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程教学方法合集12篇

时间:2023-11-13 09:41:17

精品课程教学方法

精品课程教学方法篇1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中,教学方法创新是其十分重要的内容。本文以2003—2010年间全国高校已建成的48门(其中专科3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国家精品课程为研究对象,主要是结合其中与“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相关的15门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实践,就教学方法和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之间的关系做一些粗浅的分析。

一、教学方法创新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切入点

(1)一流教学质量的实现需要教学方法的创新。《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今后一段时期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的重点在于提高高校教育教学质量。而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又是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内容。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中,教学方法的创新是其取得成效的必备要素,一流教学质量的实现离不开教学方法的创新。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中,应积极推进教学方法的创新。

作为精品课程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善于采用生动的语言、鲜活的事例和新颖的形式,运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案例式等生动而丰富的教学方法。要由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转向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双向交流的启发式教学模式。只有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以主体的身份参与教学过程,启迪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进而有效提升精品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2)一流教师队伍的培养需要教学方法的创新。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告诉我们,一门课程之所以能够成为精品,最关键的因素在于它拥有“一流教师队伍”。而“一流教师队伍”不仅要有合理的师资结构、科学的教育理念、非凡的科研水平和高超的教学能力,而且还要求掌握先进的、多样的、系统的教学方法。教师是教学方法的实施者、创造者、组织者和促进者,而能否运用和创新符合教育规律和适应课程特点及教学对象要求的教学方法,则是教师素质与能力的重要体现。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方面要加强学习,学会操作和使用现代教育科学技术、运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手段,创新与具体课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对教学方法的科学研究,以科研成果为指导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

(3)一流教学内容的传授需要教学方法的创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中,一流的教学内容建设是核心要素,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内在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活动、提升教学效果有重要意义。一流教学内容,首先,其内容要切实符合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根本任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的一般要求。其次,要充分考虑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遵循知识本身的逻辑结构。再次,要善于处理理论性与应用性、科学性与思想性、传统性与时代性的关系,以实现教学内容的最优化。

课程建设的实践告诉我们,教学内容是决定选择何种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而教学方法又是教学内容的桥梁与载体。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的内容互不相同,即便是同一门课程,各章节、各专题的内容也有所不同,这就决定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坚持多样性和灵活性的原则,既要采取一般的、共性的教学方法,更要采取适应不同课程教学内容的特殊的教学方法。随着教学内容的深化和丰富,要使教学内容产生更好的效果,教学方法必然要进行创新。只有选用的教学方法符合教学内容的性质和特点,才能使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发挥出最好的效果,通过加强针对性以提高实效性。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对教学方法创新提出的新要求

(1)坚持与时俱进,使教学方法具有现代性与先进性。同任何其他教育现象一样,教学方法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因此,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应在运用传统教学方法的同时,还要根据变化了的环境与条件、目标与任务、内容与手段及教育对象的特点等客观状况,坚持与时俱进,勇于开拓创新,使教学方法具有现代性与先进性,以适应现代教学及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需要。

北京师范大学在国家精品课程“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主持人王炳林教授,2008年)的建设中,坚持与时俱进,完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使教学方法具有现代性与先进性。通过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根据教学内容,制作课件进行直观性教学,并创设了网络教学环境,学生可以在网上看到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电子教案、多媒体教学课件、课程习题库、教学录像、参考文献等内容。借助网上互动平台,教师与学生实现了更好的交流和沟通,便于释疑与解惑,从而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与拓展所学知识。

(2)坚持以生为本,使教学方法具有多样性与灵活性。为达到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一流教学方法”的要求,应坚持以学生为本,改变“一言堂”、“满堂灌”的传统而单一的教学方法,根据教学目标、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特点,灵活运用研究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引导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良性互动,不断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武汉大学在国家精品课程“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主持人丁俊萍教授,2005年)的建设中,形成了一套“听、看、读、讲、写”的教学模式(听,即听老师讲课;看,即参观、调查研究、观看电视录像;读,即读教材、原著及其他参考资料;讲,即讨论、分析社会热点问题及自身发展问题;写,即撰写运用所学基本理论分析现实问题为主要内容的小论文)。形成笔试与口试相结合、开卷与闭卷相结合、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理论学习成绩与社会实践成绩相结合等考核方式,从而使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得到协调发展。

湖南大学在国家精品课程“思想概论”(主持人柳礼泉教授,2004年)的教学中,注意联系大学生的实际思想问题,切实采用了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通过运用“五结合”教学法(即学生读书与教师讲授相结合、校内教育与基地教育相结合、书本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课程内容学习与文化素质教育相结合),努力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3)坚持整体优化,使教学方法具有系统性与综合性。教学方法体系作为一个系统,是由多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方法构成的统一整体。这些具体方法相互渗透、互相补充,彼此联系、不可分割,协同发挥着整体效能。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国家精品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中,除了要建设丰富多样、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外,还要注意对这些方法进行最优化选择和系统整合,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方法的最大作用。需要注意的是,这种优化与整合,不是具体方法的简单相加,而是“集优化”,即经过优化组合形成新的方法整体。

东北师范大学在国家精品课程“邓小平理论概论”(主持人田克勤教授,2003年)的教学实践中,不仅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师生交互和生生交互的讨论式教学、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和前沿问题而讨论的案例式教学、融会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于一体的网络教学;而且注重“三结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集中授课和自主学习结合、传统教学和信息化教学结合,优化和整合可用资源,达到教育教学的有效目标。

复旦大学在国家精品课程“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主持人顾钰民教授,2008年)的建设中,创设了“2+1”教学模式:“2”是指将三分之二的课时用于课堂教学,讲准、讲全、讲活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1”是指用1/3课时用于教学实践中多渠道、多形式、多手段开展各类活动,使理论教学更显生动性、针对性和实践性。同时,充分利用多方资源,通过邀请专家学者作专题报告,开辟第二课堂,提升第一课堂等方式优化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通过教学手段的不断拓展和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有效整合了各种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的运用,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中不断推进教学方法的创新

(1)更新课程理念,以科学的教育思想指导教学方法的创新。教育思想对教学方法改革起着导向与统帅的作用,要推进教学方法的创新,就要更新教师课程理念,树立科学的教育思想。因此,课程理念和教学思想的更新,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推进教学方法创新的关键环节和首要因素。

首先,要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树立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相结合的教育教学理念。这一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能力,使学生自己去争取并实现主体能力的发展。北京大学在国家精品课程“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主持人陈占安教授,2003年)的教学实践中,针对课程的内容设计若干专题,除了组织一批知名教授分别承担理论讲授任务外,还选择一些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开展读书活动和小组讨论等,从而比较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其次,要改变单一的知识传授的教学观念,树立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素质提高相结合的思想观念。这一观念要求教学方法发生相应的变化,由以传授法为主转向以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为主,如专题式教学法、引导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研究式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协作式教学法等。浙江理工大学在国家精品课程“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主持人韩振亮教授,2006年)的建设中,注重现代教育理念在教学中的运用,正确处理好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关系,运用探究式教学(包括课题式教学和案例式教学)、协作式教学(包括组织课堂讨论和辩论)、实践教学(包括集体参观考察和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等多种教学方法。

(2)整合课程资源,以先进的教学设计助推教学方法的创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材是知识的载体,充分体现了党的理论创新,但语言表述大多文件化。如何把它成功转换为学生容易理解的教学语言,“内化”为学生的信念和品德,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需要选择恰当的教学路径,运用多维的教学方法,因此教学设计就显得更加重要。做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设计工作,就要抓实抓好四个着力点,即以理清逻辑结构为着力点梳理基本线索、以推进整体教学为着力点选准授课切入点、以理论联系实际为着力点优化案例教学、以突破重点难点为着力点创新教学路径。

电子科技大学在国家精品课程“思想、邓小平思想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主持人邓淑华教授,2007年)的教学中,设计了问题讨论式教学、观点演讲式教学、相互辩论式教学、课堂问答式教学、案例启发式教学、调查研究式教学、现场交流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整合优化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使教材的内容更加通俗易懂,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培养了学生的思考习惯和自学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在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为目标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实效。

福建农林大学在“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主持人郑传芳教授,2007年)的教学中,鼓励教师在教学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大胆进行教学创新,设计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来生动阐述课程内容,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比如,在讲授中华民族具有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时,围绕“具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中华民族,为什么还会出现少数分裂民族的败类、为什么祖国统一至今还未最终完全实现”设计讨论题,让学生更好地认清坚定爱国主义信念的重要性。

(3)发挥科技优势,以先进的教学手段促进教学方法的创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中,应努力改变传统教学中单一的“粉笔+黑板”的教学手段,充分重视现代科技发展在教学上的优势,积极利用先进的、现代的教学手段促进教学方法的创新。

西南交通大学在国家精品课程“思想、邓小平思想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主持人何云庵教授,2006年)的建设中,在广泛运用多媒体课件授课的同时,通过课程网站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这种与课程有关的学习资源主要有:教学大纲和授课教案(10多万字)、原著导读(50万字)、虚拟课堂教学(14讲)、14个专题的理论前沿问题研究资料(100多万字)、重点难点研究(20多万字)、教学案例(14个)等等,为广大学生提供了比较丰富的课程学习资源。

清华大学在国家精品课程“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主持人刘美珣教授,2006年)的建设中,广泛采用网络交流和答疑的方法。除了运用学生通过电子邮件与教师交流的方法,还将课堂教学延伸到网络学堂,充分利用清华大学“网络学堂”开设的公告栏、课程信息、教学资源、作业处理、教师答疑、问题集锦、师生讨论等网络资源,介绍其他网络资源、公共信息、回答学生提问、参与网上讨论等。

(4)改革评价方式,以健全的管理制度保障教学方法的创新。长期以来,高校对教师的教学工作业绩考核一般包括教学工作量、教学效果评价、教学研究成果等三个方面。从总体上说来,这种考核对教学方法改革的要求重视不够。为鼓励教学方法的创新,应在教学效果和教学研究与改革这两种考核中增加对教学方法创新成果的考核。在考核的途径上,除了要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外,还要注重来自学生对教学方法创新的评价,建立学生评教制度、师生交流制度等,收集来自学生方面的最真实的教学信息反馈,以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安庆师范学院在国家精品课程“思想、邓小平思想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主持人汪青松教授,2008年)的建设中,创新“四进”、“四实”、“四成”、“四教”的教学考核评价方式:对学生学习评价而言,主要根据参与“四实”(实验、实训、实习、实岗)的过程与成效,评价“四成”(成长、成人、成才、成功)的效果。对教师教学考评而言,重在考核教学“四进”(进案例、进活动、进实践、进社会)情况,实现“四教”(教书、教人、教心、教行)的情况。这种教学评价方式的改革,增强了针对性,比较好地体现了对教学方法创新的要求,因而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 柳礼泉. 教学方法创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J]. 思想政治教育,2011(10).

[2] 柳礼泉,丁蕾.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的对策与路径[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3).

[3] 柳礼泉,陈宇翔. 精品课程建设与一流教师队伍培养[J]. 高等教育研究,2007(3).

[4] 罗三桂. 现代教学理念下的教学方法改革[J]. 中国高等教育,2009(6).

精品课程教学方法篇2

关键词:精品开放课程;公共管理;教学方法

公共管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应用性学科,是我国新兴的一级学科,专业教学涉及到40多门课程,包括管理学、行政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基础知识。哈尔滨商业大学的公共管理学科依托劳动与社会保障、行政管理、公共财政学3个专业的发展与人才培养,为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领域储备专业人才。因此,如何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网络时代,具体的研究公共管理学科课程的课堂教学方法,对于公共管理学科课程的教学具有普遍的方法论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一、精品开放课程背景下公共管理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的必要性

教高[2011]6号、教高[2011]8号、教高[2012]2号和教高[2012]135号等文件明确了高等教育当前的发展方向是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发展,通过国家精品开放课程等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和普及共享,服务包括高校学生在内的学习者自主学习。目前,哈佛、耶鲁、麻省理工等世界知名大学的网络公开课程已纷纷在网上提供课堂实录。这些优质教育资源的网络普及,在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同时,也给公共管理学科类课程的传统课堂教学提出了挑战。

在信息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大学生应该并且能够运用网络工具接受时代信息和最新研究成果。因此,如何更有效率地运用网络优质教学资源,使其为传统课堂服务,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得到快乐和兴趣,收获知识,增长才干,成长为优秀的公共管理人才,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教学方法研究综述

(一)从教学内容入手改进教学方法

邓集文(2012)认为,应加强大学生的信仰追求、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教育[1]。张静(2011)认为,应探索和实践“做学合一”、“理论与实习并行”的教学内容,以便改变以“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走向以“多种媒体融合,自主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方法[2]。

(二)行为导向教学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方法研究

一些学者认为,在经营管理课程的教学方法中使用团队项目教学法,使得教学方法逐渐从“传授”法向“互动”法转移,实现基于“互动”的传授。高大利(2012)认为,应该增加学生实际操作的时间,以提高教学效果[3]。刘新科(2012)认为,行为导向教学理论,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演化为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理实一体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情境模拟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4]。

(三)信息时代辅助教学方法研究

孙凌(2011)认为,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发展,学生学习已进入“立体化”时代,不仅在课堂、图书馆,在宿舍通过网络也可以获取大量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张宏瑜(2006)认为,网络教学能够突破教师教学内容的框架思考来研究更多的相关问题;而教师通过引导学生选择有用的信息辅助学习;可以通过课程交流QQ群,促进师生不受时空限制实现实时交流[5]。

综上所述,国内现有的研究均是意在改变以教师为主的单项灌输方法,通过创设情境,鼓励和激发学生自己思考,通过学生和教师的思维互动来激励大学生发展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例如德国大学中习明纳和研究所的普及改变了大学传统的授业方式,培养了大批具有科学精神与研究能力的专家学者。为此,教师应是一个解构者。但是由于精品开放课是近些年来的新生事物,所以对信息时代精品开放课背景下的教学方法探讨较少。

三、精品开放课程背景下公共管理类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框架

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已经对公共管理的教学与研究提出了巨大的需求,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建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师资团队等人才培养环节中,凸显公共管理、公共经济的教学特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确立研究目标

形成精品开放课程背景下公共管理类课程专业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网络化背景下享受传统课堂的乐趣和愉悦,提升知识和能力。精品开放课程背景下的教学实践研究,形成以行为导向教学理论为基础,以教师“教”为引导,学生“学”为中心,理论基础深厚,关注现实问题的教学培养方案、课堂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方法、课下网络交流等多维的方法体系。

(二)教学方法研究的演变历程及对教学效果的作用分析

总结教学方法研究的演变历程,分析其内在机理。从研究重点看,主要研究教学方法对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问题及在信息时代教学方法的演变趋势。分析总结我国公共管理学科课程教学方法的发展历程、成效与经验。通过总结教学方法研究的演变历程和内在机理,探寻信息时代教学方法的演变趋势。

(三)构建精品开放课程背景下公共管理类课程的具体教学方法

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使网络的精品开放课程和网络资源为公共管理类课堂实践服务。让同学们通过课后自主的查询相关的精品课程资源和相关的前沿发展趋势,通过自学、思考写出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自主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通过在课堂上的分组练习和小组讨论,也可以通过随机抽签的方式由哪组来讲解自身观点,其他组进行质疑和补充,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深度和学习兴趣。深化认识、凝练思维,让学生的在思维和行动的锻炼中发展科学求知的精神追求,养成奋发作为、自主探索真理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实践的思维锻炼中养成个人独特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通过教师的引导性总结,提高掌握知识的准确度。

参考文献:

[1]邓集文.基于素质教育的我国高校教学改革浅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2,(28):47-48

[2]张静.做一名幸福的班主任[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3):36

精品课程教学方法篇3

一、精品课程建设中前厅服务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

前厅服务是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其功能在于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运用管理学、心理学、服务礼仪、公共关系和营销等相关知识,熟练掌握前厅部操作技能,对于酒店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养成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在前厅服务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教学方法的更新是其重要一环,但从当前我校教学过程来看,这方面还存在一些弊端,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传统的教学方法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主要有以下几个

特点

(1)以课堂为中心,与现实社会相脱节,重视理论教学而轻视专业技能的培养。造成很多学生眼高手低,适应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欠缺,不利于学生的个人发展和专业成长需要,更不能满足就业市场的需求。

(2)以教师为中心,课堂讲授过多,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不够,不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以考试引导教学,考评方法上采用闭卷考试的较多,考试形式单一。对学生素质教育、服务意识的培养重视不够。

2.市场需求和教学要求的不断提高对传统的前厅服务的

教学方法产生冲击

前厅服务教学与市场需求,要求教师进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

创新,积极探索有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新型教学方法。

二、精品课程建设中前厅服务教学方法改革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前厅服务教学方法的改革,应采用“工学交替”设计组织课程教学,本着“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工学结合、能力培养”的原则,有效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

教学方法的具体运用应根据课程的性质、教学目标的要求以

及课程内容的特点进行合理地搭配,从而形成完整的教学方法

体系。

前厅服务教学方法的运用要符合前厅服务的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目标与方法是统一的,目标是方法的灵魂。基于“行动导向”教学观,积极探索前厅服务“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前厅服务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要适合前厅服务的课程内容。课程内容作为学科知识传授给学生所使用的教学方法,与作为引

导学生解决问题的经验传授给学生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必然存在很大差异。前厅服务的课程内容应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教学对象的需要,改革教学内容,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观,立足前厅岗位职业能力培养,校企共同参与,整合课程内容,使前厅服务教学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和人才培养服务。

前厅服务选择了教学方法之后,应根据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

的要求、课程内容的特点以及具体的教育情境的需要进行优化组

合,努力提高学生实际操作、接待能力,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通过情景模拟对客服务接待过程的学习,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

三、精品课程建设中前厅服务教学方法改革的几点建议

1.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有效保证教学质量

前厅服务教学内容的组织以酒店前厅部典型的工作任务为逻辑主线,分客房预订、礼宾服务、入住登记、离店结账四个模块,实现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任务的融合,实现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的

一致性。教学中除了采用常见的讲授法、课堂讨论法、引导自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视频教学法等外,还要尝试真实情景教学法、项目任务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管理软件操练法、专家讲座教学法等教学方法,联系实际、接近实际,与时俱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前厅服务能力。

高职学生与本科学生的不同在于其身体、动觉智能占主导地

位,形象思维远高于抽象思维。高职学生这一特点决定了他们通常缺乏理论学习的热情,对现实问题的关注与解决却具有天生的敏

锐性,这种学习上的反差要求我们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本着“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工学结合、能力培养”的原则,在具体实践中有目的地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有效保证前厅服务的教学质

量,从而达到培养高职技术型人才的目的。

2.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突出产学结合特色

以真实的酒店场景和设施设备作为课堂,向学生介绍和演示

前厅的各项服务,使学生体会到了所介绍内容的真实性,又给学生带来直观上的感受,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在整个过程中,指导教师随时发现问题随时予以指导,实现“教、学、做”一体化,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酒店工作的乐趣,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3.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我校教学教室都安装了多媒体教学设备,从而为课程教学提

供了良好的环境。多媒体辅助教学集声音、文字、图形、图像、影像动态显示为一体,生动活泼、引人入胜,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充分利用虚拟前厅开展教学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虚拟前厅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酒店信息化系统在星级酒店前厅部应用广泛,学生就业后能立即掌握使用,才能不会与实际脱节。在信息系统模拟室采用与国际星级酒店接轨的酒店管理系统,学生可以模拟酒店发生的任何

交易,进行客房预订、入住登记、退房结账以及顾客信息档案管理等具体工作。将酒店前厅部的管理软件搬到课堂上来,实现虚拟操作与真实工作的零距离对接,使学生进入酒店后能够迅速进入角

色,并熟练操作相关软件。

5.重视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利用

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工作环境,能够满足学生了

解酒店、体验酒店文化的需要。组织学生参观知名酒店的运作,鼓励并指导学生结合我校旅游饭店的实际,制订规章制度和工作流

程标准,学生在身体力行的实践中感受、体验和学习知识,理解真实酒店工作环境,从而激发自身的求知欲和奋发向上的精神。参观学习让学生从书本到现实,从理论到实践,使学生充分了解酒店的文化和制度以及运作等。

6.在酒店实训室引入企业文化,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

中国饭店业的快速发展对酒店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学校在培养酒店服务人才过程中,既要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操作技能的训练,更要注重服务意识的培养。学生服务意识的培养并非是专业教师或有关领导的事,而应将服务意识的教育

上升到学校责任的高度,这样才能为酒店行业培养具有良好思想

品德、强烈服务意识、熟练操作技能的人才。

实训室的建立不仅可以满足酒店专业学生技能实训的需要,同时,学生通过扮演前厅部的不同角色,感受和谐、健康的酒店文化,也能在实践中获得与同事、顾客相处的经验,并逐渐形成服务意识。

7.改革考核方式

前厅服务在考评方式上通常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这样比较

容易操作,便于管理,且评分较为客观,成绩没有太多的争议。但实践证明这种方式有很大弊端:过于关注基本理论的记忆和复述,忽视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忽视了对学生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的考评。因此,前厅服务在考核上要采用科学、灵活、形式多样的考核模式,可以采用过程性考核,采取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以提高评价结果的可靠性与可比性。考核指标分为

20%团队成果、20%个人成果、30%理论考试和30%实践考试四部分综合评定,通过全程考核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朱家存.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2.

[2]胡萍,万延.前厅与客房服务管理课程教学方法的探讨与应用.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4).

[3]高志杰,范亚东.精品课建设中经济法教学方法的探讨.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2).

精品课程教学方法篇4

一、正确认识经济法精品课程建设的内涵及目标

对经济法精品课程建设的内涵和目标的正确理解,是顺利进行经济法精品课程建设的前提。没有正确的认识,我们精品课程的建设可能会背离初衷。何谓“经济法精品课程建设”?“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按照教育部的此项要求,经济法精品课程建设应当是将经济法建设成符合上述五个“一流”的课程。具体而言,“一流教师队伍”的“一流”,是教师整体队伍的一流,而不是某一个教授是一流。教师队伍的一流不仅要求构成教师队伍的个体教师素质优异,还强调教师队伍结构的合理化,包括知识结构的合理化和年龄结构的合理化。这样才能实现知识的交叉与融合,才能实现课程自然的新老交替、平稳过度从而保证精品课程的连续性。“一流教学内容”,是指教学内容应具有科学性、延续性、实践性和前沿性。“一流教学方法”,是指为教学内容服务,以提高课程质量为宗旨,针对具体的教学环境采取的最适宜的教学方法。这既可以是一种教学方法,也可以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科学组合。“一流教材”强调采用“立体化”的形式,即以主、辅配套的纸介质教材为主体,配以多媒体课件、网络课件等电子教材,形成一个教学包,为教学提供整体解决方案,从而使教学内容得到全方位传达和个性化巩固。“一流教学管理”要求教学管理既严格又充满人性化;既督促有序又鼓励有余;既鞭策过程又评价结果。

经济法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是什么呢?许多学校的经济法精品课程建设是为“精品课程建设”而建设,把经济法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定位为实现教育部提出的精品课程建设标准。精品课程的建设目标应当是把课程建设成为能够使得受教育者通过课程的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最终提高受教育者的能力。由于各高校客观地存在层次差别,相应培养学生也存在层次差别,因此,我们应当将经济法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做多层次的划分,各个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自己的精品课程建设目标。

二、经济法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重申报,轻建设

全国各高等院校及教师们都十分热衷于精品课程的申报。进行精品课程建设的动机,是在于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还是为荣誉称号或不菲的课程建设经费?值得审思。在功力动机的驱动下极可能出现一旦评审通过,有的就忘记了课程建设的现象。按照教育部精品课程建设的有关文件规定,申报单位要在5年内实现课程资源上网和3年内实现全部授课录像上网。但实际情况是有的课程网站的相关资源诸如教学课件、教案、教学大纲、教学录像、新闻、公告等显示的还是评审当年的时间,资源更新速度慢或者无更新。此外,就已经上网的部分教学资源也存在建设形式雷同,缺乏特色甚至相互抄袭的现象。不能体现不同层次院校对经济法精品课程建设目标的不同追求(培养学生目标的差异)。

2.重形式,轻内容

经济法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重形式、轻内容的现象。从网上能找到的经济法精品课程内容看,各申报单位均按照六个方面的内容来完成精品课程的建设。就形式而言,均符合教育部对于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但从内容上看,却未必符合“精品”的要求。如前所述,不同层次的院校对学生能力培养的目标不同,因此以提高学生能力为目标的精品课程建设也应当符合现实需求而打造自身的特色。“精品”意味着突出各自的优势,“精品”是有别于其他院校的精品,是别人没有的精品,是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有用的精品。但从各个院校的经济法精品课程的具体内容看,精品课程的教案、大纲、习题、实验、教学文件及参考资料等教学资源几乎趋于一致,缺乏特色、缺乏创新,不能体现学校之间的差别、学生之间的差别、教师之间的能力差别、亦不能体现区域经济的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差别。这是目前经济法精品课程乃至所有精品课程建设的一大误区。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往往本末倒置,仅仅注重形式,把网络和课件看成决定一切的因素,聘请专业人员设计网页、制作课件,外观很漂亮,但有的主讲教师甚至不会使用课件和网络。

3.重教师,轻学生

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一切教学活动应以提高学生能力为目标。但在经济法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仍存在教育观念未转变、忽视学生主体性的现象。如前所述精品课程的申报与学校综合实力评价、教师的考核相关,因此出现了精品课程的申报、建设以老师为对象,而不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怪象。从2003年精品课程启动到现在已经近9年时间,但是很多学生并不知道精品课程。换言之,学生对精品课程的认知程度是比较低的。对精品课程是什么缺乏基本的理解与认知,甚至有的学生连“精品课程”的名称都没有听说过,遑论精品课程的功能与目的,等等。由于缺乏对精品课程建设目标和内涵的正确认知,导致经济法精品课程建设徒有其表。即使制作了网页和课件,只是书本搬家,没有体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的变革。

三、完善经济法精品课程建设的建议

1.正确认知精品课程建设,建立科学的评审、评价和监督机制

要改变“重评审、轻建设”的现象,首先应当对精品课程建设具有正确的认知。如前所述精品课程建设应当为提升学生能力服务,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而不是成为考核、评聘的条件。因此,需要调整现行精品课程评审、评价的指标体系。当前的评审、评价指标(由教学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与手段等要素组成)偏重于精品课程产生的前提条件,这样的指标体现了精品课程的一般特征和共性要求,但也制约了不同教学风格和教学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影响了评价的准确性和实际效果。因此,应当将精品课程评审、评价指标体系,向偏重建设状况与应用效果的指标过渡。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把学校和教师的注意力转移到课程建设上来。此外,完备的监督体制也是必不可少的。精品课程应建立年检、责任追究等监督制度。主管部门应对入选学校和课程开展年检。对于建设效果好、质量高的学校和课程给予奖励;对于建设效果差甚至没有实质性建设的课程予以限期整改,整改后仍不符合要求的应撤销立项,追回已拨付的建设经费。

2.完善教学内容、方法、模式等,提高课程建设质量

经济法精品课程应以提高学生学习、运用经济法知识的能力为目标。因此,经济法精品课程建设的内容应围绕着这一目标进行,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第一,教学资源包括教材、教学课件、教学录像、教辅资料、个人测评、网络论坛等的建设应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要根据学生学习的要求来制作和准备。同时应及时、快捷地将课程内容展现在课程网站上,并不断进行内容的更新、调整和优化。发挥其示范性作用,更好地服务于课程教学。第二,改善经济法教学模式,推进特色课程教学。在充分研究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学生就业的地域性和实际情况,形成教师课堂讲授、邀请专家学者做专题讲座、聘请经验丰富的律师授课、校外教学实习和校内模拟实训等理论讲授和实践实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和适应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第三,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综合运用案例教学、模拟法庭、课堂辩论和课堂讲演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能力。在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辅之以网络教学平台,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以活跃学生思维。第四,建立科学的学生成绩综合考评制度,全面客观考核学生学习能力。采用开闭卷结合、撰写学术论文、调查报告等多种考评方式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总之通过经济法精品课程的建设和教学,使学生提高基本素质、夯实基本知识、培养基本能力、提高基本技能。

3.注重教师、学生双主体地位,实现教学相长

经济法精品课程建设中的教师队伍建设,应当强调的是教学团队的建设。精品课程教师队伍建设中最应当注意的是切忌不顾师资队伍的质量,盲目进行精品课程的建设。课程目标的实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课程教学团队中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如果没有形成一个人数充足、结构合理、水平过硬的教学团队,经济法精品课程建设无以为继。因此,既要强调精品课程负责人的带动效应,也要注重教学团队的相互协作、交流配合。要保证精品课程建设能持续发展,应当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充分发挥青年教师业务专长,使各种类型的优秀人才尽快脱颖而出。要实施青年教师培养的长效机制。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到国外著名大学进修,以拓展学术视野、强化双语教学能力。组织青年教师观摩、试讲、参加教学基本功比赛和教育教学研究实践。组织专家听课、考评,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为精品课程的持续发展储备教学力量。

强调教师在课程目标实现中的主导性地位时不能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必须处理好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之间的关系。既要凸现主体又要体现主导,坚持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相统一。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在课前做好课程设计,事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出课程内容、讲授形式和授课环节。同时,监控教学过程,针对学生在学习中碰到的各种问题,为学生提供信息和认识工具,开展教学互动,适时发表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在教学参与中思考、学习和认知。此外,应建立学生评教制度。组织学生直接对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提出建议。让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反馈,适时调整相关内容,强化教师的责任感,实现教学相长,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但值得注意的是,不能将学生评教的结果作为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唯一指标,否则会挫伤教师的积极性,过犹不及。

参考文献:

[1]郝文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建设[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

精品课程教学方法篇5

2.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技术手段运用不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是一门大一学生的必修课,涵盖内容丰富,可以运用的教育教学方法多样,但是精品课程的建设中,明显感觉,教师对网络等新的教学资源运用不够,通达式教学、情景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教学模式运用较少。追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政府、高校推广不够,另一方面是教师的问题。有的教师单纯的接受教学方法,教学思路理解不够,难以掌握精品课程的精髓。有的教师对先进的教学仪器、教学方法,掌握不了,或不屑于掌握,影响了精品课程的推广。

3.精品课程申报成功后的持续改进不足。目前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的教学中,发现一些申报成功的课程,过了三年五年还是申报成功时的状态,教学内容方法,没有丝毫改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频繁更新,各种新技术更是日新月异,一些新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已经走进了高校的课堂。有些地方精品课程更新不及时已经失去了“精品课程”的意义。

4.《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建设中教师学术交流探讨不足。对一件事物的看法,可能百人有百样,更何况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内容比较多,单单依靠教师通过自身努力在教学思路、教学方法等方面达到百分百的掌握,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现实工作中,精品课程学习培训少,交流沟通少,主要依靠教师自己掌握,自己学习消化,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精品课程的建设效果。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建设中的一点建议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是把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突出教学特色,是集科学性、先进性、教育性、整体性、有效性于一身的主干课程,精品课程的建设意义重大。我认为要建设好,就要做好以下几点:

1.科学有效规划,严格全程监管。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课程在建立之初就要从学科、学校的实际出发做好长期规划,注重实际效果、实际运用,以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根本目标。在精品课程申报成功后也要适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推广规划,使精品课程成为真正的精品,使更多高校大学生收益。精品课程申报成功只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开始,而不是终结。精品课程建设政府部门要有规划、有目标,适时建立有效的监管体系。学校在精品课程建设上要有计划、有步骤、有主管部门、有责任人,能够合理有效持续建设。精品课程建设要建立政府部门监督检查,学校自查,学生评定的有效动态管理机制。政府、高校要形成精品课程建设的全程监管和服务体系。

2.加强学习沟通,建设好教师队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是涉及思想道德、心灵深处问题的课程,内容涵盖广、意义深,不单纯是知识性的教学。教师要想将精品课程传授好、表达清,需要不断的学习、不断地汲取好的教学方法、思路。在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中,一方面,学校、政府要提供一个好的学术交流平台。政府组织精品课程院校特别是部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团队到各高校开展培训,组织各高校到精品课程院校学习。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技术交流活动,为教师提供学习提高的机会。另一方面,要在教师队伍中开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学习培训。学习是提高知识和教学能力最有效的手段。学习培训可以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教师要努力掌握新的学术信息,自觉的将学术研究新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拓宽教学深度和广度,丰富课程的学术内涵,使课程具有时效性和针对性。通过学术交流、培训学习,最终达到提高精品课程的含金量,使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到教学中,使教学形式更加生动、形象、鲜活,以期达到好的教学效果的目的。

3.有奖有罚,建立健全奖惩机制。各高校要积极鼓励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积极参与到精品课程实施中,明确申报成功不是目的,充分有效运用到教学中,提高教质才是目的。各高校要结合学校实际,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建立健全一套切实可行的奖惩机制,每年对课程进行课程评定和检查评估。检查该课程在建设过程中是否达到预定的目标,教学到位与否,即在师资质量、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等方面是否与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相符,学生是否喜欢该课程,学生是否能从中获益,是否提高了理论素养,改善了行为习惯。在课程建设上要从师资准备、教材整合、教法创新、教学管理、成绩考核五个方面进行考评。对于考评合格的给予一定的奖励,对于不合格的要给予一定的处罚。通过奖惩来激励教师,不断提高改进,保持精品课程的先进性、科学性。

精品课程教学方法篇6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11-0044-03

提升教师创建精品课程的意识,提高教师团队精品课程建设能力,是深化精品课建设的突破口。精品课程的团体性、示范性、独特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只有加强教师团队的自我建构才能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提高教师团队创建精品课程的能力,才能有效地促进精品课程的建设。

一、精品课程建设的前提:教师团队的角色转变

实施精品课程的教师团队,应使自己成为一个“研究型的实践者”,其意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助于提高对精品课程的认识

教师对精品课程的研究是指教师通过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自我观察、内省、反思与探究以改进和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为目的的研究。它是置身于精品课程建设之中的研究,是改进精品课程建设的教学研究。20世纪70年代,英国学者斯腾豪斯(L.stennouse),从课程实施的角度首倡“教师作为研究者”(teacher sasresearchers)的理论。他认为,“在以过程原则为基础的课程中,教师在教学上应采用探究的方法而不是讲授和指导的方法,要积 极扮演学习者和研究者的角色。在课程改革中,教师应以研究者的形象出现,把每一间教室变成精品课程的实验室”[1] 。

研究能培养教师对精品课程的认识,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研究能培养教师对精品课程建设目标与课程建设过程的认识,养成善于自我实践的作风。因为精品课程建设不仅要求教师在分析精品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建设及在注重使用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过程中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而且还要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加以检验,从研究中获得对精品课程的认识。

2.有助于指导教师进行精品课程建设

研究有很强的实践特点,它能促使教师成为实践精品课的研究者,帮助教师对在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评价、修正和改进,实现“以研促精”;研究还能更好地帮助教师在实施精品课程的基础上,增强识别能力,将先进的理论与自已的实践整合,进而形成适应精品课程建设、富有学科个性特色的操作体系。而精品课程操作体系的建设过程就是教师提高精品课质量的过程,也是在实践中提升专业素质的过程。

3.有助于发挥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在精品课程建设中的作用

深化精品课程改革,教师团队必须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和教学内容,针对自身的知识基础、个性气质、专业功底、教学风格、教育机智和情感与价值观不断反思和改进自身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具体说是:1)由原来的个人经验积累变为在精品课程实践中发现教学问题,用现代教学理念与先进的设计方法指导精品课程教学;2)由原来传统的“粉笔+黑板”的教学体系变为从自身精品课程教学实践的需要出发,主动寻求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由过去传统“搬运式”和“捆绑式”的教学方式变为以“学”为主体、“导”为主线的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的教学方式,采用案例教学、模拟教学、探索教学、项目教学和现场教学等多种方法,实现“教、学、做”合一,将教学重心从“教”转移到“学”,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其创造性思维;4)由一般课堂的讲解分析模式变为把精品课的自主性、尊严感和言说权还给学生。这样,教师便由讲解和分析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研究型的实践者,由精品课的实施者转变为自身实践的设计者,进而实现精品课程建设与教学研究的一体化,促进教师团队的专业成长。

二、精品课程建设的条件:教师团队的实践智慧

教师的智慧是教育科学与教学艺术高度融合的一种状态,是教师在长期的实践体验、感悟和反思的过程中形成的。它的建设过程是挖掘智慧的过程,它的运用是分享智慧、启迪思维和扩大教师团队资源的过程,也是教师团队在教学理念、知识水平、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机智和教学风格以及教学个性化上的综合体现。教师团队智慧则是教师在精品课程教学活动中形成并且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长期的教学经验积累的实践智慧,它能将自己的教学经验和目前对精品课程实践的体验结合起来,从而使已有的教学经验对精品课程建设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进而促进教师团队的自我建构。

1.教师团队实践智慧的核心要素

教师团队实践智慧的要素是多方面的,其核心要素包括职业素质、教学技艺和现场机智等。

教师职业素质主要是专业素质,即学科素质。教师教学实践技艺主要指教学设计能力、课堂讲解能力、课堂管理能力、课程开发能力和多元评价能力。教育机智是指在课堂上遇到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时能迅速做出正确的判断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是教师在长期理论学习和实践中形成的一种智慧,表现了教师对于教材内容、教育对象和教育环境的深刻理解和把握。

2.教师团队实践智慧的特点

一是独特性。教师团队在自己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摸索出适合自身个性特征、符合本校学生心理和生理特点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二是示范性。教师团队建设精品课程的实践智慧是教师结合特定的教学内容,针对特定的学生群体,参照精品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具体的场域中自然展开课堂教学的过程,它是教育教学规律的表达,这种智慧特点能使精品课程自然具有示范性。国家精品课程是具有示范性的课程,课程示范性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指标。

三是网络性。课程网络教学环境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平台。加强网络课程和网上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应根据不同性质的课程教学要求推广计算机辅助教学和多媒体教学,实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国家精品课程在申报及评审时都对网络资源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因此,教师在高度重视本学科知识积累和经验积累的同时,更要加强精品课程和优质教学网站的建设,为学生提供优质教学资源和自主学习平台,让教师和学生广泛参与,在网上互动,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教师还要不断运用已有的教学经验,建设更好的精品课件。

四是特色性。国家精品课程的特色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一门课程是否是一流的,是否具有示范性,关键在于“特色”[2]。应有目的、有侧重地选择具有代表学校优势专业的特色课程进行参选,围绕课程特色进行建设,并以此为突破口,以点带面地开展课程特色的建设工作,最后全面提升课程水平和地位。另外,在培育精品课程时,必须以“特色”作为标准,突出教学内容的独特性、新颖性和不可替换性。

五是有效性。教师在实施精品课过程中应努力在一定的教学投入内带来最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充分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最大的发展。因此,教师应该在精品课程实施过程中突出有效性,充分准备和精心组织,做到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有条理、富有挑战性,并让学生肩负起一定的学习责任,使师生充分交流,从而探索精品课程实践智慧的有效规律。

六是情境性。教学情境能激发教师产生灵感,是促进教师顿悟的教学氛围和信息场。因此,教师必须善于开发和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精品课程资源,去营造民主、和谐和愉悦的教学氛围。

三、自我建构的关键:教师团队个性化的操作体系

某些课程难以令人满意,其原因是没有从学生的发展出发,只顾追求“效果”,忽视了“过程”。因此,逐步建立适合教师团队个性化的操作体系,由“效果”逐步转向“过程”,才能促进精品课程建设的自我建构,才能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1.借鉴先进的教学方法

精品课程建设要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要借鉴和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师教学方式应由讲授为主转向引导和师生互动为主,灵活运用多种恰当的教学方法,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兴趣,帮助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如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德国四步教学法、SDSPR教学法和案例分析教学法等,提高精品课程的教学效果。

2.教师团队要开展自我建构

教学的首要特点是个性。每个教师讲课时都有自己的个性风格,都有自己的操作体系。因此,要建立适合自己的个性化操作体系,这对于提高教师实施精品课程能力、促进精品课程建设至关重要。建立教师自我个性化操作体系,应遵循以下原则:

(1)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设计相结合

一方面,要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灵活运用多种恰当的教学方法,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能力发展;另一方面,对所讲课程要进行策略设计,根据课程内容进行重新组织与调整,使抽象内容形象化。

(2)课文内容解读与多媒体课件相结合

一方面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解读,培养学生的基本阅读能力和理解评价能力;另一方面,要利用多媒体课件将课程中的背景材料、事物图片和资料及各种音像材料,运用幻灯和录像等方式,穿插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增强教学手段的效果。

(3)理论运用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一方面,教师要把精品课程理论学习的收获,自觉转化为指导自身课堂实践的理论,并自觉地改善课堂教学行为;另一方面,要把自己课堂教学的经验,有机地和灵活地与已有的精品课程教学方法相对接,以提高自身对精品课程的实施能力。

(4)模仿与创新相结合

一方面,教师要根据自身和学生的实际,大胆而有效地在课堂教学中模仿精品课程已成型的教师教学操作体系;另一方面,要在此基础上,建构符合自己教学个性的精品课程操作范式。

3.建构精品课程个性化操作体系的程序

(1)自我准备

从精品课程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来看,能最大程度地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就是精品课,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进行自我准备。以大学语文课程为例,需要准备的内容有:1)教谁——教学对象分析。包括课程的总体定位、起始能力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和方法分析等。2)为什么教——教学目标分析。包括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能力目标的分析。3)教什么——教学内容分析。包括事实、技能、要解决的问题等。4)如何教——教学方法和策略设计。5)教的如何——教学评价。

(2)课堂探索

课堂教学既是教育科学与艺术高度融合的产物,也是教师在探求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长期实践、感悟和反思的结果,也是教师教育观念、知识修养、情感与价值观、教育机智、教学风格等多方面个性的综合体现。教师要在课堂上探寻偶然性中的必然性,揭示其规律性,为建构个性化操作体系奠定基础。以大学语文课程“蒹葭”为例,在课堂教学中要抓住这样几个教学环节:课程引入—创设情境—文本主要内容讲解—文章表现形式解读—讲解文章意境之美—知识扩展与建构。在这些环节中教师要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一要防止通过改变教学环境及创造条件,把精品课上成“样品课程”;二是防止精品课程的教学环节程式化:三要充分发挥自己在精品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自觉探索精品课程的教学规律。

(3)反思提炼

作为精品课程的执教者有必要在课后进行反思,把隐含于头脑中的零星实践智慧变为显形和系统性的理性认识,以提高精品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体反思内容应包括教学起点、教学目标和“课标”的对应情况、教学内容、资源挖掘和媒体选择、教学结构(板块)的完整度、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条件、教学过程、课程特色和信息技术与精品课程的整合、师生互动、课堂氛围、学生投入学习的情况及与生活世界和书本世界的沟通等等。通过多次反思提炼,教师可把这些反思内容系统化,进而逐渐形成教师团队个性化的操作体系。

(4)实践检验

反思提炼出来的符合自身教学个性的操作体系,还要在实施精品课程的过程中反复检验,使之潜移默化地内化为自觉行为,如此教师才能把隐含于自己头脑中的思维火花变成系统的、显性的理性认识,再以此为基础,循环往复,教师便会逐渐形成个性化的操作体系,进而形成自己鲜明的教学个性。

对于教师而言,建构精品课程个性化操作体系是一个艰难而极富价值的探索过程,也是教师不断自我提高和自我完善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教师长时间的积累和锤炼。

精品课程教学方法篇7

一、引言

系统理论的基本思想方法是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并以优化系统的观点来看问题。系统论的任务,不仅在于认识系统的特点和规律,更重要的在于利用这些特点和规律去控制、管理、改造或创造系统,使它的存在与发展合乎人的目的需要。系统论为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在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发挥着重大的指导作用。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作为我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课程的规划、建设、、共享、应用、评价等各个教学环节的改革和创新,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以系统理论和发展意识指导整个精品课程建设的全过程,有助于我们以整体和动态的观点研究精品课程建设的方法和步骤,全面提高精品课程的建设质量。

系统思想是一般系统论的认识基础,是对系统的本质属性的根本认识。我们通过对系统本质的深层分析可以调整系统结构,直辖各要素关系,从而达到优化系统的目标。要搞好精品课程的建设,我们首先需要以系统的思想来分析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属性。本文以系统的目标性、有序性、相关性、整体性等基本属性为出发点,对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步骤,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进行系统分析,为精品课程建设提供理论上的指导。

二、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

大多数系统的活动或行为可以完成一定的功能,达到一定的目标。我们在系统的建设中应该首先明确或把握系统目标,并采取相应的手段去实现。我国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在《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中,表述为:“计划用五年时间建设1500门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但这一系统建设的深层目标,并不仅仅是建设若干门一流的示范性精品课程,而是将精品课程建设作为一个载体,促进教学队伍建设,助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加强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采用,倡导优质教材的编写和选用,夯实办学条件和设施。通过不同级别的优质精品课程建设,发挥精品课程在理念、师资、内容、制度、考核、手段和方法等多方面的示范辐射作用,带动其他课程建设,促进办学实力和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最终推动整个高等教育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三、精品课程建设的步骤

系统的层次和结构会依照它所实现的功能而动态演变,这种变化应按照发展规律有序进行。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是一个系统实施的工程,根据精品课程建设各阶段的目标可以分为规划设计、资源建设、评审、应用推广和评价反馈五个环节(见图1)。其中的每一个步骤都应该遵循系统运作的思想。

1.首先,在课程的规划和设计上,各学校应该根据学校定位,遴选在课程建设和教学上有突破及独创性的特色课程,及时把教改教研成果和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引入教学,通过对网络课程整体结构的规划来体现课程的指导思想、教学成果、课程特色等,合理设计和布局网络课程的内容和层次,为学习者使用精品课程提供方便。

2.在资源的建设上,要选取教学内容新颖,内容系统完整,信息量大且资源组织合理,符合课程设计要求的系列化优秀教材,鼓励建设一体化设计、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材,以满足多模式学习的需要。在优化精品课程内容的同时还需要将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咨询、服务、调研等社会实践及应用型科研成果作为教学内容的外延加以丰富和完善,以提高学生的创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精品课程建设中要按照《国家精品课程资源评审指标》中的6个一级指标和17个二级指标提出的要求,认真细致地对教学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与手段和教学效果等各个要素进行分类研究和整体规划。

4.在课程建好后要注重应用和推广,加大宣传力度,使师生都能了解并乐于使用精品课程;创造现代化的教学环境,为师生使用精品课程创造条件;扩大院校间的信息交流和共享,使广大师生能在精品课程中获得丰富的知识。

5.在课程学习的全过程中要时时注意引导和关注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与阶段性成果,经常进行教学诊断,反馈教学行为,提出修正意见,不断改进精品课程建设的各个环节,最终达到全面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

四、精品课程建设的要素及相互联系

系统中的各组成部分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这种相关性确定了系统的性质和形态。精品课程建设和发展的过程,是课程多要素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不断提升的过程,也是国家、学校、教师、技术人员在人力、物力、财力、管理、技术等多方面共同协作的结果。每一门精品课程建设和完善都是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学评价和制度支持等系统要素相互协调、不断发展的系统过程。其中,师资队伍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点,教学内容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创新为精品课程建设提供动力,政策上的支持为精品课程建设提供保障,质量评价机制是提高精品课程建设质量的保证。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既是实施课堂教学的主导,又是推行精品课程建设和应用的主要力量。一支合理的师资队伍对精品课程的建设至关重要。在这支队伍中不但要有学术造诣高、教学经验丰富的课程负责人和主讲人员,而且要配备团结协作精神好、知识结构合理的辅导教师,更少不了计算机水平较高的专业教育技术人员的共同参与。只有各方面人才的共同协作,才能做好精品课程的规划设计、应用实施和开发维护工作。

2.科学选取教学内容

选取的教学内容应具备科学性、先进性、时代性和创新性的特征,教学内容的安排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课程要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实践教学要具有技术性、综合性和探索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课内外相结合才能达到明显的教书育人效果。

3.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指教师能够结合学习者特征和本专业特色灵活运用多种先进的教育方法引导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常用的有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参与式教学等。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师生网上互动、在线答疑、小组协作学习、讨论交流、多媒体直观演示和相关知识扩展等更适合于开放性学习的教学方法。教师要结合网络精品课程的内容,在日常教学中注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提高现代化教学手段

从教学手段上看,高校教师应该提高信息化素养,掌握数字化环境下的教学手段。学校要鼓励教师充分利用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使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开发多媒体教学资源,增强直观教学效果,以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注意因材施教,帮助他们构筑更全面的知识体系。

5.建立完善的制度保障

建立一套科学的教学管理和政策扶持机制是精品课程长期发展的重要因素。各高校不但要在精品课程申报时期建立科学的课程评审机制和合理的激励机制,鼓励广大教学工作者积极参与到精品课程的建设中来,而且要在课程建设后期推行一套可行的维护运营机制和质量监控机制,以保证精品课程网站和平台运行良好,教学资源丰富齐全,并保持常用常新,教学环境和设备能够满足不断扩大的信息化教学的需要。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6.质量评价机制客观有效

设立客观的统计方法,定期组织课内外专家、教师及学生对课程的建设和使用情况进行测评,实时收集精品课程资源的访问情况,以统计数据和对使用者的调查结果作为评估精品课程的重要指标,对精品课程的建设和应用保持长期有效的评价和监督,不断改进精品课程的建设,使得精品课程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五、精品课程建设须加强整体观念

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系统是由各要素组成的,要素的性质会影响到系统整体的性能。但系统并不是各组成要素的简单拼合,而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整合后的系统拥有各要素所不具备的性质。因而,为了更好地实现系统的目标,要改变系统要素和结构,将各组成部分或各层次充分协调和连接,才可以提高系统的整体运行效果,使系统达到更加优化的性能。

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资源开放共享项目。它不仅规模巨大,参与面广泛,参与学校众多,覆盖学科门类齐全,而且集资源的建设、、共享、应用和创新为一体。作为系统实施的精品课程项目涉及精品课程的师资队伍、教学内容和资源、教学手段与方法、教学评价与考核、教学管理等课程要素。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参与高校要树立整体建设、全面实施的观念,积极主导规划,组织协调和管理,提供资金支持和过程监督,逐步建立和完善国家、省市和校级课程的评价标准、技术方案、版权保护、应用评估等实施环节。要将教学理念、师资队伍、课程资源、教学方法、技术与手段、教学评价、课外实践、政策与管理等环节融入精品课程的建设中来。一方面,加强这些要素的建设能够促进精品课程建设质量的全面提升,另一方面,精品课程的建设正是各要素全面建设的具体体现。所以应该将系统的各要素划分成合理的层次,作为一个整体,逐级进行统一的组织和安排,合理整合系统要素,优化组织结构,才能使精品课程的效能发挥到最佳,达到以点带面的示范和辐射效果,最终推动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六、结语

精品课程建设体现了一种集教学理念、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材建设、教育技术、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于一身的系统建设理念。精品课程项目的实施打破了信息封闭的壁垒,推动了教学内容信息化建设,将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与先进的教学理论相结合,探索更适合于网络的教学方式和系统的教学设计方法,调动了教师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运用系统的理论指导精品课程建设,使得教学体系内部的师资队伍、教学条件、课程体系、教学管理制度、课堂教学效果等诸多要素作为一个整体,全面获得优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的实施,使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开放教育、终身教育等现代教育思想观念深入人心,以系统论为指导,大力推进精品课程的建设,对深化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改变人才培养体制必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谢幼如,姜淑杰,张艳虹.教育技术支持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分析报告.实践探索,2008.1.

[2]刘跃华,陈广玲,唐爱国.强化精品课程建设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009.11.

精品课程教学方法篇8

本文为兰州商学院2012教学研究项目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研究型教学模式下精品课程持续性建设问题探讨——以《国际贸易学》为例

收录日期:2013年12月2日

精品课程的持续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精品课程的持续建设过程中,很多课程往往停滞不前,出现课程建设力度不够、教学方法没有改进、教学资源更新率较低等问题。直接影响到精品课程建设的初衷,没有使其更好地发挥示范性作用,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本文以我校省级精品课程《国际贸易学》的持续性建设为例,探讨应用研究型教学型模式实现精品课程持续性建设。

一、精品课程持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精品课程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在教学水平的提高、师资队伍结构的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和优质教学资源的开放与共享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促进和示范作用。但是,随着一批又一批精品课程的推出,课程的后续建设也暴露出许多问题。

(一)课程内容更新慢,缺乏特色。综观各高校精品课程网站,由于课程网站内容结构基本上是以国家精品课程申报书上的内容为框架,同一课程的网上资源内容除课程的历史沿革、课程设置等各具特色外,其他的课程内容雷同、缺乏特色。国际贸易学是传统的经济学及管理学的核心基础课,相关的经济类院校都着力于对其进行建设,但申报成功的各个级别的精品课程在内容上没有特色可言。这是一门对国际经济问题进行探讨的课程,是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而不断发生变动的课程,然而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很少有新的特点,都是在对经典的理论进行的讲授。我校的国际贸易学属于省级精品课程,但是地方特色却没有体现,如在西部开放的条件下,相关的理论却不在授课的内容当中。网上的教学文件不仅内容相差无几,而且形式也基本一致,缺乏新颖和特色。

(二)网络平台利用率低。精品课程不仅仅是通过网站对资源进行共享,更是希望在网站上搭建一个教师与学生交流的平台,一个学校与社会对接的平台,通过这一平台使得信息在两者之间传递,起到好的交互作用。因此,为了申报成功学校花了很多资金和精力,但建成后由于资金及人力的局限性,难以对网络资源的更新和维护,课程对学生学习支持力度不大,缺乏师生互动和交流,网站利用率很低。如,在国际贸易学的课程网站上,设置了网上的教学互动模块,但对于网上答疑、在线讨论及网上咨询等教学互动极少,学生答疑还不能实现个性化,留言问题也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回复等,已有的功能模块未能真正利用起来。这也意味着精品课程应用受到限制,缺乏交流共享的平台。

(三)应用的教学模式与精品课程的建设目标不一致。精品课程建设旨在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引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共建共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可见通过精品课程,对人才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具有研究和学习的能力,具有创新的精神,具有与时俱进的观念。然而,实际的精品课程的内容往往一成不变,对于知识只是从“教”的角度进行罗列,缺少对学生“学”的引导。比如,在国际贸易学的精品课程网站上,学生看到的只有教学文件的内容,缺少启发性的内容。也就是在精品课程中所体现的教学模式依然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模式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并不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二、研究型教学模式下的精品课程建设

(一)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含义。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支配下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创建的一种教学模型,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包括教学原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以及教学策略的整体、系统的操作等基本要素。研究性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主动探索的研究过程中学习,注重发挥、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学习、研究、实践和思维能力和创新品质的培养为最终目标。总之,研究型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一种现代教学模式。

(二)精品课程的持续建设与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契合

1、对特色的共同要求。著名学者顾明远教授指出:“特色,顾名思义,是指不同于一般,要有所创新,要有个性,能够形成传统,代代相传。”对应于精品课程是指其不同于其他课程的个性特征,是经过创新性发展的,是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形成和提炼出来的做法和经验,是比较持久的、稳定的独特风格。这种特色意味着作为精品课程不是靠着模仿而形成的,必须是融合地方经济与文化特色、本校特色,营造出独具特色的课程建设氛围。精品课程,在当初评审时,已经提炼出或具备了某些或某个方面的特色,现在进行精品课程的持续性建设,意味着在后期建设中需进一步彰显特色,体现优势,提升竞争力。精品课程的特色体现在构建精品课程的各个模块当中,包括宏观的教学定位、教学模式,也存在于具体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管理等诸多方面。这些内容在教学模式中也涵盖,应用研究型教学模式,就是对教学理念的更新,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等由传统的“应试型”、“教师为主”、“填鸭式”等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研究型能力得到发挥的弊端进行的变革。同时,当前应用这种模式的学校、专业相对较少,因而本身就是一种特色,将其与精品课程相融合,既彰显精品课程的特色,又有利于精品课程的持续性建设。

2、研究型教学模式对精品课程持续建设的推动。对于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理解包括研究主体的认识。在实现该教学模式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树立科研的治学态度,但单是对学生提出要求并不能很好地实现这一目标,仍需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对自身科研能力的提高来配合和达到学生的要求,比如教师在某一领域研究的深入,可以对学生起到引导性的作用,可以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进行判定等,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也可以不断地丰富,并更好把握理论及实践的发展趋势。因此,教师要及时掌握本学科最新发展动态,吸收最新研究成果,并将这些新成果、新发展及时传授给学生,通过学术研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不断丰富课程的学术内涵,使课程始终具有一个科学而又不断更新的内容体系。这样就将教师和学生的研究型成果转化成精品课程的重要构成部分,进而推进课程建设成效的提高。

3、内在具有的“五个一流”。教育部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中,将精品课程定位为“五个一流”,即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以“五个一流”为主要内容的“一流性”,成为精品课程最突出和最重要的特征。研究型教学模式在本质上构成的基本因素包括教学原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以及教学策略的整体、系统的操作等。两者在这一方面是统一的,加强研究型教学模式,就必然能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使用等形成持续的更新,对于精品课程的“五个一流”也就能够形成巩固,使得精品课程长期保持精品地位。

三、研究型教学模式下《国际贸易学》精品课程持续建设对策

(一)以研究带动精品课程教学内容、教材内容的持续更新和创新。教学内容是教育中最基础的部分,因此必须注重创新知识和成果向教学内容的及时转化,并随着新理论、新技术的发展,更新教材内容。以国际贸易学为例,该课程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其内容本身是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很多国际经济问题本身就缺乏权威的解释,这就需要在内容上不断更新。研究型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研究”的内涵就是既要求学生去探索和发现前人尚未解决或解决不好的问题,提出新思路、新方法去解决问题,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人才的创新能力。又要求教师在研究型的环境下增强自身的科研能力,将其转换为教学的内容、教材的内容。这些教学内容、教材内容与精品课程持续建设相融合,将研究成果固化在精品课程建设中。教师与学生的共同“研究成果”既可以实现持续更新和创新,又凸显课程建设的特色。

(二)网络平台的维护打造精品课程特色。精品课程网络平台持续建设是对“以生为本”的指导思想的体现,它在确保课程网站建设满足申报、展示的同时,要发挥教学应用的功能,实现良好的交互性和全面的教学功能。这就要求学校精品课程建设要及时更新和丰富课程资源,着眼于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和帮助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提高课程网站的利用率。同时,根据研究型教学模式的要求,对于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学习兴趣也是需要一定的网络平台,实现师生在难点解疑、作业辅导、学术资源共享等方面的互动。作为学生的科学研究成果也需通过网络平台来展示。通过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应用可以实现精品课程网络平台的互动功能的实现,而学生在网络上的互动同时又丰富了网络资源的内容,实现动态的更新,形成良性的循环,实现共同的发展。一个不断更新的课程网站,一个为学生教师共同交流探讨的网站又是一门精品课程的特色的体现。

(三)以研究型教学模式变革精品课程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支配下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创建的一种教学模型。对于课堂教学模式又分为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两大类型。研究型教学模式属于后者。研究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主动探索的研究过程中学习,注重发挥、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学习、研究、实践和思维能力和创新品质的培养为最终目标。贯彻“研究型”教学模式,可以对精品课程的教学理念的变革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例如,课程网站的通常设有师生交流的模块,在这些模块对学习的内容设定专题,供学生自由交流,提出创造性问题,然后指定教师的对学生进行指导,学生在相应的知识主题下,完成一个个专题带来的大量任务,通过探究、学习从而掌握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落到实处就是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研究型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方法的采用包括启发式教学方法、基于小组的协作式研究型学习方法、基于教学资源的自主式学习方法等。这样的互动通过的精品课程网站的利用,既提高对其点击率,又实现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增强。

主要参考文献:

精品课程教学方法篇9

[作者简介]普林林(1959- ),女,云南建水人,云南省高等职业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云南 昆明 650000)郭显林(1984- ),男,四川宜宾人,湖北省宜昌市三峡高级中学,中学一级教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湖北 宜昌 443100)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6-0140-03

一、研究目的

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在近些年迅猛发展,然而教育教学质量并没有完全跟上其发展的步伐,如何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牵动着许多人的神经。作为影响教学质量核心的课程建设与改革,更是引起了广大教育管理者和研究者的高度重视。在2006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明确提出了“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并在“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启动1000门工学结合的精品课程建设,带动地方和学校加强课程建设。随着时间的流逝,现在精品课程的建设情况怎么样?实际效果如何?相信这些肯定是教育主管部门、高职研究者和教学者特别关心的问题,因为他们共同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和精力,希望了解其预期的效果和发挥的作用。最后,作为教育受众的广大高职学生对精品课程具有最重要的评判资格。

基于以上,本研究试图从学生的角度,通过对其满意度的调查研究,摸清高职精品课程的现状,总结出一些高职精品课程建设中的经验与问题,并给出一些建议,为高职教育管理者、教学者和研究者在下一步精品课程的建设和完善中提供一些较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本研究主要以云南地区高职院校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样本共来自云南省6所高职院校,其中昆明4所、地州2所;2所部级示范院校、2所省级示范院校和2所普通院校;共调查19门课程,其中部级精品课程4门、省级以上精品课程15门;共发放问卷718份,回收699份,回收率为97,剔除无效问卷(漏选三题以上和规律性作答)后为612份,有效率为85。所以无论是从问卷数量还是从所选样本来源来看,本研究样本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定量研究法,同时兼顾了定性研究,在研究中尽量让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达到和谐。

3.因素分析。本研究根据国家高职精品课程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内涵,结合教育学相关知识和理论,以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师队伍、实践条件和学习效果等六个因素作为研究的切入点,研究分析高职学生对高职精品课程的满意程度,并对其各个因素的成因作了较为细致的分析,为探索如何提高高职学生的精品课程满意度夯实了研究基础。

4.信度与效度分析。(1)信度分析。对于信度的考评,本研究采用克朗巴哈(Cronbach)a系数法检验量表来检验。经检验,本研究的各因素Cronbach值最大为0.76,最小值为0.55,均值在0.65左右,信度较高。(2)效度分析。本研究主要从内容效度来考察问卷的效度。本问卷所设置的纬度是以国家高职高专精品课程的评审指标及内涵为基础,包含了整个精品课程建设所涉及的六大方面的内容,在通过一系列的文献综述、学生访谈后形成了初步问卷,并邀请相关的教育专家、高职教育研究专家、在职教师、研究生学生和高职学生对问卷的题目数量、问题清晰与可行性、内容合理性、针对性等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最后结合大家的建议进行反复的修改,形成最终问卷,这些措施有效地保证了本研究调查问卷具有较高的内容效度。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总体情况分析。本研究采用里克特五点量表法,选项分别为“很好”“较好”“一般”“较差”“很差”,对应的分值分别为1、2、3、4、5分。“3”分为理论中值,大于“3”表示不满意,小于“3”表示满意,所以当分值越靠近“1”就表明学生越满意,越靠近“5”就表明学生越不满意。统计结果显示,高职学生对高职精品课程的总体满意度为2.2,处于较满意水平。其中对课程设置(2.1)和教师队伍(2.18)的满意度最高,对教学方法与手段(2.27)和学习效果(2.33)满意度最低。但六个纬度都超过了一般水平(低于3),表明精品课程的建设还是得到了广大学生的基本认可。

2.具体项目的相关指标分析。总体上对高职精品课程的学生满意度进行分析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具体分析高职学生对精品课程的每一个项目的满意度也是非常必要的,从具体的每一个项目的分析情况,可以清晰地了解学生对具体某一个项目的满意情况,从而便于清晰地发现精品课程的具体现状。

研究结果显示:首先,学生对精品课程评价的具体的17个子项目都是趋于满意水平。其中“学生所学知识对将来职业发展的作用”和“实践课教师的整体素质”这两个项目的得分最高,处于“比较满意”的水平。其次,学生对精品课程内容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程度、教师教学方法的丰富程度和教师授课内容与以后实际工作内容的结合度都给予了较高评价,接近“比较满意”水平。在所有的项目中,“学生对自身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程度”的满意度最低(2.52),处于刚“满意”的水平。最后,学生对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的满意程度都较高,但是问卷统计时缺失数据(“无”或者“不清楚”)高达70个左右,表明很多精品课程还没有建立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或者一二年级学生还没有开实训课),或者说某些精品课程的实训课在设置上不科学,这些都需要引起高职课程研究者和管理者的注意。

3.学生满意度各因素指标满意度比较。完成了学生对高职精品课程总的满意度和各个项目的细致分析,可以很清晰地看出高职学生对精品课程的评价,再通过对各个项目的满意度指标的比较,那么就可以完全了解高职学生对精品课程的具体评价。

研究结果显示:学生对各因素指标的评价为“很差”的个数很少,最多的为“校内实训室效果”和“课程对学生思维能力提升作用”,数量为11;最少的为“所学知识对职业能力的发展所起作用”和“实践课教师的整体素质”,数量为3。学生选择“很好”的数量很多,比例较大,其中在“实践课教师”项目上更是达到了190,比例为31.5%。其中“所学知识对职业发展作用”“理实结合度”“教学方法丰富程度”“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内容结合度”“考核方式满意度”和“对课程的总体看法”这几项的选项为“很好”的比例都超过了20%,特别是25.5%的学生对精品课程的总的看法都持“很好”的态度。整体项目中,学生持“较好”态度的比例在40%左右,持“一般”态度的比例占30%,总体状况良好。通过笔者在问卷回收过程中对学生的访谈,由于学生的选择心理,选择“一般”选项的学生还是持比较中立的态度,再加上还有少部分学生持“较差”态度(5%左右),所以高职精品课程要体现其比普通课程的“精品”性,做到赋予其的“示范性”,还需要在各个方面继续加大改进与发展力度。

四、研究结论与建议

1.研究结论。一是,高职学生对高职精品课程的总体情况处于“满意”水平,关于高职精品课程六个维度的“满意”水平相差不大,都处于“满意”水平,其中对课程设置和教师队伍的满意度最高,接近“比较满意”的程度。二是,高职精品课程所属专业多为理科、工科、医科和农科等具有实操性的专业大类,文科类精品课程数量偏少,课程性质几乎为该专业的核心课程(专业必修课)。三是,学生对精品课程的认可度较低,接近一半学生不知道自己所学课程为精品课程,精品课程需配备的实践条件(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还需改进,有接近三成的学生认为无实践条件或者不清楚。四是,高职精品课程的考核还是主要以考试为主,实操考核欠缺。五是,高职学生对精品课程的各个项目几乎没有反感态度(5%左右),“较满意”和“很满意”选项比例达到七成左右,表明大部分学生对精品课程各个方面的认可度都较高。

2.提高高职精品课程学生满意度的对策与建议。研究结果表明:高职学生对精品课程的总体满意度趋于“满意”水平,但有些维度不是处于特别满意状态,离高职精品课程所要求的“示范性”还有一定距离。所以本研究从影响高职精品课程的六个核心维度出发,分别给予相对合理的对策与建议。(1)高职精品课程的课程设置应该科学合理。课程设置即某门课程的设立与安排,包含了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如果把一门设立与安排并不合理的课程评选为精品课程,那么该门精品课程的质量就无法得到保障。因为由于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的差异性和自身的特殊性,高职精品课程的课程设置也有其独特性,根据高职国家精品课程评审的内涵,高职精品课程在课程设置方面应该做到:第一,选择学生满意的课程作为精品课程来建设推广;第二,精品课程的受众覆盖应科学合理;第三,精品课程的内容应具有职业性;第四,精品课程与获取相应职业资格证书有效衔接。(2)丰富高职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分为教学内容选取、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安排、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等三个方面,因为这三个方面的重要性,所以提升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满意度也就成了提升学生对高职精品课程满意度的主要突破口和重要内容。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满意度应该做到:第一,提高高职精品课程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度;第二,提升高职精品课程特色与创新以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第三,加强高职精品课程的教材建设;第四,提高高职精品课程教学与学生将来实际工作岗位要求的结合度。(3)改进高职精品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教育方法与手段作为教学工作实施的最重要环节,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也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精品课程的满意度。如何提高高职精品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应该从课程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与手段、网络教学环境三个大的方面出发,主要围绕这三个方面来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第一,采用行动导向的高职教学模式。第二,使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第三,丰富课程教学手段。第四,加强精品课程的网络资源建设。第五,改革精品课程的考核评价方式,课程的评价形式主要分为总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高职精品课程应该是综合两种评价形式,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即更加关注评价的过程而非结果。(4)加强高职精品课程教学队伍建设。教学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和形成高职教育特色的关键。基于精品课程所具有的引领示范性,其教学队伍建设的经验与问题肯定会在师资建设中给予同类课程以重要参考。高职精品课程的教学队伍主要分为主讲教师和教学队伍结构两个部分:主讲教师主要强调师德、能力与水平;教学队伍主要强调“双师”结构和专兼职比例。如果教学队伍建设水平高,随之学生的满意度就自然会高,反之亦然。建设一支优秀的高职精品课程教学队伍应该做到:第一,建立结构合理的高职精品课程教学团队。该教学团队应该是一支“双师”结构合理、专兼教师比例合理、学缘结构合理、年龄结构合理和职称及职业资格结构合理的队伍。第二,提升主讲教师的综合能力,增加课堂吸引力。第三,规范兼职教师准入制度,保证兼职教师素质。(5)改善高职精品课程的实践条件。高职教育的实践条件主要分为校内实训条件和校外实训环境两个方面,所以必须加强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环境建设。加强校内实训室建设应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和课程所属专业岗位(群)的具体需求,建立相应校内实训基地。第二,学校与行业企业共建校内实训基地。第三,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科学规范地对实训基地进行管理,校企双方按照管理体系,明确各自的职责,保障实训基地的正常运行,使实训基地的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第四,加强实训基地的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实践教学水平。第五,加强教学监管,对实训结果进行科学严格的考核。建设和管理好校外实训基地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选择信誉较好,有教育情结且能双赢共荣的企业作为长期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伙伴。第二,选择确实能给予学生锻炼机会、充分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行业企业作为校外实训基地。第三,加强对校外实训基地的管理。第四,校外实训基地与校内实训基地协调发展。(6)注重学生的自身建设。前面五个部分从影响学生满意度的外部条件出发,就如何提高高职学生对精品课程满意度作了较为详细的阐述。以下从学生学习的内因出发,提出一些建议。第一,树立自信,提高学业自我效能感。第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第三,加强心理辅导,改变学习方法和提高学习适应能力。第四,为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需要高职院校加强对学生的整体管理,严格要求,狠抓校风、学风建设,让全校都沉浸在一片积极学习的氛围之中,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影响,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也提升学生对学习效果的满意度。

五、结语

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历程比较短,对高职教育的研究起步也较晚。课程是教育教学的基础和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载体,国家把精品课程建设作为质量工程项目实施的前期项目和提升质量的“抓手”是科学合理的。精品课程建设虽然还有很多问题与难题,但毕竟只经历了不到十年的发展时间,笔者相信,通过教育管理部门、教育研究专家、各院校教师与高职学生的共同努力,高职精品课程的建设体系将越来越完善,其功效也将越显著,最后它必然会影响整个高职课程的建设与改革,从而为实现整个质量工程建设的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切实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韩玉志.美国大学生满意度调查方法评介[J].比较教育研究,2006(6).

精品课程教学方法篇1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9-147-02

当前高职院校已处在由规模扩大向内涵发展转变的关键时期,如何提高教学质量以及培养具有职业特色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成为我国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大课题。2003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正式启动了我国精品课程建设项目。

一、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性

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生产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业人才的高等教育,它突出理论与实践并重,强调“职业性”和技术的“应用性”。精品课程是高水平、有特色的优秀课程,是具有示范性和辐射作用的课程,是课程建设向更高目标层次发展的必然要求,“在目前的评价中,高等学校是否拥有一批高水平的、反映学科前沿的精品课程,是衡量一所学校学术水平、教学水平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精品课程是一所学校在办学思想、人才培养模式、办学特色及办学质量的集中体现”。

二、精品课程建设的内涵

1.组建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一流教师队伍。教师队伍是精品课程建设体系的关键和核心。精品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评估指标就是需要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合理的教师团队。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要注意三点:一是要有学术上造诣高、教学能力强、行业知名度高的课程带头人与主讲教师;二是要有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保证课程体系的“一流”、“精品”及可持续发展;三是教师要积极参加教学改革,开拓校企之间深度合作,提高中青年教师的实践技能。

2.更新课程内容,构建以培养岗位技能为导向的课程体系。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是解决好课程内容建设,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一流的教学内容要体现在课程内容设计、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和实践教学等三个方面的科学合理性。从课程设计和定位上,高职课程要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行业企业真实工作岗位、正式工作任务为前提,同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与设计,充分体现高职人才培养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从而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努力使该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养成起到主要支撑或明显促进作用。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方面,要正确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针对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内容以教学为主,针对基本技术方法的内容则以实践为主,并设计相应模块进行实践练习。仿真实训、模拟实训和网上实训是精品课程不可分割的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高职教学要重视实训教学,严格按照培养目标,不断修改和完善实践课程教学内容,不断形成新的职业教育特色,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3.适合教学规律和高职教学特点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良好的教学内容需要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来实现。要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用新的教育思想指导教学方法的改革,根据课程特点运用灵活的方法实施教学,有针对性地采用案例教学、现场教学、情景教学、讨论式、项目导入法、任务驱动法等教学方法,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在“学为主体,导为主线,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的原则指导下,建设“教-学-做一体化”的优质教学方法。在教学手段上,合理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和手段,利用多媒体进行授课。充分利用精品课程的网络建设,建立师生交流平台,及时解答学生的咨询,提供自学材料和有关教学文件,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4.形成一批高质量的教材。教育部高教司[2005]195号文件指出: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知识载体,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精品课程所选用的教学教材要反映国内外课程建设与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和最高水平,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和教育教学的适用性。在高职教材编写过程中,应邀请同行专家、教授、生产一线的工程师共同研讨编写大纲,使内容既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又要符合教学内容和体系的要求,并适当引入本课程领域中的一些前沿科技内容、新工艺和新方法,能够启发学生思维,反映课程的特色。

5.加强精品课程的科学管理。精品课程建设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重大项目,它必须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科学的规划和管理,并应有足够的政策支持。精品课程建设的管理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努力架构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建设体系,由课题组申请,经院系推荐,学校评审的办法进行。

精品课程建设周期一般为3年,由于建设时间较长,所以在管理上采用前期组织申报,中期检查和整改,后期评估验收,“立项”是关键,重点评价其客观性和基础性,如课程的发展历史,是否为核心课程,是否具有带动和辐射作用;项目负责人的专业水平和专业领域的影响力;教材的使用情况及特色。中期检查以教学内容和手段为主;终审阶段由专家组根据国家精品课程评价指标的要求,对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进行验收。

三、高职精品课程的特色与创新

特色与创新是精品课程建设的灵魂,只有把握这个灵魂,精品课程才能成为真正的“精品”。高职精品课程特色和创新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课程定位准确,突出职业特色。职业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具有鲜明的职业性,课程定位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一致。二是课程设计新颖,突出工学结合,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课程设计思路,充分体现工学结合的特点,以真实的工作任务或产品,以一个完整的项目为载体来完成课程整体设计。三是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创新,从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案例分析、小组讨论中选取最适合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与创新。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建立仿真、真实的教学环境,利用网络资源,提供现代化共享平台。四是加强实践教学。实践性教学是高职精品课程最突出的特色,要围绕行业和企业的需要,按照工学结合要求,根据岗位需要设置与实际工作情况相一致的实训项目,形成带有本课程特色的、内外兼容的实践教学模式。

四、结语

精品课程教学方法篇11

教育部在2003年出台了关于精品课程评选与建设的文件,启动了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并制定了具体的实施办法[1][2]。精品课程是指具有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这五个“一流”揭示了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宗旨与丰富内涵,即以信息化技术为手段,以加强思想文化素质为基础,以提高学生国际竞争能力为重点,整合教学改革成果和优化教学资源,大力提倡和促进学生主动、自主学习。“十一五”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期间,我国高校的精品课程建设已形成了国家、省、校三级建设模式,经过层层培育、重点建设,打造五个“一流”的精品课程已经成为国内许多高校推行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充分抓好当前高等教育发展难得的有利时机,切实加强高等学校的课程建设,对于加强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自2003年启动精品课程评选至今,部级精品课程共有2582门,省级精品课程有5648门,省级精品课程以黑龙江省为例,有241门[3]。可以说这些精品课程极大地带动了整个课程体系的建设、提高了师资队伍水平、改进了教学方法与手段,尤其为大学生网络学习优质教育资源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但不容忽视的问题是“精品课程”的称号有了,初期建设完成了,课程后续建设该如何开展?有些课程负责人考虑到课程资源的网络安全问题或是为建设资金所限,在网上仅有少部分教学课件、授课录像、习题等,而精品课程建设的重点恰恰是通过网络的便捷条件为学生提供系统、完善、优质、便捷的教学服务,使更多的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时间学习到全校乃至全国共享的教学资源。“精品课程”的称号不应仅是专家认可的,也应得到学生和其他学习者认可,从而实现精品课程的网络学习价值。所以,加强精品课程网络化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从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网站教育教学内容的更新、课程网站设计和教学效果评价四个方面入手,就提高精品课程建设网络化教学质量做一分析,提出促进师生网络教与学的一些建议。

第一,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是提高精品课程网络化教学质量的基础。

课程建设作为学科发展的重要体现和专业建设的重要依托,一直是教学改革的前沿与热点。特别是2000年以后,我国高等教育推出了一系列有关课程建设的重大举措,其中重要的一项改革就是针对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特别在《国家中长期教育和改革发展纲要(2010-2020)》中明确要求,高等学校要加大已有精品课程的资源建设力度,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改革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提高课程建设质量。精品课程作为优秀课程的代表更要成为引领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之先。首先,学校要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硬件设备的配备,建设网络的“信息高速公路”,为精品课程的网上运行提供良好的环境。在服务器的配置上可使用外挂磁盘阵列;服务器端采用Linux+APACHE2.2+PHP5框架,后台数据库采用MYSQL5;存储设备可选用IPSAN(走iSCSI通讯标准的SAN存储局域网络架构),不会受到网络频宽质量与服务器速度的限制;尽可能配备四台精品课程服务器,一台用于公众网,一台用于教育网,另两台作为双机热备,以保证用户访问速度,提高数据安全性。其次,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实现高质量教学资源、信息资源和智力资源的共享与传播,使“高速公路”上有“车”行驶。最后,在保证硬件、软件两个方面到位的前提下实现高水平的师生互动,加强师生之间的主动式、协作式、研究型的学习,如通过网络开辟教学论坛、开展视频授课、在线辅导答疑等,通过这些手段教师也能够对学习者的学习行为进行监控和了解,增强学习效果,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水平和管理水平。

第二,精品课程网络化教育教学内容的更新是提高精品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

由于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的要求,一些候选课程为达到申报要求而初步建成网页,内容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录像、电子教案、参考文献、试卷、习题等。但在获得精品课程称号后由于经费和人力的限制,许多精品课程网页从不维护或很少维护、更新资源,网络利用价值不高,网站建设停滞不前。而在部级、省级精品课程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了要加强精品课程体系和内容的改革,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要先进,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积极整合优秀教改成果,体现新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精品课程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相反应是通过便捷的网络在与学生互动中不断完善成熟、不断吸收新成果、引入新理念、适应新形势的动态发展过程。因此,加强精品课程网络教育教学内容的更新是提高精品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

第三,从师生需求角度出发,加强精品课程网站后台的整体科学设计。

精品课程网站是精品课程建设和评价的窗口,是精品课程网络化学习的平台,是师生交流互动的媒介,更是精品课程展示交流的重要载体。但目前网站建设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诸如,过于注重网站教学资源的罗列,较少注重完整的课程设计和教学设计;过于强调从教师的角度设计课程,较少考虑基于学生网络学习的设计;过于注重知识的单向教授,而较少进行有效的师生互动。因而,课程网页设计的科学性和构架的层次性至关重要。首先,在设计网站时要考虑用户需求,明确网站的功能定位。设计网站是以服务教师、学生为中心,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交互及时的学习环境[4]。因此网站开发时就应至少包括网上备课管理、教学活动管理、学生学习管理、教学资源管理,以及系统管理。网上备课管理实现课件制作、编辑课程等功能;教学活动管理包括教学内容、学习效果分析等;学生学习管理实现学生课件内容浏览、完成网上作业与进行考试等;教学资源管理主要对资源库进行管理,实现教学控制、审核等功能;系统管理为系统管理员提供管理、维护平台。只有从师生需求的角度出发设计网站才能实现网站效用的最佳化。

另外,加强精品课程网站微观设计构架的层次性。与传统的面对面教学方式不同,网络教学借助于计算机网络技术这个平台传递知识信息,教师和学习者之间主要通过网络沟通,而不再是面对面的沟通方式。网络为师生的课后学习提供了空间和时间的延伸性,也为不能亲身参与课堂教学的学生提供了便捷的学习环境,课程网页的开发团队要重视网页建设,加强网站构架设计的层次性,页面设计要醒目美观、方便检索与学习。要以教学设计理论为指导,做到体系完整而有特色,导航层次分明,媒体制作清晰流畅,这样才能为学生自学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首先,在课程网站的链接上应在学校的首页上进入,作为学校首页的一级链接,以便于校内外师生检索。其次,网页内容应尽量全面详细,在一定的网络安全措施保护下展示课程资源。最后,设计交互式的教学平台。如,在线答疑平台、在线测评、、课程BBS、电邮等多方式实现师生间的多向在线交流,实现学生课堂听讲,网上复习、巩固、提高,使师生的互动性更好,实现随时、自主学习。

第四,将学生网络学习的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进行科学性的学习效果评价。

精品课程及网站的教学设计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那么,教学设计的效果和学生的学习质量如何?如何进行教学评价与反馈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目前教学中多数采用终结性评价,即在学科课程结束时进行,关注教学最终目标是否达成。针对精品课程网络化教学的特殊环境,应将形成性评价引入课程评价,并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是“为学习的评价”,旨在有效帮助教师与学生调控学习过程和学习表现,帮助和促进学生学习,加强师生交流,获取准确而有价值的学习效果反馈信息,及时改进教学。斯克里文在《评价方法论》中率先提出形成性评价的概念[5],认为它一般包括教师教学观察、学生讨论、学生作业分析、课外练习和测验等内容。而终结性评价是“对学习的评价”,旨在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评分与验证。概括来讲,两者的区别在于:终结性评价注重学习的结果,采用量化的方法,强调评价的标准性和公平性,但评价本身能不能影响或改变学习结果;而形成性评价注重学习的过程,采用人文科学的方法,调动学习参与的积极性,注重人文关怀,评价本身能改进学习、提高教学效率。因此,在精品课程网络化教学中,由于师生不是面对面的课堂交流,更应在网站上多开辟形成性评价的栏目,如作业分析、网站专题讨论等,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以便更好地改进教学方法,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与调控,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精品课程网站建设是一项周期较长、复杂细致、不断更新的工作;因为涉及全方位的教学改革,也是一项重要的教改系统工作。所以,精品课程的课程组需要在上级部门的统筹安排和指导下,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本,利用网络技术,从现实建设入手、着眼于未来发展,不断更新内容,不断改进方法,使课程始终保持可持续的、高水平的发展,用网络化教学质量的提高推动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进而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Z].教高[2003]1号文件.

[2]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Z].教高厅[2003]3号文件.

[3]省略.

精品课程教学方法篇12

关键词 体育课程建设 公共体育课程 体育专业课程 体育精品课程

体育精品课程是高校体育的品牌、学校高水平体育教学的标志之一,也是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和追求的目标。2003年4月,教育部了《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精品课程就是要有一流教师、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体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程是学校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环节之一。在高校教学体系中体育课程的学时比例最多,是覆盖面最广的课程。因此,体育课程也应成为有教学质量保证,深受学生欢迎的课程。

一、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是当前教学改革新的增长点。通过体育精品课程的建设,拓展体育课程的新视野,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学条件为手段,借精品课程建设的契机,提高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体育课程要健康、效益,以此促进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在高等学校体育教学中建设精品课程重在促进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方法的改革,体现教学理念与时俱进。精品课程精在哪里?简单而言,教师教有特色,学生学有所长,教学方法适宜,教学管理科学、到位,教学条件一流。

(二)课程是学生在校期间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重要环节,它对实现大学生的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的影响。体育课程是体育教学的最基本单位。体育课程的总体设置、体育课程的体系、体育课程的内容和方法等都集中体现了学校的办学思想和人才培养的模式。所以体育精品课程建设成为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理由和不懈追求的目标。

二、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

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目标是在教学条件、教学内容、教学管理、教师队伍和教材等方面上体现新时期课程理念和改革成果。坚持以师范性为教学特色,重视人文教育,充分发挥体育的特殊教育功能,让学生了解体育、参与体育、热爱体育和享受体育,并通过体育精品课程得到实现。把课程定位在全国高校公认的一流位置,形成规范化并具有独立特色的示范性精品课程。

(一)课程内容要不断注入新的研究成果,形成课程在内容和教法上的特色,以效果显著和愉悦身心成为学生选择的热门课程。

(二)有相应的高水平教材,制作精致的多媒体、网络教学课件,教学场地器材的数量和质量满足高水平教学的要求,教学条件先进,教学的信息量大。

(三)教师授课水平高,教学效果好,学生、同行评估为优等。什么是高水平教师,下个定义是一件复杂的事情,但其形象核心应由四个要素构成:即人格、学问、教学思想和教学技术。

三、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内容

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主要包括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实践性教学环节建设等方面内容。教学内容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精品课程内容要体现科学性、先进性和趣味性,以健康第一、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将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衔接,以体育教学为载体,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和社会健康的全面发展。

(一)制定科学的建设规划。根据学校体育教学的定位与特色合理规划精品课程建设,通过体育精品课程建设提高学校体育整体教学水平。

(二)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人力资源保障。要通过精品课程建设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并建立青年教师培养制度。首先,提高教师的学历,支持教师在职攻读。其次,积极为教师业务学习、科研学习提供保障,调动教师学习的积极性。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体育精品课程建设是以学校体育改革为突破口。发挥高校体育特色的优势,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带动整体体育课程建设,全面推动学校体育改革发展。高校体育精品课程的建设是加快体育课程整体建设的有效促进方式,是对学校体育改革创新跨跃式发展的有力推进,它的示范和导向作用能够促进体育课程质量和效益在短时内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建议

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可以拓展体育课程的内容、方法、空间,既能充分发掘和利用体育课程资源,又能更好地达到体育课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健全人格的课程目标。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带动其他课程建设以及师资队伍建设。在教学管理中应保证“精品课程”的开课率和保证学生对“精品课程”的选中率。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条件、教学管理、教学效果和队伍师资等多方面的一流状态成为学生向往和喜爱的课程,在学生中享有极高的认同度,是学校的最热门课程之一,是体育课程的招牌和窗口。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要通过不断的测评和改进,以取得公认的阶段成果,但是,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标准仍是一个重要并值得研究的课题,在探索中不断促进多种特色的体育精品课程的建设和发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