和解决方案,企业还是能够在多台设备和环境之间管理好数据流,实施更加安全的BYOD政策的。”

实施管理政策提高BYOD效率

为了优化BYOD管理,保护安全底线,避免企业数据丢失和出现严重的合规性问题,企业应当立即采取措施,确保针对员工进行安全设备方面的培训教育,并对个人设备和公共云的使用进行监控和管理,实施有效的数据保护解决方案,防止数据丢失。上述这些都是实现安全BYOD管理的关键步骤。

Box

智慧工地人员安全管理篇10

一、引言

当前,电力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生产形势严峻,恶性事故屡有发生,特别是江西丰城发电厂“11・24”冷却塔施工平台坍塌特别重大事故的发生,严重危害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直接影响着电力工程建设的健康稳定发展。

江苏公司目前处于基建高峰期,有7家开工在建单位,呈现工地数量多、施工地点分散、监管难度大、人员管理难的特点,困扰着江苏公司的基建安全管理。本文通过引入物联网[1]技术,利用互联网发展而带来的智慧化方式,在安全管理上创新突破,推行电力工程建设现场安全智慧化管理,实现基建安全的有效监管。

二、安全智慧化管理常用方式

工程管理借助于信息化技术发展,通过对有用信息资料的高效收集,运用信息化手段,将更多人工智慧、传感技术、虚拟现实等高科技技g植入到建筑、机械、人员穿戴设施、场地进出关口等各类物体中,实现工程安全管理中人与工程施工现场的整合,使之智慧化。目前常用方式主要有:

2.1门禁系统

主要有智能指纹考勤机、人脸识别系统、数字化门禁系统等,设别本工地管理人员、组长、工人等出入工地,记录考勤及出工情况,非本工地人员进出工地需在大门保安处确认身份并登记方可进入,保证人员进出施工现场的合规流动,防止外来人员非法进出入现场,给安全管理带来不稳定因素。

2.2报警系统

报警系统是确保施工周界安全及内部出现不安全现象时的第一道防线,当入侵发生时,提供早期报警,为值守人员及警力的快速反应赢得时间。通常防范系统依托红外对射探测器构成“电子围墙”,在设防状态下,报警系统与闭路电视监视系统联动,若有非法进入,探测器立即发出发出声光报警信号,并显示相应区域的报警显示,保安通过地图识别报警区域确切位置采取相应行动,必要时可联动110发出报警信号。

2.3视频监控系统

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可实现对建筑工地全天候不间断有效监控,工地上发生的各种事件被完整记录,监控人员可对视频进行回放、查看,可及时发现各种安全隐患及违规操作,并通过系统及时提醒相关人员立即进行纠偏。

2.4无人机巡检系统

运用GPS定位技术,设定好巡检路线,用无人机定点、定时对现场安全预控区域进行巡检,发现问题预警并及时将信息传输给安监管理人员。

2.5定位追踪及扫码系统

通过在工人帽子安装追踪芯片(或者其他方式),可了解施工人员现场的及时工作信息和状态,并通过电脑显示屏及时查看,全方位掌握工人作业区域动态。安全员在施工现场检查员工时,只要扫一扫他们安全帽上的二维码(“一帽一码”),即可知道该员工的姓名、工种、工点、技术等级、安全培训等信息。

三、实现电力工程建设安全智慧化管理思考

基于以上智慧化管理方式,结合江苏公司基建工程点多、分散及安全监管人员少、安全监管手段单一的特点,利用信息化技术对工程施工安全推行“智慧化”监管,提出以下管理思路:

3.1建立工地可视化远程管理系统[2]

针对江苏公司工程建设点多分散的特点,在每个工程建设点安装全息监控系统并进行数据整合和传输,建立施工单位、项目公司、江苏公司三级联动架构,有效实现视频数据共享,通过远程视频监控系统江苏公司可掌控现场的施工情况,远程监控现场施工过程,强化对前端的安全管控。

工地可视化远程监控管理系统能够实现工地现场的远程预览、远程云控制球机转动、远程接收现场报警、远程与现场进行语音对话指挥等功能。工程现场可根据不同的施工阶段和工程实际需要,设置不同的施工重点监视区域,例如:地基基础阶段的监控(深基坑支护、基槽开挖等),大型模板、脚手架、大型起重机械安装、拆除,大型设备及构件起吊等。

3.2建立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系统

各基建单位参建人员采用统一的门禁方式进出施工现场,采用屏显实时显示不同工地当前施工现场总人数、各个工种人数以及当前刷卡人员的姓名、职位及进出的类型等详细信息。通过建立人员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可了解各工程建设点的施工人员数量及资质情况,能够掌握工程现场所配备人员能否满足施工要求的第一手数据,做到对施工进度的运筹帷幄。同时为了有效利用资源,根据信息库资料建立专业监理互查人员库,实现江苏区域监理的互查机制,防止同一工地安全监督疲劳。

3.3构建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管控平台

基坑支护、土方开挖、模板工程、起吊及脚手架等分项分部工程危险源点多、线长、面广,单靠人力巡检排查,工作效率低,而且难以做到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管理,容易出现监管漏洞,应建立管控平台,实现智慧管控。以建立塔式起重机安全监控管理系统为例:系统建立后可实现塔吊及起重机实时监测,其中塔吊监测包括防碰撞计算、起重量限制、力矩限制、高度限制、变幅限制、角度限制、风速报警、主轨道防倾斜、实时显示与声光报警等;升降机监测包括运行状态监控、人脸识别功能、主轨道防倾斜、数据管理功能,可有效地对塔吊、起重机及其他设备在安装、运行、拆卸等过程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实时监测,从技术手段上保障了对塔吊、起重机使用过程和行为的及时监管,切实防范、管控设备运行过程中的危险因素和安全隐患,减少安全生产事故发生。此外,它还能够对操作人员进行人脸识别,对无证上岗人员进行预警。

3.4建立工程结构安全施工实时监测系统

建设工程结构安全施工实时监测系统包括对建筑工地环境监测,大体积混凝土浇筑,钢结构应力应变,地基监测,基坑支护等数据的监测。传统的监测手段主要是人工现场监测,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较低,不能集中管理,尤其在恶劣的环境下人员工作效率低,监测效果差。建设工程结构安全施工实时监测是在建构筑物施工过程中,采用监测仪器对关键部位各项控制指标进行监测,并在监测值接近控制值时发出报警,用来保证施工的安全性,同时也可用于检查施工过程是否合理。

系统将各类监测点的信息汇集到统一的监控平台,实现各个监测点的信息共享,实现对整个用户单位管辖范围内所有建筑工地统一管理。

通过这些智慧化手段的组合运用,可促使江苏公司更好地对现场进行安全质量监管,更好地落实企业安全责任主体,促进项目公司自我监管水平提升,实时掌握工地现场信息,实现工地“智慧化”、安全“精细化”的全息化安全管理。

四、结束语

通过引入物联网技术,在施工现场安装各类传感装置,构建智能监控和防范体系,将科技技术力量与安全监管制度紧密集合,能有效弥补传统方法、人员少和技术在监管中的缺陷,实现对“人、机、料、法、环”的全方位实时监控,变被动“监督”为主动“监控”;同时,为基建安全监督管理引入新理念,进一步落实企业安全监管责任,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整治”,真正体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使安全管理模式逐步由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变。

智慧工地人员安全管理篇11

当前,关于何为“智慧社区”并没有权威的概念界定和统一的判定标准。百度百科把“智慧社区”定义为“充分借助互联网、物联网,涉及到智能楼宇、智能家居、路网监控、智能医院、城市生命线管理、食品药品管理、票证管理、家庭护理、个人健康与数字生活等诸多领域,把握新一轮科技创新革命和信息产业浪潮的重大机遇,充分发挥信息通信(ICT)产业发达、RFID相关技术领先、电信业务及信息化基础设施优良等优势,通过建设ICT基础设施、认证、安全等平台和示范工程,加快产业关键技术攻关,构建社区发展的智慧环境,形成基于海量信息和智能过滤处理的新的生活、产业发展、社会管理等模式,面向未来构建全新的社区形态。”“智慧社区”建设以提升业主的幸福感作为基本出发点,通过打造智慧社区为百姓提供便利,从而推动区域社会进步。基于物联网、云计算等高新技术的“智慧社区”将是一个以人为本的智能管理系统,有望使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更加便捷、舒适、高效。

1.2“智慧社区”的体系结构

“智慧社区”的体系结构包括基础环境、基础数据库群、云交换平台、应用及其服务体系、保障体系五个方面。(如图所示)

1.2.1.基础环境:基础层主要包括全部硬件环境,如家庭安装的感应器,老人测量身体状况的仪器,通信的网络硬件,如宽带,光纤,还有用于视频监控的摄像头,定位的定位器等。

1.2.2.基础数据库群:基础数据库包括业务数据库、传感信息数据库、日志数据库、和交换数据库等四大数据库。

1.2.3.云交换平台:云交换平台主要实现各种异构网络的数据交换和计算。提供软件接口平台,或提供计算服务,或者作为服务器。

1.2.4.应用及其服务体系:应用服务体系包括个人信息管理系统、日志管理系统、应急呼叫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广播系统、智能感应系统、门禁系统、远程服务系统等,由这些系统完成为社区各类人群的直接服务。

1.2.5.保障体系:保障体系包括安全保障体系、标准规范体系和管理保障体系三个方面,从技术安全,运行安全和管理安全三方面构建安全防范体系,确实保护基础平台及各个应用系统的可用性、机密性、完整性、抗抵赖性、可审计性和可控性。

2“智慧社区”建设给物业管理行业带来的机遇

2.1“智慧社区”建设有效降低物业管理成本,提高服务质量

物业管理行业“招工难、人员流动性大、人力成本高,服务质量差”的弊端一直困扰着广大企业“,智慧社区”建设为解决上述难题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以物业安全管理为例,依靠网络化、信息化平台开发的“区域整体安全监控系统”包括远红外线设防、电子巡更系统、门禁系统、紧急事件报警系统以及各类识别系统,它的投入使用有效减少了秩序维护员的配置,大大降低了人力成本支出,真正实现了用技防、物防取代人防,用先进的智能技术提高社区安全性,从而达成了人、物、技防的和谐统一,大幅提升了物业服务质量和整体效率。

2.2“智慧社区”建设让物业服务企业更好地满足业主需求

物业服务企业根据“智慧社区”的特点所开发的在线购物、管家服务、便民服务、家庭百科、休闲娱乐及可选配的智能家居等信息化平台,使得业主可在电视机、智能手机、电脑终端上在线购买送货上门的蔬菜、食品、日用品等;可通过“智慧社区云终端”直接调取小区安防视频在家观看;可通过智能管家平台预定车辆、送餐、衣物干洗、洗车、收发快递、票务等服务;可在线报修、投诉及与物业企业互动,完成家政服务安排,点播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获得二手房交易与房屋租赁等中介服务。此外,物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使得客服部门只要输入单元门牌号就可方便地查询业主(住户)的基础信息和资料;智能抄表系统可以快速完成整个小区电表、水表、气表数据的读取,信息系统自动生成物业服务费、水电费、气费等计缴数据,并将缴费信息发送到每一位业主(住户)手机上;客户只需要登录信息服务平台即可查询过往计缴费信息并实现银行自动划帐缴费;客户的投诉、报修和装修等业务也可通过信息系统直接进行接待、处理、数据储存、统计和跟进。

3“智慧社区”建设给物业管理行业带来的挑战

3.1“智慧社区”建设标准与规划缺乏,物业企业维护管理难

建设部住宅产业化办公室早在1999年12月就出台了《全国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示范工程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由于该导则和2000年出台的GB50314-2000《智能建筑设计标准》中都没有详细规定每个系统的设计及施工规范,实施过程中往往只能参照各相关系统的有关标准执行,有的甚至是凭感觉,因而导致工程设计、施工、安装、设备选型的随意性较大。各厂家的相同产品的兼容性、互换性、开放性差,给未来系统的集成与数据共享带来很大困难,不利于物业企业进行维护和管理。

3.2物业服务企业缺乏胜任“智慧社区”管理的专业技术人才

智慧社区应用了丰富的现代信息技术,其管理与服务模式与传统社区有很大不同。因此某些重要岗位不是一般人员通过短时间培训能够胜任的,所以物业服务企业需要配备高素质的技术管理人才。通过高素质的人才保障“智慧社区”软硬件资源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避免不必要的损失。比如一个安防系统,由于系统管理不善,导致其它人员误操作,使得系统通信参数被修改,致使整个系统瘫痪,而物管人员却不会恢复。这一方面反映了物业企业规章制度不严,管理不力,同时也说明物管人员的技术素质亟待提高。

(三)“智慧社区”信息化服务平台供应商选择难

随着云计算、物联网和互联网等新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的物业管理肯定是线上与线下的结合。要做好服务平台供应商和加盟商的筛选,选择品牌知名度高、产品质量有保证的商家来提供专业服务,并厘清各方权责利,完善服务及产品质量纠纷的处理机制,避免因第三方服务或产品质量缺陷导致业主对物业服务企业的不满。

智慧工地人员安全管理篇12

上城区是国家首批政府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其智慧城管也具有制度化、标准化的特点。依据法律法规和市、区城市管理的有关要求,上城区制订了《城管执法智能管控规范》、《城管执法智能管控指挥中心工作规范》、《城管执法智能管控平台立案查处考核办法》、《城管执法智能管控系统发现、处置、解决城市管理问题考核办法》等标准化制度文件,成为城市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发展的重要保障。

智慧城管四级管控平台。《城管执法智能管控指挥中心工作规范》从区、区城管局、街道和科室四个层面确定了智慧城管四级智能管控指挥平台。包括上城区政府城市管理公共服务指挥中心、上城区行政执法局指挥中心、各中队指挥台、各科室督察指挥台。

智慧城管四化管理机制。所谓智能城管系统,是一种将多种管理需求整合于一体的新型管理措施,包括统计分析、视频监控、巡查处理等。上城区智慧城管建立了队伍建设制度化管理、行政执法规范化管理、市容秩序长效化管理、工作绩效量化管理等四化管理机制。

智慧城管五大基础数据库。上城区采用集中调度监管模式,以巡查路线信息库、车主车牌信息库、执法队员信息库、沿街店家信息库、辖区道路信息库等五大信息库为基础,建立了查询功能,使指挥决策平台形成动态、实时的通讯、数据共享与交换数据库,有利于进行调度人员和车辆、发现和处理案件、对人员进行考核和应急事件的分析处理等监管工作,确保管理工作的及时性,并且公开公正,大大提高了事件应急指挥效率和信息查询能力。

智慧城管四大应用系统。根据《杭州市智慧城管建设整体规划(2013-2015)》,2014年4月,杭州市城管委正式推出的“贴心城管”APP软件,并在上城区率先推进应用。通过这款软件,市管委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城市管理业务数据的服务作用,拉近居民与城市的距离,让居民更好地了解城市,促使居民加入治理城市的行列中。为了更好地落实市里的部署,推进智慧城管建设,切实做到知民情、解民忧、惠民生,上城区除应用“贴心城管”APP外,还积极构建了四大应用系统。包括城市管理“网格化”信息系统、城管执法运行质量评价系统、智能公厕管理系统、数字市政管理系统。例如,城市管理“网格化”信息系统,就是以上城区城市管理指挥中心、上城区社会管理联动指挥中心“双平台”为依托,搭建的一个以街道所辖社区的行政区域为基础网格的“管理信息平台”。把辖区内易发生情况的地方标志出来,如繁华地段、桥下积水点等,让执法者更准确、详细地掌握辖区情况。又如,数字市政管理系统则是通过安装能自动报警的电子标签,对市政设施实现远程智能监管,可以对井盖、排水或排污管道等设施安装电子标签。井盖被盗、被破坏是非常普遍的情况,安装电子标签后,井盖一旦缺失,管理后台就会显示出井盖的相关信息,便于及时修复。而管道上的电子标签可以帮助工作人员找出堵塞的源头。现在一旦有污水漫过污水管和雨水管之间的节流堰墙,电子标签就会发出警告,并通过后台显示其堵塞位置,易于工作人员疏通、维修管道。

降成本、提效率,智慧城管成效显著

降低行政成本。以智能管控平_为例,总投入800万元,用于指挥中心建设和软件开发550万,其它采用租赁的方式投入,每年租用费用250万元。通过运用传感器等高科技机器,节省人员费用500多万元。另外,节省市政公用设施维护费用50万元。

全局工作规范有序。内外部管理信息真实准确、处置各类城市管理秩序问题及时有效。工作计划执行过程可追溯,区行政执法局每日工作动态适时掌控、信息及时,从而执行时达到精准。

工作效率进一步提高。上城区城管行政执法局实现了单位时间管理力量的相对均衡,达到了路面管控人数的最优。2010年前,平均每日参加管理的队员(协管员)为260人,月平均工作时间为218小时。2014年至今,落实了长效管理机制,每日有效管理时间为17小时(早7时~晚24时),每日参加管理的队员(协管员)为136人,月平均工作时间为195小时,充分利用科技化管理手段提高了人员工作效率。

投诉量下降,群众诉求有效解决。智慧城管平台的有效运行推动了城市管理工作的快速反映。对于交办件、投诉件,严格执行“半小时快速反映机制”,对于各类市民诉求,第一时间到现场了解情况,第一时间处置解决,第一时间沟通答复,平均处置投诉案件时间在15至20分钟,这样能及时缓解群众的负面情绪。

增加社会和谐度。在智慧城管平台支撑下,增加了“非现场执法”的处置手段。如南星中队运用固定监控观测视野范围内的出店经营店家,一旦发现问题从沿街店家信息库中调取违法当事人的联系方式,以电话的方式第一时间要求其整改违章行为。此举避免了与相对人的直接接触,消除了相对人的抵触情绪,增强了相对人的配合,以较为温和的方式有效缓解原先难管控、易返潮的难点问题。目前该地区出店经营行为减少了50%。

实现长效管理。在智慧城管平台的综合运用下,形成新的市容管理工作机制。同时,新的工作机制促进了城管执法观念的转变,以及个体工作行为的转变,通过控制过程、手段创新,减少了大量市容秩序问题的积累,由“冲冲杀杀”突击整治的事后管理,转向更和谐的事先预防和规范。由个体素质起决定作用的个人执法行为,转向每个个体行为均受到监督的统一标准,变得更理性。

通过职能转变,畅通诉求渠道,提升治理水平

智慧城管有效地将处置违法行为与消除违法行为所产生的危害降到最低,将提高行政效率与提高群众的满意程度统一起来,是城市管理的一次重大变革,有利于推进政府数据公开、提高城市管理服务水平,创新城市管理举措,形成“政府引导、市民自治、全民共管”的智慧城市管理模式。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