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程建设培训合集12篇

时间:2023-10-23 09:45:41

精品课程建设培训

精品课程建设培训篇1

作为干部教育培训、轮训的主渠道、主阵地的各级党校,承担着党中央要求的培养治理国家的政治家的光荣使命。切实增强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打造出一批优质、管用、有生命力的精品课程,是完成这一重任的必由之路。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西安市委党校形成了马克思经典著作、西安市情、文化力等一系列精品课程,并在省级党校系统精品课评比中囊获三个一等奖,一个三等奖。

近年来为了打造出大批高效优质的精品课程,我们立足自身实际采取了多种措施来发挥教研部团队作用和激发教师潜能。本文对我校精品课建设的过程和模式进行了深入思考、细致分析,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精品课建设经验。

一、确立符合干部教育培训要求的精品课目标

精品课建设是干部教育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增强针对性、实效性的一项有效举措。由于干部教育培训的特殊性,党校的精品课程建设必须有自己的目标。首先,培训对象的特殊性,即以各级党政领导干部为主,决定了党校精品课程应以满足组织的政治需求和学员的岗位需求为主要目标。其次,培训时间的有限性,决定了党校的精品课应做到“精、思、用”,将要解决的问题集中在一个专题讲座内完成。精,即体现理论精华、改革开放成功经验的精华;思,即通过引起学员对事物的关注与思考,改变学员惯性思维模式,从而影响学员的行政行为;用,即管用、实用,精品课要与时展的主题相结合,与发展的实践相联系,与实际工作相衔接,开阔学员眼界,提升学员工作能力,指导学员工作实践。再次,培训对象的层次性,决定了精品课体系的多层次性。不同级别的干部由于岗位责任不同,不同班次设置的课程也应有所区别。

二、构建符合干部教育培训要求的精品课体系

党校的精品课建设比较复杂,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它是提高干部教育培训质量的有效途径。党校的教学定位、教学对象、学科布局与普通高校相比,有自己的特殊性,所以党校的精品课建设必须以自身的教学特点为出发点,构建出符合干部教育培训要求的精品课程体系。总结党校的实践经验,我们认为党校的精品课程体系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立足党的基本理论教育,提高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

“党校姓党”,是我们党对党校办学规律的深刻认识,也是党校教学整体布局中一以贯之的根本原则。因此党校的精品课程,首先要传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这一理论精髓,对学员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坚定学员的社会主义政治立场,这是党校最具有基础性、特色性和代表性的优势课程;其次进一步加强马列等经典原著在教学中的比重,使党员领导干部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更加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不动摇。

2、立足能力与素质培养,满足领导干部的成长需要

领导干部是党的路线方针的继承、发扬和实践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中坚力量。党校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要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科学设置培训内容,要着眼于党员领导干部履行岗位职责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必备知识和能力的培训。具体来讲,就是通过系统的知识和能力培训,领导干部要提升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增强驾驭现代经济社会的能力,、增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意识、履职能力和工作水平。

3、立足本地特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党校教学必须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发扬光大本地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本地发展的成功经验,为本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献言献策,是党校义不容辞的职责所在。因此,开发立足于服务本地、宣传本地,为本地经济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服务的精品课程,也是党校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三、构建符合干部教育培训要求的精品课建设机制

精品课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抓好这项工程必须长期坚持不懈,组织所有教学相关部门齐心参与,从教学管理、教学组织、教学实施等层面多管齐下开展工作。

1、建立科学的需求分析机制

首先,按照上级关于干部培训的总体要求,结合区域实际,定期开展干部培训需求调查,及时掌握各层次各类别干部的培训需求;其次建立党校与组织部门、干部所在单位的培训计划协调会商机制,及时对培训效果进行总结分析;第三加强教师与学员的沟通与交流,及时对教学内容进行符合学员要求的调整。

2、建立有效的课程开发机制

第一要组织多种形式的集体备课,促进教师间的交流,实现优势互补,避免出现专题撞车、专题不符合学员的需求、或者专题观点陈旧落后等问题。第二,要促进教学科研一体化,组织专项经费,制定专门政策,在经费、政策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鼓励“教学出题目,科研做文章,成果进课堂”。

3、建立科学的总结评估机制

实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估方法,即课堂评估、和教学督导相结合的评估机制。课堂评估是由学员对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态度、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直接进行评估打分,并提出意见建议,由教务处收回统计并及时反馈给授课教师,使教师能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及时做出调整。教学督导是由专家教授对课堂教学进行专家评估,对教师的教学课程起到诊断、分析、判断的作用,督促教师不断改进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

4、建立有效的技术服务手段

我们提倡精品课程,既要有精益求精的内容,也应有精妙的授课艺术。因此我们借鉴了微格教学的方法,对专题课程进行录制,将录像资料回馈给授课教师,要求教师对照录像资料进行自我观摩和反思,仔细寻找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技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在反复的练习中设计好教学内容、雕琢好教学语言、把握好教学技巧,做到一堂课既是知识的传授也是艺术的享受。

5、建立有效的教学名师培养机制

精品课程建设培训篇2

为全面提高电力企业员工培训质量,实现员工培训“做大做强”的功能定位,结合《江西省电力公司“十二五”教育培训规划》要求,2011年,江西省电力公司培训中心以开展“精品培训项目”建设活动为契机,积极探索有价值、可推广的电力培训教育模式,为提高培训项目管理水平、建设一流培训中心创造内生基础。

“电能计量Ⅲ级(技师及以上)职业能力培训”项目组,通过深入一线的调研、客观的培训需求分析,拿出了一套有价值的培训方案,入选为江西省电力公司培训中心“精品培训项目”之一。本项目组期望以“电能计量精品培训项目”建设为契机,推进培训师资队伍建设、培训内容模块建设、培训方式方法建设、培训精品教材建设、培训管理制度建设,实现“精品培训项目”成果转化与推广。

一、电能计量精品培训项目建设的立项意义与理论支撑

电能计量作为计量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电力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及电网安全运行的重要环节,其技术水平和员工的技能水平不仅事关电力工业的发展和电力企业的形象,而且影响电能贸易结算的公平、公正和准确、可靠,关系到电力企业、广大电力客户和老百姓的利益,其工作的好坏是客观经济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大力开展电能计量人员岗位培训,提高电能计量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技能,是电能计量培训的重点之一。

岗位技能培训不仅要有好的、实用的教材,更重要的是要有能与实际工作环境一致的培训场所。作为承担江西省电力公司生产技能人员培训工作的培训中心,近年来已建成多个与生产一线场景相吻合的电能计量实训室,通过近些年的培训,已摸索出一套针对一线人员的培训方法,但还存在较多的不足,因此建设针对电能计量人员的精品培训项目就是重中之重。通过此项建设,不仅可以提升培训质量,而且可以带动其他培训项目朝着更有利于员工技能提升的方向发展。

然而,何为“精品培训项目”?如何开展“精品培训项目建设”?项目组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资源系统都没有检索到明确的表述。参照教育部关于精品课程和精品课程建设的定义:“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建设,就是以现代教育思想为先导,以建设相应层次的、具有较强针对性和适用性的优秀教材为核心,以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为前提,以教学内容现代化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平台,以科学的管理体制为保障,集观念、师资、内容、技术、方法、制度于一身的整体建设”。本项目组认为,“精品培训项目”也应很好地诠释“五个一流”。“精品培训项目建设”也应是以现代先进的职业教育思想为先导,以建设相应层次的、具有较强针对性和适用性的优秀培训指导教材为核心,以“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为前提,以培训内容现代化、实用化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平台,以科学的管理体制为保障,集观念、师资、内容、技术、方法、制度于一身的整体建设。

二、电能计量精品培训项目建设的进程安排与建设思路

“电能计量精品培训项目”项目组以江西省电力公司培训中心《精品培训项目建设标准》为依据,按照上述“精品培训项目建设”的要求,围绕培训师资、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培训教材、培训管理5个方面,逐步开展“电能计量精品培训项目”建设的4个步骤:2011年4月-5月进行培训需求调查与分析,2011年6月-7月进行培训项目设计和师资队伍培养,2011年8月-9月进行培训实施和培训评估,2011年10月-12月进行项目总结和形成项目成果。具体建设思路如下:

第一,培训师资队伍建设。走“校企联合、理实一体”的道路。由于历史的影响,一方面,培训中心的专职培训师多是院校毕业后长期从事理论教学的老师。他们理论扎实、教学经验丰富、表达能力强,但是缺乏现场工作经验、实践操作能力弱;另一方面,企业技能专家,现场工作经验丰富、实践操作能力强,但是理论相对薄弱、缺乏教学经验。为建设一流的培训师资队伍,项目组决定“两条腿走路”:一是走出去,选派优秀教师到供电公司电能计量一线挂职锻炼。只有将理论联系实践,成为“双师型”人才,才能胜任企业培训的需要;二是请进来,引进供电公司一线的优秀人才,让他们成为我们的兼职培训师,壮大我们的队伍。

第二,培训内容模块建设。“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只有深入现场、深入一线,了解企业、员工的培训需求,才能设计出企业需要、员工满意的培训内容模块,才能制定出合情、合理、合用的培训方案,才能收获企业、员工和培训机构期望的培训效果。为此,项目组按照《国家电网公司生产技能人员职业能力培训规范 第25部分:电能计量》的要求,将电能计量Ⅲ级职业能力培训项目分解成3个模块,每个模块的培训内容均以与现场关系紧密的实际操作项目为主。

第三,培训教学方法建设。改变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方法,引入先进的行动导向教学理念,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如: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问题研讨、现场实操等等,推进培训项目的教育性、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和丰富性。

第四,培训项目教材建设。以《国家电网公司生产技能人员职业能力培训规范 第25部分:电能计量》为基准,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与时俱进,补充、开发电能计量一线员工迫切需要的相关专业知识、新知识、新技术的培训指导手册和标准化专业试题库,利用团队优势,做出电能计量精品培训项目课件及视频材料,建设网络培训平台,进行远程分享。

第五,培训项目管理建设。项目组严格按照培训中心标准流程的要求,认真做好“培训需求调研培训项目设计培训项目实施培训效果评估”4个环节的规范化管理。每期培训班开办前,项目组会将培训方案、课程要求、学员信息等告知培训师;开班过程中,项目组全程跟踪服务,及时解决学员和培训师的各种问题,确保一、二级评估的准确、可靠;培训班一结束,项目组立即收集整理培训归档材料,并通过反馈进行及时整改,从而形成以培训中心为龙头的对地市公司培训业务的开展起示范作用的精品培训项目。

三、电能计量精品培训项目建设亮点介绍

1.深入生产一线,了解实际需求

由于《国家电网公司生产技能人员职业能力培训规范 第25部分:电能计量》的时间为2009年初,显然很多的最新技术没有列入其中。项目组考虑应该将最先进的技术放入培训中去,以体现培训项目的先进性和及时性。为此,将“智能用电技术”和“GIS技术”引入培训内容中,并将所有培训内容按照技能项目和子项目的层次编写成了课表的形式。

项目组自2011年3月即开始广泛学习、搜集资料,按照《国家电网公司生产技能人员职业能力培训规范》的要求,编制《电能计量专业培训需求调查表》。2011年4月-5月通过实地调查及网络调查的方式,对南昌、九江、赣州、抚州、萍乡、吉安、景德镇和赣东北8家供电公司电能计量人员进行了培训需求调研,征求他们对我们设计的培训课表的看法和建议。项目组根据从一线获得的数据和培训建议进行归纳整理,确定培训项目的内容模块。

2.合理配置教师,突出高效实用

按照调研整理出的培训课程内容,项目组从江西省电力公司高技能人才库中选择生产一线专家作为主讲教师。这些专家多年来一直从事省公司互感器的检定和验收工作,在江西省电力公司计量中心及其地市供电公司计量中心都享有较高的声誉,对现场新技术和新设备的了解非常及时;“电能计量装置错误接线检查技能操作项目”由培训中心专职培训师担任,他们也都是多年从事该项目教学的主讲教师。这样配置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培训的效率和实用。

3.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员参与

由于参培学员大都来自于生产一线,从“工作状态”到“学习状态”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为了尽可能缩短学员的适应时间,快速地进入培训学习状态,本培训项目,特意以“情绪管理”课程开始,通过疏解学员的心理压力,让学员以愉快的心情进入学习;然后学习业务技能、新技术;最后进行研讨。7天的培训课程,以快乐学习为基础、以培训需求调研结果为依据,循序渐进,力求做到在快乐中学习、在问题情境中学习,从而切实提升学员的业务技能,强化学员的工作流程意识。

在技能培训中,通常我们会采用的教学方法是:理论实践的教学模式。在理论教学中我们通常采用的方法为“讲授法”,也就是“灌输”的模式,学员在学习中很难达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的学习效果,并且也容易阻断学员的学习积极性。为此我们在“电能计量装置错误接线检查技能操作项目”的培训教学中采用当今职业教育界最先进的教学方法之一的“行动导向法”进行教学。学员通过全身参与整个学习过程,激发出了“探索知识”的潜能,同时也改变了以往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一言堂”现象,鼓励学员用自己的方法去解决问题,通过自己的探索掌握最正确的操作方法,使学员实现从“要我这样做”到“我要这样做”的转变。

4.提前精编讲义,实施全程录像

在本培训项目实施之前,按照精品培训项目管理建设要求,我们事先向各位培训师提供了培训模块大纲、教案、讲义、课件等编写的要求和模板。督促各位培训师按照“行动导向”的理念,认真备课、按时交纳材料。项目组按照培训模块序列,精编讲义,让学员在报到之时即可拿到讲义,方便学习与记录。

本培训项目还对教学过程进行了全程录像。将7天的教学录像,结合精品课件,制作成本项目的“精品培训项目”视频教材,为更多的不能前来参加培训的现场电能计量专业工作人员提供网络学习参考,也为进一步做好培训项目积累素材、奠定基础。

四、经验总结

笔者认为,作为精品培训项目的建设者,培训师在精品培训项目建设过程中应该把握好以下4个环节:

1.准确把握培训需求,为打造精品奠定基础

企业培训机构要成功地开展职工培训项目,就要将过去那种“我有什么,我教什么;我教什么,你学什么”的推销式培训做法改变为“你要什么,我教什么;你缺什么,我教什么”的营销式培训做法。只有通过训前的充分调研,才能把握不同企业在不同发展时期“要什么”,才能了解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培训学员“缺什么”,进而确立专业培养目标和方向,找准培训的指导思想和着眼点。

2.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为打造精品构建框架

培训师应针对培训内容的特点,设计每一堂课的教学思路。可以根据岗位需求进行专业能力项分解,再围绕每一个专业能力项,进行知识、技能、方法和情感的设计,以明确课堂的教学点,也就是明确培训师的操作点和学员的掌握点。它包括知识的重点、难点,技能的训练要点,还包括方法的指导点和情绪的协调点。针对成人教育的特点,培训师应有意识、有目的地设计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不仅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员的学习热情,也将优化课堂的教学效果。

3.创意编写培训讲义,为打造精品搭建桥梁

精品课程建设培训篇3

课程改革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环节,也是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具体再现。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的示范性建设中的重点专业装潢艺术设计(商业美术设计)的核心课程“包装设计”课程,于2002年开始进行课程改革,2002年成为部级高职高专试点专业商业美术设计中的主干课程建设,2004年被评为学院精品课程,2005年获得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精品课程,2007年被教育部评为部级精品课程。实践证明,加强高职装潢艺术设计精品课程建设,对于高等职业院校装潢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教学团队、课程体系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包装设计精品课程建设制定明确的课程目标

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重要载体,课程要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这对培养装潢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目标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包装设计精品课程是装潢艺术设计(商业美术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主干课程,是具有影响力和示范性的课程。因此,包装设计精品课程建设应充分体现高职装潢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特色,坚持以能力培养为本,以高素质技能培养为核心的指导思想。面对装潢艺术设计(商业美术设计)职业岗位群,该课程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实践知识则强调专业技能,学生在掌握必要的包装设计专业知识基础上,通过技能训练,进行包装设计实际项目,提高包装结构设计和包装创意设计实践能力,具备对商品包装设计中进行包装容器、结构、材料、印刷加工等设计制作的能力。

二、包装设计精品课程建设优化教学内容

课程改革内容是精品课程建设最重要的基本条件之一,教学内容既要符合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又要知识结构合理,注意高职包装设计的科学性。包装设计精品课程教学的构建就是立足于能力的培养,从装潢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一技之长+综合素质”为出发点,以培养该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主线,优化包装设计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表现为:一是理论教学内容的合理优化,将原“包装设计概述”“包装容器设计”“包装结构设计”重组成为包装设计基础课程,对涉及到包装容器、结构、原理、材料和印刷工艺等较为分散的知识进行整合优化,使该课程包含了包装设计的工艺制作全过程的知识。二是课堂的教学内容与市场商品包装开发实际相联系,与企业生产的发展紧密结合,强调实用性。在包装结构设计课程中,整合包装容器结构的内容,把较难的容器计算等方面知识适当放到实训中,增加了市场常用的纸质包装结构设计的教学内容,瞄准地方特色商品包装项目,有针对性地进行项目课程的授课。让同学们进行实际包装设计与制作,增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操作体验。三是加大纸质包装设计的实践教学的内容,安排学生动手制作纸盒造型训练课程,感受体验纸质包装设计结构等方面知识与技能,然后让学生到超市货架上去分析对比,反复修改调整。通过校内外指导老师评定后,让学生到制作公司按实际尺寸制作出来。要坚持有目标地增加实践教学内容,并与包装行业的职业资格技能相结合,形成较为完整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比如,2005届商业美术设计专业黎镜昭、石建峰等同学设计的《古韵——普洱茶系列包装》作品,获得2007年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主办的第四届中国国际茶叶包装设计大赛铜奖,还获得首届全国大学生优秀毕业设计作品银奖。在课程设计上,应及时把包装设计最新理念和设计制作内容融入到教学活动中,让学生理解包装设计原则、市场动态和消费者的需求。

三、包装设计精品课程建设改革教学手段

精品课程建设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相融合,体现两个“学”,五个“用”的方法。两个“学”指的是学习内容适合“学以致用、学用结合”,五个“用”指的是学生学了以后“会用、够用、管用、能用、好用”,逐步完善学习和实训一体化。除此,还应建立包装设计实训室、多媒体投影设备以及计算机、制作机、打样机、装裱机、压型机和包装实物作品为一体的教学设施,还建有包装设计陈列室。根据包装设计课程的教学要求,建立了校外包装设计实训基地,以创意设计、制作出片、制版打样等一整套的工艺流程设备,让学生掌握包装设计的专业技能。充分利用网络教学的特点,逐步开发了包装设计网络教学资源,使精品课程的教材、电子教案、课件、学习指导、试卷、视频录像、网上答题等教育资源网络一体化,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为学生自己学习,个性化学习提供了一个较大平台。同时,也为包装行业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建立了一个资源共享的学习平台。

四、包装设计精品课程建设构造双师教学团队

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主讲教师队伍的结构,按照教育部的精品课程的评审指标要求,我们按照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高起点、高标准的原则,以国家示范性建设中重点专业的核心课程为依托,采用了“三个坚持”的具体措施。

1.坚持引进和学院培养相结合的专业教师建设方针,积极创造良好的环境,把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有较扎实的理论知识的“双师型”教师安排到精品课程主讲教师团队中来。《包装设计》精品课程是由中国优秀包装设计师、高级平面艺术设计师、高级商业美术设计师和学术水平、教学水平较高、实践经验丰富的主讲教师组成,结合校企合作的原则,配备了公司设计总监、辅导教师、技师等,构建成一支年龄结构、专业结构、知识结构合理,教学效果良好的教师梯队。教师团队成员思想活跃,在全国级、省级立项获得教改课题3项,发表高质量教改教研论文十多篇。指导学生的设计作品在全国、省市级获得金、银、铜奖和优秀奖160项。

2.坚持实施教师团队继续教育的优惠政策

学院制定了《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精品课程建设管理条例》,并设精品课程专门建设经费,其中一项是规定教师继续教育的经费。鼓励专业教师攻读硕士及在职研究生学习,参加国内外专业高级培训班,提升了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每年安排教师下企业生产一线或专业实训基地参加设计创意项目的实践、职业培训或技术服务,合理安排中青教师培养计划,不断适应新时期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

3.坚持实行导师制和岗前培训制度

学院相继出台了《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导师管理法》和《导师任职条件》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采取由老教师指导青年教师组织教学文件或相互听课、评课的办法,并组织青年参加课程改革工作和精品课程建设。带动青年老师申报科研课题,有计划选派青年教师参加国内外进修,参加全国性学术交流活动,带领青年教师下企业一起开发品牌设计项目,促进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设计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积极地培养了精品课程主讲教师的梯队形,保证了精品课程建设的连续性。

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是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在其建设的过程中,强调了高水平的定位,充分体现精品课程的先进性、科学性、教育性、实用性和示范性的标准。紧紧围绕社会需要和行业需求,明确艺术设计类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按照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要求,进行了包装设计精品课程一系列地改革,有效地实现专业教学与素质教育并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举,教学活动与设计创新同步的教育目标。在包装设计精品课程建设中,我们加强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从而保证了包装设计精品课程不断完善的建设过程,促进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精品课程建设可持续发展,最终提升了艺术设计专业主干课程教学质量和整体教学水平。

五、包装设计精品课程建设强化实训环节

从艺术设计专业建设的角度分析,包装设计精品课程建设中,实训环节是非常重要的。国家、省市教育主管部门都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要求在精品课程建设中,注重实训与实习,搞好生产性实习,并要加大实训基地建设。包装设计精品课程在学院大力支持下,建立了广东包装技术协会设计委设计中心、广州沸点设计公司、番禺日报印务中心、广州番禺新龙包装印刷有限公司、香港艺宝制品有限公司等10多家校外实训基地。在校内建立包装设计实训室、包装材料实训室、包装印刷实训室等实训基地。逐步建立和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保障了包装设计精品课程的正常实训教学运转,提高了示范性重点专业建设中的教学质量。一是重视实训,强化产学研的结合,安排学生在校内实训室完成技能训练后,就到校外实训基地,在车间工艺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讲解与示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技术工人交流,主讲教师到现场配合指导,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到包装印刷各个生产环节学习,这样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是开发地方特色包装。创意设计地方特色包装,这是市场的需求,也是实践教学的重点。比如,2007届商业美术设计专业2班实习一组同学,到香港艺宝制品有限公司,进行茶叶包装的开发设计。在实习这一过程中,学生对自己熟悉的土特产品包装进行创意设计,学生在参加实践项目中,感受到了包装设计的重要性。同时,还要注意实践教学环节中对学生的考核与考查,认真抓好每一项实训课程的环节,及时对校内外实训成绩进行评定。美术设计专业2班实习一组同学设计的《番禺三宝》《普洱茶》《六安瓜片》《太平猴魁》等作品,参加了第四届中国国际茶叶包装设计大赛。三是加强生产性实训考核,安排学生到香港艺宝制品公司实习,直接参加公司的包装设计开发、制作、打样等工艺流程。

六、包装设计精品课程建设编写指导教材

为了配合精品课程建设,学院组织教师、设计师共同编写了《包装设计》新世纪高职高专教学成果教材,以及教育部部级十一五规划教材。

该教材在全国同类院校反响很好,至今已经是第11次印刷。根据授课老师的意见和学生的建议,包装设计公司设计总监也参与编写,加上近几年的专业调研与教改成果进行修订,增加职业岗位和专业技能知识,2008年作为教育部十一五规划教材正式修订(第二版)出版,这就丰富了包装设计教材的内容,更加适应了职业岗位的需求,提升了教师授课与学生学习的互动能力。

配合《包装设计》精品课程建设,增加包装设计职业岗位知识和技术,把纸盒包装结构设计内容增多,帮助同学们了解更多的包装造型案例。并与包装设计专家编写包装设计实训指导书,按照企业管理工艺程序与步骤来编写,方便学生自学。编制包装设计电子课件,其中除了编写包装艺术设计外,还编写了包装设计欣赏、最新包装设计和中国之星获奖作品、世界之星国外作品选等参考资料。除此之外,还按类别编辑,如商品包装、食品包装、酒类包装、工艺品包装、化妆品包装、玩具包装等多种包装设计作品,为同学们提供生动的包装设计参考图例。我们充分利用网络媒体,还将图书馆、艺术设计资料室1000多种的包装设计出版物目录挂在网上,整理全国30多个包装设计及相关的网站链接,既为教师提供授课参考资料又为学生自学包装设计提供学习资源,同时也为社会包装从业人员继续学习提供了一条自学途径。

包装设计精品课程的建立成为教师和学生互相沟通交流的平台,完善了包装设计课程优质教学资源。为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岗位群的新要求,我们将继续对包装设计精品课程现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和完善,不断探索、精益求精,以更好地为高职装潢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教司编.国家精品课程——2004[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范唯,马树超.关于加快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6(10).

[3]程静,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诠释与应对[m].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

[4]侯治富等.精品课程建设目标及实现途径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6(1).

[5]柳礼泉等.精品课程建设与一流教师队伍培[j].高等教育研究,2007(3).

精品课程建设培训篇4

课程改革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环节,也是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具体再现。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的示范性建设中的重点专业装潢艺术设计(商业美术设计)的核心课程“包装设计”课程,于2002年开始进行课程改革,2002年成为部级高职高专试点专业商业美术设计中的主干课程建设,2004年被评为学院精品课程,2005年获得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精品课程,2007年被教育部评为部级精品课程。实践证明,加强高职装潢艺术设计精品课程建设,对于高等职业院校装潢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教学团队、课程体系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包装设计精品课程建设制定明确的课程目标

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重要载体,课程要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这对培养装潢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目标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包装设计精品课程是装潢艺术设计(商业美术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主干课程,是具有影响力和示范性的课程。因此,包装设计精品课程建设应充分体现高职装潢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特色,坚持以能力培养为本,以高素质技能培养为核心的指导思想。面对装潢艺术设计(商业美术设计)职业岗位群,该课程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实践知识则强调专业技能,学生在掌握必要的包装设计专业知识基础上,通过技能训练,进行包装设计实际项目,提高包装结构设计和包装创意设计实践能力,具备对商品包装设计中进行包装容器、结构、材料、印刷加工等设计制作的能力。

二、包装设计精品课程建设优化教学内容

课程改革内容是精品课程建设最重要的基本条件之一,教学内容既要符合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又要知识结构合理,注意高职包装设计的科学性。包装设计精品课程教学的构建就是立足于能力的培养,从装潢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一技之长+综合素质”为出发点,以培养该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主线,优化包装设计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表现为:一是理论教学内容的合理优化,将原“包装设计概述”“包装容器设计”“包装结构设计”重组成为包装设计基础课程,对涉及到包装容器、结构、原理、材料和印刷工艺等较为分散的知识进行整合优化,使该课程包含了包装设计的工艺制作全过程的知识。二是课堂的教学内容与市场商品包装开发实际相联系,与企业生产的发展紧密结合,强调实用性。在包装结构设计课程中,整合包装容器结构的内容,把较难的容器计算等方面知识适当放到实训中,增加了市场常用的纸质包装结构设计的教学内容,瞄准地方特色商品包装项目,有针对性地进行项目课程的授课。让同学们进行实际包装设计与制作,增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操作体验。三是加大纸质包装设计的实践教学的内容,安排学生动手制作纸盒造型训练课程,感受体验纸质包装设计结构等方面知识与技能,然后让学生到超市货架上去分析对比,反复修改调整。通过校内外指导老师评定后,让学生到制作公司按实际尺寸制作出来。要坚持有目标地增加实践教学内容,并与包装行业的职业资格技能相结合,形成较为完整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比如,2005届商业美术设计专业黎镜昭、石建峰等同学设计的《古韵——普洱茶系列包装》作品,获得2007年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主办的第四届中国国际茶叶包装设计大赛铜奖,还获得首届全国大学生优秀毕业设计作品银奖。在课程设计上,应及时把包装设计最新理念和设计制作内容融入到教学活动中,让学生理解包装设计原则、市场动态和消费者的需求。

三、包装设计精品课程建设改革教学手段

精品课程建设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相融合,体现两个“学”,五个“用”的方法。两个“学”指的是学习内容适合“学以致用、学用结合”,五个“用”指的是学生学了以后“会用、够用、管用、能用、好用”,逐步完善学习和实训一体化。除此,还应建立包装设计实训室、多媒体投影设备以及计算机、制作机、打样机、装裱机、压型机和包装实物作品为一体的教学设施,还建有包装设计陈列室。根据包装设计课程的教学要求,建立了校外包装设计实训基地,以创意设计、制作出片、制版打样等一整套的工艺流程设备,让学生掌握包装设计的专业技能。充分利用网络教学的特点,逐步开发了包装设计网络教学资源,使精品课程的教材、电子教案、课件、学习指导、试卷、视频录像、网上答题等教育资源网络一体化,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为学生自己学习,个性化学习提供了一个较大平台。同时,也为包装行业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建立了一个资源共享的学习平台。

四、包装设计精品课程建设构造双师教学团队

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主讲教师队伍的结构,按照教育部的精品课程的评审指标要求,我们按照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高起点、高标准的原则,以国家示范性建设中重点专业的核心课程为依托,采用了“三个坚持”的具体措施。

1.坚持引进和学院培养相结合的专业教师建设方针,积极创造良好的环境,把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有较扎实的理论知识的“双师型”教师安排到精品课程主讲教师团队中来。《包装设计》精品课程是由中国优秀包装设计师、高级平面艺术设计师、高级商业美术设计师和学术水平、教学水平较高、实践经验丰富的主讲教师组成,结合校企合作的原则,配备了公司设计总监、辅导教师、技师等,构建成一支年龄结构、专业结构、知识结构合理,教学效果良好的教师梯队。教师团队成员思想活跃,在全国级、省级立项获得教改课题3项,发表高质量教改教研论文十多篇。指导学生的设计作品在全国、省市级获得金、银、铜奖和优秀奖160项。

2.坚持实施教师团队继续教育的优惠政策

学院制定了《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精品课程建设管理条例》,并设精品课程专门建设经费,其中一项是规定教师继续教育的经费。鼓励专业教师攻读硕士及在职研究生学习,参加国内外专业高级培训班,提升了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每年安排教师下企业生产一线或专业实训基地参加设计创意项目的实践、职业培训或技术服务,合理安排中青教师培养计划,不断适应新时期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

3.坚持实行导师制和岗前培训制度

学院相继出台了《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导师管理法》和《导师任职条件》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采取由老教师指导青年教师组织教学文件或相互听课、评课的办法,并组织青年参加课程改革工作和精品课程建设。带动青年老师申报科研课题,有计划选派青年教师参加国内外进修,参加全国性学术交流活动,带领青年教师下企业一起开发品牌设计项目,促进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设计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积极地培养了精品课程主讲教师的梯队形,保证了精品课程建设的连续性。

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是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在其建设的过程中,强调了高水平的定位,充分体现精品课程的先进性、科学性、教育性、实用性和示范性的标准。紧紧围绕社会需要和行业需求,明确艺术设计类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按照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要求,进行了包装设计精品课程一系列地改革,有效地实现专业教学与素质教育并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举,教学活动与设计创新同步的教育目标。在包装设计精品课程建设中,我们加强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从而保证了包装设计精品课程不断完善的建设过程,促进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精品课程建设可持续发展,最终提升了艺术设计专业主干课程教学质量和整体教学水平。

五、包装设计精品课程建设强化实训环节

从艺术设计专业建设的角度分析,包装设计精品课程建设中,实训环节是非常重要的。国家、省市教育主管部门都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要求在精品课程建设中,注重实训与实习,搞好生产性实习,并要加大实训基地建设。包装设计精品课程在学院大力支持下,建立了广东包装技术协会设计委设计中心、广州沸点设计公司、番禺日报印务中心、广州番禺新龙包装印刷有限公司、香港艺宝制品有限公司等10多家校外实训基地。在校内建立包装设计实训室、包装材料实训室、包装印刷实训室等实训基地。逐步建立和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保障了包装设计精品课程的正常实训教学运转,提高了示范性重点专业建设中的教学质量。一是重视实训,强化产学研的结合,安排学生在校内实训室完成技能训练后,就到校外实训基地,在车间工艺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讲解与示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技术工人交流,主讲教师到现场配合指导,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到包装印刷各个生产环节学习,这样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是开发地方特色包装。创意设计地方特色包装,这是市场的需求,也是实践教学的重点。比如,2007届商业美术设计专业2班实习一组同学,到香港艺宝制品有限公司,进行茶叶包装的开发设计。在实习这一过程中,学生对自己熟悉的土特产品包装进行创意设计,学生在参加实践项目中,感受到了包装设计的重要性。同时,还要注意实践教学环节中对学生的考核与考查,认真抓好每一项实训课程的环节,及时对校内外实训成绩进行评定。美术设计专业2班实习一组同学设计的《番禺三宝》《普洱茶》《六安瓜片》《太平猴魁》等作品,参加了第四届中国国际茶叶包装设计大赛。三是加强生产性实训考核,安排学生到香港艺宝制品公司实习,直接参加公司的包装设计开发、制作、打样等工艺流程。

六、包装设计精品课程建设编写指导教材

为了配合精品课程建设,学院组织教师、设计师共同编写了《包装设计》新世纪高职高专教学成果教材,以及教育部部级十一五规划教材。

该教材在全国同类院校反响很好,至今已经是第11次印刷。根据授课老师的意见和学生的建议,包装设计公司设计总监也参与编写,加上近几年的专业调研与教改成果进行修订,增加职业岗位和专业技能知识,2008年作为教育部十一五规划教材正式修订(第二版)出版,这就丰富了包装设计教材的内容,更加适应了职业岗位的需求,提升了教师授课与学生学习的互动能力。

配合《包装设计》精品课程建设,增加包装设计职业岗位知识和技术,把纸盒包装结构设计内容增多,帮助同学们了解更多的包装造型案例。并与包装设计专家编写包装设计实训指导书,按照企业管理工艺程序与步骤来编写,方便学生自学。编制包装设计电子课件,其中除了编写包装艺术设计外,还编写了包装设计欣赏、最新包装设计和中国之星获奖作品、世界之星国外作品选等参考资料。除此之外,还按类别编辑,如商品包装、食品包装、酒类包装、工艺品包装、化妆品包装、玩具包装等多种包装设计作品,为同学们提供生动的包装设计参考图例。我们充分利用网络媒体,还将图书馆、艺术设计资料室1000多种的包装设计出版物目录挂在网上,整理全国30多个包装设计及相关的网站链接,既为教师提供授课参考资料又为学生自学包装设计提供学习资源,同时也为社会包装从业人员继续学习提供了一条自学途径。

包装设计精品课程的建立成为教师和学生互相沟通交流的平台,完善了包装设计课程优质教学资源。为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岗位群的新要求,我们将继续对包装设计精品课程现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和完善,不断探索、精益求精,以更好地为高职装潢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教司编.国家精品课程——2004[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范唯,马树超.关于加快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6(10).

[3]程静,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诠释与应对[m].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

[4]侯治富等.精品课程建设目标及实现途径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6(1).

[5]柳礼泉等.精品课程建设与一流教师队伍培[j].高等教育研究,2007(3).

精品课程建设培训篇5

精品课程是教育部正在实施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我院以培养护理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总体建设目标,确定了《护理技术》精品课程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求实创新的教育思想,着力建设《护理技术》精品课程,进行《护理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本课程组从2006年开始创建《护理技术》精品课程,历经两学年,建成省级精品课程。现将建设的思路和方法介绍如下,为护理各学科的精品课程建设提供经验,以推动护理学科和护理教育的发展。

一、更新教育观念,优化课程结构,构建《护理技术》教学新体系

《护理技术》是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在护理专业部级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方案中被确定为主干课程之一,是研究护理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临床各专科护理的基础。课程组在讨论、听课、评价的基础上,修订了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整合、优化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建立了科学合理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坚持“必需”“够用”“渐进”性原则。为了充分体现护理技术课程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教学理念,重新调整各章节教学时数,尤其增加了实训教学学时数,使理论学时与实训学时达到甚至超过11,整合课程中最能体现护理基础知识的内容,精选、重组教学内容,实现与其他课程的无缝衔接。根据护理技术课程内容的特点,加强学生对基本知识和技能操作的理解和训练,重视培养学生的护理技能操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根据培养对象的不同层次,从学时、教学大纲、教材的选用和老师的配备几个方面保障教学质量。

二、充分应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完成护理技术精品课程网站的制作,实现网络教学,提高了教学效果

在《护理技术》课程教学团队负责人领导下,确定《护理技术》精品课程负责人,并由团队成员共同承担了课程全部的教学大纲、实训大纲、电子课件(PPT)、电子教案、讲稿、试题库和实训指导的建设工作。在多媒体课件制作中,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课件内容中除护理技术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操作外,还引入护理最新和前沿的技术,如人工呼吸机使用、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真空采血法、输液泵、微量注射泵的应用等。并且自己拍摄照片,编辑视频、音频资料,制作出了图文并茂、内容丰富的多媒体PPT课件。建立了护理技术精品课程网,课程网站涵盖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多媒体教学课件、电子教案和讲稿、试题、实训指导等教学资源,网站运行良好,网站功能强大,画面美观,内容丰富,师生交流互动平台功能完善。强大的网络教学环境,打破了传统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扩大了课程的受益面。

《护理技术》精品课程的建设,使课程的教学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以往的传统教学,最缺乏的是直观和动态的图像资料,而在应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后,不仅有直观形象的图片,而且还有动态的操作录像,在讲完理论后,即可随时播放操作录像,加深了学生对操作的理解,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下一步进入实训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实训的效果得到很大的提高。

三、完善全方位、多形式的护理技术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护理技术》课程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为核心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课程组重视护理实训建设,在实训基地建设上,不满足于现有的实验室和设备,贯彻实训基地建设和临床护理发展相结合的原则,不断地更新和完善实验室装备和实验用品,建立了模拟、高仿真的校内护理实训基地。通过课堂基本技能操作训练、医院课间见习、实习前强化培训、毕业实习四个环节的护理技能训练,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大大增强,实现了学校教育与临床岗位需要“零距离”对接。

在实训教学中,实验设施、设备除正常的安排使用之外,我们还探索出一套实验室管理高效能运行模式,即白天实验室供老师上实验课,课外活动时间和晚自习对学生开放,学生可到实验室练习操作,有实验室带教老师负责管理和指导,这种方式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最合理的应用,更提高了学生的操作技能。由课程组负责人主编,课程组成员参编的《临床常用护理技能实训指导》作为一种工具书,在对学生的操作指导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应用效果良好。

四、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提高其教学能力,促进师资队伍良性发展

《护理技术》精品课程的建设,教师素质和教学能力的提高是关键,我系重视对教师的培养,鼓励年轻教师在职或脱产进行研究生学习,送年轻老师到四川大学华西护理系脱产进修护理教学;鼓励在职专业教师尽可能教学临床双肩挑,即利用无课时间到附属医院带教并进行临床护理工作,为课堂教学积累经验和素材;聘任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临床护师到学校任教,把她们丰富的临床教学经验传递给年轻的老师,提高了“双师型”教师的比例。每位新教师都有教学经验丰富老教师负责带教和督导,使新老师能在老教师的指导下,使教学能力和水平得到明显提高;还为新老师提供每年外出学习的机会,如参加一些护理学术研讨会和省上师资培训班学习。组织进行集体备课、公开课、教案检查评比等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鼓励青年教师参加系上和学院的优质课竞赛,通过赛课提高教学能力,涌现出一些多媒体教学能手。《护理技术》教学团队成员有两位分别在学院两届优质课竞赛中荣获一等奖。

五、完善考试题库,教学改革与执业考试相对接,提高考试过关率

从2006年开始,我院对护理技术课程教学和考试进行改革,利用已有的试题资源参加全国27所高等职业院校联合开发的护理专业(网络版)试题库建设,该题库内容涵盖了护理技术课程试题,在指导学生学习以及执业考试中发挥起到关键作用。我们将题库放入精品课程网站中,学生可以在网络上直接做题,以锻炼解题能力,取得较好效果。在考试方式上(题型、题量等),摒弃传统的考试模式,转为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相对接,模拟国家护士执业证考试模式,以提高其今后适应执业证考试的能力,这项改革取得明显效果,我院高职护理专业护士近两年执业证考试通过率达到95%以上。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专业建设、学科建设的基础。通过建设《护理技术》精品课程,我们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师资队伍素质全面提升,教学效果显著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参与教学的的能力得到了锻炼,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不断提高。

精品课程建设培训篇6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9-0043-03《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指出,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和人才的需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迫切需要进一步提高劳动者素质,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增加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人才的供给。

精品课程建设是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工作之一。加强精品课程建设是高职教育教学深化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保证,对于高职教育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我院《数控编程》精品课程在建设中立足于先进的现代教育思想,积极创造“校企合作”共建模式,组成以企业专家和学校双师型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团队,以更接近真实环境的情境教学方法,以企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为要素构建教学内容,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规范教学管理体制为保障,使精品课程的建设体现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并具有鲜明特色,从而使课程教学在内容上更加先进、在讲授水平上更加精湛、在教学管理上更加严格。[1]

一、精品课程建设需要关注的主要问题

(一)师资队伍是否具有实践经验

高职院校精品课程要达到“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融为一体”的目标,必须建设一支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强化技能性和实践性教学要求的教师队伍。因此专业课教师必须熟悉生产第一线的工作程序,认识生产第一线的工作要求和特点,及时了解数控加工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并以此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使教学更贴近生产。

(二)教学内容是否针对岗位需求

《数控编程》课程的教学内容必须适应数控加工方向高科技、高精度、高质量的发展需要,使学生能适应生产、管理一线,熟悉各种加工机床的规格、使用范围及性能,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能熟练应用CAD/CAM技术,懂得现代制造技术,并且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生产能力。教材建设是精品课建设的关键环节,也是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的过程,它不仅需要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不断积累,更需要教师在深入的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中加以创新。[2]

(三)教学方法是否灵活适用

教师要从教学目的出发,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取长补短,让学生边学边用,以用促学,学以致用。

(四)实训条件是否类似企业工作环境

按仿真企业工作环境和设备建设实验实训室,将教学、生产性实训、培训、产品开发四项功能集于一体,用于项目开发、毕业设计和校内顶岗实习。

(五)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程建设中,应注意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把原理性的知识转换成贴近生活实际的知识,学习过程由静态向动态转换,这样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他们掌握数控编程的专业技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六)教学评价是否有企业技术人员参与

学校与企业扩大合作层面,加大合作力度,共同制定学生实训实习评价标准、共同管理、共同考核、共同建立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实践教学运行管理机制。

二、校企合作共建精品课程实践的若干要素

(一)确定市场需求和课程发展方向

数控技术是在不断发展的,数控技术方面人才的要求和需求也在不断变化。通过实习基地建设,加强校企合作,学校能够及时了解到市场的变化,我们能够及时调整课程的教学方向和教学内容,保证课程的发展及时跟上人才市场的需求。在实践中主要以机械制造业零部件加工项目为导向,在项目中以工作过程和典型工作任务为出发点,开发学习情境,并使各情境之间达到深度融合。

(二)共同制定课程建设方案和学生培养方案

基于职业能力分析,重组人才培养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学院聘请了企业的一些主管和专业技术人员作为数控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每年都会邀请他们来校与专业教师和相关人员共同探讨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课程建设提供大量适时、合理、实用、有效的建议,促进了课程教学改革良好的发展。同时由企业专家和专业教师组成课程开发团队,通过与合作的机械制造企业开展深层次合作,具体从人才需求调研、课程设置、课程定位、教学内容构建、教学方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等多方面与合作企业进行深层次的交流和探讨;从工作岗位对人才的知识、技能、素质的需求出发,基于工作岗位群和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对人才的要求,并参照有关数控技术行业标准,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构建,经过反复推敲,设计教学项目和教学情境,重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经过岗位能力分析,要培养出能按照图样加工出合格零件和对现有零件进行大胆创新设计的企业所需人才。合理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总体要求具有CAD/CAM技能和数控编程能力,这些能力又需要以机械制图、公差与配合、机床操作、数控原理、金属材料、机制工艺、机械原理等知识为基础。

(三)创办“校中厂”,为课程的情景教学提供条件

2012年2月,我院与安徽精科机器有限公司签订协议建立校内生产型数控实训基地,将真正地将生产企业引入到了校内,引入到课程教学中,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真实的生产环境,也为本课程实施情景教学提供了物质条件和基础。

由常规损耗性实训向经营生产性实训转换。这样一方面可以节约实习成本,另一方面可以强化学生的产品质量意识。尽管我们拥有工业型数控机床,但学生认为加工的不是机器上的零部件,容易忽略产品质量。为提高学生的产品加工意识和质量意识,我们在本课程教学过程中将数控加工中的“综合训练”与“企业产品加工”相结合。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加工合作企业的零件,这不仅能让学生学会操作机床,还能教会学生产品检测和精度控制等方法,培养出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节约了教学资源。[3]

(四)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教学场地或环境

真实场景的实习基地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学生只有进入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进行“真刀真枪”式的顶岗实习,才能深入实际、掌握真正的生产技术,提高专业实践技能、职业技能和职业综合素养。我院通过与企业共建的形式,更新教学设施,充实教学仪器设备,使校内实训具有真实工作环境和职业氛围。同时还与企业共同规划实训项目,共同组织实训教学,实现技能教学课堂与实训场所的一体化,使实训场所成为培养学生职业素质、训练职业技能、职业技能鉴定以及职业培训、技术服务的中心基地。

(五)企业技术人员进行教学指导

定期邀请合作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或基层管理人员在企业或到学校授课,把企业的最新技术发展和管理意识及时输送到课堂上,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触摸到最新科技发展前沿的同时,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拉近了学生与合作企业的距离。

(六)教师和学生参与企业的科研生产项目

2011年,我们带领学生参与安徽精科机器有限公司“汽车转向器螺母”的夹具设计,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不但给学生创造了很好的锻炼机会,而且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他们将来的工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七)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校企合作,学院和系部经常派专业课教师到合作企业工作半年到一年,这样可极大地提高这些教师的实践能力,推动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通过实习基地,教师能够了解到数控技术专业和本课程最新的发展动态和未来发展方向,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使课程教学更加贴近生产实际。

三、校企合作共建精品课程的深入思考

(一)校企合作深入发展的阻碍因素

当前校企合作的发展存在诸多阻碍因素,主要有以下两点。1.收益相对滞后,不利于调动企业方面的积极性。职业教育界人士经常用“剃头挑子一头热”来形容校企合作。要让“另一头”即企业也“热”起来,需要保证企业在合作中的利益,真正使校企实现双赢、共赢。2.合作企业实践具有单一性,难以满足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全方位的要求。大部分企业仅加工制造某一类的产品,而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教学环节要求是全方位的,合作企业能提供的实践条件及师资力量往往不能满足学校的要求,这也抑制了学校方面的积极性。

(二)校企合作建设精品课程的努力方向

1.以创新课程教学模式为指导。传统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单纯强调学校教育而忽视企业参与。我们借鉴德国“双元制体系”的教育模式思想,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模式,并以这种教育模式为指导,由合作企业参与,校企共同建设《数控编程》精品课程。

2.以强化教学管理体制为保障。学院教学管理部门制定相关的制度,建立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完善教师的评价体系和课程建设的评估体系,并将教学过程的可操作性、对教学改革的促进作用以及对教学效果的提高作为侧重点。

3.注重精品课程建设的长效性。要实现校企合作共建精品课程的互动发展,必须以动态的、不断提升的过程来深化和完善精品课程建设,使精品课程建设具有成长性、先进性和长期性的特点。精品课程的结项并非精品课程建设的终结,而是一个新的阶段开始。如在课程内容方面,还需要根据专业发展要求和企业岗位需求继续建设;在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环境以及教学条件等方面,还要通过教学实践进一步加以更新、完善和提升。

4.突出职业素养的培育。高职的人才培养方案均突出强调“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其中的“高素质”应该包含职业素养这一重要的方面。因而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必须体现出培育职业素养这一内容。校企共建精品课程,应充分发挥企业方面的优势,让企业家、专业人士走进学校,直接提供实践知识,进行职业素质拓展训练,宣传企业文化。

5.凸显精品课程特色。高职教育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就业岗位指向性,因此《数控编程》精品课程在结构和内容上应体现如下三点。第一,突出数控加工的职业性特征。课程内容以数控加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数控机床操作能力要求为目标,专业课程体系具有针对性、实用性,使学生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达到数控操作工(国家三级)的职业资格。第二,重视课程的实践性要求。整合传统意义上的理论与实践课程,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在《数控编程》课程教学上真正实现“教学做合一”。第三,兼顾综合素质的培养。现代职业教育的总体目标为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因此,课程内容的组织还应重视综合性,培养具有现代思维分析能力的职业人才。

[参考文献]

精品课程建设培训篇7

一、精品课程概述

在把实训酒吧作为一门精品课程来建设之前,我们首先得了解一下一个重要的问题,即何为精品课程。

所谓“课程”广义指为实现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而确定的教育内容的范围、结构和进程安排,狭义指教学计划中设置的一门学科。所谓“精品”,即最精美的物品,笔者认为即优中之优的物品或事物,精品课程并非特色课程。因此,所谓“精品课程”应该是最精美的、最优秀的为实现培养目标而确定的教育内容、结构、进程安排和教学实施过程。精品课程是为提高教学质量而设。建设精品课程就是为了向课程要质量,向教师要质量。本人认为精品课程应具有以下四个特性:(1)创新性(2)先进性:(3)示范性 (4)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与教学形式的多样性

二、实训酒吧作为实习场所的基本功能

(一)提供知识向能力转化的场所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在工作中人的知识与能力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缺一不可。然而能力与知识二者并不等同,需要有一个知识向能力转化的过程。实训酒吧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供了训练的场所,使学生从“有所知”走向“有所为”。 在实训酒吧实习中学生自主经营、自负赢亏、自己促销、自己找客源、和客人打交道能培养其交际能力、积累社会经验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更快适应社会工作、实现“零距离”打下基础。

(二)拓宽与丰富学生专业知识面

技术开发与应用性人才需掌握的知识与能力,不可能完全通过课堂教学的形式传授,尤其是专业知识和应用能力,需要在各种实践性环节中获取。实训酒吧跨学科、跨专业的综合技术训练,可拓宽与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面。

(三)创造职业岗位的实践环境

职业岗位知识与能力是应用性人才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与能力。为了加强学生独立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能力的培养,实训酒吧创造了一个生产现场模拟训练或真实训练的实践环境,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设计和操作,熟悉并掌握本行业的主要仪器设备和基本工具,以及生产工艺、基本技能、专业技术等。

(四)培养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

现代化教育应注重培养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具备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综合实践能力。实训酒吧的技能操作、产品制作、项目实施和科技开发等一系列模拟训练,既可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又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思维,并使创造的欲望转化为能力。

三、实训酒吧作为精品课程的建设思路

在第二点中我们已经论证了实训酒吧作为精品课程建设的可行性,既然可行,那么接下来便是一个如何“行”的问题了。

至于如何“行”的问题,本人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1.以新的教育理念建设精品课

教育是艺术,其生命在于创新;教育是科学,其价值在于求真。创新的理念、求真务实的态度是精品课建设的思想保证。每一讲精彩而受欢迎的授课,无不包含着严肃认真的前期备课,引人入胜的教学内容,轻松愉快的教学方法,师生交融的课堂组织,活泼新颖的教学手段,以及教学艺术、风格、人格的融入等等。有人认为:21世纪的高等教育已经势在必行地从“一支粉笔打天下”转变为“一支鼠标打天下”,这种比喻不一定恰当,但也不只是简单地形象比喻,而确实蕴涵着深刻地教学改革思想变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反映了信息化时代、知识大爆炸时代,随着科学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的迅猛发展,新的教育理念与传统的教育观念需要有机结合,更需要新陈代谢、吐故纳新。

2.学校应建设课程施教规范和评价标准:

就任何一门课程而言,并不是每一讲课都很容易建设成为精品课,而同一讲课的内容由不同的教师任教,由于其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风格、教学经历以及个人气质不同,教学效果也是完全不同的,根据主观和客观因素存在的差异,亦即根据教师个人素质、课程特点的不同,学校应设立合格课、达标课、优质课和精品课标准模式,为此有必要制定科学而符合教学规律的评价制度,并进行激励机制的构建,在此基础上建设精品课,以此为精品课程建设提供条件。

3.建设一支能够实施精品课的教师队伍:

学校把所有课程通过科学而符合各校实际地评价制度和标准,设置出合格课、达标课、优质课和精品课,从机制上保证了精品课的名副其实,但一讲设计非常完美的精品课,其效果的体现关键在于任课的教师如何施教,为此应该将精品课建设过程作为筛选和培养实施精品课教师的过程,精品课建设需要实施精品课的教师,并且,也必然会造就出一批实施精品课的教师队伍。这可以通过让多个相关教师进行酒吧专业进修、送相关教师到酒吧实地实习,回来后大家多进行探讨,制定出较优的教学方案、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过程。并且通过听课制度让其他教师来听课并且指出教学上的不足之处。当把实训酒吧作为精品课程来建设时,它已被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它是教研组、系的精品课,而不仅仅是教师个人的课程,需要大家的智慧和付出。一些高校组织开展“达标课、优质课、精品课”评选活动,或出台《课堂教学质量认定实施细则》和《免检教师制度》实质是对精品课建设的具体体现。

4.精品课的标准应以学生评价为主

教师所讲授的每一讲课是否为精品课,必须以学生评价为主,听课学习的学生普遍或绝大多数认为这一讲课讲得精彩生动,收益匪浅,是精品课的首要因素。周济部长强调,教育要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建立评估制度关键在于如何客观准确地纳入和体现学生的评价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使学生真正在课堂上、在学习过程中始终感受到“精品课”的实际存在。真正使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效益、各类等级证书、文凭的取得通过精品课的实施而得到收获。

【参考文献】

精品课程建设培训篇8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01.023

Discussion and Practice on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Professional Group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pecialty Group

GAO Ruwu

Abstract Specialty construction is the center of gravity of the vocational colleges teaching work,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high-quality goods specialized construction as the leading to stimulate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professional group, is a key factor in enhancing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school, and improve the teaching,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social service ability and level of important basis.

Key words professional group; the teachers troop;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0 引言

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最重要教学的工作,是影响其核心竞争力的一项关键性要素,也是提高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的重要基础。加强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是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的必要环节,专业建设在高职教学中的作用主要体现为:一是专业建设水平决定一所高职院校的声望与水平;二是专业建设是教师成长、进步的平台;三是专业建设对学生的发展起定向和规范作用。专业群是由1到2个骨干专业和若干个培养方案、就业方向相近的专业集群,专业群中的各专业具有同一的行业背景、相近的课程内容、共用的实验实训设施和共同的师资力量。高职院校的专业和专业群建设是一个包含教学资源、师资配备、实训条件建设在内的系统工程,只有通过核心骨干专业的重点建设,特别是以精品专业的建设为龙头,辐射带动专业群的形成和发展,全面提升学院的办学水平和核心竞争能力。

1 建立精品专业建设机制,促进专业群的形成与发展

精品专业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龙头,专业群建设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根据学院本身的行业特点,形成了适应行业的电力、水利、建筑、机电和信息等5个专业群,凸显了学院的专业特色。在专业群中,重点以核心专业进行精品专业建设,从而起到辐射和带动作用。

学院高度重视精品专业建设,建立了有效的保障机制,一是加强专业建设的组织领导,成立了专业建设领导小组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明确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为专业建设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二是实施有效的激励机制。通过评选表彰“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坛新秀”、教育先进工作者等活动,调动广大教师参与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是设立示范性专业建设专项经费。在人员培训、设备购置与教学业务经费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使专业建设与改革工作顺利进行。

利用精品专业建设机制,学院的精品专业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电力专业群中将核心专业“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作为建设重点,使该专业成为首批省级精品专业,该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带动了整个专业群的发展,骨干专业“供用电技术”也成为省级精品专业。

2 围绕精品专业建设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培养

具有一支教学水平高、专业素质强的师资队伍是精品专业建设的关键,也是一所高水平高职院的重要标志。学校大力实施教学名师工程,名师可以吸引优秀生源来校就读,可以凝聚一支教学科研队伍,可以专业甚至整个专业群的发展。为此,学院围绕精品专业建设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养:

一是加持内部培养和校外引进相结合,支持专业教师参加学历进修和专业培训,提高教师的整体学历水平和实践能力;二是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加大科研经费投入,通过参加对外技术服务和科研工作,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三是有计划地引进一些高层次人才和企业生产一线具有丰富经验技术人才;四是开展校企联合,从企业聘请部分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当学校的客座教授,让他们参与学校的专业建设和专业教学工作。

电力专业教师所有教师先后派到设计、施工、供电和发电企业从事勘测、设计、运行等工作,积累了极其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经过多年的努力锻炼和实践,电力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已形成了有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专任教师构成,老中青教师结合的教学科研骨干队伍和梯队结构,完成了大量的教学任务和取得了丰富的教学科研成果,此外还聘请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教授,主要从事教师业务指导和实训教学工作。电力专业群现有由教授5人、兼职教授3人、副教授18人、硕士及以上学位24人,和“双师型”教师26人组成教学团队,其中省高校教学名师2人,全国水利职教名师2人,并成为首批的省优秀教学团队。

3 加强专业课程建设,促进专业教学改革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课程建设特别是专业的主干课程的建设与改革,确保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课程建设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整体要求和专业不断发展的情况,对课程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创新和考核办法改革,努力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以此促进本课程教学质量和水平的全面提高,从而带动相关课程的教学和专业培养工作水平的提高。

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是学院的传统骨干专业,学院十分重视该重点专业的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工作,制定了《学院试点专业建设条例》和《关于加强学院精品课程建设的决定》,并成立了学院、系两级精品课程建设领导小组,并积极组织申报省级、院级和系级精品课程建设立项。电力专业主干课程“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是部级精品课程和国家优质资源课程,并有“电力系统”等4门课程为省级精品课程,“电机学”等5门是院级精品课程。

课程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有效推进了专业教学的改革,特别是专业培养模式与教学手段方面的改革。一是根据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面向电力行业的特点,确定了以“面向行业、立足岗位、注重素质、强化应用、突出能力”为指导思想的“技术岗位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二是促进传统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手段、方法的改革,使广大教师从以教学为中心转到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上来;三是课堂教学中融入电力新技术的发展应用情况。

4 搞好重点实验室建设,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行业社会急需的高技能应用性人才,高职院校要努力实现教学与就业的零距离接轨,毕业生走出校门就直接就业上岗。缩短理论与实践的距离,最主要的途径就是强化实践环节的教学。因此,高职学院必须建立一个完善的实训教学体系,在建设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如何搞好校内实验实训建设,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

根据培养职业能力的需要,与当地供电企业紧密结合实行校企共建,建设资源共享的校内实训基地。按照营造真实环境,进行生产实训的原则,加大专项投资力度,更新教学仪器设备,营造与电力企业生产一线相一致的职业环境。现已建成包括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1个,省财政支持实训基地2个,覆盖电力专业群实验实训教学、行业人员培训、电气检测和职业资格于一体的高水平实训基地,重点建设了高级维修电工实训场、新能源风力与光伏发电实训场、智能电网实训场、微电网实训场、进网电工技能实训基地、输电线路安装实训场、电气设备检测实训场等重点实训(验)场。室内实训场总面积3600平方米,室外实训场总面积5200平方米,仪器设备总价值876万元。

5 加强专业教材建设,为教学提供可靠保证

教材建设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专业教学工作、稳定教学秩序的重要保证。学院非常重视教材建设工作特别是重点专业的教材建设工作,选择了办学历史悠久、办学经验丰富、师资力量雄厚的核心专业“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作为教材建设的试点。

一是学院高度重视课程与教材建设工作,专门成立了课程与教材建设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协调课程与教材建设工作;二是加强国家、省级和院级精品课程的教材建设,重点对“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国家精品课程和国家优质资源课程,“电路与磁路”、“发电厂变电所电气设备”、“电力系统”等4门省级精品课程进行教材建设。现已全部完成了这些课程的教材、习题集、实验指导书和课程设计指导书等系列书籍的编写,并通过该精品课程的建设创出学院的品牌课程,促进学院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三是认真组织全国高职院校电气类精品规划教材的编写工作,我院发起并参加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组织的高职电气类精品规划教材的编定写工作,我院共参加了共25门课程的编写工作,共有28人参加编写,其中《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继电保护调试技术》等7本教材由我院主编,我院教师完成320万字的教材编写任务。为了做好本轮教材的编写工作,学院多次召开参加编写教师的会议,提出编写教材的要求,要求各位老师积极与主编和兄弟学校的老师进行联系,编写出适合高职特点、内容科学、形式新颖、经济实用的优秀教材。通过本轮教材的编写为我院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的教学提供了能满足我院教学要求的教材,参加教材编写的教师也得到很好的锻炼,专业教师的业务水平得到普遍的提高。这对提高我院电力专业的教学水平、保证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2009年“发电厂及电力系统教材建设”项目获得福建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6结语

精品专业的建设很好地带动了学院电气工程专业群的形成、建设与发展,形成了以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为龙头,带动辐射发电、供电、输电、用电等8个专业的电气工程专业群,电力专业群在校生达到1350多人,2014年《供用电技术专业“一轴三翼”立体式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又获得福建省高等职业教学成果一等奖。使学院的专业建设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对全院的专业与专业群建设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 谢幼如,尹睿,谢虎.精品课程群支持的专业综合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13(8).

[2] 高汝武,包晓晖.高职“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教材建设的探讨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9(22).

精品课程建设培训篇9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6-0056-03

应用化学技术课程是高职高专食品加工技术、食品营养与检测、生物技术与应用等专业学生必修的首门职业基础课程,处在课程体系中基本技能训练阶段;由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两门课程整合而成,是一门理论和实践密切结合的应用性很强的课程。

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习积极性能得到极大的提高,课程组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抓手,积极探索应用化学技术课程的改革与实践。通过建设教学团队、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革考核评价、完善实训基地等,全方位打造应用化学技术课程,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明显。

1 “双师”结构教师团队建设

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如果教师不能完善地掌握自己的专业,就不能成为一个好教师。”教学团队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一流的教师队伍中要有名师做领头人,更要有团队整体素质的提高才能有后劲。

制定与完善师资培养制度 学院高度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制定出台“教学团队管理办法”“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评选管理办法”“教师下企业锻炼管理办法”“教师外出培训管理办法”“兼职教师管理办法”等,为全面打造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提供了保障。

提升教师职教水平和能力 邀请国内知名职教专家到校进行职业理念讲授和指导,使教师转变职业教育理念;开展说课比赛、公开课、指导学生技能大赛等,提高教师执教能力。专门邀请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学团队对全院专任教师进行职业教育教学能力进行培训等。

课程组教师积极参加国内外各种教学技能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学习,参加职业资格考试,提高职业资格证书等级。大力支持青年教师攻读硕士学位,2009年至今,共有2人获得硕士学位,还有1人在读,学历水平大大提高。

实行新教师培训和指导制度 对新教师要求参加学校和教育厅组织的教师岗前培训,并获得高校教师资格证;没有教学经验的新教师必须跟班听课;取得教师资格证和职业资格证书的教师方能承担课程教学任务。

课程组的年轻教师分别安排到应用化学技术实训室、食品检测实训室、冷饮加工实训室和仪器分析实训室进行为期一年的锻炼,同时由课程组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对其进行“一对一”指导,使其尽快适应高职教育的各项要求。

重视教师教科研能力的培养 课程组定期开展教学研讨、经验交流,相互听课、相互切磋;为青年教师积极创造条件,鼓励他们进行科研活动、参与科研课题,撰写论文,在科研中进一步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学术水平。

提升课程团队社会服务能力 课程组教师积极承担食品检验工及食品加工相关工种的职业技能培训及鉴定。发挥专业师资优势,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解决技术问题。与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培训中心联合对全疆食品加工企业检验人员进行分期分批培训,强化企业质量意识,提高检验人员的检验能力。在服务新疆区域经济建设的同时,锻炼了教师队伍,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学院的社会影响力。

促进专兼职教师共同成长 课程组教师每年利用寒暑假到相关企业调研、下厂实践,了解企业发展现状,提高实践操作技能及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专职教师从兼职教师处学习更多的食品生产、工艺控制和设备操作技能,兼职教师从专职教师处学习教学方法和手段,达到“双赢”的效果。

因此,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形成了以中青年为主体,具备职业教育理念,具有丰富的理论及实践教学经验,校企合作、优势互补、稳定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课程教师团队共11人,包括1名自治区级教学名师、1名专业带头人、3名骨干教师;专任教师7人,兼职教师4人。专任教师全部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经过双师素质培训,获取食品检验高级技师4人,食品检验技师3人,自治区级食品检验高级考评员3人,自治区级质量督导员2人。职称结构合理,其中正高级职称2人,副高级职称5人,中级职称2人,初级职称2人。教师团队中硕士学位5人,学士6人,平均年龄34.5岁。

2 课程设计理念与内容的确立

一流的课程设计理念与课程内容改革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

设计理念的更新 在应用化学技术课程设计中以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紧紧围绕新疆食品行业生产检验员、品控员的岗位能力,以中、高级职业资格“食品检验工”职业标准为准则,坚持与企业共同开发课程的原则,进行课程内容的选取与组织,实施整体课程设计,体现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

课程设计中将课程所要求掌握的基本技能分解成若干项目与任务,借助实训引入相关的专业知识,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突出基本功训练,重点强化检验操作技能[1]。

教学内容的优化 教学内容选取以必需为准、以够用为度,坚持以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强调“能力重于知识”。在分析食品行业职业岗位群应具备的化学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对无机化学、分析化学进行整合、优化。打破传统的章节排序,将课程内容模块化、项目化,使课程具有较强的专业针对性,将食品检验职业资格必备的能力镶嵌在教学项目中,形成与职业岗位工作任务需求相适应的12个教学项目(包含29个工作任务)。

通过实训项目,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各项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奠定扎实的基础,保障学生毕业后面向食品行业从事一线岗位必须具备的化学知识与技能[2]。

经过课程的整合、优化,实施模块化、项目化教学后,突出重点,充实、精选授课内容,可以解决应用化学技术课时数相对比较少、内容多的矛盾。

3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

常言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灵活性、先进性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标志,对提高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流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帮助学生快速牢靠地掌握知识,而且渗透着对学生学习方法、思维方法的训练,对学生素质的提高起着积极作用。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用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和课程体系的调整、课程相关技术的进步和发展,需要向学生讲授的内容越来越多。根据职业岗位需求,应用化学技术课程采用“项目教学与情境教学相结合、启发式教学与任务驱动相结合、多媒体教学和演示教学相结合、网络教学与师生互动相结合”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将课程教学内容分解为不同的教学任务和项目,针对不同的教学任务和项目,设计相应的理论内容与实训项目,实施教学过程,从而做到教、学、练、做一体化教学[3]。

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是为了引导学生学会怎样学习。教师的教学不是重在教,而是重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指导学生解决问题,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先进开放的教学手段应用

1)采用多媒体教学,使课程教学生动直观。课程组教师收集了大量应用化学技术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制作了丰富的应用化学技术教学课件,课件层次分明,图文并茂,简洁清晰,形象直观,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良好。

2)提供教学资源、辅助网络课程,保障自主学习。应用化学技术课程已建网络教学平台,包括课程信息、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指导、课程资源等栏目,并定期更新和补充,供学生自学,同时利用学校QQ群、电子邮件等现代化的交流技术。所开发的网络教学资源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使教学收到实效。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热情,才能形成学生的学习动机。课程组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学习情境增加直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4 考核与评价方式的改革

考核方法是教学改革的指挥棒,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学生能力和素质的重要手段。高职课程考核方法的改革,应当以培养目标为依据,以能力考核为中心,以知识考核为参考,考核方法力求能够测出学生真实的水平[4]。

应用化学技术课程的考核评价按照项目进行,每个项目分为知识、技能与态度三部分,考核依据提交的成果、回答问题、作业、平常表现及小组互评的结果进行。

项目考核标准参照食品检验工的职业资格标准,项目考核和评价以设计的初步方案、实训操作、实训习惯、团队协作能力、实验原始记录、实验数据分析与处理、实训报告、项目总结等为依据,如图1所示。

5 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完善

一流的实验实训教学条件是精品课程建设的保证。在实验实训条件建设方面,坚持“先进性、实用性、体系化”建设原则,走校企合作的发展道路,构建从基本技能训练到综合技能训练、从生产性实训到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平台,使实践教学条件在教学功能上形成体系化,为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实施和行动导向的教学改革创造条件,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提供有力保障。

2008年在中央财政支持下完成食品生物技术实训基地的建设,扩建3个应用化学技术实训室、3个食品检测技术实训室、2个生化检测技术实训室;2009―2013年,依托部级骨干院校食品加工技术专业及其专业群的重点建设,建成2个仪器分析实训室、1个光谱室,增加了常规仪器的台套数,充分保证学生在应用化学技术课程实训时的要求。

课程组重视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积极与企业合作,共同建立多个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在校企合作企业的支持下,充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资源,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期间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参观、实训、顶岗实习,现场感受食品企业的真实生产环境,体会企业文化,了解企业制度,强化纪律观念、职业意识,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6 精品课程的建设成效

精品课程的建设是长期的、系统的,2012年应用化学技术课程被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批准为校级精品课程,2014年被自治区教育厅评为自治区级精品课程。经过课程组的建设,建立应用化学技术课程教学网站,内容丰富、界面新颖。学生、同行能充分利用网络获得课程资源,起到辐射示范作用,发挥了精品课程的带动作用。

课程组完成教学改革项目13项,发表教科研论文50篇,出版教材9本,承担科研课题11项、技术开发与服务培训20项,教学获奖12项。师资队伍建设日趋合理,提升了课程团队的整体教学与科研水平,发挥了示范和引领作用。

形成“项目教学设计与专业职业资格衔接”“课程评价多元化考核过程化”的课程特色。通过“做”实现“教与学”,易于学生知识技能的学习,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将素质教育渗透于其中,开发学生职业能力拓展的潜力,满足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需要。

“供人以鱼只解一餐,授人一渔终身享受。”建设精品课程的目的是授予学生“一渔”,使学生终身受益。因此,应用化学技术精品课程的建设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郭焰,李阳,严玉玲,等.探索以模块和项目为导向的应用化学基础课程教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21):97-98.

精品课程建设培训篇10

精品课程建设是高职院校的一项重要的教学质量工程.对人才培养质量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精品课程建设上突出的一大特色就是实践性。本文结合笔者所在的高职院校实践性精品课程现状,分析如何促进高职实践性精品课程建设。

一、实践性精品课程现状分析

(一)实践性精品课程建设是关键

国家倡导高等职业教育要服务区域经济,以就业为导向,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力度,增加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专业人才。精品课程更是要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方针,体现本校的办学定位与特色,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而技能的培养不是纸上谈兵,离不开实践环节,因此高职院校精品课程的实践性建设是特色更是关键。

(二)实践性精品课程现状分析

笔者调查所在院校的精品课程发现,实践性在少部分课程中得到了重视,大部分课程呈现不足。学校共有各级精品课程23门。调查发现,这23门精品课程都具有了开放网站,供师生交流和学习。所有的课程网站上,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实践条件等都清晰条理的呈现。其中在三维艺术设计、电工与电子技术等五门课程的网站上,课程的实践性建设较好,实践性也作为特色和亮点呈现出来。以三维艺术设计为例,学生除了校内实验实训,还在校企联合的多个企业实训及顶岗实习,在室内设计、广告制作、建筑设计效果等方面让学生真正的实践和成长。山东华太规划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经理李国华担任课程指导多年;假期选派教师到济南盈益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潍坊东泰宏盛装饰工程有限公司等多家公司培训,并参与项目开发,将企业先进的设计理念带入校园。但是大部分的课程里,只是学生在校内实验室进行了课程内容的实验操作,实践性教学上也只是本门任课教师的单独师范,课程实践性建设不足。

二、高职院校实践性精品课程建设的建议

(一)重视“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

要提高实践性精品课程建设,要求课程中必须要有高水平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这是实践性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所在。课程教学团队应由年龄结构合理、“双师素质”结构合理、专兼结合、人员稳定、教学效果好的教师组成。其中“双师素质”队伍建设尤为重要。高职院校要与企业开展校企合作,一方面输送教师到企业中培训学习,在合作企业中承担技术管理、技术支持等工作,增强实践技术能力,使教师及时获取行业企业动态信息,并使之及时进入课堂,让学生能学到最新知识信息。另一方面,为优化课程教学队伍结构,在合作企业中聘请一些实践经验丰富的行业专家、技术人员承担实践课程的教学工作。教师和企业专家相互交流和学习,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与专业发展思维,带动精品课程实践性发展。

(二)加强过程管理与督促

以笔者所在院校为例,各系精品课程建设的申报与评估工作由教务处负责,实训中心为精品课程建设提供技术服务和保障。课题申报之后,申报组的成员各司其职展开工作,直到申报资料上交,学校才会参与评估,中间的资料组织、教师安排、实践教学设置、视频录制等等都缺乏管理。导致有些申报课题完成时间长,质量也不尽人意。等学校初次评估后再修改则会千头万绪。学校应当按期对申报课程进行检查,定期总结交流建设情况。精品课程建设的日常工作可以采取课程申报人负责制。申报人负责制定和实施精品课程建设的规划、运作等工作。组织相关教师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建设任务。另外,应严格进行自查,自查过程中遇到问题,及时向精品课程建设领导部门汇报。

(三)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一门精品课程的完成需要课题申报组的教师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特别是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比起课堂教学要求教师付出更多的努力去准备实践项目,组织实践素材,思考实践效果等。所以高职院校要从政策上向参与精品课程建设特别是实践环节教师倾斜,在课程建设经费、条件等方面提供支持,比如制定关于教师的职称晋升、教学成果的地位、教师的待遇等方面的积极政策,从根本上激发教师参与精品课程实践性建设的积极性,以确保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正确、有效的进行。

(四)优化“校内+企业”实践实训模式

近几年的高职教学改革中,“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等词出现的频率颇高,在教学中采用师生“工学结合”模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由此也制作了一批基于校内实训的精品课程。但是,很多院校实验室后期的升级却重视不足,建成后一直保持原貌,和新技术、新应用脱节。为真正培养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既要注重校内实验实训的提高升级,也要带师生深入企业,采用“校内升级,校外补充”的实践模式,即补充了室内实践的滞后,为学校节省资金投入,又切实锻炼自身技能。“校内+企业”实训模式,对于实践性的精品课程制作提供了充分的实践环节,这类的精品课程实践性突出,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教学目标明显,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更加吻合。

参考文献:

[1]李建英,张海燕.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院校精品课程教材建设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1(6):49-52.

[2]谢一风.高职高专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比较分析与对策建议[J].中国高教研究,2008(9):72-74.

精品课程建设培训篇11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7)06-11647-03

1 引言

课程建设是高职院校教学基本建设中最具基础性的核心工作,是教学质量的中心环节,其水平、质量和成果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保证。2003年教育部启动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作为这项工程的奠基性工作,是一个理性的继承和适时的总结,又是一个具有前瞻性的推进。加强精品课程建设是深化教学改革,实现培养目标的保证。许多高职院校集中了人力、物力、财力,重点对各专业的骨干课程进行了建设改革,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随着课程建设的不断深化和完善,公共《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建设改革也将逐渐提到日程上来。

2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21世纪是信息社会,各个行业与计算机的联系日趋密切,计算机网络正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学生掌握必备的计算机文化知识和技能是社会的需要,另外,《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在高职院校中,几乎所有专业都开设这门课程,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计算机应用能力也是许多指标考核的内容,如学生基本技能测试、学生专题研讨会等都涉及计算机应用能力,这都说明了这门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位置,特别是计算机应用技术更新换展迅猛,因而对其加强建设、进行教学改革并纳入精品课程建设系列是非常必要的。

3 《计算机文化基础》精品课程的确定

按学院规定的程序向学院申报,申报材料应包括以下内容:

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作用。

师资队伍状况:包括现有教师年龄、学历、职称、学科专长、发展趋势,课程建设负责人,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课程现状:包括教学大纲等教学文件是否完备及完善程度;选用或自编主要教材及辅助教材情况;实验、实训开出情况,能否开设综合性或设计性实验、实训项目;课程教学内容、教育方法改革情况,是否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CAI课件名称和使用效果;系列课程建设情况等。

课程建设的总目标(至少应达到院级优秀课程)及分阶段目标。

课程建设期限:一年(原则上建设期以教学计划上课程设置的时间为限)。

课程建设的主要措施:以精品课程建设基本要求为依据,提出具体措施。

课程建设的支撑条件:在挖潜增效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提出硬件和软件建设要求。

4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建设的组织机构

4.1精品课程建设的组织领导机构

精品课程建设以教研室为基础,组成院、系、室三级精品课程建设领导机构。院级精品课程建设的组织机构为学院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主任由主管教学的副院长担任,秘书长由教务处处长担任,办公室设在教务处。其职责是负责全院精品课程的布点、规划、过程管理、验收等工作。各系成立精品课程建设领导小组,由系主任、教研室主任及有关教师组成,负责本系精品课程的布点、规划、实施等工作。教研室主任、专业带头人、精品课程任课教师及教辅人员组成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小组,确定精品课程建设负责人,具体负责制定精品课程建设方案、经费使用方案、组织实施方案以及组织课程的评估与检查工作等。按照规定,成立了《计算机文化基础》精品课程建设小组,成员组成按照老中青相结合、学位、学历、职称相结合的原则,组成科学的精品课程建设小组。

4.2精品课程的过程控制

精品课程建设的日常工作采取课程建设负责人制,责任人负责制定和实施精晶课程建设的规划、运作、自评等工作。精品课程建设的责任人应根据实施计划认真组织实施,学期中、学期末进行自查,向系精品课程建设领导小组汇报并写出书面材料,报学院精品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书面材料报教务处一份备查。学院每学期结合教学检查对精品课程进行检查,每年末召开一次精品课程建设会议,总结交流精品课程建设情况。在建设过程中,院级精品课程小组负责院内部门间的协调工作,并负责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必要的支持。

5 精品课程建设的实施

5.1首先确定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的教育思想观念,坚持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教学内容,以双师队伍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措施。

《计算机文化基础》精品课程建设必须以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为先导,形成正确的教学观、人才观和质量观,通过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践性教学环节,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以学生《计算机文化基础》证书获取率作为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从根本上保证课程建设在培养学生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发挥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力争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通过高起点、高标准和扎实有效的工作,把《计算机文化基础》建设成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并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精品课程。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建设的目标:近期目标是1年内达到院级精品课程要求;中期目标是2年内达到省级精品课程要求;远期目标是3年内达到部级精品课程要求。

5.2确定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内容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建设小组经过充分论证后,确定了课程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实践性教学环节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试题库建设和课程考核办法改革等方面。

5.3课程建设实施

5.3.1师资队伍建设

精品课程要由学术造诣较高、具有丰富授课经验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主讲。要通过精品课程建设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并建立青年教师培养制度,按一定比例配备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题组经讨论确定由三名教学经验丰富的副高职称的教师作为主讲教师,同时将课题组其他成员分别作为辅导教师和实验指导教师配备给主讲教师,要求辅导教师和实验指导教师必须坚持每周至少听主讲教师2节课。

5.3.2教学内容改革

教学内容改革应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大力补充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成果,并积极探索用现代教育观点和教育方法改造传统教学内容的新路子,实现教学内容的模块化。同时,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积极整合优秀教改成果。在制定教学大纲时,应突出重点、难点并留有根据技术发展及时补充和更新的“接口”,提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主要措施。

首先对《计算机文化基础》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要有一个正确认识,其主要是培养学生计算机操作、文字表格处理、多媒体演示稿制作、网页制作、通过网络收集处理信息能力。

其次,根据《计算机文化基础》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培养能力,将计算机文化基础进行了模块化处理,分为计算机操作系统模块、WORD2000模块、EXCEL模块、FrontPage模块、Internet模块五大模块,对每一模块的培养目标和内容进行了细化。例如,计算机操作系统,重点让学生掌握操作系统的使用,过去电脑以WIN98、WIN2000为主,目前主要以WIN XP为主,因而在教学内容上改为以WINDOWS XP操作系统为主,兼顾过去操作系统。在操作系统内容上,主要以磁盘管理、文件管理、计算机设置为主;WORD2000模块培养目标是掌握基本的文字处理功能,重点是掌握实际工作中文字处理能力,采取项目驱动的方式,如撰写求职信、撰写请示报告、撰写调研报告、撰写自然和社会科学论文格式等。

5.3.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

要有一套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手段,教学过程中应贯彻“学为主体、导为主线、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的原则,通过教师启发式的教学,将教学重心从“教”转移到“学”,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同时,大力引进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启动并快速发展CAI教学,提倡现代信息技术下的个性化教学。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针对目前许多学生在中学阶段已开计算机基础知识的现状,《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方法,主要采用针对性很强的项目驱动教学方法,给出题目,让学生思考怎么做,然后教师讲解应该怎么做,最后安排上机实际做,对有些难度大的题目,要求学生利用课下时间到开放微机实验室做。

在教学手段上,要求所有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必须采用多媒体教学,能现场演示的采用现场演示教学,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WORD2000中调研报告,从内容到格式、字体和字的型号大小、字间距、行间距等授课教师都必须相当熟练,这同时也要求教师必须深入实际进行调研。

5.3.4实践环节建设

大力加强实践性环节的教学,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综合运用和开发创新,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突出高职特色。实验、实训要尽量减少验证性项目,引入综合性或设计性项目。课程设计的设置要紧密结合培养目标和课程的要求,内容要尽可能结合工作实际,指导方式上鼓励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首先《计算机文化基础》从总学时上,理论和实践的比例设置为4:6,大大提高实践教学比重,在环节上增加课程设计综合性训练,教师从课堂为主转向以技能教学为主,以课堂讲授为主转变为以实践指导为主,以教师讲为主转变为学生学和做为主,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独立思考。

其次,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根据实践比例的增加和教学内容方法的改革,对原有微机室进行了升级改造,并新增两个百台微机实训室,微机实训室完全建成Intranet仿真环境,并将其中两个建设为开放式计算机操作实训室,实施开放式管理,以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再次,加强实训软件建设,一方面加强双师培养,要求不具备双师的教师每周必须到实训室训练4小时或到企业一线调研半天,另一方面完善实训大纲、实训指导书等。

5.3.5重视教材建设

针对目前《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材普遍不太适应高职培养目标的现状,积极组织人员编写自己的特色教材,正式出版了《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材和《计算机文化基础实训》教材。与此同时,对《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材开发建设了多媒体课件库并到校园网,该教材有纸质教材、电化教材、多媒体课件及网络课程一整套系列,已形成立体化的教材包。

5.3.6教学文件建设

随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深入,通过学习,大家已充分认识到教学文件的重要性,教学文件是各专业的核心技术,必须投入相当的智力进行开发。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题组经过对社会的需求调研,进一步修订完善了《计算机文化基础理论教学大纲》和《计算机文化基础实践教学大纲》,同时依据实践教学大纲编写了实践环节的实验(实训)指导书、课程设计指导书等,补充完善理论和技能考核办法。

5.3.7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控制建设

在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控制上,严格按照学院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积极贯彻过程保证质量的理念,完善各个环节的质量标准和相应人员的工作规范,并严格实施。

《计算机文化基础》的主要教学环节分类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课堂教学,包括教案、批改作业、辅导、答疑、研讨课等,一部分是实践教学,包括实训、课程设计,针对以上各环节均制定了标准和规范,如教师授课要有教案、作业要有批改记录、听课要有听课记录等,学生实训要有实训报告、课程设计要有作品或产品等,使教学质量具有可追溯性。

5.3.8试题库建设

试题库建设必须按照客观、公正、具有可操作性、同时又要反映社会需求,并考虑到和社会资格考试衔接,《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建设课题组,经过详细论证,分别建成了理论试题库和技能测试试题库,并开发了网上考试系统,理论和技能考核全部实现无纸考试,计算机自动出题、自动阅卷,即可进行阶段性测试也可进行课程整体测试。

5.3.9考试考核建设

考试考核建设的出发点就是将学院内部考核和外部社会考核有机结合起来,达到内外同时监督的目的,对于提高教学质量非常有必要,接受社会的监督,努力办成让社会满意的学校,培养出社会满意的人才,不断提高学校的社会声誉和可信度。

《计算机文化基础》内部考核主要是采用试题库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考核,外部考核主要是通过让学生参加山东省《计算机文化基础》统考进行考核,并且统考成绩可作为学生该门课程的最后学习成绩。

6 精品课程上网

根据《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关于国家精品课程“需在网上提供不少于50分钟的现场教学录像”的规定,参考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标准体系和11项试用标准(简介)V1.0版》,编辑开发了上网视频录像,主要工作是音频、视频素材采集编辑和录像上网共享的基本环境架设。

6.1音频素材采集制作

音频采集编辑软件要求使用功能强大简单易用的Cool Edit 2000软件,语音要求使用标准普通话,英语要求使用标准美式英语,数字化音频的采样频率为22.05KHZ、量化位数为16位,存储格式为高压缩比的MP3,音频编辑后最后存储为流式媒体ra格式。

6.2视频素材采集制作

视频采集编辑软件要求使用功能强大简单易用的Premiere 10.0以上版本软件,彩素材每帧图像颜色数为24位,视频采集使用Y、U、V分量模式,采样基准频率为13.5MHz。存储格式为AVI压缩格式、分辨率为320X240,输出需要制作成流式媒体rm格式。

6.3视频上网环境建设

系统需符合国际标准,流媒体采用HTTP流媒体协议。视频服务器为学院自己架设的服务器,内存512M,硬盘热插拔10000转,支持每天24小时不间断服务,以保证后的正常浏览和使用及专家评审。服务器端视频文件使用rm格式,使用流媒体服务器对外。视频格式采用总比特率为300Kbps、帧速度为25fps、大小为320*240。客户端支持Windows Media Player或者 RealOne Player等常见媒体播放器,用户可交互地选择播放音视频课件,并可对音视频课件实现播放、暂停、停止、跳跃等功能。

7 精品课程建设取得实效

《计算机文化基础》精品课程建设在学院精品课程小组的指导和协调下,在课题组成员的积极探索、不懈努力下,取得了非常可喜的成绩,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7.1和获奖情况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建设小组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探索,并积极进行实践,近年来共发表学术论文12篇,编写教材和实训指导教材5本,为精品课程作出了重要贡献。《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建设取得了理想的成果,得到了学院和社会的认可,2004年被评为山东省精品课程,2005年被评为淄博职业学院教学成果一等奖,一名教师被评为学院学科带头人,一名主讲教师被评为学院“十佳”教师,一名主讲教师被评为淄博市师德标兵。

7.2教学效果

从2003年以来,到目前为止,共有10253名学生,接受了《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服务,参加山东省计算机文化基础考试,其中有7800人取得证书,证书获取率76.9%,最近一次考试的合格率为82.4%,学生评教满意度连续三年在95%以上,专家评教教学质量优秀率连续在90%以上。

8 精品课程的验收

由责任人向系、学院提出验收申请。课程建设组要根据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体系,如实进行自评,撰写自评报告与自评总结,提供所需数据和材料,并在规定期限内将自评结果和自评报告送教务处。学院组织验收。在课程自评的基础上,学院专家组对课程自评结果和自评报告进行初审,并采取实地考察的方式进行现场评估,对评估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进行考核,逐项打分,评定出该课程的总分数与等级,写出评估结论,提交学院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讨论。院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对专家组的评估结论与评估等级进行审定,验收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级,对合格以上者发给证书,不合格者可参加下一批院级精品课程建设。

9 《计算机文化基础》精品课程特色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经过近四年的建设,已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

9.1创新性

新体系、新内容、新手段、新思路。课程无论是内容体系、编写的教材、研制的无纸化考试软件还是建立的网络课程等,都有很高的科学创新、技术创新和理念创新的含量。

9.2先进性

既保留了《计算机文化基础》的原有体系,又有实质性的改革和发展,并将新技术、新产品及时纳入课程中,顺应并符合21世纪教学发展的规律,符合IT领域的社会需求,代表并引领了课程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9.3完整性

一是有完整的教学文件,如理论教学大纲、实训教学大纲、教材、实训指导书、理论试题库、技能测试试题库、无纸化网络考试系统;二是有完整的立体化教材,既有纸质教材、电子教材,也有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课程;三是完整的评价系统,既有院内评价体系,也有院外社会评价体系。

9.4示范性

《计算机文化基础》无论是教学文件建设、多种媒体结合的立体化教材、课程评价体系,还是网络化无纸考试系统,都在国内高职院校中有一定的影响,具有较广泛的辐射性和示范性。

10 《计算机文化基础》精品课程建设的几点体会

通过《计算机文化基础》精品课程建设实施,课题组积极探索和大胆创新,在精品课程建设方面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10.1必须以先进的高职教育思想观念为载体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以应用为主旨构建教学内容,理论以适用、够用为主,将实践教学改革作为课程建设的核心,课程教学由知识传授型向技能型教学转变,培养造就高技能型人才,课程建设的核心在于创新。

10.2必须将精品课程建设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精品课程建设包括教师、学生、教学文件、教材、教学技术手段、教学制度等要素。在考虑精品课程建设时,必须要有整体的、全局的观念和视野。若仅将精品课程当作出版几本高质量的教材,而不同时考虑教师教育,并提高教师的素质,不考虑教学技术的改进和教学制度的改善,精品课程建设就收不到应有的效果。

10.3必须加强教学环节各要素建设

精品课程教学要考虑完整的六要素或六环节(授课、讨论、作业、实践、考核、教材),要抓住六大环节及其关系整体建设而不是局部建设。

10.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精品课程建设要坚持形成梯队和接力团队,特别注重双师教师的培养,将双师队伍建设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措施。

10.5加强教学文件建设

按照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贯彻过程保证质量的理念,建设完善各环节的质量标准和工作规范,并规范化教师和学生质量记录。

10.6加强教学信息的采集、分析和反馈

通过开展教师听课、专家听课,学生评教、专家评教等活动,将学生评、同行评、专家评相结合、内部评、外部评有机结合,并及时采集信息进行分析,适时反馈,形成良好机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精品课程建设培训篇12

关键词:工商管理;课程研发;专业建设

Key words: business administration;curriculum development;specialty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G42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0-0272-02

0 引言

工商管理类专业是中国高职非主流专业,但却深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每年招生都呈现较为火爆的场面,这类专业如何办出质量、办出特色是许多高职院校发展中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探索以“课程研发与建设”为抓手,“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谋发展”,从而将工商管理专业群建成了在省内和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高质量示范专业群。

1 研发并首创体现“高素质、强技能”的核心课程

2000年首创“工商模拟市场实训”课程,2008年建成国家精品课程。2002年首创“职业规划与成功素质训练”课程,2010年建成国家精品课程。十余年来在课程定位、课程内容、课程标准、课程实施、专著教材、教学网站、实训基地等方面进行研发,实现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创新,破解了工商管理专业群生产性与综合性实训的难题以及综合素质课程设计与实施的问题。这两门课构建了“素质与技能层层递进、工作与学习反复交替”的人才培养主线。

1.1 “工商模拟市场实训” “工商模拟市场实训”是让学生在校通过“创办各类企业、经营各种商品”这个真实的项目完成模拟企业成立、市场调查、筹集资金、企业注册、摊位投标、摊位策划、营销策略、采购进货、广告宣传、市场开业、商品经营、企业管理、财务核算和照章纳税、总结完善等十五项任务,切实培养学生的市场经济意识、创业创新能力以及商品经营和企业管理的能力。该课程是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分三学年开设三次,每一次重复的是创业与经营管理的过程,而不是内容,表现在每次商品经营范围不同、企业的规模不同、经营与管理的水平不同。

1.2 “职业规划与成功素质训练” 在同时满足用人单位和学生发展需要的基础上,与企业合作开发出12项素质作为工商管理专业群大学生职场成功的必备要素。这一体系是以大学生职业规划为起点,以大学生就业能力为落脚点,中间还有十项素质需要进行训练,它们是:增强个人进取心、建立诚信素养、培养积极心态、科学管理时间、提高学习能力、培养个人自信、学会有效沟通、培养团队精神、培养创新能力、提高解决问题能力。该课程分设于五个学期按照规划篇、基础篇、成长篇、成熟篇和就业篇开设,层层递进、工学交替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 配套开发建设其它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精品课程

围绕上述两门“高素质、强技能”课程,配套开发其它专业核心课程。已建成15门工商管理类精品课程,34门网络课程。除上述2门国家精品课程外,省级精品课程“通用管理能力”是重新设计改造后的一门为“职业规划与成功素质训练”配套的考证课程。省精品资源共享课“ERP沙盘模拟实训”是为“工商模拟市场”配套开发的一门综合模拟实训课程。“市场营销”、“推销实务”是广州市精品课程,其它主要专业课程也建成了校级精品课程。课程的研发与建设构建了“素质与技能层层递进、工作与学习反复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3 配套建设教材,完成教改课题,公开发表教改论文

教材建设是课程研发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从用人单位的需要出发,重塑教学目标;从人才培养的目标出发,重整教学内容;从高职学生的实际出发,重构教学方法。《大学生成功素质训练》获评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工商管理类专业综合实训教程——工商模拟市场实训》和《管理基础与实务》均获广州市优秀教材二等奖;《职业规划与成功素质训练》为部级精品课程教材。先后通过20项省、市级、院级教改课题解决了课程建设和资源建设中遇到的难题,并公开发表33篇教改教研论文进行成果的提炼和推广。有代表性的课题为《工商管理类学科实训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和《大学生职业规划与成功素质训练的研究》等。有代表性的论文有《创办工商模拟市场探索实训教学新路》、《大学生成功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等等。

4 课程研发推动三级实践体系的建设,建成“校中厂、厂中校”的实训基地

课程研发与建设推动工商管理专业群按照“模拟实训、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层层递进的方式统筹设计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实训基地。ERP沙盘模拟实训室获评校优秀实训基地。“校中厂”的创业产业园是生产性实训基地,被广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认定为“广州市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现代物流实训中心被评为广州市重点建设实训基地。“厂中校”的校外实训基地广东华好集团是学生校外顶岗实训基地,被省教育厅授予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称号。

5 课程研发与建设推动学生在技能大赛上获国家、省级大奖,且就业质量不断提高

工商管理专业群的课程研发与建设成果直接体现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上,特别表现在各项技能大赛上。近年来工商管理专业群的学生积极参加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管理决策模拟大赛、大学生挑战杯大赛等,并屡获佳绩,其中获得的部级、省级、市级奖项共计40项。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一直稳定在99%及以上的水平。在对用人单位的调查中,对工商企业管理及专业群毕业生的评价满意率为92%。

6 课程建设成果推动创业管理专业发展成为全校的创业教育中心

工商管理专业群以“工商模拟市场实训”等创业实践课程为抓手,以创业专业的建设为突破口,解决了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计与课程实施以及实训基地等问题,创业教育从一个专业向工商管理整个专业群辐射,最终成立创业教育中心面向全校开展创业教育。因我们的创业教育取得较大成效,“创业产业园”被授予广州市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大学生KAB创业基地称号。

7 课程建设成果推动工商管理专业群成为省、市级示范建设专业,并为转型升级为创业学院奠定了基础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群包含工商企业管理、物流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管理和创业管理6个专业,该专业群以课程建设为抓手,实现了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谋发展,形成了以工商企业管理为中心,以物流管理为龙头,以市场营销和电子商务为两翼,以连锁经营管理和创业管理为特色的专业群建设格局,实现了六个专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机结合、共同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各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的不断优化和完善。经专家验收,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和物流管理专业成为省示范专业,市场营销和电子商务成为广州市示范建设专业,连锁经营管理成为校重点建设专业,创业管理成为统管全校创业教育的特色专业,并实现了“以创业促就业”,为工商管理这一传统专业群改造升级为创业学院奠定了基础。

8 课程与专业建设成果的运用情况

8.1 在本校的应用情况与效果 ①本校工商管理专业群包含工商企业管理、物流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管理和创业管理6个专业,目前每年在校生约1500名学生学习《职业规划与成功素质训练》、《工商模拟市场实训》这两门课程。2012年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对我校毕业生调查,《职业规划与成功素质训练》、《工商模拟市场实训》被学生选为对人生成长最有帮助的课程,课程负责人阚雅玲被选为对学生成长最有帮助的老师。②研发与建设的课程均通过网络课程为校内外学生、老师和社会人员提供学习资源和学习辅导。其中“工商模拟市场实训”网络课程的访问率为15万余次,在全校199门网络课程排名第1,超过排名第2的5万人次。“职业规划与成功素质训练”访问率排名第6。“通用管理能力”排名第7。这些课程网站获得校内外师生广泛好评。③以课程研发和建设为抓手的专业建设全面提升了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学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9%以上,并从“就业数量”到“就业质量”的转变,工商管理专业群毕业生薪酬稳步增加,就业岗位不断优化,就业质量逐年提高。工商管理类课程研发与专业建设同时催生了我校创业教育中心的成立,面向全校开展创业教育,实现“以创业促就业”。

8.2 在全国推广应用情况 ①因课程研发及专业建设取得丰硕成果,成果负责人及其它完成人在全国相关研讨会或培训班中的经验介绍及成果推广引起了同行的高度认可与普遍赞誉,纷纷邀请该专业教师去相关学校进行经验介绍或专题培训,成果组教师为50余所高职与中职学校和机构提供80余次万余人的培训,推广课程与专业建设经验,辐射带动全省乃至全国同类专业的建设与发展。②我们接收了广东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来我院参加为期一周的工商模拟市场实训;还接收了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湖北鄂州职业大学、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30余所学校的师生前来学习观摩特色课程及专业建设。③以“工商模拟市场实训”及“职业规划与成功素质训练”为代表的特色课程培养了学生创业以及小企业经营与管理能力和素质,提升了就业与创业能力,吸引了广东电视台等10余项电视报道,中国教育报等100余项报纸及网络报道,使得该课程得以在全国迅速推广和应用。④2011年11月9日《中国教育报》在第7版以《生涯规划成为素质提升的利器——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生涯教育探究》为题长篇报道我校工商系《职业规划与成功素质训练》课程的特色与经验,使得该课程在全国众多高职和中职院校得以推广,其教材也倍受学生、老师和社会人员的欢迎。⑤2004年12月10日《中国教育报》以《换一种方式让学生体验市场——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实训教学模式小记》报道“工商模拟实训课程”: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的工商模拟市场完全由学生策划、筹备、组织,专业教师进行指导,各模拟企业要自筹资金、自主经营并自负盈亏,学生必须具备市场竞争、创业投资、组织策划与经营管理能力,由此培养自主、自立的能力以及独创精神。工商模拟市场让学生感受了市场运行的规律,参与市场的竞争与开拓。工商模拟市场成为连接校企双方的桥梁,为学生实训提供了广阔空间,又促进了毕业生就业率的提高以及就业岗位的优化。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