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学入门教学合集12篇

时间:2023-11-07 09:52:02

电子学入门教学

电子学入门教学篇1

《电子技能》是一门实践技能课,是电子专业学生实践操作的入门指导课程。该课程开设在一年级第一个学期,教学任务是学会识别和测试各种元器件、掌握各种装配工具和仪器的使用方法以及熟悉电子产品的装配和调试技术等,为后续专业实训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教师教好这门课程对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和后续课程的学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人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教学内容贴近生活,培养学生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些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可以弱化困难。特别对于当前的职校生源状况:思维能力差,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自信心不足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是教学关键之一。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学生刚入校门时,对专业的认识还一无所知,这时是培养学生兴趣的最好时机。教学中,从生活中的例子出发引导学生跨入专业大门,其中生活中的例子,多为学生有体验的内容,学生有较多的经验,学习起来有熟悉之感,实用之感,自然也就有了学习兴趣。

二、由生活中的应用例子引出新知识

以身边的应用例子做为新知识的导入点,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比如:介绍电容器时,如何让学生理解、接受这一新事物呢?本人从同学们熟悉的例子引出教学内容:家里用的电风扇之所以能转动,靠电容器起动;洗衣机之所以能转动洗衣,也是靠电容器起动;连大家熟知的楼梯灯延时开关也是靠电容器实现的延时功能。然后,进一步指导同学们从实验室的电风扇和洗衣机中找到电容器这一元件,从而引导出电容器的外形和结构,这样同学们就知道电容器离我们是多么得近,和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同学们的兴趣有了,接下来的许多知识难点都会迎刃而解。

三、合理使用生活常识来比喻教学

比喻教学法可以将一些难懂的知识点通俗化、形象化,使之变得浅显易懂,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来理解它,适当的比喻还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电子的兴趣。这样,同学们很容易就接受了型号这一个新概念的作用和意义,接下来,教师便可以进一步分析型号中各部分所代表的含义,达到了水到渠自成的效果。

四、融合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电子技能》课程中,讲授有关于导线、常用装配工具和仪器的内容时,若是各部分知识分开学习,学生会产生枯燥、乏味。教师可对教材内容做出适当的处理,设计出一个训练项目,项目中融合进这些技能知识和训练内容。本人设计进一个《照明线路安装》实训项目,让学生在一块木板上练习安装照明线路,该线路的负载有:白炽灯、日光灯和插座,当然,还有控制、保护电器和电表等,线路虽然简单,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概括了家庭照明线路的总体结构。学生在训练过程中,不仅验证了所学的理论知识,还了解到导线的类型和导线的连接;认识了常用装配工具并学会了使用方法;巩固了万用表的使用方法等技能。在线路安装过程中,教师必须起到指导、示范的作用,关注学生的操作过程,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布线、接线训练任务,探讨故障原因和排除故障的方法,在训练中,每位学生心里充满了期待,向着“灯亮”的目标努力,学习气氛浓烈,通过讨论交流促进知识的积累,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树立了团队合作精神。

五、教法上以点带面

由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会表现出个体水平高低和个人兴趣等的不同,同时全班同学的知识基础也存在差异,所以,在电子技能教学中,如何使全班兴趣爱好不同、综合素质不同的学生都能在技能课中愉快地学习,缩小同学之间的水平差距,是教学的关键。事实证明,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实践中,采用以点带面的教学方法,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以点带面”教学法,即通过先掌握技能的同学带动、辅导学习能力差的同学,以达到全班同学的共同进步。在课堂教学中,首先,通过集中讲解教学内容并示范实验操作过程,让领悟力强的学生先了解操作步骤和要领;然后,以“手把手传授”的方法,点拨引导这些学习好的同学,让他们能在最短的时间完成实验内容;最后,让这些“学成”的学生协助教师对其他同学进行个别辅导。

六、教学中结合多媒体技术

将多媒体技术引入电子技能的教学过程,把抽象的、枯燥的文字化为生动形象的影像和声音是教学手段的创新,可使教学内容变得非常直观、容易理解,从而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和更高的学习效率。同时应该明白,多媒体技术作为传统教学手段的补充,并不是教学的全部,电子技能教学过程中,以传统的课堂讲解和课堂训练为主,适当地利用影视资料和虚拟技术作为辅助教学手段,不仅可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七、过关考核驱动学习

电脑游戏之所以有那么大的吸引力,是因为它的过关、升级特点能够调动人的求胜欲和探知欲,从而实现主动探索,同样,学习需要动力,电子技能教学中,每完成一部分内容就进行一次阶段性考核,过不了关的得补考。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考核不仅可以检验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技能水平,还可以促进学生对技能训练的重视并加强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同时,教师还能从考核中发现尖子生,为“以点带面”教学方法的开展创造条件。当然,教师设计考核的内容时应注意难度适宜,着眼于基本的技能要求,考查大面积学生的基础情况,使大多数的学生在考核中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像这样的过关性考核,能起到化压力为动力的效果,使学生能有像打电子游戏一样的心情去学习。

除了上述做法之外,还有成立电子制作兴趣小组、引导学生上网查找资料、实物训练结合虚拟实验以及组织学生到工厂参观等促进学生学习的方法,都可以在教学中灵活应用。我们只要能做到,让学生总能处于良好的学习状态,发挥自己的特长,有成功解决问题的喜悦,也有“柳暗花明”的体验,就必然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电子学入门教学篇2

电子琴是现代电子科技与音乐结合的产物,是一种新型的键盘乐器。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的同时,精神生活需求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膨涨。电子琴这一新生乐器以其丰富的音色,特有的节奏、美妙的音乐和易于掌握等优点深深打动了人们。但由于缺乏从事电子琴教学的专业教师和系统的教材与演奏曲目,导致电子琴教学一度出现鱼龙混杂、停滞不前的局面。我们电子琴教师必须重视入门阶段的基础训练,只有充分掌握了电子琴弹奏基础的同时又能熟练地控制和运用音色、节奏、音量、和弦等各种功能,才能使我们弹奏出优美动听的电子琴乐曲。

一、教给学生正确的演奏方法

1.基本坐姿

凳放琴前正中,人在凳的前半端坐稳,身体略向前倾,上臂自然下垂,背部和肩、肘、腕各关节都自然放松,双手各指弯曲,手心朝下自然放于左右腿上。坐正后,从肘部提起前臂将手部五个指尖自然支撑在琴键上时,肘关节下部略高于琴键为宜。如果琴过高或过低可将琴架加以适当调节。

2.基本手型的练习

手形训练中最规范的说法莫过于“半握球”形了。在训练基本手型的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是手放不平、掌关节塌陷等。教师须针对这些问题采取手段加以训练。抬起手臂将手臂悬于胸前,手指之间稍分开,各指关节自然弯曲,手腕放平,掌关节略凸起,将手慢慢放下用手指尖接触键盘上。由于小指较短,为了接触琴键容易造成手的重心压向小指导致手放不平。小指可不要落到琴键上悬于琴键上方,手的重心有靠向拇指方向的感觉以保证手面平整,手臂自然放松但不能松懈,不能将手臂的重量压向掌关节。将中指压住琴键作为支点向上用力,将力量送至掌关节,手腕慢慢稍向上抬起,通过反复的支撑练习、可增强掌关节的支撑力。

3.五指触键练习

臂慢慢抬起,在手臂的带动下手掌自然下垂,手腕凸起。然后慢慢放下,在手指接近琴键,手腕基本放平的瞬间,手指果断触键弹出第一个音。这时手的自然重量落在手指尖上,手腕放松不要下沉用力。手指的第一关节应自然弯曲,保持手的平衡稳定。在保持四拍以后再徐徐抬起,继续以同样的方法弹第二个音,如此依次练完五个音。在弹奏大指时应注意第一、第二关节略弯曲,第二关节向外稍稍拉开一些,触键后自然放松,不可向内推压用力,否则会造成第二关节变形。在弹奏二、三、四、五指时,第一关节要站牢,不要折指,手指力量垂直向下,不要向掌心用力。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加以训练。一是将右手2、3、4、5指与左手5、4、3、2指的第一关节相互勾住,来体会力量传送第一关节的感觉。二是将双手抬至胸前,两手各指相对合拢,拱起呈棒皮球状,五对指尖肉垫相对顶住(即1对1、2对2、3对3 、4对4、5对5),邻指间稍分开,以相对的指尖“拍打”各种节奏组合来训练弹奏动作。

4.连音奏法

连续弹奏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称为连音奏法。它要求先用手的自然重量落下去弹奏第一个音,然后将这个手指保持在琴键底部继续发音,直到下一个手指触键发音的一瞬间才离键。这时要注意避免发生因离键过迟而产生的两音同时发声和因过早离键而产生的两音断开的现象。力量的重心应从一个手指转移到另一个手指,手腕也应跟随手指力量的重心平稳地移动。在学习连奏时一个常见的问题是当一个手指触键时,其它的手指也跟着用力,尤其是拇指和小指容易紧张翘起来,从而造成整个手背的紧张,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当一个手指触键后不要急于弹第二个音,而是要检查一下其它手指是否处于自然、放松的状态,等到下一个手指抬起,从心理到手指都作好了充分的准备后再果断地弹奏下一个音,而前一个手指应迅速离键。

5.跳音

跳音奏法即断奏也可以说是手腕的运动。它比非连单更为短促,更为轻巧和有弹性。弹奏时手臂保持较平稳的状态。只用手腕的上下摆动来弹奏,手指在触键后要马上离开,这时手腕要尽快抬起回到原来的位置,准备弹奏下一个音。在弹奏断音时要利用手腕摆动的弹性来弹奏,有一种向下“甩”的感觉,同时指尖要站住,手指的第一关节不要软,把力量集中、有弹性地送入键盘。根据不同的音乐要求,跳音还可以有手臂、手腕、手指等不同的奏法,但手腕的弹性及自下向上的弹跳是奏好跳音的基础。

6.音阶、琶音

在弹奏音阶时,最困难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拇指的移动。在弹奏八度以上的音阶时,拇指要从3、4指下面钻过去。拇指在触键后,马上要向下一个要弹的位置移过去。这时手腕可略高一些,不要过分下垂,否则拇指很难钻过去,并会出现一跳一跳的现象,使音阶不能连贯地演奏下去。在弹奏琶音时,由于音程的距离比音阶更远,所以就更加困难。要想把琶音弹奏得均匀、流畅,手臂的放松及手腕的旋转动作是必不可少的。手腕的旋转动作就是在弹奏琶音过程中,当拇指触键时,手腕处于正常位置,当拇指离键向下一个位置移动,而其它手指在弹奏时,手腕逐渐抬起,直到拇指弹奏下一个音时,手腕又回到原位,并开始准备下一个动作,周而复始。初学时可把琶音分开来慢练,以一个八度为单位,严格按照规范的手法练习,体会手指运动中的位置感。

7.和弦

弹奏电子琴自动伴奏的和弦时要注意合理运用和的转位,不要拍打琴键,手指要贴键弹奏,有一种推的感觉,手指触键要整齐,如果手指有先后弹出,和弦的性质就会出现错误。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

1.识谱法

识谱是贯穿整个电子琴学习各阶段的重要课题。识谱上出现问题必然导致练习过程的错误,影响练习目的的实现。识谱前要做到三看三抓:一看谱号,就能明确音符的唱法。二看调号,明确是什么调,什么音要变化。三看拍号,知道强弱规律,一抓节奏、二抓音准、三抓节拍。三看三抓是识谱的关键,能够避免很多容易出现的错误。

2.分段练习法

练琴最忌讳的恐怕就是从头到尾反复地弹。分段练习,就是根据音乐或者根据练习曲目的技巧内容,把乐曲分成若干部分,逐段加以练习,练好一部分再练下一部分,最后把各部分连起来练。这样练习的优点是节省时间,针对性强,最适合于较长的练习曲与乐曲。分段练习要按乐曲的结构进行。

3.攻克难点的练习

差不多每个练习曲或乐曲都有重点和难点。但在具体的练习过程中常常会碰到意想不到的困难和问题,在这个时候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提出问题,并分析其技术要领,给予正确的示范和解决办法。通过学生的反复练习,集中突击,直到最终完全克服。

电子学入门教学篇3

电子电工是中专教育的主要课程。为了培育出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电子电工人才,中专教师有必要积极改善思路,开拓创新教育模式,改善电子电工基础教学的方法,增强学生关于电子电工的实际操作的能力,掌握电子电工的核心知识,加强学生学习电子电工知识的积极性,形成学生对电子电工知识进行主动学习的良性态度,提高中专电子电工基础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一、学生学习电子电工兴趣的培养

学生能否学好一门学科的关键是由学生是否对这门课感兴趣决定的。就像中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说的那样“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我们的学生对电子电工这门基础课程感兴趣,那么他们自然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电子电工,去钻研电子电工,这样自然而然地就能掌握这门课程了。对于中专学生来说,培养他们对课程的兴趣就显得更为重要,因为中专学生大部分都是中考失利的学生,缺少对学习的热情,甚至可以说有点厌恶学习,他们来学校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掌握技能以便更好地走向社会。如果教师采取一般的教学方式,呆板而平淡地向他们讲述课本知识,那么所达到的教学效果一定十分差,甚至可能使他们对课程、对学习、对学校产生逆反心态,形成不好的学风和校风。电子电工基础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激发学生对电子电工课程的兴趣。要激发学生对电子电工课程的兴趣,关键在于起始阶段,我们要利用学生刚接触电子电工这门课程的新鲜感和好奇心,来激发学生对电子电工学习的兴趣。我认为,针对中专学生本来就厌恶课本知识的特点,我们可以给他们安排一些特别的“见面礼”。如创设一些别开生面的小实验,像“电磁铁实验”“欧姆定律实验”“电路连接实验”等基本的电子电工实验。这些实验所涉及的知识学生在初中物理课堂上基本就已经学习过了,学生不会觉得陌生,这样用实验代替书本来介绍课程,让学生主动去了解电子电工基础课程,去发现中专与初中课程的不同、与其他课程的不同,了解到其具有一般课程所不具备的特色,让学生知道了这门课程并不死板,而是有趣生动的,从而让学生自主地对电子电工这门课产生兴趣,主动学习,自主钻研,燃起学习电子电工的热情。

二、注重实践

电子电工是一门有着实践性、探索性和活跃开放性等特色的基础课程,教师在教授电子电工时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课程特点,创造一个活跃、生动的教学课堂,以便将学生带入电子电工的世界,将电子电工带入学生的日常生活。首先教师要注重电子电工的实践性,一方面要将真实的电子电工带入课堂,另一方面也要将学生带入实验室、带入厂房,使生产实际与课堂紧密相连。

(一)将电子电工带入课堂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直观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学生的手、眼、口、鼻来进行教学。教师可以将模型等教具带入课堂,实际地为学生讲解各种电子电工器材的构成和元器件等。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课堂的电子化和多媒体化已基本实现,教师就可以在上课的过程中充分利用这些辅助工具。如电子电工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电能的应用,而电能的应用是一种非实体的知识理念,很多知识都需要学生自己通过思维想象去理解,而这对于绝大部分中专学生是有一定困难的;并且这种无法具象化的知识,通过模型和实验教学所达到的效果也微乎其微。因为模型和实验是既无法拆分开来,也无法表示电流在仪器内的具体运行的。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入多媒体教学,通过制作简单的Flas,或者展示一些仪器内部结构、拆分部件的图片,来将实际的电子电工仪器、原理和操作方法生动而简单地带入教学课堂,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抽象的知识理念,从而大大降低了教学难度,提高了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几率和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效率。

(二)将学生带入实验室,带入厂房

电子电工是一门注重实际操作的学科,离开实际操作和技术理想,而只学习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和观点概念对电子电工学习来说是大忌,只能让学生学到电子电工的一半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积极主动地带学生进入实验室、进入厂房,充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让他们掌握实际生产所需要的知识,将所学的课本知识充分地与生产实际相结合,让学生明白自己要学什么,自己要做什么,同时通过实际操作和眼见为实来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举例来说,在教授机床电器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带入不同的厂房,去实际观察这些机床电器,让学生具体直观地了解不同型号的机床电器的外形和工作性能有何不同,甚至可以请厂房内的技术工人为学生讲解在实际操作各种机床电器时所需要注意的地方。这种户外教学,不但能帮助学生直观轻松地学习到基础知识和操作技术,更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热情。在学生有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储备和实际操作见识后,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仪器,培养学生使用和操作器材的能力,为以后的工作发展打下基础。

三、培养师生间良好的关系

对于中专学生,在面临中考失败的情况下,他们很容易对学习、教师、学校产生抵触情绪,我们教师必须改变学生这种心态,和学生做朋友。对于课堂我们可以不必要求太拘谨、太呆板,只要学生是在进行有关电子电工学习的行为就应尽量允许。教师要多和学生谈心,要让他们知道师生之间不是敌人而是朋友,要促进他们在课堂上的积极讨论,促进师生之间的共同发展。

总而言之,中专电子电工基础教学的关键就在于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侧重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的结合,并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前提下开展教学,以培养出一批具有丰富专业基础知识和牢固的实际操作能力、勇于钻研学科的新时代电子电工人才。

参考文献:

[1]王云.通信电缆技术发展与思考[J]. 今日科苑,2008(2).

[2]赵宗益.关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思考[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0).

电子学入门教学篇4

一、克服学生“高山仰止”的畏学心态

(一)学生的畏学心态初探

电子是一门专业基础课,课程内容庞大,分成模拟电子和数字电子,原理性和应用性都比较强,复杂的计算和诸多的电路图,对于文化课基础相对薄弱的职高学生而言无异是一座大山。不可避免地在教学之初,学生就会产生浓重的畏学心理。这种心理很不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

笔者在十余年的教学中也经常遭遇学生的畏学心态,而且往往是在教学工作刚刚开始就处于僵局,随着教学的深入,学生的这种畏惧心态愈加深重,形成恶性循环。所以如何将学生领进门是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

(二)借助玩具教学引学生入门

有趣的是,陪小侄子摆弄玩具的经历启发了笔者。目前市场上有不少的儿童电子积朩,这种电子积朩的对象是6-16岁的人群,其中几乎涵盖了电子技术的常见应用,虽然只有100多个元器件,应用电路却有1000多个。6岁的小侄子也能玩得像模像样,笔者注意到他甚至能够在二极管应用电路中将二极管的方向正确放置,因为之前他的错误放置导致灯不能点亮,在有一次直接将电源加在二极管上导致击穿的经验后,他养成了小心翼翼的习惯,再不会忘记加电阻,电源总是最后打开。几天后他有一次独立地摆出了收音机,当时笔者感到很吃惊,检查他的电路,发现他完全按图摆放,连一根线也没有多用。虽然他完全不懂得原理,但是在某些规则的引导下他成功地搭起积朩,得意洋洋地向人展示。这个过程给笔者很大的启发:即使在原理教学存在困难的情况下,教学依然可以另辟蹊径,通过应用来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能力。电子技术本身是一门应用型学科,而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是应用技术型人才,而非原理设计开发人才,在工厂里的工人在不知道电路板的原理的前提下,借助示波器,只对几个关健引脚的波形加以检查就能确定电路是否正常工作。所以电子教学首先应当是应用教学,在入门时就要体现这一点。

(三)改变教材的组织和教学方式,从应用入手,将深奥的内容直观化

在培养了初步的学习兴趣,树立了一定的信心后,在教学过程作为教师要注意教学要循序渐进,要时时地注意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培养自信心。由于目前的电子教材来源依然是高校教材,过于注重原理,只是将深度适当降低,但是作为一门相对比较深奥的专业基础课,将难度降低并不能使学生就容易地掌握,笔者有个体会,在若干年前,笔者参加了某个高校的硕士入学考试,其中有一门是电子技术,令笔者感到吃惊的是其中有一道题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曾经给学生作为作业讲解过,这次考试令笔者认识到作为一门专业课,难度是很难按等级下降,因为降到某种程度,就会改变专业素质。而现有的教材实际依然是高校教材的另一版本,没有本质的区别,对于职高的学生而言,这样的教材无论删除多少内容,理解起来依然是困难重重。

为此笔者改变了教学方式,每堂课在讲授原理之前,从应用入手,找到相应的直观的应用电路,先介绍应用特点,先“知其然”后“知其所以然”。由于目前的职高培养目标从面向高职考试转向面向就业,为这种面向应用的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有时笔者甚至不讲授新课,就是将学生带到实验室,安排学生动手做一个事先设计好的应用电路,由于学生必须检测自己搭建的电路是否正确,所以会主动地去了解其中的相关原理,这为之后的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教学实践与反思

电子技术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如果在教学中不能体现这一点,教学纯粹纸上谈兵,就不能真正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在多媒体教学日益盛行的今天,传统的实验教学常常因为各种原因而被忽略。笔者所在学校在去年全面推行多媒体教学,笔者也尝试了一个月的教学,完全借助多媒体教学,实验则以录像代替,一个月的实践效果不如人意,学生普遍反映更愿意接受传统课堂的磨砺。实践证明了电子技术与其说是一门课,不如说是一门实践课,如果能真正地启动实践教学,以实验引学生入门,以实践教学传授知识,以实习来验收教学效果,那么电子技术教学必将焕发新的色彩。

二、引导学生走出“身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困境

(一)学生为何陷入一团乱麻的境地?

由于电子的学科特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有“越学越糊涂”的感觉,在学习一段时间后,多数学生会有一种“云深不知处”的感觉,这种学习的挫败感直接影响的教学质量。此时教师该何去何从?

作为教师,首先要剖析这种现象的产生原因:

学生的基础薄弱:职高的学生的文化课基础相对薄弱,有些学生在初中的物理学习中甚至连串并联也没搞清楚,电路的基本原理也完全懵懂。一旦陷入复杂的电子电路,自然感觉吃力。

教学过程过于僵硬:电子教学中教师如果过于注重原理教学,又不讲究方式方法,采取填鸭式教学,学生接受困难,久而久之积重难返。

(二)采取分阶段教学,逐步培养学生的能力

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这种情况,教师要正确认识原因,采取相应措施。

学生的基础薄弱是既成事实,从头补起也不现实,只能从教学中避重就轻,不妨将电子教学的培养目标分成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应当重视应用,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实验教学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对于这种应用学科而言,能否开展实验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由于这里涉及实验设备的配备和教师对实验的重视程度,多数学校的电子实验开展并不顺利。经费成了多数学校实验教学的障碍,实际上,电子实验教学也可价廉物美,能花几十万配备专门的电子教学仪器固然是好,在没有这个条件的学校,教师依然可以利用很少量的经费开支和学生一起动手做一些实验,购买一些电子元器件,焊接器材就可以开始实验了,再配备一些电子测量工具和信号源就可以开始实验。如果教师足够重视实验教学,教学过程将变得生动有趣,学生的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第二阶段可以作为“识记”阶段,在原理一时难以讲授明白的情况下,不妨先进行识记,识记电路图、识记基本概念和一些简单计算,学习是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看来枯燥无味的记忆也可以变得生动有趣。例如在记忆电路图的时候可以设置比较,相关图,相似图的比较,有意的设置错误,让学生加以指认。如果学生可以将一张电子电路图牢牢地记住,教师有意地设置一些错误,学生就能迅速指认,这无疑也培养了学生将来从事维修行业的基本素质。由于电子技术应用电路比较多,如果学生能按功能识记相应电路,这为以后的原理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充分开展实验教学的基础上,识记也会变得自然且容易接受。

第三阶段则是原理教学,这个过程相对枯燥,也是学生接受的最为困难的部分。在进行实验教学和识记教学的基础上,原理教学的障碍大大减少。这个阶段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借助多种教学手段,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将相对深奥的原理表现的通俗易懂,教学效果会大大提高。

这里对常用的教学方法作简单陈述:

比较出真知:在电子教学中比较法是最为常用的方法之一。例如整流电路中的半波整流和全波整流,学生经常将两种电路混淆,因为概念不同,实现方法也不同,电路方法也不同,在讲授整流电路的中可以将概念、实现电路、波形分析及计算方法加以比较,这样讲授后学生就不容易产生混淆。

妙“比”生花:由于电子是微观的世界,所以理解起来不直观,如果教师能对一些难以理解的概念和原理以“生动的比喻”加以阐述,学生理解起来就相对容易。例如在讲授RS触发器时,可将R和S端口比喻为一个跷跷板,当一个为高就用电平时,另一个为低电平,这种转换和跷跷板极为类似,因此甚至以前的国标中以英语中“跷跷板”的起始字母来命名RS触发器,在这样讲授后学生在接触这种触发器时会自然而然地想起跷跷板这种玩具,对概念的记忆和理解就有了平台。又如在讲授LC振荡器时,在线圈和电容之间这种能量的相互转化和打羽毛球很类似,这种能量的来回传递就形成了振荡,产生了完美的波形。

以仿真来加深理解:在授课过程中能借助一些仿真软件,对原理过程和应用加以仿真,对学生的掌握也可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例如在数字电路中,各种触发器和计数器的原理的讲解过程,由于这个部份的教学实验相对昂贵,此时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运用计算机仿真软件对基本原理和应用加以仿真,这样的教学也更易为学生接受。

(三)教学实践与反思

电子技术教学在目前的职高教学中困难较多,学生的基础和专业的要求形成巨大反差,有不少教师发出“孺子不可教”的感叹,认为目前的职高生源质量和落后的实验条件不足以保证教学顺利开展。实践证明,如果能采取分阶段各个击破的教学方法,仍然能最大限度地将知识清晰地传授给学生;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实验条件下,如果能巧借资源,也能以最少的经费来启动实验;而传统教学也因为有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加入而焕发生机。

三、教师应当具备“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素质

如果将学习比喻为登山,那么教师首先应当的具备能登顶的素质。在电子教学中,教师应当具备哪些基本素质?

这就取决于目前电子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目前的电子技术人才的去向主要有硬件方向和软件方向。所谓硬件方向是指一线的装配和测试人员;而软件方向则是从事电子技术应用电路的研究和开发,这是一种新的培养方向,是综合电子专业素质和软件开发素质的人才。未来由于集成电路的发展和应用,软件方向的人才需求会相应增大,装配会被机器化生产线代替,硬件方向的人才会转向测试。

作为电子专业的教师首先应当具备深厚的硬件能力,对于装配、调试、测量都必须技术娴熟,否则我们只能培养出纸上谈兵的人才。目前提倡专业教师拿双证,既是教师又是工程师,那么电子教师首先得是一个优秀的装配、调试工人。

电子学入门教学篇5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而形成的一种新的教育类型,与本科教育不同的是,高等职业教育更加突出专业重点,主动适应社会的实际需求,应用性、针对性和适应性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区别于本科教育的主要特点。在高等职业教育中,《高频电子线路》是应用电子技术、通信工程等相关电子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以模拟通信系统的组成原理为引导,侧重介绍了无线通信系统主要单元的基本工作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高频电子线路》具有内容抽象、理论性强、专业术语较多、名词概念较多、与实践密切相关等特点,历年来,学生普遍反映内容宽泛、理论空洞、难于掌握。如何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并掌握高频电子线路的知识,培养学生对高频电子线路的分析、设计、应用能力,是该课程教学改革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教学理念的改革

高职教育在教学理念上应“以学生为中心,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这一概念源于19世纪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所提出的“以儿童为中心”的理念。他反对在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反对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由上而下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提出了“以儿童为中心”组织教学,充分发挥儿童的学习主动性。在《高频电子线路》教学中,也应针对学生高中基础知识薄弱,理论功底不好,理论分析和公式的推导能力不如本科学生的特点,在教学理念上采用“以学生为中心,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为《高频电子线路》课程教学打下良好基础。

(一)了解学生的个人因素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教育背景,这些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会产生不小的影响。因此,上课前,任课教师应深入到学生当中,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例如,本教学班学生的文理科比例、高考情况、高中阶段学习情况等。

(二)了解学生相关基础课程学习情况

《高频电子线路》是在学生已经完成《高等数学》、《电路基础》、《模拟电子线路》课程的学习前提下,而开设的一门是专业基础课。该课程与《电路基础》、《模拟电子线路》知识有很大的关连,《电路基础》、《模拟电子线路》是该课程的前导课程。在教学前教师应对学生学习《电路基础》、《模拟电子线路》情况了一个充分的了解,以便在以后的教学中做到心中有数。

(三)了解当前无线通信技术的最新进展

《高频电子线路》是与实际结合较紧密的一门课程,其中的调制与解调、小信号谐振放大、功率放大等概念充分运用在当前的移动通信、无线互联网等领域,教师应收集相关信息,在教学中相关知识讲解时,把当今无线通信技术的最新进展和运用情况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对课程的应用有更深入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高频电子线路》课程教学以单元电路的工作原理和性能分析为重点,内容广泛、涉及的电路多、分析计算较复杂,学生由于从未接触过相关专业的实际工作,对高频电子线路的应用知之甚少,于是导致对高频单元电路的工作原理与性能理解不够深刻,只能是死记硬背,加上高等职业学院的学生理论基础薄弱,空洞的理论分析与计算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勇气打击不轻。为此,笔者提出要针对高等职业学院的学生,改革《高频电子线路》课程的教学内容,从补充基础知识入手,引入数学模型,“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一)适当补充必要的基础知识

现在的大多数高等职业教育的《高频电子线路》教材,起点均是在学生已经学完了《电路基础》、《模拟电子线路》两门课程,均未涉及《电路基础》、《模拟电子线路》的相关知识,但是由于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电路基础》、《模拟电子线路》受课时限制,在《高频电子线路》所需要的基础知识的讲解上还不够清晰和深入。对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适时地插入《高频电子线路》所需要的《电路基础》、《模拟电子线路》的补充讲解。

例如《高频电子线路》课程大量应用到了谐振电路的相关知识,而学生在《电路基础》课程中由于课时限制,对谐振电路只作为了解内容,简单地作了了解,在《高频电子线路》教学中就明显感到所学知识不够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及时地对课程所涉及的基础知识加以补充和深入。

(二)引入《模拟电子线路》中的数学模型知识,为单元电路分析提供分析工具

应将《模拟电子线路》中的数学模型知识引入到《高频电子线路》教学中,建立了数学模型,理论分析才能够深入,学生理解起来更容易。

例如在《高频电子线路》的高频小信号放大器的讲授中,直接给出了其交流等效电路如图1,经过多年教学实践发现,大多数学生对此都感到不解。

图1 高频小信号放大器电路及交流通路图

对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模拟电子线路》课程中对放大的直流与交流分析,由浅入深,先直流后交流,把高频小信号放大器的工作原理讲清楚,讲透彻。具体来说,就是先讲《模拟电子线路》中对放大电路分析方法,让学生对晶体管h参数等效模型方面的知识进一步加深认识和理解,然后再过渡到《高频电子线路》的高频小信号放大器的交流等效电路的分析,通过两者的对比分析,找出其共同点和不同点,这样会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图2 模拟电子线路中的共射放大器电路及交流等效电路

三、教学手段的改革

丰富的教学手段对教学的辅助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高频电子线路》理论性强,概念多,内容繁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感到抽象、枯燥。教师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地采用课堂演示实验、多媒体教学等多样的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教学中应尽可能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使《高频电子线路》中的抽象、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例如《高频电子线路》中的信号调制解调过程,就可以利用软件做成多媒体动画,让信号的调制解调的演变过程更加形象化,从而加深学生对信号调制解调过程的理解和认识。

(二)把课堂搬到实验室

《高频电子线路》的理论教学中,还可以在理论分析基础上,做课堂演示实验,用实验数据去证实理论分析的结果,把看不见、摸不着、晦涩难懂的理论变成看得着的波形、读得出的数据、明显的声、光效果。

例如在高频功率放大器的电路原理分析教学中,教师可以把课堂搬到实验室,通过对具体高频功率放大器的实验,用波形、数据来对理论分析进一步地验证,这样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结语

《高频电子线路》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通过对高职学生的多年教学,笔者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希望对该课程教学改革的提供有益借鉴。

参考文献:

[1]林春方.高频电子线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2]李国平,武海艳.谈谈高频电子线路教学[J].科技信息,2006(10).

[3]申功迈、钮文良.高频电子线路[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电子学入门教学篇6

1调查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选取学院电子信息专业一线教师20人,以及教学管理部门工作人员5人展开此次调查研究。1.2调查方法。首先,访谈法。利用课后时间,与20名学院电子信息专业一线教师和5名教学管理部门工作人员进行一对一访谈,了解学院电子信息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其次,数理统计法。对调查所获的数据,采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整理。

2调查结果与分析

2.1教学硬件体系建设情况。对学院电子信息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硬件体系建设情况的调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学院是否建立了电子信息理实一体化教学实训室?(2)学院是否建立了电子信息理实一体化教学管理信息平台?(3)在平时的教学中,你会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形式吗?(4)你主要采用何种方法组织理实一体化教学?通过后期的统计将调查结果整理如下:(1)目前,学院建有电子信息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实训室1个,能够承担单片机、FPGA两门课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2)目前,学院尚未建成电子信息理实一体化教学管理信息平台。(3)有5名受访教师表示“经常采用”,7名受访教师表示“偶尔采用”,剩余3名受访教师表示“不会采用”。(4)10名受访教师表示“采用课堂理论讲授+实训室实训教学”方法,5名受访教师表示“直接在实训室组织教学”。2.2教学软件体系建设情况。对学院电子信息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软件体系建设情况的调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学院是否建成了电子信息理实一体化教学软件支撑系统?(2)学院是否组织了系统的电子信息理实一体化师资培训?(3)你对自己的理实一体化教学能力评价如何?(4)你认为开展电子信息理实一体化教学存在的软件体系方面的障碍有哪些?通过后期的统计将调查结果整理如下:(1)目前,学院尚未建成电子信息理实一体化教学软件支撑系统。(2)2014至2017年间,学院组织过2次电子信息理实一体化师资培训,采用的方式为校内讲座。(3)6名受访教师表示“能力不足”,7名受访教师表示“能力一般”,2名受访教师表示“能力过硬”。(4)8名受访教师表示“没有完善的理实一体化教学软件支撑体系”,7名受访教师表示“理实一体化教学技能不过硬”,5名教师表示“学生的理实一体化学习能力较弱”。2.3教学保障体系建设情况。对学院电子信息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保障体系建设情况的调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学院是否建设了电子信息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管理部门?(2)学院每年是否会对电子信息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体系建设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3)学院采用何种方式对电子信息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效果进行评估?通过后期的统计将调查结果整理如下:(1)目前,学院尚未建立独立的电子信息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管理部门,现有的针对电子信息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的管理主要由电子系负责。(2)学院每年会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用于电子信息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硬件和软件的改善,但力度并不大。(3)目前,学院主要采用传统的理论+实训考核方式,对电子信息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效果进行评估。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第一,学院电子信息专业已经建立了初步的理实一体化教学体系。由调查结果可知,学院已经建立了1个电子信息专业理实一体化实训室,能够开展2门专业课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且学院每年会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用于电子信息理实一体化教学设备的采购和运维,教师也能在教学中引入理实一体化教学法,说明学院电子信息专业的理实一体化教学体系已初步形成。第二,制约电子信息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效果提升的因素仍存在。调查结果也反映出,仍存在一些因素制约学院电子信息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发展,包含:教学硬件和软件体系不完善,教学保障体系不健全等。3.2建议。第一,建立完善的教学硬件体系。针对学院电子信息专业目前的情况,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完善理实一体化教学硬件体系:(1)尽快建立理实一体化教学平台,该平台应基于信息化技术,能够实现电子信息专业课程的在线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2)完善理实一体化教学硬件设备的建设,包括:用1-3年时间,建设更多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实训室,采购更多的教学设备,实训器材,编订校本教材等。第二,建立优质的教学软件体系。对学院电子信息理实一体化教学软件体系的建设应着眼于以下几方面:(1)尽快建设与理实一体化教学平台相匹配的软件系统,该系统应包含:防火墙系统、网络交互系统、在线教学管理系统等。(2)加大对师资力量的培训,学院应定期组织理实一体化师资培训,包含:校内讲座、外出培训、教学竞赛等,以不断提升教师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技能。第三,建立全面的教学保障体系。对学院电子信息理实一体化教学保障体系的建设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建立专门的教学管理机构,该机构专门负责电子信息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大纲编订、教学过程监督和教学效果考评。(2)建立专门的教学效果评估标准体系,该体系应针对电子信息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的特点,设定专门的指标,例如:学生的学习兴趣、理实一体化教学紧密度、学生理论和实训动手能力等,进行过程性评价,并结合评价的结果及时进行教学优化。

作者:潘波 单位:上饶职业技术学院

电子学入门教学篇7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电子技术已成为当今现代化发展的潮流。而电子技术基本技能实训对高职学生来说即是一门认知电子专业的入门课程又是一门为了以后能打下结实基础的课程。而怎样让学生能更好的掌握知识与技能是我们做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值得深究的一个问题。

一、传统教学上存在的问题

《电子技术基本技能实训》这是一门让高职学生学会识别电子元器、检测与选择元件的参数值、仪器仪表的正确使用、识图、焊接、装配及调试电路。但是由于课程内容较多,比较抽象,学起来枯燥无味,再加上课时较少。而目前高职的学生基础差且参差不齐,对学习提不起兴趣,如果还是按照教材的内容来,先是讲解理论知识元件识别,其次是讲识图与电路原理,最后才是让学生进行实训,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就难以得到理想的效果。

二、课程的改革

1.课程内容上的改革

在高职的教学内容上要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要适应社会的实际需要,注重实用性和针对性。可以把教学内容分成一系列的项目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已经掌握了知识要点。这种项目式的任务可以很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对于课程内容要根据自身的教学目标要有增加、删减和改变。因为这门课程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认知、检测与应用。例如:在讲二极管和三极管时,特线曲线的内容可删除。在讲完二极管时,可以把整流部分的电路提来上讲解,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二极管的特性及应用。将复杂的理论知识和抽象知识尽可能的简单化,让学生更容易明白。

2.课程教学上的改革

改革教学方法,上课时应当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极。在上新的内容知识点时,应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去想这个问题应该怎么样去解决,引入新的知识,学生也会带着这样子的疑问积极的思考。从而提高了学生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例如在这一门课程中,电阻、电容、二极管和三极管都是一些常用的电子元件,但对于刚从高中上来的高职学生来说,并不了解它们是干什么用的,而且电子元件里面的知识又相当的琐碎和抽象。要是我们在讲这些元件之前,用一个简单的小电子电路路实物板实现一些同学们感兴趣的功能,并对这个电路里边的元件功能提出一些问题。这样子同学们看到了元件的一些实实在在的一些应用,必定能引起学生们的好奇心。

随着社会的发展,原来一些传统的教学手段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在的教学需求了,我们在教学手段上也要有所改进,例如:用原来的主要以“黑板+板书”的时代,变为以“多媒体”为主“黑板+板书”为辅。采用这样子的教学手段是基于这一门课程的特殊性,由于有基本电子元器件的介绍这些内容,对于大多数的高职学生来说还是相当的陌生,有的学生都没有见过电阻、电容的,所以用多媒体教学能够把抽象的概念或过程形象地展示元器件结构,使原本难讲难学的教学内容更直观、生动、形象。

加强实验教学和实训活动,提高技术技能。这门课程侧重应用,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这就要我们在教学改革中加强实践教学,有些内容我们必须放到实训室去上。例如:仪器仪表的使用,虽然我们用多媒体的教学能够看到什么是万用表、稳压电源和显波器,每个按钮的作用是什么?讲完了之后学生们也就忘了,也许就记得是什么东西而以。要是我们直接在实训室去上,边讲边看实物边操作。这样子学生们更容易掌握使用方法及测量方法。学生也更喜欢这样教学一体化的模式。

3.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对于高职学生来说,主要是技术技能和动手能力。《电子技术基本技能实训》要学生们掌握各种元器件的识别和判定,而且还要有一定的焊接电路板和制作简单电路析的要求。那么对于考核既要做到理论知识的掌握又要能够体现实践性的操作,可以分为两部分来考核。第一部分在讲解完常用电子元件的时候就可以考核一次,考核的内容就是识别和各元件好坏和管脚的判别。第二部分就是后边的识图、焊接和简单制作电路板。例如制作一个双电源的直流稳压电源,通过的制作电路来检验学生们的识图、焊接及调试方面的能力。这样子的考核方式能更充分的使学生掌握了技能,又培养了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从而真正实现了高职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电子学入门教学篇8

一、精心设计新颖创意的新课导入和有趣的实验上好入门课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具有创意的新课导入,可以激起学生的注意力,诱导他们积极思考,既解决了问题,又扩大了视野。所以,对于前几节课,要精心设计新颖创意的新课导入和有趣的实验上好前几节课,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兴趣。一旦学生对该门学科感兴趣,学生就会兴致勃勃地乐意上这门课。因此,激发学生学习电子电工基础的兴趣和动力就成为‘绪论课’的一个首要任务。我觉得此时多说不如多做,因为对于他们学习基本知识是枯燥乏味的,但是让他们自己动手的话兴趣就大多了。这样,就在刚开始安排几个有趣的实验,如:欧姆定理的论证,测量电阻如何使其误差减小等小实验。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形成先入为主的求知欲望。

二、加强直观教学,重视教学实验,激发学习兴趣

电子电工基础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所以要根据这一学科特点,利用直观教具和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充分发挥直观教具的作用。教学中要加强直观教学,采用实物、模型等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器官的互相协调作用。例如,学习电容和电感时,在黑白电视机的主板上让学生寻找各种电容和电感,并让他们记下型号。然后每个字母数字代表什么意思就可以记下来。这样,不但可以使学生初步认识元器件的外形、型号,了解元器件的应用情况,也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2.注重演示实验。演示实验在教学中往往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地开动脑筋。在演示实验中,就可以不拘泥于教材或教参的安排,由他们自己动手,比如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器材、设计实验方法,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等等。让学生充分地动脑、动手、动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和独立地思考,并通过实验否定错误的假设或修正不完善的猜想,从而使学生解决问题的勇气和信心。

比如:在讲授二极管质量的判别时,首先强调二极管内部的结构,它是具有PN结的,而PN结是具有单向导电性能,也就是说:对PN结加正向电压是导通,那么它的正向电阻就比较小;反之加反向电压时,不导通,反向电阻就比较大的。那如何利用这一特点并借助于其他的电工仪表来判断二极管质量的好坏呢?告诉他们利用万用表,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如下:

(1)先标明二极管两端的序号。

(2)分别用红黑表笔轮流接,填入表格。

(3)分别用万用表不同的档位测量。

R×100ΩR×1000Ω

二极管1二极管2二极管3二极管4

将万用表换其它量程再做以上实验,重复几次。最后根据实验现象,发现测的的两个电阻的阻值一个比较小,一个为无穷大,这样的话不仅能得出哪些二极管质量好,哪些质量不好,并且能找出不好的原因以及万用表用哪个量程最好。

很多学生经过亲自动手实验,展开讨论和分析,大家各抒己见,教师不要轻易否决,而是采取师生共同商讨,分析对错,肯定他们的成果。这样的话他们就有很大学习兴趣。 三、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制作模拟课件

电子电工基础是研究电能应用技术的基础课程,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在教学中,往往有许多图景学生很难想象,实验又无法进行,而这对于学生的理解,就比较困难了。同时有些实验虽然可以演示,但其过程无法看到,变化小,学生难以理解,也不是很相信。

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制作逼真的模拟课件,可以帮助学生摆脱这些认识障碍。例如:电动势的方向,电容器充放电,交流电的产生等。又如:整流电路的时候,做实验的话现象是有点可以看出的,但是波形失真比较严重。这样的话学生可能认为是旁边信号输入。但可利用PROTEL将实验装置画出,在运行一下,就可以看出输出波形了。用FLASH制作动画效果, 将整个实验过程通过模拟方法予以完成, 这样不仅将抽象的东西形象化了,学生易于接受了,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四、创造良好的课堂情境

有情趣的提问,可以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例如,在放大电路时,我是这样引入课题的:“明星开演唱会时,那么多人他是怎么样让大家都听到他的歌声呢?”,“大家都知道可以利用喇叭,音响吧?但它是怎么工作的?”,“是不是直接把声音放大?”。短短的几个问题使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就被吸引过来了,学生都跃跃欲试,课堂气氛顷刻活跃起来。

但课堂气氛活跃的同时,要注重课堂效果,不能让学生停留在新鲜好奇上,每一个教学情境的创设都要紧紧结合教学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重视实验的基础上,层层深入,灵活的创设问题情境和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某一知识是否乐学,是否学得好,关键在于学生是否对该知识产生兴趣,有心去研究它。由于电子方面知识内容较深,学生学习难度确实大,想方设法的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电子专业教师必须要探讨的问题。以上仅是我教学实践中的一点体会。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的同时,要注重锻炼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总之,我觉得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优化教学活动的策略,把握好活动过程中的操作环节,就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电子电工基础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沈忆宁,《汽车电子电工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

[2]潘世墨,《在课堂讲授中引入问题教学的探讨》,上海高教研究,1998(2).

电子学入门教学篇9

一、引言

电子线路是指含有晶体二极管、晶体三极管、场效应管等电子器件、并且能实现特定功能的电路,它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子设备中。按照器件工作特点及其分析方法上的不同将电子线路分成线性电子线路和非线性电子线路,而《线性电子线路》这门课程是高等院校中很多工科专业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特别是电子、通信专业。这门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并且由于新理论和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使得该课程的内容多、难度大,因此学生普遍感到难学。该课程教学内容的特点是基本概念抽象、知识点分散、分析方法多样以及器件类型复杂等。由于课堂是理论教学中最重要的场所,教师需要根据该门课程的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灵活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因此,对该门课程的课堂教学方法进行探讨是本文的主要内容。

二、从“绪论”课开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学生一般在每门课程的开始都充满了好奇和兴趣,如果能将“绪论”课上的好将能够进一步激发这种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反之,则会使得学生对这门课失去兴趣,甚至会产生厌学情绪。因此“绪论”课显得尤为重要。而在《线性电子线路》的“绪论”课中除了向学生介绍“什么是电子线路”,以及电子线路的分类方法外,重点举一些学生熟知的例子说明电子线路的应用。例如以图1中的无线通信系统为例,简单介绍整个系统的工作过程:在发射端,换能器将声音信号变换为电信号,但由于转换后的电信号非常微弱所以需要进行放大,发射机的作用是将电信号调制到高频振荡信号上并进行放大,调制后的信号通过天线变换为电磁波进行发射;电磁波在传输的过程中也要进行不断的放大即信号的再生;在接收端,天线接收到电磁波先转换为电信号,然后在接收机中进行解调和放大,最后通过换能器转换为声音信号。由此可以看出,在整个无线通信过程中都要用到的一个重要电路——放大器,这也是《线性电子线路》这门课程的核心内容。

另外还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些以往学生制作的收音机等实验品,从而在引入这门课的同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三、引入Multisim仿真软件,提高课堂教学的生动性

《电子线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虽然该门课程也配有相应的实验环节,但是实验课并不是在课堂上进行的,并且该门课程的电路分析复杂,传统的教学并不能形象模拟动态分析,因此在授课中很难完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让学生陷入枯燥、单调的被动学习中。Multisim仿真软件是加拿大Interactive Image Technologies公司推出的EDA软件。Multisim具有庞大的元件库,提供14种仿真分析方法和大量的仿真测试仪表,整个操作界面就像一个实验工作台,从而将实验过程搬到课堂教学中。

下面以集成运算放大器最后一级——互补输出级的课堂教学为例,说明Multisim仿真软件在《电子线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基本互补输出电路存在交越失真,为了使学生对交越失真有个感性的认识,首先我们利用Multisin软件绘制如图2所示电路,设置输入交流正弦电压的峰值为3V,利用虚拟示波器观察输入波形和负载上的输出波形。从示波器上可以清楚的看到输入波形(A通道)为标准的正弦波,而输出波形却产生了明显的交越失真,并且输出电压的峰值小于输入电压峰值。

接着在基本互补输出电路的基础上进行改进,消除交越失真。利用Multisim绘制消除交越失真互补输出级及示波器上显示的输入波形和输出波形如图3所示。从示波器上可以看到输出波形没有产生失真,输出电压峰值与输入电压峰值很接近,说明合理设置静态工作点是消除交越失真的基本方法,且使得电路的跟随特性更好。

Multisim仿真软件教学是一种方便、直观、新颖、高效、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特长和潜能,而且能够鼓励并引导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想象力、创新欲望和探索精神。

四、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它的核心是将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循循善诱,而不是满堂灌输,变学生被动听课为主动思考,使学生在课堂上带着问题去听课。这种方法应用在《线性电子线路》课程时应根据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启发方式。

讲授线性电子线路时,应时刻启发学生如何用已经学过的电路分析计算方法来解决线性电路的实际问题。例如非线性器件——三极管或场效应管,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等效成线性模型,因此可以采用线性电路分析方法解决非线性电路的问题。抓住这一点,学生就会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然后重点讲述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放大电路工作时容易产生饱和、截止等非线性失真,其原因是什么?找出原因,然后采取措施。

五、利用讨论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热情

采用讨论式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注入式”、“保姆式”的教学方法变为“自主式”、“互动式”教学。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经常引入一些讨论题,通过引导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和课堂讨论,使学生能较顺利地掌握该门课程的学习方法,较快地进入该门课程的学习。例如,在介绍完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和发光二极管后,给学生出这样一个讨论题:在一个直流电路中,如何用发光二极管分别来作电源指示灯和保险丝指示灯? 在学生讨论和思考后可以给出一个参考电路,如图4所示。接着还可以让学生课后继续讨论:如果换成交流电路又该如何?

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可以形成互动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的形式更具多样性,并且能够让学生思想比较集中。

六、采用形象的比喻解释一些枯燥的、难理解的概念和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遇到枯燥的、难理解的概念时,可以用实际生活或自然现象中的相类似的问题来作比喻,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而且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在介绍半导体材料中存在两类载流子——电子和空穴时,很多学生对空穴的概念比较难理解,这时可以举这样一个例子:将教室里每个在座的学生看成一个价电子,被束缚在座位上,突然,前排有一学生因某种原因离开座位跑出教室,这个学生就成为了一个自由电子,并且他的座位就空出来了,而后排的学生为了更好的听课,依次向前移动一个座位,空的座位最终移到了最后排。因此学生向前排移动可以等价于看成空的座位向后移动,利用这个比喻让学生能更好的理解空穴真正的物理意义。

七、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培养学生的兴趣等出发,根据《线性电子线路》这门课程的特点,探讨了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方法,从而全面提高《线性电子线路》的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甘光明.《低频电子线路》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版), 2004, 1(4):155-156.

电子学入门教学篇10

一、引言

电子线路是指含有晶体二极管、晶体三极管、场效应管等电子器件、并且能实现特定功能的电路,它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子设备中。按照器件工作特点及其分析方法上的不同将电子线路分成线性电子线路和非线性电子线路,而《线性电子线路》这门课程是高等院校中很多工科专业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特别是电子、通信专业。这门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并且由于新理论和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使得该课程的内容多、难度大,因此学生普遍感到难学。该课程教学内容的特点是基本概念抽象、知识点分散、分析方法多样以及器件类型复杂等。由于课堂是理论教学中最重要的场所,教师需要根据该门课程的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灵活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因此,对该门课程的课堂教学方法进行探讨是本文的主要内容。

二、从“绪论”课开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学生一般在每门课程的开始都充满了好奇和兴趣,如果能将“绪论”课上的好将能够进一步激发这种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反之,则会使得学生对这门课失去兴趣,甚至会产生厌学情绪。因此“绪论”课显得尤为重要。而在《线性电子线路》的“绪论”课中除了向学生介绍“什么是电子线路”,以及电子线路的分类方法外,重点举一些学生熟知的例子说明电子线路的应用。例如以图1中的无线通信系统为例,简单介绍整个系统的工作过程:在发射端,换能器将声音信号变换为电信号,但由于转换后的电信号非常微弱所以需要进行放大,发射机的作用是将电信号调制到高频振荡信号上并进行放大,调制后的信号通过天线变换为电磁波进行发射;电磁波在传输的过程中也要进行不断的放大即信号的再生;在接收端,天线接收到电磁波先转换为电信号,然后在接收机中进行解调和放大,最后通过换能器转换为声音信号。由此可以看出,在整个无线通信过程中都要用到的一个重要电路——放大器,这也是《线性电子线路》这门课程的核心内容。

另外还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些以往学生制作的收音机等实验品,从而在引入这门课的同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三、引入multisim仿真软件,提高课堂教学的生动性

《电子线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虽然该门课程也配有相应的实验环节,但是实验课并不是在课堂上进行的,并且该门课程的电路分析复杂,传统的教学并不能形象模拟动态分析,因此在授课中很难完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让学生陷入枯燥、单调的被动学习中。multisim仿真软件是加拿大interactive image technologies公司推出的eda软件。multisim具有庞大的元件库,提供14种仿真分析方法和大量的仿真测试仪表,整个操作界面就像一个实验工作台,从而将实验过程搬到课堂教学中。

下面以集成运算放大器最后一级——互补输出级的课堂教学为例,说明multisim仿真软件在《电子线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基本互补输出电路存在交越失真,为了使学生对交越失真有个感性的认识,首先我们利用multisin软件绘制如图2所示电路,设置输入交流正弦电压的峰值为3v,利用虚拟示波器观察输入波形和负载上的输出波形。从示波器上可以清楚的看到输入波形(a通道)为标准的正弦波,而输出波形却产生了明显的交越失真,并且输出电压的峰值小于输入电压峰值。

接着在基本互补输出电路的基础上进行改进,消除交越失真。利用multisim绘制消除交越失真互补输出级及示波器上显示的输入波形和输出波形如图3所示。从示波器上可以看到输出波形没有产生失真,输出电压峰值与输入电压峰值很接近,说明合理设置静态工作点是消除交越失真的基本方法,且使得电路的跟随特性更好。

multisim仿真软件教学是一种方便、直观、新颖、高效、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特长和潜能,而且能够鼓励并引导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想象力、创新欲望和探索精神。

四、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它的核心是将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循循善诱,而不是满堂灌输,变学生被动听课为主动思考,使学生在课堂上带着问题去听课。这种方法应用在《线性电子线路》课程时应根据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启发方式。

讲授线性电子线路时,应时刻启发学生如何用已经学过的电路分析计算方法来解决线性电路的实际问题。例如非线性器件——三极管或场效应管,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等效成线性模型,因此可以采用线性电路分析方法解决非线性电路的问题。抓住这一点,学生就会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然后重点讲述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放大电路工作时容易产生饱和、截止等非线性失真,其原因是什么?找出原因,然后采取措施。

五、利用讨论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热情

采用讨论式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注入式”、“保姆式”的教学方法变为“自主式”、“互动式”教学。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经常引入一些讨论题,通过引导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和课堂讨论,使学生能较顺利地掌握该门课程的学习方法,较快地进入该门课程的学习。例如,在介绍完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和发光二极管后,给学生出这样一个讨论题:在一个直流电路中,如何用发光二极管分别来作电源指示灯和保险丝指示灯? 在学生讨论和思考后可以给出一个参考电路,如图4所示。接着还可以让学生课后继续讨论:如果换成交流电路又该如何?

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可以形成互动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的形式更具多样性,并且能够让学生思想比较集中。

六、采用形象的比喻解释一些枯燥的、难理解的概念和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遇到枯燥的、难理解的概念时,可以用实际生活或自然现象中的相类似的问题来作比喻,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而且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在介绍半导体材料中存在两类载流子——电子和空穴时,很多学生对空穴的概念比较难理解,这时可以举这样一个例子:将教室里每个在座的学生看成一个价电子,被束缚在座位上,突然,前排有一学生因某种原因离开座位跑出教室,这个学生就成为了一个自由电子,并且他的座位就空出来了,而后排的学生为了更好的听课,依次向前移动一个座位,空的座位最终移到了最后排。因此学生向前排移动可以等价于看成空的座位向后移动,利用这个比喻让学生能更好的理解空穴真正的物理意义。

七、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培养学生的兴趣等出发,根据《线性电子线路》这门课程的特点,探讨了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方法,从而全面提高《线性电子线路》的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甘光明.《低频电子线路》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版), 2004, 1(4):155-156.

电子学入门教学篇11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7-0023-03

一、学籍管理工作的内容

学籍管理工作是一项细而杂的工作,需要教学管理人员极其认真,学籍管理是学校维持正常教学秩序,形成良好校风、学风和教风的重要保障,对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学籍管理工作主要包括新生到校资格审查、学生报名后学籍电子注册、学籍异动、学年电子注册及校对、课程考试和成绩管理、学生信息异动、毕业资格审核、毕业生图像信息采集、学历电子注册等。对于已经达到学籍管理工作要求的学生,准予毕业;反之,没有达到学籍管理要求的学生,对其进行留级、退学或不授予毕业证书等处理。

二、教务系统管理平台下的学籍管理工作的内容

熟悉学籍管理工作的内容后,再利用教务系统管理平台来规划设计适合自己的学籍管理工作平台。

1.教务管理系统平台是辅助高职教务处完成日常工作的数据库管理和信息系统,主要包括学籍管理、成绩管理、教务维护三个模块。这三个模块的设计大大减少了教务工作人员繁重的教务工作压力,减少了因人为因素出错的情况,提高了教务工作效率和质量,并使大量数据信息得到充分利用和长期保存,还提供了快速检索、打印的功能,以及学生考试成绩的统计分析,为学校教学和骨干校建设提供了大量的数据支持和客观保证。

2.对教务管理系统中学籍管理模块功能的分析,可以更好的促进学籍管理工作。学籍管理是整个教务管理系统中的核心和基础。电子学籍文件的每一项工作都涉及学生。如,有学籍在校生管理就包括学生入学注册、学籍异动、学生分班、学号编排、考试信息等,因此设计学籍管理模块是教务管理系统中的首要任务和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更好的管理学生在校的所有档案数据,重点完成学生的学籍管理及统计工作。学籍管理数据包括学生综合情况、成绩、毕业审批、查询分析等(如图1),还可以更新、替换、升级教务系统中的学籍管理模块和数据,学籍管理系统模块的使用权限在学籍科和各学院教务科、学生科。

三、在教务系统管理平台下管理学籍工作的必要性

随着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各学校学生基数增加,很多高职院校在校生已达2万人左右,就业压力也随着变大。职业教育要求培养职业技能人才是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为了完成就业率,为了适应教育教学改革,坚持多元化办学模式,这样带来的就是课程更新快,考试方式、成绩设置灵活,学籍管理工作也需要灵活多变,学籍管理工作有了压力,传统的学籍管理方法就很难适应现代的职业教育,学籍管理过程及结果的正确性、公正性、合理性、实效性很难保证,因此很多高职学院都需要利用教务管理系统平台来管理学籍工作。

1.学生从进入学校到毕业,会产生很多真实的、有价值的学籍文件,统计数据量相当大,要把这些材料管理的有条有序有很大的难度。学生各类的学籍文件是分层管理的,部门多,人员复杂,查询学生学籍材料是手工的单一的文件,文件无法共享,文件存在不真实或造成有些数据丢失,影响了工作效率和质量。采用纸质文件和电子文件并存,双重保险,也解决了高职院校学籍管理工作人员频繁变动交接中存在的问题。教务系统平台是改善当前学籍管理工作的最好管理方式,使学籍管理文件系统化,提高了效率,节约了成本。

2.高职学院为了适应社会发展,满足企业用人要求,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经常变动,课程的设置、课程的改革、考试的改革、教材的调整等,这些灵活多样以学生为本的办学模式,使教师和学生都感到方便了。最后把这些问题都交给教务和学籍管理部门,会使学籍管理压力大,如:出现了学分替换成绩问题、专业课程名称不符、专业选修课程调整、公共选修未选或用其他课程代替等,结果是学籍异动频繁、成绩修改补录频繁、班级名称和人数随意变化,这样用传统的学籍管理工作模式很难实施。

3.教务管理系统中的学籍管理模块实现了数据集中管理,数据共享,保障了数据的一致性。学籍管理模块生成的数字文件不同于纸质档案,载体形式灵活多样化,在教务管理系统中搜索学生学籍的相关信息,很快就会得到相关的资料,可以轻松实现查找、检索、组合、保存、打印等功能。

四、教务管理系统下的学籍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学籍文件是高职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一个系统真实记录,和工厂里生产的产品一样,离不开工人和技术管理人员的辛勤付出,而学院里记录这些真实信息的就是辛勤劳动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学生在校的整个过程就形成了学籍档案、成绩档案、毕业鉴定档案等,是高职学籍文件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教学的质量依据。教务管理系统里的学籍管理模块包括学籍异动、成绩管理、毕业审核等,这给高职学生的学籍管理工作带来了方便,但也提出了新的挑战,是继续采用手动、纸质学籍管理工作模式还是利用录入、电子管理模式呢?下面就以学籍管理工作中的学生学籍卡片和学生成绩为例来谈一谈。

学籍卡片和成绩单是学籍管理面临的主要电子学籍管理工作,学籍卡片是学生到学校后由学生本人在教务系统平台上填写的个人身份信息登记,包括姓名、性别、身份证号、通信地址、政治面貌、家庭成员、毕业中学等个人基本信息资料,还有操行评语、学籍变动等内容,成绩单是学生在校课程学习、校外企业实习情况的真实记录,是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学生能否按时毕业,学生成绩是否合格是很重要的衡量指标。以上的两种文件将相伴学生一生,是联系学校、用人单位、学生之间的桥梁,是反映学生最原始、最基础、最真实的在校记录。

1.平时在教务管理系统平台中学籍管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1)在系统中填写学籍卡片时学生填写不认真,不及时,通知不到位;(2)在系统中打印纸质学籍卡片和成绩单工作量大,设备缺乏;(3)成绩录入时教师不认真,课程成绩不提交,出现“判分不准”、“录入不细”、“把关不严”等问题;(4)毕业成绩审核时数据量大,难度大,并且毕业审核中发现学生成绩错误、漏登、课程比例不对、课程未选、教学计划录入时学分错误等。

2.为解决学籍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目前教务管理系统平台,适应现代的学籍管理工作模式,改进适合自己的学籍管理系统模块。

(1)按照培养需求,建立和完善教务管理系统为基础的学籍管理工作制度,保证学籍管理工作正常运行。不断完善教务管理系统平台,严把学生入学基本信息数据关口,提高学籍管理前提工作的准确性,从而规范学籍文件管理工作。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学生学业成绩管理细则》、《学生成绩补录规定》、《学分转换与认定细则》、《学生学籍异动情况汇部表》、《学生学籍管理规定》、《电子学籍卡片填写制度》、《关于学生毕业证书办理规定》等各项制度,使学籍管理工作更加制度化、规范化。

(2)在教务平台上做好学籍管理工作,必须加强与各学院、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与沟通。由于学生从新生入学到毕业,在校期间要由多个部门来管理,因此学籍管理工作是处于各个部门的汇合处,只能理顺、理清各个部门的责任。针对学籍卡片和成绩录入的不及时、不准确,把学籍卡片填写情况和学生成绩录入情况纳入常规教学检查中,让各个职能部门和学院高度重视学籍管理工作。教务系统中学籍管理模块可考虑学籍电子数据共享功能,做到各学院、各职能部门数据统一,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籍工作处于良性循环状态。

(3)通过教学管理系统、校园网、校报等多种途径宣传学籍管理工作。鼓励学生参与学籍管理工作,高职院校及各二级学院一定要通过各种途径向学生宣传学籍管理的相关政策和制度,尽快让学生熟悉学校的各类学籍管理制度,让学生知道自己的学籍状态,让学生入学就能明确学籍管理的重要性,定期为学生讲解有关学籍的管理制度。学籍管理工作几乎没有容错空间,在教务系统管理平台下的学籍管理工作更加透明,定性更加准确,必须要有严谨、明晰的操作程序作为保证。如:补考后经过各学院甄别,学生不及格门次大于等于5门予以留级,大于等于8门予以退学。补考、毕业前清考必须在教务管理系统上确认,经过学生本人确认后才能考试,这样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不及格成绩,减少了补考、清考工作的盲目性,解决了过去无法统计补考和清考参加考试人数的问题。最后,毕业资格审核环节,学生课程成绩和学分必须全部合格才能通过毕业审核。通过教务系统管理平台,开通学籍查询、成绩查询,方便学生了解自己的学籍状态和成绩。

(4)注重人员和管理设施的配备。学籍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细致的工作,高职院校学籍管理人员应稳定、专职,并能运用教务系统管理平台做好学籍管理工作。学院应增加资金投入,配备管理设施,如打印机、电脑、光盘和移动存贮设备等,能解决电子信息数据导入、导出或打印成册,并将纸质数据和电子数据永久储存。

3.以教务管理系统平台为基础建立及管理动态的电子学籍档案。电子数据是高职院校学籍档案发展的必须趋势,应加快高职院校档案部门的电子信息管理建设,应重新建立完善归档管理程序和方法,有针对性的开展研究工作。目前学籍管理工作的学籍数据除了传统纸质与电子数据文献以外,还包括教务管理系统中的庞大电子数据。电子学籍文件与传统的档案文件相比发生了变化,载体的形式也灵活、多样化了,储存信息的载体不仅仅是纸质载体,同时光盘、移动硬盘、U盘,大量的电子数据资源的保存,给传统的管理模式带来了冲击,如何保存这些宝贵的电子数据档案,如何进一步完善和促进教务管理系统中的电子资源数据的更新和发展,这也是目前学籍管理部门和档案管理部门共同研究的课题。

(1)电子学籍档案的内容。学生入学基本情况的新生入学登记表、学生学籍卡片、学生成绩总册、在校生名册、学生学籍变更材料(升级、留级、休学、转学、复学、退学等),这些信息都应录入电子学籍档案,这也是学籍管理信息系统模块的组成部分,是电子注册工作的依据。

(2)电子学籍档案的作用。①可查询在校生成绩及基本信息情况。为学校领导和教师提供学生成绩及基本信息的统计数据。②在校生和毕业生的成绩查询。③对学籍异动及学生情况的查询。通过学籍管理工作的维护,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档案信息的准确、完整。教务管理系统中电子学籍档案与学籍学历信息平台数据可链接共享,兼容后的数据可以网络查询和修改,强化了数据的准确性。学生毕业后可将每个学生的电子学籍档案输出转交给档案管理部门保管。这些数据给学校教学检查、骨干校建设提供了价值参考。

(3)动态电子学籍档案的建立。根据电子学籍档案的内容和作用,以教务管理系统平台的数据结构为基础,设计学生动态学籍档案信息数据库的基本结构,建立学生电子学籍档案数据库。学生基本信息库的主要内容包括学号、高考考号、姓名、身份证号、性别、相片、政治面貌、身体状况、学院、班级、专业、家庭地址、家庭成员情况、主要学习经历、联系方式、学籍异动情况等,可通过以下步骤完成学生基本信息库的建立。①为了减少学籍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可以直接利用招生录取库获取考生的电子信息,这样就免去了对考生档案的录入工作。②入学后组织学生在教务管理系统上的学籍信息平台上填写本人的学籍卡片信息,确认无误后再提交,而后将电子学籍卡片输出建立纸质文本学籍册。③采集学生电子相片,可利用学籍学历信息管理平台的高考录取库中的图像信息,录取库中的图像信息是以高考考号命名的,将高考考号统一替换成学号,再把学生电子相片导入到教务管理系统中即可。同时,收集高考录取库中无图像信息的同学照片,采集电子相片并以学号命名,这样就使学生入学初的电子档案更加完整了。④学生在校期间的学籍、成绩管理。运用教务系统管理中的学籍管理模块及时处理学籍异动,同时会自动更新学籍异动学生的电子学籍档案,学生成绩管理与学籍卡片系统兼容,使学生在校期间成绩与电子学籍档案相连接。⑤学生通过毕业审核后,经有关责任人确认无误后,将学生的电子学籍档案输出形成原始文本档案与电子档案数据一同交给学校的档案管理部门。

4.确保电子学籍档案数据的安全性。学籍档案电子化必须考虑安全问题,可以在教务管理系统平台中的学籍管理模块中设置学籍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的权限,采取分级分配管理权限的方式进行电子文件数据管理。权限可以分为高级管理员、一般管理员、普通教师和学生用户。如各学院教务科、学生科也分配相应的信息权限,有专人负责管理,可查看自己工作职能以内的信息,并负责管理各二级学院数据共享和安全;学生的权限是只能查看自己的学籍信息和成绩信息,他们均没有数据修改的权限,只有系统技术员和教务处高级管理人员才有权限修改数据,需要修改数据时,必须提交书面报告,经领导审核后才能修改。

参考文献:

[1]王颖.初探校内教务管理系统在学籍管理现代化建设中的技术问题[J].内蒙古电子学刊,2008,(4).

[2]徐日.高校教务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5,(6).

[3]李怡.浅谈如何做好技工院校学籍管理工作[J].职业,2014,(29).

电子学入门教学篇12

【分类号】S24-4;G642

课程群指具有相同内容或者内容具有承接的课程的有机结合或是几门能够互相促进的课程构成的有机群体。结构紧凑、内容合理的课程群能够为专业提供更科学、更高效的教学平台,亦能够为专业的发展提供整合的教学资源,同时能够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进而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掌握。国内很多高校在开展特色课程群构建方法研究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1-3]。

农业电气化是将传统的农业工作方式与电气、控制、信息等信息化手段相结合的专业,其本身具有交叉学科特点,这就决定了专业的发展既要涉及相关的电子信息知识,又不能像电子信息专业那样过于专注信息类的专业内容,专业中电子信息类知识广度更为重要[4-6]。农业电气化专业课程中的电子硬件类课程,对于专业发展至关重要,电子硬件类课程融合,构建适合农业电气化专业的电子硬件课程群,能够最大程度的满足专业的需求,在知识的广度上对学生进行拓展,同时整合课程资源能够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融会贯通的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本文以农业电气化的三门核心电子硬件课程:电子线路计算机辅助设计、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嵌入式系统为例,着重论述了电子硬件课程群的构建方法与教学方法的改革思路。

一、核心电子硬件课程群建设可能性与必要性分析

线路计算机辅助设计、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嵌入式系统。三门课均以了解电子硬件的构成,掌握硬件基本设计原理,理解硬件设计原则,学习硬件设计方法为目的。课程中均涉及到了处理器、寄存器,寻址方式,数据处理等电子设计的基础知识,且具有前后承接的特点,三门课具有构建统一课程群的可能性。授课内容方面有雷同的部分,学生学习起来感受相近,甚至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因此对三门重要课程进行融合构建电子硬件课程群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电子硬件课程群建设思路与方法

构建电子硬件课程群以培养学生电子硬件综合设计能力为目标,着力打造完整的学生的完整的电子硬件知识体系,利用统一课程群的知识进行农业电气化系统中电子控制硬件的设计、开发、及基本原理的教学。电子硬件课程群的融合构建思路以实际设计中的流程为导向,对三门电子硬件课程进行有机重构。

电子线路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主要针对电子线路的选型、设计、分析、绘制、检测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从实际硬件开发设计的流程来看,应作为课程群的第一部分。只有掌握了电子线路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才能对后续课程中的单片机、嵌入式系统课程中的硬件仿真部分进行正确的原理图设计,而在设计电子线路时要掌握芯片的硬件I/O接口信息,硬件寄存器的基本连接方式,故将后续课程中的硬件方面的接口内容,放在这一部分进行讲解,使学生能够掌握不同硬件的电子线路设计方法。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主要针对51级别单片机的设计进行讲解,应作为课程群的第二组成部分。为保证与后续内容稳固衔接,程序设计时应全部使用C/C++复杂语言讲解,将面向对象的硬件程序设计思想渗透到教学中,摒弃传统的汇编语言和C语言,重点强化包括“.h/.c”编程模式、typedef、ifndef与define等面向对象的编程习惯,使学生掌握此类编程方法,为嵌入式系统程序设计打基础,强化I/O口、LED、LCD、键盘等硬件基础部分模/数电路层面知识的讲解,为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嵌入式系统是课程群的第三组成部分,该部分承接前面的电子线路计算机辅助设计、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的内容,着重在嵌入式系统独有内容的讲解。由于嵌入式系统设计体系复杂,设计层面方面包括bootloader设计,硬件线路设计,软件开发设计等多方面,在有限的本科课程教学体系中,应将嵌入式系统视为“高阶”单片机系统进行讲解,这样既能承接前序的课程内容,又不至于使学生在学习中无所适从,将嵌入式系统与单片机系统进行对照学习,重点在嵌入式系统的原理部分,嵌入式系统的三重抽象程度的编程、嵌入式系统的晶振的工作方式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软件部分则完全使用面向对象的编程思想讲解编程过程。由于有前面知识点的基础,学生能够很快的进入嵌入式编程的学习状态,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实验课开设方面,打通原来的课程实验,从电子线路设计,接口设计,程序编写到硬件调试全过程进行实验,使学生对课程群中的全部内容进行系统的复习和知识的融合串联,形成完整的知识和技能体系。

三、农业电气化电子硬件课程群构建效果展望

通过对农业电气化专业电子硬件类的三门课程的融合,构建电子硬件课程群,以统一的授课模式,对电子硬件课程群进行1-2个学期的连续讲授,按照统一的教学规划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新的教学规划,打破培养方案、实验教学方案之间的限制,能够为学生构建具有整体知识体系结构和技能提供保障。此类课程群的教学模式能够最大限度满足r业电气化类的交叉学科培养要求,能够培养出知识面广、知识体系完整的高素质人才。随着农业电气化专业课程群建设模式的成熟,根据学科的特点还可以考虑构建知识结构的横向融合课程群,将不同学科门类的课程进行融合,培养出知识复合层次更加丰富的农业电气化人才。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